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82 釋門歸敬儀-唐-道宣 (T)



No. 1896
釋門歸敬儀上卷


沙門釋道宣大唐龍朔元年於京師西明寺述


 敬本教興一謂佛化厥初禮儀莫識。聖法乘時行斯謁敬。所以廣引誠教。為信首之
初宗。庶有不惑於教喻


 濟時護法二謂季俗根鈍非敬不弘。故濟時機綜習惟遠。遂使相從奔競上下相遵。
既不亂倫三寶由盛


 因機立儀三謂時涉澆淳情分利鈍。致立教者開抑殊途。或彼佛德高滅罪稱最。或
此方本淨二業能明等


 乘心行事四謂事在未亡因心行用。約緣課業條流須識。由心通三性事染六塵。因
福起罪莫知道業


 寄緣真俗五謂法被權道情投業理。心形兩位指月雙筌。或以鄙俗淺度不識分量罔
冐入真。實為沈俗


 引教徵迹六謂末法根鈍多封性習。須引聖言以為教量。今以四依檢行四印徵明。
無涉浮言飾詐斯絕


 約時科節七謂心行等級勤惰不恒。故立法撿心分時策行。是知。克念修聖。斯言
有歸。不爾流溺還同無始


 威儀有序八謂敬相顯心虔誠有被。今須引誠教具列容儀。則容止若思。言詞安定
不以法繩。則手足無所措矣


 功用感通九謂業假行成功由心起。心懷染淨業亦真虛。此由想見未清善惡交集。
不示緣報迷滯難明


 程器陳迹十謂聽言觀行時俗罕依。故立條例以清心路


敬本教興篇第一謂興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無信必不興敬。有敬必


先懷信。篇明信本敬隨後生故也


序曰。自法王之利見也。必以靜見為先。故論
云。何處何時誰起此見。一切諸見佛悉斷
故。文良證也。然則習熏日久取會無由。事須
[001-0855a]
立敬設儀開其信首之法。附情約相顯於成
化之功。然後肝膽塗地形骸摧折。知宇宙之
極尊則敬逾天屬以父母生身也。報施在於一生。佛起法身也。醻遠終於累劫。
或功高難賞德深不謝慧深益厚。非醻所及也曉教義之遠大則道越常

以七略被時。立身立國之政淪歷於三有也。八藏所宗亡空絕有之法。畢超於九居也。觀
斯以言則識形心兩途事理雙軌。形則縛於
俗習苦陰常纏。故當折挫以歸依。剖析剖析
觀其慢惑也。心則封於迷倒。倒在生常故須
鏡生滅以懲之。追想追想知其妄著也。深惟
四山恒逼。非念念而莫知切於身也。八倒纏
綿。非新新而不曉節於心也。所以剖析靜於
慢惑非愛斷者所欣。追想厭於妄著。是異生
者所背。固當撫攬誠教以法糺徵。則生身不
徒委於下塵。無識不徒生於上趣矣。敢序斯
致。引文證之。小乘論云。敬者以慚為體也。由
我德薄前境尊高故行敬也。今反無慚。不恥
深可笑也。大乘論云。由信及智故敬於彼。信
故非邪智故興敬。故引誠教。信智及慚敬之
本矣。本起經曰。佛初誕降周行十方。舉手
指天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以時俗所重九十六部號為大聖人
天師也。為絕邪歸正故示此相。唯佛獨尊餘皆邪道。既曰尊嚴。歸依弘護非信敬之不成三界皆

苦無可樂者三界眾生三苦交集。無思厭背貪附更深。故立此言令興厭離。有厭苦身令
思苦本。觀達業惑深是苦因。不沒諸見便得解脫。餘則以苦捨苦長淪苦中此之一經成

歸敬之本也。定信守之宗也。理須依憑託附
以登高遠之趣也。故論云。歸依者迴轉之
語也。由昔背正從邪流蕩生趣。今佛出世興
言極尊。遂即迴彼邪心。轉從正道故也。於是
乃立歸法有五等之差。始於背俗之初終於
[001-0855b]
入道之極。皆歸三寶以為心師之迹也所師
極矣。所為大矣謂初以身從終除心惑故也安得傲然情無懾
憚。況復加以謗訕流言通俗。自沈苦海出濟
無期。重使身心惡習念念逾增。亦使威儀失
節時時結業。覆器之喻塵露於目前。捕鼠之
誣頻繁於胸臆。可不誡歟可不誡歟。又依佛
見瓶沙王經曰。如來於伽耶山成道。度迦葉
已念瓶沙王昔有先請。將諸徒眾往赴彼國。
王及士眾并沙門或云桑門沙門那者。竝是天竺道士之佳號。俗中之常目。亦
是彼國修淨行者。此云淨志以義目之初聞佛至皆悉遠迎未知禮

