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34 張文眞集-清-張玉書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張文貞集巻三
            大學士張玉書撰
   恭謝
 天恩疏
  奏為恭謝
 天恩事竊臣自前月聞臣父
 誥封通議大夫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臣/張九徴訃
[003-1b]
   哀號苫塊五内摧傷於本月初三日恭䝉
 皇上頒賜茶酒特遣内閣學士臣/王鴻緒至臣/私寓
   酹於臣/父之靈復以茶酒
 賜臣/兄弟子姪均霑
 聖澤臣/感痛跪伏泣下如雨隨率子弟望
 闕叩頭並乞
 天使轉奏愚悃訖伏念臣/才學疎庸備員
  禁近趨承
[003-2a]
 講幄前後六年
 宸翰叠頒金貂特賜屢叨
 宫讌再扈
 鑾輿邀
 知遇之殊常媿纎毫之未効方勤部務忽覯父艱臣/
   父九徵舉順治乙酉江南鄉試第一中丁亥進
   士歴官河南提學僉事卓異候補恭遇康熙二
   十年
[003-2b]
 覃恩封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生荷崇階殁膺異數
   既光流於奕葉復寵被於重泉臣/父子一介寒
   微仰沐
 皇上錫類之仁恤下之誼至于如此臣/雖捐糜頂踵
   何能報稱今遄奔子舎日逺
 闕廷翹首瞻
 天私心戀
 主但使此身一日不填溝壑即一日矢竭涓埃執筆
[003-3a]
   涕零銜
 恩無極臣/不勝激切哀感之至
   謝
 恩疏
  奏為
 恩䘏寵頒感悚無極恭陳愚悃仰謝
 皇仁事竊臣自康熙二十三年八月於京邸聞臣/
   張九徵喪䝉
[003-3b]
 皇上特頒茶酒至臣/私寓曠典隆施榮哀備至比臣/
   銜
 恩南返恭遇
 聖駕巡省風俗駐蹕揚州臣/趨詣
 御艦前叩請
 萬安伏荷
 聖慈特賜召見憫臣/體貌羸瘠
 温諭加意調理又
[003-4a]
 命侍講學士臣/髙士奇傳
 旨以臣/家有大故
 諭免逺送隨頒賜
 御前餅餌三器
 聖恩深重垂䘏臣/私如此臣/
 命感泣叩辭道左歸捧
 賜食薦于臣/父之靈復與臣/母共飫
 天㕑珍味北望九叩惟有涕零兹康熙二十四年二
[003-4b]
   月初四日分守江常鎮道叅議臣/劉梅頒到
 諭祭臣/父文一道親至臣/家具品致祭禮文隆渥賁
   及幽泉閭巷聚觀歎為希遇臣/謹率舉族子姓
   望
 闕叩頭痛念臣/父九徵歴官監司貤封學士自謂衰
   齡無補每以効力朂臣/臣/仰負
 國恩俯虧子職方慚叨冒敢兾殊榮乃荷
 聖朝教孝之深仁曲慰臣子顯親之私願
[003-5a]
 髙厚之施巳極捐糜之報何時誓畢餘生上酬
 洪造瞻望
 闕廷不勝激切感悚之至
   恭謝
 天恩疏
  奏為恭謝
 天恩事竊䝉
 聖恩頒賜諸臣
[003-5b]
  日講易經解義臣/以守制在籍謹循例遣家人赴
   京恭領兹於八月二十日齎到江南臣/隨設香
   案叩首祗領望
 闕稱謝伏念臣/經學荒陋才識踈庸仰荷
 皇上拔擢殊恩獲親
 講幄每念進講時臣/等管見敷陳曽無毫末足採欽
   惟
 皇上睿思淵識觸䫫引伸如於豐亨則
[003-6a]
 宏闡謙受之理於折獄則
 注想刑措之風慨歴代朋黨之紛爭君子不免嘆臣
   下偏私之未化心術難知講學無取乎虚名論
   事宜符於實行煌煌
 典訓炳若日星載在簡編不能縷述臣/兹拜捧
 賜書不勝瞻仰感悚之至為此具本謹具奏
 聞
   謝
[003-6b]
 恩疏
  奏為
 天恩曲軫臣/私俯瀝微忱恭謝事竊臣/本以疎庸叨
   與侍從仰䝉
