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456 養吾齋集-元-劉將孫 (master)


[023-1a]
欽定四庫全書
 養吾齋集卷二十三   元 劉將孫 撰
  論
   天地之中數如何論
隂陽之消長其漸可知也一氣不頓進而惟中可以候
之中不立則漸不可見中者漸之積也論氣則積漸以
求中論數則即中以明漸天地之化雖渾淪磅礴而不
可知然原始要終而往來屈伸見矣理無獨必有對不
[023-1b]
離而為配則亦無獨也原其始而知一之所由生要其
終而知十之所以成執其兩端而五六見矣自此而進
進而為盈而其七其九其漸可知也自此而退退而為
減而其四其二其漸可知也五六者天地之中合故中
五為衍母而黄鍾為律本不觀於黄鍾則吾何從而知
其損與益哉夫數生於律律生於氣固也或者謂非數
無以知律雖謂數先於律亦可也數猶繩也律以權氣
則氣亦物也氣至權移而低昂者責於繩凡天下之物
[023-2a]
首髙而尾下者特無定在以尾權首則一髙一下其定
在終古不可得也繩一立而天下之銖兩定矣寸尺數
也以寸尺衡氣則雖謂律生於數無不可也人無能知
律者非不能知律也不知數也吾且即數以明之自一
而十三尺之童所能知也而一之所從生也亦知之乎
一之生也始於畫畫則其乾也命之以乾則所謂九也
天地之初止此矣有乾而後有坤則一者離而二也非
二之外别有所謂一也此氣之所以有配而數之所以
[023-2b]
不能無待者也進而至於五焉中矣然而猶有待也何
也非六則無配也配五而為六則五五配而為十亦沿
是而推之矣及其為十也遡而求之則六者亦中矣五位
相得而各有合人以其自六而上為順長之數以為積
而至十者猶其積而至五也然而非也五六合而生者
皆其子矣故其九也即其始焉之一者也所謂乾也逆
而數之則六即坤也今之所謂六者即昔之為二者也
雖積而為十十亦耦也耦則其二也故從中而論自一
[023-3a]
積五則五為中自十遡六六不立則五無配也若以十
配五則十者逺而在乎三世之後也不能以有所待也
故五者陽之盛也六者隂之極也天地之中合五六而
已其進而為九為十即其為一為二者也雖謂為九為
十者亦退可也何也由六以降也自其始而觀之則五
者自少而壯之候也自其既合而觀之則六者既中而
昃之候也進而語其生之序則十者其盈也樂之皦如
繹如退而語其生之本則一者其減也木之必歸於根
[023-3b]
也而非立中數以準之則無進無退也無進無退則三
分黄鍾損一下生林鍾者何從而知之也三分林鍾益
一上生大蔟者亦何從而知之也故黄鍾者四面而輻
凑者也蓋常論中無所不在自縱横而言之南者愈南
北者愈北各不可得而合猶適燕者必背越也使先立
乎中者則少南少北者從是而見矣不必極所至而言
之而分寸不可易矣故其道貴中昔者吾嘗欲觀天地
之中而不可得也蓋候於寒暑而得其漸至者焉漸積
[023-4a]
而中中降而漸雖其極至於冰炭之相反其暴至於潮
汐之不可以瞬其移也不能以寸其應也可前知其然
也人者與大化升降而不知為之有聖人者參天兩地
而天地之情見矣參兩而五也二三而六也其二三者猶
其參兩也凡倚於數者不得不參兩也莊周之徒有見
於滋而後數而卒墮於虚無乃認夫聲之忽微以為配
故曰一與言為二知一之有二而不知言之非他也意
者一與一為二而周未之知也復有證於理者曰一生二
[023-4b]
二生三三生萬物然而三者何也即其為一為二者也
二合而長子生焉其自三而往者雖巧厯不能知也然
則三獨無配乎三二合而為五一配五而為六其自六
以往者亦有窮乎此所謂十也而非窮於十也數之自
一而五猶卦之自震至乾其數順也數之自六而十猶
卦之自巽至坤其數逆也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中者其
順逆往來之㑹也天地一嘘吸也河圖洛書一體之不
言而喻者也故以五為中則六不得與於中矣以六配
[023-5a]
五則五之為中者猶未定也一虚一實參伍錯綜而無
形者形無聲者聲矣彼以五為聲六為滯於形者非惟
