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5 浙西水利書-明-姚文灝 (WYG)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浙西水利書卷中   明 姚文灝 撰
  元書
   任都水言開江
仁發伏讀書云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三江乃婁江東江
吳松江也震澤乃太湖也太湖納百川之水而注之江
三江洩太湖之水而入於海水有所歸復有所洩則震
蕩者平定尚何淫潦之足憂哉二江已塞僅有吳松一
[002-1b]
江今下流河沙匯淺塞若及早開浚工費省而易為力
數年之後愈久愈湮工費倍而難為功所當預為之圖
也大抵治水之法須識潮水之背順地形之髙低沙泥
之聚散隘口之緩急尋源泝流各得其當庶不徒勞民
力虚費錢糧昔范文正公蘇東坡歐陽文忠公葉内翰
朱晦庵皆陳言修浚或吝於浩費而不行或惑於浮議
而弗講或始行而終輟或營修不得其法因循歲月少
見實效歸附以來缺官董治愈見湮塞二十餘年水利
[002-2a]
大壞以致蘇湖常秀之良田多棄為荒蕪之地深可痛
惜區區管見惟以開江圍岸置閘為第一義也
   任都水水利議荅
議者曰吳松江前時深通今日何為而塞豈非如海變
桑田之說非人力所可為者歟荅曰東坡有言若要吳
松江不塞吳江一縣之民可盡徙於他處庶上源寛濶
清水力盛沙泥自不能積何致有湮塞之患哉歸附後
將太湖東岸出水去處或釘柵或作堰或築狹為橋及
[002-2b]
有湖泖港汊又慮私鹽船往來多行塞斷所以清水日
弱渾潮日盛沙泥日積而吳松江日就淤塞正與東坡
所見合若曰如海變桑田一付之天則聖人手足胼胝
盡力溝洫皆虚言也聖人豈欺我哉所當盡人力而為
可也議者曰錢氏有國百餘年止長興間一次水災亡
宋南渡百五十餘年止景定間一二次水災今或一二
年三四年水災頻仍其故何也荅曰錢氏有國亡宋南
渡全藉蘇湖常秀數郡所産以為國計常時盡心經理
[002-3a]
髙田低田各有制水之法其間水利當興水害當除合
役軍民不問繁難合用錢糧不吝洪大必然為之又使
名卿重臣專董其事豪富上户簧言不能亂其耳珍
貨不能動其心又復七里為一縱浦十里為一横塘田
連阡陌位位相接悉為膏腴之產以故二三百年之間
水災罕見國朝四海一統又居位者未知風土所宜視
浙西水利與諸處無異任地之髙下任天之水旱所以
 一二年間水旱頻仍也議者曰蘇州地勢低下與江水
[002-3b]
平故曰平江古稱澤國其地不可作田今欲圍築亦逆
土之性耳荅曰晉宋以降倉廩所積悉仰給於浙西之
水田故曰蘇湖熟天下足若謂地勢低下不可作田此
誠無稽之論何以言也浙西之地低於天下而蘇湖又
低於浙西澱山湖又低於蘇湖彼中富户數千家每嵗
種植茭蘆編釘樁篠圍築埂岸豈非逆土之性何為
今日盡成膏腴之田此明效大驗不可掩也既是澱山
最低之處尚可經理為田却說已成之田不可作田何
[002-4a]
其愚也議者曰水旱天時非人力所可勝自來討究浙
西治水之法終無寸成荅曰浙西水利明白易曉何謂
無成大抵治之之法有三浚河港必深濶築圍岸必高
厚置閘竇必多廣設遇水旱就三者而乘除之自然不
能為害儻人力不盡而一切歸數於天寧有豐年耶東
坡亦言浙西水旱乃人事不修之積正此謂也昔范文
正公親開海浦議者沮之公力排浮議䟽浚積潦數年
大稔民受其賜載之方冊昭然可考謂之無成可乎議
[002-4b]
