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17 赤城志-宋-陳耆卿 (master)


[040-1a]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四十     宋 陳耆卿 撰
  辨誤門
魚魯豕亥之訛自昔病之而况山川地理之大乎近之
為碑刻逺之為載籍紛茸厖雜與麻葦俱甚至先後佩
劍彼此立㦸有未易判者余旣循其本自釐而正之矣
他未遑暇也兹巻本出陳維余愛其辯博可据因為裁
次附焉其間正誤質殊有本有末有徙而屬他郡者有
[040-1b]
訂而歸吾土者覧者詳之亦足以知談今之易而考古
之難也噫於是此書粗詳且備矣
 列子載黄帝遊於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
  北不知斯齊國註斯離也/齊中也幾千萬里盖非舟車足
  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張湛註云不必便有此國且
  引淮南子語以為正西曰弇州西北曰台州舊經
  因之遂謂台之得名其来自古不知以台名州實
  肇於唐之武德因天台山爾且在東隅亦非西北
[040-2a]
  列子淮南皆一時寓言無庸援以為據
 陸長倩題廣軒詩云為是㑹稽東郡國不教更號小
  蓬莱郡國志永和三年以章安縣東甌鄉為東部
  侯國東部元理回浦後屬㑹稽四浦鄞地/㑹稽越地元鼎五
  年嘗立東部都尉冶光武復改回浦曰章安以冶
  立東候官通典云東部臨海是也陽朔元年徙冶
  鄞或有㓂害復徙冶句章臨海雖東部侯地然則
  亦屢徙矣諸説皆云東部惟顔師古注漢地里云
[040-2b]
  回浦南都都尉冶未知孰是
 漢書元封元年東越降帝以其反覆遷之江淮間虚
  其地為冶縣顔師古注冶縣曰本閩越地注回浦
  曰南部都尉是也宋志乃引司馬彪曰章安故冶
  地則臨海亦冶地乎然冶本屬閩故髙帝時以無
  諸都之無諸既都冶而摇都東甌自是兩處若置
  冶縣豈於東甌界中又治閩閩去臨海一千二百
  里若嘗置縣在此則前漢表縣大率方百里安得
[040-3a]
  一縣如此之逺况冶縣改為章安續又分章安南
  為永寧不應永寧介乎其中南北斷為兩境皆名
  冶縣雖後漢至吳多指東越之地為東冶實稱㑹
  稽故其治有東冶山亦非今臨海也
 舊經序云光武時始改回浦為章安置臨海縣屬㑹
  稽郡按吳少帝太平二年方分置臨海何由光武
  前二百年而置之乎又云吳太平二年分章安立
  羅江按長樂志改章安為羅陽在建安二十三年
[040-3b]
  而吳太平二年亦但分羅陽等縣屬臨海郡時則
  有羅陽王表見於吳紀非羅江也又云晉太康四
  年以羅江屬晉安郡按長樂志載晉太康三年始
  以侯官為晉安郡領縣八羅江在焉至宋有晉安
  太守領縣五羅江仍與則舊經謂晉太康間羅江
  屬晉安雖得之若言立於吳太平中則當作羅陽
  豈得言羅江哉羅陽今温之瑞安元隸/臨海故房元齡
  晉書地理志臨海郡呉置統縣八無羅江縣
[040-4a]
 舊經云呉少帝太平二年分章安地置臨海縣又分
  章安地立始平永寧松陽安陽羅江合七縣立臨
  海郡按分章安置永寧在永建四年分二縣地置
  松陽始平在興平四年析永寧立羅陽在吳赤烏
  二年凡置五縣皆不在少帝時今云太平二年方
  立合而為七此盖不考之過今㑹稽志但云太平
  二年分章安始平永寧臨海羅陽松陽六縣屬臨
  海郡謂之分則舊經以為立非也然則少帝時所
[040-4b]
  領止六縣耳晉地理志雖云又置臨海郡統縣八
  然改始平曰始豐羅陽曰安固分安固曰横陽析