敬。或有禮足而坐者。或舉手問訊而坐者。或
稱姓名。或叉手合掌。或默然而坐者。皆疑。迦
葉是宿舊師。今從佛來。未知誰為所依者。迦
葉知已欲決眾疑。升空而下禮敬佛足。以手
摩捫以口嗚之自云。佛是我師。我為佛之弟
子。又持扇在佛後搖之。此第二經明禮敬。正
儀之萌兆也。文中不足。有者言之。手摩口
嗚者愛重之極。不能己已也。遠敬在於所卑
故始於足。自餘稱名顯相。使疑者決之非正
敬也。智度論云。外道是他法故來則自坐。白
衣如客法。故命之令坐。一切出家五眾身心
屬佛。故立不坐。若得道羅漢如舍利弗等皆
坐聽法。三果已下竝不聽坐。以所作未辦結
賊未破故。此第三文明位列敬相也。今有安
坐像前情無敬讓。可謂無事受罪枉壞身心。
如上三果尚立。況下凡乎。像立而坐彌是不
敬。比今君父可以例諸。故知。遶旋行立為敬
故行。安得長傲禮懺獲罪。此言易矣。臨機
難哉。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不爾雖
[001-0855c]
讀不救常習思之惟之。故增一阿含經云。無
恭敬心於佛者當生龍蛇中。以過去從中來。
今猶無敬多睡癡等斯為良證。大悲經云。佛
過去時行菩薩道。見三寶舍利塔像。師僧父
母耆年善友外道。諸仙沙門婆羅門。無不傾
側謙下敬讓。由是報故成佛已來。山林人畜
無不傾側禮敬於佛。此第四文明致敬之因
本也。如俗禮云。無不敬。儼若思安定詞。傲不
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是也。依經律論明
立敬儀。佛告比丘。汝等共相恭敬。迎逆問訊
從何為始。比丘白佛各言其志。或云大姓貴
族者。或云神智高達者。或云佛所宗親者。或
云道登聖果者。以事舉之。佛言。汝等所言皆
是長慢。無可觀者。應隨順法訓流布於世。於
我法律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敬儀有四。
道不禮俗一也。僧不禮尼二也。守戒者不禮
犯戒者三也。前受戒者不禮後受戒者四也。
自餘五眾存亡乃殊。皆約年夏次第而設敬
也。因引古事。昔有鵽鳥獼猴大象。同在一
林以為朋友。乃相謂曰。先生宿舊禮應供養。
如何同住不識禮敬。象云。我見此樹生齊吾
腹。猴言。我曾蹲地手挽樹頭。鳥言。我於遠林
食此樹子墮出而生。我應最長即時大象背
負獼猴。鳥在猴上周遍而行。仍說偈云。有敬
長老者。是人能護法。現世得名譽。將來生善
道。於是人皆効之悉行禮敬。諸有智人以喻
取解。經云。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
高心。常思惟智慧。又云。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今貪慢而著隨則其愚不可及也。
[001-0856a]


濟時護法篇第二謂護持濟物非三寶而不隆



序曰。夫以立像表真恒俗彛訓。寄指筌月出
道常規。但以妄想倒情相㳂固習。無思悛革
隨業漂淪。是以經言。為善若登清升若爪之
土。為惡若崩沈滯如下之地。此言在斯。誠
為極誡。何以知耶。但以慢山上聳俯視於人
物。我室四蒙包藏於見愛。慢無納法之實。經
明覆器之賓。我有懷著之功。論顯納烟之義。
器仰無思不服。有服必拔慢根。室壞便歸
太虛。見愛安形無地理例然也。背此非凡所
行。情事得也。乖斯是聖遊履適化然也。然則
封迷長劫。佛世有退席之人。不識分量。季
俗豐輕生之士。此竝不思之徒也。當知我身
屬於他緣。冥冥不知來處。我神屬於惑業。忽
忽莫測何心。經云。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
今日復明日不覺死時至。冥冥隨業緣。不知
生何道。此至言也。乾豆莫干其慮吁可悲哉。
且自等智有三。我同牛羊之智出道唯一。牛
羊異我非倫。人道道緣。不行還同畜獸。獸道
報重頑厚非其所聞。今既形有輕清識心機
舉。厭勞生於往劫。欣解網於將來。固當立像
表儀傾塵聚。而頂禮寄緣引領。蕩煩累於新
心。是則情異牛羊。乘明智而弘道。身如木
石假彫琢而成器。可不然乎。可不然乎。鼠入
角而至窮。更知何趣。名引言而顯實理極於
斯。況復五滓交橫四山常逼。而能安忍於時
事還是昏昏之所媚乎。所以大聖知時通化
陶誘。立正三寶導濁識之所歸。開明四印示
迷生之不昧。固得住法萬載。功由歸敬之勳。
[001-0856b]
神升四天諒藉傳揚之力。廣如慈經所出。豈
虛搆哉。今此之述本被後進之初心。曲授稱
功體非前良之早慮。固須叮嚀指掌鋪覼相
狀。識三寶有數種之權謀。解七眾無貳師之
希向。言唯質露意在修行想有識者。知無繁
於翰墨。故佛言。吾言不在綺飾。令人受解為
要。敢附斯轍筆記序云。今於此篇顯三寶相
相隨見起。隨機四位。初謂一體。二謂緣理。三
謂化相。四謂住持。各有名相。初言一體三寶
者。一是非二之名。體謂本識之謂。但以無
始心體性淨如空。妄想客塵封迷隨染。致使
相從至于今日。經生歷死無由厭曉。故經云。
諸法本來性相空寂。眾生妄計彼此得失。輪
迴生死不得解脫。經云。一切眾生竝有佛性。
即我本識出障嘉名。迷故曰凡悟便名聖。所
以貧女寶藏力士額珠性常清淨有而無用。
為惑所覆無由光顯。如經深叢覆寶移流雜
味。然其本性光淳無玷。所以前修聞此勵力
勤觀。日故劫新遂證斯德。及成妙覺轉依法
身。身非始生寄緣修顯。後進聞此興大志求。
彼去已還我云何住。遵途進德還登位極。自
昔已來此乘無權。皆成正覺逈出樊籠。俯應
群心興悲赴感。我之與佛無始實同。彼以先
覺故先出有。我獨不悟盤桓下凡。一思此事
悔熱何及。今若不修後生何據。所以承遵梵
網以網魚龍經喻內毒如龍難。觸欲貪如鯨吞海揖佩三身憑依三
學。爰初投足先奉戒宗。戒本有三。三身之
本。一律儀戒謂斷諸惡。即法身之因也由法身本
淨惡覆不顯。今修離惡。功成德現故二攝善法戒謂修諸善。即報身

