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n0039 萬氏石經考-清-萬斯同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石經考卷上
             鄞縣萬斯同撰
漢石經
  後漢書靈帝本紀
熹平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立於太學
門外
  蔡邕傳
[001-1b]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靈帝時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
議郎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
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禄大夫楊賜
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説太史令單颺等奏求
正定六經文字許之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
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碑始立觀視及摩
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資治通/鑑同
  儒林傳
[001-2a]
自太初後質帝/年號游學增廣太學至三萬餘生然章句漸
踈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益衰黨人既誅其高名善
士多坐流廢後遂至忿爭更相言告亦有私行金貨定
蘭臺漆書經字以合私文熹平四年靈帝乃詔諸儒正
定五經刻於石碑為古文篆𨽻三體書法以相參校樹
之學門使天下咸取則焉註古文謂孔子壁中書篆秦/始皇使程邈所作𨽻亦程邈
所獻主於徒𨽻/從其簡易也
  張馴傳
[001-2b]
張馴字子儁定陶人辟公府舉高第拜議郎與蔡邕共
奏定六經文字擢侍中終大司農
  李巡傳見宦官吕强傳/
李巡汝陽人靈帝時為宦官與濟隂丁肅下邳徐衍南
陽郭耽北海趙祐稱為清志皆在里巷不爭威權巡以
諸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賂定蘭
臺漆書經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與諸儒共刻五經
文於石於是詔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後五經一定爭者
[001-3a]
用息
  洛陽記           陸 機
太學在洛城南開陽門外講堂長十丈廣二丈堂前石
經四部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書周易公羊傳十六碑
存十二碑毁南行禮記十五碑悉毁東行論語三碑二
碑毁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名
 按東漢時五經立學官者易則施孟梁丘京四家書
 則歐陽大小夏侯三家詩則齊魯韓三家三禮但用
[001-3b]
 儀禮有大小戴二家春秋但用公羊有嚴顏二家他
 若古文尚書毛氏詩左氏春秋小戴氏禮記後世頒
 之學宫者皆不立學官此石碑所刻書用伏生今文
 孔穎達正義蔡邕所刻石/經尚書止經文三十四篇春秋用公羊傳宜也禮記
 不立學官何以得與諸經並刻及考洪氏石經殘碑
 有儀禮而無禮記乃知洛陽記之誤且記不言詩經
 而洪氏書及隋經籍志有魯詩六卷則是此記所遺
 而石碑之殘毁當不止二十有九矣且五經之外更
[001-4a]
 有論語又用古文篆𨽻三體度非四十六碑所能盡
 考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言諸碑表裏皆書始得其實
 然當陸機時曹魏石經久已立漢碑西此記何以不
 及足知陸氏之疎漏而伽藍記之言不參觀也
魏石經
  晉書衛恒傳
衛恒字巨山安邑人太保瓘子仕至黄門郎嘗作四體
書勢言魏正始中立三字石經三國魏志不言立石/經事故採晉書補之
[001-4b]
  後魏書江式傳
江氏字法安代人累官符節令宣武延昌三年上疏請
正定文字言魏初邯鄲淳善倉雅許氏字指八體六書
精究閑理以書教諸皇子又建三字石經於漢碑西其
文蔚煥三體復宣胡三省通鑑註曰魏碑以正始年中/立漢書言元嘉元年度尚命邯鄲淳
作曹娥碑時淳已弱冠自元嘉至/正始九十餘年謂淳所書非也
 按晉書裴頠傳惠帝時頠為侍中時天下暫寧奏修
 國學刻石寫經是晉亦有石經矣然後人從無言及
[001-5a]
 者豈有其議而未竣厥事耶觀漢世石經創始於熹
 平四年乙夘告成於光和六年癸亥實歴九年之乆
 則當裴公時昏主尸位海内大亂其事之未成可知
 矣
  水經注           酈道元
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鏤碑載五經立於大學講堂前
悉在東側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
祿大夫碑議郎張訓漢書光禄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訓韓説太史令單
[001-5b]
颺等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冊於碑使
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碑始
