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a0006 般泥洹經--失譯 (master)


No. 6 [No. 12, Nos. 5, 7]
《般泥洹經》卷上


不載譯人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王舍鷂山,從大眾比丘,
比丘千二百五十。時,摩竭王阿闍世,與越祇
不相得,眾臣議言:「越祇自恃國富民眾,地
沃野豐多出珍寶,不首伏我,當往攻伐。」國
賢大臣名曰雨舍,梵志種也。王命使行,稽
首佛足,敬問消息,興居輕強氣力遊步,德
化日昇,言:「阿闍世與越祇有憾,眾臣之議,
欲往攻伐。願聞眾祐,有以教之。」大臣受命,
即嚴車五百乘,騎二千步人二千,行詣鷂山,
到小道口,下車步進,見佛歡喜,貌色恭辭,
氣重揖讓畢長跪言:「摩竭王阿闍世,稽首佛
足,敬問消息,興居輕強氣力遊步,德化日
昇。」佛言:「甚善,王與國人及汝皆安不?」雨舍
白言:「王與越祇有憾,眾臣之議,以彼自恃
國富民眾,地沃野豐多出珍寶,不首伏我,
欲往伐之。願聞佛教。」


佛報大臣:「昔吾一時
曾遊越祇正躁神舍,見其國人,皆多謹勅,
我時為說治國七法不危之道,其能行者,日
當興盛未之衰也。即叉手言:『願聞七法,蓋
何施行?』佛言:『諦聽。』對曰:『受教。』」時,賢者阿難,
住後扇佛。佛言阿難:「汝寧不聞越祇國人數
相聚會,講論政事,修備自守?」對曰:「聞其數
相聚會,講論政事,修備自守。」佛言:「如是,
彼為不衰,汝聞越祇君臣常和,所任忠良,
轉相承用。」對曰:「聞其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轉
[001-0176b]
相承用。汝聞越祇奉法相率,無取無願,不
敢有過?」對曰:「聞其奉法相率,無取無願,不敢
有過。」「汝聞越祇禮化謹敬,男女有別,長幼
相事?」對曰:「聞其禮化謹敬,男女有別,長幼
相事。」「汝聞越祇孝於父母,遜悌師長,受識
教誨?」對曰:「聞其孝於父母,遜悌師長,受識
教誨。」「汝聞越祇承天則地,敬畏鬼神,敬順
四時?」對曰:「聞其承天則地,敬畏鬼神,敬順
四時。」「汝聞越祇尊奉道德,國有沙門應真
及四方來者,供養衣食臥床疾藥?」對曰:「聞其
尊奉道德,國有沙門應真及四方來者,供養
衣食臥床疾藥。」佛言:「夫有國者,行此七法,
難可得危。」雨舍對曰:「使越祇人持一者,尚
不可攻,何況有七?國事多故當還。」請辭。佛
言:「可,置知是時。」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時,佛勅賢者阿難,請鷂山中諸倚行比丘,令
會講堂。即請悉會,稽首畢,一面坐。佛告:「諸
比丘!聽我所言,善念行之。」皆曰:「受教。」


佛言:
「比丘有七教,則法不衰。何等七教?一當數
會講誦經道,無有懈怠。二當和順,忠正相
教,轉相承用。三當無取無願於他,唯樂山
澤。四當絕望長幼先後,相事以禮。五當慈
孝承事師長,受識教誨。六當奉法,敬畏經
戒,以修梵行。七當遵道供養聖眾,開解童
蒙,來學者受給施衣、食、臥床、疾藥。如是七法,
可得久住。


「又比丘有七守,則法不衰,當善
念行:一守清淨,不樂有為。二守無欲,不貪
利養。三守忍辱,無所諍訟。四守空行,不
入眾聚。五守法意,不起眾想。六守一心,坐
[001-0176c]
禪定意。七守約損,衣食麁踈,草蓐為床。如
是七法,可得久住。


「又比丘有七敬,則法不
衰,當善念行:一為敬佛,善心禮事,無他倚
行。二為敬法,志在道意,無他倚行。三為敬
眾,依受教令,無他倚行。四為敬學,事持戒
者,無他倚行。五為敬聞,事講授者,無他倚
行。六為敬淨無欲,無他倚行。七為敬定,事
坐禪寂,無他倚行。如是七法,可得久住。


「又
比丘有七財,則法不衰,當善念行:一當有
信,見正喜樂。二當有戒,慎護不犯,三當有慚,
改過自悔。四當有愧,順所言行。五當多聞,諷
誦無厭。六當智慧,深行微妙。七當法施,勿望
禮貺。如是七法,可得久住。


「又比丘有七覺
意,則法不衰,當善念行:一志念覺倚淨無
淫,捨分散意。二法解覺倚淨無淫,捨分
散意。三精進覺倚淨無淫,捨分散意。四
愛喜覺倚淨無淫,捨分散意。五一向覺
倚淨無淫,捨分散意。六惟定覺倚淨無
淫,捨分散意。七行護覺倚淨無淫,捨分
散意。如是七法,可得久住。