不知參伍錯綜之變亦不知配合之理與對待之數者
也中之為物豈直數而已天地之道離虚坎實不知其
變而玩其象則河者其離乎洛者其坎乎其不離不坎
而無往而非乾坤乎易之中也曰二也五也不知其變
而玩其占則五者中也六者其上之位乎其中不在五
上不在六而猶在二體之間乎易逆數也隨時變易之
[023-5b]
謂也不四面求中則中不可見必四面求中而曰中在
是則中者亦滯於數矣故夫五也六也所以測之者然
也若其參天兩地成變化而行鬼神者無往而無此中
也故論律以黄鍾為中而黄鍾始於子子非中也其由
黄鍾以往無一而非黄鍾則亦無一而非中也有善為
數者以其六也從而六之而得三十六焉即自一至十
亦無往而不三十有六也是其數也然則其用六也六
者其中五者非中乎曰非然也
[023-6a]
   學易可無大過論
易道至中而止而中難言也天下之事莫不有中而智
者常過之學至於聖人則以身為易者也而何過之有
然聖人之心猶以為過焉者何也嗟夫聖人之過其非
智者之比也其道則中矣而一念之初猶有所擬之而
後動而其時其事未能無槩於予心而勉焉以立於中
道則其志亦過矣是嘗過而後得中也而非過於中也
固亦未嘗過也而聖人則自以為過矣此非人之所知
[023-6b]
也是過也過於心而非事之謂也因其事而遡其心則
聖人之過正自不可無者而聖人則曰吾今而後其亦
可以免矣則其無意無必而無不自得者固亦可見至
論其為易則聖人之於斯世也決矣由今視昔則皆過
也惟聖人自知之知聖人之心者知之而謂聖人為無
過者亦未為知聖人也學易可無大過嗚呼自中道不
明而後之君子往往認過以為中矣或出或處或語或
黙使皆如饑食而渴飲則雖聖人與人同也而未足以
[023-7a]
為異也故有反之而後名節立而中愈逺矣原其心未
嘗不至於道就其所立而亦未有不自以為時義適當
然者而自聖人視之則正其過也人人以名節先乎其
心而認過以為中矣毎見史傳間特立獨行者使人想
望而不可及信矣其不可及也而豈可常也哉惟中故
庸庸而萬世不可易斯以為不可及矣而中難言也其
過也未有以為非易也而未必中也於是有束帛賁之
而舎車而徒者於是有恒其徳凶而浚以求深者於是
[023-7b]
有壯于前趾不勝而不悔者於是有蹇之六二而髙不
事之心者學道無聞而制行無節其流弊一至於此而
世之學者方且深歎而極慕之不知聖人復起其出處
語黙亦即吾心之所安固無以異於常人而萬世不可
易矣然則聖人何過也而假我數年可無大過之歎又
何也噫夫子之過則有矣而非後之諸君子之過也於
是又有以為夫子之謙辭而未嘗有其過者亦非也易
在夫子以夫子學易而猶有過吾不信也自夫子言之
[023-8a]
則循其初意亦非有化焉而不存於今者而亦必謂之
過矣此非後人之所知而夫子自知之爾人之言曰衛
靈魯哀之見在易為隨公山中牟之欲往在易為需去
齊去魯之時在易為豫固無一事之不合中亦無一日
而不用易然而此繫易之易爾非夫子之易也夫子之
易玩於心而其過也心獨知之易之言出處者其槩也
而精義不若是中者易道之極也而中難言也固有昔
以為中而今見其非中者固有不天不田以為中而二
[023-8b]
五為非中者而夫子之過亦不在是也夫子之過直在
於一念之初擬之而後動者及其動則中矣而擬之之
始意者其不能無過也而非人之所知也故常常而念
之曰吾今之見其猶昔乎其又有愈於昔者乎昔固未
嘗非也然可以仕則仕安知可仕之時不猶有止之意
乎可以久則久安知可久之時不猶有速之意乎是吾
過也而其過在心矣嗟乎此非學者之所知也而惟顔
子知之故夫子謂之曰用之則行舎之則藏惟我與爾
[023-9a]
有是夫所謂是者何也用而行則必有是矣舎而舎而
豈必其有是而後能藏哉是聖人之心而學者不知也
不知其心則不知其過宜也聖人何心也其未嘗不志
於用也不用而藏豈予心哉蓋至於不復夢見周公而
後安之耳故夫子曰吾今而後可以無大過矣此用舎
之決也而其於易何如也且夫子之於易也老矣於今
而後以為無過則昔之過果安在乎即其舎而藏也為
得則其用與行也亦必謂之過矣夫子之於易也其知
[023-9b]
