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72 潛邱劄記-清-閻若璩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潛邱劄記卷三
             山陽閻若璩撰
史記索隠曰崔浩云勃旁跌也旁跌出者横在濟北故
齊都賦云海旁岀為勃名曰勃海郡
分野之説古人每詳言之周禮保章之職既難考論而
見於左氏内外傳者猶可類推也武王克商歳在鶉火
故伶州鳩曰歳之所在我周之分野也則鶉火為周分
[003-1b]
矣晉文即位嵗受實沈故董因曰晉人是居則實沈為
晉分矣襄二十八年歳滛元枵禍衝於鳥尾周楚惡之
則鶉尾為楚分矣昭十七年星見大辰梓慎知宋鄭之
災曰宋大辰之虛也則大火為宋分矣獨其説有可疑
者星紀北而呉越南井鬼南而秦居西虛危在北齊表
東海降婁屬西魯宅曲阜或又以受封之始歳星所在
為説然有絶而復續者封日既異前星又豈可據乎夫
春秋戰國地域變遷三晉未分晉當何區秦㧞西河魏
[003-2a]
當何屬周未東遷何故已直鶉火陳㓕於楚何自而入
韓分且中國幾何蠻夷戎狄豈日星所不臨哉天道在
西北而晉不害越得歳而吳受其凶皆以所在言之也
然豕韋實衛晉何以吉吳越同野呉何以凶衛既水屬
何故與宋鄭同火禆竈先知之顓頊之虛姜氏任氏實
守其祀是又齊薛之分矣此皆不可曉者前哲要自有
見也
春秋隠公九年冬公㑹齊侯于防杜註防魯地在琅邪
[003-2b]
縣東南十年六月辛巳取防註髙平昌邑縣西南有西
防城宋邑鄭取以歸於我莊公七年春夫人姜氏㑹齊
侯于防註防魯地二十有九年冬十有二月城諸及防
註諸防皆魯邑諸今域陽縣僖公十有四年夏六月季
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註鄫國今琅邪鄫縣
鄭樵好説中原山川後識者見之云全不是
東匯澤為彭蠡鄭樵以為多此一句朱子取之云禹治
水時想亦不曽徧歴天下如荆州乃三苖之國不成禹
[003-3a]
一一皆到往往是使官屬去彼相視其山川具其圖説
以歸然後作此一書爾故今禹貢所載南方山川多與
今地靣上所有不同
趙順孫孟子纂疏曰滕國在漢沛郡公邱縣東南薛國
即漢魯國薛縣與滕相宻邇
宻國在今寧州阮國在今涇州共阮地今有共池侵阮
徂共盖侵阮直至共之地也
方十里者以開方法計之為九百夫方百里者以開法
[003-3b]
計之為九萬夫
傅寅同叔禹貢集解曰禹之治水皆自下而上曰治水
者必使其下能容而有餘易泄而無礙然後可以安受
上流而不至於衝激以生怒又曰治其最下而速其行
通其旁流而使其中無停積之患則河之大體無足憂

蔣鳴玉曰川西皆岷岷北流為洮入黄河南流入川為
大江此知岷峩總是一山只横障西南二處為異耳今
[003-4a]
江水果隨岷峩至嘉睂直下中間如嶲州之大渡沫水
夹江之青衣犍為之漢水無不湊集至嘉定為一都聚
合之禹貢岷山導江一語地勢惬合漢水/記考
趙氏德曰轉附作轉鮒屬莱州
張方平曰國家都陳留當四通五達之道非若雍洛有
山川足恃倚重兵以立國耳後䝉古取襄鄧入漢濟江
長驅南下多用郝經䇿得宋之奏議周知其形勝要害
與其守禦之䇿用其所保反而攻之我無借箸聚米之
[003-4b]
勞而彼之地圖兵畧皆轉而授於我矣此亦後事之師
不可以不戒也
宋史地理志楚州淮隂縣嘉定七年徙治八里莊
程大昌曰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皆在秦闗之東漢闗
之西
隋大業改漢津縣曰漢陽寰宇記云以在漢水之南章
山之陽故名
雲梯闗海口濶處凡十四五里或七八里安東而上大
[003-5a]
約二三里此即禹貢以来淮水入海之道也
説文云陶再成邱也在濟隂夏書曰東至于陶邱陶邱
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陶唐氏
元史地理志元起朔漠併西域平西夏㓕女真臣髙麗
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踰隂山西極
