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n0037 金石文字記-清-顧炎武 (WYG)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金石文字記卷一
             崑山顧炎武撰
 商
比干銅盤銘
 今在汲縣北十五里比干墓上衛輝府志曰周武王
 封比干墓銅盤銘碑石殘斷字畫失真萬厯十五年
 知府周思宸重摹汝帖立石於墓前薛尚功鐘鼎欵
[001-1b]
 識言唐開元中偃師縣土人耕地得此盤篆文甚竒
 古其釋文云左林右泉後岡前道萬世之藏兹焉是
 寳一作前岡後道藏一作靈一作寜茲一作於寳一
 作保今考之張邦基墨莊漫録曰政和間朝廷求三
 代鼎彛器程唐為陜西提㸃茶馬李朝孺為陜西轉
 運遣人於鳳翔府破商比干墓得銅盤徑二尺餘中
 有欵識一十六字又得玉片四十三枚其長三寸許
 上圓而鋭下濶而方厚半指玉色明瑩以盤獻之於
[001-2a]
 朝玉留秦州軍資庫道君皇帝曰前代忠賢之墓安
 得發掘乃罷朝孺退出其盤其玉乆在秦庫近年王
 庶知秦州日取之而去祁寛居之嘗見之為余言之
 然則此碑之得自鳳翔不自偃師即其為何代之物
 不可知而比干殷人必無𦵏鳳翔之理也疑以傳疑
 姑存之編首云爾
 周
石鼔文
[001-2b]
 石鼓凡十相傳為周宣王獵碣今讀其文皆淺近之
 辭殊不及車攻吉日之閎深也金史馬定國傳言石
 鼔自唐以來無定論定國以字畫考之云是宇文周
 所造作辨萬餘言出入傳記引據甚明楊用修慎最
 稱好古而亦曰宣王之世去古未逺所用皆科斗籀
 文今觀説文所載籀文與今石鼓文不同石鼔乃類
 小篆余獨以其辭不足儕于二雅而疑之今在京師
 國子監先師廟㦸門左右有元潘迪音訓
[001-3a]
 韓退之石鼓詩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今讀此詩但有鋪張而無意味其有一章之可幾於
 二雅哉若岣嶁碑詩不知何所據而作注引盛𢎞之
 荆州記曰南嶽周廻數百里昔禹登而祭之因夢𤣥
 夷使者遂獲金簡玉字之書徐靈期南嶽記曰昔禹
 導水通瀆刻石書名山之髙而退之因此作詩其辭
 曰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摹竒科斗拳身薤
 倒披鸞飄鳳泊拏虎螭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
[001-3b]
 偶見之我來咨嗟涕漣洏千搜萬索何處有森森緑
 樹猿猱悲則是不獨自韓以前未有見此碑者即退
 之亦未之見也至宋嘉定壬申有何致字子一者始
 得之祝融峰下手摹以歸及衡山令搜訪已迷其處
 字奇而不合法語奇而不中倫韻奇而不合古可斷
 其為偽作而無疑也
吉日癸巳
 世傳周穆王登壇山刻此四字於石金石録以為三
[001-4a]
 代時所用皆古文科斗書而此乃類小篆疑而未信
 今壇山在贊皇縣東北一十五里而此石已移置縣
 之儒學㦸門西壁
鼎銘
 今在丹徒縣焦山寺中鼎髙一尺三寸二分腹徑一
 尺五寸八分口徑一尺四寸五分耳髙三寸濶四寸
 二分足六寸一分深八寸二分銘九十三字皆古文
 蝕一字外為雲雷之形其文曰維九月既望甲戌王
[001-4b]
 各古格/字于周丙子烝于圖室司徒南中古仲/字古佑/字
 世惠僉立古位/字中廷王呼史端册令古命/字世惠曰宣
 治佐王頗側弗作錫女古汝/字𤣥衣束帶戈琱㦸縞韠
 彤矢鋚勒鑾旂世惠敢對揚天子不古丕/字顯敬休用
 作尊鼎用享于 列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永寳用
 朱彛尊曰鼎銘其人莫考曰王格于周曰司徒南仲
 殆周時器也其曰立中廷按毛伯敦銘文亦有之薛
 尚功釋為立而周禮小宗伯掌建邦之神位註故書
[001-5a]
 作立鄭司農云立讀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
 經公即位為公即立則是銘曰立亦當讀位也
吳季子墓碑
 唐大厯十四年潤州刺史蕭定重刻在丹陽縣延陵
 鎮吳季子廟越絶書曰毘陵上湖中冡者延陵季子
 冢也古名延陵墟即其地也後人又摹刻於縣南門
 外驛前
 元吾丘衍學古編曰按古法帖止云嗚呼有吳君子
[001-5b]
 而已篆法敦古似乎可信今此碑妄増延陵之墓四
 字除之字外三字是漢人方篆不與前六字合且音
 君字作季字漢器蜀郡洗郡字半邉正與此君字同
 用此法也以季字音顯見其謬比干墓前有漢人篆
 碑亦有此説洪氏隸釋漢隸字源辨之甚明此不復
 具
 秦
泰山石刻 李斯篆
[001-6a]
 金石録言劉跂作秦篆譜凡一百四十四字金薤琳
 琅言宋莒公摹本僅二世詔五十一字今所存惟臣
 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
 因明白矣臣昧死請二十九字在嶽頂碧霞元君宫
 之東廡而泰安州城内東嶽廟中别刻一石亦止二
