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e0018 錢塘遺事-元-劉一清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錢塘遺事卷一     元 劉一清 撰
  髙宗不都建康而都於杭大爲失䇿士大夫湖山
  歌舞之餘視天下事於度外卒至喪師誤主納土
  賣國可爲長嘆惜也觀是書不能無所感云
   天目山䜟
臨安都城其山肇自天目纎云天目山前兩乳長龍飛
鳯舞到錢塘海門一㸃巽山小五百年間出帝王錢氏
[001-1b]
有國世臣事中朝不欲其説之著更其末云異姓王以
遷就之髙宗駐蹕其説始驗仰視吳山如卓馬立頋紹
興間望氣者以爲有鬱葱之符秦檜專國心利之請以
爲賜第其東偏即檜家廟西則格天閣之故基檜薨熺
猶戀戀請以爲第常州倅烜爲光禄丞留𨽻家廟言者
罷烜并遷廟主於建康遂空其室焉高宗倦勤即其地
築宫曰徳壽後又更曰重華曰慈福曰壽慈凡四易美
名至於咸淳甲戌天目山崩則百年王氣亦終於此矣
[001-2a]
   髙宗浙臉
髙宗誕之三日徽宗幸慈寧后閣妃嬪捧抱以見上撫
視甚喜顧謂后妃曰浙臉也盖慈寧后乃浙人其後駐
蹕於杭州亦豈偶然
   金陵山水
髙宗未駐蹕杭州之先有暫都金陵之意末年因幸建
康此意未釋召一術者决之術者云建康山雖有餘水
則不足獻詩曰昔年曽記謁金陵六代如何得久興秀
[001-2b]
氣盡隨流水去空留烟岫鎖崚嶒
   夢吳越王取故地
宋髙宗建炎渡江至徳祐丙子過一百五十年紹興八
年二月癸亥上發建康戊寅至臨安府遂定議建都自
此不復移蹕淳熈十四年冬十一月丙寅宰執奏事延
和殿宿直官洪邁同對因論髙宗諡號孝宗云太上時
有老中官云太上臨生之際徽宗夢吳越錢王引御衣
云我好來朝便留住我終須還我山河待教第三子來
[001-3a]
邁又記其父皓偕其母來曽在明節皇后閣中言顯仁
皇后初生髙宗時夢金甲神人自稱錢武肅王即鏐也
年八十一髙宗亦年八十一卜都於錢塘似不偶然孝
宗所謂錢王指俶俶第三子惟渲也終團練使
   十里荷花
孫何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詞贈之云東南形勝三
吳都㑹錢塘自古繁華烟柳畵橋風簾翠幙參差十萬
人家雲樹遶堤沙怒濤捲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户
[001-3b]
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汎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髙牙乘醉
聴簫鼓吟賞烟霞異日圗將好景歸去鳯城誇此詞流
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
投鞭渡江之志近時謝處厚詩云誰把杭州曲子謳荷
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余
謂此詞雖牽動長江之愁然湖山之清麗使士夫流連
於歌舞嬉遊之樂遂忘中原是則深可恨耳因和其詩
[001-4a]
缺/ 快劍是清謳牛渚依然一片秋却恨荷花留玉
輦竟忘烟柳汴宫愁蓋靖康之亂有題詩於舊京宫墻
云依依烟柳拂宫墻宫殿無人春晝長
   仁和門
宋太祖次陳橋驛整軍從仁和門入髙宗由海道過杭
聞縣名仁和甚喜曰此京師門名也駐蹕之意始此
   髙宗定都
髙宗自建炎元年五月即位於南京岳飛解東京圍宗
[001-4b]
澤留守東京勸上還京髙宗雖下詔修京城而還京之
意終未决車駕行幸未有定向李綱諫曰今岳飛縱未
入關當適鄧襄以示不忘中原之意近聞一二執政勸