者曰河渠圍岸閘竇三者俱備則水旱可無民食可足
誠為久逺之計朝廷何為而廢之荅曰范文正公宋之
名臣盡心於水利嘗謂修圍浚河置閘三者如鼎足缺
一不可三者備矣水旱豈足憂哉國家收附江南三十
餘年浙西河港門岸閘竇無官整治遂致廢壞一遇水
旱小則小害大則大害是以年年有荒蕪不可種之田
深可痛惜今朝廷廢而不治者蓋募夫供役取辦於富
户部夫督役責成於有司二者皆非其所樂所以猾吏
[002-5a]
豪民構扇必欲沮壤而後已朝廷未見日後之利但厭
目前之擾是以成事則難壞事則易東坡亦云官吏憚
其經營百姓畏其出力所以累行而終輟不能成久逺
利也議者曰行都水監既是有益衙門何衆口一詞皆
以為無益而明議罷之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事之利害久而始明彼小民無知但見工役之繁豪民
肆姦又吝供輸之費所以百般阻撓但謂無益以敗乃
事殊不知浙西有數等之水拯治方畧皆不相同非立
[002-5b]
專司豈能成功使水監衙門真為無益古之有國者亦
廢而不置久矣何為周漢唐宋之世未嘗一日不用心
盡力經營水利之事列之史傳代有其人諺曰水利通
民力鬆斯言信矣若浙西低下之地不須水監即今中
原髙阜之處安用水監河道司為哉然則髙阜之處水
監既不可缺而低下之處乃謂不必置何不智之甚也
數年之後河港淺塞水害滋甚有憂民忠國者出必復
興修水利之事彼横議者豈得終沮之哉議者曰水利
[002-6a]
固不可不修然今隴西漢唐二渠止是責於有司修浚
民更不擾浙西水利何不亦責之有司荅曰隴西二渠
長流水也浚成深渠水自下流治之無難浙西水性不
一整治方法亦殊豈可以漢唐二渠例視之哉宋賢如
范文正公蘇文忠公王荆公朱文公皆命世大儒經綸
天下之大材尚各建䇿設官置卒專力經營必有所見
若令有司兼管何往而不敗事
   潘應武言決放湖水
[002-6b]
浙西地勢極低米糧豐厚自福山而下有二百八十餘
里沙岡身以限滄溟岡身之間有港浦一百五十餘處
太湖三萬六千頃受納三州之水溢流而下一路徑下
吳松江二百六十餘里抵海又一路自急水港五十里
下澱山湖由港浦而入海古人開港漊涇瀝之類無非
為去水計使民居無昏墊而土可耕種居民常常修築
圍塍官府常常修浚水路澇則車水出田旱則車水入
田公私之利豈不博哉若公私之力少有不及則民居
[002-7a]
蕩析而厚利以失錢王時置撩淺軍四部七八千人專
為田事導河築隄宋初廢弛故常有水患至仁宗朝范
文正公親歴海瀕開浚五浦費錢米一十八萬餘貫石
自後置農田水利使者專管湖塘河渠趙運使任内用
錢米四十餘萬至理宗朝創立魏江江灣福山水軍數
千人專修江河湖塘僅免水患歸附後軍散營廢河港
湮塞其澱山湖中有山寺宋時在水中心東有出水港
曰斜瀝口曰&KR0412港口曰小曹港曰大瀝口曰小瀝口各
[002-7b]
濶十餘丈通潮水往來潮退則引湖水下大曹大盈等
浦入青龍蟠龍江而出海古人謂之尾閭門宋法禁人
占湖為田為洩水路故也歸附後權勢占據為田今山
寺在田中雖有港漊悉皆淺狹潮水湖水不相往來攔
住去水東南風水回太湖則長興宜興歸安烏程徳清
等處泛溢西北風水下澱山湖泖則崐山常熟吳江松
江等處泛溢皆因下流不決積水往來為害去夏一水
澱山湖太湖四畔良田至今不可耕種今年可耕者皆
[002-8a]
是以人力與天時争勝負農家日夜踏車車水出田子
女脚皮生趼田外河水髙於田内數尺近有稻禾将熟
又為暴風驟雨激破圍塍全圍渰没子女號天慟哭老
