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4 宋高僧傳-宋-贊寧 (T@XUZANG)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明律篇第四之二正傳十九人附見三人



唐餘杭宜豐寺靈一傳



釋靈一。姓吳氏。廣陵人也。神清氣和方寸地
虛。與大和元精合其純粹。年肇九歲僻嫌
朽宅決入梵園。墮息慈之倫稟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學習無倦律儀是修。
示見談笑。欲明解脫。示人文藝以誘世智。
初不計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全道成緣斷
[015-0799b]
形謝。以寶應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寂滅於
杭州龍興寺。春秋三十五。凡滿十五安居。臨
終顧謂弟子行茶毘法樹小浮圖焉。時左
衛兵參軍李紓嘉興縣令李湯左金吾衛兵曹
參軍獨孤及。相與悼梁木之既壞。慮陵谷之
當遷。後之人禮應真之塔婆。昧應真之德
行。故刻石於武林山東峯之陽也。一家富
貨殖。既而削髮。推千金之產。悉讓諸孤昆
弟。所取者惟納衣錫杖。自爾叩維揚法慎
師學相部律。造乎微而臻乎極。友善者慧
凝明幽靈祐會稽曇一晉陵義宣同門三益作
者七人也。一咳唾塵境繼日經行。宴坐必
擇山椒樹下。初舍于會稽山南懸溜寺。接
禪者隱空乾靖討論第一義諦。或遊慶雲
寺。復居餘抗宜豐寺。寺隣生丹山。門對佳
境冏然獨往。暴風偃山正智不動。巨浪沃
日浮囊不飄。於是著法性論以究真諦。此
一之了語也。每禪誦之隙輒賦詩歌事思
入無間興含飛動。潘阮之遺韻江謝之闕
文。必能綴之。無愧古人。循循善誘門弟子
受教若良田之納膏雨焉。一跡不入族姓
之門。與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陽朱放南陽張
繼安定皇甫曾范陽張南史吳郡陸迅東海徐
嶷景陵陸鴻漸為塵外之友。講德味道朗詠
終日。其終篇必博之以文約之以修。量其
根之上下而授之藥焉。一居寺高隅。初無
井泉。一旦呀然而涌噴金砂之溜於庭之左
右。挹之彌清𣂏之無竭。蓋精至之感矣。詩
行於世。有選其尤者入間氣集焉。
[015-0799c]


唐吳郡東虎丘寺齊翰傳



釋齊翰。字等至。吳興沈氏之子。高祖陳國子
祭酒。曾祖隋魏州司馬。祖考三世不仕。翰綺
歲從父至山寺。蹈高靜無塵之躅。惻然有
宿命之知。固請捨家。至天寶八載八月五
日。奉制度配名永定寺。九載十月躋五分
壇。納形俱戒移名開元。大曆中轉隷武丘。
皆兩州道俗所請從命也。翰道性淵默外則
淡然。迹不近名身不關事。長在一室寂如
無人。豈比夫駢行鼓簧之士哉。顓門相
部義疏精敏罕儔。明法華經。主蘇湖戒
壇。每當請首。則今時所謂壇長也。大曆十年
入流水念佛道場。是夜西方念中頓現。蓋純
誠之所致也。即以其年終於本院春秋六
十八。法臘二十六。翰遇疾之日謂門弟子
曰。有鶴從空飛下迴翔我前。爾曹見乎。必
謝之期。小聖猶病安能免哉。受業門人如隱
戒壇宣兌等與吳興皎然。結法門昆弟之交。
俱高潔難可輕慕焉。


唐潤州招隱寺朗然傳



釋朗然。俗姓魏。世襲冠冕。其先隨東晉南
渡則為南徐人也。開元中入道受業於丹
陽開元寺齊大師。天寶初受具於杭州華嚴
寺光律師。後徙靈隱寺依遠律師通四分
律鈔。重稟越州曇一律師精研律部。講訓
生徒四遠響應。肅宗至德二年。恩命舉移隷
名於慈和寺。上元中刺史韋儇又請為招隱
統領大德。即以其年講授之暇著古今決十
卷。解釋四分律鈔。數十萬言。繁雜義例條貫
[015-0800a]
甚明。大行於世。觀其先列古人之義。有所
不安則判斷之。故號決也。決中自序。初依
天竺威律師學習。復從遠一二師也。凡戒
壇則二十六登。皆為壇席之主。律鈔凡二十
八過講。有饋遺者隨豐薄。受而轉施悲信
二田。凡於教理披文究義。皆言宿習之力
也。執持戒檢斯須不違。大曆十二年冬癸
卯。趺坐如常恬然化滅時年五十四。僧臘三
十五。越十三年春辛酉。建塔於山西原。縗
麻之徒泣血千計。高行弟子清浩擇言等。請
益弟子御史中丞洪府觀察使韋儇。吏部員
外李華。潤州刺史韓賁。湖州刺史韋損。御史
大夫劉暹。潤州刺史樊冕。皆歸心奉信。屯田
員外郎柳識為碑頌焉。


