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30 法華經玄贊要集-唐-栖復 (X)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二十
鏡水沙門 栖復 集


經云除佛滅度後者。世尊化得定性人。可成堪說法。
世尊化定性聲聞不得。何成堪說法。又世尊化得增
上慢。即成堪說法。化他增上慢人不得。如何堪說耶。
今此第三疑中。定性聲聞有二類。一者愚法。二者不
愚法。今此論家偏約一分愚法者。為問經中。答言。除
佛滅度後現前無佛。釋迦巳入滅去。當來彌勒未下
生。兩盈中間不遇我。即教化不得。若遇於我。或遇當
來彌勒佛。在無一有化不得。是故我不成不堪說法
人。問增上慢人對人對佛起去。豈道現前無佛。答有
二解。一云。准寶篋經及善住天子問經。五千人暫時
起去。後時再來。佛便化得。二云。為根未熟故不堪化。
自是朽木不可凋也。現在為根生。根生不堪化。根熟
在當來。彌勒即能化。是故我亦成就堪說法人也。問
釋迦入滅。彌勒下生。五千之輩根熟。是他彌勒教化。
如何釋迦成堪說法人耶。答佛佛道同。亦成我化。壽
[020-0625c]
量品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問於中佛出
世。名字各各不同。豈有總是世尊身。答或說燃燈佛
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也上消經了


言云何堪說者。論家徵。論云。謂有疑云。從佛聞法而
起謗心者。此指定性聲聞。其實亦兼增上慢人。此謗
不是邪見謗。但是執他為非也。但是不信。非是邪見
謗也。


言此意說言等者。但說趣寂。其實亦兼增上慢者。論
據趣寂中而有一分愚法也。七十八云。一向趣寂聲
聞。謂從本來是寂極微劣慈悲種姓故。一向棄背利
益眾生事故。於生死苦。極怖畏故。唯有安住涅槃。意
樂畢竟。不能趣大菩提。此名趣寂定姓聲聞。既不聞
知化菩薩事。即是愚法。問二聖惑斷。云何起謗。答執
自非他。即名為謗。不要耶見而起謗心。縱是邪見。亦
所知法攝。亦不招生故。其實亦兼增上慢者。聞起謗
心。即前唱二甚深。五千之輩便言。佛說一解脫義等。
即是謗也。疏且依趣寂解也。其趣寂者。多不愚法。若
愚法者。亦不聞知化菩薩事。即是愚法。何故世尊不
成不堪說法人。所以疏云翻結之曰徵詞也。


言故佛答言者。意言我入涅槃去。當來彌勒未下生。
中間兩盈教化不得有愚法者。我在必無也。即是約
佛在日。其趣寂者多不愚法也。若愚法者亦不聞知
化菩薩事。問聲聞迴心名菩薩否。答深密云。我終不
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者。當坐道場。皆得無上正等
[020-0626a]
菩提。是故一向趣寂聲聞。若迴心向菩薩補特伽羅。
我亦異門說為菩薩。


經云所以者。釋前標經家徵也。


經言佛滅度後如是難得者。答也。世尊在日尚自
化不得也。況滅度後。


言以無良緣者。意言佛在尚須根熟。何況滅度後無
佛為緣。


言此等經受持者。問解何義。答解二乘是權。一乘是
實。不定性人當來成佛。維摩方等會下。讚嘆菩薩。毀
責聲聞。聲聞之人永非法器。猶如燋糓高原陸地不
生蓮華。又四十年前說有三乘。法華會上唯一無二
乘難解。故云解義者難得。不解我意故。即化菩薩事
也。又云。解義即是不愚法也。設遇於佛。其根未熟。而
愚法者。亦不能知化菩薩事也。自闕因力故。是此中
意。鈍根即不知。


經云若遇餘佛決了者。問世尊滅度後有根熟者。如
何得解此經義耶。答經云。言若遇等。問若遇餘佛。是
他餘佛化。何關釋迦事。答他身即是我身也。若遇餘
者。離自身外。名之為餘。當來彌勒。是釋迦之餘。或更
有他方佛化來。亦名餘。或釋迦潛形密誘化。亦名餘
也。問此不定性聲聞。如來涅槃後彌勒未下生。得無學
果。兩盈中間懸遠。如何留身待得彌勒。且分段身得
無學果。久留不得。答入滅盡定。定不折壽。如大迦葉
留身久住也。問利根羅漢可入滅定。鈍根羅漢入滅
[020-0626b]
定不得如何。答化有二種。顯化。二隱密化。即是隨類
化也。如來為大段眾生。八相成道不可故。為一人兩
人。所以潛形密誘隨類化。又以神通力接引來。我於
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相入於涅槃。
以神通力接。令生彼國遇佛也。第二意不要令生彼
國。但以神通力。直接引此肉身。將向他方聞法華經
亦得。如大目乾連。至野馬世界。假佛神力。或即如來
現同類身處修行。方便誘引。令定性者不遇法。不定
性迴心向大也。問設使不定性聲聞。忽然顯化密化
總不逢。為復迴心。為復入無餘。設爾何失。答二俱有
過。既有種性。何入無餘。若入無餘。即玉石俱焚。即有
有性不成之失。反應無性有性耶。若不入。現前無佛
根熟如何。答事須迴心。一者。見迴心教。二者。種性所
排也上消經了


言此愚法者。若至不堪說者。此偏結前定性不遇法
定性趣寂者。若遇我者。必能聞知化菩薩事。若不逢
佛。即不聞知。是故我今亦成堪說法人也。


言故瑜伽云若巳等者。證成不愚法也。問入滅盡定
人。依何界而入。答愚法者。初起在人中。後起唯色界。
生無色不入滅定。不信有藏識。畏斷滅故。若不愚法
者後起通上二界。信有藏識。不憂斷滅故。


言建立者。信有義說賴耶教。名為建立。今信有藏識。
例於一乘。令於一乘教上不愚法。故引此意證信者。
是不愚法也。
[020-0626c]


言或復此疑者。前約趣寂解。此約增上慢人解。意云。
既有增上慢人起去。云何堪成說法人耶。


言我必得者。相國云。增上慢人。創會根生未堪聞法。
席將罷唱。重得聞經。不久還來。志能化得。唯即此散
席巳後。未滅度來。於餘會中。而能化得。問何以得知。
故善住天子經寶篋經皆說前巳說了。或不乃根未熟故。
所以不及。若遇餘佛根熟。即聞化利事。同亦非不堪
三了下四


言前說法異今說等者。初說三乘。後說一乘。前說法
異。後說法異。豈不成妄語人也。等經言。舍利弗。汝等
當一心信解。至唯一佛乘。疏答言。佛答言。我巳至未
到等。我曾證去來。四十年前證達眾生根性。有愛小
乘。與說小乘。有樂大乘。與說大乘。隨三乘根。說三乘
教。四十年後說一乘教。悟一乘理。將教就理。故說一
乘。言證解者。即一乘三乘根性異道理也六重。為頓為
說一。為漸說三。為定性說三。為不定性說一。為愚說
三。不愚法說一。說一約成就。說三約未迴心。說一約
理果。說三約教行。說一將教就理。說三將教就根也。


言行位未到者。未行一乘。名行未到。或即迴心。八萬
劫等。為行位未到也。未至十信。名位未到。


言但當一心者。汝創發心。未知一乘之法。先權後實。
初可信故。到十信初心。方信有大乘。不生疑惑。巳前
信未堅固。問初信與十信何別。答此約依佛生信。彼
即自心生信。如初聽人。且依說人生信。若久自解。又
[020-0627a]
伏生信也。


言佛語無妄者。證說一乘三乘之所以也。有兩緣。一
據理極。唯一法身同故。二約不定性。究意為論。即十
義中。第六法等。故由不定種性。諸佛說一乘也。故前
結云。無二乘故。唯有一乘故。佛語無妄也。


言故般若論云等者。證佛語無妄。彼論有十八偈。彌
勒菩薩造。天親釋彼偈云。實智及小乘。說摩訶衍法。
及一切授記。以不虗說故。潞云。此經中如來是真語
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一不妄說。菩薩名真語。
以所說菩薩是真實故。二不妄說。小乘四諦是實語。
諦者實義。苦實是苦。三不妄說。大乘名如語。以說大
乘法宣如故。四不妄。受記不異。所說不改。問今此經
所言無妄者。即當何語。答即彼如語及不異語。即不
妄語。故說大乘也。或據彼四皆有不妄。即名不誑語
也。今言無妄。亦即彼不誑攝。彼論不配不誑語也。


言巳有定疑分等者。牒前料簡。指四疑生處。此間四
疑並不開。他定疑分中事。彼定疑分只從所證所說
法。及能說法師功德上生也。因文便引來。非正要也。
今於後定記分上。生得此疑。故有此語來。意顯疑處
與前各別也。意言前歎二深時。舍利弗等。於自所證。
心生決定。聞佛所說。遂有疑生。經言。而今不知是義
所趣等。


言於定記分等者。前云定記分有四。一決定心。二因
授記。三取授記。四與授記。初決定心唱止為說之所
[020-0627b]
由。因記但是止重請之所由。取記許為開釋。與記正
為陳說。


言於與記上生者。第一疑。佛於何出。此初疑。於與授
記上生。論有六義。糅云。於遮文上生。以遮無二乘唯
有一乘故。即是初說方便。後說真實。故有疑云。佛於
何時中。作如是說。牟言。只為與授記。正是陳說。陳說
初權後實之義。故總判為與記上生。若據文相。相生
可爾。若依顯說。第五依法上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諸佛。皆先權後實說。眾生疑云。為復一切佛。皆先權
後實說。為復有不爾者。又前第二段說。初權依何等
義。即今實故。總云與記上生。


言取記上生者。第二疑於取授記上生。取授記中有
二。初許可攝授。經言。汝巳慇懃三請等。後惡人退席。
五千人等。即從坐起而禮佛而退。第二疑云。云何知
是增上慢。唯於惡人退席起去上生也。不說不止決
勅敬諾。


言因記上生者。定性聲聞及增上慢。定記分中有四
段文。決定心。因授記。取授記。與授記。決定心不配經
文。通下文意。直至破四疑巳來是。二因授記。重請之
所由。三止之中配第二止。第三止名因授記。問何不
取初止耶。答疎遠故不取也。故唯取第二第三止文
也。且第二止中。若約經文。定性與增上慢。總無明文。
經言。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
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以此之故。只向驚疑兩
[020-0627c]
字向上。論主開出五驚怖。五中佛心決為利益二種
人悔驚怖。多事驚怖。即是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也。
餘三損驚怖。誑驚怖。顛倒驚怖。非此所為也。問既不
為損驚怖。即教化定性聲聞不得。如何世尊成堪說
法人。此是生疑處。故於因授記上生也。


言依後解亦取記者。最後一節疏文後解。即是前來
結成經文處。即是疏言或復此疑非疑趣寂故。此第
二疑中。有二疑中。有義損驚怖定性聲聞。即因記上
生。二增上慢人。即依取授記中。惡人退席上生。於一
切上生者。此有二解。一解於與授記六段文上生。皆
有破二會二也。遂有疑之前說三乘。後說一乘。先說
權。後說實。前說法異。後說法異。云何世尊不成妄語。
二指因授記。取授記。與授記三段文上生。皆說權實
也。上來論科五分。初歎法勝妙分爾時世尊下。二歎法師
功德分吾從成佛巳下。三大眾定疑分爾時大眾中有諸下。四定記分
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下。五斷疑分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下


言初頌頌增上慢者。且取記中二。初許可攝授。此中
不頌。唯頌惡人退席。惡人退席中四。一起去。二不止。
三快勅。四敬諾。餘三文不頌。唯述起去。亦不同中有
無不同。起去中標釋標經。言說此語時。會中有至禮
佛而退。釋經云。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等。下釋誦
中。四行總述也。廣略不同也。長行先說罪根。後說慢。
偈中先說慢。後說罪根。前後不同也。


經言有懷增上慢等者。有我慢去。有卑慢去。有不信
[020-0628a]
去。不必五千皆增上慢也。


言出家者。既有懷。有懷言於中亦有無增上慢者。何
故出家之人起增上慢。答疏言。出家之人等。


言著我自恃者。問何故在俗男子起我慢。答疏言著
我自等。出家之人心求道證。有增上慢。在家男子女
人不求道證。著我強故。有我慢也。


言在俗女人者。在家女人不求道證。無增上慢。著我
輕故無我慢。但是隨順夫朋。亦懷不信。夫唱婦隨。朋
黨於夫也。易云。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婦是職衣一鈴
十語九令聽。智論二十四說。若女得解脫涅槃。亦因
男子女人無自然得道。


言犯戒覆罪法等者。三頌總述此輩罪根深重一句
經文也。長行罪根唯匱法業。此中加犯戒覆罪。有無
不同也。


經言於戒有缺漏者。金云。破戒有六事。一破少分脩
多分不修。二默自不修。教他修。三汙見他不修而歡
喜故。四屬依他人方能修故。五食取為資生。六喻愚
世間智者訶讚。問少分修屬食。何名破戒。答屬他非
自心利湖邪命。又從多分。亦不相違也。問言懷見者。
經但言戒。今何言見。答戒因於見起也。大乘正見正
思惟為轂。語業等為輻。若破戒見不壞。其罪尚輕。廣
百論云。諸有愚癡人。障他真實見。無由生善趣。如何
證涅槃。雖犯尸羅。不壞正見。可得涅槃。


言少犯等者。問何名缺漏。答疏言少犯等。二百五十
[020-0628b]
戒中。犯三十五十个名缺。犯一百个二百个。名漏。缺
即淺。漏即深。猶如器物。缺則堪用。漏則不堪用。又壞
戒名缺。壞見名漏。


言或煩惱漏起者。結前於戒有缺漏也。


言仍不見覺者。結前不自見其過一句經也。


言自恃高心者。諸優婆塞我慢一句經也。


言戒中既除者。通妨。問增上慢者既得第四定。如何
言犯戒。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答有二意。初戒中
所除之增上慢者。而不犯。然律中說有二種人。一者。
身是凡得四禪定。將謂是境不是二。境實心不實。如
殺人作非人想簡罪。三心境俱虗。大妄語人犯重罪。
四心境俱實。非是妄語。自所得法實是無學。自心亦
作無學解。唯第三句。是犯重罪也。增上慢者。既是初
句。故不犯重也。俱是錯計。此不犯妄語戒。不妨得四
禪定名增上慢也。不曾得四禪定。又言我得阿羅漢
果等。此犯大妄語戒。心境俱虗。便是尸羅不清淨。兼
不得四禪定。此名邪慢。不得名增上慢。二者。約二種
別立。今云。五千之中。自有一類犯重者。未必屬增上
慢人。不爾。云何經言。罪根深重及增上慢。然此中增
上慢。自有二類。一是得四禪定。將謂得果者。二是但
於法上少得謂多得。即是增上慢。多得者謂增勝。勝
上之法。疏中明者。約第一類說。疏中意緣前行言犯
戒名缺漏。恐人錯會。將謂增上人亦犯妄語戒故。此
料簡云。戒中既云除等。顯增上慢不犯妄語戒也。
[020-0628c]