「又比丘有七知,
則法不衰,當善念行:一當知法,佛十二部
經,諦受誦論。二當知議,求諸法慧,博解
其要。三當知時,可誦可步可禪可臥,無失
時宜。四當自知,所入法行,多少深淺,熟與
初始,志當曰勝。五當知節,勿貪美妙,適
身節食,無以自病。六當知眾,入比丘眾,梵
志聖人,君子及士民眾分別知可敬、可住、可
坐、可默、可語。七當知人,觀其所好,察其志
能,隨意勸導,令知聖化。如是七法,可得久
[001-0177a]
住。


「又比丘有七惟,則法不衰,當善念行:
一惟經道,當如人念父母,父母生子,思極
一世,惟法活人,無數世度人生死。二惟人
生,無不有苦,憂念妻之家屬所有,死各離
散不知所墮,若身有罪,親不能解,知此非常,
當念行道。三惟精進,端身口意,取道不難。
四惟謙虛,無自憍大,承事明哲,矜誨未聞,
愍傷教之。五惟降意,不馳六情,抑淫怒
癡態,無有邪行。六惟軀中,但盛臭穢,風
寒熱血,無可貪者。七惟自觀,形如糞土,日
當念死,天地開闢,生民以來,無不死者,世
間如夢,所見歡愛,不知為化,悟乃覺空,當
知是幻,勿以自欺。如是七法,可得久住。


「又
比丘復有六重法,當善念行,可得久住:一
為修身,以起慈心,依聖旬通,諸清淨者,行
此重任,和一愛敬,施於同學,無取無諍,
勉共守行行。二為修口善行,以起慈心。三
為修意善行,以起慈心。四為所見法際,若
得衣食、應器餘物,終不愛藏。五為持戒不
犯,不以摸質,能用勸人。六為若從正見得
出正要受道苦盡度知見了,行此重任,皆以
聖旬通清淨用和愛敬,施於同道,無取無
諍,轉相建立,共守道行。又復比丘,當為愍
傷,一切蠕動,至於蟣蝨,必加慈心,人之死
亡,當為悲哀,彼得為人,如不聞道,家室啼
哭,亦不知死,魂神所趣;唯得道者,能知
之耳。佛為是故敷陳經法,經不可不學,道
不可不行,天下多道,王道為大,佛道如是,
最為其上。譬數十人,俱共射准,有前中者,
[001-0177b]
有後中者,要射不止,必復中准,又如天下
眾流不息皆歸于海。比丘如此,行道不止,
會得解脫,如佛法教,轉相承用,諷詠佛語,
常用時誨,四輩弟子,展轉相教,如是佛經,
可得久住。」


彼時,佛請賢者阿難,俱之巴連
弗邑,即受教行。佛攝衣鉢,歷王舍城,去行
半道所,頓止王園。佛告諸比丘:「皆聽,其為
道者,當知四諦,凡人不知,故走長塗,宛轉
生死,無休止時,吾是以啟汝意。何等四?一
曰知苦苦,是謂真諦。二曰苦由習生,是
謂真諦。三曰苦習盡滅,是謂真諦。四曰苦
習盡受道,是謂真諦。於苦不慧不知,故走
長塗,生死不休,當以知此苦諦。苦者謂生
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愛別離苦、所
求不得苦;以要言之,五盛陰苦。已覺斯苦,
能斷愛習,是謂得眼,為極是生,後不復有
苦;猶習者從愛,苦習都盡,受道之諦,得
眼見證,為盡是生,後不復有。已見真諦,得
道眼者,無復生死,長塗永絕。如是比丘,又
當復知道得八行。何等八?一以專心,受佛
經法。二棄愛欲,與世無諍。三終不為殺、盜、
婬行。四不欺讒侫飾惡罵。五不嫉妬貪餮不
信。六念非常、苦、空、非身。七觀形中臭穢不淨。
八不貪身知當歸土。諸往古佛,皆見此四諦,
諸當來佛,亦見此四諦,其有貪慕家居恩愛
及樂世間榮名之壽者,終不得是度世之道;
道從心生,心淨者乃得道。其次心端,不犯
五戒,可得上天;其次信道,好學經法,後可
得作人。若都欲斷絕地獄、畜生、餓鬼道者,當
[001-0177c]
以一心,奉行經戒。今佛為天下,解脫生死,
開現正道,其欲學者,當諦思惟。」


佛與賢者
阿難,前到巴連弗,止城外神樹下。諸梵志居
士,聞佛從諸弟子來,皆出城外,欲覲見供
養佛,有持席薦,有持毾𣰆,有持水漿,及錠
燈者,行詣佛所,稽首畢一面坐。佛告諸梵
志居士:「人在世間,好貪欲恣意者,有五消
耗:一自放恣,財產日減。二自放恣,危身失
道。三自放恣,眾人不敬,死時有悔。四自放
恣,醜名惡聲,周聞天下。五自放恣,身死魂
神墮三惡道,人能降心。不放恣者,有五豐
德:一自撿攝,財產日增。二自撿攝,得近道
意。三自撿攝,眾人所敬,至死無悔。四自撿
攝,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自撿攝,身死神
生天上福地。人不自恣,有此五善,宜思念
之。」佛為眾人說法正化若干要語,無不歡
喜,皆前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於是,佛起,
到阿衛𨽁,坐一樹下,持神心道眼,見上諸
天,使賢神守護此地。賢者阿難,從燕坐起,
稽首畢一面住。佛問阿難:「誰圖此巴連弗
起城郭者?」對曰:「是摩竭大臣雨舍所建,所
其欲以遏絕越祇。」佛言:「善哉!善哉!雨舍之
賢,乃知圖此。吾見忉利諸神妙天,共持此
地,其有土地為天神所護,必安且貴。又此
地者,近天之中,主此地神,名曰人意,人意
所護,其國久而益勝,必多聖賢仁智豪俊,
餘國弗及,亦莫能壞。此城久久,如欲壞時,
當以三事:一者大火,二者大水,三者中人
與外人謀,乃壞此城。」


