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n0043 分隸偶存-清-萬經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分𨽻偶存卷上
           翰林院編修萬經撰
  作書法
一生筆純毫為心軟而復健 二生紙新出箧笥滑潤
 易書即受其墨若久露風日枯燥難用 三生硯用
 則貯水畢則乾之司馬云硯石不可浸潤 四生水
 義在新汲不可久停停不堪用 五生墨隨要旋研
[001-1b]
 凌利墨光為上研多則泥鈍也 六生手適携執勞
 腕則無凖 七生神凝神静思不可煩躁 八生目
 寝息適寤光朗分明 九生景天氣清朗人心舒恱
 乃可言書也唐李陽冰翰林/禁經九生法
筆要取崇山絶仭中兎毛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
 管長五寸鋒齊腰强者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
 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膠十年
 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虚柔滑凈者晉/衛
[001-2a]
 夫人筆/陣圖
筆字一寸蹲七釐提五釐畫一分以是為率清勁遞減
 三釐初學提活蹲輕則肉圓老成提𦂳蹲重則肉䟐
 &KR0146如萬嵗枯藤䟐&KR0146也季海筆/在畫中力出字外用此也紙强弱有分筆力臨
 時斟酌之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乾研墨則濕
 㸃筆濕研墨則乾㸃筆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
 麤則多累積則不匀 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逺行近
 折 硯池寛面細每夕一洗則水墨調匀血肉得所
[001-2b]
 端石惟取細潤停水歙石惟取縝澀發墨兼之斯為
 寳矣 凡磨墨不得用硯池水令墨滯筆沍須以水
 滴汲新水臨時斟酌之 凡書不得自磨墨令手顫
 筋骨木强是大忌也 初學須用佳紙令後不怯須
 用惡筆令後不擇筆元陳繹曽/翰林要訣
古人晨起必濃磨墨汁滿硯池以供一日之用用不盡
 則棄去來早再作故硯池必大而深真草篆隷皆用
 濃墨至行草過筆處雖如絲髪其墨亦濃宋趙希鵠/論用墨
[001-3a]
夫欲書者先研乾墨凝神静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
 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晉王羲之/題筆陣圖
 後/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懐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
 事雖中山兎毫不能佳也夫書先黙坐静思隨意所
 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宻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
 善矣後漢蔡/邕筆論
夫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絶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
[001-3b]
 元妙心神不正字則欹斜志氣不和書必顛覆其道
 同魯廟之器虚則欹滿則覆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
 也 大抵腕䜿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
 實則筋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則運用便易唐太宗/筆法訣
第一執筆法 擫擫大指骨上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