立觀視及筆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今碑上悉
銘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石經魏初
傳古文出邯鄲淳石經古文轉失淳法樹之於堂西石
長八尺廣四尺刻石於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廣三十丈
魏文帝又刋典論六碑附於其次陸機言太學贊别一
碑在講堂西下列石龜碑載蔡邕韓説棠谿典等名太
[001-6a]
學弟子贊復一碑在外門中今二碑並無
 按正始乃魏廢帝年號廢帝乃文帝之孫此言文帝
 又刻典論六碑甚謬若言又刻文帝典論六碑則當
 矣
  洛陽伽藍記         楊衒之
開陽門御道東有漢國子學堂堂前有三種字石經二
十五碑表裏刻之寫春秋尚書二部作篆科斗𨽻三種
字漢右中郎將蔡邕遺跡也猶有十八碑餘皆殘毁復
[001-6b]
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裏𨽻書寫周易尚書公羊禮記
四部又讚學碑一並在講堂魏文帝作典論六碑至太
和十七年猶有四存高祖題為勸學里武定四年大將
軍遷石經於鄴
 按洛陽記漢石經止存十七碑餘二十九碑盡毁此
 在晉世已然何以至魏末尚存二十五碑然此乃楊
 公所目覩語必不誣愚意二十五當是十五之訛蓋
 比晉時又損二碑矣其言猶有十八碑餘皆殘毁亦
[001-7a]
 不可解上言二十五碑已非安得又有十八碑愚意
 餘字當衍謂尚有十八碑悉殘毁不全爾下言四十
 八碑則是曹魏所刻與水經注所言正合無可疑也
  後魏書崔光傳
崔光字長仁清和人仕至太保明帝神龜元年疏言石
經之作始自炎劉雖累經戎亂猶未大崩浸聞往者刺
史臨州多構圖寺官私顯隠漸加剥落由是經石彌减
文字增缺今求遣國子博士一人堪任幹事者專主周
[001-7b]
視禁驅田牧制其踐穢料閲碑牒所失次第量為補綴
詔曰此乃學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便可一依公表光
乃令國子博士李郁與助教韓神固劉燮等勘校石經
其殘缺計料石功並字多少欲修補之後靈太后廢遂

  後魏帝書考靜帝本紀
武定四年八月移洛陽漢魏石經於鄴資治通/鑑同
  北齊書文宣帝本紀
[001-8a]
天保元年八月詔郡國修立黌序廣延髦俊敦述儒風
其國子學生亦依例銓補服膺師説研習禮經往者文
襄皇帝所建蔡邕石經五十二枚即宜移置學館依次
修立
 按漢石經原止四十六碑北齊何以有五十二碑蓋
 并魏石經數之爾然魏碑四十八益以漢碑十有五
 當得六十三枚而止於五十二者由河陽岸崩淪没
 於水故也載考隋經籍志言齊神武遷經於鄴此歸
[001-8b]
 之文襄者神武以武定五年正月殂而遷經在四年
 八月其命本出於神武是時大舉攻玊璧諸務未遑
 至文襄始行其事故高洋歸之其兄而通鑑亦因之
 也張潮曰五十二碑當是/並典論六碑而數之耳
  周書宣帝本紀
大象元年二月詔徙鄴城石經於洛陽資治通/鑑同
  隋書劉焯傳
劉焯字士元信都人仕至太學博士開皇六年運洛陽
[001-9a]
石經至京師奉勅與劉炫等考定
  隋書經籍志
後漢鐫刻七經著於石碑皆蔡邕所書魏正始中又立
一字石石經相承以為七經正字後魏之末齊神武執
政自洛陽徙於鄴都行至河陽値岸崩遂投於水其得
至鄴者不及大半至隋開皇六年又自鄴京載入長安
置於秘書内省議欲補綴立於國學尋屬隋亂事遂寢
廢營造之司因用為柱礎貞觀初秘書監臣魏徴始收
[001-9b]
聚之十存其一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並秦帝刻
石附於此篇以備小學一字石經周易一卷梁有/三卷一字
石經尚書六卷梁有今字石經鄭/氏尚書八卷亡一字石經魯詩六卷
梁有毛詩/三卷亡一字石經儀禮九卷 一字石經春秋一卷
梁有/二卷一字石經公羊傳九卷 一字石經論語一卷梁/有
二/卷一字石經典論一卷 三字石經尚書九卷梁有十/三卷
三字石經尚書五卷 三字石經春秋三卷梁有十/三卷
 按漢靈帝光和六年癸亥至魏廢帝正始元年庚申
[001-10a]
 止五十八年石經應未毁魏人何故復刻豈董卓焚
 洛陽宫殿太學亦被焚並石經延及耶不然漢石經
 出中郎之手後人必無能及者使其一無所損魏人
 必不重立則其殘闕可知然五六十年之間何以遂
 至殘闕則必遭董賊之禍無疑觀陸機洛陽記石經
 凡四十六碑毁者至二十有九此未經遷鄴之前已
 知此非遷鄴而没於水也考獻帝西遷之後至陸機
 作記之前洛陽無大兵革其遭董賊之禍可知也獨
[001-10b]
 恨陳壽魏志無一語言及而衛恒江式亦語焉不詳
 後人無由知其故爾乃衛江酈三人明言魏立三字
 石經而隋書經籍志及黃伯思董逌諸家則言魏立
 一字石經何相背之甚也然一字石經唐時尚存七
 經三十四卷則作志者必不妄言不知何以三字之
 外復有一字經黄伯思謂是鴻都一字石經夫漢石
 立於太學不在鴻都别立石經是有二石經矣漢書
 何以不言愚意石經必三體分書當高歡遷鄴時其
[001-11a]
 二必沉於水其體幸存者乃魏之所立故作隋志者
 遂據此為言爾
  重刻石經遺文䟦       胡宗愈
石經云者以俗儒穿鑿經籍疑誤後學而立也漢靈帝
時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高下至有行賂改蘭臺漆書經
字者諸儒受詔於熹平成刻於熹平光和俾天下咸取
則焉碑高一丈廣四尺經注云立石太學其上悉刻蔡
邕名隋志有今字石經七種其論云漢鐫七經皆蔡邕
[001-11b]
書史亦稱邕自書冊使工鐫刻其書畫超詣要非蔡中
郎不能到也然遺經今存者體各不同雖中郎兼備衆
體而篇章之富未有能辦於一人之手傳邕與堂谿典
楊賜馬日磾張馴韓説單颺等正經諸經意者當時諸
儒同渉筆於其間不可知也然歴年多更變故久陵遷
變煨燼剥蝕之餘甚有取為柱礎為砲石者唐初魏鄭
公時訪求之十得其一况於今哉兹來少城得墜刻於
一二故家雖間斷不齊然殘圭石璧亦可寳也因以鑱
[001-12a]
之錦官西樓庶幾補古之闕文云爾