雨舍聞佛與眾弟子俱
[001-0178a]
遊到此,即乘王威嚴車五百乘,出城欲覲見
供養佛。到即下車,步入園門,見佛歡喜,貌
色恭辭,氣重揖讓畢一面坐。佛為說法正
化若干要語,雨舍歡喜,乃避坐言:「欲設微
食,願與聖眾俱屈威神。」佛以默如可之。即
起稽首,繞佛三匝而歸。大臣歸,乃通夜具
作好食嚴室,內施牀座。早行白佛:「食具已
辦,唯聖知時。」佛即攝衣持鉢,與眾弟子俱
到其舍,就高座於眾前坐,雨舍手自斟酌
𨡏美奉鉢致漿,行澡水畢,住白佛言:「已所
施福,願佛呪願,此國土民,一切天人,使長
得安。」佛呪願言:「佛助爾喜,為天人供養,土
民作導,飯佛比丘僧,稱譽正法,受道慧語,
奉行經戒,都呪願此,可敬知敬,可事知事,
博施兼愛,有慈哀心,使汝一切常獲福利,
得見正道。」大臣歡喜,佛復言:「汝於今世,雖
有官事,緣由此福,後必解脫。若人得飯佛
及真賢持戒者,沙門呪願,終不徒棄。又當
以知,若欲在官及居位者,不可有貪心,不
可侈心,不可憍心,不可虐心,不可快心,去
此五者,後無咎悔,死得上天,除惡道罪。」
佛說已從坐起,出東城門,雨舍追侍曰:「當
名此門為瞿曇門。」佛度津渚,又追名之,為
瞿曇津。


是時人民,有乘舫舟渡者,有乘小
船,或乘竹𥱼及木桴渡,渡者甚眾。佛坐定
意自思:「往昔未作佛時,身所更來,乘此桴
舡,不可復數;今以解脫,不復乘此,亦使我
諸弟子得離是。」佛從定覺,自說頌曰:


「 「佛為海船師,
 法橋渡河津,
[001-0178b]
 大乘道之典,
 一切渡天人,
 亦為自解脫,
 度岸得昇仙,
 都使諸弟子,
 縛解致泥洹。」」



彼時,佛請賢者阿難,俱之拘利邑,受教皆
行,到坐樹下。佛告諸比丘:「皆聽!當持淨戒,
當思定意,當解慧行。此三者,禪譽既豐,又
得離於婬怒癡垢,是謂正度欲疾。望此當力
自解,用盡是生,入清淨行,務如應作,而知
一心,以善其性,與世無諍,已知世事,宜自
憂身,靜居內思,意志即明,三垢已除,便自
得道。心不復走,亦無所著,譬如國王為萬
姓主,比丘自思惟能萬端,皆心為主。」


佛與
阿難俱,到喜豫邑,止河水邊揵祇樹下。諸
弟子且入城,乞食已澡洗畢還禮佛,住
白佛言:「是國多疫到有死者,朝所共聞,有
清信士,玄黮、時仙、初動、或震、叔良、快賢、
伯宗、兼篤、德稱、淨高,十人皆死,是輩喪
身,當趣何道?」


佛告諸比丘:「此十人者,已斷
自然魂神,上生十八天上,到不還地,不復
來下受世間法。又是國死,非但此也。佛天
眼見,五百清信士,悉如難提,等離三垢,五
道斷死,皆上生不還之地,止取泥洹。又有三
百清信士,已斷三結,無婬怒癡,昇頻來地,
後來下生,當見苦際。復有五百清信女,皆
得四喜,三結盡,得溝港,離三惡道,生天人
中,不過七世,當得應真。」


於是佛謂諸比丘:
「汝說彼死者,為撓擾佛也。然吾為佛,不復
受此,亦當何懼?微哉妙矣。生死有時,夫諸
佛興,雖曰生於世,不佛法情矣。何則?如來
[001-0178c]
法情已止,無所不覺,已了是生,現說分明。
所謂妙者,從有是令得是,無有是不得是,
從是起令是生,是滅者乃都滅。所以者何?
用有欲求故為不明,緣不明行,緣行識,緣
識名色,緣名色六入,緣六入更樂,緣更樂
痛,緣痛愛,緣愛受,緣受有,緣有生,緣生
老死憂悲苦懣惱,致是具足苦性習,有生
死之本,轉如車輪,行無休息。從癡不明故
有生死,假令不明無餘無欲以滅則行滅,行
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
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
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懣惱,致是具足苦性習
有為都滅矣。故先為若說,癡者有生死,慧
者持道不復生死。當思念此,挫其心乃不
持復更生死之道。又欲近道,當有四喜,宜
善念行:一曰念佛,意喜不離。二曰念法,意喜
不離。三曰念眾,意喜不離。四曰念戒,意喜不
離。念此四喜,必令具足,而自了見,當望正
度求解身要,可以除斷地獄、畜生、鬼神之道,
以致溝港,不墮惡地,雖往來走天上人中,
不過七生,自得苦際。」