 千鈞 捺捺食指著中節旁此上二/指主力 鈎鈎中指著
 指尖鈎筆令向下 揭揭名指著指外爪肉際揭筆
 令向上 抵名指揭筆中指抵住 拒中指鈎筆名
[001-4a]
 指拒定此上二指/主轉運 導小指引名指過右 送小指
 送名指過左此上二指/主來往
  右名撥鐙法撥者筆管著中指名指尖圓活易轉
  動也鐙即馬鐙筆管直則虎口開如馬鐙也足踏
  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淺則易轉動也
第二血法 蹲七分三折管直心圓 駐七分力到水
 聚 提三分大指下節骨竦水下 捺九分力滿
 過十分疾過 搶各有分數圎蹲直搶偏蹲倒搶出
[001-4b]
 鋒空搶 䘐三分三揺筆殺力
  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筆尖受水一
  㸃已枯矣水墨皆藏於副毫之内蹲之則水下駐
  之則水聚提之則水皆入紙矣捺以匀之搶以殺
  之補之䘐以圓之過貴乎疾如飛鳥驚蛇力到自
  然不可少凝滯仍不得重改按前第四條蹲提捺/即此意 陳繹曽翰
  林要/訣
凡執管須識淺去紙/淺去紙/深筆頭長以/去紙深也筆頭短以/去紙淺也
[001-5a]
 真書之管其長不過四寸有竒須以三寸居於指掌
 之上只留一寸一二分著紙盖去紙逺則浮泛虚薄
 去紙近則揾鋒是好/處勢重若中品書把筆畧起大書
 更起草訣云須執管去紙三寸一分當明字之大小
 為淺深也
執管之法須置管於大指中節之前不得當節以得其
 運動須要居於動静之際書法所云招大指者大約/當以筆在指端運動適意
 則騰躍頓挫生意出焉若當節則掌如握樞毎每不/得自由轉動必碍凡迴旋處多成稜角筆死矣安望
[001-5b]
 字之生/動乎畧畧以食指實其中指兼助為力指自然實
 世俗多以單指苞之單鈎則肘臂著紙力不足而無/神氣便有拘局而不放浪的意自必以雙指苞管盖
 撮中指而斂食指以助之者也雖云要齊又不必十/分牽之使齊亦要有自在意思方得正所謂雙苞而
 實指者夫雙苞則堅堅則掣打/勁利齊指則實實則筋力均平又有名指拒前三指
 所執之管更以小指拒前名指雖用大中食三指著/力亦須五指共執
 令掌心虚如握卵拳指塞掌便能絶其力勢拳/須虚則運用便易轉側圎順把腕
 來平平挺起凡下筆㸃畫波撆屈曲須皆盡一身之
 力而送之古人貴懸腕者以可盡力耳大小字皆用/此法若以掌貼桌上則指便黏著于紙終
[001-6a]
 無氣力輕重便當失凖盖腕能挺起則覺/其䜿䜿則鋒必正鋒正則四面勢全也執之雖䜿
 又不可令其太𦂳使我轉運不得自由大凡執𦂳必/滯今既居大
 指節前㣲𦂳而側向於前矣又須執之使寛急得/宜不可一味𦂳執盖執之愈𦂳則愈滯于用故耳
 要執之雖𦂳運之須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
 故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執雖期
 於重稳用必在於輕便然而輕則須沉便則須澀其
 道以藏鋒為主若不澀則險勁之氣無由而生至于
 太輕不沉則成浮滑浮滑則俗明徐渭論執管法方/按此實本之唐韓
[001-6b]
 明授筆/要訣
執筆之法謂之執使者執謂執筆使謂運用故孫過庭
 有執使轉用之法姜堯章云執謂淺深長短使謂縱
 横牽掣轉謂鈎環盤紆用謂㸃畫向背明張紳論/執筆法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隂陽生焉隂陽既生形勢出
 矣藏頭䕶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
 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竒怪生焉 凡落
 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
[001-7a]
 使勢背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藏鋒
 㸃畫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
 屬紙令筆心常在㸃畫中行 䕶尾畫㸃勢盡用力
 收之 疾勢出於啄&KR0008之中又在䜿筆𦂳趯之内
