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50 龍舒增廣淨土文-宋-王日休 (T)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五


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東晉遠法師倡首修淨土。本朝王敏仲侍郎。
及近年錢塘陸居士。編集感應事跡。凡二百
餘傳。皆鏤板流傳。今不及盡載。略取其齋戒
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惡人修者及疾苦中修
者。共三十傳。所以發人之信心也。


東晉遠法師



僧慧遠雁門人也。居廬山。與劉遺民等僧俗
百二十三人結為蓮社。以修淨土。謂他日託
生蓮華中也。遠澄心觀想。初十一年三覩聖
相。而遠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遠面
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
觀音勢至侍立左右。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
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說苦空無常
無我妙法。如十六觀經所說。佛告遠曰。我
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後七日當生我國。見
僧佛馱耶舍及慧持及曇順在佛之側。向前
揖遠曰。法師之志在吾先。何來之遲也。遠目
見分明。乃與其徒言之。且曰。始吾居此十一
年。幸於淨土三覩聖相。今復見之。吾生淨土
決矣。次日寢疾。至七日卒。遠少年博覽經史。
尤通莊老。因往太行山。聽道安法師講般若
經。豁然開悟。乃曰。九流異議。皆糠粕耳。因
削髮事之。後至廬山。凡三十年不出卒。年八
十二。


東晉劉遺民


[005-0266a]


程之字仲恩。號遺民。依遠公共修淨土。專坐
禪作觀想法方。半歲即於定中見佛光照曜。
又地皆金色。居山十五年。末年又於想念佛
中。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毫光散照。垂手下
接。以臨其室。程之慰幸悲泣自陳曰。安得如
來為我摩頂以衣覆我。佛乃為摩其頂。引袈
裟以覆之。他日想念佛。又見身入七寶大池
蓮華青白相間。其水湛湛如無邊岸。中有一
人。項有圓光。胸有萬字。指池水曰。八功德
水。汝可飲之。程之飲水。甘美盈口。乃還。猶
覺有異香發於毛孔。乃曰。此吾淨土之緣至
矣。廬阜諸僧皆來會。程之對佛像。焚香再拜
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阿彌陀佛。此香
當先供養釋迦如來。又供養阿彌陀佛。後供
養法華會中佛菩薩眾。以至十方佛菩薩眾。
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土。祝畢與眾話別。面
西端坐。斂手氣絕。年五十九。


東晉闕公則



公則遠公白蓮社中人。已亡友人於東京白
馬寺為作忌日。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聲
云。我是闕公則。所祈往生極樂寶國今已遠
矣。故來相報。言訖不現。


晉翰林學士張抗



抗平生積善。信重佛門。誓課大悲心陀羅尼
十萬遍。願生西方。課畢。年過六十。忽寢疾。
唯念阿彌陀佛。謂家人云。西方淨土元只在
堂屋西間之內。阿彌陀坐蓮華上。翁兒在蓮
華池金沙地上。禮佛嬉戲。言訖良久念佛而
亡。翁兒乃孫子名。三二歲而亡矣。
[005-0266b]


宋江陵僧曇鑒



曇鑒履行尤謹。常願身升安養。面見阿彌陀
佛。安養即淨土也。故雖毫芒之善悉回向之。
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以水洒其面曰。滌汝
塵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嚴淨。又於瓶
中出一蓮華與之。出定乃與寺僧敘別。夜漸
深獨步廊下。念阿彌陀佛。將至五更。其聲彌
厲。及旦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
亡矣。


南齊楊都僧慧進



慧進年四十餘願誦法華。執卷病生。乃發願
造百部。以懺業障。錢化造畢病亦隨愈。願以
造經功德迴向淨土。忽空中有聲云。汝事已
辦。願亦已遂。其生淨土。非汝而誰。進聞之
曰。進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無退轉
矣。齊明三年年八十。無病而卒。