唐越州稱心寺大義傳



釋大義。字元貞。俗姓徐氏。會稽蕭山人也。
以天授二年五月五日。特稟神異生而秀
朗。七歲父訓之以經典。日可誦數千言。年
十二請詣山陰靈隱寺求師。因習內法開
卷必通。人咸歎之。屬中宗正位恩制度人。
都督胡元禮考試經義。格中第一。削染配昭
玄寺。自茲聽習旁贍玄儒。開元初從吳郡
圓律師受具。復依本州開元寺深律師學
四分律指訓。義因遊長安。深公已亡。乃摳
衣法華寺玄儼律師。其俊邁出倫。儼云。於
今傳法非子而誰。及稱心本寺超律師請
為寺任。開元中喪親。誓入天台佛隴轉藏
經。答劬勞也。天寶中遂築北塢之室。即支
遁沃州之地也。初夢二梵僧曰。汝居此與
[015-0800b]
二十日。至寶應初復夢。曰本期二十日今
滿矣。魔賊將至不宜更處。無何海賊袁晁
竊據剡邑至于丹丘。義因與大禹寺逈律
師同詣左谿朗禪師所學止觀。而多精達。
前後朝貴歸心者相國杜鴻漸。尚書薛兼訓
中丞獨孤峻。洺州刺史徐嶠次徐浩皆宗人
也。以大曆已未歲五月終於本院。春秋八
十九。僧臘六十三。殯於寺之北塢舊居。因
造塔焉。義前後戒壇計二十七登。受戒弟子
三萬餘人。終時室中聞天樂聲驗乎生。誦
法華經大涅槃經小大乘戒本。以為口業德
行非歸兜率。不往淨土未可議其生處
也。


唐常州興寧寺義宣傳



釋義宣者。晉陵人也。宿植利根翛然出俗。
不煩師訓砥礪厥心。納法後孜孜律科時
無虛度。玄儒旁綜長在篇章。卒問捷給。而
稟延陵恭讓之風。雅得毘尼之體。初揚州法
慎傳於舊章。淮甸之間推為碩匠。天寶初
宣斂衽摳衣。諮詢彌久輩流率服。慎且歎
賞曰。可畏乎。宣講終南事鈔請業于周律
師之庭。考覈尤精。乃著折中記六卷以解
之。蓋慊。融濟㠋勝諸師有所紕謬故也。
使是非各盡其分。人免據宗而阿比。從此
立稱耳。毘陵多出名士。僧有三宣慧德義
是歟。時於江都習業。與會稽曇一閩川懷
一慶雲靈一同門為朋也。晉陵既有三宣。
慎門復出三一焉。江表資為美談。宣天寶末
盛行化導。罔究其終。
[015-0800c]


系曰。夫名以制義所出無窮。奈何師資踵
武而犯教祖之諱乎。通曰。春秋貴賤不嫌
同號也。或曰。滕齊不敵俱書侯。乃曰。不
嫌同號。號與名豈得例諸。通曰。號大不
嫌。名小豈嫌乎。矧以義宣始為名者。安知
弟子成事於南山之門邪。然出家者必也無
妨。一則姓既以華從梵。咸稱釋氏。一則西
域無諱。此合從旃。具諱者周人以事鬼
神。夏商無諱明矣。況乎宣師已生兜率。小
為天人大為菩薩。豈宜以鬼神事之。致
令唐初高德勝士往往止存一字名。職由諱
之極矣。屬今修撰。乃闕文也。乃知真諦無
諱。俗諦聞似則懼。或曰。今沙門姓既為釋。
名復不諱。言我不隨俗諦。云何對君主稱
臣。莫西域有否。通曰。姓名不對王者。臣
妾表疏合然。昔齊帝問王儉。遂令對見稱
名。自漢至唐肅宗朝。始見稱臣。由此沿
而不革。良以沙門德薄日就衰微。一往無
復矣。又以法委國王誠難改作。王謂為是
楷定莫移。故佛言。雖非我制諸方為清淨
者不得不行也。


