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i0108 太上無極太道三十六部尊經註解-- (master)


[06p001a]
太上無極太道三十六部尊經註解下卷上
                孚佑帝君註解
至心皈命禮
太清仙境。大赤天宮。巍巍金闕之高。渺渺重霄之上。降生於無
量數劫。說法於萬二千天。五千秘言。融三才之妙道。八十餘度。
接六趣之眾生。聖德崇高。玄功廣博。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無量
度人。降生天尊。
太清尊經十二部
太清經第一。言傳此經時在太清之外也故因以名篇
皇天之炁悉下生。后土之炁悉上養。五行之炁悉相生。四時之
[06p001b]
炁悉相通。凡天下之民均同是性。
 註太上道君生於無極之始後因三教鼎立復降生於商其
 母懷胎八十一年而始誕降生於李樹下因以李為姓名
 耳又名聃號伯陽子後人稱為太上老君皇大也下生天炁
 下降也上養地炁上騰也相生如水生木之類相通如春去
 夏來秋去冬來是也性同
 如孟子性善之說是也

 解降生天尊日天下之事一道而已矣天下之道一炁而已
 矣彼夫皇天雖以炁之清者浮於上而其實天之炁悉皆
 下降以生夫萬物也后土以炁之濁者凝於下而其實地之
 炁悉皆上騰以養夫萬物也天地判而五行分而五行之炁
 則悉以相生天地奠而四時定而四時之炁則悉以相通故
 凡天下之民受天地之炁以生形雖不同而性無不同殆均
 同是性也凡若此者皆不外夫陰陽二炁吾故曰
 天下之事一道而已矣天下之道一炁而已矣

天性既善。悉生萬物。無不置也。地性既善。養生萬物。無不置也。
聖人悉樂理天下。而實法天地。故萬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
[06p002a]
人助天地而不敢輕。尊之重之愛之佑之。悉與元氣同。與天心
相符。與地輿相得。故獨長吉而無凶也。
 註置立也安也理治也聖人效天法地栽成輔相補
 其不及於是天地位萬物育聖人實功參造化也

 解夫天炁下降是天以生物為心而天之性既善矣天性既
 善故悉能滋生萬物而萬物無不置於所覆之中也地炁
 上騰是地以養物為懷而地之性善矣地性既善故悉能養
 生萬物而萬物無不置於所載之中也然天地雖能生養萬
 物而不能無所缺陷於是乎有聖人出焉悉能樂以天下立
 政以使民遂其生立教以使民復其性將見無一夫之不獲
 而鳥獸魚鱉咸若矣聖人之心亦天地生養萬物之心也然
 則聖人之治天下豈自用其心哉而實崇效天以遂其生物
 之念卑法地以達其養物之仁故萬物皆得以受其功是聖
 人亦天地也不亦與之參乎夫所謂聖人者即大善神仙真
 人也其敷演教化皆助天地之所不及隨在敬謹而不敢有
 輕忽之心恐一節未審有悖好生之德其於道也則尊之重
 之其於民也則愛之佑之大善神到真人之心悉與元氣相
 同初無稍異也何以見之彼天炁以下生為心今則與天心
[06p002b]
 相符也地炁以上養為念今則與地輿相得也
 故於凡民之中獨得長吉而無凶害有以夫

古者聖賢之人深思遠慮。乃知天道。故專行善。不敢為惡。後世
巧偽。務行惡業。而欲去凶遠害。不可得也。
 註天道福善禍淫聖賢行事
 符夫天道故吉小人反是

 解吉凶之道徵諸往古而愈確古者聖賢之人深思夫天地
 之道遠慮夫禍福之幾知天道福善禍淫故專行善事不
 敢稍萌為惡之心是聖賢亦天地也後世人心奸巧詐偽染
 著塵網以行惡業為專務則大拂天地之心矣而欲去凶遠
 害其可得乎吾知
 其不可也必矣

且欲示子一法。可以終古自養而極至者。不可暫忘也。
 註了者聞法者言蓋自養之道不容稍忽須臾故欲說
 法以示之而先戒其輕忽之心以為受道之基也

 解子今在此聞法我且說一法以示子恐子信道不篤辜負
 吾樂育之懷也蓋此法也不可以等閑目之乃終古自養
[06p003a]
 之道誠為極至而無以復加者子其
 善誡之不可暫忘以失其所養也

今人欲去凶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其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
養。乃可無凶害也。自得長保。
 註此總冒以起下二段也自好伏
 下飲食段自親伏下閉門段也

 解今之世去古遠矣世人之所為大異乎古之聖賢矣吾想
 今此之人欲去凶而遠害效夫古聖先賢以得長壽者本
 當保其精氣而自愛其身凡屬自好者不可過節凡屬自親
 者不可過勞時時以此自養則精不耗而神不疲炁可聚而
 不散矣庶幾乃可無凶害
 而自得以長保其身乎

飲食以時調之。不多不少。是其自愛自養也。
 註飲以養陽食以養陰因時而進則二炁調和矣○
 此承上文自好之意而言則不多意重不少意輕

 解試以自好者言之夫禮始諸飲食人之大欲存焉如飲所
 以養人之陽食所以養人之陰人當饑渴之時宜以此調
[06p003b]
 其陰陽之炁然而太過則滯不及則餒惟是適可而止不多
 不少一一俱中夫節則吾身之炁順疾病無由而生矣是其
 自愛自養者當
 明飲食之道也

閉門戶居內。不與俗事。是其自愛自養也。與去聲
 註此承上文自親之意而言也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
 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閉戶居內則聲色無自而呈
 形不勞而神魂安保
 身之道為已得矣

 解試以自親者言之大凡色慾之乘見於目而役於心聞於
 耳而動於念因而勞其形骸而精神為之憊也惟是閉其
 門戶以居內室則制之於外者自可安其內蓋事為我躬之
 所盡者不使一節偶疎而有缺陷之端至於一切俗事與我
 不相干涉者也則不與之焉如是則身之所親者
 無幾形不勞而神自靜矣是其自愛自養之道也

而盡日求道根源。安貧樂賤。無憂而已。是其自愛自養也。
 註此總節上二段之意盡日竟一日也屏
 卻一切俗緣得專務求道而以自養也
[06p004a]
 解夫飲食不能過度則疾病不生俗 不能縈心則精神專
 注當此時也胸襟磊落澹泊足以適其天性地光明塵穢
 無由擾其座於是盡一日之功用以求大道根源雖口未嘗
 膏梁之味而貧者正礪我之資也則安之雖身未受圭組之
 榮而賤者正益我之助也則樂之夙夜之閒泰然
 自得但覺其無憂而已是其自愛自養之道也

若以此而為自愛自養。不可也。
 註此指一切紛華靡麗言
 此段反結上以起下也

 解觀其自愛自養皆不在乎此而修道者可知己乃不從事
 乎彼而乃專務乎此以為自愛自養焉吾知其必不可得
 也

夫自愛之道在誠。雖應世而不見其擾。雖處靜而不見其拘。見
人之過不以為過。而還自視。未嘗須臾離之。是自愛之道也。
 註此言自愛之道蓋人之修道不外一誠故聖門曾子以此
 而得一貫之傳此乃聖學之功修身之要學者所宜盡心
[06p004b]
 也

 解夫自愛之道果何在哉惟在夫一誠而已矣蓋此誠也○
 無時不真正不得以常變而有所殊雖有時此身應酬事
 幾而心不見其擾是動亦誠也無處不然正不得以經權而
 不知變雖有時此身獨處靜室而心不見其拘是靜亦誠也
 然此誠者發之則為忠推之則為恕若或見人之有過也不
 得以為人過遂從而指謫之惟恐吾身亦有是過而未及察
 於是還取而自視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持身行己
 之間殆未嘗須臾稍離此誠也是為自愛之道也

夫自養之道在於無憂。晝夜運動。未嘗役於其心。是自養之道
也。
 註此言自養之道凡人欲養其身先養其心
 若一無所著則心不役於物而身可養矣

 解夫自養之道又何在哉在於無憂而已 夜之間凡心之
 所運動者皆是空空洞洞不著於物則心靜神適而未嘗
 有外物以役之矣
 是自養之道也

[06p005a]
若能信是而行。萬劫受用。無有窮盡。我自天地未判之先。太清
之外。不可稱計。虛無自然。渾合真理。一切無有。汝等若非吾設
大法教。普為宣說。無復得聞如是要法。
 註道在無極之時虛含至理而已迨夫太極判而陰陽分道
 已發見於外矣太上具此大道廣為流傳故此要法得聞
 於人
 間也

 解自愛自養之道吾已言之詳矣子若能信是而行則此身
 已不生不滅雖萬劫受用無有窮盡者矣想我之於此道
 也自無極之始已成之矣吾想是時囫囫圇圇乃天地未判
 之先而在太清之外陰陽未闢焉有三光萬物其景象則不
 可稱太極未分烏有四象八卦其年數則不可計虛無之際
 具此自然之道與天地合為一包羅兩間真理乾坤尚為無
 形凡天地間一切之所有者斯時俱屬無有矣而汝等不待
 言也若非吾設大法教普為宣說雖有如是要法無復得聞
 矣子今得聞
 尚其勉之

[06p005b]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得之以生。
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無去無來。無生無滅。
無形無像。無高無下。自然空玄。
 註此言道之體也蓋道無形體之可見而實
 充塞於兩間凡萬事萬物莫有能外之者

 解試以道體言之將欲見其形也視之則不能見焉將欲聞
 其聲也聽之則不能聞焉若謂為有此道也何以不見其
 形若謂為無此道也萬物非道不能生茲何以百千萬億之
 眾悉得之以變化乎是道也幾不知其所在矣然而天地之
 間無物不有無時不然蓋浩浩乎其廣大也蕩蕩乎其深遠
 也充塞兩間而道果何在哉將以為在前而前無可見將以
 為在後而後無可指謂道為圓而無圓以為規謂道為方而
 無方以為矩無見其去亦無見其來無以為生亦無以為滅
 無形之可似無像之可名無高也無下也道之體
 段不可狀如此蓋其自然之理實為空深乎遠也

