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32 臨安集-明-錢宰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臨安集巻三      明 錢宰 撰
  序
   㑹試小録序
洪武二十三年冬十二月初吉皇帝御奉天殿詔天下
三年大比賓興賢能明年春合天下士會試于春官于
以廣四海同文之治也于是内而邦畿外而藩屛侯甸
東極青齊西踰川陜南際荆吳閩廣北至于梁晉宋衞
[003-1b]
幽燕合十二道之士凡六百五十人來會于京師欽明
詔也先是命禮曹聘天下章逢耆艾俾司校藝及期又
命翰林學士劉三吾俾典文衡修撰任亨泰同考試春
官貳卿張智董行試事而監察御史張存中韓傑監臨
焉于是濟濟多士峩冠埀紳趨蹌後先相與試藝于春
闈中選者得三十一人既撤棘禮曹議刋小錄以紀盛
典内翰先生既序于首簡復俾宰為之後序宰惟諸俊
造之登名于天府也固操履修諸身道藝信于人而獲
[003-2a]
與是選矣夫以士君子之散處四方而操履無間焉則
天下之同倫可知矣相去萬里而道藝無間焉則天下
之同文可知矣雖然書之同文行之同倫固國家大一
統之治化為士子者遭逢盛時仰掇髙科固將有為於
世矣聖明在上方且以臯䕫稷契期望天下士諸君子
毋謂古人為不可企及尚思所以修諸身者施諸天下
國家以佐聖世文明之治以毋負所學
   江西鄉試小錄序
[003-2b]
聖天子既武定天下迺誕敷文教蓋將以六經之道致
天下之治也夫六經之行世易以道陰陽書以道政事
禮以定民志樂以和民情詩之作也風以著習俗之盛
衰雅以明國家之隆替頌以美盛徳之形容而春秋之
作尊王抑伯内中國而外夷狄無非古昔帝王治天下
之要也今國都建成均黨術立庠序以六經之道教天
下士然後命鄉論道藝大比興賢能俾之以六經之道
上佐邦家下道民庶以輔成天下之治焉於乎休哉迺
[003-3a]
洪武二十六年江西承宣布政使張公文郁提刑按察
使解公敏以明年大比遂集寮宷相與協謀合一道之
士羣試于有司欽明詔也于是右布政使括蒼劉公宗
霖司貢舉憲副維揚楊公建開封商公通監試事而宰
也獲與司衡因得監觀諸俊彦之所述作其發揮諸經
之義昭如日星援引諸史百家之言爛如雲漢於是拔
其尤者置諸上選試事既集兩府議刋鄉闈小錄俾余
為之叙余惟君子之志于學也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今
[003-3b]
諸俊彦試之經而得經之㫖趣試之史而得史之事功
方且膺薦書上春官余固知其策名㑹闈唱名于廷對
有日矣然此皆平日討論之素而未嘗見之施行焉尚
當以前日之所聞所知施行之事功而以古昔帝王之
道之著之六藝者上佐聖天子文明之治
   送國子助教靳用中序
士君子生盛明時不必計其身之用不用也惟在夫道
之行耳身出以行其道使勲業顯于當時名聲昭于後
[003-4a]
世固士君子之大慶也然或退處田野而道淑諸人者
行于世焉曾何計其身之用不用也吾國子助教靳君
用中以目眚辭職人皆謂其遭世之理不得遂其志而
去是行也得無鬱悒耶余曰不然用中與余同分教席
于兹五年矣朝究六藝暮誦百家以修身治天下之道
道其諸生且數十百人今諸生學成行修内為侍從外
領藩翰牧守之寄風紀之司列于朝行市於邦甸不問
地逺近東極青齊西踰秦隴北窮燕冀南至于荆吳嶺