[001-0856c]
之因也報以眾善所成成善無高止作。今修止作二善。用成報佛之緣三攝眾生
戒即慈濟有心功成化佛之因也以化佛無心隨感便應。今大
慈普濟意用則齊約佛有三。隨義三別境非心外。百慮

咸歸理實如此。不可餘見。或迷此及試重廣
之。然則功德之本非戒不弘。道初俗歸必先
敬受。隨境起心無非三戒。如約一生心不懷
惡攝律儀也。有慈起善攝善法也。將濟離苦
護眾生也。內緣既爾。三佛皆然。離合待時不
定三一。故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斯本從
跡也。又云。色聲見我名行邪道。此跡異本也。
故摩竭道成高山先照。祇園開政下乘後席。
眾說備之可用通鏡。故先顯由緣後明性相。
欲明性體因言致理。不是飾非終歸顯實。將
使通明性體。解若心燈後被。以文筌登岸捨
笩可也。言一體三寶者。行者既知心性本淨
悟解無邪名為正覺。覺即佛也。性淨無染法
也。性淨無壅僧也。今覺於本名始覺也。本
實體淨名先覺也。如此安心如此練身。俯仰
周循無念不剋。俗云。惟狂克念作聖。惟聖罔
念作狂彼沈俗士尚此放言。豈惟出道翻無
此致。都不可也。問曰。卿發斯言欲何標據。念
念總是識心。言言都非智略。如何依準得
一舉而騰九萬耶。答曰。夫以聖道遠而難希。
淨心近而易惑。為山基於一簣。為佛起於初
念。故萬里之剋離初步而不登。三劫之功非
始心而罔就。是知。行人發足常步此心。開
示不由外來。悟入誠因內起。迷時謂禮外境。
悟已還禮自心。故經云。心想佛時是心是佛。
如是斂念會必精勤。積熏不已自然清淨。忘
[001-0857a]
此外求甫當行道。徒役身心終為世福。故身
子不思經劫而居退忘。難陀整慮終朝而拔
其神。上明一體三寶也。二明緣理三寶者。理
謂。至理天真常住。還是心體。且從染說無
始有終。但為惑網不能出障。今以三學剋剪
纏結。惑業既傾心性光顯。始終性淨無始無
終。由法成立隨境分相。即號此相為五分法
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前之三學從
因受名。由戒護助果成法身。故云戒身。定慧
準此可以類知。後二從果次第受名。解脫身
者由慧剋惑。惑無之處名解脫身。解脫知見
以乃出纏破障反照觀心。故云知見身也。唯
佛法中三乘聖者具此五分。能為六道作大
歸依。故論云。歸依於佛者。謂一切智五分法
身也。歸依於法者。謂滅諦涅槃也。歸依於僧
者。謂諸賢聖學無學功德自身他身盡處也。
即自他惑滅所無之處。故云盡處也。故經云。
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無為即無漏之
別目也。由此三寶常住於世。不為世法之所
陵慢。故稱寶也。如世珍寶為生所重。今此
三寶為諸群生三乘七眾之所歸仰。故名正
歸。若無專信雜事邪神。雖受歸戒不得聖法。
故經云。歸依於佛者。真名清信士。終不妄歸
依其餘諸天神。斯何故耶。以真三寶性相常
住堪為物依。自餘天帝身心苦惱。有為有漏
無力。無能自救無暇。何能救物。惟出世寶有
力能持。言歸依者如憑王力得無侵害。今憑
正寶威福無涯。故使神龍免金翅之誅信士。
超夜叉之難。五種三歸皆歸此寶。或即名之
[001-0857b]
同相三寶。由理通三世義盡十方。常住三寶
此為至極。經云。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
生不墮惡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
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況
能立願歸依奉為師範。固當累劫清勝義無
