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4 宋高僧傳-宋-贊寧 (T@NANZANG)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習禪篇第三之五正傳二十人附見四人



唐杭州大慈山寰中傳



釋寰中。姓盧氏。河東蒲坂人也。稟靈特異
挺質殊倫。身支𦟛亭頂骨圓峻。其聲若鐘響
其色猶脂凝。學通終古辭實豐贍。年二十
五隨計中甲科。然未塞其懷。復思再捷。無
何遭母之憂。遂廬于墓所。及服闋徑往北
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諸經皆覽。明年往
嵩嶽登戒肄習律部。於茲博通忽慕上乘。
決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後隱南嶽常樂寺。
結茅于山椒諫議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別
立方丈。虞淵景晞一飯永日。然其乏水羸
瓶遠求。俄爾深宵有虎嘷嘯廬側。詰旦視
之。果濫泉坼地而湧足其汲用。後之杭浙
江之北有山號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
成巨院。四方僧侶參禮如雲。屬武宗廢教。
中衣短褐。或請居戴氏別墅焉。大中壬申
歲太守劉公。首命剃染重盛禪林。壬午歲二
月十五日囑累聲畢而終。時漸溽暑驗其身
一無變異。而頂門燠潤。冬窆于塔所。享年
八十三。法臘五十四。有說常樂寺山虎跑泉。
當中公滅日。忽焉乾涸。異哉。止資中之受
用耳。至乾符丁酉歲。勅謚大師號性空。塔
名定慧也。縉雲太守段成式為真讚焉。
[012-0778b]


唐洛陽韶山寰普傳



釋寰普者。不知何許人也。稟形淳粹克性
謙冲。居于醜夷下風請業。汪汪然其識度
輒難擬議。具戒之後經論溫尋。然後杖錫南
遊澧陽。遇夾山而得心契。有參學舉問。垂
手携歸。不使一機失其開誘。其所不薦勸
令披覽經法。亦近秀寂之遺風耳。


唐衡山昂頭峯日照傳



釋日照。姓劉氏。岐下人也。家世豪盛。幼承
庭訓博覽經籍。復於莊老而宿慧發揮。思
從釋子。即往長安大興善寺曇光法師下。稟
學納戒。傳受經法靡所不精。因遊嵩嶽
問圓通之訣。欣然趨入。後遊南嶽登昂頭
峯。直拔蒼翠便有終焉之志。庵居二十載。
屬會昌武宗毀教。照深入巖窟。飯栗飲流
而延喘息。大中宣宗重興佛法。率徒六十
許人。還就昂頭山舊基。結苫蓋構舍宇。復
居一十五年。學人波委。咸通中示滅。春秋一
百八歲。至三年二月三日入塔立碑存焉。
天下謂其禪學為昂頭照是歟。


唐朗州德山院宣鑒傳



釋宣鑒。姓周氏。劍南人也。生惡葷羶少多
英敏。宿齎異操懇願出塵。大龍不屈於小
庭。俊鶚必騰其層漢。既除美飾當預僧流。
從受近圓即窮律藏。其諸性相貫習偕通。
聞重湖間禪道大興。乃杭志雲遊造龍潭信
禪師。則石頭宗師之二葉也。始唯獨居一室。
鑒強供侍之。一夕龍潭持一枝火授鑒。鑒
接而行。數步且曰。久聞龍潭。到來龍之與
[012-0778c]
潭俱不見歟。信曰。子親到矣。機與教符。日
親丈室三十餘年。後止澧陽居。無何屬武
宗搜揚。洎大中還復法儀。咸通初武陵太
守薛延望堅請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禪
徒輻湊。伏臘堂中常有半千人矣。其於訓
授天險海深難窺邊際。雪峯參見鑒深肯
重。以咸通六年乙酉歲十二月三日。忽告諸
徒曰。捫空追響勞汝神邪。夢覺覺非復
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臘六
十五。身據床坐。卓然七日如生在焉。天下
言激箭之禪道者。有德山門風焉。今襄鄧
漢東法孫極盛者是。


