KR6c0056 金剛經註解-明-洪蓮 (master)



金剛經註解卷之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直下頓空。離諸形相。既離形相。寂滅現前。】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
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
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陳雄曰。深解義趣者。須菩提心悟真空無相義趣
也。涕淚悲泣者。傷我值遇之晚。不獲早覺悟也。


顏丙曰。深解者。大徹大悟也。


李文會曰。須菩提聞說是經。了悟人法二空。即得
中道之理。歎其希有。感極涕零也。未嘗得聞者。昔
得慧眼。於有見空。今聞是經。於空亦遣。是了中道。
將欲起教以示未來也。


傅大士頌曰。聞經深解義。心中喜且悲。皆除煩惱
斷。無能離所知。遍計於先了。圓成證此時。宿乘無
[003-0786a]
礙慧。方便勸人持。


川禪師頌曰。自小年來慣遠方。幾迴衡嶽渡瀟湘。
一朝踏著家鄉路。始覺途中日月長。】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
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李文會曰。信心清淨者。信本來心。無法可得。不起
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淨。即生實相者。豁然了悟
萬法。由此淨心建立。是名實相。成就第一希有功
德者。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佛佛道齊。無
法等比。


陳雄曰。性中具如來法身。夫是之謂生實相。圓覺
經曰。一切實相。性清淨故。悟理而至於證實相。吾
知夫成就法身功德。莫能出乎其右者。謂之第一
希有。信乎。經以福兼德。言者屢矣。而此獨言功德
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滿之時。則其福為不足道。所
以特經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於福之句。


傅大士頌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境亡心自
滅。心滅境無侵。經中稱實相。語妙理能深。證知唯
有佛。小聖詎能任。


顏丙曰。即生實相者。即是悟自性也。】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顏丙曰。佛云實相無相。所謂是實相者。即是非相。
如太虗空。無一形相。若悟實相。不可執著實相。當
如大士云。彼岸更求離。但說假名。實相本無可得。
[003-0786b]


李文會曰。即是非相者。實相無相。故言為非。不是
無實相。如龜毛兔角。只說龜無毛兔無角。不說無
龜毛兔角。只說實相無相。不說無實相也。


達磨祖師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
亦然。當於色中不生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也。正
猶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此之
謂也。


傅大士云。眾生與壽者。蘊上立虗名。如龜毛不實。
似兔角無形。


川禪師曰。山河大地。甚處得來。頌曰。遠觀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春去華猶在。人來鳥不驚。古人𦘕屏詩
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秖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王日休曰。信解者。謂信其義而曉解也。受持者。謂
能受其義而持守之也。


陳雄曰。無狐疑心曰信。曉了意義曰解。欽承不忽
曰受。佩服不厭曰持。


李文會曰。但只了悟人法二空。心無取捨。常令空
寂。是名信解受持。如來慈悲方便。化導迷人。迷即
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若能了悟。萬事皆空。以
藥對病。以悟對迷。以善對惡。以靜對動。以慧對愚。
種種脩行。只是對治。莫作諸惡。勉力為善。依此脩
行。縱橫自在。又且何難。


傅大士頌曰。空生聞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
[003-0786c]
法。同火世蓮華。恐人生斷見。大聖預開遮。如能離
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禪師曰。若不得後語。前話也難圓。頌曰。難難難
如平地上青天。易易易似和衣一覺睡。行船盡在
把梢人。誰道波濤從地起。】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
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李文會曰。若人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不著諸相。悟
住無所住心。了得無所得法。是為第一希有。


川禪師曰。行住坐臥。著衣喫飯。更有什麼事。頌曰。
氷不熱。火不寒。土不濕。水不乾。金剛脚踏地。旛竿
頭指天。若人信得及。北斗面南看無所不可。】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
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
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李文會曰。即是非相者。前言無相。即是滅色以明
空義。復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本
來不生。故名實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者。此謂悟
實相者更無等比。當知是人不著二邊。不處中道。
一切無住。即名為佛。又云離相清淨解悟三空。契
合實相。究竟涅槃。三空之義。初即人空。次即法空。
後即空空。三世如來同證此理。故名為佛。


川禪師曰。心不負人。面無慚色。頌曰。舊竹生新筍。
新華長舊枝。雨催行客到。風送片帆歸。竹密不妨
[003-0787a]
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李文會曰。如是如是者。佛以須菩提所解空義善
契如來之法意也。


陳雄曰。華嚴經云。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佛以
覺言。外覺離一切有相。內覺離一切空相。於相而
離相。於空而離空。得夫真空無相之妙。所以名其
為佛。】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
希有。」


【肇法師曰。得大乘聞慧解。一往聞經。身無懼相。故
名不驚。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得大
乘脩慧解。順教脩行。終不有謗。故名不畏。


陳雄曰。不驚則無疑心。不怖則無懼心。不畏則無
退心。


李文會曰。不驚不怖不畏者。心若空寂。湛然清淨。
等於虗空。有何驚怖。甚為希有者。諸上根器。得聞
是經。諦聽受持。永不退轉。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傅大士頌曰。如能發心者。應當了二邊。涅槃無有
相。菩提離所緣。子榮曰。如脩行初發心脩菩薩行。須求大乘正知見人。悟達上乘。先
了有無二邊之執。方證涅槃無相之理。故離所緣之心境也無乘及乘者。人法

兩俱捐。欲達真如理。應當識本源。


川禪師曰。秖是自家底。頌曰。毛吞巨海水。芥子納
須彌。碧漢一輪滿。法光六合輝。踏得故鄉田地穩。
[003-0787b]
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
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疏鈔曰。何以故者。顯因中最勝。明標第一波羅蜜
者有十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
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羅
蜜者。即布施波羅蜜。何故獨言布施為第一。曰布
施者。通攝萬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因布施資生
眾善。言非者恐有能所之心。先拂去假名。行無住
相施。故曰是名第一波羅蜜。


李文會曰。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若悟非相。即達
彼岸。實相無二。故名第一。非第一波羅蜜者。了悟
人法俱空。即無生死可度。亦無彼岸可到。何處更
有第一。故云非第一也。是名第一波羅蜜者。悟一
切法。即知諸法皆是假名。法華經云。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於斯了悟。能入見性之門。是名第一
波羅蜜也。故知假名。如將黃葉作金。止小兒啼。二
乘之人聞說假名。將謂是實。執著脩行。欲離生死。
不知即無生死可離。


傅大士頌曰。波羅稱彼岸。於中十種名。華嚴六十六卷善財
童子見寶髻長者。言願為我說諸菩薩道。答言檀波羅蜜。尸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又合論九十六卷云。如是一百一十八大總持
門。不出十波羅蜜中行高卑緣妄識。次第為迷情。焰裏尋求

水。空中覓響聲。真如何得失。今始號圓成子榮曰。真如之
[003-0787c]
理。上至諸佛。下至含生。本自具足。流轉六道。亦未曾得。今始號圓成者。言下頓覺即佛


川禪師頌曰。是名第一波羅蜜。萬別千差從此出。
鬼臉神頭對面來。此時莫道不相識。】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
辱波羅蜜。」


【疏鈔云。忍辱波羅蜜者。即十波羅中第三是也。


王日休曰。佛呼須菩提而謂能忍辱。方不起嗔心
以昏亂真性。乃能到諸佛菩薩之彼岸。故云忍辱
波羅蜜也。佛雖有時自稱如來。自稱佛。然亦有時
稱我。其稱我。則特謂我身爾。若稱如來與佛。則謂
巳與諸佛如來皆然也。盡此一經皆如是。此佛謂
我與諸佛說忍辱波羅蜜。真性中亦豈有此忍辱
哉。故亦非真實。但為虗名而巳。故云是名忍辱波
羅蜜。


李文會曰。忍辱波羅蜜者。若有能忍之心。即是見
有身相。不達我人眾生壽者諸非相也。大陽禪師
舉火問僧云。會麼。僧云不會。師云。起則遍周沙界。
滅則了無所得。又龐居士問馬祖云。不與萬法為
侶者是什麼人。祖云。迴光自照看。待你一口吸盡
西江水。然後向你道。圜悟禪師曰。參得此語透者。
目前萬法平沉。無始妄想蕩盡。又云。大空無外。大
象無形。盡世界撤來如粟米粒。總虗空似掌中珠。
可以拽新羅國與波斯國鬬額。直得東勝神洲射
箭。西瞿耶尼中垛。所以道髑髏當千世界。鼻孔摩
[003-0788a]
出家風。若是未出陰界。尚涉見聞覺知。恁麼說話。
一似鴨聽雷鳴。隔靴抓癢。直饒脫却根塵。去却機
境。尚餘一線路在。且二途不涉。一句作麼生道。還
委悉麼。佛殿堦前石獅子。大洋海裏鐵崑崙。如來
說非忍辱波羅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無忍辱之
相。是達我人。眾生壽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
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
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
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
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肇法師曰。歌利王。即如來因緣中事也。爾時菩薩
得無我解。故所以能忍也。又曰。五蘊身非有。四大
本來空。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若以諸大宗師
言之。即是先說有為權教。後顯無為實理。若表法
言之。歌者。即是慧之別名。利者。刀也。非謂世間之
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無明煩惱之身體也。
應生嗔恨者。謂色身與法身即不同也。當知割截
之時。即不見有身相。亦不見有我人眾生壽者四
相。何處更有嗔恨也。華嚴經云。譬如虗空。於十方
中求不可得。然非無虗空。菩薩之心。亦復如是。