 掠筆在於䟎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於𦂳駃戰行之
 法 横鱗䜿勒之規蔡邕/九勢
若書弱紙用强筆若書强紙用弱筆强弱不等則蹉跌
 不入 凡書貴乎沉静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
[001-7b]
 之始結思成矣仍下筆不欲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将
 軍故須遲重心欲急不宜遲何也心是箭鋒箭不欲
 遲遲則中物不入 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
 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若直筆急牽褁此暫視
 似書久味無力仍須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
 毫弱無力墨用松節同研久久不動彌佳矣王羲之/筆論
先識此字書則得之素與相忌必難描摹臨書最有功
 以其可得精神也字形在紙筆法在手筆意在心筆
[001-8a]
 筆生意分間布白小心布置大膽落筆翰林/粹言
捉筆在手便須運意不可妄落一筆一筆纔落便想第
 二筆合作如何下同/上
欲作署書先想一字體裁得所然後拈筆落中筆時即
 作全體想落左筆意在右落右筆意在左上下同之
 明趙宦/光論書
法成之後字體各有管束一字管兩字兩字管三字如
 此管一行一行管兩行兩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紙凡
[001-8b]
 此皆學書者所當知也唐張敬/元論書
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
 肉多骨㣲肉者謂之筋書多肉㣲骨者謂之墨豬多
 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衛夫人/筆陣圖
用筆當如印印泥如錐畫沙使其藏鋒書乃沉著當其
 用鋒常欲透過紙背唐褚遂/良論書
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宋蘇軾/論書
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秀潤乃生布置稳不俗
[001-9a]
 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變態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
 生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宋米芾/論書
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
 形弗妙雖熟猶生學者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已趙/孟
 頫論/書
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
 但能用筆耳宋黄庭/堅論書
張長史謂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董内直論大字貴
[001-9b]
 結宻不結宻則嫩散而無精神偏旁宜字字相照應
 一字之美皆偏旁凑成分拆看時各自成一美始為
 大字之盡善者矣小字貴開濶字内間架宜明整開
 濶一如大字體段諸美皆具也明王賓/叙字
凡書要拙多於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粧梳百種㸃
 綴終無烈婦態也黄庭堅/論書
學書須要胷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
 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
[001-10a]
 耳余嘗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惟不可俗俗便不
 可醫也同/上
字畫小技耳然而不精研則心與法不相入何由通㣲