 皇上格外拔擢洊歴政府八載以來曽無涓埃尺寸
   之効自念母老在籍分宜引退歸養惟是
 聖恩深重同于覆載不敢輒以私情再三奏請去年
   冬聞臣/母抱疾飲食頓減臣/心切&KR0719懼因于十
[003-7a]
   二月内冒瀆
 宸聽乞假省視隨荷
 皇上如天之仁允假三月特以
 御書金剛經五部頒賜臣/母又
 賜天㕑鹿尾一函俾供甘旨臣/手捧涕零拜
 恩就道於嵗除日抵臣/私家恭設香案扶臣/母望
 闕叩頭祗受一時閭巷聚觀親知交賀羣歎為千載
   希遇今入春三日臣/母飲食漸増病勢稍愈自
[003-7b]
   此得有起色皆賴
 聖慈錫福下逮微臣所致臣/母子欣忭頂感無有涯
   極至于淮揚一路水勢悉平大江以南瑞雪霑
   被所見父老子弟仰
 九重宵旰之勤誦
 三征蕩平之烈無不戴
 聖銜恩瞻
 天望幸臣/謹瀝忱繕疏遣家人張忠賫投通政司奏
[003-8a]
   謝臣/不勝感激惶悚之至
   謝
 恩疏
  奏為恭謝
 天恩事竊臣/至庸極陋仰荷
 皇上髙天厚地之恩破格優遇無所不至昨年冬因
   臣/
 誥封一品太夫人何氏年踰八十在籍患病臣/冒懇
[003-8b]
   歸省䝉
 皇上俯鑒犬馬私情特允暫假自臣/抵里母疾旋愈
   今春三月臣/母趣臣/遄行詣
 闕又因不忍逺離自以輕舟兼程北上舟中恭捧
 恩賜
 御書經巻朝夕諷誦仍毎日手錄十數行以申䖍敬
   至四月杪到邸寓母子聚首頂感
 聖仁益勉臣/兄弟專心供職以圖報稱不意六月初
[003-9a]
   旬忽發脾疾年耄氣衰醫藥罔效遂以十八日
   溘然病逝此皆繇臣/罪深孽重所致臣/方媿
 君親兩負忠孝並虧苫塊哀號無以自立於人世乃
   二十日早恭䝉
 皇上天心曲軫特遣内閣學士臣/布泰徐嘉炎同頒
 内廷茶酒至臣/私寓酹于臣/母柩前復徧
 賜臣/等俾均霑
 天澤臣/伏地悲泣痛不能止隨率臣/弟詹事府主簿
[003-9b]
   臣/張玊禾户部貴州司郎中臣/張恕可臣/男舉
   人張思黙等望
 闕叩頭鳴謝並布微忱乞
 天使轉奏訖伏念臣/父子兄弟世受
 國恩臣/父殁時曽膺
 異數今母病逝又被
 鴻慈存殁邀榮無踰于臣/臣/雖捐糜頂踵安能仰
   酬萬一顧草土餘年瞻
[003-10a]
 天何日惟生生世世永矢銜結而已臣/不勝激切哀
   感之至
   謝
 恩疏
  奏為
 諭祭寵頒敬陳謝悃事竊臣/於康熙三十七年七月
   二十八日匍匐
 内廷奏辭南下銜
[003-10b]
 恩載道感激涕零回籍以後恭聞
 聖駕東巡展謁
山陵歴覽邊境奬厲將士蠲免農租所至兵民無不敬
   仰欣戴頃届冬寒
 鑾輿返蹕臣/逺伏草土不能恭請
 萬安惟有引領瞻
 天私心祝頌而已兹十二月初四日分守江常鎮道
   臣/施朝輔頒
[003-11a]
 諭祭文一道親至臣/家致祭臣/
 誥封一品太夫人何氏於
 御書松蔭堂内方
 寶額之初懸適
 寵光之下賁几筵燦設珍品錯陳
 君賜及門里巷嘆為希遇
 宸章申命庭闈叠被殊榮微臣/仰邀
 髙厚之仁施俯報劬勞之母德闔室哀感難罄名言
[003-11b]
   即日率子姓等詣香案前叩頭謝
 恩激切下誠不能自已敬遣家人張忠齎本陳謝遥
   望
 闕廷儼若咫尺臣/不勝悚息依戀之至
   謝
 恩疏
  奏為恭請
 萬安並謝
[003-12a]
 天恩事仰惟
 皇上厪念東南要地特行巡省而
 聖慈軫切尤重河防自入淮境以後即
 親閱歸仁堤髙家堰等處詳審河流曲直之勢指授
   河臣挑築之方因令盡閉滚水諸閘使東淮敵
   黄逼黄趨海
 宸謀睿斷洞晰源流此工告成則運道民生百世永
   賴不獨下河七州縣長享耕鑿之利已也至于
[003-12b]
 翠華臨幸自江而浙循察民依周䘏商囷屢次頒發
 德音截漕留糶二十萬石蠲逋減税至一百餘萬有
