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17 法華經疏義纘-唐-智度 (T)



天台法華疏義纘卷第四
東春沙門 智度 述


譬喻品



【記】有云大九者出圓鏡疏凡言有云者皆是圓鏡疏
延秀法師釋也。


【記】若今若昔者四悉中皆對今昔昔三車今一車。


【記】多門者八萬四千法門法門皆有譬亦圓鏡耳。


【記】前廣下明來意中云機雖無巳還待不巳悲智者
恐倒應云中下二周機於上周不悟於前名巳佛智
未息更為中下二周作動樹舉扇喻其教理是佛不
巳故疏云使其悟解是也此之教理於上根名顯於
中下名隱理教本無隱顯約機有隱顯耳雖單言教
[004-0057c]
理亦具人行二也。


【記】斷證既同略無形斥者通教三乘名斷證同唯斥
二乘不言菩薩者斷證既同理亦同斥今文略耳問
三藏菩薩既未同證何不云斥答同二乘四善根位
未斷惑故所以亦略。


【記】未窮餘香者雖知華嚴與法華為廣略未窮法華
會三乘開遠本之餘香也。


【疏】釋三喜中文皆有悔初身喜感徼傷歎悔失知即
失大生悔二口喜中是我等咎者悔我取小若不取
小而無有過即是惡前所作名悔第三釋意喜中悔
不待說所因也言疑者唯從於小文云何如來以小
乘法而見濟度是也今謂經云斷諸疑悔不唯於小
生疑也。


【疏】內疑外鄙者外見佛不思議身及菩薩不思議事
鄙而不受經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者疏云方等中記
云通大小經一從般若至法華前皆授菩薩記二阿
含經記彌勒作佛身子見此生悔也。


【疏】常獨處約能處為名若從所住應名為處去聲早
昔疑也前明在會之時今明獨處之日每作是念正
出所疑也言同入法性者問身子何處入法性答有
三處一遇頞[鞥-合+白-日+田]聞空法故云息心達本源本源即法
性也二身子得初果巳聞長爪論議得羅漢也三得
羅漢巳歷方等大品皆聞三乘同得法性但法名同
大小有異不自省過而疑佛徧。
[004-0058a]


【經】初聞佛法者問佛初度五人轉四諦何故言身子
為初聞耶答非是五人之初但是初聞頞[鞥-合+白-日+田]所說耳
問疑悔通今昔不答疑通今昔悔但據昔昔失大故
悔今明不失無悔也疑通今昔者以理教相疑理既
唯一教不應三今昔雨教相疑破云云


【經】金色三十二下二行明失自德果有兩偈為果者
初偈小乘生法二身次偈舉佛大乘生法二身引智
論云小乘中生身不說八十種好法身不說十八不
共法今以大小為類明身子俱失也。


又云初舉三十二相為外德十力為內德略歎佛內
外二德次八十種好為外十八不共為內是廣歎佛
內外。


【疏】又世人等者記引如香積菩薩更學雙流者維摩
經云上方世界過四十二恒沙佛土有國名眾香皆
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等佛名號香積其國香氣比
於十方最為第一彼土無聲聞支佛名唯有清淨大
菩薩眾彼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人天得
入律行乃至功德皆悉具足彼土九百萬億菩薩因
見淨名遣化菩薩至取香飯俱隨到此供養釋迦及
維摩詰聞說此土五道諸難愚人生處剛強難化心
如猿猴說於十惡等彼諸菩薩歎未曾有加習化道
及空觀門名雙流行。


【經】偈云初聞佛所說者謂初聞略開三顯一動執生
疑時也將非魔作佛者心既生疑意中密謂佛是魔
[004-0058b]
也魔之為性有性有而言無無而言有一而言三三
而言一今開三是方便昔說三是真實與魔說同問
新疑類與舊疑何異他答舊就正生疑新就邪正合
生疑舊就正生疑者昔理教俱是佛說而用理教互
疑故名正中生疑也今邪正合生疑者身子謂三乘
教是佛說今一乘教是魔生死外有涅槃演三教皆
生死中即涅槃也。


【經】其心安如海者謂如山之安如海之曠心神既同
山海則知非魔故疑斷也。


【經】聞佛柔輭音者下三句結口喜梵音圓唱名為柔
輭竪轍三諦名深橫周法界名遠橫竪不二名微妙
無明不染名清淨即說一乘微妙之理也。


【經】我定當作佛者頌前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文結身
成也為天人所敬者是頌前從法化生由內無疑惑
外為天人所敬即結意成轉無上法輪是頌從佛口
生結口成也得佛法分總結證初住分也。


