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三
廟制圖考 政書類二儀制之屬/
提要
臣/等謹案廟制圖考一卷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字季野鄞縣人是書統會
經史折衷廟制謂廟不在雉門之外考工記
左祖右社據王宫居中而言是廟在寢東葢
本蔡卞朱子易祓之説又謂諸侯五廟太祖
[000-1b]
居中二昭居東二穆居西平行並列葢本賈
公彦之説又謂自虞夏商周天子皆立七廟
惟周増文武二祧為九廟葢本劉㰴王舜諸
家之説又謂大𫝊小記祭法中庸詩序國語
論語所言禘皆據宗廟大祭非圜丘葢本王
肅之説於是上溯秦漢下迄元明凡廟制沼
革悉為之圖以附於經圖之後而綴以説其
用功頗勤其義例亦頗明晰視明季本之書
[000-2a]
較為賅備其中所論大㫖宗王黜鄭固守一
隅然通貫古今有條有理不可謂非通經之
學也王士禎記斯同所著書目有廟制圖考
四卷此本祇一卷殆𫝊抄者所合併歟乾隆
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陸 費 墀
[000-3a]
欽定四庫全書
廟制圖考
鄞縣萬斯同撰
宗廟之制衆説棼然帝王制禮亦因之有同異自
非折衷羣言曷由歸于一是綜其大槩約有數端
太廟居北昭穆分列以次而南者孫毓之説也太
廟居中羣廟並列無分上下者賈公彦之説也周制
七廟并數文武世室者韋元成鄭康成之説也周
[000-3b]
制七廟不數文武世室者劉歆王肅之説也彼皆
引經証𫝊各有依據而王鄭兩家尤為衆説之鵠
自同堂異室之制興近親四廟之典定先王遺意
殆無復存欲昭盛代之規模必復元公之制作採
王制七廟之文參劉氏三宗之説㑹而通之典禮
斯在作廟制圖考四明萬斯同題
[000-4a]
[000-5a]
禮記祭義篇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周禮
少宗伯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考工記匠
人營國左祖右社疏左右者據王宫居中而言朱
子曰宫南向廟居左則廟在寢東也 按天子五
門自外而入曰臯門曰庫門曰雉門曰應門曰路
門此所謂大門即應門也其外尚有臯庫雉三門
賈公彦釋諸侯五廟制言應門為中門左宗廟右
社稷則廟門正與路寢門並天子之制亦當然朱
[000-5b]
子所謂廟在寢東是也馬端臨文獻通考則言在
庫門内雉門外之左右陳祥道禮則言建之觀門
之内不敢逺其親位之觀門之左不忍死其親夫
觀門雉門也則又在雉門之内應門之外今以朱
子寢東之言為據若馬氏陳氏所説則在寢東南
而非正東矣 按爾雅釋宫西南隅謂之奥西北
隅謂之北漏東北隅謂之䆠東南謂之凡神皆
皆居于奥東面朱子註論語謂奥有常尊是也朱
[000-6a]
子又曰曰室之制皆如此其主皆在西壁下東向
祫則大祖東向如故昭南向穆北向又朱子殿屋
説謂殿屋五間前皆為堂中間之後為室但堂之
室南北五架北兩架之間為室則室止一間而當
兩架之中其地甚窄今按尚書大𫝊天子之堂廣
九雉三分其廣以二為内五分内以一為髙雉長
三丈則堂濶二十七丈也内堂東西序之内也三
分得二則自東序至西序濶一十八丈也以一十
[000-6b]
八丈之廣而分為一室二房則室為不窄矣五分
内者分一十八丈為五則得三丈六尺為堂之髙
髙廣如此而朱子猶病其窄何也考唐太廟毎室
各三間宋每室二間彼為同堂異室之制者猶不
止一間則周制可知矣彼爾雅室有東西廂曰廟
無東西廂有室曰寢東西牆謂之序門側之堂謂
之塾廟中路謂之唐堂謂之陳按東西廂即東西
夹室也先儒謂先公之祧主昭蔵于始祖之東夹
[000-7a]
穆蔵于始祖之西夹先王之祧主昭藏于文世室
之兩夹穆藏于武世室之兩夹祫祭則出其主于
始祖廟而合祭之 天子有七廟今圖止一廟者
舉一可知其餘且非方幅能盡者 凡廟之制前
廟以藏主後寢以藏衣冠象生時前有朝後有寢
也至秦乃立寢于墓側故陵上更稱寢殿而廟反
無寢迄于唐宋循而不改
[000-8a]
周制天子七廟晉孫毓云宗廟之制外為都宫内
各有寢廟各有門垣太廟在北左昭右穆差次而
南宋朱子之説亦然
陳祥道昭穆説父以明察下故曰昭子以敬事上
故曰穆宗廟有迭毁昭穆則一成而不可易春秋
𫝊言太王之昭王季之穆又言文之昭武之穆此
世序之昭穆不可易也周官冡人掌公墓之地先
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此𦵏位之昭穆不可
[000-8b]
易也儀禮曰卒哭明日以其班祔禮記曰祔必以
其昭穆亡則中一以上此祔位之昭穆不可易也
司士凡祭祀賜爵呼昭穆而進之祭統凡賜爵昭
為一穆為一昭與昭齒穆與穆齒此賜爵之昭穆
不可易也大𫝊曰合族以食序以昭穆此合食之
昭不可易也生而賜爵合食死而𦵏祔皆以世序
而不可易則廟之昭穆可知矣其制葢祖廟居中
而父昭在左子穆在右始死者昭耶則毁昭廟始
[000-9a]
死者穆耶則毁穆廟昭與昭為列而無嫌乎子加
于父穆與穆為列而無嫌乎父屈于子猶之乎賜
爵也子與祖齒而無嫌乎卑者先父與孫齒而無
嫌乎尊者後猶之立尸也子無嫌乎南靣而坐父
無嫌乎北靣而事之則昭穆之不互易不足怪也
先儒謂周蔵先公木主于后稷之廟先王木主穆
在文王廟昭在武王廟扵理或然
按昭穆之義本由羣主合享太廟時昭主南向取
[000-9b]
其向明而謂之昭穆主北向取其向幽而謂之穆
也陳氏謂父以明察下子以敬事上故稱昭穆其
説甚謬且昭為穆之父穆獨不為昭之父乎知其
説之不可通矣
[000-10a]
[000-11a]
儀禮聘禮篇賔入門左公揖入每門毎曲揖賈公
彦疏諸侯三門臯應路則應門為中門左宗廟右
社稷入門東行即至太廟其間得有每門者諸侯
有五廟太祖居中二昭居東二穆居西廟皆别門
門外兩邊皆有隔牆隔牆中央通門祖廟以西隔
牆有三則閤門亦有三東行經三門乃至太廟也
按先儒之説率謂太祖廟居北左昭右穆以次而
南獨賈氏説為異然彼本之儀禮非為無據取以
[000-11b]
參考可也明季本廟制考義用其諸廟並列之説
而以太祖居西四親廟以次而東與此又異 聘
禮乃諸侯之禮故止五廟推此則天子七廟亦並
列可知或問孫氏之説與賈氏之説二者孰優曰
賈氏為優彼葢據儀禮而孫氏無所據也夫廟與
寢並若從孫氏七廟之制則自廟門扺太廟更厯
三昭三穆之廟而後至地之遼逺不知㡬百丈太
廟當在路寢西北不得與路寢並矣豈先王左廟
[000-12a]
右寝之制乎且如孫氏之説當武王時七廟已備
其後欲增文武世室當于何地惟依賈氏之説則
世室之建可在太廟後之兩旁于規制正無礙也
故愚斷以賈氏言為正
[000-13a]
禮記祭法萹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
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逺廟
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壇墠
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鄭康成注祧之
為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墠既事
則反其主于祧孔潁達䟽王考祖也皇考曾祖也
顯考髙祖也祖考始祖也
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鄭康
[000-13b]
成注此周制殷則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夏則
五廟無太祖禹與二昭二穆而已孔穎達疏鄭知
天子七廟惟謂周者按孔緯稽命徵云唐虞五廟
親廟四始祖廟一夏四廟至子孫五殷五廟至子
孫六鉤命決云唐虞五廟親廟四與始祖五禹四
廟至子孫五殷五廟至子孫六周六廟至子孫七
鄭據此為説故謂七廟周制也周所以七者以文
王武王受命其廟不毁以為二祧并始祖后稷及
[000-14a]
髙祖以下親廟四故謂七也若王肅則以為天子
七廟者謂髙祖之父及髙祖之祖廟為二祧并始
祖及親廟四為七故聖證論肅難鄭云周之文武
受命之王不遷之廟權禮所施非常廟之數殷之
三宗宗其徳而存其廟亦不以為數凡七廟者皆
不稱周室禮器云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孫卿
云有天下者事七世又云自上以下降殺以兩今
使天子諸侯立廟並親廟四而止則君臣同制尊
[000-14b]
卑不别禮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况其君臣乎又祭
法云王下祭殤五及五世来孫則下及無親之孫
而祭上不及無親之祖不亦詭哉穀梁𫝊云天子
七廟而諸五廟家語云子羔問尊卑立廟制孔子
云禮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又云
逺廟為祧有二祧焉又儒者難鄭云祭法逺廟為
祧鄭註周禮云遷主所藏曰祧違經正文鄭又云
先公之遷主藏于后稷之廟先王之遷主藏于文
[000-15a]
武之廟便有三祧何得祭法云有二祧難鄭之義
凡有數條大畧如此不能具載鄭必謂天子七廟
惟周制者馬昭難王義云按喪服小記王者立四
廟又引禮緯夏無太祖宗禹而已則五廟殷人祖
契而宗湯則六廟周尊后稷宗文王武王則七廟
自夏及周少不減五多不過七禮器云周旅酬六
尸一人𤼵爵則周七尸七廟明矣今使文武不在