  又
内翰胡公以道德文章華我國家其經濟事業似唐李
文饒而風節過之方論上前慷慨激烈動悟淵聽在玊
堂鎖闥益攄所學禆贊聖德訂正國是被寵隆異冠絶
在廷公每以天下自任惟六經精微寓諸日用至於屋
壁所藏殘篇新刻收拾無遺常歎石經𨽻畫最古旁搜
博訪合諸家所藏得蔡中郎石經四千二百七十字有
[001-12b]
奇以楷書釋之又得古文篆𨽻三體石經遺字八百一
十九並鑱諸石永貽不朽按范曄史蔡邕自書册使工
鐫刻酈道元注水經亦云光和六年立石於太學其上
悉刻蔡邕名則大字石經出於一筆似無可疑若夫三
體石經以儒林傳考之則其書已出於東漢時水經注
乃云刻之魏正始中意者魏刻殆以補漢刻之遺亡耳
  漢石經遺字      趙明誠金石録
右漢石經遺字者藏洛陽及長安人家蓋靈帝熹平四
[001-13a]
年所立其字則蔡邕小字八分書也其後累經遷徙故
散落不存今所有者才數千字皆土壤埋没之餘磨滅
而僅存者爾按後漢書儒林傳叙云為古文篆𨽻三體
者非也蓋邕所書乃八分而三體石經乃魏時所建也
又按靈帝紀言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立於太學門
外邕傳乃云奏正定六經文字既已不同而章懐太子
注引洛陽記所載有尚書周易公羊傳論語禮記今余
所藏遺字有尚書公羊傳論語又有詩儀禮然則當時
[001-13b]
所立又不止六經矣洛陽記又云禮記碑上有諫議大
夫馬日磾議郎蔡邕等名今論語公羊後亦有堂谿典
馬日磾等姓名尚在據邕傳稱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
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乃奏求正定自書於碑於
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今兹石本既已磨滅而歲久轉
寫日就訛舛以世所傳經書本校此遺字其不同者已
數百言又篇第亦時有小異使完本具存則其異同可
勝數耶然則豈不可惜也哉而後世學者於去古數千
[001-14a]
百歲之後盡絀前代諸儒之論欲以己之私意悉通其
説難矣余既録為三卷又取其文字之不同者且列於
卷末云
 按陸機洛陽記石經凡四十六碑毁者二十有九時
 未遭氐羌之亂何以致此至魏之四十八碑迄元魏
 孝昌之末猶完好如故雖數經遷徙遺跡多存故後
 人猶得見之若漢之全碑乆已不獲見矣趙德甫軰
 因已未嘗見反詆漢書儒林傳為誤何其謬也生千
[001-14b]
 載之後欲與前人目覩者爭是非將使誰信之哉
  記石經與今文不同  黄伯思東觀餘論
漢石經與今文不同者殊多今略記之書女毋翕侮成
今本女無/侮老成人保后胥高保后/胥戚女永勸憂汝誕/勸憂女有近則
在乃心今近/作戕女比猶念以相從今作汝/分猷各翕中各設/中
惠朕曷祗動萬民以遷爾謂朕/曷震動天既付命今付/作孚曰陳其
五行今作/汨陳嚴恭寅畏天命自亮以民祗懼今亮作度/以作治
保小人惠於矜寡今人作民/于作鮮母兄曰無皇/曰則兄自敬德
[001-15a]
兄作/皇旦以前人之微言今作/徽言是罔顯哉厥世今哉/作在文王
之鮮光今作/耿光通殷就大命達殷作/大命論語意與之與今意/作抑
孝于惟孝今于/作乎朝聞道夕死可也今也/作矣是魯孔丘與曰
是是知津矣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耰不輟子路以告子憮
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置其杖而芸今置/作植其斯以乎其斯/而已
矣/譬諸宫牆今諸/作之賈諸賈之哉今賈/作沽又論語每篇各
計其章數其最後云凡二十篇萬五千七百一十字又
計諸異聞之語若曰在於蕭牆之内蓋毛包周於今論
[001-15b]
語無蓋氏毛氏書此石刻在洛陽本在洛宫前御史臺
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時時得之若騏驥一毛虬龍
片甲今張燾龍圖家有十版最多張氏壻家有五六版
王晉玉家有小塊洛中所有者止此予皆得其拓本論
語之末題云詔書與博士臣左立郎中臣書上臣下皆
缺當是著書者姓名或云此即蔡邕書書姓名已亡無
以辨之獨刻者陳興姓名甚完何其幸歟又有一版公
羊不知誰氏所得其末云谿典諫議大夫臣馬日磾臣
[001-16a]
趙䧕議郎臣劉𢎞郎中臣張文臣蘇陵臣傅楨楨下谿
上缺谿上當是堂謂堂谿典也此蓋鴻都一字石經然
經各異手書不必皆蔡邕也三字者不見真刻獨此一
字者乃當時所刻字畫高古精善殊可寳重開元中嘗
藏拓本於御府以開元二字小印印之與法書名畫同
藏蓋唐世以前未録前代石刻獨此見收其可寳如此
  蔡邕石經       董逌廣川書䟦
經廢於世無所傳聞久矣當秦未滅詩書其學已失舊
[001-16b]
法世傳不可復求而得之况其在後世耶漢承秦亡雖
起而盡收於溝渠炱音/臺燼間然殘缺湮淪無復全學諸
儒妄度聖人隨誤釋謬方將訓習章句不得其序其能
得道之全以求聖人之意而不失哉至其不得於言則
疑於經不得於經則疑於學師習各異黨學相伐至致
滋荄周由等以就其學有不合者則私定桼音/七書以應
其誤獨蔡邕鐫刻七經著於石碑有所檢据隠括其失
而周盡當時號鴻都三字其異文者附見此於已殘之
[001-17a]
經得收其遺逸而僅存其可貴也纔三十年兵火繼遭
碑亦損缺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經相承以為七經正
字後魏武定四年移洛陽漢魏石經於鄴魏末齊神武
自洛陽徙於鄴都河陽河岸崩遂没於水其得至鄴者
殆不得其半周大象中詔徙鄴城石經於洛時為軍人
破毁至有竊載還鄴者船壊没溺不勝其衆也其後得
者盡破為橋基隋開皇六年自鄴京載入長安置於秘
書内省議欲補緝立於國學㑹亂遂廢營造之司用為
[001-17b]
柱礎貞觀初魏徴始收聚之十不一存其相承傳拓之
本猶在秘府當時考騐至詳謂不盡為邕如馬日磾數
軰相與成之然漢𨽻簡古深於法度亦後世不及故兼
存之趙綽曰唐造防秋館時穿地多得石經故洛中人