【記】云所成感報作用所成是我定當作佛感報是為
天人所敬作用是轉無上法輪也。


【經】華光者有云目覩雨華放光耳聞法華智光若爾
餘人亦覩光聞法何不名華光耶答身子從最初得
名餘人後悟別受異名例阿若無生餘人不爾注云
眾寶所因曰華萬品皆照曰光。


【經】國名離垢者有云然土未曾淨土穢由眾生心有
淨穢故淨穢耳身子昔無凡夫之穢心今悟一乘復
[004-0058c]
離二乘之垢既雙離二垢得佛之時土名離垢巳上土名
其土平正是土體離高下稱平非小大斜名正無穢
惡為清淨有眾寶為嚴飾安穩下明人物離刀兵劫
故安穩離飢餓劫故為豐樂離疾疫劫故為熾盛瑠
璃為地者別明地莊嚴有八交道別明道莊嚴從廣
之狹初總明土次別明地後別明道。


【經】以本願故說三乘法者釋迦濁世說三為除濁故
彼土無濁但願說三問何願耶答身子於三乘中悟
一乘學釋迦說三乘也劫名大寶者不以珠玉為珍
用哲為寶也。


【經】彼諸菩薩至國者初有十德一下地難思德文云
彼諸菩薩至非佛智力無能知者是二瑞華承足德
即七淨華是三大心久發德此諸菩薩下是四內行
無瑕德於無量下是五外為佛歎德恒為下是六恒
求實慧德如文七神通外化德具大神通是八義教
遍通德善知一切諸法之門是九性純無曲德質直
無偽是十心堅不退德志念堅固是不為煩惱所動
名堅固也大意不出發願及修定慧行也。


【經】云佛壽十二小劫眾生八小劫者問娑婆何以佛
壽短眾生命長離垢何以故佛壽長眾生命短耶答
娑婆眾生感得穢土當由生滅之惑既重叩聖之機
不濃故佛壽短眾生壽長離垢眾生感得淨土必由
存亡之心既薄戀道之情彌厚故人命促佛壽延應
迹之終夭乃由眾生之厚薄耳。
[004-0059a]


【經】華足安行者眾實所因為華萬行皆滿為足品物
不差為安眾化流通為行又云彼土菩薩行時寶華
承足故曰華足梵本云牛王天竺貴牛故以為喻此
土不貴牛故改為安行。


【疏】婆伽婆者龍樹釋一能破煩惱二有功德三巧分
別四好名聲大論第二云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
德是第二又婆伽名分別婆名為巧巧分別諸法總
相別相故是第三又婆伽名聲婆名有無有得名聲
如佛者是第四又婆伽名破婆名為能能破婬怒癡
故稱為婆伽婆也是第一。


【經】最大法輪者如玄文第二云通約諸經明待半論
滿如淨名云始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即
對昔半明滿也般若云於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亦
待鹿苑為第一對般若為第二也涅槃法華並云昔
於波羅柰初轉法輪今於𤘽尸城轉法輪今經如文
總於昔望當部為半滿也。


【疏】未愈云云者具釋諸土如同居有見思方便土有
塵沙實報土有無明權人皆示同彼有疾有愈也且
一往敵對耳若竪論者同居有見思塵沙無明三病
方便有二除見思實報有一除見思塵沙唯無明也
上品寂光明佛所居故無疾也。


【記】獲記云云下遣見騰於此是譬周四段及下周四
段故云皆約譬是譬周四段及因緣四段皆約因緣
耳非謂闕領解述成故注云云。
[004-0059b]


爾時舍利弗白佛下第二周初自述有無二見有無
是斷常邊見等取邪見見取戒取又等餘鈍使。


【疏】若國邑等者有云若國邑聚落者所言若字雜心
云若是其事也又若者如也如其而說之也封壃[壉-豕+丘]
域為國邑引釋論云一佛所王凡有四處初謂一世
界二明世界海三明世界種四一世界所度之分言
一世界者百億日月等名一大千如是十方各一恒
沙大千名一佛世界也言世界海者如是一佛世界
數如一恒河沙名世界海言世界種者如是世界海
數如十方恒沙名一世界種言世界所度之分者如
是世界種十方無量名世界所度之分總此四種合
為一佛王化之城國是其大喻世界分域也邑是其
次擬世界種落是墟畔之遠擬世界海聚是村位之
近擬一世界今謂此四初一是同居次三是實報由
闕方便土故不用也言聚落者廣雅云聚落居也聚
眾也人所聚居落亦庭院也言人呼縣為邑內村伍
聚外墟畔為落今言隣閭為聚落者總外墟畔為聚
落也。