分形之後。方有天地日月星辰。道法開明。一切羣生。得聞是法。
[06p006a]
快樂自然。無有邊際。本性皆空。非觀心照。等於虛空。自悟本性
因緣。無有他想。平等無有異念。
 註此言道之用也天地賴道以開闢日月星辰賴道以成象
 人若本性空明以一心周夫法界之內則能包羅萬象養
 育群生與天地同其功
 用矣方為自愛自養也

 解試以道之用言之無極而太極道由太極之炁分而為二
 則為陰陽分形之後道以炁之清者為天炁之重者為地
 是天地賴道以開闢道復分太陽之精炁為日太陰之精炁
 為月道復分日之餘炁為星辰是七政賴道以成象也由是
 道法開明徧虛空界一切羣生若能得聞是法而因以修持
 其快樂此自然之道吾知其無有邊際也何言之蓋心中聞
 此要法則智慧開闊本性必然皆空矣然而謂之見性者非
 用目以觀之也亦惟心目之際返觀內照耳則見其心中一
 無所有等於虛空界自能悟其本性與夫一切因緣也舉凡
 聲色貨利不得以中之而無復他想矣然是道也謂為高遠
 不可謂為卑邇亦不可但存平等之心以
 為修習遠諸種種色慾無有異念而已

[06p006b]
若能志心念誦。深心受持。則能滅除一切宿障。皆得和合。厄難
俱消。身心清靜。
 註此言人能誦持此經則能免一切冤業
 俾身心清靜亦為自愛自養之道也

 解若能得聞是法便志心念誦此經深心受持要法則一切
 宿障俱能消滅陰陽二炁皆得調和與道合真矣厄難既
 已俱消而身心自得清靜矣子
 其以此為自愛自養焉可也

而說偈曰
    樂求勝法。    斷色斷識。
    具足行之。    遠慾遠貪。
    如是果報。    無礙無障。
    清靜自然。    無有餘穢。
[06p007a]
    樂法為妻。    愛經如玉。
    慚愧之心。    常生回向。
    心意柔軟。    所說修行。
    多增智慧。    以為覺悟。
太清經靈符
[06p007b]

[06p008a]
靈符
[06p008b]
靈符
[06p009a]
徹視經第二徹者無幽不燭之意言修道者當內外徹視
不使一毫污穢以玷厥躬此經悉言修道之
功用學者
宜詳究焉
學道修真。極道濟度。應當發心學道。從初至終。念念持齋。心心
不退。忘心滅心。終始運意。行坐動形。寂若死灰。同於枯木。
極至也忘心者心中一無所有舉凡一切聲色貨利俱忘
之也滅心者凡私之所發隨即滅之不使潛滋暗長也運

意者運其自然之炁使之周流無間無非意之所起也如五
行之相生四時之相繼去而復來周而復始也寂若死灰滅
盡心頭火而貪嗔痴愛不得以累之矣同於
枯木言此心等於枯木初無有葫蘗之生也
降生天尊曰予人以可由者謂之道因道而受度者謂之
真是欲修真端有賴於學道也矣設使道造其極不惟可
以自度而且以濟度世人在在俱能如願以償道之有益於
人如此人可不汲汲以求之哉故凡人之在世也應當發其
善心以學夫大道然又不可或作而或輟乍離而乍合也須
從初至終念念持齋傷生害理之事不作心心不退揚鞭策
[06p009b]
 馬之勇時賈彼聲色貨利皆所以擾吾心也則盡忘之貪嗔
 痴愛皆所以役吾心也則盡滅之惟是閉戶獨居不與世俗
 之事屈膝靜坐常探大道之源竊思天地之所以長存者炁
 而已矣吾身之炁或滯不與草木同枯乎於焉效法天地吐
 納陰陽降太上十方之道炁以歸丹田鍊先天五方之真炁
 而朝碧殿終而復始周而無間然而此等功修非可實用其
 力於其間也不過以意運之順其自然之理而已矣是道也
 不以常變而有殊不以迫豫而稍異凡一行一坐雖形為之
 動而心則寂若死灰餘燼之火不能然同於
 枯木萌蘗之生不能見學道者不當如是耶

滅一切想。滅一切念。滅一切心。則隨念隨忘。神行不繼。歸心於
寂。
 註心為應事之府豈盡無外緣之接而妄想雜念或因之而
 起要在隨起隨滅不能使之潛伏於中務期歸之於寂而
 後
 已

 解夫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心之謂也豈易得湛然常寂之時
 也或要在隨時檢點無令遂過而已方寸之地如或乍萌
[06p010a]
 一切妄想也即起而滅之不使稍緩須臾如或忽生一切雜
 念也即從而滅之無俟姑寬時刻凡有一切七情六慾等心
 當前即滅之務期其必盡如是則隨起一念隨即忘之雖前
 口未參大道妄念頻生而神與事之俱行今既滅之必不繼
 於其後夙夜之間惟
 歸此心於寂然而已

真至道塲。謂迴心至道。翹真玄真至道。福澤無窮。災消未兆。隨
力修行。
 註翹仰望也兆見也言人之如是修行者原望其至於真道
 以希福澤耳今乃屢見其災害不可遂存退悔之心當隨
 力心修
 行也

 解學道者如是修行可為修真已至道場庶不虛設矣吾取
 修道者之意而代為籌之蓋謂夫人之回心向善修崇至
 道者原翹首以望全夫真玄真一之至道以獲福澤之降於
 天者為無窮耳今何以福澤不惟不降而具災害未見其消
 除其故何哉學道者之意如此吾為計之不可以不獲
 其報而遂自廢其功也更為隨力以修行焉而後可

[06p010b]
惟竭一心。丹心瞻望十極。燒香禮拜。運身運心。歸身歸命。恭敬
道祖三寶。抽捨淨財。市諸香油。八珍百味。營饌供養。請命道士。
歸心啟告懇祈。
 註丹心極言其肫誠之意十極十方也運身即整飭儀容之
 意運心運其心之誠慤也師身者此身不染一毫色慾歸
 禮上聖也命以所受於天者言歸命者還其自然
 之性以達其誠也市買也此言其奉道虔誠之意

 解隨力修行其道果何在哉惟竭盡一已之心務使塵污悉
 去俾丹田如日遙對天堦而瞻望十方無極聖眾以燒香
 禮拜焉猶慮精誠之難達也於是整爾躬飭爾容以運身焉
 戒其偽除其妄以運心焉此身不染色慾歸身以事上帝此
 命還其固有歸命以表寸哀爰恭敬闡教之道祖即世之所
 謂道經師三寶也其始事已極誠矣然而焚香雖可以昭敬
 而誠享亦在夫多儀則抽捨潔淨之財出而市諸香油及八
 珍百味等物歸而命諸庖人營辦齋饌以供養列聖其享祀
 已豐潔矣由是請命有道之士歸其一心不使稍有他
 適為之啟告三界神祗懇祈諸天仙眾以免諸厄難焉

[06p011a]
至真如此運心。洗諸塵累宿根罪惱。生死愆尤等。一至誠齋修
萬善。內外洞徹。遍照萬方。命諸眾生。同得瞻視。其福無量。不可
思議。
 註至真道士而言以彼之學道有得故謂之至真也此言道
 士如法修祟不惟修齋者災消福集而眾生亦蒙其澤矣

 解夫有道之士即可謂之至真也果然如此運心洗諸塵累
 代人懇祈則奉道之家宿根罪垢一切苦惱俱能解脫矣
 舉凡見在之生者過去之死者所積種種愆尤今因舉家奉
 道之心等於一致同出至誠自然可以消滅矣未建齋修道
 原為悔過消愆今孽緣既息而萬善不已俱備乎將見一身
 之間內外虛白洞徹朗耀也於是放大光明以遍照萬方令
 諸一切眾生同得瞻視其光明以消諸罪
 障其福德之無量殆不可得而思議也

若或齋戒。精思上道。萬慮都泯。物我齊忘。虛室生白。真靈玄應。
此最上道所修。
[06p011b]
 註虛室指心而言生白者無塵污之意此言人若無
 力修崇能盟心奉道其功德力亦無有能上之者

 解若或有人無力以備香油供饌等物而道又將何以奉之
 哉夫天地神祗非貪人間血食也人之備辦齋饈者不過
 以將己之意耳與其誠不足而禮有餘不如誠有餘而禮不
 足倘能齋戒其心時時俱懷寡過之意念念皆體好生之仁
 精思無上大道晝夜修持舉凡貪嗔痴愛不得以擾於懷來
 喜怒哀樂不能發於俄煩此心空空洞洞而萬慮都泯也由
 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念時存所惡於上毋以使下
 絜矩之道常在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夫如己之失不
 己物我齊忘也乎功夫至此純是天理初無一毫人欲虛室
 之間凡一切魔障業障悉皆去之第見其如鑑之明如月之
 朗而生白矣如是則三尸諸厭化為九真五方大魔變為九
 靈其感應之玄妙有難舉以告人者此最為無上大道非異
 人所能也斯人而能若是
 又何遜於竭心供養者哉

若復有人。發無上心。欲有歸向。皆須持齋。始啟本心。上救七祖
窮魂下及已身。禳災度厄。增延福壽。獨運至誠。設齋開度。必使魂
[06p012a]
超九夜。爽鍊三清。命遠年長。神仙得道。
 註此言奉道者得
 以陰陽二利也

 解若復有人焉道成於己發傳無上大道之心欲一切眾生
 几有歸身向道者皆須令其持齋始能啟發其本來固有
 之心以為善而去惡是諸奉道眾生若慮過去七代宗祖恐
 落地獄道餓鬼道而為幽徑窮魂無緣度脫而上以救之又
 慮見在一己身軀或時罹凶災受苦厄而欲增延福壽不能
 禳度而不以及之於是獨運一心極其至誠修設齋筵開度
 生死罪苦必能使七祖窮魂魂超九夜以得睹光明爽鍊三
 清而脫諸罪咎是死者得其利益矣是人則命遠年長不生
 不滅得道之後可證神仙之品是生者受其
 利益矣大道方便如此人何為不修之也哉

