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e0100 醫學源流論-清-徐大椿 (WYG)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醫學源流論卷上     吳江徐大椿撰
  元氣存亡論
養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無死斯言妄也何則
人生自免乳哺以後始而孩既而長既而壯日勝一日
何以四十以後飲食奉養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
慾戕之也則絶嗜慾可以無死乎或者曰勞動賊之也
則戒勞動可以無死乎或者曰思慮擾之也則屏思慮
[001-1b]
可以無死乎果能絶嗜慾戒勞動減思慮免于疾病夭
札則有之其老而眊眊而死猶然也况乎四十以前未
嘗無嗜慾勞苦思慮然而日生日長四十以後雖無嗜
慾勞苦思慮然而日減日消此其故何歟葢人之生也
顧夏䖝而却笑以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
實猶是耳當其受生之時已有定分焉所謂定分者元
氣也視之不見求之不得附于氣血之内宰乎氣血之
先其成形之時已有定數譬如置薪於火始燃尚微漸
[001-2a]
久則烈薪力既盡而火熄矣其有久暫之殊者則薪之
堅脆異質也故終身無病者待元氣之自盡而死此所
謂終其天年者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氣不傷雖病甚
不死元氣或傷雖病輕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傷
元氣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傷元氣者此不
可不預防者也亦有因誤治而傷及元氣者亦有元氣
雖傷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故診病决死生者
不視病之輕重而視元氣之存亡則百不失一矣至所
[001-2b]
謂元氣者何所寄耶五藏有五藏之真精此元氣之分
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
門内經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隂陽闔闢存乎此呼
吸出入係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温無水而能令五
藏皆潤比中一線未絶則生氣一線未亡皆頼此也若
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葢元氣雖自有所在然實
與藏腑相連屬者也寒熱攻補不得其道則實其實而
虚其虚必有一藏大受其害邪入於中而精不能續則
[001-3a]
元氣無所附而傷矣故人之一身無處不宜謹䕶而藥
不可輕試也若夫預防之道惟上工能慮在病前不使
其勢已横而莫救使元氣克全則自能托邪于外若邪
盛為害則乘元氣未動與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後事生
悔此神而明之之術也若欲與造化爭權而令天下之
人終不死則無是理矣
  軀殻經絡藏府論
凡致病必有因而受病之處則各有部位今之醫者曰
[001-3b]
病必分經絡而後治之似矣然亦知病固非經絡之所
能盡者乎夫人有皮肉筋骨以成形所謂軀殻也而虚
其中則有藏府以實之其連續貫通者則有經有絡貫
乎藏府之内運乎軀殻之中為之道路以𫝊變周流者
也故邪之傷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藏府或在經
絡有相𫝊者有不相𫝊者有久而相𫝊者有久而終不
𫝊者其大端則中於經絡者易𫝊其初不在經絡或病
甚而流於經絡者亦易𫝊經絡之病深入藏府則以生
[001-4a]
尅相𫝊惟皮肉筋骨之病不歸經絡者則不𫝊所謂軀
殻之病也故識病之人當直指其病在何藏何府何筋
何骨何經何絡或𫝊或不𫝊其𫝊以何經始以何經終
其言厯厯可騐則醫之明者矣今人不問何病謬舉一
經以藉口以見其頗識内經實與内經全然不解也至
治之難易則在經絡者易治在藏府者難治且多死在
皮肉筋骨者難治亦不易死其大端如此至於軀殻藏
府之屬于某經絡以審其針灸用藥之法則内經明言
[001-4b]
之深求自得也
  表裏上下論
欲知病之難易先知病之淺深欲知病之淺深先知病
之部位夫人身一也實有表裏上下之别焉何謂表皮
肉筋骨是也何謂裏藏府精神是也而經絡則貫乎其
間表之病易治而難死裏之病難治而易死此其大畧
也而在表在裏者又各有難易此不可執一而論也若
夫病本在表而𫝊於裏病本在裏而并及於表是為内
[001-5a]
外兼病尤不易治身半已上之病往往近於熱身半已
下之病往往近於寒此其大畧也而在上在下又各有
寒熱此亦不可執一而論也若夫病本在上而𫝊于下
病本在下而𫝊于上是之謂上下兼病亦不易治所以
然者無病之處多有病之處少則精力猶可維持使正
氣漸充而邪氣亦去若夫一人之身無處不病則以何
者為驅病之本而復其元氣乎故善醫者知病勢之盛
而必𫝊也豫為之防無使結聚無使泛濫無使併合此
[001-5b]
上工治未病之説也若其已至于𫝊而必先求其本後
求其標相其緩急而施治之此又桑榆之收也以此决
病之生死難易思過半矣
  隂陽升降論
人身象天地天之陽藏于地之中者謂之元陽元陽之
外布者謂之浮陽浮陽則與時升降若人之陽氣則藏
於腎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陽則固守于中而不離其
位故太極圖中心白圏即元陽也始終不動其分隂分
[001-6a]
陽皆在白圏之外故發汗之藥皆鼓動其浮陽出于營
衛之中以洩其氣耳若元陽一動則元氣漓矣是以發
汗太甚動其元陽即有亡陽之患病深之人發喘呃逆
即有陽越之虞其危皆在頃刻必用参附及重鎮之藥
以墜安之所以治元氣虚弱之人用升提發散之藥最
防陽氣散越此第一關也至于隂氣則不患其升而患
其竭竭則精液不布乾枯燥烈㢘泉玉英毫無滋潤舌
燥唇焦皮膚粗槁所謂天氣不降地氣不升孤陽無附
[001-6b]
害不旋踵内經云隂精所奉其人夀故隂氣有餘則上
溉陽氣有餘則下固其人無病病亦易愈反此則危故
醫人者慎毋發其陽而竭其隂也
  治病必分經絡藏府論
病之從内出者必由于藏府病之從外入者必由于經
絡其病之情狀必有鑿鑿可徴者如怔仲驚悸為心之
病洩㵼臌脹為腸胃之病此易知者又有同一寒熱而
六經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又有藏府有病
[001-7a]
而反現于肢節肢節有病而反現于藏府若不究其病
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則此之寒熱非彼之寒熱此之痛
癢非彼之痛癢病之所在全不關着無病之處反以藥
攻之内經所謂誅伐無過則故病未已新病復起醫者
以其反增他病又復治其所增之病復不知病之所從
來雜藥亂投愈治而病愈深矣故治病者必先分經絡
藏府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後擇何
經何藏對病之藥本於古聖何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後
[001-7b]
治之自然一劑而即見效矣今之治病不效者不咎已
藥之不當而反咎病之不應藥此理終身不悟也
  治病不必分經絡藏府論
病之分經絡藏府夫人知之於是天下遂有因經絡藏
腑之説而拘泥附㑹又或誤認穿鑿并有借此神其説
以欺人者葢治病之法多端有必求經絡藏腑者有不
必求經絡藏腑者葢人之氣血無所不通而藥性之寒
熱温涼有毒無毒其性亦一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
[001-8a]
亦無所不到豈有其藥止入某經之理即如參茋之類
無所不補砒鴆之類無所不毒並不耑于一處也所以
古人有現成通治之方如紫金錠至寳丹之類所治之
病甚多皆有竒效葢通氣者無氣不通解毒者無毒不