後魏壁谷僧曇鸞



曇鸞初自陶隱居得仙經十卷。鸞欣然自得。
以為神仙必可致也。後遇僧菩提留支問云。
佛道長生乎。能却老不死乎。支云。長生不死。
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觀經與之云。汝可誦此。
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盈虛消息禍福
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
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
氏之長生也。鸞深信之。遂焚仙經而專修觀
經。雖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亦不懈怠。魏主憐
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傳甚廣。號為神
鸞。一日告弟子云。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
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阿彌
[005-0266c]
陀佛。向西閉目叩頭而亡。是時僧俗同聞管
絃絲竹之聲從西而來。良久乃止。


隋開覺寺僧道喻



道喻念阿彌陀佛。造旃檀像長三寸。後忽死。
七日却甦云。見阿彌陀佛。云。汝造我像。何太
小。對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其像遍於
虛空。又云。汝且回本國香湯沐浴。明星出我
來迎汝。至時果見化佛來迎光明照室。眾皆
聞見。乃亡時開皇八年。


唐京師僧善導



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淨土九品道場。
於是篤勤精苦。若救頭然。每入佛堂合掌胡
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氷亦須流汗
以表至誠。出即為眾說淨土法門。無暫時不
為利益。三十餘年不暫睡眠。般舟行道禮佛
方等專為己任。護持戒品纖毫不犯。未甞舉
目視女人。絕意名利遠諸戲笑。所行之處淨
身供養飲食。衣服有餘並以迴施。好食送大
厨供眾。麁惡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飲噉。諸有
䞋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
三百餘。譬見及壞塔。皆悉修營。然燈續明。每
歲不絕。三衣瓶鉢不使人持洗。始終無改。不
與眾同行。恐談世事妨修行業。展轉授淨土
法門者不可勝數。或問導云。念佛之善生淨
土否。答云。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於是導自念
阿彌陀佛。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十
聲以至百聲。光明亦如此。其勸化偈云。漸漸
雞皮鶴髮。看看行步躘踵假饒金玉滿堂。難
免衰殘老病。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005-0267a]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後謂人曰。此
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投身自
絕。高宗見其念佛口出光明。又捨身時精至
如此。賜寺額為光明。本朝慈雲式懺主略傳
云。阿彌陀佛化身至長安。聞滻水聲乃曰。可
教念佛。三年後滿長安城中念佛。後有法照
大師。即善導後身也。


唐台州僧懷玉



懷玉注想淨業近四十年。天寶元年。玉念佛
間。忽見西方聖眾。數若恒沙。中有一人。手擎
銀臺。前以示玉。玉白。如玉者本望金臺。何
有銀臺耶。臺乃隱人亦隱。於是彌加精苦。至
三七日。向之擎臺者復來告云。法師以精苦
故得升上品。又云。上品往生必先見佛。可趺
坐以俟佛來。未旋踵間。異光照室。又三日異
光再發。玉曰。若聞異香。我報身即盡。次日書
偈云。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
經十劫修道來。出示閻浮厭苦眾。一生苦行
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偈畢香氣四來。弟
子有見佛與二菩薩共乘金臺。臺傍千百化
佛自西而下迎玉。玉恭敬合掌含笑長歸。


唐汾州僧啟芳圓果



啟芳圓果二法師精心觀想淨土。後五月於
觀想中同覺。身臨七寶大池。池間有大寶帳。
身入其中。見觀音勢至坐二大寶蓮華。下有
蓮華彌滿千萬。阿彌陀佛從西來。坐一最大
蓮華。迭出光明相照。芳等禮佛問云。閻浮
眾生依經教念佛得生此否。佛云。如念我名。
皆生我國。無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見其國。
[005-0267b]
地平如掌。寶幢珠網上下間錯。又有一僧。乘
寶車逐遠而來謂芳等。吾法藏也。以宿願因
故來迎汝。芳等乘車前往。又覺其身坐寶蓮
華。又聞釋迦佛與文殊菩薩稱讚淨土。其前
又有大殿。殿有三道寶階。第一道純是白衣。
第二道僧俗相半。第三道唯僧無俗。佛指之
謂芳等云。此皆南閻浮提念佛眾生遂生於
此。汝宜自勉。芳果既寤。歷與其徒言之。後五
月二人無病遽聞鐘聲。他人不聞。芳果云。鍾
聲乃我事。頃刻二人同終。


