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5 浙西水利書-明-姚文灝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浙西水利書卷上    明 姚文灝 撰
  宋書
   范文正公上呂相并呈中丞諮目
某再拜上僕射相公伏䝉回賜鈞翰又訪以疏導積水
之事何巖廊之上而意及畎畝是伊尹恥一物不獲之
心也天下幸甚某連蹇之人常欲省事及觀民患不忍
自安去年姑蘇之水踰秋不退計司議之於上窮俗語
[001-1b]
之於下某為民之長豈敢曲沮焉然初未甚曉惑於羣
說及按而視之究而思之則了然可照今得一二以陳
焉願垂鈞造審而勿倦則浮議自破斯民之福也姑蘇
四郊略平窊而為湖者十之二三西南之澤尤大謂之
太湖納數郡之水湖東一派浚入于河謂之松江積雨
之時湖溢而江壅横沒諸邑雖北壓揚子江而東抵巨
浸河渠至多湮塞已久莫能分其勢矣惟松江退落漫
流始下或一歲大水久而未耗來年暑雨復為沴焉人
[001-2a]
必荐饑可不經畫今疏導者不惟使東南入于松江
又使東北入于揚子之於海也其利在此夫水之為物
蓄而停之何為而不害決而流之何為而不利或曰江
水已髙不納此流某謂不然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
善下耳豈獨不下於此耶江流若髙則必滔滔旁來豈
復姑蘇之有乎矧今開畝之處下流不息亦明驗矣或
曰日有潮來水安得下某謂不然大江長淮無不潮也
來之時刻少而退之時刻多故大江長淮㑹天下之水
[001-2b]
畢能歸于海也或曰沙因潮至數年復塞豈人力之可
支某謂不然新導之河必設諸閘常時扄之以禦來潮
沙不能塞也每春理其閘外工減數倍矣旱歲亦扄之
駐水溉田可救熯涸之災澇歲則啟之疏積水之患或
謂開畝之役重勞民力某謂不然東南之田所植惟稻
大水一至秋無他望災沴之後必有疾疫乘其羸十不
救一謂之天災實由饑耳如能使民以時導達溝瀆保
其稼穡俾百姓不饑而死曷為其勞哉民勤而生不猶
[001-3a]
愈於惰而死乎或謂力役之際大費軍食某謂不然姑
蘇歲納苗米三十四萬斛官司之糴又不下數百萬斛
去秋蠲放者三十萬官司之糴無復有焉如豐穰之歲
春役萬人日食三升一月而罷用米九千石耳荒歉之
歲日以五升召民為役因而賑濟一月而罷用米萬五
千石耳量此之出較彼之入孰謂費軍食哉或謂陂澤
之田動成𣺌瀰導川而無益也某謂不然吳中之田非
水不植減之使淺則可播種非必決而涸之然後為功
[001-3b]
也昨開五河洩去積水今歲平和秋望七八積而未去
者猶有二三未能播種復請增理數道以分其流使不
停壅縱遇大水其去必速而無來歲之患矣又松江一
曲號曰盤龍父老傳云出水尤利如總數道而開之災
必大減蘇秀間有秋之半利已大矣畎澮之事職在郡
縣不時開導刺史縣令之職也然今之世有所興作横
議先至非朝廷主之則無功而有毁守土之人恐無建
事之意矣蘇常湖秀膏腴千里國之倉庾也浙漕之
[001-4a]
任及數郡之守宜擇精心盡力之吏不可以尋常資格
而授恐功利不至重為朝廷之憂且失東南之利也某
已具此聞于相府仰惟中丞有憂天下之心為亦留意
於此焉干冒威重卑情不任惶懼之至
   丘直講至和塘記
吳城東闉距崑山縣七十里俗謂之崑山塘北納陽城
湖南吐松江由隄防之不立故風波相慿馳突廢民田
田以瀦魚鼈其民病賦入之侵蟊相從以逋徙姦人緣
[001-4b]
之以邀刼行旅通鹽檟以自利吏莫能禁父老相傳自
唐至今三百餘年欲有營作而弗克也有宋至道二年
陳令公之守蘇嘗按行之邑人朱珏父子相繼論其事
為州縣者亦繼經度之皆以横絶巨浸費用十數萬緡
中議而沮皇祐中發運使許公建言蘇之田膏腴而地
下常苦水患乞置官司以畎洩之請令舒州通判殿中
丞王安石先相視焉朝廷從之王君既至從縣吏拏荒
梗浮傾沮訊其鄉人盡得其利害度長繩短順其故道
[001-5a]
施之圗繪疏曰請議如許公朝廷未之行也至和初今
太守呂公既下車問民所疾苦蓋有意於疏導矣明年
與權為崑山主簿始陳五利一曰便州楫二曰闢田疇
三曰復租賦四曰止賊盜五曰禁姦商其餘所濟非可
以勝擬願約古制役民以興作經費寡而售效速若其
不成請以身塞責既而令錢君復言之太守喜其謀之
協從於是列而上聞其副以決於監司乃誡庸力經逺
邇興屯舍宿餱薪既成以授有司郡相元君實總之粤
[001-5b]
十月甲午治役先設外防以遏其下流立横埭以限之
乃自下流浚而決焉其始戒也猖風號霾迅雷以雨乃
用牲于神至癸巳夜半雨息逮明休霽以卒其役人皆
以為有相之者始計月餘蓋旬有九日而成深五尺廣
六十尺用民力纔一十五萬六千工為橋五十二蒔榆
栁五萬七千八百其貳河植茭蒲芙蕖稱是計其入以
為修完料民之餘治小虞自嚴村至于鰻□瀼治新洋
江自朱瀝至于清港治山塘自山南至于東浚諸涇六
[001-6a]
十四浦四十四塘六於是陽城諸湖若瀼皆道而及江
田無洿瀦民不病涉矣是役也崑山治其東長洲治其
西以俗名非便更之曰至和識年號也太守嘉其有成
謂與權實區區於其間其言必詳命之為記
   蘇文忠公進單鍔吳中水利書狀
臣竊聞議者多謂吳中本江海太湖故地魚龍之宅而