   奇且旌亷奬能赦過宥罪諮訪父老延見高年
   激勸軍士則行閲武之典廣勵人才則増進取
   之額所至官吏將卒以及士農工賈罔不霑濡
 聖澤仰戴
 皇恩又若
 御製祭文
[003-13a]
 親酹明太祖陵寢復大書治隆唐宋扁額
 特命
  郡王率滿閣臣伊桑阿阿蘭泰及臣/玉書捧安陵
   殿以四字之褒揚定千秋之史論典優禮渥自
   昔稀聞載諸簡冊允光奕䙫伏念微臣/以守制
   在籍之人恭迎
 聖駕獲覩盛事自媿叨與扈從尺寸未効乃䝉
 皇上髙天厚地之恩格外優遇
[003-13b]
 駐蹕江天寺頒賜
 御書恭儉為德扁額並金山月夜詩一幅對句一聮
   淵鑑齋法帖一部耕織圖一冊又
 御書浮翠樓澄懷日新二扁對句一聮留題江天寺
   者並以
 賜臣及次揚州又頒賜
 御用綴東珠涼帽一頂縀袍銀鼠皮褂各一領靴一
   雙比至鄭家口奏辭又䝉
[003-14a]
 天語温諭
 賜哈宻𤓰乾等三器臣/
 恩深重伏地感泣不能自己
 奎章在望燭蓬蓽以増榮
 賜服被身顧頂踵而滋懼惟有鏤刻寸心矢報没齒
   而已臣/以前月盡囘籍恭聞
 聖駕于五月十七日
 還宫謹繕疏奏請
[003-14b]
 萬安並布微忱鳴謝臣/過高郵時適高邵江都一路
   水勢甚大府尹臣/徐廷璽正在料理宣洩並此
   奏
 聞伏祈
 宸鑒臣/不勝感仰瞻依之至
   謝
 恩疏
  奏為恭承
[003-15a]
 寵命仰謝
 天恩事竊臣/於康熙三十八年五月内從山東道中
   奏辭囘籍感戴
 皇上格外隆恩朝夕欽仰如在咫尺今嵗入夏以來
   臣/因疾疴時作未得早赴
 闕廷叩請
 萬安頃聞
 聖駕自塞外回鑾德威遐被下情益切欣戀于十月
[003-15b]
   二十日接江南江西總督臣/阿山咨開本月初
   七日吏部為請
 旨事奉
 旨張玉書著前來照舊辦事欽此合行移㑹等因到
   臣臣/
 命惶悚隨設香案叩頭謝
 恩伏念臣/由講官出入禁廷洊預機務凡二十有餘
   載仰䝉
[003-16a]
 皇上天髙地厚眷遇逾涯而臣/才識疎庸毫髮無補
   矧今年已六十允宜投棄山林乃復上荷
 天慈更加錄用
 君恩愈重臣/媿愈深惟圖勉竭涓埃庶㡬少逭諐咎
   臣/於十一月初即束裝起程先具疏陳謝令臣/
   弟户部河南司郎中臣/張恕可代赴通政司投
   進臣/不勝感激悚息之至
   謝
[003-16b]
 恩疏
  奏為
 天章溥錫
 恩出非常謹合詞陳謝永識盛典事康熙四十一年
   五月二十五日吏部尚書臣陳廷敬/都察院左
   副都御史臣勵杜訥/翰林院編修臣查昇/
 旨召漢大學士學士九卿詹事府宗人府府丞順天
   府府尹府丞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卿
[003-17a]
   少卿國子監祭酒司業翰林院編修檢討以上
   科道掌印不掌印等官齊集於
 保和殿侍衛海青伍什常壽馬武伍格捧示
 御書
 諭旨云尋章摘句華麗詞藻非帝王之所本朕四十
  餘年惟日兢兢未嘗刻晷少釋萬幾自警有始無
  終之誚念兹在兹也政事稍暇頗好書射歴年以
  来所積臨摹字幅賜卿等觀看欽此
[003-17b]
 諭旨大書三幅
 賜臣玉書臣琠臣賜履/各一其綾絹紙大小幅
 御書分賜臣/等一百五十員人各一幅或書
 御製詩章或臨摹舊蹟
 天章炳煥
 宸翰淋漓輝映古今昭囘日月前波後偃鳯翥鸞翔
   洵乎化工之筆非自古帝王名臣之善書者所
   能髣髴萬一者也至于
[003-18a]
 御製篇什軫念民依則德音洋溢訓勉臣下則義藴精
   深覽古興懷常抒性奥靜觀自得時見天心即
   觸景詠物之微言皆内聖外王之至道臣/等欽
   惟
 皇上躬理萬㡬勵精宵旰四十餘年如一日内寧外
