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134 河朔訪古記-元-納新 (WYG)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河朔訪古記卷上
  常山郡部
常山郡部真定路禹貢冀州之域春秋鮮虞之地晉滅
之戰國屬趙秦為鉅鹿郡地漢初置恒山郡避文帝名
改常山郡屬真定國晉仍為常山郡魏因之徙今治後
周立恒州隋復為恒山郡唐初曰恒州天寳改常山郡
又改平山郡尋復常山元和避穆宗諱改鎮州升成德
[001-1b]
軍五代梁曰武順軍晉曰順德軍漢曰成德軍周及宋
皆因之宋尋改真定府為河北重鎮金因之置河北西
路國朝初仍為河北西路懐衞邢洺磁相保大名河間
皆𨽻焉後改真定路總管府領縣九曰真定欒城元氏
靈壽獲鹿平山阜平藁城渉縣領府一曰中山領州五
曰冀深蠡晉趙府州所鎮縣凡二十有一真定路録事
司國朝所建立専理城内城之外則真定縣所理城中
今置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及真定路總管府以鎮
[001-2a]
之録事司真定縣二官署皆在城中
漢高祖攻陳豨改曰真定魏為常山郡治故城今在縣
南元魏移郡治于府城中隋廢郡唐復為真定縣屬鎮
州宋金因之屬真定府國朝為真定路倚郭縣
藁城縣戰國趙武靈王為九門縣漢為藁縣屬真定九
門屬常山晉省藁城北齊置鉅鹿郡省九門唐置廉州
復改藁城州尋廢又置九門縣曰觀州州亦廢並屬鎮
州天祐置藁平縣宋置藁城省九門入焉開寳三年廢
[001-2b]
金復置國朝因之為真定路屬縣
欒城縣春秋晉靖公孫賔食邑賓因以欒為氏西漢為
關縣即今治也東漢為欒城縣故城在趙州西北十六
里今曰輪城是也晉省後魏復置隋置欒州尋廢唐改
欒氏屬趙州後屬真定宋為欒城金因之國朝為真定
路所屬縣
中山府城中中山府堯始封此禹貢為冀州之域春秋
鮮虞國也初為中山魏并之秦為上谷鉅鹿二郡地漢
[001-3a]
置中山國治盧奴後燕慕容垂都此元魏為中山郡隋
為博陵郡尋改高陽唐為定州又復改博陵郡升義武
軍宋改定武軍升中山府中山郡金仍為中山府國朝
因之為中山府𨽻真定路領縣三曰安喜為附郭縣曰
新樂曰無極
安喜縣春秋鮮虞之地戰國為中山魏文侯使樂羊取
之以封太子至漢為盧奴苦陘二縣之地東漢為漢昌
縣魏改魏昌元魏立安州尋改定州北齊遷安喜于今
[001-3b]
治隋廢安喜屬博陵郡尋置鮮虞縣唐復為安喜宋金
因之國朝以安喜為中山府倚郭縣兼理城中
趙州城中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邯
鄲郡漢屬恒山鉅鹿二郡地晉為趙州國北魏趙郡兼
置殷州理象城北齊為趙州隋改欒州尋為趙郡唐復
為欒州尋改趙州又為趙郡屬河北道宋初仍為趙州
崇寧中升慶源軍尋升慶源府金天德三年改沃州因
與趙音同又取以水沃火之義云國朝復為趙州𨽻真
[001-4a]
定路領縣七曰平棘為附郭縣曰寧晉曰臨城曰高邑
曰栢鄉曰隆平曰賛皇
趙州附郭曰平棘縣漢初屬常山郡後置宋子縣晉屬
趙國後魏為趙郡治所復置宋子縣隋自象城移趙州
治此改置平棘縣唐宋金皆因之國朝為趙州屬縣倚
郭縣兼理城中
管仲云鄗邑之黍春秋納荀卿于栢人鄗為晉邑栢鄉
即栢人今治即鄗邑也漢屬鉅鹿郡高祖八年次栢人
