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長安志巻十五 宋 宋敏求 撰
縣五
臨潼 鄠
臨潼
臨潼縣唐次赤今次畿/西至府五十里本周驪戎國春秋時晉獻公伐
驪戎其後秦滅之為驪邑漢書髙袓七年置新豐縣應/劭
曰太上皇思東歸於是髙祖改築城寺街里以象豐徙/豐民以實之故號新豐三輔舊事曰太上皇不樂關中
[015-1b]
思慕鄉里髙祖徙豐沛屠兒酤酒賣餅商人立為新豐/西京雜記曰髙祖既作新豐并移舊社街巷棟宇物色
如舊士女老幼相慶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雞鴨於通/衢亦競識其家匠人朝寛所為也移者皆喜其似而憐
之故競加賞贈月餘致累百金别本曰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宫悽愴不樂髙祖竊因左右問故以平生所好皆
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鬭雞䠞踘以為歡今皆無此故不/樂髙祖乃作新豐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悦故新豐
多無賴無衣冠子弟故也髙祖少時/常祭枌榆之社及移新豐亦立焉郡國縣道記曰今
縣東十三里故新豐縣西南四里新豐故城即髙帝為
太上皇所立後漢靈帝末徙安定郡隂盤縣寄治於此
城今亦謂之隂盤城後魏太和九年徙隂盤縣於今縣
[015-2a]
東三十二里冷水西戯水東司馬村故城是其新豐縣
自隂盤寄治後又徙於故城東三十里盖在零水側周
閔帝元年又徙於天寳廢新豐縣東南七里隋大業七
年又徙於天寳中廢縣所治垂拱二年以縣東南三十
里有山踴出改為慶山縣天授二年於縣界零口置鴻
州析慶山渭南兩縣置鴻門縣以慶山髙陵櫟陽渭南
五縣𨽻焉久視元年廢州并鴻門縣神龍元年復改慶
山為新豐縣開元後𤣥宗每嵗十月幸温湯嵗盡而歸
[015-2b]
以縣去湯泉稍逺天寳四載析新豐萬年二縣於温泉
旁置㑹昌縣於今治以山名名之又升為赤縣六載發/馮翊華
隂丁夫築㑹昌羅城於温/湯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七載省新豐改㑹昌縣改山
曰昭應鄭嵎津陽門詩注曰時有詔改新豐為㑹昌縣/移自隂盤故城置于山下至明年十月老君置
于朝元閣而於其處立降聖觀改新豐為昭應/縣廨宇始成令大将軍髙力士率禁樂以落之皇朝大
中祥符八年避玉清昭應宫名改縣為臨潼
縣境東西五十五里/南北四十里
三鄉管一百一十六村唐十/八鄉
[015-3a]
旌儒鄉在縣西南管村三十九
㑹徳鄉在縣東南一十里管村三十六
潤渭鄉在縣東四十五里管村四十一
零口鎮在縣東四十里
昌亭驛在縣西南五十歩東至華州渭南縣驛八十里
西至本府秦州驛五十里南至藍田縣七十里北至櫟
陽縣三十五里
戯水驛兩京道里記曰大業六年置在戯水店驪山在
[015-3b]
縣東南二里驪戎來居此山故以名按土地記曰即藍
田山也温湯出山下其陽多寳玉其隂多黄金三秦記始
皇作閣道至驪山八十里人行橋上車行橋下今石柱
猶存山上立祠名曰靈臺述征記曰長安東則驪山西
則白鹿原北望雲陽悉見山阜之形而恒若雲霧之中
天寳元年更驪山曰㑹昌山七載又改曰昭應山山神
曰𤣥徳公水經曰浮胏山盖驪山之/麓而有異名一作胏浮
慶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唐垂拱二年踴出譚賔録曰新/豐縣因風雷
[015-4a]
有慶山踴出髙二百尺荆州人俞文俊詣闕上書曰臣/聞天氣不和而寒暑併人氣不和而疣贅生地氣不和
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處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而山變為災陛下謂之慶山臣以為非慶也疏奏天
后大怒放之于嶺外兩京道里記曰慶山百餘尺居守/以聞百寮畢賀給事中魏叔璘曰地生骨堆何足可慶
或以上聞坐賜死識者謂叔璘竊語/是以被戮故禍不及家止身而已