 不積習則手與心不相應何由造妙師法須髙骨力
 須重巳識其源雖師心而暗合强摹其迹雖肖貌而
 實乖明婁堅/論字畫
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凋踈略言其由各
 有其五神怡務閒一合也感惠狥知二合也時和氣
[001-10b]
 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
 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
 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
 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
 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唐孫過/庭書譜
  作分𨽻書法
後漢蔡琰述石室神授筆勢 臣父造八分時神授筆
 法曰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
[001-11a]
 矣
晉衛夫人筆陣圖 凶險可畏如八分
晉王羲之題筆陣圖後 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
 即鍾公泰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夫書
 先須引八分章草入𨽻字即全/真書中發人意氣若直取
 俗字則不能先發予少學衛夫人将謂大能及渡江
 北㳺名山見李斯曺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
 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
[001-11b]
 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
 師仍於衆碑學習焉
唐張懐瓘六體書論 八分者㸃畫發動體骨雄異作
 威投㦸騰氣揚波貴逸尚竒探靈索妙可謂蔡邕為
 祖張昶皇象為子鍾繇索靖為孫
張懐瓘評書藥石論 含識之物皆欲骨肉相稱神貌
 洒然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馬為駑胎在人為肉疾
 在書為墨豬推其病状未即已也非醫不能為之惟
[001-12a]
 題署及八分則肥宻可也
元吾衍三十五舉 𨽻書人謂宜匾殊不知妙在不匾
 挑拔平硬如折刀頭方是漢𨽻書體括云方勁古拙
 斬釘截鐡備矣𨽻法頗深具其大略
元劉有定論書 篆直分側直筆圓側筆方用法有異
 而執筆初無異也其所以異者不過遣筆用鋒之差
 變耳盖用筆直下則鋒常在中欲側筆則微倒其鋒
 而書體自然方矣古人學書皆用直筆王次仲等造
[001-12b]
 八分始側法也
眀豐道生學書法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八
 嵗即學大字以顔為法十餘嵗乃習中楷以歐為法
 中楷既熟然後歛為小楷以鍾王為法楷書既成乃
 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
 草知偏旁來歴然後變化為草聖凡行草必先小而
 後大欲其專法二王不可遽放也學篆者亦必由楷
 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
[001-13a]
 學八分乃有古意 童子至廿四廿五嵗當學八分
 其法先大而後小當法唐明皇泰山碑銘書本不古/可法初學
 故録/之北海相景君碑洪都石經堂邑令費鳯碑隂
  論分𨽻
唐張懐瓘十體書斷 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
 作也賛曰僊客遺範靈姿秀出奮斫揚波金相玉質
 龍騰虎踞兮勢非一交㦸横戈兮氣雄逸楷之為妙
 兮備華實
[001-13b]
宋范成大論書 漢人作𨽻雖不為工拙然皆有筆勢
 腕力其法嚴於後世真行之書精彩意度粲然可以
 想見筆墨畦徑也
元郝經論書 漢之𨽻法蔡中郎不可得而見矣存者
 惟魏太傅繇繇沉鷙威重人也故其書勁利方重如
 畫劔累鼎斬絶深險又變而為楷後世亦不可及