之矣自其適齊以至於反魯也抑嘗筮而後行乎其行
而後筮乎使觀其變而玩其占則其於時也為屯為剥
其於人也為睽為否為困命之矣豈待獲麟而後決哉
然而終不敢忘周公之志周流其身也有占道焉而非
占於易之謂也天之未喪斯文也易之道固將與我為
無窮而天地之運隂陽之數固將於我乎卜之而春秋
之作不作特未前定也此聖人之盛心也而其過亦在
是矣太史公曰夫子晚而喜易非也蓋晚而繫易而尤
[023-10a]
拳拳於出處語黙藏器待時不俟終日者三致其意焉
嗟乎吾過矣吾過矣吾今而後可以無大過矣而於世
道為何如也嗚呼易者中也出處者人之所自知也以
聖人用易而猶自以為過是欲中焉而不可得也而世
嘗求其過也故耦耕荷蕢之流未嘗不以夫子為過而
耦耕荷蕢者之過則夫子有所不為也出處一中道也
中之過也直在於從容與不從容之間耳而非彼之謂
也後之君子不為耦耕荷蕢猶可為也甚而為沈湘為
[023-10b]
黨錮亦以為時為義為名為節易曰知進而不知退知
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者其唯聖人乎而聖人猶以為有過也人能知聖人無
過之過而後知諸君子蓋過之過也
   責難陳善閉邪如何論
致君之學談者能之亦談者病之世未嘗無聖賢之君
也有聖賢之君出而不嚮乎道不志于仁者有君無臣
故耳人亦孰不欲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學莫難於理
[023-11a]
欲之辨而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不知因事以感移其意
而槩焉談道以為髙則道與事始扞焉而不相合及其
不相合也曰吾既責難於君君不能行吾道也則為是
君者亦誠難矣昔者聖賢之告其君者未嘗有甚難之
事也人皆可以為聖賢而聖賢必人之所難則亦何以
責之理欲同行而異情為彼則易而為此則難因其情
而善道之使之為此而不為彼而可以為難矣責之以
堯舜則難而語之以善則易充類而至亦責之以甚難
[023-11b]
也而吾之致君則有其道矣昔孟子之致君蓋如此人
主有可為之資而其臣無致君之術此古今之所共歎
也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徒聞其語不知所以為帝
為王者髣髴何似則往往棄其身而自謂不能而茫然
遐思千載之上千載之下徒深嘉而極樂而儒者又從
而贊之其相與為欺與謂其君不能者同罪而自謂責
難之道固如此不知帝王復起君臣父子其不與人同
者直在盡分與不盡分之間爾堯舜三王豈與清虚寂
[023-12a]
滅者同事而必可望不可及哉所謂責難者非謂舎彼
所易而擇取夫人之所甚難者而强責之也人未有不
可為堯舜而為人臣者不可不堯舜其君以後世之君
而堯舜之不可謂之不難以堯舜之道亦與人同則亦
不可謂之難責之以難謂當責之以堯舜爾而非難堯
舜也責難於君蓋自有道陳善閉邪衆人之事則然以
衆人事之而以堯舜望之尚得為恭且敬乎非然也即
衆之所能而堯舜在是矣此致君法也嗚呼致君之學
[023-12b]
不明而後有其君自棄而謂其臣以度吾所能行者有
震於其名而必不可復而謙遜未遑者有安於汙陋而
喜其臣能恕已量主者有淺功近效之不繼而但望其
如即位初者譽古太髙而格心無學其失望一至於此
成王中才之主也周公之於其君不以中才望之也無
逸之書上不及於堯舜精不及於執中怨詈之辭稼穡
之事必使之為此不為彼後人為成王者固甚難矣其
所以變易其邪心者正在家人日用間而其事蓋甚易
[023-13a]
也孟子一見齊王而許之以王齊王欿然於不能進則
亦自知其難也好勇貨色雖患淫邪之人不䙝於此矣
仁義敬王正君國定其説宜如何而尚遷就而為之辭
惟恐其不好若䇿士之游談者然文武之事茍能充之
亦一變至道夫孟氏之所謂責難蓋如此則隨時感移
其君之意豈非千古之明法歟而髙談唐虞自比稷契
者聞其説而卑之嗚呼大道之要不聞至治之澤不流