鴻門坂在縣東十七里漢舊大道北下坂口名也關中
記曰鴻門在始皇陵北十里新豐縣漢書沛公㑹項羽
處又文帝登霸陵指新豐路示慎夫人曰此是北走邯
鄲道也又亭尉呵李廣處續漢書郡國志新/豐縣東有鴻門亭坑儒谷在
[015-4b]
縣西南五里秦始皇坑儒於驪山下故名坑儒鄉漢書
注師古曰今新豐縣温湯之處號愍儒鄉温湯西南三
里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古老相傳以為秦坑儒處也
衛宏詔定古文官書序云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
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宻令冬種
瓜於驪山坑谷中温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説之人人
不同乃命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决
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此則閔儒之地
[015-5a]
其不謬矣唐天寳中改為旌儒鄉立旌儒廟賈至/作碑
磑千谷在縣西南七里
鳳皇原後漢延光二年鳳皇集新豐即此原也亦驪山
之别麓唐韋嗣立構别廬於驪山鳳皇原鸚鵡谷有重
崖洞壑飛流瀑水中宗臨幸改為清虚原幽棲谷唐書/曰新
豐鸚鵡谷水清相傳云此水清天下/平開皇之初暫清尋濁至是而復清
很石在縣東十里秦始皇陵東南二里形似龜初始皇
之葬逺採此石将致之驪山至此不復動石崇一丈八
[015-5b]
尺周十八步
渭水在縣北十里西自萬年縣界來東入渭南縣界泠
水一作/零在縣東三十五里來自渭南縣界亦曰百丈水
水經注曰泠水出胏浮山歴隂盤新豐兩原之間北流
注於渭
戯水在縣東二十七里漢書曰陳涉之将周章西入關
至戯秦将章邯距破之應劭曰戯𢎞農湖縣西界也孟
康曰水名也蘇林曰在新豐東南三十里師古曰戯在
[015-6a]
新豐東今有戱水驛其本出藍田北界横嶺至此而北
流入渭孟蘇說是應說失之戯許宜反水經注曰泠水
出浮胏山戯水出驪山鴻谷鴻一/作馮又北歴戯亭東即周
幽王死處兩京道里記曰戯水周幽王以褒姒逰於此
故以為名水至濁北流入渭東西有店南去昭應縣二
十九里
隂盤城河水在縣東北一十四里出縣北楊村社魚池
水在秦始皇陵東北五里周四里水經注曰泉出驪山
[015-6b]
本導源北流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初
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
市谷水在縣東三十里流入渭
灥澄泉在縣西南五里灥從縁切兩/面泉出也
鳴犢泉在縣西北一十里
石澗河在縣西二里
水碓河在縣西五里
王橋河在縣東三十里流入渭
[015-7a]
蝎蚸井在縣東北上七里官道側井旁有迴道縈繞及
于水次
温湯在縣南一百五十步驪山之西北雍州圖曰温湯
在新豐縣界温谷即温泉也三秦記曰驪山湯舊說以
三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不爾即爛人肉俗云始
皇與神女戯不以禮神女唾之則生瘡始皇怖謝神女
為出温泉而洗除後人因以為驗漢武帝故事曰驪山
湯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漢武又加修飾焉張衡賦序曰
[015-7b]
余適驪山觀温泉浴神井嘉洪澤之普施十道志曰今
按泉有三所其一處即皇堂石井周武帝天和四年大
冢宰宇文䕶所造隋文帝開皇三年又修屋宇列樹松
栢千餘株貞觀十八年詔左屯衛大将軍姜行本将作
少匠閻立徳營建宫殿御賜名湯泉宫太宗因幸製碑
咸亨二年名温泉宫唐年小録曰開元十年置温泉宫/實録與元和郡縣圖志曰開元十
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寳六載改為華清宫驪山上下益治湯井
為池臺殿環列山谷明皇嵗幸焉又築㑹昌城是嵗發/馮翊華
[015-8a]
