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58 水經注-後魏-酈道元 (WYG)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首御製熱河攷
攷水源而不親履其地晰其支派脉絡分合之由雖博
綜載籍稽諸故老之流𫝊不能㕘互而訂其踳曩或以
熱河為濡水之源余固心疑之而未暇深攷夫濡水即
灤河自多倫諾爾之北而來其源甚逺又折而東南數
百里乃厯喀喇河屯又東南流數十里至鳳凰嶺熱河
[000-1b]
乃南注㑹之不應其源反出於此葢濡自有源而熱河
又别有源是不容紊今秋駐山莊遣喀喇沁郡王拉特
納錫第内大臣努三往尋熱河之源則得之于察罕陀羅海䝉古語察罕謂白陀羅/海謂首葢以山阜得名其地距熱河二百里而贏
流經固都爾呼達巴罕麓䝉古語固都爾呼者/伏行達巴罕者嶺也遂名固
都爾呼河西南至於中闗東茅溝河水自玳瑁溝出西
南流注之又合而南流賽音郭勒河水䝉古謂好為賽/音河為郭勒
自霍爾霍克䝉古語/謂熟食達巴罕之三道溝出南流折而西
[000-2a]
南與湯泉泉出山莊/東北湯山合又西注之三源既匯又西南流
沿山莊東北歴錘峯下山莊行宫内亦有温泉流出匯
之于是始有熱河之名南流折而東復折而南入于灤
是則熱河乃㑹濡水而非濡源審矣酈道元水經注云濡水又東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曰西
藏水西南流東藏水注之東藏水出東谿西南流與中
藏水合又南右入西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又東南
流逕列谿謂之武列水東南厯石挺下層巒之上孤石
[000-2b]
雲舉高可百餘仞其水合流入濡按道元所言石挺即
今錘峯其曰三藏水即今固都爾呼茅溝賽音郭勒三
源則熱河之為武列水無疑第古今異稱今人但知熱
河而不知武列耳然所云三川合流之敘則不足据今
攷固都爾呼為西源茅溝為中源賽音郭勒為東源西源自北而來先合中源又南始與東源合道元所謂西
藏水又豈能越中藏而先與東藏合哉此其敘述錯綜
已足滋惑而以中藏為先合東藏則又其顯然大謬者
[000-3a]
也又如以濡水為經白檀北夫白檀乃今密雲實非濡
水所經則誤以漢書地理志之洫水亦名鮑丘水/即今潮河為濡
又從而傅㑹之矣蓋徒尚耳食而未親履其地晰其支
派脈絡分合之由毋怪乎其舛也或以為熱河既㑹濡
而東入于海則謂之濡源亦無不可何須置辨是大不
然夫江淮河濟何一不入于海而皆謂之海可乎昔禹貢載導河自積石或以為亦若江之岷山淮之桐柏矣
及平定囘部乃知河源自葱嶺以東之和闐葉爾羌諸
[000-3b]
水瀦為蒲昌海即鹽澤䝉古語/謂之羅布諾爾伏流地中復出為星㝛
䝉古語謂之鄂敦諾爾即元史誤譯為火敦腦兒者/其水在枯爾坤之東昔 皇祖遣使窮河源得之
于此入版御製文以記其時囘/部未 圖故止及星㝛海也至積石始名黃河則大
禹所記亦第就目所經見者而言道元又安能以所未
經見者而一一詳訂其曲折也耶茍非命使親履其地
烏知此之為是而彼之為非乎近勅儒臣輯熱河志故
攷其源俾知所從事若夫濡水之源則更俟他日詳攷
[000-4a]
御製灤河濡水源攷證
濡水見史傳者凡五說文故東安入漆涑者涿郡之濡/也廣輿記出易州窮獨山一名聖
女水者易州之濡也竝音儒左傳出高陽者河間之濡/也音而三水皆由天津入海此獨石口外之濡讀如難
音與灤近其水自由永平府之樂亭縣入海與㡬内三/濡迥不相涉又水經注蒼梧之濡水出永豐縣濡山字
亦音儒名亦/適相同耳而惟灤河之濡水源逺流長雄于其四酈
道元水經注所云出禦夷鎮者也昨歲命方觀承考濡
源委亦既繪其梗概條分縷析而為之說矣然以漢文
訓蒙古語未如同文韻綂得字音之正而鄂博之類穿
[000-4b]
鑿更甚䝉古語謂堆砌石以表祭處為鄂博方觀承乃/書作峩軷且引鄭氏及詩大雅之言證為軷祭
行路神之義鑿而謬矣曾為鄂博說以正其誤他如們/綽克之為們催達巴罕之為大垻類此者不可枚舉難
以一一為/之辨訂也因命嚮道大臣努三挈方觀承所遣同知黃
立隆者重循其源以至其委于是二千餘里之灤河曲
折分合盡得其實因詳注其地名及諸水之匯流而酈
道元歐陽修等竝元史河渠志所載相舛誤者都為四
條攷證如左夫江淮河濟中國之四瀆也其理大物博
較之灤河濡水不啻倍蓰而禹貢以數語盡之茲注濡
[000-5a]
水數千言猶有未盡焉古今相去不可及者如此蓋得其簡則足以提要而欲其詳反不免致繁抑以塞外中
土語言不同人跡罕至斯固難易所由殊然則就同文
韻統㑹中外而傳濡水之實詎不在此時乎哉
灤河源出獨石口外東北一百餘里巴延屯圖古爾山
山為興安正榦自張家口向東至獨石口外為大山折/而西北過上都城入于圍場之海喇堪與興安大嶺相
連屬出泉處較興安山梁尤為特出山陽山隂樹木茂/密與他山異信為名山山陽為民人居址山隂皆察哈
爾䝉古/游牧地四泉湧出名都爾本諾爾涓流曲折伏而復現
[000-5b]
西北經訥克里和洛有小水自東注之又北經哈丹和
碩之西噶爾都思台之水自東注之又曲折西北流至茂罕和碩自都爾本諾爾至/此計七十餘里三道河自東來匯之其水/一出
摩霍爾達巴罕一出伊克達巴罕一出楚/庫爾蘇逹巴罕各相距十餘里匯為一河河流始暢又
西北流復有二小水一自布爾噶蘇台一自克爾哈達
先後來注之八十里經察罕格爾俗名西/涼亭烏蘭河屯至
上都店入多倫/諾爾界又北流十餘里經淖海和碩折而東北
二百五十餘里經博洛河屯至庫爾圖巴爾噶遜河屯
[000-6a]
喀喇烏蘇自東注之又三十餘里至上都河屯上都即/元開平
府灤水經其城/南故名上都河察罕諾爾自北注之又六十餘里經都
什巴延珠爾克山至察罕鄂博東克伊/綳河自東北來匯之河出興安山梁之陽南流伊克霍爾昆巴罕霍爾/昆伊札爾三水自東注之西與海留台河合而為
一入于/上都河河水倍暢折而東南流十八里至磴口額爾德
尼布拉克自西注之其水經多倫/諾爾之北又十二里至大河口
圖爾根伊札爾河自東北來匯之其水亦出興安山梁/之陽逶迆西南流錫
喇札拜自北入之又西南流摩霍/爾伊札爾自東南入之匯注于此又南流七里沙岱布
[000-6b]
拉克自西注之又折而西南流二里霍洛圖布拉克自
東注之又九里海拉蘇台河自西注之又一里蒐集布
拉克自東注之又南流一里渾齊布拉克亦自東注之
又十里察罕郭勒自西注之又十一里什巴爾台河自東北注之其水出伊克空鄂洛鄂/博西為木蘭圍場西界又折而西復折而南
八里克籌布拉克自西注之又十七里經鴈北灘入四/旗㕔
界/布爾噶蘇台哈丹和碩河自西注之又十七里經半
壁山又南經大廟灣折而東復折而西南五十八里頭
[000-7a]
道河自西注之又二里羅密塔子亦自西注之轉而東
南流三十二里至木厰又折而東流二十四里經韭菜
梁又九十五里經小遼東至𤓰地摩霍爾阿爾善所出
之湯泉自南注之又二十七里經西屯庫爾奇勒河俗/名
小灤/河自北來匯之其水出興安山梁之陽三支分引過/托霍隆和洛合為一西南流會瑪尼圖卡倫哈朗圭達巴罕珠爾噶台海拉蘇台諸水折而/東南㑹霍來郭勒哈爾渾諸水又噶拜卓索阿魯布拉
克昻阿諸水復先後㑹/之合為一河注于此自此遂名灤河又二十七里至
郭家屯折而南流四十六里至大對山又折而東復折
[000-7b]
而南屈曲行八十餘里至興隆莊入喀喇/河屯界南流五十九
里經五道河折而西南流四十九里至張博灣興州河
自西北來匯之其源出沙爾呼山西經土/城子東南流曲注于此折而東流七
十餘里經喀喇河屯繞行宮東流伊遜河自北來匯之
其水發源圍場内西流經博洛河屯/與伊瑪圖河合西南流屈折注此東南流三十四里
至石門入熱河/㕔界又四十七里經鳳凰嶺固都爾呼河自東北來匯之其源出固都爾呼達巴罕西南流與茅溝/河合又與賽音郭勒河合三源既匯沿避
暑山莊東北其水㑹茅溝後即與湯泉合至/是行宫内亦有温泉流出匯之遂名熱河水至此益
[000-8a]
大折而南流四十三里白河自西注之此與發源瑪尼/圖達巴罕經密
雲縣㑹潮河/之白河異又三十三里老牛河自東北注之又三十
三里至滴水崖南二河自東注之又十里栁河自西注
之又六里車河自西注之又三十餘里至門子哨入遷/安縣
界/黃花川自西注之又三十二里清河自東注之又九
里豹河自東北注之折而西流二十里經灤河灘又南
流折而東復折而西經楊枝峪又東南流二十一里入潘家口折而東又折而西十里經走馬哨又二十四里
[000-8b]
至潵河橋潵河自西注之又曲折東南流七十餘里至
白布店恒河自西北注之又折而東流十餘里至煤峪
口長河自東北注之又七十三里過平崖子清河自東
北注之此與黃花川/南之清河異折而南流二十餘里至峽口蛤螺
河自東注之又二十九里過遷安縣西經黃臺山又二
十三里折而東三里河自東注之其河與二/道泉合又南流二
十餘里經孤竹城入盧龍/縣界又三十五里至合河口青龍
河自東北來匯之其源出特布克入桃林口復有一水/自冷口來㑹之經永平府城西過虎
[000-9a]
頭石入/于灤河流至此勢益寛大又十一里繞雪峯寺又二
十一里過武山西横河自西注之又三里至偏涼汀入/灤
州/界又東南流五十六里過定流河入樂亭/縣界又三十六里
至老河口灤河故/道今涸又西南流二十里至小河崖清河自
西北注之此與黃花川南及平/崖子之清河俱異又七里至石家坨灤自
此分支名高密河常涸大/雨時仍分流達海折而西南流五十餘里至新
橋口入于海自河源至此約二千餘里
酈道元水經注云濡水出禦夷鎮東南按禦夷鎮為北
[000-9b]
魏六鎮之一其建鎮之所雖不可攷而魏太祖紀云築長城于長川之西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里又魏
世祖破蠕蠕列置降人于漠南東至濡源西槩五原隂
山分六鎮是禦夷居六鎮之東自獨石口外至開平皆
其故地以今所攷上都河源方向核之道元所言非盡
無稽惟云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則未能實辨都爾本
諾爾為濡水正源而以夾山來㑹之三道河誤為濡源
雙引其云出山合成一川則即今之茂罕和碩耳至云
[000-10a]
又西北逕禦夷故城東其遺跡無可据惟以鎮北百四
十里計之當在今烏蘭河屯之地其餘諸山水雖與今圖不能悉合然所云又北逕箕安山東屈而東北流似
即今之多倫鄂博圖其云逕沙野西又逕沙野北則似
指伊克們綽克至喀喇烏蘇一帶沙磧言之其云三泉
鴈次合為一水注呂泉水則似今之克伊/綳河合伊克
霍爾昆等三源也云逆流水則似今之伊札爾也云木
林山水則似今之海畱台水也云又東盤泉水自西北
[000-10b]
東南流注濡河則似今額爾徳尼布拉克也又所云東
南水流迴曲謂之曲河以今圖屈折形勢觀之蓋即今
大河口自此以下道元即闌入白檀要陽按其地距所云㑹武列水之熱河境尚七百餘里漢時郡縣安得至
此其舛尚何待深辨乎至云濡水又東南逕盧龍塞則
為今之潘家口無疑其云塞道自無終東出渡濡水向
林蘭陘東至清陘無終為今玉田林蘭陘蓋今喜峯口
清陘即今冷口即此以證不特塞垣疆界了然即田疇
[000-11a]
引曹操迴軍盧龍塞之處亦可得其大概矣其自潘家
口以内至入海處酈注所記州邑山水雖名稱今昔不
同而以志乗訂之皆約略可數而未至大舛蓋道元于
諸水源委詢攷綦詳故所言時有相合者惟未嘗親履其地且以漢言誌䝉古山水名目往往傳訛傅㑹更不
免謬以千里則泥古而不知覈實之過也
歐陽修云灤水出炭山東北胡三省通鑑注因之其後
陳組綬職方圖攷顧祖禹方輿紀要皆從其說今攷獨
[000-11b]
石口外無所謂炭山者惟巴延屯圖古爾山據努三云
土人名其山為黑老山按昔人有謂濡水出黑龍山者
龍老音轉承訛黑龍山之言似不為妄今巴延屯圖古
爾山其陽石色黝黑所謂炭山或即指此而明一統志乃
以萬全縣南之炭山當之其地距獨石三百餘里則更風馬牛不相及矣
元史河渠志灤水出金蓮川中今獨石口外濡源相近
處無所謂金蓮川者按金史地理志云桓州曷里滸東
[000-12a]
川更名曰金蓮川又元史地理志云世祖命劉秉忠相
宅于桓州東灤水北之龍岡中統元年為開平府五年
加號上都即今之上都河屯正在灤水之北桓州尚在
其西攷元周伯琦扈從北行記云至失八兒秃地多泥
淖驛路至此相合地多異花有名金蓮花者似荷而黃
至察罕腦兒猶漢言白海也厯數驛始至桓州又王惲中堂事記云灤野蓋金人駐夏金蓮云云攷其地皆與
上都河屯相近失八兒秃當為什巴爾台䝉古語泥濘
[000-12b]
處也在上都西少北察罕腦兒當為察罕諾爾䝉古語
白湖也在上都南少西金蓮川當在什巴爾台察罕諾
爾之間元陳孚金蓮川詩云茫茫金蓮川日映山色赭
昔人建離宮今但存古瓦蓋金時于此建景明宮為避
暑之所許安仁疏有金蓮千里之外語以距京師道里
計之亦相合又今什巴爾台少西北有和洛和山蓋即
金史所謂曷里滸者川在其東去獨石口幾五百里其非濡源明甚周伯琦賦得灤河送蘇伯修詩云清灤悠
[000-13a]
悠北斗北千折縈環護邦國直疑銀漢天上來金蓮滿
川淨如拭蓋灤河先逕金蓮後至上都伯琦詠灤河而
兼及金蓮殆指河流所經言之修元史者直以為灤出
金蓮川中誤矣
[000-14a]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水經注目録      地理類四河渠之/
  卷一
   河水
  卷二
   河水
  卷三
   河水
[000-14b]
  卷四
   河水
  卷五
   河水
  卷六
   汾水       澮水
   涑水       文水
   原公水      洞過水
[000-15a]
   晉水       湛水
  卷七
   濟水
  卷八
   濟水
  卷九
   清水       沁水
   淇水       蕩水
[000-15b]
   洹水
  卷十
   濁漳水      清漳水
  卷十一
   易水       滱水
  卷十二
   聖水       巨馬水
  卷十三
[000-16a]
   㶟水
  卷十四
   濕餘水      沽河
   鮑丘水      濡水
   大遼水      小遼水
   浿水
  卷十五
   洛水       伊水
[000-16b]
   瀍水       澗水
  卷十六
   穀水       甘水
   漆水       滻水
   沮水
  卷十七
   渭水
  卷十八
[000-17a]
   渭水
  卷十九
   渭水
  卷二十
   漾水       丹水
  卷二十一
   汝水
  卷二十二
[000-17b]
   潁水       洧水
   潩水       潧水
   渠
  卷二十三
   隂溝水      汳水
   獲水
  卷二十四
   睢水       瓠子河
[000-18a]
   汶水
  卷二十五
   泗水       沂水
   洙水
  卷二十六
   沭水       巨洋水
   淄水       汶水
   濰水       膠水
[000-18b]
  卷二十七
   沔水
  卷二十八
   沔水
  卷二十九
   沔水       潛水
   湍水       均水
   粉水       白水
[000-19a]
   比水
  卷三十
   淮水
  卷三十一
   滍水       淯水
   㶏水       灈水
   瀙水       潕水
   溳水
[000-19b]
  卷三十二
   漻水       蘄水
   決水       沘水
   泄水       肥水
   施水       沮水
   漳水       夏水
   羌水       涪水
   梓潼水      涔水
[000-20a]
  卷三十三
   江水
  卷三十四
   江水
  卷三十五
   江水
  卷三十六
   青衣水      桓水
[000-20b]
   若水       沫水
   延江水      存水
   温水
  卷三十七
   淹水       葉榆河
   夷水       油水
   澧水       沅水
   泿水
[000-21a]
  卷三十八
   資水       漣水
   湘水       灕水
   溱水
  卷三十九
   洭水       深水
   鍾水       耒水
   洣水       漉水
[000-21b]
   瀏水       㵋水
   贛水       廬江水
  卷四十
   漸江水      斤江水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禹貢山水澤地所在
    臣/等謹案水經注四十卷後魏酈道元撰道
    元字善長范陽人官至御史中尉自晉以來
[000-22a]
    注水經者凡二家郭璞注三卷杜佑作通典
    時猶見之今惟道元所注存崇文總目稱其
    中已佚五卷故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所
    引滹沱水涇水洛水皆不見于今書然今書
    仍作四十卷疑後人分析以足原數也是書
    自明以來絶無善本惟朱謀㙔所校盛行于
    世而舛謬亦復相仍今以永樂大典所引各
    按水名逐條參校非惟字句之訛層出疊見
[000-22b]
    其中脫簡有自數十字至四百餘字者其道
    元自序一篇諸本皆佚亦惟永樂大典僅存
    蓋當時所據猶屬宋槧善本也謹排比原文
    與近本鉤稽校勘凡補其闕漏者二千一百
    二十八字刪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
    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神明煥然
    頓還舊觀三四百年之疑竇一旦曠若發蒙
    是皆我
[000-23a]
  皇上稽古右文經籍道盛嫏嬛宛委之祕響然竝
    臻遂使前代遺編幸逢
   昌運發其光于蠧簡之中若有神物撝呵以待
  聖朝而出者是亦曠世之一遇矣至于經文注語
    諸本率多混淆今考驗舊文得其端緒凡水
    道所經之地經則云過注則云逕經則統舉
    都㑹注則兼及繁碎地名凡一水之名經則
    首句標明後不重舉注則文多旁涉必重舉
[000-23b]
    其名以更端凡書内郡縣經則但舉當時之
    名注則兼考故城之迹皆尋其義例一一釐
    定各以案語附于下方至塞外羣流江南諸
    派道元足跡皆所未經故于灤河之正源三
    藏水之次序白檀要陽之建置俱不免附㑹
    乖錯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尤為傳聞失實
    自我
  皇上命使履視盡得其脈絡曲折之詳
[000-24a]
  御製熱河考灤源考證諸篇為之抉摘舛謬條分
    縷擘足永訂千秋耳食沿訛謹録弁簡端永
    昭定論又水經作者唐書題曰桑欽然班固
    嘗引欽說與此經文異道元注亦引欽所作
    地理志不曰水經觀其涪水條中稱廣漢已
    為廣魏則決非漢時鍾水條中稱晉寧仍曰
    魏寧則未及晉代推尋文句大抵三國時人
    今既得道元原序知竝無桑欽之文則據以
[000-24b]
    削去舊題亦庶幾闕疑之義爾乾隆四十四
    年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
[000-25a]
酈道元水經注原序
序曰易稱天以一生水故氣微于北方而為物之先也
𤣥中記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
萬物無所不潤及其氣流屆石精薄膚寸不崇朝而澤
合靈宇者神莫與竝矣是以達者不能測其淵沖而盡
其鴻深也昔大禹記著山海周而不備地理誌其所録
簡而不周尚書本紀與職方俱略都賦所述裁不宣意
水經雖粗綴津緒又闕旁通所謂各言其志而罕能備
[000-25b]
其宣導者矣今尋圖訪賾者極聆州域之說而涉土遊方者寡能達其津照縱髣髴前聞不能不猶深屏營也
余少無尋山之趣長違問津之性識絶深經道淪要博
進無訪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三反之慧獨學無聞古
人傷其孤陋捐喪辭書達士嗟其面牆黙室求深閉舟
問逺故亦難矣然毫管闚天厯筩時昭飲河酌海從性
斯畢竊以多暇空傾歲月輒述水經布廣前文大傳曰
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歸于海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
[000-26a]
沿路之所躔訪瀆捜渠緝而綴之經有謬誤者考以附
正文所不載非經水常源者不在記注之限但緜古芒昧華戎代襲郭邑空傾川流戕改殊名異目世乃不同
川渠隱顯書圖自負或亂流而攝詭號或直絶而生通
稱枉渚交奇洄湍決澓躔絡枝煩條貫系夥十二經通
尚或難言輕流細漾固難辯究正可自獻逕見之心備
陳輿徒之說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所以撰證本經附其
枝要者庶備忘誤之私求其尋省之易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一
            魏 酈道元 撰
  河水案二字原本誤連經文今改正近刻河/水下有一二等字乃明人臆加今刪去
崑崙墟在西北
 三成為崑崙丘崑崙說曰崑崙之山三級下曰樊桐
 一名板桐案桐近刻/訛作松二曰𤣥圃一名䦘風上曰層城
 案層近/刻作增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
[001-1b]
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
 禹本紀與此同高誘稱河出崑山伏流地中萬三千 里禹導而通之出積石山按山海經自崑崙至積石
 千七百四十里案近刻千/上有一字自積石出隴西郡至洛準
 地志可五千餘里又按穆天子傳天子自崑山案近/刻作
 崑崙/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數自宗周瀍水以西案/近
 刻作以西/北衍北字至于河宗之邦陽紆之山三千有四百里
 自陽紆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國圖又
[001-2a]
 云從大晉國正西七萬里得崑崙之墟諸仙居之數
 說不同道阻且長經記緜褫案近刻訛作/逕記緜褫水陸路殊
 徑復不同淺見末聞非所詳究不能不聊述聞見以 誌差違也
其高萬一千里
 山海經稱方八百里高萬仞郭景純以為自上二千
 五百餘里淮南子稱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
 六寸案三尺近刻/訛作二尺
[001-2b]
河水
 春秋說題辭曰河之為言荷也荷精分布懷隂引度
 也釋名曰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考異郵曰河
 者水之氣四瀆之精也所以流化元命苞曰五行始 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腠液也管子曰水者地之
 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案近刻/脫如字故曰水具財也案具/上近
 刻有其/字衍五害之屬案近刻脫/此四字水最為大案近刻水上/有而字衍
 水有大小有逺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經水引
[001-3a]
 佗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溝流于大
 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莊子曰秋水時至百川
 灌河經流之大孝經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天
 漢新論曰四瀆之源河最高而長從高注下水流激
 峻故其流急徐幹齊都賦曰川瀆則洪河洋洋發源 崑崙九流分逝案逝近刻/訛作遊北朝滄淵驚波沛厲浮沫
 揚奔案浮近刻/訛作望風俗通曰江河淮濟為四瀆案近刻/河字在
 淮字/下瀆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白虎通曰其德著大
[001-3b]
 故稱瀆釋名曰瀆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
出其東北陬
 山海經曰崑崙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爾雅曰
 河出崑崙虛案近刻脫/此五字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
 黃物理論曰河色黃者衆川之流蓋濁之也案此十/六字當
 是注内之小注故雜在所引爾/雅之間書内如此類者甚多百里一小曲千里一 曲一直矣漢大司馬張仲議曰案漢書大司馬史長/安張戎師古曰新論
 云字仲功此/脫史字功字河水濁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競引
[001-4a]
 河漑田令河不通利案令近刻/訛作今至三月桃花水至則
 河決以其噎不洩也禁民勿復引河是黃河兼濁河
 之名矣述征記曰盟津河津恒濁方江為狹比淮濟
 為闊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
 云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余按風
 俗通云里語稱狐欲渡河無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
 俗有狐疑之說亦未必一如縁生之言也屈從其東南流入渤海案入下近/刻有于字
[001-4b]
 山海經曰南即從極之淵也一曰中極之淵深三百
 仞惟馮夷都焉括地圖曰馮夷恒乗雲車駕二龍案/此
 十三字當亦是注内之小注/故雜在所引山海經之間河水又出于陽紆陵門
 之山而注于馮逸之山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陽
 紆之山河伯馮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沈
 珪璧禮焉河伯乃與天子披圖視典以觀天子之寶
 器玉果璇珠燭銀金膏等物皆河圖所載河伯以禮
 穆王視圖方乃導以西邁矣粤在伏羲受龍馬圖于
[001-5a]
 河八卦是也故命厯序曰河圖帝王之階圖載江河
 山川州界之分野後堯壇于河受龍圖作握河記逮
 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銘洋洋河水朝宗于
 海徑自中州龍圖所在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禱
 陽紆蓋于此也高誘以為陽紆秦藪非也釋氏西域
 記曰阿耨達太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
 山即崑崙山也穆天子傳曰天子升于崑崙觀黃帝
 之宮而封豐隆之葬案近刻作升崑/崙封豐隆之葬豐隆雷公也黃
[001-5b]
 帝宮案此三字近刻/訛作雷電龍即阿耨達宮也其山出六大水 山西有大水名新頭河郭義恭廣志曰甘水也在西
 域之東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國西水甘故曰甘水
 有石鹽白如水精大段則破而用之案大段朱謀㙔/云當作火煅非
 康泰曰安息月氏天竺至伽那調御皆仰此鹽釋法
 顯曰度蔥嶺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順嶺西南行十五
 日其道艱阻崖岸險絶其山惟石壁立千仞臨之目
 眩欲進則投足無所下有水名新頭河昔人有鑿石
[001-6a]
 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案近刻訛作凡/度七百度梯已
 懸絙過河河兩岸相去咸八十步九譯所絶漢之張 騫甘英皆不至也余診諸史傳即所謂罽賔之境有
 盤石之隥道狹尺餘行者騎步相持絙橋相引二十
 許里案漢書今本作二千餘/里千字誤當以此為正方到懸度阻險危害不
 可勝言郭義恭曰烏秅之西有懸度之國山溪不通
 引繩而度故國得其名也其人山居佃于石壁間累
 石為室民接手而飲所謂猨飲也有白草案近刻訛/作白羊原
[001-6b]
 本及漢書/作白草小步馬有驢無牛是其懸度乎釋法顯又
 言度河便到烏長國案長近/刻作萇烏長國即是北天竺佛
 所到國也佛遺足跡于此其跡長短在人心念至今 猶爾及曬衣石尚在新頭河又西南流屈而東南流
 逕中天竺國兩岸平地有國名毗荼佛法興盛又逕
 蒲那般河案近刻/脫般字河邊左右有二十僧伽藍此水逕
 摩頭羅國案逕字下近刻/衍流逕二字而下合新頭河自河以西
 天竺諸國自是以南皆為中國人民殷富中國者服
[001-7a]
 食與中國同故名之為中國也泥洹已來聖衆所行
 威儀法則相承不絶自新頭河至南天竺國迄于南
 海四萬里也案近刻四/下有五字釋氏西域記曰新頭河經罽
 賔犍越摩訶剌諸國而入南海是也案訶近刻/訛作河阿耨 達山西南有水名遥奴山西南小東有水名薩罕小
 東有水名恒伽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恒水康泰扶
 南傳曰恒水之源乃極西北出崑崙山中有五大源
 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
[001-7b]
 東南注大海枝扈黎即恒水也故釋氏西域記有恒
 曲之目恒北有四國最西頭恒曲中者是也有拘夷
 那褐國案褐近刻/作竭下同法顯傳曰恒水東南流逕拘夷那
 褐國南城北雙樹間有希連禪河河邊世尊于此北
 首般泥洹分舍利處支僧載外國事曰佛泥洹後天 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養滿七日盛以金棺送
 出王宮度一小水水名醯蘭那去王宮可三里許在
 宮北以旃檀木為薪天人各以火燒薪薪了不燃大
[001-8a]
 迦葉從流沙還不勝悲號感動天地從是之後他薪
 不燒而自燃也王斂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
 諸國王天龍神王各得少許齎還本國以造佛寺阿
 育王起浮屠于佛泥洹處雙樹及塔今無復有也此
 樹名娑羅樹案娑羅近刻/訛作婆羅其樹花名娑羅佉也案佉/近刻
 訛作/法此花色白如霜雪香無比也竺枝扶南記曰案/枝
 原本訛/作芝林楊國去金陳國步道二千里車馬行無水
 道舉國事佛有一道人命過燒葬燒之數千束樵故
[001-8b]
 坐火中乃更著石室中從來六十餘年尸如故不朽
 竺枝目見之案日近刻/訛作自夫金剛常住是明永存舍利
 刹見案刹近刻/訛作利畢天不朽所謂智空罔窮大覺難測
 者矣其水亂流注于恒案近刻/脫注字恒水又東逕毗舍利
 城北案利近刻/訛作離釋氏西域記曰毗舍利維邪離國也
 支僧載外國事曰維邪離國去王舍城五十由旬案/十
 近刻訛/作千城周圓三由旬維詰家在大城裏宮之南去 宮七里許屋宇壞盡惟見處所爾釋法顯云城北有
[001-9a]
 大林重閣佛住于此本奄婆羅女家施佛起塔也案/奄
 近刻/作菴城之西北三里塔名放弓仗恒水上流有一國
 國王小夫人案近刻作有一/國王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
 汝之生不祥之徵即盛以木函擲恒水中下流有國
 王游觀見水上木函開看見千小兒端正殊好案好/近刻
 作/特王取養之遂長大甚勇健所往征伐無不摧服案/服
 近刻/作伏次欲伐父王本國王大愁憂小夫人問何故愁
 憂王曰彼國王有千子勇健無比欲來伐吾國是以
[001-9b]
 愁爾小夫人言勿愁但于城西作高樓案西近/刻作東賊來
 時上我置樓上案此五字近刻作/置我樓上四字則我能卻之王如
 是言賊到小夫人于樓上語賊云汝是我子何故反
 作逆事賊曰汝是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
 不信者盡張口仰向小夫人即以兩手捋乳案捋近/刻作將
 乳作五百道俱墜千子口中賊知是母即放弓仗父
 母作是思惟案父母近刻/作二父王皆得辟支佛今其塔猶在
 案其近/刻作二後世尊成道告諸弟子是吾昔時放弓仗處
[001-10a]
 後人得知于此處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兒者即賢刼 千佛也釋氏西域記曰恒曲中次東有僧迦扇柰揭
 城案近刻僧訛作申/又城下衍也字佛下三道寶階國也案近刻/脫道字
 顯傳曰恒水東南流逕僧迦施國南佛自忉利天東
 下三道寶階為母說法處寶階既没阿育王于寶階
 處作塔後作石柱柱上作師子像外道少信師子為
 吼怖效心誠案近刻作/怖懼心伏恒水又東逕罽賔饒夷城城
 南接恒水案近刻作饒夷/城南南接恒水城之西北六七里恒水北
[001-10b]
 岸佛為諸弟子說法處恒水又東南逕沙祗國北出
 沙祗城南門道東佛嚼楊枝刺土中生長七尺不增 不減今猶尚在恒水又東南逕迦維羅衛城北故淨
 王宮也案故下近/刻衍曰字城東五十里有王園園有池水夫
 人入池洗浴出北岸二十步案出下近/刻有池字東向舉手扳
 樹生太子案扳近刻/作攀下同太子墮地行七步二龍吐水浴
 太子遂成井池衆僧所汲養也太子與難陀等撲象
 角力射箭入地今有泉水行旅所資飲也釋氏西域
[001-11a]
 記曰城北三里恒水上父王迎佛處作浮圖作父抱
 佛像案父近刻/訛作佛外國事曰迦維羅越國案羅衛羅越/互相通稱
 今無復王也城池荒穢惟有空處有優婆塞姓釋可 二十餘家是昔淨王之苗裔故為四姓住在故城中
 為優婆塞故尚精進猶有古風彼日浮圖壞盡條王
 彌更脩治一浮圖私訶條王送物助成案送近刻/訛作迸
 有十二道人住其中太子始生時妙后所扳樹樹名
 須訶案近刻/脱訶字阿育王以青石作后扳生太子像昔樹
[001-11b]
 無復有後諸沙門取昔樹栽種之展轉相承到今樹
 枝如昔尚䕃石像又太子見行七步足跡今日文理
 見存阿育王以青石挾足跡兩邊復以一長青石覆
 上國人今日恒以香花供養尚見足七形文理分明 今雖有石覆無異或人復以數重吉貝重覆貼著石
 上逾更明也案吉貝近刻/訛作古貝太子生時以龍王夾太子
 左右吐水浴太子見一龍吐水煖一龍吐水冷遂成
 二池今尚一冷一煖矣太子未出家前十日出往王
[001-12a]
 田閻浮樹下坐樹神以七寶奉太子太子不受于是
 思惟欲出家也王田去宮一據據者案一據下近刻/訛作據左一據
 據右/六字晉言十里也太子以三月十五日夜出家四天
 王來迎各捧馬足爾時諸神天人側塞空中散天香
 花此時以至河南摩强水即于此水邊作沙門河南 摩强水在迦維羅越北相去十由旬此水在羅閱祗
 瓶沙國相去三十由旬菩薩于是暫過瓶沙王出見
 菩薩菩薩于瓶沙隨樓那果園中住一日日暮便去
[001-12b]
 半達鉢愁宿半達晉言白也鉢愁晉言山也白山北
 去瓶沙國十里明旦便去暮㝛曇蘭山去白山六由
 句于是徑詣貝多樹案徑近刻/訛作逕貝多樹在閱祗北案/在
 下近刻有/貝多二字去曇蘭山二十里太子年二十九出家三
 十五得道此言與經異故記所不同竺法維曰迦維
 衞國案近刻作迦/維國脫衞字佛所生天竺國也三千日月萬二 千天地之中央也康泰扶南傳曰昔范旃時有嘾楊
 國人家翔梨嘗從其本國到天竺展轉流賈至扶南
[001-13a]
 為旃說天竺土俗道法流通金寶委積案委近刻/訛作安
 川饒沃恣所欲案恣下近/刻衍其字左右大國世尊重之旃問
 云案云近刻/訛作之今去何時可到幾年可迴梨言天竺去
 此可三萬餘里往還可三年踰及行四年方返以為
 天地之中也案地近刻/訛作竺恒水又東逕藍莫塔塔邊有
 池池中龍守護之阿育王欲破塔作八萬四千塔悟
 龍王所供知非世有遂止此中空荒無人案近刻脫/此中二字
 空荒作/荒蕪羣象以鼻取水洒地若蒼梧㑹稽象耕鳥耘
[001-13b]
 矣恒水又東至五河口案近刻河/下有合字蓋五水所㑹非所
 詳矣阿難從摩竭國向毗舍利案舍利原本/訛作舍離欲般泥
 洹諸天告阿闍世王王追至河上案此句下近刻有/毗舍離諸四字乃
 衍/文梨車聞阿難來亦復來迎俱到河上阿難思惟前
 則阿闍世王致恨卻則梨車復怨即于中河入火光
 三昧燒具兩般泥洹案具兩近刻/訛作身而身二分分各在一
 岸二王各特半舍利還起二塔渡河南下一由巡案/由
 巡即由句書内通/用近刻訛作由延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案弗近/刻作佛
[001-14a]
 即是阿育王所治之城城中宮殿皆起牆闕雕文刻
 鏤累大石作山山下作石室長三丈廣二丈高丈餘
 有大乗婆羅門子名羅汰私婆亦名文殊師利住此
 城裏爽悟多智事無不達以清淨自居國王宗敬師
 事之賴此一人宏宣佛法外不能陵凡諸國中案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中國今改正惟此城為大民人富盛競行仁義阿育
 王壞七塔作八萬四千塔最初作大塔在城南二里
 餘案二近/刻作三此塔前有佛跡起精舍北户向塔案北户/近刻作
[001-14b]
 户/北塔南有石柱大四五圍案此四字近刻/訛作圍丈四五高三丈餘 上有銘題云阿育王以閻浮提布施四方僧還以錢
 贖塔塔北三百步案近刻脫一塔字/作北三四百步阿育王于此作
 泥犂城城中有石柱案近刻脫/一城字亦高三丈餘上有師
 子柱有銘記作泥犂城因縁及年數日月恒水又東
 南逕小孤石山山頭有石室石室南向佛昔坐其中
 天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佛一一以指畫石案此句/原本脫
 畫石二字/據近刻補畫跡故在恒永又西逕王舍新城是阿闍
[001-15a]
 世王所造出城南四里入谷至五山裏五山周圍狀
 若城郭即是蓱沙王舊城也案瓶沙蓱沙/互相通用東西五六 里南北七八里阿闍世王始欲害佛處其城空荒又
 無人徑入谷傅山案傳近刻/訛作搏東南上十五里到耆闍
 崛山未至頂三里有石窟南向佛坐禪處西北四十
 步案四近/刻作三復有一石窟阿難坐禪處夭魔波旬化作
 雕鷲恐阿難案夭妖通近/刻訛作天佛以神力隔石舒手摩阿
 難肩怖即得止鳥跡手孔悉存故曰雕鷲窟也其山
[001-15b]
 峰秀端嚴是五山之最高也釋氏西域記云耆闍崛
 山在阿耨達王舍城東北西望其山有兩峰雙立相
 去二三里中道鷲鳥常居其嶺土人號曰耆闍崛山 胡語耆闍鷲也案胡語二字近刻訛在又竺法/維云下此處作山名耆闍鷲也又竺
 法維云羅閱祗國有靈鷲山胡語云耆闍崛山山是
 青石石頭似鷲鳥案近刻脫/一石字阿育王使人鑿石假安
 兩翼兩腳鑿治其身今見存逺望似鷲鳥形故曰靈
 鷲山也數說不同逺邇亦異今以法顯親㝛其山誦
[001-16a]
 首楞嚴香華供養聞見之宗也又西逕迦那城南三
 十里案近刻迦作/伽三作二到佛苦行六年坐樹處有林木西
 行三里到佛入水洗浴天王按樹枝得扳出池處又
 北行二里得彌家女奉佛乳糜處從此北行二里佛 于一大樹下石上東向坐食糜處樹石悉在廣長六
 尺高減二尺國中寒暑均調樹木或數千歲乃至萬
 歲從此東北行二十里到一石窟菩薩入中西向結
 跏趺坐心念若我成道當有神驗石壁上即有佛影
[001-16b]
 見長三尺許今猶明亮時天地大動諸天在空言此
 非過去當來諸佛成道處去此西南行減半由旬案/旬
 近刻/作延貝多樹下是過去當來諸佛成道處諸天導引
 菩薩起行離樹三十步天授吉祥草菩薩受之復行
 十五步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帀西去案西近/刻作而 薩前到貝多樹下敷吉祥草東向而坐時魔王遣三
 玉女從北來試菩薩案近刻無/此二字魔王自從南來案近/刻下
 有試/字菩薩以足指按地魔兵卻散三女變為老姥不
[001-17a]
 自服案朱謀㙔云不字/上疑脫一莫字佛于尼拘律樹下方石上東
 向坐案有兩峰雙立兩字起至此句向字止黄省曾/刻訛在後即是佛外祖國也祖字下國字上原
 本不/誤梵天來詣佛處案詣近刻/訛作諸四天王捧鉢處皆立
 塔外國事曰毗婆梨佛在此一樹下六年長者女以
 金鉢盛乳糜上佛佛得乳糜住足尼連禪河浴案近/刻脫
 禪/字浴竟于河邊噉糜竟擲鉢水中逆流百步鉢没河 中案没近刻/訛作投迦梨郊龍王接取在宮供養先三佛鉢
 亦見佛于河傍坐摩訶菩提樹摩訶菩提樹去貝多
[001-17b]
 樹二里于此樹下七日思惟道成魔兵試佛釋氏西
 域記曰尼連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樹佛于此苦行
 日食糜六年西去城五里許樹東河上即佛入水浴
 處東上岸尼拘律樹下坐脩案拘律近/刻作衢立舍女上糜于
 此于是西度水于六年樹南貝多樹下坐降魔得佛
 也佛圖調曰佛樹中枯其來時更生枝葉竺法維曰
 六年樹去佛樹五里書其異也法顯從此東南行還 巴連弗邑順恒水西下得一精舍名曠野佛所住處
[001-18a]
 復順恒水西下到迦尸國波羅柰城竺法維曰波羅
 柰國在迦維羅衞國南千二百里中間有恒水東南
 流佛轉法輪處在國北二十里樹名春浮維摩所處
 也法顯曰城之東北十里許即鹿野苑本辟支佛住
 此常有野鹿栖㝛故以名焉法顯從此還居巴連弗
 邑又順恒水東行其南岸有瞻婆大國釋氏西域記
 曰恒曲次東有瞻婆國城南有卜佉蘭池案近刻訛/作有佉下
 蘭/池恒水在北案近刻訛作/池水恒在北佛下說戒處也案下近刻/訛作不
[001-18b]
 恒水又逕波麗國即是佛外祖國也法顯曰恒水又
 東到多摩梨靬國案靬近刻訛/作帝下同即是海口也釋氏西
 域記曰大秦一名梨靬康泰扶南傳曰從迦那調洲
 西南入大灣可七八百里乃到枝扈黎大江口度江
 逕西行極大秦也又云發拘利口入大灣中正西北
 入可一年餘得天竺江口名恒水江口有國號擔袟
 案袟近/刻作袂屬天竺遣黃門字興為擔袟王釋氏西域記
 曰恒水東流入東海蓋二水所注兩海所納自為東
[001-19a]
 西也釋氏論佛圖調列山海經曰案近刻/脫調字西海之南 流沙之濵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崑崙又曰
 鍾山西六百里有崑崙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圖調傳
 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傳傳崑崙山正與調合如傳
 自交州至天竺最近泰傳亦知阿耨達山是崑崙山
 釋云賴得調傳豁然為解乃宣為西域圖以語法汰
 法汰以常見怪謂漢來諸名人不應河在敦煌南數
 千里而不知崑崙所在也案河近刻/訛作何釋云復書曰案/近
[001-19b]
 刻訛/作日按穆天子傳穆王于崑崙側瑶池上觴西王母
 云去宗周瀍澗萬有一千一百里何得不如調言子 今見泰傳非為前人不知也而今以後乃知崑崙山
 為無熱丘何云乃胡國外乎余考釋氏之言未為佳
 證穆天子竹書及山海經皆埋緼歲久編韋稀絶書
 䇿落次難以緝綴後人假合多差逺意至欲訪地脈
 川案欲近/刻作若不與經符驗程準途故自無㑹釋氏不復
 根其衆歸之鴻致案衆近/刻作艱陳其細趣以辨其非非所
[001-20a]
 安也今按山海經曰崑崙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
 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為
 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郭璞曰 此自别有小崑崙也又按淮南之書崑崙之上有木
 禾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在其西案近刻脫在/其西三字沙棠
 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
 百四十門門間四里里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
 玉横維其西北隅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傾宮旋室
[001-20b]
 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
 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源是謂丹水飲之不死
 河水出其東北陬赤水出其東南陬洋水出其西北
 陬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崑崙之 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
 是謂𤣥圃之山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
 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禹乃以息土填鴻水
 以為名山掘崑崙虛以為下地高誘曰地或作池案/此
[001-21a]
 下近刻有山海經曰不周之山不周之北門以納不/周之風十九字考山海經中言不周之山者亦無此
 語當是/衍文則已髣髴近佛圖調之說阿耨達六水蔥嶺
 于闐二水之限案佛圖調近刻/訛作浮圖謂與經史諸書全相乖
 異又按十洲記案近刻訛作/十三州說崑崙山案山下近/刻衍也字在西
 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案北近刻/訛作東去岸十三萬里有 弱水周帀繞山案近刻作周迴繞/帀山字屬下句東南接積石圃西
 北接北户之室東北臨大闊之井案闊近/刻作活西南近承
 淵之谷案近近/刻作至此四角大山實崑崙之支輔也積石
[001-21b]
 圃南頭昔西王母告周穆王云去咸陽四十六萬里
 山高平地三萬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廣萬里形如
 偃盆下狹上廣案近刻脫/下狹二字故曰崑崙山有三角其一
 角正北干辰星之輝案干近刻/訛作于名曰閬風巔其一角
 正西名曰𤣥圃臺其一角正東名曰崑崙宮其處有
 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 二其北户山案山近刻/訛作出承淵山又有墉城金臺玉樓
 相似如一淵精之闕光碧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
[001-22a]
 景燭日暉案近刻作/錦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真官
 仙靈之所宗上通旋機案近刻/作璿璣元氣流布玉衡常理
 順九天而調隂陽案玉衡常理順九天近/刻作五常王衡理九天品物羣生
 希奇特出皆在于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案下狹上/廣至此原
 本及近刻竝訛在皆往來也下張華叙/東方朔神異經曰上今據十洲記訂正其北海外又
 有鍾山案近刻脫/此八字上有金臺玉闕亦元氣之所含案/近
 刻作/所合天帝居治處也案居近刻訛作/君下有所字衍考東方朔之言 及經五萬里之文難言佛圖調康泰之傳是矣案佛/近刻
[001-22b]
 訛作浮又/脫傳字六合之内水澤之藏大非為巨小非為細
 存非為有隱非為無其所苞者廣矣于中同名異域
 稱謂相亂亦不為寡至如東海方丈亦有崑崙之稱
 西洲銅柱又有九府之治東方朔十洲記曰方丈在
 東海中央東西南北岸相去正等方丈面各五千里
 上專是羣龍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命所治
 處羣仙不欲升天者皆往來也張華叙東方朔神異
 經曰崑崙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
[001-23a]
 里圓周如削下有迴屋仙人九府治上有大鳥名曰
 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
 處無羽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之東王公也故
 其柱銘曰崑崙銅柱其高入天圓周如削膚體美焉
 其鳥銘曰有鳥希有緑赤煌煌不鳴不食東覆東王
 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東登之自通隂陽相須惟㑹
 益工遁甲開山圖曰五龍見教天皇被跡望在無外
 柱州崑崙山上榮氏注云五龍治在五方為五行神
[001-23b]
 案近刻/脫五字五龍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為十二部 法五龍之跡行無為之化天下仙聖治在柱州崑崙
 山上無外之山在崑崙東南萬二千里五龍天皇皆
 出此中為十二時神也山海經曰崑崙之丘寔惟帝
 之下都其神陸吾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然六
 合之内其苞逺矣幽致沖妙難本以情萬像遐淵案/此
 下近刻衍/一渾字思絶根尋自不登兩龍于雲轍騁八駿于
 龜途等軒轅之訪百靈方大禹之集㑹計儒墨之說
[001-24a]
 孰使辨哉
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案此下原本及近刻/冇河水冒以西南流
七字考山海經云積石之山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即今河行積石山南遶其東折而西流逕山北然後轉
東北流形勢適合石門當在折西之處不得云西南流/也作水經者誤以為河自石門潛行地中而入蔥嶺然
後復出故不取冒以西流之語下言入蔥嶺則上不得/言其流當是後人見山海經河水冒以西流句與下有
石門相連遂掇其語于此又因下文言南入蔥嶺更臆/改西流為西南流耳杜佑通典兩引水經南至積石山
下有石門即接以又南入蔥嶺山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絶不及河水冒以西南流七字其為唐時本所無甚
明今據通典訂/正刪去七字
[001-24b]
 山海經曰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案近刻訛作出/渤海又海水西
 北入禹所導積石山山在隴西郡河闗縣西南羌中
 余考羣書咸言河出崑崙重源潛發淪于蒲昌出于 海水故洛書曰河自崑崙出于重野謂此矣逕積石
 而為中國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宏壯
 莫尚美于黃河潛崑崙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釋氏
 西域記曰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而經文在
 此似如不比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案山海經云海/内崑崙之墟在
[001-25a]
 西北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水經蓋本其說後記
 蔥嶺于闐河則又本之西域傳其書雜襲而成故漫/無倫次道元則以蔥嶺于闐之河入蒲昌海潛行地
 中復出為積石河蔥嶺在今囘部葉爾羌西于闐即/和闐在葉爾羌東南蒲昌海即羅布淖爾在闢展西
 南積石山在青海境積石之西五六百里即星宿海/今呼鄂敦塔拉朱思本所謂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
 百餘者也道元言河之所潛/出于積石宜即指星宿海
 
 
 
[001-25b]
 
 
 
 
 
 
 
 水經注卷一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二
            魏 酈道元 撰
  河水案二字原本誤連經文今改正近刻篇題/作河水二經文上復衍河水二字今刪去
又南入蔥嶺山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案原本及近刻/脫此九字杜佑
通典引水經有此文蓋唐已/後始脫去今據通典補正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捐毒之國案捐/毒近
 刻訛作/身毒蔥嶺之上西去休循二百餘里皆故塞種也
[002-1b]
 南屬蔥嶺高千里西河舊事曰蔥嶺在敦煌西八千
 里其山高大上生蔥故曰蔥嶺也河源潛發其嶺分 為二水一水西逕休循國南在蔥嶺西郭義恭廣志
 曰休循國居蔥嶺其山多大蔥又逕難兜國北北接
 休循西南去罽賔國三百四十里河水又西逕罽賔
 國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考注叙蔥嶺/之水分東西先載蔥嶺分源西流逕休循難兜
 罽賔月氏安息入雷翥海之/水不得與經文淆紊今改正月氏之破塞王南君罽
 賔治循鮮城土地平和無所不有金銀珍寶異畜奇
[002-2a]
 物踰于中夏大國也山險有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
 土身熱之阪人畜同然河水又西逕月氏國南案此/九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治監氏城其俗與安息同匈奴冒頓單 于破月氏殺其王以頭為飲器國遂分逺過大宛西
 居大夏為大月氏其餘小衆不能去者共保南山羌
 中號小月氏故有大月氏小月氏之名也又西逕安
 息國南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城臨媯水地方數千里最
 大國也有商賈車船行旁國畫革旁行為書記也河
[002-2b]
 水與蜺羅跂禘水同注雷翥海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
 注内叙蔥嶺西/流之水終於此釋氏西域記曰蜺羅跂禘出阿耨達
 山之北西逕于闐國案西字近刻/訛在之北上漢書西域傳曰于
 闐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案之近刻作以/注下有于字又西逕四 大塔北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考注内言/蔥嶺西流之水因連及蜺羅跂禘水逕于闐
 四大塔陀衛安息同入雷翥海/亦不得與經文淆紊今改正釋法顯所謂糺尸羅
 國案糺近刻作/竺刹二字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以頭施人
 故因名國國東有投身飼餓虎處皆起塔案飼近/刻作餧
[002-3a]
 西逕揵陀衛國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是阿育王子法
 益所治邑佛為菩薩時亦于此國以眼施人其處亦
 起大塔又有弗樓沙國案弗近刻/訛作佛天帝釋變為牧牛
 小兒聚土為佛塔法王因而成大塔所謂四大塔也
 法顯傳曰國有佛鉢月氏王大興兵衆來伐此國欲 持鉢去置鉢象上象不能進更作四輪車載鉢八象
 共牽復不進王知鉢縁未至于是起塔留鉢供養鉢
 容二斗雜色而黑多四際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澤貧
[002-3b]
 人以少花投中便滿富人以多花供養正復百千萬
 斛終亦不滿佛圖調曰案近刻/脫調字佛鉢青玉也受三斗
 許彼國寶之供養時願終日香花不滿則如言願一
 把滿則亦便如言又按道人竺法維所說佛鉢在大
 月支國起浮圖高三十丈七層鉢處第二層金絡絡
 鎖縣鉢鉢是青石或云懸鉢虛空案旁行為書記也/為字起至此句虚
 字止近刻訛在後俗與子合同下河/水又東逕皮山國北之前原本不誤須菩提置鉢在
 金机上佛一足跡與鉢共在一處國王臣民悉持梵
[002-4a]
 香七寶璧玉供養塔跡佛牙袈裟頂相舍利悉在弗
 樓沙國釋氏西域記曰揵陀越王城西北案揵近刻/作捷下冋
 有鉢吐羅越城佛袈裟王城也東有寺重復尋川水
 西北十里有河步羅龍淵佛到淵上浣衣處案近刻/脱淵字
 浣石尚存其水至安息注雷翥海案注内叙蜺羅/跂禘水終於此
 曰揵陀越西西海巾有安息國竺枝扶南記曰安息
 國去私訶條國二萬里國土臨海上即漢書天竺安 息國也戶近百萬最大國也漢書西域傳又云棃靬
[002-4b]
 條支臨西海案棃近/刻作犂長老傳聞條支有弱水西王母
 亦未嘗見自條支乗水西行可百餘日近日所入也
 或河水所通西海矣故涼土異物志曰蔥嶺之水分
 流東西西入大海東為河源禹記所云崑崙者焉張
 騫使大宛而窮河源謂極于此而不達于崑崙也河
 水自蔥嶺分源東逕迦舍羅國案迦近/刻作伽釋氏西域記
 曰有國名伽舍羅逝此國狹小而總萬國之要道無
 不由城南有水東北流出羅逝西山山即蔥嶺也逕
[002-5a]
 岐沙谷出谷分為二水一水東流逕無雷國北治盧
 城其俗與西夜子合同案其字原本訛在俗/與下今據文義改正又東流
 逕依耐國北去無雷五百四十里俗同子合河水又
 東案此四字近刻/作又東流三字逕蒲犁國北治蒲犂谷北去疏勒
 五百五十里俗與子合同河水又東逕皮山國北案/此
 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考注文蔥嶺河自岐沙/谷分為二此先叙南河逕無雷依耐蒲犁皮山而東
 合于闐河不得與/經淆紊今改正治皮山城西北去莎車三百八十
 里
[002-5b]
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所出河合案原本/及近刻
竝脫所出二字/今據通典補正又東注蒲昌海案原本及近刻竝脱/又字今據通典補正
 河水又東與于闐河合案此九字近刻訛作/經原本仍屬注文南源導
 于闐南山俗謂之仇摩置自置北流逕于闐國西治
 西城土多玉石案土近刻/訛作上西去皮山三百八十里東
 去陽闗五千餘里釋法顯自烏帝西南行路中無人
 民沙行艱難所逕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
 達于闐其國殷庶民篤信多大乗學威儀齊整器鉢
[002-6a]
 無聲城南十五里案城南近刻/訛作南城有利刹寺中有石鞾
 石上有足跡彼俗言是辟支佛跡法顯所不傳疑非 佛跡也又西北流注于河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上下文乃注
 内叙于闐河/入蔥嶺南河即經所謂北注蔥嶺河也南河又東逕
 于闐國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考上下/文竝注内叙蔥嶺南河逕于闐扜彌精絶
 且末鄯善入牢蘭海不/得與經文淆紊今改正釋氏西域記曰河水東流三
 千里至于闐屈東北流者也漢書西域傳曰于闐已
 東水皆東流南河又東北逕扜彌國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
[002-6b]
 訛作/經治扜彌城西去于闐三百九十里南河又東逕
 精絶國北西去扜彌四百六十里南河又東逕且末
 國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東右㑹阿耨達大水釋氏 西域記曰阿耨達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蘭海者
 也其水北流逕且末南山又北逕且末城西國治且
 末城西通精絶二千里東去鄯善七百二十里種五
 穀其俗案近刻訛/作兵俗略與漢同又曰且末河東北流逕
 且末北又流而左㑹南河㑹流東逝通為注濵河注
[002-7a]
 濵河又東逕鄯善國北治伊循城故樓蘭之地也樓
 蘭王不恭于漢元鳳四年霍光遣平樂監傅介子刺
 殺之更立後王漢又立其前王質子尉屠䎛為王更
 名其國為鄯善百官祖道橫門王自請天子曰身在 漢久恐為前王子所害國有伊循城土地肥美願遣
 將屯田積粟令得依威重遂置田以鎮撫之敦煌索
 勱字彥義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貳師將軍將酒泉
 敦煌兵千人至樓蘭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龜兹
[002-7b]
 三國兵各千横斷注濵河河斷之日水奮勢激波陵
 冒堤勱厲聲曰王尊建節案尊近刻/訛作遵河堤不溢王霸
 精誠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勱躬禱祀水猶
 未減乃列陣被杖鼓譟讙叫且刺且射大戰三日水
 乃迴減灌浸沃衍胡人稱神大田三年積粟百萬威 服外國其水東注澤案注内叙蔥嶺南河/合于闐河終于此澤在樓蘭
 國北扜泥城其俗謂之東故城去陽闗千六百里西
 北去烏壘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國千八百六十
[002-8a]
 五里案八百近刻/訛作三百西北去車師千八百九十里土地
 沙鹵少田仰穀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栁胡桐白草
 國在東垂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擔糧迎
 送漢使故彼俗謂是澤為牢蘭海也案澤原本訛作/海據上文其水
 東注澤/改正釋氏西域記曰南河自于闐東於北三千里
 至鄯善入牢蘭海者也北河自岐沙東分南河即釋 氏西域記所謂二支北流逕屈茨烏夷禪善入牢蘭
 海者也北河又東北流分為二水枝流出焉北河自
[002-8b]
 疏勒逕流南河之北案此二十五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考注文蔥嶺河自岐沙
 谷分為二此叙北河逕疏勒温宿姑墨龜茲墨/山注賔樓蘭入蒲昌海不得與經淆紊今改正漢書
 西域傳曰蔥嶺以東南北有山相距千餘里東西六
 千里河出其中案以上約舉漢書西域傳之文近刻/西域上衍釋氏二字朱謀㙔箋謂當
 作釋氏西/域記非也暨于温宿之南左合枝水枝水上承北河
 于疏勒之東西北流逕疏勒國南又東北與疏勒北
 山水合水出北溪東南流逕疏勒城下南去莎車五 百六十里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釋氏西
[002-9a]
 域記曰國有佛浴牀赤眞檀木作之方四尺王于宮
 中供養漢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巳挍尉為匈奴左
 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側澗傍水自金蒲遷居此城
 匈奴又來攻之壅絶澗水恭于城中穿井深一十五
 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飲之恭乃仰天歎曰
 昔貳師拔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
 哉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之有頃水泉奔出衆
 稱萬歲乃揚水以示之虜以為神遂即引去後車師
[002-9b]
 叛與匈奴攻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恭與
 士卒同生死咸無二心圍恭不能下闗寵上書求救
 建初元年章帝納司徒鮑昱之言案章帝近刻/訛作明帝遣兵
 救之至栁中以挍尉闗寵分兵入高昌壁攻交河城
 車師降遣恭軍吏范羌將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
 餘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大恐羌遥呼曰案遥近刻/訛作逕
 我范羌也城中皆稱萬歲開門相持涕泣尚有二十
 六人衣履穿決形容枯槁相依而還枝河又東逕莎
[002-10a]
 車國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注文/北河至温㝛合枝河因叙枝河逕疏勒莎車
 至温㝛而入北河此枝河所逕不得為北河蓋/注訛作經於是枝河北河相亂後人妄改耳治莎
 車城西南去蒲犁七百四十里漢武帝開西域屯田
 于此有鐵山出青玉枝河又東逕温㝛國南案此九/字近刻
 訛作北河之東南逕温㝛國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考上下文皆叙枝河所逕此北字亦屬後人妄改
 今訂/正治温㝛城土地物類與鄯善同北至烏孫赤谷
 六百一十里東通姑墨二百七十里于此枝河右入
 北河案注内叙枝/河終於此北河又東逕姑墨國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
[002-10b]
 刻竝訛作經今考以下皆/注内叙蔥嶺北河所逕姑墨川水注之案姑字上/近刻衍入
 字/水導姑墨西北案近刻/脫水字歴赤沙山案近刻/脫歴字東南流 逕姑墨國西治南城案近刻脫/南城二字南至于闐馬行十五
 日土出銅鐵及雌黃其水又東南流右注北河案河/字近
 刻訛/作波北河又東逕龜茲國南案近刻/脫北字又東左合龜茲
 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釋氏西域記曰屈茨
 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
 冶此山鐵恒充三十六國用故郭義恭廣志云案近/刻脫
[002-11a]
 云/字龜茲能鑄冶其水南流逕赤沙山釋氏西域記曰
 國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離大清淨又出山東南
 流枝水左派焉又東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東南流 注北河案北近刻/訛作此東川水案東字上近/刻衍又字出龜茲東北
 案近刻/脱出字歴赤沙積梨案近刻/脫厯字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
 龜茲城音屈茨也故延城矣西去姑墨六百七十里
 川水又東南流逕于輪臺之東也昔漢武帝初通西
 域置挍尉屯田于此搜粟都尉桑𢎞羊奏言故輪臺
[002-11b]
 以東地廣饒水草可溉田五千頃以上案可近刻/訛作有
 處温和田美可益通溝渠種五穀收穫與中國同時
 匈奴弱不敢近西域于是徙莎車相去千餘里即是
 臺也其水又東南流右㑹西川枝水水有二源俱受 西川東流逕龜茲城南合為一水水間有故城蓋屯
 挍所守也其水東南注東川東川水又東南逕烏壘
 國南治烏壘城西去龜茲三百五十里東去玉門陽
 闗二千七百三十八里與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饒
[002-12a]
 于西域為中故都護治焉漢使持節鄭吉并護北道
 故號都護都護之起自吉置也其水又東南注大河
 大河又東右㑹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
 山在匈奴之西烏孫之東山海經曰敦薨之山敦薨
 之水出焉案近刻脫敦/薨之山四字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崑崙 之東北隅實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東流分為
 二水左水西南流出于焉耆之西案近刻脫/左水二字逕流焉
 耆之野案逕近刻/訛作經屈而東南流案而字近/刻訛作南注于敦薨
[002-12b]
 之渚右水東南流又分為二左右焉耆之國城居四
 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員渠城西去烏壘四百里南
 㑹兩水同注敦薨之浦東源東南流分為二水澗瀾
 雙引案澗字上近/刻衍但字洪湍濬發俱東南流逕出焉耆之
 東導于危須國西案國近刻/訛作城國治危須城西去焉耆
 百里又東南注流于敦薨之藪川流所積潭水斯漲 案潭近刻/訛作渾溢而為海案而原本訛作/流據宋本改正史記曰焉耆近
 海多魚鳥東北隔大山與車師接敦薨之水自西海
[002-13a]
 逕尉犁國國治尉犂城西去都護治所三百里北去
 焉耆百里其水又西出沙山鐵闗谷又西南流逕連
 城别注案近刻/脫逕字裂以為田桑𢎞羊曰臣愚以為連城
 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國即此處也其水又屈而南
 逕渠犂國西故史記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又東南
 流逕渠犂國治渠犂城西北去烏壘三百三十里漢
 武帝通西域屯渠犂即此處也南與精絶接東北與 尉犂接又南流注于河山海經曰敦薨之水西流注
[002-13b]
 于泑澤蓋亂河流自西南注也河水又東逕墨山國
 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犂二百四十里河水又東逕注
 賓城南又東逕樓蘭城南而東注案此十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蓋墢田士所屯案墢田士近刻/訛作發田土故城禪國名耳河水
 又東注于泑澤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北河自岐沙東分南河至此乃注
 内叙蔥嶺/北河所終即經所謂蒲昌海也水積鄯善之東北龍
 城之西南龍城故姜賴之虚案近刻/訛作靈胡之大國也蒲
 昌海溢案近刻/脫昌字盪覆其國城基尚存而至大案近刻/訛作元
[002-14a]
 晨發西門暮達東門澮其崖岸案近刻訛作/澮其岸岸餘溜風
 吹稍成龍形西面向海案西字上近/刻衍皆字因名龍城地廣
 千里皆為鹽而剛堅也行人所逕畜產皆布氈卧之
 掘發其下有大鹽方如巨枕案近刻/訛作桃以次相累類霧
 起雲浮案起近刻/訛作氣寡見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
 東連三沙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鹽澤之稱也
 山海經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岳崇之山
 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者也東去
[002-14b]
 玉門陽闗千三百里案漢書西域傳蒲昌海去玉門/陽闗三百餘里後漢書同惟水
 經注作千三百里足/證二書皆脫千字廣輪四百里案近刻作廣/袤三百里其水
 澄渟冬夏不減其中洄湍電轉為隱淪之脈當其澴
 流之上案近刻/脫其字飛禽奮翮于霄中者無不墜于淵波
 矣即河水之所潛而出于積石也
又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
 河自蒲昌有隱淪之證並間闗入塞之始自此經當
 求實致也河水重源又發于西塞之外出于積石之
[002-15a]
 山山海經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
 案西下近/刻衍南字是山也萬物無不有案近刻下/有焉字禹貢所謂 導河自積石也山在西羌之中燒當所居也延熹二
 年西羌燒當犯塞護羌挍尉段熲討之追出塞至積
 石山斬首而還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濵于
 河首左右居也案左近刻/訛作在河水屈而東北流逕析支
 之地案逕下近/刻有於字是為河曲矣應劭曰禹貢析支屬雍
 州在河闗之西東去河闗千餘里羌人所居謂之河
[002-15b]
 曲羌也東北厯敦煌酒泉張掖南應劭地理風俗記
 曰敦煌案下酒泉張掖皆釋其義此當有脫/文漢書注引應劭曰敦大也煌盛也酒泉其
 水甘若酒味故也張掖言張國臂掖以威羌狄說文 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
 傳曰上大夫縣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監
 縣矣從邑君聲釋名曰郡羣也人所羣聚也黃義仲
 十三州記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
 尊也郡守專權君臣之禮彌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
[002-16a]
 在其右君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于君謂之郡漢
 官曰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
 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或以山
 陵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東是也或以所 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樹生庭鴈
 門鴈之所育是也或以號令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
 山因名㑹稽是也案因字近刻訛作/國上衍㑹計二字河逕其南而纏
 絡逺矣河水自河曲又東逕西海郡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
[002-16b]
 竝訛作經又訛作河水自東河曲/考注義乃承上河曲之文今改正漢平帝時王莽秉
 政欲耀威德以服逺方諷羌獻西海之地置西海郡
 而築五縣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紛亂郡亦棄廢
 河水又東逕允川而厯大榆小榆谷北案此十五字/原本及近刻
 竝訛/作經羌迷唐鍾存所居也永元五年貫友代聶尚為 護羌挍尉攻迷唐斬獲八百餘級收其熟麥數萬斛
 于逢留河上築城以盛麥且作大船案且近刻/訛作其于河
 峽作橋渡兵迷唐遂逺依河曲永元九年案近刻訛/作八年
[002-17a]
 迷唐復與鍾存東寇而還十年謁者王信耿譚西擊
 迷唐降之詔聽還大小榆谷迷唐案此下近刻/衍種人二字謂漢
 造河橋案謂近/刻作以兵來無時故地不可居復叛居河曲
 與羌為讎種人與官兵擊之允川去迷唐數十里營
 止遣輕兵挑戰因引還迷唐追之至營因戰迷唐敗
 走于是西海及大小榆谷案近刻/脫谷字無復聚落隃糜相 曹鳳上言建武以來西戎數犯法常從燒當種起所
 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與諸
[002-17b]
 種相傍南得鍾存以廣其衆北阻大河因以為固又
 有西海魚鹽之利緣山濵河以廣田蓄案河近/刻作水故能
 彊大常雄諸種今黨援沮壞案近刻訛/作壞沮親屬離叛其
 餘勝兵不過數百宜及此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
 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闗之路殖穀富邊省輸轉
 之役上拜鳳為金城西部都尉遂開屯田二十七部
 案近刻/脫屯字列屯夾河案近刻脫/列屯二字與建威相首尾後羌反 遂罷按段國沙州記吐谷渾于河上作橋謂之河厲
[002-18a]
 長百五十步兩岸纍石作基陛節節相次大木從橫
 更鎮壓兩邊俱平案近刻/訛作來相去三丈並大材以板橫
 次之施鉤欄甚嚴飾橋在清水川東也
又東過隴西河闗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
 河水右逕沙州北案右近刻/訛作又段國曰澆河西南百七
 十里有黃沙沙南北百二十里東西七十里西極大
 楊川案楊近/刻作陽望黃沙猶若人委乾糒于地案乾糒近/刻作干&KR1712
 都不生草木蕩然黃沙周迴數百里沙州于是取號
[002-18b]
 焉地理志曰漢宣帝神爵二年置河闗縣蓋取河之
 闗塞也風俗通曰百里曰同總名為縣縣𤣥也首也
 從系倒首舉首易偏矣案此句有/脫誤未詳言當𤣥靜平徭役
 也釋名又曰縣懸也懸于郡矣黃義仲十三州記曰
 縣弦也弦以貞直言下體之居鄰民之位不輕其誓
 施繩用法不曲如弦弦聲近縣故以取名今系字在
 半也案此句有/脫誤未詳漢高帝六年案原本及近刻六竝/訛作元據漢書改正
 天下縣邑城張晏曰令各自築其城也河水又東北
[002-19a]
 流入西平郡界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東北濟川水 注之案此二十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上/文河闗縣至後叙洮水皆依經為注又平近刻
 訛作/卑水西南出濫瀆東北流入大谷謂之大谷水北
 逕澆河城西南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逕澆河故城
 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東訛作東又有二城東西角倚東北
 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渾阿豺
 為安西將軍澆河公即此城也河水又東北逕黃川
 城河水又東逕石城南左合北谷水案此二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
[002-19b]
 訛作/經昔段熲撃羌于石城投河墜坑而死者八百餘
 人即于此也河水又東北逕黃河城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
 訛作/經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河水又東北逕廣
 違城北右合烏頭川水案此十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右訛作又水發
 逺川引納支津北逕城東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
 逕邯川城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城之左右厯谷有二
 水案二近刻/訛作三導自北山南逕邯亭注于河河水又東
 臨津溪水注之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自南山北逕臨
[002-20a]
 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逕臨津城北白土
 城南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十三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
 里有白土城案近刻/脫有字城在大河之北而為緣河濟渡 之處案原本訛作之北近/刻處下復衍北字魏涼州刺史郭淮案淮為/雍州刺
 史此云/涼州誤破羌遮塞于白土即此處矣案塞近刻/訛作寒河水
 又東左㑹白土川水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白土城
 西北下東南流逕白土城北又東南注于河河水又
 東北㑹兩川右合二水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參差夾岸
[002-20b]
 連壤負險相望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峯之上立
 石數百丈亭亭桀豎競勢爭高逺望㠁㠁若攢圖之
 託霄上其下層巖峭舉壁岸無階懸巖之中多石室
 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達者案達近/刻作逮 謂之積書巖巖堂之内每時見神人往還矣蓋鴻衣
 羽裳之士練精餌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謂
 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復因名之為唐述山案之/為近
 刻訛作/為之指其堂宻之居謂之唐述窟其懷道宗𤣥之
[002-21a]
 士皮冠淨髮之徒亦往棲託焉故秦川記曰河峽崖
 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時亮窟
 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書五笥案近刻/訛作字
 南安人也下封有水案下封未詳/疑是地名導自是山溪水南
 注河謂之唐述水河水又東得野亭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
 訛作經今考南字即屬訛舛此/下叙野亭水所出之文亦脫又東北流厯研川謂
 之研川水又東北注于河謂之野亭口案亭近刻/訛作城
 水又東厯鳳林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鳳林山名也五
[002-21b]
 巒俱峙耆彥云案彥近刻/訛作諺昔有鳳鳥飛遊五峰故山
 有斯目矣秦州記曰枹䍐原北名鳳林川川中則黃
 河東流也河水又東與灕水合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導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曰其水出西塞外東北流
 厯野虜中逕消銅城西又東北逕列城東案近刻脫/北字逕下
 又衍/河字考地說無目蓋出自戎方矣左合列水案合近/刻訛作
 右/水出西北溪東北流逕列城北右入灕水案右近/刻訛作
 人/城居二水之㑹也灕水又北逕可石孤城西西戎
[002-22a]
 之名也又東北右合黑城溪水案右近刻/訛作石水出西北
 山下案山近刻/訛作溪東南流逕黑城南又東南枝水左出
 焉又東南入灕水灕水又東北逕榆城東榆城溪水
 注之水出素和細越西北山下東南流逕細越川案/逕
 下近刻/有于字夷俗鄉名也又東南出狄周峽東南右合黑
 城溪之枝津津水上承溪水東北逕黑城東東北注
 之榆溪又東南逕榆城南東北注灕水灕水又東北 逕石門口山高險峻絶案近刻/脫峻字對岸若門故峽得厥
[002-22b]
 名矣疑即臯蘭山門也漢武帝元狩三年驃騎霍去
 病出隴西至臯蘭謂是山之闗塞也案謂字上近/刻衍應字
 劭漢書音義曰案近刻脫/應劭二字臯蘭在隴西白石縣塞外
 案在字上近/刻衍應字河名也孟康曰山闗名也今是山去河
 不逺故論者疑目河山之間矣灕水又東北臯蘭山
 水自山左右翼注灕水灕水又東白石川水注之水
 出縣西北山下案近刻/脫山字東南流枝津東注焉白石川
 水又南逕白石城西而注灕水灕水又東逕白石縣
[002-23a]
 故城南王莽更曰順礫闞駰曰白石縣在狄道西北
 二百八十五里灕水逕其北今灕水逕其南案其字/近刻訛
 作/東而不出其北也灕水又東逕白石山北應劭曰白
 石山在東羅溪水注之案近刻/脫水字水出西南山下東入
 灕水灕水又東左合䍐幵南溪水水出䍐幵西案近/刻脱
 一水/字東南流逕䍐幵南注之案此二字近刻訛在/前灕水逕東南下
 三州志曰廣大阪在枹䍐西北䍐幵在焉昔慕容吐
 谷渾自燕歴隂山西馳而創居于此灕水又東逕枹
[002-23b]
 䍐縣故城南應劭曰故枹䍐侯邑也案枹䍐近/刻作䍐羌十三 州志曰枹䍐縣在郡西二百一十里灕水在城南門
 前東過也灕水又東北故城川水注之水有二源南
 源出西南山下東北流逕金紐大嶺北案紐大二字/近刻訛作細
 北/又東北逕一故城南又東北與北水㑹北源自西
 南逕故城北右入南水亂流東北注灕水灕水又東
 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上承白石川東逕白石城
 北又東絶䍐幵溪又東逕枹䍐城南又東入灕水灕
[002-24a]
 水又東北出峽北流注于河地理志曰灕水出白石
 縣西塞外東至枹䍐入河河水又逕左南城南案此/八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
 南城者也津亦取名焉大河又東逕赤岸北案此八/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即河夾岸也秦州記曰枹䍐有河夾岸岸
 廣四十丈義熙中乞佛于此河上作飛橋橋高五十
 丈三年乃就河水又東洮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朱
 謀㙔箋於前經文欲改洮水/為澆水由不察此屬注文耳地理志曰水出塞外羌
[002-24b]
 中沙州記曰洮水與墊江水俱出嵹臺山山南即墊
 江源山東則洮水源山海經曰白水出蜀郭景純注
 云從臨洮之西傾山東南流入漢而至墊江故段國 以為墊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臺西傾之異
 名也洮水東北流逕吐谷渾中案近刻/脫逕字吐谷渾者始
 是東燕慕容之枝庶因氏其字以為首類之種號也
 故謂之野虜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徧是龍鬚
 而無樵柴洮水又東北流逕洮陽曾城北案近刻/脫洮字
[002-25a]
 州記曰嵹城東北三百里有曾城城臨洮水者也建
 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臨洮上遣行車騎將軍馬
 防與長水挍尉耿恭救之諸羌退聚洮陽即此城也
 洮水又東逕洪和山南案洪近刻/訛作共城在四山中洮水 又東逕迷和城北羌名也又東逕甘枳亭歴望曲在
 臨洮西南案近刻脫/臨洮二字去龍桑城二百里案近刻/脫城字洮水
 又東逕臨洮縣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見
 長人受黑玉書于斯水上洮水又東北流屈而逕索
[002-25b]
 西城西建初二年馬防耿恭從五溪祥㯼谷出索西
 與羌戰破之築索西城徙隴西南部都尉居之俗名
 赤水城案近刻脫/俗名二字亦名臨洮東城也沙州記曰從東
 洮至西洮百二十里者也洮水又屈而北逕龍桑城
 西而西北流馬防以建初二年從安故五溪出龍桑 開通舊路者也俗名龍城洮水又西北逕步和亭東
 步和川水注之水出西山下東北流出山逕步和亭
 北東北注洮水洮水又北出門峽歴求厥川蕈川水
[002-26a]
 注之水出桑嵐西溪東流歴桑嵐川又東逕蕈川北
 東入洮水洮水又北歴峽逕偏橋出夷始梁右合蕈
 塏川水水東南出石底横下北歴蕈塏川西北注洮
 水洮水又東北逕桑城東又北㑹藍川水水源出求
 厥川西北溪案近刻作出來歴川/西北溪南流歴川東北流逕藍川歴
 桑城北案近刻訛作/歴水城城北東入洮水洮水又北逕外羌城 西又北逕和博城東城在山内左合和博川水案水/字近
 刻亦/作川水出城西南山下東北逕和博城南東北注于
[002-26b]
 洮水洮水北逕安故縣故城西地理志案志下近/刻衍曰字
 西之屬縣也十三州志曰縣在郡南四十七里蓋延
 轉擊狄道安故五溪反羌案反近刻/訛作及大破之即此也
 洮水又北逕狄道故城西案狄道原本竝作降/狄道據漢書刪下同闞駰
 曰今曰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流案北流近刻/訛作東北下又北
 隴水注之案隴近刻/訛作壟即山海經所謂濫水也水出鳥
 鼠山西北高城嶺西逕隴坻案近刻脫隴/字坁訛作底其山岸崩 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揚雄稱響若坁頽是也又西北
[002-27a]
 歴白石山下地理志曰狄道東有白石山濫水又西
 北逕武街城南案街近刻/訛作階又西北逕狄道故城東百
 官表曰縣有蠻夷謂之道公主所食曰邑案近刻訛/作有公主
 曰/邑應劭曰反舌左袵不與華同須有譯言乃通也漢
 隴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應劭曰有隴坁在其
 東故曰隴西也神仙傳曰封君達隴西人服鍊水銀
 年百歲視之如年三十許騎青牛故號青牛道士王
 莽更郡縣之名郡曰厭戎縣曰操虜也昔馬援為隴
[002-27b]
 西太守六年為狄道開渠引水種秔稻而郡中樂業
 即此水也濫水又西北流注于洮水案流下近/刻衍逕字洮水
 右合二水左㑹大夏川水案左近刻/訛作右水出西山二源
 合舍而亂流逕金紐城南案紐近刻訛/作栁下同十三州志曰
 大夏縣西有故金紐城去縣四十里本都尉治又東
 北逕大夏縣故城南地理志案志下近/刻衍曰字王莽之順夏
 晉書地道記曰縣有禹廟禹所出也又東北出山注
 于洮水洮水又北翼帶三水亂流北入河地理志曰
[002-28a]
 洮水北至枹䍐東入河是也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
 金城郡治也漢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
 又更允吾為脩逺縣河水逕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
 水出塞外東逕西王母石室石釡西海鹽池北故闞
 駰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地理志曰湟水所出案出/下近
 刻有/也字湟水又東南流逕龍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十三
 州志曰城在臨羌新縣西三百一十里王莽納西零
[002-28b]
 之獻以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東南逕卑禾羌海
 北有鹽池闞駰曰縣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謂之青 海東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東流逕湟中城北故
 小月氏之地也十三州志曰西平張掖之間大月氏
 之别小月氏之國范曄後漢書曰湟中月氏胡者其
 王為匈奴所殺餘種分散西踰蔥嶺其弱者南入山
 從羌居止故受小月氏之名也後漢西羌傳曰羌無
 弋爰劔者秦厲公時以奴隸亡入三河羌怪為神案/近
[002-29a]
 刻脫/怪字推以為豪河湟之間多禽獸以射獵為事遂見
 敬信依者甚衆其曾孫忍因留湟中為湟中羌也湟
 水又東右控四水導源四溪東北流注于湟湟水又 東逕赤城北而東入經戎峽口右合羌水水出西南
 山下案近刻脫/一水字逕護羌城東故護羌挍尉治又東北
 逕臨羌城西東北流注于湟案近刻/脫注字湟水又東逕臨
 羌縣故城北漢武帝元封元年案元封近刻/訛作元狩以封孫
 都為侯國王莽之監羌也謂之綏戎城非也湟水又
[002-29b]
 東盧溪水注之水出西南盧川東北流注于湟水湟
 水又東逕臨羌新縣故城南闞駰曰臨羌新縣在郡
 西百八十里湟水逕城南也城有東西門西北隅有
 子城湟水又東右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東北流 注之左㑹臨羌溪水水發新縣西北東南流歴縣北
 東南入湟水湟水又東龍駒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
 山下案右近刻/訛作又東北流逕龍駒城北流注于湟水湟
 水又東長寧川水注之水出松山東南流逕晉昌城
[002-30a]
 案近刻/訛作川晉昌川水注之長寧水又東南養女川水注
 之水發養女北山有二源皆長湍逺發南總一川逕
 養女山謂之養女川闞駰曰長寧亭北有養女嶺即
 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亂流出峽南逕長寧亭東城
 有東西門東北隅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里十三 州志曰六十里逺矣長寧水又東南與一水合水出
 西山東南流水南山上案南上近/刻衍出字有風伯祠春秋祭
 之其水東南逕長寧亭南東入長寧水長寧水又東
[002-30b]
 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東牛心川水注之水出西南
 逺山案西近刻/訛作其東北流逕牛心堆東又北逕西平亭
 西東北入湟水湟水又東逕西平城北東城即故亭
 也漢景帝六年封隴西太守北地公孫渾邪為侯國
 魏黃初中立西平郡憑依故亭增築南西北三城以
 為郡治湟水又東逕土樓南樓北倚山原峯高三百 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闞駰曰西
 平亭北有土樓神祠者也今在亭東北五里右則五
[002-31a]
 泉注之泉發西平亭北鴈次相綴東北流至土樓南
 北入湟水湟水又東右合蔥谷水水有四源各出一
 溪亂流注于湟湟水又東逕東亭北東出漆峽山峽
 也東流右則漆谷常溪注之左則甘夷川水入焉湟
 水又東安夷川水注之水發遠山西北流控引衆川
 案近刻流訛/作逕脫引字北屈逕安夷城西北東入湟水湟水又
 東逕安夷縣故城城有東西門在西平亭東七十里 案在近刻/訛作去闞駰曰四十里湟水又東左合宜春水水
[002-31b]
 出東北宜春溪西南流至安夷城南案近刻/脫城字入湟水
 湟水又東勒且溪水注之水出縣東南勒且溪北流
 逕安夷城東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
 號也闞駰曰金城河初與浩亹河合又與勒且河合
 者也湟水又東左則承流谷水南入案左則近/刻作左合右㑹
 達扶東西二溪水參差北注亂流東出期頓雞谷二
 水北流注之案期字上近刻/衍東流二字又東案近刻脫/此二字吐那孤
 長門兩川南流入湟水六山名也案此四字原本訛/在上亂流東出句
[002-32a]
 下今考上六水出六山之溪谷皆舉山/以名其水故總釋之亦注内之小注湟水又東逕
 樂都城南東流右合來谷乞斤二水案近刻右訛作/又斤下衍流字
 左㑹陽非流溪細谷三水東逕破羌縣故城南應劭
 曰漢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門十三州志曰湟水
 河在南門前東過六谷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
 注湟水又東南逕小晉興城北故都尉治闞駰曰允
 吾縣西四十里有小晉興城案城下近/刻衍也字湟水又東與
 閤門河合即浩亹河也出西塞外案西下近/刻衍北字東入塞
[002-32b]
 逕敦煌酒泉張掖南東南逕西平之鮮谷塞尉故城 南又東南與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嶺下東源
 發于白岸谷合為一川東南流至霧山注閤門河閤
 門河又東逕養女北山東南左合南流川水水出北
 山案近刻脱/一水字南流入于閤門河閤門河又東逕浩亹
 縣故城南王莽改曰興武矣闞駰曰浩讀閤也故亦
 曰閤門水兩兼其稱矣又東流注于湟水故地理志
 曰浩亹水東至允吾入湟水湟水又東逕允吾縣北
[002-33a]
 為鄭伯津與澗水合案澗近刻/訛作潤水出令居縣西北塞
 外案出下近刻/衍縣北二字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漢武帝元鼎二 年置王莽之䍐虜也又南逕永登亭西歴黑石谷南
 流注鄭伯津湟水又東逕允街縣故城南漢宣帝神
 爵二年置王莽之脩逺亭也縣有龍泉出允街谷泉
 眼之中水文成交龍案交近刻/訛作蛟或試撓破之尋平成
 龍畜生將飲者皆畏避而走謂之龍泉下入湟水湟
 水又東逕枝楊縣逆水注之水出允吾縣之參街谷
[002-33b]
 東南流逕街亭城南又東南逕陽非亭北案亭北近/刻訛作北
 亭/又東南逕廣武城西故廣武都尉治郭淮破叛羌
 治無戴案原本訛作故無/載據三國志改正于此處也城之西南二十 許里水西有馬蹏谷漢武帝聞大宛有天馬遣李廣
 利伐之始得此馬有角為奇故漢武帝天馬之歌曰
 案武帝二字近/刻訛作賦字天馬來兮歴無草案近刻/訛作皂逕千里兮
 循東道案循近刻/訛作巡胡馬感北風之思遂頓羈絶絆驤
 首而馳晨發京城夕至敦煌北塞外案夕字近刻/作食時二字
[002-34a]
 鳴而去因名其處曰候馬亭今晉昌郡南及廣武馬
 蹏谷盤石上馬跡若踐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號
 曰天馬徑夷人在邊效刻是有大小之迹體狀不同
 視之便别逆水又東逕枝陽縣故城南東南入于湟 水地理志曰逆水出允吾東至枝陽入湟湟水又東
 流案湟水二字近/刻訛作河字注于金城河即積石之黃河也闞
 駰曰河至金城縣謂之金城河隨地為名也釋氏西
 域記曰牢蘭海東伏流龍沙堆在屯皇東南四百里
[002-34b]
 阿步干鮮卑山案阿步干近刻/訛作河步于東流至金城為大河
 河出崑崙案近刻脫/一河字崑崙即阿耨達山也河水又東
 逕石城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謂之石城津闞駰曰在
 金城西北矣河水又東南逕金城縣故城北應劭曰
 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漢書集註薛瓚云金者取 其堅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湯池之言矣王莽之金屏
 也世本曰鯀作城風俗通曰城盛也從土成聲管子
 曰内為之城城外為之郭案近刻脫/一城字郭外為之土閬
[002-35a]
 案近刻訛作/郭外之上開地高則溝之案地近刻/訛作池下則隄之案近/刻脫
 此四/字命之曰金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門東
 流有梁泉注之出縣之南山按耆舊言梁暉字始娥
 漢大將軍梁冀後冀誅入羌後其祖父為羌所推為
 渠帥而居此城土荒民亂暉將移居枹䍐出頓此山
 為羣羌圍迫無水暉以所執榆鞭豎地以青羊祈山 神泉湧出榆木成林其水自縣北流注于河也
又東過榆中縣北
[002-35b]
 昔䝉恬為秦北逐戎人開榆中之地按地理志案志/下近
 刻衍/曰字金城郡之屬縣也故徐廣史記音義曰榆中在
 金城即阮嗣宗勸進文所謂榆中以南者也
又東過天水北界
 苑川水出勇士縣之子城南山案苑近刻/作菀下同東北流歴
 此成川案成近刻/訛作城世謂之子城川又北逕牧師苑故
 漢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萬餘人案迷近刻/訛作述到襄 武首陽平襄勇士抄此苑馬案抄上近刻衍/至字馬訛作焉焚燒亭
[002-36a]
 驛即此處也又曰苑川水地為龍馬之沃土故馬援
 請與田户中分以自給也有東西二苑城相去七十
 里案近刻/作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于河也
又東北過武威媪圍縣南案近刻訛作又北過/武威媪圍縣東北
 河水逕其界東北流縣西南有泉源東逕其縣南又
 東北入河也
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
 地理志曰滿福也案滿近刻/訛作蒲屬國都尉治玉莽更名
[002-36b]
 之曰紀德有水出縣西案近刻脫有/字西訛作山世謂之二十八
 渡水東北流溪澗縈曲途出其中逕二十八渡行者
 勤于溯涉故因名焉北逕其縣而下注河又有赤曄
 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逕赤曄川又北逕牛官川又
 北逕義城西北北流歴三城川而北流注于河也
又東北過安定北界麥田山
 河水東北流逕安定袓厲縣故城西北案此十五字/原本及近刻
 並訛/作經漢武帝元鼎三年案近刻訛/作五年幸雍遂踰隴登空
[002-37a]
 同西臨袓厲河而還即于此也王莽更名之曰鄉禮 也李斐曰音賴又東北袓厲川水注之水出袓厲南
 山北流逕袓厲縣而西北流注于河案河下近/刻衍水字河水
 又東北逕麥田城西又北與麥田泉水合案此十八/字原本及
 近刻並/訛作經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北逕
 麥田山西谷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以上注文記河之西南來所逕至此
 即經所謂東北過安/定北界麥田山也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案/近
 刻脫/山字河水又東北逕于黑城北又東北高平川水注
[002-37b]
 之案此十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即苦水也案苦近刻訛/作若下同水出高
 平大隴山苦水谷案隴近刻/訛作壟建武八年世祖征隗囂 吳漢從高平第一城苦水谷入案原本及近刻竝脫/吳字據後漢書補
 即是谷也東北流逕高平縣故城東漢武帝元鼎三
 年置案近刻/脫置字安定郡治也王莽更名其縣曰鋪睦西
 十里有獨阜阜上有故臺臺側有風伯壇故世俗呼
 此阜為風堆其水又北龍泉水注之水出縣東北七
 里龍泉東北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出秦長城案長/字近
[002-38a]
 刻訛在/城字下城在縣北一十五里又西北流逕東西二土
 樓故城門北案土樓近刻/訛作太婁合一水水有五源咸出隴
 山西東水發源縣西南二十六里湫淵淵在四山中 湫水北流西北出長城北與次水㑹水出縣西南四
 十里長城西山中北流逕魏行宮故殿東又北次水
 注之出縣西南四十里山中北流逕行宮故殿西又
 北合次水水出縣西南四十八里東北流又與次水
 合水出縣西南六十里酸陽山東北流左㑹右水總
[002-38b]
 為一川東逕西樓北案樓近刻/亦訛作婁東注苦水段熲為護
 羌挍尉于安定高平苦水討先零斬首八千級于是
 水之上苦水又北與石門水合水有五源東水導源
 高平縣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水出縣西百二 十里如州泉東北流右入東水亂流左㑹三川參差
 相得東北同為一川混濤歴峽峽即隴山之北垂也
 謂之石門口水曰石門水在縣西北八十餘里石門
 之水又東北注高平川川水又北自延水注之水西
[002-39a]
 出自延溪案近刻/脫水字東流歴峽謂之自延口在縣西北
 百里案近刻脫在字/縣下復衍之字又東北逕延城南東入高平川
 川水又北逕亷城東按地理志案志下近/刻衍曰字北地有亷
 縣案近刻亷/下衍城字闞駰言在富平北自昔匈奴侵漢新秦
 之土率為狄場故城舊壁盡從胡目案胡近刻/訛作故地理 淪移不可復識當是世人誤證也川水又北苦水注
 之水發縣東北百里山案此處應/有訛脱流注高平川川水
 又北案近刻訛作流注/高平高平又北逕三水縣西肥水注之水出
[002-39b]
 高平縣西北二百里牽條山西東北流與若勃溪合
 水有二源案水字近刻/訛在合字上總歸一瀆東北流入肥肥水
 又東北流違泉水注焉泉流所發導于若勃溪東東
 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出峽注于高平川水東有山
 山東有三水縣故城本屬國都尉治王莽之廣延亭
 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議郎張奐案議近刻/訛作侍
 為安定屬國都尉治此羌有獻金馬者奐召主簿張
 祁入于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廏使金
[002-40a]
 如粟不以入懷盡還不受威化大行縣東有温泉温
 泉東有鹽池故地理志曰縣有鹽官今于城之東北
 有故城城北有三泉疑即縣之鹽官也高平川水又
 北入于河河水又東北逕眴卷縣故城西案此十二/字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經地理志曰河水别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
 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
 
 
[002-40b]
 
 
 
 
 
 
 
 水經注卷二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三
            魏 酈道元 撰
  河水案二字原本訛在經文又北上/近刻又增河水三三字表目
又北過北地富平縣西
 河側有兩山相對水岀其間即上河峽也案近刻/脱也字
 謂之為青山峽案近刻/脱峽字河水厯峽北注枝分東出河
 水又北逕富平縣故城西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經舉當時
[003-1b]
 郡縣至道元時或廢或徙/注是以目為故城後並同秦置北部都尉案部原本/訛作地據
 漢書/改正治縣城王莽名郡為威戎縣曰持武案持近刻/作特漢書
 作/建武中曹鳯字仲理為北地太守政化尤異黄龍
 應于九里谷高岡亭角長三尺大十圍梢至十餘丈
 天子嘉之賜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河水又北薄骨
 律鎮城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在河渚上案在字上近/刻衍城字
 連果城也桑果餘林仍列洲上但語出戎方案語近/刻訛作
 諸/不究城名訪諸耆舊咸言故老宿彥云案云近/刻作言
[003-2a]
 連之世有駿馬死此取馬色以為邑號故目城為白
 口騮韻之謬遂仍今稱所未詳也河水又逕典農城
 東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又下應脱北字世謂之胡城又北逕上 河城東世謂之漢城薛瓚曰上河在西河富平縣即
 此也馮參為上河典農都尉所治也案漢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
 穀馮參乃農都尉典字衍/典農之名始於建安中河水又北逕典農城東案/此
 九字近刻/訛作經俗名之為吕城皆參所屯以事農甿案原/本脱
 甿字宋/本有河水又東北逕亷縣故城東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
[003-2b]
 作/經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
 北與枝津合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北訛在與字下水受大河東
 北逕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入河今無水
 爾雅曰灉反入言河決復入者也河之有灉若漢之 有潛也河水又東北逕渾懷障西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地理志案志下近/刻衍曰字渾懷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三
 齊平徙厯下民居此遂有厯城之名矣案城近/刻作地南去
 北地三百里案北地近刻/訛作北城河水又東北厯石崖山西
[003-3a]
 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去北地五百里案北地近刻/訛作北城山石
 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案虎太平御覽引/作獸近刻訛作戰
 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
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
 河水東北逕三封縣故城東漢武帝元狩三年置十 三州志曰在臨戎縣西百四十里案四近/刻作三河水又北
 逕臨戎縣故城西案此十一字/近刻訛作經元朔五年立舊朔方
 郡治王莽之所謂推武也案河水又北至此共二/十九字原本脱近刻有
[003-3b]
 水又北有枝渠東出謂之銅口東逕沃野縣故城南
 案此二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漢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綏
 武也枝渠東注以溉田所謂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
 屈而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迆西溢於窳渾縣故城
 東案此二十五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漢武帝元朔二年開朔方郡
 縣即西部都尉治案縣即二字近刻/訛作治又有三字有道自縣西北 出雞鹿塞王莽更郡曰溝搜縣曰極武其水積而為
 屠申澤澤東西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澤在縣
[003-4a]
 東即是澤也闞駰謂之窳渾澤矣案近刻/脱窳字
屈從縣北東流案近刻脱東字此句原本及近刻並誤/入注内接謂之渾澤矣下今考文義乃
承上經臨戎縣/非注文體例
 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其脈絡乃承
 上注屈而為南河/又北迆西之文漢武帝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絶
 梓嶺梁北河是也案此二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在/後王莽之監河也下至河目縣西
 上/東逕高闕南案此五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接為北河下史記趙武靈 王既襲胡服自代並隂山下至高闕為塞山下有長
[003-4b]
 城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善能雲
 舉望若闕焉即狀表目案即近刻/訛作節故有高闕之名也
 自闕北出荒中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自
 古迄今案自近/刻作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漢元朔四年衛
 青將十萬人敗右賢王于高闕即此處也河水又東
 逕臨河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劉
 賢為侯國王莽之監河也
至河目縣西案此五字原本及近刻並誤/入注内接梁北河是也下
[003-5a]
 河水自臨河縣東逕陽山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文義
 乃承上注/文臨河縣漢書注曰陽山在河北指此山也東流逕
 石跡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故納斯稱
 焉案近刻作故/斯阜納稱焉南屈逕河目縣在北假中案近刻在/訛作左脱
 中/字地名也案此三字亦/注内之小注自高闕以東夾山帯河陽山
 以徃案近刻作去來謀/㙔云宋本作西皆北假也史記曰秦使䝉恬
 將十萬人北擊胡度河取高闕據陽山北假中是也
 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案近刻脱/南河二字東逕臨
[003-5b]
 戎縣故城北又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 北東部都尉治案東上近/刻衍有字王莽之鹽官也逕流二百
 許里東㑹于河河水又南逕馬隂山西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
 訛作經南/近刻作東漢書音義曰陽山在河北隂山在河南謂
 是山也而即實不在河南史記音義曰五原安陽縣
 北有馬隂山今山在縣北言隂山在河南又𫝊疑之
 非也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陽縣以南悉沙阜耳無佗
 異山故廣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無山以擬之
[003-6a]
 是義志之僻也案義志近/刻作議誌隂山在河東南則可矣河
 水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所謂城彼朔方也漢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取河南
 地為朔方郡使校尉蘇建築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
 以為武符者也按地理志云金連鹽澤案金近刻/訛作今
 鹽澤並在縣南矣又按魏土地記曰縣有大鹽池其
 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
 官案近刻訛/作典官鹽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案城近刻/訛作地在新
[003-6b]
 秦之中服䖍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長安
 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瓚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
 以實之謂之新秦也屈南過五原西安陽縣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誤/入注内接謂之新秦也下
 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並訛
 作/經地理志案志下近/刻衍曰字朔方有渠搜縣中部都尉治王
 莽之溝搜亭也禮三朝記曰北發渠搜南撫交趾此
 舉北對南案舉近刻/訛作與禹貢之所云析支渠搜矣河水
[003-7a]
 又東案近刻/脱東字逕西安陽縣故城南案近刻脱/縣字南字王莽更
 之曰漳安矣案漳近刻/訛作障河水又東案近刻/脱又字逕田辟城
 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
屈東過九原縣南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誤/入注内接西部都尉治也下
 河水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成宜
 宜梁皆在九原之西河水/又東乃承上注文田辟城王莽更曰艾虜也河水又
 東逕原亭城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闞駰十三州志曰
 中部都尉治河水又東逕宜梁縣之故城南案此十/二字原
[003-7b]
 本及近刻/並訛作經闞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謂之石崖
 城河水又東逕稒陽城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稒作副今考漢書
 地理志于五原郡下云東部都尉治稒陽即此稒陽/城也亦謂之稒陽塞别有稒陽縣故城塞在縣西北
 東部都尉治又逕河隂縣故城北案近刻/脱又字又東逕九
 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漢武帝元朔二 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獲降郡成平縣矣西北接對
 一城葢五原縣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書紀
 年案年下近/刻有云字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
[003-8a]
 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
 長河北背連山秦始皇逐匈奴並河以東屬之隂山
 築亭障為河上塞徐廣史記音義曰隂山在五原北
 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案近刻訛作/二十四年起自臨洮東
 暨遼海西並隂山築長城及開南越地晝警夜作民
 勞怨苦故楊泉物理論曰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 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
 下尸骸相支拄其寃痛如此矣䝉恬臨死曰夫起臨
[003-8b]
 洮屬遼東城塹萬餘里不能不絶地脈此固當死也
又東過臨沃縣南
 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東枝津出焉河水又東流石
 門水南注之案此十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石門山地理志
 曰北出石門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祿城甘露三年
 呼韓邪單于還詔遣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
 尉韓昌等將萬六千騎送單于居幕南保光祿徐自 為所築城也案保近刻/訛作堡故城得其名矣城東北即懷
[003-9a]
 朔鎮城也其水自障東南流逕臨沃城東東南注于
 河河水又東逕稒陽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莽之固隂也地理志曰自縣北出石門障河水決其
 西南隅又東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臨沃縣東
 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東逕
 塞泉城南而東注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又東過雲中楨陵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
過沙陵縣西
[003-9b]
 大河東逕咸陽縣故城南王莽之賁武也河水屈而
 流白渠水注之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塞外西逕定
 襄武進縣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曰伐蠻案曰/近刻
 作/名世祖建武中封趙慮為侯國也白渠水西北逕成
 樂城北案近刻/脱城字郡國志曰成樂故屬定襄也魏土地
 記曰雲中城東八十里有成樂城今雲中郡治一名
 石盧城也白渠水又西逕魏雲中宫南魏土地記曰
 雲中宫在雲中縣故城東四十里案近刻/脱縣字白渠水又
[003-10a]
 西南逕雲中故城南故趙地虞氏記云趙武侯案近/刻脱
 武/自五原河曲築長城東至隂山又于河西造大城
 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隂山河曲而禱焉晝見羣鵠遊
 于雲中徘徊經日見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為我乎
 乃即于其處築城今雲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立
 雲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案近刻脱/此七字縣曰逺服矣白
 渠水又西北逕沙陵縣故城南王莽之希恩縣也其
 水西注沙陵湖又有芒干水案干原本訛作于/據漢書改正下同出塞
[003-10b]
 外南逕鍾山山即隂山故郎中侯應言于漢曰隂山
 東西千餘里單于之苑囿也自孝武出師攘之于漠 北匈奴失隂山過之未嘗不哭謂此山也其水西南
 逕武臯縣王莽之永武也又南逕原陽縣故城西又
 西南與武泉水合其水東出武泉縣之故城西南縣
 即王莽之所謂順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逕北輿縣
 故城南按地理志案志下近/刻衍曰字五原有南輿縣王莽之
 南利也故此加北舊中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廣陵
[003-11a]
 有輿案輿漢書地理志屬/臨淮郡後漢屬廣陵故此加北疑太疎逺也其
 水又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逕白道南谷口
 有城在右縈帯長城案縈近刻/訛作側背山面澤謂之白道 城案白道下近刻衍/南谷口有四字自城北出有高阪謂之白道嶺
 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窮余毎讀琴操見琴慎相
 和雅歌録云飲馬長城窟及其跋陟斯途案跋近刻/訛作扳
 逺懷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顧瞻左右山椒之上
 案椒近刻/訛作樹有垣若頽基焉沿溪亘嶺東西無極疑趙
[003-11b]
 武靈王之所築也芒干水又西南案近刻訛/作又南西逕雲中
 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發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
 流逕武川鎮城城以景明中築案近刻脱/一城字以禦北狄
 矣其水西南流厯谷逕魏帝行宫東世謂之阿計頭 殿宫城在白道嶺北阜上其城圓角而不方四門列
 觀城内惟臺殿而已其水又西南厯中溪出山西南
 流于雲中城北案此下原本及近刻並重/于雲中城北五字係衍文南注芒干
 水芒干水又西案近刻/脱水字塞水出懷朔鎮東北芒中南
[003-12a]
 流逕廣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從高祖北巡
 屆于隂山之講武臺臺之東有高祖講武碑碑文是
 中書郎高聰之辭也自臺西出南上山山無樹木惟
 童阜耳即廣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兩夏案注近刻/訛作柱夏
 厦/同堂宇綺井案井近刻/訛作栱圖畫竒禽異獸之象殿之西 北便得焜煌堂雕楹鏤桷取狀古之温室也其時帝
 幸龍荒遊鸞朔北南秦王仇池楊難當捨蕃委誠重
 譯拜闕陛見之所也故殿以廣德為名魏太平真君
[003-12b]
 三年刻石樹碑勒宣時事碑頌云肅清帝道振懾四
 荒有蠻有戎自彼氏羌無思不服重譯稽顙恂恂南
 秦斂斂推亡峨峨廣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東郡公
 崔浩之辭也碑隂題宣城公李孝伯尚書盧遐等從
 臣姓名若新鏤焉其水厯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
 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河水南 入楨陵縣西北縁胡山厯沙南縣東北兩山二縣之
 間而出案此二十六字為句原本及近刻並截/上九字訛作經下十七字仍屬注文余以
[003-13a]
 太和中為尚書郎從高祖北巡親所逕涉縣在山南
 王莽之槙陸也北去雲中城一百二十里縣南六十
 許里有東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脈水尋經殊
 乖川去之次似非闗究也案此駁正經文東/過楨陵沙南之誤
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
 定襄郡漢高帝六年置案近刻/脱帝字王莽之得降也桐過
 縣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水于二縣之間濟有君子 之名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皇魏桓帝十一年案皇魏近/刻訛作昔
[003-13b]
 漢一訛/作三西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齎金貨隨帝
 後行夜迷失道徃投津長曰子封送之渡河賈人卒
 死津長埋之其子尋求父喪發冢舉尸資囊一無所
 損案囊近刻/訛作貨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于帝
 帝曰君子也案近刻脱/一帝字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雲
 中城西南二百餘里河水又東南左合一水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契呉東山西逕故里南案南下近/刻衍而字
 俗謂之契呉亭其水又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樹頽
[003-14a]
 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東山西南流右合中
 陵川水水出中陵縣西南山下案近刻/脱西字北俗謂之大
 浴真山案近刻脱真字/山下衍其字水亦取名焉東北流逕中陵
 縣故城東北俗謂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
 州志曰善無縣南七十五里有中陵縣世祖建武二
 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東山案出近/刻訛作
 自/北俗謂之貸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西北流案水/下近
 刻衍/自字注于中陵水中陵水又西北流逕善無縣故城
[003-14b]
 西王莽之隂館也十三州志曰舊定襄郡治地理志 鴈門郡治案近刻志/下衍曰字其水又西北流右㑹一水案右/近刻
 訛作/又水出東山下北俗謂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
 流逕鋤亭南又西流逕土壁亭南案近刻脱/又字逕字西出峽
 左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謂
 之沃水案沃原本訛/作流今改正又東逕沃陽縣故城南案故近/刻訛作
 坎/北俗謂之可不埿城王莽之敬陽也又東北逕沃
 陽城東又東合可不埿水水出東南六十里山下西
[003-15a]
 北流注沃水沃水又東案近刻脱沃水二/字又下衍㑹字逕參合縣
 南魏因參合陘以即名也北俗謂之倉鶴陘道出其 中亦謂之參合口陘在縣之西北案陘在近刻/訛作徑左即燕
 書所謂太子寶自河西案近刻/脱西字還師參合三軍奔潰
 即是處也魏立縣以𨽻涼城郡案近刻郡/下有也字西去沃陽
 縣故城二十里縣北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曰沃陽
 縣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謂之阿養城其水又東合
 一水水出縣東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謂之災豆渾水
[003-15b]
 西北流注于沃水沃水又東北流注鹽池地理志曰
 鹽澤在東北者也今鹽池西南去沃陽縣故城六十
 五里案近刻/脱縣字池水澂渟淵而不流東西三十里南北 二十里池北七里案近刻/作十里即涼城郡治案近刻/訛作注池西
 有舊城俗謂之涼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澤有長
 丞案漢官制有令有/長令長皆有丞此城即長丞所治也城西三里
 有小阜阜下有泉東南流注池北俗謂之大谷北堆
 案近刻訛/作此隹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
[003-16a]
 合一水于連嶺北水出沃陽縣東北山下案近刻/脱水字
 俗謂之烏伏真山案謂近/刻作名水曰誥升袁河西南流逕
 沃陽縣左合中陵川亂流西南與一水合北俗謂之
 樹頽水水出東山下西南流右合誥升袁水亂流西 南注分謂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北俗謂之太羅河右
 水西逕故城南北俗謂之昆新城案謂近/刻作名其水自城
 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太羅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
 訛作/經水源上承樹頽河南流西轉逕武州縣故城南
[003-16b]
 案近刻脱/州字下同十三州志曰武州縣在善無城西南百五
 十里案近刻脱/城字南字北俗謂之太羅城水亦藉稱焉其水
 西南流一水注之案一近/刻作右水導故城西北五十里南
 流逕城西北俗名之曰故槃迴城案近刻/脱俗字又南流注
 太羅河太羅河又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左得湳水 口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西河郡美稷縣東南流東
 觀記曰郭伋字細侯案近刻/脱字字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
 恩德老小相攜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數百小兒各
[003-17a]
 騎竹馬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曰聞使君到喜故
 迎伋謝而發去諸兒復送郭外問使君何日還伋計
 日告之及還先期一日念小兒即止野亭須期至乃
 徃其水又東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漢沖帝時羌湳
 狐奴歸化葢其渠帥也其水俗亦謂之為遄波水東
 南流入長城東鹹水出長城西鹹谷東入湳水湳水 又東南渾波水出西北窮谷東南流注于湳水湳水
 又東逕西河富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
[003-17b]
 東流入于河案原本訛作/湳今改正河水左合一水案原本/脱河字
 善無縣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厯于吕梁之山
 而為吕梁洪其山案近刻/脱山字巖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
 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盪濤湧波襄雷渀電洩案電/近刻
 作/雲震天動地昔吕梁未闢河出孟門之上葢大禹所
 闢以通河也司馬彪曰吕梁在離石縣西今于縣西
 厯山尋河並無過峘案並近刻作乃過峘/朱謀㙔云當作遏阻至是乃為 河之巨險案近刻脱/河之二字即吕梁矣在離石北以東可二
[003-18a]
 百有餘里也
又南過西河圁陽縣東
 西河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歸新圁水出
 上郡白土縣圁谷東逕其縣南地理志曰圁水出西
 東入河案東近刻作南/葢後人所妄改王莽更曰黄土也東至長城
 與神銜水合案銜近刻訛/作御下同水出縣南神銜山案近刻/脱神字
 出峽東至長城案近刻訛作峽/山東出至長城入于圁圁水又東逕
 鴻門縣縣故鴻門亭地理風俗記曰圁隂縣西五十
[003-18b]
 里有鴻門亭天封苑案近刻/訛作宛火井廟火從地中出圁
 水又東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東南流注圁水圁
 水又東逕圁隂縣北漢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隂
 矣又東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案此句之下近/刻又有東北桑
 溪四字/係衍文東北流入于圁圁水又東逕圁陽縣南案近/刻訛
 作逕圁/隂南東流注于河河水又東端水入焉案此八字/原本及近
 刻並訛/作經水西出號山山海經曰其木多漆椶案其下/近刻衍
 山/字其草多穹窮案即/芎藭是多汵石案汵近刻/訛作冷端水出焉
[003-19a]
 而東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諸次之水入焉案此十字/原本及近
 刻並訛/作經水出上郡諸次山山海經曰諸次之山諸次
 之水出焉案近刻脱/之字焉字是山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
 象蛇案象近刻/訛作衆其水東逕榆林塞世又謂之榆林山
 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藪
 矣案柳近/刻作林縁厯沙陵屆龜兹縣西北案近刻訛/作西出故謂
 廣長榆也王恢云樹榆為塞謂此矣蘇林以為榆中
 在上郡非也按始皇本紀西北逐匈奴自榆中並河
[003-19b]
 以東屬之隂山然榆中在金城東五十許里隂山在
 朔方東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漢書音義蘇林為失 是也案失是近刻/訛作是失其水東入長城小榆水合焉案榆/下近
 刻衍/林字厯澗西北案澗近刻/訛作源窮谷其源也又東合首積
 水水西出首積溪案近刻脱水字/又重一溪字東注諸次水又東
 入于河山海經曰諸次之水東流注于河即此水也
 河水又南陽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山海經曰水
 出上申之山上無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湯水出
[003-20a]
 焉東流注于河也
又南離石縣西案又南下/脱過字
 奢延水注之案此五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水經必云某水從某來注之不言從某
 來者乃/注文水西出奢延縣西南赤沙阜東北流山海經
 所謂生水出孟山者也案孟近刻/訛作孟郭景純曰孟或作
 明漢破羌將軍段熲破羌于奢延澤虜走洛川洛川
 在南俗因縣土謂之奢延水又謂之朔方水矣案近/刻脱
 方/字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王莽之奢節也赫連龍昇
[003-20b]
 七年于是水之北黒水之南遣將作大匠梁公叱干
 阿利案近刻訛作/叱于阿梨改築大城名曰統萬城蒸土加功
 雉堞雖久崇墉若新并造五兵器鋭精利乃咸百鍊
 為龍雀大鐶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呉 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
 風靡草威服九區世甚珍之又鑄銅為大鼓及飛亷
 翁仲銅駝龍虎皆以黄金飾之列于宫殿之前則今
 夏州治也奢延水又東北與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
[003-21a]
 而東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黒水入焉水出奢
 延縣黒澗案近刻/脱水字東南厯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
 東合交蘭水水出龜兹縣交蘭谷案近刻脱/水字縣字東南流
 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北流與鏡波水合水源出南
 邪山南谷東北流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東逕膚施 縣帝原水西北出龜兹縣東南流縣因處龜兹降胡
 著稱又東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案近刻脱奢延/水三字及東字
 逕膚施縣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漢高祖并三秦
[003-21b]
 復以為郡王莽以漢馬員案馬員/字季主為増山連率歸世
 祖以為上郡太守司馬彪曰増山者上郡之别名也
 東入五龍山地理志曰縣有五龍山帝原水案山下/近刻衍
 也/字自下亦為通稱也厯長城東出于白翟之中案近/刻訛
 作出于赤翟/白翟之中又有平水案平近刻/訛作年出西北平溪東南
 入奢延水奢延水又東走馬水注之水出西南長城 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昔二世賜蒙恬死于此王莽
 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塚故也帝崩惟弓劔存焉
[003-22a]
 故世稱黄帝仙矣其水東流昔段熲追羌出橋門至
 走馬水聞羌在奢延澤即此處也門即橋山之長城
 門也始皇令太子扶蘇與䝉恬築長城起自臨洮至
 于碣石即是城也其水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注奢
 延水奢延水又東與白羊水合其水出于西南白羊
 溪循溪東北注于奢延水案循近刻/訛作巡奢延水又東入
 于河山海經曰生水東流注于河河水又南陵水注 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陵川北溪南逕其川西轉
[003-22b]
 入河河水又南得離石水口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
 離石北山案近刻脱/水出二字南流逕離石縣故城西史記云
 秦昭王伐趙取離石者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
 王子劉綰為侯國後漢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
 轉逕隰城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
 劉忠為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語訛尚有干城
 之稱其水西流注于河也
又南過中陽縣西
[003-23a]
 中陽縣故城在東案陽近刻/訛作南東翼汾水隔越重山不
 濱于河也
又南過土軍縣西
 吐京郡治故城即土軍縣之故城也胡漢譯言音為
 訛變矣案近刻訛作/皆訛偽變矣其城圓長而不方漢高帝十一
 年以封武侯宣義為侯國縣有龍泉出城東南道左
 山下牧馬川上多産名駒駿同滇池天馬案近刻訛/作元河
 其水西北流至其城東南土軍水出道左高山西南
[003-23b]
 注之龍泉水又北屈逕其城東西北入于河河水又 南合契水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傍溪東入窮谷其源也
 又南至祿谷水口水源東窮此溪也河水又南得大
 蛇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發源溪首西流入河河水又
 南右納辱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山海經曰辱水出鳥
 山案出下近/刻衍于字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隂多鐵陽多玉其
 水東流注于河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傍溪
 西轉窮溪便即浣水之源也辱水又東案辱水近刻/訛作延水下
[003-24a]
 同/㑹根水案㑹下近/刻衍于字西南溪下根水所發而東北注
 辱水辱水又東南案近刻脱辱/水又三字露跳水出西露溪案/出
 西近刻訛/作西出東流又東北入辱水亂流注于河河水又
 南左合信支水水發源東露溪案近刻/脱溪字西流入于河
 河水又南左㑹石羊水循溪東入導源窮谷西流注
 于河
又南過上郡高奴縣東
 域谷水東啓荒原案近刻/訛作源西厯長溪西南入于河河
[003-24b]
 水又南合孔溪口案近刻/脱孔字水出孔山南厯溪西流注
 于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車輪三所東西相當相去各
 二丈許南北直通故謂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 十餘里河水又右㑹區水山海經西次四經之首案/西
 近刻訛/作曰曰隂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榖柞
 其下多杻橿其陽多金玉案近刻脱/其陽二字區水出焉而東
 流注于河世謂之清水東流入上郡長城案上郡二/字近刻訛
 在東/流上逕老人山下又東北流至老人谷傍水北出極
[003-25a]
 溪便得水源清水又東得龍尾水口水出北地神泉
 障北山龍尾溪東北流注清水清水又東㑹三湖水
 水出南山三湖谷東北流入清水清水又東逕高奴
 縣合豐林水地理志謂之洧水也故言高奴縣有洧 水肥可㸐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稱酒泉延
 夀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
 取著器中始黄後黒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膏車
 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
[003-25b]
 非止高奴縣洧水也項羽以封董翳為翟王居之三
 秦此其一也漢高祖破以縣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
 語訛謂之高樓城也豐林川長津瀉注北流㑹清水
 案近刻清訛作洧/下同又脱水字清水又南案近刻/訛作有奚谷水注之案/奚
 近刻訛/作溪水西出奚川東南流入清水清水又東注于 河河水又南蒲川水出石樓山南逕蒲城東案此十/六字原
 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本脱水出二字即重耳所奔之處也又南厯蒲
 子縣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廣晉紀稱劉淵自
[003-26a]
 離石南移蒲子者也闞駰曰蒲城在西北漢武帝置
 其水南出得黄盧水口水東出蒲子城南案近刻脱/水字出下
 復衍/厯字東北入谷極溪便水之源也蒲水又南案近刻/脱蒲水
 一/字合紫川水水東北出紫川谷案水字下近/刻衍出字西南合
 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川水紫川水又西北入
 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河水又南合黒水案近/刻訛
 河水入/南黒水水出定陽縣西山二源竒發同瀉一壑東
 南流逕其縣北又東南流右合定水俗謂之白水也
[003-26b]
 水西出其縣南山定水谷東逕定陽縣故城南案東/近刻
 作/更應劭曰縣在定水之陽也定水又東注于黒水亂
 流東南入于河
 
 
 
 
 水經注卷三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四
            魏 酈道元 撰
  河水案二字原本訛在經文又南上/近刻又増河水四三字表目
又南過河東北屈縣西
 河水南逕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風山案近刻/脱西四
 二/字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當其衝飄也略
 無生草案略上近/刻衍而字葢常不定案近刻/脱常字衆風之門故也
[004-1b]
 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
 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闢呂 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
 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𫝊曰北
 登孟門九河之隥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
 巨阸案近刻訛作實/謂黄河之巨阸兼孟門津之名矣案近刻/脱門字此石
 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
 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
[004-2a]
 中水流交衝素氣雲浮徃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
 窺深悸魄案魄近/刻作魂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
 贔怒鼓若山騰濬波頽疊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 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注之異源合
 舍西流注河河水又南得鯉魚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又有脱
 文應作/鯉魚澗厯澗東入窮溪首便其源也爾雅曰鱣鮪也
 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㸃額而
 還非夫徃還之㑹何能便有兹稱乎河水又南羊求
[004-2b]
 水入焉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東出羊求川案近刻/脱水字西
 逕北屈縣故城南城即夷吾所奔邑也王莽之朕北
 也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鄭次于南屈應劭曰有南故
 加北國語曰二五言于獻公曰蒲與二屈君之疆也 其水西流注于河河又南為採桑津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經/春秋僖公八年晉里克敗狄于採桑是也赤水出
 西北罷谷川東謂之赤石川東入于河河水又南合
 蒲水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西則兩源並發俱導一山出
[004-3a]
 西河隂山縣王莽之山寧也隂山東麓南水東北與
 長松水合水西出丹陽山東案近刻訛作水/出西三陽山東東北流
 左入蒲水蒲水又東北與北溪㑹同為一川東北注
 河河水又南丹水西南出丹陽山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截上九
 字訛作經下三/字仍屬注文東北逕冶官東案近刻/脱官字俗謂之丹陽 城城之左右猶有遺銅矣其水東北㑹白水口水出
 丹山東而西北注之丹水又東北入河案近刻重/一東字
 水又南黒水西出丹山東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截上六字訛作經下五
[004-3b]
 字仍屬/注字而東北入于河河水又南至崿谷傍谷東北
 窮澗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並截上/九字訛作經下四字仍屬注文水源所導也
 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洛水自獵山枝分東派東
 南注于河案此十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昔魏文侯築館洛隂指
 謂是水也
又南過皮氏縣西案此經原本及近刻並訛在/赤水出西北罷谷川東之前
 皮氏縣王莽之延平也故城在龍門東南不得延逕
 皮氏方屆龍門也案此注原本及近刻並訛在/上注之末接指謂是水也下
[004-4a]
又南出龍門口汾水從東來注之
 昔者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
 龍門矣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
 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跡遺功尚存岸上並有
 廟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滅不可復識一
 碑是太和中立竹書紀年晉昭公元年河赤于龍門
 三里案近刻河/下有水字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龍門三日 京房易妖占曰河水赤下民恨河水又南右合暢谷
[004-4b]
 水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自溪東南流逕夏陽縣西北
 東南注于河河水又南逕梁山原東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經/原自山東南出至河案原自近刻/訛作自原晉之望也在馮
 翊夏陽縣之西北案近刻/脱北字臨于河上山崩壅河三日
 不流晉侯以問伯宗案近刻以/下衍此字即是處也春秋穀梁
 𫝊曰成公五年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召伯尊遇
 輦者不避使車右鞭之輦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
 逺矣伯尊因問之輦者曰君親縞素率羣臣哭之斯
[004-5a]
 流矣如其言而河流河水又南崌谷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縣西北梁山東南流横溪水注之案/近
 刻脱/水字水出三累山其山層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
 按爾雅山三成為崑崙丘案近刻脱/崙字下同斯山豈亦崑崙
 丘乎山下水際有二石室葢隠者之故居矣細水東
 流注于崌谷側溪山南有石室西面有兩石室案西/面近
 刻訛作/面西北面有二石室皆因阿結牖連扃接闥所謂
 石室相距也東廂石上猶𫝊杵臼之跡庭中亦有舊
[004-5b]
 宇處尚髣髴前基北坎室上有㣲涓石溜豐周瓢飲 似是栖遊隠學之所昔子夏教授西河案近刻/脱授字疑即
 此也而無以辨之案近刻/脱以字溪水又東南逕夏陽縣故
 城北故少梁也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從今名矣王莽
 之冀亭也其水東南注于河案注近刻/訛作流昔韓信之襲
 魏王豹也以木罌自此渡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案/此
 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逕漢陽太守
 殷濟精廬南案南朱謀㙔云舊本作尚宋本作尚在/呉本改為南今考原本已作南非呉本
[004-6a]
 改/也俗謂之子夏廟陶水又南逕高門南案陶近刻/訛作河
 層阜墮缺故流高門之稱矣又東南逕華池南池方 三百六十步在夏陽城西北四里許故司馬遷碑文
 云高門華池在兹夏陽案近刻此下有西城北漢陽/太守殷濟精舍四里所凡十
 四字即係上/文衍複在此今高門東去華池三里溪水又東南逕
 夏陽縣故城南服䖍曰夏陽虢邑也在太陽東三十
 里案近刻此下有城/南二字亦衍文又厯高陽宫北又東南逕司馬
 子長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
[004-6b]
 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案近/刻訛
 作/柏太史公自叙曰遷生于龍門是其墳墟所在矣溪
 水東南流入河昔魏文侯與呉起浮河而下美河山 之固即于此也河水又南徐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經南訛/作西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逕漢武帝登仙宫東
 東南流絶彊梁原案近刻/脱原字右逕劉仲城北案右近刻/訛作石
 是漢祖兄劉仲之封邑也故徐廣史記音義曰郃陽
 案郃近刻/訛作邵國名也高祖八年侯劉仲是也其水東南
[004-7a]
 逕子夏陵北東入河河水又南逕子夏石室東案此/十字
 原本及近刻並截上九/字訛作經東字仍為注南北有二石室臨側河崖即
 子夏廟室也
又南過汾隂縣西 河水東際汾隂脽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睢下同今改正縣故城在脽
 側漢高帝六年封周昌為侯國魏土地記曰河東郡
 北八十里有汾隂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脽
 丘上有后土祠封禪書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
[004-7b]
 汾隂脽丘是也又有萬嵗宫漢宣帝神爵元年幸萬
 嵗宫東濟大河而神魚舞水矣昔趙簡子沈欒徼于
 此曰吾好聲色而是子致之吾好士六年不進一人
 是長吾過而黜吾善君子以為能譴矣案近刻脱長/吾二字黜訛
 作/㸃河水又逕郃陽城東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周威烈王 之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鄭還築汾隂郃陽案近刻/訛作縣
 即此城也故有莘邑矣為太姒之國詩云在郃之陽
 在渭之涘又曰纘女維莘長子維行謂此也城北有
[004-8a]
 瀵水案近刻訛作城/北在北瀵水南去二水各數里其水東逕其
 城内東入于河又于城内側中案内近刻/訛作南有瀵水東
 南出城注于河城南又有瀵水東流注于河案近刻/流下衍
 東/字水南猶有文母廟廟前有碑案近刻脱/一廟字去城十五
 里水即郃水也縣取名焉故應劭曰在郃水之陽也
 河水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隂縣南四十里西去河 三里平地開源濆泉上湧大幾如輪深則不測俗呼
 之為瀵魁古人壅其流以為陂水種稻東西二百步
[004-8b]
 南北百餘步與郃陽瀵水夾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
 水皆潛相通案近刻作/皆相潛通故呂忱曰爾雅異出同流為
 瀵水其水西南流厯蒲坂西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
 逕陶城西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舜陶河濱皇甫士安以
 為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
 也南去厯山不逺或耕或陶所在則可何必定陶方
 得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稱葢 從此始之南對蒲津闗汲冢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
[004-9a]
 秦王來見于蒲坂闗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
 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
又南過蒲坂縣西
 地理志曰縣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應劭曰秦始皇
 東巡見有長坂故加坂也孟康曰晉文公以賂秦秦
 人還蒲于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薛瓚注
 漢書曰秦世家以垣為蒲反案漢書作秦世家云以/垣為蒲反此史記秦本
 紀語索隠曰為當/為易葢字訛也然則本非蒲也皇甫謐曰舜所都
[004-9b]
 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潘者也案潘原本訛作瀵/今考潘縣漢書地
 理志屬上谷郡㶟水章潘泉故瀆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今城中有舜廟
 魏秦州刺史治太和遷都罷州置河東郡郡多流雜
 案近刻/訛作離謂之徙民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釀採挹
 河流醖成芳酎懸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
 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滫漿焉别調氛氲
 不與佗同蘭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貢選最佳酌
 矣自王公庶友牽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顧思同旅
[004-10a]
 語索郎反語為桑落也更為籍徵之雋句中書之英 談郡南有厯山案山下近/刻衍也字謂之厯觀舜所耕處也有
 舜井媯汭二水出焉南曰媯水北曰汭水西逕厯山
 下案西近刻/訛作迺上有舜廟周處風土記曰舊説舜葬上
 虞又記云耕于厯山而始寧剡二縣界上舜所耕田
 于山下多柞樹案上虞剡並屬㑹稽郡順帝永/建四年分上虞南鄉立始寧縣呉越
 之間名柞為&KR0820故曰厯山余按周處此志為不近情
 𫝊疑則可證實非矣安可假木異名附山殊稱彊引
[004-10b]
 大舜即比甯壤案近刻訛/作寧懷更為失誌記之本體差實
 録之常經矣厯山媯汭言是則安于彼乖矣尚書所 謂釐降二女于媯汭也孔安國曰居媯水之内王肅
 曰媯汭虞地名皇甫謐曰納二女于媯水之汭馬季
 長曰水所出曰汭然則汭似非水名而今見有二水
 異源同歸渾流西注入于河河水南逕雷首山西案/此
 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南上近刻有又字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
 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也案近刻/脱也字俗亦謂之堯山山
[004-11a]
 上有故城世又曰堯城闞駰曰蒲坂堯都按地理志
 曰縣有堯山首山祠案首近刻訛作/有下脱山字雷首山在南事
 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載𦕈邈非所詳耳又南洓水注 之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河北縣雷首山縣北與蒲
 坂分山有夷齊廟闞駰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獨頭山
 夷齊所隠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攢茂丘阜俗謂
 之夷齊墓也案也字近刻/訛在其水下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穆
 天子𫝊曰壬戌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觴天子于雷
[004-11b]
 首之阿乃獻良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
 干是也昔趙盾田首山食祁彌明翳桑之下案祁左/𫝊作提
 即于此也洓水又西南流注于河春秋左𫝊謂之洓
 川者也俗謂之陽安澗水又南至華隂潼闗渭水從西來注之
 汲郡竹書紀年曰晉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
 子重耳涉自河曲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納
 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羈紲從君巡于天
[004-12a]
 下臣之罪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公子
 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璧于此案投近/刻訛作
 授/子推笑曰案笑近刻/訛作哭天開公子子犯以為功吾不
 忍與同位遂逃焉河水厯船司空與渭水㑹案此十/字原本
 及近刻並/訛作經漢書地理志案志下近/刻衍曰字舊京兆尹之屬縣 也案尹近刻/訛作郡左丘明國語云案此六字訛舛/當作古語云華岳本
 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盪腳蹋開而
 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華巖開山圖曰有巨靈胡者
[004-12b]
 徧得坤元之道案近刻徧訛作/偏坤訛作神能造山川出江河案/近
 刻脱/江字所謂巨靈贔屭首冠靈山者也常有好事之士
 案近刻/作人故升華岳而觀厥跡焉自下廟厯列柏南行
 十一里東迴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謂
 之北君祠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請焉從此南入谷
 七里案此近刻/訛作北又屆一祠謂之石養父母石龕木主 存焉又南出一里至天井案又近刻/訛作入井裁容人穴空
 迂迴頓曲而上案頓近/刻作傾可高六丈餘山上又有㣲涓
[004-13a]
 細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陟更無别
 路欲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窻也出井東南行二
 里峻坂斗上斗下降此坂二里許又復東上百丈崖
 升降皆須扳繩挽葛而行矣南上四里路到石壁縁
 旁稍進逕百餘步自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案祠/近刻
 作/神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之容從祠南厯夾嶺廣
 裁三尺餘兩箱懸崖數萬仞案近刻/脱懸字窺不見底祀祠 有感則雲與之平然後敢度猶須騎嶺抽身漸以就
[004-13b]
 進故世謂斯嶺為搦嶺矣度此二里便屆山頂案便/近刻
 訛作/復上方七里靈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澗一
 名太上泉東注澗下上宫神廟近東北隅其中塞實
 雜物事難詳載自上宫東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嶺
 東南望巨靈手跡惟見洪崖赤壁而已都無山下上
 觀之分均矣河在闗内南流潼激闗山因謂之潼闗
 濩水注之案濩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灌今據山海經改正水出松果之山案/近
 刻訛/作上北流逕通谷世亦謂之通谷水東北注于河述
[004-14a]
 征記所謂潼谷水者也或説因水以名地也河水自
 潼闗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黄巻坂案巷近刻訛/作卷下同
 坂傍絶澗案近刻/脱坂字陟此坂以升潼闗所謂泝黄巷以
 濟潼矣案潼下近/刻有闗字厯北出東崤案崤近刻/訛作㟓通謂之函
 谷闗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
 曰天險故西京賦曰巖險周固衿𢃄易守所謂秦得
 百二并吞諸侯也是以王元説隗囂曰請以一丸泥
 東封函谷闗圖王不成其弊足霸矣郭縁生記曰漢
[004-14b]
 末之亂魏武征韓遂馬超連兵此地今際河之西有 曹公壘道東原上云李典營義熙十三年王師曾據
 此壘西征記曰沿路逶迆入函道六里有舊城案近/刻脱
 有/字城周百餘步北臨大河南對高山姚氏置闗以守
 峽宋武帝入長安檀道濟王鎮惡或據山為營或平
 地結壘案地近刻/訛作城為大小七營濱帯河險姚氏亦保
 據山原陵阜之上案近刻/脱陵字尚𫝊故跡矣闗之直北隔
 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戴延之
[004-15a]
 所謂風塠者也南則河濱姚氏之營與晉對岸河水
 又東北玉澗水注之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南出玉溪 北流逕皇天原西周固記開山東首上平博方可里
 餘三面壁立高千許仞漢世祭天于其上名之為皇
 天原上有漢武帝思子臺又北逕闅鄉城西案闅原/本及近
 刻並訛作/閿下同郡國志曰𢎞農湖縣有闅鄉世謂之闅鄉
 水也魏尚書僕射闅鄉侯河東衛伯儒之故邑其水
 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逕闅鄉城北東與全鳩澗水
[004-15b]
 合案城北近刻訛作侯河又此十/六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南山北逕皇
 天原東述征記曰全節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
 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矣西征賦曰咸徵名于桃 原者也晉太康地記曰桃林在闅鄉南谷中其水又
 北流注于河案流近刻/訛作河
又東過河北縣南
 縣與湖縣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注于河案注/近刻
 訛作/流河水又東永樂澗水注之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004-16a]
 北出于薄山南流逕河北縣故城西故魏國也晉獻
 公滅魏以封畢萬卜偃曰魏大名也萬後其昌乎後
 乃縣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縣也今城南西二面並
 去大河可二十餘里北去首山十許里處河山之間 土地迫隘故魏風著十畝之詩也城内有龍泉南流
 出城又南斷而不流永樂溪水又南入于河余按中
 山經案近刻/脱山字即渠豬之水也太史公封禪書稱華山
 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廣曰蒲
[004-16b]
 坂縣有襄山山海經曰蒲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
 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東則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河如準封禪書二水無西南注河之理
 今診蓼水川流所趣與共水相扶永樂溪水導源注
 于河又與渠豬勢合蒲山統目總稱亦與襄山不殊 故揚雄河東賦曰河靈矍踢案近刻訛/作玃踢掌華蹈襄注
 云襄山在潼闗北十餘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
 溪水即渠豬之水也案溪近刻/訛作蓼河水自河北城南東
[004-17a]
 逕芮城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二城之中有段干木冢干
 木晉之賢人也魏文侯過其門式其廬所謂德尊萬
 古芳越來今矣汲冢竹書紀年曰晉武公元年尚一
 軍芮人乗京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大荔故芮也此亦
 有焉紀年又云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
 萬出奔魏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九年 戎人逆芮伯萬于郊案郊近刻/訛作郟斯城亦或芮伯之故
 畫也案畫朱謀㙔/云疑是疆字河水右㑹槃澗水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004-17b]
 經右訛/作又水出湖縣夸父山北逕漢武帝思子宫歸來
 望思臺東案思近刻/訛作子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東逕湖
 縣故城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昔范叔入闗遇穰侯于
 此矣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廣圓三百仞武王伐
 紂天下既定王巡嶽瀆案巡近刻/訛作及放馬華陽散牛桃
 林即此處也其中多野馬造父于此得驊騮緑耳盜
 驪之乗以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湖水又北 逕湖縣東而北流入于河魏土地記曰𢎞農湖縣有
[004-18a]
 軒轅黄帝登仙處黄帝採首山之銅鑄鼎于荆山之
 下有龍垂胡于鼎黄帝登龍從登者七十人遂升于
 天故名其地為鼎胡案近刻/訛作湖荆山在馮翊首山在蒲
 坂與湖縣相連晉書地道記太康記並言胡縣也漢
 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乗龍上天也地理志曰
 京兆湖縣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案近刻/訛作湖不言黄
 帝升龍也山海經曰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
 椶柟多竹箭其陽多玉其隂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
[004-18b]
 桃林其中多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故三秦記曰
 桃林塞在長安東四百里若有軍馬經過好行則牧
 華山休息林下惡行則決河漫延人馬不得過矣河
 水又東合柏谷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𢎞農縣南
 石隄山案南近刻/訛作兩山下有石隄祠銘云魏甘露四年
 散騎常侍征南將軍豫州刺史領𢎞農太守南平公
 之所經建也其水北流逕其亭下晉公子重耳出亡
 案晉近刻/訛作昔及柏谷卜適齊楚狐偃曰不如之翟漢武
[004-19a]
 帝嘗㣲行此亭見饋亭長妻故潘岳西征賦曰長徵 客于柏谷妻覩貌而獻餐謂此亭也谷水又北流入
 于河河水又東右合門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門水即
 洛水之枝流者也洛水自上洛縣東北于拒陽城西
 北案近刻/脱陽字分為二水枝渠東北出為門水也門水又
 東北厯陽華之山即山海經所謂陽華之山案即字/下近刻
 衍華陽/二字門水出焉者也又東北厯峽謂之鴻闗水水
 東有城案近刻脱/一水字即闗亭也水西有堡謂之鴻闗堡
[004-19b]
 案近刻/訛作島世亦謂之劉項裂地處非也余按上洛有鴻
 臚圍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謂斯川為鴻臚澗鴻闗之 名乃起是矣門水又東北厯邑川二水注之案二近/刻訛作
 燭/左水出于陽華之隂案近刻/訛作陽東北流逕盛墻亭西
 東北流與右水合右水出陽華之陽案近刻/訛作隂東北流
 逕盛墻亭東東北與左水合案近刻脱/一東字即山海經所
 謂□姑之水出于陽華之隂東北流注于門水者也
 案□姑近刻/作緒茹下同又東北燭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
[004-20a]
 于衙嶺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衡/嶺下同今據漢書改正世謂之石城山其
 水東北流逕石城西東北合右水右水出石城山東
 北逕石城東東北入左水地理志曰燭水出衙嶺下 谷案燭漢/書作爥開山圖曰衙山在函谷山西南是水亂流
 東注于□姑之水二水悉得通稱矣厯澗東北出謂
 之開方口水側有阜謂之方伯堆案謂近/刻作名宋奮武將
 軍魯方平建武將軍薛安都等案武近刻/訛作威與建威將
 軍柳元景北入軍次方伯堆者也堆上有城即方平
[004-20b]
 所築也案平近刻/訛作伯又東北逕邑川城南案邑近刻/訛作入
 漢封竇門之故邑川受其名亦曰竇門城在函谷闗
 南七里又東北田渠水注之案渠下近/刻衍川字水出衙山之
 白石谷案近刻脱水/字衙訛作衡東北流逕故丘亭東是薛安都 軍所從城也其水又逕鹿蹏山西山石之上有鹿蹏
 自然成著案近刻/訛作者非人功所刋厯田渠川謂之田渠
 水西北流注于燭水燭水又北入門水水之左右即
 函谷山也門水又北逕𢎞農縣故城東城即故函谷
[004-21a]
 闗挍尉舊治處也終軍棄繻于此燕丹孟嘗亦義動
 雞鳴于其下可謂深心有感志誠難奪矣昔老子西
 入闗尹喜望氣于此也故趙至與嵇茂齊書曰李叟
 入秦及闗而歎亦言與嵇叔夜書及闗尹望氣之所
 異説紛綸並未知所定矣漢武帝元鼎四年徙闗于 新安縣以故闗為𢎞農縣𢎞農郡治王莽更名右隊
 劉桓公為郡虎相隨渡河光武問而善之其水側城
 北流而注于河河水于此有浢津之名案浢近刻/訛作洹
[004-21b]
 者咸云漢武㣲行柏谷遇辱竇門又感其妻深識之
 饋既返玉階厚賞賚焉賜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竇津
 是也案津下近/刻衍者字故潘岳西征賦云案近刻/脱云字酬匹婦其
 已泰胡厥夫之謬官袁豹之徒並以為然余按河之
 南畔夾側水濆有津謂之浢津河北縣有浢水案此/下近
 刻衍浢津/其水四字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從門始 葢事類名同故作者疑之案疑近刻/訛作是竹書穆天子𫝊
 曰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陽丁亥入于南鄭考
[004-22a]
 其沿厯所踵案近刻/訛作鍾路直斯津以是推之知非因門
 矣俗或謂之偃鄉澗水也河水又東左合一水案近/刻東
 訛作有合/訛作右其水二源疏引案二近刻/作三下同俱導薄山案近/刻訛
 作/水南流㑹成一川其二水之内世謂之閑原言虞芮
 所爭之田所未詳矣又南注于河河之右曹水注之
 案近刻之訛作/水曹訛作㑹水出南山北逕曹陽亭西陳涉遣周
 章入秦少府章邯斬之于此魏氏以為好陽晉書地 道記曰亭在𢎞農縣東十三里其水西北流入于河
[004-22b]
 河水又東菑水注之水出常烝之山西北逕曲沃城
 南又屈逕其城西西北入河諸注述者咸言曲沃在
 北此非也魏司徒崔浩以為曲沃地名也余按春秋
 文公十三年晉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處此以備秦
 時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為積古之𫝊矣
 河水又東得七里澗澗在陜城西七里案近刻/脱城字故因
 名焉其水自南山通河亦謂之曹陽坈是以潘岳西
 征賦曰行于漫瀆之口憩于曹陽之墟袁豹崔浩亦
[004-23a]
 不非其地矣余按漢書昔獻帝東遷逼以寇難李傕
 郭氾追戰于𢎞農澗天子遂露次曹陽楊奉董承外
 與傕和内引白波李樂等破傕乗輿于是得進復來
 戰奉等大敗兵相連綴四十餘里方得達陜以是推
 之似非曹陽然以山海經求之菑曹字相類是或有
 曹陽之名也河水又東合潐水案潐水近刻/訛作譙譙水導源
 常烝之山俗謂之為干山案干近刻/訛作于葢先後之異名
 也山在陜城南八十里其川案此下近刻/衍流也二字二源雙導
[004-23b]
 同注一壑而西北流注于河又東過陜縣北
 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崖水案崖近/刻作于出南山北谷
 案近刻/訛作合逕崖峽北流與干山之水㑹案干近刻亦/訛作于下同
 出干山東谷案近刻/脱水字兩川合注于崖水又東北注橐
 水橐水北流出谷謂之漫澗矣與安陽溪水合水出
 石崤南西逕安陽城南漢昭帝封上官桀為侯國案/昭
 帝近刻訛/作武帝潘岳所謂我徂安陽也東合漫澗水水北
[004-24a]
 有逆旅亭謂之漫口客舍也又西逕陜縣故城南案/此
 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上下文乃注内叙橐水所逕又合一水謂之瀆谷 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橐水又西北逕陜城西西北
 入于河案注内叙橐/水終于此河北對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
 公羊曰晉敗之大陽者也津亦取名焉春秋文公三
 年秦伯伐晉自茅津濟封崤尸而還是也東則咸陽
 澗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陜津注河河南即陜城
 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為東西之别東城即虢邑之
[004-24b]
 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
 中有小城故焦國也武王以封神農之後于此王莽
 更名黄眉矣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臨黄河懸水 百餘仞臨之者咸悚惕焉西北𢃄河水湧起方數十
 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銅翁仲所没處案没近刻/訛作投
 云石虎載經于此沈没二物並存水所以湧所未詳
 也或云翁仲頭髻常出水之漲減恒與水齊晉軍當
 至髻不復出今惟見水異耳嗟嗟有聲聲聞數里按
[004-25a]
 秦始皇二十六年長狄十二見于臨洮長五丈餘以
 為善祥鑄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萬斤坐之
 宫門之前謂之金狄皆銘其胷云皇帝二十六年初
 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身 長五丈足六尺李斯書也故衛恒叙篆曰秦之李斯
 號為工篆諸山碑及銅人銘案近刻/脱碑字皆斯書也漢自
 阿房徙之未央宫前俗謂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
 夢銅人泣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
[004-25b]
 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後董卓毁其九為錢其在
 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可勝至霸水西停之
 漢晉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鄴宫苻
 堅又徙之長安毁二為錢其一未至而苻堅亂百姓
 推置陜北河中于是金狄滅余以為鴻河巨瀆故應 不為細梗躓湍長津碩浪無宜以㣲物屯流斯水之
 所以濤波者葢史記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
 壅河所致耳獻帝東遷日夕潛渡案日近刻/訛作自墜坑爭
[004-26a]
 舟舟指可掬亦是處矣
又東過大陽縣南
 交澗水出呉山東南流入河河水又東路澗水亦出
 呉山東逕大陽城西西南流案此下近刻/衍注水二字入于河河
 水又東逕大陽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竹書紀
 年曰晉獻公十有九年獻公㑹虞師伐虢滅下陽虢 公醜奔衛獻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地理志曰北
 虢也有天子廟王莽更名勤田應劭地理風俗記曰
[004-26b]
 城在大河之陽也案在近刻/訛作南河水又東沙澗水注之
 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北出虞山東南逕傅巖厯傅説
 隠室前俗名之為聖人窟孔安國𫝊傅説隠于虞虢
 之間即此處也傅巖東北十餘里即巔軨坂也春秋
 左𫝊所謂入自巔軨者也有東西絶澗左右幽空窮
 深地壑中則築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謂之為軨橋也
 傅説傭隠止息于此高宗求夢得之是矣橋之東北 有虞原原上道東案近刻脱/一原字有虞城堯妻舜以嬪于
[004-27a]
 虞者也周武王以封太伯後虞仲于此案後近刻/訛作弟
 為虞公晉太康地記案近刻脱晉/字康訛作原所謂北虞也城東
 有山世謂之五家冢冢上有虞公廟春秋穀梁𫝊曰
 晉獻公將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之乗垂棘之
 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晉國之寶也曰是取中府置外
 府也公從之及取虢滅虞乃牽馬操璧璧則猶故馬
 齒長矣即宫之竒所謂案所下近/刻衍以字虞虢其猶輔車相
 依脣亡則齒寒虢亡虞亦亡矣其城北對長坂二十
[004-27b]
 許里謂之虞坂戴延之曰自上及下七山相重戰國
 䇿曰昔騏驥駕鹽車上于虞坂遷延負轅而不能進
 此葢其困處也橋之東北山溪中案之近刻/訛作水有小水
 西南注沙澗案注近刻/訛作流亂流逕大陽城東河北郡治
 也沙澗水南流注于河案近刻脱沙字/流下衍逕字河水又東左
 合積石土柱二溪案近刻東下衍右/字合亦訛作右並北發大陽之
 山南流入于河是山也亦通謂之為薄山矣故穆天
 子𫝊曰天子自盬己丑南登于薄山窴軨之隥案近/刻脱
[004-28a]
 山/字乃宿于虞是也又東過砥柱間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
 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疎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
 矣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捜神記稱齊景公渡
 于江沈之河黿銜左驂没之衆皆惕古冶子于是拔
 劒從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黿也
[004-28b]
 左手持黿頭右手挾左驂燕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呼
 水為逆流三百步觀者皆以為河伯也亦或作江沅 字者也若因地而為名則宜在蜀及長沙按春秋此
 二土並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無因而騁其勇矣
 劉向叙晏子春秋稱古冶子曰吾嘗濟于河黿銜左
 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從而殺之視之乃黿也
 不言江沅矣又考史遷記云景公十二年公見晉平
 公十八年復見晉昭公旌軒所指路直斯津從黿砥
[004-29a]
 柱事或在兹又云觀者以為河伯賢于江沅之證河
 伯本非江神又河可知也河之右側崤水注之案側/近刻
 訛作則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河南盤崤山西北流水上 有梁俗謂之鴨橋也厯澗東北流與石崤水合水出
 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臯之墓也北陵文王所
 避風雨矣言山徑委深峯阜交䕃故可以避風雨也
 秦將襲鄭蹇叔致諌而公辭焉蹇叔哭子曰吾見其
 出不見其入晉人禦師必于崤矣余收爾骨焉孟明
[004-29b]
 果覆秦師于此崤水又北左合西水案左下近/刻衍右字亂流
 注于河河水又東千崤之水注焉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水南導于千崤之山其水北流纒絡二道漢建安中
 曹公西討巴漢惡南路之險故更開北道自後行旅 率多從之今山側附路有石銘云晉太康三年𢎞農
 太守梁柳修復舊道太崤以東西崤以西明非一崤
 也西有二石又南五十步案近刻作/五六十步臨溪有恬漠先
 生翼神碑葢隠斯山也其水北流注于河河水翼岸
[004-30a]
 夾山巍峯峻舉案峻近刻/訛作岐羣山疊秀重嶺干霄鄭𤣥
 按地説河水東流貫砥柱觸閼流今世所謂砥柱者
 葢乃閼流也砥柱當在西河未詳也余按鄭𤣥所説
 非是西河當無山以擬之案擬近刻/訛作礙自砥柱以下五
 户已上其間百二十里河中竦石傑出案中近刻/訛作水 連襄陸葢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山雖闢尚
 梗湍流激石雲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
 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漢鴻嘉四年楊焉言
[004-30b]
 從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鐫廣之上乃令焉鐫之裁没
 水中不能復去而令水益湍怒害甚平日魏景初二
 年二月帝遣都督沙丘部監運諫議大夫寇慈案近/刻訛
 作/兹帥工五千人案近刻/脱工字嵗常修治以平河阻案近刻/脱以字
 晉泰始三年正月案近刻訛作秦/始皇三年五月武帝遣監運大中
 大夫趙國都匠中郎將河東樂世帥衆五千餘人修 治河灘事見五户祠銘雖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濤波
 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鮮不踟蹰難濟故有衆峽諸灘
[004-31a]
 之言五户灘名也有神祠通謂之五户將軍亦不知
 所以也
又東過平隂縣北清水從西北來注之
 清水出清亷山之西嶺世亦謂之清營山其水東南
 流出峽峽左有城葢古闗防也清水厯其南東流逕
 臯落城北服䖍曰赤翟之都也世謂之倚亳城葢讀
 聲近轉案近刻/訛作傳因失實也春秋左𫝊所謂晉侯使太 子申生伐東山臯落氏者也與倚亳川水合水出北
[004-31b]
 山礦谷東南流注于清清水又東逕清亷城南又東
 南流右㑹南溪水案近刻右訛作/又水訛作溪水出南山而東注
 清水清水又東合乾棗澗水案近刻/脱乾字水出石人嶺下
 案石近刻/訛作左南流俗謂之扶蘇水又南厯奸苗北馬頭
 山亦曰白水原西南逕垣縣故城北史記魏武侯二
 年城安邑至垣即是縣也其水西南流注清水案流/注二
 字近刻訛在初/㑹清流句下水色白濁案近刻/脱水字初㑹清流乃有𤣥
 素之異也清水又東南逕陽壺城東即垣縣之壺丘
[004-32a]
 亭案丘亭上原本及近刻並/重城東即垣縣之壺七字晉遷宋五大夫所居也
 清水又東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與教水合案此八/字原本
 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垣縣北教山南逕輔山山高三十許
 里上有泉源案近刻/脱源字不測其深山頂周圓五六里少
 草木山海經曰孟門東南有平山水出于其上潛于
 其下又是王屋之次疑即平山也其水南流厯鼓鍾
 上峽懸洪五丈飛流注壑夾岸深高壁立直上輕崖
 秀舉案輕近刻/訛作經百有餘丈峰次青松巖懸赬石于中
[004-32b]
 厯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綺分望若圖繡矣水廣十許 步南流厯鼓鍾川分為二澗一澗西北出百六十許
 里山岫迴岨纔通馬步今聞喜縣東北谷口猶有乾
 河里故溝存焉今無復有水一水厯冶官西世人謂
 之鼓鍾城城之左右猶有遺銅及銅錢也城西阜下
 有大泉西流注澗與教水合伏入石下南至下峽山
 海經曰鼓鍾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即是山也其
 水重源又發案又近刻/訛作雙南至西馬頭山東截坡下又
[004-33a]
 伏流南十餘里復出又謂之伏流水南入于河山海
 經曰教山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案而近刻/訛作又是水 冬乾夏流實惟乾河也今世人猶謂之為乾澗矣河
 水又與畛水合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新安縣青要
 山今謂之疆山案疆近刻作彊下同又此句之/下衍山海經曰河長澗七字其水
 北流入于河山海經曰青要之山畛水出焉即是水
 也河水又東正囘之水入焉水出騩山疆山東阜也
 東流俗謂之疆川水與石瓜疇川合案近刻訛作與/石等瓜川合
[004-33b]
 水出西北石澗中案近刻/脱水字東南流注于疆川水疆川
 水又東逕疆冶鐵官東東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合
 庸庸之水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河東垣縣宜蘇山 案東近刻/訛作南俗謂之長泉水山海經曰水多黃貝伊洛
 門也其水北流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河一水又東北
 流注于河河水又東逕平隂縣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地理風俗記曰河南平隂縣故晉隂地隂戎之所居
 又曰在平城之南故曰平隂也三老董公説高祖處
[004-34a]
 陸機所謂皤皤董叟謨我平隂者也魏文帝改曰河
 隂矣河水又㑹濝水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垣縣王
 屋山西濝溪案山西近刻/訛作西山夾山東南流逕故城東即
 濝闗也漢光武建武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濝闗天 井闗擊赤眉别挍皆降之獻帝自陜北渡安邑東出
 濝闗即是闗也濝水西屈逕闗城南厯軹闗南逕苗
 亭西亭故周之苗邑也又東流注于河經書清水非
 也是乃濝水耳案清水入河處在平隂縣西濝水則/在縣東經于大河東過平隂縣北之
[004-34b]
 下乃言清水注河/故道元辯其非
又東至鄧案此四字原本及近刻並訛在上句清水從/西北來注之上考濝水入河之後河乃至鄧
而平縣又在其東今濟源縣西有濝水有苗亭孟縣西/南冇鄧城道元叙河水又東逕平縣故城北即云河水
于斯冇盟津之目盟津值今孟縣南上注不言經/文之誤然則二語上下倒亂在道元後矣今訂正
 洛陽西北四十二里故鄧鄉矣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在後條注
 内南臨孟冿河/之下今訂正
 