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盖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
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
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
[003-5b]
唐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臨川朱思本曰大概河源東北流所厯皆西畨地至蘭
州凡四千五百餘里始入中國又東北流至邊外地凡
二千五百餘里始入河東境内又南流至河中凡一千
八百餘里通計九千餘里
郭璞註山經泰陸之水曰大陸水今鉅鹿北廣平澤即
其水
郭氏註岷山為大江所出崃山為南江所出崌山為北
[003-6a]
江所出
山海經曰岷三江首又曰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
江出髙山郭注今江出汶山郡升遷縣岷山至廣陵郡
入海汶山即岷山字異義/同見史記夏本紀
郭氏曰白水在梓潼白水縣源從臨洮之西西傾山来
經沓中東流通隂平至漢壽縣入潛
禹貢之水有散見於一州而復總見於導水條者渭與
洛是也所以陳氏櫟于導渭自鳥鼠同穴曰灃涇漆沮
[003-6b]
皆入渭渭入河東㑹于灃即灃水攸同也東㑹于涇即
涇屬於渭汭也東過漆沮即漆沮既從也灃涇大與渭
並故曰㑹既得灃涇渭愈大漆沮皆小故曰過前分言
於雍而自源徂流言于此也新安陳氏于導洛自熊耳
曰此即豫州伊洛瀍澗之源流也澗瀍伊皆入洛而洛
入河耳又有散見上文各州而復總結於末者九州攸
同六句是也所以陳氏大猷曰禹貢書法簡嚴經于毎
州惟舉一隅至此總結之以見九州之所同如宅土惟
[003-7a]
言于兖雍故此以四隩既宅總之旅山惟言於梁雍故
此以九山刋旅總之經所載之川澤雖多然九州之川
澤不止是也故以九州九澤之滌陂總之經雖各載達
河之道而四方之趨帝都者不止是也故以四海㑹同
總之
蔡傳豫州去帝都最近豫之東境徑自入河豫之西境
則浮于洛而後至河也案豫州東境并無河惟北境有
之當改東境作北境以上與荆州至于南河合豫州本
[003-7b]
傳北距大河合蔡氏毎自忘前語何邪
書傳㑹選既修太原下引朱子曰從太原至岳陽皆修
之也他所舉山川皆先地後績者覩成功而言也壺口
梁岐太原皆先績後地者本用功之始而言也豈治有
難易歟恒衛既從又引東莱吕氏曰言水土平於田賦
之前者其害大當先治之也言于田賦之後者其害小
徐治之也並當採入集傳
張説郭震行狀云初安西南有毒河源逺在葱嶺西北
[003-8a]
河岸百歩人畜踏之者輒死公威振西域所向無不從
者因驗圖經知其源率兵三萬人厯于闐康居大食等
國所過之國令供資粮仍署其國王為左右總管率兵
前進北至葱嶺牙帳前十二國王兵百餘萬其河源上
有大樹髙千餘尺垂隂數頃大軍至日有黄龍繞樹以
口吐毒氣而拒官軍三軍悉覩焉公手書操檄文令左
拾遺張宣抗聲讀之畢黄龍解樹而下公率諸軍誅之數
日方倒聚而焚焉河源且絶數十里内悉為良田
[003-8b]
王少伯出塞詩但使龍城飛將在徧閲文苑英華凡十
數本並同惟宋槧本王荆公百家詩選龍作盧或者頗
以為疑来質余余曰盧是也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匃奴
號曰飛將軍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為北平郡又名平
州治盧龍縣唐時有盧龍府盧龍軍杜氏通典盧龍塞
在縣西北二百里其土色黒山如龍形故名若龍城見
漢書匃奴傳五月大㑹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崔浩曰
西方胡皆事龍神故名大㑹處為龍城所以唐竇威出
[003-9a]
塞潛軍度馬邑揚斾捲龍城楊烱從軍行牙璋辭鳯闕
鐵騎繞龍城沈佺期雜詩誰能將旌鼔一為取龍城即
王少伯又從軍行去為龍城戰正直胡兵襲則龍城明
明屬匃奴中豈得冠於飛將上哉龍城一名龍庭班
