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30 法華經玄贊要集-唐-栖復 (X)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三十一
鏡水寺沙門 栖復 集


言四土相者。經言。菩薩眾甚多。土相。長行有六。一寬
狹。二相狀。三有善無惡。四人天之相。五謂食任持。六
三乘眷屬巳下皆相攝也。此頌中科土相。以彼淨土
之中菩薩。向土相中一處科也。不頌前長行佛壽及
塔。或有解云。菩薩眾甚多巳下二頌一句。述前長行
土相。六段文中。第六三乘眷屬。長行經言。有無量阿
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
善能教化眾生之類。頌中菩薩三德者。經云。皆度大
神通。威德力具足。闕善能教化眾生之類。聲聞三德
者。聲聞菩薩無數。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以是等
為僧。述聲聞三德。闕六神通。加四無礙智。經云。其國
諸眾生等三句。頌前有善無惡中。無欲化生。不頌人
天相見。經云。具相莊嚴身一句。頌前人天之相中第
七相好。普皆金色三十二相。頌前而自莊嚴。不頌得
神通等。經云。純一變化生者。七地巳前報土悲增菩
薩。猶有父母生。今純一變化生。即是八地巳上報土
也。


經云法喜禪悅食一行等者。述前長行第四人天之
相。經云。得大神通身出光明。乃至一者法喜食。二者
禪悅食。所以今頌云法喜悅禪食更無餘食想。


言此初也者。心希也。


經云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念者。緣前來聞說。菩薩
[031-0830c]
聞是法。疑網皆巳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又聞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作佛。又眼見數
人。授記自心。希望授記。未敢全准擬。所以思念也。若
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即是上根鶖子。中根
四人及富樓那。並是前故。言不亦快乎。巳得記。


經云是千二百等者。□現指千二百為別記。故知五
百即在其中也。


言即千二百中等者。問題品既言五百阿羅漢。何故
經云作念。即言千二百人。答此有兩解。一云。五百與
千二百人各別。五百是千二百外也。二者。正義云。五
百是千二百人中數也。此千二百人者。二類。一五百
人在會。佛親與記。二者。餘七百人不在會。佛令傳記。
若在會不會。在總說。經文有千二百人。若唯據在會。
佛親與記故。題五百人。問若爾在會唯五百者。何故
經云。千二百人各作是念耶。答如世眾人共所求事。
一人先往。眾心亦同。此亦如是。雖不在會。亦有作念。
意問餘七百人既不在會。如何得知佛與授記而。答
展轉令傳。亦名得記。經許可言次第與授阿耨菩提
記。世尊既言次第授記。既初富樓那。次千二百人。後
五百人記。據此取五百人。向千二百中攝為正。問何
故五百人中別與陳如記耶。答陳如最初出家。最初
悟解。故佛別標記。


言此云黑光等者。正法華云黑耀。阿含經云。其身極
黑。夜行乞食。時屬雲暗。有一懷姙婦。於電光中見之。
[031-0831a]
謂是鬼恠。驚倒損胎。乃謂之曰。汝是何鬼耶。答曰。我
是瞿曇弟子。今來乞食。女人問巳麤言惡罵。如來知
之。勅諸比丘。從今巳後。不得過中食及預乞食也。


言此出現等者。金云。日出時成道。故言出現。是阿難
弟子。


言周陀等者。相國云。此虵奴。有說父是奴也。本行經
云虵奴。亦翻為路邊。昔有長者女。與奴私通。遂赴他
國。久而有孕。垂產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因路邊
生。如是二度。凡生二子。長子名盤陀。第二子名周利
盤陀迦。即同經文周陀莎伽陀等也。兄弟相繼因路
邊生。以立其稱也。二云。莎伽陀者先戈反。此云小路邊。
緣是弟從兄得名。未必一一皆路邊生也。


言娑揭唐謁反。亦作竭。音呼。此翻云善來。遇佛從師立
號。問何名普明。明謂光明。普即遍也。光照十方及常
說法利益心遍也。經云轉次者。不同下文令傳也。


經云歡喜踊躍等者。嘉祥言。內心歡喜。即從座起等
者。外形致敬。經云。悔過自責者。佛於過去。教我發心。
令我修行。以求大果。而我顛倒。背大向小。是我一過。
始從初周。爾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下。
如來亦同為我說開示悟入。而我等疑惑不悟。又乃
至第二周亦爾。巳於兩遍勞擾世尊。是我等第二過。
第三周中方邀世尊授記。由我鈍根故。於爾時悔過
自責。亦同鶖子。我從來終日竟夜每自尅責。又云。是
我等咎非世尊也。二周亦言。自鄙先心。皆亦悔責也。
[031-0831b]
上來內心悔責。


言領解有二等者。前富樓那法領之處。五百亦同故。
前言一人為首。餘亦理同。准此三周說法。階級不同。
三周領文昇降亦異。初周法領。第二准喻領。第三若
法若喻而為領。前久法領。此喻領也。


言初領昔權者。有抄科為六段。一親近善友喻。經言。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醉而臥。二教發大願喻。
經言。是時親友官事當行四句。三昏迷不覺喻。經言。
其人醉臥都不覺知。四退落下垂喻。經言。起巳遊行
到於他國。五得小涅槃喻。經言。為衣食故勤力求索
甚大艱難。六自言究竟喻。經言。若少有所得便以為
足。


言初將離險者。經言。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
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
之而去。


言領中途方退喻者。經言。其人醉臥都不覺知。


言領為設化城者。經言。起巳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
故勤力。乃至便以為足。


言不領第四眾倦者。前長行合中亦不合。彼云。欲明
權實二道不故。正明息苦事故。所以不領也。


言此初也者。領初將離喻。經言。世尊譬如有人至與
之而去者。友人者三根聲聞也。至親友家者十六王
子舍也。若是外道。名為惡友。若遇小乘人。名為假友。
今逢大乘人名親友。四智種子佛性同故。名親。如世
[031-0831c]
間同姓。宗明兄弟。同姓名親。同志名友。同求菩薩修
行名為友。中道大乘。名之為宗。


經言醉酒而臥者。古師嘉祥解云。貧人本來不醉。行
則親友家。遇𢩁席之上有酒喫故。下頌文言。譬如貧
窮人。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肴饍。問古師
以何名酒。答取無相大乘教法為酒體。問何要取教
為酒。答能昏亂令人迷臥。故喻於酒。經言轉更惶怖
悶絕擗地故。經偈云。持空三昧瓶。以盛無相酒。今修
種種行。資長於法身。又云。酒有歡適之功。喻教聞巳
踊躍歡喜。二者。光宅疏言。貧人本來醉。至親友家方
臥。非是至家方始醉臥也。此貧人本來醉。到親友家。
方顯得醉。猶如一人街中行。不衝悞人。爭知他醉。至
親友家。言語倒錯。方顯得醉。法中論。本來起無明名
醉。到大乘親友家。聞著大乘法。內心迷教。名醉。不肯
修行。名臥。臥者不行義消經了


言即十六王子者。即釋迦過去為王子也。


言有人等者。聲聞自喻巳身也。


言友同等者。問何名為友。答書云。同門曰朋。同志為
友。即同一覺門名明。同一心志曰友。


言禮記僚友。謂官僚官人同曹司官相事曰僚。


言執友稱其仁者。執者。謂持也。由其志故相依持。名
為友。


言悌者。不是兄弟。但是善事相教。名為悌。至者依聞
思二慧。聞教觀理。名志義也。
[031-0832a]


言前以佛法為國者。解家之義。喻上說醉人從諸處。
來往友家。法中論從生死中。往佛法故。


言時猶凡夫等者。解醉臥義時。猶凡夫煩惱未斷。無
明所纏惛醉心。名醉義。常寢生死。雖遇佛法。不肯修
行。是臥義。章敬云。迷教名醉。闕行名臥。臥即不行也。
問若無明為醉。凡夫無明本來巳有。何故今始言醉。
答先雖未斷。今復更起。初迷大教。新醉何妨。醉上說
貧人先因喫酒。後方醉臥。法中論。大教名酒。聽聞名
飲。無明迷暗名醉。更不修行名臥。


言是時王子此化緣息等。化也。入於涅槃也。餘處行
化他界現身也。經云。是時親友官事當行。又有說教。
化二乘及凡夫。名私事。教化菩薩。令入平等大乘。名
官事。第二自利名私事。利他名官事。第三十方諸佛
三乘佛法不謂巳身。名官事。十方諸佛名官人。教化
眾生。名官事。官家之事。名官事也。


言亦如汎駃舟者。問喻上說親友。名官事當行。向諸
處去。法中論。佛本無來去。何名官事當行。答疏言亦
如汎駃等。駃即水疾流皃。邁者往也。舟者船也。


言矚凝沼等者。矚者。即眼觀見也。凝沼者。謂水池不
流之水。西流者。河水元來不向西流。自是舟船向東
行去。疾似見凝沼水向西流。古持云。枕上雲山者。到
來峯頭。洲縣渾移却。法中論。如來常在世間。自是眾
生。乘生死船。輪迴三界。妄見如來入滅。佛實不滅。意
言水實不流。舟行似水去。如來常在世。心追謂涅槃。
[031-0832b]
佛自住大乘。猶如凝沼水。眾生心若退。恰似速舟行。


言華嚴經等者筮音呼平。一聞法行者。如普賢菩薩。我於
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故來。
此為聞法行故。或妙音從淨華宿王智佛國來。供養
釋迦。及聽法華經等。二說法行者。如文殊於序品問
答了。便不見至龍宮中說法去來。及至妙音現種種
煩身。乃至於王後宮等。於諸世間。常樂說法。利益眾
生。三不隨貪等者。眾生所行。皆與三毒相應。諸佛菩
薩不然也。四欲界行者。即從淨土來生此間。為化生
故。如觀音勢至等是。五色無色界者。即四禪四空等
修行之人令習定。速轉進故。六義法行者。如智積問
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等。成就淨
慧。速觀察義理而行。七一切趣行者。即五趣中隨眾
生類。現種種身故。八一切佛剎行者。遍諸國佛土。行
供養故。九涅槃行者。樂行涅槃生死故。十成滿諸佛
行者。一切成佛之行。皆悉圓滿故。


言隨應當釋者。經言。官事當行。即十中第八。一切佛
剎行。第九菩薩行。或當第二說法行也。


言謂大菩提心者。解經無價寶珠也。問珠體為是有
漏耶。答二說。一云。經言。以無價寶珠。唯取無漏本有
種子。得名無價。若是有漏。何名無價。二云。唯取有漏
菩提心種。名無價寶珠。問有漏之珠。何名無價。答
雖是有漏。形對二乘大乘菩提心珠。亦名無價。二乘
功德如一日之價。又云。漏與無漏雙取為善。問珠為
[031-0832c]
是新熏。為是本有耶。答三解。初師云。一切種子皆本
性有。不從熏生。如契經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
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界即種子。差別異名。如是
建立因果不亂。二云。一切種子周重故生。種子既是
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華熏故生。
如契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三護法云。
一切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時來。異熟識
中。法爾而引教。如初師。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
行熏習。而有引教。如第二師也。問無價寶珠為取新
熏。為復本有耶。答一者。唯取新熏種子義。以經言。於
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得有時節日月。故
知新。若唯本有。本有法爾而有。如何說繫。二者兼本
有。事須先約本有而立新熏。本有若無。新熏何立。問
本有種子如何說有時節。又如何說繫珠義。答得地
前一大僧祗劫有漏聞熏。資彼本有。亦名某年日月。
只此資時有異於前。便是繫珠。取護法為正也。取有
漏菩提心為珠。正也。


