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採芹録卷二
明 徐三重 撰
先聖木主自洪武時已易設於太學蓋聖朝卓見超出
萬古者也天順間林恭肅知蘇州府因廟像損壊奮
然曰塑像非古我太祖易於太學百年敝習乃革使
未壊猶當毁之今因壊而易有何不可或以毁聖賢
像為疑公曰此土泥豈聖賢耶孔子生於佛教未入
[002-1b]
中國前烏識所謂泥像哉况古人席地而坐正不如
是遂併從祀諸賢俱易木主丘文莊亦云三代以前
祀神惟有木主自佛教入中國始有塑像姚燧比例
有造泥人銅人像者門誅則泥人固非前古祀聖人
法也聖祖詔毁郡邑城隍塑像用其土泥壁以繪雲
山載在令甲遵聖祖之制以革千古敝習豈非萬世
儒道之幸歟觀二公語則知國初太學所設一時雖
未遂通行而有識之論已皆心折此舉望釐正乆矣
[002-2a]
至嘉靖間肅皇帝稽古法先始毅然詔天下文廟盡
撤塑像易以木主數百年陋妄敝事一旦盡革遵典
章以光大祀明神道以崇聖靈乃宇宙不易之定論
定制神聖復起必無能别有異議者若乃淺陋俗見
欲以衮冕名號榮大聖固失之無識而緇羽詭徒欲
援大聖以扶彼說至詘而參諸老釋之行既難與言
萬世名教正當以國典裁之耳
𢎞治元年詔考正孔廟從祀名位當時建議者張給事
[002-2b]
九功欲黜荀况馬融王弼而進本朝薛瑄程侍講敏
政欲黜戴聖劉向馬融何休王弼賈逹王肅杜預而
别建啓聖祠祀叔梁紇配以顔無繇曽晢孔鯉孟孫
氏二議最為允當謝祭酒鐸欲黜吴㓜清謂其仕不
義亦非苛責者事下廷議吴學士寛則謂從祀茍有
益於經傳則馬融揚雄昔皆不廢倪侍郎岳亦謂馬
融王弼之徒其立身不無可貶然六經賴以復存其
說何可盡廢一時平章乃以意見不同卒無施行至
[002-3a]
嘉靖間世廟用大學士張孚敬言易置從祀諸人與
建設啓聖配從皆如張程謝三公之議至於去土像
設木主改封爵而稱先師賢儒禮正義當極為尊隆
文物典章卓越萬古非聖明之主不能為此舉動也
竊謂此事所當持論者豈以先聖之崇祀由其但為
經傳耶抑以巍巍道徳云也諸人所講授未能妙契
先聖㣲言大義而人品志行又不無有間於名實豈
應以空言論著遂得參洙泗羣賢之行此正尚論者
[002-3b]
所宜權度也吳倪二公議不無憾於知徳焉
高皇嘗與儒臣論學術陶姑孰安對曰道之不明邪說
害之也上曰邪說害道猶美色眩目鮮不為惑自非
豪傑不能决去夫邪說不去則正道不興正道不興
天下烏得而治公頓首曰此誠探本至論夫邪說之
害莫甚佛老聖祖在御於浮屠大有約束創立庵寺
有禁私自披剃有禁書䟽求財有禁遊僧無冊有禁
極不欲令其蔓衍任其猖狂盖邪正所闗治亂聖明
[002-4a]
炯燭其端然一時不能遂為殄絶良以沿流之弊日
乆沉溺之徒己繁且自三代後口分無業凡惰遊飢
廹殘毁孤獨數者咸竄入依泊其中茍未有以處之
不得不開此容納之俾暫以安其生理靖其異志但
為限有數為防甚嚴需之嵗年民生日裕而不肻為
為者又非所好而欲自脫則潜消嘿塞之機在是至
於邪妄害正其惑世如淫冶禍人如疢毒早辨决去
當如援溺沃焚必不可一日使其說譸張於世入人
[002-4b]
心志耳目此在少聞道者尚不昧而况開天創世神
聖有道真主哉後之學者妄附邪說而甘為異徒不
惟自絶聖賢名教其於憲章昭代亦大乖不倍之義
矣
永樂二年七月有饒州人朱友季獻所著書毁濓洛闗
閩之學上怒曰此儒之賊也押至饒州聲其罪杖之
焚所著書成化二十年無錫人陳公懋刪改朱子四