 十九字其宋本不傳
嶧山石刻 李斯篆
 秦刻乆亡宋淳化四年太常博士鄭文寳以徐鉉摹
[001-6b]
 本刻之於石在陜西西安府儒學中元至元二十九
 年重刻者在鄒縣治
 其文有云功戰日作當是攻字古人以攻功二字通
 用齊侯鎛鐘銘肇敏于戎功作攻周禮肆師凡師不
 功則助牽王車故書功為工鄭司農讀為功古者工
 與功同字
 漢
魯孝王刻石 八分書
[001-7a]
 金髙徳裔記曰魯靈光殿基西南三十歩有池明昌
 二年詔脩孔子廟匠者於池中得此石其文曰五鳳
 二年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今在孔子廟中
 五鳳二年者漢宣帝有天下之年也魯卅四年者魯
 孝王有國之年也上書天子大一統之年而下書諸
 侯王自有其國之年此漢人之例也三代之時侯國
 之為史者則但書本國之年而不書天子之年春秋
 隠公元年者何自魯人書之也泰誓十有三年者何
[001-7b]
 自周人書之也
 趙明誠金石録有楚鐘銘曰惟王五十六祀考楚惟
 惠王在位五十七年而論之曰方是時王室衰弱六
 國争雄楚尤强大遂不用周之正朔嗚呼可謂僭矣
 楚之僭在王而不在乎自紀其元也春秋書隠公元
 年豈亦不用周之正朔者乎劉原父曰元者始爾君/之始年謂之元年猶嵗
 之初月謂之正月非/有天子諸侯之辨也
 漢時諸侯王得自稱元年漢書諸侯王表楚王戊二
[001-8a]
 十一年孝景三年楚王延壽三十二年地節元年之
 類是也淮南子天文訓曰淮南元年冬者淮南王安
 始立之年也注者不解乃曰淮南王作書之元年又
 曰淮南王僭號此殆未讀史記漢書者矣
 又考漢時不獨王也即列侯於其國中亦得自稱元
 年史記髙祖功臣侯年表髙祖六年平陽懿侯曹參
 元年孝惠六年靖侯窋元年孝文後四年簡侯竒元
 年絳侯世家上言侯建徳十三年下言元鼎五年是
[001-8b]
 也吕氏考古圖周陽侯甗鍑銘曰周陽侯家銅三習
 甗鍑容五斗重十八斤六兩侯治國五年五月國鑄
 第四吕大臨曰侯治國五年者自以侯受侯嗣位之
 年數色主/反也文選魏都賦劉良注文昌殿前有鐘其
 銘曰惟魏四年嵗次丙申龍次大火五月丙寅作㽔
 賔鐘魏四年者曹操為魏公之四年漢獻帝之建安
 二十一年也
嵩山太室神道石闕銘 八分書 元初五年四月
[001-9a]
 今在登封縣中嶽廟南百餘歩銘八行年月及職官
 姓名共十三行完好未圮而其文剥蝕殆半若少室
 啟母二所即闕亦就隤矣
 其文曰惟中□□嵩髙神君□□□□休□最純春
 生萬物□寸起雲潤施原流□□□宣竝天四海莫
 不䝉恩聖朝肅敬衆庶所尊□□奉起□□盡勤□
 □功徳刻石紀文□顯□異以傳後賢元初五年四
 月陽城□長左馮翊萬年吕常始造作此石闕以後
[001-9b]
 列職官姓名字多漫滅不可識
 竝天暜天也古人省文
 嵩山三石闕不載洪氏隸釋故今録其全文此三闕
 巋然尚在而永叔徳父當宋之盛時何以皆未之見
 則知二録所不及載者固多也
開母廟石闕銘 篆書 延光二年
 今在嵩山啟母廟南漢避景帝諱改啓之字曰開葉
 封嵩陽石刻記曰今見存篆書三十二行前題名十
[001-10a]
 行行七字内第三行止六字以少室石闕所列官名
 參考之則此十行之上無闕文也後二銘共二十二
 行前銘十二行年月一行每行十二字今止存六字
 後銘今止存九行每行亦止存六字蓋亡其上一層
 矣後銘視嵩髙志所載又闕四句又曰闕式以石條
 累砌如牆而闕其中石質甚粗劣空地間雜刻花紋
 亦不工細即篆文亦未盡善也内修條二字皆從彳
 嵗屠維協洽莫春予親至廟下視此石闕井叔所謂
[001-10b]
 闕四句者今又得四行二十餘字以文多不能容故
 轉而刻於其旁仍亡其上一層也
 其文曰□□□開母廟□□神道闕時太守□□朱
 寵丞零陵泉陵薛政五官椽隂林户曹史夏效監椽
 陳修長西河圜陽馮寳丞漢陽冀秘俊廷椽趙穆户
 曹史張詩將作椽嚴壽伍左福已上/題名□□□□□□
 百川柏鯀稱遂□□□□□□浩浩下民震驚□□
 □□□□寫𤣥九山甄旅□□□□□□漢山辛癸
[001-11a]
 之間□□□□□□斯民同心濟□□□□□□□
 □替又遭亂秦□□□□□□馮神&KR0008彼飛雉□□
 □□□□符瑞靈支挺生□□□□□□&KR0008清興雲
 降雨□□□□□□不歇比性乾坤□□□□□□
 我君千秋萬祀□□□□□□銘功昭眂後昆□□
 □□□□二年以上/銘文重曰□□□□□□徳洋溢而
 溥優□□□□□□則文燿以消揺□□□□□□
 皇極正而降休□□□□□□芬茲楙于圃疇□□
[001-11b]
 □□□□木連理於芊條□□□□□□胙日新而
 累熹□□□□□□咸來王而會朝□□□□□□
 九域□其修治□□□□□□祀聖母虖山隅□□
 □□□□神□亨而□格□□□□□□釐我后以
 萬祺□□□□□□于□樂而罔□□□□□□□
 永厯載而保之已上後/銘文
 重曰二字出楚辭逺逰篇所謂言之不足而長言之
 也井叔誤以為重日而云是年月一行按此一行今
[001-12a]
 存六字二年之下重曰之上空石未鐫益明其非紀
 日矣 漢書班倢伃自悼賦文選潘岳寡婦賦亦竝
 用重曰二字
少室神道石闕銘 篆書