宋黄伯思論書 篆法之壊肇李監草法之弊肇張長
 史八分之俗肇韓擇木此諸人書非不工也而闕古
[001-14a]
 人之淵源教俗士之升木於書家為患最深夫篆之
 方稳草之顛放八分之纎麗學便可至而天一作/大
 失矣彼觀鐘彞文識漢世之碑王索遺跡寧不少損
 乎此可為知者道
  論𨽻分楷所繇起
許慎説文序云秦書八體大篆小篆刻符虫書摹印署
書殳書𨽻書漢書藝文志云漢書六體古文竒字篆書
𨽻書繆書虫書後漢儒林傳云古文篆𨽻三體是漢以
[001-14b]
前並無楷與八分之名也晉衛恒四體書勢乃云𨽻書
者篆之捷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楷法始見於此是即
指𨽻為楷後魏江式書表云蔡邕採李斯曹喜之法為
古今雜形詔於太學立石碑刋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
邕書又不别云作𨽻而後世所傳蔡邕石經俱是𨽻字
非即指𨽻為楷乎八分則始見於蔡文姬石室書勢唐
元度唐人十體書論亦云王次仲始作八分楷法謂有
楷法也是又指八分為楷盖楷者法也式也模也禮儒
[001-15a]
行云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次仲分𨽻可以為後世楷
式故或以名𨽻或以名分非如今世别有楷一種也至
後則直以楷名𨽻然𨽻之與今楷書實屬同原余嘗謂
李斯小篆如所傳嶧山碑整齊荘重筆畫調匀與今楷
固自迥絶程邈減省為𨽻圖為便捷約畧如今楷書而
無波偃挑剔等勢吾衍謂若漢欵識字是也觀淳化法
帖中載邈數十字雖出王著臨摹然太宗雅志摉羅所
傳邈書必係歴代内府留貽非著以意為之者自古推
[001-15b]
邈為𨽻書之祖並不言其作楷而止存此數十字足見
楷與𨽻原無分别也至漢始有波偃挑剔今所傳石刻
班班可見然如北海景君衡方魯峻張遷武榮等碑㣲
作挑法而方板遲重猶存古意韓勑孔宙孔彪孔褒曺
全等則姿媚横逸巨細長短惟意所適直開今楷書法
門矣流傳既久漸失其本自魏及晉鍾王以降專務姿
媚以恱人妍巧萬状見者無不愛于是楷法興而所謂
古𨽻者乃若自成一體矣間有作碑刻者猶循其舊作
[001-16a]
𨽻而時無真書楷書之名仍總名之曰𨽻而已衛恒云/始作楷
法原指𨽻言趙明誠云東魏大覺寺/碑韓毅自題為𨽻書盖今楷書也至唐則直以𨽻為
楷而别以八分為𨽻貞觀元年詔五品以上子弟𨽻館
習書出唐書/百官志唐五體書古文大篆小篆八分𨽻書出唐/六典
張懐瓘十體書斷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𨽻書懷瓘/六體
書論云𨽻書者字/皆真正曰真書行書章草飛白草書唐元度十體書
古文大篆八分小篆飛白倒薤散𨽻懸針鳥書垂露俱
分八分與𨽻為二是皆以𨽻為楷而以八分為古𨽻也
[001-16b]
懐瓘又云八分小篆之捷𨽻亦八分之捷漢陳遵善𨽻
書與人尺牘皆以為寳爾後元常逸少各造其極夫許
昌二碑相傳為元常書乃是𨽻體餘所傳宣示賀捷力
命諸表皆楷書逸少則并無𨽻體一字可見而云各造
其極非𨽻即楷之明驗乎宋周越鄭昻八體俱同懐瓘
而去籀文章草范度則約以篆八分真行草五體而云
其體雖五其流惟三篆則統科斗玉筯垂露薤葉大小
之屬𨽻則統乎羲獻鍾庾歐虞顔柳真草之輩八分則
[001-17a]
酌乎篆𨽻之間是宋亦以𨽻名楷也觀夢英篆千文袁
正巳以楷注其下而自題為𨽻書可證已要而論之唐
以前𨽻楷合為一唐以後𨽻即今/楷書與八分即古/𨽻書分為二
宋亦因之故趙眀誠有歐陽公誤以八分為𨽻之譏也
余謂凡後漢魏晉間碑不妨仍其名為𨽻而唐以後之
碑斷宜名為八分而不得仍名為𨽻近顧寧人金石文
字記并漢碑無不名為八分而以楷為正書以别之正
恐仍蹈歐陽公之失耳
[001-17b]
  論漢唐分𨽻同異
八分之説不一割𨽻八分取二分割篆二分取八分此
世傳蔡琰之語也然不見琰本傳及他記載恐不足據
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文方廣少波勢以𨽻字作楷法
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張懐瓘駁之曰若驗方廣則篆籀
有之變古為方不知其謂郭忠恕云書有八體蔡邕以
𨽻作八分體盖八體之後又生此法謂之八分更屬牽
强張懐瓘云楷𨽻初制大範㡬同盖其嵗深漸若八字
[001-18a]
分散又名八分而忠恕亦有皆似八字勢有偃波之説
余謂此為近是至八分二字秦漢言書法者俱未之及
亦惟世傳蔡琰述石室神授筆勢有云臣父造八分時
