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10 吳群圖經續記-宋-朱長文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吳郡圗經續記巻中
            宋 朱長文 撰
  橋梁 祠廟 宫觀 寺院 山 水
   橋梁凡十五節/
吳郡昔多橋梁自白樂天詩嘗云紅欄三百九十橋矣
其名巳載圖經逮今增建者益多皆疊石甃甓工竒緻
宻不復用紅欄矣然其名未嘗遍録也近度支韓公子
[002-1b]
文為守命每橋刻名於旁憧憧往來莫不見之其有名
自古昔或近事可述者為記於此右一/
烏鵲橋在郡前舊傳有古館八曰全吳通波龍門臨頓
昇羽烏鵲江風夷亭此橋因館得名白樂天詩嘗及之
右二/
失履橋在吳縣西南吳王有織里以是名橋謂之失履
俗訛也右三/
臯橋在吳縣西北臯伯通字奉卿所居之地也伯通為
[002-2a]
漢朝議郎卒𦵏胥門西二百步號伯通墩昔梁鴻娶孟
光同至吳居伯通廡下為人賃舂伯通察而異之乃舍
之於家鴻卒又為𦵏之是可稱也哀江南賦云臯橋羈
旅亦謂此右四/
百口橋在長洲縣東故傳東漢之顧訓五世同居家聚
百口衣食均等尊卑有序因其所居以名之右五/
乗魚橋者故傳為琴髙乗鯉升仙之地據劉向列仙傳
云琴髙趙人嘗入涿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期曰皆齋
[002-2b]
潔待於祠旁果乗赤鯉來出坐祠中留一月復入水去
涿一/作碭不云在吳也列仙傳有英子者亦乗赤鯉升天
吳中門户皆作神魚遂立英祠未詳孰是右六/
都亭橋在吳縣西北故傳吳王夀夢嘗於此作都亭以
招賢士也苑橋定跨橋故傳皆闔閭苑囿逰憇之地右/
七/
臨頓橋在長洲縣北臨頓者亦吳時館名也陸魯望嘗
居其旁皮日休贈之詩以謂不出郛郭曠若郊野今此
[002-3a]
橋民居櫛比蓋此郡又盛於唐世也右八/
至徳橋在泰伯廟前以廟名橋也右九/
孫老橋在運河上天聖初郡守禮部郎中直史館孫公
冕所建也孫公治蘇民所畏愛故以名焉右十/
行春橋在横山下越來溪中湖山滿目亦為勝處右十/
一/
新橋在盤門外自郡南出徒行趨諸鄉至木瀆者每過
運河須舟以濟又當兩派分流之間頗為深廣故自昔未
[002-3b]
有為梁者今太守朝議章公下車有石氏建請出錢造
橋者公立限督之即日而興逾時而畢横絶漫流分而
三橋往來便之右十二/
三太尉橋在吳縣西昔廣陵王諸子各治園第此橋之
西巷蓋當時第三子所營治也今皆為居人占籍焉右/
十三/
吳江三橋南曰安民在新涇中曰利民在七里涇北曰
濟民在吳涇初澄源鄉並漕河有村十七家居河南田
[002-4a]
占河北民欲濟無梁郡從事夏日長為之建橋錢子髙
作記右十四/
吳江利往橋慶厯八年縣尉王廷堅所建也東西千餘
尺用木萬計縈以修闌甃以浄甓前臨具區横截松陵
湖光海氣蕩漾一色乃三吳之絶景也橋成而舟楫免
於風波徒行者晨往莫歸皆為坦道矣橋有亭曰垂虹
蘇子美嘗有詩云長橋跨空古未有大亭壓浪勢亦豪
非虛語也右十五/
[002-4b]
   祠廟凡七節/
泰伯廟在閶門内舊在門外漢桓帝時太守麋豹
所建錢氏移之於内蓋以避兵亂也延陵季子侑祠焉
右一/
包山廟在洞庭唐人於此有祈而應魯望詩曰終當以
疏聞特用諸侯封右二/
龍母廟在吳縣陽山郡中嘗於是祈雨而應民所欽奉
右三/
[002-5a]
常熟縣龍堂唐咸通中縣令周思輯以旱故禜龍于破
山之潭上果雨以應於是為堂以祀之記刻今存破山
即虞山也父老以謂每嵗有龍往來於陽山虞山之間