解消痰者無痰不消其中不過畧有專宜耳至張潔古
輩則每藥注定云獨入某經皆屬附㑹之談不足徴也
曰然則用藥竟不必分經絡藏腑耶曰此不然也葢人
之病各有所現之處而藥之治病必有專長之功如柴
[001-8b]
胡治寒熱往來能愈少陽之病桂枝治畏寒發熱能愈
太陽之病葛根治肢體大熱能愈陽明之病葢其止寒
熱已畏寒除大熱此乃柴胡桂枝葛根專長之事因其
能治何經之病後人即指為何經之藥孰知其功能實
不僅入少陽太陽陽明也顯然者尚如此餘則更無影
響矣故以某藥為能治某經之病則可以某藥為獨治
某經則不可謂某經之病當用某藥則可謂某藥不復
入他經則不可故不知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泛必無㨗
[001-9a]
效執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總之變化不一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腎藏精論
精藏于腎人盡知之至精何以生何以藏何以出則人
不知也夫精即腎中之脂膏也有長存者有日生者腎
中有藏精之處充滿不缺如井中之水日夜充盈此長
存者也其慾動交媾所出之精及有病而滑脱之精乃
日生者也其精旋去旋生不去亦不生猶井中之水日
[001-9b]
日汲之不見其虧終年不汲不見其溢易云井道不可
不革故受之以革其理然也曰然則縱慾可無害乎曰
是又不然葢天下之理總歸自然有腎氣盛者多慾無
傷腎氣衰者自當節養左𫝊云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
若縱慾不節如淺狹之井汲之無度則枯竭矣曰然則
强壯之人而絶慾則何如曰此亦無咎無譽惟腎氣畧
堅實耳但必浮火不動陰陽相守則可耳若浮火日動
而强制之則反有害葢精因火動而離其位則必有頭
[001-10a]
眩目赤身痒腰疼遺洩偏墜等症甚者或發癰疽此强
制之害也故精之為物慾動則生不動則不生能自然
不動則有益强制則有害過用則衰竭任其自然而無
所勉强則保精之法也老子云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
之道乃長生之訣也
  一藏一腑先絶論
人之死大約因元氣存亡而決故患病者元氣已傷即
變危殆葢元氣脱則五藏六腑皆無氣矣竟有元氣深
[001-10b]
固其根不摇而内中有一藏一腑先絶者如心絶則昏
昧不知世事肝絶則喜怒無節腎絶則陽道痿縮脾絶
則食入不化肺絶則氣促聲啞六腑之絶而失其所司
亦然其絶之象亦必有顯然可見之處大約其氣尚存
而神志精華不用事耳必明醫乃能決之又諸藏腑之
中惟肺絶則死期尤促葢肺為藏腑之華蓋藏腑賴其
氣以養故此藏絶則藏腑皆無禀受矣其餘則視其絶
之甚與不甚又觀其别藏之盛衰何如更觀其後天之
[001-11a]
飲食何如以此定其吉凶則脩短之期可決矣然大叚
亦無過一年者此皆得之目覩非臆説也
  君火相火論
近世之論心火謂之君火腎火謂之相火此説未安葢
心屬火而位居于上又純陽而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
無異議也若腎中之火則與心相逺乃水中之火也與
心火不類名為相火似屬非宜葢隂陽互藏其宅心固
有火而腎中亦有火心火為火中之火腎火為水中之
[001-11b]
火腎火守於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為火之道路能引
二火相交心火動而腎中之浮火亦隨之腎火動而心
中之浮火亦隨之亦有心火動而腎火不動其患獨在
心亦有腎火動而心火不動其害獨在腎故治火之法
必先審其何火而後用藥有定品治心火以苦寒治腎
火以鹹寒若二藏之隂不足以配火則又宜取二藏之
隂藥補之若腎火飛越又有回陽之法反宜用温熱與
治心火逈然不同故五藏皆有火而心腎二藏為易動
[001-12a]
故治法宜詳究也若夫相火之説則心胞之火能令人
怔忡面赤煩燥眩暈此則在君火之旁名為相火似為
確切試以内經㕘之自有真見也
  診脈決死生論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兩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動即能
決其生死何其近于誣也然古人往徃百不失一者何
哉其大要則以胃氣為本葢人之所以生本乎飲食靈
樞云穀入于胃乃𫝊之肺五臓六腑皆以受氣寸口屬
[001-12b]
肺經為百脈之所㑹故其來也有生氣以行乎其間融
和調暢得中土之精英此為有胃氣得者生失者死其
大較也其次則推天運之順逆人氣與天氣相應如春
氣屬木脈宜弦夏氣屬火脈宜洪之類反是則與天氣
不應又其次則審臓氣之生尅如脾病畏弦木尅土也
肺病畏洪火尅金也反是則與臓氣無害又其次則辨
病脈之從違病之與脈各有宜與不宜如脱血之後脈
宜靜細而反洪大則氣亦外脱矣寒熱之症脈宜洪數
[001-13a]
而反細弱則真元將陷矣至于真臓之脈乃因胃氣已
絶不營五臓所以何臓有病則何臓之脈獨現凡此皆
内經難經等書言之明白詳盡學者苟潛心觀玩洞然
易曉此其可決者也至云診脈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
之死生無不能先知則又非也葢脈之變遷無定或有
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經絡而脈一時未變者或病輕而
不能現于脈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與氣血相併一時
難辨其輕重者或有依經𫝊變流動無常不可執一時
[001-13b]
之脈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
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而即
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臓之脈
臨死而終不現者則何以決之是必以望聞問三者合
而㕘觀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脈為可憑而脈亦有時
不足憑以脈為不可憑而又鑿鑿乎其可憑總在醫者
熟通經學更深思自得則無所不騐矣若世俗無稽之
説皆不足聽也
[001-14a]
  症脉輕重論
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輕重死生之别醫者何由
知之皆必問其症切其脉而後知之然症脈各有不同
有現症極明而脉中不見者有脉中甚明而症中不見
者其中有宜從症者有宜從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審之
既真則病情不能逃否則不為症所誤必為脉所誤矣
故宜從症者雖脉極順而症危亦斷其必死宜從脉者
雖症極險而脉和亦決其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狀
[001-14b]
危在頃刻而六脉有根則不死此宜從脉不從症也如
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絶痰降則愈此宜從症不從脉
也隂虚咳𠻳飲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細數久則必死此
宜從脉不宜從症也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則胃絶而
脉驟變百無一生此又宜從症不從脉也如此之類甚
多不可枚舉總之脉與症分觀之則吉凶兩不可憑合
觀之則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又
如肺病忌脉數肺屬金數為火火刑金也餘可類推皆
[001-15a]
不外五行生尅之理今人不按其症而徒講乎脉則講
之愈密失之愈逺若脉之全體則内經諸書詳言之矣
  脈症與病相反論
症者病之發現者也病熱則症熱病寒則症寒此一定
之理然症竟有與病相反者最易誤治此不可不知者
