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79 讀書錄-明-薛瑄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録卷五       明 薛瑄 撰
易大象
重坤相因其勢極厚君子法之以厚徳載物
水洊至君子以常徳行習教事水相續不已有恒乆之
意故君子以常徳行相沓而来有重復之意故君子以
習教事
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逺小人不惡而嚴天髙去而不留
[005-1b]
山卑下而常止有懸絶不相及之勢君子猶天也小人
猶地也君子以莊敬自持則小人自不能近故取此象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愼用刑而不留獄火照有明意
山静有慎意火去又有不留之意
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萃聚也人聚既
衆易致變故故除戎器以備不虞
地暗火明明出於暗為晉君子觀其象以去暗即明
故曰以自昭明徳
[005-2a]
雷出地中其聲大而氣和暢故樂之聲音和暢象之
機不可妄發康節詩曰施為欲似千鈞弩此意近老子
之術
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安静以養微陽聖人賛
化育之一端
雲雷參錯震迅乃天地屯難之時君子觀其象宜經綸
以濟時難
震動坎險時之未通君子宜不遑安處以濟其屯
[005-2b]
火雷噬嗑火明雷震先王明法取火之意勅法取雷意
以茂對時育萬物皆實理也故取法於無妄
外晦則氣象含蓄内明則文理宻察蒞衆之道也
既濟乃已盛而有将衰之兆故當思患而豫防之
剛明並用折獄致刑之道也
明相因而不息大人緝熙光明以照臨天下也
澤没火則火滅火燥澤則澤涸相革之義也
四時寒暑迭相更革故治厯明時取革之義
[005-3a]
類族辨物各别其所同也
臨下之道無過於教思無窮保民無疆
山下有澤澤滙山減乃損之義人所當損者莫過於忿
怒嗜慾也
麗澤有互相浸灌之義講習有互相滋潤之益
上天下澤其分甚明辨上下定民志法之
鼎器所處安重故能受所載之實君子居位法鼎器之
安重故能凝聚上天之命静則聚動則㪚故正位足以
[005-3b]
凝命
木上有水井其出無窮君子勞民勸相亦無倦
天之不息以剛君子法天之不息亦以剛
地厚無水不容故為師君子法之亦當無物不容也
天下有風鼓物无不周徧誥命施四方法之
隨風巽風有漸次柔入之義君子法其象亦當丁寧其
命於再三以行事則入人深而人易從矣
雷相沓而至聲可畏無甚於此故君子以恐懼修省
[005-4a]
艮内外皆止故君子所思不出其位
木自地出為升君子法升之象順積其徳自小以至大
澤性潤下山體中虛内能受外也君子亦當虚中無
我以受天下之善
天氣也山形也以形畜氣所畜至大君子法之多識前
言徃行以畜其徳
山上有木為漸長之義君子居賢徳善俗亦當以漸而
不可驟
[005-4b]
風行地上无不周徧先王省方觀民設教亦无不周徧
物之相比莫過水與地故先王建萬國親諸侯取其義
他物相比猶有間惟水與地無間
君子之顯晦屈伸隨時而已故否之時則儉徳辟難人
不得以禄榮之
過恭過哀過儉皆過之小者也
上安由下厚故剥上厚下以安宅
山下出泉雖䝉昧而有可行之理山上有水則窒礙而
[005-5a]
有難行之勢故君子觀䝉之象則當果行育徳觀蹇之
象則當反身修徳
果行水之義育徳山之義
天上水下天左水右二者相違而為訟君子觀其象作
事謀始則訟端絶
只六十四卦之名儘有義理以言者尚其辭此亦可見
君子議獄緩死出於中心之實故取中孚之義
遷善如風之速改過如雷之迅益之大者
[005-5b]
雷入澤中聲響閴寂嚮晦入宴息取其義
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明庶政取火之
義無敢折獄取止義山下有火明不能燭逺故其象如