言今言犯戒者。決定不是犯根本戒。就僧殘巳下。不
知是何戒。故言總想等。問增上慢人既不犯重戒。如
何名缺漏。答安國言。犯小罪名缺。不好得空也。


言瑕者。深故不堪用也。


言玼者。玼則輕淺而堪用也。瑕音胡加反玉內有病也。


言犯戒亦爾者。身外有過。招世譏世譏嫌。外人見。故
如玼。玼則玉外有病也。內身起過。外人不□瑕。瑕玉
內有病也。人不知過深也。


言法之人者。問若是玉病字。何不從玉也。答疏言。法
內之人等。意言法內之人有煩惱病。如玉內病。法喻
雙明也。


言籺者。糏也。攝云檢字書。不見籺字。應依切中麧
糏也屑同呼呼。漢書云。張良常食麧即麥。糏也。牟云。
應為糩。悞為籺也。化度合云。三乘之教如米外糠。一
乘之教如糠外米。但得三乘之名。不知一乘之理。從
所執得名也。今取五千之徒如糟如可棄也。舍利弗
猶如清酒。有安神之用故。堪留五千之輩。如糠不堪
任用。故可棄之。舍利弗猶如精米。能養命。故存之。五
千之輩如糠輕薄。任隨風去。佛威扇三止之霜風。拂
五千之華葉。讚揚希有止名一拂。恐驚時會止再拂。
恐墜七坑止三拂。舍利弗。如大廈之梁木。經冬轉更
貞實。增上慢如枝葉扶疎。遂嚴霜而墮落。經言。佛威
德故去。佛許而說驚其心。振威神而令起去也。


言以七十頌半述法及結者。此字或有者或無者。若
[020-0629a]
有此給字。則不是長行結文也。長行無結文。但是偈
中述三世佛法式了。後一行偈如三法諸佛說法之
儀。或結三世佛法式。七偈未聞令聞。六不同中。前後
不同也。


言七十半七二者。應云七十半。是一段科文也。七偈
偈未聞令聞。即是向下一个七字也。二字但是結當
句二段科文也。


言一頌頌無數等者。長行中言。我巳無數方便。偈中
言。舍利弗善聽等。


言念觀者。糅云。准論解。無此念觀。疏主何以言念觀
也。下依法中。論方說有故。牟解。以因緣中攝得方便
知見念觀三也。如品初言。舍利弗。吾從成佛巳來。種
種因緣。種種譬喻。即是因緣中方便知見念觀三等。
此既有因緣。何妨有念觀等。論略不舉故攝。偈中十
力念觀。即以若干諸欲性等。指為念觀功德。不是頌
前。俱是別科。此處經句也。又復前總句中。因緣攝念
觀。念觀中有諸門功德。故此指之。


言前後影彰者。長行言釋迦自身先權後實說。影取
頌中諸佛亦先權後實說也。長行言我。頌中言諸佛。
是自他互顯也。


經云眾生心所念等歡喜者。此所念行道。皆遍趣
行智力也。若干等者。相國云。五乘種姓各隨自乘。愛
樂勝解。而起希求。故名于等。即疏言。勝解智力知也。
諸佛性者。即種種界智力知也。界者。性因義也。
[020-0629b]


言先世善自業者。問既知先世善惡業。合是自業
智力。如何處非處智力耶。答知業者。自義自作。自作
自愛。故自業智力知也。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亦
是處非處智力收。


經言佛悉知是巳。能知智慧知也。五種智慧總名智
慧也。一遍趣行智力。二種種勝解智力。三種種界智
力。四處非處智力。五自業智力。故名五智力也。


言種種念觀者。能知五種智力。能知之知。名種種念
觀也。能知眾生此之五種根性。所以將因緣譬喻言
詞說法。令一切歡喜也。


言依諸處等。瑜伽第二十六。八十一。顯揚第六。對法
論第十一。廣辨十二分教。問十二分教新舊梵語。云
何一修多羅修妬路。今言素怛攬。二舊云祇夜。新云
祇焰。唐言應頌。三舊和伽羅那。新云伽他。唐言諷誦。
四舊優陀。今言塢呾羅。唐言自說。五舊優陀那。今言
烏鉢達那。唐言譬喻。六舊云伊帝曰多伽。今云伊怛
[上/矢*入/米]曰多。唐言本事。七舊云闍伽陀。今言闍談濫。唐本
生。八云毗佛略。今云鼻佛藍。此方廣。九舊言阿浮陀
達磨。今云闍啖達藍。唐言希法。十舊云優婆提舍。今
云塢波提鉢底。此云論義。


言辨相者。問十二分教各以何為行相。答疏云。契經
有二相等。於中偈頌長行十二分教皆是契經。依涅
槃經作如是說也。


言以教貫理等者。一教為能證。貫所證理。二教攝眾
[020-0629c]
生根。勸修善故。具斯二攝。名為契經。由此十二分教
無有不契根理者。由此四句分別。一契理不契根。如
舍利弗。錯教二弟子。鍛金之作不淨觀等。二契根不
契理。如勝論師。為五頂子。說六句義等。三根理俱契。
即此經所說。四根理俱不契。如外道為佛弟子說自
宗法。十二分教通名契經。故名通相契上通了下別


言綴縎等者。綴者遭也。縎者接續義。續也。


言略說應者。長行對偈。得名略說也。所應說應法相
應之義。今巳略說。故名略說。所應說義。名契經也。


言此唯長行偈誦便非等者。問何名別相契經。答
疏言此唯長行等。問何故偈文不名契經。答為有初
來不藉於偈。而便生解故。偈文不名契經。不契初來
根故。問偈文不契初來根。偈文不是契經攝。若爾。長
行不契後來根。長行應非契。答自是後來不及於初
說。非是長行。不契後來也。若爾。長行不契鈍根。應非
契經。答由聞後說。方悟前文。前文名契也。若不聞前
說。後聞亦不解。如聞不親。由先聞故。後即能持。又從
多分說。利鈍雙霑故也。又長行文詞不斷。偈文三字
五字文相斷絕。長行綴縎義強。所以偈名契經也。


言益後來者。長行說了。為後來人不迭聽長行說故。
聖不再語。所以反詞作偈頌說也。


言顯前未了義者。緣長行文略偈文廣。長行文略說。
以論詮義未了故。更為偈說。一則義未說了。名義未
了。二者說即了。聽解未了。故為偈說也。
[020-0630a]


言或中者。處中偈也。


言或後者。後偈也。


言涅槃經說初之者。即是為益後來者。再為偈。說涅
槃言如佛昔與諸比丘說契經竟。爾時復有無量利
根眾生。為聽法故。後至佛所。化念言。如來向者為說
何事。佛巳即由本經。便以偈頌益後來故也。


言記別三相者。本來只有初後二義。後唐三藏添第
二深密義。


言謂於是處者。隨一方處。或是世尊說法處。或隨三
乘人生死處。


言謝往等者。牟云。小乘巳過去名前。未來為後。大乘
巳過去為後。未來為前。如經乃往古過無量無邊不
可思議阿僧祇劫。名謝往過去也。


言記別德失者。如記彌勒菩薩亦行眾善業。得見無
數佛。名德。求名利無猒。多遊族姓家。名失也。隨善因
生人天。隨惡生三塗。善惡不同。故言差別也。


言生死因果者。今身造惡為因。身死巳後來生惡處。
名果。今身作善為因。身死巳後來生善處。名果。故言
生死因果也。


言又云等者。此唐三藏加也。


言有四因者。一因授記。二取授記。三與授記。以決定
心論。不配經文所標。即有四種。列則不見四令名不
得。並是解釋深密之義也。


言諸大人者。即彌勒菩薩等一生補處。名為大人也。
[020-0630b]


言諷誦者。謂諸經中。不述長行。謂歌諷讚誦如來法
及德故。以句結成也。


言自說者。顯佛慈悲深故。亦令未來諸弟子等不請
而說。


言正法久住者。但佛滅度後。正法之中。一切眾生得
聖果者。有教有理有行有證。總名正法證即果也。


言正教久住者。像法之中。有教理行。而無證也。意者
為末法中正教久住故。佛自說經有教也。


言緣起相等者。請是緣說是起。犯是緣制是起。事是
緣說是起。


言因犯者。謂因犯制立學處也。


言涅槃經云如諸等者。因事說法。舍衛國大夫為緣。
如來說法名起。


言有一丈夫者。如佛一時說小乘法。次見此丈夫來。
默然不說。觀此人有大乘根性。此人曰。佛何故不平
等。見我來。便不說法。即去後時。更來見佛說大乘之
次。此人問世尊曰。我尋常愛捕鳥獸。得巳却放有罪
否。世尊即說偈言。莫輕小等。因此人說偈。名因來說
也。本是因。末是果。長者。今但怖鳥之罪本。未來還感
怖畏之末果。潞云。初提名本。後放名末。初將謂無罪
名本。積小為罪名末。


言譬喻者。只此經七喻。並名譬喻。


言本事相者。問本說弟子過去事。何故却說爾許个
佛。答但舉所說法。不取能說人也。
[020-0630c]


言如我出世者。問豈釋迦說法。唯說界經。不說餘經
教。答言界經者。而是總名。一代時教所說法之總名
也。華嚴涅槃即是別名。牟云。界是十八界。如來一代
時所說之教。不越彼十八界。總名界經。或界者性義。
教詮法性。不出真如性。故名界經。


言甘露皷者。且甘露能治眾生熱病故。大涅槃能治
眾生煩惱病也。皷者驚覺之義。眾生常在生死。愚迷
不覺。今者警令發心求解脫。名甘露皷。又波斯匿王。
皷名甘露。國人有病苦。擊之皆愈。佛法如皷。名句文
身等如甘露。佛宣說時。如杖擊之。眾生聞巳。惑盡障
除。如病愈巳。從喻為名。曰皷也。


言法鏡者。鏡者明淨圓滿之義。如大圓鏡。無像不現。
分明示人。此經之真如明淨。萬德周備。涅槃之法。具
此眾德法。即是鏡理無不詮誠諦利物。鏡是即喻也。


言分別空者。分別生法二空之理。故知諸佛說教。體
一名差別故也。


言本生者。囑佛。如釋迦為常不輕菩薩身。名本生也。
若說三乘聖眾弟子過去。若生若死。則名本事也。涅
槃經宣說菩薩往身。不說往行。說身者。作鹿但熊等
也。


言說菩薩道者。即七地四地菩薩。及說諸佛一百四
十不共功德。又復。此廣故。多故。極高故。時長遠故。經
三大僧祇劫。方始成滿故。名方廣也。極高大故時長
遠兩句。解菩薩道。唯大乘有法廣多。即通小乘有也。
[020-0631a]
瑜伽論中。更加無數無限。此一句合入法廣多。通小
乘有也。


言此通聲聞亦有等者。若是二理無缺。曰方。二行包
弘。曰廣。唯大乘有二。方理之廣。正法廣陳。方廣通小
乘有。


言取涅槃具二者。通大小乘菩薩聲聞二藏也。諸經
論中𡱈大乘。名方廣。故簡之不取也。


言希法者。希奇之法。名希法。


言八眾者。二十五云。諸佛。諸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式
叉摩那。懃筞男。懃筞女等。


言共不共德者。斷惡修善所生功德。近感人天。名共。
由此遠取出涅槃。名為不共。


言論義有二相者。一自說者。如來說大乘經。顯義周
圓。總名論義。二弟子說者。如來在日弟子造論。亦名
論義經。如有佛在。舍利弗造集異門論。諸弟子盡皆
造論。亦得名論義經。如來自廣分別法相。問答徵詰。
總名論義。


言摩怛履迦者。此云本母。如十七地等諸教。委細分
別諸法性相。而能為因生學者智慧。是生智本。故云
本母。約自利解。若依小乘教戒教授名論。約利他解。
大論二十五云。論義者。所為一切摩呾履迦阿毗達
摩。研究甚深素呾攬藏義。宣暢一切契經宗要。是名
論義相。


言又聖弟子等者。謂觀四諦理時。以智為門。智遊履
[020-0631b]
處。諦即是跡。智緣名見。亦本智證真如。名見也。


言依自所證者。根本智證後得智。說名無倒分別。如
在定位觀見眼根七極微成。或大種造。或從心變。如
是不同。出觀時造論。種種分別。若爾天親加行位菩
薩。云何造論。答此據多生。巳經一大僧祇劫。廣聞思
修。故堪造論。不同小乘須見諦跡。小乘初果。大乘初
地。名聖弟子。見諦跡。證四諦理。名見諦跡也。


言先德者。即澤洲遠法師等是也。問古人為取十二
部袟十二部類耶。答若取十二部袟。即如大般若經。
有六百卷。即六十袟。攝一本經由不盡。若言部類者。
即如法華經是一部。維摩經是一部。只攝得十二本
經。如何収得大藏經。如來一代時教盡耶。由此道士。
更加三十六部。多儞佛法兩際也。


言部袟者直日反。或作夾。若官品作袟。


言老之徒者。莊即莊周。老即老聃也。


言今十二分者。一本具十二分教。更無濫也。


言乃濫者。問如何不言十二分經。答恐濫通相契經。
以彼通相契經。攝餘十二分教。總是契經也。又不言
十二部。恐濫部袟部類。由此作十二分教也。分者支
分也。問如何言十二分不增減耶。答緣所詮理。有四
諦三道上下。有十二行相法輪。能詮教。所以有十二
也。又依十二緣起入故。立十二分教。不增不減也。


言總為三類者。第一類六名。唯依主釋也。第二類二
名。唯持業。第三類五名。通依主持業。
[020-0631c]


言應誦者於證反。應字屬長行。所詮理。頌字屬偈文。是
能詮教。緣長行所詮義未了。所以再將偈文。詮所詮
義也。應頌。頌是教。應是理之頌也。應頌之頌。此是教
也。即應家之頌。依主也。亦是應當應理。即道理義。頌
即是善詞。故言依主。


言諷誦者。諷者音聲出曲屈詞韻也。誦是言。即四字
五字為句。名誦。如容顏甚奇妙等。是誦也。諷之誦。簡
應家頌也。即可諷之誦偈。讚嘆之貌。今此簡前不頌
長行。故言依主。問應諷何別。答應頌是教。諷誦是音
聲屈由歌詠也。


言自說者。自屬佛身。說即所說法也。自身說法。自陳
之說。簡請故說。依主也。


言緣起者。遇緣者而起。故名緣。起前人請。說名緣。如
來說名起。犯是緣。制是起。事是緣。說是起。待緣而起。
故名緣起也。


言希法者。希謂奇希。所詮理名希。能詮教名法。或如
來不共功德。名希奇。能詮名法。又白狗聽法。魔為青
牛等。對能詮教。希奇之法。依主也。


言方廣者。二空理名方。能詮教彼理詮故。名廣。方理
之廣。故名方廣。二者。二理雙證。名方。包福智稱廣。方
之廣。故名方廣。或二利無缺。名之為方。教與彼二利
為依。名為廣。皆依主也。今此一分教中。亦方亦廣。通
持業。


言論義者。此一種唯持業釋。論體即義。義字若單作。
[020-0632a]
即所詮義也。論者。問答往來。故名論。因有所詮義。始
有論義。即是體向上問答。名論。論即是用義之論。依
主也。若言邊作言義之議。此議與論。俱是言也。所詮
義為體。此所詮義上可論可議。故名論義。一體向上
持二用。攝用就體。同依持業也。


