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10 優婆塞戒經-北涼-曇無讖 (T@SONG)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雜品之餘


「善男子!若復有人,於身、命、財慳悋不施,是
名為慳。護惜慳人不施之心,不生憐愍,留待
福田,求覓福田,既得求過,觀財難得,為之受
苦;或說無果、無施無受;護惜妻子眷屬等心,
積財求名,見多生喜,觀財是常,是名慳垢。是
垢能污諸眾生心,以是因緣,於他物中尚不
能施,況出自物!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
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中受樂,
不為善名流布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
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
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智人行施,為
[005-1058b]
憐愍故,為欲令他得安樂故,為令他人生
施心故,為諸聖人本行道故,為欲破壞諸
煩惱故,為入涅槃斷於有故。


「善男子!菩薩
布施,遠離四惡:一者、破戒,二者、疑網,三者、邪
見,四者、慳悋。復離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
德無德,二者、施時不說善惡,三者、施時不擇
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
罵。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
發心後則少與,二者、選擇惡物持以施人,三
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復有八事,
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
者、施時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
者、施已喜自讚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六者、
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
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
賢聖之人。


「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
名淨施;若能如法得財施者,是名淨施;觀
財無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淨施;為破
煩惱故行布施,是名淨施;為淨自心因緣故
施,是名淨施;若觀誰施,誰是受者,施何等
物,何緣故施,是施因緣得何等果,如是布施
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緣、果報皆十二入,能
如是觀行於施者,是名淨施。若行施時,於福
田所生歡喜心,如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
是求之不息。施於妻子、眷屬、僕使,生憐愍心,
施於貧窮,為壞苦惱。施時不求世間果報,破
憍慢施,柔軟心施,離諸有施,為求無上解脫
故施,深觀生死多過罪施,不觀福田非福田
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報逐是人,如犢隨母。
[005-1058c]


「若求果施,市易無異。如為身命耕田種作,隨
其種子獲其果實;施主施已,亦復如是,隨其
所施獲其福報。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
辯,施主亦得如是五報。若施畜生得百倍報,
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
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
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
成佛亦無量報。


「善男子!我為分別諸福田故,作如是說,
得百倍報至無量報。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
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
差別。言百倍者,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
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
乃至無量,亦復如是。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
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
舍利弗得福多也。


「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
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
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
惡,罪自鍾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淨妙物施,
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
上種姓,是不名惡;云何說言施主得罪?施主
施已,歡喜不亂,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
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樂,能離一切煩惱結縛,
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說言得惡果報?施
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財饒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
之,見已恭敬、尊重、讚歎,施主受報得如是事,
云何說言得惡果報?施主若以淨物施已,
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生上種姓,眷屬無量,身
[005-1059a]
無病苦,心無憂怖,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
能侵,設失財物不生愁惱,無量世中身心安
樂,云何說言受惡果報?若未施時生於信心,
施時歡喜,施已安樂,求時、守時、用時不苦;
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
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
舍施所須無乏,施主乃得如是善報,云何說
言得惡果耶?


「復次,施主若施佛已,用與不
用,果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一、從用生,
二、從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慳悋,受者
用時,破他慳悋,是故說言從用生福。又復從
用,人能轉用,僧能增長,施已不求世之果報,
以不能起煩惱因施,是故能得無上淨果,名
曰涅槃。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
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惱,如其
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
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若能隨順求者意施,
是人於後無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淨心,財
物、福田、悉清淨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若給
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
得無量福德。復觀田倉多有鼠雀,犯暴穀米,
恒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
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若為
自身造作衣服、瓔珞、環釧、嚴身之具,種種器
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
得如意樹。


「若有說言:離於布施得善果者,無
有是處。離財得施,離受有施,不離慳惜成布
施者,亦無是處。若不求施,若乏時施,少求多
施,求惡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當知是人
[005-1059b]
未來之世多獲寶藏,非寶之物悉變成寶。為
戲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
名為施。若人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
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若人施已,生於悔
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
常秏不集。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
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
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
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
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
多病苦。若人如法以財布施,是人未來得無
量福,有財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財施,是人未
來雖得果報,恒賴他得,他若喪沒,尋便貧窮。
有智之人,深觀人天轉輪王樂,雖復微妙,皆
是無常,是故施時不為人天。