言寶珠有三者。一水清。二如意。三吐金。吐金有三品
者。一下品吐一兩金生千倍。二中品吐一兩得萬倍。
三上品吐一兩得無量倍。珠體喻一乘。能出三乘。從
一乘中分出聲聞乘。如珠出千倍。從一乘分出緣覺。
如珠出萬倍。從一乘中分出大乘。如珠出無量倍。問
能出所出一乘大乘何別。答能出是法華會上乘。所
出是四十年大乘。大乘向二乘中。相對待立名。故是
[031-0833a]
所出。不是能出也。金云。一乘喻珠。三乘喻所吐金也
如從小至配之。下品喻聲聞僧。施之德福少。中品喻緣覺。施
之得福多。上品喻菩薩。施之異報無盡。二水清珠有
三品。一者下品。能清少水。二者中品。能清大海。下品
喻小乘教。詮理最淺。中品喻小乘教。詮理次深。上品
喻大乘教。詮理最深。三者如意珠。即是此中為喻。此
珠自有三品。下品雨寶滿半閻浮提。中品雨寶滿一
閻浮提。上品雨寶滿四天下。下品喻佛性。在資加二
位。中品喻佛性。在見道。上品喻佛性。在修道。今此所
繫珠。即是見道前所得如意珠。名無價。上來水清吐
金如意。今取如意珠為喻也。


言隨求皆滿者。即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生空二空
根本後得智等總得也。


言衣謂意識等者。解經繫汝衣裏。衣謂意識。取第八
識。若准疏中言。意識即合取第六識。發菩提心而在
意識故。以喻衣不合取第八識。以七八二識。攝屬十
二處中意處故。第八名意也。又等無間以解意。八識
總名意。若言繫汝裏。今故現在。又言猶在。不告能住
持種子。唯取第八。若依繫義熏習義。則取以二為門。
熏習在總。即取第六識。緣分別故。可為衣表第八識。
可為其衣裏。所以雙取也。第六聽聞大乘。聞熏得菩
提種子。藏在賴耶識內。下經言。繫著內衣裏。者取意
處也。著珠之處。不是繫義。經言。著願繫者。事須取第
六。是能繫能正是繫珠義。
[031-0833b]


經言其人醉臥等者。其人者。三根聲聞也。醉臥者。初
發大乘心。猶為煩惱惛醉纏心。名醉義也。


言雖臥大乘親友之舍者。解臥義也。


言不自覺知有菩提心珠。此解都不知義也。疏解醉
并臥及不自覺知。三義各別也。


言唯識引經惛醉等者。疏主辨醉體。無明有二。一者
恒行。二者獨行。今取何者。故引唯識論中第一義。彼
論破小乘。證有第七識。金引論頌云。真義心當生。常
能為障礙。俱行一切分。為不共無明。若解其人醉臥
都不覺知。正合取第七識中恒行不共無明。一類染
汙常無間斷。無醒覺知故。是故契經說。異生類常處
長夜。無明所盲。昏醉纏心。曾無醒覺。故疏言彼以
末那相應無明。名為醉體。問若耶第七識中無明常
醉臥。如何言起巳遊行。又無醉裏繫珠義。所以疏主
依論作第二解。自立義云。今以第六識中不共無明
為醉體。有間斷義故。第六識通三性。今取心一念。聞
教生解義邊。名為繫珠。問若第六識善心相應發心
之時。名繫珠。云何得醉時繫珠。答諸抄二說。一者。約
中間一念。是善心。前念無明。後念無明。兩頭不善。無
明相續間雜。名醉裏珠。二者。事須兼取第七識中無
明為醉體。七識與六識為諍根。生死因故。今第六識
聞法之時。皆不能忘相。故名醉裏繫珠。若望第六識。
起巳遊行也。若望第七識。說其人醉臥都不覺。故言
醉裏繫珠。雙取六七二識。義方周圓。若准論意。偏取
[031-0833c]
第七識。若是疏意。偏取第六識。後言遊行。據第六善。
然亦還是醉中行也。真無漏智乃得名醒。疏中既言。
第六不共無明。正為醉體。故知兼第七無明也。此解
順疏也。


言在異生位等者。配位也。異生即凡夫也。化度云。第
六識中無明容有間斷起。若不善無記。若起不善。即
是醉時。若起善心。即起遊行。此等皆在異生故。人云。
退心巳後。迄至靈山說法華。而復本中間爾許時。並
是信脚行也。


言既退大心等者。問既退大心。規求何法。答喻上說
規求衣食。法中論。退却大乘。求小乘也。只緣求小乘。
故名遊行。三生六十劫修行。得二乘果巳。迴心向大。
如初心始乘菩提。無事虗行。名遊行也。


言遂至二乘等者。解經他國也。他國自國相對不同。
總有三說。一云。大乘為自國。二乘為他國。喻上說從
親友舍醉臥處起。便入他國求衣食。法中說聞大乘
教。名親友舍。退却大乘心入二乘中。名他國。他國者
非曾生長。二乘之中不曾生長大智等。名非生長處
也。


言昔在生死者。第三解也。生死為自國。大乘為親友
舍。二乘涅槃為他國也。


言若發心巳等者。總三乘佛法名自國。生死為他國。


言未發心前等者。經當唱經文也。若發心巳後。二乘
佛法為自國。生死為他國。問二乘既曾發大乘心。云
[031-0834a]
何言佛法外人。答由退大心。却住生死。更未發心。是
故名佛法。外人以生死為自國。二乘佛法名他國。貧
人緣醉向生死中。地上臥。是凡夫[窱-ㄆ/木+唚-口]臥生死。然從醉
處地上起。向他求衣食。即是從生死入二乘也。所以
疏言。即此文是解上二句。經云。起以遊行到於他國。


言亦同涅槃者。前窮子喻品中引涅槃經有種性。未
發心前生死為自國。是巳分故。佛法為他國。非巳分
故。即圓此文也。


言或以大乘者。結前大乘名自國。二乘為他國。或大
乘為父舍。小乘為他國也。


言勤力求索者。即前大宅品。三乘互相排覺。共馳走
名。名勤力求索。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得無學果。名
甚大艱難也。


言此在二乘因位者。只此五欲。便是放逸具故。說二
乘有學求勤力索甚大艱難也。求斷染法也。


言生巳度想等者。解上便以為足也。


言此初也者。初領滅化也。經言。於後親友至如是者。
親友即第十六王子也。會遇見之。即是今日靈山會
上釋迦相見。再為說法華經。名見。言咄哉夫者。紀國
云。咄哉者。呵其變節。嗔不修大也。丈夫者。美其發心
也。凡建節成立功立事。斯可謂丈夫。汝何發弘誓。於
昔辰虧大行。於今日伇伇小道。何苦如之。云何為衣
食。乃至如是。如是指二乘法也。何故求食。受如是艱
辛耶。一種求衣食。何不向大乘中求十信十住十行
[031-0834b]
十迴向求耶。何故向二乘中作上下十六心。更求衣
食。何故為衣食故。到如此下行故。被有餘涅槃牽引。
白日向夜走。脚不著地。種種皆作。何為衣食。乃至如
是。此意甚深也。此同滅化。經言。爾時導師知此人眾。
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
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上領滅化


言五欲樂者即五等者。即解經我昔欲令得安樂五
欲自恣也。


言一自性樂者。謂五受中樂自體。二因樂者。根境識
三和合生觸。觸與樂為因。故名因樂。三受斷樂者。謂
受想定。四苦對治樂。即寒熱等息。同時生起。樂受俱
時之慧。即此樂體。五無惱害樂。此中有四。一出離樂。
即出家持戒之人。二遠離樂。即取生上色界等。三覺
法樂。即是菩提。四寂靜樂。即涅槃清淨法界等。


言或佛果五法者。清淨法界二空真如。及四智心品。
合五為樂也。


言或是大乘無漏等者。金云。即五分法身也。無學身
語律儀。名為戒薀。無學三摩地空無相無願名定薀。
無學正見正智名慧薀。無學作意相應心巳勝解。今
勝解當勝解。於境自在之解脫名。即盡智無生智相
應勝解。名解脫薀。無學盡智無生智。名解脫智見薀。


言我昔為令汝得等者。解經中於某年日月。以無價
寶珠。諸抄不解某年日月。神智云。在十六王子二萬
佛時。數數為說大乘。數處既多。不定一處。名某年日
[031-0834c]
月也。


言責住權者。解經今故現在。示珠處。而汝不知。彰其
過也。


言虗自憂勞者。解經云勤苦憂惱也。


言以求自利者。解經中以求自活也。


言法執不滅者。解經甚為癡也。所知無明也上責住權


言此令取實者。經言。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者。意
交將昔日菩提心珠。易所大乘上位。明心菩提珠。亦
可將分段所變易。名之為貿易也。


言從貝從卯者。交易物。作貿字。從貿。有人[簆-元]作。作卯
於飽反。非也。疏主恐人不識。故言卯音酉。古時酉字。
似今時卯字形段。所以錯寫也。古時酉字。正合作死
夘之象也。此正是古時𧵍易字。有作賈字。此是人姓。賈字
歌雅反又解云。𧵍易義有三解。一云。取十六王子時有
漏菩提心。種子熏習巳去。資粮位。聞思二慧熏習巳
去。易取加行位中有漏修慧。易取初地修慧。二云。將
十地劣無漏珠。易取大乘上位福智大如意珠。即是
捨無常色。獲得常色也。三云。將初心小寶珠。即二乘
位中生空智珠。迴向大易取大乘法空後得無漏種
智珠也。


言用初心小寶珠者。即是有漏菩提心珠也。易取上
位福智大如意珠。即是登地無漏智珠也。


言此合初將離者。喻經言。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
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
[031-0835a]
之而去。今此合云。佛亦如是等。此段久證有新熏種
子也。


言合領中途者。喻經言。其人醉臥。都不覺知。今合言
而尋廢忘等。


言合領為伇化城者。前喻經言。起巳遊行。到於他國。
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
足。今此合經云。既得阿羅漢道自謂等。意道三生六
十劫求衣食。亦大辛苦艱難。得少許為足也。


言虗費等者。若約自乘。不名虗費。迴心向大迂會修
行。名空費也。


言難等者古汗反。艱甚難治也持音呼。艱根也。並出釋名。
物根耳。謂如物難以拔。耳是助句。有疏牙字。更勘多
本。


言難憚也者他證反


言忌憚者。二乘之人。昔時求衣食。多饒忌憚。名艱難
去音。憚誕音


言此初也者。初合領滅化也。前喻經言。於後親友。會
遇見之。咄哉丈夫。何謂衣食。乃至如是。今合經云。今
者世尊。覺悟我等等。


言此合領今說實者。前喻文有三。初說創。經言。我昔
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至今故現在。
次責住權。經云。言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
為癡也。後領取實。經言。今可以寶貿易所須。常可如
意。無所乏短。今此合意總也。經言。世尊我今乃知等。
[031-0835b]


言一頌標禮者。長行經言。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
得授記巳。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
悔過自責。今今一頌。述我等聞無上等是。


言後一頌半自責者。長行經言。世尊我等常作是念。
自謂巳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知者等。今頌云
經云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


言初七句述初教發心喻者。長行經言。譬如有人至親
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等。今頌頌云。譬如貧
窮人往至親友家等。神智云。無法財故貧。無智寶窮。
或無福名貧。無慧名窮。謨云。喻上怋醉而臥為默。法
中當時發心。擬作取寶之因。故於之名默。又昔說言
總。不言大小。二乘根性取小果。為今之漸。名之為默。


言後一句頌中途方退者。長行經言。其人醉臥。都不
覺知。今頌中一句述。經言。時臥不覺知。


言二頌為設化城者。長行經言。起巳遊行。到於他國。
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
足。今頌經云。是人既巳起等是。


言初頌示往修因者。長行經云。於後親友。會遇見之。
咄哉丈夫。何以衣食。乃至如是。今頌經云。與珠之親
友一行頌是。


言後頌明生歡喜者。長行經言。我昔欲令汝得安樂。
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等。今頌經云。貧
人見此珠。甚大歡喜等。