陛下遷幸東南果爾則中原非我有矣冬十一月上如
揚州至三年金人犯揚州髙宗始離揚凡在揚州一十
六個月三年二月上如杭州以州治爲行宫至四月幸
建康在杭州凡四個月六月髙宗離建康幸浙西詔改
杭州爲臨安府十月金人犯杭上自明州航海四年正
[001-5a]
月上次台州章安鎮四月上次明州八月上次越州紹
興二年正月上自越州如臨安三年上在臨安四年上
在臨安冬十月詔親征上如平江五年二月上自平江
如臨安六年上在臨安七年春正月上在平江八年上
在建康二月如臨安遂定都焉
   顯慶寺
臨安靈隐净慈上中下三天竺寺皆宋朝祖宗功徳寺
也淳祐庚戌爲貴妃閻氏建功徳寺於九里松近靈隐
[001-5b]
寺前名顯慶寺土木之工過於諸寺時人名之曰賽靈
隐寺成建大鼓於法堂忽有人掩入不備大書鼓上云
净慈靈隐三天竺不似閻妃兩片皮由此界限甚嚴無
故者不得復入矣
   遊湖詞
蜀人文及翁登第後期集遊西湖一同年戱之曰西蜀
有此景否及翁即席賦賀新郎云一勺西湖水渡江來
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陽花世界烟𣺌黍離之地
[001-6a]
更不復新亭墮淚簇樂紅粧搖畵艇問中流擊楫何人
是千古恨幾時洗余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磻溪未遇
傅岩未起國事如今誰倚仗衣帶一江而已便都道江
神堪恃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蘂天下事
可知矣
   三賢堂
寶慶丙戌袁樵尹京於三賢堂賣酒或題詩云和靖東
坡白樂天三人秋菊薦寒泉而今滿靣生塵土却與袁
[001-6b]
樵趂酒錢
   冷泉亭
冷泉亭正在靈隐寺之前一泓極爲清泚流出飛來峰
下過九里松而入西湖或題詩云一泓清可浸詩脾冷
煖人情秖自知流出西湖載歌舞回頭不似在山時
   三天竺
上中下天竺三寺相連其山門與靈隐共入扁曰靈隐
天竺之門惟上天竺係觀音坐正殿勅賜號靈感臨安
[001-7a]
祈禱則迎奉之有勑賜寶厨頂鉗諸寶飾其上有兩珠
一赤一白名日月珠又有白黑相間如棗核樣名鬼谷
珠又一大珠名珠母又一大珠名猫兒眼睛每遇迎奉
則如此飾亦曽迎入大内祈禱焉
   題白塔橋
白塔橋邊賣地經長程短堠甚分明如何只到臨安住
不説中原有幾程
   伍子胥廟
[001-7b]
廟在吳山頭其下當御路名朝天門理宗辛卯廟遭回
禄後賜緡錢二萬三千重建舊址殿講陳公益作記其
畧曰吳山廟者春秋伍大夫廟也春秋伍氏子世爲楚
忠臣大夫挾父兄不報之讐去國千里徬徨江上漁父
不受萬鍾之禄以捐其軀瀨水女子不吝千金之身為效
其死故能識要離之勇薦孫子之智借吳師以入郢㑹
諸侯於漢水功亦偉矣及夫差狠愎踴躍用兵貪攘東
齊受賂仇越大夫不忍見吳之爲池沼蘇䑓之遊麋鹿
[001-8a]
竟以直死當時知與不知莫不哀之因名其山而立祠
焉君子曰伍大夫於是忠孝兩全矣大夫以抑欝不平
之氣隨流揚波依潮來往猶能激爲疾風甚雨奔雷激
電震蕩於越兵入城之頃其與荆軻慕義白虹貫日孔
明英氣能爲風雲者何以異哉自春秋至皇宋千有餘
年景象相傳理宗賜額忠清又建閣於門之上御書英
衛之閣以扁之每嵗春秋醮祭命學士院降付青詞寶
祐癸丑再火而此碑亦不存矣謂金石之文終久不磨亦
[001-8b]
無是理也
   射潮箭
五代錢王射潮箭在臨安府候潮門左手數歩昔江潮
毎衝激城下錢氏以壮士數百人候潮之至以强弩射
之由此潮頭退避後遂以鉄鑄成箭樣其大如秤作亭
泥路之傍埋箭亭中出土外猶七尺許以示鎮壓之義
然潮汛之來常失故道臨安府置一司名修江司焉
   蘇堤趙堤
[001-9a]
東坡守杭日築堤自大佛頭直至净慈寺前非爲遊觀
計也遏水之深者爲湖而沮洳之地畝以萬計皆可爲
田淳祐間趙與&KR0696尹京横築一堤祇是通路過靈隐而