[001-4b]
趙相貫高謀殺上上心動問縣名栢人上曰栢人者廹
於人也去弗宿即此地也光武即位于縣之五成陌千
秋亭更名高邑為冀州刺史治所魏改栢仁隋置栢鄉
縣于彭水之隂即今治也唐因之屬趙州天寳改堯山
縣宋省栢鄉入高邑而存堯山今復為柏鄉屬沃州國
朝因之為趙州屬縣云
元氏縣西北三十餘里曰封龍山星文圖曰山應軒轅
十星屈折若飛龍之狀故云山陽有龍首峰高二百丈
[001-5a]
上有立石數莖望之若龍骨也峰東北五里又有獅子
峰高三百丈若獅子蹲踞又有熊耳峰高五百丈又有
玉石峰螺峰南北天井皆西北最高之峰各以其形相
類而名也又有石人峰在東南隅三石相向屹立各高
三四丈儼如人形又有孩兒華蓋二峰名仙人臺則在
螺峰之西怪石相承如臺故云山絶頂有二塔獅子峰
後數百歩有白雲洞世傳張果老所居又有龍井而水
簾在龍泉之上垂二丈許雖祁寒不凍大旱禱輙應云
[001-5b]
千萬叠趙州平棘縣南五里安濟橋南有壁叠曰千萬
今俗呼為西壁營昔漢安帝永初元年以鄧隲任尚討
羌無功而後羌遂侵河内趙魏民驚恐北軍中候朱寵
將五營兵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壘六
百十有六所此即一也今河羌人居之
&KR2932音權/髦在柏鄉縣南乃土山也今屬順德路唐山
縣境唐山即古柏人也巏&KR2932山出五色石
真一泉真定路府治西街居民舍下有一井極甘羙曰
[001-6a]
真一泉金章宗嘗取恵山泉與此水較之其味大勝章
宗因曰真一潤二遂以名其泉云
盧水中山府城濠水流入城中曰盧水水經注曰盧奴
城西北隅有水囦而不流南北一百歩東西百有餘歩
水黑色俗名黑水池或曰水黑曰盧不流曰奴故曰盧
奴云自原本缺/一字至燕皆引&KR0740水入城中今水竇既毁地
道亦絶惟池水流出城外潭積㣲漲涓涓東北流注于
&KR0740水也
[001-6b]
陘邑縣故城安喜東南五十里本趙之陘城也史記曰
田叔趙陘城人也滅為苦陘縣屬中山國章帝改漢昌
魏改魏昌北齊廢隋置隋昌屬博陵郡唐改唐昌屬定
州天寳間改陘邑至宋康定初省入安喜迄今為墟市
民居甚衆豪商大賈皆集焉市衢之西有西門豹之廟
此即史記所謂陳餘游苦陘得富人公乗氏女所也
新城在縣北三十里曰新城鎮即古之新市縣也為白
狄鮮虞之國漢為中山屬縣王莽曰平樂縣也趙記曰
[001-7a]
新市縣有藺相如廉頗李牧三将之宅故其城勢作三
曲西北避相如宅東北避頗宅東南避牧宅又云相如
祖塋皆在城中今為新市鄉新城鎮居民數百家為墟
市十二月夜宿鎮上蘇氏逆旅是夜大雪
九門故城董氏/族附藁城縣西北三十里荒城一區蓋戰國
時趙邑本有九室居之武靈王改曰九門史記王出九
門如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是也惠文王二十八年藺
相如城之漢為縣今為九門鎮野臺在城側俗呼為寒臺
[001-7b]
云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故自其龍虎衞上將軍俊帥
孤軍内附滅金之役戰死黄河之上謚忠烈其子文炳
忠獻公受知世祖身兼左轄僉樞之職討滅宋國事載
信史次文用為翰林承㫖謚忠穆又次文忠僉樞宻院
謚忠貞其孫士選陜西平章孤介剛毅徧歴臺閣號稱
名臣謚忠宣子孫列貴朝宁當代清顯世罕能及故内