也如冒寒之病反身熱而惡熱傷暑之病反身寒而惡
寒本傷食也而反易飢能食本傷飲也而反大渇口乾
此等之病尤當細考一或有誤而從症用藥即死生判
[001-15b]
矣此其中葢有故焉或一時病勢未定如傷寒本當發
熱其時尚未發熱將來必至於發熱此先後之不同也
或内外異情如外雖寒而内仍熱是也或有名無實如
欲食好飲及至少進即止飲食之後又不易化是也或
有别症相雜誤認此症為彼症是也或此人舊有他病
新病方發舊病亦現是也至于脈之相反亦各不同或
其人本體之脈與常人不同或輕病未現于脈或痰氣
阻塞營氣不利脈象乖其所之或一時為邪所閉脉似
[001-16a]
危險氣通即復或其人本有他症仍其舊症之脉凡此
之類非一端所能盡總宜潛心體認審其真實然後不
為脈症所惑否則徒執一端之見用藥愈真而愈誤矣
然苟非辨症極精脈理素明鮮有不惑者也
  中風論
今之患中風偏痺等病者百無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
俱不治皆醫者誤之也凡古聖定病之名必指其實名
曰中風則其病屬風可知既為風病則主病之方必以
[001-16b]
治風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風引湯防己地黄湯及唐
人大小續命等方皆多用風藥而因症增减葢以風入
經絡則内風與外風相煽以致痰火一時壅塞惟宜先
驅其風繼清痰火而後調其氣血則經脉可以漸通今
人一見中風等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純補温
熱之品將風火痰氣盡行補住輕者變重重者即死或
有元氣未傷而感邪淺者亦必遷延時日以成偏枯永
廢之人此非醫者誤之耶或云邪之所凑其氣必虚故
[001-17a]
補正即所以驅邪此大謬也惟其正虚而邪凑尤當急
驅其邪以衛其正若更補其邪氣則正氣益不能支矣
即使正氣全虚不能托邪於外亦宜於驅風藥中少加
扶正之品以助驅邪之力從未有純用温補者譬之盜
賊入室定當先驅盜賊而後固其墻垣未有盜賊未去
而先固其墻垣者或云補藥托邪猶之增家人以禦盜
也是又不然葢服純補之藥斷無專補正不補邪之理
非若家人之專於禦盜賊也是不但不驅盜并助盜矣
[001-17b]
况治病之法凡久病屬虚驟病屬實所謂虚者謂正虚
也所謂實者謂邪實也中風乃急暴之症其為實邪無
疑天下未有行動如常忽然大虚而昏仆者豈可不以
實邪治之哉其中或有屬隂虚陽虚感濕感寒之别則
於治風方中隨所現之症加減之漢唐諸法具在可取
而觀也故凡中風之類苟無中藏之絶症未有不可治
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治法病一二十年而今尚無
恙者甚多惟服熱補者無一存者矣
[001-18a]
  臌膈論
臌膈同為極大之病然臌可治而膈不可治葢臌者有
物積中其症屬實膈者不能納物其症屬虚實者可治
虚者不可治此其常也臌之為病因腸胃衰弱不能運
化或痰或血或氣或食凝結於中以致膨脝脹滿治之
當先下其結聚然後補養其中氣則腸胃漸能尅化矣
内經有雞矢醴方即治法也後世治臌之方亦多見效
惟藏氣已絶臂細臍凸手心及背平滿青筋繞腹種種
[001-18b]
惡症齊現則不治若膈症乃肝火犯胃木來侮土謂之
賊邪胃脘枯槁不復用事惟留一線細竅又為痰涎瘀
血閉塞飲食不能下達即勉强納食仍復吐出葢人生
全在飲食經云榖入於胃以𫝊於肺五藏六腑皆以受
氣今食既不入則五藏六腑皆竭矣所以得此症者能
少納榖則不出一年而死全不納穀則不出半年而死
凡春得病者死於秋秋得病者死于春葢金木相尅之
時也又有卒然嘔吐或嘔吐而時止時發又或年當少
[001-19a]
壯是名反胃非膈也此亦可治至於類臌之症如浮腫
水腫之類或宜針灸或宜洩瀉病象各殊治亦萬變醫
者亦宜廣求諸法而隨宜施用也
  寒熱虚實真假論
病之大端不外乎寒熱虚實然必辨其真假而後治之
無誤假寒者寒在外而熱在内也雖大寒而惡熱飲假
熱者熱在外而寒在内也雖大熱而惡寒飲此其大較
也假實者形實而神衰其脈浮洪芤散也假虚者形衰
[001-19b]
而神全其脈靜小堅實也其中又有人之虚實症之虚
實如怯弱之人而傷寒傷食此人虚而症實也强壯之
人而失血勞倦此人實而症虚也或宜正治或宜從治
或宜分治或宜合治或宜從本或宜從標寒因熱用熱
因寒用上下異方煎丸異法補中兼攻攻中兼補精思
妙術隨變生機病勢干端立法萬變則真假不能惑我
之心亦不能窮我之術是在博求古法而神明之稍執
己見或學力不至其不為病所惑者幾希矣
[001-20a]
  内傷外感論
七情所病謂之内傷六淫所侵謂之外感自内經難經
以及唐宋諸書無不言之深切著明矣二者之病有病
形同而病因異者亦有病因同而病形異者又有全乎
外感全乎内傷者更有内傷兼外感外感兼内傷者則
因與病又互相出入參錯雜亂治法逈殊葢内傷由於
神志外感起於經絡輕重淺深先後緩急或分或合一
或有誤為害非輕能熟于内經及仲景諸書細心體認
[001-20b]
則雖其病萬殊其中條理井然毫無疑似出入變化無
有不效否則徬徨疑慮雜藥亂投全無法紀屢試不騐
更無把握不咎己之審病不明反咎藥之治病不應如
此死者醫殺之耳
  病情𫝊變論
病有一定之𫝊變有無定之𫝊變一定之𫝊變如傷寒
太陽𫝊陽明及金匱見肝之病如肝𫝊脾之類又如痞
病變臌血虚變浮腫之類醫者可豫知而防之也無定
[001-21a]
之𫝊變或其人本體先有受傷之處或天時不和又感
時行之氣或調理失宜更生他病則無病不可變醫者
不能豫知而為防者也總之人有一病皆當加意謹慎
否則病後增病則正虚而感益重輕病亦變危矣至于
既𫝊之後則標本緩急先後分合用藥必兩處兼顧而
又不雜不亂則諸病亦可漸次平復否則新病日增無
所底止矣至於藥誤之𫝊變又復多端或過於寒凉而
成寒中之病或過服温燥而成熱中之病或過于攻伐
[001-21b]
而元氣大虚或過于滋潤而脾氣不實不可勝舉近日
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後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氣所傷何
處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麥冬人參白术五味萸肉之類
將邪火盡行補濇始若相安久之氣逆痰升脹滿昏沉
如中風之狀邪氣與元氣相併諸藥無效而死醫家病
家猶以為病後大虚所致而不知乃邪氣固結而然也
余見甚多不可不深戒
  病同人異論
[001-22a]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效且不惟無
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則以病同而人異也夫七情六
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氣體有强弱質性有
隂陽生長有南北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
逸年力有老少奉養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憂勞和
樂之别更加天時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淺之各異
一概施治則病情雖中而於人之氣體逈乎相反則利
害亦相反矣故醫者必細審其人之種種不同而後輕
[001-22b]
重緩急大小先後之法因之而定内經言之極詳即針
灸及外科之治法盡然故凡治病者皆當如是審察也
  病症不同論
凡病之總者謂之病而一病必有數症如太陽傷風是
病也其惡風身熱自汗頭痛是症也合之而成其為太
陽病此乃太陽病之本症也若太陽病而又兼泄瀉不
寐心煩痞悶則又為太陽病之兼症矣如瘧病也往來
寒熱嘔吐畏風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為瘧此乃瘧之
[001-23a]
本症也若瘧而兼頭痛脹滿𠻳逆便閉則又為瘧疾之
兼症矣若瘧而又下痢數十行則又不得謂之兼症謂
之兼病葢瘧為一病痢又為一病而二病又各有本症
各有兼症不可勝舉以此類推則病之與症其分併何
啻千萬不可不求其端而分其緒也而治之法或當合
治或當分治或當先治或當後治或當專治或當不治
