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h0087 重修宣和博古圖-宋-王黼 (master)


[018-1a]
欽定四庫全書
 重修宣和博古圖卷十八
  簠簋豆鋪總說
   簠簋四器/
    周
     叔邦父簠銘二十二字/
     太師望簋銘一十八字/
     亰叔簋銘一十一字/
[018-1b]
     素簋
   豆六器/
    周四器/
     魚豆
     疑生豆銘八字/
    蟠虺豆一
    蟠虺豆二
   漢二器/
[018-2a]
     輕重雷紋豆一
     輕重雷紋豆二
   鋪一器/
    周
     劉公鋪銘一十字/
  甗錠揔說
   甗一十四器/
    商七器/
[018-2b]
     父己甗一銘三字/
     父己甗二銘七字/
     父乙甗銘四字/
     祖己甗銘六字/
     鬲甗一銘一字/
     鬲甗二銘一字/
     饕餮甗
    周五器/
[018-3a]
     垂花雷紋甗
     盤雲饕餮甗
     雷紋饕餮甗
     純素甗一
     純素甗二
    漢二器/
     偃耳甗
     直耳甗
[018-3b]
   錠一器/
    漢
     虹燭錠銘一十八字/
[018-4a]
  簠簋豆鋪總說
禮始於因人情而為之盖以義起而制之使歸於中而
已明以交人幽以交神無所不用必寓諸器而後行則
簠簋之屬由是而陳焉然去古既逺禮文寖失况遭秦
滅學之後其書焚矣疑以傳疑而無所考證則諸儒臨
時泛起臆說無足觀者故見於禮圖則以簠為外方而
内圜以簋為外圜而内方穴其中以實稻梁黍稷又皆
刻木為之上作龜盖以體蟲鏤之飾而去古益逺矣曽
[018-4b]
不知簠盛加膳簋盛常膳皆熟食用匕之器若如禮圖
則略無食器之用今三代之器方圜異制且可以用匕
而食復出於冶鑄之妙而銘載燦然則先王制作尚及
論也豈刻木鏤形者所能髣髴哉至於豆則乃其實水
土之品亦所以養其隂者夏以楬豆商以玉豆周以獻
豆制作雖殊所以為實濡物之器則一也昔醢人掌四
豆之實凡祭祀供薦羞則豆之用於祭祀者如此士昏
禮設六豆於房中則豆之陳於昏禮者如此以之示慈
[018-5a]
惠訓恭儉之饗亦待此以有行者也是以天子之豆二
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七
凡以尚徳也鄉老六十者三七十者四八十者五九十
者六凡以尚齒也然則用豆之義其可忽諸嘗考制字
之法禮必從豆以禮之不可廢也豐必從豆以時之不
可緩也戲必從豆以交際之不可忘也故孔子於造次
之間與夫答問之際嘗眷眷於此者盖為是爾若夫劉
公鋪與夫君養鋪之二器舊以其鋪之聲與簠相近因
[018-5b]
以附諸簠今考簠之器方而鋪之器圜又自與豆登略
無少異故其銘前曰君作養鋪而疑生之豆亦曰養豆
[018-6a]


[018-7a]
右髙三寸四分深二寸一分口徑長一尺闊八寸一分
容四升一合重四斤八兩兩耳銘二十二字曰叔邦父
莫知其誰特春秋轅氏名邦盖季晳之子也今所藏寅
簋銘曰叔邦父豈非一種器耶曰用征用行則叔夜鼎
亦銘以征以行按王安石字說征正行也凡言征者皆
以正行銘之臣有從君之義故又繼之曰用從君王是
器飾以蟠螭周以重雷耳作螭首實周器也
[018-8a]


[018-9a]
右通盖髙六寸七分深二寸八分口徑長七寸二分闊
五寸腹徑長七寸九分闊五寸六分容三升七合共重
八斤十有四兩兩耳四足銘共一十八字曰太師小子
師望作䵼彝按齊世譜太公出於姜姓而呂其氏也故
曰呂尚西伯獵於渭陽得尚與語說之曰自吾先君太
公云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
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銘曰太師者語
其官也曰望者語其號也曰小子則孤寡不穀侯王自
[018-9b]
稱之義也今簋也而謂之䵼彝盖䵼訓煮熟食簋盛黍
稷惟熟然後可食耳
[018-10a]