言或諷誦亦者。諷是音聲屈曲歌諷之諷。誦是言音
諷之誦。皆是音聲。只於此容顏甚奇妙偈上。持此可
諷可誦二種音聲。攝此二用。就一體名持業。或諷是
音聲屈曲調韻也。誦諷即是言。諷即諷即是持業也。


言可諷可誦者。即教持此二用也。


言不同應頌者。通妨。問諷誦與應頌何別。答疏言。不
同應頌等。意言不詮別理之頌。但可名言彼應頌。名
教授眾生故。若爾讚底沙偈。豈無利他。答但是釋精
進之心。非別有人聞此偈頌而能超劫。故非利生也。
頌是善也。誦是習誦也。故別。


言契經者。經是能詮教。教名為經。契理之經。名契經。
依主也。二者。契根理故。名為根理。是所契。今取能契。
能契即經。持業也。


言記別者。記屬如來。如來說法。名能說也。別屬三乘
弟子差別因果。名別。記之別。依主也。三記者記識。別
者辨別。記即別名。記別持業也。


言譬喻者。譬比況。喻者曉也明也。言邊作俞。因前比
況。令義明曉。曉喻之譬。或譬論之論。依主也。二喻者
比況義。喻者況也。二字總是譬喻。持業也。
[020-0632b]


言本事者。過去名之為本。簡現在未來也。今取過去
也。立名為本。三乘弟子差別事。本世之事。依主也。二
過去世事名本。本即是事。持業也。


言本生者。說著佛過去事。為菩薩時。若生若死。名為
本生。離自身外。即為本事也。生亦即是過去。本世之
生。名為本生。依主也。或過去即是本。本即是生。名本
生。持業也。


言應頌之中定無等者。問何以如此。答疏初後別故。
問何名初後。答重頌述長行。長行名初也。應頌名後。
若諷誦不對長行。但是孤起。亦名初也。


言單重者。諷誦不頌長行自然孤起。名單。應頌述長
行。名重也。


言師資別者。本生名師。本事名資也。


言隨其所應有者。指前烈名中八部皆具十二分教
也。


言別相即無者。只如別相契經。唯取長行名契經。契
經部中。只攝得十部。便闕應頌諷誦二部。若應頌為
頭。亦只是有十部。於中便無諷誦。及闕長行。別相契
經也。諷誦為頭亦爾。且據別相契經為頭。只有十部。
所以疏言。二偈便非。非由不也。即應頌諷誦也。


言自餘七部皆具十二者。問前行疏言。所餘八部。皆
具十二。今此如何疏言。自餘七部。皆具十二耶。答此
中十二分教中。除却應頌諷誦本事本生并長行別
相契經。除却五分。只有七。七分中一一為頭。皆具十
[020-0632c]
二分教。准此可知。


言其應頌等者。引教證差別也。應頌諷誦本事本生
四教中。一教為頭。只有十一分。只證四分。一一為頭。
具十一分。不證五教。一一一一為頭。具十分。且四教
疏中。引應頌一个為例。餘三皆然。


言舍利弗來等者。此述長行。名應頌。與鶖子授記。便
是記別。


言自說者。世雄不可量等。是緣鶖子未請而說。名自
說也。


言緣起者。因請而說。名緣起。


言亦有論議者。壽量品云。彌勒三請。世尊三勸。令信
佛語。方說三身。故名論義。此欲述前三身義別。此名
論義應頌也。形研窮至此三身盡理之處。方曰巡環
研覈故。是論義經也。


言自餘三教者。即諷誦本事本生也。皆具十一。准此
可悟。有言六教謬也。


言大全小九者。小山九。即是遮後三分也。問此經只
說九部。不說大乘有十二。爭知大乘具十二分教全。
答經文雖然不說。經文亦不遮通具十二分。問何無
受記自說方廣。答法華一部宗說一乘。為引一類不
定性聲聞趣佛果故。彼類不聞當得作佛。迴心巳後。
方始得聞。故說聲聞無記別。初方便品廣讚二深。欲
令聲聞起尊重意。無問無說。三請方談。故說聲聞略
無自說。恐聲聞等於所聞四諦等法。生無上意。具顯
[020-0633a]
彼非無上法。無上法唯大乘故。故說聲聞略無方廣
也。


言小全大九者。護大乘者。菩薩是護大乘人。言大乘
九部。便遮餘三部也。問小乘不說有十二分。爭知具
十二分耶。答小乘雖然不說有十二分。小乘亦不遮
通不具十二分也。問大乘何無因譬喻論義也。答菩
薩久修無犯。因犯制戒之緣起。菩薩利根一聞即解。
不要說喻。菩薩利根不假往復故。故無論義也。下疏
言。理實亦有者。即是正法廣陳之方廣也。


言三大全小十一者。方廣一分。唯大乘有。不通小乘
唯十一部。大乘具十二分也。


言四大一小十一者。即方大一者。即方廣一分也。小
十一。小乘無處。唯無方廣。大乘獨有。緣此方廣一分。
全與小乘不同。所以大乘中偏說具也。餘十一分。小
乘亦有。只緣十一分。與小乘同有。所以大乘不說也。
如鬪百雨草家。同有者即不說。偏有者即說標了下釋


言自餘廣義等者。章有七門。烈名。辨名相。釋名。通別
相。癈立。諸藏相攝。問答分別。今唯有二門。無彼烈名
等五。相攝同此教差別。烈名同此唱初也。通別相者。
以一對餘。論有無也。烈此皆取別相。不取通相。如契
經中無應頌。頌中便不說契經等。具如契經別相。唯
無應頌及諷誦。諷誦有具餘九。應誦無諷誦。有餘九
也。癈立者。何故但十二。答有總有別。總者。涅槃云。能
說法者。所宜聞故。三乘通說十二分教。以轉□法輪
[020-0633b]
三周只有十二行相故。別癈立者。如是聖教直說非
直說相對為問故。有契經及應頌也。單重為門故。有
應頌及諷誦等。問答者。問三藏中素怛攬。與十二分
教契經。寬狹如何。答四句分別。一有是三中修多羅。
而非十二分中契經。為應頌。二有是十二分中契經。
而非三中者。為通相修多羅。三俱為別相契經。入三
藏者。四俱非。為外道教。問何長行略說。而非契經。答
隨義勝故。名契經等。餘不知也。


經言鈍根樂涅槃者。問何故四十年前不說大乘。
而說小乘耶。答我只緣隨宜說法。識知眾生根性。頓
說大乘。不得有五義故。所以先權後實。眾苦所惱亂
者。四障中聲聞畏苦障。緣覺捨心。外道著我。闡提不
信障。故今苦惱為說涅槃也。


言鈍根者。若說大乘。事須利根智慧。


言樂小者。若說大乘。事須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


言躭生死者。說大乘須猒離生死。


言逢緣者。若說大乘。須百千萬億劫世世巳曾從佛
受化。


言現眾苦者。若說大乘。須眾有清淨。


言雖逢諸佛者。問十六王子時。聞法華經。何故於諸
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答疏云雖逢等。


言信解品者。昔權六。一最初發心喻。譬若有人年既
幼稚。二退流生死喻。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
三中還見佛喻。年既長大。加復窮困。四不肯修大喻。
[020-0633c]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五化以二乘喻。父遙
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六示大不希喻。
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最初發心退流
生死。同此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化以二乘喻。即
同此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經言我設方便者。四十年所說小乘也。令得入佛慧。
與大乘為因。雖然化二乘。元來為菩薩。四十年前說
小乘。元來為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未曾說
法華經也。


言會巳前汝根等者。通會四十年前意也。今正是其
時。決定說大乘也。問何故唯佛涅槃時。為說法華經
時。答如來入滅。眾生戀慕。正是樂聞大乘時。經言。長
者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云云。正
是窮子羨慕長者財物時。正是長者臨老付屬家事
時。正是如來欲入涅槃時。正是眾生根熟樂欲聞法
時也。


言同化城者。初知根熟。後說一乘。根熟有五。一涅槃
時到者。悲感生信。又臨欲時。而命其子。眾生根熟。恐
佛涅槃。聞即深信。二眾又清淨漸離染故。初說三乘。
出於濁世。眾生垢重。今久化之。漸離垢名清淨。三信
解堅固者。證解信解二皆生故。不外阻壞也。四了達
空法者。生空巳證。後聞般若。令知法空不愚法故。五
深入禪定者。四禪九定遍出入故。要具此五。方堪說
此經。後說一乘者。此據退性密意說之。名唯有一乘。
[020-0634a]
非有情性無差別。便集根熟方說。未熟不言。名同化
城也。


言說為大本者。既四十年前說二乘。正是入大乘為本
故。勸住大乘中。正是經言隨順說者。初根且說九部。


經言以故說是經者。以由用也。用入大乘。故說是經。
斯為本故。彼非究竟。應住大乘。


言此有五德者。今以五德。翻前五過。一心淨翻前二
義。專求大乘翻樂小。除二障翻貪著生死。二柔軟翻
前眾苦所惱亂。堪耐勞倦。苦不惱故。三利根翻鈍根。
四五二句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翻前於諸無量
佛不行深妙道。問前行疏言。頓悟漸者下。言除二障。
故名心淨者。若爾。地前頓悟。障垢未除。得了迴心。由
居智障。何名心淨。答但大乘畢竟能斷。即名心淨。非
要斷盡。


言堪耐者。奴代反。五精進中。無退精進。經中言堅猛。


言磨瑩者。三慧聞思修為能練磨。菩薩心為所練磨。
菩薩心上清淨無染。名瑩。


言寶規真覺者。寶重規求無上菩提也。五德中初三
利他。後二自利。三周皆有。堪為說之相。初周說具此
五德。成十法之子。方堪為說。中周譬喻品末十九頌。
於有智者。應為說之。下周即涅槃時到。五緣具足。方
始說之。


言十種法堪發菩提心者。修習善根。即順解脫分及
順決擇心。通菩提涅槃之因。所發即菩提心。如造須
[020-0634b]
麴為能發。假者為能發。


言志求勝法者。亦理智二種也。亦有謂真理涅槃也。
問何知是真理。答寶觀真覺。故名理。


言求佛智慧者。即菩提也。


言結成勝二者。即勝人勝法。


言勸捨非妙二者。即劣人劣法。問因何有此結文。答
由前言我此九部法一偈。別顯勝法也。又言有佛子
心淨等一偈半。別顯勝人也。今此一偈雙結前勝人
勝法也。初一行半結前勝人。後兩句結前勝法也。


經言我記如是人者。五德佛子也。


經言來世成佛道者。獲大果。


經言以深心念佛者。發菩提心。


經云修持淨戒故無缺無犯。此等之人。聞道作佛。大
喜充遍身。得人天果。名小喜。得二乘果。名中憙。得成
佛果。名大憙。若得人天果。名心頭憙。若得二乘果滿
面憙。若得佛果菩提。遍身憙。問實得否。答經言。汝等
既巳知諸佛世之師至作佛。又言。心歡喜充滿。如甘
露見灌。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此結前勝人也。


經言佛知彼心行為說大乘者。別結前勝法也。


言念佛有二者。一者語念。心動於語。語呼佛名。高聲
念佛。有十種功德。故言語念也。二心念者。意議與念
俱時。想念於佛故。經云。心念不空過也。


言或心緣事佛者。心緣事事即報佛化佛。


言願救者。願救自他。廣談法要。
[020-0634c]


二希成者。希自他身亦當作佛。


言智念理身者。即是正智證法身理。此亦有二。一求
證。二滅障。求證即解脫道。滅障即無間道。緣事即定。
緣理即慧。並是緣三佛之身。此為心念。


言定慧既爾者。只指向上經文。或云。智念理身慧也。
又持戒故。或又相應三昧定也。潞府言。前言我設是
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別顯劣
人也。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別顯劣
法也。


經言聲聞若菩薩皆成佛無疑者。只聞此法華一
偈。便成佛無疑。又四十年前所行行。迴心巳去為成
佛因。此勸大乘也。


言無二無三者。疏主優心也。


言此據真理者。即真如妙理也。無二者。遮無二種法
身故。法性真如三乘同等。若言法身。即二乘教下無。
唯大乘有。在二乘位名解脫身。在大牟尼位名法身。
問如何愛法身作乘。答如船依水。水得運名也。或此
據真理者。即是真實道理也。通菩提涅槃也。即是能
詮教名權方便。所詮智慧名真實乘。問何要第二解
耶。答緣二乘人執有餘涅槃。大乘中涅槃三事具足。
般若即是菩提法身。即是理也。此言二乘無者。無三
事涅槃名無也。不是二乘總無。因果觀行及權方便
法。一一皆有也。只有有餘涅槃。非是究竟。又羊鹿車
不能廣分別法也。
[020-0635a]


言然涅槃可證等者。通外難。亦是疏主斷也。問二乘
智果但假名。經說羊鹿車不上。二乘理果假義。同應
彼化城亦不入。違經。答疏言然涅槃等。問化城將喻
涅槃理。即許中路入化城。羊鹿二車喻生空智。何言
出宅車不上。又言。二車門外方便設。二子出門不上
車。化城中路方便施三百由旬城不入。答疏言然涅
槃可證等。量云。羊鹿二車。是有法。定許上故。宗因云。
假施設故。同喻。如化城。反量云。化城。是有法。定不入
故。宗因云。假施設故。同喻。如羊鹿車。此答意一種是
無真實非究竟。二乘則實得解脫。實能息苦。實斷煩
惱障。實得生空理。所以化城實入。二乘無種智。劣故。
二車不名登也。


言問三事稱大般者。意言城是假許實入。車是假不
見登。答疏言。解脫諸苦息等。意實能息苦。故言入化
城。二車權種智。二乘無故。不上於羊鹿。二乘雖有種
智。少故隱而不說。二者雖有。不能廣分別法。雖亦分
得。不名上車也。即得解脫將時諸苦息。不妨許入於
假城。得生空智時。種智無羊鹿假車不許上。


言又解脫二乘等者。問二空種智以為車。分得生空
車不上。二障盡處稱解脫。分得解脫不入城。答疏言
又解脫等。意言解脫二乘有分得。分得解脫。城許入
種類後智獨圓。分得生智。車不上。問菩薩亦分得種
智。應不名上車。答菩薩分得法空智。實登慧也。二乘
不同此例言。
[020-0635b]


言理實無別者。此約雖分有種智作用不廣。務令迴
心。隱少言無。非無也。分得入城上車。道理恰齊。故言
無別也。


言又惑障因果煩惱障盡。因果皆無。化城稱暫入。智
障因果總不斷。二車種智不言登也。


經言終不以小乘等者。根宜未熟。所說為三。畢竟門
中須歸一實。


言佛之智慧者。總標智慧。體通五種佛之智慧也。


言今此多說者。此解同初周。開佛知見。理智雙說。合
鶖子忻也。捨却二乘權。取一乘實。


言或唯真智者。問何要唯說智慧。答此經前五波羅
蜜。為能校量。第六波羅蜜。為所校量。分別品云。於八
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不如有人。聞如來壽
量品。生一念信心功德。過前五度。百分千分百千萬
億分。不及其一。故終不以小濟度眾生。此第二解同
中周。唯說種智牛車。令中根四人生折也。捨却羊鹿。
直上牛車也。