唐明州棲心寺藏奐傳



釋藏奐。俗姓朱氏。蘇州華亭人也。母方娠及
誕常聞異香。為兒時甞墮井。有神人接持
而出。丱歲出家禮道曠禪師。及弱冠詣嵩
嶽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視。迨其
歸省即日而明。母喪哀毀廬墓間頗有徵
祥。孝感如是。由此顯名。尋遊方訪道。復
詣五洩山遇靈默大師。一言辨析旨趣符
合。顯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會昌人中衰
而復盛。唯奐居之熒不能惑。焚不能熱溺
不能濡者也。洎周洛再構長壽寺。勅度居
焉。時內典焚毀梵夾煨燼。手緝散落實為
大藏。尋南海楊公收典姑蘇。請奐歸于故
林以建精舍。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
捨宅為院迎奐居之。剡寇求甫率徒二千。
執兵晝入。奐瞑目宴坐色且無撓。盜眾皆悸
懾叩頭謝道。寇平州奏請改額為棲心寺。
[012-0779a]
以旌奐之德焉。凡一動止禪者必集。環堂
擁榻堵立雲會奐學識泉涌指鑒岐分。詰難
排縱之眾。攻堅索隱之士。皆立褰苦霧坐
泮堅氷。一言入神永破沈惑。以咸通七年
秋八月三日。現疾告終。享年七十七。僧臘
五十七。預命香水剃髮。謂弟子曰。吾七日
在矣。及期而滅。門人號慕乃權窆天童巖。
已周三載。一日異香凝空遠近郁烈。弟子相
謂曰。昔師囑累令三載後當焚我身。今異
香若此。乃發塔視之。儼若平生。以其年八
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獲舍利數千粒。其
色紅翠。十三年弟子戒休。齎舍利述行狀。
詣闕請謚。奉勅褒誄易名曰心鑑。塔曰壽
相。奐在洛下長壽寺。謂眾曰。昔四明天童
山僧曇粹是吾前生也。有墳塔存焉。相去遼
遠人有疑者。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初任
生將迎奐。人或難之。對曰。治宅之始有異
僧令大其門。二十年之後當有聖者居
之。比奐至止果二十年矣。又奐將離姑蘇。
為徒眾留擁。乃以椶拂與之曰。吾在此
矣。汝何疑焉。暨乎潛行眾方諭其深旨。又
令寺之西北隅可為五百墩以鎮之。或曰。
力何可致。奐曰。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
可也。凡微言奧旨皆此類也。刺史崔琪撰塔
碑。金華縣尉邵朗題額焉。


唐真定府臨濟院義玄傳



釋義玄。俗姓邢。曹州南華人也。參學諸方
不憚艱苦。因見黃檗山運禪師。鳴啄同時
了然通徹。乃北歸鄉土。俯徇趙人之請。住
[012-0779b]
子城南臨濟焉。罷唱經論之徒皆親堂室
示人心要。頗與德山相類。以咸通七年丙
戌歲四月十日示滅。勅謚慧照大師。塔號
澄虛。言教頗行于世。今恒陽號臨濟禪宗
焉。