其雲雨可識右四/
慶忌廟在吳縣境慶忌吳王僚之子東方朔所謂捷若
慶忌也如聞俗訛為慶忿非也右五/
洞庭聖姑廟晉王彪二女相繼而卒民以為靈而祀之
右六/
[002-5b]
孫學士祠堂在萬夀寺天聖中孫公冕守郡治獄不濫
斷訟如神施張在巳無所吐茹吏民欽畏之嘗病癰民
争詣佛寺祈福後又為之立祠吳民到今稱之右七/
   宫觀凡七節/
天慶觀唐置為開元宫孫儒之亂四面皆為煨燼惟三
門正殿存焉其後復修祥符中更名天慶觀皇祐之間
新作三門尤峻壯右一/
太和宫在盤門外其地乃唐相畢瑊之别業也瑊之子
[002-6a]
師顔及其子宗逸避巢冦之亂徙而家焉有戴省甄者
幼孤從其母嫁畢氏宗逸無子省甄嗣之後省甄入道
居開元觀開寳二年請施祖庄為宮錢氏賜額曰太和
乃與弟子吳𤣥芝主其締架焉王元之嘗記其事仍有
詩留題右二/
靈祐觀在洞庭山唐之神景宮也蓋明皇時建内有林
屋洞人間第九洞天也為左神幽虚之天即天后真君
之便闕真誥云句曲洞天左通林屋北通岱宗西通峨
[002-6b]
眉南通羅浮言諸洞可以交達也舊傳禹治水過會稽
夢人衣𤣥纁告治水法并不死方在此山石函中既得
之以藏包山石室吳人得之不曉以問孔子孔子曰此
禹石函文所謂靈寳經三巻蓋即此也吳先主時使人
行洞中二十餘里上聞波浪聲有大蝙蝠拂殺火觀皮
陸詩信然也又有白芝紫泉為神仙飲餌蓋列真往來
其間唐時投龍於此因建宮天禧五年詔重修賜靈祐
之名仍刻敕文于石右三/
[002-7a]
洞真宮圗經云在古毛公壇上據皮陸詩毛公者劉根
也陸詩云古有韓終道授之劉先生身如碧鳳凰羽翼
披輕輕按神仙傳云劉根字君安漢成帝時人舉孝㢘
除郎中後棄世學道入嵩山石室中崢嶸上下髙五十
丈冬夏不衣身毛長一二尺狀如五十許人其與人坐
時忽然已髙冠𤣥衣人不覺也根自説入山精思無所
不到蓋嘗至此也聚石為壇廣不盈畆舊傳毛公道成
羅浮居山三百餘年有弟子七十二人夫神化慌忽萬
[002-7b]
里跬步夫亦何常哉有周先生隠遥字息元唐貞元中
來遊包山之神景觀距觀五里見白鹿跪止即毛公塢
也得異石一方上有蟲篆即毛公鎮地符也得一井泉
色白味甘即煉丹井也旁又有古池深廣袤丈旱嵗不
竭即毛公泉也此宫乃開成三年建蓋因先生云右四/
上真觀在洞庭山上建於梁世唐僧皎然嘗陪湖州鄭
使君登此却望湖水賦詩皮陸亦有此作詩中云昔有
葉道士位當昇靈宮欲箋紫微志惟食虹景丹葉君不
[002-8a]
知何名也右五/
乾元觀在常熟一里虞山下梁天監五年張裕先生來
此山栖遁十餘載夢神人告曰峰下之地面勢閒寂可
以卜居裕如教興葺號曰招真昭明太子為之撰碑簡
文帝嘗賜玉案一面鐘一口香百觔燭百鋌陳供於此
其後改曰乾元右六/
太一宮舊在郡中或傳在報恩寺之側太平興國中方
士楚芝蘭言五福太乙天之尊神也太一所在之處人
[002-8b]
豐樂而無兵疫凡行五宮四十五年一移以數推之當
在吳越分野請就其地築宮以祀之奏可六年十月蘇
州言太一宮成芝蘭又言都城東南地名蘇村可徙築
宮於此以應蘇臺之名則福集帝都矣太宗從之作太
一宮於都城之南而姑蘇之宮遂廢右七/
   寺院凡三十五節/
自佛教流入中土旁及東南吳赤烏中巳立寺於吳矣
其後梁武帝事佛吳中名山勝境多立精舍因于陳隋
[002-9a]
寖盛于唐唐武宗一旦毁去巳而宣宗又復之唐季盜
起吳門之内寺宇多遭焚剽錢氏帥吳崇尚尤至於是
修舊圗新百堵皆作竭其力以趨之唯恐不及郡之内
外勝刹相望故其流風餘俗久而不衰民莫不喜蠲財
以施僧華屋邃廡齋饌豐潔四方莫能及也寺院凡百
三十九其名巳列圗經今有增焉考其事迹可書而圗
經未載者録於此至於湖山郊野之間所不知者蓋闕