 水經注卷四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五
            魏 酈道元 撰
  河水案二字原本訛在經文又東上/近刻又増河水五三字表目
又東過平縣北案平下原本及近刻並衍隂字今考上/言過平隂清水來注此不得言過平隂
湛水來注明矣後人習見平隂罕見平因而妄加然湛/水入河在鄧不在平縣故城之東道元於河水逕平縣
故城北下即云又東湨水入焉于湛水云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間關也可證此經本作平縣湛水
從北來注之
[005-1b]
 河水又東逕河陽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考河陽臨
 平洛陽皆在平隂之東平縣之/西不得與經文淆紊今改正春秋經書天王狩于
 河陽壬申公朝于王所晉侯執衛侯歸于京師春秋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冬㑹于温執衛侯是㑹也晉侯
 召襄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
 以訓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言非其狩地服䖍賈逵
 曰河陽温也班固漢書地理志司馬彪袁山松郡國
 志案山松原本及近刻並訛/作一崧字今改正後同晉太康地道記十三州
[005-2a]
 志河陽别縣非温邑也案河陽故城在今孟縣西三/十五里温故城在今温縣西
 南三十里是/以道元辯之漢髙帝六年封陳涓為侯國王莽之河
 亭也十三州志曰治河上河孟津河也郭縁生述征 記曰踐土今冶坂城是名異春秋焉非也案冶原本/及近刻並
 訛作治下同今考冶坂城其下為冶坂津在今孟縣/西南而踐土在今滎澤縣西北王宫城之内故道元
 辯其/非今河北見者河陽城故縣也在冶坂西北蓋晉
 之温地故羣儒有温之論矣魏土地記曰冶坂城舊
 名漢祖渡城險固南臨孟津河河水右逕臨平亭北
[005-2b]
 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近刻右訛作又帝王世紀曰光武葬臨平
 亭南西望平隂者也河水又東逕洛陽縣北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並/訛作經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題云洛陽北界津
 水二渚分屬之也案近刻脱津/字屬訛作為上舊有河平侯祠祠 前有碑今不知所在郭頒世語曰晉文王之世大魚
 見孟津長數百步高五丈頭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
 侯祠即斯祠也河水又東逕平縣故城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
 刻並訛作經今考以上注文記河之西來所/逕至此即上經文所謂又東過平縣北也漢武帝
[005-3a]
 元朔三年封濟北貞王子劉遂為侯國王莽之所謂
 治平矣俗謂之小平也有高祖講武場河北側岸有
 二城相對置北中郎府徙諸徒隸府户案徒近刻/訛作從
 羽林虎賁領隊防之河水南對首陽山春秋所謂首
 戴也夷齊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齊之廟 前有二碑並是後漢河南尹廣陵陳導雒陽令徐循
 與處士平原蘇騰案近刻/脱原字南陽何進等立事見其碑
 又有周公廟魏氏起𤣥武觀於芒垂張景陽𤣥武觀
[005-3b]
 賦所謂高樓特起竦跱岧嶤直亭亭以孤立延千里
 之清飇也朝廷又置氷室於斯阜室内有氷井春秋
 左傳曰日在北陸而藏氷常以十二月採氷于河津
 之隘峽石之阿北隂之中即邠詩二之日鑿氷沖沖
 矣而内于井室所謂納于凌隂者也河南有鉤陳壘
 世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所㑹處尚書所謂不期同 時也紫微有鉤陳之㝛主鬭訟兵陣故遁甲攻取之
 法以所攻神與鉤陳并氣下制所臨之辰則決禽敵
[005-4a]
 案決近刻/訛作秩是以壘資其名矣河水于斯有盟津之目
 論衡曰武王伐紂升舟陽侯波起疾風逆流案逆近/刻訛作
 疾/武王操黄鉞而麾之風波畢除中流白魚入于舟
 燔以告天案燔近刻/訛作燌與八百諸侯咸同此盟尚書所
 謂不謀同辭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尚書所謂東至
 于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晉陽秋曰杜預造河橋于
 富平津案近刻/脱河字所謂造舟為梁也又謂之為陶河案/為
 近刻/作曰魏尚書僕射杜畿以帝將幸許試樓船覆于陶
[005-4b]
 河謂此也昔禹治洪水觀于河見白面長人魚身出
 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于淵及子期篡位與敬
 王戰乃取周之寶玊沈河以祈福後二日津人得之
 于河上將賣之則變而為石及敬王位定得玉者獻
 之復為玊也河水又東湨水入焉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湨
 訛作浿湨水詳/見卷七濟水内山海經曰和山上無草木而多瑤碧
 實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
 于河其陽多蒼玉吉神泰逢司之是于萯山之陽出
[005-5a]
 入有光吕氏春秋曰夏后氏孔甲田于東陽萯山遇
 大風雨迷惑入于民室皇甫謐帝王世紀以為即東
 首陽山也蓋是山之殊目矣今于首陽東山無水以
 應之當是今古世懸川域改狀矣昔帝堯修壇河洛
 擇良議沈率舜等升于首山而遵河渚案遵近刻/訛作導
 五老遊焉相謂河圖将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
 五老乃翻為流星而升于昴即于此也又東濟水注
 焉按此六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此/即後注内所謂今濟水自温縣入河者也
[005-5b]
又東過鞏縣北 河水于此有五社渡為五社津建武元年朱鮪遣持
 節使者賈彊討難將軍蘇茂將三萬人從五社津渡
 攻温馮異遣校尉與寇恂合擊之大敗追至河上生
 擒萬餘人投河而死者數千人縣北有山臨河案近/刻訛
 作/城謂之崟原丘其下有穴謂之鞏穴言潛通淮浦案/近
 刻脱/淮字北逹于河直穴有渚謂之鮪渚成公子安大河
 賦曰鱣鯉王鮪春暮來遊案近刻/脱春字周禮春薦鮪然非
[005-6a]
 時及佗處則無故河自鮪穴以上又兼鮪稱吕氏春
 秋稱武王伐紂至鮪水紂使膠鬲候周師即是處矣 案近刻脱/此二字
洛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洛水于鞏縣案近刻縣/下衍而字東逕洛汭案近刻/脱逕字北對琅邪
 渚入于河謂之洛口矣自縣西來而北流注河案近/刻訛
 作/洛清濁異流皦焉殊别應瑒靈河賦曰資靈川之遐
 源案靈近刻/訛作虚出崑崙之神丘涉津洛之阪泉案阪近/刻訛作
[005-6b]
 峻/播九道于中州者也
又東過成臯縣北濟水從北來注之
 河水自洛口又東左逕平臯縣南案臯近刻/訛作高又東逕 懷縣南濟水故道之所入與成臯分河案河下近/刻衍水字
 水右逕黄馬坂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近刻右訛作又謂之黄
 馬關孫登之去楊駿作書與洛中故人處也河水又
 東逕旋門坂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成臯西大坂者
 也升陟此阪而東趣成臯也曹大家東征賦曰望河
[005-7a]
 洛之交流看成臯之旋門者也河水又東逕成臯大
 伾山下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爾雅曰山一成謂之伾許
 慎吕忱等並以為丘一成也孔安國以為再成曰伾
 亦或以為地名非也尚書禹貢曰過洛汭至大伾者 也鄭康成曰地喉也沇出伾際矣案此句之下近刻/衍然則大伾四字
 在河内脩武武德之界濟沇之水與滎播澤出入自
 此然則大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經所謂濟水從北來
 注之者也今濟水自温縣入河案濟近刻/訛作沛不于此也
[005-7b]
 所入者奉溝水耳案溝近刻/訛作濟即濟沇之故瀆矣案濟/近刻
 訛作/溝成臯縣之故城在伾上案近刻脱/城在二字縈帶伾阜絶
 岸峻周高四十許丈城張翕險﨑而不平春秋傳曰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即東虢也魯襄公二年七月晉
 成公與諸侯㑹于戚遂城虎牢以逼鄭求平也蓋脩 故耳穆天子傳曰天子射鳥獵獸于鄭圃命虞人掠
 林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
 虎而獻之天子案捕近/刻作擒命之為柙畜之東虢案近刻/訛作虞
[005-8a]
 是曰虎牢矣然則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為關漢
 乃縣之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觀臨河岧
 岧孤上景明中言之壽春路值兹邑升眺清遠勢盡
 川陸羇途遊至有傷深情河水南對玉門案此六字/原本及近
 刻並訛/作經昔漢祖與滕公潛出濟于是處也門東對臨
 河側岸有土穴魏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案/北 司州近刻訛/作此同州戰經二百日不克城惟一井井深四十
 丈山勢峻峭不容防捍潛作地道取井余頃因公至
[005-8b]
 彼故徃尋之其穴處猶存河水又東合汜水案此七/字原本
 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南出浮戲山世謂之曰方山也北流合
 東關水案近刻脱合/字東訛作車水出嵩渚之山案近刻脱水字/作出于嵩渚之
 山/也泉發于層阜之上一源兩枝分流㵼注世謂之石
 泉水也東為索水西為東關之水案近刻作東流為/索水西注為車關
 西北流楊蘭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東關水案/注
 下近刻/衍為字東關水又西北清水入焉案清近刻/訛作蒲水自東 浦西流與東關水合而亂流注于汜汜水又北右合
[005-9a]
 石城水水出石城山其山複澗重嶺敧疊若城山頂
 泉流瀑布懸瀉下有濫泉東流洩注邊有數十石畦
 畦有數野蔬巖側石窟數口隱跡存焉而不知誰所
 經始也又東北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合鄤水案又/近刻
 訛作/下水西出婁山至冬則煖故世謂之温泉東北流
 逕田鄤谷謂之田鄤溪水東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
 逕虎牢城東漢破司馬欣曹咎于是水之上汜水又
 北流注于河征艱賦所謂步汜口之芳草弔周襄之
[005-9b]
 鄙館者也余按昔儒之論案近刻/脱昔字周襄所居在潁川
 襄城縣是乃城名非為水目原夫致謬之由俱以汜
 鄭為名故也是為爽矣又按郭縁生述征記劉澄之
 永初記並言高祖即帝位于是水之陽今不復知舊
 壇所在盧諶崔雲亦言是矣余按高皇帝受天命于
 定陶汜水不在此也于是求壇故無髣髴矣案無近/刻訛作
 為/河水又東逕板城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有津謂之
 板城渚口河水又東逕五龍塢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005-10a]
 塢臨長河案塢字近刻/訛在河字下有五龍祠應劭云崑崙山廟 在河南滎陽縣案南近刻/訛作東疑即此祠所未詳
又東過滎陽縣北蒗&KR1422渠出焉案近刻脱北/字&KR1422訛作蕩
 大禹塞滎澤開之以通淮泗即經所謂蒗&KR1422渠也漢
 平帝之世河汴決壞未及得修汴渠東侵日月彌廣
 門閭故處案門閭近刻/訛作水門皆在水中漢明帝永平十二
 年議治汳渠上乃引樂浪人王景問水形便案近刻/問下有
 理/字景陳利害應對敏捷帝甚善之乃賜山海經河渠
[005-10b]
 書禹貢圖及以錢帛後作隄發卒數十萬詔景與将
 作謁者王呉治渠案近刻呉訛作昊/治渠訛作共防築隄防脩堨案/近 刻脱/防字起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有餘里景乃商度
 地勢鑿山開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里一水門更
 相迴注無復滲漏之患案渗近/刻作潰明年渠成帝親巡行
 詔濱河郡國置河隄員吏如西京舊制景由是顯名
 王呉及諸從事者皆増秩一等順帝陽嘉中义自汴
 口以東縁河積石為堰通渠案河字近刻訛在為堰/下渠訛作淮卞衍古口
[005-11a]
 二/字咸曰金隄靈帝建寧中又増修石門以遏渠口案/渠
 近刻亦/訛作淮水盛則通注津耗則輟流河水又東北逕卷
 之扈亭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春秋左傳曰文公七年 晉趙盾與諸侯盟于扈竹書紀年晉出公十二年案/近
 刻訛作二/十二年河絶于扈即于是也河水又東逕八激隄
 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漢安帝永初七年令謁者太山
 于岑于石門東積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衝波謂之
 八激隄河水又東逕卷縣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晉楚
[005-11b]
 之戰晉軍爭濟舟中之指可掬楚荘祀河告成而還
 即是處也河水又東北逕赤岸固北而東北注案此/十四
 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又東北過武德縣東沁水從西北來注之案近刻脱西/北來注四字 河水自武德縣漢獻帝延康元年封曹叡為侯國即
 魏明帝也東至酸棗縣西濮水東出焉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
 並訛/作經漢興三十有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
 大發卒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棗野武作瓠歌謂斷此
[005-12a]
 口也今無水河水又東北通謂之延津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
 訛作/經石勒之襲劉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為神靈之
 助號是處為靈昌津昔澹臺子羽齎千金之璧渡河
 陽侯波起兩蛟夾舟子羽曰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威
 刼案近刻/訛作卻操劔斬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 輙躍出乃毁璧而去示無吝意趙建武中造浮橋于
 津上採石為中濟石無大小下輙流去用工百萬經
 年不就石虎親閱作工沈璧于河明日璧流渚上波
[005-12b]
 蕩上岸遂斬匠而還河水又逕東燕縣故城北案此/十字
 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近刻脱逕字又此/句之下衍則有濟水自北來注之九字河水于是
 有棘津之名亦謂之石濟津案原本及近刻並脱石/字今考即胙城縣東北
 石濟/津故南津也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晉將伐曹曹在
 衛東案衛近刻/訛作縣假道于衛衛人不許還自南河濟即
 此也案濟字近刻訛在即此下又此句之/下衍河水于是亦有棘津之名十字晉伐陸渾 亦于此渡宋元嘉中案近刻/訛作年遣輔國將軍蕭斌率寧
 朔將軍王𤣥謨北入宣威將軍垣䕶之案垣近刻/訛作桓
[005-13a]
 水軍守石濟即此處也河水又東淇水入焉又東逕
 遮害亭南案此十五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漢書溝洫志曰在淇水
 口東十八里有金隄隄髙一丈自淇口東地稍下隄
 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案近刻/脱高字又有宿胥口舊河
 水北入處也案此所謂舊河/即禹貢古河也河水又東右逕滑臺城
 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城有三重中小城謂之滑臺城
 舊傳滑臺人自修築此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鄭廩延 邑也下有延津春秋傳曰孔悝為蒯聵所逐載伯姬
[005-13b]
 于平陽行于延津是也廩延南故城即衛之平陽亭
 也今時人謂此津為延壽津宋元嘉中右將軍到彦
 之案近刻/脱將字畱建威將軍朱脩之守此城魏軍南伐脩
 之執節不下其母悲憂一旦乳汁驚出母乃號踊告
 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時今忽如此吾兒必没矣脩
 之絶援果以其日陷没城故東郡治續漢書曰延熹
 九年濟隂東郡濟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疏曰春秋
 注記未有河清而今有之易乾鑿度曰上天將降嘉
[005-14a]
 應河水先清京房易傳曰河水清天下平天垂異案/近
 刻訛/作翼地吐妖民厲疫案近刻/作疾三者並作而有河清春
 秋麟不當見而見孔子書以為異河者諸侯之象清
 者陽明之徵豈獨諸侯有窺京師也明年宫車宴駕
 徴解瀆侯為漢嗣是為靈帝建寧四年二月河水又
 清也
又東北過黎陽縣南
 黎侯國也詩式微黎侯寓于衞是也晉灼曰黎山在
[005-14b]
 其南河水逕其東其山上碑云縣取山之名取水之 陽以為名也王莽之黎蒸也案黎蒸近刻/訛作魏丞今黎山之
 東北故城蓋黎陽縣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憑山為
 基東阻于河案于近刻/訛作為故劉楨黎陽山賦曰南䕃黄
 河左覆金城青壇承祀高碑頌靈昔慕容𤣥明自鄴
 率衆南徙滑臺既無舟楫將保黎陽昬而流凘冰合
 于夜中濟訖旦而冰泮燕民謂是處為天橋津東岸
 有故城險帶長河戴延之謂之逯明壘案逯近刻訛/作逮下同
[005-15a]
 周二十里言逯明石勒十八騎中之一案近刻脱/此二字
 因名焉郭縁生曰城袁紹時築皆非也余按竹書紀 年梁惠成王十一年案近刻訛/作十三年鄭釐侯使許息來致
 地平丘户牖首垣諸邑及鄭馳道案近刻/訛作地我取枳道
 與鄭鹿案此下近刻/重鄭鹿二字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臺尚謂
 之鹿鳴臺又謂之鹿鳴城王𤣥謨自滑臺走鹿鳴者
 也濟取名焉故亦曰鹿鳴津又曰白馬濟津之東南
 有白馬城衞文公東徙渡河都之故濟取名焉袁紹
[005-15b]
 遣顔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關侯為曹公斬良
 以報效即此處也案也上近/刻衍是字白馬有韋鄉韋城故津
 亦有韋津之稱史記所謂下脩武渡韋津者也案下/脩武
 刻訛作/脩武下武河水舊于白馬縣南泆通濮濟黄溝故蘇
 代説燕曰決白馬之口魏無黄濟陽竹書紀年梁惠
 成王十二年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者也案出/近刻
 訛作/決金隄既建故渠水斷尚謂之白馬瀆故瀆東逕
 鹿鳴城南又東北逕白馬縣之涼城北耆舊傳云東
[005-16a]
 郡白馬縣之神馬亭實中層峙南北二百步東西五
 十許步狀丘斬城也案此句有/脱誤未詳自外耕耘墾斫削落
 平盡正南有躔陛陟上案近刻訛作/陟躔陛上方軌是由西南
 側城有神馬寺樹木脩整西去白馬津可二十許里 東南距白馬縣故城可五十里疑即開山圖之所謂
 白馬山也山下常有白馬羣行悲鳴則河決馳走則
 山崩注云山在鄭北案北近刻訛作此又/訛在下句故字下故鄭也所
 未詳劉澄之云有白馬塞孟逹登之長嘆可謂于川
[005-16b]
 土疎妄矣亭上舊置涼城縣治此案舊字下近刻衍/曰字涼訛作源
 白馬瀆又東南逕濮陽縣散入濮水所在決㑹更相
 通注以成徃復也河水自津東北逕涼城縣案此十/字原本
 及近刻並/訛作經河北有般祠孟氏記云祠在河中積石為
 基河水漲盛恒與水齊戴氏西征記曰今見祠在東 岸臨河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無靈不如
 孟氏所記將恐言之過也河水又東北經伍子胥廟
 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祠在北岸頓丘郡界臨側長河
[005-17a]
 廟前有碑魏青龍三年立河水又東北為長壽津案/此
 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述征記曰涼城到長壽津六十里河
 之故瀆出焉漢書溝洫志曰河之為中國害尤甚故
 導河自積石歴龍門二渠以引河案此有脱文漢書/作歷龍門南到華
 隂東下底柱及盟津雒内至于大伾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迺釃二渠
 以引其河北/載之髙地一則漯川案此下近/刻有則字今所流也一則北 瀆王莽時空故世俗名是瀆為王莽河也故瀆東北
 逕戚城西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以下乃注内叙河之故瀆所逕春秋
[005-17b]
 哀公二年晉趙鞅率師納衞太子蒯瞶于戚宵迷陽
 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頓丘衞國縣西戚亭是也
 為衞之河上邑漢高帝十二年封將軍李必為侯國
 矣故瀆又逕繁陽縣故城東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史記
 趙將亷頗伐魏取繁陽者也案近刻/脱取字北逕隂安縣故
 城西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漢武帝元朔五年封衞不疑
 為侯國故瀆又東北逕樂昌縣故城東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
 並訛/作經地理志東郡之屬縣也漢宣帝封王稚君為侯
[005-18a]
 國故瀆又東北逕平邑郭西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竹書
 紀年晉烈公二年案近刻訛/作四年趙城平邑五年田公子
 居思伐邯鄲圍平邑九年案近刻訛/作十年齊田肸及邯鄲
 韓舉戰于平邑案肸近刻/訛作汾邯鄲之帥敗逋案近刻/訛作遂
 韓舉取平邑新城又東北逕元城縣故城西北而至
 沙丘堰案此十六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史記曰魏武侯公子元食
 邑于此故縣氏焉案漢書地理志魏郡元城應劭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遂
 氏焉此引史記當是/地理風俗記之誤郭東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
[005-18b]
 城案之字下近/刻衍在字公羊曰襲邑也説曰襲陷矣郡國志
 曰五鹿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喪盛姬東征舍于五
 鹿其女叔㛗屆此思哭是曰女㛗之丘為沙鹿之異
 名也春秋左傳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晉史卜之曰隂
 為陽雄土火相乗故有沙鹿崩後六百四十五年宜
 有聖女興其齊田乎後王翁孺自濟南案濟近刻訛/作齊脱南字
 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當之王氏為舜後土也漢火
 也王禁生政君其母夢見月入懷年十八詔入太子
[005-19a]
 宫生成帝為元后漢祚道汚四世稱制故曰火土相 乗而為雄也及崩大夫揚雄作誄曰太隂之精沙鹿
 之靈作合于漢配元生成者也獻帝建安中案獻帝/上近刻
 衍漢/字袁紹與曹操相禦于官渡案禦近/刻作襲紹逼大司農
 鄭𤣥載病隨軍屆此而卒郡守以下受業者衰絰赴
 者千餘人𤣥注五經䜟緯候歴天文經通于世故范
 曄賛曰孔書遂明漢章中輟矣縣北有沙丘堰堰障
 水也案此四字近刻/訛在亦曰潰下尚書禹貢曰北過降水案近刻/脱此九
[005-19b]
 字/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潰至于大陸北播為九河案/此
 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此/即上文所引禹貢以解釋雜其間耳風俗通曰河播 也播為九河自此始也禹貢沇州九河既道案道下/近刻有
 矣/字謂徒駭太史馬頰覆釡胡蘇簡潔句盤鬲津也同
 為逆河鄭𤣥曰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矣案迎近/刻訛作
 承/蓋疏潤下之勢以通河海及齊桓霸世塞廣田居
 同為一河故自堰以北館陶廮陶貝丘鬲般廣川信
 都東光河間樂成以東案川近刻/訛作光城地並存川瀆多
[005-20a]
 亡漢世河決金隄南北離其害議者常欲求九河故
 迹而穿之案穿近刻/訛作川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
 漢北亡八枝者也河之故瀆自沙丘堰南分屯氏河 出焉河水故瀆東北逕發干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北
 案此三十三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王莽之所謂戢楯矣漢武帝以
 大将軍衞青破右賢王功封其子登為侯國大河故
 瀆又東逕貝丘縣故城南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應劭曰
 左氏傳齊襄公田于貝丘是也余按京相璠杜預並
[005-20b]
 言在博昌即司馬彪郡國志所謂貝中聚者也應注
 于此事近違矣大河故瀆又東逕甘陵縣故城南案/此
 十三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地理志之所謂厝也王莽改曰厝治
 者也漢安帝父孝德皇以太子被廢為王薨于此乃 葬其地尊陵曰甘陵縣亦取名焉桓帝建和二年改
 清河曰甘陵案縣亦取名焉五字近刻訛在此/曰廿陵下二訛作元脱清河二字是周
 之甘泉市地也案市近刻/訛作帀陵在瀆北丘墳髙巨雖中
 經發壞猶若層陵矣世謂之唐侯冢案近刻/訛作家城曰邑
[005-21a]
 城皆非也昔南陽文叔良以建安中為甘陵丞夜宿
 水側趙人蘭襄夢求改葬叔良明循水求棺果于水
 側得棺半許落水叔良顧親舊曰若聞人傳此吾必
 以為不然遂為移殯醊而去之大河故瀆又東逕艾
 亭城南又東逕平晉城南今城中有浮圖五層上有 金露盤題云趙建武八年比釋道龍和上竺浮圖澄
 樹德勸化興立神廟案興近刻/訛作與浮圖已壞露盤尚存
 煒煒有光明大河故瀆又東北逕靈縣故城南王莽
[005-21b]
 之播亭也河水于縣案水近/刻作瀆别出為鳴犢河河水故
 瀆又東逕鄃縣故城東吕后四年以父嬰功封子佗
 襲為侯國案襲近刻/訛作龍王莽更名之曰善陸大河故瀆
 又東逕平原縣故城西而北絶屯氏三瀆案三瀆謂/屯氏河及
 屯氏别河之南北/瀆近刻三訛作二北逕繹幕縣故城東北西流逕平
 原鬲縣故城西案此三十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地理志曰鬲津 也王莽名之曰河平亭故有窮后羿國也案近刻/脱羿字
 劭曰鬲偃姓咎繇後光武建武十三年封建義將軍
[005-22a]
 朱祜為侯國案義近刻訛作/議祜訛作祐大河故瀆又北逕脩縣
 故城東又北逕安陵縣西案此十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本脩之
 安陵鄉也地理風俗記曰脩縣東四十里有安陵鄉
 案近刻/訛作縣故縣也又東北至東光縣故城西而北與漳
 水合案注内叙河之/故瀆終于此一水分大河故瀆北出為屯氏
 河逕館陶縣東東北出案此二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截上三字屬注文下十八
 字訛/作經漢書溝洫志曰自塞宣防河復北決于館陶縣 分為屯氏河廣深與大河等成帝之世河決館陶及
[005-22b]
 東郡金隄上使河隄謁者王延世塞之三十六日隄
 成詔以建始五年為河平元年以延世為光禄大夫
 是水亦斷屯氏故瀆水之又東北屯氏别河出焉屯
 氏别河故瀆又東北逕信成縣案近刻訛作/信城縣下同張甲河
 出焉案近刻/脱河字地理志案志下近/刻有曰字張甲河案此下近刻/衍及瀆二字
 首受屯氏别河于信成縣者也張甲河故瀆案故近/刻訛作
 及/北絶清河于廣宗縣案清字近刻/訛在縣字下分為二瀆左瀆
 逕廣宗縣故城西又北逕建始縣故城東田融云趙
[005-23a]
 武帝十二年案近刻訛作/二十二年立建興郡案近刻/脱郡字治廣宗
 置建始興德五縣𨽻焉左瀆又北逕經城東繚城西
 又逕南宫縣西北注絳瀆案此二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注内叙
 張甲河左/瀆終于此右瀆東北逕廣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界
 城亭北又東北逕長樂郡棗彊縣故城東案棗彊原/本及近刻
 並訛作武彊今訂正又此三十二字亦訛作/經今考以下乃注内叙張甲河右瀆所逕長樂故
 信都也晉太康五年改從今名又東北逕廣川縣與
 絳瀆水故道合案原本及近刻並脱絳瀆二字今考/濁漳水注内言絳瀆東連于廣川縣
[005-23b]
 之張甲河同歸于海/其為絳瀆合流顯然又東北逕廣川縣故城西又東 逕棘津亭南案此二十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徐廣曰棘津在廣
 川司馬彪曰縣北有棘津城吕尚賣食之困疑在此
 也劉澄之云譙郡酇縣東北有棘津亭故邑也吕尚
 所困處也余按春秋左傳伐巢克棘入州來無津字
 杜預春秋釋地又言棘亭在酇縣東北亦不云有津
 字矣而竟不知澄之于何而得是説然天下以棘為
 名者多未可咸謂之棘津也又春秋昭公十七年案/近
[005-24a]
 刻訛作/十四年晉侯使荀呉帥師涉自棘津用牲于洛遂滅
 陸渾杜預釋地闕而不書服䖍曰棘津猶孟津也徐 廣晉紀又言石勒自葛陂寇河北襲汲人向氷案近/刻訛
 作入/向水于枋頭濟自棘棘津在東郡河内之間田融以
 為即石濟南津也雖千古茫昧理世𤣥遠遺文逸句
 容或可尋沿途隱顯方土可驗司馬遷云吕望東海
 上人也老而無遇以釣干周文王又云吕望行年五
 十賣食棘津七十則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為帝師
[005-24b]
 皇甫士安云欲隱東海之濱聞文王善養老故入釣
 于周今汲水城亦言有吕望隱居處起自東海迄于
 酆雍縁其逕趣趙魏為密厝之譙宋事為疎矣張甲 故瀆又東北至脩縣東㑹清河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
 注内叙張甲河/右瀆終于此十三州志曰張甲河東北至脩縣入
 清漳者也屯氏别河又東枝津出焉東逕信成縣故
 城南又東逕清陽縣故城南清河郡北案此三十一/字原本及近
 刻並訛作經今考屯氏别河又東承前逕信成縣張/甲河出焉之文以下則乂叙屯氏别河之枝津也
[005-25a]
 魏自清陽徙置也又東北逕陵鄉南又東北逕東武
 城縣故城南又東北逕東陽縣故城南案此二十八/字原本及近
 刻並訛/作經地理志曰王莽更之曰胥陵矣俗人謂之髙
 黎郭非也應劭曰東武城東北三十里有陽鄉故縣 也又東散絶無復津逕案注内叙屯氏别/河枝津終于此屯氏别河
 又東北逕清河郡南又東北逕清河故城西案此二/十一字
 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以/下皆注内叙屯氏别河所逕漢髙帝六年封王吸
 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甘陵郡東南十七里有清河
[005-25b]
 故城者世謂之鵲城也又東北逕繹幕縣南分為二
 瀆屯氏别河北瀆東逕繹幕縣故城南東絶大河故
 瀆又東北逕平原縣枝津北出至安陵縣遂絶屯氏
 别河北瀆又東北逕重平縣故城南案此五十三字/原本及近刻並
 訛作經今考以下皆注内叙屯氏/别河北瀆承上分為二瀆之文應劭曰重合縣西 南八十里有重平鄉故縣也又東北逕重合縣故城
 南又東北逕定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齊孝
 王子劉越為侯國案越近刻/訛作成地理風俗記曰饒安縣
[005-26a]
 東南三十里有定鄉城故縣也屯氏别河北瀆又東
 入陽信縣今無水又東為咸河東北流逕陽信縣故
 城北案此三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地理志渤海之屬縣也東注
 于海案注内叙屯氏别/河北瀆終于此屯氏别河南瀆自平原東絶
 大河故瀆又逕平原縣故城北枝津右出東北至安
 德縣界東㑹商河屯氏别河南瀆又東北于平原界 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縣遂絶屯氏别河南瀆自平
 原城北首受大河故瀆東出亦通謂之篤馬河案此/八十
[005-26b]
 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以/下皆注内叙屯氏别河南瀆所逕即地理志所謂
 平原縣有篤馬河東北入海行五百六十里者也東
 北逕安德縣故城西又東北逕臨齊城南始東齊未
 賓案此二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截上/十七字訛作經下五字仍屬注文大魏築城以
 臨之故城得其名也又屈逕其城東故瀆廣四十步
 又東北逕重丘縣故城西案此二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春秋
 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于重丘伐齊故也應劭曰安 德縣北五十里有重丘鄉故縣也又東北逕西平昌
[005-27a]
 縣故城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北海有平昌縣故加西
 漢宣帝元康元年封王長君為侯國故渠川派東入
 般縣為般河蓋亦九河之一道也後漢書稱公孫瓚
 破黄巾于般河即此瀆也又東為白鹿淵水南北三
 百步東西千餘步深三丈餘其水冬清而夏濁渟而
 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般瀆又逕般
 縣故城北案此句九字原本及近刻並截上二字屬/注文下七字訛作經今考以下乃注内叙
 屯氏别河南瀆/為般河者也王莽更之曰分明也東逕樂陵縣故
[005-27b]
 城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地理志曰故都尉治伏琛晏
 謨言平原邑今分為郡又東北逕陽信縣故城南東
 北入海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注内叙屯氏别河南瀆終于此屯氏河
 故瀆自别河東逕甘陵之信鄉縣故城南案此十九/字原本及
 近刻並訛作經今考以下乃/注内承前叙屯氏河之文地理志曰安帝更名安
 平案安帝近刻/訛作順帝應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鄉故
 縣也屯氏故瀆又東逕甘陵縣故城北又東逕靈縣
 北又東北逕鄃縣與鳴犢河故瀆合上承大河故瀆
[005-28a]
 于靈縣南案此四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地理志曰河水自靈 縣别出為鳴犢河者也東北逕靈縣東東入鄃縣而
 北合屯氏瀆屯氏瀆兼鳴犢之稱也又東逕鄃縣故
 城北東北合大河故瀆謂之鳴犢口案近刻脱鳴犢/二字注内叙屯
 氏河終/于此十三州志曰鳴犢河東北至脩入屯氏考瀆
 則不至也案此六十六字原本訛作經近刻截上東/北逕靈縣東東入鄃縣而北合屯氏瀆十
 六字訛作經/餘仍屬注文
又東北過衞縣南案近刻作又東北/右過衞國縣南又東北過濮陽縣
[005-28b]
北瓠子河出焉
 河水東逕鐵丘南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鐵丘戚並值長壽津東濮陽
 衞國兩縣之西南乃/注文不得與經相紊春秋左氏傳哀公二年鄭䍐逹
 帥師郵無恤御簡子衞太子為右登鐵上案近刻/訛作丘
 見鄭師衞太子自投車下即此處也京相璠曰鐵丘
 名也杜預曰在戚南河之北岸有古城案近刻訛/作目城
 邑也東城有子路冢案近刻脱東城二/字戚邑上衍城字河之西岸有
 竿城郡國志曰衞縣有竿城者也河南有龍淵宮武
[005-29a]
 帝元光中河決濮陽氾郡十六發卒十萬人塞決河
 起龍淵宫蓋武帝起宫于決河之傍龍淵之側故曰
 龍淵宫也河水東北流而逕濮陽縣北為濮陽津案/此
 十五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經次/濮陽在衞縣下于地望疎舛故注正其失故城在南
 與衞縣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隄宣房堰案/近
 刻訛/作塸粤在漢世河決金隄涿郡王尊案近刻訛/作遵下同自徐
 州刺史遷東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隄決壞
 尊躬率民吏投沈白馬祈水神河伯親執圭璧請身
[005-29b]
 填隄廬居其上民吏皆走案近刻作/吏民皆走尊立不動而水
 波齊足而止公私壮其勇節河水又東北逕衞國縣
 南東為郭口津河水又東逕鄄城縣北案此二十四/字原本及近
 刻並訛/作經故城在河南十八里王莽之鄄良也沇州舊 治魏武創業始自于此河上之邑最為峻固晉八王
 故事曰東海王越治鄄城城無故自壞七十餘丈越
 惡之移治濮陽城南有魏使持節征西將軍太尉方
 城侯鄧艾廟廟南有艾碑秦建元十二年廣武將軍
[005-30a]
 沇州刺史關内侯安定彭超立河之南岸有新城宋
 寧朔將軍王𤣥謨前鋒入河所築也北岸有新臺鴻
 基層廣髙數丈衞宣公所築新臺矣詩齊姜所賦也
 為盧關津案盧近刻/訛作廬臺東有小城﨑嶇頽側臺址枕
 河案近刻/脱址字俗謂之邸閣城案近刻訛作俗/為之底閣城疑故關津 都尉治也所未詳矣河水又東北逕范縣之秦亭西
 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春秋經書築臺于秦者也河水又
 東北逕委粟津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大河之北即東武
[005-30b]
 陽縣也左㑹浮水故瀆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故瀆上承
 大河于頓丘縣而北出東逕繁陽縣故城南案此下/近刻有
 故/字應劭曰縣在繁水之陽張晏曰縣有繁淵春秋襄
 公二十年經書公與晉侯齊侯盟于澶淵杜預曰在
 頓丘縣南今名繁淵澶淵即繁淵也亦謂之浮水焉
 昔魏徙大梁趙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趙南至浮水繁 陽即是瀆也故瀆東絶大河故瀆東逕五鹿之野案/此
 十四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以下皆注内叙浮水所逕晉文公受塊于野人
[005-31a]
 即此處矣京相璠曰今衞縣西北三十里案衞下近/刻衍國字
 有五鹿城案近刻/訛作地今屬頓丘縣浮水故瀆又東南逕
 衞國邑城北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並截上/十一字訛作經下二字仍為注故衞
 公國也漢光武以封周後也又東逕衞國縣故城南
 古斟觀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應劭曰夏有觀扈即此城
 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年齊田壽率師伐我案近/刻訛
 作/趙圍觀觀降浮水故瀆又東逕河牧城而東北出案/此
 十四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郡國志曰衞本觀故國姚姓案近刻/訛作衞
[005-31b]
 故觀國/姚姓有河牧城又東北入東武陽縣東入河案此/十一
 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注内叙浮水終于此又有漯水出焉案此六字/亦訛作經
 戴延之謂之武水也案水字近刻訛作陽又後注内/漯水注之下九十八字原本重
 見于/此河水又東逕武陽縣東范縣西而東北流也案/此
 十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又東北過東阿縣北
 河水于范縣東北流為倉亭津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
 倉亭津及柯澤皆值東阿/西南乃注文不得與經紊述征記曰倉亭津在范縣
[005-32a]
 界去東阿六十里魏土地記曰津在武陽縣東北七
 十里津河濟名也河水右歴柯澤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春秋左傳襄公十四年衞孫文子敗公徒于阿澤者
 也又東北逕東阿縣故城西而東北出流注案此十/六字原
 本及近刻並訛作經/近刻脱又東北三字河水枝津東出謂之鄧里渠也
又東北過茌平縣西
 河自鄧里渠東北逕昌鄉亭北又東北逕碻磝城西
 案此二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述征記曰碻磝津名也自黄河泛
[005-32b]
 舟而渡者皆為津也其城臨水西南崩于河宋元嘉 二十七年以王𤣥謨為寧朔將軍前鋒入河平碻磝
 守之都督劉義恭以沙城不堪守召𤣥謨令毁城而
 還後更城之案更近刻/訛作登魏立濟州治此也河水衝其
 西南隅又崩于河即故茌平縣也應劭曰茌山名也
 縣在山之平地案近刻/訛作陸故曰茌平也王莽之功崇矣
 經曰大河在其西鄧里渠歴其東案水經瓠子河章/云東北過茌平縣
 東為鄧里渠/即此所引即斯邑也昔石勒之隸師懽屯耕于茌
[005-33a]
 平聞鼔角鞞鐸之聲于是縣也西與聊城分河案近/刻西
 訛作而聊/訛作栁河水又東北與鄧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 東阿縣西東逕東阿縣故城北案此二十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故衞邑也應仲瑗曰有西故稱東魏封曹植為王國
 大城北門内西側臯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
 歲嘗煮膠以貢天府本草所謂阿膠也故世俗有阿
 井之名縣出佳繒縑故史記云秦昭王服太阿之劔
 阿縞之衣也又東北經臨邑縣與將渠合又北逕茌
[005-33b]
 平縣東臨邑縣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東北流
 逕四瀆津案此三十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津西側岸臨河有四
 瀆祠東對四瀆口河水東分濟亦曰濟水受河也然 滎口石門水斷不通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滎口水/右斷門不通今據濟水注内有
 滎口石/門訂正始自是出東北流逕九里與清水合故濟瀆
 也案故近刻/訛作放自河入濟自濟入淮自淮逹江水徑周
 通故有四瀆之名也昔趙殺鳴犢仲尼臨河而嘆自
 是而返曰丘之不濟命也夫琴操以為孔子臨狄水
[005-34a]
 而歌矣曰案近刻脱矣/字曰作云狄水衍兮風揚波船楫顛倒
 更相加余按臨濟故狄也是濟所逕得其通稱也案/也
 字近刻在/逕字下河水又逕楊墟縣之故城東俗猶謂是城
 曰陽城矣河水又逕茌平城東疑縣徙也案今本脱/此四字考
 上文以碻磝城為茌平縣至是又/有茌平城故道元疑縣嘗徙此城内有故臺世謂
 之時平城非也蓋茌時音相近耳
又東北過髙唐縣東案原本及近刻並作縣界蓋後人/所改今考下注云大河又東北逕
髙唐縣故城西經言出東誤耳/可證經本作東故注特辯之
[005-34b]
 河水于縣漯水注之地理志曰漯水出東武陽今漯
 水上承河水于武陽縣東南西北逕武陽新城東曹
 操為東郡所治也引水自東門石竇北注于堂池池
 南故基尚存城内有一石甚大城西門名冰井門門
 内曲中冰井猶存門外有故臺號武陽臺帀臺亦有 隅雉遺迹案此九十六字原本又見前戴延之謂之/武水也下近刻删此存彼考下文水自城
 東北逕東武陽縣故城南所謂自城者承上武陽新/城也若徑接漯水注之則漯注河在髙唐縣水自城
 三字不可通矣然則九十六字本應繫/之于此後人妄移前耳今存此删彼水自城東北
[005-35a]
 逕東武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武水之陽王莽之
 武昌也然則漯水亦或武水矣臧洪為東郡太守治
 此曹操圍張超于雍丘洪以情義請袁紹救之不許
 洪與紹絶紹圍洪城中無食洪呼吏士曰洪于大義
 不得不死諸君無事空與此禍案與近/刻作受衆泣曰何忍
 捨明府也男女八千餘人相枕而死洪不屈紹殺洪 邑人陳容為丞謂曰寧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將軍同
 日生紹又殺之士為傷嘆今城四周紹圍郭尚存水
[005-35b]
 帀隍塹于城東北合為一瀆東北出郭逕陽平縣之
 岡成城西案原本及近刻並脱/成字據後漢書補郡國志曰陽平縣有
 岡成亭案成近刻/訛作城又北逕陽平縣故城東漢昭帝元
 平元年封丞相蔡義為侯國漯水又北絶莘道城之
 西北有莘亭春秋桓公十六年衞宣公使伋使諸齊
 令盜待于莘伋壽繼殞于此亭京相璠曰今平原陽
 平縣北十里案平原近刻/訛作平陽有故莘亭案此下近/刻衍道字阸限 蹊要自衞適齊之道也望新臺于河上感二子于夙
[005-36a]
 齡詩人乗舟誠可悲矣今縣東有二子廟猶謂之為
 孝祠矣案近刻/脱為字漯水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縣故
 清也漢髙帝八年封窒中同于清案近刻窒訛/作室脱同字宣帝
 封許廣漢少弟翁孫于樂平並為侯國王莽之清治
 矣漢章帝建初中案初近刻/訛作始更從今名也漯水又北
 逕聊城縣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帀有水南門有馳
 道絶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東門側有層臺秀出
 雲表案近刻脱/此二字魯仲連所謂還髙唐之兵卻聊城之
[005-36b]
 衆者也漯水又東北逕清河縣故城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
 並訛作經今考以下/皆注内叙漯水所逕地理風俗記曰甘陵故清河清
 河在南十七里今于甘陵縣故城東南無城以擬之
 直東二十里有艾亭城東南四十里有此城擬即清
 河城也後蠻居之故世稱蠻城也漯水又東北逕文
 鄉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故城南案此二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
 截上十八字訛作/經下三字仍為注城内有層臺秀上案近刻脱/城内二字王莽
 改之曰加睦也右與黄溝同注川澤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005-37a]
 經/黄溝承聊城郭水水泛則津注水耗則輟流自城 東北出逕清河城南又東北逕攝城北春秋所謂聊
 攝以東也俗稱郭城非也城東西三里南北二里東
 西隅有金城城卑下墟郭尚存左右多墳壠京相璠
 曰聊城縣東北三十里有故攝城今此城西去聊城
 二十五六里許即攝城者也又東逕文鄉城北又東
 南逕王城北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上下文乃注内叙黄溝所逕
 太常七年安平王鎮平原所築世謂之王城太和二
[005-37b]
 十三年罷鎮立平原郡治此城也黄溝又東北流左
 與漯水隱覆勢鎮河陸東出于髙唐縣大河右迆東 注漯水矣案此三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桑欽地理志曰漯水
 出髙唐余按竹書穆天子傳稱丁夘天子自五鹿東
 征釣于漯水以祭淑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東征食
 馬于漯水之上尋其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髙唐也桑
 氏所言蓋津流所出案近刻/脱所字次于是間也案近刻是/訛作所
 俗以是水上承于河亦謂之源河矣漯水又東北逕
[005-38a]
 援縣故城西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王莽之東順亭也杜
 預釋地曰濟南祝阿縣西北有援城漯水又東北逕
 高唐縣故城東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昔齊威王使肸子 守高唐案肸近刻/訛作盻趙人不敢漁于河即魯仲連子謂
 田巴曰今楚軍南陽趙伐高唐者也春秋左傳哀公
 十年趙鞅帥師伐齊取犂及轅案犂近刻訛/作黎下同毁高唐
 之郭杜預曰轅即援也祝阿縣西北有高唐城漯水
 又東北逕漯隂縣故城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縣故犂
[005-38b]
 邑也漢武帝元光三年封匈奴降王王莽更名翼成
 歴北漯隂城南伏琛謂之漯陽城南有魏沇州刺史
 劉岱碑地理風俗記曰平原漯隂縣今巨漯亭是也
 漯水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案/此
 十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請老
 于崔者也案近刻脱于字/崔下衍氏字杜預釋地曰濟南東朝陽
 縣西北有崔氏城漯水又東北逕東朝陽縣故城南
 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漢高帝七年案近刻訛/作六年封都尉宰
[005-39a]
 寄為侯國案宰近刻/訛作華地理風俗記曰南陽有朝陽縣
 故加東地理志曰王莽之脩治也漯水又東逕漢徵
 君伏生墓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碑碣尚存以明經為
 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隱焉漢興教于齊魯之間撰
 五經尚書大傳文帝安車徵之案文帝二字近/刻訛在撰字上年老 不行乃使掌故歐陽生等受尚書于徵君號曰伏生
 者也漯水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古鄒侯國案古近刻/訛作有舜後姚姓也又東北逕東鄒城
[005-39b]
 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地理志案志下近/刻衍曰字千乗郡有東
 鄒縣漯水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
 作/經漢髙帝七年封婁敬為侯國應劭曰臨濟縣西北
 五十里有建信城案信下近/刻衍侯字都尉治故城者也漯水
 又東北逕千乗縣二城間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漢高帝
 六年以為千乗郡王莽之建信也章帝建初四年為 王國和帝永元七年改為樂安郡故齊地案近刻/訛作也
 琛曰千乗城在齊城西北百五十里案近刻/脱在字隔㑹水
[005-40a]
 即漯水之别名也又東北為馬常坈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經坈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亂河枝流而入于海
 案注内叙漯/水終于此河海之饒兹焉為最地理風俗記曰漯
 水東北至千乗入海河盛則通津委海水耗則微涓
 絶流書浮于濟漯亦是水者也
又東北過楊虚縣東商河出焉案楊虚今漢書地理志/訛作樓虛功臣表同惟
王子侯表仍作楊虚又河先逕楊虚乃至髙唐經次楊/虚于髙唐後非也注就髙唐下附記漯水至此經之後
始叙/河流
[005-40b]
 地理志楊虚平原之隸縣也漢文帝四年案文近刻/訛作景
 以封齊悼惠王子將閭為侯國也案閭近刻/訛作廬城在髙
 唐城之西南經次于此是不比也商河首受河水案/近
 刻脱/水字亦漯水及澤水所潭也案潭下近/刻衍水字淵而不流世
 謂之清水自此雖沙漲填塞厥迹尚存歴澤而北俗
 謂之落里坈逕張公城西又北重源潛發案此下近/刻有世謂
 之落里坈六/字係衍文亦曰小漳河商漳聲相近故字與讀移
 耳商河又北逕平原縣東又逕安德縣故城南又東
[005-41a]
 北逕平昌縣故城南案平昌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昌平據漢書改正又東逕
 般縣故城南又東逕樂陵縣故城南案此四十四字/原本及近刻並
 訛作經今考以下皆/注内叙商河所逕漢宣帝地節四年封侍中史子
 長為侯國商河又東逕朸縣故城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經近刻朸訛/作初下同髙后八年封齊悼惠王子劉辟光為侯
 國王莽更之曰張鄉應劭曰般縣東南六十里有朸
 鄉城故縣也沙溝水注之案此五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南出
 大河之陽泉源之不合河者二百步其水北流注商
[005-41b]
 河商河又東北流逕馬嶺城西北屈而東注南轉逕 城東案此二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城在河曲之中東海王越
 斬汲桑于是城商河又東北逕富平縣故城北案此/十二
 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地理志曰侯國也王莽曰樂安亭案近/刻訛
 作安/樂亭應劭曰明帝更名厭次案近刻脱/此二字闞駰曰厭次
 縣本富平侯車騎將軍張安世之封邑案侯近刻/訛作矣
 也按漢書昭帝元鳯六年封右将軍張安世為富平
 侯薨子延壽嗣國在陳畱别邑在魏郡案近刻/脱在字陳畱
[005-42a]
 風俗傳曰陳畱尉氏縣安陵鄉故富平縣也是乃安
 世所食矣歲入租千餘萬延壽自以身無功德何堪 久居先人大國上書請減户案近刻/脱請字天子以為有讓
 徙封平原并食一邑户口如故而税減半十三州志
 曰明帝永平五年改曰厭次矣按史記高祖功臣侯
 者年表髙帝六年封元頃為侯國徐廣音義曰漢書
 作爰類案作下近/刻衍侯字是知厭次舊名非始明帝蓋復故
 耳縣西有東方朔冢冢側有祠案近刻脱/一冢字祠有神驗
[005-42b]
 水側有雲城漢武帝元封四年封齊孝王子劉信為
 侯國也商河又分為二水南水謂之長叢溝案此十/四字原
 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東流傾注于海案于近刻/訛作為溝南海側有蒲 臺臺髙八丈方二百步三齊畧記曰鬲城東南有蒲
 臺秦始皇東遊海上于臺上蟠蒲繫馬至今每歲蒲
 生案近刻/脱每字縈委若有繫狀似水楊可以為箭今東去
 海三十里北水世又謂之百薄瀆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百
 訛作/白東北流注于海水矣案注内叙商/河終于此大河又東北
[005-43a]
 逕髙唐縣故城西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今考經叙河水云又東北過髙
 唐縣東已見前此/係注文正經之失春秋左傳襄公十九年齊靈公廢
 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衞為少傅齊侯卒崔杼
 逆光光立殺公子牙于句瀆之丘衞奔髙唐以叛京 相璠曰本平原縣也齊之西鄙也大河逕其西而不
 出其東經言出東誤耳案此辯前經文過/高唐縣東之失大河又北
 逕張公城臨側河湄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衞青州刺史
 張治此案張某/脱其名故世謂之張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
[005-43b]
 張公渡河水又北逕平原縣故城東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
 作/經地理風俗記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縣故平原
 郡治矣漢髙帝六年置王莽改曰河平也晉灼曰齊
 西有平原案此下近/刻衍河字河水東北過髙唐案近刻作河/水北過髙唐
 縣/髙唐即平原也案近刻脱/高唐二字故經言河水逕髙唐縣 東案此明河水逕髙唐縣西平原縣東而經/云過髙唐縣東者由誤以平原為髙唐非也按
 地理志曰案原本及近刻此下有髙唐平原也/五字係複上衍文地理志無是語高唐
 漯水所出平原則篤馬河導焉明平原非髙唐大河
[005-44a]
 不得出其東審矣大河右溢世謂之甘棗溝案此十/字原本
 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側多棗故俗取名焉河盛則委泛水耗
 則輟流故溝又東北歴長隄逕漯隂縣北案此十三/字原本及
 近刻並訛作經溝訛作/瀆漯訛作温今改正東逕著城北東為陂淀淵潭
 相接世謂之穢野薄河水又東北逕阿陽縣故城西
 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又阿陽近刻訛作陽阿下同漢髙帝六年封郎 中萬訢為侯國應劭曰漯隂縣東南五十里有阿陽
 鄉故縣也
[005-44b]
又東北過漯陽縣北案陽近刻/訛作隂
 河水自平原左逕安德城東而北為鹿角津東北逕
 般縣樂陵朸鄉至厭次縣故城南為厭次河案此三/十七字
 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漢安帝永初二年劇賊畢豪等數百案豪近/刻訛作
 毫下/同乘船寇平原縣令劉雄門下小吏所輔浮舟追至厭
 次津與賊合戰並為賊擒求代雄豪縱雄于此津遂刺輔
 貫心洞背而死所輔可謂孝盡愛敬義極君臣矣河水右
 逕漯隂縣故城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王莽之巨武縣也
[005-45a]
 河水又東北為漯沃津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在漯沃縣
 故城南按近刻/脱在字王莽之延亭者也地理風俗記曰千
 乗縣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縣也魏
 改為後部亭今俗遂名之曰右輔城河水又東逕千
 乗城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伏琛之所謂千乗北城者
 也
又東北過利縣北案利縣原本及近刻並訛作黎城縣/考濟水章經文云東北過利縣西又
東北過甲下邑入于河/可證此經訛舛今改正又東北過甲下邑濟水從西來
[005-45b]
注之又東北入于海
 河水又東分為二水枝津東逕甲下城南東南歴馬
 常坈注濟案此二十四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經言濟水注河非也
 案此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在倉子城下考濟水注/云又東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經以為入河非也斯乃
 河水注濟非濟入河其/文與此注互相發明河水自枝津東北流逕甲下
 邑北世謂之倉子城又東北流入于海案此即濟水/注所謂河水
 于濟漯之北别/流注海者是也淮南子曰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絶者
 崑崙之輸也尚書禹貢曰夾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經
[005-46a]
 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東流注于河河之入海舊在 碣石今川流所導案所近刻/訛作可非禹瀆也周定王五年
 河徙故瀆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案竭近刻/訛作碣又以漢
 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東郡更注渤海是以漢司空
 掾王璜言曰徃者天嘗連雨東北風案近刻作徃昔/天嘗連北風
 海水溢西南出侵數百里故張折云案折近/刻作君碣石在
 海中蓋淪于海水也昔燕齊遼曠分置營州今城屆
 海濱海水北侵城垂淪者半王璜之言信而有徵碣
[005-46b]
 石入海非無證矣 
 
 
 
 
 
 水經注卷五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六
            魏 酈道元 撰
  汾水  澮水  涑水  文水
  原公水 洞過水 晉水  湛水
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山海經曰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案近/刻其
 下衍東字汾字/下有其名二字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下多玉案/山
[006-1b]
 海經作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案西近刻/訛作而
 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其 山重阜脩巖有草無木泉源導于南麓之下蓋稚水
 濛流耳又西南夾岸連山聯峯接勢劉淵族子曜嘗
 隱避于管涔之山案避近/刻作居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
 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劒一口置前再拜而
 去以燭視之劒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銘曰神劔御
 案御上近/刻有服字除衆毒曜遂服之劔隨時變為五色也後
[006-2a]
 曜遂為胡王矣汾水又南與東西温溪合水出左右
 近溪案近刻/脱左字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䕃雲垂烟接自
 是水流潭漲波襄轉泛又南逕一城東憑墉積石側 枕汾水俗謂之代城案此下近刻/重一城字又南出二城間其
 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謂之侯莫干城蓋語出戎方傳
 呼失實也汾水又南逕汾陽縣故城東川土寛平峘
 山夷水地理志曰案近刻作故地理/志衍故字脱曰字汾水出汾陽縣
 北山西南流者也漢高帝十一年封靳彊為侯國後
[006-2b]
 立屯農積粟在斯謂之羊腸倉山有羊腸坂在晉陽
 西北石隥縈行案近刻/作縈委若羊腸焉故倉坂取名矣漢
 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馬彪後漢郡國志常山
 南行唐縣有石臼谷案此十九字亦/注内之小注蓋資承呼沱之 水轉山東之漕案近刻資承訛作/咨乗漕訛作費自都慮至羊腸倉
 案慮近刻/訛作盧將憑汾水以漕太原用實秦晉苦役連年
 轉運所經凡三百八十九隘案三近刻/訛作二死者無算拜
 鄧訓為謁者監䕶水功訓隱括知其難立具言肅宗
[006-3a]
 肅宗從之全活數千人和熹鄧后之立案熹近刻/訛作憙
 父陔以為訓積善所致也案原本及近刻並脱/陔字今據後漢書補羊腸
 即此倉也又南逕秀容城東案近刻脱/此七字魏土地記曰
 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䕶軍治東去汾水六十里
 案汾近刻/訛作㳂南與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陽之山東南流 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東南流洛隂水注之水出
 新興郡西流逕洛隂城北又西逕盂縣故城南春秋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縣為大夫之邑以孟
[006-3b]
 丙為盂大夫洛隂水又西案近刻脱/洛隂二字逕狼孟縣故城
 南王莽之狼調也左右夾澗幽深南面大壑俗謂之
 狼馬澗舊斷澗為城有南北門門闉故壁尚在洛隂
 水又西南逕陽曲城北魏土地記曰陽曲胡寄居太
 原界置陽曲䕶軍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
 南逕陽曲城西南注也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注之案近刻南字/訛在東字下
 太原郡治晉陽城秦荘襄王三年立案荘近刻/訛作昭尚書
[006-4a]
 所謂既脩太原者也春秋説題辭曰高平曰太原原
 端也平而有度廣雅曰大鹵太原也釋名曰地不生
 物曰鹵鹵罏也案近刻罏訛作盧/脱一鹵字及也字穀梁傳曰中國曰
 太原夷狄曰太鹵尚書大傳曰東原底平大而髙平
 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魏土地記曰城東有汾水南
 流水東有晉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鎮北将軍太
 原成王之碑水上舊有梁青荓殞于梁下案青荓近/刻訛作清
 洴/豫讓死于津側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逕
[006-4b]
 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廟宇傾頺惟單
 碑獨存矣今文字剥落無可尋也
又南洞過水從東來注之案過近刻/作渦下同
 汾水又南逕梗陽縣故城東故榆次之梗陽鄉也案/鄉
 近刻訛/作縣魏獻子以邑大夫魏戊也京相璠曰梗陽晉
 邑也今太原晉陽縣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陽城案/近
 刻訛/作地汾水又南即洞過水㑹者也
又南過大陵縣東
[006-5a]
 昔趙武靈王遊大陵夢處女鼔琴而歌想見其人呉
 廣進孟姚焉即于此縣也王莽改曰大寧矣汾水于
 縣左迆為鄔澤廣雅曰水自汾出為汾陂其陂東西
 四里南北十餘里陂南接隖地里志曰九澤在北并
 州藪也吕氏春秋謂之大陸又名之曰漚洟之澤俗
 謂之鄔城泊案近刻/脱泊字許慎説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陽
 縣北沙案近刻/作之西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㑹嬰侯之
 水山海經稱謁戾之山嬰侯之水出于其隂北流注
[006-5b]
 于祀水案祀近刻訛/作汜下同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舎案近/刻訛
 其/合注于嬰侯之水亂流逕中都縣南俗又謂之中
 都水侯甲水注之水發源祁縣胡甲山案近刻源訛/作原祁訛作
 平/有長坂謂之胡甲嶺即劉歆遂初賦所謂越侯甲
 而長驅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縣侯甲水
 又西北歴宜歲郊逕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
 逕祁縣故城南自縣連延西接鄔澤是為祁藪也即
 爾雅所謂昭餘祁矣賈辛邑也辛貌醜妻不為言與
[006-6a]
 之如臯射雉雙中之則笑也案左傳魏子引叔向稱/賈大夫事杜預云賈國
 之大夫是也此/誤以為賈辛王莽之示縣也又西逕京陵縣故城 北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為九原之地也故國
 語曰趙文子與叔向遊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
 誰與歸叔向曰其陽子乎文子曰夫陽子行并植于
 晉國不免其身智不足稱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
 夫舅犯見利不顧其君仁不足稱案近刻脱此/二十三字吾其
 隨㑹乎納諫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
[006-6b]
 進不阿而退案近刻脱/此十六字其故京尚存案故字近刻/訛在其字上
 興増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逕中都
 縣故城南城臨際水湄案城臨近刻/訛作臨城春秋昭公二年 晉侯執陳無宇于中都者也漢文帝為代王都此武
 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見光赦中都死罪以
 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嬰侯之水逕鄔縣故城南晉大
 夫司馬彌牟之邑也謂之鄔水俗亦曰慮水慮鄔聲
 相近故因變焉又西北入鄔陂而歸于汾流矣
[006-7a]
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流注之
 汾水又南與石桐水合即綿水也水出界休縣之綿
 山北流經石桐寺西即介之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晉
 文公之賞而隱于綿上之山也晉文公求之不得乃 封綿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因名斯山
 為介山故袁山松郡國志曰界休縣有介山綿上聚
 子推廟王肅喪服要記曰昔魯哀公祖載其父孔子
 問曰寧設桂樹乎哀公曰不也桂樹者起于介子推
[006-7b]
 子推晉之人也文公有内難出國之狄子推隨其行
 割肉以續軍糧後文公復國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
 歌文公始悟當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燒死國
 人葬之恐其神魂霣于地案霣近刻/訛作賈故作桂樹焉吾
 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樹為余按夫子尚非 璠璵送葬安能問桂樹為禮乎王肅此證近于誣矣
 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汾水又西南逕界休縣故
 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東有徴士郭林宗宋
[006-8a]
 子浚二碑宋沖以有道司徒徵案此句有/脱誤未詳林宗縣人
 也案近刻/脱人字辟司徒舉太尉以疾辭其碑文云將蹈洪
 崖之遐迹紹巢由之逸軌翔區外以舒翼超天衢以
 高峙稟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案近刻/作三建寧二年案/近
 刻訛作/四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懷哀痛
 乃樹碑表墓昭銘景行云陳畱蔡伯喈范陽盧子幹 扶風馬日磾等遠來奔喪持朋友服案近刻/脱持字心喪朞
 年者如韓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餘門人著錫
[006-8b]
 衰者千數案此下近刻衍/其碑文故四字蔡伯喈謂盧子幹馬日磾
 曰吾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慙容惟郭有道無愧于
 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側臨汾水蓋劉淵為晉都
 尉所築也
又南過冠爵津
 汾津名也在界休縣之西南俗謂之雀䑕谷數十里
 間道險隘水左右悉結偏梁閣道纍石就路縈帯巖 側或去水一丈或髙五六尺案近刻脱水字/五字尺訛作丈上戴山
[006-9a]
 阜下臨絶澗俗謂之為魯般橋蓋通古之津隘矣亦
 在今之地險也
又南入河東界又南過永安縣西
 故彘縣也周厲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
 漢順帝陽嘉三年改曰永安縣霍伯之都也
歴唐城東按此四字原本及近刻並誤入注内接霍伯/之都也下以體例考之乃經之書法與注異
今改/正
 薛瓚注漢書云堯所都也東去彘十里汾水又南案/近
[006-9b]
 刻訛作/又東與彘水合水出東北太岳山禹貢所謂岳陽
 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飛亷墓飛亷以善走事紂惡來
 多力見知周武王伐紂案近刻/脱武字兼殺惡來飛亷先為
 紂使北方還無所報乃壇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
 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汝石棺以葬死遂以
 葬焉霍太山有岳廟廟甚靈鳥雀不棲其林猛虎常
 守其庭乂有靈泉以供祭祀案近刻/作事鼔動則泉流聲
 絶則聲竭湘東隂山縣有侯曇山上有靈壇壇前有
[006-10a]
 石井深數尺居常無水及臨祈禱則甘泉湧出周用 則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逕觀阜北故百邑也原
 過之從襄子也受竹書于王澤以告襄子襄子齋三
 日親自剖竹有朱書曰余霍太山山陽侯天使也三
 月丙戌余將使汝反滅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襄子
 拜受三神之命遂滅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過主
 之世謂其處為觀阜也彘水又西流逕永安縣故城
 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逕霍城東故霍國也
[006-10b]
 昔晉獻公滅霍趙夙為御霍公求奔齊案霍公求近/刻作霍哀公
 下/同晉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奉 祀晉復穰蓋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又逕趙城西南
 穆王以封造父趙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
 水出霍太山發源成潭漲七十步而不測其深西南
 逕趙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又南過楊縣東
 澗水東出榖遠縣西山西南逕霍山南又西逕楊縣
[006-11a]
 故城北案楊縣二字近/刻訛在霍字上晉大夫僚安之邑也案僚安/近刻訛
 作僚公/去安應劭曰故楊侯國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
 西流入于汾水汾水逕楊城西不于東矣魏土地記 曰平陽郡治楊縣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過髙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逕楊城南又西與巢山水㑹山海經
 曰牛首之山勞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
 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東南出巢山東谷北逕浮山
[006-11b]
 東又西北流與勞水合亂流西北逕高梁城北西流
 入于汾水汾水又南逕髙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納公子重耳于晉害懷
 公于此竹書紀年晉出公十三年案近刻訛/作三十年智伯瑤 城髙梁漢髙帝十二年以為侯國封恭侯酈疥于斯
 邑也案疥近刻/訛作介
又南過平陽縣東
 汾水又南逕白馬城西魏刑白馬而築之故世謂之
[006-12a]
 白馬城今平陽郡治汾水又南逕平陽縣故城東晉
 大夫趙鼂之故邑也應劭曰縣在平河之陽堯舜並
 都之也竹書紀年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漢昭
 帝封度遼將軍范明友為侯國王莽之香平也魏立
 平陽郡案魏近刻/訛作晉治此矣水側有堯廟廟前有碑魏 土地記曰平陽城東十里汾水東原上有小臺臺上
 有堯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劉淵徙平陽于汾水得白
 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龍紐其文曰有新寶之印
[006-12b]
 王莽所造也淵以為天授改永鳯二年為河瑞元年
 汾水南與平水合案平水近刻/訛作平陽水出平陽縣西壺口
 山案近刻/脱縣字尚書所謂壺口治梁及岐也其水東逕狐
 谷亭北春秋時狄侵晉取狐厨者也又東逕平陽城
 南東入汾俗以為晉水非也汾水又南歴襄陵縣故
 城西晉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鄉亭矣西 北有晉襄公陵案近刻脱/此七字縣蓋即陵以命氏也案命/近刻
 作/名王莽更名曰幹昌矣
[006-13a]
又南過臨汾縣東
 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
 即鈃隥也穆天子傳曰乙酉天子西絶鈃隥西南至
 盬是也案盬近刻/訛作鹽其水三泉竒發西北流總成一川
 西逕堯城南又西流入汾案流字近/刻訛作南
又屈從縣南西流
 汾水又逕絳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梁武王二十五年 案朱謀㙔云當/作梁惠成王絳中地&KR2050西絶于汾汾水西逕虒祁
[006-13b]
 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徑五尺
 裁與水平蓋晉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
 不敗也又西逕魏正平郡南故東雍州治案近刻/脱雍字
 和中皇都徙洛罷州立郡矣又西逕王澤案原本訛/作王橋近
 刻訛作正橋考原過受竹/書于王澤即此地今改正澮水入焉
又西過長脩縣南
 汾水又西與古水合水出臨汾縣故城西黄阜下其
 大若輪西南流故溝横出焉案溝横近刻/訛作横溝東注于汾
[006-14a]
 今無水又西南逕魏正平郡北又西逕荀城東古荀
 國也汲郡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也古水
 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逕長脩縣故城南漢高
 帝十一年以為侯國封杜恬也案杜近刻/訛作荘有脩水出
 縣南而西南流入汾汾水又西逕清原城北故清陽
 亭也城北有清原晉侯蒐清原作三軍處也汾水又
 逕冀亭南昔臼季使過冀野見郤缺耨其妻饁之相
 敬如賓言之文公文公命之為卿復與之冀京相璠
[006-14b]
 曰今河東皮氏縣有冀亭古之冀國所都也杜預釋 地曰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
 與華水合水出北山華谷西南流逕一故城西俗謂
 之梗陽城非也梗陽在榆次不在此按故漢上谷長
 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倉頡之後踰殷歴周案歴近/刻訛作
 立/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顯齊秦晉卿士蒍斯其胄
 也食采華陽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
 于汾汾水又逕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許里山東西二
[006-15a]
 十里南北三十里髙十三里西去介山十五里山上
 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晉晉 侯治兵于稷以畧狄土案近刻脱伐/晉晉侯四字是也
又西過皮氏縣南
 汾水西逕鄈丘北案鄈近刻訛/作鄧下同故漢氏之方澤也賈
 逵云漢法三年祭地汾隂方澤澤中有方丘故謂之
 方澤丘即鄈丘也許慎説文稱從邑癸聲案鄈近刻/訛作登
 河東臨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其山特立
[006-15b]
 周七十里髙三十里文穎言在皮氏縣東南則可三
 十里案則近刻/訛作側乃非也今準此山可髙十餘里山上
 有神廟廟側有靈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謂之 子推祠揚雄河東賦曰靈輿安步周流容與以覽于
 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龍門晉太康記及
 地道記與永初記並言子推所逃隱于是山即實非
 也余按介推所隱者綿山也文公環而封之為介推
 田號其山為介山杜預曰在西河界休縣者是也汾
[006-16a]
 水又西逕耿鄉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為
 河所毁故書叙曰祖乙圮于耿杜預曰平陽皮氏縣
 東南耿鄉是也盤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
 遷亳案此下近/刻衍後字晉獻公滅耿案近刻/作滅之以封趙夙後襄 子與韓魏分晉韓康子居平陽魏桓子都安邑號為
 三晉此其一也漢武帝行幸河東濟汾河作秋風辭
 于斯水之上汾水又西逕皮氏縣南竹書紀年魏襄
 王十二年秦公孫爰率師伐我圍皮氏翟章率師救
[006-16b]
 皮氏圍疾西風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漢河東太守潘
 係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縣故渠尚存今無水也
又西至汾隂縣北西注于河
 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阜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髙十
 丈汾水歴其隂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隂脽應劭曰脽 丘類也汾隂男子公孫祥望氣寶物之精上見祥言
 之于武帝武帝于水獲寶鼎焉遷于甘泉宫改其年
 曰元鼎即此處
[006-17a]
澮水出河東絳縣東澮交東髙山
 澮水東出絳髙山案絳近/刻作詳亦曰河南山又曰澮山西
 逕翼城南按詩譜言晉穆侯遷都于絳暨孫孝侯改
 絳為翼翼為晉之舊都也後獻公北廣其城方二里
 又命之為絳故司馬遷史記年表稱獻公九年始城
 絳都左傳莊公二十六年晉士蒍城絳以深其宫是 也其水又西南合黑水案此下近/刻衍嶺字水導源東北黑水
 谷西南流逕翼城北右引北川水水出平川南流注
[006-17b]
 之亂流西南入澮水澮水又西南與諸水合謂之澮
 交竹書紀年曰荘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
 作為文公也案此句有/訛舛未詳又有賀水東出近川西南至
 澮交入澮又有髙泉水出東南近川西北趣澮交注
 澮又南紫谷水東出白馬山白馬川遁甲開山圖曰
 絳山東距白馬山謂是山也西逕熒庭城南案熒近/刻訛作
 榮/而西出紫谷與乾河合即教水之枝川也史記白 起傳稱涉河取韓安邑東至乾河是也其水西與田
[006-18a]
 川水合水出東溪西北至澮交入澮又有于家水案/于
 近刻訛/作女出于家谷竹書紀年曰荘伯以曲沃叛伐翼
 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有范壁水出于
 壁下並西北流至翼廣城昔晉軍北入翼廣築之因
 即其姓以名之二水合而西北流至澮交入澮澮水
 又西南與絳水合俗謂之白水非也水出絳山東案/此
 下近刻/衍至字寒泉奮湧揚波北注懸流奔壑一十許丈案/一
 十近刻訛/作十一青崖若㸃黛素湍如委練望之極為竒觀
[006-18b]
 矣其水西北流注于澮應劭曰絳水出絳縣西南蓋
 以故絳為言也史記稱智伯率韓魏引水灌晉陽不
 没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國今乃知
 之汾水可以浸安邑絳水可以浸平陽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汾
 水可以浸平陽絳水可以浸安邑/今據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訂正時韓居平陽魏都
 安邑魏桓子肘韓康子韓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
 車上而智氏以亡魯定公問一言可以喪邦有諸孔
 子以為幾乎余覩智氏之談矣汾水灌安邑或亦有
[006-19a]
 之絳水灌平陽未識所由也案原本及近刻亦安邑/平陽互訛今據括地志
 及胡三省注通鑑/所引此文訂正
西過其縣南
 春秋成公六年晉景公謀去故絳欲居郇瑕韓獻子
 曰案原本及近刻六年訛作元年晉景公訛作/晉悼公韓獻子訛作魏獻子今據左傳改正土薄
 水淺不如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遂居新田又謂之
 絳即絳陽也蓋在絳澮之陽漢髙帝六年封越騎將
 軍華無害為侯國縣南對絳山面背二水古文瑣語
[006-19b]
 曰晉平公與齊景公乗至于澮上見乗白驂八駟以
 來有大貍身而狐尾隨平公之車公問師曠對首陽 之神有大貍身狐尾其名曰者飲酒得福則徼之蓋
 于是水之上也案此有脱誤朱謀㙔云太平廣記引/汲冢瑣語晉平公至澮上見人乗白
 驂八駟以來有貍身而狐尾去其車而墮公之車公/問師曠師曠曰貍身而狐尾其名曰首陽之神飲酒
 于霍太山而歸其逢/君于澮乎君其有喜
又西南過虒祁宫南
 宫在新田絳縣故城西四十里晉平公之所搆也時
[006-20a]
 有石言于魏榆晉侯以問師曠曠曰石不能言或憑
 焉臣聞之作事不時怨讟動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言
 也今宫室崇侈民力彫盡石言不亦宜乎叔向以為 子野之言君子矣其宫也背汾面澮案也近刻/訛作地西則
 兩川之交㑹也竹書紀年曰晉出公五年澮絶于梁
 即是水也
又西至王澤注于汾水案澤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橋下注内不誤
 晉智伯瑤攻趙襄子襄子奔保晉陽原過後至遇三
[006-20b]
 人于此澤自帶以下不見持竹二節與原過曰為我
 遺無䘏原過受之于是澤所謂王澤也
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
 涑水所出俗謂之華谷至周陽與洮水合水源東出 清野山世人以謂清襄山也其水東逕大嶺下案近/刻脱
 逕/字西流出謂之唅口又西合涑水鄭使子産問晉平
 公疾平公曰卜云臺駘為祟案駘近刻訛/作台下同史官莫知
 敢問子産曰髙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不
[006-21a]
 能相容帝遷閼伯于商丘遷實沈于大夏臺駘實沈
 之後能業其官帝用嘉之國于汾川案近刻/脱于字由是觀
 之臺駘汾洮之神也賈逵曰汾洮二水名司馬彪曰
 洮水出聞喜縣故王莽以縣為洮亭也然則涑水殆
 亦洮水之兼稱乎西過周陽邑南
 其城南臨涑水北倚山原竹書紀年晉獻公二十五
 年正月翟人伐晉周有白兔舞于市即是邑也漢景
[006-21b]
 帝以封田勝為侯國案此下近/刻有也字涑水西逕董澤陂南
 即古池東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
 案此句下近/刻衍澤字即斯澤也涑水又與景水合水出景山
 北谷山海經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草
 多藷藇秦椒其隂多赭其陽多玉郭景純曰鹽販之
 澤即解縣鹽池也按經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 注于涑水也
又西南過左邑縣南案左邑縣近/刻訛作其縣
[006-22a]
 涑水又西逕仲邮□北又西逕桐鄉城北竹書紀年
 曰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成于翼案成近刻/訛作城至桐
 乃返者也案近刻桐訛作/洞下衍庭字漢書曰武帝元鼎六年將
 幸緱氏至左邑桐鄉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者也涑
 水又西與沙渠水合水出東南近川西北流注于涑
 水涑水又西南逕左邑縣故城南故曲沃也晉武公
 自晉陽徙此秦改為左邑縣詩所謂從子于鵠者也 春秋傳曰下國有宗廟謂之國在絳曰下國矣即新
[006-22b]
 城也王莽之洮亭也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濬輕津
 無緩故詩人以為激揚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水
 側即狐突遇中生處也春秋傳曰秋狐突適下國遇
 太子太子使登僕曰夷吾無禮吾請帝以畀秦對曰
 神不歆非類君其圖之君曰諾請七日見我于新城
 西偏及期而徃見于此處故傳曰鬼神所憑有時而
 信矣涑水又西逕王官城北城在南原上案近刻/脱城字
 秋左傳成公十三年四月晉侯使吕相絶秦曰康猶
[006-23a]
 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戰
 是矣今世人猶謂其城曰王城也
又西南過安邑縣西
 安邑禹都也禹娶塗山氏女思戀本國築臺以望之
 今城南門臺基猶存余按禮天子諸侯臺門隅阿相
 降而已未必一如書傳也故晉邑矣春秋時魏絳自
 魏徙此昔文侯懸師經之琴于其門以為言戒也武
 侯二年又城安邑蓋増廣之秦始皇使左更白起取
[006-23b]
 安邑置河東郡王莽更名洮隊案近刻/訛作陽縣曰河東也 有項寧都學道昇仙忽復還此河東號曰斥仙漢世
 又有閔仲叔隱遁市邑罕有知者後以識瞻而去涑
 水西南逕監鹽縣故城案此縣即下文所云分猗/氏安邑置縣以守之者也
 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案近刻訛作/水承之鹽水出東南薄山西
 北流逕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南案近刻/訛作東
 海外西經曰巫咸國在女丑北案近刻/脱國字右手操青蛇
 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羣巫所從上下也大荒西經
[006-24a]
 云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
 巫禮巫抵巫謝巫羅案近刻朌作盼/真作貞禮作孔十巫從此升降 百藥爰在郭景純曰言羣巫上下靈山採藥徃來也
 蓋神巫所遊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嶺上案口近刻/訛作曰
 巫咸祠其水乂逕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鹽池地
 理志曰鹽池在安邑西南許慎謂之盬案近刻訛作/謂之盬鹽
 長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一十六里從鹽省古聲案/近
 刻作廣六里周一百/一十四里從鹽古聲吕沈曰夙沙初作煮海鹽案近/刻訛
[006-24b]
 作吕宿曰沈沙/煮海謂之鹽河東鹽池謂之盬案近刻訛作謂之/解鹽蓋後人所改
 今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
 流案潭近刻/訛作渾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 損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案近刻訛作惟水/暴雨澍廿潦奔泆
 鹽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淫濫謂之鹽水亦
 謂之為堨水案近刻脱謂之二字此/句之下有也故二字衍山海經謂之鹽
 販之澤也澤南面層山夭巖雲秀地谷淵深案近刻/訛作池
 谷泉/深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
[006-25a]
 曰徑南通上陽北暨鹽澤案暨近刻/訛作塈池西又有一池
 謂之女鹽澤東南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
 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晉謀去故絳大夫曰郇瑕地沃
 饒近盬服䖍曰土平有溉曰沃盬鹽池也案此四字/近刻訛作
 鹽盬也/三字土俗裂水沃麻案近刻訛作土人/鄉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
 畦水耗竭土自成鹽即所謂鹹鹺也案鹹近刻/訛作鹽而味
 苦號曰鹽田鹽盬之名始資是矣本司鹽都尉治領
 兵千餘人守之周穆王漢章帝並幸安邑而觀鹽池
[006-25b]
 故杜預曰猗氏有鹽池後罷尉司分猗氏安邑置縣
 以守之
又南過解縣東又西南注于張陽池
 涑水又西逕猗氏縣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晉敗秦
 于令狐至于刳首先蔑奔秦士㑹從之闞駰曰令狐 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縣南對澤即猗頓之故
 居也孔叢曰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饑桑則常寒
 聞朱公富徃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
[006-26a]
 五牸于是乃適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
 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于猗氏
 故曰猗頓也涑水又西逕郇城詩云郇伯勞之蓋其
 故國也杜元凱春秋釋地云今解縣西北有郇城服
 䖍曰郇國在解縣東郇瑕氏之墟也余按竹書紀年
 云晉惠公十有四年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圍令 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師案于近刻/訛作焉狐毛與先軫禦
 秦至于廬栁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
[006-26b]
 次于郇盟于軍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案曰字近刻/訛在春字上
 桑泉臼衰並在解東南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
 之文與竹書不殊今解故城東北二十四里有故城
 在猗氏故城西北鄉俗名之為郇城考服䖍之説又
 與俗符賢于杜氏單文孤證矣涑水又西南逕解縣
 故城南春秋晉惠公因秦返國許秦以河外五城内
 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逕瑕城晉大夫詹嘉 之故邑也春秋僖公三十年秦晉圍鄭鄭伯使燭之
[006-27a]
 武謂秦穆公曰案近刻/脱穆字晉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
 者也京相璠曰今河東解縣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涑
 水又西南逕張陽城東竹書紀年齊師逐鄭太子齒
 奔張城南鄭者也案張城近刻/訛作城張漢書之所謂東張矣
 髙祖二年曹参假左丞相别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遫
 軍東張案孫下近/刻衍林字大破之蘇林曰屬河東即斯城也
 涑水又西南屬于陂陂分為二城南面兩陂左右澤
 渚東陂世謂之晉興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
[006-27b]
 對鹽道山其西則石壁千尋東則蟠溪萬仞方嶺雲
 迴竒峰霞舉孤標秀出罩絡羣山之表翠柏䕃峯清
 泉灌頂郭景純云世所謂鴦漿也發于上而潜于下
 矣厥頂方平有良藥神農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疎銅
 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緇服思元之士鹿裘念一之夫
 代徃遊焉路出北巘勢多懸絶來去者咸援蘿騰崟
 尋葛䧏深于東則連木乃陟百梯方降巖側縻鎖之
 跡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案自近刻/訛作泉
[006-28a]
 流五里而伏云濳通澤渚所未詳也西陂即張澤也 西北去蒲坂十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
 積水亦時有盈耗也
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到其縣屈南到平陶縣東
北東入于汾
 文水逕大陵縣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縣西南
 山下武氏穿井給養井至幽深後一朝水溢平地案/近
 刻訛/作流東南注文水文水又南逕平陶縣之故城東西
[006-28b]
 逕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文水又南逕
 縣右㑹隱泉口水出謁泉山之上頂案近刻/脱出字俗云暘 雨愆時是謁是禱故山得其名非所詳也其山石崖
 絶險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餘丈爰
 有層松飾巖列柏綺望惟西側一處得歴級升陟頂
 上平地十許頃沙門釋僧光表建二刹泉發于兩寺
 之間東流瀝石沿注山下又東津渠隱没而不恒流
 故有隱泉之名矣雨澤豐澍則通入文水文水又南
[006-29a]
 逕兹氏縣故城東為文湖東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
 世謂之西湖案近刻訛/作西河在縣直東十里湖之西側臨
 湖又有一城謂之瀦城水澤所聚謂之都亦曰瀦蓋 即水以名城也文水又東逕中陽縣故城東案晉書
 地道記太康地記西河有中陽城案近刻/訛作縣舊縣也文
 水又東南流與勝水合水西出狐岐之山案西出近/刻訛作出
 西/東逕六壁城南魏朝舊置六壁于其下防離石諸
 胡因為大鎮太和中罷鎮仍置西河郡焉勝水又東
[006-29b]
 合陽泉水水出西山陽溪東逕六壁城北又東南流
 注于勝水勝水又東逕中陽故城南又東合文水文
 水又東南入于汾水也
原公水出兹氏縣西羊頭山東過其縣北 縣故秦置也漢髙帝更封沂陽侯嬰為侯國王莽之
 兹同也魏黄初二年分太原復置西河郡晉徙封陳
 王斌于西河故縣有西河繆王司馬子政廟案近刻/脱分太
 原至故縣有凡二十字/又繆訛作恭政訛作盛碑文云西河舊處山林漢末
[006-30a]
 擾攘百姓失所魏興更開疆宇分割太原四縣以為
 邦邑其郡帶山側塞矣王以咸寧三年案近刻/作四年改命
 爵土明年案近刻/作其年十二月䘮國臣太農閻崇離石令
 宗羣等二百三十四人刋石立碑以頌勲德碑北廟
 基尚存也又東入于汾
 水注文湖不至汾也
洞過水出沾縣北山案魏書地形志作同過云五水/合道故曰同過近刻過作渦
[006-30b]
 其水西流與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過水
 洞過水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案近刻訛作/三合源舍
 同歸一川東流南屈逕受陽縣故城東案近刻/脱逕字按晉
 太康地記樂平郡有受陽縣盧諶征艱賦所謂歴受
 陽而總轡者也其水又西南入洞過水洞過水又西
 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洞過水又西案近刻訛作/于洞渦又西 與原過水合近北便水源也案近刻訛作逕/北便水流也水西阜
 上有原過祠蓋懷道協靈受書天使憂結宿情傳芳
[006-31a]
 後日棟宇雖淪攢木猶茂故水取名焉案故下近刻/有層毖二字
 衍/其水南流注于洞過水也
西過榆次縣南又西到晉陽縣南
 榆次縣故涂水鄉案涂近刻訛作/塗下涂陽同晉大夫智徐吾之
 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晉侯築虒祁之宫有石言晉之
 魏榆服䖍曰魏晉邑榆州里名也漢書曰榆次十三
 州志以為涂陽縣矣王莽之太原亭也縣南側水有 鑿臺韓魏殺智伯瑤于其下刳腹絶腸折頸摺頤處
[006-31b]
 也案近刻頸訛作/頭摺訛作楷其水又西南流逕武灌城西北案/灌
 近刻訛/作觀盧諶征艱賦曰逕武館之故郛問厥塗之遠
 近案塗近刻/訛作墮洞過水又西南為淳湖謂之洞過澤案/澤
 近刻訛/作津澤南案近刻/訛作而涂水注之水出陽邑東北大嵰
 山涂谷西南逕蘿蘑亭南與蒋谷水合水出縣東南
 蒋溪魏土地記曰晉陽城東南百一十里至山有蒋
 谷大道度軒車嶺通于武鄉水自蔣溪西北流西逕
 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敵于箕杜預釋
[006-32a]
 地曰城在陽邑南水北即陽邑縣故城也竹書紀年
 曰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榆次陽邑者也王莽之繁
 穰矣蔣溪又西合涂水亂流西北入洞過澤也
西入于汾出晉水下口者也
 劉琨之為并州也劉曜引兵邀擊之案劉曜近刻/訛作劉淵
 戰于洞過即是水也
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甕山
 縣故唐國也春秋左傳稱唐叔未生其母邑姜夢帝
[006-32b]
 謂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及生名之 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與成王居王援桐葉為珪以
 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請曰天子封
 虞乎王曰余戲耳公曰天子無戲言時唐滅乃封之
 于唐縣有晉水後改名為晉故子夏叙詩稱此晉也
 而謂之唐儉而用禮有堯之遺風也晉書地道記及
 十三州志並言晉水出龍山一名結絀山案名近刻/訛作水
 在縣西北非也山海經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今在
[006-33a]
 縣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晉水以灌晉陽案水以近刻/訛作以水
 其川上&KR1140後人踵其遺跡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 有唐叔虞祠水側有凉堂結飛梁于水上左右雜樹
 交䕃希見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羇遊宦子莫不尋梁
 契集用相娯慰于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又東過其縣南又東入于汾水
 沼水分為二派案近刻訛作汾/水分為二流北瀆即智氏故渠也
 昔在戰國襄子保晉陽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
[006-33b]
 三版與韓魏望歎于此故智氏用亡其瀆乗髙東北
 注入晉陽城以周灌溉案灌近刻/訛作園漢末赤睂之難郡
 掾劉茂負太守孫福匿于城門西下空穴中其夜奔 盂即是處也東南出城流注于汾水也其南瀆于石
 塘之下伏流逕舊溪東南出逕晉陽城南城在晉水
 之陽故曰晉陽矣案近刻/脱故字經書晉荀呉帥師敗狄于
 大鹵杜預曰大鹵晉陽縣也為晉之舊都春秋定公
 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矣其水又東南流
[006-34a]
 入于汾
湛水出河内軹縣西北山
 湛水出軹縣南原湛溪案近刻軹訛作/枳原訛作源俗謂之椹水
 也案椹近刻/訛作湛是蓋聲形盡鄰故字讀俱變同于三豕 之誤耳其水自溪出南流
東過其縣北又東過波縣之北案波近刻/訛作皮
 湛水南逕向城東而南注
又東過毋辟邑南
[006-34b]
 原經所注案原近刻/訛作源斯乃湨川之所由案湨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泪今改正湨水詳/見卷七濟水内非湛水之間關也是乃經之誤證
 耳案近刻/脱乃字湛水自向城東南逕湛城東時人謂之椹
 城案近刻訛/作湛城亦或謂之隰城矣溪曰隰澗隰城在東
 言此非矣後漢郡國志曰河陽縣有湛城是也又東南當平縣之東北案平縣原本及近刻並訛作平/隂縣考河水注云河水又東逕
平縣故城北又東湨水入焉此注云原經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不得為平隂明矣今訂正南入于

[006-35a]
 湛水又東南逕鄧南流注于河故河濟有鄧津之名
 矣案鄧津在孟津西河水自西而東先得清水次教/水次畛水次庸庸之水乃至平隂又得濝水次至
 鄧得湛水次至平縣得湨水撰水經者叙清水于平/隂下叙湛水于平縣下皆于地望不協故道元辨其
 非/ 
 
 
 
[006-35b]
 
 
 
 
 
 
 
 水經注卷六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七
            魏 酈道元 撰
  濟水
濟水岀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
 山海經曰王屋之山案近刻脱/此四字聯水出焉西北流注
 于泰澤案泰近刻/訛作秦郭景純云聯沇聲相近即沇水也
 潛行地下至共山南復出于東丘今原城東北有東
[007-1b]
 丘城孔安國曰泉源為沇流去為濟春秋説題辭曰
 濟齊也齊度也貞也風俗通曰濟出常山房子縣贊 皇山廟在東郡臨邑縣濟者齊也案近刻脱/此三字齊其度
 量也余按二濟同名案名下近/刻衍也字所出不同鄉原亦别
 案原近刻/訛作源斯乃應氏之非矣今濟水重源出軹縣西
 北平地案軹縣近刻/訛作温城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案/近
 刻重一/城字昔晉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
 濟水重源所發因復謂之濟源城其水南逕其城東
[007-2a]
 故縣之原鄉案漢書地理志軹縣孟康曰原鄉晉文/公所圍是也此故縣即承上文軹縣言
 杜預曰沁水縣西北有原城者是也案沁近刻訛作/沇又是字訛在
 也字/下南流與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案西字近/刻訛作而東流 水注之案流字近/刻訛作沇水出西南東北流注于濟濟水又
 東逕原城南東合北水亂流東南注分為二水一水
 東南流俗謂之為衍水即沇水也衍沇聲相近轉呼
 失實也案轉近/刻作傳濟水又東南逕絺城北而出于温矣
 案絺原本及近刻並訛作郄今考左傳蘇忿生之田/絺其一也後漢志波縣有絺城在今懷慶府西南三
[007-2b]
 十二/里其一水枝津南流注于湨湨水出原城西北原
 山勲掌谷案近刻脱/一湨字俗謂之為白澗水南逕原城西
 春秋㑹于湨梁謂是水之墳梁也爾雅曰梁莫大于
 湨梁梁水堤也湨水又東南逕陽城東與南源合水 出陽城南溪陽亦樊也一日陽樊國語曰王以陽樊
 賜晉陽人不服文公圍之倉葛曰陽有夏商之嗣典
 樊仲之官守焉君而殘之無乃不可乎公乃出陽人
 春秋樊氏叛惠王使虢公伐樊執仲皮歸于京師即
[007-3a]
 此城也其水東北流與漫流水合水出軹闗南東北
 流又北注于湨案湨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漫今改正謂之漫流口湨水
 又東合北水亂流東南左㑹濟水枝渠湨水又東逕
 鍾繇塢北世謂之鍾公壘又東南塗溝水注之水出
 軹縣西南山下北流東轉入軹縣故城中又屈而北 流出軹郭漢文帝元年封薄昭為侯國也又東北流
 注于湨湨水又東北逕波縣故城北漢高帝封公上
 不害為侯國案湨水所逕乃今濟源縣東南二十/里波城不害封汲侯或波訛作汲耳
[007-3b]
 水又東南流天漿澗水注之水出軹南臯案近刻訛/作睪下同
 向城北城在臯上案近刻/脱城字俗謂之韓王城非也京相
 璠曰或云今河内軹西有城名向案城近刻/訛作地今無杜
 元凱春秋釋地亦言是矣葢相襲之向故不得以地
 名而無城也闞駰十三州志曰軹縣南山西曲有故
 向城即周向國也傳曰向姜不安于莒而歸者矣汲 郡竹書紀年曰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
 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即是城也其水有二源
[007-4a]
 俱導各出一溪東北流合為一川名曰天漿溪又東
 北逕一故城俗謂之冶城案冶近刻訛/作治下同水亦曰冶水
 又東流注于湨湨水又東南流右㑹同水水出南原
 下案原近刻/訛作源東北流逕白騎塢南塢在原上為二溪
 之㑹北帶深隍三面阻險惟西版築而已東北流逕
 安國城西又東北注湨水湨水東南逕安國城東又
 南逕毋辟邑西世謂之無比城亦曰馬髀城皆非也 朝廷以居廢太子謂之河陽庶人湨水又南注于河
[007-4b]
又東至温縣西北為濟水又東過其縣北
 濟水于温城西北與故瀆分南逕温縣故城西周畿
 内國司宼蘇忿生之邑也春秋僖公十年秋滅温温
 子奔衛周襄王以賜晉文公濟水南歴虢公臺西皇
 覽曰温城南有虢公臺基趾尚存濟水南流注于河
 郭緣生述征記曰濟水案近刻/脱水字河内温縣注于河葢
 沿歷之實證非為謬説也濟水故瀆于温城西北東
 南出逕温城北又東逕虢公冢北皇覽曰虢公冢在
[007-5a]
 温縣郭東濟水南大冢是也濟水當王莽之世川瀆
 枯竭其後水流逕通津渠勢改尋梁脈水不與昔同
屈從縣東南流過隤城西案隤近刻訛/作墳下同又南當鞏縣北
南入于河
 濟水故瀆東南合奉溝水水上承朱溝于野王城西
 東南逕陽鄉城北案此下近刻重又東南/流逕陽鄉城北九字又東南逕
 李城西秦攻趙邯鄲且降傳舍吏子李同説平原君
 勝分家財饗士得敢死者三千人李同與赴秦軍秦
[007-5b]
 軍退同死案近刻作/李同死封其父為李侯故徐廣曰河内 平臯縣有李城即此城也于城西南為陂水淹地百
 許頃蒹葭萑葦生焉號曰李陂又逕隤城西屈而東
 北流逕其城北又東逕平臯城南應劭曰邢侯自襄
 國徙此當齊桓公時衛人伐邢邢遷于夷儀其地屬
 晉號曰邢丘以其在河之臯勢處平夷案近刻訛作/處勢平夷
 故曰平臯瓚注漢書云春秋狄人伐邢邢遷夷儀不
 至此也案近刻/脱也字今襄國西有夷儀城去襄國百餘里
[007-6a]
 平臯是邢丘非國也余按春秋宣公六年赤狄伐晉
 圍邢丘昔晉侯送女于楚送之邢丘即是此處也非 無城之言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三年鄭城邢丘司
 馬彪後漢郡國志云縣有邢丘故邢國周公子所封
 矣漢高帝七年案近刻訛/作六字封碭郡長項佗為侯國案/佗
 近刻訛/作伯賜姓劉氏武帝以為縣其水又南注于河也
與河合流又東過成臯縣北又東過榮陽縣北又東至
礫溪南案原本及近刻並作又東至北礫磎南北字後/人所加漢書溝洫志顔師古引水經泲水東過
[007-6b]
礫谿無北字可/證辯又詳注内東出過滎澤北案滎澤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滎陽今考此即注
内所謂滎澤在滎/陽縣東南者也
 釋名曰濟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晉地道志曰 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鬬南泆為滎澤尚書曰&KR3209
 既瀦孔安國曰滎澤波水已成遏瀦案近刻脱/澤字遏字闞駰
 曰滎播案近刻訛/作滎波嶓澤名也故吕忱云播水在滎陽謂
 是水也昔大禹塞其淫水而于滎陽下引河東南以
 通淮泗濟水分河東南流漢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薦
[007-7a]
 樂浪人王景字仲通好學多藝善能治水顯宗詔與
 謁者王吳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昊下同今改正始作浚儀渠吳用景
 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吳所脩故瀆也案吳近刻/訛作作渠流
 東注浚儀故復謂之浚儀渠案此下近/刻有也字明帝永平十 五年東廵至無鹽帝嘉景功拜河堤謁者案此下近/刻有漢字
 靈帝建寧四年于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謁渠口謂
 之石門故世亦謂之石門水門廣十餘丈西去河三
 里石銘云建寧四年十一月黄場石也而主吏姓名
[007-7b]
 磨滅不可復識案朱謀㙔云玉海引水經注浚儀縣/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
 為大溝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陳留風俗傳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續述征記曰汴河到浚
 儀而分汴東注河南流建寧四年于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渠口謂之石門故世亦謂之石門水門廣
 十餘丈西去河三里石銘云/建寧四年十一月黄場石魏太和中又更脩之撤
 故增新石字淪落無復在者水北有石門亭戴延之 所云新築城城周三百歩案城周近刻/訛作周城滎陽太守所
 鎮者也水南帶三皇山案近刻/脱皇字即皇室山亦謂之為
 三室山也濟水又東逕西廣武城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007-8a]
 經考廣武二城敖山及滎瀆所入皆值/滎陽縣之西不得與經淆紊今改正郡國志滎陽
 縣有廣武城城在山上漢所城也高祖與項羽臨絶
 澗對語責羽十罪羽射漢祖中胸處也山下有水北
 流入濟世謂之柳泉也濟水又東逕東廣武城北案/此
 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楚項羽城之漢破曹咎羽還廣武為
 高壇案近刻訛作祖朱/謀㙔云宋本作俎置太公其上曰漢不下吾烹 之高祖不聽將害之項伯曰為天下者不顧家但益
 怨耳羽從之今名其壇曰項羽堆夾城之間有絶澗
[007-8b]
 斷山謂之廣武澗項羽叱婁煩于其上婁煩精魄䘮
 歸矣濟水又東逕敖山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詩所謂
 薄狩于敖者也案今詩作/搏獸于敖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
 之所遷也皇甫謐帝王世紀曰仲丁自亳徙囂于河
 上者也或曰敖矣秦置倉于其中故亦曰敖倉城也
 濟水又東合滎瀆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滎瀆近刻訛作滎澤瀆首
 受河水案首近刻/訛作水有石門謂之為滎口石門也而地 形殊卑蓋故滎播所導自此始也門南際河有故碑
[007-9a]
 云惟陽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謁者王誨疏逹河
 川遹荒庶土案遹近/刻作述往大河衝塞案往近刻/訛作云侵齧金
 堤以竹籠石葺土而為堨案近刻石/下衍葺字壞隤無已功消
 億萬請以濱河郡徒疏山采石壘以為障功業既就
 徭役用息未詳詔書許誨立功府卿案近刻/訛作鄉規基經
 始詔䇿加命案䇿近刻/訛作滎遷在沇州乃簡朱軒授使司
 馬登令纘茂前緒稱遂休功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
 則緣山東過大伾回流北岸其勢鬱懞濤怒湍急激
[007-9b]
 疾一有決溢彌原淹野蟻孔之變害起不測蓋自姬
 氏之所常蹙昔崇鯀所不能治我二宗之所劬勞于
 是乃跋渉躬親經之營之比率百姓議之于臣伐石
 三谷水匠致治立激岸側以捍鴻波隨時慶賜説以
 勸之川無滯越水土通演役未踰年而功程有畢斯
 乃元勲之嘉課上徳之𢎞表也昔禹脩九道書録其
 功后稷躬稼詩列于雅夫不憚勞謙之勤夙興厥職
 充國惠民安得湮沒而不章焉故遂刋石記功埀示
[007-10a]
 于後其辭云云使河堤謁者山陽東緡司馬登案緡/近刻
 訛作/昬字伯志代東萊曲成王誨案曲成近刻/訛作典城字孟堅
 河内太守宋城向豹案近刻訛作/守城向豺字伯尹丞汝南鄧
 方字徳山懷令劉丞字季意河堤掾匠等造陳留浚
 儀邉韶字孝先頌石銘嵗逺字多淪缺其所滅蓋闕
 如也滎瀆又東南流注于濟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浦今改正今無
 水次東得宿須水口水受大河渠側有扈亭水案亭/近刻
 訛作/城自亭東南流注于濟今無水宿須在河之北不
[007-10b]
 在此也蓋名同耳自西緣帶山隰秦漢以來亦有通
 否濟水與河渾濤東注晉太和中桓温北伐將通之 不果而還義熙十三年劉公西征又命寧朔將軍劉
 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東注而終山崩壅塞
 劉公于北十里更鑿故渠通之今則南瀆通津案今/近刻
 訛作/合川澗是導耳濟水于此又兼邲目春秋宣公十
 三年晉楚之戰楚軍于邲即是水也音卞案音近刻/訛作背
 京相璠曰在敖北濟水又東逕滎陽縣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
[007-11a]
 刻竝訛作經今考自濟水分河東南/流至此則經所謂過滎陽縣北也曹太祖與徐榮
 戰不利曹洪授馬于此處也濟水又東礫石溪水注
 之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礫石溪上又加/南字胡渭禹貢錐指云上有北礫溪故此為南礫
 溪石字衍考下云世謂之礫石澗則石字非衍明矣/經言礫溪于滎陽縣下此亦言于滎陽縣下豈有兩
 滎陽縣乎後人不察前屬經文/後屬注文故妄加南北二字耳水出滎陽城西南李
 澤澤中有水即古馮池也地理志曰滎陽縣馮池在
 西南是也東北流歴敖山南春秋晉楚之戰設伏于
 敖前謂是也逕虢亭北池水又東北逕滎陽縣北斷
[007-11b]
 山東北注于濟世謂之礫石澗即經所謂礫溪矣經
 云濟出其南非也案濟東流而礫溪東北注之則濟/至其北經不當云又東至礫溪南
 故道元/辯之濟水又東索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
 京縣西南嵩渚山與東關水同源分流案近刻訛作/與東關分水 即古旃然水也案近刻/脱然字其水東北流器難之水注之
 山海經曰少陘之山器難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侵
 水即此水也其水北流逕金亭又北逕京縣故城西
 入于旃然之水城故鄭邑也莊公以居弟段號京城
[007-12a]
 大叔祭仲曰京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城北有壇山岡
 趙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獻滎陽因以為壇臺岡也其
 水亂流北逕小索亭西京相璠曰京有小索亭世語
 以為本索氏兄弟居此故號小索者也又為索水索
 水又北逕大柵城東晉滎陽民張卓董邁等遭荒鳩 聚流雜保固案近刻訛作/流離堡固名為大柵塢至太平真君
 八年豫州刺史崔白案豫近刻/訛作頴自虎牢移州治此又
 東開廣舊城創制改築焉太和十七年遷都洛邑省
[007-12b]
 州置郡索水又屈而西流與梧桐澗水合水出西南
 梧桐谷東北流注于索斯水亦時有通塞而不常流
 也索水又北屈東逕大索城南春秋傳曰鄭子皮勞
 叔向于索氏案近刻/訛作水即此城也晉地道志所謂京有
 大索小索亭漢書京索之間也索水又東逕虢亭南
 應劭曰滎陽故虢公之國也今虢亭是矣司馬彪案/近 刻訛作/故馬淵郡國志曰縣有虢亭俗謂之平桃城案桃近/刻訛作
 咷/城内有大冢名管叔冢或亦謂之為號咷城非也
[007-13a]
 蓋號虢字相類字轉失實也風俗通曰俗説高祖與
 項羽戰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時鳩止鳴其上
 追之者以為必無人遂得脱及即位異此鳩故作鳩
 杖以扶老案廣志楚鳩一名嘷啁號咷之名蓋因鳩以
 起目焉所未詳也索水又東北流須水右入焉水近
 出京城東北二里榆子溝亦曰柰榆溝也又或謂
 之為小索水東北流木蓼溝水注之水上承京城南 淵世謂之車輸淵淵水東北流謂之木蓼溝又東北
[007-13b]
 入于須水須水又東北流于滎陽城西南北注索索
 水又東逕滎陽縣故城南漢王之困滎陽也紀信曰
 臣詐降楚王宜閒出信乃乘王車出東門稱漢降楚
 楚軍稱萬嵗震動天地王與數十騎出西門得免楚
 圍羽見信大怒遂烹之信冢在城西北三里故蔡伯
 喈述征賦曰過漢祖之所隘弔紀信于滎陽其城跨
 倚岡原居山之陽王莽立為祈隊案祈近刻/訛作新備周六
 隊之制魏正始三年嵗在甲子被癸丑詔書割河南
[007-14a]
 郡縣自鞏闕以東案鞏字近刻/訛在縣字上創建滎陽郡并户二
 萬五千以南鄉筑陽亭侯李勝字公昭案近刻/訛作照為郡
 守故原武典農挍尉案故近刻/訛作顧政有遺惠民為立祠
 于城北五里號曰李君祠廟前有石蹠蹠上有石的
 石的銘具存其略曰百族欣戴咸推厥誠今有祀禱
 焉索水又東逕周苛冢北漢祖之出滎陽也令御史
 大夫周苛守之項羽拔滎陽獲苛曰吾以公為上將
 軍封三萬户侯能盡節乎苛瞋目罵羽羽怒烹之索
[007-14b]
 水又東流北屈西轉北逕滎陽城東而北流注濟水 杜預曰旃然水出滎陽成臯縣東入汳春秋襄公十
 八年楚伐鄭右師渉潁次于旃然即是水也濟渠水
 斷汳溝惟承此始故云汳受旃然矣案汳近刻/訛作吸亦謂
 之鴻溝水蓋因漢楚分王指水為斷故也郡國志曰
 滎陽有鴻溝水是也蓋因城地而變名為川流之異
 目濟水又東逕滎澤北案此即經所謂東出過滎澤/北也原本及近刻竝作滎陽
 澤陽/字衍故滎水所都也京相璠曰滎澤在滎陽縣東南
[007-15a]
 與濟隧合濟隧上承河水于卷縣北河南逕卷縣故
 城東又南逕衡雍城西春秋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 伐鄭西濟于濟隧杜預闕其地而曰水名也案近刻/訛作而
 名之/水也京相璠曰鄭地也言濟水滎澤中北流至衡雍
 西與出河之濟㑹南去新鄭百里斯蓋滎播河濟徃
 復徑通矣案徑近/刻作逕出河之濟即隂溝之上源也濟隧
 絶焉故世亦或謂其故道為十字溝自于岑造八激
 堤于河隂水脈徑斷故瀆難尋又南㑹于滎澤然水
[007-15b]
 既斷民謂其處為滎澤春秋衛侯及翟人戰于滎澤
 而屠懿公𢎞演報命納肝處也有埀隴城濟瀆出其
 北春秋文公二年晉士縠盟于埀隴者也京相璠曰 埀隴鄭地今滎陽東二十里有故埀隴城案近刻/脱埀字
 此是也世謂之都尉城蓋滎陽典農都尉治故變埀
 隴之名矣瀆際又有沙城案瀆近刻/訛作澤城左佩濟瀆竹
 書紀年梁惠成王九年王㑹鄭釐侯于巫沙者也瀆
 際有故城世謂之水城案近刻脱之字又此/句之下衍非也二字史記秦
[007-16a]
 昭王三十二年案近刻訛作/四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
 宅即故宅陽城也竹書紀年曰惠成王十三年案近/刻脱
 成/字王及鄭釐侯盟于巫沙以釋宅陽之圍歸釐于鄭
 者也竹書紀年晉出公六年齊鄭伐衛荀瑤城宅陽 俗言水城非矣濟水自澤東出即是始矣王隱曰河
 決為滎濟水受焉故有濟堤矣謂此濟也案近刻訛/作為北濟
 也/濟水又東南逕釐城東春秋經書公㑹鄭伯于時
 來左傳所謂釐也京相璠曰今滎陽縣東四十里有
[007-16b]
 故釐城也濟水右合黄水案右近刻/訛作又水發源京縣黄
 堆山案近刻訛/作黄淮止東南流名祝龍泉泉勢沸湧状若巨
 鼎揚湯案近刻訛/作湯湯西南流謂之龍項口世謂之京水
 也又屈而北注魚子溝水入焉水出石暗澗東北流
 又北與濏濏水合水出西溪東流水上有連理樹其 樹柞櫟也案近刻/脱樹字南北對生凌空交合溪水歴二樹
 之間東流注于魚水魚水又屈而西北注黄水黄水
 又北逕高陽亭東又北至故市縣重泉水注之水出
[007-17a]
 京城西南少陘山案少陘近刻/訛作小陸東北流又北流逕高
 陽亭西東北流注于黄水又東北逕故市縣故城南
 漢高帝六年案漢近刻/訛作溪封閻澤赤為侯國河南郡之
 屬縣也案近刻脱河/南郡之四字黄水又東北至滎澤南分為二
 水一水北入滎澤下為船塘俗謂之郟城陂東西四
 十里南北二十里竹書穆天子傳曰甲寅案近刻訛/作甲辰 天子浮于滎水乃奏廣樂是也一水東北流即黄雀
 溝矣穆天子傳曰壬寅天子東至于雀梁者也又東
[007-17b]
 北與靖水枝津合二水之㑹為黄淵案近刻/訛作泉北流注
 于濟水
又東過陽武縣南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縣北考南濟/在陽武南其在陽武北者乃北濟觀
道元於此下叙南濟所逕而北濟則追叙/於後封丘下經本作縣南明矣今改正
 濟水又東南流入陽武縣歴長城東南流蒗&KR1422渠出
 焉濟水又東北流南濟也逕陽武縣故城南案此十/六字原
 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上下文乃注内叙南/濟所逕而此句則釋經所謂東過陽武縣南也王莽 更名之曰陽桓矣又東為白馬淵淵東西二里南北
[007-18a]
 百五十歩淵流名為白馬溝案近刻淵作/泉脱馬字又東逕房
 城北穆天子傳曰天子里甫田之路東至于房疑即
 斯城也郭注以為趙郡房子也余謂穆王里鄭甫而
 郭以趙之房邑為疆更為非矣濟水又東逕封丘縣
 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此注内敘南濟所逕又東逕大梁城北
 又東逕倉垣城又東逕小黄縣之故城北縣有黄亭
 説濟又謂之曰黄溝案此句之上當/有脱文未詳縣故陽武之東
 黄鄉也故水以名縣案此句亦/冇脱誤沛公起兵野戰喪皇
[007-18b]
 妣于黄鄉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于
 是丹虵自水濯洗案虵近刻/訛作旐入于梓宫其浴處有遺
 髮也故諡曰昭靈夫人因作寢以寧神也濟水又東
 逕東昬縣故城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亦注内敘南濟所逕
 武縣之户牖鄉矣漢丞相陳平家焉平少為社宰以
 善均肉稱今民祠其社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
 後置東昬縣也王莽改曰東明矣濟水又東逕濟陽
 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亦注内敘南濟所逕故武父城
[007-19a]
 也城在濟水之陽故以為名王莽改之曰濟前者也 光武生濟陽宫光明照室即其處也東觀漢記曰光
 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濟陽縣是嵗有嘉禾生一莖九
 穗大于凡禾縣界大熟因名曰秀
又東過封丘縣北
 北濟也案此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考濟自滎/澤流出有南濟北濟之分南濟行陽武封丘
 濟陽冤朐定陶之南而不逕其北北濟則行陽武封/丘濟陽冤朐定陶之北而不逕其南作水經者敘濟
 水東過陽武南封丘北平丘南濟陽北冤朐定陶南/道元不顯言其非因于過陽武南下敘南濟逕陽武
[007-19b]
 封丘濟陽南于過封丘北平丘南濟陽北下皆以北/濟釋之于過冤朐定陶南下又敘南濟所逕其北濟
 之逕冤朐定陶北則補叙于從乘氏縣東北流入鉅/野澤下經雖舛誤注内分南濟北濟各有條理自注
 多訛為經于是愈益淆/紊不可讀今詳為訂正自滎澤東逕滎陽卷縣之武
 脩亭南春秋左傳成公十年鄭子然盟于脩澤者也
 鄭地矣杜預曰卷東有武脩亭濟水又東逕原武縣
 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考原武/在陽武封丘之西乃注内敘北濟所逕不得
 與經淆紊/今改正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傳曰祭父自圃鄭
 來謁天子夏庚午天子飲于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鄭
[007-20a]
 是也王莽之原桓矣濟瀆又東逕陽武縣故城北又
 東絶長城案此下近刻有/築也二字衍按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
 二年龍賈率師築長城于西邉自亥谷以南鄭所城 矣竹書紀年云是梁惠成王十五年築也案近刻/脱成字
 國志曰長城自卷逕陽武到密者是矣濟瀆又東逕
 酸棗縣之烏巢澤澤北案近刻脱一澤字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考
 烏巢澤在陽武東封丘/西亦注内敘北濟所逕有故市亭案近刻/脱市字晉太康地
 記曰澤在酸棗之東南昔曹太祖納許攸之䇿破袁
[007-20b]
 紹運處也濟瀆又東逕封丘縣北案近刻/脱北字南燕縣之
 延鄉也其在春秋為長丘焉應劭曰左傳宋敗狄于
 長丘獲長狄緣斯是也漢高帝封翟盱為侯國案近/刻脱
 此三/字濮水出焉濟瀆又東逕大梁城之赤亭北而東 注
又東過平丘縣南
 北濟也案此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縣故衛地也春秋魯昭公
 十三年諸侯盟于平丘是也縣有臨濟亭田儋死處
[007-21a]
 也又有曲濟亭皆臨側濟水者案此句六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下三字訛
 作經上三字/仍屬注文
又東過濟陽縣北
 北濟也案原本及近刻竝脱北字/下二字訛作經今補正自武父城北案此/下原
 本及近刻竝有圈稱曰三字因下文/即引圏稱陳留風俗傳故訛而致衍闞駰曰在縣西 北鄭邑也東逕濟陽縣故城北圏稱陳留風俗傳曰
 縣故宋地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漢
 景帝中六年案中下近/刻衍元字封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應
[007-21b]
 劭曰濟川今陳留濟陽縣案近刻/脱留字是也
又東過冤朐縣南又東過定陶縣南
 南濟也案此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濟瀆自濟陽縣故城南東
 逕戎城北春秋隱公二年公㑹戎于潛杜預曰陳留
 濟陽縣東南有戎城是也濟水又東北菏水東出焉
 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濟别/出為菏值冤朐之西乃注内追敘南濟所逕濟水又 東北逕冤朐縣故城南吕后元年封楚元王子劉執
 為侯國王莽之濟平亭也濟水又東逕秦相魏冉冢
[007-22a]
 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魏冉冢/恭王陵皆值冤朐之東定陶之西亦注内敘南濟
 所/逕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壽燭為相封于穰益封
 于陶號曰穰侯富于王室范睢説秦秦王悟其擅權
 免相就封出闗輜車千乘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謂之
 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濟水又東北逕定陶恭王陵
 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漢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后
 建平二年崩上曰宜起陵于恭皇之園送葬定陶貴 震山東王莽秉政貶號丁姬開其槨户火出炎四五
[007-22b]
 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公卿遣子
 弟及諸生四夷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
 王母傅太后墳及丁姬冢二旬皆平莽又周棘其處
 以為世戒云時有羣燕數千銜土投于丁姬竁中今
 其墳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數周靣開重門南
 門内夾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謂之丁昭儀墓又謂之
 長隧陵葢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墳墓事與書違
 不甚過毁未必一如史説也墳南案墳近刻/訛作瀆魏郡治
[007-23a]
 也世謂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蓋恭王之陵寢也濟
 水又東北逕定陶縣故城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側城
 東注案此下近/刻衍也字縣故三鬷國也湯追桀伐三鬷即此
 周武王封弟叔振鐸之邑故曹國也漢宣帝甘露二
 年更濟隂為定陶國王莽之濟平也戰國之世范蠡
 既雪㑹稽之恥乃變姓名寓于陶為朱公以陶天下
 之中諸侯四通貨物之所交易也治産致千金富好
 行徳子孫修業遂致巨萬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007-23b]
又屈從縣東北流 南濟也案此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東北右合菏水案菏原/本及近
 刻竝訛作/河下同水上承濟水于濟陽縣東世謂之五丈溝
 又東逕陶丘北地理志曰禹貢陶丘在定陶西南案/近
 刻訛作禹貢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墨子以為釡丘也竹書
 紀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㑹王于釡丘者也尚書
 所謂導菏水自陶丘北謂此也菏水東北出于定陶
 縣北屈左合汜水汜水西分濟瀆東北逕濟隂郡南
[007-24a]
 爾雅曰濟别為濋吕忱曰水決復入為氾案爾雅乃/汜字音似
 與此處汜水下云取其/氾愛者異道元誤引廣異名也氾水又東合于菏 瀆昔漢祖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氾水之陽張晏
 曰氾水在濟隂界取其氾愛𢎞大而潤下也氾水之
 名案近刻/脱之字于是乎在矣菏水又東北案菏原本訛作/河近刻訛作汜
 逕定陶縣南又東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溝東
 北合菏而北注濟瀆也
 
[007-24b]
 
 
 
 
 
 
 
 水經注卷七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八
            魏 酈道元 撰
  濟水案二字原本訛在經文又東上/近刻又増濟水二三字表目
又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
 春秋左傳僖公三十一年案原本訛作二十八年近/刻訛作三十四年今據左
 傳改/正分曹地東傅于濟濟水自是東北流案近刻訛/作北東流
 出鉅澤
[008-1b]
其一水東南流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鉅野澤案此十/八字原
本及近刻竝訛入注内接出鉅澤下今考下云經所謂/濟水自乘氏縣兩分東北入于鉅野也可證此屬經文
 南為菏水北為濟瀆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逕乘氏縣與
 濟渠濮渠合北濟自濟陽縣北東北逕煮棗城南郡
 國志曰冤朐縣有煮棗城即此也漢高祖十二年封
 革朱為侯國北濟又東北逕冤朐縣故城北案此十/二字原
 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前卷注内敘北濟/至濟陽止此復補敘濟陽以下北濟所逕又東北
 逕吕都縣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又東北逕
[008-2a]
 定陶縣故城北漢景帝中六年案此三字近刻作中/元六年又訛在東注
 下/以濟水出其北東注分梁于定陶置濟隂國指北
 濟而定名也案近刻國訛作/郡北訛作為又東北與濮水合案此/七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上承濟水于封丘縣即地理志所謂
 濮渠水首受濟者也闞駰曰首受别濟即北濟也其
 故瀆自濟東北流左迆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東
 逕匡城北孔子去衛適陳遇難于匡者也又東北左
 㑹别濮水受河于酸棗縣故杜預云濮水出酸棗縣
[008-2b]
 首受河竹書紀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
 河水溢酸棗郛漢世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棗野案近/刻訛
 作大堙/酸棗也今無水其故瀆東北逕南北二棣城間左傳
 襄公五年楚子囊伐陳公㑹于城棣以救之者也濮 渠又東北逕酸棗縣故城南韓國矣圏稱曰昔天子
 建國名都或以令名案令近刻/訛作合或以山林故豫章以
 樹氏郡案近刻/訛作都酸棗以棘名邦故曰酸棗也漢官儀
 曰舊河堤謁者居之城西有韓王望氣臺孫子荆故
[008-3a]
 臺賦敘曰酸棗寺門外夾道左右有兩故臺訪之故
 老云案故近刻/訛作國韓王聽訟觀臺髙十五仞雖樓榭泯滅
 然廣基似于山嶽召公大賢猶舍甘棠區區小國而
 臺觀隆崇驕盈于世以鑒來今故作賦曰蔑丘陵之
 邐迆亞五嶽之嵯峨言壯觀也城北韓之市地也
 政為濮陽嚴仲子刺韓相俠累遂皮面而死案皮/近刻
 訛作/披其姊哭之于此城内有後漢酸棗令劉孟陽碑
 濮水北積成陂案積近刻/訛作稱陂方五里號曰同池陂又
[008-3b]
 東逕胙亭東注故胙國也富辰所謂邢茅胙祭周公
 之𦙍也濮渠又東北逕燕城南案近刻/訛作内故南燕姞姓
 之國也有北燕故以南氏縣東為陽清湖陂南北五
 里東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逕桃城南即戰國䇿所
 謂酸棗虚桃者也案虚桃近刻訛/作桃虚脱者字漢高帝十二年封
 劉襄為侯國而東注于濮俗謂之朝平溝濮渠又東 北又與酸水故瀆㑹酸瀆首受河于酸棗縣東逕酸
 棗城北延津南謂之酸水竹書紀年曰秦蘇胡率師
[008-4a]
 伐鄭韓襄敗秦蘇胡于酸水者也酸瀆水又東北逕
 燕城北又東逕滑臺城南又東南逕瓦亭南春秋定
 公八年公㑹晉師于瓦魯尚執羔自是㑹始也又東
 南㑹于濮世謂之百尺溝濮渠之側有漆城竹書紀
 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取漆富丘城之者也
 或亦謂之宛濮亭案宛近刻作菀下/同又訛在濮字下春秋甯武子與
 衛人盟于宛濮杜預曰長垣西南案西近刻/訛作而近濮水 也京相璠曰衛地也似非闗究案近刻/訛作菀而不知其所
[008-4b]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賈率師伐鄭韓明
 戰于陽我師敗逋澤北有壇陵亭案近刻/脱有字亦或謂之
 大陵城非所究也又有桂城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
 七年齊田期伐我東鄙戰于桂陽我師敗逋亦曰桂
 陵案史記齊威王使田忌擊魏敗之桂陵齊于是彊
 自稱為王以令天下濮渠又東逕蒲城北故衛之蒲
 邑孔子將之衛子路出于蒲者也韓子曰魯以仲夏
 起長溝子路為蒲宰以私粟饋衆孔子使子貢毁其
[008-5a]
 器焉余案家語言仲由為郈宰案近刻訛/作蒲宰脩溝瀆與
 之簞食瓢飲夫子令賜止之無魯字又入其境三稱
 其善身為大夫終死衛難濮渠又東逕韋城南即白
 馬縣之韋鄉也史遷記曰夏伯豕韋之故國矣城西
 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井皆隧道下俗謂之江井也
 有馳道自城屬于長坦濮渠東絶馳道東逕長垣縣
 故城北衛地也故首垣矣秦更從今名王莽改為長
 固縣陳留風俗傳曰縣有防垣故縣氏之孝安帝以
[008-5b]
 建光元年封元舅宋俊為侯國縣有祭城濮渠逕其 北鄭大夫祭仲之邑也杜預曰陳留長垣縣東北有
 祭城者也圏稱又言長垣縣有羅亭故長羅縣也漢
 封後將軍常惠為侯國地理志曰王莽更長羅為惠
 澤後漢省并長垣有長羅澤即吳季英牧豬處也又
 有長羅岡蘧伯玉岡陳留風俗傳曰長垣縣有蘧伯
 鄉一名新鄉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曹大家東征賦
 曰到長垣之境界兮察農野之居民覩蒲城之丘墟
[008-6a]
 兮生荆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嚮其丘
 墳案嚮近刻/訛作饗惟令徳之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昔吳 季札聘上國至衛觀典府賓亭父疇以衛多君子也
 濮渠又東分為二瀆北濮出焉濮渠又東逕須城北
 衛詩云思須與曹也毛云須衛邑矣鄭云自衛而東
 逕邑故思濮渠又北逕襄丘亭南竹書紀年曰襄王
 七年韓明率師伐襄丘九年案近刻訛/作十年楚庶章率師
 來㑹我次于襄丘者也濮水又東逕濮陽縣故城南
[008-6b]
 昔師延為紂作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
 濮水而死矣後衛靈公將之晉而設舍于濮水之上
 夜聞新聲召師涓受之于是水也濮水又東逕濟隂 離狐縣故城南王莽之所謂瑞狐也郡國志曰故屬
 東郡濮水又東逕葭密縣故城北竹書紀年元公三
 年案近刻訛作/幽王十三年魯季孫㑹晉幽公于楚丘案幽公近/刻訛作文
 公/取葭密案取近刻/訛作即遂城之濮水又東北逕鹿城南
 郡國志曰濟隂乘氏縣有鹿城鄉案城近刻/訛作乘春秋僖
[008-7a]
 公二十一年盟于鹿上京杜竝謂此亭也濮水又東
 與句瀆合案近刻脱/此二字瀆首受濮水枝渠于句陽縣東
 南逕句陽縣故城南春秋之穀丘也左傳以為句瀆
 之丘矣縣處其陽故縣氏焉又東入乘氏縣左㑹濮 水與濟同入鉅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陽南入鉅
 野亦經所謂濟水自乘氏縣兩分東北入于鉅野也
 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上承
 鉅野薛訓渚歴澤西北案此下近/刻衍渚字又北逕闞鄉城西
[008-7b]
 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經書公㑹宋公于闞郡國志曰
 東平陸有闞亭皇覽曰蚩尤冢在東郡壽張縣闞鄉
 城中冢高七尺常十月祠之有赤氣出如絳民名為
 蚩尤旗十三州志曰壽張有蚩尤祠又北與濟瀆合
 案近刻/脱與字自渚迄于北口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温以 太和四年率衆北入掘渠通濟至義熙十三年劉武
 帝西入長安又廣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謂之桓公瀆
 濟自是北注也春秋莊公十八年經書夏公追戎于
[008-8a]
 濟西京相璠曰濟水自鉅野至濟北是也
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
 濟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謂清口也郭縁生述
 征記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注濟案注近刻/訛作流或謂清即
 濟也禹貢濟東北㑹于汶今枯渠注鉅澤鉅澤北則
 清口案近刻/訛作水清水與汶㑹也李欽曰汶水出太山萊 蕪縣西南入濟是也濟水又北逕梁山東袁宏北征
 賦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處也劉澄之引是山以證
[008-8b]
 梁父為不近情矣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河東岸有
 石橋橋本當河河移故廁岸也案廁近/刻作側古老言此橋
 東海吕母起兵所造也山北三里有吕母宅宅東三
 里即濟水濟水又北逕須朐城西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城臨側濟水故須朐國也案近刻作故/須國風姓也春秋僖公二
 十一年子魚曰任宿須朐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皥與
 有濟之祀案此非子魚語道元偶誤引耳朱謀㙔云/左傳楚執宋公以伐宋冬㑹于薄以釋之
 子魚曰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則子魚之語已卒于/此其任宿須朐等語别自更端為邾人滅須朐張本
[008-9a]
 杜預曰須朐在須昌縣西北非也地理志曰壽張西
 北有朐城者是也濟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對安民山
 東臨濟水水東即無鹽縣界也山西有冀州刺史王
 紛碑漢中平四年立濟水又北逕㣲鄉東案此八字/原本及近
 刻竝訛/作經春秋莊公二十八年經書冬築郿京相璠曰
 公羊傳謂之㣲案此下近/刻衍在字東平壽張縣西北三十里
 有故㣲鄉魯邑也杜預曰有㣲子冢濟水又北分為
 二水其枝津西北出案此下近/刻有焉字謂之馬頰水者也
[008-9b]
又北過須昌縣西
 京相璠曰須朐一國二城兩名蓋遷都須昌朐是其
 本秦以為縣漢髙帝十一年封趙衍為侯國濟水于
 縣趙溝水注之濟水又北逕魚山東左合馬頰水案/此
 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首受濟西北流歴安民山北又西
 流趙溝出焉東北注于濟馬頰水又逕桃城東春秋
 桓公十年經書公㑹衛侯于桃丘衛地也杜預曰濟
 北東阿縣東南有桃城案近刻/脱城字即桃丘矣馬頰水又
[008-10a]
 東北流逕魚山南案近刻/脱魚字山即吾山也漢武帝瓠子 歌所謂吾山平者也山上有柳舒城案柳近刻/訛作抑魏東
 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終焉之志及其終也葬山
 西西去東阿城四十里案城近刻/訛作水其水又東注于濟
 案近刻濟/上衍清字謂之馬頰口也濟水自魚山北逕清亭東
 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春秋隱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
 案此下近刻/衍者也二字京相璠曰今濟北東阿東北四十里有
 故清亭即春秋所謂清者也是下濟水通得清水之
[008-10b]
 目焉案近刻/脱下字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稱矣是故燕王曰
 吾聞齊有清濟濁河以為固案濁近刻/訛作濟即此水也又北過穀城縣西
 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穀城縣
 界故春秋之小穀城也齊桓公以魯莊公二十三年
 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記曰縣有穀
 城山山出文石陽穀之地春秋齊侯宋公㑹于陽穀
 者也縣有黄山臺案縣近刻/訛作穀黄石公與張子房期處
[008-11a]
 也又有狼水出東南大檻山狼溪案此下近刻有/西狼溪三字衍西
 北逕穀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東近山西北逕穀
 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又西北入濟水 案近刻訛/作清水城西北三里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毁壞石
 碣尚存題云項王之墓皇覽云冢去縣十五里謬也
 今彭城穀陽城西南又有項羽冢非也余按史遷記
 魯為楚守漢王示羽首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羽于
 穀城寧得言彼也濟水又北逕周首亭西案此九字/原本及近
[008-11b]
 刻竝訛/作經春秋文公十有一年案一近刻/訛作二左丘明云襄
 公二年王子成父獲長狄僑如弟榮如埋其首于周
 首之北門即是邑也今世謂之盧子城濟北郡治也
 京相璠曰今濟北所治盧子城故齊周首邑也又北過臨邑縣東
 地理志曰縣有濟水祠王莽之穀城亭也水有石門
 以石為之故濟水之門也春秋隱公五年齊鄭㑹于
 石門鄭車僨濟即于此也京相璠曰石門齊地今濟
[008-12a]
 北盧縣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門去水三百歩葢
 水瀆流移故側岸也濟水又北逕平隂城西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春秋襄公十八年晉候沈玉濟河㑹于魯
 濟尋湨梁之盟同伐齊齊侯禦諸平隂者也杜預曰
 城在盧縣故城東北非也京相璠曰平隂齊地也在 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里平隂城南有長城東至海
 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隂三里齊侯塹防門
 即此也其水引濟故瀆尚存今防門北有光里齊人
[008-12b]
 言廣音與光同即春秋所謂守之廣里者也又云巫
 山在平隂東北昔齊侯登望晉軍畏衆而歸師曠邢
 伯聞鳥烏之聲知齊師潛遁人物咸淪地理昭著賢
 于杜氏東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
 子堂濟水右迆遏為湄湖案過近刻/訛作過方四十餘里濟
 水又東北逕垣苗城西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故洛當城 也伏韜北征記曰濟水又與清河合流至洛當者也
 宋武帝西征長安令垣苗鎮此案垣苗近刻/訛作桓遵故俗又
[008-13a]
 有垣苗城之稱案近刻訛作故俗/人有桓苖之稱河水自四瀆口東
 北流而為濟案四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泗今改正四/瀆口見卷五河水内又濟近刻訛作蒲
 魏土地記曰盟津河别流十里與清水合亂流而東
 逕洛當城北黒白異流涇渭殊别而東南流注也
又東北過盧縣北
 濟水東北與湄溝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濟爾雅曰
 水草交曰湄通谷者㣲犍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交 合也郭景純曰㣲水邉通谷也釋名曰湄眉也臨水
[008-13b]
 如眉臨目也濟水又逕盧縣故城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經/濟北郡治也漢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葢以濟
 水在北故也濟水又逕什城北城際水湄故邸閣也
 祝阿人孫什將家居之以避時難因謂之什城焉濟
 水又東北與中川水合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東南出
 山茌縣之分水嶺溪一源兩分泉流半解亦謂之分
 流交半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縣西北流逕
 東太原郡南案東字近刻訛在逕字上/考東太原係劉宋僑置郡治山爐固
[008-14a]
 案山爐地名改/作山茌西者非北與賓溪水合案近刻訛作與/漢賓谷水合水出
 南格馬山賓溪谷案近刻賓上衍/漢字又脱谷字北逕盧縣故城北
 陳敦戍南西北流與中川水合謂之格馬口其水又
 北逕盧縣故城東而北流入濟俗謂之為沙溝水濟
 水又東北右㑹玉水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導源太山
 朗公谷案近刻重/一谷字舊名琨瑞溪有沙門竺僧朗少事
 佛圖澄碩學淵通尤明氣緯隱于此谷因謂之朗公
 谷故車頻秦書云苻堅時沙門竺僧朗嘗從隱士張
[008-14b]
 巨和遊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連樓 累閣案累近刻/訛作疊雖素飾不同竝以靜外致稱即此谷
 也水亦謂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逕玉苻山又曰
 玉水又西北逕獵山東又西北枕祝阿縣故城東野
 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經書齊侯唁公于野井
 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諸侯盟于祝柯案近刻/訛作阿左傳
 所謂督陽者也漢興改之曰阿矣漢高帝十一年封
 髙邑為侯國王莽之安成者也故俗謂是水為祝阿
[008-15a]
 澗水北流注于濟建武五年耿弇東擊張歩從朝陽
 橋濟渡兵即是處也濟水又東北濼水入焉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入訛作出水  城縣故城西南案歴城近/刻脱城字
 源上奮水涌若輪春秋桓公十八年公㑹齊侯于濼
 是也俗謂之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
 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抑亦
 茅山禹井之比矣書舜耕歴山亦云在此所未詳也
 其水北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側湖此
[008-15b]
 水便成淨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
 對魚鳥案此下近/刻衍極字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
 違矣湖水引瀆東入西郭東至歴城西而側城北注 陂水上承東城歴祀下泉案陂近/刻作湖泉源競發案近刻/脱泉字
 其水北流逕歴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柸池州僚賓燕
 公私多萃其上分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逕歴城
 北西北為陂謂之歴水與濼水㑹又北歴水枝津案/此
 六字近刻訛作/自水枝津合水首受歴水于歴城東東北逕東城西
[008-16a]
 而北出郭又北注濼水又北聽水出焉濼水又北流
 注于濟謂之濼口也濟水又東北案此句之下朱謀/㙔云脱一逕字據
 華不注山乃華水之源非濟水所逕箋説/非也又此五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華不注山
 案此四字原本及/近刻亦竝訛作經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 桀立孤峯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㸃黛山下有
 華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案曰字近刻訛在春/字上名下復衍也字
 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齊頃
 公與晉郤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逢
[008-16b]
 丑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于木而止丑父使公
 下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韓厥獻丑父郤子將戮之
 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將為戮矣
 郤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
 事君者乃免之即華水也北絶聽瀆二十里注于濟又東北過臺縣北
 巨合水南出雞山西北北逕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討
 張歩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坈坈西
[008-17a]
 即弇所營也與費邑戰斬邑于此巨合水又北合闗
 盧水案此下近刻/衍闗盧二字水導源馬耳山北逕博亭城西西
 北流至平陵城案陵近刻/訛作陸與武原水合水出譚城南
 平澤中世謂之武原淵案近刻/訛作泉北逕譚城東俗謂之
 布城也案布近刻/訛作有又北逕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
 也後乃加平譚國也齊桓之出過譚譚不禮焉魯莊 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滅之城東門外有樂安任
 照先碑濟南郡治也案近刻/脱郡字漢文帝十六年置為王
[008-17b]
 國景帝二年為郡王莽更名樂安案此下近/刻衍郡字其水又
 北逕巨合城東漢武帝以封城陽頃王子劉發為侯
 國案發下近/刻衍于字其水合闗盧水西出注巨合水案西近/刻訛作
 而/巨合水西北逕臺縣故城南漢髙帝六年封東郡
 尉戴野為侯國王莽之臺治也其水西北流白野泉
 水注之水出臺城西南白野泉北逕留山西北流而
 右注巨合水巨合水又北聽水注之水上承濼水東 流北屈又東北流注于巨合水亂流又北入于濟濟
[008-18a]
 水又東北合芹溝水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臺縣故
 城東南西北流逕臺城東又西北入于濟水
又東北過菅縣南
 濟水東逕縣故城南漢文帝四年案近刻訛作/景帝二年封齊
 悼惠王子罷軍為侯國右納百脈水案此下近刻/衍百脈二字
 出土鼓縣故城西案鼓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穀今據漢書改正水源方百
 歩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其水西北流逕陽丘縣
 故城中案陽近刻訛/作楊下同漢孝文帝四年案文帝近刻/訛作景帝
[008-18b]
 封齊悼惠王子劉安為陽丘侯世謂之章丘城非也
 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謂之女郎祠左右民
 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逕黄巾固葢賊所屯故固得
 名焉百脈水又東北流注于濟濟水又東案近刻訛/作東又
 有楊渚溝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案出逢陵近/刻訛作逕於
 陵又脱二/十里三字西北逕土鼓城東又西北逕章丘城東又
 北逕甯戚城西案近刻脱/戚珹二字而北流注于濟水也
又東過梁鄒縣北
[008-19a]
 隴水南出長城中北流至般陽縣故城西南與般水 㑹水出縣東南龍山俗亦謂之為左阜水西北逕其
 城南王莽之濟南亭也應劭曰縣在般水之陽故資
 名焉案故近刻/訛作縣其水又南屈西入隴水隴水北逕其
 縣西北流至萌水口案此下近/刻衍萌字水出西南甲山東北
 逕萌山西東北入于隴水隴水又西北至梁鄒東南
 與魚子溝水合水南出長白山東柳泉口案柳近刻/訛作抑
 山即陳仲子夫妻之所隱也孟子曰仲子齊國之世
[008-19b]
 家兄戴禄萬鍾仲子非而不食避兄離母家于於陵
 即此處也其水又逕於陵縣故城西王莽之於陸也 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則鄉侯侯霸之子昱為侯國
 案近刻脱之/子昱三字其水北流注于隴水隴水即古袁水也
 故京相璠曰濟南梁鄒縣有袁水者也隴水又西北
 逕梁鄒縣故城南又北屈逕其城西漢髙祖六年封
 武虎為侯國其水北注濟城之東北又有時水西北
 注焉
[008-20a]
又東北過臨濟縣南
 縣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漢記安帝永初二年改
 從今名以臨濟故地理風俗記云案此下近/刻衍有字樂安太 守治晏謨齊記曰有南北二城隔濟水南城即被陽
 縣之故城也北枕濟水地理志曰侯國也如淳曰一
 作疲音罷軍之罷也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曰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齊孝王子敬侯劉燕之國也
 今渤海僑郡治濟水又東北迆為淵渚謂之平州案/此
[008-20b]
 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漯沃縣側有平安故城案縣字近刻/訛在安字下
 俗謂之㑹城非也案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縣侯國
 也王莽曰鴻睦也應劭曰博昌縣西南三十里有平
 安亭故縣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濟水又東北逕高 昌縣故城西案地理志千乘郡有高昌縣漢宣帝地
 節四年封董忠為侯國世謂之馬昌城非也案非近/刻訛作
 此/濟水又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伏琛齊記曰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
[008-21a]
 三十里隔時濟二水指此為博昌北城非也樂安與
 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齊城六十里樂安
 越水差逺驗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樂安縣應劭
 曰取休令之名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為侯國
 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宛縣人案近刻/脱宛字不得為 博昌明矣濟水又經薄姑城北後漢郡國志曰博昌
 縣有薄姑城地理書曰吕尚封于齊郡薄姑薄姑故
 城在臨淄縣西北五十里近濟水史遷曰獻公徙薄
[008-21b]
 姑案獻公近刻/訛作胡公城内有高臺春秋昭公二十年齊景
 公飲于臺上曰古而不死何樂如之晏平仲對曰昔
 爽鳩氏始居之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又因之薄姑氏
 又因之而後太公因之臣以為古若不死爽鳩氏之
 樂非君之樂即于是臺也濟水又東北逕狼牙固西
 而東北流也又東北過利縣西
 地理志齊郡有利縣王莽之利治也晏謨曰縣在齊
[008-22a]
 城北五十里也案齊近刻訛作/濟又脱也字
又東北過甲下邑入于河
 濟水東北至甲下邑南東歴琅槐縣故城北地理風
 俗記曰博昌東北八十里有琅槐鄉故縣也山海經
 曰濟水絶鉅野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者也案齊原/本及近
 刻竝訛作/濟今改正又東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經以為入河非
 也斯乃河水注濟非濟入河又東北入海案此五字/原本及近
 刻竝訛作經今考經言濟水入河其文已終觀此/下仍辯經濟水入河之非可證五字屬注文甚明
[008-22b]
 景純曰濟自滎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仍
 流不絶經言入河二説竝失然河水于濟漯之北别
 流注海今所輟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為濟注之即
 實非也案即近刻/訛作事尋經脈水不如山經之為密矣
其一水東南流者過乘氏縣南案近刻/脱南字
 菏水分濟于定陶東北案菏近刻訛/作河下同東南右合黄溝
 枝流俗謂之界溝也北逕已氏縣故城西案已近刻/訛作元
 又北逕景山東衛詩所謂景山與京者也毛公曰景
[008-23a]
 山大山也又北逕楚丘城西郡國志曰成武縣有楚
 丘亭杜預云楚丘在成武縣西南衛懿公為狄所滅
 衛文公東徙渡河野處曹邑齊桓公城楚丘以遷之
 故春秋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即詩所謂升彼虚矣
 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故鄭𤣥言觀其旁邑
 及山川也又東北逕成武城西又東北逕郈城東疑
 郈徙也所未詳矣又東北逕梁丘城西案丘近刻/訛作山
 理志曰昌邑縣有梁丘鄉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宋人
[008-23b]
 齊人㑹于梁丘者也杜預曰髙平昌邑縣西南有梁 丘鄉又東北于乘氏縣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東南
 逕乘氏縣故城南縣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風俗
 記曰濟隂乘氏縣故宋乘丘邑也漢孝景中五年案/中
 下近刻/衍元字封梁孝王子買為侯國也地理志曰乘氏縣
 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郡國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
 菏澤也案菏澤近刻訛/作河濟下同尚書有導菏澤之説自陶丘
 北東至于菏無泗水之文又曰導菏澤被孟豬孟豬
[008-24a]
 在睢陽縣之東北闞駰十三州記曰不言入而言被
 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澤水淼漫俱鍾淮 泗案淮近刻/訛作睢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
 然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終歸泗水便得擅通
 稱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詳也
又東過昌邑縣北
 菏水又東逕昌邑縣故城北地理志曰縣故梁也漢
 景帝中六年案中下近/刻衍元字分梁為三陽國案此下近/刻衍漢字
[008-24b]
 帝天漢四年更為昌邑國以封昌邑王髆案近刻/訛作賀
 廢國除以為山陽郡王莽之鉅野郡也後更為高平
 郡後漢沇州治案近刻/脱治字縣令王密懐金謁東萊太守 楊震震不受是其慎四知處也大城東北有金城城
 内有沇州刺史河東薛季像碑案季近刻/訛作棠以郎中拜
 剡令甘露降園熹平四年遷州明年甘露復降殿前
 樹從事馮廵主簿華操等相與襃樹表勒棠政次西
 有沇州刺史茂陵楊叔恭碑案陵近刻/訛作陽從事孫光等
[008-25a]
 以建寧四年立西北有東太山成人班孟堅碑建和
 十年尚書右丞拜沇州刺史從事秦閏等案閏近/刻訛作
 閸/刋石頌徳政碑咸列焉
又東過金鄉縣南 郡國志曰山陽有金鄉縣菏水逕其故城南世謂之
 故縣城北有金鄉山也
又東過東緡縣北
 菏水又東逕漢平狄將軍扶溝侯淮陽朱鮪冢案此/十八
[008-25b]
 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菏訛作濟墓北有石廟菏水又東逕東緡縣
 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
 十三州記曰山陽有東緡縣鄒衍曰余登緡城以望
 宋都者也後漢世祖建武十一年封馮異長子璋為
 侯國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
 菏水東逕重鄉城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菏訛作濟左傳所
 謂臧文仲宿于重館者也菏水又東逕武棠亭北公
[008-26a]
 羊以為濟上邑也城有臺高二丈許案臺字近刻/訛在高字下
 下臨水昔魯侯觀魚于棠謂此也在方與縣故城北
 十里經所謂菏水也菏水又東逕泥母亭北春秋左
 傳僖公七年秋盟于甯母謀伐鄭也菏水又東與鉅
 野黄水合菏澤别名也案澤近刻/訛作濟黄水上承鉅澤諸
 陂澤有濛淀盲陂案盲近刻/訛作育黄湖水東流謂之黄水 又有薛訓渚水自渚歴薛村前分為二流一水東注
 黄水一水西北入澤即洪水也黄水東南流水南有
[008-26b]
 漢荆州刺史李剛墓剛字叔毅山陽高平人案平近/刻訛作
 車/熹平元年卒見其碑有石闕祠堂石室三間椽架
 高丈餘鏤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側荷梁柱案/荷
 近刻訛/作菏四壁隱起雕刻為君臣官屬龜龍麟鳯之文
 飛禽走獸之像作制工麗不甚傷毁黄水又東逕鉅
 野縣北何承天曰鉅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
 濟舊縣故城正在澤中故欲置戍于此城城之所在 則鉅野澤也衍東北出為大野矣昔西狩獲麟于是
[008-27a]
 處也皇覽曰山陽鉅野縣案野近刻/訛作澤有肩髀冢重
 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蚩尤與黄帝戰克之于涿鹿
 之野身體異處故别葬焉黄水又東逕咸亭北春秋
 桓公七年經書焚咸丘者也水南有金鄉山案近刻/脱山字
 縣之東界也金鄉數山皆空中穴口謂之隧也戴延之
 西征記曰焦氏山北數里案里近刻訛作/山下復衍有字漢司𨽻挍
 尉魯峻案近刻/訛作恭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鑿
 而得金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廟四
[008-27b]
 皆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
 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邉皆刻石記之文字分明又
 有石牀長八尺磨瑩鮮明叩之聲聞逺近時太尉從
 事中郎傅珍之諮議參軍周安穆拆敗石牀各取去
 為魯氏之後所訟二人竝免官焦氏山東即金鄉山
 也有冢謂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歩得冢口塹深十丈
 兩壁峻峭廣二丈入行七十歩得埏門門外左右皆
 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謂之白馬空埏門内二丈得外
[008-28a]
 堂外堂之後又得内堂觀者皆執燭而行雖無他雕 鏤然治石甚精或云是漢昌邑哀王冢所未詳也東
 南有范巨卿冢名件猶存案名件近/刻作石柱巨卿名式山陽
 之金鄉人漢荆州刺史與汝南張劭長沙陳平子石
 交號為死友矣黄水又東南逕任城郡之亢父縣故
 城西夏后氏之任國也漢章帝元和元年别為任城
 在北王莽之延就亭也縣有詩亭春秋之詩國也王
 莽更之曰順父矣地理志東平屬縣也世祖建武二
[008-28b]
 年封劉隆為侯國其水謂之桓公溝案水近刻/訛作中南至
 方與縣入于菏水菏水又東逕秦梁夾岸積石一里 高二丈言秦始皇東廵所造因以名焉
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
 澤水所鍾也尚書曰浮于淮泗逹于菏是也案説文/菏字下
 亦引禹貢浮于/淮泗逹于菏東觀漢記曰蘇茂殺淮陽太守得其
 郡營廣樂大司馬吳漢圍茂茂將其精兵突至湖陵
 案近刻/訛作陸與劉永相㑹濟隂山陽濟兵于此處也
[008-29a]
又東南過沛縣東北
 濟與泗亂故濟納互稱矣案近刻濟訛作/沛互訛作于東觀漢記
 安平侯葢延傳曰延為虎牙大將軍與永等戰永軍 反走案近刻訛作與/戰水軍反走溺水者半復與戰案復近刻/訛作後
 破之遂平沛楚臨淮悉降延令沛脩高祖廟置嗇夫
 祝宰樂人因齋戒祠高廟也
又東南過留縣北
 留縣故城翼佩泗濟宋邑也春秋左傳所謂侵宋吕
[008-29b]
 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賦曰朝余發乎泗州夕余宿于
 留鄉者也張良委身漢祖始自此矣終亦取封焉城
 内有張良廟也
又東過彭城縣北獲水從西來注之案獲原本訛作猚/近刻遂訛作睢注
同今改正獲水/見卷之二十三
 濟水又南逕彭城縣故城東北隅不東過也獲水自
 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濟水又南逕彭城縣故城東案/此
 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不逕其北也案其下近/刻衍縣字蓋經誤證
[008-30a]
又東南過徐縣北
 地理志曰臨淮郡漢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縣王莽
 更之曰淮平縣曰徐調故徐國也案近刻脱/故徐二字春秋昭
 公三十年吳子執鍾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滅
 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處之張華博物 志録著作令史茅温所為送案此三字當/有脱誤未詳劉成國徐
 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異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
 為不祥棄之于水濱孤獨母有犬名曰鵠倉獵于水
[008-30b]
 側得棄卵銜以來歸孤獨母以為異案近刻/脱孤字覆煖之
 遂成兒生時偃故以為名徐君宫中聞之乃更録取
 長而仁智襲君徐國後鵠倉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黄
 龍也偃王葬之徐中案葬近刻/訛作昔今見有狗壟焉偃王
 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通溝陳蔡之間案通/近刻
 訛作/導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為號自稱徐偃王 江淮諸侯服從者三十六國周王聞之遣使至楚令
 伐之偃王愛民不鬬遂為楚敗北走彭城武原縣東
[008-31a]
 山下百姓隨者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山上立石室
 廟有神靈民人請禱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驗但世代
 綿逺難以詳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
 解劒于此所謂不違心許也
又東至下邳睢陵縣南入于淮
 濟水與泗水渾濤東南流案渾濤近刻/訛作澤淘至角城同入
 淮經書睢陵誤耳 
[008-31b]
 
 
 
 
 
 
 