固燕然山銘躡冐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註曰龍庭
單于祭天所是也或曰宋槧本竟如是莫可擬議乎余
曰亦不然如謝眺據南史改作朓耿緯據唐書改作湋
莱州據李頎集則作蔡州浛涯縣據通典則作洭他尚
[003-9b]
不可勝數善乎顔介有言校定書籍夫何容易自劉向
揚雄方稱此職世豈有劉揚其人者乎要事求有據不
敢憑臆以決亦可矣
通典山陽漢射陽縣地晉立山陽郡或云漢吳王濞反
於廣陵山陽王率衆於此拒之因以山陽為名按漢有
兩山陽王一元帝之子名康曽徙為山陽王既與呉楚
反時絶不相及一梁孝王之子名定景帝中六年立為
山陽王亦後于吳楚之反者十年盖吳楚反梁孝王以
[003-10a]
兵捍之孝王在諸子固未嘗王孝王殁景帝始順太后
意分梁地為五而盡立其諸子吳王濞初起兵于廣陵
西渉淮並將楚兵破梁于棘壁乗鋭而前固未聞有人
拒之於射陽者且射陽亦非梁所屬安得定於此拒之

通鑑元狩元年驃騎將軍去病深入二千餘里四年驃
騎將軍出代右北平二千餘里太初二年浚稽將軍趙
破奴出朔方西北二千餘里本始二年田廣明范明友
[003-10b]
韓増趙充國田順期以出塞各二千餘里無至三千里者東
漢永元元年竇憲耿秉至出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永元三
年憲欲滅匃奴遣耿䕫任尚破北單于於金㣲山出塞五千
餘里而還自漢出師未嘗至也兩漢追匃奴有里數者僅此
宋史韓世忠列傳初世忠謂敵至必登金山廟觀我虛
實迺遣兵百人伏廟中百人伏岸滸約聞鼓聲岸兵先
入廟兵共擊之金人果五騎闖入廟兵喜先鼔而出僅
得二人逸其三中有絳袍玉帶既墜而復馳者詰之乃
[003-11a]
烏珠也按續資治通鑑綱目宋元通鑑金山之下廟之
上並有龍王二字曽親至其地疑之當時烏珠軍江南
太乙貝勒軍江北韓世忠以海艦泊金山下烏珠不得
絶江豈能輕騎至龍王廟且既覺而復能浮江去耶或
曰當時有沙洲故諺云金烏珠騎馬上金山此尤無稽
之談也昔在崑山輯
大清一統志至鎮江府得舊本三山志載龍王廟北宋
時在銀山上非金山也然後知修宋史者以其時龍王
[003-11b]
廟在金山故實以金山而不知於兵機地形失之逺矣
大清一統志大清河在厯城縣北自齊河縣流入又東北
入濟陽縣界其上流即古濟水也小清河在厯城縣北
即古濼水也臣按自漢至隋唐惟有濟水杜佑始有清
河之名宋南渡後始有大小清河之分于欽齊乘以大
清為古濟水而以小清為劉豫所導後人皆沿其説其
實非也以水經注元和志寰宇記諸書考之濟水最南
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者小清所經自厯城以東如章
[003-12a]
邱鄒平長山新城髙苑博興樂安諸縣皆古濟水所行
而大清所經自厯城以上至東阿固皆濟水故道而自
厯城東北如濟陽齊東青城諸縣則皆古漯水所行蒲
臺以北則古河水所經盖唐宋時河行漯川其後大清
兼行河漯二川其小清所行則斷為濟水故道也
淮安府清河縣臣按清河有三一曰清泗今縣所取名
一曰清濟在今山東東平州界一曰清淇在今直隸廣
平府界即古清河郡也
[003-12b]
宋史河渠志熙寧十年七月乙丑河大決於澶州曹村
澶淵北流斷絶河道南徙東匯于梁山張澤濼分為二
𣲖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縣
四十五而濮齊鄆徐尤甚壞田逾三十萬頃
元和志兖州乾封縣汶水源出縣東北原山西南流經
縣治南去縣三里又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述征記曰
泰山郡水皆名汶按今乾封縣界凡有五汶皆源别而
流同也
[003-13a]
金史河渠志都水監田櫟上言前代每遇古堤南決多
經南北清河分流南清河北下有枯河數道河水流
其中者長至七八分北清河乃濟水故道可容二三分
而已
元史河渠志賈魯嘗言用物之效草雖至柔柔能狎水水
漬之生泥泥與草并力重如碇然維持夹輔纜索之功
實多
宋史河渠志徽宗宣和三年詔曰江淮漕運尚矣春秋
[003-13b]
時吳穿䢴溝漢吳王濞開䢴溝通道海陵隋開䢴溝自