如也又有寺名見於傳記而今莫知其處者如晉何㸃
[002-9b]
兄弟居吳之波若寺又故傳唐有乾元寺戴逵一本作/戴顒
之宅也宴坐寺張融之宅也又有龍華禪房唐慈崇福
慈悲陸鄉數寺皆建于六朝之間而龍華宴坐之額乃
陸柬之書今莫見之矣右一/
承天寺在長洲縣西北二里故傳是梁時陸僧瓚故宅
因覩祥雲重重所覆請捨宅為重雲寺中誤書為重
𤣥遂名之韋蘇州登寺閣詩云時暇陟雲構晨霽
澄景光始見吳都大千里鬱蒼蒼山川表明麗湖海吞
[002-10a]
大荒即此寺也錢氏時又加繕葺殿閣崇麗前列恠石
寺中有别院五曰永安曰浄土禪院也曰寳幢曰龍華
曰圓通教院也所謂寳幢者舊曰藥師院昔有錢唐僧
道贊者作紫檀香百寳幢覆以殿宇翰林晁承旨與當
時諸公凡二十三人為之贊云又有聖姑廟蓋梁時陸
氏之女吳人於此祈子頗有驗右二/
永安禪院在承天寺垣中舊號彌勒院初太宗朝以藏
經鏤板本有餘杭道原禪師者詣闕借板印造景徳中
[002-10b]
又以太宗御製四&KR1030及新譯經一十四袠併賜之道原
既歸藏于此院大中祥符八年又編修景徳傳燈録以
進敕賜今額每嵗度一僧至今為禪院右三/
報恩寺在長洲縣西北二里半在古為通𤣥寺吳赤烏
中先主母吳夫人捨宅以建晉建興二年滬瀆漁者見
神光照水徹天旦而觀之乃二石像浮水上或曰水神
也以三牲巫祝迎之像泛流而去時吳人率僧尼輩迎
於海濵入城置於通𤣥寺光明七晝夜不絶號其殿曰
[002-11a]
二尊建興八年漁者於滬瀆沙上獲帝青石鉢初以為臼
類葷而用焉俄有佛像見于外漁者異之知其為二像
之遺祥也乃以供佛梁簡文製石像銘云有迦葉佛維
衞佛梵字刻于燄間唐天后遣使致珊瑚鑑一鉢一供
於像前又有陸柬之書碑開元中詔天下置開元寺遂
改名開元金書額以賜之寺中有金銅𤣥宗聖容當天
下昇平富商大賈逺以財施日或有數千緡至於梁柱
欒楹之間皆綴珠璣飾金玉蓮房藻井悉皆寳玩光明
[002-11b]
相輝若辰象羅列也大順二年為淮西賊孫儒焚毁其
地遂墟同光三年錢氏東造寺於吳縣西南三里半榜
曰開元并其僧遷焉即今之開元寺也今開元寺有瑞
像閣乃别加塑飾其帝青石鉢猶存周顯徳中錢氏於
故開元寺基建寺移唐報恩寺名於此為額即今寺也
唐之報恩寺在吳縣之報恩山即支硎山也自梁武帝
建寺經唐武宗殘毁至是乃移額於此寺有寳塔頃罹
火災郡人復建巨殿窮極雕麗為東南之冠今僅畢工
[002-12a]
云寺有别院三曰泗州曰水陸為禪院曰法華為教院
右四/
普門禪院在報恩寺旁景徳中日本僧寂照號圓通
大師來貢京師上召賜紫衣束帛寂照願逰天台山詔
令縣道續食丁晉公時為三司使為言姑蘇山水竒秀
寂照願留吳門遂居此院朝宰諸公並作詩送之刻石
院中右五/
承天萬夀禪院在長洲東南錢氏時中吳從事丁守節
[002-12b]
即晉公之祖也於其所居東南隅唐長夀寺之舊基鉏荒
架宇祥符中晉公請改賜今額天聖初闢為禪刹髙僧
住持相繼崇飾最為閎廣又有華嚴閣祥符中有浮
圗自京趨蜀刻造十六羅漢像乃來錢唐布飾之將還
京師至蘇感夢遂留此閣下郡中士民祈請數應去年
久雨太守章公岵迎禪月像於郡㕔致請俄遂晴霽右/
六/
雍熙寺在吳縣北故傳郡人陸氏捨宅以置號曰流水
[002-13a]
舊有三殿三樓髙僧清閑所建也雍熙中改今額寺之
子院三曰華嚴曰普賢曰泗州皆為講教之所右七/
瑞光禪院在盤門内故傳錢氏建之以奉廣陵王祠廟
今有廣陵像及平生袍笏之類在焉嘉祐中轉運使李
公復圭請本禪師住持吳民競致力營葺棟宇煥新相
國富公有詩刻石院中右八/
廣化禪院在長洲縣西錢氏時大校捨所居以置久而
摧敝自嘉祐以來稍稍繕完門廡嚴新有藏院可以安
[002-13b]
右九/