陷沒。如經有人受三歸依。彌勒初會解脫生
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但
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曾受歸隨緣還失。
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故
感善神隨逐護助。上明佛竟。後之二寶緣此
而生。如前廣敘。以開靈府。此理三寶能生化
相。弘道利生罪福通感。故調達出血業成劫
罪。耆域出血業成梵福。以化佛無心猶如光
焰。儀像非情體唯無記。所感罪福還約法身。
由顯相狀法身依故。以法本非形無漏無色。
不以相顯群有何依。故立像表真。厥趣斯矣。
是知。化佛供毀一自法身。無有興亡獨稱常
住。言極繁矣。意在通之。但以澆淳在數倚伏
赴機。故列三法限於萬載。所以金河西竭玉
關東鶩。代出八九年逾六百。三遭殄除終還
興顯有何致。斯曆數未也。萬載已後澆風不
追。固無傳授天祿終也。由慈氏運開緣生道
會。淳源將發交謝應期。不虛設也。此明理寶
是歸依所宗。故覆詳之令心有寄。故出耀云。
道之在心不問老少。惟在剛烈乃名道耳。信
心以存何往不剋。文良證也。可不鏡哉。三
明化相三寶者。謂釋迦如來為佛寶也。所說
滅諦為法寶也。先智苦盡為僧寶也。此化相
三寶或名別相。體是無常四相所遷。滅過千
[001-0857c]
載但可追遠用增翹敬。以賢劫中三佛已往。
無我第四群生何依。長淪苦海解脫無路。是
以能仁膺期出世說法度人。開八正之妙門
示一直之平道。近出人天之欲泥。遠登賢聖
之津笩。將趣斯道堦漸有由。說理三寶令物
歸向。豈非真理常住乘權御實。疎解形心稱
為佛子。受道之賓證澄無之本淨。筌蹄之喻
顯性空之玄理。事義光矣。神用明矣。群生
依資生滅盡矣。既而能事已隆告以數終之
運。非色現色表法身之不亡。無形留骨示化
迹之無泯。所以碎身以生物信。全眼以導神
功。斯道莫思恩德非謝。故當敬養塔像興起
信根。先備此心方知由委。四明住持三寶者。
人能弘道萬載之所流慈。道假人弘三法於
斯開位。遂使代代興樹處處傳弘。匪假僧揚
佛法潛沒。至如漢武崇盛初聞佛名。既絕僧
傳開緒斯竭。及顯宗開法遠訪華胥。致有迦
竺來儀演布聲教。開俗成務發信歸心。實假
敷說之勞。誠資相狀之力名僧寶也。所說名
句表理為先。理非文言無由取悟。故約名教
說聽之緣名法寶也。此理幽奧非聖不知。聖
雖云亡影像斯立名佛寶也。但以群生福淺
不及化源。薄有餘資猶逢遺法。此之三寶體
是有為具足漏染。不足陳敬然是理寶之所
依持。有能遵重相從出有。如俗王使巡歷方
隅。不以形徵故敬齊一。經云。如世有銀金為
上寶。無銀有鍮亦稱無價。故末三寶敬亦齊
真。今不加敬更無尊重之方。投心何所起歸
何寄。故當形敬靈儀心存真理。導緣設化義
[001-0858a]
極於斯。經云。造像如麥獲福無窮。以是法身
之器也。論云。金木土石體是非情。以造像
故敬毀之人自獲罪福。莫不表顯法身致令
功用無極。故使有心行者對此靈儀。莫不涕
泣橫流不覺加敬。但以真形已謝唯見遺蹤。
如臨清廟自然悲肅舉目。摧感如在不疑。今
我亦爾。慈尊久謝唯留影像導我慢幢。是須
傾屈接足而行禮敬。如對真儀為我說法。今
不見聞心由無信。何以知耶。但心用所擬三
界尚成。豈此一堂頑癡不動。大論云。諸佛常
放光說法。眾生無始罪故對面不見。是須一
像既爾。餘像例然。樹石山林隨相標立。導我
心路無越聖儀。又作是念。見雖是色了色心
生。心外無塵名為真觀。言從心起。實唯識
有名為俗觀。漸次增明念念無絕。時功既積
熏習逾增。觀道修明不迷緣假。名願樂位修
道人。焉道為人修人能修道。故稱行者名為
道人。今則聞告懷嫌誠當實籙。日損之謂於
斯自明。可不誡哉。