言雖現未富者。通難也。問珠體是本後二智。大乘見
[031-0835c]
道始得。如何今者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答疏言
雖現。


言如見樹居白者。但見其烟。必知有火。但見鷺。必知
有水。今但見其教。必見其理。七聖法財等。意言即得
教珠。後必得智珠。有云。亦是驗有佛性。但有佛性。何
愁不得。即是見白鷺鳥。表知水也。


言初一頌頌合初將者。前長行合經言。佛亦如是。為
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今頌經云。我等亦
如是一行是。


言次半頌頌合領中途等者。長行經言。而尋癈忘不
知不覺。今頌云。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


言後半頌頌合領為設化城者。長行經言。既得阿羅
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
不失。今頌經云。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


言初一頌頌合領滅化者。長行經言。今者世尊。覺悟
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作。非究竟滅。我久令
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
滅度。今頌。經云。今佛覺悟我一行是。


言後一頌頌明生歡喜者。長行經言。世尊我今乃知
實是菩薩。得授阿耨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今
頌經云。我今從佛聞受記莊嚴事一行是。


○授學無學人記品



言名高之輩者。即是富樓那五百千二百人。非名高
之輩。此品與記。章敬問。慶喜執日。豈非名高耶。答此
[031-0836a]
之二人。其實名高。約能誘。此二尊者。是化聲聞。引實
聲聞。但設所誘。不說能誘。二千即是非名高也。如前
品滿慈亦爾。不合向下根收。亦是約所誘記也。亦二
人慶喜執日。雖眾所知識。亦是高名。經就多人。名非
高名也。


言釋名者。正法華云。授阿難羅云決品。彼依二聖。此
約二千人。


言進習止滿者。戒定慧正為學體。進修習解有學義。
進習正滿。名無學。解無學義。瓚云。未圓巳滿眾也。通
此二義。為正。由定也。如何偏說定滿。不說於慧。答慧
滿不必定滿。若定滿必是慧滿。故偏舉之。


言一異二同者。謂前品總有三類。一滿慈。二陳如。三
五百。初之一人別名法明。名為一異。後之二類同名
普明。名為二同。


言非高名之輩等者。謂此品亦有三類。一阿難。二羅
睺。三二千聲聞。後之一類同名寶相。名一同。前之二
人名字各異。名二異。由此不同。分為二品。


言心念者。經言。而作是念。向來見鶖子四大聲聞五
百千二百總得授記。見賢思齊。引他況巳。所以中作
念希望。如來授記。即總念請也。


經言我等所歸者。意言我若歸餘外道。此分即無也。
只緣歸佛故。於此授記。亦應有分也。


言此述二人合等者。經言。阿難常為侍者。羅睺是佛
之子。聲聞之中。最親最近。不遇我等。二人合得授記。
[031-0836b]


言正申請者。解經若佛授阿耨等。更不說諸道理。直
顯請授記。嘉祥云。阿難請記。若不得有二種失。一者。
違其本願。二者。乖於眾望。蒙佛授記。有二種益。一即
遂其本願益。經言。若佛見至我願既滿。二不乖眾望
益。經言。眾望亦足。裼者昔同


言肉袒者。不著衣名肉袒。剝脫之義也。


言山海慧者。路云。准經意。俱喻智。疏釋。名高如山。智
深若海。不違經意。


言專擅者。獨也。擅者能也。


言此記因行者。理合先授因記。後授果記。此先即示
果。後令行因也。


經言常立勝幡者。金云。剎上有幡。高顯殊勝。此佛國
中功德殊勝。出過諸佛國土。由如剎上懸幡常高顯
殊勝。又言一對五欲戒為勝幡。二對苦惱慈悲為勝
幡。三對於邪論辨為勝幡也。如軍竪降幡。強立勝幡
也。


言此一因記者。長行經言。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
法藏。然後得阿耨菩提等。今頌經云。我今謂說等。


言初半頌名者。長行經言。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今頌云。號曰山海二
句是。


言一句土相者。長行經云。其土清淨。琉璃為地。今頌
云。其土清淨。


言一句國者。長行經言。國名常立勝幡。今頌云。名常
[031-0836c]
立勝幡。


言半頌利益者。長行經言。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
諸菩薩等。令成阿耨菩提等。今頌云。教化諸菩薩二
句等。


言半頌讚嘆者。長行經言。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
佛。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等。諸佛如來所共讚嘆。稱
其功德。今頌云。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


言二頌住壽者。長行經言。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
僧祗劫。若人於無量千萬億劫中。算數挍計。不得知。
據此報佛壽命。所以雜發意。於此生疑也。今頌云。壽
命無量二頌等是。


言利益眾疑等者。解經如恒河沙等一頌也。長行先
果記。後因記。今頌中先因記。後果記也。長行七。頌文
准六。不述劫名也。


言眾生者。經言。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等者。初發信
心菩薩。頓悟凡夫少菩薩也。問列眾處不說。此從何
來。若是列眾了向後來。靈山說法。聽眾不一。先來先
聽。後來者後聞。亦是阿難授記。便作此疑。父敭云。是
前來列眾處。萬二千人中。更有八千个學。初發大乘。
名新發意菩薩。問爭解作此疑。答嘉祥云。欲發阿難
往事。佛加被生疑也。


經云咸作是念等者。疑意言。我尚不聞文殊普賢彌
勒等授爾許大人記。名高如山。智深若海。世間最高
不過山。最深不過海。此佛德量過於山。壽命無量千
[031-0837a]
萬阿僧祗劫。正法倍壽。像法倍正法。有何因緣而諸
聲聞得如是決。就聲聞中。無學尚自不得前來記。以
何因緣阿難有學得如是記。莫是世尊親情便與大
人記。恐衝悞著人。不能說名字。所以總言聲聞。意在
於此。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莫將阿難
作見在眼者。一緣我有幻。凡得無學果者。不得親近
於佛。所以阿難不證無學。二百發願。願常與佛為侍
者。所以士居有學。


言此初也等。初說始因也。若論往行。我與阿難等。於
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菩提心。言等者。彼空王佛所
餘發心人。言空王佛者。乍觀經文勢。言於空王佛時。
似配三大劫最初佛。若准俱舍筭。只是三大劫內。中
間所逢佛。不是最初也。


言逆次逢者。從果向因論也。相好初逢勝觀佛。第三
劫初入八地。逢燃燈佛。第二劫初初地。逢寶髻佛。最
初第一劫初。初作凡夫。逢釋迦牟尼佛上逆配。若順配。
即劫初逢釋迦牟尼。第二逢寶髻佛。第三劫初逢燈
明。相好劫初。逢勝觀佛。即毗婆尸佛也。


言此陳後行者。世尊道。若論往行。早時即合成佛。我
與阿難。於空王佛所。同時發心。我緣精進。疾得菩提。


阿難多聞。猶在有學。如捔走疾者為先也。其本願下
結得記。乍觀經文。言阿難常樂多聞。此意說過去同
時發心。各據一行勝也。我意樂精進。速取菩提。阿難
意樂多聞。願為侍法藏。所以未得成佛也。以經文勢
[031-0837b]
似說精進勝多聞劣。


言故華嚴等者。疏主向下引華嚴經。順此處經。多聞
捨無義。生死惡法名無義理故。即由多聞。能捨生死
惡法無義之法也。


言化不定者。非是不定性。但是教化方便。名不定。


言然諸佛因行等者。解經中其本願如是。意言發心
既等。成佛應齊。但以願力不同。故與授記。


言此經家敘證者。但是結集人敘出過。後唱頌文。方
是因說。諸抄云。阿難事佛。有四種願。一不欲著佛衣。
二不欲喫佛殘食。三不欲隨佛受別請。四二十年前
不聞之教。再請佛為說也。


言示化為侍者。經既言。方便為侍者。信知是應化也。


言以足踐之者。足所履踐。因中持七支戒。果位蹈七
寶華也。問羅睺既得無學果。受變易身。如何與未來
為佛長子。答皆化現也。


經言亦為此佛者。為由與也。去呼也。


言佛有三子者。第一善星。第二憂婆摩那。第三羅睺。
若望善星為長。羅云即小。今云長子者。若不出家。堪
承的繼嗣。立長子也。


言此後二者。解經言。羅睺羅密行等二頌也。羅睺未
出家時。極是兇猛。出家巳後。常於夜中眾僧眠後。盜
除糞穢。而遠送之。此之密意。唯佛能知。故名為密。謨
問密即不知。知即不密。如何言密行。答行行之時。人
不得他意。故名密。又復佛具一切智。今佛言之。故不
[031-0837c]
可例也。


言西方時有見者。西域記第六末說。俱尸那揭羅國。
分舍利。起窣堵波。西南行二百餘里。至大邑聚落。有
波羅門。豪貴巨富。敬崇三寶。接其居側。建立僧房。眾
僧往來。罄心供養。其後賞迦王毀壞佛教。眾僧絕侶。
而婆羅門懇惻。經行之次。一沙門尨眉晧髻。杖鍚而
來。婆羅門馳往迎之。備諸供養。且以淳乳。煑粥進焉。
沙門受巳。纔一嚌齒。便即到鉢。沈吟長息。婆羅門食
訖而問曰。大德慧利隨緣。幸見臨顧。為夕不安耶。粥
無味耶。沙門告曰。吾悲眾生薄祐。然談不容易。事或
置疑。必欲得聞。今當略說。昔者佛在竹林精舍。我常
侍從。俯清流而滌器。或臨碧澗以浴身。或以澡漱。或
以器盛。嗟乎今淳乳。不及古之談水。此乃人天福減。
使之然也。婆羅門曰。然則大德乃親見佛耶。沙門曰。
汝豈不聞佛子羅睺羅我身是也。為護正法。未入涅
槃。說是語巳。忽然不見。婆羅門乃以所止之處。方塗
香泥洒掃。像設儀肅然。其敬如在也。


言柔軟者。四十年前法執剛強之心。誰人共得語。今
日貪心令下意徒我授記。所以其意柔軟。


言清淨者。迴心向大。捨法執故。寂然清淨也。


言一心者。四十年前於大生疑。於小起執。今日專意
修大乘行。名一心也。


言阿難答者。經言。唯然巳見。實二千人。有如是事。


言一名同等者。同名寶相。二千人成佛了。壽命國土
[031-0838a]
眷屬一切同也。


言一頌標者。長行經言。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
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今頌言。是二千聲聞。
是也。


言一頌因者。長行經言。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
世界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今頌經云。所供
養諸佛。一行是也。


言一頌標名同者。長行經言。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
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等。今頌經言。各於
十方國。一頌是。


言一頌名土等同者。長行經言。壽命一劫。國土莊嚴。
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今頌經言。皆名為寶
相。一行是也。


言二千喜領者。如甘露見灌者。其二千人得記。由如
甘露灌注身心也。


○法師品



言次八品等者。意取十九品。為正宗也。所以先言八
品。


言前信解品者。意證八品為正宗。說一乘處。即是正
宗。捨權取實。有授記處。即是一乘。說蓮華出水開敷。
即是一乘。盡在八品中說也。從此更不說一乘。故以
八品為正宗。


言此品又云開等者。路問云。法師品中引文證正宗
者。即合取九品為正宗。何云八品。答此讚前八品開
[031-0838b]
方便門。顯真實相。不是說此品之中開方便門顯真
實相。且如方便品云。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等。
是開方便門。究竟令得一切種智。名真實相。第二第
三周准此說。