書集註進呈命毁之仍逓回有司治罪我朝尊聖崇
[002-5a]
道邪正之辨謹嚴如此近來大有斯人於孔孟門庭
蒙如未視而敢妄言訾議程朱吾知其人耳竊虚空
浮誕之語又自無真得以辨識是否誤謂其說新竒
可以附托為名自掩菲薄遂以欺人亦明自欺然其
狂肆不檢理法難容國典所裁卒伏顯僇夫亦天意
衛道殛滅其亂正之人耶萬厯間有閩人李贄罷官/自髠為僧著書邪妄不經
所行亦狂恣為言者䟽其罪狀下/㫖捕繋毁其書贄隨自盡獄中
濓洛闗閩之學傳述孔門而朱子又集其大成折𠂻
[002-5b]
定論此宇宙正理常經獨稱淵源宗㫖出入之間即
分邪正我聖祖造士興賢一以四書五經性理而又
廣蒐諸儒論說輯為大全頒布誦法蓋聖賢之傳受
大儒所發明灼然表正正的盡塞它岐矣奈何更有
踈淺𡨕悍之徒妄以陋聞詖見誣詆先知變亂白黒
離經叛道公肆猖狂先朝鳴罪正法允為天理人常
大計但覺尚有寛典而非枉濫也夫道無異㫖學有
同歸何以經傳大明之餘復見紛紜乖錯之輩至幾
[002-6a]
與大義為冦而不自覺其為非良由自得之學既希
迂妄之說易眩好為不經者侈口放議於前中鮮自
執者聞風羣和於後不復以實詣真修黙成徃訓而
相率傳聲托影自喜新竒乃至霧塞人彛有乖維世
之大教蠅亂聖典蔑棄性命之㣲言邪說暴行正属
斯徒天下之亂由兹流弊昔人謂其害甚於洪水猛
獸夷狄簒賊蓋推隱甚宻比類甚嚴也夫大聖人不
殺無道而獨於兩觀之僇絶無不辜之疑豈其罪真
[002-6b]
有浮於三苖工驩者葢不法之奸惡顯而人知回慮
亂正之毒禍漸而人易浸淫祖宗之罪二人仰見有
道聖明之獨覺而一時匡輔諸賢亦大有遵聖崇道
能分析其是非者猗歟休哉
高皇嘗諭詹尚書同曰古人文章明道徳通世務如典
謨之言皆明白易知無深怪險僻之語孔明出師表
亦何嘗雕刻為文而誠意溢出至今使人誦之自然
忠義感激近世之士辭雖艱深意實淺近即使過於
[002-7a]
相如揚雄何補實用自今翰林為文但取通道術逹
時務者無事浮藻數語曲盡古今文章之虚實即往
代才人竒士識見議論求一得或幾於此不能也豈
非天縱聖明哉竊怪後之作家剽摘隱異補綴艱澁
刋削脉絡以擬古易置次第以當竒驟句之須深心
定其短長再繹之則理意已乏韻味所云道術世故
者尤蒙然無少當也大都自中葉後浮麗萎薾乃一
變而至是但能反其柔靡而實踵其淺薄然於近古
[002-7b]
之制所謂以簡易之詞發真實之義已殆絶然無復
餘響嗚呼豈真有闗乎世運然耶當代考文之主仰
思聖祖明謨必有以振起釐正之以求實得實用也
元初設國學許衡為祭酒每謂蒙古生質朴未散視聽
專一茍置之好伍曹中涵養三數年將來必能為國
家用夫沉厚之氣徃徃出於顓蒙而風聲一漓便難
援㧞夫士已壊於聲華功利而欲求其實徳行能難
矣此中世人士多不迨隆興之初也又嘗問諸生書
[002-8a]
義若推之自身於今日之事有可用否大凡欲其踐
行不貴徒說夫理在躬修乃稱賢士不知後世言語
文章便足為其實行否而用人者又何所賴於言語
文章也又云教人與用人正相反用人當用其所長
教人當教其所短夫用人不問其長資途已耳教人
不察其短課試已耳夫教而後用用必待教社稷生
靈大計孰重於此乃所教所用果於世道咸所需乎
此中代所以罕真才善治也
[002-8b]
元虞集學校議曰今天下學官以資格授強加之諸生
之上而欲望師道之立可乎為今之計莫若使守令
求經明行修者身尊師之庶可以觀感而化矣嗚呼
