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j0090 中原音韻-元-周德清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集部十
 中原音韻       詞曲類五南北曲之屬/
  提要
    臣/等謹案中原音韻二巻元周德清撰德清
    字挺齋髙安人是書成於泰定甲子原不分
    巻帙考其中原音韻起例以下即列諸部字
    數正語作詞起例以下即列作詞諸法盖前
    為韻書後為附論畛域顯然今據此釐為二
[000-1b]
    巻以便省覽其音韻之例以平聲分為隂陽
    以入聲配𨽻三聲分為十九部一曰東鐘二
    曰江陽三曰支思四曰齊㣲五曰魚模六曰
    皆來七曰真文八曰寒山九曰桓歡十曰先
    天十一曰蕭豪十二曰歌戈十三曰家麻十
    四曰車遮十五曰庚青十六曰尤侯十七曰
    侵尋十八曰鹽咸十九曰亷纎盖全為北曲
    而作考齊梁以前平上去無别至唐時如元
[000-2a]
    稹諸人作長律尚有遺風惟入聲則各自為
    部不叶三聲然如檀弓稱君辱與彌牟之弟
    逰注謂文子名目緩讀之則為彌牟又古樂
    府江南曲以魚戲蓮葉北韻魚戲蓮葉西注
    亦稱北讀為悲是以入叶平已蒙於古又春
    秋盟於蔑榖梁作盟於昧春秋定姒卒公羊
    作定弋卒是亦方言相近故上去入可以轉
    通也北音舒長遲重不能作收藏短促之聲
[000-2b]
    凡入聲皆讀入三聲自其風氣使然樂府既
    為北調自應歌以北音德清此譜盖亦因其
    自然之節所以作北曲者沿用至今言各有
    當此之謂也至於因而掊擊古音則拘於一
    偏主持太過夫語言各有方域時代遞有變
    遷文章亦各有體裁三百篇中東陽不叶而
    孔子象傳以中韻當老子道經以聾韻盲此
    叅用方音者也楚騷之音異於風雅漢魏之
[000-3a]
    音異於屈宋此隨時變轉者也左思作三都
    賦純用古體則純用古音及其作白髪賦與
    詠史招隱諸詩純用晉代之體則亦純用晉
    代之音沈約詩賦皆用四聲至於冠子祝文
    則化字乃作平讀又文章用韻各因體裁之
    明鏡也詞曲本里巷之樂不可律以正聲其
    體創於唐然無詞韻凡詞韻與詩皆同唐初
    回波諸篇唐末花間一集可復按也其法宻
[000-3b]
    於宋漸有以入代平以上代平諸例而三百
    年作者如雲亦無詞韻間或叅以方音但取
    歌者順吻聽者悦耳而已矣一則去古未逺
    方音猶與韻合故無所出入一則去古漸逺
    知其不合古音而又諸方各隨其口語不可
    定以一格故均無書也至元而中原一綂北
    曲盛行既已别立専門自宜各為一譜此亦
    理勢之自然德清乃以後來變例據一時以
[000-4a]
    排千古其傎殊甚觀其瑟注音史塞註音死
    今日四海之内寧有此音不又將執此以排
    德清哉然德清輕詆古書所見雖謬而所定
    之譜則至今為北曲之準繩或以變亂古法
    詆之是又不知樂府之韻本於韻外别行矣
    故今録存其書以備一代之學而併論其源
    流得失如右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000-4b]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0-5a]
中原音韻原序
樂府作而聲律盛自漢以来然矣魏晉隋唐體製不一
音調亦異往往於文雖上於律則弊宋代作者如蘇子
瞻變化不測之才猶不免製詞如詩之誚若周邦彦姜
堯章軰自製譜曲稍稱通律而詞氣又不無卑弱之憾
辛㓜安自北而南元裕之在金末國初雖詞多慷慨而
音節則為中州之正學者取之我朝混一以来朔南暨
聲教士大夫歌詠必求正聲凡所製作皆足以鳴國家
[000-5b]
氣化之盛自是北樂府出一洗東南習俗之陋大抵雅
樂之不作聲音之學不傳也乆矣五方言語又復不類
吴楚傷於輕浮燕冀失於重濁秦隴去聲為入梁益平
聲似去河北河東取韻尤逺吴人呼饒為堯讀武為姥
說如近魚切珍為丁心之類正音豈不誤哉髙安周徳
清工樂府善音律自製中原音韻一帙分若干部以為
正語之本變雅之端其法以聲之清濁定字為隂陽如
髙聲從陽低聲從隂使用字者隨聲髙下措字為詞各
[000-6a]
有攸當則清濁得宜而無凌犯之患矣以聲之上下分
韻為平仄如入聲直促難諧音調成韻之入聲悉𣲖三
聲誌以黒白使用韻者隨字隂陽置韻成文各有所協