言逗二乘者。逗者。謨云。切云逗住止義。令二乘於大
乘中住。不餘處去。名住止義也。二亦是逗易義。易却
二乘心。至大乘心。如將一修繩從頭易至尾。俗言逗
也。


言雖此品及持者。問既無說權實及授記處。便非正
宗。此品及持品既有授記。何非正宗。答疏言雖此品
等。微由少也。


言因言總記等者。路云。此品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
士。擬嘆二種法師去。所以先與四眾八部授記。故名
因言。世尊說正宗了。既有四眾。即令持經流行法華。
兩類尼眾憂色而視如來。不肯於經。佛告云。將無謂
我。不與汝授記。法師品初。巳授記了。若欲得別說名
號國土。亦更與汝說。故名因言與說。因言總記。是第
一義。更不說一乘。是等第二義。法師品中但是因言
與。更不說一乘。非正宗収也。勸持品中因觀持經。與
尼眾授記。更不說一乘。非正宗收。


言初之四品讚重等者。初二品讚法讚人。可尊可重。
後持品一品。令生喜仰。


言次七品覺行者。安樂至不輕品。


言正行助行者。三說。一安樂一品是正行。餘六品是
[031-0838c]
助行。二云。隨喜一品助行。餘六品是正行。三云。安樂
一品是所行。餘六品是能行。能行中隨喜一品是助
行。餘五品是正行也。第三解為勝也。


言後之八品付受等者。神力品名示相。屬累品名付
屬。藥王品至普賢品。皆稟命行故。


言亦即三周者。不是此處。配他正宗分中三周。此流
通分中自百三周道理。初四品讚重為一周。次七品
學行為二周。後八品付受為三周。周即周備周圓。名
周也。非同前遍義名周也。


言餘經流通者。如涅槃經。並無流通分。問云華嚴八
十卷。但有末後頌。剎塵心念可數知等。以為流通分。
金剛經言一切有為等。是流通。維摩經末後一品為
流通耶。問何故問答不入解妨中。明向來意中問答
者。此對一切經論多少解妨。但論當品也。然入解妨
中。亦得無失也。


言又化大機易可者。且如華嚴經。唯為頓發大心者。
所以流通久。此經化迴心類。稍難信解故。流通多也。
不見前來化三根迴甚難。但是於中化迴心道理。聲
聞作佛。傍人聞巳。難信難解也。


言初三品讚重等者。法師品雙讚人法。寶塔品偏讚
法。提婆品偏讚人。合此三品。名為讚重。勸持品名流
通。


言若人若法者。初一長行一頌讚人法師。後一長行
一頌讚法法師。若人若法向上。俱可尊重。法上可軌。
[031-0839a]
人上可摸。或可人法向上。但可軌摸解勝也。


言歎人者。經言。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常毀
罵佛云云


言美法者。經言。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
中法華最第一。


言勸慕者。經言。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
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佛欲以法華經付囑有在。語勸也。提婆品經言。爾時
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
華經。無有解倦。乃至以身而為床座等。身觀也。持品
名持行。二萬菩薩此方持。


言科判四品者。意道紀國科正宗中四品。與慈恩流
通中科。道理不別也。


言論中有七喻三平等。是正文。十無上是殘文。前九
上名上殘。上殘中有文殘。若第十無上。即是前九無
上之殘。其第十無上名下殘。下殘中亦有文殘義殘。
然第十無上中有法力。攝諸品盡。總名下殘。故說法
師品。是持力所攝。其法師品即下殘中文殘攝。


言法力有五等者。一證力。即是分別品中十一位人
證。如經言。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
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乃至一生證初地
菩薩。名證力。二信力者。即是一位發心。如經言。復有
八世界微塵眾生皆發。至菩提心。即發信心也。三供
養力者。如經言。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
[031-0839b]
於虗空中。雨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億眾寶樹下
師子座上諸佛。四聞法力者。從分別品後。通隨喜品。
盡是聞法中收。此上四段經文。在兩品經中。俱告彌
勒。五讀誦持說者。即法師功德品告常精進。如經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
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意功德等。


言修行力有七者。一持力。攝三品。謂法師品通能持。
初一長行頌人法師也。安樂行品唯所持正身行正
語行。意離諸惡自利行。心修諸善利他行。持品唯能
持二萬菩薩此方持。四類聲聞他方持。八十萬億那
由他菩薩彼此俱持。二說力。神力品示現出廣長舌
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無數色光。三行苦行力。藥王
菩薩過去第一生燒身。第二生臂。四教化眾生行苦
行力。妙音品十八類身。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
說是經。五護眾生諸難力巳流通。觀品護未發心眾
生難。陀羅尼品護巳發心眾生難。六功德勝力。淨眼
二子迴邪見之父王。得當成之佛記。嘉祥云。古叟愚
而重華聖。文王邪號二子正。七護法力。謂普賢品等。


言持力有三者。問法師與安樂品。俱是其持。二品何
別。答法師品能所持。通凡聖八部等。若是安樂行品。
唯所持。唯說聖者。故二差別。又法師所持。是安樂行
品所持行。故二別也。


言上辨等。指前正宗未說能持所持。此巳下正是法
師品來意。
[031-0839c]


言可軌可持者。問何名為軌持義。答可軌。謂則令物
生解。可持。謂任持不捨自體。故名為法。


言可習可範者。問何名為師。答疏言可習等。法上習
學名師。人上可師範名師。師範義人法上有也。以彼
人法俱名為師也。


言故涅槃者。即證法師理為師也。問夫言師者。須有
言說。且如理上。既語言何名為師。答智證理時。有生
解義。亦名為師。


言遺教者。即證教為師也。


言能學法者可等者。問所學之法可名為法師。能學
之人何名法師。答疏言能學法等。諸大菩薩有法轉
化。眾生堪可習學。故稱範也。


言訓匠等。匠者有彫琢之功。如玉不琢不成器。玉若
得其匠彫匠琢。即成其器物。眾生身中有菩薩法寶
之玉。若無人法師訓誘彫琢菩薩法寶。無由得成。又
如巧匠能變金銀為種種環釧。法師亦爾。能導群物。
令成菩薩。


言義通為勝者。破古人故。言義通為勝也。


言答俱名法師者。意言佛前後總名法師。然就勝而
說。佛滅度後不對佛前。名法師。法師義即分明。


言此中多以者。問佛滅度後全名法師。更何用多。名
法師之語。既言多名法師。還應少分得名弟子耶。答
佛滅度後少分亦得。弟子對所持經。所持經為和尚。
能持經人亦得名弟子也。上來說佛滅度後法師。以
[031-0840a]
前來答中。言俱名法師。佛在佛後。二義皆取也。


言其現在得弟子者。即是佛在日受持經者。對佛名
弟子。對餘八部。亦名法師。即是持經四眾。對天龍等
餘不持經人。亦名法師也。


言然現得記者。即是疏解現在。法師疏有二意。一云。
然現得記。亦名法師者。證法師品初四眾八部佛前
得記持經。便名法師。二者。證舍利弗等是現在得記
人。未迴心前但名弟子。迴心巳得記持經。亦名法師。


言又以現在等者。問現在名法師。何故經文多說佛
滅度後耶。疏言。又以現在等。意言如來在日記威力。
正法嚴故易持。如來滅後。像法亂真。以難持故。得法
師名也。


言又現習學等者。攝云。影略言之。即取佛前可得記
弟子名影取。八部得弟子名。滅後人為法師。影取八
部。得法師名。若依此解弟子。即佛前八部。即滅後以
含前義故。故取佛前習學八部等。皆名弟子。影滅後
習學八。皆名弟子。滅後八部得名弟子。滅後八部得
名法師。影佛前八部。合名法師。問八部何名法師。答
人天有法。故名法。八部護法。故名法師。即十法行中
供養攝也。問滅後經文中。不說八部。何言滅後八部
名法師。答疏言等字。


言答雖標總稱等者。如十種色中聲香味觸。是色中
之別。為色之一法。是總即將稱便為別名也。


言無別能等者。且法師品人法師品人法師師師可
[031-0840b]
軌可持。名法師品。更無別功德能。但名法師。勸持品
兼有法師向上義。又加念慧二法。攝持功能。有別功
能。故別品名持品。約佛現在。法師義劣持義勝。但名
持品。其法師義劣持義勝但名持品其法師品多說
佛滅度後事。不對現在佛前。但名法師。不名持品。意
言有總能也。而無別也。如寶塔品有證法之能。天授
有無怨之別義等。今此但取人法二種。雙能利他說
法。總能為名。名無別能也。


經言爾時世尊因藥王告八萬等。從此巳下唯告菩
薩。不告聲聞。譬如用毒為藥。非大醫所不堪。流通分
中流行法華經。事須是大菩薩也。據此經文勢。似正
告藥王菩薩。因便告八萬大士。非此義也。佛意本來
擬與八部授記。將八部四眾及法華經。分付與八萬
菩薩。令教化所。正告八萬大士。因告藥王。問何故不
告觀音勢至等。偏告藥王。答緣藥王在會。過去燒身
燃臂持法華經行相。與此同。過去日月淨明德邊。第
一生燒身。第二生燃臂。獲得六根清淨。得現一切色
身三昧。又持品發願周旋。往返十方國土。不惜身命
持法華經。由斯義故。偏告藥王。不告餘者。因說者持
經之行因。便告其藥王故。名因者。因由所以也。


言辨中邊論等者。謂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
正開演。諷誦。思惟。修習。此十法通三乘有。一一行中
皆有四行。一自作。二教他。三讚嘆。四慶慰。慶者荷。慰
者慰喻。有喜即賀。有戚即慰喻也。
[031-0840c]


言今隨者。隨喜即讚也。


言舉一例者。問何故四親近行中經文。唯說隨喜。答
疏言舉一例餘等。略舉讚嘆一行。例餘三行。自作勸
他慶慰也。經言。聞妙法華經。若不能多。且於一偈。一
偈若不能。且於一句。此所觀境也。經言。乃至一念隨
喜者。乃至之中攝多念。此境少心多。心多是即多念。
多念隨意者。能緣心也。


言由小善根等者。問何不說持多名句得成佛耶。如
何。


句向上修善當得菩提耶。答疏言由小善根等。謨
云。月邊作出非尾反。切云。月未感日也。非此中義。今依
日邊作普佩反配同。切云。日向睹貌也。糅云。如日欲出時。
明相先起。此名曙色。東方動日未出。早能破暗。況出
扶桑辨日。日以喻智。雲以況悲。發心之初。不出悲智。
今者有人。但聞此經一句。即有成佛之勢。景者大也。
明也。雲霞始布者。如一斤雲子起。便能覆蔭草木。松
生一寸。即有凌虗之用。虗生三日。即有食牛之氣。龍
生七日。便合降華之能也。今取明義。肇者。治小反。初
也。


言喜一句者。問正行故不說。唯言隨喜。答疏言隨喜
一句等。意言一念隨喜。尚得菩提正行。行時成佛何
惑也。


經言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等者。明傍修行。法師隨
喜者。乃至之中攝多句偈。此境多心少也。今日不說
多句偈。此望佛名。不現前法師。
[031-0841a]


言正樂聽聞等者。舉一隨喜行。例餘眾行也。舉傍行
例餘六種正行。此舉初修分隨喜行。唱久修六種正
行大菩薩故。


言六法師者。經言。若復有人受持者。依久也。二讀。執
卷。三誦。皆久也。四解說。五書寫。


經言乃至一偈者。乃至二字。向上互處轉。乃至一偈
向上解說。乃至一偈向上書寫。巳上初列一五法師
訖。次下乃至明供養恭敬。敬視如佛巳下。第六加行
者。計成六種也。就第六供養行中。中有十二種者。經
言。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都標不為數也。種
種者。飲食臥具湯藥。名種種也。一華。二香。三瓔珞。四
末香。五塗香。六燒香。七繒。八蓋。九幡。十服。十一妓樂。
十二合掌恭敬。


