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69 道德真經傳(二)--呂惠卿 (master)


[001-001a]
道德眞經傳卷之一
    資政殿學士吕惠卿傳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
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
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
之又玄衆妙之門
 傳曰凡天下之道其可道者莫非道也而
 有時乎而殆則非常道也凡天下之名其
 可名者莫非名也而有時乎而去則非常
[001-001b]
 名也萬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而不知曰靜
 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爲道而至乎常則心
 凝形釋物我皆忘夫孰知道之可道而名
 之可名哉則常道者固不可道也故曰道
 乃乆殁身不殆常名者固不可名也故曰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不殆不去是之謂常
 道常無名則無名者道也而天地之所自
 而始也故曰無名天地之始大初有無無
 有無名有無無則一亦不可得有無名則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有形也旣謂之一則
[001-002a]
 雖未有形且已有名矣名爲一而名之者
 爲二二與一爲三萬物紛紛自此生矣故
 曰有名萬物之母知常曰明明則無所不
 見也故唯常爲可以觀方其無欲也則滌
 除玄覽而無疵於此觀其妙故曰常無欲
 可名於小矣方其有欲也則萬物並作而
 芸芸於此觀其徼故曰萬物皆往歸焉而
 不知主可名於大矣唯小所以見其妙唯
 大所以見其徼也此兩者其出則同顧其
 名異而已其名異也其實未嘗異其實未
[001-002b]
 嘗異則有欲之與無欲求其所出皆不同
 得不可得則其所出也故同謂之玄玄之
 爲黑色與赤同乎一也天之色玄陰與陽
 同乎一也名之出玄有欲與無欲同乎一
 也同乎一固妙矣然妙乎一矣未妙乎多
 也妙乎我矣未妙乎物也玄之又玄則同
 者亦不可得同者不可得則一之與多我
 之與物莫不皆妙也萬物之所以妙出於
 此而已故曰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天下皆知章第二
[001-003a]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
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
之相形高下之相傾聲音之相和前後之相
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
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不居夫
唯不居是以不去
 傳曰天下皆知美之爲美善之爲善而欲
 之知惡與不善而惡之然自離道言之則
 雖美與善皆離乎道矣自出於道言之則雖
 惡與不善皆非道之外也由是觀之則美
[001-003b]
 斯惡善斯不善豈虚言哉是故天下之物
 生於有有生於無是之謂有無之相生難
 事作於易而易亦由難之故無難是之謂
 難易之相成有鶴脛之長而後知有鳧脛
 之短有鳧脛之短而後有鶴脛之長是之
 謂長短之相形以高爲是則百谷爲川瀆
 之源則高有以傾乎下以下爲是則川瀆
 爲百谷之歸則下有以傾乎高是之謂高
 下之相傾黄鍾爲君則餘律和之餘律爲
 君則黄鍾和之是之謂音聲之相和自秋
[001-004a]
 冬而望春夏則春夏前而秋冬後自春夏
 而望秋冬則秋冬前而春夏後是之謂前
 後之相隨凡此六者當其時適其情天下
 謂之美謂之善不當其時不適其情天下
 謂之惡謂之不善夫豈知所謂至美至善
 哉則美與惡善與不善亦迭相爲往來興
 廢而已豈常也哉是故聖人知其如此也
 以常道處事而事出於無爲以常名行教
 而教出於不言事出於無爲則終日爲而
 未嘗爲教出於不言則終日言而未嘗言
[001-004b]
 則美與惡善與不善吾何容心哉若然者
 無往不妙無往不妙則萬物之作吾不見
 其作與作之者不見其生與生之者不見
 其爲與爲之者則雖作不作雖生不生雖
 爲不爲吾何辭何有何恃哉此所以功成
 而不居也夫有居則有去在已無居夫將
 安去哉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
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
[001-005a]
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
欲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无爲則无不治矣
 傳曰聖人知夫美斯惡善斯不善而我无
 容心焉故雖靡天下之爵因任而已而賢
 非所尚也聚天下之財養仁而已而難得
 之貨非所貴也民之爭常出於相賢知賢
 非上之所尚則不爭矣故曰舉賢則民相
 軋民之盜常出於欲利知貨非上之所貴