 今在登封縣西十里邢家舖西距少室山尚十餘里
 當是漢時廟在其地
 葉封嵩陽石刻記曰凡二十一行行四字其所列丞
 薛政等與啓母廟同其為一時所立無疑也
[001-12b]
 此闕有銘辭而今僅存二行八字其可辨者五字又
 云三月三日而上無年云郡陽城縣而上無郡名亦
 亡其上石一層矣其見存之文每行四字曰□□林
 芝□日月而□□□□三月三日郡陽城縣興治神
 道□□□□君丞零陵泉陵薛政五官掾隂林户曹
 史夏效監廟掾辛述長西河圜陽馮寳丞漢陽冀秘
 俊廷掾趙&KR0008户曹史張詩將作掾嚴壽廟佐向猛趙
 始
[001-13a]
北海相景君碑并隂 八分書 漢安二年八月
 今在濟寜州儒學漫漶
魯相乙瑛置孔子廟百石卒史碑 八分書 永興元
年六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後人刻其上曰漢鍾太尉書洪氏
 隸釋曰按圖經云鍾繇書繇以魏太和四年卒上距
 永興七十八年圖經所云非也
 百石卒史者秩百石之卒史也漢書儒林傳郡國置
[001-13b]
 五經百石卒史倪寛𫝊補廷尉文學卒史臣瓚曰漢
 注卒史秩百石是也若三輔卒史則二百石黄霸𫝊
 補左馮翊二百石卒史因其秩有不同故舉其石之
 多寡以别之水經注載此為後人不通者改作百夫
 吏卒杜氏通典刻本亦作百/户吏卒三國志監本同
魯相韓勑造孔子廟禮器碑并隂 八分書 永壽二
年九月
 今在廟中碑兩旁竝有刻字
[001-14a]
郎中鄭固碑 八分書 延熹元年
 今在濟寜州儒學
 其文有云逡遁退讓者逡巡之異文也管子桓公蹵
 然逡遁漢書平當𫝊贊逡遁有恥敘𫝊逡遁致仕周
 禮司士注王揖之皆逡遁既復位儀禮士昬禮大射
 禮公食大夫禮注辟逡遁鄉射禮注少退少逡遁也
 聘禮注辟位逡遁又三退三逡遁也又辟位逡遁又
 辟於其東面位逡遁也又退為大夫降逡遁士喪禮
[001-14b]
 注辟逡遁辟位也特牲饋食禮注辟位逡遁禮記玉
 藻注俛逡遁而退著屨也皆同此文顔之推匡謬正
 俗曰賈誼過秦論九國之師遁巡而不敢進遁者蓋
 取循聲以為逡字當音七均切然余考之古書亦多
 不同如晏子春秋有云晏子巡遁而對有云晏子逡
 循對曰漢書萬章𫝊章逡循甚懼外戚𫝊逡循固讓
 皆以下字為循而此碑及漢書禮注又以遁為巡又
 如莊子忠諫不聴蹲循勿争靈樞經黄帝避席遵循
[001-15a]
 而却亢倉子荆君北面遵循稽首又逡循之異文而
 王莽傳俊儉隆約以矯世俗師古曰俊音千旬反退
 也其字從彳則又逡之異文也楚辭九章思美人遷/逡次而勿驅兮漢書
 公孫𢎞傳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羣臣逡皆作逡碑又書妣為姕與堂邑令
 費鳳碑同而玉篇云姕必媚切女名此又後人之解
 也
 漢人書有遁甲開山圖雲麓漫鈔曰世傳遁甲書甲
 既不可隱何名為遁因引此碑證為循甲言以六甲
[001-15b]
 循環推數也今按遁字古人以代巡字者多當是巡
 甲太𤣥經云巡乗六甲與斗相逢
 此碑上有一大孔漢碑多如此劉熙釋名碑被也此
 本王莽時所設也施轆轤以繩被其上以引棺也臣
 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書其上後人因焉故建於道
 陌之頭顯見之處名其文就謂之碑也此後漢時人
 所見云爾不知周時固有碑矣檀弓公室視豐碑注
 云豐碑斵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椁前後四角樹之
[001-16a]
 穿中於間為鹿盧下棺以繂繞正義曰繂即紼也鑿/去碑中之木令空於
 空間著鹿盧鹿盧兩頭各入碑木以紼之一頭繫棺/緘以一頭繞鹿盧既訖而入各背碑負紼末頭聴鼔
 聲以漸卻/行而下之喪大記君葬用輴四綍二碑大夫葬用輴
 二綍二碑又曰凡封用綍去碑負引注云樹碑於壙
 之前後以紼繞碑間之鹿盧輓棺而下之此時棺下
 窆使輓者皆繫紼而繞要負引舒縱之備失脱也用
 紼去碑者謂縱下之時也此劉熙所指𦵏時施鹿盧
 下棺之碑也聘禮賓自碑内聴命又曰東面北上上
[001-16b]
 當碑南注云宫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隂陽也凡碑
 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廟以石窆
 用木祭義君牽牲既入廟門麗於碑注云麗繫也謂
 牲入廟繫著中庭碑也雜記宰夫北面於碑南東上
 此注家所指在宫廟之中一為賔揖之碑一為麗牲
 之碑者也碑之字本從石窆用木者取其便於事也
 其見於西漢人之書者淮南子盧敖見若士遯逃乎
 碑注曰匿于碑隂是也孫何碑解曰何始寓家於潁
[001-17a]
 嘗適野見荀陳古碑數四皆穴其上若貫索之為者
 問故起居郎張公觀公曰此無足異也蓋漢去聖未
 逺猶有古豐碑之象耳後之碑則不然矣予見漢碑
 皆髙不過今之三尺餘可用以麗牲以木為之可用
 以引棺今既失其穿中之制而碑之髙大乃無限度
 與古人之碑名同而體異也