翰元文敏公明善撰公家傳賛曰或曰為將三世必敗
其後受其不祥董氏貴顯四世子孫數十百人或曰活
[001-8a]
千人者必有後龍虎公忠獻公為大將不妄殺濵死而
生之者無慮數十萬人其諸以是為德歟後臺臣上章
累請援史張功臣例進封王爵子孫辭不受蓋以滿盈
為誡也余嘗過其第中見其冠蓋蟬聨子弟皆清修好
學而有承平公子之風觀乎此清河元公之言蓋可信

南欒鄉城千金/渠附柏鄉縣南千山言二山之西也俗呼為
南陵城十三州志曰昔陳公子完避亂奔齊桓公以此
[001-8b]
封之漢武帝封趙敬肅王子它為南欒侯即王莽之富
平也杜氏傳曰齊國夏伐晉取欒其後南徙故曰南欒
云城西有千金渠唐開元中縣令王佐所浚以疏積潦
其堰則謂之萬金堰也
真定路之南門曰陽和其門頗完固上建樓櫓以為真
定帑蔵之巨盈庫也下作䨇門而無棖臬通過而已左
右挾二瓦市優肆倡門酒罏茶竈豪商大賈並集于此
大抵真定極為繁麗者蓋國朝與宋約同滅金蔡城既
[001-9a]
破遂以土地歸宋人民則國朝盡遷于北故汴梁鄭州
之人多居真定於是有故都之遺風焉
藁城縣西二十五里故城東高臺三所圮址尚存郭况
故臺也今臺傍有三村落一曰臺西一曰故城一曰内
族此即郭后所居也昔光武擊王郎至真定過此因納
郭氏為后今臺三所作南西北三面北臺之上建盧郎
神廟不知何神廟東向神象具唐服民至今祀之今真
定平山縣東有綿蔓故城即光武所封况之侯國也
[001-9b]
安喜縣東南三十里荒臺一所曰雞鳴臺世傳漢世祖
自薊而南於此舍宿其地窪下遂築此臺雞鳴而發因
以名云
趙州城中州衙南皇華驛之東有望漢臺此即東漢耿
純所築以望東武之所也嵗乆摧圮宋大觀四年知軍
州事劉戒惜其遺跡淹没乃築而新之其高七尋其基
延袤二百八十尺上廣六十尺仍構屋以覆之命州判
官趙徽之撰望漢臺銘刻石其碑今在州衙前金刺史
[001-10a]
趙溫諤碑樓下望漢臺但一荒邱耳
趙州城南平棘縣境通津有大石橋曰安濟長虹高跨
通衢上分作三道下為環洞兩堍復各為兩洞制作精
偉闌楯刻蹲獅纎巧竒絶華表柱上宋臣使金者刻題
甚多不能盡讀有刻曰連鵬舉使大金至絶域實居首
選宣和八年八月壬子題橋上片石有驢足跡四所世
傳神仙張果老之跡余以當時匠者之戯匠者曰李春
隋時人也張果老列仙傳云果真定蒲吾人隠封龍山
[001-10b]
唐高宗召不起明皇迎入禁中賜號通元先生後不知
所終今真定平山縣東十三里有蒲吾古城即果所居

趙州城西門外平棘縣境有永通橋俗謂之小石橋方之南
橋差小而石工之製華麗尤精清洨二水合流橋下此則金明
昌間趙人裒錢而建也建橋碑文中憲大夫致仕王革撰橋左復有
小碣刻橋之圗金儒題詠併刻于下
李昉書院吟臺/附元氏縣封龍山龍首峰下有宋丞相李
[001-11a]
昉讀書堂及吟臺皆在焉李公書堂本三所東溪者為
浮屠所佔西溪蕪没不可攷今建書院者即中溪也吟
臺在東北隅叠石為之高三丈餘宋碑一通尚在逮國
朝至元三年李文正公治自翰林學士辭歸隐山中因
其故基以築大成殿講堂齋舍招延學者王文忠公磐
為撰書院記李文正公字仁卿自號敬齋云金進士欒
城人也有文集行世王文忠公字文炳號鹿庵廣平人
亦云金進士入國朝為翰林承㫖年九十二以壽終
[001-11b]
徐童樹在元氏縣封龍山修真觀四周多徐童樹樹類
梧桐香氣時襲人其子可以染碧移植他所則輙死俗
呼為徐童華世謂北嶽徐真君登仙于此記云駱元素
遇一老人得藥十粒且吿曰服此則不饑吾本姓徐氏