尤在視其輕重緩急而次第奏功一或倒行逆施雜亂
無紀則病變百出雖良工不能挽回矣
[001-23b]
  病同因别論
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謂之因如同一身
熱也有風有寒有痰有食有隂虚火升有鬱怒憂思勞
怯䖝疰此謂之因知其因則不得專以寒涼治熱病矣
葢熱同而所以致熱者不同則藥亦逈異凡病之因不
同而治各别者盡然則一病而治法多端矣而病又非
止一症必有兼症焉如身熱而腹痛則腹又為一症而
腹痛之因又復不同有與身熱相合者有與身熱各别
[001-24a]
者如感寒而身熱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
熱為寒其腹痛又為傷食則各别者也又必審其食為
何食則以何藥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中二者之病源
而後定方則一藥而兩病俱安矣若不問其本病之何
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
則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則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
疑曰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亦不
知之則倖中者甚少而誤治者甚多終身治病而終身
[001-24b]
不悟厯症愈多而愈惑矣
  亡隂亡陽論
經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屬隂是汗多乃亡隂
也故止汗之法必用涼心斂肺之藥何也心主血汗為
心之液故當清心火汗必從皮毛出肺主皮毛故又當
斂肺氣此正治也惟汗出太甚則隂氣上竭而腎中龍
雷之火隨水而上若以寒涼折之其火愈熾惟用大劑
參附佐以醎降之品如童便牡礪之類泠飲一碗直達
[001-25a]
下焦引其真陽下降則龍雷之火反乎其位而汗隨止
此與亡隂之汗真大相懸絶故亡隂亡陽其治法截然
而轉機在頃刻當陽氣之未動也以隂藥止汗及陽氣
之既動也以陽藥止汗而龍骨牡礪黄芪五味收澁之
藥則兩方皆可隨宜用之醫者能於亡隂亡陽之交分
其界限則用藥無誤矣其亡隂亡陽之辨法何如亡隂
之汗身畏熱手足温肌熱汗亦熱而味醎口渴喜涼飲
氣粗脈洪實此其騐也亡陽之汗身反惡寒手足冷肌
[001-25b]
涼汗冷而味淡微粘口不渴而喜熱飲氣微脈浮數而
空此其騐也至于尋常之正汗熱汗邪汗自汗又不在
二者之列此理知者絶少即此汗之一端而聚訟紛紛
毫無定見誤治甚多也
  病有不愈不死雖愈必死論
能愈病之非難知病之必愈必不愈為難夫人之得病
非皆死症也庸醫治之非必皆與病相反也外感内傷
皆有現症約畧治之自能向愈况病情輕者雖不服藥
[001-26a]
亦能漸痊即病勢危迫醫者苟無大誤邪氣漸退亦自
能向安故愈病非醫者之能事也惟不論輕重之疾一
見即能决其死生難易百無一失此則學問之極功而
非淺嘗者所能知也夫病輕而預知其愈病重而預知
其死此猶為易知者惟病象甚輕而能决其必死病勢
甚重而能斷其必生乃為難耳更有病已愈而不久必
死者葢邪氣雖去而其人之元氣與病俱亡一時雖若
粗安真氣不可復續如兩虎相角其一雖勝而力已脱
[001-26b]
盡雖良工亦不能救也又有病必不愈而人亦不死者
葢邪氣盛而元氣堅固邪氣與元氣相併大攻則恐傷
其正小攻則病不為動如油入麫一合則不可復分而
又不至于傷生此二者皆人之所不知者也其大端則
病氣入藏府者病與人俱盡者為多病在經絡骨脈者
病與人俱存者為多此乃内外輕重之别也斯二者方
其病之始形必有可徴之端良工知之自有防微之法
既不使之與病俱亡亦不使之終身不愈此非深通經
[001-27a]
義之人必不能窮源極流挽回于人所不見之地也
  卒死論
天下卒死之人甚多其故不一内中可救者十之七八
不可救者僅十之二三惟一時不得良醫故皆枉死耳
夫人内外無病飲食行動如常而忽然死者其藏府經
絡本無受病之處卒然感犯外邪如惡風穢氣鬼邪毒
厲等物閉塞氣道一時不能轉動則大氣阻絶昏悶迷
惑久而不通則氣愈聚愈塞如繫繩于頸氣絶則死矣
[001-27b]
若醫者能知其所犯何故以法治之通其氣驅其邪則
立愈矣又有痰涎壅盛阻遏氣道而卒死者通氣降痰
則甦所謂痰厥之類是也以前諸項良醫皆能治之惟
藏絶之症則不治其人或勞心思慮或酒食不節或房
慾過度或惱怒不常五藏之内精竭神衰惟一線真元
未斷行動如常偶有感觸其元氣一時斷絶氣脱神離
頃刻而死既不可救又不及救此則卒死之最急而不
可治者也至於暴遇神鬼適逢寃譴此又怪異之事不
[001-28a]
在疾病之類矣
  病有鬼神論
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處有以召之則應者斯至矣
夫人精神完固則外邪不敢犯惟其所以禦之之具有
虧則侮之者斯集凡疾病有為鬼神所憑者其愚魯者
以為鬼神實能禍人其明理者以為病情如此必無鬼
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猶風寒暑濕之邪耳衛氣虚則
受寒營氣虚則受熱神氣虚則受鬼葢人之神屬陽陽
[001-28b]
衰則鬼憑之内經有五藏之病則現五色之鬼難經云
脱陽者見鬼故經穴中有鬼床鬼室等穴此諸穴者皆
賴神氣以充塞之若神氣有虧則鬼神得而憑之猶之
風寒之能傷人也故治寒者壯其陽治熱者養其隂治
鬼者充其神而已其或有因痰因思因驚者則當求其
本而治之故明理之士必事事窮其故乃能無所惑而
有據否則執一端之見而昧事理之實均屬憒憒矣其
外更有觸犯鬼神之病則祈禱可愈至於寃譴之鬼則
[001-29a]
有數端有自作之孽深仇不可解者有祖宗貽累者有
過誤害人者其事皆鑿鑿可徴似儒者所不道然見于
經史如公子彭生伯有之類甚多目覩者亦不少此則
非藥石祈禱所能免矣
  腎虚非隂症論
今之醫者以其人房勞之後或遺精之後感冒風寒而
發熱者謂之隂症病者遇此亦自謂之隂症不問其現
症何如總用參术附桂乾姜地黄等温熱峻補之藥此
[001-29b]
可稱絶倒者也夫所謂隂症者寒邪中於三隂經也房
後感風豈風寒必中腎經即使中之亦不過散少隂之
風寒如傷寒論中少隂發熱仍用麻黄細辛發表而已
豈有用辛熱温補之法耶若用温補則補其風寒于腎
中矣况隂虚之人而感風寒亦必由太陽入仍屬陽邪
其熱必甚兼以燥悶煩渴尤宜清熱散邪豈可反用熱
藥若果直中三隂則斷無壯熱之理必有惡寒倦卧厥
冷喜熱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終無用滋補之法即如
[001-30a]
傷寒差後房事不慎又發寒熱謂之女勞復此乃久虚
之人復患大症依今人之見尤宜峻補者也而古人治
之用竹皮一升煎湯服然則無病而房後感風更不宜
用熱補矣故凡治病之法總視目前之現證現脈如果
六脈沉遲表裏皆畏寒的係三隂之寒證即使其本領
强壯又絶慾十年亦從隂治若使所現脈證的係陽邪
發熱煩渇並無三隂之症即使其人本體虚弱又復房
勞過度亦從陽治如傷寒論中陽明大熱之證宜用葛
[001-30b]
根白虎等方者瞬息之間轉入三隂即改用温補若隂
症轉陽症亦即用涼散此一定之法也近世唯喻嘉言
先生能知此義有寓意草中黄長人之傷寒案可見餘
人皆不知之其殺人可勝道哉
  吐血不死咳𠻳必死論
今之醫者謂吐血為虚勞之病此大謬也夫吐血有數
種大概咳者成勞不咳者不成勞間有吐時偶咳者當
其吐血之時狼狽頗甚吐止即痊皆不成勞何也其吐
[001-31a]
血一止則週身無病飲食如故而精神生矣即使亡血
之後或隂虚内熱或筋骨疼痛皆可服藥而痊若咳𠻳
則血止而病仍在日𠻳夜𠻳痰壅氣升多則三年少則
一年而死矣葢咳𠻳不止則腎中之元氣震蕩不寧肺
為腎之母母病則子亦病故也又肺為五藏之華葢經
云榖氣入胃以𫝊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
營濁者為衛是則藏府皆取精于肺肺病則不能輸精
于藏府一年而藏府皆枯三年而藏府竭矣故咳𠻳為
[001-31b]
真勞不治之疾也然亦有咳𠻳而不死者其𠻳亦有時
稍緩其飲食起居不甚變又其人善于調攝延至三年
之後起居如舊間或一發靜養即愈此乃百中難得一
者也更有不咳之人血症屢發肝竭肺傷亦變咳𠻳久