言此明初五等者。料簡六行。前五法師於經一偈及
一卷。向上行供養行。


言於經一偈等者。問經文只言一卷向上供養一行。
何故疏主更一偈耶。答能攝偈亦不相妨。供養經卷
之時亦供養偈。


言其尊重者。尊重疏主加。


言前隨喜者。前唱之中隨喜。是語業。後唱供養行有
十二種中。敬視如佛。是意業。合掌恭敬。是身業。此二
名內財。


言餘是外財者。經言。種種供養巳下。是則供養也。


言十法師等者。明十法增減不同也。真諦解云。前七
[031-0841b]
但得於文。後思修二慧但得於義。正開演通得文義。
又初八聞慧。第九思慧。第十修慧。又前八中初三福
德得。次五智慧。又十中前七是能持人。正開演是能
說人。後思修二是能行人。能行但是自利。能說即利
他。能持通二利。


言受持者。金云。從他聞曰受。自心記錄曰持。披之曰
讀。闇詠稱折理曰開演。傳文曰書寫。餘易知也。


言此舉易等者。通妨。問既十種皆法師。何故經文但
言六種耶。答疏言此舉易行等。章敬云。但是舉六例。
顯餘四。不爾。絕他聽聞。豈難於開演諷誦耶。


言於經卷云等。問何故前五法師行。即說於經一偈。
後供養行。說於經一卷。偈與卷但不離經。何故前五
行。即言一偈。供養乃云一卷。豈於一偈而不供養耶。
答疏言於經卷等。牒也。正答疏互影故等。意言前於
一偈向上書寫受持。影取一卷向上五能書寫受持。
後於一卷向上供養。影取一偈向上亦能供養。又於
一偈書寫受持。影取兼能供養一卷。供養一卷之時。
影取兼能受持一偈也。


言輕重異者。供養一卷心重。舉重處說。且一卷一偈
供養。恐生輕心。故不說。一卷即重。故偏言之。若敬法
者。下至一偈。亦不惜身命。如半偈捨身等。今說初學
無隨心說。一偈難發供養心故。故言卷也。


言計位觀因者。經言。當知是人。巳曾供養十萬億佛。
既能於法華經一偈一卷向上。必是初地巳上菩薩。
[031-0841c]
名計位也。觀因者。過去巳曾供養十萬億諸佛。若論
供養一佛。尚自生於淨土。況供養十萬億佛耶。計此
多生供養佛。因位成就大願。不合於穢土生。合生彌
勒內院及西方淨土。以悲願願度眾生。生此人間也。


言顯是勝因者。即是彼脩行法行人。必得作佛。


言深佛等者。解經言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有二
義。一云。以者。諸人不合供養唯佛身等文。聞子建恨
不殺身。二云。應以者用也。供養佛。總以供養。此人得
受。何以妙達理故。


言能說此經等者。聖位菩薩也。不爾。如何經言當知
此人是大菩薩。


言或即凡夫等者。第二解也。初修十信巳前者。名新
發意。菩薩之名通三乘有。凡夫初修及二乘人。但名
菩薩。不得名大菩薩也。凡夫久修。名大菩薩。成就發
心菩薩簡異二乘及初學者。故名大菩薩。今既是學
大乘者。若非學大乘。何能廣分別。成就發心菩薩故。


言捨淨業果等者。經言。何況盡能種種供養等。持經
一句。功德尚得如此。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何況
一部盡能受持。更加種種供養者。據此持經之人。合
生淨土及諸天宮。往彼處為持經故。捨此諸淨業執。
生於惡世。佛滅度後。持法華經。


言智度論云等者。問爭知他持經之人是大菩薩。答
疏言智度論等。驗之即知也。


言如軍敗等者。凡夫與魔戰。擗在生死地。善心若間
[031-0842a]
斷。如同於悶絕。親族是諸佛。六返長觀見。妙法如鞭
杖。隱軫如發心。日夜勤聽聞。如於粥飯將息得平伏。
即是證菩薩。


言隱軫者。即時俗之教律也。


言般若論者。問何故聞大乘教。心生殷重。便得菩薩。
答以聞法勝故。如般若論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
提者。天親偈。受持法及說。不空於福德。化度云。福不
能獨趣菩提。兼智慧方能趣菩提。故名二能趣菩提
也。若唯法華經福不趣菩提。六能趣菩提。即六法行
福但感於有漏。生死畢竟不實故。不取福也。引此意
者。為持及說證此經。何況盡能持等也。


言非大菩薩者。前經說言生此惡世。而持經故。知是
大菩薩也。非如四類聲聞請他方持經。


言初明五可尊重者。意說於前六種法師中。有五可
尊敬事也。


言三業順佛等者。即一說者。為使。經言竊為一人。竊
者私竊。不為多人。故言一人。又不多說。乃至一句。當
知是人則如來使。一句尚為使。何況於大眾中。廣為
人說。諸抄問云何為一人說法。即為佛使。答若說乖
正理。縱為多人。誠非佛使。不因於此致出世故。若也
順正理善巧其說。雖為一人。實為佛使。能令所化至
究竟菩提故。大般若五百六十七云。前所說法隨順
法相。是名稱理。若諸所說。不相違法相。與法相應。能
入平等。顯現義理。名巧便說。由此故知。非諸說法者
[031-0842b]
皆不得名為使。如志公和尚。見都講唱經。起立合掌。
雲法師講得天龍八部皆來聽受。志公却笑云。舉經
一句便是佛勑。法師講。似寒盧咬狗。蚤五度十度咬。
無一迴著也。


言使者上呼史音同。為者被也。說者被佛使也。然佛出世
本意。為去呼眾生說此一乘。今者眾生順佛之心。業順
佛行莖音。名為佛使史音。語業順佛行。名為佛遣。身業順
佛行。名為行佛事也。三業皆順使故。經中使遣事三
字。並屬於佛也。下偈中言。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
疏意三業即屬眾生此說好


言又傳佛語者。第二解也。意言傳教之人。是佛之佛
人。與佛傳語也。為字平音此乃與佛傳。名佛使。能用佛
遣。遣交來行同於佛。名行佛事。疏中二解。皆三業順
佛也。


言毀者罪過佛者。經言。若有惡人等者。不善心者。意
業也。於一劫中。時長遠也。現於佛前。身業也。常毀罵
佛。語業也。三業長時罵佛。其罪尚輕。若惡人唯用語
業。暫時罵經之人。其罪甚重。


言惡世損多者。若有出家持此經時。若被惡人毀罵。
即退心種種惡。名損多也。


言大集經等者。疏中從淺至深。解經中說有一比丘。
不是持經人。乃是破比丘也。出佛身血罪輕。罵此破
戒比丘罪即重。此法華經毀罵佛即罪輕。毀持經人
罪重。今舉不持經戒上爾。況復持戒。罪不可說之也。
[031-0842c]


言若損害佛等者。問何故詈佛罪輕。罵持經人罪重。
答疏云若損害等。巳下四重解。且初不損二利者。如
人拳頭打樹木。拳頭自痛。樹木不痛。眾生罵佛。眾生
自得罪。佛元來二利不損。緣佛自利滿足。無可毀處。
又利他行毀譽不動。如須彌。毀與讚嘆。元來是一。所
以毀罵佛罪輕。凡夫毀罵不肯持經。自利行失。又令
他人不得聞經。利他行。所毀罵得罪重也。


言佛無愛憎者。二義也。佛住三念。怨親平等。雖復被
毀。不妨正化故。毀之罪輕。凡夫未離愛憎。若逢毀呰。
心即退悔。不能持經。經既不持。無由作佛。以斷三寶
種。故罪重也。


言又罵佛。為難三義也。且見佛金色三十二相。天龍
八部圍繞。發言罵詈。此事甚難。故說罪輕。若毀罵持
經凡夫。要罵即罵。此事易故。所以重誡令其勿作。故
說其罪過於罵佛也。


言又佛在時者。四勝劣義也。佛在時眾生根勝。有人
罵佛。餘人聞之不信。知是毀謗。不退善心。但損自身。
不損他人。所以罪輕。若佛滅後眾生根鈍。有人罵持
經者。餘人聞巳。皆悉退善心。即能罵之人。自他俱損。
所以得罪甚重也。


言大法光明者。佛為眾生說法。名大法光明。今滅菩
提心。便是滅大光明也。


言過五無間等者。五無間逆中。不毀壞一切佛法。所
以言過。此毀謗佛法。五無間中攝不得。罪過更重。此
[031-0843a]
約三乘通逆說也。若大乘別逆無間業中。有謗大乘
經業。若依小乘五逆。煞父等五。但大乘一逆收。設有
破壞小法罪。亦可轉減。若毀大乘能弘經人。法亦隨
絕。故罪重也。


言又佛滅後者。惡世中人不肯持經。設有持難得。所
以毀者過於罵佛。


言讀誦佛莊嚴者。問早晚得佛莊嚴。答有二外。一者。
現在持法華經。便具佛莊嚴。佛身莊嚴功德。皆在此
經。能持之人。受持佛身功德。便是具佛莊嚴相好也。
約此現在也。二約當來。今生持法華經。當來具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名得佛身功德莊嚴也。經言。則為如
來肩所荷擔者。一平音呼。為由被也。二平音呼。為由
作也。上經。


言勝鬘經說者。依勝鬘。去音。為由上也。經言。攝受正
法善男子。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唯有大地。持四重擔
也。四種眾生唯佛教化。餘人教化不得。發二乘心。取
二乘果。發大乘心。取大乘佛果菩提。此解如來與眾
生。作擔。般運四乘眾生各取自乘果。如來為眾生作
擔。故言則為如來。為由與也。持法華經人。與如來擔。


言不但持經者。能擔四生。我未持經前。交如來作擔。
般運於我。我今持經。報上如來劬勞。敢身得法華經
為擔。替如來般運四乘眾生送至佛果菩提。上依勝
鬘解說訖歟。


言亦為佛肩之所荷擔者。依當經解也。初平呼。為由
[031-0843b]
被也。佛將持法華人。向佛自家肩上坐著。名則為如
來肩所荷擔也。佛身在法華經教下。法華經詮二利
行。法華經是能詮。二利行是所詮。二利行便是如來
兩肩。如來二利行是兩肩。是所詮故在下。法華經是
能詮故在上。又經是所持在下。人是能持經之人。將
心緣教。印持教法。決定似向佛肩上坐。猶如父母拾
子坐。向肩上著。不嫌臰也。此同勝鬘經中。去音呼。


言佛所重者。出所以也。問將眾生肩上荷負是意也。
答疏言佛所重等。


言作義者。第二解也。即是為平音呼。為由為由作也。
佛作擔即作如來肩所荷。眾生肩上荷擔如來。持法
華經人。一能自持。二為他人說。即是二利之心。便是
眾生自家兩肩二利心上。安立佛果菩提。似佛身眾
生肩上坐相似。因能得果。名肩上荷擔如來。或眾生
二利心是兩肩也。心是兩肩也心持法華經教。教能
詮理。受持能詮教時。帶得所詮。所詮理中三身如來
功德。坐在教中也。持經者心專注文義。如坐佛向肩
上著相似。前解約教。二解約教。二解皆善。後說勝前。


言荷擔大菩提者。即佛身也。


言四在處應讚禮者。持經之人。人勝也。應合隨方敬
禮。如見白象駞徑。無問道俗。皆悉禮象也。今向上禮
者。禮其身中經也。


言四事供養者。房舍。飲食。臥具衣服。醫藥也。


言真實福田者。問羅漢之人乃名應供。前三果人上
[031-0843c]
名舉債。凡夫持經。豈成真實福田耶。答持經之人與
佛不殊。堪受供養。豈以小乘而相比擬。


經言人中上供者。上好精華飲食。名上供也。


經言應持天寶等者。天供養也。


言為撰者。亦是撰集之義也。


言此釋所以者。何都徵向前五唱經文。何以持經得
佛功德莊嚴。何以持經得佛肩之所荷擔。乃至天上
寶聚。應以奉獻。何以在處應讚禮。答緣是人歡喜說
法。不要長時聽受。須臾間聞之。即得阿耨菩提。所以
持經人勝故。得佛功德莊嚴。如來肩上荷負人天等
種種供養也。