神授筆法八分始見於此繼此晉成公綏武帝泰/始時人𨽻書
體云八分璽法殊好異制劉劭成帝咸/康時人飛白書勢云鳥
魚龍蛇龜獸仙人蛟脚偃波楷𨽻八分而衛夫人筆陣
圖則云凶險可畏如八分王逸少題筆陣圖後亦云八
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又云先須引八分章草入𨽻
[001-18b]
此即/指楷中發人意思又云或如散𨽻或近八分或横畫
似八分而發如篆籀自後言八分者紛紛而卒未有以
𨽻碑為八分者盖其時𨽻初變而為楷未曽以楷書别
之故總名之為𨽻至唐則歐虞褚薛書特盛於是名楷
書為𨽻書古𨽻為八分且以八分為五體之一而𨽻與
八分截然分而為二矣於是目漢碑者則仍曰漢𨽻目
唐碑者則仍曰八分又似漢唐邈不相襲矣其實漢𨽻
即唐八分唐八分即漢𨽻初無二也今觀唐所傳明皇
[001-19a]
泰山孝經與梁昇/卿惟/則有/隣擇/木諸石刻何嘗去漢碑
逕庭乎特漢多拙樸唐則日趨光潤漢多錯雜唐則專
取整齊漢多簡便如真書唐則偏増筆畫為變體神情
氣韵之間迥不相同耳至其面貌體格固優孟衣冠也
乃後人妄生議論必欲分而為二宣和書譜謂唐變方
廣作波勢夫唐何嘗不方廣漢何嘗無波勢耶郭忠恕
謂蔡邕以𨽻作八分體是以𨽻在八分先矣乃又云小
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𨽻書出是又以𨽻在八分後
[001-19b]
豈不自相矛盾乎洪适則謂東漢時分𨽻已兼有之今
漢碑具在試問何碑為𨽻何碑為分适将何從措詞也
吾衍字源七辨則分秦𨽻八分漢𨽻為三且云秦𨽻八
分乃未有挑法之𨽻夫秦𨽻無可見何從而知且既云
皆未有挑法何從别其為秦𨽻為八分至以石經及漢
人諸碑為漢𨽻是己又云與秦𨽻同名其實則異又謂
之八分支離遷就毫無定見矣陶宗儀謂建初中以𨽻
為楷本一書而二名鍾王變體楷𨽻始别是已乃譏隋
[001-20a]
唐以降古法盡廢指八分為𨽻者之非夫指八分為𨽻
猶從其本言之耳何可非乎歐陽公集古録只/漢碑皆目為漢𨽻又云漢
有𨽻分唐有分楷不知何所見而逞此臆説也
漢魏碑考
 前代金石遺文每足補史家之闕昔人歐陽公趙明
 誠洪景伯楊用修都元敬趙子函王元美辨之詳矣
 未有論及書法者余頗嗜分𨽻以少所涉歴摉羅狹
 陋祗就時時觀覽者稍為評隲示之同好或有取焉
[001-20b]
 其但經目覩而不為我有概不及云
  漢北海相景君碑并隂/ 順帝漢安二年八月
碑今在濟寧州儒學余所存漢碑始於此額題篆漢故
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十二字分二行文十七行行
三十二字中有孔在第八字下孔處三行各廢兩字第
一明府及亂曰俱另起字體頗長䜿筆微近今栁葉篆
不盡作鈎趯𨽻釋本文闕二十七字余本又闕三十二
字然頗有丈義可讀趙子函謂殘闕不成文何耶獨額
[001-21a]
曰銘辭曰誄弇州譏其未妥良是
碑隂凡三列第三列姓名下又云行三年服者凡八十
七人末兩行四言詞十八句叙立碑意字視碑丈差小
更遒勁有致 碑文□梟□字即鴟字觀下文低佪低
字作&KR0034可見𨽻釋作鴞非又孝子憉&KR0008&KR0008字字書無宜
叅鼎&KR0008&KR0008字𨽻釋謂借作拂取輔拂弼/義字書亦無俱
應補入 漢碑多有孔文字記論之甚詳不復贅
  漢置孔廟卒史孔龢碑 桓帝永興元年六月
[001-21b]
碑今在孔廟無額文十八行行四十字第八行制曰髙
出一字下空數字書司徒公河南十二字第九行雒陽
宮下空數字書司空公蜀郡十二字文俱與上不屬劉
太乙云因有空故勒於此是也楊用修都元敬録全文
而俱遺此豈未見搨本耶考史元嘉三年五月改元永
興文兩書元嘉三年三月一書永興元年六月實一年
事也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鄭簠每喜臨

[001-22a]
  漢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并隂/ 桓帝永壽二年
碑今在孔廟無額文十三行行三十六字第八行皇字
高出一字𨽻辨作第三行誤末記韓君名字下接率錢
姓氏八人文有云復顔氏并官氏邑中繇發以尊孔心
繇與徭同繇發連讀𨽻辨以發屬下句亦非字趯處極
豐而筆畫頗細與卒史迥殊子函謂其無二宜太乙之
譏之也 𨽻釋云碑隂一六十有二人今俱全
  漢郎中鄭固碑    桓帝延熹元年
[001-22b]
碑今在濟寧州儒學額題篆漢故郎中鄭君之碑八字
分二行中有孔文十五行行二十九字碑已中斷今所