山陽至揚子入江
王宗沭曰海州東海口在州東一十五里黄淮之正流
於此入海安東縣張網海口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黄淮
之支流於此入海
金史食貨志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濼水退地甚廣遣使
安置屯田自是為平陸矣今東平州西十八里有積水
湖尚其遺跡
[003-14a]
鉅野縣東五里有大野澤今涸為平陸其東偏為南旺
湖在汶上縣
水經注汶水西南逕桃鄉縣故城西世所謂鄣城也按
汶上縣東北四十里有桃城在汶水南東平州東七十
里有鄣城在汶水北酈氏合而一之非也
黄宗羲今水經序曰余越人也以越水證之以曹娥江
為浦陽江以姚江為大江之竒分苕水出山隂縣具區
在餘姚縣沔水至餘姚入海皆錯誤之大者
[003-14b]
河水源出吐畨朶甘思之南曰星宿海又名火燉腦兒
其地在中國西南直四川馬湖府之正西三千餘里雲
南麗江府之西北一千五百里較之崑崙胡名騰乞里
塔者殆為近焉
天下之潮皆一日兩汛惟瓊海之潮半月東流半月西
流潮之大小隨長短星不係日之盛衰
郭璞山海經注曰諸水所出又與水經違錯以為凡山
川或有同名而異實或同實而異名或一實而數名似
[003-15a]
是而非似非而是且厯代久逺古今變易語有楚夏名
號不同未得詳也
景范湖廣總論曰以天下形勢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
南形勢言之則重在武昌以一省之勢言之則重在荆

龍門山在韓城縣東北八十里與山西河津縣分界北
魏志梁山北有龍門山故龍門亦兼梁山之稱隋大業
十三年李淵遣王長諧等自梁山濟營于河西以待大
[003-15b]
軍即龍門也
黄河在韓城縣東五十里自延安府宜川縣流入境厯
龍門口而下有禹門渡通山西河津縣寰宇記龍門山
北有河口畧似龍門而不能通相傳鯀治水時所鑿績
用弗成今名錯開河
龍門闗在韓城縣東北龍門山後周時所立最為險阨
或云闗之下即禹門渡
舊唐書禮儀志天寶十載正月遣頴王府長史甘守黙
[003-16a]
祭霍山應聖公始列為五鎮
唐書李吉甫列傳魏博田季安疾甚吉甫請任薛平為義
成節度使以重兵控邢洺因圖上河北險要所在帝張
於浴堂門壁每議河北事必指吉甫曰朕日按圖信如
卿料矣
羊祜列傳祜以孟獻營武牢而鄭人懼晏弱城東陽而
莱子服乃進據險要開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奪吳人之
資石城以西盡為晉有自是前後降者不絶
[003-16b]
涇野吕氏曰鹽池之成以大河北自蒲州折而東向轉
曲之間漸積畜匯有此奥衍今陕西花馬池鹽亦近黄
河折流之處理或然也故唐博士崔敖曰鹽池乃黄河
隂潛之功浸滛中條融為巨浸盖有所見矣
解州志曰解鹽池堯時洪水方殷池尚淤泥禹貢鹽絺
但見青州周官有盬鹽謂不煉治而成盖解鹽也故圖
經引穆天子傳有安邑觀鹽池之語
宋白曰華隂分秦晉之境邊晉之西則曰隂晉邊秦之
[003-17a]
東則曰寧秦
胡三省通鑑註曰平原本齊地髙帝置郡禹䟽九河皆
在平原渤海郡界
又曰終南山横亘闗中南靣西起秦隴東徹藍田凡雍
&KR1307鄠長安萬年相去且八百里而連綿峙據其南者
皆此一山也
唐書天文志宋元嘉中南征林邑五月立表望之日在
表北交州影在表南三寸林邑九寸一分交州去洛水
[003-17b]
陸路九千里盖山川回折使之然以表考其弦當五千乎
書疏云衡即古横字漳水横流入河故曰横漳鄭康成
亦云横漳漳水横流深州志黄河北流漳水東注之河
縱而漳横故曰横漳
歐陽修嘗謂開河如放火不開如失火與其勞人不如
勿開
任伯雨奏禹之治水不獨行所無事亦未嘗不因其變
以導之盖河流混濁泥沙相半流行既久迤邐淤澱則
[003-18a]
久而必決者勢也或北而東或東而北亦安可以人力
制哉為今之䇿正宜因其所向寛立隄防約攔水勢使
不至大段漫流而已
漳河源於西山由磁州洺川南入冀州新河鎮與胡盧
即大陸非也備録胡盧河在寜晉縣東南二十里連/大陸澤判然二處在新河縣又似一處云胡盧河大
陸澤之/俗名合流其後變徙入於大河神宗熙寧三年詔程