唐洛京廣愛寺從諫傳鑒宗



釋從諫。姓張氏。本南陽人也。徙居廣陵生
于淮甸焉。為性倜儻器宇崇峙。於閭里間
為時畏服。遇相工曰。子身長八尺眉目秀
朗。他日必荷榮寄。諫曰。心不願仕於榮寄
何有。相工曰。所寄荷不可測也。越壯室之
年。忽深信佛理。遂捨妻孥求僧披剃焉。甫
登戒地頗護心珠。因悟禪那頓了玄理。
方數十載同好之者自遠而來請問。諫一一
指訂俾其開覺。尋遊洛下廣愛寺挂錫。時
禪客鱗集。如孝子之事父母焉。洛中有請
諫設食。必排位對賓頭盧尊者。其為人之
欽奉皆此類矣。屬會昌四年詔廢佛塔廟。
令沙門復桑梓。亦例澄汰。乃烏帽麻衣潛
于皇甫氏之溫泉別業後岡上。喬木駢欝巨
石砥平。諫於夏中常就此入定。或補毳事。
忽遇頹雲駛雨霆電擊石烈風兼至。凡在此
者驚奔恐懾。諫唯欣然加趺而坐。若無所
聞者。或問諫曰。惡畜生何爾。大中初宣皇
詔興釋氏。諫還歸洛邑舊居。其子一日自
廣陵來覲。適與諫遇於院門。威貌嚴莊不
復可識。乃問曰。從諫大德所居。諫指之東
南可尋。其子既去。遂闔門不出。其割裂愛
網又若此也。咸通七年丙戌歲夏五月。忽出
[012-0779c]
詣檀越家。辭別曰。善建福業。貧道秋初當
遠行。故相聞耳。至秋七月朔旦。旦盥手焚
香念慈氏如來已。右脇而臥。呼門人玄章
誡之曰。人身難得而易失。急急於物無心
無為流轉。無生滅法一切現存。今乃生也有
涯。暫與爾別。是日無疾而化。行年八十餘
矣。玄章等奉遺旨。送屍于建春門外尸陀林
中施諸鳥獸。三日復視之肌貌如生。一無
近者。遂以餅餌覆之。經宿有狐狼迹。唯啖
所覆身且儼如。乃議用外國法焚之。收合
餘燼起白塔于道傍。人尤歸信香火不絕
焉。次有杭州徑山院釋鑒宗。湖州長城人也。
姓錢氏。即禮部侍郎徽之孫。父晟有疾。宗
割股肉饋啖之紿云。他畜之肉。未幾病間。
孝譽聞于親里。乃求出家。時州開元寺有
上都臨壇十望大德內供奉高閑。閑善草隷。
嘗對懿宗御前書。甚高華望。宗誓禮為師。
後出學涉通淨名思益經。遂常講習。閑公亦
示其筆法。漸得鳳毛焉。倏往謁鹽官悟空
大師。隨眾參請頓徹心源。却復故鄉勸人
營福。咸通三年辛巳巡歷名山。遂止天目
東峯徑山焉。道俗歸心恢揚法教。出弟子
尤者天童山咸啟。勅賜紫衣。背山行滿皆
分枝化物。至七年丙戌閏三月五日示滅。
遷塔于大寂巖下。梁乾化五年吳越國王尚
父錢氏表請。追謚大師曰無上。祖門傳號
為徑山第二祖。時吳興沈修者。自號白牙先
生。述德為讚記焉。


唐洪州洞山良价傳


[012-0780a]


釋良价。俗姓俞氏。會稽諸暨人也。少孺從師
于五洩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
焉。登即遊方見南泉禪師。深領玄契。續造
雲巖疑滯頓寢。大中末於斯豐山大行禪
法。後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价以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髮披衣令鳴
鐘奄然而往。時弟子輩悲號。价忽開目而起
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勞生
息死於悲何有。淪喪於情太麁著乎。召主
事僧令營齋。齋畢吾其逝矣。然眾心戀慕
從延其日。至於七辰食具方備。价亦隨齋。
謂眾曰。此齋名愚癡也。蓋責其無般若
歟及僧唱隨意曰。僧家勿事。太率臨行之
際喧動如斯。至八日浴訖端坐而絕。春秋
六十三。法臘四十二。勅謚禪師曰悟本。塔
號慧覺矣。


系曰。其却留累日古亦有之。如价之來去
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


唐蘇州藏廙傳



釋藏廙俗姓程。衢州信安人也。幼歲神氣朗
暢貌質魁然。元和中告親求出家。志不可
却。直造長沙嶽麓投靈智律師。請事剃
染。智師察其強願不群。乃攝度之。既披法
服尋於武陵開元寺智總律師受具足尸
羅。當長慶三年也。因聽律範旋窮篇聚。
語同業曰。教門繁廣然有總門。總門之急
勿過捨筏。遂遍參禪宗。遇馬素門下高足
住龍牙山。知廙法器。異日告之曰。蘊界不
真佛生非我。子之正本當何所名。復從誰
[012-0780b]
得。廙一言領會千轍同歸。龍牙曰。我法眼
不蒙掩矣。既遂所求大得安靜。却迴柯山。
蓋避會昌之搜揚也。至大中六年。郡牧崔
公壽重之。於州龍興寺別構禪室延居之。
數年北至嘉禾。信士歸依請留住至德伽藍。
又往姑蘇。時崔公鈞作守此郡。聞廙名久。
請居南禪院。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寶。命
住招隱寺。其年秋却返嘉禾。信士呂京捨
別墅造今永安院。時乾符中群寇紛紜禪侶
分散。廙曰。盜終不至此。及期寇從別道
行。果無所損。其先見如此。五年十月十二
日。滿院陰雲雉鳴烏噪。安坐而化。弟子號哭
却穌。至六年三月中辰前。別眾後終。享年八
十二。僧臘五十六。時澹交為廙作真讚。至
乾寧中僧神贊進狀乞追謚號塔名。名士吳
重裕書碑。


