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詩序補義卷七
石泉縣知縣姜炳璋撰
鄭
鄭詩不淫馬氏端臨言之詳矣而夫子曰鄭聲滛
説者因謂鄭聲自淫鄭詩目正也豈有論其詩則
忠臣賢士語其聲則里巷俟邪者乎蓋夫子所放
者别有所謂鄭聲而非此二十一篇之謂也春秋
[007-1b]
時鄭簡公以師觸師蠲賂晉悼矣後又以師茷師
慧賂宋慧亦自云淫樂之矇意必當時新撰一種
淫哇以媚强國而聲遂流傳聖人筆削在一時賡
歌在衆口豈能驟奪其所習而使之一歸於正為
邦者偶一不察足以亂樂故夫子亟欲放之也如
必以鄭詩為淫則秦以女樂遺戎齊以康樂遺魯
真淫聲也豈亦以是二十一篇為樂章乎古樂之
不傳乆矣樂書云東漢雅樂郎杜䕫已老祗記鹿
[007-2a]
鳴騶虞伐檀文王四篇餘聲不傳太和又亡其三
至晉而又無傳然則東萊所謂三百篇皆中聲朱
子非之竊恐無所據以知其是亦恐無所據以辨
其非也魏文侯以鄭衛之聲為新聲子夏亦以為
新聲此二十一篇自桓武以來即有之豈傳至戰
國而反以為新者哉新聲云者新造之聲艶麗之
曲代有創作俱謂之鄭聲者以淫樂始於鄭也其
中不過極形男女閨房之欲所謂奸聲以濫獶雜
[007-2b]
子女不知父子正謂此也又考漢志云鄭聲施於
朝廷哀帝時鄭聲尤甚而左延年之徒以善鄭聲
被寵隋書安馬駒曹妙逺等能造曲多習鄭聲三
百篇之聲亡乆矣豈鄭詩獨傳于後世乎然則鄭
聲别有其聲而非此二十一篇也若此二十一篇
班固惟以出其東門溱洧二詩徴風俗之淫其餘
多忠君愛國之意思賢懐人之作音節雖曰優柔
本體自爾剛直而直指為淫竊恐其未必然也
[007-3a]
緇衣美武公也 父子並為周司徒善於其職國人宜
之故美其徳以明有國善善之功焉
記曰好賢如緇衣則爵不凟而民作愿孔叢子曰於
緇衣見好賢之心至也傳曰鄭武公養賢而賦緇衣
是也續序之説非也好賢之詩多矣而聖人必以緇
衣為法者豈獨以其志哉即音節神韻之間具有纒
綿悱惻之意焉連用四兮字兩子字兩予字一段親
愛之神如見
[007-3b]
一章緇黒色緇衣武公所與賢者之衣也宜稱也言
新成之衣長短與身相稱也子無珍惜之也服之而
敝予又改為也且適子之舘凡器用之具使令之人
果無不適意否也子或省親而還歸則途中飲食予
授子以粲無稍匱也粲餐也何以不言車馬其所常
有者無待言也蓋武公養士於學之詩
二章好謂既敝改為而色鮮明也服之而敝則又改
造有加無已也
[007-4a]
三章蓆改造而更寛大也敝又改作始終不變也
緇衣三章章四句
將仲子刺莊公也 不勝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
公弗制祭仲諫而公弗聴小不忍以致大亂焉
此欲莊公之保全叔段而作此詩以諷之也言公之
封段于京不得已耳祭仲之諫公也云都城過百雉
國之害也公嘗曉之曰請仲子兮無踰我里以比無
預我家事也無折我樹杞以比無欲徙段於他邑也
[007-4b]
吾豈敢愛段之才寄以人民社稷乎畏我父母故也
仲子君將不堪之説殊可懐也而父母請之之言亦
可畏也畏即所云焉避害是也然不與以師保而聴
其所為必至於作亂吾恐里中樹杞不能相庇又縦
尋斧焉已也蓋詩人以仁厚居心以忠愛事君以防
微杜漸憂國以保全骨肉悟主莊能用其言何至為
克段之舉哉
將仲子三章章八句
[007-5a]
叔于田刺莊公也 叔處于京繕甲治兵以出于田國
人悦而歸之須三章合併看乃見叔段之美之至其
所以為美者正其大不美者也而莊公則俟其自及
可刺也詩人習見叔段逰獵前後而形容之覺隨舉