[003-4b]
海七閩百粤其濟濟多士所以致君而澤民者皆成均
出也是固朝廷樂育賢才之至化而用中得與教席宣
明朝廷之化以及于人用中之道不既行矣乎使用中
而典一邑道不過行于一邑使用中而牧一郡道不過
行于一郡使用中而藩屏一方道不過行於一方而已
其能如今日以是道淑諸人而達諸天下乎用中行修
于身道孚于時又何必身處顯榮而後遂其志乎昔王
通氏教授河汾其後髙弟子若房杜王魏諸人得其道
[003-5a]
以佐有唐貞觀之治用中縱不敢自比昔賢諸生之用
于今日得無有佐盛世之治而超出貞觀者乎河汾之
道行于後世而用中身親見之不已榮哉今用中之歸
兒耕于疇婦蠶于室暇則命諸孫巾車拄杖登山臨水
以樂今日太平之盛彼顯榮而行道于時者果能過用
中乎用中行矣成均諸國老自司業博士二先生而下
皆分題賦詩以贈俾宰為之序云
   送徐季益序
[003-5b]
東南曰揚州揚之東南曰四明海岸以為郡四明之東
南曰昌國環海以為邑昌邑在東南海陬間昔人所謂
三神山大瀛海者豈其地邪邑居海中地之域至此而
盡山之脉至此而窮海之潮汐舂撞振撼朝焉以出暮
焉以入莫不至此而進退焉夫地域盡山脉窮海潮會
故其氣鍾于人物必多出秀者彼方士所謂瀛洲方丈
蓬萊豈别有仙島所謂安期羨門豈真有神人居之殆
亦想像夫山海之氣鍾于是而必有其人耳徐生季益
[003-6a]
入太學為上舍生氣温而貌恭業勤而行修文學日益
以進吾固知其鍾夫山海之秀焉或者謂安期羨門神
仙中人而子方之季益瀛洲方丈蓬萊洞天别境非人
間世所有而子擬之昌邑不已過乎噫昌國雖下邑季
益雖一儒生使季益勉進于學昌邑涵煦盛明之化則
士皆可造于聖賢之域而昌邑且為鄒魯邦矣豈直方
外别境之與倫哉今朝廷方詔天下弟子員皆入太學
士之鍾秀于是者毋自棄東海若季益之歸省也其與
[003-6b]
之偕來往
   送魏生序
秦地本西周故疆在天官為東井之分野自𢎞農以西
京兆扶風馮翊咸在而鳳翔正當岐山之陽風氣之龎
習尚之淳好稼穡務本業猶有先王之遺風焉魏生應
詔來肄業成均拜余館下貌古而性純儀觀充然氣宇
温然言辭粹然余固知其得於風化然也矧孜孜勉勉
篤于務學哉又一年有㫖試諸生于學生果中選諸生
[003-7a]
讓其賢朝廷以生陜人識土宜知民俗授秦府伴讀日
侍秦邸凡九閲月詔許歸省其親余又知生之父母兄
弟及其鄉之長老嘉生以樸茂之質漸被朝廷禮樂教
化之懿而蔚乎其有文焉則豳岐遺風之尚存者庶幾
知所勵而復于古矣生歸蚤來以秦地民物之淳涵煦
盛明之化立殿下啓曰方今四海一家至治邁西周上
將見鳳凰之靈復鳴于岐山耶
   送賴思順鳳陽府學訓導序
[003-7b]
昔漢髙帝既平定天下還過沛復其民悉召故人父老
發沛中兒教之歌大風之歌日暢飲道故舊為樂其英
雄豪傑威加四海而歸故鄉歴千數百年未有能繼之
者誠以泰運未易逢聖人不世出有待於今日也今皇
上肇基鳳陽奄有九有乃偃武修文以鳳陽為中都建
國學置弟子員選徳重望隆之士為之師俾期門羽林
之彦皆得以通義理郡復置文學掾俾郡之俊秀皆得
肄業焉古今帝王之興其得天下不同惟我聖明之起
[003-8a]
於鳳陽與漢之豐沛無異也然髙帝以沛為湯沐邑今
則建國學于中都髙帝召故人飲酒今則選徳望之士
以施教髙帝教沛兒歌舞以為樂今則俾期門羽林及
郡之俊彦皆知學焉視漢沛殆過之矣漳南賴思順為
國子上舍生儀曹以其年之盛學之茂也授鳳陽府學
訓導重其選也或者謂今國子生出身出典方面入侍