字元英新受長桑君牒為北嶽長史言既化童子乗雲
而去因以名云
中山府學講堂前有雪浪石承以丈八芙蓉石盆盆口
鐫蘇文忠公雪浪石銘其石紋作波濤痕復有若卧牛
[001-12a]
立鳳之狀者昔蘇公守定日甚愛此石構小室置之榜
曰雪浪齋云西廡下一碑圖石之形併刻其銘于右學
中又有唐王維畫竹碑二通一黑一白世謂隂陽竹也
玉華宫在真定路城中衙城之北潭園之東是為睿宗
仁聖景㐮皇帝之神御殿奉安御容者也外為紅綽楔
垣墻四周槐柳森列重門棨㦸廣殿修廡金碧輝映宏
壯華麗儗于宫掖制命羽流崇奉香鐙置衞士以守門
闥歲以月日中書以故事奏聞命集賢院臣代祀凾香
[001-12b]
致醴遣太常雅樂率燕南憲臣真定守臣具朝服備牲
牢行三獻之禮延祐間御史元永貞上疏畧曰聖朝建
宗廟崇孝享可謂至矣而睿宗神御别在玉華宫竊惟
功徳莫如太祖世祖不聞有原廟世祖神御奉安大聖
壽萬安寺歲時以家人禮祭供不用太常雅樂今玉華
宫又非龍興降誕之地伏望朝廷照依京師諸寺影堂
例止命有司祭供罷太常樂斯得典禮之正矣疏上不
報元統乙亥監禮官薩都拉舊作薩都/刺今改正天錫有詩曰大
[001-13a]
禘天香出内宫孝思與世總無窮百年禮樂行三獻一
派簫韶起半空使者領班雲氣裏女仙揺佩月明中小
臣監禮陪清列兩袖葵花映燭紅天錫進士時為燕南
廉訪司照磨云
開元寺在真定路城中鼓角門天禄坊西此即張五村故
地也寺内三門石柱刻曰大歴十二年藁城主簿李宿
撰解恵寺三門樓賛云後魏興和二年建寺曰凈觀至
隋開皇十一年改曰解惠後復改開元寺寺有千石鐘
[001-13b]
聲聞數百里今為官府昏曉之警鐘樓栱間有趙閒閒
所遺墨跡正殿皆石闌環繞鐫刻花木禽獸人物極為
工緻纎巧寺復有轉蔵經碑乃梁王承規集王右軍書
也極妙絶當世復有封居賦小篆千文碑在寺中
臨濟寺在真定府城中定逺門東街飛雲樓之東其三
門下有唐吴道子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揺鈴普化真讃
東坡墨竹緑筠軒詩等石刻極為精妙寺乃臨濟祖庭
其靈塔則金世宗所建也昔臨濟和尚結茅于此嘗與
[001-14a]
木塔河陽二師圍爐而坐木塔曰揺鈴普化果是凡是
聖普化適至揭簾而入汝謂我是凡是聖臨濟大喝一
聲普化作偈曰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禪臨濟小厮兒
倒具一䨇眼世傳寺本趙王鎔所賜墨君和故宅也
趙州城中東門内有柏林院世呼為趙州古佛道塲蓋
唐末僧趙州和尚修行之所舊在城外後城既展而在
東門内矣院西丁字街有石浮圖俗曰大石塔高可四
五丈制作極工上刻古薤葉篆亦妙宋景祐五年西廂
[001-14b]
人所建也
中山府城中天寧寺後有小寺世傳慕容垂之後宫也
其妃以誣被殺寃血濺砌石石白血殷漬而不滅每雨
過其色愈鮮余嘗考北史垂妃無它被殺者惟段氏諌
垂廢太子寳垂不聽寳深銜之及即位令自殺疑此即
段氏之血也
欒武子廟欒城縣西四里彪塚村高邱一所曰欒武臺
臺有廟曰欒武祠此即欒伯書之廟也書謚曰武故云
[001-15a]
廟西南有一塚曰彪塜俗傳武子獵于此射一彪死𦵏
于此焉
中山府文廟西宋丞相魏忠獻王韓公琦祠堂存焉琦
為帥有惠政州人為立祠祠下有碑一通其畧曰仁宗
朝出知定州時州兵不治将為亂及至即用兵律裁之
察其横不可教者斬之有死于戰敵者賞其家其孤兒