「善男子!施有二
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為下,法施為
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
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
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無量得好
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
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
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
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緣,施主未
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已,開心樂施,
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眾
生聞法,斷諸放逸,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
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斷除癡心,以是因
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無礙辯。眾生聞法,
[005-1059c]
生信無疑,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信
心明了;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是故法施勝於
財施。


「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
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
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己墮餓鬼中,子
為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
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
獄,身受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
亦復如是。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
貪慳悋,故墮餓鬼中;既為餓鬼,常悔本過,思
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餘道中,其餘
眷屬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
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臥具、資生所須,
施於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乞士,為其呪願,令
其得福,以是施願因緣力故,墮餓鬼者得大
勢力,隨施隨得。何以故?生處爾故。諸餓鬼
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膿,或有食糞,或食血污、
嘔吐、涕唾,得是施已,一切變成上妙色味。雖
以不淨蕩滌汁等施應食者,然有遮護,既不
得食;如是施主,亦得福德。何以故?以施主心
慈憐愍故。若有祠祀,誰是受者?隨其祀處
而為受者。若近樹林則樹神受,舍河、泉井、山
林、堆阜,亦復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
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護身財。
若說殺生祀祠得福,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
世人種伊蘭子生栴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
德!若欲祀者,應用香、花、乳、酪、蘇、藥。為亡追
福,則有三時:春時二月,夏時五月,秋時九月。


「若人以屋舍、臥具、湯藥、園林、池井、牛、羊、象、馬、
[005-1060a]
種種資生布施於他,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
所施物,住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
影隨形。或有說言:終已便失。是義不然!何
以故?物壞不用,二時中失,非命盡失。若出
家人效在家人歲節之日喜飲食者,隨世法
故,非真實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隨家
所有好惡常樂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
以妻子、所重之物施於人者,是則名為不思
議施。若有惡人,毀戒,怨家,不知恩義,不
信因果,強乞索者,大勢力人,健罵詈者,得已
瞋恚,詐現好相,大富貴者,施如是等十一
種人名不思議施。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
本:施於貧窮,以憐愍故;施於怨家,不求報故,
施福德人,心喜敬故。


「善男子!若人多財,無量
歲中供養三寶,雖得無量福德果報,不如勸
人共和合作。若人輕於少物、惡物,羞不肯施,
是人增長來世貧苦。若人共施,財物、福田、施
心俱等,是二得果無有差別。有財、心俱等,福
田勝者,得果報勝。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
得果則勝。有田、財俱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
有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報不如。


「善男子!智
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
故。若人無慈,不知恩義,不貪聖人所有功德,
惜財身命,貪著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
者深觀一切眾生求財物時,不惜身命,既得
財物,能捨施人,當知是人能捨身命。若人慳悋
不能捨財,當知是人亦惜身命。若捨身命求
得財物以布施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若人
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
[005-1060b]
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四天下中,閻浮提人,
有三事勝:一者、勇健,二者、念心,三者、行淨。不
見果報,能預作因,不惜身命,求得財已,能壞
慳悋,捨以用施,既捨施已,心不生悔,復能
分別福田非福田,是名勇健。


「善男子!施已
生悔,因於三事:一者、於財貪愛,二者、諮承邪
見,三者、見受者過。復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責,
三者、畏財盡受苦,三者、見他施已多諸衰
惱。善男子!智人三時不生悔心。復有三事:
一者、明信因果,二者、親近善友,三者、不貪著
財。信因果者,復有二事:一者、從他聞法,二
者、內自思惟。親近善友,復有二事:一者、深信,
二者、智慧。不貪著財,復有二事:一、觀無常,
二、不自在。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觀察,如
是行施,當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羅蜜。是故
我先說:有布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布
施,有亦布施亦波羅蜜,有非布施非波羅蜜。


「善男子!智有三種:一者、能捨外物,二者、捨
內外物,三者、施內外物已兼化眾生。云何教
化?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依於三寶不?
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以齋戒,
後則施物。若言不能,復應語言:『若不能者,汝
能隨我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
言能者,後當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
說二事,唯不能說諸法無我,復應語言:『汝若
不能說諸法無我,能說諸法是無性不?』若言
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
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眾生及諸怨親,無
所選擇,名大施主。善男子!智者若有財寶物
[005-1060c] 時,應當如是修行布施。如其無財,復當
轉教餘有財者,令作是施。若餘施主先知此法
不須教者,應以身力往佐助之。