六祖曰。歌利王。是梵語。此云無道極惡君也。世者。
生也。如來因中。五百生脩行忍辱波羅蜜。以得四
相不生。
[003-0788b]


李文會曰。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者。如來設
教。方便門多。若作教相言之。只是依文設教。為歌
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曾無一念嗔恨之心。忍
辱仙人者。如來五百世中脩忍辱波羅蜜行。欲令
一切眾生成就忍辱波羅蜜法。不著諸相。見一切
人迷悟賢愚貧富貴賤。平等恭敬。不生輕慢。以至
惡罵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歡喜。不生嗔恨之心。


圜悟禪師曰。太凡為善知識。應當慈悲柔和。善順
接物。以平等無諍自處。彼以惡聲色來加我非理
相干。訕謗毀辱。但退步自照。於巳無嫌。一切勿與
較量。亦不瞋恨。只與直下坐斷。如初不聞見。久之
魔孽自消耳。若與之較。即惡聲相反。豈有了期。又
不表顯自巳力量。與常流何異。切在力行之。自然
無思不服。且夫見性之人。聞人毀謗。如飲甘露。心
自清涼。不生煩惱。則能成就定慧之力。不被六賊
盜竊家寶。功德法財。遂從此增長也。


傳大士頌曰。暴虐唯無道。時稱歌利王。逢君出遊
獵。仙人橫被傷。子榮曰。逢君出遊獵。仙人橫被傷者。謂如來因地脩行。證初地菩薩。
脩忍辱仙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出遊獵。王乃憇息睡醒不見左右彩女。遂親入山。尋見眾姐宮女。圍
遶禮拜仙人。王乃大怒問曰。云何恣情觀我女色。仙人曰。於諸女色。實無貪著。王曰。云何見色不貪。仙人
曰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將刀割仙人身。問曰。還可痛否。仙人曰。實不痛。王即
節節支解。問曰。還可痛否。仙人曰。實不痛。其時輔相大臣諫曰。彼之大士。逢斯患苦。顏色忻然。無所搖動。
奈何大王如斯利害。王乃止。爾時王者。即憍陳如是。時仙人者。即釋迦如來也頻經五百

世。前後極時長。承仙忍辱力。今乃證真常。
[003-0788c]


川禪師曰。智不責愚。頌曰。如刀斷水。似火吹光。明
來暗去。那事無妨。歌利王。歌利王。誰知遠煙浪。別
有好商量。又曰。目前無法。從教柳綠華紅。耳畔無
聞。一任鶯啼燕語。頌曰。四大元無我。五蘊悉皆空。
廓落虗無理。乾坤萬古同。妙峰嶷嶷常如故。誰管
顛號刮地風。】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


【陳雄曰。夫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而菩薩受如來無
相教法者也。欲成佛道。必發菩提無上道心。蓋菩
提無上道心。即清淨無相心也。菩薩應當離一切
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滅。湛然清淨。是離一切相
也。


川禪師曰。是即此用。離此用。百丈參馬祖。祖見師來。取禪床角頭拂子
竪起。師云。即此用。離此用。祖掛拂子於舊處頌曰。得之於心。應之於手。

雪月風華。天長地久。朝朝雞向五更啼。春來處處
山華秀。】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
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日/黽]太傅曰。自定純脩之法。但於一切時中。隨其辦
及。止習無住之住足矣。僧肇五論云。聖人之心。住
無所住。內解註云。安住無為。名之為住。住無方所。
故名無住。又六祖壇經云。我此法門。無住為本。又
司馬子微坐忘論翼云。不依一物而心常住。又云。
[003-0789a]
出世之法。以無著為本。華嚴云。一切境界。不生染
著。淨身口意。住無礙行。滅一切障。世間受生。皆由
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涅槃經云。凡夫著色。乃
至著識。以著識故。則生食染心。故為色縛。乃至為
識之所繫縛。以繫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
大苦。一切煩惱。


王日休曰。應。當也。不應住色生心者。謂不當住著
於凡有形色而生心也。若愛廣大居宇。美好器用
之類是也。不應住聲香味觸生心者。謂不當住著
於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而生心也。若愛聲樂謳
唱。愛龍檀腦麝。愛飲食異味。愛嬌嬈婦女。皆是住
著於聲香味觸而生心也。不應住法生心者。謂佛
法本為因眾生根器而設化。若住著之。則是泥於
法。而無由見真性。故不當住著於此而生心也。應
生無所住心者。謂凡有住著處。皆不得起心念也。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謂心若有所住著。則其住
著之非也。葢當使一念寂然。如虗空然。則可以見
真性矣。此與第十分大略同。然此再言之者。乃詳
言之也。亦恐有弟子聽之不審者。亦恐有續來聽
者。所以再言之。凡此經中重疊言者。義皆如此。


李文會曰。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者。心住六
塵。即著諸相。取捨憎愛。無有休期。應生無所住心
者。心無所住。隨處解脫。內外根塵。悉皆銷殞。若一
切無心。即無所住也。趙州云。我見千百億箇。盡是
[003-0789b]
覓作佛漢子。於中覓箇無心底難得。


僧若訥曰。心本無形。因塵有相。塵滅心滅。真心湛
然。察禪師心印頌云。問君心印作何顏。心印何人
敢授傳。歷劫坦然無異色。呼為心印早虗言。須知
體自虗空性。將喻紅爐火裏蓮。莫謂無心云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圜悟禪師曰。在家菩薩脩出家行。如火中生蓮。葢
名位權勢意氣。卒難調伏。而況火宅煩擾煎熬百
端千緒。除非自巳直下明悟。本性妙圓。到大寂大
定休歇之場。方能放下。廓爾平常。徹證無心。觀一
切法。如夢幻泡。空豁豁地。隨時應節。消遣將去。隨
自巳力量。轉化未悟。同入無為無事法性海中。則
出來南閻浮提打一遭。必不為折本也。


黃蘖禪師曰。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箇無心
道人。何故為無心也。無心者。如如之體。內如木石。
不動不搖。外如虗空。不塞不礙。是名佛也。又云。夫
恒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
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
香。沙亦不貪。糞溺臭穢。沙亦不惡。此即無心之心
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即便是
究竟也。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真如之心。本無所
住。若不住諸法相。即與道相應也。若住於法。即違
正教。既違正教。即為非住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003-0789c]


【謝靈運曰。不住色。無財物也。


陳雄曰。菩薩心。何心也。無所住之心也。菩薩六根
清淨。生無所住心。豈應布施以求其諸欲之滿意
哉。然眾苦所本。眼根不淨為先。佛故斷之曰。不應
住色而為之布施也。


李文會曰。不應住色布施者。菩薩不見有身相可
捨。於諸宅舍道路。逢諸一切愚癡貧賤之人毀罵
捶打。需索財物。若能隨順其意。令生歡喜。不生阻
隔瞋恨之心。即是布施之義。若秖分辯是非。顧惜
物寶。阻逆其意。令生瞋恨。即不名布施也。


黃蘗禪師曰。凡夫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
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
如虗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捨有三
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虗空。無所貪著。然後
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若一邊行道布德。
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若廣脩眾善。有所
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大捨如火燭
在前。更無迷悟。中捨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小捨
如火燭在後。不見坑穽也。


傅大士頌曰。菩薩懷深智。何時不帶悲。投身憂虎
餓。金光明經云。如來因地。為薩埵王子時。一虎生七子。經七日無食。將欲死。時王子見。遂捨身以飼此
虎也割肉恐鷹飢。殑伽經云。如來因地時在山中脩忍辱仙。時梵王帝釋遂化身。一化
為鷹。一化為鴿。來試仙人。鷹趁其鴿。鴿投仙人。仙人遂以衣藏其鴿。鷹切就仙人覓其鴿。仙人遂將自身
肉割一片以代鴿還鷹。○殑其矜切精勤三大劫。曾無一念疲。如能

[003-0790a]
同此行。皆得作天師。】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六祖曰。菩薩不為求望自身五欲快樂而行布施。
但為內破慳心。外利益一切眾生。而行布施。