居民與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蓋理之當然不可復
以人力疏治是大不然臣到吳中二年雖為多雨亦未
[001-6b]
至過甚而蘇湖常三州皆大水害稼至十七八今年淫
雨過常三州之水遂合為一太湖松江與海𣺌然無辨
者蓋因二年不退之水非今年積雨所能獨致也父老
皆言此患所從來未逺不過四五十年耳而近歲特甚
蓋人事不修之積非特天時之罪也三吳之水瀦為太
湖太湖之水溢為松江以入海海水日兩潮潮濁而江
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駛隨輙滌去海口常
通故吳中少水患昔蘇州以東官私舩舫皆以篙行無
[001-7a]
陸挽者古人非不知為挽路以松江入海太湖之咽喉
不敢鯁塞故也自慶厯以來松江始大築挽路建長橋
植千柱水中宜不甚礙而夏秋漲水之時橋上水常髙
尺餘況數十里積石壅土築為挽路乎自長橋挽路之
成公私漕運便之日葺不已而松江始艱噎不快江水
不快軟緩而無力則海之泥沙隨潮而上日積不已故
海口湮滅而呉中多水患近日議者但欲發民浚治海
口而不知江水艱噎雖暫通快不過歲餘泥沙復積水
[001-7b]
患如故今欲治其本長橋挽路固不可去惟有鑿挽路
於舊橋外别為千橋橋谼各二丈千橋之積為二千丈
水道松江宜加迅駛然後官私出力以浚海口海口既
浚而江水有力則泥沙不復積水患可以少衰臣之所
聞大畧如此而未得其詳舊聞常州宜興縣進士單鍔
有水學故召問之出著吳中水利書一卷且口陳其曲
折則臣言止得十二三耳臣與知水者考論其書疑可
施用謹繕冩一本進上伏望聖慈深念兩浙之富國用
[001-8a]
所恃歲漕都下米百五十萬石其他財賦供饋不可悉
數而十年九澇公私凋弊深可愍惜乞下臣言與鍔書
委本路監司躬親按行或差彊幹知水官吏考實其言
圗上利害臣不勝區區謹録奏聞伏候勅㫖
   吳中水利書
切觀蘇常湖三州之水為患滋久較舊賦之入十常減
其五六以日月指之則水為害於三州逾五十年矣朝
廷屢責監司監司每督州縣又間出使者尋按舊迹使
[001-8b]
講明利害之原然而西州之官求東州之利目未嘗歴
覽地形之高下耳未嘗講聞湍流之所從來州縣憚其
經營百姓厭其出力鈞曰水之患天數也按行者駕輕
舟於汪洋之陂視之茫然猶擿埴索途以為不可治也
間有忠於國志於民深求而力究之然有知其一而不
知其二知其末而不知其本詳於此而畧於彼以鍔視
其迹自溧陽五堰東至吳江岸猶之一身也五堰則首
也宜興荆溪則咽喉也百瀆則心也震澤則腹也旁通
[001-9a]
震澤衆瀆則絡脈衆竅也吳江則足也今上廢五堰之
固而宣歙池九陽江之水不入蕪湖反東注震澤下又
有吳江岸之阻而震澤之水積而不洩是猶有人焉桎
其手縛其足塞其衆竅以水沃其口沃而不已腹滿而
氣絶視者恬然猶不謂之已死且未築吳江岸已前五
堰其廢已久然而三州之田尚十年之間熟有五六五
堰猶未為大患自吳江築岸以後十年之間熟無一二
欲具驗之閱三州歲賦所入可見矣鍔視熙寧八年雖
[001-9b]
大旱然連百瀆之田皆魚遊鼈處之地低汙之甚也其
田去百瀆無多逺而田之苗是時亦皆旱死何哉葢百
瀆及旁穿小港歴年不遇旱皆為泥沙湮塞與平地無
異雖去震澤甚邇民力難以私舉時官又無留意疏導
者苗卒歸乎槁死迄今十四載其田即未有可耕之日
昔嘉祐中邑尉阮洪深明水利屢上書監司乞開百瀆
監司允其請遂鳩工於食利之民疏導四十九條是年
大熟此百瀆之驗歲水旱皆不可不開也夫吳江岸界
[001-10a]
於呉松江震澤之間岸東則江岸西則震澤江之東則
大海也百川莫不趨海地傾東南其勢然也自慶厯二
年欲便糧運遂築此隄横截江流五六十里遂致震澤
之水常溢而不洩浸灌三州之田每至五六月之間湍
流峻急之時視之則呉江岸之東水常低於岸西之水
一二尺此隄岸阻水之迹可覽矣又覩岸東江尾與海
相接之處茭蘆叢生沙泥漲塞而又江岸之東自築岸
已來沙漲成一村昔為湍流奔湧之地今為民居民田
[001-10b]
桑棗塲圃吳江縣由是歲增舊賦不少雖然增一邑之
賦反損三州之賦不知幾百倍也夫江尾昔無茭蘆壅
障今何致此葢未築岸之前源流東下峻急築岸之後
水勢遲緩無以滌蕩泥沙以致增積而茭蘆生茭蘆生
則水道狹水道狹則流洩不快雖欲震澤之水不積其
可得耶今欲洩震澤之水莫若先開江尾茭蘆之地遷
沙村之民運其所漲之泥然後以吳江岸鑿其土為木
橋千所橋谼各濶二丈每十橋可開水面二十丈千橋
[001-11a]
共開水面二千丈隨橋谼開茭蘆為港走水仍於下流
開白蜆安亭二江使湖水由華亭青龍入海則三州水
患必大衰減常州運河之北偏古有洩水入江一十四
瀆曰孟瀆曰黄汀瀆曰東函港曰戚氏港曰五㵼港曰
梨溶港曰蔣瀆曰歐瀆曰魏瀆曰支子港曰蠡瀆曰牌
涇昔皆以洩衆水北下江隂之江今存者無幾二浙之
糧船不過五百石運河止可常存五六尺之水足可以
勝五百石之舟以其一十四瀆立為斗門每瀆於岸北
[001-11b]
先築隄岸以制水入江若無隄防則水泛溢而不制将
見灌浸江隂之民田民居矣昔熙寧中有提舉沈披者
輙去五㵼堰走運河之水北下江中遂害江隂之民田
為百姓所訟即罷提舉始欲以為利而適足以害之此
未達古人之智以至敗事也鍔覩主簿張寔進狀言吳
江岸為阻水之患涇函不通其言然則然矣雖言吳江