言或此一事多說者。同第三唯取智性真如。不取智
慧相。欲令二乘人捨化城取寶所涅槃。涅槃經言。師
子吼是無畏義。佛性即空。空即智慧真如。是空之性。
故名空。因空所顯。故名空。又真如智慧之性。亦名智
慧也。此唯取初為正。即同初周。二乘無故。即是智性
智相。便是三事涅槃。名一大事。二乘無故。下破古人
也。
[020-0635c]


言十七偈述開示等者。長行分二。初略標所以者何下。後
廣釋。廣釋分三。初徵。經言舍利弗云何下。次釋。諸佛
世尊唯以下。後結。舍利弗是為下。今此頌中不述徵
結。唯述釋文。有無不同也。


言假者佛身等者。解佛字。即同涅槃。言如來安住秘
密藏中。問佛身無漏。豈名假者。答佛具有無漏三科
法為體。所以名假者。如三無漏根。體豈非假也。


言恒安處者。解住義。言住大乘。大乘即菩提涅槃兩
法。此解如來五薀假者身。為能住法身報身。菩提涅
槃為所住。只此所住二法。即是大乘也。


言所得唯是法身者。唯法身真如理也。


言或大乘者。唯取真理也。


言正智證者。問何名為住。答疏言正智等。


言萬德具足者。唯識言自性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
理。雖有容染。而本性淨。無數量微妙功德。此約性說
也。


言故佛報身如其等者。意言所證法身。向上具塵沙
萬德。如者似也。能證智證。著此無為功德。遂令報身
之上。還具一百四十不共塵沙有為功德。及得定慧
力莊嚴。定即福。慧即智也。菩提智上平等一味。無差
別故。此第二解如其所證等。總是報身智也。


言攝持一切者。即是定慧攝持一切功德菩提涅槃。
還以此二度於眾生。不同疏中所得唯理也。


經自證無上道此事為不可者。此顯法平等也。
[020-0636a]


言無上道貫通者。問何名無上道。答正智名道勝。
故名無上也。法身真理名大乘故。一言無上言貫通
理二處。理智二種悉皆無上。即菩提涅槃也。


言二皆平等者。真如理也。智證理時。無能取所取自
他。無物我異故。故理智二種。悉皆平等。問智證理時。
為智相分。智即見分。云何言無能取所取。答正證如
時。不取相故。名為無也。非取全無。故論云。爾時住唯
識。離二取相故。長行解云。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
能取所取相故。俱是分別戲論現故。論有三解。初云。
有義此智二分俱無。攝論第六說無所取能取相故。
二云。此智相見俱有。帶彼相起。名緣彼故。三云。見有
相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雖有見分。而無分別說。非
能取非取全無。瑜伽七十三說。問若無相分見分何
緣。答雖無相分。而可說此帶如相起。不離如故。


言自他等者。解上無能取所取也。能取為自。所取為
他。能取為我。所取為物。意言既證平等理智二法。無
物我自他。豈可自證大乘與化小運也。


言又大乘者。此解可無上大乘。即是無上道。以彼大
乘運用勝故。二俱是智。唯取正智。不同前解大乘是
理。


言佛既證此平等二別者。問世尊莫自證得大乘
法。與他眾生。說小乘耶。答經云。若以小化。乃乘至於
一人。我即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言內離染者。意言如來既內離染。故得無畏。能說實
[020-0636b]
法。


經言若人信皈佛者。如來不欺一切眾生。不誑眾生。
問何故不欺誑眾生。答我緣向內斷諸法中惡。所以
外不欺誑眾生也。


經言亦無貪嫉意者。不貪此菩薩法。與眾生。名不貪。
解上不誑。亦不嫉一切眾生。成其大乘。名不嫉。解上
不欺也。自證無上道。名貪也。與他人說小乘。名慳。慳
即慳而不與。由斷一切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
畏。


言由斷一切法中惡等者。雙釋無貪嫉。意言由無貪
嫉。所以能師子吼。是決定說。師子吼是無畏義。


言我是一切智者。真智。一切見者。俗智。一切智者本
後。一切見是五眼。又一切見。生死智力而實知故。


言平等化者。藥草言。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
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頌中言。貴賤上下。持
戒毀戒。威儀具足等。


言父聞子健恨不煞者。不是能喫飯。亦不是肥壯。但
能理家事計算。名為健也。父恨不煞身。以謝子之思
也。


言自外何恡者。身尚不惜。豈況身外財物珍帛。而有
恡耶。佛菩薩得眾生入佛法中。恨不替眾生受苦。豈
況惜佛果功德無漏財法耶。


言顯外莊嚴等者。問世尊為復內實離貪癡。為復妄
語耶。答如人身內有冷病。面色黃黑。有熱病面色赤。
[020-0636c]
我若內有煩惱病。即形憔悴。經言我以相嚴身。光明
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如來身光縱之。即
彌滿法界。任運能遍三千大千世界。於諸毛孔中。常
放光明。普照有情。及器世間。復以智光。破煩惱暗。恐
隱日月光。神力攝之。而照一尋也。


言實相印者。表信也。表非虗也。如世間公家文書。有
印表其實也。教中若說我。表是外道邪教。若說生空
理。表知小乘教。若說二空理。印知是大乘教。今明實
相印。表知是大乘教也。案法菀云。了不了義經中說
有三法印者。表是佛經名了義。若無三法印。即自外
道。經云。名不了義。一有漏皆苦。即簡外道計苦為樂。
二有為無常。即簡外道計冥性等常。三諸法無我。即
簡外道計有神我等。此三法印通大小乘有。今大乘
實相印者。即二空理為印大乘教。名了義經也。二空
為印大乘教。如說三性三無性等。


言如小乘中說三法印者。一者諸行無常。二者涅槃
寂靜。三諸法無我。初唯有為。次唯無為。後通二種。此
是小乘印也。今此實相印。偏舉大乘。如王齒印。即國
王有金箱王印。以辨真偽。今以三法印。印諸教法。若
異此者。非佛教也。如世間人度關津。便有官家文印
印之。佛法亦爾。若欲度分段生死關。即以小乘三法
印印之。若欲度變易生死關。即以大乘二空印而印
之。


經言舍利弗當知我本誓無異者。即凡夫時發願
[020-0637a]
也。問如來有三身。眾生有一身。如來出生死。眾生在
生死。何言無異。即有異也。答世尊當為凡夫時。逢善
知識教化。便悟昔所不知。因此修行。令身中報佛種
子生現行。佛種從緣起。當時發願。願令一切眾生。還
如我身。悟先所不知。故言無異也。不必事須一一三
十二相也。當日發願。直至靈山會巳前。一切眾生共
佛有異。直至今生靈山會上。得舍利弗迴心。悟昔所
不知。名與佛無異也悟知見了


言如我昔所滿足者。前頌中所言立願。但是願令
眾生一一似如來。悟先所不知大乘真智。今者果滿。
靈山會上法說一乘。令鶖子悟先所不知。名如我等。
又解有二意。一云。四願中當日因中發願。願無上佛
道誓願成。今日成佛故。言如我昔所願。今者以滿足。
滿足者。自利行滿足。利他未滿足。二言世尊因中修
行入佛知見。令證不退轉地。當日發願。願一切眾生。
還如我身。修入佛知見智。今得三根聲聞迴心向大
決定取當來入佛知見智。故言滿足。


言今者果滿等者。意言疏有二。一今者滿自成佛也。
遂昔願心。即滿足也。二云。今者果滿者。稱遂識。如人
不見物。那事果否。答且稱意。即是果也。四十年前直
至十六王子時巳來。事總未果。今日法華會上果滿
也。得鶖子迴心行入佛知見。名果滿。即是如我昔至
滿足也。問阿那含是修入佛知見人耶。答化眾生入
於佛道。道者因也。
[020-0637b]


言示不同意者。問示有同識三乘法身本來平等。即
合一一眾生。總以大乘化之。何故四十年前說三乘
法。法華會上說一乘。四十年前說不同法華會上說。
問何故初說後說不同耶。答四十年前求道同不得。
經言。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有智者可爾。無智迷
惑不信也。


言錯學亂行者。牟云。錯學不如不學。亂行不如不行。
錯聽不如不聽。錯說不如不說。四十年前說同不得。
問何名智。何名無智。答二般。一頓二漸悟菩薩不定
性聲聞三乘。并定性不愚法者。總名智也。二凡夫外
道兼二乘有學無學未迴心前及全性愚法。皆名無
智也。


言亦如覆盃水者。地下窪於交反如覆。一坏水。在堤塘。
水淺無力。莊子云。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
愚人喻坏水。說教如致坏。迷惑不信。即如膠著。牟云。
但取無力。力劣不勝坳塘之水。只浮得芥等之舟。若
載萬斛之船。還須得大海。菩薩根器由若大海。一乘
之法如萬斛之船。二乘之根如坳塘之水。二乘法如
芥葉之舟。若二乘根器聞著大乘。如致坏於窪塘之
水。即不勝也。為說一乘。即委之在地也。置委也。


言未曾修善本等者。問為復今生巳來未曾修善本。
為復過去久遠巳來曾修善本耶。答設爾何失。二俱
有過。若道過去巳來未曾修善本者。過去繫珠之義
不成。若今生四十年前未曾修善本。說經不得。今既
[020-0637c]
過四十年後。法華經豈曾修善本。又問未曾修善本。
為復小乘善本。若是小乘善本。如何與說大乘為因。
答二說。一云。未曾修小乘無漏善本。求說法華經。不
得欲到法華會聲聞人得羅漢果。有彼出世方便善
本。所以說法華。問何恃小乘為因。答迴心向大。只此
小乘。無漏方便善。為大乘因也。二取過去十六王子
二萬佛時所修大乘。為善本。若爾者。巳修善本。何名
未修。答疏言。無始雖起多分等。意言過去雖逢佛雖
修善本。多求人天果報。未專求無上菩提。多分暗劣。
名未曾修善。因總攬前來意者。不出二釋。一者持業。
即取二乘所修無漏理智。此無漏善。即是大乘之本
也。彼不定性人。若不得二乘者。必不能決定迴心故。
故我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法中皆即二乘
無漏也。然後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等。故知二乘
無漏。即為大乘本。昔未得故。故云未曾也。亦即初權
後實之次第也。二者。無漏之本。即大乘無漏之本也。
即取前方便行。能迴心後。地前有漏。助為一乘也。無
始雖起。巳未決定。所修之行。皆資人天之身。故云無
始雖起等。今得無學所有諸行。皆資大乘無漏種。故
更無人天之身可資長。故云未曾等。


言唯生得善者。設於往時加行而修。亦名生得。以彼
所資是人天故。能資無漏。方名加行。故論云。菩薩前
者。資粮位也。中既修習巳趣見道。復修加行。


言以此為緣癡便發等者。無明發業。即是行支。熏得
[020-0638a]
五果種子。愛取潤巳。轉體成有。故有有支。故生死二
支。由有生死。起一切怨苦憂惱。苦樹增長也。


言一切苦惱苦樹增長者。即是無明發行。行支招集
識等五支種子。愛取水潤。轉成有支。由有支故有生
老支。一期愁惱苦樹增長。潞云。無明行是生老死樹
根。識等五支是生死樹莖。愛取有是生死樹華。生老
死支是生死樹果。又云。無明行如土。識等五支如樹
愛取如水溉灌。生死支結果。


言由無出世方便善本者。重釋所由也。重釋前義。初
說執先而惑後。此說惑先而執後。故唯識云。雖諸煩
惱皆能發業。而發業位無明力增。具十一種殊勝事
故。如潤生位貪愛力增。說愛名水。能發潤故。


言發業明等者。唯識云。謂由迷內異熟果愚發。正能
招後有果業。復依迷外增上果愚。緣境界受發起貪
愛。多迷外塵妻子眷屬及資具等起。簡要云。若爾發
業無明。多由迷內身起。何言今者由五欲境為緣。癡
便發業。又上界無明不依五欲境發業。如何經言堅
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答疏言今據欲等。著欲說重
處。故上界三塵名輕。若據內身三界無別也。意令生
猒怖故。


經言以諸欲因緣等者。以諸等一句。貫下諸句。


言純起不善等者。且修十善業。有其三品。下品修生
修羅。中品生人中。上品修生六欲天及上二界。十不
善業亦三品。下品生鬼趣。中品生畜生等生。上品生
[020-0638b]
地獄也。故分三道。隨業不同也。


言由雜業故等者。論云。由貪現在樂。起非福業了。生
三惡趣。由貪未來樂故。造福業不動業。死了生人天
及上二界。經中但說所趣果。有六趣也。疏中約果明
因。故置雜言也。六趣即是善惡業果也。故說因業名
雜也。人天中雜業。故言由雜業故輪迴六趣。又業有
四。一黑黑業。因果俱黑故。二白白業。因果俱白故。三
白黑業。人天總報即白。別瘖瘂等即黑。畜生總報即
黑。別報端正等即白。五白貌兒。四非黑黑。即無漏業
等。


言備受諸苦毒者。此是問意。問有情流轉六趣四生。
四生皆有苦。今者何故唯說受胎生苦。不說餘故。答
疏言偏指一生現苦為論故。言受胎之微形世世常
增長。世世者。指多生身也。三苦。一苦苦。身是苦本。更
作苦事。名苦苦。二壞苦。三行苦。五苦者。金云。一老。二
病。三怨憎會。四死。五求不得苦。八苦者。生。老。病。死。五
怨憎會。六愛別離。七求不得苦。八略攝一切五趣薀
苦。即是五盛蔭苦。五苦迫故上解二句經文了


言受胎之微等者。胎者孕也。微者劣也。若於四生他
生為勝。今由攬父母利令不淨。以成此身微劣劣生
也。


言瑜伽論說者。即十七地中意地中說也。


言本居中有者。死有後。生有前。死生二有中五薀名
中有也。又中有多名。一名中有。亦名健闥縛。即尋香。
[020-0638c]
得香所資故。亦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或名趣
生。對生有起故。大乘中中有。既屬生支。欲說受胎。先
論中有。言中有極長一七日。一度死。死巳更生中有。
中有壽極至七七日。更不得過。問中有既有命終。死
時應更有中有傳識耶。若許有者。應可有無窮。若不
許者。如何傳識。答中有身死不同本有也。暫時悶絕。
第六分識不行。纔死便生。不捨第八識。又解但是滅
相所攝。不立中有也。問於減劫中。造得輪王業。劫增
方受。據此中有合長時。何言七七日。答章敬云。小乘
中有一師。許多時住。從減至增。皆住也。今大乘中有。
與彼不同。決定業者。往諸趣受。若不定者。往餘生中
寄生也。即同類生寄生是。若諸部說十二十年等。皆
不正說也。


言黑羺光者。上品不善業身如里羺光。骨曆羊似山
羊也。中下品不善者如陰暗夜。造上品善業者。身如
白衣光。中下品善者如晴明夜。如里羺光身形也。陰
暗夜所見境也。如白衣光身形也。晴明夜所見境也。
問誰人得見中有身。答清淨天眼升大力菩薩廣慧
聲聞見也。寶積經云。地獄中有其色如燒瓦木。傍生
中有如燒。餓鬼如水色。


言隨當生相。如當本有形同業所感。問中有身形大
小。答抄解云。未見大乘教說。且小乘所說。欲界中有
形重大小。如五六歲小兒。色界中有如當本有形。若
爾。如菩薩受胎。云何母夢見白象入右脇。答此是吉
[020-0639a]
祥瑞應相。非關中有。菩薩久捨傍生趣故。問中有有
衣服否。答色界中有有衣服。與衣服俱生。慚愧增故。
欲界中有多分無衣。無慚愧故。唯除菩薩及白淨尼。
由本願力。及施袈裟。別業感故。