   戢手致太平擇吏安民勤求治理嵗有蠲除之
   賦日聞矜恤之刑所以勞心政事者至矣而幾
   務稍暇即博觀書史留意翰墨數年以内臨池
[003-18b]
   所積遂逾數千幅之多前
 命滿洲諸大臣較射既畢隨各
 賜御書一幅滿漢内閣部院諸臣求賜堂額及衙門
   扁額並訓飭士子文者俱邀
 聖慈一一頒發而禁近諸臣咸叠䝉
 恩賜今又荷此
  溥賜殊恩尤屬格外曠典侍衛臣捧出之頃羣情
   懽躍聲洽
[003-19a]
 殿陛自有載籍以來實為希覯臣/等幸獲至寶摹勒
   珍藏永垂不朽奎光咫尺朝夕拜瞻矢報高厚
   無有紀極謹此合疏鳴謝伏乞
 睿鑒臣/等不勝感激欣忭之至
   謝
 恩公疏
  奏為
 聖主屢沛宏仁安徽特䝉大澤臣鄰喜溢兆姓懽騰謹
[003-19b]
   瀝羣情合詞恭謝事仰惟
 皇上怙冒如天休和被世海隅日出之地含生負氣
   之倫莫不普沐
 皇仁均霑樂利而
 聖心宵旰慈軫惟以善政莫先於養民而惠民莫切
   于蠲賦數年以前曽計天府撙節之餘蓄為各
   省大霈之恩膏自畿輔以迄遐陬次第賜田租
   一年稽之前史實為希覯至於江南一省被德
[003-20a]
   尤深蠲歴年之積逋減商賈之額税不啻數百
   萬有奇而留漕貯粟發帑治河更以百餘萬計
   今年江蘇等屬地方再邀
 特恩蠲免正賦兹奉
 上諭將安徽巡撫所屬七府三州康熙四十二年地
   丁錢糧乂通行免徵
 皇上念上下兩江財賦重地而特加恩優䘏以培養
   小民有餘之力真至殷且渥矣
[003-20b]
 德音一下萬口懽呼咸謂江南通省頻嵗叨䝉
 聖澤比屋盈寧所有應輸之正供原屬小民之常分
   而非常鴻仁出于格外且先期豫免俾人悉周
   知胥吏之侵蝕既除則閭井之霑濡皆徧自是
   一嵗之内獲裕葢藏將見千里之遥無非樂土
   凡士庶商旅在輦轂之下者既皆頌聲溢路而
   在籍之紳衿百姓尤日夕引領以冀
 翠華之臨幸共抒嵩呼
[003-21a]
 萬壽之忱臣/等忝列班聯久糜祿養深媿無涓埃尺
   寸可以仰答萬一惟率同父老子弟共鼔舞于
   堯天舜日之下而已謹繕公疏踴躍上陳伏祈
 睿鑒臣/等不勝感激惶悚之至
   禘祭議
  題為
 聖朝禮無不備大典當議修舉請乞
 勅部詳議永垂則傚事臣/等綜考禮制言禘者不一
[003-21b]
   有謂虞夏禘黄帝殷周禘帝嚳皆配祭昊天於
   圜丘者有謂祖之所自出為感生帝而祭之於南
   郊者有謂圜丘方澤宗廟為三禘者先儒皆辨其
   非而言宗廟之禘又不一説有謂禘祭止及毁
   廟不及親廟者有謂長發之詩為殷之禘雍之
   詩為周之禘而親廟毁廟兼祭者惟唐趙匡陸
   淳皆以為禘異於祫不兼羣廟王者既立始祖
   所自出之帝而以始祖配之故名為禘至于三
[003-22a]
   年一祫五年一禘經無明文其説始於漢儒而
   後之議禮者咸宗之漢唐宋所行禘禮並莫考
   始祖之所自出止於五嵗之中合羣廟之王行
   一祫一禘兩大祭於其宗廟而已大抵夏商以
   前有禘之祭而其制未詳漢唐以後有禘之名
   而與袷無别惟周以后稷為始祖以帝嚳為所
   自出之帝而太廟之中原無帝嚳之位故袷祭
   不及帝嚳至禘祭時乃特設帝嚳之位以稷配
[003-22b]
   焉行於後代不能盡合故宋神宗面諭廷臣議
   罷禘禮明洪武初御史答祿與權請舉褅祭衆
   議亦以為不必行詔從其議至嘉靖中乃立虚
   位祀皇初祖帝而以太祖配享事屬不經禮亦
   旋罷洪惟我
  國家受
天顯命世徳相承自
肇祖原皇帝以前
[003-23a]
列祖徽猷炳載
  國史非漢唐宋明所可比擬方定鼎之初追上
四祖尊稱以
肇祖原皇帝始基王迹故立廟崇祀自
肇祖始夫太廟之中以受命之君為太祖允宜特尊者
   也我
太祖髙皇帝功德隆盛與天無極自當為