 則不爲盜矣故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
 竊君子之所欲者賢也小人之所欲者貨
[001-005b]
 也我皆不見其可欲則心不亂矣然則不
 尚賢者非遺於野而不用也不貴難得之
 貨者非委之地而不收也内不以存諸心
 而外不以遺其迹而已矣是以聖人之治
 也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心藏神
 而腹者心之宅虚其心則神不虧而腹實
 矣腎藏志而骨者腎之餘弱其志則精不
 摇而骨强矣虚其心而腹實則常使民无
 知也弱其志而骨强則常使民无欲也智
 者知賢非上之所尚而貨非上之所貴則
[001-006a]
 爲之非所利故不敢爲也夫唯如此則爲
 无爲而无不治也
   道沖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
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傳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爲和則沖
 者陰陽和也陰爲虚陽爲盈道之體則沖
 而其用之則或不盈其體沖也故有欲无
 欲同謂之玄其用之不盈也故虚心弱志
[001-006b]
 而常使民无知无欲而已唯其如此故淵
 兮似萬物之宗而求其爲宗者固不可得
 也似之而已然則何以得此道哉挫其銳
 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而已心出而入物
 爲銳挫其銳而勿行物至而交心爲紛解
 其紛而勿擾銳挫而紛解則知常之明發
 乎天光光者塵之外在光不皦故和之而
 不别塵者光之内在塵不昧故同之而不
 異夫唯如此則所謂宗者湛兮似或存矣
 淵兮者言乎其深也湛兮者言乎其清也
[001-007a]
 或不盈者非可以爲定虚也似或存者非
 可以爲定存也虚盈存亡吾無所容心則
 吾安能知其所自生哉見其生天神帝而
 已故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蓋有吾
 有知有誰而道隱矣吾不知誰則亦不知
 吾矣此眞道之所自而出也生天以先象
 神帝以始帝則其爲形器之先可知矣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
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虚而不屈動
[001-007b]
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傳曰夫道㝠於象帝之先而不知誰之所
 自出則體此道者仁惡足以名之哉夫仁
 人心而已矣天地體此道者也無所事仁
 以萬物爲芻狗聖人體此道者也無所事
 仁以百姓爲芻狗芻狗之爲物無所事仁
 而畜之者也萬物者與天地同體者也百
 姓者與聖人同體者也天地聖人自視猶
 芻狗則其視萬物百姓亦若是而已則生
 之畜之長之育之何所事仁哉夫唯不仁
[001-008a]
 是之謂大仁然則天地之間其猶橐籥固
 可見矣蓋橐籥之爲物唯其虚而不屈所
 以動而愈出者也則人也而體此道者言
 出於不言而已言無言則爲無爲可知也
 發於聲而爲言見於事而爲爲或云或爲
 其實一也何則言爲之體如是而已不知
 此則言不岀於不言言不出於不言則異
 乎橐籥之虚動矣其多而數窮不亦宜乎
 孔子曰夫今之歌者其誰乎知此則知言
 出於不言矣言出於不言人莫不然也然
[001-008b]
 而不能者以其心不麗乎有則麗乎無不
 麗乎取則麗乎捨不能適與道相當故也
 不有不無不取不捨而適與道相當者是
 之謂守中守中而不已則知言之所以言
 矣則多言數窮不若守中之爲務也故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谷神不死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傳曰谷有形者也以得一故虚而能盈神
[001-009a]
 无形者也以得一故寂而能靈人也能守
 中而得一則有形之身可使虚而如谷无
 形之心可使寂而如神則有形與无形合
 而不死矣古之人以體合於心心合於炁
 炁合於神神合於无其說是也合則不死
 不死則不生不生者能生生是謂之玄牝
 玄者有无之合牝者能生者也故曰谷神
 不死是謂玄牝道之生天地由此而已故
 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以爲亡耶則綿
 綿而未嘗絶以爲存耶則惡覩其存哉若
[001-009b]
 存而已若亡而非絶若存而非存則吾之
 用之存之無所容心脗合之而已何勤之
 有哉
   天長地乆章第七
天長地乆天地所以能長且乆者以其不自
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
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傳曰長短形也乆近時也天以時行者也
 嫌不足於形故以長言之地以形運者也
 嫌不足於時故以乆言之天地之根出於
[001-010a]
 玄牝玄牝之體立於谷神之不死不死則
 不生不生者能生生天地之所以能長且
 乆者以其不自生不自生故能長生猶谷
 神而已矣然則聖人豈以有其身爲累哉