唐蘇州開元寺辯秀傳



釋辯秀。俗姓劉氏。漢楚王交三十一代孫也。
秀幼孤。諸父哀字。禮如教立孝自天生。而
宿植緣深心田欲稔。因請伯氏出家長行。
哀而捨旃。事靈隱謀禪師便能問津。圖入
道之意。所聞指訓。如涼風入懷。醒然清悟。
天寶四年受戒於東海鑒真大師。傳律於會
稽曇一。至德中舉高行隷名於吳郡開元
[015-0801a]
寺。乾元中下詔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
七人長講戒律秀應其數也。頃年於淨土
一門不愆于念。嘗謂人曰。昔聞西方之行
是有相大乘。此乃蓬心不直非達觀之說。何
邪夫出言即性發意皆如。而一色一香無非
中道。況我正念乎。秀壇場一十六番度人孤
制。律樞正持僧綱自肯。湖南北皆宗仰焉。
以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寢疾而終。春秋六
十七。法臘三十五。當其逝日。有庭樹一本。
枝葉扶疎朝華正敷。而遽萎瘁。其年七月五
日。遷靈龕於武丘西寺松門之右。門人道亮
道該清會。偕遶旃檀之香樹也。故觀察使韋
元甫李棲筠虢州刺史李紓。御史中丞李道
昌。盡欽慕往德。亦林下之交。霅晝為碑頌
焉。


唐京師安國寺如淨傳



釋如淨。不詳何許人也。甫參法位。當納
戒津明練毘尼砥礪名節。時恒講勗徒侶
雲屯。辭筆偕長博達儒典。先是關中行智
首律師四分律疏。魏郡法礪律師著疏別行。
爾時關輔河北各競宗派。微似參辰。隋末唐
初道宣律師。以首大疏為本。造刪補律鈔
三卷。稍為會要。行事逗機。貞觀已來三輔江
淮岷蜀多傳唱之。次裝三藏弟子懷素者。
先習鈔宗。後委棄宣礪之學。於咸亨年中
別述開四分律記。後號新章歟。至代宗大
曆中新章舊疏互相長短。十三年勅。集三宗
律匠。重定二家隆殺。時淨推為宗主。語在
圓照傳。至建中二年奏二疏並行淨之力也。
[015-0801b]
蓋以國相元公載篤重素公崇其律教。乃
命淨為新疏主作傳焉。


唐漢州開照寺鑑源傳慧觀



釋鑑源者。不知何許人也。素行甄明範圍
律道。苾芻表率何莫由斯。後講華嚴經號
為勝集。日供千人粥食。其倉簞中米粟纔數
百斛。取之不竭。沿夏涉秋未嘗告匱。其
冥感如此。其山寺越多徵應。有慧觀禪師
見三百餘僧持蓮燈凌空而去。歷歷如流
星焉。開元中崔[八/異]公寧疑其妖妄。躬自入
山宿。預禁山四方面各三十里火光。至第
三夜有百餘支燈現。兼紅光可千尺餘。[八/異]
公蹶然作禮歎未曾有。時松間出金色手長
七尺許。有二菩薩黃白金色閃爍。然復庭前
柏樹上晝現一燈。其明如日橫布玻瓈。山
可三里所。寶珠一顆。圓一丈熠爚可愛。西
嶺山門懸大虹橋。橋上梵僧老叟童子間出
有二炬爛然空中。如相迎送交過之狀。下
有四菩薩兩兩偶立放通身光。可高六七
十尺。復見大松林後。忽有寺額篆書三學
字。又燈下垂繡帶二條。東林之間夜出金
山。月當于午。金銀二色燈列於知鉉師墳
側。韋南康臯每三月就寺設三百菩薩大
齋。菩薩現形捧燈。僧持香燈引挹之。鑪在
寺門矣。白中令敏中覩瑞興立此寺。大中
八年改額曰開照。源律師道化與地俱靈
哉。弟子傳講東川所宗也。