唐福州怡山院大安傳



釋大安。姓陳氏。閩城人也。幼年入道頓拂
塵蒙。元和十二年勅建州浦城縣乾元寺置
兜率壇。始全戒足。時天雨桂子及地生朱
草。刺史元錫手疏其瑞上達冕旒。遂迴御
禮。詔改鳳棲寺。號靈感壇焉。安因往洪
井路出上元。忽逢一老父曰。子往南昌必
有所得。及咨參律學夜聞二僧談論。遽
了三乘之旨。乃以所習付之同人。之臨川
見石鞏山慧藏禪師。藏之提唱必持弓弩以
擬學人。安服拜未興。唱曰。看箭。安神色
不撓答對不差。石鞏乃投弩曰。幾年射始
中半人也矣。安遊五臺入龍池沐浴。雖
[012-0780c]
久寖漣漪。殊無奮暴雨雹之怪。觀者驚悚。
後止溈山禮大圓禪師。復證前聞而為量
果也。時豫章廉使贈太尉崔貞孝公。則魏公
之季父。深契玄機敦安之道。飛疏召之。厥
譽愈昌。咸通十四年。詔宜號延聖大師。賜
紫袈裟一副。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巨梁
中折。三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化于怡山
丈室。春秋九十一。臘六十七。續詔贈圓智大
師。塔號證真。安不嘗唾地不處溫房。隨
化而衣天雨而浴。諮法弟子慧長。入關揚
安之德。故有追謚也。博陵司空相國仰慕
前烈。遂著文頌德。詩人周朴篤重安。時入
山致禮焉。


唐長沙石霜山慶諸傳洪諲令達



釋慶諸。俗姓陳。廬陵新淦玉笥鄉人也。乃祖
厥考咸不為吏。清言放蕩焉。諸始十三禮
紹鑾禪翁為師。於洪井西山剃䰂。二十三
往嵩山受具戒便就東洛學毘柰耶。既
知聽制。終謂漸宗。迴抵南嶽入大溈山。次
屆雲巖遇道吾。垂問知意方為二夏之僧。
得石霜山便議終焉之志。道吾躬至石霜
山日勤執侍往還問答。語在別錄。諸貌古氣
真世無能識。時洞山新滅。俄為遠方禪侶
圍遶。因入深山無人之境。結茅宴坐。時眾
追尋。倏有見者皆號哭交請出為吾曹。諸
將安往。由是晨夕被遊學者扣擊。可無希
聲以應之乎。如是二十年間。堂中老宿長坐
不臥。屹若椔杌。天下謂之石霜枯木眾是
也。南方謂之叢林者。翻禪那為功德叢林
[012-0781a]
也。為四方清則者無出其右。以光啟四年
戊申歲二月己亥示疾終于山院。享齡八十
二。僧臘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西北
隅二百許步。門弟子等結墳塔作螺髻形。
夏四月一日廣化寺釋子處訥。追慕往德恐
遺美聲。命南嶽玄泰纂錄言行。諸方弟子
分行其道焉。勅謚普會大師。塔曰法相。次
餘杭徑山院釋洪諲。俗姓吳。吳興人也。年纔
十九於開元寺禮無上大師出家落飾。精
加佛事罔怠巾缾。二十二遣往嵩嶽會善
寺受滿足律儀。俾誦大比丘戒。匝七日念
終。遂習毘尼尋傳經講。自謂為僧有逸群
事業。而歸禮本師。曰汝於十二時中將何
報答四恩三有。諲聞斯詰憮然失措。三日
忘食。本師却招誘提耳方明本事。如是往
還雲嶽次溈山。各為切磋。蔚成匠手。俄而
會昌中例遭黜退。眾人悲泣者。惋歎者。諲晏
如也。曰大丈夫鍾此厄會。豈非命也。夫何
作兒女之情乎。時於長沙。遇信士羅晏。召
居家供施。蓋諲執白衣比丘法初無差失。
涉于二載若門賓焉。大中初除滅法之律。
乃復厥議。還故鄉西峯院。至咸通六年
上徑山覲本師。明年無上大師遷神。眾請
諲嗣其法位。始唯百許僧。後盈千數。于時
四眾共居肅然無過。僖宗皇帝賜院額曰
乾符鎮國。中和三年仍賜紫袈裟。景福二
年吳越國王尚父錢氏奏舉登賜法濟大師。
光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辭眾而卒。霅溪戚
長史寫貌。武肅王為真讚傳法弟子廬山栖
[012-0781b]
賢寺寂公。臨川義直。功臣院令達。達於兩
浙大行道化。卒謚歸寂大師焉。初諲有先
見之明。武肅王家居石鑑山。及就戍應募
為軍。諲一見握手。屏左右而謂之曰。好
自愛他日貴極當與佛法為主。後累立戰
功為杭牧。故奏署諲師號。見必拜跪。檀施
豐厚異於常數。終時執喪禮念微時之言
矣。