唐真州僧自覺



自覺發願。願因大悲觀音引接。見阿彌陀佛。
於是化錢鑄大悲像四十九尺。造寺居之。既
成祝願。其夜三更忽有金色祥光二道。阿彌
陀佛自光中乘雲而下。觀音勢至左右隨之。
佛垂金臂按覺首曰。守願勿悛。利物為先。寶
池生處孰不如願。後十一年七月望夕見一
人雲間現半身。若毘沙門天王。俯謂覺曰。安
養之期於斯至矣。乃於大悲前跏趺化去。


唐睦州僧少康



少康貞元初至洛下白馬寺。見殿中文字累
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導西方化導文也。康
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發光明。言未
已光乃閃爍。遂至長安善導影堂。大陳薦獻。
善導於空中曰。汝依吾事利樂有情。則汝之
功同生安養。又逢一僧。謂曰。汝欲化人。當往
新定。言訖而隱。新定今嚴州也。至彼人尚
無識者。康乃乞錢誘小兒與之約曰。阿彌陀
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與汝一錢。小兒務得
[005-0267c]
其錢。隨聲念之。後月餘小兒念佛求錢者眾。
康乃云。念佛十聲乃與爾錢。小兒從之。如此
一年。無長少貴賤。凡見則稱阿彌陀佛。以故
念佛之人盈於道路。後康於烏龍山建淨土
道場。築壇三級。聚人午夜行道。康升坐。令人
面西。康先唱阿彌陀佛。次眾人和之。康唱時。
眾見一佛從其口出。連唱十聲則有十佛。若
聯珠狀康云。汝見佛否。如見佛者決生淨土。
其禮佛人數千。亦有竟不見者。後囑眾人。當
於安養起增進心。於閻浮提生厭離心。又云。
汝等此時能見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
道而亡。


唐并州僧惟岸



惟岸專修十六觀。因出見觀音勢至二菩薩
現於空中。遲久不滅。岸頂禮雨淚而歎曰。幸
由肉眼得見聖容。所恨後世無傳。忽有二人。
自稱畫工。未展臂間聖相克就。已而人亦不
見。弟子怪而問之。岸曰。此豈畫工哉。又曰。
吾之西行乃其時也。弟子有從我者。當明言
之。小童子云。從師而往。岸曰。必能從我。
可歸告父母。父母聞而笑罵之子乃歸寺。香
湯沐浴。於阿彌陀佛前趺坐而往。人或告岸。
岸撫其背曰。汝事吾者。何乃先去。遂索筆焚
香。向所畫菩薩前偈云。觀音助遠接。勢至輔
遙迎。寶瓶冠上顯化佛頂前明。俱遊十方剎。
持華候九生。願以慈悲手。提獎共西行。遂令
弟子助聲念佛。仰目西顧而亡。


唐長安尼淨真



淨真住長安積善寺。納衣乞食一生無嗔。誦
[005-0268a]
金剛經十萬遍專精念佛。顯慶五年染疾。告
弟子云。五月內十度見阿彌陀佛。兩度見極
樂世界寶蓮華上童子遊戲。吾得上品往生。
言訖跏趺而去。光照其寺。


唐房翥



翥暴死至陰府。見閻羅王。王曰。據案簿。君曾
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君承此福。亦合生
淨土。故召來相見。翥曰。先許金剛萬卷巡禮
五臺。未欲往生。王曰。誦經巡禮固為好事。不
如早生淨土。王知志不可奪。乃放還。以此知。
勸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動幽冥也。


唐長安李知遙



知遙善淨土教五會念佛。為眾師範。後因疾
忽云。念佛和尚來也。洗漱著衣。索香爐出堂
頂禮。乃聞空中說偈云。報汝李知遙。成功果
自招。引君生淨土。將爾上金橋。却就床下而
化去。眾聞異香。


唐上黨姚婆



姚婆因范行婆勸念阿彌陀佛。臨終見佛菩
薩來迎。告佛言。未與范行婆相別。請佛暫
住。少時佛住空中候范婆至。姚婆立化。


唐并州溫靜文妻



靜文妻久患在床。靜文勸以念阿彌陀佛。乃
念佛二年不絕。遂見淨土。乃告靜文言。我見
佛了。後月定去。又以食獻父母云。今得隨聖
往生。願父母及夫專念佛。來西方相見。言訖
而終。前三日見蓮華大如日輪。