而亦死此則不善調攝以輕變重也執此以決血症之
死生百不一失矣
  胎産論
婦科之最重者二端墮胎與難産耳世之治墮胎者往
[001-32a]
往純用滋補治難産者往往專於攻下二者皆非也葢
半産之故非一端由于虚滑者十之一二由于内熱者
十之八九葢胎惟賴血以養故得胎之後經事不行者
因衝任之血皆為胎所吸無餘血下行也苟血或不足
則胎枯竭而下墮矣其血所以不足之故皆由内熱火
盛陽旺而隂虧也故古人養胎之方專以黄芩為主又
血之生必由于脾胃經云營衛之道納榖為寳故又以
白术佐之乃世之人專以參茋補氣熟地滯胃氣旺則
[001-32b]
火盛胃濕則不運生化之源衰而血益少矣至于産育
之事乃天地化育之常本無危險之理險者千不得一
世之遭厄難者乃人事之未工也其法在乎産婦不可
令早用力葢胎必轉而後下早用力則胎先下墜斷難
舒轉于是横生倒産之害生又用力則胞漿驟下胎已
枯澁何由能産此病不但産子之家不知即收生穩婦
亦有不知者至于用藥之法則交骨不開胎元不轉種
種諸症各有專方其外或宜潤或宜降或宜温或宜涼
[001-33a]
亦當隨症施治其大端以養血為主葢血足則諸症自
退也至于易産强健之産婦冣多卒死葢大脱血之後
衝任空虚經脉嬌脆健婦不以為意輕舉妄動用力稍
重衝脉斷裂氣冒血崩死在頃刻尤忌舉手上頭如是
死者吾見極多不知者以為竒異實理之常生産之家
不可不知也
  病有不必服藥論
天下之病竟有不宜服藥者如黄疸之類是也黄疸之
[001-33b]
症仲景原有煎方然輕者用之俱效而重者俱不效何
也葢疸之重者其脇中有囊以裹黄水其囊並無出路
藥祇在囊外不入囊中所服之藥非補邪即傷正故反
有害若輕病則囊尚未成服藥有效至囊成之後則百
無一效必須用輕透之方或破其囊或消其水叧有秘
方𫝊授非泛然煎丸之所能治也痰飲之病亦有囊常
藥亦不能愈外此如吐血久痞等疾得藥之益者甚少
受藥誤者甚多如無至穩必效之方不過以身試藥則
[001-34a]
寧以不服藥為中醫矣
  方藥離合論
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得天地之氣成一物之性各
有功能可以變易血氣以除疾病此藥之力也然草木
之性與人殊體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
效聖人為之製方以調劑之或用以專攻或用以兼治
或相輔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
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撡縱之法有大
[001-34b]
權焉此方之妙也若夫按病用藥藥雖切中而立方無
法謂之有藥無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雖良善而其藥
有一二味與病不相關者謂之有方無藥譬之作書之
法用筆已工而配合顛倒與夫字形俱偹而㸃畫不成
者皆不得謂之能書故善醫者分觀之而無藥弗切于
病情合觀之而無方不本于古法然後用而弗效則病
之故也非醫之罪也而不然者即偶或取效隱害必多
則亦同于殺人而已矣至于方之大小竒偶之法則内
[001-35a]
經詳言之兹不復贅云
  古方加減論
古人製方之義㣲妙精詳不可思議葢其審察病情辨
别經絡叅考藥性斟酌輕重其於所治之病不爽毫髪
故不必有竒品異術而沈痼艱險之疾投之輙有神效
此漢以前之方也但生民之疾病不可勝窮若必每病
製一方是曷有盡期乎故古人即有加減之法其病大
端相同而所現之症或不同則不必更立一方即於是
[001-35b]
方之内因其現症之異而為之加減如傷寒論中治太
陽病用桂枝湯若見項背强者則用桂枝加葛根湯喘
者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下後脉促胸滿者桂枝去
白芍湯更惡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湯此猶以藥為加減
者也若桂枝麻黄各半湯則以兩方為加減矣若發奔
豚者用桂枝為加桂枝湯則又以藥之輕重為加減矣
然一二味加減雖不易本方之名而必名著其加減之
藥若桂枝湯倍用芍藥而加飴糖則又不名桂枝加飴
[001-36a]
糖湯而為建中湯其藥雖同而義已别則立名亦異古
法之嚴如此後之醫者不識此義而又欲托名用古取
古方中一二味則即以某方目之如用柴胡則即曰小
柴胡湯不知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參也用猪苓澤瀉即
曰五苓散不知五苓之妙專在桂枝也去其要藥雜以
他藥而仍以某方目之用而不效不知自咎或則歸咎
於病或則歸咎於藥以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乎即使
果識其病而用古方支離零亂豈有效乎遂相戒以為
[001-36b]
古方難用不知全失古方之精義故與病毫無益而反
有害也然則當何如曰能識病情與古方合者則全用
之有别症則據古法加減之如不盡合則依古方之法
將古方所用之藥而去取損益之必使無一藥之不對
症自然不倍於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方劑古今論
後世之方已不知幾億萬矣此皆不足以名方者也昔
者聖人之製方也推藥理之本原識藥性之專能察氣
[001-37a]
味之從逆審臓腑之好惡合君臣之配耦而又探索病
源推求經絡其思逺其義精味不過三四而其用變化
不窮聖人之智真與天地同體非人之心思所能及也
上古至今干聖相傳無敢失墜至張仲景先生復申明
用法設為問難註明主治之症其傷寒論金匱要畧集
干聖之大成以承先而啓後萬世不能出其範圍此之
謂古方與内經並垂不朽者其前後名家如倉公扁鵲
華佗孫思邈諸人各有師承而淵源又與仲景微别然
[001-37b]
猶自成一家但不能與靈素本草一線相𫝊為宗枝正
脉耳既而積習相仍每著一書必自撰方千百唐時諸
公用藥雖博已乏化機至于宋人并不知藥其方亦板
實膚淺元時號稱極盛各立門庭徒騁私見迨乎有明
蹈襲元人緒餘而已今之醫者動云古方不知古方之
稱其指不一若謂上古之方則自仲景先生流𫝊以外
無幾也如謂宋元所製之方則其可法可𫝊者絶少不
合法而荒謬者甚多豈可奉為典章若謂自明人以前
[001-38a]
皆稱古方則其方不下數百萬夫常用之藥不過數百
品而為方數百萬隨拈幾味皆已成方何必定云某方
也嗟嗟古之方何其嚴今之方何其易其間亦有竒巧
之法用藥之妙未必不能補古人之所未及可備叅考
者然其大經大法則萬不能及其中更有違經背法之
方反足貽害安得有學之士為之擇而存之集其大成
刪其無當實千古之盛舉余葢有志而未遑矣
  單方論
[001-38b]
單方者藥不過一二味治不過一二症而其効則甚㨗
用而不中亦能害人即世所謂海上方者是也其原起
於本草葢古之聖人辨藥物之性則必著其功用如逐
風逐寒解毒定痛之類凡人所患之症止一二端則以
一藥治之藥專則力厚自有竒效若病兼數症則必合
數藥而成方至後世藥品日增單方日多有效有不效
矣若夫内外之感其中自有𫝊變之道虚實之殊久暫
之别深淺之分及夫人性各殊天時各異此非守經達
[001-39a]
權者不能治若皆以單方治之則藥性專而無製偏而
不醇有利必有害故醫者不可以此嘗試此經方之所
以為貴也然叅考以廣識見且為急救之備或為專攻
之法是亦不可不知者也
  禁方論
天地有好生之徳聖人有大公之心立方以治病使天
下共知之豈非天地聖人之至願哉然而方之有禁則
何也其故有二一則懼天下之輕視夫道也夫經方之
[001-39b]
治病視其人學問之髙下以為效驗故或用之而愈或
用之而反害變化無定此大公之法也若禁方者義有
所不解機有所莫測其𫝊也往往出於竒人隠士仙佛
鬼神其遇之也甚難則愛䕶之必至若輕以授人必生
輕易之心所以方家往往愛惜此乃人之情也一則恐
發天地之機也禁方之藥其製法必竒其配合必巧竊
隂陽之柄窺造化之機其修合必䖍誠敬慎少犯禁忌
則藥無驗若輕以示人則氣洩而用不神此又隂陽之
[001-40a]
理也靈樞禁服篇黄帝謂雷公曰此先師之所禁割臂
㰱血之盟也故黄帝有蘭臺之藏長桑君有無泄之戒
古聖皆然若夫詭詐之人專欲圖利托名禁方欺世惑
衆更有修煉熱藥長慾道淫名為養生實速其死此乃
江河惡習聖人之所必誅也又有古之禁方𫝊之已廣
載入醫書中與經方並垂有識者自能擇之也
  古今方劑大小論