經明行修乃士之的今學校立師與師之訓士果是
物乎夫使守令能尊師經明行修之人則可以移風
易俗奚止訓育士類
宋景定甲子詔崇經術考徳行謂進士科弊乆蠧滋窮
經學古者或病於詞華慎徳礪行者難究其藴奥高
[002-9a]
才大器者徃徃局於纎悉繩墨之末是以官甚冗而
才愈乏家殊俗而風益漓至於冒國法以茍營假儒
冠而挾䇿俚言亂雅勦說趨時使習之者反賊其良
而取之者莫任其咎人情至此咸欲變通蓋嘗披閱
先朝名臣奏議其論取士之法非一惟程顥頥兄弟
深知治道酌古通今綱條詳明用意純切令三省詳
議參酌其可行者條具以聞務於科舉令中無大更
張以妥安士心而於進士舉之外所以崇尚經術考
[002-9b]
察徳行選用材能之道立為一代之典陶成四方之
風庶幾豐芑之仁垂之萬世按此詔發於理宗時其
言科舉之弊士術之乖最明切矣苐榮利之習相沿
日乆道徳之具舉世蔑聞一旦欲以掄才不獨下之
人未識趨向而上之人亦末由措手科條也至欲就
科舉令中不大更張以妥士心則經術尚可以敷文
折理徳行必難以空言求合若必於進士舉之外合
經術徳行以取士非薦舉徴辟之制不可苐恐行之
[002-10a]
者不公應之者非實其弊復然耳宋理宗通儒學古
其於道術高行非不極意尊崇然才非英明下無同
徳鼔舞非素耳目難親欲遂復成周舉士之令言何
容易也
洪熈時鄭府審理正俞建輔言進賢之路莫重於科舉
近年賔興之士率記誦虚文為出身之階其實才十
無二三葢有年未二十者雖稱聰敏然未嘗究心修
已治人之道一旦僥倖掛名科目而使之臨政徃徃
[002-10b]
率意任情民受其弊自今各處鄉試乞令有司先行
審訪務得博古通今行止端重年過二十五者許令
入試比試則務選其文詞典雅議論切實者進之會
試尤加慎選庶㡬士務實學而國家亦得賢士之用
上諭禮部行之論者謂科舉法若用建輔言可救時
事一半近時止以正文體去鈎棘為救弊者未為知
本其說然矣又謂知本之論莫善於唐楊綰之䟽考
綰議欲去明經進士而令縣令察孝亷取行著鄉閭
[002-11a]
學知經術者薦於州刺史考升於省朝廷更擇儒學
之士問經義對䇿而等第之此於選舉法善矣而教
養之術不正且豫終為茍道若始終造就選用之法
莫備於宋程純公學校取士劄子謂宜先命推舉明
道好學之士延聘至京俾與諸儒朝夕講明正學稍
乆則擇其道明徳立者為師自太學以次及於天下
州郡縣縣令每嵗與學師以鄉飲禮會衆推舉經明
行修材能可任者升於州州郡嵗會舉如縣法以賔
[002-11b]
興於太學太學聚而成之嵗論其賢能於朝謂之選
士朝廷明試辨論而命秩焉大要所選皆以性行端
潔居家孝弟有亷恥禮遜通明學業曉逹治道者夫
既一以道徳仁義教養之又專以行實材學升進之
去其聲律小碎糊名謄録一切無義理之弊不數年
間學者靡然丕變矣豈惟得士浸廣天下風俗將日
入於正王化之本也此實至當不易之定論但三代
教化陵夷日逺一旦振起其難數端師儒卒未易得
[002-12a]
人選試恐未能中道貴要何以無所撓其間隱㣲何
以必能察其實任事者安保必無所私登用者安得
盡行所學此正在主張世道者以躬行心得為規矩
凖繩合天下之公辨正邪之路則庶其無或失人而
古聖帝明王之治可期也
按古者四十曰强而仕盖少閑孝弟謹信詩書六㙯以
正其習長而窮理盡性進徳修業以成其材道明徳
立四十而後選舉及焉入則幹國利民出則總師專
[002-12b]
對何艱巨之足難何事績之不光偉也夫端亮純懿
之質非知道則徳性未充敏博雄傑之材非務學則