唐吳郡雙林寺志鴻傳



釋志鴻。俗姓錢氏。湖州長城下若人。本名儼。
[015-0801c]
志鴻字也。少出俗于石門鄉寺。則梁靜林也。
削染受具訖。往茂苑親道恒師盛集研覈
精微。時曇清省躬互相切磋。卒成洪緒。然慊
先德釋南山鈔。商略不均否臧無准。捕蟬
忘後補袞不完。囊括大慈靈㠋已下四十餘
師記鈔之玄。勒成二十卷。號搜玄錄。大曆
中華嚴疏主澄觀披尋。乃為序冠于首。然其
解判不無所長。其如科節繁碎是其短也。
春秋一百有八歲。勅署為長壽大師焉。近世
止行其字而已。今雙林累遭兵革。加以水
潦碑碣失蹤。閟於言行也。吁其儼公氏
族本生。必與南山宣律師相同。亦為美事
矣。


唐京兆安國寺乘如傳



釋乘如。未詳氏族。精研律部頗善講宣。繩
準緇徒罔不循則。代宗朝翻經如預其任。
應左右街臨壇度人弟子千數。先是五眾
身亡衣資什具悉入官庫。然歷累朝曷由釐
革。如乃援引諸律。出家比丘生隨得利死利
歸僧。言其來往來無物也。比丘貪畜自茲
而𡞞者職由於此。今若歸官例同籍沒。前
世遺事闕人舉揚。今屬文明乞循律法斷
其輕重。大曆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勅下。今
後僧亡物隨入僧。仍班告中書門牒。天下
宜依。如之律匠非上訓二眾而已。抑亦奮
內眾之遺事立功不朽。如公是乎。終西明
安國二寺上座。有文集三卷。圓照鳩聚流布
焉。


唐襄州辯覺寺清江傳


[015-0802a]


釋清江。會稽人也。不詳氏族。幼悟幻泡身
拘羈鞅。因入精舍便戀空門。父母沮勸建
乎難拔。禮曇一律主為親教師。諷誦經法
寓目俱通。長者品量之曰。釋門千里駒也。
於浙陽天竺戒壇求法。與同學清源從守
直和尚下為弟子。還聽習一公相疏并南山
律鈔。間歲精義入神舉皆通暢。而善篇章。
儒家筆語體高辭典。又擅一隅之美。時少倫
儗。其褊懆之性不與人類。嘗於一公少因
不足。亦有捨和尚之譏。由是遊方服勤。凡
云律筵無不預者。自責己曰。天下行半少
有如我本師者。還會稽。一公猶老。當其
僧大集時。擊木唱某再投和尚攝受。時一
公詬罵。江雨淚而懺悔曰。前念無知後心有
悟。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苟不許收則越
人不可以強售章甫也。一公憫其數四求
哀。乃曰。為汝含垢。遂為師資如初。江有
禪觀之學。大曆八年於汝濆遇忠國師。因
弟子說自。忠曰。此律師是和尚鄉人。乃
欣然相會尋往南陽。再謁國師密傳心要
焉。


系曰。江甞為七夕詩。或謂之四背中一背
也。通曰。詩人興詠用意不倫。慧休怨別。陸
機牽牛星。屈原湘夫人。豈為色邪。皆當時寓
言興類而已。若然者言火則焚口。說食則
療飢也矣。江之捨師後乃揚師之美。反權
合道也。實為此詩警世無常引令入佛
智焉。其故何也。詳江遇忠國師大明玄理
無以域中小乘法拘之哉。
[015-0802b]


唐會稽雲門寺靈澈傳



釋靈澈。不知何許人也。稟氣貞良執操無
革。而吟詠性情尤見所長。居越谿雲門寺。
成立之歲為文之譽襲遠。講貫無倦生徒戾
止如闤闠焉。故祕書郎嚴維劉隋州長卿
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覩面論心皆如膠
固。分聲唱和名散四陬。澈遊吳興與杼山
晝師一見為林下之遊。互相擊節。晝與書
上包佶中丞盛標揀其警句最所重者歸
湘南作。則有山邊水邊待月明。暫向人間。
借路行。如今還向山邊去。唯有湖水無行
路句。此僧諸作皆妙。獨此一篇使老僧見欲
棄筆硯。伏冀中丞高鑒深量。其進諸乎。其
捨諸乎。方今天下有故大賢勤王。輒以非
急干請視聽。亦昭愚老僧不達時也。然澈
公秉心立節不可多得。其道行空慧無慚
安遠。復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為緇流所
歸。至於玄言道理應接靡滯。風月之間亦
足以助君子之高興也。其為同曹所重也
如此。晝又齎詩附澈去見。佶禮遇非輕。又
權德輿聞澈之譽。書問晝公。迴簡極筆稱
之。建中貞元已來。江表諺曰。越之澈洞氷
雪。可謂一代勝士。與杭標霅晝分鼎足矣。
不測其終。


