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3 菩薩地持經-北涼-曇無讖 (T@GONG)





《菩薩地持經》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地持+(論)【聖】【知】*持持方便處四攝品第十五



云何菩薩愛語。略說有九種。一者自性愛語。
二者一切愛語。三者難愛語。四者一切門愛
語。五者善人愛語。六者一切行愛語。七者除
惱愛語。八者此世他世樂愛語。九者清淨愛
語。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是菩薩可喜真實如法
義饒益語。與眾生語。是名自性
愛語。


云何菩薩一切愛語。略說有二種。菩薩慰問
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問言。道路清
泰四大調適。臥覺安樂歎言善來。如是等等
心慰問隨順世間。巧便語言安慰問訊。或復
呪願。令妻子眷屬錢財穀米增長具足。見功
德具足者。歎其信戒施聞智慧。令其歡喜。菩
薩說一切種功德相應法。安樂眾生。常說等
說第一勝妙饒益言說。是名菩薩一切愛語。
菩薩愛語二種分別。隨世間語及正說法語。
慰問讚歎者是名隨世間語。第一勝妙饒益
說者。是名正說法語。
[007-0923c]


云何菩薩難愛語。略說三種。菩薩於怨家所。
以清淨心思惟慰喻。發喜饒益而共言說。是
名第一難愛語。菩薩於增上愚癡鈍根眾生。
以無厭心思惟籌量。而為說法忍諸疲勞。以
法攝取為具足說。是名第二難愛語。菩薩於
諂曲幻偽眾生。欺和上阿闍梨及尊重福田。
或背正向邪。以無害心方便慰喻。發喜饒益
而為說法。是名第三難愛語。


云何菩薩一切門愛語。略說四種。一者斷除
諸蓋向於善趣。說初所作法。二者斷除諸蓋
實心增進。說應四真諦法。三者見放逸眾生
在家出家。等心呵責令離放逸住不放逸。四
者已起疑惑能為開解。若說法若決定論。


云何菩薩善人愛語。略說五種。一者是菩薩
說諸佛菩薩正因調伏法。二者正出。三者正
依。四者正度。五者正示現。處所因緣制戒。是
故此法名為正因。於所受戒有所毀犯教令
還淨。是故此法名為正出。說四依所攝不顛
倒法律至處道。是故此法名為正依。顯示出
一切苦不退還道。是故此法名為正度。三
種示現於一切說無礙。是故此法名為正示
現。


云何菩薩一切行愛語。謂六種七種。略說十
三種。聽所應聽法愛語。制所應制法愛語。現
諸經法愛語。現諸法相愛語。現諸法名字不
顛倒愛語。法句種種分別愛語。慰喻愛語。發
喜愛語。自恣安以眾具代其所作虛受普納
愛語。種種恐怖施安愛語。具足說法攝取愛
語。開覺不善法安立善法見聞疑舉罪折伏
[007-0924a]
愛語。勸有力說法者愛語。如是十三種。名為
一切行愛語。


云何菩薩除惱愛語略說八種。是菩薩依口
四淨八種聖語。是名除惱愛語。口四淨者。離
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八種聖語者。見聞覺知
說不見不聞不覺不知說。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愛語。略說九種。一者
斷親屬難憂苦故愛語說法。二者斷財物難
憂苦故愛語說法。三者斷疾病難憂苦故愛
語說法。四者斷戒難憂苦故愛語說法。五者
斷見難憂苦故愛語說法。戒具足。見具足。威
儀具足。正命具足故愛語說法。


云何菩薩清淨愛語。當知有二十種說法如
前力種性品說。


云何菩薩行利。彼行利者如愛語。廣說異行
利今當說。謂菩薩一切種愛語。隨所說義利
安眾生。云何菩薩自性行利。是愛語具足顯
示眾生。如所應學隨利行行法次法向。住於
悲心心無貪著。勸導教授調伏安立。是名略
說自性行利。


云何菩薩一切行利。略說二種。一切眾生未
熟者方便令熟。已熟者令至解脫。又說三種。
一者與現世利。二者與後世利。三者與現世
後世利。勸令眾生如法德業。獲大財富守護
增長與現世利樂。於此現世得大名稱及眾
具樂。攝受安立勸捨大財。非家出家乞求活
命與後世利樂。以必定得故現則不定。勸在
家出家次第離欲。是名現世後世利樂。於此
現世身心止息安隱樂住。後世則生淨妙天
[007-0924b]
上。及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云何菩薩難行利。略說三種。若眾生本來不
修善因而能行利。是名第一難行利。謂苦勸
化故。若本修善根得大財寶。深起貪著而能
行利。是名第二難行利。謂彼大放逸處故。外
道異學著本邪見而能行利。是名第三難行
利。謂彼愚癡極違正法故。


云何菩薩一切門行利。略說四種。一者是菩
薩不信者勸令生信乃至建立。二者惡戒者
勸修淨戒。三者惡慧者勸修正慧。四者慳者
勸修惠施乃至建立。


云何菩薩善人行利。略說五種。一者是菩薩
於眾生真實利與。二者時與。三者義饒益與。
四者柔軟與。五者慈心與。


云何菩薩一切行行利。謂六種七種。略說十
三種。是菩薩應攝等攝應伏等伏。違佛法者
除其障礙。中住眾生令入法律。已入者以三
乘法而成熟之。已成熟者令得解脫。眾具護
養勸導成熟。所謂勸捨小乘守護大乘。如眾
具護養。如是獨靜一心淨諸障礙。憶念及修
勸令成就。有聲聞緣覺種性者。以聲聞緣覺
乘而成就之。有如來種性者。以無上菩提而
成就之。