義理未徹以此樹功濟世寧免小立偏成大約至四
十而漸教積修行孚實懋不惟人才至是莫能隱其
真即舉人者亦明見定品而必無爽失矣
生員納粟納馬入監之例始於景泰初年時土木變後
國賦不充為此權宜之術暫救時艱原非常法定制
且限額甚寡當時意亦自知非體也此後遂為一切
[002-13a]
理財之長策太學賢良十九錢客戶工二曹為交闗
之塲朝廟之上司牧之間以此物博得者大半夫祖
宗舉辟徴召之典後世絶不復行而此等一作法便
相沿不已且朝廷以貨取之而苦責其不賄無乃淆
其源而欲食其流乎
𢎞治五年王端毅公為冡宰具奏停止生員吏典上納
事例其䟽謂自有此例雜進者日多一日以至正途
監生吏典因而壅滯不得出身候選多至十五六年
[002-13b]
以上纔得一官年已向衰誰肻用心職業不為歸計
况此等今日既以財進他日豈能以亷律己欲不貪
財害民天下治安何由可得十四年掌國子監禮部
右侍郎謝鐸上言宜塞㨗徑以澄國學之源謂人才
選之科貢猶恐未精奈何近年以來大開㫄徑如納
粟納馬之例即它日貪利害民之謀鬻爵賣官前史
所鄙此等風聲豈盛世所宜有哉今邊事方殷謀國
之徒必有以此䇿獻者萬一再行則彛倫之堂竟為
[002-14a]
錢虜交易之地豈不大可恥哉二公䟽各言其職事
之弊一則弊於選法開貪濁之門一則弊於興賢傷
作人之軆夫太學所以培育英雋吏部所以銓别庶
材而上納一節至彼此俱弊持籌之人何不一念而
恒出此議至屡閉而復屡開豈萬方供輸絶無復别
可斟酌者耶且此事實亦前代所未有聞其賣官鬻
爵者以私營之非公行也一人創之非常制也我朝
此例盖創立於土木大難之後一時國勢倉廹參較
[002-14b]
存亡之數暫為此明知故作萬萬大不獲已之事而
不虞後代便宜之徒遂指為舊章目為竒畫蕩敗冠
冕汗衊教化以取辦目前之需茍塞應時之責罔顧
國體士行吏道民生胥由此滋蠧此何但茍且謀國
不足稱長慮之蓋臣抑其人不恥言利得無心市井
駔儈之心乎
高皇祖訓不設丞相著令甚嚴當時事皆親裁文翰亦
多出睿思文皇始設内閣選儒臣以備顧問代筆札
[002-15a]
三楊在事最乆與仁廟同出憂虞後加公孤代言議
政權重勢尊居然丞相之事但未正名位以避祖宗
禁令耳自後遂為典故厯世不易其初尚不拘員局
但入閣與機務者即是後多由翰林序進遂以入館
為登樞之路而文苑政府乃為一途宣廟而後以别
衙門入者惟天順時李薛嘉靖間張桂方夏李文逹
以英廟親政向信張桂方夏以世廟宻謨彚征皆九
重所特簡也若憑舉知為必當信同升為必公則類
[002-15b]
引序進恐必無復有㫄求者大要其事雖成於相沿
然亦不得不爾何者庶政難親已須委代假借既乆
事任遂歸夢卜無憑需之官次無足怪也大抵事柄
不在上必在下不在外必在中已不在上不得不下
與其中也寧令在外聖祖之意必欲外而上今日之
事恐其下而中是寧得已乎前者閣臣詔㫖稱名稱
卿稱先生後直云元輔次輔盖亦遂以宰相目之矣
嗚呼但使任皆忠賢官不侵攬庶不大失聖祖作訓
[002-16a]
之意云
國家何以罷革中書乃鑒前代獨任之弊因一時逆節
而斷自聖𠂻令事有分屬勢無兼擅至長計也何以
旋設内閣繼軆守文未親遐隱一自庶務能無滯疑
商確咨詢不得不需俊乂盖開天之雄斷豈易盡襲
於撫盈文皇已不免㫄求而仁廟遂有此遜語矣然
則内閣與中書異歟曰易其名耳其實則同易其名
祖宗訓命森嚴也居其實一人聰明所寄也曰内閣
[002-16b]
初設官止五品供事左右代製撰票擬耳何以遂侔