唐揚州慧照寺省躬傳



釋省躬。睦州桐廬人也。為童強識。耆宿呼語
怪其志大而言高。每厭樊籠。忽投聖德寺
慕道從師。勅恩得度。性靈天發於毘尼道。
學如溫習。復擇名師得姑蘇開元道恒師。
[015-0802c]
恒曰。甚矣吾得躬也。門人日益親。及乎探
頤精微愈征愈遠。時有擊論互指為迷者
必請見。躬為其判之。坐分曲直。諺曰。義
盡省躬。言到躬義無不盡也其博綜律乘
扞禦師門也若此。恒曰。自吾有躬也惡言
不聞矣。躬避席葉拱而對曰。某不佞也。仰
師之道。若採扶桑以啖𧔞蠶。所患者未
能嘔繁絲以報主耳。恒曰。視子吐園客
五色絲。可供黼繡之資。言太謙矣。晚赴維
揚之召。廣訓徒焉。然其滿口雌黃品藻否
臧古今之義。生徒明敏者各錄之。都加潤色
號順正記。十卷行之。復著分輕重物儀別
行沿襲十三章門。條例外加近世現有物之
重輕。頗為要用。躬復高儒學作碑頌越多。
以其曾化邪溝。故呼淮南記主。自號清冷
山沙門焉。


唐吳郡包山神皓傳維亮



釋神皓。字恒度。姓徐氏。八代祖摛齊竟陵王
西邸學士。子陵梁尚書左僕射。其文與庚
子山齊名。迨陳國亡。因佐吳邑。遂家姑
蘇。皓乃為吳郡人也。天性耿潔風韻朗邁。
幼負脫俗之姿。尋依錢塘龍泉道場一公出
家。天寶六年降版詔精擇真行一州許
度三人。皓居薦首。因隷僧籍于包山福願
道場。初進具於興大師。次通律鈔於曇一。
後士講律鈔。五昇壇場遂乘舟歸包山。使
野叟誅茅山童掃石。逍遙棲息旋增修屋
宇。乾元元祀有詔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
七人長講戒律。因請住開元寺。欲果其願
[015-0803a]
且懼簡書。遂僶俛從命。奉戒弟子開州刺史
陸向前給事中嚴[況-口+公]服道弟子禮部侍郎劉太
真前大理評事張象欽風弟子前廉史亞相李
棲筠。請綱任海隅。一邑緇伍三變至于道。
末年工於圓宗。別置西方法社。誦法華經
九千餘部。貞元六年十月開元寺遇疾至十
二月顧囑弟子維亮曰。我棄世後可歸洞
庭故山置塔。說法而終。是夜瑠璃色天星
霣如雨。西方兆眹密現于前。春秋七十五。
僧臘四十三。門人維亮。有文有道獨步當
時。執師之喪不以證而廢教也。傳法弟子
道超靈俊道濬道稜維讓維誠。皆一時英邁。
霅晝為墳塔碑頌美云。


唐京師安國寺藏用傳



釋藏用。不詳何許人也。從其拔俗依棲嵩
山空公為師。及乎年當應法。即於汾川炬
律師所受上品形俱法。登詣洛中業公講
肄研覈律文。循其奧妙無所不臻。洎聞
有禪觀之學。遂登廬陟霍涉漢泛湘。望
雙峯之叢林。又歸開法京輦。道既精粹訓且
均敷。藹然為物楷模。嚮風宗重。當建中中。
已全三十許臘。尋應詔充臨壇首席。相繼
度弟子越多。及居東城化塔。乃代宗之邸
第也。推用主其綱任。苾芻至息慈。皆遵畏
愛焉。席熊延客揮麈開談。指衡山石也
有以識前身。傳曹谿鉢也有以知後際。是
以門多長者之轍。室滿度人之籌。益物良
深坐鎮雅俗。貞元中左司正郎王鋗南臺崔
公繼和之如是數公將議標題。兵部正郎程
[015-0803b]
浩作都序。職方正郎知制誥吳通微書之。四
年戊辰歲也。用公長於律學急護任持。為
上都之表則也。