言所往無礙者。有所往唯至受生處。所趣無礙。山河
石壁透過。問與神通何別。答全別。但於生處去則得。
餘處不能也。通力普能去也。


言見巳同類者。隨何處中有。皆見自身同類有情及
所生處而起愛故。問一切皆具中有否。答不定。極惡
人即無中有。生身入地獄。如善星等。及轉身為狼。及
變為蝙蝠等。及生無色界者。無其中有。以無形故。問
無色界沒。來生下界。既具中有。於何處起。慈恩答言。
隨前滅前處中有現前。


言造惡業者。簡要云。惡業中有。唯見不淨丘陵荊棘。
造善業者。唯見珠玉之光華堂麗室清淨之處。


言眼觀不淨者。則云。攝論文。眼觀不淨為正。抄云。下
淨者。設生三惡趣。亦見淨相。所以所生。若見穢相。不
欣生。故受生位。事須見淨生忻也。相國云。有疏言不
字悞也。撿數處論文。皆言下字。牟云。可言不淨。亦有
別理。即明淨之淨。前言造惡業者。所見之境。暗如陰
夜。即是此下視不明淨也。若爾。往天趣者。何不言上
淨。答理實應爾。今舉重處令生猒故。


言往天趣者。頭向上。如人發梯也。往人趣者。傍面而
往。如人往來相也。若唯俱舍云。天首上三橫。地獄頭
[020-0639b]
皈下。小乘地獄中有足上頭下。


言若造不律儀等者。難云。潤生之心。總有二位。一本
有末心。二中有沒心。若生惡趣。所見不忻。云何中有
而起於愛。故論云。愛非遍有。寧別立支。生生惡趣者。
不起愛故。答疏言若惡不律等。好煞生者。見昔同類
知識同伴一處煞生。便往彼中。喜樂馳趣。亦生樂時。
便被拘礙。地獄中有初見。事須見喜。後變成不喜。相
識親情。悉變作牛頭阿傍也。中有亦滅。便受地獄身也。


言若餘雜業等者。局明入胎也。大寶積經五十六說。
佛在誓多林。告難陀及五百苾蒭。我有法要。初中後
善。所為入母胎。彼中有入母胎時。心即顛倒。作邪解
心。生寒冷想。大雨大風及雲霧相。或大眾聞聲。作此
相巳。隨業優劣。後起十種虗妄之想。云何為十。或今
入宅。我今登樓。我昇堂殿。我昇床座。我入草菴。我入
華舍。我入草藂林中墻孔籬間。作此念巳。即入母胎。
名羯邏藍。父精母血。非是餘物。由此二物和合為因。
識依止住。若薄福者。欲入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
自便妄見入於藂林竹葦蘆荻等中。若福多者。聞寂
靜嘿妙可意聲。及自妄見昇堂殿等。


言於其父母生憂生患者。牟言受生之相。汙穢難
名。人子之分。非可竊誼。每見聽講者。說受胎之際。輙
加戲笑。曾不反觀廉耻之人。固應不爾。此乃諸佛菩
薩大悲心中。與我等眾生說。非造次而談。豈得聞之
便為笑樂。男中有於父生憂。於母生喜。於父生憂如
[020-0639c]
競色男。女中有於母生憂。於父生憙。於母憂如競色
女。瑜伽論云。彼於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
血。而起顛倒。顛倒者。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見自身
與彼和合。方乃受生。迷他為自。故名顛倒。所以隨於
男女生憂生愛。愛心潤當生也。以此貪愛。於父母生
嗔喜。然本有末位除昏昧。昏昧中愛不行故。問潤生
之愛屬當生繫者。此有何意。答二意。一者。受當生者。
定緣此愛。即是此愛有力於當生故。故當生攝。二云。
以中有後心。方起此愛。大乘中有屬當生攝故。


言攬父母之遺者。瑜伽云。爾時父母貪愛心俱極。最
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渧和合住在胎中。合
為一團。猶如熟乳。方為識依而住。問父母不淨為攬
成身。為不爾耶。答小乘所說。即便成身。大乘不爾。託
此為依。識內種子變為身故。若取前義。唯識不成。以
他為自身故。心外取境故。問何故現見男女似於父
母耶。答寶積經言。有四因緣。汝應善聽。如依青草。虫
乃得生。草非是虫。虫不離草。然依此草。因緣和合。虫
乃得生。虫作青色。如牛糞虫作黃色。依棗作赤色。依
酪作白色。非離糞等體。等體非虫。和合因緣。作黃色
等。能依似所依也。問老子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
敢毀傷。答世界所談。不別信也。


言迷醉者。潞云。中有一剎那。及本有多剎那。總名昏
醉時也。


言父母不淨等者。此意亦說本識中五根種子及四
[020-0640a]
大種而生現行。五根初生。極其柔軟。如草初生牙。非
說父母之不淨也。此說色身初生之位。假彼父母不
淨為依。故名雜穢。此約處同時。非是互相涉入。


言若巳凝結箭內等者。若者如也。箭內稀者。疏作弓
箭字。像胎子作箭。從喻為名。女人受胎。如被箭中。箭
能損於身。胎子能損於母。又獐鹿被箭中巳。必為死
因。初結生巳。定為老病死因也。言甲煎之煎。外雖凝
結。向內稀故。俱舍云。此胎中箭。漸次轉增。


言此云疱者。如水上泡形段也。如麻如栗許大。在其
胎中。如豌豆。瘡者舉其厚薄以喻胎子。不以大小為
喻也。


言堅厚者。成團而堅。如羊肝。


言支分相現者。即是一頭兩手二足。


言具根位者。唯識云。七七日後。名六處支。諸根明盛
顯故。具根巳前。名色支攝。


言至此初後方鈎者。意言至此七七日具根之位。方
鈎三个月也。其相云何。謂如前月下旬受胎。直至後
月上旬。兼中間一月。豈不是初受胎及後成就鈎著
三个月也。若前月上旬中旬受胎者。即不鈎得三个
月。或可但以一月。是三十日。即四十九日。長短鈎著
三个月也。所剩十九日分。向前向後也。更解事須依
取前月十五巳後。至後月上旬四十九日。方鈎三月。
前月名初。後月名後。種種成就也。


言不增減者。示產生也。意說世間懷胎。有樣月生。有
[020-0640b]
六年在胎者。名增。有十月不足生者。名減。今取不增
不減月數之者。如是合經三十八七日在胎圓滿。更
經四日即生。即是經二百七十日。於中月小大。遂鈎
著十个月。故言十月滿足也。然此三十八七日行相
不同。如寶積五十六云。復次難陀。如是應知。凡人入
胎者。大數言之。有三十八七日。居其母腹。初七日時
在腹中。如糏如癰。臥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
在一處。狀如煎熬。名羯邏藍。狀如粥汁。或如酪漿。
於七日中。內熱煎煑。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𤏙性。
風界動性。方始現前。又云羯邏藍身。有地無水。便即
乾燥。悉皆分裂。如手握乾[尸@大][麩-夫+丐]。有水無地。便即離散。
如油滴水。有地水而無火者。而便爛壞。譬如夏月陰
處肉團。若無風界。便不能增長廣大。從二七日巳後。
合有三十八種增長。名字各各不同也。第二七日有
風自起。名為遍觸。猶先業力觸彼胎時。名頞部曇。狀
似稠酪。或如凝蘇。於七日中。內熱煎煑。第三七日風
名刀稍口。風觸彼胎子時。名曰閇尸。狀如鐵筯。或如
蚯蚓。第四七日風名內開。吹擊胎煎。名為健男。狀如
鞋楦。或如溫名。第五七日風名攝持。此風觸胎有五
相現。兩臂兩䏶及頭。第六七日風名廣大。此風觸胎
有四相現。謂兩肘兩膝。第七七日風名遊轉。此風觸
胎。有四相現。二手二足。猶如聚沫。或如水苔。第八七
日風名飜轉。此風觸胎。胎有十相。手足十指初生。第
九七日風名分散。此風觸胎有九相現。二眼二耳二
[020-0640c]
鼻口。及大小二穴。第十七日風名堅硬。風令胎堅實。
即此七日有風。名曰普門。此風吹脹胎藏。猶如浮囊。
以風吹滿。第十一七日風名疎通。觸胎令胎通徹。有
九孔現。若母行立坐臥等時。作事業時。彼風遊轉。虗
通漸令孔大。若風向上。下孔便開。若風向下時。即通
下穴。如槖鑰風上下通氣。風事異巳。即便隱滅。第十
二七日風名曲口。此吹胎於左右邊。作大小脉。猶如
藕絲。如是依身交絡而住。即此七日有風。名曰穿持。
於彼胎內。作一百四十節。復猶風力作一百一禁處。
謂令百一病起。於此禁處。而有病生。第十三七日。以
前風力。知有飢渴。母食飲時。所有滋味從臍中而入。
藉以滋身。第十四七日風名線口。其風令胎生一千
筋。於身前後左右。各二百五十。第十五七日風名連
持。能令胎子作十二種脉。吸諸味故。前後左右一一
復有一百道脉。相屬相連。令有八萬。前後左右此八
萬脉。復有眾多孔穴。或一或二乃至九孔。一一各有
毛孔相連。由如藕根有多孔隟。第十六七日風。名甘
露行。此風能為方便。安置胎子二眼處所兩耳兩鼻
口咽胸臆。令食得入停貯之處。能令通過出入氣息。
此約後時為論。非胎能食也。第十七七日風名毛拂
口。能令眼等處所通利滑潤。第十八七日風名無垢。
能令胎子六處清淨。即六根也。第十九七日風。能令
胎子成就四根。眼耳鼻舌。入母胎時。先得三根。為身
命意。第二十七日風名堅固。此風依胎左脚。生指節
[020-0641a]
十二骨。依胎右脚。生十二骨。足跟四骨。髆膝久有腰
踝三骨。脊有十八骨。肋數有二十四骨。依左手指節
二十骨。右手二十骨。腕有三骨。臂有四骨。胸肩者各
有七十骨。頭有四骨。頷有二骨。齒有三十二骨。頰有
二骨。髑髏四骨。第二十一七日風名生起。能令胎子
身上生肉。第二十二七日風名浮流。能令胎子生血。
第二十三七日風名淨持。能令胎子生皮。第二十四
七日風名滋潤。能令胎子皮膚光悅。第二十五七日
風名持城。能令胎子血肉滋潤。第二十六七日風名
生成。能令胎子身生毛髮爪甲。此一一與脉相連。第
二十七七日風名典藥。髮毛爪甲悉皆成就。第二十
八七日風。於母胎中。胎子便生八種顛倒想。所為屋。
乘。園。林。樓閣。洲縣。河。池想。而實無此故。此生分別。第
二十九七日風名華修。能令胎子令其形色鮮白淨
潔。或由業力令身黧黑。或復青色。或乾燥無有滋潤。
第三十七日風名鐵口。風吹毛髮等。能令生長。白黑
黃等諸色。皆隨業現。第三十一七日。於母胎中。胎子
漸大。如是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七日巳來。增長廣
大。第三十五七日。子於母胎。支體具足。第三十六七
日。其子不樂住母胎。第三十七七日。胎子便生三種
不顛倒想。所為不淨想。臰穢想。黑暗想。第三十八七
日風名藍華。生風能令胎子轉身向下。長舒兩足。轉
頭向下。以趣產門。難陀。若彼胎子於前身中。造眾惡
業。或墮人胎。由此因緣。將欲出胎。手足撩亂。不能轉
[020-0641b]
側。便於母腹。以取命終也。


言種種眾苦者。胎子體血。乍被外風所吹。如百千刀
錐攙㓨。具受種種苦。


言迫迮者。狹也。


言或由先業母食等者。談損害也。母食[厂@火]鹽。子髮稀
尠。有二因由。一先業。二母食[厂@火]鹽。[厂@火]鹽者更有說。或
由先業故。令母[厂@火]鹽。[厂@火]鹽者醎閟之水。有似於[厂@火]。煑
彼為鹽。名[厂@火]鹽。四分律中。十種鹽中。[厂@火]鹽是西方鹽
名。非此方鹽名。非是鹽中有[厂@火]。名為[厂@火]鹽。由先業力。
不行忍辱。感身一切惡相。


言頑白者。不覺痛也。


言男居右脇者。問男子本位在左。女本位在右。如何
今者男右女左。答今者結生之時。迷醉顛倒。男女位
異。而於父母生愛染故。


言云倚腹向脊者。男即於母生愛。於父生嗔。背父向
母。所以面向資也。


言倚脊向腹者。女於母生嗔。於父生愛染故。故背母
向父也。


言攬父母之不淨者。有解世間人女有身。即月經不
通。即緣子在胎中攬之。以資長也。亦有云子在胎中。
胎衣之上有乳。令子食也。有福者感母食上味。變成
於乳。流生胎中令子食也。若惡業者胎衣上乳少。表
薄福也。


言現緣既爾者。現在所見緣既爾。皆是百惡所招。十
[020-0641c]
業道十十相資。成百也。一个為頭。餘九助。十个總為
頭。即成百也。


言三十六物者。偈曰。外相三四醜。身器二六成。中含
十二穢。是名三十六。髮毛爪齒。睡眠涕唾。垢汙
大小便。是名外相三四醜二六者。皮膚血肉觔脉一六
骨髓肪膏腦膜二六。名身器二六成。脾腎心肺肝膽膓
胃赤白疾癊生熟二藏。是名中含十二穢也。


言求邪出離錯行等者。若依後科。有無並屬五見。若
依初科。有無並屬邊見。且依後科解者。經言薄德少
福等者。慈悲不涼厚。名少福智慧。又實尠名薄德。又
不修前五度。名薄福。不修後般若度。名薄德故。上言
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等。


言因起見戒取所餘惑者。深著虗妄法。即見取戒取。
我慢心諂曲等。即所餘惑生。


言雖祈出要不悟等者。五見見不正。總名邪見。


言此依後科非要等者。五見見不正故。總名邪見。


言非要撥無等者。顯揚說。邪見緣撥五門。謂因果作
用實事等。


言邪見煩雜等者。五見見不正。總邪見。向上六十二
見種行相。總名邪見。總名稠林上解稠林


言若有若無等者。是五見中四見。皆執於有。若無者。
五見中邪見。多撥於無。


言皆執有故者。牟言。四種見中。如邊見中斷見。豈名
為有。亦言多執有故。答疏主約多分名有。猶如邪見
[020-0642a]
名無。四是有。邪見是無。


言等言顯示種種煩等者。等取五見。向上差別行解
不同。名種種煩雜。但是向內等也。


言依初科者解邪見者。五見之邪見也。邪見向下行
相差別有十五句。名稠林也。


言此二為邊見者。三界之賴耶為體。阿賴耶識非斷
非常。以常轉故。故唯識云。常遮斷轉表非常。由如瀑
流。因果法爾。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今言執斷常
合名為邊見也。


言等者。等取身見見取。或取三見也。問若依初科。只
合等身見。何故兼等見取戒取耶。答六十二見依邊
見邪見生也。其身見是邊邪二見之根本也。見取戒
取又是色見之眷屬故。亦等三見也。問戒取如何亦
名見。答依見執戒。亦名見眷屬也。


