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98 古廉文集-明-李時勉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古廉文集巻三
            明 李時勉 撰
 記銘
  耆英堂記
劉君子欽予同年友也予為縣庠生時已與君相知及
同登進士同入翰林為庶吉士同受命為刑部主事於
今三十餘年皆老矣而君獨得致仕以歸鄉之士大夫
[003-1b]
聞其歸也為名其堂曰耆英以候之君亦喜其名之善
謂予曰吾鄉之仕於朝與四方有齒有德當引年之期
者蓋多也名堂之意盖亦有洛中之待豈獨以厚吾一
人哉子其為我記之予因記昔與君二十九人者之在
翰林時君年最長學最優而負奇氣不肯與庸衆人伍
佳時令節選幽擇勝登臨宴集酣嬉淋漓以相樂而君
尤議論横放莫之能難茍一語相契則豁然長笑聲振
林木雖飲大醉有求其文辭者下筆數千言長篇短詠
[003-2a]
水湧山出莫之能禦或與之論時事則曰非吾所敢知
故皆以儒者視之及太宗文皇帝以刑獄不中人或稱
寃則以予十二人者俱為秋官屬以理之君處決如流
皆得其平人於是歎曰此天下之英才也未幾為仇家
所誣謫戍廣西備厯艱險妻子皆死焉仁宗皇帝即位
用薦召至授以外校官九載入覲請老歸休予以其流
離顛沛十餘年間摧挫於困厄之中而消沮於岑寂之
際將憔悴委靡不復能振起矣而與之飲酒賦詩笑談
[003-2b]
論議慷慨激烈聞者悚然其英邁之氣雖老而不衰此
耆英堂之所由以名之也歟今之歸鄉鄰父老宴㑹於
斯堂之上相與賦君之盛美而歌其德音則豈不樂哉
若夫繼洛中之㑹固有其人焉君其候之燕樂之美又
當有記之者予則未敢預為之説也
  崑山郎官柏記
凡物之所以能取重於世者非物之能自重也因人而
重也南國之甘棠以召伯手植之檜以孔子不然檜與
[003-3a]
甘棠何處無之而此獨見稱於時豈非因人而重也耶
崑山本在吳地今之崑山因縣而得名非昔之崑山也
高廣秀特本一邑之奇觀然居乎闤闠冗雜之區牛羊
樵牧之所戕賊童然一㟝嶁耳廣陽羅君延齡來為是
邑也勞心極慮以蒞其政朞月之間政化大行民用阜
康於是修舉廢墜至於兹山見其荒落弗治益增感歎
爰集耆老問所宜木乃樹之以柏越數載自頂至麓蒼
翠蔚然秀出於孤城埃壒之間邑居鱗次之上過者徘
[003-3b]
徊瞻望不忍舎去邑人老長争相飭戒不忍翦伐且名
之曰郎官柏欲以傳之後人使知之而不輕也於是騷
人墨客相與歌吟賦詠頌君之美者相屬不絶積成巻
帙傳誦至京翰林待詔沈君來求予記方今天下財賦
專倚於東南吳獨當其十八崑山吳之鉅邑地大而民
衆政繁而賦重為其邑者吾意其困於簿書期㑹之務
窘於應變酬答之勞宜無須㬰之暇以及乎其他且經
山種樹非為政之急務而君能注意為之如此則其於
[003-4a]
脩政立事從容閒雅而有餘力也可知非其才猷有以
過於人烏能然哉宜乎邑人愛䕶之而不忍傷詩人詠
歌之而不能忘也雖然君之所為美矣然勢不得久於
其職也如使繼君者之皆得其人焉則是柏將永存而
不壞不然則君一代去而牛山之感隨至矣昔宋張徹
為麻城令種萬松於道周以芘行者去不十載松之存
者無幾蘇子瞻傷來者之不嗣其意也作詩以歎惜之
因沈君之請嘉羅君之政特書其事以告後之來者庶
[003-4b]
其有警而郎官柏亦將永存焉
  重書品樹連隂圖記
余職翰林侍讀時為檢討黄先生為此記明年先生沒
沒時親戚子弟無一在傍者書籍翰墨未免散失而此
又安得獨存永樂甲辰㑹試天下舉人以國子監為貢
院先生為同考在院中得風疾徹棘輿歸竟以不起後
二十餘年余來為監官每尋訪先生得病之處方切慨
想不已適先生嗣子子嘉由敝邑司訓秩滿而來訪予
[003-5a]
監中因道念往昔時事而余之感慨抑又甚焉既而子
嘉膺薦遷擢束鹿縣尹而去以此巻求余重書此文蓋
亦不忘其尊府貽謀之意可謂賢也已然則先生猶不
死也固足以慰余慨慕之懷因識諸其後云
  環秀書屋記
永豐之龍潭有馮氏居焉馮氏曰義安者與其弟禮安
信安構一室於其居之偏而扁之曰環秀書屋今年致
書其弟禮部員外欽訓來請記馮氏之先居武昌其曾
[003-5b]
大父良卿仕元為廣西路同知大父昇之為威順王叅
謀元季播遷擕家流寓永豐尊府伯純有才藝未仕而
歿而欽訓以明經擢進士第官至副郎其進蓋未已也
今其子弟十餘人皆聰俊有志嚮義安以為其前人與
其弟乘時貴顯後先相望皆本於讀書以致之使吾後
人無意於學則已茍有意於學而無其書將何所用其
心哉此書屋之所以作也屋之前後有九峯雙谿拱揖
而迴繞有園池竹樹薈蔚而環擁其蒼翠之色奇異之
[003-6a]
狀一開軒而盡得之此書屋之所以名也夫秀者山川
清淑之氣之所發也龍潭山水之勝固非他處之可擬
而書屋之所在據有其勝則所謂秀者不在乎山水之
間而舉萃於書屋矣書者古聖賢人之道之所載也讀
其書明其道以之正心而心無不正以之脩身而身無
不脩以之事親而無不盡其孝以之事君而無不盡其
忠推而至於仁民愛物處事接人而無不得其當日用
常行酬酢萬變而無不得其宜使馮氏之子若孫果留
[003-6b]
心於是而有得焉則所謂秀者又不在乎書屋而將舉
鍾於其人矣夫如是固有光於其先烈有光於其山川
有光於其閭里而無負於義安昆季之用心也矣予為
記之所以廣義安昆季之意而為其後人勸也
  臨清亭記
文江陳國器其所居在邑之北距其居之前若干步有
池方廣凡數十百尺泉出其間冬春常盈而不縮泓澄
鏡澈可濯可鑒其流不窮可以灌注畎畝而達於海比
[003-7a]
之朝盈夕涸而不可以瀦滙以利物者蓋亦異矣國器
於是而作亭於其上而闌檻其四周高敞洞豁凡魚鼈
鰕蟹之游泳菱荷芙蕖之芬敷沙禽水鳥之飛鳴上下
與夫波光日色晴烟曉霧之晦明舒斂皆在乎几席之
下而平林茂樹遙山翠黛誇奇獻秀於池之外者一舉
目而兼得之每賓客往來輒相與登臨以縱游觀之美
引觴共酌鳴琴賦詩歌吟笑詠囂雜不至而塵俗自逺
其樂為何如也於是名其亭曰臨清國器來京師因中
[003-7b]
書舎人劉君求予記予聞國器與其兄叔寧皆倜儻奇
俊友愛之情甚篤家固饒財讀書而好文喜交游士大
夫鄉里咸稱譽之嘗搆堂以養其母曰春暉而又有華
萼樓以為兄弟燕息之所其以餘力復治斯亭於以暢
幽懷而娛賓客國器果賢矣乎吾嘗觀於人父子兄弟
之間至於居處衣食之微或不相䘏而乃多飾亭館以