岸而不言措置之術蓋古之所創涇函在運河之下用
梓木為之中用銅輪刀水衝之則草可刈也置在運河
[001-12a]
底下暗走水入江今常州有東西二函地名者此也今
先開鑿江河故道湮塞之處洩得積水他日治函管則
可若未能開故道而先治函管是知末而不知本也宜
興縣西有夾苧干瀆洩長塘湖東入滆湖由滆湖入大
吳瀆塘口瀆白魚灣髙梅瀆及白鶴溪而北入常州之
運河由運河而入一十四港北入大江今皆名存而實
亡累有知利便者獻議欲依古開通皆為彼豪民計構
不行儻開夾苧干通流則西來入震澤之水可以殺其
[001-12b]
勢深利於三州之田也熙寧八年歲大旱鍔觀太湖水
退數里其地皆有昔日丘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數里之
間信知昔為民田今為湖也以是推之太湖寛廣愈於
昔時昔云三萬六千頃自築吳江岸及諸港湮塞積水
不洩又不知其愈廣幾多頃也昨熙寧間檢正張諤命
屬吏殿丞張慤相視蘇秀二州海口諸浦将欲疏鑿以
快流水慤相視回申以謂若開海口諸浦則東風駕海
水倒注反灌民田鍔謂慤曰地傾東南百川歸海古人
[001-13a]
開諸浦所以通百川也若反灌民田古人何為置諸浦
也百川東流則有常西流則有時因東風雖致西流風
息則其流亦復歸于海其勢然也凡江湖諸浦勢亦一
同鍔又覩秀州青龍鎮有安亭江自吳江東至青龍由
青龍洩水入海昔監司恐走透商稅遂塞此一江夫籠
截商稅利國能有幾耶湮塞湍流其害實大又況措置
商稅不為難事竊聞近日華亭青龍人户相率陳狀情
願出錢開浚本縣官吏未與施行鍔觀合開三州諸港
[001-13b]
瀆不必全藉官錢蓋三州人民憔悴之久人人樂開故
半可以資食利户之力也或者謂昔人創望亭奔牛呂
城三堰蓋為丹陽下至無錫地形東傾古人創三堰慮
運河之水不制是以創堰以節之以通漕運自熙寧治
平間廢去望亭呂城二堰然亦不妨綱運者何耶鍔曰
昔之太湖及西來衆水無吳江岸之阻又一切通江河道
未嘗湮塞故運河之水嘗慮走洩是以置堰以節之今
自慶厯以來築置吳江岸及諸港浦一切湮塞是以三
[001-14a]
州之水常溢而不洩二堰雖廢無害今若洩江湖之水
則二堰尤宜先復不復則運河将見涸而糧運不可行
此灼然之利害也或曰切觀諸縣髙原陸野皆有塘圍
或三五百畝蓋古之人蓄水以灌田以今視之其塘之
外皆水塘之中未嘗蓄水又未嘗植苗徒牧養牛羊蓄
放鳬鴈而已塘之所創有何益耶鍔曰塘之為塘是猶
堰之為堰也昔日置塘蓄水以防旱歲今自三州之水
久溢而不洩則置而為無用之地若決呉江岸洩三州
[001-14b]
之水則塘亦不可不開以蓄水猶堰之不可不復也此
亦灼然之利害矣茍堰與塘為無益則古人奚為之耶
蓋古之賢人君子大智經營莫不除害興利出於人之
未到後人之淺謀管見不達古人之大智顛倒穿鑿徒
見其害而莫見其利也若吳江岸止知欲便糧運而不知
遏三州之水反以為害又若廢安亭江徒知不漏商稅
又不知反狹水道以遏百川今之人所以戾古者凡如
此也嘗見蘇州之茜涇昔范仲淹命工開導以洩積水
[001-15a]
當時諫官不知蘇州患在積水不洩咸上疏言仲淹走
洩姑蘇之水不知其利而反以為害鍔存心三州水利
凡三十年矣每觀一溝一瀆未嘗不明古人之微意其
間曲折宛轉皆非徒然惟執事者上之朝廷則庶幾三
州憔悴之民有望於今日也
   蘇文忠乞開西湖狀
臣聞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不可廢也唐長慶
中白居易為刺史方是時湖溉田千餘頃及錢氏有國
[001-15b]
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開浚自國初以來稍廢不治水
涸草生漸成葑田熙寧中臣通判本州則湖之葑合蓋
十二三耳至今纔十六七年之間遂湮塞其半更二十
年無西湖矣蓋杭之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鹹苦居民
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後民足於水井邑
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後食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壞若
二十年之後盡為葑田則舉城之人復飲鹹苦其勢必
自耗散白居易西湖石函記云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
[001-16a]
溉十五頃每一伏時可溉五十頃若蓄洩及時則瀕湖
千頃可無凶歲又西湖深濶則運河可以取足於湖水
若湖水不足則必取足於江潮潮之所過泥沙渾濁一
石五斗不出三歲輙調兵夫十餘萬功開浚而河行市
井中吏卒搔擾泥水狼籍為居民莫大之患此皆西湖
之不可廢者也臣以侍從出膺寵寄目覩西湖有必廢
之漸豈得茍安歲月不任其責輙已差官打量湖上葑
田計二十五萬餘丈度用夫二十餘萬功伏望少賜詳
[001-16b]
覽特出聖斷賜臣度牒一百道使得盡力畢志半年之