唐湖州八聖道寺真乘傳



釋真乘。姓沈氏。德清人也。厥父玄望孝廉舉
調兗州司馬。母氏妊乘有神光異氣之祥。
識者言。沈氏必大其閥閱。暨誕生也瓌偉。
長與宗族諸子雜處。若群草中之琪樹焉。總
丱之後。司馬以文學喻之令修官業。且愀
然如有不得已之色。居處翫戲則以佛像
班布。父觀其宿習果請出家。屬顏魯公許
試經得度。時已暗誦五百紙。比令口諷一
無差跌。大見褒異。落髮配住八聖道寺得
戒。後於通玄寺常進師所綜習毘尼。進公
見其俊邁也。誡同門曰。乘雖少齡不可
以伯仲齒之。後西上京師雲華寺學法華
天台疏義。大著聲望。又章信寺眾僧辟其講
發。醉千日者。一聽而自醒。迷終身者。暫聞
而永悟。經宗律柄兼講無虧。籍甚緇行炟
赫京邑。貞元十一年功德使梁大夫。以德宗
亟幸安國寺。奏乘移隷以備應對。充供奉
大德數焉。時本師無滯。亦以道業實蒙恩
渥。奏舉乘為國祈福無滯。忽夢乘捧一白
蓮華南去。無何乘果疾乞歸田閭。勅允。既
還鄉里。本郡守李公錡田公敦浙東率薛公
戒。或踵門而勸登法座。或馳簡而延蒞戒
壇。乘迫以法緣悉所勉強。以是八為律學
座主。四為臨壇正員。凡訓授度人。或巾屨
結緣。一無所受。遊五臺山禮文殊聖容。
[015-0803c]
所見瑞相不可勝言。後在護國寺禮佛名
經一百周。懺法之餘。撰法華經解疏記十
卷。以元和十五年冬十月示疾而終于本
寺。乘精于律法長於演說。以長慶二年十
月十三日。焚身于韶村西隅。遵遺命也。萬
年縣尉王甄為碑述德焉。


唐杭州靈隱山道標傳



釋道標。富陽人也。俗姓秦氏。其遠祖與羸同
姓。世為汧隴大族。及晉東渡衣冠隨之。後
為杭人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
甘為吏。故州里尊奉之。標生則孤明。長而
深趣。老而堅固。蓋良善之因有自來矣。年
七歲時神清氣茂不雜凡童。倏有大沙門
手摩其頂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蓮。得非我
釋氏之威鳳乎。苟能捨家必有善稱。不然
乘雲霓薄天漢。吾不可得而知也。父允
其請。遂為靈隱山白雲峯海和尚弟子。妙
高之上唯日月是麗。娑竭之宮固雲雷斯蓄。
至德二年詔白衣通佛經七百紙者。命為
比丘。標首中其選。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
焉。永泰初受具品於靈光寺顗律師。登以護
戒嚴謹為時所推毘奈多羅之言罔不該
貫。凡度人戒計六壇為眾紏繩。經一十二
載。置田畝歲收萬斛。置無盡財與眾共
之。貞元中以寺務克豐。我宜宴息。乃擇高
爽得西嶺之下。葺茅為堂。不干人事。用
養浩氣焉。標經行之外尤練詩章。辭體古
健比之潘劉。當時吳興有晝。會稽有靈澈。
相與詶唱遞作笙簧。故人諺云。霅之晝能清
[015-0804a]
秀。越之澈洞氷雪。杭之標摩雲霄。每飛章
寓韻。竹夕華時。彼三上人當四面之敵。所
以辭林樂府常釆其聲詩。由是右庶子姑臧
李公益書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還京
師有以誇耀。又景陵子陸羽云。夫日月雲
霞為天標。山川草木為地標。推能歸美為
德標。居閑趣寂為道標。名實兩全品藻斯
當。爾後聲價軼於公卿間。故與之深者有
相國李公吉甫大司空嚴公綬。右僕射韓公
臯。禮部侍郎呂公渭。滑毫節制盧公群。襄陽
節制孟公簡。同州刺史李公敷。鳳翔尹孫公
璹。浙東廉使賈公全中書舍人白公居易。隋
州刺史劉公長卿。戶部侍朗丘公丹。外郎裴
樞。祕閣嚴維。小諫朱放越。廉問薛戎夕。拜盧
元輔。常州釋元浩。潤州釋南容。金華釋乾輔。
吳門釋光嚴。上都釋智崇等。並心交塵外
分契林中。萬境在空驅之為射御。五峯滿
眼立之為疆場。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
而一戰自勝者也。以長慶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歸滅于所居蘭若。至冬十月三
日葬于舊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臘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𧦬行儉省言常儉智猷日超等。
皆得師之法。倣仰不遑。空圍遶於栴檀恨
滿盈於石室。至今杭民謂之西嶺和尚矣。
開成五年中鄭素卿錄德行刊碑頌。立于
天竺山之東墟存焉。