隂等郡丁夫/築㑹昌羅城即於湯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焉華清宫
北向正北門外有左右朝堂門宇相/對有望仙橋北有左右講武殿正門曰津陽門宫/北
門之内曰津陽門門外有𢎞文館/以下見津陽門詩注及今所在迹東面曰開陽門宫之/東面
正門也門外/有宜春亭西面曰望京門宫之西面正門也門外近/南有御交道上嶺通望京
樓/南面曰昭陽門宫之南面正門也今謂之山門門外/有登朝元之路本唐之御輦便路也
津陽門之東曰瑶光樓南有/小湯其南曰飛霜殿寝殿也白/少傅以長
生殿為寝/殿非也御湯九龍殿在飛霜/殿之南亦名蓮花湯明皇雜録/曰𤣥宗幸
華清宫新廣湯制作宏麗安禄山於范陽以白玉石為/魚龍鳬鴈仍以石梁及石蓮花以獻雕鐫巧妙殆非人
[015-8b]
功上大恱命陳於湯中仍以石梁横亙湯上而蓮花㺥/出水際上因幸華清宫至其所觧衣将入而魚龍鳬鴈
皆若奮鱗舉翼状欲飛動上甚恐遽命撤去而蓮花今/猶存又甞於宫中置長湯數十間屋環回甃以文石為
銀鏤小船及白香朩船置於其中至於檝棹皆飾以珠/玉又於湯中壘瑟瑟及沉香為山以状洲方丈津陽
門詩注曰宫内除供奉兩湯外而内外更有湯十六所/長湯每賜諸嬪御其修廣與諸湯不侔甃以文蟲密石
中央有玉樽捧湯泉噴以成池又縫綴錦繡為鳬鴈置/於水中上時於其間泛銀鏤小舟以嬉㳺焉次西曰太
子湯又次西少陽湯又次西尚食湯又次西宜春/湯又次西長湯十六所今唯太子少陽二湯存焉玉女
殿今名星辰湯南有玉女殿北有虚閣/閣下即湯泉二玉石甕湯所出也七聖殿殿在宫/中自神
堯至睿宗昭成肅明皇后皆立衣衮衣繞殿石榴皆太/真所植南有功徳院其間瑶壇羽帳皆在焉順興影堂
[015-9a]
果老藥室/亦在禁内宜春亭在開陽/門外重明閣今四聖殿北臨髙有/重明閣倚欄北瞰縣
境如在諸掌閣下有小也中植蓮荷池/東鑿井每盛夏泉極甘冷邑人汲之四聖殿重明之/南曰四
聖殿殿東/有恠栢長生殿齋殿也有事於朝元閣即齋沐此殿/山城内多馴鹿有流澗號飲鹿泉金
沙洞玉築峯皆𤣥宗為名洞居殿之左玉築峯上有/王母祠實録天寳元年新作長生殿集靈臺以祀神集
靈臺朝元閣天寳七載𤣥元皇帝見于朝元閣即改/名降聖閣按上文立降聖觀疑非是老
君殿朝元閣之南玉石為/老君像制作精絶鐘樓在朝元/閣之東明珠殿長生殿/之南近
東/也笋殿殿側有魏温泉堂碑其石瑩/徹見人形影宫中號頗黎碑觀風樓樓在宫外/東北隅屬
夾城而達于内前驅馳道周視山川/大厯中魚朝恩毁拆以修章敬寺鬭雞殿在觀風/樓之南按
[015-9b]
歌臺在鬭雞殿之南/臺南臨東繚墻毬場宜春亭之北門外曰/毬場其西曰小毬場連理朩
飲鹿槽丹霞泉並在朝元/閣之南羯皷樓朝元閣之東近/南繚墻之外禄山
亂後天子罕復逰幸唐末遂皆圯廢晉天福中改為靈
泉觀賜道士居之
安幕邸兩京道里記曰相𫝊漢髙祖幸新豐安營幕於
此
枌榆社漢書曰髙祖禱豐枌榆社張晏曰枌白榆社在
豐東北十五里
[015-10a]
謝聚關中記曰在始皇陵北十餘里
鴻門亭在縣東七里
曲郵亭張良追漢髙祖處
步昌亭三輔黄圖曰成帝於覇陵北步昌亭起昌陵即
武帝之廢陵也
驪戎故城在縣東二十四里殷周時驪戎國城也兩京
道里記曰城髙一丈五尺周四里
幽王城一名幽王壘在縣東南戯水上城髙八尺周二
[015-10b]
百八十步兩京道里記在/縣東北四十里國語曰幽王㓕于戯蘇林曰
戯邑名也在新豐縣東南三十里戯亭是也史記曰褒
姒不好笑幽王為烽燧大皷有寇至舉烽火諸侯悉至
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欲恱之為數舉烽火其後
不信諸侯諸侯益不至犬戎共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
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潘岳西征賦曰履犬戎之
侵地疾幽王之詭惑舉偽烽以沮衆淫嬖褒而縱慝軍
敗戯水之上身死驪山之北赫赫宗周滅為亡國隂盤
[015-11a]
城在縣東北一十四里漢縣事見上兩京地里記湯泉
水隂盤故城東門外去昭應十五里故城漢髙祖與太
上皇所置新豐邑漢靈帝改封段潁盤侯即此是隂盤
城髙一丈三尺東西南北各三千一百步往來大路必
