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10 道行般若經-後漢-支婁迦讖 (T@QISHA)




《道行般若經》卷第四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嘆品第七



佛言:「彌勒菩薩摩訶薩作阿耨多羅三耶三
菩阿惟三佛時,亦當於是處說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云何彌勒菩薩摩訶薩於是
處說般若波羅蜜?」


佛語須菩提:「彌勒菩薩摩
[004-0443c]
訶薩於是成阿惟三佛時,不受色說般若波
羅蜜,不空色說般若波羅蜜,不受痛痒思想
生死識說般若波羅蜜,亦不空識說般若波
羅蜜,亦不脫色說般若波羅蜜,亦不縛色說
般若波羅蜜,亦不脫痛痒思想生死識說般
若波羅蜜,亦不縛識說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
白佛言:「般若波羅蜜甚清淨,天中天!」


佛言:「色
亦清淨。」


須菩提言:「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
「痛痒思想生死識亦清淨。」


須菩提言:「故般若
波羅蜜清淨。」


佛言:「如是空之清淨。」


須菩提言:
「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色清淨無瑕穢,般
若波羅蜜亦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識清淨無
瑕穢,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佛言:「如空無瑕穢,
故般若波羅蜜亦清淨。」


須菩提白佛言:「其受
學誦般若波羅蜜者終不橫死,若干百天若
干千天常隨侍之。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法師
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說法時,得功德
不可復計。」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得其功德
不可復計。若守般若波羅蜜者,其功德出是
上去。何以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者,即是珍
寶故。於法無有作者,亦無有得法者,亦無有
持者。何以故?法甚深故。亦不可見,亦不可得,
亦無有得者。須菩提!亦不見般若波羅蜜。何
以故?須菩提!亦不可名,亦無有見,得般若波
羅蜜者。所索不可得,亦不見般若波羅蜜,
甚深如是亦無有生處,般若波羅蜜無所行,
亦無所不行,般若波羅蜜亦無有持法者,亦
無有守法者,如空無所取無所持,無所見,
亦不無觀,亦不無見。三千大千剎土諸天子
[004-0444a]
飛在上俱皆觀,便舉聲共嘆曰:『於閻浮利地
上再見法輪轉。』」


佛謂須菩提:「無兩法輪為轉,
亦不想有一法輪轉,不轉是者即般若波羅
蜜。」


須菩提言:「如是,天中天!極安隱摩訶波羅
蜜是,於菩薩摩訶薩無所罣礙法,阿耨多羅
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無有法成阿惟三佛
者。何所法輪,惟三佛見法為轉,無所還法
為轉,亦無法有恐者,無有法而憂者。何以
故?若有兩法,為不可得,何所法憂,亦無法
轉者,故諸法如空無所轉,亦無法有還者,乃
至諸法亦為無所有。」


佛語須菩提:「空者無所
轉,亦無轉還,亦無想,亦無願,亦無生死,亦
無所從生,亦不有轉,亦不轉還。作是說者,
是為說法無所說者,亦無所得,亦無有證,作
是說法亦不般泥洹,作是說法亦無有盡。」


須菩提白佛言:「無極波羅蜜,如空無有極。天
中天!一等波羅蜜者於諸法悉平等。天中天!
二恍忽波羅蜜者為本空。天中天!三無上
波羅蜜於諸法無所著。天中天!四無人波羅
蜜無有身。天中天!五無所去波羅蜜無所至。
天中天!六無所有波羅蜜無所持。天中天!
七無有盡波羅蜜無有極。天中天!八無所
從生波羅蜜無所滅。天中天!九無作波羅蜜
無有造者。天中天!十不知波羅蜜無所得。
天中天!十一無所至波羅蜜無所到。天中
天!十二無垢波羅蜜用淨故。天中天!十三
無著波羅蜜無所得。天中天!十四夢波羅蜜
無有我。天中天!十五清淨波羅蜜無瑕穢。
天中天!十六不可見波羅蜜無有處。天中天!
[004-0444b]
十七定波羅蜜不動搖。天中天!十八無念
波羅蜜悉平等。天中天!十九不動搖波羅
蜜法不移。天中天!二十無欲波羅蜜本無故。
天中天!二十一無所生波羅蜜無所向。天中
天!二十二寂波羅蜜無有想。天中天!二十
三無恚波羅蜜無有恨。天中天!二十四無人
波羅蜜本無故。天中天!二十五不觀波羅蜜
法無所從起。天中天!二十六不至邊波羅蜜
無所止,天中天!二十七不腐波羅蜜無有敗。
天中天!二十八無不入波羅蜜,諸羅漢、辟支
佛所不及。天中天!二十九不亂波羅蜜無有
誤。天中天!三十不可量波羅蜜無有小法。
天中天!三十一無形波羅蜜於諸法無所罣
礙。天中天!三十二不可得波羅蜜無所生。天
中天!三十三無常波羅蜜不有壞。天中天!
三十四無苦波羅蜜諸法不相侵。天中天!
三十五無我波羅蜜於諸法無所求。天中天!
三十六空波羅蜜於諸法不可得。天中天!三
十七無有想波羅蜜於諸法無所出。天中
天!三十八力波羅蜜於諸法為有勝。天中
天!三十九不可計佛法波羅蜜於諸法出計
去。天中天!四十自然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是。天中天!四十一於諸法亦無自然故。」