中書曰勢必至是也曰國家舊典分曹受事而乾剛
獨裁盖即散中書之權於六部而何以六部卒不得
侔中書也曰職不相統耳曰假令今日一人躬勤六
卿盡瘁而内閣以庶僚匡直獻替可無闕事歟曰此
祖宗所以綱維宇内者奚而不可也曰倘九重端拱
而受成六卿各司而無統既以代言摠理之責付之
内閣相延既乆事任日隆今欲復如祖宗之制不適
[002-17a]
於時矣由今之道如何而可無弊歟曰三公論道載
在周官其人豈可以藝文求歟豈可以官途格歟豈
可以優遊清華養望歟豈可以幹敏小局登庸歟當
厯試外内之艱明揚徳器之重學果足以格非正物
績曾效於幹國利民考鄉國素節之允符合朝野推
賢之輿論其進也專以賛襄啓沃調燮平衡寄一世
之命則置其身家念社稷為安則不承喜怒至於上
假恩威下侵職業非惟不見諸迹抑且不萌於中此
[002-17b]
則一代股肱心腹之良大學所謂能保子孫黎民者
又安論前後銜級之崇卑也乃若一人以親攬為明
不妨兼聽六司以官守為重不茍私狥毋令壅蔽得
行太阿潜向此又聖祖昔日防維之良法深意所以
永塞未流之弊者豈得以時移事變而忽乎
唐太宗問王珪曰近世為國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對曰
漢世尚儒術宰相多用經術士故風俗淳厚近世重
文輕儒參以法律此治法之所以益衰也太宗甚善
[002-18a]
其語而取士任人卒未能追跡前古以為後世典刑
終唐之世掄才格於詩詞既非通經學古之實而柄
用率多浮薄雜出欺妄誤國之奸一代紀綱風教皆
無足言正由忽畧儒術不識三綱九經之訓故也後
之取士用人毋更因循陋轍而思其人信可以敦教
化厚風俗者則不得以薄藝小材進矣
國家設科舉為登晋賢良之路然非得已夫賢良之路
最末於藝文高皇初意欲專選舉罷科目蓋明隲才
[002-18b]
行與暗索藝文者虚實自殊其後卒専意科目者恐
將來選舉之弊有更甚於科目科目雖未足灼見賢
良亦徒取其公云耳奈何更有以私狥之如後來所
聞人言及間形諸摘發者嗚呼國家以社稷蒼生重
寄求人若飢渴患情偽之不易核不得已而闢其末
路於藝文特欲借誦法先聖之門希幸獲有徳有言
之彦膺此任者倘亦思藝文之間如何可以卜顔閔
冉季之品而庶幾於不負聖祖欲専選舉之深意乎
[002-19a]
若止據篇牘之長目為賢士之藻所録固亦有如韓
退之歐陽永叔其人矣但華實終二影響難真聖人
不免悔聽宰予而漢庭遂以厭忽儒者此亦文不足
盡行之明説茍有以人事君之心正宜寢食不寧於
此彼但欲栽培桃李光映私門即此一念已不可對
越於穆何况更為幽昧如前所云然乎
賢才舉士兩漢猶然其後以詞賦文章相延蓋千載矣
柄文者不能違今之制然古人求賢之道何可昧也
[002-19b]
夫制科難以擇賢為賢士不可以藝文見耳然漢武
曽以天人㧞董生胡安定又以顔子論識程叔豈盡
属華浮耶大要醇徳之士其通理自真明道之儒其
闡義必粹為主司者若果自以心得躬行之實觀人
之藴藉造詣於議論宣發而定其所養所得似亦有
必不可偽眩虚襲者獨奈何剽掇摸揣一㮣莫辨但
欲據夸竒鶩新之辭以識别仁義道徳之彦是不求
魚高木索鳥深淵耶
[002-20a]
宣徳七年楊文貞公以方面郡守皆是要職吏部循資
陞授不免愚良混進令京官三品以上及布政按察
薦舉後有贓罪併坐舉者至正統二年有言專用保
舉恩出於下欲仍洪武永樂吏部選除文貞復言保
舉得人間有一二非才縁舉主審察不至亦或實是