太廟萬世之祖上而推所自出則締造之業
[003-23b]
肇祖為最著今
太廟祭禮四孟分祭於
前殿
後殿以各伸其尊嵗暮祫享於
前殿以同將其敬一嵗之中自
肇祖以下屢申裸獻仁孝誠敬已無不極五年一禘之
   祭不必舉行祀典闗係重大李時謙請行禘祭
   又謂設虗位以祀不晰古制不諳
[003-24a]
  國史所請應無庸議
   襲五經博士議
  題為懇賜轉請題襲以沐
 聖恩以昭盛典事臣/等議得宋儒朱熹祖籍徽州之
   婺源以父松官於閩遂居閩之建安熹長子塾
   之後世居建安守熹之墓次子埜之後還居婺
   源守熹祖墓故熹之裔有閩徽二派明實錄開
   載景泰六年以塾之後梴為五經博士主建安
[003-24b]
   祀嘉靖二年照建安例以埜之後墅為五經博
   士主婺源祀原有博士二員我
  朝順治十二年臣部覆准朱煌襲五經博士於婺
   源縣奉祀在案今據福建巡撫張仲舉會同總
   督興永朝題稱有建安原襲博士朱之雋于順
   治九年曽起文赴部因病旋卒而其子金鉉又
   經早亡時其孫瀠尚在幼穉致稽請襲至康熙
   十九年瀠始具呈申請叠經移查駁復志乗宗
[003-25a]
   圖悉相符合朱瀠實係閩派應襲之人等語仰
   惟
 皇上崇奬先儒廣厲正學以朱熹有功經傳特於徽
   閩二處各賜
 御書扁額褒崇之典踰於徃代熹十八世嫡孫瀠既經
   該督撫查明具題應准承襲五經博士以奉建
   安祀事恭候
 命下臣部轉行吏部察例給劄可也
[003-25b]
   建述聖廟議
  題為述聖未有專廟懇
 勅鼎建以隆祀典事臣/等竊考子思子從祀孔子廟
   自宋大觀二年始至端平初升入十哲祀於堂
   上咸淳初同曽子升入顔孟之列是為四配而
   顔子廟初建於兖在唐開元二十七年嗣建於
   曲阜在元泰定三年孟子廟建於鄒縣在宋景
   祐四年曽子廟建於嘉祥縣志稱剏始無考至
[003-26a]
   明正統以後屢經修葺惟子思子向未建有專
   廟元元貞初因鄒縣舊有子思講堂遂建子思
   祠後改稱書院明正德元年始以衍聖公次子
   世襲五經博士奉鄒縣書院祀事而曲阜之廟
   祀缺焉今博士孔毓埏疏稱數千年之缺略留
   待今日乞照顔曽孟三賢祀典一體立廟廟基
   即在闕里孔廟西北隅其建廟之資自行區處
   應如所請倣顔曽孟三廟規制建立子思子廟
[003-26b]
   春秋致祭載諸祀典至於疏請
 勅撰碑文
 御書扁額用以昭示來兹應俟廟宇報竣到部之日
   臣部恭請
 睿裁
   修
 御製文集議
   該臣/等詳考經史自古帝王制作煥然可紀者
[003-27a]
   莫著於詩書嗣後西漢文最近古故史稱孝文
   詔令有三代遺風而刋鏤成集則自武帝始唐
   太宗以下四宗宋太宗以下六宗各有御製集
   而神宗又别有御筆手詔若干卷隋唐書宋史
   具載篇目明則太祖太宗宣宗諸帝皆有集而
   今所傳太祖御集刋本則洪武中奉勅鏤板以
   行者也至於編次刋校事宜攷宋真宗天禧四
   年從著作佐郎張仲尹等請以新編御集詔宰
[003-27b]
   相冦凖叅政李迪叅詳學士楊億錢惟演等注
   釋刋成摹印頒賜明初翰林學士樂韶鳯侍讀
   學士宋濓等編錄太祖文集五巻詔制勅諭序記
   詩歌諸體俱備且言續有制作當復編為後集
   洪武七年學士承旨詹同等固請鋟梓以貽聖
   子神孫詔許之刋成誠意伯劉基起居注郭傳
   為之序而濓亦恭題於集後歴代刋刻御集典
   例昭然欽惟
[003-28a]
 皇上聖德神功卓越千古道統治法兼總百王而猶
   日
 御講筵典學不倦時攄
 睿思發揮理道逈出諸臣意表間以
 手詔申誡羣下辭旨深厚同符典謨萬幾之餘留情
   制作或發為文章或形諸篇什外廷諸臣不獲