由此城行人憧憧無所留礙近古帝王未嘗經過必迂
廻城西别開御路貞觀中乗輿将自東門入湯泉水岸
深數丈時水暴漲平岸又見物状如豬出臨門命有司
致祭其物起向北因失所在開元八年冬乗輿自南入
[015-11b]
行至半城黒氣自城東北角起倐忽滿城從官皆相失
上策馬踰城赴官路下至渭川雲氣稍解侍臣分散尋
求乗輿所在既謁見悲喜迸涕上亦悵然自是還宫數
日不出翰林學士通事舍人王翰作答客問上之詞曰
龍躍湯泉雲漸廻龍飛香殿氣還來龍潜龍見雲皆應
天道常然何問哉
新豐故城在縣東北十八里
昌陵故城漢成帝鴻嘉元年以新豐戯鄉為昌陵縣師
[015-12a]
古曰戯水之鄉
白鹿觀在縣西南一十五里驪山中本驪山觀有老母
殿唐髙祖武徳六年幸温泉傍觀川原見白鹿遂改觀名
太𤣥觀兩京道里記曰唐武徳二年置在驪山下開元
二十七年以宫墻逼近難於展敬乃令諌議大夫道士尹
愔徙之今在宫北一里
靈臺觀在零口店北二百步兩京道里記曰天寳初供
奉睦霞奏置
[015-12b]
寳雲寺在零口鎮市東坡上臨零口去縣三十六里隋
開皇中置號靈巖寺唐㑹昌五年廢咸通六年再置名
鷲嶺寺太平興國六年改持國寺津陽門詩注曰本名
慶山寺徳宗時改寺有縁閣複道而上武后朝以禁匠
取宫中制度結搆之
福巖寺兩京道里記曰在縣東五里南山半腹臨石甕
谷有懸泉激石成臼似甕形因以谷名名石甕寺太平
興國七年改津陽門詩注曰石魚巖下有天然石其形
[015-13a]
如甕以貯飛泉故𤣥宗以石甕為之寺名寺僧於上層
飛樓中懸轆轤斜引脩絙長二百餘尺以汲甕泉出紅
樓喬樹之杪開元中以造華清宫餘材脩繕佛殿中有
玉石像幽州所進與朝元閣道像同至精巧無比叩之
如磬餘像並楊惠之塑脫空像皆元伽兒之製妙極纎
麗曠古無儔紅樓在佛殿之西巖下臨絶壁樓中有𤣥
宗題詩草八分每句一體王維山水兩壁寺前有孔雀/松下有赤茯
苓入土千年/則成琥珀
[015-13b]
靈臺祠在縣東南三十里即秦始皇祠也三秦記曰驪
山顛有始皇祠不齋戒而往即風雨迷道强殛死之兩
京道里記曰到彼即下視諸山有羲軒已降形唐王璵/請於昭
唐縣南三十里山頂置太華上宫露臺祠/石婆父祠疑是此然三秦記已有之未詳
秦始皇廟在縣東一十五里㑹徳鄉
李真人廟兩京道里記曰真人名順興後魏時得道於
此津陽門詩注曰順興後周時修道此山神堯傳禪真
人潛告符契至今山下有祠宇周幽王陵在縣東北二
[015-14a]
十五里兩京道里記曰陵髙一丈三尺周三百步
秦始皇陵在縣東一十五里史記始皇初即位穿治酈
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徐廣/曰一
作錮錮/鑄塞而致槨宫觀百姓竒器珍恠徙藏滿之今匠作
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徐廣/曰人
魚似鮎/四脚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宫非有子者出
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衆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
[015-14b]
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畢巳藏閉中羡下外羡門盡
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樹草朩以象山漢書劉向傳秦
始皇帝葬於酈山之阿師古曰阿/謂山曲也下錮三泉上崇山墳
其髙五十餘丈周回五里有餘石槨為㳺館李竒曰壙/中為㳺戯
之觀也師古曰多累石作槨/於壙中以為離宫别館也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
黄金為鳬鴈珍寳之藏機械之變孟康曰作機發木人/之屬盡其巧變也晉
灼曰工匠為機咸皆知之/已下閉門皆殺工匠也棺槨之麗宫館之盛不可勝
原師古曰言不/能盡其本數又多殺宫人生薶工匠計以萬數天下
[015-15a]
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