陳雄曰。七寶雖滿大千界。等須彌山。亦有時而盡。
布施以此。焉得人人而給諸。菩薩也。無諸欲之求。
無能施之心。亦無所施之物。凡可以利益一切眾
生者。無不為巳。則含靈抱識。均被其澤。布施之心。
但應如是。華嚴經云。不為自身求快樂。但為救護
諸眾生。


李文會曰。應如是布施者。儉於自巳。奢於他人。是
名利益一切眾生。若人心口相應。行解一般是名
利益於自巳也。所學佛法。自然廣大。雖具見聞覺
知。萬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脫了悟之人。豈無利益。


傅大士頌曰。所作依他性。脩成功德林。終無趨寂
意。惟有濟羣心。行悲悲廣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
自利。小聖詎能任。


川禪師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十年
後。莫言不道。頌曰。朝遊南嶽。暮往天台。追之不及。
忽然自來。獨行獨坐無拘繫。得寬懷處且寬懷。】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
生。」


【六祖曰。如來說我人等相。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
也。一切眾生盡是假名。若離妄心。即無眾生可得。
[003-0790b]
故言即非眾生。


陳雄曰。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人皆謂如來無
所說。豈說一切虗妄之相哉。殊不知如來有所謂
真說。而其所說者。乃真空無相之相。繼之以即是
非相者此耳。涅槃經云。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
佛性者。是名眾生。如來說一切諸相者。憫之也。苟
能悟真空無相之理。則見自性佛。繼之以即非眾
生者此耳。


顏丙曰。本性虗明。實無可得。豈更有一切諸相。一
切眾生之類。


李文會曰。謂能秉持律儀。脩行善法。而用布施。饒
益眾生。不住諸相。諸相本空。故云即是非相。夫眾
生者。五陰和合。假名眾生。


川禪師曰。別有長處。不妨拈出。頌曰。不是眾生不
是相。春煖黃鸝啼柳上。說盡山煙海月情。依前不
會空惆悵。休惆悵。萬里無雲天一樣。】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
異語者。」


【謝靈運曰。真。不偽。實。無虗。如。必當理。不誑。則非妄
語。不異。則始終恒一。聖言不謬。故宜修行也。


陳雄曰。是語真實。無妄無虗。是語如如。契真如理。
非欺誑之語。非怪異之語。所以破眾生狐疑之心
故也。


顏丙曰。真而非假謂之真語。實而不虗謂之實語。
[003-0790c]
如如不動謂之如語。至於不誑語者。佛不誑惑於
人。不異語者。佛語不為怪異。此五語者。欲人生信
心。不必生疑心。


李文會曰。迷即種種皆妄。故不真。不實。不如。有誑。
有異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實。一切如。不誑。不異也。
又曰。真語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實語者。一切
法空本無所有也。如語者。一切萬法本來不動也。
不誑語者。聞如是法皆得解脫也。不異語者。一切
萬法本自空寂。將何為異也。


傅大士曰。眾生與蘊界。名別體非殊。了知心是幻。
迷情見有餘。真言言不妄。實語語非虗。始終無變
異。性相本來如。


川禪師曰。知恩者少。負恩者多。頌曰。兩箇伍伯是
一貫。阿爺元是丈夫漢。分明對面向渠言。凝水待
得春風泮。真語者。實語者。呵呵呵。喏喏喏。】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六祖曰。無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恒
沙性德。用之不匱。故言無虗。


王日休曰。此法但為眾生而設。非真性中所有。故
非為真實也。然不可不藉此以悟明真性。又非徒
然者。故非為虗妄也。


陳雄曰。法即以心傳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如來
以無所得心。而得夫真空無相之法。此法即此心。
真體常存。一以為實耶。然實而若虗。莫知其所以
[003-0791a]
為實。妙用無方。一以為虗耶。然虗而若實。莫知其
所以為虗。實而無實。虗而無虗。其亦真空之妙歟。


李文會曰。此法無實者。心體空寂。無相可得也。無
虗者。內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欲言其實。無形
可觀。無相可得。欲言其虗。見能作用。是故不可言
有。不可言無。有而不有。無而不無。言辭不及。其惟
聖人乎。若不離相脩行。無由達此法也。


傅大士頌曰。證空便為實。執我乃成虗。非空亦非
有。誰有復誰無。對病應施藥。無病藥還袪。須依二
空理。頴脫入無餘。


川禪師曰。水中鹽味。色裏膠青。頌曰。硬似鐵。軟如
酥。看時有。覓還無。雖然步步常相守。要且無人識
得渠。咦。】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
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
照見種種色。」


【王日休曰。布施。謂法施。乃教化眾生也。若菩薩住
於法而行布施。即是教化眾生著於法。無由而見
真性。故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不著於法以教化
眾生。則眾生由此開悟而見真性。故如人有目。又
得日光明以照之。乃見種種形色也。


僧若訥曰。無相布施。心不住法。則見真如。如人有
目。日光明照。了一切境。


陳雄曰。菩薩云者。脩行人通稱也。設若菩薩心與
[003-0791b]
法俱勝。故有所住。而行其希求布施。此則無明暗
障。貪愛自蔽。不悟真空妙理者也。如人處闇室之
中。昏昏冥冥。而一無所見矣。設若菩薩心與法俱
泯。故無所住而行其無希求布施。此則豁金剛眼。
然般若燈。圓悟如來無上知見。自覺巳圓。又能覺
他。


李文會曰。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者。眾生之心本自
無住。無住之心。即見諸法實相。名為菩薩。二乘之
人。心住於法。不見諸法實相。背菩提路。何異凡夫。
如人背明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
色者。二乘之人。不見色而住色。譬如不見坑穽。而
墜坑穽。菩薩見色而不住色。譬如見坑穽不墜坑
穽。一切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為無慧眼。不辨
真假。菩薩即有慧眼。見種種色。悉皆無相故。


達磨祖師曰。不見色。即是見色耳。


逍遙翁曰。所見有是。有不是。此世間妄眼。無是無
不是。此世間之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世間妄
心。無可無不可。此出世之真心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
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
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陳雄曰。當來世者。如來滅後。像法末法之世也。此
經者。載真空無相法之經也。此經當此世。非種善
根者。難可得值。設若能受持讀誦。不獨為口耳之
[003-0791c]
學。抑亦究心學之妙。茲其所以為能也。能爾。則如
來豈庸釋於我。必以無上知見。而昭鑒之。則無量
無邊功德。舉皆成就矣。非特利於一身。且將普施
於群生。非特利於一時。且將徧及於千萬億劫。所
謂無量無邊功德也。


顏丙曰。如來所得見性之法。不屬有無二境。所以
道無實無虗。若菩薩心著於法布施。是為著相。既
曰著相。則無智慧。故如人入闇室中。生無所見。若
心不著法布施。是人洞達明了。不受人瞞。故如人
本有眼目。加以日光明照。見種種形色。曉然無隱。
若當來之世。有善男善女。能於此經受持讀誦。直
下頓悟謂之受。行不暫捨謂之持。即為自性如來。
以者。用也。能用佛之智慧。所謂智慧者。見性通徹。
又非外道聰明也。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
無量無邊見性功德。


李文會曰。當來之世者。即是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濁惡之時也。即為如來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
進。讀誦是經。即覺慧性漸開。應當了悟實相。人法
二空。不被一切善惡凡聖諸境惑亂。即同如來智
慧性也。悉知悉見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諸佛無
不知。見了悟之人。故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川禪師曰。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地向你道甚麼。頌
曰。世間萬事不如常。又不驚人又久長。如常恰似
秋風至。無意涼人人自涼。】
[003-0792a]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行持此經者。功德不可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
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
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
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
持讀誦。為人解說。」


【王日休曰。初日分。謂早晨。中日分。謂日午。後日分。
謂晚間。蓋西土之言如此。佛生其中。而從其方言
也。然於此經。一起信心。得福尚多。於此一日三時。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萬億劫無量無數者。
以彼雖受無量福報。乃世間福耳。受世間福者。乃
染煩惱之因。又因以作惡也。聞此經典。信心不逆。
則自此種善根矣。善根既種。則曰見增長。愈久而
愈盛。此則為出世間福。故彼不可以比。而勝於彼
無量無數也。且人一日三時。烏得有恒河沙等身
命布施哉。蓋假喻耳。乃極言其不可以比也。


陳雄曰。佛恐世人執著如來忍辱之說。徒以身布
施。而於自巳性。與他人性。無纖毫利益。故於十三
分言之。至此復言屢救其失。


肇法師曰。從旦至辰。名初日分。從辰至未。名中日
分。從未至戌。名後日分。於此三時乃至無量百千
萬億劫捨身布施。亦不及受持是經見自性耳。見
自性者。謂深明實相。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也。
[003-0792b]