言由六十二見等者。問疏中自言若依初科等。今准
初科。一頌半明起身邊邪見成六十二見。後之二頌
方言因見戒取所餘惑生。此既依初科。只合等取身
見。何言兼等戒取耶。答疏言。由六十二見等。其實只
合等於身見。依初科故。意言六十二見但五見中邊
邪二見差別之相。若論其體。即是染慧一分為體故。


言以餘二見等者。指見取戒取二。為邪見之眷屬。身
見是邊見之根本上解兩種重科之所以也


言六十二見章者。釋此六十二見。准疏合有四門分
別。今於四門。復添三門。最初一門最後二門。疏內疏
[020-0642b]
外合以七門。一總名所見因。二配屬部名。三別陳行
相。四三際分別。五攝歸二見。六迷諦所起。七諸部同
異。初一門最後二門。疏內無也。且明所因者有二。初
佛說因。二見起因。佛說因者。長阿含二十卷。梵動品
云。佛遊摩竭提國。行至竹林園中說法時。有梵志。名
善念。彼有弟子。名梵摩達。師及弟子當共隨佛後。伺
求其短。善念以無數方便毀法僧。梵摩達當讚三寶。
師徒二人各懷異見。是事故。諸比丘等。於其食巳。諸
講堂中。作如是語。甚奇世尊。有大神力。威德具足。盡
知眾生志意所趣。佛在靜室。以天耳眼聞知。而故問
曰。向何所說。時諸比丘具陳上事。世尊告曰。若毀三
寶。汝等不得懷忿結心。意言於彼若起此意。自陷溺
故。讚三寶。汝等不應生憙心。自陷溺故。有沙門婆羅
門等。於本劫末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入。盡入六十
二見中。唯佛知此見起處。如是縛。如是執。雖知不著
故。即得寂靜無餘解脫解脫因也。二見起因者。瑜伽論云。
謂彼一切薩迦耶以為因。因緣雖有親疎。皆因我見。
諸見方起一行了。二配屬部名者。依瑜伽八十云。薩迦
耶見以為根本。有六十二見。以為十計。一四遍常論。
謂二四八十劫。見生死遍常是。二四一分常論。梵餘
至恚一分是。三十六有想論。有色有邊至純樂等有
想是。四無想論。有色有色等生無想是。五俱非論。即
俱非二字是。六七斷滅論。人欲色至斷滅是。七無因
論。從無想至無因是。八四有邊論。憶上下至有邊等
[020-0642c]
是。九四不死矯亂論。怖無知至矯亂是。十五現涅槃
論。人欲天至涅槃是。


言二四八十等者。第三別陳行相。計既有十。隨分十
段。言二四八十劫。見生死遍常。四遍常論第一段。遍
常二字通四句也。謂伊師迦者。僧佉之類。坐得四禪
根本定。起宿住通。緣過去境。有下中上也。下品宿住
通憶得二十劫。中品宿住通憶得四十劫。上品宿住
通憶得八十劫。彼諸外道。見火灾壞世界了又却成。
成了又却壞。便作是念。將知世界但是隱顯而有。故
知是常不是無常。上二四八十劫。便是前三遍常。宿
住通次下第四遍常。法菀云。或依天眼。計現在世。以
為前際。現一切眾生。此界滅。彼界生。此落滅。彼落生。
元來不斷絕。但是隱顯而有。不是無常。故執世間及
我但是常四遍常了


言梵餘大種心等者。四一分常論。一分是常。一分無
常。計梵王是常。餘是無常。餘是梵輔梵眾也。謂初禪
梵王壽命六十劫。世界初成。最在前來。獨住劫。方有
梵眾也。從上界生。到初禪來。早見梵王在初禪。梵王
若來若去。梵輔梵眾皆不知。便計梵王是常我等無
常也。二大種心者。大種是常。心是無常。或心即是常。
大種無常。三謂有外道。從戲忘天沒。來生此間。散觀
此在彼天中正遊戲。次五衰相現。即便起執。在彼天
中。不遊戲者是常。我等遊戲即是無常。四忿恚。謂彼
諸天。五衰相見。將死不久。被諸天子強力之者。遷置
[020-0643a]
林中。領諸天徒。共為歡樂。有是事巳。有憤恚生。角眼
視之。身便致死。來生此間。返觀不憤恚者。在彼天中。
便執彼天不憤恚者是常。我等憤恚即是無常。金云。
此是欲界四空居天攝。牟云。四句分別。一自害非他
害。即欲界四空居天。二他害非自害。下二天忉利天
四天王被修羅害故。三自他俱害。即人中。四自他俱
不。即是上界四一分常了


言有色有邊等者。有想十六論想者。能取之相名有
相。論其處所。即欲界全。色界一心。除無想天。無色界
中除有頂天。計無色界有細色。我有色計色蘊為我。
我無色計四蘊為我。離色計我。句數分別者。一我有
色。死後生有想。二我無色。死後生有想。三我亦有色
亦無色。死後生有想。四我非有色非無非色。死後生
有想上有色四句下有色四句。一我有邊。死後生有想。如獸主外
道。執色為我。體有分限。如指節量等。若非色所依所
緣亦有心限。二我無邊。死後生有想。勝數外道。我若
色非色。遍一切處。三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生有想。
離繫子外道所執之我。隨身大小量不定故。有卷有
舒。四我非有邊非無邊。死生有想。


言各死生想地者。疏主結也。


言一種小無量等者。一我有一想。死後生有想。下三
無色唯一空想。或唯識想名一想。二我有種種想。死
後生有想。在欲色全。除無想天。心境多故。見解殊異。
三我有小想。死後生有想。遍出外道計。執小色為我
[020-0643b]
所。我與彼合。名為小想。謂在下地。除無想天。若大眾
等四小色通三下無色。四我有無量想。死後生有想。
計執空識之想也。計小分為我所。合名無量想。一我
有純樂。死後生有想。色界中下三禪。二我有純苦。死
後生有想。在地獄。三我亦有樂亦有苦。死後生有想。
在鬼畜。生人欲天。四非有樂非有苦。死後生有想。第
四禪巳上。


言即有色邊等者。無想十六論也。一我有色。死後生
無想見也。得定生彼。遂作是計。二我無色。死後生無
想。執命根為我等。三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生無想。
執色為根。總以為我。於此二中。起於一我想。四我非
有色非無色。死後生無想。唯依尋伺。想不明了上色四句
下邊四句一我有邊。死後生無想。由彼定心。時分促故。於

四薀中。隨計一薀。以為所緣。執我有邊故。二我無邊。
死後生無想。執色為我。遍一切處。三我亦有邊亦無
邊。死後生無想。執色為我。有卷舒故。四我非有邊非
無邊。死後生無想。


言生無想俱非者。一我有色。死後生非想非非想。執
色為我。見諸有憶入非想非非想定。不明了故。作如
是執。不說自得定。唯依尋伺。二我無色。死後生非想
非非想。執無色薀。以為我等。入非想非非想定。不明
了故。作如是計。三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生非想非
非想。四非有色非無色。死後生非想。非非想有邊四句。一
我有邊。死後生非想非非想。二我無邊。死後生非想
[020-0643c]
非非想。三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生非想非非想。四
我非有邊。死後生非想非非想。


言人欲天二句者。第六七斷滅論也。一人中。二欲天。
三色界。四無色界。開之為四。總計七處。人中欲天為
二。四禪合為一。名三。四無色開為四。謂有外道。計此
七處死了斷滅更不復生故。名七斷滅也。問何故欲
界開人天。答趣異故。若爾。無色應合色界。應開以天
趣故。答慈恩云。據實應爾。然彼無色無形。修定加行。
難可得成。彼執若起。必是加行。以更不見上地法故。
故別計斷滅。不同色界也。


言無想天沒二句者。二無因論也第七段。尋伺計無因有
二意。一從無想天沒。即是定中起宿住通觀察。二尋
伺不定。約俱於靜處思惟也。初無因者。謂有外道。從
無想天死。下生人中。修得宿住通。却觀彼天。只視著
出心巳後事。不能觀他出心巳前無心之果。只觀著
有心時事。視他無心位不著。便執我及世間無因而
有二由。尋伺不憶前身。作如是執。現見世間空無果
執。大風卒起。忽然還靜。瀑河彌漫。歘成空竭。牛頭上
有角。馬足下安蹄者。烏羽翼一般。山鷄毛衣五色。便
有一切諸法。無因而生。皆是自然而有也。問亦有不
知欲界巳前多身。應計無因。何唯說二。答無想天出
心巳前。微細難知。故計無因。餘地前因分麤劣故。故
不計之。若爾。豈不見無想天身耶。答前位色身。亦是
其果。但不知此何因有。意說彼無身所遠故不能知。
[020-0644a]
極知以十劫故。又彼空中無心。不見此身因故。


言憶上下傍等二句者。第八段四有邊論也。謂有外
道執有四種。緣著之處。則執有邊。緣不著處。即執無
邊也。一外道得定。上見色究竟天。又下見無間地獄。
便憶得世間上下有邊。便執有世間住有邊想。若有
一類一向傍憶無邊。便於世間住無邊想。二者傍見
鐵圍山。便計傍即有邊也。上下不見邊際。便計上下
無邊。三者由憶持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也。即憶持上
下有邊傍無邊也。四者。非有邊非無邊。即是劫壞也。
劫若未壞。即說有邊。劫既壞了。何處說有邊耶。


言壞劫二字者。結前第四句。非有邊非無邊也。


言有邊二字。結上下傍俱也。等者。等取無邊。


言怖無知二句者。第九四不死矯亂論也。一不死是天。
以天長壽。外道執為常住不死。名不矯。應言不死無
矯亂論。今佛法中。毀責之言矯亂也。謂外道求無想
天涅槃。都無所得。恐有人問。鑒我身上無知。所以懷
怖也。我今不知死與不害。儻有人問我。我不得定答。
若定答者。他人鑒我無智。則此輕笑。如有人問云。無
想天增上勝道為害耶。為耶。答我彼天法。事須自證
方解。若擬請說者。我天法秘密。都無言說。此名怖無
知也。二言以諂者。有人問云。彼天法如何。答先以言
詞。裨補前人。汝大有福德。大有伎藝。灾伊求問。事不
得必。若問來問西持東答。皆不答問之事。語言非我
淨天一切秘密。皆不許記別。故說矯言故。云行諂也。
[020-0644b]
如律師也。三言懷怖者。巳有小得。心未決定。常懼於
他有所詰問。定答恐錯成邪見故。不答。恐知我昧劣。
被他所知。由是由因緣不得解脫。以此怖心而為其
室。常以此法為自安處。故名懷怖畏也。四言戇等者。
謂於內身都無悟證。若答恐成妄語。若不答。恐前人
鑒我無知。諸人問我。彼如何。我當返問云。汝意言好
耶惡耶。答言我道彼天法不思議。返答言一如汝所
說也。上來四。一怖無知。二行諂。三懷怖。四愚戇。以此
四論矯亂前人。得生不死天故。名四不死矯亂也。


言人欲天二句者。第十五現涅槃論也。欲界人中及
六欲天。合為一涅槃。四靜慮別開為四涅槃也。謂有
外道。見人天中受快樂。人中乘服衣輕。天中寶座金
臺。外道曰。此身現世受樂。即是涅槃。涅槃者樂義。一
見於欲界人天虗妄五欲樂。便計樂以為涅槃。二猒
此五欲。生於初禪。計為涅槃。三從初禪生二禪。計為
涅槃。四從二禪生三禪。計為涅槃。五從三禪生四禪。
計為涅槃。問何欲界合人天為一。色界即開為四。答
欲界人天同受五塵。故合也。四禪同是定境。開也。又
四定所猒離法。各自不同故。問何不計無色為涅槃
答無身受樂故。


言此證見中等者。第四三際分別也。問意六十二見
中幾見過去。幾見未來。幾見現在。二際中攝。答疏言
邊一分等。意言初五部十八見通過去前際中收也。
何者。是一四遍常論。二四一分常論。三二無因論。四
[020-0644c]
有邊無邊論。上下有邊。一傍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
有邊非無邊。五四不死矯亂論。此之五部。合十八見。
皆前際攝。問既言三際分別。何言只說前後際。不說
現在。答言中間際者。即前後際攝也。問四遍常論中。
前三遍常在前際。可爾。第四遍常見未來生死。又上
下有邊傍無邊。及四不死矯。此之七法見現在法。何
言前際過去收。答雖是現在。不通過去。前際中收。緣
是過去之後。亦名過去。過去之果。亦過去也。


言所餘四十四等者。十六有想論。無想俱非十六論。
七斷滅論。五現涅槃論。此之五部。合四十四見。皆具
後際。未來收。問此中五現涅槃。是現在法。如何言是
後際中收耶。答雖是現在法。是後際之前。亦後際。問
既言三際分別。何言唯說前後。不說中際耶。答中際
者即前後際攝也。前際之後。後際之前。是故中際前
後際攝也三際分別了


言此六十二見經論誰幾見者。問詞也。即梵網六
十二見經及長阿含等經。瑜伽顯揚等論也。初一行
偈六部四十見。皆以邊見為體。後偈四部合十五見。
皆以邪見為體。且初一四遍常論。二四一分常論。三
有想十六論。四無想八論。五俱非八論。此前五部合
四十見。是常見之一部。七斷滅論即斷見。合此常斷
二見。共四十七見。皆邊見為體也。後偈四部合十五
見。即是二無因論。邊無邊論。四句上下有邊是一。傍
無邊是二。并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是又。四
[020-0645a]
不死矯亂是四。五見涅槃論為五。皆巳邪見為體。


言誰幾見者。誰即六十二見中隨指一見。幾者。五見
中幾見所攝也。


言七斷滅皆邊見者。於中四十見是常見。七見是斷
見者。問如一分常見中無常者。是何見攝。答非五見
攝故。慈恩言。此雖非斷。然堅執故。亦是染慧所攝。非
五見收。


言皆邪見所攝者。慈云。此十類皆邪見攝。非我見後
起故。十類者。一遍常。二一分常。三十六有想。四無想
十六。五俱非。六七斷滅。七二無因。八邊無。九四不死。
十五現涅槃五攝歸二見了。第六迷諦所起。第七諸部同異。
疏外別解二門也。且迷諦所起者。然諸說法不過二
種。一者世間法。二出世間法。世間法者。謂苦集二諦
因果。是染分依他。出世間法者。謂滅道二諦因果。圓
成實性。俱是淨分依他。說此二法。總攝一切世間出
世間法。悉皆都盡。諸外道等智慧狹劣。不能了知此
二因果。便迷四諦。起六十二見。第一迷滅諦。起五現
涅槃論。執於欲界及四靜慮。以為涅槃論。第二迷於
道諦。起四不死矯亂論。夫道諦者。道理正真。外道迷
此二。不識道理。有人問義。作此矯亂。諂惑於人故。三
迷於集諦。起二無因論。且佛法凡說苦果。皆集為因。
來有苦生不從集起。外道迷此集諦。執一切法無因
而生。自然而有。四迷苦諦。即餘七部五十一見是。不
了此苦從集因生。遂便起執明迷諦了。第七同異者。且涅
[020-0645b]
槃經中。緣於五蘊。起六十二見。且色蘊中。作十二句。
謂一我有色。二我無色。三我亦有色亦無色。四我非
有色非無色。第二重。一我有邊。二我無邊。三我亦有
邊亦無邊。四我非有邊非無邊。第三重。一我有常。二
我無常。三我亦有常亦無常。四我非有常非無常。三
四成十二。色蘊既爾。餘之四蘊各有十二句。五蘊合
成六十。外神我二種。合成六十二見。