永定寺在吳縣西南梁天監中吳郡顧氏施宅為寺唐
陸鴻漸書額韋蘇州罷郡寓居永定殆即此寺舊在長
洲界後移於永定鄉安仁里右十/
夀寧萬嵗禪院在長洲縣東南唐咸通中州民盛楚等
建為般若寺至道九年敕賜御書四十八巻二年改今
額吳地志郡中有般若臺内有金銅像髙一丈六尺髙
士戴顒所製訪之未得其遺蹟此寺舊名般若殆是歟
[002-14a]
右十一/
定恵禪院本萬嵗之子院祥符中别改今額内藏御書
嵗得度僧一人雅為叢林唱道之所右十二/
大慈院在長洲縣北唐咸通三年陸侍御以宅為院號
為北禪祥符中改今額皮陸有北禪避暑聨句注云院
昔為戴顒宅後司勲陸郎中居之即此是也右十三/
明覺禪院在長洲縣東南俗所謂東禪者晉開運中有
僧遇賢姓林氏嘗以酒食自縱酒家或遇其飲則售酒
[002-14b]
數倍於他日世號為酒仙而能告人禍福必驗與符治疾
者必痊建隆二年來居是院創佛屋修路衢無慮用錢
數百萬雖稱丐於人而人不知其所從得者蓋其容似
靈巖智積聖者而每與人符以陳僧為識或謂為後身
其塑像今在院中右十四/
朱明尼寺在吳縣西北舊傳東晉時有朱明者富而孝
友其弟聽婦言伐木壊宅欲棄兄異居明乃以金榖盡
與弟唯留空室一夕大風雨悉漂財寳還明弟與婦愧
[002-15a]
而自縊明乃捨宅為寺右十五/
雲巖寺在長洲縣西北九里虎丘山即晉東亭獻穆公
王珣及其弟珉之宅咸和二年捨建精舍於劎池分為
東西二寺寺皆在山下蓋自會昌廢毁後人乃移寺山
上今東寺皆為民疇西寺半為榛蕪矣寺中有御書閣
官㕔白雲堂五聖臺登覽勝絶又有陳諌議省華王翰
林禹偁葉少列參蔣宻直堂寺前有生公講堂乃髙僧
竺道生談法之所舊傳生公立片石以作聽徒折松枝而
[002-15b]
為談柄其虎跑泉陸羽井見存比嵗琢石為觀音像刻
經石壁東嶺草堂亦為佳致惜巳廢壊右十六/
西菴禪院在虎丘西本屬雲巖後别為院蓋亦古西寺
之地近嵗頗增葺右十七/
普明禪院在吳縣西十里楓橋楓橋之名逺矣杜牧詩
嘗及之張繼有晚泊一絶孫承祐嘗於此建塔近長老
僧慶來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飾完備面山臨水可
以逰息舊或誤為封橋今丞相王郇公頃居吳門親筆
[002-16a]
張繼一絶於石而楓字遂正右十八/
夀聖義慈禪院在閶門外樞宻直學士施公謁墓側近
得賜額右十九/
天峰院在吳縣西二十五里報恩山之南峰東晉時髙
僧支遁者嘗居於此故有支硎之號山中有支遁石室
馬迹石放鶴亭皆因之得名昔唐自有報恩寺在山
麓故樂天夢得逰報恩寺作詩蓋自武宗時報恩寺廢
雖興葺不能復故皮陸猶有報恩寺南池聨句其後益淪壊
[002-16b]
至乾徳中錢氏於報恩寺基作觀音院今名楞/伽院即其地
也所謂南峰者乃古之報恩寺屬院耳院枕巖腹躋攀
幽峻自報恩寖衰而南峰乃興大中五年號為支山天
福五年改曰南峰聖朝賜以今額禪老相承殿閣堂廡
奐然一新矣山中危壁竦立石門夾道前對牛頭山旁
作西菴又有碧琳泉待目嶺南池新泉之類自昔著名
故傳裴休書額巳亡矣右二十/
天平寺在吳縣西南天平山下山有白雲泉始見於白
[002-17a]
公詩其寺建於寳厯二年乃樂天為蘇州刺史之嵗蓋
因泉以興寺也范文正公之先𦵏其旁賜額曰白雲寺
中有文正公祠堂右二十一/
澄照寺在長洲縣西北陽山下方俗以為丁令威所居
圗經吳縣界有丁令威宅此殆是歟錢氏時有泉出於
寺中因名仙泉後改曰澄照寺右二十二/
白蓮禪院本澄照别菴池中生千葉白蓮故以名院端
拱初謝賔客濤嘗講學於院之西廡明年登第其子
[002-17b]
絳嘗刻石為記右二十三/
秀峰寺在靈巖山梁天監中置既經一紀忽有異人於