唐洪州雲居山道膺傳



釋道膺。姓王氏。薊門玉田人也。生而特異神
彩朗然。處于重丱崆峒稟氣。宿心拔俗。爭
離火宅之門。拭目尋師。遂攝鍛金之子。師
授經法誦徹復求。年偶蹉跎二十五方於范
陽延壽寺受具足戒。乃令習聲聞律儀。膺
歎曰。大丈夫可為桎梏所拘邪。由是擁線
衲振錫環。萃翠微山問道。三載宴居。忽
覩二使者。冠服頗異。勉膺曰。胡弗南方參
知識邪。未幾有僧自豫章至。盛稱洞上禪
師言要。膺感動神機遂專造焉。如是洞上
垂接復能領會。曾問曰。我聞思大禪師向倭
國為王。虛耶實耶。對曰。若是思師佛亦不
作。況國王乎。自爾洞上印許。初住三峯。後
就雲居提唱。時唐之季鍾氏。據有洪井傾
委信誠。每一延請入州。則預潔甘子堂以
禮之。乃表于昭宗。賜紫袈裟一副并師號
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
千餘眾。牛頭香樹圍遶者皆是栴檀。金翅鳥
王軒翔者不齊尺鷃。四方饋供千里風從。
如荊南帥成汭。遣齎檀施。動盈鉅萬。以天
[012-0781c]
復元年辛酉秋示疾。至明年正月三日而
化焉。豫章南平王鍾氏供其喪葬。時諸道禪
子各。依鄉土所尚者。隨靈龕到處列花樹
帳幔粉麪之饌。謂之卓祭。一期凶禮之盛勿
過于時也猗歟。膺出世度人滿足三十年。
遺愛可知也。


唐縉雲連雲院有緣傳



釋有緣。俗姓憑。東川梓潼人也。小學之年往
成都福感寺事定蘭開士。即宣宗師矣隨侍
出入多在內中。一旦宣召。帝以筆書其衫
背云。此童子與朕有緣由茲召體矣。大中
九年遇白公敏中出鎮益部開戒壇。即於
淨眾寺具尸羅也。續於京輦聽習經律。五
臘後身披布褐手執墨勅。海內遊行參見。
小馬神照。凡同時叢林禪祖無不禮謁者。
乃居除州華山。及南遊至武夷山。時廉使
李誨為築禪室。乾符三年至縉雲龍泉大賽
山立院。因奏祠部給額號龍安。勅度七
僧。住十八載。安而能遷止連雲院焉。太守
盧約者。以諶諒之誠請入州開元寺別院。
四事供施焉。天祐丁卯歲四月八日示疾。至
六月朔日終于廨署。報齡七十三。臘五十二
遺旨囑制置揚習司空主喪務。於寺南園
茶毘火滅散分舍利數百粒。後收四十九
粒并遺骨一缾瘞于石塔。晉開運三年乙巳
歲。文泰律師撰塔碑焉。