間目見西湖復唐之舊臣不勝大願
   朱秘書長文治水篇
地傾東南而吳之為境居東南最卑處故宜多水昔禹
之治水也因其勢之可決者疏而為三江因其勢之必
聚者瀦而為五湖乃底於定微禹其能不魚乎觀昔人
之智亦勤矣故以塘行水以涇鈞水以塍禦水以埭儲
水遇淫潦可洩以去逢旱歲可引以灌故吳人遂其生
[001-17a]
焉前代經營之迹多不見史至唐元和中開常熟塘古
碣僅存頗稱灌溉之利錢氏時嘗置都水營田使以主
水事募卒為都號曰撩淺蓋當是時方欲富境禦敵必
以是為先務國朝天禧天聖間吳中水災於是命發運
使張綸同郡守經度於崑山常熟各開衆浦以導積水
景祐中范文正公來治此州適當歉歲深究利病不茍
興作公以為松江不能獨洩震澤諸湖之水雖北壓揚
子江東抵巨海河渠至多湮塞已久不能分其勢今當
[001-17b]
疏導諸邑之水東南入于松江東北入于揚子與海也
於是親至海浦開浚五河是時論者沮之或曰江水已
髙不納此流或曰日有潮來水安得下或曰沙因潮至
數年復塞或曰開浚之役重勞民力公謂江海善下故
得為百谷王豈能不下於此謂江水已髙不納此流者
非也彼日之潮有損與盈三分其時損居二焉乘其損
而趨之勢孰可禦謂日有潮來水安得下者非也新導
之河必設諸閘常時扄之沙不能塞每春理其閘外工
[001-18a]
減數倍亦復何患謂沙因潮至數年復塞者非也東南
所植惟稻大水一至秋無他望俾之導達溝瀆脫百姓
於饑殍佚道使之雖勞不怨謂開浚之役重勞民力者
非也於是力破浮議疏瀹積潦民到于今受其賜有盤
龍匯者介於華亭崑山之間步其徑纔十里而洄泬迂
緩逾四十里江流為之阻遏盛夏大雨則泛溢旁齧淪
稼穡壞室廬殆無寧歲范公嘗經度之未遑興作寳元
中太史葉公清臣漕按本路遂建議釃為新渠道直流
[001-18b]
速其患遂弭厥後轉運使沈立之又開崑山之顧浦頗
為深浚嘉祐間吳中荐饑朝廷選擇守將經制其事蔡
秦州抗自校理典是郡嘗請行縣按水親度其利是時
轉運使王純臣建議請令蘇湖常秀修作田塍位位相
接以禦風濤令縣教誘殖利之户自作塍岸定邑吏勸
課為殿最當時推行焉及李兵部復圭為轉運使韓殿
省正彥宰崑山於是復修至和塘使之完□民得因依
立塍堨以免水患而韓君又開松江之白鶴匯如盤龍
[001-19a]
之法皆為民利熙寧元年六月有詔興修水利二年十
一月頒農田水利約束三年廣東安撫司機宜文字崑
山郟亶上言蘇州水利大概以為環湖地低故常多水
沿海地髙故常多旱治田為先決水為後欲取所謂水
田者畧循古法七里為一縱浦十里為一横塘因出土
以為隄又取所謂髙田者一切設堰瀦水以灌溉之則
髙田不涸而水田亦減流注之勢度用二十萬工水治
髙田旱治下澤要以三年而蘇之田畢治矣其後士人
[001-19b]
傅肱欲決松江之千墩金城諸匯又欲開無錫之五瀉
堰以洩太湖而入于北江導海鹽之蘆瀝浦以分吳松
而入于海於崑山常熟二縣深闢諸浦遇東南風則水
北下于揚子遇西北風則水南下于松江庶可紓患夫
治水者當浚其下流下流既通則上流可道也范文正
公嘗與人書云天造澤國衆流所聚或淫雨不能無災
而江海之涯地勢頗髙溝瀆雖多不決不下如無所壅
良可減害若其浚深江潮乃來愆亢之時萬户畎溉此
[001-20a]
所以旱澇皆為利矣此智者之言也范公之迹固未逺
求其舊而纘其功不亦善哉至於羣言衆說各有見焉
擇其便者裁而用之可也夫事有興於古人而廢於後
世有遺於前代而補於來今茍於古人所興者勿廢前
人所遺者必補則何利之不成何病之不柅哉
   毛轉運治績
紹聖中浙部水溢詔賜緡錢二百萬以賑之轉運副使
毛漸奏數州被害即捐二百萬儻仍歲如之將何以繼
[001-20b]
請官貸錢七十萬緍按錢氏有國時故事起長安堰至
鹽官徹清水浦入海浚無錫芙蓉湖武進廟堂港常熟
疏涇梅李以入揚子江又開崑山七鴉下張諸浦東北
道吳松江開大盈顧匯二浦柘湖新涇下金山小官浦
悉入于海自是水不為患
   徐提舉開江
崇寧二年宗正丞徐確提舉常平考禹貢三江之說以
為太湖東注于海松江直其下流向來潮泥湮塞水溢
[001-21a]
為患請自封家渡古江開淘至大通浦直徹海口以常
平錢米十八萬三千餘充調夫之費因令饑民就食確
躬操畚臿以先之水道遂通或言饑民就役多死者降
三秩確曰此役不興饑者當騈首就斃以此獲譴吾所
願也
   政和開諸浦
初中書舍人許光疑奏蘇州水患莫若開江浚浦蓋太
湖入海然後水有所歸今境内積水視去歲損二尺前
[001-21b]
歲損四尺良由開松江浚八浦之力吳人謂開一江有
一江之利浚一浦有一浦之利願委官詳究利害遂詔
吳擇仁相度而開江之議復興矣政和六年四月御筆
訪問平江三十六浦自古置閘隨潮啟閉歲久湮塞遂
致積水為患仰守臣莊徽專委户曹趙霖具逐浦經久
利害破驛劵遞馬赴尚書省指說霖既上其說九月奉
御筆差趙霖充兩浙提舉常平前去措置興修其開浦
置閘工料依元相度檢計逐旋開治更不候保明先次
[001-22a]
施行去農隙月分不逺趙霖更不引見上殿疾速發赴
新任水患日久占壓良田甚多一方受弊應有前後違
礙並依今來指揮合用錢米幷辟官置司等令趙霖速
具畫一開奏奏報並入急遞於内侍省投進仍差童師
敏充承受奏報文字霖既受任復條具事目以聞悉依
御筆違者以違御筆論諸路監司州縣如有稽慢闕誤
以違制論其合用錢米越州鑑湖封樁米支撥十萬石