昉王廣㢘相視四年開修
元豐元年二府奏事語及淤田之利帝曰大河源深流
[003-18b]
長皆山川膏腴滲漉故灌溉民田可以變斥鹵而為肥
沃朕取淤土親甞極為潤膩
熙寜九年劉瑾言楚州寶應縣泥港射馬港山陽縣渡
塘溝龍興浦淮隂縣青州澗等可興置欲令逐路轉運
司選官覆按
古北口外舊有小興州大興州宜興縣鳯州等處宋蘇
轍古北道中詩亂山環合疑無路小徑縈廻長傍溪彷
彿夢中㝷蜀道興州東谷鳯州西明初隸版圖永樂中
[003-19a]
棄大寧淪沙漠矣
元和志晉澤在晉陽縣西南六里隋開皇六年引晉水
溉稻田周廻四十一里
通典枯絳渠在經城縣界在絳水之東者古兖州域絳
水之西則古冀州域也經城縣在今順德府廣宗縣東
二十里
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沇東至温縣西北為濟水又南
當鞏之北南入于河入河而南截度河南岸溢滎澤今
[003-19b]
無水成平地
括地志滎陽城在今滎澤縣西南十七里殷之敖地也
亦曰隞在隞山之陽戰國時韓曰滎陽
滎澤在滎澤縣治南今縣本禹貢溢為滎之地
敖山在河隂縣西二十里皇甫謐曰仲丁自亳徙囂即
敖也
鞏城在今鞏縣西南三十里周鞏伯邑漢置縣隋大業
初方移治洛口今縣治也在河南府東一百三十里東
[003-20a]
至鄭州汜水縣六十里北至懷慶府温縣二十五里
故温城在今温縣西南三十里周畿内國漢置縣于此
唐方徙今治在懷慶府東南五十里又東南至鄭州汜
水縣二十五里
晉書地理志古者有分土而無分民若乃大者跨州連
郡小則十有餘城以戸口為差降畧封疆之逺近所謂
分民自漢始也
今水經曰黒龍江入松花江松花江入混同江混同江
[003-20b]
入海此語不確再考
又曰大江過城陵磯下合洞庭諸水逕岳州府臨湘縣
其流清者為洞庭濁者為大江
四鎮之増為五也自隋開皇間始
元和郡縣圖志寧州定平縣隋大業十年于此築城置
棗社驛
故鉏城在滑州衛南縣東十五里左氏后羿自鉏遷于
窮石是也
[003-21a]
泗州宿遷縣淮水入縣境南與楚州山陽縣分中流為

解縣與安邑縣鹽池總謂之兩池官置使以領之每歳
收利納一百六十萬貫
郭林宗墳在汾州介休縣東三里周武帝時除天下碑
惟林宗碑詔特留
古諺曰襄陽無西以其西逼萬山邔無東以其東逼漢
江界促近也
[003-21b]
湯居亳與葛為鄰寰宇記曰相去八十里
中牟縣西北七里有圃田澤范守已據穆天子傳以為
自洧川之北直抵中牟之西東連尉氏西接新鄭周廻
三百餘里總謂之圃田穆天子傳天子次于軍邱以畋
于藪鄭詩叔在藪火烈具舉而左傳所云取人于萑苻
之澤是皆其地矣今中牟得其地什之四洧川尉氏各
什之三
大學衍義補曰周以前河之勢自西而東而北漢以後
[003-22a]
河之勢自西而北而東宋以後迄于今則自西而東而
又之南矣
洪武十八年三十一年及永樂初年皆詔令河南山東
等處荒田許民儘力開墾永不起科
宋紹興二十一年知臨江軍王伯淮奏曰清江縣有税
錢四十餘貫苗米四百餘石人煙田産並在髙安經界
既定兩縣隨産認税于是清江有税無田髙安有田無
税清江不免以無田之税増均於原額之田髙安即以
[003-22b]
無税之田减均于原額之税是髙安得偏輕之利清江
得偏重之害矣
曲洧新聞曰雒陽西至新安道路平曠自新安西至潼闗
殆四百里重岡疊阜連綿不絶終日走硖中亡方軌列
騎處其間硖石及靈寶閿鄉間尤為險要古之崤函在
此真所謂百二重闗也周在東不能西禦秦唐在西不
能東禦祿山悲夫
懷慶府知府紀誡疏曰如西華縣志洪武二十四年在
[003-23a]
冊地止一千九百九十四頃有竒嘉靖十一年新丈地
一萬九千七百七十頃有竒永城縣原地一千五百三
十頃有竒嘉靖十一年新丈出二萬六千六百一十九
頃有竒二縣如此他縣可知是土地實増倍于其舊則
粮宜増而不増而顧以其粮分灑之此輕者益見其輕
也至河内縣原編戸一百二十餘里今併為八十三里
修武縣原編戸六十里今併為二十九里他縣亦皆類
是人逃而地漸荒則土地已非其舊夫粮宜减而不减
[003-23b]
而復以其粮包賠之此重者益重無怪乎懷慶之民日
困征輸而卒無以自安也
渦河在淮之北商船自淮入渦至河南祥符縣銅瓦廂在/縣
西北二/十五里以達陽武陽武去衛河只六十里此元人陸運