今之論古方者皆以古方分兩太重為疑以為古人氣
[001-40b]
體厚故用藥宜重不知此乃不考古而為此無稽之談
也古時升斗權衡厯代各有異同而三代至漢較之今
日僅十之二余親見漢時有六升銅/量容今之一升二合如桂枝湯乃傷寒
大劑也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共八兩二八不
過一兩六錢為一劑分作三服則一服藥不過今之五
錢三分零他方間有藥品多而加重者亦不過倍之而
已今人用藥必數品各一二錢或三四錢則反用三兩
外矣更有無知妄人用四五兩作一劑近人更有用熟
[001-41a]
地八兩為一劑者尤屬不倫用丸散亦然如古方烏梅
丸每服如桐子大二十丸今不過四五分若今人之服
丸藥則用三四錢至七八錢不等矣末藥只用方寸七
不過今之六七分今亦服三四錢矣古人之用藥分兩
未嘗重於今日周禮遺人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注六斗四升曰鬴四鬴共二石五斗
六升為人一月之食則/每日食八升有餘矣而謬説相𫝊方劑日重即此一
端而荒唐若此况其深微者乎葢既不能深思考古又
無名師𫝊授無怪乎每舉必成笑談也
[001-41b]
  藥誤不即死論
古人治法無一方不對病無一藥不對症如是而病猶
不愈此乃病本不可愈非醫之咎也後世醫失其𫝊病
之名亦不能知宜其胸中毫無所主也凡一病有一病
之名如中風總名也其類有偏枯痿痺風痱厯節之殊
而諸症之中又各有數症各有定名各有主方又如水
腫總名也其類有皮水正水石水風水之殊而諸症又
各有數症各有定名各有主方凡病盡然醫者必能實
[001-42a]
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減何藥自有法度可循
乃不論何病總以隂虚陽虚等籠統之談概之而試以
籠統不切之藥然亦竟有愈者或其病本輕適欲自愈
或偶有一二對症之藥亦奏小效皆屬誤治其得免於
殺人之名者何也葢殺人之藥必大毒如砒鴆之類或
大熱大寒峻厲之品又適與病相反服後立見其危若
尋常之品不過不能愈病或反增他病耳不即死也久
而病氣自退正氣自復無不愈者間有遷延日久或隠
[001-42b]
受其害而死更或屢換庸醫徧試諸藥久而病氣益深
元氣竭亦死又有初因誤治變成他病輾轉而死又有
始服有小效久服太過反增他病而死葢日日診視小
效則以為可愈小劇又以為難治並無誤治之形確有
誤治之實病家以為病久不痊自然不起非醫之咎因
其不即死而不之罪其實則真殺之而不覺也若夫誤
投峻厲相反之藥服後顯然為害此其殺人人人能知
之矣惟誤服參附峻補之藥而即死者則病家之所甘
[001-43a]
心必不歸咎於醫故醫者雖自知其誤必不以此為戒
而易其術也
  藥石性仝用異論
一藥有一藥之性情功效其藥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
以治某病此顯而易見者然一藥不止一方用之他方
用之亦效何也葢藥之功用不止一端在此方則取其
此長在彼方則取其彼長真知其功效之實自能曲中
病情而得其力迨至後世一藥所治之病愈多而亦效
[001-43b]
者葢古人尚未盡知之後人屢試而後知所以厯代本
草所註藥性較之神農本經所注功用增益數倍葢以
此也但其中有當有不當不若神農本草字字精切耳
又同一熱藥而附子之熱與乾姜之熱逈乎不同同一
寒藥而石膏之寒與黄連之寒逈乎不同一或誤用禍
害立至葢古人用藥之法並不專取其寒熱温涼補瀉
之性也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
其所生之方或取嗜好之偏其藥似與病情之寒熱温
[001-44a]
涼補瀉若不相關而投之反有神效古方中如此者不
可枚舉學者必將神農本草字字求其精義之所在而
參以仲景諸方則聖人之精理自能洞曉而已之立方
亦必有竒思妙想深入病機而天下無難治之症矣
  刼劑論
世有奸醫利人之財取効于一時不顧人之生死者謂
之刼劑刼劑者以重藥奪截邪氣也夫邪之中人不能
使之一時即出必漸消漸托而後盡焉今欲一日見効
[001-44b]
勢必用猛厲之藥與邪相爭或用峻補之藥遏抑邪氣
藥猛厲則邪氣暫伏而正亦傷藥峻補則正氣驟發而
邪内陷一時似乎有效及至藥力盡而邪復來元氣已
大壞矣如病者身熱甚不散其熱而以沉寒之藥遏之
腹痛甚不求其因而以香燥禦之瀉痢甚不去其積而
以收歛之藥塞之之類此峻厲之法也若邪盛而投以
大劑參附一時陽氣大旺病氣必潛藏自然神氣畧定
越一二日元氣與邪氣相併反助邪而肆其毒為禍尤
[001-45a]
烈此峻補之法也此等害人之術奸醫以此欺人而騙
財者十之五庸醫不知而效尤以害人者亦十之五為
醫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
  製藥論
製藥之法古方甚少而冣詳于宋之雷斆今世所𫝊雷
公炮炙論是也後世製藥之法日多一日内中亦有至
無理者固不可從若其微妙之處實有精義存焉凡物
氣厚力大者無有不偏偏則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
[001-45b]
去其害則用法以製之則藥性之偏者醇矣其製之義
又各不同或以相反為製或以相資為製或以相惡為
製或以相畏為製或以相喜為製而製法又復不同或
製其形或製其性或製其味或製其質此皆巧于用藥
之法也古方製藥無多其立方之法配合氣性如桂枝
湯中用白芍亦即有相製之理故不必每藥製之也若
後世好竒眩異之人必求貴重怪僻之物其製法大費
工本以神其説此乃好竒尚異之人造作以欺誑富貴
[001-46a]
人之法不足凴也惟平和而有理者為可從耳
  人參論
天下之害人者殺其身未必破其家破其家未必殺其
身先破人之家而後殺其身者人參也夫人參用之而
當實能補養元氣拯救危險然不可謂天下之死人皆
能生之也其為物氣盛而力厚不論風寒暑濕痰火鬰
結皆能補塞故病人如果邪去正衰用之固宜或邪微
而正亦憊或邪深而正氣怯弱不能逐之於外則於除
[001-46b]
邪藥中投之以為驅邪之助然又必審其輕重而後用
之自然有扶危定傾之功乃不察其有邪無邪是虚是
實又佐以純補温熱之品將邪氣盡行補住輕者邪氣
永不復出重者即死矣夫醫者之所以遇疾即用而病
家服之死而無悔者何也葢愚人之心皆以價貴為良
藥價賤為劣藥而常人之情無不好補而惡攻故服參
而死即使明知其誤然以為服人參而死則醫者之力
已竭而人子之心已盡此命數使然可以無恨矣若服
[001-47a]
攻削之藥而死即使用藥不悞病實難治而醫者之罪
已不可勝誅矣故人參者乃醫家邀功避罪之聖藥也
病家如此醫家如此而害人無窮矣更有駭者或以用
人參為冠冕或以用人參為有力量又因其貴重深信
以為必能挽回造化故毅然用之孰知人參一用凡病
之有邪者死者即死其不死者亦終身不得愈乎其破
家之故何也葢向日之人參不過一二換多者三四換
今則其價十倍其所服又非一錢二錢而止小康之家
[001-47b]
服二三兩而家已蕩然矣夫人情于死生之際何求不
得寧恤破家乎醫者全不一念輕將人參立方用而不
遵在父為不慈在子為不孝在夫婦昆弟為忍心害理
并有親戚朋友責罰痛罵即使明知無益姑以此塞責
又有孝子慈父倖其或生竭力以謀之遂使貧寠之家
病或稍愈一家終身凍餒若仍不救棺殮俱無賣妻鬻
子全家覆敗醫者誤治殺人可恕而逞己之意日日害
人破家其惡甚于盜賊可不慎哉吾願天下之人斷不
[001-48a]
可以人參為起死回生之藥而必服之醫者必審其病
實係純虚非參不治服必萬全然後用之又必量其家
業尚可以支持不至用參之後死生無靠然後節省用
之一以惜物力一以全人之命一以保人之家如此存
心自然天降之福若如近日之醫殺命破家于人不知
之地恐天之降禍亦在人不知之地也可不慎哉
  用藥如用兵論
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
[001-48b]
五菜為充而毒藥則以之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
害皆毒藥之類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竒疾猶之好戰
勝者必有竒殃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