云何菩薩除惱行利。略說八種。若有眾生所
應慚處令捨無慚纏。以得開覺如無慚纏。如
是無愧纏睡纏眠纏掉纏悔纏慳纏嫉纏。悉
令聞覺亦復如是。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行利。略說九種。普令
眾生身業清淨謂授一切種不殺生。一切種
[007-0924c]
不盜。一切種不邪婬。一切種不飲酒。普令眾
生口業清淨。謂授一切種不妄語。一切種不
兩舌。一切種不惡口。一切種不綺語。普令眾
生意業清淨。謂授無貪無恚正見。


云何菩薩清淨行利。略說十種。五種外清淨。
五種內清淨。五種外清淨者。一者無罪。二者
不隨轉。三者次第。四者一切。五者如其所應。
雜惡行者先惡行者一向惡行者等以善法而
成就之。是名無罪利安眾生。樂解脫者勸令
解脫。是名不隨轉利安眾生。童蒙眾生。先說
麁法麁近教誡而隨順之。知中智者。為說中
法中教誡而隨順之。勝智慧者。為說深法微
細教誡而隨順之。令其次第漸得善法。是名
次第利安眾生四性。乃至天人一切眾生。隨
能隨力利益安樂。是名一切利安眾生。下善
中善上善者。隨其所應方便利安。是名如其
所應。是名五種外清淨行利。五種內清淨
者。是菩薩廣住悲心利安眾生。是菩薩忍一
切苦而不懈惓。心常歡喜利安眾生。是菩薩
以自在身。謙卑忍下猶如僕使。亦如孝子如
旃陀羅子。離諸我慢利安眾生。是菩薩離於
利養心不虛偽。心存勝妙利安眾生。是菩薩
於究竟處終不退轉。常以慈心利安眾生。是
名菩薩五種內清淨。如是內外五種清淨。是
名十種清淨利安眾生。云何菩薩同利。是菩
薩此義此善若等若勝。授與眾生悉與己同。
是名菩薩與眾生同利。菩薩得此同利調伏
眾生。堅固決定。終不退轉於勸授善法。何以
故彼作是念。是菩薩與我同利。必能令我安
[007-0925a]
隱。快樂。以是菩薩所授我者自修行故。非不
樂因而自修行若以同利教授眾生。彼終不
言汝自不行。云何勸授教誡他人。汝應從他
諮受教誡。


有菩薩他同利如是同利不示他。有菩薩不
同利如是示同利。有菩薩同利亦示同利。有
菩薩亦不同利亦不同利示他。初句者諸菩
薩等功德。住菩薩道等功德。菩薩隱覆真實
功德不為顯示。第二句者下劣眾生怖畏深
法。菩薩思惟方便調伏。現同彼法如栴陀羅。
疾得利益息惱調伏。故現與彼同。第三句者
為調伏彼受動搖善根眾生故。菩薩以住善
根。若上善根顯示同利。第四句者心自放逸
棄捨他利。從種種施如前說如戒廣說。乃至
同利彼諸波羅蜜。自成熟佛法成熟攝事。是
名略說菩薩善法業。從種種施乃至同利。是
種種無量善法菩提分當知三種行二種勝。三
種淨身口意行。當知是行上妙。無染當知是
勝無上。不共彼眾生等事等時等是名上妙。
眾生等者。是菩薩為一切眾生行施等善根
不自為己。事等者。是菩薩行施等一切種善
根。時等者。是菩薩不離方便時節日夜。今世
後世常修施等善根心不休息。無染者有四
種。是菩薩歡喜心修習善法。不因是故生憂
苦悔恨。是菩薩不惱他人不著諸見。不雜惡
行行施等善根。是菩薩一切自己功德專至
顯現。堅固顯現寂滅決定。不由於他行施戒
等諸善法。是菩薩不於施等善法而求果報。
若轉輪聖王帝釋魔梵。不求他報。不依此等
[007-0925b]
求名利身命。於此等行淨歡喜俱不惱亂他。
專至無依從施等。乃至同利諸善法行。是名
無染。熾然不動快淨。是名清淨。菩薩入淨心
地一切善根熾然不動。是熾然淨心地。菩薩
一切善法不思惟起。是不動淨心地。菩薩隨
所得所修善法則不退轉於未來世必定不
退。日夜增長如明分月。日夜增長善法不退
亦復如是。菩薩住究竟菩薩地一生相續。若
最後有所得善根名為快淨。於上更無菩薩
淨地故。是名三種善行三種勝三種淨。當知
從檀波羅蜜乃至同利一切施等。乃至一切
同利。修習清淨如來具足充滿無上菩提金
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報生。難施乃至難同
利。修習清淨如來平等奇特未曾有法。成就
果報生。一切門施。乃至一切門同利。修習清
淨如來為一切最勝眾生天人供養果報生。
善人施等。乃至善人同利。修習清淨如來。於
彼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
非非想。一切眾生最上果報生。一切行施。乃
至一切行同利。修習清淨如來種種無量功
德攝受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身果報
生。除惱施乃至除惱同利。修習清淨如來於
菩提樹下一切魔怨不能傾動果報生。此世
他世樂施。乃至此世他世樂同利。修習清淨
如來最勝禪解脫三昧正受安樂果報生。清
淨施。乃至清淨同利。修習清淨如來一切種
清淨。所謂四種淨身淨緣淨心淨智淨果報
生。三不護十力四無畏三念處一切不共佛
法清淨果報生。是名菩薩施等諸善法果報
[007-0925c]
無上。無量菩薩無罪行之所出生。