 水經注卷八


[009-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九
            魏 酈道元 撰
  清水  沁水  淇水
  蕩水  洹水
清水出河内脩武縣之北黑山
 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
 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餘
[009-1b]
 丈雷赴之聲案赴近/刻作扑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案近/刻脱
 石/字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 結禪栖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刹靈之圖竹柏之懷與
 神心妙逺案近刻/訛作達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
 也其水歴澗飛流案飛流近刻/訛作流飛清泠洞觀謂之清水
 矣溪曰瑤溪又曰瑤澗清水又南案近刻/脱清字與小瑤水
 合水近出西北窮溪案西下近/刻衍溪字東南流注清水案注/下近
 刻衍/之字清水又東南流呉澤陂水注之水上承呉陂于
[009-2a]
 脩武縣故城西北脩武故甯也亦曰南陽矣案南近/刻訛作
 朝/馬季長曰晉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陽朝歌
 以南至軹為南陽故應劭地理風俗記云河内殷國 也周名之為南陽又曰晉始啓南陽今南陽城是也
 秦始皇改曰脩武徐廣王隠竝言始皇改瓚注漢書
 云案韓非書秦昭王越趙長平案近刻/脱趙字西伐脩武時
 秦未兼天下脩武之名久矣余案韓詩外傳言武王
 伐紂勒兵于甯更名甯曰脩武矣魏獻子田大陸還
[009-2b]
 卒于甯是也漢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為侯國亦曰
 大脩武有小故稱大小脩武在東漢祖與滕公濟自
 玉門津而宿小脩武者也大陸即呉澤矣魏土地記
 曰脩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呉澤水案澤近刻/訛作溝陂南北 二十許里東西三十里案西近刻/訛作則西則長明溝入焉
 案近刻訛作/蔡溝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縣東北
 界溝分枝津為長明溝案近刻訛作為/長明溝分枝津東逕雍城南
 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逕雍城西春
[009-3a]
 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雍文之
 昭也京相璠曰今河内山陽西案山上近/刻衍出字有故雍城
 又東南注長明溝溝水又東逕射犬城北漢大司馬
 張揚為將楊醜所害眭固殺醜屯此案眭近刻訛/作睢下同
 北合袁紹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將軍字菟 而此邑名犬菟見犬其勢必驚宜急去固不從案固/近刻
 訛作/菟漢建安四年案近刻訛作/興平四年魏太祖斬之于此以
 魏种為河内太守守之沇州叛太祖曰惟种不棄孤
[009-3b]
 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
 平禽之公曰惟其才也釋而用之案惟近刻/訛作難長明溝
 水東入石澗案長上近/刻衍故字東流蔡溝水入焉水上承州
 縣北白馬溝東分謂之蔡溝案謂近刻/訛作為東㑹長明溝
 水又東逕脩武縣之呉亭北東入呉陂次北有茍泉
 水入焉水出山陽縣故脩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為 二水南為茍泉北則呉瀆二瀆雙導俱東入陂山陽
 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陸真阜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
[009-4a]
 南合注于呉陂也次陸真阜之東北得覆釡堆堆南
 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參差次合案近刻訛/作合次南注于陂
 泉在濁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漢獻帝為山陽
 公濁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際澤側有隤城
 案近刻訛作陂/澤側有隤地也春秋隠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蘇忿生
 之田攢茅隤十二邑與鄭者也案近刻訛作王以攢/茅隤十二邑與司寇
 蘇忿生/者也京相璠曰河内脩武縣北有故隤城實中今 世俗謂之皮垣方四百歩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水
[009-4b]
 十五里俗所謂蘭丘也方二百步西十里又有一丘
 際山案山近刻/訛作陂世謂之勑丘方五百步形狀相類疑
 即古攢茅也杜預曰二邑在脩武縣北所未詳也又
 東長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逕十三里重
 源濬發于鄧城西北案此下近刻又有東/南伏流四字係衍文世亦謂之
 重泉水也又逕七賢祠東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
 貞萋魏步兵挍尉陳留阮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
 司徒河内山濤司徒琅邪王戎黄門郎河内向秀建
[009-5a]
 威參軍沛國劉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陽結自
 得之遊時人號之為竹林七賢案此下近/刻有也字向子期所
 謂山陽舊居也後人立廟于其處廟南又有一泉東
 南流注于長泉水郭縁生述征記所云白鹿山東南
 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時有遺竹焉蓋謂此也
 其水又南逕鄧城東名之為鄧瀆又謂之為白屋水
 也昔司馬懿征公孫淵還達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又
 東南流逕隤城北又東南歴澤注于陂陂水東流案/陂
[009-5b]
 近刻訛/作泉謂之八光溝而東流注于清水謂之長清河 而東周永豐塢案近刻/訛作城有丁公泉發于焦泉之右次
 東得焦泉泉發于天門之左天井固右案近刻/訛作石天門
 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餘更無所
 出世謂之天門也東五百餘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
 容人案此下近刻有平/得二字係衍文東南入徑至天井直上三匹
 有餘扳躡而升至上平東西二百步案東字近刻/訛在平字上
 北七百步四面險絶無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釋僧訓
[009-6a]
 精舍寺有十餘僧案有十近刻/訛作十有給養難周多出下平
 有志者居之寺左右雜樹疎頒案近刻/作挺有一石泉方 丈餘清水湛然常無増減山居者資以給飲北有石
 室二口舊是隠者念一之所今無人矣泉發于北阜
 南流成溪世謂之焦泉也案近刻/脱之字次東得魚鮑泉次
 東得張波泉次東得三淵泉梗河參連案河近刻/訛作柯
 宿相屬是四川在重門城西竝單川南注也重門城
 昔齊王芳為司馬師廢之宫于此即魏志所謂送齊
[009-6b]
 王于河内重門者也城在共縣故城西北二十里城
 南有安陽陂次東又得卓水陂次東案次近刻/訛作穴有百
 門陂案近刻作/北門陂陂方五百步在共縣故城西漢高帝 八年封盧罷師為共侯案近刻訛作封旅/罷師為共嚴侯國即共和之
 故國也共伯既歸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國北
 所謂共北山也仙者孫登之所處袁彦伯竹林七賢
 傳嵇叔夜嘗採藥山澤遇之于山冬以被髮自覆夏
 則編草為裳彈一絃琴而五聲和其水三川南合謂
[009-7a]
 之清川又南逕凡城東司馬彪袁山松郡國志曰共
 縣有凡亭案近刻訛/作汎亭周凡伯國春秋隠公七年經書
 王使凡伯來聘是也杜預曰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
 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與前四水總為一瀆又謂之 陶水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東周新豐塢又東注也
東北過獲嘉縣北
 漢書稱越相吕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于汲郡中
 鄉得吕嘉首因以為獲嘉縣後漢封侍中馮石為侯
[009-7b]
 國縣故城西有漢桂陽太守趙越墓冢北有碑越字
 彦善縣人也累遷桂陽郡五官將尚書僕射遭憂服
 闋守河南尹建寧中卒碑東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
 石牛羊虎俱碎淪毁莫記清水又東周新樂城城在
 獲嘉縣故城東北即汲之新中鄉也案之近刻/訛作水又東過汲縣北
 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濬
 急案此下近/刻衍也字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嘗釣于此也案/嘗
[009-8a]
 近刻訛/作常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云太公
 望者河内汲人也縣民故㑹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
 曰太公本生于汲案本近/刻作甫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
 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
 于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
 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 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故
 居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
[009-8b]
 公避紂之亂屠隠市朝遯釣魚水何必渭濵然後磻
 溪茍愜神心曲渚則可磻溪之名斯無嫌矣清水又
 東逕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橋石崩褫餘基尚存清水
 又東與倉水合水出西北方山案近刻/訛作上山西有倉谷
 案近刻/脱有字谷有倉玉珉石故名焉其水東南流潛行地
 下又東南復出俗謂之雹水東南歴坶野自朝歌以
 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坶野矣郡國志 曰朝歌縣南有牧野竹書紀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
[009-9a]
 侯伐殷敗之于坶野詩所謂坶野洋洋檀車煌煌者
 也有殷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銘題𨽻云殷大夫比干
 之墓所記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誰所誌也太和中高
 祖孝文皇帝南巡親幸其墳而加弔焉刋石樹碑列
 于墓隧矣雹水又東南入于清水清水又東南逕合
 城南故三㑹亭也以淇清合河故受名焉清水又屈
 而南逕鳯皇臺東北案鳯近刻/訛作屬南注也
又東入于河
[009-9b]
 謂之清口案近刻/訛作河即淇河口也蓋互受其名耳地理
 志曰清河水出内黄縣南無清水可來所有者惟鍾
 是水耳蓋河徙南注清水瀆移匯流逕絶案匯近刻/訛作惟
 餘目尚存案近刻脱/此二字故東川有清河之稱相嗣不斷
 案此下近刻有目尚存故/東川六字係衍文重出曹公開白溝遏水北注方
 復故瀆矣
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案涅近刻/訛作沮
 沁水即涅水也案涅近刻/&KR1018作洎或言出穀逺縣羊頭山世
[009-10a]
 靡谷三源竒注逕瀉一隍又南㑹三水歴落出左右 近溪參差翼注之也
南過穀逺縣東又南過陭氏縣東案陭氏屬上黨猗氏/屬河東原本及近刻
陭竝訛作猗注/内同今改正
 穀逺縣王莽之穀近也沁水又南逕陭氏縣故城東
 劉聰以詹事魯繇為冀州治此也沁水又南歴陭氏
 關又南與驫驫水合水出東北巨駿山乘高瀉浪觸
 石流響世人因聲以納稱西南流注于沁沁水又南
[009-10b]
 與秦川水合水出巨駿山東帶引衆溪積以成川又
 西南逕端氏縣故城東昔韓趙魏分晉遷晉君于端 氏縣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又南過陽阿縣東
 沁水南逕陽阿縣故城西魏土地記曰建興郡治陽
 阿縣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與濩澤水
 合水出濩澤城西白澗嶺下案近刻/脱濩字東逕濩澤墨子
 曰舜漁濩澤應劭曰澤在縣西北又東逕濩澤縣故
[009-11a]
 城南蓋以澤氏縣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
 取𤣥武濩澤者也其水際城東注又東合清淵水水
 出其縣北案縣近刻/訛作城東南逕濩澤城東案近刻作/經澤城東 南入于澤水澤水又東得陽泉口水出鹿臺山案水/字近
 刻訛在/口字上山上有水淵而不流其水東逕陽陵城南即
 陽阿縣之故城也漢高帝七年封卞訢為侯國水歴
 嶕嶢山東案近刻訛作/焦燒山東下與黑嶺水合水出西北黑
 嶺下即開隥也其水東南流逕北鄉亭下案鄉近刻/訛作卿
[009-11b]
 又東南逕陽陵城東南注陽泉水案注近刻/訛作逕陽泉水
 又南注濩澤水濩澤水又東南案此下近/刻衍又字有上澗水注
 之水導源西北輔山東逕銅于崖南歴析城山北山
 在濩澤南禹貢所謂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 峻上平坦下有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數十
 歩外多細竹其水自山隂東入濩澤水濩澤水又東
 南注于沁水沁水又東南陽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陽
 阿川南流逕建興郡西案近刻/訛作而又東南流逕午壁亭
[009-12a]
 東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潄石案其水二字近刻訛/在又東南流句之上
 澗八丈環濤轂轉西南流 于沁水沁水又南五十
 餘里沿流上下步徑裁通案徑近刻/訛作逕小竹細筍被于
 山渚䝉蘢茂密竒為翳薈也
又南出山過沁水縣北 沁水南逕石門案此下近/刻衍也字謂之沁口魏土地記曰河
 内郡野王縣西七十里有沁水左逕沁水城西附城
 東南流也案原本此下有南逕/石門四字係衍文石門是晉安平獻王
[009-12b]
 司馬孚之為魏野王典農中郎將之所造也按其表
 云臣孚言臣被明詔興河内水利臣既到檢行沁水
 源出銅鞮山案鞮近刻/訛作堤屈曲周迴水道九百里自太
 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巖高峻天時霖雨衆谷走水小
 石漂迸木門朽敗稻田汎濫嵗功不成臣輒按行去
 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數萬餘枚臣以為累方石為 門案近刻/脱累字若天暘旱案暘近/刻作亢增堰進水若天霖雨陂
 澤充溢則閉防斷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雲雨由人
[009-13a]
 經國之謀暫勞永逸聖王所許願陛下特出臣表勅
 大司農府給人工勿使稽延以贊時要臣孚言詔書
 聽許于是夾岸累石結以為門用伐木門枋故石門
 舊有枋口之稱矣溉田頃畮之數間二嵗月之功案/間
 二訛舛朱謀㙔/云當作間關事見門側石銘矣水西有孔山山上
 石穴洞開穴内石上有車轍牛跡耆舊傳云自然成
 著案著近刻/訛作者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為二水一水 南出為朱溝水沁水又逕沁水縣故城北案沁水縣/近刻脱水
[009-13b]
 字/蓋藉水以名縣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晉地
 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東逕沁水亭北世謂
 之小沁城沁水又東案近刻/脱又字右合小沁水水出北山
 臺渟淵南流為臺渟水東南入沁水案東南近刻/訛作南東
 水又東倍澗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
 水
又東過野王縣北
 沁水又東邘水注之案邗近刻訛/作刋下同水出太行之阜山
[009-14a]
 即五行之異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築宫于五行之
 山周公曰五行險固德能覆也内貢迴矣使吾暴亂
 則伐我難矣君子以為能持滿高誘云今太行山也
 在河内野王縣西北上黨關詩所謂徒殆野王道傾
 蓋上黨關即此山矣其水南流逕邘城西故邘國也
 城南有邘臺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伐鄭富辰諌
 曰邘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
 邘城邘臺是也今故城當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漢武
[009-14b]
 帝封李壽為侯國邘水又東南逕孔子廟東廟庭有 碑魏太和元年孔靈度等以舊宇毁落上求脩復野
 王令范衆愛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陽公高允表聞
 立碑于廟治中劉明别駕吕次文案近刻/作父主簿向班
 虎荀靈龜以宣尼大聖非碑頌所稱宜立記焉云仲
 尼傷道不行欲北從趙鞅聞殺鳴鐸案近刻/作犢遂旋車
 而反及其後也晉人思之于太行嶺南為之立廟蓋
 往時迴轅處也余按諸子書及史籍之文竝言仲尼
[009-15a]
 臨河而歎曰丘之不濟命也夫是非太行迴轅之言
 也碑云魯國孔氏官于洛陽因居廟下以奉蒸嘗斯 言是矣案是近刻/訛作至蓋孔氏遷山下案氏近刻/訛作因追思聖
 祖故立廟存饗耳其猶劉累遷魯立堯祠于山矣非
 謂迴轅于此也邘水東南逕邘亭西京相璠曰又有
 亭在臺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邘城東南七八里蓋
 京氏之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詳其水又南流注于
 沁沁水東逕野王縣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
[009-15b]
 攻太行道絶而韓之野王降始皇拔魏東地置東郡
 衛元君自濮陽徙野王案濮近刻/訛作漢即此縣也漢高帝
 元年為殷國二年為河内郡案近刻/脱郡字王莽之後隊縣 曰平野矣魏懷州刺史治皇都遷洛案近刻/訛作治省州復
 郡水北有華嶽廟廟側有攢柏數百根對郭臨川負
 岡䕃渚青青彌望竒可翫也懷州刺史頓丘李洪之
 之所經構也廟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陽荀靈龜
 以和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東朱溝枝津入
[009-16a]
 焉又東與丹水合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
 俗謂之源源水山海經曰沁水之東有林焉名曰丹
 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東北流又屈而東
 注左㑹絶水地理志曰高都縣有莞谷丹水所出東 南入絶水是也絶水出泫氏縣西北楊谷故地理志
 曰楊谷絶水所出東南流左㑹長平水水出長平縣
 西北小山東南流逕其縣故城泫氏之長平亭也史
 記曰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
[009-16b]
 軍長平使亷頗為將後遣馬服君之子趙括代之秦
 密使武安君白起攻之括四十萬衆降起起坑之于
 此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之南秦壘在城西二軍共
 食流水澗相去五里秦坑趙衆收頭顱築臺于壘中
 因山為臺崔嵬桀起今仍號之曰白起臺城之左右 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許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
 壘遺壁舊存焉漢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將軍衛青為
 侯國案近刻/脱國字其水東南流注絶水絶水又東南流逕
[009-17a]
 泫氏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曰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
 泫氏絶水東南與泫水㑹水導源縣西北泫谷東流
 逕一故城南俗謂之都鄉城又東南逕泫氏縣故城
 南案近刻/脱縣字世祖建武六年封萬普為侯國而東㑹絶
 水亂流東南入高都縣右入丹水上黨記曰長平城
 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長平北山南流秦坑趙衆流血 丹川由是俗名為丹水斯為不經矣丹水又東南流
 注于丹谷即劉越石扶風歌所謂丹水者也晉書地
[009-17b]
 道記曰縣有太行關丹溪為關之東谷途自此去不
 復由關矣丹水又逕二石人北案人近刻/訛作入而各在一
 山角倚相望南為河内北曰上黨二郡以之分境丹
 水又東南歴西巖下巖下有大泉湧發洪流巨輸淵
 深不測蘋藻茭芹案茭近刻/訛作冬竟川含緑雖嚴辰肅月
 無變暄萋案無變近刻/訛作燕麥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
 都縣故城西所謂長平白水也東南流歴天井關地 理志曰高都縣有天井關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
[009-18a]
 關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劉歆遂初賦曰馳太行之險
 峻入天井之高關太元十五年晉征虜將軍朱序破
 慕容永于太行遣軍至白水去長子百六十里白水
 又東天井溪水㑹焉水出天井關北流注白水世謂
 之北流泉白水又東南流入丹水謂之白水交丹水
 又東南出山逕鄈城西城在山際俗謂之期城非也
 司馬彪郡國志曰山陽有鄈城京相璠曰河内山陽
 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趙
[009-18b]
 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
 西轉光溝水出焉丹水又西逕苑鄉城北南屈東轉
 逕其城南東南流注于沁謂之丹口竹書紀年曰晉
 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絶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
 擊即此水也沁水又東光溝水注之水首受丹水東
 南流界溝水出焉又南入沁水沁水又東南流逕成
 鄉城北又東逕中都亭南左合界溝水案左近刻/訛作又
 上承光溝東南流長明溝水出焉又南逕中都亭西
[009-19a]
 而南流注于沁水也又東過州縣北案州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周注内故州也今改正
 縣故州也春秋左傳隠公十有一年周以賜鄭公孫
 段案此三字上有脱文當云昭公/三年晉以州田賜鄭公孫段六國時案此三字/誤當作其
 後二/字韓宣子徙居之有白馬溝水注之水首受白馬
 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長明溝湖水東南流逕金
 亭西分為二水一水東出為蔡溝一水南注于沁也
 案注近刻/訛作流
[009-19b]
又東過懷縣之北案近刻作/過邢丘
 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懷春秋 時赤翟伐晉圍懷是也王莽以為河内故河内郡治
 也舊三河之地矣韋昭曰河南河東河内為三河也
 縣北有沁陽城沁水逕其南而東注也
又東過武德縣南又東南至滎陽縣北東入于河
 沁水于縣南水積為陂通結數湖有朱溝水注之其
 水上承沁水于沁水縣西北自枋口東南流案枋近/刻訛作
[009-20a]
 方/奉溝水右出焉又東南流右泄為沙溝水也其水
 又東南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案出近刻/訛作水以周城
 溉東逕野王城南又屈逕其城東而北注沁水朱溝 自枝渠東南逕州城南又東逕懷城南又東逕殷城
 北郭縁生述征記曰河之北岸河内懷縣有殷城或
 謂楚漢之際殷王卬治之案卬近刻訛/作卭下同非也余按竹
 書紀年云秦師伐鄭次于懷城殷案此下近刻/重一殷字即是
 城也然則殷之為名久矣案近刻/脱則字知非從卬始昔劉
[009-20b]
 曜案近刻/訛作聰以郭黙為殷州刺史督縁河諸軍事治此
 案督丄近/刻衍都字朱溝水又東南注于湖湖水右納沙溝水
 水分朱溝南派東南逕安昌城西漢成帝河平四年
 封丞相張禹為侯國今城之東南有古冢時人謂之 張禹墓余按漢書禹河内軹人徙家蓮勺鴻嘉元年
 禹以老乞骸骨案近刻/脱骨字自治冢塋起祠堂于平陵之
 肥牛亭案近刻陵下/又有平字衍近延陵奏請之詔為徙亭哀帝
 建平二年薨遂葬于彼此則非也沙溝水又東逕隰
[009-21a]
 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大叔于温殺之于隰城
 是也京相璠曰在懷縣西南又逕殷城西東南流入
 于陂陂水又值武德縣南至滎陽縣北案近刻脱/此九字
 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謂是溝為濟渠故班固及闞
 駰竝言濟水至武德入河蓋濟水枝瀆條分所在布 稱亦兼丹水之目矣
淇水出河内隆慮縣西大號山
 山海經曰淇水出沮洳山案洳近刻/訛作如水出山側頽波
[009-21b]
 漰注衝激横山山上合下開可減六七十步巨石磥
 砢交積隍澗傾瀾漭盪案漭近刻/訛作渀勢同雷轉激水散
 氛曖若霧合又東北沾水注之案沾近刻訛作活/下沾臺訛作玷臺
 出壺關縣東沾臺下石壁崇高昂藏隠天泉流發于
 西北隅與金谷水合金谷即沾臺之西溪也東北㑹
 沾水又東流注淇水淇水又逕南羅川又歴三羅城 北案三原本及近刻竝訛作之考寰宇記共城縣治/西北六十里大山中有羅門即山峽陘束之所内
 有南羅中羅北羅三城/可證之乃三字之誤東北與女臺水合水發西北
[009-22a]
 三女臺下東北流注于淇淇水又東北歴淇陽川案/歴
 近刻訛/作逕逕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帶澗枕淇淇水又東
 北西流水注之水出東大嶺下西流逕石樓南在北
 陵石上練垂桀立亭亭極峻其水西流水也又東逕
 馮都壘南世謂之淇陽城在西北三十里淇水又東
 出山分為二水水㑹立石堰案近刻脱/一水字遏水以沃白
 溝左為菀水右則淇水自元甫城東南逕朝歌縣北 竹書紀年晉定公十八年案近刻訛作/二十八年淇絶于舊衛
[009-22b]
 即此也淇水又東右合泉源水案近刻訛作/太和泉源水水有二
 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東南流案近刻/脱流字老人晨將渡
 水而沈吟難濟紂問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實故晨
 寒也紂乃于此斮脛而視髓也其水南流東屈逕朝
 歌城南晉書地道記曰本沬邑也詩云爰采唐矣沬
 之鄉矣殷王武丁始遷居之為殷都也紂都在禹貢
 冀州大陸之野案禹貢二字近/刻訛在紂都上即此矣有糟丘酒池
 之事焉有新聲靡樂號邑朝歌晉灼曰史記樂書紂
[009-23a]
 作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時也故墨子聞之惡而迴
 車不逕其邑論語比考讖曰案近刻訛作/論撰考讖曰邑名朝歌
 顔淵不舍七十弟子揜目宰予獨顧由蹙墮車案蹙/近刻
 訛作蹷/下同宋均曰子路患宰予顧視凶地故以足蹙之
 使墮車也今城内有殷鹿臺紂昔自投于火處也竹
 書紀年曰武王親禽帝受辛于南單之臺遂分天之
 明南單之臺蓋鹿臺之異名也武王以殷之遺民封
 紂子武庚于兹邑分其地為三曰邶&KR0352衛使管叔蔡
[009-23b]
 叔霍叔輔之為三監叛周討平以封康叔為衛箕子 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逕其墟父母之邦也不
 勝悲作麥秀歌後乃屬晉案此四字近刻訛/在有紂之餘風下地居河
 淇之間戰國時皆屬于趙男女淫縱有紂之餘風案/餘
 近刻/作遺土險多寇案土近刻/訛作山漢以虞詡為令朋友以難
 治致弔詡曰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别利器乎又東與
 左水合謂之馬溝水水出朝歌城北東流南屈逕其
 城東案逕近刻/訛作至又東流與美溝合水出朝歌西北大
[009-24a]
 嶺下案此即二/源之一東流逕駱駝谷案東流近刻/訛作更出于中逶
 迆九十曲故俗有美溝之目矣歴十二崿崿流相承 泉響不斷返水捍注捲復深隍案近刻訛作/倦後深隍隍間積
 石千通水穴萬變觀者若思不周賞情乏圖狀矣其
 水東逕朝歌城北案東近刻/訛作更又東南流注馬溝水又
 東南注淇水為肥泉也故衛詩曰我思肥泉兹之永
 歎毛注云同出異歸為肥泉爾雅曰歸異出同曰肥
 釋名曰本同出時所浸潤水少案近刻/脱水字所歸枝散而
[009-24b]
 多案歸下近/刻有各字似肥者也犍為舍人曰水異出流行合
 同曰肥今是水異出同歸矣博物志謂之澳水詩云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云菉王芻也竹編竹也漢武 帝塞決河斬淇園之竹木以為用寇恂為河内伐竹
 淇川治矢百餘萬以輸軍資今通望淇川無復此物
 惟王芻編草不異毛興案近刻/訛作注义言澳隈也鄭亦不
 以為津源而張司空專以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
 然斯水即詩所謂泉源之水也案泉源近刻/訛作源泉故衛詩
[009-25a]
 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衛女思歸指以為喻淇水左
 右蓋舉水所入為左右也淇水又南歴枋堰舊淇水
 口案近刻/訛作南東流逕黎陽縣界南入河地理志曰淇水
 出共東至黎陽入河溝洫志曰案此下近/刻衍在字遮害亭西 十八里至淇水口是也案近刻/脱也字漢建安九年魏武王
 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
 運故時人號其處為枋頭是以盧諶征艱賦曰後背
 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自後遂廢魏熙平中復通
[009-25b]
 之故渠歴枋城北案枋近刻/訛作楊東出今瀆破故堨案近/刻作
 堰/其堰悉鐵柱木石參用其故瀆南逕枋城西又南
 分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水流上下更相通注河清
 水盛案水有二源至此句清字止舊刻訛在㶟水/注内八風谷之緇石也緇字下原本不誤
 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東流逕枋城南東與菀口合 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東菀城西案/東
 下近刻/衍注字屈逕其城南又東南流歴土軍東北案土軍/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五軍考土軍漢書地理志屬西河郡北/魏立吐京郡吐京即土軍音聲之轉魏討九原西河
[009-26a]
 吐京諸叛部出配郡縣置吐京民於此/但魏書作吐京道元猶用土軍字耳得舊石逗案/近
 刻訛/作沮故五水分流世號五穴口今惟通并為二水案/近
 刻脱/水字一水西注淇水謂之天井溝一水逕土軍東分
 為蓼溝東入白祀陂又南分東入同山陂溉田七十
 餘頃二陂所結即臺隂野矣菀水東南入淇水淇水
 右合宿胥故瀆瀆受河于頓丘縣遮害亭東黎山西 北㑹淇水處立石堰遏水令更東北注案令近刻/訛作今
 武開白溝因宿胥故瀆而加其功也故蘇代曰決宿
[009-26b]
 胥之口魏無虚頓丘即指是瀆也淇水又東北流謂
 之白溝逕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孫豹救
 晉次于雍榆者也案榆下近/刻衍城字淇水又北逕其城東案/近
 刻脱又/北二字東北逕同山東又東北逕帝嚳冢西案又字/下近刻
 有北逕其城東/五字係衍文世謂之頓丘臺非也皇覽曰帝嚳冢
 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臺隂野中者也又北逕白祀
 山東歴廣陽里逕顓頊冢西俗謂之殷王陵非也帝 王世紀曰顓頊葬東郡頓丘城南廣陽里大冢者是
[009-27a]
 也淇水又北屈而西轉逕頓丘北故闞駰云頓丘在
 淇水南案此下近刻有又屈逕頓/丘西六字係訛舛衍文爾雅曰山一成謂
 之頓丘釋名謂一頓而成丘無高下小大之殺也詩
 所謂送子涉淇至于頓丘者也魏徙九原西河土軍
 諸胡案土軍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出軍係後人所改置土軍于丘側案此土/軍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五軍下同故其名亦曰土軍也案此上八十一字/近刻訛在前淇水
 又東之下右合/泉源水之上又屈逕頓丘縣故城西案又屈二字/近刻訛在上
 頓丘在淇/水南下古文尚書以為觀地矣蓋太康弟五君之
[009-27b]
 號曰五觀者也竹書紀年晉定公三十一年城頓丘
 皇覽曰頓丘者城門名頓丘道世謂之殷皆非也蓋
 因丘而為名故曰頓丘矣淇水東北逕枉人山東牽
 城西案枉近刻/訛作柱春秋左傳定公十四年公㑹齊侯衛
 侯于牽者也杜預曰黎陽東北有牽城即此城矣淇
 水又東北逕石柱岡東北注矣
東過内黄縣南為白溝
 淇水又東北逕并陽城西世謂之辟陽城非也即郡
[009-28a]
 國志所謂内黄縣有并陽聚者也白溝又北左合蕩 水案近刻訛/作陽水又東北流逕内黄縣故城南縣右對黄
 澤郡國志曰縣有黄澤者也案近刻/脱也字地理風俗記曰
 陳留有外黄故加内史記曰趙亷頗伐魏取黄即此
 縣
屈從縣東北與洹水合
 白溝自縣北逕戲陽城東世謂之羛陽聚案近刻訛/作義陽郭
 春秋昭公十年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戲陽是也白
[009-28b]
 溝又北逕高城亭東洹水從西南來注之又北逕問
 亭東即魏界也魏縣故城案近刻脱魏字縣故城/三字訛在應劭曰下 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城内有武侯臺王莽之魏城
 亭也左與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溝又東北逕銅馬
 城西蓋光武征銅馬所築也故城得其名矣白溝又
 東北逕羅勒城東又東北漳水注之謂之利漕口案/魏
 志建安十八年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是也自下清漳白溝淇河咸得
 通稱也
[009-29a]
又東北過館陶縣北又東北過清淵縣西
 白溝水又東北逕趙城西又北阿難河出焉蓋魏將
 阿難所導以利衡瀆遂有阿難之稱矣案遂近刻/訛作首 溝又東北逕空陵城西又北逕喬亭城西東去館陶
 縣故城十五里縣即春秋所謂冠氏也魏陽平郡治
 也其水又屈逕其縣北又東北逕平恩縣故城東地
 理風俗記曰縣故館陶之别鄉也漢宣帝地節三年
 置案近刻訛作/元康三年置以封后父許伯為侯國地理志王莽
[009-29b]
 之延平縣矣其水又東過清淵縣故城西案其水近/刻訛作淇
 水下/同又歴縣之西北為清淵故縣有清淵之名矣世
 謂之魚池城非也其水又東北逕榆陽城北漢武帝
 案近刻訛/作昭帝封太常江德為侯國文穎曰邑在魏郡清 淵世謂之清淵城非也
又東北過廣宗縣東為清河
 清河東北逕廣宗縣故城南和帝永元五年案和帝/近刻訛
 作順/帝封皇太子萬年為王國田融言趙立建興郡于
[009-30a]
 城内置臨清縣于水東自趙石始也清河之右有李
 雲墓雲字行祖甘陵人好學善隂陽舉孝亷遷白馬
 令中常侍單超等立掖庭民女亳氏為后后家封者
 四人賞賜巨萬雲上書移副三府曰案副近刻/訛作列孔子
 云帝者諦也今尺一拜用不經御省案近刻/訛作者是帝欲 不諦乎帝怒下獄殺之後冀州刺史賈琮使行部過
 祠雲墓刻石表之今石柱尚存俗猶謂之李氏石柱
 清河又東北逕界城亭東水上有大梁謂之界城橋
[009-30b]
 英雄記曰公孫瓚擊青州黄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
 袁本初自往征瓚合戰于界橋南二十里紹將麴義
 案麴近/刻作鞠破瓚于界城橋斬瓚冀州刺史嚴綱又破瓚
 殿兵于橋上即此梁也世謂之鬲城橋蓋傳呼失實
 矣清河又東北逕信鄉西地理風俗記曰甘陵西北
 十七里有信鄉故縣也清河又北逕信成縣故城西 應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縣也趙置水
 東縣于此城故亦曰水東城清河又東北逕清陽縣
[009-31a]
 故城西漢高祖置清河郡治此景帝中三年案此五/字近刻
 訛作中元三/年景帝六字封皇子乘為王國王莽之平河也案平/河近
 刻訛作/河平漢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鮮于冀為清河太守
 作公廨未就而亡後守趙高計功用二百萬五官黄
 秉功曹劉適言四百萬錢于是冀乃鬼見白日道從
 入府與高及秉等對共計校定為適秉所割匿冀乃
 書表自理其略言高貴不尚節畮壟之夫而箕踞遺 類研密失機婢妾其性媚世求顯偷竊很鄙有辱天
[009-31b]
 官案近刻訛作偷竊/銀艾鄙辱天官易譏負乘誠高之謂臣不勝鬼
 言謹因千里驛聞付高上之便西北去三十里車馬
 皆滅不復見秉等皆伏地物故高以狀聞詔下還冀
 西河田宅妻子焉兼為差代以弭幽中之訟案弭近/刻訛作
 旌/漢桓帝建和三年案近刻訛作/延和元年改清河為甘陵王
 國以王妖言徙其年立甘陵郡治此焉
又東北過東武城縣西
 清河又東北逕陵鄉西應劭曰東武城西南七十里
[009-32a]
 有陵鄉故縣也後漢封太僕梁松為侯國故世謂之
 梁侯城遂立侯城縣治也清河又東北逕東武城縣
 故城西案故字近刻/訛在縣字上史記趙公子勝號平原君以解
 邯鄲之功受封于此定襄有武城故加東矣清河又
 東北逕復陽縣故城西漢高祖七年封右司馬陳胥
 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樂嵗地理風俗記曰東武城
 西北三十里有復陽亭故縣也世名之曰檻城非也
 清河又東北流案清河下近/刻有水字逕棗彊縣故城西史記
[009-32b]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云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廣 川惠王子晏為侯國也應劭地理風俗記曰東武城
 縣西北五十里案近刻/脱縣字有棗彊城故縣也
又北過廣川縣東
 清河北逕廣川縣故城南案河近刻/訛作水闞駰曰縣中有
 長河為流案近刻/脱中字故曰廣川也水側有羌壘姚氏之
 故居也今廣川縣治清河又東北逕歴縣故城南地
 理志信都之屬縣也王莽更名曰歴寧也應劭曰廣
[009-33a]
 川縣西北三十里有歴城亭故縣也今亭在縣東如
 北案近刻訛/作如此水濟尚謂之為歴口渡也又東過脩縣南又東北過東光縣西
 清河又東北左與張甲屯絳故瀆合阻深堤高鄣無
 復有水矣又逕脩縣故城南屈逕其城東脩音條王
 莽更名之曰脩治案近刻訛/作治脩郡國志曰故屬信都清
 河又東北左與横漳枝津故瀆合案横近刻/訛作黄又東北
 逕脩國故城東漢文帝封周亞夫為侯國故世謂之
[009-33b]
 北脩城也清河又東北逕邸閣城東城臨側清河晉
 脩縣治城内有縣長魯國孔明碑清河又東至東光
 縣西南逕胡蘇亭地理志東光有胡蘇亭者也案近/刻脱
 理志東光有胡/蘇亭九字及也字世謂之羌城非也又東北右㑹大
 河故瀆又逕東光縣故城西後漢封耿純為侯國初
 平二年黄巾三十萬人入渤海案近刻/作北海公孫瓚破之
 于東光界追奔是水斬首三萬流血丹水即是水也
又東北過南皮縣西
[009-34a]
 清河又東北無棣溝出焉東逕南皮縣故城南又東
 逕樂亭北地理志之臨樂縣故城也王莽更名樂亭
 晉書地道志太康地記樂陵國有新樂縣即此城矣
 又東逕新鄉城北即地理志高樂故城也王莽更之 曰為鄉矣無棣溝又東分為二瀆無棣溝又東逕樂
 陵郡北案逕下近/刻有于字又東屈而北出又東轉逕苑鄉縣
 故城南案近刻訛作逕/宛鄉故城南又東南逕高成縣故城南案/高
 成近刻/作髙城與枝瀆合枝瀆上承無棣溝案近刻脱枝/字瀆訛作溝
[009-34b]
 逕樂陵郡西又東南逕千童縣故城東史記建元以
 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故重也一作千鍾漢武帝元朔
 四年封河間獻王子劉隂為侯國應劭曰漢靈帝改
 曰饒安也滄州治枝瀆又南東屈東北注無棣溝無
 棣溝又東北逕一故城北世謂之功城也又東北逕 鹽山東北入海春秋僖公四年案近刻脱/此二字齊楚之盟
 于召陵也管仲曰昔召康公賜命先君太公履案賜/近刻
 作/錫北至于無棣蓋四履之所也京相璠曰舊説無棣
[009-35a]
 在遼西孤竹縣二説參差未知所定然管仲以責楚
 無棣在此方之為近既世傳已久案近刻訛/作以文且以聞
 見書之清河又東北逕南皮縣故城西十三州志曰
 章武有北皮亭故此曰南皮也王莽之迎河亭案迎/近刻
 訛作/逆史記惠景侯者年表云漢景帝後七年案近刻/訛作文
 帝後元/年中封孝文后兄子彭祖為侯國建安中魏武擒 袁譚于此城也清河又北逕北皮城東案近刻/脱北字左㑹
 滹沱别河故瀆案近刻訛作左/㑹譚地别瀆謂之合口案近刻/脱口字
[009-35b]
 謂之合城也案城謂近刻/訛作故謂地理風俗記曰南皮城北
 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案近刻脱此四字/作有北皮城也
又東北過浮陽縣西案過近刻/訛作逕
 清河東北流案近刻脱/清字流字浮水故瀆出焉按史記趙之
 南界有浮水焉浮水在南而此有浮陽之稱者蓋浮
 水出入津流同逆混并清漳二瀆河之舊道浮水故
 迹又自斯别是縣有浮陽之名也案浮陽近刻/訛作浮水首受 清河于縣界東北逕高成縣之苑鄉城北案髙成近/刻訛作高
[009-36a]
 城苑訛/作宛又東逕章武縣之故城北案近刻/脱北字漢景帝後
 七年封孝文后弟竇廣國為侯國王莽更名桓章晉
 太始中立章武郡治此浮水故瀆又東逕篋山北魏
 土地記曰高成東北五十里有篋山長七里浮瀆又
 東北逕栁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齊孝王子
 劉陽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高成縣東北五十里有
 柳亭故縣也世謂之辟亭非也浮瀆又東北逕漢武
 帝望海臺又東注于海應劭曰浮陽縣案近刻/脱陽字浮水
[009-36b]
 所出入海朝夕往來日再案朝夕近/刻作潮汐今溝無復有水
 也清河又北分為二瀆枝分東出又謂之浮瀆清河
 又北逕浮陽縣故城西案近刻/脱縣字王莽之浮城也建武
 十五年更封驍騎將軍平鄉侯劉歆為侯國案近刻/脱驍字
 浮陽郡治又東北滹沱别瀆注焉謂之合口也案口/近刻
 訛作/河
又東北過濊邑北
 濊水出焉案濊水詳濁/漳水注内
[009-37a]
又東北過鄉邑南 清河又東分為二水枝津右出焉東逕漢武帝故臺
 北魏土地記曰案魏下近/刻衍氏字章武縣東百里有武帝臺
 南北有二臺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俗云漢武帝
 東巡海上所築又東注于海清河又東北逕紵姑邑
 南俗謂之新城非也
又東北過窮河邑南案過近刻/訛作逕
 清河又東北逕窮河邑南俗謂之三女城非也東北
[009-37b]
 至泉州縣北入滹沱案州近刻/訛作周水經曰笥溝東南至
 泉州縣與清河合自下為派河尾也案原本訛作水/經曰笥簿泉周
 縣東南與清河合者自下為清河下邑也近刻曰又/訛作白自又訛作目考沽河經文云又東南至雍奴
 縣西為笥溝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清河合東入/于海清河者派河尾也今據以訂此文之舛誤又東
 泉州渠出焉案近刻渠訛作泉泉/州渠詳鮑丘水注内
又東北過漂榆邑入于海
 清河又東逕漂榆邑故城南俗謂之角飛城趙記云
 石勒使王述煑鹽于角飛即城異名矣魏土地記曰
[009-38a]
 高城縣東北百里北盡漂榆東臨巨海民咸煑海水
 藉鹽為業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
蕩水出河内蕩隂縣西山東 蕩水出縣西石尚山泉流逕其縣故城南縣因水以
 取名也晉伐成都王穎敗帝于是水之南盧綝四王
 起事曰案綝近刻/訛作林惠帝征成都王穎戰敗時舉輦司
 馬八人輦猶在肩上軍人競就殺舉輦者乘輿頓地
 帝傷三矢百僚奔散唯侍中嵇紹扶帝士將兵之帝
[009-38b]
 曰吾吏也勿害之衆曰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
 耳遂斬之血汙帝袂將洗之帝曰嵇侍中血勿洗也
 此則嵇延祖殞命之所
又東北至内黄縣入于黄澤 羑水出蕩隂西北韓大牛泉地理志曰縣之西山羑
 水所出也羑水又東逕韓附壁北又東流逕羑城北
 故羑里也史記音義曰牖里在蕩隂縣廣雅牖獄犴
 也案近刻訛作廣/雅稱獄扞也夏曰夏臺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
[009-39a]
 圜土昔殷紂納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
 宫括見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終之義焉羑城北
 水積成淵方十餘步深一丈餘東至内黄與防水㑹
 水出西山馬頭澗東逕防城北盧諶征艱賦所謂越
 防者也其水東南流注于羑水又東歴黄澤入蕩水 地理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蕩者也蕩水又東與長沙
 溝水合其水導源黑山北谷案黑近刻/訛作里東流逕晉鄙
 故壘北謂之晉鄙城名之為魏將城昔魏公子無忌
[009-39b]
 矯奪晉鄙軍于是處故班叔皮遊居賦曰過蕩隂而
 弔晉鄙責公子之不臣者也其水又東案其近刻/訛作淇
 之宜師溝又東逕蕩隂縣南又東逕枉人山案枉近/刻訛作
 柱/東北至内黄縣案近刻/訛作澤右入蕩水亦謂之黄雀溝
 是水秋夏則泛春冬則耗蕩水又逕内黄城南案近/刻脱
 蕩/字陳留有外黄故稱内也東注白溝洹水出上黨泫氏縣
 水出洹山山在長子縣也
[009-40a]
東過隆慮縣北
 縣北有隆慮山昔帛仲理之所遊神也縣因山以取
 名漢高帝六年封周竈為侯國應劭曰殤帝曰隆故
 改從林也縣有黄華水案近刻脱/華字下同出于神囷之山黄
 華谷北崖上案近刻/脱上字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門帶帶即
 山之第三級也去地七里懸水東南注壑直瀉巖下
 狀若雞翹故謂之雞翹洪蓋亦天台赤城之流也案/近 刻脱/之字其水東流至谷口潛入地下東北十里復出名
[009-40b]
 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黄華水重源再發也東流葦泉
 水注之水出林慮山北澤中案山近刻/訛作川東南流與雙
 泉合水出魯般門東下流入葦泉水葦泉水又東南
 流注黄華水謂之陵陽水又東入于洹水也
又東北出山過鄴縣南案過近刻/訛作逕
 洹水出山東逕殷墟北案東近刻/訛作連竹書紀年曰盤庚
 即位自奄遷于北䝉曰殷案北蒙近刻/訛作此遂昔者項羽與
 章邯盟于此地矣洹水又東枝津出焉東北流逕鄴
[009-41a]
 城南謂之新河又東分為二水一水北逕東明觀下
 案近刻脱/一水二字昔慕容雋夢石虎齧其臂寤而惡之購求
 其尸而莫之知案近刻訛/作莫知之後宫嬖妾言虎葬東明觀
 下于是掘焉下度三泉得其棺剖棺出尸尸僵不腐
 雋罵之曰死胡安敢夢生天子也使御史中尉陽約
 案陽近/刻作楊數其罪而鞭之此蓋虎始葬處也又北逕建
 春門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舊橋首夾建兩石柱螭
 矩趺勒甚佳案矩近刻/訛作短乘輿南幸以其作制華妙致
[009-41b]
 之平城東側西闕北對射堂緑水平潭碧林側浦可 遊憩矣案側浦近刻訛作/浦側憩訛作意其水西逕魏武𤣥武故苑
 案近刻其水下有/際其二字係衍文苑舊有𤣥武池以肄舟楫有魚梁
 釣臺竹木灌叢今池林絶滅略無遺跡矣其水西流
 注于漳南水東北逕女亭城北又東北逕高陵城南
 東合坰溝又東逕鸕鷀陂北與台陂水合陂東西三
 十里南北案此下有脱文下云注白溝河/溝丄承洹水亦訛脱不可考注白溝河
 溝上承洹水北絶新河北逕高陵城東又北逕斥丘
[009-42a]
 縣故城西縣南角有斥丘蓋因丘以氏縣故乾侯矣
 春秋經書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晉次于乾侯也漢高 帝六年封唐厲為侯國王莽之利丘矣又屈逕其城
 北案近刻訛/作北城東北流注于白溝洹水自鄴東逕安陽
 縣故城北徐廣晉紀曰石遵自李城北入斬張豺于
 安陽是也案近刻李訛作/孚豺訛作豹魏土地記曰鄴城南四十
 里有安陽城城北有洹水東流者也洹水又東至長
 樂縣左則枝溝出焉案近刻訛作/側則溝出焉洹水又東逕長樂
[009-42b]
 縣故城南按晉書地理志曰魏郡有長樂縣也
又東過内黄縣北東入于白溝
 洹水逕内黄縣北東流注于白溝世謂之洹口也案/口
 近刻訛/作水許慎説文吕忱字林竝云洹水出晉魯之間
 昔聲伯夢涉洹水或與已瓊瑰而食之案已近刻/訛作其
 而又為瓊瑰盈其懷矣案為近刻/訛作與從而歌曰濟洹之
 水贈我以瓊瑰歸乎歸乎瓊瑰盈吾懷乎後言之之
 暮而卒案近刻/脱之字即是水也
[009-43a]
 
 
 
 
 
 
 
 
[009-43b]
 
 
 
 
 
 
 
 水經注卷九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十
            魏 酈道元 撰
  濁漳水 清漳水
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案此下原本及近刻/有之漳水焉四字因
注文漳水二字訛作經/後人又加之焉二字耳
 漳水出鹿谷山案原本及近刻脱漳水二字及山字/太平御覽引此注云漳水出鹿谷山
 據以/訂正與發鳩連麓而在南淮南子謂之發苞山故異
[010-1b]
 名互見也左則陽泉水注之右則繖蓋水入焉案繖/近刻
 訛作/散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為别耳東過其縣南
 又東堯水自西山東北流逕堯廟北又東逕長子縣
 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晉人
 執衛行人石買于長子即是縣也秦置上黨郡治此
 其水東北流入漳水漳水東㑹于梁水梁水出南
 山北流逕長子縣故城南案逕近/刻作至竹書紀年曰梁惠
[010-2a]
 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涅案近刻/訛作沮尚子即長子
 之異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從縣東北流案此下近/刻衍注字 陶水南出陶鄉案近刻訛作/南出南陶北流逕長子城東西轉
 逕其城北東注于漳水
又東過壺關縣北又東北過屯留縣南案此八字近刻/移在後潞縣北
之上又/脱南字
 漳水東逕屯留縣南又屈逕其城東東北流有絳水
[010-2b]
 注之案此下近/刻有絳字水西出穀逺縣東發鳩之谷謂之為
 濫水也案謂之下近刻有絳水西出/榖逺縣七字係複上衍文東逕屯留縣故
 城南故留吁國也案吁近刻/訛作子潞氏之屬春秋襄公十
 八年晉人執孫蒯于純留是也其水東北流入于漳 故桑欽云絳水岀屯留西南案出近刻/訛作逕東入漳漳水
 又東涷水注之案涷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陳下同今據説文改正水西出發
 鳩山案西出近刻/訛作出西東逕余吾縣故城南漢光武建武
 六年封景丹子尚為侯國案子尚近刻/訛作尚子涷水又東逕
[010-3a]
 屯留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元年韓共侯趙
 成侯遷晉桓公于屯留史記趙肅侯奪晉君端氏而
 徙居之此矣其水又東流注于漳故許慎曰水出發
 鳩山入漳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關從水東聲也案東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章
 漳水又東北案近刻脱/此三字逕壺關縣故城西又屈逕其 城北故黎國也有黎亭縣有壺口關故曰壺關矣吕
 后元年立孝惠後宫子武為侯國漢有壺關三老公
 乘興上書訟衛太子即邑人也縣在屯留東不得先
[010-3b]
 壺關而後屯留也漳水歴鹿臺山與銅鞮水合案近/刻脱
 銅/字水出銅鞮縣西北石隥山東流與專池水合水出
 八特山東北流入銅鞮水銅鞮水又東南合女諫水
 案合近刻/訛作逕水西北出好松山案近刻/脱出字東南流北則葦
 池水與公主水合而右注之南則榆交水與皇后水
 合而左入焉亂流東南注于銅鞮水銅鞮水又東逕 李熹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
 之其水又東逕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臨岫壑東
[010-4a]
 西北三面阻袤二里世謂之斷梁城即故縣之上虒
 亭也銅鞮水又東逕銅鞮縣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
 晉大夫羊舌赤銅鞮伯華之邑也漢高祖破韓王信
 于此縣銅鞮水又東南流逕頃城西即縣之下虒聚
 也地理志曰縣有上虒亭下虒聚者也銅鞮水又南
 逕胡邑西又東屈逕其城南又東逕襄垣縣入于漳
 漳水又東北流逕襄垣縣故城南王莽之上黨亭潞縣北
[010-4b]
 縣故赤翟潞子國也其相豐舒有儁才而不以茂德
 晉伯宗數其五罪使荀林父滅之闞駰曰有潞水為
 冀州浸即漳水也余按燕書王猛與慕容評相遇于
 潞川也評障錮山泉案近刻/脱評字鬻水與軍入絹匹水二
 石無佗大川可以為浸案近刻/脱無字所有巨浪長湍惟漳
 水耳故世人亦謂濁漳為潞水矣縣北對故臺壁案/近
 刻訛作壁/臺下同漳水逕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為臺
 壁慕容垂伐慕容永于長子軍次潞川永率精兵拒
[010-5a]
 戰阻河自固垂陣臺壁一戰破之即是處也漳水于
 是左合黄須水口案合近刻/訛作右水出臺壁西張諱巖下
 世傳巖赤則土罹兵害故惡其變化無常恒以石粉
 汙之令白是以俗目之為張諱巖其水南流逕臺壁
 西又南入于漳漳水又東北歴望夫山山之南有石
 人竚于山上狀有懷于雲表因以名焉有涅水案涅/近刻
 訛作/洹西出覆甑山而東流與西湯溪水合水出涅縣
 西山湯谷五泉俱㑹謂之五㑹之泉交東南流謂之
[010-5b]
 西湯水又東南流注涅水涅水又東逕涅縣故城南 案近刻涅下有氏字考地理/志上黨郡涅氏後漢為涅縣縣氏涅水也東與白雞
 水合水出縣之西山東逕其縣北東南流入涅水涅
 水又東南案此下近/刻行與字武鄉水㑹焉水源出武山西南
 逕武鄉縣故城西而南得清谷口案而南下近/刻衍出字水源
 出東北長山清谷西南與鞸鞛白璧二水合案近刻/鞛訛作
 鞈璧訛/作壁南入武鄉水又南得黄水口黄水三源同注
 一壑東南流與隠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隠室山東南
[010-6a]
 注黄水案源近刻訛作/流黄訛作潢又東入武鄉水武鄉水又東
 南注于涅水涅水又東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東逕 磻陽城北倉谷水入焉案谷近刻訛/作石下同水出林慮縣之
 倉谷溪東北逕魯班門西雙闕昂藏案近刻/脱雙字石壁霞
 舉左右結石脩防崇基仍存北逕偏橋東即林慮之
 嶠嶺抱犢固也石隥西陛陟踵脩上五里餘崿路中
 斷四五丈中以木為偏橋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橋
 之名矣自上猶須攀蘿捫葛方乃自津山頂即庾衮
[010-6b]
 眩墜處也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即庚眩墜處也考/晉書庾衮傳衮適林慮山石勒來攻乃相
 與登大頭山而田于其下將收穫命子怞與之下山/中塗目眩墜崖而死可證此舉庾衮眩墜事庾誤作
 庚又脱/衮字倉谷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壺關縣東 白木川東逕百畮城北蓋同仇池百頃之稱矣又東
 逕林慮縣之石門谷又注于倉溪水倉溪水又北逕
 磻陽城東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東逕葛公亭北
 而東注矣
又東過武安縣
[010-7a]
 漳水于縣東案漳水下近/刻衍逕字清漳水自涉縣東南來注
 之案近刻脱漳字/又注下衍流字世謂決入之所為交漳口也案為/近刻
 訛作/謂
又東出山過鄴縣西 漳水又東逕三户峽為三户津張晏曰三户地名也
 在梁期西南孟康曰津峽名也在鄴西四十里又東
 汙水注之案汙近刻/訛作汗水出武安縣山東南流逕汙城
 北案汙城近刻/訛作于城昔項羽與蒲將軍英布濟自三户破
[010-7b]
 章邯于是水汙水東注于漳水漳水又東逕武城南
 世謂之梁期城梁期在鄴北俗亦謂之兩期城皆為
 非也司馬彪郡國志曰鄴縣有武城武城即期城矣
 漳水又東北逕西門豹祠前祠東側有碑隠起為字
 祠堂東頭石柱勒銘曰趙建武中所脩也案建近刻/訛作達 魏文帝述征賦曰羨西門之嘉迹忽遙睇其靈宇漳
 水右與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于邯㑹西而東别與
 邯水合水發源邯山東北逕邯㑹縣故城西北注枝
[010-8a]
 水案枝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漳今改正故曰邯㑹也張晏曰漳水之别
 自城西南與邯山之水㑹今城旁猶有溝渠存焉漢
 武帝元朔二年封趙敬肅王子劉仁為侯國其水又
 東北入于漳昔魏文侯以西門豹為鄴令也引漳以
 溉鄴民賴其用其後至魏襄王以史起為鄴令又堰
 漳水以灌鄴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 水迴流東注號天井堰二十里中案近刻脱/二十二字作十二
 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為十二流皆
[010-8b]
 懸水門陸氏鄴中記云水所溉之處名曰堰陵澤案/近
 刻作晏/陂澤故左思之賦魏都謂墱流十二同源異口者
 也魏武之攻鄴也引漳水以圍之獻帝春秋曰司空
 鄴城圍周四十里初淺而狹如或可越審配不出爭
 利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増脩廣深二丈引漳水以注
 之遂拔鄴本齊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築五鹿中牟
 鄴以衛諸夏也後屬晉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案此/近刻
 訛作/□故曰魏也漢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鄴縣王莽
[010-9a]
 更名魏城後分魏郡置東西部都尉故曰三魏魏武
 又以郡國之舊引漳流自城西東入逕銅雀臺下伏
 流入城東注謂之長明溝也渠水又南逕止車門下
 魏武封于鄴為北宫宫有文昌殿溝水南北夾道枝
 流引灌所在通溉東出石竇堰下案近刻/脱堰字注之隍水
 案隍近刻/訛作湟故魏武登臺賦曰引長明灌街里謂此渠
 也石氏于文昌故殿處造東西太武二殿于濟北穀
 城之山案榖近刻/訛作殿採文石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
[010-9b]
 衛屈柱趺瓦悉鑄銅為之金漆圖飾焉又徙長安洛
 陽銅人置諸宫前以華國也城之西北有三臺皆因
 城為之基案近刻訛/作之為基巍然崇舉其高若山建安十五
 年魏武所起平坦略盡春秋古地云葵丘地名今鄴
 西三臺是也案近刻/脱三字謂臺已平或更有見意所未詳
 中曰銅雀臺案中上近/刻有其字高十丈有屋百一間案一近/刻作餘
 臺成命諸子登之竝使為賦陳思王下筆成章羡捷
 當時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處也昔嚴才與其屬
[010-10a]
 攻掖門脩聞變車馬未至便將官屬步至宫門太祖
 在銅雀臺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相國鍾繇
 曰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卿何來也脩曰食其
 禄焉避其難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時人以為美談
 矣石虎更増二丈立一屋連棟接榱彌覆其上盤迴
 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屋上起五層樓高十五丈去
 地二十七丈又作銅雀于樓巔舒翼若飛南則金虎
 臺案虎近刻/訛作雀高八丈有屋百九間北曰冰井臺亦高
[010-10b]
 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案近刻/脱五字上有冰室室有數井
 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書又燃之難盡
 亦謂之石炭又有粟窖及鹽窖案近刻訛作/及監脱窖字以備不
 虞今窖上猶有石銘存焉左思魏都賦曰三臺列峙
 而崢嶸者也城有七門南曰鳯陽門中曰中陽門次
 曰廣陽門東曰建春門北曰廣德門次曰廏門西曰
 金明門一曰白門鳯陽門三臺洞開高三十五丈石
 氏作層觀架其上置銅鳯頭高一丈六尺東城上石
[010-11a]
 氏立東明觀觀上加金博山謂之鏘天北城上有齊
 斗樓案斗近刻/訛作午超出羣榭孤高特立其城東西七里
 南北五里飾表以塼百步一樓凡諸宫殿門臺隅雉 皆加觀榭層甍反宇案近刻訛/作及宇飛檐拂雲圖以丹青
 色以輕素當其全盛之時去鄴六七十里逺望苕亭
 巍若仙居魏因漢祚復都洛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
 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之遺迹鄴為王業之本
 基故號五都也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漳水自西門
[010-11b]
 豹祠北逕趙閲馬臺西基高五丈列觀其上石虎每
 講武于其下升觀以望之虎自臺上放鳴鏑之矢以
 為軍騎出入之節矣漳水又北逕祭陌西戰國之世
 俗巫為河伯取婦祭于此陌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 令約諸三老曰為河伯娶婦幸來告知案幸近刻/訛作卒
 欲送女皆曰諾至時三老廷掾賦斂百姓取錢百萬
 巫覡行里中有好女者祝當為河伯婦案祝近/刻作呪以錢
 三萬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狀豹往㑹之三老巫掾與
[010-12a]
 民咸集赴觀巫嫗年七十從十女弟子豹呼婦視之
 以為非妙令巫嫗入報河伯投巫于河中有頃曰何
 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竝投于河豹磬折曰
 案磬近刻/訛作聲三老不來奈何復欲使廷掾豪長趣之皆
 叩頭流血乞不為河伯取婦淫祀雖斷地留祭陌之 稱焉又慕容儁投石虎尸處也田融以為紫陌也趙
 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橋于水上為佛圖澄先造生
 墓于紫陌建武十五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處也漳
[010-12b]
 水又對趙氏臨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
 名三月三日及始蠶之月虎帥皇后及夫人採桑于
 此今地有遺桑墉無尺雉矣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案/滏
 近刻訛作溢乂太平御覽引水經注曰滏水發源出/石鼓山南巖下泉奮湧滚滚如湯其水冬温夏冷崖
 上有魏世所立銘水上有祠能興雲雨滏水東流注/于漳謂之合河文當在此句之下原本及近刻竝脱
 落/漳水又東逕梁期城南地理風俗記曰鄴北五十 里有梁期城故縣也漢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為
 侯國晉惠帝永興元年驃騎王浚遣烏丸渴末逕至
[010-13a]
 梁期候騎到鄴成都王穎遣將軍石超討末為末所
 敗于此也案近刻/脱也字又逕平陽城北竹書紀年曰梁惠
 成王元年鄴師敗邯鄲師于平陽者也案近刻/脱敗字司馬
 彪郡國志曰鄴有平陽城即此地也
又東過列人縣南
 漳水又東右逕斥丘縣北即裴縣故城南王莽更名
 之曰即是也地理風俗記曰列人縣西南六十里有 即裴城故縣也漳水又東北逕列人縣故城南王莽
[010-13b]
 更名之為列治也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八年惠成
 王伐邯鄲取列人者也于縣右合白渠故瀆白渠水
 出魏郡武安縣欽口山東南流逕邯鄲縣南又東與
 拘澗水合案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潤下同今據漢書改正水導源武始東
 山白渠北俗猶謂是水為拘河也拘澗水又東案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白渠/水又東今改正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鄲縣西
 堵山東流分為二水洪湍雙逝澄映兩川漢景帝時
 七國悖逆案七近刻/訛作六命曲周侯酈寄攻趙圍邯鄲相
[010-14a]
 捍七月案近刻/訛作日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壞王自殺其水
 東入邯鄲城逕温明殿南漢世祖擒王郎幸邯鄲晝
 卧處也其水又東逕叢臺南六國時趙王之臺也郡
 國志曰邯鄲有叢臺故劉劭趙都賦曰結雲閣于南
 宇立叢臺于少陽者也今遺基舊墉尚在其水又東
 歴邯鄲阜張晏所謂邯山在東城下者也曰單盡也
 城郭從邑故加邑邯鄲之名蓋指此以立稱矣故趙
 郡治也長沙耆舊傳稱桓楷為趙郡太守嘗有遺囊
[010-14b]
 粟于路者行人掛囊粟于樹莫敢取之即于是處也 其水又東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又東澄而為渚渚
 水東南流案近刻訛作/沁水東南涓注拘澗水又東入白渠又東
 故瀆出焉一水東為澤渚曲梁縣之雞澤也國語所
 謂雞丘矣東北通澄湖白渠故瀆南出所在枝分右
 出即邯溝也歴邯溝縣故城東蓋因溝以氏縣也地
 理風俗記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溝城故縣也
 又東逕肥鄉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八年
[010-15a]
 伐邯鄲取肥者也晉書地道記曰太康中立以𨽻廣
 平也渠道交徑互相纒縻與白渠同歸逕列人右㑹 漳津今無水地理志曰白渠東至列人入漳是也
又東北過斥漳縣南
 應劭曰其國斥鹵故曰斥漳漢獻帝建安十八年魏
 太祖鑿渠引漳水東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
 漳津故瀆水斷舊溪東北出案舊字近刻/訛在斷字上涓流濗注
 而已尚書所謂覃懷厎績至于衡漳者也孔安國曰
[010-15b]
 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案言下近/刻衍覃字又東北逕平恩縣
 故城西應劭曰縣故館陶之别鄉漢宣帝地節三年
 置案近刻訛作元/帝元康三年置以封后父許伯為侯國王莽更曰 延平也案平近刻/訛作年
又東北過曲周縣東又東北過鉅鹿縣東
 衡漳故瀆東北逕南曲縣故城西地理志廣平有南
 曲縣案近刻訛/作曲周縣應劭曰平恩縣北四十里有南曲亭
 故縣也又逕曲周縣故城東地理志曰漢武帝建元
[010-16a]
 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余按史記大將軍酈商以高
 祖六年封曲周縣為侯國又考漢書同案近刻訛/作史記同
 知曲周舊縣非始孝武嘯父案近刻訛/作蓋商冀州人在縣
 市補履數十年案近刻/脱十字人竒其不老求其術而不能 得也衡漳又北逕巨橋邸閣西舊有大梁横水故有
 巨橋之稱昔武王伐紂發巨橋之粟以賑殷之饑民
 服䖍曰巨橋倉名許慎曰案近刻脱/此三字鉅鹿水之大橋
 也今臨側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狀若丘墟蓋遺囤
[010-16b]
 故窖處也衡水又北逕鉅鹿縣故城東應劭曰鹿者
 林之大者也尚書曰堯將禪舜納之大麓之野烈風
 雷雨不迷致之以昭華之玉而縣取目焉路温舒縣
 之東里人父為里監門使温舒牧羊澤中取蒲牒用
 寫書即此澤也鉅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滅趙以 為鉅鹿郡漢景帝中元年案近刻重/一元字為廣平郡武帝
 征和二年案近刻訛/作三年以封趙敬肅王子為平于國案/近
 刻訛作為/廣平侯國世祖中興更為鉅鹿也鄭𤣥注尚書引地
[010-17a]
 説云大河東北流過絳水千里至大陸為地腹如志
 之言大陸在鉅鹿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鉅鹿與
 信都相去不容此數也水土之名變易世失其處見
 降水則以為絳水故依而廢讀或作絳字非也今河
 内共北山案近刻訛/作北共山淇水出焉案淇水下近刻有/共水二字係衍文
 至魏郡黎陽入河近所謂降水也降讀當如郕降于 齊師之降案郕近刻/訛作城蓋周時國于此地者案近刻/脱此字
 言降故改云共耳案云近刻/訛作之又今河所從去大陸逺
[010-17b]
 矣館陶北屯氏河其故道與余按鄭𤣥據尚書有東
 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推次言之故
 以淇水為降水共城為降城所未詳也稽之羣書共
 縣本共和之故國案本上近/刻衍故字是有共名不因惡降而
 更稱案近刻/脱因字禹著山經淇出沮洳淇澳衛詩列目又
 逺當非改絳革為今號但是水導源共北山案近刻/訛作共
 出/北𤣥欲成降義案欲下近刻有/因字義訛作議故以淇水為降水耳 即如𤣥引地説黎陽鉅鹿非千里之逕直信都于大
[010-18a]
 陸者也案此語/有舛誤惟屯氏北出館陶事近之矣按地理
 志云絳水發源屯留下亂漳津是乃與漳俱得通稱
 故水流間關所在著目信都復見絳名而東入于海
 尋其川脈無他殊瀆而衡漳舊道與屯氏相亂案近/刻脱
 氏/字乃書有過降之文案近刻/脱文字與地説千里之誌案近/刻地
 説二字在/與字上即之途致與書相鄰河之過降當應此矣
 下至大陸不異經説自甯迄于鉅鹿出于東北皆為
 大陸語之纒絡厥勢眇矣九河既播八枝代絶案枝/近刻
[010-18b]
 訛作/牧遺迹故稱往往時存故鬲般列于東北徒駭瀆
 聨漳絳同逆之狀粗分陂障之㑹猶在按經考瀆自
 安故目矣漳水又歴經縣故城西水有故津謂之薄
 落津昔袁本初還自易京上已屆此率其賔從禊飲
 于斯津矣衡漳又逕沙丘臺東紂所成也在鉅鹿故
 城東北七十里趙武靈王與秦始皇竝死于此矣又
 逕銅馬祠東漢光武廟也更始三年秋光武追銅馬
 于館陶大破之遂降之賊不自安世祖令其歸營乃
[010-19a]
 輕騎行其壘賊乃相謂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 得不投死乎遂將降人分配諸將衆數十萬人故關
 西號世祖曰銅馬帝也祠取名焉廟側有碑述河内
 脩武縣張導字景明以建和三年為鉅鹿太守漳津
 汎濫土不稼穡導披按地圖與丞彭參掾馬道嵩等
 原其逆順揆其表裏脩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績有成
 民用嘉賴題云漳河神壇碑而俗老耆儒猶揭斯廟
 為銅馬劉神寺案掲近刻/訛作謁是碑頃因震裂餘半不可
[010-19b]
 復識矣又逕南宫縣故城西漢惠帝元年以封張越
 人子買為侯國王莽之序中也其水與隅醴通為衡 津案隅説/文作湡又有長蘆淫水之名絳水之稱矣今漳水
 既斷絳水非復纒絡矣又北絳瀆出焉今無水故瀆
 東南逕九門城南又東南逕南宫城北又東南逕繚
 城縣故城北十三州志曰經縣東五十里有繚城故
 縣也左逕安城南故信都之安城鄉也更始二年和
 戎卒正邳彤案近刻訛作和/城太守邳彤與上㑹信都南安城鄉
[010-20a]
 上大悦即此處也故瀆又東北逕辟陽亭漢高帝六
 年封審食其為侯國王莽之樂信也地理風俗記曰
 廣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陽亭故縣也絳瀆又北逕信 都城東散入澤渚西至于信都城東連于廣川縣之
 張甲故瀆同歸于海故地理志曰禹貢絳水在信都
 東入于海也
又北過堂陽縣西
 衡水自縣分為二水案縣近刻/訛作堰其一水北出逕縣故
[010-20b]
 城西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陽降水者也水
 上有梁謂之旅津渡商旅所濟故也其右水東北注
 出石門門石崩褫餘基殆在謂之長蘆水蓋變引葭
 之名也長蘆水東逕堂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堂 水之陽穀梁傳曰水北為陽也今于縣故城南案縣/字近
 刻訛在/故字下更無别水惟是水東出可以當之斯水蓋包
 堂水之兼稱矣長蘆水又東逕九門城北案城近刻/訛作波又
 脱北/字故縣也又東逕扶栁縣故城南案扶栁原本在/近刻竝訛作扶
[010-21a]
 都今據漢/書改正世祖建武三十年封寇恂子損為侯國案/損
 近刻訛/作楫又東屈北逕信都縣故城西信都郡治也漢
 高帝六年置景帝中二年案近刻/脱中字為廣川惠王越國
 王莽更為新博縣曰新博亭光武自薊至信都是也
 明帝永平十五年更名樂成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 城内有漢冀州從事安平趙徴碑又有魏冀州刺史
 陳留丁紹碑青龍三年立城南有獻文帝南巡碑案/近
 刻脱/文字其水側城北注又北逕安陽城東又北逕武陽
[010-21b]
 城東十三州志曰扶柳縣東北有武陽城故縣也又
 北為博廣池池多名蟹佳蝦嵗貢王朝以充膳府又
 北逕下博縣故城東而北流注于衡水也
又東北過扶柳縣北又東北過信都縣西
 扶柳縣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逕其西案絳瀆之左/出者北逕信
 都城東長蘆水自扶柳城南屈北逕信都城西而漳/水則逕扶柳城西不得逕信都城西水經之文誤故
 道元/正之縣有扶澤澤中多柳故曰扶柳也衡水又北逕
 昌城縣故城西地理志信都有昌城縣案今漢書作/昌成無土旁
[010-22a]
 漢武帝以封城陽頃王子劉差為侯國闞駰曰昌城
 本名阜城矣應劭曰堂陽縣北三十里有昌城故縣
 也世祖之下堂陽昌城人劉植率宗親子弟據邑以
 奉世祖是也又逕西梁縣故城東地理風俗記曰扶
 柳縣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案近刻/脱西字故縣也世以為
 五梁城蓋字狀致謬耳衡漳又東北逕桃縣故城北
 漢高祖十二年封劉襄為侯國王莽改之曰桓分也 合斯洨故瀆斯洨水首受大白渠大白渠首受綿蔓
[010-22b]
 水綿蔓水上承桃水水出樂平郡之上艾縣東流世
 謂之曰桃水東逕靖陽亭南故關城也又北流逕井
 陘關下注澤發水亂流東北逕常山蒲吾縣西而桃
 水出焉南逕蒲吾縣故城西又東南流逕桑中縣故
 城北世謂之石勒城蓋趙氏増城之案城近刻/訛作成故擅
 其目俗又謂之高功城案近刻脱俗字/城下有也字地理志曰侯
 國也桃水又東南流逕綿蔓縣故城北王莽之綿延
 也世祖建武二年封郭況為侯國自下通謂之綿蔓
[010-23a]
 水綿蔓水又東流逕樂陽縣故城西右合井陘山水
 水出井陘山世謂之鹿泉水案此下近/刻有也字東北流屈逕
 陳餘壘西案近刻/訛作而俗謂之故壁城昔在楚漢韓信東
 入餘拒之于此不納左車之計悉衆西戰信遣竒兵
 自間道出立幟于其壘師奔失據遂死泜上其水又
 屈逕其壘南又南逕城西東注綿蔓水綿蔓水又屈
 從城南俗名曰臨清城非也地理志曰侯國矣王莽
 更之曰暢苗者也案暢近刻/訛作申東觀漢記曰案記近刻/訛作書
[010-23b]
 光武使鄧禹發房子兵二千人以銚期為偏將軍别 攻真定宋子餘賊拔樂陽稟肥壘者也案拔近刻/訛作援綿
 蔓水又東逕烏子堰枝津出焉又東謂之大白渠地
 理志所謂首受綿蔓水者也白渠水又東南逕關縣
 故城北案關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開今改正地理志常山之屬縣也又
 東為成郎河水上有大梁謂之成郎橋又東逕耿鄉
 南世祖封前將軍耿純為侯國世謂之宜安城又東
 逕宋子縣故城北又謂之宋子河漢高帝八年封許
[010-24a]
 瘛為侯國案瘛近刻/訛作瘈王莽更名宜子昔高漸離擊筑
 傭工案近刻脱高/字傭訛作傳自此入秦又東逕敬武縣故城北 按地理志鉅鹿之屬縣也漢元帝封女敬武公主為
 湯沐邑闞駰十三州記曰楊氏縣北四十里有敬武
 亭案近刻/脱敬字故縣也今其城實中小邑耳故俗名之曰
 敬武壘即古邑也白渠水又東謂之斯洨水地理志
 曰大白渠東南至下曲陽入斯洨者也案近刻訛作/東至曲陽入
 洨河/者也東分為二水枝津右出焉東南流謂之百尺溝
[010-24b]
 又東南逕和城北世謂之初丘城非也漢高帝十一
 年封郎中公孫昔為侯國案昔近刻/訛作耳又東南逕貰城
 西案貰近刻訛/作育下同漢高帝六年封吕博為侯國百尺溝 東南散流逕歴鄉東而南入泜湖東注衡水也斯洨
 水自枝津東逕貰城北又東積而為陂謂之陽縻淵
 淵水左納白渠枝水俗謂之泜水水承白渠于藁城
 縣之烏子堰案近刻/脱城字又東逕肥纍縣之故城南又東
 逕陳臺南臺甚寛廣今上陽臺屯居之又東逕新豐
[010-25a]
 城北按地理志云鉅鹿有新市縣侯國也王莽更之
 曰樂市而無新豐之目所未詳矣其水又東逕昔陽
 城南世謂之曰直陽城非也本鼓聚矣春秋左傳昭
 公十五年晉荀呉帥師伐鮮虞圍鼓三月鼓人請降 穆子曰猶有食色不許軍吏曰獲城而弗取勤民而
 頓兵何以事君穆子曰獲一邑而教民怠將焉用邑
 也案近刻無也字有邑以賈怠不如完/舊八字係後人以左傳之文増改賈怠無卒棄
 舊不祥鼔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義不爽好
[010-25b]
 惡不愆城可獲也案近刻無也字有而民知義/所五字亦後人以左傳増改有死
 義而無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盡而後取之
 克鼓而返不戮一人以鼓子鳶鞮歸既獻而返之鼓
 子又叛荀呉略東陽使師偽糴負甲息于門外案近/刻脱
 外/字襲而滅之以鼓子鳶鞮歸使涉佗守之者也十三 州志曰今其城昔陽亭是矣京相璠曰白狄之别也
 下曲陽有鼓聚故鼓子國也白渠枝水又東逕下曲
 陽城北案枝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泜復脱下字又逕安鄉縣故城南地
[010-26a]
 理志曰侯國也又東逕貰縣案近刻訛/作育縣入斯洨水斯
 洨水又東逕西梁城南又東北逕樂信縣故城南地
 理志鉅鹿屬縣侯國也又東入衡水衡水又北為袁
 譚渡蓋譚自鄴往還所由故濟得厥名
又東北過下博縣之西
 衡水又北逕鄔縣故城東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 年秦封衛鞅于鄔改名曰商即此是也故王莽改曰
 秦聚也地理風俗記曰縣北有鄔阜蓋縣氏之又右
[010-26b]
 逕下博縣故城西王莽改曰閏博應劭曰太山有博
 故此加下漢光武自滹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以
 遇白衣老父曰信都為長安守去此八十里世祖赴
 之任光開門納焉漢氏中興始基之矣尋求老父不
 得案老父近刻/訛作父老議者以為神衡漳又東北歴下博城
 西逶迆東北注謂之九䋫案近刻/訛作爭西逕樂鄉縣故城
 南王莽更之曰樂丘也又東引葭水注之案近刻作/列葭水注
 也/
[010-27a]
又東北過阜城縣北又東北至昌亭與滹沱河㑹
 經叙阜城于下博之下昌亭之上考地非比于事為
 同勃海阜城又在東昌之東故知非也案後漢安平/國之阜城即
 前漢信都國之昌城故道/元明其非勃海之阜城也漳水又東北逕武邑郡南
 魏所置也又東逕武强縣北又東北逕武隧縣故城
 南按史記秦破趙將扈輒于武隧斬首十萬即于此
 處也王莽更名桓隧矣白馬河注之水上承滹沱東
 逕樂鄉縣北饒陽縣南又東南逕武邑郡北而東入
[010-27b]
 衡水謂之交津口衡漳又東逕武邑縣故城北王莽
 之順桓也晉武帝封子于縣以為王國後分武邑武
 隧觀津為武邑郡治此衡漳又東北右合張平口故
 溝上承武强淵淵之西南案此下近/刻衍之字側水有武强縣
 故治故淵得其名焉東觀漢記曰光武拜王梁為大
 司空以為侯國耆宿云邑人有行于途者見一小蛇
 疑其有靈持而養之名曰擔生長而吞噬人里中患
 之遂捕繫獄擔生負而奔邑淪為湖縣長及吏咸為
[010-28a]
 魚矣今縣治東北半里許落水淵水又東南結而為 湖又謂之郎君淵耆宿又言縣淪之日其子東奔又
 陷于此故淵得郎君之目矣淵水北通謂之石虎口
 又東北為張平澤澤水所泛北決堤口謂之張刀溝
 北注衡漳案近刻訛/作衡河謂之張平口亦曰張平溝水溢
 則南注水耗則輟流衡漳又逕東昌縣故城北經所
 謂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東相案近刻/脱曰字
 相昌聲韻合故致兹誤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為東
[010-28b]
 昌矣衡漳又東北左㑹滹沱故瀆謂之合口衡漳又
 東北分為二川當其水泆處名之曰李聰渙又東北至樂成陵縣北别出案近刻訛/作别出北
 衡漳于縣無别出之瀆出縣北者案近刻/脱出字乃滹沱别
 水分滹沱故瀆之所纒絡也衡漳又東分為二水左
 出為向氏口瀆水自此決入也案近刻訛作溝/水自始決水也衡漳
 又東逕弓高縣故城北漢文帝封韓王信之子韓隤
 當案近刻訛作高帝封/韓信兄子韓隤當為侯國王莽之樂成亭也衡
[010-29a]
 漳又東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聰渙東北為柏梁
 溠東逕蒲領縣故城南案蒲近刻/訛作扶漢武帝元朔三年
 封廣川惠王子劉嘉案近刻/脱惠字為侯國地理風俗記云 脩縣西北八十里有蒲領鄉故縣也又東北㑹桑社
 枝津案社近刻訛/作杜下同又東北逕弓高城北又東注衡漳
 謂之柏梁口衡漳又東北右㑹桑社溝溝上承從陂
 世稱盧達從薄亦謂之摩訶河案近刻訛/作訶摩河東南通清
 河西北達衡水春秋雨泛案此下近刻有漳澤/津渚今五字係衍文觀津
[010-29b]
 城北方二十里盡為澤藪蓋水所鍾也其瀆逕觀津
 縣故城北樂毅自燕降趙封之于此邑號望諸君王
 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東逕竇氏青山南側堤東出
 青山即漢文帝竇后父少翁冢也少翁是縣人案近/刻脱
 少翁二字作/即是縣人遭秦之亂漁釣隠身墜淵而死景帝立
 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墳于觀津城東南故民號
 曰青山也又東逕董仲舒廟南仲舒廣川人也世猶
 謂之董府君祠春秋禱祭不輟舊溝又東逕脩市縣
[010-30a]
 故城北案脩近刻訛/作循下同漢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綱王
 子劉寅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居寧也俗謂之温城非
 也地理風俗記曰脩縣西北二十里有脩市城故縣
 也又東㑹從陂陂水南北十里東西六十步子午潭
 漲淵而不流亦謂之桑社淵從陂南出夾堤東派逕 脩縣故城北東合清漳漳泛則北注澤盛則南播津
 流上下互相逕通案近刻/訛作道從陂北出東北分為二川
 一川北逕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一川東逕弓高
[010-30b]
 城南又東北楊津溝水出焉案楊近刻作陽下同又/此下原本及近刻有左
 瀆北入衡漳謂之楊決口凡十一/字係後條注文訛舛在此今刪衡水東逕阜城縣
 故城北樂成縣故城南河間郡治地理志曰故趙也
 漢文帝二年案近刻脱/此二字别為國應劭曰在兩河之間
 也景帝九年封子德為河間王是為獻王王莽更名
 郡曰朔定縣曰陸信褚先生曰漢宣帝地節三年封 大將軍霍光兄子山為侯國也章帝案近刻訛作/漢宣帝三字
 子開于此桓帝案桓帝上近/刻亦衍漢字追尊祖父孝王開為孝
[010-31a]
 穆王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樂成陵也案近刻/脱成字
 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舊引衡水北入城注池池北
 對層臺基隍荒蕪示存古意也
又東北過成平縣南案近刻此下有/合清河三字
 衡漳又東逕建成縣故城南案漳近刻/訛作津按地理志故
 屬勃海郡褚先生曰漢昭帝元鳯三年封丞相黄霸
 為侯國也成平縣故城在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河 間獻王子劉禮為侯國王莽之澤亭也城南北相直
[010-31b]
 衡漳又東右㑹楊津溝水水自陂案此三字近刻/訛作自澤水
 逕阜城南地理志勃海有阜城縣王莽更名吾城者
 非經所謂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馬王
 梁為侯國楊津溝水又東北逕建成縣左入衡水謂
 之楊津口衡漳又東左㑹滹沱别河故瀆又東北入
 清河謂之合口又逕南皮縣之北皮亭而東北逕浮
 陽縣西東北注也案近刻/訛作之
又東北過章武縣西又東北過平舒縣南東入海
[010-32a]
 清漳逕章武縣故城西案逕近/刻作自故濊邑也枝瀆出焉
 謂之濊水東北逕參户亭案户近刻訛/作后下同分為二瀆應
 劭曰平舒縣西南五十里有參户亭故縣也世謂之
 平虜城枝水又東注謂之蔡伏溝又東積而為淀一
 水逕亭北又逕東平舒縣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
 加東地理志勃海之屬縣也魏土地記曰章武郡治
 故世以為章武故城非也又東北分為二水一右出
 為淀案一下近/刻有水字一水北注滹沱謂之濊口清漳亂流
[010-32b]
 而東注于海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要谷案要近刻/訛作黽南過
縣西又從縣南屈
 淮南子曰清漳出謁戾山案謁近/刻作揭高誘云山在沾縣
 今清漳出沾縣故城東北俗謂之沾山案近刻訛/作漳山
 漢分沾縣為樂平郡案近刻/脱後字治沾縣水出樂平郡沾
 縣界故晉太康地記曰樂平縣舊名沾縣案近刻訛/作舊名清
 漳/縣漢之故縣矣案近刻/脱縣字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
[010-33a]
 谷南流逕沾縣故城東不歴其西也又南逕昔陽城
 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荀呉偽㑹齊師者假道于鮮虞 遂入昔陽杜預曰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者是也其
 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
 源北水東南流逕其城東南注于南水案近刻/脱于字南水
 亦出西山東逕文當城北又東北逕梁榆城南即閼
 與故城也秦伐趙閼與案趙近刻/訛作韓惠文王使趙奢救
 之奢納許歴之説破秦于閼與謂此也司馬彪袁山
[010-33b]
 松郡國志竝言涅縣有閼與聚盧諶征艱賦曰訪梁
 榆之虚郭弔閼與之舊都案近刻/訛作平闞駰亦云閼與今
 梁榆城是也案闞駰二字近/刻訛作桓字漢高帝八年封馮解散 為侯國案近刻作為閼氏侯國/當是後人據史記所增其水左合北水案左/近刻
 訛作/右北水又東南入于清漳清漳又東南與轑水相
 得轑水出轑陽縣西北轑山案轑陽近刻訛/作轑河下同南流逕
 轑陽縣故城西南東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東過涉縣西屈從縣南案涉近刻作沙漢志亦作沙沙/涉字形相似而三國志有涉長
[010-34a]
之稱今/從原本
 按地理志魏郡之屬縣也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稱蓋
 名因地變也案近刻脱/河字蓋字
東至武安縣南黍窖邑入于濁漳 
 
 
 
[010-34b]
 
 
 
 
 
 
 
 水經注卷十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十一
            魏 酈道元 撰
  易水  滱水
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鄉西山
 易水出西山寛中谷案此道元所謂北/易今名中易水東逕五大夫
 城南昔北平侯王譚不從王莽之政案從近/刻作同子興生
 五子竝避時亂隠居此山故其舊居世以為五大夫
[011-1b]
 城即此岳讚云五王在中龐葛連續者也易水又東
 左與子莊溪水合水北出子莊闗南流逕五公城西 屈逕其城南五公即王興之五子也案即近/刻作猶光武即
 帝位封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憙侯案憙近刻/訛作喜
 顯才蒲隂侯仲才新市侯季才為唐侯所謂中山五
 王也案近刻作中/山之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城並廣一
 里許俱在岡阜之上上斜而下方案二城以下十八/字近刻訛在後館
 之于/此下其水東南入于易水易水又東右㑹女思谷水
[011-2a]
 水出西南女思澗東北流注于易謂之三㑹口易水
 又東屆闗門城西南即燕之長城門也與樊石山水
 合水源西出廣昌縣之樊石山案縣上近/刻衍鄉字東流逕履 釜山下東流注于易水易水又東厯燕之長城又東
 逕漸離城南盖太子丹館髙漸離處也易水又東逕
 武陽城南案近刻/脱城字盖易自寛中歴武夫闗東出是兼
 武水之稱故燕之下都擅武陽之名左得濡水枝津
 故瀆武陽大城東南小城即故安縣之故城也漢文
[011-2b]
 帝封丞相申屠嘉為侯國城東西二里南北一里半
 髙誘云易水逕故安城南城外東流案近刻/脱城字即斯水
 也誘是涿人事經明證案近刻訛作/事明經證今水被城東南
 隅案被近/訛作破刻世又謂易水為故安河武陽盖燕昭王 之所城也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故傅逮述逰賦
 曰出北薊厯良鄉登金臺觀武陽兩城遼廓舊迹冥
 芒盖謂是處也易水東流而出于范陽
東過范陽縣南又東過容城縣南
[011-3a]
 易水逕范陽縣故城南案逕下近刻衍/出字復脱南字秦末張耳陳
 餘為陳勝畧地燕趙命蒯通説之案命字近刻/訛在燕趙上范陽
 先下是也漢景帝中二年案近刻訛作/中元三年封匈奴降王
 代為侯國王莽之順隂也案近刻訛作/之通順也昔慕容垂之
 為范陽也戍之即斯案此十三字近刻訛在後臺北/有蘭馬臺之上又即斯下當有
 脱/意欲圗還上京阻于行旅造次不獲遂中案此十/六字近
 刻訛在後可得而尋下/又上下當有脱文未詳易水又東與濡水合水出故
 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案此道元所謂北/濡今名北易水東流與源
[011-3b]
 泉水合水發北溪東南流注濡水案南流近刻/訛作西北濡水
 又東南逕樊於期館西是其授首于荆軻處也濡水
 又東南流逕荆軻館北昔燕丹納田生之言尊軻上
 卿館之于此二館之城澗曲泉清山髙林茂風烟披
 薄觸可棲情方外之士尚憑依舊居取暢林木案二/館以
 下三十三字近刻訛在前/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之下濡水又東逕武陽城西北 案近刻/脱武字舊堨濡水枝流南入城逕柏冢西冢垣城側
 即水塘也四周塋域深廣有若城焉案近刻柏訛作/相垣訛作亘域
[011-4a]
 訛作/城其水側有數陵墳髙壯望若青丘詢之古老訪
 之史籍竝無文證以私情求之當是燕都之前故墳
 也或言燕之墳塋斯不然矣其水之故瀆南出屈而
 東轉又分為二瀆案此下近刻有一水東注/金臺陂七字係重出衍文一水逕
 故安城西側城南注易水夾塘崇峻邃岸髙深左右
 百步有二釣臺案近刻脱有/字二訛作一參差交峙迢遞相望更
 為佳觀矣其一水東出注金臺陂陂東西六七里南 北五里案近刻訛作東西六七/十步南有金北五十步側陂西北有釣臺髙
[011-4b]
 丈餘方可四十步陂北十餘步有金臺臺上東西八
 十許步南北如減案此下近刻有髙十餘/丈四字係重出衍文北有小金
 臺案近刻脱/此五字臺北有蘭馬臺竝悉髙數丈秀峙相對
 翼臺左右水流徑通案徑近/刻作逕長廡廣宇周旋被浦棟
 堵咸淪柱礎尚存是其基構可得而尋訪諸耆舊咸
 言昭王禮賔廣延方士至如郭隗樂毅之徒鄒衍劇
 辛之儔宦逰厯説之民自逺而屆者多矣不欲令諸
 侯之客伺隙燕邦故脩連下都館之南垂言燕昭創
[011-5a]
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後故雕牆敗館尚𫝊鐫刻之石
 案近刻/訛作名雖無經記可憑案近刻訛作/雖無紀可憑察其古跡似符
 宿𫝊矣案近刻/脱宿字濡水自堰又東逕紫池堡西屈而北
 流又有渾塘溝水注之水出遒縣西白馬山南溪中
 東南流入濡水濡水又東至塞口古累石堰水處也
 濡水舊枝分南入城東大陂陂方四里今無水陂内
 有泉淵而不流際池北側俗謂聖女泉濡水又東得
 白楊水口水出遒縣西山白楊嶺下案縣下近/刻有之字東南
[011-5b]
 流入濡水時人謂之虎眼泉也濡水東合檀水案近/刻作 檀山/水水出遒縣西北檀山西南南流與石泉水㑹水
 出石泉固東南隅水廣二十許步深三丈固在衆山
 之内平川之中四周絶澗阻水八丈有餘石髙五丈
 石上赤土又髙一匹案近刻訛作四上有/丈字係後人所加壁立直上
 案近刻作/壁直立上廣四十五步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軌僅通
 人馬謂之石泉固固上㝛有白楊寺是白楊山神也
 寺側林木交䕃叢柯隠景沙門釋法澄建刹于其上
[011-6a]
 更為思𤣥之勝處也其水南流注于檀水故俗有井
 溝之稱焉案近刻/作矣其水又東南流歴故安縣北而南 注濡水濡水又東南流于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
 合易水而注巨馬水也故地理志曰故安縣閻鄉易
 水所出至范陽入濡水闞駰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
 渠許慎曰濡水入淶淶渠二號即巨馬之異名案巨/馬河
 注云即淶水也又云亦曰渠水故此言淶渠二號即/巨馬之異名原本及近刻兩淶字竝訛作深而説文
 入淶今各本又訛作/入漆洓皆輾轉訛誤然二易俱出一鄉同入濡水南
[011-6b]
 濡案南濡見滱水内南易南濡竝入滱而杜預云濡/水入易盖以下流既合互攝通稱北易可言入北
 濡南易可言入南濡故曰二易俱出一鄉同入/濡水南濡也若以南濡北易連讀則不可通矣北易
 至涿郡范陽縣㑹北濡又竝亂流入淶案此即上所/謂濡水東南
 合易而注/巨馬水也是則易水與諸水互攝通稱東逕容城縣
 故城北渾濤東注至勃海平舒縣與易水合案道元/敘北易
 既㑹北濡入淶與淶水同逕容城至平舒與南易合/以下則敘南易源流然二易混舉㡬于不分非尋求
 端緒竟似訛/舛故附釋之闞駰曰涿郡西界代之易水而是水案/此
 南易/水出代郡廣昌縣東南郎山東北燕王仙臺東臺
[011-7a]
 有三峰甚為崇峻騰雲冠峰髙霞翼嶺岫壑沖深含
 煙罩霧耆舊言燕昭王求仙處其東謂之石虎岡范
 曄漢書云中山簡王焉之窆也案近刻/脱焉字厚其葬採涿
 郡山石以樹墳塋陵隧碑獸竝出此山案此下近刻/有謂之石虎
 山山六字係/重出衍文有所遺二石虎後人因以名岡山之東
 麓案近刻/脱山字即泉源所導也經所謂閻鄉西山案近刻/西訛作
 曲脱/山字其水東流有毖水南㑹渾波同注俗謂之為雹
 河司馬彪郡國志曰雹水出故安縣世祖令耿況擊
[011-7b]
 故安西山賊呉耐蠡符雹上十餘營皆破之即是水
 者也易水又東逕孔山北山下有鍾乳穴穴出佳乳
 採者篝火尋沙入穴里許渡一水潜流通注案近刻/訛作潜
 通流/注其深可涉于中衆穴竒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
 所趨每于疑路必有歴記返者乃尋孔以自達矣上 又有大孔豁達洞開案豁近刻/訛作壑故以孔山為名也其
 水又東逕西故安城南案城下近/刻衍其字即閻鄉城也歴送
 荆陘北案送近刻/訛作逕耆舊云燕丹餞荆軻于此因而名
[011-8a]
 焉世代已逺非所詳也遺名舊𫝊不容不詮庶廣後
 人𫝊聞之聴易水又東流屈逕長城西又東流南逕
 武隧縣南新城縣北案隧近刻/作遂下同史記曰趙將李牧伐
 燕取武隧方城是也俗又謂是水為武隧津案近刻/脱是字
 津北對長城門謂之汾門案汾近刻/作分下同史記趙世家云
 孝成王十九年趙與燕易土以龍兑汾門與燕案近/刻脱
 字/土字燕以葛城武陽與趙即此也亦曰汾水門又謂
 之梁門矣易水東分為梁門陂易水又東梁門陂水
[011-8b]
 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門東入長城東北入陂陂水
 北接范陽陂陂在范陽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謂
 之為鹽臺陂陂水南通梁門淀方三里淀水東南流
 出長城注易案近刻/脱城字謂之范水易水自下有范水通
 目又東逕范陽縣故城南即應劭所謂范水之陽也
 易水又東逕樊輿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
 山靖王子劉條為侯國王莽更名握符矣地理風俗 記曰北新城縣東二十里有樊輿亭故縣也易水又
[011-9a]
 東逕容城縣故城南漢髙帝六年封趙將夜于深澤
 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唯徐盧于容城案唯近/刻訛作
 攜/皆為侯國王莽更名深澤也易水又東埿水注之
案埿近刻訛/作渥下同水上承二陂于容城縣東南謂之大埿
 淀小埿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謂之埿洞口案洞近刻/訛作同
 水側有渾埿城易水逕其南東合滱水故桑欽曰易
 水出北新城西北案西近刻/訛作城東入滱自下滱易互受
 通稱矣易水又東逕易京南漢未公孫瓉害劉虞于
[011-9b]
 薊下時童謠云燕南垂趙北際惟有此中可避世瓉
 以易地當之故自薊徙臨易水謂之易京城在易城
 西四五里趙建武四年石虎自遼西南達易京以京
 障至固令二萬人廢壊之今者城壁夷平案城近刻/訛作地
 其樓基尚存猶髙一匹餘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樓即
 瓉所保也案保近刻/訛作堡故瓉與子書云袁氏之攻狀若
 鬼神衝梯舞于樓上鼓角鳴于地中即此樓也易水
 又東逕易縣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闞駰
[011-10a]
 稱太子丹遣荆軻刺秦王與賓客知謀者祖道于易 水上燕丹子稱荆軻入秦太子與知謀者案近刻無/此十四字
 係後人妄刪考渭水注内記太子丹/事亦引燕丹子曰當是古書之逸者皆素衣冠送之
 于易水之上荆軻起為夀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
 士一去兮不復還髙漸離擊筑宋如意和之為壯聲
 士髮皆衝冠為哀聲士皆流涕疑于此也余按遺𫝊
 舊跡多在武陽似不餞此也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
 降王僕䵣為侯國也
[011-10b]
又東過安次縣南
 易水逕縣南鄚縣故城北案鄚近刻/訛作鄭東至文安縣與 滹沱合史記蘇秦曰燕長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謂此
 水也是以班固闞駰之徒咸以斯水謂之南易
又東過泉州縣南案泉近刻/訛作束東入于海
 經書水之所歴沿次注海也
滱水出代郡靈丘縣髙氏山
 即漚夷之水也案漚近刻訛作/温周禮作嘔出縣西北髙氏山山
[011-11a]
 海經曰髙氏之山滱水出焉東流注于河者也其水
 東南流山上有石銘題言冀州北界故世謂之石銘
 陘也其水又南逕候塘案近刻訛作/曰候候塘川名也又東合 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熱若湯能愈百疾故
 世謂之温泉焉東南流逕興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敧
 傾而不正故世以敧城目之水自原案近刻脱/此三字東南
 注于滱案南近刻/訛作流滱水又東莎泉水注之案近刻/脱莎字
 導源莎泉南流水側有莎泉亭東南入于滱水滱水
[011-11b]
 又東逕靈丘縣故城南案此下近刻有水中自原南/注滱水八字係重出衍文
 應劭曰趙武靈王葬其東南二十里故縣氏之縣古
 屬代漢靈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昊上請别屬也瓉
 注地理志曰案近刻脱/瓉注二字靈丘之號在武靈王之前矣 又按司馬遷史記案近刻脫/此二字趙敬侯九年案九近刻/訛作二
 敗齊于靈丘則名不因武靈王事案近刻/脱武字如瓉注案/近
 刻訛作/漢注滱水自縣南流入峽謂之隘門設隘于峽以
 譏禁行旅歴南山髙峰隠天深溪埓谷其水沿澗西
[011-12a]
 轉逕御射臺南臺在北阜上臺南有御射石碑南則
 秀嶂分霄層崖刺天積石之峻壁立直上車駕沿㴑
 案近刻訛/作沿革每出是所逰藝焉案近刻/脱是字滱水西流又南
 轉東屈逕北海王詳之石碣南御射碑石柱北而南
 流也案射碑近刻訛作所/屆又流下有者字衍東南過廣昌縣南案近刻/脱東字
 滱水東逕嘉牙川有一水南來注之水出恒山北麓
 稚川三合案稚近刻/訛作雖逕嘉牙亭東而北流注于滱水
[011-12b]
 水之北山行即廣昌縣界滱水又東逕倒馬闗闗山
 險隘最為深峭案最近/訛作是刻勢均詩人髙岡之病良馬
 傅險之困行軒故闗受其名焉闗水出西南長溪下
 東北厯闗注滱滱水南山上起御坐于松園建祗洹
 于東圃東北二面岫嶂髙深霞峰隠日水望澄明淵
 無潜甲行李所逕鮮不徘徊忘返矣又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北恒水從西來注之
 滱水自倒馬闗南流與大嶺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嶺
[011-13a]
 下東北流出峽峽右山側案近刻/訛作則有祗洹精廬飛陸
 陵山丹盤虹梁案此二語/有舛誤長津泛瀾縈帶其下東北
 流注于滱滱水又屈而東合兩嶺溪水水出恒山北
 阜東北流厯兩嶺間北嶺雖層陵雲舉猶不若南巒
 峭秀自水南步逺峯石隥逶迆沿途九曲歴睇諸山
 咸為劣矣抑亦羊腸邛崍之類者也齊宋通和路出
 其間其水東北流注于滱水又東左合懸水水出山 原岫盤谷輕湍濬下分石飛懸案此下近/刻衍水字一匹有餘
[011-13b]
 直灌山際白波奮流自成潭渚其水東南流揚湍注
 于滱滱水又東流歴鴻山案近刻/脱鴻字世謂是處為鴻頭
 疑即晉書地道記所謂鴻上闗者也闗尉治北平而
 畫塞于望都東北去北平不逺兼縣土所極也案極/近刻
 訛作/拯滱水于是左納鴻上水水出西北近溪東南流
 注于滱水也
又東過唐縣南
 滱水又東逕左人城南應劭曰左人城在唐縣西北
[011-14a]
 四十里案近刻左訛作中/又脱在唐縣三字縣有雹水案近刻脱/此四字亦或
 謂之為唐水也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内有小山
 在城西側而鋭上若委粟焉案而近刻/訛作水疑即地道記
 所云望都縣有委粟闗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謂之
 中山城以城中有唐水案此二字近刻訛/作山之目三字因復謂之
 為廣唐城也中山記以為中人城案中山記上/近刻衍故字又以
 為鼓聚殊為乖謬矣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案近/刻訛
 作中人/山也中山郡治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東二十里
[011-14b]
 有故中人城案東近刻訛作西下/其不東正辯此言東 但苦/誤望都城東 有一城名堯姑城案姑近/刻作始本無中人之𫝊案近刻訛/作中山之
 𫝊/璠或以為中人所未詳也中山記所言中人者城
 東去望都故城十餘里二十里則減但苦其不東觀
 夫異説案夫近刻/訛作矣咸為爽矣今此城于盧奴城北如
 西六十里城之西北泉源所導西逕郎山北案郎近/刻訛作
 桹/郎唐音讀近實兼唐水之𫝊案近刻/作稱西流歴左人
 亭注滱水滱水又東左㑹一水水出中山城北郎阜
[011-15a]
 下案近刻訛作/郎中阜下亦謂之唐水也然于城非在西案在/西近
 刻訛作/西在俗又名之為雹水案近刻/脱俗字又兼二名焉西南 流入滱竝所未詳盖𫝊疑耳滱水又東恒水從西來
 注之自下滱水兼納恒川之通稱焉即禹貢所謂恒
 衞既從也滱水又東右苞馬溺水水出上曲陽城東
 北馬溺山案山近刻/訛作水東北流逕伏亭晉書地道記曰
 望都縣有馬溺闗中山記曰八渡馬溺是山曲要害
 之地二闗勢接案近刻訛作一/一闗勢帶接疑斯城即是闗尉㝛
[011-15b]
 治異目之來非所詳矣馬溺水又東流注于滱滱水
 又東逕中人亭南春秋左𫝊昭公十三年晉荀呉率
 師侵鮮虞及中人大獲而歸者也滱水又東逕京丘 北世謂之京陵案近刻/脱陵字南對漢中山頃王陵案近刻/脱中山
 二/字滱水北對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憲王陵坎下有
 泉源積水亦曰泉上岸滱水又東逕白土北南即靖
 王子康王陵三墳並列者是滱水又東逕樂羊城北
 史記稱魏文侯使樂羊滅中山盖其故城中山所造
[011-16a]
 也故城得其名滱水又東逕唐縣故城南此二城案/此
 近刻訛作北二城/謂左人城唐城也俱在滱水之陽故曰滱水逕其南
 案近刻/訛作東城西又有一水導源縣之西北平地案近刻/訛作導
 源盧奴縣之西北/是城西平城之地泉湧而出俗亦謂之為唐水也東 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為湖俗謂之唐池蓮荷被水
 嬉逰多萃其上案嬉近刻/訛作勝信為勝處也案勝近刻/訛作嬉
 水南入小溝下注滱水自上厯下通禪唐川之兼稱
 焉應劭地理風俗記曰唐縣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
[011-16b]
 于此城取中人鄉則四十也唐水在西北入滱與應
 符合又言堯山者在南則無山以擬之為非也闞駰
 十三州志曰中山治盧奴案近刻/脱中字唐縣故城在國北
 七十五里駰所説北則非也案北近刻/訛作此史記曰帝嚳
 氏沒帝堯氏作始封于唐望都縣在南今此城南對 盧奴故城自外無城以應之考古知今事義全違俗
 名望都故城則八十許里案此句之上/當有脱文距中山城則
 七十里驗途推邑宜為唐城城北去堯山五里案近/刻脱
[011-17a]
 堯/字與七十五里之説相符然則俗謂之都山案近刻/訛作都
 香/山即是堯山在唐東北望都界皇甫謐曰堯山一名
 豆山今山于城北如東案近刻訛作/北而如東嶄絶孤峙虎牙
 桀立案虎近刻/訛作唐山南有堯廟是即堯所登之山者也
 地理志曰堯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又無山以應之
 是故先後論者咸以地理記之説為失案近刻脱記/字此謂應劭
 地理風/俗記又即俗説以唐城為望都城者自北無城以
 擬之假復有之途程紆逺案近刻/脱逺字山河之狀全乖古
[011-17b]
 證𫝊為疎㒺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泉源東北流
 逕豆山下合蘇水亂流轉注東入滱是豈唐水乎所
 未詳也又于是城之南如東十餘里有一城俗謂之
 髙昌縣城或望都之故城也縣在唐南案近刻此下/有昌字衍
 皇甫謐曰相去五十里稽諸城地猶十五里盖書誤
 耳此城之東有山孤峙世以山不連陵名之曰孤山
 孤都聲相近疑即所謂都山也帝王世紀曰堯母慶 都所居故縣目曰望都案此六字近刻訛在前/或望都之故城也下張晏
[011-18a]
 曰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望
 都縣以為名也唐亦中山城也為武公之國周同姓
 周之衰也國有赤狄之難齊桓霸諸侯疆理邑土遣
 管仲攘戎狄築城以固之案此三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在治水南盧奴縣之
 故城下地理志曰盧水出北平/上文義不連貫今訂正移于此其後桓公不恤國政
 周王問太史餘曰今之諸侯孰先亡乎對曰天生民
 而令有别所以異禽獸也今中山淫昬康樂逞慾無
 度其先亡矣後二年果滅魏文侯以封太子擊也漢
[011-18b]
 髙祖立中山郡景帝三年為王國案近刻訛/作侯國王莽之
 常山也魏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興三年改曰
 定州治水南盧奴縣之故城昔耿伯昭歸世祖于此
 處也滱水之右盧水注之水上承城内黒水池案此/二十
 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在今府榭猶/傳故制下自漢及燕上今訂正移此地理志曰盧水
 出北平疑為疎闊闞駰應劭之徒咸亦言是矣余按
 盧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南北百步東西百
 餘步水色正黒俗名曰黑水池或云水黑曰盧案近/刻訛
[011-19a]
 作黒水/口盧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案此城近/刻訛作城
 北/池水東北際水有漢中山王故宫處案近刻脱/中山二字
 殿觀榭皆上國之制簡王尊貴壯麗有加始築兩宫
 開四門穿北城累石為竇案近刻/脱為字通池流于城中案/近
 刻訛作通涿唐/水流于城中造魚池釣臺戲馬之觀嵗久頽毁遺
 基尚存今悉加土為利刹靈圗案利刹近刻/訛作刹利池之四
 周居民駢比填褊穢陋案褊近刻/訛作徧而泉源不絶暨趙
 石建武七年遣北中郎將始築小城興起北榭立宫
[011-19b]
 造殿後燕因其故宫建都中山小城之南更築隔城
 興復宫觀今府榭猶𫝊故制自漢及燕池水逕石竇 案漢近刻訛作漠/池水訛作涿滱水石竇既毁池道亦絶水潜流出城
 潭積微漲涓水東北注于滱滱水又東逕漢哀王陵
 北冢有二墳故世謂之兩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
 孫康王之子也滱水又東右㑹長星溝溝出上曲陽
 縣西北長星渚案出近刻/訛作在渚水東流又合洛光水水
 出洛光溝案近刻/訛作涓東入長星水亂流東逕恒山下廟
[011-20a]
 北漢末喪亂山道不通此舊有下階神殿中世以來
 嵗書法族焉晉魏改有東西二廟廟前有碑闕壇場
 列柏焉案列柏近刻/訛作相列其水又東逕上曲陽縣故城北 本岳牧朝㝛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嵗十一月
 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湯沐邑以自齋潔周昭王南征
 不還巡狩禮廢邑郭仍存秦罷井田因以立縣城在
 山曲之陽案城近刻/訛作縣是曰曲陽有下故此為上矣王
 莽之常山亭也又東南流胡泉水注之水首受胡泉
[011-20b]
 案近刻脱/水首二字逕上曲陽縣南又東逕平樂亭北左㑹長
 星川東南逕盧奴城南又東北川渠之左有張氏墓
 冢有漢上谷太守議郎張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
 東北合滱水水有窮通不常津注又東過安憙縣南案近刻過訛作/逕憙訛作喜
 縣故安險也其地臨險有井塗之難漢武帝元朔五
 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應為侯國王莽更名寧險漢章
 帝改曰安憙中山記曰縣在唐水之曲案曲近刻/訛作西
[011-21a]
 髙岸險故曰安險邑豐民安改曰安憙秦氏建元中
 唐水汛漲髙岸崩頽城角之下有大積木交横如梁
 柱焉後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從余考記稽疑盖
 城地當初山水渀盪漂淪巨栰阜積于斯沙息壤加
 漸以成地案近刻脱漸字/成地訛作城池板築既興物固能久耳滱 水又東逕鄉城北舊盧奴之鄉也中山記曰盧奴有
 三鄉斯其一焉後隸安憙城郭南有漢明帝時孝子
 王立碑案明帝時近/刻訛作朝時
[011-21b]
又東過安國縣北
 滱水厯縣東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南流逕解瀆亭
 南漢順帝陽嘉元年封河間孝王子淑于解瀆亭為
 侯國孫宏即靈帝也又東南逕任丘城南又東南逕
 安郭亭南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𫝊富
 為侯國其水又東南流入于滹沱滱水又東北流逕 解瀆亭北而東北注
又東過博陵縣南
[011-22a]
 滱水東北逕蠡吾縣故城南地理風俗記曰縣故饒
 陽之下鄉者也自河間分屬博陵漢安帝元初七年
 案元初近刻/訛作永初封河間王開子翼為都鄉侯順帝永建
 五年更為侯國也又東北逕博陵縣故城南案近刻/脱東北
 二/字即古陸成案近刻/訛作城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
 子劉貞為侯國者也地理風俗記曰博陵縣史記蠡
 吾故縣矣漢質帝本初元年繼孝沖為帝追尊父翼 陵曰博陵因以為縣又置郡焉漢末罷還安平晉太
[011-22b]
 始年復為郡今謂是城為野城滱水又東北逕侯世
 縣故城南又東北逕陵陽亭東又北左㑹博水水出
 望都縣東南流逕其縣故城南王莽更名曰順調矣
 又東南潜入地下博水又東南循瀆重源湧發案循/近刻
 訛作/於東南逕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竹書紀年曰
 燕人伐趙圍濁鹿趙武靈王案近刻/脱武字及代人救濁鹿
 敗燕師于勺梁者也今廣昌東嶺之東有山俗名之
 曰濁鹿邏案近刻/訛作羅城地不遠案近刻城/訛作地土勢相鄰以
[011-23a]
 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詳也博水又東南逕穀梁亭
 南又東逕陽城縣散為澤渚渚水瀦漲方廣數里案/近
 刻脱/廣字匪直蒲筍是豐寔亦偏饒菱藕至若孌婉丱童
 及弱年崽子案近刻作孌童丱角弱年女子角字女/字皆後人所改方言江湘之間凡言是
 子謂之崽廣韻山/皆切呼彼之稱或單舟採菱或疊舸折芰案近刻/訛作艾
 長歌陽春愛深緑水掇拾者不言疲謠詠者自流響
 案近刻脱/此二字于時行旅過矚亦有慰于羈望矣世謂之
 為陽城淀也陽城縣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
[011-23b]
 郡國志曰蒲隂縣有陽城者也今城在縣東南三十 里其水又伏流循瀆屆清梁亭西北重源又發博水
 又東逕白堤亭南案白近刻/訛作自又東逕廣望縣故城北
 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忠為侯國又東
 合堀溝溝上承清梁陂又北逕清涼城東案涼近刻/訛作源
 即將梁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朝平
 為侯國其水東北入博水博水又東北左則濡水注
 之案此南濡也/今名祁水水出蒲隂縣西昌安郭南中山記曰
[011-24a]
 郭東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諸𫝊記案諸下/近刻衍
 子/字無聞此處世代云逺異説之來于是乎在矣其水 自源東逕其縣故城南枉渚迴湍率多曲復亦謂之
 為曲逆水也張晏曰濡水于城北案濡近刻/訛作湍曲而西
 流是受此名故縣亦因水名而氏曲逆矣春秋左𫝊
 哀公四年齊國夏伐晉取曲逆是也漢髙帝擊韓王
 信自代過曲逆上其城望室宇甚多曰壯哉吾行天
 下惟洛陽與是耳詔以封陳平為曲逆侯王莽更名
[011-24b]
 順平濡水又東與蘇水合水出縣西南近山東北流
 逕堯姑亭南案姑近刻/訛作始又東逕其縣入濡濡水又東
 案兩濡字近/刻竝訛作湍得蒲水口水出西北蒲陽山西南流積 水成淵東西百步南北百餘步深而不測蒲水又東
 南流案蒲近/刻作其水側有古神祠世謂之為百祠亦曰蒲
 上祠所未詳也又南逕陽安亭東案陽安近刻訛/作安陽下同
 書地道記曰蒲隂縣有陽安闗盖陽安闗都尉治世
 俗名斯川為陽安壙蒲水又東南歴壙逕陽安闗下
[011-25a]
 名闗臯為唐頭坂案臯近/刻作睪出闗北流又東流逕夏屋
 故城實中險絶竹書紀年曰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
 還取夏屋城曲逆者也其城東側因阿仍墉築一城
 案阿近刻/訛作河世謂之寡婦城賈復從光武追銅馬五幡 于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轉故有是名矣其水又東南
 流逕蒲隂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城在蒲水之隂漢章
 帝章和二年行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
 改曰蒲隂焉水右合魚水水出北平縣西南魚山山
[011-25b]
 石若巨魚案近刻訛作/山石善巨焉水發其下故世俗以物色名
 川又東流注于蒲水又東入濡故地理志曰蒲水蘇
 水竝從縣東入濡水又東北逕樂城南又東入博水
 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稱矣春秋昭公七年齊與燕
 盟于濡上案近刻訛作/㑹于濡水杜預曰濡水出髙陽縣東北 至河間鄚縣入易水是濡水與滹沱滱易互舉通稱
 矣案此下近刻有地理志曰博水東/至髙陽入河十二字係重出衍文博水又東北徐
 水注之水西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
[011-26a]
 嶺髙四十餘里二十里中委折五迴方得達其上嶺
 故嶺有五迴之名下望層山盛若蟻蛭實兼孤山之
 稱亦峻竦也案竦近刻/訛作崠徐水三源竒發齊瀉一澗東
 流北轉逕東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
 逕南崖下案崖近刻/作巖下同水隂又有一碑徐水又隨山南
 轉逕東崖下水際又有一碑凡此三銘皆翼對層巒 案近刻/訛作巖巖障深髙壁立霞峙石文云皇帝以太延元
 年十二月車駕東巡逕五迴之險邃案近刻/訛作途覽崇岸
[011-26b]
 之竦峙乃停駕路側援弓而射之飛矢踰于巖山刋
 石用讚元功夾碑竝有層臺二所即御射處也碑隂
 皆列樹碑官名徐水東北屈逕郎山案東北屈近刻/訛作屈東北
 又屈逕其山南衆岑競舉案衆字近刻訛/作岑山二字若豎鳥翅
 立石嶄巖亦如劎杪極地險之崇峭漢武之世戾太
 子以巫蠱出奔其子逺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
 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案近刻訛作山内/有郎山碑事具文徐水又 逕郎山君中子觸鋒將軍廟南案中子近刻訛作/子中廟訛作廣
[011-27a]
 前有碑晉恵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發詔錫
 君父子法祠其碑劉曜光初七年前頓丘太守郎宣
 案頓丘近刻/訛作潁丘北平太守陽平邑振等共脩舊碑刻石
 樹頌焉徐水又逕北平縣縣界有漢熹平四年幽冀
 二州以戊子詔書案戊近刻/訛作代遣冀州從事王球幽州
 從事張昭案近刻/作㫰郡縣分境立石標界具掲石文矣
 徐水又東南流歴石門中世俗謂之龍門也其山上
 合下開開處髙六丈飛水歴其間南出乗崖傾澗洩
[011-27b]
 注七丈有餘渀盪之音竒為壯猛觸石成井水深不
 測素波自激案自近刻/訛作白濤襄四陸瞰之者驚神臨之
 者駭魄矣東南出山逕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
 郎山君之元子也其水又東流漢光武追銅馬五幡
 于北平破之于順水北案近刻/脱于字乗勝追北為其所敗
 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騎王豐于是授馬退
 保范陽案退近刻/訛作進順水盖徐州之别名也徐水又東
 逕蒲城北又東逕清苑城又東南與盧水合案盧原/本及近
[011-28a]
 刻竝訛作沈下同今據漢/書改正又近刻脱合字水出蒲城西案近刻/脱城字俗謂 之泉頭水也地理志曰北平縣有盧水案此下近刻/有東入河三
 字係/衍文即是水也東逕其城又東南左入徐水地理志
 曰東至髙陽入博案近刻訛作入河/今漢書各本亦訛今不能也徐水
 又東左合曹水水出西北朔寧縣曹河澤案合下近/刻衍㑹字
 水出西北訛/作出西北水東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東逕
 邢安城北又東南入曹河曹水又東南逕北新城縣
 故城南案此下近刻有河南又逕北/新城故城北十字係衍文王莽之朔平縣
[011-28b]
 也曹水又東入于徐水徐水又東南逕故城北案近/刻故
 上有/一字俗謂之祭隅城案隅近刻/訛作過所未詳也徐水又東 注博水案注近刻/作流入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東至髙陽
 入于博又東入滱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東至髙陽
 入于滱是也案近刻訛作入于河又脱是/也二字今漢書各本亦訛
又東北入于易
 滱水又東北逕依城北世謂之依城河地説無依城
 之名案地近刻/訛作他即古葛城也郡國志曰髙陽有葛城
[011-29a]
 燕以與趙者也滱水又東北逕阿陵縣故城東王莽
 之阿陸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將軍任光為侯國滱水
 東北至長城注于易水者也案此易水謂南易至文/安與滹沱合者長城在
 今文安/縣界
 
 
 
 
[011-29b]
 
 
 
 
 
 
 
 水經注卷十一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十二
            魏 酈道元 撰
  聖水  巨馬水
聖水出上谷
 故燕地案近刻/訛作也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隠晉
 書地道志曰郡在谷之頭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
 名朔調也案更近/刻作改水出郡之西南聖水谷東南流逕
[012-1b]
 大防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髙廣四五丈
 入穴轉更崇深穴中有水耆舊𫝊言昔有沙門釋恵 彌者好精物隠嘗篝火尋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餘穴
 分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詣一穴西南出入
 穴經五六日方還案穴近刻/訛作水又不測窮深其水夏冷
 冬温春秋有白魚出穴數日而返人有採捕食者美
 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魚之類也案類上近/刻衍流字是水東北
 流入聖水聖水又東逕玉石山謂之玉石口山多珉
[012-2a]
 玊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餘潜源東出又
 東頽波瀉澗一丈有餘屈而南流也案近刻/脱南字
東過良鄉縣南 聖水南流厯縣西轉又南逕良鄉縣故城西王莽之
 廣陽也有防水注之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而東南
 流逕羊頭阜下俗謂之羊頭溪案謂近/刻作為其水又東南
 流至縣東入聖水聖水又南與樂水合水出縣西北
 大防山南案山南近刻/訛作南山東南流厯縣西而東南流注
[012-2b]
 聖水聖水又東逕其縣故城南又東逕聖聚南案聖/聚近
 刻訛作/聚聖盖藉水而懐稱也又東與俠河合水出良鄉
 縣西甘泉原東谷東逕西鄉縣故城北王莽之移風
 也世謂之都鄉城按地理志涿郡有西鄉縣而無都 鄉城盖世𫝊之非也又東逕良鄉城南又東北注聖
 水世謂之俠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溝也
又東過陽鄉縣北案陽近刻作長/盖後人所改
 聖水自涿縣東與桃水合水首受淶水于徐城東南
[012-3a]
 良鄉西分垣水案垣近刻/訛作洹世謂之南沙溝案沙近刻/訛作涉
 即桃水也案桃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杭考漢志涿/縣下云桃水首受淶水分即此今改正
 逕逎縣北又東逕涿縣故城下與涿水合世以為涿
 水案為近刻/訛作謂又亦謂之桃水出涿縣故城西南竒溝
 東八里大坎下數泉同發東逕桃仁墟北或曰因水 以名墟則是桃水也或曰終仁之故居非桃仁也案/仁
 近刻訛/作水余按地理志桃水上承淶水此水所發不與
 志同謂終為是又東北與樂堆泉合水出堆東東南
[012-3b]
 流注于涿水涿水又東北逕涿縣故城西注于桃應
 劭曰涿郡故燕漢髙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盖氏
 焉案近刻/脱郡字闞駰亦言是矣今于涿城南無水以應之
 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應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
 縣余按涿水自涿鹿東注㶟水案㶟近刻訛/作濕下同㶟水東
 南逕廣陽郡與涿郡分水漢髙祖六年分燕置涿郡 涿之為名當受涿水通稱矣故郡縣氏之但物理潜
 通所在分發故在匈奴為涿耶水案匈奴近刻/訛作山谷山川
[012-4a]
 阻闊並無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經隠顯相關
 遙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
 東逕涿縣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晉大始元年改曰
 范陽郡今郡理涿縣故城城内東北角有晉康王碑
 城東有范陽王司馬虓廟碑案司馬近刻/訛作司寇桃水又東
 北與垣水㑹水上承淶水于良鄉縣分桃水案承近/刻訛作
 分分訛/作之世謂之北沙溝案沙近刻/訛作涉故應劭曰垣水出 良鄉東逕垣縣故城北史記音義曰河間有武垣縣
[012-4b]
 涿有垣縣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賜為侯國王
 莽之垣翰亭矣世謂之頃城非也又東逕頃亦地名
 也故有頃上言世名之頃前河又東洛水注之水上
 承鳴澤渚渚方十五里漢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鳴澤
 者也服䖍曰澤名在逎縣北界即此澤矣西則獨樹
 水注之水出逎縣北山東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
 出良鄉西山東南逕西鄉城西而南注鳴澤渚案近/刻脱
 鳴/字渚水東出為洛水案近刻脱渚水/東出為洛六字又東逕西鄉城
[012-5a]
 南又東逕垣縣而南入垣水垣水又東逕涿縣北東
 流注于桃故應劭曰垣水東入桃闞駰曰至陽鄉注
 之今按經脈而不能屆也桃水東逕陽鄉案逕近刻/訛作入
 東注聖水聖水又東廣陽水注之水出小廣陽西山
 東逕廣陽縣故城北又東福祿水注焉水出西山東
 南逕廣陽縣故城南東入廣陽水亂流東南至陽鄉
 縣右注聖水聖水又東南逕陽鄉城西不逕其北矣
 縣故涿之陽亭也地理風俗記曰涿縣東五十里有
[012-5b]
 陽鄉亭後分為縣王莽時更名章武即長鄉縣也按 太康地記涿有長鄉而無陽鄉矣聖水又東逕長興
 城南又東逕方城縣故城北案近刻/脱北字李牧伐燕取方
 城是也魏封劉放為侯國聖水又東左會白祀溝溝
 水出廣陽縣之婁城東東南流左合婁城水水出平
 地導源東南流案源近刻/訛作泉右注白祀水亂流東南逕
 常道城西故鄉亭也西去長鄉城四十里魏少帝璜
 甘露三年所封也又東南入聖水聖水又東南逕韓
[012-6a]
 城東詩韓奕章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王錫韓侯其
 追其貊奄受北國鄭𤣥曰周封韓侯居韓城為侯伯 言為獫夷所逼稍稍東遷也王肅曰今涿郡方城縣
 有韓侯城世謂之寒號城案近刻脱/之字城字非也聖水又東
 南流右會清淀水水發西淀東流注聖水謂之劉公
 口也
又東過安次縣南東入于海
 聖水又東逕勃海安次縣故城南漢靈帝案近刻訛/作桓帝
[012-6b]
 中平三年案近刻訛/作二年封荆州刺史王敏為侯國又東
 南流注于巨馬河而不達于海也
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 即淶水也有二源俱發淶山東逕廣昌縣故城南王
 莽之廣屛矣案矣字近刻訛/在下句國字下魏封樂進為侯國淶水
 又東北逕西射魚城東南而東北流又逕東射魚城
 南又屈逕其城東竹書紀年曰荀瑤伐中山取窮魚
 之丘窮射字相類疑即此城也所未詳矣淶水又逕
[012-7a]
 三女亭西又逕樓亭北左屬白澗溪水有二源合注
 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積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東
 北流謂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則通津委注案溢近/刻訛作
 溺/謂之白澗口淶水又東北桑谷水注之水南發桑 溪案近刻/脱桑字北注淶水淶水又北逕小黌東又東逕大
 黌南盖霍原隠居教授處也案近刻/脱居字徐廣云原隠居
 廣陽山教授數千人為王浚所害案近刻/訛作召雖千古世
 懸猶表二黌之稱既無碑頌竟不知定誰居也淶水
[012-7b]
 又東北厯紫石溪口與紫水合水北出聖人城北大
 亘下東南流左會磊砢溪水案磊近刻/訛作疊盖山崩委澗
 積石淪隍故溪澗受其名矣水出東北西南流注紫
 石溪水紫石溪水又逕聖人城東又東南右會檐車
 水水出檐車硎案車近刻/訛作石東南流逕聖人城南案近/刻作 城東/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淶水淶水又東南逕
 榆城南又屈逕其城東謂之榆城河淶水又南逕蔵
 刀山下層巖壁立直上干霄逺望崖側有若積刀鐶
[012-8a]
 鐶相比咸悉西首淶水東逕徐城北故瀆出焉案近/刻脱
 故瀆/二字世謂之沙溝水又東督亢溝出焉一水東南流
 即督亢溝也一水西南出即淶水之故瀆矣案近刻/脱水字
 水盛則長津宏注水耗則通波潜伏重源顯于逎縣
 則舊川矣案近刻訛作/舊則川矣
東過逎縣北 淶水上承故瀆于縣北垂重源再發結為長潭潭廣
 百許步長數百步左右翼帶涓流控引衆水案近刻/脱衆字
[012-8b]
 自成淵渚長川漫下十許里案近刻訛作/十一許步東南流逕
 逎縣故城東案近刻/脱逎字漢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
 隆疆為侯國王莽更名逎屏也謂之巨馬河亦曰渠
 水也又東南流袁本初遣别將崔巨業攻固安不下
 退還公孫瓉追擊之于巨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
 水也又東南逕范陽縣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東南過容城縣北 巨馬水又東酈亭溝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溝水于逎
[012-9a]
 縣東東南流厯紫淵東余六世祖樂浪府君自涿之
 先賢鄉爰宅其隂西帶巨川東翼兹水枝流津通纒
 絡墟圃匪直田漁之贍可懐信為逰神之勝處也其
 水東南流又名之為酈亭溝其水又西南轉歴大利
 亭南入巨馬水又東逕容城縣故城北又東督亢溝
 水注之水上承淶水于淶谷引之則長津委注遏之
 則微川輟流水徳含和變通在我東南流逕逎縣北
 又東逕涿縣酈亭樓桑里南即劉備之舊里也又東
[012-9b]
 逕督亢澤澤苞方城縣縣故屬廣陽後隸于涿郡國
 志曰縣有督亢亭孫暢之述畫有督亢地圗言燕太
 子丹使荆軻齎入秦秦王殺軻圗亦絶滅地理書上
 古聖賢冢地記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縣南有督
 亢陌幽州南界也風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
 無崖際也沆澤之無水斥鹵之謂也其水自澤枝分
 東逕涿縣故城南又東逕漢侍中盧植墓南又東散
 為澤渚督亢澤也北屈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謂之
[012-10a]
 白溝水南逕廣陽亭西而南合枝溝案南合近刻/訛作合南 水西受巨馬河東出為枝溝又東注白溝白溝又南
 入于巨馬河巨馬河又東南逕益昌縣䕶淀水右注
 之水上承䕶陂于臨鄉縣故城西東南逕臨鄉城南
 案近刻/脱城字漢封廣陽頃王子雲為侯國案近刻脱頃/字雲訛作須
 理風俗記曰案近刻脱/風俗二字方城南十里有臨鄉城故縣
 也案此下近刻有城南/十里四字係衍文淀水又東南逕益昌縣故城
 西南入巨馬水巨馬水東逕益昌縣故城南漢封廣
[012-10b]
 陽頃王子嬰為侯國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風俗記曰
 方城縣東八十里有益昌城故縣也又東八丈溝水 注之水出安次縣東北平地案此下近/刻衍泉字東南逕安次
 城東東南逕泉州縣故城西案泉近刻/訛作束又南右合滹
 沱河枯溝溝自安次西北東逕常道城東安次縣故
 城西晉司空劉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東南至泉州
 縣西南東入八丈溝又南入巨馬河案此二十字原/本截上十六字
 訛作經下四字仍属/注文近刻竝為注亂流東注也
[012-11a]
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北東入于海
 地理志曰淶水東南至容城入于河案近刻/訛作海河即濡
 水也案此謂/南濡盖互以明會矣巨馬水于平舒城北案/近 刻脱/城字南入于滹沱而同歸于海也 
 
 
 
[012-11b]
 
 
 
 
 
 
 
 水經注卷十二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十三
            魏 酈道元 撰
  㶟水
㶟水出鴈門隂館縣案㶟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濕説文/㶟水出鴈門隂館累頭山東入海
力追切魏書作灅已訛舛若濕則/不得讀力追切今從説文為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

 㶟水出于累頭山一曰治水泉發于山側沿波歴澗
[013-1b]
 東北流出山逕隂館縣故城西縣故樓煩鄉也漢景
 帝後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案今本漢/書作富代魏皇興三 年案皇興近刻/訛作天安齊平徙其民于縣立平齊郡㶟水又
 東北流左會桑乾水縣西北上平案原本作上/下從近刻洪源
 七輪謂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通
 案近刻/脱通字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
 之上世謂之天池方里餘案此下近刻/有其水二字澄渟鏡浄潭
 而不流案近刻/脱潭字若安定朝那之湫淵也清水流潭皎
[013-2a]
 焉沖照池中嘗無斥草及其風籜案斥太平御覽引/作片籜近刻訛作
 澤/有淪輒有小鳥翠色投淵銜出若會稽之耘鳥也
 案耘近刻/訛作私其水陽熯不耗案熯近刻/訛作焊隂霖不濫無能 測其淵深也古老相𫝊言嘗有人乗車于池側忽過
 大風飄之于水有人獲其輪于桑乾泉故知二水潜
 流通注矣池東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案/原
 本作五六/里從近刻清深鏡潔不異大池桑乾水自源東南流
 右會馬邑川水水出馬邑西川俗謂之磨川矣盖狄
[013-2b]
 語音訛案音近刻/訛作言馬磨聲相近故爾其水東逕馬邑
 縣故城南干寳捜神記曰昔秦人築城于武州塞内
 案州近刻/訛作周以備胡城將成而崩者數矣案近刻/脱者字有馬
 馳走一地案近刻/脱馳字周旋反覆父老異之因依以築城 城乃不崩遂名之為馬邑案近刻脱/之為二字或以為代之馬
 城也諸記紛競未識所是漢以斯邑封韓王信後為
 匈奴所圍信遂降之王莽更名之曰章昭其水東注
 桑乾水案注近/訛作流刻桑乾水又東南流水南有故城東
[013-3a]
 北臨河又東南右合㶟水亂流枝水南分案水近刻/訛作之
 桑乾水又東左合武州塞水案州近刻/訛作周水出故城東
 南流出山逕日沒城南盖夕陽西頽戎車所薄之城
 故也案近刻訛/作故城也東有日中城案東近刻/訛作榮城東又有早
 起城亦曰食時城在黄𤓰阜北曲中其水又東流右 注桑乾水桑乾水又東南逕黄𤓰阜曲西又屈逕其
 堆南徐廣曰猗盧廢嫡子曰利孫于黄𤓰堆者也又
 東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東南流逕桑乾郡北
[013-3b]
 案近刻/脱乾字大魏因水以立郡受厥稱焉又東北左合夏
 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東溪西北流逕故城北所
 未詳也又西北入桑乾枝水桑乾枝水又東流長津
 委浪案近刻/脱長字通結兩湖東湖西浦淵潭相接水至清
 深晨鳧夕鴈泛濫其上黛甲素鱗潜躍其下俯仰池
 潭意深魚鳥所寡惟良木耳俗謂之南池池北對□ 陶縣之故城案□古汪字此/下近刻衍南字故曰南池也南池水又
 東北注桑乾水為㶟水自下竝受通稱矣案近刻脱/自下二字
[013-4a]
 㶟水又東北逕石亭西案石近刻/訛作魏盖皇魏天賜三年
 之所經建也㶟水又東北逕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
 皇帝於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納稱焉阜上有故宫
 廟樓榭基雉尚崇每至鷹隼之秋羽獵之日肆閲清
 野為升眺之逸地矣㶟水又東流四十九里東逕巨
 魏亭北又東崞川水注之案近刻/脱水字水南出崞縣故城
 南案崞下近/刻衍山字王莽之崞張也縣南面𤣥岳右背崞山 處二山之中案二近刻/訛作三故以崞張為名矣其水又西
[013-4b]
 出山謂之崞口北流逕繁畤縣故城東案近刻/脱縣字王莽
 之當要也又北逕巨魏亭東案近刻/脱東字又北逕劇陽縣
 故城西王莽之善陽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隂館縣東
 北一百三里其水又東注于㶟水㶟水又東逕班氏
 縣南如渾水注之水出涼城旋鴻縣西南五十餘里
 東流逕故城南北俗謂之獨谷孤城水亦即名焉東
 合旋鴻池水水出旋鴻縣東山下水積成池案積近/刻訛作
 即/北引魚水水出魚溪南流注池池水吐納川流以
[013-5a]
 成巨沼東西二里南北四里北對涼川城之南池案/涼
 川城近刻訛/作涼州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案近刻/訛作河
 隔越山阜鳥道不逺雲霞之間常有案此下/有脱文西南流
 逕旋鴻縣南右合如渾水是總二水之名矣如渾水
 又東南流逕永固縣案永近刻/訛作水縣以太和中因山堂
 之目以氏縣也右會羊水案近刻訛/作年水水出平城縣之
 西苑外武州塞北出東轉逕燕昌城南按燕書建興
 十年慕容垂自河西還案近刻垂訛作/寳西訛作而軍敗于參合
[013-5b]
 死者六萬人十一年垂衆北至參合見積骸如山設 祭弔之禮死者父兄皆號泣六軍哀慟案近刻脱/六軍二字
 慙憤嘔血因而寝疾焉轝過平城北四十里疾篤築
 燕昌城而還即此城也北俗謂之老公城案北上近/刻衍故字
 城下有/也字羊水又東注于如渾水亂流逕方山南案近/刻脱
 此二/字嶺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東北有髙祖陵
 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階欄檻及
 扉戸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採洛陽之八風
[013-6a]
 谷黑石為之雕鏤隠起以金銀間雲矩有若錦焉堂
 之内外四側結兩石趺案近刻/訛作扶張青石屏風案張近/刻訛作
 帳/以文石為縁竝隠起忠孝之容題刻貞順之名廟
 前鐫石為碑獸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闇日
 院外西側有思逺靈圗圗之西有齋堂南門表二石
 闕闕下斬山累結御路下望靈泉宫池皎若圓鏡矣
 案此下近刻有羊水/又東注五字係衍文如渾水又南至靈泉池枝津東
 南注池池東西百步南北二百步池渚舊名白楊泉
[013-6b]
 泉上有白楊樹案有近刻/訛作出因以名焉其猶長楊五柞
 之流稱矣南面舊京北背方嶺左右山原案近刻/訛作源
 觀繡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如渾水又南逕 北宫下舊宫人作薄所在如渾水又南分為二水一
 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厯諸池沼又南逕虎圏東魏
 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季秋之月聖上親御
 圏上勑虎士効力于其下事同奔戎生制猛獸即詩
 所謂袒裼暴虎獻于公所也故魏有捍虎圗也又逕
[013-7a]
 平城西郭内魏太常七年所城也案城近刻/訛作成城周西
 郭外有郊天壇壇之東側有郊天碑建興四年立其
 水又南案近刻訛/作水南又屈逕平城縣故城南史記曰髙帝
 先至平城史記音義曰在鴈門即此縣矣王莽之平 順也魏天興二年遷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安昌諸
 殿案安昌上近刻/有太華二字造太極殿東西堂及朝堂夾建象
 魏乾元中陽端門東西二掖門雲龍神虎中華諸門
 皆飾以觀閣東堂東接太和殿殿之東階下有一碑
[013-7b]
 太和中立石是洛陽八風谷之緇石也案上石字近/刻訛在之字
 下/太和殿之東北案太和二字近刻因與淇水互舛/遂脱入淇水注内訛作太和泉源
 水/接紫宫寺南對承賢門門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
 圗古聖忠臣烈士之容刋題其側是辯章郎彭城張
 僧達樂安蔣少逰筆案近刻/訛作于堂南對白臺臺甚髙廣 臺基四周列壁閣道自内而升案道近/刻作路國之圗籙秘
 籍悉積其下臺西即朱明閣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
 案近刻/脱也字其水夾御路南流逕蓬臺西魏神瑞三年又
[013-8a]
 建白樓案义下近/刻衍毁字樓甚髙竦加觀榭于其上表裏飾
 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綺分故世謂之白樓也後置
 大鼓于其上晨昬伐以千椎為城里諸門啓閉之候
 謂之戒晨鼓也乂南逕皇舅寺西是太師昌黎王馮
 晉國所造案近刻訛作太師/黎昌憑晉國所造有五層浮圗其神圗像
 皆合青石為之加以金銀火齊衆綵之上煒煒有精 光又南逕永寧七級浮圗西案永近刻/訛作水其制甚妙案/近
 刻脱/其字工在寡雙又南逺出郊郭弱柳䕃街絲楊被浦
[013-8b]
 公私引裂用周園溉案近刻/作挽長塘曲池所在布濩故
 不可得而論也一水南逕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臺
 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髙城若丘陵矣
 今平城東十七里有臺即白登臺也臺南對岡阜即
 白登山也故漢書稱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為匈
 奴所圍處孫暢之述畫曰漢髙祖被圍七日陳平使
 能畫作美女送與冒頓閼氏恐冒頓勝漢其寵必衰 説冒頓解圍于此矣其水又逕寧先宫東獻文帝之
[013-9a]
 為太上皇所居故宫矣宫之東次下有兩石柱是石
 虎鄴城東門石橋柱也按柱勒趙建武中造以其石
 作工妙徙之于此余為尚書祠部與宜都王穆羆同
 拜北郊親所經見柱側悉鏤雲矩上作蟠螭甚有形
 勢信為工巧去子丹碑則逺矣案則近刻/訛作側其水又南
 逕平城縣故城東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陽以為恒州
 水左有大道壇廟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謙之所議
 建也兼諸嶽廟碑赤多所署立其廟階三成四周欄
[013-9b]
 檻上階之上以木為圓基令互相枝梧案互近刻/訛作干
 版砌其上欄陛承阿上圓制如明堂而専室四户室
 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輿親降受籙靈壇號曰天
 師宣揚道式暫重當時壇之東北舊有静輪宫魏神
 䴥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臺榭髙廣案近刻/脱榭字超出
 雲間欲令上延霄客下絶囂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
 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繼褫矣水右有三層浮圗真
 容鷲架悉結石也裝制麗質亦盡美善也東郭外太
[013-10a]
 和中閹人宕昌公鉗耳慶時案慶近刻/訛作處立祗洹舍于 東臯椽瓦梁棟臺壁櫺陛尊容聖像及牀坐軒帳悉
 青石也圗制可觀所恨惟列壁合石疎而不宻庭中
 有祗洹碑碑題大篆非佳耳然京邑帝里佛法豐盛
 神圗妙塔桀跱相望法輪東轉茲為上矣其水自北
 苑南出厯京城内河干兩湄太和十年累石結岸夾
 塘之上雜樹交䕃郭南結兩石橋横水為梁又南逕
 籍田及藥圃西明堂東明堂上圓下方四周十二堂
[013-10b]
 九室案近刻訛作/十二戸九堂而不為重隅也室外柱内綺井之
 下施機輪飾縹碧案近刻/脱碧字仰象天狀畫北道之㝛焉 盖天也案上洛陽八風谷之緇石也自石字起至此/句天字止近刻訛在淇水注内右合泉源水
 下原本不誤又此句朱謀㙔云/當作畫北辰列宿象盖天也每月隨斗所建之辰
 轉應天道此之異古也加靈臺于其上下則引水為
 辟雍水側結石為塘事準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經建
 也如渾水又南與武州川水㑹案州近刻訛/作周下同水出縣
 西南山下二源翼導俱發一山東北流合成一川北
[013-11a]
 流逕武州縣故城西王莽之桓州也又東北右合黄
 水案近刻訛/作黄山水水西出黄阜下東北流案東近刻/訛作重聖山
 之水注焉水出西山東流注于黄水黄水又東注武 州川案州近刻/訛作周又東厯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
 導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案近/刻訛
 作六十/七步廣減尺許源深不見底炎勢上升常若微雷
 發響以草㸑之則煙騰火發東方朔神異𫝊云南方
 有火山焉長四十里廣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燼之木
[013-11b]
 晝夜火燃得雨猛風不滅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長二
 尺餘細如絲色白時時出外以水逐而沃之則死取
 其毛績以為布謂之火浣布是山赤其𩔖也但卉物
 則不能然其山以火從地中出故亦名熒臺矣火井 東五六尺又東有湯井廣輪與火井相狀熱勢又同
 案近刻訛作/勢熱又同以草内之則不燃皆沾濡露結故俗以
 湯井為目井東有火井祠案火近刻/訛作文以時祀祭焉井
 北百餘步有東西谷廣十許步南崖下有風穴案崖/近刻
[013-12a]
 訛作/岸厥大容人其深不測而穴中肅肅常有微風雖
 三伏盛暑猶須襲裘寒吹陵人不可暫停而其山出
 雛烏形𩔖雅烏純黑而姣好音與之同繢采紺發觜
 若丹砂性馴良而易附丱童幼子捕而執之案此下/近刻衍
 曰/字赤觜烏亦曰阿雛烏按小爾雅案近刻/脱小字純黒反哺 謂之慈烏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雅烏白脰而
 羣飛者案脰近刻訛/作頭下同謂之燕烏大而白脰者謂之蒼
 烏爾雅曰鸒斯卑居也孫炎曰案炎近刻/訛作久卑居楚烏
[013-12b]
 犍為舍人以為壁居案近刻訛/作壁屋説文謂之雅雅楚烏
 莊子曰雅賈矣馬融亦曰賈烏也案近刻也/上有者字又按瑞
 應圗有三足烏赤烏白烏之名而無記于此烏故書
 其異耳自恒山已北竝有此矣其水又東北流注武
 州川水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并諸
 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 山因巖結構案巖近/刻作崖真容巨壯世法所希案近刻/訛作締
 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川水又東南
[013-13a]
 流出山魏土地記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州塞口者也
 案城下近刻衍/宫字州訛作周自山口枝渠東出入苑漑諸園池苑
 有洛陽殿殿北有宫館一水自枝渠南流東南出火
 山水注之水發火山東溪東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
 之熱同樵炭也又東注武州川逕平城縣南東流注
 如渾水案東字近刻/訛在南字上又南流逕班氏縣故城東王莽
 之班副也闞駰十三州志曰班氏縣在郡西南百里 北俗謂之去留城也如渾水又東南流注于㶟水㶟
[013-13b]
 水又東逕平邑縣故城南案逕下近/刻衍北字趙獻侯十三年
 城平邑地理志屬代王莽所謂平胡也十三州志曰
 城在髙栁南百八十里案近刻/脱百字北俗謂之醜寅城㶟
 水又東逕沙陵南魏金田之地也亊同曹武鄴中定
 矣案此語有脱誤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云河北/始開以王脩為司金中郎將續漢書百官志本注
 云曹公始置司金中郎/將利權悉歸于上矣㶟水又東逕狋氏縣故城北
 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三州志曰縣在髙栁南百
 三十里俗謂之苦力干城矣案謂近刻/訛作為㶟水又東逕
[013-14a]
 道人縣故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道仁也地理風俗記
 曰初築此城有仙人逰其地故因以為城名矣今城
 北有淵潭而不流案近刻/訛作注故俗謂之為平湖也十三
 州志曰道人城在髙栁東北八十里所未詳也㶟水
 又東逕陽原縣故城南地理志代郡之屬縣也北俗
 謂之比郍州城案比近/刻作北㶟水又東安陽水注之案近/刻脱
 安字上衍流/又東三字水出縣東北潭中案潭近刻/訛作澤北俗謂之
 太拔迴水自潭東南流注于㶟水案潭近刻/訛作源又東逕
[013-14b]
 東安陽縣故城北趙恵文王三年主父封長子章為 代安陽君案近刻脱/主父二字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竟安也案/竟
 近刻訛/作竸地理風俗記曰五原有西安陽故此加東也
 㶟水又東逕昌平縣温水注之水出南墳下三源俱
 導合而南流東北注㶟水㶟水又東逕昌平縣故城
 北王莽之長昌也昔牽招為魏鮮卑校尉屯此㶟水
 又東北逕桑乾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城北王莽更名
 之曰安徳也魏土地記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
[013-15a]
 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湯療疾有驗經言出
 南非也盖誤證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伐 烏丸入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案近刻訛作遂/北逐至桑乾正于此
 也案正近刻/訛作止㶟水又東流祁夷水注之水出平舒縣
 東逕平舒縣之故城南澤中史記趙孝成王十九年
 以汾門予燕易平舒徐廣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之
 曰平葆後漢世祖建武七年封揚武將軍馬成為侯
 國案揚近刻/訛作陽其水控引衆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記曰
[013-15b]
 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南五里代水所出東北
 流言代水非也祁夷水又東北逕蘭亭南又東北逕
 石門闗北舊道出中山故闗也又東北流水側有故 池按魏土地記曰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魚池池
 西北有代王臺東去代城四十里祁夷水又東北得
 飛狐谷即廣野君所謂杜飛狐之口也蘇林據酈公
 之説言在上黨即實非也如淳言在代是矣晉建興
 中劉琨自代出飛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魏土
[013-16a]
 地記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飛狐闗闗水西北流逕南
 舍亭西又逕句瑣亭西西北注祁夷水祁夷水又東
 北流逕代城西盧植言初築此城板幹一夜自移于
 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澤中營城自護結葦為九門 于是就以為治城圓帀而不方周四十七里開九門
 更名其故城曰東城趙滅代案此下/有脱文漢封孝文為代
 王梅福上事曰代谷者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谷
 中之地上谷在東代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
[013-16b]
 厭狄亭魏土地記曰城内有二泉一泉流出城西門
 案泉近刻訛/作源下同一泉流出城北門二泉皆北注代水祁
 夷水又東北熱水注之水出綾羅澤澤際有熱水亭
 其水東北流注祁夷水祁夷水又東北谷水注之水
 出昌平縣故城南案近刻/脱水字又東北入祁夷水祁夷水 右會逆水水導源將城東西北流逕將城北在代城
 東北十五里疑即東代矣而尚𫝊將城之名盧植曰
 此城方就而板幹自移應劭曰城徙西南去故代五
[013-17a]
 十里故名代曰東城或𫝊書倒錯情用疑焉而無以
 辨之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水逆之為名以西流故
 也祁夷水東北逕青牛淵水自淵東注之耆彦云案/彦
 近刻訛/作諺有潜龍出于茲浦形𩔖青牛焉故淵潭受名
 矣潭深不測而水周多蓮藕生焉祁夷水又北逕一
 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東城而非所 詳也又逕昌平郡東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
 里又北連水入焉水出雊瞀縣東西北流逕雊瞀縣
[013-17b]
 故城南又西逕廣昌城南魏土地記曰代南二百里
 有廣昌城南通大嶺即實非也十三州記曰平舒城
 東九十里有廣平城疑是城也尋其名狀忖理為非
 又西逕王莽城南又西到刺山水注之水出到刺山
 西山甚層峻未有升其巔者案巔近刻/訛作嶺魏土地記曰
 代城東五十里有到刺山山上有佳大黄也其水北
 流逕一故亭東城北有石人故世謂之石人城西北 注連水連水又北逕當城縣故城西髙祖十二年周
[013-18a]
 勃定代斬陳豨于當城即此處也應劭曰當桓都山
 作城故曰當城也又逕故代東而西北流注祁夷水
 祁夷水西有隨山山上有神廟謂之女郎祠方俗所
 祠也祁夷水又北逕桑乾故城東而北流注于㶟水
 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縣北至桑乾入㶟是也㶟
 水又東北逕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逕空侯城東
 魏土地記曰代城東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案近/刻脱
 者/字其水又東北流注㶟水㶟水又東逕潘縣故城北
[013-18b]
 案近刻訛作/逕潘城縣北東合協陽闗水水出協溪魏土地記曰
 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協陽闗闗道西通代郡其水
 東北流厯筓頭山闞駰曰筓頭山在潘城南即是山
 也又北逕潘縣故城左㑹潘泉故瀆瀆舊上承潘泉
 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記曰下洛城西南
 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厯山山上有虞舜廟
 十三州記曰廣平城東北百一十里有潘縣地理志
 曰王莽更名樹武其泉從廣十數步東出城注協陽
[013-19a]
 闗水雨盛則通注陽旱則不流惟洴泉而已闗水又 東北流注于㶟水㶟水又東逕雍洛城南魏土地記
 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案西南近刻/訛作西西有雍洛城桑乾
 水在城南東流者也㶟水又東逕下洛縣故城南王
 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廣甯縣廣甯郡治魏土地記曰
 去平城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堯廟㶟水又東逕髙
 邑亭北案近刻脱/此七字又東逕三臺北㶟水又東逕無鄉
 城北地理風俗記曰燕語呼毛為無案毛近刻/訛作亡今改
[013-19b]
 宜鄉也㶟水又東案此下近/刻衍逕字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
 泉于橋山下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南四十里有橋 山山下有温泉案近刻脱/一山字泉上有祭堂雕簷華宇被
 于浦上石池吐泉湯湯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無
 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于㶟水㶟
 水又東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塞外柔𤣥鎮西長川城
 南小山案柔近刻/訛作子山海經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
 玉脩水出焉東南流逕且如縣故城南應劭曰當城
[013-20a]
 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故縣也代稱不拘名號變改
 校其城郭相去遠矣地理志曰中部都尉治于延水
 出縣北塞外即脩水也脩水又東南逕馬城縣故城 北地理志曰東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馬城在髙栁
 東二百四十里俗謂是水為河頭河頭出戎方土俗
 變名耳又東逕零丁城南右合延鄉水水出縣西山
 東逕延陵縣故城北地理風俗記曰當城西北有延
 陵鄉故縣也俗指為琦城案近刻訛作舊/指謂之琦城川又東逕羅
[013-20b]
 亭又東逕馬城南案近刻/訛作北又東注脩水又東南于大
 甯郡北右注鴈門水山海經曰鴈門之水出于鴈門
 之山鴈出其門案近刻/訛作間在髙栁北髙栁在代中其山
 重巒疊巘霞舉雲髙連山隠隠東出遼塞其水東南 流逕髙栁縣故城北舊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三年虜
 趙王遷以國為郡王莽之所謂厭狄也建武十九年
 世祖封代相堪為侯國昔牽招斬韓忠于此處城在
 平城東南六七十里于代為西北也鴈門水又東南
[013-21a]
 流屈逕一故城背山面澤北俗謂之叱險城鴈門水
 又東南流屈而東北積而為潭其陂斜長而不方東
 北可二十餘里廣十五里蒹葭叢生焉敦水注之其
 水導源西北少咸山之南麓案近刻其訛作導/山字訛在之字下東流
 逕參合縣故城南地理風俗記曰道人城北五十里 有參合鄉故縣也敦水又東案近刻訛/作東又&KR2200水注之水
 出東阜下西北流逕故城北俗謂之和堆城又北合
 敦水亂流東北注鴈門水故山海經曰少咸之山敦
[013-21b]
 水出焉東流注于鴈門之水郭景純曰水出鴈門山
 謂斯水也鴈門水又東北入陽門山謂之陽門水與
 神泉水合案近刻脱/此二字水出葦壁北水有靈焉及其密
 雲不雨陽旱愆期多禱請焉水有二流世謂之比連
 泉一水東北逕一故城東世謂之石虎城而東北流
 注陽門水又東逕三會亭北又東逕西伺道城北又 東託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葦壁北東逕陽門
 山南託台谷謂之託台水汲引泉溪渾濤東注案近/刻渾
[013-22a]
 訛作澤又/重一澤字行者間十餘渡東逕三㑹城南又東逕託
 台亭北又東北逕馬頭亭北東北注鴈門水鴈門水
 又東逕大甯郡北魏太和中置有脩水注之即山海
 經所謂脩水東流注于鴈門水也地理志有于延水
 而無鴈門脩水之名山海經有鴈門之目而無説于
 延河案無近刻/訛作燕自下亦通謂之于延水矣水側有桑
 林故時人亦謂是水為藂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 此見之因以名焉于延水又東逕岡城南按史記蔡
[013-22b]
 澤燕人也謝病歸相秦號岡成君疑即澤所邑也世
 名武岡城于延水又東左與寧川水合水出西北東
 南流逕小甯縣故城西東南流注于延水于延水又
 東案近刻脱/此十九字逕小甯縣故城南地理志寧縣也西部
 都尉治王莽之博康也魏土地記曰大甯城西二十
 里有小甯城昔邑人班丘仲居水側賣藥于甯百餘
 年人以為夀後地動宅壊仲與里中數十家皆死民
 人取仲尸棄于延水中收其藥賣之仲被裘從而詰
[013-23a]
 之此人失怖案此近刻/訛作北叩頭求哀仲曰不恨汝故使
 人知我耳去矣後為夫餘王驛使來甯案來近刻/訛作永
 方人謂之謫仙也案此近刻/訛作北于延水又東黑城川水
 注之水有三源出黑土城西北竒源合注總為一川
 東南逕黒土城西又東南流逕大甯縣西而南入延
 河延河又東逕大甯縣故城南地理志云廣寧也王
 莽曰廣康矣魏土地記曰下洛城西北百三十里案/近
 刻脱/城字有大甯城于延水又東南逕茹縣故城北王莽
[013-23b]
 之穀武也世謂之如口城魏土地記曰城在鳴雞山 西十里南通大道西達寧川于延水又東南逕鳴雞
 山西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北三十里有延河東流
 北有鳴雞山史記曰趙襄子殺代王于夏屋而井其
 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
 亡矣吾將何歸乎遂磨筓于山而自殺代人憐之為
 立祠焉因名其山為磨笄山案其山近/刻脱山字每夜有野雞
 羣鳴于祠屋上故亦謂之為鳴雞山魏土地記云代
[013-24a]
 城東南二十五里有馬頭山其側有鍾乳穴趙襄子
 既害代王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 以夫怨弟非義也磨笄自刺而死使者自殺民憐之
 為立神屋于山側因名之為磨笄之山未詳孰是于
 延水又南逕且居縣故城南王莽之所謂久居也案/近
 刻脱所/謂二字其水東南流注于㶟水地理志曰于延水東
 至廣寧入沽案沽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治今據漢書改正非矣
又東過涿鹿縣北
[013-24b]
 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逕涿鹿縣故
 城南王莽所謂抪陸也案抪近刻/訛作禠黄帝與蚩尤戰于
 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案阿近刻/訛作河即于是也 案近刻作/是處也其水又東北與阪泉合水導源縣之東泉
 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
 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
 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㑹水出蚩尤城城無
 東面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
[013-25a]
 淵而不流霖雨併則流注阪泉亂流東北入涿水涿
 水又東逕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僑郡
 以統流雜案近刻/訛作離涿水又東北逕祚亭北而東北入
 㶟水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謂之涿邪水案近刻/脱水字 地理潜顯難以究昭非所知也㶟水又東南左㑹清
 夷水亦謂之滄河也水出長亭南西逕北城村故城
 北又西北平鄉川水注之水出平鄉亭西西北流注
 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北逕隂莫亭在居庸縣南十里
[013-25b]
 清夷水又西㑹牧牛山水案近刻/脱水字魏土地記曰沮陽
 城東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滄河之上
 源也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廟耆舊
 云山下亦有百泉競發有一神牛駮身自山而降下
 飲泉竭故山得其名今山下導九十九泉積以成川 西南流谷水與浮圗溝水注之水出夷輿縣故城西
 南王莽以為朔調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滄水滄
 水又西南右合地裂溝古老云晉世地裂分此界間
[013-26a]
 成溝壑有小水俗謂之分界水南流入滄河滄河又
 西逕居庸縣故城南魏上谷郡治昔劉虞攻公孫瓉
 不克北保此城為瓉所擒有粟水入焉水出縣下城
 西枕水又屈逕其縣南南注滄河滄河又西右與陽
 溝水合案右與近刻/訛作與右水出縣東北西南流逕居庸縣
 故城北案近刻/脱故字西逕大翮小翮山南髙巒截雲層陵 斷霧雙阜共秀競舉羣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異
 志年及弱冠變蒼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官務
[013-26b]
 煩多以次仲所易文簡便于事要竒而召之三徵而
 輒不至次仲履真懐道窮數術之美始皇怒其不恭
 令檻車送之次仲首發于道化為大鳥出在車外翻
 飛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巒有大翮小翮之名
 矣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
 山上神名大翮神山屋東有温湯水口其山在縣西
 北二十里峯舉四十里上廟則次仲廟也右出温湯 療治萬病泉所發之麓俗謂之土亭山此水炎熱倍
[013-27a]
 甚諸湯下足便爛人體療疾者要須别引消息用之
 耳不得言大翮山東其水東南流左㑹陽溝水亂流
 南注滄河滄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記曰牧牛
 泉西流與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稱矣清
 夷水又西靈亭水注之案亭下近/刻衍城字水出馬蘭西澤中
 衆泉瀉溜歸于澤澤水所鍾以成溝瀆瀆水又左與
 馬蘭溪水會水導源馬蘭城案近刻/脱源字城北負山勢因
 阿仍溪民居所給惟仗此水南流出城東南入澤水
[013-27b]
 澤水又南逕靈亭北又屈逕靈亭東次仲落鳥翮于
 此案落字近刻/訛在次仲上故是亭有靈亭之稱矣其水又南流
 注于清夷水清夷水又西與泉溝水會案與近刻/訛作得
 導源川南平地北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
 泉盖齊桓公霸世北伐山戎過孤竹西征束馬懸車
 上卑耳之西極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陽縣東而
 西北流入清夷水清夷水又西逕沮陽縣故城北秦
 上谷郡治此案秦字下近/刻衍始皇字王莽改郡曰朔調縣曰沮
[013-28a]
 隂闞駰曰涿鹿東北至上谷城六十里魏土地記曰 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水又屈逕其城西南流注
 于㶟水㶟水南至馬陘山謂之落馬洪案近刻/訛作河
又東南出山
 㶟水又南出山案出近刻/訛作入瀑布飛梁懸河注壑漰湍
 十許丈謂之落馬洪抑亦孟門之流也㶟水自南出
 山謂之清泉河俗亦謂之曰千水非也㶟水又東南
 逕良鄉縣之北界厯梁山南髙梁水出焉
[013-28b]
過廣陽薊縣北
 㶟水又東逕廣陽縣故城北謝承後漢書曰世祖與 銚期出薊至廣陽欲南行即此城也謂之小廣陽㶟
 水又東北逕薊縣故城南魏土地記曰薊城南七里
 有清泉河而不逕其北盖經誤證矣昔周武王封堯
 後于薊今城内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魯
 之曲阜齊之營丘矣武王封召公之故國也秦始皇
 二十三年滅燕以為廣陽郡漢髙帝以封盧綰為燕
[013-29a]
 王更名燕國案近刻/脱名字王莽改曰廣有案近刻/訛作公縣曰代
 戎案近刻/訛作成城有萬載宫光明殿東掖門下舊慕容儁
 立銅馬像處昔慕容廆有駿馬赭白有竒相逸力至 儁光夀元年齒四十九矣案近刻/脱齒字而駿逸不虧儁竒
 之比鮑氏驄命鑄銅以圖其像親為銘讃鐫頌其傍
 像成而馬死矣大城東門内道左有魏征北將軍建
 成鄉景侯劉靖碑案近刻北訛作/南成訛作城晉司隸校尉王密
 表靖功加于民案近刻/脱靖字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
[013-29b]
 二十日刋石建碑案康近刻/訛作嘉揚于後葉矣㶟水又東
 與洗馬溝水合水上承薊水西注大湖湖有二源水
 俱出縣西北平地導源流結西湖湖東西二里南北
 三里盖燕之舊池也綠水澄澹川亭望逺亦為逰瞩 之勝所也湖水東流為洗馬溝側城南門東注案近/刻訛
 作南東/門注昔銚期奮㦸處也其水又東入㶟水㶟水又
 東逕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薊城中景明中造
 浮圗建刹窮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尋者通城
[013-30a]
 西北大陵而是二墳基趾磐固案近刻脱墳/字磐訛作盤猶自髙
 壯竟不知何王陵也㶟水又東南髙梁之水注焉水
 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流東注案近刻/脱流字逕燕王陵北又
 東逕薊城北又東南流魏土地記曰薊東十里有髙
 梁之水者也其水又東南入㶟水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入笥溝
 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潁川太守寇恂為雍奴侯魏遣
 張郃樂進圍雍奴即此城矣笥溝潞水之别名也案/近
[013-30b]
 刻脱/潞字魏土地記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東流與潞河
 合㶟水東入漁陽所在枝分故俗諺云髙梁無上源
 清泉無下尾盖以髙梁微涓淺薄裁足津通慿藉涓
 流方成川甽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為微津散漫難
 尋故也 
 
 水經注卷十三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十四
            魏 酈道元 撰
  濕餘水 沽河  鮑丘水 濡水
  大遼水 小遼水 浿水
濕餘水出上谷居庸闗東案漢書地理志上谷郡軍都/温餘水東至路南入沽元史
泰定三年温榆水溢昌平山水記云温榆河即昌平之/榆河遼史作温渝本水經注之濕餘水以字相似而訛
也今考温與濕竝㶟之訛後漢書王霸𫝊云可從温水/漕温水乃㶟水唐韋挺運米至盧思臺方知渠閉則久
[014-1b]
壊不脩耳霸所漕者温水非温餘水也李賢注引温餘/釋之疎矣㶟水有説文為顯證而温餘見漢書濕餘見
水經承訛已/久今姑仍之 闗在沮陽城東南六十里居庸界故闗名矣更始使
 者入上谷案近刻脱/更始二字耿况迎之于居庸闗即是闗也
 其水導源闗山南流歴故闗下溪之東岸有石室三
 層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闗之候臺矣南則絶谷
 累石為闗垣案近刻/訛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山岫層
 深側道褊狹林鄣邃險案邃近刻/訛作據路才容軌曉禽暮
[014-2a]
 獸寒鳴相和羇官逰子聆之者莫不傷思矣其水厯
 山南逕軍都縣界又謂之軍都闗續漢書曰尚書盧
 植隠上谷軍都山是也案近刻/脱是字其水南流出闗謂之 下口水流潜伏十許里也案近刻也/上衍是字
東流過軍都縣南案東流上近/刻衍又字又東流過薊縣北
 濕餘水故瀆東逕軍都縣故城南又東重源潜發積
 而為潭謂之濕餘潭又東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導源
 西北千蓼泉案近刻北/下衍逕字亦曰丁蓼水東南流逕郁山
[014-2b]
 西謂之易荆水公孫瓉之敗于鮑丘也走保易荆疑
 阻此水也案瓉走保易京在今雄縣/界非易荆水也此誤引易荆水又東左
 合虎眼泉水出平川東南流入易荆水又東南與孤
 山之水合水發川左導源孤山東南流入易荆水謂 之塔界水又東逕薊城又東逕昌平縣故城南案昌/平近
 刻訛作/平昌又謂之昌平水魏土地記曰薊城東北百四
 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東流注濕餘水案/流
 近刻訛/作北濕餘水又東南流左合芹城水案合近刻/訛作右
[014-3a]
 出北山南逕芹城案此下近/刻有又字東南流注濕餘水濕餘
 水又東南流逕安樂故城西更始使謁者韓鴻北徇
 承制拜呉漢為安樂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東南至狐奴縣西入于沽河
 昔彭寵使狐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縣矣濕 餘水于縣西南東入沽河故地理志曰濕餘水自軍
 都縣東至潞南入沽是也案潞今漢/書作路
沽河從塞外來
[014-3b]
 沽河出禦夷鎮西北九十里丹花嶺下東南流大谷
 水注之水發鎮北大谷溪西南流逕獨石北界石孤
 生不因阿而自峙案阿近刻/訛作河又南九源水注之案源/近刻
 訛作/泉水導北川左右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案八近刻/訛作入
 故有九源之稱其水南流至獨石注大谷水大谷水
 又南逕獨石西又南逕禦夷鎮城西魏太和中置以 捍北狄也又東南尖谷水注之水源出鎮城東北尖
 溪西南流逕鎮城東西南流注大谷水亂流南注沽
[014-4a]
 水又南出峽夾岸有二城案近刻/脱夾字世謂之獨固門以
 其藉險憑固易為依据案据據/古字通巖壁斗聳案巖近刻/訛作兼
 疎通若門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
 川西南逕一故亭東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逕
 赤城東趙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為燕所敗退保此
 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案枕近刻/訛作抗溪水之名藉
 以變稱故河有赤城之號矣沽水又東南與鵲谷水 合水有二源南即陽樂水也案濡水注内又别有陽/樂水此水漢志作樂陽
[014-4b]
 水/出且居縣地理志曰水出縣東南流逕大翮山小
 翮山北案東南流近/刻作東北流厯女祁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東
 部都尉治王莽之祁縣也世謂之横水又謂之陽田
 河案田近刻/訛作曲又東南逕一故亭又東左與候鹵水合
 案候近刻訛/作舊下同水出西北山東南流逕候鹵城北城在
 居庸縣西北二百里故名云候鹵太和中更名禦夷
 鎮又東南流注陽樂水陽樂水又東南傍狼山南案/傍
 字上近刻/衍逕字山石白色特上案近刻/脱白字亭亭孤立超出羣
[014-5a]
 山之表又東南逕温泉東泉在山曲之中又逕赤城
 西屈逕其城南東南入赤城河河水又東南右合髙
 峯水水出髙峯戍東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
 而東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逕漁陽縣故城
 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黄頒谷故亦謂之黄頒
 水東南流注于沽水沽水又南漁水注之水出縣東
 南平地泉流西逕漁陽縣故城南應劭曰在漁水之
 陽也案近刻脱/此九字考諸地説則無聞案此下近刻衍/所識釋三字
[014-5b]
 水尋川則有自案近刻訛作考地/尋川則有應氏自今城在斯水之陽 有符應説漁陽之名當屬此秦發閭左戍漁陽即是
 城也漁水又西南入沽水案漁水近刻/訛作漁陽沽水又南與
 螺山之水合水出漁陽城南小山魏土地記曰城南
 五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沽水沽水又南逕安樂縣
 故城東晉書地道記曰晉封劉禪為公國俗謂之西
 潞水也
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西南與濕餘水合為潞河案潞近/刻訛作
[014-6a]
沽/
 沽水西南流逕狐奴山西又南逕狐奴縣故城西漁 陽太守張堪于縣開稻田教民種殖百姓得以殷富
 童謠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視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陽重溝水注之
 水出狐奴山南轉逕狐奴城西案近刻/訛作南王莽之所謂
 舉符也側城南注右㑹沽水沽水又南濕餘水注之
 沽水又南左㑹鮑丘水世所謂東潞也沽水又南逕
[014-6b]
 潞縣為潞河案近刻訛作為/有潞名潞河也魏土地記曰城西三十
 里有潞河是也案近刻/脱是字
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為笥溝案近刻/脱為字 㶟水入焉俗謂之合口也又東鮑丘水于縣西北而
 東出案近刻出下/有焉字衍
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清河合東入于海清河者派河尾