  永寧曰寧海實在晉時豈得謂之吳置耶
 唐地理志云武德四年置寧海今以晉志考之臨海
  郡所統縣八寧海已居其中安得謂置於武德四
  年也按寜海置縣自晉武平吳王濬以兵徇地請
  以鄞八百户臨海之地二百户為之今白嶠是也
  至隋開皇九年平陳廢縣入臨海郡唐武德四年
[040-5a]
  改郡名台州復置縣今海游是其處七年復廢至
  則天永昌元年復置遷於廣度里則今縣治是也
  故寧海剏自西晉以迄隋唐凡兩廢三遷然後定
  夷考顛末殆是晉武帝剏之唐髙祖與則天乃起
  廢者耳唐地理之説非也又寧海令髙述作縣學
  頌云濵海之西台阜之東有漢古縣屢遷儒宫寧
  海為縣既方剏於晉武而髙以為始於漢又大誤
  矣
[040-5b]
 黄巖古之永寧縣今考其地曰鄉曰江曰驛曰山方/山
  舊曰永/寧山皆名永寧又瑞巖寺住持碑并古碑後序
  資福院佛殿碑皆曰台之永寧縣存本名也永寧
  置縣始漢永建四年至呉以孫琳為永寧侯韓晏
  為永寧長盖此地也今永嘉本古永寧縣分置故
  永嘉志云晉明帝太寧元年分臨海之嶠南永寧
  立永嘉郡孝武寧康二年又分永嘉郡之永寧置
  樂成縣隋開皇九年平陳郡廢改永寧為永嘉縣
[040-6a]
  隸括州大業初郡復置縣仍屬焉唐武德五年以
  永嘉縣置東嘉州領永嘉永寧等縣貞觀元年州
  廢省永寧隸括州然則永寧盖嘗屬温與處矣黄
  巖雖古永寧而古永寧地廣今之永嘉樂成皆其
  地也自晉分臨海嶠南為永嘉地始屬之嶠南今
  之嶠嶺與樂清分界唐上元二年始分臨海縣置
  永寧縣至武后天授元年更名黄巖然則古永寧
  甚廣今之黄巖特上元間分臨海而置耳
[040-6b]
 天台山賦云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吕向注
  但云五界峻道名濟此險阻經峻道而疾行也惟
  李善注此獨云五界五縣之界且授孔靈府㑹稽
  記曰此山舊名五縣之餘地謂餘姚句章鄞剡始
  寧此説是也然登真隠訣謂大小台處五縣中央
  五縣謂餘姚句章臨海天台剡縣則與善所注㣲
  異今兩存之
 舊志載張遼為盪冦將軍陳簡梅成叛太祖討之簡
[040-7a]
  入山中有天柱山遼遂進軍斷簡成首太祖謂功
  曰登山履險遼之功也増封假節按臨海之延恩
  寺後天台之縣西雖皆有天柱山而遼未嘗進兵
  至此舊志果何據而云乎今㑹稽縣宛委山一名
  天柱臨安亦有天柱山不應便指為台之山也
 夏英公為倅日作延慶院記云臨海濟靈江而西越
  萬歩至括蒼山與真隠山並間有垂流千仞潄石
  成淵蛟龍宅之按舊志真隠山在臨海縣西南十
[040-7b]
  五里本名括蒼山又名天鼻唐天寶中改名真隠
  則括蒼即真隠英公析而為二非也
 孫綽天台山賦有云䕃牛宿以曜峯託靈越以正基
  盖言天台山據越地之靈而正基址爾非專以靈
  越為台山也江總修心賦曰喜南斗之分次肇東
  越之靈秘又晏元獻石氏山齋詩云書僊十闋壯
  儒宫靈越山川寶勢雄以是攷之則㑹稽本名靈
  越非止台也
[040-8a]
 㑹稽志載天姥山在新昌縣東南五十里東接天台
  華頂峯故李白天姥歌有天姥連天向天横勢㧞
  五嶽連赤城之句然郡國志載天姥山乃在臨海
  郡山嶠與括蒼山相聨或云在越或云在臨海疑
  此山綿亘相延故二處皆有之然臨海記但言此
  山在臨海按舊經運羌山亦名天姥山在僊居縣
  東連括蒼且云石壁有刋字如科斗春月樵者聞
  笳簫之聲與臨海記同則天姥山又僊居之韋羌
[040-8b]
  山也
 真誥曰越有桐柏之金庭今剡縣金庭館乃沈約造
  本觀記云約定居桐柏嶺建館曰金庭則是剡之
  金庭亦號桐柏也今天台縣洞宫以桐柏名始於