菩薩地持方便處供養習近無量品第


十六


云何菩薩供養如來。略說十種。一者身供養。
二者支提供養。三者現前供養。四者不現前
供養。五者自作供養。六者他作供養。七者財
物供養。八者勝供養。九者不染污供養。十者
至處道供養。若菩薩於佛色身而設供養。是
名身供養。若菩薩為如來故。若供養偷婆若
窟若舍。若故若新。是名支提供養。若菩薩面
見佛身及支提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若
菩薩於如來及支提。悕望心俱歡喜心俱。現
前供養。如一如來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一
切如來法。如一如來支提法。如是一切如來
支提法。作是念。我今現前供養如來。及供養
過去未來現在如來。我今現前供養如來支
提。及供養一切十方無量世界一切支提。若
偷婆。若窟。若舍。若新。若故。是名菩薩共現
前不現前供養。若菩薩於不現前如來及支
提心念供養。為一切佛故。為一切如來支提
故。是名不現前供養。若菩薩於如來般涅槃
後。以佛舍利起偷婆。若窟若舍。若一若二若
多。乃至億百千萬。隨力所能。是名菩薩廣不
現前供養。以是因緣。得無量大果常攝梵福。
是菩薩常於無量大劫不墮惡趣。無上菩提
眾具滿足。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現前供養
得大功德。不現前供養得大大功德。共現前
不現前供養。得最大大功德。若菩薩於如來
及支提。手自供養。不依懈墮令他施作。是
[007-0926a]
名業菩薩自作供養。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不
獨供養。普令父母師友親屬國王大臣長者
居士在家出家悉共供養。是名自他共供養。
若菩薩有少許物以慈悲心。施彼貧苦薄福
眾生。令供養如來及支提。令得安樂而不
自為。是名菩薩他作供養。自作供養者得大
果報。他作供養者得大大果。自作他作供
養者得最大大果。


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以衣食床臥湯藥眾
具。問訊禮拜奉迎合掌勳香末香塗香種種
花鬘伎樂幢幡繒蓋燈明種種讚歎五輪作禮
敬遶右旋。以為供養。無盡財勝財摩尼真珠
珂貝玉石珊瑚虎魄硨磲瑪瑙𤦲金銀赤寶左
旋勝寶摩尼寶環。懸以寶鈴散以金錢金縷
圍遶。施如是等寶。是名財物供養。若菩薩久
遠於如來及支提。以財物供養。若多若勝。
若現前不現前。若自作他作。淳淨信心現在
前。專精解心而作供養。以是善根迴向無上
菩提。如是七種名菩薩勝供養。若菩薩自手
供養如來及支提。不輕他人不放逸不懈怠。
至心恭敬不輕未。不亂心不染污心。不於信
心國王諸勝人所現諂曲威儀求財供養。不
以雌黃塗佛形像。亦不以汁而洗浴之。亦不
燒求求羅香而以供養。阿迦花等諸不淨物。
悉不用之。是名菩薩六種無染供養。若菩
薩殊勝不染財物。供養如來及支提。若自力
得若從他求。若如意得。彼眾具自在。如意
得財。菩薩若化作身。若二若三乃至百千萬
億身。彼一一身悉禮如來。彼一一身化作百
[007-0926b]
千手。彼一一手以種種華香供養如來及支
提。彼一切身悉讚歎如來真實功德饒益眾
生。彼一切身皆以上妙衣服眾寶瓔珞幢幡
花蓋。供養如來。如是等名為如意自在力得。
繫心供養。不待如來出現于世。何以故。住
不退轉地菩薩。於一切佛剎未曾障礙故。若
菩薩不自力得財。不從他求。亦不自在力得
而為供養。然於他眾生。若閻浮提。若四天下。
若千世界。若二千世界。若三千大千世界。乃
至十方無量世界。上中下心所作供養。菩薩
於彼一切供養。以淨信心勝妙解心。周遍隨
喜。是菩薩以少方便興大供養攝大菩提具。
是菩薩常等真實心可喜樂心。應當修學。彼
菩薩少時。乃至一𤛗牛頃。於一切眾生修習
慈心悲心喜心捨心。於一切有為行起無常
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涅槃安樂想。念佛念
法念僧。念波羅蜜。乃至少時。於一切法起少
忍知離言說法自性如解脫。離諸妄想無相
心住。況復過上。彼菩薩護持禁戒止觀菩提
分方便。諸波羅蜜諸善攝事方便。是名菩薩
至處道供養如來。第一最上最勝無上。
如此供養比前財物供養。百倍千倍乃至極
算數譬喻不得為比。如是十事。名菩薩一切
種供養如來。如供養佛如是法。如是僧。隨所
應。當知於此三寶作十種供養。


菩薩於如來所起六種淨心。謂福田無上心。
恩德無上心。於一切眾生無上心。如優曇
鉢花難遇心。於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心。於
世間出世間法一切具足依義心。以此六
[007-0926c]
心少想供養如來法僧獲無量功德。何況
多。


菩薩成就幾行為善知識。有幾行善知識開
導無礙。復有幾行得善知識淨信住處。復
有幾行善知識調伏眾生。為善知識事。菩薩
有幾行。習近善知識。復有幾行想。於善知識
聽受正法。菩薩於善知識聽受正法。復有幾
處。無有想念菩薩成就八事。滿足一切善知
識行。一者善住律儀戒而不毀犯。二者多聞
現在覺悟。三者得禪定修慧及餘止觀善根。
四者悲心哀愍捨現法樂廣化眾生。五者成
就無畏為眾說法。正念不失樂說無畏。六者
堪忍。輕欺罵辱諸不愛言。及諸惡行。皆悉能
忍。七者無倦。多思惟力為四眾說法而不疲
懈。八者辯才巧便。凡所說法言辭通利。菩薩
有五事。如是一切種功德。具足善知識善知
識所作開導無礙。一者先欲安樂眾生。二者
於彼安樂如實知之不顛倒覺。三者若作方
便隨順說法。善能隨順調伏眾生有堪能力。
四者心不疲厭。五者平等悲念一切眾生。於
上中下心無偏黨。


菩薩有五事。得善知識淨信住處他聞歡喜。
況復現見。一者威儀成就。寂靜威儀。具足威
儀。舉身齊整。二者心常安住。身口意業不
掉不躁。三者不諂。謂不諂他故攝持威
儀。四者不嫉。謂於他說法及得財利。不生嫉
心。常自勸請令他說法。若財向己勸與他人。
無諂偽心心常歡喜。見他說法及得利樂。起
隨喜心如己所得。五者以知足心少積眾具
[007-0927a]
所得能捨。