傅大士頌曰。眾生及壽者。蘊上假虗名。如龜毛不
實。似兔角無形。寒山詩曰。身著空華衣。足攝龜毛履。手把兔角弓。擬躬無明鬼。龜本
無毛。而謂之龜毛。兔本無角。而謂之兔角皆假虗名耳。今眾生壽者五蘊之上。豈有是哉。亦假虗名而謂
之眾生。謂之壽者。亦猶龜毛之不實兔角之無形也捨身由妄識。施命為迷

情。詳論福與智。不及受持經。


李文會曰。信心不逆者。信順於理。故云不逆。法華
經云。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心常精進無有間斷也。
受持讀誦者。行解相應謂之受。勇猛精進謂之持。
心不散亂謂之讀。見性不逆謂之誦。為人解說者。
謂巳悟入能見自性。方便為人解說此經。令悟實
相。成無上道。此為法施。無所住相功德無有邊際。
勝前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功德。百千萬倍。


川禪師曰。人天福報即不無。佛法未夢見在。頌曰。
初中後發施心同。功德無邊算莫窮。爭似信心心
不立。一拳打破太虗空。】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
功德。」


【肇法師曰。明此法門。所有功德。過心境界。故不可
以心思也。過言境界。故不可以口議也。


王日休曰。所謂不可思議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
言議也。不可稱量者。既言不可議。則此所謂稱者。
非稱說之稱。乃稱量之稱。古者稱與秤字通用。謂
不可以秤秤也。不可量者。謂不可以器物量之也。


顏丙曰。每日三次以恒河沙比身布施。沙者言其
[003-0792c]
多也。如是積至無量不可數劫布施。不如於此經
典信心不逆。不逆。乃順行也。其福尚能勝彼有為
之福。何況更能發心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開解
講說。佛以簡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稱量者。蓋
諸佛讚歎。不及此功德至大無有邊際也。


李文會曰。無邊功德者。若人於此經典。了悟人法
二空。深明實相。功德廣大。即同佛心無有邊際。不
可稱量也。】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王日休曰。乘乃車乘之乘。大乘。謂菩薩乘也。阿羅
漢獨了生死不度眾生。故云小乘。蓋如車乘之小
者。唯能自載而巳。緣覺之人。半為人。半為巳。故為
中乘。蓋如車乘之適中者也。菩薩為大乘者。謂如
車乘之大者。普能載度一切眾生也。此經欲普度
一切眾生。故為發菩薩大乘者說也。發乃起發之
發。發大乘。謂起發此乘以濟度眾生也。最上乘者。
謂佛乘也。佛又能兼菩薩而載度之。則在大乘之
上。故為最上乘。以此乘之上。不復有乘。故為最上
也。此經又為起發佛乘者說。謂佛之化度菩薩。亦
以此經之理也。


李文會曰。為發大乘者說者。智慧廣大。能見自性。
色空俱遣。不著二邊。二邊既無。即無中道可立。不
染萬境。即是大乘菩薩所行之道也。為發最上乘
者說者。不見垢穢可厭。不見清淨可求。無遣可遣。
[003-0793a]
亦不言無遣。無住可住。亦不言無住。心量廣大。廓
若太虗。無有邊際。即是最上乘諸佛地位也。


黃蘗禪師曰。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
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眾生
普捨妙道。遂設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淺
深。皆非定法。故云唯有一乘道。餘二則非真也。


川禪師曰。如斬一握絲。一斬一切斷。頌曰。一拳打
倒化城關。一脚趯翻元妙寨。南北東西信步行。休
覓大悲觀自在。大乘說。最上說。一捧一條痕。一掌
一握血。】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
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
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謝靈運曰。千載不墜。由於人弘。任持運行。荷擔義
也。


李文會曰。廣為人說。知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
議功德者。此謂上根器人。深明此經。了悟佛意。持
此大乘經典為人解說。令諸學者。各見自性無相
之理。得見本源自心是佛。當知此人功德。無有邊
際。不可稱量也。馬祖云。汝等諸人。須信自心是佛。
此心即是佛心。又云。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佛
國白禪師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
心佛悟來無一物。將軍止渴望梅林。華嚴經云。若
不信自心是佛。無有是處。圜悟禪師云。即心即佛。
[003-0793b]
巳是八字打開。非佛非心。重問當陽點破。不尋其
言。一直便透。方見古人赤心片片。若也躊蹰。則當
面蹉過了也。又心佛頌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
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佛佛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
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
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指望。內外
圓明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
一箇身心萬箇同。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淨為
淨業。善惡千端無有無。便是南無大迦葉。


黃蘗禪師曰。汝但除却凡情聖境。心外更別無佛。
祖師西來。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汝今不識。執凡
執聖。向外馳騁。返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
一念情生。即墮異趣。無始以來。不異今日。無有異
法。故名成等正覺。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者。聞經解義。如說脩行。廣為人說無相之
法。令諸學者悟明心地。能行無相無著之行。開發
心中智慧光明。離諸塵勞妄念。共成無上菩提。當
知此人負荷自性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
於身內也。


傅大士頌曰。徧計於先了。圓成證此時。宿乘無礙
慧。方便勸人持。


川禪師曰。擘開太華手。須是巨靈神。頌曰。堆山積
嶽來。一一盡塵埃。眼裏瞳人碧。胸中氣若雷。出邊
[003-0793c]
沙塞靜。入國貫英才。一片寸心如海大。波清幾見
去還來。】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
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王日休曰。樂。去聲。好也。小法。謂外道法也。外道之
法。正為著。於有我人眾生壽者。故為種種之說。如
此。則於此經不相合矣。故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
說也。


陳雄曰。小法者。小乘法也。法華經云。鈍根樂小法。
言其志意下劣。不發大乘心者也。是人墮於邪見。
不知所謂大乘最上乘法。盡在此經。且不聽誦。況
能為人解說乎。著我人見。墮邪見也。圓覺經云。求
大乘者。不墮邪見是也。


李文會曰。若樂小法者。凡夫愚鈍之量。不能聽信。
廣學無上菩提。只脩福慧。六道輪迴因果之法。縱
能強學。執著多聞。為人解說。被明眼人覷著。手忙
脚亂。一場敗闕。保寧永禪師云。顏色規模恰似真。
人前拈弄越光新。及乎入火重烹試。到了終歸是
假銀。


黃蘗禪師曰。古人心利。纔聞一言。便乃絕學。所以
喚作絕學無為閒道人也。今時人只欲多知多解。
廣求文義。喚作脩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皆
為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從前
所有一切解處。盡須併却令空。即是空如來藏。如
[003-0794a]
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亦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此語只為空
你情解知量。但消融表裏情盡。都無依執。是無事
人。三乘教網。只是應機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設。
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於心境
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我
此宗門不論此事。但止息念亡慮即休。更不用思
前慮後。又云。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
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者。皆增上
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是故佛言。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巳。
學者思之。但止依正法脩行。放下我人眾生壽者
四相。即不被一切諸境惑亂脩行。正法眼藏云。若
欲脩行。當依正法。心體離念。相等虗空。不落聖凡。
身心平等。如是脩者。名為正法也。


川禪師曰。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頌
曰。不學英雄不讀書。波波役役走長途。娘生寶藏
無心用。甘作無知餓死夫。爭怪得別人。】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
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陳雄曰。在在處處。言所在之處不一也。若有此真
經。譬如摩尼寶珠瑞光輝煥。則凡在天道人道阿
脩羅道者。所應供養。即此處便是如來真身舍利
[003-0794b]
寶塔。其誰不恭敬供養禮拜圍遶。以諸華香而散
其處。諸華香。即法華經所謂須曼那華香。闍提華
香。末利華香。瞻蔔華香。青蓮白蓮華香是也。


顏丙曰。大乘者。乃大根大器之人。一撥便轉。不樂
小法。最上乘者。不居佛位。不重巳靈。高超十地。大藏
一覽集云。菩薩十地者。歡喜地。證聖位故。離垢地。身心清淨。發光地。智巳生明。焰慧地。妙解廓照。現前地。
通達真俗。難勝地。功行超越。遠行地。隨方應化。不動地。忍智自如。善慧地。通力自在。法雲地。大智圓明

明了大法。此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底人。長沙云。
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
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僧問。果如百尺竿頭。如何
進步。長沙云。朗州山。澧州水。僧云。不會。長沙云。四
海五湖皇化裏。此明眼人。即為負荷自性如來阿
耨菩提。若愛樂小法者。小法即世間有為法。則著
四相。既著四相。宜其不能聽受解說此經。在在處
處若有悟此經。即如佛塔。天人阿脩羅。皆恭敬作
禮。常持華香而散持經之處。供養此人。是謂一人
辦心。諸天辦供也。