  唐景雲二年司馬承禎所置而寧海縣之西南亦
  有桐柏山連天台山故神邕天台山記力辯云從
  極東至寧海界有桐柏山其狀髙峻道士司馬承
  禎云瀑布山頂是桐柏山因置觀不知山固在寧
[040-9a]
  海也又太平寰宇記云在寧海西五十里今其地
  猶有桐柏里是剡縣天台寧海皆有桐柏然道經
  云越有金庭桐柏與四明天台相連真誥又云桐
  柏山在剡臨海二縣之境一頭在㑹稽東海際其
  一頭入海中然則山之綿亘如此三邑接境宜皆
  指為桐柏也
 陶𢎞景真誥云天台山髙一萬八千丈李白夢逰天
  姥歌乃云天台四萬五千文對此欲倒西南傾疑
[040-9b]
  不同也又國清寺在縣北十里長松夹道翠緑縈
  紆故賈島送僧歸國清寺詩石澗雙流水山門九
  里松張祜逰台山詩盤松國清道九里天莫覩至
  李白詩乃云天台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峯轉月
  色百里行松聲百字合作九字豈傳之訛耶
 蓋竹山為洞天福地今婺之東陽温之樂清台之臨
  海黄巖天台皆有之東陽志云在縣東南三十里
  泗渡澗之南巖有石室三間號為蓋竹福地樂清
[040-10a]
  志云蓋竹山去縣二三里後山絶頂有巖洞可環
  坐數十人俗名楊八洞七十二福地圖云第二福
  地盖竹山在台州黄巖縣玉清璇極洞天圖云第
  十九盖竹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在台州黄巖縣而
  天台志云舊傳石梁側有盖竹洞天何公持節澄
  按嘗夢遊其地後邑宰窮探得之洞深可三丈餘
  中有二峡觀諸志所載不同詳攷是山實在臨海
  縣東三十里地名/長石故塵外記以為山在臨海有洞
[040-10b]
  周回八十里僊人陳仲等居之而輿地志亦云臨
  海郡之章安縣西北有盖竹山山有石室晉許邁
  住此以此觀之不在他處明矣唐守仲友記云山/經地志盖竹山皆
  寓台之黄巖今在郡城東南三十里/介臨海黄巖間雖謂之在黄巖可也
 玉京洞在赤城右脇盖十大洞天之第六周三百里
  見登真隠訣及/名山福地記然㑹稽志載越之諸暨亦有玉京
  洞呉處厚題云秉燭携笻却歩前玉京迢逓訪神
  仙四時自有壺中景一罅都迷物外天洞在天台
[040-11a]
  不應又在諸暨及考徐靈府小錄云其下别有洞
  臺方二百里南馳縉雲北接四明東距溟渤西通
  剡川台越既接境而洞之廣復如此疑相通也
 謝靈運有登臨海嶠初發彊中作與從弟惠連詩五
  臣文選注但云臨海郡名彊中地名其實彊中在
  剡縣非郡境也彊強同音故剡中今稱强口市盖
  近彊中也强口者去剡一十五里其溪水尤紺澈
  可愛世傳王謝諸人嘗以雪後泛舟至此徘徊不
[040-11b]
  能去今㑹稽志巳載此詩矣
 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揚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
  即其地也是詩巳載樂清詩集矣今復載之天台
  集可乎按靈運名山志云永寧安固二縣中路東
  南即是赤石永寧雖今之黄巖在靈運時已分於
  永嘉而安固又今之瑞安也又按顧野王輿地志
  云樂成縣西北有赤巖山赤水所出道書云其山
  正赤一名燒山又曰赤山正對臨海縣南與永嘉
[040-12a]
  接石映水通赤有石室從柟溪東北入樂成今温
  之樂清也然則所謂赤石者殆不在天台矣
 郡倚山瀕海易以捍守自晉唐間嘗經孫恩袁晁裘
  甫劉杜之擾至本朝宣和復罹睦冦餘孽故五邑
  聚落往往以城砦營柵屯戍得名如臨海之新城