一事而京城里巷縂無與之相比又仁人多不能威
武威武之人多不能延接賓客叔兼有之乃為盡美
然以見其遨逰里巷狎比小人招集亡命走馬擊劍
後日敗闗並著於此而公置之不論則寵之者乃所
[007-5b]
以陷之也詩人所為刺之也
叔于田三章章五句
漢宣帝以次子淮陽憲王聪達有才拜韋元成為
淮陽中尉欲感諭王輔以推讓之誼由是太子遂
安齊髙帝從弟季敞性豪縱上心非之嘗語之曰
卿可數詣王思逺以其立身簡潔也皆因其所闕
而儀以賢佐使之潛移則莊公於叔段可刺矣
大叔于田刺莊公也 叔多才好勇不義而得衆也
[007-6a]
此篇俱作叔自于田而公所二字苦無安頓惟傳善
説詩乃曰叔之從公田也則獻于公所句最著眼而
將叔無狃戒其傷女尤為一篇之綱蓋詩人想莊公
失教之故或者平日一種粗厲輕儇之習足為亂階
者未嘗親見之故不以為意耳至從公田獵公所目
擊也䄠禓暴虎誇示乃兄而傷女之戒藹然形於莊
公之口吾以為無傷也其臨事之善射御者如此事
畢之整暇者如此夫安得傷之所可懼者負才恃衆
[007-6b]
未聞父兄之教師保之訓吾恐禍在蕭牆危如履尾
正不徒區區䄠禓間矣詩人于莊公口中露一狃字
若已深中段之痼疾又用一傷字若已預知他日敗
闗而一時之言旋過旋忘欲保骨肉無傷不可得矣
詩人忠愛之至彼祭仲公子吕輩豈足及此哉不義
得衆之説本之後序疏以負才恃衆易之甚當
箋云宵田也非也蓋焚林而田也如組如舞傳曰驂
之與服和諧中節疏云言叔之所乗馬良御善耳非
[007-7a]
大叔親自御之下文又良御忌方大叔自御
嚴氏粲云磬以騁馬控以止馬則馬之進退惟其意
所以實其善御也後手絶力而縱前手攧而送則矢
去勁而有力所以實其善射也 射御之善俱是一
時事又俱是從公時事段以公戒其無傷益逞其武
威鼓其技勇以見弟優為之不煩阿兄致慮也
按古射御用兩人所謂不失其馳舍矢如破穀梁傳
云御者不失其馳然後射者能中是也段此時心目
[007-7b]
中有莊公在故將御者之轡自已執之隨御隨射顧
盼自雄顯出超羣軼倫從來未有之技使觀者歎服
方足驚動乃兄
首章言火烈具舉舉起也蓋火起虎出段握拳迎之
的是初獵事火勢漸揚禽獸並出故驅車逐之的是
中間事火勢已盛禽獸四散已畢故車遲發罕以終
焉只冩火而次第不紊如此 罕傳曰希也如鼓瑟
希之希猶間隙也謂漸漸希間去正與慢字對而叔
[007-8a]
之餘勇可賈矣
大叔于田三章章十句
清人刺文公也 髙克好利而不顧其君文公惡而欲
逺之不能使髙克將兵而禦敵於竟陳其師旅翺翔
河上乆而不召衆散而歸髙克奔陳公子素惡髙克
進之不以禮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國亡師之本故作
是詩也
按左傳杜註髙克好利而不顧其君向不知所據及
[007-8b]
讀詩後序知杜氏所本也然三傳及史記俱不言克
好利後序何以知之蓋以殺申侯傳而臆揣之耳鄭
文殘忍過人如執王臣使盜殺二子皆優為之何有
於克使克專利何難數而誅之而反授之以兵陽若
任用而隂去之耶故孔氏疏春秋以為無罪可告諸
侯是也且文公非忌虎假以翼也逆料清邑之兵非
其素將乆留河上人心自離及師潰而歸欲止不能
欲歸不可不得不舍鄭而奔也後序周納髙克幾與
[007-9a]
申侯同科聖人灼見至隠大書鄭棄其師而不言髙
克出奔朱子歸獄鄭文而削去克之好利萬世之是
非定矣
上二章作引起之辭上三句言車馬器物整齊若此
而問其所事則河上翺翔而己
矛之上勾曰喬二矛故重喬李迃仲謂只冩甲兵之
盛若云英敝則未有英敝而車馬猶武健者 恭錄
折中云左後軍右前軍也旋迴抽拔也自彭而消自消