殿隅畫一僧相俄而梵僧見之曰此智積菩薩也化形
随感靈應甚多儀相雖經傳繪吳民瞻奉至今彌勤此
寺占故宮之境景物清絶舊乃律居不能興葺徒長紛
訟太守晏公闢為禪刹人甚便之右二十四/
堯峰院在吳縣横山旁俗傳堯民於此避水蘇子美詩
云西南登堯峰俗云堯所基洪川不能沒上有萬衆棲
[002-18a]
謂此也唐末慧齊禪師首建精舍名曰免水後改曰堯
峰蓋亦有所傳也登髙極目鄰州隠隠然右二十五/
楞伽寺在吳縣西南横山下其上有塔據横山之巔隋
時所建有石記存焉白樂天及皮陸有詩載集中寺旁
有巨井深不可測井有石闌闌側有隋人記刻蓋楊素
移郡横山下嘗居此地又有寳積治平二寺相連皆近
建也右二十六/
明因禪院在横山下廣陵王元璙墓在其旁故號薦福
[002-18b]
昔義懐禪師居此終焉院有藏經故傳廣陵姬媵所書
右二十七/
感慈禪院與薦福相並乃宣徽使鄭文肅公墳寺右二/
十八/
智顯禪院在横山下梁人吳廣施所居為寺號曰寳林
錢氏改名寳華故今名寳華山祥符中心印軻禪師重
建殿堂經藏合三百楹號為勝刹初□□和尚以錫扣
石清泉為流雖水旱不增減軻師引泉足用訖今猶存
[002-19a]
右二十九/
光福寺在吳縣西南建於梁世近嵗居人獲觀音銅像於
水濵乃置寺中民間瞻奉頗有應感本郡或迎就城中
祈請皆驗云右三十/
髙峰禪院在胥山故在洞庭近嵗郡人張諮葬親於胥
山下旁建精舍乃請移賜額于此諮弟曰詢今為户部
員外郎右三十一/
水月禪院在洞庭山縹緲峰下抵吳縣百里建於梁廢
[002-19b]
於隋至唐光化中有浮圗志勤者結廬於此因而經營
至數十百楹天祐四年刺史曹珪以明月名之大中祥
符中易今名山旁有泉甘潔嵗旱不涸右三十二/
孤園寺在洞庭梁散騎常侍吳猛之宅施為精舍右三/
十三/
慧聚寺在崑山縣西北三里馬鞍山孤峰特秀極目湖
海百里無所蔽昔髙僧慧響梁武帝之師宴坐此山二
虎為侍感致神人願致工力乃請師之疁縣是夜風雷
[002-20a]
暴作喑嗚之聲人皆聞之遲明殿基成矣延袤十七丈
髙丈有二尺巨石矗然其直如矢非人力所能成縣令
以聞武帝命建寺敕張僧繇繪神於兩壁畫龍於四柱
婁鄉之民病癘瘧者至壁下乃愈每隂晦欲雨畫龍潗
潗其潤鱗甲欲動僧繇又畫鏁以制之會昌中廢寺藏
龍柱於郡中大中修復乃復以柱并金書牌鴻鐘還之
至道中郡將陳公省華嘗游是寺巖穴竒巧勝致甚多
詩人孟郊張祜有詩今丞相王荆公次韻之作刻于石
[002-20b]
右三十四/
興福寺在常熟縣破山為海虞之勝處齊郴州刺史倪
徳光捨宅為寺唐常建詩云竹逕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即此地也山中有龍鬭澗唐
貞觀中山中嫗生白龍與一龍鬭於此而成此磵有空
心潭因常建詩以立名有御賜鐘唐懿宗咸通六年
賜有文舉塔體如塔二人者唐之髙僧也有救虎閣五
代時僧彦周為虎拔箭於此有宗教院雍熙中髙僧晤
[002-21a]
恩修天台教於此故以名云近劉御史極宰邑作八咏
以志其事云右三十五/
   山凡十五節/
吳郡諸山名載圗籍者甚衆不復殫紀輒再考傳記補
其缺漏以資博覽云右一/
虎丘山在吳縣西北九里舊經載之巳詳吳越春秋越
絶書之類皆以為闔閭所葬有金精之異故名虎丘然
觀其巖壑之勢出於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闔閭因之以
[002-21b]
葬也晉王珣撰山銘云虎丘先名海湧山又云山大勢
四面周嶺南則是山逕兩面壁立交林上合升降窈窕
亦不卒至蓋得其實褚淵嘗歎曰今人所稱多過其實