思賢慕道。以彼之有。開此之無。以彼之德。開此之愚。破其慳貪。
成其高行。
 註此即見賢思齊之意慳者己之所有不
 欲捨之也貪者己之所無必欲得之也

[06p012b]
 解然進修雖在夫一己而借鑑有賴於他山蓋天下之義理
 無窮而一人之知識有限正不得以己有所得遂自滿足
 也惟是夙夜之間常思親近英賢之人企慕有道之士而相
 與共處夫思之慕之果何為哉蓋以彼之領取夫道者所謂
 有也恐我不能有諸己而以開此之無以彼之有得於心者
 所謂德也恐我不能得於身而以開此之愚耳觀其有觀其
 德則能破我之慳貪開其無開其愚則能
 成我之高行賢道者之益我豈淺鮮哉

清靜身心。神氣運用。往來無窮。無有滯塞。
 註此承上思賢慕道
 而見諸實際也

 解夫思賢慕道非僅有是心已也凡賢道之所有者而我未
 能有焉此心何以得遂凡賢道之所得者而我未能得焉
 此身何敢稍寬於是清靜其身無令倫常之有缺清靜其心
 不使客念之或萌神則運用於心使之時昇紫府氣則運用
 於身使之共朝碧霄周而復始往來無窮凡三關五戶俱無
 有滯塞也庶幾賢道之有亦為我有賢道之德亦為我德也
 乎

[06p013a]
祈告天地。啟告明靈。須絕妖氛。精潔內外。

 註此乃發宏誓願以
 天地神靈為証也

 解道成於己雖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矣於是
 祈告天神地祗以鑒己之慇懃啟告神明萬靈以納己之
 誠悃非諂媚以邀福也實則發宏誓願務須絕
 去一切妖氛以令吾身之內外俱精白清潔也

皆欲泯其萬境。息此六情。普洗煩心。遍證諸想。
 註此總結上
 文之意

 解合而觀之或設齋開度或慕道思賢或自修或祈禱皆欲
 泯滅其萬境之塵氛絕息此六情之纏擾也惟是普洗一
 切煩惱心清清靜靜務使竅竅光明徧證一切諸妄想色
 色空空務令念念無礙若而人者方不愧修真之士也乎

故學道者。不勤行業。不修齋戒。難達至真。徒勞山林。
 註此言出家學道者若不慇懃修持以
 求明心見性雖寂處山林終無益矣

[06p013b]
 解故凡學道者須精進不退以期明心見性也若不勤修行
 業而時時歸依不修齋戒而念念受持雖名為學道實難
 以達夫至真即靜處山林徒
 勞而已安能以得乎道哉

凡持齋。嚴奉戒律。務欲行道。歸奉上清。求真學道。鍊氣延生。普
及人天。徧資凡聖。然上士所行。非凡下能奉。
 註戒律凡三歸九戒皆本之玉律也此
 言持齋之法正學道者之功修也

 解夫學道者必何如則始為有得也哉大凡持齋者於玉律
 中之戒條 嚴為奉持不可稍犯其行道也不以半途是
 晝不以一得郎止務欲修其正法歸身以奉上清其發願已
 大矣其用功也不為外道所感不為旁門所誤務欲求其真
 諦學道而成妙果其辯論己嚴矣至於功修果何如哉鍊其
 真氣以延生無使往來之或滯不疾也不徐也取之不多勿
 忘也勿助也發之不暴其行持何其慇懃歟若夫功德之所
 見更有難言焉者普及於人天無處不被其恩惠徧資夫凡
 聖無人不賴其裁成其利益何其廣大歟然此乃上士所行
 之道殆非凡下所能奉者矣欲學道者當先勉為受道之人
[06p014a]
 焉可
 也

夫金籙科品。保鎮國祚。消災延壽。玉籙要品。保安社稷。永絕干
戈。黃籙正範。開魂度爽。徧及生死。
 註金籙科品元始天尊所傳也玉籙要品降生天尊所傳也
 黃籙正範靈寶天尊所傳也其實三清大道俱出一源不
 過因時傳出以區其科
 品耳此又不可不知也

 解然人之奉道修齋而科品亦各不同如遇日月五星災厄
 或主國家之事或主兆民之災則金籙其最要矣夫金籙
 科品而利益果何在哉蓋能以保鎮國祚綿長消其天災以
 延人之壽算也如遇天攙天搶二星下降則主盜賊蜂起人
 民死傷而玉籙所當修矣夫玉籙要品其功德果何如哉蓋
 能以保安社稷永絕干戈也至於眾生不知修福死墮地獄
 受諸無量苦惱無有出期而奉道修齋宜遵黃籙正範蓋惟
 此方能開其九幽使死魂受鍊度諸苦爽徧及一切生死也
 科品之不
 同有如此

[06p014b]
聖凡同修。自然廣濟幽明普救一切孤滯徧救一切九幽苦爽。
 註此言三科品人人俱宜修
 習以示人勉力奉道之意

 解是三科品也俱無極之大道具先天之秘旨功德甚大利
 益無窮奉道者豈必擇人以修習哉吾想天地之間人類
 甚多就其天資學力而論之部外聖凡兩等修斯道也為聖
 人者固可為凡民者亦無不可倘若聖凡同修將見陽和大
 地共安無事之天長夜孤魂各遂超昇之路自然廣濟幽明
 生死咸沽勝會見在之眾生具不必論試即九幽之罪魂言
 之彼夫餓鬼道中一切孤魂滯魄苦趣難言慘慘悽悽惟見
 鴉飛兔走啾啾唧唧那睹日照月臨千百劫浮沉苦海二六
 時依傍寒林任風雨之飄搖餐霜露而飲食不遇良因何由
 解脫今則普救之地獄道中一切苦爽拘於九幽慘毒更甚
 劍樹刀山說不出萬般苦楚油煎鋸解道不盡諸獄森嚴悔
 前生之惡孽難消嗟後人之善功不繼輪迴惡道難卜出期
 今則徧救之知度死之
 功德而利生可知矣

三元八節本命生辰。學道修身。謝愆求福。救諸三途五苦八難
[06p015a]
牢獄疾病死亡之厄。持念神咒。辟斥瘟災。時行疫厲。邪魅故氣。
 註解見前篇此言三科品若能隨時修持則可以利益一切
 也神咒者乃太上老君所傳也行持念誦皆能祛邪縛魅故
 氣即邪
 氣也  

 解夫此三科品隨在俱可以修持也或遇三元或逢八節或
 本命生辰俱宜學習大道以修持身蓋道法無涯功德甚
 溥凡遇此等日期誠能嚴潔壇場廣置香花將見謝愆而愆
 可消求福而福自至不但已也而且能救諸三途五苦八難
 之災牢獄疾病死亡之厄則陰陽受苦眾生俱得受其利益
 矣又或鄉境之內瘟疫流行妖邪作祟以致一切男女不得
 安寧此乃陰陽之炁不調歲運所降歲氣所生也則持念太
 上神咒如法遵行自可以調其二氣辟斥瘟邪凶災舉凡天
 符之因時而行者春瘟夏疫秋癘冬癀不得復
 興邪魅故炁不得為害其法之利益有如此者

復有金房天寶。正一太平。五鍊旨教等經。精勤行道。依奉正範。
各具本經。
[06p015b]
 註此連舉經之名以示人轉誦之意也凡誦經非僅披
 閱其文須一一依經所行其功亦如各經之所云矣

 解雖然三科之品流傳非徒事儀文已也復有金房天寶經
 文習金籙科品者宜誦之正一太平經文習玉籙要品者
 宜誦之五鍊旨教經文習黃籙正範者宜誦之蓋科品其末
 而經文乃其本也修道者如於此等真經精勤依時行道而
 轉誦之遵科修奉正範而奉行之則其功德亦各具
 本經之所云而已吾願修道者慇懃以行持焉可也

而說偈曰。
    燒香建齋。    功德無量。
    甘露法食。    解脫為漿。
    示彼之有。    現諸國土。
    供養十方。    無量道寶。
    及諸眾生。    而修淨土。
[06p016a]
    教化眾生。    具習威儀。
    施無畏力。    發無上道。
    普伸啟請。    而示其行。
徹視經靈符。
靈符
[06p016b]
靈符
[06p017a]
靈符
[06p017b]

[06p018a]
集仙經第三。集五方至真之炁鍊度成仙也
夫行道皆有至行。當盡虔恭。運志運心。使真靈降感。行炁行神。
令人天周布。故入靖登壇。誦經禮拜。朝真謝罪。皆徧行道。遶壇
三匝。並依本法。
 註行道者依道而行也運至者凡運神運炁皆隨其心之所
 之也運心解見前篇真靈者五方真靈之炁也行炁即五
 炁朝元也行神則三華聚頂也靖位也遶壇三匝者積三三
 而為九寓九轉之意也此經皆言奉道修齋之義學道者皆
 宜反覆
 玩味也  

 解降生天尊曰凡奉道修齋皆謂之行道夫行道者依道而
 行之謂也要必其人皆有至行方能以此道行之故凡自
 為為人消愆求福而功德自有感應然至行之士其修崇一
 切齋醮正不可玩忽以將也當盡其虔誠恭敬之心雖七情
 六慾屏之已久而於結壇之始尤須端其心志使大心之所
 之謂之志而運志以會其神身之所主謂之心而運心以昭
[06p018b]
 其敬使五方真靈之炁降於丹田隨意感應無有滯礙而後
 行炁以朝紫庭令其道路通達行神而上丹霄使之情愫畢
 露於是令諸人天護法神王等周圍布列以防邪魔外道其
 未入壇之先而虔恭已如此故入靖登壇轉誦經文禮拜玉
 像朝禮聖真以謝諸罪咎皆徧行一己之道以期感格耳行
 道已畢則當遶壇三匝以示九轉功成之意凡此並依本法
 而行不加不減其登壇之
 後而虔恭又有如此者

凡雜謝罪祈恩之會。或為天地。或為帝王或為國土或為人民
或為祖世。或為已身或為家門。或為三途五苦。或為六道四生
皆須建齋行道。燒香禮拜。誦經讚詠。凡所祈向。並須修齋。
 