[018-11a]
右通盖髙六寸二分深三寸口徑長六寸八分闊五寸
腹徑長七寸一分闊五寸三分容四升共重五斤十有
二兩兩耳四足銘十一字按春秋隱公元年經書鄭伯
克段于鄢左傳言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公
叔段姜氏愛叔段請京邑使居之因謂之京城大叔者
疑出於是也諸簋銘款有言旅簋有言寳簋而此曰饗
者因饗禮以錫其器若彤弓言一朝饗之者是也
[018-12a]
 
 
 
 
 
 
 
 
[018-12b]
右髙四寸二分深一寸六分口徑長八寸四分闊七寸
七分腹徑長九寸闊八寸二分容三升重五斤十有二
兩兩耳無銘是器如豆而方如鋪而橢要當歸之簋然
其下四面作䟽櫺之状則又與他簋特異豈為簋之制
則同而種種施其智巧則不同耳古人制器類皆如是
[018-13a]
 
 
 
 
 
 
 
 
[018-13b]
右髙五寸二分深一寸八分口徑七寸六分足徑五寸
四分容二升五合重三斤一十兩無銘夫豆盛濡物則
醢菹在焉是器飾以魚鱗而魚醢物之屬又為豐年衆
多之兆故詩言衆維魚矣寳維豐年古之以多為貴者
莫不取此
[018-14a]


[018-15a]
右髙四寸五分口徑五寸四分重二斤一兩銘八字單
疑生考之傳記無見惟周有單穆公號為盛族然所謂
疑生者盖指其名若左氏言寤生書言宜生皆言其名
也此器上若盤狀而復穿鏤於濡物宜非所設然純旁
尚餘四拱意其必有承盤是必亡之矣
[018-16a]


[018-17a]
前一器髙七寸深一寸二分口徑七寸四分足徑六寸
容二升重六斤有半無銘
後一器髙七寸二分深一寸一分口徑七寸四分足徑
五寸五分容二升重六斤十有二兩無銘
右按禮家言木曰豆竹曰籩瓦曰豋今豆以銅為之則
知禮家之學多出漢儒臆度爾盖昔人於彝器未始不
用銅也此二器皆著以蟠虺亦與著饕餮以革貪得同
意是器周物周官言用豆之禮為詳宜其設飾者致理
[018-17b]
為多也
[018-18a]


[018-19a]
 
 
 
 
 
 
 
 
[018-19b]
前一器通盖髙六寸九分深四寸口徑五寸七分容五
升有半共重五斤九兩兩耳無銘
後一器髙六寸深四寸一分口徑五寸七分容五升重
四斤十有二兩兩耳闕盖無銘
右二器皆以雷紋為飾或輕或重非它紋之比下作垂
花前盖端状荇葉間錯粟紋與漢鼎盖全相類其為漢
器無疑
[018-20a]