士逮今有之考當時所得已是漢世所遺没而得者國
初開地唐御史府得石經十餘石此又唐末淪没之所
出也
  石經尚書       董逌廣川書䟦
[001-18a]
秘書郎黃符以石經尚書示余為考而識之蔡邕以經
籍去聖乆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
奏求正六經文字邕乃自書於碑大屋覆藏立太學門
外號鴻都石經屋覆四面欄障開門於南河南郡設吏
卒視之昔朱越石與兄書曰石經文都其碑高一丈許
廣四尺駢羅相接太學在南明門外講堂長十丈廣三
丈堂前石經四部本碑四十六枚元魏時西行尚書周
易公羊傳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禮記十五碑悉崩
[001-18b]
壊東行論語三碑毁禮記但存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
蔡邕名當是時尚有碑十八蓋春秋尚書作篆𨽻科斗
復有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楊衒之曰石經尚書公
羊為四部又謂春秋尚書二部書有二經當是古文已
出衒之出北齊謂得四十八碑誤也洛陽昔得石經尚
書段殘破不屬蓋盤庚洪範無逸多士多方總二百三
十六字其文與今尚書盡同間有異者纔十餘然則知
古文尚書蓋已見於此或曰魏亦作石經安知此為漢
[001-19a]
所書哉余謂魏一字漢為三字此其得相亂耶且曰天
命自度碑作亮惠鮮鰥寡碑作惠于矜寡乃逸既誕作
乃憲既延治民祗懼作以民肆高宗享國五十九年作
百年以書考之知傳受譌誤不若碑之正也方漢立學
官書惟有歐陽夏侯其書雖不全見今諸家所引與古
文尚書全異不應今所存古文反盡同也疑邕既立二
書則或當以古文自存矣王肅解書悉是孔傳便知魏
去漢世未遠肅得其文不然不應又盡同也晉内史梅
[001-19b]
賾分舜典而當時猶疑知古經已廢於漢魏不爾肅得
自私使世疑耶余知至晉其書已絶今考杜預釋左傳
以古文為逸書又知歐陽夏侯所傳殆異於古文其知
者於此乎考之
  石經論語       董逌廣川書䟦
石經今廢不存或自河南御史臺發地得之蓋論語第
一篇并第十四篇為一碑亡其半矣其可識者字二百
七十又自第十八篇至第二十篇為一碑破缺殘餘得
[001-20a]
五之一其存字為三百五十七以今文論語校之其異
者若抑與之與為意與之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作
未見好仁惡不仁朝聞道夕死可矣作可也有三年之
喪于其父母無乎字惡居下流而無流字年四十而見
惡焉無焉字鳯兮鳯兮作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也來
者猶可追也今本皆異執輿為誰而作執車為誰子是
魯孔丘與曰是然後曰是知津矣比今書多二字耰而
不輟作輟夫子憮然植其杖作置其斯而已矣作其斯
[001-20b]
以乎子游作子斿而在蕭牆之内作而在于蕭牆之内
凡碑所存校其異者已十五之一矣使鴻都舊書盡存
則其異可知也夫以邕之所定雖未盡善然漢儒學博
其校定衆家得正譌誤多矣此猶是千載舊書比今兵
火之餘師學已久廢其庸得並論耶
  石經尚書殘碑       洪适𨽻釋
孔本/作身何及相缺/孔作憸/下闕言曰人惟舊孔舊上有求/字下闕二字
孔作/求下/闕有志女毋翕侮人成毋流孔作汝無侮老/成人無弱下遂
[001-21a]
缺/各共爾事齊乃位度爾孔作/乃下/闕民之承保后胥高
孔作/慼鮮以不浮下/闕試以爾孔作/汝遷安定厥國孔作/邦&KR0034孔/無
女不下/闕其或廸孔作/稽自怨孔作恕/下闕孔作/誕勸憂今其有
今罔後女何下/闕之勞爾先予不下/缺于兹高后不乃知孔/作
崇/降罪疾曰下/闕能廸吉我先后下/缺民女有近孔作/戕則在
我心我先后綏下/缺興降不永于戯孔作崇降/弗祥嗚呼今予下/闕
遠女比猶孔作/分猷念以相從各翕孔作/設下/缺建乃家下/缺
孔作盤/缺一字下/缺衆曰女罔台民孔作無/戲怠孔作/懋建大命今
[001-21b]
孔作予/下缺凶德綏孔作/嘉下/缺孔/無爾惠孔作/謂缺/孔/作
震/動萬民以遷肆上下/缺孔作/隠哉予其勖孔作/懋蕑相爾
念敬我衆朕不已上盤/庚三篇
民中絶命民有不若德不聴罪天既孚孔作付已上/高宗肜日篇
厥遺任孔作/壬父母弟不廸乃維四方下/缺不愆于四伐五
伐六伐七伐乃已上牧/誓篇
孔/無孔作/洪水曰孔作/汨陳其五行帝下/缺曰建用皇極次
六曰艾孔作/乂用三德下/缺潤下作醎炎上作苦曲直作下/缺
[001-22a]
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下/闕極凡厥庶民無有涇司
人無有下/缺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下/缺路無偏毋
黨王道蕩蕩毋黨下/缺為天下王三徳孔三上/有六一曰正直
下/缺家而孔/無凶于而國人用缺/頗辟孔作僻/下缺乃心&KR0008
缺/&KR0008及庶民孔作人已/上洪範篇
維天命元孔元作/無違朕不敢有下/缺罪時維天命王曰告爾
孔無/二字下/缺兹雒孔作/洛予維四方&KR1577攸責亦維爾下/缺有年
于兹雒爾小子乃興從爾遷王已上多/士篇
[001-22b]
孔作/穡之艱難乃劮孔作/逸乃憲孔作/諺既延孔作/誕孔作/否
則侮厥下/缺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亮以孔作/度治民祗懼下/缺
或怨肆高宗之饗國百年孔作享國五/十有九年自時厥後下/缺
田功徽柔懿共懐保小人孔作/民惠于矜孔作鮮/鰥下缺孔作/淫
毋劮孔作/逸于游田維下/缺孔作無淫于觀于逸于逰/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
孔作/無皇白今日下/缺&KR0263聖作/聼人乃訓變孔變上/有之乃亂正