為外賓賞玩之資豈不悖哉使聞國器之風能不愧歟
雖然地以人而勝昔羲之之於蘭亭栁子厚之於愚溪
[003-8a]
特一時游息之寓焉耳猶名傳至今况陳氏世居於此
國器兄弟又以孝友之行著稱於時而詒謀之有道使
其後之人守之而弗替則池亭之勝將相傳於無窮豈
若蘭亭愚溪勝於一時獨名存而已哉
  中溪八景記
距安成之東一舎許有地寬平而曠衍環境皆山或磅
礴而高厚如屯雲或峭拔而離立如列旗或連亘而縈
迴如湧潮層見疊出不可名狀其間又多故族以儒雅
[003-8b]
相尚而彭氏在平村之間前後皆有小溪中溪而居故
號中溪居之北有石榴峯特立大江之濱峯之西南峭
石壁立江流至此泓渟澄瀅魚鼈之類游泳其中可以
頭數其下深不可測蓋有龍潭云溪之東可五百步有
小澗狹隘兩傍皆土黄而堅下有平石甚巨中有竅如
井方圓纔尺許泉出其中測之不可窮雖大旱不涸由
井東南行五六百步有峯曰東陽高出數千尺峯頂巨
石如砥可坐百人天將雨則其上必先出雲東陽之西
[003-9a]
南有山頂趾皆石石之半有洞名石屋居人立廟其中
以祀唐像像嘗為安成令歿而相傳以為神故逮今祀
之石屋之南有峯拔起曰白馬諺云像嘗乘白馬止此
因以名比諸峯獨高每朝陽初升而光景先動峯之下
有湖曰蜜湖方廣數百畝然居高而輸下為防以瀦之
然後可以灌溉故春夏瀰漫秋冬則枯竭獨南有蛟窟
其水常盈且多魚漁人不敢下取之湖之上稍西其嶺
曰黄牛舊傳有乘黄牛入此山者不知所往山極高每
[003-9b]
村墟夕隂而其頂尚餘返照上有三仙臺謂昔有仙者
三人止此既去鄉人因築臺候之天氣清明之夕或有
燈光見於其上凡此皆游觀之勝處而在中溪左右前
後可見者也彭氏有佳子弟曰琉字毓敬者乃取而名
之以為八景屬予記夫山水因人而重自古已然毓敬
聰明有智畧始第進士已為人所羨慕將見嚮用於時
必卓卓有所樹立無疑然則為吾鄉山水之重者非毓
敬其誰哉
[003-10a]
  世慶堂記
松之華亭有宋氏之彥曰理以公事至京助教姑蘇李
先生詣於橋門明日奉其尊府之命來求予文且曰宋
氏之先居淮隂始祖某仕宋為殿直將軍靖康之變扈
蹕南度宋亡子孫因留居於杭七世祖元裔自杭徙雲
間居華亭之黄墳高祖子閏以勤儉立其家家以饒裕
曾大父雲卿大父孟昭皆尚禮而好施至吾父能守其
先世之業以詩書教訓其子弟以恩意和睦乎宗族以
[003-10b]
信義交接乎鄉里里之有貧而無衣食死而不能葬患
難而無所資者周以衣糧給以棺槨濟以金帛無所恡
嘗謂生曰吾之所以保有先業不至失墜今又有汝兄
弟相與優游怡愉享安閒之福於太平盛治之時豈吾
之所能哉實先世積善之所致也惡可不知所自耶吾
是以名所居之堂曰世慶將以示後世使知之而不忘
也雖然堂非義不立義非文不傳汝往京師吾聞太學
有古廉先生者樂道人之善是與人為善也汝其以吾
[003-11a]
意告之而求記焉必可得也生不敢違故來請願先生
賜之言則生父子之大幸後世子孫之大幸予曰泉流
混混不息而達於海者源之深也松柏亭亭益茂而淩
雲霄者本之固也茍又有浚而培之者焉則其不息而
益茂者其有窮已乎子之先世淮隂而上不可知自殿
直來至於今益盛而不替非世有積德其能然乎尊府
又能不忘世德而以名其堂以啓迪其後人是故知所
以培浚者矣宋氏之福豈有涯哉若夫敦詩書崇禮義
[003-11b]
奮揚盛世以振起其家聲而光耀於前聞則在子昆季
也尚勉乎哉子歸以是復於尊府如何理曰足矣遂書
以為記理字某有文學尊府名某字某有德行蓋雲間
之隱士云
  城南茅屋記
人之志所尚不同也志於金玉綺縠者視菽粟布帛為
不足貴志於高甍傑棟者視蓽門蓬户為不足重志於
富貴榮華者視索居閒處為不足齒是蓋窮奢極欲者
[003-12a]
之所為而不知金玉綺縠有時而聚散不若菽粟布帛
可以常用而不竭高甍傑棟有時而陵替不若蓽門蓬
户可以久處而不厭榮華富貴有時而憔悴不若索居
閒處可以安肆而無虞故嗜閒靜樂幽獨者常在此而
不慕乎彼也雲間李氏逢吉居都城南門外有年矣其
為人惇實簡靜不事表襮教其子以詩禮為務與人交
必盡其始終官府之務不經其慮市利之區不有其跡
嘗於其居之偏構一室為怡老之所上覆以茅葦闢軒
[003-12b]
窗明爽淨蠲積法書名畫其中客至焚香瀹茗清坐雅
論終日而不倦或為題之曰城南茅屋賢士大夫歌詠
之者甚衆既積成帙來求予言吁逢吉其嗜閒靜而樂
幽獨者乎夫京師都㑹之地商賈百物之所充積使逢
吉不安於此則金玉綺縠可一時而具高甍傑棟可一
旦而建榮華富貴可指日而致而逢吉舉不以為意逍
遙於尋丈之室而自以為得其所志蓋可知也逢吉亦
嘗自云吾今年餘六十矣同時之人各臻其尚致金玉
[003-13a]
綺縠之集高甍傑棟之居榮華富貴之樂予固莫得而
並焉然其中聚散陵替而至憔悴者蓋亦多矣若夫澹
然一室之中無聚也而有散乎無盛也而有替乎無榮
也而有憔悴乎此吾志之所自適而不敢以告人也雖
然貧富貴賤豈不有命哉能安乎命則一致耳是故不
足較也太常少卿程君南雲為予言予以其言頗近乎
道故為之記云
  竹園書屋記
[003-13b]
安成之南芳郊之間有地曰古竹園不知始何名或曰
其地宜竹故鄉人呼為竹園或曰其山水之勝竹樹之
美可擬諸淇園故名古竹園理或然也有劉氏世居焉
其彥曰大淵字源澗者於其居之偏築室若干楹名之
曰竹園書屋經史書籍充仞乎其中嘗延明師以訓迪
其子弟將期以成其德而達其才而後已今年走京師
求予記且曰先人積書欲為詒謀之計而屢遭迍難卒
不獲少展其志况於詩書禮文之事乎今幸遭遇聖明
[003-14a]
在上當重熙累洽之時嚮用儒術之日窮檐茅屋甘藜
飯糗之士莫不爭自磨濯於仁義道德以待時之需而
富家大室之子弟亦皆感激奮發去其輕肥紈綺之習
而以學問文章為務大淵也於斯而不加之意焉是自
棄之於不中不才之地豈為人父兄之道哉此書屋之
所由以作也願先生為我記之予曰書之所載大而三
綱五常之道小而萬事萬物之理則必求其義得其義
則必致於行孜孜焉而不敢自放於禮法之外如是而
[003-14b]
為成德達才之歸也不難矣以之齊家而家無不齊以
之治人而人無不從是蓋學問之力詩書之效也今有
讀書數萬言自恃以為知道而恣情縱欲至於亡身敗
家而有不悟是豈詩書之過哉不由其道也然則讀其
書必由其道而後能有所成源澗之所為期望之意正
在此也為其子弟者尚益勉焉以副其意使見者稱曰
此古竹園之賢士則豈不美哉若夫以其所能掇第於