楚相孫叔敖碑并隂 八分書 延熹三年五月
 拓本
[001-17b]
 此碑見於水經注言在期思縣城西北隅楚相孫叔
 敖廟前然作文之人似不曽見春秋史記者其文云
 叔敖為相庶人有曽閔貞孝之行叔敖相楚莊王乃
 魯宣公時而曽閔二子魯定哀間人當楚昭王惠王
 之世援後贊前已為不順又云繼髙陽重黎伍舉子
 文之統則大可異伍舉乃靈王時人在叔敖後四五
 十年而邲之戰叔敖所斥嬖人伍參即舉之父乃云
 繼其統何耶又云仕于靈王又云卒而莊王封之按
[001-18a]
 春秋莊王子共王共王子康王靈王今反以靈王在
 莊王之前可謂目不知書者矣
 碑云楚相孫君諱饒字叔敖馬驌曰左傳宣十一年
 令尹蒍艾獵城沂杜氏注蒍艾獵孫叔敖也不名饒
冀州刺史王純碑 八分書 延熹四年十二月
 拓本
泰山都尉孔宙碑并隂 八分書 延熹七年二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按後漢書孔融父伷泰山都尉非
[001-18b]
 也當依碑作宙三國志注引續/漢書亦作宙其名伷者别自一人
 董卓傳以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袁紹臧/洪傳同符融傳薦
 達郡士范冉韓卓孔伷等三人三國志魏武帝紀豫
 州刺史孔伷注引英雄記伷字公緒鄭太𫝊孔公緒/清談髙論嘘枯
 吹/生九州春秋作胄乃獻帝時人伷事略見許靖傳此
 泰山都尉乃融之父耳又韓勑碑隂出錢數郎中魯
 孔宙季將千
 王𢎞撰曰漢碑隂無額獨此有篆門生故吏名五大
[001-19a]
 字書法視前碑微異當别是一手
西嶽華山廟碑 八分書
 此為漢延熹八年四月甲子前𢎞農太守汝南袁逢
 所立㑹遷京兆尹後太守安平孫璆遵而成之者碑
 舊在華隂縣西嶽廟中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毁華
 州郭𦙍伯有此拓本文字完好今藏華隂王無異家
 其末曰京兆尹勅監都水掾霸陵杜遷市石遣書佐
 新豐郭香察書東漢人二名者絶少而察書乃對上
[001-19b]
 市石之文則香者其名而特勘定此書者爾漢碑未
 有列書人姓名者歐陽叔弼以香察為名殆非也勅
 者自上命下之辭漢時人官長行之掾屬祖父行之
 子孫皆曰敕考之前史陳咸傳言公移敕書而孫寳
 之告督郵何竝之遣武吏俱載其文為敕曰他如韋
 賢丙吉趙廣漢韓延壽王尊朱博龔遂之傳其言敕
 者凡十數見後漢書始變為勑而後人因之淮南子/重九&KR0034
 &KR0034音整形也六朝時敕字多改作勑故因之而變/五經文字曰敕古勑字今相承皆作勑惟整字從此
[001-20a]
 敇/何曽𫝊人以小紙為書者勑記室勿報則晉時上
 下猶通稱之也至南北朝以下則此字惟朝廷専之
 而臣下不敢用故北齊樂陵王百年習書數勑字而
 遂以見殺此非漢人所當忌也且蜀之秦宓字子勑
 見於國志矣歐陽公録魯相韓勑脩孔子廟器碑乃
 疑自古人臣無名勑者而陸徳明言此俗字也字林
 作敕𦙍伯以為其來旁從力者别音賚故魯相得名
 焉則不知此碑之作勑者又何説也沛相楊統碑孝/以勑内仙人唐
[001-20b]
 公房碑勑尉部吏收/公房妻子皆此勑字今尚書臯陶謨益稷康誥多士
 詩楚茨易噬嗑大象之文竝作勑而周禮樂師詔來
 瞽臯舞注云來勑也勑爾瞽率爾衆工奏爾悲誦肅
 肅雍雍毋怠毋凶鄭康成漢人也其訓來為勑又何
 哉其曰左尉唐佑按百官志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
 故橋𤣥補雒陽左尉此言左尉亦以縣大而設之兩
 尉與史書合濟隂太守孟郁堯廟碑韓勑孔廟後碑/殽阬君碑張公神碑三公山碑無極山
 碑皆有左尉風俗/通有武當左尉又郡國志𢎞農郡下云華隂故屬
[001-21a]
 京兆建武十五年屬而此碑袁府君逢先為𢎞農太
 守後遷京兆尹故所書丞尉一為河南京人一為河
 南密人主者掾則華隂人漢時丞尉及掾俱用本郡
 人三輔郡得用他郡人𢎞農在後漢為三輔故得用
 旁郡人為丞尉而京兆尹所遣掾佐一為霸陵人一
 為新豐人則客也故别書於下而言京兆尹勑遣之
 以著袁君之已遷官而不忘敬于神也使其在本郡
 之官與掾則市石察書有不必言者矣又律厯志有
[001-21b]
 太史治厯郎中郭香豈其人歟子曰可與言而不與
 之言失人因書之以遺無異而又惜𦙍伯之不獲同
 時而論正也
 婁機漢隸字源曰按繁陽令楊君碑隂有程勑則在
 漢非獨韓名勑也勑雖本音徠説文勞也考之碑韓
 字叔節鄭字伯嚴其義非勞徠之徠當讀為飭漢碑
 范史多用勑字蓋是時上下皆通用初無拘也
 考之博古圖諸書有孝成鼎銘曰工王褒造左丞輔
[001-22a]
 掾譚守令史永省大官銅鐘曰考工令史古丞或令
 通主太僕監掾蒼省綏和壺曰掾臨主守右丞同守
 令寳省上林鼎曰工史榆造監工黄佐李負芻言省
 言監即察書之類也
 孝宣本號中宗而此碑乃作仲宗按孝亷栁敏碑五
 行星仲廿八舎栁宿之精是亦以仲為中也
 以孝武之求神仙為登假之道按列子黄帝篇曰天
 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周穆王篇曰穆