孔正上有/先王之至于下/缺則兄曰孔作/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
下/缺公曰於戲嗣王監于兹孔監上有其/已上無逸篇
[001-23a]
孔作/終出于&KR0263詳於戲君闕/曰時我已上君/奭篇
我則致天之已上多/方篇
常伯常任辟孔作凖/下缺孔/無謀面用下/缺于厥邑其在下/缺
孔作/俊心以敬事下/缺王維厥孔厥上/有克孔作/宅心乃下/缺
孔作/此丕丕其孔作/基於戲下/缺旦以前孔作/已受人之微孔作/微
下/缺訓德孔德上/有于是罔顯哉孔作/在厥世下/缺王之鮮孔作/耿
光以楊武王已上立/政篇
几乃缺/召太保下/缺孔作/達殷就孔作/集大命在下/缺非幾兹
[001-23b]
孔作既/下闕黼衣孔作扆以/上顧命篇
 右石經尚書殘碑盤庚篇百七十二字高宗肜日篇
 十五字牧誓篇二十四字洪範篇百八字多士篇四
 十四字無逸篇百三字君奭篇十一字多方篇五字
 立政篇五十六字顧命篇十七字合五百四十七字
 熹平四年議郎蔡邕所書者漢儒傳伏生尚書有歐
 陽大小夏侯之學孔安國尚書漢人雖有為之訓傳
 者然不立於學官永嘉之亂三家之書並亡故孔氏
[001-24a]
 傳獨行以其書校石本多十字少二十一字不同者
 五十五字借用者八字鴻艾劮猶之類是也通用者
 十一字於戲母女之類是也孔氏叙商三宗以年多
 少為先後此碑獨闕祖甲計其字蓋在中宗之上以
 傳序為次也但云高宗饗國百年異爾范史云蔡邕
 以俗儒穿鑿經籍疑誤後學與堂谿典馬日磾等奏
 求正定六經文字時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高下至有
 行賂改蘭臺漆書經字者靈帝乃從諸儒之請刋石
[001-24b]
 立之太學天下咸取則焉碑高一丈廣四尺陸機洛
 陽記云碑凡四十六書易公羊二十八碑其十二毁
 論語三碑其二毁禮記十五碑皆北齊徙之鄴都至
 河陽岸頺半没於水隋復載入長安有易一卷書六
 卷魯詩六卷儀禮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九卷論語一
 卷未及補治而亂作營繕者至用為柱礎唐初魏鄭
 公收聚之十不存一則石經之散亡久矣本朝一統
 時遺經斷石藏於好事之家猶崑山片玉已不多見
[001-25a]
 今京華年代殷遥昔之殘碑日益鮮矣予既集𨽻釋
 因以所有鑱之㑹稽蓬萊閣㔠音慉勉也/□亦逸字
  石經魯詩殘碑
毛作/維是褊心是以為刺葛屨下/闕汾一曲言采其藚彼
其之子美下/闕之誰知闕一字毛/誰上有其之蓋亦勿思 園有棘
其實之下/闕父兮父闕一字/毛旡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毋毛作/無
已尚毛作/上下/闕哉猶來毋死 陟岵三章章六句 十
下/闕&KR0263&KR0263毛作/穡胡取禾三百廛兮&KR0263下/闕特兮彼君子
[001-25b]
兮不素食兮欿欿毛作/坎伐輪兮下/闕毋食我黍三歲宦毛/作
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下/闕宧女莫我肯勞闕/將去女
適彼樂郊樂郊下/闕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
闕/句 山有蓲毛作/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下/闕酒食
毛作/何&KR0263日鼔瑟且以喜樂下/闕既見君子云胡其憂
下/闕
 右石經魯詩殘篇碑百七十三字魏唐國風數篇之
 文也與毛詩異者如猗作兮貫作□樞作蓲數字又
[001-26a]
 有一段二十餘字零落不成文惟有叔于田一章及
 女曰雞八字可讀其間有齊韓字蓋叙二家異同之
 説猶公羊傳碑所云顏氏論語碑所云盍毛包周之
 比也漢代詩分為四在東京時毛氏詩不立學官隋志有
 石經魯詩六卷此碑既論齊韓于後則知隋志為然
 也
  石經儀禮殘碑
東面主人下/闕卒爵坐奠爵拜執下/闕人盥洗升媵觚于賓
[001-26b]
下/闕上拜受爵于筵前下/闕首公答拜媵爵者立下/闕媵爵者
觶待于下/闕公坐取大
 右石經儀禮殘碑四十五字皆大射儀之文也石磨
 滅字畫比他經不明白靈帝紀云詔諸儒正五經文
 字刻石立於太學蔡邕傳則云奏求正定六經記傳
 既已不同陸機洛陽記所載但有書易公羊禮記論
 語爾惟隋志云後漢刻七經於石碑皆蔡邕所書其
 目有一字經石經儀禮九卷乃漢史陸記之踈略也
[001-27a]
 未央宫有曲臺殿天子射宫也西京無太學於此行
 禮故后蒼著書説禮數萬言名曰曲臺記今禁中有
 選德殿蓋便坐觀射之地而清閒之燕咨訪治道率
 在於是殆與曲臺暗合古者射為六藝之一儀禮一
 經説射者兩篇後世非介胄之士則不習與古殊矣
 媵觚媵爵云者媵蓋送也
  石經公羊殘碑
翬者何公子翬闕一/字何以不稱公下/闕栢于是謂栢曰吾
[001-27b]
闕三/字矣𨼆曰下/闕之之辭也然則孰立之石缺二/字之石
板本/作碏美大之之辭也棠者何濟闕一/字之邑也曷為下/闕
仲子板本有/也字桓未君則曷為祭仲子闕一/字為桓立故下/闕
諸侯四諸公者何諸缺一/字者何天子三公稱下/闕相處
乎内始缺一/字諸公放板本/作昉于此乎前此矣前下/闕其成也
曰吾成敗矣吾與鄭人未有成板本有/也字下/闕後為年外
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下/缺弟母兄稱兄凡缺五/字之大
夫也此下/缺之邑也天子有闕四/字諸侯皆從泰山下/缺而葬
[001-28a]
不日卒赴而缺一/字不告公曷為與㣲者下/缺大夫之未命
者也 十年此公子翬也何下/缺外于外大惡書小惡不
書于内大惡諱小下/闕國也何以不書葬隠之也何隠爾
板本/作殺也試下/缺板本有/以為字&KR0263缺一/字臣子缺二/字薨何以
不地不忍言已上/隠公
何易之也易之則其下/缺諱取周田也諱耴已上/成公
十有四年何以缺一/字記異也何異下/缺則至無王者則&KR0263