   六和塔詩
李彊父爲昭文相嘗登六和塔題詩云往來塔下幾經
秋毎恨無從到上頭今日登臨方覺險不如歸去卧林
丘彊父爲相清正謹守規矩自奉如寒士書卷不釋手
[001-9b]
薨於位諡文清
   浄慈寺羅漢
净慈寺乃祖宗功徳院側有五百羅漢别創一田字殿
安頓装塑雄偉殿中有千手眼觀音一位尤精緻其第
四百四十二位阿濕毗尊者獨設一龕用黄羅幙之旁
致籖筒其羅漢像則偃蹇便腹斜目覷人而笑臨安婦
人祈嗣者必詣此炷香黙禱以手摩其腹云有感應積
日既久羣手加於泥粉之上其腹黑光可鑒邪説誣民
[001-10a]
如此哉又假此爲抄題二字未詳/疑有誤之端裒斂民財尤不
可勝計其無忌憚甚矣
   萬回哥哥
臨安居民不祀祖先惟毎歲臘月二十四日各家臨期
書冩祖先及亡者名號作羮飯供養罷即以名號就楮
錢上焚化至來年此日復然惟萬回哥哥者不問省部
吏曹市肆買賣及娼妓之家無不奉祀毎一飯必祭其
像蓬頭笑面身著綵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云是和合
[001-10b]
之神祀之可使人在萬里外亦能回家故名萬回隆興
鉄柱觀側武當福地觀内殿右亦祠之未知果爲淫祠
否乎
   龍翔宫
淳祐甲辰理宗建龍翔宫於中瓦後徹居民屋宇三之
二奉祀感生帝君如昭符之門正陽之殿和樂之閣琅
函寶藏皆係御書毎孟享車駕由御街過中瓦前直下
景靈宫駕回則自㶚頭横入過龍翔歸則自太平坊出
[001-11a]
至御街寶祐癸丑臘月中瓦回禄因此自御街當中取
大路直入而中瓦之右以爲武林園其左以爲皇子忠
王看望樓旅邸有題曰龍翔宫闕壮皇都鸞路縈廻枉
徳車天意也知明主意故教刼火闢通衢
   浙江十廟
廟在浙江之境其一是平水九州大禹王其一是陸相
公陸有三位小娘子皆緑袍方巾列坐兩傍一主䕶岸
一主起水一主交澤各有司存凡海船到廟下必先詣
[001-11b]
三位小娘子前炷香上真綵及花朶粉盒拜許保安牲
酒心願其或欲乘蚤晚潮汛之至而發舟必須得卜而
動則前去免風濤之險不得卜則斷不敢輕發也廟傍
别有一所專祀十二位潮神各武装持杖每位各主一
時焉然皆不及三位小娘子香火之盛
   孝宗問卜
淳熙中金人南向人言洶洶上於禁中黙禱遣中使如
平江問何蓑衣其説無有知者何見其來曰我已知得
[001-12a]
中使炷香如禮何曰我不能書可令人冩遂授以詩云
賀新郎胡孫拖白不終塲英雄裂土封侯王又云閙啾
啾也須還我一百州中使持歸以奏時人莫諭其㫖益
公日記中亦載
   大理寺豕祭
舊傳三嵗拜郊或明堂大禮凡在前誤國奸臣首級在
理寺者必以豕祭蓋訛傳謂以穢物祭之其實豕者少
牢也國家三嵗恩霈汝雖誤國然亦不忘汝之舊時用
[001-12b]
豕以祭而謬傳乃若此豈朝廷寛大之恩哉
   格天閣
秦檜靖康初爲御史中丞金人立張邦昌檜陳議状大
畧謂趙氏傳緒百七十年號令一統綿地萬里子孫蕃
衍布在四海徳澤深長百姓歸心止縁奸臣誤國遂至
喪師失守豈可以一城而决廢立哉若必欲舍趙氏而
立邦昌則京師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師之
宗子可滅而天下宗子不可滅望稽古揆今復我君之
[001-13a]
位以安宋國敵人嘉其忠與之俱歸遂諂事撻懶隂遣
檜歸爲反間遂决意主和檜之姦賊不臣其罪可勝誅
哉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徳格天之閣有朝士賀以啓云
我聞在昔惟伊尹格於皇天民到於今微管仲吾其左
祍檜大喜超擢之又有選人投詩云多少儒生新及第
髙燒銀燭照蛾眉格天閣上三更雨猶誦車攻復古詩
檜益喜即與改秩蓋其胸中有慊故特喜此䛕語以爲
掩覆之計真猾夏之賊也
[001-13b]
 
 
 
 
 
 
 
 錢塘遺事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