七數既不同祭又不享嘗豈禮也哉故漢侍中盧
[000-15b]
植説文云二祧謂文武曽子問當七廟無虚主禮
器天子七廟堂七王制七廟盧植又云皆據周言
也穀梁𫝊天子七廟尹更始説天子七廟據周也
漢書韋𤣥成四十八人議皆云周以后稷始封文
武受命石渠論白虎通云周以后稷文武特七廟
又張融謹按周禮守祧職奄八人女祧每廟二人
自太祖以下與文武及親廟用七人姜嫄用一人
適盡若除文武則奄少二人曽子問孔子説周事
[000-16a]
而云七廟無虚主若王肅數髙祖之父髙祖之祖
廟與文武而九主當有九孔子何云七廟無虚主
乎故云以周禮孔子之言為本穀梁説及小記為
枝葉韋𤣥成石渠論白虎通為証驗七廟斥言𤣥
説為長是融申鄭之意且天子七廟者有其人則
七無其人則五若諸侯廟制雖有其人不得過五
則此天子諸侯七五之異也王肅云君臣同制尊
卑不别其義非也又王下祭殤五者非是别立殤
[000-16b]
廟七廟外親盡之祖禘祫猶當祀之而王肅云下
祭無親之孫上不及無親之祖又非通論且家語
先儒以為肅之所作未足可依也周禮惟存后稷
廟不毁按昭七年𫝊云余敢忘髙祖亞圉註云周
人不毀其廟報祭之似髙圉亞圉亦不毁者此是
不合鄭説故馬融説云周人所報而不立廟按孔
氏此疏雖専云鄭氏七廟之説以其援據最博
故備錄之
[000-17a]
以上統論廟制以下厯代廟制
[000-18a]
[000-18b]
家語載孔子之言天子七廟自虞至周不變羅泌
路史陳一中通鑑冠編因之鄭康成謂夏五廟啇
六廟此緯書之文不可信 祭法夏后氏祖顓頊
而宗禹則顓頊為始祖可知此圖據帝杼時言不
列夏初七廟者鯀以上世次難稽也 夏后氏宗
禹則在帝槐時帝杼升祔滿七廟之數當建廟于
三昭之上奉禹為不遷之廟在帝芒時帝槐升祔
帝啟將祧當建廟于三穆之上奉啓為不遷之廟
[000-19a]
在帝厪時帝扁升祔少康将祧又将建廟于三穆
之上奉少康為不遷之廟與殷三宗同此雖古無
其説可以禮推者也
[000-20a]
[000-21a]
鄭康成據緯書之文言商五廟至子孫而六今考
商書言七世之廟可觀觀徳則在太甲時已備七
廟之制况商世為諸侯湯未革命巳祀五世豈革
命之後仍守侯制故今定為七廟
[000-22a]
劉歆王舜言天子七廟其正法宗不在此數中茍
有功徳則宗之因引啇三宗為據夫言宗不在宗
數中則是七廟之外更有三宗而為十廟然三宗
既廟祀豈得不祀成湯則殷自帝乙之後當為十
二廟
[000-23a]
[000-24a]
漢元帝永光中議毁廟制丞相韋𤣥成等四十四
人奏言周所以七廟者以后稷始封文武受命是
以三廟不毁與親廟四而七非有后稷文武之功
者皆當親盡而毁漢世論廟制者實始于𤣥成
[000-25a]
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鄭康
成注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孔穎
達釋祭法去祧為壇者謂髙祖之父去壇為墠者
謂髙祖之祖也不得四時與祭若有所禱則出祧
主就壇墠受祭也 周禮夏官隸僕掌五寢之掃
除鄭注天子七廟惟祧無寢非至尊至親寢廟不
備
桉祧有二義一即超去之意鄭氏所謂祧之言超
[000-25b]
是也一即宗廟之名聘禮所謂不腆先君之祧左
𫝊其敢愛豐氏之祧君冠必以先君之祧處之是
也鄭氏又謂遷主所蔵曰祧彼以祭法之二祧為
文武則先王之穆主蔵于文王廟先王之昭主蔵
于武王廟固可謂之祧若先公之羣主蔵于后稷
之廟安得謂之祧乎祭法言逺廟為祧有二祧享
嘗乃止未嘗指為何主也鄭氏孔氏乃以文武二
廟當之夫武既宗其功而為不遷之廟則尊之當
[000-26a]
與后稷等顧反不得與髙曾諸廟同享四時之祭
乎固知二祧乃髙祖之祖父而非指文廟二廟也
鄭氏釋周禮五寢謂惟祧無寢非至尊至親寢廟
不備夫鄭氏既以文武為二祧百世不毁而其廟
反不設寢有是禮乎且周之王業創于文武尊親
孰過焉而謂非至尊至親不備寢廟之制乎然則
周禮何以言五寢葢二祧乃五世六世之祖有漸
遷毁之勢其寢或不備當周公制禮時文武在四
[000-26b]
親之内其二祧乃公叔亞圉意者不預四時之祭
而寢廟亦殺其制乎若言周公祀文武殺于后稷
及四親必不然矣
[000-27a]
[000-27b]
歆言殷之三宗周之文武二廟不在世數中則周
當為九廟言九廟者實始于歆
鄭康成釋天子九廟謂太祖四親及文武二祧王
肅言二祧乃髙祖之父髙祖之祖文武則百世不
遷不在七廟中劉劉歆議合後朱子定廟制亦用
此説
[000-28a]
[000-31a]
朱子曰遷毁之序昭常為昭穆常為穆假令新主
當祔昭廟則毁其髙祖之廟而祔其主于左祧遷
其祖之主于髙祖之故廟而祔新主于祖之故廟
祔于穆者其序亦然葢祔昭則羣昭皆動而穆不
移祔穆則羣穆皆動而昭不移故虞之明日祔于
祖父葢将代居其處故為之祭以告新舊之神也
[000-31b]
又曰凡廟主在本廟之室中皆東向及其祫于
太廟之室中則惟太祖東向自如而為最尊之位
羣昭皆列于北牖下而南向羣穆皆列于南牖下
而北向南向者取其向明故謂之昭北向者取其
深逺故謂之穆葢羣廟之列則左為昭右為穆祫
祭之位則北為昭而南為穆也 以上世之次推
之一昭一穆固有定次而其自相為偶亦不可易
但其㪚居本廟各自為主而不相厭則武王進居
[000-32a]
王季之位而不嫌尊于文王及其合食于祖則王
季雖遷而武王自當與成王為偶未可以遽進而
居王季之處也文王之為穆亦虛其所向之位而
已則雖北向而可害其為尊哉
按劉歆之説謂七廟乃常制宗不在世數中茍有
功徳則宗之不可預為設數是天子宗廟或七或
九或十一無定制也推此則啇太丁時髙宗猶在
七廟之内合成湯太甲太戊而為十廟周懿王時
[000-32b]
武王猶在七廟之内合文王而為八廟不必拘于
竒數即偶數亦無不可矣竊疑啇之三宗既以有
功徳而世祀則周之成康不減于太甲周之宣王
不減于武丁何為不獲世祀不寧唯是即東遷之
平王亦當在不遷之列觀左𫝊王子朝之亂單子
盟百官于平宫註以平宫為平王廟時去平王已
十二世而其廟猶存則東周固尊平王為不遷之
廟矣平王既世祀安知成康及宣之不世祀哉歆
[000-33a]
徒見殷之三君並稱宗廟之三君不稱宗遂據以
立説不知平王亦未嘗稱宗而東周世存其廟則
成康宣三君之世祀斷可知矣國語髙圉太王能
帥稷者也周人報之左𫝊余敢忘髙圉亞圉註言
周人不毁其廟報祭之是文武世室之外周人更
有不毁之廟矣惡在九廟之為定制哉即如魯以
侯國而五廟之外别有武宫煬宫且當哀公之初
尚有桓廟僖廟則諸侯且不拘于五廟而天子不
[000-33b]
必拘于九廟七廟又可知矣或曰左𫝊言季文子
以鞌之戰立武宫昭公卒定公未入季平子禱于
煬公而立煬宫是魯先未嘗有二公廟也至桓僖
親盡宜毁而不毁故天降之灾非正禮也曰是則
然矣魯以周公為始祖而有魯公世室是六廟也
桓僖二廟以灾而見于經傳其不災者必尚有莊
文諸廟是魯廟且不知其㡬矣諸侯猶然何况天
子哉乃孔穎達申鄭氏七廟説謂天子之廟有其
[000-34a]
人則七無其人則五若諸侯雖有其人不得過五
此此為天子諸侯之别則公羊𫝊魯公稱世室明
堂位魯公之廟文世室武公之廟武世室又何以
解之固知七廟五廟乃王者初定之制而後嗣有
賢聖之君則不得拘此為定制也
[000-35a]
或問朱子祫祭考妣之位如何荅曰太祖東嚮則
昭穆之南北向者當以西方為上則昭之位次髙
祖西而妣東祖西而妣東是祖母與孫並列于體
為順若余正父之説則髙祖東而妣西祖東而妣
西則是祖與孫婦並列于體為不順彼葢據漢儀
中有髙祖南向呂后少西更不取證于經文而獨
取𫝊註中之一二執以為是斷不可回耳
按周頌雍之萹言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儀禮少牢
[000-35b]
饋食萹祖與祖妣並告是各廟宗祏中皆有考妣
二主祫祭時祝迎羣廟之主入于太廟三昭南面
三穆北面以次而東而始祖仍居東面之位所謂
時祫也神主各藏西牆石塪中謂之祏左𫝊鄭原
繁云命我先人典司宗祏衛孔悝出亡載祏以行
是也漢儀祏去地六尺一寸當祠則設坐石埳下
漢去古近周制可類推周祭用尸亦當坐石埳下
禮言周旅酬六尸葢三昭三穆各有尸合始祖而
[000-36a]
為七也廟各有考妣二主而尸止一人者周惟喪
祭男用男尸女用女尸若宗廟吉祭則以一尸統
二主無女尸也既無女尸安知六廟之妣盡迎入
太廟曾子問五廟七廟無虛主惟祫祭于祖為無
主是以知之也朱子糾余正父之失其言最當而
圖止髙曾祖考猶未合六尸之説故今特補之朱
子又謂羣昭皆列北牖下而南向羣穆皆列南牖
下而北向則更有辨羣穆列南牖下是也攷之禮
[000-36b]
室中但有南牖無北牖且始祖主東向近南去奥
不逺若在北牖下則太逺于始祖而昭穆之席不
正矣况屋漏尚有陽厭之禮使第一昭主逼處西
北隅何以為行禮之地哉
附錄
書舜典禋于六宗張髦註謂/三昭三穆
書咸有一徳七世之廟可以觀徳此古文尚書鄭/康成未見故云
商六/廟
[000-37a]
周禮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其遺衣服藏焉
將祭則各以其服授尸祭僕大喪復于小廟註始/祖曰
大廟髙祖以/下曰小廟
隸僕大喪復于小寢大寢此即廟中之寢大祖曰/大寢髙祖以以曰小寢
禮記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
夫三士一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
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疎多少之數是故王立