言此法華最深密等者。緣前來經文頻告藥王。又下
經言。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乃至不可分布妄授與人。又藥王品言。藥王以此妙
法華經。付屬於汝。問此經即不付阿難。如何交他結
集。得成如是我聞義也。答結集藏記持憶念即得。若
教應根說教。用毒為藥。即不解。所以不付阿難也。交
持此經化聲聞。故付菩薩。


言譬如用毒等者。涅槃經言。亦名甘露。亦名毒藥。此
經亦復如是。若能受持。滅其重罪。即如甘露。毀謗即
墮無間地獄。即名毒藥。雪山有草。牛喫著成乳。蛇喫
成毒。如水能運舟。亦能覆舟。


言契真理者。問說法何故歡喜。答緣說法人言契真
理故歡喜。自得果故歡喜。又合他人聞。合地得果。故
[031-0844a]
歡喜也。問此唱無藥王言。何言付藥王。答下經言。佛
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億。巳說今
說當說。即是付也。


言總敘法師者。即別對佛前。及不對佛前。故言總也。


言初一頌得任運智者。經言。若欲住佛道二句者。古
經論言自然智。新經論云任運智。外道宗我自然故。
為簡此外道故。言任運智也。


言自然智者。即二空真理智也。智之性故。名自然智。
理性本有。不從修生。今由持經及供養任運。得名自
然也。


言後一頌得真等者。經言。一切種智慧。即智相。此分
二智。一切種智。後得智。慧之一字是根本智。此二頌
經文。前行供養持經人。得自然智。明知亦得一切種
智慧。若後行中明自持經及供養他持經者。得一切
種智慧。明知亦得自然智也。糅云。前行自然智是根
本智。後行一切種智慧是後得智。前解善。


言分為二智者。即一句經。分成二智也。


言於自然智者。但歡供養持經人。若更自受持得之
何惑也。


言初頌佛使者。經言。若有能受持等一頌。謨云。此頌
別敘師德。不述長行。長行佛使後文自有頌述也。


言次頌捨淨土者。長行云。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
於我滅度後。慜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今頌云。
諸有能受持一頌等。
[031-0844b]


言後頌隨願自在者。經言。當知是人。一頌中開出也。
意言十念成就。同九品以往生。持八戒齋。唯到龍華
三會。若持法華經。得自在受生也。


言一頌重說法者。長行經云。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
上寶聚。應以奉獻。今頌云。應以天華香一頌。是此述
長行第四段中事供養。


言若有戒足雖等者。問說法法師有戒。供養得福。若
破戒法師。供養得福否。答疏言若有戒是等。問何不
將人間寶供養。答即輕不堪用故。天上眾寶而為一
聚。而供養之。顯重於經也。


言一頌勸敬者。述前在處應敬禮。長行經言。隨所至
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今頌云。吾滅後惡世一頌等。


言一頌供養者。長行經言。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
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等。今頌云。上饌眾甘美
一頌等。


言一頌佛使者。長行經言。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
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
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大眾中。廣為人說。
今頌云。若能於後世一頌等。


言初二頌挍量罪者。長行經言。藥王。若有惡人。以不
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
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今頌云。若於一劫中二頌等。


言讚佛易等者。問何故讚嘆佛利益少。讚勸持經人
[031-0844c]
功德多耶。答疏言讚佛易等。讚佛易容心輕利少。若
讚持經者。有怨憎故。能讚之者。稍難故心重故。利多。


言自他有多少等者。讚佛唯得自利功德。毀時巳。不
滅。讚時亦不增。但是讚佛人。自家得功德也。若讚持
經人二利功德多。持經者身中功德。日日增長。自利
也。傍人聞經。功德增長。名利他也。


言此以聞法挍量者。經言。於八十億劫等者。以財供
養福德劣。於須臾聞之經。經功德即是法供養也。問
讚受持經。豈不增執法病耶。答依言起執。諸教共呵。
假喻詮旨。眾聖同許。誰人入不由戶。故菩薩藏經言。
如人入暗室。覆蔽終難見。雖有眾色像。非明不能見。
諸有人內具諸明解。不聞於正法。善惡何能曉。多聞
能解了。多聞不造惡。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善既
增長。聞了能增長慧。慧能證清淨也。


言大段顯法勝等者。經言。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緣上句有諸字。下句便改
作此字。言此經。即是指經也。大有人難此經文。問此
頌文勢。乍似述法。法師如何明人法師處。說法法師
耶。答因法故方顯人法師。所以疏言。顯法勝故人成
可尊。


言初法難信解者。經言。我所說經典至難勝解者。世
尊道。我四十年來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巳說者。安
圓云。今生鹿園。成道巳後。靈山會前。總名巳說。靈山
會上說無量義及法華等。總經世尊長夜守護。從昔
[031-0845a]
巳來。未曾顯說。十六王子時亦說。二萬佛時亦說。只
是從昔四十年前未曾顯說。四十年前賴知不說怜。
到靈山會上。便有五千之人。拂席起去。我上爾。況佛
滅後也。


言此明由法其人者。經言。藥王當知。如來滅後等者。
為字去音訓與也。今既受持六種法師。總是如來真子。
方得衣覆。不唯空釋迦佛。兼得他現在諸佛護念故
經了


言柔和忍辱者。慚愧為衣服。有二義。一御捍風霜。二
遮形醜。故名為衣。柔和故三業皆柔。外離麤獷。嗔拳
不折。笑面惡境不[仁-二+儿/又]也。忍辱有二。一耐怨害忍。惡事
能容。安受苦忍。忍受寒熱毀罵等境。有此御捍之義。
名衣。有慚愧故。羞恥過罪。能遮形醜。名內。有忍辱故。
遮毀辱之風霜。名外也。問持經之人自具柔和慚愧。
何名佛以衣覆之耶。答柔和忍辱慚愧。是佛佛身上
功德。功德具在經中。佛教眾生持經。得佛功德。因佛
與故。亦名為與。


言二佛護念等者。問持經人因何得佛衣覆。又得他
方佛護念耶。答疏言三有大信三歸五戒得人身果。
信十善八戒得生天果。信行六種法師修行法華經
得成佛果。及志願力也。志力者。誓求佛果。形枯命消。
修不退轉。


言有善根者。善根力也。即信進念定慧也。或無貪等
也。
[031-0845b]


言佛共宿等者。嘉祥云。一乘之理。是佛栖止之處。弘
經之人亦住其中。故言共宿。又慈悲名舍者。悲心是
佛住。名宿。能持經人有慈悲。與佛同住慈悲。故名共
宿。或持經人與如來同住大乘教舍。故言共宿。章敬
云。慈悲心即是法華經利他舍。思空勝義舍。維摩經
自利舍也。


言佛教被心者。眾生心為頭也。教是如來手。教被於
心。如手摩頭也。


言佛所記別者。依維摩解也。記別即攝受。攝受事須
摩頭。摩頭即是受記。故攝受義。解摩頭。經言。則為如
來。為為字平聲呼。訓為得也。


言標中有五處等者。經言。藥王在在處處等者。謂三
世處處即十方。若說處若讀處。乃至住。名今說。此散
席巳後。直至金棺掩後。總名當說。金云。從十六王子
二萬佛時。至今生以前。名巳說。今生鹿野。後至涅槃
會。名今說。當來無量百千返身更說經。名當說。於此
二種三時之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言令捨權以等者。問此經有何道理。獨名難信難解。
答疏言令捨權以等。長者宅內唱三車出門。唯得牛
車。說三不得三。說三唯得一。法華會前大小乘法。其
意易信。法華會後三一巳會。其義難解。莫若此經。初
開方便之門。後示真實之相。說昔三而為一。轉舊果
為今因。彼法難排。此道難進。理難信解故。故言難信
解也。
[031-0845c]


言無生而有生者。二乘無學諸惑巳。巳得無生。知苦
集都盡。不能招生感果。故名無生。今令二乘捨權就
實。迴心向大。更有一重變易生死。趣三大劫生。名為
有生。世尊四十年來向他說。我生巳盡。不受後有。誰
知更有生死。如似燋[穀-一/禾+釆]生牙。揚枯生荑。枯木生華。寒
[厂@火]再煖。烏頭帶白。故難信難解。道理幽玄。繞三乘為
一會。昔果為今因。迂會方證。三生六十劫。或四生一
百劫修行。方得小乘。又迴心向大。經八六四二萬十
千劫。至十信初心。然後經三大劫修行。方至佛果。故
名難信解也。或可難信。約教理幽玄也。難解約證入
真理。親得之貌。即是顯一大劫方證故。故言難解。解
證入也。


言下勿妄宣傳等者。世尊告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
之藏。秘者秘密。如王幽印。五千在座即不說。謂之秘。
三乘總統為一乘。謂之要。包真攝俗。蘊實籠權。謂之
藏。譬如輪王妙寶不可以呈示於凡庶之人。謂之秘
藏。含藏法身報身有為無為萬德。藏秘藏也。


經言不可分布妄授等者。誡令揀擇根性也。不得與
鈍根人說。須是利根人智慧者求佛道。乃可為說。


佛言佛常自守等者。如律師瓶鉢杖等。過與童子小
師。唯有三衣。隨身自持也。不妨有教空教還令聲聞
緣覺唯有妙蓮華處。等皆應起七寶塔。塔成之後。不
須復安舍利。但著經卷。何以故。此中以有如來全身
舍利。全身舍利不是碎身指節等。
[031-0846a]


言十法行中等者。問十法行處。何不總說。唯說行四
行也。答疏言十法行中等。四處是行。餘六法行處也。
問何故處有五處。及至與十法行對勘即四處。不言
經卷住處耶。答住處不是十法行。十法行中無經卷
住處也。


言明理智二等者。解經全身舍利也。一唯法身名全。
二唯報身亦名全。今法報二身雙具名全上名標也


言由此返照等者。返明前義也。意明今此讀誦經卷
等處。即有法報二身之舍利也。理事皆攝盡也。


言是以佛教造等者。佛教書偈也。問所詮理既法身
舍利。未審能詮教得名舍利不。答舍利有二。一者。法
身舍利。二者。偈法舍利。今此引偈證法身舍利。故浴
像功德云。爾時世尊為清淨慧菩薩說。舍利有二種。
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偈舍利。即說偈言。諸法從緣
起。苦諦。如來說是因。集諦。彼法因緣盡。滅諦。是大沙
門說。道諦。路府問今言書偈。即合書本無生滅偈。何
故書諸法從生等四諦耶。答意取四諦中滅諦理。以
證法身舍利。


言無量義者。此上浴像無量義二經。證法身名舍利
也。


言准金光明者。最勝王經證法身舍利。喚如來智為
法身。是即四智菩提名法身。化度云。雙證也。如來智
即能證智。報身也。如來即法身也。


言由此人成法師等者。人近勝法。人成其德也。經言
[031-0846b]
若人得見此塔等者。便是將心趣向。漸漸近塔。當知
是人阿耨菩提。即是漸漸近十信菩薩也。


言見聞此經善行等者。經言藥王。若有人在家出家
等者。若是入劫巳去。修菩薩道。依聞思修修行。是正
修。所修是加行善出世善。不依三慧修行。縱得善是
福分。福分善望佛果菩提。未是正修也。故名未善行
菩薩道。此是聞經得入十信。依聞思修三慧修行。望
佛果菩提。為正因也。


言故知說思等者。即是三慧名正因也。三慧中若真
取聞慧。由未是正因。不名善行。兼取思修。方名善行。
又云。受持餘經。不名善行。受持此經法華。方名善行。


言若聞是等者。經言。其有眾生求佛。至菩提者。紀國
云。若見者。目[門@死]金文。為之見。若聞者。耳聽王響謂之
聞。信者審教決定。解者於理通達名解。解巳即能受
持也。