農血淚交頤今秋雖熟即目菜麥無土可種或遇風雨
來嵗又是荒歉建言屢矣未見施行一日過一日一年
復一年積久不決圍塍坍壞再遇淫雨悉為魚池民居
蕩析公私坐失厚利彼時修治用費既廣民力困乏悔
亦無及愚昨隨營田司官親曾相視水勢與高年老農
[002-8b]
知識地理人講究得澱山湖東大小曹港斜瀝等處固
是洩水尾閭今為權勢占據卒難復舊澱山湖北有道
褐浦石浦千墩浦小瀝口四處取江頗近水勢順便今
若先於此四處開浚決放水路以救百姓以保公私實
為居安慮危經理根本之計候水減退然後次第開浚
諸處河港此即古人所謂下流既通上流可導也
   復言便宜
伏詳東坡先生曰三吳之水瀦為太湖太湖之水溢為
[002-9a]
松江以入海海水日兩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
江路而江水清駛隨輙滌去海口常通則吳中少水患
此數句包盡浙西水路下一駛字斷盡浙西水性駛疾
也言水要活要疾要流要駛如萬馬之奔驟也浙西水
道自丙子言歸附時招民官慮恐哨船入境擄掠鄉村
将河港釘塞吳江長橋係太湖衆水之咽喉其橋南堍
古來水到龍王廟後被築塞五十餘丈沿塘三十六座
橋洞實鄉村衆流之脈絡多被釘斷亦有築實為壩者
[002-9b]
所以不流不活不疾不駛不能滌去淤塞以致澱山湖
東小曹大瀝等處潮沙壅積數十里之廣被權勢占據
為田湖水潮水不相往來如人便溺不通水滿胸腹間
四年兩澇朝廷虧失米糧數百萬石浙西百姓離散大
半今日蒙叅政相公敷奏決放湖水入海百姓父老聞
風鼔舞已有更生之望續見諸人陳言俱非救弊良䇿
切恐有誤國聽徒費錢糧為今之計以決放湖水為
急務澱山湖北道褐浦石浦千墩浦小瀝口四處實係
[002-10a]
今日湖水入江下海要處今先浚此使湖水通流然後
開浚沿塘橋道鄉村河港謹條具事宜於後一澱山湖
北一帶自廟兒頭港至趙屯浦一百餘里共有港浦一
十三條今皆淤淺應武昨與營田劉副使登澱山寺鐘
樓上逺望惟有道褐浦石浦最低下取江頗近水勢順
便叩問當地耆老俱曰十年前潮水往來近方湮塞此
處宜及早修浚一沿塘三十六座橋道及葑門外至
吳江七里橋多有上下塘橋道壩塞不通數内第四橋
[002-10b]
下水路來自湖州大錢港衝出塘東湖泊間入笠澤湖
汾湖白蜆江下急水港直至澱山湖自來此處水甚洶
湧歸附後被人占據又造橋築隄水益淺狹宜委官相
視仍復通放一舊時長橋南堍水至龍王廟側歸附後
壩塞五十餘丈見蓋房屋與軍户居住以致太湖出口
狹小水不通徹易致泛濫宜委官往視指定龍王廟基
諭㑹軍户移入營内仍舊造橋相接一吳江長橋實三
州太湖之咽喉沿塘橋道實鄉村河港之脈絡前宋立
[002-11a]
水軍三四千人吳江知縣職衘帶提督湖塘河渠縣尉
職帶巡視湖塘河渠設官田米三千餘石名修橋米歸
附時又名修浚縣河米凡有橋道坍毀水路湮塞本縣
自行支取隨即修治自此浙西三十年來並無水害范
文正公治水議乞勑諸路行勸課之法取其簡約易從
之術頒賜諸路轉運使及面賜一本付新授知州知縣
等此養民之政富國之本也今日叅政為浙西生靈陳
請決放湖水入海此三百年一遇深恐去後仍舊廢弛
[002-11b]
沿塘橋道河渠失於修浚如䝉以官田撥付吳江縣管
隷選委經任好人充吳江縣尹職衘帶提領湖塘河岸
勸農事縣尉職帶巡視湖塘河岸崑山縣尉職兼巡視
江湖河岸常切㸃視前項沿塘橋道河渠并道褐浦等
處但有圯壞湮塞隨即修浚如此則自然永無水患實
為公私無窮之利也
   都水庸田司瑪哈穆特治水方略