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下/缺乎隠祖之所遝板作/逮缺一/字
[001-28b]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下/缺不亦樂乎缺二/字君子也制春
秋之義以已上/哀公
缺/傳桓公二年顏氏有所見異辭所聞異下/缺何以書
記災也世年顏氏言君出則已入下/缺顏氏無伐而不言
圍者非取邑之辭也 十下/缺谿典諫議大夫臣馬日磾
臣趙䧕議郎臣缺二/字臣劉𢎞郎中臣張文臣蘇陵臣傅
禎雜
 右石經公羊殘碑三百七十五字自隠公四年至成
[001-29a]
 公元年及哀公十四年之文也所書者皆是公羊氏
 傳辭而無春秋正經又有顏氏説石文斷續不可考
 繹蓋嚴顏異同之辨也以今板本校之惟易四字爾
 漢注引陸機洛陽記云禮記碑上有馬日磾有堂谿
 典八人姓名論語碑亦有左立二人姓名陸氏所記
 未之詳也
  石經論語殘碑
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下/缺本本立缺一/字道生孝下/缺曰道
[001-29b]
千乘之國敬事下/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下/缺而有信雖
曰未學吾必謂下/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下/缺與意板本/作抑
予之與子贛板本/作貢曰夫子缺五/字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
下/缺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缺五/字禮節之亦不
板本有/可字下/缺告諸往而知來下/缺人之不下/缺已上學/而篇
免而無恥道之以徳齊之以下/缺板本/作于學世下/缺
問孝於我我對曰毋違樊遲缺一/字下/缺曰生下/缺葬之
以禮祭下/缺以别缺/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下/缺勞有下/缺
[001-30a]
下/缺廋哉人焉廋板本有/哉字子曰温故而知下/缺下/缺器子贛
下/缺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下/缺曰何為則民服孔子
對曰下/缺下/缺子曰書云孝于板本/作乎惟孝友于兄下/缺也周
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下缺已上/為政篇
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缺十/一字下/缺
與對曰不能子曰缺五/字山不如林放缺九/字也射下/缺曰起
板本有/者字商也始可下/缺子曰下/缺殷禮吾下/缺也知其説缺/三
字/天下也其缺一/字示諸斯乎下/缺如神在下/缺於二代郁郁
[001-30b]
下/缺太廟下/缺子知禮下/缺下/缺下/缺以栢周人以栗曰使
下/缺下/缺 國板本/作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缺一/字管氏下/缺
知禮下/缺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缺一/字出曰下/缺無道也久
下/缺觀之哉
    凡二十六章已上八/佾篇
缺/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板本有/也字子曰富與貴是人
之所欲也下/缺顛沛必於是 子缺二/字未見好仁板本有/者字
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下/缺過也各於其黨缺二/字
[001-31a]
知仁矣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板本作/矣下缺子懐刑小人懐
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下/缺曰唯子
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下/缺
父母在不遠㳺㳺必下缺已上/里仁篇
交於子張子缺一/字曰子夏缺一/字何對曰子夏曰可者缺/四
字/者距板本作/拒下缺子夏曰雖缺五/字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
下/缺其事君子學下/缺子夏曰小人之過下/缺下/缺子夏曰大
缺五/字出入可也 子斿板本作㳺/缺六字下/缺君子之道焉
[001-31b]
缺二/字缺一/字有卒者其惟聖人下/缺仕而下/缺曾子曰吾
聞諸板本有/夫子子人未有自致也者板本作/者也必也親喪乎
缺一/字子曰下/缺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子贛曰紂之缺/一
字/缺一/字是其板本作/之下缺贛曰仲尼焉學子贛曰文武之
道未隧板本/作墜於地在人賢者志其板本作識/其下缺告子贛缺/一
字/贛曰譬諸宫蘠諸板本作之/蘠板本作牆賜之蘠缺一/字窺見室家
之好夫下/缺&KR0263可毁缺二/字人之賢者丘陵也缺三/字踰也
仲尼日月也下/缺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愼也夫子之
[001-32a]
不可及也猶天之下缺已上/子張篇
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毋板本/作無以萬方萬方有缺一/字板
本有兩/罪字在朕躬下/缺歸心焉所重民食䘮缺一/字寛則得衆
敏則有功缺一/字則説下/缺不驕威而不猛乎缺一/字曰何謂