存上截十九字闕下截十字太乙謂上截十八字誤筆
法堅勁遒𦂳惜剥蝕已甚此碑諸家不見有隂太乙誤
以北海景君碑移之於此惜不及致書令弟嘯雲一正
之也
  漢泰山都尉孔宙碑  桓帝延熹七年
碑今在孔廟額題篆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十字文
[001-23a]
十四行行二十八字首行題云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
銘𨽻釋云凡漢碑有額者首行即入詞無額者或題其
前已篆其上復標其端惟此碑爾字較諸碑特巨規矩
整齊一筆不苟而姿態却自横溢有卒史之雄健而去
其板重化韓勅之方幅而有其清真實超前絶後第一
手也厥後曹全孔靇俱從此脱胎耳碑隂全無之
  漢衛尉卿衡方碑   靈帝建寧元年九月
碑今在汶上縣額題八分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十
[001-23b]
字分二行字凸起額下有孔文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
字巨如孔宙而筆畫麤硬轉掉重濁則石理太粗刻手
不工之故耳細玩之其遒勁靈秀之致固在也至修階
貢名等字䜿皆連上他碑所無㿖鴈㾾癀俱從疒亦無

  漢執金吾丞武榮碑
碑今在濟寧州儒學額題八分漢故執金吾丞武君之
碑十字分二行凸起字極秀逸可愛文十行行三十一
[001-24a]
字漶漫殊甚𨽻釋已闕十九字今本又闕八十字故文
義多不可讀字亦拘迫不甚工遜額逺甚 文不載年
月中有云遭孝桓憂悲&KR1720疾隕當在建寧之初故列于

  漢史晨饗孔廟前後兩碑 靈帝建寧二年
碑今俱在孔廟無額前碑文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兩尚
書及朝廷並别起時副言云云在尚書下隔三字昔在
仲尼又别起 後碑十四行行三十五字時長史及史
[001-24b]
君饗後史君念孔瀆又勅瀆井假夫子冡五處皆别起
自史君饗後至末字較前差巨盖補垣通溝立市種梓
置守吏乃次第舉行非一時事故前後不同然皆一人
手也兩碑字修飭𦂳宻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
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韓勑之右
  漢淳于長夏承碑   靈帝建寧三年
此碑據都元敬所得雙鈎舊本已闕四十五字則真本
不傳久矣余所收文字頗全勤約作勤紹其為重刻無
[001-25a]
疑但不知即元敬所疑後人偽作者耶抑并非此本而
為嘉靖時重刻漳川書院者耶文十三行行三十字每
字週圍約寸七八分雖傳刻失真然氣體雄偉不落佻
巧家數其轉灣處作住筆另起如也先已之類實剙見

  漢博陵太守孔彪碑  靈帝建寧四年
碑今在曲阜縣額題篆漢故博陵太守孔府君碑十字
分二行文十八行行四十五字格式稀踈字特小秀潤
[001-25b]
清逸楚楚可愛且純以楷法運用微作波磔所謂劔拔
弩張者一切無之矣余閲孔宙及宙子褒并此三碑俱
精妙殊絶意當時崇重闕里子姓非能手不輕下筆即
竹垞亦謂絶類曹全筆法信然彪名字今尚可見歐公
先今六百餘年乃云磨滅不可得或後人因糢糊太甚
略加修治耳
  漢李翕析里橋郙閣頌  靈帝建寧五年
碑今在漢中畧陽縣據𨽻釋云李君治武都橋道前後
[001-26a]
三處磨崖此析里橋郙閣頌𨽻額别有數行刻書撰人
及石師姓名余所存無額及後數行止存文十九行行
二十七字太守及頌與詩别起自第九行上截衡官椽
衡字斜缺至末或二三四五六字不等洪本原闕四十
二字今更闕一十字矣字樣彷彿夏承而險怪特甚相
其下筆麤鈍酷似村學堂五六嵗小兒描硃所作而仔
細把玩一種古樸不求討好之致自在行間盖磨崖則
書刻俱倍難於上石耳丙戌官都門從孫樹峯前輩借
[001-26b]
觀乃宛平北海孫氏藏本同年劉太乙以為不足法余
謂茅茨土階固不若雕墻峻宇之奪目久矣
  漢司𨽻校尉魯峻碑  靈帝熹平二年
碑今在濟寧州儒學額題八分漢故司𨽻校尉忠恵父
魯君碑十二字額下有孔文十七行行三十二字字體
方整匀净凡勒筆磔筆趯筆挑起處極豐肥開元諸家
似傚其體
  漢聞喜長韓仁碑  靈帝熹平四年
[001-27a]
碑今在滎陽縣額題篆漢循吏故聞喜長韓仁銘十字
太乙云碑止載當時下書䜿石原文不贅一詞甚為古
雅以世知之者少故備錄之但以余本相較更多數字
豈太乙偶未細檢邪字體肥重絶類魯峻但微匾耳