有司登青雲而躋膴仕以為書屋之光者抑末也其有
[003-15a]
本則末自從孔子曰學也禄在其中矣請以此為書屋
記於子何如源澗曰善幸書之當置諸其壁間永以為
勸也
  怡情記
春官郎中羅田程君伯玉其為人也謙恭謹密性尚雅
素不事表襮好積經史圖畫求之至忘飲食故所得甚
富嘗輯山水人物花木鳥獸為一巨帙皆當世名能畫
者之所作也公暇時取而玩之其神情蕭散如臨乎長
[003-15b]
山大谷與幽人逸士游觀往返而雲烟嵐翠之晦明變
化卉木花實之炫爛茂密山禽野獸麋鹿之羣之飛鳴
上下奔逐而出沒巖崖㵎壑泉石之吞吐激射殷若雷
電而風松雨竹霜饕雪虐之林之夸奇獻秀者舉集於
前悦於目而快於耳有不知其身之貴顯在士大夫之
列而居乎京師也伯玉深以為慊而名之曰怡情又求
諸能文之士題詠之徴記於予伯玉可謂善於取適者
也伯玉為春官屬主客之政極煩政煩則心勞心勞則
[003-16a]
智滯而神晦茍不有以節宣而暢達之則無以作其怠
惰之氣事至物來將莫能揆之而至於擾擾不給矣伯
玉居其任凡若干年政無留滯行無過舉而名譽日聞
者其處之有道也歟其以有是物也歟誠善於取適者
矣雖然予於伯玉猶有告焉昔人之好書畫者如桓𤣥
輕舸自隨王涯複垣自固害政廢事至終身不悟是蓋
溺於物者也故先儒有玩物䘮志之戒伯玉尚慎之以
是自適可也
[003-16b]
  劉氏景德樓記
瓘溪劉氏安成大姓也其彥曰從淵贅城南李氏與予
為相知去歲予以祭掃先塋得暫歸於鄉往訪從淵城
南握手道舊故情味雖不減往昔時而相視各已衰老
矣從淵謂予曰少時相與居城外内凡若干人今惟吾
與先生在亦可謂難得也矣於是與予登於其居偏之
小樓曰昔日樓成之日與客燕於其上吾告之曰先世
以詩書傳家有舉進士者有任韶州太守者有為國子
[003-17a]
學正者皆以儒發身顯名當世吾祖以三在名其齋而
吾父以止善名其堂予欲承述先德以啓迪我後人不
才無似不能有為於是惟積書籍於斯樓以訓教吾諸
子冀其成立以無忝前人今吾兒幸獲登名薦書為外
校官於斯樓之積庶幾不虛也客曰然是亦先世之積
也乃名吾之樓曰景德願先生為我記之實斯樓之幸
也予辭不敏及還京師而校官亦以考績至從淵又以
書來求記予又辭既而從淵之兄昆陽貳守存有以致
[003-17b]
政歸而校官亦得以典教上杭復來致其尊府之命趣
予文甚急辭不獲則為之記曰樓之積六經子史百家
之籍而已賢者誦而讀之可以發名成業不難也若夫
先世所積者德也在乎杳㝠茫昧之中不可得而見故
嘗忽不以為意自非後之人專心篤意者思所以承繼
而紹述之烏能使其益逺而有耀哉客之名斯樓其知
德者歟夫景光也大也子之尊府積書籍於斯樓以教
昆季率由乎道德仁義而子又能以之取科名厯宦達
[003-18a]
以顯揚乎其親於前人之德庶其有光也使後之子孫
益慎修而不怠則其榮顯光大又豈可量哉譬之水與
木焉其源已深矣其本已固矣所以疏濬而培植之使
浩蕩而達於海榮茂以干雲霄則有望於後之人焉子
其勉之光於前而振於後者端在子矣其為吾以是復
尊府之命如何校官曰可矣遂書此以為記
  楓林舊業記
吾李氏始居安成縣治之東曰東廂李氏後徙東門外
[003-18b]
人稱東門李氏及其族屬蕃衍有徙居西門南門者有
徙居南鄉東鄉者四散離析相去隔越各保其新創基
業視先世居第漠然不顧棄為閒壤或以假借與人久
而不歸後生小子不知其由習見目前以為當然遂至
真偽莫辨識者憾焉況其子孫也邪族弟中實自其先
景範公徙南門景範之孫心一宋咸淳進士江華縣尉
生三子長書傳與其季承傳徙暇詠其次世傳經傳皆
絶無後而忠傳蓋江華之中子中實忠傳之𤣥孫也獨
[003-19a]
能守其業至今存焉是亦難也矣當江華時所居之前
有楓樹數株大數圍過者指曰此楓樹某人之家也既
經亂離樹雖去而名尚存中實遂求府丞朱君孔暘書
楓林舊業四大字掲之楹間亦不忘乎其先也求予記
夫守夫前世之業以奉先祀此孝子仁人之心固如此
也今楓林舊業中實之不忘善矣東門舊業中實其忘
之乎信乎先儒之言曰逺者人所易忘也於所易忘者
而不忘然後為善也由其近以及其逺吾知中實必不
[003-19b]
忘也中實為我告諸族人曰此先世神靈之所在如使
之無所栖以享其祀則亦何能以庇廕其後之人而享
其福哉固宜協謀同力以復其地立屋以奉其祀庶幾
承先裕後之道盡其楓林之業亦將永永而無替矣中
實勉之
  得月樓記
安成之西有地曰上田李氏世居焉其後有徙安田者
又有徙恰田者然皆不如上田山水之幽勝草木茂密
[003-20a]
物産富厚蓋邑中一佳處也去其舊所居一里許有大
谿環抱乎其前又有小溪縈繞乎其後東南行與大谿
合其中沃壤平衍李氏之彥曰制節顧而樂之且曰是
近先世之居乃治而築室焉小溪之上有月角山特秀
麗制節於是作樓與月角齊而慿兩溪之間名之曰得
月蓋取昔人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意云當夫良宵清夜
明月初升山髙而溪深樹木晻藹墟谷㝠昧而斯樓之
上已光彩照爛輝映洞徹晃然如晝無不燭焉制節於
[003-20b]
是反顧吾心之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殆猶
是也則其所以明德所以盡心而不至有昏塞蔽固之
患必於此而得之及其朝而觀夕而望由震而乾自㢲
而坤其盈虛消長皆出自然制節於是反顧吾之所行
損益進退存亡之道亦猶是也則其所以進德所以處
事而不至傾危頽墮之憂者必於此而得之然則制節
之為此樓豈徒以玩物適情放懷恣意若庾亮殷浩輩
之所為而已哉世嘗言月中有仙桂後人有登科第者
[003-21a]
為折桂故有丹桂五枝芳之喻制節積書籍於斯樓課
諸子姪肄業其中玩索而有得焉則吾之斯樓也不獨
得月於斯而已將斧月中之仙桂而盡得之矣為制節
之子姪者宜勉之將以期之也
  尼山書舍記
大名郡滑邑司訓尹器因其叔祖父進士恕來求予為
其所謂尼山書舎記且曰吾先世本河南人唐末有曰
崇珂者以保信節度來為吉州兵馬黔轄因留家安成
[003-21b]
城門居尼山之下其後有大任者宋紹興進士信可再
可斗祥斗元皆以兄弟前後聨領鄉薦一時名動邑里
其餘以文章鳴於世以學問教授於閭里者累累有其
人焉先大祖以賢與其從兄以翼家素富饒置田三
百餘畝構一舍為八齋以待四方游學之士士之出其
門者甚衆至先祖安行公先人啓䝉府君構書舎尼山