下矣師古曰周章/陳勝之将項籍燔其宫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
師古曰言至其墓所者/發掘之而求財物也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師古/曰鑿
謂所穿冢藏/者音在到反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
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内
離牧竪之禍師古曰/離遭也豈不哀哉是故徳彌厚者葬彌薄
知愈深者葬愈㣲無徳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髙宫廟
甚麗有掘必速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
[015-15b]
見矣賈山傳秦始皇死𦵏乎驪山吏徒數十萬人師古/曰吏
以督領徒/以役作也曠日十年師古曰曠空也廢也言為/重役空廢時日積年嵗也下徹三
泉師古曰三重之/泉言其深也合采金石冶銅錮其内漆塗其外師/古
曰錮謂鑄而/合之也音固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㳺上成山林
為葬薶之侈至於此使其後世曽不得蓬顆蔽冢而託
葬焉師古曰顆謂土塊蓬顆言塊上生蓬者耳舉此/以對冢上山林故言蓬顆蔽冢也顆音口果反古
史考曰秦始皇使刑徒七十萬人作驪山北山石為碣
水經注曰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
[015-16a]
能窮關東盗賊銷槨取銅牧人取羊燒之火延十日不
能㓕國志曰始皇陵有銀蠶金鴈以多竒物故俗云秦
王地市關中記曰秦始皇陵在驪山之北髙數十丈周
六里今在隂平縣界此陵雖髙大不足以消六十萬人
積年之功其用功力或隐不見不見者驪山水泉本北
流北流者陂障使東西流又此土無石於渭北諸山運
取大石故其歌曰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一唱
萬人相鈎今陵下餘石大如覆土屋其消功力皆此𩔖
[015-16b]
也三輔故事曰始皇陵七百步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
脂燭金銀為鳬鴈金蠶三十箔四門施徼奢侈大過六
年之間為項籍所發兩京道里記曰陵髙一千二百四
十尺内院周五里外院周十一里俗呼當陵南嶺尖峯
作望峯言築陵望此為凖
始皇太子扶蘇墓在縣東南三十四里墓崇九尺後漢
馮衍墓在縣東十四里墓崇二丈
唐奉天皇帝齊陵在縣東一十六里旌儒鄉新豐店西
[015-17a]
唐文敬太子惠昭太子二陵在縣東一十五里旌儒鄉
恭哀太子陵在縣境
荘恪太子荘恪陵在驪山北原
贈太尉段秀實墓在縣西一十五里
僧一行葬塔在銅人原明皇幸温湯過其塔前駐馬徘
徊
鄠
鄠縣唐畿今次畿東北/至府六十五里本夏之扈國也尚書啓與有扈
[015-17b]
戰于甘之野孔安國曰甘有扈郊春秋左氏傳夏有觀
扈杜預曰始平鄠縣有扈鄉帝王世紀曰扈至秦改為
鄠姚察漢書訓纂曰按扈改鄠/二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甘亭殷為崇國文王伐
崇是漢志鄠縣屬右扶風冇扈/父亭晉屬始平郡後魏太平
真君七年屬京兆郡自漢至隋皆於鄠城置縣即今縣
北二里故城是大業十年徙今治縣境東西五十二里/南北一百里
五鄉管五里唐二十四鄉漢冇/長水鄉餘不傳
宜善鄉連縣郭管陳平里
[015-18a]
扈亭鄉在縣西北一十二里管甘泉里
太平鄉在縣東一十五里管仁讓里
負陽鄉在縣西一十三里管五萯里
珍藏鄉在縣北一十二里管貨泉里
縣城周二里二十四步
甘泉鎮在縣西北三十里
秦渡鎮在縣東四十里一作十/五里
馬祖壇在縣東北三十二里龍臺中澤
[015-18b]
驛在縣北門内東北去本府秦川驛七十里西至盩厔
縣驛七十里