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
[000-37b]
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逺廟為祧有二祧享嘗
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
乃止去墠曰鬼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
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
乃止去祖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
乃止去墠為鬼大夫立三廟二壇曰考廟曰王考
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顯老祖考無廟有禱焉為
壇祭之去壇為鬼適士二廟一壇曰考廟曰王考
[000-38a]
廟享嘗乃止顯考鄭註顯/當作皇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
去壇為鬼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去
王考為鬼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
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
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
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
曾子問廟有二主禮與孔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
王嘗郊禘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為禮也昔者齊桓
[000-38b]
公亟舉兵作偽主以行及反蔵諸祖廟廟有二主
自桓公始也曽子問曰古者師行必以遷廟主行
乎孔子曰天子廵狩以遷廟主行蔵于齊車言必
有尊也今也取七廟之主以行則失之矣當七廟
五廟無虛主虚主者惟天子崩諸侯薨與去其國
與祫祭于祖為無主耳吾聞諸老𣆀曰天子崩國
君薨則祝取羣廟之主而蔵之祖廟禮也卒哭成
事而後主各反其廟君去其國太宰取羣廟之主
[000-39a]
以從禮也祫祭于祖則祝迎四廟之主主出廟入
廟必蹕
明堂位魯公之廟文世室也武公之廟武世室也
家語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有
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
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逺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
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去墠為鬼諸侯立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
[000-39b]
五有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
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去祖為壇去壇為
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為鬼大夫立
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有一壇考廟月
祭王考廟皇考廟為始祖廟即以皇考廟為始祖/廟不别立始祖廟與
祭法/異享嘗乃止顯考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
鬼適士二廟有一壇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
皇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官師一廟
[000-40a]
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庶人無廟死曰鬼此合/王制
祭法二篇成文中大/夫一段與祭法異
家語衞將軍文子將立先君之廟于其家使子羔
訪于孔子孔子曰公廟設于私家非古禮之所及
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庶人無廟四時祭
于寢自虞至周所不變也
春秋震夷伯之廟穀梁𫝊夷伯魯大夫也因此以
見天子至于士皆有廟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
[000-40b]
士二故徳厚者流尊徳薄者流卑是以貴始徳之
本也始封必為祖
春秋世室屋壊公羊𫝊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
羣公稱宫世室猶世室也世世不毁也
荀子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乗
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乗之地者事二世持守而食
者不得立宗廟所以表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
澤狭也
[000-41a]
右廟制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
氏亦禘黄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
郊㝠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
武王
大𫝊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
配之諸侯及其太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
祫及其髙祖
[000-41b]
喪服小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
立四廟庶子王亦如之 禮不王不禘
禮運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
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于大廟
雜記孟獻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
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禘獻子為之也
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禴夏曰禘秋曰嘗
冬曰烝天子犆禴祫禘祫嘗祫烝諸侯禴則不禘
[000-42a]
禘則不嘗嘗則不烝烝則不禴又曰諸侯禴犆禘
一犆一祫嘗祫烝祫
郊特牲饗禘有樂而食嘗無樂凡飲養陽氣也凡
食養隂氣也故春禘而秋嘗
祭義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又曰樂以迎来哀
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
冬祭曰烝礿禘陽義也嘗烝隂義也禘者陽之盛
[000-42b]
也嘗者隂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嘗古者于禘也
𤼵爵賜服順陽義也于嘗也出田邑發秋政順隂
義也 昔者周公旦有勲勞于天下周公既沒成
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勲勞者而欲尊魯故賜
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内祭則大嘗禘是也
中庸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
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視
諸掌乎
[000-43a]
仲尼燕居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
以仁昭穆也明乎郊社之義嘗禘之禮治國其如