李文會曰。在在處處若有此經者。一切眾生六根
運用。種種施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若悟此理。即
在在處處有此經也。一切世間者。謂有為之心也。
天人阿脩羅者。天者逸樂心。人者善惡心。阿脩羅
者瞋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脫。所應供養者。若無
天人阿脩羅心。是名供養。即為是塔者。解脫之性。
巍巍高顯。故云是塔也。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者。當
[003-0794c]
於解脫性中。開敷知見薰植萬行。即法界性自然
顯現。


傅大士頌曰。所作依他性。脩成功德林。子榮曰。所作依他性
者。凡日用施為。皆是真如妙用。故云依他性。脩成功德林者。脩習成就菩提道果也終無趨

寂意。唯有濟羣心。子榮曰。終無趨寂意。唯有濟羣心者。即不効小乘人且期自利。
沉空趨寂。唯有大乘利眾生心也。護法論云。傅大士齊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生。時有天竺僧嵩頭陀
來謂曰。我昔與汝毗婆尸佛所。同發誓願。今兜率天宮衣鉢見在。何日當還。大士曰。度生為急。何思彼樂
乎。蓋謂度生為急者。即唯有濟羣心。何思彼樂者。即終無趨寂意也行悲悲廣大。用

智智弘深。利他兼自利。小聖詎能任小聖乃小乘人也


川禪師曰。鎮州蘿蔔。雲門糊餅。僧問趙州。親見南泉是否。州云。鎮州
出大蘿蔔頭。僧問雲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門云。糊餅。又云。作麼生是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乃云觀音
菩薩將錢來買糊餅。放下手云。元來只是饅頭頌曰。與君同步又同鄉。起

坐相從歲月長。渴飲飢䬸常對面。不須回首更思
量。】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若能常清淨。業障盡氷消。】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
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音
。」


【僧若訥曰。上明生善。今明滅惡。造作定業。不可逃
避。行般若故。易重為輕。大論云。先世重罪。應入地
獄。以行般若故。現世輕受。譬如重囚應死。有勢力
護。則受鞭杖而巳。
[003-0795a]


陳雄曰。持此真經。有彌天功德。為天人所恭敬供
養宜矣。今且為人所輕賤。何也。蓋是人前生罪業
深重。當墮地獄。餓鬼。畜生。阿脩羅道。永無出期。以
今生持經之功。止為人輕賤罵辱而巳。則前生罪
業為之消除。當來世佛果菩提。可得成就矣。世人
喜於為惡。嫉於為善者多矣。一見是人為人輕賤。
便謂讀經為無益。福報為虗語。甚者有雲門之罵。
藥山之戒。使人人起退轉心。所以長善而救失云。


顏丙曰。若人前世曾作罪業。故今世被人輕賤。應
墮落惡道。若能受持讀誦此經。直下見性如大虗
空。方知罪性本空。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又得
無上正等正覺。昔有二比邱。一犯婬罪。一犯殺罪。
中心不安。求波離尊者懺悔。波離即以小乘法為
彼雪懺。二比邱愈生疑懼。後遇維摩大士却為解
說云。罪性本空。不在中間內外。二比邱聞之頓悟。
直下寂然空闊。無罪可得。所以永嘉云。維摩大士
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


李文會曰。此謂若人受持讀誦此經。應合得人恭
敬。今復有疾患貧窮諸苦。反為人所憎惡。世人不
達先業。將謂誦經為善即無應驗。遂生疑惑。殊不
知若非經力。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折三塗
之報。速得無上菩提。


傅大士頌曰。先身有報障。今日受持經。暫被人輕
賤。轉重復還輕。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計情。常依般
[003-0795b]
若觀。何慮不圓成。


張無盡曰。四序炎涼去復還。聖凡只在剎那間。前
生罪業今生賤。了却前生罪業山。


川禪師云。不因一事。不長一智。頌曰。讚不及。毀不
及。若了一。萬事畢。無欠無餘若太虗。為君題作波
羅蜜。】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
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
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疏鈔云。佛言我之供佛功德千萬億倍。不及持經
功德一分。故云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王日休曰。梵語阿僧祇。此云無央數。梵語那由他。
此云一萬萬。於無量無央數劫。在然燈佛先。則釋
迦佛說此經時。去然燈佛巳無量無數矣。又於其
先。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出世。則其劫數。
固不勝其多。佛眼皆能見之。以慧性為無窮。故無
始以來事皆知之。此所以為佛也。人皆有此慧性。
但蔽之耳。供養如是諸佛。其功德。終不可及此經
功德。以彼則為財施。受財施之報者日漸少。而終
至於有盡。此則為善根。善根則日滋長。而終至於
成佛。故無窮也。以有盡比無窮。所以不可及也。


陳雄曰。阿僧祗。那由他。梵語皆無數之謂。歷無數
[003-0795c]
劫。供無數佛。求福而巳。不若持此真經。見自本性。
永離輪迴。五祖云。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
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是故供佛功德。雖
百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如微塵恒沙。
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分也。末世人徒知事佛。而
不知佛究竟處。盡在此經。捨經何從而得。是以作
如是說而第其優劣。梁武帝造寺布施。供佛設齋。
問達磨祖師有何功德。答曰。實無功德。後人不了
此意。韶州韋使君因問六祖。六祖大師開示之曰。
造寺布施。供佛設齋。名為脩福。不可將福以為功
德。功德在法身中。非在脩福。又曰。功德在自性。不
是布施供養之所求。此所以福不及功德。供佛不
及持經也。


李文會曰。阿僧祗劫者。梵語也。唐言無數時。供養
阿僧祗恒河沙佛。施寶滿三千大千世界。捨身數
如微塵。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於此經典得悟真性。
勝前所得功德百千萬億。達磨對梁武帝云。造寺
寫經供養布施功德。只獲人天小果。實非功德也
川禪師曰。功不浪施。頌曰。億千供佛福無邊。爭似
常將古教看。白紙上頭書黑字。請君開眼目前觀。
風寂寂。水漣漣。謝家人秪在漁船。】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
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
不信。」
[003-0796a]


【僧若訥曰。狐疑者。狐是獸。一名野犴。其性多疑。每
渡河氷。且聽且渡。上雖較量彰顯福德之多。猶是
略說。若更具說。聞者狐疑。心必狂亂。


李文會曰。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謂說悟後淨妙
境界也。前為樂小法者。為說降住小乘之法。欲令
悟入。尚茲不信。若便為說見性大乘之法。解通人
嚝。得必無涯。狂亂不信。徒使其狐疑也。】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王日休曰。具。盡也。我若盡說其功德。人聞之。心則
狂亂。狐疑不信。以其極大。人則驚怪。故甚者心則
狂亂。其次則疑惑不信也。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者。謂此經之義。不可以心思。亦
不可以言議。若人依此脩行。及得果報。亦豈可以
心思言議哉。佛數數言此經功德。至此又極稱之
者。豈虗言哉。以其悟明真性。脫離輪迴之本。是豈
有窮盡耶。


顏丙曰。梵語阿僧祗劫。此云不可數劫。佛於然燈
佛前得值無數諸佛。一一供養承事。未曾空過。若
後世有人受持讀誦此經。所得見性功德。比我前
供養功德。百分不及他一分。見性功德有百千萬
億分。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佛言我若說持經功德。
或人聞之。心生狂亂。疑惑不信。當知此經不可思
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不信佛言反生誹謗。惡果既
熟。必受惡報。
[003-0796b]


謝靈運曰。萬行淵深。義且難測。菩提妙果。豈得心
思。


川禪師曰。各各眉毛眼上橫。頌曰。良藥苦口。忠言
逆耳。冷煖自知。如魚飲水。何須他日待龍華。今朝
先授菩提記。】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
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巳。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疏鈔曰。言滅度一切眾生巳者。時中妄想。取捨人
我。貪嗔嫉妬。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眾生。以無我
心。將忍辱以降伏。令邪惡不生。即是滅度一切眾
生巳。巳即盡也。言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即煩
惱妄念。取捨貪嗔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貪財
色恩愛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覺。以正智而滅之。
亦不可見實有滅者。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故云而
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陳雄曰。大涅槃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他。懺法曰。先
度眾生。然後作佛。故度一切眾生者。我佛之所應
為也。不然。則絕物矣。又何以作佛耶。佛了真空無
相。則能所俱寂。雖眾生巳滅度。且不起能度之一
[003-0796c]
念。亦不見所度之眾生。故曰無一眾生實滅度者。


李文會曰。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注見善現
起請分中。當生如是心者。謂二乘之人。執著諸相。
起諸妄念。如來指示。令其心常空寂。湛然清淨。


黃蘗禪師曰。心淨其心。更無別法。此即真佛。佛與
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虗空。無雜無染。如大日輪照
四天下。日升之時。明徧天下。虗空不曾明。日沒之
時。暗徧天下。虗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奪。虗
空之性。廓然不變。佛與眾生。心亦如是。我應滅度
一切眾生者。佛言我今欲令一切眾生除滅妄念。
令見真性。