制度數議徳行節之義
中孚全體則中虚二體則中實中虚如心之無物中實
如心之有理
火上水下各行其性而不相資故君子觀其象以慎
[005-6a]
辨物居方辨物謂水火二物居方謂火上水下凡物皆然
風行水上渙散之義享帝立廟所以合其渙
山本髙地本下髙而能下謙之義
遏惡揚善非内剛外明者不能故大有象之
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振作其民取風意養育
其德取山義
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則忌施禄取澤下
之義居德則忌取乾健之義
[005-6b]
慎言語養德之大節飲食養生之大
雷雨作解赦過宥罪取解散之義
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同者秉彞之自然異者制
行之當然
君子需時飲食宴樂以需之
隨日入之晦而宴息隨之大者
陽根隂隂根陽而太極之理無不在焉程子所謂易變
易也變易以從道也道者何太極之謂也
[005-7a]
天地之化一過而不留聖人之心一應而無迹
金剛經只欲說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者為幻迹此所
以偏於空虛也聖人則道器合言所以皆實
立法當審度時宜後世論者多欲復肉刑此不度世宜
者也唐虞三代風氣淳敎養備犯者至少故肉刑可
施後世風氣日漓他事皆與古異獨欲復此法殆有屨
賤踊貴之機矣
先儒謂肉刑於今死刑中取之亦足以寛民之死
[005-7b]
太極圗右邊黑中之白白盡即為陽非自右而左也左
邊白中之黑黑盡即為隂非自左而右也但假象以顯
義姑以黑白分左右耳
静中之動亦自此起動中之静亦自此起非有二也
聖人之心廓然大公與化無累異端必求一超出隂陽
之外不生不滅之說有是理乎
聖人大公至正之道開眼即見萬世無弊
雨亦有就隨處雲氣蒸騰而成者亦有自他方雲氣
[005-8a]
風雷挾持而至者雖有逺近不同及雲氣布濩周匝則
無間矣
想韓文公敬大顛只是被他說着已病故為其所動韓
公不能忘情富貴而大顛以物外清虛曠蕩之說格之
此公之所以為其動也
為學以四書為本
四書五經周程張朱之書道統正傳舍此而他學非學