使繼衣廪乃傚古兵法列方圜銳三陣親教習之由是
定兵强勁可用號稱雄鎮聲振契丹云
[001-15b]
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後繡女局内唐清河郡王李寳臣
紀功碑一通其碑極高大永泰二年所立也類要云李
寳臣紀功二碑一在真定府治東三十歩即此碑也一
在府治西一十歩大歴三年立今在居民房屋土底常
有人掘見云
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後繡女局内復有鉅碑埋土中止
露碑首長及丈五題曰王武俊碑貞觀五年立文字皆
不可考類要云王武俊碑去真定府治東門二十歩即
[001-16a]
此碑也
真定路南關陽和門外史丞相遺愛碑一通螭首龜趺
高四十尺冠以華屋壯麗崇峻其文則郡教授吴特起
譔也碑畧曰公姓史氏名天澤大都永清人國初嗣兄
天倪爵為河北兵馬都元帥尋除真定等處五路萬户
又擢經略宣撫使世祖皇帝即位中統二年五月超拜
右丞相至元元年進光禄大夫三年輔國上将軍為樞
密副使四年復為左丞相六年以榮禄大夫為平章政
[001-16b]
事八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
公出入將相幾五十年柱石四朝儀表百辟古之社稷
臣也其保障河北戰三峰山掊金擣宋皆建竒功嘗同
伯顏淮安忠武王統大軍至鄂渚以疾召還明年薨于
位即十二年二月七日也享年七十有二贈太尉謚忠
武𦵏真定縣太保庄墓碑翰林學士徒單公履撰神道
碑則翰林承㫖王磐撰皆勅賜文也延祐六年加贈推
忠賛治同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鎮
[001-17a]
陽王初公之治真定也披荆棘驅狐狸開城郭立官府
以招人民成天下之劇郡四方之都㑹武仙之亂公兄
元帥天倪遇害主將欲盡誅郡人以雪其恨公恐失脅
從㒺治之義忍忿含垢亟諫數四乃得全活壬辰招降
老㓜十萬餘口将䕶北渡使其自便處所或使歸鄉里
一無所問其德可勝言哉公甲第今在子城西黑軍營
北第中有靜治堂青樾樓景光亭江漢堂云十二月早
渡滹沱河抵陽和門外日卓午矣飯于旅舍遂至南關
[001-17b]
下馬讀其碑而去
真定路府學尊經閣下有劉法墨史圖石刻及楊秘監
邦基畫及金諸賢詩極精妙也舊在墨史堂今龕閣壁

唐恆州刺史陶雲碑在真定路府治廡下有唐恒州刺
史陶雲碑一通字為行草書筆勢遒勁而不著書者姓
名其文則唐申州録事張義感所撰其畧曰雲字大舉
河南伊闕人高宗時為恒州刺史其碑則永淳三年立
[001-18a]
也昔宋歐陽文忠公為河北轉運使至真定見碑仆府
門外半埋土中命工掘出立于廡下云
三公神廟碑白石神君無極/山二漢碑附三公神廟在元氏縣西北
三十里封龍山下其廟兩兩相對若泰階六符之狀蓋
三台近于軒轅故廟于此山今牓曰天台三公之廟廟
有漢封龍山頌碑一通漢三公山碑一通縣西故城西
門外八都神壇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漢光和四年常山
相馮廵所立壇側又有唐三公山碑一通八都者總望
[001-18b]
八山而祭于此明帝永平中幸此詔復租稅六年勞來
縣吏下及走卒皆䝉恩賜其後章帝北廵又幸元氏祀