唐福州雪峯廣福院義存傳



釋義存。長慶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縣曾
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親佛清淨謹愿。存
[012-0782a]
生而鼻逆葷血。乳抱中或聞鐘磬或見僧
像。其容必動。以是別垂愛於膝下。九歲請
出家。怒而未允。十二從家君遊蒲田玉潤
寺。有律師慶玄持行高潔。遽拜之曰。我師
也。遂留為童侍焉。十七落髮來謁芙蓉山
恒照大師。見而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中
興釋氏。其道也涅而不緇。其身也褎然而出。
北遊吳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於幽州寶剎
寺。訖巡名山扣諸禪宗。突兀飄颻雲翔鳥
逝。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於珍重而出。其
徒數百咸莫測之。德山曰。斯無階也吾得
之矣。咸通六年歸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圓寂
大師亦自溈山擁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昇
之地。其徒孰就師已嗣德山纍纍而疑關。存拒而久
之。則有行實者。始以存同而議曰。我之道
魏魏乎。法門圍遶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
若布金之形勝可矣。府之西二百里有山
焉。環控四邑峭拔萬仞。崷崒以支圓碧。培
樓以[瓜*見]群青。怪石古松棲蟄龜鶴。靈湫邃[堅-臣+虍-七+一/谷]
隱見龍雷。山之巔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樹
皆別垂藤蘿。䒠茸而以為之衣。交錯而不
呈其形奇姿異景不可殫狀。雖霍童武
夷無以加之。實閩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
攸居。誠有待於我也。祈以偕行去。秋七
月穿雲躡蘚陟險昇幽。將及之。存曰。真
吾居也。其夕山之神果効靈。翌日巖谷爽朗
煙霞飛動。雲庵既立月構旋隆。繇是柅法輪
於無為。樹空門於有地行實乃請名其山
曰雪峯。以其冬雪夏寒取鷲嶺猴江之義。
[012-0782b]
斯則庚寅逮于乙未。存以山而道任。山以
存而名出。天下之釋子不計華夏。趨之若
召。乾符中觀察使京兆韋公。中和中司空穎
川陳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飲。交使馳
懇。存為之入府從人願也。其時內官有
復命于京語其道。其儕之拔俗悟空者。
請蛻浮華而來脫屣。僖宗皇帝聞之。翰林
學士訪於閩人陳延効得其實奏。於是乃
錫真覺大師之號。仍以紫袈裟俾延効授
焉。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居累夏。
辛亥歲朔遽然杖屨。其徒啟而不答。雲以隨
之。東浮于丹丘四明。明年屬王侍中之始
據閩越。乃洗兵於法雨致禮於禪林。馥存
之道常東望頂手。後二年自吳還閩大加
禮異。及閩王王氏誓眾養民之外雅隆其
道。凡齋僧構剎必請問焉。為之增宇設像。
鑄鐘以嚴其山。優施以充其眾。時則迎而
館之于府之東西甲第。每將儼油幢聆法
論未嘗不移時。僅乎一紀勤勤懇懇。熊羆
之士因之投跡檀那。漁獵之逸其或弭心鱗
羽。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閩王走醫。醫至粒
藥以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
不餌之。其後札偈以遺法子。函翰以別王
庭。夏五月二日鳥獸悲鳴雲木慘悴。其夜十
有八刻時滅度。俗壽八十有七。僧臘五十有
九。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爾日奔走閩
之僧尼士庶。巷無居人。閩王漣如出涕。且
曰。師其捨予一何遽乎。遣子延稟躬祭奠
之。復齋僧焉。存之行化四十餘年。四方之僧
[012-0782c]
爭趨法席者不可勝算矣冬夏不減一千
五百。徒之環足其趨也。馳而愈離。辯而愈
惑。其庶幾者。一曰師備。擁徒于玄沙今安國也
曰可休。擁徒于越州洞巖。次曰智孚。擁徒
于信州鵝湖。其四曰惠稜。擁徒于泉州招
慶。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分燈化物。
皆膺聖獎賜紫袈裟。而玄沙級宗一大師
焉。


系曰。雪峯道也恢廓乎駿奔四海學人。所出
門生形色不類何邪。玄沙乘楞嚴而入道。
識見天殊。其猶諺曰青成藍藍謝青。師何
甞在明經。故有過師之說。一則雪峯自述
塔銘。已盡其致也。一則玄沙安立三句決
擇群見。極成洞過歟。今江表多尚斯學。此
學虛通無繫了達逍遙勿拘。知乘急也。雪
峯化眾切乎杜默禪坐。知戒急也。其能各
捨一緩以成一全。則可乎。