《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持品第八



釋提桓因作是念:「其聞般若波羅蜜者,皆過
去佛時人,何況學持諷誦,學持諷誦已如教
住者,是人前世供養若干佛已,今復聞深般
若波羅蜜,學持諷誦如教住,其人從過去佛
時問事已,是善男子、善女人為更見過去三耶
[004-0444c]
三佛,從聞深般若波羅蜜,以不疑不恐不難
不畏。」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信受深般
若波羅蜜者,當視之如阿惟越致。何以故?天
中天!般若波羅蜜甚深,本用精進信般若波
羅蜜故,設有輕般若波羅蜜,其人前世時亦
輕般若波羅蜜已。所以者何?用不信樂深般
若波羅蜜,為不問佛及弟子之所致。以是故,
當知之。」


釋提桓因語尊者舍利弗:「般若波羅蜜者為
甚深難及,其有說深般若波羅蜜,若不信者,
其人為未行菩薩道,反持作難。自歸般若波
羅蜜者,為自歸薩芸若慧已。」


舍利弗語釋提
桓因:「如是,如是!拘翼!歸薩芸若慧者,以為
自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從是中出怛薩阿
竭、阿羅呵、三耶三佛、薩芸若。薩芸若慧者,是般
若波羅蜜之所照明,於般若波羅蜜中住者
無不解慧。」


釋提桓因白佛言:「菩薩摩訶薩薩芸若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云何於般若波羅
蜜中住?云何解般若波羅蜜中慧?」


佛言:「善哉,
善哉!拘翼!乃作是問。今發汝者,皆佛威神之
所致。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者,不住
色中,如色不住者即為行,於痛痒思想生死
識中不住,如是識不住者即為行,於色中不
究竟,如色不究竟者,爾故不於色中住,痛痒
思想生死識不究竟,如識不究竟者,爾故不
於識中住。」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羅蜜者甚
深,天中天!般若波羅蜜者,難得見邊幅,
天中天!」


佛語舍利弗:「色亦甚深不住,如色甚
深不住,如是色甚深不住者,是即為解痛痒
[004-0445a]
思想生死識甚深不住,如識甚深不住,如是
識甚深不住者,是即為解色亦甚深不隨,如
是色甚深不隨,如是色甚深不住,如色甚深
不住,是為色甚深不隨,痛痒思想生死識甚
深不隨,如是識甚深不隨,如是識甚深不住,
是識甚深不住,是為識甚深不隨。」


舍利弗白
佛言:「般若波羅蜜甚深,天中天!當於阿惟越
致菩薩前說之,聞是慧法不疑亦不癡之。」



提桓因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未受決者,於
前說之,將有何等異?」


舍利弗言:「是菩薩求佛
已來大久遠,為已受決,若未受決聞之,便於
中受決,亦復不久,若見一佛若見兩佛,便
受決,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菩薩摩訶薩未
受決者,聞是恐畏即捨還去。」


佛語舍利弗:「如
是,如是!菩薩摩訶薩求佛道以來大久遠,若
受決、未受決者,皆聞深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
白佛言:「我亦樂喜聞是語,天中天!樂人令得
安隱。」