   盡窺
 聖製而於
[003-28b]
 御書卷冊頒賜臣下者幸得竊覩萬一無不歎誦欽
   仰以
 天章睿藻為歴代帝王所未及今臣/等集議允宜刋
   刻頒布用昭典冊之極觀示文明之盛事伏乞
 皇上俯俞科臣之請簡發
 御製諸文勅下臣衙門鳩工鋟梓頒示天下流徽億
   禩臣/等亦得依
 日月末光附名不朽可勝榮幸其刋刻事宜恭候
[003-29a]
 命下之日另行請
 旨
   停止封禪等議
   該臣/等議得詞臣曹禾疏稱祀典國之大事三
   五以來無不以成功告于上帝封禪書及班固
   諸儒言泰山五嶽之長神靈所聚因高崇天謂
   之封就廣増地謂之禪刻石紀號甚盛典也逮
   秦漢唐宋有事岱宗者勞民費財失對越之意
[003-29b]
   後世遂不敢申明其禮不知因名山升中與天
   相見其為典禮至尊至重又黄帝上元甲子貞
   元運㑹由是封巒勒成漢武帝不得其時則以
   十一月甲子朔冬至應之而數千年之景運適
   協於今日功成治定之後
 皇上以精一執中為奉若
上帝之命不可不報山川百神之助不可不答運世之
   本開基之功不可不紀宜勿憚登陟亟議告成
[003-30a]
   考漢唐儀注行之簡易等語伏考封禪之説不
   著于經司馬遷封禪書乃引管仲古封禪七十
   二家之説梁著作佐郎許懋極言其妄綱目是
   之至於甲子紀嵗始於黄帝其為上元甲子則
   史無明文即管仲言黄帝封禪亦未指其年為
   甲子之年也又按書傳舜至岱宗燔柴祀天原
   非封禪唐虞三代以前實無登封故事可考其
   史鑑所紀則有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唐高宗武
[003-30b]
   后明皇宋真宗行封禪禮所紀禮儀則有築壇
   設壝及玊策玉牒玉簡金匱金繩金泥之制需
   費甚繁且禮不合于經雖從簡易亦於義無當
   仰惟
 皇上聖德布昭神謀黙運内除苞蘖外靖鯨鯢文教
   覃敷武功赫濯巍巍蕩蕩直與堯舜比隆而
 皇上敬天凝命至誠感神無一事不與
 天意相流通無一時不與
[003-31a]
 天心相陟降則所以仰答神明茂膺休祉者固無所
   不極其盛矣比者三逆蕩平已遣官告祭


社稷嶽瀆海鎮諸神臺灣歸順又專告


社稷一應典禮俱經舉行封禪告成之禮無庸議又科
[003-31b]
   臣王承祖疏請倣虞帝之制巡幸東方察閭閻
   之利病問風俗之厚薄設祭方岳以祈年豐禱
   雨澤又東岳宻邇孔里
 御輦所屆觀其車服禮器亦千古盛事等語伏考一
   嵗之内徧巡四岳此三代以前巡省諸侯之禮
   自設郡縣以後未有行者舜之燔柴原因巡狩
   行告至禮其望秩山川是因祭天而望祭東方
   之山川非專祭泰山之神也我
[003-32a]
 皇上鑾輿巡歴凡所至之地輒詢攷吏治延訪輿情
   或
 訓飭官方或特加蠲賑無非省方問俗勤民重農至
   意其祭岱祈年並禱雨澤之事非禮典所載應
   無庸議至歴代帝王詣孔里始于漢髙帝後則
   漢明帝章帝安帝北魏孝文帝唐髙宗明皇後
   周太祖宋真宗皆以經過魯地展祀未有專詣
   闕里故事我
[003-32b]
 皇上博綜經學宏闡心傳重道崇文千古莫並其東
   巡特祀闕里應候
 睿裁疏内又言封禪之事秦皇漢武不過耀德張功
   後世鄙焉臣等已于曹禾疏内議覆無庸另議
   纂修
  國史議
   該臣等㑹議得歴代史書其體有二自春秋列
   國史以及後代時政記起居注日厯皆用編年
[003-33a]
   之體自司馬遷史記以及歴代史書並撰次當
   代國史皆用紀表志傳之體考之往籍宰臣書
   榻前議論之辭則有時政記史臣紀柱下見聞
   之實則有起居注類而次之則為日厯日厯始