言神我二者。神是能執。我是所執。二各別也。故成二
上章門分別了


言由執神我者。簡要言。神我即身見也。執身有我。起
我見巳。次起邊見。部見依止此邊邪二見。以為根本
起六十二見。其見戒取但是眷屬。不親能生得六十
二見也。


言後起見等者。論云四見取。謂於諸見及所依蘊。執
為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鬪諍所依為業。五戒禁取。謂
於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無
利勤苦所依為業。


言執見等者。准論取及所依蘊。見戒俱行。色心等眷
屬。五蘊性也。


言著此妄法等者。若依初科。妄法唯是見取。即戒取
是一偈因起見取戒取所餘惑生也。若依後科。妄法
即是一偈半。別明起五見也。


言我慢自恃者。恃時止反居凌反鄭云。言矜謂自大也。
苦花反大言也。篾輕懱。
[020-0645c]


言以具如是躭欲者。躭欲二字。結上一行半猶處俗
塵五欲沉沒經文也。着邪二字。結前二偈半求邪出
離錯學亂行故。不同四十年前求說示佛知見。不得
在家着欲。出家外道亂以錯學。經言。以諸欲因緣等
四行經是。


言四親近行者。即四攝法也。以屬如來。四親近行屬
於眾生。一由佛有布施故。所以眾生親近善友。二由
愛語故。聽聞妙法。三由利行故。如理思惟。四由事故。
如說修行。又四中。初一生福。後三生智。智中分三。初
聞。次思。後修慧。


言既無四聞慧者。聽聞正法。聞慧為初因。初因既無
聞慧。思修二慧亦不可得。今無四行。三慧不生。如是
惡人甚為難度。


經我為設方便者。四十年前說二乘。名設方便。與大
乘為方便。盡苦道者。有餘涅槃。息分段苦。名盡苦道
言由如此故者。正解經中是二字也。問既有苦依身。
何名涅槃息苦。答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
名涅槃也。


經言我雖說涅槃等者。指四十年說小乘有餘涅槃
也。


言是亦非真滅者。不是真滅。有所知障在。未永滅故。
問何名真滅。答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經言佛子行道巳等者。但能迴心向大。盡是佛因。約
大乘根熟。迴心向大。斷所知障。言來世作佛。從當為
[020-0646a]
名。


言勸捨解脫等者。意言令取佛果。法身真理也。此言
勸捨。捨彼執心。非捨二乘涅槃之體。論云。二乘所得
二轉依果。唯永離煩惱障縛。無殊勝法。名解脫身。我
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
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


言法從無始等者。解經諸法從本來。顯爾法身真理。
從無始來。自性寂靜。即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體非
新有。本來有故。即寶所也。乃為真滅。


言故行道巳者。道即是智。於十地中。道數數彼。名行
道巳。於當來世作佛。圓鏡智證。證此本性寂滅法法
身理也。


言我本智慧等者。如來智上方便也。解經中我有方
便等二句經。不同前後二乘是大乘之方便也。此中
則引四十年前說二乘法。法華會上說一乘法。將四
十年前法。法華會上一乘一處著。名三乘。此三乘總
是當來成佛方便也。


經言今此諸大眾無二乘者。不唯我獨自說一乘
一切佛皆說一乘。若不說一乘。則不要先權後實說。
既先權後實說。明知說一乘也。若說初權不說實。諸
佛語有異。既說權必說實。故佛語無異也。前佛後佛。
究竟令一切眾生得一切種智。此語無異也。問偈中
既言除疑。長行何處是除疑處耶。答長行云。舍利弗。
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虗妄。無
[020-0646b]
有餘乘。唯一佛乘。正與彼同。汝等行位未到。勸勿生
疑。即是除疑也。所以疏主言既云唯一等。


經言天人等者。若依初解。群生即不定性人。若依後
解。即是頓語異方便。若初解。異即方便。即初權後實。
若依後解。異彼方便。即頓悟說一乘。依主釋。前解持
業。


言為不定性者。秀云。不定性迴心聲聞。名不定性。即
漸悟業。


言為定性者。頓悟菩薩於大乘中。種性定故。更無二
乘。雜種性故。若為不定性。初說三乘。後說一實。若為
定性。頓說一乘。無前後故。


言故以異方便者。今為頓悟。直說一乘。名異方便。異
前方便。名異方便。方便雖一。所望別故。或可方便有
大小故。直說一乘。名異方便。說二乘故。名小方便。假
以言教。詮於理故。不因言教。無由顯理。故知言教。顯
理之方便。由是大乘言教。亦名方便。異於小教。名異
方便。牟言。頓說一乘為所異。頓說為正直。漸說為方
便。今言異方便者。所異即方便。持業。異於彼方便。依
主。屬主聲。但不得言能異即方便。能異頓說。非方便
故。故經言。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然此不取所異
即方便。以是頓教故。


言助顯一乘者。何名助顯第一義。答紀國云。因亦得
歸於大。名助顯第一義。二乘權教助顯一乘義。故言
助顯第一義。後依頓悟菩薩。解頓教大乘。名異方便。
[020-0646c]
此教不同小乘。異於小乘方便教。名異方便。問如何
大乘名方便。答能詮教是詮理之方便也。教能詮顯。
即助顯一乘第一義故。


言真如等。即四智菩提也。頓教大乘。故不得通取方
便也。


經言禪智等者。等字向內等限齊。只等六度也。又解
等字。等取四攝四無量色。後解為勝。


言逢佛聞法者。此明眾生逢過去佛聞法。修於無量法
門諸行。名種種福德。植諸善根。名佛之因。引攝之次
第。兼表一童之善。必積至佛果菩提也。有不作福慧
者。義亦可通。既通結上文六度四攝等。無非福慧也。


言有善剛強者。是生死中善。非是順理益於物。四句
分別。一善而非耎。二乘有智。無大悲心故。二耎而非
善。是凡夫緣妻兒脊屬。雖有悲慜心。無於世加行善
意。三亦善亦軟。是菩薩心。四非善非耎。外道之徒。


言順理益物者。二乘人順理不益物。凡夫益物不順
理。交他人喫肉飲酒。資益前人。後入地獄。菩薩亦益
物亦順理也。


言後文且者。問何不佛在日行善耎心。滅後行耶。答
緣佛滅後之人。行善耎心難作故。故偏舉之。又行六
度。是總行。此善耎心。是別行故。非是佛在日作此諸
行。而非佛因。在日易修故。


言准上六度者。問前唱經文。過去佛在日。眾生行六
度。言得佛道。及至滅後。唯行善耎心。不言六度。莫佛
[020-0647a]
滅度後行六度。不是成佛因耶。疏答言。准上六度。佛
滅度是總行。善耎心是別行。行此總行。亦成佛道。非
是佛滅度後修行六度。不得成佛。在日滅後。總別二
行。皆佛因故。


言八珍嚴瑩烏定反。與序品別。又七寶中。此無彼珊瑚
磨尼。彼無此頗梨玫瑰。亦與下觀音別。彼有虎珀。


言佛地論數七寶者。即開琉璃與珠。別成七寶。今此
經中既有玫瑰。即琉璃與珠合為一也。若琉璃是一。
珠是一。即成八珍。若琉璃與珠合為一个琉璃珠。又
有玫瑰。即成七寶。


言赤真珠者。赤虫吐出。名赤真珠。體赤名真珠。問經
中唯言七寶。何得疏科八珍。答八珍之中。含得七寶
也。


言青白間色者。即碧色。赤白為紅。青黃為綠。赤黑為
紫也。皆不正色。青黃赤白為正色也。


言瑪瑙有多者。梵云遏濕摩揭撿婆。此云杵藏。或云
胎藏。取堅實義。似馬腦故。以是玉類故。字玉邊作。或
可石類。故石邊作。


言玫瑰赤色者。火齊珠。即玫瑰之異名。齊字去聲呼。
玫琅玕出崑崙山。問玫瑰一種是石。有何差別。答若
勝劣一處說。曰玫。若唯圓好。曰瑰。唯取勝也。


言增一者。四。一長。二增。三中。四雜。


言未曾起塔者。所得之果。即是梵福。


言補持者。若修補破寺。有二功德。一令本造寺功德
[020-0647b]
不斷運運增長。二者。令自功德亦得生長。若別造寺
唯得自利功德。無利他功德。


言三和合者。問聖既無諍。寧說和合耶。答金云。但說
和合。聖之弟子聖之眾非說和合。聖即眾也。當日提
婆達多。問佛邊索門徒不得。便領五百愚夫。夜摩後
別布以說。或此總是凡夫比丘。聖之弟子也。問言聖
無學無諍者。如如何無憂王殄諍。答當日聖人其實
無諍。只是大天有諍。餘聖眾無諍。雖然執非。元來不
違如來教也。和合得不成梵福也。和有二義。一理。二
事。事中二。一者。眾僧有諍事。以理勸喻。二者。眾僧無
食。欲擬離散。施食令住。


言佛初成者。由此因故。死還作梵王也。


言當得菩提者。感其梵福果。佛亦名梵王。


經言或有起石廟者。如國家有宗廟。欲令子孫昌感
令佛遺身起塔者。令增眾生福田。


言九物等。一石。二栴檀。三沉水者。即沉香。四木櫁。五
餘材。謂諸木等。六塼。七瓦。八泥。和況作[斬/糸]疊成塔也。
九云築基階也。


言靈廟者。切韻眉召反宗正作廣。廣者貌也。


言白虎通者。昔日有白虎殿。集諸賢士。於此殿中。通
解一切字。又云。此是人姓白名虎。通造玉篇也。


言聚沙為佛者。如佛在世時。無量童子在路弄砂。謂
言是麵。或取[厂@火]來。謂是[麩-夫+少]。忽遇佛來。無量童子兩手
掬沙。為麵為[麩-夫+少]。奉獻世尊。世尊慜其志誠心。為其納
[020-0647c]
受。摩頂而去。乘此福報。得鐵輪王。此約有種性發心
行行者。供養皆成佛。童子即七歲。


言非諸凡夫等者。簡無種性人及決定種性。簡定性
聲聞。升有種性未發心者。設使供養。不成佛也。以凡
夫唯為巳身。二乘求自果故。供養不成佛也。


經言若人為佛故者。為由作也。只作佛像也。


言建立諸形像者。即畵繡土木為佛像也。


言為求作佛等者。問造作佛形像有何意。答疏言為
求作佛等。意言一為求當來成佛故作佛像。二為思
敬佛故作佛。如佛往忉利天安居。為母說法。時優填
王思敬佛巳。既無神通。遂令巧近。及諸目連昇忉利
天。以栴檀木。圖刻如來形。瞻仰禮敬。世尊答贈斯畢。
安居後從忉利天。三道寶階却歸閻浮。于時栴檀像
亦起迎禮世尊。世尊摩頂授記。汝來世而為眾生。廣
作福事。像教因此而興。


言又說者。為第二解也。若人為佛故去聲呼。建立諸形
像。通佛及金剛師子等。皆是為佛也。


言世世者。為造像故。形貌端正。由此因。滅得眼目明
淨也。


言後生梵天者。讚時久建布十類劫中。或二十劫為
一劫。謂梵眾天。或四十劫為一劫。或六十劫為一劫。
隨應皆。


言多四天下十陪者。既言四天下大海。即取第八鹹
海。不取前七也。有二意。一由今生造像。來生宿習力
[020-0648a]
更造功德。多鑄像寫經。多大海四天下十陪。因今少
為因。後更多造。頭數多也。二身中。多於大海四天下
十陪也。


言二偈十物者。一七寶。二鍮石。三赤白銅。四𨭛。五鉛。
六鍚。七䥫。八木。九泥。十膠漆布。將此十物作佛。料簡
者。赤銅白銅俱是銅類合也。若合赤白銅為一者。銀
與鍚不同。故別開也。若鈆鍚類同者故合為一者。則
開赤白銅也。膠漆布用時一處用。不別開也。鉛鍚二
說。一鉛鍚。是一般故合也。二者各別言。銀鉛之間。有
說上者為銀。下者為鉛。非上非下者為鍚。尚書云。青
洲貢鉛也。問云優婆塞戒經說。不許用膠作像。此如
何許。答一云。不許皮膠。唯許用木膠。二開遮不同。用
亦無失。


經言百福莊嚴相者。因中修百福。為能莊嚴。感此相
故。是所莊嚴。如來三十二相。而有總別因。若是總因。
六度萬行也。若是別因者。如來三十二相。每修一相。
皆與百福莊嚴。俱舍云。修妙業。其相云何。頌云。贍部
男對佛。佛思思所成。餘百劫方修。各百福嚴飾。長行
解。修相好業。唯在此洲。覺慧勝故。以男簡女。唯對於
佛。觀佛起思。思所成攝。三無數劫外。餘百大劫修妙
相業。諸佛因中。法應如是。然三十二相業。各百福莊
嚴。百箇善思。名為百福。如修足下平滿相時。先起五
十思。修治身令清淨。次起一思。正牽引彼。復起十五
思。令其圓滿。譬如農夫先治畦壠。次下種子。後以童
[020-0648b]
水而覆治之。此相既然。餘相准說。五十思者。為十善
業道。各具十思。且初不煞思時。五思者。一離殺思。二
勸導思。三讚歎思。四隨喜思。五迴向思。乃至正見亦
爾。今言百福莊嚴者。即彼百福所招之三十二相也。


言必帶悲心者。七最勝中。第三意樂最勝也。唯識論
云。修六度時。要具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
蜜多。一安住最勝。謂要安住菩薩種性。二依止最勝。
依止大菩提心。三意樂最勝。悲慜一切眾生。四事業
最勝。具行一切事業。緣施等事。五巧便最勝。無相智
人之所攝受。三輪清淨。六迴向最勝。迴向無上菩提。
七清淨最勝。不為二障間雜。三時無悔。


言以華施者。謂念。擇法。精進。意。輕安。定。捨。於境明記。
名為念。觀察德失故。名擇法。熾然後善。名為精進。於
意適悅。以得名憙。調暢身心。為輕安。專注所緣。名為
定。遠離沉掉。平等寂靜。目之為捨。問擇法是慧。別名
覺支。餘非慧收。何得名覺。答念支覺法所依止故。擇
法同體而是覺故。精進是覺出離支故。由是慧與非
慧。總名覺支。問何故此七名之華。答見道位中。修七
覺支。同開華結果。以似華故。