  城門黄巖之漢城古城建城莆林城孫恩城寧海
  之堠城則以城名如天台之始豐寨壽昌松門闗
  嶺等寨則以寨名寧海之柵墟黄巖之柵嶺柵浦
[040-12b]
  臨海之柵橋柵村則以柵名又如大郭營之在臨
  海其地至今有方將軍廟相傳舊/立營於此有上營下營之名大營前之在寧
  海女營之在黄巖營在栢都有潘大夫廟舊傳晉/人嘗攻賊於海島遂血食其地
  則以營名黄巖有戍浦村戍浦嶺郡城東十里有
  屯頭則以屯戍名也
 &KR2340洋在縣東南五里今名下洋乾道之火郡人營造
  鄉民坎土入城市之下有魚網敗舟之屬疑此地
  舊嘗為江也宣和間居人有獲壞碑者曰唐龍紀
[040-13a]
  元年處士李罟𦵏於&KR2340洋之濵則知得名久矣
 黄巖屏山之南有墺曰晉墺湖曰晉湖山曰晉源相
  傳晉王之裔嘗居此故名按山半有明覺寺寺有
  小碑曰晉王遊適之地則又非其裔矣大抵昔人
  遊行之地後人思之故因而得名不記其始耳如
  臨海之招賢洞有晉潭殆亦此類又寧海梁王寺
  梁王墓舊傳為梁王詧而王亦未必至此黄巖有
  墺曰徐墺山曰徐山或云徐偃王之廟或援古建
[040-13b]
  台州記云地主任氏女感闕/精而生男有文在其
  手曰徐因號東海闕/闕/長竊據自號徐王死𦵏
  此山其言不經殆未可盡憑也
 㑹稽志載司馬悔橋在新昌縣東南四十里闕/ 唐
  司馬承禎隠天台山被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竊
  謂此橋當表而出之以為闕/
               為悔曰司馬悔
  橋闕/          七籖載司馬悔山
[040-14a]
  在台州天台山闕/     地李明僊人所治
  之處山在天台新昌闕/  故橋以山得名有過
  客題詩云道書司馬悔福地在天台兹山秀盤古
  億載青崔嵬如何越中志紀載殊未該浪云唐子
  㣲曽過兹橋来奉詔悔輕出欲勒俗駕回至今名
  字存脩梁架巖隈圖諜已大戾土俗尤疎哉以悔
  為晦名大字標版牌流傳愈訛舛雲笈君試開讀
  此詩可見其槩矣
[040-14b]
 壁紀載曹𢎞達天祐十年到任繼之以孫琰天祐十
  四年張從保天祐十七年錢鎰天祐十九年今考
  之唐史天祐乃昭宗末年紀號至哀帝不改舊號
  終於天祐四年而止是年禪位於梁梁改元開平
  凡四年又改乾化凡二年固未嘗有天祐至十九
  年者而壁紀所記如此詳思之唐末錢鏐據有吳
  越唐政既出於梁故錢氏但循唐之紀年不改舊
  號臨海又其所隸故郡守更代亦止用唐正朔故
[040-15a]
  書天祐至十九年也然通鑑所載則有可疑梁紀
  載開平初但云是時惟河東鳯翔淮南稱天祐西
  川稱天復餘皆稱梁正朔又云是年以鎮海鎮東
  節度使錢鏐為吳越王則錢氏盖受其封拜用其
  正朔矣觀壁記所述乃用天祐至十九年而不易
  其心不忘唐如此哉
 魯洵作杜雄墓碑稱雄字昌符京兆人徙台與劉文
  起事劉知明州因人之欲請主郡政㢘使承制加
[040-15b]
  御史大夫明年兼大司憲轉左貂錫以竹使符詳
  攷其辭則是劉文自使之守郡後方本道畀之郡
  符耳又云光啟三年加工部尚書是秋遷刑部尚
  書今聖嗣位盖昭/宗也嘉其威武謂執政曰寰宇方擾
  獨海郡有武不用非以德行化乎因命以德化為
  軍號文德元年加兵部龍紀初加右揆大順初加
  左揆乾寧二年加司空乾寧四年冬十月卒今壁
  記載杜雄中和三年到任至乾寧四年方稱駱團
[040-16a]
  繼之殆與洵所製碑合攷之唐史紀年則雄在郡
  首尾凡十五載然洵乃雄吏其辭自稱門吏德化
  軍廵官魯洵則誌文未免失實且言語淺俚無足
  觀又一事可疑其云中和三年太守劉公改刺四