隨機立教篇第三謂智有昏明敬存理事



序曰。禮者履也。敬而已矣。經云恭敬塔廟謙
下比丘者是也。然則性涉昏明推步通局。多
㳂名相少懷經遠。所以隨文綜習。道聽途傳
曾不討論妄行章句。俗中尚云。學而不思則
罔。思而不學則殆。況佛法玄奧理事兼該。聞
即依行沈淪非一。至如經明淨土佛德無涯
尋聲不敢移心。愛重不忘心口。乍聞穢土諸
佛情無一欣。便言無德可歸有罪未能消蕩。
何憎愛之若此。誠不足以詳之。又聞論說多
[001-0858b]
寶別時引情自謂精進果決。便即禮念絕緣。
濁下愚凡行斯膠固。性習雖久終須漸移。如
不更新凡無成聖。綜執前迷負愧彌重。以茲
紹嗣誠非遺寄。是知。教門善巧隨機淺深。深
者行十使而無瑕。淺者示五燒而有淨。淨方
不一隨意欲而受生。佛智莫窮任時緣而冥
會。其猶朗月在空流光小大之器。震雷雲裏
飛聲顯晦之間。聞在前緣不可一其情道。器
惟積習誠難等其利鈍。從此而觀方知。螺髻
身子染淨各封其心。忍土安樂穢潔互陳其
略。故文云。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即其
證也。寧不知。彌陀雜穢復示此。而通引乎。豈
不知。六種震動發蒙心之晝昏。三輪示現統
群情之夜朗不虛設也。經云。吾從成佛已來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
導眾生令離諸著。著是病本隨言即封。聞淨
著淨聞染著染。論云。如蠅無處不著唯不著
火焰。眾生亦爾。善不善法中皆著唯不著性
空。故佛說四依依智不依識。若肉眼見聞如
牛羊無異。正教如此何得致迷。固當杜五過
於未然。祖四依而作則。斯言極矣。復欲何哉。
恐好事者須稟教量。故出一二用弘其道。道
貴清通。義非壅結。仍須識分以自揣摩。無容
冒罔自謂超挺。生報茫然孰識夷險。必有
斯人則自溺苦海。誰能濟拔。今約兩緣立儀
表行。入道多門不過理事。理謂道理通聖心
之遠懷。事謂事局約凡情之延度。聖非自聖。
終假導而漸明。凡非定凡亦因開而達解。是
知。愚智深淺賢聖位階由解行之遠近。致利
[001-0858c]
鈍之乖異。故論云。無分別智即是菩薩。菩薩
即是無分別智。菩薩約位且列五十餘階。故
知。無分之智念念利鈍。此言有旨。然使鈍士
依事引方土之歡娛。且以安身身安而後道
也。利人行理剋正念。而濯性靈用以清心。心
清而出有也。然利鈍千差昏明等級。薄知綱
領標控神解。故歷諸篇通斯一致。則披者不
昧於由徑。行者無滯於發足矣。


乘心行事篇第四謂識心迷倒三毒常纏



序曰。上已顯其機緣。心行備矣。識真俗之交
務。鑒理事之相由。文明祖習之經。義曉疎
通之理。至於附相行事。故習難傾。三賢猶
染其塵。四果尚迷斯旨。是以迦葉起舞。舍利
作瞋。難陀悅於練色。陵伽興於慢相。斯竝正
使雖盡餘習未亡。猶增惱於六塵。自網弊於
三受。況乃下凡煩惑無始習熏。今生道種正
論倫而不忍。以斯昏濁徒生徒死。甚可惜哉。
良以界稱忍土。經云強識念力。義當以正信
而鞭後。以正解而導前。解則見理朗然求邪
倒而難獲俗云。夫志士有所之當口興心誓。行人所不能行謂仁義也。割人所不能割謂情欲也。
忍人所不能忍謂苦樂也。彼沈俗士心無法澄尚有斯致。況出道者正教滿目不能行之。臨終方悔自取沈溺

信則識真仰止知窳惰之易亡。如此栖神可
謂乘心行事。如此整慮可謂無蟥稻梁。焉有
他食在腹而業繫無知。他衣覆形而行增愚
惑。誠不可也。若夫心塵使性知誰不無。識
則無邪常須節約。若任而縱者無解脫期。故
經譬覺賊論。示御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豈
虛累哉。下凡煩惱微細難知。麁而易覺勿過
三毒。自毒毒他深可厭患。貪瞋一發業構三
[001-0859a]
塗。癡慢為本故增垢結。是故行人隨有作業。
先須執御預知輕重。今約禮敬之儀備條過
狀。如有失念即知改革。且自識過尋悔返淨
可期。昏昏任性徒霑釋種。所以仰對尊容貪
拜。廣歎求諸佛之護念。畏惡業之牽挽。等
羝羊之前却同難陀之欣奉。雖為善興終歸
雜毒。是名因福起罪一也。或矜高自舉忌他
名望。勤苦身心恨恚陵物。外雖從稅內實騰
驤。或依時位列相從。禮謁目睞同徒妄生嫌
怪。見有接聲承拜者。言其如碓上下。見有
威容細行者。言其造事詐作。見有在地蹣跚
者。言其大無筋骨。見有音聲濁鈍者。言其大
不生善。如斯眾也。通悉結收。業網所拘報
增鬼錄。或高履長裙剔削光潔。揚彫綵之華
麗。曜龍鳳之文綺。或磨刮骨肉鎣飾面門。上
高殿而揚聲處靜眾而長噫。山字在肩有竦
凌雲之狀。[匚@于]肘廣脇志逾鵬趐之形。稜層長
慢抵築朋流。忽突增癡處處呈拙。如此胥徒
名癡毒也。故論云。三三合九種謂身口意此三能起業也。自
作教他見作隨喜此三能成業也。現報生報後報此三名業果也從三煩惱起從三
毒起受三惡道也。從三善起受人天也。廣如彼解之以此文證。故知。起業