[007-9b]
而軸時更乆矣止馳駟介不建二矛無鬭志矣翺翔逍
遥之態忽而變焉左軍旋車而欲返右軍抽隊以潛遁
中軍髙克自將作為好言以鎮撫之而亦不能固其志
也有潰而已於是左右之將返國而中軍之將出奔
謹案髙克所將雖止清邑之兵然鄭師所至每分三
軍繻葛則分中軍左右距衛人伐鄭鄭以三軍軍其
前則此分三軍可知然不言軍則以不滿二千五百
人之數也
[007-10a]
清人三章章四句
序以詩為公子素作意其或有傳受歟
羔裘刺朝也 言古之君子以諷其朝焉
凡刺詩而語若稱美者續序悉云陳古刺今非也此
美其大夫而古序云刺朝何也蓋刺朝廷之不親任
而置之疏逖之地也凡言彼其之子猶云彼人耳皆
外之之辭如王之揚水魏之汾沮洳唐之椒聊曹之
候人皆是蓋美在彼則刺在此也對居内者言則居
[007-10b]
外者為彼對親任者言則疎逖者為彼此大夫云彼
其之子或已去位而追念其在朝之日或居疎逖而
數稱其才徳之全蓋惜之也觀下篇遵大路之思賢
則知此時賢人之不得志者多矣
一章洵直與下章孔武一例直訓順順理之謂也順
理而率意徑行非侯也故必從容盡善乃見其美命
天所賦之理舍者中心安之不渝正形容其安處時
勢益險阻此心益順適 此章就從容順理處美之
[007-11a]
已包下二章意次章就果㫁處説末章就文采處説
皆舍命不渝之一節也
二章孔武有力謂遇事有擔當有骨力也司主也一
邦之中無剛正之人則是非可否全無主張之子為
正直之主一邦賴之
三章三英裘飾當從集傳朱子以此句言裘故以上
洵直孔武俱以裘言傳以洵直指大夫説故以三英
為大夫之三徳按此章已作别調不與上章一例故
[007-11b]
上二章從傳而此章當從集傳
召南羔裘其飾五紽五緎而此云三英豈古今異制
損五為三耶
羔裘三章章四句
遵大路思君子也 莊公失道君子去之國人思望焉
序言思君子乃從既去之後追想臨去之時一段留
行情緒而思之彌篤言君子之去時我執子之袪曰
無以失禮惡我我先君故舊不可遽忘也而飄然遽
[007-12a]
去先君有知能無悵然蓋使其君聞之知賢人在國
衆心所歸而先君舊臣不宜輕棄從對面一照而君
之不可寁故已在言下不言惡君而言惡我吕氏曰
婉辭也故謂與先君故舊也或云掺執子袪子字蓋
面言之然則畏子不敢亦豈嘗與大夫面言乎詩人
與君子有同僚之誼原非泛常國人故思之切如此
後序謂莊公時亦無據自莊公後代多失徳君子以
為醜行而吐棄之故曰無我魗好箋云善也當讀如
[007-12b]
字言今雖可棄而昔日先公之善不可遽忘纔與魗
字對
遵大路二章章四句
女曰雞鳴刺不說徳也 陳古義以刺今不說徳而好
色也
刺詩有譏刺則指其過之謂也有風刺則規諷之謂
也雞鳴之詩乃賢婦以其夫不説徳而箴規諷切之
也前二章規其懐晏安而忘職業後一章規其暱閨
[007-13a]
房而忘取善續序陳古刺今非也
一章首二句苦難安頓遂致通節不靈如謂女方曰
雞鳴而士且曰已昧旦則士勤于女矣尚須婦速之
興且婦猶寢何暇規其夫彼爛然之明星又何以見
之也竊謂此章俱婦人之辭禮雞初鳴夫婦盥潄適
父母舅姑所是雞鳴而起乃人之常此蓋賢婦夙興
而其夫猶燕寢乃告其夫云興居之節女曰雞鳴而
起士之起或稍遲於女亦當曰昧旦而起矣子試興
[007-13b]
而視夜明星爛然非昧旦乎翺翔弋射男子之事尚
其勤厥職哉不言夫婦而言士女見男正位乎外女
正位乎内截然不可踰越勿安於夫婦之私情也子
興者速之使興視夜之早晚也明星有爛昧爽也翺
翔有鼓舞踴躍意正振其惰心使之勃然興起也
三章決非一時之言朱子次章謂既得鳬雁而歸末
章云又語其夫界限分明其夫既弋而歸婦又語之