下積經史子籍其中延明師以教訓子姓欲以修復前
烈志未遂而沒今生以菲才謬膺時薦忝竊教職去家
[003-22a]
數千里而先世之所搆與其書具存欲吾今與後之人
保有之而不致散逸冀或有能讀之者願先生為生記
之置諸其壁間庶其有警也夫書載聖人之道讀其書
固將明其道以致於用茍讀其書而不能以明其道而
不能以致於用是為無用之學也又豈足道哉司馬温
公嘗曰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隂德於
㝠㝠之中以為子孫長久計竊嘗以為二者皆不可無
也德者固植家之本至於書力所能及則為之讀與不
[003-22b]
讀不必計也然亦有足計者視吾德之所積何如耳昔
丁顗嘗聚書至八千巻曰必有好學者為吾子孫至其
孫度果讀書有文名登詞學科仕至㕘知政事諡文簡
是蓋讀書之效積德之新也尹氏世儒家安行父子又
能積書籍欲以啓迪後人而紹前烈亦可謂賢也矣今
恕與器皆以文學取名進士師表於人尤賢也其進於
顯榮殆未可量丁度不得專美於其前矣是以記之
  鄭太守壽禄堂記
[003-23a]
四明太守鄭公作養親之堂於其居第之偏名之曰壽
禄取主事時朝廷褒封其母太安人敇命之詞云及來
報政天官求予記夫天下之事出於天者常不可必而
有可必之理由於人者常可必而有不可必之勢得年
以久於世人之所欲也得禄以養其親亦人之所欲也
然壽者天之所命杳㝠茫昧之間有不可得而必者孔
子曰仁者壽蓋仁者人也人能盡乎為人之道是不悖
乎天理也不悖乎天固可以得於天矣此不可必之中
[003-23b]
而有可必之理存焉者仁也禄者朝廷之所命有德有
才有守有猷者皆足以得之孔子曰學也禄在其中矣
然非遇其時則孔孟之聖賢有不遇焉此可必之中而
有不可必之勢存焉者時也太安人處性柔淑動存禮
度早失所天而能茹苦含辛守志不渝教育其孤以至
於有成立治其家内外斬斬為人婦為人母之道世或
鮮嫓焉今年七十有八酡顔鶴髪康强無恙况又遇乎
列聖相承當重熙累洽之運而有賢子讀書決科為名
[003-24a]
進士厯官蒞政為賢太守膺國家推恩之命而致龍章
宸翰之褒躋髙年享禄養則豈不宜哉太守以是而名
其堂以不忘朝廷褒錫之恩一以祝願其親攸久之福
忠孝之意至矣雖然洪範五福以壽為首蓋有壽而後
能享諸福世之為父母而躋於壽考者或有之要必得
賢子孫以盡奉養之道使其心優游怡愉歡然於髙堂
之上然後為可樂也若夫為之子者言而不信行而不
篤動而不由於規矩則將貽其親之憂慮僇辱者有矣
[003-24b]
雖壽烏能以享其禄哉今太守在秋官無公私之過有
一郡有循良之譽方今國家最重牧民之任而見稱於
時者太守其一人焉宜乎太安人安居樂志享壽與禄
於無窮是以足副朝廷之命遂太守之心而堂亦庶乎
其榮耀焉予是以記之
  袁太守祠堂記
太原太守袁公謂予曰吾與兄若弟於所居之東作祠
堂以奉先世神主欲依晦庵先生家禮之制惟祭祀禮
[003-25a]
儀近有所謂家禮易見頗異同不能使人無惑焉又祭
祀品物懼後世或因措置不及致有廢缺程夫子曰冬
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忌日遷主至於正寢人能存此
雖幼者可使漸知禮義而晦庵先生曰吾家舊時時祭
外有冬至立春季秋三祭後以立春冬至二祭為僭故
止季秋依舊祭禮然家禮尤存冬至立春二祭之儀懼
於後世不知而行之失先儒慎於禮文之意欲依家禮
定為祭祀儀式勒之於石置諸祠堂門廡間以遺之後
[003-25b]
人俾遵效而行之不為世俗所眩不為貧賤而怠不以
富貴而僭庶幾奉先追逺之意永永而無替願先生為
我序之夫家禮一書朱文公斟酌禮儀而為之簡便切
當不背於古而宜於今然世俗鮮以為務雖簪纓士大
夫而不能知况農工商賈負販之流乎富盛而有力者
且不能行况貧窮寡弱衰落之族乎不惟其不能知耳
所未嘗聞也不惟不能行目所未嘗見也茍有言之聞
者必以為異而謗之有行之見者必以為怪而笑之自
[003-26a]
非信古而篤好違俗而特立者不能力行之而不惑也
此予於袁氏兄弟而深有重焉袁氏豐城望族敦詩書
而尚禮儀至太守與其兄秉彝及其弟平恂恂雅飭篤
於友愛居家者以忠信見稱居官者有廉能之譽當鄉
邦禮廢之餘而能協謀以立奉先之所且取法一本乎
家禮不惟定其制而且立石以傳之久其為示今傳後
也不亦賢矣乎謹為序其言而書之
  楊氏重修祠堂記
[003-26b]
宋楊忠襄公以大義死建康聞於天下其族屬皆有節
行蓋楊氏建家於吉自門下侍郎知吉州輅始侍郎善
待士唐末五季之亂士大夫多依之以居迨宋之平吉
之名族視古為盛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侍郎諸孫丕擢
甲科仕至屯田員外郎知康州以清謹著與鄉人蕭侍
御彭大博齊名真宗御宸翰書於殿柱曰江西三瑞仁
宗皇祐初著作郎純師以文章顯蔡京之柄用也洪州
通判存抗以直言格其請託卒為所擯卓然之行倡於
[003-27a]
忠襄之前至文節萬里以寳謨閣學士致政家居聞韓
侂胄專權誤國草諌疏畢憤惋不食死子長孺仕至安
撫使直義之化沾濡蠻粤擊豪强不避近戚捐俸入七
十萬餘代輸民租不持一錢去凜然之節繼於忠襄之
後又若安撫使炎正幼與吏部侍郎仔皆見稱於世不
辱其家稽之史編古未有也於法皆當祀以表節行勵
風俗故元盛時楊氏之賢同知崑山事學文始復文節
故居為祠規制廣於前而益加多歲久弗治田蕪宇傾
[003-27b]
予時與同知諸孫宜修有舊嘗示所藏文節公墨藁始
讀其文見與益國周文忠公晦庵朱文公鄉之諸君子
過從觴詠想見一時之盛逮偕宜修步謁祠下江東諸
山如畫屏列於前地據髙爽宋崇陵御書誠齋字掲文
安公所撰祠記刻石俱在喬木蒼然挺秀為之佇立顧
望興懷低囘而不能去者久之楊之賢季琛以舊臣膺
京兆之舉作令南海次修祠之顛末命宜修授予請記
焉盖季琛倡率其族人因故六楹及餘材之可用者益
[003-28a]
以新木凡三百四十有奇磚甓五萬有七增設始祖吉
州公及屯田清謹二龕諸小宗顯宦叙昭穆從祀廢像
設用木主刻世系祀田祭器牲幣酒儀設科條於碑隂
祭用冬至立春子孫縁歳專直祠祀祠宇壞漏輒飭無
怠怠者罰如科條所以尊祖而垂後可謂逺也已可謂
詳也已於乎此可以為世勸豈特楊氏而已哉
  劉氏祠堂記
廬陵藤橋劉氏徙自安成山莊今八世矣族屬益蕃盛