必由毒生。常須觀度方識毒相。故使行福而
雜罪者。還承惡因惡道雜受。故大丈夫論云。
修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惟正憶念後作
大力龍。修施陵懱人後生金翅鳥。施本捨慳
故感財報。嗔心行事還興毒害。故龍受形。見
觸傷等三種害物竝由瞋生。況今行敬本為
除慢。更增慢墮。已是業科。復起貪嗔明招
苦報。又如受形短陋由嫌塔高。聲駐軍馬由
[001-0859b]
興鈴供。罪福雜受其相紛綸。略引數條知非
妄作。昔元魏時勒那三藏見此敬養。勤惰不
倫便出七種禮佛法。文極繁委廣如後明。然
凡所作業三性為宗。一俯一仰非心不就。心
必依緣緣通內外。不起則已。起必性收。善
惡兩性作業感生。無記之緣多歸癡種。種雖
無記亦有善惡。夢業受生如論具引。是知。捨
受昏蒙難為醒決。故當臨事籌理。必不陷溺
清心。


寄緣真俗篇第五謂身心所行功存真俗。前雖明於事理亦是真俗所


收。但彼據於初心此則正存終行


序曰。真俗二諦由來尚矣。不由功用任運現
前。故論云。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今時行敬
亦準聖言不虛設也。然須達解兩諦所由。故
論云。知塵無所有通達真。知唯有識通達俗。
若不達俗無以通真。若不通真無以遣俗。以
俗無別體故也。正論成觀。令人受行。良以真
俗修復空有交津。迷想見則生途日增。悟形
心則高軌潛起。豈不以形纏桎梏報果不可
頓銷。謂隨俗也。心可名談披析莫知其趣。謂
通真也。在言易淨。真理可用心求。據行難
明無始習熏故爾。是知。心惑綿遠雖觀而集
起紛紛。身相事顯屈折而便傾高慢。慢為恒
俗所恥。卑退有識同遵。既為道俗通嫌故。當
行觀厭折挫摧拉。加功剝削方覈情根。所以
大聖垂訓。法喻所歸止在誡約身心無㳂逸
欲。或比行廁畫瓶。或擬危城杯器。故有將崩
朽宅三火恒然。逃隱空聚五刀恒逐。井河引
喻逼形器於剎那。屠肆牛羊切性命於漏刻。
[001-0859c]
義當領斯監舉力勵專征。割略科程課時賦
業。合掌翅跪[澶-旦+示]若臨深。欽重仰止悚猶乘薄。
諦惟形聚但見塵叢。舉目澄睛無非靈像。理
須嗚咽涕呬慨我沈淪。聖容久謝惟承餘迹。
過由我生何不悲悼。猶有微善宅報在人。又
矚遺塵親尊影塔。脫生餘道對目莫知。猶如
我今不見真佛。由此悲慶交懷無容怠惰。所
以專志顒仰夕死如生。故數數重述。意存常
制。今明真俗行敬事理相由。良以凡習寄緣。
憑心舟濟。形假澡沐心便清遠。是須莊嚴道
場位置尊像。斯即開神明之正路。亦乃通聖
道之明津。初舉三身之方土普賢觀云。法身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
住處名常寂光。餘應化身以類標列也次顯十佛之光化如龍樹十住論中具列善德等
相狀稱揚相量各有戒儀。懺悔勸請甄別位置

亦如彼論。解其除罪方法大明。廣如彼說斯竝性絕色心形非識有。故
經云。色聲見求名行邪道。但以無始倒凡隨
情妄執。約相猶迷邪正。何能頓遣見聞。所
以大聖觀機未得垂道。權說福業用接愚心。
故舉淨方之勝相。發動迷心之背向。且攝邪
心令從正法。漸漬既久心性轉明。方示非真
令行理觀。據此修捨實是知機。若彼下愚未
聞真道。即為化說色聲非真。心路蒼茫莫知
投寄。福業不行道心無涉。遂即雙廢長處罪
流。由此方便引令出有。故示西方極樂世界。
令心翹注不得轉移。但此下愚貪滯難拔。縱
任想像何時通悟。故行事福漸行理觀。身本
頑癡不可繩持。心是道因從緣便悟。謂此形
儀本唯識有。迷於本習妄見我人。故須徵研
令行敬養。令見我身俯仰上下唯塵生滅來
[001-0860a]
往屈申。此隨俗也。重觀此身但塵非我。妄謂
我所能有行敬。據此一理名通真也。真本非
心今隨心起名隨俗也。知真非心名道真也。
如是念念以後奪前。漸漸增明久而明利。若
隨故習忽此不修。還同無始生死輪轉。是以
力勵隨念剋思。一一科程令其升進。然則聖
凡之道自古相傳。凡非定凡。故有逆流返本
之迹。聖非自聖終因漸悟觀達之功。故凡
可為聖。以佛性為宗元。聖不為凡以悟解為
歸敬。是知。理事行務且隔形心。至於動用
真俗竝觀。所以隨其發足畢約兩緣。知無顯
真知識是俗。種從緣起方可有階。若身心兩
分真俗二路。三倒常行革凡何日。有人心路
慞惶情投莫準。聞余此及勃爾興言。撫掌大
笑曰。言何容易。一何虛誕。嗟乎不學浪有
涉言。吾聞。真俗竝觀登住方修。如何下凡僣
他上聖。理義不可急須改之。余曰不可改也。
發心畢竟初後心齊。唯識四位凡聖通學。今
則在凡不學何有剋聖之期。故須發足竝修。
修明自然位聖。是知。修道行人常觀正理。不
可執文便乖義實。故四依撿失念念準承。當
須依智不依於識。識俗所習智是道筌。聖立
正儀無容輒濫。文明上地止據階緣。覈其雙
遊終歸妙覺。故經云。常在三昧見諸佛土不
以二相。斯文可依。如執未開更為廣引。經
論明地行位殊途。初地施淨二地戒淨。豈可
經一僧祇方行施戒。此亦示地位之淺深。開
行相之階漸。令諸修趣之士踐跡可期。若為
說萬行齊修方衢同進。則心路茫然不知蹤
[001-0860b]
緒。故有教迹殊異。如能一以貫之則大觀於
日月矣。