菩薩有五事。真善知識。調伏眾生為善知識
事。一者語言。二者與念。三者教授。四者教
誡。五者說法。以是五事廣化眾生。如聲聞地
教授教誡。廣說如力性品。


菩薩有四事。親近善知識滿足。一者若病不
病隨時供養。愛念恭敬淨信饒益。二者隨時
敬禮。問訊奉迎合掌供養。三者如法衣食湯
藥眾具而作供養。四者若依止者。如法隨作
而不傾動。如實而說隨時往詣。請所應作。菩
薩於善知識所成就五想而聽法。當作寶想。
以難得故。作眼想。得勝俱生智慧因故。作
明想。得俱生智慧眼。顯示一切種如實境界
故。作大果福利想。得涅槃道無上因故。作樂
無罪想。現法不得涅槃道。如實觀察止觀大
樂。無罪因故。


菩薩於善知識聽受經法。於說法人有五處
不憶念淨心專聽。一者不念破戒。謂不念言
此犯律儀。不應從彼聽受經法。二者不念下
性。謂不念言。我不從彼下性之人聽受經
法。三者不念醜陋。謂不念言。我不從彼醜陋
之人聽受經法。四者不念壞味。謂不念言。我
不從彼不正語人聽受經法。但依於義不依
於味。五者不念壞美語。謂不念言。我不從彼
麁言說人聽受經法。如是五處不憶念已。是
菩薩勤攝正法。於說法人不起嫌想。若下根
菩薩。起人過心退不樂聽法。當知是菩薩不
能自度智慧退減。


云何菩薩修四無量。謂慈悲喜捨。略說菩薩
[007-0927b]
四無量有三種修。一者眾生緣。二者法緣。三
者無緣。菩薩安處一切三聚眾生已。若苦若
樂不苦不樂眾生。欲安樂故。作樂饒益想而
修慈心。周遍十方一切眾生意解想住。是名
菩薩眾生緣慈。若菩薩起法數想。法數眾生
行觀而修慈心。是名法緣慈。若復於法離諸
妄想而修慈心。是名無緣慈。如眾生緣法緣
無緣慈悲喜捨亦如是。若菩薩於苦眾生作
除苦想。周滿十方而修悲心。是名為悲。於樂
眾生起樂隨喜想。周滿十方而修喜心。是名
為喜。如是三種眾生不苦不樂。隨其次第起
離癡恚貪想。周滿十方而修捨心。是名為捨。
若菩薩慈等無量。眾生緣與外道共。若法緣
者。與聲聞緣覺共。非外道共。若菩薩無緣
無量。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若菩薩
三無無量。當知樂想攝。所謂慈悲喜。一無量
安想攝。所謂捨。一切無量。名為哀愍。成就此
者。名哀愍菩薩。菩薩觀察眾生界。有百一十
苦而修悲心。云何百一十苦。有一種苦。謂
一切眾生。皆墮集苦。以集苦無差別故。又二
種苦。謂欲根本所愛念事。變易生苦。愚癡報
苦。極苦觸身而作是言。我苦我苦。愚癡愁
憂。亦名二箭。身受心受。又三種苦。謂苦苦行
苦變易苦。又四種苦。一者合會別離苦。從愛
別離生。二者斷苦。從種類沒死生。三者相續
苦。從無量生死。展轉相續生。四者終竟苦。從
不得涅槃者五盛陰生。又五種苦。欲纏緣苦。
恚疑睡眠悔掉纏緣苦。又六種苦。謂因苦。
依惡道因故。果苦。生惡道故。求財守護
[007-0927c]
苦。不足苦。壞敗苦。又七種苦。謂生苦老苦病
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又八
種苦。謂寒苦熱苦飢苦渴苦。不自在苦。自作
苦。謂尼乾等他作苦。謂被手石刀杖蚊虻
等。久住威儀生。又九種苦。謂自不具足苦。
他不具足苦。親屬不具足苦。財物不具足苦。
無病不具足苦。戒不具足苦。見不具足苦。現
在苦。他世苦。又十種苦。謂食具不足苦。飲具
不足苦。車乘不足苦。衣服不足苦。瓔珞不足
苦。器物眾具不足苦。華鬘塗香眾具不足
苦。伎樂眾具不足苦。燈明眾具不足苦。男女
給使不足苦。初始苦。復有餘九種苦。謂一切
苦。大苦。一切門苦。惡行苦。轉生苦。不隨欲
苦。違害苦。相續苦。一切種苦。一切苦者。若
前因所起及轉時緣苦。大苦者。長夜種種無
間大苦。一切門苦者。若地獄畜生餓鬼善趣
輪轉。惡行苦者。若現世犯他他還報己。若食
惡食令身不安。如是種種自身現作還受其
苦。若住眾多不正思惟。則生一切諸煩惱苦。
身口及心多造惡行。於未來世生惡行苦。轉
生苦者。有六事不決定起輪轉生死。自身不
定。謂先為王後反貧乞妻子不定。奴婢給使
不定。朋友大臣親屬不定。謂今為妻子乃至
大臣親屬已。彼於後時在生死中。反為怨害
及惡知識財物不決定者。謂於生死中資財
無量。後極貧苦。不隨欲苦者。欲得長壽不樂
短命。惱苦生。欲得端正不樂醜陋。惱苦生。欲
為上族不樂卑賤。惱苦生。欲得自在不樂貧
窮。惱苦生。欲得大力不樂少力。惱苦生。欲多
[007-0928a]
智慧不樂愚癡。惱苦生。欲降伏彼不樂不如。
惱苦生。違害苦者。謂在家妻子減苦。出家煩
惱增苦。飢儉苦刀兵恐畏苦。曠野嶮處恐怖
苦。支節不具苦。殺縛斷截捶打苦。驅儐
出外苦。相續苦應有九種。此中不說。一切種
苦者有五種。如前說。五種樂相違苦。謂因苦。
受苦。樂對治苦。不斷受苦。出家遠離寂滅菩
提樂對治非家欲界和合覺想凡夫苦。是名
五苦。又有五苦。謂逼迫苦。眾具不足苦。四大
增損苦。失所欲苦。三界煩惱穢污苦。是名五
苦。此五種及前五種。略說十種一切種苦。前
五十五種此五十五種。略說百一十種苦。是
菩薩悲境界。緣彼故悲心生。修習增長成就
滿足。