借支本路諸州常平本錢十萬貫如闕則以常平米及
[001-22b]
常平封樁錢貼支幷降空名度牒二千道給賣承信承
節將仕郎官告各五十道其命詞並以興修水利為名
别立價直將合用工料召有力户備錢米官為募夫監
部開修候畢工計實用錢米紐直給告或給空名許令
變賣並與免勘㑹有無違碍書填仍不作進納出身就
平江置局所奏辟官不拘常制直牒指差理為在任月
日不許辭免内選人考第舉官合格水利職事未畢未
得赴部磨勘依方田官法就任改官幹當公事文武官
[001-23a]
各四員准備差遣檢踏官共四員所用材料木植專辟
使臣三員分往淮南江南路及温處等州收買幷辟置
監轄造堰閘官俵散錢糧巡視催促檢覆工料官點檢
醫藥飯食官等員其差辟官屬其間有才吏理須旌别
以示勸奬特於提舉常平司歲舉官數外改官從事郎
一員縣令二員武臣陞陟二員積水之地正在崑山常
熟兩縣各權暫添差縣丞一員今來開修平江諸浦縁
常湖秀等州水勢㑹聚以成積水據所役人夫先於平
[001-23b]
江府雇募如闕即分那下常湖秀州雇募霖以宣和元
年正月二十一日役夫興工前後修過一江二港四浦
五十八瀆至二年八月十日罷
   楊炬重開顧㑹浦記
三江東注震澤介其間潦集川溢畎澮皆盈而浙右數
被水患蘇秀湖三州地形益下故為害滋甚紹興甲子
夏吳門之東沃壤之區悉為巨浸部使者飭郡邑詢求
故道導源決壅以洩水勢於是監司曹公以身任責慨
[001-24a]
然興歎曰吾嘗循行屬邑講問民瘼亦既有得於此顧
未有以發之也雲間為縣連亘百里彌望皆陂湖沮澤
當春農事方興則桔橰蔽野必盡力於積水而後能樹
藝是疑地勢愈卑當有支渠分導瀦水而納之海乃歴
覽川源考視髙下訪於父老謀之邑僚得顧㑹浦自縣
之北門至青龍鎮凡六十里南接漕渠而下屬於松江
復得慶厯二年修河記于縣圃而知兹河廢興之歲月
與夫淺深廣狹之制役徒錢糓之數判然察其惠利之
[001-24b]
實有在於此蓋歴百有餘年河久不浚而淪塞淤澱行
為平陸遂以狀請于朝籍食利之民以疏治之官給錢
糧而董以縣令公偃冒風霜率先僚屬興工自十月二
十六日役三月而河成起青龍及于北門分為十部因
形勢上下為級十等北門之外增深三尺而下至青龍
極于一丈面横廣五丈有竒底通三丈據上流築兩挾
隄復于河之東闢治行道建石梁四十六通諸小涇以
分東鄉之渟浸不旬浹水落土墳自簳山東西民田數
[001-25a]
千頃昔為魚鼈之藏皆出為膏腴役以工計二十萬糧
以石計七千二百錢以緡計二萬五千訖工之辰憲臺
以常平官覆視公與邑僚泛舟從游還謂炬宜書以刻
於碑
   趙侍郎相視導水方畧
紹興二十八年九月日兩浙轉運副使趙子潚知平江
府蔣璨言近被㫖相度水利徧歴吳江吳長三縣民田
渰沒去處相視以至常熟北至揚子江又自崑山東至
[001-25b]
海口推究源流講求利病今詢訪得浙西諸州平江最
為低下而湖常等州水皆歸於太湖自太湖以導于松
江自松江以注于海是太湖者數州之水所瀦而松江
又太湖之所洩也然以數州瀦水巨浸而獨洩於一松
江宜其勢有所不逮是以昔人於常熟之北開二十四
浦疏而導之揚子江又於崑山之東開一十二浦分而
納之海兩邑大浦凡三十有六而民間私下涇港又不
可勝數皆所以決壅滯而防泛濫也後因潮汐往來泥
[001-26a]
沙積淤舊置開江之卒尋亦廢去此太湖所以湮塞而
民田有漂沒之憂也天禧天聖間運使張綸於常熟崑
山各開諸浦以導積水景祐間郡守范仲淹親至海浦
開浚五河以疏導諸邑之水使東南入于松江東北入
於揚子與海政和間提舉趙霖将命興修水利開浚三
十六浦及役工僅常熟兩浦崑山一浦而罷迄今四十
年諸浦湮塞又非前日之比遂致民田告澇十歲八九
今相視合開緊切去處常熟縣梅里塘白茅浦崔浦福
[001-26b]
山浦黄泗浦崑山縣新洋江小虞浦顧浦郭澤塘總計
役夫三百三十七萬四千六百工錢三十三萬七千四
百貫米一十萬一千五百石各有竒崑山縣四浦工力
不多止用本縣食利户開浚常熟縣五浦工力浩瀚係
與吳長等縣利害相及欲於三縣見賑濟人内募彊壯
人充當所有差官起工等事續次條具申請縁平江府
積水今經兩月未退已妨種麥若不於農隙之際支給
錢米雇夫開治深恐來歲春雨積水愈甚虧失常賦不
[001-27a]
便望賜指揮施行詔從之
   陳轉運相度水利
隆興二年八月臣僚言大江之南海瀕有三十六浦洩
浙西陂湖之水入于海因無水患近歲諸浦淤塞甚多
且有力之家圍田支礙紹興二十八年朝廷差趙子潚
措置開浚未及興工改用任古比子潚所計十減八九
議者非之今次議得三十六浦實有四等如茜涇下張
崔浦黄泗七鴉掘浦奚浦金涇八所為最要六鶴楊浦
[001-27b]
千步涇甘草六河髙浦司馬浦東浦九所又其次也浪
浦參浦五岳川沙顧遙野兒西陳水門塘浦黄鶯耿涇
瓦浦唐浦石幢鄔溝北浦十六所又其次也如白茅福
山許浦三所不大淤塞欲望選官先将三十六浦擇切
要處計度開浚或圍田有礙水勢亦行開掘詔兩浙運
判陳彌作前去相度措置彌作繼言常熟之浦二十有
四皆北入于江崑山之浦十有二皆東入于海葢以太
湖居其上流昔人患松江之不能勝而使衆水徑得其
[001-28a]
歸者也諸澤之興始於天禧成於景祐逮政和間稍已
湮廢嘗命趙霖浚之僅能復常熟崑山二三浦而罷切
考周官有稻人掌稼下地之法所以瀦水則今之塘湖
是也所以瀉水則今之諸浦是也今諸邑之間曰湖曰