惠而不費子曰缺一/字民之下/缺尊其瞻視儼缺/字 而畏之
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下缺已上/尭曰篇
    凡二十篇萬五千七百一缺一/字
板本/作沽諸賈之哉包周缺四/字蓋肆乎其肆也缺一/字下/缺
[001-32b]
曰言缺一/字而在於蕭蘠之内盍毛包周無於下/缺
      詔書與博士臣左立郎中臣孫表下/缺
               工陳興刻
 右石經論語殘碑九百七十有一字前四篇後四篇
 之文也每篇必計其章終篇又總其字又載盍毛包
 周有無不同之説以今所行板本校之亦不至甚異其
 文有增損者其字亦有假借者及用古者有字異而
 訓不遠若置其杖賈之哉者漢人作文不避國諱威
[001-33a]
 帝諱志順帝諱保石經皆臨文不易樊毅碑命守斯
 邦劉熊碑來臻我邦之類未嘗為高帝諱也此碑邦
 君為兩君之好何必去父母之邦尚書安定厥邦皆
 書邦作國疑漢儒所傳如此非獨遠避此諱也水經
 云光和六年立石於太學其上悉刻蔡邕名魏正始
 中又刻古篆𨽻三字石經蓋諸儒受詔在熹平而碑
 成則光和年也隋志有一字石經七種三字石經三
 種其論云漢鐫七經皆蔡書又云魏立一字石經其
[001-33b]
 説自相矛盾新舊唐志有今字石經七種而注論語
 云蔡邕作又有三字石經古篆兩種蓋唐史以𨽻為
 今字也觀遺經字畫之妙非蔡中郎軰不能為以黃
 初後來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豈魏人筆力可到
 當以水經為據三體者乃魏人所刻儒林傳云為古
 文篆𨽻三體者非也史稱邕自書丹使工鐫刻今所
 存諸經字體各不同雖邕能分善𨽻兼備衆體但文
 字之多恐非一人可辦史云邕與堂谿典楊賜馬日
[001-34a]
 磾張馴韓説單颺等正定諸經今公羊論語之後惟
 堂谿日磾二人姓名尚存别有趙䧕劉𢎞張文蘇陵
 傅禎左立孫表數人竊意其間必有同時揮毫者予
 詳玩遺字公羊詩書儀禮又在論語上劉寛碑隂王
 &KR0751題名則公羊詩書之雁行也黄初孔庿碑則論語
 之苗裔也識者當能别之
  石經䟦           張 縯
石經本末丞相洪公論載於𨽻釋詳矣洪公所未及者
[001-34b]
今粗見於此唐章懐太子引洛陽記註范曄漢書稱石
經凡四十六碑及高澄遷此經於鄴通鑑所書為五十
二碑自東漢歴魏晉宋數百年間洛陽數被兵此碑當
有毁者其遷於鄴乃視洛陽記多六焉疑洛陽記未詳
也碑製高一丈廣四尺六經文多必非四十六碑所能
盡者宋常山公河南志稱石經凡七十三碑常山公博
物洽聞歐陽文忠每以古今疑事諮之河南志所書必
有據依矣後周伐齊毁碑以為砲石方高緯昏亂兩陣
[001-35a]
勝負之頃猶需孽婦一觀遂以其國輸後周復何有於
石經則此碑之殘毁亦宜也貞觀考古止得石經數段
其傳於今者亦可知其無幾矣蔡邕本傳稱邕自書丹
於碑其言為何體書今世所傳皆以體𨽻至儒林傳序
則云為古文篆𨽻三體書法以相叅檢注言古文謂孔
氏壁中書以縯考之孔壁所藏皆科斗文字孔安國當
武帝之世已稱科斗書無能知者其承詔為尚書五十
九篇作傳為𨽻古定不復從科斗古文邕獨安能具三
[001-35b]
體書法於安國之後二百年哉漢建武時杜林避地河
西得古文尚書一軸諸儒共傳寳之一軸已為世所
琛如此熹平距建武又幾載乃謂六經悉能為古文非
事情也或者邕以三體叅檢其文而書丹於碑則定為
𨽻亦如孔安國之書傳耶儒林傳序疑字有誤者初邕
正定六經與堂谿典數人同受詔今六經字體不一當
是時書丹者亦不獨邕也姑識於末以俟博識之君子
 張習孔雲谷卧餘云孔安國書序云為𨽻古定更
[001-36a]
 以竹簡寫之古定殊不可曉定字當是字字之譌言
 既以其所知者為𨽻其古字則更以竹簡寫之也附
 記於此
 按洛陽記言石經四十六碑此專指漢而言也水經
 注及洛陽伽藍記言堂西有四十八碑此專指魏而
 言也合之當得九十四碑洛陽記二十九碑已毁則
 存於後魏者當得六十五碑及高澄遷鄴多没於河
 故止存五十二碑此合漢魏而總言之也張氏疑漢
[001-36b]
 碑不當有五十二翻謂洛陽記為誤豈不知魏亦有
 石經乎後魏靜帝本紀武定四年明書徙漢魏石經
 於鄴張氏亦未之考乎其言周師伐齊毁碑以為砲
 石亦非也周師以承光元年正月癸巳圍鄴齊主即
 出奔鄴城當日即下周師未嘗攻齊人亦未嘗拒安
 得有毁為砲石之事此皆以意論古而不考當時事
 實者也
  學古編           吾 衍
[001-37a]
石經遺字碑㑹稽蓬萊閣翻本破缺磨滅不異古碑今
亡矣
 按洪适𨽻釋云余既集𨽻釋因以所有石經遺字鑱
 之㑹稽蓬萊閣然則遺字碑洪氏所刋也其翻本不
 知出何人
  石經𨽻字     顧炎武金石文字記
余兩見此本一于鄒平張氏一于京師孫氏尚書盤庚
篇三十餘字論語為政篇七十餘字堯曰篇三十餘字
[001-37b]
以視洪氏𨽻釋所存不過什之一而已按三體石經漢
魏皆嘗立之熹平之立石見于後漢書靈帝紀蔡邕傳
張馴傳儒林傳宦者傳正始之立石見于晉書衛恒傳
而水經注則曰漢碑五經立于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
碑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石經
魏初傳古文出邯鄲淳石經古文轉失淳法樹之于堂
西石四十八枚廣三十丈洛陽伽藍記則曰堂前有三
種字石經二十五碑表裏刻之寫春秋尚書二部作篆
[001-38a]
科斗𨽻三種字漢右中郎將蔡邕筆之遺蹟也猶有十
八碑餘皆殘毁復有石碑四十八枚表裏𨽻書寫周易
尚書公羊禮記四部又讚學碑一所並在堂前章懐太
子引雒陽記則曰講堂長十丈廣二丈堂前石經四部
本碑凡四十六枚少二/枚西行尚書周易公羊傳十六碑
存十二碑毁南行禮記十五碑悉崩壊東行論語三碑
二碑毁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名此
皆當時親見其石而記之者也合而考之其不同有四
[001-38b]
焉一曰漢五六七經之不同二曰魏石經三體一體之
不同三曰堂西所立石為魏為漢之不同四曰後魏所