曰弋言加之試與子宜之與之飲酒以期偕老斯時
[007-14a]
也勤則不匱足以資生樂而無荒足以蓄徳而琴瑟
之在御者亦静好焉 男修其業女勤其職黽勉同
心夫婦相保所謂偕老也射弋不過其中一事飲酒
和樂易流燕昵琴瑟窒人淫心故以静好為言
三章然止警戒于帷房之間而未能親賢友善猶非
説徳者也此章不言子之當贈當問當報只形容自
已説徳之誠而君子之當親賢自見此從對面託出
倍見真切
[007-14b]
女曰鷄鳴三章章六句
車牽之詩曰髙山仰止景行行止觀此賢婦真令
人有髙山之仰景行之行矣
有女同車刺忽也 鄭人刺忽之不昏於齊太子忽嘗
有功於齊齊侯使妻之齊女賢而不取卒以無大國
之助至於見逐故國人刺之
藉昏姻之故求繫大國君子恥之忽之辭昏可謂有
君人之度丈夫之志矣祭仲勢利之徒其言不足深
[007-15a]
責而詩人乃以之為刺聖人又存而弗削此則大可
駴者竊以為此詩之作當在昭公出奔之時蓋忽承
莊公餘烈郎之戰惡曹之盟與齊最睦山戎伐齊忽
執其帥大良少良歸之固有功於齊者也齊侯兩請
妻之又與忽甚暱也使忽有中主之材仲執突歸發
兵拒守而請齊為援亦足自救觀忽奔而齊再伐鄭
納突而齊不與忽被弑而子亹誅渠彌轘則齊之能
為忽用也明矣乃敵未壓境抱頭䑕竄固已大誤又
[007-15b]
不奔素所親厚之强齊而倚託苶然無氣之衛朔越
五年而朔猶未免於奔其能如忽何詩人目擊其事
而心傷之謂人君之擇所與猶親迎者之擇所偶也
朝榮暮落之舜華乃與之同車雖翺翔佩玉何益焉
而彼美孟姜美且都者反無作合之意可謂昧所擇
矣彼者外之之辭後復警之云齊侯請昏之徳音汝
豈忘之純是一片借境首序所謂刺忽也後序以此
為忽罪豈足以為訓鄭六卿餞韓宣子子旗賦此詩
[007-16a]
宣子稱為暱燕好可證此詩之㫖矣
有女同車二章章六句
山有扶蘇刺忽也 所美非美然
五詩皆作於昭公奔衛之日厲公竊位之時而此一
篇則以子都指忽而狂且目突也子都莊公時人鄭
之美麗者也故鄭人以意所美者即為子都子充猶
子都也褰裳後序以狂童指突其説是也而傳誤以
為指昭公按鄭風言狂言狡皆指突也春秋弑君篡
[007-16b]
國不絶書而執其臣使廢其君以立其所私則自宋
創之鄭以小國受制莫敢誰何于是日望昭公之來
而寄棲于衛者四年若不知有鄭者故詩人作此諷
之使知人心猶繫乎故君鄰國非可以乆託也或曰
何不明刺之乃宛若婦人之言何也突猜刻人也祭
仲立之而欲殺仲傅瑕迎之而卒誅瑕斯時昭公在
衛其勢岌岌國中稍有向背形迹難以免矣詩人以
思忽惡突之心而若為女子之刺男子者然不見乃
[007-17a]
見猶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耳此際苦衷正難告之
千載下耳國史知其心故曰刺忽亦諷刺之義也
一章扶蘇宜在于山荷華宜在于隰興子都宜在于國
者也乃見此狂且而子都者漂泊他邦無所棲寄乎
二章山不惟有扶蘇而又有橋松隰不惟有荷華而
又有㳺龍木則惟喬殊挺拔也葒則枝葉放縦殊奮
發也今狡童在國而子充委靡不振一籌莫展乎上
章閔忽之失所此章則刺其不能自强也
[007-17b]
山有扶蘇二章章四句
蘀兮刺忽也 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
鄭突因宋得國而宋多責賂鄭不能堪也魯桓欲平
宋鄭連年盟㑹而鄭必取盈鄭難再索突遂邀魯以
戰宋復以魯紀敗齊宋燕衛之師迨宋以齊蔡陳衛
報伐入其國都毁其祖廟而鄭竟不能禦則突甚
矣當是時宋既成讎齊復搆怨而齊與昭公有夙好