【記】云橫竪相帶者如同居中具餘三土橫即帶竪不
二而二同居之外別有方便等三寂光唯極此則名
竪遍於三土皆即寂光即是竪中帶橫名二而不二。


【記】左輔等如止觀第七記檢云云


【疏】左貂右插者應劭漢官儀曰侍中金蟬左貂金取
竪剛百陶不耗蟬高居食潔貂內勁悍而外溫潤宋
[004-0059c]
文帝元嘉中王曇首殿置仁等並為侍中仕親密置
仁帝接膝共語貂拂帝帽帝手撥貂置案上語訖還
復手插之。


【經】德有內外等者初標德業謂歎德業是次釋又二
初釋德次僮下釋業初德又二初標內外次釋釋又
二初略釋次廣釋初略云內則至貲財是也次廣釋
又二初內次外初內者先釋其年云年高博達今古
釋經中年字謂世間長者年既深遠博識墳典古今
史籍喻佛智德權實二智若事若理事則三千理則
空中無不了知名智德次釋衰邁云根志純熟者根
志釋衰純熟釋邁邁遠也謂朽遇遠歸寂滅也喻佛
斷德涅槃理性清淨也次從財富下釋外德又二初
總次別如文。


【經】多諸人眾至中者三界含識品數滋繁故云多諸
人眾唯識云五趣種子名言所熏業招各異類別名
五隨其所應各為有友善惡業種者謂名種子即五
蘊種子五趣不殊由善惡業所招令異故五道別也
言五百者有云十種業道之所招感名五百謂十業
道中各有自他教他讚勵慶慰少分多分全分少時
多時及與壽盡各別老十修作資感立五百名此等
諸種處本識內名住宅中由此種子以為故五趣輪
迴眾苦不息今謂三途因者十惡業招一業為本餘
九助之成十餘九各爾即成一百若破戒業是地獄
百無慚是畜生百慳貪是餓鬼百人天修羅從三品
[004-0060a]
十善互嚴各百非謂教化等問但舉五百即是何故
言一二耶答一對天二對人堪受化故別舉耳三途
受化事少故通對之故云乃至百越修羅故名乃至
言止住者總即五趣別亦是四十居止八獄與鬼畜
為十四州六欲為十色界十六處無色四處合四十
也。


【經】堂閣至傾危者有云喻五薀堂朽故者色薀身根
為主如堂諸根依附身如閣生滅名朽朽爛也墻壁
頹落者譬想蘊外却為墻內捍為壁外變相像如墻
內變為像如壁虗而不實遠自遷謝名頹落解云外
變若山河大地及與眾生見淨生貪見穢生厭內變
為像者緣內身生貪生厭是也柱根腐敗者譬行薀
行薀中有四類法命根是最勝身之主故又是不相
應行法如舍之柱朽故名腐敗也又云舍之所立為
柱之所駐果報所存以命之所持命將欲終報身將
壞如柱根敗堂舍將傾也梁棟傾危者棟者竪杖梁
者橫譬內熟受為本如棟外增上果受為末如梁梁
棟依柱有如受依命根業故有臨將崩落故名傾危
維持一身必在於心識綱維一屋必假於梁棟今疏
意者初墻壁四大次觀解中用譬皮肉無色一界約
小乘異部有色大乘有定果色皆可為皮肉故通三
界若爾能燒既遍三界所燒寧局欲色耶今墻壁喻
四大外諸院為墻內別障為壁喻四大皮為外肉為
內成於身色也今准大乘能燒所燒尚至等覺微細
[004-0060b]
之惑豈唯欲色二界無色無所燒耶又今文雖闕受
想二蘊若譬三薀亦順蘊之次第四大是色薀命根
是行蘊意識是識薀故以三句喻其三蘊既有識薀
心王必有心所五蘊亦足又今意者四大是色及命
識三是初託胎時煗識命三種子故以此對三也有
云堂閣者公集之舍為堂舍而重累稱閣三界果報
是眾生具有而同聚其中譬之如堂三界果報高下
不同如舍之重累喻之如閣此約所依三界如堂能
依果報三界重累如閣此約依正二報釋也。