 縁於不得已而物莫之能止故曰後其身
 而身先立於无何有而物莫之能害故曰
 外其身而身存身者吾之私也後其身外
 其身則公而无私矣无私也乃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
[001-010b]
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无尤
 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謂之
 繼則已離道而非道之體矣上善者道之
 所謂善者也非天下皆知善之爲善者也
 故若水焉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
 之所惡而上善亦然則雖未足以爲幾於
 道矣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下之
 也故以居則善地蜺桓之審爲淵止水之
 審爲淵流水之審爲淵故以心則善淵注
[001-011a]
 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故以與則善仁行
 險而不失其信故以言則善信其派爲川
 谷其委爲瀆海故以政則善治天下莫柔
 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故以事則
 善能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故
 以動則善時要之出於不爭而以居善地
 爲本故曰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故无尤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
[001-011b]
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
名遂身退天之道
 傳曰持所以防溢而盈之則重溢也如欲
 勿溢則如勿盈故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所以慮失而銳之則重失也如欲勿失
 則如勿銳故曰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滿而
 不溢所以長守富也持而盈之則金玉滿
 堂莫之能守矣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
 揣而銳之則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矣然則
 何以免此患哉法天之道而已矣蓋功成
[001-012a]
 名遂身退天之道此所以无私而成其私
 也封人之告堯曰退已其法天之道之謂
 乎
   載營魄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无離乎專炁致柔能如嬰兒
乎滌除玄覽能无疵乎愛民治國能无爲乎
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无知乎生
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
玄德
 傳曰夫人之有其身乆矣而欲退之以體
[001-012b]
 天之道而不爲功名之所累者豈不難哉
 然亦有道矣人生始化曰魄魄與精爲一
 則寂然而已旣生魄陽曰魂魂與神往來
 而魄旁精出入則魄隙而不營一離而不
 抱矣載者終而復始之謂也營者環而无
 隙之謂也雖已爲人矣而載營魄抱一湛
 然無爲如其生之始化則能无離矣能无
 離則專炁而不分致柔而无忤而能如嬰
 兒矣能如嬰兒則滌除悔吝玄覽觀妙凡
 動之微我必知之而能无疵矣所以養中
[001-013a]
 者如此則雖愛民治國不以事累其心而
 能无爲矣内之滌除玄覽而無疵外之愛
 民治國而无爲則天門開闔常在於我而
 能爲雌矣不將不迎應而不藏則明白四
 達而能无知矣道至於无知則眞知也是
 其所以人貌而天也夫何功名之累哉生
 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者
 乃其所以爲天也玄德无他天德之謂也
   三十輻共一轂章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埏埴以爲
[001-013b]
器當其无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爲室當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傳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車
 吾所乗也埏埴以爲器當其无有器之用
 器吾所用也鑿户牖以爲室當其无有室
 之用室吾所居也乗則觀乎車用則觀乎
 器居則觀乎室其用未嘗不在於无其則
 不遠矣至於身則不知吾之所以用者何
 耶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有有之爲
 利而无无之爲用則所謂利者亦廢而不
[001-014a]
 用矣有无之爲用而无有之爲利則所謂