之故道也倘漕河中梗河道未能遽復而又不經黄河
之險此亦備急之一䇿也
玉堂嘉話王黄華論汴河前宋以洛河入汴為京西漕
路其後黄河徙南洛水舊道斷絶今汴河名存其實止
[003-24a]
是京索須三水自滎澤南入汴河故道行流
越王句踐世家越王曰夏路以左劉氏云楚適諸夏路
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為左故云夏路以左
括地志故長城在鄧州内鄉縣東七十五里南入穰縣
北連翼望山無土之處累石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
彊中國多築列城于北方以適華夏號為方城
程大昌禹貢論曰孔頴達謂江南人呼水無大小皆曰
江此特後世語耳古何嘗有是歟經自岷江以外無得
[003-24b]
名江者漢水之大幾與江埒其未入江也止得名漢不
得名江安有潯陽間九小流者方趨江未至而肯以江
命之乎不獨江也淮河濟三名者其正派得之外此無
有混言者濟之于河猶不得附借其名而江漢分枝僅
得目為沱潛其嚴于名稱大抵如此
又曰太湖一湖而得名五湖昭餘祁一澤而得名九澤
鼂氏謂未易可以必其得數之因其説通也
括地志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
[003-25a]
近也故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張良

志稱漢中入闗之道有三而入蜀中之道有二所謂入
闗中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儻駱道三曰子午道
也所謂入蜀中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倉闗道
也今由闗中以趨漢中由漢中以趨蜀中者謂棧道其
北道即古之褒斜南道即古之金牛而子午儻駱以及
米倉之道用之者或鮮矣
[003-25b]
隴山在隴州西北六十里即隴坂也又有小隴山在州
西八十里一名闗山以近隴闗即大/震而名也山長八十
里路通臨鞏
太白山在乾州武功縣西南九十里亦謂之太一山五
經要義武功有太一山一名終南盖終南南山之總名
也張衡西京賦云終南太一是則非一山矣山接&KR1307
及盩厔縣界北去長安三百里故俗云武功太白去天
三百案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乃辛氏三秦記中/語若璩但稱俗云蓋偶未考謹附訂于此六典闗
[003-26a]
内道名山曰太白栁宗元云其地寒冰雪積之未嘗已
又南十里為武功山杜彦達曰太白南連武功最為秀
傑冬夏積雪望之皓然故云太白也軍行山下不得鳴
鼓角鳴則風雨暴至又山半有横雲如瀑布則澍雨諺
云南山瀑布非朝即暮是也
惇物山在武功縣東南二百里漢志注縣東有垂山古
文以為惇物孔氏曰敦物即太華山似誤
武闗在商州東百八十里輿程記自武闗西北行四百
[003-26b]
十里至藍田縣皆行山中至藍田始出險就平云
岐陽廢縣在岐山縣東北五十里唐貞觀七年置周太
王居岐之陽即此
岐山在岐山縣東北十里一名天柱山其峯髙峻狀若
柱然六典闗内道名山曰岐山俗名鳯皇堆山之南周
原在焉即太王所居詩周原膴膴是也志云原東西横
亘肥美寛平在今縣東北四十里
宋白曰自興元東北至長安取駱谷路不過六百五十
[003-27a]
二里是往来之道莫便於駱谷也而五季以来駱谷漸
成荒塞何歟
鄭曉解大野既豬曰由是上源之来是澤有以受之下
流之去是澤有以泄之始得而豬矣
解揚州曰今按地勢山起于西北澤匯于東南東南地
卑萬水所凑揚州是也彭蠡在揚州西南合江南江東
江西諸水以為澤三江在揚州東南分東江松江婁江
諸水以為名
[003-27b]
解浮于江沱潛漢曰禹貢之記貢道者如記二水曰浮
于淮泗非謂近泗之地必由淮入泗也此荆州近于漢
者則徑浮于漢不必自江而入漢也近于潛者則徑浮
于潛而入漢亦不必自江也沱自華容縣出于江入于
沔沔即漢也由江入沱由沱入漢一路也潛自漢出至
潛江縣入于江由江入潛由潛入漢一路也