   於唐而宋因之唐㑹昌中命毎嵗末以時政記
   並起居注付史館宋太平興國中詔參政李昉
   記錄時政毎季送史館乾道中又命毎旬取所
   修時政記與三省錄進聖語同付日厯所此前
[003-33b]
   代用編年之體修本朝之史者也漢明帝時班
   固奉詔撰光武本紀及列傳嗣後毎朝増修並
   稱漢紀魏晉以後設有專掌國史之官唐顯慶
   中修貞觀以前國史肅宗以後毎朝増修宋景
   德間因編太祖太宗正史命取兩朝日厯時政
   記起居注及諸司文字並臣下行狀付史館編
   成帝紀志傳天聖以後亦毎朝増修此前代用
   紀表志傳之體修本朝之史者也至明惟洪武
[003-34a]
   初曽纂日厯萬厯中撰正史未久輒罷夫修史
   之難難於徵信耳目近則聞見不淆討論詳則
   紀載得實以當代之臣修當代之史始足信今
   傳後仰惟
 皇上聖德神功超軼百代大經大法炳若日星今
 御製集見經編校各館所纂
 政治典訓
 平定三逆方畧及大清會典俱將次告竣
[003-34b]
 詔諭制勅具在内閣章疏
 批答具在六曹且起居注之設又與前代不同凡聽
   政時
 皇上親決萬幾面諭羣下時政之要悉得記載是
 聖猷宸訓固已㪚著典冊但原委本末尚未彚萃成
   書誠倣日厯體例編年記載則世則世法無一
   不明備矣至於
列聖創垂光昭天壤
[003-35a]
 皇上至孝覲揚於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實錄特
 勅儒臣重修
 親加酌定
世祖章皇帝實錄呈進
 睿覽逐一批閲而
三祖聖訓又經告成以此編輯正史分撰紀表志傳事
[003-35b]
   蹟實為具備即有應蒐採編入者及時裒集亦
   信而有徵應如臺臣所請舉行其一切應行事
   宜統候
 命下交與内閣翰林院逐一詳議具題可也
   與張秋紹論孝經書
   按漢藝文志載孝經古孔氏一篇師古註云庶
   人章分為二曽子敢問章為三乂多一章凡二
   十二章後載孝經一篇十八章註長孫氏江氏
[003-36a]
   后氏翼氏四家又云四家及張禹傳之各自名
   家經文皆同惟孔氏壁中古文為異夫既言經
   文皆同則長孫氏不應獨有閨門一章明矣惟
   隋志云孝經為河間人顔芝所藏芝子貞出之
   凡十八章而長孫氏江翁后蒼翼奉張禹皆名
   其學又有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而長孫
   有閨門一章其餘經文大較相似又衍出三章
   並前合為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傳至劉向典
[003-36b]
   校經籍以顔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
   定有鄭氏註夫所謂長孫氏名其學者指今文
   十八章言也而下文則云長孫有閨門一章似
   乎今文亦有閨門章者不知此一章果在十八
   章内耶否耶長孫氏既有閨門一章何以江后
   翼張四家又獨缺此一章也隋志復云安國之
   本亡于梁亂至隋秘書監王劭訪得孔傳送至
   河間劉炫因述其議疏講于人間遂著令與鄭
[003-37a]
   氏並立儒者皆云炫自作之非孔舊文而袐府
   又先無其書夫漢志載長孫氏説二篇止存篇
   目未明指所説有閨門一章在内矧梁亂以後
   袐府已無安國舊本炫所出古文一時皆疑為
   偽作無可叅考則漢長孫氏獨有閨門一章之
   説亦不知作隋志者何所依據而為此語也至
   於唐㑹要載劉炫請行孔廢鄭司馬貞駁之雖
   以閨門之義為近俗之語非宣尼正說然亦仍
[003-37b]