叅詳浙西田土多藉太湖灌溉所利甚大若河港閉塞
[002-12a]
不能通徹稍遇大雨湖水泛溢渰沒田禾為害不輕吳
松江原受太湖澱山湖諸處上源急流自古可敵千浦
浙西之水來既有源去亦有委近年以來上源吳江縣
一帶橋塘樁釘壩塞流水艱澀又沿江左右并澱山湖
泖等處權豪種植蘆葦圍裹為田及邊近江湖河港沙
灘滋生茭蘆阻遏上源水勢以致湖水無力不能衝滌
潮沙遂将東江塞滿今太湖之水不流於江而北流入
於至和塘由太倉出劉家港入海并澱山湖水東南流
[002-12b]
於大曹港柘澤塘東西横泖由新涇上海浦注江達海
今平江路總管李通議并崑山州官常從仕嘉定州達
嚕噶齊雅克特穆爾上海縣石縣尹知水利人張桂榮朱
文祥何珍徐鑄任千户一同講議理合相其地宜順其
水性分疏派洩庶銷湖水泛溢之患将上源吳江州一
帶石塘橋洞一百三十餘處每處展濶一丈使太湖水
勢快便将太湖東南澱山湖迤東湮塞河道浚令深濶
以洩湖泖之水及将平江路崑山嘉定應有湮塞河道
[002-13a]
亦行開挑分洩湖水添注劉家港入海又将各處江湖
河港一切樁壩并圍裹成田魚籪茭蘆葑稗阻水去
處盡行起除禁約諸人不得似前侵據阻遏水利
   都水庸田司集江湖水利
越絶書云太湖周圍三萬六千頃西南湖州諸溪西北
宣州諸溪並注之蓋諸山峙於西地形髙阜兼南北東
江海之岸皆髙水積其中勢若盤盂非藉江河深利何
以通洩設遇雨澇則泛濫四溢環湖低田其能免渰沒
[002-13b]
乎范文正公所謂天開澤國衆流所聚而江海之涯地
勢皆髙若欲導洩積水在乎時時㸃檢太湖東岸北岸
通江河道不致諸物閉塞可也蓋環湖低田利在洩潦
兼沿江傍海髙田亦仗湖流奔注衝散潮沙使江河深
利乃可引潮澆灌由是言之凡太湖出水隘口宜常通
利不宜畧塞也諸小湖在太湖迤東及北者甚多皆能
接洩太湖注江達海數内澱山湖闗係呉松江注洩尤
為切要其湖周圍二百五十里自大盈趙屯等浦以出
[002-14a]
吳松江諸湖惟澱山湖與渾潮相接最近若上源所注
不急則潮沙注湖漸成淤澱按韻畧澱者水中泥也即
淤之謂也湖以澱名豈非始於是乎富勢由淤澱而圍
裹成田由是湖水與諸浦漸逺而所洩益微若非就湖
内圍田多開河渠及時時修浚諸浦則此湖之塞恐不
止於是也又按崑山郟亶云吳江石塘障遏東流之勢
是致下流潮沙日漲半為平地此處乃太湖洩水下吳
松江第一要處古賢交口立論以曉人者必是此處不
[002-14b]
當閉塞古來於隄間多置木橋多鑿水洞上則通行下
則洩水蓋欲仗其急流奔注江河衝滌潮泥免致水患
然尤慮橋柱之阻水今人不知此意或便於行路則壩
塞河口或惰於巡防則密置樁橛此又不止於橋柱之
阻水也矧以茭蘆魚籪等物障遏必得官司於此處榜
示告戒使之咸知利害可也呉郡續圗經云自太湖東
至松江有環曲而為滙者甚多賴疏瀹而後免水患有
白鶴滙者乃嘉祐間李兵部復桂崇寧間郟漕使亶宣
[002-15a]
和間趙提舉霖三次開浚又有顧浦滙者乃沈諫議立
之開浚又有千墩金城諸滙乃儒者傅肱乞行疏決又
有盤龍匯者范文正公嘗經度之寳元間葉内翰清臣
乃灑為新渠道直流速水患遂弭推原此匯皆由上源
閉塞湖流遲緩潮沙積聚而成今有河沙滙者漲塞江
心阻水尤甚民尤病之及有新華觜分莊觜嚴家觜暴
漲為害俱合開鑿葢觜即匯之異名也
   吳執中言順導水勢
[002-15b]
浙西古揚州之域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得水之利
雖博而被水之害亦大宋有郟僑者嘗論天下之水以