又曰江至東陵而北合于漢漢至大别而南入于江
孔安國曰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
[003-28a]
為營州始置十二州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
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燕齊遼逺分燕置幽州分齊置營
州金履祥曰分冀州自衛水以北為并州醫無閭之地
為幽州碣石以東接青州之北為營州是為十有二州

河渠書禹功施於三代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
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㑹文穎曰即今
官渡水也盖為二流一南經陽武為官渡水一東經大
[003-28b]
梁城即河溝今之汴河是也
韓邦竒曰古時汳泗皆在河之東南故灉入泗今河徙
而南灉在河西泗在河東灉為河截斷不復能入泗矣
王氏炎曰王莽時河行漯川大河不行于大邳之北而
遂行於相魏之南則山澤在河之瀕者支川與河之相
貫者悉皆易位而與禹貢不合矣
肇域記滎陽縣北三十里有鴻溝應邵曰鴻溝在滎陽
故城在/滎澤東南二十里
[003-29a]
河渠書索隠引張華云大梁城在浚儀縣北縣西北渠
水東經此城南又北屈分為二渠其一渠東南流是始
皇所鑿引河水以灌大梁謂之鴻溝楚漢㑹此處也其一
渠東經陽武縣南為官渡水
寶應縣志運河隄自黄浦至界首長八十里即唐李吉
甫所築平津堰也
邵二泉禹貢岷山導江之簡曰江漢水漲彭蠡鬱不流
逆為巨浸無仰其入而有賴其遏彼不遏則此不積所
[003-29b]
謂匯也者如此故曰北㑹于匯匯言其外也蠡言其内
也于匯不于彭蠡勢則然也盖實志也江水濬發最在
上流其次則漢自北入其次則彭蠡自南入三水並持
而東則江為中江漢為南江彭蠡所入為北江可知矣非
判然異派之謂也且江漢之合茫然一水唯見其為江
也不見其漢也故曰中江曰北江然其勢則相敵也故
曰江漢朝宗凡集傳謂經誤者非是餘干張克修云寶
亦云
[003-30a]
王禕子充水經序曰經云江水東逕永安宫南則昭烈
託孤於武侯之地也又其言北縣名多曹氏時置南縣
名多孫氏時置是又若三國以後人所為也又曰意者
桑欽本成帝時人實為此書及郭酈二氏為傳注咸附
益之而璞晉人道元後魏人也
王子充曰十二野所以分天之綱者也其要在明乎躔
度而已九州所以分地之紀者也其要在明乎疆界而

[003-30b]
方輿勝覽禹貢梁州之山四岷嶓蔡䝉西山皆岷北山
皆嶓南山皆蒙也
析支在河州西南徼外禹貢雍州有崑崙析支應劭曰
析支在河闗西南千餘里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後漢
西羌傳自河闗之西濵于賜支至于河首綿地千里皆
羌地賜支即禹貢析支也水經注引司馬彪曰自賜支
以西濵于河首羌居其右河東流屈而東北經賜支之
地是為河曲
[003-31a]
宋河渠志趙伯昌言唐黜陟使李承建捍海堰是承既
建常豐堰于山陽又于鹽城海門建此堰亦竒矣哉但
混為一者則非常豐在山陽東南
華陽國志元鼎六年分廣漢郡為武都郡屬縣九東接
梓潼西接天水北接始平
郏亶水利書曰臣嘗論天下之水以十分率之自淮而
北五分由九河入海書所謂同為逆河入于海是也自
淮而南五分三江入海書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
[003-31b]

單鍔吳中水利書曰嘗觀考工記善溝者水潄之善
防者水滛之盖謂上水湍流峻急則自然下水泥沙潄
去矣
錢有威曰昔周夏二公治水吳中民初不便詢諸父老
父老對曰相公開河功多怨少千載之後功在怨磨二
公斷而行之功施到今
屠隆曰昔人之推水學者曰郏亶曰單鍔郏亶詳于治
[003-32a]
田單鍔詳於治水兼而用之水政舉矣
歸子顧請治呉松江疏宋時江靣原濶九里可敵千浦
故與錢塘揚子並稱三江
今四川廣安大竹渠縣鄰水巴州通江南江達州東鄉
太平凡十州縣皆漢宕渠縣地而故城則在渠縣至今