 註謝罪謝其已往之罪祈恩祈其將來之恩也凡
 遇此等俱宜奉道修齋如法遵行自昭感應也

 解夫行道者亦不外夫謝罪與祈恩耳分而論之意有專屬
 合而言之理惟一致未有罪不能謝而遂可以祈恩者亦
 未有僅其祈恩而不謝罪者各行其道固佳合行其道亦是
 大凡雜有謝罪祈恩之會或為天地陰陽失度或為帝王國
[06p019a]
 祚延長或為國土不寧而刀兵四起或為人民死傷而瘟疫
 流行或為祖先世世未或超昇或為已身時時多罹災難或
 為家門不順弟弟兄兄無壎篪之奏夫夫婦婦寡琴瑟之歡
 禍事恆見於蕭墙橫逆時來於鄰里或未三途五苦久受沉
 淪或為六道四生常墮惡趣如此等類皆須建設齋筵如法
 行道燒香以禮拜真仙誦經以讚詠功德是其凡有所祈俱
 宜回心向道並須修設齋筵也
 庶幾罪可謝而恩可祈也乎

凡國土有災。兵革四興。兆民疾疫。水旱死亡。一切兇災。皆須修
齋。
 註此言如遇一切兇災
 俱宜修齋以禳之也

 解夫謝罪祈恩雖可以同其行道至有時災害頻臨正宜謝
 罪之時而齋不可以不修矣大凡國土有災其類甚多吾
 且即數端言之如兵戈四興此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也兆民
 疾疫此境土困苦愁慘之會也或水為之災或旱為之虐如
 此等類人民之死亡者不知凡幾若遇
 此一切凶危厄難皆須修齋以禳之也

[06p019b]
若造經像殿宇。宮館觀室。洞府巖舍等處。建立道場。觀去聲
 註造修也置也造經或書寫或刊刻皆是造像
 或畫或塑皆是殿宇等兼創修培補而言  解且功德隨在皆可修崇也豈必拘夫修齋而始為利益哉
 若造諸一切善事俱可為人福果特慮人不能布施耳或
 書刻經典以令人轉誦或塑畫神像以使人傾心或造殿宇
 俾神聖有所依歸或造宮館使上民有所瞻仰或造觀室為
 奉道之所或造洞府巖舍等處為修真者之所棲身諸如此
 類或創修或補葺或一已捐貲或眾人勷贊亦視其功德之
 大小以報其福之輕重耳若有
 修齋者隨在皆可建立道場也

或造鐘磬法器天樂。成就一切功德。
 註鐘動也空也磬屬角止樂之器也皆道具之屬天樂修齋
 時八音齊鳴以和神祇如鈞天妙樂也故樂器皆能成就
 一切功
 德也

 解夫道場之中有禮以達其敬必有樂以和其情一切道具
 之屬固在所必需矣或造鐘磬以及法器等物均皆受其
[06p020a]
 利益蓋行道之時八音齊奏以和上下神祇有如鈞
 天妙樂者然凡此皆能以成就一切修齋之功德也

亦須恭敬。廣設清齋。虔伸啟請。誦經念道。斷諸惡想令內外增善。
讚嘆功德。不可思議。
 註此言修齋之功德也
 清齋清靜齋筵也

 解夫音樂雖已齊備又不可徒事儀文也蓋誠意不足終不
 能以昭其感格亦須存恭敬之心以廣設清靜齋筵當其
 入壇之始先為虔伸啟請並告四府萬靈冀其光降道場主
 盟修奉然後開函誦經看念道典洪文至於轉誦之時不可
 雜一毫妄念須斷諸一切惡想令我身內外俱白方能增長
 善果果能如吾所言則誦經讚嘆功德不可得而思議也

凡讀誦經文。禮拜行香。一依經典。三捻上香。三禮三度。九禮端
身。稽首讚詠玉音。令其和暢。無使不齊。欲其一切見聞。皆悉歡
喜。同聲讚嘆敷揚道法。如斯功德。是不可思議。捻音聶
[06p020b]
 註此言誦經之儀文也三捻上香者以達已之精炁神也三
 禮拜道經師三寶也三度拜經籍度三師也九禮拜羣真
 也玉音經中之
 音如金如玉也

 解誦經之法何如凡讀誦諸品經文其禮拜行香一一宜依
 經典而行不加不減方為合度當其啟請羣真之時未可
 遽為造次也必三捻上香以達已之精炁神然後三禮以朝
 道經師三寶又三禮以謁經籍度三師復行九禮以拜四府
 羣真而後端立其身重為稽首方開函以讚詠焉夫諸品經
 文皆金玉之音也轉誦之時道場眾等須息氣調聲令其和
 暢高低同歸一途先後均無異致無使此唱彼和稍有不齊
 凡若此者欲其一切天人見聞悉皆歡喜而已將見同聲讚
 嘆而言曰似此敷揚道法世所罕有如斯功德
 之力是不可得而思議也其讚嘆之言如此

是無量無邊智慧。亦復以是功德。過往宗親。俱起淨境。見在眷
屬。受諸快樂。當來托生。常居福地淨土。衣食常自然。
 註此言誦經之利益也其過去
 見在未來均受福果如此

[06p021a]
 解然果能如法奉行是能生其無量無邊之智慧而大道不
 患其不聞矣亦復以是經功德利益無窮何以見之彼過
 往一切宗親倘生前未種善因而墮落惡趣也今則仗此經
 功俱起而超生淨境焉見在一切眷屬如夙昔未明本性而
 遭諸苦惱也今則聞是經文皆變而受諸快樂焉且即當來
 之世而論之是人之托生也必常居福地淨土之鄉畢生衣
 食常自然而饒裕也是其
 誦經之功德無窮有如此

是故發是淨心。普令莊嚴。種種香花。燈燭。羅列供養。普獻於三
界諸天。四司五帝。三官九府。一百二十曹僚。虔伸懇請。注福延
生。消災度厄。營護臣身。普及一切有情。天道地道人道。畜生道。
餓鬼道。地獄道。一切苦惱。普皆消滅。
 註此言誦經之能消災集福也四司司福司祿司壽司命也
 五帝五星也三官天地水也九府九天宮也營護侍衛也
 臣奏道者自稱之
 辭六道解見前篇

[06p021b]
 解是故誦經功德先當發是清淨之心普令一切塵污悉去
 其誠意已發於內矣於是壇場務使莊嚴具諸種種香花
 燈燭羅列壇內以為供養期誠意已見於外矣夫物以將其
 敬儀以達其誠今假此齋饈普獻夫三界諸天以及四司五
 帝並三官九府與夫一百二十曹僚諒亦鑒此誠悃然後將
 奉道修齋之意恭錄表詞申奏虔伸列聖群真懇祈請赦愆
 尤與奉道誦經者注福延生消災度厄復祈威神之力營護
 臣身令其仙緣有分鬼道長除是其謝罪祈恩情已達矣又
 體太上慈悲之意俾六道窮魂苦爽仗此經功普及於一切
 有情所謂天道地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凡諸一切
 苦惱普祈群真恩澤皆爲消
 滅也誦經之功德有如此

更能持齋精心。用意絕其貪取。不着聲色。隨力布施經像。勸人
廣作福緣。如斯利益。乃為不可思議。
 註此言誦經者須依經文
 而行其利益始大也

 解誦經者若更能念念持齋時體天地好生之德常懷太上
 慈悲之心方為誦經功德也惟是色即空空即色情慾不
[06p022a]
 能以係於懷來而絕其貪取有非有無非無耳目不能以敝
 其聰明而不着聲色至於一切善行信心奉行於是隨分量
 力以為布施如印造經文塑畫神像之類是也然獨善其身
 不若兼善天下爰逢人勸化令其廣作善事以為福緣倘人
 而轉轉告語天下又何有造孽者哉觀其
 人已交修如斯功德乃為不可思議也

七世父母。離苦昇天。逍遙快樂。合門和睦。世世昌熾。與道因緣。
罪累蕩除。福慧圓滿。天下太平。萬國和同。一切眾生。免離諸苦。
同入正真。
 註此誦經圓滿時
 所發宏願也

 解夫經誦既畢須當發願方能與道合真蓋修真者非願不
 成也所願維何一願七世父母共離苦海同昇天堂得以
 逍遙快樂二願合門老幼人等俱相和睦子子孫孫世世昌
 熾三願已身有道夙有因緣凡諸罪孽繫累悉皆蕩除俾功
 德智慧俱得圓滿四願皇王有道天下太平五願萬國九州
 協和同心六願一切眾生免離諸苦同入正真之門其發願
[06p022b]
 如
 此

至心稽首。無上正真三寶。讚詠功德。為諸來生。作諸善緣。開於
愚昧。仰受聖恩。百福莊嚴。萬善雲集。資於羣生。離苦解脫。供養
尊禮慈悲教典。永願受持。旦夕燒香。以求福利。流傳於世。無有
懈怠。
 註此誦經既畢回向讚嘆之事凡
 誦經者不可不熟玩此經也  解發願已周次當回向於是至心稽首禮謝無上正真三寶
 蓋入壇之時既有啟請至此必須回向也夫誦經功完而
 必讚詠功德者何哉蓋為諸奉道者今世來生作諸善緣耳
 仗斯經力俾世世生生不迷本性以開愚昧之心而得見聞
 大道因而仰受羣聖之恩俾此身百福莊嚴而萬善俱備有
 如雲集焉此讚詠已之功德也並祈聖恩資於羣生令其離
 諸苦惱解脫愆尤同發善心供養十方三界共伸誠意尊禮
 億聖千真轉誦慈悲教典永願受持恆於旦夕之間燒香禮
[06p023a]
 拜以求福利是其人之有是功德何莫非誦經者讚詠之所
 及哉吾願人之受此經者廣為流傳此心此念無有懈怠焉
 則幸
 甚

而說偈曰。
    善方便智。    隨意能現。
    成就羣生。    通達無礙。
    離有離無。    無有彼我。
    常持善願。    勸人發心。
    令求勝善。    去遠惡道。
    得無畏力。    清靜法果。
    一切無礙。    普入法門。
[06p023b]
    皆有是心。    悉皆得度。
集仙經靈符。
靈符
[06p024a]
靈符
[06p024b]
靈符
[06p025a]
洞淵經第四洞指三洞大經而言淵深也言三洞經文義埋幽深也
大洞太清經。中寶雲玉座。五色祥雲遍滿虛空。無有窮盡。諸天
大聖。及諸仙眾。會集其中。洞明奧理。時有天童天女。奉寶來獻
供養正真。願請大慈。廣垂方便。講說諸經。散布道流。乃至千經
萬論。總是妙義。能令一切。皆得解悟。奉上聲
 註大洞言義理精微廣大也寶雲座中所見者天童天女即
 仙童仙女也道流學道之輩也此承上經品而言其妙也