[001-22b]
 王幾神人哉能窮當身之樂猶百年乃徂世以為登
 假焉莊子徳充符篇曰彼且擇日而登假大宗師篇
 曰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蓋以為千嵗厭世去
 而上仙之意按曲禮告喪曰天王登假鄭氏注曰登
 上也遐已也上已者若仙去云爾是漢人之解登假
 皆以莊子之言為據也
竹邑侯相張壽碑 八分書 建寜元年五月
 今在城武縣土人截為後人碑趺止存二百餘字
[001-23a]
冀州從事張表碑 八分書 建寜元年十一月
 拓本
金鄉長侯成碑 八分書 建寜二年
 拓本
 其文有云滋滋履真者孳孳之異濟隂太守孟郁修
 堯廟碑亦以滋滋為孳孳 漢碑未有志其夫人者
 此碑末云夫人以延熹七年嵗在甲辰十一月三日
 庚午遭疾終又郎中馬江碑云夫人寃句曹氏終温
[001-23b]
 淑慎咸曰女師年五十五建寜三年十二月卒此後
 人作碑并志夫人之始
史晨請出家榖祀孔子碑 八分書 建寜二年三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
 飲酒畔宫者泮宫之異文也益州太守髙眹修周公
 禮殿記亦作畔宫
史晨饗孔廟後碑 八分書
 今在廟中後有武后天授二年馬元貞題名
[001-24a]
淳于長夏承碑 八分書 建寜三年六月
 舊在廣平府學都太僕穆金薤琳琅謂江隂徐公擴
 嘗得舊刻雙鈎其字以惠予與此絶異舊刻闕字四
 十五而此獨完好又積行勤約今作勤紹俱為可疑
 謂是後人偽作今此碑又亡而嘉靖二十四年知府
 唐曜重刻者在漳川書院彌失真矣
衛尉卿衡方碑 八分書 建寜三年六月
 今在汶上縣
[001-24b]
 其文有曰履該顔原兼修季由洪氏以顔原為顔淵
 原憲而都太僕以季由為仲由字季路即是一人與
 兼修之義不協按史記仲尼弟子𫝊公晳哀字季次
 孔子曰天下無道多為家臣仕於都惟季次未嘗仕
 逰俠𫝊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厭死
 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然則季乃季次也
 四人皆安貧守道之士故竝舉言之其一字一名亦
 古文之所嘗有也
[001-25a]
博陵太守孔彪碑并隂 八分書 建寜四年六月
 今在曲阜縣
 其文有云抍馬者易明夷六二渙初六皆曰用拯馬
 壯拯字子夏傳説文字林竝作抍音升一音承上舉
 也漢時所傳如此而今作拯者唐開成以後所定也
 又按方言抍㧞也出㲻古溺/字為抍周禮職幣注振猶
 抍也大司徒注振窮抍救天民之窮者也新唐書楊/於陵傳抍
 救貧民/用此字又作撜淮南子子路撜溺而受牛謝注撜音
[001-25b]
 蒸舉也升出溺人則撜與抍同為一字矣古又有作
 承者列子使弟子竝流而承之
李翕析里橋郙閣銘 八分書 建寜五年
 今重刻在略陽縣
 其文有云醳散闗之嘲漯者楊用修以醳為釋嘲為
 潮漯為濕是也歐陽永叔集古録曰後漢熊君碑其
 書顯字皆為&KR2179按説文顯從㬎聲而轉為累其失逺
 矣莫曉其義也愚考累字从日从糸乃㬎之省説文/㬎以
[001-26a]
 日中視絲古文借以為顯字/殽阬碑隂顯字再見皆作&KR2179而後人寫作田者誤也
 古人以濕為漯者不一説文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
 海从水㬎聲他合切漢書王子侯表濕成侯忠師古
 曰濕音它合反功臣表駟望侯冷廣以濕沃公士師
 古曰濕音它合反功臣表有濕隂定侯昆邪霍去病
 傳王莽傳竝作漯隂地理志平原有漯隂縣而水經
 濕餘水亦漯字之異文荀子窮則棄而儑注儑當為
 濕韓詩外傳作棄而累魏建成鄉侯劉靖碑隰字作
[001-26b]
 &KR0008惟其以日為田此永叔之所以疑也
司隸校尉魯峻碑并隂 八分書 熹平二年四月
 今在濟寜州儒學
石經 八分書 熹平四年
 予兩見此本一於鄒平張氏一於京師孫氏尚書盤
 庚篇三十餘字論語為政篇七十餘字堯曰篇三十
 餘字以視洪氏隸釋所存不過什之一而已按三體
 石經漢魏皆嘗立之熹平之立石見於後漢書靈帝
[001-27a]
 紀蔡邕傳張馴傳儒林傳宦者傳正始之立石見於
 晉書衞恒傳而水經注則曰漢碑五經立於太學講
 堂前悉在東側碑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
 古篆隸三字石經魏初傳古文出邯鄲淳石經古文
 轉失淳法樹之於堂西石四十八枚廣三十丈雒陽
 伽藍記則曰堂前有三種字石經二十五碑表裏刻
 之寫春秋尚書二部作篆科斗隸三種字漢右中郎
 將蔡邕筆之遺跡也猶有十八碑餘皆殘毁復有石
[001-27b]
 碑四十八枚亦表裏隸書寫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
 部又讚學碑一所竝在堂前章懐太子引雒陽記則
 曰講堂長十丈廣二丈堂前石經四部本碑凡四十