圭峰禪師曰。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
即無。脩行妙門。唯在此也。


慈受禪師曰。有利根者。一撥便轉。性頑鈍者。只在
夢中。山僧有箇醒磕睡底道理。不免傾心吐膽而
為諸人說破。良久云。且勤照管鼻孔。愚者若見此。
一如路逢客。智者見點頭。恰如飢得食。滅度一切
眾生巳。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此謂不可見有
眾生是自巳度者。若有此念。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四相。即非菩薩清淨心也。


川禪師曰。有時因好月。不覺過滄洲。頌曰。若問云
何住。非中及有無。頭無纖草蓋。足不履閻浮。細似
鱗虗析。輕如蝶舞初。眾生滅盡知無滅。此是隨流
大丈夫。】
[003-0797a]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者。」


【六祖曰。須菩提問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依何法而住。如何
降伏其心。佛言。當發度脫一切眾生心。度脫一切
眾生。盡得成佛巳。不得見有一眾生。是我滅度者。
何以故。為除能所心也。除有眾生心也。亦除我見
心也。


王日休曰。此分大槩如第三分所言。須菩提於此
再問者。豈非為續來聽者問乎。佛再言之。唯增實
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且上
既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
生如是心。則是法矣。若無法。烏能得見真性而成
佛乎。然此乃言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何也。蓋上言當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
中所有。亦為妄爾。故此言實無有法。其意乃在於
實字。謂究其實。則真性中無此也。佛恐弟子。誤認
所謂當生如是心者為真實。故此又說破以為非
實也。然則非徒本無一切眾生而發此求真性之
心者。亦本無法。蓋真性中本來蕩然空空。所謂一
法不立。一塵不染者是也。


顏丙曰。當生如是心者。當發這箇心。佛度眾生巳
盡。性本空故。無一眾生可滅度者。若生四相望報
[003-0797b]
心。即非菩薩。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者。蓋實際不受一塵。何有於法。


傅大士頌曰。空生重請問。無心為自身。欲發菩提
者。當了現前因。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權
立我。證理即無人。


川禪師曰。少他一分又爭得。頌曰。獨坐翛然一室
空。更無南北與西東。雖然不借陽和力。爭奈桃華
一樣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


【王日休曰。如來。佛自謂也。然燈佛。乃釋迦牟尼佛
本師也。佛呼須菩提問云。我始於本師然燈佛處
有法所得。名之為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否。】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祖曰。佛告須菩提。我於師處。不除四相。得授記
不。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故言不也。


李文會曰。佛言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三菩提
不者。須菩提謂若有般若了悟心在。即是有法。尚
有所得之心。故云無有法得三菩提也。】


「佛言如是如是。」


【李文會曰。佛言如是如是者。善契如來之法意也。


川禪師曰。若不同床睡。爭知紙被穿。頌曰。打鼓弄
琵琶。相逢兩會家。君行楊柳岸。我宿渡頭沙。江上
[003-0797c]
晚來疎雨過。數峰蒼翠接天霞。】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深以須菩提之言為當。故再稱如是。
復呼須菩提而隨其言。以為實無有法。如來所得。
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者。深然之之意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
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
尼。」


【王日休曰。若有法可得。則然燈佛即傳之矣。何待
授記當來世。方得作佛耶。釋迦之義此云能仁。牟
尼之義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
寂默者。即心體本寂。動靜不干也。釋迦於周昭王
二十四年。歲在甲寅。四月八日化從母右脇而生。
自行七步。舉其右手。作師子吼。天上天下。惟我獨
尊。九龍空中吐清淨水。濯太子身。名悉達多。此言
頓吉。至穆王五十三年。歲次壬申。二月十五日。於
俱尸羅國大城。娑羅樹間示般涅槃。世尊住世七
十九年也。


無名氏曰。萬法本空。若於法有得。是為執相。一心
無礙。若於覺有證。是為有我。能所未除。佛豈印證
哉。授記者。謂能了悟真性。必得成佛也。


李文會曰。若有一切法。是有一切心。故云即非佛
法。若無一切法。是無一切心。云何不是佛。故龍牙
和尚云。深念門前樹。能令鳥泊棲。來者無心喚。去
[003-0798a]
者不慕歸。若人心似樹。與道不相違。與我授記當
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者。始因智慧而得見性。若有
能所之心。即是有法可得。性同凡夫。如何得授記
耶。然無記可記是名授記。若於心上無纖粟停留。
即是無法可得。自性清淨。故云來世當得作佛。


慈受禪師頌曰。一顆靈丹大似拳。服來平地便升
仙。塵緣若有絲毫在。蹉過蓬萊路八千。


川禪師曰。貧似范丹。氣如項羽。頌曰。上無片瓦。下
無卓錐。日往月來。不知是誰。噫。】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
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王日休曰。且此所謂如來者。本謂真性佛。蓋如者。
謂真性徧虗空世界而常自如。若欲現而為一切
無不可者。故謂之如。又隨所感而來現。故名如來。
是如來者。真性之名也。故詳言之。則為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則為如來。又略言之。則為佛。
然則佛與如來者。有時指色身而言。若如來有肉
眼不。如來以其佛智。悉知是人是也。此則謂真性
耳。真性又名真如者。謂外物皆妄。唯性為真。其言
如者。乃上文所謂真性自如。而無所不可現之意
也。故以真實之性為真如。而又謂之如來也。


僧若訥曰。如來者即真如也。真如不離諸法。故云
即諸法如義。
[003-0798b]


陳雄曰。佛辯論如來膺釋迦尊號者何故。蓋以了
諸法空。得如如之義也。如者。真如也。楞伽經云。離
不實妄想。是名如如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
維摩經云。如者不二不異。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
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李文會曰。一切諸法。本來清淨。蓋由取捨分別諸
法。所以濁亂。不得自如。心若清淨。則自然如中天
杲日。歷歷分明。於諸法上都無取捨分別。即是諸
法如義。又云。若不脩因。即無證果。須無因果法之
可得。諸法皆如。如理即佛。


傅大士頌曰。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謂得然燈
記。寧知是舊身。


川禪師曰。且住且住。文殊與淨名對談不二。如何
是不二。不得動著。動著則三十棒。頌曰。上是天兮
下是地。男是男兮女是女。牧童撞著看牛兒。大家
齊唱囉囉哩。是何曲調。萬年歡。】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
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謂若有人言。佛得無上正等正覺之
真性。是人則為妄語。何則。真性者。佛本來自有之。
止為除盡外妄。乃見真性耳。凡言得者。皆自外而
得。此真性豈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則為不實
語也。佛乃呼須菩提而自答云。非有法如來得之。
名其法為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也。蓋性則吾之
[003-0798c]
本有。法則自外而來。惟假法以去除外妄而明真
性。豈謂於法有所得而名為真性哉。


陳雄曰。如來於菩提無上道得之心傳。於法實無
所得。不善言如來者。言如來有所得。是不明如來
心傳之語。佛故呼須菩提而告之曰。實無有法可
得。蓋沮人言之謬妄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
實無虗。」


【王日休曰。如來所得正覺之法者。謂佛所得以明
真性之法也。此非真性中所有。故曰非實。謂亦為
妄也。然必賴於此以明真性。故云非虗。


陳雄曰。如來了無所得而其所得者。菩提無上道
耳。蓋菩提無上道。有真空妙理存乎其間。實而無
實。虗而無虗。與十四分如來所得法同。


僧微師曰。無實者。以菩提無色相故。無虗者。色相
空處。即是菩提。故知如來所證菩提之法。不空不
有。故曰無實無虗。


李文會曰。於是中者。清淨心也。無實者。真空無分
別。故境界經云。諸欲不染故。敬禮無所觀。無虗者。
妙用也。具河沙德用也。


川禪師曰。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頌曰。生涯如
夢若浮雲。活計都無絕六親。留得一雙青白眼。笑
看無限往來人。】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003-0799a]


【王日休曰。因是之故。佛說諸法。皆是用之以脩行。
而成佛之法也。然則法又豈可以無哉。今禪家絕
不用法。大背經意矣。佛所以隨說而又掃去者。蓋
謂不可泥於法月。豈可絕無法哉。傅大士之頌曰。
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今禪家不用法。乃未到
岸而不須船者。豈不自溺於苦海且誤人於苦海
哉。


陳雄曰。佛即心也。心即法也。有是佛心。則必有佛
法。如來說一切法。無一切外道邪說廁於其間。故
斷之曰。皆是佛法。


馬祖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
在法性中。著衣喫飯。言談秪對。六根運用。一切施
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隨名逐相。迷情妄起。
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迴光返照。全體聖心。何處不
是佛法。