於彼大苦聚緣十八種苦生大悲心。云何十
八苦。謂愚癡報苦。行苦。所攝究竟苦。因苦。生
苦。自作苦。他逼迫苦。他作苦。惡戒苦。惡見
苦。本因苦。大苦。地獄苦。善趣攝苦。一切性
苦。無智苦。增長苦。受苦。鄙穢苦。復次有四
行悲名為大悲。一者緣彼眾生甚深微細難
知之苦。而起悲心。二者久遠長養。於百千劫
修習慇懃。發悟緣生。三者菩薩隨其發悟。入
於悲心。為令眾生永離眾苦故捨百千身命。
何況一身及諸財物。四者悉能代受一切種
苦出離快淨。謂究竟地菩薩。菩薩清淨及如
來。如來地清淨。復次菩薩於此百一十種苦
修習悲心。則為修習菩薩一切悲心。則能疾
得清淨悲心入淨心地。菩薩於諸眾生極親
厚想。愛念想。欲為所作想。不疲厭想。代受苦
[007-0928b]
想。所作自在想。非如苦諦無間等。聖弟子
究竟深入厭離心相續生。謂菩薩悲心。前行
觀百一十種大苦積聚。菩薩如是修習悲
心。於內外事無有少分而不捨離無一律儀
而不攝持。無一他不饒益而不堪忍。無一精
進而不勇猛。無一禪定而不正受。無一智慧
而不得入。若人問佛。住何等住處名為菩薩。
應正答言。住大悲者是。彼一無量如前說。於
諸無量最為無量積聚攝。無量愛果。無量
行。一向純善無有罪過。如是具足修習無量
者。有四功德利。修此無量先得第一現法樂
住。無量功德具攝受增長。於無上菩提淨心
堅固。為眾生故於生死中代諸眾生受一切
苦。


菩薩地持方便處菩提品第十七



云何菩薩慚愧。略說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
依處。菩薩行無罪行。自覺非法內自羞恥。是
名為慚。以此非法故。於他生畏恭敬羞恥。是
名為愧。又羞恥菩薩。性自專精。況復修習。是
名菩薩自性慚愧。依處者。略說有四種。若所
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是名初依處。所不
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是名第二依處。若
為惡覆藏而生羞恥。是名第三依處。若自疑
悔能自除滅。續起羞恥。是名第四依處。是名
依處。云何菩薩不動力。略說有二種。一者自
性。二者依處。能斷染污心不令一切煩惱自
在。堪忍眾苦。種種財利種種怖恐。修正方
便而不傾動。性自寬忍性能思惟。是故不動。
是名自性不動力。復次菩薩不動力。略說五
[007-0928c]
種不動。一者種種輪轉苦能速除滅。二者所
化種種眾生造諸惡行。為是等故長夜受苦。
三者伏諸異論。四者為諸大眾隨順說法。五
者演說勝妙甚深之法。能令菩薩具足受持
一切禁戒。


云何菩薩心無疲厭。有五因緣。修正方便而
不疲厭。一者菩薩性自有力而不疲厭。二者
於不疲厭數數修習而不疲厭。三者方便所
攝。精進勇猛自觀前後。所修轉勝而不疲厭。
四者深利智慧思惟成就而不疲厭。五者於
諸眾生深起悲心。常等哀愍而不疲厭。云何
菩薩善知諸論。是菩薩於五明處。名身句身
味身。從他所聞具足攝受誦習通利。從他聞
義。善能思量。如是菩薩知法知義。於法於義
已受不忘。未修習者。漸漸增進聞思究竟。次
第成熟得喜淨心。菩薩如是行者無量滿足。
善知諸論而不顛倒。


云何菩薩善知世間。是菩薩於眾生世間。如
實了知。所謂生老死。此沒彼生。此眾生於生
死出離。如實了知。復次於眾生世間濁世增
時。如實了知。離濁世增時。亦如實知。所謂五
濁。一曰命濁。二曰眾生濁。三曰煩惱濁。四曰
見濁。五曰劫濁。謂今世短壽人極壽百歲。是
名命濁。若諸眾生不識父母。不識沙門婆羅
門及宗族尊長。不修義理。不作所作。不畏今
世後世惡業果報。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
修齋法。不持禁戒。是名眾生濁。若此眾生增
非法貪。刀劍布施。器杖布施。諍訟鬪亂。諂
誑妄語。攝受邪法。及餘惡不善法生。是名煩
[007-0929a]
惱濁。若於今世。法壞法沒。像法漸起邪法轉
生。是名見濁。若飢饉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
起是名劫濁。是名菩薩知眾生世間。復次菩
薩於器世間若成若壞。如實了知。復次菩薩
於世間菩。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滅道。世間
味。世間患。世間離。如實了知。


復次菩薩眼及色及俱生四大名士夫。身名為
人。無有第三。言我眾生想。無第三想。言我眼
見色乃至我意識法但是言說數言是長老。
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苦覺樂覺。如
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等言說分齊。一切
如實知。菩薩於此眾生世間器世間。八
行觀察世間義。世間第一義。如實了知。是故
名知世間。