 解昔降生天尊所說大洞大清經品中時見寶雲光明於玉
 座之際夫寶雲者即所謂五色祥雲也第見其由玉座繚
 燒漸起於虛空俄而東西南朔無不遍滿其處是諸大光明
 雲殆無有窮盡者矣是時諸天大聖及諸一切仙眾等睹茲
 祥雲俱為怪異悉皆聚會集於天尊說法之處得見雲自太
 清經中勇出眾等持請此經虔誠轉誦舉皆洞明其中奧理
 焉於時又有天童天女等亦睹斯祥雲奉持珍寶來獻座前
 以供養無上正真三寶願請天尊發大慈心廣垂經典以開
[06p025b]
 方便之門天尊見其向道肫誠遂逐一講說諸經奧義合其
 散布學道者流同為受持雖太上說法無有已時乃至千經
 萬論句句講來總是妙義能令
 一切天人皆得解悟於心也

天尊是時。遂謂眾曰。凡道士女冠。出家之後。須持經戒法籙。詣
師參受。當竭至誠。得經之後。不敢怨道咎師。泄慢靈文。殃及七
祖。受考冥司。
 註法籙法中之籙也凡金籙玉籙黃籙皆是詣至也求也參
 受猶言拜受也怨道稍有不得而怨恨之也咎師恚怒師
 傅也冥司地界主者此言持是經人固賴師傅受道之
 後宜尊崇恭敬不然必受惡報矣學者可不戒之乎

 解天尊是時見大眾等俱皆得道遂謂之曰修真者須離諸
 塵網方能有成大凡道士女冠出家學道之後晨夕看念
 經文非徒取課誦已也須持守經戒誦於口而會於心會於
 心而見於行遵行法籙鍊其精而化其炁鍊其炁而化其神
 然此要法無師不度無師不明爰詣師席參拜受持而又非
 僅進見時惟然也當其請業請益宜內盡其心情意之必篤
[06p026a]
 外盡期禮儀文之必隆竭其至誠如是斯可為受道之人也
 若夫得經之後則經中所言者皆道也傳之於我者乃師也
 受其道不得不敬其師尊其師方能以重其道即所求有不
 得不敢怨道咎師焉不然非怨道也非咎師也是泄慢太上
 之靈文也其禍可勝言哉凡過去之九系七祖如生前廣種
 福田歸諸天道地道者今則貶斤矣若生前未種善因歸諸
 地獄餓鬼道者今則更慘矣是其不能尊師重道
 必殃及七祖受考冥司也學道者可不知所戒乎

若有至士。罄竭丹誠。德業清素。立行正直。世代所稱身心俱淨。
未聞道典秘要。宜糾精心向道。求師開度。超登福果進無上道。
 註罄盡也此言至心奉道之士如
 未能聞是要法宜求師參受也

 解若有至心奉道之士罄竭一己之丹誠以奉大道將見進
 德修業之際其積於中者俱清素初無一毫塵污立身行
 己之閒其發於外者皆正道絶無一節委曲為世代人人所
 共稱揚謂其身心俱已清靜是人也宜得夫道矣乃未聞道
 典秘要以為行持更宜精白乃心向夫大道求師以與之講
 明焉凡屬我之未知者賴師以深語其神化之旨凡屬我之
[06p026b]
 未能者賴師以獎勵其就將之程時時開度自然超越塵
 世登上法橋而獲福果也於此不已進於無上大道乎

既備經法。同心一意。必期冥感。不得外假威儀。內懷自足。妄稱
此長彼短。妄言此是彼非嫉人勝已。常懷勸誘。莫笑未達。如期
智慧。日日增長以至無盡。智慧難可稱揚。
 註經法經中之法也冥感鬼神處於幽冥之地惟積誠方能
 感格也此言修道者當驕矜悉化人已胥忘方能增其智
 慧
 也

 解學道者既求師參受凡經中之法不已備知於心哉雖然
 此時又不可眼空一世旁若無人也當同心一意以如法
 奉持不以始終而有異不以常變而有殊必期幽冥之中俱
 能感格始為有功不得以自高自大外徒假其威儀不得以
 自滿自足內稍懷其矜驕道無大小功有淺深更不得以妄
 稱此長彼短而比方人物人雖不同教惟一致愈不得以妄
 言此是彼非而議論風雨人有其善己有不足正可借為觀
 摩之助也不得存嫉人勝己之心人有不足己有是善正可
[06p027a]
 廣其大道之傳也須當常懷一勸誘之念人之於理有未達
 者從而啟之可也切莫取而笑之果能如斯此心純是天理
 而無一毫物欲以敝之自然智慧日日增長無有已時吾想
 智慧之生以至於無盡之處其智慧實令人難可稱揚也

夫三清大洞。傳有年限。上聖以四萬劫方傳。上真上仙神仙以
四千年。或千年。或七百年。凡世以四十年。若能明是經典實為
不可思議。賢智尚以為難遇。況末學道淺。豈易得哉。
 註三洞大經指三十六部尊經言上聖無上至聖也上真斬
 盡三尸化郤諸厭而白日飛昇者上仙剝盡羣陰丹成九
 轉而列玉京者神仙修道而得小壽難免輪迴者言是經之
 傳未易得遇若得遇之乃夙有因緣不可不精心受持也○
 愚按此經自龍漢初劫傳於下世而世人每忽焉不察雖遇
 如未遇也今奉命註解盡洩天地之秘矣倘見是經而仍視
 為可有可無之數者
 真不可救藥也已

 解夫此三洞大經皆為救度浩劫而傳也然劫運之臨而能
 遇之者亦鮮蓋傳之原有年限也彼傳此經者非無上之
[06p027b]
 聖乎哉上聖必以四萬年之劫數已滿方能分神化炁而傳
 此經於世其遇之也不亦難乎或者謂上聖不能復降於世
 不知劫運之臨由於世道之變遷世道之變遷由於人心之
 陷溺其正人心而挽風化者非聖賢莫能補救故凡屬天真
 仙眾等亦各有年限以降於世彼夫不生不滅而居天宮謂
 之上真者燒丹鍊汞而得長生謂之上仙者陶魂鑄魄而得
 小壽謂之神仙者俱各視其功行之淺深以別年數之多寡
 降生人閒輔翼世道或以四千年或以千年或以七百年俱
 各復降於世其年限之不同有如此至於凡世之人不知修
 鍊種陰功布陽福以享冥福者則以四十年福報受盡亦復
 降生人世知真仙等之各有年限而上聖之以劫滿傳經可
 無疑矣故斯世之人若能遇之明其經典之奧義其功德實
 為不可思議也然而此經之傳既限以年數如此雖賢智之
 士精心求道尚以為難遇此妙法況於末學之人其於道也
 功修甚淺豈易
 得遇之也哉

若有學士傾心。期於一會。宜須盡心。永持盟誓精感神明。不負
初心。久而不怠。亦能進階仙品。成無上道。惟恐無志。中道自廢
[06p028a]
反覆害道。非惟無功又且有罪。
 註仙品神仙品級也言學道者當自始至終無有懈怠方能
 有成若中道而止不惟前功盡棄而且獲莫大之罪矣學
 者可不
 戒哉

 解然又不得以為難遇而遂自廢其進修也若有學道之士
 傾心歸命期於與是經典一會宜須竭盡乃心永持齋戒
 以見歸奉之誠盟宏誓願以表精進之意務期精勤不退以
 桿格神明其始念固已誠矣然猶慮其勤始而怠終也忽即
 而忽離也果能行持之餘不負初心合常變而一轍統順逆
 而同歸百年如一日久而不怠雖屬凡夫亦能秩進仙階名
 列仙品以成無上大道也又何憂三洞經典之難遇也哉是
 知有志者事竟成善學者功必倍惟恐無志之士性不能定
 見異而思遷氣不能充得半而輒止辟如行路然至於中道
 非有援而止之者乃自廢其功而不為之前進則前日之詣
 力不亦盡棄之乎夫人之修行為其有得乎道以增福果耳
 今反覆無常恐為世所則傚實有以害夫道也非為前之進
 修者無功又且有今日自止
 之罪矣學者可不戒之哉

[06p028b]
汝等宜信吾言。遵守教法。廣度流傳。凡有所請。皆須依法受持。
端心正容。羅列次第。從容雅步。聽十二時鐘。持花讚引。持節執
爐。把旛建旆。雍容上壇。
 註十二時鐘所以定時者即今之
 自鳴鐘是此言入壇之禮也

 解汝等今日遇此良因誠非易易也宜信從吾言遵守教法
 以虔為奉持因之以廣度世人俾大道之流傳焉凡有奉道
 之家或為消災解厄或為增福延年或為瘟疫流行而修崇
 齋醮或為水害為害而建立道場或為七祖九系不能超昇
 或為三途五苦不能解脫凡此等類而因以祈請於汝汝宜
 視人如己皆須依法受持不可加減法事惟是端其心志勿
 令情慾之或擾正其容貌莫使視聽之或偏在壇人等務有
 禮有法長者前而少者後皆抑抑乎威儀或在左而或在右
 俱堂堂乎衣冠羅列次第秩然不亂其壇場已有可觀矣至
 於或默或語矢口不可過躁或進或退舉趾不可過高從容
 雅步雍雍然以昭其儼恪其言語出入以合度矣於是聽十
 二時鐘以申子辰寅午戌六陽以行道不可時未至而遂登
[06p029a]
 壇亦不可時已過而方入戶不先不後適當其會法師手執
 時花於三師為前讚嘆功德以導引合壇人等同聲讚嘆即
 將此名花供養於師壇爰請符節以右手執之左手執金爐
 以便薰香入戶復請命魔旛於左手把之更請遣帥大旆建
 於壇所一一於師壇請命訖然後雍容雅
 步始上正壇以闡法事焉此入壇之禮也