【記】引有人具依正二報者難云如人及地居天正不
稱依如人死去依報不滅若唯識依報是第八識相
分正報滅時依報亦滅相分不離見分心故今依小
乘不滅耳欲界空居及色無色界並地獄界鬼界等
依報土皆隨正報而有可云相攝人既不爾如何相
攝今解約唯識相分不離心即是攝也故今文並從
正報云云


【疏】周匝下明能燒之火者有人問云常有三界常有
眾苦亦常有火宅常有火燃何故前明火宅後明火
起耶他答云具通別二義通論三界普論變息受眾
苦二者別論貪會三根者曰稟化苦有暫息之義佛
既去世還起煩惱故前明宅後辯火起問知以此譬
具通別二義耶答初列五百人次明三十子五百是
通三十子是別又云此經令一切眾生離凡夫地後
離二乘地故說三界過患令勿貪著是離凡夫地後
[004-0060c]
明諸子出門求車不得便賜大車令離二乘地也今
謂火宅本為中根法說不悟佛為作譬廣明火宅五
趣輪迴舉五百人以譬輪迴之所本是正因之子復
是生機之處苦出火宅以離凡夫之地得出分段今
令離二乘地得出變易故等賜大車也非是令一切
眾生離凡夫地傍為有之。


言周匝至四生者三門分別一辯相二通局三寬狹
一辯相中言四生者胎卵濕化也言胎者今人等稟
託精氣而受報者名胎生卵生者如諸鳥等依卵㲉
而生化生者如諸天等無所依託無而忽起名化生
問若無依託云何得生答如地論釋依業生生相如
向說次就五趣辯通局者四生中化生一種全攝二
趣及三少分全攝二者諸天地獄一向化生三少分
者人鬼及畜生少分有之如劫初時人鬼及畜一切
化生今時多無故曰少分胎生一種人鬼及畜少分
有之餘趣無卵濕二生唯在人畜餘趣皆無人中卵
生如毗舍佉母其由卵中有三十二兒如是等類是
卵生人人濕生者如頂生王過去有王名善住頂生
肉胞十月滿足中生一兒因字頂生如是等類濕生
人也畜生道中卵濕可知次辯寬狹者如雜心問為
生攝趣為趣攝生論自釋云四生攝趣非趣攝生何
故一切五趣不出四生故生攝五道中陰皆是化生
五趣不攝是故五趣不攝四生也故俱舍云人傍生
具四等如下隨喜釋云云
[004-0061a]


【經】若十二十或至三十者有云若十是菩薩出華嚴
賢首品問子有定數何故云或耶答有三義一或開
二乘或合為小乘開合不定二就昔三乘根性不定
大品六千菩薩退羅漢迦葉本是緣覺值佛成聲聞
三昔雖三乘根性終成菩薩故云或也。


【疏】欻然譬本無今有者引涅槃一句彼經四處出之
第九釋菩薩品差別無差別理事相對十五梵行品
明得即無得無得即得約修因證果之得二十五師
子吼品明有不定有無不定無約真俗相對二十六
破定性明無性今初釋本無今有本有今無等者煩
惱即真如於煩惱邊名本無於真如邊名本有本無
即帶本有今從無煩惱邊名本無也言今有者即真
如為煩惱於煩惱邊名今有於真如邊名今無今有
亦即帶今無今從有煩惱邊名今有也故煩惱即本
無今有真如即本有今無真如即煩惱即真如三世
有法無有是處也將此釋經差別無差別者差別本
是真如於差別邊是本無於真如邊是本有今從差
別本是真如故於差別名本無也言今有者迷無差
別為差別於無差是無邊於差別是有邊今從迷起
差別故名今有也故結云差別即本無今有無差別
即本有今無差即無差無差即差三世有法無有是
處餘皆准此。


【記】地論師云常法體用者章安難云本隱今顯者真
如體昔在無明故云隱令無明既成真如故云顯顯
[004-0061b]
名常用隱名常體今若顯巳亦應更成無明故云顯
巳後沒。


【記】云應言煩惱無始體即菩提故名無終者若云別
說者煩惱是本者故名無始今日斷之故名有終菩
薩初證是有始盡未來際不滅是無終今相即說離
菩提無煩惱故煩惱是菩提之無始離煩惱無菩提
故菩提是煩惱之無終生死涅槃例然即常住之法
也。