瀼以累百數而並江瀕海小川故道往往淤滯不特所
謂三十六浦而已瀦水過多而㵼之過少重以今歲淫
雨泛濫横溢非常年比識者皆知開浦之利不但今日
特以工費甚廣不敢輕議故近浦置閘在政和已不能
[001-28b]
成開江置卒在中興已不能復朝廷自紹興二十八年
以後屢委監司守臣及遣御史親行按視竟至中輟今
若併舉大役切慮歉歲民無餘力官無羨儲反至勞擾
輙擇其宜先治者凡十浦而其緩急又半之興工之日
仍乞以緩急為先後又言勢家請佃冒占合開掘圍田
十三處詔命守臣沈度依具到項目限兩月開掘如有
未便事件具狀開奏
   范文穆公水利圗序
[001-29a]
嘗躬耕崑山之東鄙其諸鄉稻田瀕積水處自紹興二
十八年來歲歲築隄隨即漂沒民間拱手罪歲歸之天
時竊謂天人之理必相因而其力亦常相半人事已十
五六則其不可奈何者當歸之天在人者未盡復不幸
遭遇便謂天實為之此不待智者皆知其不然蓋嘗與
老農計之欲為救災捍患之術其大槩二曰作隄曰疏
水其小槩一曰種茭今之塍岸率去水二三尺人單行
猶側足其上既卑且狹又坎坷斷裂纍纍如蹲羊伏兔
[001-29b]
佃户貧下至東作時質舉以備糧種其勢無餘力以及
畚臿之工婦子持木杴探汚泥補綴缺空累塊亭亭一
蹴便隕謂之作岸實可憐笑雖殫力耕耘終歲勤動而
不念四維之不足恃秋水時至相以飄風莫之障防與
江湖同波農人轉徙而他明年復能歸業或召新租事
力愈薄鹵莾増甚長民者不為檢較沒世窮年永為
曠土今宜考二十八年以來被水之田其邊鄰湖瀼土
人所謂搭白之處增築長隄使髙五六尺基廣七八尺
[001-30a]
以上秋冬之交潢潦乾源手足所及土皆可取閱春夏
半年至秋雨風潮土已堅定草茅生之可恃為安較之
臨時補綴客土杌隉不可同年而語築隄當以邊湖瀼
處為急至於夫力則同頃共利者不殊如一頃之田南
髙而北下水必先自北入其中央與三面之田雖有異
岸僅如門户不能禦浪漸次吞蝕一二日間全頃皆沈
今當先築北隄北邊有田之人固當悉力三邊衆户亦
合併工同作其邊岸或稍髙及不瀕大水則量因舊増
[001-30b]
崇令與北邊畧相當夫有田而無岸水平入之輙復罪
歲愚甿受弊沒世不悟誠可太息葢作隄之說如此隄
防不修固不能拒水而水之所以善溢而難殺者又自
有故崑山田從昔號為下濕數十年前十種九澇自趙
霖鑿吳松江積潦三十年來歲無荐饑今吳松之利自
若而邑中港浦頗有湮鬱之處姑以郭西小虞一浦論
之北受鰻□諸瀼之水而南出之江今自黄墓北數里
間兩涯之土為水所漱齧盪激推移積而為塗出於中
[001-31a]
流舟行者顧循其兩傍並岸而過兩潮之來潢流泥渾
其歸也水去而泥留江中之塗日以增髙郭東支港直
新洋江者亦多類此水之漲溢暴至者亦不能久留若
河脈疏通則一溢而退人又併力車而出之猶可望歲
且水之常勢灌注不壅則亦自不能數為田害今乃若
人之咽喉而有物窒之一遇暴漲之後迂滯留連不得
亟去人雖欲車救而内外之形方相持平至于旬時稍
欲退淺則稻本已腐無可救藥如此等處每港不過數
[001-31b]
十丈一二里間斷絶有之今宜行視凡出江之港有如
前所云皆決而疏之使水得肆行無留用力甚少效驗
立見而隄岸始為田用蓋疏水之說如此二說既備猶
有小節焉田之所恃以拒水者以隄隄之所恃以殺水
者以茭嘗見江東圩埂髙厚如大府之城舟行常仰視
之並驅其上猶有餘地至水發時髙浪奔突雖有如城
之隄數十百圍一夕皆破其有茭葑外䕶者往往獨存
蓋其紛披搖曳與水周旋而不與之忤比其及岸已如
[001-32a]
彊弩之末狂怒盡霽茭之能殺水如此崑山附田故皆
有茭葑近歲騎軍就牧斬刈殆盡明年陳根復茁芽葉
已微而牧者又至矣卑缺之岸以方張不制之水臨之
無有全理今馬牧既未能免顧陂濼漫生之茭不可以
頃畝計獨令赦附隄者猶不乏軍興宜與主將之了了
者通知利害明立表識使樵斤無得過此其茭所不產
處即置葑田傅之今獨築隄而不議留茭猶不得為出
萬全也夫既作隄以捍水植茭以䕶隄又疏港浦以利
[001-32b]
水之往來三說具舉無遺䇿矣凡此梗概見於所圗者
已得要領舉一方足以例其餘愚不能盡名其處也此
非有隠情奥理待探賾而後知州縣屬吏有解事者使
躬行阡陌不三日利害皆在目今誠因農隙稍捐倉粟
以助作者此命一下見其歡然翕從指顧而成矣
   文穆崑山縣新開塘浦記
隆興二年浙西郡國七大水吳之屬縣五崑山為甚長
老之記以為三江具區占揚州地勢最下是為東南水
[001-33a]
之所都其東地益下為崑山又東愈益下海也故崑山
常受三江具區之委以入于海其野甚平而善淤霖潦
時至則水多髙居必以横塘縱浦疏瀹四出然後民得
汙邪而稼之今歲久弗浚塗泥滿溝夫地愈益下而脈
絡壅底則其沈濇獨甚於他邑固宜明年春民大饑且
疫皆仰哺於官河陽李結次山適為其邑長私念水利
未修則水害無終窮也按農田令甲荒歲得殺工直以
募役乃飭供上之羨若勸分所得為之糗糧屝履畚臿
[001-33b]
號召前仰哺者一昔麕至浚浦五曰新洋曰小虞曰茜
涇曰下張曰顧浦浚塘三曰郭澤曰七鴉曰至和五旬
而告休用民之力役凡十有三萬四千六百有竒糜緍
錢萬一千二百有竒稻麥以鍾計七千七百有竒而官
儲不知公徙無與焉余時備史官次山使來□書以為
記余聞其土水患舊矣間者朝議屢欲遣使發縣官錢
用諸費以從事論議藏有司充屋卒以事大重無敢承