堯舜氏之不作志伊尹之志者終無所施耶由周公而
[023-13b]
責難有其事由孟子而責難有其説顧其用力之區區
惟在於陳善閉邪而他無責難之可講自是以來儒者
責難之論多而陳善閉邪之䇿少豈皆志其道而不屑
其事耶汲黯謂武帝曰陛下内多慾而外施仁義奈何
欲效唐虞之治儒者之論類如此嗚呼後之君欲為堯
舜者其亦何若而可
   武成二三䇿論
言有大而無證衆人信之而達者槩之夫事之出於古
[023-14a]
聖人者固衆人之所信者也出於古聖人而又出於古
書之所紀載此豈有一毫之不實者哉而聖賢顧姑取
其大槩而不敢盡信者何也嗟夫自古書行而有願其
無書者矣生乎百世之下徒見洋洋紀述布在方䇿而
一時之事實得而知之一時之事實既得而知而後來
者方取此以為名執此以為信夫固曰吾有所受之也
聖賢欲破其説而不可獨想像當時之槩庶幾息兵安
民崇徳尚功之數事猶若古聖人之為至於哆然自詭
[023-14b]
常有喜功好戰之心則稍有識者有所不敢為矣曽謂
聖人為之乎竊意出於一時紀載者夸大之辭而不知
為他日無窮之害向使其親見末流餘弊之極當亦自
悔其言之過也故吾於此誠有所不敢盡信也非不敢
信也事果出於聖人而有弊於後世則吾猶將屈聖人
於不足信而况未必出於聖人者乎則亦無有乎爾則
亦無有乎爾孟子曰吾於武成取二三䇿而巳夫武成
者好事者為之也故其言大而無證此蓋衆人之所共
[023-15a]
信而識者之所深疑也不然孟子何獨於武成而止取
其二三哉蓋嘗以人情推之奇聞異跡得之於故老之
口史傳之間雖茫然無證而感慨動悟如見當日至於
里閭鄉井之近事有出於尋常之外則雖耳目之所及
接而毎有且疑且信之心無他其所貴者以古也文字
之古莫古於書而書難言也夫書者史也此出於一時
臣子求聞其君之心而非以為訓也後來者貿貿焉執
是以為用則亦以古貴也嗟夫書之為物有善用不善
[023-15b]
用百篇之中其可以為萬世大經大法者條目有幾有
十六字而可以為百世之師有數百言而無補於盛衰
存亡之故若習其一句一字守之如律惟恐不能用則
所載衰世之事亦或有取而用之者矣又况夫書之作
也逺矣其辭意之出於先王與否皆不得而知也百世
之下千載之逺惟見故府流傳照映方冊闊焉異代自
非身親目覩何由知其故其中雖有流於夸入於矜者
讀者亦不敢以矜夸待之也大抵人臣之於其君鼓舞
[023-16a]
一時之盛其矜之夸之者不能免也而豈料後世執之
以為法哉仁人君子有意於斯世使聖人之言其末流
積弊猶將深懲而痛抑之况其未必出於聖人者乎又
况出於一時之矜夸者乎蓋嘗觀吾夫子之論樂也謂
武為未盡善焉夫子之以為未盡善者非謂武王之心
有所不滿也亦非謂有司之失其傳也其所以深嗟而
歎惜者其意深矣夫君臣之戚家國之感此宜流涕道
之而猶有餘憾者也今也總干山立發揚蹈厲與歌詠
[023-16b]
太平之盛者無異毎使聴者有洋洋然不倦之意此則
作樂者之過也嗚呼武王之心質之百聖而無愧而武
王之事常為後聖人之所疑何哉其樂矜其書夸故也
夫以其矜以其夸者示後世而使後世企望模倣戕民
以逞則武王之心諒亦不願人之矜之夸之也故夫子
不滿於武樂孟子不取於武成蓋嘗取武成而讀之而
知孟子之言之信也夫紂雖大惡蓋嘗北面而事之今
也不得已而起兵此宜咨嗟歎息自咎之不暇而祭告
[023-17a]
山川之辭乃有聲其罪而誅之之意皇天后土其謂斯
何武王決不為此也此不足信者一也天下已定此宜
返於故國聴天下之所之以待朝覲謳歌之屬而柴望
祭告指麾諸侯前徒倒戈戎衣一定之語何其矜也武
王決不至此也此不足信者二也仁人之兵不血刃今
也何其血之流杵也推此以往蓋愈不足信矣孟子生
乎戰國之逺讀其書想其時如見當日麾斥鼓舞之盛
固亦不敢不信亦不敢盡信約略千古懐思昔人獨於
[023-17b]
其數事深致其意焉放牛歸馬散財發粟者其一也封
比干墓式商容閭者其二也他如爵土之分喪祭之重
功賞之定若此三四事髣髴類是定商開周時事其規
模大槩雖不止此而反覆數百言之間庶幾四五亦使
斯世斯人知夸大之辭不足信聖人之事自有體猶或