者也使昭以一乗入齊齊必為昭用以齊要宋合兩
[007-18a]
大國之師以納昭如疾風捲蘀耳昭何為而安居於
衛哉
一章詩人喚醒之曰今日時勢如風之吹蘀女知之
乎齊宋兩大國若曰女乗此時以倡之則予必從而
和之矣得國猶反掌也叔伯與旄丘之言叔伯同謂
齊宋諸國也倡字略㫁予諸侯自指也詩人有所畏
不敢斥言故隠其辭也
二章漂與飄同捲而去之甚于吹矣要要結也言女
[007-18b]
能倡我亦當要約與國連兵以納女也非齊宋之果
有是言詩人設為是言以見其事可操券而成也倡
有結强援申大義乗時振起意
蘀兮二章章四句
狡童刺忽也 不能與賢人圖事權臣擅命也
按朱子答徐容問云忽有甚狡若鄭突却是狡此詩
乃鄭突篡位之日詩人不仕其朝思忽而諷以發憤
歸國也狡對柔懦言不與我言不仕其朝喜其不與
[007-19a]
我謀也不與我食恥其食為不義之食也維子言無
貳心子指忽諸侯未踰年之稱正忽出奔之時也不
能餐不能食憂其柔懦終無以復國亦諷刺之義
或曰詩人何以不刺突所謂刺者諷諌之義忠臣之
所以施於君者也突則絶之於鄭矣何為刺之
突逐兄據國羣臣如祭仲輩俯首聴命代為畫䇿方
以與言為榮受祿為幸而詩人皭然泥而不滓懇懇
焉惟故君是念豈非嵗寒松栢疾風勁草乎
[007-19b]
狡童二章章四句
褰裳思見正也 狂童恣行國人思大國之正已也
此鄭之賢人思忽而刺其不知復國之道也子指忽
言子惠顧而思我則當使人褰裳涉溱至鄭而求我
矣子即不我思鄭國中豈無他人如我者欲為子畫
䇿乎狂童之狂已甚逆理恣行人心不附可乗之會
也而淹留異國恭然不振可怪也
晉文公之復國所賴狐偃趙衰諸人衛成公之復國
[007-20a]
亦頼寗俞諸人未有無謀臣竒士而能成其事者鄭
忽覊衛四年其從亡諸臣皆猥瑣之才始既昧于所
從繼復戀棧不去卒至一籌莫展非鄭無其人也有
人而忽不知用也詩人作詩招之忽猶未悟必藉祭
仲之迎而復國未幾身死賊手藉有賢人何為至斯
褰裳二章章五句
顧氏炎武曰傳曰忽何以名春秋伯子男一也辭
無所貶李因篤云春秋之法天子三公稱公王者
[007-20b]
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是公侯
為一等伯子男為一等也故子産曰鄭伯男也遭
喪未踰年之君公侯降稱子如宋子衛子陳子之
類是也今鄭伯爵也伯與子男為一等下此更無
所降不得不降而書名矣非貶忽之辭故曰辭無
所貶然則五詩之作于奔衛之日瞭然也式微曰
微君之故黎侯即位乆也狡童曰維子之故忽未
踰年也皆臣子之辭耳如在復國之時夫子明以
[007-21a]
世子予之國史何為斥其名哉或謂刺忽之詩何
以獨多昭公為莊冡嗣素繫人心而迫于强令坐
視其君父之出走而不一援手舉國中曽無哀怨
之音則天理絶矣此忽詩之所以多也五詩雖同
刺忽而義各有主聖人存而弗削者一以見名義
既正雖至失國猶足以繫人心一以見先王之澤
忠義之心未嘗一日忘也
丰刺亂也 昏姻之道缺陽創而隂不和男行而女不
[007-21b]
隨
首序刺亂者有三有刺淫亂者有刺國亂民貧者有
刺不用賢而致亂者此詩則女子適人不得其所困
極而自悔之辭詩人述之以刺國亂民貧也言已之
在母家也俟巷者有之俟堂者有之求昏者之衆也
斯時即于求我者之叔兮伯兮許其親迎盛服共駕
何至有今日之阨乎蓋或格於擇壻過嚴或阻於他
故未偶皆不可知夫不以今日之家室為可安而轉
[007-22a]
以從前之庶士為可慕國亂民困衰世之音也四章
皆自悔之辭固非望其再來迎己亦非欲他人之迎
也
人情憂喜極時徃徃為過分語求昏者多而云既有