 用者亦害而不利矣是故聖人入而未嘗
 有物也所以爲无之之用出而未嘗无物
 也所以爲有之之利故曰精義入神以致
 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
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
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傳曰目之所以爲目者色色而非色也屬
[001-014b]
 乎五色則失其所以爲目而無異乎盲矣
 耳之所以爲耳者聲聲而非聲也屬乎五
 音則失其所以爲耳而无異乎聾矣口之
 所以爲口者味味而非味也屬乎五味則
 失其所以爲口而无異乎爽矣萬物無足
 以撓之者心之所以靜而聖也逐乎外則
 罔念而發狂矣事莫不然而馳騁田獵爲
 尤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行所以全也求
 乎外則辱殆而行妨矣物莫不然而難得
 之貨爲尤甚腹无知者也目有見者也是
[001-015a]
 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有見有欲之
 追求而取此无知无欲之虚靜也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爲寵辱寵爲下得
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
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
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
 傳曰寵者畜於人者也下道也寵而有其
 寵則辱矣吾之所以有辱者以吾有驚未得
[001-015b]
 之則驚得之旣得則驚失之若吾無驚吾
 有何辱則寵之有辱者亦若是而已貴者
 畜人者也上道也貴而有其貴則有患矣
 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故吉亦我
 所患凶亦我所患若吾無身吾有何患則
 貴之有大患者亦若是而已言身則知驚
 之爲心言驚則知身之爲累也無心則無
 驚無驚則無辱無身則無累無累則無患
 矣昔者舜以匹夫而友天子則可謂寵矣
 而若固有之則何辱之有哉巍巍乎有天
[001-016a]
 下可謂貴矣而不與有焉則何大患之有
 哉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寵而招
 辱則賤其身矣非可以寄天下者也愛以
 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貴而罹患則危其
 身矣非可以託天下者也若夫寵而不有
 其寵貴而不有其貴如舜者乃眞可以寄
 託天下者也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
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
[001-016b]
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
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
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
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傳曰視者无有也故視之不見雖不見也
 然能玄能黄不可名之以无色也曰夷而
 已聽者无有也故聽之不聞雖不聞也然
 能宫能商不可名之以无聲也曰希而已
 摶者无有也故摶之不得雖不得也然能
 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
[001-017a]
 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出能没能
 甘能苦能羶能香不可名之以無形也曰
 微而已凡物求之而不得者或可以致詰而
 得之此三者終不可致詰者也不可以致
 詰則隳聰明離形去智而吾得之矣則視
 也聽也搏也混而爲一矣視以目聽以耳
 摶以心混而爲一則耳如目目如耳心如
 耳目矣夫失道者上見光而下爲土吾得
 之也其上非光也故不皦其下非土也故
 不昧繩繩兮調直而有信雖有信也而不
[001-017b]
 可名故復歸於无物而已雖无物也是謂
 无狀之狀无物之象而未嘗无物也是謂
 惚恍則不皦不皦則疑於无物也而非无
 物也恍則不昧不昧則疑於有物也而非
 有物也其始无前故迎之而不見其首其
 卒无尾故隨之而不見其後无前无後則
 不古不今矣雖不古不今而未嘗无古今
 也則長於上古而不爲老者吾得之以日
 用矣故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所謂古
 者非異於今也以知古之所自始也所謂
[001-018a]
 今者非異於古也以知今之所從來也誠
 知古之所自始則知今之所從來矣始无
 所自來无所從所謂无端之紀也无端之
 紀者道紀也道不可執也得此則可以執
 之以爲德矣執德之謂紀