識古昔用兵治人之槩斯民其殆庶幾乎或者曰百篇
之中何獨於武成而疑之深也嗟乎此史官之筆也書
雖盡出於史官而史所稱數句而止獨武成曲折上下
[023-18a]
皆其形容模冩之筆其初欲夸聖人以震天下使史臣
有知亦必自謂其言之過矣然則夫子定書之時何以
不刪曰非然也秦魯一言之善猶將繫之帝王之後况
有二三之䇿足取耶而况夫子於書未嘗刪也嗚呼書
難言也武王之事偉矣不見於詩而見於書抑有説矣
而難為言也異時周公獨嘐嘐然曰文王文王其辭之
及於武王者一二而止甚者或闊焉而無聞蓋其説愈
長而愈難言也獨奈何信其區區之空言而使來者受
[023-18b]
其實害哉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蓋欲滅此書而不
可得也或者又曰孟子何以不責備於湯噫湯常有慙
徳於此矣古人風氣樸厚未知諛君當作何語故其書
猶有慊然退託交相警勅之意焉嗚呼觀於此者亦可
以知世變矣
   中興志能之士如何論
人才未嘗無抱負也其用之則存乎上之人焉夫當事
變艱難之日此正人才功名之㑹然不世之功非人之
[023-19a]
能自立也顧上之人用我者何如耳得人而不能用也
用之而不當其才也當其才而不盡其才也皆不足以
得英傑之士而成中興之功何者天下未嘗無才人才
未嘗無志而不能自為能也能以用而見不用則雖能
者亦不能耳幸而用之使得以功名自見而乃用踰其
才彼能戰也而使之謀彼能謀也而反使之戰才不稱
職則亦皆不能耳及其用之而稱其才任之而得其職
也又不終日而去之不待成功而沮之此特愈於不用
[023-19b]
者耳其實亦不能使能者自奮也嗟夫蓋世之功不立
未必皆無才之過也有其志而無其能固不足以經濟
天下有其能而無其時則亦終於泯没無聞而已矣此
英雄豪傑之所以不多見而中興大功之所以鮮立也
古今中興稱人才之盛者惟曰二十八將然亦適逢其
時耳如不遇光武雖具志能復何道以展用哉嗚呼人
誰無所志哉閭巷小人一聞有大義之所不安者則拂
衣而起切齒而歎直欲捐其力於其間者而從容久之
[023-20a]
卒無所措豈其志之不立哉弗能故也天下有恃毛髮
絲粟之才奮然挺然將欲有為者邪下有能而上不見
用則拊髀流涕特寄之空歎息焉耳用其人而不當其
才使其人而不能以稱其用非不用也是虚其用也及
用之矣而不能使之傾囷倒廩而或有未盡用之長未
盡施之技特愈於不用耳而亦何以異於不用哉此中
興之事自宣王以來指不多屈宣王之事業不見於書
而獨見於詩昔者嘗疑之矣書紀其實猶夫史也詩則
[023-20b]
詠歌之體也宣王中興之事偉矣而山甫若有遺意焉
何也百世之下必有智者而未易言也光武其有見於
宣王之事乎雲臺功臣參錯厯落如在霄漢之表昔又
嘗以星象喻之而復以感㑹風雲稱頌之雲從龍風從
虎用風雲者龍虎也不然風雲雖有為雨之志而無龍
虎以用之則其降騰飛揚於太虚之表者不過與遊塵
同一漠漠耳鄧禹而下皆風雲之類也禹也杖䇿軍門
已有飄飄欲舉之志及禹與光武卒焉相遇於干戈荆
[023-21a]
棘之秋君臣之間有父子唯諾之意而禹即以垂名竹
帛者自負其志為何如哉則其平河東平闗西識者固
知其必能矣雖然禹豈自能哉儻非光武毅然而任之
使之東西上下展布其能則誰知禹之為能哉禹亦何
自以施其能哉古今之負大志抱奇能者多矣陸沈草
野之間遁跡山林之邃不見知於世不見用於君則能
者自能耳能而未見於用猶無能也豈特禹哉以太公
之六韜而不遇文武不措諸用則八十之年無黄鉞之
[023-21b]
在手則亦老且死耳千載之下誰知其能耶太公亦不
過渭濱無聞之老叟耳甚矣能之係於用也而况於禹
乎雖用矣使非光武一則曰禹二則曰禹惟恐其能之
不用也惟恐其用之不盡也則禹如彼何哉觀禹則下
之二十七人可知矣故論者嘗謂其賢亮而不盡亮賢
於不用而已有亮如無亮也吾於雲臺之功臣重有感
者以此彼釣臺之叟清風髙志退若無能但欲蕭然於
世事之外者亦固各有見也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