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j0024 五經文字-唐-張參 (master)


[000-1a]
提要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十
 五經文字      小學類二字書之屬
提要


    等謹案五經文字三卷唐張參撰參里貫
    未詳自序題大厯十一年六月七日結銜稱
    司業盖代宗時人唐書儒學傳序稱文宗定
    經劖之石張參等是正文訛誤也考後漢書
    熹平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
    立於太學門外參書立名盖取諸此凡三千
[000-1b]
    二百三十五字依偏旁為百六十部劉禹鍚
    國學新修五經壁記云大厯中名儒張參為
    國子司業始詳定五經書於論堂東西廂之
    壁積六十餘載祭酒皥博士公肅再新壁書
    乃析堅木負墉而比之其製如版牘而髙廣
    背施隂闗使衆如一觀此言可以知五經之
    字初書於屋壁其後易以木版至開成間乃
[000-2a]
    易以石刻也朱彛尊跋云五經文字獨無雕
    本為一闕事考冊府元龜稱周顯徳三年尚
    書左丞兼判國子監事田敏獻印版書五經
    文字奏稱臣等自長興三年校勘雕印九經
    書籍然則此書雕本在印版書甫創之初已
    有之特其本不傳今馬曰璐新刋版本跋云
    舊購宋拓石經中有此因依様繕冩雕版於
    家塾然曰璐雖稱摹宋拓本今以石刻校之
    有字畫尚存而其本改易者又下卷幸部脱
[000-2b]
    去睪字註十九字盩字併註凡八字今悉依
    石刻補正俾不失其真焉乾隆四十六年九
    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費墀
[000-3a]
五經文字序例
易繫辭曰上古結繩以理後代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
以理萬人以察盖取諸夬夬決也王庭孚號決之大者
決以書契也逮周禮保氏掌養國子以道教之六書謂
象形指事㑹意形聲轉注假借六者造字之本也雖蟲
篆變體古今異文離此六者則為謬惑矣王者制天下
必使車同軌書同文故教人八嵗入小學文有疑者則
必闕而求之春秋之末保氏教廢無所取正各遂其私
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盖夫子少時人
[000-3b]
猶有闕疑之問後亡斯道歎其不知而作之也蕭何漢
制亦有著法太史試學童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吏以六
體試之吏人上書字或不正輒有舉劾皆正史遺文可
得焯知者也劉子政父子校中秘書自史籀以下凡十
家序為小學次於六藝之末後漢許叔重收集籀篆古
文諸家之學就隷為訓注謂之説文時蔡伯喈亦以滅
學之後經義分散儒者師門各滯所習傳記交亂訛偽
[000-4a]
相䝉乃請刋定五經備體刻石立于太學之門外謂之
石經學者得以取法焉遭離變難僅有存者後有吕忱
又集説文之所漏略著字林五篇以補之今制國子監
置書學博士立説文石經字林之學舉其文義嵗登下
之亦古之小學也自頃考功禮部課試貢舉務於取人
之急許以所習為通人苟趨便不求當否字失六書猶
為壹事五經本文蕩而無守矣十年夏六月有司以職
事之病上言其狀詔委國子儒官勘校經本送尚書省
參幸承詔㫖得與二三儒者分經鉤考而共決之互發
[000-4b]
字義更相難極又以前古字少後代稍益之故經典音
字多有假借謂若借后為後辟為避大為太知為智之類經典通用陸氏釋文自
南徂北徧通衆家之學分析音訓特為詳舉固當以此
正之唯今文尚書改就今字刪定月令依其時進本與釋文音訓頗有不同卒以所刋書
于屋壁雖未如蔡學之精密石經之堅久慕古之士且
知所歸然以經典之文六十餘萬既字帶惑體若鼏幂同物禮
經相舛蒍薳同姓春秋互出詁故同義詩題交錯之類音非一讀若郷原之郷為嚮取材之材為
[000-5a]
哉兩音出於一家而不決其當否學者傳授義有所存離之若有失合
之則難並至當之餘但朱發其傍而已猶慮嵗月滋久
官曹代易儻復蕪汙失其本真乃命孝廉生顔傳經收
集疑文互體受法師儒以為定例凡一百六十部三千
二百三十五字分為三卷説文體包古今先得六書之
若古文作明篆文作朙古文作坐篆文作之類古體經典通行不必改而從篆有不備者
求之字林若祧禰逍遥之類説文漏略今得之於字林其或古體難明衆情
驚懵者則以石經之餘比例為助若宐變為冝㬜變為晉之類説文宐㬜人
所難識則以石經遺文宜與晉代之石經湮沒所存者寡通以經典及釋
[000-5b]
文相承隷省引而伸之不敢専也若變為壽㮚變為栗之類石經湮沒經
典及釋文相承作耳近代字㨾多依四聲傳寫之後偏傍漸失今
則采説文字林諸部以類相從務於易了不必舊次自
非經典文義之所在雖切於時略不集録以明為經不
為字也其字非常體偏有所合者詳其證據各以朱字
記之俾夫觀省無至多惑大厯十一年六月七日司業
張參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