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故病之
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𨼆然一敵國也以草木偏
性攻藏府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後無
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傳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
斷敵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
[001-49a]
之巖疆也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粮已焚
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併則敵之内應既絶辨經絡而
無泛用之藥此之謂向導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
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寡可以勝衆使
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數病而合治之則併力搗其中
堅使離散無所統而衆悉潰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
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鋭
所以搗其穴若夫虚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
[001-49b]
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
可緩用峻厲之藥而以常藥和之富强之國可以振威
武也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剋期不愆布陣有方此
又不可更僕數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執方治病論
古人用藥立方先陳列病症然後云某方主之若其症
少有出入則有加減之法附于方後可知方中之藥必
與所現之症纎悉皆合無一味虚設乃用此方毫無通
[001-50a]
融也又有一病而云某方亦主之者其方或稍有異同
或竟不同可知一病并不止一方所能治今乃病名稍
似而其中之現症全然不同乃亦以此方施治則其藥
皆不對症矣并有病名雖一病形相反亦用此方則其
中盡屬相反之藥矣總之欲用古方必先審病者所患
之症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症皆合更檢方中所用之
藥無一不與所現之症相合然後施用否則必須加減
無可加減則另擇一方斷不可道聽塗説聞某方可以
[001-50b]
治某病不論其因之異同症之出入而冒昧施治雖所
用悉本于古方而害益大矣
  湯藥不足盡病論
内經治病之法鍼灸為本而佐之以砭石熨浴導引按
摩酒醴等法病各有宜缺一不可葢服藥之功入腸胃
而氣四達未嘗不能行於臓腑經絡若邪在筋骨肌肉
之中則病屬有形藥之氣味不能奏功也故必用針炙
等法即從病之所在調其血氣逐其風寒為實而可據
[001-51a]
也况即以服藥論止用湯劑亦不能盡病葢湯者盪也
其行速其質輕其力易過而不留惟病在榮衛腸胃者
其效更速其餘諸病有宜丸宜散宜膏者必醫者豫備
以待一時急用視其病之所在而委曲施治則病無遁
形故天下無難治之症而所投輙有神效扁鵲倉公所
謂禁方者是也若今之醫者祇以一煎方為治惟病後
調理則用滋補丸散盡廢聖人之良法即使用藥不誤
而與病不相入則終難取效故扁鵲云人之所患患病
[001-51b]
多醫之所患患道少近日病變愈多而醫家之道愈少
此痼疾之所以日多也
  本草古今論
本草之始仿于神農藥止三百六十品此乃開天之聖
人與天地為一體實能探造化之精窮萬物之理字字
精確非若後人推測而知之者故對症施治其應若響
仲景諸方之藥悉本此書藥品不多而神明變化已無
病不治矣迨其後藥味日多至陶𢎞景倍之而為七百
[001-52a]
二十品後世日增一日凡華夷之竒草逸品試而有效
醫家皆取而用之代有成書至明李時珍增益唐慎微
證類本草為綱目考其異同辨其真偽原其生産集諸
家之説而本草更大備此藥味由少而多之故也至其
功用則亦後人試騐而知之故其所治之病益廣然皆
不若神農本草之純正真確故宋人有云用神農之品
無不效而𢎞景所增已不甚效若後世所增之藥則尤
有不足凴者至其詮釋大半皆視古方用此藥醫某病
[001-52b]
則增注之或古方治某病其藥不止一品而誤以方中
此藥為專治此病者有之更有以己意推測而知者又
或偶愈一病實非此藥之功而强著其效者種種難信
至張潔古李東垣輩以某藥專派入某經則更穿鑿矣
其詳在治病不必分經絡藏府篇故論本草必以神農
為本而他説則必審擇而從之更必騐之于病而後信
又必考古人方中所曾用者乃可採取餘則止可于單
方外治之法用之又有後世所增之竒藥或出于深山
[001-53a]
窮谷或出于殊方異域前世所未嘗有者後人用之往
往有竒效此乃偏方異氣之所鍾造物之機久而愈洩
能治古方所不能治之竒病博物君子亦宜識之以廣
見聞此又在本草之外者矣
  藥性變遷論
古方所用之藥當時效騐顯著而本草載其功用鑿鑿
者今依方施用竟有應有不應其故何哉葢有數端焉
一則地氣之殊也當時初用之始必有所産之地此乃
[001-53b]
其本生之土故氣厚而力全以後𫝊種他方則地氣移
而力薄矣一則種類之異也凡物之種類不一古人所
採必至貴之種後世相𫝊必擇其易于繁衍者而種之
未必皆種之至貴者物雖非偽而種則殊矣一則天生
與人力之異也當時所採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氣未洩
故得氣獨厚今皆人功種植既非山谷之真氣又加灌
溉之功則性平淡而薄劣矣一則名實之訛也當時藥
不市賣皆醫者自取而備之迨其後有不常用之品後
[001-54a]
人欲得而用之尋求採訪或誤以他物充之或以别種
代之又肆中未備以近似者欺人取利此藥遂失其真
矣其變遷之因實非一端藥性既殊即審病極真處方
極當奈其藥非當時之藥則效亦不可必矣今之醫者
惟知定方其藥則惟病家取之肆中所以真假莫辨雖
有神醫不能以假藥治真病也
  藥性専長論
藥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性熱能治寒性燥
[001-54b]
能治濕芳香則通氣滋潤則生津此可解者也如同一
發散也而桂枝則散太陽之邪柴胡則散少陽之邪同
一滋隂也而麥冬則滋肺之隂生地則滋腎之隂同一
解毒也而雄黄則解蛇虫之毒甘草則解飲食之毒已
有不可盡解者至如鱉甲之消痞塊史君子之殺蛔虫
赤小豆之消膚腫㽔仁生服不眠熟服多睡白鶴花之
不腐肉而腐骨則尤不可解者此乃藥性之專長即所
謂單方秘方也然人止知不可解者之為專長而不知
[001-55a]
常用藥之中亦各有耑長之功後人或不知之而不能
用或日用而忽焉皆不能盡收藥之功效者也故醫者
當廣集竒方深明藥理然後竒症當前皆有治法變化
不窮當年神農著本草之時既不能睹形而即識其性
又不可每藥厯試而知竟能深識其功能而所投必效
豈非與造化相為黙契而非後人思慮之所能及者乎
  煎藥法論
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飪禽
[001-55b]
魚羊豕失其調度尚能損人况藥專以之治病而可不
講乎其法載于古方之末者種種各殊如麻黄湯先煮
麻黄去沫然後加餘藥同煎此主藥當先煎之法也而
桂枝湯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藥後須啜熱粥以助藥力
又一法也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則以甘瀾水先煎
茯苓如五苓散則以白飲和服服後又當多飲煖水小
建中湯則先煎五味去渣而後納飴糖大柴胡湯則煎