 六枚少二/枚西行尚書周易公羊傳十六碑存十二碑
 毁南行禮記十五碑悉崩壊東行論語三碑二碑毁
 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名此皆當
 時親見其石而記之者也合而考之其不同有四焉
 一曰漢五六七經之不同二曰魏石經三體一體之不
[001-28a]
 同三曰堂西所立石為魏為漢之不同四曰後魏所
 存石諸經之不同後漢書本紀儒林宦者傳皆云五
 經蔡邕張馴傳則以為六經隋書經籍志又以為七
 經此言漢五六七經之不同也衛恒傳言魏初傳古
 文者出於邯鄲淳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
 因科斗之名更效其形水經注亦云三字石經在堂
 西而伽藍記以為表裏隸書隋書經籍志則謂之一
 字石經矣然則所謂效科斗之形而失淳法者安在
[001-28b]
 耶此言魏石經三體一體之不同也金石録曰漢石/經蔡邕小字八
 分書後漢書儒林傳序云為古文篆隸三體者非/也盖邕所書乃八分而三體石經乃魏時所建也
 藍記二十五碑為三種字四十八碑表裏隸書水經
 注謂漢碑在堂東側而四十八碑為魏經在堂西乃
 雒陽記不言東側有碑而云堂前有四十六枚上有
 馬日磾蔡邕名又不言字之為三體一體無乃并水
 經之所謂魏者而指之為漢歟此言堂西所立石為
 魏為漢之不同也伽藍記云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
[001-29a]
 部雒陽記則多一論語而趙明誠金石録言其家所
 收又有詩儀禮苟非其傳拓之本出於神龜以前則
 不應以宋人之所收而魏時猶未見也此言後魏所
 存石諸經之不同也凡此皆不可得而詳矣若夫魏
 書江式傳謂魏三字石經立於漢碑之西為邯鄲淳
 書則不考衛恒之言而失之者也胡三省通鑑注云/魏碑以正始年中
 立漢書言元嘉元年度尚命邯鄲淳作曹娥碑時淳/已弱冠自元嘉至正始九十餘年謂淳所書非也
 孝静帝紀武定四年八月遷雒陽漢魏石經于鄴北
[001-29b]
 齊書文宣帝紀言有五十二枚視伽藍記所列東二
 十五西四十八之數僅失二十一枚耳而隋書經籍
 志言河陽岸崩遂没於水得至鄴者不盈太半則不
 考北齊之紀而失之者也周書宣帝紀大象元年二
 月辛卯詔徙鄴城石經於雒陽隋書於劉焯傳言開
 皇六年運雒陽石經至京師而經籍志則云自鄴載
 入長安則自不考其列傳而失之者也此皆其乖誤
 之易見者也又晉書裴頠傳曰轉國子祭酒奏修國
[001-30a]
 學刻石寫經而水經注諸書無言晉石經者豈頠嘗
 為之而未成耶今此之本据宋黄長睿東觀餘論云
 本在雒宫前御史臺中年乆摧散雒中好事者時時
 得之今張燾龍圖家有十版張氏壻家有五六版王
 晉玉家有小塊予皆得其拓本邵伯温聞見後録言
 近年雒陽張氏發地得石十數而董逌廣川書䟦記
 尚書存二百三十六字論語存三百五十七字今此
 石已不知其何所歸而拓本之存於世者固往往而
[001-30b]
 有也
 衛恒四體書勢序曰自秦壊古文有八體一曰大篆
 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
 七曰殳書八曰隸書許慎撰説文用篆書為正秦時
 李斯號為工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建初中
 扶風曹喜少異於斯而亦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
 妙漢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
 閑理不如淳也其所論者中郎之篆爾不言及隸以
[001-31a]
 今推之漢人之所通行者隸也石經固有古文篆二
 體矣未知其出於何人若夫中郎之作隸者蓋随俗
 為之欲人易曉而已固不若許叔重之一㸃一畫皆
 有根柢也故唐李陽氷言蔡中郎以豊同豐按豐字/自後漢
 三公山碑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等碑多已作豊不始於中郎也李丞相將束為宋
 魯魚一惑涇渭同流而張參作五經文字每言上説
 文下石經石經之文大抵其變而從省者也省者謂
 之隸其稍繁而猶雜篆法者謂之八分為八分者已
[001-31b]
 不必能通六書之指矣故韓退之贈張秘書詩云阿
 買不識字頗知書八分而况於為隸為真以至於行
 草乎雖然古文之變而為篆又變而為隸也五經之
 異同變而歸於一也此亦勢之不得不然而中郎固
 適當其時者也顔氏家訓曰世間小學者不通今古
 必依小篆是正書記凡爾雅三蒼説文豈能盡得蒼
 頡本指哉亦是随代損益各有同異然則唐人試士
 必以石經説文字林者蓋欲其兼古今之法而曉變
[001-32a]
 通之意乎
 又按宋胡宗愈重刻漢石經記曰茲來少城得墜刻
 於一二故家因以鑱之錦官西樓宇文紹奕䟦言給
 事内翰胡公旁搜博訪合諸家所藏得蔡中郎石經
 四千二百七十字有竒以楷書釋之又得古文篆隸