今覩虎丘逾於所聞故傳以為江左丘壑之表云舊傳
秦王求劒地裂為池太平寰宇記云山磵是孫權所發
以求闔閭寳器是非未可必也磵側有平石可容千人
故謂之千人坐俗傳因生公講法得名右二/
横山在吳縣西南十里誌云山四面皆横蓋以此得其
[002-22a]
名也又名踞湖山踞或/作據山中有陸雲墓今未審其處也
觀是山鎮此邦之西南臨湖控越實吳時要地隋開皇
中嘗遷郡於横山東亦以是山為屏蔽也山周圍甚廣
環以佛刹如薦福楞伽寳華堯峰之類皆在焉薦福寺
旁有五塢皇祐中節度推官馬雲與山人仇道名之曰
芳桂曰修竹曰飛泉曰丹霞曰白雲蓋因其物象云右/
三/
姑蘇山在吳縣西三十五里連横山之北或曰姑胥或
[002-22b]
曰姑餘其實一也傳言闔閭作姑蘇臺一曰夫差也據
左氏傳云闔閭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器不彫鏤宮室不
觀舟車不飾而吳越春秋言闔閭晝㳺蘇臺蓋此臺始
基於闔閭而新作於夫差也以全吳之力三年聚材五
年而後成髙可望三百里雖楚章華未足比也初越王
得神木一雙大二十圍長五十尋巧工施技制以䂓繩
雕治刻削錯畫文章嬰以白璧鏤以黄金狀類龍蛇文
彩生光獻於吳王王大喜受而起姑蘇之臺申胥諌曰
[002-23a]
王既變鯀禹之功而髙髙下下以罷民於姑蘇吳民離
矣夫差既亡麋鹿是游昔太史公嘗云登姑蘇望五湖
而今人殆莫知其處嘗欲披草萊以訪之未能也右四/
胥山在吳縣西四十里寰宇記云吳王殺子胥投之於
江吳人立祠江上因名胥山酈善長水經云胥山上今
有壇長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闔閭
造以遊姑胥之臺而望太湖也或曰姑蘇山一名胥山
右五/
[002-23b]
岝㟧山在吳縣西南一十五里圗經云形如獅子今以
此名山也酈善長以為岝嶺山云俗説此本在太湖中
禹治水移進近吳又東及西南有兩小山皆有石如巻
苲云禹所用牽山也太湖中有淺地長老云是岝嶺山
麓自此以東差深蓋閭巷之談云吳地記云吳王僚葬
此山山旁有寺號曰思益樂天嘗遊之右六/
報恩山一名支硎山在吳縣西南二十五里昔有報恩
寺故以名云所謂南峰東峰皆其山之别峰也今有楞
[002-24a]
伽天峰中峰院建其旁樂天詩云淨石堪敷坐寒泉可
濯巾即此山也右七/
研石山在吳縣西二十一里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
越絶書云吳人於研石山置館娃宮揚雄方言謂吳人
呼美女為娃蓋以西子得名耳吳都賦云幸乎館娃之
宮張女樂而娛羣臣即謂此也山頂有三池曰月池
曰研池曰玩華池雖旱不竭其中有水葵甚美蓋吳時
所鑿也山上舊傳有琴臺又有響屧廊或曰鳴屐廊
[002-24b]
以楩梓藉其地西子行則有聲故以名云下有石室今
存俗傳吳王囚范蠡之地山相連屬有㠛村其山出石
可以為研蓋研石之名不虚也嘗登靈巖之巔俯具區
瞰洞庭烟濤浩渺一目千里而碧巖翠塢㸃綴於滄波
之間誠絶景也或曰晉陸玩施宅為寺即靈巖寺也右/
八/
陽山在吳縣西北三十里一名秦餘杭山一名四飛山
有白堊可用圬墁潔白如粉唐時嵗以入貢故亦曰白
[002-25a]
磰山吳越春秋云越王葬夫差於秦餘杭山卑猶蓋即
此山也今澄照寺白蓮院在其下右九/
華山在吳縣西六十里於羣山獨秀望之如屏長林荒
楚蓊鬱幽邃或登其巔者見有石如蓮華狀蓋亦以此
得名或云晉太康中曾生千葉蓮花也老子枕中記謂
可以度難蓋巖穴深逺宜就隠也舊有興教院院據山
半近嵗改為禪刹右十/
天平山在吳縣西二十里巍然特髙羣峰拱揖郡之鎮