復次菩薩若見上座及勝功德者。尊重奉迎
設床請坐。合掌恭敬禮拜問訊。年德等者正
言詶對。軟語安慰。不起等慢稱量彼此。年德
下者。隨力勸喻。稱彼實德。為覆實罪。不令
恥懼生退沒心。不輕蔑彼。若見眾生求法求
財。不背面不嚬蹙。歡喜舒顏。不嗤彼闕。見彼
圮頓不起輕心。若見一切上中下人。先語問
訊。歎言善哉。隨宜善處。隨力所能攝以財
法。不諂曲不自重。不自高不自大。不以增高
而自矜異。於諸親厚一切給與。終不棄捐若
病不病。隨順身口意業與相習近。為善知識
離諸怨對孤獨貧乞無所歸蔭。隨其力能為
作依怙。不以憂苦加於眾生。因緣事起。所應
戲笑。如法戲笑非不如法。不以戲言形名他
人。乃至親密亦復不說。於他人所不久瞋恨。
[007-0929b]
雖復瞋彼不揚其過。若為他人身口毀辱。能
善思惟以法自解。自省己過心不躁動。身口
意業慮而後行。離十四垢業。謂隱覆六方。離
四惡友攝四善友。如修多羅廣說。現法樂義。
錢財具足。勤力具足。守護具足。以正命心為
諸世間工巧之業。不曲不幻不欺誑。常有慚
愧行無罪行。威儀具足重慎威儀。為他親厚
受寄不侵。若負人債終不抵捍。分父餘財
平等無偏。若是真寶主作偽想依實與價。決
斷世事辯正機速。彼彼所作來求請者。悉與
同事終不廢退。能問隨答。為正事業不為非
正。若為國王。以法治世不為非法不樂罰責。
於惡戒眾以戒建立。成就八種賢聖之語。見
則言見。聞覺識知則言識知。不聞不見不覺
不知則言不知。菩薩成就如是等法。如世間
知如世間轉。如實了知。是名知世間。


云何菩薩修習四依。是菩薩為義故從他聽
法。不為味為義聽法。不為味者。若聞世間非
巧便說。依義菩薩亦專心聽。復次菩薩於闇
說明說。如實了知。知所應依。不以上座多識。
若佛若僧。依止如是諸說法人。如是依止所。
應不依於人。於真實義心不動搖。能自了知
不由於他。復次菩薩於如來所深信清淨。一
向信受如來所說。依了義經非不了義。依了
義經者。於此法律不可破壞。不了義經者。謂
以種種門說而不決定。應有疑問。若菩薩於
了義經作不決定者。於此法律則為可壞。復
次菩薩得堅固修慧。不以聞思識諸法義用
修慧知。不以聞思識知故。聞如來所說第一
[007-0929c]
甚深法義。不起誹謗。是名菩薩修習四依。如
是成就者。略說四種。無量顯示其義具足。大
師修慧所知。一切四依。平等方便。菩薩於彼
出要道。皆悉明達而不迷惑。


云何菩薩四無礙慧。於一切法一切章句。如
其體實。修慧所知無礙不謬。是名法無礙。於
一切法一切相。如其體實。修慧所知無礙不
謬。是名義無礙。於一切法一切名處。如其體
實。修慧所知無礙不謬。是名辭無礙。於一切
法一切種分別。如其體實。修慧所知無礙不
謬。是名樂說無礙。菩薩如是四無礙。得五處
無量巧便。謂陰巧便。界巧便入巧便。緣起巧
便。處非處巧便。此四行菩薩於一切法。能自
覺悟為他顯示。除此已更無有餘。能自覺悟。
況餘顯示。


云何菩薩菩提具。當知二種。一功德具。二智
慧具。此二種具。廣說如自他品。又功德智
慧具。菩薩初阿僧祇劫名為下。第二為中。第
三為上。


云何菩薩摩訶衍所攝修習三十七道分是菩
薩依四。無礙慧方便。所攝智三十七道分。如
實了知而不取證。種種乘方便。彼亦如實知。
所謂聲聞乘方便。大乘方便。聲聞乘方便如
實知。如聲聞地所說。云何菩薩於大乘方便
三十七品如實了知。是菩薩住身身觀。不於
身身而起妄想。亦非一切非性。於彼身離言
說自性。如實了知。是名第一義身身觀念處。
若菩薩觀世諦者。隨無量處方便。知身身觀
念處。如身身觀念處。餘念處及餘道品亦復
[007-0930a]
如是。非身等法妄想觀苦。若妄想觀集。亦不
於斷起滅妄想。亦不於得因起道妄想。離言
說自性。苦法集法滅法道法。如實了知。依此
第一義修道分。名為修諦。若菩薩隨世諦無
量處方便。名為緣諦修。若彼菩薩於此法如
是不起妄想者。是名為止。及彼如實知第一
義。及無量處方便知法。是名為觀。略說菩薩
止有四行。一者第一義。二者俗數智前行。三
者一切虛偽妄想不行。四者於此無言無相
之法不起妄想其心寂靜。一切諸法悉同一
味。如是四行。菩薩止起乃至究竟。如來知見。
略說菩薩觀有四行。謂此四行所起智慧。是
名為觀。離一切法有無智慧。隨無量法分別
處觀。於此四行菩薩觀起乃至究竟。如來知
見。是名略說菩薩止觀。


云何菩薩巧方便。略說十二種。為起內佛法
有六種。為外成熟眾生有六種。云何為起內
佛法六種巧方便。一者菩薩悲心。顧念一切
眾生。二者一切諸行。如實了知。三者求無上
菩提智。四者依顧念眾生捨離生死。五者依
諸行如實知。以無染心。輪轉生死。六者依求
佛智慧熾然精進是名為起內佛法六種巧方
便。云何為外成熟眾生六種巧方便。一者菩
薩巧方便以少善根起無量果。二者以少方
便。起無量善根。三者毀壞佛法眾生除其暴
害。四者處中眾生令入佛法。五者已入眾生
令其成熟。六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云何菩
薩能以少善根得無量果。是菩薩教下劣眾
生。以少財物施下福田。乃至揣[麩-夫+少]施於畜生。
[007-0930b]
施已迴向無上菩提。以迴向力故得無量果。
云何菩薩以少方便起無量善根。是菩薩見
有眾生修邪法齋而求解脫。則為彼說賢聖
八齋斷苦方便不究竟法。授少方便得大果
齋。復次邪見眾生苦身求度。為說中道。令離
二邊究竟解脫。復次或有眾生求生天者。邪
見方便投巖赴火不食等苦。則為演說正法
禪定。現法樂住。後生天上如法受樂。復次或
有眾生誦習外典求清淨者。以佛正法令其
誦習思惟其義。又說如來甚深經典。具足顯
示空相應法。彼聞法已。生厭離心專精淨信。
於一念頃能攝廣大無量善根。況復次第續
念不捨。復次菩薩意解思惟起淨妙想。即以
世間香花珍物供養三寶。亦教他人心想供
養。復次如是淨心遍滿十方一切世界。供養
三寶生隨喜心。亦復教人令其隨喜。復次常
修念佛乃至念天。亦教他人令修六念。