   古之善爲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
可識故强爲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
儼若客涣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
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
[001-018b]
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
能敝不新成
 傳曰古之善爲士者將以成聖而盡神也
 則其爲士也雖未至乎聖神所以成聖而
 盡神者其聞之固已全盡矣微妙玄通深
 不可識乃所以成聖而盡神也微而後妙
 妙而後玄玄而後通則深不可識矣夫惟
 不可識則其形容安得以擬議哉强爲之
 容而已豫若冬涉川迫而後動不得已而
 後起也猶若畏四鄰閑邪存其誠非物捋
[001-019a]
 之則其心不出也儼若客不爲主也涣若
 冰將釋方且終之以心凝形釋骨肉俱融
 也敦兮其若樸復其初也曠兮其若谷應
 而不藏也渾兮其若濁无是非彼我之辯
 也人皆昭昭也孰能濁以靜之徐清者乎
 徐清則无所不照矣人皆取先也孰能安
 以動之徐生者乎徐生則无所不出矣蓋
 欲靜則平炁欲神則順心有爲也而欲當
 則縁於不得已平炁也順心也乃所以徐
 清也縁於不得已乃所以徐生也此士之
[001-019b]
 所以能成聖而盡神也道之體沖沖也者
 陰陽之和而盈虚之守而保此道者不欲
 盈則虚而已然不曰虚而每曰不盈者恐
 人之累於虚也累於虚則不虚矣故曰或
 不盈不欲盈而已天下之物有新則有敝
 有敝則有壞則能不敝者鮮矣夫唯不盈
 則新敝成壞無所容心是以雖敝不敝則
 不壞不敝不壞則不新不成矣
   致虚極章第十六
致虚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
[001-020a]
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
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
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乆没身不殆
 傳曰保此道者不欲盈致虚而不極守靜
 而不篤則非不盈之至也衆人之於萬物
 也息而後見其復衰而後見其歸根而我
 以虚靜之至故見萬物之所以作與其所
 以芸芸在我而不在彼其所以作者乃其
 所以復也方其所以芸芸者乃其所以歸
 根也故以其並作而觀其復則方其芸芸
[001-020b]
 而各復歸其根也然則所謂虚者非虚之
 而虚也直莫之盈故虚也所謂靜者非靜
 之而靜也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而不知而
 莫足以撓心故靜也故歸根曰靜命者吾
 之所受以生者也夫惟靜則復其所以生
 而能命物矣故靜曰復命道至於能命物
 則常而不去矣故復命曰常自常觀之則
 吉凶悔吝常見乎動之微明孰加焉故知
 常曰明不知常者反此則所作不免妄而
 已能知常而體之則萬物與我爲一矣故
[001-021a]
 知常容萬物與我爲一則不内其身而私
 矣故容乃公萬物與我爲一而无私焉大
 也大則聖内聖外王故公乃王聖然後至
 於神故王乃天天則神矣道者所以成聖
 而盡神也故天乃道爲道而至於常則盡
 矣故道乃乆殁身不殆乆而至於殁身不
 殆者常之謂已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
之信不足有不信猶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
[001-021b]
謂我自然
 傳曰執大象天下往由天下方且釋我而
 忘之其迹孰得而見哉故下知有之而已
 下知有之者无以尚之故謂之太上則親
 之譽之者其次畏之侮之又其次可知已
 何以論之今夫父子愛欽不言而喻至賔
 主之際朋友之交欲致其欽之之意必有
 以文之而後喻何則信之足與不足而已
 則親之譽之已出於信之不足而有不信
 况於畏之侮之乎然則欲使信至不足而
[001-022a]
 有不信者宜如何哉猶其貴言以復乎道
 而已貴言者行不言之教而已行不言之
 教則處无爲之事可知也至夫功成事遂
 百姓謂我自然而莫知爲之者則孰得而
 親譽之哉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
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傳曰道不可名名之爲道已非道也則又
 分而爲仁義豈道之全哉則有仁義者固
[001-022b]
 大道之廢也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眼
 及有眼而内視内視則敗矣則智慧出固
 所以有大僞也僞者德之返也有仁義則
 其弊至於六親不和而有孝慈矣有大僞
 則其弊至於國家昏亂而有忠臣矣是故
 有瞽瞍之頑嚚弟象之傲而後有舜有桀
 紂之暴而後有龍逄比干此無他去本愈
 遠而已矣



道德眞經傳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