   請鄭孔俱行及後奉詔鄭仍舊行而孔註亦不
   廢則謂貞獨削去閨門一章以為明皇諱者不
   能無疑矣明吕介孺作孝經或問直斷之曰閨
   門一章古文有今文無非司馬貞削之也貞固
   專主今文今文原無貞何嘗削之乎且明皇亦
   合孔鄭兼行豈明皇不自諱而貞代諱之乎其
   言至為明切特隋書所云長孫有閨門一章者
   宜更加攷証大抵從前諸説雖各有異同而所
[003-38a]
   謂今文分十九章及劉向以十九章為定之説
   書無明文終覺未安幸再一酌之
   河源考
   江淮漢皆發源于中國之山獨河在西域經数
   折而後入中國其經行之地時隠時見時伏入
   地中時出於地上水勢紆折漫衍而道里又逺
   在荒服莫能親履其境故歴代窮其源者戛戛
   乎難之夫禹導河止自積石積石者河之所經
[003-38b]
   而非其源也漢張騫使西域度玉門言有二水
   合流一出葱嶺一出于闐滙入鹽澤潛行地下
   者千里至積石而再出則視禹貢所紀為已逺
   矣然而葱嶺于闐皆河之所分流而亦非其源
   也唐薛元鼎使吐蕃云得河源於穆穆哩石山
   史稱其説多迂怪未足為據元至元間遣都實
   專求河源凡四閲月至鄂端諾爾之地有泉百
   餘澄泓散演若沉若浮不可逼視履高下瞰燦
[003-39a]
   如列星是即所謂星宿海者其地在吐蕃朶甘
   斯西鄙居中國之西南河之源發於此而尚未
   名之為黄河也自西而東羣流奔走滙為巨浸
   始名黄河然其流尚清人可徑涉又越數日而
   水始渾濁又數折而徑行大雪山是即所云崑
   崙山者崑崙距星宿不啻千有餘里則直以崑
   崙為河源者猶未可為定論矣越崑崙東北流
   而至禹貢所云積石越積石至蘭州而入中國
[003-39b]
   之境約略計之凡四千五百餘里然則山海經
   所謂崑崙去嵩山五萬里者其説不猶幾於誕
   歟今所傳河源志乃元學士潘昻霄所撰昻霄
   得之都實之家其説似可信夫河在中國之左
   性屬陽而勢勁北地泉少當水落時河身偪束
   未至為害秋漲則諸水盡奔入河而並河州郡
   遂受河患順河之性使自達于海猶且不時衝
   決如前史所記載況欲折之使南以為濟漕之
[003-40a]
   用斤斤於一清口爭強弱其不遺東南以昏墊
   之憂者幾希矣然而今日之患又不在河強淮
   弱而在河淮分流悍不相顧而河不為我用此
   言治河者所以蒿目而深憂也有志經世者溯
   河之源思河之流而務所以安其瀾而疏其勢
   庶幾其有捄乎
   建藏經閣說
   慈水雲溪山廣福寺僧劍礱謀建藏經閣于寺
[003-40b]
   南而令其徒名其言者白足走數千里募金于
   輦上貴人余聞而為之說曰夫釋氏之有藏經
   猶吾儒之有十三經二十一史也今之士子自
   入鄉塾守一經窮年矻矻而卒有白首紛如之
   歎至于十三經二十一史無力者既不能蓄有
   力而能蓄者復鮮蓄而能讀者又加鮮焉昔司
   馬君實作資治通鑑成惟王勝之閲至終編餘
   則讀未竟已欠伸思卧蘇子瞻常嘆昔之君子
[003-41a]
   見書之難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嗚呼此後生
   末學之通患也況乎學校之教既弛典學之官
   不復以購書為事所謂尊經閣者徒見其頽垣
   壞壁欹側于荒榛蔓草之中初未必經史百家
   之書盡具于是又何怪乎生徒之錮耳蔽目而
   日流于面墻也乎其言事浮屠之學而具大願
   力建閣請藏慨然仔肩是其志固有過于吾徒
   者也
[003-41b]
 
 
 
 
 
 
 
 張文貞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