 三體石經遺字八百一十九竝鑱諸石夫字至四千
 二百七十有竒三體之文又八百一十九可謂多矣
 而成都兵火之後此石恐已不存亦未見拓本
[001-32b]
 元吾丘衍學古編曰石經遺字碑㑹稽蓬萊閣翻本
 破缺磨滅不異真古碑今無矣
豫州從事尹宙碑 八分書 熹平四年四月
 今在鄢陵縣豫字磨滅以其潁川人而言本州知其
 為豫州也
 其文曰君諱宙字周南其先出自有殷迺迄于周世
 作師尹赫赫之盛因以為氏吉甫相周宣勛功有章
 文則作頌武襄獫狁二子著詩列於風雅及其𤣥孫
[001-33a]
 言多世事景王載在史典秦兼天下侵暴大族支判
 流僊或居三川或徙趙地漢興以三川為潁川分趙
 地為鉅鏕故子心騰於楊縣致位執金吾子孫以銀
 艾相繼在潁川者家于傿陵克纘祖業牧守相亞君
 東平相之𤣥會稽太守之曽富波侯相之孫守長社
 令之元子也君體温良恭儉之徳篤親於九族恂恂
 於鄉黨交朋會友貞賢是與治公羊春秋經博通書
 𫝊仕郡厯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守昆陽令州辟從
[001-33b]
 事立朝正色進思盡忠舉衡以處事清身以厲時髙
 位不以為榮卑官不以為恥含純履軏秉心惟常京
 夏歸徳宰司嘉焉年六十有二遭離寢疾熹平六年
 四月己卯卒於是論功叙實宜勒金石廼作銘曰於
 鑠明徳於我尹君龜銀之胄奕世載勛綱紀本朝優
 劣殊分守攝百里遺愛在民佐翼牧伯諸夏肅震當
 漸鴻羽為漢輔臣位不福徳壽不隨仁景命不永早
 即幽昬名光來世萬祀不泯
[001-34a]
 左氏襄公三十年傳有尹言多當周景王之世漢書
 酷吏𫝊尹賞字子心楊氏人也以右輔都尉遷執金
 吾卒官今碑曰楊縣按楊氏縣屬鉅鹿郡於文不當
 省氏字也河東郡自有楊縣又鉅鹿之鹿不當從金
 位不福徳福字亦副字之誤
溧陽長潘乾校官碑 八分書 光和四年十月
 宋趙彦衛雲麓漫鈔曰范曄後漢書永平十年閏月
 甲午南巡狩幸南陽祠章陵日北至又祠舊宅禮畢
[001-34b]
 召校官弟子作雅樂奏鹿鳴帝自御塤篪和之以娛
 嘉賔則東漢時縣有校官矣
 都穆金薤琳琅曰碑在今南畿溧水縣學溧水即漢
 溧陽地也有元至順四年單禧釋文考正碑文與隸
 釋不同者十餘字
 碑辭末云永世支百民人所彰子子孫孫俾爾熾昌
 宋吳棫韻補引之作民人所瞻以證詩桑柔瞻字可
 讀為彰今此碑正作彰字不知才老何所據而改為
[001-35a]
 瞻也單禧䟦云宋紹興十一年溧水尉喻仲逺得於
 固城湖濵置之官舍才老時此碑未出或據類文才/老
 自注云三十卷本/朝陶内翰穀所編録之耳
白石神君碑并隂 八分書 光和六年
 今在無極縣後有燕元璽三年題名元璽慕容雋號
郃陽令曹全碑并隂 八分書 中平二年十月
 今在郃陽縣此碑萬厯中掊地得之文字最為完好
 此洪氏所未見今録其文於左
[001-35b]
 君諱全字景完燉煌效穀人也其先蓋周之胄武王
 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勲福禄攸同封弟叔振
 鐸於曹國因氏焉秦漢之際曹參夾輔王室世宗廓
 土斥竟子孫遷於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風或在安定
 或處武都或家隴西或居燉煌枝分葉布所在為雄
 君髙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史巴郡胊忍令張掖居
 延都尉曽祖父述孝亷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
 西部都尉祖父鳳孝廉張掖屬國都尉丞右扶風隃
[001-36a]
 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貫名州郡
 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徳君童齔好學甄極毖緯無
 文不綜賢孝之性根生於心收養季祖母供事繼母
 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禮無遺闕是以鄉人為之諺曰
 重親致歡曹景完易世載徳不隕其名及其從政清
 擬夷齊直慕史魚厯郡右職上計掾史仍辟涼州常
 為治中别駕紀綱萬里朱紫不謬出典諸郡彈枉糾
 邪貪暴洗心同僚服徳逺近憚威建寜二年舉孝廉
[001-36b]
 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時䟽勒國王和徳弑父簒
 位不供職貢君興師征討有吮膿之仁分醪之恵攻
 城野戰謀若涌泉威牟諸賁和徳面縛歸死還師振
 旅諸國禮遺且二百萬悉以簿官遷右扶風槐里令
 遭同産弟憂棄官續遇禁罔潛隠家巷七年光和六
 年復舉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禄福長訞賊
 張角起兵幽冀兗豫荆揚同時竝動而縣民郭家等