光武于縣堂祀明帝于始生堂皆奏樂焉白石神君碑
無極山碑二漢刻皆在封龍山下
唐盧舍那珉像碑鐵塔/附元氏縣城中開元寺有唐蔡有
鄰𨽻書盧舍那珉像一通歐陽文忠公曰唐世能名八
分者四家韓擇木史惟則世傳頗多而李潮及有鄰特
為難得慶歴中昭文韓公始得此本有鄰小字尤佳若
[001-19a]
石經蔵讃崔潭龜詩與三代鼎彝何異也又云其碑石
刻在中山府城中蓋傳聞之誤耳開元寺内西北院中
有生鐡塔高四五丈其制亦機巧
定武蘭亭石刻舊在中山府庫中為天下名本今埋没
不知所在昔唐太宗詔供奉臨蘭亭惟此本乃率更令
歐陽詢所搨也上命刻石留禁中以他本賜外臣一時
貴尚摹搨惟禁中石本獨完善至五代石敬塘棄中國
而契丹耶律德光自中原輦寳貨圖書還北至殺狐林
[001-19b]
而死永康立其國交兵遂棄石而歸慶歴中李學究者
得之韓忠獻壻始以墨本出示韓公索其石觀李遂瘞
地中李死其子出石始售于人每本必千錢由是好事
稍稍得之後李負官緡無償時宋景文公祁守定武以
公帑金代李輸之取石匣蔵于庫非故舊不得熈寧間
薛師正守是邦求者㳫至薛惡其摹打之聲乃刻别本
于外以遺求者然此郡已有二刻真贗矣其子紹彭摹
他石以易元刻暗以自别遂于古刻湍流帶左右五字
[001-20a]
各刻損二筆為記或謂古蹟仰字如鍼眼殊字如蠏𤓰
列字如丁形又云字微帶肉此為唐刻本也大觀中徽
宗詔取此石於薛氏家其子嗣昌進納御府上命龕置
宣和殿靖康金人陷汴京其石不知所存云金以紅毯
輦歸今東南諸刻無能彷彿者天台桑澤卿世昌編蘭
亭博議一書甚詳
趙州城東北三十里平棘縣境上古宋子城城中有漢
耿球碑一通作漢𨽻書蓋耿純宋子人也城西有耿鄉
[001-20b]
漢光武封純為侯國世謂之宜安城至今民多姓耿皆
純之後也宋子故城即秦高漸離匿作宋子而歌之所
也按衞恆四體書勢曰鉅鹿宋子城耿球碑師宜官書
元術立球純之後云
徐整碑在柏鄉縣西南七十里柏鄉故城之西門内漢
柏人令徐君碑一通君名整桓帝時為柏人令有惠政
民懐之為立碑此即高祖動心不宿之地也
柏鄉縣城中通衢居民檐下柏鄉尉蘭君碑一通君名
[001-21a]
儼字望之唐㑹昌間尉柏鄉有遺愛民伐石立碑潞州
進士張環製文将樹碑時皇叔觀察使完顏從郁適朝
京還因題詩一章于碑後曰鄉材皆願識将軍事簡将
軍少出廵白酒不酤誰犯禁黄雞無禍得司晨問耆撫
㓜非干譽止社停巫豈慢神數尺去思碑上語後官知
勸可書紳鄉人併刻其詩于碑後
吉日癸巳石刻四字周穆王所刻也昔在趙州賛皇縣
城南十三里壇山崕石之上穆天子傳云穆天子登賛
[001-21b]
皇山以望臨城置壇此山因以名焉癸巳誌其日也又
有四望山者謂穆王登山望祭四方者傳中但云登山
而不言刻石然字畫亦竒怪若杖畫狀土人謂壇山為
&KR0817山以其已字之形類&KR0817也宋尚書廣平宋祁以皇
祐四年秋自亳移鎮鎮陽道出趙州命人于壇山石壁
模得此字時趙之守將武臣也遽命鑿山壁輦其字歸
趙龕之㕔壁聞者莫不歎惋嘉祐己亥移置高邑縣㕔
壁元至元二十三年乙酉復移龕賛皇廟學之壁云
[001-22a]
藁城縣城中文廟内有漢藁長蔡湛碑一通光和四年
立并碑陰全廬陵歐陽文忠曰天章閣待制楊畋嘗為
余言漢時𨽻書在者此最為佳畋自言平生學此字也
藁城縣九門城中有隋九門令鉗耳府君碑不載書撰
名字碑首題云大隋恒山郡九門令鉗耳清德之頌君
名徹華隂朝邑人本周王子晉之後避地西戎世為君
長因以地為姓曾祖靜魏馮翊太守祖朗成集二州刺