菩薩心念合掌恭敬。隨時供養一切三寶。亦
教他人修此供養。復次於一切眾生一切功
德皆悉隨喜。亦教他人起隨喜心。復次於一
切眾生入廣大悲心。悉欲代受一切眾苦。亦
教他人興此大悲。復次於過去現在一切所
犯。以真實隨順求淨戒心。向十方佛至誠懺
悔。亦教他人如是悔過。彼常如是悔其所犯
以少方便。於一切業障悉得解脫。復次作眾
多種種無量變化。一切十方佛法僧處及眾
生處。無量神通他心自在。菩薩攝取功德。復
次菩薩修慈悲喜捨。亦教他修。是名菩薩以
少方便。生廣大無量善根果報。
[007-0930c]
《菩薩地持經》卷第七


方便處攝品第十五



云何菩薩愛語。略說有九種。一者自性愛
語。二者一切愛語。三者難愛語。四者一切
門愛語。五者善人愛語。六者一切行愛語。
七者除惱愛語。八者此世他世樂愛語。九
者清淨愛語。自性愛語者。是菩薩可喜語
真實語如法語義饒益語與眾生語。是名
自性愛語。一切愛語者略說二種。一者菩薩
見人舒顏平視讚言善來等念在前。先語安
慰。道路清泰四大調適臥覺安不。如是等
隨順世間巧便調言等心慰問。又復呪。願
妻子眷屬錢財增長具足。見具功德
者。勸其信戒施聞智慧令其歡喜。二者說
一切種功德用應法。安樂眾生。常說等說
第一勝妙饒益言說。是名菩薩一切愛語。
菩薩愛語二種分別。慰問讚歎者。是名隨
世間語。第一勝妙饒益言說者。是名正說
法語。難愛語者略說三種。一者於怨憎所。
以清淨心思惟慰喻。發喜饒益而共言語。
二者於增上愚癡鈍根眾生。以無厭心思惟
籌量。忍諸疲苦以法攝取為具足說。三者
於諸諂曲幻偽眾生。欺和上阿闍梨及尊
重福田。或惡邪見。以無害心方便慰喻。發
喜饒益而為說法。是名難愛語。一切門愛
語者略說四種。一者斷除諸蓋向於善趣。
說初所作法。二者斷除諸蓋實心增進。說
應四真諦法。三者見在家出家放逸眾生。
等心訶責令離放逸。四者已起疑惑能為
[007-0931a]
開解。若說法若決定論。善人愛語者略說
五種。一者說佛正因調伏法。二者正
出。三者正依。四者正度。五者正示現。處所
因緣制戒。是故此法名為正因。於所受戒
有所缺犯。教令還淨。是故此法名為正出。
說四依所攝正法律至處道。是故此法名
為正依。顯示出苦不退還道。是故此
法名為正度。三種示現於一切說無礙。是
故此法名為正示現。一切行愛語者謂六種
七種。略說十三種。聽所應聽法愛語。制所
應制法愛語。現諸經法愛語。現諸法相愛
語。現諸法名字不顛倒愛語。法句種種分
別愛語。慰喻愛語。發喜愛語。自恣安以眾
具代其所作虛受愛語。種種恐怖施安愛
語。具足說法攝取愛語。開覺不善安立善
法見聞疑舉罪折伏愛語。勸有力說法愛
語。。除惱愛語
者略說八種。依口四淨。八種聖語。口四淨
者。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八種聖語者。見
聞識知見聞覺知說。不見不聞不識不知
不見不聞不覺不知說。此世他世樂愛語
者略說九種。斷親屬難憂苦故。愛語說法。
斷財物難憂苦故。愛語說法。斷疾病難憂
苦故。愛語說法。斷戒難憂苦故。愛語說法。
斷見難憂苦故。愛語說法。戒具足見具足
威儀具足正命具足故。愛語說法。清淨愛
語者有二十種說法。如前力種性品說。云
何菩薩利益。利益者。如愛語廣說。異利益
今當說。謂菩薩一切行愛語。隨所說義利
[007-0931b]
安眾生。自性利益者。是愛語具足。顯示眾
生如所應學。隨利益行法次法向。住於
悲心無貪心。勸導教授調伏安立。是名自
性利益。一切利益者略說二種。一者一切
眾生未熟者方便令熟。二者已熟者令至
解脫。復有三種。一者與現世利。二者與後
世利。三者與現世後世利。勸教眾生如法
德業獲大財寶。守護增長與現世利。於此
現世得大名稱及眾具樂。攝受安立勸捨
大財。非家出家乞求活命。與後世利
。勸在家出家次第
離欲。於此現世身心息止安隱樂住。後世
則生淨妙天上。及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是名現世後世利。難利益者略說三種。一
切眾生本不修善因而能利益。以苦勸化
故。二者本修善根得大財寶深起貪著。而
能利益彼大放逸故。三者外道異學著本
邪見而能利益彼。極愚癡違正法故。一切
門利益者略說四種。一者不信者勸令生
信。乃至建立。二者惡戒者勸修淨戒。三者
惡慧者勸修正慧。四者慳貪者勸修慧施。
乃至建立。善人利益者略說五種。一者於
眾生真實利與。二者時與。三者義饒益與。
四者柔軟與。五者慈心與。一切行利益者
謂六種七種。略說十三種。應攝等攝。應伏
等伏。違佛法者除其障礙。中住眾生令入
法律。已入者以三乘法而成熟之。已成熟
者令得解脫。眾具護養勸導成就。所謂勸
捨小乘守護大乘。獨靜一心。淨諸障礙。憶
[007-0931c]
念及修勸令成就。有聲聞緣覺種性者。以
聲聞緣覺乘而成就之。有如來種性者。以