内廷任牧守拜御史皆若而人而思順獨領教職咸以
為抑余以思順之從余游也告之曰今之鳳陽昔之豐
[003-8b]
沛也聖天子方且諄諄以文教化其郡之子弟郡子弟
學成則陞之學而顯榮若是况為之師者乎思順勉焉
盡其教職顯榮之來其可量哉
  説
   全有堂説
性也者人人之所全有也或者不能有而全焉氣之蔽
也欲之泊也學焉而所知不蔽於氣所行不泊於欲則
有者未嘗泯全者未嘗虧也是性也具於吾心其目有
[003-9a]
五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人人之所全有也上焉而
聖固全有是性也下焉而愚亦全有是性也中焉而可
以為愚可以為聖者亦全有是性也聖也者性焉安焉
有而全焉愚也者暴焉棄焉䘮其有而虧其全焉彼可
以聖可以愚者暴焉棄焉則䘮而虧者終不得而復復
焉執焉則䘮而虧者庶幾復全其天焉孟軻氏曰性善
知性之全有是善也天命之性也荀卿氏曰性惡揚雄
氏曰善惡混韓愈氏曰性有三品皆以其禀於氣者當
[003-9b]
之而不知性之全有是善也且吾性之具於心人無有
不善也謂之惡可乎人無有不同也謂之混可乎人無
有不全也謂之三品可乎彼謂為惡者即氣之汨没者
言之耳謂為混者即氣之清濁者言之耳謂為三品者
即氣之至清至濁與夫清濁之間者言之耳又孰知性
即五常之理乎知性即五常之理則皆善也何有於惡
乎何有於混乎何有於三品乎叔魚之生虎目而豕啄
楊食我之生豺狼其聲叔椒之生熊羆其狀是皆形聲
[003-10a]
之得於氣者然也果可謂之性乎彼徒即形聲以命其
死亡固不足為訓而韓子復即是以明其性之不善若
然則伏羲蛇身神農牛首仲尼䝉倛周公如斷椔而皆
為人天性之善何與於形聲間邪彼三子之不能脱禍
行之惡也非形相之惡也又豈可即是以明性之惡乎
孟軻氏之言性善是已韓子不當即是以非之也后稷
之生岐岐然嶷嶷然是故性之善也文王之生也傅不
勤師不煩是固性之善也荀卿氏謂之惡韓子非之是
[003-10b]
已但以母之生后稷也無害生文王也不憂為后稷文王
之性則非也堯文之善性也朱管習於堯文而卒為姦
自暴也瞽鯀之惡害於氣也舜禹生於瞽鯀而卒為聖
性之也上智之不移也揚雄氏謂性之善惡混韓子非
之是已但以朱管之姦瞽鯀之惡為性則非也性也者
人人之所全有也不以智而豐不以愚而塞不以上焉
下焉中焉而殊也韓子之言三品盖本諸夫子性近習
逺上智下愚不移之説不知夫子所言氣質之性也非
[003-11a]
性之本也性之本善人所全有孟軻氏之言性善是也
夫何三品之有哉書曰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恒
性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詩
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彞好是懿徳春秋左氏
傳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是皆可
以見性之本善而人人之所全有也孟子言性善盖本
諸此嗟夫人之有生形也者氣之聚也性也者理之會
也孟子論性不論氣知性者也其言特未究耳諸子論
[003-11b]
氣不識理不知性者也故其言也不明迨程張朱子之