視諸掌而已乎曽子問惟祫祭于祖為無主
周禮大宗伯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
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
冬享先王註肆獻祼饋食在四時之上則是祫也/禘也祫言肆獻禘言饋食互相備也
司奠彛凡四時間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彛蜼彛皆
有舟鄭司農曰追享朝享謂禘祫也在四時之間/故曰間祀黄氏曰禘追祭其所自出故曰追
[000-43b]
享/大司馬仲夏教茇舍遂以苗獻禽以享禴仲冬
教大閲遂以狩獻禽以享烝
儀禮喪服篇都邑之士則知尊禰矣大夫及學士
則知尊祖矣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
自出尊者尊統上卑者尊統下
易既濟九五東隣殺牛不如西隣之禴祭實受其
福
書洛誥王在新邑烝祭嵗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
[000-44a]
一 盤庚兹予大享于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
詩商頌那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小雅天保禴祠
烝嘗于公先王 楚茨以往烝嘗或肆或將 魯
頌閟宫秋而載嘗夏而楅衡 詩序商頌長發大
禘也 周頌雝禘文王也
春秋桓八年正月己夘烝五月丁丑烝 十四年
秋八月壬申御廩災乙亥嘗 閔二年夏五月乙
酉吉禘于莊公 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太廟用致
[000-44b]
夫人 文二年八月丁夘大事于太廟躋僖公
十三年秋七月太室屋壊 宣八年六月辛巳有
事于太廟仲遂卒于垂壬午猶繹萬入去籥 成
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宫 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
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 定元年九月
立煬宫 八年冬從祀先公
左𫝊桓五年始殺而嘗建酉/月閉蟄而烝建亥/月 襄
十年冬宋公享晉侯于楚丘請以桑林荀罃辭荀
[000-45a]
偃士匄曰諸侯宋魯于是觀禮魯有禘樂賔祭用
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 十六年冬穆叔如
晉聘且言齊故晉人曰以寡人之未禘祀悼公卒/于十四
年十/一月與民之未息不然豈敢忘 昭十五年春將
禘于武公戒百官梓慎曰禘之日其有咎乎吾見
赤黒之祲非祭祥也喪氛也其在事乎二月癸
酉禘叔弓事籥入而卒去樂卒事禮也 二十
二年將禘于襄公萬者二人其衆萬于季氏 定
[000-45b]
八年冬十月順祀先公而祈焉辛夘禘于僖公
公羊𫝊文二年大事于太廟𫝊大事者何大祫也
大祫者何合祭也其祫祭柰何毁廟之主陳于太
祖未毁廟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五年而冄殷祭
穀梁/𫝊同 桓公八年烝𫝊曰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
冬曰烝
國語郊禘之事則有全烝 天子禘郊之事必自
射其牲 天子親舂郊禘之盛 禘郊不過繭栗
[000-46a]
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
禘黄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
郊㝠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
后氏報焉上甲㣲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髙圉太
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凡禘郊宗祖報此五者
國之祀典也此栁下/惠語
爾雅禘大祭也
[000-46b]
右祀典
[000-47a]
[000-47b]
史記二世元年令羣臣議尊始皇帝廟皆云古者
天子七廟萬世不軼毁今始皇為極廟天子儀嘗
獨奉酌祠始皇廟自襄公以下軼毁所置凡七廟
羣臣以禮進祠尊始皇廟為帝者祖廟 按秦置
七廟當是獻公孝公恵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
王七君但當時未必以獻公為始祖故不敢妄為
之圖其言襄公以下軼毁意者即以襄公為始祖
歟不然襄公去始皇已二十九世胡為猶在七廟
[000-48a]
中史言襄公始封為諸侯其祀為始祖無疑但始
祖無遷毁之禮而曰襄公以下軼毁當是自襄公
而外其下軼毁非襄公亦在遷毁之中也特史文
簡晦致後人不明耳既以襄公為始祖則在昭穆
之列者當是孝公以下六君其二世以後不祔始
皇廟而祔于七廟行軼毁之禮耳 按廟以萃聚
祖考故周易萃之象曰先王以享于帝立廟未有
欲尊其父而卑視其祖不與同廟者也且祭必躬
[000-48b]
親庶一氣相感神明来格二世但祀始皇而令羣
臣祀七廟是何禮哉二世固無足譏而羣臣務希
指茍合君臣交失之矣
[000-49a]
[000-50a]
[000-50b]
按髙帝初定闗中即令蕭何作宗廟是長安有廟乆
矣但爾時太公尚在未知所祀何主晉灼據三輔黄
圖謂髙廟在長安城門街東則不在宫寢之左與古
制異矣厥後文帝尚節儉自作顧成廟長安城南制
度卑隘景帝以後率生前立廟景帝曰徳陽武帝曰
龍淵昭帝曰徘徊宣帝曰樂游元帝曰長夀成帝曰
陽池皆别居一處不與髙廟相聯屬故不可為圖
原廟在北城外渭水陽原冄也髙帝已有廟冄于京
[000-51a]
師立廟故曰原 漢舊儀髙廟堂上東西五十步南
北三十步祠日立旗堂下撞千石鐘十枚聲聞百里
寢廟者象生有衣冠日四上食卧牀帷帳咸具原宗
廟者原廟宗廟分為二故/連言之曰原宗廟朝廷行大禮封拜諸侯王
酎金原宗廟 按周時廟制前為堂後為室兩房為
房神主居近奥東面漢時其制猶然漢舊儀言已葬
收主為木函藏廟太室西牆埳中后在帝主右是其
徴也
[000-51b]
漢書髙祖十年太上皇帝崩令諸侯王皆立廟于國
都恵帝即位令諸侯玉立髙皇帝廟自是每帝宴駕
常所行幸郡國率立廟至宣帝時祖宗廟在郡國六
十八百百六十七所六十八者郡國之數百/六十七所者宗廟之數而京師
自髙祖至宣帝與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廟
并為百七十六自髙至宣凡七帝并太上皇悼/皇而九京師諸廟不在其中又園
中各有寢便殿日祭于寢月祭于廟時祭于便殿寢
日四上食廟嵗二十五祠便殿嵗四祠又月一游衣
[000-52a]
冠而昭靈后髙祖/母武哀王髙祖/兄昭哀后髙祖/姊孝文太
后孝昭太后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各有寢園與諸帝
合凡三十所元帝時貢禹奏言古者七廟今孝恵孝
景廟皆親盡宜毁先巳尊文帝為太/宗故兹議不及及郡國廟不應
古禮宜正定天子是其議未及施行而禹卒永光四
年乃下詔罷郡國廟因罷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衞
思后戻太子戻后園皆不奉祠月餘下詔議立四親
廟丞相韋𤣥成等四十四人奏曰禮王者始受命諸
[000-52b]
侯始封皆為太祖以下五廟而迭毁毁廟之主藏于
太祖五年而冄殷祭言一禘一祫也祫祭者毁廟與
毁毁廟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
昭古之正禮也祭義禘其祖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
而立四廟今其文在喪服/小記非祭義言始受命而王祭天以其
配觀此則以禘為祭/天不始于鄭康成而不為立廟親盡也立親廟四
親親也親盡而迭毁親踈之殺示有終也周所以七
廟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廟不毁
[000-53a]
與親廟四而七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者皆
當親盡而毁成王成二聖之業功徳茂盛廟猶不世
以行為諡而己禮廟在大門之内不敢逺親也臣愚
以為髙帝冝為帝者太祖之廟世世不毁承後屬盡
者冝毁今宗廟異處昭穆不叙宜入就太祖廟而序
昭穆如禮太上皇孝恵孝文孝景廟皆親盡冝毁悼
皇廟親未盡如故大司馬許嘉等二十九人謂文帝
廟不當毁廷尉忠謂武帝冝為世宗之數不毁諫議
[000-53b]
大夫尹更始等謂悼皇廟上叙昭穆非正禮宜毁于
是帝重其事依違者一年乃下詔髙皇帝為漢太祖
文皇帝為太宗世世承祀宣帝為昭帝後于義一體
景帝及悼皇皆親盡其正禮儀𤣥成䒭奏言祖宗之
廟世世不毁繼祖以下五廟而迭毁今髙帝為太祖
文帝為太宗景帝為昭武帝為穆昭帝與宣帝俱為
昭悼皇考親未盡太上孝恵廟皆親盡太上廟主冝