[003-28b]
舊有祠堂以祀其先毁於兵燹厯載既久莫有能復之
者今其嗣孫連江尹仲戩迺度地於所居之南謀於族
人創立祠堂凡若干楹繚以周垣門廡厨庫器用備悉
又置祭田三十畝其費皆出仲戩歲時祭祀推族屬之
長者主之祭畢而燕禮儀進退截有定體鄉里稱焉今
仲戩述職京師請予記歸而刻之碑古者嘗授士大夫
圭田以奉祭祀士大夫必立宗子以主祭祀後世田制
既廢宗法不立而於祀先之禮亦置而不講祀先之禮
[003-29a]
置而不講則尊祖敬宗之意無由而興尊祖敬宗之意
不興則敦宗睦族親親之恩無由而展此倫理之所以
不明而風俗之所以益偷也歟近世以來故家大姓有
聰敏而知禮義者出慨然憫之於是立祠堂備祭器置
祭田講求其禮而興行之粲然可觀而仁人孝子循而
倣之者日以益衆雖不能盡合古制而敦睦長厚之風
由是而起亦庶幾乎古人之遺意也此仲戩之所以為
可重也歟予因仲戩而有感焉夫一族之間有富貴貧
[003-29b]
賤智愚賢不肖之不齊究其本皆出於一人則夫愛敬
之意烏可以有異焉當乎祭祀之頃凜然若先祖之臨
乎其上而孝愛之誠藹然見於薦奠俯仰之際退而燕
也子姓咸在長幼序列而宗親之義歡然見於獻酬跪
起之時及其罷也則富欺其貧貴陵其賤智侮其愚賢
欺其不肖者有焉嗚呼其視先祖為何如人耶其於祭
祀燕飲之意得不相戾悖耶是皆世俗妄子弟之所為
也劉氏讀書好禮必有以異乎是故因仲戩而書是説
[003-30a]
以告之使不如劉氏者觀之或有感發而興起者焉則
是碑之立其於世教庶亦有補哉
  潘氏祠堂記
祠堂所以奉先常事也常事而有異焉是以記也潘氏
番陽故家國初有景岳者以才薦授安福州判官九載
以治最聞召赴闕未及用而沒子晦初求翰林學士金
華宋先生銘其墓而葬番陽仍還安福晦初與予交厚
善嘗為予言先塋俱在番陽將謀居守墳地以奉先祀
[003-30b]
而力不逮奈何予曰君子之處世也行止去就惟其宜
可焉子之先大夫有德於邑民甚厚民思慕之真有若
孺子之於父母也豈有愛其父母而遺其子也邪子其
念之茍可以貽後嗣而存宗祀則在此猶在彼也又何
必切切故鄉之思哉晦初外雖以予言為然而心尚未
已也其後男女既長締姻結好皆在安福而園田居第
日以充擴勢所不能往也則謂予言曰子之言然第念
先塋隔越不得數致祭掃之禮欲依文公家禮立祠堂
[003-31a]
於正寢之東而刻先大夫之銘文於石置其中四時薦
奠之際如在番陽墟墓之間庶幾以志不忘之意云予
甚善之惜乎其志未就而沒嗣子多吉以其居逼城郭
乃謀徙西山中原田曠衍林壑清秀所居壯麗遂承尊
府之志置祠刻碑悉以完具而以書命其子秋官主事
鑑來徴予記曰士大夫家設祠堂以奉四世考妣神主
易世而遞遷之親盡之主則埋於墓所潘氏之居安福
自州判公始而墓不在是遷主無所藏擬留於初室世
[003-31b]
世祠之如事墓焉銘埋於墓者也以墓不在是則勒之
石而置諸初室之傍如在墓中也此皆先人以義起之
意不肖喆不敢違願先生為我記之古者為郡縣吏有
功德及民者民像而祠之立碑以頌之今州判公功德
在民不異乎古之為政者民之欲祠而頌之之心殆有
甚焉特拘於制不得以盡其情若子父祖子孫之所為
雖奉祀先之盛心而所以待州判公者實有以遂民情
之所欲此其異於常者不可以無記為子記之使人因
[003-32a]
其同以考其異知賢父子之用心有所在非所以為法
於後世也
  朱氏孝義堂記
孝弟之道通於神明信乎夫以有心之為而感乎無心
之天豈無其所以然之故哉誠者天之道也人之一心
念慮所鍾確然不移終始無間固足以動天地感鬼神
囘日月貫金石而孚草木若王祥之躍鯉董永之傭身
熊渠子之射魯陽之戈三田之合荆孟宗之泣竹人力
[003-32b]
不至於此是其所為有合於天天且不能違而况於人
乎况於鬼神乎江隂朱氏世居邑之文林以詩禮相傳
為巨室其彥有曰維吉者好學而文其尊府善慶讀書
而尚禮見義勇為凡里中婚姻疾病有不給者莫不周
之其夫婦皆樂於為善故維吉之在鄉未嘗有所為不
善者其家教然也一日母氏卧疾危急更數醫弗效維
吉遑遽無措則焚香籲天願以身代又刲股作羮以進
者再母疾隨愈人皆以為一念之誠孝感之所孚有以
[003-33a]
致然也辛酉歲歉民飢維吉念二親己老且疾乃捐粟
四千石以濟飢殍逺近之間人以不飢而二親亦安樂
之臻於壽康衆又以為隂隲之施人感其惠祝願之至
而親愛之於是相與名其養親之堂曰孝義今年夏維
吉因朝廷降勅旌其義來謝恩京師請予為記夫為人
子者孰不欲孝養其親然或遇非其時不得以盡其養
之之心或艱難貧窶無以為其養之之具或疾病患苦
不得享其養之之禮或恃富强陵忽鄉里而取怨尤以
[003-33b]
陷其親於不義者蓋有之矣維吉遭際治平之時二親
酡顔鶴髪同躋壽考而康寧無恙家素饒於財而能推
其所餘以濟人之急使其親樂乎其心而安享盛福於
無窮其為孝義誠有足稱者而所以膺國家褒寵之命
而光耀於門閭豈為過哉予是以記之庶以為世勸也
  孫氏感恩堂記
仁宗皇帝自即位以來發政施仁恩澤被於天下者蓋
廣未及朞月而鼎湖之雲氣忽焉而起四方萬國之人
[003-34a]
哀慟之如䘮考妣至於今追思而感慕之未己也孔子
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詩云嗚呼前王不忘觀
之仁廟為尤信如使天假以年則其仁政之成豈待三
年必世而後然哉分宜有孫氏曰所性者與其尊府以
詿誤沒入官得戍邊所性往遼東山萬而尊府居山海
關塞離隔數千里不得相往還骨肉恩愛之情其將奈
何一日尊府沒於山海其母氏羇孤流離㷀然無依所
性聞之哀號籲天無以舒其憂則以情上章達於帝庭
[003-34b]
欲迎養其母其言懇惻切至仁廟特許焉所性不勝
欣喜未幾優詔復下所性得循例還其鄉便道與其母
同歸於家其田宅園林官給還母子遂歡然以居是雖
孝誠之所感格實乃仁廟天地之量休養愛育之恩之
所致也故所性特作一室以養其母而顔楹間曰感恩
以志不忘之意求予記之夫恩仁之施也仁天地生物
之心也天以仁育萬物聖人以仁育萬民萬民得遂其
生育者皆聖人仁恩所及而人不自知也所謂帝力何
[003-35a]
有於我者也所性獨感仰拳拳焉而不置者蓋其拔出
於艱危困苦之中得返其安居暇食之樂以養其親而
享夫壽考康寧之福者自非先皇深仁厚澤涵濡沾溉
之至何能若此哉此所以感之深而念之切也今有背
君父之恩而不知所以為報者抑獨何哉聞所性之所