存石諸經之不同後漢書本紀儒林宦者傳皆云五經
蔡邕張馴傳則以為六經隋書經籍志又以為七經此
言漢五六七經之不同也衛恒傳言魏初傳古文者出
于邯鄲淳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
名更效其形水經注亦云三字石經在堂西而伽藍記
以為表裏𨽻書隋書經籍志則謂之一字石經矣然則
[001-39a]
所謂效科斗之形而失淳法者安在邪此言魏石經三
體一體之不同也金石錄曰漢石經蔡邕小字八分書/後漢書儒林傳序云為古文篆𨽻三
體者非也蓋蔡邕所書者乃八/分而三體石經乃魏時所建也伽藍記二十五碑為三
種字四十八碑表裏𨽻書水經注謂漢經在堂東側而
四十八碑為魏經在堂西乃洛陽記不言東側有碑而
云堂前有四十六枚上有馬日磾蔡邕名又不言字之
有三體一體無乃并水經之所謂魏者而指之為漢歟
此言堂西所立石為魏為漢之不同也伽藍記云周易
[001-39b]
尚書公羊禮記四部洛陽記則多一論語而趙明誠金
石録言其家所收又有詩儀禮苟非其傳拓之本出于
神龜以前則不應以宋人之所收而魏時猶未見也此
言後魏所存石諸經之不同也凡此皆不可得而詳矣
若夫魏書江式傳謂魏三字石經立于漢碑之西為邯
鄲淳書則不考衛恒之言而失之者也胡三省通鑑注/云魏碑以正始
年中立漢書言元嘉元年度尚命邯鄲淳作曹娥碑時/淳已弱冠自元嘉至正始九十餘年謂淳所書非也
孝静帝紀武定四年八月遷雒陽漢魏石經于鄴北齊
[001-40a]
書文宣帝紀言有五十二枚視伽藍記所列東二十五
西四十八之數僅失二十一枚耳而隋書經籍志言河
陽岸崩遂没于水得至鄴者不盈大半則不考北齊之
紀而失之者也周書宣帝紀大象元年二月辛卯詔徙
鄴城石經于洛陽隋書于劉焯傳言開皇六年運洛陽
石經至京師而經籍志則云自鄴載入長安則自不考
其列傳而失之者也此皆其乖誤之易見者也又晉書
裴頠傳曰轉國子祭酒奏修國學刻石寫經而水經注
[001-40b]
諸書無言晉石經者豈頠嘗為之而未成耶今此之本
據宋黃長睿東觀餘論云本在洛宫前御史臺中年久
摧散洛人好事者時時得之今張燾龍圖家有十版張
氏壻家有五六版王晉玉家有小塊予皆得其拓本邵
伯溫聞見後錄言近年洛陽張氏發地得石十數而董
逌廣川書䟦記尚書存二百三十六字論語存三百五
十七字今此石已不知其何所歸而拓本之存于世者
固往往而有也
[001-41a]
  又
衛恒四體書勢序曰自秦壊古文有八體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
殳書八曰𨽻書許愼撰説文用篆書為正秦時李斯號
為小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建初中扶風曹喜
少異於李而亦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漢末又有
蔡邕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宻閑理不如淳也
其所論者中郎之篆爾不言及𨽻以今推之漢人之所
[001-41b]
通行者𨽻也石經固有古文篆二體矣未知其出於何人若
夫中郎之作𨽻者盖隨俗為之欲人易曉而已若固不若許
叔重之一㸃一畫皆有根柢也故唐李陽冰言蔡中郎以豊
同豐按豐字自後漢三公山碑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頌等碑多已作豊不始於中郎也李丞相将束
為宋魯魚一惑涇渭同流而張參作五經文字每言上説文
下石經石經之文大抵變而従省者也省者謂之𨽻其稍繁
而雜篆法者謂之八分為八分者已不必能通六書之指矣
故韓退之贈張秘書詩云阿買不識字頗知書八分而况於
[001-42a]
為𨽻為眞以至於行草乎雖然古文之變而為篆又變
而為𨽻也五經之異同變而歸于一也此勢之不得不
然而中郎因適當其時者也顏氏家訓曰世間小學者
不通古今必依小篆是正書記凡爾雅三蒼説文豈能
盡得蒼頡本指哉亦隨代損益各有同異然則唐人試
士必以石經説文字林者蓋欲其兼古今之法而曉變
通之意乎
 按後漢書儒林傳及洛陽伽藍記並言漢立三字石
[001-42b]
 經晉書衛恒傳後魏書江式傳及酈道元水經注並
 言魏石經亦然是兩朝石刻皆用古文篆𨽻三體無
 可疑矣乃隋書經籍志黃伯思東觀餘論董逌廣川
 書䟦謂漢用三體魏止一體趙明誠金石録洪适𨽻
 釋則謂魏用三體漢止一體而詆後漢書為誤兩説
 矛盾如此將安適從愚謂儒林傳所言必不誣即楊
 衒之衛恒江式酈道元皆得之目覩豈有舛謬衒之
 之言曰漢石經二十五碑表裏刻之作篆科斗𨽻三
[001-43a]
 種字皆蔡邕之筆儒林傳不言表裏皆刻頼此始知
 之其非妄言可知矣恒之言曰魏初傳古文出邯鄲
 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
 其形既有科斗則有𨽻篆可知矣當是時漢碑雖多
 殘毁而魏碑無所損諸儒生長洛陽觀覽已非一日
 安得反譏其誤由黃董趙洪諸子止見殘缺之餘未
 獲見其全文故各持一説而不相合夫生數百年後
 遥度數百年以前之事終不若目覩之眞衛江諸公
[001-43b]
 皆出於目覩惟宋以後文人未見眞刻但考索于殘
 碑搨本曰此漢也此魏也不得其實而以意度之故
 有此紛紛之論其在於今石經遺字士大夫家多有
 之莫不誇為中郎眞蹟豈知宋之中世胡宗愈刻之
 於成都洪适刻之於㑹稽得之者何嘗不視為異寳
 而不知非其眞也然則後人之疑漢疑魏豈若前人
 目覩之可據哉
後魏石經
[001-44a]
  南齊書魏鹵傳
魏初平居平城無城郭佛狸即世祖太武/帝拓㧞燾始截平城西
為宫城西南去白登山七里于城西三里刻石寫五經
及其國記
 按佛狸在位歲久無歲不用兵乃能留意經籍刋勒
 于石此帝王盛事而後魏書不載獨見于南齊書不
 可不補入然以佛狸之驍雄嗜殺豈能愛好經術此
 必崔浩所為浩自祖父以來世擅書名於北土宜其
[001-44b]
 有是美舉爾
 
 
 
 
 
 
 石經考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