唐澧州蘇溪元安傳



釋元安。俗姓淡。鳳翔遊麟人也。丱年於岐陽
懷恩寺從兄祐律師出家。唯經與論無不
窮核。乃問道翠微次臨濟。各飡法味不飫
香積之盂也。斵彫復朴逍遙自如。聞夾山
道盛德至。造澧陽當稽問轇轕。又增明淨。
後開樂普山尋居蘇溪。答詶請益多偶句華
美。為四海傳焉。以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十二
月遷滅。享壽六十五。法臘四十六矣。臨終
告眾頗多警策辭句云。


唐明州雪竇院恒通傳招賢岑師



釋恒通。俗姓李。邢州平恩人也。家傳士族
[012-0783a]
幼而知學。蘇秦顯達猶懷二頃之田。元亮孤
高不羨五斗之祿。縱越掞天擲地拖紫腰
金。瞬息浮華豈裨來業父母終禮。年甫十
三潛入鵲山訪道依師。既罷丘墳唯披釋
典。精虔懺誦。懇侍巾瓶不弭初終。蒙恩剃
度。年二十於本州開元寺具戒後。往京兆薦
福寺聽習經律。七八年間尋窮藏教。乃曰。
摩騰入漢譯著斯文。聖胄來梁復明何事。
因辭北闕逕請南方。遇招賢岑大師。大師
問曰。何處人也。曰邢州人也。招賢曰。我道
不從彼來。通曰。和尚還住此無。於是有滯
皆伸無疑不決。後指洞山石霜皆往參焉。
招賢示滅。通以弟子禮事之咸通末遊宣
城。尚書崔寓素奉禪門攀迎莊肅。覩通儀
表拔俗問答往還。崔甚悅服。於謝仙山奏
置禪院號瑞聖。請以居之。四方毳衲之徒
不邀自聚。博陵方議奏薦師號。堅讓遂寢。
中和末文德初群寇兢起。通領徒至四明。大
順二年郡牧黃君晟。請留居雪竇焉。蔚然盛
化。天祐二年七月示疾。越九日躬入浴室。
却坐繩床。集眾焚香勤勤付囑。合掌而逝。
春秋七十二夏臘五十二以其年八月七日
遷石塔于院之西南二百餘步。或曰。通臨終
言我龐勛也。此非也。高僧無作為行錄而
無此說。若觀年臘。龐勛豈正弱冠來逃難
邪。


唐袁州仰山慧寂傳



釋慧寂。俗姓葉。韶州須昌人也。登年十五
懇請出家。父母都不聽允止。十七再求。堂
[012-0783b]
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
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
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
堂階曰。答謝劬勞如此。父母其不可留
捨之。依南華寺通禪師下削染。年及十八
尚為息慈。營持道具行尋知識。先見耽源。
數年良有所得。後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
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跋。時號跛脚驅烏。
凡於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
陀。乃將紙畫規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
之落第二頭。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
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
門風也。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
有神異之者。條來忽去。人皆不測。後勅追
諡大師曰智通塔號妙光矣。今傳仰山法
示成圖相行于代也。


唐天台紫凝山慧恭傳



釋慧恭。俗姓羅氏。福州閩人也。家傳儒素
不交非類。母妊之初。夢所居湧出浮圖上
參于天。迨恭誕生嶷然聰悟。年十七舉進
士。名隨計車將到京闕。因遊終南山奉日
寺。目祖師遺像釋然世網。遂求出家。操執
僧事備歷艱辛。二十有二適值新創安國
寺受具足戒。尋乃遊方。緣嶮涉荒而無難
色。嘗遇黑蛇傷指。不求醫而毒螫自銷。見
魑魅占山。諭罪福而妖物遄息。至武陵德
山詣宣鑒禪師。領會風飛。由茲道合。因挂
錫施門人禮。鑒公順世後遊玉山至信州。
刺史營西禪院而禮之。其徒數百人。居歲
[012-0783c]
餘。以郛郭喧繁復入福州長溪馬冠山。自
馬冠抵泉州富陽山。所至之所檀施臻集。
徒侶解鉢禪坊立就。其為士庶嚮奉如此。
景福三年與門人遊天台。州牧京兆杜雄留
之而止。杜因創瑞龍院於紫凝山。祈恭興
揚法席以悟淪迷。緇俗雲馳。香花山積。天
復三年癸亥十二月午時。命眾聲鐘。顧瞻
左右。促言云去。加趺瞑目儼然而化。春秋八
十四。僧夏六十二。闡圓頓之宗居道德之
最。歿無易名塔無題榜。足見浮名為桎
梏耳。門人上足師遂植松負土力崇塔廟。
所謂法空不壞因緣矣。因緣有之孝行曷
傷于道云。