川禪師曰。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頌曰。會造逡
巡酒。能開頃刻華。琴彈碧玉調。爐煉白丹砂。幾般
伎倆從何得。須信風流出當家。】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王日休曰。脩又恐人泥於法。故又呼須菩提而言。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真實一切法。但假此以脩行
耳。非真性中所有。故虗名為一切法而巳。


顏丙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乃如如不動之意。於
是中無實無虗。無實者。向甚處摸索。無虗者。何處
[003-0799b]
不分明。虗實乃斷見常見。大士云。斷常俱不染。所
以道即非一切法。


川禪師曰。上大大。邱乙巳。頌曰。是法非法不是法。
死水藏龍活潑潑。是心非心不是心。逼塞虗空古
到今。秪者是絕追尋。無限野雲風捲盡。一輪孤月
照天心。】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
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須菩提以嘗門佛說此語。故曉此理。乃
呼世尊而答云。如來說人身長大。則非真實大身。
是虗名為大身而巳。第十分所言是也。


李文會曰。色身有相。為非大身。法身無相。廣大無
邊。是名大身。黃蘗有云。虗空即法身。法身即虗空。
是名大身也。


川禪師曰。喚作一物即不中。南獄懷讓禪師見六祖。祖問什麼處來。曰。
嵩山來。祖曰。是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頌曰。天產英靈六尺軀。

能文能武善經書。一朝識破娘生面。方信閒名滿
五湖。】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即不名菩薩。」


【王日休曰。梵語菩薩。此云覺眾生。佛又呼須菩提
而言。菩薩亦如是者。此如是乃指上文。蓋謂覺眾
生者。亦非為真實。亦如大身之不為真實徒虗名
而巳。何則真性中。豈有覺眾生哉。唯有佛謂之覺。
[003-0799c]
覺即真性也。若作是言者。此是言乃指下文。謂我
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者。謂以眾生為有。
而我乃化之成佛。而得滅度。如此見識。則不可名
之為覺眾生。以一切眾生。於真性中本無。惟從業
緣中現。故不可以為有也。


李文會曰。即不名菩薩者。二乘之人。若有煩惱妄
想。不能除滅。即同凡夫。滅色取空。不了色性。即非
菩薩。淨名經云。色性自空。非色滅空。如病眼人見
空中華無有是處。】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王日休曰。佛又自問。何故上文之意。謂一切眾生
為有者。不名為覺眾生乎。乃呼須菩提而自答云。
實無有法名為覺眾生者。謂真性中實無法。以名
為覺眾生也。且脩行而至於菩薩者。誠賴佛所說
之法。故知脩行之理。而此言實無有法者。特謂真
性中無此法耳。


李文會曰。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者。一切空寂。本來
不生。不見有生死。不見有涅槃。不見有善惡。不見
有凡聖。不見一切法。是名見法。正見之時。了無可
見。即是菩薩。故云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王日休曰。是故者。謂上文所言之故也。乃謂實無
有法名為覺眾生之說也。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
無眾生。無壽者。謂佛說諸法。皆謂我人眾生壽者。
[003-0800a]
本無有也。此四者。統而言之。皆謂之眾生。此眾生
既本無有。烏得有覺眾生乎。


陳雄曰。上文言實無有法。尚何有法可說耶。然佛
本無言說。其所說者。不過真空無相。維摩經云。法
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
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此真空無相
法也。佛說一切法者此耳。外此則我佛無所說。


顏丙曰。色身長大。爭奈有生滅。有限量。即非大身。
若造作此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迷
則佛眾生。悟則眾生佛。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
佛說一切法。無四相可得。


川禪師曰。喚牛即牛。呼馬即馬。頌曰。借婆衫子拜
婆門。禮數周旋巳十分。竹影掃堦塵不動。月輪穿
海水無痕。】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疏鈔云。言佛土者。心土也。佛土無相。云何莊嚴。若
有莊嚴。法即是增。


陳雄曰。以定慧之寶。莊嚴心佛土者。菩薩也。不言
其功。而人莫見其迹。以金珠之寶。莊嚴世間佛土
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於人知。文殊般若經
云。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菩
薩如是。豈肯自言其功哉。若作是言。是四種相未
除。即凡夫之見。其誰名為菩薩耶。


李文會曰。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者。妙定經
[003-0800b]
云。若人造作白銀精舍。滿三千大千世界。雖有無
量布施福德。謂心有能所。即非菩薩。不如一念無
能所心。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百千萬倍。】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此明不達法空。取莊嚴淨土。故非菩薩。
復明離相無為。莊嚴佛土也。


王日休曰。此與第十分之意同。於此再言者。為續
來聽者說。故兼說下文也。


陳雄曰。如來所說者。莊嚴心佛土也。心佛土本來
清淨無相。何假莊飾。故云即非莊嚴。常人以莊嚴
為莊嚴。而如來則以非莊嚴為莊嚴。有妙莊嚴存
焉。是則所以名其為莊嚴。故淨土論云。備諸珍寶
性。具足妙莊嚴。世人著世間佛土而不知反。佛前
言而此復言。救弊云爾。


顏丙曰。心常清淨。不染世緣。是為莊嚴佛土也。雖
曰莊嚴。不可作莊嚴相。故曰即非莊嚴。但強名而
巳。


李文會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實無有法可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豈復
取莊嚴相。如是。即逍遙自在。無纖毫罣礙。云何是
莊嚴。云何不是莊嚴。故云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王日休曰。據楞伽經說二無我。謂人無我與法無
我也。人無我者。謂人無本體。因業而生。法無我者。
[003-0800c]
謂法無本體。因事而立。若作富貴之業。則生於富
貴中。作貧賤之業。則生於貧賤中。是人無本體也。
若因欲渡水。則為舟楫之法。因欲行陸。則為車輿
之法。是法無本體也。一切法皆因事而立。即是假
合。假合即為虗妄。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薩
之見識。故云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顏丙曰。通達無我法者。直下大悟。如漆桶底脫。四
通八達。廓然無我。我身既無。何更有法。人法雙忘。
只這真是菩薩。更莫別求。


李文會曰。通達無我法者。於諸法相。無所滯礙。是
名通達。若作有所能解。是名我相。若作無所能解。
湛然清淨。是名無我。故云真是菩薩。僧問馬祖。作
何見解。即得達道。答云。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
事上不滯。方喚作修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皆
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疎轉遠。一念妄想。便是
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
王無上珍寶。


傅大士曰。人與法相待。二相本來如。法空人是妄。
人空法亦袪。人法兩俱實。授記可非虗。一切皆如
幻。誰言得有無。


川禪師曰。寒即普天寒。熱即普天熱。頌曰。有我元
無我。寒時燒軟火。無心似有心。半夜拾金針。無心
無我分明道。不知道者是何人。呵呵。】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003-0801a]


【萬法歸一。更無異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
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
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
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
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
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日月殊光如來解曰。言肉眼者。照見胎卵溼化。色
身起滅因緣也。言天眼者。照見諸天宮殿。雲雨明
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緣也。言慧眼者。照見眾生慧
性深淺。上品下生。輪迴託陰因緣也。言法眼者。照
見法身遍充三界。無形無相。盡虗空。遍法界因緣
也。言佛眼者。照見佛身世界無比。放光普照。破諸
黑暗。無障無礙。圓滿十方。尋光見體。知有涅槃國
土也。此五眼如來。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識
此五種因緣。即名為大乘菩薩也。


陳雄曰。華嚴經云。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
眾生心故。慧眼見一切眾生諸根境界故。法眼見
一切法如實相故。佛眼見如來十力故。一是處非處如實力。
二知三世報業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力。四知眾生諸根上下力。五知眾生種種欲力。六知世間種種性
力。七知一切道至力。八得夙命智力。九得天眼能觀一切力。十得漏盡智力大般若經。

所謂清淨五眼是也。世尊設五眼之問。須菩提皆
答以有如是之理。可謂善問答矣。


顏丙曰。化身觀見為肉眼。普照大千為天眼。智燭
[003-0801b]
常明為慧眼。了諸法空為法眼。自性常覺為佛眼。
有僧問尊宿云。觀音菩薩用許多手眼作麼。尊宿
云。通身是手眼。若人於這裏薦得。一眼也無。豈更
落三落四。然雖如是。須是箇漢始得。能具足此五
眼者。唯自性如來也。五眼度世品經云。佛言隨世
開化。入於五道而淨五眼。一肉眼。處於世間。現四
大身。因此開化。度脫眾生。二天眼。諸天在上。及在
世間。未識至道。示以三乘。三慧眼。其不能解智度
無極。皆開化之。並入大慧。四法眼。其在褊局。不能
恢泰。悉開化之。解法身一無去來。令平等三世。五
佛眼。其迷惑者。不識正真。陰蓋所覆蓋者遮也譬如睡
眠。示以四等四恩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
智慧。善權方便。進退隨宜。不失一切。令發真正道
意。