彼時,佛請賢者阿難,
俱之維耶離國,即受教行。佛樂拘利歷城中
去,到止城外,故望女奈氏園。奈女聞佛從
諸弟子自越祇來,即嚴車衣服,從五百女弟
子,俱出城詣奈園,欲跪拜侍覲。佛遙見其
五百女來,勅諸比丘:「見是,皆當低頭內觀,
自端汝心,彼好莊衣,譬如畵瓶,雖表彩色,
中但屎尿,當知好女,皆盡畵瓶輩也。夫為
[001-0179a]
道者,不當惑彼,故當健制,志惟分別,是奈
女來,亦從我教。何謂健制?已生惡法,能即
斷却,治性精進,自攝意端;未生惡法,能令
不起,治性精進,自攝意端;未生善法,意能
發生,治性精進,自攝意端;已生善法,志立
弗忘,能使增廣,治性精進,自攝意端。是以
當為,寧破筋骨,自碎身體,不隨心而為惡,
是為健制。何謂志惟?惟內身循身觀,惟外
身循身觀,以內外觀思念分別斷不使意;
惟內痛循痛觀,惟外痛循痛觀,以內外觀
思念分別斷不使意;惟內意循意觀,惟外意
循意觀,以內外觀思念分別斷不使意;惟
內法循法觀,惟外法循法觀,以內外觀思
念分別斷不使意;是為志惟。何謂分別知可
行不可行?從其正能別行,是為分別。夫
能健制志惟分別,乃為有力,非謂壯士多
力而為健也。能去惡就善,是謂最健。自吾
求佛與心諍以來,其劫無數,用不聽邪心故,
今得為若世間作佛亦可休止,汝意久在不
淨之中,可自拔擢免斯眾苦。見是女來,當
如我教。」於是奈女到,稽首畢一面坐,佛問
言:「今汝諸女意何如?」對曰:「受佛大恩,得聞
法教,愚癡醒悟,夙夜自勅,不敢邪心。」佛
告奈女:「好邪婬者,有五自妨:一者多聲不
好。二者王法所疾。三者懷異多疑。四
者死入地獄。五者地獄罪竟受畜生形。皆
所致,能自滅心。不邪婬者,有五增福:一者
多人稱譽。二者不畏縣官。三者身得安隱。
四者死上天生。五者從立清淨泥洹道。是以
[001-0179b]
當自患厭,母人生病,月期不淨,拘絆捶杖,
不得自在,受行經戒,可得如佛清淨之道。」佛
為奈女說法正化若干要語,奈女歡喜,避
坐長跪白言:「欲設微食,願佛聖眾,俱屈威
神。」佛以默然可之,即作禮而去。


去未久,維
耶離豪姓,有諸離車,聞佛從諸弟子來,去
城七里,即乘王威嚴四色車,出欲見佛。諸
離車中,有乘青馬青車,青衣青蓋青幢青幡,
官屬皆青;有乘黃馬黃車,黃衣黃蓋黃幢
黃幡,官屬皆黃;有乘赤馬赤車,衣蓋幢幡
官屬皆赤;有乘白馬白車,衣蓋幢幡官屬皆
白。佛見車騎數十萬眾填路而來,即告諸比
丘:「汝欲見忉利天上天帝苑中侍從出入者,
如此無異耶。」諸離車到,皆下車,步入奈園,
作禮畢一面坐,佛為大眾說法正化。有一
人字并𩞚,避坐起整衣服,向佛自陳言:
「每聞佛功德,巍巍甚大,天上天下,無不傾
動,常從在所,夙夜敬仰,服重清化,不敢有
惱。」佛語并𩞚:「天下叡哲,乃知敬佛,夫敬
佛者,自得其福,死皆上天,不墮惡道。」於是
并𩞚,說頌讚曰:


「 「敬謁法王來,
 心正道力安,
 最勝號為佛,
 名顯若雪山。
 譬華淨無疑,
 得喜如近香,
 方身觀無厭,
 光若露耀明。
 唯佛智高妙,
 明盛無瑕塵,
 願奉清信戒,
 自歸於三尊。」」



是時坐中五百豪姓,各解身上衣,以授并
𩞚,并𩞚持衣,前白佛言:「是諸尊者,聞善
[001-0179c]
言喜,共以五百上衣,奉獻世尊,願哀受之。」
佛受已告言:「傳士!當知,佛為如來、至真、等
正覺、明行成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
人師,號佛、眾祐,出興於世,有五難有自然之
法。何等五?佛出教化天下,釋梵沙門梵志,
龍神帝王,以自然慧,為世現證,開說真道,
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至要義具,
清淨究暢,一切敷演,是一難有自然法也。
佛說經於天下,聞者皆樂,信學諷誦,端身
口意,去邪入正,是二難有自然之法也。天
下人民,聞佛經道,意去開解,深之思惟,
皆得明慧,是三難有自然之法也。天下人民,
聞佛教誡,多以愛敬,出三惡道,生天人中
獲大利,是四難有自然之法也。天下人民,
聞佛道奧深妙法言,解本生死緣之事,斷情
絕欲,皆得出要,第一精進得應真道,第二
精進得不還道,第三精進得頻來道,第四精
進得溝港道,是五難有自然之法也。凡人於
佛,而有反復之心,以施少善者,皆得大福,
不唐棄也。是故并𩞚,當自勗勉,以學此
得。」