營山縣界有巖渠廢縣乃梁置非漢縣也
舊唐書地理志海州東海縣縣治鬱州四靣環海
又曰自至德後中原多故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
[003-32b]
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節度使上元元年
九月置南都以荆州為江陵府
又曰荆南節度使劍南西川節度使淮南節度使皆使
親王領之
又曰東京在西京之東八百五十里
又曰武德三年置瓜州五年改為西沙州皆治於三
危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又曰沙州壽昌縣漢龍勒縣地陽闗在縣西六里玉門
[003-33a]
闗在縣西北一百一十八里
又曰武州將利縣今階/州秦漢白馬氐之地漢置武都郡
并縣愚按元和志將利縣本漢羌道縣地非武都縣地
也後魏宣武帝於武都鎮城仙陵山/之東復置武都郡廢帝
改曰武州唐因之
朏明曰景范云均州禹貢雍豫二州境最合為不知者
將雍改作荆非也
朏明又細考均州為雍豫州境亦非盖唐宋之均州自
[003-33b]
為郡兼領鄖鄉即今鄖縣鄖西縣地也此二縣與商州
上津縣此指/唐接界謂之雍豫二境則可今均州屬襄陽
府而明成化間别以鄖縣置鄖陽府則此州直為豫州
之地不得言二州之境也鄖及鄖西亦當屬豫其漢南
諸縣則荆也
三國志董昭傳太祖將征烏丸患軍粮難致鑿平虜泉
州二渠入海通運昭所建也
陳湯每過城邑山川常登望鄧艾每見髙山大澤輒規
[003-34a]
度指畫軍營處所
元人進金史表曰勁卒擣居庸闗北拊其背大軍出紫
荆口南搤其吭此古今都燕者防患之明驗也
又曰西北之山東起醫無閭西接太行其為要害之闗
曰紫荆居庸倒馬居庸巖險易守倒馬去燕稍逺紫荆
則跨於居庸而近於倒馬金人知守居庸不知扼紫荆
非失計耶
楊守謙每閲紫荆輿圖見所謂五虎嶺者為元人敗金
[003-34b]
之處則汗流浃背神不怡者累日嗚呼勞臣志士之心
事至今猶可以歎息也
紀陟有言疆界雖逺險要必争之地不過數四猶人六尺
之軀要害亦數處耳大江之南上流之要害江陵武昌
襄陽九江是也江水源於岷山下䕫峡而抵荆楚則江
陵為之都㑹嶓冡導漾東流為漢漢沔之上則襄陽為
之都㑹諸葛亮謂荆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㑹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沅湘諸水合洞庭而輸之江
[003-35a]
則武昌為之都㑹豫章西江與鄱陽之浸匯于湓口則
九江為之都㑹昔人言天下之勢秦蜀為首東南為尾
中原為脊周瑜語孫權曰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庾翼謂襄陽西接梁益與闗隴咫尺北去河雒不盈千
里進可以掃蕩秦越退可以保據上流岳飛謂襄陽等
六郡為恢復中原基本此用荆襄以制中原之䇿也孫
氏奄有公安江陵都武昌鄂州江南已定遂定都建業
江左以来但有揚荆湘江梁益交廣荆揚二州為天下
[003-35b]
根本陸抗有言無江陵是無荆州也無荆州是無吳也
江陵有急當傾國争之是故江淮所恃以為藩籬者江
陵也江陵所恃以為唇齒者襄陽也此用荆襄以固東
南之䇿也
元有得宋奏議以獻者下諸將議郝經獻議曰彼之素
論謂有荆襄則可以保淮甸有淮甸則可以保江南先
是我有荆襄有淮甸上流皆自失之今當先荆後淮先
淮後江從彼所保以為吾所攻
[003-36a]
王宗沐建議於萬厯曰唐都秦右據岷凉左通陕渭有
險則天寶興元乗其便無水則㑹昌大中受其貧宋都
梁背負大河靣接淮泗有水則景德元祐享其全無險
則宣和靖康受其病國家都燕北有居庸醫無閭以為
城南有大海以為池天造地設山環水衛而自塞其利
者何也都燕之受海猶憑左臂從腋下取物也置海漕
而専力於河一夫大呼萬櫓皆停腰脊咽喉之譬先臣
邱濬之諄復者不可不慮也
[003-36b]
 
 
 
 
 
 
 
 潛邱劄記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