【記】云引章安五解初三諦者應云真俗是本無今有
中道是本有今無真俗即中中即真俗名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餘四釋例然思之判釋不稱經文初二句
相即故不可也思之


【疏】身受心法即宅等者準俱舍論四念住前有五停
心位頌云。


「 為通治四貪
 且辨觀骨鏁
 廣至海復略
 名初習業位
 除足至頭半
 名為巳熟修
 繫心在眉間
 名超作意位」



論曰修不淨觀正為治貪然貪差別略有四種一顯
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緣青瘀等修不
淨觀治第一貪緣食等修不淨觀治第二貪緣蟲蛆
等修不淨觀治第三貪緣屍不動修不淨觀治第四
貪若緣骨鏁修不淨觀通能治如是四貪以骨鏁中
無四貪境者解曰此明治四種貪等緣青瘀境翻美
妙青等緣被犲狼等食翻端正相故緣蟲蛆翻美妙
[004-0061c]
觸緣屍不動翻供奉事等此四不淨觀各治一種釋治
四貪訖若觀骨鏁能治四貪見骨鏁時時無妙顯色及

形色妙觸妙威儀等釋頌一句云且辨觀骨鏁初觀骨鏁乃至海
際從海際復至一人名初習業位次觀自身從足至
頭半皆見自骨名巳熟修位次繫心在眉間發八色
光明名超作意位云云頌曰。


「 入修要二門
 不淨觀息念
 貪尋增上者
 如次第應修」



論曰能正入修略說二要門也入修要門有多種故
諸有情類行別眾多故入修門亦有多種一廣即眾
多次有五種謂多貪不淨多嗔慈悲多癡緣起著我
六界尋伺持息然從多分最略二門一不淨觀二持
息念故唯此二名曰要門不淨治貪持息治尋從多
分說各能治一正理論云就近治門說不淨觀能治
貪病非不治餘息念治尋應知亦爾故頌云貪尋增
上者從強而說不淨治貪記引頌別釋論又略所言
貪下釋頌不淨觀三字數息等下釋頌數息二字思之
論如是巳說入修二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心得定
巳復何所修下三頌明四念住也前兩頌別相念住
故一頌偈總明想念住初兩頌明別相者頌曰。


「 依巳修成止
 為觀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
 餘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
 治倒故唯四」



論曰依巳修成滿勝奢摩他為毗鉢舍那修四念住
[004-0062a]
者此總釋念住意奢摩翻止毗鉢翻觀正理云巳修
成止以為所依為觀速成修四念住非不得定者能
如實見故詳此論意釋五停心觀為心敬勤修於止。


爾時假想觀骨鏁等一相住心名為止四念住觀取
身受心法差別之相又於身中而取種種差別之相
除其四倒生如實見故名觀論如何修四念住耶問
也論謂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別自性
名為自相一切有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苦性及
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為共相正理釋云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謂修觀者慧心一境以自相於身境中
一一別觀修四念住分別此法與所餘法有差別義
名觀自相分別此法與所餘法無差別義名觀共相
且身念住觀自相者謂觀察身內十處自性各別從
眼至觸一一皆有處自相故如是於彼各別中有正
智生名觀自相此自相觀得成滿時有道色起爾時
方立自相種性身念住名此亦遍知彼法自相由此
各別有正智生非於諸境中總生一智云云次身念
住觀共相者謂觀察身一一處相雖有差別而身相
同又於爾時觀十一切處俱是色相無有差別謂皆
不越大種所造於彼一類法中有正智生名觀共相
此相觀得成滿時有道色起爾時方立共相種性身
念住名此亦遍知彼法共相由此總有一正智生非
諸境中各生一智言道色者是定境也論身自性者大種造色
受心自性如名自顯法自性者除三餘法者此出身
[004-0062b]
受心法自性也云云又云於身計淨貪為自性受計
樂我取為自性於心計常邊見一分為自性於法計
我薩迦耶見為自性除此四巳餘或為等流也解曰
正理以自相共相觀身等四至一一別觀者自相別
觀共相別觀初身念住自共別者先觀色境與餘十
色別乃至無表亦餘十別觀此十一相各不同名自
相別觀次觀彼十一種色總用色礙以為其相名共
相別觀又次觀身非領納等與受等三體相各異名
自相別觀又次觀身與餘受等總總用無常以為其
相名共相別觀受心法三各有自共二相廣如俱舍
云云頌總相雜所緣者論云四中三種唯名不雜
緣第四所緣通雜不雜若唯觀法名不雜緣若於身
等二三或四總而觀察名為雜緣解曰或二合緣有
六句或三合緣有四句或四合緣有一句總十一句
從不雜緣法念住後無間引起雜緣念住論生復何
緣次第者問次第也論隨境麤者應先觀故或諸貪
欲於身處轉故四念住觀身在初然貪於身由欣樂
受欣樂於受由心不調心之不調由惑未斷故觀受
等如是次第解曰於四中色麤先觀於後三中受麤
先觀於後二中心麤先觀法最細故所以後觀問五
蘊次第相行為麤心為細何故念住想等為細心即
細為麤答想行為法念住雖麤兼涅槃法極微細故
麤細合論法念故在後說云云頌曰治倒故唯四者
論曰此四念住如次治彼淨樂常我四種顛倒唯有
[004-0062c]
四不增不減。