李文會曰。一切凡夫。皆具五眼。而被迷心蓋覆。不
能自見。若無迷心妄念。如得翳障退滅。五眼開明。
見一切色也。內外空寂。名為肉眼。見自真性。是法
平等。名為天眼。見自性中般若之智。名為慧眼。見
諸色相。心不動搖。見一切法。無一切法。見一切相。
無一切相。是名法眼。見前際無煩惱可斷。中際無
自性可守。後際無佛可求。三際清淨。是名佛眼。又
云。若以無相為法身者。名為慧眼而見如來。指空
論有。假立名相。名為法眼而見如來。若了有無。即
非有無。二邊寂滅。全體法身。周徧法界者。具足佛
[003-0801c]
眼而見如來。


傅大士頌曰。天眼通非閡。肉眼閡非通。法眼唯觀
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
界內。無處不含容。


川禪師曰。盡在眉毛下。頌曰。如來有五眼。張三秪
一雙。一般分皂白。的的別青黃。其間些子爻訛處。
六月炎天下雪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
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
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
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六祖曰。恒河者。西國祇洹精舍側近之河。如來說
法常指此河為喻。佛說此河中沙。一沙況一佛世
界以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王日休曰。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者。謂
一粒沙為一恒河也。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
如是者。是諸恒河。謂一粒沙。為一恒河。如此恒河
中所有之沙。則不勝其多矣。佛世界如是者。謂世
界如是之多也。此其為多。不在所言矣。然而佛又
以問須菩提者。何也。亦以廣坐說法。欲人先明了
於心。故不厭其詳複。而將為下文之說也。佛世界
者。謂凡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化。故凡大世界。皆
謂之佛世界。


李文會曰。恒河沙數者。欲明眾生有種種妄念。故
[003-0802a]
舉無窮之沙以為喻耳。】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
悉知。」


【王日休曰。所有眾生。謂彼世界中。凡有之眾生。乃
一切眾生也。其眾生之心。如來所以悉知者。以此
心為妄想。乃自真性中現。既生此妄想心。自佛觀
之。則有形相矣。有形相。故可得而知也。若寂然如
虗空。則無得而知矣。且所謂他心通者。六通。天眼通。徹視大
千。天耳通。洞聽十方。他心通。悉知種類。宿命通。達三世〔專〕神境通。形無窒礙。如意通。任運自在謂彼

既起心念。則此可得而知也。聞有人把棊子於手
中。令他心通者觀之。則知其為棊子。以巳知為棊
子故也。然巳則不知其數之多寡。使彼言之。則亦
不知其數。以巳不知其數故也。由是言之。若一起
心念。則如有形相。故可得而知。如佛者。豈止他心
通而巳哉。故無量眾生。一起心念。皆悉知見。無足
疑也。


顏丙曰。若干。乃幾多之意。若幾多心。如來悉知。心
鏡一明。無不遍知。


僧若訥曰。若干者。若。如也。干。數也。顏師古云。設數
之辭也。若干有二種。一世間凡夫心。二出世間聖
人心。如來盡能知之。故名正遍知也。


李文會曰。若干種心。如來悉知者。眼耳鼻舌身意。
若起心動念處。皆是國土。於國土中所有眾生。若
干種種差別之心。心數雖多。總名妄心。既覺是妄。
[003-0802b]
故云悉知。


川禪師曰。曾為浪子偏憐客。慣弄壺觴識醉人。頌
曰。眼觀東南。意在西北。府謂猴白。更有猴黑。一切
眾生一切心。盡逐無穿聲與色。喝。】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為音韋。」


【六祖曰。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一一眾生。皆有若
干差別。心數雖多。總名妄心。識得妄心非心。是名
為心。


顏丙曰。如來說諸心。實無心可得。故曰非心。但強
名曰心。


李文會曰。覺妄之心。即是非心。本無妄念。不起妄
心即是自性本心故云是名為心。即是菩薩心。亦
名涅槃心。亦名大道心。亦名佛心。故臨濟禪師云。
若一念心能解縛。此是觀音三昧法。


川禪師曰。病多諳藥性。頌曰。一波纔動萬波流。似
蟻循環豈了期。咄。今日為君都割斷。出身方號丈
夫兒。】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
來心不可得。」


【肇法師曰。聞說諸心。謂有實心。故須破遣。明三世
皆空。故論云。過去巳滅。未來未起。現在虗妄。三世
推求。了不可得。


疏鈔云。未覺不知。隨時流轉。故有三世。若悟真一
之心。即無過去現在未來。若有過去心可滅。即是
[003-0802c]
自滅。若有未來心可生。即是自生。即有生滅即非
常住真心。即為依他心。虗妄心。若一念有生滅心。
即成六十二種邪見。九百種煩惱。


王日休曰。常住真心。即真性也。是以自無量無數
劫來。常一定而不變動。豈有過去未來現在哉。若
有過去未來現在。則為妄想。此三心是也。且若飽
而未欲食。則欲食之心為未來。飢而正欲食。則欲
食之心為現在。食畢而放匕箸。則欲食之心為過
去。是此心因事而起。事過而滅。故為妄想也。不可
得者。謂無也。言此三心本來無有。乃因事而有耳。
圓覺經所以言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謂眾生以
六種塵緣之影。為自巳之心相也。


僧若訥曰。本生心地觀經云。如佛所說。唯將心法
為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塵穢。云何心法。染貪瞋
癡。於三世法。誰說為心。過去心巳滅。未來心未至。
現在心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
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
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可見心。何況餘
人得見心法。


顏丙曰。謂思念前事者為過去心。思念今事者為
現在心。思念後事者為未來心。三念總放下著。謂
之不可得。經云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見
染。此為三心不可得。古云。一念不生全體現。亦謂
三際俱斷三念俱妄。了不可得。
[003-0803a]


傅大士頌曰。依他一念起。俱為妄所行。便分大十
二。九百亂縱橫。法華經二卷。世尊偈言。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
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毗婆沙論云。六十二見者。五蘊中各起四見。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
為六十。斷常二見為根本。總為六十二見。且於色蘊中。即色是我。離色非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五蘊中
具有此四。疏鈔解三心云。若一念有生滅心。即成六十二種邪見。九百種煩惱過去滅無

滅。當來生不生。常能作此觀。真妄坦然平[日/黽]文元公遇高
士劉惟一。訪以生滅之事。劉曰。人常不死。公駭之。劉曰。形死性不滅。是知此性。歷劫常存


未曾有經云。妙吉祥菩薩因見一人。言我造殺業。
決墮地獄。如何救度。菩薩即化一人。亦曰我造殺
業。決墮地獄。前人聞巳。言我亦然。化人告之。唯佛
能救。相隨共詣。化人白佛。我造殺業。怖墮地獄。願
佛救度。佛即告言。如汝所說造殺業者。汝從何心
而起業相。為過去耶。未來耶。見在耶。若起過去心
者。過去巳滅。心不可得。若起未來心者。未來未至。
心不可得。若起見在心者。見在不住。心不可得。三
世俱不可得。故即無起作。無起作故。於其罪相。何
所見耶。善男子。心無所住。不在內外中間。心無色
相。非青黃赤白。心無造作。無作者故。心非幻化。本
真實故。心無邊際。非限量故。心無取捨。非善惡故。
心無轉動。非生滅故。心等虗空。無障礙故。心非染
淨。離一切數故。善男子。作是觀者。即於一切法中。
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諸法性。諸法性
空。即真實性。由是義故。汝今不應妄生怖畏。是時
化人聞佛說法。即白佛言。我今得悟罪業性空。不
[003-0803b]
生怖畏。爾時實造業者亦白佛言。我今得悟罪業
性空。而不復生怖畏之想。


李文會曰。謂三世心無性可得。故可從緣而生。肇
法師云。聞說諸心。謂有實心。故須破遣。明三世皆
空。故云過去巳滅。未來未起。見在虗妄。三世推求。
了不可得。故云若悟無法無相無事平常真心。即
法體空寂。不生不滅。湛然清淨。豈有前念後念今
念可得也。


馬祖曰。道不用脩。但莫洿染。何謂洿染。但有生死
造作趣向。皆是洿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即是
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憎愛。無
凡聖。是故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


趙州問南泉云。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


圜悟禪師頌曰。欲識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
舉掉。走馬即加鞭。若遇飢來飯。還應困即眠。盡從
緣所得。所得亦非緣。


川禪師曰。低聲低聲。直得鼻孔裏出氣。頌曰。三際
求心心不見。兩眼依然對兩眼。不須遺劒刻舟尋。
雪月風華常見面。】


金剛經註解卷之三
[003-080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