唐杭州龍泉院文喜傳



釋文喜。姓朱氏。嘉禾禦兒人也。母氏方娠夢
吞桃三蔕。至誕彌不味葷羶。七歲詣本邑
常樂寺僧清國下出家。國即喜之渭陽也。勒
誦經并懺又十卷。方遂削染。往越州開元
寺學法華經。集天台文句即時敷演。則救
螘分中便能講訓也。開成二年屆趙郡受近
圓登習四分律。屬會昌澄汰變素服。內祕
之心無改。遇大中初年例重懺度。於鹽官
齊豐寺講說。後往禮大慈山性空禪師。誨
之曰。子何不學善財遍參乎。咸通壬午歲
至豫章觀音院見仰山。喜於言下了其心
契。仰山令典常住。一日有異貌僧就求齋
食。喜減己食饋之。仰山預知。故問曰。此果
位僧求食。汝供給周旋否。答曰。輟己分迴
施。曰汝大得利益。七年旋浙右止千頃山。
[012-0784a]
築室居之。十年餘杭劉嚴合馬。徵請居龍
泉古城院。凡十一年。乾符己亥歲巢寇掠地
至餘杭。喜避地湖州餘不亭。刺史杜孺休請
住仁王院。光啟三年武肅王錢氏。始牧杭
郡降疏請住龍泉廨署。今慈光院是也。大
順元年威勝軍節使董昌武肅王同年發表薦
論。兩賜紫衣。乾寧四年奏師號曰無著。光
化三年示疾。十月二十七日加趺坐而終于
州郭廨署。春秋八十。僧夏六十。終時方丈上
發白色光。竹樹變白。十一月二十二日遷
塔于靈隱山西塢。喜形貌古朴骨強而瘦。戒
德禪門真知識也。初喜寓居霅川。廣明元
年夏有蝗飛翳天下食田苗。喜自將拄杖
懸挂袈裟標于畎澮中。其蟲將下遂厲聲
叱之。悉翻飛而去。十頃之苗斯年獨稔。其感
通如此。或云所傳得馬祖細衲袈裟以為
信寶矣。遷葬之後。天復二年壬戌八月中。宣
城帥田頵應杭將計思叛渙。縱兵大掠。發
喜塔見肉身不壞如入禪定髮爪俱長。武
肅王奇之。遣裨將邵志祭。後重封瘞焉。


唐明州伏龍山惟靖傳



釋惟靖。吳門人也。年三十許。形奇貌古且類
憨癡。入國寧寺巡僧房唱曰。要人出家
請留。下至經藏院見二眾闍黎大德慧政。
便跪拜伸誠願容執侍。政公允納與翦飾。
於天台受具。暫歸謝政。便尋訪名山。有知
識處必經寒燠。自爾勤於禪法未嘗發
言。即居定光禪師廢金地道場。侵星赴禪
林寺晨粥而多虎豹隨到寺門。虎踞地若
[012-0784b]
伺候。靖出復隨至金地遲明巨迹極多靖恐
人知以鋤滅虎跡。俄患背疽困睡。有鴆鳥
糞于瘡所。非久全愈。又虞氷雪備粳粒半
斗。每日以銚合菜煮食。寘粳於地窖中。過
期用米常滿不耗。靖乃築之而云。吾被此
物知非理也。尋居伏龍山。山可瞰海峯勢
岧嶢。昔僧鑒諸曾隱于是。諸即唐王相國之
母弟也。能文習道。刺史多往謁之。靖續遁
此山。刺史黃晟常請出州。供施繁委。末於
奉川北山置院。示疾坐終。享齡七十餘。窆
于山下。塋塔存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