命者次山獨能羣餓羸之餘嘗試之其績已不可掩後
[001-34a]
有來者逢年而有餘力必且師前人之意彷彿其緒而
緝之隨水之變而為之救將終古無後艱此余之所以
欲書者饑疫之烈也延縁數十縣見大夫錯立其間左
奉食右執飲嗟餓者於路窮日力且弗給方是時人其
敢以從容修廢望其長哉有能賈瀕死者之餘力以舉
是役君子謂之賢勞而黯然無傳僅與不為者相絶如
毫釐耳此又余之所以欲書者是為記
   許正言華亭縣浚河置閘碑
[001-34b]
皇帝克肖天德剛徤精粹髙明悠久夙夜于治道日月
以照之雷風以動之小大之臣乃震乃肅丕應徯志奔
走率職成順致利罔不從欲以能大宅天命昭彰光堯
之盛烈羣生雍雍焉惟蘇湖常秀四郡涇渠數百畎澮
數千脈絡交㑹旁注側出更相委輸自太湖松江而注
于海而所入之道歲久填閼雨小過差則泛濫瀰漫決
齧隄防浸灌阡陌迺隆興甲申秋八月淫雨害稼明年
大饑上臨朝咨嗟分遣使者結轍于道發廩賦粟以活
[001-35a]
饑者乃博謀于庭曰維雨暘之不時予敢不懋于德然
使水旱之不能災者寧無人謀或曰巨家嗜利因歲旱
乾攘水所居以為田則雖以鄰為壑而不恤既瀦水之
地益狹而不得不溢盍盡覈所占而鑿之以還水故宅
民病其少瘳乎上曰是固有之然不可悉鑿也寧疏水
下流而導之㑹有言蘇秀勢最下華亭尤近海十八港
皆有堰捍潮可一切決之四湖所瀦水宜為斗門以便
節減上覽而異之亟命兩浙轉運使姜詵與令丞行視
[001-35b]
其宜姜侯開明彊濟誠愛果達有仲山匪懈之節既受
㫖即馳布德意諏訪故老周覽川野窮原委度髙下審
逆順取衝要盡得其便利以聞曰今宜浚通波大港以為
建瓴之勢又即張涇堰傍増庳為髙築月河置閘其上
謹視水旱以時啟閉則西北積水順流以達于江東南
鹽潮自無從入即丐以常平之帑贍其役且與守臣鄭
聞㑹其事制許焉則相與庀徒揆日賦材計功一木一
石一夫一工皆窮校研覈纎悉周密費而有節既具以
[001-36a]
授縣令侍其銓侍其亦徤吏也始協謀終盡力威以怩
姦恱以使人一木一石一夫一工必手自賦給不可廋
匿檢程視作弗容茍簡乃浚河自簳山達青龍江二十
有七里其深可以負千斛之舟因其土治岸䕶青墩傍
故水所敗田數萬畝還為膏腴為閘於邑東南四十有
八里始於仲冬之朔凡五十有五日而畢蓋斂未嘗及
民而民亦若不知有是役也於是耕夫野人相與來言
曰昔者十日不雨吾倚鋤而待澤雨而十日吾捧土以
[001-36b]
增防今四州之人自是知耕歛而已雨𤾉惟天可也此
吾君之澤而二三大夫之力吾儕鄙人也持牛尾抃蹈
而歌嗚嗚言語下俚不可聽也盍為我文之克昌竊迹
前事鄭白之渠成而闗中沃野無凶年其民歌之班固
志焉于今盪耳目也今天子仁聖勤儉宫中無一椽之
營獨念稼穡之艱難遇災而懼食不甘味寢不奠枕務
以興天下之利而忠恪之臣畢智慮展四體迄此成功
乃野人之歌不足以被管絃垂汗青儻太史氏又以為
[001-37a]
主上盛德大業固已不可勝載兹特一方之細故畧而
不悉則是使四州之大利曾不得齒於闗中之二渠垂
光萬世此承學之罪也乃為歌五章以遺斯民使扣角
擊壤以極其鼓舞歡愉之情用發揚聖德亦使知自今
農為可樂而招之反本云若夫念圖功之孔艱嗣美績
於無窮加治於未壞時浚而勿壅尚屬諸來者其詞曰
水横流兮無津涯浩浩洋洋兮誰東之帝不寧兮謀
臣來謀臣兮夙夜水滔滔兮迤而下不搴茭兮但耕稼
[001-37b]
君王智兮如神禹川后雨師兮莫予敢侮且決且溉兮介
我稷黍我受一㕓兮終善且有汝行四方兮曾不足以
糊其口盍歸來兮君王錫汝以萬金之畝帝謂兮三臣
錫之福兮慰汝勤報吾君兮歲後天施我孫子兮彌豐年
    羅文恭公乞開澱湖圍田狀
浙西圍田湮塞水勢所在皆有獨澱山湖一處為害最
大因被姦民包裹圍田築斷堰岸致水勢無由發洩此
湖上通蘇湖秀三州之水全藉古來斜路等港通洩湖
[001-38a]
水下徹大小石浦出吳松江入海遂委吳縣主簿劉允
濟同崑山縣尉躬親看視采問利害據申到澱山湖東
西三十六里南北一十八里旁通大湖匯蘇湖秀三州之
水上承下洩不容少有壅遏華亭在湖之南崑山在湖
之北湖水自西南趨東北所賴洩水去處其大者東有
大盈趙屯大石三浦西有千墩陸虞道褐三浦中間南
取澱山湖北取呉松江凡三十六里並湖以北中為一
澳係古來吞吐湖水之地今名山門溜東西約五六里
[001-38b]
南北約七八里正當湖流之衝非衆浦比貫山門溜之
中又有斜路港上達湖口當斜路之半又西過為小石
浦上達山門溜下入大石浦凡斜路港大小石浦分為
三道殺洩湖水並從上而下通徹吳松江江湖二水曉
夕往來疏灌不息以此浦港通利無有沙泥壅塞可以
宣導水源今來頑民輙於山門溜之南東取大石浦西
取道褐浦並縁澱山湖北築成大岸延跨數里遏截湖
水不使北流盡将山門溜中圍占成田所謂斜路及大
[001-39a]
小石浦洩放湖水去處並皆築塞父老嘗言圍岸初築
時湖水平白漲起丈餘盡壅入西南華亭縣界大小石
浦并斜路港口既被圍斷其浦脚一日二潮則泥沙隨
潮而上湖水又不下流無縁蕩滌通利即今淤塞反髙
於田遇水則無處洩瀉遇旱則無從取水大抵水性趨
下下流既壅其勢必須潰裂四出散入民田理無可疑
者事聞有㫖命羅丈躬親相視開掘農民聞命歡躍不待
告諭已自裹糧合夫萬餘先行掘鑿並湖巨浸復得為
[001-39b]
田百姓感恩人人以手加額刻置碑石備書所降聖㫖