佛語舍利弗:「若樂者,於我前說之。」


舍利
弗言:「譬若是菩薩摩訶薩,天中天!自見於夢
中坐佛座,知今近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成至阿
惟三佛。如是,天中天!菩薩摩訶薩得聞深般
若波羅蜜者,是菩薩摩訶薩學已來大久遠,
今受決不復久,其功德欲成滿。菩薩摩訶薩
當作是知,其得深般若波羅蜜者,其功德欲
成滿。」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乃樂作是說,
皆佛威神之所致。」


舍利弗白佛言:「譬如男子
行萬里,天中天!若數萬里者,到大空澤中,是
人遙相見牧牛者、若牧羊者、若見界、若見廬
舍、若見叢樹,作是想念:『如見郡,如見縣,如
[004-0445b]
見聚落。』若欲見聞,作是想,稍稍前行且欲近
之,不復畏盜賊。菩薩摩訶薩得深般若波羅
蜜者亦如是,天中天!今受決不復久,亦不畏
當墮阿羅漢、辟支佛道地。何以故?上頭有想
以聞見得深般若波羅蜜。譬若男子欲見大
海,天中天!便行之大海,若見樹有樹想,若見
山有山想,當知大海尚遠。稍稍前行,不見樹
亦無樹想,不見山亦無山想,心亦念知大海
且至亦不久,於中道無復有樹亦無樹想,無
復山亦無山想,是男子尚未見大海,是應且
欲為至,是菩薩摩訶薩當作是知。天中天!若
聞得深般若波羅蜜,雖不見佛從受決者,是
為今作佛不久。若聞得深般若波羅蜜者,譬
如若春時樹,天中天!其葉稍稍欲生,如是
不久當有華實。何以故?是樹本之瑞應,想
知不久當有葉若華實,閻浮利人者皆大歡
喜,曾見是樹,想知不久葉華實當成熟。如
是,天中天!菩薩摩訶薩得見深般若波羅蜜
者,其功德欲成滿,今於般若波羅蜜中自致
成就,是菩薩摩訶薩當知之,過去世時學般
若波羅蜜,其功德欲成滿之所致。以是故,復
得聞深般若波羅蜜,天上諸天無不代喜者,
想見過去菩薩摩訶薩受決時,知是菩薩摩
訶薩今復受決,不久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譬如女人有娠,天中天!稍稍腹大身重,
不如本故,所作不便,飲食欲少,行步不能,稍
稍有痛,語言軟遲,臥起不安,其痛欲轉,當
知是婦人今產不久。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天
中天!其功德欲成滿,若得聞見深般若波羅
[004-0445c]
蜜,其念行者,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今受決不
久,得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言:「善哉,善哉!
舍利弗!若所說者悉佛威神之所致。」


須菩提
白佛言:「難及也,天中天!怛薩阿竭!阿羅呵!三
耶三佛,悉豫了了署菩薩摩訶薩。」


佛語須菩
提:「菩薩摩訶薩晝夜念世間悉使得安隱,傷
念天上天下,以是故,自致阿耨多羅三耶三
菩,成作佛時悉為說法。」


須菩提白佛言:「如是菩薩摩訶薩,天中天!行
般若波羅蜜者,當云何行,得成就?」


佛語須菩
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者,不觀色過,
為行般若波羅蜜,不觀痛痒思想生死識過,
為行般若波羅蜜,不觀色無過,為行般若波
羅蜜,不觀痛痒思想生死識無過,為行般若
波羅蜜,不見是法,為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
非法,為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天中
天!所說不可計。」


佛語須菩提:「色亦不可計,痛
痒思想生死識亦不可計。不知色者,是為行
般若波羅蜜,不知痛痒思想生死識者,是為
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誰當信是者,
天中天!是為菩薩摩訶薩行?」


佛謂須菩提:「何
所為行,正使菩薩摩訶薩行者為得字耳。是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者,於力無所近,
於四事無所畏亦無所近,於佛法亦無所近,於
薩芸若亦無所近。何以故?力者不可計,四事
無所畏亦不可計,佛法亦不可計,薩芸若亦
不可計,色亦不可計,痛痒思想生死識亦不
可計,諸法亦不可計,心亦不可計。正使菩薩
摩訶薩作是行者,為無所行,是為行般若波
[004-0446a]
羅蜜,正使作是行者為得字耳。」