 復造逆亂燔燒城寺萬民騷擾人裹不安三郡告急
[001-37a]
 羽檄仍至於時聖主諮諏羣僚咸曰君哉轉拜郃陽
 令收合餘燼芟夷殘迸絶其本根遴訪故老商量儁
 艾王敞王畢等恤民之要存慰髙年撫育鰥寡以家
 錢糴米粟賜癃盲大女桃婓等合匕首藥神明膏親
 至離亭部吏王宰程横等賦與有疾者咸䝉瘳快惠
 政之流甚於置郵百姓繦負反者如雲戢治廧屋市
 肆列陳風雨時節嵗獲豐年農夫織婦百工戴恩縣
 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災害退於戌亥之間興
[001-37b]
 造城郭是後舊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閔縉
 紳之徒不濟開南寺門承望華嶽鄉明而治庶使學
 者李儒欒䂓程寅等各獲人爵之報廓廣聽事官舎
 廷曹廊閣升降揖讓朝覲之階費不出民役不干時
 門下掾王敞録事掾王畢主簿王厯戸曹掾秦尚功
 曹史王顯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刋石紀功其
 辭曰懿明后徳義章貢王庭征鬼方威布烈安殊荒
 還師旅臨槐里感孔懐赴喪紀嗟逆賊燔城市特受
[001-38a]
 命理殘圯芟不臣寜黔首繕官寺開南門闕嵯峨望
 華山鄉明治惠霑渥吏樂政民給足君髙升極鼎足
 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碑隂 故三老商量伯祺五百郷三老司馬集仲裳
 五百徴博士李儒文優五百故門下祭酒姚之辛卿
 五百故門下掾王敞元方千故門下議掾王畢世異
 千故督郵李諲伯嗣五百故督郵楊動子豪千故將
 軍令史董溥建禮三百故郡曹史守丞馬訪子謀不/言
[001-38b]
 錢數/下同故郡曹史守丞楊榮長孳故鄉嗇夫寜駿安雲
 故功曹任干子流故功曹曹屯定吉故功曹王河孔
 達故功曹王吉子僑故功曹王時孔良五百故功曹
 王獻子上故功曹秦尚孔都二但一/二字故功曹王衡道
 興故功曹楊休當女五伯故功曹王衍文珪故功曹
 秦杼漢都千璉秦杼後一行但一/璉字與都字竝故功曹王詡子𢎞
 故功曹杜安元進右上/一層 處士河東皮氏岐茂孝才
 二百右超上一/層書之 故門下賊曹王翊長河故主簿鄧
[001-39a]
 化孔彥故市掾杜靖彦淵故市掾王尊文熹故郵書
 掾姚閔升臺萌仲謀三字一行萌/字與閔竝□宣二字一行/與仲竝
 一行與宣竝/右第二層 故市掾王 建和故市掾成播尋舉
 故市掾楊則孔則故市掾程璜孔休故市掾扈安子
 安千故市掾髙貞顯和千故市掾王&KR0008季晦故門下
 史秦竝静先右第三/層右 □□曹史髙廉□吉千□□
 部掾趙炅文髙故塞曹史吳産孔才五百故塞曹史
 杜苖幼始故法曹史王 文 故賊曹史趙福文祉
[001-39b]
 故集曹史柯相文舉千故金曹史精畼文亮故賊曹
 史王授文博起一行與博字竝/右第三層左 義士河東安邑劉
 政元方千義士侯褒文憲五百義士潁川臧就元就
 五百義士安平&KR0008博季長二百右第/四層
 按後漢書西域傳靈帝建寜元年疏勒王與漢大都
 尉於獵中為其季父和得所射殺和得自立為王三
 年涼州刺史孟佗遣從事任渉將敦煌兵五百人與
 戊巳司馬曹寛西域長史張晏將焉耆龜茲車師前
[001-40a]
 後部合三萬餘人討疏勒攻楨中城四十餘日不能
 下引去據此碑則寛當為全戊巳司馬當為戊司馬
 而碑云和徳面縛歸死則當日邉臣虚上功狀而文
 人遂以飾之於碑者也
 碑又曰續遇禁罔潛隱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復舉孝
 廉此則全為黨錮中人而史傳闕之也
 朱彛尊曰史載疏勒王臣磐為季父和得所射殺而
 碑云和徳弑父簒位徳與得文亦不同
[001-40b]
 大女桃婓揚雄反離騷昔仲尼之去魯兮婓婓遲遲
 而周邁師古曰婓婓往來貌也列仙傳江婓二女則
 竟以為妃之異文文選左思蜀都賦娉江婓與神逰/吳都賦江婓於是往來五臣竝作
 妃其字亦可作婔真/誥江婔登湄而解佩按魏書刑法志有河隂縣民張
 智壽妹容妃則固有以民間女而稱妃者
 凡亭舎之去郡縣逺者謂之離亭猶曰離宫也其在
 郭内者謂之都亭
 此文乃王敞王畢等相與為之而自稱為俊艾無乃
[001-41a]
 自譽耶
 處士者徳行可尊之人義士則但出財之人而已今
 人出財布施皆曰信士宋太宗朝避御名凡義字皆
 改為信今之信士即漢碑所稱之義士也
尉氏令鄭君碑 八分書 中平二年
 今在濟寜州儒學祗存數字碑隂列故吏處士人名
 尚完
蕩隂令張遷碑 八分書 中平三年二月
[001-41b]
 今在東平州儒學
 其文有云荒逺既殯者賔之誤中謇於朝者忠之誤
 而又有云爰既且於君則暨之誤古字多通而賔旁
 加歹巳為無理又何至以一字離為二字也歐陽趙
 洪三家皆無此碑山東通志曰近掘地得之豈好事
 者得古本而摹刻之石遂訛謬至此耶
 
 金石文字記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