[018-21a]
右髙五寸五分深一寸六分口徑七寸六分容二升三
合重五斤銘十字按周靈王時有劉定公景王時有劉
獻公此曰劉公未審其誰也然言公而不言諡以其劉
公自作是器追享杜嬬宜乎不言其謚也劉字當從卯
金刀而說文止有鎦字從卯金田此以又易田乃近刀
意而許慎解金字今聲也下從土□注兩旁象金生於
土中此去其聲單取生金意其省文如此曰杜嬬者無
見於書傅觀此形制雖承槃小異於豆然下為圈足宜
[018-21b]
豆類也攷禮圖有所謂豐者亦與豆不異鄭𤣥謂豐似
豆而卑者是也是器形全若豐然銘曰鋪者意其銘鋪
薦之義鋪雖無所經見要之不過豆類盖銘之有或異
者是宜列之於豆左也
[018-22a]
  甗錠總說
甗之為器上若甑而足以炊物下若鬲而足以飪物盖
兼二器而有之或三足而圜或四足而方考之經傳惟
周官陶人為甗止言實二鬴厚半寸唇寸而不釋其器
之形制鄭𤣥乃謂甗無底甑而王安石則曰從獻從瓦
鬲獻其氣甗能受焉然後知甑無底者所以言其上鬲
獻氣者所以言其下也然說文止謂為甑盖舉其具體
而言之耳五方之民言語不同故各為方言以自便是
[018-22b]
以自關以東謂之甗或謂之鬵至梁乃謂之鉹或謂之
&KR4080名雖不同所以為器則一而已是甗也有銘曰彝
者謂其法度之所寓而有常故也惟有常而不作竒巧
此所以為軌物歟其後復有名錠者用以薦熟物其上
則環以通氣之管其中則置以蒸飪之具其下則致以
水火之齊盖致用實有類於甗故有所謂虹燭錠與夫
素錠者於是咸附之於甗末焉
[018-23a]


[018-24a]


[018-25a]
前一器髙一尺三寸深自口至隔六寸有半自隔至底
三寸口徑八寸九分耳髙二寸二分闊二寸五分容自
口至隔一斗一升自隔至底三升九合重一十四斤十
有四兩三足銘三字
後一器髙一尺二寸一分深自口至隔五寸八分自隔
至底三寸口徑九寸耳髙二寸闊二寸一分容自口至
隔九升自隔至底三升三合重十有一斤三足銘七字
右按三代之間惟商人號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
[018-25b]
後禮陳之祭祀者曲致其盡故於此特以見為銘盖以
祭神如神在而僾然必有見乎其位故也非事亡如事
存者曷以至此後一器曰亞者廟室之形曰無儔者疑
其作器者之名也
[018-26a]


[018-27a]
右髙一尺一寸九分深自口至隔五寸九分自隔至底
四寸一分口徑八寸八分耳髙二寸一分闊二寸二分
容自口至隔八升自隔至底三升五合重十有一斤四
兩三足銘四字曰子虎父乙子商器類銘之盖子商姓
也乙商君之號曰虎則取似其形而所藏器有五虎父丁
鼎亦作此虎形盖饗禮形鹽亦虎也以人道事神故宜
有此而司尊彝用虎以為追享之器則虎之為義其或
取此是器純緣之外三面作雷電饕餮而隔腹皆不加
[018-27b]
文飾為商物也
[018-28a]


[018-29a]
右髙一尺一寸四分深自口至隔五寸八分自隔至底
二寸八分口徑八寸六分耳髙二寸二分闊二寸一分
容自口至隔七升自隔至底二升五合重九斤有半三
足銘六字或以商髙宗朝有臣嘗作髙宗肜日以訓王
曰祖已則祖己者疑商之臣乎然按彝器間類多以祖
乙祖丁祖戊祖辛為銘則凡稱祖者孫之所作也乙丁
戊辛云者乃其號耳用是考之祖己者其惟商之雍己
歟言癸者商有天癸癸為己作祭器也此甗而謂之尊
[018-29b]
彝非周官所謂六尊六彝之謂盖商制未分凡可尊可
法者則曰尊彝
[018-30a]


[018-31a]


[018-32a]
前一器髙一尺一寸八分深自口至隔五寸九分自隔
至底四寸耳髙二寸二分闊二寸二分口徑九寸一分
容自口至隔八升三合自隔至底三升二合重十有一
斤七兩三足銘一字
後一器髙一尺二寸一分深自口至隔六寸自隔至底
三寸三分口徑九寸三分容自口至隔九升自隔至底
三升二合重十有一斤四兩兩耳三足銘一字
右二器銘各一字皆象鬲之形盖甗之為器上體作甑
[018-32b]
下體作鬲王安石嘗釋其義以謂鬲獻其氣甗能受焉
取鬲以為銘可謂得之矣
[018-33a]
 
 
 
 
 
 
 