俟巷又有俟堂悔其不送悔其不將皆過分語鄭氏
以為親迎誤矣親迎無婦自迎壻之禮是從極失意
後癡心摹想從前一畨熱閙不可多得也
士昏禮壻親迎女登車姆為加景景與褧通加褧衣
[007-22b]
于禮衣之上避道路風塵也故傳云嫁者之服然曽
子問孔疏云嫁服士妻褖衣大夫妻展衣卿妻鞠衣
也無錦衣衣裳用錦箋云庶人妻之嫁服也蓋言錦
衣也而復加褧衣錦裳也而復加褧裳嫁時之服已
備斯時也予得以自主之叔伯即指上俟巷俟堂者
駕字當讀㫁言許昏而使之親迎也又在送將之後
衣錦褧衣二句顛倒重複蓋困極無聊回想前日從
其身上衣想到裳又從裳想到衣厯厯艶稱却是嗚
[007-23a]
咽之甚若作女為悦己者容便失其㫖
中谷有蓷之婦人已至仳離而但曰不淑曰艱難未
嘗遽怨也此則失所而菲薄其夫鄭俗不如王風逺
矣
丰四章二章章三句二章章四句
東門之墠刺亂也 男女有不待禮而相奔者也
先儒讀逸詩唐棣之華以為辭無甚暱非淫詩如淫
則夫子不責其未之思矣此篇乃反其室逺之説正
[007-23b]
合何逺之㫖宜為聖人所取晉酒泉太守馬岌求見
宋纎不得銘曰丹崖百尺青壁千尋室邇人逺實勞
我心古人直以此詩與杖杜緇衣並用故説者謂其
室則邇其人甚逺二語足該蒹葭一篇而序云刺亂
者當與下篇㕘㸔蓋賢人隠處人君棄而不求邦之
所以亂也下篇曰風雨如晦則亂可知也故序但云
思君子此云子不我即則棄賢可知也故序但云刺
亂序詩者亦序其未明之意耳後序傳箋皆無取焉
[007-24a]
一章言賢人立品之髙也東門之外有墠墠外之坂
有茹蘆生焉此賢人之室也其室甚邇矣而其人則
逺不以禮致之不可得見也夫室之邇人何以逺人
之逺也亦君自逺之耳
二章言人君棄賢以致亂也踐行列貌言家室中之
内外上下截然整肅也豈賢者置身局外坐視國之
迷亂而不一救哉賢人若曰豈不思爾而一救正乎
亦子不我即雖欲救之無由也
[007-24b]
東門之墠二章章四句
風雨思君子也 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傳曰興也謂風雨雜至而如晦喻世之昏亂也難鳴
在暗而思曙喻君子居亂而思治也然兼有賦意憂
世之士當此晨夕徬徨永夜安得君子正色立朝不
改其度撥亂而反之治乎下二句從反面透出思字
意既見而夷則未見而臲卼矣既見而瘳則未見而
若負重疴矣既見而喜則未見而抑鬱愁慘矣夷集
[007-25a]
傳平也傳訓説便與喜字複
詩所凄凄風雨初至而寒涼也瀟瀟既至而有聲也
如晦風雨而晦冥也鷄初鳴則喈喈然相和再鳴則
膠膠然相雜三鳴而將旦則接續以鳴而其聲不已
矣夷如病初退瘳如病既愈喜則無病而且喜樂也
云胡不喜此憂劇之辭也
風雨三章章四句
子衿刺學校廢也 亂世則學校不修焉
[007-25b]
此當時賢者為閭師黨正主學校之事故言今日者
學校荒蕪生徒解散無以作育人材悠悠之思以漸
而深焉而無賢君相振興學校之意隠然見于言外
青青子衿不一其人也是為師者指其弟子而言徃
徃教也嗣音謂繼續其絃誦之音也來來學也
乍徃乍來於城闕之間便有輕儇恣縦意一日三月
所謂悠悠我思也亦以見一日荒落已有一日之害
況不止一日二語通篇著眼處為人上者廢學不修
[007-26a]
吾恐有用之子衿流為佚遊之比匪人心風俗之患
可勝言哉語語為子衿丁寕却語語為當道提醒
子衿三章章四句
房𤣥齡問於薛收曰道不行矣夫子何營營乎收
曰上失其道則下修之得時則行失時則蟠先王
之道所以續而不墜也古者謂之繼時縱我不徃
子寧不嗣音如之何以不行廢也言雖無興起學
校之人而嗣音者當在子衿耳自秦坑儒燔詩書