「若窮無物,應
誦醫方,種種呪術,求賤湯藥,須者施之。至
心瞻病,將養療治。勸有財者和合諸藥,若丸、
若散、若種種湯。既了醫方,遍行看病,案方診
視,知病所在,隨其病處而為療治。療治病時,
善知方便,雖處不淨,不生厭心。病增知增,損
時知損,復能善知如是食、藥能增病苦,如
是食、藥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藥;應當
方便隨宜喻語,不得言無;若言無者,或增苦
劇。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當教令歸依三寶,
念佛法僧,勤修供養。為說病苦皆是往世不
善因緣,獲是苦報,今當懺悔。病者聞已,或生
瞋恚,惡口罵詈,默不報之,亦不捨棄。雖復瞻
養,慎無責恩,瘥已猶看,恐後勞復。若見平
復如本健時,心應生喜,不求恩報。如其死已,
當為殯葬。說法慰喻知識、眷屬。無以增病食
藥施人,若病瘥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
已轉施餘窮乏者。若能如是瞻養治病,當知
是人是大施主,真求無上菩提之道。


「善男子!
有智之人求菩提時,設多財寶,亦當讀誦如
是醫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須,飲食、湯藥以供
給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寬;除去刺石糞穢、
不淨,嶮處所須,若板、若梯、若緣、若索,悉皆施
之。曠路作井,種果樹林,修治泉潢。無樹木處,
為畜竪柱。負擔息處,為作埵基。造立客舍,
具諸所須,瓶盆、燈燭、床臥、敷具。臭穢流處,
為作橋橙。津濟𠌮頭,施橋船栰。不能渡者,
[005-1061a]
自往渡之。老小羸瘦無筋力者,自手携將而
令行過。路次作塔,種花果樹。見怪畏者,輒
為救藏,以物善語,誘喻捕者。若見行者次至
嶮處,輒前扶接,令得過嶮。若見失土破喪之
人,隨宜給與,善言慰喻。遠行疲極,當為洗浴,
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若無床座,以草為敷。熱
時以扇衣裳作蔭,寒時施火衣服溫煖,若
自為之,若教人為。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
小利,共相中欺。見行路者,示道非道。道者所
謂多饒水草,無有賊盜;宣說非道,多諸患難。
見人鞾履、衣裳、鉢盂朽故壞者,即為縫補浣
染勳治。有患鼠、蛇、蜂蝨、每虫,能為除遣。
施人如意,摘爪耳鉤,縫治浣濯,招提僧物,
謂坐臥具,廁上安置淨水、澡豆、淨灰土等。若自
造作衣服、鉢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師長、和尚
,先一受用,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贖。
凡所食噉,要先施於沙門、梵志,然作自食。見
遠至者,軟言問訊,施以淨水洗浴身體,與油
塗足,香花、楊枝、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蜜毘鉢
羅舍勒、小衣、作塗油者,洗已、復以種種香花、丸
藥、散藥、飲食、漿水、隨所須施。復施剃刀、漉水
囊等、針縷、衣納、紙、筆、墨等,若不能常,隨齋日
施。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見有苦,
亡失財物,父母喪沒,當以財給,善語說法,慰
喻勸諫,善說煩惱、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
修習如是施者,名淨施主。


「善男子!菩薩二
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淨施主,
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乃為難。何
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005-1061b]


《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有來乞者,當先教令
受三歸依,然後施者。何因緣故受三歸依?云
何名為三歸依耶?」


「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
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
依。如汝所問云何三歸依者?善男子!謂佛法
僧。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法者,即是
壞煩惱因,真實解脫。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
正解脫。或有說言:若如是者,即是一歸。是
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
有,無分別者。如來出已,則有分別,是故應當
別歸依佛。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
有受者,佛弟子眾能稟受故,是故應當別歸
依僧。正道解脫,是名為法;無師獨覺,是名為
佛;能如法受,是名為僧。若無三歸,云何說有
四不壞信?得三歸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云
何具足?所謂歸佛、法、僧。不具足者,所謂如
來歸依於法。善男子!得三歸者,無不具足,
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戒。


「善男子!如
佛、緣覺、聲聞各異,是故三寶不得不異。云何
為異?發心時異,莊嚴時異,得道時異,性分
各異,是故為異。何因緣故說佛即法?能解
是法,故名為佛;受分別說,故名為僧。若有說
言:佛入僧數。是義不然!何以故?佛若入僧中,
則無三寶及三歸依、四不壞信。善男子!菩薩、
法異,佛、法亦異。菩薩二種:一者、後身,二者、修
道。歸依後身,名歸依法,歸依修道,名歸依
僧。觀有為法多諸罪過,獨處修行,得甘露
味,故名為佛;一切無漏無為法界,故名為
[005-1061c]
法;受持禁戒,讀誦解說十二部經,故名為僧。