史父康周荆安寧鄧四州總管别駕龍門二郡守字畫
[001-22b]
遒勁非歐虞不能及也
九門城中有隋李康成清德頌碑一通不著書撰名氏
文為聲偶而字畫竒古可愛康隴西狄道人也碑首題
曰大隋冠軍將軍大中都督恒州九門縣令隴西李君
清德之頌字多訛闕其後曰十一年歲在辛亥大將軍
在酉二月癸丑朔十二日甲子建年上二字磨滅不可
識按隋開皇十一年歲在辛亥其二字乃開皇也大將
軍在酉之説出于隂陽家前史不載而于此併記之
[001-23a]
藁城縣九門城西浮圖碑一通題云九門縣合鄉城人
等為國建浮圖之碑唐應詔四科舉董行思撰文清河
傅德節書唐高宗上元三年歲在丙子建浮圖在智矩
寺寺今亦廢久矣
馮樂陵在新樂縣東北二十里即漢馮昭儀之墓也昔
昭儀随其子中山孝王興就國王為母築宫為樂里以
居之樂里即今新樂城也昭儀在元帝時有當熊之功
成帝優異之賜御服鼔吹鹵簿名其居曰樂里既終勅
[001-23b]
葬樂里東北因名其墓曰馮樂陵云十二月原本缺/二字
自新樂縣起午前至馮樂陵午飯遂至荒陵眺望而去
午後雪復大作
漢中山王陵安喜縣東唐河西北有二墳即漢中山哀
王憲王之陵世訛為二女陵非也哀王乃孝王之孫康
王之子寰宇記曰&KR0740水又名唐河自唐縣界流入東注
京邱北對君子岸岸上有哀王憲王二陵又聞中山懐
王順王夷王數陵在安喜縣境内今皆不可考矣
[001-24a]
李左車墓趙州城西七里清水之曲有高塜一所世傳
為李左車之墓塜上今為佛寺中有一井可汲餘無考
者塜上但有元魏景明二年所立兖州刺史李使君碑
一通而已
欒城縣西陲有村曰陳居陳餘墓在焉此餘游趙日所
居死歸葬此
欒城縣城東石欄橋東二里有塜極高為漢蒲關侯柴
武之墓也隋開皇間武有逺孫為浮屠氏曰英師并葬
[001-24b]
于塜側今臺塜亦漢制也塜旁有臺頭寺俗訛為柴世
宗墓非也近塜曰柴村即武族之所居也
真定縣南十里古常山城下冶河之濱荒塜隠然是為
漢膠東侯賈復之墓昔濬冶河發古塜得骸骨異常身
擐鐡甲一㦸在旁尋復得其墓志始知為賈復之墓也
太守馬公斂以衣衾更瘞之時燕南掾孫茂先見其事
後三十年吿于郡知事王德禎因礱石請監察御史楊
君俊民為文刻諸石名曰懐賢之碑以表其墓其略曰
[001-25a]
侯南陽人光武拜執金吾冠軍侯建武間封膠東侯食
六縣後罷将軍以列侯就第卒謚剛正案後漢書作/剛無正字
嘗破五校于真定創甚光武念之約為婚姻卒後哀其
成績詔葬于此或史之所逸也又述宋洪适之言辨論
埋銘之原以為自漢明帝時都尉路君墓闕始至為詳
博王君字祐之保定人好古篤實君子以余為㤀年友
也楊君字士杰郡人舉進士&KR0993歴館閣今為國子司業
亦余之故人也
[001-25b]
郎氏墓碑在新樂縣東南十五里曲都村有郎氏墓墓
林中有郎茂郎頴二碑皆李百藥撰宋才書字畫甚偉
碑云茂從煬帝幸江都而卒頴事唐為大理卿隋唐之
時屢更定律令蓋法律士也頴之碑隂題名云柱國府
僚佐三十二人常山公府國官一百七人合一百三十
九人為一卷柱國府長史司馬掾屬各一人諮議記室
司倉司功司户司兵司鎧司法司田司士參軍事各一
人又有參軍事五人行參軍十人典籖三人常山國官
[001-26a]
國令大農各一人常侍侍郎國尉各二人典尉六人舍
人四人城局廟長學官各一人食官廐牧各四人典府
長一人典府丞二人親事七十五人頴以貞觀四年卒
此蓋唐制也
真定之西關外社壇西北隅城濠之外真定縣境上也