[007-26b]
天下以學為諱漢祖馬上得天下未遑禮樂而一
二老生於兵戈荆棘之際誦法孔子私相傳授人
自為師乃得十一於千百漢武以來崇儒重道而
宿儒名彦崛起以經學鳴毛公之於詩亦其一也
苟非漢儒為先聲宋儒雖欲表章無由矣得魚忘
筌豈通論哉
揚之水閔無臣也 君子閔忽之無忠臣良士終以死
亡而作是詩也
[007-27a]
箋謂同姓臣所作是也後序以為閔忽則非也
亂臣弑逆必先翦君之羽翼使之孤立於上而後惟
我所欲為至於宗室大臣尤所深忌詩人同姓親臣
當君弱國危之日憂讒畏譏之時此身一去而君隨
之故不覺垂涕泣而道之也
一章激揚之水不可以流束楚興異姓之人不可以
間兄弟也昔也兄弟世臣徧滿列位而漸次删除至
於終鮮所存者惟予與君耳言汝親之也彼方謂人
[007-27b]
之親汝勝于兄弟用兄弟不如用他人此必無之理
迋汝之言也
二章惟予二人言兄弟在君左右者我之外更無一
人危之亦痛之也姚氏舜收曰迋是一時之妄言不
信是平日之不誠推極于平素甚言其不可信也
揚之水二章章六句
出其東門閔亂也 公子五争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民
人思保其室家焉
[007-28a]
班固地理志鄭國土惬而險山居谷汲男女亟聚㑹
故其俗淫鄭詩曰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又曰溱與洧
方渙渙兮此其風也則二詩之㫖瞭然矣序云閔亂
閔淫亂之成俗也
主持風教者敬以修已禮以齊民斯亷恥之心生冶
遊之習化鄭上下習為淫風故出其東門而袨粧麗
服紛然出逰至于如雲之多凡賢人所為觸目深惡
者當時恬然不以為怪故不以無恥為可刺而轉以
[007-28b]
沈溺不反為可閔也匪我思存言雖則如雲之多非
我之所取者也惟此樸素而無妖冶之飾勤儉而無
佚逰之事相與樂之以為内助而已極華艶之地提
出綦縞以明已之好尚在此而不在彼所以挽回世
道也 如雲非必皆淫女也通解云不過冶容誨淫
耳
如荼言如荼之輕白可愛也吾惟此縞素之衣茹藘
所染之布裳聊可與娱而已便見夫婦之外更無同
[007-29a]
志世道日非風俗日蠧可閔也
出其東門二章章六句
野有蔓草思遇時也 君之澤不下流民窮於兵革男
女失時思不期而會焉
蘓傳鄭人困于亂政感蔓草之得露零以生而自傷
不及也故思得君子以被其膏澤思之而不可得庶
幾邂逅而見之以適我願故鄭伯享趙文子於垂隴
子太叔賦野有蔓草文子曰吾子之惠也義取此矣
[007-29b]
或曰有美一人婦人之謂也然則彼姝者子何以畀
之亦婦人耶韓詩外傳家語夫子遇程木子引此詩
教子路以有美一人比程木子知此詩之㫖矣 以
蔓草之遇零露反興民間之不得厚澤也推其故朝
無君子耳有美一人指賢人也清揚者眉宇之間可
慕悦也古人於賢人得於觀感之間則眉目間當有
不可掩者邂逅不期而遇謂賢人與君相遇也若言
與我相遇何益之有適我願者膏澤下於民也與子
[007-30a]
偕臧君子得行其道小人得遂其欲吾與子皆得其
臧也序云思遇時思遇夫賢人柄用膏澤流行之時
也有美一人有字最重有此人而用之澤可逺施望
之也有此人而不用民不被澤惜之也在當時必有
所指矣男女失時以下講師附益耳
蔓草二章章六句
溱洧刺亂也 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行莫之能
救焉
[007-30b]
鄭衛二國獨以淫稱後序推其故衛則由上所化而