言出而性之論確矣故後之人得以窮夫理而盡其性
焉勾吳黄原輔氏者其進修之室曰全有盖本諸子朱
子叙大學之㫖也原輔性能格物以致其知誠意以正
其心則性之固有者可以復全其天焉且原輔之所謂
全有者全其性之所有也用也吾敢并以其得於天而
本然全有者為原輔言之原輔將欲全其所有以立程
朱之門以造孟氏之域以升孔子之堂固由其命于天
[003-12a]
者無不全也作全有堂説
   鄧唯吾字説
茶陵鄧貫方且冠也鄉先生字之曰唯吾盖取諸曾參
氏之一唯也今年幾五十矣且猶不敢忘而請余為之
説噫子不觀夫秋之奕雖機變不齊而得之於心則應
之於手有數存焉然而秋已不驟而語人也必幾於秋
而後語之人亦必幾於秋而後能悟也扁之斵也雖神
妙不測而得之於心應之於手有數焉然而扁也不驟
[003-12b]
而語人也必幾於扁而後語之人人亦必幾於扁而後
能悟也學秋而不升其堂學扁而不嗜其胾雖語之以
斵奕安能唯諾而得之心哉斵奕小數耳且猶不驟而
語人而况聖人之道乎聖人之道猶緡然九府之圜一
緡繫之萬事之緒一理貫之然不入九府不涉萬事驟
而語之將無所措其手足也聖人之門唯參也若遍歴
夫九府之圜矣而聖人示之緡焉吾知其貫也得之心
應之手無異秋與扁也一唯而悟何疑哉雖然未至於
[003-13a]
參强而語之勉而唯之妄也然則如之何盍以盡夫忠
恕之道而後夫唯也唯吾勉之
   聽潮説
普濟寺在越江東北介江海之交環寺皆海也潮汐上
下振撼之聲春秋冬夏朝夕無少休焉名其堂曰聽潮
今平石衡上人居之余問缺/名勝詩文示余灑然若清
泠之洗耳滄浪之濯塵纓也復請余說聽潮之義余謂
潮有聲上人聽焉余惡足以知之䝉莊曰井蛙不可以
[003-13b]
語海曲士不可以語道聽潮之義殆將以海而喻夫道
也余惡足以知之上人妙通海㑹之㫖余請質之缺/
聲無隠千萬人之耳皆聞焉上人獨聽焉上人耳有聞
千萬物之聲皆入焉上人獨潮之聽焉將潮之至也與
上人之聽適㑹于一時乎必潮至而後聽乎當千萬物
之聲之接於耳也聽乎不聽乎合千萬物之聲而遍聽
之將不勝其聽矣舍千萬物之聲而獨聽之無乃泥於
一物乎吾聞浮圖人心寂而善應吾固知千萬人之皆
[003-14a]
聞潮而上人獨悟焉千萬物之聲皆入耳而上人獨於
潮有覺焉上人之聽之殆不知潮之入於耳耳之入於
潮焉故因聲以感物而妙於無聲因聽以悟道而超於
無聽方且以聽潮名堂殆亦以上人之始也聞海潮音
而覺悟焉耳迺今吾知其物之感之也非聲非無聲心
之應之也非聽非無聽名之曰聽潮殆亦寓焉上人以
余言而綴之聽潮之編余愧夫望洋于海若也
   觀魚說
[003-14b]
余太學休沐之暇觀魚於西池若有所感焉為之說曰
士之處于天地間猶魚之遊於沼乎魚之遊於沼出没
於滄波之上適其趣而已矣士之處于天地間逍遥於
仁義之域適其趣而已矣天地者沼也逍遥者魚之出
没也仁義者水也沼必水而後魚得以出没沼而無水
盖將索我於枯魚之肆矣奚以之而適其趣為知此則
知所以逍遥於天地間哉疏食水飲陋巷簞瓢孔顔樂
焉仁義存焉耳食前方丈後車千乗孟軻弗為仁義亡
[003-15a]
焉耳彼沼也而魚安焉以有水也彼天地也而吾充焉
以有仁義也順其所安宏其所存吾與魚俱適矣莊周
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徳吾有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