  明雄主州事而唐書僖宗紀云光啟二年十二月
  丙午台州刺史杜雄執劉漢宏降於董昌資治通
  鑑中和元年云臨海賊杜雄䧟台州光啟元年台
  州刺史杜雄誘漢宏降執送董昌斬之唐書稱執
[040-16b]
  漢宏事在光啟二年十二月而通鑑稱元年年既
  不同而五代史九國志所載殆是漢宏因錢鏐為
  董昌取越州故奔台州雄執之以送昌非漢宏降
  雄也通鑑少誤
 檢校尚書工部郎中前兼台州刺史李師望大中十
  四年三月十七日凖詔領義成武寧兖海宣閏等
  道兵士一千七百人乗馹赴任討除草賊至其年
  四月二十三日戰於天台觀前其日收復唐興縣
[040-17a]
  自此六戰斬首四千級招降九千人至九月方平
  寧咸通三年罷郡九月十一日北歸因留題以上
  皆師望自紀見於桐柏觀元稹碑隂觀其所刻盖
  捕裘甫時也裘甫衆至三萬有劉暀劉從簡輩頗
  勇焚掠城邑聲振中原王武為浙東觀察使請兵
  以行懿宗詔發忠武義成淮南等道兵授之浙東
  軍連戰不利故師望分統此兵方克奏㨗然師望
  所刻作大中十四年而通鑑以為咸通元年盖懿
[040-17b]
  宗即位於大中十三年八月改元必在次年逺方
  自稱為十四年雖咸通三年所題仍舊號而史家
  書法只以改元標於即位之始年故也後六年師
  望以鳯翔少尹請分蜀建定邉軍遂為嶲州刺史
 台州天慶觀有唐開元真容應見碑盖開元二十九
  年立也後題朝散大夫使持節臨海郡諸軍事守
  臨海郡太守賈長源及桐柏觀碑天寶元年立則
  作朝請大夫使持節諸軍事守台州刺史上柱國
[040-18a]
  賈長源此一人耳所載官稱及郡號不同如此盖
  嘗攷之唐至天寶元年改台州為臨海郡至乾元
  元年復為台州不應開元二十九年便稱臨海郡
  天寳元年却稱台州又唐自武德元年改郡為州
  太守為刺史加號持節後為使持節諸軍事至天
  寶元年復改刺史曰太守亦不應開元二十九年
  已稱臨海郡太守而天寳元年既改作太守復號
  刺史非二碑之誤則史之誤也
[040-18b]
 舊經以千姓編云蕢雲陶唐時居白鶴觀遂冠之僊
  隠門非也按靈笈七籖女僊傳稱徐僊姑徐之才
  之女咸通初謂剡縣白鶴觀道士蕢雲陶曰我先
  君仕厯周隋以方術聞剡縣即今之嵊縣錢氏以/剡字兩
  火一刀不/祥改為嵊然則蕢雲陶非在台之白鶴觀舊經誤
  矣
 曽守幾作遺直堂詩力辯孔文仲為州推官非為司
  戸文仲曽舅也故公序其事云或云孔公應制乃
[040-19a]
  台州司户叅軍非推官也幾謂公為舅知公所厯
  無疑試問其説則曰實録㑹要云爾幾曰是固書
  之少誤州有公所譔修城記曰從事有天台詩集
  有浮碧軒榜有官文書皆曰推官可覆視也或曰
  安知不嘗為司户乎曰公之墓誌丞相蘇公之文
  也一命試秘書省校書郎杭州餘杭尉再調南康
  軍司理昇台州軍事推官對制䇿趣還本任未嘗
  為司户也
[040-19b]
 舊傳危樓髙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髙聲語恐驚天
  上人為楊文公㓜時詩邵氏聞見録又云舒州峯
  頂寺有李太白題云夜宿峯頂寺舉手捫星辰不
  敢髙聲語恐驚天上人前二句既不同而其説復
  異今天台華頂峯有孟觀詩云偶因華頂宿擡手
  摘星辰不敢髙聲語恐驚天上人盖華頂一峯天
  台山之最髙者故觀詩有此語今峯傍有摘星嶺
  因詩立名則前所指為太白文公語疑好事者改
[040-20a]
  之爾
 
 
 
 
 
 
 
[040-20b]
 
 
 
 
 
 
 
 赤城志巻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