  漢豫州從事尹宙碑  靈帝熹平六年
碑今在鄢陵縣碑首有孔居中其右横篆從銘二字文
十四行行二十七字太乙云以近出故完好方整渾穆
信漢碑之尤者余按額從銘二字無解文中有州辟從
[001-27b]
事語意二字上尚有二字或四字叙其官位今斷蝕耳
且從銘字與孔平上止餘寸許不應寸許下便鑿如許
孔也
  漢白石神君碑    靈帝光和二年
碑今在元氏縣額題篆白石神君碑五字凸起文十四
行行三十五字𨽻釋以其字不類漢人疑為重刻但碑
末有燕元璽三年題名元璽去光和百七十餘年中間
未必重刻若元璽以後人又必不肯并題名字摹之也
[001-28a]
余統閲前後諸碑如此類頗多不必苛求耳 碑末列
石師王明與郙閣頌同即後世載刋石姓氏例也何太
乙云不曉石師所謂耶
  漢郃陽令曹全碑并隂/ 靈帝中平二年
碑今在郃陽縣萬&KR0851中掘地得之無額文十九行行四
十五字書法秀美飛動不束縳不馳驟洵神品也且出
土不久用筆起止鋒鋩纎毫畢露虚心諦觀漸漬久之
一切癡肥方板之病自可盡去矣何患字學之不日進
[001-28b]
哉文叙次詳贍清朗可誦較諸碑亦為傑出太乙以夷
齊史魚等語不倫譏之過矣碑隂字差小亦可愛每一
繙閲實不厭字眼之重複也惜此本末一行為装潢家
失去 竹垞康熈庚戌䟦此碑美其完好謂漢碑之存
於今者莫或過焉後二年從京師購之碑已中斷完好
者且漶漫矣今又去竹垞時甲子一週宜漶漫之日甚

  漢蕩隂令張遷碑并隂/ 靈帝中平三年
[001-29a]
碑今在東平州儒學額題篆漢故榖城長蕩隂令張君
表頌十二字分二行文十三行行四十二字碑亦出近
代故歐趙洪俱不載余玩其字頗佳惜摹手不工全無
筆法隂尤不堪亭林以賓傍加歹為無理南原据鄭康
成曽子問注駁之不知奠而後辭于殯原不必改作賓
先儒多言之者不足以折亭林也暨分既且更屬難解
宜亭林疑為好事者模刻遂訛謬至此至并訾其書法
不佳愚不謂然 南原𨽻辨未見碑隂余本有之凡三
[001-29b]
列第一列十九人第二列同第三列三人共四十一人
末行正書付禮二字不解
  漢孔褒碑
碑今在孔廟額題八分漢故口缺一/字州從事孔君之碑
十字殘闕特甚約廿行每行約三十字其中有字者廿
四行餘四五行無一字首云君諱褒字文禮孔子廿世
之孫泰山都尉之元子及繼徳前葉清和純懿二十餘
字尚可讀後俱不能成文矣今拾其筆畫稍清者五十
[001-30a]
餘字存之無年月可考 此碑不特歐趙洪諸家所無
近日亭林南原摉羅頗廣而俱未之及余得之行笥中
并不知何自來也雖糢糊已甚然實僅有之物可不寳

  魏公卿上尊號碑    獻帝延康元年
碑今在許州額題篆魏公卿将軍上尊號奏九字碑式
云文二十二行行四十九字先王及髙陵兩武王三陛
下皆平闕自陛下即位後十行刻於碑隂兩陛下亦平
[001-30b]
闕𨽻釋謂自造于華裔之後石理皴剥字迹晻昧今世
所傳多是前一叚爾合之碑式所云知以刻于碑隂故
前後明滅不同也余所存即前叚較𨽻釋原文已闕三
分之一後叚更不可得矣
  魏受禪碑       文帝黄初元年
碑亦在許州額題篆魏受禪表四字文二十二行行四
十八字先皇及陛下五皇帝皆平闕余本較𨽻釋原文
約闕八十字
[001-31a]
  魏封孔羡碑      文帝黄初元年
碑今在孔廟額題篆魯孔子廟之碑六字文二十三行
行四十二字制詔皇上聖皇及煌煌大魏皆别起曹丕
四碑大饗余未之見𨽻釋謂繁昌兩碑自是一家良是
乃獨盛誇此碑而以為四碑之冠未必然也魏勸進受
禪兩碑匪特大小體式毫髪不爽而氣味蒼古絶無低
昻自出一手無疑特受禪筆鋒差瘦耳右軍云之許下
觀梁鵠鍾繇書顔平原以受禪為鍾今雖未能定為誰
[001-31b]
氏要知非鍾梁不能矣孔羡碑畫肥重而䜿作意鈎處
尤無收拾如乃可哉等字殊不耐看直開史惟則粗俗
一派與前二碑迥别即果如後題陳思王詞梁鵠書亦
鵠書最下者太乙乃云勸進蒼勁而受禪方整與孔羡
碑酷肖其為兩人無疑吾不知何所見也
從來論八分者俱分漢唐余以為八分自漢止矣孔褒
曹全乃東漢末年全碑秀潤挺拔固自獨步且出自近
年鋒鍜俱存尤為可愛褒碑已極糢糊余祗存其百十
[001-32a]
字而秀逸之至實不減曹其時去黄初不過二十餘年
今黄初三碑具在氣味體格判若兩途究而論之固不
獨孔羡碑也即勸進受禪亦何嘗非唐人先聲乎此固
其時與運為之也否則宜官繇鵠輩林立一時追蹤往
哲詎遂不能耶故愚謂魏適以開唐斷不可以繼漢洪
景伯之𨽻釋婁彦發之字源雖末收魏晉一二家而止
以漢石非無見也
 
[001-32b]
 
 
 
 
 
 
 
 分𨽻偶存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