「若有問言:如來滅已,歸依佛者,是何歸依?
善男子!如是歸依,名為歸依過去諸佛無學
之法。如我先教提謂長者:『汝當歸依未來世
僧。』歸依過去佛,亦復如是。福田果報,有多少
故,差別為三。若佛在世及涅槃後,供養果報,
無有差別;受歸依者,亦復如是。如佛在世,為
諸弟子立諸要制,佛雖過去,有犯之者亦獲
罪報;歸過去佛,亦復如是。猶如如來臨涅槃
時,一切人天為涅槃故,多設供養,爾時如來
未入涅槃,猶故在世,玄受未來世供養事;歸
過去佛,亦復如是。譬如有人父母在遠,是人
或時瞋罵得罪,或時恭敬讚歎得福;歸過去
佛,亦復如是。是故我說:我若在世及涅槃後
所設供養,施者受福等無差別。


「善男子!若
男、若女,若能三說三歸依者,名優婆塞、名優
婆夷。一切諸佛雖歸依法,法由佛說故得顯
現,是故先應歸依於佛。淨身、口、意,至心念佛,
念已即離怖畏、苦惱,是故應當先歸依佛。智
者深觀如來智慧解脫最勝,能說解脫及解
脫因,能說無上寂靜之處,能竭生死苦惱大
海,威儀詳序三業寂靜,是故應當先歸依
佛。智者深觀生死之法,是大苦聚,無上正道
能永斷之;生死之法,渴愛飢饉,無上甘露味
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嶮難,無上正法能除
斷之;生死錯謬,邪僻不正,無常見常,無我見
我,無樂見樂,不淨見淨,無上正法悉能除斷
;以是因緣,應歸依法。


「智者應觀外道徒眾,
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為道行,不知正路,雖
[005-1062a]
求解脫,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悋
護惜,不能轉說,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
靜,心多憐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
得正解脫,得已復能轉為人說,是故應當次
歸依僧。


「若能禮拜如是三寶,來迎去送,尊重
讚歎,如法而住,信之不疑,是則名為供養三
寶。若有人能歸三寶已,雖不受戒,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雖復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為
優婆塞。若有說言:先不歸依佛法僧寶,當知
是人不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說:
善來比丘!是竟未得歸依三寶,而其戒律悉
得具足。或有說言:若不具受,則不得戒,八
戒齋法,亦復如是。是義不然!何以故?若不
具受不得戒者,有求優婆夷云何得戒?實
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齋法若不具受,雖不
名齋,可得名善。善男子!若能潔淨身、口、意
業受優婆塞戒,是名五陰。云何五陰?不受
邪見,不說邪見,信受正見,說於正見,修行正
法,是名五陰。


「受三歸已,造作癡業,受外道法,
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若人質直,心
無慳貪,常修慚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
靜身。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為受樂故修於善
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憐愍眾生,如是之人,
不得三歸。若人為護舍宅身命、祀祠諸神,
是人不名失歸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
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若
聞諸天有曾見佛功德勝已,禮拜供養,是人
不失歸依之法。或時禮拜自在天王,應如禮
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德,如是之人,
[005-1062b]
亦復不失歸依之法。


「雖復禮拜,所說邪見法慎
無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心,為護身命、財物、
國土、人民恐怖。所說邪見,何故不受?智者應
觀外道所說:云一切物,悉是自在天之所作。
若是自在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業?或
說:投淵、赴火、自餓捨命,即得離苦。此即苦因,
云何說言得遠離苦?一切眾生作善惡業,以
是業緣自受果報。復有說言:一切萬物,時節、
星宿、自在天作。如是邪說,我云何受現在造
業,亦受過去所作業果?智者了了,知是業果;
云何說言時節、星宿、自在作耶?若以時節、星
宿因緣受苦樂者,天下多有同時、同宿,云
何復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人是男,一人
是女?天、阿修羅有同時生,同宿生者,或有天
勝阿修羅負,阿修羅勝諸天不如;復有諸王
同時、同宿俱共治政,一人失國,一則保土。諸
外道等亦復說言:若有惡年、惡星現時,當
教眾生令修善法以禳却之。若是年、宿,何得
修善而得除滅?以是因緣,智者云何受於外
道邪錯之說?