不得再有圍築以為無窮之利
   衛文節公與提舉鄭霖論水利書
某寓居江湖間自曉事以來每見陂湖之利為豪彊所
擅農人被害無所赴愬澱山一湖廣袤四十里澤被三
郡沿湖民田百年無水旱之患蓋湖之勢髙而水清江
之勢下而水濁湖水不壅則江中海潮濁泥得湖水衝
動不能停積凡通潮浦溆無壅塞之患江湖之水相通
[001-40a]
乃為農人之利也數十年來湖之圍為田者大半無非
豪右之家旱則獨據上流沿湖之田無所灌溉水無所
通洩旁湖被江民田無慮數千頃反為不耕之地細民
不能自伸抑鬱受弊而已每為慨歎淳熙間今僉書羅
丈為使者因閱詞訴遣僚吏相視利害事以上聞即報
曰可彼時開掘山門溜五千餘畝乃一湖喉襟由是數
十年之害一旦盡除灌溉之利亦漸復八年間小有水旱
果不為災此利害曉然易見者紹熈初為中天竺寺
[001-40b]
指占使司吏輩並縁為姦子宜徐丈亦不深究遽爾給
佃因民詞再得㫖開掘事雖施行縁冒佃者不曾行遣小
人無所忌憚今春復有頑民數輩約從毀撤向來禁約
石碑公然圍築浙西多仰陂湖之利非他處比前後圍裹
陂湖禁戢甚嚴具載申命臣僚申請尤多某昨得淮東
陛辭日曾論此事甚詳少定或檢尋得當録呈求教也
   圍田利害
紹興二十三年諫議大夫史才言浙西民田最廣而平
[001-41a]
時無甚害太湖之利也近年瀕湖之地多為兵卒侵據
累土增髙長隄彌望名曰壩田旱則據之以溉而民田
不沾其利澇則逺近泛濫而民田盡沒欲乞盡復太湖
舊迹使軍民各安田疇鈞利二十九年知平江府陳正
同言相視到常熟諸浦舊來雖有潮沙之患每得上流
迅湍可以推滌不致淤塞後來被人户圍裹湖瀼為田
認為永業乞加禁止户部奏在法瀦水之地衆共溉田
者輙許人請佃承買幷請佃承買人各以違制論乞下
[001-41b]
平江府明立界至約束人户毋得占射圍裹有㫖從之
隆興二年八月詔江浙勢家圍田湮塞流水諸州守臣
按視以聞其平江府委陳彌作相度彌作乃上其宜先
治者凡十浦并合開圍田一十三處詔令守臣沈度依
限開掘既成復詔浙西提刑曾逮躬親審實六年十二
月監進奏院李結獻治田三議曰務本曰協力曰因時
大畧謂浙西低田恃隄為固若隄岸高厚則水不能入
乞於蘇湖常秀諸州水田塘浦要處官以錢米貸田主
[001-42a]
乘此農隙作堰增令髙濶方此饑饉俾食其力因其所
利而利之秋冬水涸涇浜斷流車畎修築尤為省力詔
令胡堅常相度以聞其後户部以三議切當但工力浩
瀚欲諭有田之家各依鄉例出錢米與租佃之人更相
修築庶官無所費民不告勞從之
   開江指揮
五代錢氏創宋因之有卒千人為兩指揮第一指揮在
常熟縣第二指揮在崑山縣一在吳江縣吳越時置都
[001-42b]
水營田司以主水事募卒為都號曰撩淺亦云撩清范
仲淹奏疏亦云曩時蘇州有營田領四都共七八千人
專為田事導河築隄以減水患本朝以來江南圍田浙
西河塘太半墮廢嘉祐四年招置開江兵士立吳江常
熟崑山城下四指揮每指揮二百人八年五月兩浙轉
運司請撥常州望亭廢堰兵士隸蘇州開江指揮就崑
山置營興修至和塘元豐六年樞密院裁定止以八百
人分布諸浦逐閘執役崇寧四年蘇湖秀三州開江兵
[001-43a]
士共一千四百人幷使臣二員提舉常平徐確奏請毋
得勾抽差使違者以違制論不以赦降原減宣和二年
提舉趙霖興修水利四指揮添置共二千人每指揮五
百人自朱勔進花石綱盡奪營卒以往建靖之後不復
招置紹興二十九年監察御史任古於常熟崑山各招
置一百人其後止有城下吳江兩指揮兵士百餘太半
力役於官乾道初轉運判官陳彌作知府沈度開浚十
浦請仍招置兵士常熟崑山兩縣各一百人仍於本府
[001-43b]
見管使臣内選差二員部轄開浚自此以後境宇日蹙
勤水力穡之事有司無復講矣故不得而詳焉
   趙知縣修復練湖議
湖自淳祐以來復為流民占塞景定三年朝廷委浙西
憲司相視修復丹陽知縣趙必棣建議云練湖原有斗
門三石䃮六函口一十三多被風水衝坍上湖則褰裳
可渉下湖則如履平地夫去弊以漸而不可急處事以
時而不可緩今水道久已湮塞似宜急於開通也然上
[001-44a]
湖李編修家所侵可以理諭而下湖流民所據未可卒
復須有道以處之使之隂消潛弭可也函管正以備蓄
洩似宜急於修理也然湖中水滿則須資函以洩今既
水淺乃區區從事於無用之物則非徒無益也此所謂
去弊以漸而不可急也今歲八九月間遇旱湖水方涸
加以京倉取運甚急本府不得已放水以濟運河湖愈
淺涸寧不滋流民之姦計乎不特流民而鄉民之頑者
又寧不垂涎乎舊年傾頽處止是下湖西埂四百餘丈
[001-44b]
今上湖横埂三百六十丈上金斗門三十五丈南石䃮
基七丈皆先後坍壞官府若復悠悠不恤則東傾西頽
非惟水無所蓄而流民頑民倣傚侵耕其來未艾也今
霜降水涸正宜用工百姓樂於應募官司易於收功儻
日復一日則民疲而怨生勞大而效寡此所謂處事以
時而不可緩也乞量支錢米募夫及今水涸運土補築
壞埂然後植松插栁候措置樁石陸續釘砌若失此時
後悔無及憲司上其說遂支撥安邊太平庫十八界㑹
[001-45a]
子二萬二千五百餘貫及於平江府新收義米内支撥
九百石差官修築
 
 
 
 
 
 
[001-45b]
 
 
 
 
 
 
 
 浙西水利書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