為能不有媿哉故予為記之非獨以重所性其於世教
庶亦有勸哉
  愚隱記
[003-35b]
故人子彭瓛毓信以其同産兄琉在翰林來省之嘗過
顧謂予曰吾搆一軒於所居之東扁而名之曰愚隱未
有記之者敢有請於先生予曰子故家宦族通達世故
何名謂愚方今治平盛世賢才無不嚮用何名謂隠毓信
曰吾先世有為通判是州者有為轉運兩浙者有為上
舍國子者文章事業表表在人耳目而吾不能繼志步
武以嗣其聲光豈非其愚乎吾兄弟六人有舉進士不
第而名厠耆英者有第進士而列官於朝者有家居幹
[003-36a]
蠱而道義可尚者出處隱顯各得其宜而吾不能聨璧
連芳以與之頡頏豈非其愚乎吾居於鄉見高閎巨室
之子弟其髙者讀詩書脩禮度以取功名干爵禄為事
其豪者馳堅良美服飾出入煇燿結知貴勢以殖貨財
廣資産為務而吾窮居獨處卧閒窗而坐虛室友青山
而侣白雲其於人事是非得失漠然不經於心吾既無
求於人人亦不資於我豈非其愚乎及來京師見四方
之賢俊青年美質或以才德出衆舉或以賢良方正薦
[003-36b]
顒顒濟濟紛然萃於天官之庭發舒其文藻光耀於雲
霓雖巨魚之縱大壑未足喻其得志也而予自念蕭然
一布衣無寸長可取於人雖置之通衢大道之間孰肯
一囘盼一舉手以引之於青雲之上哉豈非其愚乎夫
既不足以接跡於先世嫓美乎兄弟聲譽不起於鄉閭
姓名不達於朝廷其為愚也可知既愚矣無所用於世
矣雖欲不隱不可得也此吾兹軒之所以名先生其以
是記之先儒曰隱者為髙故往而不返觀毓信之言而
[003-37a]
察其心其亦往而不返者歟予竊禄於朝既老矣尤不
知止而為之記得不為毓信笑也耶以其請不得辭遂
掇其語而書之他日或得請歸故鄉訪毓信於是軒尚
為毓信賦之
  靜香書室記
靜香書室者湖廣長沙荼陵周諒字士貞讀書之所也
士貞自祖父來皆以醫鳴至士貞亦傳其業而尤好讀
書積書數萬巻於其室中朝夕孜孜以求其理不倦喜
[003-37b]
與士大夫交講議往復以忘其勞人或曰子以醫為業
而急於儒書之習以為名不亦戾乎士貞曰書者道之
所載也是道也亘乎古今極乎天而蟠乎地茍能明之
則天下萬事萬物之理無不可推矣況於醫乎醫者吾
世業也吾所憂者惟斯道之未知耳此書室之所以作
也此吾志之所在也孔子曰志於道先儒曰志道則心
存於正而不他吾既事乎此又豈暇他求哉人於是知
士貞之志不安於小成也皆引領而望之然終以其先
[003-38a]
世之業之所在也遂為知者薦入太醫院今為太醫院
良醫而猶不忘乎昔者藏修游息之處因吾友孫某
來請記夫以士貞家居時專志於儒書而不暇乎其他
則宜其於醫道疏也今以其道施之人無不效焉周官
以十全為上士貞豈非醫之上者乎以是觀之則其於
學可知也士貞曰吾固不能進於是矣蓋有望於吾後
人焉其為我記之使益勉焉庶幾其有成也予嘉士貞
之志遂為書之以為記
[003-38b]
  李氏讀書樓記
距安成之北若干里有曰尼山者自西南而來蜿蜒磅
礴有泉出山間自髙而輸下循山而行漫為平流鏡瑩
澄徹號曰清溪自尼山東北至清溪不五里許有巨姓
李氏族居之背山而臨流其田土膏腴園林幽迥為邑
之勝處也李氏之彦曰克端者倜儻俊偉知書而好文
善談論不妄與人交茍非其人則終日默默若不能言
者一遇知已英偉秀發或論詩書道古今與夫事之是
[003-39a]
非人之賢否縷縷然窮旦暮而不厭其八世祖某仕宋
為國子博士既歸老特作讀書樓於溪上至今凡若干
年子孫相繼而新之及克端益積經史子籍其中當太
平無事之時得以從容於兹樓之上日以課子弟誦詩
讀書為務而不暇乎其他客至則設尊俎相與歌吟笑
詠陶然自得而塵俗之態當世之務一不以經其慮可
謂能繼述其先緒而啓迪乎後人者非其賢而能之乎
余家居時常往還先師尼山尹先生所或道過李氏克
[003-39b]
端輒迎至兹樓開窗&KR1088闌極目逺覽平疇曠野喬林峻
壑之奇可以一覽盡在目前誠足以舒煩滌滯而游心
於簡籍之中放情於翰墨之習惜乎不得數遊於其間
以為恨既而别去於今二十年矣未嘗不往來於懷也
今年吾友藍山廣文陳公至京師以克端之命來求予
序且曰予與今侍御胡公啓先秋官主事黄公恒修嘗
讀書於兹樓固不能忘情焉今之請豈獨克端之意哉
余以世之高甍畫棟誇示侈靡擊鐘伐皷以飲鄉人燕
[003-40a]
樂為務客或過之既去而漠然不以留意既至於不一
再傳衰落陵替者其本固己淺也今李氏之樓累世而
不廢而二三公之所以拳拳而不忘者豈非以異於世
之人所為者哉昔司馬公曰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
能讀不如積隂隲者是盖有激而云然也夫讀書所以
明理也循理而行則所為豈非隂德也哉然則彼之所
以㝠行妄作而不足以垂裕於後者孰非由其不知書
而背理也歟不然則李氏之樓亦徒設而已為李氏之
[003-40b]
子孫尚勗之哉
  松溪别業記
安成西上三十里有地曰松溪洪武中隱士吳公觀斌
自城徙居之扁其室曰植齋遣其子與讓從予游予每
過之見其手種之松皆新蒔偃蹇而弗舒也永樂辛卯
予歸自翰林而植齋歿已久矣與讓延予坐溪上觀諸
松皆颯爽蒼翠離離若人立遶居有小溪如環玦沄沄
而流遇秋冬水落穿石罅則泠泠然若琴瑟之音與松
[003-41a]
風相響答聽之可愛也别去二十餘年追想舊游夢寐
未嘗不相為往來也宣德庚戌其從弟與儉舉進士來
京師明年入翰林為編修暇日因語及之曰植齋之松
固無恙乎曰髙者隱白日低者淩青烟密而蟠者可以
棲𤣥鶴而䕃蒼虬矣曰松之茂悦其若是矣乎又明年
與儉賫其兄書來求記其所謂别業者予莫能辭嘗聞
松升長之物也惟其升長也是以淩霜雪傲歲寒不至
於切摩霄漢不已焉然其初也膚寸而已矣溪流行之
[003-41b]
物也惟其流行也是以厯㵎壑經江河不至於趨奔滄
海不息焉然其始也涓瀝而已矣君子之志於道者亦
若是故有充善信以至於美大者焉有希賢哲以至於
聖神者焉然其發軔也不外乎謹德而已矣故易於升
之象有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慎德積小以髙大於坎
之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其斯之謂
歟呉氏世家忠厚逺自臺隂徙兹仁里既有植齋翁作
之於前又有與讓兄弟繼之於後雖隱顯不同出處或
[003-42a]