[002-25b]
也林木秀潤瞻之可愛遊者陟危磴攀巨石乃至山腹
其上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雲泉也自白樂
天題以絶句范文正公繼之大篇名遂顯於世有卓筆
峰卧龍峰巾子峰五丈峰石龜照湖鑑毛魚池大小石
屋蓋因好事者得名右十一/
穹窿山在吳縣西六十里舊傳赤松子食桂實石脂絶
食仙去嘗於此山採赤石脂吳都賦云赤須蟬蜕而附
麗謂此也右十二/
[002-26a]
包山在震澤中山有林屋洞昔吳王嘗使靈威丈人入
洞穴十七日不能窮得靈寳五符以獻即此洞也水經
注云山有洞室入地潛行北通琅琊東武俗謂之洞庭
魯哀公元年夫差敗越于夫椒蓋即此山也或曰太湖
中别有夫椒山蓋與此山不逺可以通稱湖中之山有
謂之大雷者小雷者三山者昔人或號曰三山湖舊傳
震澤有七十二山唯洞庭最巨耳樂天嘗泛舟洞庭著
於篇什陸龜䝉皮日休有太湖詩二十篇如神景宮毛
[002-26b]
公壇縹緲峰桃花塢明月灣練瀆投龍潭孤園村上真
觀銷夏灣聖姑廟菴裏石版之類皆在此山蘇子美云
洞庭民俗真朴歴嵗未嘗有訴訟至縣吏庭下以桑梔
甘柚為常産每秋髙霜餘丹包朱實與長松茂木相差
於巖壑間望之若金翠圗繪之可愛云右十三/
崑山在本縣西北或曰在華亭蓋割崑山之境以縣華
亭故也晉陸機與其弟雲生於華亭以文為世所貴時人
比之崑岡出玉故此山得名右十四/
[002-27a]
海隅山在常熟山有二洞穴穴側有石壇週迴六十丈
山東二里有石室吳仲雍周章闔閭長子並葬此山山
西北三里有越王勾踐廟梁昭明太子作招真治碑云
虞山巫咸之所出也髙巖鬱起帶青雲而作峰瀑
水懸流雜天河而俱會又云其峰有石城石門即此山
右十五/
   水凡十節/
太湖在吳縣西南禹貢謂之震澤周官爾雅謂之具區
[002-27b]
史記國語謂之五湖其實一也吐吸江海包絡丹陽義
興吳郡吳興之境其所容者大故以太稱焉書云三江
既入震澤底定三江者北江中江南江也歴丹陽毗陵
者為北江即今之大江也首受蕪湖東至陽羡者為中
江分于石城過宛陵至于具區者為南江三江在震澤
上下而皆入於海震澤之流有所洩是以底定今三江
故道中絶故震澤有泛濫之患理勢然也所謂五湖者
蓋所納之湖有五也郭景純江賦云注五湖以漫漭言
[002-28a]
江水經緯五湖而苞注震澤也舊傳五湖之名各不同
圗經以謂一曰貢湖二曰遊湖三曰胥湖四曰梅梁湖
五曰金鼎湖又曰菱湖酈善長以謂長塘湖貴湖上湖
滆湖與太湖而五韋昭云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
而五虞仲翔云太湖東通長洲松江水南通烏程霅溪
水西通義興荆溪水北通晉陵滆湖水東連嘉興韭溪
水凡五道謂之五湖陸魯望以謂太湖上禀咸池之氣
故一水五名又為仙家浮玉之北堂故其詩曰嘗聞咸
[002-28b]
池氣下注作清質至今涵赤霄尚且浴白日又云構
浮玉宛與崑閬一正謂此也湖中有山大小七十二
洞庭其一也其大雷小雷山相去十里其間謂之雷澤
或謂舜之所漁非也又有三山白波天合三㸃黛色陸
士龍贈顧彦先詩云我家五湖隂君住三山陽謂此山
右一/
淞江出太湖入于海韋昭以為三江者淞江浙江浦陽
江也今浙江浦陽與震澤不相入韋説非也昔吳王軍
[002-29a]
江北越王軍江南越王中分其師以為左右軍銜枚泝
江五里以須中軍銜枚潛涉吳師大北即此江也酈善
長云淞江自湖東北逕七十里江水分流謂之三江口
吳越春秋云范蠡去越乗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