唐衡嶽寺曇清傳



釋曇清。未詳何許人也。幼持邊幅罔或
迷方。以謹昏呶究窮佛旨。乃負笈來吳北
[015-0804b]
院道恒宗師法會。與省躬猶滕薛之前後也。
旋留南嶽化徒。適會元和中閬州龍與寺
結界。時義嵩講素新疏傑出輩流。因云。僧
祇律云。齊七樹相去。爾所作羯磨者名善
作羯磨。準此四面皆取六十三步等。如是
自然界約令作法界上僧。須盡集時清遂
廣徵難。如是往返經州涉省。下兩街新舊
章南山三宗共定奪。嵩公虧理。時故相令狐
楚猶為禮部外郎判轉。牒據兩街傳律斷
曇清義為正。天下聲唱。勇執紀綱清能干
城矣。後著記號顯宗焉。


系曰。清公南山宗崛起別峰。人咸景仰。與
嵩悟二公遇于必爭之地。清果得俊。矧夫
閬苑也僻用律文三隅不反。既成圖狀。學
者流傳致其嵩公如填海底。至大中中玄
暢公荐加褒貶貶嵩。之轉沈尾閭中矣。


唐京師西明寺圓照傳利言



釋圓照。姓張氏。京兆藍田人也。年方十歲篤
願依西明寺景雲律師。雲亦一方匠手四部
歸心。照當應法乃受近圓。謹愿執持如懷
寶器尋究經論訪問師承。維摩法華因明
唯識涅槃中觀華嚴新經。或深入堂皇或略
從染指。仍旁求於儒墨。兼擅美於風騷。律
藏珠珍專探日用。後則霜壇秉法雁序度
人。洎乎開元年中。勅選名德僧參其譯務。
照始預焉至代宗大曆十三年。承詔兩街臨
壇大德一十四人。齊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
疏是非。蓋以二宗俱盛。兩壯必爭被擒翻
利於漁人。互擊定傷於師足。既頻言競。多
[015-0804c]
達帝聰。有勅令將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時照等序奏云。按四分律部主。梵云曇無德。
秦言法藏。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歲。罽賓
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覺明。諷出梵文。沙門
竺佛念聽而筆受。成四十五卷。至十一年歲
次戊申。支法領又從西國將梵本來。於長
安中寺重讎校。殆十四年辛亥譯畢。沙門慧
辯等筆受。成六十二卷。後有魏朝道覆律
師。於法聰講下纂成疏六卷。北齊慧光律
師造疏二本。次道雲律師修疏九卷。次道暉
撰疏七卷。隋朝法願裁疏十卷。自唐平一
天下也。四方昌阜三寶增明。有智首律師
述疏二十一卷。次慧滿律師造疏二十卷。事
各一時流通絕矣。當武德元年戊寅歲。有相
州日光寺法礪律師製疏。至九年丙戌歲
成十卷。宗依成實論。今稱舊疏是也。洎高
宗天皇大帝咸享元年歲在庚午。有西太原
寺懷素律師。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宗依根
本一切有部大毘婆沙俱舍等論。稱新章疏
是也。至我皇帝受佛付囑欽尚釋門。信重
大乘遵承密教。見兩疏傳授各擅顓門學
者如林。執見殊異數興諍論。聖慈愍念務
息其源。使水乳無乖一味和合。時遣內給
事李憲誠。宣勅勾當京城諸寺觀功德使鎮
軍大將軍劉崇訓。宣勅云。四分律舊疏新疏。
宜令臨壇大德如淨等於安國寺律院僉
定一本流行。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俱集
安國寺。遣中官趙鳳詮勅尚食局索一千
二百六十人齋食并果實解齋粥一事。已上
[015-0805a]
應副。即於安國寺供僧慧徹如淨等十四
人。并一供送充九十日齋食。用茶二十五
丳藤紙筆墨。充大德如淨等僉定律疏用。
兼問諸大德各得好在否。又勅安國寺三
綱。僉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輒不得入。違者錄
名奏來云。其時天長寺曇邃。淨住寺崇叡。西
明寺道邃興泚。本寺寶意神朗智釗超儕。崇
福寺超證。薦福寺如淨。青龍寺惟幹。章信寺
希照。保壽寺慧徹圓照。共奉表謝。答詔云。
師等道著依經功超自覺。承雪宮之旨奧。
為火宅之涼颸。四分律儀三乘扃鍵。須歸
總會永息多門。一國三公誰執其咎。初機
眩曜迷復孔多。爰命有司婢供資費。所煩
筆削竚見裁成。所謝知悉。其日品官楊崇