狥私所司不得紏舉以致如此近來有等京官無人
保舉造為謗語欲壊良法伏望聖斷於是保舉不廢
至景泰初李文逹極言保舉之弊遂罷之夫吏部除
[002-20b]
授二祖時舊事苐爾時賢愚黜陟威斷如雷電晶燭
如日月匪人亦自難容倘端拱優閒不親甄别則保
薦之法重其責於舉主推耳目之公嚴一軆之罸意
亦不為不善但不知舉人者其人果何如失舉者其
罸必行否有一於斯弊實滋矣夫君相之職專司任
人其餘衆務乃在百執若廟堂之上加意人才公明
並振遐邇不遺則保舉之法誠賢於資次若功罪鮮
當名實混淆則弊竇百端又不若資次尚有不明之
[002-21a]
公也聖明在上安所議之
甚矣夫治法之不足憑也宣徳初以方面大職任吏部
自舉未盡得人而令在京三品以上各舉所知當時
極為良法己則徇私㓕公至有拜官公朝受恩私室
之議仍属吏部遷擢此後但循資序進人未必皆賢
用人又未必盡公也乃知銓叙庶官正由元首腹心
並勵公明但求登晉賢良因才稱事無容䇿其後弊
曲為堤坊若設法以祛弊法立而弊生縱令帝典考
[002-21b]
績周官建才未有數百年常如一日者也
舉賢考功二者何可偏忽若聖主賢臣以公明綜核務
盡名實何慮世不唐虞自舉賢不足憑而試以文論
文論果足信賢良否也考功不足據而叙以年資年
資果足㮣功狀否也嗚呼二者不足以用人而用人
者乂不得不如是不如是當更有壊亂難齊者此後
世之所無可奈何者也
宋范文正公選監司取班簿視不才者一筆勾之富鄭
[002-22a]
公曰一筆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文正曰一家哭
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罷之二公俱大賢藉令今人議
論必以鄭公為長者然文正先憂後樂以天下為己
任其身之去就安危且不自顧况肻優容不肖以病
天下蒼生始知富公尚有愛惜文正則以道行志惟
其是而已嗚呼此可為銓核庶官之定論
小人欲内結左右外擅國威未嘗不以獨斷之說陽愚
人主而隂制外廷李斯末年欲自脫禍以此阿二世
[002-22b]
而亡秦族非忠言嘉謀也書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堯咨四岳禹拜昌言大聖人豈以獨斷為理耶夫人
主既已獨斷矣即百執事唯諾奉行足矣又惡用斯
人從中出納假密勿之重竊平章之司以隂持庶職
而掣其股肱耶
獨斷之說可用之以杜小人不可用之以間君子英廟
復辟之初曹石負功専横要挾主勢操執朝常呼吸
生禍福李文逹以孤踪簡任患羣小之難御進獨斷
[002-23a]
之說權收私門政歸皇極此獨斷之得者也然當時
密謨㣲動公言之而上亦心識之用人行政由相成
者實多不專獨斷也至若一人深居重隂蒙蔽大奸
欲専事其間患外廷公論復有開發而假獨斷之說
隔中外之情使九重孤立而惟其所指㸃賢人正士
懐忠憤而莫可誰何此獨斷之奸言非正義也李斯
末年自盟罪戮以此曲媚秦主成其宗社之禍卒亦
不克自脫九族之殃盖天下後世所共斥責嗤詈者
[002-23b]
而後人敢蹈其前車其必非忠言嘉謀之臣不言可
知矣
宋真徳秀奏陳五事其一謂至公之論不可忽夫公論
國之元氣也元氣痞鬲不可以為人公論湮欝不可
以為國爾惟今日實公論屈伸之機朝廷之上若以
言者為愛君為報國無猜忌之意而有聽用之誠則