[005-8b]
漢唐以来正敎與異學並行而學者莫知所宗自宋諸
君子表章四書五經而發揮之如日月經天而爝火自
息有志之士宜熟讀精思而力行之庶不負先正之敎

四書滿天下眞知實踐者盖有之矣吾不得而識其人

書求精一之㫖詩求思無邪之㫖禮求敬樂求和春秋
求是非易求象占義理皆體於身心則有實用矣惟無
[005-9a]
欲最髙有欲則低矣
伊傅周召佐王行道其功大矣而彼不自為大也如有
自大之心則非伊傅周召矣
舜禹有天下而不與分定故也
天地日月風雷雲雨金木水火山澤八卦之象健順麗
明險陷止動說入八卦之徳
揚子法言意實淺而飾以短澁竒古之詞何邪
聖人雖澤及四海功被萬世而無一毫自滿之意釋氏
[005-9b]
動輙言其功徳無量何邪
聲香色味觸佛書所謂五欲世人之所貪彼欲滅絶者
也及其論聲香色味之盛又極世人之所無者而誇耀
之何邪
學有所得必自讀書入讀書千熟萬熟時一言一句之
理自然與心融㑹為一斯有所得矣
象山謂人讀書為義外工夫必欲人静坐先得此心若
如其說未有不流於禪者
[005-10a]
太極是易之精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無限事是
易之藴下民雖所禀之性皆同而其實拘於氣質愚昧
無知者多傳曰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
下以暴而民從之使皆有知則帥之以暴而不從矣如
異端怪誕之說分明理所無者而民皆靡然信從之可
見其無知也
好異端者天資髙則淪於空虚氣禀下則惑於罪福要
見道只在存心存心則觸處與道相值心不存則雖至
[005-10b]
近者亦莫識其為道矣
程子釋中庸鳶飛魚躍曰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
同活潑潑地存心之謂也
萬事猶可力為只此理非力所及
理如物心如鏡鏡明則物無遯形心明則理無蔽迹昏
則反是
惟心明則映得理見
道雖未嘗逺人心有斯須不存則人自逺道矣
[005-11a]
釋子以罪福誘人豈是公道
釋子不問賢愚善惡只順己者便是
一片實理徹上徹下萬古完具而有生之類自不能外
理如日光氣如飛鳥理乘氣機而動如日光載鳥背而
飛鳥飛而日光雖不離其背實未嘗與之俱往而有間
斷之處亦猶氣動而理雖未嘗與之暫離實未嘗與之
俱盡而有滅息之時氣有聚㪚理無聚㪚於此可見
一理古今完具而萬物各得其一
[005-11b]
理如日月之光小大之物各得其光之一分物在則光
在物物盡則光在光
消息者氣而所以消息者理
聖人所以不矜者只為道理是天下古今人物公共之
理非已有之私故不矜
論語一書聖人多就事言而理在中其答問仁處亦只
以求仁之方為仁之資告諸子至於仁之理則未嘗及
也此所謂無迹也歟
[005-12a]
論理而不及事末流為虚無之弊
聖人多敎人以下學人事
古者詩書禮樂多就事上敎人而窮理亦就物上窮究
故所學精粗本末兼該而無弊後世或論理太髙學者
踐履未盡粗近而議論已極精深故未免有弊也
君子偕老其辭含蓄微婉畧無激發不平之氣可見詩
人之忠厚而學者翫此亦可以進徳矣
詩人氣不暴戾而詞語和平雖其一已有涵養之功是
[005-12b]
亦先王徳澤入人之深也後世之詩有佻薄淺露者雖
其人無涵養之功亦可以觀世變矣
讀書固不可不思索然思索太苦而無節則心反為之
動而神氣不清如井泉然淆之頻數則必濁凡讀書思
索之乆覺有倦意當歛襟正坐澄定此心少時再從事
於思索則心清而義理自見
思索太勞而不節暴其氣也
顔子於聖人之言無所不說正與不違如愚互相發
[005-13a]
事来不問大小即當揆之以義
萬物本諸天萬事本諸心
氣昏物誘者性之害識明理勝者學之功
三代之治本諸道漢唐之治詳於法
敎不以道則非敎學不以道則非學
古之學也一後之學也支
公於己者能公於人私諸人者由私諸己
周程張朱有大功於天下萬世不可勝言於千餘年俗
[005-13b]
學異端淆亂駁雜中剔撥出四書来表章發明遂使聖
學晦而復明大道絶而復續粲然各為全書流布四海
而俗學異端之說自不得以干正其功大矣
心不錯即諸事不錯矣
法言澁而晦中說暢而淺
思天理則心廣而明思人欲則心狹而暗
中說勝法言
聖賢之書其中必有體要如明徳為大學之體要誠為
[005-14a]
中庸之體要仁為論語之體要性善為孟子之體要以
至五經各有體要體要者何一理而足以該萬殊也荀
揚諸子之書詞亦竒矣論亦博矣其中果有體要如聖
賢之書乎不然則偏駁支離而已矣
文中子論治道固多條暢只是碎細若聖人論治道則
自源徂流本末兼舉不若是之碎細也
語人以所及者當語人以所不及者妄
黙觀太極圗與己一一契合
[005-14b]
五經四書之外義理之精妙者無過太極圗切要者無
過西銘太史公謂儒家者流博而寡要非寡要也雖有
要而人自不知也要者何一之外無餘言也
觀衆水之流當知其一源觀萬物之生當知其一本觀
羣聖之言當知其一理
宋以前知孟子者韓子一人而已
實過其名者魯齋其人也
須彌納芥子以形言芥子納須彌以理言
[005-15a]
程子挈敬之一辭示萬世為學之要
程子之主敬周子之無欲皆為學之至要
讀書貴知要只顔子四勿心不絶想口不絶念守之勿
失循之勿違豈有差錯泛觀天下之書而不知用力處
雖多亦奚以為
理無影就事可黙識
尋思千能百巧都不濟事只無欲是髙處
不善之端豈待應物而後見邪如静中一念之刻即非
[005-15b]
仁一念之貪即非義一念之慢即非禮一念之詐即非
智此君子貴乎慎獨也
程子曰人之於性猶器之受光於日日本不動得此一
證則此理萬古常存而可知矣
理為主氣為客客有往来皆主之所為而主則不與俱