瘞園恵帝為穆王遷于太廟寢園皆無復修奏可建
[000-54a]
昭元年又罷孝文孝昭二太后寢園已而帝有疾乆
不瘳疑宗廟譴之乃盡復先所罷寢廟園及原廟先/時
原廟亦毁/至是復之惟郡國廟竟廢云逮帝崩成帝嗣位丞相
匡衡以衛思后戾太子戾后親未盡奏留其園復罷
太上皇以下園廟主河平元年成帝以無繼嗣復太
上皇寢廟園世世奉祀以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配
祀成帝崩將祔廟詔羣臣議迭毁禮先是宣帝已尊
武帝為世宗及元帝升祔毁景帝廟至是光祿勛彭
[000-54b]
宣等言武帝雖有功親盡宜毁于是太僕王舜中壘
校尉劉歆極頌孝武功親尊宣帝詔世世奉祀且言
禮天子七廟此正法可常數者也宗不在此數中宗
變也茍有功徳則宗之不可預為設數故殷以太甲
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髙宗由此觀之宗無數
也帝從其議平帝元始四年詔尊宣帝為中宗元帝
為髙宗天子世世獻祭時王莽竊柄欲諂太皇太后
元帝后王/氏莽之姑故假斬郅支功尊元帝為宗
[000-55a]
[000-55b]
先是諸帝各居廟不序昭穆元帝永光五年以韋
元成䓁言始就髙祖廟以昭穆序享 始帝下詔
議四親廟元成等謂景帝親盡宜毁而以悼皇足
四親數及帝詔議景帝及悼皇祧毁制元成等又
以景帝列昭穆之内是并悼皇而為五親廟非四
親矣且元成前言立親廟四親盡而迭毁後復言
五廟而迭毁何其説之善變乎且悼王未嘗正帝
位不宜入而入景帝元帝為五世祖冝祧而不祧
[000-56a]
皆非正之禮也獨其入序昭穆合于古制而又序
于堂上不序于室中亦與古制異 知其序于堂
上者以漢舊儀知之 今按漢帝諸廟各處一方
其去髙廟逺近不一兹言入序髙廟者將迎羣主
合食耶抑别置諸主蔵之髙廟耶祀事尊嚴必無
自逺迎主之理别置則在本廟者為虚設無一而
可也然則漢制果何如史但言入序髙廟不言髙
廟旁增建羣廟則必蔵主髙廟矣以一廟奉七主
[000-56b]
實開後世同堂異室之端則廢先王七廟之制自
元帝始也厥後雒陽髙廟合祀五帝而明章以還
悉蔵主光武廟彼固有所本哉
[000-57a]
[000-57b]
漢舊儀宗廟三嵗一大祫子孫諸帝以昭穆坐于
髙廟諸毁廟神皆合食設左右坐髙祖南靣堂上
西北隅每太牢中分之左辨上帝右辨上后尸俱
爼餘委肉子為昭西靣孫為穆東靣父子相對皆
曲几如髙祖饌陳其右各配其左坐如祖妣之法
漢元帝永光以前無昭穆合食之禮舊儀所載當
韋元成建議之後其祭仍用尸猶存古意元始中
改祀室中尤為合禮
[000-58a]
按宗廟之制西漢最為不經秦雖蔑禮惟始皇獨
廟為非其七廟之規依然先王遺意也至漢而古
禮盡亡其失有十二立廟不扵宫寢左一失也羣
廟不列都宫内二失也始立宗廟不祀近親三失
也别祭昭靈后不配太上皇四失也立天子廟扵
郡國五失也諸帝生前自立廟六失也既有宗廟
復設原廟七失也宗廟日上食陵寝亦如之八失
也武哀昭哀置寝園與諸帝並九失也日祭月享
[000-58b]
嵗祠禮儀繁數十失也衣冠月出游十一失也祔
廟不迭毁十二失也後雖廷臣建議入序昭穆又
不復七廟之制而為同堂合享之制夫太廟合享
時祫祭也若神主必各居一廟不可雜處太廟乃
元成等欲序昭穆而不議及七廟之古制亦豈得
為知禮哉
[000-59a]
[000-59b]
高廟所祀乃太祖太宗世宗三主後又益中宗元
帝二主太祖主據漢舊儀藏室中西墻塪中其餘
四主未詳藏何所時祫則合享堂上如前序昭穆
圖大祫則親廟四主亦合享堂上如前大祫圖後
親廟别建高廟則迄漢世不改云 漢廟制知室
亦在堂後者據舊儀主藏太室内則室在中間可
知
後漢書光武帝建武二年立高廟扵雒陽高帝為
[000-60a]
太祖文帝為大宗武帝為世宗悉如舊嵗以四孟
月及臘祫祭三年立親廟雒陽祀父南頓君以上
至舂陵節侯十九年中郎将張純太僕朱浮言禮
為人後者為之子既事太宗則䧏其私親今禘祫
高廟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厠尊不合禮意
昔高帝以身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孫後祖不敢
私親故為父立廟獨羣臣侍祠宜除今親廟以則
舊典詔下公卿大司徒戴渉大司空竇融議宜以
[000-60b]
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親廟宣元二帝尊為
祖父可親奉祀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為南頓君
四世立廟羣臣奉祀帝可之扵是雒陽高廟加祀
宣元二帝仍以宣帝為中宗西京高廟祔祀成哀
平三帝京兆尹侍祠而南頓君以上四世各就園
廟在所郡縣侍祠南頓君稱皇考廟鉅鹿都尉稱
皇祖考廟鬱林太守稱皇曽祖考廟舂陵侯稱皇
高祖考廟
[000-61a]
按建武初親廟與高廟並建此最得禮之正無可
議者乃惑廷臣之妄説而忘親親之大義并不廟
祀京師而逺祀郡國此何禮哉帝名雖中興實同
創業追帝四親躬奉匕鬯夫誰曰不宜况既祖事
中宗禰事元帝則南頓以上亦不得加祖考之稱
稱之曰祖考而可逺置郡國哉甚矣其不知禮也
愚謂四親之廟仍宜建扵洛陽天子親祠但不當
合食高廟耳至扵祖中宗禰元帝尤不合禮世祖
[000-61b]
非受命扵宣元何以祖禰為哉
[000-62a]
[000-62b]
前漢諸廟雖不並列扵都宫諸帝猶各居一廟自
明帝藏主光武廟中子孫因之晉宋以後遵而不
易七廟之制遂廢
明帝即位尊皇考為世祖别立廟及帝将終遺詔
遵儉無起寝廟藏主扵光烈皇后更衣别室世祖/后隂
氏明帝/母也孝章嗣位羣臣奏言更衣在中門之外處
所殊别宜上尊號曰顯宗四時禘祫扵光武之堂
間祀悉還更衣制可章帝臨崩遺詔無起寝廟如
[000-63a]
先帝和帝不敢違上尊號曰肅宗後帝承之皆藏
主扵世祖廟積多無别是後顯宗肅宗但為陵寝
之號
按西漢稱宗者其廟皆世世不毁餘無功徳者不
得稱宗東漢則諸帝盡稱宗和帝曰穆宗安帝曰
恭宗順帝曰敬宗桓帝曰威宗雖無功徳亦加宗
稱惟殤冲質三帝以年㓜不稱宗與前漢制大異
又不行迭毁之禮廟無定制此所以有蔡邕之議
[000-63b]
也後世天子盡稱/宗眆扵東漢
朱子曰自明帝不起寝廟章帝又復如之後世遂
不敢加而公私之廟皆為同堂異室之制自是以
來更厯魏晉下及隋唐其間非無奉先思孝之君
据經守禮之臣而皆不能有所裁正其弊至使太
祖之位下同子孫而更僻處扵一隅既無以見其
為七廟之尊羣廟之神則又上厭祖宗而不得自
為一廟之主以人情而論之則生居九重窮極壮
[000-64a]
麗而没祭一室不過尋丈之間甚或無地以容鼎
爼而隂損其數孝子順孫之心扵此宜亦有所不
安矣又曰胡五峰論漢文帝之短喪咎不在文帝
而景帝當任其責予扵不起寝廟之詔則以為明
帝固不得為無失然使章帝有魏顆之孝其羣臣
有宋仲㡬楚子囊之忠則扵此必有處矣况以一
時之亂命而壞千古之彛制不深可惜哉又曰今
公私之廟皆為同堂異室以西為上之制而無左
[000-64b]
昭右穆之次一有逓遷則羣室皆遷而新死者當
入扵其禰之故室矣曷若獻議扵朝盡復公私之
廟皆為左昭右穆之制而一洗其謬之為快乎
[000-65a]
[000-65b]
靈帝時京師四時所祭高廟五主世廟七主世祖/明帝
章帝和帝安帝/順帝桓帝凡七少主三陵謂殤冲質三帝少帝/未成君不在其内追
尊后三陵長安高廟三主即成哀/平三帝但殷祭之嵗奉
祠東漢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皆殷祭也
獻帝初平中相國董卓中郎将蔡邕等謂和帝以
下功徳無殊不應稱宗及諸非宗追尊三后皆奏
毁之四時所祭一祖二宗及近帝四凡七廟時有
司奏宗廟迭毁祭邕議曰漢承秦滅學之後宗廟
[000-66a]
之制不用周禮每帝即世輙立一廟不止扵七不
列昭穆不定迭毁孝元帝時丞相匡衡御史大夫
貢禹始建大議請依典禮孝文孝武孝宣皆以功
徳茂盛為宗不毁孝宣尊崇孝武廟稱世宗中正
大臣夏侯勝猶執異議不應為宗至孝成皇帝議
猶不定太僕王舜中壘校尉劉歆據經傳義處不
可毁上從其議古人據正重順不敢私其君父如
此其至也後遭王莽之亂光武皇帝受命中興廟
[000-66b]
稱世祖孝明皇帝政參文宣廟稱顯宗孝章皇帝
至孝烝烝仁恩博大廟稱肅宗比方前世得禮之
宜自此以下政事多釁權移臣下嗣帝殷勤各欲
褒崇至親而臣下懦弱莫敢執夏侯之直今聖朝
遵古復禮以求厥中誠合事宜孝元皇帝世在第
八光武皇帝世在第九故以元帝為考廟尊而奉
之孝明遵述亦不敢毁孝和以下穆宗威宗之號
皆宜省去五年而再殷祭祫食扵太祖以遵先典
[000-67a]
議遂施行
按東漢不定遷毁之制諸帝悉皆稱宗甚違古誼
蔡邕釐正之是也乃馬端臨氏譏其廢和安順桓
之祀獨祀靈帝以上接世祖及二宗則非矣史明
言祀一祖二宗及近帝四凡七廟則安順桓三帝
固在近帝中矣曷常毁而不祀哉獨和帝親盡而
毁正合古制馬氏不審文義極口肆詆過矣然則
史言邕以和帝而下功徳無殊不應為宗及餘非
[000-67b]
宗者皆奏毁之何也曰邕之意止以稱宗為非故
奏革其宗號非毁其廟而不祭也不然史文凡七
廟句馬氏將何以釋之然則何由知近帝為安順
桓三帝曰前言世祖廟七主下即繼以少帝三陵
是三㓜君並不在七主内可知而和帝親盡宜毁
故知為安順桓三帝也
[000-68a]
[000-68b]
魏文帝即位追尊王父太尉嵩曰大皇帝考魏王
操曰武皇帝以宗廟未成止祠武帝于建始殿明
年太和三年追尊髙祖大長秋騰為髙皇大長秋/宦侍官
名/以五世處士萌及髙皇大皇帝共一廟武皇帝
特一廟其年冬洛京廟成以親盡遷處士主于園