謂此也庾仲初揚都賦注云太湖東注為淞江下七十
里有水口分流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與
淞江而三此非禹貢之三江也今觀松江正流下吳江
縣過甫里逕華亭入青龍鎮海商之所臻集也圗經云
[002-29b]
松江東瀉海曰滬瀆亦曰滬海今青龍鎮旁有滬瀆村是
也江流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岸各有浦凡百數其
間環曲而為滙者甚多賴疏瀹而後免於水患或傳松
江口故深久淤而不治稍稍乃淺故可為梁以渡然或
遇大水不能遽泄者以此也松江一名笠澤陸魯望居
甫里號所著曰笠澤叢書右二/
運河出震澤傳稱吳城邗溝通江淮國語亦云夫差起
師北征開為深溝通於商魯之間蓋由此河以通江北
[002-30a]
也隋大業六年敕開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郡八百餘
里面闊十餘丈擬通龍舟巡會稽陸士衡詩云閶門何
峩峩飛閣跨通波樂天詩云平河七百里沃壤兩三州
皆謂此水也嵗旱或淺淤故常加浚治乃得無阻右三/
新河在城市杜荀鶴詩云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蓋指此也祥符中崇儀使秦羲守郡日嘗開廣之右/
四/
七堰者皆在州門外據樂天詩云七堰八門六十坊而
[002-30b]
圗經云廢堰一十有六蓋樂天指其近者言之也舊説
蓄水養魚之所或云所以遏外水之暴而䕶民居近世
城中積土漸髙故雖開堰無甚患也右五/
越來溪在吳縣之境自太湖過横山至于郡城之西蓋
越王由此水至于吳故得此名右六/
谷水據酈善長云松江一東南行七十里入小湖自湖
東南出謂之谷水谷水出小湖逕由巻縣故城下即秦
之長水縣又東南經嘉興縣城西鹽官縣故城南過武
[002-31a]
康出為澉浦以通巨海陸機詩云彷佛谷水陽眷戀崑
山隂即此水也蓋此渠足以分震澤松江之水南入于
海也後世谷水堙廢人不復知其名故呉中多水患嘗質
於老儒長者謂松江東流聚為小湖西北接白蜆馬騰
谷瑇瑁四湖蓋所謂谷湖者即谷水之舊跡也又南接
三泖泖有上中下之名故傳陸士衡對晉武帝云三泖
冬温夏涼蓋此地也泖之狹者猶且八十丈又下接海
鹽之蘆瀝浦海鹽即武康也行二百餘里南至于浙江
[002-31b]
疑此即谷水故道水經以為入海而此浦入江者蓋支
派之異也梁大通二年以吳興水災詔遣前交州刺史
王弁開大瀆導洩震澤以㵼浙江中蓋此浦是也浦旁
頗有遺跡至唐時乃設堰以隔海潮嘉祐中姑蘇水災
詔遣都官員外郎沈衡相視嘗欲開此浦未克興功右/
七/
崑山塘自婁門歴崑山縣而達于海即婁江也據酈善
長引庾仲初揚都賦注云太湖東注為松江下七十里
[002-32a]
有水口分流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與松
江而三也按婁者縣名今之崑山是也塘之兩岸又為
六塘四十四浦六十四涇接引湖澤乃昔人所以泄具
區之暴流備民疇之灌溉也右八/
常熟塘自齊門北至常熟百餘里皆有涇浦入闕/
蓋釃其渠以洩水則有涇引其流以至江則有浦其名
甚衆而崑湖陽城湖之水皆賴以泄焉右九/
新洋江在崑山縣界本有故道錢氏時常浚治之號曰
[002-32b]
新洋江既可排流潦以注松江又可引江流溉岡身也
右十/
 
 
 
 
 
 吳郡圗經續記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