 沽河又東南逕泉州縣故城東王莽之泉調也沽水
[014-7a]
 又東南合清河今無水清淇漳洹滱易淶濡沽滹沱
 同歸于海案淇近刻/訛作湛故經曰派河尾也
鮑丘水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縣東
 鮑丘水出禦夷北塞中南流逕九莊嶺東俗謂之大 榆河又南逕鎮東南九十里西密雲戍西又南左合
 道人溪水水出北川案近刻/脱出字南流逕孔山西又厯密
 雲戍東左合孟廣&KR1756水水出&KR1756&KR1756甚層峻峨峨冠
 衆山之表其水西逕孔山南上有洞穴開明故土俗
[014-7b]
 以孔山流稱&KR1756水又西南至密雲戍東西注道人水
 亂流西南逕密雲戍城南案近刻脱/西南二字右㑹大榆河有
 東密雲故是城言西矣大榆河又東南流白楊泉水
 注之北發白楊溪望離右注大榆河案望離與下自/坎相對舉近刻
 訛作/望雖又東南龍芻溪水自坎注之案坎近刻/訛作決大榆河 又東南出峽案近刻/脱出字逕安州舊漁陽郡之滑鹽縣南
 左合縣之北溪水水出縣北廣長塹南太和中掘此
 以防北狄其水南流逕滑鹽縣故城東王莽更名匡
[014-8a]
 徳也漢明帝改曰鹽田右承治世謂之斛鹽城西北
 去禦夷鎮二百里南注鮑丘水又南逕傂奚縣故城
 東案奚近刻/訛作溪王莽更之曰敦徳也鮑丘水又西南逕
 獷平縣故城東王莽之所謂平獷也又南合三城水
 水出臼里山案臼近/刻作四西逕三城案近刻作平獷/城盖後人所改謂之
 三城水又逕香陘山山上悉生槀本香世故名焉又 西逕石窟南窟内寛廣行者依焉窟内有水淵而不
 流栖薄者取給焉又西北逕伏凌山南案凌近刻/訛作淩
[014-8b]
 石門水合水出伏凌山山髙峻巖鄣寒深隂崖積雪
 凝冰夏結事同離騷峨峨之詠故世人因以名山也
 一水西南流注之案近刻/脱一字是水有桑谷之名盖沿出
 桑溪故也又西南逕獷平城東南而右注鮑丘水鮑
 丘水又東南逕漁陽縣故城南漁陽郡治也案近刻/脱縣故
 城南漁/陽六字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通潞縣曰得
 漁鮑丘水又西南流公孫瓉既害劉虞烏丸思劉氏 之徳迎其子和合衆十萬破瓉于是水之上斬首一
[014-9a]
萬鮑丘水又西南厯狐奴城東又西南流注于沽河
 亂流而南
又南過潞縣西
 鮑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稱矣案潞河近刻/訛作鮑丘髙梁水
 注之水首受㶟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
 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東逕梁山南
 又東北逕劉靖碑北其詞云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
 諸軍事征北將軍建城鄉侯沛國劉靖字文恭登梁
[014-9b]
 山以觀源流相㶟水以度形勢案㶟近刻訛/作□脱水字嘉武安
 之通渠羨秦民之殷富案羨近刻/訛作美乃使帳下丁鴻督
 軍士千人案督字近刻/訛在丁鴻上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案遏/即堨
 導髙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其遏表云髙梁河水
 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案近刻潞訛作/黄也訛作時長岸峻
 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遏髙一丈東西長三十
 丈南北廣七十餘步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
 十丈山水暴發案近刻訛作/山川暴戾則乗遏東下平流守常
[014-10a]
 則自門北入灌田嵗二千頃凡所封地百餘萬畮至 景元三年辛酉詔書以民食轉廣陸廢不贍遣謁者
 樊晨更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
 出給郡縣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頃水流乗車箱渠
 自薊西北逕昌平東盡漁陽潞縣凡所潤含案近刻/作舍
 四五百里所灌田萬有餘頃髙下孔齊案近刻/訛作濟原隰
 厎平疏之斯漑決之斯散導渠口以為濤門灑滮池
 以為甘澤施加于當時敷被于後世晉元康四年君
[014-10b]
 少子驍騎將軍平鄉侯𢎞受命使持節監幽州諸軍
 事領䕶烏丸校尉寧朔將軍遏立積三十六載至五 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損四分之三剰北岸七十餘
 丈上渠車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勲親臨山川
 指授規略命司馬闗内侯逢惲内外將士二千人起
 長岸立石渠脩主遏案主近刻/訛作立治水門門廣四丈立
 水五尺興復載利通塞之宜準遵舊制凡用功四萬
 有餘焉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繦負而事者盖數千
[014-11a]
 人詩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其勞斯之謂乎于是二
 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之績魏人置豹祀之義
 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刋石 立表以紀勲烈并記遏制度永為後式焉事見其碑
 辭又東南流逕薊縣北案近刻/脱逕字又東至潞縣注于鮑
 丘水又南逕潞縣故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漢光武
 遣呉漢耿弇等破銅馬五幡于潞東謂是縣也屈而
 東南流逕潞城南世祖拜彭寵為漁陽太守治此寵
[014-11b]
 叛光武遣㳺擊將軍鄧隆伐之軍于是水之南光武
 䇿其必敗果為寵所破遣壁故壘存焉鮑丘水又東
 南入夏澤澤南紆曲渚十餘里北佩謙澤眇望無垠
 也案垠近刻/訛作限
又南至雍奴縣北屈東入于海
 鮑丘水自雍奴縣故城西北舊分笥溝水東出今笥
 溝水斷案今近刻訛/作合脱水字衆川東注混同一瀆東逕其縣
 北又東與泃河合水出右北平無終縣西山白楊谷
[014-12a]
 西北流逕平谷縣屈西南流獨樂水入焉水出北抱
 犢固南逕平谷縣故城東後漢建武元年光武遣十
 二將追大槍五幡及平谷大破之于是縣也其水南
 流入于泃泃水又左合盤山水水出山上其山峻險
 人跡罕交去山三十許里望山上水可髙二十餘里 素湍皓然頺波厯溪沿流而下自西北轉注于泃水
 泃水又東南逕平谷縣故城東南與洳河㑹水出北
 山山在傂奚縣故城東南東南流逕博陸故城北又
[014-12b]
 屈逕其城東世謂之平陸城非也漢武帝璽書封大
 司馬霍光為侯國文穎曰博大陸平取其嘉名而無
 其縣食邑北海河東薛瓉曰按漁陽有博陸城謂此
 也今城在且居山之陽案近刻訛作今/其居山之陽處平陸之上
 帀帶川流面據四水文氏所謂無縣目案近刻/訛作有嘉美
 名也洳水又東南流逕平谷縣故城西而東南流注 于泃河案泃河上近/刻衍渠字泃河又南逕紻城東而南合五
 百溝水水出七山北東逕平谷縣之紻城南東入于
[014-13a]
 泃河泃河又東南逕臨泃城北案泃近刻/訛作河屈而歴其
 城東側城南出竹書紀年梁恵成王十六年齊師及
 燕戰于泃水齊師遁即是水也泃水又南入鮑丘水
 鮑丘水又東合泉州渠口故瀆上承滹沱水于泉州
 縣案滹沱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宰池考淇水注云清/河至泉州縣北入滹沱又東泉州渠出焉即此今
 改/正故以泉州為名北逕泉州縣東又北逕雍奴縣東
 西去雍奴故城百二十里自滹沱北入其下厯水澤 百八十里入鮑丘河謂之泉州口陳夀魏志曰曹太
[014-13b]
 祖以蹋頓擾邉將征之案將字上近/刻衍公字從泃口鑿渠逕
 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無水鮑丘水又東庚水
 注之案庚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庾下同考漢志右北/平無終浭水西至雍奴入海俊靡灅水南至無
 終東入庚顔師古云浭音庚即下所云入/庚者同一水也可證庾乃庚之訛今改正水出右北
 平徐無縣北塞中而南流厯徐無山得黒牛谷水又
 得沙谷水竝西出山東流注庚水昔田子泰避難居
 之案子泰近刻/訛作于秦衆至五千家開山圗曰山出不灰之
 木生火之石按注云其木色黒似炭而無葉有石赤
[014-14a]
 色如丹以二石相磨案二近刻/訛作一則火發以然無灰之
 木可以終身今則無之其水又逕徐無縣故城東王
 莽之北順亭也魏土地記曰右北平城東北百一十
 里有徐無城其水又西南與周盧溪水合水出徐無
 山東南流注庚水庚水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
 北平俊靡縣王莽之俊麻也東南流案近刻脱/此三字世謂
 之車軬水又東南流與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案/近
 刻脱/温字即温源也養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過灼故
[014-14b]
 也案近刻/脱也字魏土地記曰徐無城東有温湯即此也其 水南流百步便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則通注灅水又
 東南逕石門峽山髙嶄絶案山下近/刻衍之字壁立洞開俗謂
 之石門口漢中平四年漁陽張純反殺右北平太守
 劉政遼東太守陽紘中平五年詔中郎將孟益案近/刻詔
 訛作與益/訛作溢率公孫瓉討純戰于石門大破之灅水又
 東南流謂之北黄水又屈而為南黄水又西南逕無
 終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處也又于是山作金五千
[014-15a]
 斤以救百姓山有陽翁伯玉田在縣西北有陽公壇
 社即陽公之故居也搜神記曰雍伯洛陽人至性篤 孝父母終殁葬之于無終山山髙八十里而上無水
 雍伯置飲焉有人就飲與石一斗令種之玉生其田
 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璧一雙媒者致命
 伯至玉田求得五雙徐氏妻之遂即家焉陽氏譜叙
 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孫食采陽樊春秋之末爰宅無
 終因陽樊而易氏焉愛人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
[014-15b]
 居于縣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後潞徙于西山之下陽
 公又遷居焉而受玉田之賜情不好寳玉田自去今
 猶謂之為玉田陽干寳曰于種石處四角作大石柱 各一丈中央一頃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𫝊云玉田
 之掲起于此矣而今不知所在同于譜敘自去文矣
 案于近刻訛作之又玉田自去見碑/文此言譜敘者或碑文即譜叙所引藍水注之水出
 北山東流屈而南案近刻作東/屈而南流逕無終縣故城東故
 城無終子國也春秋襄公四年案近刻訛/作十四年無終子嘉
[014-16a]
 父使孟樂如晉因魏絳納虎豹之皮請和諸戎是也
 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滅燕置右北平郡治此
 王莽之所謂北順也漢世李廣為郡出遇伏石謂虎
 也射之飲羽即此處矣魏土地記曰右北平城西北 百三十里有無終城其水又南入灅水灅水又西南
 入于庚水地理志曰灅水出俊靡縣南至無終東入
 庚水庚水世亦謂之為拓水也南逕燕山下案近刻/訛作上
 懸巖之側有石鼓去地百餘丈望若數百石囷有石
[014-16b]
 梁貫之鼓之東南有石援桴狀同擊勢耆舊言燕山
 石鼓鳴則土有兵庚水又南逕北平城西而南入鮑
 丘水謂之拓口鮑丘水又東逕右北平郡故城南魏
 土地記曰薊城東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鮑丘水又
 東巨梁水注之水出土垠縣北陳宫山西南流逕觀 雞山謂之觀雞水水東有觀雞寺寺内起大堂案起/近刻
 訛作/有甚髙廣可容千僧下悉結石為之上加塗塈基
 内疎通枝經脈散基側室外四出爨火炎勢内流一
[014-17a]
 堂盡温盖以此土寒嚴霜氣肅猛出家沙門率皆貧
 薄施主慮闕道業故崇斯構是以志道者多栖託焉
 其水又西南流右合區落水水出縣北山東南流入
 巨梁水巨梁水又南案近刻/訛作西逕土垠縣故城西左㑹
 寒渡水水出縣東北西南流至縣右注梁河梁河又
 南澗于水注之水出東北山西南流逕土垠縣故城 東西南流入巨梁水巨梁水又東南右合五里水水
 發北平城東北五里山故世以五里名溝一名田繼
[014-17b]
 泉西流南屈逕北平城東東南流注巨梁河亂流入
 于鮑丘水案此下近刻有/巨梁二字衍自是水之南南極滹沱案/近
 刻脱一/南字西至泉州雍奴東極于海謂之雍奴藪其澤
 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條分案近刻訛作/挍流條右往往逕通非
 惟梁河鮑丘歸海者也
濡水從塞外來東南過遼西令支縣北
 濡水出禦夷鎮東南其水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出 山合成一川案濡水即今灤河源出巴延屯圗古爾/山名都爾本諾爾西北至茂罕和碩三
[014-18a]
 道河始自東㑹之道元當時未經親履其地遂以夾/山來㑹之三道河為灤河正源殊屬失實恭讀
御製灤源考證訂覈審確實足正酈/ 氏之誤謹録弁卷首並附識于此又西北逕禦夷故
 城東鎮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則連淵水注之案左下/近刻衍
 道字淵/訛作泉水出故城東西北流逕故城南又西北逕緑
 水池南池水淵而不流案池近刻/訛作其其水又西屈而北
 流又東逕故城北連結兩沼案沼上近/刻衍池字謂之連淵浦
 案淵近刻/訛作泉又東北注難河難河右則汙水入焉案汙/近刻
 作/汗水出東塢南西北流逕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野
[014-18b]
 案近刻/脱野字鎮東北二百三十里西北入難河濡難聲相
 近狄俗語訛耳濡水又北逕沙野西又北逕箕安山
 東屈而東北流逕沙野北東北流逕林山北案後有/木林山
 水其地即唐之松陘疑林山/及木林山皆松林山之訛水北有池潭而不流濡
 水又東北流逕孤山南東北流吕泉水注之水出吕
 泉塢西東南流屈而東逕塢南東北流三泉水注之
 其源三泉雁次合為一水鎮東北四百里東南注吕
 泉水吕泉水又東逕孤山北又東北逆流水注之水
[014-19a]
 出東南導泉西流右屈而東北注木林山水㑹之水 出山南東注逆水亂流東北注濡河濡河又東盤泉
 入焉水自西北東南流注濡河濡河又東南水流迴
 曲謂之曲河鎮東北三百里又東出峽入安州界東
 南流逕漁陽白檀縣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縣北蠻
 中案漢志白檀縣作洫水/師古曰洫音呼鶪反漢景帝詔李廣曰將軍其
 帥師東轅弭節白檀者也又東南流右與要水合水
 出塞外三川竝導謂之大要水也東南流逕要陽縣
[014-19b]
 故城東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術矣要水又東南
 流逕白檀縣而東南流入于濡案白檀要陽在今密/雲縣竝非灤水所經
御酈氏此條舛誤殊甚特加辨正一破千古𫝊訛謹附/ 製熱河考灤源考證
 訂于/此濡水又東南索頭水注之水北出索頭川南流
 案此八字近刻訛/作水北流南四字逕廣陽僑郡西魏分右北平置今
 安州治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東南流武列水入焉
 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為溪水亦曰西藏水東南流
 出溪與蟠泉水合泉發州東十五里東流九十里東
[014-20a]
 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東藏水注之水出東溪
 一曰東藏水西南流出谷與中藏水合水導中溪南
 流出谷南注東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 水東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案西藏水即今之固都/爾呼河先合中藏水即
 今之茅溝河次合東藏水即今之賽音河酈氏敘東/藏水于中藏水之前以為東溪西溪合流而與西源
御㑹殊乖川流之次恭讀元之附會耳食顯然無疑謹/ 製熱河考訂正詳審道
 録弁卷首竝/附識于此亂流右㑹龍泉水水出東山下淵深不
 測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三藏水又東南流與龍
[014-20b]
 芻水合西出于龍芻之溪案西近刻/訛作而東流入三藏水
 案近刻/脱三字又東南流逕武列溪案近刻/脱武字謂之武列水東
 南厯石挺下挺在層巒之上案近刻脱挺字在訛作/左又此句之下衍有字
 孤石雲舉臨崖危峻可髙百餘仞牧守所經案近刻/作逕 命選練之士彎張弧矢案近刻/脱張字無能屆其崇標者其
 水東合流入濡濡水又東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安
 樂縣丁原山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本三㑹城也其水
 南入五渡塘于其川也流紆曲溯涉者頻濟故川塘
[014-21a]
 取名矣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與髙石水合水東出
 安樂縣東山西流厯三㑹城南西入五渡川下注濡
 水濡水又東南逕盧龍塞塞道自無終縣東出渡濡
 水向林蘭陘東至清陘案清陘方輿紀/要作青陘下同盧龍之險峻
 坂縈折故有九䋫之名矣案䋫近/刻作峥燕景昭元璽二年 遣將軍步渾治盧龍塞道焚山刋石令通方軌刻石
 嶺上以記事功其銘尚存而庾杲之注揚都賦言盧
 龍山在平岡城北殊為孟浪逺失事實余按盧龍東
[014-21b]
 越清陘至凡城二百許里自凡城東北出趣平岡故
 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龍則五百里故陳夀魏志田疇
 引軍出盧龍塞塹山堙谷五百餘里逕白檀厯平岡
 登白狼望柳城平岡在盧龍東北逺矣而仲初言在
 南非也濡水又東南逕盧龍故城東漢建安十二年
 魏武征蹋頓所築也濡水又南黄洛水注之水北出 盧龍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東南洛水合焉水出盧
 龍塞西南流注濡水濡水又屈而流案近刻訛作/又合屈而注
[014-22a]
 得去潤水又合敖水二水竝自盧龍西注濡水濡水
 又東南流逕令支縣故城東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
 皇二十二年分燕置遼西郡令支隸焉魏土地記曰
 肥如城西十里有濡水南流逕孤竹城西右合𤣥水
 世謂之小濡水案世近刻/訛作也非也水出肥如縣東北𤣥
 溪案近刻/脱縣字西南流逕其縣東東屈南轉西迴逕肥如
 縣故城南俗又謂之肥如水案近刻脱之字又此/句之下衍非也二字 城肥子國應劭曰晉滅肥肥子奔燕燕封于此故曰
[014-22b]
 肥如也漢髙帝六年封蔡寅為侯國西南流右㑹盧
 水水出縣東北沮溪南流謂之大沮水又南左合陽
 樂水水出東北陽樂縣溪案近刻/脱溪字地理風俗記曰陽
 樂故燕地案近刻/訛作也遼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魏
 土地記曰海陽城西南有陽樂城其水又西南入于
 沮水謂之陽口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發冷溪
 世謂之冷池又南得温泉水口案此下近刻/衍注之二字水出東
 北温溪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水小沮水又南流與
[014-23a]
 大沮水合而為盧水也桑欽説盧子之書言晉既滅
 肥遷其族于盧水盧水有二渠號小沮大沮合而入
 于𤣥水案水上近/刻衍盧字又南與温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
 流注于𤣥水地理志曰盧水南入𤣥𤣥水又西南逕
 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故地理志曰𤣥水東入濡盖自
 東而注也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城故孤竹國也案/故
 字近刻訛/在城字上史記曰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齊讓國于
 此而餓死于首陽漢靈帝時遼西太守亷翻夢人謂
[014-23b]
 已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遼海漂吾棺槨聞君 仁善願見藏覆明日視之水上有浮棺吏嗤笑者皆
 無疾而死于是改葬之晉書地道志曰遼西人見遼
 水有浮棺欲破之語曰我孤竹君也汝破我何為因
 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側肥如縣南十二里水
 之㑹也
又東南過海陽縣西南入于海
 濡水自孤竹城東南逕西鄉北案西近刻/訛作主瓠溝水注
[014-24a]
 之水出城東南東流注濡水濡水又逕故城南案故/近刻
 訛作/牧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也東逕樂 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南東與新
 河故瀆合瀆自雍奴縣承鮑丘水東出謂之鹽闗口
 魏太祖征蹋頓與泃口俱導也世謂之新河矣案近/刻脱
 之/字陳夀魏志云以通海也案近刻脱云字又/海字上衍河字新河又
 東北絶庚水案近刻訛/作庾水又東北出逕右北平絶泃渠
 之水又東北逕昌城縣故城北案此下近/刻衍故字王莽之淑
[014-24b]
 武也新河又東分為二水案近刻/脱分字枝瀆東南入海新
 河自枝渠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口案近刻/訛作合水出
 新安平縣案近刻脱/安字下同西南流逕新安平縣故城西地 理志遼西之屬縣也又東南流龍鮮水注之水出縣
 西北世謂之馬頭水案近刻/訛作山二源俱導南合一川東
 流注封大水案近刻/脱封字地理志曰龍鮮水東入封大水
 者也亂流南㑹新河南注于海案注近刻/訛作流地理志曰
 封大水于海陽縣南入海新河又東出海陽縣與緩
[014-25a]
 虚水㑹案虚近刻訛/作靈下同水出新平縣東北世謂之大籠
 川案近刻/訛作山東南流逕令支城西西南流與新河合南
 流注于海案近刻/脱注字地理志曰緩虚水與封大水皆南
 入海新河又東與素河㑹謂之白水口水出令支縣 之藍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海新河又東至九過口
 案濄近/刻作過枝分南注海新河又東逕海陽縣故城南漢
 髙祖六年封搖母餘為侯國魏土地記曰令支城南
 六十里有海陽城者也新河又東與清水㑹水出海
[014-25b]
 陽縣東南流逕海陽城東又南合新河又南流十許
 里西入九濄注海新河東絶清水又東木究水出焉
 南入海新河又東左迆為北陽孤淀案北近刻/訛作孔淀水
 右絶新河案近刻脱淀水二/字右上衍名字南注海新河又東㑹于
 濡濡水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文穎曰碣石在遼西 絫縣王莽之選武也絫縣并屬臨渝王莽更臨渝為
 馮徳案馮近刻/訛作憑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成
 縣西南王莽改曰掲石也案掲近/刻作碣漢武帝亦嘗登之
[014-26a]
 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
 里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于巨海之中
 潮水大至則隠案近刻脱/此二字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
 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
 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三齊略記曰始皇于海中
 作石橋海神為之豎柱始皇求與相見神曰我形醜 莫圗我形當與帝相見乃入海四十里見海神左右
 莫動手工人潜以腳畫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速去始
[014-26b]
 皇轉馬還前腳猶立後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死
 于海衆山之石皆傾注今猶岌岌東趣疑即是也濡
 水于此南入海而不逕海陽縣西也盖經誤證耳又
 按管子齊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
 闟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案援近刻/訛作授引而未發謂左
 右曰見前乎左右對曰不見公曰寡人見長尺而人
 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馬前豈有人若此乎管仲對曰 臣聞豈山之神有偷兒案管子作登山/之神有俞兒長尺人物具
[014-27a]
 霸王之君興則豈山之神見且走馬前走導也袪衣
 示前有水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賛
 水者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大
 濟桓公拜曰仲父之聖至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今
 自孤竹南出則巨海矣而滄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
 耳之川若賛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漢世海水波
 襄吞食地廣當同碣石苞淪洪波也
大遼水出塞外衛白平山東南入塞過遼東襄平縣西
[014-27b]
 遼水亦言出砥石山案砥近刻/訛作□自塞外東流直遼東
 之望平縣西王莽之長説也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
 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滅燕置遼東郡治此漢髙
 帝八年封紀通為侯國王莽之昌平也故平州治又
 南逕遼隊縣故城西案近刻南訛作/東隊訛作隧王莽更名之曰
 順睦也案睦近刻/訛作陸公孫淵遣將軍畢衍拒司馬懿于
 遼隊即是處也案此下近刻有遼水又南厯縣/有小遼水其流注之也十五字
又東南過房縣西
[014-28a]
 地理志房故遼東之屬縣也遼水右㑹白狼水水出 右北平白狼縣東南案近刻此下有廣/成縣三字係衍文北流西北屈
 逕廣成縣故城南王莽之平虜也俗謂之廣都城又
 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石城山東流逕石城
 縣故城南地理志右北平有石城縣北屈逕白鹿山
 西即白狼山也魏書國志曰遼西單于蹋頓尤强為
 袁氏所厚故袁尚歸之數入為害公出盧龍塹山堙
 谷五百餘里未至柳城二百里尚與蹋頓將數萬騎
[014-28b]
 逆戰公登白狼山望栁城卒與虜遇乗其不整縱兵
 擊之虜衆大崩斬蹋頓胡漢降者二十萬口英雄記 曰曹操于是擊馬鞌于馬上作十片即于此也博物
 志曰魏武于馬上逢獅子使格之殺傷甚衆王乃自
 率常從健兒數百人擊之獅子吼呼奮越案吼近/刻作哮
 右咸驚王忽見一物從林中出如貍超上王車軛上
 獅子將至此獸便跳上獅子頭上獅子即伏不敢起
 于是遂殺之得獅子而還未至洛陽四十里洛中雞
[014-29a]
 狗皆無鳴吠者也案洛中近刻/訛作洛陽其水又東北入廣成
 縣東注白狼水白狼水北逕白狼縣故城東案近刻/脱故字
 王莽更名伏狄白狼水又東方城川水注之水發源 西南山下案源近刻/訛作川東流北屈逕一故城西案近刻/脱東字
 世謂之雀目城東屈逕方城北東入白狼水白狼水
 又東北逕昌黎縣故城西地理志曰交黎也東部都
 尉治王莽之禽虜也應劭曰今昌黎也髙平川水注
 之水出西北平川東流逕倭城北盖倭地人徙之案/近
[014-29b]
 刻訛作蓋委/也人從之又東南逕乳樓城北蓋逕戎鄉邑兼夷
 稱也案近刻/訛作之又東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自魯
 水注之水導西北逺山東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東
 北逕龍山西燕慕容皝以栁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地 也使陽裕築龍城改栁城為龍城縣十二年黒龍白
 龍見于龍山皝親觀龍去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龍交
 首嬉翔解角而去皝悦大赦號新宫曰和龍宫立龍
 翔祠于山上白狼水又北逕黄龍城東十三州志曰
[014-30a]
 遼東屬國都尉治昌遼道有黄龍亭者也案遼近刻/訛作黎
 魏營州刺史治魏土地記曰黄龍城西南有白狼河
 東北流附城東北下即是也又東北濫真水出西北
 塞外東南厯重山東南入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出
 東流分為二水案近刻/脱分字右水疑即渝水也地理志曰 渝水首受白狼水西南循山逕一故城西世以為河
 連城案近刻循訛作/巡脱西字世字疑是臨渝縣之故城王莽曰馮
 徳者矣案近刻馮/訛作慿渝水南流東屈與一水㑹世名之
[014-30b]
 曰&KR3288倫水盖戎方之變名耳疑即地理志所謂侯水
 北入渝者也十三州志曰侯水南入渝地理志盖言
 自北而南也案盖言近刻/訛作言盖又西南流注于渝渝水又
 東南逕一故城東俗曰女羅城又南逕營丘城西營
 丘在齊而名之于遼燕之間者盖燕齊遼迥僑分所
 在其水東南入海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外南入海案/近 刻脱/外字一水東北出塞為白狼水又東南流至房縣注
 于遼魏土地記曰白狼水下入遼也
[014-31a]
又東過安市縣西南入于海
 十三州志曰案近刻/脱曰字大遼水自塞外案近刻/脱外字西南至
 安市入于海
又𤣥菟髙句麗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
 縣故髙句麗胡之國也案胡近刻/訛作相漢武帝元封二年
 平右渠置𤣥菟郡于此王莽之下句麗水出遼山西
 南流逕遼陽縣與大梁水㑹水出北塞外西南流至 遼陽入小遼水案近刻訛作西/南流逕至遼水故地理志曰大梁水
[014-31b]
 西南至遼陽入遼郡國志曰縣故屬遼東後入𤣥菟
 其水西南流故謂之為梁水也小遼水又西南逕襄
 平縣為淡淵晉永嘉三年涸小遼水又逕遼隊縣案/近
 刻訛作逕/襄平縣入大遼水案遼近刻/訛作梁司馬宣王之平遼東
 也斬公孫淵于斯水之上者也
西南至遼隊縣入于大遼水也案此十二字近刻在前/接小遼水所出下係後
人移/改
浿水出樂浪鏤方縣東南過臨浿縣東入于海案近刻過/下衍于
[014-32a]
 許慎云浿水出鏤方東入海一曰出浿水縣十三州
 志曰浿水縣在樂浪東北鏤方縣在郡東盖出其縣
 南逕鏤方也案南近刻訛作而又此句之下原本空/一字朱謀㙔引謝耳伯云宋本原缺十
 二/字昔燕人衞滿自浿水西至朝鮮案西近刻/訛作而朝鮮故
 箕子國也箕子教民以義田織信厚約以八法而下
 知禁遂成禮俗戰國時滿乃王之都王險城地方數
 千里至其孫右渠漢武帝元封二年遣樓船將軍楊
 僕左將軍荀彘討右渠破渠于浿水遂滅之若浿水
[014-32b]
 東流無渡浿之理其地今髙句麗之國治余訪蕃使
 言城在浿水之陽其水西流逕故樂浪朝鮮縣即樂
 浪郡治漢武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
 增地縣入海又漢興以朝鮮為逺循遼東故塞至浿
 水為界考之今古于事差謬盖經誤證也 
 
 水經注卷十四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十五
            魏 酈道元 撰
  洛水  伊水  瀍水  澗水
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
 地理志曰洛出冢嶺山山海經曰出上洛西山又曰
 讙舉之山洛水出焉東與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東
 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尸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尸
[015-1b]
 近刻訛作/戸下同水北發尸山案發上近/刻衍出字南流入洛洛水又
 東得乳水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北出良餘山南流注 于洛案流近刻/訛作南洛水又東㑹于龍餘之水案此十字/原本及近
 刻竝訛/作經水出蠱尾之山案蠱近刻/訛作蟲東流入洛洛水又
 東案近刻脱/一洛字至陽虚山合𤣥扈之水山海經曰洛水
 東北流注于𤣥扈之水案近刻脱/此十五字是也又曰自鹿蹏
 之山以至𤣥扈之山凡九山𤣥扈亦山名也而通與
 讙舉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經曰此二山者洛間也
[015-2a]
 是知𤣥扈之水出于𤣥扈之山葢山水兼受其目矣
 其水逕于陽虚之下山海經又曰案又字近刻/訛在曰字下陽虚
 之山臨于𤣥扈之水是為洛汭也河圖玉版曰倉頡 為帝南巡登陽虚之山臨于𤣥扈洛汭之水靈龜負
 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洛水又東歴清池
 山案此句之下/近刻有傍字東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東北流
 注于洛洛水又東波水出焉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爾雅
 所謂洛别為波也洛水又東要水入焉水南出三要
[015-2b]
 山東北逕拒陽城西而東北流入於洛洛水又東與
 獲水合水南出獲輿山案輿近刻訛/作興下同俗謂之備水也
 東北逕獲輿川世名之為卻川東北流注于洛洛水
 又東逕熊耳山北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案此十八/字原本截
 上十五字訛作經下三字仍屬注文近/刻截上九字訛作經下九字仍屬注文博物志曰洛
 出熊耳葢開其源者是也
東北過盧氏縣南
 洛水逕隝渠闗北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又近刻隝作陽下同隝渠
[015-3a]
 水南出隝渠山案南出近刻/訛作出南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
 兩分川流半解一水西北流屈而東北入于洛山海
 經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
 是水也茍渠葢熊耳之殊稱若太行之歸山也故地
 説曰熊耳之山地門也洛水出其間是亦總名矣其 一水東北逕隝渠城西故闗城也其水東北流注于
 洛洛水又東逕盧氏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書紀年晉出公十九年晉韓龍取盧氏城案龍今竹/書紀年作
[015-3b]
 龐又近刖脱/取盧二字王莽之昌富也有盧氏川水注之水北
 出盧氏山東南流逕盧氏城東東南流注于洛案近/刻脱
 一東字南/訛作而洛水又東翼合三川案翼上近/刻衍龍字竝出縣之
 南山東北注洛開山圖曰盧氏山宜五穀可避水災
 亦通謂之石城山山在宜陽山西南千名之山咸處
 其内陵阜原隰案近刻/訛作險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谷 水自南山流注洛水洛水又東逕高門城南即宋書
 所謂後軍外兵龐季明入盧氏進達高門木城者也
[015-4a]
 洛水東與高門水合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北門東
 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水東北流逕石勒城北
 又東逕高門城北東入高門水亂流南注洛洛水又
 東松陽溪水注之案陽近刻訛作楊下同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
 松陽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逕黄亭南又東合黄
 亭溪水案亭近/刻作城水出鵜鶘山山有二峰峻極于天高
 崖雲舉亢石無階猨徒喪其捷巧鼯族謝其輕工及 其長霄冒嶺層霞冠峰方乃就辨優劣耳故有大小
[015-4b]
 鵜鶘之名矣溪水東南流歴亭下謂之黄亭溪水又
 東南入于洛水洛水又東得荀公溪口案溪近刻/訛作漢
 出南山荀公澗案近刻/脱公字即龐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
 其水歴谷東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東逕檀山南其
 山四絶孤峙山上有塢聚俗謂之檀山塢義熙中劉
 公西入長安舟師所届次于洛陽命參軍戴延之案/軍
 近刻訛/作將與府舍人虞道元即舟遡流窮覽洛川欲知
 水軍可至之處延之届此而返竟不達其源也洛水
[015-5a]
 又東庫谷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自宜陽山南
 三川竝發合為一溪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得鵜
 鶘水口水北發鵜鶘澗案北發近刻/訛作發北東南流入于洛
 洛水又逕僕谷亭北左合北水水出北山東南流注
 于洛洛水又東侯谷水出南山北流入于洛洛水又
 東逕龍驤城北龍驤將軍王鎮惡從劉公西入長安
 陸行所由案行近刻/訛作徑故城得其名洛水又東左合宜
 陽北山水水自北溪南流注洛洛水又東廣由澗水
[015-5b]
 注之水出南山由溪北流逕龍驤城東而北流入于 洛洛水又東右得直谷水水出南山北逕屯城西北
 流注于洛水也
又東北過蠡城邑之南
 城西有塢水案近刻/脱有字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
 故黽池縣治南對金門塢水南五里舊宜陽縣治也
 洛水右㑹金門溪水水南出金門山北逕金門塢西
 北流入于洛洛水又東合款水其水案此二字近/刻作一有字
[015-6a]
 源竝發兩川逕引謂之大款水也合而東南入于洛
 洛水又東黍良谷水入焉案良近刻/訛作艮水南出金門山 開山圖曰山多重固在韓案山下近/刻衍出字建武二年强弩
 大將軍陳俊案大近刻/訛作偏轉擊金門白馬皆破之即此
 也而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左合北溪南流入于
 洛也
又東過陽市邑南又東北過于父邑之南
 太陰谷水南出太陰溪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合白
[015-6b]
 馬溪水水出宜陽山澗有大石厥狀似馬故溪澗以
 物色受名也溪水東北流注于洛案東下近/刻衍又字洛水又
 東有昌澗水注之水出西北宜陽山而東南流逕宜 陽故郡南舊陽市邑也故洛陽都典農治此後改為
 郡其水又南注于洛洛水又東逕一合塢南城在川
 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東三箱天險峭絶惟築西面
 即為固案固上近/刻有合字一合之名起於是矣劉曜之將攻
 河南也晉將軍魏該奔于此故于父邑也洛水又東
[015-7a]
 合杜陽澗水案陽近刻訛/作楊下同水出西北杜陽溪東南逕
 一合塢東與槃谷水合亂流東南入洛洛水又東渠
 谷水出宜陽縣南女儿山案此十五字原本及近刻/截上六字訛作經下九字
 仍屬/注文東北流逕雲中塢左上迢遰層峻案左近刻/訛作在 煙半垂纓帶山阜故塢受其名渠谷水又東北入洛
 水案近刻脱/渠谷二字臧榮緒晉書稱孫登嘗經宜陽山作炭
 人見之與語登不應作炭者覺其情神非常咸共𫝊
 説太祖聞之使阮籍往觀與語亦不應籍因大嘯登
[015-7b]
 笑曰復作向聲又為嘯求與俱出登不肯籍因别去
 登上峰行且嘯如簫韶笙簧之音聲振山谷籍怪而
 問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聲籍更求之不知所
 止推問久之乃知姓名余按孫綽之叙高士𫝊言在
 蘇門山又别作登𫝊孫盛魏春秋亦言在蘇門山又 不列姓名既嗣宗感之著大人先生論言吾不知其
 人既神遊自得不與物交阮氏尚不能動其英操復
 不識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015-8a]
又東北過宜陽縣南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雙巒競舉狀同熊耳此自别山
 不與禹貢導洛自熊耳同也昔漢光武破赤睂樊崇
 積甲仗與熊耳平即是山也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
 水側有一池世謂之澠池矣又東南逕宜陽縣故城
 西謂之西度水又東南流入于洛洛水又東逕宜陽 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秦武王以甘茂為左丞
 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朽矣茂請約魏以
[015-8b]
 攻韓斬首六萬遂拔宜陽城故韓地也後乃縣之漢
 哀帝封息夫躬為侯國城之西門赤睂樊崇與盆子
 及大將等奉璽綬劔璧處世祖不即見明日陳兵于
 洛水見盆子等謂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
 悔上歎曰卿庸中皦皦鐵中錚錚也洛水又東與厭
 染之水合案染近刻/訛作梁水出縣北傅山大陂山無草木
 其水自陂北流屈而東南注世謂之五延水又東南 流逕宜陽縣故城東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南黄
[015-9a]
 中澗水出北阜二源竒發總成一川東流注于洛洛
 水又東祿泉水注之案近刻/脱水字其水北出近溪案近刻/訛作近
 出北/溪洛水又東共水入焉水北出長石之山山無草
 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
 水出西北尹谷東南注之共水又西南與左澗水㑹
 案共水又西南與近刻/訛作其水右與西南水東出近川西流注于共氷
 共水又南與李谷水合水出西北李溪東南注蓁水
 蓁水發源蓁谷西南流與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
[015-9b]
 水共水世謂之石頭泉案近刻/脱之字而南流注于洛洛水
 又東黑澗水南出陸渾西山歴于黑澗西北入洛洛
 水又東臨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東南與長澗
 水㑹案與下近/刻衍湖字水出北山南入臨亭水又東南歴九
 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又東北出散闗南
 洛水東逕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坡九曲穆天子𫝊所
 謂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洛水又東與豪水㑹
[015-10a]
 水出新安縣密山南流歴九曲東而南流入于洛洛 水之側有石墨山山石盡黑可以書疏故以石墨名
 山矣洛水又東枝瀆左出焉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東出
 闗絶惠水又逕清女冢南冢在北山上耆舊𫝊云斯
 女清貞秀古跡表來今矣枝瀆又東案枝近刻訛/作故下同
 周山上有周靈王冢皇覽曰周靈王葬于河南城西
 南周山上葢以王生而神故諡曰靈其冢人祠之不
 絶又東北逕柏亭南皇覽曰周山在柏亭西北案此/近刻
[015-10b]
 訛作/柏謂斯亭也又東北逕三王陵東北出案此下近/刻衍焉字
 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 征賦云定當為敬子朝作難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
 王與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紀曰
 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陽太倉中大冢是也而復𫝊言
 在此所未詳矣又悼敬二王稽諸史𫝊復無葬處今
 陵東有石碑錄赧王以上世王名號考之碑記周墓
 明矣枝瀆東北歴制鄉逕河南縣王城西歴郟鄏陌
[015-11a]
 杜預釋地曰縣西有郟鄏陌謂此也枝瀆又北入穀
 葢經始周啓瀆久廢不脩矣洛水自枝瀆又東出闗
 惠水右注之世謂之八闗水戴延之西征記謂之八 闗澤即經所謂散闗鄣自南山横洛水北屬于河皆
 闗塞也即楊僕家僮所築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陽東
 南流與瞻水合水東出婁涿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
 水又東南謝水北出瞻諸之山東南流又有交觸之
 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逕闗城北
[015-11b]
 案城北近刻/訛作北城二十里者也案此有/脱誤其城西阻塞垣東
 枕惠水案枕近刻/訛作抗靈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進為
 大將軍率五營士屯都亭案近刻/脱率字置函谷廣城伊闕
 大谷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等八闗案函谷下近刻/衍闗字闕亦訛
 作闗復/脱小字都尉官治此函谷為之首在八闗之限故世
 人總其統目有八闗之名矣其水又南流入于洛水
 山海經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陽而南流注于洛謂
 是水也洛水又與虢水㑹水出扶豬之山案扶豬近/刻訛作林
[015-12a]
 楮/北流注于洛水之南案之近/刻作其則鹿蹏之山也世謂
 之非山案此下近/刻衍也字其山陰則峻絶百仞陽則原阜隆
 平甘水發于東麓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東北過河南縣南
 周書稱周公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繫于 洛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孝經援神契曰
 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竹書紀年晉定公二
 十年洛絶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南
[015-12b]
 有廿洛城郡國志所謂甘城也案志下近/刻衍日字地記曰洛
 水東北過五零陪尾北與澗瀍合是二水東入千金
 渠故瀆存焉
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
 洛陽周公所營洛邑也故洛誥曰我卜瀍水東亦惟
 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繫于洛水北因于郟山 以為天下之湊方六百里因西八百里案近刻脱/此三字
 千里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案近刻訛作/二十三年晉合諸侯大
[015-13a]
 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司馬遷自序云案近/刻脱
 司馬/二字太史公留滯周南摯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
 陽漢高祖始欲都之感婁敬之言不日而駕行矣屬
 光武中興宸居洛邑逮于魏晉咸兩宅焉故魏略曰
 漢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為土徳土水之牡
 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長沙耆舊𫝊
 云祝良字召卿案召近刻/訛作石為洛陽令嵗時亢旱天子 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階庭告誠引罪自晨至中案近/刻作
[015-13b]
 午/紫雲水起案近刻/作沓起廿雨登降人為歌曰天久不雨
 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應滂沱下雨
 則縣司及河南尹治司隸周官也漢武帝使領徒隸
 董督京畿後因名司州焉案近刻/脫後字地記曰洛水東入
 于中提山間東流㑹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時天大霧
 三日帝遊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
 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河圖視萌篇是也昔
 王子晉好吹鳯笙招延道士與浮丘同遊伊洛之浦
[015-14a]
 案與字近刻/訛在道字上含始又受玉雞之瑞于此水亦洛神宓
 妃之所在也洛水又東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逕合
 水塢而東北流注于公路澗但世俗音譌號之曰光
 祿澗非也上有袁術固四周絶澗迢遞百仞廣四五
 里有一水淵而不流故溪澗即其名也合水北與劉
 水合水出半石東山西北流逕劉聚案逕近刻/訛作于三面
 臨澗在緱氏西南周畿内劉子國故謂之劉澗其水
 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又北流注于洛水也
[015-14b]
又東過偃師縣南 洛水東逕計素渚中朝時百國貢計所頓故渚得其
 名又直偃師故縣南案直近刻/訛作東與緱氏分水又東休
 水自南注之其水導源少室山西流逕穴山南而北
 與少室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休水休水
 又左㑹南溪水水發大穴南山北流入休水休水又
 西南北屈潛流地下其故瀆北屈出峽謂之大穴口
 北歴覆釜堆東葢以物象受名矣又東屆零星塢水
[015-15a]
 流潛通重源又發側緱氏原開山圖謂之緱氏山也
 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晉控鵠斯阜案鵠近/刻作鶴靈王望 而不得近舉手謝而去其家得遺屣俗亦謂之為撫
 父堆堆上有子晉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遠案/此
 下近刻/有矣字莫能辨之劉向列仙𫝊云世有簫管之聲焉
 休水又逕延壽城南緱氏縣治故滑費春秋滑國所
 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緱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謂之
 仙人觀休水又西轉北屈逕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
[015-15b]
 空密陵元侯鄭袤廟碑案元近刻訛/作光脱袤字文缺不可復識
 又有晉城門校尉昌原恭侯鄭仲林碑晉泰始六年
 立案泰近刻/訛作皇休水又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東逕百 谷塢北戴延之西征記曰塢在川南因高為塢高十
 餘丈劉武王西入長安舟師所保也案保近刻/訛作堡洛水
 又北陽渠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竹書紀年晉襄
 公六年洛絶于□即此處也洛水又北逕偃師城東
 東北歴鄩中水南謂之南鄩案此下近刻有中水/之南鄩五字係衍文
[015-16a]
 曰上鄩也逕訾城西司馬彪所謂訾聚也而鄩水注
 之水出北山鄩溪其水南流世謂之温泉水水側有
 僵人穴案僵近刻/訛作重穴中有僵尸戴延之從劉武王西
 征記曰有此尸尸今猶在夫物無不化之理魄無不 遷之道案魄近/刻作魂而此尸無神識事同木偶之狀喻其
 推移未若正形之速遷矣鄩水又東南于訾城西北
 東入洛水故京相璠曰今鞏洛渡北有鄩谷水東入
 洛謂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謂之北鄩于是
[015-16b]
 有南鄩北鄩之稱矣又有鄩城葢周大夫鄩肸之舊
 邑案肸近刻訛/作盻下同洛水又東逕訾城北又東羅水注之
 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方山羅川西北流蒲池水注
 之水南出蒲陂案近刻脱水字/訛作出南浦陂西北流合羅水謂之
 長羅川案近刻訛/作長川羅亦曰羅中也葢肸子鄩羅之宿居 故川得其名耳羅水又西北白馬溪水注之水出嵩
 山北麓逕白馬塢東而北入羅水西北流白桐澗水
 注之案桐近刻訛/作相下同水出嵩麓桐溪北流逕九山東又
[015-17a]
 北九山溪水入焉案山下近/刻衍東字水出百稱山東谷其山
 孤峰秀出嶕嶢分立仲長統曰昔密有卜成者案卜/成近
 刻訛作/十城身遊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境謂是山也山
 際有九山廟廟前有碑云九顯靈府君者太華之元
 子陽九列名號曰九山府君也南據嵩岳北帶洛澨
 晉元康二年九月太嵗在戌案此有脱誤近刻作太/嵗庚午考元康二年乃
 壬子/也帝遣殿中中郎將闗内侯樊廣緱氏令王與主
 簿傅演案近刻脱主簿/二字傅訛作傳奉宣詔命興立廟殿焉又有
[015-17b]
 百蟲將軍顯靈碑碑云將軍姓伊氏諱益字隤敳帝
 高陽之第二子伯益者也晉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順
 人吳義等建立堂廟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
 頌贊示後賢矣其水東北流入白桐鄉又北逕袁公
 塢東葢公路始固有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流注
 于羅水羅水又西北逕袁公塢北又西北逕潘岳父
 子墓前有碑岳父茈瑯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敗 岳碑題云給事黄門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孫秀
[015-18a]
 之難闔門受禍故門生感覆醢以増感乃樹碑以記
 事太常潘尼之辭也羅水又于訾城東北入于洛水
 也
又東北過鞏縣東又北入于河
 洛水乂東明樂泉水注之水出南原下三泉竝導故
 世謂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春秋昭公二十二年
 師次于明溪者也洛水又東逕鞏縣故城南東周所
 居也本周之畿内鞏伯國也春秋左𫝊所謂尹文父
[015-18b]
 涉于鞏即于此也洛水又東濁水注之即古黄水也
 案黄近刻/訛作湟水出南原京相璠曰訾城北三里有黄亭
 即此亭也春秋所謂次于黄者也洛水又東北泂水
 發南溪石泉案泂近刻訛/作㓊下同世亦名之為石泉水也京
 相璠曰鞏東地名坎欿在泂水東疑即此水也又逕
 盤谷塢東世又名之曰盤谷水案盤近刻/訛作鹽司馬彪郡
 國志鞏有坎欿聚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
 服䖍亦以為鞏東邑名也今考厥文若狀焉而不能
[015-19a]
 精辨耳晉太康地記晉書地道記竝言在鞏西非也 其水又北入洛洛水又東北流入于河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
 訛作/經山海經曰洛水成臯西入河是也謂之洛汭即
 什谷也故張儀説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謂此
 川也史記音義曰鞏縣有鄩谷水者也黄帝東巡河
 過洛脩壇沈璧受龍圖于河龜書于洛赤文綠字案/綠
 近刻訛/作篆堯帝又脩壇河洛擇良即沈案近刻脩訛/作循即作議
 光出河休氣四塞白雲起迴風逝赤文綠色廣袤九
[015-19b]
 尺負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案七近刻/訛作什帝王
 錄記興亡之數以授之堯案近刻/脱堯字又東沈書于日稷 赤光起𤣥龜負書背甲赤文成字遂禪于舜舜又習
 堯禮案禮近/刻作祀沈書于日稷赤光起𤣥龜負書至于稷
 下榮光休至黄龍卷甲舒圖壇畔赤文綠錯以授舜
 舜以禪禹殷湯東觀于洛習禮堯壇降璧三沈榮光
 不起黄魚雙躍出濟于壇黑烏以浴隨魚亦上化為
 黑玉赤勒之書黑龜赤文之題也湯以伐桀故春秋
[015-20a]
 説題辭曰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王者
 沈禮焉竹書紀年曰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鬭葢洛水
 之神也昔夏太康失政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須于 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
伊水出南陽魯陽縣西蔓渠山案近刻脱/魯陽二字
 山海經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
 魏山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巒互别耳伊
 水自熊耳東北逕鸞川亭北葌水出葌山北流際其
[015-20b]
 城東而北入伊水世人謂伊水為鸞水葌水為交水
 故名斯川為鸞川也又東為淵潭潭渾若沸亦不測
 其深淺也伊水又東北逕東亭城南又屈逕其亭東
 東北流者也東北過郭落山
 陽水出陽山陽溪世人謂之太陽谷水亦取名焉東
 流入伊水伊水又東北鮮水入焉水出鮮山北流注
 于伊伊水又與蠻水合水出盧氏縣之蠻谷東流入
[015-21a]
 于伊
又東北過陸渾縣南
 山海經曰滽滽之水出于釐山南流注于伊水今水
 出陸渾縣之西南王母澗澗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
 因以名溪東流注于伊水即滽滽之水也伊水歴崖 口山峽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闕崖上有塢伊水逕其
 下歴峽北流即古三塗山也杜預釋地曰山在縣南
 闞駰十三州志云山在東南今是山在陸渾故城東
[015-21b]
 南八十許里周書武王問太公曰吾將因有夏之居
 南望過于三塗北瞻望于有河案近刻脱此/二十七字春秋昭
 公四年司馬侯曰四嶽三塗陽城太室荆山中南九
 州之險也服虔曰三塗大行轘轅崤澠案近刻/作黽非南
 望也京相璠著春秋土地名案近刻/脱土字亦云山名也以
 服氏之説案近刻作服/氏之言云塗道也準周書南望之文或 言宜為轘轅大谷伊闕案近刻或訛作/服谷訛作道皆為非也春
 秋晉伐陸渾請有事于三塗知是山明矣有七谷水
[015-22a]
 注之水西出女儿山之南七溪山案几案本作机/近刻訛作桃
 有西王母祠東南流注于伊水又北蚤谷水注之水
 出女几山之東谷東逕故亭南東流入于伊水伊水
 又東北逕伏流嶺東嶺上有崑崙祠民猶祈焉劉澄
 之永初記稱陸渾縣西有伏流坡者也今山在縣南
 崖口北三十里許西則非也北與温泉水合水出新
 城縣之狼臯山西南阜下案狼臯山西近刻/作狼睪山之西西南流 㑹于伊水伊水又東北逕伏睹嶺左納焦澗水水西
[015-22b]
 出鹿髆山案髆近刻/訛作髆東流逕孤山南案近刻/脱逕字其山介
 立豐上單秀孤峙故世謂之方山即劉中書澄之所
 謂縣有孤山者也東歴伏睹嶺南東流注于伊伊水
 又東北涓水注之水出陸渾西山即陸渾都也案陸/渾下
 近刻衍山字/都訛作者尋郭文之故居訪胡昭之遺像世去不
 停莫識所在其水有二源俱導而東注虢略在陸渾
 縣西九十里也司馬彪郡國志曰縣西虢略地案近/刻訛
 作/池春秋所謂東盡虢略者也北水東流合侯澗水水
[015-23a]
 出西北侯溪案水近/刻作澗東南流注于涓水涓水乂東逕
 陸渾縣故城北平王東遷辛有適伊川見有被髮而
 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魯僖公二十二年
 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案秦近刻/訛作春故縣氏之也涓
 水東南流左合南水水出西山七谷亦謂之七谷水
 阻澗東逝案阻近/刻作祖歴其縣南又東南左㑹北水亂流
 左合禪渚水案水近刻/訛作渚水上承陸渾縣東禪渚渚在
 原上案在近刻/訛作左陂方十里佳饒魚葦即山海經所謂
[015-23b]
 南望禪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純注云禪一音暖案一/字近
 訛在/禪字上鯀化羽淵而復在此然已變怪亦無往而不
 化矣世謂此澤為愼望陂陂水南流注于涓水案近/刻訛
 作涓陽/水下同涓水又東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
 伊川得嬰兒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濱夢神
 告之曰臼水出而東走母明視而見臼水出焉告其
 鄰居而走顧望其邑咸為水矣其母化為空桑子在
 其中矣莘女取而獻之命養于庖長而有賢徳案長/而近
[015-24a]
 刻訛作/而長殷以為尹曰伊尹也
又東北過新城縣南 馬懷橋長水出新城西山東逕晉使持節征南將軍
 宗均碑南案宗近刻/訛作宋均字文平縣人也其碑太始三
 年十二月立其水又東流入于伊又有明水出梁縣
 西狼臯山案近刻作/狼睪山俗謂之石澗水也西北流逕楊
 亮壘南西北合康水水亦出狼臯山東北流逕范塢
 北與明水合案近刻此下/衍北汶二字又西南流入于伊山海經
[015-24b]
 曰放臯之山眀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是也伊水又
 與大㦸水會水出梁縣西有二源北水出廣成澤西
 南逕楊志塢北與南水合水源南出廣城澤西流逕 陸渾縣南案近刻訛作/西流陸渾河南十二縣境簿曰案近刻/脱境字
 廣城澤在新城縣界黄阜西北流屈而東逕楊志塢
 南案近刻/脱志字又北屈逕其塢東又逕塢北同注老倒澗
 俗謂之老倒澗水西流入于伊伊水又北逕新城東
 與吳澗水㑹水出縣之西山東流南屈逕其縣故城
[015-25a]
 西又東轉逕其縣南故蠻子國也縣有鄤聚今名蠻
 中是也漢惠帝四年置縣其水又東北流注于伊水
 伊水又北逕當階城西案近刻訛作又逕/西北當階城西大狂水入
 焉水東出陽城縣之大&KR2019案近刻訛/作大苦口山海經曰大 &KR2019之山多㻯琈之玉其陽狂水出焉西南流其中多
 三足龜人食之者無大疾可以已腫狂水又西逕綸
 氏縣故城南竹書紀年曰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
 綸氏者也左與倚薄山水合水北出倚薄之山南逕
[015-25b]
 黄城西又南逕綸氏縣故城東案近刻/脱縣字而南流注于
 狂水狂水又西八風溪水注之水北出八風山南流
 逕綸氏縣故城西案近刻脱/縣故二字西南流入于狂水狂水
 又西得三交水口水有三源案三近刻/訛作二各導一溪竝
 出山南流合舍案此四字近刻訛/作南合流三字故世有三交之名 也石上菖蒲一寸九節為藥最妙服久化僊案近刻/脱此十
 六/字其水西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逕缶高山北西
 南與湮水合水出東北湮谷西南流逕武林亭東北
[015-26a]
 又屈逕其亭南其水又西南逕湮陽亭東葢藉水以
 名亭也又東南流入于狂狂水又西逕湮陽城南又
 西逕當階城南而西流注于伊伊水又北土溝水出
 𤣥望山西案山西近刻/訛作西山東逕𤣥望山南又東逕新城
 縣故城北東流注于伊水伊水又北板橋水入焉水
 出山西東流入于伊水伊水又北㑹厭澗水水出西 山東流逕邥垂亭南春秋左𫝊文公十七年秋周甘
 斀敗戎于邥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預釋
[015-26b]
 地曰河南新城縣北有邥垂亭司馬彪郡國志曰新
 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遺基存焉案近刻/作猶在
 相璠曰舊説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黨有高都縣余
 謂京論疎逺未足以證無如䖍説之指密矣案如䖍/近刻訛
 作知/羣其水又東注于伊水伊水又北逕高都城東徐
 廣史記音義曰今河南新城縣有高都城竹書紀年
 梁恵成王十七年東周與鄭高都利者也又來儒之 水案儒近/刻作需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逕斌輪城北西歴
[015-27a]
 艾澗以其水西流案水字近刻/訛在以其上又謂之小狂水也其
 水又西南逕大石嶺南開山圖所謂大石山也山下
 有大石嶺碑河南隠士通明以漢靈帝中平六年八
 月戊辰于山堂立碑文字淺鄙殆不可尋魏文帝獵
 于此山虎超乘輿孫禮拔劔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陽
 南而劉澄之言在洛東北非也山阿有魏明帝高平
 陵王隠晉書曰惠帝使校尉陳總仲元詣洛陽山請
 雨總盡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即是山
[015-27b]
 也來儒之水又西南逕赤眉城南又西至高都城東
 西入伊水謂之曲水也
又東北過伊闕中
 伊水逕前亭西左𫝊昭公二十二年案近刻訛作/三十二年
 箕遺樂徵右行詭濟師取前城者也案詭近刻/詭作跪京相
 璠曰今洛陽西南五十里伊闕外前亭矣服虔曰前
 讀為泉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
 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歴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
[015-28a]
 矣春秋之闕塞也案近刻/作焉昭公二十六年趙鞅使女 寛守闕塞是也陸機云洛有四闕斯其一焉東巖西
 嶺竝鐫石開軒高薨架峰西側靈巖下泉流東注入
 于伊水傅毅反都賦曰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闕以達
 聰也闕左壁有石銘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
 巳大出水舉高四丈五尺齊此已下葢記水之漲減
 也案减近刻/訛作滅右壁又有石銘云案右近刻/訛作石元康五年
 案元康近刻/訛作永康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軌部督郵辛曜新
[015-28b]
 城令王琨部監作掾董猗李褒斬岸開石平通伊闕
 石文尚存也又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于洛
 伊水自闕東北流枝津右出焉案近刻枝/訛作之東北引溉
 東㑹合水同注公路澗入于洛今無水戰國䇿曰東
 周欲為田西周不下水蘇子見西周君曰今不下水
 所以富東周也民皆種他種欲貧之案貧近刻/訛作食不如
 下水以病之東周必復種稻種稻而復奪之是東周
[015-29a]
 受命于君矣案近刻/脱命字西周遂下水即是水之故渠也
 伊水又東北枝渠左出焉水積成湖北流注于洛今
 無水案近刻訛/作合伊水伊水又東北至洛陽縣南逕圜丘東 大魏郊天之所準漢故事建之後漢書郊祀志曰案/近
 刻脱/後字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陽城南七里為圜壇
 八陛中又為重壇天地位其上皆南向其外壇上為
 五帝位其外為壝重營皆紫以像紫宫按禮天子大
 裘而冕祭皥天上帝于此今衮冕也壇壝無復紫矣
[015-29b]
 伊水又東北流注于洛水廣志曰鯢魚聲如小兒嗁
 案近刻/脱嗁字有四足形如鯪鱧案近刻/脱鯪字可以治牛出伊水
 也司馬遷謂之人魚故其著史記曰始皇帝之葬也
 以人魚膏為燭徐廣曰人魚似鮎而四足即鯢魚也瀍水出河南穀城縣北山
 縣北有㬱亭案㬱近刻/訛作潛瀍水出其北梓澤中梓澤地
 名也澤北對原阜即裴氏墓塋所在碑闕存焉其水
 歴澤東南流水西有一源其上平敝古㬱亭之處也
[015-30a]
 案㬱近刻/訛作舊即潘安仁西征賦所謂越街郵者也
東與千金渠合
 周書曰我卜瀍水西謂斯水也東南流水西南有帛
 仲理墓墓前有碑題云眞人帛君之表仲理名護益
 州巴郡人晉永寧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東南流注 于穀穀水自千金堨東注謂之千金渠也
又東過洛陽縣南又東過偃師縣又東入于洛
澗水出新安縣南白石山
[015-30b]
 山海經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陽東南注于洛澗
 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穀世謂是山曰廣陽山水曰
 赤岸水亦曰石子澗地理志曰澗水在新安縣東南
 入洛案近刻在作出/南下衍東字是為密矣東北流歴函谷東坂
 東謂之八特阪案後穀水注内摯仲治三輔決錄至/我卜澗水東者是也原本及近刻竝
 訛在此下又其上引山海經之文截取山海/經曰北流注于穀九字重出于此今訂正東南入于洛
 孔安國曰澗水出澠池山今新安縣西北有一水北
[015-31a]
 出澠池界東南流逕新安縣而東南流入于穀水安
 國所言當斯水也然穀水出澠池下合澗水得其通
 稱或亦指之為澗水也竝未之詳耳案近刻訛/作詳之耳今孝
 水東十里有水世謂之慈澗又謂之澗水按山海經
 則少水也而非澗水葢習俗之誤耳又按河南有離
 山水謂之為澗水水西北出離山東南流案此下近/刻有注于
 離山澗水也又東南流共十/一字係上下訛舛致衍歴郟山于穀城東而南 流注于穀舊與穀水亂流案此下近刻/衍流同二字南入于洛今
[015-31b]
 穀水東入千金渠澗水與之俱東入洛矣或以是水
 竝為周公之所相卜也吕忱曰今河南死水案穀水/注云南
 出為死穀北/出為湖溝疑其是此水也案是下近/刻衍即字然意所未詳
 故竝書存之耳 
 
 
 水經注卷十五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十六
            魏 酈道元 撰
  穀水 甘水  漆水
  滻水 沮水
穀水出𢎞農黽池縣南墦塚林穀陽谷
 山海經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塚穀水出焉東流
 注于洛其中多㻒玉今穀水出千崤東馬頭山穀陽
[016-1b]
 谷案千近刻/訛作于東北流歴黽池川本中鄉地也漢景帝
 中二年案近刻脱中/字二訛作三初城徙萬戸為縣案近刻脱/城字縣字 崤黽之池以目縣焉亦或謂之彭池故徐廣史記音
 義曰黽或作彭穀水出處也案近刻/脱出字穀水又東逕秦
 趙二城南司馬彪續漢書曰赤睂從黽池自利陽南
 欲赴宜陽者也世謂之俱利城耆彦曰案彦近刻/訛作喭
 秦趙之㑹各據一城秦王使趙王鼓瑟藺相如令秦
 王擊缶處也馮異又破赤睂于是川矣故光武璽書
[016-2a]
 曰始雖垂翅囘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嵎案/近
 刻作/隅収之桑榆矣穀水又東逕土崤北所謂三崤也
 案三近/刻作二穀水又東左㑹北溪溪水北出黽池山東南 流注于穀案南近刻/訛作西疑即孔安國所謂澗水也穀水
 又東逕新安縣故城南北夾流而西接崤黽昔項羽
 西入秦坑降卒二十萬于此國滅身亡宜矣穀水又
 東逕千秋亭南其亭累石為垣世謂之千秋城也案/近
 刻脱千/秋二字潘岳西征賦曰亭有千秋之號子無七旬之
[016-2b]
 期謂是亭也又東逕雍谷溪囘岫縈紆石路阻峽故
 亦有峽石之稱矣穀水歴側案穀近刻/訛作晉左與北川水
 合水有二源竝導北山東南流合成一水自乾注巽
 入于穀穀水又東逕缺門山山阜之不接者里餘故 得是名矣二壁爭高斗聳相亂西瞻雙阜右望如砥
 穀水自門而東案門上近/刻衍缺字廣陽川水注之水出廣陽
 北山東南流注于穀南望微山雲峰相亂穀水又逕
 白超壘南案朱謀㙔云當作白起考元和志白超壘/一名白超塢漢末黄巾賊起白超築此壘
[016-3a]
 以自固朱/氏説非也戴延之西征記云次至白超壘去函谷十
 五里築壘當大道左右有山夾立案近刻訛/作夾至相去百
 餘步從中出北乃故闗城非所謂白超壘也是壘在
 缺門東十五里壘側舊有塢故冶官所在案冶官近/刻訛作治
 宫/魏晉之日引穀水為水冶案近刻/訛作治以經國用遺跡 尚存案近刻/訛作有穀水又東石黙溪水出微山東麓石黙
 溪東北流入于穀穀水又東宋水北流注于穀穀水
 又東逕魏將作大匠毋丘興墓南案興下近刻/衍盛字下同二碑
[016-3b]
 存焉儉父也管輅别𫝊曰輅嘗隨軍西征過其墓而
 歎謂士友曰𤣥武藏頭青龍無足白虎銜尸朱雀悲
 哭四危已備法應滅族果如其言穀水又東逕函谷
 闗南東北流皁澗水注之水出新安縣東南流逕毋
 丘興墓東又南逕函谷闗西闗高險陿案近刻/訛作峽路出
 廛郭漢元鼎三年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恥居闗 外請以家僮七百人築塞徙闗于新安即此處也昔
 郭丹西入闗感慨于其下曰不乗駟馬高車終不出
[016-4a]
 此闗也去家十二年果如志焉皁澗水又東流入于
 穀穀水又東北逕函谷闗城東右合爽水案近刻訛/作合桑爽
 之/水山海經曰白石山西五十里曰穀山其土多穀其
 下多桑爽水出焉案爽下近/刻衍之字世謂之紵麻澗北流注
 于穀案此下近刻有/山海經曰四字其中多碧綠案近刻/脱綠字穀水又東
 澗水注之山海經曰婁涿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
 澗水出焉北流注于穀案山海經曰北流注于穀九/字原本及近刻又見澗水注
 内謂之八特坂/下係重出衍文摰仲治三輔決錄注云馬氏兄弟五
[016-4b]
 人共居澗穀二水之交作五門客因舍以為名今在
 河南西四十里以山海經推挍里數不殊仲治所記
 水㑹尚有故居處斯則澗水也即周書所謂我卜澗
 水東言是水也案此七十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在/澗水注内上連山海經曰北流注于
 穀九字接八特坂下今改正移于/此又澗水東下近刻衍言水二字自下通謂澗水為
 穀水之兼稱焉案謂下近/刻衍之字故尚書曰伊洛瀍澗既入
 于河而無穀水之目是名亦通稱矣劉澄之云新安
 有澗水源出縣北案近刻訛/作北縣又有淵水未知其源余
[016-5a]
 考諸地記竝無淵水但淵澗字相似時有字錯為淵
 也故闞駰地理志曰禹貢之淵水是以知𫝊寫書誤
 字繆舛眞澄之不思所致耳既無斯水何源之可求
 乎穀水又東波水注之山海經曰瞻諸山西三十里
 婁涿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波水出于其陰世謂之百
 答水案世近刻/訛作也北流注于穀案此下近刻有/山海經曰四字其中多
 茈石文石穀水又東少水注之山海經曰廆山西三
 十里曰瞻諸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文石少水出于
[016-5b]
 其陰控引衆溪積以成川東流注于穀世謂之慈澗 也穀水又東俞隨之水注之山海經曰平蓬山西十
 里廆山其陽多㻬琈之玉俞隨之水出于其陰北流
 注于穀世謂之孝水也潘岳西征賦曰澡孝水以濯
 纓嘉美名之在兹是水在河南城西十餘里故吕忱
 曰孝水在河南而戴延之言在函谷闗西劉澄之又
 云出檀山案檀近刻訛/作擅下同檀山在宜陽縣西在穀水南
 無南入之理案上所引不言/南入當有脱文考尋兹説當承緣生述
[016-6a]
 征謬誌耳緣生從戍行旅征途訊訪既非舊土故無
 所究今川瀾北注澄映泥濘何得言枯涸也案上所/引無枯
 涸之語當/有脱文皆為疏僻矣
東北過穀城縣北
 城西臨穀水故縣取名焉穀水又東逕穀城南不歴
 其北又東案此下近/刻衍逕字洛水枝流入焉今無水也
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于洛
 河南王城西北案近刻/脱王字穀水之右有石磧磧南出為
[016-6b]
 死穀北出為湖溝魏太和四年案近刻訛/作七年暴水流高
 三丈此地下停流以成湖渚造溝以通水東西十里
 決湖以注瀍水穀水又逕河南王城西北案近刻/脱西字 謂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東周也何休曰名為成
 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地理志曰河南河南縣故
 郟鄏地也京相璠曰郟山名鄏地邑也卜年定鼎為
 王之東都謂之新邑是為王城其城東南名曰鼎門
 葢九鼎所從入也故謂是地為鼎中楚子伐陸渾之
[016-7a]
 戎問鼎于此述征記曰穀洛二水本于王城東北合
 流所謂穀洛鬭也今城之東南缺千步世又謂之穀
 洛鬭處俱為非也余按史𫝊周靈王之時穀洛二水
 鬭毁王宫王將堨之太子晉諫王不聽遺堰三堤尚 存左𫝊襄公二十五年齊人城郟穆叔如周賀韋昭
 曰洛水在王城南穀水在王城北東入于瀍至靈王
 時穀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兩水相格有
 似于鬭而毁王城西南也穎容著春秋條例言西城
[016-7b]
 梁門枯水處世謂之死穀是也始知緣生行中造次
 入闗經究故事與實違矣考王封周桓公于是為西
 周及其孫惠公封少子于鞏為東周故有東西之名
 矣秦滅周以為三川郡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漢以
 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卿案近刻/訛作鄉光武都 洛陽以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穀
 水又東流逕乾祭門北案王城北門/曰乾祭門子朝之亂晉所
 開也東至千金堨河南十二縣境簿曰河南縣城東
[016-8a]
 十五里有千金堨洛陽記曰千金堨舊堰穀水魏時
 更脩此堰謂之千金堨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謂
 之五龍渠渠上立堨堨之東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
 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築此堨更開溝
 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堅也必經年歴世是故部
 立石人以記之云爾葢魏明帝脩王張故績也案明/近刻
 訛作/文堨是都水使者陳協所造案此下近/刻衍也字語林曰陳
 協數進阮步兵酒後晉文王欲脩九龍堰阮舉協文
[016-8b]
 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成水歴堨東
 注謂之千金渠逮于晉世大水暴注溝瀆泄壞又廣
 功焉石人東脇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
 水迸瀑案迸近刻/訛作幷出常流上三丈蕩壞二堨五龍泄
 水南注瀉下加嵗久漱齧毎澇即壞歴載消棄大功
 今故無令遏案近刻作今故為今堨朱謀㙔云宋本/作捐棄大功故為今堨皆係後人臆改
 更于西開泄名曰代龍渠地形正平誠得為泄至理 千金不與水勢激爭無緣當壞由其卑下水得踰上
[016-9a]
 漱齧故也今増高千金于舊一丈四尺五龍自然必
 歴世無患若五龍嵗久復壞可轉于西更開二堨二
 渠合用二十三萬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
 二十三日起功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畢代
 龍渠即九龍渠也後張方入洛破千金堨永嘉初汝
 陰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脩之以利漕運案近刻/脱此二
 十一/字公私賴之水積年渠堨頽毁石砌殆盡遺基見
 存朝廷太和中脩復故堨按千金堨石人西脇下文
[016-9b]
 云若溝渠久疏深引水者當于河南城北石磧西更
 開渠北出使首狐丘案近刻訛/作孤立故溝東下因故易就
 磧堅便時事業已訖然後見之加邊方多事人力苦
 少又渠堨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預脩通之若于
 後當復興功者宜就西磧故書之于石以遺後賢矣
 雖石磧淪敗故跡可憑準之于文北引渠東合舊瀆
 舊瀆又東晉惠帝造石梁于水上案梁近刻/訛作渠按橋西
 門之南頰文稱晉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
[016-10a]
 巷水門除豎枋更為函枋立作覆枋屋前後辟級續 石障使南北入岸築治漱處破石以為殺矣到三年
 三月十五日畢訖案近刻/訛作記并紀列門廣長深淺于左
 右巷東西長七尺南北龍尾廣十二丈巷瀆口高三
 丈謂之臯門橋案臯近刻/作睪下同潘岳西征賦曰駐馬臯門
 案近刻訛作/秣馬睪門即此處也穀水又東又結石梁跨水制
 城西梁也穀水又東左㑹金谷水水出太白原東南
 流歴金谷謂之金谷水案近刻/脱谷字東南流逕晉衞尉卿
[016-10b]
 石崇之故居案此下近/刻衍也字石季倫金谷詩集叙曰余以
 元康七年從太僕出為征虜將軍有别廬在河南界 金谷澗中有清泉茂樹衆果竹柏藥草備具案近刻/訛作蔽
 翳/金谷水又東南流入于穀穀水又東逕金墉城北
 魏明帝于洛陽城西北角築之案近刻脱金谷水至/此句洛陽城止共二
 十六/字謂之金墉城案此下近刻有魏/文帝三字係衍文起層樓于東北
 隅晉宫閣名曰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上架木為榭
 故白樓矣案白近刻/訛作日皇居創徙宫極未就止蹕于此
[016-11a]
 搆宵榭于故臺所謂臺以停停也南曰乾光門夾建
 兩觀觀下列朱桁于塹以為御路東曰含春門北有
 䢰門案䢰近刻/訛作退城上西南列觀五十步一睥睨屋臺 置一鍾以和漏鼔西北建廡函蔭案近刻/脱函字墉比廣榭
 案比近刻/訛作北炎夏之日高視常以避暑案朱謀㙔云高/視當作高歡考
 道元以孝昌中死高寶夤之亂安得及神武/時事魏書高祖紀嘗幸洛陽視乃祖字之訛為綠水
 池一所在金墉者也榖水逕洛陽小城北因阿舊城
 憑結金墉故向城也案城近刻/訛作地永嘉之亂案近刻/脱之字
[016-11b]
 以為壘號洛陽壘案號下近/刻冇曰字故洛陽記曰陵雲臺西
 有金市金市北對洛陽壘者也又東歴大夏門下案/北
 城之西頭曰大/廈門夏廈通故夏門也陸機與弟書云門有三層
 高百尺魏明帝造門内東側際城有魏明帝所造景 陽山案明帝近刻訛/作文帝下同餘基尚存孫盛魏春秋曰景初
 元年案近刻訛作/黄初元年明帝愈崇宫殿雕飾觀閣取白石
 英及紫石英及五色大石于太行穀城之山起景陽
 山于芳林園樹松竹草木捕禽獸以充其中于時百
[016-12a]
 役䌓興案時近刻/訛作是帝躬自掘土率羣臣三公已下莫
 不展力山之東舊有九江陸機洛陽記曰九江直作
 圓水水中作圓壇三破之夾水得相逕通東京賦曰
 案近刻脱/東京二字濯龍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蘭被涯
 案近刻/訛作崖今也山則塊阜獨立江無復髣髴矣穀水又 東案穀近刻/訛作渠枝分南入華林園歴疏圃南圃中有古
 玉井井悉以珉玉為之以緇石為口案緇近刻/訛作錙工作
 精密猶不變古璨焉如新又逕瑤華宫南案近刻/脱逕字
[016-12b]
 景陽山北山有都亭案有近刻/訛作在堂上結方湖湖中起
 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萊山曲池接筵飛沼拂席南
 面射侯夾席武峙背山堂上則石路﨑嶇巖嶂峻險
 雲臺風觀纓巒帶阜遊觀者升降阿閣案阿近刻/訛作耶
 入虹陛望之狀鳧沒鸞舉矣其中引水飛臯案近刻/訛作睪
 傾瀾瀑布或枉渚聲溜潺潺不斷竹柏䕃于層石繡 薄叢于泉側微飈暫拂則芳溢于六空寔為神居矣
 案寔近刻/訛作入其水東注天淵池池中有魏文帝九華臺
[016-13a]
 案近刻訛作九華叢朱謀㙔云當作九華/殿考臺以黄初七年築臺殿原屬一地殿基悉是
 洛中故碑累之今造釣臺于其上池南直魏文帝茅
 茨堂案直近刻/訛作茨前有茅茨碑是黄初中所立也其水
 自天淵池東出華林園逕聽訟觀南故平望觀也魏
 明帝常言獄天下之命也每斷大獄恆幸觀聽之以
 太和三年更從今名觀西北接華林隸簿昔劉楨磨
 石處也文士傳曰文帝之在東宫也宴諸文學酒酣 命甄后出拜案出拜近刻/訛作拜坐坐者咸伏惟劉楨平視之
[016-13b]
 案近刻訛作/平仰觀之太祖以為不敬送徒隸簿後太祖乘步
 牽車乘城降閱簿作諸徒咸敬而楨拒坐磨石不動
 案拒坐未詳近刻作摳/坐朱謀㙔云一作匡坐太祖曰此非劉楨也石如何
 性楨曰石出荆山𤣥巖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堅
 貞之志雕之不増文磨之不加瑩稟氣貞正稟性自
 然太祖曰名豈虚哉復為文學池水又東流入洛陽
 縣之南池案入近刻/訛作于池即故翟泉也南北百一十步
 東西七十步皇甫謐曰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陽
[016-14a]
 太倉中大冢是也春秋定公元年晉魏獻子合諸侯
 之大夫于翟泉始盟城周班固服䖍皇甫謐咸言翟
 泉在洛陽東北周之墓地今按周威烈王葬洛陽城
 内東北隅景王冢在洛陽太倉中翟泉在兩冢之間
 側廣莫門道東建春門路北路即東宫街也于洛陽
 為東北後秦封吕不韋為洛陽十萬戸封大其城并
 得景王冢矣是其墓地也及晉永嘉元年洛陽東北
 步廣里地陷有二鵝出蒼色者飛翔沖天白色者止
[016-14b]
 焉陳留孝亷董養曰步廣周之翟泉盟㑹之地今色 蒼胡象矣其可盡言乎後五年劉曜王彌入洛帝居
 平陽陸機洛陽記曰案近刻脱/陽字曰字步廣里在洛陽城内
 宫東是翟泉所在不得于太倉西南也京相璠與裴
 司空彦季脩晉輿地圖作春秋地名亦言今太倉西
 南池水名翟泉案池近刻/訛作地又曰舊説言翟泉本自在
 洛陽北萇𢎞城成周乃繞之案近刻/脱城字杜預因其一證
 謂必是翟泉案近刻/脱謂字而即實非也後遂為東宫池晉
[016-15a]
 中州記曰惠帝為太子出聞蝦蟇聲問人為是官蝦
 蟇私蝦蟇侍臣賈𦙍對曰在官地為官蝦蟇在私地  私蝦蟇令曰若官蝦蟇可給廩先是有讖云蝦蟇
 當貴昔晉朝収愍懷太子于後池即是池也其一水
 自大夏門東逕宣武觀憑城結構不更増墉案増近/刻訛作
 層/左右夾列步廊參差翼跂南望天淵池北曯宣武
 場竹林七賢論曰王戎幼而清秀魏明帝于宣武場
 上為欄苞虎牙案近刻/訛作阱使力士袒裼迭與之搏縱百
[016-15b]
 姓觀之戎年七嵗亦往觀焉虎乘間薄欄而吼其聲
 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顚仆戎亭然不動帝于門上見
 之使問姓名而異之場西故賈充宅地穀水又東逕 廣莫門北案北城之東/頭曰廣莫門漢之穀門也北對芒阜案芒/邙古
 字通/用連嶺脩亘案近刻/訛作垣苞總衆山始自洛口西踰平
 陰悉芒壠也案壠近刻/訛作龍魏志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
 臺見孟津侍中辛毗諫曰若九河溢涌洪水為害丘
 陵皆夷何以禦之帝乃止穀水又東屈南案近刻訛/作東出屋
[016-16a]
 南宋本南/訛作而逕建春門石橋下案東城之北/頭曰建春門即上東門
 也阮嗣宗詠懷詩曰步出上東門者也一曰上升門
 晉曰建陽門百官志曰洛陽十二門案二近刻/訛作一每門
 候一人案近刻脱/毎門二字六百石東觀漢記曰郅惲為上東 門候光武嘗出夜還詔開門欲入惲不内上令從門
 間識面惲曰火明遼遠遂拒不開由是上益重之亦
 袁本初挂節處也橋首建兩石柱橋之右柱銘云陽
 嘉四年乙酉壬申詔書以城下漕渠東通河濟南引
[016-16b]
 江淮方貢委輸所由而至使中謁者魏郡清淵馬憲
 監作石橋梁柱敦敇工匠盡要妙之巧攅立重石累
 高周距橋工路博流通萬里云云河南尹邳崇㠕丞
 渤海重合雙福水曹掾中牟任防史王蔭史趙興將
 作吏睢陽申翔道橋掾成臯卑國洛陽令江雙丞平 陽降監掾王騰之主石作右北平山仲三月起作八
 月畢成其水依柱又自樂里道屈而東出陽渠案又/近刻
 訛作/文昔陸機為成都王穎入洛敗北而返案北近刻/訛作此
[016-17a]
 水南即馬市案此下近/刻有也字舊洛陽有三市斯其一也亦
 嵇叔夜為司馬昭所害處也案近刻/脱亦字北則白社故里
 案此下近/刻有也字昔孫子荆㑹董威輦于白社謂此矣以同
 載為榮故有威輦圖又東逕馬市石橋橋南有二石
 柱竝無文刻也漢司空漁陽王梁之為河南也將引
 穀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故以坐免後張純堰 洛以通漕案以近刻/訛作而洛中公私穰贍案近刻訛/作懐瞻是渠
 今引穀水葢純之造也按陸機洛陽記劉澄之永初
[016-17b]
 記言城之西面有陽渠周公制之也昔周遷殷民于
 洛邑城隍偪狹卑陋之所耳晉故城成周以居敬王
 秦又廣之以封不韋以是推之非專周公可知矣亦
 謂之九曲瀆河南十二縣境簿云案河上近刻衍/故字復脱境字
 曲瀆在河南鞏縣西西至洛南又按傅暢晉書云都
 水使者陳狼鑿運渠從洛口入注九曲至東陽門是
 以阮嗣宗詠懷詩所謂朝出上東門遙望首陽岑又 言遙遙九曲間裴徊欲何之者也陽渠水南暨閶闔
[016-18a]
 門案西城之北/頭曰閶闔門漢之上西門者也漢宫記曰上西門
 所以不純白者漢家厄于戌故以丹鏤之太和遷都
 徙門南側其水北乘高渠枝分上下歴故石橋東入
 城逕望先寺中有碑碑側法子丹碑作龍矩勢案書/中曰
 雲矩曰螭矩曰龍矩凡屢見/朱謀㙔云當作龍距非也于今作則佳方古猶劣
 渠水又東歴故金市南直千金門右案宫城西門/曰千秋門
 門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注靈芝九龍池魏太和中
 皇都遷洛陽經構宫極脩理街渠務窮隠發石視之
[016-18b]
 曽無毁壊又石工細密非今知所擬亦奇為精至也
 遂因用之其一水自千秋門南流逕神虎門下東對
 雲龍門二門衡栿之上皆刻雲龍風虎之狀以火齊
 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輝霜文翠照陸離眩目
 又南逕通門掖門西又南流東轉逕閶闔門南案此/乃宫
 城正南門下云改雉門為閶闔門是/也與前後所言閶闔門同名異地案禮王有五門
 謂臯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路門一曰畢門亦曰虎
 門也魏明帝上法太極于洛陽南宫起太極殿于漢
[016-19a]
 崇徳殿之故處改閶門為閶闔門昔在漢世洛陽宫 殿門題多是大篆言是蔡邕諸子自董卓焚宫殿魏
 太祖平荆州漢吏部尚書安定梁孟皇善師宜官八
 分體求以贖死太祖善其法常仰繫帳中愛翫之以
 為勝宜官北宫牓題咸是鵠筆南宫既建明帝令侍
 中京兆韋誕以古篆書之皇都遷洛始令中書舍人
 沈含馨以𨽻書書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敇符節令江
 式以大篆易之今諸桁榜題皆是式書周官太宰以
[016-19b]
 正月懸治法于象魏廣雅曰闕謂之象魏風俗通曰
 魯昭公設兩觀于門是謂之闕從門欮聲爾雅曰觀 謂之闕説文曰闕門觀也漢官典職曰偃師去洛四
 十五里望朱雀闕其上鬱然與天連是明峻極矣洛
 陽故宫名有朱雀闕白虎闕蒼龍闕北闕南宫闕也
 東觀漢記曰更始發洛陽李松奉引車馬奔觸北闕
 鐵柱門三馬皆死即斯闕也白虎通曰門必有闕者
 何闕者所以飾門别尊卑也今閶闔門外夾建巨闕
[016-20a]
 以應天宿雖不如禮猶象而魏之案而字近刻訛在/上句上字之下
 上加復思以易觀矣廣雅曰復思謂之屏釋名曰屏
 自障屏也罦思在門外罦復也臣將入請事于此案/近 刻請訛/作言復重思之也漢末兵起壞園陵罦思曰無使
 民復思漢也故鹽鐵論曰垣闕罦思言樹屏隅角所
 架也穎容又曰闕者上有所失下得書之于闕所以
 求論譽于人故謂之闕矣今闕前水南道右置登聞
 鼓以納諫昔黄帝立明堂之議堯有衢室之問舜有
[016-20b]
 告善之旌禹有立鼓之訊湯有總街之誹武王有靈
 臺之復皆所以廣設過誤之備也渠水又枝分夾路
 南出逕太尉司徒兩坊間案出字近刻/訛在逕字下謂之銅駝街
 舊魏明帝置銅駝諸獸于閶闔南街陸機云駝高九 尺脊出太尉坊者也案脊近刻/訛作即水西有永寧寺熙平
 中始創也作九層浮圖浮圖下基方十四丈自金露
 槃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級而又高廣之雖
 二京之盛五都之富利刹靈圖未有若斯之搆按釋
[016-21a]
 法顯行𫝊西國有爵離浮圖其高與此相狀東都西
 域俱為莊妙矣其地是曹爽故宅經始之日于寺院
 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土可丈許案土近/刻作地地壁悉纍
 方石砌之石作細密都無所毁其石悉入法用自非
 曹爽庸匠亦難復制此桓氏有言曹子丹生此豚犢 信矣渠左是魏晉故廟地今悉民居無復遺墉也渠
 水又西歴廟社之間南注南渠廟社各以物色辨方
 周禮廟及路寢皆如明堂而有燕寢焉惟祧廟則無
[016-21b]
 案則近刻/訛作别後代通為一廟列正室于下無復燕寢之
 制禮天子建國左廟右社以石為主祭則希冕今多
 王公攝事王者不親拜焉咸寧元年案寕近刻/訛作陵洛陽
 大風帝社樹折青氣屬天元王東渡魏社代昌矣渠
 水自銅駝街東逕司馬門南魏明帝始築闕崩壓殺
 數百人遂不復築故無闕門南屏中舊有置銅翁仲 處金狄既淪故處亦褫惟壞石存焉自此南直宣陽
 門經緯通達案經近刻/訛作徑皆列馳道往來之禁一同兩
[016-22a]
 漢曹子建嘗行御街犯門禁以此見薄渠水又東逕
 杜元凱所謂翟泉北今無水坎方九丈六尺深二丈
 餘似是人功而不類于泉陂是驗非之一證也又皇
 甫謐帝王世紀云王室定遂徙居成周小不受王都
 故壞翟泉而廣之泉源既塞明無故處是驗非之二
 證也杜預言翟泉在太倉西南既言西南于洛陽不
 得為東北是驗非之三證也稽之地説事幾明矣不 得為翟泉也渠水歴司空府前逕太倉南出東陽門
[016-22b]
 石橋下案出東近刻/訛作東出注陽渠穀水自閶闔門而南逕
 土山東案此閶闔門乃上西門也近/刻訛作逕閶闔而南土山東水西三里有坂
 坂上有土山漢大將軍梁冀所成築土為山植木成
 苑案木近刻/訛作林張璠漢記曰山多峭坂以象二崤積金
 玉採捕禽獸以充其中有人殺苑兔者迭相尋逐死
 者十三人南出逕西陽門案正西曰/西陽門舊漢氏之西明
 門也亦曰雍門矣舊門在南太和中以故門邪出案/邪
 近刻訛/作卯故徙是門東對東陽門穀水又南逕白馬寺
[016-23a]
 東昔漢明帝案昔近刻/訛作是夢見大人金色項佩白光以
 問羣臣或對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
 無是乎于是發使天竺寫致經像始以榆欓盛經白
 馬負圖表之中夏故以白馬為寺名此榆欓後移在
 城内愍懐太子浮圖中近世復遷此寺然金光流照
 法輪東轉創自此矣穀水又南逕平樂觀東李尤平
 樂觀賦曰乃設平樂之顯觀章祕偉之奇珍華嶠後
 漢書曰靈帝于平樂觀下起大壇上建十二重五采
[016-23b]
 華葢高十丈壇東北為小壇復建九重華葢高九丈 列奇兵騎士數萬人天子住大葢下禮畢天子躬擐
 甲稱無上將軍行陣三帀而還設祕戲以示遠人故
 東京賦曰其西則有平樂都場示遠之觀龍雀蟠蜿
 天馬半漢應劭曰飛康神禽能致風氣古人以良金
 鑄其象案近刻/作形眀帝永平五年長安迎取飛廉并銅
 馬置上西門外平樂觀今于上西門外無他基觀惟
 西明門外獨有此臺巍然廣秀疑即平樂觀也又言
[016-24a]
 皇女稚殤埋于臺側故復名之曰皇女臺晉灼曰飛
 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董卓銷為金用銅 馬徙于建始殿東階下胡軍喪亂此象遂淪穀水又
 南逕西明門案西城南頭曰西明/門近刻訛作西門門故廣陽門也門左
 枝渠東派入城逕太社前又東逕太廟南又東于青
 陽門右下注陽渠穀水又南東屈逕津陽門南案南/城西
 頭曰津/陽門故津門也案近刻津/下衍陽字昔洛水泛泆漂害者衆
 案近刻漂/下衍落字津陽城門挍尉案近刻/脱尉字將築以遏水諫議
[016-24b]
 大夫陳宣止之曰王尊臣也案近刻宣訛作/宜尊訛作遵水絶其
 足朝廷中興必不入矣水乃造門而退穀水又東逕
 宣陽門南案南城西頭次/門曰宣陽門故苑門也皇都遷洛移置 于此對閶闔門南直洛水浮桁故東京賦曰泝洛背
 河左伊右瀍者也夫洛陽考之中土卜惟洛食寔為
 神也案此語/有舛誤門左即洛陽池處也池東舊平城門所
 在矣今塞北對洛陽南宫案洛近刻/訛作南故蔡邕曰平城
 門正陽之門與宫連屬郊祀法駕所由從出門之最
[016-25a]
 尊者洛陽諸宫名曰南宫有謻臺臨照臺東京賦曰
 其南則有謻門曲榭邪阻城洫案邪近刻/訛作依注云謻門
 冰室門也阻依也洫城下池也皆屈曲邪行依城池
 為道故説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矣謻 門即宣陽門也門内有宣陽冰室周禮有冰人日在
 北陸而藏之西陸朝覿而出之冰室舊在宣陽門内
 故得是名門既擁塞冰室又罷穀水又逕靈臺北望
 雲物也漢光武所築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嘗宴于
[016-25b]
 此臺得鼮鼠于臺上亦諫議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
 倫少子也以清正案朱謀㙔云此下疑/脱為郡功曹四字洛陽無主人
 鄉里無田宅寄止靈臺或十日不炊司隸挍尉南陽
 左雄尚書廬江朱孟興等皆倫故孝廉功曹案近刻/脱皆倫
 二/字各致禮餉竝辭不受永建中卒穀水又東逕平昌 門南案正南門/曰平昌門故平門也又逕明堂北漢光武中元
 元年立尋其基構上圓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
 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為辟雝也穀水又東
[016-26a]
 逕開陽門南案南城東頭/曰開陽門晉宫閣名曰故建陽門也
 漢官曰案漢官下朱謀㙔/云宋本冇儀字開陽門始成未有名宿昔
 有一柱來在樓上琅琊開陽縣上言縣南城門案近/刻脱
 縣/字一柱飛去光武皇帝使來識視良是遂堅縛之案/縛
 近刻訛/作𫝊因刻記年月日以名焉何湯字仲弓案此五/字近刻
 訛作湯仲/弓三字嘗為門候上微行夜還湯閉門不納朝廷 嘉之又東逕國子太學石經北周禮有國學敎成均
 之法學記曰古者家有塾黨有庠遂有序國有學亦
[016-26b]
 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東序西序殷人之左
 學右學案近刻脱/此二字周人之東膠虞庠王制曰養國老
 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學小學教國之子弟
 焉謂之國子漢魏以來置太學于國子堂東漢靈帝
 光和六年刻石鏤碑載五經立于太學講堂前悉在
 東側蔡邕以熹平四年案熹近刻/訛作嘉與五官中郎將堂
 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諌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 説太史令單颺等案近刻脱楊賜諌議大夫馬曰/八字又磾訛作彈馴訛作訓
[016-27a]
 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
 鐫刻立于太學門外于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
 始立其觀視及筆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塡塞街陌矣
 今碑上悉銘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
 字石經古文出于黄帝之世倉頡本鳥跡為字取其
 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義焉自秦用篆書焚燒先典
 古文絶矣魯恭王得孔子宅書不知有古文謂之科
 斗書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于周宣
[016-27b]
 之時史籀創著平王東遷文字乖錯秦之李斯及胡
 毋敬又改籀書謂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許氏
 字説專釋于篆而不本古文言古隸之書起于秦代
 而篆字文繁無㑹劇務案近刻訛作/蕪㑹劇者故用隸人之省
 謂之隸書或云即程邈于雲陽増損者是言隸者篆
 捷也孫暢之嘗見青州刺史傅𢎞仁説臨淄人發古
 冢得桐棺前和外隠為隸字言齊太公六世孫胡公
 之棺也惟三字是古餘同今書證知隸自出古非始
[016-28a]
 于秦魏初𫝊古文出邯鄲淳石經古文轉失淳法樹 之于堂西石長八尺廣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
 八枚案十近刻/訛作千廣三十丈魏明帝案近刻訛/作文帝又刋典
 論六碑附于其次陸機言太學贊别一碑在講堂西
 下列石龜碑載蔡邕韓説堂谿典等名案近刻訛作/高堂谿等名
 太學弟子贊復一碑在外門中今二碑竝無石經東
 有一碑是漢順帝陽嘉元年立案元近刻/訛作八碑文云建
 武二十七年造太學年積毁壞永建六年九月詔書
[016-28b]
 脩太學刻石記年用作工徒十一萬二千人案近刻/作字在
 工字/下陽嘉元年八月作畢案元近刻/訛作九碑南面刻頌表 裏鏤字猶存不破漢石經北有晉辟雝行禮碑是太
 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石經淪
 缺存半毁幾駕言永久諒用憮焉考古有三雝之文
 今靈臺太學竝無辟雝處晉永嘉中王彌劉曜入洛
 焚毁二學尚髣髴前基矣穀水于城東南隅枝分北
 注逕青陽門東案東城南頭/曰青陽門故清明門也亦曰税門
[016-29a]
 亦曰芒門又北逕東陽門東案正東門/曰東陽門故中東門也
 又北逕故太倉西洛陽地記曰大城東有太倉倉下
 運船常有千計即是處也又北入洛陽溝穀水又東 左迤為池又東右出為方湖東西百九十步南北七
 十步故水衡署之所在也穀水又東南轉屈而東注
 謂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穀水又東注鴻池陂
 百官志曰鴻池池名也在洛陽東二十里丞一人二
 百石池東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中又
[016-29b]
 有東西横塘水溜徑通案徑近刻/訛作逕故李尤鴻池陂銘
 曰鴻澤之陂聖王所規開源東注案源近刻訛作水/朱謀㙔云舊本作
 又/出自城池也其水又東左合七里澗晉後畧曰成
 都王穎使吳人陸機為前鋒都督伐京師輕進為洛 軍所乘案近刻訛作/為冶軍所處大敗于鹿苑人相登躡死于塹
 中及七里澗澗為之滿即是澗也澗有石梁即旅人
 橋也昔孫登不欲久居洛陽知楊氏榮不保終思欲
 遯跡林郷隠淪妄死案妄近刻/訛作忘楊駿埋之于此橋之
[016-30a]
 東駿後尋亡矣搜神記曰太康末京洛始為折楊之
 歌有兵革辛苦之辭駿後被誅太后幽死折楊之應
 也案楊下近/刻衍為字凡是數橋皆纍石為之亦高壯矣制作
 甚佳雖以時往損功而不廢行旅朱超石與兄書云
 橋去洛陽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可受大 舫過也案此下近刻有奇/制作三字係衍文題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
 月初就功日用七萬五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橋經破
 落復更脩補今無復文字陽渠水又東流逕漢廣野
[016-30b]
 君酈食其廟南案穀水自閶闔門而南以下竝陽渠/水原本及近刻獨此處及下逕亳殷
 忽兩稱陽渠後復稱穀水考其地相比次非有/錯紊而稱名參差或後人臆改使然今姑仍之廟在
 北山上成公綏所謂偃師西山也山上舊基尚存廟
 宇東向案近刻/作東面門有兩石人對倚北石人胷前銘云
 門亭長石人西有二石闕雖經頽毁猶高丈餘闕西
 即廟故基也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復可識子安仰 澄芬于萬古讚清徽于廟像文字厥集矣陽渠水又
 東逕亳殷南昔盤庚所遷改商曰殷此始也班固曰
[016-31a]
 尸鄉故殷湯所都者也故亦曰湯亭薛瓚漢書注皇
 甫謐帝王世紀竝以為非以為帝嚳都矣晉太康記
 地道記案近刻訛作晉/大康地理記竝言田横死于是亭故改曰
 尸鄉非也余按司馬彪郡國志以為春秋之尸氏也
 其澤野負原夾郭多墳隴焉即陸士衡㑹王輔嗣處
 也袁氏王陸詩序機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師時忽結
 陰望道左若民居者因往逗宿見一少年姿神端遠 與機言𤣥機服其能而無以酬折前致一辯案近刻/訛作前
[016-31b]
 至一/辯文機題緯古今綜檢名實此少年不甚欣解將曉
 去税駕逆旅嫗曰君何宿而來自東數十里無村落
 止有山陽王家墓案止近刻/訛作上機乃怪悵還睇昨路空
 野霾雲攢木蔽日知所遇者審王弼也此山即祝雞
 翁之故居也搜神記曰祝雞翁者案近刻/脱祝字洛陽人也
 居尸鄉北山下養雞百年餘雞至千餘頭皆有名字
 欲取呼之名則種别而至後之吳山莫知所去矣穀
 水又東逕偃師城南皇甫謐曰帝嚳作都于亳偃師
[016-32a]
 是也王莽之所謂師氏者也穀水又東流注于洛水
 矣
甘水出𢎞農宜陽縣鹿蹏山
 山在河南陸渾縣故城西北俗謂之縱山水之所導
 發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為甘掌焉案掌近刻/訛作棠
東北至河南縣南北入洛
 甘水發源東北流北屈逕一故城東在非山上世謂
 之石城也京相璠曰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汙而平案/夷
[016-32b]
 汙近刻訛/作夢汁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謂是 城也余按甘水東十許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對
 河南故城世謂之鑒洛城鑒甘聲相近即故甘城也
 為王子帶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稱焉甘水
 又與非山水㑹水出非山東谷東流入于甘水甘水
 又于河南城西北入洛經言縣南非也案此下近/刻衍故字
 相璠曰今河南縣西南案近刻重河南二/字脱西南二字有甘水北
 入洛斯得之矣
[016-33a]
漆水出扶風杜陽縣俞山東北入于渭
 山海經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葢自北 而南矣尚書禹貢太史公禹本紀云導渭水東北至
 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案近刻過訛作/逕河訛作洛孔安國曰漆
 沮一水名矣案今書𫝊/作二水名亦曰洛水也出馮翊北周太
 王去邠度漆踰梁山案近刻/訛作上止岐下故詩云民之初
 生自土沮漆案近刻訛/作漆沮又曰率西水滸至于岐下是
 符禹貢本紀之説許愼説文稱漆水出右扶風杜陽
[016-33b]
 縣岐山東入渭從水桼聲又云一曰漆城池也潘岳
 闗中記曰闗中冇涇渭灞滻酆鄗漆沮之水酆鄗漆
 沮四水在長安西南鄠縣漆沮皆南注案近刻脱漆/沮南三字 酆鄗水北注案此下近/刻有渭字開山圖曰麗山西北有温池
 案近刻訛作地朱謀㙔云吳本改作池/考永樂大典内已作温池非吳氏改也温池西南八
 十里岐山案近刻/訛作川在杜陽北案近刻訛作/在杜陵埤長安西有
 渠謂之漆渠班固地理志云漆水在漆縣西案在近/刻訛作
 出/闞駰十三州志又云漆水出漆縣西北至岐山案/近
[016-34a]
 刻脱/至字東入渭今有水出杜陽縣岐山北漆溪謂之漆
 渠西南流注岐水但川土竒異今説互出考之經史
 各有所據識淺見浮無以辨之矣
滻水出京兆藍田谷北入于灞 地理志曰滻水出南陵縣之藍田谷西北流與一水
 合水出西南莽谷東北流注滻水滻水又北歴藍田
 川北流注于灞水地理志曰滻水北至霸陵入霸水
沮水出北地直路縣東過馮翊祋祤縣北東入于洛
[016-34b]
 地理志曰沮出直路縣西東入洛案近刻訛作出/畿縣西東入洛
 水自直路縣東南逕譙石山案譙近/刻作燋東南流歴檀臺
 川俗謂之檀臺水屈而夾山西流又西南逕宜君川
 世又謂之宜君水又得黄嶔水口水西北出雲陽縣
 石門山黄嶔谷東南流注宜君水又東南流逕祋祤 縣故城西縣以漢景帝二年置案朱謀㙔云宋本以/下有溪名二字今以
 文義考之/乃衍文其水南合銅官水水出縣東北案近刻脱/縣字又此
 句之下/衍而字西南逕銅官川謂之銅官水又西南流逕祋
[016-35a]
 祤縣東西南流逕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注宜君水宜
 君水又南出土門山西又謂之沮水又東南歴土門
 南原下東逕懷徳城南城在北原上又東逕漢太上
 皇陵北陵在南原上沮水東注鄭渠昔韓欲令秦無
 東伐使水工鄭國間秦鑿涇引水謂之鄭渠渠首上
 承涇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案近刻/脱邸字所謂瓠中也爾雅 以為周焦穫矣為渠竝北山案近刻/脱為字東注洛三百餘
 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案近刻脱/而字秦字鄭國
[016-35b]
 曰案近刻脱/鄭國二字始臣為間然渠亦秦之利案近刻渠/下有成字
 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塡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
 頃案近刻脱/之地二字皆畮一鍾闗中沃野無復凶年秦以富
 彊卒并諸侯命曰鄭渠渠瀆東逕宜秋城北又東逕
 中山南河渠書曰鑿涇水自中山西案近刻/訛作而封禪書
 漢武帝獲寶鼎于汾陰將薦之甘泉鼎至中山氤氲
 有黄雲葢焉徐廣史記音義曰闗中有中山非冀州 者也指證此山俗謂之仲山非也鄭渠又東逕捨車
[016-36a]
 宫南絶冶谷水案冶近刻/訛作治鄭渠故瀆又東逕嶻嶭山
 南池陽縣故城北又東絶清水又東逕北原下濁水
 注焉自濁水以上今無水案近刻脱/今字水字濁水上承雲陽
 縣東大黑泉東南流謂之濁谷水又東南出原注鄭
 渠又東歴原逕曲梁城北又東逕太上陵南原下北
 屈逕原東與沮水合分為二水一水東南出即濁水
 也至白渠與澤泉合俗謂之漆水又謂之為漆沮水
 絶白渠東逕萬年縣故城北為櫟陽渠城即櫟陽宫
[016-36b]
 也漢高帝葬皇考于是縣起墳陵署邑號改曰萬年
 也地理志曰馮翊萬年縣高帝置王莽曰異赤也故
 徐廣史記音義曰櫟陽今萬年矣闞駰曰縣西有涇
 渭北有小河謂此水也案謂近刻/訛作渭其水又南屈更名
 石川水又西南逕郭&KR1668城西與白渠枝渠合又南入
 于渭水也其一水東出即沮水也東與澤泉合水出
 沮東澤中與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謂是水為漆
 水也東流逕薄昭墓南冢在北原上又逕懷徳城北
[016-37a]
 東南注鄭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絶注濁水至白渠合 焉故濁水得漆沮之名也沮循鄭渠東逕當道城南
 城在頻陽縣故城南頻陽宫也秦厲公置城北有頻
 山山有漢武帝殿以石架之縣在山南故曰頻陽也
 應劭曰縣在頻水之陽今縣之左右無水以應之所
 可當者惟鄭渠與沮水又東逕蓮芍縣故城北十三
 州志曰縣以草受名也沮水又東逕漢光武故城北
 又東逕粟邑縣故城北王莽更名粟城也後漢封騎
[016-37b]
 都尉耿夔為侯國其水又東北流注于洛水也案近/刻作
 矣/ 
 
 
 
 
 水經注卷十六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十七
            魏 酈道元 撰
  渭水
渭水出隴西首陽縣渭谷亭南鳥鼠山
 渭水岀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鳥鼠山西
 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三
 源合注東北流逕首陽縣西與别源合水南出鳥鼠
[017-1b]
 山渭水谷案南出近刻訛作出/南又谷上衍出字尚書禹貢所謂渭出
 鳥鼠者也地説曰案地近刻/訛作他鳥鼠山同穴之枝榦也 渭水出其中東北過同穴枝間既言其過明非一山
 也案山近刻/訛作水又東北流而㑹于殊源也渭水東南流
 逕首陽縣南右得封溪水案溪近刻/訛作湲次南得廣相溪
 水次東得共谷水左則天馬溪水次南則伯陽谷水
 竝參差翼注亂流東南出矣
東北過襄武縣北案東北原本及近刻訛作又比考注/云渭水常若東南不東北也可證义
[017-2a]
乃東/之訛
 廣陽水出西山二源合注共成一川案近刻/脱共字東北流
 注于渭渭水又東南逕襄武縣東北荆頭川水入焉 水出襄武西南鳥鼠山荆谷東北逕襄武縣故城北
 王莽更名相桓漢護羌校尉温序行部為隗囂部將
 茍宇所拘案茍近刻/訛作苟銜鬚自刎處也其水東北流注
 于渭渭水常若東南不東北也又東枲水注之水出
 西南雀富谷東北逕襄武縣南東北流入于渭魏志
[017-2b]
 稱咸熙二年襄武上言大人見身長三丈餘跡長三
 尺二寸案近刻訛/作一寸白髮著黄單衣巾拄杖呼民王始
 語云今當太平十二月天祿永終厯數在晉遂遷魏
 而事晉又東過獂道縣南
 右則岑溪水次則同水俱左注之案近刻脱/注之二字次則過
 水右注之案近刻/脱次字渭水又東南逕獂道縣故城西案/近
 刻脱又/字縣字昔秦孝公西斬戎之獂王案此下近刻/有于此二字應劭
[017-3a]
 曰獂戎邑也漢靈帝中平五年案近刻脱/中平二字别為南安
 郡赤亭水出郡之東山赤谷案近刻脱/郡之二字西流逕城北
 南入渭水渭水又逕城南得粟水水出西南安都谷
 東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新興川水出西南鳥鼠山
 二源合舍東北流與彰川合水出西南溪下東北至 彰縣南本屬故道候尉治後漢縣之永元元年和帝
 封耿秉為侯國也案近刻/脱和字萬年川水出南山東北流
 注之又東北注新興川又東北逕新興縣北晉書地
[017-3b]
 道記南安之屬縣也其水又東北與南川水合水出
 西南山下東北合北水又東北注于渭水渭水又東
 逕武城縣西武城川水入焉津源所導出鹿部西山
 兩源合注東北流逕鹿部南亦謂之鹿部水又東北
 昌丘水出西南丘下東北注武城水亂流東北注渭
 水渭水又東入武陽川又有闗城川水出南安城谷 水出北兩川參差注渭水案兩近刻/訛作丘渭水又東有落
 門西山東流三谷水注之案有近刻訛作與/又谷上衍府字三川統
[017-4a]
 一東北流注于渭水有落門聚昔馮異攻落門未拔
 而薨建武十年來歙又攻之擒隗囂子純隴右平渭
 水自落門東至黑水峽左右六水夾注左則武陽溪
 水次東得土門谷水案次東近刻/訛作東門俱出北山南流入
 渭右則温谷水案近刻則下衍/冇字又脱水字次東有故城溪水次
 東有閭里溪水亦名習溪水次東有黑水竝出南山
 北流入渭渭水又東出黑水峽案原本及近刻竝脱/峽字今據下文補 歴冀州
[017-4b]
又東過冀縣北
 渭水自黑水峽至岑峽南北十一水注之案十一近/刻訛作一
 十/北則温谷水案此下近刻有/注之其水四字導平襄縣南山温溪
 東北流逕平襄縣故城南案近刻脱故字/城南訛作南城故襄戎邑
 也王莽之所謂平相矣案近刻訛作之/謂平襄縣矣其水東南流
 歴三堆南又東流南屈歴黄槐川案流下近刻衍/而字歴訛作入
 津渠冬則輟流春夏水盛則通川注渭次則牛谷水
 案近刻作/午谷水南入渭水南有長塹谷水次東有安蒲溪
[017-5a]
 水次東有衣谷水竝南出朱圉山山在梧中聚有石
 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漢成帝鴻嘉三年天水冀南
 山有大石自鳴聲隠隠如雷有頃止聞于平襄二百
 四十里野雞皆鳴案皆近刻/訛作自石長丈三尺廣厚略等
 著崖脅案著近/刻作在去地百餘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鳴
 則有兵是嵗廣漢鉗子攻死囚盜庫兵略吏民衣繡
 衣自號為仙君黨與漫廣明年冬伏誅自歸者三十
 餘人信而有徵矣案近刻/脱矣字其水北逕冀縣城北秦武
[017-5b]
 公十年伐冀戎縣之故天水郡治王莽更名鎮戎縣 曰冀治漢明帝永平十七年改曰漢陽郡城即隗囂
 稱西伯所居也後漢馬超之圍冀也案近刻/脱漢字涼州别
 駕閻伯儉潛出水中將告急夏侯淵為超所擒令告
 城無救伯儉曰大軍方至咸稱萬嵗超怒數之伯儉
 曰卿欲令長者出不義之言乎案義近刻/訛作利遂殺之渭
 水又東合冀水水出冀谷次東有濁谷水案近刻/脱有字
 東有當里溪水次東有託里水次東有渠谷水次東
[017-6a]
 有黄土川水案近刻/脱有字俱出南山北逕冀城東而北流
 注于渭案近刻/脱注字渭水又東出岑峽入新陽川逕新陽 下城南溪谷赤蒿二水竝出南山東北入渭水渭水
 又東與新陽崖水合即隴水也東北出隴山其水西
 流右逕瓦亭南案流下近/刻衍隴字隗囂聞略陽陷使牛邯守
 瓦亭即此亭也一水亦出隴山案一近刻/訛作其東南流歴
 瓦亭北又西南合為一水謂之瓦亭川西南流逕清
 賓溪北又西南與黑水合水出黑城北西南逕黑城
[017-6b]
 西西南流莫吾南川水注之水東北出隴垂西南流
 歴黑城南注黑水黑水西南出懸鏡峽又西南入瓦
 亭水案近刻/作川又有&KR2200水自西來㑹案來近刻/訛作東世謂之 鹿角口又南逕阿陽縣故城東中平元年北地羌胡
 與邊章侵隴右漢陽長史葢勲案史近刻/訛作吏屯阿陽以
 拒賊即此城也其水又南與燕無水合水源延發東
 山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左㑹方城川西注瓦亭
 水瓦亭水又南逕成紀縣東歴長離川謂之長離水
[017-7a]
 右與成紀水合水導源案此三字近刻/作源導二字西北當亭川
 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帝太
 皥庖犧所生之處也漢以為天水郡縣案近刻/脱郡字王莽
 之阿陽郡治也又東潛源隠發通入成紀水案入近/刻訛作
 之/東南入瓦亭水案近刻/作川瓦亭水又東南案瓦亭水/近刻作川
 水/與受渠水相㑹水東出大隴山西逕受渠亭北又
 西南入瓦亭水案近刻/作川瓦亭水又西南流案瓦亭水/近刻作川
 水/歴僵人峽路側巖上有死人僵尸巒穴故岫壑取
[017-7b]
 名焉釋鞌就穴直上可百餘仞石路逶迆劣通單步
 僵尸倚窟枯骨尚全惟無膚髮而已訪其川居之士
 云其鄉中父老作童兒時案近刻訛/作兒童時已聞其長舊𫝊
 此當是數百年骸矣其水又西南與略陽川水合水
 出隴山香谷西西流右則單溪西注左則閣川水入
 焉案閤近刻訛/作閣脱川字其水又西歴蒲池郊石魯水出東南
 石魯溪西北注之其水又西歴略陽川西得破社谷
 水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
[017-8a]
 水又西得蹏谷水竝出南山北流于略陽城東揚波
 北注川水又西逕略陽道故城北埿渠水出南山案/埿
 近刻訛/作渥北逕埿峽北入城建武八年中郎將來歙與
 祭遵所部護軍王忠右輔將軍朱寵將二千人皆持
 鹵刀斧自安民縣之楊城元始二年平帝罷安定滹
 沱苑以為安民縣起官寺市里案元始二年至此乃/注内之小注近刻元
 始訛作永始平帝訛/作成帝滹沱作呼他從番須回中伐樹木開山道至
 略陽案從番須回中本直接上自安民縣之楊城/句近刻從字上有來歙二字乃後人妄增入
[017-8b]
 襲擊囂拒守將金梁等案近刻訛作拒守/將軍金梁城等皆殺之因
 保其城隗囂聞略陽陷悉衆以攻歙激水灌城光武
 親將救之案近刻脱/此二字囂走西城世祖與來歙㑹于此
 其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葢囂所堨以灌略陽也
 川水西得白楊泉又西得蒲谷水又西得蒲谷西川
 又西得龍尾溪水與蒲谷水合案蒲近刻/訛作渭俱出南山
 飛清北入川水川水又西南得水洛口水源東導隴 山西逕水洛亭西南流又得犢奴水口水出隴山西
[017-9a]
 逕犢奴川又西逕水洛亭南西北注之亂流西南逕
 石門峽謂之石門水西南注略陽川略陽川水又西
 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顯親峽石宕水注
 之案宕近刻/訛作巖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祠庖羲之後有
 帝女媧焉與神農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瓦
 亭水又西南逕顯親縣故城東南漢封大鴻臚竇固
 為侯國自石穴次得蝦蟆溪水次得金黑水案近刻/脱次字
 又得宜都溪水咸出左右參差相入瓦亭水又東南
[017-9b]
 合安夷川口水源東出胡谷案出下近/刻衍更字西北流歴夷
 水川與東陽川水㑹謂之取陽交又西得何宕川水
 又西得羅漢水竝自東北西南注夷水夷水又西逕
 顯親縣南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東南得大華谷水
 又東南得折里溪水又東得六谷水案谷近刻/訛作合皆出
 近溪湍峽注瓦亭水又東南出新陽峽崖岫壁立水
 出其間謂之新陽崖水又東南注于渭也案近刻訛/作流于渭
 是/也
[017-10a]
又東過上邽縣 渭水東歴縣北邽山之陰流逕固嶺東北案近刻脱/流字東字
 東南流蘭渠川水出自北山帶佩衆溪南流注于渭
 渭水東南與神澗水合開山圖所謂靈泉池也俗名
 之為萬石灣淵深不測寔為靈異先後漫遊者多罹
 其斃渭水又東南得歴泉水水北出歴泉溪案近刻/脱一水
 字及/出字東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南出橋亭西案近刻/訛作出
 橋西/亭西又南得藉水口水出西山百澗聲流總成一川
[017-10b]
 東歴當亭川即當亭縣治也左則當亭水右則曽席
 水注之案注之二字近刻/訛在上當亭水下又東與大弁川水合案川/近刻
 訛作州脱/水合二字水出西山二源合注東歴大弁川東南流
 注于藉水藉水又東南流與竹嶺水合水出南山竹
 嶺二源同瀉東北入藉水藉水又東北逕上邽縣案/近
 刻乂下衍次/字逕作入左佩四水案近刻訛/作五水東㑹占溪水次東
 有大魯谷水案谷近刻/訛作溪次東得小魯谷水次東有楊
 反谷水咸自北山流注藉水案近刻/脱流字藉水右帶四水
[017-11a]
 案近刻訛作/又帯五水竹嶺東得亂石溪水次東得木門谷水
 案木近刻/訛作水次東得羅城溪水次東得山谷水皆導源
 南山北流入藉水藉水又東黄瓜水注之其水發源 黄瓜西谷東流逕黄瓜縣北又東清溪白水左右夾
 注又東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歴澗北流泉溪委漾
 同注黄瓜水黄瓜水又東北歴赤谷咸歸于藉藉水
 又東得毛泉谷水案得近/刻作合又東逕上邽城南案此下/近刻衍
 又/字得覈泉水竝出南山北流注于藉藉水即洋水也
[017-11b]
 北有濛水注焉水出縣西北邽山翼帶衆流積以成
 溪東流南屈逕上邽縣故城西側城南出上邽故邽
 戎國也秦武公十年伐邽縣之舊天水郡治五城相
 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 帝元鼎三年案近刻訛/作二年改為天水郡其鄉居悉以板
 葢屋詩所謂西戎板屋也濛水又南注藉水山海經
 曰邽山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洋謂是水也藉水又
 東得陽谷水又得宕谷水案宕下近/刻衍水字竝自南山北入
[017-12a]
 于藉藉水又東合段溪水水出西南馬門溪東北流
 合藉水藉水又東入于渭渭水又歴橋亭南而逕綿
 諸縣東案逕近刻/訛作入與東亭水合亦謂之為橋水也清
 水又或為通稱矣水源東發小隴山衆川瀉注統成
 一水西入東亭川為東亭水與小祗大祗二水合又 西北得南神谷水三川竝出東南差池瀉注又有埋
 蒲水翼帶二川與延水竝西南注東亭水東亭水又
 西右則歎溝水案歎近刻/訛作暵次西得麴谷水水出東南
[017-12b]
 案水下近/刻衍側字二溪西北流注東亭川東亭川水右則温
 谷水出小隴山又西莎谷水出南山莎溪案莎近刻/訛作□南
 山訛作/南北西南注東亭川水東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
 案此下近/刻有清字水導源東北隴山二源俱發西南出隴口
 案近刻訛/作龍谷合成一水西南流歴細野峽案歴近刻/訛作磨
 清池谷又逕清水縣故城東王莽之識睦縣矣其水 西南合東亭川自下亦通謂之清水矣案近刻脱自/下亦通四字
 及矣/字又逕清水城南又西與秦水合水出東北大隴
[017-13a]
 山秦谷二源雙導歴三泉合成一水而歴秦川川有
 故秦亭案近刻訛作/有育故亭秦仲所封也秦之為號始自是
 矣秦水西逕降隴縣故城南又西南自亥松多二水
 出隴山合而西南流逕降隴城北又西南注秦水秦
 水又西南歴隴川逕六槃口過清水城西南注清水
 清水上下咸謂之秦川又西羌水注焉水北出羌谷
 引納衆流合以成溪&KR2200水星㑹謂之小羌水西南流 左則長谷水西南注之案近刻/脱則字右則東部水東南入
[017-13b]
 焉羌水又南入清水案近刻/脱又字清水又西南得綿諸水
 口其水導源西北綿諸溪案近刻脱/水字綿字東南有長思水
 案有近刻/訛作與北出長思溪案近刻/脱長字南入綿諸水又東南
 歴綿諸道故城北案近刻訛作歴/綿諸故道北東南入清水清水
 東南注渭渭水又東南合涇谷水水出西南涇谷之
 山東北流與横水合水出東南横谷西北逕横水壙
 又西北入逕谷水案近刻訛作入/西北涇谷水亂流西北出涇谷
 峽又西北軒轅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軒轅溪南安姚
[017-14a]
 瞻以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
 皇甫謐云生壽丘丘在魯東門北未知孰是也其水
 北流注涇谷水涇谷水又西北白城溪東北流案城/下近
 刻衍/谷字白娥泉水出其西東注白城水白城水又東北
 入涇谷水涇谷水又東北歴董亭下楊難當使兄子
 保宗鎮董亭即是亭也其水東北流注于渭山海經
 曰涇谷之山涇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渭是也渭水又
 東伯陽谷水入焉水出刑馬之山伯陽谷北流白水
[017-14b]
 出東南白水溪案近刻訛/作白溪水西北注伯陽水伯陽水又 西北歴谷引控羣流北注渭水渭水又東歴大利又
 東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南出刑馬山案南出近刻/訛作出南
 歴平作西北逕苗谷屈而東逕伯陽城南謂之伯陽
 川葢李耳西入往逕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
 焉渭水東南流衆川瀉浪案川近刻/訛作水鴈次鳴注案鴈/近刻
 訛作/邊左則伯陽東溪水注之次東得望松水次東得
 毛六溪水次東得皮周谷水次東得黄杜東溪水出
[017-15a]
 北山南入渭水其右則明谷水案明近/刻作胡次東得丘谷
 水案近刻/脱得字次東得丘谷東溪水次東有鉗巖谷水案/鉗
 近刻訛/作銅竝出南山東北注渭渭水又東南出石門度
 小隴山逕南由縣南案由近刻/訛作田東與楚水合世所謂
 長蛇水水出汧縣之數歴山也南流逕長蛇戍東魏
 和平三年築徙諸流民以遏隴寇楚水又南流注于
 渭闞駰以是水為汧水焉案汧近刻/訛作沂渭水又東汧汙
 二水入焉余按諸地志案諸近刻/訛作渭汧水出汧縣西北
[017-15b]
 闞駰十三州志與此同復以汧水為龍魚水葢以其
 津流逕通而更攝其通稱矣渭水東入散闗抱朴子
 神仙𫝊曰老子西出闗闗令尹喜候氣知眞人將有 西遊者遇老子彊令之著書耳不得已為著道徳二
 經謂之老子書也有老子廟干寶搜神記云老子將
 西入闗闗令尹喜好道之士覩眞人當西乃要之途
 也皇甫士安高士𫝊云老子為周柱下史及周衰乃
 以官隠為周守藏室史積八十餘年好無名接而世
[017-16a]
 莫知其眞人也至周景王十年孔子年十七遂適周
 見老耼然幽王失道案失下近/刻衍其字平王東遷闗以捍移
 人以職徙尹喜候氣非此明矣案此下近/刻衍而字往逕所由
 兹焉或可渭水又東逕西武功北俗以為散闗城案/近 刻脱為字/城訛作名非也褚先生乃曰武功扶風西界小邑也
 蜀口棧道近山無他豪易高者是也渭水又與扞水
 合案與下近/刻衍其字水出周道谷北逕武都故道縣之故城
 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故道縣有怒特祠列異𫝊曰
[017-16b]
 武都故道縣有怒特祠云神本南山大梓也昔秦文
 公二十七年伐之樹瘡隨合秦文公乃遣四十人持
 斧斫之猶不斷疲士一人傷足不能去卧樹下聞鬼
 相與言曰勞攻戰乎其一曰足為勞矣又曰秦公必
 持不休荅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于子何如乃黙 無言卧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隨所斫以灰跋樹斷化
 為牛入水故秦為立祠其水又東北歴大散闗而入
 渭水也渭水又東南案近刻/訛作而右合南山五溪水夾澗
[017-17a]
 流注之
又東過陳倉縣西
 縣有陳倉山山上有陳寶雞鳴祠案近刻/脱陳字昔秦文公
 感伯陽之言案陽近刻/訛作道遊獵于陳倉遇之于此坂得
 若石焉其色如肝歸而寶祠之故曰陳寶其來也自
 東南暉暉聲若雷野雞皆鳴故曰雞鳴神也地理志 曰有上公明星黄帝孫舜妻盲冢祠案近刻/脱祠字有羽陽
 宫秦武王起應劭曰縣氏陳山姚睦曰黄帝都陳言
[017-17b]
 在此榮氏開山圖注曰伏犧生成紀案此下近刻/重一紀字
 治陳倉非陳國所建也魏明帝遣將軍太原郝昭築
 陳倉城成諸葛亮圍之亮使昭鄉人靳祥説之不下
 亮以數萬攻昭千餘人以雲梯衝車地道逼射昭昭
 以火射連石拒之亮不利而還今汧水對亮城案汧/近刻
 訛作/灄是與昭相禦處也陳倉水出于陳倉山下東南
 流注于渭水渭水又東與綏陽溪水合案近刻脱/綏字水字 水上承斜水水自斜谷分注綏陽溪北屆陳倉入渭
[017-18a]
 故諸葛亮與兄瑾書曰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絶險案/近
 刻訛/作重溪水縱横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案/近
 刻昔訛作者/入訛作人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
 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渭水又東逕郁夷縣
 故城南地理志曰有汧水祠王莽更之曰郁平也東
 觀漢記曰案記近刻/訛作書隗囂圍來歙于略陽世祖詔曰
 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郁夷陳倉分部而進者也汧水
 入焉水出汧縣之蒲谷鄉弦中谷決為弦蒲藪爾雅
[017-18b]
 曰水決之澤為汧汧之為名寔兼斯舉水有二源一
 水出縣西山世謂之小隴山巖嶂高險不通軌轍故
 張衡四愁詩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
 其水東北流歴澗注以成淵潭漲不測出五色魚俗
 以為靈而莫敢採捕因謂是水為龍魚水自下亦通
 謂之龍魚川川水東逕汧縣故城北史記秦文公東
 獵汧田因遂都其地是也又東歴澤亂流為一案近/刻脱
 流/字右得白龍泉案近刻脱得/字白訛作日泉徑五尺源穴奮通案/穴
[017-19a]
 近刻訛/作流淪漪四泄東北流注于汧汧水又東㑹一水 水發南山西側俗以此山為吳山三峰霞舉疊秀雲
 天崩巒傾返山頂相捍望之恆有落勢地理志曰吳
 山在縣西古文以為汧山也案文近刻訛作/之脱以為二字國語所
 謂虞矣山下石穴廣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懸波側
 注漰渀震盪案近刻/脱震字發源成川案源下近/刻衍穴字北流注于
 汧自水㑹上下咸謂之為龍魚川汧水又東南逕隃
 糜縣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昔郭歙恥王莽之徵而
[017-19b]
 遯跡于斯建武四年光武封耿況為侯國矣汧水東
 南歴慈山東南逕郁夷縣平陽故城南史記秦寧公 二年徙平陽徐廣曰故郿之平陽亭也案郿近刻/訛作郁
 北有漢邠州刺史趙融碑靈帝建安元年立汧水又
 東流注于渭案近刻/脱注字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
 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謂之兹泉泉
 水潭積自成淵渚即吕氏春秋所謂太公釣兹泉也
 今人謂之丸谷案丸近刻/訛作凡石壁深高幽隍䆳密林障
[017-20a]
 秀阻人跡罕交東南隅有一石室案近刻/脱一字葢太公所
 居也水次平石釣處案水下近/刻衍流字即太公垂釣之所也
 其投竿跽餌兩䣛遺跡猶存是有磻溪之稱也其水 清泠神異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維堆城七十里
 渭水又東逕積石原案近刻/脱積字即北原也青龍二年諸
 葛亮出斜谷司馬懿屯渭南雍州刺史郭淮案近刻/脱刺史
 二/字策亮必爭北原而屯遂先據之亮至果不得上案/近
 刻脱此/四字渭水又東逕五丈原北魏氏春秋曰諸葛亮
[017-20b]
 據渭水南原司馬懿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東
 轉者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諸君無事矣亮果屯
 此原與懿相禦渭水又東逕郿縣故城南地理志曰
 右輔都尉治魏春秋諸葛亮寇郿司馬懿據郿拒亮 即此縣也渭水又東逕郿塢南漢獻帝𫝊曰董卓發
 卒築郿塢高與長安城等積穀為三十年儲自云事
 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其愚如此案渭水/又東逕
 郿塢南至此原本及近刻竝訛在後雍水之末又南/流注于渭下今考元和志云郿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017-21a]
 十五里董卓塢在縣東北十六里寰宇記云武功故/城在今郿縣東四十里郿塢即與郿縣故城比近不
 得隔越武功方/及郿塢今改正
 
 
 
 
 
 
[017-21b]
 
 
 
 
 
 
 
 水經注卷十七



[018-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十八
            魏 酈道元 撰
  渭水案近刻前卷表目作/渭水上此作渭水中
又東過武功縣北
 渭水于縣斜水自南來注之案近刻/脱來字水出縣西南衙
 嶺山北歴斜谷逕五丈原東諸葛亮與步騭書曰僕
 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餘水出武功縣故
[018-1b]
 亦謂之武功水也是以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監孟
 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水長攻琰營臣作竹橋越 水射之橋成馳去其水北流注于渭地理志曰斜水
 出衙嶺北至郿注渭渭水又東逕馬冢北諸葛亮與
 步騭書曰馬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攻之不便
 是以畱耳渭水又逕武功縣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
 地理志曰縣有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杜預以為中
 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縣南去長安二百里不知
[018-2a]
 其高幾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軍行不得
 鼓角鼔角則疾風雨至杜彥達曰太白山南連武功
 山于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皓然山上有谷 春祠春櫟陽人成帝時病死而尸不寒後忽出櫟南
 門及光門上而入太白山民為立祠于山嶺春秋來
 祠中上宿焉山下有太白祠民所祀也劉曜之世是
 山崩長安人劉終于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曰
 皇亡皇亡敗趙昌井水竭構五梁咢酉小衰困囂喪
[018-2b]
 嗚呼嗚呼赤牛奮靷其盡乎時羣官畢賀中書監劉
 均進曰此國滅之象其可賀乎終如言矣渭水又東
 温泉水注之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湯杜彥達曰
 可治百病世清則疾愈世濁則無驗其水下合溪流 北注十三里入渭渭水又東逕斄縣故城南舊邰城
 也后稷之封邑矣詩所謂即有邰家室也案即原本/訛在詩宇
 上/城東北有姜嫄祠城西南百步有稷祠郿之斄亭
 也王少林之為郿縣也路逕此亭亭長曰亭凶殺人
[018-3a]
 少林曰仁勝凶邪何鬼敢忤遂宿夜中聞女子稱寃
 之聲少林曰可前來理女子曰無衣不敢進少林投
 衣與之女子前訴曰妾夫為涪令之官過宿此亭為
 亭長所殺少林曰當為理寢寃勿復害良善也因解
 衣于地忽然不見明告亭長遂服其事亭遂清安渭 水又東逕雍縣南雍水注之水出雍山東南流歴中
 牢溪世謂之中牢水亦曰冰井水南流逕胡城東俗
 名也蓋秦惠公之故居所謂祈年宫也孝公又謂之
[018-3b]
 為橐泉宫按地理志曰在雍崔駰曰穆公冢在橐泉
 宫祈年觀下皇覽亦言是矣劉向曰穆公葬無丘壟
 處也史記曰穆公之卒從死者百七十七人良臣子
 車氏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賦
 黃鳥焉余謂崔駰及皇覽謬志也案所得白玉至此/句謬宇止共四百
 三十七宇近刻/脱落據原本補惠公孝公竝是穆公之後繼世之君 矣子孫無由起宫于祖宗之墳陵矣以是推之知二
 證之非實也雍水又東案近刻脱此四宇/下有而宇係衍文左㑹左陽
[018-4a]
 水世名之西水水北出左陽溪南流逕岐州城西魏
 置岐州刺史治左陽水又南流注于雍水雍水又與
 東水合俗名也北出河桃谷南流右㑹南源世謂之
 返眼泉亂流南逕岐州城東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
 之中南則兩川之交㑹也世亦名之為淬空水東流
 鄧公泉注之水出鄧艾祠北故名曰鄧公泉數源俱
 發于雍縣故城南案近刻/脱故字縣故秦德公所居也晉書 地道記以為西虢地也漢書地理志以為西虢縣太
[018-4b]
 康地記曰案近刻/脱地宇虢叔之國矣有虢宫平王東遷叔
 自此之上陽為南虢矣雍有五畤祠以上祠祀五帝
 昔秦文公田于汧渭之間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
 止于鄜衍以為上帝之神于是作鄜畤祀白帝焉案/近
 刻作祠/白帝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案近刻作于/陳倉北坂祀青帝
 焉靈公又于吳陽作上畤祀黃帝作下畤案近刻脱/此六字
 祀炎帝焉獻公作畦畤于櫟陽而祀白帝案近刻作/作畦畤祀
 赤帝/焉漢高帝問曰天有五帝今四何也案近刻作/今何四也
[018-5a]
 士莫知其故帝曰我知之矣待我而五遂立北畤祀
 黑帝焉應劭曰四面積高曰雍闞駰曰宜為神明之
 隩故立羣祠焉又有鳳臺鳳女祠秦穆公時有簫史
 者善吹簫能致白鵠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為作
 鳳臺以居之積數十年一旦隨鳳去云雍宫世有簫
 管之聲焉今臺傾祠毁不復然矣鄧泉東流注于雍
 自下雖會他津猶得通稱故禹貢有雍沮㑹同之文
 矣案此句/舛誤雍水又東逕召亭南世謂之樹亭川蓋召
[018-5b]
 樹聲相近誤耳亭故召公之采邑也京相璠曰亭在 周城南五十里後漢郡國志曰郿縣有召亭謂此也
 雍水又東南流與橫水合案横近刻/訛作杜水出杜陽山其
 水南流謂之杜陽川東南流左會漆水水出杜陽縣
 之漆溪謂之漆渠故徐廣曰漆水出杜陽之岐山者
 是也漆渠水南流大巒水注之案巒近/刻作欒水出西北大
 道川東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淮南子曰岐水出石
 橋山東南流相如封禪書曰收龜于岐漢書音義曰
[018-6a]
 岐水名也謂斯水矣二川并逝案并近刻/訛作洋俱為一水
 南與橫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案近刻脱/此八宇俗謂之 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逕岐山西案近刻/訛作而又屈逕
 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所謂居岐之陽也非
 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稱矣又歴周原下北則中水
 鄉成周聚故曰有周也水北即岐山矣昔秦盜食穆
 公馬處也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
 帝姜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案近刻/脱姓宇母女
[018-6b]
 登案女近刻/訛作安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于姜水是其
 地也東注雍水雍水又南案近刻脱此十二字/訛作水合而東四字逕美
 陽縣之中亭川合武水案近刻脱此三宇中亭川/下有也宇係訛舛衍文 發杜陽縣大嶺側東西三百步南北二百步案此十/宇近刻
 訛在下世謂/之故縣川上世謂之赤泥峴沿波歴澗俗名大橫水
 也疑即杜水矣其水東南流東逕杜陽縣故城案近/刻脱
 縣/宇世謂之故縣川又故虢縣有杜陽山案虢近刻/訛作谷
 北有杜陽谷有地穴北入亦不知所極在天柱山南
[018-7a]
 故縣取名焉亦指是水而攝目矣即王莽之通杜也
 故地理志曰縣有杜水案有近刻/訛作自杜水又東案近刻/脱杜水
 又三/字二坑水注之水有二源一水出西北與瀆魋水
 合而東案近刻脱與字/合上衍二字歴五將山又合鄉谷水水出 鄉溪東南流入杜水案近刻/脱水字謂之鄉谷川又南莫水
 注之案莫近刻/訛作莢水出好畤縣梁山大嶺東案近刻/訛作泉
 逕梁山宫西故地理志曰好畤有梁山宫秦始皇起
 水東有好畤縣故城王莽之好邑也世祖建武二年
[018-7b]
 封建威大將軍耿弇為侯國又南逕美陽縣之中亭
 川注雍水謂之中亭水雍水又南逕美陽縣西案近/刻脱
 雍水/二字章和二年案近刻訛作/永元二年更封彰侯耿秉為侯國
 案彰近刻訛作/鄣下衍雍宇其水又南流注于渭案此下原本及/近刻竝雜入渭
 水又東逕郿塢南至其愚如此共五十三宇今/訂正移前與渭水東逕郿縣故城南相比次渭水 又東洛谷之水出其南山洛谷北流逕長城西魏甘
 露三年蜀遣姜維出洛谷圍長城即斯地也
又東芒水從南來流注之
[018-8a]
 芒水出南山芒谷案近刻/脱山字北流逕玉女房水側山際
 有石室世謂之玉女房芒水又北逕盩厔縣之竹圃
 中分為二水漢沖帝詔曰翟義作亂于東霍鴻負倚
 盩厔芒竹即此也其水分為二流一水東北為枝流
 案水下近/刻衍之字一水北流注于渭也 
 
 
[018-8b]
 
 
 
 
 
 
 
 水經注卷十八



[019-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十九
            魏 酈道元 撰
  渭水案近刻作渭水下經/文上復衍渭水二字
又東過槐里縣南又東澇水從南來注之
 渭水逕縣之故城南漢書集注李奇謂之小槐里縣
 之西城也案近刻/脱縣宇又東與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于
 竹圃東北流又屈而北入于渭案近刻/脱北宇渭水又東北
[019-1b]
 逕黃山宫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考黃/山宫及就水田溪水皆在槐里縣西不
 得與經淆/紊今改正即地理志所云縣有黃山宫惠帝二年起 者也案二近刻/訛作三東方朔傳曰武帝微行西至黃山宫
 故世謂之遊城也案近刻也上/有非宇衍就水注之案此四宇/原本及近
 刻竝訛/作經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世謂之老子陵
 昔李耳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經證
 然莊周著書云老耼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是非不
 死之言人稟五行之精氣隂陽有終變亦無不化之
[019-2a]
 理以是推之或復如傳古人許以傳疑故兩存耳就
 水歴竹圃北案近刻/脱竹宇與黑水合水上承三泉案近刻/脱水字
 三訛/作二就水之右三泉奇發言歸一瀆北流左注就水 案注近刻/訛作逕就水又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合田溪水
 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南山田谷北流逕長楊宫西
 案近刻/脱逕字又北逕盩厔縣故城西又東北與一水合水
 上承盩厔縣南源案近刻訛作/盩厔南南泉北逕其縣東又北逕
 思鄉城西又北注田溪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水也
[019-2b]
 縣北有䝉蘢渠案近刻訛作縣/苑有䝉蘢源上承渭水于郿縣東
 逕武功縣為成林渠案此有脱誤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郿下云成國渠首受渭東北
 至上林苑/為蒙蘢渠東逕縣北案近刻訛/作縣苑亦曰靈軹渠案渠近/刻訛作
 源/河渠書以為引堵水案近刻脱/書字為字徐廣曰一作諸川 案近刻/訛作水是也渭水又東逕槐里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經今考小槐里至/此乃經所謂過槐里縣南也縣古犬丘邑也周懿
 王都之案懿近刻/訛作赧秦以為廢丘亦曰舒丘中平元年
 靈帝案中平近刻訛作和/平靈帝訛作桓帝封左中郎將皇甫嵩為侯
[019-3a]
 國縣南對渭水北背通渠史記秦本紀云秦武王三
 年渭水赤三日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大赤三日
 洪範五行傳云赤者火色也水盡赤以火沴水也渭
 水秦大川也隂陽亂秦用嚴刑敗亂之象後項羽入
 秦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章 邯為雍王都廢丘為三秦漢祖北定三秦引水灌城
 遂滅章邯三年改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也世謂之
 為大槐里晉太康中始平郡治也其城遞帶防陸舊
[019-3b]
 渠尚存即漢書所謂槐里環堤者也東有漏水案漏/近刻
 作/涌出南山赤谷東北流逕長楊宫東宫有長楊樹因
 以為名漏水案近刻訛/作渭水又北歴葦圃西案近刻訛作/逕葦圍西
 亦謂之仙澤又北逕望仙宫又東北耿谷水注之水
 發南山耿谷北流與栁泉合東北逕五柞宫西長楊
 五柞二宫案近刻脱/此七字相去八里竝以樹名宫亦猶陶 氏以五栁立稱故張晏曰宫有五柞樹在盩厔縣西
 其水北逕仙澤東又北案近刻訛/作北又逕望仙宫東又北
[019-4a]
 與赤水㑹又北逕思鄉城東又北注渭水渭水又東
 合甘水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南山甘谷北逕秦文
 王萯陽宫西又北逕五柞宫東又北逕甘亭西在水
 東鄠縣昔夏啓伐有扈作誓于是亭故馬融曰甘有
 扈南郊地名也案甘字近刻/訛在扈字下甘水又東得澇水口水
 出南山澇谷北逕漢宜春觀東又北案又字近刻/訛在東字上
 鄠縣故城西澇水際城北出合美陂水水出宜春觀 北東北流注澇水澇水北注甘水而亂流入于渭案/近
[019-4b]
 刻脱澇水二字又脱/注甘水而亂五字即上林故地也東方朔稱武帝
 建元中微行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遊宜
 春夜漏十刻乃出與侍中常侍武騎待詔及隴西北
 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下故有期門之號旦明
 入山下馳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羆上大驩樂之上乃
 使大中大夫虞丘壽王案乃近刻/訛作仍與待詔能用算者
 舉籍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畮及其
 賈直屬之南山以為上林苑東方朔諫秦起阿房而
[019-5a]
 天下亂因陳泰階六符之事上乃拜大中大夫給事
 中賜黃金百斤卒起上林苑故相如請為天子遊獵
 之賦稱烏有先生亡是公而奏上林也
又東豐水從南來注之
 豐水出豐溪西北流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為枝津
 一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東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
 之又北逕靈臺西又北至石墩注于渭案近刻脱此/五十五字
 地説云案地近刻/訛作他渭水又東與豐水會于短隂山内
[019-5b]
 水㑹無他高山異巒所有惟原阜石激而已水上舊 有便門橋與便門對直武帝建元三年造案近刻訛/作建武三
 年/造張昌曰橋在長安西北茂陵東如淳曰去長安四
 十里渭水又逕太公廟北廟前有太公碑案近刻/脱廟字
 字褫缺今無可尋渭水又東北與鄗水合案此九字/原本及近
 刻竝訛/作經水上承鄗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
 故詩云考卜維王宅是鄗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自
 漢武帝穿昆明池于是地案近刻/脱武宇基搆淪褫今無可
[019-6a]
 究春秋後傳曰使者鄭容入柏谷關至平舒置見華
 山有素車白馬問鄭容安之答曰之咸陽車上人曰 案近刻訛作/過鎬池曰吾華山君使願託書致鄗池君子之咸
 陽過鄗池見大梓下有文石取以款列梓案列近刻/訛作扣
 當有應者以書與之勿妄發致之得所欲鄭容行至
 鄗池見一梓下果有文石取以款梓應曰諾鄭容如
 睡覺而見宫闕若王者之居焉謁者出受書入有頃
 案近刻訛/作又見頃聞語聲言祖龍死神道茫昧理難辨測故
[019-6b]
 無以精其幽致矣鄗水又北流西北注與滮池合水
 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鄗毛詩云滮流浪也而世傳
 以為水名矣鄭𤣥曰豐鄗之間水北流也鄗水北逕 清泠臺西案清泠近刻/訛作漢靈又逕磁石門西門在阿房前
 悉以磁石為之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隠甲懷刃
 入門而脅之以示神故亦曰卻胡門也鄗水又北注
 于渭案注近刻/訛作逕渭水北有杜郵亭去咸陽十七里今
 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嗟乎有制勝之功慚尹商之
[019-7a]
 仁是地即其伏劍處也渭水又東北逕渭城南案此/九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文穎以為故咸陽矣秦孝公之所居離
 宫也獻公都櫟陽天雨金周太史儋見獻公曰周故
 與秦國合而别别五百歲復合合七十歲而霸王出 至孝公作咸陽築冀闕而徙都之故西京賦曰秦里
 其朔案朔近刻/訛作霸實為咸陽太史公曰長安故咸陽也
 漢高帝更名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别為渭城在長安
 西北渭水之陽王莽之京城也始𨽻扶風後并長安
[019-7b]
 南有泬水注之案此六宇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泬/竝訛作沈下同考鄭縣東别有沈水
 此乃潏水也為關中八/川之一從穴不從冘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案水/宇上
 近刻衍/其字其地即杜之樊鄉也漢祖至櫟陽以將軍樊
 噲灌廢丘最賜邑于此鄉也其水西北流逕杜縣之
 杜京西案逕近刻/訛作注西北流逕杜伯冢南杜伯與其友 左儒仕宣王儒無罪見害杜伯死之終能報恨于宣
 王故成公子安五言詩曰誰謂鬼無知杜伯射宣王
 泬水又西北逕下杜城即杜伯國也泬水又西北枝
[019-8a]
 合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于高陽原而北逕河
 池陂東而北注泬水泬水又北與昆明故池㑹又北
 逕秦通六基東又北逕堨水陂東又北得陂水水上
 承其陂案近刻訛作/得陂承其陂東北流入于泬水泬水又北逕
 長安城西與昆明池水合水上承池于昆明臺故王
 仲都所居也桓譚新論稱元帝被病廣求方士漢中 送道士王仲都詔問所能對曰能忍寒暑乃以隆冬
 盛寒日令袒載駟馬于上林昆明池上環冰而馳案/近
[019-8b]
 刻脱隆冬至/上林十三字御者厚衣狐裘寒戰而仲都獨無變色
 臥于池臺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環以十爐
 火不言熱又身不汗池水北逕鄗京東秦阿房宫西
 史記曰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陽人多案人上近/刻有之字
 王之宫小乃作朝宫于渭南亦曰阿城也始皇先作
 前殿阿房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
 殿直抵南山案抵下近/刻衍城宇表山巔為闕為複道自阿房 度渭屬之咸陽象天極閣道絶漢抵營室也關中記
[019-9a]
 曰阿房殿在長安西南二十里殿東西千步南北三
 百步庭中受十萬人其水又屈而逕其北東北流注
 堨水陂陂水北出逕漢武帝建章宮東于鳳闕南東
 注泬水泬水又北逕鳳闕東三輔黃圖曰建章宫漢
 武帝造周二十餘里千門萬户其東鳳闕高七丈五
 尺俗言貞女樓案貞近刻/訛作真非也漢武帝故事云闕高
 二十丈關中記曰建章宫圓闕臨北道有金鳳在闕
 上高丈餘故號鳳闕也故繁欽建章鳳闕賦曰案鳳/下近
[019-9b]
 衍/樓字秦漢規模廓然毁泯惟建章鳳闕巋然獨存雖
 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觀也泬水又北分為二水
 一水東北流一水北逕神明臺東傅子宫室曰上于
 建章中作神明臺井榦樓咸高五十餘丈皆作懸閣
 輦道相屬焉三輔黃圖曰神明臺在建章宫中上有
 九室今人謂之九子臺即實非也案即近刻/訛作而泬水又
 逕漸臺東漢武帝故事曰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中
 有漸臺三十丈漸浸也為池水所漸一說星名也南
[019-10a]
 有璧門三層高三十餘丈中殿十二間階陛咸以玉 為之鑄銅鳳五丈飾以黃金樓屋上椽首薄以玉璧
 因曰璧玉門也泬水又北流注渭亦謂是水為潏水
 也故吕忱曰潏水出杜陵縣漢書音義曰潏水聲而
 非水也亦曰高都水前漢之末王氏五侯大治池宅
 案近刻/訛作沼引泬水入長安城案泬近刻/訛作他故百姓歌之曰
 五侯初起曲陽最怒壞決高都竟連五杜土山漸臺
 像西白虎即是水也
[019-10b]
又東過長安縣北
 渭水東分為二水廣雅曰水自渭出為澩其猶河之 有雍也此瀆東北流逕魏雍州刺史郭淮碑南又東
 南合一水逕兩石人北秦始皇造橋鐵鐓重不勝故
 刻石作力士孟賁等像以祭之鐓乃可移動也又東
 逕陽侯祠北漲輙祠之此神能為大波故配食河伯
 也後人以為鄧艾祠悲哉讒勝道消專忠受害矣此
 水又東注渭水案近刻訛作渭/水又東注此水水上有梁謂之渭橋
[019-11a]
 秦制也亦曰便門橋秦始皇作離宫于渭水南北以
 象天宫故三輔黃圖曰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
 度以法牽牛南有長樂宫北有咸陽宫欲通二宫之 間故造此橋案近刻脱南有至/造此共十九宇廣六丈南北三百八
 十步案三百近刻/訛作二百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
 梁橋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案主近/刻訛作
 立下/同柱北馮翊主之有令丞各領徒千五百人橋之
 北首壘石水中故謂之石柱橋也舊有忖留神像此
[019-11b]
 神嘗與魯班語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很醜卿善
 圖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與言曰出頭見我忖
 留乃出首班于是以腳畫地忖留覺之便還没水故
 置其像于水惟背以上立水上後董卓入關遂焚此 橋魏武帝更修之案更上近/刻衍遂字橋廣三丈六尺案近刻/脱廣字
 忖留之像曹公乘馬見之驚又命下之燕丹子曰燕
 太子丹質于秦秦王遇之無禮乃求歸秦王為機發
 之橋欲以陷丹丹過之橋不為發又一説交龍扶轝
[019-12a]
 而機不發案扶近/刻作捧但言案此下/有脱文今不知其故處也渭
 水又東與泬水枝津合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泬亦訛作沈水上
 承泬水東北流逕鄧艾祠南又東分為二水一水東
 入逍遙園注藕池池中有臺觀蓮荷被浦秀實可翫
 其一水北流注于渭案近刻/脱注字渭水又東逕長安城北 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漢惠帝元年築六年成即咸陽也
 秦離宫無城故城之王莽更名常安案常近刻/訛作長十二
 門東出北頭第一門本名宣平門王莽更名春王門
[019-12b]
 正月亭一曰東都門案一近/刻作亦其郭門亦曰東都門即
 逄萌挂冠處也第二門本名清明門一曰凱門王莽
 更名宣德門布恩亭案名近/刻作曰内有藉田倉亦曰藉田
 門第三門本名霸城門王莽更名仁壽門無疆亭民
 見門色青又名青城門或曰青綺門亦曰青門門外
 舊出好𤓰昔廣陵人邵平為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 種𤓰此門𤓰美故世謂之東陵𤓰是以阮籍詠懷詩
 云昔聞東陵𤓰近在青門外連畛拒阡陌子母相鉤
[019-13a]
 帶指謂此門也南出東頭第一門本名覆盎門王莽
 更名永清門長茂亭其南有下杜城應劭曰故杜陵
 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門又曰端門北對長樂宫第
 二門本名安門亦曰鼎路門王莽更名光禮門顯樂
 亭北對武庫案近刻脱/此四字第三門本名平門又曰便門
 案此四字近刻訛/在後光華門也下王莽更名信平門誠正亭一曰西
 安門北對未央宫案此十字近刻/訛在顯樂亭下西出南頭第一門 本名章門王莽更名萬秋門億年亭亦曰光華門也
[019-13b]
 案華近刻/訛作畢第二門本名直門王莽更名直道門端路
 亭故龍樓門也張晏曰門樓有銅龍三輔黃圖曰長
 安西出第二門即此門也第三門本名西城門亦曰
 雍門王莽更名章義門著義亭案義近/刻作誼其水北入有
 函里民名曰函里門案民近刻訛作氏又此句/之下衍又曰光門四字亦曰
 突門北出西頭第一門本名橫門王莽更名霸都門
 左幽亭如淳曰音光故曰光門其外郭有都門有棘
 門徐廣曰棘門在渭北孟康曰在長安北秦時宫門
[019-14a]
 也如淳曰三輔黃圖曰棘門在橫門外按漢書徐厲
 軍于此備匈奴又有通門亥門也案此下近/刻衍其宇第二門
 本名厨門案近刻訛/作洛門又曰朝門王莽更名建子門廣
 世亭一曰高門蘇林曰高門長安城北門也案此下/近刻衍
 一曰厨/門四字其内有長安廚官在東故名曰廚門也案近/刻東
 訛作事名/訛作城如淳曰今名廣門也第三門本名杜門亦
 曰利城門王莽更名進和門臨水亭其外有客舍故
 民曰客舍門案近刻外訛作/水民訛作名又曰洛門也凡此諸門
[019-14b]
 皆通逵九達三途洞開隠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出右 入為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漢成帝之為
 太子元帝嘗急召之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絶馳道西
 至直城門方乃得度上怪遲問其故以狀對上悦乃
 著令令太子得絶馳道也渭水東合昆明故渠渠上
 承昆明池東口東逕河池陂北案近刻/脱陂宇亦曰女觀陂
 又東合泬水亦曰漕渠又東逕長安縣南東逕明堂
 南舊引水為辟雍處在鼎路門東南七里其制上圓
[019-15a]
 下方九宫十二堂案近刻/訛作室四嚮五室案近刻/訛作色堂北三
 百步有靈臺是漢平帝元始四年立案元始近刻/訛作永始 南有漢故圜丘成帝建始二年罷雍五畤始祀皇天
 上帝于長安南郊應劭曰天郊在長安南即此也故
 渠之北有白亭博望苑漢武帝為太子立使通賔客
 從所好也太子巫蠱事發斫杜門東出史良娣死葬
 于苑北宣帝以為戾園以倡優千人樂思后園廟故
 亦曰千鄉故渠又東而北屈逕青門外與泬水枝渠
[019-15b]
 㑹渠上承泬水于章門西飛渠引水入城東為倉池
 池在未央宫西池中有漸臺漢兵起王莽死于此臺
 又東逕未央宫北高祖在關東令蕭何成未央宫何 斬龍首山而營之山長六十餘里頭臨渭水案臨近/刻訛作
 于脱/水字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丈土色
 赤而堅云昔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因山
 成跡山即基闕不假築高出長安城北有𤣥武闕即
 北闕也東有蒼龍闕闕内有閶闔止車諸門未央殿
[019-16a]
 東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白虎鳳皇朱雀鵷鸞昭陽
 諸殿天祿石渠麒麟三閣未央宫北即桂宫也周十
 餘里内有明光殿走狗臺柏梁臺舊乘複道用相逕
 通故張衡西京賦曰鉤陳之外閣道穹隆屬長樂與 明光案隆近刻作/窿下脱屬字逕北通于桂宫故渠出二宫之間
 謂之明渠也又東歴武庫北舊樗里子葬于此樗里
 子名疾秦惠王異母弟也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
 葬于昭王廟西渭南隂鄉樗里故俗謂之樗里子云
[019-16b]
 我百歲後是有天子之宫夾我墓疾以昭王七年卒
 案疾近刻/訛作穴葬于渭南章臺東至漢長樂宫在其東未
 央宫在其西武庫直其墓秦人喭曰力則任鄙智則
 樗里是也明渠又東逕漢高祖長樂宫北本秦之長
 樂宫也周二十里殿前列銅人殿西有長信長秋永 壽永昌諸殿殿之東北有池池北有層臺俗謂是池
 為酒池非也故渠北有樓豎漢京兆尹司馬文預碑
 案近刻/脱豎字故渠又東出城分為二渠即漢書所謂王渠
[019-17a]
 者也蘇林曰王渠官渠也案近刻訛作/王宫家渠也猶今御溝矣
 晉灼曰渠名也在城東覆盎門外案覆盎門近/刻訛作霸門一水
 逕楊橋下即青門橋也側城北逕鄧艾祠西而北注
 渭今無水其一水右入昆明故渠案近刻脱水右/入昆明故六字
 逕奉明縣廣城鄉之廉明苑南案亷近刻/訛作廣史皇孫及
 王夫人葬于郭北宣帝遷苑南案此下近刻衍史王/孫及王夫人七字 卜以為悼園益園民千六百家立奉明縣以奉二園
 園在東都門昌邑王賀自霸御法駕郎中令龔遂驂
[019-17b]
 乘至廣明東都門是也故渠東北逕漢太尉夏侯嬰
 冢西葬日柩馬悲鳴輕車罔進下得石槨銘云于嗟
 滕公居此室案其内有長安廚官至此原本訛在/後今斯原夾二水也下朱謀㙔移此
 遂葬焉冢在城東八里飲馬橋南四里故時人謂之
 馬冢故渠又北分為二渠東逕虎圏南而東入霸一
 水北合渭今無水案故遂葬焉至此原本訛在後陵/之西如北一里西字下近刻多從
 朱謀㙔本截謂之馬冢以上二十三字移于此餘仍/舊今考故渠又北以下乃注内叙昆明故渠所終朱
 氏不/察耳
[019-18a]
又東過霸陵縣北霸水從縣西北流注之案長安故城/在今長安縣
西北霸陵故城在今咸寧縣東鄭縣故城在今華州北/而華隂又在其東渭水西來由長安霸陵鄭縣乃至華
隂入河原本經文于長安之後次華隂次鄭縣次霸陵/接以東入于河近刻多從朱謀㙔本長安之後次鄭縣
次華隂次霸陵皆夫之注内訛舛尤甚其所敘成國等/渠散在數處漫無首尾紛糾難理今悉以地之方向比
次推勘為/之是正
 霸者水上地名也案者字近刻/訛在水字下古曰滋水矣秦穆公
 霸世更名滋水為霸水以顯霸功水出藍田縣藍田
 谷所謂多玉者也西北有銅谷水案谷近刻/訛作公次東有
[019-18b]
 輞谷水案輞近刻/訛作輕二水合而西注案近刻下/衍之字又西流
 入埿水案埿近刻訛/作渥下同埿水又西逕嶢關北歴嶢栁城
 案近刻訛/作栁嶢城東西有二城魏置青埿軍于城内案青近/刻訛作
 清下/同世亦謂之青埿城也秦二世三年漢祖入自武
 關攻秦趙高遣將距于嶢關者也土地記曰藍田縣
 南有嶢關地名嶢栁道通荆州晉地道記曰關當上
 洛縣西北埿水又西北流入霸霸水又北歴藍田川
 逕藍田縣東案近刻/訛作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年案近/刻脱
[019-19a]
 成/字秦子向命為藍君蓋子向之故邑也川有漢臨江 王榮冢景帝以罪徵之將行祖于江陵北門車軸折
 父老泣曰吾王不反矣榮至中尉郅都急切責王王
 年少恐而自殺葬于是川有燕數萬銜土置冢上百
 姓矜之霸水又左合滻水歴白鹿原東即霸川之西
 故芷陽矣史記秦襄王葬芷陽者是也案是字近刻/訛在也字下
 謂之霸上漢文帝葬其上謂之霸陵上有四出道以
 瀉水在長安東南三十里故王仲宣賦詩云南登霸
[019-19b]
 陵岸迴首望長安漢文帝嘗欲從霸陵上西馳下峻
 坂案近刻脱/陵上二字袁盎攬轡于此處上曰將軍怯也盎曰 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聖人
 不乘危今馳不測如馬驚車敗奈高廟何上乃止霸
 水又北長水注之水出杜縣白鹿原案近刻/訛作源其水西
 北流謂之荆溪案此下近刻/衍溪水二字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
 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斫槃谷次東有苦谷二
 水合而東北流逕風涼原西關中圖曰麗山之西川
[019-20a]
 中有阜名曰風涼原在磈山之隂雍州之福地即是
 原也案近刻/脱也字其水傍溪北注原上有漢武帝祠其水
 右合東川水出南山之石門谷次東有孟谷案近刻/脱次東
 有三/次東有大谷次東有雀谷次東有土門谷案近/刻脱
 次/字五水北出谷案近刻/脱出字西北歴風涼原東又北與西
 川㑹原為二水之㑹亂流北逕宣帝許后陵東案此/下近
 刻衍/而字北去杜陵十里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川東亦
 曰白鹿原也上有狗枷堡三秦記曰麗山西有白鹿
[019-20b]
 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時有大狗來下有賊則狗
 吠之案此下近/刻衍故宇一堡無患故川得厥目焉川水又北
 逕杜陵東元帝初元元年葬宣帝杜陵北去長安五
 十里陵之西北有杜縣故城秦武公十一年縣之漢 宣帝元康元年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
 陵案此下近/刻衍也宇王莽之饒安也其水又北注荆溪荆溪
 水又北逕霸縣案逕近刻/訛作入又有温泉入焉水發自原
 下入荆溪水亂流注于霸俗謂之滻水非也史記音
[019-21a]
 義文帝出安門注云在霸陵縣有故亭即郡國志所
 謂長門亭也史記云霸滻長水也雖不在祀典以近
 咸陽秦漢都涇渭長水盡得比大川之禮昔文帝居
 霸陵北臨厠指新豐路示慎夫人曰此走邯鄲道也
 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悽愴悲懷顧謂羣 臣曰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
 釋之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無可欲
 雖無石槨又何戚焉文帝曰善拜廷尉韋昭曰高岸
[019-21b]
 夾水為厠今斯原夾二水也案又東過霸陵縣北至/此原本訛在後灌水又
 北注于渭之後朱謀㙔本訛在又逕/藕原東東南注于渭之後今改正霸水又北㑹兩
 川又北故渠右出焉案渠右近刻/訛作源左霸水又北逕王莽
 九廟南王莽地皇元年博徵天下工匠壞撤西苑建
 章諸宫館十餘所取材瓦以起九廟算及吏民以義
 入錢穀助成九廟廟殿皆重屋太初祖廟東西南北 各四十丈高十七丈餘廟半之為銅薄櫨飾以金銀
 雕文窮極百工之巧褫高增下功費數百巨萬卒死
[019-22a]
 者萬數霸水又北逕枳道在長安縣東十三里王莽
 九廟在其南漢世有白蛾羣飛案蛾近刻/訛作鶖自東都門
 過枳道案過下近/刻有于字吕后祓除于霸上還見倉狗㦸脅
 于斯道也水上有橋謂之霸橋地皇三年霸橋木災
 自東起卒數千以水汎沃救不滅晨燌夕盡王莽惡
 之下書曰甲午火橋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明聖
 祖黃虞遺統受命至于地皇四年為十五年正以三 年終冬案近刻脱聖祖至/正以共二十字絶滅霸駁之橋欲以興成
[019-22b]
 新室統一長存之道其名霸橋案近刻/脱橋字為長存橋霸
 水又北左納漕渠絶霸右出焉東逕霸城北又東逕
 子楚陵北皇甫謐曰秦莊王葬于芷陽之麗山案芷/陽近
 刻訛作/芒蕩京兆東南霸陵山劉向曰莊王大其名立墳
 者也戰國䇿曰莊王字異人更名子楚故世人猶以
 子楚名陵又東逕新豐縣右㑹故渠渠上承霸水案/近
 刻脱一/渠宇東北逕霸城縣故城南案霸城縣近/刻脱城宇漢文帝
 之霸陵縣也案陵下近/刻衍漢字王莽更之曰水章魏明帝景
[019-23a]
 初元年案近刻訛作文/帝黃初元年徙長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
 霸城南人有見薊子訓與父老共摩銅人曰正見鑄
 此時計爾日已近五百年矣案近刻爾訛作/其已訛作似故渠又
 東北逕劉更始冢西更始二年為赤眉所殺故侍中
 劉恭夜往取而埋之光武使司徒鄧禹收葬于霸陵
 縣更始尚書僕射行大將軍事鮑永持節安集河東
 聞更始死歸世祖累遷司𨽻校尉行縣經更始墓案/經
 近刻/作逕遂下拜哭盡哀而去帝問公卿大中大夫張湛
[019-23b]
 曰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高者帝乃釋案此下近/刻衍之宇
 又東北逕新豐縣右合漕渠案右近刻/訛作又漢大司農鄭
 當時所開也以渭難漕命齊水工徐伯發卒穿渠引
 渭其渠自昆明池案其渠近刻/訛作今源南傍山原東至于河
 且田且漕大以為便今無水案近刻脱/此二宇霸水又北逕
 秦虎圏東列士傳曰秦昭王㑹魏王魏王不行使朱
 亥奉璧一雙秦王大怒置朱亥虎圏中亥瞋目視虎
 眥裂血出濺虎虎不敢動即是處也霸水又北入于
[019-24a]
 渭水渭水又東㑹成國故渠渠魏尚書左僕射衛臻
 征蜀所開也號成國渠引以澆田案田上近/刻衍故字其瀆上 承汧水于陳倉東東逕郿及武功槐里縣北渠左有
 安定梁嚴冢碑碣尚存又東逕漢武帝茂陵南案近/刻脱
 又東/二字故槐里之茂鄉也應劭曰帝自為陵案帝上近/刻衍武宇
 在長安西北八十餘里漢武帝故事曰帝崩後見形
 謂陵令薛平曰吾雖失勢猶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
 吾陵磨刀劒乎自今以後可禁之平頓首謝因不見
[019-24b]
 推問陵傍果有方石可以為礪吏卒常盜磨刀劒霍
 光欲斬之張安世曰神道茫昧不宜為法乃止故阮
 公詠懷詩曰失勢在須臾帶劒上吾丘陵之西而北 一里案霸水又北㑹兩川至此句西宇止原本訛在/前于嗟滕公居此室下朱謀㙔移此考其文義
 前後皆敘成國/故渠所逕也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
 案英原本及近刻竝訛作莢三輔黃圖云/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夫人兄延
 年知音尤善歌舞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
 感動常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絶世而獨立一
[019-25a]
 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案復近刻/訛作與
 人難再得上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曰延年女弟上召
 見之妖麗善歌舞得幸早卒上憫念之以后禮葬案后/近刻
 訛作/厚悲思不已賦詩悼傷故渠又東逕茂陵縣故城南
 武帝建元二年置地理志曰宣帝縣焉王莽之宣成也故渠
 又東逕龍泉北今人謂之溫泉非也渠北故坂北即龍
 淵廟案北近刻/訛作此如淳曰三輔黃圖有龍淵宫今長安城
 西有其廟處案近刻訛/作其處黄蓋宫之遺也故渠又東逕姜原
[019-25b]
 北渠北有漢昭帝陵案陵上近/刻有平字東南去長安七十里又東
 逕平陵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昭帝置王莽之廣利也故
 渠之南有竇氏泉北有徘徊廟又東逕漢大將軍魏其
 侯竇嬰冢南又東逕成帝延陵南案近刻脱/東逕二字陵之東
 北五里即平帝康陵坂也故渠又東逕渭陵南案近刻/脱南字
 元帝永光四年案永光近刻/訛作永元以渭城壽陵亭原上為初
 陵詔不立縣邑又東逕哀帝義陵南又東逕惠帝安陵
 南案近刻/脱東字陵北有安陵縣故城案此下近/刻衍也字地理志曰惠
[019-26a]
 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渠側有杜郵亭又東逕渭城北
 地理志曰縣有蘭池宫秦始皇微行逢盜于蘭池今
 不知所在案此下近/刻有也宇又東逕長陵南亦曰長山也案/陵
 之西而北一里而字起至此原本及近刻竝訛在後/不得為湖縣西下今考文義亦敘成國故渠所逕上
 下地望連比具有首尾/後無所謂故渠者也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故 通曰山陵矣風俗通曰陵者天生自然者也今王公
 墳壠稱陵春秋左傳曰南陵夏后臯之墓也春秋説
 題辭曰丘者墓也冢者種也種墓也羅倚于山分卑
[019-26b]
 尊之名者也案亦曰長山也下原本及近刻竝接以/三秦記曰長城北有平原廣數百里民
 井汲巢居井深五十尺方接/以秦名云云今訂正移于後故渠又東逕漢丞相周
 勃冢南冢北有亞夫冢故渠東南謂之周氏曲又東
 南逕漢景帝陽陵南案近刻/脱陽宇又東南注于渭今無水
 渭水又東逕霸城縣北案近刻/脱城字與高陵分水水南有
 定陶恭王廟傅太后陵元帝崩傅昭儀隨王歸國稱 定陶太后後十年恭王薨子代為王徵為太子太子
 即帝位立恭王寢廟于京師比宣帝父悼皇故事元
[019-27a]
 壽元年傅后崩合葬渭陵潘岳關中記漢帝后同塋
 則為合葬不共陵也諸侯皆如之恭王廟在霸城西
 北廟西北即傅太后陵不與元帝同塋渭陵非謂元
 帝陵也蓋在渭水之南故曰渭陵也陵與元帝齊者
 謂同十二丈也王莽奏毁傅太后冢冢崩壓殺數百
 人開棺臭聞數里案近刻/訛作月公卿在位皆阿莽㫖入錢
 帛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凡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 作掘傅后冢二旬皆平周棘其處以為世戒今其處
[019-27b]
 積土猶高世謂之增墀又亦謂之增阜俗亦謂之成
 帝初陵處所未詳也渭水又逕平阿侯王譚墓北冢
 次有碑左則涇水注之渭水又東逕鄣縣西蓋隴西
 郡之鄣徙也渭水又東得白渠枝口又東與五丈渠
 合水出雲陽縣石門山謂之清水東南流逕黃嶔山
 西又南入祋祤縣歴原南出謂之清水口東南流絶
 鄭渠又東南入高陵縣逕黃白城西本曲梁宫也南
 絶白渠屈而東流謂之曲梁水又東南逕高陵縣故
[019-28a]
 城北東南絶白渠瀆又東南入萬年縣謂之五丈渠
 又逕藕原東東南流注于渭案故渠又東逕漢丞相/周勃冢南至此原本及
 近刻竝訛在後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是也今無/水下考其文義仍敘成國故渠其入渭在景陵之東
 南渠自西而東逕漢諸陵先武帝茂陵次昭帝平陵/次成帝延陵次元帝渭陵次哀帝義陵次惠帝安陵
 次高帝長陵次景帝陽陵據三輔黃圖所記茂陵在/長安城西北八十里平陵在長安西北七十里延陵
 在扶風去長安六十二里渭陵在長安北五十六里/義陵在扶風渭城西北原上去長安四十六里安陵
 在長安城北三十五里去長陵十里長陵亦去長安/城三十五里陽陵在長安城東北四十五里注文前
 後錯紊數處其脈絡條貫可尋又以/三輔黃圖諸陵里數參之無不脗合渭水右逕新豐
[019-28b]
 縣故城北東與魚池水會水出麗山東北案近刻北/訛作也此
 下又衍/水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
 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積成池謂
 之魚池也案近刻/訛作池在秦皇陵東北五里周圍四里池
 水西北流逕始皇冢北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
 于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隂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
 其美名因而葬焉斬山鑿石下錮三泉案錮近刻/訛作涸
 銅為槨旁行周迴三十餘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
[019-29a]
 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宫觀百
 官奇器珍寶充滿其中令匠作機弩有所穿近輙射 之以人魚膏為燈燭取其不滅者久之後宫無子者
 皆使殉葬甚衆墳高五丈周迴五里餘作者七十萬
 人積年方成而周章百萬之師已至其下乃使章邯
 領作者以禦難弗能禁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
 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
 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北對鴻門十里池水又西
[019-29b]
 北流水之西南有温泉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麗山西
 北有温水祭則得入不祭則爛人肉俗云始皇與神
 女遊而忤其旨神女唾之生瘡案近刻脱遊而忤/其㫖神女七宇 皇謝之神女為出温水後人因以澆洗瘡張衡温泉
 賦序曰余出麗山觀温泉浴神并嘉洪澤之普施乃
 為之賦云此湯也不使灼人形體矣池水又逕鴻門
 西又逕新豐縣故城東故麗戎地也高祖王關中太
 上皇思東歸故象舊里制兹新邑立城社樹枌榆令
[019-30a]
 街庭若一分置豐民以實兹邑故名之為新豐也漢
 靈帝建寧三年改為都鄉封段熲為侯國後立隂槃
 城其水際城北出世謂是水為隂槃水案城北近刻/訛作北城又
 脱出/字又北絶漕渠北注于渭案渠北近刻/訛作槃溝渭水又東 逕鴻門北舊大道北下坂口名也案近刻訛作/坂下坂名也右有
 鴻亭案近刻訛作/古有鴻寧漢書高祖將見項羽楚漢春秋曰
 項王在鴻門亞父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氣衝天五色
 采相繆案近刻/脱采字或似龍或似雲非人臣之氣案近刻/作相
[019-30b]
 可誅之案此下近/刻有漢宇高祖會項羽范增目羽羽不應樊
 噲杖盾撞人入食豕肩于此羽壯之郡國志曰新豐
 縣東有鴻門亭者也郭緣生述征記案近刻脱/此三字或云
 霸城南門曰鴻門也項羽將因會危高祖羽仁而弗
 斷范增謀而不納項伯終䕶高祖以獲免旣抵霸上 遂封漢王按漢書注鴻門在新豐東十七里則霸上
 應百里按史記項伯夜馳告張良良與俱見高祖仍
 使夜返考其道里不容得爾今父老傳在霸城南門
[019-31a]
 數十里于理為得按緣生此記雖歴覽史漢述行涂
 經見可謂學而不思矣今新豐縣故城東三里有坂
 長二里餘塹原通道南北洞開有同門狀謂之鴻門
 孟康言在新豐東十七里無之蓋指縣治而言非謂
 城也案城近刻/訛作地自新豐故城西至霸城五十里霸城
 西十里則霸水西二十里則長安城應劭曰霸水上 地名在長安東二十里即霸城是也高祖舊停軍處
 東去新豐旣逺何由項伯夜與張良共見高祖乎推
[019-31b]
 此言之知緣生此記乖矣渭水又東石川水南注焉
 渭水又東戲水注之水出麗山馮公谷東北流又北
 逕麗戎城東春秋晉獻公五年伐之獲麗姬于是邑
 麗戎男國也姬姓秦之麗邑矣又北右總三川逕鴻
 門東又北逕戲亭東應劭曰戲𢎞農湖縣西界也地
 隔諸縣不得為湖縣西案渭水右逕新豐縣故城北/至此原本及近刻竝訛在南
 出符石下考鄣縣在今臨潼縣西北新豐故城在臨/潼縣東北渭水逕鄣縣而東與新豐地相連比今改
 正/蘇林曰戲邑名在新豐東南四十里案四近刻/訛作三
[019-32a]
 康曰乃水名也今戲亭是也昔周幽王悦襃姒姒不
 笑王乃擊鼓舉烽以徵諸侯諸侯至案近刻脱/諸侯二字無寇
 襃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又舉烽以徵諸侯
 諸侯不至遂敗幽王于戲水之上身死于麗山之北
 故國語曰幽滅者也漢成帝建始二年造延陵為初
 陵以為非吉于霸曲亭南更營之案近刻脱/吉字于字鴻嘉元
 年于新豐戲鄉為昌陵縣以奉初陵永始元年詔以
 昌陵卑下客土疏惡不可為萬歲居其罷陵作令吏
[019-32b]
 民反故徙將作大匠解萬年燉煌案萬近刻/訛作延關中記
 曰昌陵在霸城東二十里取土東山與粟同價所費
 巨萬積年無成即此處也戲水又北分為二水竝注
 渭水渭水又東泠水入焉水南出肺浮山蓋麗山連
 麓而異名也北會三川統歸一壑案一近刻/訛作三歴隂槃
 新豐兩原之間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酋水南出倒
 虎山案酋近刻訛作/首又脱出宇西總五水單流逕秦步高宫東
 案流下近/刻衍注字世名市丘城案市丘近刻/訛作立市歴新豐原東而
[019-33a]
 北逕步壽宫西又北入渭渭水又東得西陽水又東 得東陽水竝南出廣鄉原北垂俱北入渭案蘇林曰/戲邑名至
 此原本及近刻竝訛在後鄭縣令裴畢字君先立下/今考文義乃敘戲水所逕首尾連貫不得雜于東西
 石橋水/之間渭水又東逕下邽縣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
 于此有上邽故加下也渭水又東與竹水合水南出
 竹山北逕媚加谷案媚近/刻作郿歴廣鄉原東俗謂之大赤
 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得白渠口大始二年趙國
 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案首近刻/訛作口
[019-33b]
 于鄭渠南名曰白渠民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
 鄭國在前白渠起後案起近刻/訛作在即水所始也案始近/刻訛作
 治/東逕宜春城南又東南逕池陽城北枝瀆出焉東
 南歴藕原下案歴近/刻作逕又東逕鄣縣故城北案近刻脱/又東二宇
 東南入渭今無水白渠又東枝渠出焉東南逕高陵
 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輔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太
 康地記謂之曰高陸也車頻秦書曰苻堅建元十四
 年案近刻作/十二年高陸縣民穿井得龜大二尺六寸背文
[019-34a]
 負八卦古字堅以石為池養之十六年而死取其骨
 以問吉凶名為客龜大卜佐高魯夢客龜言案近刻/脱魯字
 我將歸江南不遇死于秦魯于夢中自解曰案魯近/刻訛作
 曾/龜三萬六千歲而終終必亡國之徵也為謝𤣥破
 于淮肥自縊新城浮圖中秦祚因即淪矣又東逕櫟
 陽城北史記秦獻公二年城櫟陽自雍徙居之十八
 年雨金于是處也項羽以封司馬欣為塞王按漢書
 高帝克關中始都之案近刻/脱克字王莽之師亭也案亭近/刻訛作
[019-34b]
 高/後漢建武二年封驃騎大將軍景丹為侯國丹讓
 世祖曰富貴不還故鄉如衣錦夜行故以封卿白渠
 又東逕秦孝公陵北又東南逕居陵城北蓮芍城南
 又東注金氏陂又東南注于渭故漢書溝洫志曰白 渠首起谷口案近刻/脱白宇尾入櫟陽是也今無水案渭水/又東逕
 下邽縣故城南至此原本及近刻竝訛在前分卑尊/之名者也下考下邽故城在今渭南縣東北直新豐
 之東鄭縣之西不得雜/入成國渠中今改正
又東過鄭縣北
[019-35a]
 渭水又東逕巒都城北故蕃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
 契居蕃闞駰曰蕃在鄭西然則今巒城是矣俗名之
 赤城水曰赤水非也苻健入秦據此城以抗杜洪小
 赤水即山海經之灌水也水出石脆之山北逕蕭加
 谷于孤柏原西案柏近刻/訛作相東北流與禺水合案禺近/刻訛作
 愚/水出英山北流與招水相得案此下近/刻衍水字亂流西北
 注于灌灌水又北注于渭案經文又東過鄭縣北至/此原本訛在前又逕藕原
 東東南流注于渭後朱謀㙔本訛在謂/之馬冢後辨詳又東過霸陵縣北下渭水又東西
[019-35b]
 石橋水南出馬嶺山積石據其東麗山距其西源泉
 上通懸流數十與華岳同體其水北逕鄭城西水上
 有橋橋雖崩褫舊跡猶存東去鄭城十里故世以橋
 名水也而北流注于渭闞駰謂之新鄭水渭水又東
 逕鄭縣故城北史記秦武公十年縣之鄭桓公友之
 故邑也漢書薛瓚注言周自穆王已下都于西鄭不 得以封桓公也幽王旣敗虢儈又滅遷居其地國于
 鄭父之丘是為鄭桓公無封京兆之文余按遷史記
[019-36a]
 考春秋國語世本言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友于
 鄭又春秋國語竝言桓公為周司徒以王室將亂謀
 于史伯而寄帑與賄于虢儈之間幽王霣于戲案霣/近刻
 作/卒鄭桓公死之平王東遷鄭武公輔王室滅虢儈而
 兼其土故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
 乃遷封于彼案乃近刻/訛作及左傳𨼆公十一年鄭伯謂公
 孫獲曰吾先君新邑于此其能與許爭乎是指新鄭 為言矣案是下近/刻衍其字然班固應劭鄭𤣥皇甫謐裴頠王
[019-36b]
 𨼆闞駰及諸述作者咸以西鄭為友之始封案此下/近刻有
 也/字賢于薛瓚之單説也無宜違正經而從逸錄矣赤
 眉樊崇于郭北設壇案郭近刻/訛作鄭祀城陽景王而尊右
 挍卒史劉俠卿牧牛兒盆子為帝年十五被髮徒跣
 為具絳單衣半頭赤幘直綦履顧見衆人拜恐畏欲
 啼號年建世後月餘乘白蓋小車與崇及尚書一人
 相隨向鄭北渡渭水即此處也城南山北有五部神
 廟東南向華岳廟前有碑後漢光和四年鄭縣令河
[019-37a]
 東裴畢字君先立案渭水又東西石橋水至此原本/及近刻竝訛在又逕符禺之山北
 流入于渭下考西石橋水東去鄭城十里西/則灌水而符禺之水逺在華隂之東今改正渭水又
 東與東石橋水會案近刻/脱東字故沈水也水南出馬嶺山
 北流逕武平城東按地理志左馮翊有武城縣王莽
 之桓城也石橋水又逕鄭城東水有故石梁述征記
 曰鄭城東西十四里案近刻/脱西宇各有石梁者也又北逕
 沈陽城北案近刻/脱陽宇注于渭案近刻脱/此三字漢書地理志左
 馮翊有沈陽縣王莽更之曰制昌也蓋藉水以取稱
[019-37b]
 矣渭水又東敷水注之水南出石山之敷谷北逕告 平城東耆舊所傳言武王伐紂告太平于此故城得
 厥名非所詳也敷水又北逕集靈宫西地理志曰華
 隂縣有集靈宫武帝起故張昶華嶽碑稱漢武慕其
 靈築宫在其後而北流注于渭渭水又東糧餘水注
 之案近刻/脱糧字水南出糧餘山之隂案糧近刻/訛作良北流入于
 渭俗謂之宣水也渭水又東合黃酸之水世名之為
 千渠水案千近刻/訛作于水南出升山北流注于渭渭水又
[019-38a]
 東逕平舒城北城側枕渭濵半破淪水南面通衢昔
 秦始皇之將亡也江神素車白馬道華山下返璧于 華隂平舒道曰為遺鎬池君使者致之乃二十八年
 渡江所沈璧也即江神返璧處也渭水之陽即懷德
 縣界也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懷德縣故城也
 世謂之高陽城非矣地理志曰禹貢北條荆山在南
 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鑄九鼎處也王莽更縣曰德驩
 渭水又東逕長城北長澗水注之水南出太華之山
[019-38b]
 側長城東而北流注于渭水史記秦孝公元年楚魏
 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濵洛者也
又東過華隂縣北 洛水入焉闞駰以為漆沮之水也案近刻/作焉曹瞞傳曰
 操與馬超隔渭水每渡渭輙為超騎所衝突地多沙
 不可築城婁子伯説今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一
 宿而成操乃多作縑嚢以堙水夜汲作城比明城立
 案近刻脱比/明城三字于是水之次也渭水逕縣故城北春秋
[019-39a]
 之隂晉也秦惠文王五年改曰寧秦漢高帝八年更
 名華隂王莽之華壇也案壇近刻/訛作疆縣有華山山海經
 曰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逺而望之又若華狀西
 南有小華山也韓子曰秦昭王令工施鉤梯上華山 以節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棊長八寸而勒之曰昭
 王嘗與天神博于是神仙傳曰中山衛叔卿嘗乘雲
 車駕白鹿見漢武帝帝將臣之叔卿不言而去武帝
 悔求得其子度世令追其父度世登華山案近刻/脱山字
[019-39b]
 父與數人博于石上勅度世令還山層雲秀案近刻/誤重一
 山/宇故能懷靈抱異耳山上有二泉東西分流至若山
 雨滂湃洪津泛灑挂溜騰虚直瀉山下有漢文帝廟
 案近刻訛作漢/魏文帝三廟廟有石闕數碑一碑是建安中立漢
 鎮逺將軍段煨更修祠堂碑文漢給事黃門侍郎張 昶造昶自書之文帝案近刻訛/作元帝又刋其二十餘字二
 書存垂名海内案垂近刻/訛作重又刋侍中司隸挍尉鍾繇
 𢎞農太守毋丘儉姓名廣六行鬱然修平案修近刻/訛作循
[019-40a]
 是太康八年𢎞農太守河東衛叔始為華隂令河東
 裴仲恂役其逸力修立壇廟夾道樹柏迄于山隂事
 見永興元年華百石所造碑渭水又東沙渠水注之
 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長城案近刻訛/作長安城城自華山北
 達于河案建近刻/訛作逕華嶽銘曰秦晉争其祠立城建其
 左者也郭著述征記指證魏之立長城長城在後不 得在斯斯為非矣案近刻得下衍/言宇脱一斯宇渠水又北注于渭
 案渭水又東與石橋水會至此原本及近刻竝訛在/前廣鄉原北垂俱北入渭下考石橋水逕鄭城東而
[019-40b]
 廣鄉原在今渭南縣東/南于地逺隔今改正三秦記曰長城北有平原廣
 數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尺案此二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在
 前亦曰長山也下長城訛作長安城考上言長城自/華隂達于河即今華隂縣東長城遺址是也近華山
 之麓故地高而井深不得/雜入成國渠中今改正渭水又東逕定城北西征
 記曰城因原立案近刻/訛作土述征記曰定城去潼關三十
 里夾道各一城渭水又東泥泉水注之水出南山靈
 谷而北流注于渭水也案而下近/刻衍泉字渭水又東合沙渠
 水案渠近/刻作溝水即符禺之水也案禺近刻/訛作愚南出符石案/渭
[019-41a]
 水又東逕定城北至此原本及/近刻即接渠水又北注于渭下又逕符禺之山北流
 入于渭案此十一宇原本訛在長安城北門也下未/謀㙔本訛在灌水又北注于渭下符禺訛作
 觀愚考其文義係敘符/禺之水所終今改正
東入于河
 春秋之渭汭也左傳閔公二年虢公敗犬戎于渭隊
 服䖍曰隊謂汭也杜預曰水之隈曲曰汭王肅云汭
 入也吕忱云汭者水相入也水會即船司空所在矣
 地理志曰渭水東至船司空入河服䖍曰縣名都官
[019-41b]
 三輔黃圖有船庫官後改為縣王莽之船利者也 
 