十分為率自淮而北五分由九河入海大江而南五分
由三江入海書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大抵浙
西水澤之藪外髙内低勢若盤盂但遇霖淫水輙泛溢
欲使洩于江海其江海日有兩潮抑遏湖水渾流倒注
來速去遲日積月增漸致淤澱導之有方則有無窮之
利治之無術則有無窮之害古之智者蓋未嘗不深察於
[002-16a]
此而盡力乎溝洫也國家收附江南之初年榖屢登不
聞水患所司因循失於經理積而至於至元二十四年
二十七年二十九年六年之間三遭大水所在膏腴悉
成巨浸百姓缺食賣子鬻妻不可勝記官糧虧失後中
書省奏准大興工役開挑太湖練湖澱山湖等處并通
江達海河港又加以修築圍岸自此歲獲豐收所在官
司宜将已開河道時常拯治庶幾不廢前功奈何牧民
者畧不顧問大盈等浦漲塞如舊吳松江面淤澱愈
[002-16b]
增幸而數年之間雨水頗調不覩其患儻值往年淫潦
為患非輕近䝉朝廷設都水庸田司專督其事敦本防
災可為良䇿每年勸率百姓修築田圍拯治河道粗有
成效然而數年之間事功齟齬識者固已憂之去年春
夏之交淫雨頻作平江松江大被水災溝洫滿盈田園
損壞今都水庸田司又已革去修浚之責歸于有司且
吳松江舊云可敵千浦今則東自河沙匯西至道褐浦
兩岸漲沙将與岸平其中僅存江洪比之舊時百不及
[002-17a]
一雖汪洋之勢見於上海新涇太倉劉家港豈能盡洩
諸郡之水又鎮江丹陽縣有練湖亦被權豪於湖面高
處圍裹成田侵奪衆利浙西水鄉農事為重河道田圍
必常修浚二事可以兼行而不可偏廢今修圍一事有
司已有定式澱山練湖亦有原定界畔必須嚴切申明
常加浚治吳松古江已被潮沙湮漲役重工多似非人
力可及其澱山舊湖多為豪户圍裹成田恐亦未易除
毁即今太湖之水迂迴宛轉多由新涇及劉家港流注
[002-17b]
于海合無順其必趨之勢於上海太倉等處相視可開
河港盡行開鑿務使支脈貫通流洩順便乞照腹裏㑹
通河并新開通惠河撥户差軍體例設立撩淺人夫專
一修理以防向後復淤之患官民幸甚
   復立都水庸田司
大德二年春二月中書省奏立浙西都水庸田使司三
品衙門於平江路設置專一修築田圍疏浚河道澱山
等湖已有官定界畔諸人不得似前侵占復為民害違
[002-18a]
者聽庸田司追斷又潮沙淤塞河港亡宋時設撩淺軍
人專一撩洗仰庸田司於二八月内依時督責如法疏
浚毋致壅遏合用人工如何措置可以常久通行行省
更為從長計議又浙西官田數多俱係貧難下户種納
春首闕食無田主借貸圍岸缺壞又自行修理官司不
為存恤以致逃竄荒廢官田今後管民官司並不得将
此等佃户差充里正主首及當一切催甲等役妨廢農
務失誤官租如違仰庸田司究治又澱山練湖諸人占
[002-18b]
湖為田歳納租米另行收貯若有合用修浚工料從庸
田司募工支用
   立行都水監
大德八年夏五月中書省准江浙行省咨任仁發言吳
松江淤塞奏立行都水監仍於平江路設置直隸中書
省及命行省平章薩里提督疏濬繼降詔條云修浚河
道閘壩合用一切物料行省即於官錢内收買應付又
浙西苗糧户内起夫一萬五千名自備什物每名工役
[002-19a]
一年免糧一十五石其軍站除贍役地外依上料著僧
道伊囉勒琨達實爱滿不分常住并權豪官員不以是何
投下不納官糧之家以地五頃著夫一名從行都水監
選委廉幹官員部夫督役其有釐事立功廉能稱職者
行都水監具迹舉明其著夫人户雜泛差役權行蠲免
   名臣事畧吳松江記
前海道千夫長任仁發以吳松江故道湮塞使震澤之