有禇先生墓墓上小碣一通其略曰先生姓禇氏諱承
亮字茂先宋宣和二年擢第調易州户曹㑹金皇子郎
君破真定拘境内舊進士七十三人赴安國寺試策策
[001-26b]
目以上皇不道少主失信舉人希㫖極口詆毁先生離
席揖主文劉侍中曰君父之過豈臣子所當言耶長揖
而出塲屋劉為之動容比揭牓先生被黜餘悉放第狀
元許必軰自號七十二賢牓時人謂先生曰有德先生
朝廷重其名命知藁城漫一應之尋解印去年七十終
弟子周伯禄等百餘人因私謚曰元貞先生云十二月
蚤謁拜墓下
真定縣北十五里大安鄉曹家疃道左墓碑題曰元故
[001-27a]
僉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事甄君之墓墓前一碑中
奉大夫陜西諸道行御史臺侍御史趙郡蘇天爵撰文
國子司業王理書翰林直學士謝端篆碑略曰君諱世
良字賢卿世為真定人年四十餘始游江南試吏四明
擢浙東西憲掾進南臺察院受知文皇帝尋貢中臺除
廣西廉訪知事遷帥府都事際遇今上于潜邸比入大
統召君入朝臺臣奏為山南經歴上不允改通政都事
尋拜監察御史出僉浙東憲至元元年九月十八日卒
[001-27b]
于金華官舍年六十八君在廣西調䕶聖躬夙夜無懈
嘗書賢卿二字賜之及遷浙東又賜緡錢五十貫其恩
眷類此子二人曰英曰䝉云蓋君之在四明也與先君
子最厚善每過余家喜余誦讀語人曰此子可教也今
余自海上歸南陽将上京師道出鎮陽竊幸拜君之墓
嗚呼二十年之間見君之窮逹生死而余栖遲草萊年
益邁而學益荒負君知人之鑑矣
真定縣北新城鎮南二里許墓林蓊蔚羊虎翁仲皆白
[001-28a]
石鐫鑿極為偉壯是為嶺北行中書省郎中蘇君之墓
隧前一碑乃蘇氏先塋之記奎章閣侍書學士蜀郡虞
公集撰翰林承㫖吴興趙文敏公孟頫書丹為二絶之
筆也君墓碑亦虞公撰其畧曰君名志道字子寧以吏
起家為丞相掾三命為樞密經歴延祐三年歲丙辰關
中有變遂及和林人大震恐並皆奔散㑹天大雪深丈
餘居廬人畜盡壓没民皆枕藉相食道無行人朝廷超
拜君為中憲大夫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君
[001-28b]
請厚價募民粟至和林以賑饑民遂得全活明年行至
京師卒其子天爵奉柩歸葬于此天爵字伯修以文章
起家&KR0993歴臺閣為時名人今以國子祭酒選為京畿奉
使宣撫十二月大雪留新城不得發至暮稍晴遂同李
亨散歩至墓上讀虞公所撰碑過墳庵又讀費著周伯
琦等燕南考試回題壁守墓者邀余二人啜茶且言昔
耕墓旁得古碑之蓋一段其制若今擣練方石字皆漫
滅不可讀蘇公定為碑蓋也蓋古人埋銘必以石覆其
[001-29a]
碑恐土蝕其字畫故碑蓋則大篆其題目今之碑文曰
篆蓋即其遺意也
藁城縣東南二十里倪家庄側有唐倪若水墓在多姓
倪氏皆若水子孫也若水字子泉擢進士開元初為中
書舍人尚書右丞出為汴州刺史政清靜興州縣學風
化大行未幾入為户部侍郎復拜右丞卒
藁城縣二十里新興村滹南王先生墓在焉先生諱若
虚字從之金進士及第仕至翰林學士國初遁此自號
[001-29b]
滹南遺老篤志經學尤長于經義南北師尊之以為法
後登泰山端坐而逝歸葬于此有慵軒集及經史諸書
辯疑行世墓前碑則元遺山所撰也有司今立祠縣學
以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