減半去渣再煎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則煎藥成而後納
[001-56a]
大黄其煎之多寡或煎水減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
止煎一二十沸煎藥之法不可勝數皆各有意義大都
發散之藥及芳香之藥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疎盪補益
滋膩之藥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總訣也故方藥
雖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藥必無效葢病家之常服藥者
或尚能依法為之其粗魯貧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
以病難愈也若今之醫者亦不能知之矣况病家乎
  服藥法論
[001-56b]
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
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發散之劑
欲驅風寒出之于外必熱服而煖覆其體令藥氣行于
榮衛熱氣周徧挾風寒而從汗解若半温而飲之仍當
風坐立或僅寂然安卧則藥留腸胃不能得汗風寒無
暗消之理而榮氣反為風藥所傷矣通利之藥欲其化
積滯而逹之于下也必空服頓服使藥性鼓動推其垢
濁從大便解若與飲食雜投則新舊混雜而藥氣與食
[001-57a]
物相亂則氣性不專而食積愈頑矣故傷寒論等書服
藥之法宜熱宜温宜凉宜冷宜緩宜急宜多宜少宜早
宜晩宜飽宜飢更有宜湯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
宜圓其輕重大小上下表裏治法各有當此皆一定之
至理深思其義必有得于心也
  醫必備藥論
古之醫者所用之藥皆自備之内經云司氣備物則無
遺主矣當時韓康賣藥非賣藥也即治病也韓文公進
[001-57b]
學解云牛溲馬渤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醫師
之良也今北方人稱醫者為賣藥先生則醫者之自備
藥可知自宋以後漸有冩方不備藥之醫其藥皆取之
肆中今則舉世皆然夫賣藥者不知醫猶之可也乃行
醫者竟不知藥則藥之是非真偽全然不問醫者與藥
不相謀方即不誤而藥之誤多矣又古聖人之治病惟
感冒之疾則以煎劑為主餘者皆用丸散為多其丸散
有非一時所能合者倘有急迫之疾必須丸散俟丸散
[001-58a]
合就而人已死矣又有一病止須一丸而愈合藥不可
止合一丸若使病家為一人而合一料則一丸之外皆
為無用惟醫家合之留待當用者用之不終棄也又有
不常用不易得之藥儲之數年難遇一用藥肆之中因
無人問則亦不備惟醫者自蓄之乃可待不時之需耳
至于外科所用之煎方不過通散營衛耳若䕶心托毒
全賴各種丸散之力其藥皆貴重難得及鍛煉之物修
合非一二日之功而所費又大亦不得為一人止合一
[001-58b]
二丸若外治之圍藥塗藥昇藥降藥䕶肌腐肉止血行
瘀定痛煞痒提膿呼毒生肉生皮續筋連骨又有薰蒸
烙炙吊洗㸃溻等藥種種各異更復每症不同皆非一
時所能備尤必須平時豫合乃今之醫者既不知其方
亦不講其法又無資本以蓄藥料偶遇一大症内科則
一煎方之外更無别方外科則膏藥之外更無餘藥即
有之亦惟取極賤極易得之一二味以為應酬之具則
安能使極危極險極竒極惡之症令起死回生乎故藥
[001-59a]
者醫家不可不全備者也
  乩方論
世有書符請仙而求方者其所書之方固有極淺極陋
極不典而不能治病且誤人者亦有極髙極古極竒極
穏以之治病而神效者其仙或托名吕純陽或托名張
仲景其方亦宛然純陽仲景之遺法此其事甚竒然亦
有理焉夫乩者機也人心之感召無所不通即誠心于
求治則必有能治病之鬼神應之雖非真純陽仲景必
[001-59b]
先世之明于醫理不遇于時而死者其精靈一時不散
遊行于天地之間因感而至以顯其能而其人病適當
愈則獲遇之此亦有其理也其方未必盡效然皆必有
意義反不若世之時醫用相反之藥以害人惟決死生
之處不肯鑿鑿言之此則天機不輕洩之故也至于不
通不典之方則必持乩之術不工或病家之心不誠非
真乩方也
  熱藥誤人最烈論
[001-60a]
凡藥之誤人雖不中病非與病相反者不能殺人即與
病相反藥性平和者不能殺人與病相反性又不平和
而用藥甚輕不能殺人性既相反藥劑又重其方中有
幾味中病者或有幾味能解此藥性者亦不能殺人兼
此數害或其人病甚輕或其人精力壯盛亦不能殺人
葢誤藥殺人如此之難也所以世之醫者大半皆誤亦
不見其日殺數人也即使殺之乃輾轉因循以至于死
死者不覺也其有幸而不死或漸自愈者反指所誤用
[001-60b]
之藥以為此方之功效又轉以之誤治他人矣所以終
身誤人而不自知其咎也惟大熱大燥之藥則殺人為
最烈葢熱性之藥往往有毒又陽性急暴一入藏府則
血湧氣升若其人之隂氣本虚或當天時酷暑或其人
傷暑傷熱一投熱劑兩火相爭目赤便閉舌燥齒乾口
渴心煩肌裂神躁種種惡候一時俱發醫者及病家俱
不察或云更宜引火歸元或云此是隂症當加重其熱
藥而佐以大補之品其人七竅皆血呼號宛轉狀如服
[001-61a]
毒而死病家全不以為咎醫者亦洋洋自得以為病勢
當然總之愚人喜服補熱雖死不悔我目中所見不一
垂涕泣而道之而醫者與病家無一能聽從者豈非所
謂命哉夫大寒之藥亦能殺人其勢必緩猶為可救不
若大熱之藥斷斷不可救也至于極輕淡之藥誤用亦
能殺人此乃其人之本領甚薄或勢已危殆故小誤即
能生變此又不可全歸咎于醫殺之也
  薄貼論
[001-61b]
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
表一以治裏治表者如呼膿去腐止痛生肌并摭風䕶
肉之類其膏宜輕薄而日換此理人所易知治裏者或
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多藥亦
隨病加減其膏宜重厚而久貼此理人所難知何也葢
人之疾病由外以入内其流行于經絡藏府者必服藥
乃能驅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膚筋骨之間可按
而得者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空而入其腠
[001-62a]
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敗之較之服藥尤有
力此至妙之法也故凡病之氣聚血結而有形者薄貼
之法為良但製膏之法取藥必真心志必誠火候必到
方能有效否則不能奏功至于敷熨吊溻種種雜法義
亦相同在善醫者通變之而已
  貌似古方欺人論
古聖人之立方不過四五味而止其審藥性至精至當
其察病情至真至確方中所用之藥必凖對其病而無
[001-62b]
毫髪之差無一味泛用之藥且能以一藥兼治數症故
其藥味雖少而無症不該後世之人果能審其人之病
與古方所治之病無少異則全用古方治之無不立效
其如天下之風氣各殊人之氣禀各異則不得不依古
人所製主病之方畧為增減則藥味增矣又或病同而
症甚雜未免欲兼顧則隨症增一二味而藥又增矣故
後世之方藥味增多非其好為雜亂也乃學不如古人
不能以一藥該數症故變簡而為繁耳此猶不失周詳
[001-63a]
之意且古方之設原有加減之法病症雜出亦有多品
之劑藥味至十餘種自唐以後之方用藥漸多皆此義
也乃近世之醫動云效法漢方藥止四五味其四五味
之藥有用浮泛輕淡之品者雖不中病猶無大害若趨
時之輩竟以人參附子乾姜蒼术鹿茸熟地等峻補辛
熱之品不論傷寒暑濕惟此數種輪流轉換以成一方
種種與病相反每試必殺人毫不自悔既不辨病又不
審藥性更不記方書以為此乃漢人之法嗚呼今之所
[001-63b]
學漢人之方何其害人如此之毒也其端起于近日之
時醫好為髙論以欺人又人情樂于温補而富貴之家
尤甚不如是則道不行所以人爭效尤以致貽害不息
安有讀書考古深思體騐之君子出而挽回之亦世道
生民之大幸也
 
 
 醫學源流論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