唐張鍾馗



鍾馗殺鷄為業。忽見一人。緋衣驅群鷄。來叫
[005-0268b]
云。啄啄四畔。上啄兩目流血。受大痛苦。有
僧為鋪佛像。燒香念阿彌陀佛。兼令鍾馗一
心專念。忽香滿室。安然而終。


唐張善和



善和殺牛為業。臨終見牛數頭。作人言云。汝
殺我善和大恐。告妻云。急請僧來救我。僧至
云。十六觀經說。若人臨終地獄相現。至心十
稱南謨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淨土。善和云。便
入地獄也。不暇取香爐。即以左手擎火。右手
拈香。面西專切念佛。未滿十聲乃云。我見阿
彌陀佛從西來與我寶坐。言訖而終。


後晉鳳翔僧志通



志通見智者大師淨土儀式。不勝欣抃。不向
西唾。不背西坐。專心修進。後見白鶴孔雀成
行列西下。又見蓮華光相開合于前。通云。白
鶴孔雀淨土境也。蓮華光相託處生也。淨土
現矣。乃起禮佛對佛而終。火化時五色祥雲
環覆火上。


國初永明壽禪師



禪師名延壽。本丹陽人。後遷餘杭。少誦法華
經。初為縣衙校。多折官錢。勘之止是買放生
命。罪當死。引赴市。曹錢王使人探之。若顏色
變即斬之。不變來奏。臨斬顏色不變。乃貸命。
遂為僧。於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乃
獲觀音辨才。下筆盈卷。著萬善同歸集宗鏡
錄等。共數百卷。住持雪竇永明。日課一百八
事。精進以修西方。既坐化。焚畢為一塔。有僧
每日遶塔禮拜。人問其故。僧云。我撫州僧也。
因病至陰府。命未盡放還。見殿角有僧畫像
[005-0268c]
一軸。閻羅王自來頂拜。我問。此僧何人。主吏
云。此杭州永明寺壽禪師也。凡人死者皆經
此處。唯此一人不經此處。已於西方極樂世
界上品上生。王敬其人。故畫像供養。我聞之
故。特發心來此遶塔作拜。以此見。精修西方
者為陰府所重。


宋明州僧可久



可久常誦法華經。故號久法華。平生修淨土
業。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却還說淨
土事。與十六觀經所說一同。見蓮華臺。皆標
合生者姓名。一紫金臺標云。大宋城都府廣
教院熏法華已生其中。又一金臺標云。明州
孫十二郎合生其中。又一金臺標云。久法華
臺。又一銀臺標云。明州徐道姑臺。語訖復化
去。五年徐道姑亡。異香滿室。又十二年孫十
二即亡。天樂盈空。


宋會稽金大公



大公名奭。網魚為業。一日改業。持阿彌陀佛
日萬聲。蔬素修行不曾暫輟。後無疾告家人
云。我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在門前。我今
歸淨土也。次日又云。我已見金蓮華來迎我
矣。索香爐安坐。揑印而化。鄉村遠近聞音樂
異香。終日不散。時政和六年。


宋潭州黃打銕



黃打銕本軍中人。打鐵為生每打鐵時。念阿
彌陀佛不絕聲。一日無疾託隣人寫頌印行
廣。勸人念佛。頌云。日夜玎玎璫璫。久鍊成
剛。大平將近。我往西方。即化去。此頌廣行湖
南。人多念佛。
[005-0269a]


宋臨安府仁和吳瓊



吳瓊先為僧後還俗。前後兩娶生二子。屠沽
無所不為。常與人作厨子。每殺鷄鴨等物命。
以手持起叫云。阿彌陀佛子好脫此身去。遂
殺之。連稱佛數聲。每切肉時。一面切一面念
阿彌陀佛。常念佛不輟。教村中人念經修懺。
及勸人念阿彌陀佛。後眼上生瘤。如鷄子大。
乃憂怖造一草菴。分散其妻子。晝夜念佛修
懺。紹興二十三年秋。告村中人云。瓊來日戌
時去也。人皆笑之。將用椀鉢鍋子盡與人。次
日晚報諸道友行婆云。瓊去時將至。盡來與
瓊高聲念佛相助。將布衫當酒飲了。即寫頌
云。似酒皆空。問甚禪宗。今日珍重。明月清
風。端坐合掌念佛。叫一聲佛來即化去。