經言得近菩提。是初地菩薩。


言此喻也者。經言。藥王譬如有人者。求佛道人也。於
生死中。被苦火所逼。所以稱偈。疲極道長。所以稱乏。
既乏偈。所以求水。水是佛性清淨涅槃不死之甘露也。


言高原者。紀國云。二乘教為原。去水遠故。法華經教
如下澤。以近水故。章敬云。佛法為高原。外道教為平
川。此解但依地之高下。不就水之淺。不爾。平川翻為
近水。疏意總望三乘佛法。名高原。出過外道教及生
死之地也。如世間穿井。事須得作具。此經亦爾。欲擬
[031-0846c]
穿三乘佛法高原。事須得妙慧為先。三業為作具。
身業供養。口業讚嘆。意業思惟。初穿著乾土。去水甚
遠。全無水勢分。次穿至濕。漸漸近水。經言。施功不巳。
轉見濕土。二乘中間著大般若空教。名施功不巳。空
教大乘含於空理。漸漸有佛性水之勢分。如轉見濕
土。後穿到泥。泥中有水。水從泥裏得。如聞法華經教。
教中有佛性水。教如泥。水如佛性。穿井若到泥。泥中
必得水。若聞法華經。決定得菩提。所以經言。聞巳信
解受持者。當知是近阿耨等消經


言論云喻性者。即法華論也。


言初地菩提者。問佛性菩提五種菩提是何菩提。答
疏言初地菩提也。


言高原者。水出高原。所以穿之。


言廣平曰原者。亦洲名。在漢平縣。高而廣平曰原也。


言出過眾道者。外道之教名眾道。佛法出過之上。名
先也。


言難可登陟者。即是難可昇進。說為高原也。


言外道之教者。即平川之內出高原。即於外道生死
法中立佛法。離三界外無施化處故。如原。此不離平
川也。


言鑿者鏨也者蠶音同。亦云鏨鑱去音。若取鏨音。即是能
造作之具。䥫橛子。若取所穿鑿。即須鏨蠶音呼。所穿鑿
之孔穴。名鏨。今取所穿。為正。


言以妙慧為先等者。問欲擬穿鑒。用何法為先耶。答
[031-0847a]
疏言以妙慧為先等。者問欲擬穿鑿用何法為先耶
答疏言以妙慧為先等身業恭敬供養。口業稱讚大
乘。意業思擇法義。此三業名作具。簡擇推求。即正是
妙慧穿鑿之義。精進是鑿刃。刃頭利若銅鑿必得水。
三業有精進。所行所悉皆成也。


言二利不息者。問如何二乘有二利行。答分有也。更
聞般若漸行二利。論云。受持此經。得佛性水。此顯乾
土。是濕土因。濕土是泥因。泥是水因。二乘有教。是空
教因。空教與中道大乘為因也。


言空教為疎者。將大乘理智佛果菩提。名新乘。有教
是空教因。名疎也。


言此標也等者。合說也。


經言菩薩亦復如是等者。即合得乏之人也。未聞者
未得之。未解者未思之。未能修習者未修之。聞法華
但聞小教。是人去佛道尚遠。


言此釋所由等者。徵前唱意。何故未思惟脩習。去菩
提遠。何故思惟修習去菩提近耶。答緣一切菩薩阿
耨菩提法。皆屬此經。若果若理若事。菩提涅槃一切
總有。故言皆屬也。此經言開方便門者。於一乘道。隨
宜說三。名開方便門。雖示真實相。雖示種種道。其實
為一乘故。名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者。能詮也。深固
幽遠者。三無數劫修得來故。言深而復遠也。


言無人能到者。二乘不知。菩薩不測也。


言而為開示者。為字去音為由與也。
[031-0847b]


言有近正因等者。解經言皆屬此經也。謨云。一乘教
理行果四法中。教行果為因□近因。教為遠因謗因
也。即是大門中正門。若人天及二乘教理行果迴心
向大。並與佛果菩提。為遠因傍因也。即是大門中正
門若人天及二乘教理行果迴心向大並與佛果菩
提為遠因傍因也即是側門小門。言五種智即性相
境伴因也。


言由經得故等者。一乘教行也。此經攝故者。二乘教
行也。二乘教行。但是經攝。不是佛果正因也。


言開方便門者。即攝遠因傍因。昔說二乘教理行果。


言顯真實相者。即攝近因正因。


言今說一乘等者。一切權實道理。此皆攝盡也。


言又深固等者。解經藏幽遠也。一切菩薩定性不定
性頓悟權教。佛所藏秘也。


言如王齒印者。阿育經說。無憂王太子號法益。後母
憎嫉。於王讒說。遂擯他國。其王將齒為印書。遂語子。
若得我齒印。即真信。如無齒印。非是我書。王使齒印。
以付王子。即便令出。王子去後。後母憎心猶百未阿。
便伺侯王睡。單取王齒大少齊等作印。印盡令遣。排
出王子眼睛將歸。王子得勅。便排眼睛。付分使人。廣
說如經。齒印非餘人物。今顯法華經唯佛有也。


言幽遠者。入劫修因名。妙智證故名幽也。


言聞經驚疑新學見慢者。此科文意。總據實令別。云
新學驚疑。聲聞具慢也。
[031-0847c]


言初聞便驚等者。菩薩聲聞總疑。於中行相各別。菩
薩聞之思起疑惑。聲聞聞之起增上慢。此兩類盡是
凡夫也。性於修行。名怖畏也。


言未入三位者。有云。未入三僧祇劫位。惑未入十住
十行十迴向三賢位。惑未入大乘。各三位大乘三賢
位。小五停心觀別相。今觀名三位也。中意只是未入
三乘位。增上慢人未入小乘位。小菩薩未入大乘位。
盡是十信巳前凡夫。此唱經中兩介為字。訓作也是
也。


言此問也者。經言。藥王若有善男。至云何應說者。世
尊共藥王菩薩商量。我在世。不要汝憂。我若滅度。汝
將法華經。為他人說。如何交他修行。


言初標者。經中答云。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斯
經也。


言此釋也者。又被藥王問言。云何名如來室。佛答藥
王言。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是等。


言恒常安處等者。解室義也。佛以慈悲心名室。佛心
栖止慈悲也。


言維摩經云等者。對明同異。維摩以真如理為舍。智
安處故。自利舍也。維摩經言。慈悲心為女。生父家。不
紹父族。出嫁異性。生子紹宗。菩薩慧悲亦復如是。生
無明家。棄無明族。嫁如來家。受佛護念。繼如來種也。


言此明於事者。即指此品此也。明於事事上說語。以
覆陰眾生究竟。安處慈悲為舍。即利他舍也。
[031-0848a]


言前第二卷者。將法師品。與窮子喻品。辨同異也。彼
信解品盡是教舍。空教大乘城。中道大乘為舍。舍在
城裏。中道在空教之內故。名中外相。以對城立舍也。
此品以慈心是行舍。眾生持經。事須先起慈。名入如
來室。疏云。中外相形者。前慧悲外舍故。以中道為內
舍。此以慈悲外利他故。形中道理名外也。


言心行調順堪等者。解衣義也。柔和者心行調順。忍
辱者堪耐勞怨害。由忍辱故。苦逼能受。


言外物不假者。由安彼忍外違順境。不能動故。故言
不得也。


言耐怨害等者。由柔和故配耐怨害。忍故配安受苦
忍也。化度云。耐怨害以無嗔為體。安受苦忍以精進
為體。又耐怨害忍對人境。安受苦忍對總境寒熱等。
衣則能御寒熱。由三業柔和忍辱。御得毀罵之風霜。
故喻如衣服。


言祟賢善根等者。問無垢稱經。慚愧為衣服。此經何
故不取。答彼是三乘人通行故。慚愧為衣服。祟重賢
善。拒惡法也。此經是大乘人別行也。取和忍辱。為衣
服也。


言又柔和之體者。即慚愧故。慚愧是體。兩柔和是用。
先由有慚愧。後方起柔和。後解兩法不別。


言安身心於空境等者。解安坐義也。經言如來座者。
一切法空是。修六度時。教化說法時。而觀三事。都無
所有。不見自身為能化。不見所度有情。不見中間有
[031-0848b]
所說法。三事皆空。名莽然。莾然者曠蕩虗六升無礙
之貌。即是二空理也。莾音摸朗反。廣大貌也。


言維摩以四靜慮等者。維摩經以四禪定為床。約智
所依處。智所生處以四禪定為床。此經約智所緣。智
所依。以法空為床。


言大慈悲即有者。此結前慈悲心為室。夫慈悲度眾
生。事須當情觀眾生作有。然後拔苦與樂也。


言衣座二空觀者。柔和忍辱衣。事須不見有眾生當
情觀眾生作空。方能忍得。安國云。衣是生空。座是法
空。二種別也。問衣鉢如何言空。答若不觀空。怨親相
立。無由起忍故。今作空觀。二忍乃成。問大慈悲有觀。
衣座即空。即此皆空。慈悲寧有。答意顯有空雙運。不
唯著空。若不觀有。當何度。又復小執故名空。不妄法
體故名有。但除其執也。


言一令化人等者。世尊告藥王。汝與我依前三種觀
門。流通此經。莫愁聽人。若也無聽。我於餘國。遣化人
聽來。亦遣四眾聽來。亦遣天龍八部來聽。


言此令得見及不妄者。世尊告藥王。審知與聽。我亦
數數看汝來。一則數數見我身。二則令汝向人天大
眾中說法。忽有忘失句逗文字。呼喚不著。我還教汝。
令得具足。逗音徒鬪反逗留也。亦是住止義。竇人姓也。
亦是繹義亦音。尋繹之義。姓捨繩頭。繹至於繩尾呼。繹
亦竇。切云。繹者理也。簡要云。繹者。謂句尋繹諸義理
故。呼句為竇也。經中作逗字為正。說文。逗音又句反。
[031-0848c]
亦有疏言。說文云句也。


言此初也者。初一頌述難信解。長行經言。爾時佛復
告藥王。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巳說今說當說。而
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
要之藏。不可分布妄受與人。今頌云。欲捨諸懈怠一
行等。乍觀文勢。似聽法華經。是捨懈怠緣也。由聽法
華經。方捨得懈怠。今此義也。若有人欲捨懈怠聽經
去。應交莫聽餘經。事須聽法華經。問何以故。答出所
以。一緣此經中說精進與懈怠人想應。二緣是經難
得聞。信受者亦難。


言一頌半喻者。長行經言。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
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上遠。施功不巳。遂漸
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今頌云。如人渴須水一行
半等。頌中准加燥字。餘文同。


言此二頌半合等。長行經言。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
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菩提上
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菩提。今頌云。
藥王當知二行半等。


言此初有二者。一頌半標教。長行經云。是善男子善
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
廣說斯經。今頌云。若人說此經一行半是。


言一頌釋之者。長行經言。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
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
空是。今頌云。大慈悲為室一行是。
[031-0849a]


言此初二也者。初一頌行忍者。經言。若說此經時一
行是。次三頌明我在餘國。令化四眾供養聽法者。長
行經言。亦遣化比丘尼等。聽其說法。今頌云。我千萬
億土現淨堅固身三行是。問遣化人為聽法集眾。有
何所以。答略有三意。一供養法師。二引實人。三護法
師。罣礙者盡音字書云。網礙也。若作卦音錯也。


○寶塔品



言論為除三種等者。所治之病。但是無煩惱人。是羅
漢身。此身中於三種法上。而起染慢故。合名三種染
慢也。法華會前未迴心不名染。是無記性。迴心巳去
名染。此染慢體是所知障。


言三慢者。一信種種者。加信化城不滅。羊鹿實登。三
乘五乘。有差別技。其實理乘體有異。所以藥草喻品
破執乘同。然於經宗即不符順。若言實有三乘異者。
如何二乘聲聞二乘總得授記成佛。故知唯取一乘。
無三乘五乘差別也。