異然皆有得於升長流行之義以砥礪名德而善乎其
身則一也然則君子之業非徒為業身之資實所以為
業德之助矣傳曰善觀物者當有以窮其理能窮其理
則道不在物而在乎人矣其斯之謂歟予也晩景侵尋
時與歲去倘得請於朝當求片地西山中幅巾杖履追
尋舊遊與與讓往來䕃長松而履白石嘯歌烟雲以樂
餘生有日矣幸相戒毋以予為逋客可也是為記
  思親堂記
[003-42b]
臨之清江鎮有蕭氏世居焉蕭氏有曰孟昇者篤實士
也來往吾安成甚熟予前年致仕歸舟過清江孟昇與
其二兄孟端孟素來相見從容温雅知其為忠厚之家
也今年孟昇至安成謂予曰吾不幸先人早見棄賴母
陳氏鞠育而教誨之以至成人今吾母亦已歿矣因名
吾親昔日所居之堂曰思親願先生為記之予曰尊甫
歿已久矣久則易忘也母孺人壽考而終無足憾也何
為而曰思孟昇曰吾父歿時年方四十而吾今年餘六
[003-43a]
十吾長兄年八十有六次兄年亦七十有六矣當太平
極治之時享壽考康寧之福而吾親不得焉吾兄弟安
得而不思吾兄弟耕田鑿井以望斗升之粟貿遷有無
以求錐刀之利而無不得焉是皆吾親遺澤之所致也
又安得而不思有甘旨之味而不能以適吾親之口有
輕煖之服而不能以被吾親之體又安得而不思晨而
興夕而息而無所以行其定省之禮朝而出暮而歸而
無所以致其面告之誠則又安得而不思思之無已無
[003-43b]
所用其情也則以之名其堂以識其志先生其以是記
之予聞孟昇昆季雖早喪父事其母極孝謹兄弟之間
怡怡然相與無間言今皆已髙年而思親之心猶不置
豈非所謂孝弟人也歟世有生不能盡其養死而能致
其思者乎然則孟昇兄弟得不可重也歟記之世教庶
其有勸也
  雪月亭記
德清湖州之名邑也邑之北不三里許有寺曰慈相邑
[003-44a]
之名刹也創於東晉重興於唐至今益盛而不衰其左
有半月泉宋東坡諸名賢嘗游觀焉題名刻於石東萊
吕公讀書泉上又有觀心堂宋御書見存寺後有亭曰
雪月不知創自何時泉與堂不廢惟亭獨故址寺僧有
開上人者戒行精潔覺路深詣以是信從者衆既斂其
所施一新佛宇乃構其亭掲以舊名比膺薦為僧㑹其
縣赴選於北京將歸謁予記夫象教之顯於中土也尚
矣其宫宇制作之盛擬於王公而又皆名山大川奇勝
[003-44b]
之處茍主之者得其人其欲創造改建人之助而資之
者益衆可頃刻集而不勞焉若開上人在慈相是已且
上人之於慈相興壞補弊固多矣而獨拳拳於斯亭者
蓋以物之至潔者莫如雪至明者莫如月也當夫寒氣
既凝同雲結隂而雪作焉觀其洒空布地積素千里氛
埃不興萬穢俱匿而禪心之五藴皆空六塵不染者有
所契也海光乍動暝色欲祛而月出焉觀其鏡淨虛明
麗天燭夜懸照無私容光必入而禪心之沖虛内朗洞
[003-45a]
達外照者有所合也是則上人之搆斯亭豈徒然哉佛
書有所謂淨心染心光明蔽障之不同而至於見道離
道相逺之説其徒皆能傳道之鮮能擇而由之者今上
人之所為如此其淨心而光明見真如之道而不離者
歟且不獨止其身欲後之人無廢壞之者非泥於物也
使知所以求其道也知所以求其道則斯亭烏得而廢
哉記之使有所考也
  雲林清趣圖記
[003-45b]
有方外之士曰周道寧者年少而聰慧洞叅𤣥妙常欲
遊厯四方名山大川以探安期羨門子喬鬼谷之遐蹤
勝跡以豁其心胸擴其見聞庶幾所謂至道者可得而
契而長生之術可得而盡也懷之有年未克以遂一日
有客以八景圖遺之者道寧反覆觀之曰是非人間所
居處也得非仙境耶客厯指示之曰青山入空白雲浮
動者緱山也島樹淩風波濤洶湧者弱水也雲霞擁日
樓觀慿虛者𤣥圃也林壑縈紆烟水浩𣺌者青溪也至
[003-46a]
若望玉笥之晴嵐則羣峯削翠而仙臺層列若可登也
觀羅浮之夜月則瑤房隱天海色如晝若可掬也度天
台之石橋則霞彩氤氲而桃花正吐誠可翫也跨西湖
之雪鶴則寒光璀璨而梅萼初開誠可挹也汝其試觀
之將必有得也道寧欣然曰吾既不獲遊其地觀於此
可以滌吾胷中之煩滯而償昔之所願欲者矣於是次
第而裝潢之為一巻名之曰雲林清趣求賢士大夫賦
詠之道寧閒居靜室時時展玩諷誦諸君子之什恍然
[003-46b]
如在緱山弱水青溪𤣥圃玉笥羅浮天台西湖之上與
安期羨門子喬鬼谷之倫驂鸞駕鶴雲馭風遊於汗漫
之表而不覺其在人間也然則道寧豈不樂哉道寧嘗
徴予序昔季卿舉進士不第而思江南遊長安青龍寺
見壁間寰瀛圖指曰安得自渭達河至家乎傍有終南
山翁曰可也令折竹葉置圖上注視之須臾波泛登舟
旬日至家是蓋仙術之妙向使因是以念蓬壺方丈瀛
洲之境而遇翁指示之則其至仙道也不難矣奈何志
[003-47a]
不在此而塵念不忘為可惜也道寧之客仙境豈非終
南山翁之徒乎其所贈圖豈非寰瀛之類乎道寧無塵
凡之念而慕至道如此將必有所遇焉於斯時也斯圖
與諸君子之什暨予之言皆為外物不足道矣道寧其
篤志以俟
  義山聚塚記
廬陵銅溪劉嘉㑹先生所居之近有山焉初無名先生
以其寛衍深秀而憫鄉人之貧窮歿而無葬地者令皆
[003-47b]
葬於此今而塚墓纍纍殆百餘所人皆以先生所為義
事也故名其山曰義山先生有學行文藝洪武中以明
經薦至京賜華蓋殿説書後分教壽州以言事稱旨陞
武進丞未幾罷官家居宣德初為知者薦入朝所司擬
外校官時年已八十以老不堪事辭上曰師表後進正
宜老成人不聽先生懇乞再四遂得還今年九十矣尚
康强無恙鄉人德之者曰先生不慕榮利而享壽考此
行義之報也然其餘慶之發殆不止此將猶在其子孫
[003-48a]
已乎先生聞之曰吾欲鄉人死生皆不失所而不能也
吾量吾力之所宜而為是耳豈望報耶或曰此仁人君
子之心雖推以行之天下可也而有所不行焉獨不可
惜邪夫士君子讀書學道得行其志者幾何人周官有
墓大夫掌凡邦墓地域為之圖令國民族葬而掌其禁
令使皆有私地域是則古之人無貴賤貧富死而未有
無地以葬者後世山林川澤皆歸於民而據於大家巨
室非細民所得有然後有暴骸露骼蓋多也今先生居
[003-48b]
一鄉使一鄉之人無是患有古之道焉如得行其志而
兼善天下則死而失其所者殆少也此世之所以惜之
也歟先生誠仁人也使鄉之人祝之者信然則其後人
之食其報者其又可量哉予姑記之必有以驗之
  胡氏壽藏記
榮武廬陵之孝義人也姓胡氏其先自丹陽徙袁之宜
春至南唐國子祭酒殿中侍御史盛徙廬陵之淳化鄉
遂為廬陵人七傳至伯通為王宫教授伯通之季子伯
[003-49a]
順宋崇寧進士知邵武縣事邵武子襄為廬陵學官學