一。宣勅薦福溫國兩寺三綱與淨土院檢校
僧等。嚴飾道場命僧行道。用五十四人。起
今月一日轉經禮佛六時行道至來年二月
一日散。其設齋食料一事已上。令所司祇
供。宜各精誠。問師等好在。及解道場。中官
李憲誠宣勅語溫國寺轉念道場四分律臨
壇大德等。釋門三學以心印相傳。無上菩提
以戒法為根本。道場畢日即宜赴大安國
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至二月八日勅檢
校道場大德曇邃飛錫等。道場定取十日散。
設齋外各賜絹帛。其十四人律師並令赴安
國寺修疏。程才品用各得其宜。眾推如淨
慧徹同筆削潤色。圓照筆受。正字寶意纂文
僉定。超儕筆受。其崇叡已下九人證義。共議
篇題云。勅僉定四分律疏卷第一。京城臨壇
[015-0805b]
大德。某等奉詔定。以此為題也。照為首唱
諸公和之。其間厥義非長若農夫之去草。
其義合理猶海客之采珠。可謂名解毘尼
不看他面。俄屬德宗即位。改元建中。其年
五月疏草畢。六月望勅圓照。依國子學大曆
新定字樣抄寫進本。至十二月十二日。送
祠部進新僉定疏十卷。仍乞新舊兩疏許
以並行從學者所好。勅宜依。照務其搜集
專彼研尋。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
集景雲先天開元天寶誥制三卷。肅宗代宗
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傳法高僧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兩寺上
座乘如集三卷。僉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續古今翻譯圖紀三卷。大乘理趣
六波羅蜜多經音義二卷。三教法王存沒年
代本記三卷。上卷明佛。中道。下儒也。翻經
大德翰林待詔光宅寺利言集二卷。再修釋
迦佛法王。本記一卷。佛現八相身利益人天
成正覺記一卷。判方等道場欲受近圓沙彌
懺悔滅罪辯瑞相記一卷。五部律翻譯年代
傳授人記一卷。莊嚴寺佛牙寶塔記三卷。無
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傳法三學大德碑記集
十五卷。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記二
卷。御題章信寺詩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貞
元續開元釋教錄三卷。照自序云。伏以開元
十八年歲在庚午沙門智昇修撰釋教錄。
洎乎甲戌經六十五年中間三藏翻經藏內
並無收管。恐年代𡩻遠人。疑偽經又先聖
大曆七年許編入。制文猶在。時帝勅宜依。至
[015-0805c]
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經而施用焉。照於律
道頗有功多。肅代二朝尤為傑立。累朝應
奉賜紫充臨壇兩街十望大德內供奉檢校
鴻臚少卿。食封一百戶。後終于別院。春秋八
十二。法臘五十八云。


系曰。刊正二宗會歸一見。庶幾知有定分
不橫馳求。何以諸師却請雙行。不其感歟。
通曰。是此舉也。則元載所請。帝乃曰俞。究
其始因乃新章也。挾力輪摧相部。獨存於
我專利於人。亦猶紀昌俄遇飛衛併其箭
術成我材官御大輅而廢其椎輪得火
生而焚其木母。竊量諸德微憤不平。故奏雙
行。同不僉定則何異乎眼頭生目。匪成
三點之伊。必須聲後知音方驗一夔之足。
因排法礪三本生焉。舊有南山四家出矣。
又如東漢季也。滅一跋扈生四強臣。初止
政出一門。末云賂歸四貴。若然者駢拇懸
瘤雖多無用。然則吾善用多矣。大集經云。
如是諸見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依之
修行皆得解脫。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015-080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