須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羅蜜者,甚深珍寶中
王。天中天!般若波羅蜜者,大將中王。天中
天!般若波羅蜜與空共鬪無能勝者。天中天!
從是中不得斷。」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欲
疾書是經者,至一歲乃至竟。何以故?是善
男子於珍寶中,多有起因緣至使中斷。」


須菩
提言:「於般若波羅蜜中,弊魔常使欲斷。」


佛語
須菩提:「正使弊魔欲斷是經者,會不能得勝
菩薩摩訶薩。」


舍利弗問佛言:「持誰威神恩,
弊魔不能中道斷之?」佛告舍利弗:「皆佛威
神,及十方阿僧祇剎土現在諸佛,復假威神
之恩,諸佛悉共念之,悉共授之,悉共護之,
菩薩摩訶薩已為得護佛所授者。舍利弗!弊
魔不能得中道斷之。何以故?十方阿僧祇剎
土現在諸佛,皆共護般若波羅蜜,若有念說
誦者,若有學受書者,皆是諸佛威神之所致。」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若有念誦者,若
持學書者,以為諸佛威神之所擁護。」


佛語舍
利弗:「皆是諸佛威神恩,是菩薩摩訶薩學般
若波羅蜜者,當知之為護佛所護。」


舍利弗言:
「若有學持誦般若波羅蜜者,佛以眼悉視之。」


佛語舍利弗:「怛薩阿竭以佛眼視學持誦般
若波羅蜜者,最後若書持經卷者,當知是輩
悉為怛薩阿竭眼所見已。」


佛語舍利弗:「菩薩
至德之人學受持是經者,是菩薩摩訶薩今
近佛坐,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最後若有書
持是經者,是輩人極尊得大功德。如是,舍利
弗!怛薩阿竭去後,是般若波羅蜜當在南天
[004-0446b]
竺。其有學已,從南天竺當轉至西天竺。其有
學已,當從西天竺轉至到北天竺。其有學者
當學之。」佛語舍利弗:「却後經法且欲斷絕
時,我悉知持般若波羅蜜者,若最後有書者,
佛悉豫見其人稱譽說之。」


舍利弗問佛:「最後
世時,是般若波羅蜜當到北天竺耶?」


佛言:
「當到北天竺。其在彼者當聞般若波羅蜜復
行問之,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作衍已來大久
遠,以故復受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言:「北天竺
當有幾所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者?」



語舍利弗:「北天竺亦甚多菩薩摩訶薩,少有
學般若波羅蜜者。若有說者,聞之不恐不難
不畏,是人前世時聞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
三佛,以是菩薩至德之人持淨戒完具,欲為
一切人作本,多所度脫。是輩人索佛道者,我
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今近薩芸若。作是學者,
在所生處常學是法,便行阿耨多羅三耶三
菩。是善男子、善女人為極尊貴,魔終無那
何,不能動還令捨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善
男子、善女人聞是波羅蜜者,以得極尊,勸樂
摩訶衍功德,還近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善
男子、善女人雖不見我,後世得深般若波羅
蜜者,為已面見佛,說是語無異,是為菩薩行
當所施行。其有若干百人若干千人,索阿耨
多羅三耶三菩者,當共教之,當共勸樂之,當
為說法皆令歡喜學佛道。」


佛語舍利弗:「我勸
助是善男子、善女人至德學菩薩道,有作是
教者,心心展轉相明。是善男子、善女人有代
勸助者,是輩欲行菩薩道者,若干百人若
[004-0446c]
干千人,索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者,當共教之,當
共勸樂之,當令歡喜學佛道。是輩善男子、善
女人心中踊躍歡喜者,願生他方佛剎,以生
異方者,便面見佛說法,復聞波羅蜜,皆悉
了了知之,復於彼剎教若干百千人皆行
佛道。」


舍利弗白佛言:「難及也,天中天!以過去、
當來、今現在法無所不了,悉知當來菩薩摩
訶薩行,令是輩不懈精進學入六波羅蜜中。」


佛言:「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行是法者,所求者
必得,若所不求會復自得。是善男子、善女人
本願之所致,不離是法,雖不有所索者,自得
六波羅蜜。」