引教徵事篇第六教謂聖教。事即禮敬。故引四依以證三善



序曰。有人言。上列機緣文理備矣。深知。信為
道元功德母。智是出世解脫因。但以根鈍時
澆信堅難具。行淺德劣智正易迷。如何不知
大聖立事理之教乎。乃欲統群機之大小。迷
於五乘之化。遺隨宜之方便。悟於一道之致。
蒙又惑焉未喻斯理。答曰。經教引心意存懷
遠。取其大致未可專文。故經云。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是知。深有所以熙。何未悉其致。
致為指也。得月而指自忘。俗流常詠得意忘
言。豈意道門猶行封滯。然則四堅果信成行
起於下凡。在凡不行聖信無由而剋。義實如
此。即須念念徵責步步推繩。猶自迷妄叢生。
豈類全無思擇。如不思擇非行道人。故經云。
雖誦千義不行何益。文良證矣。今立正儀行
敬須本教宗。教有權實不同。行亦昏明殊則。
先須通其立本然後附本興懷可也。經說四
依區分三位。足為末代之龜鏡。信是眾行之
宗師。大聖致詞終不徒設。準教行事畢正無
邪。初人四依。謂從初賢至於極聖。人資無漏
法體性空。據此依承理無邪倒。但以無相好
佛尚惑魔形。況有識凡夫能無受亂。故立法
依顯成楷定。初明依法不依人者。人惟情有
法乃軌模。性空正理體離非妄。即用此法
為正法依。涅槃極教盛明斯轍。今行事者隨
情妄依。多棄法依人。起則致乖遺寄陷溺身
心。若能反彼俗心。憑準聖量隱心行務知非
[001-0860c]
性空。乘持此心以為道路。一分知非明順空
理。一分觀厭明違有事。如此安心分名修趣
法性真道。二明依義不依語者。語是言說止
是張筌。義為達理化物之道。證解已後絕慮
杜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經有捨筏之喻。
人懷目擊之談。豈不以言詮意表得意息言。
月喻妙指無宜不曉。今謂得義乃是言。真行
道者常觀常破。常觀依語常破隨義。謂言隨
義還是誦言。但無始妄習執見鏗然。靜退詳
研方知此過。不爾奔飛追聲不及。又可思惟。
三言依智不依識者。識謂現行隨塵分見。眼
色耳聲耽迷不覺。與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
共行。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氷執塵為識
外。所以化導無由捨之。是知。滯歸凡識。倒遣
聖心。愚迷履歷常淪三倒。勇勵特達念動即
知。知倒難清名為依識。知流須返名隨分智。
如是加功漸增明大。後見塵境知非外來。境
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憎生愛。思擇
不已解異牛羊。有人問云。卿立此論明智異
愚。如何達觀猶稱凡識。答聖智無涯積空顯
德。豈惟一述即謂清昇。此但得語隨言還執。
深知。此執無始習熏。三祇無間方能傾盡。雜
血之乳不可偏言。起伏之相於是乎在。如經
初地行施。餘隨分修。高軌立儀令人修學。何
言一解剩能窮智。必智可窮。未曰高勝。今人
口誦其空心未忘有。騰空不起入火逾難。俱
是心相封迷故爾。後得通達心隨轉用。豈不
如鳥之遊空。自當如布之火浣。不足怪也。所
以修道正士念念分心。捨前詳後新新轉妙。
[001-0861a]
一俯一仰恭敬尊重。竝足合掌收攝怠惰。分
分增明仍猶過習。如何氷執一觀便休。此乃
凡懷遵承倒我。我我因循何由見覺。故當籌
此分有出期。還執出見猶承愛種。載思載削
氣味淳深。重徵此味還由自起。知唯識有何
日消亡。在凡道行域心齊此。更有勝道非復
在言。言既莫存焉資翰墨此一途也。重惟翰
墨實是心相。如前開責無非道緣。竝委登機
臨陣交決如論中。欲是初軍。憂愁第二。嗔恚第三。廣如常途所引。但出聖
道無始未經。今欲革凡理變恒習。自揣形服
都非俗流。如何想觀全乖道望。誠可笑也。四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此之兩經竝聖
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曉之。則無壅不通。有疑
皆決。但為群生性識深淺利鈍不同。致令大
聖隨情別說。然據至道但是自心。故經云。三
界上下法我說惟是心。此就世界依報以明
心也。又云。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
意生身佛說唯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
也。終窮至實畢到斯源。隨流赴感還宗了義。
故佛以法約定權機。何以知然。且如欲有亂
禮佛誦經觀想念佛等。竝是世善不能出有體封下界。經中有說為
不動業及以成佛竝非了義。以此凡愚少厭
欲苦。令修淨觀多生退沒。故隨意樂說為道
業。然其此業因亂果定。覈其修證成相似報。
得生善趣事淨國土。終非事業剋於佛果。後
因前業重更修明。靜智澄清方遂前願。故論
云。若有誦持多寶佛名。得生淨土者別時遠
意。且就一權自分麁細。福道交加純雜備有。
恐新聞者有致煩昏。故且筆削。餘如凡聖行
[001-0861b]
法次第廣解。此之一篇分定邪正。不解不行
則非所述。行四依者。律中自明三乘行者。通
所資用。所謂納衣乞食樹下塵藥各有開制。
如常共傳。餘有四種墨印四種廣說如別顯
之。故不備載矣。