宋荊王夫人



元祐間荊王夫人與婢妾精修西方。唯一妾
懈怠。夫人斥去其妾。悔悟精進。久之謂他妾
云。吾今夜當生西方。是夜異香滿室。無疾而
終。明日同事之妾告夫人云。昨夜夢化去之
妾託致起居云。夫人訓責我修西方。今已獲
往生。感德無量。夫人使我亦夢。乃可信耳。其
夜夫人夢見亡妾。敘謝如前。夫人云。西方可
到否。妾云。可到。但從妾行。夫人隨之。見池
塘廣大。紅白蓮華大小相間。或榮或悴種種
不同。夫人問云。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間發
念修西方人也。纔發一念池內便生蓮華一
朵。若願心精進則華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
輪。若願心退轉則華日日萎悴。以至殞滅。次
見一人坐蓮華上。其衣飄揚散去。寶冠瓔珞
[005-0269b]
莊嚴其身。夫人問云。何人也。妾云。楊傑也。
又見一人坐於華上。妾云。此馬玕也。夫人我
當生何處。妾引行數里許。遙望見一金壇。金
碧照曜。妾云。此夫人化生處。乃上品上品也。
夫人既覺。訪問楊馬所在。則傑已亡。而玕無
恙。是知精進不退者。雖身在娑婆之內。其神
識已在淨土矣。後夫人於生日秉爐焚香。望
觀音閣而立。子孫方具獻壽之儀。已立化矣。


宋觀音縣君



縣君姓吳氏。其夫都官員呂宏亦悟佛理。夫
婦各齊戒清修。吳氏有二侍女。亦絕葷血勤
力助為勝業。其一頗好禪理。既病猶怡然笑
話而逝。如委脫然。其一奉戒剋苦。或終月不
食。但日飲吳氏所呪觀音淨水一盞而已。忽
見金蓮捧足者三。又數日見其膝。又數日見
其身。又數日見其面目。其中乃阿彌陀佛。左
右則觀音勢至也。又悉見其堂殿國界。皎如
指掌曉然。知其為淨土。問其詳則云。彼皆
清淨男子經行遊樂無女人也。又問。彼佛如
何說法。云。我得天眼未得天耳。故但見問答
指顧。而不能聞所說也。如是者三年。未甞一
瞬不在目前。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終。吳氏事
觀音有靈感。每於淨室列置瓶缶數十。以水
注滿。手持楊枝誦呪。必見觀音放光入瓶缶
中。病苦者飲水輒愈。所呪水積歲不壞。大寒
不凍。世號觀音縣君。


宋馮氏夫人



夫人名法信。贈少師許珣之女。適承宣使陳
思恭。少多疾。及嫁疾尤甚。醫者以為不可療。
[005-0269c]
往見慈受深禪師。問愈疾之方。深教以持齋
誦佛。夫人盡去葷血及裝飾之奉衣掃塔服。
專以西方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
居食息亦西方也。語默動靜亦西方也。酌水
獻華亦西方也。誦經行道亦西方也。剎那之
念秋毫之善一以為西方之津梁。十年間無
惰容。心安體健神氣昌盛。人皆尊尚之。一日
忽書偈云。隨緣任業許多年。枉作老牛為耕
田。打疊身心早歸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族黨
怪之。夫人云。行即歸。何怪之有。乃臥疾。微
有喘息。忽矍然而起云。吾神遊淨土。面禮
阿彌陀佛。觀音左顧。勢至右盻。百千萬億清
淨佛子稽首。慶我來生其國。若宮殿林沼光
明神麗。與華嚴經及十六觀經所說一同。明
日安然化去。家人聞妙香芬馥。不類人間。及
三日荼毘。舉尸如生。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