 
 
 
 
 水經注卷十九


[020-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二十
            魏 酈道元 撰
  漾水  丹水
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
 常璩華陽國志曰漢水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縣
 漾山為漾水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
 西縣嶓冢山案近刻脱/西縣二宇會白水逕葭萌入漢案白水/二字原
[020-1b]
 本及近刻訛作/一泉宇今改正始源曰沔按沔水出東狼谷逕沮縣
 入漢漢中記曰嶓冢以東水皆東流嶓冢以西水皆 西流即其地勢源流所歸故俗以嶓冢為分水嶺即
 此推沔水無西入之理劉澄之云有水從阿陽縣案/阿
 近刻訛/作沔南至梓潼漢壽入大穴暗通岡山郭景純亦
 言是矣岡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澤而流與漢合
 庾仲雍又言漢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逕
 至關城案近刻訛/作開城合西漢水故諸言漢者多言西漢
[020-2a]
 水至葭萌入漢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經云漾水出氐
 道縣東至沮縣為漢水東南至廣魏白水診其沿注
 似與三説相符而未極西漢之源矣然東西兩川俱 受沔漢之名者義或在兹矣班固地理志司馬彪袁
 山松郡國志竝言漢有二源東出氐道西出西縣之
 嶓冢山闞駰云漢或為漾漾水出崑崙西北隅至氐
 道重源顯發而為漾水又言隴西西縣案近刻脱/一西字
 冢山在西西漢水所出南入廣魏白水又云漾水出
[020-2b]
 豲道東至武都入漢許慎吕忱竝言漾水出隴西豲
 道東至武都為漢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
 案豲道冀前漢竝屬/天水後漢竝屬漢陽又隔諸川無水南入疑出豲道
 之為謬矣又云漢漾也東為滄浪水山海經曰嶓冢 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江然東西兩川俱出
 嶓冢而同為漢水者也孔安國曰泉始出為漾其猶
 濛耳而常璩專為漾山漾水當是作者附而為山水
 之殊目矣余按山海經漾水出崑崙西北隅而南流
[020-3a]
 注于醜塗之水穆天子傳曰天子自舂山西征至于
 赤烏氏己夘北征庚辰濟于洋水辛巳入于曹奴曹
 奴人戲觴天子于洋水之上案近刻脱曹奴二/字人上有之宇乃獻
 良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逄固受之天子乃賜之
 黃金之鹿戲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從高祖北巡 狄人猶有此獻雖古今世殊而所貢不異然川流𨼆
 伏卒難詳照地理潛閟變通無方復不可全言闞氏
 之非也雖津流派别枝渠勢懸原始要終潛流或一
[020-3b]
 故俱受漢漾之名納方土之稱是其有漢川漢陽廣
 漢漢壽之號或因其始或據其終縱異名互見猶為
 漢漾矣川共目殊或亦在斯今西縣嶓冢山西漢水
 所導也然微涓細注若通羃歴津注而已西流與馬
 池水合水出上邽西南六十餘里謂之龍淵水言神
 馬出水事同余吾來淵之異故因名焉開山圖曰隴 西神馬山有淵池龍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謂
 之馬池川又西流入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流左得
[020-4a]
 蘭渠溪水次西有山黎谷水次西有鐵谷水次西有
 石耽谷水次西有南谷水竝出南山揚湍北注右得
 高望谷水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黃花谷水咸出北
 山飛波南入西漢水又西南資水注之水北出資川
 導源四壑南至資峽總為一水出峽西南流注西漢
 水西漢水又西南得峽石水口水出苑亭西草黒谷
 三溪西南至峽石口合為一瀆東南流屈而南注西 漢水西漢水又西南合楊亷川水水出西谷衆川瀉
[020-4b]
 流合成一川東南流逕西縣故城北秦莊公伐西戎
 破之周宣王與其先大駱犬丘之地案近刻/脱先字為西垂
 大夫亦西垂宫也案宫近刻/訛作官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
 年世祖至阿陽案阿陽近刻/訛作陽河竇融等悉會天水震動
 隗囂將妻子奔西城從楊廣廣死囂愁窮城守時潁
 川賊起車駕東歸留吳漢岑彭圍囂岑等壅西谷水
 以縑幔盛土為堤灌城城未没丈餘水穿壅不行地
 中數丈涌出故城不壞王元請蜀救至案近刻脱/王元二宇
[020-5a]
 等退還上邽但廣㢘字相狀後人因以人名名之故
 習譌為楊亷也案譌近/刻作偽置楊亷縣焉又東南流右會
 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東北流逕戎丘城南吳漢之
 圍西城王捷登城向漢軍曰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
 無二心願諸將亟罷請自殺以明之遂刎頸而死又
 東北流注西谷水亂流東南入于西漢水西漢水又
 西南逕始昌峽案近刻此下有始昌縣故/城西六宇係衍文重出晉書地道
 記曰天水始昌縣故城西也亦曰清崖峽西漢水又
[020-5b]
 西南逕宕備戍南左則宕備水自東南西北注之右 則鹽官水南入焉水北有鹽官案近刻/脱北字在嶓冢西五
 十許里相承營煮不輟味與海鹽同故地理志云西
 縣有鹽官是也其水東南逕宕備戍西東南入漢水
 漢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窮溪北注漢水又
 西南蘭臯案臯近刻訛作/軍宋本訛作單水出西北五交谷案出下/近刻衍
 于/字東南歴祁山軍東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南逕祁山
 軍南雞水南出雞谷案南出近刻/訛作出南北逕水南縣西北
[020-6a]
 流注于漢漢水又西建安川水入焉其水導源建威
 西北山白石戌東南二源合注案源下近/刻衍水字東逕建威 城南又東與蘭坑水會水出西南近溪東北逕蘭坑
 城西東北流注建安水建安水又東逕蘭坑城北建
 安城南其地故西縣之歴城也楊定自隴右徙治歴
 城即此處也去仇池百二十里後改為建安城其水
 又東合錯水水出錯水戍東南而東北入建安水建
 安水又東北有雉尾谷水又東北有太谷水又北有
[020-6b]
 小祁山水竝出東溪揚波西注又北左會胡谷水水
 西出胡谷東逕金盤歴城二軍北軍在水南層山上
 其水又東注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北逕塞峽元嘉十 九年宋太祖遣龍驤將軍裴方明伐楊難當難當將
 妻子北奔案近刻脱/難當二字安西參軍魯尚期案軍近刻/訛作將
 出塞峽即是峽矣左山側有石穴洞人言潛通下辨
 所未詳也其水出峽西北流注漢水漢水北連山秀
 舉羅峰競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許里山上有城
[020-7a]
 極為巖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漢水逕其南
 城南三里有亮故壘壘之左右猶豐茂宿草葢亮所
 植也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開山圖曰漢陽西南
 有祁山蹊徑逶迆案蹊近刻/訛作溪山高巖險九州之名阻 天下之奇峻今此山于衆阜之中亦非為傑矣漢水
 又西南與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東北流注漢水
 漢水又西逕南岈北岈中案近刻訛作南岈/北中岈之六字上下有
 二城相對左右墳壠低昂亘山被阜古諺云南岈北
[020-7b]
 岈萬有餘家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案去/沮縣
 近刻訛作縣/出租脱里字有民萬户矚其丘墟信為殷矣漢水西
 南逕武植戌南武植戍水發北山二源奇發合于安
 民戍南又南逕武植戍西而西南流注于漢水漢水
 又西南逕平夷戍南又西南夷水注之水出北山南 逕其戍西南入漢水漢水又西逕蘭倉城南又南右
 會兩溪俱出西山東流注于漢水張華博物志云温
 水出鳥鼠山下注漢水疑是此水而非所詳也漢水
[020-8a]
 又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世俗名之為階陵水案/世
 上近刻/衍然字非也漢水又東南得北谷水又東南得武街
 水案近刻訛/作城階水又東南得倉谷水右三水竝出西溪東
 流注漢水漢水又東南逕瞿堆西又屈逕瞿堆南絶
 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形若覆唾壺案近刻脱唾字/壺下衍其字
 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迴開山圖謂之仇夷 所謂積石嵯峨嶔岑𨼆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
 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豐水泉所謂清泉湧沸潤
[020-8b]
 氣上流者也漢武帝元鼎六年開以為武都郡天池
 大澤在西故以都為目矣案近刻/脱以字王莽更名樂平郡
 縣曰循虜案此下近/刻衍縣字常璩范曄云郡居河池一名仇
 池池方百頃即指此也左右悉白馬氐矣漢獻帝建
 安中有天水氐楊騰者世居隴右為氐大帥子駒勇
 健多計徙居仇池魏拜為百頃氐王漢水又東合洛
 谷水水有二源案近刻訛作合/洛谷谷有二源同注一壑逕神蛇戍 西案同上近刻衍/合字逕訛作於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馴良不為
[020-9a]
 物毒洛谷水又南逕虎馗戍東又南逕仇池郡西瞿
 堆東西南入漢水漢水又東合洛溪水案溪近刻訛/作漢下同
 水北發洛谷南逕威武戌南又西南與龍門水合水
 出西北龍門谷東流與橫水會東北窮溪即水源也
 又南逕龍門戍東又東南入洛溪水又東南逕上祿
 縣故城西修源濬導逕引北溪南總兩川單流納漢
 漢水又東南逕濁水城南又東南會平樂水水出武
 街東北四十五里更馳南溪導源東北流山側有甘
[020-9b]
 泉涌波飛清案近刻/訛作流下注平樂水案樂近刻訛/作洛下同又逕
 甘泉戍南又東逕平樂戍南又東入漢謂之會口漢
 水東南逕修城道南與脩水合水總二源東北合漢
 漢水又東南于槃頭郡南與濁水合水出濁城北東
 流與丁令溪水會其水北出丁令谷南逕武街城西
 東南入濁水濁水又東逕武街城南故下辨縣治也
 李琀李稚案琀近刻/訛作倉以氐王楊難敵妻死葬隂平案/楊
 難敵近刻訛/作楊敵堅襲武街為氐所殺于此矣今廣業郡治
[020-10a]
 案魏書地形志槃頭郡廣業郡皆屬東益州後凡數/見又云東益州之廣業郡朱謀㙔于其下竝云宋本
 作廣漢蓋此書為宋人臆改者/甚多故宋本亦往往不足據證濁水又東宏休水注
 之水出北溪案近刻訛作/水北出溪南逕武街城東而南流注
 于濁水濁水又東逕白石縣南續漢書曰虞詡為武
 都太守下辨東三十餘里有峽峽中白水生大石障
 塞水流春夏輙濆溢敗壞城郭詡使燒石以醯灌之
 案醯近/刻作水石皆碎裂因鐫去焉遂無泛溢之害濁水即
 白水之異名也濁水又東南埿陽水案埿近刻訛/作渥下同
[020-10b]
 出埿谷南逕白石縣東而南入濁水濁水又東南與
 仇鳩水合水發鳩溪南逕河池縣故城西王莽之樂 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濁水濁水又東南與河池水
 合水出河池北谷南逕河池戍東西南入濁水濁水
 又東南案近刻/脱又字兩當水注之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
 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西南逕故道城東魏
 征仇池築以置戍與馬鞌山水合水東出馬鞌山歴
 谷西流至故道城東西入故道水西南流北川水注
[020-11a]
 之水出北洛□山南南流逕唐倉城下南至困冢川
 入故道水故道水又西南歴廣香交合廣香川水水
 出南田縣利喬山南流至廣香川謂之廣香川水又 南注故道水謂之廣香交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岡山
 尚婆水注之山高入雲逺望增狀若嶺紆曦軒峰枉
 月駕矣案枉近刻/訛作駐懸崖之側列壁之上有神象若圖
 指狀婦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聖女神至
 于福應愆違方俗是祈水源北出利喬山南逕尚婆
[020-11b]
 川謂之尚婆水歴兩當縣之尚婆城南魏故道郡治
 也西南至秦岡山案近刻脱/秦岡二字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右
 會黃盧山水案又右會近刻/訛作右又合水出西北天水郡黃盧
 山腹歴谷南流交注故道水故道水南入東益州之 廣業郡界案廣業近刻作廣/漢乃後人妄改與沮水枝津合謂之兩
 當溪水上承武都沮縣之沮水瀆西南流注于兩當
 溪虞詡為郡漕穀布在沮從沮縣至下辨山道險絶
 水中多石舟車不通驢馬負運僦五致一詡乃于沮
[020-12a]
 受僦直約自致之即將吏民按行皆燒石□木開漕
 船道水運通利歲省萬計以其僦廩與吏士年四十
 餘萬也又西南注于濁水濁水南逕槃頭郡東而南
 合鳳溪水水上承濁水于廣業郡案廣業近刻/亦訛作廣漢南逕
 鳳溪中有二石雙高其形若闕漢世有鳳凰止焉案/止
 近刻作至/脱焉字故謂之鳳凰臺北去郡三里水出臺下東
 南流左注濁水濁水又南注漢水漢水又東南歴漢
 曲逕挾崖與挾崖水合水西出擔潭交案擔近刻/訛作檐
[020-12b]
 流入漢水漢水又東逕武興城南又東南與北谷水
 合水出武興東北而西南逕武興城北謂之北谷水
 南轉逕其城東而南與一水合水出東溪西流注北
 谷水又南流注漢水漢水又西南逕關城北除水出
 西北除溪東南流入于漢漢水又西南逕通谷通谷
 水出東北通溪上承漾水西南流為西漢水漢水又 西南寒水注之水東出寒川西流入漢漢水又西逕
 石亭戍廣平水西出百頃川東南流注漢又有平阿
[020-13a]
 水出東山西流注漢水漢水又逕晉壽城西而南合
 漢壽水水源出東山西逕東晉壽故城南而西南入
 于漢水也
又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西案廣魏朱謀㙔云宋本作廣/漢今考水經乃三國魏時所
撰宋人臆説以為漢桑欽故改魏作漢耳永/樂大典内之本仍作廣魏蓋舊本相承如是又東南至
葭萌縣東北與羌水合
 白水西北出于臨洮縣西南西傾山水色白濁東南 流與黒水合水出羌中西南逕黒水城西又西南入
[020-13b]
 白水白水又東逕洛和城南洛和水西南出和溪東
 北流逕南黑水城西而北注白水白水又東南逕鄧
 至城南又東南與大夷祝水合水出夷祝城西南窮
 溪案南下近/刻衍而字北注夷水又東北合羊洪水水出東南
 羊溪西北逕夷祝城東又西北流屈而東北注于夷
 水夷水又東北入白水白水又東與安昌水會水源
 發衛大西溪東南逕鄧至安昌郡南又東南合無累
 水無累水出東北近溪西南入安昌水安昌水又東
[020-14a]
 南入白水白水又東南入隂平得東維水水出西北
 維谷東南逕維城西東南入白水白水又東南逕隂
 平道故城南案近刻/脱道字王莽更名摧虜矣即廣漢之北
 部也廣漢屬國都尉治漢安帝永初三年案安帝近/刻訛作平
 帝/分廣漢蠻夷置又有白馬水案近刻/脱又字出長松縣西
 南白馬溪案南下近刻衍/而字溪訛作漢東北逕長松縣北而東北
 注白水白水又東逕隂平大城北蓋其渠帥自故城
 徙居也白水又東偃溪水出西南偃溪東北流逕偃
[020-14b]
 城西而東北流入白水白水又東逕偃城北又東北 逕橋頭昔姜維之將還蜀也雍州刺史諸葛緒邀之
 于此後期不及故維得保劒閣而鍾會不能入也白
 水又與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稱矣白水又東
 逕郭公城南昔郭淮之攻廖化于隂平也築之故因
 名焉白水又東雍川水出西南雍溪案溪近刻/訛作漢東北
 注白水白水又東合空泠水傍溪西南窮谷即川源
 也白水又東南與南五部水會水有二源西源出五
[020-15a]
 部溪東南流東源出郎谷西南合注白水案合下近/刻衍南字
 白水又東南逕建昌郡東案昌近刻/訛作陽而北與一水合 二源同注共成一溪案一近刻/訛作三西南流入于白水白
 水又東南逕白水縣故城東即白水郡治也經云漢
 水出其西非也白水又東南與西谷水相得水出西
 溪東流逕白水城南東南入白水白水又南左會東
 流水東入極溪案東入近/刻脱東字便即水源也白水又南逕
 武興城東案近刻/脱武字又東南左得剌稽水口溪東北出
[020-15b]
 便水源矣白水又東南清水左注之庾仲雍曰清水
 自祁山來合白水斯為孟浪也水出于平武郡東北
 矚累亘下南逕平武城東屈逕其城南又西歴平洛 郡東南屈而南逕南陽僑郡東北又東南逕新巴縣
 東北又東南逕始平僑郡南又東南逕小劒戍北西
 去大劒三十里連山絶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劒閣也
 張載銘曰一人守險萬夫趦趄信然故李特至劒閣
 而歎曰劉氏有如此地而面縛于人豈不奴才也小
[020-16a]
 劒水西南出劒谷東北流逕其戍下入清水清水又
 東南注白水白水又東南于吐費城南即西晉壽之
 東北也東南流注漢水西晉壽即蜀王弟葭萌所封
 為苴侯邑故遂名城為葭萌矣案近刻/脱名字劉備改曰漢 壽太康中又曰晉壽水有津關段元章善風角弟子
 歸元章封笥藥授之案笥近刻/訛作筒曰路有急難開之生
 到葭萌從者與津吏諍打傷開笥得書言其破頭者
 案近刻脱開笥/得書言五字可以此藥裹之生乃歎服還卒業焉
[020-16b]
 亦廉叔度抱父柩自沈處也
又東南過巴郡閬中縣
 巴西郡治也劉璋之分三巴此其一焉闞駰曰强水
 出隂平西北强山一曰强川姜維之還也鄧艾遣天
 水太守王頎敗之于强川即是水也案近刻脱/之字水字其水 東北逕武都隂平梓潼南安入漢水漢水又東南逕
 津渠戍東又南逕閬中縣東閬水出閬陽縣而東逕
 其縣南又東注漢水昔劉璋之攻霍峻于葭萌也自
[020-17a]
 此水上張達范彊害張飛于此縣漢水又東南得東
 水口水出巴嶺南歴獠中謂之東遊水李壽之時獠
 自牂牁北入所在諸郡布滿山谷其水西南逕宋熙
 郡東又東南逕始平城東案近刻/脱始字又東南逕巴西郡
 東又東入漢水漢水又東與濩溪水合水出獠中世
 亦謂之為清水也東南流注漢水漢水又東南逕宕 渠縣東又東南合宕渠水水西北出南鄭縣巴嶺案/南
 鄭縣近刻訛/作鄭縣南與槃余水同源派注南流謂之北水東
[020-17b]
 南流與難江水合水出東北小巴山案近刻/脱小字西南注
 之又東南流逕宕渠縣謂之宕渠水又東南入于漢
 案近刻/脱于字
又東南過江州縣東案近刻訛作又東南入漢州江津/縣東十字藍因上注有又東南入
漢句遂/致訛衍東南入于江案近刻/脱東字
 涪水注之庾仲雍所謂涪内水者也案近刻庾訛/作故脱所字
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冢嶺山 一名高豬嶺也案近刻脱一/宇嶺訛作山丹水東南流與清池水
[020-18a]
 合水源東北出清池山西南流入于丹水
東南過其縣南
 縣故屬京兆晉分為郡地道記曰郡在洛上故以為
 名竹書紀年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
 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縣西南楚山案水源二字/近刻作楚水
 四皓𨼆于楚山即此山也其水兩源合舍于四皓廟
 東又東逕高車嶺南翼帶衆流北轉入丹水案近刻/脱水宇
 嶺上有四皓廟丹水自倉野又東歴兔和山即春秋
[020-18b]
 所謂左師軍于兔和右師軍于倉野者也
又東南過商縣南又東南至于丹水縣入于均案原本/及近刻
竝訛作汋注内同今改/正均水見卷二十九
 契始封商魯連子曰在太華之陽皇甫謐闞駰竝以
 為上洛商縣也殷商之名案商近刻/訛作湯起于此矣丹水
 自商縣東南流注歴少習出武關應劭曰秦之南關
 也通南陽郡春秋左傳哀公四年楚左司馬使謂隂
 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不然將通
[020-19a]
 于少習以聽命者也京相璠曰楚通上洛阸道也漢 祖下析酈案析近刻訛/作浙下同攻武關文穎曰武關在析縣
 西百七十里𢎞農界也丹水又東南流入臼口歴其
 戍下又東南析水出析縣西北𢎞農盧氏縣大蒿山
 南流逕脩陽縣故城北縣即析之北鄉也又東入析
 縣流結成潭謂之龍淵清深神異耆舊傳云漢祖入
 關逕觀是潭其下若有府舍焉事旣非恒難以詳矣
 其水又東逕其縣故城北蓋春秋之白羽也左傳昭
[020-19b]
 公十八年楚使王子勝遷許于析是也郭仲產云相
 承言此城漢高所築非也余按史記案近刻/脱記宇楚襄王 元年秦出武關斬衆五萬取析十五城漢祖入關亦
 言下析酈非無城之言修之則可矣案脩近刻/訛作循析水
 又歴其縣東王莽更名縣為君亭也案君近刻/訛作古而南
 流入丹水縣注于丹水故丹水會均有析口之稱丹
 水又東南逕一故城南名曰三户城昔漢祖入關王
 陵起兵丹水以歸漢祖此城疑陵所築也丹水又逕
[020-20a]
 丹水縣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古商密之地昔楚申
 息之師所戍也春秋之三戸矣杜預曰縣北有三户
 亭竹書紀年曰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户郛者是也水 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
 火網而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步行水上長居淵
 中丹水東南流至其縣南黃水北出芬山黃谷案北/出芬
 山近刻訛作/出北予山南逕丹水縣南注丹水案近刻注/下有于字黃水
 北有墨山山石悉黒繢彩奮發黝焉若墨故謂之墨
[020-20b]
 山今河南新安縣有石墨山斯其類也丹水南有丹
 崖山山悉赬壁霞舉若紅雲秀天二岫更為殊觀矣
 丹水又南逕南鄉縣故城東北漢建安中割南陽右
 壤為南鄉郡逮晉封宣帝孫暢為順陽王因立為順 陽郡案立為近刻/訛作為立而南鄉為縣舊治酇城案治近刻/訛作始
 永嘉中丹水浸没至永和中徙治南鄉故城城南門
 外舊有郡社柏樹大三十圍蕭欣為郡伐之言有大
 蛇從樹腹中墜下大數圍長三丈羣小蛇數十隨入
[020-21a]
 南山聲如風雨伐樹之前見夢于欣欣不以厝意及
 伐之更少日果死丹水又東逕南鄉縣北興寧末太
 守王靡之改築今城城北半據在水中左右夾澗深
 長及春夏水漲望若孤洲矣城前有晉順陽太守丁
 穆碑郡民范甯立之丹水逕流兩縣之間歴于中之 北所謂商於者也故張儀説楚絶齊許以商於之地
 六百里謂以此矣吕氏春秋曰堯有丹水之戰以服
 南蠻即此水也又南合均水謂之析口案口近刻/訛作水
[020-21b]
 
 
 
  
 
 
 水經注卷二十



[021-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二十一
            魏 酈道元 撰
  汝水
汝水岀河南梁縣勉鄉西天息山
 地理志曰岀髙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南陽魯陽縣
 之大盂山又言岀𢎞農盧氏縣還歸山博物志曰汝
 岀燕泉山並異名也余以永平中䝉除魯陽太守會
[021-1b]
 上臺下列山川圖以方誌參差遂令尋其源流此等
 既非學徒難以取悉既在逕見案逕近刻/訛作遘不容不述 今汝水西出魯陽縣之大盂山䝉柏谷案蒙近刻/訛作黄
 鄣深髙山岫邃密石徑﨑嶇人蹟裁交西即盧氏界
 也其水東北流逕太和城西又東流逕其城北左右
 深松列植案近刻脫/松列二字筠柏交䕃尹公度之所棲神處
 也又東屆堯山西嶺下水流兩分一水東逕堯山南
 為滍水也即經所言滍水出堯山矣一水東北出為
[021-2a]
 汝水厯䝉柏谷左右岫壑爭深山阜競髙夾水層松
 茂柏傾山䕃渚故世人以名也津流不已北厯長白
 沙口狐白溪水注之夾岸沙漲若雪因以取名其水 南出狐白川北流注汝水汝水又東北趣狼臯山者
 也
東南過其縣北
 汝水自狼臯山東出峽謂之汝阸也東厯麻解城北
 故鄤鄉城也謂之蠻中左傳所謂單浮餘圍蠻氏蠻
[021-2b]
 氏潰者也杜預曰城在河南新城縣之東南伊洛之
 戎陸渾蠻氏城也俗以為麻解城案此下近刻/衍非也二字蓋蠻
 麻讀聲近故也汝水又逕周平城南京相璠曰霍陽
 山在周平城東南者也汝水又東與三屯谷水合水 出南山北流逕石碣東案碣近刻/訛作堨柱側刋云河南界
 又有一碣題言洛陽南界碑柱相對既無年月竟不
 知何代所表也其水又北流注於汝水汝水又東與
 廣成澤水合水出狼臯山北澤中安帝永初元年以
[021-3a]
 廣成遊獵地假與貧民元初二年鄧太后臨朝鄧騭
 兄弟輔政世士以為文徳可興武功宜廢寢蒐狩之
 禮息戰陣之法於時馬融以文武之道聖賢不墜五
 材之用無或可廢作廣成頌云大漢之初基也揆厥
 靈囿案近刻/訛作圃營於南郊右矕三塗左枕嵩嶽面據衡 隂背箕王屋浸以波溠演以滎洛金山石林殷起乎
 其中神泉側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磬燿焜於其陂桓
 帝延熹元年校獵廣成遂幸函谷闗其水自澤東南
[021-3b]
 流逕温泉南與溫泉水合溫水數源揚波於川左泉
 上華宇連䕃茨甍交拒案近刻/訛作池方塘石沼案近刻脫/方塘二字
 錯落其間頤道者多歸之其水東南流注廣成澤水
 澤水又東南入於汝水汝水又東得魯公水口水上
 承陽人城東魯公陂城古梁之陽人聚也秦滅東周
 徙其君於此陂水東南流合於澗水水出北山案北/近刻 訛作/兆南流注之又亂流注於汝水汝水之右有霍陽
 聚汝水逕其北東合霍陽山水水出南山杜預曰河
[021-4a]
 南梁縣有霍山者也其水東北流逕霍陽聚東世謂
 之華浮城非也春秋左傳哀公四年楚侵梁及霍服
 䖍曰梁霍周南鄙也建武二年世祖遣征虜將軍祭
 遵攻蠻中山賊張滿時厭新柏華餘賊合攻得霍陽
 聚即此霍陽山水又逕梁城西按春秋周小邑也於
 戰國為南梁矣故經云汝水逕其縣北俗謂之治城
 非也以北有注城故也今置治城縣治霍陽山水又 東北流注於汝水汝水又左合三里水水北出梁縣
[021-4b]
 西北而東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故&KR1222狐聚也地理志
 云秦滅西周徙其君於此因乃縣之杜預曰河南縣
 西南有梁城即是縣也水又東南逕注城南司馬彪
 曰河南梁縣有注城史記魏文侯三十二年敗秦於
 注者也又與一水合水發注城東坂下東南流注三
 里水三里水又亂流入於汝汝水又東逕成安縣故
 城北按地理志潁川郡有成安縣侯國也史記建元
 以來功臣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五年校尉韓千
[021-5a]
 秋擊南越死封其子韓延年為成安侯即此邑矣世
 謂之白泉城非也俗謬耳汝水又東為周公渡藉承
 休之徽號而有周公之嘉稱也汝水又東黄水注之
 水出梁山東南逕周承休縣故城東為承休水縣故
 子南國也漢武帝元鼎四年幸洛陽巡省豫州觀於
 周室邈而無祀詢問耆老乃得孽子嘉封為周子南
 君以奉周祀按汲冢古文謂衛將軍文子為子南彌
 牟其後有子南勁紀年勁朝於魏案近刻/訛作衛後惠成王
[021-5b]
 如衛命子南為侯秦并六國衛最後滅疑嘉是衛後 故氏子南而稱君也初元五年為周承休邑地理志
 曰侯國也元帝置元始二年更曰鄭公王莽之嘉美
 也案美近刻/訛作荑故汝渡有周公之名蓋藉邑以納稱世
 謂之黄城案世近刻/訛作也水曰黄水皆非也其水又東南
 逕白茅臺東又南逕梁瞿鄉西世謂之期城非也按
 後漢書案近刻/脫後字世祖自潁川往梁瞿鄉馮魴先詣行
 所即是邑也水積為陂世謂之黄陂東轉逕其城南
[021-6a]
 東流右合汝水
又東南過潁川郟縣南案近刻/脫過字 汝水又東與張磨泉合水發北阜春夏水盛則南注
 汝水汝水又東分為西長湖湖水南北五十餘步東
 西三百步汝水又東扈澗水北出大劉山南逕木蓼
 堆東案木近刻/訛作水郟城西南流入於汝汝水又右迆為
 湖湖水南北八九十歩東西四五百步俗謂之東長
 湖湖水下入汝古養水也水出魯陽縣北將孤山北
[021-6b]
 長岡下數泉俱發東厯永仁三堆南又東逕沙川世
 謂之沙水厯山符壘北又東逕沙亭南故養隂里也
 司馬彪郡國志曰襄城有養隂里京相璠曰在襄城 郟縣西南養水名也俗以是水為沙水故亦名之為
 沙城非也又城處水之陽而以隂為稱更用惑焉但
 流襍閒居裂溉互移致令川渠異容津途改狀故物
 望疑焉又右會堇溝水水出沛公壘西六十許步蓋
 漢祖入闗往征是由故地擅斯目矣其水東北注養
[021-7a]
 水養水又東北入東長湖亂流注汝水也案近刻/脫流字
 水又逕郟縣故城南春秋昭公十九年楚令尹子瑕
 之所城也滶水注之水出魯陽縣之將孤山東南流
 許慎云水出南陽魯陽案南陽近/刻脫陽字入父城從水敖聲 呂忱字林亦言在魯陽滶水東入父城縣與桓水會
 案桓近/刻作柏水出魯陽北山水有二源竒導於賈復城合
 為一瀆逕賈復城北復南擊郾所築也俗語訛謬謂
 之寡婦城水曰寡婦水此瀆案此近刻/訛作北水有窮通故
[021-7b]
 有枯渠之稱焉其水東北流至父城縣北右注滶水
 亂流又東北至郟入汝汝水又東南左合藍水水出
 陽翟縣重嶺山東南流逕紀氏城西有層臺案層近/刻訛作
 增/謂之紀氏臺案謂近刻訛/作記脫之字續漢書曰世祖車駕西
 征盜賊羣起郟令馮魴為賊延裒所攻力屈上詣紀 氏羣賊自降即是處在郟城東北十餘里其水又東
 南流逕黄阜東而南入汝水汝水又東南流與白溝
 水合案近刻與/上衍又字水出夏亭城西案水出下近刻衍亭/城西而南逕六字
[021-8a]
 又南逕龍城西城西北即摩陂也縱廣可十五里魏
 青龍元年有龍見於郟之摩陂眀帝幸陂觀龍於是
 改摩陂曰龍陂其城曰龍城其水又南入於汝水汝
 水又東南與龍山水會水出龍山龍溪北流際父城
 縣故城東昔楚平王大城城父以居太子建故杜預
 曰即襄城之父城縣也案原本訛作即襄城之城父/縣也近刻又脫縣字左傳集
 解今本亦誤考楚之城父邑漢置縣改曰父城屬潁/川郡晉屬襄城郡晉譙郡有城父縣漢屬沛郡是襄
 城郡漢晉皆不稱/城父也今改正馮異據之以降世祖用報巾車之
[021-8b]
 恩也其水又東北流與二水合俱出龍山北流注之
 又東北入於汝水汝水又東南逕襄城縣故城南王
 𨼆晉書地道記曰楚靈王築劉向說苑曰襄城君始
 封之日服翠衣帶玉佩徙倚於流水之上即是水也
 楚大夫莊辛所說處後乃縣之呂后元年立孝惠後
 宮子義為侯國王莽更名相成也黄帝嘗遇牧童於
 其野故嵇叔夜讚曰竒矣難測襄城小童倦遊六合 來憩兹邦也其城南對汜城周襄王出鄭居汜即是
[021-9a]
 此城也春秋襄公二十六年楚伐鄭渉汜而歸杜預
 曰渉汝水於汜城下也晉襄城郡治京相璠曰周襄
 王居之故曰襄城也今置關於其下汝水又東南流
 逕西不羮城南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曰昔
 諸侯逺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羮賦皆千乗諸
 侯其畏我乎東觀漢記曰車騎馬防以前參藥勤勞
 省闥増封侯國襄城羮亭千二百五十户即此亭也
 汝水又東南逕繁丘城南而東南出也
[021-9b]
又東南過定陵縣北
 湛水出犨縣北魚齒山西北東南流厯魚齒山下為
 湛浦方五十餘步春秋襄公十六年晉伐楚報楊梁
 之役楚公子格及晉師戰於湛阪楚師敗績遂侵方
 城之外今水北悉枕翼山阜於父城東南湛水之北
 山有長阪蓋即湛水以名阪故有湛阪之名也湛水
 又東南逕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陽縣北有蒲城蒲城
 北有湛水者是也湛水又東案湛近刻/訛作漢於汝水九曲
[021-10a]
 北東入汝杜預亦以是水為湛水矣周禮荆州其浸 潁湛鄭𤣥云未聞蓋偶有不照也今考地則不乖其
 土言水則有符經文矣汝水又東南逕定陵縣故城
 北漢成帝元延三年封侍中衛尉淳于長為侯國王
 莽更之曰定城矣案近刻/脫曰字東觀漢記曰光武擊王莽
 二公還到汝水上於涯以手飲水澡頰塵垢謂傅俊
 曰今日疲倦諸君寧憊也即是水也水右則滍水左
 入焉左則百尺溝出矣溝水夾岸層崇亦謂之為百
[021-10b]
 尺堤也自定陵城北通潁水於襄城縣潁盛則南播
 汝泆則北注溝之東有澄潭號曰龍淵在汝北四里 許南北百步東西二百步水至清深常不耗竭案常/近刻
 訛作/嘗佳饒魚筍湖溢則東注漷水矣汝水又東南昆
 水注之水出魯陽縣唐山東南流逕昆陽縣故城西
 更始元年王莽徵天下能為兵法者案近刻/脫者字選練武
 衛招募猛士旌旗輜重千里不絶又驅諸獷獸虎豹
 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世
[021-11a]
 祖以數千兵徼之陽闗諸將見尋邑兵盛反走入昆
 陽世祖乃使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留守
 夜與十三騎出城南門收兵於郾尋邑圍城數十重 雲車十餘丈瞰臨城中案近刻/脫中字積弩亂發矢下如雨
 城中人負户而汲王鳳請降不許世祖帥營部俱進
 頻破之乗勝以敢死三千人徑衝尋邑兵敗其中堅
 於是水之上遂殺王尋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勢
 震呼動天地會大雷風屋瓦皆飛莽兵大潰昆水又
[021-11b]
 屈逕其城南世祖建武中封侍中傅俊為侯國故後
 漢郡國志有昆陽縣蓋藉水以氏縣也昆水又東逕
 定陵城南又東注汝水汝水又東南逕竒&KR0725城西北
 今南潁川郡治也濆水出焉世亦謂之大㶏水爾雅 曰河有雍汝有濆然則濆者汝别也故其下夾水之
 邑猶流汝陽之名是或濆㶏之聲相近矣亦或下合
 㶏潁兼統厥稱耳案近刻/作矣
又東南過郾縣北
[021-12a]
 汝水逕竒&KR0725城西東南流其城衿帶兩水側背雙流
 汝水又東南流逕郾縣故城北故魏下邑也史記楚
 昭陽伐魏取郾是也汝水又東得醴水口案近刻訛/作口水
 水出南陽雉縣案近刻/訛作山亦云導源雉衡山即山海經
 云衡山也郭景純以為南岳非也馬融廣成頌曰面 據衡隂指謂是山在雉縣界故世謂之雉衡山依山
 海經不言有水案此下近/刻衍焉字然醴水東流厯唐山下即
 髙鳳所𨼆之山也醴水又東南與臯水合水發臯山
[021-12b]
 郭景純言或作章山案近刻/脫言字東流注於醴水醴水又
 東南逕唐城北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城蓋因山以即
 稱矣醴水又屈而東南流逕葉縣故城北春秋昭公
 十五年許遷於葉者也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爭强
 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
 或作方字案字近刻訛作城此/四字亦注中之小注唐勒奏土論曰我是 楚也案此語/有舛誤世霸南土自越以至葉垂𢎞境萬里故
 號曰萬城也余按春秋屈完之在召陵對齊侯曰楚
[021-13a]
 國方城以為城杜預曰方城山名也在葉南未詳孰
 是楚惠王以封諸梁子髙案近刻/脫髙字號曰葉公城即子
 髙之故邑也葉公好龍神龍下之河東王喬之為葉
 令也每月望常自詣臺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
 顯宗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
 飛來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乃詔尚方
 診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每當朝時葉門 下鼓不擊自鳴聞於京師後天下玉棺於堂前吏民
[021-13b]
 推排終不搖動喬曰天帝獨欲召我耶乃沐浴服飾
 寢其中蓋便立覆㝛昔葬於城東土自成墳其夕縣
 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無知者百姓為立廟號葉君
 祠牧守每班録皆先謁拜之吏民祈禱無不如應若
 有違犯亦立能為祟帝乃迎取其鼓置都亭下略無
 復聲焉或云即古仙人王喬也是以干氏書之於神
 化醴水又逕其城東與燒車水合水西出苦菜山東
 流側葉城南而下注醴水醴水又東逕葉公廟北廟
[021-14a]
 前有沈子髙諸梁碑案沈近刻/訛作公舊秦漢之世廟道有
 雙闕几筵黄巾之亂殘毁穨闕魏太和景初中令長
 脩飾舊宇後長汝南陳晞以正始元年立碑碑字破
 落遺文殆存事見其碑醴水又東與葉西陂水會縣
 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謂楚國方城以為城者也山有
 湧泉北流畜之以為陂陂塘方二里案陂近/刻作故陂水散
 流又東逕葉城南而東北注醴水醴水又東注葉陂
 陂東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並諸梁之所堨也陂水
[021-14b]
 又東逕潕陽縣故城北又東逕定陵城南東與芹溝 水合其水導源葉縣東逕潕陽城北又東逕定陵縣
 南又東南流注醴其水逕流昆醴之間纒絡四縣之
 中疑即呂忱所謂峴水也案峴近/刻作涀今於定陵更無别
 水惟是水可當之醴水東逕郾縣故城南左入汝山
 海經曰醴水東流注於涀水也汝水又東南流逕鄧
 城西春秋左傳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者也汝
 水又東南流潕水注之
[021-15a]
又東南過汝南上蔡縣西
 汝南郡楚之别也漢髙祖四年置王莽改郡曰汝汾 縣故蔡國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於蔡世本曰上
 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稱上竹書紀年曰魏章率師及
 鄭師伐楚取上蔡者也永初元年案永初近刻/訛作建安安帝
 封鄧騭為侯國汝水又東逕懸瓠城北王智深云汝
 南太守周矜起義於懸瓠者是矣今豫州刺史汝南
 郡治城之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北流又屈西東轉
[021-15b]
 又西南會汝形若垂瓠耆彦云城北名馬灣案馬近/刻訛作
 焉/中有地數頃上有栗園栗小殊不竝固安之實也
 然歳貢三百石以充天府水渚即栗州也樹木髙茂 望若屯雲積氣矣林中有栗堂射埻甚閒敞牧宰及
 英彦多所遊薄其城上西北隅髙祖以太和中幸懸
 瓠平南王肅起髙臺於小城建層樓於隅阿下際水
 湄降眺栗渚案近刻/脫眺字左右列榭四周參差競跱竒為
 佳觀也
[021-16a]
又東南過平輿縣南
 溱水出浮石嶺北青衣山亦謂之青衣水也東南逕
 朗陵縣故城西應劭曰西南有朗陵山縣以氏焉世
 祖建武中封城門校尉臧宮為侯國也溱水又南屈 逕其縣南又東北逕北宜春縣故城北王莽更名之
 為宣孱也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元初三年案元初/近刻訛
 作永/元安帝封后父侍中閻暢為侯國溱水又東北逕
 馬香城北又東北入汝汝水又東南逕平輿縣南安
[021-16b]
 成縣故城北王莽更名至成也漢武帝元光六年封
 長沙定王子劉蒼為侯國矣汝水又東南陂水注之
 案近刻脫此二/字又陂訛作汶水首受慎水於慎陽縣故城南陂陂
 水兩分一水自陂北遶慎陽城四周城塹案周近/刻作固
 川荀淑遇縣人黄叔度於逆旅與語移日曰子吾師 表也范奕論曰案奕近刻/訛作曄黄憲言論風旨無所傳聞
 然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逺去疵吝將以道周性
 全無得而稱乎塹水又自瀆東北流注北陂案北近/刻訛作
[021-17a]
 七/一水自陂東北流積為鮦陂案鮦近刻/訛作同陂水又東
 北又結而為陂世謂之窖陂陂水上承慎陽縣北陂
 東北流積而為土陂陂水又東為窖陂陂水又東南
 流注壁陂陂水又東北為太陂陂水又東入汝汝水
 又東南逕平陵亭北又東南逕陽遂鄉北汝水又東
 逕櫟亭北案櫟近刻/訛作樂春秋之棘櫟也杜預曰汝隂新 蔡縣東北有櫟亭今城在新蔡故城西北城北半淪
 水汝水又東南逕新蔡縣故城南昔管蔡間王室放
[021-17b]
 蔡叔而遷之其子胡能率徳易行周公舉之為卿士
 以見於王王命之以蔡申呂地也案申近/刻作中以奉叔度
 祀是為蔡仲矣宋忠曰故名其地為新蔡王莽所謂
 新遷者也世祖建武二十八年案近刻訛/作元年封吳國為
 侯國汝南先賢傳曰新蔡鄭敬字次都為郡功曹都
 尉髙懿㕔事前有槐樹白露類甘露者懿問掾屬皆
 言是甘露敬獨曰眀府政未能致甘露但樹汁耳懿 不恱託疾而去汝水又東南左會澺水水上承汝水
[021-18a]
 别流於竒頟城東東南流為練溝逕召陵縣西案召/近刻
 作/邵東南流注至上蔡西岡北為黄陵陂陂水東流案/近
 刻脫/水字於上蔡岡東為蔡塘又東逕平輿縣故城南為
 澺水縣舊沈國也有沈亭春秋定公四年蔡滅沈以
 沈子嘉歸後楚以為縣案近刻/脫楚字史記曰秦將李信攻
 平輿敗之者也建武三十年世祖封銚統為候國本
 汝南郡治昔費長房為市吏見王壺公懸壺郡市長
 房從之因而自逺同入此壺𨼆淪仙路骨謝懐靈無
[021-18b]
 會而返雖能役使鬼神而終同物化城南里餘有神
 廟世謂之張明府祠水旱之不節則禱之廟前有圭
 碑文字紊碎不可復尋碑側有小石函按桂陽先賢
 畫讚臨武張熹字季智為平輿令時天大旱案近刻/訛作天
 下大/旱熹躬禱雩未獲嘉應案近刻脫躬字嘉字/又此句之下衍熹字乃積
 薪自焚案薪近/刻作柴主簿侯崇案近刻/脫侯字小吏張化從熹焚
 焉火既燎天靈感應即澍雨此熹自焚處也澺水又
 東南左迆為葛陂陂方數十里水物含靈多所苞育
[021-19a]
 昔費長房投杖於陂而龍變所在也又劾東海君於 是陂矣陂水東出為鮦水俗謂之三丈陂亦曰三嚴
 水水逕鮦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鮦水之陽漢明
 帝永平中封衛尉隂興子慶為侯國也案興近刻/訛作與
 有葛陵城建武十五年更封安成侯銚丹為侯國案/近
 刻訛作更名封經/侯銚丹為侯國城之東北有楚武王冢民謂之楚
 王琴案近刻訛作/瑟下衍城字城北祝社里下土中得銅鼎銘云
 楚武王是知武王隧也鮦陂東注為富水案鮦近刻/訛作銅
[021-19b]
 水積之處謂之陂塘津渠交絡枝布川隰矣澺水自
 葛陂東南逕新蔡縣故城東而東南流注於汝汝水 又東南逕下桑里左迆為横塘陂又東北為青陂者
 也案青近刻訛/作清下同汝水又東南逕壺丘城北故陳地案/近
 刻訛/作也春秋左傳文公九年楚侵陳克壺丘以其服於
 晉是也汝水又東與青陂合水上承慎水於慎陽縣
 之上慎陂右溝北注馬城陂陂西有黄丘亭陂水又
 東逕新息亭北案又近刻/訛作於又東為綢陂陂水又東逕
[021-20a]
 新息縣結為牆陂陂水又東逕遂鄉東南而為壁陂
 又東為青陂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曰當成周時
 南有荆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 亭故此稱大也側陂南有青陂廟廟前有陂案近刻/訛作阪
 漢靈帝建寧三年新蔡長河南緱氏李言上請修復
 青陂司徒臣訓尚書臣襲奏可洛陽宮於青陂東塘
 南樹碑案於字近刻/在洛陽宮上碑稱青陂在縣坤地源起桐柏
 淮川别流入於潺湲逕新息牆陂案近刻訛作陂朱/謀㙔云宋本作阪
[021-20b]
 今考阪亦/陂之訛衍入襃信界灌溉五百餘頃陂水又東分
 為二水一水南入淮一水東南逕白亭北又東逕吳
 城南史記楚惠王二年子西召太子建之子勝於吳
 勝入居之故曰吳城也又東北屈逕壺丘東而北流 注於汝水世謂之薄溪水汝水又東逕襃信縣故城
 北而東注矣
又東至原鹿縣
 汝水又東南逕縣故城西杜預釋地曰汝隂有原鹿
[021-21a]
 縣也
南入於淮
 所謂汝口側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會也
 
 
 
 
 
[021-21b]
 
 
 
 
 
 
 
 水經注卷二十一



[022-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二十二
            魏 酈道元 撰
  潁水  洧水  潩水
  潧水  渠沙水/
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
 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
 稱者也漢髙帝二年以為韓國王莽之左隊也山海
[022-1b]
 經曰潁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陽城縣陽乾山今
 潁水有三源竒發右水出陽乾山之潁谷春秋潁考 叔為其封人其水東北流中水導源少室通阜東南
 流逕負黍亭東春秋定公六年鄭伐馮滑負黍者也
 馮敬通顯志賦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許由於負黍京
 相璠曰負黍在潁川陽城縣西南二十七里世謂之
 黄城也亦或謂是水為㶏水東與右水合左水出少
 室南溪東合潁水故作者互舉二山言水所發也案/近
[022-2a]
 刻互訛作乃/山訛作三呂氏春秋曰卞隨恥受湯讓自投此水
 而死張顯逸民傳嵇叔夜髙士傳竝言投泂水而死
 未知其孰是也東南過其縣南案近刻作又東南/又字後人所加
 潁水又東五渡水注之其水導源崈髙縣東北太室
 東溪縣漢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謂之崧陽城及春
 夏雨泛水自山頂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為二十八
 浦也暘旱輟津案晹近/刻作陽而石潭不耗道路遊憩者惟
[022-2b]
 得餐飲而已案餐近刻/訛作飡無敢澡盥其中茍不如法必
 數日不豫是以行者憚之山下大潭周數里案潭近/刻訛作
 澤/而清深肅潔水中有立石髙十餘丈廣二十許歩
 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暢幽情其水東 南逕陽城西案南逕近刻/訛作流南石溜縈委溯者五渉故亦
 謂之五渡水東南流入潁水潁水逕其縣故城南昔
 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啟竝於此也亦周公以土
 圭測日景處漢成帝永始元年封趙臨為侯國也縣
[022-3a]
 南對箕山山上有許由冢堯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
 登箕山其上有許由墓焉案其近刻/訛作之山下有牽牛墟
 側潁水有犢泉是巢父還牛處也石上犢跡存焉又
 有許由廟碑闕尚存是漢潁川太守朱寵所立潁水
 逕其北東與龍淵水合其水導源龍淵東南流逕陽 城北又東南入於潁潁水又東平洛溪水注之水發
 玉女臺下平洛澗世謂之平洛水呂忱所謂勺水出
 陽城山蓋斯水也又東南流注於潁潁水又東出陽
[022-3b]
 闗案陽下近/刻衍城字厯康城南魏眀帝封尚書右僕射衛臻
 為康鄉侯此即臻封邑也
又東南過陽翟縣北
 潁水東南流逕陽闗聚聚夾水相對俗謂之東西二
 土城也潁水又逕上棘城西又屈逕其城南春秋左
 傳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城上棘以渉潁者也縣西 有故堰堰石崩褫頺基尚存舊遏潁水枝流所出也
 其故瀆東南逕三封山北今無水渠中又有泉流出
[022-4a]
 焉時人謂之嵎水東逕三封山東東南厯大陵西連
 山亦曰啓筮亭啓享神於大陵之上即鈞臺也春秋
 左傳曰夏啓有鈞臺之饗是也杜預曰河南陽翟縣
 南有鈞臺其水又東南流水積為陂陂方十里俗謂
 之鈞臺陂案鈞字近刻訛/在下句指字下蓋陂指臺取名也又西南
 流逕夏亭城西又屈而東南為郟之靡陂潁水自堨
 東逕陽翟縣故城北案近刻/脫縣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 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營洛邑徐廣曰
[022-4b]
 河南陽城陽翟則夏地也春秋經書秋鄭伯突入於
 櫟左傳桓公十五年突殺檀伯而居之服䖍曰檀伯
 鄭守櫟大夫櫟鄭之大都宋忠曰今陽翟也周末韓
 景侯自新鄭徙都之王𨼆曰陽翟本櫟也案近刻/脫陽字
 潁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側水有九山祠碑案/側
 水近刻訛/作水側叢柏猶茂北枕川流也
又東南過潁陽縣西又東南過潁隂縣西南
 應劭曰縣在潁水之陽故邑氏之按東觀漢記漢封
[022-5a]
 車騎將軍馬防為侯國防城門校尉位在九卿上絶
 席潁水又南逕潁鄉城西潁隂縣故城在東北舊許
 昌典農都尉治也後改為縣魏眀帝封侍中辛毗為
 侯國也潁水又東南逕柏祠曲東厯岡丘城南故汾
 丘城也春秋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子庚治兵於汾司
 馬彪曰襄城縣有汾丘杜預曰在襄城縣之東北也
 逕繁昌故縣北曲蠡之繁陽亭也魏書國志曰文帝
 以漢獻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壇受禪於是地案/近
[022-5b]
 刻脫壇/受二字改元黄初其年以潁隂之繁陽亭為繁昌縣 城内有三臺時人謂之繁昌臺壇前有二碑昔魏文
 帝受禪於此案近刻/脫受字自壇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
 矣故其石銘曰遂於繁昌築靈壇也案壇近刻/訛作臺於後
 其碑六字生金論者以為司馬金行故曹氏六世遷
 魏而事晉也潁水又東南流逕青陵亭城北北對青
 陵陂陂縱廣二十里潁水逕其北枝入為陂陂西則
 漷水注之水出襄城縣之邑城下案襄近刻/訛作褒東流注
[022-6a]
 於陂陂水又東入臨潁縣之狼陂潁水又東南流而
 厯臨潁縣也又東南過臨潁縣南又東南過汝南㶏强縣北洧水從
河南密縣東流注之
 臨潁舊縣也潁水自縣西注案近刻/脫注字小㶏水出焉案/近
 刻脫/焉字爾雅曰潁别為沙郭景純曰皆大水溢出别為
 小水之名也亦猶江别為沱也潁水又東南逕臯城
 北案臯近刻/訛作澤即古臯城亭矣案臯城近刻/訛作城臯春秋經書
[022-6b]
 公及諸侯盟於臯鼬者也臯澤字相似名與字乖耳
 潁水又東逕㶏陽城南竹書紀年曰孫何取㶏陽㶏
 强城在東北潁水不得逕其北也潁水又東南潩水 入焉非洧水也
又東過西華縣北
 王莽更名之曰華望也案也上近/刻衍縣字有東故言西矣案/矣
 近刻/作也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鄧晨為侯國漢濟北
 戴封字平仲為西華令遇天旱慨治功無感乃積柴
[022-7a]
 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逺近歎服案近刻/訛作伏
 永元十三年徵太常焉案焉近/刻作也縣北有習陽城潁水
 逕其南案近刻作/經其南也經所謂洧水流注之也
又南過女陽縣北案漢志女陽師古曰女讀曰汝其/下女隂亦同近刻女汝二字雜用
 縣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縣得厥稱矣闞駰曰本汝
 水别流其後枯竭號曰死汝水故其字無水余按汝
 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隨讀改未必一如闞氏之說以
 窮通損字也潁水又東大㶏水注之又東南逕博陽
[022-7b]
 縣故城東案近刻/脫故字城在南頓縣北四十里漢宣帝封
 邴吉為侯國王莽更名樂嘉
又東南過南頓縣北㶏水從西來流注之
 㶏水於樂嘉縣入潁不至於頓頓故頓子國也周之
 同姓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陳納頓子於頓是也 俗謂之潁隂城非也潁水又東南逕陳縣南又東南
 左會交口者也
又東南至新陽縣北蒗&KR1422渠水從西北來注之
[022-8a]
 經云蒗&KR1422渠者百尺溝之名别也潁水南合交口新
 溝案近刻脫/潁水二字自是東出潁上有堰謂之新陽堰俗謂
 之山陽堨非也新溝自潁北東出縣在水北故應劭
 曰縣在新水之陽今縣故城在東眀潁水不出其北
 蓋經誤耳潁水自堰東南流案堰字近刻/訛在東字下逕項縣故
 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魯滅項是矣潁水又東右合 谷水水上承平鄉諸陂東北逕南頓縣故城南側城
 東注春秋左傳所謂頓迫於陳而奔楚自頓徙南故
[022-8b]
 曰南頓也今其城在頓南三十餘里又東逕項城中
 楚襄王所郭以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項縣故城也
 舊潁州治谷水逕小城北又東逕魏豫州刺史賈逵
 祠北案近刻脫魏/豫州三字王𨼆言祠在城北非也廟在小城
 東昔王凌為宣王司馬懿所執屆廟而歎曰賈梁道
 王凌魏之忠臣惟汝有靈知之遂仰鴆而死廟前有
 碑碑石金生干寶曰黄金可採為晉中興之瑞谷水 又東流出城東注潁潁水又東側潁有公路城袁術
[022-9a]
 所築也故世因以術字名城矣潁水又東逕臨潁城
 北城臨水闕南面又東逕雲陽二城間南北翼水竝
 非所具又東逕丘頭丘頭南枕水案近刻/脫南字魏書郡國
 志曰宣王軍次丘頭王凌面縛水次故號武丘矣潁
 水又東南流案近刻/脫流字於故城北細水注之水上承陽
 都陂案宋本訛作阪/近刻訛作陵陂水枝分東南出為細水東逕
 新陽縣故城北又東南逕宋縣故城北案宋下近/刻衍公字
 即所謂郪丘者也案近刻脫即/所謂三字秦伐魏取郪丘謂是
[022-9b]
 邑矣漢成帝綏和元年詔封殷後於沛以存三統平
 帝元始四年改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於此故
 號新郪為宋公國也王莽之新延矣細水又南逕細
 陽縣新溝水注之案近刻/脫水字溝首受交口案溝上近/刻有新字
 北逕新陽縣故城南漢髙帝六年封呂青為侯國案/青
 近刻訛/作清王莽更名曰新眀也故應劭曰縣在新水之
 陽今無水故渠舊道而已東入澤渚而散流入細細
 水又東南逕細陽縣故城南案近刻/脫縣字王莽更之曰樂
[022-10a]
 慶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為侯國細水又東南 積而為陂謂之次塘公私引裂案引近刻/訛作列以供田溉
 又東南流屈而西南入潁地理志曰細水出細陽縣
 東南入潁潁水又東南流逕胡城東故胡子國也春
 秋定公十五年楚滅胡以胡子豹歸是也杜預釋地
 曰汝隂縣西北有胡城也案北近刻/訛作地潁水又東南汝
 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瀆於竒洛城東三十里
 世謂之大㶏水也東南逕召陵縣故城南春秋左傳
[022-10b]
 僖公四年齊桓公師於召陵責楚貢不入即此處也
 城内有大井徑數丈水至清深闞駰曰召者髙也其 地丘墟井深數丈故以名焉又東南逕征羌縣故召
 陵縣之安陵鄉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
 郎將來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闞駰引
 戰國策以為秦昭王欲易地謂此非也案近刻/脫非字汝水
 别瀆又東逕公路臺北臺臨水方百步袁術所築也
 汝水别溝又東逕西門城即南利也漢宣帝案漢下/近刻衍
[022-11a]
 書/字封廣陵厲王子劉昌為侯國案厲字近刻訛在/王字下國訛作也
 北三十里有孰城號曰北利故瀆出於二利之間間
 闗女陽之縣案近刻脫/一間字世名之死汝縣取水名故曰 女陽也又東逕南頓縣故城北案近刻/脫北字又東南逕鮦
 陽城北又東逕邸鄉城北又東逕固始縣故城北地
 理志縣故寖也寖丘在南故藉丘名縣矣王莽更名
 之曰閏治案近刻/脫閏字孫叔敖以土浸薄取而為封故能
 綿嗣城北猶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
[022-11b]
 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别汝又東逕蔡岡
 北岡上有平陽侯相蔡昭冢昭字叔眀周后稷之胄
 冢有石闕闕前有二碑碑字淪碎不可復識羊虎傾
 低殆存而已枝汝又東北流逕胡城南而東厯女隂 縣故城西北東入潁水潁水又東逕女隂縣故城北
 史記髙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髙祖六年封夏侯嬰為
 侯國王莽更名之曰汝濆也縣在汝水之隂故以汝
 水納稱城西有一城故陶丘鄉也案鄉近刻/訛作縣汝隂郡
[022-12a]
 治城外案治近刻/訛作汝東北隅有舊臺翼城若丘俗謂之
 女郎臺雖經頽毁猶自廣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鄉
 所未詳案厯岡丘城南丘字起至此朱謀㙔本/訛在後水受大漴陂漴字下原本不誤
又東南至慎縣東南入於淮
 潁水東南流左合上吳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細陂南 流注於潁潁水又東南江陂水注之案江近刻/訛作流水受
 大漴陂案經又東南至此句漴字止/朱謀㙔本訛在後㑹淮也後陂水南流積為
 江陂南逕慎城西側城南流入於潁潁水又逕慎縣
[022-12b]
 故城南縣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吳春秋左傳哀公
 十六年吳人伐慎白公敗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
 武中封劉賜為侯國潁水又東南逕蜩蟟郭東俗謂
 之鄭城矣又東南入於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
 於州來次於潁尾蓋潁水之會淮也案水受大漴陂/陂字起至此朱
 謀㙔本訛在前厯岡丘城南岡字下而陂字之上岡/字之下又誤截逕公路臺北句臺北二字雜入其間
 朱氏以為據宋本寔前後舛謬/惟永樂大典内此水敘次不紊
洧水出河南密縣西南馬領山
[022-13a]
 水出山下亦言出潁川陽城山山在陽城縣之東北
 蓋馬領之統目焉洧水東南流案洧近刻/訛作清逕一故臺
 南俗謂之陽子臺又東逕馬領塢北塢在山上案近/刻脫
 塢/字塢下泉流北注亦謂洧别源也而入於洧水洧水
 東流綏水會焉水出方山綏溪即山海經所謂浮戲
 之山也東南流逕漢𢎞農太守張伯雅墓塋域四周
 案近刻/脫域字壘石為垣隅阿相降列於綏水之隂庚門表 二石闕夾對石獸於闕下冢前有石廟列植三碑碑
[022-13b]
 云徳字伯雅河南密人也案南近刻/訛作内碑側樹兩石人
 有數石柱及諸石獸矣案近刻/脫矣字舊引綏水南入塋域
 而為池沼案域近刻/訛作城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
 溜池之南又建石樓石廟前又翼列諸獸但物謝時
 淪凋毁殆盡夫富而非義案夫近刻/訛作矣比之浮雲況復
 此乎王孫士安斯為達矣綏水又東南流逕上郭亭
 南東南注洧洧水又東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節
 溪亦謂之子節水東南流注於洧案近刻/脫注字洧水又東
[022-14a]
 㑹瀝滴泉水出深溪之側泉流丈餘懸水散注故世
 士以瀝滴稱南流入洧水也
東南過其縣南案近刻作又東南/又字後人所加
 洧水又東南流案近刻訛/作東流南與承雲二水合俱出承雲
 山二源雙導東南流注於洧世謂之東西承雲水洧
 水又東微水注之水出微山東北流入於洧洧水又
 東逕密縣故城南春秋謂之新城左傳僖公六年會
 諸侯伐鄭圍新密鄭所以不時城也案鄭所以近刻/訛作以鄭二字
[022-14b]
 今縣城東門南側有漢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陽 宛人溫仁寛雅恭而有禮人有認其馬者茂與之曰
 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遂挽車而去後馬主得
 馬謝而還之任漢黄門郎遷密令舉善而敎口無惡
 言敎化大行道不拾遺蝗不入境百姓為之立祠亨
 祀不輟矣洧水又左會璅泉水水出玉亭西北流注
 於洧水洧水又東南與馬闗水合水出玉亭下東北
 流厯馬闗謂之馬闗水又東北注於洧洧水又東合
[022-15a]
 武定水水北出武定岡案北出近刻/訛作出北西南流又屈而
 東南流逕零鳥塢西側塢東南流塢側有水懸流赴 壑一匹有餘直注澗下淪積成淵嬉遊者矚望竒為
 佳觀俗人覩此水挂於塢側遂目之為零鳥水東南
 流入於洧洧水又東與虎牘山水合水發南山虎牘
 溪東北流入洧洧水又東南赤澗水注之水出武定
 岡東南流逕皇臺岡下又厯岡東東南流注於洧洧
 水又東南流潧水注之洧水又東南逕鄶城南世本
[022-15b]
 曰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案隤近刻/訛作漬是生
 六子孕三年啓其左脅三人出焉破其右脅三人出
 焉其四曰萊言是為鄶人案近刻訛作求/言是謂之鄶鄶人者鄭 是也鄭桓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難予安逃死乎史
 伯曰虢鄶公之民遷之可也鄭氏東遷虢鄶獻十邑
 焉劉楨云鄶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鄰於虢都滎之南
 案都滎近刻/訛作鄶滎左濟右洛居兩水之間案居下近刻有/陽鄭二字衍
 食溱洧焉徐廣曰鄶在密縣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
[022-16a]
 北也洧水又東逕隂坂北水有梁焉俗謂是濟為參
 辰口左傳襄公九年晉伐鄭濟於隂坂次於隂口而
 還是也杜預曰隂坂洧津也服䖍曰水南曰隂案水/近刻
 訛作/登口者水口也參隂聲相近蓋傳呼之謬耳又晉 居參之分案參上近/刻衍商字實沈之上案近刻/訛作上鄭處大辰之
 野案大辰近刻/訛作辰大閼伯之地軍師所次故濟得其名也
又東過鄭縣南潧水從西北來注之
 洧水又東逕新鄭縣故城中案近刻/脫縣字左傳襄公元年
[022-16b]
 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
 是也竹書紀年晉文侯二年周惠王子多父伐鄶案/周
 近刻訛/作同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皇
 甫士安帝王世紀云或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
 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城内有遺祠名曰 章乗是也洧水又東為洧淵水春秋傳曰龍鬭於時
 門之外洧淵即此潭也今洧水自鄭城西北入而東
 南流逕鄭城南城之南門内舊外蛇與内蛇鬭内蛇
[022-17a]
 死六年大夫傅瑕殺鄭子納厲公案納近刻/訛作入是其徵
 也案近刻訛作/自是徴也水南有鄭莊公望母臺莊姜惡公寤
 生與段京居段不弟姜氏無訓莊公居夫人於城潁
 誓曰不及黄泉無相見也故成臺以望母案成近刻/訛作城
 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賦洩洩之慈
 有嘉融融之孝得常矣洧水又東與黄水合經所謂 潧水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東南流逕華城西史
 伯謂鄭桓公曰華君之土也韋昭曰華國名矣史記
[022-17b]
 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夘斬首十
 五萬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縣嵇叔夜常采藥於
 山澤學琴於古人即此亭也黄水東南流又與一水
 合案一近刻/訛作上水出華城南岡案近刻作水/出兩塘中一源兩分
 泉流派别東為七虎澗水西流即是水也其水西南
 流注於黄水黄即春秋之所謂黄崖也故杜預云苑
 陵縣西有黄水者也案苑近刻/訛作宛又東南流水側有二 臺謂之積粟臺臺東即二水之會也捕獐山水注之
[022-18a]
 案獐近刻訛/作章下同水東出捕獐山西流注於黄水黄水又
 南至鄭城北東轉於城之東北與黄溝合水出捕獐
 山東南流至鄭城東北入黄水黄水又東南逕龍淵
 東南案龍淵下近/刻衍泉字七里溝水注之水出隙候亭東南
 平地東注又屈而南流逕升城東又南厯燭城西案/又
 南近刻訛/作又其南即鄭大夫燭之武邑也又南流注於洧水
 也
又東南過長社縣北
[022-18b]
 洧水東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濮音僕案近刻脫/此三字此
 亦注中/之小注洧水又東南與龍淵水合水出長社縣西北
 有故溝上承洧水水盛則通注龍淵水減則津渠輟
 流案近刻減訛作/滅津訛作律其瀆中&KR2200泉南注東轉為淵綠水
 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乗空矣所謂淵無潛
 鱗也又東逕長社縣故城北鄭之長葛邑也春秋𨼆
 公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是也後社樹暴長故曰長
 社魏潁川郡治也余以景眀中出宰兹郡於南城西
[022-19a]
 側脩立客館版築既興於土下得一樹根案土近刻/訛作上 甚壯大疑是故社怪長暴茂者也稽之故說縣無龍
 淵水名蓋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長社北
 界有稟水但是水導於隍壍之中非北界之所謂又
 按京杜地名竝云案杜近刻/訛作社長社縣北有長葛鄉斯
 乃縣徙於南矣然則是水即稟水也其水又東南逕
 棘城北左傳所謂楚子伐鄭救齊次於棘澤者也稟
 水又東左注洧水洧水又東南分為二水案此下近/刻衍也字
[022-19b]
 其枝水東北流注沙案北近刻/訛作南一水東逕許昌縣故
 許男國也姜姓四岳之後矣穆天子傳所謂天子見 許男於洧上者也漢章帝建初四年案此下近/刻衍更字封馬
 光為侯國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失天下及魏承漢
 厯遂改名許昌也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
 造準價八百餘萬洧水又東入汶倉城内俗以是水
 為汶水故有汶倉之名非也蓋洧水之邸閣耳洧水
 又東逕鄢陵縣故城南案鄢近刻訛/作𨼆下同李竒曰六國為
[022-20a]
 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於此漢髙帝十二年
 封都尉朱濞為侯國案朱近刻/訛作諸王莽更名左亭洧水
 又東鄢陵陂水注之水出鄢陵南陂東西南流注於 洧水也
又東南過新汲縣東北
 洧水自鄢陵東逕桐丘南俗謂之天井陵又曰岡非
 也洧水又屈而南流案此下近/刻衍其字水上有梁謂之桐門
 橋案此下近/刻有蓋字藉桐丘以取稱亦言取桐門亭而著目
[022-20b]
 焉案近刻/脫著字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詳也洧水又東南
 逕桐丘城春秋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人將
 奔桐丘即此城也杜預春秋釋地曰潁川許昌城東
 北京相璠曰鄭地也案近刻脫/此三字今圖無而城見存西 南去許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
 長堤固洧水之北防也案固近刻/訛作因西面桐丘其城邪
 長而不方蓋憑丘之稱即城之名矣洧水又東逕新
 汲縣故城北漢宣帝神雀二年置於許之汲鄉曲洧
[022-21a]
 城以河内有汲縣故加新也案近刻此下衍漢章帝/建初四年封執金吾馬
 光為侯國/十六字城在洧水南堤上又東洧水右迆為濩陂
 洧水又逕匡城南扶溝之匡亭也又東洧水左迆為
 鴨子陂謂之大穴口也
又東南過茅城邑之東北 洧水自大穴口案近刻/脫大字東南逕洧陽城西南逕茅城
 東北又南左合甲庚溝案近刻脫甲/字庚訛作庾溝水上承洧水
 於大穴口東北枝分東逕洧陽故城南俗謂之復陽
[022-21b]
 城非也蓋洧復字類音讀變漢建安中封司空祭酒
 郭奉孝為侯國其水又東南為鴨子陂陂廣十五里
 餘波南入甲庚溝案近刻波訛作/陂庚訛作庾西注洧案近刻/訛作又
 北瀉沙洧水又南逕一故城西世謂之思鄉城西去
 洧水十五里案近刻/脫水字洧水又右合濩陂水水上承洧
 水於新汲縣案近刻脫/水字於字南逕新汲縣故城東案近刻/脫縣字 又南積而為陂陂之西北即長社城案社近刻/訛作舍陂水
 東翼洧堤西面茅邑自城北門列築堤道迄於此岡
[022-22a]
 世尚謂之茅岡即經所謂茅城邑也案茅城邑近刻/訛作茅邑地
 陂水北出東入洧津西納北異流案此句有/脫誤未詳
又東過習陽城西折入於潁
 洧水又東南逕辰亭東俗謂之田城非也蓋田辰聲
 相近城亭音韻聨故也經書魯宣公十一年楚子陳
 侯鄭伯盟於辰陵也京相璠曰潁川長平有故辰亭
 杜預曰長平縣東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長平城西北 長平城在東南或杜氏之謬傳書之誤耳長平東南
[022-22b]
 淋陂北畔有一阜東西減里南北五十許歩俗謂之
 新亭臺又疑是杜氏所謂辰亭而未之詳也洧水又
 南逕長平縣故城西王莽之長正也洧水又南分為
 二水枝分東出案分近刻/訛作水謂之五梁溝逕習陽城北
 又東逕赭丘南丘上有故城郡國志曰長平故屬汝
 南縣有赭丘城即此城也又東逕長平城南東注澇
 陂洧水南出謂之雞籠水故水會有籠口之名矣洧
 水又東逕習陽城西案洧近刻/訛作河西南折入潁地理志
[022-23a]
 曰洧水東南至長平縣入潁者也
潩水出河南密縣大騩山
 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上受
 神芝圖於華蓋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流而為
 陂案近刻潩訛作溪/流而訛作而流俗謂之玉女池東逕陘山北史
 記魏襄王六年敗楚於陘山者也山上有鄭祭仲冢
 冢西有子産墓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竝東北向鄭
 城杜元凱言不忘本際廟舊有一枯柏樹其塵根故
[022-23b]
 株之上多生稚柏成林案近刻脫/此二字列秀青青望之竒 可嘉矣潩水又東南逕長社城西北案城字上近刻/有林字即上成
 林二字/訛在此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劉澄之著永初記云水
 經濮水源出大騩山東北流注泗衛靈聞音於水上
 殊為乖矣余按水經為潩水不為濮也是水首受潩
 水案潩近刻/訛作溪川渠雙引俱東注洧案近刻/訛作有洧與之過
 沙枝流派亂互得通稱案互近刻/訛作牙是以春秋昭公九
 年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京相璠曰以夷
[022-24a]
 之濮西田益也杜預亦言以夷田在濮水西者與城
 父人服䖍曰濮水名也且字類音同津瀾邈别不得 為北濮上源師氏傳音於其上矣潩水又南逕鍾亭
 西又東南逕皇臺西案近刻脫/東字西字又東南逕闗亭西又
 東南逕宛亭西鄭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潩水又南
 分為二水案近刻/脫為字一水南出逕胡城東故潁隂縣之
 狐人亭也其水南結為陂謂之胡城陂潩水自枝渠
 東逕曲强城東案近刻/脫城字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臺
[022-24b]
 七女岡北皇陂即古長社縣之濁澤也史記魏惠王
 元年韓懿侯與趙成侯合軍伐魏戰於濁澤是也其
 陂北對雞鳴城案陂下近/刻衍水字即長社縣之濁城也案長/近刻
 訛作/是陂水東南流逕胡泉城北故潁隂縣之狐宗鄉
 也又東合胡城陂水案胡近刻/訛作狐水上承皇陂案近刻/訛作承
 陂/水而東南流注於黄水謂之合作口而東逕曲强城
 北東流入潩水時人謂之勑水非也勑潩音相類故
 字從聲變耳潩水又逕東西武亭間案近刻訛作又/東逕武亭間
[022-25a]
 兩城相對疑是古之岸門案岸近刻訛/作岑下同史遷所謂走
 犀首於岸門者也徐廣曰潁隂有岸亭未知是否潩
 水又南逕射犬城東即鄭公孫射犬城也蓋俗謬耳
 潩水又南逕潁隂縣故城西魏眀帝封司空陳羣為 侯國其水又東南逕許昌城南案其水下近刻衍城/西二字東南逕脫南
 字/又東南與宣梁陂水合陂上承狼陂於潁隂城西
 南陂南北二十里東西十里春秋左傳曰楚子伐鄭
 師於狼淵是也案近刻/脫淵字其水東南入許昌縣逕巨陵
[022-25b]
 城北鄭地也春秋左氏傳莊公十四年鄭厲公獲傅
 瑕於大陵京相璠曰潁川臨潁縣東北二十五里有
 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宣梁
 陂也陂水又東南入潩水潩水又西南流逕陶城西
 又東南逕陶陂東東南入於潁
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
 潧水出鄶城西北雞絡塢下案西北近刻/訛作北西東南流逕
[022-26a]
 賈復城西東南流左合&KR2200水水出賈復城東南流注
 於潧潧水又南左㑹承雲山水水出西北承雲山東
 南厯渾子岡東注世謂岡峽為五鳴口東南流注於
 潧潧水又東南流厯下田川逕鄶城西謂之為栁泉
 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衆奉辭伐罪若
 克虢鄶君之土也如前華後河案華近/刻作莘右洛左濟案/近 刻訛作左/洛右濟主芣騩而食潧洧案芣近刻/訛作丕脩典刑以守
 之案脩近刻/訛作循可以少固即謂此矣潧水又南懸流奔
[022-26b]
 壑崩注丈餘其下積水成潭廣四十許歩淵深難測
 又南注於洧詩所謂溱與洧者也世亦謂之為鄶水
 也案亦近刻/訛作所
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於洧水
 自鄶潧東南更無别瀆不得逕新鄭而會洧也鄭城
 東入洧者黄崖水也蓋經誤證耳
渠出滎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 風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與濟亂流案濟/近刻
[022-27a]
 訛作沛/下同東逕滎澤北案近刻/脫逕字東南分濟厯中牟縣之
 圃田澤北與陽武分水澤多麻黄草故述征記曰踐
 縣境便覩斯卉窮則知踰界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
 詩所謂東有圃草也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
 有具囿案近刻/訛作圃澤在中牟縣西西限長城東極官渡
 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里南北二十許里案二十近/刻訛作二
 百/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徑通案近刻重一/津字徑訛作
 逕/淵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漸小漸案近刻二漸/字皆訛作斬
[022-27b]
 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嚇禺中案近刻/訛作禹
 中/羊圏案近刻訛/作牟圏大鵠小鵠案近刻脫/此二字龍澤密羅案/近
 刻訛作/鬯罷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
 眼案近刻/訛作眠等浦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故竹書紀
 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
 水者也又有一瀆自酸棗受河導自濮瀆案濮近刻/訛作漢
 厯酸棗逕陽武縣南出世謂之十字溝而屬於渠或
 謂是瀆為梁惠之年所開案梁近刻/訛作渠而不能詳也斯
[022-28a]
 浦乃水澤之所鍾為鄭隰之淵藪矣渠水右合五池 溝案水近刻/訛作又溝上承澤水案近刻/脫溝字下流注渠案近刻/脫注字
 謂之五池口魏嘉平三年案近刻訛/作二年司馬懿帥中軍
 討太尉王凌於夀春自彼而還帝使侍中韋誕勞軍
 於五池者也今其地為五池鄉矣渠水又東不家溝
 水注之水出京縣東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八年
 楚蒍子馮公子格案近刻/脫楚字率銳師侵費右迴梅山杜
 預曰在密東北即是山也其水自溪東北流逕管城
[022-28b]
 西故管國也周武王以封管叔矣案近刻/脫王字成王幼弱
 周公攝政管叔流言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公賦鴟鴞 以伐之即東山之師是也案師近刻/訛作詩左傳宣公十二
 年晉師救鄭楚次管以待之杜預曰京縣東北有管
 城者是也俗謂之為管水又東北案又字近刻訛/在上句俗字下
 為二水一水東北流注黄雀溝謂之黄淵淵周百歩
 其一水東越長城東北流水積為淵南北二里東西
 百步謂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澤分為二水一水東北
[022-29a]
 逕東武强城北漢書曹參傳案此下近刻/有靳字衍擊羽嬰於
 昆陽追至葉還攻武强因至滎陽薛瓚云按武强城
 在陽武縣即斯城也漢髙帝六年封騎將莊不識為 侯國又東北流左注於渠為不家水口也一水東流
 又屈而南轉東南注白溝也渠水又東清池水注之
 案此下近刻/有清池二字水出清陽亭西南平地東北流逕清陽
 亭南東流即故清人城也詩所謂清人在彭彭為髙
 克邑也故杜預春秋釋地云中牟縣西有清陽亭是
[022-29b]
 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澤七虎澗水注之水出
 華城南岡案華近刻/訛作畢一源兩派津川趣别西入黄雀
 溝案雀近刻/訛作崖東為七虎溪亦謂之為華水也又東北
 流紫光溝水注之水出華陽城東北而東流俗名曰 紫光澗又東北注華水華水又東逕棐城北即北林
 亭也春秋文公與鄭伯宴於棐林子家賦鴻鴈者也
 春秋宣公元年諸侯會於棐林以伐鄭楚救鄭遇於
 北林服䖍曰北林鄭南地也京相璠曰今滎陽苑陵
[022-30a]
 縣案苑近刻訛/作宛下同有故林鄉在新鄭北故曰北林也余
 按林鄉故城在新鄭東如北七十許里案近刻鄭/下衍北字
 陵故城在東南五十許里案近刻脫/陵字在字不得在新鄭北
 也攷京服之說並為疎矣杜預云滎陽中牟縣西南
 有林亭在鄭北今是亭南去新鄭縣故城四十許里 案近刻/脫縣字蓋以南有林鄉亭故杜預據是為北林最為
 密矣又以林鄉為棐亦或疑焉諸侯㑹棐楚遇於此
 寧得知不在是而更指他處也積古之傳事或不謬
[022-30b]
 矣又東北逕鹿臺南岡北出為七虎澗東流期水注
 之水出期城西北平地世號龍淵水東北流又北逕
 期城西又北與七虎澗合謂之虎溪水亂流東注逕
 期城北東㑹清口水司馬彪郡國志曰中牟有清口
 水即是水也清水又東北白溝水注之水有二源北
 水出密之梅山東南而東逕靖城南與南水合南水 出太山案南水近刻訛作/水南出下衍合字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
 水即承水也山海經曰承水出太山之隂東北流注
[022-31a]
 於役水者也世亦謂之靖澗水案亦近刻/訛作所又東北流
 太水注之水出太山東平地山海經曰太水出於太
 山之陽而東南流注於役水世謂之禮水也東北逕
 武陵城西東北流注於承水承水又東北入黄瓮澗
 北逕中陽城西城内有舊臺甚秀臺側有陂池池水
 清深澗水又東屈逕其城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
 七年鄭釐侯來朝中陽者也其水東北流為白溝又 東北逕伯禽城北案東北近刻/訛作北東蓋伯禽之魯往逕所
[022-31b]
 由也屈而南流東注於清水即潘岳都鄉碑所謂自
 中牟故縣以西西至於清溝案近刻/脫鄉字指是水也亂流
 東逕中牟宰魯恭祠南漢和帝時右扶風魯恭字仲
 康以太尉掾遷中牟令政專徳化不任刑罰吏民敬
 信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疑不實使部掾肥親按行
 之恭隨親行阡陌坐桑樹下雉止其旁有小兒親曰
 兒何不擊雉曰將雛親起曰蟲不入境一異化及鳥
 獸二異豎子懐仁三異久留非優賢請還是年嘉禾
[022-32a]
 生縣庭安美其治以狀上之徵博士侍中車駕每出
 恭常陪乘上顧問民政無所𨼆諱故能遺愛自古祠
 享來今矣案享近刻/訛作饗清溝水又東北逕沈清亭案近/刻脫
 亭/疑即博浪亭也服䖍曰博浪陽武南地名也案南/地名
 近刻訛作/二水沙名今有亭所未詳也厯博浪澤昔張良為韓
 報仇於秦以金椎擊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車於此又
 北分為二水枝津東注清水清水自枝流北注渠謂
 之清溝口渠水又左逕陽武縣故城南東為官渡水
[022-32b]
 又逕曹太祖壘北有髙臺謂之官渡臺渡在中牟故 世又謂之中牟臺建安五年太祖營官渡袁紹保陽
 武紹連營稍前依沙堆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
 相禦合戰不利紹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壘公
 亦起髙臺以捍之即中牟臺也今臺北土山猶在山
 之東悉紹舊營遺基竝存案基近刻/訛作臺渠水又東逕田
 豐祠北袁本初慙不納其言害之時人嘉其誠謀無
 辜見戮故立祠於是用表袁氏覆滅之宜矣又東役
[022-33a]
 水注之水出苑陵縣西隙候亭東世謂此亭為卻城
 非也葢隙卻聲相近耳中平陂世名之埿泉也即古 役水矣山海經曰役山役水所出北流注於河疑是
 水也東北流逕苑陵縣故城北東北流逕焦城東陽
 丘亭西世謂之焦溝水案世近刻/訛作也竹書紀年梁惠成
 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伐鄭案近刻脫/率師二字圍焦城不
 克即此城也俗謂之驛城非也役水自陽丘亭東流
 逕山民城北案民近刻訛/作氏下同為髙榆淵竹書紀年梁惠
[022-33b]
 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城上枳安陵山民者也
 又東北為酢溝又東北魯溝水出焉役水又東北埿
 溝水出焉又東北為八丈溝又東清水枝津注之水 自沈城東派注於役水役水又東逕曹公壘南東與
 沫水合山海經云沫山案近刻脫/此二字沫水所出北流注
 於役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沫水也東北流逕
 中牟縣故城西案近刻/脫西字昔趙獻侯自耿都此班固云
 趙自邯鄲徙焉趙襄子時佛肸以中牟叛置鼎於庭
[022-34a]
 不與已者烹之田英將褰裳赴鼎處也薛瓚注漢書
 云中牟在春秋之時為鄭之堰也及三卿分晉則在
 魏之邦土趙自漳北不及此也春秋傳曰衛侯如晉
 過中牟非衛適晉之次也汲郡古文曰齊師伐趙東 鄙圍中牟此中牟不在趙之東也按中牟當在漯水
 之上矣案漯近刻/作濕下同按春秋齊伐晉夷儀晉車千乘在
 中牟衛侯過中牟中牟人欲伐之衛褚師固亡在中
 牟曰衛雖小其君在未可勝也齊師克城而驕遇之
[022-34b]
 必敗乃敗齊師服䖍不列中牟所在杜預曰今滎陽
 有中牟迴逺疑為非也然地理參差土無常域隨其
 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案流近刻/訛作留寧可一也兵車
 所指逕紆難知自魏徙大梁趙以中牟易魏故趙之
 南界極於浮水匪直專漳也案漳近刻/訛作張趙自西取後 止中牟齊師伐其東鄙於宜無嫌而瓚徑指漯水案/近
 刻徑訛作/逕脫指字空言中牟所在非論證也漢髙帝十一年
 封單父聖為侯國沫水又東北注於役水昔魏太祖
[022-35a]
 之背董卓也間行出中牟為亭長所錄郭長公世語
 云為縣所拘功曹請釋焉役水又東北逕中牟澤即
 鄭太叔攻萑蒲之盜於是澤也其水東流北屈注渠
 案屈近刻/訛作徙續述征記案近刻訛作/水征續記所謂自醫魁城到
 酢溝十里者也渠水又東流而左會淵水案近刻水/訛作流
 其水上承聖女陂陂周二百餘步水無耗竭湛然清 滿而南流注於渠渠水又東南而注大梁也
又東至浚儀縣
[022-35b]
 渠水東南逕赤城北案近刻脫渠字/逕下衍西字戴延之所謂西
 北有大梁亭非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
 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案疵近刻/訛作苴鄭師敗逋即
 此城也左則故瀆出焉秦始皇二十年王賁斷故渠
 引水東南出以灌大梁謂之梁溝又東逕大梁城南
 本春秋之陽武髙陽鄉也於戰國為大梁周梁伯之
 故居矣案近刻訛/作之居也梁伯好土功大其城號曰新里民 疲而潰秦遂取焉後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
[022-36a]
 耳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於大梁
 是也秦滅魏以為縣漢文帝封孝王於梁孝王以土
 地下溼案近刻/訛作濕東都睢陽又改曰梁自是置縣以大
 梁城廣居其東城夷門之東夷門即侯嬴抱闗處也
 續述征記以此城為師曠城言郭縁生曾遊此邑踐
 夷門升吹臺終古之跡緬焉盡在余謂此乃梁氏之
 臺門魏惠之都居案都近刻/訛作朝非吹臺也當是誤證耳
 西征記論儀封人即此縣又非也竹書紀年梁惠成
[022-36b]
 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於北郛以行圃田之水陳
 留風俗傳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余謂
 故汳沙為隂溝矣案近刻/脫為字浚之故曰浚其猶春秋之
 浚洙乎案近刻/脫乎字漢氏之浚儀水案近刻/脫浚字無他也皆變
 名矣其國多池沼時池中出神劒到今其民像而作
 之號大梁氏之劒也渠水又北屈分為二水續述征
 記曰汳沙到浚儀而分也汳東注沙南流其水更南
 流逕梁王吹臺東陳留風俗傳曰縣有蒼頡師曠城
[022-37a]
 上有列僊之吹臺北有牧澤澤中出蘭蒲案近刻脫/一澤字 上多儁髦衿帶牧澤方十五里俗謂之蒲闗澤即謂
 此矣梁王增築以為吹臺城隍夷滅畧存故跡今層
 臺孤立於牧澤之右矣其臺方百許步即阮嗣宗詠
 懐詩所謂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臺簫管有遺音梁
 王安在哉晉世喪亂乞活憑居削墮故基遂成二層
 上基猶方四五十步髙一丈餘世謂之乞活臺又謂
 之繁臺城案繁近刻/訛作婆渠水於此案渠近刻/訛作梁有隂溝鴻
[022-37b]
 溝之稱焉項羽與漢髙分王指是水以為東西之别
 蘇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是也故尉氏 縣有波鄉波亭鴻溝鄉鴻溝亭案波鄉下近/刻衍亭字皆藉水
 以立稱也今蕭縣西亦有鴻溝亭梁國睢陽縣東有
 鴻口亭先後談者亦指此以為楚漢之分王非也蓋
 春秋之所謂紅澤者矣渠水右與汜水合水上承役
 水於苑陵縣案苑近刻訛/作宛下同縣故鄭都也王莽之左亭
 縣也役水枝津東派為氾水者也而世俗謂之埿溝
[022-38a]
 水也春秋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
 陵秦軍氾南所謂東氾者也案無他也至此近刻訛/在後楚東有沙水謂此
 水也之下/原本不誤其水又東北逕中牟縣南又東北逕中牟 澤與淵水合水出中牟縣故城北案近刻/脫故字城有層臺
 按郭長公世語案郭長公近/刻作郭頒及于寶晉紀竝言中牟
 縣故魏任城王臺下池中有漢時鐵錐長六尺入地
 三尺頭西南指不可動正月朔自正案正月近刻/訛作止月
 為晉氏中興之瑞案近刻/訛作端而今不知所在或言在中
[022-38b]
 陽城池臺未知焉是淵水自池西出屈逕其城西而
 東南流注於氾氾水又東逕大梁亭南又東逕梁臺
 南東注渠渠水又東南流逕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
 右則新溝注之其水出逢池池上承役水於苑陵縣 别為魯溝水東南流逕開封縣故城北漢髙帝十一
 年封陶舍為侯國也陳留志稱阮簡案簡近刻訛作/蘭下二簡字俱
 作/阮字茂𢎞為開封令縣側有劫賊外白甚急數簡方
 圍棊長嘯吏云劫急簡曰局上有劫亦甚急其眈樂
[022-39a]
 如是故語林曰王中郎以圍棊為坐𨼆或亦謂之為
 手談又謂之為棊聖魯溝南際富城東南入百尺陂
 即古之逢澤也徐廣史記音義曰秦使公子少官率
 師會諸侯逢澤案近刻訛作秦孝公/㑹諸侯於逢澤陂陂汲郡墓竹書紀
 年作秦孝公會諸侯於逢澤案近刻脫秦孝公/㑹諸侯於七字斯其 處也故應徳璉西征賦曰鸞衡東指弭節逢澤其水
 東北流為新溝新溝又東北流逕牛首鄉北謂之牛
 建城又東北注渠案近刻/訛作梁即沙水也音蔡許慎正作
[022-39b]
 沙音言水散石也從水少水少沙見矣案水少沙見/近刻脫少字
 楚東有沙水謂此水也
又屈南至扶溝縣北案近刻/脫縣字
 沙水又東南逕牛首鄉東南魯溝水出焉案溝近刻/訛作渠
 亦謂之宋溝也又逕陳留縣故城南孟康曰留鄭邑
 也後為陳所并故曰陳留矣魯溝水又東南逕圉縣 故城北縣苦楚難脩其干戈以圉其患故曰圉也或
 曰邊陲之號矣厯萬人散王莽之簒也東郡太守翟
[022-40a]
 義興兵討莽莽遣奮威將軍孫建擊之於圉北義師
 大敗尸積萬數血流溢道號其處為萬人散百姓哀
 而祠之又厯魯溝亭又東南至陽夏縣故城西漢髙
 祖六年封陳豨為侯國魯溝又南入渦今無水也沙
 水又東南逕斗城西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産殯伯有
 尸其臣葬之於是也案近刻是/下有城字沙水又東南逕牛首
 亭東左傳桓公十四年宋人與諸侯伐鄭東郊取牛 首者也俗謂之車牛城矣沙水又東南八里溝水出
[022-40b]
 焉又東南逕陳留縣裘氏鄉裘氏亭西又逕澹臺子
 羽冢東與八里溝合按陳留風俗傳曰陳留縣裘氏
 鄉有澹臺子羽冢又有子羽祠民祈禱焉案近刻/脫民字
 相璠曰今泰山南武城縣有澹臺子羽冢縣人也未
 知孰是因其方志所敘就記纒絡焉溝水上承沙河
 而西南流逕牛首亭南與百尺陂水合其水自陂南
 逕開封城東三里岡左屈而西流南轉注八里溝又
 南得野兔水口水上承西南兔氏亭北野兔陂鄭地
[022-41a]
 也春秋傳云鄭伯勞屈生於兔氏者也陂水東北入
 八里溝八里溝水又南逕石倉城西案石近刻/訛作右又南
 逕兔氏亭東又南逕召陵亭西案召陵亭近/刻訛作邵亭東入沙
 水沙水南逕扶溝縣故城東縣即潁川之穀平鄉也
 有扶亭又有洧水溝故縣有扶溝之名焉建武元年
 漢光武封平狄將軍朱鮪為侯國沙水又東與康溝
 水合水首受洧水於長社縣東東北逕向岡西即鄭
 之向鄉也後人遏其上口今水盛則北注水耗則輟
[022-41b]
 流又有長眀溝水注之水出苑陵縣故城西北縣有 二城此則西城也二城以東悉多陂澤即古制澤也
 京相璠曰鄭地杜預曰澤在滎陽苑陵縣東即春秋
 之制田也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謂之龍淵泉泉水流
 逕陵丘亭西案泉水近/刻作淵水又西重泉水注之水出城西
 北平地案城西近刻/訛作西城泉湧南流逕陵丘亭西西南注
 龍淵水龍淵水又東南逕凡陽亭西而南入白鴈陂
 陂在長社縣東北案近刻/脫縣字東西七里南北十里在林
[022-42a]
 鄉之西南司馬彪郡國志曰苑陵有林鄉亭白鴈陂
 又引瀆南流謂之長眀溝東轉北屈又東逕向城北 城側有向岡案近刻/脫有字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師
 於向者也又東右迆為染澤陂而東注於蔡澤陂長
 明溝水又東逕尉氏縣故城南圏稱云尉氏鄭國之
 東鄙弊獄官名也鄭大夫尉氏之邑故欒盈曰盈將
 歸死於尉氏也溝瀆自是三分北分為康溝東逕平
 陸縣故城北髙后元年封楚元王子禮為侯國建武
[022-42b]
 元年以户不滿三千罷為尉氏縣之陵樹鄉又有陵
 樹亭漢建安中封尚書荀攸為陵樹鄉侯故陳留風
 俗傳曰陵樹鄉故平陸縣也北有大澤名曰長樂廏 康溝又東逕扶溝縣之白亭北陳留風俗傳曰扶溝
 縣有帛鄉帛亭名在七鄉十二亭中康溝又東逕少
 曲亭陳留風俗傳曰尉氏縣有少曲亭俗謂之小城
 也又東南逕扶溝縣故城東而東南注沙水沙水又
 南㑹南水其水南流又分為二水一水南逕闗亭東
[022-43a]
 案逕近刻/訛作合又東南流與左水合其水自枝瀆南逕召
 陵亭西疑即扶溝之亭也而東南合右水案右近刻/訛作石
 世以是水與鄢陵陂水雙導亦謂之雙溝又東南入
 沙水沙水南與蔡澤陂水合水出鄢陵城西北春秋 成公十六年晉楚相遇於鄢陵呂錡射中共王目王
 召養由基使射殺之亦子反醉酒自斃處也陂東西
 五里南北十里陂水東逕匡城北城在新汲縣之東
 北即扶溝之匡亭也亭在匡城鄉春秋文公元年諸
[022-43b]
 侯朝晉衛成公不朝使孔達侵鄭伐緜訾及匡即此
 邑也今陳留長垣縣南有匡城即平丘之匡亭也襄
 邑又有承匡城然匡居陳衛之間亦往往有異邑矣
 陂水又東南至扶溝城北又東南入沙水沙水又南
 逕小扶城西而東南流也城即扶溝縣之平周亭東 漢和帝永元中案近刻訛作/順帝永平中封陳敬王子參為侯國
 案近刻訛作王/孫子恭為侯國沙水又東南逕大扶城西城即扶樂
 故城也案近刻訛作/扶鄉故縣也城北二里有袁良碑案良近刻/訛作梁下
[022-44a]
 同/云良陳國扶樂人案近刻/脫國字後漢世祖建武十七年
 更封劉隆為扶樂侯即此城也渦水於是分焉不得
 在扶溝北便分為二水也
其一者東南過陳縣北案北近刻/訛作也
 沙水又東南逕東華城西又東南沙水枝瀆西南達
 洧謂之甲庚溝今無水沙水又南與廣漕渠合上承 龎官陂云鄧艾所開也雖水流廢興溝瀆尚夥昔賈
 逵為魏豫州刺史通運渠二百里餘亦所謂賈侯渠
[022-44b]
 也而川渠逕復交錯畛陌無以辨之沙水又東逕長
 平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陳城北故陳國也伏羲神農
 竝都之城東北三十許里猶有羲城實中案城近刻/訛作神
 舜後媯滿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
 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太姬好祭祀故詩所謂坎其擊
 鼔宛丘之下宛丘在陳城南道東王𨼆云漸欲平今
 不知所在矣楚討陳殺夏徵舒於栗門以為夏州後 城之東門内有池池水東西七十歩南北八十許步
[022-45a]
 水至清潔而不耗竭不生魚草水中有故臺處詩所
 謂東門之池也城内有漢相王君造四縣邸碑文字
 剥缺案近刻/作落不可悉識其畧曰惟兹陳國故曰淮陽
 郡云云清惠著聞為百姓畏愛求賢養士千有餘人
 賜與田宅吏舍自損俸錢助之成邸五官掾西華陳
 騏等二百五人以延熹二年云云故其頌曰脩徳立
 功四縣回附今碑之左右遺墉尚存基礎猶在時人
 不復尋其碑證云孔子廟學非也後楚襄王為秦所
[022-45b]
 滅徙都於此文潁曰西楚矣三楚斯其一焉城南郭
 裏又有一城名曰淮陽城子産所置也漢髙祖十一
 年以為淮陽國王莽更名郡為新平案近刻脫/郡為二字縣曰
 陳陵案近刻訛/作陵陳故豫州治王𨼆晉書地道記云城北
 有故沙名之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運所由矣沙
 水又東而南屈逕陳城東謂之百尺溝又南分為二
 水新溝水出焉案新溝水近/刻訛作沙水溝水東南流谷水注之
 水源上承澇陂陂在陳城西北南暨犖城案犖近刻/訛作華
[022-46a]
 皆為陂矣陂水東流謂之谷水東逕犖城北王𨼆曰 犖北有谷水是也犖即檉矣經書公㑹齊宋於檉者
 也杜預曰檉即犖也在陳縣西北為非檉小城也在
 陳郡西南谷水又東逕陳城南案又東下近/刻有流字又東流
 入於新溝水案近刻訛作/入於沙沙水又東南注於潁案東南下/近刻有流
 字/謂之交口水次有大堰即古百尺堰也魏書國志
 曰司馬宣王討太尉王凌大軍掩至百尺堨案近刻/脫掩字
 即此堨也今俗呼之為山陽堰非也蓋新水首受潁
[022-46b]
 於百尺溝案此下近刻有王莽名郡/為新平七字係重出衍文故堰兼有新陽
 之名也以是推之悟故俗謂之非矣又東南至汝南新陽縣北
 沙水自百尺溝東逕寧平縣之故城南晉陽秋稱晉
 太傅東海王越之東奔也石勒追之燌尸於此數十
 萬衆斂手受害勒縱騎圍射尸積如山王夷甫死焉
 余謂俊者所以智勝羣情辨者所以文身袪惑夷甫
 雖體荷儁令口擅雌黄汙辱君親獲罪羯勒史官方
[022-47a]
 之華王案近刻訛/作舉正諒為襃矣沙水又東積而為陂謂
 之陽都陂案近刻/脫陂字眀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枝津案近/刻枝
 訛作/之東出逕汝南郡之宜禄縣故城北王莽之賞都 亭也眀水又東北流注於陂陂水東南流謂之細水
 又東逕新陽縣北又東髙陂水東出焉沙水又東分
 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之水也枝津北逕譙縣故
 城西側城入渦沙水東南逕城父縣西南枝津出焉
 俗謂之章水案此下近/刻有也字一水東注即濮水也案濮近/刻訛作
[022-47b]
 注/俗謂之艾水案艾近刻/訛作欠東逕城父縣之故城南東
 流注也案東字近刻訛在/南字上也訛作之
又東南過山桑縣北
 山桑故城在渦水北沙水不得逕其北眀矣經言過 北誤也
又東南過龍亢縣南
 沙水逕故城北案近刻/脫逕字又東南逕白鹿城北而東注
 也
[022-48a]
又東南過義成縣西案成近刻訛/作城注内同南入於淮
 義成縣故屬沛後隸九江沙水東流注於淮謂之沙
 汭京相璠曰楚東地也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
 令尹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杜預曰沙水名也
 
 
 
 
[022-48b]
 
 
 
 
 
 
 
 水經注卷二十二


[023-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二十三
            魏 酈道元 撰
  隂溝水  汳水  獲水
隂溝水出河南陽武縣蒗&KR1422&KR1422近刻訛/作蕩下同
 隂溝首受大河于卷縣案于字近刻/訛在大河上故瀆東南逕卷
 縣故城南又東逕䝉城北史記秦莊襄王元年蒙驁
 擊取成臯滎陽初置三川郡疑即驁所築也于事未
[023-1b]
 詳故瀆東分為二世謂之隂溝水京相璠以為出河
 之濟又非所究俱東絶濟隧案近刻/訛作隊右瀆東南逕陽 武城北案近刻訛作右溝/東西逕陽池城北東南絶長城逕安亭北又
 東北㑹左瀆左瀆又東絶長城逕垣雍城南昔晉文
 公戰勝于楚周襄王勞之于此故春秋書甲午至于
 衡雝作王宫于踐土吕氏春秋曰尊天子于衡雝者
 也郡國志曰卷縣有垣雝城即史記所記韓獻秦垣
 雍是也又東逕開光亭南又東逕清陽亭南又東合
[023-2a]
 右瀆又東南逕封丘縣絶濟瀆東南至大梁合蒗&KR1422
 渠梁溝既開蒗&KR1422渠故瀆寔兼隂溝浚儀之稱故云
 出陽武矣案近刻訛作出/武陽又脫矣字東南逕大梁城北案近刻/脫東南
 二/左屈與梁溝合案溝字近刻/訛在屈字下俱東南流同受鴻溝
 沙水之目其川流之㑹左瀆東導者即汳水也蓋津
 源之變名矣故經云隂溝出蒗&KR1422渠也案渠近刻/訛作者
東南至沛為濄水
 隂溝始亂蒗&KR1422終别于沙而濄水出焉濄水受沙水
[023-2b]
 于扶溝縣許慎又曰濄水首受淮陽扶溝縣蒗&KR1422
 不得至沛方為濄水也案此二十五字原本及近刻/並訛在後老子生于曲濄間
 之下濄水又屈東逕/相縣故城南之上爾雅曰濄為洵郭景純曰大水
 泆為小水也案近刻泆作溢/下有出别二字呂忱曰洵濄水也濄水 逕大扶城西城之東北悉諸袁舊墓碑宇傾低案宇/近刻
 訛作/字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太守騰博平令光碑
 字所存惟此自餘殆不可尋濄水又東南逕陽夏縣
 西又東逕邈城北城實中而西有隙郭案近刻/作璅郭濄水
[023-3a]
 又東逕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鄉也春秋宣公二年
 宋華元與鄭公子歸生戰于大棘獲華元左𫝊曰華
 元殺羊食士不及其御將戰羊斟曰案食士下近刻/作其御羊斟不
 與及戰曰九字蓋後/人據左𫝊之文所改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
 為政遂御入鄭故見獲焉後其地為楚莊所并案近/刻脫
 莊/字故圏稱曰大棘楚地案楚近刻/訛作也有楚太子建之墳
 及伍員釣臺池沼具存濄水又東逕安平縣故城北
 陳留風俗𫝊曰大棘鄉故安平縣也士人敦憃易以
[023-3b]
 統御濄水又東逕鹿邑城北世謂之虎鄉城非也春
 秋之鳴鹿矣杜預曰陳國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
 城南十里有晉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濄水
 之北有漢温令許續碑續字嗣公陳國人也舉賢良
 拜議郎遷温令延熹中立濄水又東逕武平縣故城
 北案近刻/脫北字城之西南七里許有漢尚書令虞詡碑案/近 刻脱/令字碑題云虞君之碑諱詡字定安虞仲之後案近/刻脱
 之/字為朝歌令武都太守文字多缺不復可尋按范曄
[023-4a]
 漢書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人祖為縣獄吏治存寛恕
 嘗曰于公為里門子為丞相吾雖不及于公子孫不
 必不為九卿故字詡曰升卿定安蓋其幼字也魏武
 王初封于此終以武平華夏矣濄水又東逕廣鄉城
 北圏稱曰襄邑有蛇丘亭故廣鄉矣案近刻/脫廣字改曰廣
 世後漢順帝陽嘉四年封侍中摯填為侯國即廣鄉
 也濄水又東逕苦縣西南分為二水枝流東北注于 賴城入谷案注于二字近/刻訛在東北上謂死濄也濄水又東南屈
[023-4b]
 案近刻訛作/又南東屈逕苦縣故城南郡國志曰春秋之相也
 王莽更名之曰賴陵矣城之四門列築馳道東起賴
 鄉南自南門越水直指故臺西面南門列道徑趣廣
 鄉道西門馳道西屆武平北門馳道暨于北臺濄水
 又東北屈案東下近/刻衍而字至賴鄉西案近刻/脫西字谷水注之谷
 水首受渙水于襄邑縣東東逕承匡城東春秋經書
 夏叔仲彭生案近刻/脫仲字㑹晉郤缺于承匡左𫝊曰謀諸
 侯之從楚者案近刻/訛作也京相璠曰今陳留襄邑西三十
[023-5a]
 里有故承匡城谷水又東南逕已吾縣故城西陳留
 風俗𫝊曰縣故宋也雜以陳楚之地故梁國寧陵縣
 之徙種龍鄉也以成哀之世戸至八九千冠帶之徒
 求置縣矣永元十一年陳王削地以大棘鄉直陽鄉
 十二年自鄢隸之案近刻脫十二年/三字鄢訛作𨼆命以嘉名曰已
 吾猶有陳楚之俗焉谷水又東逕柘縣故城東地理
 志淮陽之屬縣也城内有柘令許君清徳頌石碎字
 紊惟此文見碑城西南里許有漢陽臺令許叔種碑
[023-5b]
 案近刻臺字/種字互訛光和中立又有漢故樂成陵令太尉掾 許嬰碑嬰字虞卿司隸校尉之子建寧元年立餘碑
 文字碎滅不復可觀當似司隸諸碑也谷水又東逕
 苦縣故城中水泛則四周隍壍耗則孤津獨逝谷水
 又東逕賴鄉城南其城實中東北隅有臺偏髙俗以
 是臺在谷水北案近刻/訛作比其城又謂之谷陽臺非也谷
 水自此東入濄水濄水又北逕老子廟東廟前有二
 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案中官近/刻作宦臣
[023-6a]
 命陳相邊韶撰文案近刻/脫文字碑北有雙石闕甚整頓石
 闕南側魏文帝黄初三年經譙所勒闕北東側有孔 子廟廟前有一碑西面是陳相魯國孔疇建和三年
 立北則老君廟廟東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濄水之側
 又有李母廟案李下近/刻衍老字廟在老子廟北廟前有李母
 冢冢東有碑是永興元年譙令長沙王阜所立碑云
 老子生于曲濄間濄水又屈東逕相縣故城南其城
 卑小實中邊韶老子碑文云案文近刻/訛作又老子楚相縣
[023-6b]
 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存在賴鄉之東案賴/下近
 刻衍/游字濄水處其陽疑即此城也案疑近刻/訛作然自是無郭
 以應之濄水又東逕譙縣故城北春秋左𫝊僖公二 十二年楚成得臣帥師伐陳遂取譙城頓而還是也
 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譙郡沇州治沙水自南枝分
 北逕譙城西而北注濄濄水四周城側城南有曹嵩
 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廟堂餘基尚存柱礎仍在廟北
 有二石闕雙峙髙一丈六尺榱櫨及柱皆雕鏤雲矩
[023-7a]
 案近刻訛作炬朱謀㙔云當作烟非也/今考㶟水注内亦云柱側悉鏤雲矩上罦罳已碎
 闕北有圭碑題云漢故中常侍長樂太僕特進費亭
 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隂又刋詔策案詔近刻/訛作石
 二碑文同夾碑東西列對兩石馬髙八尺五寸石作 麤拙不匹光武隧道所表象馬也有騰兄冢案近刻/作冇兄
 騰/冢冢東有碑題云漢故潁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
 卒而不刋樹碑歲月墳北有其元子熾冢冢東有碑
 題云漢故長水校尉曹君之碑歴大中大夫司馬長
[023-7b]
 史侍中案侍上近/刻衍引字遷長水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
 熾弟𦙍冢冢東有碑題云漢謁者曹君之碑熹平六
 年立城東有曹太祖舊宅所在負郭對廛側隍臨水
 魏書曰太祖作議郎告疾歸鄉里築室城外春夏習
 讀書𫝊案近刻脫/春夏二字秋冬射獵以自娛樂文帝以漢中 平四年生于此上有青雲如車蓋終日乃解即是處
 也後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譙大饗父老立壇于故宅
 壇前樹碑碑題云大饗之碑碑之東北濄水南有譙
[023-8a]
 定王司馬士㑹冢冢前有碑晉永嘉三年立碑南二
 百許步有兩石柱髙丈餘半下為束竹交文作制極
 工案近刻訛/作乃士石榜云晉故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揚
 州江州諸軍事安東大將軍譙定王河内温司馬公
 墓之神道濄水又東逕朱龜墓北東南流冢南枕道
 有碑案近刻重/冢南二字碑題云漢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龜 字伯靈案伯近刻/訛作汨光和六年卒官故吏别駕從事史
 右北平無終年化中平二年造碑隂刋故吏姓名悉
[023-8b]
 薊涿及上谷北平等人濄水東南逕層丘北丘阜獨
 秀巍然介立故壁壘所在也濄水又東南逕城父縣
 故城北案近刻/脫北字沙水枝分注之水上承沙水于思善
 縣世謂之章水案章近刻作漳下同考章水/又見渠水注内亦無水旁故有章
 頭之名也東北流逕城父縣故城西案近刻/脫縣字側城東
 北流入于濄濄水又東逕下城父北郡國志曰山桑
 縣有下城父聚者也濄水又屈逕其聚東郎山西又 東南屈逕郎山南山東有垂惠聚世謂之禮城袁山
[023-9a]
 松郡國志曰山桑縣有垂恵聚即此城也濄水又東
 南逕濄陽城北臨側濄水案注内言臨側者不一朱/謀㙔云當作側臨非也
 魏太和中為濄州治案近刻/脫濄字以蓋表為刺史後罷州
 立郡案朱謀㙔云舊本作立碑吳本改/為立郡今考原本作郡非吳所改衿帶遏戍濄
 水又東南逕龍亢縣故城南漢建武十三年世祖封
 傅昌為侯國故語曰沛國龍亢至山桑者也濄水又
 屈而南流出石梁梁石崩褫夾岸積石髙二丈水歴
 其間又東南流逕荆山北案近刻/脫北字而東流注也
[023-9b]
又東至下邳淮陵縣入于淮
 濄水又東左合北肥水北肥水出山桑縣西北澤藪
 東南流左右翼佩數源異出同歸蓋微脈涓注耳東
 南流逕山桑邑南俗謂之北平城昔文欽之封山桑
 侯疑食邑于此城東南有一碑碑文悉破無驗惟碑
 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義士門生沛國蕭劉定
 興立案士近刻/訛作北北肥水又東逕山桑縣故城南俗謂
 之都亭案此下近/刻衍城字非也今城内東側猶有山亭桀立
[023-10a]
 陵阜髙峻非洪臺所擬十三州志所謂山生于邑其 亭有桑案亭近/刻作庭因以氏縣者也郭城東有文穆冢碑
 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徵試博士太常丞以明氣
 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將遷九江彭城陳留三郡案近/刻訛
 作四/部光和中卒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吕䖍等立北肥
 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瑕陂陂水又東南逕瑕城南
 春秋左𫝊成公十六年楚師還及瑕即此城也故京
 相璠曰瑕楚地北肥水又東南逕向縣故城南地理
[023-10b]
 志曰故向國也世本曰許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後京
 相璠曰向沛國縣今并屬譙國龍亢也杜預曰龍亢 縣東有向城漢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
 為侯國即此城也俗謂之圓城非又東南逕義成南
 案成近刻/訛作城世謂之楮城非又東入于濄濄水又東注
 淮經言下邳淮陵入淮誤矣
汳水出隂溝于浚儀縣北
 隂溝即蒗&KR1422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丹沁亂流
[023-11a]
 案沁原本及近刻/訛作泌今改正于武徳絶河南入滎陽合汳故汳
 兼丹水之稱河濟水斷案濟近刻/訛作沛汳承旃然而東自
 王賁灌大梁水出縣南而不逕其北夏水洪泛則是 瀆津通故渠即隂溝也于大梁北又曰浚水矣故圏
 稱著陳留風俗𫝊曰浚水逕其北者也又東汳水出
 焉故經云汳出隂溝于浚儀縣北也汳水東逕倉垣
 城南即浚儀縣之倉垣亭也案浚儀近刻/訛作大梁城臨汳水
 陳留相畢邈治此征東將軍苟睎之西也案茍睎近/刻訛作荀
[023-11b]
 晞/邈走歸京睎使司馬東萊王讚代據倉垣斷留運
 漕汳水又東逕陳留縣之鉼鄉亭北陳留風俗𫝊所
 謂縣有鉼鄉亭即斯亭也汳水又逕小黄縣故城南
 神仙𫝊稱靈夀光扶風人死于江陵胡罔家罔殯埋 之後百餘日人有見光于此縣寄書與罔案與近刻/訛作於
 罔發視之惟有履存汳水又東逕鳴鴈亭南春秋左
 𫝊成公十六年衛侯伐鄭至于鳴鴈者也杜預釋地
 云在雍丘縣西北今俗人尚謂之為白鴈亭汳水又
[023-12a]
 東逕雍丘縣故城北逕陽樂城南西征記曰城在汳
 北一里周五里雍丘縣界汳水又東有故渠出焉南
 通睢水謂之董生決或言董氏作亂引水南通睢水
 故斯水受名焉今無水汳水又東枝津出焉俗名之
 為落架口西征記曰落架水名也續述征記曰在董 生決下二里汳水又逕外黄縣南又東逕莠倉城北
 續述征記曰莠倉城去大游墓二十里又東逕大齊
 城南陳留風俗𫝊曰外黄縣有大齊亭又東逕科城
[023-12b]
 北陳留風俗𫝊曰縣有科稟亭是則科稟亭也案科/近刻
 訛作/料汳水又東逕小齊城南汳水又南逕利望亭南
 風俗𫝊曰故成安也地理志陳留縣名案近刻訛作/志曰陳留舊
 名/漢武帝以封韓延年為侯國汳水又東龍門故瀆
 出焉瀆舊通睢水故西征記曰龍門水名也門北有
 土臺髙三丈餘上方數十步汳水又東逕濟陽考城 縣故城南為菑獲渠考城縣周之采邑也于春秋為
 戴國矣左𫝊隠公十年秋宋衛蔡伐戴是也漢髙帝
[023-13a]
 十一年秋封彭祖為侯國陳留風俗𫝊曰秦之穀縣
 也後遭漢兵起邑多災年故改曰菑縣王莽更名嘉
 穀案此下近/刻有漢字章帝東巡過縣詔曰陳留菑縣案近刻/脫留字
 其名不善髙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聞喜而顯獲嘉
 應亨吉元符嘉皇靈之顧賜越有光列考武皇其改
 菑縣曰考城是瀆蓋因縣以獲名矣汳水又東逕寧
 陵縣之沙陽亭北故沙隨國矣春秋左𫝊成公十六 年秋㑹于沙隨謀伐鄭也杜預釋地曰在梁國寧陵
[023-13b]
 縣北沙陽亭是也世以為堂城非也汳水又東逕黄
 蒿塢北續述征記曰堂城至黄蒿二十里汳水又東
 逕斜城下續述征記曰黄蒿到斜城五里陳留俗風
 𫝊曰考城縣有斜亭汳水又東逕周塢側續述征記
 曰斜城東三里晉義熙中劉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縁
 汳故溝斬樹穿道七百餘里以開水路停泊于此案/泊
 近刻/作薄故兹塢流稱矣汳水又東逕葛城北故葛伯之
 國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湯問曰何為不祀稱無以供
[023-14a]
 祠祭遺葛伯葛伯又不祀湯又問之曰無以供犧牲
 湯又遺之又不祀湯又問之曰無以供粢盛湯使亳
 衆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又率民奪之不授者則
 殺之湯乃伐葛葛于六國屬魏魏安釐王以封公子
 無忌案安釐王近刻訛/作襄王忌訛作咎號信陵君其地葛鄉即是城
 也在寧陵縣西十里汳水又東逕神坈塢又東逕夏
 侯長塢續述征記曰夏侯塢至周塢各相距五里汳
 水又東逕梁國睢陽縣故城北而東歴襄鄉塢南續
[023-14b]
 述征記曰西去夏侯塢二十里東一里即襄鄉浮圖 也汳水逕其南漢熹平中某君所立案近刻脫/中某二字死因
 葬之其弟刻石樹碑案近刻/脫其字以旌厥徳隧前有獅子
 天鹿累塼作百達柱八所案近刻脫累/字達訛作樹荒蕪頽毁彫
 落略盡矣
又東至梁郡䝉縣為獲水案獲原本訛作睢近刻訛作/濉考後獲水出汳水于梁郡
䝉縣北而睢水出梁郡鄢縣可/證此乃為獲水甚明今改正餘波南入睢陽城中
 汳水又東逕貰城南案貰近刻/訛作貫俗謂之薄城非也闞
[023-15a]
 駰十三州志以為貫城也案貫近刻/訛作貰在䝉縣西北春
 秋僖公二年齊侯宋公江黄盟于貫杜預以為貰也 云貰貫字相似貫在齊謂貫澤也是矣案近刻/訛作以非此
 也今于此地更無他城在䝉西北惟是邑耳考文準
 地貰邑明矣非亳可知汳水又東逕蒙縣故城北案/䝉
 原本及近刻並/訛作違今改正俗謂之小䝉城也西征記城在汳水
 南十五六里即莊周之本邑也為䝉之漆園吏郭景
 純所謂漆園有傲吏者也悼恵施之沒杜門于此邑
[023-15b]
 矣汳水自縣南出今無復有水惟睢陽城南側有小
 水南流入于睢城南二里有漢太傅掾橋載墓碑載
 字元賓梁國睢陽人也睢陽公子熹平五年立城東 百步有石室刋云漢鴻臚橋仁祠城北五里有石虎
 石柱而無碑誌不知何時建也汳水又東逕大蒙城
 北自古不聞有二䝉疑即䝉亳也所謂景薄為北亳
 矣案北近刻/訛作此椒舉云商湯有景亳之命者也闞駰曰
 湯都也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
[023-16a]
 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尸鄉亭是也皇甫謐以為考之
 事實學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湯居亳與葛為鄰是即
 亳與葛比也湯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寧
 陵去偃師八百里案陵近刻/訛作陂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 耕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穀熟北亳在蒙非偃師
 也古文仲虺之誥曰葛伯仇餉征自葛始即孟子之
 言是也崔駰曰湯冢在濟隂薄縣北皇覽曰薄城北
 郭東三里平地有湯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髙七尺上
[023-16b]
 平也漢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郤長卿按行水災
 因行湯冢在漢屬扶風今徴之迴渠亭有湯池徵陌
 是也案池近刻/訛作地然不經見難得而詳按秦寧公本紀
 云二年伐湯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湯然則周
 桓王時自有亳王號湯為秦所滅乃西戎之國葬于 徵者也非殷湯矣劉向言殷湯無葬處為疑杜預曰
 梁國蒙縣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湯冢其西有箕子
 冢今城内有故冢方墳疑即杜元凱之所謂湯冢者
[023-17a]
 也而世謂之王子喬冢冢側有碑題云仙人王子喬
 碑曰王子喬者蓋上世之真人聞其仙不知興何代
 也博問道家案問近刻/訛作聞或言潁川或言産䝉初建此
 城則有斯丘𫝊承先民曰王氏墓暨于永和之元年
 冬十二月當臘之時夜上有哭聲其音甚哀附居者
 王伯怪之明則祭而察焉時天鴻雪下無人徑有大 鳥跡在祭祀處左右咸以為神其後有人著大冠絳
 單衣杖竹立冢前呼採薪孺子伊永昌曰我王子喬
[023-17b]
 也勿得取吾墳上樹也忽然不見時令泰山萬熹案/近
 刻訛/作喜稽故老之言感精瑞之應乃造靈廟以休厥神
 于是好道之儔自逺方集或絃琴以歌太一或覃思
 以歴丹丘案近刻覃訛作/譚丘訛作思知至徳之宅兆實真人之
 祖先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犧牲致禮祠
 濯之敬肅如也國相東萊王璋字伯儀案近刻/訛作羲以為
 神聖所興必有銘表乃與長史邊乾遂樹之𤣥石紀 頌遺烈觀其碑文意似非逺既在逕見案近刻作/既有經見
[023-18a]
 能不書存耳案近刻/作存焉
獲水出汳水于梁郡䝉縣北
 漢書地理志曰獲水首受甾獲渠案獲水下近刻有/也字又有十三州
 志曰五字/並係衍文亦兼丹水之稱也竹書紀年曰宋殺其大
 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宋大夫
 水壅不流蓋汳水之變名也獲水自蒙東出案近刻/訛作山
 水南有漢故繹幕令匡碑匡字公輔魯府君之少子
 也碑字碎落不可尋識竟不知所立歲月也獲水又
[023-18b]
 東逕長樂固北已氏縣南東南流逕于䝉澤十三州
 志曰䝉澤在縣東春秋莊公十二年宋萬與公爭博
 殺閔公于斯澤矣獲水又東案獲近刻/訛作汳逕虞縣故城
 北古虞國也昔夏少康逃奔有虞為之庖正虞思于
 是妻之以二姚者也王莽之陳定亭也城東有漢司
 徒盛允墓碑案近刻/脫碑字允字伯世案允近刻/訛作公梁國虞人
 也其先奭氏至漢中葉避孝元皇帝諱改姓曰盛世
 濟其美以迄于公察孝廉除郎累遷司空司徒延熹
[023-19a]
 中立墓中有石廟廟宇傾頽基構可尋獲水又東南 逕空桐澤北澤在虞城東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冬
 宋景公逰于空澤案近刻脫/宋景二字辛巳卒于連中大尹左
 師興空澤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者矣獲
 水又東逕龍譙固案近刻脫東/字固訛作國又東合黄水口水上
 承黄陂下注獲水獲水又東入櫟林世謂之九里柞
 獲水又東南逕下邑縣故城北楚考烈王滅魯頃公
 亡遷下邑又楚漢彭城之戰吕后兄澤軍于下邑案/兄
[023-19b]
 澤近刻訛/作弟周髙祖敗還從澤軍子房肇捐地之策收垓
 下之師陸機所謂即下邑者也王莽更名下治矣獲 水又東逕碭縣故城北案碭下近/刻衍山字應劭曰縣有碭山
 山在東出文石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也王莽之節
 碭縣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斬山作郭穿石為藏行
 一里到藏中有數尺水水有大鯉魚黎民謂藏有神
 不敢犯神案近刻民訛作萌/犯神訛作犯之凡到藏皆潔齋而進不
 齋者至藏輒有獸噬其足獸難得見見者云似狗所
[023-20a]
 未詳也山上有梁孝王祠獲水又東穀水注之上承
 碭陂案碭近刻/訛作陽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諸陂
 散流為零水瀤水清水也案為近/刻作謂積而成潭謂之碭 水趙人有琴髙者以善鼓琴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
 術浮遊碭郡間二百餘年後入碭水中取龍子與弟
 子期曰皆潔齋待于水旁設屋祠果乗赤鯉魚出入
 坐祠中碭中有可萬人觀之案可近/刻作千留月餘復入水
 也陂水東注謂之穀水東逕安山北即碭北山也山
[023-20b]
 有陳勝墓秦亂首兵伐秦弗終厥謀死葬于碭諡曰
 隠王也穀水又東北注于獲水獲水又東歴藍田鄉
 郭又東逕梁國杼秋縣故城南王莽之予秋也案予/近刻
 訛作/子獲水又東歴洪溝東注案此下近/刻衍之字南北各一溝 溝首對獲世謂之鴻溝案鴻近刻/訛作洪非也春秋昭公八
 年秋蒐于紅杜預曰沛國蕭縣西有紅亭即地理志
 之&KR2558縣也景帝三年案近刻訛作/髙后三年封楚元王子富為
 侯國王莽之所謂貢矣蓋溝名音同案音近刻/訛作是非楚
[023-21a]
 漢所分也
又東過蕭縣南睢水北流注之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並訛入注内睢訛作獲
考注云即經所謂睢水也寔/指此經之文而言今改正
 蕭縣南對山世謂之蕭城南山也戴延之謂之同孝
 山云取漢陽城侯劉徳所居里名目山也劉澄之云 縣南有冒山未詳孰是也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獲
 世謂之西流水言水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為
 名也余嘗逕蕭邑城右惟是水北注獲水更無别水
[023-21b]
 疑即經所謂睢水也城東西及南三面臨側獲水故
 沛郡治縣亦同居矣城南舊有石橋耗處案近刻訛/作處耗
 積石為梁高二丈今荒毁殆盡亦不具誰所造也縣
 本蕭叔國宋附庸楚滅之春秋宣公十二年楚代蕭
 蕭潰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撫之士同挾
 纊案近刻作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同挾纊乃後人據左𫝊之文所改蓋恩使之然矣 蕭女聘齊為頃公之母郤克所謂蕭同叔子也獲水
 又東歴龍城不知誰所創築也獲水又東逕同孝山
[023-22a]
 北山隂有楚元王冢上圓下方累石為之髙十餘丈
 廣百許步經十餘墳悉結石也獲水又東淨淨溝水
 注之水上承梧桐陂西北流即劉中書澄之所謂白
 溝水也案溝近刻/訛作瀆又北入于獲俗名之曰淨浄溝也
又東至彭城縣北東入于泗
 獲水自淨淨溝東逕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
 非所詳也蓋遵育王之遺法因以名焉與安陂水合 水上承安陂餘波北逕阿育王寺側水上有梁謂之
[023-22b]
 𤣥注橋水旁有石墓㝛經開發石作工竒殊為壯構
 而不知誰冢疑即澄之所謂凌冢也水北流注于獲
 獲水又東逕彌黎城北劉澄之永初記所謂城之西
 南有彌黎城者也獲水于彭城西南迴而北流逕彭
 城城西北舊有楚大夫龔勝宅即楚老哭勝處也獲
 水又東轉逕城北而東注泗水北三里有石冢被開
 𫝊言楚元王之孫劉向冢未詳是否城即殷大夫老
 彭之國也于春秋為宋地楚伐宋并之以封魚石崔
[023-23a]
 子季珪述初賦曰想黄公于邳圯勤魚石于彭城案/勤
 近刻訛/作勒即是縣也孟康曰舊名江陵為南楚陳為東
 楚彭城為西楚文穎曰彭城故東楚也項羽都焉謂
 之西楚漢祖定天下以為楚郡封弟交為楚王都之
 宣帝地節元年更為彭城郡王莽更之曰和樂郡也
 徐州治城内有漢司徒袁安魏中郎將徐庶等數碑
 案近刻/脫將字並列植于街右咸曽為楚相也大城之内有
 金城東北小城劉公更開廣之皆壘石髙四丈列壍
[023-23b]
 環之小城西又有一城案近刻/脫有字是大司馬琅邪王所 修因項羽故臺經始即構宫觀門閤案近刻/訛作閣惟新厥
 制義熙十二年霖雨驟澍汳水暴長城遂崩壞冠軍
 將軍彭城劉公之子也登更築之悉以塼壘宏壯堅
 峻樓櫓赫奕南北所無宋平北將軍徐州刺史河東
 薛安都舉城歸魏魏遣博陵公尉茍仁城陽公孔伯
 恭援之邑閤如初案閤近/刻作閣觀不易昔自後毁撤一時
 俱盡間遺工雕鏤尚存龍雲逞勢竒為精妙矣城之
[023-24a]
 東北角起層樓于其上號曰彭祖樓地理志曰彭城
 縣古彭祖國也案古近/刻作故世本曰陸終之子其三曰籛 是為彭祖彭祖城是也下曰彭祖冢彭祖長年八百
 綿夀永世于此有冢蓋亦元極之化矣其樓之側襟
 汳帶泗案近刻/脫襟字東北為二水之㑹也聳望川原極目
 清野斯為佳處矣
 
 
[023-24b]
 
 
 
 
 
 
 