凡道士女冠。自為乃為人。祈恩請福。懺罪消災。皆須至心。一意
至誠。肯禱關啟。白言皆調暢聲氣使文理正直。不得戲弄音曲。
高不作聲。詞音混雜。令眾恠異。或行法事。或禮謝讚唱講說。皆
須習使流利。不應臨時停廢文理斷續。非惟關奏有失威儀抑
且又招災咎。
 註此言登壇之法事也
 凡學道者宜詳玩之


[06p029b]
 解夫依法受持一切齋醮俱宜如是也大凡道士女冠或自
 為修奉以及為人設壇無非祈恩請福懺罪消愆耳皆須
 屏除塵緣至心一意方見至誠懇禱當其上正壇也先宜關
 告三界十方啟白三清五帝而一切言語皆要聲氣調和暢
 達方能使其文理正直聽之即了然於心不得作腔做調近
 於戲弄音曲亦不得忽高忽下以作其聲氣致詞音混雜不
 清令同壇人等心中恠異也故夫或行諸法事以答誠悃或
 禮謝懺文以釋愆尤或讚嘆功德或唱咏詩詞或講其旨趣
 或說其大凡同壇之人皆須平日演習極熟使其音聲流利
 方可入壇不然必致臨時乖張將見此則高而彼或下此方
 起而彼忽停咿唔嘓嚕鬨然一堂不知讚唱之為何如矣奉
 道者不應登壇之時或停或廢使文理斷續不能達其情詞
 以負此齋功也道士女冠等若蹈此失非惟已之關召奏請
 有失威儀抑且奉道之家又招災咎夫彼本以求福今反而
 得禍伊誰之過歟吾知代
 人達誠者亦不能無罪矣

每事專心。執按本格儀範當獲福報。無量無邊。種種利益天真
欣悅。眾法和美如斯功德。永臻福慶。
[06p030a]
 註本格儀範如消愆延壽依金籙科品保國太平依玉籙要
 品超度亡魂依黃籙正範是也此言道士女冠一一遵科
 修奉則祈福福至禳禍禍
 消人已俱受其利益也

 解可見道士女冠每事不可不專心也成能執按科品依本
 格儀範不加不減一一如法奉行則奉道之家當獲福報
 而可至於無量無邊也必能受諸種種利益概音聲調暢威
 儀卒度則誠意已達天真必然為之欣悅故以降福於無窮
 眾法和美而能有如斯功德同壇大眾亦能永
 增福慶是為人亦以自為矣學道者共勉之

而說偈曰。
    淨為法果。    大可稱揚。
    淨為法藥。    救一切病。
    淨心為最。    安樂為至。
    淨嚴等一。    無有邊際。
[06p030b]
    世間道法。    消除眾毒。
    先救飢渴。    化彼眾生。
    令得成就。    了斷諸惑。
    當存好事。    德法深重。
動淵經靈符。
靈符
[06p031a]
靈符
[06p031b]
靈符
[06p032a]
內祕經第五此經悉言內功需賴師以口傳祕受也
諸經功德。歷劫秘藏華堂宮室寶蘊之內。不敢輕洩於下世今
幸得聞。若有受持之人。行道演說持誦真經。皆當以五色花。置
笥中。每行道唱善。則四散虛空。名為散花。以陳志願
 註諸經指三洞大經而言華堂即華房也寶蘊藏
 經之所也笥小匱也散花取天花亂墜之義

 解降生天尊曰夫三洞大經上聖以四萬劫方傳下世是此
 諸經未易得遇也如能見聞其功德詎可限量哉然此經
 於未傳之時必有處所以藏之而果何在乎吾想諸經乃先
 天大道自無極之始而俱有者也不過未傳於下世耳蓋歷
 劫秘藏於華堂宮室置諸寶蘊之內珍之重之不敢輕洩於
 下世恐污此先天大道也今汝等夙有因緣幸得聞之豈可
 玩乎以將耶其披閱靈文要法具在若見在未來有能受持
 諸經之人或自為或為人謝罪祈恩依六時以行道演說其
 中奧義須存神默想將己身化為道祖之身而後開函誦之
 如當時說法天花亂墜方能有功故凡持誦三洞真經當先
[06p032b]
 以五色名花置於小笥之中每遇行道之時唱念至於盡善
 之處則將笥中所置之花四處飛散如徧滿虛空界然名為
 散花是雖我之看念經文不異道祖之說法也其功德詎有
 窮哉誠能如此依法受持則道祖之所願者我亦願之而我
 之志願不於散花時以陳之乎所願
 維何願天人大眾總盡皈依而已矣

讀誦此經。皆當先繞經一匝捻香禮拜。三禮平座。行淨水執香
薰淨行經思神集氣。讚詠歸依。恭伸啟請方獲福報不可思議。
 註繞經一匝者將全經之義心中思想一周也行淨水者蕩
 穢也執香薰淨者以香薰壇中之穢氣令其清淨也行經
 即誦經也口誦心維即依經行之故謂之
 行經也思神即存神之謂集氣解見前篇

 解然欲獨誦此經未可漫然誦之也於結壇之始法師皆當
 凝神默坐先叩齒三通復鳴天鼓向東方吸取生炁以入
 丹田右手執劍訣以辟邪魔外道左手玉訣當心以安神魂
 將全經之義於心中繞之一匝然後登壇三捻上香朝禮三
 寶拜詣三師暨夫列聖羣真一一啟告畢復行三禮平身入
 座然猶未可遽為開函也特恐壇場之內妖氣未除難迓仙
[06p033a]
 馭於是持誦敬天地神咒以淨水遍行灑於場所使諸厭悉
 化腥羶雖去壇中無馥郁之氣亦不敢迓聖迎真也爰手執
 信香口誦浄壇神咒四處薫之則華壇內外悉皆清浄矣由
 是口誦心維一一依經行之至存想之處即思其神看念既
 畢復集其氣調和聲音舉讚以詠嘆全經功德稱揚聖號三
 合以表歸依之誠是其轉誦真經必如此恭深情悃啟請神
 靈則受持之人方獲福報也
 其功德力不可得而思議

天真隱密。不明於世。所以修真養氣之士。難知要典。我今略明。
汝當廳受。無復異念。乃可得聞。
 註天真即上聖也指三
 寶言異念雜念也

 解夫大道雖屬至公要必擇人而授天真以四萬劫未滿故
 隱密之不明傳於下世所以一切修真養氣之士難知其
 中要典我今以天真之所隱秘者略明言其概汝
 當盡心聽受無復別生異念乃可得聞此要典也

至士以不語為養氣。此保氣也。則失之昏。
[06p033b]
 註至士上士也以其修煉而言答述日語此兼言而言蓋言
 語所以達其氣必因時而出方合天地自然之理時不當
 言而言則耗時當言而不言則滯茲之不語者乃強制之不
 出其氣每抑鬱而不伸故失之昏如天之雨腸俱不可廢語
 則譬之暘也不語則譬之雨也萬物之生要必五風十雨方
 能有成若一暴十寒未有能生者矣又如一晝一夜乃天地
 自然之理語則譬之晝不語則譬之夜若紀是黑夜不見陽
 光如何以成世界乎故少言雖養氣之功而不知因時之宜
 則有意於其間矣
 所以謂之保氣

 解夫欲知要典先去其偏彼夫言語人之所不能無也躁人
 辭多故不若吉人之詞寡然時然後言亦有不得不言者
 此天地自然之理今至士以語多則耗氣而不語乃養氣之
 道也於是蓋以靜默為高粽心之有欲言者亦必強制之而
 不洩此殆非養氣也乃保
 氣也則失之昏而已矣

以入清出濁為養氣。此換氣也。則失之虛。
 註氣之清者為天氣之濁者為地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清濁
 俱不可偏廢以期天能生物地能養物也若僅取其清而
[06p034a]
 盡去其濁是有天而無地矣萬物何處
 以發生乎故謂之換氣而失之虛也

 解至士又以人秉氣之清者則為賢智秉氣之濁者則為庸
 愚是氣僅可取其清而不用其濁也於是呼吸之間取其
 外之清者而入之將其內之濁者而出之在彼以此為養氣
 之法也不知天地之道陰陽不可偏廢人身之中清濁原宜
 相兼今乃於宜濁者而亦使之清
 是乃換氣也則失之虛而以矣

昏則氣散神狂。真靈自厭。終無所歸虛者。丹田無寶。徒勞吐納。
終不能住。此皆非養氣。所以招致病。認為胎息。自傷性命。如此
之流。誤者甚多。
 註氣以神為主神以氣為輔散者言其抑而不伸陰陽之氣
 不能會合而氣自為其氣也狂以其不能受鍊言真靈指
 五方之氣也厭猶昏也終無所歸不能入丹
 田之意無寶指丹言胎息養胎而生息也

 解夫失之昏者果何謂哉蓋梯上三十六氣入於丹田以符
 天氣下降也地下三十六氣會於上釜以符地氣上騰也
[06p034b]
 陰陽相合集五方真靈之氣而鍊之而後方可化神今則僅
 保其氣不能使之相配是天地之氣日為其氣五方之氣亦
 自為其氣矣不亦散而不聚乎吾知神失其輔則不能受鍊
 成真而為之狂矣雖真靈之氣與生俱來茲亦失其清明自
 厭而分散四方終無所歸宿此昏之弊也夫失之虛者果何
 謂哉蓋丹田之中五行不可偏廢陰陽貴以鄉間如能鍊之
 以化神而成至寶也今僅取其清而並去其濁則獨陽不長
 而寶從何而有乎雖夙夜之間時為吐納以冀歸諸絳宮然
 中一無所有吾知徒勞無補終不能住也在彼自以為能養
 夫氣而不知此等皆非養氣之道實所以招致百病之由乃
 保氣者認為如此可以結胎換氣者認為如此可以生
 息自傷性命而不能知斯世如此之流誤者甚多也

上咽下搐。聚氣修神。指作還丹。自傷性命。如此之流。誤者甚多。
 註咽吞也搐接也修猶化也華池之水灌注丹田本修鍊之
 功要心因時以潤之方可以養其丹如專事於此譬之陰
 雨太甚禾苗亦難忘秀而實且恐天
 河水乾莫能補救豈不自傷性命乎