 
[018-33b]
右髙一尺一寸五分深自口至隔五寸五分自隔至底
二寸八分口徑八寸六分耳髙二寸闊一寸八分容自
口至隔五升八合自隔至底二升四合重七斤三足無
銘足間所飾饕餮與商甗皆相類而兩耳純緣文鏤至
隔又與商立戈甗無少異製鍊精工非商物不能及此
[018-34a]
 
 
 
 
 
 
 
 
[018-34b]
右髙一尺四寸二分深自口至隔一尺自隔至底六寸
口徑九寸耳髙二寸一分闊二寸三分容自口至隔九
升自隔至底三升重九斤八兩三足無銘是器甗也所
以為炊物之具三面設饕餮之飾間以雷紋如連珠相
屬下有垂花隔作三象出鼻為足中有隔可以熟物古
人創物之智其所以造形窮理為備於此是必周器也
[018-35a]
 
 
 
 
 
 
 
 
[018-35b]
右髙一尺七寸七分深自口至隔八寸二分自隔至底
三寸八分耳髙四寸三分闊三寸七分口徑一尺三寸
九分闕隔通容三斗六升重三十五斤三足無銘且甗
常隔而能通所以獻其氣於上以為飪物之具以達水
火之氣盖熟物自下始也飾以&KR1083雲以象其氣&KR1083結不
散致雨之道也氣之熟物其猶是歟飾以饕餮所以思
患豫防之義存焉
[018-36a]
 
 
 
 
 
 
 
 
[018-36b]
右髙一尺二寸三分深自口至隔六寸自隔至底四寸
六分口徑九寸三分耳髙二寸四分闊二寸五分容自
口至隔九升有半自隔至底三升六合重十有一斤八
兩三足無銘是器甗也甗之為飾類以饕餮雷紋間錯
而耳作綯紐足為象鼻盖先後製作相承故無少異非
若尊彝各有取法所以無嫌於沿襲也
[018-37a]


[018-38a]
前一器髙一尺三寸深自口至隔七寸一分自隔至底
三寸八分口徑八寸六分耳髙二寸二分闊二寸六分
容自口至隔一斗一升自隔至底三升有半重一十五
斤十有二兩三足無銘
後一器髙一尺二寸一分深自口至隔五寸八分自隔
至底三寸九分口徑八寸七分耳髙二寸三分闊二寸
六分容自口至隔九升自隔至底二升九合重十有二
斤六兩三足無銘
[018-38b]
右二器純素不加雕鏤其上則甑而無底其下則隔以
獻氣合二體而甗之所以備焉周禮則陶人為甗而此
悉銅為之考其所自由關而東謂之甗至梁乃謂之鉹
鉹之字从金則甗未必為陶器也
[018-39a]
 
 
 
 
 
 
 
 
[018-39b]
右髙六寸深五寸七分口徑八寸三分耳髙二寸一分
闊二寸容一斗六合重四斤無銘耳外附如釴而偃底
踈通不設隔與蟠䕫甗一類惟腹著蟬紋為少異盖亦
漢物也
[018-40a]
 
 
 
 
 
 
 
 
[018-40b]
右髙一尺六寸深自口至隔七寸自隔至底三寸五分
口徑一尺四分耳髙一寸三分闊二寸二分容自口至
隔一斗九升自隔至底六升八合重二十一斤六兩三
足無銘是器腹間微歛可以承隔而無鼻鋬雖鍊冶未
盡善而形制近古必漢初物也
[018-41a]


[018-42a]
右髙五寸四分深四寸五分口徑三寸容四升八合重
四斤八兩三足銘一十八字自三代至秦器無斤兩之
識此器顯其斤重又字畫與漢五鳯罏款識相類實漢
物也說文以錠為鐙鐙則登而有用者銘曰虹燭者取
其氣運如虹之義殆薦熟食之器但闕其盖而不完曰
王氏者未審其為誰也曰第一則知為虹燭者數不特
此耳
 
[018-42b]
 
 
 
 
 
 
 
 重修宣和博古圖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