 水經注卷二十三



[024-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二十四
            魏 酈道元 撰
  睢水  瓠子河  汶水
睢水出梁郡鄢縣
 睢水出陳留縣西蒗&KR1422&KR1422近/刻作蕩東北流地理志曰
 睢水首受陳留浚儀狼湯水也案狼湯近/刻作蒗蕩經言出鄢
 非矣又東逕髙陽故亭北俗謂之陳留北城非也蘇
[024-1b]
 林曰髙陽者陳留北縣也按在留故鄉聚名也案故/近刻
 訛作/使有漢廣野君廟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令董 生仰餘徽于千載遵茂美于絶代命縣人長照為文
 案長近/刻作萇用章不朽之徳其略云輟洗分餐諮謀帝猷
 陳鄭有涿鹿之功海岱無牧野之戰大康華夏綏静
 黎物生民以來功盛莫崇今故宇無聞而單碑介立
 矣案近刻宇訛作/字單訛作軍陳留風俗𫝊曰酈氏居于髙陽沛
 公攻陳留縣酈食其有功封髙陽侯有酈峻字文山
[024-2a]
 官至公府掾大將軍商有功食邑于涿故自陳留徙
 涿案近刻脫/此二字縣有鉼亭鉼鄉建武二年世祖封王常
 為侯國也睢水又東逕雍丘縣故城北縣舊杞國也 殷湯周武以封夏后繼禹之嗣楚滅杞秦以為縣圏
 稱曰縣有五陵之名故以氏縣矣城内有夏后祠昔
 在二代享祀不輟秦始皇因築其表為大城而以縣
 焉案因近刻/訛作圗睢水又東水積成湖俗謂之白羊陂陂
 方四十里右則姦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陂水東北
[024-2b]
 逕雍丘城北又東分為兩瀆謂之雙溝俱入白羊陂
 陂水案近刻/訛作之東合洛架口案近刻口/上衍水字水上承汳水謂
 之洛架水東南流入于睢水睢水又東逕襄邑縣故
 城北又東逕雍丘城北睢水又東逕寧陵縣故城南 故葛伯國也王莽改曰康善矣歴鄢縣北二城南北
 相去五十里故經有出鄢之文城東七里水次有單
 父令楊彦尚書郎楊禪字文節兄弟二碑漢光和中
 立也
[024-3a]
東過睢陽縣南案東上近/刻衍又字
 睢水又東逕横城北春秋左𫝊昭公二十一年樂大
 心禦華向于横案近刻作樂大心豐愆華牼禦華/向于横蓋後人據左𫝊增加四字
 預曰梁國睢陽縣南有横亭今在睢陽縣西南世謂
 之光城蓋光横聲相近習𫝊之非也睢水又逕新城 北即宋之新城亭也春秋左𫝊文公十四年公㑹宋
 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盟于新城者也
 睢水又東逕髙鄉亭北又東逕亳城北南亳也即湯
[024-3b]
 所都矣睢水又東逕睢陽縣故城南周成王案近刻/訛作武
 王/封微子啓于宋以嗣殷後為宋都也昔宋元君夢
 江使乘輜車被繡衣而謁于元君元君感衛平之言
 而求之于泉陽男子余且獻神龜于此矣秦始皇二
 十二年以為碭郡漢髙祖嘗以沛公為碭郡長天下
 既定五年為梁國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為梁王太 后之愛子景帝寵弟也是以警衛貂侍飾同天子藏
 珍積寳多擬京師招延豪傑士咸歸之長卿之徒免
[024-4a]
 官來遊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宫觀臺苑屏榭勢並
 皇居其所經構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陽曲案近刻/脫曲字
 𫝊由此始也城西門即寇先鼓琴處也先好釣居睢
 水旁宋景公問道不告殺之後十年止此門鼓琴而
 去宋人家家奉事之南門曰盧門也春秋華氏居盧
 門里叛杜預曰盧門宋城南門也司馬彪郡國志曰
 睢陽縣有盧門亭城内有髙臺甚秀廣巍然介立超 焉獨上謂之蠡臺亦曰升臺焉當昔全盛之時故與
[024-4b]
 雲霞競逺矣續述征記曰迴道似蠡故謂之蠡臺非
 也余按闕子稱宋景公使工人為弓九年乃成公曰
 何其遲也對曰臣不復見君矣臣之精盡于弓矣獻
 弓而歸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圏之臺援弓東面而射
 之矢踰于孟霜之山集于彭城之東案城近刻/訛作梁餘勢
 逸勁猶飲羽于石梁然則蠡臺即是虎圏臺也蓋宋
 世牢虎所在矣晉太和中大司馬桓温入河命豫州
 刺史袁真開石門鮮卑堅戍此臺真頓甲堅城之下
[024-5a]
 不果而還蠡臺如西案如近/刻作而又有一臺俗謂之女郎
 臺臺之西北城中有涼馬臺臺東有曲池池北列兩
 釣臺水周六七百步蠡臺直東又有一臺世謂之雀
 臺也城内東西道北有晉梁王妃王氏陵表並列二
 碑碑云妃諱粲字女儀東萊曲城人也齊北海府君
 之孫司空東武景侯之季女咸熙元年嬪于司馬氏
 泰始二年妃于國太康五年薨營陵于新䝉之案此/下有
 脫/文太康九年立碑東即梁王之吹臺也案臺近刻/訛作宫
[024-5b]
 陛階礎尚在今建追明寺故宫東即安梁之舊地也 齊周五六百步案齊近/刻作廣水列釣臺池東又有一臺世
 謂之清泠臺北城憑隅又結一池臺晉灼曰或說平
 臺在城中東北角亦或言兔園在平臺側如淳曰平
 臺離宫所在今城東二十里有臺寛廣而不甚極髙
 俗謂之平臺余按漢書梁孝王𫝊稱王以功親為大
 國築東苑方三百里廣睢陽城七千里大治宫室為
 複道自宫連屬于平臺三十餘里複道自宫東出楊
[024-6a]
 之門案楊下近/刻衍州字左陽門即睢陽東門也連屬于平臺
 則近矣屬之城隅則不能是知平臺不在城中也梁 王與鄒枚司馬相如之徒極遊于其上故齊隨郡王
 山居序所謂西園多士平臺盛賓鄒馬之客咸在伐
 木之歌屢陳是用追芳昔娛神遊千古故亦一時之
 盛事謝氏賦雪亦曰梁王不悅遊于兔園今也歌堂
 淪宇律管埋音孤基塊立無復曩日之望矣城北五
 六里便得漢太尉橋𤣥墓案橋近刻訛/作喬下同冢東有廟即
[024-6b]
 曹氏孟徳親酹處操本微素嘗候于𤣥𤣥曰天下將
 亂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操感知已後經𤣥墓祭云操
 以頑質見納君子士死知已懷此無忘又承約言徂 沒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
 步腹痛勿怨雖臨時戱言非至親篤好胡肯為此辭
 哉悽愴致祭以申㝛懐冢列數碑一是漢朝羣儒英
 才哲士感橋氏徳行之美乃共刋石立碑以示後世
 一碑是故吏司徒博陵崔列案近刻/作烈廷尉河南吳整
[024-7a]
 等以為至徳在已揚之由人苟不皦述夫何考焉案/近
 刻皦訛作驕/考訛作舍乃共勒嘉石昭明芳烈一碑是隴西枹
 䍐北次陌碭守長騭為左尉漢陽豲道趙馮孝髙以
 橋公嘗牧涼州感三綱之義慕將順之節以為公之 勲美宜宣舊邦乃樹碑頌以昭令徳光和七年案近/刻訛
 作元/年主記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碑隂有右鼎文建
 寧三年拜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寧四年拜司徒又有
 左鼎文光和元年拜太尉鼎銘文曰故臣門人相與
[024-7b]
 述公之行咨度體則文徳銘于三鼎武功勒于征鉞
 書于碑隂以昭光懿又有鉞文稱是用鏤石假象作
 兹征鉞軍鼓陳之于東階亦以昭公之文武之勲焉
 廟南列二柱柱東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廟前東
 北有石駝駝西北有二石馬皆髙大亦不甚彫毁案/近 刻訛作/雕飾惟廟頺搆麤𫝊遺墉石鼓仍存鉞今不知所
 在睢水于城之陽積而為逢洪陂陂之西南有陂又
 東合明水水上承城南大池池周千步南流㑹睢謂
[024-8a]
 之明水絶睢注渙睢水又東南流歴于竹圃水次綠
 竹䕃渚菁菁實望世人言梁王竹園也睢水又東逕
 穀熟縣故城北睢水又東蘄水出焉睢水又東逕粟
 縣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國也王莽曰成富睢水又東
 逕太丘縣故城北地理志曰故敬丘也漢武帝元朔
 三年封魯恭王子節侯劉政為侯國漢明帝更從今 名列仙𫝊曰仙人文賓邑人賣鞾履為業以正月朔
 日㑹故嫗于鄉亭西社敎令服食不老即此處矣案/近
[024-8b]
 刻脫以正月至即/此處共二十二字睢水又東逕芒縣故城北漢髙帝
 六年封耏跖為侯國王莽之𫝊治世祖改曰臨睢城
 西二里水南有豫州從事皇毓碑殞身州牧隂君之
 罪時年二十五臨睢長平輿李君二千石丞綸氏夏
 文則案近刻丞訛作/承綸訛作輪髙其行而悼其殞州國咨嗟旌
 閭表墓昭叙令徳式示後人城内有臨睢長左馮翊
 王君碑善有治功累遷廣漢屬國都尉吏民思徳縣 人公府掾陳盛孫郎中兒定興案近刻/兒作倪劉伯鄜等共
[024-9a]
 立石表政以刊逺績縣北與碭縣分水有碭山芒碭
 二縣之間案近刻/脫二字山澤深固多懷神智有仙者涓子
 主柱並隠碭山得道漢髙祖隠之吕后望氣知之即
 于是處也京房易候曰何以知賢人隠師曰視四方
 常有大雲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賢人隠矣
又東過相縣南屈從城北東流當蕭縣南入于陂案原/本及
近刻並訛作入于睢考睢水與梧桐陂水/互相通注故經叙睢水言入于陂今改正
 相縣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為泗水郡漢髙
[024-9b]
 帝四年改曰沛郡治此漢武帝元狩六年封南越桂
 林監居翁為侯國曰湘成也王莽更名郡曰吾符案/近
 刻作更名/之吾符縣曰吾符亭案此下近/刻有也字睢水東逕石馬亭
 亭西有漢故伏波將軍馬援墓睢水又東逕相縣故
 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案共近/刻作恭國府園中猶有伯姬
 黄堂基堂夜被火左右曰夫人少避伯姬曰婦人之
 義保傅不具夜不下堂遂遇火而死斯堂即伯姬燌
 死處也城西有伯姬冢昔鄭渾為沛郡太守于蕭相
[024-10a]
 二縣興陂堰民賴其利刻石頌之號曰鄭陂睢水又 左合白溝水案溝近刻/訛作瀆水上承梧桐陂陂側有梧桐
 山陂水西南流逕相城東而南流注于睢睢盛則北
 流入于陂陂溢則西北注于睢出入迴環更相通注
 故經有入陂之文案入陂原本及近刻/亦訛作入睢今改正睢水又東逕
 彭城郡之靈壁東東南流漢書項羽敗漢王于靈壁
 東即此處也又云東通穀泗服䖍曰水名也在沛國
 相界未詳案未近刻/訛作又睢水逕穀熟兩分睢水而為蘄
[024-10b]
 水案而字近刻/訛在睢水上故二水所在枝分通謂兼稱案謂近/刻訛作
 為/穀水之名蓋因地變然則穀水即睢水也又云漢 軍之敗也睢水為之不流睢水又東南逕竹縣故城
 南地理志曰王莽之篤亭也李奇曰今竹邑縣也睢
 水又東與滭湖水合水上承甾丘縣之渒陂南北百
 餘里東西四十里東至朝解亭西屆彭城甾丘縣之
 故城東王莽更名之曰善丘矣其水自陂南系于睢
 水又東睢水南案近刻作睢/水又東南八丈故溝水注之水上
[024-11a]
 承蘄水而北㑹睢水又東逕符離縣故城北漢武帝
 元狩四年案近刻訛作/元光四年封路博徳為侯國王莽之符
 合也睢水又東逕臨淮郡之取慮縣故城北案近刻/脫又字
 縣/昔汝南步遊張少失其母及為縣令遇母于此乃
 使良馬踟蹰輕軒罔進顧訪病姬乃其母也誠願㝛
 憑而冥感昭徵矣睢水又東合烏慈水水出縣西南
 烏慈渚潭漲東北流與長直故瀆合瀆舊上承蘄水
 案瀆近刻/訛作溝北流八十五里注烏慈水烏慈水又東逕
[024-11b]
 取慮縣南又東屈逕其城東而北流注于睢睢水又
 東逕睢陵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
 子劉楚為侯國王莽之睢陸也睢水又東與潼水故
 瀆㑹舊上承潼縣西南潼陂東北流逕潼縣故城北 又東北逕睢陵縣下㑹睢水案近刻/脫水字睢水又東南流
 逕下相縣故城南髙祖十二年封莊候泠耳為候國
 應劭曰相水出沛國相縣案相水上近/刻衍下字故此加下也
 然則相又是睢水之别名也案相字上近/刻亦衍下字東南流入
[024-12a]
 于泗謂之睢口經止蕭縣非也所謂得其一而亡其
 二矣
瓠子河出東郡濮陽縣北河
 縣北十里即瓠河口也尚書禹貢雷夏既澤雝沮㑹
 同爾雅曰水自河出為雝許慎曰雝者河雝水也暨 漢武帝元光三年案近刻脫武帝/二字三訛作之河水南泆漂害民
 居元封二年案近刻作武帝元封二/年係上文訛舛在此上使汲仁郭昌
 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于是上自萬里沙還臨決
[024-12b]
 河沈白馬玉璧令羣臣將軍以下皆負薪填決河上
 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
 慮殫為河案近刻脫/此八字殫為河兮地不寧功無已時兮
 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魚沸鬱兮柏冬日正道弛
 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放逺遊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
 禪兮安知外皇謂河公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 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返兮水維緩案維近刻/訛作唯
 曰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迴兮迅流難搴長茭兮湛
[024-13a]
 美玉河公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
 噫乎何以禦水案近刻脫此/二十四字隤竹林兮楗石菑宣防
 塞兮萬福來于是卒塞瓠子口築宫于其上名曰宣
 房宫故亦謂瓠子堰為宣房堰而水亦以瓠子受名
 焉平帝已後未及修理河水東浸日月彌廣永平十
 二年顯宗詔樂浪人王景治渠築堤起自滎陽東至
 千乘一千餘里景乃防遏衝要疏決壅積瓠子之水 絶而不通惟溝瀆存焉河水舊東決案近刻/訛作河逕濮陽
[024-13b]
 城東北故衛也帝顓頊之墟昔顓頊自窮桑徙此號
 曰商丘或謂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所居亦
 夏伯昆吾之都殷相土又都之案相土近刻/訛作之相故春秋
 𫝊曰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也衛成公自楚丘遷
 此秦始皇徙衛君角于野王置東郡治濮陽縣濮水
 逕其南故曰濮陽也章邯守濮陽案章邯近刻/訛作沛公環之
 以水張晏曰依河水自固又東逕鹹城南案近刻脫/此六字
 春秋僖公十三年夏㑹于鹹杜預曰東郡濮陽縣東
[024-14a]
 南案近刻脫/此二字有鹹城者是也案近刻鹹訛作咸又/是字訛在也字之下
 子故瀆又東逕桃城南春秋𫝊曰分曹地自洮以南
 東傅于濟案近刻脫/此六字盡曹地也今鄄城西南五十里
 有姚城案姚近刻/訛作桃或謂之洮也瓠瀆又東南逕清丘
 北春秋宣公十二年經書楚滅蕭晉人宋衛曹同盟
 于清丘京相璠曰在今東郡濮陽縣東南三十里魏
 東都尉治案近刻/脫東字
東至濟隂句陽縣為新溝
[024-14b]
 瓠河故瀆又東逕句陽縣之小成陽案近刻脫/縣字小字城北 側瀆帝王世紀曰堯葬濟隂成陽西北四十里是為
 穀林案近刻/脱林字墨子以為堯堂髙三尺土階三等北教
 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隂山海經曰堯葬狄山之陽一
 名崇山二說各殊以為成陽近是堯冢也余按小成
 陽在成陽西北半里許實中俗喭以為囚堯城士安
 蓋以是為堯冢也瓠子北有都關縣故城縣有羊里
 亭瓠河逕其南為羊里水蓋資城地而變名猶經有
[024-15a]
 新溝之異稱矣黄初中賈逵為豫州刺史與諸將征
 吳于洞浦有功魏封逵為羊里亭侯邑四百戸即斯 亭也俗名之羊子城非也蓋韻近字轉耳又東右㑹
 濮水枝津水上承濮渠東逕沮丘城南案沮近刻/訛作鉏
 相璠曰今濮陽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六國時沮
 楚同音案近刻/脫音字以為楚丘非也又東逕浚城南西北
 去濮陽三十五里案西近刻/訛作而城側有寒泉岡即詩所
 謂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世謂之髙平渠非也京相璠
[024-15b]
 曰濮水故道在濮陽南者也又東逕句陽縣西句瀆
 出焉濮水枝渠又東北逕句陽縣之小成陽東垂亭
 西案小成陽下近/刻衍縣故二字而北入瓠河地理志曰濮水首受 泲于封丘縣東北至都關入羊里水者也又按地理
 志山陽郡有都關縣今其城在廩丘城西考地志句
 陽廩丘俱屬濟隂案句陽原本及近刻並訛作山/陽今據上文與郡國志訂正
 都關無隸山陽理又按地理志郕都亦是山陽之屬
 縣矣案郕都漢書/今本作城都而京杜考地驗城案杜近刻/訛作相又並
[024-16a]
 言在廩丘城南推此而論似地理志之誤矣案原本/及近刻
 並脫理字今/據上文訂補或亦疆理參差所未詳瓠瀆又東逕垂
 亭北春秋隠公八年宋公衛侯遇于犬丘經書垂也
 京相璠曰今濟隂句陽縣小成陽東五里有故垂亭 者也
又東北過廩丘縣為濮水
 瓠河又左逕雷澤北其澤藪在大成陽縣故城西北
 十餘里案成近刻/訛作城昔華胥履大跡處也其陂東西二
[024-16b]
 十餘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漁也澤之東南即成陽
 縣故史記曰武王封弟叔武于成應劭曰其後乃遷
 于成之陽故曰成陽也地理志曰成陽有堯冢靈臺
 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
 于城為西南稱曰靈臺案近刻/訛作都鄉曰崇仁邑號修義 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至
 豐魚筍不敢採捕前並列數碑栝柏數株檀馬成林
 二陵南北列馳道逕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堯陵東
[024-17a]
 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墀仍舊
 南西北三面長櫟聨䕃扶疎里餘中山夫人祠南有
 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傾低破碎略盡于城為
 西南在靈臺之東北按郭緣生述征記自漢迄晉二
 千石及丞尉多刋石述叙堯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
 七百二十有一載記于堯妃祠案近刻/脫祠字見漢建寧五 年五月案五年近刻/訛作四年成陽令管遵所立碑文云堯陵
 北仲山甫墓南案近刻/脫仲字二冢間有伍員祠案近刻/脫有字
[024-17b]
 大安中立一碑是永興中建今碑祠並無處所又言
 堯陵在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東南六
 里堯母慶都冢堯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考地驗狀
 咸為疎僻葢聞疑書疑耳雷澤西南十許里有小山
 孤立峻上亭亭傑峙謂之歴山山北有小阜南屬迆
 澤之東北案迆近刻/訛作池有陶墟緣生言舜耕陶所在墟
 阜聨屬濱帶瓠河也鄭𤣥曰歴山在河東今有舜井 皇甫謐或言今濟隂歴山是也與雷澤相比余謂鄭
[024-18a]
 𤣥之言為然故揚雄河水賦曰登歴觀而遙望兮聊
 浮游于河之巖今雷首山西枕大河挍之圖緯于事
 為允士安又云定陶西南陶丘舜所陶處也案近刻/脫所陶
 處三/字不言在此緣生為失瓠河之北即廩丘縣也王
 隠晉書地道記曰廩丘者春秋之所謂齊邑矣實表
 東海者也竹書紀年晉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
 殺其大夫公孫孫案近刻脫/一孫字公孫㑹以廩丘叛于趙
 案近刻/脫㑹字田布圍廩丘翟角趙孔屑韓師救廩丘及田
[024-18b]
 布戰于龍澤田師敗逋案近刻訛作/田布敗遁是也瓠河與濮
 水俱東流經所謂過廩丘為濮水者也縣南瓠北有
 羊角城春秋𫝊曰烏餘取衛羊角案近刻脫烏餘/二字衛訛作晉
 襲我髙魚有大雨自竇入介于其庫案近刻/脱于字登其城
 克而取之者也京相璠曰衛邑也今東郡廩丘縣南
 有羊角城髙魚魯邑也案此五字近刻訛/作今魯邑也四字今廩丘東
 北有故髙魚城俗謂之交魚城謂羊角為角逐城皆
 非也瓠河又逕陽晉城南史記蘇秦說齊曰過衛陽
[024-19a]
 晉之道逕于亢父之險者也今陽晉城在廩丘城東 南十餘里與都關為左右也張儀曰秦下甲攻衛陽
 晉大關天下之匈徐廣史記音義云關一作開東之
 亢父則其道矣瓠河之北又有郕都城案漢書今/本作城都
 秋隠公五年案近刻訛/作三年郕侵衛京相璠曰東郡廩丘
 縣南三十里有郕都故城案近刻訛作有故郕都地/理志曰山陽鄉也十二字
 褚先生曰漢封金安上為侯國案史記今本金安/上所封國作都成
 莽更名之曰城穀者也瓠河又東逕黎縣故城南王
[024-19b]
 莽改曰黎治矣孟康曰今黎陽也薛瓚言按黎陽在
 魏郡非黎縣也案近刻訛作/非此黎陽也世謂黎侯城昔黎侯寓 于衛案黎侯下近/刻衍陽字詩所謂胡為乎泥中毛云泥中邑
 名疑此城也土地汙下城居小阜魏濮陽郡治也瓠
 河又東逕㢉縣故城南案㢉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秺/說文云㢉從广秅聲濟隂有
 㢉縣今/改正地理志濟隂之屬縣也褚先生曰漢武帝封
 金日磾為侯國王莽之萬歲矣世猶謂之為萬歲亭
 也瓠河又東逕鄆城南春秋左𫝊成公十六年公自
[024-20a]
 沙隨還待于鄆京相璠曰公羊作運字今東郡廩丘
 縣東八十里有故運城即此城也
又北過東郡范縣東北為濟渠與將渠合 瓠河自運城東北逕范縣與濟濮枝渠合故渠上承
 濟瀆于乘氏縣北逕范縣左納瓠瀆故經有濟渠之
 稱又北與將渠合案近刻脫/此二字渠受河于范縣西北東
 南逕秦亭南杜預釋地曰案近刻/脱曰字東平范縣西北有
 秦亭者也案近刻/脱者字又東南逕范縣故城南王莽更名
[024-20b]
 建睦也漢興平中靳允為范令曹太祖東征陶謙于
 徐州張邈迎呂布郡縣響應程昱說允曰君必固范
 我守東阿田單之功可立案近刻脫/此二字即斯邑也將渠
 又東㑹濟渠自下通謂之將渠北逕范城東俗又謂 之趙溝非也
又東北過東阿縣東
 瓠河故瀆又東北左合將渠枝瀆枝瀆上承將渠于
 范縣案近刻脫/枝瀆二字東北逕范縣北又東北逕東阿城南
[024-21a]
 而東入瓠河故瀆又北逕東阿縣故城東春秋經書
 冬及齊侯盟于柯左𫝊曰冬盟于柯始及齊平杜預
 曰東阿即柯邑也按國語曹沫挾匕首刦齊桓公返
 遂邑于此矣
又東北過臨邑縣西又東北過茌平縣東為鄧里渠 自宣防已下將渠已上無復有水將渠下水首受河
 自北為鄧里渠
又東北過祝阿縣為濟渠
[024-21b]
 河水自四瀆口出為濟水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自/泗口出考濟水注云河水
 自四瀆口東北流而為濟又河水注云自河入濟自/濟入淮自淮達江水逕周通故有四瀆之名也即此
 今改/正濟水二瀆合而東注于祝阿也案濟水二瀆四/字有舛誤考河
 水注云濟水受河始自是出東北流九里與清水合/故濟瀆也是河水自四瀆口分流入濟與故濟瀆合
 然則二瀆當/是故瀆之訛
又東北至梁鄒縣西分為二 脈水尋梁鄒濟無二流蓋經之誤
其東北者為濟河其東者為時水又東北至濟西濟河
[024-22a]
東北入于海時水東至臨淄縣西屈南過太山華縣東
又南至費縣東入于沂
 時即耏水也音而春秋襄公三年齊晉盟于耏者也
 京相璠曰今臨淄惟有澅水西北入濟案近刻訛/作沛下同
 地理志之如水矣案之近刻/訛作曰耏如聲相似然則澅水
 即耏水也蓋以澅與時合得通稱矣時水自西安城
 西南分為二水枝津别出西流徳㑹水注之水出昌 國縣黄山西北流逕昌國縣故城南昔樂毅攻齊有
[024-22b]
 功燕昭王以是縣封之為昌國君徳㑹水又西北五
 里泉水注之水出縣南黄阜北流逕城西北入徳㑹
 又西北世謂之滄浪溝又北流注時水地理志曰徳
 㑹水出昌國西北至西安入如是也案如近刻/訛作洳時水
 又西逕東髙苑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側城南注
 又屈逕其城南案近刻/脫逕字史記漢文帝十五年分齊為
 膠西王國都髙苑案近刻/訛作邑徐廣音義曰樂安有髙苑
 城故俗謂之東髙苑也案近刻/脫髙字其水又北注故瀆又
[024-23a]
 西蓋野溝水注之源導延鄉城東北平地出泉西北
 逕延鄉城北地理志千乘有延鄉縣世人謂故城為
 從城延從字相似讀隨字改所未詳也西北流世謂
 之蓋野溝又西北流逕髙苑縣北注時水時水又西
 逕西髙苑縣故城南漢髙帝六年封丙倩為侯國王
 莽之常鄉也其水側城西注京相璠曰今樂安博昌
 縣南界有時水西通濟其源上出盤陽案源上近刻/訛作上源
 北至髙苑下有死時中無水杜預亦云時水于樂安
[024-23b]
 枝流旱則竭涸案近刻/作耗為春秋之乾時也左𫝊莊公 九年齊魯戰地魯師敗處也時水西北至梁鄒城入
 于濟非濟入時蓋時來注濟若濟分東流明不得以
 時為名尋時濟更無别流南延華費之所斯為謬矣
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其縣南案其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嬴蓋後人因注内言汶水又西南逕嬴縣故城南遂憑/臆妄改考注云故不得過其縣南也此句乃舉經文之
誤今/訂正
 萊蕪縣在齊城西南原山又在縣西南六十許里地
[024-24a]
 理志汶水與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濟故不得過其
 縣南也從征記曰汶水出縣西南流又言自入萊蕪 谷夾路連山百數里水隍多行石澗中出藥草案近/刻訛
 作草/藥饒松栢林藿綿濛崖壁相望或傾岑阻徑或迴
 巖絶谷清風鳴條山壑俱響凌髙降深兼惴慄之懼
 危蹊斷徑案近刻/脫斷字過懸度之艱未出谷十餘里有别
 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數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
 入穴丈餘髙九尺許廣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處
[024-24b]
 薪爨煙墨猶存谷中林木緻密行人鮮有能至矣又
 有少許山田引灌之蹤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
 土人悉以種麥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麥齊人相 承以殖之意謂麥丘所栖愚公谷也何其深沈幽翳
 可以托業怡生如此也余時逕此為之躊蹰為之屢
 眷矣余按麥丘愚公在齊川谷猶𫝊其名不在魯案/此
 三字近刻訛/在川谷上蓋誌者之謬耳汶水又西南逕嬴縣故
 城南春秋左𫝊桓公三年公會齊侯于嬴成婚于齊
[024-25a]
 也
又西南過奉髙縣北案西近刻/訛作東
 奉髙縣漢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泰山郡
 治也案近刻脫之/祀泰山四字縣北有吳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 中季札之聘上國也喪子于嬴博之間即此處也從
 征記曰嬴縣西六十里有季札兒冢冢圓其髙可隠
 也前有石銘一所漢末奉髙令所立無所述叙標誌
 而已自昔恒蠲民户灑掃之今不能然碑石糜碎靡
[024-25b]
 有遺矣惟故趺存焉案近刻/脫故字
屈從縣西南流
 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淮南子曰
 汶出弗其髙誘曰山名也或斯阜矣案近刻/作也牟縣故
 城在東北古牟國也春秋時牟人朝魯故應劭曰魯 附庸也俗謂是水為牟汶也又西南逕奉髙縣故城
 西案近刻/訛作而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
 出分水溪源與中川分水東南流逕泰山東右合天
[024-26a]
 門下溪水案近刻/脫合字水出泰山天門下谷東流古者帝
 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竅存焉蓋古設舍
 所跨處也馬第伯書云光武封泰山第伯從登山去
 平地二十里南向極望無不覩其為髙也如視浮雲
 其峻也石壁窅窱如無道徑遙望其人或為白石或
 雪久之白者移過乃知是人案近刻脫此/二十四字仰視巖石 松樹鬱鬱蒼蒼如在雲中俯視溪谷碌碌不可見丈
 尺案近刻/脫見字直上七里天門案七下近/刻衍十字仰視天門如從
[024-26b]
 穴中視天矣應劭漢官儀云泰山東南山頂名曰日
 觀日觀者案近刻脱/日觀二字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
 許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東濬波注壑東南流逕龜
 隂之田案田字近刻訛/在下句龜字下龜山在博縣北十五里昔夫
 子傷政道之陵遲案此下近/刻衍故字望山而懐操故琴操有
 龜山操焉山北即龜隂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齊人
 來歸龜隂之田是也又合環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 歴中下兩廟間案下近刻/訛作階從征記曰泰山有下中上
[024-27a]
 三廟牆闕嚴整廟中柏樹夾兩階大二十餘圍蓋漢
 武所植也赤眉嘗斫一樹見血而止今斧創猶存門
 閤三重樓榭四所三層壇一所髙丈餘廣八尺樹前
 有大井極香冷異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渫
 而水旱不減庫中有漢時故樂器及神車木偶皆靡
 密巧麗又有石虎建武十三年案虎近刻/訛作勒永貴侯張
 余上金馬一匹髙二尺餘形制甚精中廟去下廟五
 里屋宇又崇麗于下廟廟東西夾澗上廟在山頂即
[024-27b]
 封禪處也其水又屈而東流案此下近刻衍/入于汶水四字又東南
 逕明堂下案近刻作又東南/流逕南明堂下漢武帝元封元年封泰
 山降坐明堂于山之東北阯武帝以古處險狹而不
 顯也欲治明堂于奉髙傍而未曉其制濟南人公玉
 帶上黄帝時明堂圖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
 之通水圜宫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
 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髙作明堂
 于汶上案近刻/訛作水如帶圖也古引水為辟雝處基瀆存
[024-28a]
 焉世謂此水為石汶山海經曰環水出泰山東流注 于汶案近刻/訛作江即此水也環水又左入于汶水汶水數
 川合注案近刻脫/此四字又西南流逕徂徠山西山多松柏
 詩所謂徂徠之松也廣雅曰道梓松也抱朴子稱玉
 策記曰千歲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
 人皆夀萬歲又稱天陵有偃蓋之松也所謂樓松也
 魯連子曰松樅髙十仞而無枝案十近刻/訛作千非憂正室
 之無柱也案正室近刻訛作王/實宋本訛作王室爾雅曰松葉柏身曰
[024-28b]
 樅鄒山記曰徂徠山在梁甫奉髙博三縣界猶有美
 松亦曰尤徠之山也赤眉渠師樊崇所保也案保近/刻訛作
 堡/故崇自號尤徠三老矣山東有巢父廟案近刻/脫有字
 髙十里山下有陂水方百許步三道流注一水東北
 沿溪而下屈逕縣南西北流入于汶一水北流歴澗
 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逕陽關亭南春秋襄公十七
 年逆臧紇自陽關者也又西流入于汶水也
過博縣西北
[024-29a]
 汶水南逕博縣故城東春秋哀公十一年㑹吳伐齊
 取博者也案近刻脫/齊取二字灌嬰破田横于城下屈從其城
 南西流不在西北也汶水又西南逕龍鄉故城南春 秋成公二年齊侯圍龍龍囚頃公嬖人盧蒲就魁殺
 而膊諸城上齊侯親鼓取龍者也漢髙帝八年封謁
 者陳署為侯國汶水又西南逕亭亭山東黄帝所禪
 也山有神廟水上有石門舊分水下溉處也汶水又
 西南逕陽關故城西本鉅平縣之陽關亭矣案此下/近刻有
[024-29b]
 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紇自陽/關者矣十五字係重出衍文陽虎據之以叛伐之
 虎焚萊門而奔齊者也汶水又南左會淄水水出泰
 山梁父縣東西南流逕菟裘城北春秋隠公十一年
 營之公謂羽父曰吾將歸老焉故郡國志曰梁父有 菟裘聚淄水又逕梁父縣故城南縣北有梁父山開
 山圖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王
 者封泰山禪梁父故縣取名焉淄水又西南逕柴縣
 故城北地理志泰山之屬縣也世謂之柴汶矣淄水
[024-30a]
 又逕郕縣北案近刻/脫縣字漢髙帝六年封董渫為侯國春
 秋齊師圍郕郕人伐齊飲馬于斯水也昔孔子行于
 郕之野遇榮啟期于是衣鹿裘被髮琴歌三樂之歡
 夫子善其能寛矣淄水又西逕陽關城南西流注于
 汶水汶水又南逕鉅平縣故城東而西南流城東有 魯道詩所謂魯道有蕩齊子由歸者也今汶上夾水
 有文姜臺汶水又西南流詩云汶水滔滔矣淮南子
 曰狢渡汶則死天地之性倚伏難尋固不可以情理
[024-30b]
 窮也汶水又西南逕魯國汶陽縣北王莽之汶亭也
 縣北有曲水亭案亭上近/刻衍池字春秋桓公十二年經書公
 㑹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左𫝊曰平杞莒也故杜預曰
 魯國汶陽縣北有曲水亭漢章帝元和二年案近刻/訛作三
 年/東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陽執金吾耿恭屯于汶上
 城門基壍存焉案城門二字近/刻訛在于字上世謂之闕陵城也汶 水又西逕汶陽縣故城北而西注案近刻/脫西字
又西南過蛇丘縣南
[024-31a]
 汶水又西洸水注焉又西逕蛇丘縣南縣有鑄鄉城
 案近刻訛作縣/治鑄鄉故城春秋左𫝊宣叔娶于鑄案此下衍/是也二字
 預曰濟北蛇丘縣所治鑄鄉城者也案左𫝊集解無/鑄鄉城三字
又西南過剛縣北案近刻剛/訛作岡
 地理志剛故闡也案近刻剛/訛作鄉王莽更之曰柔應劭曰
 春秋經書齊人取讙及闡今闡亭是也案近刻脫/今闡二字
 預春秋釋地曰闡在剛縣北剛城東有一小亭今剛 縣治俗人又謂之闡亭案近刻訛/作關亭京相璠曰剛縣西
[024-31b]
 四十里有闡亭未知孰是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
 縣東北泰山西南流逕汶陽之田齊所侵也自汶之
 北平暢極目僖公以賜季友蛇水又西南逕鑄城西
 左𫝊所謂蛇淵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濟北有蛇丘城
 城下有水魯囿也俗謂之濁須水非矣蛇水又西南
 逕夏暉城南經書公㑹齊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謂之
 夏暉城蓋春秋左𫝊桓公三年公子翬如齊齊侯送
 姜氏于下讙非禮也案近刻也/上衍是字世有夏暉之名矣蛇
[024-32a]
 水又西南入汶汶水又西溝水注之水出東北馬山
 西南流逕棘亭南春秋成公三年經書秋叔孫僑如
 帥師圍棘左𫝊曰取汶陽之田棘不服圍之南去汶
 水八十里又西南逕遂城東地理志曰蛇丘遂鄉故
 遂國也春秋莊公十三年齊滅遂而戍之者也京相
 璠曰遂在蛇丘東北十里杜預亦以為然然縣東北
 無城以擬之今城在蛇丘西北蓋杜預𫝊疑之非也
 又西逕下讙城西而入汶水汶水又西逕春亭北考
[024-32b]
 古無春名惟平陸縣有崇陽亭然是亭東去剛城四 十里案近刻/脫亭字推璠所注則符並所未詳也
又西南過東平章縣南案原本及近刻/並脫東字今補
 地理志曰東平國故梁也景帝中六年案中下近/刻衍和字
 為濟東國武帝元鼎元年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
 為東平國王莽之有鹽也案近刻也/上衍城字章縣按世本任
 姓之國也齊人降章者也故城案近刻/脫城字在無鹽縣東
 北五十里案縣近刻/訛作城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水出
[024-33a]
 肥成縣東白原案近刻訛作肥/縣東北自源西南流逕肥成縣故
 城南樂正子春謂其弟子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 焉左逕句窳亭北章帝元和二年鳳凰集肥成句窳
 亭復其租而巡泰山即是亭也泌水又西南逕富成
 縣故城西王莽之成富也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汶
 水又西南逕桃鄉縣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
 為鄣城非蓋因巨新之故目耳
又西南過無鹽縣南又西南過壽張縣北又西南至安
[024-33b]
民亭入于濟
 汶水自桃鄉四分當其派别之處謂之四汶口其左
 二水雙流西南至無鹽縣之郈鄉城南郈昭伯之故 邑也案郈昭伯近刻訛/作魯叔孫昭伯禍起鬭雞矣案起近刻/訛作及春秋
 左𫝊定公十二年叔孫氏墮郈今其城無南面汶水
 又西南逕東平陸縣故城北應劭曰古厥國也案近/刻脫
 國/字今有厥亭汶水又西逕危山南世謂之龍山也漢
 書宣元六王𫝊曰案近刻訛作漢/書五行志曰哀帝時無鹽危山
[024-34a]
 土自起覆草如馳道狀又瓠山石轉立晉灼曰漢注
 作報山山脅石一枚轉側起立髙九尺六寸旁行一
 丈廣四尺案晉灼曰至此乃注文/此下又屬漢書本文東平王雲及后謁
 曰漢世石立宣帝起之表也案近刻脫曰字世訛作/書表訛作象又此十字
 訛在下國/除之下自之石所祭治石象報山立石束倍草并
 祠之建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殺后謁棄市國除
 汶水又西合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淀陂水之異名
 也淀水西南出謂之巨野溝又西南逕致密城南郡
[024-34b]
 國志曰須昌縣有致密城古中都也案近刻/訛作城即夫子
 所宰之邑矣制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男女之禮路不
 拾遺器不彫偽矣巨野溝又西南入桓公河北水西
 出淀謂之巨良水西南逕致密城北西南流注洪瀆
 次一汶西逕郈亭北又西至壽張故城東瀦為澤渚 案瀦迎刻/訛作遂初平三年曹公擊黄巾于壽張東鮑信戰
 死于此其右一汶西流逕無鹽縣之故城南舊㝛國
 也齊宣后之故邑所謂無鹽醜女也漢武帝元朔四
[024-35a]
 年封城陽共王子劉慶為東平侯即此邑也王莽更
 名之曰有鹽亭汶水又西逕郈鄉城南案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洽下同今據/漢書改正地理志所謂無鹽有郈鄉者也汶水西
 南流逕夀張縣故城北春秋之良縣也縣有壽聚漢
 曰壽良應劭曰世祖叔父名良案父近刻/訛作母故光武改
 曰壽張也建武十二年案近刻訛/作十五年世祖封樊宏為侯 國汶水又西南長直溝水注之水出須昌城東北穀
 陽山南逕須昌城東又南漆溝水注焉水出無鹽城
[024-35b]
 東北五里阜山下西逕無鹽縣故城北水側有東平
 憲王倉冢碑闕存焉元和二年案近刻訛/作三年章帝幸東
 平祀以太牢親拜祠坐賜御劒于陵前其水又西流
 注長直溝溝水竒分為二一水西逕須昌城南入濟
 案近刻訛/作浦下同一水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流入濟故淮
 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濟髙誘云弗其山名在朱
 虛縣東余按誘說是乃東汶非經所謂入濟者也蓋 其誤證耳
[024-36a]
 
 
 
 
 
 
 
 
[024-36b]
 
 
 
 
 
 
 
 水經注卷二十四



[025-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二十五
            魏 酈道元 撰
  泗水  沂水  洙水
泗水岀魯卞縣北山
 地理志曰出濟陰乘氏縣又云出卞縣北經言北山
 皆為非矣山海經曰泗水岀魯東北余昔因公事沿
 歴徐沇路逕洙泗因令尋其源流水出卞縣故城東
[025-1b]
 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謝息納季孫之言以孟
 氏成邑與晉而遷于桃杜預曰魯國卞縣東南有桃 墟世謂之曰陶墟舜所陶處也案近刻/脱陶字井曰舜井皆
 為非也墟有漏澤案漏近刻/訛作澤方十五里淥水澂渟三
 丈如減澤西際阜俗謂之媯亭山蓋有陶墟舜井之
 言因復有媯亭之名矣阜側有三石穴案側近刻/訛作則
 圓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則數夕之中案近/刻脫
 一漏字又則字/訛在此句之下傾陂竭澤矣左右民居識其將漏預
[025-2a]
 以木為曲洑案近刻/訛作狀約障穴口魚鼈暴鱗不可勝載
 矣自此連岡通阜西北四十許里岡之西際便得泗
 水之源也博物志曰泗出陪尾蓋斯阜者矣石穴吐 水五泉俱導泉穴各徑尺餘水源南側有一廟栝柏
 成林時人謂之原泉祠案人近刻/訛作則非所究也泗水西
 逕其縣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九年案近刻/脫九字季武子
 取卞曰聞守卞者將叛臣率徒以討之是也南有姑
 蔑城春秋隠公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者也水出
[025-2b]
 二邑之間西逕郚城北春秋文公七年經書公伐邾
 三月甲戍取須句遂城郚杜預曰魯邑也卞縣南有
 郚城備邾難也泗水自卞而㑹于洙水也
西南過魯北 泗水又西南流逕魯縣分為二流水側有一城為二
 水之分會也北為洙瀆春秋莊公九年經書冬浚洙
 京相璠服䖍杜預案近刻脫服䖍二字/京相璠下衍曰字竝言洙水在
 魯城北浚深之為齊備也南則泗水夫子教于洙泗
[025-3a]
 之間今于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領徒之所也從征
 記曰洙泗二水交于魯城東北十七里闕里背洙靣
 泗案近刻脫面字又/此句之下衍&KR1560南北百二十步東西六十步四
 門各有石閫北門去洙水百步餘後漢初闕里荆棘
 自闢從講堂至九里鮑永為相因脩饗祠以誅魯賊 彭豐等郭縁生言泗水在城南非也余按國語宣公
 夏濫于泗淵里革㫁罟棄之韋昭云泗在魯城北火
 記冢記王隠地道記咸言葬孔子于魯城北泗水上
[025-3b]
 今泗水南有夫子冢春秋孔演圖曰鳥化為書孔子
 奉以告天赤爵銜書上化為黄玉刻曰孔提命作應
 法為赤制說題辭曰孔子卒以所受黄玉葬魯城北
 即子貢廬墓處也譙周云孔子死後魯人就冡次而
 居者百有餘家命曰孔里孔叢曰案孔叢下近刻有/子字係後人妄加
 夫子墓塋方一里在魯城北六里泗水上諸孔氏封 五十餘所人名昭穆不可復識有銘碑三所獸碣其
 存皇覽曰弟子各以四方竒木來植故多諸異樹不
[025-4a]
 生棘木刺草今則無復遺條矣泗水自城北南逕魯
 城西南合沂水沂水出魯城東南尼丘山西北山即
 顔母所祈而生孔子也山東十里有顔母廟山南數
 里孔子父葬處禮所謂防墓崩者也平地發泉流逕
 魯縣故城南水北東門外即爰居所止處也國語曰
 海鳥曰爰居止于魯城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祭之
 展禽譏焉故莊子曰海鳥止郊魯侯觴之奏以廣樂 具以太牢三日而死此養非所養矣門郭之外亦戎
[025-4b]
 夷死處呂氏春秋曰昔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後
 門與弟子㝛于郭門外寒愈甚謂弟子曰子與我衣
 我活我與子衣子活我國士也為天下惜子不肖人
 不足愛弟子曰不肖人惡能與國士并衣哉戎歎曰
 不濟夫解衣與弟子半夜而死沂水北對稷門昔圉
 人犖有力能投蓋于此門服䖍曰能投千鈞之重過
 門之上也杜預謂走接屋之桷反覆門上也春秋僖
 公二十年經書春新作南門左傳曰書不時也杜預
[025-5a]
 曰本名稷門僖公更髙大之今猶不與諸門同改名
 髙門也案改近/刻作故其遺基猶在地八丈餘矣亦曰雩門
 春秋左傳莊公十年公子偃請擊宋師竊從雩門䝉
 臯比而出者也門南隔水有雩壇壇髙三丈曽㸃所
 欲風舞處也髙門一里餘道西有道兒君碑是魯相
 陳君立昔曽參居此梟不入郭縣即曲阜之地少昊
 之墟有大庭氏之庫春秋豎牛之所攻也故劉公幹
 魯都賦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庫放戎馬于巨野之坰
[025-5b]
 周成王案近刻訛/作武王封姬旦于曲阜曰魯秦始皇二十 三年以為薛郡漢髙后元年為魯國阜上有季氏宅
 宅有武子臺今雖崩夷猶髙數丈臺西百步有大井
 廣三丈深十餘丈以石壘之石似磬制案近刻似/訛作以
 秋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帥費人攻魯案近刻/脫人字公入
 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也臺之西北二里有周公臺
 髙五丈周五十步臺南四里許則孔廟即夫子之故
 宅也宅大一頃所居之堂後世以為廟漢髙祖十三
[025-6a]
 年過魯以太牢祀孔子自秦燒詩書經典淪缺漢武
 帝時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 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秘之案世近/刻作時
 希有見者于時聞堂上有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案/近
 刻此下/衍矣字廟屋三間夫子在西間東向案間近刻/訛作面顔母
 在中間南面夫人隔東一間東向夫子牀前有石硯
 一枚作甚朴云平生時物也魯人藏孔子所乘車于
 廟中是顔路所請者也獻帝時廟遇火燒之永平中
[025-6b]
 鍾離意為魯相到官出私錢萬三千文付户曹孔訢
 治夫子車身入廟拭几席劍履男子張伯除堂下草
 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懷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 安置儿前孔子寢堂牀首有懸甕意召孔訢問何等
 甕也對曰夫子甕也背有丹書人勿敢發也意曰夫
 子聖人所以遺甕欲以懸示後賢耳發之中得素書
 文曰後世脩吾書董仲舒䕶吾車拭吾履發吾笥㑹
 稽鍾離意璧有七張伯藏其一意即召問伯果服焉
[025-7a]
 魏黄初元年案近刻訛/作二年文帝令郡國脩起孔子舊廟
 置百石吏卒案石近刻/訛作夫廟有夫子像列二弟子執卷
 立侍穆穆有詢仰之容漢魏以來廟列七碑二碑無
 字栝柏猶茂廟之西北二里有顔母廟廟像猶嚴有 脩栝五株孔廟東南五百步有雙石闕即靈光之南
 闕北百餘步即靈光殿基東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
 丈髙丈餘東西廊廡别舍中間方七百餘步闕之東
 北有浴池方四十許步池中有釣臺方十步臺之基
[025-7b]
 岸悉石也案此七字近刻訛作/池臺悉石也五字遺基尚整故王延壽
 賦曰周行數里仰不見日者也是漢景帝程姬子魯
 恭王之所造也殿之東南即泮宮也在髙門直北道
 西宮中有臺髙八十尺臺南水東西百步南北六十
 步臺西水南北四百步東西六十步臺池咸結石為 之詩所謂思樂泮水也沂水又西逕圜丘北丘髙四
 丈餘沂水又西流昔韓雉射龍于斯水之上尸子曰
 韓雉見申羊于魯有龍飲于沂韓雉曰吾聞之案近/刻訛
[025-8a]
 作/也出見虎搏之見龍射之今弗射是不得行吾聞也
 遂射之沂水又西右注泗水也案近刻也/上衍者字
又西過瑕丘縣東屈從縣東南流漷水從東來注之
 瑕丘魯邑春秋之負瑕矣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
 諸負瑕是也應劭曰瑕丘在縣西南昔衛大夫公叔
 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死則我 欲葬焉伯玉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刺其欲害民良
 田也瑕丘之名蓋因斯以表稱矣曾子弔諸負夏鄭
[025-8b]
 𤣥皇甫謐竝言衛地魯衛雖殊土則一也漷水出東
 海合鄉縣漢安帝永初七年案近刻訛作和/帝永寧九年封馬光
 子朗為侯國案近刻/朗作復其水西南流入邾案入邾二/字有舛誤
 秋哀公二年季孫斯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是也
 漷水又逕魯國鄒山東南而西南流春秋左傳所謂
 嶧山也邾文公之所遷今城在鄒山之陽案近刻/脫在字
 巖阻以墉固故邾婁之國曹姓也叔梁紇之邑也孔 子生于此後乃縣之因鄒山之名以氏縣也王莽之
[025-9a]
 鄒亭矣京相璠曰地理志嶧山在鄒縣北繹邑之所
 依以為名也案近刻/脫以字山東西二十里髙秀獨出積石
 相臨殆無土壞石間多孔穴洞達相通徃徃有如數
 間屋處其俗謂之嶧孔遭亂輙將家入嶧案家近刻/訛作處下
 衍人/字外冦雖衆無所施害晉永嘉中案近刻/脫晉字太尉郗
 鑒將鄉曲保此山案保近/刻作逃胡賊攻守不能得今山南
 有太嶧名曰郗公嶧山北有絶巖秦始皇觀禮于魯
 登于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銘山嶺名曰
[025-9b]
 晝門詩所謂保有鳧嶧者也案有近刻/訛作其漷水又西南
 逕蕃縣故城南又西逕薛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夏車
 正奚仲之國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
 于薛改名徐州城南山上有奚仲冢晉太康地記曰
 案近刻/脫曰字奚仲冢在城南二十五里山上百姓謂之神
 靈也齊封田文于此號孟嘗君有惠喻今郭側猶有
 文冢結石為郭作制嚴固瑩麗可尋行人徃還莫不
 逕觀以為異見矣漷水又西逕仲虺城北晉太康地
[025-10a]
 記曰奚仲遷于邳仲虺居之以為湯左相其後當周 爵稱侯後見侵削霸者所絀為伯任姓也應劭曰邳
 在薛徐廣史記音義曰楚元王子郢客案近刻/脱客字以呂
 后二年封上邳侯也有下故此為上矣晉書地道記
 曰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漷水又西至湖陸縣入
 于泗案西下近/刻衍逕字故京相璠曰薛縣漷水首受蕃縣西
 注山陽湖陸是也經言瑕丘東誤耳
又南過平陽縣西
[025-10b]
 縣即山陽郡之南平陽縣也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
 二十九年齊田肸案近刻/訛作肹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 者也王莽改之曰黽平矣泗水又南逕故城西世謂
 之漆鄉應劭十三州記曰漆鄉邾邑也杜預曰平陽
 東北有漆鄉案此下近/刻衍漷字今見有故城西南方二里所
 未詳也
又南過髙平縣西洸水從西北來案西北近刻/訛作北西流注之
 泗水南逕髙平山山東西十里南北五里髙四里與
[025-11a]
 衆山相連其山最髙頂上方平故謂之髙平山縣亦
 取名焉泗水又南逕髙平縣故城西漢宣帝地節三
 年封丞相魏相為侯國髙帝七年案近刻訛/作八年封將軍 陳鍇為橐侯案鍇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錯史記索隱/音揩引三倉云九江人名鐡口鍇不得
 為錯明矣今改正又橐史記漢書功臣表竝訛作藁/索隠云屬山陽而臣瓚于地理志云音拓則藁乃橐
 之訛/耳地理志山陽之屬縣也案近刻訛作地理志/口縣故山陽之橐也
 莽改曰髙平應劭曰章帝改按本志曰王莽改名章
 帝因之矣所謂洸水者洙水也蓋洸洙相入互受通
[025-11b]
 稱矣案近刻/脱五字
又南過方與縣東
 漢哀帝建平四年縣女子田無嗇生子先未生二月
 兒啼腹中及生不舉葬之陌上三日人過聞啼聲母 掘養之
菏水從西來注之案菏近刻/訛作荷
 菏水即濟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澤也而東與泗水合
 于湖陵縣西六十里榖庭城下俗謂之黄水口黄水
[025-12a]
 西北通巨野澤蓋以黄水沿注于菏故因以名焉
又屈東南過湖陸縣南涓涓水從東北來流注之
 地理志故湖陵縣也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地理/志曰故湖陸縣也今改正
 水在南王莽改曰湖陸應劭曰案此下原本及近/刻竝衍尚書二字
 名湖陵章帝封東平王蒼子為湖陸侯更名湖陸也 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為湖陵侯更名湖陵也考後/漢書郡國志山陽郡湖陸故湖陵章帝更名劉昭注
 云前漢志王莽改曰湖陸章帝復其號又郡國志髙/平侯國故橐章帝更名劉昭注云前漢志王莽改曰
 髙平章帝復莽此號蓋光武中興凡莽所改即不行/用至章帝改湖陵為湖陸改槖為髙平偶與莽同以
[025-12b]
 莽不足道故直曰章帝更名耳光武永平二年以槀/湖陵益東平國見光武十王列傳注云橐縣一名髙
 平其正文及注兩槀字皆槖之訛是光武時仍前漢/之舊稱槖湖陵章帝已後則稱髙平湖陸也今漢書
 地理志山陽郡湖陵下云禹貢浮于泗淮通于河水/在南莽曰湖陸應劭曰尚書一名湖章帝封東平王
 倉子為湖陵侯更名湖陵此條舛誤者八泗淮當作/淮泗一也通于河當作通于菏二也水在南當作菏
 水在南三也尚書二字當在禹貢二字上不當在應/劭曰下四也應劭時稱湖陸已久所引應劭語宜為
 地理風俗記湖陸縣之文一名湖當是一名湖陵校/漢書者妄刪陵字以起下文有陵字為更名耳五也
 倉當作蒼六也為湖陵侯當作為湖陸侯七也更名/湖陵當作更名湖陸八也道元此注亦有尚書二字
 蓋校是書者據漢志訛本增入説文菏字下云菏澤/水在山陽湖陵引禹貢浮于淮泗達于菏而水經濟
[025-13a]
 水内敘菏水云又東南過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道/元注亦引尚書浮于淮泗達于菏今尚書本皆訛作
 達于河以尚書及前後漢書水經注互有舛誤/彼此紛糾僅就一處訂正終難了徹故備論之泗水
 又東逕郗鑒所築城北又東逕湖陵城東南昔桓温
 之北入也范懽擒慕容忠于此城東有度尚碑泗水
 又左㑹南梁水地理志曰水出蕃縣今縣之東北平
 澤出泉若輪焉發源成川西南流分為二水北水枝
 出西逕蕃縣北案近刻訛作北枝/水西出逕蕃縣北西逕滕城北春秋 左傳隱公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
[025-13b]
 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
 公使羽父請薛侯曰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
 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後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願
 以滕君為請薛侯許之乃長滕侯者也漢髙祖封夏
 侯嬰為侯國號曰滕公鄧晨曰今沛郡公丘也其水
 又溉于丘焉案于近刻/訛作公縣故城在滕西北城周二十
 里内有子城案近刻脱/此九字按地理志即滕也周懿王子
[025-14a]
 錯叔繡文公所封也齊滅之秦以為縣漢武帝元朔
 三年封魯恭王子劉順為侯國世以此水溉我良田
 遂及百秭故有兩溝之名焉南梁水自枝渠西南逕
 魯國蕃縣故城東俗以南鄰于漷亦謂之西漷水南
 梁水又屈逕城南應劭曰縣古小邾邑也地理志曰
 其水西流注于濟渠案濟近刻訛沛/下同又脱渠字濟在湖陸西而
 左注泗泗濟合流故地記或言濟入泗泗亦言入濟
 互受通稱故有入濟之文闞駰十三州志曰西至湖
[025-14b]
 陸入泗是也經無南梁之名而有涓涓之稱案近刻/訛作洧
 涓之水/下同疑即是水也戴延之西征記亦言湖陸縣之
 東南有涓涓水亦無記于南梁謂是呉王所道之瀆
 也余按湖陸西南止有是水延之蓋以國語云呉王
 夫差起師將北㑹黄池掘溝于商魯之間北屬之沂
 西屬于濟以是言之故謂是水為呉王所掘案近刻/脱謂字
 非也余以水路求之止有泗川耳案有近刻/訛作自蓋北達
 沂西北逕于商魯而接于濟矣案近刻/無矣字呉所浚廣耳
[025-15a]
 非謂起自東北受沂西南注濟也假之有通非呉所
 趣年載誠𦕈人情則近案則近/刻作廁以今忖古益知延之 之不通情理矣案益知近刻/訛作知一泗水又南漷水注之又
 逕薛之上邳城西而南注者也
又東過沛縣東
 昔許由隱于沛澤即是縣也縣蓋取澤為名宋滅屬
 楚在泗水之濱案在近刻/訛作左于秦為泗水郡治黄水注
 之黄水出小黄縣黄鄉黄溝國語曰呉子㑹諸侯于
[025-15b]
 黄池者也黄水東流逕外黄縣故城南張晏曰魏郡
 有内黄縣故加外也薛瓚曰縣有黄溝故縣氏焉圏
 稱陳留風俗傳曰縣南有渠水于春秋為宋之曲棘 里故宋之别都矣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宋元公卒于
 曲棘是也宋華元居于稷里宣公十五年楚鄭圍宋
 晉解揚違楚案近刻揚訛作/楊違訛作圍致命于此宋人懼使華
 元乗闉夜入楚師登子反之牀曰寡君使元以病告
 弊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城下之盟所不能也子反
[025-16a]
 退一舍宋楚乃平今城東闉上猶有華元祠祠之不
 輟城北有華元冢黄溝自城南東逕葵丘下春秋僖
 公九年齊桓公㑹諸侯于葵丘宰孔曰齊侯不務徳
 而勤遠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㑹東略之不知 西則否矣其在亂乎案在近刻/訛作有居務靖亂無勤于行
 晉侯乃還即此地也黄溝又東注大澤蒹葭萑葦生
 焉案萑近/刻作莞即世所謂大薺陂也陂水東北流逕定陶
 縣南又東逕山陽郡成武縣之楚丘亭北案此十四/字原本及
[025-16b]
 近刻竝截上六字訛作經下八字仍屬注文考之上/下皆注内敘黄溝所逕不得承接經文泗水今改正
 黄溝又東逕成武縣故城南案東逕下近刻有郜城/北三字係下文衍&KR0232
 此/王莽更之曰成安也黄溝又東北逕郜城北春秋
 桓公二年經書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太廟左傳
 曰宋督攻孔父而取其妻殺殤公而立公子馮以郜 大鼎賂公臧哀伯諫為非禮案哀近刻/訛作僖十三州志曰
 今成武縣東南有郜城俗謂之北郜者也黄溝又東
 逕平樂縣故城南又東右合泡水即豐水之上源也
[025-17a]
 水上承大薺陂東逕貰城北案貰近刻/訛作貫又東逕已氏
 縣故城北王莽之已善也縣有伊尹冢崔駰曰殷帝
 沃丁之時案近刻/一時字 伊尹卒葬于薄皇覽曰伊尹冢
 在濟隂已氏平利鄉皇甫謐曰伊尹年百餘歳而卒
 大霧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禮親自臨喪以報大徳
 焉又東逕孟諸澤杜預曰澤在梁國睢陽縣東北又 東逕郜成縣故城南案近刻脱又東二/字郜成訛作印城地理志山陽
 縣也王莽更名之曰告成矣案告成近刻/訛作郜城故世有南
[025-17b]
 郜北郜之論也又東逕單父縣故城南案近刻/脱縣字昔宓
 子賤之治也孔子使巫馬期觀政入其境見夜漁者
 問曰子得魚輒放何也曰小者吾大夫欲長育之故
 也子聞之曰誠彼形此子賤得之善矣惜哉不齊所
 治者小也王莽更名斯縣為利父矣案近刻父/訛作善世祖
 建武十三年封劉茂為侯國又東逕平樂縣右合泡
 水水上承睢水于下邑縣界案睢近刻訛/作睢下冋東北注一 水上承睢水于杼秋縣界北流世又謂之瓠盧溝水
[025-18a]
 積為渚渚水東北流二渠雙引左合灃水俗謂之二
 泡也自下灃泡竝得通稱矣故地理志曰平樂侯國
 也泡水所出又逕豐西澤案近刻/訛作潭謂之豐水漢書稱
 髙祖送徒麗山徒多亡到豐西澤有大蛇當徑拔劍
 斬之此即漢髙祖斬蛇處也又東逕大堰案近刻/訛作偃
 分為二又東逕豐縣故城南王莽之吾豐也水側城
 東北流右合枝水上承豐西大堰派流東北逕豐城
 北東注灃水灃水又東合黄水時人謂之狂水蓋狂
[025-18b]
 黄聲相近俗傳失實也自下黄水又兼通稱矣水上
 舊有梁謂之泡橋王智深宋史云宋太尉劉義恭于
 彭城遣軍主稽𤣥敬北至城覘候魏軍魏軍于清西
 望見𤣥敬士衆魏南康侯杜道儁引趣泡橋沛縣民
 逆燒泡橋又于林中打鼓儁謂宋軍大至爭渡泡水
 水深酷寒凍溺死者殆半清水即泡水之别名也案/泡
 近刻訛/作泗沈約宋書稱魏軍欲渡清西非也泡水又東
 逕沛縣故城南秦末兵起蕭何曹參迎漢祖于此城
[025-19a]
 髙帝十一年封合陽侯劉仲子為侯國城内有漢髙 祖廟廟前有三碑後漢立廟基以青石為之階陛尚
 存劉備之為徐州也治此袁術遣紀靈攻備備求救
 呂布布救之屯小沛招靈請備共飲布謂靈曰𤣥徳
 布弟也布性不喜合鬭但喜解鬭乃植㦸于門布彎
 弓曰觀布射㦸小枝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鬭
 一發中之遂解此即布射㦸枝處也述征記曰城極
 大四周壍通豐水豐水于城南東注泗即泡水也地
[025-19b]
 理志曰泡水自平樂縣東北至沛入泗者也泗水南
 逕小沛縣東縣治故城南垞上案城近刻/訛作縣東岸有泗 水亭漢祖為泗水亭長即此亭也故亭今有髙祖廟
 案近刻/脱祖字廟前有碑延熹十年立廟闕崩禠略無全者
 水中有故石梁處遺石尚存髙祖之破黥布也過之
 置酒沛宮酒酣歌舞慷慨傷懷曰遊子思故鄉也泗
 水又東南流逕廣戚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元年封
 劉擇為侯國案擇近刻/訛作澤王莽更之曰力聚也泗水又
[025-20a]
 逕留縣而南逕垞城東城西南有崇侯虎廟道淪遺
 愛不知何因而逺有此圖泗水又南逕宋大夫桓魋
 冢西山枕泗水案枕近刻/訛作抗西上盡石案西上近刻/訛作上而 而為冢今人謂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
 子以為不如死之速朽也
又東南過彭城縣東北
 泗水西有龍華寺是沙門釋法顯逺出西域浮海東
 還持龍華圖首創此制法流中夏自法顯始也其所
[025-20b]
 持天竺二石案竺近刻/訛作基仍在南陸東基堪中其石尚
 光潔可愛泗水又南獲水入焉案獲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淮今改正獲水
 入泗見卷二/十三汳水内而南逕彭城縣故城東周顯王四十二
 年九鼎淪沒泗淵秦始皇時而鼎見于斯水始皇自 以徳合三代大喜使數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
 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龍齒齧㫁其系故語曰稱
 樂大早絶鼎系當是孟浪之傳耳泗水又逕龔勝墓
 南墓碣尚存又經亞父冢東皇覽曰亞父冢在廬江
[025-21a]
 縣郭東居巢亭中有亞父井吏民親事皆祭亞父于
 居巢㕔上後更造祠于郭東至今祠之按漢書項羽
 傳歴陽人范増未至彭城而發疽死不言之居巢今
 彭城南有項羽涼馬臺案涼近刻/訛作掠臺之西南山麓上
 即其冢也増不慕范蠡之舉而自絶于斯可謂&KR0310 推考書事墓近于此也案墓字近刻/訛在事字上
又東南過呂縣南
 呂宋邑也春秋襄公元年晉師伐鄭及陳楚子辛救
[025-21b]
 鄭侵宋呂留是也縣對泗水漢景帝三年有白頸烏
 與黑烏羣鬭于縣白頸烏不勝墮泗水中死者數千
 京房易傳曰逆親親厥妖白黑烏鬭時有呉楚之反
 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呂梁也昔宋景公以弓工
 之弓彎弧東射矢集彭城之東飲羽于石梁即斯梁
 也懸濤漰渀寔為泗險孔子所謂魚鼈不能游又云 懸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今則不能也蓋惟嶽之喻
 未便極天明矣晉太康地記曰水出磬石書所謂泗
[025-22a]
 濱浮磬者也泗水又東南流丁溪水注之溪水上承
 泗水于呂縣東南流北帶廣隰山高而注于泗川泗
 水冬春淺澀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從此溪即陸
 機行思賦所云案近刻脱機/行思三字乘丁水之㨗岸排泗川
 之積沙者也晉太元九年左將軍謝𤣥于呂梁遣督
 護聞人奭用工九萬擁水立七拕以利運漕者案朱/謀㙔
 云拕當/作埭
又東南過下邳縣西
[025-22b]
 泗水歴縣逕葛嶧山東即奚仲所遷邳嶧者也泗水
 又東南逕下邳縣故城西東南流沂水流注焉案流/下近
 刻衍/納字故東海屬縣也應劭曰奚仲自薛徙居之故曰
 下邳也漢徙齊王韓信為楚王都之後乃縣焉王莽
 之閠儉矣案近刻/脱矣字東陽郡治文穎曰秦嘉東陽郡人
 案近刻/脱人字今下邳是也晉灼曰東陽縣本屬臨淮郡明
 帝分屬下邳後分屬廣陵故張晏曰東陽郡今廣陵
 郡也漢明帝置下邳郡矣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
[025-23a]
 司馬石苞案近刻/脱大字鎮東將軍胡質司徒王渾監軍石
 崇四碑南門謂之白門魏武擒陳宮于此處矣中城
 呂布所守也小城晉中興北中郎將荀羡郗曇所治
 也昔泰山呉伯武少孤與弟文章相失二十餘年遇
 于縣市文章欲敺伯武心神悲慟因相尋問案尋近/刻作□
 乃兄弟也縣為沂泗之㑹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
 彭城武原縣西北㑹注陂南逕其城西王莽之和樂
 亭也案近刻/脱和字縣東有徐廟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
[025-23b]
 案即以近刻/訛作以即山上有石室徐廟也武原水又南合武 水謂之泇水南逕剛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謂之武
 原水口也又有桐水出西北東海容丘縣東南至下
 邳入泗泗水東南逕下相縣故城東案逕近刻/訛作至王莽
 之從徳也城之西北有漢太尉陳球墓墓前有三碑
 是弟子管寧華歆等所造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破
 之拔取慮睢陵夏丘等縣以其父避難被害于此屠
 其男女十萬泗水為之不流自是數縣人無行跡亦
[025-24a]
 為暴矣泗水又東南得睢水口泗水又逕宿預城之
 西又逕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縣也王莽更名之曰 康義矣晉元皇之為安東也督運軍儲而為邸閣也
 魏太和中南徐州治後省為戍梁將張惠紹北入水
 軍所次慿固斯城更増脩郭壍其四面引水環之今
 城在泗水之中也
又東南入于淮
 泗水又東逕陵柵南西征記曰舊陵縣之治也泗水
[025-24b]
 又東南逕淮陽城北城臨泗水案城字近刻/訛在北字上昔菑丘
 訢飲馬斬蛟𦕈目于此處也泗水又東南逕魏陽城
 北城枕泗川陸機行思賦曰行魏陽之枉渚故無魏 陽疑即泗陽縣故城也王莽之所謂淮平亭矣蓋魏
 文帝幸廣陵所由或因變之未詳也泗水又東逕角
 城北而東南流注于淮考諸地説或言泗水于睢陵
 入淮亦云于下相入淮皆非實錄也
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
[025-25a]
 鄭𤣥云出沂山亦或云臨樂山水有二源案二近刻/訛作三
 南源所導世謂之柞泉北水所發案北近刻/訛作屯俗謂之
 魚窮泉俱東南流合成一川右會洛預水水出洛預
 山東北流注之沂水東南流案近刻/脱流字左合桑預水水 北出桑預山東注于沂水沂水又東南螳蜋水入焉
 水出魯山東南流右注沂水沂水又東逕蓋縣故城
 南東㑹連綿之水水發連綿山南流逕蓋城東而南
 入沂沂水又東逕浮來之山春秋經書公及莒人盟
[025-25b]
 于浮來者也即公來山也在邳鄉西故號曰邳來之
 間也浮來之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㑹甘水而注
 于沂沂水又南逕爆山西山有二峰相去一里雙巒
 齊秀圓峙若一沂水又東南逕東莞縣故城西案莞/近刻
 訛作苑/下同與小沂水合案近刻/脱小字孟康曰縣故鄆邑案鄆/近刻
 訛作鄴/下同今鄆亭是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其王
 子吉為東莞侯案子近刻/訛作弟魏文帝黄初中立為東莞
 郡東燕錄謂之團城劉武帝北伐廣固登之以望王
[025-26a]
 難案此二字有舛誤朱謀㙔云當作/五龍廣固有五龍口見二十六卷魏南青州治左
 氏傳曰莒魯爭鄆為日乆矣今城北鄆亭是也京相
 璠曰琅邪姑幕縣南四十里員亭故魯鄆邑世變其
 字非也郡國志東莞有鄆亭今在團城東北四十里
 猶謂之故東莞城矣小沂水出黄孤山西南流逕其
 城北西南注于沂沂水又南與閭山水合水出閭山 東南流右佩二水總歸于沂沂水南逕東安縣故城
 東而南合時密水水出時密山春秋時莒地案近刻/脱春秋
[025-26b]
 時三/字左傳莒人歸共仲于魯案近刻脱/左傳二字及密而死是
 也時密水東流案近刻脱/時字下同逕東安城南漢封魯孝王
 子强為東安侯時密水又東南流入沂沂水又南桑
 泉水北出五女山東南流巨圍水注之水出巨圍之
 山東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東南堂阜水入焉其
 水導源堂阜春秋莊公九年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
 堂阜而税之杜預曰東莞䝉隂縣西北有夷吾亭者 是也堂阜水又東南注桑泉水桑泉水又東南逕䝉
[025-27a]
 隂縣故城北王莽之䝉恩也又東南與□崮水合水
 有二源雙會東導一川俗謂之汶水也東逕䝉隂縣
 注桑泉水又東南案近刻訛/作又南東盧川水注之案盧近刻/訛作廬
 水出鹿嶺山東南流左則二川臻湊右則諸葛泉源
 斯奔亂流逕城陽之盧縣故蓋縣之盧上里也漢武
 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共王子劉豨為侯國案子近刻/訛作弟豨
 訛作/稀王莽更名之曰著善矣又東南注于桑泉水桑
 泉水又東南右合䝉隂水案隂下近/刻衍二字水出䝉山之隂
[025-27b]
 案近刻訛/作䝉隂山東北流昔琅邪承宮避亂此山立性好仁
 不與物競人有認其黍者捨之而去其水東北流入
 于沂沂水又南逕陽都縣故城東縣故陽國也齊同
 盟齊利其地而遷之者也漢高帝六年封將軍丁復
 為侯國沂水又南與䝉山水合水出䝉山之隂東流
 逕陽都縣南東注沂水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承温
 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
南過琅邪臨沂縣東又南過開陽縣東
[025-28a]
 沂水南逕中丘城西春秋隱公七年夏城中丘左傳 曰書不時也沂水又南逕臨沂縣故城東郡國志曰
 琅邪有臨沂縣故屬東海郡有治水注之案治近刻/訛作洛下
 同/水出泰山南武陽縣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
 治水所出應劭地理風俗記曰武水出焉蓋水異名
 也東流逕䝉山下有祠治水又東南逕顓臾城北郡
 國志曰縣有顓臾城季氏將伐之孔子曰昔者先王
 以為東䝉主社稷之臣案近刻此/下有也字何以伐之為案近/刻無
[025-28b]
 之/字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便近于費者也治水又東
 南流逕費縣故城南地理志東海之屬縣也為魯季 孫之邑子路將墮之公山弗擾師襲魯弗克後季氏
 為陽虎所執弗擾以費畔即是邑也漢髙帝六年封
 陳賀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順從也許慎説文云沂
 水出東海費縣東西入泗從水斤聲呂忱字林亦言
 是矣斯水東南所注者沂水在西不得言東南趣也
 皆為謬矣故世俗謂此水為小沂水治水又東南逕
[025-29a]
 祊城南春秋隱公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
 公使宛歸泰山之祊而易許田杜預釋地曰祊鄭祀
 泰山之邑也在琅邪費縣東南治水又東南流注于 沂沂水又南逕開陽縣故城東縣故鄅國也春秋左
 傳昭公十八年邾人襲鄅盡俘以歸鄅子曰余無歸
 矣從孥于邾是也後更名開陽矣春秋哀公三年經
 書李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者是矣縣故琅邪
 郡治也
[025-29b]
又東過襄賁縣東屈從縣南西流案近刻作/西南流又屈南過
郯縣西
 魯連子稱陸子謂齊湣王曰魯費之衆臣甲舍于襄
 賁者也王莽更名章信也郯故國也少昊之後春秋 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魯公與之宴昭子叔孫婼問曰
 少昊鳥名官何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矣案近刻/無矣字
 黄帝炎帝以雲火紀官太皥以龍紀少皥瑞鳳鳥統
 歴鳥官之司議政斯在孔子從而學焉既而告人曰
[025-30a]
 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者也竹書紀年晉烈公四年越
 子末句滅郯以郯子鴣歸縣故舊魯也東海郡治秦
 始皇以為郯郡漢高帝二年更從今名即王莽之沂
 平者也
又南過良城縣西又南過下邳縣西南入于泗 春秋左傳曰昭公十三年秋晉侯㑹呉子于良呉子
 辭水道不可以行晉乃還是也地理志曰良城王莽
 更名承翰矣沂水于下邳縣北西流分為二水一水
[025-30b]
 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逕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
 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間以為圯昔張子房遇黄
 石公于圯上即此處也建安二年曹操圍呂布于此
 引沂泗灌城而擒之
洙水出泰山蓋縣臨樂山
 地理志曰臨樂山洙水所出西北至蓋入泗水或作 池字蓋字誤也洙水自山西北逕蓋縣漢景帝中五
 年封后兄王信為侯國案近刻/脱王字又西逕泰山東平陽
[025-31a]
 縣春秋宣公八年冬城平陽杜預曰今泰山平陽縣
 是也河東有平陽故此加東矣晉武帝元康九年改
 為新泰縣也
西南至卞縣入于泗
 洙水西南流盜泉水注之泉出卞城東北卞山之隂
 尸子曰孔子至于暮矣而不宿于盜泉渴矣而不飲
 惡其名也故論語比考讖曰案語比二字近/刻訛作□字水名盜 泉仲尼不潄即斯泉矣西北流注于洙水洙水又西
[025-31b]
 南流于卞城西西南入泗水亂流西南至魯縣東北
 又分為二水水側有故城兩水之分㑹也洙水分北
 流逕孔里北是謂洙泗之間矣春秋之浚洙非謂始
 導矣蓋深廣之耳洙水又西南枝津出焉又南逕瑕
 丘城東而南入石門古結石為水門案古近/刻作又跨于水
 上也西南流世謂之杜武溝洙水又西南逕南平陽
 縣之顯閭亭西邾邑也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經書邾
 庶其以漆閭丘來奔者也杜預曰平陽北有顯閭亭
[025-32a]
 十三州記曰山陽南平陽縣人有閭丘鄉從征記曰
 杜謂顯閭閭丘也案近刻脱/一閭字今按漆鄉在縣東北漆
 鄉東北十里見有閭丘鄉顯閭非也然則顯閭自是
 别亭未知孰是又南洸水注之呂忱曰洸水出東平
 陽案近刻/脱陽字上承汶水于剛縣西闡亭東爾雅曰汶别
 為闡其猶洛之有波矣洸水西南流逕盛鄉城西京
 相璠曰剛縣西南有盛鄉城者也又南逕泰山寧陽
 縣故城西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魯共王子劉恬為侯
[025-32b]
 國王莽改之曰寧順也又南洙水枝津注之水首受 洙西南流逕瑕丘城北又西逕寧陽城南又西南入
 于洸水洸水又西南逕泰山郡乘丘縣故城東趙肅
 侯二十年韓將舉與齊魏戰于乘丘即此縣也漢武
 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將夜為侯國也洸水
 又東南流注于洙洙水又南至髙平縣案近刻/脱縣字南入
 于泗水西有茅鄉城東去高平三十里京相璠曰今
 髙平縣西三十里有故茅鄉城者也
[025-33a]
 
 
 
 
 
 
 
 
[025-33b]
 
 
 
 
 
 
 
 水經注卷二十五


[026-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二十六
            魏 酈道元 撰
  沭水  巨洋水 淄水
  汶水  濰水  膠水
沭水出琅邪東莞縣西北山
 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也引控衆流積以成
 川東南流逕邳鄉南南去縣八十許里城有三面而
[026-1b]
 不周于南故俗謂之半城沭水又東南流左合峴水
 案合近刻/訛作右水北出大峴山東南流逕邳鄉東東南流 注于沭水也
東南過其縣東
 沭水左與箕山之水合水東出諸縣西箕山案東出/近刻訛
 作出/東劉澄之以為許由之所隱也更為巨謬矣其水
 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東南過莒縣東
[026-2a]
 地理志曰莒子之國盈姓也少昊後列女傳曰齊人
 杞梁殖襲莒戰死其妻將赴之道逢齊莊公公將弔
 之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案近刻/脱死字君何辱命焉如殖 無罪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敢與郊弔公旋車弔
 詩室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云殖死妻
 援琴作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離哀
 感皇天城為之墮案近刻/訛作墜即是城也其城三重竝悉
 崇峻惟南開一門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許里尸
[026-2b]
 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國亡無知之難小白奔焉樂毅
 攻齊守險全國秦始皇縣之漢興以為城陽國封朱
 虛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陽國為琅邪
 國以封皇子京雅好宮室窮極伎巧壁帶飾以金銀 案壁近刻/訛作璧明帝時京不安莒移治開陽矣案開近刻/訛作閭
 沭水又南袁公水東出清山遵坤維而注沭案遵近/刻訛作
 尋/沭水又南潯水注之水出于巨公之山西南流舊
 堨以溉田案近刻溉/下衍渚字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潯水
[026-3a]
 又西南流入沭沭水又南與葛陂水㑹水發三柱山
 西南流逕辟土城南案近刻訛作/辟城城南世謂之辟陽城史
 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二年封
 城陽共王子節侯劉壯為侯國也案節近刻/訛作劉其水于
 邑積以為陂謂之辟陽湖西南流注于沭水也又南過陽都縣東入于沂
 沭水自陽都縣又南㑹武陽溝水水東出倉山山上
 有故城世謂之監官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漢武帝
[026-3b]
 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劉釘為侯國也其城因山
 為基水導山下西北流謂之武陽溝又西至即丘縣
 注于沭沭水又南逕東海郡即丘縣故春秋之祝丘
 也桓公五年經書齊侯鄭伯如紀城祝丘左傳曰齊
 鄭朝紀欲襲之漢立為縣王莽更之曰就信也郡國
 志曰自東海分屬琅邪闞駰曰即祝魯之音案即近/刻訛作
 郎/蓋字承讀變矣沭水又南逕東海厚丘縣王莽更
 之曰祝其亭也分為二瀆一瀆西南出案近刻脱/一瀆二字
[026-4a]
 無水世謂之枯沭一瀆南逕建陵縣故城東漢景帝
 六年案近刻訛/作八年封衛綰為侯國王莽更之曰付亭也
 沭水又南逕建陵山西案原本及近刻竝脱建字今/考魏書地形志建陵縣有建
 陵/山魏正光中案光近刻/訛作元齊王之鎮徐州也立大堨遏
 水西流兩瀆之㑹置城防之曰曲沭戍自堨流三十
 里案近刻/脱堨字西注沭水舊瀆謂之新渠舊瀆自厚丘西
 南出案近刻脱/舊瀆二字左㑹新渠南入淮陽宿預縣注泗水 地理志所謂至下邳注泗者也經言于陽都入沂非
[026-4b]
 矣沭水左瀆自大堰水㫁故瀆東南出桑堰水注之
 水出襄賁縣泉流東注沭瀆又南左合横溝水水發
 瀆右東入沭之故瀆又南暨于遏案近刻改作堰今/考注内堨亦通稱
 遏/其水西南流逕司吾山東又逕司吾縣故城西春
 秋左傳楚執鍾吾子以為司吾縣王莽更之曰息吾
 也又西南至宿預注泗水也沐水故瀆自下堰東南
 逕司吾城東又東南歴柤口城中柤水出于楚之柤
 地春秋襄公十年經書公與晉及諸侯㑹呉于柤京
[026-5a]
 相璠曰宋地今彭城偪陽縣西北有柤水溝去偪陽
 八十里東南流逕傅陽縣故城東北案𫝊近刻/訛作□地理
 志曰故偪陽國也春秋左傳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
 㑹于柤晉荀偃士匄請伐偪陽而封宋向戍焉荀罃
 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固請丙寅圍之弗
 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偪陽人啓門諸侯之
 士門焉縣門發鄹人紇抉之以出門者狄虒彌建大
 車之輪而䝉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㦸以成一
[026-5b]
 隊孟獻子曰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主人縣布堇父 登之及堞而絶之墜則又縣之蘇而復上者三主人
 辭焉乃退帶其㫁以徇于軍三日諸侯之師乆于偪
 陽請歸智伯怒曰七日不克爾乎取之以謝罪也荀
 偃士匄攻之親受矢石遂滅之以偪陽子歸獻于武
 宮謂之夷俘偪陽妘姓也漢以為縣漢武帝元朔三
 年封齊孝王子劉就為侯國王莽更之曰輔陽也郡
 國志曰偪陽有柤水柤水又東南案近刻訛作/柤水而南亂于
[026-6a]
 沂而注于沭謂之柤口城得其名矣東南至朐縣入
 游注海也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
 泰山即東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袁
 宏謂之巨昧王韶之以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
 也而廣其目焉其水北流逕朱虛縣故城西漢惠帝
 二年封齊悼惠王子劉章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丹
 山在西南丹水所出東入海丹水由朱虛丘阜矣故
[026-6b]
 言朱虛城西有長坂遠峻名為破車峴城東北二十
 里有丹山世謂之凡山縣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
 類音從字變也案此下近刻/衍山導二字丹水有二源各導一山 世謂之東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案近刻訛/作穴山
 流逕劇縣故城東東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
 案二近刻/訛作三一水即東丹水也北逕縣合西丹水而亂
 流又東北出逕渏薄澗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夀
 縣積而為渚水盛則北注東南流屈而東北流逕平
[026-7a]
 夀縣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謂之魚合口丹水又東北
 逕望海臺東案近刻/脱海字東北注海蓋亦縣所氏者也
又北過臨朐縣東
 巨洋水自朱虛北入臨朐縣熏冶泉水注之水出西 溪飛泉側瀨于窮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側有一
 祠目之為冶泉祠按廣雅金神謂之清明斯地蓋古
 冶官所在故水取稱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異淵無
 潛石淺鏤沙文中有古壇參差相對後人微加功飾
[026-7b]
 以為嬉遊之處南北邃岸凌空疎木交合先公以太
 和中作鎮海岱余總角之年侍節東州案侍近刻/訛作持
 若炎夏火流閒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娯永日桂筍尋
 波案近刻訛作汳又桂荀/朱謀㙔云當作桂擢輕林委浪琴歌既洽歡情
 亦暢是焉棲寄寔可憑衿小東有一湖佳饒鮮筍匪 直芳齊芍藥寔亦潔竝飛鱗其水東北流入巨洋謂
 之熏冶泉又逕臨朐縣故城東城古伯氏駢邑也漢
 武帝元朔元年案近刻訛/作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奴為侯
[026-8a]
 國應劭曰臨朐山名也故縣氏之朐亦水名其城側
 臨朐川案近刻訛作/側川臨朐是以王莽用表厥稱焉城上下
 案近刻作/其城上下沿水悉是劉武皇北伐廣固營壘所在矣
 巨洋又東北逕委粟山東孤阜秀立案秀近刻/訛作委形若
 委粟又東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澗口
 東南逕逢山祠西案祠上近/刻衍下字洋水又東南案近刻訛/作南東
 歴逢山下即石膏山也山麓三成案近刻/脱山字壁立直上
 山上有石鼓鳴則年凶郭緣生續述征記曰逢山在
[026-8b]
 廣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鼓齊地將亂石人輒打石
 鼓聲聞數十里案近刻/脱聲字洋水歴其隂而東北流世謂
 之石溝水東北流出于委粟山北而東注于巨洋謂
 之石溝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時通塞及其春夏水泛
 川瀾無輟亦或謂之為龍泉水地理志石膏山洋水
 所出是也案近刻脱所字又/是字訛在出字上今于此縣惟是瀆當之
 似符羣證矣巨洋水又東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 地東流注于巨洋水巨洋水又北㑹建徳水水西發
[026-9a]
 逢山阜而東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過劇縣西
 巨洋水又東北合康浪水水發縣西南&KR1778山無事樹
 木而圓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齊都賦曰&KR1778嶺鎮其
 左是也案近刻/脱鎮字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又東北
 逕劇縣故城西古紀國也春秋莊公四年紀侯不能
 下齊以與弟季大去其國違齊難也後改曰劇故魯
 連子曰朐劇之人辯者也漢文帝十八年别為菑川
[026-9b]
 國後并北海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錯
 為侯國王莽更之曰俞縣也案近刻脱曰/字俞訛作愈城之北側
 有故臺臺西有方池案近刻/訛作地晏謨曰西去齊城九十
 七里耿弇破張步于臨淄追至巨洋水上僵尸相屬
 即是水也巨洋又東北逕晉龍驤將軍幽州刺史辟
 閭渾墓東而東北流墓側有一墳甚髙大案近刻/脱墓字
 人咸謂之為馬陵而不知誰之丘壟也巨洋水又東
 北逕益縣故城東王莽更之曰滌蕩也案滌蕩今漢/書作探陽
[026-10a]
 晏謨曰南去齊城五十里司馬宣王伐公孫淵北徙 豐人住于此城遂改名為南豐城也又東北積而為
 潭枝津出焉謂之百尺溝西北流逕北益都城案此/下近
 刻有/也字漢武帝元朔二年案近刻訛/作三年封菑川懿王子劉
 胡為侯國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
又東北過壽光縣西
 巨洋水自巨淀湖案近刻脱/巨淀二字東北流逕縣故城西王
 莽之翼平亭也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鯉為侯
[026-10b]
 國城之西南水東有孔子石室故廟堂也中有孔子
 像弟子問經既無碑誌未詳所立巨洋又東北流堯 水注之水出劇縣南角崩山案角近刻/訛作有即故義山也
 俗人以其山角若崩案近刻脱/此二字因名為角崩山亦名
 為角林山皆世俗音譌也水即㽔水矣地理志曰劇
 縣有義山㽔水所出也北逕&KR1778山東俗亦名之為青
 山矣案山近刻/訛作水堯水又東北逕東西壽光二城間應
 劭曰壽光縣有灌亭杜預曰在縣東南斟灌國也又
[026-11a]
 言斟亭在平壽縣東南平壽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
 海郡治水上承營陵縣之下流東北逕城東西入别
 畫湖亦曰朕懷湖湖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東北 入海斟亭在溉水東水出桑犢亭東覆甑山亭故高
 密郡治世謂之故郡城山謂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
 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桑犢案近刻作地理/志曰桑犢故亭北海
 之屬縣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逕斟亭西北合白
 狼水案合白近刻/訛作今曰按地理志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
[026-11b]
 故斟尋國禹後西北去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北逕寒
 亭西而入别畫湖案近刻脱/此五字郡國志曰平壽有斟城
 有寒亭案近刻訛作平/壽在斟灌東薛瓚漢書集注云按汲郡古
 文相居斟灌東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後改曰衛斟 尋在河南非平壽也又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
 又居之尚書序曰太康失國兄弟五人徯于河汭此
 即太康之居為近洛也余考瓚所據今河南有尋地
 衛國有觀土國語曰啓有五觀謂之姦子五觀蓋其
[026-12a]
 名也所處之邑其名曰觀皇甫謐曰衛地案近刻/訛作也
 云夏相徙帝丘案帝近刻/訛作商依同姓之諸侯于斟尋氏
 案近刻斟下/衍淮斟二字即汲冢書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尋明
 斟尋非一居矣窮后既仗善射篡相寒浞亦因逢䝉
 弑羿案寒近刻訛/作韓下同即其居以生澆因其室而有豷故 春秋襄公四年魏綘曰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
 澆于過處豷于戈是以伍員言于呉子曰過澆殺斟
 灌以伐斟尋是也有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
[026-12b]
 逃于鬲氏案鬲近刻訛/作隔下同今鬲縣也收斟灌斟尋二國
 之餘燼案斟尋近/刻脱斟字殺寒浞而立少康滅之有窮遂亡
 也是蓋寓其居而生其稱宅其業而表其邑縱遺文
 沿禠亭郭有傳未可以彼有灌目謂專此為非捨此
 尋名而專彼為是以土推傳案土近刻/訛作上應氏之據亦
 可按矣堯水又東北注巨洋伏琛晏謨竝言堯嘗頓 駕于此故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劇東北至
 壽光入海沿其逕趣即是水也
[026-13a]
又東北入于海
 巨洋水東北逕望海臺西東北流伏琛晏謨竝以為
 平望亭在平壽縣故城西北八十里古縣又或言秦
 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臺未詳也按史記漢武帝
 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賞為侯國又東北注于
 海也
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 淄水出縣西南山下世謂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
[026-13b]
 水所出故經有原山之論矣淮南子曰水出自飴山
 蓋山别名也東北流逕萊蕪谷屈而西北流逕其縣
 故城南從征記曰城在萊蕪谷當路阻絶兩山間道
 由南北門漢末有范史雲為萊蕪令言萊蕪在齊非
 魯所得引舊説云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
 荒蕪故曰萊蕪禹貢所謂萊夷也夾谷之㑹齊侯使
 萊人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不亂華是也余按泰無
 萊柞竝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左傳曰與之
[026-14a]
 無山及萊柞是也案左傳季孫以桃邑與孟氏易成/還杞謝息辭以無山與之萊柞是
 言成有山今桃乃/無山耳此誤引應劭十三州記曰太山萊蕪縣魯
 之萊柞邑淄水又西北轉逕城西又東北流與一水
 合水出縣東南俗謂之家桑谷水從征記名曰聖水
 列仙傳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為府小史案史近/刻訛作
 吏下/同才巧舉手成器山岑上有神泉案山岑近刻訛/作岑山泉訛作
 象/人不能到小史白府君請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轉
 輪造縣閣意思横生數十日梯道成上其巔作祠屋
[026-14b]
 留止其旁其二間以自固食芝草飲神泉七十餘年 淄水來山下呼宗族得六十餘人命上山半水出盡
 漂一郡沒者萬計小史辭遣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
 升閣而去後百餘年下賣藥齊市也其水西北流注
 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謂之萊蕪口東北流者也
東北過臨淄縣東案近刻東/上衍又字
 淄水自山東北流逕牛山西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南
 東得天齊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謂之天齊淵五泉竝
[026-15a]
 出南北三百步廣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齊都賦曰
 牛嶺鎮其南者也水在齊八祠中齊之為名起于此 矣地理風俗記曰齊所以為齊者即天齊淵名也其
 水北流注于淄水淄水又東逕四豪冢北水南山下
 有四冢方基圓墳咸高七尺東西直列是田氏四王
 冢也淄水又東北逕蕩隂里西水東有冢一基三墳
 東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之墳也
 晏子惡其勇而無禮投桃以斃之死葬陽里即此也
[026-15b]
 淄水又北逕其城東城臨淄水故曰臨淄王莽之齊
 陵縣也爾雅曰水出其前左為營丘武王以其地封
 太公望賜之以四履都營丘為齊或以為都營陵史 記周成王封師尚父于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萊侯
 與之爭營丘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
 安殆非就封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至營丘陵亦
 丘也獻公自營丘徙臨淄余按營陵城南無水惟城
 北有一水世謂之白狼水西出丹山俗謂凡山也東
[026-16a]
 北流由爾雅出前左之文案由近刻/訛作山不得以為營丘
 矣營丘者山名也詩所謂子之營兮遭我乎峱之間
 兮作者多以丘陵號同緣陵又去萊差近案近刻脱/緣陵二字
 咸言太公所封考之春秋經書諸侯城緣陵左傳曰 遷杞也毛詩鄭注竝無營字瓚以為非近之今臨淄
 城中有丘在小城内周迴三百步高九丈北䧏丈五
 淄水出其前故有營丘之名與爾雅相符城對天齊
 淵故城有齊城之稱是以晏子言始爽鳩氏居之逢
[026-16b]
 伯陵居之太公居之又曰先君太公築營之丘季札
 觀風聞齊音曰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
 乎田巴入齊過淄自鏡郭景純言齊之營丘淄水逕
 其南及東也非營陵明矣獻公之徙其猶晉氏深翼
 名綘案名近刻/訛作居非謂自營陵而之也其外郭即獻公 所徙臨淄城也世謂之虜城言齊湣王伐燕燕王㑹
 死虜其民實諸郭因以名之案近刻訛作寳/居因郭以名之秦始皇
 三十四年滅齊為郡治臨淄漢高帝六年案近刻/脱帝字
[026-17a]
 子肥于齊為王國王莽更名濟南也戰國策曰田單
 為齊相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出不能行坐沙中單
 乃解裘于斯水之上也
又東過利縣東
 淄水自縣東北流逕東安平城北又東逕巨淀縣故
 城南案巨淀漢/書作鉅定征和四年漢武帝幸東萊臨大海三 月耕巨淀即此也縣東南則巨淀湖蓋以水受名也
 淄水又東北逕廣饒縣故城南漢武帝元鼎中封菑
[026-17b]
 川靖王子劉國為侯國淄水又東北馬車瀆水注之
 受巨淀淀即濁水所注也吕忱曰濁水一名溷水出
 廣縣為山世謂之冶嶺山案冶近刻/訛作治東北流逕廣固
 城西城在廣縣西北四里四周絶澗阻水深隍晉永
 嘉中東萊人曹嶷所造也水側山際有五龍口義熙
 五年劉武帝伐慕容超于廣固也以藉險難攻兵力
 勞弊河間人𤣥文説裕云昔趙攻曹嶷望氣者以為 澠水帶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龍口城當必陷石虎從
[026-18a]
 之嶷請降降後五日大雨雷電震開後慕容恪之攻
 段龕十旬不拔塞口而龕降降後無幾又震開之今
 舊基猶存案近刻/脱今字宜試脩築案試近刻/訛作城裕塞之超及
 城内男女皆悉腳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為晉所擒
 也然城之所跨寔憑地險其不可固城者在此濁水
 東北流逕堯山東從征記曰廣固城北三里有堯山
 祠堯因巡狩登此山後人遂以名山廟在山之左麓
 廟像東面華宇脩整帝圖嚴飾軒冕之容穆然山之
[026-18b]
 上頂舊有上祠今也毁廢無復遺式盤石上尚有人
 馬之跡徒黄石而已惟刀劔之蹤逼真矣至于燕鋒
 代鍔魏鋏齊鋩案近刻/訛作銘與今劔莫殊以密模寫知人
 功所制矣西望胡公陵孫暢之所云青州刺史傅𢎞
 仁言得銅棺隸書處濁水又東北流逕東陽城北東
 北流合長沙水水出逢山北阜世謂之陽水也東北
 流逕廣縣故城西舊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陽水
 又東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頂洞開案近刻/脱一山
[026-19a]
 字/望若門焉俗謂是山為礕頭山案礕朱謀㙔/云當作劈其水 北流注井井際廣城東側三靣積石高深一匹有餘
 長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贔之音驚川聒谷漰渀之勢
 狀同洪河案近刻/訛作井北流入陽水余生長東齊極遊其
 下于中闊絶乃積綿載後因王事復出海岱郭金紫
 惠同石井賦詩言意彌日嬉娯尤慰羇心但恨此水
 時有通塞耳陽水東逕故七級寺禪房南水北則長
 廡徧駕迴閣承阿林之際則繩坐疏班錫鉢閒設所
[026-19b]
 謂脩脩釋子𦕈𦕈禪棲者也陽水又東逕東陽城東
 南案東陽近/刻脱東字義熙中晉青州刺史羊穆之築此以在 陽水之陽即謂之東陽城案謂下近/刻衍城字世以濁水為西
 陽水故也水流亦有時窮通信為靈矣昔在宋世是
 水絶而復流劉晃賦通津焉魏太和中此水復竭輟
 流積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朞是水復通澄映盈川所
 謂幽谷枯而更溢窮泉輟而復流矣海岱之士又頌
 通津焉平昌尨民孫道相頌曰惟彼澠泉竭踰三齡
[026-20a]
 祈盡珪璧謁窮斯牲案謁近刻/訛作竭道從隆替降由聖明
 耋民河間趙嶷頌云敷化未朞元澤潛施枯源揚澗
 涸川滌陂北海郭欽曰先政輟津我后通洋但頌廣 文煩難以具載陽水又北屈逕漢城陽景王劉章廟
 東東注于巨洋後人堨斷令北注濁水時人通謂濁
 水為陽水故有南陽北陽水之論二水渾流世謂之
 為長沙水也亦或通名之為澠水故晏謨伏琛為齊
 記竝云東陽城既在澠水之陽宜為澠陽城非也世
[026-20b]
 又謂陽水為洋水余按羣書盛言洋水出臨朐縣而
 陽水𨗳源廣縣兩縣雖鄰川土不同于事疑焉濁水
 又北逕臧氏臺西又北逕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淀地
 理志曰廣縣為山濁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淀巨 淀之右又有女水注之水出東安平縣之蛇頭山從
 征記曰水西有桓公冢甚高大墓方七十餘丈高四
 丈圓墳圍二十餘丈高七丈餘一墓方七丈二墳晏
 謨曰依陵記非葬禮如承世故與其母同墓而異墳
[026-21a]
 伏琛所未詳也冢東山下女水原有桓公祠侍其衡
 奏魏武王所立曰近日路次齊郊瞻望桓公墳壟在
 南山之阿請為立祀為塊然之主郭緣生述征記曰
 齊桓公冢在齊城南二十里因山為墳大冢東有女
 水或云齊桓公女冢在其上故以名水也女水𨗳川 東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則水生政薄則津竭燕建平
 六年水忽暴竭𤣥明惡之寢病而亡燕太上四年女
 水又竭墓容超惡之燕祚遂淪女水東北流逕東安
[026-21b]
 平縣故城南續述征記曰女水至安平城南伏流十
 五里然後更流北注陽水案近刻訛作/注北楊水城故酅亭也
 春秋魯莊公三年紀季以酅入齊公羊傳曰季者何
 紀侯弟也賢其服罪請酅以奉五祀田成子單之故
 邑也後以為縣博陵有安平案原本及近刻/竝脱安字今補故此加
 東也世祖建武七年封菑川王子劉茂為侯國又逕 東安平城東案近刻/脱東字東北逕壟丘東東北入巨淀案/近
 刻脱/巨字地理志曰菟頭山女水所出東北至臨淄入巨
[026-22a]
 淀又北為馬車瀆北合淄水又北時澠之水注之時
 水出齊城西北二十五里案西下近/刻衍南字平地出泉即如
 水也亦謂之源水因水色黑俗又目之為黑水西北
 逕黄山東又北歴愚山東案東上近刻/重一山字有愚公冢時
 水又屈而逕杜山北有愚公谷齊桓公時公隱于谷
 案近刻/訛作谿鄰有認其駒者公以與之山即杜山之通阜
 以其人狀愚故謂之愚公水有石梁案水上近刻/衍故山二字 謂之為石梁水又有澅水注之水出時水東去臨淄
[026-22b]
 城十八里所謂澅中也俗以澅水為宿留水西北入
 于時水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澅故世以此而變水
 名也水南山西有王歜墓昔樂毅伐齊賢而封之歜
 不受自縊而死水側有田引水溉跡尚存時水又西
 北逕西安縣故城南本渠丘也案近刻/脱丘字齊大夫雝廪
 之邑矣王莽更之曰東寧時水又西至石洋堰分為
 二水謂之石洋口枝津西北至梁鄒入濟時水又北
 逕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注之水出齊城西南世
[026-23a]
 謂之寒泉也案近刻/脱之字東北流直申門西京相璠杜預
 竝言申門即齊城南靣西第一門矣為申池昔齊懿
 公遊申池邴歜閻職二人案近刻歜訛作/戎閻訛作庸害公于竹
 中今池無復髣髴然水側尚有小小竹木以時遺生
 也左思齊都賦注申池在海濱齊藪也余按春秋襄
 公十八年晉伐齊戊戍伐雍門之萩案近刻/訛作荻己亥焚
 雍門壬寅焚東北二郭甲辰東侵及濰南及沂案近/刻脱
 濰南及/三字而不言北掠于海且晉獻子尚不辭死以逞
[026-23b]
 志何容對仇敵而不懲案近刻/訛作徴暴草木于海嵎乎又 炎夏火流非遠遊之辰懿公見弑蓋是白龍魚服見
 困近郊矣左氏捨近舉遠案舉近刻/訛作遺考古非矣案近/刻訛
 作/議杜預之言案之近刻/訛作泛有推據耳系水傍城北流逕
 陽門西水次有故封處所謂齊之稷下也當戰國之
 時以齊宣王喜文學遊説之士鄒衍淳于髠田駢接
 子慎到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
 論議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十人劉向别錄
[026-24a]
 以稷為齊城門名也談説之士期㑹于稷門下故曰
 稷下也鄭志案此下近/刻有曰字張逸問書贊云案近刻/脱書字我先 師棘下生何時人鄭𤣥答云齊田氏時善學者所㑹
 處也齊人號之棘下生無常人也余按左傳昭公二
 十二年莒子如齊盟于稷門之外漢以叔孫通為博
 士號稷嗣君史記音義曰欲以繼蹤齊稷下之風矣
 然棘下又是魯城内地名案魯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齊今改正左傳定
 公八年陽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上東門戰于南門之
[026-24b]
 内又戰于棘下者也蓋亦儒者之所萃焉故張逸疑
 而發問鄭𤣥釋而辯之雖異名互見案互近刻/訛作于大歸
 一也城内有故臺有營丘有故景王祠即朱虛侯章 廟矣晉起居注云齊有大蛇長三百步負小蛇長百
 餘步逕于市中市人悉觀自北門所入處也北門外
 東北二百步有齊相晏嬰冢宅左傳晏子之宅近市
 景公欲易之而嬰弗更為誡曰吾生則近市死豈易
 志乃葬故宅後人名之曰清節里系水又北逕臨淄
[026-25a]
 城西門北而西流逕梧宮南昔楚使聘齊齊王饗之
 梧宮即是宮矣其地猶名梧臺里臺甚層秀東西百
 餘步南北如減即古梧宮之臺臺東即闕子所謂宋
 愚人得燕石處臺西有石社碑案社近刻訛作/杜重一碑字猶存 漢靈帝熹平五年立其題云梧臺里系水又西逕葵
 丘北春秋莊公八年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京
 相璠曰齊西五十里有葵丘地若是無庸戍之案近/刻脱
 庸/字僖公九年齊桓㑹諸侯于葵丘宰孔曰齊侯不務
[026-25b]
 脩徳而勤逺略明葵丘不在齊也案近刻/脱明字引河東汾
 隂葵丘案河東原本及近刻/竝訛作胡廣今改正山陽西北葵城宜在此
 非也余原左傳連稱管至父之戍葵丘以瓜時為徃
 還之期案為今刻/訛作而請代弗許將為齊亂故令無寵之
 妹候公于宮案妹近刻/訛作姝因無知之絀案近刻/訛作出遂害襄 公若出逺無代寧得謀及婦人而為公室之亂乎是
 以杜預稽春秋之㫖即傳安之注于臨淄西案此句/有舛誤
 不得捨近託逺茍成已異于異可殊即義為負然則
[026-26a]
 葵丘之戍即此地也系水西案系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時今改正左迆
 為潭又西逕髙陽僑郡南魏所立也又西北流注于
 時時水又東北流澠水注之水出營城東世謂之漢
 溱水也西北流逕營城北漢景帝四年封齊悼惠王
 子劉信都為侯國澠水又西逕樂安博昌縣故城南
 案樂安下近/刻衍南字應劭曰昌水出東萊昌陽縣道逺不至 取其嘉名闞駰曰縣處勢平故曰博昌澠水西歴貝
 丘京相璠曰博昌縣南近澠水有地名貝丘在齊城
[026-26b]
 西北四十里案近刻/脱城字春秋莊公八年齊侯田于貝丘
 見公子彭生豕立而泣齊侯墜車傷足于是處也澠
 水又西北入時水從征記又曰水出臨淄縣北逕樂
 安博昌南界西入時水者也自下通謂之為澠也昔
 晉侯與齊侯宴齊侯曰有酒如澠指喻此水也時水
 又屈而東北逕博昌城北時水又東北逕齊利縣故
 城北又東北逕巨淀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廣饒縣故 城北東北入淄水地理風俗記曰淄入濡淮南子曰
[026-27a]
 白公問微言曰若以水投水如何孔子曰淄澠之水
 合易牙嘗而知之謂斯水矣
又東北入于海
 淄水入馬車瀆亂流東北逕琅槐故城南又東北逕
 馬井城北與時澠之水互受通稱故邑流其號又東
 北至皮丘坈入于海案坈近刻/訛作沈故晏謨伏琛竝言淄
 澠之水合于皮丘坈西地理志曰馬車瀆至琅槐入
 于海蓋舉縣言也
[026-27b]
汶水出朱虛縣泰山
 山上有長城西接岱山東連琅邪巨海千有餘里蓋
 田氏之所造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築防
 以為長城竹書又云晉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
 烈子翟員伐齊案烈子近刻訛作烈侯又/翟員二字訛作及我師入長城史
 記所謂齊威王越趙侵我伐長城者也案伐字近刻/訛在我字上
 伏琛晏謨竝言水出縣東南峿山山在小泰山東者
 也
[026-28a]
北過其縣東 汶水自縣東北逕郚城北案郚近刻/訛作峿地理風俗記曰
 朱虛縣東四十里有郚城亭案近刻訛/作峿亭城故縣也又東
 北逕管寧冢東故晏謨言柴阜西南有魏獨行君子
 管寧墓墓前有碑又東北逕柴阜山北山之東有徴
 士邴原冢碑誌存焉汶水又東北逕漢青州刺史孫
 嵩墓西有碑碣汶水又東逕安丘縣故城北漢髙帝
 八年封將軍張説為侯國地理志曰王莽之誅郅也
[026-28b]
 孟康曰今渠丘亭是也案渠丘亭下近刻有莒渠丘/城四字乃下文訛舛在此
 伏琛晏謨齊記竝言莒渠丘亭在安丘城東北十里 非矣案近刻訛作竝言亭在/丘城東北十里非城也城對牟山山之西南有
 孫賓碩兄弟墓碑誌竝在也
又北過淳于縣西又東北入于濰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縣今改正
 故夏后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曰淳
 于國春秋桓公六年冬州公如曹傳曰淳于公如曹
 度其國危遂不復也其城東北則兩川交㑹也
[026-29a]
濰水出琅邪箕縣濰山案近刻脱/此二字
 琅邪山名也越王句踐之故國也句踐并呉欲霸中
 國徙都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以為郡城即秦 皇之所築也案皇近刻/訛作王遂登琅邪大樂之山作層臺
 于其上謂之琅邪臺臺在城東南十里孤立特顯出
 于衆山上下周二十里餘傍濱巨海秦王樂之因留
 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户于琅邪山下復十二年所作
 臺基三層層髙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廣五里
[026-29b]
 案廣近刻/訛作髙刋石立碑紀秦功徳臺上有神淵淵至靈
 焉案至近刻/訛作主人汙之則竭齋潔則通神廟在齊八祠
 中漢武帝亦嘗登之漢髙帝呂后七年以為王國文
 帝三年更名為郡王莽改曰塡夷矣濰水𨗳源濰山
 許慎呂忱云濰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濰水出覆舟
 山蓋廣異名也東北逕箕縣故城西又西析泉水注
 之水出析泉縣北松山東南流逕析泉縣東案近刻/脱逕字
 又東南逕仲固山東北流入于濰地理志曰至箕縣
[026-30a]
 北入濰者也濰水又東北逕諸縣故城西春秋文公
 十二年季孫行父城諸及鄆傳曰城其下邑也王莽
 更名諸并矣濰水又東北涓水注之水出馬耳山山
 髙百丈上有二石竝舉望齊馬耳故世取名焉東去
 常山三十里涓水發于其隂北逕婁鄉城東春秋昭 公五年經書夏莒牟夷以牟婁防茲來奔者也又分
 諸縣之東為海曲縣故俗人謂此城為東諸城涓水
 又北注于濰水
[026-30b]
東北過東武縣西案東武下近/刻衍城字
 縣因岡為城城周三十里漢髙帝六年封郭蒙為侯
 國王莽更名之曰祥善矣又北左合扶淇之水水出
 西南常山東北流注濰晏伏竝以濰水為扶淇之水
 案伏近刻/訛作謨以扶淇之水為濰水非也按經脈誌濰自
 箕縣北逕東武縣西北流合扶淇之水晏謨伏琛云 東武城西北二里濰水者即扶淇之水也濰水又北
 右合盧水即乆台水也地理志曰水出琅邪横縣故
[026-31a]
 山王莽之令丘也案令近/刻作合山在東武縣故城東南世
 謂之盧山也西北流逕昌縣故城西東北流齊地記
 曰東武城東南有盧水水側有勝火木方俗音曰檉
 子其木經野火燒死炭不滅故東方朔云不灰之木
 者也其水又東北流逕東武縣故城東而西北入濰
 地理志曰乆台水東南至東武入濰者也案近刻水/下有出字
 至作/逕尚書所謂濰淄其道矣又北過平昌縣東
[026-31b]
 濰水又北逕石泉縣故城西王莽之養信也地理風
 俗記曰平昌縣東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故縣也濰水
 又北逕平昌縣故城東荆水注之水出縣南荆山阜
 東北流逕平昌縣故城東漢文帝封齊悼惠王肥子
 卬為侯國案卬近刻/訛作永城之東南角有臺臺下有井與
 荆水通物墜于井則取之荆水昔常有龍出入于其
 中故世亦謂之龍臺城也荆水又東北流注于濰濰
 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謂之巨平山也地理
[026-32a]
 志曰靈門縣有髙□山壺山案□即柘字近刻訛作/有髙原山與浯一山
 浯水所出東北入濰今是山西接浯山許慎説文言
 水出靈門山世謂之浯汶矣其水東北逕姑幕縣故
 城東縣有五色土王者封建諸侯隨方受之故薄姑
 氏之國也闞駰曰周成王時薄姑與四國作亂周公
 滅之以封太公是以地理志曰或言薄姑也王莽曰
 季睦矣應劭曰左傳曰薄姑氏國太公封焉薛瓚漢
 書注云博昌有薄姑城未知孰是浯水又東北逕平
[026-32b]
 昌縣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浯水又 東北流而注于濰水也
又北過髙密縣西
 應劭曰縣有密水故有髙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謂百
 尺水者蓋密水也水有二源西源出奕山亦曰鄣日
 山山勢髙峻隔絶陽曦案近刻脱/此八字晏謨曰山狀鄣日
 是有此名伏琛曰山上鄣日故名鄣日山也其水東
 北流東源出五弩山西北流同瀉一壑俗謂之百尺
[026-33a]
 水古人堨以溉田數十頃北流逕髙密縣西下注濰
 水自下亦兼通稱焉亂流歴縣西碑產山西又東北 水有故堰舊鑿石豎柱斷濰水廣六十許步掘東㟁
 激通長渠東北逕髙密縣故城南案近刻/脱縣字明帝永平
 中封鄧震為侯國縣南十里蓄以為塘方二十餘里
 古所謂髙密之南都也溉田一頃許陂水散流下注
 夷安澤濰水自堰北逕髙密縣故城西漢文帝十六
 年别為膠西國宣帝本始元年案本近刻/訛作平更為髙密
[026-33b]
 國王莽之章牟也濰水又北昔韓信與楚將龍且夾
 濰水而陣于此信夜令為萬餘囊盛沙以遏濰水引
 軍擊且偽退且追北信決水水大至且軍半不得渡 遂斬龍且于是水水西有厲阜案近刻/作鴈阜阜上有漢司
 農卿鄭康成冢石碑猶存又北逕昌安縣故城東漢
 明帝永平中封鄧襲為侯國也郡國志曰漢安帝延
 光元年復也
又北過淳于縣東
[026-34a]
 濰水又北左㑹汶水北逕平城亭西又東北逕密鄉
 亭西郡國志曰淳于縣有密鄉地理志皆北海之屬
 縣也應劭曰淳于縣東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
 里有密鄉亭故縣也濰水又東北逕下密縣故城西 城東有密阜地理志曰有三户山祠案户近刻/訛作石余按
 應劭曰案近刻/脱曰字密者水名是有下密之稱俗以之名
 阜非也
又東北過都昌縣東案過近刻/訛作逕
[026-34b]
 濰水東北逕逢萌墓萌縣人也少有大節恥給事縣
 亭遂浮海至遼東復還在不其山隱學明帝安車徴
 萌以佯狂免又北逕都昌縣故城東漢髙帝六年封
 朱軫為侯國北海相孔融為黄巾賊管亥所圍于都
 昌也太史慈為融求救劉備持的突圍其處也又東北入于海
膠水出黔陬縣膠山北過其縣西
 齊記曰膠水出五弩山蓋膠山之殊名也北逕祝茲
[026-35a]
 縣故城東漢武帝元鼎中封膠東康王子延為侯國
 又逕扶縣故城西案扶漢/書作却地理志琅邪之屬縣也漢
 文帝元年封呂平為侯國膠水又北逕黔陬故城西
 袁山松郡國志曰縣有介亭地理志曰故介國也春
 秋僖公九年介葛盧來朝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
 之問之果然晏謨伏琛竝云縣有東西二城相去四 十里有膠水非也斯乃拒艾水也水出縣西南拒艾
 山即齊記所謂黔艾山也東北流逕柜縣故城西案/柜
[026-35b]
 近刻訛/作拒王莽之祓同也案祓同近刻/訛作秩國世謂之王城又
 謂是水為洋水矣案近刻重/一洋字又東北流案近刻/訛作逕晏伏
 所謂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膠水者也又東入海地理
 志琅邪有柜縣根艾水出焉東入海即斯水也今膠
 水北流案近刻/脱流字逕西黔陬城東晏伏所謂案此四字/近刻訛在
 西黔陬/城東上髙密郡側有黔陬縣案黔陬晉為/髙密郡治地理志曰
 膠水出邞縣案邞近刻/訛作□王莽更之純徳矣疑即是縣 所未詳也
[026-36a]
又北過夷安縣東
 縣故王莽更名之原亭也案近刻脱故字/名之下有曰字應劭曰故
 萊夷維邑也案近刻/脱維字太史公曰晏平仲萊之夷維之
 人也漢明帝永平中封鄧珍為侯國西去濰水四十
 里膠水又北逕膠陽縣東案近刻/脱縣字晏伏竝謂之東亭
 自亭結路南通夷安地理風俗記曰淳于縣東南五
 十里有膠陽亭故縣也又東北流案近刻/訛作逕左㑹一水
 世謂之張奴水水發夷安縣東南阜下西北流歴膠
[026-36b]
 陽縣注于膠膠水之左為澤渚東北百許里案近刻/脱一膠
 字訛作水之左東北/為澤水渚百許里謂之夷安潭潭周四十里案潭/下近
 刻衍之/澤二字亦濰水枝津之所注也膠水又東北逕下密
 縣故城東又東北逕膠東縣故城西漢髙帝元年别
 為國景帝封子寄為王國王莽更之郁祑也案祑今/漢書作
 秩/今長廣郡治伏琛晏謨言膠水東北迴達于膠東
 城北百里流注于海
又北過當利縣西北入于海
[026-37a]
 縣故王莽更名之為東萊亭也案近刻脱/名字為字又北逕平 度縣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衍為侯國
 王莽更名之曰利盧也縣有土山膠水北歴土山注
 于海海南土山以北悉鹽坈相承脩煮不輟北眺巨
 海杳冥無極天際兩分白黑方别所謂溟海者也案/謂
 下近刻/衍之字故地理志曰膠水北至平度入海也案也上/近刻衍
 者/字
 
[026-37b]
 
 
 
 
 
 
 
 水經注卷二十六



[027-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二十七
            魏 酈道元 撰
  沔水
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
 沔水一名沮水闞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
 也縣亦受名焉導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縣
 東南流入沮縣㑹于沔沔水又東南逕沮水戍而東
[027-1b]
 南流注漢曰沮口案此十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所謂沔漢者也
 尚書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山海經所謂漢出鮒嵎 山也東北流得獻水口庾仲雍云是水南至闗城合
 西漢水漢水又東北合沮口同為漢水之源也故如
 淳曰此方人謂漢水為沔水案此近刻訛作北又/此句之下衍故字
 安國曰漾水東流為沔蓋與沔合也至漢中為漢水
 是互相通稱矣沔水又東逕白馬戍南濜水入焉案/此
 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北發武都氐中南逕張魯城東魯
[027-2a]
 沛國張陵孫陵學道于蜀鶴鳴山傳業衡衡傳于魯
 魯至行寛惠百姓親附供道之費米限五㪷故世號
 五㪷米道初平中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案/住
 近刻訛/作徃斷絶谷道用逺城治因卽崤嶺周迴五里東
 臨濬谷杳然百尋西北二面連峯接崖莫究其極從
 南為盤道登陟二里有餘濜水又南逕張魯治東水
 西山上有張天師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謂山為白
 馬塞堂為張魯治東對白馬城一名陽平關濜水南
[027-2b]
 流入沔謂之濜口其城西帯濜水南面沔川案近刻/訛作州
 城側二水之交故亦曰濜口城矣沔水又東逕武侯
 壘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
 水南有亮壘背山向水中有小城迴隔難解沔水又 東逕沔陽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城舊言漢祖
 在漢中蕭何所築也案言字近刻/訛在中字下漢建安二十四年
 劉備并劉璋北定漢中始立壇卽漢中王位于此案/近
 刻脱中字又此/句之下衍城字其城南臨漢水北帯通逵南面崩水
[027-3a]
 三分之一觀其遺略厥狀時傳南對定軍山曹公南
 征漢中張魯降乃命夏侯淵等守之劉備自陽平關
 南渡沔水遂斬淵首保有漢中諸葛亮之死也遺令
 葬于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惟深松茂柏攢蔚川
 阜莫知墓塋所在案塋近刻/訛作營山東名髙平是亮宿營 處有亮廟亮薨百姓野祭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
 充共表云臣聞周人思召伯之徳甘棠為之不伐越
 王懷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亮徳軌遐邇勲盖來
[027-3b]
 世王室之不壞寔頼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
 非所以存徳念功追述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
 黷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
 臣謂宜近其墓立之沔陽斷其私祀以崇正禮始聽
 立祀斯廟盖所啓置也鍾士季征蜀枉駕設祠塋東
 即八陣圖也案塋近刻/亦訛作營遺基略在崩禠難識沔水又 東逕西樂城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城在山上案近刻/脱城字
 周三十里甚險固城側有谷謂之容裘谷道通益州
[027-4a]
 山多羣獠諸葛亮築以防遏梁州刺史楊亮以即險
 之固保而居之為苻堅所敗後刺史姜守潘猛亦相
 仍守此城案近刻/脱守字城東容裘溪水注之俗謂之洛水
 也水南導巴嶺山東北流水左有故城憑山即險四
 面阻絶昔先主遣黄忠據之以拒曹公溪水又北逕
 西樂城東而北流注于漢案注内自此/以下稱漢漢水又左得
 度口水出陽平北山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上八字訛作經下五字仍屬注
 文/水有二源一曰清檢出佳鱯一曰濁檢案一近刻/訛作二
[027-4b]
 出好鮒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度水南逕陽
 平縣故城東又南逕沔陽縣故城東西南流注于漢
 水案西近刻/訛作而漢水又東右㑹温泉水口水發山北平
 地方數十步泉源沸湧冬夏湯湯望之則白氣浩然
 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黄氣赴集者常有百
 數池水通注漢水漢水又東黄沙水左注之案此十/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北出逺山山谷邃險人跡䍐交溪曰五
 丈溪水側有黄沙屯諸葛亮所開也其水南注漢水
[027-5a]
 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逺望山墳嵬嵬狀髙及
 即其所裁有墳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謂
 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廟及擣衣石言張魯女也有小
 水北流入漢謂之女郎水漢水又東合褒水案此七/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水西北出衙嶺山東南逕大石門歴故棧
 道下谷俗謂千梁無柱也諸葛亮與兄瑾書云前趙
 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餘里其閣梁
 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
[027-5b]
 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强也又云頃大水暴出赤崖以 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苖一戍赤崖屯田一
 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苖相聞而已後諸葛亮死
 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謂是道也自後按舊修
 路者悉無復水中柱逕涉者浮梁振動無不揺心眩
 目也褒水又東南逕三交城城在三水之㑹故也一
 水北出長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東北出太白山
 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東南得丙水口水上承
[027-6a]
 丙穴穴出嘉魚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廣五六
 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懸注案近刻/脱有字魚自穴下透入 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稱嘉魚出
 于丙穴良木攢于褒谷矣褒水又東南歴小石門門
 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隸校
 尉犍為楊厥之所開逮桓帝建和二年漢中太守同
 郡王升案漢下近刻衍大/字太守訛作大夫嘉厥開鑿之功琢石頌徳
 以為石牛道來敏本蜀論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
[027-6b]
 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
 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
 道厥蓋因而廣之矣蜀都賦曰阻以石門其斯之謂 也門在漢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東南歴褒口即
 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所謂北出褒斜案近刻/脱斜字
 水又南逕褒縣故城東褒中縣也本褒國矣漢昭帝
 元鳯六年置褒水又南流入于漢漢水又東逕萬石
 城下城在髙原上原髙十餘丈四面臨平形若覆瓮
[027-7a]
 水南遏水為阻西北竝𢃄漢水其城宿是流雜聚居
 故世亦謂之流雜城漢水又東逕漢廟堆下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昔漢女所遊側水為釣臺後人立廟于臺
 上世人覩其頽基崇廣因謂之漢廟堆案謂近刻/訛作為 呼乖實又名之為漢武堆非也
東過南鄭縣南案東上近刻/有又字衍
 縣故褒之附庸也周顯王之世蜀有褒漢之地至六
 國楚人兼之懷王衰弱秦畧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惠
[027-7b]
 王置漢中郡因水名也耆舊傳云南鄭之號始于鄭
 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為稱案近/刻脱
 鄭/字即漢中郡治也漢髙祖入秦項羽封為漢王蕭何
 曰天漢美名也遂都南鄭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
 小城南憑津流案近刻脱/此二字北結環雉金墉漆井皆漢 所脩築地沃川險魏武方之雞肋曰釋騏驥而不乘
 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緒鎮南鄭而還晉咸康中
 梁州刺史司馬勲斷小城東面三分之一以為梁州
[027-8a]
 漢中郡南鄭縣治也自齊宋魏咸相仍焉水南即漢
 隂城也相承言呂后所居也有廉水出巴嶺山北流
 逕亷川故水得其名矣案近刻/脱矣字亷水又北注漢水漢
 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
 由蓋社主之流百姓四時祈禱焉俗謂之獠子水夾
 漑諸田散流左注漢水漢水又東得長桞渡案此八/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長桞村名也漢太尉李固墓碑銘尚存文
 字剥落不可復識漢水又東逕胡城南義熈十五年
[027-8b]
 城上有宻雲細雨五色昭彰人相與謂之慶雲休符
 當出曉而雲霽乃覺城崩半許淪水出銅鐘十二枚
 刺史索邈奉送洛陽歸之宋公府案近刻/脱公字南對扁鵲
 城當是越人舊所逕涉故邑流其名耳漢水出于二
 城之間右㑹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嶺上泉流兩分飛
 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漢津謂之磐余口庾仲雍曰
 磐余去胡城二十里漢水又左㑹文水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
 訛作/經水即門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長老云杜陽
[027-9a]
 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門故號其川為門川水為門
 水東南流逕胡城北三城竒對隔谷羅布深溝固壘
 髙臺相距門水右注漢水謂之髙橋溪口漢水又東
 黒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北山南流入漢庾
 仲雍曰黒水去髙橋三十里諸葛亮牋云朝發南鄭
 暮宿黒水四五十里指謂是水也道則百里也
又東過成固縣南案成近刻訛/作城下同又東過魏興安陽縣南
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
[027-9b]
 常璩華陽國志曰蜀以成固為樂城縣也安陽縣故
 隸漢中魏分漢中立魏興郡安陽隸焉涔水出西南
 而東北入漢案此下近刻有左谷水出西面/而東北入漢十一字係衍文左谷水
 出西北案漢書地理志漢中郡安陽鬵谷水出西南/北入漢在谷水出北南入漢鬵即涔在乃左
 之/訛即壻水也北發聽山山下有穴水穴水東南流歴
 平川中謂之壻鄉水曰壻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
 房成固人也學道得仙入雲臺山合丹服之白日升
 天雞鳴天上狗吠雲中惟以䑕惡留之䑕乃感激以
[027-10a]
 月晦日吐腸胃更生故時人謂之唐䑕也公房升仙 之日壻行未還案壻下近/刻有之字不獲同階雲路約以此川
 為居言無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為信然案近刻脱/此二字
 因號為壻鄉故水亦即名焉百姓為之立廟于其處
 也刋石立碑表述靈異壻水南歴壻鄉溪出山東南
 流逕通關勢南山髙百餘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濬
 塹三重髙祖北定三秦蕭何守漢中欲脩北道通闗
 中故名為通關勢壻水又東逕七女冢冢夾水羅布
[027-10b]
 如七星髙十餘丈周迴數畮元嘉六年大水破墳墳
 崩出銅不可稱計得一塼刻云項氏伯無子七女造 墎世人疑是項伯冢水北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
 狀如偃月皆相通注謂之張良渠蓋良所開也壻水
 逕樊噲臺南臺髙五六丈上容百許人又東南逕大
 成固北城乘髙勢北臨壻水水北有韓信臺髙十餘
 丈上容百許人相傳髙祖齋七日置壇設九賓禮以
 禮拜信也壻水東迴南轉又逕其城東而南入漢水
[027-11a]
 謂之三水口也漢水又東㑹益口水出北山益谷東
 南流注于漢水漢水又東至灙城南與洛谷水合案/此
 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長安其水南流 右則灙水注之水發西溪東南流合為一水亂流南
 出際其城西南注漢水漢水又東逕小成固南案成/近刻
 訛作城下同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州治大成固移縣北故曰小
 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興勢坂諸葛亮出洛谷戍興
 勢置烽火樓處通照漢水案照近/刻作臨東歴上濤而逕于
[027-11b]
 龍下盖伏石驚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濤之名龍
 下地名也有丘槨墳墟舊謂此館為龍下亭自白馬
 迄此則平川夾勢水豐壤沃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
 從漢為山行之始漢水又東逕石門灘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
 訛作/經山峽也東㑹酉水水北出秦嶺酉谷南歴重山
 與寒泉合水東出寒泉嶺案近刻脱/此二字泉湧山頂望之
 交横似若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灑勢同厭原風雨
 之池案原近刻/訛作源其水西流入于酉水酉水又南注漢
[027-12a]
 謂之酉口漢水又東逕媯虛灘案虛下近刻衍為字/又此八字原本及近
 刻竝訛/作經世本曰舜居媯汭在漢中西城縣或言媯墟
 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虛案姚近刻/訛作媯故後或姓姚
 或姓媯案故下近刻有舜所居/也四字係重出衍文媯姚之異是妄未知
 所從案是近刻/訛作事余按應劭之言是地于西城為西北 也漢水又東逕猴徑灘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猴徑灘近刻訛作猴經
 灘/山多猴猿好乘危綴飲故灘受斯名焉漢水又東
 逕小大黄金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山有黄金峭水北
[027-12b]
 對黄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險折七里氐掠漢中
 阻此為戍與鐡城相對一城在山上容百餘人一城
 在山下可置百許人言其險峻故以金鐡制名矣昔
 楊難當令魏興太守薛健據黄金姜寳據鐡城宋遣
 秦州刺史蕭思話西討案近刻脱/此二字話令隂平太守蕭
 垣攻㧞之案垣近刻/訛作祖賊退酉水矣漢水又東合蘧蒢 溪口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北出就谷在長安西南其
 水南流逕巴溪戍西又南逕陽都坂東坂自上及下
[027-13a]
 盤折十九曲西連寒泉嶺漢中記曰自西城涉黄金
 峭寒泉嶺陽都坂峻崿百重絶壁萬尋既造其峰謂
 已踰崧岱復瞻前嶺又倍過之言陟羊腸超煙雲之
 際顧看向塗杳然有不測之險山豐野牛野羊騰巖
 越嶺馳走若飛觸突樹木十圍皆倒山殫艮阻地窮
 坎勢矣其水南歴蘧蒢溪謂之蘧蒢水而南流注于
 漢謂之蒢口漢水又東右㑹洋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川流漫闊廣幾里許洋水導源巴山東北流逕平陽
[027-13b]
 城漢中記曰本西鄉縣治也自成固南入三百八十
 里案南下近刻/衍城南二字距南鄭四百八十里洋川者漢戚夫
 人之所生處也髙祖得而寵之夫人思慕本鄉追求
 洋川米案近刻/脱米字帝為驛致長安蠲復其鄉更名曰縣
 故又目其地為祥川案故又近刻訛作/又故祥訛作洋用表夫人載
 誕之休祥也案載誕近刻/訛作誕載城即定逺矣漢順帝永光
 七年封班超以漢中郡南鄭縣之西鄉為定逺侯即
 此也洋水又東北流入漢謂之城陽水口也漢水又
[027-14a]
 東歴敖頭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舊立倉儲之所傍山通
 道水陸險湊魏興安康縣治有戍統領流雜漢水又
 東合直水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北出子午谷岩嶺下
 又南枝分東注旬水又南逕蓰閣下案近刻/脱逕字山上有
 戍置于崇阜之上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絶棧閣示無
 還也又東南歴直谷逕直城西而南流注漢漢水又
 東逕直城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東逕千渡而至蝦
 蟇頧案近刻/訛作嶺歴漢陽潕口而屆于彭溪龍竈矣竝溪
[027-14b]
 澗灘磧之名也漢水又東逕晉昌郡之寕都縣南案/此
 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縣治松溪口又東逕魏興郡廣城縣
 縣治王谷案近刻脱/一縣字谷道南出巴獠有鹽井食之令
 人癭疾漢水又東逕魚脯谷口案谷近刻訛作谿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
 竝訛/作經舊西城廣城二縣指此谷而分界也
又東過西城縣南
 漢水又東逕鱉池南鯨灘案南近刻/訛作而鯨大也蜀都賦
 曰流漢湯湯驚浪雷奔望之天迴即之雲昬者也漢
[027-15a]
 水又東逕嵐谷北口嶂逺溪深澗峽險邃氣蕭蕭以
 瑟瑟風颼颼而飀飀故川谷擅其目矣漢水又東右 得大勢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勢阻急溪故亦曰急勢也
 依山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䕶吉挹所治
 苻堅遣偏軍韋鍾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無援遂
 陷漢水右對月谷口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山有坂月川
 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饒水田故孟逹與諸
 葛亮書善其川土沃美也漢水又東逕西城縣故城
[027-15b]
 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地理志漢中郡之屬縣也案志/下近
 刻衍曰西/城故四字漢末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以申
 儀為西城太守儀據郡降魏魏文帝改為魏興郡治 故西城縣之故城也氐畧漢川梁州移治于此城内
 有舜祠漢髙帝廟置民九户歳時奉祠焉漢水又東
 為鱣湍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洪波渀盪漰浪雲頽古耆
 舊言有鱣魚奮鰭遡流望濤直上至此則暴鰓失濟
 故因名湍矣漢水又東合旬水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027-16a]
 北出旬山東南流逕平陽戍下與直水枝分東注逕
 平陽戍入旬水旬水又東南逕旬陽縣與柞水合水
 西出柞溪南流逕重巖堡西屈而東流逕其堡南東
 南注于旬水旬水又東南逕句陽縣南縣北山有懸 書崖髙五十丈刻石作字人不能上案人上近/刻衍今字不知
 所道山下有石壇案近刻/脱有字上有馬跡五所名曰馬跡
 山旬水東南注漢謂之旬口案近刻/脱謂字漢水又東逕木
 蘭寨南案近刻脱寨字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右岸有城案右近/刻訛作
[027-16b]
 石/名伎陵城案近刻/脱伎字周迴數里左岸壘石數十行重
 壘數十里中謂是處為木蘭寨云呉朝遣軍救孟逹
 于此矣漢水又東左得育溪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興晉
 旬陽二縣分界于是谷案興近刻/訛作與漢水又東合甲水
 口案合近刻訛作/谷上復衍注字水出秦嶺山東南流逕金井城南 又東逕上庸郡北與關祔水合水出上洛陽亭縣北
 青泥西山案青近刻/訛作清南逕陽亭聚西俗謂之平陽水
 南合豐鄉川水水出𢎞農豐鄉東山西南流逕豐鄉
[027-17a]
 故城南京相璠曰南鄉淅縣案淅近刻訛/作浙下同有故酆鄉
 春秋所謂豐淅也于地理志屬𢎞農案近刻/脱志字今屬南
 鄉又西南合關祔水關祔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甲
 水又東南逕魏興郡之興晉縣南案興晉近刻訛/作與陽脱縣字
 武帝太康中立甲水又東右入漢水漢水又東為龍
 淵淵上有胡鼻山石類胡人鼻故也下臨龍井渚淵 深數丈漢水又東逕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案此十/四字原
 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為白石灘縣故春秋之錫穴地也故屬漢
[027-17b]
 中王莽之錫治也縣有錫義山方圓百里形如城四
 面有門上有石壇長數十丈世傳列仙所居今有道
 士被髪餌术恒數十人山髙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
 有風不偃無風獨揺漢水又東逕長利谷南入谷有
 長利故城舊縣也漢水又東歴姚方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經/盖舜後枝居是處故地留姚稱也
 
 水經注卷二十七



[028-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二十八
            魏 酈道元 撰
  沔水案此卷經文又東過堵陽縣至注文習鑿齒/又為其宅銘馬原本及近刻竝為卷二十九
  之首以又東過襄陽縣北至末為卷/二十八前後互訛今訂正辨説詳後
又東過堵陽縣堵水出自上粉縣案堵水出下原本及/近刻竝有焉字係後
人妄加/今刪去北流注之
 堵水出建平郡界故亭谷案出近/刻作自東歴新城郡郡故
[028-1b]
 漢中之房陵縣也世祖建武元年封鄧晨為侯國案/此
 下近刻/有也字漢末以為房陵郡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 立以為新城郡以孟逹為太守治房陵故縣有粉水
 縣居其上故曰上粉縣也堵水之旁有别溪岸側土
 色鮮黄乃云可噉有言飲此水者令人無病而壽豈
 其信乎又有白馬山山石似馬望之逼真側水謂之
 白馬塞孟逹為守登之而歎曰劉封申耽據金城千
 里而更失之乎為上堵吟音韻哀切有惻人心今水
[028-2a]
 次尚歌之堵水又東北逕上庸郡故庸國也春秋文
 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滅庸庸小國附楚楚有災
 不救舉羣蠻以叛故滅之以為縣屬漢中郡漢末又 分為上庸郡城三面際水堵水又東逕方城亭南案/近
 刻訛/作而東北歴㠁山下而北逕堵陽縣南北流注于漢
 謂之堵口漢水又東謂之澇灘冬則水淺而下多大
 石又東為淨灘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諺
 曰冬澇夏淨斷官使命言二灘阻礙
[028-2b]
又東過鄖鄉南案鄉近刻訛作/陽下衍縣字
 漢水又東逕鄖鄉縣南之西山上有石蝦蟇倉卒看
 之與真不别漢水又東逕鄖鄉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經謂之鄖鄉灘縣故黎也即長利之鄖鄉矣地 理志曰有鄖關李奇以為鄖子國晉太康五年立以
 為縣漢水又東逕琵琶谷口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梁益
 二州分境于此故謂之琵琶界也
又東北流又屈東南過武當縣東北
[028-3a]
 縣西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庾仲雍漢水
 記案近刻/脱水字謂之千齡洲非也是世俗語訛音與字變
 矣地説曰水出荆山東南流案南近刻/訛作西為滄浪之水
 是近楚都故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余按尚書禹貢言導漾 水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不言過而言為者明
 非他水決入也盖漢沔水自下有滄浪通稱耳纒絡
 鄢郢地連紀鄀案近刻/訛作郢咸楚都矣漁父歌之不違水
[028-3b]
 地考按經傳案近刻訛作/滄浪洲傳宜以尚書為正耳漢水又
 東為很子潭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潭中有石磧洲長六
 十丈廣十八丈世亦以此洲為很子葬父于斯故潭
 得厥目焉所未詳也漢水又東南逕武當縣故城北
 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世祖封鄧晨子棠為侯國案棠近/刻訛作
 堂/内有一碑文字磨滅不可復識俗相傳言是華君 銘亦不詳華君何代之士漢水又東平陽川水注之
 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縣北伏親山南歴平陽川逕
[028-4a]
 平陽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案注内自此以/下又復稱沔沔水又
 東南逕武當縣故城東又東曾水注之案近刻脱武/當二字及故
 字又此十八字原本訛作經近刻/上九字訛作經下六字仍屬注文水導源縣南武當
 山一曰太和山亦曰㠁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荆
 州圖副記曰山形特秀異于衆嶽峯首狀博山香爐
 亭亭逺出樂食延年者萃焉晉咸和中歴陽謝允舍
 羅邑宰隱遁斯山故亦曰謝羅山焉案近刻/脱焉字曾水發 源山麓逕越山隂東北流注于沔謂之曽口沔水又
[028-4b]
 東逕龍巢山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山在沔水中髙十
 五丈廣員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
 木隆冬不凋
又東南過涉都城東北案近刻過訛作/逕城訛作縣
 故鄉名也按郡國志筑陽縣有涉都鄉者也漢武帝
 元封元年案元封近刻/訛作元光封南海守降侯子嘉為侯國
 均水于縣入沔謂之均口也
又東南過酇縣之西南
[028-5a]
 縣治故城南臨沔水謂之酇頭漢髙帝五年封蕭何
 為侯國也薛瓚曰今南鄉酇頭是也茂陵書曰在南
 陽王莽更名南庚者也案庚近刻/訛作庾
又南過榖城東又南過隂縣之西
 沔水東逕榖城南而不逕其東矣城在榖城山上春
 秋榖伯綏之邑也墉闉頽毀基塹亦存沔水又東南
 逕隂縣故城西故下隂也春秋昭公十九年楚工尹
 赤遷隂于下隂是也縣東有冢案近刻/脱冢字縣令濟南劉
[028-5b]
 熹字徳怡魏時宰縣雅好博古教學立碑案教學近/刻訛作學
 教/載生徒百有餘人不終業而夭者因葬其地號曰
 生墳沔水又東南得洛溪口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
 縣西北集池陂東南流逕洛陽城北枕洛溪案枕近/刻訛作
 抗/溪水東南注沔水也
又南過筑陽縣東案近刻/脱縣字筑水出自房陵縣東過其縣
南流注之案此十五字原本訛/入注内近刻屬經文
 沔水又南汎水注之案水下近/刻衍流字水出梁州閬陽縣魏
[028-6a]
 遣夏侯淵與張郃下巴西進軍岩渠劉備軍汛口即
 是水所出也張飛自别道襲張郃于此水郃敗棄馬 升山走還漢中汎水又東逕巴西歴巴渠北新城上
 庸東逕汎陽縣故城南晉分筑陽立自縣以上山深
 水急枉渚崩湍水陸徑絶又東逕學城南案此六字/原本及近
 刻竝訛作經考上下文/義乃注内叙汎水所逕梁州大路所由也舊説昔者
 有人立學都于此値世荒亂生徒罔依遂共立城以
 禦難故城得厥名矣汎水又東流注于沔謂之汎口
[028-6b]
 也沔水又南逕闕林山東本郡陸道之所由山東有
 二碑其一即記闕林山文曰君國者不躋髙堙下先
 時或斷山岡以通平道民多病守長冠軍張仲瑜案/近 刻訛/作踰乃與邦人築斷故山道作此銘其一郭先生碑
 先生名輔字甫成有孝友悦學之美其女為立碑于
 此竝無年號皆不知何代人也沔水又南逕筑陽縣
 東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南筑水注之杜預以為彭水
 也水出梁州新城郡魏昌縣界縣以黄初中分房陵
[028-7a]
 立筑水東南流逕筑陽縣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
 潭時有見此石根如竹根而黄色見者多凶相與號
 為承受石所未詳也筑水又東逕筑陽縣故城南縣
 故楚附庸也秦平鄢郢立以為縣王莽更名之曰宜 禾也建武二十八年案近刻訛/作元年世祖封呉盱為侯國
 案䏏近刻/訛作財筑水又東流注于沔謂之筑口沔水又南
 逕髙亭山東山有靈焉士民奉之所請有驗沔水又
 東為漆灘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新野郡山都縣與順陽
[028-7b]
 筑陽分界于斯灘矣
又東過山都縣東北
 沔南有固城城側沔川即新野山都縣治也舊南陽
 之赤鄉矣秦以為縣漢髙后四年封衞將軍王恬啓
 為侯國沔北有和城即郡國志所謂武當縣之和城 聚案近刻/脱城字山都縣舊嘗治此故亦謂是處為故縣灘
 沔水北岸數里有大石激名曰五女激或言女父為
 人所害居固城五女思復父怨故立激以攻城城北
[028-8a]
 今淪于水亦云有人葬沔北墓宅將為水毀其人五
 女無男皆悉巨富共脩此激以全墳宅然激作甚工
 又云女嫁為隂縣很子婦案近刻/脱婦字家貲萬金案貲近/刻訛作
 貨/而自少小不從父語父臨亡意欲葬山上恐兒不
 從故倒言葬我著渚下石磧上案倒近刻/訛作命很子曰我
 由來不奉教今從語遂盡散家財作石冢積土繞之 成一洲長數百步元康中始為水所壞今石皆如半
 榻許數百枚聚在水中很子是前漢人襄陽太守胡
[028-8b]
 烈有惠化補塞堤決民頼其利景元四年九月百姓
 刋石銘之樹碑于此沔水又東偏淺冬月可涉渡謂
 之交湖兵戎之交多自此濟晉太康中得鳴石于此
 水撞之聲聞數里沔水又東逕樂山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
 訛作/經昔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每所登遊故俗以樂山
 為名沔水又東逕隆中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歴孔明舊
 宅北亮語劉禪云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 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
[028-9a]
 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云天子命我
 于沔之陽聽鼔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後六十餘
 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焉案又東過堵/陽縣至此原
 本及近刻竝訛在沔水之末以沔水下表目而又東/過襄陽縣北至注内附叙三江所終竝訛在前以沔
 水中表目考錫縣故城在今陜西興安州白河縣東/堵陽故城在今湖北鄖陽府鄖縣西南白河縣東接
 鄖縣沔水逕錫縣北歴姚方即至堵陽又隆中在今/襄陽縣西二十里襄陽故城即今縣治沔水逕隆中
 歴孔明舊宅即至襄陽城移近刻所謂沔水/下者于沔水中之前則叙次不紊矣今改正
又東過襄陽縣北案又東上原本及近刻竝有沔水二/字因訛舛為卷二十八之首故表水
[028-9b]
名于上乃後/人所妄加
 沔水又東逕萬山北案萬近刻/訛作方山上有鄒恢碑魯宗
 之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凱碑元凱好尚後名作
 兩碑竝述己功一碑沈之峴山水中一碑下之于此
 潭曰百年之後何知不深谷為陵也山下水曲之隈
 云漢女昔遊處也故張衡南都賦曰遊女弄珠于漢
 臯之曲漢臯即萬山之異名也沔水又東合檀溪水
 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縣西柳子山下東為鴨湖湖
[028-10a]
 在馬鞍山東北武陵王愛其峯秀改曰望楚山溪水 自湖兩分北渠即溪水所導也北逕漢隂臺西臨流
 望遠按眺農圃情邈灌蔬意寄漢隂故因名臺矣又
 北逕檀溪謂之檀溪水水側案近刻脱/一水字有沙門釋道
 安寺即溪之名以表寺目也溪之陽有徐元直崔州
 平故宅悉人居故習鑿齒與謝安書云每省家舅縱
 目檀溪念崔徐之交未嘗不撫膺躊躇惆悵終日矣
 溪水傍城北注昔劉備為景升所謀乘的顱馬西走
[028-10b]
 墜于斯溪西去城里餘北流注于沔一水東南出應
 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城 北枕沔水即襄陽縣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陽矣楚之
 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壘是也其土古鄢鄀盧羅之地
 案郡近刻/訛作都秦滅楚置南郡號此為北部建安十三年
 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為襄陽郡荆州刺史治邑居
 殷賑冠盖相望一都之㑹也城南門道東有三碑一
 碑是晉太傅羊祜碑一碑是鎮南將軍杜預碑一碑
[028-11a]
 是安南將軍劉儼碑竝是學生所立城東門外二百
 步劉表墓太康中為人所發見表夫妻其尸儼然顔
 色不異猶如平生墓中香氣逺聞三四里中經月不 歇今墳冢及祠堂猶髙顯整頓城北枕沔水水中常
 苦蛟害襄陽太守鄧遐負其氣果㧞劒入水蛟繞其
 足遐揮劒斬蛟流血丹水自後患除無復蛟難矣昔
 張公遇害亦亡劔于是水後雷氏為建安從事逕踐
 瀬溪所留之劔忽于其懷躍出落水初猶是劔後變
[028-11b]
 為龍故呉均劔騎詩云劔是兩蛟龍張華之言不孤
 為驗矣沔水又逕平魯城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城魯
 宗之所築也故城得厥名矣東對樊城案近刻脱/此二字
 仲山甫所封也漢晉春秋稱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 觀有一老父獨耕不輟議郎張温使問焉父笑而不
 答温因與之言問其姓名不告而去城周四里南半
 淪水建安中關羽圍于禁于此城會沔水泛溢三丈
 有餘城陷禁降龐徳奮劔乘舟投命于東岡魏武曰
[028-12a]
 吾知于禁三十餘載至臨危授命更不如龐徳矣城
 西南有曹仁記水碑杜元凱重刋其後書伐呉之事
 也
又從縣東屈西南淯水從北來注之
 襄陽城東有東白沙白沙北有三洲東北有宛口即 淯水所入也沔水中有魚梁洲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徳公所居士元居漢之隂在南白沙世故謂是地為
 白沙曲矣司馬徳操宅洲之陽望衡對宇歡情自接
[028-12b]
 泛舟褰裳率爾休暢豈待還桂柁于千里貢深心于
 永思哉水南有層臺號曰景升臺盖劉表治襄陽之
 所築也言表盛遊于此常所止憩表性好鷹嘗登此
 臺歌野鷹來曲其聲韻似孟達上堵吟矣沔水又逕
 桃林亭東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逕峴山東山上有桓
 宣所築城孫堅死于此又有桓宣碑羊祜之鎮襄陽 也與鄒潤甫嘗登之及祜薨後人立碑于故處望者
 悲感杜元凱謂之墮淚碑山上又有征南將軍胡羆
[028-13a]
 碑又有征西將軍周訪碑山下水中杜元凱沉碑處
 案近刻/脱沉字沔水又東南逕蔡洲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漢長
 水校尉蔡瑁居之故名蔡洲洲東岸西案東近刻/訛作大
 洄湖停水數十畮長數里廣減百步水色常綠楊儀
 居上洄楊顒居下洄與蔡洲相對在峴山南廣昌里
 又與襄陽湖水合水上承鴨湖東南流逕峴山西又
 東南流注白馬陂水又東入侍中襄陽侯習郁魚池 郁依范蠡養魚法作大陂陂長六十步廣四十步池
[028-13b]
 中起釣臺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列植松篁于池側沔
 水上郁所居也又作石洑逗案洑近刻/訛作伏引大池水于
 宅北作小魚池池長七十步廣二十步案近刻訛/作十二步西
 枕大道東北二邉限以髙堤楸竹夾植蓮芡覆水是
 遊宴之名處也山季倫之鎮襄陽每臨此池未嘗不
 大醉而還恒言此是我髙陽池故時人為之歌曰山
 公出何去往至髙陽池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其
 水下入沔沔水西又有孝子墓河南秦氏性至孝事
[028-14a]
 親無倦親沒之後負土成墳常泣血墓側人有咏蓼
 莪者氏為泣涕悲不自勝于墓所得病不能食虎常
 乳之百餘日卒今林木幽茂號曰孝子墓也其南有
 蔡瑁冢冢前刻石為大鹿狀甚大頭髙九尺制作甚
 工沔水又東南逕邑城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習郁襄
 陽侯之封邑也故曰邑城矣沔水又東合洞口案此/七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安昌縣故城東北大父山西南流
 謂之白水又南逕安昌故城東屈逕其縣南縣故蔡
[028-14b]
 陽之白水鄉也漢元帝以長沙卑溼分白水上唐二 鄉為舂陵縣光武即帝位改為章陵縣置園廟焉魏
 黄初二年更從今名故義陽郡治也白水又西南流
 而左㑹昆水水導源城東南小山西流逕金山北案/金
 近刻訛/作今又西南流逕縣南西流注于白水水北有白
 水陂其陽有漢光武故宅基址存焉所謂白水鄉也
 蘇伯阿案近刻/訛作河望氣處也光武之征秦豐幸舊邑置
 酒極懽張平子以為真人南巡觀舊里焉東觀漢記
[028-15a]
 曰明帝幸南陽祀舊宅召校官子弟作雅樂奏鹿鳴
 上自御塤篪和之以娯賓客又于此宅矣白水又西 合濜水水出于襄鄉縣東北陽中山西逕襄鄉縣之
 故城北按郡國志是南陽之屬縣也濜水又西逕蔡
 陽縣故城東西南流注于白水又西逕其城南建武
 十三年案近刻訛/作十六年世祖封城陽王祉世子本為侯國
 應劭曰蔡水出蔡陽東入淮今于此城南更無别水
 惟是水可以當之川流西注苦其不東且淮源阻礙
[028-15b]
 山河無相入之理盖應氏之誤耳洞水又西南流注
 于沔水
又東過中廬縣東維水自房陵縣維山東流注之案維/近刻
作淮漢書同漢中志及巴漢志竝云房/陵縣有維山維水所出可證淮字之訛
 縣即春秋廬戎之國也縣故城南有水出西山山有
 石穴出馬謂之馬穴山漢時有數百匹馬出其中馬
 形小似巴滇馬三國時陸遜攻襄陽于此穴又得馬
 數十匹送建業蜀使至有家在滇池者識其馬毛色
[028-16a]
 云其父所乘馬對之流涕其水東流百四十里逕城
 南名曰浴馬港言初得此馬洗之于此因以名之亦
 云乘出沔次浴之又曰洗馬廏案近刻/訛作既渡沔宿處名
 之曰騎亭然候水諸蠻案候近刻/訛作侯北遏是水南壅維 川以周田溉下流入沔沔水東南流逕犂丘故城西
 案犂近刻訛作黎下冋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其城下對繕州秦豐
 居之故更名秦洲王莽之敗也秦豐阻兵于犂丘犂
 丘城在觀城西二里建武三年光武遣征南岑彭擊
[028-16b]
 豐四年朱祐自觀城擒豐于犁丘是也案擒近刻/訛作瀹
 水又南與疎水合水出中廬縣西南東流至邔縣北
 界案邔近刻/訛作即東入沔水謂之疎口也案近刻/脱之字水中有
 物如三四歳小兒鱗甲如鯪鯉射之不可入七八月
 中好在磧上自曝案上近刻/訛作中䣛頭似虎掌爪常沒水 中出䣛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或曰人有生
 得者摘其臯厭可小小使案近刻作/可以小使名為水虎者也
 案虎近刻/訛作唐
[028-17a]
又南過邔縣東北案邔近刻/訛作邔
 沔水之左有騎城周迴二里餘髙一丈六尺即騎亭
 也縣故楚邑也秦以為縣漢髙帝十一年案近刻訛/作十二年
 封黄極忠為侯國縣南有黄家墓墓前有雙石闕彫
 制甚工俗謂之黄公闕黄公名尚為漢司徒沔水又
 東逕豬蘭橋橋本名木蘭橋橋之左右豐蒿荻于橋 東劉季和大養豬襄陽太守曰此中作豬屎臭案近/刻脱
 作/字可易名豬蘭橋百姓遂以為名矣橋北有習郁宅
[028-17b]
 宅側有魚池池不假功自然通洫長六七十步廣十
 丈常出名魚沔水又南得木里水㑹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經/楚時于宜城東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漢南郡太守
 王寵又鑿之引蠻水灌田謂之木里溝逕宜城東而
 東北入于沔謂之木里水口也
又南過宜城縣東夷水出自房陵東流注之
 夷水蠻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蠻水夷水導源中廬 縣界康狼山山與荆山相鄰其水東南流歴宜城西
[028-18a]
 山謂之夷溪又東南逕羅川城故羅國也又謂之鄢
 水春秋所謂楚人伐羅渡鄢者也夷水又東南流與
 零水合零水即沶水也案沶近刻/訛作汴上通梁州沒陽縣
 之默城山司馬懿出沮之所由其水東逕新城郡之
 沶鄉縣案郡近刻訛作縣又/此下沶皆訛作沵縣分房陵立謂之沶水
 又東歴軨鄉謂之軨水晉武帝平呉割臨沮之北鄉
 中廬之南鄉立上黄縣治軨鄉沶水又東歴宜城西
 山謂之沶溪東流合于夷水謂之沶口也與夷水亂
[028-18b]
 流東出謂之淇水逕蠻城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案/城
 在之城近刻訛/在上句南字上春秋莫敖自羅敗退及鄢亂次以濟
 淇水是也夷水又東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長
 谷水案近刻/脱長字即是水也案也上近/刻衍者字舊堨去城百許里
 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斗陂是也水潰城
 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于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
 因名其陂為臭池後人因其渠流以結陂田城西陂
 謂之新陂覆地數十頃西北又為土門陂從平路渠
[028-19a]
 以北木蘭橋以南西極土門山東跨大道水流周通 其水自新陂東入城城故鄢郢之舊都秦以為縣漢
 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其水歴大城中逕漢南陽太守
 秦頡墓北墓前有二碑頡鄀人也案鄀近/刻作郡以江夏都
 尉出為南陽太守逕宜城中見一家東向頡住車視
 之曰此居處可作冢後卒于南陽喪還至昔住車處
 車不肯進故吏為市此宅葬之孤墳尚整案此下近/刻有冢前
 有二碑五字/係重出衍文城南有宋玉宅玉邑人雋才辯給善屬
[028-19b]
 文而識音也其水又逕金城前縣南門有古碑猶存
 其水又東出城東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入 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諸田餘水又下入木里溝木
 里溝是漢南郡太守王寵所鑿故渠引鄢水也灌田
 七百頃白起渠溉三千頃膏良肥美更為沃壤也縣
 有太山山下有廟漢末名士居其中案近刻名訛/作多脱居字
 史二千石卿長數十人朱軒華盖同㑹于廟下荆州
 刺史行部見之雅歎其盛號為冠盖里而刻石銘之
[028-20a]
 此碑于永嘉中始為人所毀其餘文尚有可傳者其
 辭曰峨峨南岳烈烈離明寔敷儁乂君子以生惟此
 君子作漢之英徳為龍光聲化鶴鳴此山以建安三 年崩聲聞五六十里雉皆屋雊縣人惡之以問侍中
 龐季案問近刻/訛作聞季云案近刻/脱季字山崩川竭國土將亡之
 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荆州沔南彫散沔水又逕鄀縣
 故城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古鄀子之國也秦楚之間
 自商密遷此為楚附庸楚滅之以為邑縣南臨沔津
[028-20b]
 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臺縣北有大城楚昭王為
 吳所迫自紀郢徙都之案近刻脱自/字紀訛作絶即所謂鄢鄀盧
 羅之地也案即字近刻訛/在楚昭王上秦以為縣沔水又東敖水
 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新市縣東北又西南逕 太陽山西南流逕新市縣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水
 出大洪山而西南流逕襄陽鄀縣界西南逕狄城東
 南左注敖水敖水又西南流注于沔寔曰敖口沔水
 又南逕石城西城因山為固晉太傅羊祜鎮荆州立
[028-21a]
 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沔水
 又東南與臼水合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竟陵縣東
 北聊屈山案聊近刻/訛作耶一名盧屈山西流注于沔魯定
 公四年吳師入郢昭王奔隨濟于成臼謂是水者也
又東過荆城東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入/注内今據全書體例定為經文
 沔水自荆城東南流逕當陽縣之章山東案此十六/字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經山上有故城太尉陶侃伐杜㑹所築也禹貢
 所謂内方至于大别者也既濵帯沔流寔㑹尚書之
[028-21b]
 文矣沔水又東右㑹權口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章
 山東南流逕權城北古之權國也春秋魯莊公十八
 年楚武王克權權叛圍而殺之遷權于那處是也東
 南有那口城權水又東入于沔沔水又東南與揚口
 合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上承江陵縣赤湖江陵西北
 有紀南城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 之郢都也城西南有赤坂岡岡下有瀆水東北流入
 城名曰子胥瀆盖吳師入郢所開也謂之西京湖又
[028-22a]
 東北出城西南注于龍陂陂古天井水也廣圓二百
 餘步在靈溪東江堤内水至淵深有龍見于其中故
 曰龍陂陂北有楚莊王釣臺髙三丈四尺南北六丈
 東西九丈陂水又逕郢城南東北流謂之揚水案揚/近刻
 訛作楊/下同又東北路白湖水注之案路白近刻/訛作流曰湖在大
 港北港南曰中湖南堤下曰昬官湖三湖合為一水
 東通荒谷荒谷東岸有冶父城春秋傳曰莫敖縊于 荒谷羣帥囚于冶父謂此處也春夏水盛案夏近刻/訛作秋
[028-22b]
 則南通大江否則南迄江堤北逕方城西案近刻/訛作四
 城即南蠻府也又北與三湖㑹故盛𢎞之曰南蠻府
 東有三湖源同一水盖徙治西府也宋元嘉中通路
 白湖案白近刻/訛作自下注揚水以廣運漕揚水又東歴天
 井北井在方城北里餘廣圓二里其深不測井有潛
 室見輒兵西岸有天井臺因基舊堤臨際水湄遊憩
 之佳處也揚水又東北流東得赤湖水口案東得近/刻訛作得
 東/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來㑹同湖東北有大暑
[028-23a]
 臺案暑近刻/訛作置髙六丈餘縱廣八尺一名清暑臺秀宇
 層明通望周博遊者登之以暢逺情揚水又東入華
 容縣有靈溪水案溪近刻/訛作港西通赤湖水口已下多湖
 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來㑹同又有子胥瀆盖入郢
 所開也水東入離湖湖在縣東七十五里國語所謂
 楚靈王闕為石郭陂漢以象帝舜者也案吳語子胥/稱楚靈王不
 君乃築臺于章華之上闕為石郭陂漢以象帝舜韋/昭云闕穿也陂壅也舜葬九疑其山體水旋其丘下
 故壅漢水使旋/石郭以象之湖側有章華臺臺髙十丈基廣十五
[028-23b]
 丈左丘明曰楚築臺于章華之上韋昭以為章華亦 地名也王與伍舉登之舉曰臺髙不過望國之氛祥
 大不過容宴之爼豆盖譏其奢而諫其失也言此瀆
 靈王立臺之日漕運所由也其水北流注于揚水揚
 水又東北與柞溪水合案柞近刻訛/作祥下同水出江陵縣北
 盖諸池散流咸所㑹合積以成川東流逕魯宗之壘
 南當驛路水上有大橋隆安三年桓𤣥襲殷仲堪于
 江陵仲堪北奔縊于此橋柞溪又東注船官湖湖水
[028-24a]
 又東北入女觀湖湖水又東入于揚水揚水又北逕
 竟陵縣西又北納巾吐柘柘水即下揚水也巾水出 縣東百九十里西逕巾城案此下近/刻衍下字城下置巾水戍
 晉元熙二年竟陵郡巾水戍案近刻作上/巾水戍山得銅鐘七
 口言之上府巾水又西逕竟陵縣北西注揚水案近/刻注
 訛作/經謂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城古鄖國也鄖公
 辛所治所謂鄖鄉矣昔白起拔郢東至竟陵即此也
 秦以為縣王莽之守平矣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劉
[028-24b]
 隆為侯國城旁有甘魚陂左傳昭公十三年公子黒
 肱為令尹次于魚陂者也揚水又北注于沔謂之揚
 口中夏口也曹太祖之追劉備于當陽也張飛按矛 于長坂備得與數騎斜趨漢津案斜近刻/訛作即遂濟夏口
 是也沔水又東得滻口其水承大滻馬骨諸湖水周
 三四百里及其夏水來同渺若滄海洪潭巨浪縈連
 江沔故郭景純江賦云其旁則有朱滻丹漅是也案/朱
 近刻訛/作珠
[028-25a]
又東南過江夏雲杜縣東夏水從西來注之
 即堵口也為中夏水縣故䢵亭左傳若敖娶于䢵是
 也案近刻訛作左傳所/為若敖聚于䢵是也禹貢所謂雲土夢作乂故縣
 取名焉縣有雲夢城城在東北沔水又東逕左桑案/此
 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昔周昭王南征船人膠舟以進之昭
 王渡沔中流而没死于是水齊楚之㑹齊侯曰昭王
 南征而不復案而近刻/訛作之寡人是問屈完曰君其問諸
 水濱庾仲雍言村老云百姓佐昭王喪事于此成禮
[028-25b]
 而行故曰佐喪左桑字失體耳沔水又東合巨亮水
 口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北承巨亮湖案近刻/脱巨字南達于
 沔沔水又東得合驛口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庾仲雍言
 湏導村耆舊云朝廷驛使合王喪于是因以名焉今
 湏導村正有大歛口言昭王于此殯歛矣沔水又東 謂之横桑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言得昭王喪處也沔水
 又東謂之鄭公潭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近刻脱公字言鄭武公
 與王同溺水于是余謂世數既懸案余近刻/訛作今為不近
[028-26a]
 情矣斯乃楚之鄭鄉守邑大夫僭言公故世以為鄭
 公潭耳沔水又東得死沔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言昭王
 濟沔自是死案沔字近刻/訛在死字下故有死沔之稱王尸豈逆
 流乎但千古芒昧難以昭知推其事類似是而非矣
 沔水又東與力口合案此八字原本反/近刻竝訛作經有溾水出竟
 陵郡新陽縣西南池河山案池河山近刻/訛作河地山東流逕新 陽縣南縣治雲杜故城分雲杜立溾水又東南流注
 宵城縣南大湖又南入于沔水是曰力口沔水又東
[028-26b]
 南溳水入焉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沔水又東逕沌水口
 水南通縣之太白湖湖水東南通江又謂之沌口沔
 水又東逕沌陽縣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處沌水之陽
 也沔水又東逕臨嶂故城北案臨嶂近刻/訛作林鄣晉建興二
 年太尉陶侃為荆州鎮此也
又南至江夏沙羡縣北南入于江
 庾仲雍曰夏口一曰沔口矣尚書禹貢云漢水南至 大别入江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師伐郢楚子常濟
[028-27a]
 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
 别漢東山名也在安豐縣南杜預釋地曰二别近漢
 之名無緣乃在安豐也案地説言漢水東行觸大别
 之阪案近刻/訛作陂南與江合則與尚書杜預相符但今不
 知所在矣案在近刻/訛作是
 
 
 
[028-27b]
  
 
 
 
 
 
 水經注卷二十八


[029-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二十九
            魏 酈道元 撰
  沔水  潛水  湍水  均水
  粉水  白水  比水
沔水與江合流又東過彭蠡澤
 尚書禹貢匯澤也鄭𤣥曰匯回也漢與江鬭轉東成
 其澤矣
[029-1b]
又東北出居巢縣南案此經及下又東過牛渚當在其/一東北流之下又過毗陵縣北為
北江/之上 古巢國也湯伐桀桀奔南巢即巢澤也尚書周有巢
 伯來朝春秋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圍巢巢羣舒國也
 舒叛故圍之永平元年漢明帝更封菑丘侯劉般為
 侯國也江水自濡湏口又東左㑹柵口水導巢湖案/導
 近刻訛/作遵東逕烏上城北又東逕南譙僑郡城南又東
 絶塘逕附農山北又東左㑹清溪水水出東北馬子
[029-2a]
 硯之清溪也東逕清溪城南屈而西南案此下近/刻有流字
 山西南流注柵水謂之清溪口柵水又東左㑹白石
 山水水發白石山西逕李鵲城南西南注柵水案西/南近 刻訛作/西流柵水又東南積而為竇湖中有洲湖東有韓
 綜山案綜近刻/訛作縱山上有城山北湖水東出為後塘北
 湖湖南即塘也塘上有潁川僑郡故城也竇湖水東
 出謂之竇湖口東逕刺史山北案東逕近刻作/湖水東出逕歴韓
 綜山南逕流二山之間出王武子城北城在刺史山
[029-2b]
 上湖水又東逕右塘穴北為中塘塘在四水中水出
 格虎山北山上有虎山城案近刻/脱城字有郭僧坎城水北
 有趙祖悦城竝故東關城也昔諸葛恪帥師作東興
 堤以遏巢湖傍山築城使將軍全端留畧等各以千 人守之魏遣司馬昭督鎮東諸葛誕率衆攻東關三
 城將毀堤遏諸軍作浮梁陳于堤上分兵攻城恪遣
 冠軍丁奉等登塘鼓譟奮擊案塘近刻/訛作城朱異等以水
 軍攻浮梁魏征東胡遵軍士爭渡梁壞投水而死者
[029-3a]
 數千塘即東興堤城亦關城也柵水又東南逕髙江
 産城南胡景畧城北案近刻/脱畧字又東南逕張祖禧城南
 東南流屈而北逕鄭衛尉城西魏事已乆難用取悉
 推舊訪新畧究如此又北委折蒲浦出焉柵水又東
 南流注于大江謂之柵口案此下近刻/有水字衍又東過牛渚縣南又東至石城縣案牛渚乃山名非縣/名大江過其北非過
其南縣南二字之上有脱文牛渚在今當塗縣西北二/十里石城故城在今貴池縣西七十里道元辯經之誤
云不得逕牛渚而方屆石城也今攷石城不特在牛渚/西且在居巢西居巢故城在今巢縣東北五里漢書地
[029-3b]
理志丹陽郡石城下云分江水首受江東至餘姚入海/餘姚當是餘杭之誤作水經者本之曰至石城懸分為
二其一東北流其一又過毗陵縣北為北江人東至㑹/稽餘姚縣東入于海以地望推之訛舛不可通沔水與
江合流又東過彭蠡澤下當云又東過皖縣南又東至/石城縣分為二其一東北流又東北出居巢縣南又東
過牛渚又過毗陵縣北為北江其一東至㑹稽餘杭縣/東入于海則與漢志適協不言北江所終者水經之末
記禹貢山水澤地所在云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海大/江源委固首尾完備矣然沔水經文自彭蠡以下在道
元時已倒亂道元雖正其失而言之亦未能/明析是以自言緝綜所纒未必一得其實也 經所謂石城縣者即宣城郡之石城縣也牛渚在姑
 熟烏江両縣界中于石城東北減五百許里安得逕
[029-4a]
 牛渚而方屆石城也盖經之謬誤也
分為二其一東北流其一案此二字當在東至/㑹稽餘姚縣之上又過毗
陵縣北為北江
 地理志毗陵縣㑹稽之屬縣也案近刻志下衍曰字/㑹稽上衍舊字復脱
 也/字丹徒縣北二百步有故城案縣下近/刻衍也字本毗陵郡治
 也舊去江三里岸稍毀遂至城下城北有揚州刺史
 劉繇墓淪于江江即北江也經書為北江則可案為/近刻
 訛作/在又言東至餘姚則非攷其逕流知經之誤矣地
[029-4b]
 理志曰江水自石城東出逕吳國南為南江案地理/志丹陽
 郡石城下云分江水首受江東至餘姚入海于㑹稽/郡吳下云南江在南東入海本屬二水各不相䝉道
 元合之為/一非也江水自石城東入為貴口東逕石城縣北
 晉太康元年立案近刻/脱立字𨽻宣城郡東合大溪案大近/刻訛作
 天/溪水首受江北逕其縣故城東又北入南江南江
 又東與貴長池水合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攷江水自石城東入以下竝
 注内叙分江水/所逕今改正水出縣南郎山北流為貴長池池水
 又北注于南江南江又東逕宣城之臨城縣南案此/十二
[029-5a]
 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東訛作又南東又東合涇水案合下近/刻衍注字南江
 又東與桐水合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東逕安吳縣號
 曰安吳溪又東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陽山下逕陵陽
 縣西為旋溪水昔縣人陽子明釣得白龍處後三年
 龍迎子明上陵陽山山去地千餘丈後百餘年呼山
 下人令上山半與語溪中子安問子明釣車所在後
 二十年子安死山下有黄鶴栖其冢樹鳴常呼子安
 故縣取名焉晉咸康四年改曰廣陽縣溪水又北案/溪
[029-5b]
 近刻訛/作漢合東溪水水出南里山北逕其縣東桑欽曰 淮水出縣之東南北入大江案此水今亦/名小淮河其水又北
 歴蜀由山又北左合旋溪北逕安吳縣東晉太康元
 年分宛陵立縣南有落星山山有懸水五十餘丈下
 為深潭潭水東北流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南江之
 北即宛陵縣界也案近刻脱/南江二字南江又東逕寧國縣南
 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東
 逕故鄣縣南安吉縣北光和之末天下大亂此鄉保
[029-6a]
 險守節案近刻/脱鄉字漢朝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鄉
 以為安吉縣縣南有釣頭泉懸湧一仞乃流于川川 水下合南江南江又東北為長瀆歴湖口案此十一/字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經/湖口訛作河口南江東注于具區案南江近刻/訛作江南謂之
 五湖口五湖謂長蕩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也案近/刻蕩
 訛作塘射湖脱湖字/貴湖下衍上湖二字郭景純江賦曰注五湖以漫漭
 蓋言江水經緯五湖而苞注太湖也是以左丘明述
 國語曰越伐吳案此下近/刻衍而字戰于五湖是也又云范蠡
[029-6b]
 滅吳返至五湖而辭越斯乃太湖之兼攝通稱也案/近
 刻脱/兼字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韋昭曰五湖今
 太湖也尚書謂之震澤爾雅以為具區方圓五百里 湖有苞山春秋謂之夫椒山有洞室入地潛行北通
 琅邪東武縣俗謂之洞庭旁有青山一名夏架山山
 有洞穴潛通洞庭山上有石鼓長丈餘鳴則有兵故
 吳記曰太湖有苞山在國西百餘里居者數百家出
 弓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穴南通洞庭深逺莫知所
[029-7a]
 極三苖之國左洞庭右彭蠡今宫亭湖也以太湖之
 洞庭對彭蠡則左右可知也余按二湖俱以洞庭為
 目者亦分為左右也但以趣矚為方耳既據三苖宜
 以湘江為正是以郭景純之江賦云爰有包山洞庭 巴陵地道潛逹旁通幽岫窈窕山海經曰浮玉之山
 北望具區苕水出于其隂北流注于具區謝康樂云
 山海經浮玉之山在句餘東五百里案近刻/脱百字便是句
 餘縣之東山乃應入海句餘案近刻訛/作具區今在餘姚烏
[029-7b]
 道山西北案近刻/脱西字何由北望具區也以為郭于地理
 甚昧矣言洞庭南口有羅浮山髙三千六百丈浮山
 東石樓下有兩石鼓叩之清越所謂神鉦者也事備
 羅浮山記㑹稽山宜直湖南又有山隂溪水入焉山
 隂西四十里案山隂下近/刻衍縣字有二溪東溪廣一丈九尺 冬煖夏冷西溪廣三丈五尺冬冷夏煖二溪北出行
 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廣五丈餘而温涼又雜盖山
 海經所謂苕水也北逕羅浮山而下注于太湖故言
[029-8a]
 出其隂入于具區也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亦謂之
 三山湖又謂之洞庭湖楊泉五湖賦曰案泉近刻/訛作修
 首無錫足蹏松江負烏程于背上懷太吳以當胷岞
 嶺崔嵬穹隆紆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
 極也太湖之東吳國西十八里有岞嶺山俗説此山
 本在太湖中案近刻/脱山字禹治水移進近吳案近刻訛/作近東 東及西南有兩小山案近刻脱/東及二字皆有石如卷笮俗云
 禹所用牽山也太湖中有淺地長老云是笮嶺山蹠
[029-8b]
 自此以東差深案東近刻/訛作求言是牽山之溝此山去太
 湖三十餘里東則松江出焉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攷以下皆係
 注内叙太湖之水下流/注海為三江者今改正上承太湖更逕笠澤在吳南
 松江左右也國語曰越伐吳吳禦之笠澤越軍江南
 吳軍江北者也虞氏曰松江北去吳國五十里江側
 有丞胥二山山各有廟案此下近刻有國南五/十里五字係重出衍文魯哀
 公十三年越使二大夫疇無餘謳陽等伐吳吳人敗 之獲二大夫大夫死故立廟于山上號曰丞胥二王
[029-9a]
 也胥山上今有壇石長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九折
 路南出太湖闔閭造以遊姑胥之臺以望太湖也松
 江自湖東北流逕七十里江水歧分謂之三江口案/此
 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近刻歧訛作竒吳越春秋稱范蠡去越乘舟
 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者也此亦别為三江五湖
 雖名稱相亂案近刻/脱名字不與職方同庾仲初揚都賦注
 曰案近刻/脱賦字今太湖東注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
 流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與松江而三
[029-9b]
 也吳記曰一江東南行七十里入小湖為次溪自湖
 東南出謂之谷水案谷水上近刻衍為字此/句之下衍吳記曰三字谷水出
 吳小湖逕由巻縣故城下神異傳曰由卷縣秦時長
 水縣也始皇時縣有童謡曰城門當有血城陷沒為
 湖有老嫗聞之憂懼旦徃窺城門門侍欲縛之嫗言
 其故嫗去後門侍殺犬以血塗門嫗又徃見血走去
 不敢顧忽有大水長欲沒縣主簿令幹入白令令見
 幹曰何忽作魚幹又曰明府亦作魚遂乃淪陷為谷
[029-10a]
 矣因目長水城水曰谷水也吳記曰谷中有城故由 卷縣治也即吳之柴辟亭案辟近刻/訛作僻故就李鄉檇李
 之地秦始皇惡其勢王令囚徒十餘萬人汙其土表
 以汙惡名改曰囚卷亦曰由卷也吳黄龍三年案近/刻訛
 作四/年有嘉禾生卷縣改曰禾興後太子諱和改為嘉
 興春秋之檇李城也谷水又東南逕嘉興縣城西谷
 水又東南逕鹽官縣故城南舊吳海昌都尉治晉太
 康中分嘉興立案近刻/訛作治太康地道記吳有鹽官縣樂
[029-10b]
 資九州志曰縣有秦延山案延近刻/訛作逕秦始皇逕此美
 人死葬于山上山下有美人廟谷水之右有馬臯城 故司鹽都尉城吳王濞煮海為鹽于此縣也是以漢
 書地理志曰縣有鹽官東出五十里有武原鄉故越
 地也秦于其地置海鹽縣地理志曰縣故武原鄉也
 後縣淪為柘湖又徙治武原鄉改曰武原縣王莽名
 之展武案展近刻/訛作辰漢安帝時案近刻/脱時字武原之地又淪
 為湖今之當湖也後乃移此縣南有秦望山秦始皇
[029-11a]
 所登以望東海故山得其名焉谷水于縣出為澉浦
 案澉近刻/訛作散以通巨海案引吳記至此胡渭云即庾仲/初所謂東南入海為東江者也
 光熙元年有毛民三人集于縣盖汎于風也又東至㑹稽餘姚縣東入于海
 謝靈運云具區在餘暨案近刻訛/作餘姚然則餘暨是餘姚
 之别名也今餘暨之南餘姚西北浙江與浦陽江同
 㑹歸海但水名已殊非班固所謂南江也郭景純曰
 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然浙江出南蠻中不與岷
[029-11b]
 江同作者述志多言江水至山隂為浙江今江南枝
 分歴烏程縣南通餘杭縣則與浙江合故闞駰十三
 州志曰江水至㑹稽與浙江合案此所謂歴烏程縣/南通餘杭縣則與浙
 江合者乃漢志所謂分江水之正流非南江枝分/也然則漢志餘姚為餘杭之誤以此證之甚明
 江自臨平湖南通浦陽江又于餘暨東合浦陽江自
 秦望分派東至餘姚縣案近刻/脱至字又為江也案此下叙/姚江在餘
 姚縣南者其水非浦陽江之分派道元欲/附會經東至餘姚入海之文故有此説東與卓箱
 水合水出車箱山乘髙瀑布四十餘丈雖有水旱而
[029-12a]
 澍無増減江水又東逕黄橋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攷浙江
 自臨平湖南通浦陽江以下乃/注内因經之訛别叙餘姚之水臨江有漢蜀郡太守
 黄昌宅橋本昌創建也昌為州書佐妻遇賊相失後
 㑹于蜀復脩舊好江水又東逕赭山南案赭近刻/訛作緒
 翻嘗登此山四望誡子孫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 南則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繼代興時在江南者案/在
 近刻訛/作有輒多淪替仲翔之言為有徴矣江水又經官
 倉倉即日南太守虞國舊宅號曰西虞以其兄光居
[029-12b]
 縣東故也是地即其雙鴈送故處江水又東逕餘姚
 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攷經/有至會稽餘姚之文故注以縣南水當之
 縣城是吳將朱然所築南臨江津北背巨海夫子所
 謂滄海浩浩萬里之淵也縣西去㑹稽百四十里因
 句餘山以名縣案因下近/刻衍其字山在餘姚之南句章之北
 也江水又東逕穴湖塘湖水沃其一縣竝為良疇矣 江水又東注于海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是所謂三江者
 也故子胥曰吳越之國三江環之民無所移矣但東
[029-13a]
 南地卑萬流所湊濤湖泛決觸地成川枝津交渠世
 家分夥故川舊瀆難以取悉雖麤依縣地緝綜所纒
 亦未必一得其實也
潛水出巴郡宕渠縣
 潛水盖漢水枝分潛出故受其稱耳今爰有大穴潛
 水入焉通岡山下西南潛出謂之伏水或以為古之
 潛水鄭𤣥曰漢别為潛其穴本小水積成澤流與漢 合大禹自導漢疏通即為西漢水也故書曰沱潛既
[029-13b]
 道劉澄之稱白水入潛然白水與羌水合入漢是猶
 漢水也縣以延熙中分巴立宕渠郡盖占賨國也今
 有賨城縣有渝水夾水上下皆賨民所居漢祖入關
 從定三秦其人勇健好歌儛髙祖愛習之今巴渝儛
 是也縣西北有徐曹水南逕其縣下注潛水縣有車
 騎將軍馮緄桂陽太守李温冢二子之靈常以三月
 還鄉漢水暴長案近刻/脱漢字郡縣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
 案近刻/脱之字今所謂馮李也
[029-14a]
又南入于江
 庾仲雍云墊江有别江出晉壽縣即潛水也其南源
 取道巴西案近刻/脱道字是西漢水也
湍水出酈縣北芬山南流過其縣東又南過冠軍縣東
 湍水出𢎞農界翼望山水甚清徹東南流逕南陽酈
 縣故城東案近刻/脱陽字史記所謂下酈析也案近刻/脱析字漢武
 帝元朔元年封左將黄同為侯國湍水又南菊水注
 之水出西北石澗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澗之
[029-14b]
 異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澗滋液極成甘美云此谷 之水土餐挹長年司空王暢太傅袁隗太尉胡廣竝
 汲飲此水以自綏養是以君子留心甘其臭尚矣菊
 水東南流入于湍湍水又逕其縣東南歴冠軍縣西
 北有楚堨髙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澤潤不
 窮湍水又逕冠軍縣故城東縣本穰縣之盧陽鄉宛
 之臨駣聚漢武帝以霍去病功冠諸軍故立冠軍縣
 以封之水西有漢太尉長史邑人張敏碑碑之西有
[029-15a]
 魏征南軍司張詹墓墓有碑碑背刋云白楸之棺易
 朽之裳銅鐡不入丹器不藏案丹近刻/訛作凡嗟矣後人幸 勿我傷自後古墳舊冢莫不夷毀而是墓至元嘉初
 尚不見發六年大水蠻饑始被發掘説者言初開金
 銀銅錫之器朱漆雕刻之飾爛然有二朱漆棺棺前
 垂竹簾隠以金釘墓不甚髙而内極寛大虛設白楸
 之言空負黄金之實雖意錮南山寕同壽乎湍水又
 逕穰縣為六門陂漢孝元之世案元近刻/訛作成南陽太守
[029-15b]
 邵信臣以建昭五年斷湍水立穰西石堨案堨近刻/訛作碣
 至元始五年更開三門為六石門故號六門堨也溉
 穰新野昆陽三縣五千餘頃漢末毀廢遂不脩理晉 太康三年鎮南將軍杜預復更開廣利加于民今廢
 不脩矣六門側又有六門碑案又近刻/訛作猶是部曲主安
 陽亭侯鄧達等以太康五年立湍水又逕穰縣故城
 北又東南逕魏武故城之西南是建安三年曹公攻
 張繡之所築也
[029-16a]
又東過白牛邑南
 湍水自白牛邑南建武中世祖封劉嵩為侯國案此/下近
 刻衍湍水/又三字東南逕安衆縣故城南縣本宛之西鄉漢
 長沙定王子康侯丹之邑也湍水東南流涅水注之 水出涅陽縣西北岐棘山東南逕涅陽縣故城西漢
 武帝元朔四年封路最為侯國王莽之所謂前亭也
 應劭曰在涅水之陽矣縣南有二碑碑字紊滅不可
 復識云是左伯豪碑案伯豪近刻/訛作桃伯涅水又東南逕安
[029-16b]
 衆縣堨而為陂謂之安衆港魏太祖破張繡于是處
 與荀彧書曰繡遏吾歸師迫我死地盖于二水之間
 以為沿涉之艱阻也涅水又東南流注于湍水
又東南至新野縣
 湍水至縣西北東分為鄧氏陂漢太傅鄧禹故宅與 奉朝請四華侯鄧晨故宅隔陂案近刻與訛作/其華訛作亭鄧颺
 謂晨宅畧存焉案謂近刻/訛作為
東入于淯案此四字原本訛入注内接畧存焉下/近刻仍作經文接又東南至新野縣下
[029-17a]
均水出析縣北山南流過其縣之東
 均水發源𢎞農郡之盧氏縣熊耳山山南即脩陽葛
 陽二縣界也雙峯齊秀望若熊耳因以為名齊桓公
 召陵之㑹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馬遷皆嘗
 登之縣即析縣之北鄉故言出析縣北山也案近刻/脱山字
 均水又東南流逕其縣案流下近/刻衍注字下南越南鄉縣案/下
 南越三字有舛/誤當作又南逕又南流與丹水合
又南當涉都邑北南入于沔
[029-17b]
 均水南逕順陽縣西漢哀帝更為博山縣明帝復曰
 順陽應劭曰縣在順水之陽今于是縣則無聞于順
 水矣章帝建初四年封衞尉馬廖為侯國案廖近刻/訛作康
 晉太康中立為順陽郡縣案近刻/脱郡字西有石山南臨均
 水均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謂之均口者也故地理志
 謂之淯水言熊耳之山淯水出焉又東南至順陽入
 于沔案地理志𢎞農郡盧氏熊耳山/在東又有育水南至順陽入沔
粉水出房陵縣東流過郢邑南
[029-18a]
 粉水導源東流逕上粉縣案逕近刻/訛作注取此水以漬粉
 則皓耀鮮潔有異衆流故縣水皆取名焉
又東過穀邑南東入于沔案此卜字原本訛入/注内近刻乃為經文
 粉水至筑陽縣西而下注于沔水謂之粉口案近刻/訛作水
 粉水旁有文將軍冢案近刻/脱旁字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
 脩麗閭丘羡之為南陽葬婦墓側將平其域夕忽夢
 文諫止羡之不從後羡之為楊佺期所害論者以為
 文將軍之祟也
[029-18b]
白水出朝陽縣西東流過其縣南
 王莽更名朝陽為厲信縣案近刻訛作王莽更之/曰朝陽也為厲信縣
 劭曰縣在朝水之陽今朝水逕其北而不出其南也
 盖邑郭淪移川渠狀改故名舊傳遺稱在今也
又東至新野縣南案近刻訛/作縣西東入于淯
比水出比陽東北太胡山案比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泚/注内同卷之三十二沘水亦
訛作此攷漢書地理志南陽郡比陽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又廬江郡灊縣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壽春入芍
陂師古曰音比又布儿反/今據以訂正二水之名東南流過其縣南案過近刻/訛作逕
[029-19a]
泄水從南來注之 太胡山在比陽北如東三十餘里廣圓五六十里張
 衡賦南都所謂天封太狐者也應劭曰比水出比陽
 縣東入蔡經云泄水從南來注之然比陽無泄水盖
 誤引壽春之沘泄耳余以延昌四年䝉除東荆州刺
 史州治比陽縣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
 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比非泄水也呂氏春秋曰齊
 令章子與韓魏攻荆荆使唐蔑應之夾比而軍欲視
[029-19b]
 水之深淺荆人射之而莫知也有芻者曰兵盛則水
 淺矣章子夜襲之斬蔑于是水之上也比水又西澳 水注之水北出茈丘山東流屈而南轉又南入于比
 水按山海經云澳水又北入視不注比水余按呂忱
 字林及難字爾雅竝言&KR1424水在比陽脈其川流所㑹
 診其水土津注宜是&KR1424水音藥也比水又西南歴長
 岡舊月城北案舊字近刻/訛在北字下比水右㑹馬仁陂水水出
 潕隂北山泉流競湊水積成湖盖地百頃謂之馬仁
[029-20a]
 陂陂水歴其縣下西南堨之以溉田疇公私引裂案/近
 刻訛/作列水流遂斷故瀆尚存比水又南逕㑹口與堵水
 枝津合案堵近刻/訛作緒比水又南與澧水㑹澧水源出于 桐柏山與淮同源而别流西注故亦謂水為派水澧
 水西北流逕平氏縣故城東北王莽更名其縣曰平
 善城内有南陽都鄉正衛彈勸碑澧水又西北合溲
 水水出湖陽北山案陽近刻/訛作南西流北屈逕平氏城西
 而北入澧水澧水又西注比水比水自下亦通謂之
[029-20b]
 為派水昔漢光武破甄阜梁丘賜于比水西斬之于
 斯水也比水又南趙醴二渠出焉案醴近/刻作澧比水又西
 南流謝水注之水出謝城北其源微小案其近刻/訛作二
 城漸大城周迴側水申伯之都邑案近刻脱/此五字詩所謂 申伯番番既入于謝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
 少子丹為謝陽侯即其國也然則是水即謝水也髙
 岸下深案近刻/脱髙字浚流徐平時人目之為渟瀯水城戍
 又以渟瀯為目非也其城之西舊棘陽縣治故亦謂
[029-21a]
 之棘陽城也謝水又東南逕新都縣左注比水比水
 又西南流逕新都縣故城西王莽更之曰新林郡國
 志以為新野之東鄉故新都者也
又西至新野縣南入于淯
 比水于岡南西南流戍在岡上比水又西南與南長 坂門二水合其水東北出湖陽東隆山山之西側有
 漢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珍騎都尉尚湖陽長公主即
 光武之伯姊也廟堂皆以青石為階陛廟北有石堂
[029-21b]
 珍之𤣥孫桂陽太守瑒以延熹四年遭母憂于墓次
 立石祠勒銘于梁石宇傾頽而梁字無毀盛𢎞之以
 為樊重之母畏雷室盖傳疑之謬也隆山南有一小
 山山坂有兩石虎相對夾隧道雖處蠻荒全無破毀
 作制甚工信為妙矣世人因謂之為石虎山其水西
 南流逕湖陽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廖國也竹書紀 年曰楚共王㑹宋平公于湖陽者矣東城中有二碑
 似是樊重碑悉載故吏人名司馬彪曰仲山甫封于
[029-22a]
 樊因氏國焉爰自宅陽徙居湖陽能治田殖至三百
 頃廣起廬舍案近刻/脱廣字髙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
 六畜放牧魚蠃梨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器械
 貲至百萬其興工造作為無窮之功案近刻/脱功字巧不可
 言富擬封君世祖之少數歸外氏及之長安受業齎
 送甚至世祖即位追爵敬侯詔湖陽為重立廟置吏
 奉祠巡祠章陵常幸重墓其水四周城溉城之東南 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有數碑無字又有
[029-22b]
 石廟數間依于墓側棟宇崩毀惟石壁而已亦不知
 誰之胄族矣其水南入大湖湖陽之名縣藉茲而納
 稱也湖水西南流又與湖陽諸陂散水合謂之板橋
 水又西南與醴渠合又有趙渠注之二水上承派水
 南逕新都縣故城東兩瀆雙引南合板橋水板橋水
 又西南與南長水㑹水上承唐子襄鄉諸陂散流也
 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漢光武自新野屠
 唐子鄉殺湖陽尉于是地陂水清深光武後以為神
[029-23a]
 淵西南流于新野縣與板橋水合西南注于比水比
 水又西南流注于淯水也
 