邑迎髙皇以下神主共一廟 景初元年郡公奏
定七廟之制請以武皇帝為太祖文皇帝為髙祖
上預擬廟號為烈祖于太祖廟北為二祧左為髙
[000-69a]
祖昭祧右為烈祖穆祧皆世世不毁其餘四廟親
盡迭遷
按古者祖有功宗有徳廟止一祖而已無三祖也
况生前自稱哉魏之君臣不學無術甚矣
[000-70a]
[000-70b]
按晉書尚書符問太廟制度南向七室北向隂室
復有七帝后神主應共處七室坎中否太常賀循
對言后配尊於帝主宜同居按此尚書所問在西
晉時則晉初廟室南向可知 晉時廟制但以世
次為昭穆不以位次為昭穆故景文以兄弟同為
穆而分居兩室其後兄弟相繼者盡然故此六世
有七室也 古者廟必有寝漢時猶然至晉始無
寝乃别有隂室祀七后不與帝同祏尤為悖禮而
[000-71a]
武帝時楊元后權立一室扵文帝下增為八室益
凟禮不經
晉武帝受禪追尊祖宣王為宣皇帝伯考景王為
景皇帝考文王為文皇帝太始二年有司請建七
廟帝重其役詔權立一廟旋用廷臣議即用魏氏
故廟扵是追祭征西将軍豫章府君穎川府君京
兆府君及宣景文三帝為三昭三穆景文以兄/弟同為穆時
宣皇未升太祖虚位雖祠七帝實止六世用王肅
[000-71b]
議也其年七月立新廟扵中門外之左中分七室
祀七主六年廟陷廷臣又請建七廟帝以一廟七
室扵禮無廢扵情得叙不必遵古乃改築扵宣陽
門外武帝崩遷征西惠帝崩遷豫章
[000-72a]
[000-72b]
元帝即位世次當繼武帝乃以武帝為禰用光武
繼元帝故事也時京都陥沒立新廟於建康尋以懐
帝升祔遷潁川位雖七室實止五世用刁協議惠懐
以兄弟分兩世也太常賀循力言至尊上繼世祖不
繼惠懐當復祀豫章潁川備三昭三穆數衛恒温
嶠等亦以為然乃復還二遷主於廟葢晉制必欲在
位之君身事六世始祖虚位/故止六世而不數升祔之帝故
惠懐愍在昭穆之外而以豫章至武帝為六世
[000-73a]
[000-73b]
元帝崩復遷豫章坎室仍十元帝主在愍帝下明帝崩成帝
立復遷潁川時續廣太廟三遷主並還西儲名之曰祧成帝崩
康帝以兄弟一世不遷京兆但増廟室為十一 元帝以經事愍
帝廟室在下得禮之正但既處其下則愍帝為昭元帝當為
穆乃位雖居下而世次仍與惠懐同為穆故明帝上祀六世自
潁川至元帝而愍帝不在昭 穆中 晉制廟之兩旁各有室
一間名曰東儲西儲以擬古之夾室遷主悉藏於西儲 康帝時元
帝與懐同為穆明帝與愍帝同為昭仍止三昭三穆
[000-74a]
[000-74b]
康帝崩穆帝立祧京兆宣帝居第一室但猶在三
昭之列雖處始祖之位未列三昭三穆之上而稱
尊也穆帝崩哀帝廢帝相繼立以兄弟同一世無
所祧但増廟室而已 穆帝時元帝與惠懷仝為
穆朋帝與愍帝仝為昭康帝與成帝又仝為穆亦
止三昭三穆
[000-75a]
[000-75b]
簡文立以元帝之子仍祀頴川京兆至元帝為六
世宣帝䧏居第三室愍帝以下不在三昭三穆中
按元帝初祔主在愍帝下不知何時躋其上此
必簡文欲尊其父故躋之也厥後簡文遂居成帝
上
[000-76a]
[000-76b]
孝武崩安帝立祧京兆宣帝復居第一室但宣帝
至孝武止六世其次猶在昭穆中始祖仍虚位安
帝崩恭帝以弟繼之孝武以上仍六世終恭帝世
晉亡宣帝猶不獲正始祖位 晉書言孝武十二
年改作太廟正室十四間東西儲各一間合十六
間今按自京兆至簡文凡十五帝當為十五室而
言正室十四間誤也帝奕己廢為海西公不在廟
祀中
[000-77a]
按王肅釋天子七廟力主王制三昭三穆之文而
晉武帝乃肅外孫故晉世議禮悉遵其説太祖時
初建宗廟祀征西以下七人為三昭三穆而特虚
太祖位葢欲俟四世盡祧以宣帝為太祖也其後
多兄弟為相繼為一世以故廟式雖盈世數未滿
又過泥王氏之説太祖之下必欲備三昭三穆而
其世數乃不數已祔之帝必欲在位之帝上奉六
世故元帝在位祀武帝以上六世而不列惠懷愍
[000-77b]
于昭穆康帝在位祀明帝以上六世而不列成帝
扵昭穆簡文在位祀元帝以上六世而不列明帝
康穆哀于昭穆至昭恭二帝時宣帝宜正太祖之
位然自孝武至宣世數止六則雖進居第一室猶
在三昭之列而不得正太祖之位葢終晉之世未
嘗祀及七代雖一廟至十六室而太祖之位仍虚
宣帝有太祖之稱終不獲踐太祖之位亦古今所
僅見也 按遷毁之禮當論已祔之主如康帝時
[000-78a]
成帝升祔上數至宣帝正及七世宣帝宜正太祖
之位矣乃康帝以弟繼兄不列成帝扵三昭三穆
之内而太祖之位仍虚此何禮也葢自元帝復祀
豫章不列惠懷愍扵昭穆後世遂守為定制以致
迄晉之亡太祖猶虚位失禮甚矣元帝既祀穎川/則是穎川至愍
帝已四昭四穆而就元帝言之正/三昭三穆也晉世論昭穆皆然夫兄弟仝昭穆
合為一世此施扵士大夫之家則可也若天下大
統為之後者為之子非三代達禮乎奈何以兄弟
[000-78b]
論也乃不行刁協之正論而徇賀循之妄説其弊
至一堂之上為室十五六新鬼踰故羣主雜揉豈
得謂之知禮哉 初元帝欲躬祀惠懷廷臣沮之
後遂沿為故事夫簡文扵成康為從父扵穆哀為
從祖其不躬祀已為非禮若元帝惠懷弟也乃不
肯躬祀何哉生嘗執珪其廷死不執鬯其廟君驕
臣諂兩者胥譏此端臨馬氏所以極詆其失也
陳藏道藏主説開元禮義鑑曰藏主合在何處按
[000-79a]
許慎五經異義云藏主扵廟西壁中備水火灾且
地道尚右鬼神幽隂也又曰藏主何故于室中江
都集禮云太祖室北壁中堂上無蔵主處故于室
中也
按神主之制不見扵經何休言主状方正穿中央
達四方天子長尺二寸諸侯長一尺衛次仲曰右
主八寸左主七寸廣厚三寸右主父也左主母也
漢舊儀后主長七寸圖九寸帝主長九寸其說多
[000-79b]
異然正廟之主各藏其室西壁中遷廟之主悉藏
太室北壁中去地六尺一寸大戴禮五經異義江
都集禮傳述皆然自東漢迄隋唐廟制與古異而
遷主或藏西儲或藏西夾其正廟之主雖各藏西
壁而帝后别為石埳非禮意也 據此則隋唐以
前神主皆藏廟室西壁中
[000-80a]
[000-81a]
魏明元帝時立道武廟扵白登山嵗一獻享又立
昭成獻明道武廟扵白登之西其後代都立宗廟
尊平文為太祖至孝文初廟室盈七平文道武明/元太武景穆
文成獻文/凡七主太和十五年帝以道武創業之功高扵
平文乃祧平文主而尊道武為太祖廟室虚一帝
留以自待焉
按魏之諸帝功無高扵道武者尊為太祖宜也但
平文稱太祖已閲數世一旦奪彼以與此則非矣
[000-81b]
且恭穆未登尊位而列之七廟之中獻文本無殊
功而加以顯祖之號皆非禮也若夫廟本七室因
易始祖而虚一以待已前典未聞孝文號為賢君
而失猶如此甚哉守禮者之鮮也
宋武帝即位追尊父晉陵郡功曹翹為孝皇帝立
七廟祀其祖考及武帝升祔循昭穆序虚始祖位
如魏晉
齊高帝興尊其父右軍将軍承之為宣皇帝亦立
[000-82a]
七廟
梁武帝受禪廟數如宋齊同堂别室追尊父丹陽
尹順之為文皇帝廟號太祖百世不毁其上三昭
三穆以次迭遷
陳依梁制亦七廟 按四代皆言七廟不過廟分
七室以祀七世非真有七廟也
北齊文宣帝即位立六廟尊父齊王歡為獻武皇
帝兄澄為文襄皇帝二廟世世不毁以上從迭毁
[000-82b]
之例
後周閔帝受禪立五廟追尊祖肱為徳皇帝父周
國公泰為文皇帝廟號太祖二廟世祀曽祖以上
三廟逓遷後明帝殂號代宗武帝殂號高祖亦世
世祠祀
隋文帝革命立四親廟同殿異室祀高祖太原府
君曽祖康王祖獻王考太祖武元皇帝擬祖遷扵
上而太祖之廟不遷煬帝立建七廟太祖高祖即/文
[000-83a]
帝/各一殿准文武二祧與始祖俱世世不毁餘並
分室而祭
[000-84a]
[000-84b]
唐高祖武徳元年立四親廟追尊高祖曰宣簡王
凉武昭/王暠曽祖曰懿王凉王/歆祖曰景皇帝唐公/虎考曰
元皇帝唐公/昺廟分四室祀之後尊宣簡公曰宣皇
帝懿王曰光皇帝
按經傳皆言天子七廟其言四廟者惟小記為然
夫諸侯猶立五廟而謂天子止四廟有是禮哉然
惟三代之興其祖宗世為諸侯故革命之後即得
備七廟之制若前無所承崛起草澤其祖宗世系
[000-85a]
且有茫然不知者可拘扵七廟之制乎則立四親
之廟以祀其高曽祖考亦勢之不得不然者也後
世立四親者自東漢光武始彼自南頓以上固當
追加尊號乃廟祀旋廢而號諡亦竟無所加君子
非之魏晉以後亦知追祀四親但扵官高者則加
尊稱其在布衣末秩率無所褒崇彼固輕視其先
以為不足當王者之稱也不知追王上祀古典昭
然安有子孫為帝王而祖宗猶仍故號者哉唐之
[000-85b]
獻祖懿祖其初固嘗稱王西凉而太祖世祖則膺
受周命爵以上公者也業雖創扵文皇基實開扵
唐國則加之謚號極其尊稱孰得而議之竊怪當
日立廟之始曷不直以景皇為始祖擬后稷之始
封以高文為祖宗此祖文王宗武王之/意非泛言祖宗也擬文武之
受命以獻祖為自出之帝擬享禘之高辛乃必虚
始祖之位俟之數世之久而後正其名乎葢創業
之君固當崇祀四親然亦當論其先世不可以一
[000-86a]
法拘也若唐之先人素有爵秩何妨以周室之禮
推之世豈有既立宗廟而無太祖者太祖謂/始祖又豈
有既稱太祖而猶居第三室者此則泥扵四親之
過也若其後世妄推咎繇李耳為逺祖隆以尊稱
則尤誕妄之甚君子所不道也
[000-87a]
太宗貞觀九年高祖崩増修太廟中書侍郎岑文
本請依王肅三昭三穆之説増祀𢎞農府君及高
祖備三昭三穆而虛太祖位如晉世故事從之乃
増四室為六室及太宗升祔祧𢎞農高宗升祔祧
宣帝廟仍六室
[000-88a]
先是中宗時尊孝敬皇帝為義宗祔扵太廟故自
光皇至孝敬為七室及中宗升祔别立孝敬廟扵
洛州而光皇不遷仍為七室至睿宗崩元宗用博
士陳貞節蘇獻議遷中宗别廟以睿宗直繼髙宗
仍為七室
唐初立四親廟祀髙曽祖考禮也後因髙祖升祔
追祀𢎞農府君備三昭三穆不己贅乎夫王制所
謂三昭三穆者葢因商周先為諸侯已祀二昭二
[000-88b]
穆後為天子增祀三代故據以立文耳非謂創業
之君必當備祀六世也唐自周迄隋受公爵者三