水失其就下性為浙西居民害垂二十年慨然上疏條
[002-19b]
其利病疏道之法中書省以聞特命平章徹里公董其
役公乃相其山川形勢之宜髙深廣狹之度工役之數
錢榖之費畚臿之用飲食之需命民索綯成屋厚稾秸
以防其卑濕為醫藥以防其疾疫時作輟以防其倦怠
上以誠感下下以誠應上民乃歡呼四集樂於趨事赴
工始於大德八年冬十一月望西自上海縣界吳松舊
江東抵嘉定石橋洪迤邐入海長三十八里深一丈五
尺濶二十五丈役夫為數一萬五千為工一百六十五
[002-20a]
萬一千六百有竒至九年二月晦畢工物無疵癘民無
夭閼而事竟集
   至大初督治田圍
行省以去歲災傷田禾不收物價湧貴百姓艱食雖曰
天災流行亦因人力不至即今春首農作將興各處田
圍合修陂塘岸塍溝渠曉諭農家依法修置遇旱車水
澆灌遇澇洩水通流㑹集行都水監李都水講究得修
浚之際田主出米佃户出力係官圍田若無總佃貧窮
[002-20b]
不能修浚者量其所須官為借貸收成日抵數還官事
有成效勸農正官定擬陞賞聞奏失誤者治罪其抛荒
積水田土多因租額太重無人承佃勸諭當鄉富上人
户自備工本修築成圍聽令本户佃種為主抛荒官田
止納原租初年免徵次年准半三年全納積荒則三年
後苐依民田輸稅諸人不得爭奪俱照庸田司五等
圍岸體式修築
   泰定初開江
[002-21a]
泰定元年江浙行省以平江松江通海河道壅塞軍民
官勢侵占水面為田遞年水旱相仍官民虧失大利委
官同彼處正官踏視講議到吳松舊江二道烏泥涇大
盈浦二河合挑縁癸巳歲禁止動土請諸工部論報云
上項河道江浙省已嘗講議修則官無虧糧民可足食
難與其餘土木之工一體停罷由是中書奏命行省左
丞多爾濟巴勒知水利前都水少監任仁發董督常州湖
州嘉興平江與本府不分是何人户實有納苗田一頃
[002-21b]
五十畝差夫一名計名四萬有竒每名日支口糧三升
中統鈔一兩賜仁發銀一錠襖子二領始於是年冬十
二月五日次年正月十五日訖功仍令講究久逺不致
淤塞良法
   至順後水因閘患復開元堰直河
閘置乖宜旱淫交病府請于行省畧曰太湖周迴八百
餘里吞吐百川之水連接澱山湖長泖俱由六閘而出
每閘止濶二丈總計一十二丈欲洩浩蕩無窮之水豈
[002-22a]
無滯乎兼以隨潮啓閉一日之間不過數時去歲天雨
連綿湖泖水漲縁諸港閉塞不能急洩致將田苗一槩
渰沒城郭民居皆成巨浸今歲八月又值淫雨復行盈
溢推原其因葢因石閘啓閉有時水勢不能直達故也
其烏泥涇閘内舊有河身徑直入浦合趁此農隙将舊
河直道從宜開挑以導宿水否則來春雨水田苗必復
被渰小民愈困深係利害未報間司臬按部下議促之
府復請而始報可次年二月開浚凡旬有三浹計庸工
[002-22b]
萬一千九百有竒二三年間水勢流通厥患始弭閘吏
多克紳昆以權開陳乞于府從堰如初至元四年水復為
患華亭尹郭額森布哈承議而又克鑿之六年知府楊
巴雅台復決潘家浜閘内舊堰直河迄今農剩爾澤焉
   復立都水庸田司浚江河
至正元年中書以江浙行中書左丞相欽察台開府言
浙西水利近年有司失於舉行隄防廢弛溝港湮塞水
失故道民受重困今後莫若都水監官歲委一員分治
[002-23a]
仍令各處農事正官帶知圍田署衘責任有歸及監察
御史言宜復立都水庸田使司慎選諳曉水利恪守官
箴之人披按圖志討論舊治於必合開挑之處將原額
租稅除豁合用工本官為支給使專其任責以成效於
是奏立使司復於平江路設置命工部尚書圖嚕行省
平章政事珠爾噶岱南行臺與浙西廉訪司官各一員