終南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雞頭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十六國春秋曰苻生不能守
長安欲西上隴山士卒散盡遂入雞頭山尋為追兵所
害
牛首山在縣南二十三里南接終南山在上林苑中西
京賦曰繞黄山而欵牛首山海經曰牛首之山有鬼草
[015-19a]
其葉如葵赤莖其秀如禾服之使人不憂三輔黄圖曰/甘泉二宫中
有牛/首山
五林山在縣境漢書曰鄠有五林按近世僧院有在重/雲山紫閣山雲際山
白雲山者/此並不載
渭水北去縣十七里
豐水經縣東二十八里北流入渭
玉水北過上林苑入渭
澇水在縣西二里說文曰澇水出扶風鄠北入渭山海
[015-19b]
經曰牛首之山澇水出焉西注於潏水多飛魚状似魽
可巳痔疾李善注文選曰潦水即澇水也漢書注顔師
古曰潦音牢亦水名出鄠縣西南山潦谷而北流入于
渭
髙觀谷水在縣東南三十里闊三步深一尺其底並碎
砂石北流入長安縣界合豐水
太平谷水在縣東南三十里闊七步深二尺其底並碎
砂石北流入長安縣界合豐水十道志曰太平谷水一
[015-20a]
名林谷水即清水水一/作渠之上流也源亦出終南山檀谷
水十道志曰長樂渠之上流也源出縣南終南山檀谷
甘谷水在縣西南二十二里闊三步深一尺其底並碎
砂石北流入興平縣界合渭水
耿谷水在縣西南三十里闊三步深一尺其底並碎砂
石北流入興平縣界合渭水
扈陽谷水十道志曰一名扈水又名馬腹陂水水經注
曰扈水上承扈陽池
[015-20b]
没猪泉在縣東南其源澄湛俗傳昔有野猪没而為泉
圖經曰按說文猪即豬也水所停曰豬尚書禹貢曰大
野既猪亦曰彭蠡既豬滎波既豬皆由水所停爾又曰
黒水西河為雍州終南惇物至於鳥䑕原隰底績至於
豬野今鄠縣實終南之隈没汨没也盖泉澤即水所停
爾而俗神之非也今傍有禹廟
渼陂在縣西五里出終南山諸谷合朝一作/胡公泉為陂
十道志曰有五味陂陂魚甚美因誤名之本屬奉天又
[015-21a]
說文曰渼陂在京兆鄠縣其周一十四里北流入澇水
唐寳厯二年勑渼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雜人採捕其
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廢碾磑之用文宗初詔並還府縣
龍臺驛在縣東北三十里周二十五里有唐馬祖壇在
其中十道志上林有龍臺觀上林賦曰登龍臺掩細柳
是萬輿記在豐水西北近渭
八部澤在縣東南一十八里周五十里
滿地濼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周三里即髙水上源東北
[015-21b]
流入長安縣界馮席村
甘亭在縣西南五里續漢書曰在甘水之東長水鄉漢
有營校之地胡騎所屯劉屈/氂傳
文殊臺一在縣東三十里
論公臺在縣西南五里
望仙臺在縣西三十里
新羅王子臺在縣東南六十里
縣故城在縣北一里即漢鄠城也周四里縣枕終南山
[015-22a]
灃鎬二水合流入渭山水之勝甲於秦中故班孟堅西
都賦曰商洛縁其隈鄠杜濵其足鍾官城又名灌鍾城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鐘簴處
周酆宫在縣東五里
秦萯陽宫在縣西南二十三里
隋太平宫在縣東南三十里對太平谷
隋甘泉宫在縣西南二十二里對甘泉谷
漢宜春觀在縣境
[015-22b]
逍遥□禪寺在縣東南三十里後秦𢎞始三年置
雲際山大定寺在縣東南六十里隋仁夀元年置為居
賢捧日寺本朝太平興國三年改寺内有李順興先生/石記云順興初居長
安大統鄉昆明池南居賢村為周太祖所重令以所居/村置寺以居賢人號居賢寺因名村為居賢村順興自
魏武之始隠居北山念持金剛經聚疉瓦塔以記經數/於南北三嶺時稱為中南仙也其地舊有寺周武末寺
廢至大業中乃以此地賜駙馬都尉吴國公尉遲安為/柴荘安嘗見一老人素服謂安曰此古寺地何不再葺
之安遂來置寺因掘/地得順興石像焉
周王季冢在南山
[015-23a]
漢陳平墓在縣南十里
[015-23b]
長安志巻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