約時科節篇第七謂六時禮敬。三業加勤



序曰。夫為務學之士無時不行。固得念念策
心新新習起。豈可前念背惡遂剋苦而靜塵。
後念陵善便縱意而揚怠。所以論美四修
謂長時無間恭敬無餘也經歎一慮謂行住食息常爾一心也然後方能正想
革絕凡懷。但為倒想沸騰難為執捉。教稱野
鹿又等圓珠。不可徵治無由待對。事須商量
分次以法籌之。是以論云菩薩晝三夜三禮
念諸佛。致使宗文之士崇遵此教。遂分六時
以淨三業。餘時捨縱且習由來。此則福淺罪
深無由拔本。又理都不然情亦不可。何以知
乎。夫以六時之候接俗恒儀。類彼八齋同於
五戒。言雖有數事義無窮。準此以論。故知。擇
日分時可以例準。經云。汝等晝則勤心修習
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莫有廢此謂。晝夜一心常行道
觀。撿據身心無人無法故也中夜誦經以自消息此謂。日夜剋心惑致昏昧。故以
言誦經用散情意以此文證通日連夜安有閑時。然自末

代下凡煩惱濁重。約令恒作退住俗流。或竊
服疑陽因修歲月。寄心無地投形無所。連日
通夜一敬不行。任業流溺知何不起。故設六
時以接愚惑。微得漸集猶勝沈昏。後漸明閑
連時接運。猶謂為好好故須除。凡夫起行各
有異倫。曾習便欣未行便捨。致有去取眾務
紛然。竊聞泥洹法域入有多門。萬行雖殊宗
[001-0861c]
歸捨著。但以罪業違理。一向不行福業順生
觀時修捨。出世道業由來未經。故須專志不
容寧捨。經雖廣說不出此三。約理求文斯皆
統攝。然今隨習各有生心。或樂禪靜則以禮
拜為麁疎。樂禮拜者。又以禪思為坐睡。讀誦
講解偏誚默念之徒。苦節獨住特忿清談之
叟。是則相從奔競莫委其情。朋騰任情不可
比擬。夫以大聖立教卓出恒倫。序其指歸終
為離著。至於隨境流觀陶甄性靈。廣張聲教
都惟可學。學在三位以攝教源。祖而修奉不
越斯位。乃至分時督課。前修舊行日夕三時
禮悔相續。可謂儀形有據。不墜彝倫外攝群
小。開俗信於未然。內斂恒情增天龍之護助。
若此行之不徒設也。且禮念之法自有威儀。
三學言歸俗多分異。元立三學同傾一惑為
宗。以三征之不可分為三別。如論所云。戒如
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明喻即目何用
深思。尋喻乃三約賊唯一。事分三義宗成一
滅。故重張之意存通領。旦如禮敬一法用息
慢高。如不屈躬斯名犯戒。常念在心斯學定
也。常知無我斯名慧也。一敬如此餘行同然。
是則萬行殊途三學攝盡。今學教者皆三別
蹤。又執自計以破他部。擬前喻說理不容非。
固須一事㳂修隨分二學。更為重顯。如佛立
戒。無境不修名作持惰名止犯。犯從止起畏
犯修持。持名隨戒戒名警策。是為戒學安心
此學。非定不行名定學也。深思此學為滅倒
情。縱而不學還順生死。為絕苦本非學不明。
力勵徵責名慧學也。如此漸境漸境託心。凡
[001-0862a]
倒漸輕聖解漸厚。積功不已無往不成。千里
一步。如前具述。時序可惜無容自欺。
釋門歸敬儀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