 
 
 
 
 
[029-23b]
 
 
 
 
 
 
 
 水經注卷二十九



[030-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三十
            魏 酈道元 撰
  淮水
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
 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尚書導淮自
 桐柏地理志曰南陽平氏縣王莽之平善也風俗通
 曰南陽平氏縣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也淮
[030-1b]
 均也春秋說題辭曰淮者均其勢也釋名曰淮韋也
 韋繞揚州北界東至于海也爾雅曰淮為滸然淮水 與醴水同源俱導西流為醴東流為淮案此下近/刻衍自字
 流地下三十許里東出桐柏之大復山南謂之陽口
 水南即復陽縣也闞駰言復陽縣胡陽之樂鄉也元
 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故曰復陽也東
 觀漢記曰朱祐少孤歸外家復陽劉氏山南有淮源
 廟廟前有碑是南陽郭苞立又二碑並是漢延熹中
[030-2a]
 守令所造文辭鄙拙殆不可觀故經云東北過桐柏
 也淮水又東逕義陽縣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縣南對固
 成山山有水注流數丈洪濤灌山遂成巨井謂之石 泉水北流注于淮淮水又逕義陽縣故城南案此十/字原本
 及近刻並/訛作經義陽郡治也世謂之白茅城案近刻/脫之字其城
 圓而不方闞駰言晉太始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
 林平氏義陽四縣置義陽郡于安昌城又太康記晉
 書地道記並有義陽郡以南陽屬縣為名漢武帝元
[030-2b]
 狩四年案元狩近刻/訛作元光封北地都尉衞山為侯國也有
 九渡水注之水出雞翅山溪澗瀠委沿遡九渡矣其
 猶零陽之九渡水故亦謂之為九渡焉于溪之東山
 有一水發自山椒下數丈素湍直注頽波委壑可數 百丈望之若霏幅練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
 注于淮
東過江夏平春縣北
 淮水又東油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縣西南
[030-3a]
 油溪東北流逕平春縣故城南漢章帝建初四年案/章
 帝近刻訛/作和帝封子全為王國油水又東曲案油水原本/及近刻並訛
 作淮水/今改正岸北有一土穴徑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案/沿
 下近刻/衍流字入于油水亂流南屈又東北注于淮淮水又
 東北逕城陽縣故城南漢髙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 為侯國王莽之新利也案新利近刻/訛作利新魏城陽郡治淮
 水又東北與大木水合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西出大
 木山山即晉車騎將軍祖逖自陳留將家避難所居
[030-3b]
 也其水東逕城陽縣北而東入于淮淮水又東北流
 左㑹湖水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傍川西南出窮溪得其
 源也淮水又東逕安陽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江國也嬴姓矣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人
 滅江秦伯降服出次曰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
 案此下近刻衍/地理志曰四字漢乃縣之文帝八年案近刻訛作/呂后八年 淮南厲王子劉勃為侯國王莽之均夏也淮水又東
 得溮口水源南出大潰山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並截上八字訛作經下六
[030-4a]
 字仍屬/注文東北流翼帶三川亂流北注溮水又北逕賢
 首山西又北出東南屈逕仁順城南故義陽郡治分
 南陽置也晉太始初以封安平獻王孚長子望本治
 在石城山上因梁希侵逼徙治此城梁司州刺史馬
 仙琕不守案梁近刻訛作齊/仙琕訛作鮮卑魏置郢州也昔常珍竒
 自懸瓠遣三千騎援義陽行事龎定光屯于溮水者
 也溮水東南流歴金山北山無樹木峻峭層峙溮水 又東逕義陽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嶺周迴三里
[030-4b]
 是郡昔所舊治城城南十五步對門有天井周百餘
 步深一丈東逕鍾武縣故城南案近刻/脱縣字本江夏之屬
 縣也王莽之當利縣矣又東逕石城山北山甚髙峻
 史記曰魏攻冥阨音義曰冥阨或言在鄳縣葙山也
 按呂氏春秋九塞其一也溮水逕鄳縣故城南建武
 中世祖封鄧邯為鄳侯案鄳下近/刻衍縣字按蘇林曰音盲案/近
 刻脫/按字溮水又東逕七井岡南又東北注于淮淮水又
 東至谷口谷水南出鮮金山北流案此下近/刻衍至字瑟水注
[030-5a]
 之水出西南具山東北逕光淹城東而北逕青山東
 羅山西俗謂之仙居水案近刻脫/此六字東北流注于谷水
 谷水東北入于淮
又東過新息縣南案過近刻/訛作逕
 淮水東逕故息城南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
 違言息侯伐鄭鄭伯敗之者也淮水又東逕浮光山
 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亦曰扶光山即弋陽山也案近/刻脫
 陽/字出名玉及黑石堪為碁其山俯映長淮每有光輝
[030-5b]
 淮水又東案近刻脫此/二十三字逕新息縣故城南應劭曰息 後徙東故加新也王莽之新徳也光武十九年封馬
 援為侯國外城北門内有新息長賈彪廟廟前有碑
 面南又有魏汝南太守程曉碑案曉近刻/訛作堯魏太和中
 蠻田益宗効誠案近刻/訛作域立東豫州以益宗為刺史淮
 水又東合慎水案慎下近/刻衍縣字水出慎陽縣西而東逕慎
 陽縣故城南縣取名焉漢髙帝十一年封欒說為侯
 國潁陰劉陶為縣長政化大行道不拾遺以病去官
[030-6a]
 童謠歌曰悒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
 見思如此應劭曰慎水所出東北入淮慎水又東流 積為燋陂陂水又東南流為上慎陂又東為中慎陂
 又東南為下慎陂皆與鴻卻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
 川左結鴻陂漢成帝時翟方進奏毁之建武中汝南
 太守鄧晨欲脩復之知許偉君曉知水脈召與議之
 偉君言成帝用方進言毁之尋而夢上天天帝怒曰
 何敢敗我濯龍淵案龍近刻/訛作子是後民失其利時有童
[030-6b]
 謠曰敗我陂翟子威反乎覆案近刻訛/作及子覆陂當復明府
 興復廢業童謡之言將有徴矣遂署都水掾起塘四
 百餘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愼水而東南逕 息城北又東南入淮案又東下近/刻衍逕字謂之慎口淮水又
 東與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于新息縣北東南流分
 為二水一水逕深丘西又屈逕其南南派為蓮湖水
 南流注于淮淮水又左迆流結兩湖謂之東西蓮湖
 矣淮水又東右合壑水案比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白沙
[030-7a]
 山東北逕柴亭西俗謂之柴水又東北流與潭溪水
 合水發潭谷東北流右㑹柴水柴水又東逕黄城西
 故弋陽縣也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柴水又東北
 入于淮謂之柴口也淮水又東北申陂枝水注之案/此
 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東逕釣臺南
 臺在水曲之中臺北有琴臺又東逕陽亭南東南合
 淮淮水又東逕淮陰亭北又東逕白城南案此十五/字原本及
 近刻並/訛作經楚白公勝之邑也東北去白亭十里案東上/近刻衍
[030-7b]
 又/字淮水又東逕長陵戍南又東青陂水注之案此十/六字原
 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分青陂東瀆東南逕白亭西又南于長陵
 戍東東南入于淮淮水又東北合黄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
 訛作/經水出黄武山東北流木陵關水注之水導源木
 陵山案近刻/脫源字西北流注于黄水黄水又東逕晉西陽 城南又東逕光城南案逕下近/刻衍南字光城左郡治案近刻/脫城左
 二/字又東北逕高城南故弦國也案弦下原本及近刻/並衍髙字今改正
 又東北逕弋陽郡東有虞丘郭南有子胥廟案胥近/刻訛作
[030-8a]
 相/黄水又東北入于淮謂之黄口淮水又東北逕襃
 信縣故城南而東流注也案注下近刻/衍之者二字
又東過期思縣北
 縣故蔣國周公之後也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于孟
 諸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楚滅之以為縣漢髙帝十
 二年以封賁赫為侯國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孫叔敖 廟廟前有碑淮水又東北淠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經/水出弋陽縣南垂山西北流歴陰山關逕二城間
[030-8b]
 舊有賊難軍所頓防案所下近/刻衍謂字西北出山又東北流
 逕新城戍東又東北得詔虞水口西北去弋陽虞丘
 郭二十五里水出南山東北流逕詔虞亭東而北入
 淠水又東北注淮俗曰白鷺水
又東過原鹿縣南案近刻/脫又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
 縣即春秋之鹿上也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宋人為鹿
 上之盟以求諸侯于楚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 執金吾陰鄉侯隂識為侯國者也
[030-9a]
又東過廬江安豐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
 廬江故淮南也漢文帝十六年别以為國應劭曰故
 廬子國也決水自舒蓼北注不于北來也安豐東北
 注淮者窮水矣又非決水皆誤耳淮水又東谷水入
 焉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上承富水東南流世謂之谷
 水也東逕原鹿縣故城北城側水南谷水又東逕富
 陂縣故城北俗謂之成閭亭非也地理志案近刻衍/一曰字
 汝南郡有富陂縣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鄉侯王霸
[030-9b]
 為富陂侯十三州志曰漢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陰置
 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縣也谷水又東于汝陰城
 東南注淮案近刻/脫淮字淮水又東北左㑹潤水案此九字/原本及近
 刻並訛/作經水首受富陂東南流為髙塘陂又東積而為
 陂水東注焦陵陂陂水北出為鮦陂陂水潭漲引瀆
 北注汝陰四周隍塹下注潁水焦湖東注謂之潤水
 逕汝陰縣東逕荆亭北而東入淮案近刻/脫淮字淮水又東
 北窮水入焉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六安國安風縣
[030-10a]
 窮谷案風近刻訛/作豐下同春秋左傳楚救𤅬司馬沈尹戍與 吳師遇于窮者也案近刻窮/下衍谷字川流泄注于決水之右
 北灌安風之左世謂之安風水亦曰窮水音戎並聲
 相近字隨讀轉流結為陂謂之窮陂塘堰雖淪猶用
 不輟陂水四分農事用康北流注于淮京相璠曰今
 安風有窮水北入淮淮水又東為安風津水南有城
 故安風都尉治後立霍丘戍淮中有洲案近刻重/一淮字
 號關洲蓋津關所在故斯洲納稱焉魏書國志有曰
[030-10b]
 司馬景王征毌丘儉使鎮東將軍豫州刺史諸葛誕
 案東近刻/訛作西從安風津先至壽春儉敗與小弟秀藏水 草中安風津都尉部民張屬斬之傳首京都即斯津
 也
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西沘水泄水合北注之案沘水/泄水原
本及近刻並訛作/泚水洪水今改正又東潁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淮水又東左合沘口案近刻訛/作泚口又東逕中陽亭北為
 中陽渡水流淺磧可以厲也淮水又東流與潁口㑹
[030-11a]
 東南逕蒼陵城北又東北流逕壽春縣故城西案蒼/陵城
 北近刻訛作倉陵北又此二十/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縣即楚考烈王自陳
 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 以九江名郡漢髙帝四年為淮南國孝武元狩六年
 復為九江焉文穎曰史記貨殖傳曰淮以北沛陳汝
 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
 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是為三楚者也淮水又
 北左合椒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上承淮水東北流
[030-11b]
 逕虵城南案城近刻/訛作地又歴其城東亦謂之清水東北
 流注于淮水謂之清水口者是此水焉案此四字近/刻作左合椒
 水焉五字係/後人妄改
又東過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流注之 淮水于壽陽縣西北案晉孝武改/壽春曰壽陽肥水從城西而北
 入于淮案近刻/脫西字謂之肥口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
 上承沙水于城父縣右出東南流逕城父縣故城南
 王莽之思善也縣故焦夷之地春秋左傳昭公九年
[030-12a]
 楚公子棄疾遷許于夷寔城父矣取州來淮北之田
 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案男近刻/訛作夷杜預曰此時改城
 父為夷故傳寔之者也然丹遷城父人于陳以夷濮
 西田益之案近刻脫/此十五字言夷田在濮水西者也然則濮
 水即沙水之兼稱得夏肥之通目矣漢桓帝永壽元 年封大將軍梁冀孫桃為侯國也案也上近/刻衍者字夏肥水
 自縣又東逕思善縣之故城南漢章帝章和三年分
 城父立夏肥水又東為髙陂又東為大漴陂案近刻/訛作天
[030-12b]
 淙/陂水出分為二流南為夏肥水案近刻/脫夏字北為雞陂夏
 肥水東流案近刻/脫水字左合雞水水出雞陂東流為黄陂
 案近刻/脫流字又東南流積為茅陂又東為雞水呂氏春秋
 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投之雞水是也雞水右
 㑹夏肥水案右近刻訛/作又脫夏字而亂流東注俱入于淮淮水
 又北逕山硤中謂之硤石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對岸山 上結二城以防津要西岸山上有馬跡世傳淮南王
 乘馬昇僊所在也今山之東南石上有大小馬跡十
[030-13a]
 餘所仍今存焉淮水又北逕下蔡縣故城東本州來
 之城也吳季札始封延陵後邑州來故曰延州來矣
 春秋哀公二年案哀近刻/訛作襄蔡昭侯案近刻訛/作成公自新蔡
 遷于州來謂之下蔡也淮之東岸又有一城即下蔡
 新城也案近刻/脫即字二城對據翼帶淮瀆淮水東逕八公
 山北案近刻/脫公字山上有老子廟淮水歴潘城南置潘溪
 戍戍東側潘溪吐川納淮更相引注又東逕梁城臨 側淮川川左有湄城淮水左迆為湄湖淮水又右納
[030-13b]
 洛川于西曲陽縣北水分閻溪北絶横塘又北逕蕭
 亭東案近刻/脫又字又北鵲甫溪水入焉水出東鵲甫谷西
 北流逕鵲甫亭南西北流注于洛水北逕西曲陽縣
 故城東王莽之延平亭也應劭曰縣在淮曲之陽下
 邳有曲陽故是加西也洛澗北歴秦墟下注淮謂之
 洛口經所謂淮水逕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注者
 也案近刻/脫從字蓋經之謬矣考川定土即實為非是曰洛
 澗非肥水也淮水又北逕莫邪山西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030-14a]
 經/山南有陰陵縣故城漢髙祖五年項羽自垓下從
 數百騎夜馳渡淮至隂陵迷失道左陷大澤漢令騎
 將灌嬰以五千騎追及之于斯縣者也按地理志王
 莽之陰陸也後漢九江郡治時多虎災百姓苦之南
 陽宗均為守案宗近刻/訛作宋退貪殘進忠良虎悉東渡江
又東過當塗縣北濄水從西北來注之
 淮水自莫邪山東北逕馬頭城北魏馬頭郡治也故
 當塗縣之故城也呂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
[030-14b]
 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 壬癸甲為嫁娶日也禹墟在山西南案墟近刻/訛作娶縣即
 其地也地理志曰當塗侯國也魏不害以圉守尉捕
 淮陽反者公孫勇等案近刻/訛作者漢以封之王莽更名山
 聚也淮水又東北濠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
 莫邪山東北溪案溪上近/刻衍之字溪水西北引瀆逕禹墟北
 又西流注于淮淮水又北沙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經/經所謂蒗&KR1422渠也淮之西有平阿縣故城王莽之
[030-15a]
 平寧也建武十三年世祖更封耿阜為侯國郡國志
 曰平阿縣有塗山案有下近/刻衍當字淮出于荆山之左當塗 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而揚濤北注也案而近刻訛作/西也訛作之
 春秋左傳哀公十年大夫對孟孫曰禹㑹諸侯于塗
 山執玉帛者萬國杜預曰塗山在壽春東北非也余
 按國語曰吳伐楚墮㑹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
 聘且問之客執骨而問曰案近刻/訛作之敢問骨何為大仲
 尼曰丘聞之昔禹致羣神于㑹稽之山防風氏後至
[030-15b]
 禹殺之其骨專車此為大也蓋丘明親承聖㫖録為
 實証矣又按劉向說苑辨物王肅之叙孔子廿二世
 孫孔猛所出先人書家語並出此事故塗山有㑹稽 之名考挍羣書及方土之目疑非此矣蓋周穆之所
 㑹矣淮水于荆山北濄水東南注之案東近刻/訛作自又東
 北逕沛郡義城縣東司馬彪曰後𨽻九江也
又東過鍾離縣北
 世本曰鍾離嬴姓也應劭曰縣故鍾離子國世楚滅
[030-16a]
 之以為縣春秋左傳所謂吳公子光伐楚拔鍾離者
 也王莽之蠶富也豪水出陰陵縣之陽亭北小屈有
 石穴不測所窮言穴出鍾乳所未詳也豪水東北流
 逕其縣西又屈而南轉東逕其城南又北歴其城東 逕小城而北流注于淮淮水又東逕夏丘縣南案此/九字
 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又東渙水入焉水首受蒗&KR1422渠于開封
 縣史記韓釐王二十一年使暴䳒救魏為秦所敗䳒
 走開封者也東南流逕陳留北又東南案近刻脫入/焉至此四十
[030-16b]
 六/字西入九里注之案此六字/脫誤未詳渙水又東南流逕雍丘
 縣故城南又東逕承匡城又東逕襄邑縣故城南故
 宋之承匡襄牛之地宋襄公之所𦵏故號襄陵矣竹
 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㪨案近刻訛作公/今竹書作鼓
 公孫倉㑹齊師圍我襄陵十八年惠成王以韓師敗 諸侯師于襄陵案近刻脫敗字此句之下有/縣字今竹書作縣于襄陵齊侯使
 楚景舍來求成案此下近刻有公㑹齊宋之圍/六字原本及竹書皆無此語即于
 此也西有承匡城春秋㑹于承匡者也秦始皇以承
[030-17a]
 匡卑溼徙縣于襄陵更為襄邑案此下近/刻衍也字王莽以為
 襄平也漢桓帝建和元年以封梁冀之子為侯國陳
 留風俗傳曰縣南有渙水故傳曰睢渙之間出文章
 天子郊廟御服出焉尚書所謂厥篚織文者也渙水
 又東南逕已吾縣故城南又東逕鄫城北春秋襄公
 元年經書晉韓厥帥師伐鄭魯仲孫蔑㑹齊曹邾杞 次于鄫杜預曰陳留襄邑縣東南有鄫城渙水又東
 南逕鄢城北新城南又東南左合明溝溝水自蓬洪
[030-17b]
 陂東南流謂之明溝下入渙水又逕亳城北帝王世
 記曰穀熟為南亳即湯都也十三州志曰漢武帝分
 穀熟置春秋莊公十二年案二近刻/訛作三宋公子御說奔
 亳者也案奔下近/刻衍于字渙水東逕穀熟城南漢光武建武
 二年封更始子歆為侯國又東逕楊亭北春秋左氏
 傳襄公十二年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于楊梁
 以報晉之取鄭也京相璠曰宋地矣今睢陽東南三 十里有故楊梁城案近刻/脫城字今曰陽亭也俗名之曰縁
[030-18a]
 城非矣西北去梁國八十里渙水又東逕沛郡之建
 平縣故城南漢武帝元鳳元年案近刻脫/元鳳二字封杜延年
 為侯國王莽之田平也又東逕酇縣故城南春秋襄
 公十年公㑹諸侯及齊世子光于䣜今其地䣜聚是
 也王莽之酇治矣渙水又東南逕費亭南漢建和元
 年封中常侍沛國曹騰為侯國騰字季興譙人也永
 初中定桓帝策封亭侯此城即其所食之邑也渙水
 又東逕銍縣故城南昔吳廣之起兵也使葛嬰下之
[030-18b]
 渙水又東苞水注之水出譙城北白汀陂案白近刻/訛作自
 陂水東流逕酇縣南又東逕鄲縣故城南漢景帝中
 元年封周應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單城也案單近刻/訛作留
 音多又東逕嵇山北嵇氏故居嵇康本姓奚案近刻/脫康字
 㑹稽人也先人自㑹稽遷于譙之銍縣改為嵇氏案/改
 近刻訛/作故取稽字之上以為姓蓋志本也嵇氏譜曰譙
 有嵇山家于其側遂以為氏縣魏黄初中文帝以酇
 城父山桑銍置譙郡故𨽻譙焉苞水東流入渙渙水
[030-19a]
 又東南逕蘄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故甀鄉也案甀近/刻訛作
 垂/漢髙帝破黥布于此縣舊都尉治王莽之蘄城也
 水上有古石梁處遺基尚存渙水又東逕穀陽縣左
 㑹八丈故瀆案左近刻/訛作右瀆上承洨水南流注于渙渙
 水又東逕穀陽戍南又東南逕穀陽故城東北右與
 解水㑹水上承縣西南解塘東北流逕穀陽城南即
 穀水也應劭曰城在穀水之陽案近刻脫/此二字又東北流
 注于渙渙水又東南逕白石戍南又逕虹城南案近/刻脫
[030-19b]
 又字虹/訛作蚿洨水注之水首受蘄水于蘄縣東南流逕穀
 陽縣八丈故瀆出焉又東合長直故溝溝上承蘄水 南㑹于洨洨水又東南流逕洨縣故城北案逕近/刻作于
 有垓下聚漢髙祖破項羽所在也王莽更名其縣曰
 肴城案肴近刻/訛作肓應劭曰洨水所出音絞經之絞也洨
 水又東南與渙水亂流而入于淮案近刻脫與渙水/亂流五字及而字
 故應劭曰洨水南入淮淮水又東至巉石山潼水注
 之水首受潼縣西南潼陂縣故臨淮郡之屬縣王莽
[030-20a]
 改曰成信矣南逕沛國夏丘縣絶蘄水又南逕夏丘
 縣故城西案近刻脫水/又南三字王莽改曰歸思也又東南流
 逕臨潼戍西又東南至巉石西南入淮淮水又東逕 浮山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山北對巉石山梁氏天監中
 立堰于二山之間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
 潰壊矣案壊近刻/訛作淮淮水又東逕徐縣南歴澗水注之
 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導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絶蘄
 水逕歴澗戍西案戍近刻/訛作水東南流注于淮淮水又東
[030-20b]
 池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出東城縣東北流逕
 東城縣故城南漢以數千騎追羽羽帥二十八騎引
 東城案近刻脫/一羽字因四隤山案山近刻/訛作出斬將而去即此
 處也史記孝文帝八年案近刻訛作/孝惠八年封淮南厲王子 劉良為侯國案良近刻/訛作賜地理志王莽更名之曰武城
 也池水又東北流歴二山間東北入于淮謂之池河
 口也案近刻/脫河字淮水又東蘄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水首受睢水于穀熟城東北東逕建城縣故城北漢
[030-21a]
 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之
 多聚也蘄水又東南逕蘄縣縣有大澤鄉陳涉起兵
 于此篝火為狐鳴處也南則洨水出焉蘄水又東南
 北八丈故瀆出焉案北下近刻衍/入字瀆訛作溝又東流長直故溝
 出焉案長直上近刻衍南/北二字溝訛作瀆又東入夏丘縣東絶潼水 逕夏丘縣故城北又東南逕潼縣南又東流入徐縣
 東絶歴澗又東逕大徐縣故城南又東注于淮淮水
 又東歴客山逕盱眙縣故城南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
[030-21b]
 理志曰都尉治漢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劉
 䝉之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匡武淮水又東逕廣陵
 淮陽城南案廣陵下近刻衍/歴字復脫南字城北臨泗水案近刻/脫城字
 于二水之間述征記淮陽太守治自後置戍縣亦有
 時廢興也
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西泗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淮泗之㑹即角城也左右兩川翼夾二水決入之所
 所謂泗口也
[030-22a]
又東過淮隂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
 淮水右岸即淮隂也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術向
 九江將東奔袁譚路出斯浦因以為名焉又東逕淮
 隂縣故城北北臨淮水漢髙帝六年封韓信為侯國
 王莽之嘉信也昔韓信去下鄉而釣于此處也城東
 有兩冢西者即漂母冢也周迴數百步髙十餘丈昔
 漂母食信于淮隂信王下邳蓋投金增陵以報母矣 東一陵即信母冢也縣有中瀆水首受江于廣陵郡
[030-22b]
 之江都縣縣城臨江應劭地理風俗記曰縣為一都
 之會故曰江都也縣有江水祠俗謂之伍相廟也子
 胥但配食耳歲三祭與五岳同舊江水道也案近刻/脫江字
 昔吳將伐齊北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築邗城城下
 掘深溝謂之韓江亦曰邗溟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
 地理志所謂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案西近刻訛/作而又脫入
 字/自永和中江都水斷其水上承歐陽埭案近刻/脫埭字
 江入埭六十里至廣陵城楚漢之間為東陽郡髙祖
[030-23a]
 六年為荆國十一年為吳城即吳王濞所築也景帝
 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曰廣陵王莽更名
 郡曰江平縣曰定安案近刻脫/更名二字城東水上有梁謂之
 洛橋中瀆水自廣陵北出武廣湖東陸陽湖西二湖
 東西相直五里案此二湖在/今高郵州南水出其間下注樊梁湖
 案湖在髙郵州/西北五十里舊道東北出至博芝射陽二湖西北
 出夾邪乃至山陽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風陳敏因
 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逕渡案津湖在今寳/應縣南六十里渡十
[030-23b]
 二里方達北口案此謂津/湖之北口直至夾邪興寧中復以津 湖多風又自湖之南口案近刻南下衍北字/此謂津湖之南口沿東岸
 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後行者不復由湖故蔣濟三
 州論曰淮湖紆逺水陸異路山陽不通陳敏穿溝案/近
 刻脫/敏字更鑿馬瀬百里渡湖者也自廣陵出山陽白馬
 湖逕山陽城西即射陽縣之故城也應劭曰在射水
 之陽漢髙祖六年封楚左令尹項纏為侯國也王莽
 更之曰監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封子荆為山陽公
[030-24a]
 治此十七年為王國城本北中郎將庾希所鎮中瀆
 水又東案近刻/脫水字謂之山陽浦又東入淮謂之山陽口 者也
又東兩小水流注之
 淮水左逕泗水國南故東海郡也徐廣史記音義曰
 泗水國名漢武帝元鼎四年案近刻訛/作三年初置都淩案/近
 刻訛作郯下/衍四年二字封常山憲王子思王商為國案近刻/脫封字
 理志曰王莽更泗水郡為水順案近刻訛/作順水淩縣為生
[030-24b]
 淩案近刻訛作/陵縣為生夌淩水注之水出淩縣東流逕其縣故
 城東而東南流注于淮寔曰淩口也案近刻/脫淩字應劭曰
 淩水出縣西南入淮即經之所謂小水者也又東至廣陵淮浦縣入于海
 應劭曰淮崖也案近刻訛/作浦岸也蓋臨側淮瀆故受此名淮
 水逕縣故城東案逕近刻/訛作出王莽更名之曰淮敬淮水
 于縣枝分北為游水歴朐縣與沭合又逕朐山西案/逕
 近刻訛/作匡山側有朐縣故城秦始皇三十五年于朐縣
[030-25a]
 立石海上以為秦之東門崔琰述初賦曰倚髙艫以
 周眄兮觀秦門之將將者也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
 郁洲山海經所謂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蒼梧
 徙此云山上猶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珪之 敘述初賦言郁洲者故蒼梧之山也心恱而怪之聞
 其上有僊士石室也乃往觀焉案近刻/脫焉字見一道人獨
 處休休然不談不對顧非已及也即其賦所云吾夕
 濟于郁洲者也游水又北逕東海利成縣故城東案/成
[030-25b]
 近刻訛作城/東上衍之字故利鄉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
 王子嬰為侯國王莽更之曰流泉游水又北歴羽山
 西地理志曰羽山在祝其縣東南尚書曰堯疇咨四
 岳得舜案疇咨近刻/訛作時曰進十六族殛鯀于羽山是為檮
 杌與驩兜三苗共工同其罪故世謂之四凶鯀既死 其神化為黄熊案近刻/訛作龍入于羽淵是為夏郊三代祀
 之故連山易曰有崇伯鯀伏于羽山之野者是也游
 水又北逕祝其縣故城西春秋經書夏公㑹齊侯于
[030-26a]
 夾谷左傳定公十年公及齊平會于祝其寔夾谷也
 服䖍曰地二名王莽更之曰猶亭縣之東有夾口浦
 㳺水左逕琅邪計斤縣故城之西案計斤原本及近/刻並訛作即丘今
 改/正地理志曰莒子始起于此後徙莒有鹽官故世謂
 之南莒也㳺水又東北逕贛榆縣北東側巨海有秦
 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 去則三尺所見東北傾石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三
 尺八寸一行十二字㳺水又東北逕紀鄣故城南春
[030-26b]
 秋昭公十九年齊伐莒莒子奔紀鄣莒之婦人怒莒
 子之害其夫老而託紡焉取其纑而夜縋縋絶鼓譟
 城上人亦譟莒共公懼啓西門而出齊遂入紀故紀
 子帛之國穀梁傳曰吾伯姬歸于紀者也杜預曰紀
 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城即此城也案/城
 近刻訛/作水㳺水東北入海舊吳之燕岱常泛巨海憚其
 濤險更沿溯是瀆由是出地理志曰㳺水自淮浦北 入海爾雅曰淮别為滸㳺水亦枝稱者也
[030-27a]
 
 
 
 
 
 
 
 
[030-27b]
 
 
 
 
 
 
 
 水經注卷三十



[031-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巻三十一
            魏 酈道元 撰
  滍水  淯水  㶏水  灈水
  瀙水  潕水  溳水
滍水岀南陽魯陽縣西之堯山
 堯之末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
 懼而遷于魯縣立堯祠于西山謂之堯山故張衡南
[031-1b]
 都賦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堯山堯山在太和
 川太和城東北滍水出焉張衡南都賦曰其川瀆則 滍澧&KR1424濜發源巖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總括急趣
 箭馳風疾者也滍水又歴太和川東逕小和川又東
 温泉水注之水出北山阜七源竒發案近刻脫阜/字源訛作泉
 熱特甚闞駰曰縣有湯水可以療疾案近刻疾/下有矣字湯側
 又有寒泉焉地勢不殊而炎涼異致雖隆火盛日肅
 若冰谷矣渾流同溪南注滍水案南下近/刻有流字滍水又東
[031-2a]
 逕胡木山東流又會温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勢竒毒
 痾疾之徒無能澡其衝漂救癢者咸去湯十許步别
 池然後可入湯側有石銘云皇女湯可以療萬疾者 也故杜彦達云然如沸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案/飲
 之近刻訛/作飯而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飲案近刻/訛作飯多少自
 在四十日後身中萬病愈三蟲死學道遭難逢危終
 無悔心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賦所謂湯谷湧其後
 者也然宛縣有紫山山東有一水東西十五里南北
[031-2b]
 二百步湛然沖滿無所通會冬夏常温世亦謂之湯
 谷也非魯陽及南陽之縣故也張平子廣言土地所
 苞明非此矣滍水又東房陽川水注之水出南陽雉
 縣西房陽川北流注于滍滍水之北有積石焉世謂 女靈山其山平地介立不連岡以成髙峻石孤峙不
 託勢以自逺四面壁絶極能靈舉逺望亭亭狀若單
 楹插霄矣北面有如頽落劣得通步好事者時有扳
 陟耳滍水又與波水合水出霍陽西川大嶺東谷俗
[031-3a]
 謂之歇馬嶺川曰廣陽川非也即應劭所謂孤山波
 水所出也馬融廣成頌曰浸以波溠其水又南逕蠻
 城下蓋蠻别邑也俗謂之麻城非也波水又南分三
 川于白亭東而俱南入滍水滍水自下兼波水之通
 稱也是故闞駰有東北至定陵入汝之文滍水又東 逕魯陽縣故城南城即劉累之故邑也有魯山案近/刻脫
 山/字縣居其陽故因名焉王莽之魯山也昔在于楚文
 子守之與韓遘戰案遘近刻作/搆下有難字有返景之誠内有南
[031-3b]
 陽都鄉正衞為碑滍水右合魯陽關水水出魯陽關
 外分頭山横嶺下夾谷東北出入滍滍水又東北合
 牛蘭水水發縣北牛蘭山東南逕魯陽城東水側有
 漢陽侯焦立碑牛蘭水又東南與柏樹溪水合水出
 魯山北峽谷中東南流逕魯山西而南合牛蘭水又
 東南逕魯山南闞駰曰魯陽縣今其地魯山是也水 南注于滍滍水東逕應城南故應鄉也應侯之國詩
 所謂應侯順徳者也彭水注之俗謂之小滍水水出
[031-4a]
 魯陽縣南彭山蟻塢東麓北流逕彭山西下有彭山
 廟廟前有彭山碑漢桓帝元嘉三年杜仲長立彭水
 逕其西北漢安邑長尹儉墓東冢西有石廟廟前有
 兩石闕闕東有碑闕南有二獅子相對南有石碣二
 枚石柱西南有兩石羊中平四年立彭水又東北流
 直應城南而入滍滍水又左合橋水水出魯陽縣北
 恃山東南逕應山北又南逕應城西地理志曰故父 城縣之應鄉也周武王封其弟為侯國應劭曰韓詩
[031-4b]
 外傳稱周成王與弟戲以桐葉為圭曰吾以封汝周
 公曰天子無戲言王乃應時而封故曰應侯鄉亦曰
 應鄉按呂氏春秋云成王以桐葉為圭封叔虞非應
 侯也汲郡古文殷時已有應國非成王矣戰國范睢
 所封邑也謂之應水滍水又東逕犨縣故城北左傳
 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圍使伯州犁城犨是也出于魚
 齒山下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鄭次于魚陵涉于魚
 齒之下甚雨楚師多凍役徒幾盡案役徒近/刻作徒役晉人聞
[031-5a]
 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
 競多死聲楚必無功矣所涉即滍水也水南有漢中
 常侍長樂太僕吉成侯州苞冢案近刻脫/成字州字冢前有碑
 基西枕岡城開四門門有兩石獸墳傾墓毁碑獸淪
 移人有掘出一獸猶全不破甚高壯頭去地減一丈
 許作制甚工左膊上刻作辟邪字門表壍上起石橋
 歴時不毁其碑云六帝四后是諮是諏蓋仕自安帝
 沒于桓后于時閽閹擅權五侯暴世割剝公私以事
[031-5b]
 生死夫封者表有徳碑者頌有功自非此徒何用許 為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萬古祗彰誚辱嗚呼愚
 亦甚矣&KR1591水又東犨水注之俗謂之秋水非也水有
 二源東源出其縣西南踐犢山東崖下水方五十許
 步不測其深東北流逕犨縣南又東北屈逕其縣東
 而北合西源水案源近刻/訛作流西源出縣西南頗山北阜
 下東北逕犨城西又屈逕其縣北東合右水案右近/刻訛作
 二/亂流北注于滍漢髙祖入關破南陽太守呂齮于
[031-6a]
 犨東即于是地滍水之隂也滍水又東南逕昆陽縣
 故城北昔漢光武與王尋王邑戰于昆陽敗之走者 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案近刻/脫間字會大雨如注滍川盛
 溢案川近/刻作水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
 為不流王邑嚴尤陳茂輕騎皆乘尸而度矣
東北過潁川定陵縣西北又東過郾縣南東入于汝
 滍水東逕西不羮亭南亭北背汝水于定陵城北東
 入汝郾縣在南不得過
[031-6b]
淯水出𢎞農盧氏縣支離山案支近/刻作攻東南過南陽西鄂
縣西北又東過宛縣南
 淯水導源東流逕酈縣故城北郭仲産曰酈縣故城 在支離山東南案近刻訛作故城/南在攻離山東酈舊縣也三倉曰
 樊鄧酈酈有二城北酈也案後魏析置南北酈湍水/逕南酈城東淯水逕北酈
 城/北漢祖入關下淅酈即此縣也淯水又東南流歴雉
 縣之衡山案近刻脫歴字/之下衍雉字東逕百章郭北又東魯陽
 關水注之水出魯陽縣南分水嶺南水自嶺南流北
[031-7a]
 水從嶺北注故世俗謂此嶺為分頭也其水南流逕
 魯陽關左右連山插漢秀木干雲是以張景陽詩云
 朝登魯陽關峽路峭且深亦司馬芝與母遇賊處也
 關水歴雉衝山西南逕皇后城西建武元年世祖遣 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后于淯陽俊發兵三百餘
 人宿衞皇后道路歸京師蓋稅舍所在故城得其名
 矣山有石室甚飾潔相傳名皇后浴室又所幸也關
 水又西南逕雉縣故城南昔秦文公之世有伯陽者
[031-7b]
 案伯陽近刻/訛作陽伯逢二童曰舀曰被案近刻/訛作彼二童二雉也
 得雌者霸雄者王二童翻飛化為雙雉光武獲雉于
 此山以為中興之祥故置縣以名焉關水又屈而東
 南流注于淯淯水又東南流逕博望縣故城東案縣/下近
 刻衍西/北二字郭仲産曰在郡東北百二十里案近刻/脫在字漢武 帝置校尉張騫隨大將軍衞青西征為軍前導相望
 水草得以不乏元光六年封騫為侯國地理志南陽
 有博望縣案志下近刻衍/曰字又脫博字王莽改之曰宜樂也淯水
[031-8a]
 又東南逕西鄂故城東應劭曰江夏有鄂故加西也
 昔劉表之攻杜子緒于西鄂也功曹柏孝長案柏近/刻訛作
 伯/聞戰鼓之音懼而閉户䝉被自覆漸登城而觀言
 勇可習也淯水又南案淯近刻/訛作清洱水注之水出𢎞農
 郡盧氏縣之熊耳山東南逕酈縣北東南逕房陽城
 北漢哀帝四年封南陽太守孫寵為侯國俗謂之房 陽川又逕西鄂縣南水北有張平子墓墓之東側墳
 有平子碑文字悉是古文篆額是崔瑗之辭盛𢎞之
[031-8b]
 郭仲産並云夏侯孝若為郡薄其文復刊碑隂為銘
 然碑隂二銘乃是崔子玉及陳翕耳而非孝若悉是
 𨽻字二首並存嘗無毁壊又言墓次有二碑今惟見
 一碑或是余夏景驛途案景近/刻作逕疲而莫究矣水南道
 側有二石樓相去六七丈雙跱齊竦髙可丈七八柱
 圓圍二丈有餘石質青緑光可以鑒其上欒櫨承栱
 案欒近刻/訛作鑾雕簷四注案近刻/訛作柱窮巧綺刻妙絶人工題 言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陽西鄂人有三女無男
[031-9a]
 而家累千金父沒當𦵏女自相謂曰先君生我姊妹
 無男兄弟今當安神𤣥宅翳靈后土冥冥絶後何以
 彰吾君之徳各出錢五百萬一女築墓二女建樓以
 表孝思銘云墓樓東平林下近墳墓案下近/刻作不而不能
 測其處所矣洱水又東南流注于淯水世謂之肄水
 案近刻脫/此二字肄洱聲相近非也地理志曰熊耳之山出
 三水洱水其一焉東南至魯陽入沔是也淯水又南
 逕預山東山上有神廟俗名之為獨山也山南有魏
[031-9b]
 車騎將軍黄權夫妻二冢地道潛通其冢前有四碑
 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樹者也淯水又
 西南逕史定伯碑南又西為瓜里津水上有三梁謂
 之瓜里渡自宛道途東出堵陽西道方城案堵近刻/訛作赭西
 訛作/而建武三年世祖自堵陽西入破虜將軍鄧奉怨
 漢掠新野拒瓜里上親搏戰降之夕陽下遂斬奉郡
 國志所謂宛有瓜里津案里下近/刻有野字夕陽聚者也阻橋
 即桓温故壘處温以升平五年與范汪衆軍北討所
[031-10a]
 營案所近刻/訛作列淯水又西南逕晉蜀郡太守鄧義山墓 南又南逕宛城東其城故申伯之都案城近/刻作地楚文王
 滅申以為縣也秦昭襄王使白起為將伐楚取郢即
 以此地為南陽郡改縣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隊縣
 曰南陽劉善曰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大
 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謂之荆州
 城今南陽郡治大城其東城内有舊殿基案近刻重/一城字
 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階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
[031-10b]
 殿基周百步髙五尺案近刻脫殿/字尺訛作丈蓋更始所起也城
 西三里案城近刻/訛作地有古臺髙三丈餘文帝黄初中南 巡行所築也淯水又屈而逕其縣南故南都賦所言
 淯水蕩其胷者也王莽地皇二年朱鮪等共于城南
 㑹諸將設壇燔燎立聖公為天子于斯水上世語曰
 張繡反公與戰敗子昂不能騎進馬于公而昂遇害
 魏書曰公南征至宛案近刻/脫南字臨淯水祠陣亡將士案/近
 刻脫/陣字歔欷流涕衆皆哀慟淯水又南梅溪水注之水
[031-11a]
 出縣北紫山南逕百里奚故宅奚宛人也于秦為賢
 大夫所謂迷虞智秦者也梅溪又逕宛西呂城東案/梅
 近刻訛/作紫史記曰呂尚先祖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 夏之際受封于呂故因氏為呂尚也徐廣史記音義
 曰呂在宛縣髙后四年封昆弟子呂忿為呂城侯疑
 即此也又按新蔡縣有大呂小呂亭而未知所是也
 梅溪又南逕杜衍縣東故城在西案此下近/刻衍按字漢髙帝
 七年封郎中王翳為侯國王莽更之曰閏衍矣土地
[031-11b]
 墊下湍溪是注古人于安衆堨之令遊水是瀦案令/近刻
 訛作/今謂之安衆港世祖建武三年上自宛遣潁陽侯
 祭遵西擊鄧奉弟終案近刻/訛作衆破之于杜衍進兵涅陽
 者也梅溪又南謂之石橋水又謂之女溪案女近刻/訛作汝 南流案南近刻/訛作之而左注淯水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
 郡國志所謂南陽宛縣有南就聚者也郭仲産言宛
 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漢時鄧
 禹等歸鄉餞離處也盛𢎞之著荆州記以為三公置
[031-12a]
 余按淯水左右舊有二澨所謂南澨北澨者水側之
 濆聚在淯陽之東北考古推地則近矣城側有范蠡
 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後漢末有范曽字子閔為大
 將軍司馬討黄巾賊至此祠為蠡立碑文勒可尋夏
 侯湛之為南陽又為立廟焉城東有大將軍何進故 宅城西有孔嵩舊居嵩字仲山宛人與山陽范式有
 斷金契貧無養親賃為阿街卒遣迎式式下車把臂
 曰子懷道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嬴賤役晨門卑下
[031-12b]
 之位古人所不恥何痛之有故其讚曰仲山通達卷
 舒無方屈身厮役挺秀含芳
又屈南過淯陽縣東
 淯水又南入縣逕小長安司馬彪郡國志曰縣有小
 長安聚謝沈漢書稱光武攻淯陽不下引兵欲攻宛
 至小長安與甄阜戰敗于此淯水又西南逕其縣故 城南桓帝延熹七年封鄧秉為侯國案秉近刻/訛作康縣故
 南陽典農治後以為淯陽郡省郡復縣避晉簡文諱
[031-13a]
 更名雲陽焉案雲近/刻作云淯水又逕安樂郡北漢桓帝建
 和元年案近刻訛/作六年封司徒胡廣為淯陽縣安樂鄉侯
 今于其國立樂宅戍郭仲産襄陽記曰南陽城南九
 十里有晉尚書令樂廣故宅廣字彦輔案此下/衍也字善清
 言見重當時成都王廣女壻長沙王猜之廣曰寧以
 一女而易五男猶疑之終以憂殞其故居今置戍因
 以為名又南過新野縣西
[031-13b]
 淯水又南入新野縣枝津分派東南出隰衍苞注案/苞
 字近刻訛/在隰字上左積為陂東西九里南北十五里陂水所
 溉咸為良沃淯水又南與湍水會又南逕新野縣故
 城西世祖之敗小長安也姊元遇害上即位感悼姊
 沒追諡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即此邑也晉咸寧二
 年封大司馬扶風武王少子歆為新野郡公割南陽
 五屬棘陽蔡陽穰鄧山都封焉案近刻五訛作伍脫/棘字又封焉訛作封
 為/王文舒更立中隔案此句上下有脫誤三國志王/昶字文舒朱謀㙔以王字屬上
[031-14a]
 句作封為/王非也西即郡治東則民居城西傍淯水又東與
 朝水合水出西北赤石山而東南逕冠軍縣界地名
 沙渠又東南逕穰縣故城南楚别邑也秦拔鄢郢即
 以為縣秦昭王封相魏冉為侯邑王莽更名曰農穰
 也案農近刻/訛作豐魏荆州刺史治朝水又東南分為二水
 一水枝分東北為樊氏陂陂東西十里案西近刻/訛作四
 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陂東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
 庾氏取其陂故諺曰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業庾公
[031-14b]
 昌昔在晉世杜預繼信臣之業復六門陂案近刻陂/上衍之字 遏六門之水下結二十九陂諸陂散流咸入朝水事
 見六門碑六門既陂諸陂遂斷朝水又東逕朝陽縣
 故城北而東南注于淯水又東南與棘水合水上承
 堵水案堵近刻訛/作赭下同堵水出棘陽縣北山案近刻/脫山字數源
 並發南流逕小堵鄉謂之小堵水世祖建武二年成
 安侯臧宫從上擊堵鄉案鄉近刻/訛作也東源方七八步騰
 湧若沸故世名之騰沸水南流逕于堵鄉謂之堵水
[031-15a]
 建武三年祭遵引兵南擊董訢于堵鄉以水氏縣故
 有堵陽之名也地理志曰縣有堵水王莽曰陽城也 漢哀帝改為順陽建武二年更封安陽侯朱祐為堵
 陽侯堵水于縣案近刻/脫于字堨以為陂東西夾岡水相去
 五六里古今斷岡兩舌案朱謀㙔云當作左右斷岡/兩舌岡外下垂陂陀而出者
 謂之/舌都水潭漲南北十餘里水決南潰下注為灣灣
 分為二西為堵水東為滎源堵水參差流結兩湖故
 有東陂西陂之名二陂所導其水枝分案其近刻/訛作俱
[031-15b]
 南至會口入比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泚下同/今改正比水見卷之二十九是以
 地理志比水堵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稱故也二湖流
 注合為黄水惟所受焉案惟近刻/訛作謂逕棘陽縣之黄淳 聚又謂之為黄淳水者也謝沈後漢書案謝上近刻/衍故字又脫
 後/字甄阜等敗光武于小長安東乘勝南渡黄淳水前
 營背阻兩川案背近刻/訛作皆謂臨比水絶後橋示無還心
 漢兵擊之三軍潰案三近刻/訛作二溺死黄淳水者二萬人
 又南逕棘陽縣故城西應劭曰縣在棘水之陽案近/刻脫
[031-16a]
 水/字是知斯水為棘水也漢髙帝七年封杜得臣為侯
 國後漢兵起擊唐子鄉殺湖陽尉進㧞棘陽鄧晨將
 賔客㑹光武于此縣也棘水又南逕新野縣歴黄郵
 聚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進擊秦豐先拔黄郵者 也謂之黄郵水大司馬吳漢破秦豐于斯水之上其
 聚落悉為蠻居猶名之為黄郵蠻棘水自新野縣東
 而南流入于淯水謂之為力口也棘力聲相近當為
 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從讀變若世以棘子木
[031-16b]
 為力子木是也案近刻訛作為/力子之木也淯水又東南逕士林
 東戍名也戍有邸閣水左有豫章大陂下灌良疇三
 千許頃也
南過鄧縣東案南近刻/訛作西
 縣故鄧侯吾離之國也楚文王滅之秦以為縣淯水 右合濁水案淯近刻/訛作清俗謂之弱溝水上承白水于朝
 陽縣東南流逕鄧縣故城南習鑿齒襄陽記曰楚王
 至鄧之濁水去襄陽二十里即此水也濁水又東逕
[031-17a]
 鄧塞北案近刻/訛作者即鄧城東南小山也方俗名之為鄧
 塞案方俗近刻/訛作先後昔孫文臺破黄祖于其下濁水東流
 注于淯淯水又南逕鄧塞東又逕鄾城東古鄾子國
 也蓋鄧之南鄙也昔巴子請楚與鄧為好鄾人奪其
 幣即是邑也司馬彪以為鄧之鄾聚矣
南入于沔案此四字近刻接前/經文西過鄧縣東下
㶏水出㶏强縣南澤中東入潁
 㶏水出潁川陽城縣少室山東流注于潁水案此即/潁水注
[031-17b]
 内所謂中水導/源少室通阜者而亂流東南逕臨潁縣西北小㶏水
 出焉案此即潁水注内所謂潁/水自縣西小㶏水出也東逕臨潁縣故城北
 㶏水又東逕㶏陽城北又東逕㶏强縣故城南建武
 二年案近刻訛/作元年世祖封揚化將軍堅鐔為侯國㶏水
 東為陶樞陂案臨潁西北派分/之小㶏水終于此余按㶏陽城在㶏水
 南然則此城正應為㶏陰城而有㶏陽之名者明在
 南猶有㶏水故此城以陽為名矣潁水之南有二瀆 其南瀆東南流案近刻此/下衍行字歴臨潁亭西東南入汝今
[031-18a]
 無水也疑即㶏水之故瀆矣汝水于竒雒城西别東
 派時人謂之大㶏水案此即汝水注内所謂濆/水世亦謂之大㶏水者也東北
 流枝瀆右出世謂之死汝也别汝又東北逕召陵城
 北練溝出焉别汝又東汾溝出焉别汝又東逕征羌
 城北水南有汾陂俗音糞汾水自别汝東注而為此
 陂水積征羌城北四五里方三十里許瀆左合小㶏
 水案此别一小㶏水與上小㶏水同名異實上/小㶏水在潁水之北此小㶏水在潁水之南水上
 承狼陂南流名曰鞏水青陵陂水自陂東注之案青/原本
[031-18b]
 及近刻並訛作清今改正狼/陂青陵陂並見潁水注内東迴又謂之小㶏水而
 南流注于大㶏水大㶏水取稱蓋藉㶏沿注而總受
 其目矣案沿近刻訛作/汾其訛作巨又東逕西華縣故城南又東
 逕汝陽縣故城北東注于潁
灈水出汝南吳房縣西北奥山案奥近刻/訛作興東過其縣北
入于汝
 縣西北有棠谿城案棠近刻訛/作堂下同故房子國春秋定公
 五年吳王闔閭弟夫槩奔楚封之于棠谿故曰吳房
[031-19a]
 也漢髙帝八年封莊侯楊武為侯國建武中世祖封 泗水王歙子燀為棠谿侯山溪有白羊淵淵水舊出
 山羊漢武帝元封二年白羊出此淵案近刻此/訛作北畜牧
 者禱祀之俗禁拍手嘗有羊出水野母驚拍案近刻/訛作扑
 自此絶焉淵水下合灈水灈水東逕灈陽縣故城西
 東流入瀙水亂流逕其縣南世祖建武二十八年案/近
 刻訛作/元年封吳漢孫旦為侯國案旦近刻/訛作且其水又東入
 于汝水
[031-19b]
瀙水出潕隂縣東上界山
 山海經謂之視水也郭景純注或曰視宜為瀙出葴 山許愼云出中陽山皆山之殊目也而東與泌水合
 水出潕隂縣旱山東北流注瀙瀙水又東北殺水出
 西南大熟之山東北流入于親瀙水又東淪水注之
 水出宣山東南流注瀙水案東南近/刻作南東瀙水又東得奥
 水口水西出奥山東入于瀙水也
東過吳房縣南又東過灈陽縣南
[031-20a]
 應劭曰灈水出吳房縣東入瀙縣之西北即兩川之
 交會也
又東過上蔡縣南東入汝潕水出潕隂縣西北扶予山東過其縣南
 山海經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滎案近/刻脫
 南字/注字經書扶予者其山之異名乎滎水上承堵水東
 流左與西遼水合又東東遼水注之俱導北山而南
 流注于滎滎水又東北于潕隂縣北左會潕水其道
[031-20b]
 稍西案其近刻/訛作之不出其縣南其故城在山之陽漢光
 武建武中封岑彭為侯國漢以為陽山縣魏武與張
 繡戰于宛馬名絶景為流矢所中公傷右臂引還潕
 隂即是地也城之東有馬仁陂郭仲産曰陂在比陽 縣西五十里案近刻/脫西字蓋地百頃其所周溉田萬頃隨
 年變種境無儉歲陂水三周其隍故瀆自隍西南而
 㑹于比潕水不得復逕其南也且邑號潕隂故無出
 南之理出南則為陽也非直不究又不思矣潕水又
[031-21a]
 東北澧水注之案澧近刻/訛作河水出雉衡山東南逕建城
 東案東字近刻/訛在山字上建當為卷字讀誤耳郡國志云葉縣
 有卷城其水又東流入于潕潕水東北逕于東山西
 西流入潕案此四字/上有脫文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溪水
 出黄城山案近刻脫/有溪二字東北逕方城郡國志曰葉縣有 方城郭仲産曰苦菜于東之間案菜近刻訛/作萊下同有小城
 名方城東臨溪水尋此城致號之由當因山以表名
 也苦菜即黄城也及于東通為方城矣世謂之方城
[031-21b]
 山水東流注潕水故聖賢冢墓記曰南陽葉邑方城
 西有黄城山案聖賢冢墓記原本及近刻並訛作地/理志考地理志南陽葉下云有長城號
 曰方城更無此文又邑字訛在/方城下今據歸有光本改正是長沮桀溺耦耕之
 所有東流水則子路問津處尸子曰楚狂接輿耕于
 方城蓋于此也盛𢎞之云葉東界有故城始犨縣東
 至瀙水達此陽界南比聫聫數百里號為方城一謂 之長城云酈縣有故城一面未詳里數號為長城即
 此城之西隅其間相去六百里北面雖無基築案北/面近
[031-22a]
 刻訛作/若南北皆連山相接而漢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齊桓
 公云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郡國志曰葉縣
 有長山曰方城案山近刻/訛作城指此城也潕水又東北歴
 舞陽縣故城南漢髙祖六年封樊噲為侯國也
又東過西平縣北
 縣故柏國也春秋左傳所謂江黄道柏方睦于齊也
 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 平漢宣帝甘露三年封丞相于定國為侯國王莽更
[031-22b]
 之曰新亭晉太康地記曰案地記近刻/訛作地理志縣有龍泉水
 可以砥礪刀劒特堅利故有堅白之論矣是以龍泉
 之劒為楚寶也縣出名金古有鐵官
又東過郾縣南
 郾縣故城去此逺矣不得過
又東過定潁縣北東入于汝
 漢安帝永初二年分汝南郡之上蔡縣置定潁縣順
 帝永建元年案此六字近刻訛/作延光中三字以陽翟郭鎮為尚書
[031-23a]
 令案鎮下近/刻衍之字封定潁侯即此邑也
溳水出蔡陽縣
 溳水出縣東南大洪山山在隨郡之西南竟陵之東
 北槃基所跨廣圓百餘里峰曰懸鈎處平原衆阜之
 中案原近刻/訛作縣為諸嶺之秀山下有石門夾鄣層峻巖
 髙皆數百許仞入石門又得鍾乳穴穴上素崖壁立
 非人跡所及穴中多鍾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㣲津
 細液滴瀝不斷幽穴潛逺行者不極窮深以穴内常
[031-23b]
 有風熱案近刻以訛作而熱訛作/勢又此句之下衍火字無能經乆故也案/能
 下近刻/衍以字溳水出于其隂初流淺狹逺乃廣厚可以浮
 舟栰巨川矣時人以溳水所導故亦謂之為溳山矣
 溳水東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東北流注于溳
 謂之小溳水而亂流東北逕上唐縣故城南本蔡陽
 之上唐鄉舊唐侯國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
 兩肅霜馬子常欲之弗與止之三年唐人竊馬而獻
 之子常歸唐侯是也溳水又東均水注之水出大洪
[031-24a]
 山案近刻/脫大字東北流逕土山北案此下近刻有山上/土山四字係衍文
 東北流入于溳水溳水又屈而東南流東南過隨縣西案過近刻/訛作逕
 縣故隨國矣春秋左傳所謂漢東之國隨為大者也
 楚滅之以為縣晉武帝太康中案近刻/脫帝字立為郡有溠
 水出縣西北黄山南逕㵐西縣西又東南㵐水入焉
 㵐水出桐柏山之陽吕忱曰水在義陽㵐水東南逕
 㵐西縣西又東南注于溠案注近刻/訛作流溠水又東南逕
[031-24b]
 隨縣故城西春秋魯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隨令尹鬭
 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軍臨于隨謂此水也水側有
 斷蛇丘隨侯出而見大蛇中斷因舉而藥之故謂之 斷蛇丘後蛇銜明珠報徳世謂之隨侯珠亦曰靈蛇
 珠丘南有隨季梁大夫池其水又南與義井水合水
 出隨城東南井泉嘗湧溢而津注冬夏不異相承謂
 之義井下流合溠溠水又南流注于溳溳水又㑹于
 支水水源亦出大洪山而東流注于溳溳水又逕隨
[031-25a]
 縣南隨城山北而東南注
又南過江夏安陸縣西
 隨水出隨郡永陽縣東石龍山案隨近刻訛/作遼下同西北流
 南迴逕永陽縣西歴横尾山即禹貢之陪尾山也隨 水又西南至安陸縣故城西入于溳案近刻脫/此三字故鄖
 城也因岡為墉峻不假築溳水又南逕石巖山北昔
 張昌作亂于其下籠彩鳳以惑衆晉太安二年鎮南
 將軍劉𢎞遣牙門皮初與張昌戰于清水昌敗追斬
[031-25b]
 于江涘案涘近刻/訛作夏即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敗楚于
 柏舉從之及于清發蓋溳水兼清水之目矣案近刻/脫此六
 字/又東南流而右㑹富水水出竟陵郡新市縣東北
 大陽山水有二源大富水出山之陽南流而左合小
 富水水出山之東而南逕三王城東前漢末王匡王 鳳王常所屯故謂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闕落
 不可復識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俗謂之大
 泌水也又西南流逕杜城西新市縣治也郡國志以
[031-26a]
 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故此加南分安陸縣立案/近
 刻訛作/立縣又王匡中興初舉兵于縣號曰新市兵者也
 富水又東南流于安陸界左合土山水世謂之章水
 水出土山南逕隨郡平林縣故城西俗謂之將陂城
 與新市接界故中興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號又南
 流右入富水富水又東入于溳溳水又逕新城南永 和五年晉大司馬桓温築溳水又㑹温水温水出竟
 陵之新陽縣東澤中口徑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淨
[031-26b]
 可愛靖以察之則淵泉如鏡聞人聲則揚湯奮發無
 所復見矣其熱可以燖雞洪瀏百餘步冷若寒泉東
 南流注于溳水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縣
 西北潼山東南流逕其縣南縣治石潼故城城圓而
 不方東入安陸注于溳水
又東南入于夏
 溳水又南分為二水東通灄水西入于沔謂之溳口 也
[031-27a]
 
 
 
 
 
 
 
 
[031-27b]
 
 
 
 
 
 
 
 水經注卷三十一



[032-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三十二
            魏 酈道元 撰
  漻水  蘄水  決水  沘水
  泄水  肥水  施水  沮水
  漳水  夏水  羌水  涪水
  梓潼水 涔水
漻水出江夏平春縣西
[032-1b]
 漻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西賜水入焉水源東出
 大紫山分為二水一水西逕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 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云是神農所生處也
 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
 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衆水動井今堙
 塞遺跡髣髴存焉亦云賴鄉案近刻/脫賴字故賴國也有神
 農社賜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厲水也賜厲聲相近宜
 為厲水矣一水出義鄉西南入隨又注漻漻水又南
[032-2a]
 逕隨縣注安陸也
南過安陸入于溳
蘄水出江夏蘄春縣北山 山即蘄栁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歴蘄山出蠻
 中故以此蠻為五水蠻五水謂巴水希水赤亭水案/近
 刻脫五字及希水二字訛作/水即謂巴水也又赤亭水西歸水蘄水其一焉案/近
 刻脫此/五字蠻左憑居阻藉山川世為抄暴宋世沈慶之
 于西陽上下誅伐蠻夷即五水蠻也
[032-2b]
南過其縣西
 晉改為蘄陽縣縣徙江洲案近刻訛作/縣從江州置大陽戍後
 齊齊昌郡移治于此也案近刻脫一齊/字昌訛作安
又南至蘄口南入于江 蘄水南對蘄陽洲案近刻/訛作州入于大江謂之蘄口案近/刻脫
 之/字洲上有蘄陽縣徙
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别山
 俗謂之為檀公峴案謂近刻訛作/名公訛作山蓋大别之異名也
[032-3a]
 其水歴山委注而絡其縣矣案近刻/作也
北過其縣東
 縣故吳也春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
 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是也晉書地道記云在安豐
 縣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志曰決水出雩婁案近/刻脫
 婁/
又北過安豐縣東
 決水自雩婁縣北逕雞備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吳
[032-3b]
 敗諸侯之師于雞父者也安豐縣故城今邊城郡治
 也王莽之美豐也案美豐近/刻作美風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將
 軍涼州牧竇融為侯國晉立安豐郡決水自縣西北
 流逕蓼縣故城東又逕其北漢高帝六年封孔藂為
 侯國世謂之史水案史近刻訛作決宋永嘉/中置史水縣取水以名縣決水又
 西北案決近刻/訛作也灌水注之其水導源廬江金蘭縣西 北東陵鄉大蘇山即淮水也案淮近刻/訛作注許慎曰出雩
 婁縣俗謂之澮水案近刻此/下有也字褚先生所謂神龜出于
[032-4a]
 江灌之間嘉林之中蓋謂此水也灌水東北逕蓼縣
 故城西而北注決水案近刻此/下有也字故地理志曰決水北
 至蓼入淮案近刻至訛作/注淮訛作灌灌水亦至蓼入決案近刻/作灌水
 于蓼亦/入決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滅舒蓼臧文仲聞
 之曰臯陶庭堅不祀忽諸徳之不逮民之無援哀哉
 決水又北右㑹陽泉水水受決水東北流逕陽泉縣
 故城東故陽泉鄉也漢獻帝中案近刻訛/作靈帝中封太尉黄 琬為侯國又西北流左入決水謂之陽泉口也案口/近刻
[032-4b]
 訛作/石
又北入于淮
 俗謂之澮口案澮近刻/訛作決非也斯決灌之口矣余往因
 公至于淮津舟車所屆次于決水訪其民宰與古名
 全違脈水尋經方知決口案近刻/訛作水蓋灌澮聲相倫習
 俗害真耳
沘水出廬江𤅬縣西南霍山東北案沘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泚下同今改正
 𤅬者山水名也開山圖𤅬山圍繞大山為霍山郭景
[032-5a]
 純曰𤅬水出焉縣即其稱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吳
 因楚喪圍𤅬是也地理志曰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
 沘字或作淠淠水又東北逕博安縣案近刻脫/一淠字泄水
 出焉
東北過六縣東
 淠水東北右會蹹鼓川水水出東南蹹鼓川西北流
 左注淠水淠水又西北逕馬亨城西又西北逕六安
 縣故城西縣故臯陶國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
[032-5b]
 縣都陂中有大冢民傳曰公琴者即臯陶冢也楚人 謂冢為琴矣漢髙帝元年别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
 文帝十六年復為衡山國武帝元狩二年别為六安
 國王莽之安風也漢書所謂以舒屠六晉太康三年
 廬江郡治淠水又西北分為二水芍陂出焉案原本/及近刻
 並脫芍陂二字今/據歸有光本補入又北逕五門亭西西北流逕安豐
 縣故城西晉書地道記安豐郡之屬縣也俗名之曰
 安城矣又北會濡水亂流西北注也案近刻/訛作之
[032-6a]
北入于淮
 水之決會謂之沘口也泄水出博安縣
 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鄉縣也王莽以為揚陸矣泄水
 自縣上承沘水于麻步川案沘近刻/訛作北西北出案近刻/脫出字
 歴濡溪案歴下近/刻衍山字謂之濡水也
北過芍陂西與沘水合
 泄水自濡溪逕安豐縣案逕近刻/訛作水北流注于淠亦謂
[032-6b]
 之濡須口案近刻作一/謂之其濡口
西北入于淮
 亂流同歸也案歸近刻/訛作國肥水出九江成徳縣廣陽鄉西
 呂忱字林曰肥水出良餘山俗謂之連枷山亦或以
 為獨山也北流分為二水施水出焉肥水又北逕荻
 城東案荻近刻/訛作獲又北逕荻丘東案丘近刻/訛作江右㑹施水
 枝津案右近刻/訛作又水首受施水于合肥縣城東西流逕
[032-7a]
 成徳縣注于肥水也
北過其縣西案此句之上原本及近刻有肥水/别三字係施水之文訛舛在此北入芍

 肥水自荻丘北逕成徳縣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 也又北逕芍陂東又北逕死虎塘東案虎近刻/訛作馬芍陂
 瀆上承井門與芍陂更相通注故經言入芍陂矣肥
 水又北右合閻澗水案近刻訛作肥水/東北又合閻潤水上承施水于
 合肥縣北流逕浚遒縣西案浚遒原本及近刻並訛/作復遒今改正浚遒故城
[032-7b]
 在今合肥/縣東北水積為陽湖陽湖水自塘西北逕死虎亭
 南案虎原本及近刻並訛作雩考死虎壘在今壽州/東四十餘里宋書劉順等東據宛唐築四壘通典
 云宛唐死/虎之訛也夾横塘西注宋泰始初豫州司馬劉順帥
 衆八千據其城地以拒劉勔趙叔寶以精兵五千案/趙
 近刻訛/作杜送糧死虎劉勔破之此塘水分為二案為下/近刻衍
 澗/字洛澗出焉閻漿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澗水
 于五門亭南别為斷神水又東北逕五門亭東亭為
 二水之會也斷神水又東北逕神跡亭東又北謂之
[032-8a]
 豪水雖廣異名事寔一水又東北逕白芍亭東積而
 為湖謂之芍陂陂周百二十許里在壽春縣南八十
 里言楚相孫叔敖所造魏太尉王淩案近刻/訛作陵與吳將
 張休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張/休文今據三國志改正戰于芍陂即此處也
 陂有五門吐納川流西北為香門陂陂水北逕孫叔
 敖祠下案近刻脫/一陂字謂之芍陂瀆又北分為二水一水 東注黎漿水黎漿水東逕黎漿亭南文欽之叛吳軍
 北入諸葛緒拒之于黎漿即此水也東注肥水謂之
[032-8b]
 黎漿水口
又北過壽春縣東
 肥水自黎漿北逕壽春縣故城東為長瀨津津側有
 謝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陸舟車是焉萃止又西北右
 合東溪案右近刻/訛作左溪水引瀆北出案近刻/訛作山西南流逕
 導公寺西寺側因溪建刹五層屋宇閒敞崇虛擕覺
 也案此句/有舛誤又西南流注于肥肥水又西逕東臺下臺 即壽春外郭東北隅阿之榭也東側有一湖三春九
[032-9a]
 夏紅荷覆水引瀆城隍水積成潭謂之東臺湖亦肥
 南播也肥水西逕壽春縣故城北案近刻/脫故字右合北溪
 水導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頽隍水上長林插天髙柯
 負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淵寺左道俗嬉遊多萃其
 下内外引汲泉同七淨溪水沿注西南逕陸道士解
 南精廬臨側川溪大不為廣小足閒居亦勝境也溪
 水西南注于肥水案近刻脫西南二/字作流注于肥水
北入于淮
[032-9b]
 肥水又西分為二水右即肥之故瀆遏為船官湖以
 置舟艦也肥水左瀆又西逕石橋門北案近刻/脫逕字亦曰
 草市門外有石梁渡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三面阻
 水佛堂設三像眞容妙相相服精煒是蕭武帝所立
 也寺西即船官坊蒼兕案近刻訛/作倉光都水是營是作湖
 北對八公山山無樹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劉
 安廟劉安是漢髙帝之孫厲王長子也折節下士篤
 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十人皆為俊異焉多神仙秘
[032-10a]
 法鴻寶之道忽有八公皆鬚睂皓素詣門希見門者 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住衰之術未敢相聞八公
 咸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鍊金化丹出入無間
 乃與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昇天餘藥在器雞犬䑛
 之者俱得上昇其所昇之處踐石皆陷人馬跡存焉
 故山即以八公為目余登其上人馬之跡無聞矣惟
 廟像存焉廟中圖安及八士像皆坐牀帳如平生被
 服纖麗咸羽扇裙帔巾壺枕物一如常居廟前有碑
[032-10b]
 齊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隱室石井即崔琰所謂余
 下壽春登北嶺淮南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云左 吳與王春傅生等尋安同詣𤣥洲還為著記號曰八
 公記都不列其雞犬昇空之事矣按漢書安反伏誅
 葛洪明其得道事備抱朴子及神仙傳肥水又左納
 芍陂瀆案芍近刻/訛作葛瀆水自黎漿分水引瀆壽春城北
 案近刻/脫城字逕芍陂門右北入城昔鉅鹿時苗為縣長是
 其留犢處也瀆東有東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司空
[032-11a]
 劉勔廟宋元徽二年建于東鄉孝義里廟前有碑時
 年碑功方創齊永明元年方立沈約宋書言泰始元
 年豫州刺史殷琰反明帝假勔輔國將軍討之琰降 不犯秋毫百姓來蘇生為立碑文過其實建元四年
 故吏顔㓜明為其廟銘故佐龐珽為廟讚案珽近刻/訛作埏
 夏侯敬友為廟頌並附刊于碑側瀆水又北逕相國
 城東劉武帝伐長安所築也堂宇廳館仍故以相國
 為名又北出城注肥水又西逕金城北又西左合羊
[032-11b]
 頭溪水水受芍陂西北歴羊頭溪謂之羊頭澗水北
 逕熨湖左會烽水瀆瀆受淮于烽村南下注羊頭溪
 側逕壽春城西又北歴象門自沙門北出金城西門
 逍遥樓下北注肥瀆肥水北注舊瀆之横塘為𤣥康 南路馳道左通船官坊也肥水逕𤣥康城西北流北
 出水際案水字近刻/訛在北出上有曲水堂亦嬉遊所集也又西
 北流昔在晉世謝𤣥北禦苻堅祈八公山及置陣于
 肥水之濵堅望山上草木咸為人狀此即堅戰敗處
[032-12a]
 案堅近刻/訛作故非八公之靈有助蓋苻氏將亡之惑也肥
 水又西北注于淮是曰肥口也
施水亦從廣陽鄉肥水别案此三字原本及近刻並訛/在肥水經文北過其縣西之
上今/改正東南入于湖
 施水受肥于廣陽鄉東南流逕合肥縣應劭曰夏水 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合故曰合肥闞駰亦言出沛
 國城父東至此合為肥余按川殊派别案殊近刻/訛作流
 沿注之理方知應闞二說非實證也蓋夏水暴長施
[032-12b]
 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謂夏水施水自成徳案原本/及近刻
 並脫施水二字成徳訛作/城父今據歸有光本改正東逕合肥縣城南城居四
 水中案近刻/脫城字又東有逍遥津案又東近刻/訛作東又水上舊有
 梁孫權之攻合肥也張遼敗之于津北橋不撤者兩
 版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自後著鞭助勢遂得渡
 梁凌統被鎧落水後到追亡流涕津渚施水又東分 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陽淵施水又東逕湖口戍
 東注巢湖謂之施口也
[032-13a]
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淮水案二字舛誤據/漢書當作東山東南過臨沮
縣界
 沮水出東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髙
 峰霞舉峻&KR4312層雲山海經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
 導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髙誘云荆山在左馮翊懐
 徳縣蓋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謬證耳杜預云
 水出新城郡之西南發阿山蓋山異名也沮水東南 流逕沮陽縣東南縣有潼水東逕其縣南下入沮水
[032-13b]
 沮水又東南逕汶陽郡北即髙安縣界郡治錫城縣
 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義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
 重山也沮水南逕臨沮縣西青溪水注之水出縣西
 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徑數丈其深
 不測其泉甚靈潔至于炎陽有亢隂雨無時以穢物
 投之輒能暴雨其水導源東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
 溪為名尋源浮溪竒為深峭盛𢎞之云稠水傍生凌
 空交合危樓傾崖案近刻/訛作岳恒有落勢風泉傳響于青
[032-14a]
 林之下巖猨流聲于白雲之上遊者常若目不周翫
 情不給賞是以林徒棲托雲客宅心泉側多結道士
 精廬焉青溪又東流入于沮水沮水又屈逕其縣南
 晉咸和中為沮陽郡治也沮水又東南逕當陽縣故
 城北案近刻脫故字又/此句之下衍縣字城因岡為阻北枕沮川案枕/近刻
 訛作/抗其故城在東百四十里謂之東城在緑林長坂
 南長坂即張翼徳横矛處也沮水又東南逕驢城西
 磨城東又南逕麥城西昔關雲長詐降處自此遂叛
[032-14b]
 傳云子胥造驢磨二城以攻麥邑即諺所云東驢西 磨麥城自破者也案近刻脫/此十四字沮水又南逕楚昭王墓
 東對麥城故王仲宣之賦登樓云西接昭丘是也沮
 水又南與漳水合焉
又東南過枝江縣東南入于江
 沮水又東南逕長城東又東南流注于江謂之沮口
 也
漳水出臨沮縣東荆山東南過蓼亭又東過章鄉南
[032-15a]
 荆山在景山東百餘里新城沶鄉縣界案沶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沛今據晉/書改正雖羣峰競舉而荆山獨秀漳水東南流又 屈西南逕編縣南縣舊城之東北百四十里也案近/刻脫
 之字/也字西南髙陽城案近刻訛作/髙陽城西南移治許茂故城案漢/編縣
 即今荆門州西髙陽城晉隆安中東北/移百四十里即今南漳縣之許茂城城南臨漳水
 又南歴臨沮縣之章鄉南昔關侯保麥城詐降而遁
 潘璋斬之于此漳水又南逕當陽縣又南逕麥城東
 王仲宣登其東南隅臨漳水而賦之曰夾清漳之通
[032-15b]
 浦倚曲沮之長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經
 曰洈水出東北宜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案南近刻/訛作而
又南至枝江縣北烏扶邑案鳥近刻/訛作烏入于沮 地理志曰禹貢南條荆山案南近刻/訛作東在臨沮縣之東
 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注于沔案陽近刻/訛作楊
 也今漳水于當陽縣之東南百餘里而右㑹沮水也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縣東南案津近刻/訛作流
 江津豫章口東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
[032-16a]
 原所謂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也龍門即郢
 城之東門也
又東過華容縣南
 縣故容城矣春秋魯定公四年許遷于容城是也北 臨中夏水自縣東北逕成都郡故城南晉永嘉中西
 蜀阻亂割華容諸城為成都王潁國案此六字近刻/訛作為潁㠪都
 夏水又逕交趾太守胡寵墓北漢太傅廣身陪陵而
 此墓側有廣碑故世謂廣冡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
[032-16b]
 之辭歴范西戎墓南王隱晉書地道記曰陶朱冢在
 華容縣樹碑云是越之范蠡晉太康地記案康近刻/訛作原
 盛𢎞之荆州記劉澄之記並言在縣之西南郭仲産
 言在縣東十里撿其碑題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
 文缺落不詳其人稱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 觀其所述最為究悉以親逕其地案以近刻/訛作似故違衆
 說從而正之夏水又東案近刻/脫夏字逕監利縣南晉武帝
 太康五年立縣土卑下澤多陂池西南自州陵東界
[032-17a]
 逕于雲杜沌陽為雲夢之藪矣韋昭曰雲夢在華容
 縣按春秋魯昭公三年鄭伯如楚子産備田具以田
 江南之夢郭景純言華容縣東南巴丘湖是也杜預
 云枝江縣安陸縣有雲夢蓋跨川亘隰兼苞勢廣矣
 夏水又東夏楊水注之水上承楊水于竟陵縣之柘
 口東南流與中夏水合謂之夏楊水又東北逕江夏 惠懐縣北而東北注
又東至江夏雲杜縣入于沔
[032-17b]
 應劭十三州記曰江别入沔為夏水源夫夏之為名
 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納厥稱既有中夏之目亦苞
 大夏之名矣當其決入之所案近刻入訛作水又/此句之下衍出字
 之堵口焉案夏水入沔之/口是為堵口鄭𤣥注尚書滄浪之水言
 今謂之夏水來同故世變名焉劉澄之著永初山川
 記云夏水古文以為滄浪漁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
 應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 其勢西南非尚書又東之文余亦以為非也自堵口
[032-18a]
 下沔水通兼夏目而會于江謂之夏汭也故春秋左
 傳稱吳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預曰漢水曲入
 江即夏口矣
羌水出羌中參狼谷案參狼原本及近刻並訛作參/糧脫谷字今據歸有光本改正
 彼俗謂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隴西羌道東南
 流逕宕昌城東西北去天池五百餘里羌水又東南
 逕宕婆川城東而東南注案近刻訛作逕宕昌婆/川城東南北注姜水
 姜維之宼隴右也案姜近刻/訛作羌聞鍾㑹入漢中引還知
[032-18b]
 雍州刺史諸葛緒屯橋頭從孔函谷案近刻訛/作從此谷將出
 北道緒邀之此路維更從北道案近刻訛/作此道渡橋頭入
 劒閣緒追之不及羌水又東南陽部水注之水發東
 北陽部溪西南逕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東南逕
 武街城西南案街近/刻作階又東南逕葭蘆城西案近刻/脫逕字
 湯水入焉水出西北隂平北界湯溪東南逕北部城
 北又東南逕五部城南案五近刻/訛作三東南右合妾水案/近
 刻訛作右/妾水合傍西南出即水源所發也羌水又逕葭蘆
[032-19a]
 城南逕餘城南又東南左會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 北五部溪西南流合為一水屈而東南注羌水羌水
 又東南流至橋頭合白水東南去白水縣故城九十
 里
又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與漢水合案此乃/西漢水又東南過巴
郡閬中縣又南至墊江縣東南入于江
涪水出廣魏涪縣西北
 涪水出廣漢屬國剛氐道徼外東南流逕涪縣西王
[032-19b]
 莽之統睦矣臧宫進破涪城斬公孫恢于涪自此水
 上縣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銀礦洗取火合之以 成金銀潺水歴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東南逕綿
 竹縣北臧宫溯涪至平陽公孫述將王元降遂拔綿
 竹涪水又東南與建始水合水發平洛郡西溪西南
 流屈而東南流案南近刻/訛作西入于涪涪水又東南逕江
 油戍北鄧艾自隂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入蜀逕江
 油廣漢者也涪水又東南逕南安郡南又南與金堂
[032-20a]
 水會水出廣漢新都縣東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
 出焉案近刻/脫津字西逕廣漢五城縣為五城水又西至成
 都入于江南至小廣魏與梓潼水合案近刻/脫水字
 小廣魏即廣漢縣地王莽更名曰廣信也
梓潼水出其縣北界西南入于涪
 故廣漢郡案此下近/刻有也字公孫述改為梓潼郡劉備嘉霍
 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廣漢以北别為梓潼郡以峻為
[032-20b]
 守縣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見大蛇入山穴
 五丁引之山崩壓五丁及五女因氏山為五婦山又
 曰五婦候案近刻/訛作侯馳水所出一曰五婦水亦曰潼水
 也其水導源山中案近刻脫/此二字南逕梓潼縣王莽改曰 子同矣自縣南逕涪城東案南近刻/訛作西又南入于涪水
 謂之五婦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廣魏南案近刻南/上衍縣字入于墊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漢水案此近刻訛作北/漢水即西漢水也亦謂之為
[032-21a]
 内水也北逕墊江昔岑彭與臧宫自江州從涪水上
 公孫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騎夾船而進
 勢動山谷大破岑軍斬首溺水者萬餘人水為濁流
 沈水出廣漢縣下入涪水也
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旱山案近刻/脫鄭字北至安陽縣南入于沔案安陽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沔陽今改正沔水/經文云東過魏興安陽縣南涔水出自旱山北
注之非沔/陽甚明
 涔水即黄水也東北流逕成固南城北案成固近刻/訛作城固下
[032-21b]
 同/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良創築未知定
 所制矣義熙九年索遐為果州刺史自成固治此故
 謂之南城城周七里衿澗帶谷絶壁百尋北谷口造
 城東門傍山尋澗五里有餘盤道登陟方得城治城
 北水舊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趙軍城城北又有桁
 渡沔取北城城即大成固縣治也黄水右岸有恱歸 館涔水歴其北北至安陽左入沔案安陽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沔陽今
 改正又近/刻脫入字為涔水口也案涔近刻/訛作三
[032-22a]
 
 
 
 
 
 
 
 
[032-22b]
 
 
 
 
 
 
 
 水經注卷三十二


[033-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三十三
            魏 酈道元 撰
  江水案近刻作江水一原/本無一二三等字
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岀東南過其縣北
 岷山即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又謂之汶阜山在徼外
 江水所導也益州記曰大江泉源即今所聞始發羊
 膊嶺下緣崖散漫小水百數案水近刻/訛作大殆未濫觴矣
[033-1b]
 東南下百餘里至白馬嶺而厯天彭闕亦謂之為天
 彭谷也案近刻/脱彭字秦昭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見氐道縣 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其形如闕謂之天彭門亦曰天
 彭闕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漢
 元延中案元延近刻/訛作延平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揚雄
 反離騷云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弔屈原名曰反騷也
 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闗而厯氐道縣北案此十六/字原本及
 近刻並/訛作經漢武帝元鼎六年案近刻訛作/元封四年分蜀郡北部
[033-2a]
 置汶山郡以統之縣本秦始皇置後為昇遷縣也益
 州記曰自白馬嶺囘行二十餘里至龍涸案十近刻/訛作千
 又八十里至蠶陵縣案蠶近刻/訛作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 鏡又六十餘里而至北部始百許歩又西百二十餘
 里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餘歩又西南百八十里至
 溼坂案溼近刻/訛作濕江稍大矣故其精則井絡瀍曜江漢
 昞靈河圖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帝以㑹昌
 神以建福故書曰岷山導江泉流深逺盛為四瀆之
[033-2b]
 首廣雅曰江貢也風俗通曰岀珍物可貢獻釋名曰
 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東北百四十里曰
 崍山案近刻/脱曰字中江所岀東注于大江崍山邛崍山也
 在漢嘉嚴道縣一曰新道南山案近刻訛/作山南有九折坂 夏則凝冰冬則毒寒王陽按轡處也案近刻王/下衍子字平恒
 言是中江所岀矣郭景純江賦曰流二江于崌崍又
 東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岀東注于大江山海經
 曰崌山江水岀焉東注大江其中多怪蛇江水又逕
[033-3a]
 汶江道汶岀徼外㟭山西玉輪坂下而南行又東逕
 其縣而東注于大江故蘓代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
 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謂是水也又有湔
 水入焉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水岀綿虒道案近刻/脱虒字亦曰
 綿虒縣之玉壘山案虒近刻/訛作夷吕忱云一曰半浣水也 下注江江水又東别為沱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開明之
 所鑿也郭景純所謂玉壘作東别之標者也縣即汶
 山郡治劉備之所置也渡江有笮橋江水又厯都安
[033-3b]
 縣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縣有桃關漢武帝祠李冰作大
 堰于此壅江作堋案近刻訛作/堰于江作塴堋有左右口謂之湔
 堋江入郫江撿江以行舟益州記曰江至都安堰其
 右撿其左其正流遂東郫江之右也因山頽水坐致
 竹木以溉諸郡又穿羊摩江灌江案近刻/脱穿字西于玉女
 房下白沙郵案三字上近刻有于字又/訛在下句作三石人之下作三石人立 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案近刻/訛作要是以
 蜀人旱則藉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故記曰水旱從
[033-4a]
 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謂之天府也郵在
 堰上案堰下近刻衍官字/又訛在前立水中上俗謂之都安大堰案大近/刻訛作
 之/亦曰湔堰又謂之金堤案近刻/脱之字左思蜀都賦云西
 踰金堤者也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
 征丁千二百人主䕶之有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至
 都安屯觀坂從事何旅曰今所安營地名觀坂上觀
 下反案此四字近刻作自上/觀下反上之象八字其徴不祥不從果為牙 門張和所殺江水又逕臨邛縣王莽之監邛也縣有
[033-4b]
 火井鹽水昏夜之時光興上照江水又逕江原縣案/原
 近刻訛/作鄉王莽更名邛原也&KR1514江水岀焉江水又東北
 逕郫縣下縣民有姚精者為叛夷所殺掠其二女二
 女見夢其兄當以明日自沈江中喪後日當至可伺
 候之果如所夢得二女之尸于水郡縣表異焉江水
 又東逕成都縣縣以漢武帝元鼎二年立縣有二江
 雙流郡下故揚子雲蜀都賦曰兩江珥其前者也風
 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
[033-5a]
 頃江神歲取童女二人為婦案近刻/脱江字冰以其女與神
 為婚徑至神祠勸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厲聲以責之
 因忽不見良久有兩牛鬭于江岸旁有間冰還流汗
 謂官屬曰吾鬭大亟案近刻/作疲極當相助也南向腰中正
 白者我綬也主簿刺殺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
 氣決凡壯健者因名冰兒也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張
 儀與司馬錯等滅蜀遂置蜀郡焉王莽改之曰導江
 也儀築成都以象咸陽晉太康中蜀郡為王國更為
[033-5b]
 成都内史益州刺史治地理風俗記曰華陽黒水惟 梁州漢武帝元朔二年改梁曰益州以新啟犍為牂
 柯越巂州之疆壤益廣故稱益云初治廣漢之雒縣
 後乃徙此故李固與弟圄書曰固今年五十七鬢髪
 已白所謂容身而遊滿腹而去案謂近刻/訛作為周觀天下
 獨未見益州耳昔嚴夫子常言經有五涉其四州有
 九遊其八欲類此子矣初張儀築城取土處去城十
 里因以養魚今萬頃池是也城北又有龍堤池城東
[033-6a]
 有千秋池西有栁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徑通冬夏
 不竭西南兩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上曰沖治橋案/近 刻脱上曰二/字治訛作里西南石牛門曰市橋呉漢入蜀自廣都
 令輕騎先徃焚之橋下謂之石犀淵李冰昔作石犀
 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後
 轉犀牛二頭一頭在府市市橋門案此八字近刻訛/作在府中一頭在
 市/橋一頭沈之于淵也大城南門曰江橋橋南曰萬里
 橋西上曰夷星橋案近刻/脱星字下曰笮橋案笮近刻/訛作莋南岸
[033-6b]
 道東有文學始文翁為蜀守立講堂作石室于南城
 永初後學堂遇火後守更增二石室後州奪郡學移
 夷星橋南岸道東案近刻脱此五字/作移夷里三字道西城案近刻/脱城字 故錦官也言錦工織錦則濯之江流而錦至鮮明濯
 以他江案他近刻/訛作沱則錦色弱矣遂命之為錦里也蜀
 有迴復水江神嘗溺殺人文翁為守祠之勸酒不盡
 拔劍擊之遂不為害江水東逕廣都縣漢武帝元朔
 二年置王莽之就都亭也李冰識察水脈穿縣鹽井
[033-7a]
 江西有望川原案近刻訛作有/望穿脱原字鑿山崖度水案近刻/脱崖字
 結諸陂池故盛養生之饒即南江也又從沖治橋北
 折案治近刻/訛作里曰長昇橋城北十里曰昇僊橋案近刻/僊訛作
 遷脱/橋字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將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 高車駟馬不過汝下也後入邛蜀果如志焉李冰沿
 水造橋上應七宿故世祖謂呉漢曰安軍宜在七橋
 連星間漢自廣都乘勝進逼成都與其副劉尚南北
 相望夾江為營浮橋相對公孫述使謝豐揚軍市橋
[033-7b]
 岀漢後襲破漢墜馬落水縁馬尾得岀入壁命將夜
 潛渡江就尚擊豐斬之于是水之隂江北則左對繁
 田文翁又穿湔㳛以溉灌繁田千七百頃湔水又東
 絶綿洛案湔近刻/訛作江逕五城界至廣都北岸南入于江
 謂之五城水口斯為北江江水又東至南安為璧玉 津故左思云東越玉津也
又東南過犍為武陽縣青衣水沫水從西南來合而注
案沫近刻/訛作洙
[033-8a]
 縣故大夜郎國漢武帝建元六年開置郡縣案近刻/作漢武
 帝開道置以/為縣九字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陽案此/下近
 刻有建元六年置五/字係上文脱誤在此王莽更名郡曰西順案近刻脱/郡曰二字
 縣曰戢成光武謂之士大夫郡有&KR1514江入焉岀江原
 縣案原近/刻作源首受大江東南流至武陽縣注于江縣下
 江上案江近刻/訛作注舊有大橋廣一里半謂之安漢橋水 盛歲壞民苦治功後太守李嚴鑿天社山案近刻訛/作大社山
 尋江通道此橋遂廢縣有赤水下注江建安二十九
[033-8b]
 年有黄龍見此水九日方去此縣藉江為大堰開六
 水門用灌郡下北山昔者王喬所升之山也江水又
 與文井江會李冰所導也自莋道與濛溪分水至蜀
 郡臨邛縣與布僕水合水岀徼外成都西沈黎郡漢
 武元封四年以蜀都西部邛莋邛案此十四字舛誤/不可通當作漢武
 帝元鼎六年以蜀郡西部莋都置漢書武帝本紀可/證不得繫之元封四年也又越巂郡治邛都沈黎郡
 治莋都不得兼言邛莋明矣莋都即旄牛縣亦曰旄/牛道天漢四年罷沈黎郡置都尉仍治旄牛其縣隸
 蜀郡故城在今雅/州府清溪縣南理旄牛道天漢四年置都尉主外
[033-9a]
 羌在邛崍山表案崍近刻/訛作來自蜀西度邛莋案華陽國/志邛崍山
 本名邛莋故邛/人莋人界也其道至險案近刻/脱道字有弄棟八渡之難
 揚母閣路之阻水從縣西布僕來分為二流一水逕
 其道又東逕臨邛縣入文井水文井水又東逕江原
 縣案原近刻/訛作都縣濵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
 案近刻作有長/堤堤跨四十里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上有嘉榖
 山下有蹲䲭即芋也所謂下有蹲䲭至老不饑卓氏
 之所以樂逺徙也文井江又東至武陽縣天社山下
[033-9b]
 入江其一水南逕越巂邛都縣西東南至雲南郡之
 青蛉縣入于僕案近刻脱/此三字郡本雲川地也蜀建興三
 年置僕水又南逕永昌郡邪龍縣而與貪水合水岀
 青蛉縣上承青蛉水逕葉榆縣又東南至邪龍入于
 僕僕水又逕寧州建寧郡案近刻/訛作縣州故庲降都督屯
 故南人謂之屯下案人近刻/訛作入劉禪建興三年分益州
 郡置厯雙柏縣即水入焉水岀秦臧縣牛蘭山南流
 至雙柏縣東注僕水又東至來唯縣入勞水水岀徼
[033-10a]
 外東逕其縣與僕水合僕水東至交州交趾郡□泠 縣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麊漢書今本亦/訛説文云□從米尼聲交趾有□泠縣南流入
 于海江水自武陽東至彭亡聚昔岑彭與呉漢㴑江
 水入蜀軍次是地知而惡之㑹日暮不移遂為刺客
 所害謂之平模水亦曰外水案模近刻訛作漠/亦字訛在謂之上此地
 有彭冢言彭祖冢焉江水又東南逕南安縣西有熊
 耳峽連山競險接嶺爭高漢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
 逆流懸溉有灘名壘坻案華陽國/志作雷垣亦曰鹽溉案近刻/訛作監
[033-10b]
 溉/李冰所平也縣治青衣江㑹衿帶二水矣即蜀王
 開明故治也來敏本蜀論曰荆人鄨令死其尸隨水 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復生起見望帝望帝
 者杜宇也從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岀為宇妻遂王
 于蜀號曰望帝望帝立以為相時巫山峽而蜀水不
 流帝使令鑿巫峽通水蜀得陸處望帝自以德不若
 遂以國禪號曰開明縣南有峨眉山有濛水即大渡
 水也水發蒙溪案近刻/訛作漢東南流與涐水合水岀徼外
[033-11a]
 逕汶江道吕忱曰渽水岀蜀案渽近刻/訛作涐許慎以為涐
 水也岀蜀汶江徼外案近刻脱/此六字從水我聲南至南安
 入大渡水大渡水又東入江故山海經曰濛水岀漢 陽西入江灄陽西
又東南過僰道縣北若水淹水合從西來注之又東渚
水北流注之案渚近刻/訛作注
 縣本僰人居之地理風俗記曰夷中最仁有仁道故
 字從人秦紀所謂僰僮之富者也案近刻/脱所字其邑高后
[033-11b]
 六年城之漢武帝感相如之言使縣令南通僰道費
 功無成唐䝉南入斬之乃鑿石開閣以通南中迄于
 建寧二千餘里山道廣丈餘深三四丈其鏨鑿之迹
 猶存案鏨近刻訛/作塹脱鑿字王莽更曰僰治也山多猶猢似猴 而短足好遊巖樹一騰百步或三百丈順徃倒返乘
 空若飛縣有蜀王兵蘭其神作大難江中崖峻阻險
 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故其處懸巖猶有五色
 焉案近刻作有赤/白𤣥黃五色焉赤白照水𤣥黃魚從僰來案近刻/脱魚字
[033-12a]
 至此而止言畏崖嶼不更上也益部耆舊傳曰張真
 妻案真近刻訛作員下/同華陽國志作貞黃氏女也名帛真乗船覆沒
 求尸不得帛至沒處灘頭仰天而歎遂自沉淵積十
 四日帛持真手于灘下岀時人為説曰符有先絡僰
 道有張帛者也江水又與符黑水合案黑近刻訛作/里又此八字原
 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岀寧州南廣郡南廣縣縣故犍為之屬
 縣也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劉禪延熈中分以為郡導
 源汾闗山北流案近刻訛/作北水流有大涉水注之水岀南廣
[033-12b]
 縣案近刻/脱水字北流注符黑水又北逕僰道入江謂之南
 廣口渚水則未聞也
又東過江陽縣南洛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洛縣南案/洛
縣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洛陽今改正東南注之
 洛水岀洛縣漳山亦言岀梓潼縣柏山山海經曰三
 危在燉煌南與崏山相接山南帶黑水又山海經不 言洛水所導經曰岀三危山所未詳常璩云李冰導
 洛通山水流發瀑口逕什邡縣漢高帝六年封雍齒
[033-13a]
 為侯國王莽更名曰美信也洛水又南逕洛縣故城
 南廣漢郡治也漢高祖之為漢王也發巴渝之士北
 定三秦六年乃分巴蜀置廣漢郡于乘鄉王莽之就
 都縣曰吾雒也案吾雒近刻作廣/信係後人妄改漢安帝永初二年
 移治涪城後治洛縣案原本脱此四字近刻脱/治字今據歸有光本補正先是
 洛縣城南每隂雨常有哭聲聞于府中積數十年沛
 國陳寵為守以亂世多死亡暴骸不𦵏故也乃悉收 𦵏之哭聲遂絶劉備自將攻洛龎士元中流矢死于
[033-13b]
 此益州舊以蜀郡廣漢犍為為三蜀案近刻脱/一為字土地
 沃美人士雋乂一州稱望縣有沈鄉去江七里姜士
 遊之所居案姜近刻/訛作江詩至孝母好飲江水嗜魚膾常
 以雞鳴遡流汲江子坐取水溺死案近刻/脱取字婦恐姑知
 稱託遊學案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詩今據後漢書改正冬夏衣服寔投江
 流于是至孝上通涌泉岀其舍側案涌泉近刻訛作/洞泉下又衍一泉
 字/而有江之甘焉詩有田濵江澤鹵泉流所溉盡為
 沃野又湧泉之中旦旦常岀鯉魚一雙以膳焉可謂
[033-14a]
 孝悌發于方寸徽美著于無窮者也洛水又南逕新
 都縣蜀有三都謂成都廣都此其一焉與綿水合水
 西岀綿竹縣又與湔水合亦謂之郫江也又言是涪
 水吕忱曰一曰湔然此二水俱與洛㑹矣又逕犍為
 牛鞞縣為牛鞞水案近刻脱縣字/及為牛鞞三字昔羅尚乘牛鞞水
 東征李雄謂此水也縣以漢武帝元封二年置又東
 逕資中縣又逕漢安縣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安漢/縣今改正攷安漢今為順慶
 府之南充縣及蓬州非綿水所逕綿水由資中漢安/江陽入江資中故城在今資州資陽縣北漢安故城
[033-14b]
 在今瀘州江安縣東江陽故城即/今瀘州治然則當作漢安明甚謂之綿水也自上 諸縣咸以溉灌故語曰綿洛為沒沃也綿水至江陽
 縣方山下入江謂之綿水口亦曰中水案近刻/脱亦字江陽
 縣枕帶雙流據江洛㑹也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蘓嘉
 為侯國江陽郡治也故犍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
 劉璋立案此二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在後蠶桑魚/鹽家有焉之下又枝訛作岐攷華陽國志江
 陽郡本犍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劉璋立郡江陽/縣郡治漢安縣郡東五百里然則此條不得係之漢
 安下明係錯/簡今改正江中有大闕小闕焉案近刻闕/訛作門季春之
[033-15a]
 月則黄龍堆没闕乃平也案近刻訛作季秋之/月則黄鱗魚死漚也昔世
 祖㣲時過江陽縣有一子望氣者言江陽有貴兒象 王莽求之而獠殺之案獠近刻/訛作撩後世祖怨為子立祠
 于縣謫其民罰布數世揚雄琴清英曰尹吉甫子伯
 竒至孝後母譖之自投江中衣苔帶藻忽夢見水仙
 賜其美藥思惟養親案近刻/脱思字揚聲悲歌船人聞之而
 學之吉甫聞船人之聲疑似伯竒援琴作子安之操
 江水逕漢安縣北案漢安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安漢又此七字竝訛作經縣雖
[033-15b]
 迫山川土地特美蠶桑魚鹽家有焉案近刻/脱桑字江水東
 逕樊石灘又逕大附灘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頻厯二險
 也又東過符縣北邪東南鰼部水從符闗東北注之
 縣故巴夷之地也漢武帝建元六年案建元近刻/訛作建初
 唐䝉為中郎將從萬人岀巴符闗者也案此下近刻/衍漢武二字
 元鼎二年立王莽之符信矣縣治安樂水㑹水源南
 通寧州平夷郡鼈縣北逕安樂縣界之東案近刻/脱樂字
[033-16a]
 逕符縣下北入江縣長趙祉遣吏先尼和案先近刻/訛作光
 以永建元年十二月案近刻訛/作十一月詣巴郡没死成湍灘
 案湍近刻/訛作濡子賢求喪不得女絡年二十五歲有二子
 五歲以還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尚不得喪絡乃乘小 船至父沒處哀哭自沈見夢告賢曰至二十一日與
 父俱岀至日父子果浮岀江上郡縣上言為之立碑
 以旌孝誠也其鰼部之水所未聞矣或是水之殊目
 非所究也
[033-16b]
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强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
五水合南流注之案近刻/脱五字
 强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潛水渝水矣巴水岀晉昌
 郡宣漢縣巴嶺山郡𨽻梁州晉太康中立治漢中案/華
 陽國志云魏咸熙元年平蜀始分/益州巴漢七郡置梁州治漢中縣南去郡八百餘 里故屬巴渠案近刻/脱渠字西南流厯巴中逕巴郡故城南
 李嚴所築大城北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謂江州縣對
 二水口右則涪内水左則蜀外水即是水也江州縣
[033-17a]
 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楚請
 與鄧好是也及七國稱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張儀
 等救苴侯于巴儀貪巴苴之富因執其王以歸而置
 巴郡焉案此下近/刻衍巴字治江州漢獻帝初平元年分巴為
 三郡于江州則永寧郡治也至建安六年劉璋納蹇
 允之訟復為巴郡以嚴顔為守顔見先主入蜀歎曰 獨坐窮山放虎自衛此即拊心處也案近刻/訛作巴漢世郡
 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後乃徙南城劉備初以
[033-17b]
 江夏費觀為太守領江州都督後都䕶李嚴更城周
 十六里造蒼龍白虎門求以五都為巴州治丞相諸
 葛亮不許竟不果地勢側險皆重屋累居數有火害
 又不相容結舫水居者五百餘家承二江之㑹案二/近刻
 訛作/三夏水増盛壞散顛没死者無數縣有官橘官荔
 枝園夏至則熟二千石常設厨膳命士大夫共㑹樹
 下食之縣北有稻田岀御米也縣下又有清水穴巴 人以此水為粉則皜曜鮮芳貢粉京師因名粉水故
[033-18a]
 世謂之為江州墮林粉粉水亦謂之為粒水矣案粒/近刻
 訛作/立江之北岸案之近刻/訛作水有塗山南有夏禹廟塗君
 祠廟銘存焉常璩庾仲雍竝言禹娶于此案近刻/脱庾字
 按羣書咸言禹娶在壽春當塗不于此也
又東至枳縣西延江水從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
 江水東逕陽闗巴子梁案江水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在經文又字下今改正
 江之兩岸猶有梁處巴之三闗斯為一也延熙中蜀
 車騎將軍鄧芝為江州都督治此江水又東右逕黄
[033-18b]
 葛峽山高險全無人居案全近刻/訛作今江水又左逕明月
 峽東至梨鄉厯雞鳴峽江之南岸案南近刻/訛作兩有枳縣
 治華陽記曰枳縣在江州巴郡東四百里治涪陵水
 㑹庾仲雍所謂有别江岀武陵者也水乃延江之枝
 津分水北注逕涪陵入江故亦云涪陵水也其水南
 導武陵郡案導近/刻作逕昔司馬錯泝舟此水取楚黔中地
 延熙中鄧芝伐徐巨射𤣥猨于是縣猨自拔矢卷木
 葉塞射創芝歎曰傷物之生吾其死矣江水又東逕
[033-19a]
 涪陵故郡北後乃并巴郡遂罷省江水又東逕文陽 灘灘險難上江水又東逕漢平縣二百餘里案漢平/縣屬涪
 陵/郡左自涪陵東岀百餘里而屆于黄石東為桐柱灘
 案黄近刻/訛作積又逕東望峽東厯平都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峽對豐民洲舊巴子别都也華陽記曰巴子雖都江
 州案江下原本及近刻/竝衍平字今改正又治平都即此處也有平都
 縣為巴郡之𨽻邑矣縣有天師治兼建佛寺甚清靈
 縣有市肆四日一㑹江水右逕虎鬚灘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
[033-19b]
 訛作經近刻/右訛作又灘水廣大夏㫁行旅江水又東逕臨江
 縣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王莽之監江縣也案監近刻/訛作鹽 華陽記曰縣在枳東四百里東接胊忍縣有鹽官自
 縣北入鹽井溪有鹽井營戸溪水沿注江案近刻訛/作沿注溪
 井/水江水又東得黄華水口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浦也
 左逕石城南案此五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庾仲雍曰臨江至石
 城黄華口一百里又東至平洲案此五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上多居民又東逕壤塗而厯和灘又東逕界壇案此/十四
[033-20a]
 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是地巴東之西界益州之東境故得是
 名也
又東過魚復縣南夷水岀焉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入注内接故得是名
也之下/今改正
 江水又東右得將龜溪口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華陽記
 曰朐忍縣岀靈龜咸熙元年獻龜于相府言岀自此
 溪也江水又東㑹南北集渠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㑹字又訛在
 南字/之下南水岀涪陵縣界案南水岀三字近/刻訛作二溪水謂之陽溪
[033-20b]
 案之字下近/刻衍于字北流逕巴東郡之南浦僑縣西溪硤側
 案硤近/刻作夾鹽井三口相去各數十步以木為桶徑五尺
 修煮不絶溪水北流注于江謂之南集渠口亦曰于
 陽溪口北水岀新浦縣北高梁山分溪南流逕其縣 西又南百里至胊忍縣案至近/刻作入南入于江謂之北集
 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胊忍尉治此江水又東
 右巡汜溪口案近刻脱東字汜訛作池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蓋江汜
 決入也江水又東逕石龍而至于博陽二村之間案/近
[033-21a]
 刻石訛作右而訛作水又此十六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上七字訛作經下九字仍屬注丈有盤石
 廣四百丈長六里案此下近刻有而復/殆于四字係衍文阻塞江川夏
 沒冬岀基亘通渚又東逕羊腸虎臂灘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
 訛作/經楊亮為益州至此舟覆懲其波瀾蜀人至今猶
 名之為使君灘江水又東彭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經/水岀巴渠郡獠中東南流逕漢豐縣東清水注之
 水源岀西北巴渠縣東北巴嶺南獠中即巴渠水也
 西南流至其縣又西入峽檀井溪水岀焉又西岀峽
[033-21b]
 案近刻訛作/又西過山至漢豐縣東而西注彭溪謂之清水口
 彭溪水又南案近刻訛/作又入逕胊忍縣西六十里南流注
 于江案注近刻/訛作至謂之彭溪口江水又東右逕胊忍縣
 故城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常璩曰縣在巴東郡西二
 百九十里縣治故城跨其山阪南臨大江江之南岸
 有方山案近刻脱/一江字山形方峭枕側江濆江水又東逕 瞿巫灘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即下瞿灘也又謂之博望
 灘左則湯溪水注之水源岀縣北六百餘里上庸界
[033-22a]
 南流厯縣案近刻厯/下衍之字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
 給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張繖案近刻作傘/繖即古傘字
 因名之曰繖子鹽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于常鹽矣
 王隠晉書地道記曰入湯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為
 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蓋蜀火井
 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湯水下與檀溪水合水上承
 巴渠水案此下近刻/衍巴渠二字南厯檀井溪謂之檀井水案近/刻脱
 謂/下入湯水湯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湯口江水又逕
[033-22b]
 東陽灘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上有破石故亦通謂之
 破石灘茍延光沒處也常璩曰水道有東陽下瞿數
 灘山有大小石城勢案近刻/脱勢字靈夀木及橘圃也故地
 理志曰縣有橘官有民市江水又逕魚復縣之故陵
 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舊郡治故陵溪西二里故陵村溪
 即永谷也地多木瓜樹有子大如甒白黄實甚芬香
 爾雅之所謂楙也江水又東為落牛灘逕故陵北案/此
 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側有六大墳庾仲雍曰楚都丹陽
[033-23a]
 所𦵏亦猶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為名也有魚復尉
 戍此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
 郡岀名酒村側有溪溪中多靈夀木中有魚其頭似
 羊豐肉少骨美于餘魚溪水伏流逕平頭山内通南
 浦故縣陂湖其地平曠有湖澤中有菱芡鯽鴈不異
 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峽所無地宻惡蠻不可輕至江
 水又東右逕夜清而東厯朝陽道口案近刻脱東字/又此十五字原
 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有縣治治下有市十日一㑹江水又東左
[033-23b]
 逕新市里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常璩曰巴舊立市于 江上今新市里是也江水又東右合陽元水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水下近刻衍口字水岀陽口縣西南高陽山東案/陽
 口縣在今夔州府奉節縣西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水口岀陽縣今改正東北流逕其縣
 南東北流丙水注之水發縣東南柏枝山山下有丙
 穴穴方數丈中有嘉魚常以春末遊渚冬初入穴抑
 亦襃漢丙穴之類也其水北流入高陽溪溪水又東
 北流注于江謂之陽元口案近刻元/下衍水字江水又東逕南
[033-24a]
 鄉峽東逕永安宫南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劉備終于此
 諸葛亮受遺處也其間平地可二十許里江山迴闊 入峽所無城周十餘里背山面江頽墉四毁荆棘成
 林左右民居案近刻/脱居字多墾其中江水又東逕諸葛亮
 圖壘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石磧平曠望兼川陸有亮
 所造八陣圖東跨故壘皆累細石為之自壘西去聚
 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
 不覆敗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
[033-24b]
 今夏水漂蕩歲月消損高處可二三尺下處磨滅殆
 盡江水又東逕赤岬城西案近刻作又東南脱城字/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
 作/經是公孫述所造因山據勢周迴七里一百四十步 東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連基白帝山甚高大不
 生樹木其石悉赤案石近刻/訛作土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謂
 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徬徨于山岬之旁注曰岬山脅
 也郭仲産曰斯名將因此而興矣江水又東逕魚復
 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攷/注叙江水西來所逕至此乃經所謂東過
[033-25a]
 魚復縣/南也故魚國也春秋左𫝊文公十六年庸與羣蠻
 叛楚莊王伐之七遇皆北惟裨鯈魚人逐之是也地
 理志江闗都尉治公孫述名之為白帝取其王色案/近
 刻訛/作巴蜀章武二年劉備為呉所破改白帝為永安巴 東郡治也漢獻帝興平元年案興平近刻/訛作初平分巴為二
 郡案近刻訛/作三都以魚復為故陵郡蹇𦙍訴劉璋案近刻/蹇訛作
 趙/改為巴東郡治白帝山城周迴二百八十步北縁
 馬嶺接赤岬山其間平處南北相去八十五丈東西
[033-25b]
 七十丈案近刻訛/作十七丈又東傍東瀼溪即以為隍西南臨
 大江闚之眩目惟馬嶺小差委迆猶斬山為路案近/刻脱
 山/字羊腸數四然後得上益州刺史鮑陋鎮此為譙道
 福所圍城裏無泉乃南開水門鑿石為函道上施木
 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猨臂相牽引汲然後得水水 門之西江中有孤石為淫預石冬岀水二十餘丈夏
 則沒亦有裁岀處矣案近刻脱岀字/宋本脱處字縣有夷溪即佷
 山清江也案近刻佷/訛作狼經所謂夷水岀焉案此可證前/以經入注之
[033-26a]
 訛/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斯乃三峽
 之首也其間三十里頽巖倚木厥勢殆交北岸山上
 有神淵淵北有白鹽崖高可千餘丈俯臨神淵土人
 見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燼下穢
 淵中尋即降雨常璩曰縣有山澤水神旱時鳴鼓請
 雨則必應嘉澤蜀都賦所謂應鳴鼓而興雨也峽中 有瞿塘黄龕二灘案龕近刻/訛作龍夏水迴復沿泝所忌瞿
 塘灘上有神廟尤至靈驗刺史二千石徑過皆不得
[033-26b]
 鳴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觸石有聲乃以布裹篙足今
 則不能爾猶饗薦不輟此峽多猨猨不生北岸非惟
 一處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聞聲將同狢獸渡
 汶而不生矣其峽案近刻脱/此二字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
 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后疏鑿者
 
 
 水經注卷三十三



[034-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三十四
            魏 酈道元 撰
  江水案近刻作/江水二
又東岀江闗入南郡界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入/前卷注内接夏后疏鑿者之下
今改正又下條過巫縣南注文因經誤為注/注誤為經遂割裂異卷今訂正改此為卷首
 江水自闗東逕弱闗捍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捍闗廩
 君浮夷水所置也弱闗在建平秭歸界昔巴楚數相
[034-1b]
 攻伐藉險置闗以相防捍秦兼天下置立南郡自巫
 東上皆其域也案近刻脱東字域訛作城此/乃注釋經文入南郡界句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案此十五字原/本及近刻竝訛
入注内接自巫東上皆/其域也之下今改正
 江水又東烏飛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東近刻訛作入東
 水岀天門郡漊中縣界北流逕建平郡沙渠縣南又
 北流逕巫縣南西北厯山道三百七十里注于江謂
 之烏飛口案又東過巫縣南至此原/本及近刻為上卷之末江水又東逕巫
[034-2a]
 縣故城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别為/卷首可證今之巻帙非復道元之舊也
 縣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縣以𨽻南郡呉孫休分
 為建平郡治巫城城縁山為墉周十二里一百一十 步東西北三面皆帶傍深谷南臨大江故夔國也案/近
 刻故下衍/謂之二字江水又東巫溪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
 攷下文巫溪即/經之鹽水也溪水導源梁州晉興郡之宣漢縣東
 又南逕建平郡泰昌縣南又逕北井縣西東轉厯其
 縣北水南有鹽井案水近刻/訛作井井在縣北故縣名北井
[034-2b]
 建平一郡之所資也鹽水下通巫溪溪水是兼鹽水
 之稱矣案此乃注釋/經文鹽水溪水又南屈逕巫縣東縣之東
 北三百步有聖泉謂之孔子泉其水飛清石穴潔竝
 高泉案近刻作飛清/潔石穴竝高泉下注溪水溪水又南入于大江 江水又東逕巫峽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杜宇所鑿以通
 江水也郭仲産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
 東有巫山將郡縣居治無恒故也江水厯峽東逕新
 崩灘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
[034-3a]
 案近刻訛/作十三年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
 里湧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屋若
 此者甚衆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
 頽巖所餘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餘里有大巫
 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 羣山竝槩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神孟涂所處
 山海經曰夏后啟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訟于
 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
[034-3b]
 西郭景純云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
 而亡封于巫山之陽案近刻/訛作臺精魂為草寔為靈芝所
 謂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案近刻/訛作姬旦為行雲暮為行雨
 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
 號朝雲焉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 名也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
 嶂隠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
[034-4a]
 陵沿泝阻絶或王命急宣案近刻/脱或字有時朝發白帝暮
 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
 之時則素湍緑潭迴清倒影絶巘多生怪柏案怪近/刻訛作
 檉/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
 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案屬近/刻作屢
 空谷𫝊響哀轉久絶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江水又東逕石門灘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
 訛作/經灘北岸有山山上合下開洞逹東西縁江步路
[034-4b]
 所由劉備為陸遜所破走逕此門追者甚急備乃燒
 鎧㫁道孫桓為遜前驅奮不顧命斬上夔道截其要
 徑備踰山越險僅乃得免忿恚而歎曰吾昔至京桓
 尚小兒而今迫孤乃至于此遂發憤而薨矣
又東過秭歸縣之南
 縣故歸鄉地理志曰歸子國也樂緯曰昔歸典叶聲
 律宋忠曰歸即夔歸鄉蓋夔鄉矣古楚之嫡嗣有熊
 摯者以廢疾不立而居于夔為楚附庸後王命為夔
[034-5a]
 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滅之者也袁山
 松曰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寛全鄉
 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即離騷所謂女媭嬋媛以
 詈余也縣城東北依山即坂周迴二里高一丈五尺
 南臨大江古老相傳謂之劉備城蓋備征呉所築也
 縣東北數十里有屈原舊田宅雖畦堰縻漫猶保屈
 田之稱也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為室
 基名其地曰樂平里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擣
[034-5b]
 衣石猶存故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 屈原之鄉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案原田宅近刻/訛作屈原宅
 謂此也江水又東逕一城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近刻脱一
 字/其城慿嶺作固二百一十步夾溪臨谷據山枕江
 北對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
 兩面悉臨絶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
 天固也楚子熊繹始封丹陽之所都也地理志以為
 呉之丹陽案呉下近/刻衍子字論者云尋呉楚悠隔繿縷荆山
[034-6a]
 無容遠在呉境是為非也又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間
 案近刻之/訛作子蓋為徴矣江水又東南逕夔城南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跨據川阜周迴一里百一十八步西北背
 枕深谷東帶鄉口溪案背近刻訛/作皆脱口字南側大江城内西
 北角有金城東北角有圓土獄西南角有石井口徑
 五尺熊摰始治巫城後疾移此蓋夔徙也春秋左傳
 僖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玉城夔者也服䖍曰在巫
 之陽秭歸歸鄉矣江水又東逕歸鄉縣故城北案此/十一
[034-6b]
 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袁山松曰父老傳言原既流放忽然蹔
 歸案蹔近/刻作暫鄉人喜悦因名曰歸鄉抑其山秀水清故
 岀儁異地險流疾故其性亦隘詩云惟岳降神生甫 及申信與余謂山松此言可謂因事而立證恐非名
 縣之本㫖矣縣城南面重嶺北背大江東帶鄉口溪
 溪源岀縣東南數百里西北入縣逕狗峽西峽崖龕
 中石𨼆起有狗形形狀具足故以狗名峽鄉口溪又
 西北逕縣下入江謂之鄉口也江水又東逕信陵縣
[034-7a]
 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臨大江東傍深溪溪源北發梁
 州上庸縣界南流逕縣下而注于大江也
又東過夷陵縣南案又東上原本及近刻/竝衍江水二字今改正
 江水自建平至東界峽盛𢎞之謂之空泠峽案謂之/近刻脱
 之/峽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間遠望勢交
 嶺表案近刻/脱勢字有五六峰參差互岀上有竒石如二人
 像攘袂相對俗傳兩郡督郵爭界于此宜都督郵厥
 勢小東傾議者以為不如也江水厯峽東逕宜昌縣
[034-7b]
 之插竈下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插訛作埵江之左岸絶岸壁
 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棲有一火燼案近刻/訛作爐插在崖
 間望見可長數尺父老傳言昔洪水之時人薄舟崖
 側以餘燼插之巖側至今猶存故先後相承謂之插
 竈也江水又東逕流頭灘案近刻脱逕字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其水竝峻激奔暴案峻近/刻作浚魚鼈所不能游行者常苦
 之其歌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倐忽淪没别無期袁山
 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江
[034-8a]
 水又東逕宜昌縣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分夷道佷山
 所立也案佷近刻/訛作狼縣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與夷陵
 對界宜都記曰渡流頭灘十里便得宜昌縣江水又
 東逕狼尾灘而厯入灘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袁山松曰
 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
 岀其石嶔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 明者鬚髪皆具因名曰人灘也江水又東逕黄牛山
 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上/八字訛作經下字仍屬注文有灘名曰黄牛灘
[034-8b]
 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髙崖間有石色案近刻/脱石字如人負
 刀牽牛入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絶莫得究焉
 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迴案近刻/脱以字雖途逕信宿猶望
 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
 黄牛如故案近刻脱/此八字言水路紆深案紆近刻/訛作行迴望如
 一矣江水又東逕西陵峽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宜都記
 曰自黄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 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絶壁或千
[034-9a]
 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
 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絶所謂三峽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
 曽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案近刻/訛作意
 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案之字近刻/訛在耳聞上其疊
 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
 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
 忘返目所履厯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
[034-9b]
 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江水厯禹㫁江南案此七/字原本
 及近刻竝截上六字訛/作經下一字仍屬注文峽北有七谷村案七近刻/訛作北
 山間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舊傳言昔是大江及
 禹治水此江小不足瀉水禹更開今峽口水勢并衝
 此江遂絶于今謂之㫁江也江水岀峽東南流逕故
 城洲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洲附北岸洲頭曰郭洲長二
 里廣一里上有步闡故城方圓稱洲周迴略滿故城
 洲上城周五里案近刻/脱五字呉西陵督步隲所築也孫皓
[034-10a]
 鳳凰元年騭息闡復為西陵督據此城降晉晉遣太 傅羊祜接援案近刻脱/一晉字未至為陸抗所䧟也江水又
 東逕故城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所謂陸抗城也城即
 山為墉四面天險案天近刻/訛作大江南岸有山孤秀從江
 中仰望壁立峻絶袁山松為郡嘗登之矚望焉故其
 記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嶺嶺容十許人四面望諸山
 略盡其勢俯臨大江如縈帶焉視舟如鳧鴈矣北對
 夷陵縣之故城城南臨大江秦令白起伐楚三戰而
[034-10b]
 燒夷陵者也應劭曰夷山在西北蓋因山以名縣也
 王莽改曰居利呉黄武元年夏名西陵也後復曰夷 陵案近刻/脱曰字縣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馬穿嘗有白馬
 岀穴案此下近/刻衍食字人逐之入穴潛行岀漢中漢中人失
 馬亦嘗岀此穴相去數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連山
 登之望江南諸山數十百重莫識其名高者千仞多
 奇形異勢自非煙褰雨霽不辨見此遠山矣余嘗徃
 返十許過正可再見遠峰耳江水又東逕白鹿巖案/此
[034-11a]
 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沿江有峻壁百餘丈猨所不能遊有
 一白鹿陵峭登崕乗巖而上故世名此巖為白鹿巖
 案近刻/作云江水又東厯荆門虎牙之間案近刻間訛作/門又此十一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荆門在南上合下開闇徹山南有門像
 虎牙在北案近刻/訛作此石壁色紅間有白文類牙形竝以
 物像受名此二山案二近刻/訛作三楚之西塞也水勢急峻
 故郭景純江賦曰虎牙桀豎以屹崒荆門闕竦而盤
 薄圓淵九迴以懸騰湓流雷呴而電激者也漢建武
[034-11b]
 十一年公孫述遣其大司徒任滿翼江王田戎將兵
 數萬案近刻/脱數字據險為浮橋横江以絶水路營壘跨山
 以塞陸道光武遣呉漢岑彭將六萬人擊荆門漢等
 率舟師攻之直衝浮橋因風縱火遂斬滿等矣又東南過夷道縣北夷水從佷山縣南東北注之
 夷道縣漢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岀故曰夷道矣王
 莽更名江南桓温父名彞改曰西道魏武分南郡置
 臨江郡案魏武下近刻/衍臨江二字劉備改曰宜都案近刻/脱改字郡治
[034-12a]
 在縣東四百步故城呉丞相陸遜所築也為二江之
 㑹也北有湖里淵淵上橘柚蔽野桑麻闇日西望佷
 山諸嶺重峰疊秀青翠相臨時有丹霞白雲遊曳其
 上城東北有望堂地特峻下臨清江遊矚之名處也
 縣北有女觀山厥處高顯回眺極目古老傳言昔有 思婦夫官于蜀屢愆秋期案秋近刻/訛作歸登此山絶望憂
 感而死山木枯悴鞠為童枯鄉人哀之因名此山為
 女觀焉𦵏之山頂今孤墳尚存矣
[034-12b]
又東過枝江縣南沮水從北來注之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入注
内接尚存矣/之下今改正
 江水又東逕上明城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晉大元中
 苻堅之冦荆州也刺史桓沖徙渡江南使劉波築之
 移州治此城案此城近刻/訛作城也其地夷敞北據大江江汜
 枝分東入大江縣治洲上故以枝江為稱地理志曰 江沱岀西案近刻訛作/江迤岀西南東入江是也其地故羅國蓋
 羅徙也案此九字近刻訛作/其民古羅徙五字羅故居宜城西山楚文
[034-13a]
 王又徙之于長沙今羅縣是矣縣西三里有津鄉津
 鄉里名也春秋莊公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禦之大
 敗于津案近刻此/下衍鄉字應劭曰南郡江陵有津鄉今則無
 聞矣郭仲産云尋楚禦巴人枝江是其塗便此津鄉
 殆即其地也案殆近刻/訛作縣盛𢎞之曰縣舊治沮中後移
 岀百里洲西去郡百六十里縣左右有數十洲槃布
 江中其百里洲最為大也中有桑田甘果案近刻/脱有字 江依洲自縣西至上明東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
[034-13b]
 楚諺云洲不百案近刻訛/作洲下石故不岀王者桓𤣥有問鼎
 之志乃増一洲以充百數案増近刻/訛作漕僭號數旬宗滅
 身屠及其傾敗洲亦消毁今上在西忽有一洲自生
 沙流迴薄成不淹時其後未幾龍飛江漢矣縣東二
 里有縣人劉凝之故宅凝之字志安兄盛公高尚不
 仕凝之慕老萊嚴子陵之為人立屋江湖非力不食
 妻梁州刺史郭詮女亦能安貧宋元嘉中夫妻𨼆于
 衡山終焉不返矣縣東北十里土臺北岸有迆洲長
[034-14a]
 十餘里義熙初烈武王斬桓謙處案烈武王近刻/訛作武烈王
 東南二十里富城洲上有道士范儕精廬自言巴東
 人少遊荆土而多盤桓縣界惡衣麤食蕭散自得言
 來事多驗而辭不可詳人心欲見歘然而對貎言尋
 求終弗遇也雖逕跨諸洲而舟人未嘗見其濟渉也
 後東遊廣陵卒于彼土儕本無定止處案本下近/刻衍洲字宿
 憩一小菴而已弟子慕之于其昔遊共立精舍以存
 其人縣有陳留王子香廟頌稱子香于漢和帝之時
[034-14b]
 案近刻/脱稱字岀為荆州刺史有惠政天子徴之道卒枝江 亭中常有三白虎出入人間送喪踰境百姓追美甘
 棠以永元十八年立廟設祠刻石銘德號曰枝江白
 虎王君其子孫至今猶謂之為白虎王案至今近刻/訛作世令
 江水又東㑹沮口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楚昭王所謂案/近
 刻脱/王字江漢沮漳楚之望也
又南過江陵縣南
 縣北有洲案北近刻/訛作江號曰枚迴洲江水自此兩分而
[034-15a]
 為南北江也北江有故鄉洲元興之末桓𤣥西奔毛
 祐之與參軍費恬射𤣥于此洲𤣥子昇年六歲輒拔 去之王韶之云案韶近刻/訛作昭𤣥之初奔也經日不得食
 左右進麤粥咽不下昇抱𤣥胷撫之𤣥悲不自勝至
 此益州都護馮遷斬𤣥于此洲斬昇于江陵矣下有
 龍洲洲東有寵洲二洲之間世擅多魚矣漁者投罟
 厯網徃徃絓絶案絓近刻/訛作繼有潛客泳而視之見水下
 有兩石牛嘗為罾害矣案罾近刻/訛作層故漁者莫不撃浪
[034-15b]
 浮舟鼓枻而去矣案枻近刻/訛作柂其下謂之邴里洲洲有
 高沙湖湖東北有小水通江名曰曽口江水又東逕
 燕尾洲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上/八字訛作經下一字仍屬注文合靈溪水 水無泉源上承散水合承大溪南流注江江溪之㑹
 有靈溪戍背阿面江西帶靈溪故戍得其名矣江水
 東得馬牧口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水㫁洲通㑹江水
 又東逕江陵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禹貢荆及
 衡陽惟荆州蓋即荆山之稱而制州名矣故楚也子
[034-16a]
 革曰我先君僻處荆山以供王事遂遷紀郢今城楚
 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宫矣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使白
 起拔鄢郢以漢南地而置南郡焉周書曰南國名也
 南氏有二臣力鈞勢敵競進爭權君弗能制南氏用 分為二南國也按韓嬰敘詩云其地在南郡南陽之
 間吕氏春秋所謂禹自塗山巡省南土者也是郡取
 名焉後漢景帝以為臨江王榮國王坐侵廟壖地為
 宫案壖近刻/訛作垣被徴升車出北門而軸折父老竊流涕
[034-16b]
 曰吾王不還矣自後北門不開蓋由榮非理終也漢
 景帝二年改為江陵縣王莽更名郡曰南順案近刻/脱郡曰
 二/字縣曰江陸案近刻/訛作陵舊城闗侯所築侯北圍曹仁吕
 䝉襲而據之侯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乃引而退
 杜元凱之攻江陵也城上人以瓠繫狗頸示之元凱 病癭故也及城陷殺城中老小血流沾足論者以此
 薄之江陵城地東南傾故縁以金堤自靈溪始桓温
 令陳遵造遵善于方功使人打鼓遠聴之知地勢高
[034-17a]
 下依傍創築畧無差矣城西有栖霞樓俯臨通隍吐
 納江流城南有馬牧城西側馬徑此洲始自枚迴下
 迄于此長七十餘里洲上有奉城故江津長所治舊
 主度州郡貢于洛陽因謂之奉城亦曰江津戍也戍
 南對馬頭岸昔陸抗屯此與羊祜相對大宏信義談
 者以為華元子反復見于今矣北對大岸謂之江津 口故洲亦取名焉江大自此始也案大近刻/訛作水家語曰
 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風不可涉也故郭景純云濟
[034-17b]
 江津以起漲言其深廣也江水又東逕郢城南案此/八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子囊遺言所築城也地理志曰楚别邑
 故郢矣王莽以為郢亭城中有趙臺卿冢岐平生自
 所營也冢圖賔主之容用存情好敘其宿尚矣江水
 又東得豫章口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夏水所通也西北
 有豫章岡蓋因岡而得名矣或言因楚王豫章臺名
 所未詳也 水經注卷三十四


[035-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三十五
            魏 酈道元 撰
  江水案近刻作/江水三
又東至華容縣西夏水岀焉
 江水左迆為中夏水右則中郎浦岀焉江浦右迆南
 派屈西極水曲之勢案近刻訛作南派曲/而極水曲之地勢世謂之江
 曲者也
[035-1b]
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涌水入焉案入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岀攷涌水乃夏水枝
分入江者非從江岀蓋後人因注文江水又東涌水/注之訛而為經嫌與此複遂妄改作岀耳今訂正
 江水又東涌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自夏水南
 通于江謂之涌口二水之間案此四字近刻訛在而/逸下二水上復衍于字
 春秋所謂閻敖游涌而逸者也江水又逕南平郡孱
 陵縣之樂鄉城北案此十五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呉陸抗所築後
 王濬攻之獲呉水軍督陸景于此渚也
又東南油水從東南來注之
[035-2a]
 又東右合油口又東逕公安縣北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劉備之奔江陵使築而鎮之曹公聞孫權以荆州借
 備臨書落筆杜預克定江南罷華容置之謂之江安 縣南郡治呉以華容之南鄉為南郡案呉近刻/訛作矣晉太
 康元年改曰南平也縣有油水水東有景口口即武
 陵郡界景口東有淪口淪水南與景水合又東通澧
 水及諸陂湖案東近刻/訛作南自此淵潭相接案自此近刻/訛作北是潭
 訛作/也悉是南蠻府屯也故側江有大城相承云倉儲
[035-2b]
 城即邸閣也江水左㑹高口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近刻高訛
 作/江江浦也右對黄州案近刻/脱右字江水又東得故市口案/此
 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與高水通也江水又右逕陽岐山
 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陽作楊山北/訛作北山今攷陽岐即今石首縣西山在江之南
 岸/山枕大江案枕近刻/訛作抗山東有城故華容縣尉舊治
 也大江又東左合子夏口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水左
 迆北岀通于夏水故曰子夏也大江又東左得侯臺
 水口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浦也大江右得龍穴水口
[035-3a]
 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浦右迆也北對虎洲又洲北有
 龍巢地名也昔禹南濟江黄龍夾舟舟人五色無主
 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養民生性也案近刻脱/此二字
 命也何憂龍哉于是二龍弭鱗掉尾而去焉故水地
 取名矣江水自龍巢而東得俞口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近
 刻脱/得字夏水泛盛則有冬無之江之北岸上有小城故
 監利縣尉治也又東得清陽土塢二口案陽近刻訛/作揚又此九
 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浦也大江右逕石首山北又東逕赭
[035-3b]
 要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赭要洲名在大江中次北湖洲
 下江水左得飯筐上口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秋夏水通
 下口上下口間案近刻脱上/下口三字相距三十餘里赭要下
 即楊子洲在大江中二洲之間常苦蛟害昔荆佽飛
 濟此案昔近刻/訛作者遇兩蛟斬之自後罕有所患矣江之
 右岸則清水口案清近刻/訛作溝口上即錢官也水自牛皮 山東北通江北對清水洲洲下接生江洲南即生江
 口水南通澧浦江水左㑹飯筐下口案近刻訛作右/㑹飯筐上口
[035-4a]
 江浦所入也江水又右得上檀浦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江溠也江水又東逕竹町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中
 有觀詳溠溠東有大洲案近刻/作太洲洲東分為爵洲洲南
 對湘江口也
又東至長沙下雋縣北澧水沅水資水合東流注之
 凡此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是乃湘水非江川案此/下近
 刻有/也字湘水從南來注之
[035-4b]
 江水右㑹湘水所謂江水㑹者也江水又東左得二
 夏浦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俗謂之西江口案俗字上近/刻衍夏浦二
 字/又東逕忌置山南山東即𨼆口浦矣江之右岸有
 城陵山山有故城東接㣲落山亦曰暉落磯江之南
 畔名黄金瀨瀨東有黄金浦良父口夏浦也又東逕
 彭城口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東有彭城磯故水受其
 名即玉澗水岀巴丘縣東玉山玉溪北流注于江江
 水自彭城磯東逕如山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北對𨼆
[035-5a]
 磯二磯之間案此下近刻衍/大江之中四字有獨石孤立大江中山
 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江水又左逕白螺山南案此/九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右厯鴨蘭磯北江中山也案近刻/脱山字東得
 鴨蘭治浦二口夏浦也江水左逕上烏林南案此八/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近刻上訛作止村居地名也又東逕烏黎口江浦
 也即中烏林矣又東逕下烏林南案近刻/脱下字呉黄蓋敗
 魏武于烏林即是處也江水又東左得子練口案此/九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北通練浦又東合練口江浦也南直練
[035-5b]
 洲綀名所以生也江之右岸得蒲磯口即陸口也水 岀下雋縣西三山溪其水東逕陸城北又東逕下雋
 縣南故長沙舊縣王莽之閏雋也宋元嘉十六年割
 𨽻巴陵郡陸水又屈而西北流逕其縣北北對金城
 吳將陸渙所屯也陸水又入蒲圻縣北逕吕蒙城西
 昔孫權征長沙零桂所鎮也陸水又逕蒲磯山北入
 大江謂之刀環口又東逕蒲磯山北北對蒲圻洲案/近
 刻脱一/北字亦曰擎洲又曰南洲洲頭即蒲圻縣治也晉
[035-6a]
 太康元年置洲上有白面洲洲南又有澋口水岀豫
 章艾縣東入蒲圻縣至沙陽西北魚嶽山入江山在 大江中揚子洲南孤峙中洲江水左得中陽水口又
 東得白沙口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一名沙屯即麻屯口
 也本名蔑黙口江浦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餘里
 呉所屯也又逕魚嶽山北下得金梁洲洲東北對淵
 洲一名淵步洲江濆從洲頭以上悉壁立無岸厯蒲
 圻至白沙方有浦案蒲圻近刻/訛作專政上甚難江中有沙陽
[035-6b]
 洲沙陽縣治也縣本江夏之沙羨矣晉太康中改曰
 沙陽縣宋元嘉十六年割隸巴陵郡江之右岸有雍
 口亦謂之港口案港近刻/訛作流東北流為長洋港案為近/刻訛作
 之/又東北逕石子岡案近刻東北/下有流字岡上有故城即州
 陵縣之故城也莊辛所言左州侯國矣又東逕州陵
 新治南王莽之江夏也港水東南流注于江謂之洋
 口南對龍穴洲沙陽洲之下尾也洲裏有駕部口宋
 景平二年迎文帝于江陵法駕頓此因以為名文帝
[035-7a]
 車駕發江陵至此黑龍躍岀負帝所乗舟左右失色
 上謂長史王曇首曰乃夏禹所以受天命矣我何德
 以堪之故有龍穴之名焉江水又東右得聶口案近/刻脱
 又字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浦也左對聶洲江水左逕百人 山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黄
 蓋詐魏武大軍處所也案處所近刻/訛作所起江水東逕大軍
 山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山東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迆
 也江中有石浮岀謂之節度石右則塗水注之水岀
[035-7b]
 江州武昌郡武昌縣金山案金近刻/訛作泰西北流逕汝南
 僑郡故城南咸和中冦難南逼戸口南渡因置斯郡
 治于塗口塗水厯縣西又西北流注于江江水又東
 逕小軍山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臨側江津東有小軍
 浦江水又東逕雞翅山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山東即 土城浦也
又東北至江夏沙羨縣西北沔水從北來注之
 沌水上承沌陽縣之太白湖案原本及近刻竝脱沌/字下同攷沌陽故城在
[035-8a]
 今漢陽縣西又/近刻脱太字東南流為沌水逕沌陽縣南注于江
 謂之沌口有沌陽都尉治晉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
 為荆州鎮此明年徙林鄣江水又東逕歎父山南對
 歎州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亦曰歎步矣江之右岸當鸚
 鵡洲南有江水右迆謂之驛渚三月之末案近刻之/訛作以
 水下通樊口水江水又東逕魯山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經/古翼際山也案古近刻/訛作右地説曰漢與江合于衡北
 翼際山旁者也山上有呉江夏太守陸渙所治城蓋
[035-8b]
 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也
 案近刻脱故/曰江三字舊治安陸漢高帝六年置呉乃徙此城
 中有晉征南將軍荆州刺史胡奮碑又有平南將軍
 王世將刻石記征杜曽事有劉琦墓及廟也山左即
 沔水口矣沔左有卻月城案此下近/刻衍然字亦曰偃月壘戴
 監軍築故曲陵縣也後乃沙羨縣治昔魏將黄祖所
 守遣董襲凌統攻而擒之案凌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陸今據三國志改正 衡亦遇害于此衡恃才倜儻肆狂狷于無妄之世保
[035-9a]
 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謂咎悔之深矣江之右岸有船
 官浦厯黄鵠磯西而南矣直鸚鵡洲之下尾江水溠
 曰洑浦案洑近刻/訛作狀是曰黄軍浦昔呉將黄蓋軍師所
 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㑹矣船官浦東即黄鵠
 山林澗甚美譙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山下謂之黄鵠
 岸岸下有灣目之為黄鵠灣案近刻脱/黄字下同黄鵠山東北
 對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孫權所築也依山傍江開勢
 明逺憑墉藉阻高觀枕流上則遊目流川下則激浪
[035-9b]
 崎嶇寔舟人之所艱也對岸則入沔津故城以夏口
 為名亦沙羨縣治也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太白湖案/近
 刻脱/白字又東合灄口水上承溳水于安陸縣案溳近刻/訛作沔
 而東逕灄陽縣北東流注于江案流近刻/訛作南江水又東
 湖水自北南注謂之嘉呉江右岸頻得二夏浦北對
 東城洲西浦側有雍伏戍江之右岸東㑹龍驤水口
 水岀北山蠻中江之左有武口案近刻/脱左字水上通安陸
 之延頭案江水左得湖口至此/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宋元嘉二年衛將軍
[035-10a]
 荆州刺史謝晦阻兵上流為征北檀道濟所敗走奔 于此為戍主光順之所執處也南至武城俱入大江
 南直武洲洲南對楊桂水口江水南岀也通金女大
 文桃班三治呉舊屯所在荆州界盡此江水東逕若
 城南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庾仲雍江水記曰案近刻/脱水字
 城至武城口三十里者也南對郭口夏浦而不常泛
 矣東得苦菜夏浦浦東有苦菜山案近刻/訛作夏江逕其北
 故浦有苦菜之名焉山上有菜苦可食江水左得廣
[035-10b]
 武口江浦也江之右岸有李姥浦浦中偏無蚊蚋之
 患矣北對崢嶸洲冠軍將軍劉毅破桓𤣥于此洲𤣥 乃挾天子西走江陵矣
又東過邾縣南
 江水東逕白虎磯北山臨側江濆又東㑹赤溪夏浦
 浦口案浦近刻/訛作二江水右迆也又東逕貝磯北案近刻/貝訛作
 具北訛/作此庾仲雍謂之沛岸矣江右岸有秋口江浦也
 又東得烏石水岀烏石山南流注于江江水右得黎
[035-11a]
 磯磯北亦曰黎岸也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上八字訛作經下五字仍屬注
 文又近刻/脱一磯字山東有夏浦又東逕上磧北山名也仲雍
 謂之大小竹磧也北岸烽火洲即舉洲也北對舉口 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案近刻/訛作事非也舉水岀
 龜頭山西北流逕䝉蘢戍南案近刻/脱蒙字梁定州治蠻田
 秀超為刺史舉水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水北岀垂
 山之陽與弋陽渒水同發一山故是水合之水之東
 有南口戍又南逕方山戍西西流注于舉水又西南
[035-11b]
 逕梁司豫二州東蠻田魯生為刺史治湖陂城亦謂
 之水城也舉水又西南逕顔城南又西南逕齊安郡
 西倒水注之水岀黄武山南流逕白沙戍西案近刻/脱流字
 又東南逕梁達城戍西東南合舉水舉水又東南厯 赤亭下案東南近刻作南東/此句之下衍一又字謂之赤亭水又分為二
 水南流注于江謂之舉口案近刻/訛作洲南對舉洲春秋左
 傳定公四年吳楚陳于柏舉京相璠曰漢東地矣江
 夏有洰水案近刻/脱江字或作舉疑即此也左水東南流入
[035-12a]
 于江江滸曰文方口案近刻脱/一江字江之右岸有鳳鳴口
 江浦也浦側有鳳鳴戍江水又東逕邾縣故城南案/此
 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楚宣王滅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漢
 高帝元年案近刻訛/作三年項羽封呉芮為衡山王都此晉
 咸和中庾翼為西陽太守分江夏立四年豫州刺史 毛寶西陽太守樊俊共鎮之為石虎將張格度所陷
 自爾丘墟焉城南對蘆洲舊呉時築客舍于洲上方
 便惟所止焉案近刻脱築/字惟訛作謂亦謂之羅洲矣
[035-12b]
鄂縣北
 江水右得樊口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庾仲雍江水記云
 谷里袁口江津南入厯樊山上下三百里通新興馬
 頭二治樊口之北有灣昔孫權裝大船名之曰長安
 亦曰大舶載坐直之士三千人與羣臣泛舟江津屬
 值風起權欲西取蘆洲谷利不從乃拔刀急上案近/刻訛
 作/令取樊口薄舶船至岸而敗故名其處為敗舶灣
 因鑿樊山為路以上人即名其處為呉造峴在樊口
[035-13a]
 上一里今厥處尚存江水又左逕赤鼻山南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山臨側江川又東逕西陽郡南郡治即西
 陽縣也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晉書地道記以為弦子國
 也江之右岸有鄂縣故城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舊樊楚
 地案近刻/訛作也世本稱熊渠封其中子紅為鄂王案紅字/近刻作
 之名某者四字當是後人/因文有脱誤増成其語晉太康地記以為東鄂矣
 九州記曰鄂今武昌也孫權以魏黄初元年案此下/近刻衍
 中/字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縣鄂縣徙治于袁山東又
[035-13b]
 以其年立為江夏郡分建業之民十家以益之至黄
 龍元年權遷都建業以陸遜輔太子鎮武昌孫晧亦
 都之晧還東令滕牧守之晉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
 傅綜為刺史治此城後太尉庾亮之所鎮也今武昌
 郡治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武昌記曰樊口南有大
 姥廟孫權常獵于山下依夕見一姥問權獵何所得
 曰正得一豹母曰何不豎豹尾忽然不見應劭漢官
 序曰豹尾過後執金吾罷屯解圍天子鹵簿中後屬
[035-14a]
 車施豹尾于道路豹尾之内為省中蓋權事應在此
 故為立廟也又孫晧亦嘗登之使將害常侍王蕃而
 以其首虎爭之案此句有脱誤裴松之引江表傳云/使親近將蕃首作虎跳狼爭咋食之
 北背大江江上有釣臺權常極飲其上曰墮臺醉乃
 已張昭盡言處城西有郊壇權告天即位于此案近/刻脱
 即/字顧謂公卿曰魯子敬嘗言此可謂明于事勢矣城
 東故城言漢將灌嬰所築也江中有節度石三段廣
 百步高五六丈是西陽武昌界分江于斯石也又東
[035-14b]
 得次浦案近刻訛作又得/東五丈又得次浦江浦也東逕五磯北有五 山沿次江隂故得是名矣仲雍謂之五圻江水左則
 巴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
 即大别山也與決水同出一山故世謂之分水山亦
 或曰巴山南厯蠻中呉時舊立屯于水側引巴水以
 溉野又南逕巴水戍南流注于江謂之巴口又東逕
 軑縣故城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故弦國也春秋僖公
 五年秋楚滅弦弦子奔黄者也漢惠帝元年封長沙
[035-15a]
 相利倉為侯國城在山之陽南對五洲也江中有五
 洲相接故以五洲為名宋孝武帝舉兵江州案近刻/訛作洲 建牙洲上有紫雲䕃之即是洲也東㑹希水口水出
 𤅬縣霍山西麓山北有𤅬縣故城案此二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地理志曰縣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嶽廟音
 潛齊立霍州治此西南流分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
 又南積而為湖謂之希湖湖水又南流逕軑縣東而
 南流注于江是曰希水口者也案水口近刻/訛作口水然水流
[035-15b]
 急濬霖雨暴漲案近刻/訛作病漂濫無常行者難之大江右
 岸有厭里口安樂浦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從此至武昌
 尚方作部諸屯相接枕帶長江又東得桑步步下有 章浦本西陽郡治案西近刻/訛作南今悉荒蕪江水左得赤
 水浦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夏浦也江水又東逕南陽山
 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曰芍磯亦曰南陽磯仲雍謂
 之南陽圻一名洛至圻一名石姥水勢迅急江水又
 東逕西陵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史記秦昭王
[035-16a]
 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漢章帝建初二年封陰堂
 為侯國江水東厯孟家溠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逕
 其北案此十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即黄石磯也一名石茨圻有
 西陵縣案近刻此/下有也字縣北則三洲也山連延江側案近/刻延
 訛作逕側/訛作則東山偏髙謂之西塞東對黄公九磯所謂
 九圻者也于行小難兩山之間為闕塞案此下近/刻有也字
 此濟于土復土復者北岸地名也
又東過蘄春縣南蘄水從北東注之
[035-16b]
 江水又得葦口案葦近刻/訛作常江浦也浦東有葦山江水
 東逕山北北崖有東湖口江波左迆流結成湖故謂
 之湖口矣江水又東得空石口江浦在右臨江有空
 石山南對石穴洲洲上有蘄陽縣治案此下近/刻有也字又東
 蘄水注之江水又東逕蘄春縣故城南世祖建武三 十年封陳俊子浮為侯國案此下近/刻有也字江水又東得銅
 零口江浦也大江右逕蝦蟆山北而東㑹海口水南
 通大湖北達于江案此下近/刻衍水字左右翼山江水逕其北
[035-17a]
 東合臧口江浦也案近刻/作矣江水又左逕長風山南得
 長風口江浦也江水又東逕積布山南俗謂之積布
 磯又曰積布圻庾仲雍所謂高山也此即西陽尋陽
 二郡界也右岸有土復口案近刻/訛作曰江浦也夾浦有江
 山山東有䕶口案近刻口字/訛在冇䕶上江浦也庾仲雍謂之朝
 二浦也又東過下雉縣北利水從東陵案利近刻訛/作刋下同西南注之
 江水東逕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灣案此下近/刻有也字又東
[035-17b]
 逕望夫山南又東得苦菜水口夏浦也江之右岸富
 水注之水出陽新縣之青湓山西北流逕陽新縣案/近
 刻脱/新字故豫章之屬縣矣地多女鳥𤣥中記曰陽新男
 子案陽新近刻/訛作新陽于水次得之遂與共居生二女悉衣
 羽而去豫章間養兒不露其衣言是鳥落塵于兒衣
 中則令兒病故亦謂之夜飛遊女矣案夜飛近刻/訛作飛夜
 西北逕下雉縣王莽更名之潤光矣後併陽新案近/刻訛
 新/陽水之左右公私裂溉咸成沃壤案近刻/脱成字舊呉屯
[035-18a]
 所在也江水又東案近刻又訛作口東字/訛在下句右字之下右得蘭溪
 水口竝江浦也又東左得青林口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水岀廬江郡之東陵鄉案水岀上近/刻衍即字江夏有西陵縣
 故是言東矣尚書云江水過九江至于東陵者也西
 南流水積為湖湖西有青林山宋太始元年明帝遣
 沈攸之西伐子勛伐栅青山覩一童子甚麗問伐者
 曰取此何為答欲討賊童子曰下旬當平何勞伐此
 在衆人之中忽不復見故謂之青林湖湖有鯽魚食
[035-18b]
 之肥美辟寒暑湖水西流謂之青林水又西南厯尋
 陽分為二水一水東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于江
 經所謂利水也右對馬頭岸自富口迄此五十餘里
 岸阻江山案水經于沔水内敘其入江之後所過蓋/與江水合沔之後詳略兩見今江水止于
 下稚縣而沔水内訂其錯簡又東過彭蠡澤又東過/皖縣南又東至石城分為二其一東北流又東北岀
 居巢縣南又東過牛渚又過毗陵縣為北江參以末/記禹貢山水澤地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于海下雉
 縣以下大江入海之大畧固具在道元/于江水敘次必詳悉自宋時已闕逸矣
 水經注卷三十五