 解丹田乾燥固宜以舞龍神水灌溉之要必因時潤之而後
 可如以上咽下搐為務則水多而丹田難注必為之氾濫
[06p035a]
 矣乃以為能聚陰陽之氣可鍊之以化神指作此為還丹之
 功不知丹田水盛既無益而有損倘一旦天河乾涸中莫補
 救必自傷其性命如
 此之流誤者甚多也

綿綿若存。委氣而和神。出息入息要自納之不出。閉氣而鍊形。
一咽復一咽。雙收兩夾以虛咽為法。是借氣取水。灌溉之術也。
認為已固身田。反以自虛如此之流。誤者甚多。
 註此總上二項而酌取以自養也綿綿相續不斷之意委致
 也以不語失之昏而矢口之際不疾不徐致令陰陽二氣
 聚於丹田以和百神以入清出濁失之虛惟是僅納其氣而
 不使復出以鍊其嬰孩兩夾口之兩旁也以上咽下搐非養
 氣之功於是一咽之後不復再咽後縱有咽水不重下以虛
 咽為法似能以養氣矣不知綿綿若存雖得自然之道而閉
 氣鍊形則涉乎勉強矣且灌溉丹田必因其時當滋潤之際
 一咽固足以補救若乾渴燥裂是猶以一杯水救車薪之火
 也豈非
 自虛乎

[06p035b]
 解乃有人焉以不語非所以養氣也於是出話之間不疾不
 徐綿綿而若存致使陰陽二氣聚於丹田而因以何其百
 神以入清出濁非所以養氣也於是當其息之人也要自納
 之當其息之出也不使己之氣復出惟閉其氣以鍊嬰孩使
 成形質以上咽下搐亦非養氣之道於是一咽之時以令華
 池之水下注丹田若復一咽即雙收兩夾不使再降以虛咽
 為法是借氣取水灌溉之術也而已認為已能固其身中之
 丹田不知綿綿若存雖得自然之道而閉氣鍊形則非矣且
 一咽之水終難灌救實反以自虛
 而已矣如此之流誤者甚多也

正坐昇身。氣滿四大。血絡通行。營護和暢。是布氣焚身之法。若
此。皆非養氣。而認為凝神坐忘。反喪身害命。如此之流。誤者甚
多。
 註凝神默坐養氣之功也需發之不暴若斷若續順四時之
 序達陰陽之理方為先天大道若正坐昇身不辨時之寒
 暑月之盈虛蓋使其氣充滿一身之間則不
 符天地陰陽之理矣故為佈氣焚身之法

[06p036a]
 解又有人焉以為人之生其疾 否由於血脉不暢所以不
 能卻病延年彼以陽生於子 生於午遂於子午二時端
 身正坐進陽火退陰符俾二氣 合出吾身之神飛昇金闕
 而禮玉皇焉又以為氣所以行血者也爰取五方真靈之氣
 布滿於四大部洲務使無處不有則一身之中血能通行四
 肢百絡庶幾三百六十骨節處處俱到則內無所滯自無生
 病之端八萬四千毛孔竅竅光明則外無所入可免致疾之
 由是其百神營護陰陽和暢宜可得長生也不知五方之氣
 各有其時四時之行各有其序日有寒暑月有盈虛此先天
 自然之道也修真者必因歲時之次序以取之而後視日之
 雨暘月之圓圈順天地陰陽之理乙行於吾身之間方為養
 氣之方若此乃不達其理而概以此法行之譬如時乎春也
 僅可取東方九炁以布之茲則南方三炁西方七炁北方五
 炁中央一炁概布於其時萬物雖有生意而剝之者已至矣
 安能期其發生乎知乎此則於可類推矣是為布氣焚身之
 法若此皆非養氣之道也而乃認為凝神默坐心齋坐忘者
 往往然矣究竟不惟不得長壽反因此而喪身害命矣
 正所謂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如此之流誤者甚多也

凡此等事者。皆術也。術立則道消。
[06p036b]
 註此總上文之意順其自然而行之謂之道有所作意於其
 間者謂之術如王道乙得民心為本乃道也霸功悉以力
 服人則術矣王道遠而霸功近則
 人接從事乎霸矣故術立則道消

 解合而觀之凡此等事者吾想彼之道其所道非先天自然
 知道也皆術也術立則人將悉從事乎此矣而道不因之
 而消乎有心以求正道
 者辨之不可不早矣

所謂修真者。當因術以明道而至於道。因天地生成而求乎道。
則得乎道。
 註道不可見要必因術以明之能識大道則術可以不用自
 可至於大道也蓋道不外乎天地自然之理觀其生成萬
 物之功而因以求
 大道根源則得矣

 解夫術之能誤道如是則術似可不用矣然此術也者非異
 端邪說之謂不過為大道之緒餘耳道不可見術則易明
 所謂修真者欲求大道當因術以明之以至於大道也蓋此
 道也者乃天地自然之理不雕不鑿隨遇而安修真者仰觀
[06p037a]
 天之生物俯察地之成物而因以求夫大道之根源
 可之吾身之鍊炁化神亦猶是耳則能得夫大道也

失道者。以虛無自然之氣。而生混沌。而全乎道。混沌鑿七竅而
混沌死。而有天地。天地判。而難全乎道。天地會陰陽而動。神氣
發用。生人禽獸。神氣靜。而生草木山石。及其人以男女會合而
生。草木以種。則天地化生之機已滅。
 註此言人之失道者蓋不明夫
 天地之道故因以失之也

 解夫人之失道者果何所見哉蓋以不明夫天地之道而因
 已失之也彼無極而太極乃氣化所致非無極生太極而
 太極之外又有無極也彼乃謂無極之時以虛無自然之氣
 而生太極蓋其時天地未分是一大混沌也需無自然之氣
 未能發洩而道於此時為全是太極之理不能知矣混沌既
 分而生兩儀兩儀一太極也兩儀生四象八卦亦莫不有一
 太極也天地與太極原不可分而為二其理亦甚明矣彼乃
 以為混沌既分而為天地鑿開七竅現出日月五星而混沌
[06p037b]
 於是乎死矣蓋混沌死而方有天地迨天地既判虛無自然
 之氣已洩矣故難全乎道是天地之理不能知矣且天地之
 生養萬物彼以茫然於心也以為天地之陰陽二氣會合其
 生物亦有不同當夫神氣之動也而其發用則生人與禽獸
 蓋感其氣之動故生物亦為之動也當夫神氣之靜也而其
 發用則生草木山石蓋感其神氣之靜故生物亦為之靜也
 即其人以男女會合而復生人草木以種而生草木是皆物
 之自生而非天地之所生矣彼化化生生之機未之已滅也
 失道者知亦如此觀其種種荒唐不經之
 語安可以之夫大道哉其失之也固宜

凡應以術者。是無天地之機。安可言道。
 註夫地以陰陽之氣化生萬物修道者因以隨時運動吾之
 喜怒同天地之喜怒吾之好惡同天地之好惡其機悉與
 天地相合也應
 以術者反是

 解從可知人之得道者悉本天地化生之機而因以運周於
 心也彼夫凡應以術者是無天地化生之機則吾身與天
 地為二矣安
 可以言道哉

[06p038a]
夫修真養氣。是全道。應天地氣。為修真養氣。以至湛然。常應常
靜。處於無事。而若有事。處於有事。而若無事。可言道矣。
 註此言修真養氣之功用
 而非術者之所能及也

 解夫修真養氣之法無以明辨之矣雖大道難言而即數端
 以悟之亦可知其原委欲得其正無非是全乎此道而已
 矣蓋人身一太極也一天地也其夙昔之功修能應天地陰
 陽之炁合四時之序順寒暑之節因日月之行而以為修真
 養氣庶幾氣可養而至於道矣彼天地無為而化工成吾身
 亦無為而大道修由有為矣至湛然常寂之時即先天自然
 之道可識矣然人又非冥然不靈一無所事者也常應也而
 亦常靜也何以謂之常應乎當處於無事之時視之而若為
 有事時焉何以謂之常靜乎當處於有事之時視之而若為
 無事時焉如此則可與之言道矣汝其無從事乎術焉是吾
 之厚望
 也夫

而說偈曰。
[06p038b]
    此道一行。    而無有形。
    安可有術。    略明其粗。
    一切眾生。    咸皆解脫。
    以勸導人。    令入真門。
    是可希有。    現作無窮。
    用之不盡。    因以導人。
    施以無謂。    學者正意。
    莫迷一術。    結種種願。
內秘經靈符。


[06p039a]
靈符
[06p039b]
靈符
[06p040a]
真一經第六因真一之氣以名之也
真一之氣。因道而生。受氣而生。受氣而成。而謂之命。
 註真一之氣者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也
 皆稟乎先天大道自無極之時而已有之也故謂之真一
 人之得一以生者何也上稟夫天之清者以生下稟夫地之
 濁者以成是一人 身而實兼受夫天地之氣所以位列夫
 三才也命猶令也猶
 言天地命我而生也

 解降生天尊曰吾想夫乾坤之開闢皆氣使之然耳夫此氣
 也者不以古今而或異不以先後而或殊是為真一之氣
 因無極大道而生也者彼人之所以為人亦不能外夫此實
 受天之氣而假之於父受第之氣而假之於母因其乾坤相
 合二氣結成方能生而成形也是人不自生天命
 之生人不自成地命之成既生且成是謂之命也

自真一稟形。能全其性。性命之動。皆主乎心。
 註性即理也天地以陰陽之氣畀之於人而理即賦焉是性
 與生俱來而非外主者矣受氣之時心獨具夫天之氣故
[06p040b]
 曰天君凡性命之動皆心以
 主之也愚按此以心之體言

 解人自秉天地真一之氣以成形而天地非僅予人以軀殼
 也受氣之始理即賦焉舉凡仁義禮智信無不具於一己
 是人受氣而後自能全其性也蓋有是人即有是氣人不能
 外氣以生有是氣即有是性人不能離性以成天下之人不
 同而性則無不同誰謂此性為人之所少也哉然而性也命
 也天地雖以予人天地不能主之也天地雖不能主之而人
 之具此形骸實稟之於天地雖人自主之實天地主之而已
 吾想受氣成形之時心獨具夫天之氣為物最靈故凡性命
 之動皆主乎
 一心而已