世正與殷周類不知其為唐公時已祀二昭二穆
否如已祀及四世則當革命之初即冝增祀二世
如殷周禮若先無其人但追崇四親足矣何必更
益以𢎞農㢤文本諸人之議所謂泥古而不達于
義者也
按孝敬皇帝者即太子𢎞也生時未履宸極沒乃
[000-89a]
稱宗祔廟此何禮乎後魏景穆太子雖己行之于
前然彼太武之子文成之父世適相承縁情立制
猶之中宗非孝敬之子孝敬非承祧之君竟儼
然立于七廟何凟禮亂常之甚㢤或曰史皇孫不
常入序髙廟乎曰彼乃孝宣之考孝宣無上禰従
祖之禮故稱皇考以接世系觀其不祖戾太子可
知雖與魏景穆相似而較之義宗則大有間也夫
義宗不當祔而祔中宗不當黜而黜唐世制禮之
[000-89b]
謬一至是哉
按中宗世適相承豈得不祔太廟陳蘇之軰但知
謟媚時君竟移别廟而以睿皇繼髙宗何悖禮至
此葢縁晉建元時賀循以元帝稱世祖議為恵懐
愍别立廟且援殷之盤庚不序陽甲為比後凡兄
弟相繼者莫不祖循之妄説夫生嘗君臨萬邦沒
不享祀宗廟有是禮㢤且安知陽甲之别廟也明
嘉靖時議廟制邪人郭希顔請遷孝武二宗于别
[000-90a]
廟以媚世宗遂獲罪名教而季本為廟制考義其
説正同乃知賀循之妄説流禍未艾也
[000-91a]
開元九年元宗議増太廟為九室復祀宣皇及中
宗詔尊宣皇帝為獻祖光皇帝為懿祖先是已尊
景皇為太祖元皇為世祖至是乃立九室祀四祖
及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九主
[000-92a]
先是中宗時定議以景皇肇基唐祚定為太祖與
高祖太宗皆百世不遷及元宗崩祧獻祖肅宗崩
祧懿祖景皇始正太祖位及代宗崩祧世祖徳宗
崩祧高宗而中宗睿宗以兄弟分昭穆為兩世矣
[000-93a]
先是順宗崩祧中宗憲宗崩祧睿宗穆宗崩祧元
宗敬宗崩祧肅宗文宗崩祧代宗至武宗崩當祧
徳宗而扵世次為高祖禮官覺其非言禮兄弟弟
相為後不得分昭穆乃復祔代宗而以敬文武為
帝為一世
[000-94a]
宣宗崩以世次當禰憲宗故不祧代宗但増為十
二室其後懿宗崩祧代宗僖宗崩祧徳宗皆為十
二室 唐由高祖迄敬宗多父子相承獨睿宗以
弟繼兄而當時定為昭穆故自太祖高文三廟不
祧外其下三昭三穆世次秩然自敬文武以兄弟
三人相繼而廟室始増自宣宗以後父繼從子而
位次始紊葢中睿以兄弟為兩世敬文武以兄弟
為一世故懿宗以還室雖廣至十二祀反减至五
[000-94b]
世不能備三昭三穆之數矣
按魯僖公以閔公之兄躋扵其上而春秋譏為逆
祀三傳皆言先穪後祖何也葢為人後者為之子
天子諸侯皆然就魯文公而言閔公祖也僖公父
也躋僖扵閔是先禰後祖也厥後孔子相魯卒正
其禮而春秋書從先先公則閔仍為父僖仍為子
矣春秋大義昭如日星自此義不明後之以兄繼
弟以從父繼從子者率以生前世次超而上之皆
[000-95a]
春秋所譏也如晉之元帝愍帝父行也其祔廟在
愍帝下是巳後乃躋之扵上而簡文孝武悉躋成
康穆哀上逆禮甚矣至唐宣宗亦躋敬文武三帝
而上之而大臣莫之敢爭君驕臣諂遺譏簡冊及
明世宗用豐坊等邪說竟以睿宗躋武宗上尤逆
禮亂常之至乃知夏父弗忌何代無之不獨躋僖
逆祀見譏扵春秋也
[000-96a]
唐制三年一祫五帝一禘皆合羣廟之主祭扵堂
上肅宗以前虚始祖位獻祖以下皆列昭穆故無
東向之主代宗初獻懿二祖皆祧太祖始正東向
之位後從廷臣言藏祧主扵興聖廟
梁太祖革命立四親廟
後唐荘宗即位追尊三代為皇帝曽祖曰懿祖祖
曰獻祖父曰太祖立宗廟分七室追祀高祖太宗
懿宗昭宗及懿祖獻祖太祖合為七世及荘宗升
[000-96b]
祔祧懿宗明宗升祔祧獻祖而昭宗以上反不在
祧毁之列
晉高帝即位立四親廟
漢高祖初追祀高帝光武及四親凡六廟
周立四廟如梁晉
按後唐本非唐裔而上祖神堯且列懿昭二宗扵
昭穆不當祖而祖朱邪自有世系而上禰懿宗反
祧懿獻二主扵别室不當祧而祧劉氏又逺附高
[000-97a]
光自居華胄皆不足稱述者也
[000-98a]
[000-98b]
宋太祖建隆元年立四親廟追尊高祖文安府君
為僖祖文獻皇帝曽祖中丞府君為順祖惠元皇
帝祖驍衛府君為翼祖簡恭皇帝考太尉府君為
宣祖昭武皇帝廟為四室祀之
[000-99a]
[000-99b]
先是太祖崩增廟為五室太宗崩増為六室真宗
崩增為七室及仁宗崩将祔廟孫抃等請増為八
室備天子事七世之禮時以太祖太宗兄弟/同昭穆故止七世司馬
光盧士宗請祧僖祖仍為七世合古七廟之制趙
抃䒭則言僖祖雖非始封之君要為立廟之祖今
廟數未過七世不當據遷其主乃增為八室
[000-100a]
[000-100b]
初英宗崩太常禮院請祧僖祖祔英宗扵第八室
學士張方平亦以為然神宗從之乃藏祧主扵西
夾室及王安石柄政力言僖祖不可祧詔還僖祖
主扵廟室而祧順祖仍為八室神宗崩祧翼祖廟
無所増哲宗崩徽宗以弟繼統詔増廟室為九不
祧宣祖議者以徽宗與哲宗同昭穆當上事七世
故也此與晉時/廟制同尋詔仁宗神宗廟世世不祧至崇
寜二年詔哲宗以子繼父當自為一世乃祧宣祖
[000-101a]
遷哲宗扵第八室明年蔡京柄政用王肅九廟議
復還翼祖宣祖扵廟増室為十
按宋之有僖祖猶漢之舂陵晉之征西唐之獻祖
特以其為高祖而尊之耳非真有殊功茂徳賢扵
順翼諸祖也七廟既盈自應以次逓毁司馬光張
方平諸人之論不誠當哉獨王安石違衆立異必
欲取已祧之主而復之見韓維等争之强則益肆
暴戾并欲廢太祖配天之祀而歸之僖祖其猖狂
[000-101b]
無忌一至扵此夫僖祖與順祖孰逺孰近僖祖不
可毁順祖獨可毁乎不循次以祧高祖而反越次
以祧曾祖無是理也且安石果欲以僖祖擬稷契
乎稷契有賢聖之徳而又為始封之君故殷周奉
為始祖茍非其儔則親盡而毁禮之宜也既非王
業所基又無燕翼之澤而强擬諸殷周之祖不亦
謬哉唐之獻祖固嘗稱號西凉而子孫猶不推為
始祖可類觀已大凡後嗣之扵前人情以逺而漸
[000-102a]
衰禮亦以逺而漸殺奈何不忍扵僖祖而獨忍扵
順祖乎乃若趙抃之言謂雖非始封之君要為立
廟之祖彼順翼諸后反因世近而可抑耶其謂世
未踰七禮難遽祧扵情為順頋此為英宗時言之
耳若當神宗之世何不可祧哉况有其廢之莫敢
舉也奈何已廢者而復舉之耶
按祖有功宗有徳固先王令典然必其君賢聖果
若少康周宣之中興周成漢文之致治然後可致
[000-102b]
堂胡氏猶謂子孫不當甄别其祖考若無不祧之
功徳徒以私意推崇之則被祧之宗祖能無怨恫
故不如循次逓遷猶可不獲罪扵前人也宋之真
宗惑扵天書遺譏萬世神宗則中事紛更遂開亡
國之釁功徳安在哉即如唐之三宗世稱令辟然
惟太宗獲世祀元憲二宗未嘗在不祧之列彼固
猶有公議也宋自開國至哲宗廟止七主而不祧
者乃至五主豈盡出公議哉
[000-103a]
按先王設祧毁之制雖情以義斷然孝子慈孫扵
将祧之時必愴然有所不忍非可輕為進退也徽
宗以哲宗升祔既祧宣祖矣未㡬又並翼祖而復
之視祖宗之祧毁若置棋然何䙝慢不恭若是哉
葢自安石紛更扵前蔡京復效尤扵後祖宗之進
退悉聴權相之指揮寜不獲罪宗廟耶
按宋有景靈宫祀司天保生天尊大帝謂之聖祖
史言真宗夢之帝所有一神自言姓趙名𤣥朗乃
[000-103b]
汝始祖明日言扵廷臣遂建此宫自僖祖以下悉
立廟扵其側供神御焉殿宇之高廣十倍太廟日
役四萬人七年而後成再郊祀天地先朝獻景靈
後告太廟其誕妄不經至此視唐之徳明興聖更
有甚焉而宋臣曽無一人議及者吁可嘆哉唐追/尊臯
陶為徳明皇帝老聃為興聖皇帝/立太清宫祀興聖禘祫行禮扵此
[000-104a]
[000-104b]
高宗南渡建太廟扵臨安如舊制徽宗升祔以與
哲宗同昭穆無所祧但増室為十一欽宗升祔祧
翼祖高宗升祔以與欽宗同昭穆亦無所祧増室
為十二凡九世
[000-105a]
[000-105b]
孝宗崩寜宗以嫡孫受禪宗人趙汝愚為相以太
祖當正東向之位乃祧僖宣二祖與翼順二祖别
廟奉祀而考宗居第十一室凡八世及光宗升祔
無所祧但増室為十二仍祀九世後寜宗崩當祧
真宗理宗崩當祧仁宗度宗崩當祧英宗先有詔
真仁神三廟世世不遷則寜宗升祔當祧英理宗
升祔當祧哲宗度宗升祔當祧徽宗但史文殘缺
其制莫詳
[000-106a]
按禮所謂太祖即始祖也既尊為太祖即當居始
祖之位後世特壓扵四親故皆虚其位以有待若
世數既遐祧毁適及則遷無功之逺祖而奉創業
之先皇誰曰不可宋自徽宗以前已祧順翼宣三
祖後雖復祀翼宣在世數固所當毁若僖祖之不
祧則熈寧諸臣特迫扵王安石之威而不敢異耳
非謂僖祖必不可祧也况祖宗以逺近為親疎近
者既祧而謂逺者不可祧乎以太祖之情言之其
[000-106b]
親宣祖必更甚扵僖祖前祧宣祖時爭者葢鮮後
祧僖祖反羣然争之何厚于僖而薄于宣乎均之
無功徳自當循序迭遷乃世逺者反留世近者反
毁致藝祖有太祖之名不踐太祖之位何其謬也
汝愚别祀四祖而正太祖東向之位正禮之宜而
情之至與漢之尊髙帝晉之尊宣皇元魏之尊道
武何以異何必守安石之説而力詆汝愚㢤厥後
明世宗毁徳祖而奉髙皇正與此類不可謂非禮
[000-107a]
也惟唐之景帝始封唐公後髙祖實由唐公踐帝
位則尊為始祖也固宜
[000-108a]
宋制三年一祫以孟冬五年一禘以孟夏皆祭扵
堂上英宗以前僖祖在昭穆之列虚始祖位故無
東向之主神宗時從王安石言以僖祖為始祖乃
正東向位後寜宗祧僖祖奉太祖東向
自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之説創扵緯書東漢初張
純舉以告世祖遂據之以定禮合已毁未毁之主
而祭扵髙廟葢自東周之亡二百餘年而禘禮復
舉誠盛事也顧其為制以髙帝為始祖而不追始
[000-108b]
祖所自出實與大祫無以異所異者特禘以四月
祫以十月耳夫禘以報本追逺故不特上祀始祖
而并及始祖所自出如虞夏之禘黄帝殷周之禘
帝嚳即其人也自西漢韋元成軰誤以所自出為