鄭未聞也因想到公子五争男女相棄失其配偶釀
為淫風故出其東門以下悉歸此時今考溱洧一篇
男女出逰采蘭相謔何嘗一毫困頓朱子駁之是也
至於上已祓除其來乆矣周禮春官女巫掌嵗時祓
除風俗通禊者絜也於水上盥絜也非獨鄭有之韓
詩内傳桃花水下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已於溱洧
兩水之上執簡招魂祓除不祥斯則專指鄭矣男女
[007-31a]
聚㑹積乆遂成淫風詩人目擊而刺之曰士曰女皆
旁觀者述之之辭蓋叙其事而可惡處使人自思如
衛之桑中是也
詩中皆是女子誘男故朱子曰衛猶為男悦女而鄭
皆為女惑男蓋以此詩推之也兩方字有方來未已
之意早已注著下章殷其盈句
二章只用殷盈二字而界限分明
蕳蘭也蘭品最貴而今之蘭非古之蘭朱子楚辭辨
[007-31b]
證云黄魯直言一幹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幹數花
而香不足者蕙今按本草所言之蘭雖未之識然云
似澤蘭則處處有之蕙則自為零陵草尤不難識其
與人家所種葉類茅而花有兩種如黃説者皆不相
似大抵古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而燥濕不變故
可刈而為佩若今之所謂蘭蕙則其花雖香而葉乃
無氣其香雖美而質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又
吳草廬有蘭説甚詳今所謂蘭因黄山谷稱之遂謬
[007-32a]
以為離騷之蘭夫今之蘭其種盛于閩朱子閩人豈
不析其土産而辨析如此世俗猶以非蘭為蘭也按
家語晏子云蘭之本三年湛之以漉酳既成則易以
匹馬非蘭之本性也所以湛者美矣註云本根也投
物水中曰湛澄酒曰漉以酒嗽口曰酳夫惟蘭之根
葉俱香故投於酒而香冽其貴敵匹馬若今蘭之根
投之酒中立見敗腐矣尤可為今蘭非古蘭之證也
溱洧二章章十二句
[007-32b]
王氏柏欲舉聖經中朱子所謂淫者盡删之其説
曰淫奔之詩聖人之所必削決不存于雅樂也審
矣故新臺牆有茨十篇猶可存之若淫奔之詩雖
閭閻小夫莫不醜之今夫童子淳質未離情欲未
開或於誦習講説之中反有以導其邪思非所以
為訓敢記其目以俟有力者請於朝再放黜之一
洗千古之蕪穢計三十有一篇焉且召南之野有
死麕王之大車秦之晨風齊之綢繆唐之葛生朱
[007-33a]
子不謂淫者亦以為淫而去之明李經綸亦欲删
詩大㫖如王洵如是也王李欲洗千古之淫詩以
正人心而聖人獨留此淫詩以蠧風俗乎夫乃知
淫詩聖人早删之固無待於後人之補救也其不
删者刺淫而非淫者之詩也
孔子謂放鄭聲朱子以為鄭詩宜放然鄭詩中緇
衣羔裘女曰雞鳴出其東門不可以為淫也壹不
知放之者并此四詩放之歟抑存此四詩而不放
[007-33b]
也欲存之而槩曰放之不可也欲盡放之而一則
曰吾於緇衣見好賢之誠再則曰好賢如緇衣於樂
則放之唯恐不速於修身立政稱之惟恐不至毋
乃相左乎今惟左氏傳一書可以證鄭詩之不淫
而説者則又以為㫁章取義夫㫁章取義亦必有
義可取以太王之事為文王以衛之仁人為孔子
所謂儗人於其倫也若淫昏之人狹邪之語何義
可取而比强國之諸侯大夫欲其母免於罪戾也
[007-34a]
得乎哉故曰鄭聲者别有淫聲而非此二十一篇
之詩也
鄭二十一篇五十三章二百八十三句
[007-34b]
詩序補義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