[036-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三十六
            魏 酈道元 撰
  青衣水 桓水  若水  沫水
  延江水 存水  温水
青衣水岀青衣縣西䝉山東與沫水合也
 縣故青衣羌國也案故下近/刻衍有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
 年瑕陽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來歸漢武帝天漢四
[036-1b]
 年罷沈黎郡分兩部都尉案近刻訛作分沈/黎郡西部都尉一治青
 衣主漢民案此七字近刻訛作/青衣之王漢五字公孫述之有蜀也青 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以為郡安帝延光元
 年置蜀郡屬國都尉青衣王子心慕漢制上求内附
 順帝陽嘉二年改曰漢嘉嘉得此良臣也縣有䝉山
 青衣水所發東逕其縣與沫水㑹於越巂郡之靈闗
 道青衣水又東邛水注之水出漢嘉嚴道邛來山東
 至蜀郡臨邛縣東入青衣水
[036-2a]
至犍為南安縣入于江
 青衣水逕平鄉謂之平鄉江益州記曰平鄉江東逕
 峨眉山在南安縣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 見兩山相峙如峨眉焉青衣水又東流注于大江
桓水出蜀郡岷山案漢書/作蜀山西南行羌中入于南海
 尚書禹貢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䝉旅平和夷厎績
 鄭𤣥曰和上夷所居之地也和讀曰桓地理志曰桓
 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尚書又曰西傾因
[036-2b]
 桓是來馬融王肅云西治傾山惟因桓水是來言無
 他道也余按經據書岷山西傾俱有桓水桓水出西
 傾山更無别流所導者惟斯水耳浮于潛漢而逹江
 沔故晋地道記曰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黒水東限扞 闗今漢中巴郡汶山蜀郡漢嘉江陽朱提涪陵隂平
 廣漢新都梓潼犍為武都上庸魏興新城皆古梁州
 之地自桓水以南為夷書所謂和夷底績也然所可
 當者惟斯水與江耳桓水盖二水之别名為兩川之
[036-3a]
 通稱矣案川近刻/訛作江鄭𤣥注尚書言織皮謂西戎之國
 也西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間人有事于京師
 者道當由此州而來桓是隴坂名其道盤桓旋曲而
 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謂是坂曲為盤也斯乃𤣥
 之别致恐乖尚書因桓之義非浮潛入渭之文余攷 校諸書以具聞見今略緝綜川流沿注之緒雖今古
 異容本其流俗麤陳所由然自西傾至葭萌入于西
 漢即鄭𤣥之所謂潛水者也自西漢遡流而屆于晋
[036-3b]
 夀界沮漾枝津案沮近刻/訛作阻南歴岡穴迆邐而接漢沿
 此入漾書所謂浮潛而逾沔矣歴漢川至南鄭縣屬
 于襃水遡襃暨于衙嶺之南溪水枝灌于斜川案近/刻水
 訛作川枝/訛作皮屆于武功而北逹于渭水此乃水陸之相
 闗川流之所經復不乖禹貢入渭之宗寔符尚書亂
 河之義也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東南至故闗為若水也
 山海經曰南海之内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
[036-4a]
 出焉又云灰野之山有樹焉青葉赤華厥名若木生
 崑崙山西附西極也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木有
 十華其光照下地故屈原離騷天問曰羲和未陽若
 華何光是也然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黒水之間厥木
 所植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稱焉若水沿流間闗蜀土
 黄帝長子昌意徳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斯水為諸
 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顓頊于若水之野有聖徳二十 登帝位承少皥金官之政以水徳寳歴矣若水東南
[036-4b]
 流鮮水注之一名州江大度水出徼外至旄牛道案/旄
 近刻作/髦下同南流入于若水又逕越巂大莋縣入繩繩水
 出徼外山海經曰巴遂之山繩水出焉東南流分為
 二水其一水枝流東出逕廣柔縣東流注于江其一
 水南逕旄牛道至大莋與若水合自下亦通謂之為
 繩水矣莋夷也汶山曰夷案近刻/訛作莋南中曰昆彌蜀曰
 邛漢嘉越巂曰莋皆夷種也
南𬨨越巂邛都縣西直南至㑹無縣淹水東南流注之
[036-5a]
 邛都縣漢武帝開邛莋置之縣䧟為池今因名為邛
 池南人謂之邛河案近刻/脫卭字河中有蜯巂山案蜯近刻/訛作蛙
 應劭曰案近刻脫/此三字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後
 復反叛元鼎六年漢兵自越巂水伐之以為越巂郡
 治邛都縣王莽遣任貴為領戎大尹守之更名為集
 巂也縣故邛都國也越巂水即繩若矣似隨水地而
 更名矣又有温水冬夏常熱其源可燖雞豚下湯沐
 洗能治宿疾昔李驤敗李流于温水是也若水又逕
[036-5b]
 㑹無縣縣有駿馬河水出縣東髙山山有天馬徑厥 跡存焉馬日行千里民家馬牧之山下或産駿駒言
 是天馬子河中有貝子胎銅以羊祀之則可取也又
 有孫水焉水出臺髙縣即臺登縣也孫水一名白沙
 江南流逕邛都縣司馬相如定西南夷案近刻/脫南字橋孫
 水即是水也又南至㑹無入若水若水又南逕雲南
 郡之遂久縣青蛉水入焉水出青蛉縣西東逕其縣
 下縣以氏焉有石豬圻長谷中有石豬子母數千頭
[036-6a]
 長老傳言夷昔牧此一朝化為石迄今夷人不敢徃
 牧貪水出焉青蛉水又東注于繩水繩水又逕三絳 縣西又逕姑復縣北對三絳縣淹水注之三絳一曰
 小㑹無故經曰淹至㑹無注若水若水又與母血水
 合水出益州郡弄棟縣東農山母血谷北流逕三絳
 縣南北入繩繩水又東涂水注之水出建寜郡之牧
 靡南山案牧今漢/書作収縣山並即草以立名山在縣東北
 烏句山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觧毒百卉方盛鳥
[036-6b]
 多誤食烏喙口中毒必急飛徃牧靡山啄牧靡以觧
 毒也涂水導源臘谷西北流至越巂入繩繩水又逕
 越巂郡之馬湖縣謂之馬湖江又左合卑水水出卑 水縣案近刻脫水/出卑水四字而東流注馬湖江也
又東北至犍為朱提縣西為瀘江水案近刻/脫為字
 朱提山名也應劭曰在縣西南縣以氏焉犍為屬國
 也在郡南千八百許里建安二十年立朱提郡郡治
 縣故城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綰堂琅縣西北行上髙
[036-7a]
 山羊腸䋲屈八十餘里或攀木而升或䋲索相牽而
 上縁陟者若將階天故袁休明巴蜀志云髙山嵯峨
 巖石磊落傾側縈迴下臨峭壑行者扳縁牽援䋲索
 三蜀之人及南中諸郡以為至險有瀘津東去縣八 十里水廣六七百歩深十數丈多瘴氣鮮有行者晋
 明帝太寜二年李驤等侵越嶲攻臺登縣寜州刺史
 王遜遣將軍姚岳擊之戰于堂琅驤軍大敗岳追之
 至瀘水赴水死者千餘人遜以岳等不窮追怒甚髪
[036-7b]
 上衝冠帢裂而卒按永昌郡有蘭倉水出西南博南
 縣漢明帝永平二年置案近刻訛/作十二年博南山名也縣以
 氏之其水東北流逕博南山案逕近刻/訛作出漢武帝時通
 博南山道渡蘭倉津土地絶逺行者苦之歌曰漢徳
 廣開不賔渡博南越倉津渡蘭倉為作人山髙四十 里蘭倉水出金沙越人収以為黄金又有珠光穴案/近
 刻訛作/光珠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黄白青珠也蘭倉
 水又東北逕不韋縣與類水合水出嶲唐縣漢武帝
[036-8a]
 置類水西南流曲折又北流東至不韋縣注蘭倉水
 又東與禁水合水自永昌縣而北逕其郡西水左右
 甚饒犀象山有鉤蛇長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澗
 水中以尾鉤岸上人牛食之此水旁瘴氣特惡氣中
 有物不見其形其作有聲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名曰
 &KR0294弹惟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正月至十月逕之無 不害人故郡有罪人徙之禁旁案近刻/訛作防不𬨨十日皆
 死也禁水又北注瀘津水又東逕不韋縣北而東北
[036-8b]
 流兩岸皆髙山數百丈瀘峰最為傑秀案傑近/刻作髙孤髙
 三千餘丈是山於晋太康中崩震動郡邑水之左右
 馬歩之徑裁通而時有瘴氣三月四月逕之必死非
 此時猶令人悶吐五月以後行者差得無害故諸葛
 亮表言五月渡瀘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
 不可偏安於蜀故也益州記曰瀘水源出曲羅嶲下
 三百里曰瀘水案嶲近刻訛作舊又/此句有舛誤末詳两峰有殺氣暑 月舊不行故武侯以夏渡為艱瀘水又下合諸水而
[036-9a]
 總其目焉故有瀘江之名矣自朱提至僰道有水歩
 道水道有黒水羊官水案近刻脫/水道二字至險難三津之阻
 行者苦之故俗為之語曰楢溪赤水盤蛇七曲盤羊
 烏櫳氣與天通看都濩泚住柱呼伊案近刻/作尹庲降賈
 子左擔七里又有牛叩頭馬搏頬坂其艱險如此也
又東北至僰道縣入於江
 若水至僰道案近刻此/下有縣字又謂之馬湖江繩水瀘水孫
 水淹水大渡水隨决入而納通稱是以諸書録記羣
[036-9b]
 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繩亦咸言至僰道入江正是異
 水沿注通為一津更無别川可以當之水有孝子石
 昔縣人有隗叔通者性至孝為母給江膂水案膂今/華陽國
 志作/裔天為出平石至江膂中今猶謂之孝子石可謂
 至誠發中而休應自天矣
沫水出廣柔徼外
 縣有石紐郷禹所生也今夷人共營之地方百里不
 敢居牧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為人得
[036-10a]
 則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祐之也東南𬨨旄牛縣北又東至越嶲靈道縣出䝉山南
 靈道縣一名靈闗道漢制夷狄曰道縣有銅山案近/刻重
 一山/字又有利慈渚案近刻/脫渚字晋太始九年黄龍二見於
 利慈池案近刻/脫利字縣令董𤣥之率吏民觀之以白刺史
 王濬濬表上之晋朝改護龍縣也沫水出岷山西東
 流𬨨漢嘉郡南流衝一髙山山上合下開水逕其間
 山即䝉山也
[036-10b]
東北與青衣水合
 華陽國志曰二水於漢嘉青衣縣東合為一川自下 亦謂之為青衣水沫水又東案近刻/脫沫字逕開刊縣案刊/近刻
 訛作/邦故平郷也晋初置沫水又東逕臨卭南而東出
 於江原縣也
東入于江
 昔沫水自䝉山至南安西溷崖案西近刻/訛作而水脈漂疾
 破害舟船歴代為患蜀郡太守李氷發卒鑿平溷崖
[036-11a]
 河神贔怒氷乃操刀入水與神鬭遂平溷崖通正水
 路開處即氷所穿也
延江水出犍為南廣縣東至牂柯鄨縣又東屈北流 鄨縣故犍為郡治也縣有犍山晋建興元年置平夷
 郡縣有鄨水出鄨邑西不狼山東與温水合温水一
 曰煖水出犍為符縣而南入黚水黚水亦出符縣南
 與温水㑹案黚水原本及近刻並訛作鄨水今改正/漢書地理志符縣温水南至鄨入黚水黚
 水亦南至/鄨入江闞駰謂之闞水俱南入鄨水鄨水於其縣
[036-11b]
 而東注延江水案近刻脫/工字下司延江水又與漢水合水出
 犍為漢陽道山闟谷案此三字近刻訛在下句/新通也之下闟訛作闗王莽
 之新通也東至鄨邑入延江水也
至巴郡涪陵縣注更始水 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也延江水北入涪陵水涪
 陵水出縣東故巴郡之南鄙案巴近刻/訛作邑王莽更名巴
 亭魏武分邑立為涪陵郡案邑立近刻/訛作巴丘張堪為縣㑹
 公孫述撃堪同心義士選習水者筏渡堪於小别江
[036-12a]
 即此水也其水北至枳縣入江更始水東入巴東之
 南浦縣其水注引瀆口石門案口近刻/訛作水空岫隂深䆳
 澗闇宻傾崖上合恒有落勢行旅避瘴時有經之案/此
 四字近刻訛作/將有逕之䖏無不危心於其下又謂之西郷水亦
 謂之西郷溪溪水間闗二百餘里方得出山又通波 注逺復二百餘里東南入遷陵縣也
又東南至武陵酉陽縣案酉近刻/訛作西入于酉水
 武陵先賢傳曰潘京世長為郡主簿太守趙偉甚器
[036-12b]
 之問京貴郡何以名武陵京答曰鄙郡本名義陵在
 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為所破光武時移治東山之
 上遂爾易號𫝊曰止戈為武詩云髙平曰陵於是名
 焉酉水北岸有黚陽縣許慎曰温水南入黚蓋鄨水
 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稱也故縣受名焉西鄉溪口在
 遷陵縣故城上五十里左合酉水酉水又東際其故 城北又東逕酉陽故縣南而東出也兩縣相去水道
 可四百許里於酉陽合也
[036-13a]
酉水東南至沅陵縣入于沅案酉水源委/詳沅水注内
存水出犍為&KR1791䣕縣
 王莽之孱䣕也益州大姓雍闓反結壘於山繋馬枊
 柱案柳近刻/訛作栁柱生成林今夷人名曰雍無梁林梁夷
 言馬也存水自縣東南流案存近刻/訛作周逕牧靡縣北又
 東逕且蘭縣北而東南出也
東南至鬱林定周縣為周水 存水又東案存近刻/亦訛作周逕牂柯郡之毋斂縣北案毋近/刻作無
[036-13b]
 下/同而東南與毋斂水合案此下近/刻有矣字水首受牂柯水東
 逕毋斂縣為毋斂水又東注於存水存水又東逕鬱
 林定周縣為周水蓋水變名也
又東北至潭中縣注于潭案潭水源委/詳温水注内
温水出牂柯夜郎縣
 縣故夜郎侯國也唐䝉開以為縣王莽名曰同亭矣
 温水自縣西北流逕談藁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臺今據漢書改正與迷
 水合水西出益州郡之銅瀬縣談虜山東逕談藁縣
[036-14a]
 右注温水温水又西逕昆澤縣南又逕味縣縣故滇
 國都也諸葛亮討平南中劉禪建興三年案近刻訛/作元年
 分益州郡置建寧郡於此水側皆是髙山山水之間
 悉是木耳夷居語言不同嗜欲亦異雖曰山居土差
 平和而無瘴毒温水又西南逕滇池城池在縣西北
 案近刻訛作滇/池於西北池周三百許里上源深廣下流淺狭似
 如倒流故曰滇池也長老𫝊言案傳下近刻衍/下流淺三字池中
 有神馬家馬交之則生駿駒日行五百里晋太元十
[036-14b]
 四年寜州刺史費統言晋寜郡滇池縣兩神馬一白 一黑盤戲河水之上有滇州元封三年立益州郡治
 滇池城案近刻/脫城字劉禪建寜郡也案郡下近/刻衍治字温水又西
 㑹大澤案大近刻/訛作水與葉榆僕水合温水又東南逕牂
 柯之毋單縣案毋音無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母下同今改正建興中劉禪割
 屬建寜郡橋水注之水上承俞元之南池縣治龍池
 洲周四十七里一名河水與邪龍分浦後立河陽郡
 治河陽縣縣在河源洲上又有雲平縣並在洲中橋
[036-15a]
 水東流至毋單縣案近刻/脱至字注於温温水又東南逕興
 古郡之毋棳縣東案近刻脱逕字又毋棳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母掇下同今改正 莽更名有棳也與南橋水合案近刻脱/此二字水出縣之橋
 山東流梁水注之梁水上承河水于俞元縣案于近/刻訛作
 與/而東南逕興古之勝休縣王莽更名勝僰縣梁水
 又東逕毋棳縣左注橋水橋水又東注于温温水又
 東南逕律髙縣南劉禪建興三年分牂柯置興古郡
 案近刻/脱郡字治温縣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治宛温縣今/改正華陽國志興古郡屬縣十一温
[036-15b]
 縣郡/治晋書地道記治此温水又東南逕梁水郡南温
 水上合梁水故自下通得梁水之稱是以劉禪分興
 古之盢南案華陽國志梁水/郡在興古之盢南置郡於梁水縣也温水 東南案近刻/脱水字逕鐔封縣北又逕來惟縣東而僕水右
 出焉
又東至鬱林廣鬱縣為鬱水
 秦桂林郡也漢武帝元鼎六年更名鬱林郡王莽以
 為鬱平郡矣應劭地理風俗記曰周禮鬱人掌祼器
[036-16a]
 凡祭醊賔客之祼事案醊近刻/訛作祀和鬱鬯以實樽彝鬱
 芳草也百草之華煮以合釀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説
 今鬱金香是也一曰鬱人所貢因氏郡矣温水又東
 逕增食縣有文象水注之其水導源牂柯句町縣應 劭曰故句町國也王莽以為從化文象水䝉水與盧
 惟水來細水案漢書作/來西水伐水並自縣東歴廣鬱至增
 食縣注於鬱水也
又東至領方縣東與斤南水合案斤南水漢/書作斤員水
[036-16b]
 縣有朱涯水出臨塵縣東北流驩水注之水源上承
 牂柯水東逕增食縣而下注朱涯水朱涯水又東北
 逕臨塵縣王莽之監塵也縣有斤南水侵離水案侵/近刻
 訛作/浸並逕臨塵東入領方縣流注鬱水
東北入于鬱 鬱水即夜郎豚水也漢武帝時有竹王興於豚水有
 一女子浣於水濵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
 不去聞有聲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遂雄夷濮氏竹為
[036-17a]
 姓所捐破竹於野成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嘗從
 人止大石上命作&KR0325從者白無水王以劍擊石出水
 今竹王水是也後唐䝉開牂柯斬竹王首夷獠咸怨
 以竹王非血氣所生求為立祠帝封三子為侯及死
 配父廟今竹王三郎祠其神也豚水東北流逕談藁
 縣東逕牂柯郡且蘭縣謂之牂柯水水廣數里縣臨 江上故且蘭侯國也一名頭蘭牂柯郡治也楚將莊
 蹻泝沅伐夜郎㭬牂柯繋船案近刻作徑牂柯繫船/顏師古云牂柯繫船杙
[036-17b]
 也/因名且蘭為牂柯矣漢武帝元鼎六年開王莽更
 名同亭有柱浦闗案有近刻/訛作在牂柯亦江中兩山名也
 左思吴都賦云吐浪牂柯者也元鼎五年武帝伐南
 越發夜郎精兵下牂柯江同㑹畨禺是也牂柯水又
 東南逕毋斂縣西案毋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母下同今改正毋斂水出焉
 又東驩水出焉案驩近刻/訛作驤又逕鬱林廣鬱縣為鬱水
 又東北逕領方縣北又東逕布山縣北鬱林郡治也 吳陸績曰案陸下近刻衍/緒謂子三字從今以去六十年案去近/刻作後
[036-18a]
 車同軌書同文至太康元年晋果平吳又逕中留縣
 南與温水合又東入阿林縣潭水注之水出武陵郡
 鐔成縣玉山東流逕鬱林郡潭中縣周水自西南來
 注之潭水又東南流與剛水合水西出牂柯毋斂縣
 王莽之有斂也東至潭中入潭潭水又逕中留縣東
 阿林縣西右入鬱水地理志曰橋水東至中留入潭
 又云領方縣又有橋水案又近刻/訛作而余診其川流更無
 殊津正是橋温亂流故兼通稱作者咸言至中留入
[036-18b]
 潭潭水又得鬱之兼稱而字當為温非橋水也蓋書
 字誤矣案橋水在毋棳縣即入温橋水小温水大已/下不得稱橋水其逕領方至中留者乃温水
 非橋水也又温水於中留入鬱其下乃潭水入鬱潭/與鬱皆大水地理志因併鬱之上流稱為潭故云橋
 水東至中留入潭寔乃温水至中留入鬱也道元之/意以領方縣當云有温水不當云有橋水橋即温字
 之誤故云字當為温非橋水也蓋書字誤矣近/刻訛作字當為南南橋水也文義遂不可通鬱水
 右則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縣下逕中留入鬱鬱水
 東逕阿林縣案兩鬱字近/刻皆訛作潭又東逕猛陵縣泿水注之
 案泿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浪/今改正泿水詳卷之三十七又東逕蒼梧廣信縣灕
[036-19a]
 水注之鬱水又東案水近刻/訛作林封水注之水出臨賀郡 馮乗縣西謝沭縣東界牛屯山亦謂之臨水案近刻/脱亦字
 水訛/作賀東南流逕萌渚嶠西案近刻/脱逕字又東南左合嶠水
 庾仲初云水出萌渚嶠南流入于臨臨水又逕臨賀
 縣東又南至郡左㑹賀水水出東北興安縣西北羅
 山案北下近/刻衍有字東南流逕興安縣西盛𢎞之荆州記云
 興安縣水邊有平石上有石履言越王渡溪脱履於
 此賀水又西南流至臨賀郡東右注臨水郡對二水
[036-19b]
 之交㑹故郡縣取名焉臨水又西南流逕郡南又西
 南逕封陽縣東為封溪水故地理志曰縣有封水案/有 近刻訛/作在又西南流入廣信縣南流注於鬱水謂之封
 溪水口者也鬱水又東逕髙要縣牢水注之水南出
 交州合浦郡治合浦縣漢武帝元鼎六年平越所置
 也案近刻/脱帝字王莽更名曰桓合縣曰桓亭孫權黄武七
 年改曰珠官郡郡不産榖多採珠寳前政煩苛珠徙
 交趾㑹稽孟伯周為守有惠化去珠復還郡統臨允
[036-20a]
 縣王莽之大允也牢水自縣北流逕髙要縣入於鬱
 水鬱水南逕廣州南海郡西泿水出焉案泿原本及/近刻並訛作
 浪今改正此即泿水注内所/謂泿水東别逕畨禺者也又南右納西隨三水又 南逕四㑹浦水上承日南郡盧容縣西古郎究浦内
 漕口馬援所漕水東南曲屈通郎湖湖水承金山郎
 究究水北流左㑹盧容夀泠二水盧容水出西南區
 粟城南髙山山南長嶺連接天障嶺西盧容水湊隱
 山遶西衛北而東逕區粟城北又東右與夀泠水合
[036-20b]
 水出夀泠縣界魏正始九年林邑進侵至夀泠縣以
 為疆界案近刻訛/作界疆即此縣也案此下近刻有區粟城/南長嶺東七字係重出
 衍/文夀泠縣以水湊故水得其名案此下近刻衍/隱山繞三字東逕
 區粟故城南攷古志並無區粟之名應劭地理風俗 記曰日南故秦象郡漢武帝元鼎六年開日南郡治
 西捲縣林邑記曰城去林邑歩道四百餘里交州外
 域記曰案域近刻/訛作城從日南郡南去到林邑國四百餘
 里凖逕相符然則城故西捲縣也地理志曰水入海
[036-21a]
 有竹可為杖王莽更之曰日南亭林邑記曰其城治
 二水之間三方際山南北瞰水東西澗浦流湊城下
 城西折十角周圍六里一百七十歩東西度六百五
 十歩甎城二丈上起甎牆一丈開方隙孔甎上倚板
 板上五重層閣閣上架屋屋上架樓樓髙者七八丈 下者五六丈城開十三門凡宫殿南向案近刻/脱宫字屋宇
 二千一百餘間市居周繞案繞上近/刻衍帀字阻峭地險故林
 邑兵器戰具悉在區粟案近刻故字/訛在林邑下多城壘自林邑
[036-21b]
 王范胡逹始秦餘徙民染同夷化日南舊風變易俱
 盡巢棲樹宿負郭接山榛棘蒲薄騰林拂雲幽煙冥
 緬非生人所安區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
 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望北辰星落在天際日
 在北故開北户以向日此其大較也范泰古今善言
 曰日南張重舉計入洛正旦大㑹明帝問日南郡北 向視日邪重曰今郡有雲中金城者不必皆有其實
 案不必近刻/訛作必不日亦俱出於東耳至於風氣暄暖日影
[036-22a]
 仰當官民居止隨情面向東西南北廻背無定人性
 凶悍果於戰鬭便山習水不閑平地古人云五嶺者
 天地以隔内外况綿途於海表顧九嶺而彌邈非復
 行路之逕阻信幽荒之冥域者矣夀泠水自城南案/近
 刻城訛/作西東與盧容水合東注郎究究水所積下潭為
 湖謂之郎湖案近刻郎/訛作狼浦口有秦時象郡墟域猶存
 自湖南望外通夀泠從郎湖入四㑹浦案近刻/訛作漕元嘉 二十年以林邑頑凶歴代難化恃逺負衆慢威背徳
[036-22b]
 北寳既臻南金闕貢乃命偏将與龍驤将軍交州刺
 史檀和之陳兵日南修文服逺二十三年揚旌從四
 㑹浦口入郎湖軍次區粟進逼圍城以飛梯雲橋懸
 樓登壘鉦鼓大作虎士電怒風烈火揚城摧衆陷斬
 區粟王范扶龍首十五以上坑截無赦案坑近/刻作戮樓閣
 雨血填尸成觀案成近刻/訛作城自四㑹南入得盧容浦口
 晋太康三年省日南郡屬國都尉案郡近刻/訛作部以其所
 統盧容縣置日南郡及象林縣之故治晋書地道記
[036-23a]
 曰郡去盧容浦口二百里故秦象郡象林縣治也案/象
 郡近刻訛/作象林郡永和五年征西桓温遣督䕶滕畯率交廣
 兵伐范文於舊日南之盧容縣為文所敗即是䖏也
 退次九真更治兵文被創死子佛代立七年畯與交
 州刺史楊平復進軍夀泠浦入頓郎湖討佛於日南
 故治佛蟻聚連壘五十餘里畯平破之佛逃竄川藪
 遣大帥面縛請罪軍門遣武士陳延勞佛案近刻脱/士字又佛
 下衍/子字與盟而還康泰扶南記曰從林邑至日南盧容
[036-23b]
 浦口可二百餘里從口南發徃扶南諸國常從此口 出也故林邑記曰盡紘滄之徼逺極流服之無外地
 濵滄海衆國津逕鬱水南通夀泠案鬱水近刻作鬱/林又南下衍倉字
 即一浦也浦上承交趾郡南都官塞浦林邑記曰浦
 通銅鼓外越安定黄岡心口盖藉度銅鼓即駱越也
 案駱越近刻/訛作越駱有銅鼓因得其名馬援取其鼓以鑄銅
 馬至鑿口馬援所鑿内通九真浦陽晋書地道記九
 徳郡有浦陽縣交州記曰鑿南塘者九真路之所經
[036-24a]
 也去州五百里建武十九年馬援所開林邑記曰外
 越紀粟望都紀粟出浦陽渡便州至典由渡故縣至 咸驩咸驩屬九真咸驩已南麞麂滿岡鳴咆命疇警
 嘯聒野孔雀飛翔蔽日籠山渡治口至九徳案口近/刻訛作
 日/按晋書地道記有九徳縣交州外域記曰案域近/刻訛作
 城/九徳縣屬九真郡在郡之南與日南接蠻盧轝居
 其地死子寳綱代孫黨服從吳化定為九徳郡又為
 隸之林邑記曰九徳九夷所極故以名郡郡名所置
[036-24b]
 周越裳氏之夷國周禮九夷逺極越裳白雉象牙重
 九譯而來自九徳通類口水源從西北逺荒逕寧州
 界來也九徳浦内逕越裳究九徳究南陵究按晋書 地道記九徳郡有南陵縣晋置也竺枝扶南記山溪
 瀬中謂之究地理志曰郡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大川
 皆究之謂也林邑記曰義熈九年交趾太守杜慧度
 造九真水口案近刻/訛作日與林邑王范胡逹戰擒斬胡逹
 二子虜獲百餘人胡逹遁案近刻/訛作限五月慧度自九真
[036-25a]
 水歴都粟浦復襲九真長圍跨山重柵斷浦驅象前
 鋒接刃城下連日交戰殺傷乃退地理志曰九真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開治胥浦縣王莽更之曰驩成也
 案成近刻/訛作城晋書地道記曰九真郡有松原縣林邑記 曰松原以西鳥獸馴良不知畏弓寡婦孤居散髪至
 老南移之嶺崪不踰仞倉庚懐春於其北翡翠熙景
 乎其南雖嚶讙接響城隔殊非獨歩難逰俗姓塗分
 故也自南陵究出於南界蠻進得横山太和三年范
[036-25b]
 文侵交州於横山分界度比景廟由門浦至古戰灣
 吴赤烏十一年魏正始九年案近刻訛/作元年交州與林邑
 于灣大戰初失區粟也渡盧容縣日南郡之屬縣也
 自盧容縣至無變案近刻/訛作戀&KR0463火至比景縣日中頭
 上景當身下與景為比如淳曰故以比景名縣闞駰 曰比讀䕃庇之庇景在已下言為身所庇也林邑記
 曰渡比景至朱吾案比近刻/訛作庇朱吾縣浦今之封界朱
 吾以南有文狼人野居無室宅依樹止宿食生魚肉
[036-26a]
 案魚字近刻/訛在食字上採香為業與人交市若上皇之民矣縣
 南有文狼究下流逕通晋書地道記曰朱吾縣屬日
 南郡去郡二百里此縣民漢時不堪二千石長吏調
 求引屈都乾為國林邑記曰屈都夷也朱吾浦内通
 無勞湖無勞究水通夀泠浦元嘉元年交州刺史阮
 彌之征林邑陽邁出㛰不在案陽近刻訛/作楊下同奮威将軍 阮謙之領七千人先襲區粟已𬨨四㑹案已近刻/訛作以
 入夀泠三日三夜無頓止䖏凝海直岸遇風大敗陽
[036-26b]
 邁攜㛰都部伍三百許船來相救援謙之遭風餘數
 船艦夜于夀泠浦裏相遇闇中大戰謙之手射陽邁
 柁工船敗縱横崑崙單舸接得陽邁謙之以風溺之
 餘制勝理難自此還渡夀泠至温公浦升平三年温
 放之征范佛於灣分界隂陽圻入新羅灣至焉下一
 名阿賁浦入彭龍灣隱避風波即林邑之海渚元嘉
 二十三年交州刺史檀和之破區粟已飛旍盖海将 指典冲於彭龍灣上鬼塔與林邑大戰還渡典冲林
[036-27a]
 邑入浦令軍大進案大近刻/訛作水持重故也浦西即林邑
 都也治典冲去海岸四十里䖏荒流之徼表國越裳
 之疆南秦漢象郡之象林縣也東濵滄海西際徐狼
 南接扶南北連九徳後去象林林邑之號建國起自
 漢末初平之亂人懐異心象林功曹姓區有子名逵
 案近刻/訛作連攻其縣殺令自號為王值世亂離林邑遂立
 後乃襲代傳位子孫三國鼎争未有所附吴有交土
 與之鄰接進侵夀泠以為疆界自區逵以後國無文
[036-27b]
 史失其纂代世數難詳宗𦙍滅絶無復種裔外孫范
 熊代立人情樂推後熊死子逸立有范文日南西捲
 縣夷帥范椎奴也案近刻訛作夷/師雅夷奴也文為奴時山澗牧
 羊于澗水中得兩鯉魚𨼆藏挟歸規欲私食郎知撿
 求文大慙懼起託云将礪石還非為魚也郎至魚所
 見是兩石信之而去文始異之石有鐵文入山中就
 石冶鐵鍜作兩刀舉刃向鄣因祝曰鯉魚變化冶石
 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靈案近刻訛/作靈神文當得此案/得
[036-28a]
 近刻/作治為國君王斫不入者是刀無神靈進斫石鄣如 龍淵干将之斬蘆藁案藁近刻/訛作臺由是人情漸附今斫
 石尚在魚刀猶存傳國子孫如斬蛇之劔也椎甞使
 文逺行商賈案椎近刻/訛作雅北到上國多所聞見以晋愍
 帝建興中南至林邑教王范逸制造城池繕治戎甲
 經始廓略案廓近刻/訛作廟王愛信之使為将帥能得衆心
 文讒王諸子或徙或奔王乃獨立成帝咸和六年死
 無𦙍嗣文迎王子於外國海行取水置毒㭨子中案/㭨
[036-28b]
 近刻訛/作栁飲而殺之遂脅國人自立為王取前王妻妾
 置髙樓上有從己者取而納之不從己者絶其飲食 而死案而近刻/訛作乃江東舊事云范文本揚州人少被掠
 為奴賣墮交州年十五六遇罪當得杖畏怖因逃隨
 林邑賈人渡海逺去沒入於王大被幸愛經十餘年
 王死文害王二子詐殺侯将自立為王威加諸國或
 夷椎蠻語口食鼻飲或雕面鏤身狼㬻裸種案近刻/無狼字
 䐠訛/作脱漢魏流赭咸為其用建元二年攻日南九徳九
[036-29a]
 真百姓奔迸千里無煙乃還林邑林邑西去廣州二
 千五百里城西南角髙山長嶺連接天鄣嶺北接澗
 大源淮水出郍郍逺界三重長洲隱山遶西衛北迴 東其嶺南開澗小源淮水出松根界上山壑流隱山
 繞南曲街迴東合淮流以注典冲其城西南際山東
 北瞰水重壍流浦周繞城下東南壍外因傍薄城東
 西横長南北縱狹北邊西端案西近刻/訛作兩迴折曲入城
 周圍八里一百歩甎城二丈上起甎牆一丈案牆近/刻訛作
[036-29b]
 城/開方隙孔甎上倚板案近刻/脱甎字板上層閣閣上架屋
 屋上構樓髙者六七丈下者四五丈飛觀鴟尾迎風
 拂雲縁山瞰水騫翥嵬㟧但制造壮拙稽古夷俗城
 開四門東為前門當兩淮渚濵於曲路有古碑夷書 銘讚前王胡逹之徳西門當兩重壍北迴上山山西
 即淮流也南門度兩重壍對温公壘升平二年交州
 刺史温放之殺交趾太守杜寳别駕阮朗案近刻脱/杜字朗訛
 作/郎遂征林邑水陸累戰佛保城自守重求請服聴之
[036-30a]
 今林邑東城南五里有温公二壘是也北門濵淮路
 斷不通城内小城周圍三百二十歩合堂瓦殿南壁
 不開兩頭長屋脊出南北南擬背曰西區城内石山
 順淮面陽開東向殿飛檐鴟尾青𤨏丹墀案𤨏近刻/訛作隟
 榱題桷椽多諸古法閣殿上柱髙城丈餘五牛屎為 埿牆壁青光迴度曲掖綺牖紫窓椒房嬪媵無别宫
 觀路寢永巷共在殿上臨踞東軒徑與下語案徑近/刻訛作
 逕/子弟臣侍皆不得上屋有五十餘區連甍接棟檐
[036-30b]
 宇相承案相近刻/訛作如神祠&KR0294塔小大八廟層臺重榭状
 似佛刹郭無市里邑寡人居海岸蕭條非生民所䖏
 而首渠以永安飬國十世豈久存哉元嘉中檀和之
 征林邑其王陽邁舉國夜奔竄山藪據其城邑収寳
 巨億軍還之後陽邁歸國家國荒殄時人靡存躊蹰
 崩擗憤絶復蘇即以元嘉二十三年死初陽邁母懐 身夢人鋪陽邁金席與其兒落席上金光色起案金/字近
 刻訛在/席字上昭晣豓曜案晰近刻/訛作晰華俗謂上金為紫磨金
[036-31a]
 夷俗謂上金為陽邁金父胡逹死襲王位能得人情
 自以靈夢為國祥慶其太子初名咄後楊邁死咄年
 十九代立慕先君之徳復改名陽邁昭穆二世父子
 共名知林邑之将亡矣其城隍壍之外林棘荒蔓榛
 梗𠖇鬱藤盤筀秀参錯際天其中香桂成林氣清煙
 澄桂父縣人也棲居此林服桂得道時禽異羽翔集
 間闗兼比翼鳥不比不飛鳥名歸飛鳴聲自呼此戀 郷之思孔悲桑梓之敬成俗也豫章俞益期性氣剛
[036-31b]
 直不下曲俗容身無所逺適在南與韓康伯書曰惟
 㯽榔樹最南逰之可觀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
 長者之目令人恨深嘗對飛鳥戀土増思寄意謂此
 鳥其背青其腹赤案腹近刻/訛作腸丹心外露鳴情未逹終
 日歸飛飛不十千路餘萬里案餘近刻/訛作由何由歸哉九
 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風行象林知耕以
 來六百餘年火耨耕藝法與華同名白田種白榖七
 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種赤榖十二月作四月登
[036-32a]
 熟所謂兩熟之稲也至於草甲萌芽案近刻至/訛作更榖月
 代種穜稑早晚無月不秀耕耘功重收獲利輕熟速
 故也米不外散恒為豐國桑蠶年八熟繭三都賦所
 謂八蠶之綿者矣其崖小水羃䍥案崖字近刻/訛在小水下常吐
 飛溜或雪霏沙漲清寒無底分溪别壑津濟相通其
 水自城東北角流水上懸起髙橋渡淮北岸即彭龍
 區粟之通逵也檀和之東橋大戰陽邁被創落象即
 是䖏也其水又東南流逕船官口船官川源徐狼外
[036-32b]
 夷皆裸身男以竹筒掩體女以樹葉蔽形外名狼㬻 所謂裸國者也雖習俗裸袒猶恥無蔽惟依暝夜與
 人交市闇中臭金便知好惡明朝曉看皆如其言自
 此外行得至扶南按竺枝扶南記曰扶南去林邑四
 千里案近刻/脱里字水歩道通檀和之令軍入邑浦據船官
 口城六里者也自船官下注大浦之東湖大水連行
 潮上西流案潮近刻/訛作湖潮水日夜長七八尺從此以西
 朔望并潮一上七日水長丈六七七日之後日夜分
[036-33a]
 為再潮水長一二尺春夏秋冬厲然一限案近刻/作定
 下定度水無盈縮是為海運案為近/刻作曰亦曰象水也又 兼象浦之名晋功臣表所謂金潾清逕象渚澄源者
 也案潾近/刻作遴其川浦渚有水蟲彌㣲攢木食船數十日
 壊源潭湛瀬有鮮魚色黑身五丈頭如馬首伺人入
 水便來為害山海經曰離耳國雕題國皆在鬱水南
 林邑記曰漢置九郡儋耳與焉民好徒跣耳廣垂以
 為飾雖男女䙝露不以為羞暑䙝薄日自使人黑積
[036-33b]
 習成常以黑為羙離騷所謂𤣥國矣然則儋耳即離
 耳也王氏交廣春秋曰朱崖儋耳二郡與交州俱開
 皆漢武帝所置大海中南極之外對合浦徐聞縣案/聞
 近刻訛/作文清朗無風之日逕望朱崖州案徑近刻/訛作逕如囷
 廪大從徐聞對渡北風舉帆一日一夜而至周迴二
 千餘里徑度八百里人民可十萬餘家皆殊種異類
 被髪雕身而女多姣好白皙長髪羙鬢犬羊相聚不
 服徳教儋耳先廢朱崖數叛元帝以賈捐之議罷郡
[036-34a]
 楊氏南裔異物志曰儋耳朱崖俱在海中案近刻訛/作儋耳在
 朱崖脱海/中二字分為東蕃故山海經曰在鬱水南也鬱水
 又南自夀泠縣注於海昔馬文淵積石為塘逹於象
 浦建金標為南極之界俞益期牋曰馬文淵立兩銅 柱於林邑岸北有遺兵十餘家不反居夀泠岸南而
 對銅柱悉姓馬自婚姻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
 號曰馬流言語飲食尚與華同山川移易銅柱今復
 在海中正頼此民以識故䖏也林邑記曰建武十九
[036-34b]
 年馬援樹兩銅柱於象林南界與西屠國分漢之南
 疆也土人以之流寓號曰馬流世稱漢子孫也山海
 經曰鬱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須陵東南者也
 案西近刻訛作/束須訛作項應劭曰鬱水出廣信東入海言始或
 可案或近/刻作則終則非矣 
 
 水經注卷三十六


[037-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三十七
            魏 酈道元 撰
  淹水  葉榆河 夷水  油水
  澧水  沅水  泿水
淹水出越巂遂久縣徼外
 呂忱曰淹水一曰復水也
東南至青蛉縣案青近刻/作蜻下同
[037-1b]
 縣有禺同山其山神有金馬碧雞光景儵忽民多見
 之漢宣帝遣諫大夫王褒祭之欲致其雞馬褒道病 而卒是不果焉王褒碧雞頌曰敬移金精神馬縹縹
 碧雞故左太冲蜀都賦曰金馬騁光而絶影碧雞儵
 忽而耀儀
又東過姑復縣南東入于若水
 淹水逕縣之臨池澤而東北逕雲南縣西東北注若
 水也
[037-2a]
益州葉榆河出其縣北界屈從縣東北流
 縣故滇池葉榆之國也漢武帝元封二年使唐䝉開
 之以為益州郡郡有葉榆縣縣西北八十里案近刻/脱八字 有弔鳥山衆鳥千百為羣其㑹案其近/刻作共嗚呼啁哳每
 嵗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則止一嵗六至雉雀來弔夜
 燃火伺取之案伺近刻/訛作而其無嗉不食似特悲者以為
 義則不取也俗言鳯凰死於此山故衆鳥來弔因名
 弔鳥縣之東有葉榆澤葉榆水所鍾而為此川藪也
[037-2b]
過不韋縣
 縣故九隆哀牢之國也有牢山其先有婦人名沙壹
 案近刻訛作臺/華陽國志作壺居於牢山捕魚水中觸沈木若有感
 因懐孕産十子後沈木化為龍岀水九子驚走小子 不能去案小近刻/訛作一背龍而坐龍因䑛之案䑛近刻訛/作拕據後漢
 書及華陽/國志改正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為九
 隆案華陽國志作元隆云/元隆猶漢言陪坐也及長諸兄遂相共推九隆
 為王後牢山下有一夫一婦生十女九隆皆以為妻
[037-3a]
 遂因孳育皆畫身像龍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不
 與中國通漢建武二十三年王遣兵來乗革船南下
 案近刻脱來字又/此句之下衍水字攻漢鹿茤民案近刻刻訛/作崩下同鹿茤民
 弱小将為所擒於是天大震雷疾雨南風漂起水為
 逆流波湧二百餘里革船沈沒溺死數千人後數年 復遣六王将萬許人攻鹿茤鹿茤王與戰殺六王哀
 牢耆老共埋之其夜虎掘而食之明旦但見骸骨驚
 怖引去乃懼謂其耆老小王曰哀牢犯徼自古有之
[037-3b]
 今此攻鹿茤輒被天誅中國有受命之王乎何天祐
 之明也即遣使詣越巂奉獻案近刻詣訛作/道奉訛作奏求乞内
 附長保塞徼漢明帝永平十二年置為永昌郡案昌/近刻
 訛作/平郡治不韋縣盖秦始皇徙吕不韋子孫於此故
 以不韋名縣北去葉榆六百餘里葉榆水不逕其縣
 案近刻脱/葉字下同自不韋北注者盧倉禁水耳葉榆水自縣 南逕遂久縣東又逕姑復縣西與淹水合又東南逕
 永昌邪龍縣縣以建興三年劉禪分隸雲南于不韋
[037-4a]
 縣為東北
東南出益州界
 葉榆水自邪龍縣東南逕秦臧縣案近刻臧訛作/藏縣下有也字
 與濮水同注滇池澤於連然䨇柏縣也案近刻/脱池字葉榆
 水自澤又東北逕滇池縣南案逕近刻/訛作流又東逕同並
 縣南又東逕漏江縣伏流山下復出蝮口謂之漏江
 左思蜀都賦曰漏江洑流潰其阿汨若湯谷之揚濤 沛若濛汜之湧波諸葛亮之平南中也戰於是水之
[037-4b]
 南葉榆水又逕賁古縣北東與盤江合盤水出律髙
 縣東南盢町山案盢近刻/訛作盤東逕梁水郡北賁古縣南
 案梁水郡晋置領梁水賁古西隨/三縣朱謀㙔云當作卑水非也水廣百餘歩深䖏
 十丈甚有瘴氣朱褎之反案褎近刻/訛作裒李恢追至盤江
 者也建武十九年伏波将軍馬援上言從□泠出賁
 古案□近刻訛/作麋下同擊益州臣所将駱越萬餘人案駱越/近刻訛
 作越/駱便習戰鬭者二千兵以上弦毒矢利以數發矢
 注如雨所中輒死愚以行兵此道最便盖承藉水利
[037-5a]
 用為神㨗也盤水又東逕漢興縣山溪之中多生邛
 竹桄榔樹樹出麫而夷人資以自給故蜀都賦曰邛
 竹縁嶺又曰麫有桄榔盤水北入葉榆水諸葛亮入
 南戰於盤東是也
入牂柯郡西隨縣北為西隨水又東出進桑闗
 進桑縣牂柯之南部都尉治也水上有闗故曰進桑
 闗也故馬援言從□泠水道出進桑王國至益州賁
 古縣轉輸通利盖兵車資運所由矣自西隨至交趾
[037-5b]
 崇山接險水路三千里葉榆水又東南絶温水而東 南注於交趾
過交趾□泠縣北分為五水絡交趾郡中至南界復合
為三水案南近刻/訛作東東入海
 尚書大傳曰堯南撫交趾於禹貢荆州之南垂幽荒
 之外故越也周禮南八蠻雕題交趾有不粒食者焉
 春秋不見於傳不通於華夏在海島人民鳥語秦始
 皇開越嶺南立蒼梧南海交趾象郡漢武帝元鼎二
[037-6a]
 年始并百越&KR2725七郡於是乃置交趾刺史以督領之
 初治廣信所以獨不稱州時又建朔方明已始開北 垂案明近刻/訛作郡遂辟交趾於南為子孫基址也□泠縣
 漢武帝元鼎六年開都尉治交州外域記曰案州近/刻訛作
 郡/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後漢遣伏
 波将軍路博徳討越王路将軍到合浦越王令二使
 者齎牛百頭酒千鍾及二郡民户口簿詣路将軍乃
 拜二使者為交趾九真太守案此下近/刻衍主字諸雒将主民
[037-6b]
 如故交趾郡及州本治於此也州名為交州後朱䳒
 雒将子名詩索□泠雒将女名徴側為妻側為人有
 膽勇将詩起賊案詩近刻/訛作妻攻破州郡服諸雒将皆屬 徴側為王治□泠縣復交趾九真二郡民二嵗調賦
 案復近刻/訛作得後漢遣伏波将軍馬援将兵討側詩走入
 金溪究三嵗乃得爾時西蜀並遣兵共討側等悉定
 郡縣為令長也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長十丈圍七八
 尺常在樹上伺鹿獸鹿獸過便低頭繞之有頃鹿死
[037-7a]
 先濡令濕訖便吞頭角骨皆鑽皮出山夷始見蛇不
 動時便以大竹籖籖蛇頭至尾殺而食之以為珍異
 故楊氏南裔異物志曰髯惟大蛇既洪且長采色駮
 犖其文錦章食豕吞鹿腴成飬創賔享嘉宴是豆是 觴言其飬創之時肪腴甚肥搏之以婦人衣投之則
 蟠而不起走便可得也北二水案北近刻/訛作此左水東北
 逕望海縣南建武十九年馬援征徴側置又東逕龍
 淵縣北又東合南水水自□泠縣東逕封溪縣北交
[037-7b]
 州外域記曰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
 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
 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将雒将銅印青綬後蜀王子
 将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将蜀王子因稱為
 安陽王後南越王尉佗舉衆攻安陽王安陽王有神 人名臯通下輔佐為安陽王治神弩一張一發殺三
 百人南越王知不可戰却軍住武寕縣按晋太康記
 縣屬交趾越遣太子名始降服安陽王稱臣事之安
[037-8a]
 陽王不知通神人遇之無道通便去語王曰能持此
 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通去安陽王有女
 名曰媚珠案媚近刻/訛作眉見始端正珠與始交通始問珠
 令取父弩視之始見弩便盗以鋸截弩訖便逃歸報
 南越王案近刻脱/南字下同南越進兵攻之安陽王發弩弩折
 遂敗安陽王下船逕出於海今平道縣後王宫城見 有故䖏晋太康地記縣屬交趾越遂服諸雒将馬援
 以西南治逺路逕千里分置斯縣治城郭穿渠通導
[037-8b]
 溉灌以利其民縣有猩猩獸形若黄狗又状貆□人
 面頭顔端正善與人言音聲麗妙如婦人好女對語
 交言聞之無不酸楚其肉甘羙可以斷榖窮年不厭
 又東逕浪泊馬援以其地髙自西里進屯此又東逕
 龍淵縣故城南又東左合北水案北近刻/訛作此建安二十
 三年立州之始蛟龍蟠編於南北二津案於下近/刻衍水字
 改龍淵以龍編為名也盧循之冦交州也交州刺史 杜慧度案慧近刻/作恵下同率水歩晨出南津以火箭攻之燒
[037-9a]
 其船艦一時潰散循亦中矢赴水而死案水近刻/訛作火
 是斬之傳首京師慧度以斬循勲封龍編侯劉欣期
 交州記曰龍編縣功曹左飛曾化為虎數月還作吏
 既言其化亦化無不在牛哀易虎不識厥兄當其革
 状安知其譌變哉其水又東逕曲易縣東流注於泿
 鬱經言於郡東界復合為三水此其二也案二近刻/訛作一
 其次一水東逕封溪縣南又西南逕西于縣南又東
 逕羸&KR1454縣北又東逕北帯縣南又東逕稽徐縣涇水
[037-9b]
 注之水出龍編縣髙山東南流入稽徐縣注於中水
 中水又東逕羸&KR1454縣南交州外域記曰縣本交趾郡
 治也案縣本近刻/訛作本縣林邑記曰自交趾南行案記曰下/近刻有縣
 本二字/係衍文都官塞浦出焉其水自縣東逕安定縣北帯
 長江江中有越王所鑄銅船潮水退時人有見之者
 其水又東流隔水有泥黎城言阿育王所築也又東
 南合南水南水又東南案近刻/訛作北逕九徳郡北交州外
 域記曰交趾郡界有扶嚴究在郡之北隔渡一江即
[037-10a]
 是水也江水對交趾朱䳒縣又東逕浦陽縣北又東 逕無切縣北建武十九年九月馬援上言臣謹與交
 趾精兵萬二千人與大兵合二萬人船車大小二千
 艘自入交趾於今為盛十月援南入九真至無切縣
 賊渠降進入餘發渠帥朱伯棄郡亡入深林巨藪犀
 象所聚羊牛數千頭案羊近/刻作群時見象數十百為羣援
 又分兵入無編縣王莽之九真亭至居風縣帥不降
 並斬級數十百九真乃靖其水又東逕句漏縣縣帯
[037-10b]
 江水江水對安定縣林邑記所謂外越安定紀粟者
 也案安定下近/刻衍縣字縣江中有潛牛形似水牛上岸鬭角 軟還入江水角堅復出又東與北水合又東注鬱亂
 流而逝矣此其三也平撮通稱同歸鬱海故經有入
 海之文矣
夷水出巴郡魚復縣江
 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案近刻/脱石字
 蜀人見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廪君浮土舟於夷水
[037-11a]
 據捍闗而王巴是以法孝直有言魚復捍闗臨江據
 水實益州禍福之門夷水又東逕建平沙渠縣案近/刻脱
 渠/字縣有巫城水南岸山道五百里案水字近刻/訛在南岸下其水 歴縣東出焉
東南𬨨佷山縣南
 夷水自沙渠縣入案近刻訛/作入縣水流淺狭裁得通船東
 逕難留城南城即山也獨立峻絶西面上里餘得石
 穴把火行百許歩得二大石磧並立穴中相去一丈
[037-11b]
 俗名隂陽石隂石常濕陽石常燥每水旱不調居民
 作威儀服飾徃入穴中旱則鞭隂石應時雨多雨則
 鞭陽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説徃徃有效但捉鞭者不
 夀人頗惡之故不為也東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數百 人每亂民入室避賊無可攻理因名難留城也昔巴
 蠻有五姓未有君長俱事&KR0294神乃共擲劔於石穴約
 能中者奉以為君案奉近刻/訛作舉巴氏子務相乃中之又
 令各乗土舟約浮者當以為君惟務相獨浮因共立
[037-12a]
 之是為廪君乃乗土舟從夷水下至鹽陽鹽水有神
 女謂廪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廪君不
 許鹽神暮輒來宿旦化為蟲羣飛蔽日天地晦暝積
 十餘日廪君因伺便射殺之天乃開明廪君乗土舟
 下及夷城夷城石岸險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歎 山崖為崩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
 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死精魂化而為白虎故巴氏
 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祀鹽水即夷水也又有鹽石即
[037-12b]
 陽石也案即下近/刻衍鹽字盛𢎞之以是推之疑即廪君所射
 鹽神䖏也将知隂石是對陽石立名矣案知下近/刻衍是字
 既鴻古難為明徴夷水又東逕石室在層巖之上石
 室南向水出其下懸崖千仭自水上徑望見案徑近/刻訛作
 逕/每有陟山嶺者扳木側足而行莫知其誰村人駱
 都小時到此室邊採蜜見一仙人坐石牀上見都凝 矚不轉都還招村人重徃則不復見郷人今名為仙
 人室袁山松云都孫息尚存案息近/刻作息夷水又東與温
[037-13a]
 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夾岸有温泉對注夏煖冬熱上
 常有霧氣瘍痍百病案痍近/刻作疾浴者多愈父老傳此泉
 先出鹽於今水有鹽氣夷水有鹽水之名此亦其一
 也夷水又東逕佷山縣故城南縣即山名也孟康曰
 音恒出藥草恒山今世以銀為音也舊武陵之屬縣
 南一里即清江東注矣南對長楊溪溪水西南潛穴
 穴在射堂村東六七里谷中有石穴清泉潰流三十 許歩復入穴即長楊之源也水中有神魚大者二尺
[037-13b]
 小者一尺居民釣魚先陳所須多少拜而請之拜訖
 投鉤餌案鉤近刻/訛作釣得魚𬨨數者水輒波湧暴風卒起
 樹木摧折水側生異花路人欲摘者皆當先請不得
 輒取案輒近/刻作扳水源東北之風井山廻曲有異勢穴口
 大如盆袁山松云夏則風出冬則風入春秋分則静
 余徃觀之其時四月中去穴數丈須臾寒飄卒至案/飄
 近刻/作慓六月中尤不可當徃人有冬過者置笠穴中風
 吸之經月還歩楊溪得其笠則知潛通矣其水重源
[037-14a]
 顯發北流注於夷水此水清泠甚於大溪縱暑伏之
 辰尚無能澡其津流也縣北十餘里有神穴平居無
 水時有渇者誠啓請乞輒得水或戲求者水終不出
 縣東十許里至平樂村又有石穴出清泉中有潛龍
 每至大旱平樂左近村居案平樂下近/刻衍村字輦草穢著穴
 中龍怒須臾水出蕩其草穢傍側之田皆得澆灌從
 平樂順流五六里東亭村北山甚髙峻上合下空空
 竅東西廣二丈許起髙如屋案竅近刻作徼/起髙作髙起中有石
[037-14b]
 牀案近刻/訛作林甚整頓傍生野韭人徃乞者神許則風吹 别分隨偃而輸不得過越不偃而輸輒凶徃觀者去
 時特平暨䖏自然㳟肅矣
又東過夷道縣北
 夷水又東逕虎灘岸石有虎像故因以名灘也夷水
 又東逕釡瀬其石大者如釡小者如刁斗形色亂真
 惟實中耳案惟實近刻/訛作雜石夷水又東北有水注之其源
 百里與丹水出西南望州山山形竦峻峰秀甚髙東
[037-15a]
 北白巖壁立西南小演通行登其頂平可有三畮許
 上有故城城中有水登城望見一州之境故名望州 山俗語訛今名武鍾山山根東有湧泉成溪即丹水
 所發也下注丹水天隂欲雨輒有赤氣故名曰丹水
 矣丹水又逕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嘗測其逺近穴中
 蝙蝠大如鳥多倒懸案近刻訛作大/者悉多倒懸𤣥中記曰蝙蝠
 百嵗者倒懸得而服之使人神仙穴口有泉冬温夏
 冷秋則入藏春則出逰案二語言魚之出/入此上當有脱文民至秋闌
[037-15b]
 斷水口得魚大者長四五尺骨軟肉羙異於餘魚丹
 水又逕其下積而為淵淵有神龍每旱村人以芮草
 投淵上流魚則多死龍怒當時大雨丹水又東北流 兩岸石上有虎跡甚多或深或淺皆悉成就自然咸
 非人工丹水又北注於夷水水色清澈與大溪同夷
 水又東北逕夷道縣北而東注
東入于江
 夷水又逕宜都北東入大江有涇渭之比亦謂之佷
[037-16a]
 山北溪水所經皆石山略無土岸其水虗映俯視遊
 魚如乗空也淺䖏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飛清傍多茂
 木空岫静夜聴之恒有清響百鳥翔禽哀鳴相和廵
 頽浪者不覺疲而忘歸矣油水出武陵孱陵縣西界
 縣有白石山油水所出東逕其縣西與洈水合水出
 髙城縣洈山東逕其縣下東至孱陵縣入油水也
東過其縣北案此五字近刻/接上經西界下
[037-16b]
 縣治故城王莽更名孱陸也案陸近刻/訛作陵劉備孫夫人
 權妺也又更修之其城背油向澤案此注近刻與/上注連為一節
又東北入于江
 油水自孱陵縣之東北逕公安縣西又北流注於大
 江澧水出武陵充縣西歴山東過其縣南
 澧水自縣東逕臨澧零陽二縣故界水之南岸白石
 雙立厥状類人髙各三十丈周四十丈古老傳言昔
[037-17a]
 充縣尉與零陽尉共論封境因相傷害化而為石東
 標零陽西掲充縣充縣廢省案近刻脱/充縣二字臨澧即其地
 縣即充縣之故治案近刻訛作縣/臨封縣之故治臨側澧水故為縣
 名案故近/刻作即晋太康四年置澧水又東茹水注之水出
 龍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莊辛説楚襄王所謂飲
 茹溪之流者也茹水東注澧水案注近刻/訛作流又東過零陽縣之北
 澧水東與温泉水㑹水發北山石穴中長三十丈冬
[037-17b]
 夏沸湧常若湯焉温水南流注於澧水澧水又東合
 零溪水源南出零陽之山歴溪北注澧水澧水又東
 九渡水注之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溪又以九渡為
 名山獸咸飲此水而逕越他津皆不飲之九渡水北
 逕仙人樓下旁有石形極方峭世名之為仙樓水自
 下歴溪曲折逶迆傾注行者間闗每所褰泝山水之
 號盖亦因事生焉九渡水又北流注於澧水澧水又 東婁水入焉水源出巴東界東逕天門郡婁中縣北
[037-18a]
 又東逕零陽縣注於澧水澧水又東逕零陽縣南縣
 即零溪以著稱矣案縣即近刻/訛作藴郡澧水又逕渫陽縣案/渫
 近刻訛作/澧脱陽字右㑹渫水案近刻重/一渫字水出建平郡東逕渫
 陽縣南晋太康中置渫水又左合黄水黄水出零陽
 縣西北連巫山溪出雄黄頗有神異採常以冬月祭
 祀鑿石深數丈方得佳黄故溪水取名焉黄水北流
 注於渫水渫水又東注澧水謂之渫口澧水又東逕
 澧陽縣南南臨澧水晋太康四年立天門郡治也吴
[037-18b]
 永安六年武陵郡嵩梁山案郡下近/刻衍有字髙峰孤竦素壁
 千尋望之苕亭有似香爐其山洞開𤣥朗如門髙三
 百丈廣二百丈門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謂之天
 帚案近刻脱/此十五字孫休以為嘉祥分武陵置天門郡澧水
 又東歴層歩山髙秀特出山下有峭澗泉流所發南
 流注於澧水
又東過作唐縣北
 作唐縣後漢分孱陵縣置澧水入縣左合涔水水出
[037-19a]
 西北天門郡界南流逕涔坪屯案坪近刻/訛作評屯堨涔水 溉田數千頃又東南流注於澧水澧水又東澹水出
 焉澧水又南逕故郡城東東轉逕作唐縣南澧水又
 東逕南安縣南案南安近刻/訛作安南晋太康元年分孱陵立
 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於作唐縣東逕其縣北又東
 注於澧謂之澹口王仲宣贈士孫文始詩曰案近刻/脱士字
 悠悠澹澧者也澧水又東與赤沙湖水㑹湖水北通
 江而南注澧謂之沙口案沙口近刻/訛作決口澧水又東南注
[037-19b]
 於沅水曰澧口盖其枝瀆耳離騷曰沅有芷兮澧有
 蘭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東入于江
 澧水流注於洞庭湖俗謂之曰澧江口也
沅水出牂柯且蘭縣為旁溝水又東至鐔成縣為沅水
東過無陽縣
 無水出故且蘭南流至無陽故縣縣對無水案近刻/脱一縣
 字/因以氏縣無水又東南入沅謂之無口沅水東逕
[037-20a]
 無陽縣南臨運水水源出東南岸許山西北逕其縣
 南流注於熊溪熊溪南帯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風
 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山以移為名盖亦蒼梧郁州東 武怪山之類也案亦近刻訛作以東/武怪山訛作佐山熊溪下注沅水
 沅水又東逕辰陽縣縣有龍溪水南出於龍嶠之山
 北流入於沅沅水又東案近刻脱一沅字/又東訛作又一滏水注之
 水南出扶陽之山北流㑹於沅沅水又東與序溪合
 水出武陵郡義陵縣鄜梁山案武近刻/訛作義西北流逕義
[037-20b]
 陵縣王莽之建平縣也治序溪其城劉備之秭歸馬
 良出五溪案馬近刻訛/作焉脱良字綏撫蠻夷良率諸蠻所築也
 案良近刻/訛作亮所治序溪最為沃壤良田數百頃特宜稲
 脩作無廢又西北入於沅沅水又東合漵水水導源 漵溪案漵近刻/訛作柱北流注沅沅水又東逕辰陽縣南東
 合辰水水出縣三山谷東南流獨母水注之水源南
 出龍門山歴獨母溪北入辰水辰水又逕其縣北舊
 治在辰水之陽故即名焉楚辭所謂夕㝛辰陽者也
[037-21a]
 王莽更名㑹亭矣辰水又右㑹沅水名之為辰溪口
 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樠溪無溪酉溪案樠溪下近刻/衍力溪二字
 辰溪其一焉夾溪悉是蠻左所居案左下近/刻衍右字故謂此
 蠻五溪蠻也水又逕沅陵縣西有武溪源出武山與
 酉陽分山水源石上有盤瓠跡猶存矣盤瓠者髙辛 氏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髙辛氏患犬戎之暴乃募天
 下有能得犬戎之将軍吴将軍頭者妻以少女下令
 之後盤瓠遂銜吴将軍之首於闕下帝大喜未知所
[037-21b]
 報女聞之以為信不可違請行乃以配之盤瓠負女
 入南山案女近刻/訛作妻上石室中所䖏險絶人跡不至帝
 悲思之遣使不得進經二年生六男六女盤瓠死因
 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裁製皆有
 尾案製近刻/訛作置其母白帝賜以名山其後滋蔓號曰蠻
 夷今武陵郡夷即盤瓠之種落也其狗皮毛嫡孫世 寳録之武水南流注於沅沅水又東施水注之水南
 出施山溪源有陽欺崖崖色純素望同積雪下有二
[037-22a]
 石室案近刻/脱室字先有人居䖏其間細泉輕流望川競注
 故不可得以言也案近刻/脱得字施水北流㑹於沅沅水又
 東逕沅陵縣北漢故頃侯吴陽之邑也王莽改曰沅
 陸縣北枕沅水沅水又東逕縣故治北移縣治縣之
 舊城置都尉府因岡傍阿勢盡川陸臨沅對酉二川
 之交㑹也酉水導源益州巴郡臨江縣故武陵之充
 縣酉源山東南流逕無陽故縣南又東逕遷陵故縣 界與西郷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謂之西
[037-22b]
 郷溪口酉水又東逕遷陵縣故城北案近刻重/一城字王莽
 更名曰遷陸也酉水東逕酉陽故縣南縣故酉陵也
 酉水又東逕沅陵縣北又東南逕潘承明壘西承明
 討五溪蠻營軍所築也其城跨山枕谷酉水又南注
 沅水闞駰謂之受水其水所決入名曰酉口沅水又
 逕寳應明城側應明以元嘉初伐蠻所築也沅水又
 東案又下近/刻衍合字溪水南出茗山山深廻險人獸阻絶溪
 水北㵼沅川案近刻川/下衍水字沅水又東與諸魚溪水合水
[037-23a]
 北出諸魚山山與天門郡之澧陽縣分嶺溪水南流
 㑹於沅案溪水下近/刻衍合字沅水又東夷水入焉水南出夷
 山北流注沅夷山東接壺頭山山髙一百里廣圓三
 百里山下水際有新息侯馬援征武溪蠻停軍䖏壺
 頭徑曲多險其中紆折千灘援就壺頭希效早成道
 遇瘴毒終沒於此忠公獲謗信可悲矣劉澄之曰沅
 水自壺頭枝分跨三十三渡逕交趾龍編縣東北入
 於海脈水尋梁乃非闗究但古人許以傳疑聊書所
[037-23b]
 聞耳又東北過臨沅縣南
 臨沅縣與沅南縣分水沅南縣西有夷望山孤竦中
 流浮險四絶昔有蠻民避㓂居之故謂之夷望也案/近
 刻脱/之字南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逺注沅沅水又東得
 闗下山東𢃄闗溪瀉注沅瀆沅水又東歴臨沅縣西
 為明月池白璧灣灣状半月清潭鏡澈上則風籟空
 傳下則泉響不斷行者莫不擁檝嬉游徘徊愛玩沅
[037-24a]
 水又東歴三石澗鼎足均峙秀若削成其側茂竹便
 娟致可玩也又東帯緑蘿山緑蘿䝉羃頽巖臨水寔 釣渚漁詠之勝地其迭響若鐘音信為神仙之所居
 沅水又東逕平山西南臨沅水寒松上䕃清泉下注
 栖託者不能自絶於其側沅水又東逕臨沅縣南縣
 南臨沅水因以為名王莽更之曰監沅也縣南有晋
 徴士漢夀人襲𤣥之墓案人近刻訛作/詩襲訛作龔銘太元中車
 武子立縣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秦昭襄王
[037-24b]
 二十七年使司馬錯以隴蜀軍攻楚楚割漢北與秦
 案近刻脱/一楚字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案近/刻脱
 秦/字以為黔中郡漢髙祖二年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 王莽更之曰建平也南對沅南縣後漢建武中所置
 也縣在沅水之隂因以沅南為名縣治故城昔馬援
 討臨郷所築也沅水又東歴小灣謂之枉渚渚東里
 許便得枉人山山西帯脩溪一百餘里案脩近刻/訛作循
 竹便娟披溪䕃渚長川逕引逺注於沅沅水又東入
[037-25a]
 龍陽縣有澹水出漢夀縣西楊山南流東折逕其縣
 南縣治索城即索縣之故城也漢順帝陽嘉中改從
 今名闞駰以為興水所出東入沅而是水又東歴諸
 湖方南注沅亦曰漸水也水所入之䖏謂之鼎口沅 水又東歴龍陽縣之汜洲洲長二十里吴丹楊太守
 李衡案楊近刻/訛作陽植柑於其上臨死勅其子曰吾州里
 有木奴千頭案州近刻/訛作洲不責衣食嵗絹千匹太史公
 曰江陵千樹橘可當封君此之謂矣吴末衡柑成嵗
[037-25b]
 絹千匹今洲上猶有陳根餘枿盖其遺也沅水又東
 逕龍陽縣北城側沅水沅水又東合夀溪内通大溪
 口有木連理根各一岸而凌空交合其水此上承諸
 湖下注沅水
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入于江 沅水下注洞庭湖方㑹於江
泿水出武陵鐔成縣北界沅水谷案成近刻訛/作城下同
 山海經曰禱過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是也
[037-26a]
南至鬱林潭中縣與鄰水合
 水出無陽縣縣故鐔成也晋義熙中改從今名俗謂
 之移溪溪水南歴潭中注於泿水
又東至蒼梧猛陵縣為鬱溪又東至髙要縣為大水
 鬱水出鬱林之阿林縣案近刻/脱出字東逕猛陵縣猛陵縣
 在廣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陸也泿水於縣左合鬱溪 亂流逕廣信縣地理志蒼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開
 王莽之新廣郡縣曰廣信亭王氏交廣春秋曰元封
[037-26b]
 五年交州自羸&KR1454縣移治於此建安十六年吳遣臨
 淮歩騭為交州刺史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
 通蒼梧太守長沙吳巨案近刻訛/作臣下同擁衆五千騭有疑
 於巨先使諭巨巨迎之於零陵遂得進州巨既納騭
 而後有悔騭以兵少恐不存立巨有都督區景勇畧
 與巨同士為用騭惡之隂使人請巨巨徃告景勿詣
 騭騭請不已景又徃乃於廳事前中庭俱斬以首徇 衆即此也鬱水又逕髙要縣晋書地理志曰縣東去
[037-27a]
 郡五百里刺史夏避毒徙縣水居也縣有鵠奔亭廣
 信蘇施妻始珠鬼訟於交州刺史何敞䖏事與斄亭
 女&KR0294案斄邰古字通原本及近刻並訛作/釐亭今改正斄亭事詳渭水注内王氏交
 廣春秋曰步騭殺吳巨區景使嚴舟船合兵二萬下
 取南海蒼梧人衡毅錢博㝛巨部伍興軍逆騭於蒼
 梧髙要峽口兩軍相逄於是遂交戰毅與衆投水死
 者千有餘人
又東至南海番禺縣西分為二其一南入於海
[037-27b]
 鬱水分泿南注
其一又東過縣東南入于海
 泿水東别逕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者也交州治中
 合浦姚文式問云何以名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
 在今州城中與番禺縣連接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坈
 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儻謂
 番山之禺也漢書所謂浮牂柯下離津同㑹番禺盖
 乗斯水而入越也案而近刻/訛作西秦并天下略定揚越案/揚
[037-28a]
 近刻訛/作揚置東南一尉西北一候開南海以謫徙民至 二世時南海尉任囂召龍川令趙佗曰聞陳勝作亂
 豪傑叛秦吾欲起兵阻絶新道番禺負險可以為國
 㑹病綿篤無人與言故召公來告以大謀囂卒佗行
 南海尉事則拒闗門設守以法誅秦所置吏以其黨
 為守自立為王髙帝定天下使陸賈就立佗為南越
 王案近刻/脱南字剖符通使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軍
 路博徳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二嵗而亡以其地為
[037-28b]
 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也建安中吳遣
 步騭為交州騭到南海見土地形勢觀尉佗舊治䖏 負山𢃄海博敞渺目髙則桑土下則沃衍林麓鳥獸
 于何不有海怪魚鼈黿鼉鮮鰐珍怪異物千種萬類
 不可勝記佗因岡作臺北面朝漢圓基千步直峭百
 丈頂上三畮復道迴環逶迆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
 臺前後刺史郡守遷除新至未嘗不乗車升履于焉
 逍遥騭登髙逺望覩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
[037-29a]
 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遷
 州番禺築立城郭綏和百越遂用寜集交州治中姚
 文式問答云朝臺在州城東北三十里裴淵廣州記 曰城北有尉佗墓墓後有大岡謂之馬鞍岡秦時占
 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始皇發民鑿破此岡地中出
 血今鑿䖏猶存以状取目故岡受厥稱焉王氏交廣
 春秋曰越王趙佗生有奉制稱藩之節死有秘奥神
 密之墓佗之葬也因山為墳其壠塋可謂奢大葬積
[037-29b]
 珍玩吳時遣使發掘其墓求索棺柩鑿山破石費日
 損力卒無所獲佗雖奢僭慎終其身乃令後人不知
 其䖏有似松喬遷景牧豎固無所殘矣鄧徳明南康
 記曰昔有盧耽仕州為治中少棲仙術善觧雲飛每 夕輒凌虚歸家曉則還州嘗於元㑹至朝不及朝列
 化為白鵠至闕前案闕近刻/訛作閣迴翔欲下威儀以石擲
 之得一隻履耽驚還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駭異時步
 騭為廣州意甚惡之便以状列聞遂至誅滅廣州記
[037-30a]
 稱吳平晋滕脩案近刻訛/作盧循為刺史脩鄉人語脩鰕鬚
 長一赤案古字尺/通用赤脩責以為虚案責字近刻/訛在虚字下其人乃
 至東海取鰕鬚長四赤速送示脩脩始服謝案服近/刻訛作
 復/厚為遣其一水南入者鬱川分派逕四㑹入海也
 其一即川東别逕番禺城下漢書所謂浮牂柯下離 津同㑹番禺盖乗斯水而入於越也泿水又東逕懐
 化縣入於海水有䱜魚裴淵廣州記曰䱜魚長二丈
 大數圍皮皆鑢物生子子小隨母覛食驚則還入母
[037-30b]
 腹吳録地理志曰䱜魚子朝索食暮入母腹南越志
 曰暮從臍入旦從口出腹裏兩洞腸貯水以飬子腸
 容二子兩則四焉
其餘水又東至龍川為涅水屈北入員水案此十六字/原本及近刻
並訛入注内連接上下注文今改正考注稱泿水枝津/衍注即觧其餘水也又稱逕博羅縣西界龍川即觧東
至龍川也下經員水又/東南即承此員水言也 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東歴增城縣南越志曰縣多
 鵕䴊鵕䴊山雞也光采鮮明案采近刻/訛作色五色炫耀利
[037-31a]
 距善鬭世以家雞鬭之則可擒也又逕博羅縣西界
 龍川左思所謂目龍川而帯坰者也趙佗乗此縣而
 跨據南越矣
員水又東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
 東歴掲陽縣王莾之南海亭而注於海也
 
 
 
[037-31b]
 
 
 
 
 
 
 
 水經注卷三十七



[038-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三十八
            魏 酈道元 撰
  資水  漣水  湘水
  灕水  溱水
資水出零陵都梁縣路山
 資水出武陵郡無陽縣界唐糺山蓋路山之别名也
 謂之大溪水東北逕邵陵郡武岡縣南縣分都梁之
[038-1b]
 所置也縣左右二岡對峙重阻齊秀間可二里舊傳
 後漢伐五溪蠻蠻保此岡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大 溪逕建興縣南又逕都梁縣南案近刻/脫縣字漢武帝元朔
 五年以封長沙定王子敬侯遂之邑也案遂近刻/訛作定
 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綠
 葉紫莖芳風藻川蘭馨逺馥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
 號縣受名焉
東北過夫夷縣
[038-2a]
 夫水出縣西南零陵縣界少延山東北流逕扶縣南
 案扶下近/刻衍陽字本零陵之夫夷縣也漢武帝元朔五年以
 封長沙定王子敬侯義之邑也夫水又東注邵陵水 謂之邵陵浦水口也案水字近刻/訛在口字下
東北過邵陵縣之北
 縣治郡下南臨大溪水逕其北謂之邵陵水魏咸熙
 二年吳寳鼎元年孫晧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于邵
 陵縣縣故昭陵也案昭近刻/訛作邵溪水東得高平水口案/水
[038-2b]
 近刻訛/作又水出武陵郡沅陵縣首望山西南逕高平縣
 南案逕近刻/訛作流又東入邵陵縣界南入于邵水邵水又
 東㑹雲泉水水出零陵永昌縣雲泉山西北流逕邵
 陽南縣故昭陽也案昭陽朱謀㙔云疑作昭陵非也/今攷郡國志昭陽屬零陵郡昭陵
 屬長/沙郡雲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謂之邵陽水口自下東
 北出益陽縣其間逕流山峽名之為茱萸江蓋水變
 名也
又東北過益陽縣北
[038-3a]
 縣有關聖瀨所謂關侯灘也南對甘寜故壘昔關侯
 屯軍水北孫權令魯肅甘寜拒之于是水寜謂肅曰
 彼聞吾咳唾之聲不敢渡也渡則成擒矣侯夜聞寜
 處分曰興霸聲也遂不渡茱萸江又東逕益陽縣北
 又謂之資水應劭曰縣在益水之陽今無益水亦或 資水之殊目矣然此縣之左右處處有深潭漁者咸
 輕舟委浪謠詠相和羅君章所謂其聲綿邈者也水
 南十里有井數百口淺者四五尺或三五丈深者亦
[038-3b]
 不測其深古老相傳昔人以杖撞地輒便成井或云
 古人采金沙處莫詳其實也
又東與沅水合于湖中東北入于江也
 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處謂之益陽江口
漣水出連道縣西資水之别
 水出邵陵縣界南逕連道縣縣故城在湘鄉縣西百 六十里控引衆流合成一溪東入衡陽湘鄉縣厯石
 魚山下多𤣥石山高八十餘丈廣十里石色黑而理
[038-4a]
 若雲母開發一重輒有魚形鱗□首尾案□近/刻作鰭宛若
 刻畫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漣
 水又逕湘鄉縣南臨漣水本屬零陵長沙定王子昌
 邑案昌受封于建平四年去定王已遠漢/書但云長沙王子此定字或後人誤加漣水又屈
 逕其縣東而入湘南縣也
東北過湘南縣南又東北至臨湘縣西南東入于湘
 漣水自湘南縣東流至衡陽湘西縣界入于湘水也 于臨湘縣為西南者矣
[038-4b]
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
 即陽朔山也應劭曰湘出零山案零下近/刻衍陵字蓋山之殊
 名也山在始安縣北縣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
 年孫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灕同源分為二水
 南為灕水北則湘川東北流羅君章湘中記曰湘水
 之出于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
 中也
東北過零陵縣東
[038-5a]
 越城嶠水南出越城之嶠嶠即五嶺之西嶺也秦置
 五嶺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縣下注湘水湘水又
 逕零陵縣南又東北逕觀陽縣案近刻/脫縣字與觀水合水
 出臨賀郡之謝沭縣界西北逕觀陽縣西縣蓋即水
 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謂之觀口也
又東北過洮陽縣東
 洮水出縣西南大山東北逕其縣南即洮水以立稱
 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長沙定王子節侯拘為侯國
[038-5b]
 案節侯拘有脫誤史記作靖/侯狗彘漢書作靖侯狩燕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 其水東流注于湘水
又東北過泉陵縣西
 營水出營陽泠道縣南山案南下近/刻衍流字西流逕九疑山
 下蟠基蒼梧之野峯秀數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一
 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
 窆其陽商均葬其隂山南有舜廟前有石碑文字缺
 落不可復識自廟仰山極高直上可百餘里古老相
[038-6a]
 傳言未有登其峯者山之東北泠道縣界又有舜廟
 縣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儉立營水又西逕營 道縣馮水注之水出臨賀郡馮乘縣東北馮岡其水
 導源馮溪西北流案馮溪二字近刻/訛在下句縣字下縣以託名焉馮
 水帶約衆流渾成一川謂之北渚厯縣北西至關下
 關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裝之始馮水又左合萌渚之
 水水南出于萌渚之嶠五嶺之第四嶺也其山多錫
 亦謂之錫方矣渚水北逕馮乘縣西而北注馮水馮
[038-6b]
 水又逕營道縣而右㑹營水營水又西北屈而逕營
 道縣西王莽之九疑亭也營水又東北逕營浦縣南
 營陽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吳孫晧分零陵置在營水 之陽故以名郡矣營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舂陵
 縣北二十里仰山南逕其縣西縣本泠道縣之舂陵
 鄉蓋因舂溪為名矣漢長沙定王分以為縣武帝元
 朔五年封王中子買為舂陵侯案近刻侯/上衍節字縣故城東
 又有一城東西相對各方百步古老相傳言漢家舊
[038-7a]
 城漢稱猶存知是節侯故邑也城東角有一碑文字
 缺落不可復識東南三十里尚有節侯廟都溪水又
 南逕新寜縣東案近刻/脫寜字縣東傍都溪溪水又西逕縣
 南左與五溪俱㑹縣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㑹于縣 門案縣近刻/訛作谿故曰都溪也都溪水自縣又西北流逕
 泠道縣北與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北流逕其縣西
 南縣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縣也泠水又北流
 注于都溪水又西北入于營水營水又北流案營近/刻訛作
[038-7b]
 溪/入營陽峽案入字近刻/作注于二字又北至觀陽縣而出于峽
 大小二峽之間為沿㴑之極艱矣營水又西北逕泉
 陵縣西漢武帝元朔五年案近刻/脫帝字以封長沙定王子
 節侯賢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潤零陵郡治故楚矣
 漢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陽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寔 惟零陵案此下近刻有或作/零郡凵字係衍文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
 郡也下邳陳球為零陵太守桂陽賊胡蘭攻零陵激
 流灌城球輒于内因地勢反決水淹賊相拒不能下
[038-8a]
 縣有白土鄉零陵先賢傳曰鄭産字景載泉陵人也
 為白土嗇夫漢末多事國用不足産子一歳輒出口
 錢民多不舉子産乃敕民勿得殺子口錢當自代出
 産言其郡縣為表上言錢得除更名白土為更生鄉
 也晉書地道記曰案記近刻/訛作志縣有香茅氣甚芬香言
 貢之以縮酒也營水又北流注于湘水湘水又東北 與應水合水出邵陵縣厯山崕隥險阻峻崿萬尋澄
 源湛于下應水湧于上東南流逕應陽縣南晉分觀
[038-8b]
 陽縣立蓋即應水為名也應水又東南流逕有鼻墟
 南王隱曰應陽縣本泉陵之北部案陵近刻/訛作陽東五里
 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廟言甚有靈能興雲
 雨余所聞也聖人之神曰靈賢人之精氣為鬼象生
 不慧死靈何寄乎應水又東南流而注于湘水湘水
 又東北得□口水出永昌縣北羅山東南流逕石燕
 山東其山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 若母子焉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羣飛頡頏如眞燕
[038-9a]
 矣羅君章云今燕不必復飛也其水又東南逕水昌
 縣南又東流注于湘水又東北逕祁陽縣南又有餘
 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縣東南流注于湘
 其水案此下近/刻衍濁字揚清汎濁水色兩分湘水又北與宜
 溪水合水出湘東郡之新寜縣西南新平故縣東新
 寜故新平也衆川瀉浪共成一津西北流東岸山下
 有龍穴宜水逕其下天旱則擁水注之便有雨降宜
 水又西北注于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營
[038-9b]
 陽舂陵縣西北潭山又北逕新寜縣東又西北流注
 于湘水也
又東北過重安縣東又東北過酃縣西承水從東南來
注之
 承水出衡陽重安縣西邵陵縣界邪薑山東北流至
 重安縣逕舜廟下廟在承水之隂又東合略塘相傳
 云此塘中有銅神今猶時聞銅聲于水水輒變綠作
 銅腥魚為之死承水又東北逕重安縣南漢長沙頃
[038-10a]
 王子度邑也案度近刻/訛作䖍故零陵之鍾武縣王莽更名 曰鍾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鍾武縣西南表山東流至
 鍾武縣故城南而東北流至重安縣注于承水至湘
 東臨承縣北東注于湘謂之承口臨承即故酃縣也
 縣即湘東郡治也郡舊治在湘水東故以名郡魏正
 元二年吳主孫亮分長沙東部立縣有石鼓高六尺
 湘水所逕鼓鳴則土有兵革之事羅君章云扣之聲
 聞數十里此鼓今無復聲觀陽縣東有裴巖其下有
[038-10b]
 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響逺徹其類也湘水又北案/近
 刻訛作/北又厯印石石在衡山縣南湘水右側案近刻訛/作衡水縣
 南江水/又有盤石或大或小臨水案此下近/刻衍而字石悉有跡其
 方如印纍然行列無文字如此可二里許因名為印
 石也湘水又北逕衡山縣東山在西南有三峯一名
 紫蓋一名石囷案近刻脫/此四字一名芙容案容近刻/訛作峯芙容
 峯最為竦傑案近刻/脫芙字自逺望之蒼蒼隱天故羅含云
 望若陣雲非清霽素朝不見其峯丹水湧其左澧泉
[038-11a]
 流其右山經謂之岣嶁案此下近/刻衍山字為南嶽也山下有
 舜廟南有祝融冢楚靈王之世山崩毁其墳得營丘
 九頭圖禹治洪水案近刻/脫禹字血馬祭山得金簡玉字之 書芙容峯之東有仙人石室學者經過往往聞諷誦
 之音矣衡山東南二面臨映湘川自長沙至此江湘
 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案近刻脫/九向二字故漁者歌曰帆隨
 湘轉望衡九靣山上有飛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
 下望之若幅練在山矣湘水又東北逕湘南縣東又
[038-11b]
 厯湘西縣南分湘南置也衡陽郡治魏甘露二年案/甘
 露近刻訛/作正元吳孫亮分長沙西部立治晉湘南太守何
 承天案近刻/脫晉字徙治湘西矣案治近刻/訛作郡十三州志曰日
 華水出桂陽郴縣日華山案近刻/脫日字西至湘南縣入湘 地理志曰郴縣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
 水又北逕麓山東其山東臨湘川西旁原隰息心之
 士多所萃焉
又東北過隂山縣西洣水從東南來注之又北過醴陵
[038-12a]
縣西漉水從東南來注之案近刻脫/南來二字
 續漢書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長沙醴陵縣有大山常
 鳴如牛呴聲積數年後豫章賊攻没縣亭殺掠吏民
 因以為候湘水又北逕建寜縣案此下原本及近刻/有而旁湘水縣北六
 字係訛舛衍文歸有/光本所無今刪去有空泠峽驚浪雷奔濬同三峽 湘水又北逕建寜縣故城下晉太始中立
又北過臨湘縣西瀏水從縣西北流注案注下近/刻有之字
 縣南有石潭山湘水逕其西山有石室石牀臨對清
[038-12b]
 流湘水又北逕昭山西案近刻/脫湘字山下有旋泉深不可
 測故言昭潭無底也亦謂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逕
 南津城西西對橘洲或作吉字案此四字亦/注内之小注為南津
 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㑹瓦
 官水口湘浦也又逕船官西湘洲商舟之所次也北
 對長沙郡郡在水東州城南舊治在城中後乃移此 湘水左逕麓山東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
 也又右逕臨湘縣故城西縣治湘水濵臨川側故即
[038-13a]
 名焉王莽改號撫陸故楚南境之地也案近刻/脫楚字秦滅
 楚立長沙郡即青陽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
 案近刻脫/此二字荆王獻青陽以西漢書鄒陽傳曰越水長
 沙還舟青陽注張晏曰青陽地名也蘓林曰青陽長
 沙縣也漢高祖五年以封吳芮為長沙王是城即芮
 築也漢景帝二年封唐姬子發為王都此王莽之鎮
 蠻郡也于禹貢則荆州之域晉懷帝以永嘉元年分 荆州湘中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侃
[038-13b]
 廟案近刻/脫有字云舊是賈誼宅地中有一井是誼所鑿極
 小而深上歛下大其狀似壺傍有一腳石牀纔容一
 人坐形流俗相承云誼㝛所坐牀又有大柑樹亦云
 誼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對臨湘縣之新治縣
 治西北有北津城縣北有吳芮冢廣踰六十八丈登
 臨寫目為廛郭之佳憩也郭頒世語云魏黄初末吳
 人發芮冢取木于縣立孫堅廟見芮尸容貌衣服並
 如故吳平後與發冢人于夀春見南蠻校尉呉綱曰
[038-14a]
 君形貌何類長沙王吳芮乎但君微短耳綱瞿然曰
 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發四百年至見綱又四十餘
 年矣湘水左合誓口又北得石槨口並湘浦也右合
 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逕三石山東山枕側湘
 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案近刻/脫矣字水北有三石戍
 戍城為二水之㑹也湘水又逕瀏口戍西北對瀏水
又北溈水從西南來注之
 溈水出益陽縣馬頭山東逕新陽縣南晉太康元年
[038-14b]
 改曰新康矣溈水又東入臨湘縣厯溈口戍東南注 湘水湘水又北合斷口又北則下營口湘浦也湘水
 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陽縣西北逕高口戍南又西
 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謂之上鼻浦高
 水西北與下鼻浦合案西近刻/訛作南水自鼻洲下口首受
 湘川西通高水謂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為陵
 子潭東北流注湘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東又北
 右㑹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對下鼻口又北得陵
[038-15a]
 子口湘水右岸銅官浦出焉湘水又北逕銅官山西
 臨湘水山土紫色内含雲母故亦謂之雲母山也又北過羅縣西㵋水從東來流注案注下近/刻有之字
 湘水又北逕錫口戍東又北左派謂之錫水西北流
 逕錫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東北注玉水焉水出西
 北玉池東南流注于錫浦謂之玉池口錫水又東北
 東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東湖也南注于錫案注/近刻
 訛作/流謂之三陽涇案近刻作逕下門涇/三津涇苟導涇並同水南有三戍
[038-15b]
 又東北注于湘湘水自錫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
 也湘水又北枝津北出案近刻/脫出字謂之門涇也湘水紆
 流西北東北合門水謂之門涇口又北得三溪水口 水東承大湖案大近刻訛/作太下同西通湘浦三水之㑹故得
 三溪之目耳又北東㑹大對水口西接三津涇湘水
 又北逕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案右近刻/訛作又其水上
 承大湖湖水西流逕二妃廟南世謂之黄陵廟也言
 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溺于湘江神遊洞庭之淵
[038-16a]
 出入瀟湘之浦瀟者水清深也湘中記曰湘川清照
 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摴蒱矢案近刻訛作/如樗蒲矣五色鮮明
 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納瀟湘之名矣故民為
 立祠于水側焉荆州牧劉表刋石立碑樹之于廟以 旌不朽之傳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謂之黄陵口昔
 王子屮有異才案屮近刻/訛作山年二十而得惡夢作夢賦
 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湘水又北逕白沙戍
 西又北右㑹東町口㵋水也湘水又左合決湖口水
[038-16b]
 出西陂東通湘渚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東出豫章
 艾縣桓山西南逕吳昌縣北與純水合水源出其縣
 東南純山西北流又東逕其縣南又北逕其縣故城
 下縣是吳主孫權立純水又右㑹汨水汨水又西逕
 羅縣北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移 之于此秦立長沙郡案立字近刻/訛在長沙下因以為縣水亦謂
 之羅水案縣近刻訛作/郡脫水亦二字汨水又西逕玉笥山羅含湘
 中記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道士遺言此福地也一
[038-17a]
 曰地腳山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案近刻/脫汨字
 原懷沙自沈于此故淵潭以屈為名昔賈誼史遷皆
 嘗逕此弭檝江波投弔于淵淵北有屈原廟廟前有
 碑又有漢南太守程堅碑寄在原廟汨水又西逕汨
 羅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羅汭矣世謂之汨羅口
 案近刻/脫之字湘水又北枝分北出逕汨羅戍西又北逕磊 石山東案磊近刻/作壘下同又北逕磊石戍西謂之茍導涇矣
 而北合湘水湘水自汨羅口案近刻脫湘水/二字及羅字西北逕
[038-17b]
 磊石山西而北對青草湖亦或謂之為青草山也西
 對懸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並湘浦也湘水又東北
 為青草湖口右㑹茍導涇北口案近刻/脫導字與勞口合又
 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迆者也
又北過下雋縣西微水從東來流注案注下近/刻有之字
 湘水左㑹清水口案近刻訛/作水青口資水也世謂之益陽江
 湘水之左案近刻/無之字逕鹿角山東右逕謹亭戍西又北 合查浦又北得萬石浦案近刻/脫石字咸湘浦也側湘浦北
[038-18a]
 有萬石戍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横房口東對微
 湖世或謂之麋湖也案湖下近/刻衍口字右屬微水即經所謂
 微水經下雋者也西流注于江謂之麋湖口湘水又
 北案湘近刻/訛作也逕金浦戍北帶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
 則澧水注之世謂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
 㑹大江案近刻重/一北字名之五渚戰國䇿曰秦與荆戰大
 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案近刻/脫者字湖水廣圓五百餘里
 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山海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
[038-18b]
 居焉沅澧之風交瀟湘之浦案近刻/脫瀟字出入多飄風暴
 雨湖中有君山編山君山有石穴潛通吳之包山郭
 景純所謂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遊處故曰
 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風于此而問其故博士曰湘君
 出入則多風秦王乃赭其山漢武帝亦登之射蛟于
 是山東北對編山山多篪竹兩山相次去數十里迴
 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右岸有山世謂之笛烏頭石
 石北右㑹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謂三苗
[038-19a]
 之國左洞庭者也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吳之巴丘邸閣城
 也晉太康元年立巴陵縣于此後置建昌郡宋元嘉
 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岡嶺濵阻三江巴陵西對長
 洲其洲南分湘浦案分近/刻作□北屆大江案屆近/刻作對故曰三
 江也三水所㑹亦或謂之三江口矣夾山列關謂之
 射獵又北對養口咸湘浦也水色青異東北入于大
[038-19b]
 江有清濁之别謂之江㑹也
灕水亦出陽海山 灕水與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湘灕之間陸地廣百
 餘步謂之始安嶠嶠即越城嶠也嶠水自嶠之陽南
 流注灕名曰始安水故庾仲初之賦揚都云判五嶺
 而分流者也灕水又南與溈水合水出西北邵陵縣
 界而東南流至零陵縣西南逕越城西建安十六年
 交州刺史賴㳟自廣信合兵小零陵越城迎步騭即
[038-20a]
 是地也溈水又東南流注于灕水漢書所謂出零陵
 下灕水者也灕水又南合彈丸溪水出于彈丸山山
 有湧泉奔流衝激山嵁及溪中案嵁近/刻作崖有石若丸自 然珠圓狀彈丸矣故山水即名焉驗其山有石竇下
 深數丈洞穴深遠莫究其極案近刻脫/此十八字溪水東流注
 于灕水灕水又南逕始興縣東魏元帝咸熙二年案/元
 帝近刻訛/作文帝吳孫皓分零陵南部立始興縣灕水又南
 右㑹洛溪溪水出永豐縣西北洛溪山東流逕其縣
[038-20b]
 北縣本蒼梧之北鄉孫皓割以為縣洛溪水又東南
 逕始安縣而東注灕水灕水又東南流入熙平縣逕
 羊瀨山山臨灕水案近刻/脫灕字石間有色類羊又東南逕
 雞瀨山山帶灕水石色狀雞案石上近/刻衍山字故二山以物 象受名矣灕水又南得熙平水口水源出縣東龍山
 西南流逕其縣南又西與北鄉溪水合水出縣東北
 北鄉山西流逕其縣北又西流南轉逕其縣西縣本
 始安之扶鄉也孫皓割以為縣溪水又南注熙平水
[038-21a]
 案近刻/脫水字熙平水又西注于灕水縣南有朝夕塘水出
 東山西南有水案有近刻/訛作塘從山下注塘一日再増再
 減盈縮以時未嘗愆期同于潮水因名此塘案近刻/訛作潭
 為朝夕塘矣灕水又西逕平樂縣界左合平樂溪口
 水出臨賀郡之謝沭縣南厯山西北流逕謝沭縣西 南西南流至平樂縣東南左㑹謝沭衆溪派流湊合
 西逕平樂南孫晧割蒼梧之境立以為縣北隸始安
 溪水又西南流注于灕水謂之平樂水案近刻/脫樂字
[038-21b]
南過蒼梧荔浦縣
 瀨水出縣西北魯山之東逕其縣西與濡水合水出
 永豐縣西北濡山東南逕其縣西又東南流入荔浦
 縣案入下近/刻有于字注于瀨溪又注于灕水灕水之上案近/刻脫
 灕水/二字有關案近刻訛作/有灕水關灕水又南左合靈溪水口水
 出臨賀富川縣北符靈岡南流逕其縣東又南注于 灕水也
又南至廣信縣入于鬱水
[038-22a]
溱水出桂陽臨武縣南繞城西北屈東流
 溱水導源縣西南北流逕縣西而北與武溪合山海
 經曰肄水出臨武西南案肄近刻訛/作肆下同而東南注于海
 案近刻脫而/東南三字入番禺西肄水蓋溱水之别名也武溪
 水出臨武縣西北桐柏山東南流右合溱水亂流東
 南逕臨武縣西謂之武溪縣側臨溪東因曰臨武縣
 王莽更名大武也溪又東南流左㑹黄岑溪水案岑/近刻
 訛作泠/下同水出郴縣黄岑山西南流右合武溪水武溪
[038-22b]
 水又南入重山案重近刻/訛作里山名藍豪廣圓五百里悉
 曲江縣界崖峻險阻案近刻訛作/崖壁峻阻巖嶺干天交柯雲
 蔚霾天晦景謂之瀧中懸湍迴注崩浪震山名之瀧
 水
東至曲江縣安聶邑東屈西南流
 瀧水又南出峽謂之瀧口西岸有任將軍城南海都
 尉任囂所築也囂死尉佗自龍川始居之東岸有任
 將軍廟瀧水又南合泠水泠水東出泠君山山羣峯
[038-23a]
 之孤秀也晉太元十八年崩十餘丈案十近刻/訛作千于是
 懸澗瀑挂傾流注壑頽波所入灌于瀧水瀧水又右
 合林水林水出縣東北洹山王歆之始興記曰案近/刻脫
 之/字林水源裏有石室案近刻/脫石字室前磐石上行羅十瓮
 案行近刻/訛作列中悉是餅銀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悶
 晉太元初民封驅之家僕宻竊三餅歸發看有大蛇
 螫之而死湘州記曰其夜驅之夢神語曰君奴不謹
 盜銀三餅即日顯戮以銀相償覺視則奴死銀在矣
[038-23b]
 案償近刻訛/作傋脫覺字林水自源西注于瀧水案注近刻/訛作流又與 雲水合水出縣北湯泉泉源沸湧浩氣雲浮以腥物
 投之俄頃即熱案近刻/訛作熟其中時有細赤魚游之不為
 灼也西北合瀧水又有藉水上承滄海水有島嶼焉
 其水吐納衆流西北注于瀧水瀧水又南厯靈鷲山
 山本名虎郡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晉義熙
 中沙門釋僧律葺宇巖阿猛虎遠跡蓋律仁感所致
 因改曰靈鷲山瀧水又南逕曲江縣東云縣昔號曲
[038-24a]
 紅案近刻訛作又/言縣皆號曲江曲紅山名也案近刻/脫紅字東連岡是矣
 瀧中有碑文曰按地理志曲江舊縣也王莽以為除 虜始興郡治魏文帝咸熙二年孫晧分桂陽南部立
 縣東傍瀧溪號曰北瀧水水左即東溪口也水出始
 興東江州南康縣界石閻山西流而與連水合水出
 南康縣涼熱山連溪山即大庾嶺也五嶺之最東矣
 故曰東嶠山斯則改裝之次其下船路名漣溪漣水
 南流注于東溪謂之漣口案近刻/脫口字庾仲初謂之大庾
[038-24b]
 嶠水也東溪亦名東江又曰始興水又西邪階水注
 之水出縣東南邪階山水有别源曰巢頭重嶺衿瀧
 湍奔相屬祖源雙注合為一川水側有鼻天子城鼻 天子所未聞也邪階水又西北注于東江江水又西
 逕始興縣南又西入曲江縣邸水注之水出浮岳山
 山躡一處則百餘步動若在水也因名浮岳山南流
 注于東江東江又西與利水合水出縣之韶石北山
 南流逕韶石下其高百仞廣圓五里兩石對峙相去
[038-25a]
 一里小大略均似雙闕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
 分而憩之自爾年豐彌厯一紀利水又南逕靈石下
 靈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廣圓五百丈耆舊傳言石
 本桂林武城縣案林近刻/訛作陽因夜迅雷之變忽然遷此 彼人來見歎曰石乃逃來因名逃石以其有靈運徙
 又曰靈石其傑處臨江壁立霞駮有若繢焉水石驚
 瀨傳響不絶商舟淹留聆翫不已利水南注東江東
 江又西注于北江謂之東江口溱水自此有始興大
[038-25b]
 庾之名案庾近刻/訛作江而南入湞陽縣也
過湞陽縣出洭浦關案洭原本及近刻並訛作淮今/改正漢書中宿縣有洭浦關
桂水合
 溱水南逕湞陽縣西舊漢縣也案漢近刻/訛作益王莽之綦
 武矣案綦近/刻作基縣東有湞石山廣圓三十里挺崿大江 之北盤址長川之際其陽有石室漁叟所憩昔欲于
 山北開達郡之路輒有大蛇斷道不果是以今行者
 必于石室前汎舟而濟也溱水又西南厯臯口太尉
[038-26a]
 二山之間是曰湞陽峽兩岸傑秀壁立虧天昔嘗鑿
 石架閣令兩岸相接以拒徐道覆溱水出峽左則湞
 水注之水出南海龍川縣西逕湞陽縣南右注溱水
 故應劭曰湞水西入溱是也溱水又西南洭水入焉
 案洭近刻/訛作㳝山海經所謂湟水出桂陽西北山東南注
 肄入敦浦西者也案湟近刻訛作㳝肄訛作肆敦訛/作郭又脫山字湟今山海經作潢 溱水又西南逕中宿縣㑹一里水其處隘名之為觀
 岐連山交枕絶崖壁竦下有神廟背阿面流壇宇虚
[038-26b]
 肅廟渚攢石巉巖亂峙中川時水洊至鼓怒沸騰流
 水淪没必無出者世人以為河伯下材晉中朝時縣
 人有使者至洛事訖將還忽有一人寄其書云吾家
 在觀岐前案近刻/脫岐字石間懸藤即其處也但叩藤自當
 有人取之使者謹依其言果有二人出外取書并延
 入水府衣不霑濡言此似不近情然造化之中無所
 不有穆滿西遊與河宗論寳以此推之亦為類矣溱 水又西南逕中㝛縣南吳孫晧分四㑹之北鄉立焉
[038-27a]
南入于海
 溱水又南注于鬱而入于海 
 
 
 
 
 
[038-27b]
 
 
 
 
 
 
 
 水經注卷三十八



[039-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三十九
            魏 酈道元 撰
  洭水  深水  鍾水  耒水
  洣水  漉水  瀏水  㵋水
  贛水  廬江水
洭水出桂陽縣盧聚案洭近刻訛/作滙下同
 水出桂陽縣西北上驛山盧溪為盧溪水東南流逕
[039-1b]
 桂陽縣故城謂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陽南至
 四㑹是也案洭今漢書桂陽下訛作匯/惟含洭不誤師古曰洭音匡洭水又東南
 流案此下近刻有出桂陽南至四/㑹是八字即上文訛衍重出嶠水注之水出都
 嶠之溪案近刻脫嶠水注/之水出都七字溪水下流厯峽南出是峽
 謂之貞女峽峽西岸髙巖名貞女山山下際有石如
 人形高七尺狀如女子故名貞女峽古來相傳有數
 女取螺于此遇風雨晝晦忽化為石斯誠巨異難以
 聞信但啟生石中摰呱空桑抑斯類矣物之變化寜
[039-2a]
 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東南入陽山縣右
 合漣口水源出縣西北百一十里石塘村東南流案/東
 南近刻訛/作村之水側有豫章木本徑可二丈案徑近刻/訛作逕 株根猶存伐之積載而斧跡若新羽族飛翔不息其
 旁衆枝飛散逺集鄉亦不測所如惟見一枝獨在含
 洭水矣案衆枝飛散已/下舛誤未詳漣水東南流注于洭洭水又
 東南流而右與斟水合案右近刻/訛作又水導源近出東巖
 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
[039-2b]
 水洭水又南逕陽山縣故城西案近刻脱/陽山二字耆舊傳曰
 徃昔縣長臨縣輒遷擢超級大史逕觀言勢使然案/勢
 近刻訛/作摰掘斷連岡流血成川城因傾阤遂即傾敗閣
 下大鼓飛上臨武乃之桂陽追號聖鼓自陽山達乎 桂陽之武歩驛所至循聖鼓道也其道如塹迄于鼓
 城矣洭水又逕陽山縣南縣故含洭縣之桃鄉孫晧
 分立為縣也洭水又東南流也
東南過含洭縣
[039-3a]
 應劭曰洭水東北入沅瓚注漢書沅在武陵去洭遠
 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東南左合翁水水出東北
 利山湖湖水廣圓五里潔踰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謂
 之翁水口口已下東岸有聖鼔杖案近刻訛/作枝下同即陽山
 之鼔杖也横在川側雖衝波所激未嘗移動百鳥翔 鳴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案篙撞近刻/訛作蒿種輒有
 瘧疾洭水又東南左合陶水水東出堯山案近刻/脫水字
 盤紆數百里有赭嵒迭起冠以青林與雲霞亂采山
[039-3b]
 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舊云堯行宫
 所陶水西逕縣北右注洭水洭水又逕含洭縣西王
 歆始興記曰縣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岡咸康中郡
 民張魴為縣有善政白鹿來游故城及岡並即名焉
南出洭浦關為桂水案此與鍾水注内之桂/水同名而南北異流
 關在中宿縣洭水出關右合溱水謂之洭口山海經 謂之湟水徐廣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陽通四㑹亦
 曰漼水也漢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征
[039-4a]
 南越出桂陽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
深水出桂陽盧聚
 吕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導源盧溪西入營水亂流營
 波同注湘津許愼云深水出桂陽南平縣也經書桂
 陽者縣本𨽻桂陽郡案縣下近/刻有也字後割屬始興縣有盧
 溪盧聚山在南平縣之南九疑山東也
西北過零陵營道縣南又西北過營浦縣南又西北過泉陵縣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于湘
[039-4b]
 水上有燕室丘亦因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測號曰
 龍淵案淵近/刻作泉
鍾水出桂陽南平縣都山案都近刻訛/作部下同北過其縣東又
東北過宋渚亭又北過鍾亭與漼水合
 都山即都龐之嶠案都龐近刻訛作部/龍又嶠下有也字五嶺之第三
 嶺也鍾水即嶠水也庾仲初曰嶠水南入始興溱水
 注于海北入桂陽湘水注于江是也案南入溱注海/者洭水北入湘
 注江者鍾水此統稱/嶠水近刻溱訛作漼漼水即桂水也案漼近刻訛/作雞下同
[039-5a]
 桂聲相近故字随讀變經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陽縣
 北界山山壁髙聳三面特峻石泉懸注瀑布而下北
 逕南平縣而東北流届鍾亭右㑹鍾水通為桂水也
 故應劭曰桂水出桂陽東北入湘
又北過魏寜縣之東
 魏寜故陽安也晉太康元年改曰晉寜縣在桂陽郡
 東百二十里縣南西二面阻帶清溪桂水無出縣東
 理蓋縣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
[039-5b]
又北入于湘案此五字近刻與上經/文連接又下有東字耒水出桂陽郴縣南山
 耒水發源出汝城縣東烏龍白騎山西北流逕其縣
 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瀨各數百歩濬流奔急竹
 節相次亦為行旅㴑渉之艱難也又西北逕晉寜縣
 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縣東黄皮山西南流厯
 縣南又西北注于耒水汝城縣在郡東三百餘里案/近
 刻脫城字餘/里訛作里餘山又在縣東耒水無出南山理也
[039-6a]
又北過其縣之西
 縣有淥水出縣東俠公山案俠近刻/訛作侯西北流而南屈 注于耒謂之程鄉溪郡置酒官醖于山下名曰程酒
 獻同酃也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縣西黄岑山山
 則騎田之嶠五嶺之第二嶺也黄水東北流按盛𢎞
 之云衆山水出注于大溪號曰横流溪溪水甚小冬
 夏不乾俗亦謂之為貪泉飲者輒冒于財賄同于廣
 州石門貪流矣亷介為二千石則不飲之昔呉𨼆之
[039-6b]
 挹而不亂案近刻/訛作辭貪豈謂能渝其貞乎案近刻渝訛/作汙貞訛作
 眞/蓋亦惡其名也劉澄之謂為一涯溪通四㑹殊為
 孟浪而不悉也庾仲初云嶠水南入始興溱水注海 即黄岑水入武溪者也北水入桂陽湘水注于大江
 即是水也右則千秋水注之案右則近刻/訛作又側水出西南
 萬歳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鍾乳山上悉生靈夀木溪
 下即千秋水也水側民居號萬歳村其水下合黄水
 黄水又東北逕其縣東右合除泉水水出縣南湘陂
[039-7a]
 村村有圓水廣圓可二百歩一邊暖一邊冷冷處極
 清綠淺則見石深則見底暖處水白且濁𤣥素既殊
 凉暖亦異厥名除泉其猶江乘之半湯泉也水盛則
 瀉黄溪水耗則津徑輟流郴舊縣也桂陽郡治也漢 髙帝二年分長沙置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
 王莾更名南平縣曰宣風項羽遷義帝所築也縣南
 有義帝冢内有石虎案石近刻/訛作白因呼為白虎郡東觀
 漢記曰茨充字子河為桂陽太守民惰嬾少麤履案/麤
[039-7b]
 近刻訛/作鹿足多剖裂茨教作履今江南知織履皆充之
 教也黄溪東有馬嶺山高六百餘丈廣圓四十許里
 漢末有郡民蘇眈栖遊此山桂陽列仙傳云眈郴縣
 人少孤養母至孝言語虚無時人謂之癡常與衆兒
 共牧牛更直為帥錄牛無散每至眈為帥牛輒徘徊 左右不逐自還衆兒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眈曰非
 汝曹所知即面辭母云受性應仙當違供養涕泗又
 說案近刻/作曰年將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飲水案一近/刻訛作
[039-8a]
 二/可得無恙如是有哭聲甚哀後見眈乘白馬還此
 山中百姓為立壇祠民安歳登民因名為馬嶺山黄
 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謂之郴口耒水又西逕華山之
 隂亦曰華石山孤峰特聳枕帶雙流東則黄溪耒水
 之交㑹也耒水東流沿注不得北過其縣西也兩岸
 連山石泉懸溜行者輒徘徊留念情不極已也又北過便縣之西
 縣故惠帝封長沙王子呉淺為侯國王莽之便屏也
[039-8b]
 縣界有温泉水在郴縣之西北左右有田數千畮案/千
 近刻/作十資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種明年三月榖熟度
 此水冷不能生苖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餘波散流
 入于耒水也
又西北過耒陽縣之東
 耒陽舊縣也蓋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東傍
 耒水水東肥南有郡故城縣有溪水案溪近刻/訛作漢東出 侯計山其水清澈冬温夏冷西流謂之肥川川之北
[039-9a]
 有盧塘案有近刻/訛作石塘池八頃其深不測有大魚常至
 五月輒一奮躍水湧數丈波襄四陸細魚奔迸隨水
 登岸不可勝計又云大魚將欲鼓作諸魚皆浮聚水
 側注案此三字/有脫訛西北逕蔡洲洲西即蔡倫故宅傍有
 蔡子池倫漢黄門案此下近/刻衍郎字順帝之世擣故魚網為
 紙用代簡素自其始也
又北過酃縣東
 縣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資以給釀酒甚
[039-9b]
 醇美謂之酃酒歳常貢之湖邊尚有酃縣故治西北
 去臨承縣十五里案西北上近/刻有此字從省隸案宋太元二/十年省酃縣
 入臨承此三字/上當冇脫文十三州志曰大别水南出耒陽縣太
 山北至酃縣入湖也
北入于湘
 耒水西北至臨承縣而右注湘水謂之耒口也
洣水出荼陵縣上鄉西北過其縣西
 水出江州安成郡廣興縣太平山案成近刻/訛作城西北流
[039-10a]
 逕荼陵縣之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節 侯訢之邑也王莽更名聲鄉矣洣水又屈而過其縣
 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謂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過攸縣南
 攸水出東南安成郡安復縣封侯山西北流逕其縣
 北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名縣也漢武帝元朔四年
 封長沙定王子則為攸輿侯即地理志所謂攸縣者
 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縣入于洣水也
[039-10b]
又西北過隂山縣南
 縣本陽山縣也縣東北猶有陽山故城即長沙孝王 子宗之邑也言其勢王故塹山堙谷改曰隂山縣縣
 上有容水自侯曇山下注洣水謂之容口水有大穴
 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逕其縣
 東又西逕厯口縣有厯水案此十八字近/刻訛在容口下下注洣謂
 之厯口洣水又西北與洋湖水㑹水出縣西北樂藪
 岡下洋湖湖去岡七里湖水下注洣謂之洋湖口洣
[039-11a]
 水東北有峩山縣東北又有武陽龍尾山並仙者羽
 化之處上有仙人及龍馬跡于其處得遺詠雖神栖
 白雲屬想芳流藉念泉鄉遺詠在兹案詠近刻/訛作味覽其 餘誦依然息逺匪直邈想霞蹤愛其文詠可念故端
 牘抽札以詮其詠其略曰登武陽觀樂藪峩嶺千蕤
 洋湖口命蜚螭駕白駒臨天水心踟蹰千載後不知
 如蓋勝賞神鄉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于湘
[039-11b]
漉水出醴陵縣東漉山西過其縣南
 醴陵縣高后四年封長沙相侯越為國縣南臨淥水
 水東出安城鄉翁陵山余謂漉淥聲相近案近刻/脫聲字
 人藉便以淥為稱雖翁陵名異而即麓是同屈從縣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于湘
瀏水出臨湘縣東南瀏陽縣西北過其縣東北與澇水
案澇水近刻/作澇溪水
 瀏水出縣東江州豫章縣首裨山導源西北流逕其
[039-12a]
 縣南縣憑溪即以名也又西北注于臨湘縣也
西入于湘
㵋水出豫章艾縣
 春秋左氏傳曰呉公子慶忌諫夫差不納居于艾是
 也王莽更名治翰西過長沙羅縣西
 羅子自枝江徙此世猶謂之為羅侯城也案近刻脫/此二字
 㵋水又西流積而為陂謂之町湖也
[039-12b]
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案近刻/脫至字
 累石山在北亦謂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狀故俗
 人藉以名之山在羅口北㵋水又在羅水南流注于
 湘謂之東町口者也
贛水出豫章南野縣西北過贛縣東
 山海經曰贛水出聶都山東北流注于江入彭澤西 也班固稱南野縣彭水所發東入湖漢水庾仲初謂
 大庾嶠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
[039-13a]
 出贛縣西南而北入江蓋控引衆流總成一川雖稱
 謂有殊言歸一水矣故後漢郡國志曰贛有豫章水
 雷次宗云似因此水為其地名雖十川均流而此源
 最逺故獨受名焉劉澄之曰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
 水縣治二水之間二水合贛字因以名縣焉是為謬
 也案此四字近刻訛在西有貢/水句之下是字上又衍西字劉氏專以字說水而
 不知遠失其實矣案其下近/刻衍水字豫章水導源東北流逕 南野縣北贛川石阻水急行難傾波委注六十餘里
[039-13b]
 又北案近刻脫/此二字逕贛縣東縣即南康郡治晉太康五
 年分廬江立豫章水右㑹湖漢水水出雩都縣導源
 西北流逕金雞石其石孤竦臨川案近刻/作臨水耆老云時
 見金雞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漢水又西北逕贛
 縣東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過廬陵縣西
 廬陵縣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稱廬水西出長
 沙安成縣案成近刻/訛作復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
[039-14a]
 劉蒼為侯國即王莽之用成也案用漢/書作思呉寳鼎中立
 以為安成郡案成近刻/訛作城東至廬陵入湖漢水也
又東北過石陽縣西
 漢和帝永平九年分廬陵立漢獻帝初平二年呉長
 沙桓王立廬陵郡治此豫章水又逕其郡南城中有
 井其水色半清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飲粥悉皆金
 色而甚芬香
又東北過漢平縣南又東北過新淦縣西
[039-14b]
 牽水西出宜春縣漢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 劉成為侯國王莽之脩曉也案脩近刻/訛作循牽水又東逕
 呉平縣舊漢平也晉太康元年改為呉平矣牽水又
 東逕新淦縣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漢及
 贛並通稱也又淦水出其縣下注于贛水
又北過南昌縣西
 旴水出南城縣案城近刻/訛作宫西北流逕南昌縣南西注
 贛水又有濁水注之水出康樂縣故陽樂也濁水又
[039-15a]
 東逕望蔡縣縣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晉太康元
 年改為望蔡縣濁水又東逕建成縣漢武帝元光四 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多聚
 也縣出燃石異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疎以水灌之
 便熱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則冷灌之則熱如
 此無窮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賫石以示張公張公曰
 此謂燃石于是乃知其名濁水又東至南昌縣東流
 入于贛水贛水又厯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呉嘉禾中
[039-15b]
 太守長沙徐熙于墓隧種松太守南陽謝景于墓側
 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思賢亭松
 大合抱亭世脩治至今謂之聘君亭也贛水又北厯 南塘塘之東有孺子宅際湖南小洲上孺子名稺南
 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黄瓊辟不就桓帝問尚書令陳
 蕃徐稺袁閎誰為先後蕃答稱袁生公族不鏤自雕
 至于徐稺傑出薄域故宜為先桓帝傋禮徴之不至
 太原郭林宗有母憂稺往弔之置生芻于廬前而去
[039-16a]
 衆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詩云生芻一束其人
 如玉吾無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贛水又逕谷鹿洲
 案近刻/訛作州即蓼子洲也案近刻脫/此五字舊作大艑處贛水又
 北逕南昌縣故城西案近刻/脫故字于春秋屬楚即令尹子 蕩師于豫章者也秦以為廬江南部漢髙祖六年始
 命陳嬰以為豫章郡治此即陳嬰所築也案陳嬰原/本及近刻
 並訛作灌嬰今改正史記髙祖功臣侯/年表稱堂邑侯陳嬰定豫章漢書同王莽更名縣
 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劉歆云湖漢等九水入彭蠡故
[039-16b]
 言九江矣陳蕃為太守署徐稺為功曹蕃在郡不接
 賔客惟稺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此即懸榻處也建
 安中更名西安晉又名為豫章城之南門曰松陽門
 門内有樟樹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疎垂
 䕃數畮應劭漢官儀曰豫章樟樹生庭中案樟近刻/訛作郡 故以名郡矣此樹嘗中枯逮晉永嘉中一旦更茂豐
 蔚如初咸以為中宗之祥也禮斗威儀曰君政訟平
 豫樟常為生太興中元皇果興大業于南故郭景純
[039-17a]
 南郊賦云弊樟擢秀于祖邑是也以宣王祖為豫章
 故也贛水北出際西北厯度支歩是晉度支校尉立
 府處步即水渚也贛水又逕郡北為津步步有故守
 賈萌廟萌與安侯張普爭地為普所害即日靈見津
 渚故民為立廟焉水之西岸有盤石謂之石頭津步
 之處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疊嶂四周杳邃有趣 晉隆安末沙門竺曇顯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逺而
 至者相繼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
[039-17b]
 底舊說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風雨池言山
 高瀨激激著樹木霏散遠灑若雨西有鸞岡洪崖先
 生乘鸞所憩泊也岡西有鵠嶺云王子喬控鵠所逕
 過也案鵠近刻/訛作鶴有二崖號曰大蕭小蕭言蕭史所遊
 萃處也雷次宗云此乃繫風捕影之論㨿實本所未
 辯聊記竒聞以廣井魚之聽矣又按謝莊詩莊常遊
 豫章觀井賦詩言鸞岡四周有水謂之鸞陂似非虚 論矣東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緣迴
[039-18a]
 折至南塘本通章江案近刻訛作/水通大江増減與江水同漢
 永元中太守張躬築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
 増減水至清深魚甚肥美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過
 民居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開
 塘為水門水盛旱則閉之案近刻/脫旱字内多則洩之自是
 居民少患矣贛水又東北逕王步步側有城云是孫
 奮為齊王鎭此城之案此下近/刻衍渚字今謂之王步蓋齊王
 之渚步也郡東南二十餘里又有一城號曰齊王城
[039-18b]
 築道相通蓋其離宫也贛水又北逕南昌左尉廨西
 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為南昌尉居此後福一旦捨妻
 子去九江傳云得仙贛水又北逕龍沙西沙甚潔白
 高峻而阤有龍形連亘五里中舊俗九月九日升髙
 處也昔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塼題云西去江七里
 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謂筮
 短龜長也贛水又逕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孫䇿所築
 也贛水又厯釣圻邸閣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
[039-19a]
 置此也舊夏月邸閣前洲没去浦遠景平元年校尉 豫章因運出之力于渚次聚石為洲長六十餘丈洲
 裏可容數十舫贛水又北逕鄡陽縣王莽之豫章縣
 也餘水注之水東出餘汗縣王莽名之曰治干也餘
 水北至鄡陽縣注贛水贛水又與鄱水合水出鄱陽
 縣東西逕其縣南武陽鄉也地有黄金采案金下近/刻衍可字
 王莽改曰鄉亭孫權以建安十五年分為鄱陽郡鄱
 水又西流注于贛案近刻/脫鄱字又有繚水入焉案繚近刻/訛作僚下
[039-19b]
 同/其水導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昬立繚
 水東逕新呉縣漢中平中立繚水又逕海昬縣王莽 更名宜生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海昬江分為二水縣
 東津上有亭為濟渡之要其水東北逕昌邑城案近/刻脫
 城/字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漢昌邑王之封海
 昬也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世因名焉其一水枝
 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又北過彭澤縣西
[039-20a]
 循水出艾縣西案循水漢志作脩/水近刻西訛作而東北逕豫寜縣案/豫
 下近刻/衍章字故西安也晉太康元年更從今名循水又東
 北逕永循縣漢靈帝中平二年立循水又東北注贛 水其水總納十川同臻一瀆案臻近刻/訛作湊俱注于彭蠡
 也
北入于江
 大江南贛水總納洪流東西四十里清潭遠漲案清/潭上
 近刻有/而字綠波凝淨而㑹注于江川
[039-20b]
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于江
 山海經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廬山賦叙曰
 廬山彭澤之山也雖非五嶽之數穹隆嵯峩寔峻極
 之名山也孫放廬山賦曰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 鎭也臨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案接近刻/訛作按開山圖曰
 案近刻/脫開字山四方周四百餘里疊鄣之巖萬仞懷靈抱
 異苞諸仙迹豫章舊志曰廬俗字君孝本姓匡父東
 野王共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而亡漢封俗于鄡
[039-21a]
 陽曰越廬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術遂寓精于宫亭
 之山案近刻訛作/洞庭之山故世謂之廬山漢武帝南巡覩山
 以為神靈封俗大明公遠法師廬山記曰殷周之際
 匡俗先生受道仙人案受近刻/訛作奚共遊此山時人謂其
 所止為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廬山 匡俗字子孝本東里子出周武王時生而神靈屢逃
 徵聘廬于此山時人敬事之俗後仙化空廬猶存弟
 子覩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烏號案近刻/脫事字世稱廬君
[039-21b]
 故山取號焉斯耳傳之談非實證也故豫章記以廬
 為姓因廬以氏周氏遠師或託廬慕為辭案慕近刻/訛作墓
 假憑廬以託稱案廬近刻/訛作虚二證既違二情互爽案二/情近
 刻作/三情按山海經創之大禹案之近刻/訛作志記錄遠矣故海
 内東經曰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是曰廬江
 之名山水相依互舉殊稱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 君子强引此類用成章句耳又按張華博物志曹著
 傳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廬山後吳猛經過山神迎猛
[039-22a]
 猛語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盡不宜久居非
 據猛又贈詩云仰矚列仙館俯察王神宅曠載暢幽
 懷傾蓋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換轉理難詳矣
 吳猛隱山得道者也尋陽記曰廬山上有三石梁長
 數十丈廣不盈尺杳然無底吳猛將弟子登山過此
 梁見一翁坐桂樹下以玉杯承甘露漿與猛又至一
 處見數人為猛設玉膏猛弟子竊一寳欲以來示世 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寳還手牽弟子令閉眼相引
[039-22b]
 而過其山川明淨風澤清曠氣爽節和土沃民逸嘉
 遯之士繼響窟巖龍潛鳯采之賢往者忘歸矣秦始
 皇漢武帝及太史公司馬遷咸升其巖望九江而眺
 鍾彭焉廬山之北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髙竦
 其狀若門因有石門之目焉水導雙石之中懸流飛
 瀑近三百許步下散漫十許步上望之連天案十許/近刻訛
 作千/數若曵飛練于霄中矣下有盤石可坐數十人冠
 軍將軍劉敬宣每登陟焉其水厯澗逕龍泉精舍南
[039-23a]
太元中沙門釋慧遠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嶺即彭
 蠡澤西天子鄣也峯隥險峻人跡罕及嶺南有大道
 順山而下有若畫焉傳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案通/近刻
 訛作/遊巖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極于
 山峯山下又有神廟號曰宫亭廟故彭湖亦有宫亭
 之稱焉余按爾雅云大山曰宫宫之為名蓋起于此
 不必一由三宫也山廟甚神能分風擘流住舟遣使
 行旅之人過必敬祀而後得去故曹毗詠云分風為
[039-23b]
 貳擘流為兩昔吳郡太守張公直自守徵還道由廬 山子女觀祠婢指女戲妃像人其妻夜夢致聘怖而
 遽發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驚懼曰愛一女而合
 門受禍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
 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進公直方知兄女怒妻
 曰吾何面目于當世也案近刻/脫目字復下己女于水中將
 渡遙見二女于岸側案遙近刻/訛作逕傍有一吏立曰吾廬
 君主簿敬君之義悉還二女故于寳書之于感應焉
[039-24a]
 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見
 人形晨光初散案近刻/訛作曜則延曜入石豪細必察故名 石鏡焉又有二泉常懸注若白雲帶山廬山記曰白
 水在黄龍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飛
 湍林表望若懸素注處悉成巨井案近刻/脫成字其深不測
 其水下入江淵廬山之南有上霄石髙壁&KR0225然與霄
 漢連接秦始皇三十六年歎斯岳遠遂記為上霄焉
 上霄之南大禹刻石誌其丈尺里數今猶得刻石之
[039-24b]
 號焉湖中有落星石周迴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
 傳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
 迴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為瓌異上生林木而 飛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採所未詳也耆舊云昔
 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歳月
 已久莫能合辨之也案近刻/脫合字
 
 水經注卷三十九



[040-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卷四十
            魏 酈道元 撰
  漸江水 斤江水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禹貢山水澤地所在
漸江水出三天子都
 山海經謂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陽黟縣南蠻
[040-1b]
 中北逕其縣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峯若
 劒杪時有靈鼓潛發正長臨縣以山鼓為候一鳴官 長一年若長雷發聲則官長不吉案近刻/訛作及浙江又北
 厯黟山縣居山之陽故縣氏之漢成帝鴻嘉二年以
 為廣德國封中山憲王孫雲客王于此案近刻脫中/山憲王四字
 晉太康中以為廣德縣分隸宣城郡㑹稽陳業潔身
 清行遁跡此山浙江又北逕歙縣東與一小溪合水
 出縣東北翁山西逕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又東逕
[040-2a]
 遂安縣南溪廣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水甚清深潭
 不掩鱗故名新定案定近刻/訛作安分歙縣立之晉太康中
 又改從今名浙江又左合絶溪溪水出始新縣西東 逕縣故城南為東西長溪溪有四十七瀨濬流驚急
 奔波聒天孫權使賀齊討黟歙山賊賊固黟之林厯
 山山甚峻絶又工禁五兵齊以鐵杙椓山升出不意
 又以白棓擊之案又近刻/訛作人氣禁不行遂用竒功平賊
 于是立始新之府于歙之華鄉案府近刻/訛作尉令齊守之
[040-2b]
 後移出新亭晉太康元年改曰新安郡溪水東注浙
 江浙江又東北逕建德縣南縣北有烏山山下有廟
 廟在縣東七里廟渚有大石高十丈圍五尺案近刻/作五尺
 圍/水瀨濬激而能致雲雨浙江又東逕壽昌縣南自 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瀨瀨皆峻險行旅所難
 縣南有孝子夏先墓先少喪二親負土成墓數年不
 勝哀卒案近刻/脫哀字浙江又北逕新城縣桐溪水注之案/近
 刻脫/水字水出吳興郡於潛縣北天目山山極高峻崖嶺
[040-3a]
 竦疊西臨峻澗案近刻/脫峻字山上有霜木皆是數百年樹
 謂之翔鳯林東面有瀑布下注數畮深沼名曰浣龍
 池案浣近刻/訛作蛟池水南流逕縣西為縣之西溪溪水又
 東南與紫溪合水出縣西百丈山即潛山也山水東
 南流名為紫溪中道夾水有紫色磐石案夾近刻/訛作挾 長百餘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為赤瀨蓋以倒影
 在水故也紫溪又東南流逕白石山之隂案近刻/脫石字
 甚峻極北臨紫溪又東南連山夾水兩峯交峙反項
[040-3b]
 對石往往相捍十餘里中積石磊砢相挾而上澗下
 白沙細石狀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爭暉名曰樓林
 紫溪東南流逕桐廬縣東為桐溪孫權藉溪之名以
 為縣目割富春之地立桐廬縣自縣至於潛凡十有
 六瀨第二是嚴陵瀨瀨帶山山下有一石室案近刻/脫一字
 漢光武帝時嚴子陵之所居也故山及瀨皆即人姓 名之山下有磐石周迴十數丈交枕潭際蓋陵所遊
 也桐溪又東北案桐下近/刻衍廬字逕新城縣入浙江縣故富
[040-4a]
 春地案近刻/訛作也孫權置後省并桐廬案近刻脫/置字後字咸和九
 年案近刻訛/作元年復立為縣浙江又東北入富陽縣故富
 春也晉后名春改曰富陽也東分為湖浦浙江又東
 北逕富春縣南縣故王莽之誅歳也江南有山孫武
 皇之先所葬也漢末墓上有光如雲氣屬天黄武五
 年案近刻訛/作四年孫權以富春為東安郡分置諸郡案近/刻訛
 作/縣以討士宗案此有脫誤朱謀㙔引吳志云黄武五/年秋分三郡惡地十縣置東安郡治富
 春以全琮為太守平討山越又全琮傳云是時丹陽/呉㑹山民復為寇賊攻没屬縣權分三郡險地為東
[040-4b]
 安郡琮領太/守招誘降附浙江又東北逕亭山西山上有孫權父
 冢
北過餘杭東入于海
 浙江逕縣左合餘干大溪江北即臨安縣界水北對
 郭文宅宅傍山面溪宅東有郭文墓晉建武元年驃
 騎王導迎文置之西園文逃此而終臨安令改葬之
 建武十六年縣民郎稚作亂案稚近刻訛/作雅脫作字賀齊討之
 孫權分餘杭立臨水縣晉改曰臨安縣因岡為城南
[040-5a]
 門尤高謝安蒞郡遊縣逕此門以為難為亭長浙江
 又東逕餘杭故縣南新縣北秦始皇南遊㑹稽途出
 是地因立為縣王莽之淮睦也案淮近刻/訛作進漢末陳渾
 移築南城縣後溪南大塘即渾立以防水也縣南有
 三碑是顧颺范寗等碑縣南有大壁山郭文自陸渾
 遷居也浙江又東逕烏傷縣北王莽改曰烏孝郡國
 志謂之烏傷異苑曰東陽顔烏以淳孝著聞後有羣
 烏助銜土塊為墳案近刻訛作後有羣烏/銜鼔集顔烏所居之邨烏口皆傷
[040-5b]
 一境以為顔烏至孝故致慈烏欲令孝聲逺聞又名 其縣曰烏傷矣浙江又東北流至錢塘縣穀水入焉
 水源西出太末縣縣是越之西鄙案近刻/訛作部姑蔑之地
 也秦以為縣王莽之末理也吳寳鼎中分㑹稽立隸
 東陽郡案近刻/脫𨽻字穀水東逕獨松故冢下冢為水毁其
 塼文筮言吉龜言凶百年墮水中今則同龜䌛矣穀
 水又東逕長山縣南與永康溪水合案近刻/脫溪字縣即東
 陽郡治也縣漢獻帝分烏傷立郡吳寳鼎中分㑹稽
[040-6a]
 置城居山之陽案居近刻/訛作君或謂之長仙縣也言赤松
 采藥此山因而居之故以為名後傳呼乖謬字亦因 改溪水南出永康縣縣赤烏中分烏傷上浦立劉敬
 叔異苑曰孫權時永康縣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
 之以歸龜便言曰游不量時為君所得擔者怪之載
 出欲上吳王夜㝛越里䌫船于大桑樹宵中樹忽呼
 龜曰元緒奚事爾也龜曰行不擇日今方見烹雖盡
 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識性淵長必致
[040-6b]
 相困令求如我之徒計將安治案近刻/作泊龜曰子明無
 多辭既至建業權將煮之燒柴萬車龜猶如故諸葛
 恪曰燃以老桑乃熟獻人仍說龜言權使伐桑取煮 之即爛故野人呼龜曰元緒其水飛湍北注至縣南
 門入穀水穀水又東定陽溪水注之水上承信安縣
 之蘇姥布縣本新安縣晉武帝太康三年改曰信安
 水懸百餘丈瀨勢飛注狀如瀑布瀨邊有石如牀案/近
 刻訛作有/如石牀牀上有石牒長三尺許有似雜采帖也東
[040-7a]
 陽記云信安縣有懸室坂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
 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
 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饑俄頃童
 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漼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 數十年親情凋落無復向時比矣其水分納衆流混
 波東逝逕定陽縣夾岸緣溪悉生支竹及芳枳木連
 雜以霜菊金橙白沙細石狀如凝雪石溜湍波浮響
 無輟山水之趣尤深人情縣漢獻帝分信安立溪亦
[040-7b]
 取名焉溪水又東案近刻/訛作連逕長山縣北北對高山山
 下水際是赤松羽化之處也炎帝少女追之亦俱仙
 矣後人立廟于山下溪水又東入于穀水穀水又東
 逕烏傷縣之雲黄山山下臨溪水水際石壁傑立高
 百許丈又與呉寜溪水合水出呉寜縣下逕烏傷縣 入穀謂之烏傷溪水閩中有徐登者女子化為丈夫
 與東陽趙昞並善越方時遭兵亂相遇于溪各示所
 能登先禁溪水為不流昞次禁枯柳柳為生荑二人
[040-8a]
 相示而笑登年長昞師事之後登身故昞東入章安
 百姓未知昞乃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驚怪昞笑而
 不應屋亦不損又嘗臨水求渡船人不許昞乃張蓋
 坐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于是百姓神服從者如歸
 章安令惡而殺之民立祠于永寜而蚊蚋不能入昞
 秉道懷術而不能全身避害事同萇𢎞宋元之龜戹 運之來故難救矣穀水又東入錢唐縣而左入浙江
 案唐近刻作塘下同/漢志錢唐無土旁故地理志曰穀水自太末東北
[040-8b]
 至錢唐入浙江是也浙江又東逕靈隱山山在四山
 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
 大三十圍其上開散狀如蓮花昔有道士長往不歸
 或因以稽留為山號山下有錢唐故縣浙江逕其南
 王莽更名之曰泉亭地理志曰㑹稽西部都尉治錢
 唐記曰防海大塘在縣東一里許郡議曹華信家議
 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與錢 一千旬月之間來者雲集塘未成而不復取于是載
[040-9a]
 土石者皆棄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錢塘焉縣南江
 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
 湖取名焉縣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也闞駰云山出
 錢水東入海吳地記言縣惟浙江今無此水縣東有
 定包諸山皆西臨浙江水流于兩山之間江川急濬
 兼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
 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餘吳越春秋以為子胥
 文種之神也昔子胥亮于吳案亮近刻/訛作死而浮尸于江
[040-9b]
 呉人憐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呉錄云胥山在太
 湖邊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文種誠于越案誠近刻/訛作城
 而伏劍于山隂越人哀之葬于重山文種既葬一年
 子胥從海上負種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揚波
 者伍子胥後重水者大夫種是以枚乘曰濤無記焉
 然海水上潮江水逆流似神而非于是處焉秦始皇
 三十七年將遊㑹稽至錢唐臨浙江所不能渡故道
 餘杭之西津也浙江北合詔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
[040-10a]
 始皇帝巡狩所憩故有詔息之名也浙江又東合臨 平湖異苑曰晉武時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鼔打之
 無聲以問張華華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
 則鳴矣于是如言聲聞數十里劉道民詩曰事有逺
 而合蜀桐鳴吳石傳言此湖草薉壅塞天下亂是湖
 開天下平孫晧天璽元年吳郡上言臨平湖自漢末
 穢塞今更開通又于湖邊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
 色長四寸廣二寸餘刻作皇帝字于是改天冊為天
[040-10b]
 璽元年孫盛以為元皇中興之符徵五湖之石瑞也
 錢唐記曰桓𤣥之難湖水色赤熒熒如丹湖水上通 浦陽江下注浙江名曰東江行旅所從以出浙江也
 浙江又逕固陵城北昔范蠡築城于浙江之濵言可
 以固守謂之固陵今之西陵也浙江又東逕柤塘案/柤
 近刻訛作/祖下同謂之柤瀆昔太守王朗拒孫策數戰不利
 孫靜果說策曰朗負阻城守難可卒拔案近刻/脫城字柤瀆
 去此數十里是要道也若從此出攻其無備破之必
[040-11a]
 矣策從之破朗于固陵有西陵湖亦謂之西城湖湖
 西有湖城山東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臯溪而下注
 浙江案浙江又逕固陵城北至此原本及近刻並訛/在後渡㑹稽凑山隂是也之下又逕永興縣北
 之上今據歸/有光本改正又逕㑹稽山隂縣有苦竹里里有舊城
 言句踐封范蠡子之邑也浙江又東與蘭溪合湖南
 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
 羲之謝安兄弟數往造焉吳郡太守謝勗封蘭亭侯
 蓋取此亭以為封號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晉
[040-11b]
 司空何無忌之臨郡也起亭于山椒極高盡眺矣亭
 宇雖壞基陛尚存浙江又逕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
 客村耆彦云句踐使工人伐榮楯欲以獻吳久不得
 歸工人憂思作木客吟後人因以名地句踐都琅邪 欲移允常冢冢中生分風飛沙射人人不得近句踐
 謂不欲遂止浙江又東北得長湖口湖廣五里東西
 百三十里沿湖開水門六十九所下溉田萬頃北瀉
 長江湖南有覆㪷山周五百里北連鼓吹山山西枕
[040-12a]
 長溪溪水下注長湖山之西嶺有賀臺越入吳還而
 成之故號曰賀臺矣案近刻/訛作吳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
 南為衆峯之傑陟境便見史記云秦始皇登之以望
 南海自平地以取山頂七里懸隥孤危徑路險絶記
 云扳蘿捫葛然後能升山上無甚高木案近刻/脫甚字當由 地迥多風所致山南有嶕峴峴裏有大城越王無餘
 之舊都也故吳越春秋云句踐語范蠡曰先君無餘
 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在湖之南又有㑹稽之山
[040-12b]
 古防山也亦謂之為茅山又曰棟山越絶云棟猶鎭
 也蓋周禮所謂揚州之鎮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
 多玦石山海經曰夕水出焉南流注于湖吳越春秋
 稱覆釡山之中有金簡玉字之書黄帝之遺讖也山
 下有禹廟廟有聖姑像禮樂緯云禹治水畢案近刻/訛作昊
 天賜神女聖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 十年東巡狩崩于㑹稽因而葬之有鳥來為之耘春
 拔艸根秋啄其穢是以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
[040-13a]
 則刑無赦山東有湮井案近刻訛作/山東有硎去廟七里深不
 見底謂之禹井云東遊者多探其穴也秦始皇登㑹
 稽山刻石紀功尚存山側孫暢之述書云案述下近/刻衍征字
 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匱山石形似匱上有金簡
 玉字之書言夏禹發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
 遠望山的狀若射侯故謂射的案謂近刻/訛作為射的之西
 有石室名之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為貴賤之 準的明則米賤的闇則米貴故諺云射的白斛米百
[040-13b]
 射的𤣥斛米千北則石帆山山東北有孤石高二十
 餘丈廣八丈望之如帆因以為名北臨大湖水深不
 測傳與海通何次道作郡常于此水中得烏賊魚南
 對精廬上䕃脩木下瞰寒泉西連㑹稽山案近刻/脫㑹字
 一山也東帶若邪溪吳越春秋所謂歐冶涸而出銅
 案近刻涸訛作/錮又脫下三字以成五劒溪水上承嶕峴麻溪溪之
 下孤潭周數畮甚清深有孤石臨潭乘崖俯視案乘/近刻
 訛作/垂猨狖驚心寒木被潭森沈駭觀上有一櫟樹謝
[040-14a]
 靈運與從弟惠連常游之作連句題刻樹側麻潭下
 注若邪溪水至清照衆山倒影窺之如畫漢世劉寵
 作郡有政績將解任去治此溪父老人持百錢出送
 案近刻脫/此溪二字寵各受一文然山栖遯逸之士谷隱不羈
 之民有道則見物以感逺為貴荷錢致意故受者以
 一錢為榮豈藉費也義重故耳溪水下注大湖邪溪
 之東又有寒溪溪之北有鄭公泉泉方數丈冬温夏
 涼漢太尉鄭𢎞宿居潭側因以名泉𢎞少以苦節自
[040-14b]
 居恒躬采伐用貿糧膳每出入溪津常感神風送之 雖憑舟自運無杖檝之勞村人貪藉風勢常依隨往
 還有淹留者徒輩相謂汝不欲及鄭風邪其感致如
 此湖水自東亦注江通海水側有白鹿山山北湖塘
 上舊有亭吳黄門郎楊哀明居于𢎞訓里太守張景
 數往造焉使開瀆作埭埭之西作亭亭埭皆以楊為
 名孫恩作賊從海來楊亭被燒後復脩立厥名猶在
 東有銅牛山山有銅穴三十許丈穴中有大樹神廟
[040-15a]
 山上有冶官山北湖下有練塘里吳越春秋云句踐
 練冶銅錫之處采炭于南山故其間有炭瀆句踐臣 吳吳王封句踐於越百里之地案近刻脫/一吳字東至炭瀆
 是也縣南九里有侯山山孤立長湖中晉車騎將軍
 孔敬康少時遯世栖跡此山湖北有三小山謂之鹿
 野山在縣南六里按吳越春秋越之麋苑也山有石
 室言越王所游息處矣縣南湖北案近刻/脫南字有陳音山
 楚之善射者曰陳音越王問以射道又善其說乃使
[040-15b]
 簡士習射北郊之外按吳越春秋音死葬于國西山
 上今陳音山乃在國南五里湖北有射堂及諸邸舍
 連衍相屬又于湖中築塘直指南山北即大越之國 秦改為山隂縣㑹稽郡治也太史公曰禹㑹諸侯計
 于此命曰㑹稽㑹稽者㑹計也案近刻脫/㑹稽二字始以山名
 因為地號夏后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為越世厯
 殷周至于允常列于春秋允常卒句踐稱王都于㑹
 稽吳越春秋所謂越王都埤中在諸暨北界山隂康
[040-16a]
 樂里有地名邑中者是越事吳處故北其門以東為
 右西為左故雙闕在北門外闕北百步有雷門門樓
 兩層句踐所造時有越之舊木矣州郡舘宇屋之大
 瓦亦多是越時故物句踐霸世徙都瑯邪後為楚伐 始還浙東城東郭外有靈汜下水甚深舊傳下有地
 道通于震澤又有句踐所立宗廟在城東明里中甘
 滂南又有玉笥竹林雲門天柱精舍並疏山創基架
 林裁宇割澗延流案近刻/脫割字盡泉石之好水流逕通浙
[040-16b]
 江又北逕山隂縣西西門外百餘步有怪山本瑯邪
 郡之東武縣山也飛來徙此壓殺數百家吳越春秋
 稱怪山者東武海中山也一名自來山百姓怪之號
 曰怪山亦云越王無疆為楚所伐去瑯邪止東武人
 隨居山下案止近刻/訛作山逺望此山其形似龜故亦有龜 山之稱也越起靈臺于山上又作三層樓以望雲物
 川土明秀亦為勝地故王逸少云從山隂道上遊如
 鏡中行也浙江之上又有大吳王小吳王邨並是闔
[040-17a]
 閭夫差伐越所舍處也今悉民居然猶存故目昔越
 王為吳所敗以五千餘衆栖于稽山卑身待士施必
 及下吕氏春秋曰越王之栖于㑹稽也有酒投江民
 飲其流而戰氣自倍所投即浙江也許慎晉灼並言
 江水至山隂為浙江江之西岸有朱室塢句踐百里
 之封西至朱室謂此也案謂近刻/訛作為浙江又東北逕重 山西大夫文種之所葬也山上有白樓亭亭本在山
 下案近刻/脫在字縣令殷朗移置今處沛國桓儼避地㑹稽
[040-17b]
 聞陳業履行高潔往候不見儼後浮海南入交州臨
 去遺書與業不因行李繫白樓亭柱而去升陟逺望
 山湖滿目也永建中陽羨周嘉上書以縣遠赴㑹至
 難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為吳以東為㑹稽漢高帝
 十二年一吳也後分為三世號三吳吳興吳郡㑹稽
 其一焉浙江又東逕禦兒鄉萬善厯曰吳黄武六年
 正月獲彭綺是歳由拳西鄉有産兒墮地便能語云 天方明案近刻/脫方字河欲清鼎腳折案近刻/脫鼎字金乃生因是
[040-18a]
 詔為語兒鄉案因是近刻/訛作是因非也禦兒之名逺矣蓋無
 智之徒因藉地名案近刻/訛作民生情穿鑿耳國語曰句踐
 之地北至禦兒是也安得引黄武證地哉韋昭曰越
 北鄙在嘉興浙江又東逕柴辟南舊吳楚之戰地矣
 傋候于此故謂之辟塞是以越絶稱吳故從由拳辟
 塞渡㑹稽案近刻/訛作夷湊山隂是也又逕永興縣北案近/刻訛
 作/南縣在㑹稽東北百二十里故餘暨縣也案近刻脫/故餘暨縣
 四/字應劭曰闔閭弟夫槩之所邑案近刻脫應劭曰三/字所訛作故又此句
[040-18b]
 下衍/也字王莽之餘衍也漢末童謠云天子當興東南三
 餘之間故孫權改曰永興案永近刻/訛作元縣濵浙江又東
 合浦陽江江水導源烏傷縣案江水下近刻衍之字/又此句之下衍又字
 東逕諸暨縣與洩溪合溪廣數丈中道有兩高山夾
 溪造雲壁立凡有五洩案五近刻/訛作三下洩懸三十餘丈
 案近刻/脫下字廣十丈中三洩不可得至案三近刻/訛作二登山遠
 望乃得見之案此下近刻/衍下洩二字懸百餘丈水勢高急聲震
 水外上洩懸二百餘丈望若雲垂此是瀑布土人號
[040-19a]
 為洩也江水又東逕諸暨縣南縣臨對江流江南有 射堂縣北帶烏山故越地也案此下近刻有夫槩王/之故邑六字係重出衍
 文/先名上諸暨亦曰句無矣案無近刻訛/作呉下同故國語曰
 句踐之地南至句無王莽之疎虜也夾水多浦浦中
 有大湖春夏多水秋冬涸淺江水又東南逕剡縣與
 白石山水㑹山上有瀑布懸水三十丈下注浦陽江
 浦陽江水又東流南屈又東迴北轉逕剡縣東王莽
 之盡忠也縣開東門向江江廣二百餘步自昔耆舊
[040-19b]
 傳縣不得開南門開南門則有賊盜江水翼縣轉注
 故有東渡西渡焉東南二渡通臨海並汎單船為浮 航西渡通東陽併二十五船為橋航江邊有查浦浦
 東行二百餘里與句章接界浦裏有六里有五百家
 並夾浦居列門向水甚有良田有青溪餘洪溪大發
 溪小發溪江上有溪六溪列溉散入江夾溪上下崩
 崖若傾東有簟山南有黄山與白石三山為縣之秀
 峯山下衆流泉導案泉近刻/訛作前湍石激波浮險四注浦
[040-20a]
 陽江又東逕石橋廣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徑七
 尺橋上有方石長七尺廣一丈二尺橋頭有磐石可
 容二十人坐溪水兩旁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許丈 溪中相攻贔響外發未至橋數里便聞其聲江水北
 逕嵊山山下有亭亭帶山臨江松嶺森蔚沙渚平靜
 浦陽江又東北逕始寜縣&KR1443山之成功嶠案功近/刻作工
 壁立臨江欹路峻狹不得併行行者牽木稍進不敢
 俯視嶠西有山孤峯特上飛禽罕至嘗有採藥者沿
[040-20b]
 山見通溪尋上于山頂樹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潔
 還復更尋遂迷前路言諸仙之所憩讌故以壇讌名
 山嶠北有&KR1443浦浦口有廟廟甚靈驗行人及樵伐者
 皆先敬焉若相侵竊必為蛇虎所傷北則&KR1443山與嵊 山接二山雖曰異縣而峯嶺相連其間傾澗懷煙泉
 溪引霧吹畦風馨觸岫延賞是以王元琳謂之神明
 境事備謝康樂山居記浦陽江自&KR1443山東北逕太康
 湖車騎將軍謝𤣥田居所在右濵長江左傍連山平
[040-21a]
 陵脩通澄湖遠鏡于江曲起樓樓側悉是桐梓森聳
 可愛居民號為桐亭樓樓兩面臨江盡升眺之趣蘆
 人漁子汎濫滿焉湖中築路東出趨山案趨近/刻作趣路甚
 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虛垂簷帶空俯眺平林
 煙杳在下水陸寜晏足為避地之鄉矣江有琵琶圻 圻有古冢墮水甓有隱起字云筮吉龜凶八百年落
 江中謝靈運取甓詣京咸傳觀焉乃如龜䌛故知冢
 已八百年矣浦陽江又東北逕始寜縣西本上虞之
[040-21b]
 南鄉也漢順帝永建四年陽羨周嘉上書始分之舊
 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案潮近刻/訛作湖晉中興之初治今
 處縣下有小江源出□山謂之□浦逕縣下西流注
 于浦陽茠山下注此浦浦西通山隂浦而達于江江
 廣百丈狹處二百步高山帶江重䕃被水江閱漁商
 川交樵隱故桂棹蘭栧望景爭途江南有故城大尉 劉牢之討孫恩所築也江水東逕上虞縣南王莽之
 㑹稽也本司鹽都尉治地名虞賔晉太康地記曰舜
[040-22a]
 避丹朱于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
 亦云禹與諸侯㑹事訖因相虞樂故曰上虞二說不
 同未詳孰是縣南有蘭風山山少木多石驛路帶山
 傍江路邊皆作欄干山有三嶺枕帶長江苕苕孤危
 望之若傾緣山之路下臨大川皆作飛閣欄干乘之
 而渡謂此三嶺為三石頭丹陽葛洪遁世居之基井
 存焉瑯邪王方平性好山水又爰宅蘭風垂釣于此 以永終朝行者過之不識問曰賣魚師得魚賣否方
[040-22b]
 平答曰釣亦不得得復不賣亦謂是水為上虞江縣
 之東郭外有漁浦湖中有大獨小獨二山又有覆舟
 山覆舟山下有漁浦王廟廟今移入裏山此三山孤
 立水中湖外有青山黄山澤蘭山重岫疊嶺參差入
 雲澤蘭山頭有深潭山影臨水水色青綠山中有諸
 塢有石楗一所右臨白馬潭潭之深無底傳云創湖
 之始邊塘屢崩百姓以白馬祭之因以名水湖之南
 即江津也江南有上塘陽中二里案二近刻/訛作三隔在湖
[040-23a]
 南常有水患太守孔靈符遏蜂山前湖以為埭埭下
 開瀆直指南津又作水楗二所以舍此江得無淹潰
 之害縣東有龍頭山山崖之間有石井冬夏常冽清
 泉南帶長江東連上陂江之道南有曹娥碑娥父旴
 迎濤溺死娥時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號踴江介因
 解衣投水祝曰若值父尸衣當沈若不值衣當浮裁
 落便沈娥遂于沈處赴水而死縣令度尚使外甥邯
 鄲子禮為碑文以彰孝烈江濵有馬目山洪濤一上
[040-23b]
 波隱是山勢淪嵊亭間厯數縣行者難之縣東北上 亦有孝子楊威母墓威少失父事母至孝常與母入
 山採薪為虎所逼自計不能禦于是抱母且號且行
 虎見其情遂弭耳而去自非誠貫精微孰能理感于
 英獸矣又有吳瀆破山導源注于胥江上虞江東逕
 周市而注永興地理志云縣有仇亭柯水東入海仇
 亭在縣之東北十里江北柯水疑即江也又東北逕
 永興縣東案近刻/脫縣字與浙江合謂之浦陽江地理志又
[040-24a]
 云縣有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又疑是浦陽江之别
 名也自外無水以應之浙江又東注于海故山海經 曰浙江在閩西北入海案近刻浙江下/衍在其東三字韋昭以松江
 浙江浦陽江為三江
斤江水出交阯龍編縣東北至鬱林領方縣東注于鬱
 地理志云逕臨塵縣至領方縣注于鬱案漢書作/斤員水
容容
夜□
[040-24b]


牛渚
須無
無濡
營進
皇無
[040-25a]
地零
侵離案近刻作/侵黎下同
 侵離水出廣州晉興郡郡以太康中分鬱林置東至
 臨塵案東近刻/訛作得入鬱無㑹
重瀨
夫省
無變
[040-25b]
由蒲
王都

勇外
 此皆出日南郡西東入于海案近刻重一西字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並
 訛作經今考經文總上二十/水見于後此乃注文體例容容水在南垂名之以
 次轉北也
右二十水從江已南至日南郡也案二十近刻訛作三/十又此十三字原本
[040-26a]
及近刻並訛入注内考經文後云右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凡六十體例與此同今改正
嵩高為中嶽在潁川陽城縣西北
 春秋說題辭曰隂含陽故石凝為山國語曰禹封九
 山山土之聚也爾雅曰山大而高曰崧合而言之為
 崧高分而名之為二室西南有少室東北有太室案/二
 有字近刻/並作為嵩高山記曰山下巖中有一石室云有自 然經書自然飲食又云山有玉女臺言漢武帝見因
 以名臺
[040-26b]
泰山為東嶽在泰山博縣西北
 岱宗也王者封禪于其山示増高也有金策玉檢之
 事焉
霍山為南嶽在廬江𤅬縣西南
 天柱山也爾雅云大山宫小山為霍案為近/刻作曰開山圖
 曰其山上侵神氣下固窮泉
華山為西嶽在𢎞農華隂縣西南 古文之惇物山也
[040-27a]
雷首山在河東蒲坂縣東南
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東河中
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也案垣下原本及近/刻並衍曲字今刪
 昔黄帝受丹訣于是山也
太行山在河内野王縣西北
 王烈得石髓處也
恒山為北嶽在中山上曲陽縣西北
碣石山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也
[040-27b]
 大禹鑿其石夾右而納河案夾右近刻/訛作右夾秦始皇漢武
 帝皆嘗登之海水西侵歳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
 中矣
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南
太嶽山在河東永安縣
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南
龍門山在河東皮氏縣西
梁山在馮翊夏陽縣西北河上
[040-28a]
荆山在馮翊懷德縣南岐山在扶風美陽縣西北
汧山案近刻訛/作關山在扶風汧縣之西也
隴山終南山惇物山在扶風武功縣西南也
西頃山案近刻脫西/字頃音傾在隴西臨洮縣西南
 禹貢中條山也
嶓冢山在隴西氐道縣之南
 南條山也
[040-28b]
鳥鼠同穴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
 鄭𤣥曰鳥鼠之山有鳥焉與鼠飛行而處之又有止 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鳥名為鵌似鵽而黄黑色
 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處鼠内而鳥外孔安國
 曰共為雌雄杜彦達曰同穴止㝛養子互相哺食長
 大乃止張晏言不相為牝牡故因以名山
積石在隴西河關縣西南
 山海經云山在鄧林東河所入也案山海經郭璞注/引此為水經之文
[040-29a]
 其注乃後人所/託不足據證
都野澤在武威縣東北
 縣在姑臧城北三百里東北即休屠澤也古文以為 豬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澤澤水二源東北流為
 一水逕姑臧縣故城西案近刻/脫逕字東北流水側有靈淵
 池王隱晉書曰漢末愽士燉煌侯瑾善内學語弟子
 曰涼州城西泉水當竭有雙闕起其上案近刻/脫起字至魏
 嘉平中武威太守條茂起學舍築闕于此泉太守填
[040-29b]
 水造起門樓與學闕相望泉源徙發重導于斯故有
 靈淵之名也澤水又東北流逕馬城東城即休屠縣
 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謂之馬城河又東北與
 横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涼州治地理風俗記 曰漢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
 涼故也遷于冀晉徙治此王隱晉書曰涼州有龍形
 故曰臥龍城南北七里東西三里本匈奴所築也及
 張氏之世居也案及近刻/訛作乃又増築四城箱各千步東
[040-30a]
 城殖園果命曰講武場北城殖園果命曰𤣥武圃皆
 有宫殿中城内作四時宫隨節游幸并舊城為五街
 衢相通二十二門大繕宫殿觀閣采綺妝飾擬中夏
 也其水側城北流注馬城河河水又東北清澗水入
 焉俗亦謂之為五澗水也水出姑臧城東而西北流 注馬城河河水又與長泉水合水出姑臧東揟次縣
 王莽之播德也西北厯黄沙阜而東北流注馬城河
 又東北逕宣威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平澤晏然二亭
[040-30b]
 東又東北逕武威縣故城東漢武帝太初四年匈奴
 渾邪王殺休屠王以其衆置武威縣武威郡治案近/刻脫
 治/字王莽更名張掖地理志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
 武威入海屆此水流兩分一水北入休屠澤俗謂之
 為西海一水又東逕百五十里入豬野世謂之東海
 通謂之都野矣合離山在酒泉㑹水縣東北
 合黎山也
[040-31a]
流沙地在張掖居延縣東北
 居延澤在其縣故城東北案近刻/脫北字尚書所謂流沙者
 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與水流行
 也案沙與水近/刻脫沙字亦言出鍾山西行極崦嵫之山在西
 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兩石相打則水潤打之不
 已潤盡則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數丈逕日不滅有大
 黑風自流沙出奄之乃滅其石如初言動火之事發 疾經年故不敢輕近耳流沙又逕浮渚厯壑市之國
[040-31b]
 又逕于鳥山之東朝雲國西厯崑山西南出于過瀛
 之山大荒西經云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逕夏后開
 之東案近刻脫/此二字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焉又
 厯員丘不死山之西案近刻/脫山字入于南海
三危山在燉煌縣南
 山海經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圓百里
 在鳥鼠山西即尚書所謂竄三苖于三危也春秋傳
 曰允姓之姦居于瓜州瓜州地名也杜林曰燉煌古
[040-32a]
 瓜州也州之貢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瓜州之戎并
 于月氏者也漢武帝元鼎六年案此四字近刻/訛作後元二字分酒
 泉置南七里有鳴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案城近刻/訛作縣
 即冀縣山有石鼓開山圖謂之天鼓山九州害起則
 鳴有常應又云石鼔山有石鼔于星為河鼔星動則
 石鼔鳴石鼓鳴則秦土有殃鳴淺殃萬物鳴深則殃
 君王矣
[040-32b]
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 漢書以為瀆山者也
熊耳山案近刻訛/作嶓冢山在𢎞農盧氏縣東案近刻/訛作南
 是山也穀水出其北林也
荆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
 東條山也卞和得玉璞于是山楚王不理懷璧&KR0152
 其下王後使玉人理之案近刻脫/王字使字所謂和氏之玉焉
内方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
[040-33a]
 禹貢注章山也
大别山在廬江安豐縣西南外方山崧高是也
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
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
衡山在長沙湘南縣南
 禹治洪水血馬祭衡山于是得金簡玉字之書按省
 玉字得通水理也
[040-33b]
九江地在長沙下巂縣西北
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
東陵地在廬江金蘭縣西北敷淺原地在豫章厯陵縣西
彭蠡澤在豫章彭澤縣西北案近刻/脫西字
 尚書所謂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也
中江在丹陽蕪湖縣西南案近刻/脫西字東至㑹稽陽羨縣入
于海
[040-34a]
震澤在吳縣南五十里
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于海
嶧陽山在下邳縣之西
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也 縣即王莽之猶亭也尚書殛鯀于羽山謂是山也山
 西有羽淵禹父之所化其神為黄熊以入淵矣故山
 海經曰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殺鯀羽郊者也
[040-34b]
陶丘在濟隂定陶縣之西南
 陶丘丘再成也
荷澤在定陶縣東
雷澤在濟隂成陽縣西北
菏水在山陽湖陸縣南蒙山在太山䝉隂縣西南
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東北
大邳地在河南成臯縣北
[040-35a]
 爾雅曰山一成謂之邳然則大邳山名非地之名也
明都澤在梁郡睢陽縣東北
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縣西南其一在郫縣西南皆還
入江
荆州沱水在南郡枝江縣
三澨地在南郡邔縣北沱案原本及近刻並訛作三澨/地之南在卭縣之北考邔縣
地理志南郡之屬縣孟康曰音忌又注稱經/云邔縣北沱可據以訂經之訛舛今改正
 尚書曰導漢水過三澨地說曰沔水東行過三澨合
[040-35b]
 流觸大别山阪案近刻/訛作陂故馬融鄭𤣥王肅孔安國等
 咸以為三澨水名也許慎言澨者埤増水邊土人所
 止也按春秋左傳文公十有六年楚軍次于句澨以
 伐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師于漳澨定公四年
 左司馬戍敗吳師于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馬薳越
 縊于薳澨服䖍或謂之邑又謂之地京相璠杜預亦
 云水際及邊地名也今南陽淯陽二縣之間淯水之 濵有南澨北澨矣而諸儒之論水陸相半又無山源
[040-36a]
 出處之所津途關路惟鄭𤣥及劉澄之言在竟陵縣
 界經云邔縣北沱然沱流多矣論者疑焉而不能辨
 其所在
右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凡六十 
 
 
 
[040-36b]
 
 
 
 
 
 
 
 水經注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