佛說已,諸離車從坐起,整衣服叉手言:
「本欲請佛,而奈女以奪我先,願須後日,我
等多務,欲還請辭。」佛言:「可當知時。」時,即皆
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奈女通夜,作濃美
食,嚴飾室內,晨施牀座,行白佛言:「食具足
辦,唯聖知時。」佛與眾弟子,俱到其舍,就
高座於眾前坐。奈女手自斟酌,奉鉢致漿,
行澡水畢,取小牀坐佛前,欲問法。佛言:「我
代若喜好布施者,後無怨畏,多得稱譽,善
[001-0180a]
名日增,眾人愛敬,人能無慳,仁慧為智,如
是無垢安隱,生天上諸天相娛樂。」佛為奈女
說法正化若干要說,已皆歡喜。


佛請賢者
阿難,俱至竹芳邑,止城北林樹下。是歲竹
芳邑,飢饉穀糴騰貴。佛告諸比丘:「是間飢
饉,乞求難得,汝等宜分部行,別到維耶及越
祇諸𨽁邑,可以無乏。」受教當行,佛言:「比
丘!當知自損,得善無喜,得惡勿憂,食取支
身,勿貪求美,但坐嗜味,愛求之故,生死不
絕。夫知節身,能自損者,可得定意。」佛為說
法正化若干要語,皆歡喜禮佛去,各分部
行,到諸國邑。


佛獨與阿難俱,到衛沙聚。是
時佛身疾,舉軀皆痛。佛念痛甚,而弟子皆
不在,當須眾來,乃取泥洹,宜為是疾自力
精進,以受不念眾想之定,即如其像正受三
昧思惟,不念眾想之定,以是忍意,而自得
聞。賢者阿難,從一樹下起,詣佛稽首畢一
面住,問佛消息:「疾寧瘳損?聞聖體疾,實用
憂懼,世尊得無欲取泥洹?願有教令,於眾
弟子。」佛報阿難:「佛豈與眾相違遠乎?吾亦
恒在比丘眾中,所當施為教誡,以具前後所
說,皆在眾所,但當精進案經行之。向吾疾
生,舉軀痛甚,即思不念眾想之定,意不著
疾故,忍中正要者。阿難!我所說法,中外備
悉,佛為法師,無所遺忘,所當施行,自足可
知。我亦已老,年且八十,形如故車,無牢無
強,吾本說,生死有時,無生不終。極上有
天名不想入,其壽八十四千萬劫,彼亦有死。
是以佛起經於天下,咸示泥洹大道,以斷
[001-0180b]
生死之本。我今都為有身作錠令身歸,為
法教錠令法自歸。彼何謂錠?何謂自歸?謂
是專心在四志惟,一惟觀身,二惟觀痛,三
惟觀意,四惟觀法,健制思念,斷不使想,
是為一切作法教錠,當以自歸。吾為此已重
說,如欲解者,當精進行中外戒法,必使如
常。其有自歸,覺佛經道,皆佛子孫。今我
委棄轉輪王位,為天下作佛,憂度三界,汝
等亦宜自憂其身,以斷眾苦。」


彼避雨時,補
繕衣畢,佛請賢者阿難,俱至維耶離,受教
即行。既到止猨猴館,行乞食畢,滌鉢澡洗,
又與阿難俱,到急疾神地。佛言:「阿難!維耶
離樂,越祇亦樂,今此天下,十六大國,其
諸郡邑皆樂。熙連然河,多出黃金,閻浮提
地,五色畫,人生於世,以壽為樂。若比丘
比丘尼,知四神足,是為拔苦,多修習行,當
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不啻。如
是阿難!佛四神足,已多習行,專念不忘,在
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佛重說是至再
三,時,阿難意沒在邊想,為魔所蔽,曚曚不
悟,默而不對。佛言:「阿難!汝去到一樹下,靜
意自思。」即受教一處坐。


時,魔波旬來曰:「佛
意無欲可般泥洹,教誨已周已訖,可滅度
矣。昔者佛遊傴留河上,解說諸老曰:『吾為
佛,雖得自在,不貪久住,非謂今也。所度亦
畢,可般泥洹。』」佛報波旬:「吾所以至於是未
滅度者,須我眾比丘及比丘尼,令皆智慧承
用經戒,勸請未入,使學者成,亦以須我
請清信士及清信女,令得智慧承用經戒,未
[001-0180c]
入者入,受法者成。如是波旬,吾以待此四
輩弟子,皆得法意,展轉相教,解諸童蒙,使
學成就,是以至今,未滅度耳。」魔曰:「可足時
已畢矣。」佛言:「汝默,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
取泥洹。」魔心乃悅,歡喜而去。佛即正坐,定
意自思:「於三昧中,不住性命,棄餘壽行。」當
此之時,地為大動,空中清淨,佛之光明,徹
照無窮,諸天神來側滿虛空。佛從定覺,自
說偈曰:


「 「無量眾德行,
 有為吾今捨,
 近遠應度者,
 已度應度者。」」



賢者阿難,心驚毛竪,疾行詣佛,稽首畢一
面住,白佛言:「甚哉世尊!地動乃爾,是何因
緣?」


佛語阿難:「凡世地動,有八因緣。何等八?
天下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止於空,空中
大風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大水擾則普地動,
是為一也。有時得道沙門,及神妙天,戒德
隆盛,欲自試力,手按少地,則普地動,是
為二也。若始菩薩,從第四天,下入母胎,明
哲慈意,欲見道化,開發愚曚,乃放神光,
震動天地,令梵釋魔沙門梵志一切見明,是
為三也。若菩薩生出母胎時,德感諸天,淨
無雲曀,神光遠照,則普地動,是為四也。至
於菩薩得無上道正真佛時,普地大動,天
神四布,稱揚佛名,是為五也。及已作佛,初
大會時,法輪三轉,天人則解,此彼菩薩,昇
成大道,光明遠照,時普地動,是為六也。
佛教將畢,欲棄壽行,不住性命,乃大放光,
勸發天人,則普地動,是為七也。如佛眾祐,
[001-0181a]
臨當棄身般泥洹時,明無不照,天神參至
則地普動,是為八也。」


阿難言:「今佛已為捨
性命耶?」


佛言:「已捨。」


阿難曰:「昔聞佛說:『若有
弟子,知四神足,多修習行,專念不忘,在意
所欲,可止不死一劫有餘。』而佛道德,過殊
於此,亦不可久止乎?」


佛報阿難:「今汝言之,
豈不過耶?吾與汝言四神足者,乃至再三;
而若徑默,沒在暗昧,不發明想,為魔所蔽,
而復何云具佛所說,言一出口寧自違乎?」


對曰:「不也。」


「如是阿難!夫不智者既自發言
而追違之;我無是也。」


阿難垂涕曰:「亦何駛
哉!佛取泥洹,一何疾哉!世間眼滅。」


彼時,佛
勅賢者阿難,請維耶離國倚行比丘。受教
即請,悉會講堂,稽首畢一面住。佛告諸比
丘:「世間無常,無有牢固,皆當離散,無常在
者,心識所行,但為自欺,恩愛合會,其誰得
久,天地須彌,尚有崩壞,況于人物,而欲長
存?生死憂苦,可厭已矣!佛後三月,當般泥
洹,勿怪勿憂。且夫一切去來現佛,皆從法
得,經法且存,但當自勉勤學力行,持清淨
心,趣得度脫,心識情休,則不死不復生,亦
不復走於五道捨一身受一身也。五陰已
斷,乃無飢渴寒熱憂悲苦惱之患。人知正心,
天上諸天,皆代人喜,當以降心柔弱自損,
勿隨心行,心之行無不為,得道者亦心也。心
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
為也。從心行得起諸法,心作識,識作意,意
轉入心,心也者取為長,心志為行,行作
為命,賢愚在行,壽夭在命。夫志行命三者
[001-0181b]
相須,所作好惡,身自當之;父作不善,子不
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獲福,惡自
受殃。今佛為天上天下所尊敬者,皆志所
為,是故當以正心行法,唯行法者,能現世
得休,現世得安,宜善取持諦受諷誦,靜意
思惟,然則我清淨法,可得久住,可以愍度
世間眾苦,道利綏寧諸天人民。


「比丘當知!
何等為法?謂是四志惟、四意端、四神足、四
禪行、五根、五力、七覺、八道諦,如受行可
得解脫,令法不衰。


「彼何謂四志惟?惟內身
循身觀,惟外身循身觀,以內外觀,分別思
念,斷癡惑意;惟痛之觀,及意與法,皆如初
說。


「何謂為四意端?已生惡法,能即斷却,治
性精進,自攝意端;未生惡法,制使不起,治
性精進,自攝意端;未生善法,即能發生,治
性精進,自攝意端;已生善法,志立不忘,能
使增踰,精進意端。


「何謂為四神足?思惟欲
定,以滅眾行,具念神足,其欲不邪,不取無
捨,常守清行;惟精進定,惟意志定,惟戒
習定,皆同,文如初說。


「何謂四禪?棄欲惡法,
但念但行,志樂無為成一禪行;念行已滅,
內守一心,志在恬靜,成二禪行;惟觀無婬,
心安體正,分別見真,成三禪行;已斷苦樂,
無憂喜想,意已清淨,成四禪行。


「何謂五根?
一為信根,意向四喜;二為精進根,治四意
端;三為念根,念四志惟;四為定根,思四禪
行;五為智根,見四真諦。


「何謂五力?一為信
力,喜意不壞;二為精進力,常能健制;三為
念力,得志惟觀;四為定力,禪意不亂;五為
[001-0181c]
智力,以道自證。


「何謂七覺?志念覺意,法解
覺意,精進覺意,愛喜覺意,一向覺意,惟定
覺意,行護覺意。


「何謂八道?正見、正思、正言、
正行、正命、正治、正志、正定,是為度世清淨之
法」


彼時,佛請賢者阿難,俱至拘利邑,即受
教行。佛樂維耶,過國中出城門,迴身右轉
視門而笑。賢者阿難即整衣服,右膝著地,長
跪問曰:「自我得侍二十餘年,未曾見佛行以
無緣;如迴身視門而笑,是何因緣?」