元亨利貞天之命也仁義禮智人之性也四者惟人與
天合而得其全就人中細分之又有氣質清濁通塞之
[005-16a]
不齊有全之全者有全之半者有全之少者有皆不能
全者其品盖不能勝計也至於物則拘於氣質愈不能
全矣如木得仁之性火得禮之性金得義之性水得智
之性皆不能相通也蜂蟻得義之性雎鳩得智之性虎
狼得仁之性豺獺得禮之性亦不能盡推也是則同者
生理之一源異者氣質之萬殊
仁之性物得者尤多如牛呼犢而鳴鳥䕶子而翔鷄䕶
雛而啄犬䕶子而噬皆慈愛之發於自然也但為形氣
[005-16b]
所拘於此一端畧能發見他則不能類推矣
天将隂而穴居者先知如蟻出而鸛鳴於垤是也以此
見物物各有一性
至微之物尤可見其性識之靈常看蟻出穴者雖行百
歩之逺一往一返行列不亂而又不迷失故穴非其性
識之靈能若是邪
飛潛動之物皆有知有性植物則無知而有性
性之本體未感物時渾是善到感物而動之初則有善
[005-17a]
有不善周子所謂幾也
衆蟻得一物合力舉之以歸其穴謂之無知不可
仁義禮智之謂性率性而行之謂道行道而有得於心
之謂徳全是徳而真實無妄之謂誠
無欲如至清之水秋毫必見有欲如至濁之水雖山嶽
之大亦莫能鑑矣
人欲盡而天理見如水至清而寳珠露人欲深而天理
昏如水至濁而寳珠暗此先儒之成說但先儒以氣禀
[005-17b]
言某以人欲言
犬至賤而有義主家雖貧甚而不去亦可見性無不在

鳥逮天未隂雨而綢繆牖户亦其智之一端
鳥性巧如燕作巢之類可見
𤓰瓠之類以竹木引之皆纒附而上又似有心者盖主
宰乎是者乃其心也
鴻鴈之避寒暑鶢鶋之避風皆其智之一端
[005-18a]
鳥獸皆知寒煖饑渴牝牡利害之情而不知義禮之當
然乃其氣體昏塞之甚而不能通也晦菴朱子所謂知
覺運動之蠢然者人與物同仁義禮智之粹然者人與
物異正謂此耳
今人開口論治道殊不知治道之大不出乎大學一書
孔子敎人說下學處極多說上達處極少至宋諸老先
生多將本源發以示人亦時不得不然耳
細看植物亦似有心但主宰乎是使之展葉開花結實
[005-18b]
者即其心也
聖人敎人以正容謹節即是持敬之道如告仲弓出門
如見大賔使民如承大祭之類可見
程子曰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可見理雖不
雜乎氣亦不離乎氣
仁義禮智即是性非四者之外别有一理為性也道只
是循此性而行非性之外别有一理為道也徳即是行
此道而有得於心非性之外别有一理為徳也誠即是
[005-19a]
性之眞實無妄非性之外别有一理為誠也命即是性
之所從出非性之外别有一理為命也忠即盡是性於
心非性之外别有一理為忠也恕即推是性於人非性
之外别有一理為恕也然則性者萬理之統宗歟理之
名雖有萬殊其實不過一性
省察之功不可一時而或怠詩曰夙夜匪懈其斯之謂

一而無二
[005-19b]
内外合一性與理無二致
太極中無一物外物於吾何有
老子多藏必厚亡之言極善
老子曰身與貨孰多身一而已矣世有迷貨喪軀者
何其愚之甚邪
天誠可畏近而吾心吾身宻室顯地無非天也敢不畏