心若有所思。則謂之意。意之運動。有所思慮。而謂之志。
 註意者心之所發也志者心之所之也而實生於意○愚按
 心如穀種意即萌芽處志則由萌芽而苗而秀而實也

 解夫心之為物非冥然不靈者比也大凡若有所思則謂之
 為意然意之運動非徒然無事而起由是而有所思慮而
 謂之為
 志也

[06p041a]
思慮以至成事。而無不固者。謂之智。智周萬物。謂之慮。
 註固堅固也無破綻之意以一事言周夫萬物則無
 所不在矣○愚按此與上段俱以心之用言也

 解由其思慮之所及以至成其事功至善至美而無不堅固
 者則謂之智然此僅一事為然也由此智而周夫萬物而
 皆欲其有成此
 則謂之慮也

動以營身謂之魂。靜以鎮身謂之魄。
 註營衛也鎮守也此
 以身之動靜言

 解試以身言之夫人不能無所動動則有以營衛此身者則
 謂之魂人亦不能長動而無靜靜則有以鎮守此身者則
 謂之
 魄

流行骨肉謂之血。保形養神集氣謂之精。
 註人身三百六十伍骨節按週天三百六十五度天一日繞
 地一週血流一身之間週而復始亦猶是也若一處止而
[06p041b]
 不行則生疥癩癰疽人欲長生必先固精
 精固則不散氣亦為之充矣故可以保形

 解人身之運動雖氣行乎其間而實不能無賴乎血蓋血陰
 而氣陽也故陰陽協和而流行於骨肉之間無有停止者
 則謂之血人之形骸保之而不散者精氣神也然三者之中
 而由有獨重者焉彼夫養其神而不昏集其氣而不散以永
 保真一之氣以成此
 形則謂之精也者

神和而悅。氣清而快。謂之和。
 註人之五官百骸莫不有神以司之焉神和而悅則其
體舒矣氣運於一身之內人清而快則其身泰矣

 解守於一身之中者皆神也或在四肢或在臟腑雜然而羅
列難望其和焉運於一身之內者為氣也時而下降時而
 上騰悠然而無已難冀其清焉若百神相和而悅矣眾氣皆
 清而快矣將見四肢百體悉泰然而自得謂之為和不亦宜
 乎

神集氣而後有所營護。總括百骸謂之身。
[06p042a]
 註神非氣不靈舉凡各守其舍
 而營護百體者氣之充也

 解神在人身非氣無以得其運用故夫各守其舍必集氣而
 後有所營衛護持也然一身之間四肢百骸體亦甚多莫
 不有神以衛之而能總
 括百骸者則謂之身也

眾象備見謂之形。塊然不動謂之質。
 註凡耳目口鼻四肢百體皆有象可見然耳目之官不
 思而實聽命於心倘心無所發一塊然一物而已

 解人之一身四肢百體莫不全備然眾象皆予人以可見故
 謂之形也但眾象雖各具其形而實聽命於心苟心無所
 發其物亦塊然而
 不動故謂之質也

形貌可則謂之體。小大有分謂之軀。
 註人雖同具眾象不能無妍媸之分
 體雖塊然一物而亦有小大之別

 解然人雖同此眾象也而形貌各有不同彼予人以可則者
 則謂之體體雖塊然一物而小大各異彼雜處而有分者
[06p042b]
 則謂之
 軀也

眾思不得謂之神。漠然變化謂之靈。
 註眾體雖有其神而實無形可見
 當其心之所發則變化無窮矣

 解惟其心之官主於思故眾體具備其運動實主於一心蓋
 運動者眾體而所以運動者則非眾體也然難以名言是
 思之而不得見者則謂之神也心有所注而五官
 百體莫不各神其運用則漠然變化者謂之靈也

氣來入身謂之生。氣去於形謂之死。
 註此總括上文之意而收
 束之以言生死之故也

 解合而觀之凡屬眾體主之者心統之者身而實本夫真一
 之氣當受氣而來入於人身也則身心俱為運用則謂之
 生及其氣去於此形也則身
 心皆無所主則謂之死也

所以通生謂之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精。變化不測通神。羣
[06p043a]
生自得其生。自得其養。所以全道乎粗。亦得其生成。皆當自然。
不可逆理。
 註道者當然之理而已矣人能原始而知所以生與夫反
 終而知所以死因而順其理以修之則養生之道得矣

 解夫真一之氣天地長存之道也人既受之而生應亦不能
 死矣乃皆不免夫氣去於形者何哉以其不知其道失其
 所修耳所以道達其生之理則謂之道夫此道也將以為有
 而無形之可見將以為無而有精之可名吾想天地之間何
 一非道而此中之變化不測可通夫神明也彼夫濟濟羣生
 其所以生之者非自得以生之道生之也其所以養之者非
 自得以養之道養之也是無人可離夫道而謂其可不修乎
 所以修真之士得其精微者固為不生不滅即能全乎道之
 粗者亦得其生成也然修持之功無非順
 其天地自然之道不可逆理以行之而已

汝等當依吾言。以廣教化不得邪生別見。以亂正真。勸人修道。
即以修心。教人修心。自可見道。道不可得見。因心以見。道不可
[06p043b]
得聞。因心以聞。
 註此言修道在於修心故明心見性
 之功斷不可廢學者所宜玩味也

 解汝等今得聞法當依吾言以為持行務使道成於己以廣
 其教化焉然而正氣雖存天嚷而妖氛恆肆人寰其起而
 亂吾道者往往然矣汝等須終始如一守其大道不得邪生
 別見而入旁門反使正道不明以亂其正真也夫道者當然
 之理心者應事之原彼勸人修道而功果何在哉即所以修
 心也人果能於心地上用功做到至極之處則道不外是矣
 故教人修心自可以見道蓋道也者無方無體不可得而見
 因修心以見且無聲無臭不可得而聞因修心以聞汝等於
 修心之功豈
 可或懈焉

夫聞見於道。皆因以心。心不可常。用道以守。若非以道守。隨心
聞見。則是入邪宗。永不解脫。永不聞法。
 註道雖由修心而得然心乃出入無常者也故必用道
 以守之方能成功是之修道者有學尤貴有守也

[06p044a]
 解觀夫聞見於道皆因以心如此然心乃出入無時者也不
 能常保其不出必用道以守之方能使正氣長存邪氣退
 藏若非用道以守隨其心以聞見則不能時時皆得其正事
 事俱得其宜是即為入邪宗本如是則天君昏昧魔鬼纏身
 永不解脫而正法
 亦永不得聞也已

是以諸天仙眾。諸天大聖。至真天真。無鞅數眾。曾聞我法。方得
知道。若更能虛心以遣其實。無心以遣其有。定心以令其不動。
靜心以令其不亂。正心以令其不邪。清心以令其不濁。淨心以
令其不穢。汝等非不明此。而欲常勤其行。莫令退悔。莫令障礙。
當知一切法。皆應如是。
 註此正言修心之功用而
 冀大眾之如法遵行也

 解夫得道在於有守則修心之功誠不可廢矣是以汝等諸
 天仙眾及諸天大聖與至真天真無鞅數眾等俱曾聞我
[06p044b]
 說法方得知其大道淵源然知之非艱行之維艱若更能修
 其治心之學而又安能以入邪宗乎故一得即以自足必不
 能再加其功是存實心者非所以長善也汝宜用虛心以遣
 之有善即以自衿心不能更歷其程是存有心者實所以墮
 志也汝宜用無心以遣之至於心每為物所誘須定心以令
 其不動心恆為欲所擾宜靜心以令其不亂邪念起則正氣
 消而正心其最要矣汝則以此令其不邪濁氣生則智慮昏
 而清心所嘗存矣汝則以此令其不濁若更能淨其一心俾
 塵污悉去以令其不穢則修心之功已嚴密矣凡如是修心
 汝等非不明此特慮不能實用其力耳而若欲常勤其行須
 始終如一莫令生退悔之心邪正宜分莫令有障礙之候
 非獨一時一事為然常知修諸一切法皆應如是而已矣

若於其中。復生他見。自迷正道無復見解。別生思想。以為智慧。
迷亂身心。反不知道。反傷正氣。如此眾等。是其先也。得是因緣
尚淺。故於正教。自生障礙。
 註此言一切法中如有修真之士反迷本真者以其夙世
 無有因緣故不得入其正教也凡學道者可不謹歟

[06p045a]
 解修心之功吾已言之詳矣若有修道之士於一切法中當
 其始非不明也遵行未久復生他見則邪緣起矣將見前
 日所明之正道今則自迷焉無復見解其中之奧義也且他
 見之所及者必於正道之外別生出無端思想自己私心竊
 計以為智慧頻生不勝之喜而不知實以迷亂身心因此反
 不能知其正道因此反有傷夫正氣也如此等眾生何以反
 道敗德若是哉是其先世得是大道因緣尚
 淺故今生於正教自生他見以障礙之也

我今演說。汝皆當明是心。轉轉教人。令其心直不得反覆。心平
無復高下。心明終不暗昧。心通無有滯礙。即於清靜身心。解悟
諸心。了見一切。如是功德具足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悉皆圓滿。
 註此勉大眾等入道之後不
 可復存妄想以迷正宗也

 解我今日演說之法汝等共聞之矣當各明是心勤為修持
 若以之轉轉教人須令其心直不得稍有反覆令其心平
 無復略有高下若是則心明矣邪見難以呈於前終不得暗
 昧若是則心通矣邪欲不能擾其內無復有滯礙即於此清
[06p045b]
 清靜靜之時因心以修道因道以修心如我所說虛心無心
 等俱能解悟自得了見一切諸法也如是則功德具足一身
 不可得而思議亦不可得而稱量無
 復遺憾悉皆圓滿也已汝等其勉之

而說偈曰。
    汝等一切。    未見未聞。
    從今以去。    悉見悉聞。
    當歸依道。    行此事時。
    嘆其功德。    入功德海。
    無為會道。    念心發心。
    無量因緣。    無量果報。
    無為之法。    成道名字。
[06p046a]
    無礙解脫。    是名真道。
真一經靈符。
靈符
[06p046b]
靈符
[06p047a]
靈符
[06p04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