佛言:「如
是如是。阿難!佛之儀法不妄迴身虛而笑
也。是我最後見維耶離,故視笑耳。」於是佛自
頌曰:


「 「是吾之最後,
 遊觀維耶離,
 將遊彼泥洹,
 不復受有身。」」



有異比丘,亦讚頌曰:


「 「佛稱此末後,
 身行極於斯,
 若遂淪清虛,
 於何覩聖來?」」



佛與阿難俱到拘利止城北林樹下,告諸比
丘:「當護淨戒,當思定意,當解智慧。夫以守
戒,有定慧者,成大德致豐譽,永離貪婬、瞋
恚、愚癡,可得應真,欲以現世望正度者,當
加自解,令盡是生,入清淨道。已如應行,乃自
知身,後不復受。」


佛復請賢者阿難,俱之健
持邑,止城北樹下坐。告諸比丘:「當守淨戒,
思惟定意,求解智慧。守淨戒者不隨三態,
惟定意者心不放散,已解慧者去離受欲,
行無罣礙。有戒定慧,德大豐譽,又離三垢,終
得應真。欲以是身望得正度,當勤求解,令
盡是生,入清淨道。作如應行,乃自知滅,後不
[001-0182a]
復受。」


佛又與阿難俱,過掩滿邑,及出金邑、
授手邑、華氏邑,至善淨邑。處處為弟子說
此三要曰:「當護戒,當思定,當解慧。守此三
者,德豐譽大,消婬怒癡,是謂正度。已有戒
心則定心成,定心已成則智心明,如染淨
潔受色明好,有此三心則道易得,但當一意
勤身求解,令盡是生已入清淨。行如應者,自
知極此,不復受生。若不能具戒定慧行,欲
度世難。有此三者意自開解,坐而思惟便見
五道——天上、人中、地獄、畜生、鬼神——分明,悉知眾
生意志所念。譬如溪水清,其中沙礫,青黃白
黑,所有皆見;得道之人,但心清故,所視悉見,
欲得道者,當淨其中心。如水渾濁,則無所見,
持心不淨,不得度世。師所見說,弟子當行,師
同不入弟子心中,就正其念,念意端者道自
得矣。」


佛已樂善淨,又請賢者阿難,俱之夫
延邑,止城北樹下坐。晡時,阿難從燕坐起,
到佛所稽首畢,叉手問曰:「倉卒欲知地動幾
事?」


佛語阿難:「有三因緣:一為地倚水上,水
倚於風,風倚於空,大風起則水擾,水擾則
地動。二為得道沙門及神妙天,欲現感應故
以地動。三為佛力,自我作佛前後已動,三
千日月萬二千天地無不感發,天人鬼神多
得聞解。」


阿難歎曰:「妙哉!佛為無倫,以自然
法無不感動,至德至道巍巍乃爾。」


佛言:「如
是如是。阿難!佛德不小,乃從無數劫積累
功德,奉行諸善自致作佛,有是神妙自然法
化,一切知一切見,無不入無不化。憶念我
昔以慈悲心,若干百千人,天下諸王君子
[001-0182b]
眾,化住相見,隨其像貌為安慰說經道,周
流教化使得善意。如是現化,遍於八方,隨
其國俗服飾語言,相其人行何法、知何經,而
為演說授以正道,樂義言者為設典教,解道
理者為說上要,堅立其志已而捨沒。設王
君子莫知我誰,後皆耽味敬承法化,是為佛
之清妙自然法也。


「又我,阿難!得佛力遍入現
化以佛儀法,入沙門眾為之師導,已後化入
梵志之眾。又居士儒林異學,隨其被服聲
音語言,授與經道一切成就,為錯橫法,已
而捨歿,子曹皆受我教而莫我知,是佛之難
有自然法也。佛亦上入第一四天王,遍上第
二忉利天,第三焰天,第四兜術天,第五不
憍樂天,第六化應聲天,周印魔;又上第七
梵天,第八梵眾天,第九梵輔天,第十大梵
天,第十一水行天,第十二水微天,第十三
水無量天,第十四水音天,第十五約淨天,
第十六遍淨天,第十七清明天,第十八守妙
天,第十九玄妙天,第二十福德天,第二十
一慤淳天,第二十二近天,第二十三快見
天,第二十四無結愛天,我皆周遍若干百千
人。是諸天隨形貌與相見,樂清淨者為說清
淨,達道意者勸使布化,在清人者立以大,
其解法情即授以要,誘勸導利化使得道訖
輙捨歿,彼諸天輩莫知我誰,是佛之難有自
然法也。上餘四天皆無形聲,故佛不往:第二
十五空慧入天,第二十六識慧入天,第二十
七不用慧入天,第二十八不想入天。