人為不善者將以欺天而天不可欺將以欺人而人不
[005-20a]
可欺曷若不為之愈也
性一也本然之性純以理言氣質之性兼理氣言其
實則一也故曰二之則不是
程子曰形易則性易性非易也氣然也
萬變不齊者皆氣之所為而理則自若也
輕與必濫取易信必易疑
此理為氣所挾持或善或惡至於萬變之不齊而其
體則一也
[005-20b]
性譬如一源水引去清渠中則水亦清亦猶氣清而
性亦明也引去濁渠中則水亦濁亦猶氣昏而性亦
昏也是則水有清濁者渠使之然而水則本清性有昏
明者氣使之然而性則本明此先儒之說余特述以明
已意耳
凡待人當盡其忠而不可以欺人我一致欺人實所以
自欺也
理本齊而氣不齊
[005-21a]
氣強理弱故昏明善惡皆隨氣之所為而理有不得制
焉至或理有時而發見隨復為氣所揜終不能長乆開
通所謂為學者正欲變此不美之氣質使理常發見流
行耳然非加百倍之功亦莫能致也
慮事周宻處心泰然
敬字一字無欲字乃學者至要至要
余近日甚覺敬與無欲之力
此理經宋儒大加發揮之後燦爛明白真所謂江漢以
[005-21b]
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惡亦是性只是性翻轉了便為惡非性之外别有一物
為惡也如隂符經三盜之說可見
畧有與人計較短長意即是渣滓消融未盡
人能𢎞道非道𢎞人見氣強而理弱
氣自是新者非既散之氣復為方生之氣也程子論呼
吸亦如此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復何言哉
[005-22a]
不行而至不疾而速葢當體皆具亦無至亦無速
理只為氣所隔蔽故不明去其蔽隔則天理明矣
至大之惡由於一念之不善
君子惟義是守命有所不恤也
君子性其氣小人氣其性
掃却浮雲而太虛自清徹去蔽障而天理自著
世人信占卜小術以為己有富貴之命一切不修人事
恣縱妄為偃然僥倖所獲葢有不遂所欲而反罹咎者
[005-22b]
多矣命其果可恃乎惟君子則不然凡百恐懼修省惟
義是守而貧賤富貴一聴於自然命葢有所不計也
星命家最誤人君子得吉卜固若常事而不廢其修省
之功小人得吉卜則曰吾命素定矣雖為不義之事可
無傷也恃此而取敗者多矣
命雖在天而制命實在己有人於此以星命家言之謂
其有永年之壽矣然入水即溺入火即焦所謂永年者
不可恃也不入水火即不焦溺豈非命雖在天而制命
[005-23a]
在己乎
又如人素羸瘠乃能兢兢業業凡酒色傷生之事皆不
敢為則其夀固可延永矣又如素強壯乃恃其強恣意
傷生之事則其禍可立待也此又豈非命雖在天而制
命在已歟
程子曰修養之引年為國之祈天永命常人之至於聖
賢皆工夫至此則有此效驗信哉斯言也
觀無逸耽樂之戒則祈天永命者誠有在
[005-23b]
程子曰吾以徇欲傷生為深恥學者體此則可以保身

聖人為治推其固有之善及人纔有私意即入於權謀
術數矣
為善須表裏澄徹方是真實為善有纎毫私意夾雜其
間即非真為善矣
韓魏公范文正公諸公皆一片忠誠為國之心故其事
業顯著而名望孚動於天下後世之人以私意小智自
[005-24a]
持其身而欲事業名譽比擬前賢難矣哉
君子行義以俟命小人恃命以忘義
天道福善禍淫昭然可驗間有不然者幸不幸耳
敬是方做工夫誠是已成就處
心如鏡敬如磨鏡鏡纔磨則塵垢去而光彩發心纔敬
則人欲消而天理明
 
 
[005-24b]
 
 
 
 
 
 
 
 讀書録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