舍利弗問佛:「從是波羅蜜中可出經卷耶?」



語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深入般若波羅
蜜者,於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為經卷。何
以故?舍利弗!其有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教
者,便能教一切人,勸助之為說法,皆令歡喜
學佛道。是善男子、善女人自復學是法,用是
故,所生處轉得六波羅蜜。」


《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覺品第九丹覺魔品



須菩提問佛言:「善男子、善女人於學中當有
効驗。天中天!當何以覺其難?」


佛語須菩提:
「心不樂喜者,當覺知魔為;菩薩摩訶薩心卒
妄起者,覺知魔為;菩薩摩訶薩書是經時若
有雷電畏怖,當覺知魔為;菩薩摩訶薩書是
經時展轉調戲,當覺知魔為;菩薩摩訶薩書
是經時展轉相形,當覺知魔為;菩薩摩訶薩
書是經時左右顧視,當覺知魔為;菩薩摩訶
薩書是經時心邪念不一,當覺知魔為;菩薩
[004-0447a]
摩訶薩心不在經上數從坐起,當覺知魔為;
菩薩摩訶薩自念:『我未受決在般若波羅蜜
中。』心亂便起去,當覺知魔為;菩薩摩訶薩自
念:『我字不在般若波羅蜜中。』心不喜樂,當覺
知魔為。菩薩摩訶薩自念:『我鄉里郡國縣邑
不聞般若波羅蜜,及所生處了不聞是。』其意
欲悔便即捨去。其人却後當復更劫數乃有
所得,甫當於若干劫中喜學餘經,不住薩芸
若。棄捨深般若波羅蜜去,若學餘經者,為
以捨本取其末;有學般若波羅蜜者,亦知俗
法,復知道法。譬若狗子從大家得食,不肯食
之,反從作務者索食。如是,須菩提!當來有菩
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反索枝掖般若波羅蜜,
為隨異經術,便墮聲聞、辟支佛道地。譬若男
子得象觀其腳,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為
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是菩薩有德之
人,為二輩中有棄深般若波羅蜜去,反修學
餘經,得阿羅漢、辟支佛道,於須菩提意云何,
是菩薩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
當覺知魔為。」


佛語須菩提:「譬若男子欲見大
海者,常未見大海,若見大陂池水,便言:『是
水將無是大海?』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為
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菩薩有德
之人,棄般若波羅蜜去,反學餘經,墮聲聞、
辟支佛道地,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菩薩摩訶
薩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是菩薩摩
訶薩當覺知魔為。譬若絕工之師能作殿舍,
意欲揆作如日月宮殿令高無不見者,於須
菩提意,乃能作不?」


須菩提言:「日月宮殿甚高,
[004-0447b]
終不能作。」


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為
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須菩提!
當來行菩薩道者,得聞深般若波羅蜜,不可
意便棄捨去,反明聲聞、辟支佛法,於中求薩
芸若。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菩薩為黠不?」


須菩
提言:「為不[烈-列+里*吉]。」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
為。譬若男子欲見遮迦越羅者,未見遮迦越
羅,反見小王,想其形容被服諦熟觀之,便呼
言是為遮迦越羅。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
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須菩
提!甫當來有菩薩得聞深般若波羅蜜,反不
可意便棄去,入聲聞法中欲求薩芸若。於須
菩提意云何,是菩薩為[烈-列+里*吉]不?」


須菩提言:「為不
黠。」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譬若男
子大飢,得百味之食不肯食之,更食六十味
之食。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為黠不?」


須菩
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須菩提!甫當來有菩
薩摩訶薩得聞深般若波羅蜜,而不可意,便
棄捨去,入聲聞法中,求薩芸若欲得作佛。於
須菩提意云何,是菩薩摩訶薩為黠不?」


須菩
提言:「為不黠。」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
為。譬如男子得無價摩尼珠,持水精比之,欲
令合同。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為黠不?」



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甫當來有行菩薩
道者,得聞深般若波羅蜜,反持比聲聞法,於
聲聞法中欲得薩芸若作佛。於須菩提意云
何,是菩薩摩訶薩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書般若波羅蜜時,若有財利起,
[004-0447c]
聞是言便棄捨去,是菩薩摩訶薩為自作留
難。」