「如是阿
難!佛恩廣大無不成,慘然而難值,佛出世
[001-0182c]
間如漚波羅華時時有耳,佛所說法亦難聞
聞,已聞經法當受護持。護持云何?我滅度
後若有比丘言:『我見佛口受,是法、是律、是教。』
然其言說不近不經而虧損法,當持法句、經
所言、律所見,為解說之。若經不入與法意諍
則當諫曰:『賢者且聽,佛不說是,吾子妄受;
與法意違,非法非律,不如佛教,當知棄是。』若
有比丘言:『我所止得,依聖眾有法戒者面
受,是法是律是教。』然其言說,不近不經虧損
正法,當持法句、經義、律語,為解說之。若經
不入與法意諍則當諫謂:『賢者且聽,比丘眾
者知法曉律。此非法律,吾子妄受,不應於經
與法意違,不如佛教,當知棄是。』若有比丘言:
『我面從耆舊長老者口受,是法是律是教。』然
其言教不近不經虧損正法,當持法句、經義
語,為解說之。若經不入與法意違則當諫
謂:『賢者且聽,耆舊長老知法曉律,此非法律,
吾子妄受;不應於經與法意違,不如律教,當
知棄是。』若有比丘言:『我得近賢才高明智達
福慧眾所宗事面從受,是經法律教。』然其言
說不近不經虧損正法,當持法句義解說之。
若經不入與法意諍則當諫謂:『正賢者且聽,
賢哲高明曉法律,此非法律,吾子妄受;不應
於經與法意違,不如佛教,知棄是。』


「又復阿
難!若有言:『我得從佛受是法語。』而其言謬
不合經法;若有言:『我從依聖眾奉法者受。』
而其言謬不合經法;若復言:『我口從耆舊
長老受是。』其言錯謬不合經法;若言:『我從
賢才高明智大福慧面受是語。』而其言非、不
[001-0183a]
合經法;當舉佛語以解曉之,趣使其人入經
承律,以為詳說佛經法教,聖眾所承,長老
所明,賢才所識,賢者諦受,如律教無得諍。
當知持是四。若彼,阿難!有是四暗,虧損正
法,當為分別,令棄邪媚受四正意,是為受持
護法者也。其不承經戒者,眾比丘當黜之,
稊稗不去害善穀苗,弟子不善壞我道法,當
相檢校,無得以佛去故不承用教。世有沙
門,奉行經戒,則天下得福,天神皆喜。若聞
在所,有明經比丘、長老比丘、新人學者,當
從諮受;如是則清信之士、清信之女,樂供
衣、食、牀臥、疾藥。比丘同道,不可不和,其墮
地獄三惡道者,皆不和故耳。比丘不可轉相
形笑言:『我知經多,汝知經少。』知多知少,各自
行之。言說應經者用,不合者棄,是佛所說,
比丘所受,必善持之。若令如後,凡講論經,
當言:『聞如是。一時佛在某國某處,與某比
丘俱說是經。』若其經是,不得苟言非。佛所說,
相承用,如是者比丘法可得久住。」


彼時,佛請
賢者阿難,俱之波旬國,弟子皆行。佛以樂夫
延,歷城中去,到止城外禪頭園中。波旬豪姓
有諸華氏,聞佛來到皆出作禮,稽首畢一面
坐。佛告諸華氏:「智者居家,恭儉節用,所奉
有四,用得歡喜。一為供養父母妻子,二為
瞻視人客奴婢,三為給施親屬知友,四為
奉事君天正神沙門道士。是謂知生全身安
家,得力得色,富足名聞,死得上天。」佛為諸
華氏說法正化若干要語,皆歡喜去。有華
氏子淳,獨留,起整衣服,長跪白佛:「欲設微
[001-0183b]
食,願與聖眾,俱屈威神。」佛以慈哀默而可
之。淳喜為禮而歸,調作濃美,嚴飾室內,
晨敷牀座畢,行白佛:「食具已辦,唯聖知時。」
佛與弟子,俱到其舍,就高座於眾前坐,淳
手自斟酌,奉鉢致漿。有惡比丘,已欲取器,
佛知之,淳念聖恩,善意供養,行澡水畢,取
小牀坐佛前,說頌問曰:


「 「請賢聖慈智,
 已度到彼岸,
 法御為折疑,
 將幾沙門輩。」」



佛告淳:「沙門有四,當識別之。一曰行道殊
勝,二曰達道能言,三曰依道生活,四曰為
道作穢。何謂殊勝?佛所說法,不可稱量,能
行無比,降心能度,憂畏為法,御導世間,是
輩沙門為最殊勝。何謂能言?佛所稱貴微妙
之法,體解其情行之不疑,亦能為人演說
道跡,是輩沙門,為愍能言。何謂依道?念
在自守,勤綜學業,一向不迴,孜孜無倦,以
法自養,是輩沙門,為知生活。何謂作穢?恣
意所樂,依恃種姓,專為穢行,為眾致議,
不敬佛語,亦不畏罪,是輩沙門為道作穢;
凡人見聞,將謂在道,學淨智者,如此而已。
當知是中,有真有偽,有善有惡,不可齊同
以為一也。彼不善者,為賢致謗,是故佛律,
黜夫惡者,譬如苗中生草,不去害禾。世多
此輩,內懷穢濁,外如清淨,若知福者,信心
奉道,終不為彼起恨想也。識善之人,修己
遠惡除欲怒癡,故得道疾。」佛說已,淳歡喜。
《般泥洹經》卷上
[001-018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