無上菩提而成就之。除惱利益者略說八
種。若有眾生。所應慚處令無慚纏心得開
覺。無愧纏。睡纏。眠纏。掉纏。悔纏。慳纏。嫉
纏。悉令開覺亦復如是。此世他世樂利益
者略說九種。普令眾生身業清淨。謂授一切
種不殺不盜不邪不婬不飲酒。普令眾生口
業清淨。謂授一切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
不綺語普令眾生意業清淨。謂授無貪無
恚正見。清淨利益者略說十種。五種外清
淨。五種內清淨。五種外清淨者。一者無罪。
二者不隨轉。三者次第。四者一切。五者
隨所應。雜惡行者。先惡行者。一向惡行者。
等以善法而成就之。是名無罪利安眾生。
樂解脫者勸令解脫。是名不隨轉利安眾
生。僮朦眾生為說近法。近教誡而隨順
之。中智者為說中法。教誡而隨順之。上智
者為說深法。勝微細誡而隨順之。令其次
第漸得善法。是名次第利安眾生。四姓乃
至天人一切眾生。隨能隨力利益安樂。是
名一切利安眾生。下中上善隨其所應方
便利益。是名隨所應利安眾生。六種內清淨
者。廣住悲心利安眾生。忍一切苦而不懈
惓。心常歡喜利安眾生。以自在身謙卑忍
下猶如僕使。亦如旃陀羅子。離於我慢利
安眾生。離於利養捨於虛偽。心在勝妙利
安眾生。於究竟處終不退轉。常以慈心利
安眾生。是名
[007-0932a]
十種清淨利安眾生。云何菩薩
同事。是菩薩此義此善。若等若勝。受與眾
生悉與己同。是名同事菩薩。得此同事調
伏眾生。堅固決定終不退轉。於勸授善法。
何以故。彼作是念。是菩薩與我同事。必能
令我安隱快樂是菩薩所授我者。自修行
故。非不樂因而自修行。若以同事教授眾
生。彼終不言汝自不行。云何勸授教誡於
人。汝應從人諮受教戒。有菩薩同事。如
是同事不示他。有菩薩不同事。如是同事
示他。有菩薩同事。亦示同事。有菩薩不同
事。亦不示同事。不示他者。諸菩薩等功
德。住菩薩道等功德。菩薩隱覆真實功德。
不為顯示他者。下劣眾生怖畏深法。菩薩
思惟方便調伏。現同彼法知旃陀羅。疾得
利益息惱調伏故。現與彼同。示亦同事者
為調伏彼受動搖善根眾生故。菩薩以住
善根若上善根。顯示同事。亦不示同事者。
心自放逸。棄捨他利從種種施。如前說。乃
至同事諸波羅蜜。自成熟佛法。成熟眾生。
是名略說菩薩善法業從種種施。乃至同
事。是無量善法菩提分。當知三種行。二種
勝。三種淨身口意行。是名為行上妙無染。
是名為勝上妙。有三種眾生等事等時等。
眾生等者。是菩薩為一切眾生行施等善根。
不自為己。事等者。是菩薩行施等一切種善
根。時等者。是菩薩不離方便。時節日夜今
世後世。常修施等善根。心不休息。無染有
四種。是菩薩歡喜心修習善法。不因是故
[007-0932b]
生憂苦悔恨。是菩薩不惱他人。不著諸見
不雜惡行。行施等善根。是菩薩一切自己
功德。專至顯現堅固顯現。寂滅決定不由
於他。行施戒等諸善法。是菩薩不於施等
善法而求果報。若轉輪聖王帝釋魔梵。不
求他報。不依此等求名利身命。於此等行
淨歡喜。俱不惱亂他。專至無依。從施等乃
至同事諸善法行。是名無染熾然不動快
淨。是名清淨菩薩入淨心地。一切善根熾
然不動。是名熾然淨心地。菩薩一切善法不
思惟起。是名不動淨心地。菩薩隨所得所
修善法則不退轉。於未來世必定不退。如
明分月。日夜增長善法不退亦復如是。代
究竟地菩薩一生相續若最後身所得善根。
是名快淨。於上更無菩薩淨地故。是名三
種行二種勝。三種淨當知從檀波羅蜜乃至
同事。一切施乃至一切同事。修習清淨如
來。具足充滿無上菩提。金剛法身正法久
住。果報生。難施乃至難同事。修習清淨如
來。平等奇特未曾有法成就。果報生。一切
門施乃至一切門同事。修習清淨如來。一
切取勝天人供養。果報生。善人施乃至善
人同事。修習清淨如來。於無足二足四足
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非想一切眾
生。最上果報生。一切行施乃至一切行同
事。修習清淨如來。種種無量功德攝受。三
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果報生。除惱施
乃至除惱同事。修習清淨如來。於菩提樹
下。一切魔怨不能傾動。果報生。此世他世
[007-0932c]
樂施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修習清淨如
來。最勝禪解脫三昧正受安樂。果報生。清
淨施乃至清淨同事。修習清淨如來。一切
種淨。所謂四種身淨緣淨心淨智淨。果報
生。三不護十力四無畏三念處。一切不共
佛法清淨。果報生。是名菩薩施等。善法果
報無上無量。菩薩無罪行之所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