言以香施得五分法身香故者。香能除臰惡。今此定
慧解脫知見。此五分法身能除煩惱臰法故。


言以幡施者。幡能旋轉。發人善心。如陀羅尼。能轉橡
惡業。得善業故。往生經言。幡一轉時輪王位。


言以蓋施者。若以華蓋施於佛者。得四無量慈悲喜
[020-0648c]
捨。覆陰四生故。


言黃帝世伶倫等者。問因何有樂興焉五用反。答疏言
黃帝世等。皇帝世使伶倫氏。於大處之西崑崙之北。
嶰答之中伐竹。雌雄各六。以制十二管。聽鳳鳥之鳴。
以定十二律。謂六律六呂。伶倫即樂官。善調音律。正
月律中大簇。御注月令。律者侯風之管。以竹為之。中
猶應也。為吹[厂@火]。管長八寸。空徑三分。闊九分。高誘云。
可物起初生簇地而出。故名大簇蒼豆反二月律中夾
鍾。管長七寸四分。高誘云。是月萬物去陰而生。故云
夾鍾。三月律中沽洗。管長七寸一分。高誘云。沽故也。
洗新也。是月陽氣陰氣散。在外在中。蒼生去故就新
也。四月律中中呂。六寸六分。高誘云。陽氣所以族陽
成功。故曰中呂。五月律中蕤賓。六寸三分。是月陰氣
萎蕤在下。蒙主人在內。陽氣在外。蒙賓在外。六月律
中林鍾。六寸七分。七月律中夷則。五寸六分。夷者像
也。則者法也。太陽在內。太陰氣發。萬物凋傷。應法成
性。八月律中南呂。五寸三分。陰氣內藏。陰呂於陽。任
真成功也。九月律中無射。四寸九分。陰氣上昇。陽氣
下降。萬物隨陽而盛。無射音亦出見。十月律中應鐘。四
寸七分。陰夜於陽。轉成其功。十一月律中黃鐘。九寸。
黃鍾者律之始也。高誘云。陽氣取於下。陰氣盛於上。
蒔於黃眾之下。故曰黃鍾。十二月律中大呂。八寸四
分。意言既使伶倫伐竹定十二律。音樂之道。自此而
興。故云作樂。
[020-0649a]


言五聲八音等者。五聲者。宮商角徵羽也。漢書云。五
聲滌蕩人之邪意。主甚正性也。宮者中也。中央以暢
四方。唱始施生。為四方之本也。商者章也。萬物成就
可章故。角者觸也。物觸地而生戴荒角。徵者祉也。物
盛大曰恥也。羽者宇也覆也。韓詩外傳。陽樂名大護。
護者救護為義也。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商
聲。使人廣而好義。聞角聲。惻隱而仁愛。聞徵聲。使人
樂養而好信。聞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問何但於五。
答以蒙五行。


言干戚者。鄭玄云。干楯也。戚斧也武僲執也。羽者翼也。旄
牛尾文所執也。又云。謂左手執傍排。名之為干。右手執矛
楯。名之為戚。執此二種。以作儛。有雄猛之勢。名為儛
樂也。羽毛者文樂也。左手執杖。以鳥羽餝之。左手執
以獸毛。執此二種作儛。儒雅業好。名文樂。此是湯時
樂。先武後文。治國之次第也。


言八音克諧者。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以象八卦。八
節也。音者。毛詩序云。情發於聲。聲成於文。謂之音。即
宮商角徵羽。上下相應。名成文也。問何但說八。答國
話云。金以動之。絲竹以引之。匏形如大虫。以宣之。土
以讚之。革木以節之。物得其當。即是克能也。諧和也。
即上下相應。方曰音。即是和義。樂記云。凡亦所起。由
人之心。心之動也。使物之然也。故云治世之音。鄭衛
之音。又桑間滌上之音。亡國之音也。若論大樂。無聲
冲和之性。難取其像。難得其形。故假金石尅諧。述天
[020-0649b]
地生成之力。絲竹之流。皇帝聖化之風。一金。謂鍾磬
等。二石。謂石磬等打作聲。絲。謂絃索之類也。竹。謂簫
笛之類也。瓟者。笙向上以似醬杓子吹者瓟也。土者。
謂塤簷土作燒成。吹之有聲也。革者皷也。木者。謂踧
語一踧。二語。踧者。木似漆桶。於中着舌。而撼之有聲。
眾樂一時動也。二[王*支]者。狀如伏虎形。皆上二十四齒。
表二十四氣。以竹[筣-禾+棣-木]。[筣-禾+棣-木]之齒上有聲。眾樂一時止上解
總名


言皷者。動之出聲。曰皷鳴也。若壹邊皮者。此所擊之
皷也。若能擊名皷。皷擊也。今取所擊之皷也。凡出聲
曰皷。不唯音聲。場康打者名皷。今取一切物打著有
聲。皆是鼓故。名凡出聲也。易云。皷之以雷運。


言角者。曲形而似牛角。吹之有聲。


言貝者。海中水族類也。涅槃云。吹貝知時。知曲終時
也。西天凡音聲。皆吹貝作聲也。


言簫管者。簫是管也。舜作。以像鳳翼。簫簫而有聲。釋
名簫簫也。管聲簫簫而清。廣雅云。二十四管無底。或
十六管有底。無者為調。有云。簫長二尺也。


言箾者所角反。意言此字亦通簫音。而非此字。若取
所角。即以笇擊人。曰箾。以音同故。引々々也。


言笛者。七孔籥。籥者笛。笛總名。亦名直也。聲正。風俗
通云。笛者。漢武帝丘仲所造。笛滌也。所以滌蕩邪穢。
納於雅正也。籥字切樂器也。爾雅大籥。籥謂產注。如
笛。三孔而短小。廣雅云。七孔也。初學記云。笛一定。諸
[020-0649c]
絃歌等。皆從笛起。即今漢振以笛為先。若胡部以笙
為先。長一尺四寸。七孔表七曜。五孔表五行。三孔象
三才。一切諸樂盡遂他笛聲。笛聲不遂諸聲也。樂之
正聲也。


言琴禁者。白善通云。禁也。所似止婬邪正人心也。琴
伏義所造。本置五絃。大為君小為臣。大小相應。如君
唱臣和。至父王加一。武王加一。變宮反以令君臣之
恩。故令第六名為文絃。第七為武絃。記文神農所造
也。廣雅云。琴三尺三寸六分也。


言箜篌者。說文。師延所作靡靡之樂。後生桑間。滌音同
上水流聲。作此箜篌。初造得成。來進諸侯。聽一日不
定。乃至多不足。諸侯盡來。所以空諸侯之國。名曰空
侯。此音美麗。聽之不去。空餘侯國。名曰空侯。二云。空
侯國。侯國進來。餘國無故。空侯國有故。名曰空侯也。
通云。一曰坎侯。漢武帝祠太山。一令樂人侯調。依琴
作坎。侯言其坎。坎應節也。侯者姓。二十四絃像二十
四氣也。


言琵琶者。本胡中樂。馬上所彈。牟云。推手前為琵。却
引手名琶。中空外實。因此立名琵琵。即像天地氣也。
盤圓柄直。陰陽之序也。長三尺五寸。三尺像三才。五
寸像五行。二孔像日月。四絃像四時也。


言鐃如鈴者女交反。形似鈴可鈸。許大小。鉦者鉦諸盈反
鐃也。似鐃大於鈴也。大者曰鐃。小者曰鈴。


言軍法者。古時軍法。十人之中。一人執之。驚餘九人。
[020-0650a]
可行即行。可止即步。長司馬執鐸。即隊頭也。挃之出
聲。以為麟。令鐸即鈴。論語云。天將天子以為木鐸。


言五人為伍者。五五二十五人。為兩也。五人為一五。
五箇五為二十五人。謂之兩良長反。軍法二十五人立
司馬。女今時一隊頭也。司馬者。即隊頭。是古時云司
馬。兩司馬執鐸。鐸者三孔圓曰鐸。其迬銅。其舌木。柱
之作聲。呼喚二十五人。鐸大於鐃。因鐃故引為證。因
非此中義。


言銅鈸者。以兩扇銅。左右相拔。名為銅拔。作鈸字無
所從。


言發菩提經等者。發菩提心云。音樂女色壞亂淨心。
此如何供養。答疏言發心經云等。邪婬之樂損壞淨
心。故不可施。其正之樂讚德長善。何妨供養。只如此
方鄭衛之聲。謂之邪樂。雲韶大復。謂之正樂。正則修
身立德。邪則亡國破家。又彼經恐受施者壞淨心。所
以遮不許。此經將供養佛。故無有失。


言如金藏中者。意言如金藏論中許有音樂供養等
事。


言歌唄者。歌唄即法中音樂也。謂聲中名句。讚詠佛
德。即同詩頌歌盛德之形容師。一曰。歌者而陳德也。
動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等。法
中論。歌唄讚佛德。即是因中將此音樂聲歌讚佛德。
果中得梵音聲相。如世尊三十二相中梵音聲相。最
為殊勝。能說法度眾生也。
[020-0650b]


言當得大士等者。如妙音菩薩因中好設樂以供養。
至果位善說法以利生也。


言婆娑者蒲賀去呼。有作師。謬矣。


言陳思王等者。問此方因何有梵唄。答疏陳思等。按
曆帝記云。魏文帝曹丕。是魏武帝操之子。在位七年。
武帝有二子。號曹丕。二名曹植。字子建。況曹丕主封。
弟曹植為陳思王。陳思郡名也。美貌有文。兄丕每禮
重偏。置甄一閣。遂被甄妃后凌逼不從。自齧其臂。德
困沐髮。兄見妃后臂齧損。問得事由。便欲殺之。令行
七步。詩成即不煞。如不成即煞。詩曰。煑豆然豆。以其
豆子釜中治。一種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既成巳。遂
免煞之。除為何東候也。初封河東。王歿後。封為陳思
王也。十歲屬文。下筆成詠。略無所改。每讚佛經。輙連
嗟翫。以為真道之宗極也。遂製轉讀七聲。然降曲折
之響。故今諷詠成寧章焉。


言巖岫等者。其王登相。洲西魚山之間。巖岫之所。聞
念經。遂擬彼聲而作梵。從山為名。名惡梵。爾雅云。山
有奧穴為岫。聞穴之中念經也。


言遒𪎑者。字[袖-由+犬]反。婉者於洗反。有作酋字。合單作。不用
着之遶。單作乃至長遶之義。即是引聲。若着之遶。訓
為盡義。疏取盡。此言盡者。氣和暢屈皆盡。其高下之
分也。音者朗也。即是巖穴之中念經聲。清美盡朗。故
建谷流響。


言冥合西等者。冥莫經反闇也夜也。闇合西域故。契者
[020-0650c]
切約也。糅云。凡欲誦經。皆先有三數聲。讚詠佛德及
經功德。然後念經。後念經說。亦有三數聲。迴向發願
等。前三後三。三數同故。總名啟。啟者開也。中間正說。
即是七聲也。有三。三寶為三啟。七聲者。三寶向上更
加四諦。名七聲也。


言俱胝耳者。攝云。西域云室縷頻沒應俱胝。唐言二
百億。古云億耳者。訛也。西域傳云。南天竺伊爛拏鉢
伐多國。昔有長者。豪貴巨富。晚絕有繼嗣。時有報者。
後妻遣使報其父。父聞歡喜。遂賜金錢二百億。即二
萬貫錢也。十貫為一萬。百貫為一億。千貫為十億。萬
貫為百億。二百億者二萬貫也。子因此立名二百億。
如人家男女。初生稱時。五斤六斤七斤。便為名也。伯
乎成立生長。足不履地。於其足下。一莖毛長一尺餘。
光潤細軟。色若黃金。後頻婆羅王聞之欲見。追詔長
者。自家至城。穿渠通漕。以滿芥子。御舟安止。送於子。
冀免蒙舟蹶之患。於是先禮世尊。世尊示以加趺。呈
王事。王善其禮。因而教歸。遂投如來。此家得道果。至
能作梵唄聲也。此言俱胝。亦是信義。耳者助句之詞。
等言。等取放牛難陀。亦有聲能作梵。


經言若人散亂華者。且說有發心者。縱散亂心。亦
得見佛也。


言與前四事等者。問與前四事供養中華供養何別。
答前據定心。此約散心。或別。前禮供養。兼諸物。此唯
時華供養。設施一華。雖復心輕物少。即此微一之功。
[020-0651a]
皆成佛道也。


言略言供養盡等者。意言餘像亦得成佛也。道或是
金銀銅鐵泥木等佛像。餘皆成佛。


經云漸見無數佛者。如四依菩薩。供養二十六恒沙
佛也。


經言或有禮拜舉手等者。西域記云。致敬之禮。其儀
有九。一發言慰問。二俯手示敬。三舉高揖。四合掌平
恭。五屈一膝。六長跪。七年膝據地。八五輪俱屈。九五
體投地。今舉一手。即當第三高揖。此經中有五。一禮。
二合掌。三舉手。四小低頭。一稱南無佛。即是第一發
言慰問。


經言自成無上道者。此明供自身作佛。經言廣度無
等者。復化眾生。方得入滅。成轉法輪。


經言入無餘涅槃火滅者。問如何佛示現順同小
乘人。入無餘涅槃。又復初權後實。三世軌儀。何故更
入無餘。重增定性之病。答無餘雖同。薪火之喻各別。
小乘薪喻藏識。火喻身智。入無餘時。藏識既斷。能依
身智亦復滅無。如彼薪無火亦隨滅。若約大乘。眾生
善根如薪。如來身智如火。眾生善根若在。前類佛出
世間。由如有火。眾生滅盡。有類薪無。佛入涅槃。如同
火滅。


經言若人散亂心等者。意言不說在定及以多稱。散
心尚爾。豈況在定及多稱。


言我常稱五十三者。過去有三千人。常稱五十三佛
[020-0651b]
名。一千在過去莊嚴劫巳成佛。一千人即在此賢劫
成佛。即拘留孫佛為首是。一千人在未來劫成佛是
也。


經言若有聞是法者。若有有種性人。聞是法華經者。
成佛道。非無種性人聞而成佛。


經言一切諸如來者。即未來中一切也。


言佛及眾生二俱合說者。糅云。一切諸如來。即能化
也。若有聞法者。即化也。在此一處明故。


言合說於此說者。上下同故。今謂不爾。此中意未來
諸佛度諸眾生。入佛無漏智。此即佛說也。一重。所化
眾生既自成佛。轉為他說一乘妙法波若。聞者無一
不成。此即未來諸佛所化之眾生成佛之時亦爾。合
說一乘妙法也。一重。疏言眾生即是得成佛之眾生
也。由如釋迦化鶖子。作華光。華光又合堅滿成華足
安行。成轉法輪故。


言二俱合說若不爾者。上四句。巳言度諸眾生入無
漏智。下二句。何須更言無一不成佛。故此屬第二重
佛所化之人也。合者應當義。初權後實。化不定性。佛
佛皆然。亦是眾合義。兩重能化皆是佛。兩重所化皆
是眾生。在此一處明。故言合說也。


經言諸佛本誓願等者。釋先權後實之意。問何故佛
出。事須先權後實說耶。答經。諸佛本誓願。至亦同得
此道也。亦如華光出世。雖非惡時。以本願故。說三乘
法也。
[020-0651c]


言明悟三性者。由此悟三性。能說權實。云何悟三性。
而能說權實。由明悟依他圓成是有。所以第一時說
有。由悟遍計性是無。所以第二時說空。由雙悟前二
性。所以第三時說不空不有。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二十


弘舉記



乹符六年孟冬月三十日於永嘉開元寺法華寫
過伏以事務煩通兼且手拙檖至謬劣也通鑒大
德覓契于慧璩記了。


「 願以書寫力
 自他生內院
 聞法悟一乘
 速成無上道」



貞永元年壬辰潤九月二十六日 春日山邊於四
恩院書寫畢。


執筆 長盛
[020-065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