官次子清臣為髙安丞建炎徙家近郡城髙安四傳至
遂初榮武之曾祖也遂初生九臯九臯徙郡城之北螺
峰之右築室樹藝資産益盛焉榮武之大父也九臯子
三人建極仁極環極榮武則建極之中子也建極早卒
九臯命榮武贅於邑之張氏榮武奮志礪行克自樹立
創造居第於里錢溪之上廣拓園田積書以訓諸子奉
外父母如所親嘗恨其尊府不逮養時節忌日必哀慟
[003-49b]
焉事其母備極甘旨母沒以其尊府葬地逺不克朝
夕見乃卜吉於所居傍近處奉尊府之䘮與母氏合葬
焉又作一室於家每日出之際升而望之曰朝陽軒以
志其不忘之意榮武既婿張氏視田園居宅自有餘饒
凡祖宗所遺財産悉推與諸父兄弟久之慮後世或有
分爭之患於十分取其一築室以為其子孫往來陪祭
居宿之所且以示水木本源之義性喜賓客壺觴尊俎
欵延弗倦鄉人困乏者尤加存恤正綂庚申朝廷遣使
[003-50a]
四出修復倉廪以廣儲蓄榮武輒出粟二千石以實官
廪備濟荒之用事聞詔旌為義民賚以羊酒復其家榮
武既老矣里之山前大道之傍有善地背負山阜前俯
平疇岡巒環拱如抱如揖榮武顧而樂之遂即其處營
為壽藏指示其諸子曰他日吾與汝母同歸於此棺衾
衣殮之物無不備具吾不慮也鄉人聞之莫不以為達
者之所為也今年秋榮武來謝京師將歸求予為其壽
藏記曰使吾諸子後日以是葬我也夫死者人之所惡
[003-50b]
故不預凶事致身沒之後有經年累月而至於暴露者
是誰之過歟榮武不事祖宗生業卓然自立有子七人
皆循循雅飭二子游郡庠篤於學問平生不為不義不
與人爭競凡為人子為人父為人兄弟叔姪朋友之道
無不盡而於身後之事亦計慮至於如此俯仰之間舉
無所媿焉一旦壽考令終而安處於兹則豈不樂哉予
於是為記之而又繫之以詩曰廬陵螺岡有胡宅宜春
來此矜閥閲祭酒盛居南唐末傳至伯通世已七伯通
[003-51a]
之後澤未竭簪組蟬聨紹前烈至於九臯尤英傑徙居
螺峯郡城北子孫相繼盡賢哲榮武生來有美質孝親
友弟兄情切力行仁義自不伐承世餘慶壽可必平生
慷慨無驕拂隂陽晝夜了然達偉然佳城何鬱鬱我自
為之誰我剟我有中饋自結髪後百年來同此室爰居
既安心則悦諦視萬古猶一日此時誰復同髙潔青松
白雲與明月
  清省軒銘
[003-51b]
深州太守蕭公賢而善為政其在深州也久化行而民
安之公尤未以為足懼在幾微生於其心而害於其政
遂題其所居之軒曰清省以自警來求予銘銘之曰
慨薄俗之侵擾也獨澹泊而無營靈臺湛然如氷壺之
潔玉鑒之明事至物來處之適宜無厚薄之與重輕髙
堂之上環千里之内絶歎息愁恨之聲茍利欲之一開
則機務之繁興請謁踵其門而爭訟盈其庭此居敬之
仲弓所以賢而清靜之蓋公所以名使凡為吏者皆若
[003-52a]
是其為政教化何憂其不成視古昔之循良固可與之
齊驅而並稱豈徒光昭乎一室將垂諸簡册厯千祀而
有榮也
  折檻圖銘
漢孝成時王氏瀆亂國經欲移鼎祚張禹以帝師臣為
時屬望帝幸其私第以災異之變疑在近戚禹宜開陳
正道歸咎王氏庶災祥禦而忠佞分宗社有可安之機
矣夫何以子不語怪聖人罕言性命之説以塞主聽遂
[003-52b]
致王氏愈肆而莽移漢祚實由兹始朱雲奮不顧身欲
借利劒以斷禹首上怒命曳出斬之雲攀殿檻檻折使
帝能因其言黜禹而疎王氏則外戚退聽而漢室張矣
徒曰因而葺之以旌直臣是知其直而不能用也自漢
迄今為日已久好事者圖其事以為世勸諸名公多有
題跋之者予景仰直節慨慕風采於是圖作銘銘之曰
作室之用必求良材匪堅則圮匪巨則頽在漢國師乃
用張禹依隨王氏媕阿無補帝幸其第託言厥衷子不
[003-53a]
語怪災異奚從有偉朱雲奮身赳赳欲借利劒往斬禹
首直聲滿耳勁氣盈庭攀檻檻折上摩青㝠揆今千載
耿耿不閟流傳圖畫垂勸百世嗟嗟朱雲志從龍逢雲
禆漢室逢捍有商直哉史魚其道如矢不遇名言世無
夫子
  忠恕齋銘
夫子之道忠恕為先惟斯二義體用克全中心為忠如
心為恕盡已推已内外一致昔者孔門其徒三千能味
[003-53b]
其旨曰唯曾參吾道之要有終有始一以貫之無復二
理郕國之裔嘅慕昔賢作齋掲扁昭示几筵爰述銘辭
廓宣藴奥聖學在兹胡不慥慥
  硯銘
其堅也確然其潤也温然其圓也不至於柔佞其方也
不過於巖稜硯乎硯乎是豈徒為吾今日之師表其將
尚友乎千年也歟
  琴銘
[003-54a]
其形三尺其絃則七具音響之泠然備格調之清越可
以招南薰而阜吾民之財可以操猗蘭而供達士之適
然必得於心而應於手而後有以節八風而應乎六律
也歟
  丁母孺人墓誌銘
監察御史豐城丁俊改授嚴州推官未上任而母孺人
歿歸守制於家將葬奉浙江憲副胡公之狀走五百里
求銘於予予適當還朝濱行以不暇為辭洎至府城俊
[003-54b]
又在焉求愈篤予又辭後十日舟過豐城俊挽舟請銘
至再四曰俊與從兄弟粗知讀書為文以竊禄明時皆
老母之教也生未能盡孝養之道歿又不得賢士大夫
銘以垂不朽以慰悦㝠靈地下其何以逭不孝之罪俊
意注在先生先生幸無辭固辭不獲則敘而銘之按狀
孺人歸丁氏為維辰婦克盡婦道俊為童子時維辰篤
意延明師教諸子姪孺人極力相成之俊與諸從兄弟
既長知父母意相率嚮於學每讀書至夜分孺人率婢
[003-55a]
僕瀹茗供饌亦至夜分或勸少休曰吾豈恤諸子姪待
師之禮當然也及諸子姪有禄位貴顯則嘗致書諭以
持身操行毋貽前人羞不及乎其他有女適楊氏未一
歲夫死族人憐其少執義勸孺人嫁之立召其女告之
其意曰世恒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於汝意如何女曰
不待大人言意己決矣其女卒為楊氏節婦嗚呼自孟
母後古今為人母能教其子載之傳記幾何人若孺人
所為雖女婦之所當為者而少能之能於此其他蓋不
[003-55b]
足言其視傳記所載亦何媿哉孺人姓周氏諱泰豐城
港口人其歿以正綂三年十二月十日距其生戊戌三
月三日得年八十有一子男二人長即俊宣德丁未進
士次曰佩從子曰侃鄉貢進士桐鄉學諭曰僟永樂辛
丑進士工部主事曰倬用薦知武康縣事皆承孺人之
教者女四人長適毛氏次適袁氏次即節婦次適甘氏
孫男六人璉璘瑜璲璐瑄曽孫男四人以已未年十二
原/缺
[003-56a]
 
 
 
 
 
 
 
 
[003-56b]
 
 
 
 
 
 
 
 古廉文集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