「善男子!一切眾生,隨於業行,
若修正見,受於安樂,修邪見者,受大苦惱。因
修善業,得大自在,得自在已,眾生親近。復為
宣說善業因緣,善業因緣故得自在,一切眾
生皆由修善業因緣故得受安樂,非年、宿也。
善男子!阿闍世王、提婆達多,皆由造惡業因
緣故墮於地獄,非因年、宿得是報也!欝頭
藍弗邪見因緣,未來當墮大地獄中。


「善男子!
一切善法,欲為根本,是欲因緣,得三菩提及
解脫果。入出家法,破本惡業及諸有業,能
[005-1062c]
受持戒,親近諸佛,能一切捨施於乞者,能作
定性壞惡果報,滅大惡罪,得決定聚,離於三
障,善能修習壞煩惱道。是欲因緣,能受三歸,
因三歸已即能受戒,既受戒已行見、修道,過
於聲聞。若有畏於師子、虎、狼、惡獸等類,歸依
於佛,尚得解脫,況發善心求出世者不得解
脫?阿那邠坻教告家內在胎之子,悉受歸依,
是胎中子實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當口自
宣說;雖不成就,亦能護之。


「善男子!諸外道說:
一切世間皆是自在天之所作;亦復說言:未
來之世過百劫已,當有幻出,所言幻者,即是
佛也。若自在天能作佛者,是佛云何能破歸
依自在天義?若自在天不能作佛,云何說
言一切皆是自在天作?外道復說:大梵天王、
大自在天、毘紐天主、悉皆是一,復說生處各
各別異。自在天者,名自在天,名常,名主,名有,
名曰律陀,名曰尸婆,如是一一名,各有異事,亦
求解脫亦即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自
在天能生眾生,造作諸有,作善惡業及業果
報,作貪、瞋、癡繫縛眾生;復言眾生得解脫時,
悉入身中,是故解脫是無常法。是義不然!
何以故?若無常者,云何得名為解脫也?如婆
羅門子還得壽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是三
種天亦不得一。何以故?阿周那人毘紐大天
為作解脫,以是義故亦不得一。若言解脫
是無常者,當知即幻,非佛名幻。若能了了正
見真我,是名解脫。


「復有說言:見微塵者,是名
解脫。復有說言:見性異我異,是名解脫。是
義不然!何以故?若能修道見四真諦,是人乃
[005-1063a]
得見性見我。若人能受三歸依者,是人乃能
真見四諦。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
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菩薩二
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淨三歸
依,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歸齋戒,是人當
得何等果報?」


「善男子!若人能受三歸依者,
當知是人所得福報不可窮盡!善男子!迦陵
伽國有七寶藏,名賓伽羅,其國人民——大、小、男、
女——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
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
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善男
子!毘提呵國有七寶藏,名半陸迦,其國人民——
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
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
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波羅㮈國有七寶藏,名曰攘佉,其
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
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至
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
所有寶物。善男子!乾陀羅國有七寶藏,名伊
羅鉢多,其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
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
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
勝出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若有從他三受
三歸,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優婆塞
齋。明相出時,是時則失。是故不得佛像邊受,
[005-1063b]
要當從人,根本清淨,受已清淨,莊嚴清淨,覺
觀清淨,念心清淨,求報清淨,是名三歸清淨
齋法。善男子!若能如是清淨歸依受八戒者,
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如是戒者,不
得一時二人並受。何以故?若一時中二人共
受,何因緣故一人毀犯、一人堅持?是戒力
故,後世生時不能造惡,受已作罪,復不永失。
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遲未至,其人尋後發
心受齋,當受齋時,信至即殺,雖復一時,以戒
力故,不得殺罪。若諸貴人,常勅作惡,若欲受
齋,先當勅語,遮先諸惡,乃得成就;若先不遮,
輒便受齋者,不名得齋。欲受齋者,先當宣令
所屬國境,我欲受齋,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
戮之事。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
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


「彌勒出時百年受
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
具五濁故。是故我為鹿子母說:『善女!若娑羅
樹能受八齋,是亦得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
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
珞也!如是齋者,既是易作,而能獲得無量功
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


「善男子!
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能
教眾生淨八戒齋,是不為難;在家之人教他
清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
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005-106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