選知水利之人相其舊迹必合開挑各處農事正官結
衘知渠堰事聽受使司節制各官既輳嘉興首㑹郡
[002-23b]
堂以商論尚書訏謀大興臿斸隆尚厥功平章見役鉅
民疲特畧之論遂不合而罷吳人陸行直者承平章風
指上書言於有司曰辛巳太歲位在東南浙間丁其方
位修營動土厯家忌之有司騰其言以次達於朝尚書
知之怒繫行直而使請中書規駁論罪之以故報曰大
元疆封浩大無垠寰宇茫茫難擬方位由是肇工於是
年之冬十月撩漉吳松江沙泥浚各閘舊河直道與漕
渠張涇及風波南俞北俞鹽鐵官紹盤龍蒲匯六磊石
[002-24a]
浦等塘為夫一十九萬八百人用糧四千七百石鈔三千
一百定各有竒次年春二月訖功
   周文英三吳水利
蘇湖常秀土田高下不等以十分為率低田七分高田
三分所謂天下之利莫大於水田水田之美無過於浙
右五代末吳越錢王獨居東南專享此利宋范文正公
嘗論于朝曰江南圍田每一圍方數十里中有河渠外
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澇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
[002-24b]
澇不及為農美利嘗詢訪髙年云曩時兩浙未納土時
蘇州有營田軍四部共七八千人又有撩清夫專為田
事導河築隄以減水患于時歲熟錢五十文糴米一石
自歸宋之後慢於農政不復修舉田圍河港太平墮壞
今江浙之米石不下一貫比之當時其貴十倍民不得
不困國不得不虚矣前都水監於江面置閘節水終非
經久良法且如見置閘三處本意潮來則拒入江之水
潮退則放江水決潮殊不知江水之源築塞水勢細緩
[002-25a]
内水外水髙低無幾又閘之相去不逺決放之水既淺
且緩又烏能衝激潮沙而不積於江也施之常年初無
損益設遇澇歲覬其傾洩江湖巨浸則見其不能此所
謂徐行拯溺緩步救焚者也海者百川之所宗水有所
歸則不泛濫善治水者必識其源流可也嘗經行太倉
劉家港及吳松江之左右登高眺逺隨流尋源為今之
計莫若因水勢之所趨順其性而疏導之則易於成功
劉家港南有一港名南石橋港近年天然深濶直通劉
[002-25b]
家港西南通横塘以至夏駕浦入吳松江其中間有迂
迴窄狹處若使疏浚深濶則太湖洩水一大路也某今
棄吳松江東南塗漲之地姑置勿論而專意於江之東
北劉家港白茅浦等處追尋水脈開浚入海者蓋劉家
港即古婁江三江之一也水深港濶此三吳東北洩水
之尾閭斯所謂順天之時隨地之宜也惟開浚之法付
之有司例將有田之家差夫動擾猶為未便乞從省府
差委諳通水利官詣沿海各處相視合浚港浦具數計
[002-26a]
工擬議申聞或都水監分官前來或選省府能官於浙
間富户内勸率百十家斟酌逺近及功績巨細照依捨
糧賑饑例優以官禄擬定品級令其開浚考其成功如
工役輕省者量行優叙如功績重大者優以一官激勸
勉勵庶幾勞而無怨擾不及衆假如凶年勸令富户捐
糧賑濟不過救一歲一處之災尚優以官推此恩例成
此美績則可弭浙西數郡久逺之災寧不偉歟經治之
後更須都水監差官按行嚴督各州縣每歲修葺使其
[002-26b]
經久不廢或委行省官專一提調庶幾敦督事嚴免致
有司樂歲則茍且玩視以為常程設遇澇歳則束手無
措敗事傷農詩所謂迨天之未隂雨徹彼桑土綢繆牖
户者此也水利有成則樂歲相仍國富民安誠非小補
 
 
 
 浙西水利書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