須菩提問佛:「如是得書成般若波羅蜜
不?」


佛言:「不能得書成之,是善男子當覺知魔
為。」


佛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多少書是經者,
其言:『我書般若波羅蜜。』於是中想聞其決,欲
有所得,當覺知魔為,其作想求者為墮魔
界。


「復次,須菩提!書般若波羅蜜時,意念鄉里,若
念異方,若念異國,若念王者,若念有賊,若念
兵,若念鬪,意念父母兄弟姊妹親屬,復有餘
念。魔復益其念,亂菩薩摩訶薩意,為作留難。
當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若有財利——震越
衣服、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悉具足來,聞菩
薩耳令意亂,不得學誦書成般若波羅蜜。當
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有佛深法,魔從次
行亂之,令菩薩摩訶薩不復樂欲得漚惒拘舍羅,便不可意問般若波羅蜜。」


佛言:「我廣說
菩薩摩訶薩事,其欲學漚惒拘舍羅者,當從
般若波羅蜜索之,其不可般若波羅蜜便棄
捨去,為反於聲聞道中索漚惒拘舍羅。於須
菩提意云何,是菩薩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
[烈-列+里*吉]。」


佛言:「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若受經之人欲聞般若波羅蜜,
法師身得不安,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
為。


「復次,須菩提!法師適安欲與般若波羅蜜,
其受經者欲復轉去,兩不和合,亦不得書成
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學經之人來,欲受般若波羅蜜,
其心歡悅,法師欲至他方,如是兩不和合,不
[004-0448a]
得學書成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
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法師意欲有所得,若衣服財利,
受經之人亦無與心,兩不和合,不得學成般
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復
次,須菩提!受經之人無所愛惜,在所索者不
逆其意,法師所有經卷而不肯現亦不順解,
其受經者便不歡樂,兩不和合,不得學書成
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法師適欲有所說,其受經之人
不欲聞知,如是兩不和合,亦不得聞般若波
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復次,須
菩提!法師若身疲極臥欲不起,不樂有所說,
受經之人欲得聞般若波羅蜜,如是兩不和
合,不得聞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
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若欲書般若波羅蜜,
若欲說時,於眾中儻有來者反說誹謗:『用是
為學,多負勤苦。』言泥犁禽獸薜荔甚大勤苦,
語人言:『當早斷生死根。』如是者,菩薩摩訶薩
當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若欲書般若波羅蜜,若欲說時,
其有來人坐於眾中,稱譽天上快樂五所欲
悉可自恣,其作禪者可得在色天中,念空寂
者可得在無色之天,是皆無常勤苦之法,
不如於是索須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道,便不復與生死從事。如是,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當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法師念:『我是
尊貴,有來恭敬自歸者,我與般若波羅蜜;若
有不恭敬自歸者,我不與之。』受經之人自歸,
[004-0448b]
作禮恭敬不避處難,法師意悔,不欲與弟子
經,聞異國中穀貴,語受經人言:『善男子知不?
能與我俱至彼間不?諦自念之莫得後悔。』弟
子聞其所言甚大愁毒,即自念言:『我悉見經
已,不肯與我,當奈之何。』如是兩不和合,不得
學書成般若波羅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
薩當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法師欲到極劇
之處,語受經人言:『善男子能知不?其處無穀,
有虎狼多賊五空澤,我樂往至彼間。諦自
思議,能隨我忍是勤苦不?』復以深好語與
共語,弟子悉當厭已心,不復樂稍稍賜還。如
是,須菩提!乃作是礙,不得學般若波羅蜜。如
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法
師健行乞丐,多有方略,殊不肯與弟子經,反
欲懈墮捨去,便語受經人言:『善男子知不?我
當有所至。』則有所問言。如是兩不和合,不得
學書成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
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弊魔常索其方便,不欲
令有學誦受般若波羅蜜者。」


須菩提問佛:「弊
魔何因常索其方便,不欲令有學誦受般若
波羅蜜者?」


佛語須菩提:「弊魔主行誹謗,是非
波羅蜜,言:『我有一一深經,快不可言,是故為
波羅蜜。』如是,須菩提!弊魔主行誹謗之,令新
學菩薩輩心為狐疑,便不復學誦書是經。菩
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復次,須菩提!魔事
一起時,令深學菩薩為本際作證,便墮聲聞
中得須陀洹道。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
為。」
《道行般若經》卷第四
[004-04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