祀天又舉公羊五年再殷祭之文以為一祫一禘
以故張純因之而東漢之禘上及髙帝而止自時
厥後禘之名雖存禘之實久亡矣其後鄭康成出
堅持祭天之説牢不可破别解春秋之書禘者以
[000-109a]
為三年喪畢之祭而晉魏之世遵用之迄扵趙宋
厯千餘年十有四代而終莫能破其説魏晉宋齊/梁陳後魏
北齊後周隋唐後/唐周宋凡十四代所紛争而莫决者不過嵗月之
疏數耳乃主鄭氏之説者謂前三後二禘四十二
月而祫祫一十八月而禘主徐邈之説者謂前二
後三禘三十月而祫祫三十月而禘紛紛藉藉各
持一説以求合乎五年再殷祭之文而昧報本追
逺之大義此與兒童之見何殊葢自鄭氏解經凡
[000-109b]
大傳小記祭法中庸儀禮詩序國語論語所言禘
者盡指為祀天其王制祭義祭統所言者則指為
夏商時祭獨春秋所書二禘不可解為祀天乃别
為三年喪畢之説以疑誤後人而其書盡頒扵學
官學者童而習之皓首而莫悟其非乃至廟堂制
禮亦遵之而不敢變豈不深可嘆息哉鄭氏既以
禮之言禘為祭天至明堂位明言季夏六月以禘
禮祀周公扵太廟下備陳天子之盛儀而祭統亦
[000-110a]
言賜魯重祭外祭則郊社内祭則大嘗禘鄭知此
不可言祭天乃不敢措一語而止以禘為大祭嗚
呼先王報本追逺之大典為傳注所汨没而不得
伸明扵後世如鄭氏者豈非先王之罪人哉
[000-111a]
按卓沁察罕台及睿宗裕宗顯宗順宗皆未為
天子亦列於帝系者以當入祔太廟不可畧也
[000-112a]
[000-112b]
世祖至元三年燕京太廟成中為八室祀烈祖以
下八人實止四世八年秋太廟柱朽遷諸主扵饌
幕殿二十一年太廟正殿成奉安神主其制前為
正殿後為寝殿分七室尋祔明孝太子扵廟即裕/宗
按史先建太廟八室實祀八人後改建新廟止
七室不知所祧何主 宋以前神主率用栗木元
始易以黄金故仁宗武宗及慈聖后主皆被竊
[000-113a]
[000-113b]
武宗即位追尊其父為順宗祔主太廟遷太祖室
居中餘左右並列皆南向自元以前廟室皆西上
以次而東至是始以中為上明世因之 宋以前
廟皆無寝世祖改建新廟復前廟後寝制正殿東
西七間南北五間中分七室寝殿東西五間南北
三間環以宫城四隅重屋正南及正東正西各有
五門
[000-114a]
[000-114b]
英宗至治三年増廣廟制别建大殿一十五間扵
廟前以舊廟為寝殿中三間通為一室餘十間各
為一室以東西兩旁為夾室室東西横濶二丈南
北入深六間每間二丈 先是廟止七室武宗崩
祔東第三室仁宗崩無室可祔乃結綵殿扵東壁
祭之故英宗特廣其制
按世祖初建太廟崇祀者八人及武宗更室次八
人之中止存太祖睿宗二主将世祖改建時去之
[000-115a]
耶抑即武宗去之耶夫太廟之中祀及卓沁二人
扵禮固濫若太宗及定憲二帝固統緒相傳者也
寜可廢而不祀哉進其私親謂睿/宗退其常履帝位
之主失禮甚矣 廟室以中為宗得禮之正無可
議者但既奉太祖居中餘當左昭右穆乃列其高
曽祖三世扵右而以父若叔父列扵左此何禮乎
此㤗定時更定廟室所以有劉致之譏也
[000-116a]
泰定帝即位尊父晉王為顯宗将祔廟博士劉致
以廟中世次失序獻議扵朝詔如其言更正後泰
定帝崩文宗以其篡弑不祔廟并黜其父顯宗主
順帝時以文宗弑其父明帝亦黜其主
按睿裕顯順四宗皆未履宸極不當入廟者也以
子為天子遂皆祔廟而太宗定宗憲宗反不獲與
焉違禮祀矣顯順二宗雖成宗之兄但未登尊位
不當居其上竟儼然超而上之昔魯僖繼閔為君
[000-116b]
後躋其上春秋猶譏之况生未為君者乎當時劉
致亦有此議而廟堂不從厥後文宗繼統以泰定
弑君黜顯宗不祀而順宗乃其祖居廟如故
[000-117a]
[000-117b]
惠宗代宗嘗登帝位惠宗不祀代宗祀於陵故
不入圖睿宗雖藩王已祔太廟故列於圖
[000-118a]
[000-118b]
太祖洪武元帝追尊四代考妣為帝后髙祖曰
徳祖曽祖曰懿祖祖曰熈祖考曰仁祖建四廟於
闕左祀之廟與主皆南向
[000-119a]
[000-119b]
太祖既建四廟洪武九年詔更建太廟仍為同堂
異室之制前為正殿後為寝殿俱翼以兩廡寝殿
九間分為九室徳祖居中餘以昭穆左右並列主
皆南向四時及嵗暮祭扵正殿徳祖仍居中南向
懿祖居東西向熈祖居西東向仁祖居懿祖下亦
西向不迎神主但設衣冠扵神座祀之 按古者
主藏扵室祭即在室中至西漢時始祫祭扵堂上
然堂即室之堂未嘗别有正殿奉祭也至是制度
[000-120a]
又一變
[000-121a]
先是太宗遷都北京立廟如南京制其地在承天
門内端門外與古左廟右寝制合後太宗仁宗宣
宗英宗升祔九室已盈及憲宗崩詔議祧毁制吏
部侍郎楊守陳請祧徳祖并懿熈二祖祀仁祖以
下為七室俟他日祧仁祖則奉太祖為始祖禮部
尚書周洪謨等力主宋王安石不祧僖祖議乃祧
懿祖而建祧廟扵寝廟後以藏祧主
[000-122a]
先是孝宗崩祧熈祖武宗崩祧仁祖獨徳祖以宋
僖祖例不祧至嘉靖十年世宗欲太祖正始祖位
乃祧徳祖而太祖始居寝殿中室十四年春詔建
九廟如周制明年冬工成太祖廟居中太宗居東
第一廟世世不祧虚其西第一廟俟他日奉有功
徳者仁宗而下分昭穆以次而南十七年夏尊太
宗為成祖尊父獻帝為睿宗祔太廟以與孝宗同
昭穆合為一廟
[000-122b]
自東漢創為同堂異室制先王七廟九廟之規模
遂不獲覯閲千五百餘年至世宗而一旦復之豈
非卓然傑識哉乃未㡬而遘災既灾而不復重建
仍為同堂異室之制則無識甚矣然世宗之建九
廟是也建九廟而祔睿宗則非也此其事有二失
焉夫睿宗固藩王也生未君臨天下沒而享祀廟
中可乎哉獻帝固不當稱宗一旦入廟稱宗而與
孝宗同廟尤非也夫獻帝雖孝宗弟武宗從父實
[000-123a]
兩朝藩臣也乃與孝宗並尊而且躋武宗之上庸
非春秋所謂逆祀乎故即天不䧏灾而大典終不
光也葢所貴乎九廟者以諸帝各居一廟既得以
序昭穆且得以别男女無雜處堂上之嫌也若二
帝可以共廟則諸帝亦可以同堂與前代之制何
異哉然則如何而可曰惟移獻帝别廟去睿宗之
稱則九廟之制正而九廟之位次亦正矣其如帝
之剛愎何哉
[000-124a]
嘉靖二十年四月九廟災詔重建遂復同殿異室
之制二十九年孝烈皇后崩祧仁宗附后扵廟後
穆宗崩祧宣宗神宗崩祧英宗光宗崩祧憲宗熹
宗崩祧孝宗廟嘗九室先是隆慶萬厯初言官多
請移睿宗别廟皆不聴 按自同堂異室之制興
惟東漢止七室昔及唐宋皆無限數至明定以九
室視晉唐宋為優
按自古天子祔廟乃有祧禮未有皇后祔廟而祧
[000-124b]
祖宗者有之自明世宗始逆禮甚矣論者謂睿宗
入廟衆議不允帝慮萬嵗後必祧睿宗故先及身
祧仁宗俾後人不得變易云
[000-125a]
[000-125b]
明初無大祫之祭惟四時孟月及嵗暮祫祭扵正
殿以南向為尊世宗後四祖盡遷奉太祖居徳祖
位尋詔每嵗季冬中旬行大祫禮仍奉徳祖居尊
懿祖以下如前時祫禮
世宗嘉靖十年四月始行禘禮扵太廟十五年亦
如之二十年四月九廟災詔暫停後遂不復舉
禘之為祀本以追始祖所自出其典最隆必若商
周之帝嚳始足以當之茍無其人寜缺而不舉宋
[000-126a]
神宗曰禘者本以審諦祖之所自出秦漢以來譜
牒不明莫知其所本則禘禮固可廢也遂詔停禘
祀至哉言乎豈非千古之傑識乎明之宗廟本無
始祖始祖且不知何論始祖所自出洪武時侍臣
答禄與權請舉禘禮為禮官所格正以不知其人
也使此禮當行太祖已行之矣何待嘉靖之世哉
既無其人而虛設皇初祖帝之位此何禮也夫祭
之為義以子孫之精神感格祖考之精神故易有
[000-126b]
取乎萃合我且不知為何人而謂其人必來格有
是理乎夏言軰固不學無術而議者猶或稱之斯
誠無識之至者也
按後代之制禮悉取法扵周不知周之祖宗實與
後代異如周以后稷為始祖則推之配天宜也後
代之始祖有若后稷者乎周以帝嚳為自出之帝
則推之享禘宜也後代自出之帝有若帝嚳者乎
周以文王為始受命之君則推之配上帝宜也後
[000-127a]
代開創之君其祖考有若文王者乎數者無一焉
而事事欲取則之多見其無識也葢周非特世為
諸侯抑且代有聖哲故禘郊祖宗諸大典行之而
悉宜自封建之法廢天下無有國之君其初登大
寳者非權臣簒位則布衣崛起當其㣲時原不知
有始祖故一旦在位欲尊崇之而不可得不得已
為立四親廟祀其高曽祖考而特虚始祖位待數
傳後四祖盡祧以開創者為始祖其所推為高祖
[000-127b]
居第一室者不過以世次居尊故特崇之非即以
為始祖也故嘗在迭毁中若既推為始祖則當世
世不祧安得與諸祖迭毁哉後代若魏若晉若宋
齊梁陳若北齊後周若隋若宋若明莫不虚始祖
位以待創業之君不幸國祚淺短多未及正位而
天命已移其享國久者率在百年之外方獲正始
祖位而其前數世廟中實無始祖始祖且無安得
有自出之帝一切禘郊諸禮不行則缺典行之則
[000-128a]
無其人其時之儒者猶且執古義而曰某帝可配
天某帝可享禘某帝可祀明堂多援前世姓同而
貴顯者以為即其逺祖其時之君非不知説之無
稽又非不知嘗所崇祀之祖不足當此禘郊大典
而感扵儒臣之浮議往往姑就其説應之嗚呼宗
廟之内且不知始祖為何人而欲肇舉大典以合
周制不亦愚哉後代既建宗廟不立始祖者自西
漢始彼扵祖豐公父太公尚不知其名何論髙曽
[000-128b]
以上其不立也無可立也獨唐以景皇為太祖以
其始封唐公代有爵命可方古之諸侯耳其他率
無始祖可考則四親之廟不得不逓遷然天下有
既立宗廟而無始祖者哉有始祖而正位扵數世
之後者哉然則當如何曰創業之君其家必有常
祀之祖即推其最尊者以為始祖其下祖考各立
廟祀之而復古七廟制他日創業者升祔尊居一
廟與始祖之廟俱百世不遷其他以次逓遷一如
[000-129a]
周制郊天則創業者配大祫則始祖居東而禘即
奉始祖之父庶乎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