公論自此愈伸若以言者為阻事為徼名無聽用之
誠而有猜忌之意則公論自此愈屈夫公論屈伸乃
[002-24a]
治亂存亡之所由分故臣於終篇反復極言惟陛下
亮臣愚忠也愚謂公論二字其真妄一按於天理而
公私乃别於人心既著事為明有可否不相出入不
少假借此公論之所由定也天地剖判非此無以立
極皇王代起非此無以正世是以得之則吉失之則
凶明之則治淆之則亂㨗於影響信如蓍龜上自混
元下迨今日苐有通塞而無存亡長國家者何可忽
諸
[002-24b]
竊見使者行部徃往詢地方興除事宜竟空言無用也
使者之要在精察官邪公行舉劾夫周官法度在末
世則為弊秦漢律令在羣下則為奸今欲以議論文
移滌除宿弊惠養元元萬萬不能不若徑視民情之
苦樂為長吏之賢否奬善斥汙不少顧忌輶軒所到
終朝可明所謂提綱行簡而官肅民安視文案檢括
功倍萬矣
高皇帝初定天下與羣臣論元氏之亡曰當元之季君
[002-25a]
則晏安臣則䟦扈國用不經征歛日促天怒人怨盗
賊蜂起羣雄角逐竊據州郡天下已非元有矣向使
元君克畏天命不自逸豫其臣各盡乃職罔敢驕奢
天下豪傑豈得乘隙而起耶夫君晏臣偷用靡賦促
古先喪敗如出一途明明聖謨當為國家萬年寳訓
洪武時莒州日照知縣馬亮考滿入覲州上其考曰無
勸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吏部以聞上曰農桑衣
食之本學校風化之原不知務此而曰長於督運是
[002-25b]
棄本務末民必受患宜降黜之使有所懲山西平逺
縣主簿成樂考績州上其考曰能恢辦商稅吏部以
聞上曰地之所産有數官之所取有制若曰恢辦是
額外剝削主簿之職在佐理縣政撫安百姓豈以恢
辦為能州之考非是爾吏部其移文訊之夫二人者
若在漢元狩唐建中宋熈寧時當考最課矣高皇帝
以其不務農桑學校撫安百姓而降黜責問無非以
惠養元元為念而風勵以重本敦化之事使任職長
[002-26a]
民者咸曉然知聖情闗念在是有不為循良之吏鮮
矣四海安得不蒙其福乎
正徳時王守仁䟽有曰民已貧而歛不休是驅之從盗
也外已竭而殫其内是復殘其本也嗚呼其慮深矣
夫輕賦所以厚下足國亦以防危未有重征而民心
不揺未有財耗而舉事不困古今廢興存亡無不由
此然二者原不相悖其道在大為節省而已若國庫
如漏巵而直以東南數十郡作孤罍注之無事已竭
[002-26b]
其内有事則勢窮計屈必斃其外萬世之䇿豈宜若
此
許論計九邊後禍曰若一旦改慮不為狗䑕之計則乆
敝之鎮不免外憂供餽之擾或生内變誠不知國事
所終此數語者當籌任計諸公所宜卧不安席而圖
其一朝者也今日更有可慮者欵賂之費不可復减
於外芻粟之用偶有不繼於中則不待背盟棄信而
坐困之勢已成又不但徃日所云而已
[002-27a]
北邊自俺答輸欵後雖嵗費賚賞不貲而邊人得免
血戰死命所全活殊衆一時主議之人功施亦良厚
矣或又較和戰利害以為相等夫國家以財養人誠
令生人而費財財安得以人等也苐和戎息爭雖古
今最盛美事而邊方後慮則不得一日少弛乘寛暇
而益修封疆行伍則此舉誠為勝算竒䇿若狃目前
之安為萬世之計財日耗於賂遺兵日消於玩愒即
所謂若一旦改慮當不知其如何者此則後來相繼
[002-27b]
惰偷之弊而前人立事之功更成遺誤之咎為可歎
惜耳
採芹錄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