言二信生死涅槃者。二乘之人厭苦忻涅槃。執生死
喧囂。涅槃寂靜。執此二異。定不平等。佛觀生死涅槃
本來平等。若不平等。如何多寶如來巳出生死。却入
涅槃。巳成得涅槃。不合却入生死。故知離世間外無
別異。離苦外無別世間。喧寂不二。故言平等。


言三信彼此身等者。此佛不是彼佛。彼佛不是此佛。
為此說身平等。多究證經來。攝總證經來。表佛身平
等也。
[031-0849b]


言一乘平等者。下明能救之方也。如前巳說。即指前。
但是與聲聞授記。總名巳說。唯有大乘。無二乘故。


言二為除信生死等者。有抄云。指兩佛同塔坐。釋迦
現在佛。多寶入涅槃佛。二佛同塔坐。死涅槃平等。此
解正是身平等。若向釋迦身說。生死涅槃平等。即似
損減佛法。疏主所以指文處別。爾時佛前有七寶塔。
從地涌。住在空中。證涅槃。此文是。意言若涅槃與世
間別者。入涅槃巳不應現身。故知離世間外無別涅
槃。涅槃同世間作寂世間涅槃作喧。喧寂不二故。意
遣執別之心。即法執故遣彼此。是非也。今言平等故
破執也。若執二別。即滯生死及二乘也。顯不信意也。


言三為除彼此身等者。此中兩義。初約多寶望分身。
且粗依多寶佛。解身平等故。不多佛證經。多寶佛證
耶。答多寶佛一身。即攝一切佛身。以法性真如同故。
此佛他佛。若法身理別。不妨多寶與諸佛別。所依法
性平等無二故。多寶一佛攝一切佛來時。十方佛總
來。論云略者。一佛證經攝一切佛。名略。此論文不是
此間解身平等文。乃是清淨國土十義中第一義也
上論文


言又顯自他身等者。第二解。望分身解。即言分身即
是釋迦佛。一佛分出十方分身佛。十方分身佛即是
釋迦身平等。自他者。涅槃疏言。又顯自他身者差別
故。此二句論文即第九同座。


言十方分身等者。疏解也。即第六義無量佛。亦攝第
[031-0849c]
八多寶。下言表三身佛皆為成一大事。亦表三乘同
坐一乘床也。


言由後二義者。即是二平等。十無上也上來三平等來意


言二者論云者。論家以十無上為來意。十無中第五
示現清淨國土。第一寶塔名為清淨國土。第二所見
清淨世界為清淨土。第三所變淨土。論為清淨國土。
第二所見清淨世界為清淨土。第三所變淨土。論家
意有此三。諸抄唯引變土為淨土。則引文不盡。問三
種文在何處。答疏言。二者論云十無上中第五示清
淨。至多寶如來塔。此塔為淨土文。二後多寶塔涌分
身。至頗梨為地。證所見淨土。三從又佛變八方。至那
由他國。為淨證所變土也。


言佛放一光者。一解。不說此方清淨。乃是東方。因佛
光明。顯彼淨相。令迴心二乘忻清淨土故。速令持經故。


言又佛變八方等者。第二解也。淨䨱穢。令見清淨故。
由前義故。故有四類聲聞。清他方持故。由後義故。屬
菩薩。彼此俱持故。


言示佛國淨土等者。疏主解也。問何處變淨土。答有
所表也。示現佛國淨。顯今法勝。不唯空向穢土說。亦
於淨土佛國以施化。表法華經通淨土說。利益大故。
故現淨土也。


言佛國由來清淨等者。意顯釋迦如來大居家。是淨
土無有佛。合處居穢土者。為教化眾生。示現有穢土。
無垢稱經云。舍利弗我佛土常淨若此。謂欲度斯下
[031-0850a]
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問既若教化眾生。示現
居穢土。今何以變作淨土。答今變淨土者。復他如來
來本土之相。故言由來清淨。故此品來也。


言此為義殘者。若望生死涅槃平等說。此清淨國土
無上。是文殘也。若望身平等說。此清淨國土無上。即
是義殘也。本來破身異。以分身佛。總釋迦一身。為顯
身平等。所以召分身佛。不可交他方佛。向穢處坐。事
須變清淨土。變土只為座佛。座佛方變淨土。所以變
淨土。攝屬能變佛身。故向身等中收。但知坐却客佛。
便是變土家事了。於中文攝屬身平等。向下顯得一
分清淨國土。形對二乘。得名無上。身平等家取不著。
故名義殘。問變土為復屬分身。復屬釋迦本來。答若
變土只為近賓。近賓變淨土。淨土自是主人之禮。所
以變土攝屬主變收。望釋迦佛身平等也。或可望生
死涅槃平等說。清淨國土亦是義殘也。寶塔向上眾寶
莊嚴。名清淨國土。唯是義殘。塔涌住空文。是生死涅
槃平等。望此生死涅槃平等文。說清淨國土無上。即
是義殘。本來執生死涅槃不平等。是病。塔涌住空。便
是生死涅槃平等。塔涌住空經文。生死涅槃平等收。
向下有一分清淨國土無上義。但顯法體尊高。不能
破病。故名義殘也。若准第五疏藥草喻等七品。通或
文義重說之故。唯望身平等。此間將清淨國土無上。
對生死涅槃平等說。唯是文殘。若望身平等。無別文
故。即義殘。問此既義殘。文非屬此。縱望全身不散無。
[031-0850b]
何以稱殘。答清淨國土與身平等。此文是同。自望不
別名義殘。彼望文別名文殘。如和上弟子同居一房。
弟子望和尚房。非巳房。猶如義殘。若望餘僧。弟子即
有房分。同用此房故。即如文殘也。如毬救。若論經文。
屬他塔涌住空。破病處用也。


言今此品顯法可尊等者。問既言必聽。又說證經可
信。如何定實。答經文聽證。雖皆總有。然多分取證經
也。若言聽本國早聽了。今此到來意。從命舉會人生
信。


言智度論云有佛等者。章敬云。智度論是龍猛菩薩
造。彼論中言總意別。古師嘉祥不會論意。傳道總不
說法。疏主破云。無請如何有眾。既有四眾八部相隨。
必是說法度得也。論意言總不說者。不說法華經。只
緣不說法華經。今日證法華。若當日兼不說餘經。餘
經合總證。餘經既不證。不妨巳曾說餘經。說餘經時
方度得眾生也。


言阿難傳經以同者。即十五類人也。


言雖傳此解等者。正破古師也。汝古師雖傳此論文。
未不知是何意。故名意旨難知必若解論意。多寶無
人請說者。破云。無請如何有眾。彼佛臨滅度時。告四
眾曰。應造一大塔。既有人造塔。即是有眾。有眾即是說
請。有說必是有情。無請如何有眾。故不可也。但是如
來本願。為重此經。意勸眾人。亦應須聽。經言其佛行
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
[031-0850c]
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庿。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
為作證明讚言善哉。又言聖主世尊等。意說智論文
總。古人取意別故。言難言知。非行論文言無請。下經
言彼佛成道巳。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
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故知而有
說法。不可言無。但是願證法華也。


言佛體所居等者。佛體者。即全身舍利也。意道有舍
利名塔。塔以眾珍可成名寶也。塔以眾寶成故。名寶
塔故。寶即是塔。持業。


言或塔如前者。即佛體所居名塔。故言如前也。寶即
多寶佛名也。多寶佛之塔。故言依主。


言或多寶及塔二名俱舉者。一則佛名多寶也。塔又
眾珍所成名多寶。多寶佛不是塔。多寶塔不是佛。二
名雙舉名相違也。


言見音者現音呼。所現即寶塔。持業也。


言見者又者。見音呼覩也。由塔上昇。眾人皆覩。此能
見不言所見。即寶塔。持業釋。若依能見人說。即寶塔
之見。依主。又若據多寶佛。說名現塔。若望大眾。說名
見塔。梵云達梨舍那。此言見。


言依論此品者。何故不名淨土品多寶塔品耶。答疏
言因塔等。塔現為因。眾人請開方便品。分身變土從
因而說。言寶塔品也。


言答欲顯二乘者。欲顯二乘未迴心前令見穢土。所
以唯穢土說。迴心巳名菩薩。所以居乎淨土說也。合
[031-0851a]
居淨土。故現淨也。


言初塔涌聞法證經者。經言。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
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
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
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言初塔涌印說等者。問為復證巳說了八品經。為復
證未說中流通分十九品經。若言證巳說經文。又多
寶不聞。若證未說之經。如何寶塔亦來。便言如所說
者是真實。答將知八品正宗。本國早巳聞了。故疏主
通二勢科也此解長也。問佛行位巳滿。何要聽經。答一則
菩薩行時發願。常證經聽經。今得成佛。為令一切眾
生住於信地。所以涌塔聞法。證經可信。


言後開塔等者。經言。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
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
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
故。而來至此。為令一切眾生敬信法華經。所以涌塔
印也。為令一切眾生敬重法華經。所以開塔聽也。佛
上如此。況是餘人。


言初塔為證等者。問若爾佛何不空身來。更將塔來
何也。答空證理不證教。空身來得。今教理雙證。何妨
與塔同來。教即如塔。理即如身。教能含理。如塔藏身。
理自教生。如從塔現。


言支提應現者。有人解云。疏主不合道支提。應現支
無舍利也。亦云制多。翻為靈庿。皆無舍利也。舊云塔
[031-0851b]
婆。新云窣堵波。盡是有舍利也。答疏主取大意科。亦
不妨支提通有舍利也。


言今此有初三者。初標有塔。二明分量。三涌住。經言。


爾時佛前有七寶。至從地涌出者。表出生死也。住在
空中一句。表住涅槃。故言生死平等。


言然論解十無上中第五等者。是論主科。此一品經
為九段。疏主都將論家九段科文。來向此間。先解一
遍。然後散在一品經中。論家解經。亦不有不依次第
處也。


言一一切等者。烈名總顯也。


言一佛土清淨者。此第一所見淨土也。論云。示現諸
佛寶相境界中。種種珍寶錯莊嚴故。此示現如來依
種種莊嚴也。正報即是內身。依執即是外感。


言二塔者。此塔即是淨土。論云。示現如來舍利住持
故。


言解此塔現所由者。問現塔有何所由。答此寶塔品
中說。多寶如來全身在此塔內。塔涌證教。塔開證理。
名塔現所由也。即經言。有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
法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言三量者。論說寶塔品中量有二種。一上下量。經言
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


言或所見淨土者。論云。多寶塔涌。分身佛集。佛放一
光。即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彼
諸國土。皆以頗梨為地等。
[031-0851c]


言及十方各變量者。娑婆世界及八方各變二百萬
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此二俱是如來出世無漏善
根所生。有二。一內身塔。二外土相也。


言四略者。論云。多寶如來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佛
法身故。問何不多佛證一佛證來耶。答論云略。若多
佛總來。攝一切佛身總來。故名略。即身平等。佛身若
不平等。諸佛總合自來。佛佛身既無差。一佛即同多
佛。故言略也。


言五住持者。論云。示現諸佛如來法身自在力故。


言住持所由者。問此與前塔現所由何別。答前塔現
所由。約佛色身舍利。在此塔中。此間約法身舍利。在
此塔中。此間將塔況經卷。是法身舍利。住持了處。故
言住持與前亦別也。


言六無量佛者。論云。示現彼此所作諸業無別故。


言佛集所由者。問有何所由。答示現一切佛所作事
業同故。示現無量佛同為一大事因緣。所以釋迦召
分身佛。同開寶塔。故名佛集所由。


言七遠離穢土不淨者。論云。示現一切諸佛國土。平
等清淨故。即三變也。問何要變土令淨耶。答佛意示
現一切國土本來清淨。佛不合居穢土也。今却復彼
本來淨土相。所以變土也。問若爾何故娑婆世界高
下不平。有穢。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三十一
[031-085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