則上下中律而無拘拗之病矣是書既行於樂府之士
豈無補哉又自製樂府若干調隨時體製不失法度屬
律必嚴比事必切審律必當擇字必精是以和於工商
合於節奏而無宿昔聲律之弊矣余昔在朝以文字為
軄樂律之事毎與聞之嘗恨世之儒者薄其事而不究
[000-6b]
心俗工執其藝而不知理由是文律二者不能兼美毎
朝㑹大合樂樂署必以其譜来翰苑請樂章唯吴興趙
公承㫖時以屬官所撰不協自撰以進并言其故為延
祐天子嘉賞焉及余偹員亦稍為櫽括終為樂工所哂
不能如吴興時也當是時茍得徳清之為人引之禁林
相與討論斯事豈無一日起予之助乎惜哉余還山中
眊且廢矣徳清留滯江南又無有賞其音者方今天下
治平朝廷將必有大製作興樂府以協律如漢武宣之
[000-7a]
世然則頌清廟歌郊祀攄和平正大之音以揄揚今日
之盛者其不在於諸君子乎徳清勉之前奎章閣侍書
學士虞集書
[000-8a]
中原音韻起例
青原蕭存存博學工於文詞毎病今之樂府有遵音調
作者有增襯字作者有陽春白雪集徳勝令花影壓重
簷沉烟裊繡簾人去青鸞杳春嬌酒病懨眉尖常鎻傷
春怨忺忺忺的来不待忺綉唱為羞與怨字同押者有
同集殿前歡白雪窩二叚俱八句白字不能歌者有板
行逢雙不對襯字尤多文律俱謬而指時賢作者有韻
脚用平上去不一一云也唱得者有句中用入聲不能
[000-8b]
歌者有歌其字音非其字者令人無所守泰定甲子存
存托其友張漢英以其說問作詞之法於予予曰言語
一科欲作樂府必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樂府之盛之
府之盛之偹之難莫如今時其盛則自搢紳及閭閻歌
咏者衆其偹則自關鄭白馬一新製作韻共守自然之
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字暢語俊韻促音調觀其所述曰
忠曰孝有補於世其難則有六字三韻忽聼一聲猛驚
是也諸公已矣後學莫及何也葢其不悟聲分平仄字别
[000-9a]
隂陽夫聲分平仄者謂無入聲以入聲𣲖入平上去三
聲也作平者最為𦂳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謹𣲖入三聲
者廣其韻耳有才者本韻自足矣字别隂陽者隂陽字
平聲有之上去俱無上去各止一聲平上去有三聲有
上平聲有下平聲上平聲非指一東至二十八山而言
下平聲非指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前輩為廣韻平聲
多分為上下巻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聲字字俱有上
平下平之分但有有音無字之别非一東至山皆上平
[000-9b]
一先至咸皆下平聲也如東紅二字之類東字下平聲
屬隂紅字上平聲屬陽隂者即下平聲陽者即上平聲
試以東字調平仄又以紅字調平仄便可知平聲隂陽
字音又可知上去二聲各止一聲俱無隂陽之别矣且
上去二聲施於句中施於韻脚無用隂陽惟慢詞中僅
可曳其聲爾此自然之理也妙處在此初學者何由知
之乃作詞之膏肓用字之骨髓皆不傳之妙獨予知之
嘗屢揣其聲病於桃花扇影而得之也吁考其詞音者
[000-10a]
人人能之究其詞之平仄隂陽者則無有也彼之能遵
音調而有協音俊語可與前軰頡頏所謂成文章曰樂
府也不遵而增襯字名樂府者自名之也徳勝令綉字
怨字殿前歡八句白字者若以綉字是珠字誤看則烟
字唱作去聲為沉宴裊珠簾皆非也呵呵忺忺者何等
語句未聞有如此平仄如此開合韻脚徳勝令亦未聞
有八句殿前歡此自已字之開合平仄句之對偶短長
俱不知而又妄編他人之語奚足以知其妍媸歟嗚呼
[000-10b]
言語可不究乎以板行謬語而指時賢作者皆自為之
詞將正其已之是影其已之非務取媚於市井之徒不
求知於髙明之士能不受其惑者幾人哉使真時賢所
作亦不足為法取之者之罪非公噐也韻脚用三聲何
者為是不思前軰某字某韻必用某聲却云也唱得乃
文過之詞非作者之言也平而仄仄而平上去而去上
去上而上去者諺云鈕折嗓子是也其如歌姬之喉咽
何入聲於句中不能歌者不知入聲作平聲也歌其字
[000-11a]
音非其字者合用隂而陽陽而隂也此皆用盡自已心
徒快一時意不能久傳深可哂哉深可憐哉惜無有以
訓之者予甚欲為訂砭之文以正其語便其作而使成
樂府恐起争端矧為人之學乎因重張之請遂分平聲
隂陽及撮其三聲同音兼以入聲𣲖入三聲如碑字次
本聲後葺成一帙分為十九名之曰中原音韻并起例
以遺之可與識者道秋九日髙安挺齋周徳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