【記】望大論至姿態者一色欲二形貌欲三言語欲四
細滑欲五姿態欲六人想欲此顯形二是彼色欲攝
此妙觸是形貌細滑二攝此供奉是言語音聲攝闕
恣態人想云云


【記】大小應法須釋出之者悲小應鹿苑拔苦慈興法
華大悲應而與其樂。


【經】或當墮落者問佛知彼謗大乘即定墮落何言或
耶答昔二萬佛所聞大乘竟今日起惡樂著三界佛
初成道即擬大乘大機未熟聞必生謗謗即墮苦初
不為說現無謗過攝以小乘且除其著後方說大得
入一乘必無墮三途義墮與不墮不定名之為或初
後皆大中間趣小根根性不定復名為或。


【疏】五濁火燒五蘊舍者問五濁能燒火者見濁煩惱
濁可名能燒眾生命劫三濁與五蘊無別何名能燒
答眾生是假名命是色心上假立劫亦是假立故十
四不相應中一命根二異生性三時此三為假能燒
通於假實所燒唯實也又能燒五濁通於內外所燒
不濁蘊唯在於內又能燒之火通於因果所燒之舍
唯在於果又能燒之火通於二性煩惱見濁是不善
性餘三是無記性所燒五蘊唯是無記性故有別也。


【經】此舍巳燒至害者問既言巳燒復云無令為害者
何耶答為說怖事是五濁火著此五濁與五陰舍合
名為巳燒躭著未久一乘善根未為火害故今誡云
[004-0063a]
無令為害也。


【經】具告等者問昔日為告為未告耶若巳告者巳說
一乘竟如何第一經云我寧不說法今何以言具告
耶答云欲說一乘教皆是心念擬宜而救不得所以
息化實未告也故云誡門擬宜等。


【疏】不識八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
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釋此八苦有三門分別
一釋名二辯相三對三苦共相收攝初釋名者一生
苦者報分始起謂之為生生時有苦就時立稱故名
生苦衰變名老老時有苦就時為目名為老苦四大
增損謂之為病病時有苦就時彰名陰壞名死死時
有苦亦就時立目愛別離者所念分張名愛別離緣
離生惱就緣立稱怨憎會者所苦強集名怨憎會因
生惱亦就緣立稱求不得者所悕不稱名求不得因
求生惱亦就緣立稱五盛陰苦者五陰熾盛名五盛
陰陰盛是苦就體立稱亦可盛者受義五陰盛受前
七苦應言五盛陰苦也次辯相何者生苦如五王經
說始從識支乃至出胎名之為生涅槃經中生通始
終不同經分為五一者初出所謂識支報始名初初
起名出二者至終謂名色支色心具足對前說終三
者增長謂前名色增為六入四者出胎五者種類謂
出胎後乃至老死於中連連剎那新起名之為生何
者老苦如涅槃經中釋有二義一者終身所謂髮白
形枯色變名老二名念念老始從識支乃至老死連
[004-0063b]
連遷變名之為老始終念念始終為二一者增長謂
從識支乃至盛年念念遷變二者滅壞年衰巳後念
念老也何者病苦如涅槃中釋兩義一者身病所謂
四大增損不調及餘客病二者心病所謂歡忻憂恐
怖愚癡等也何者死苦如涅槃中說死有三一者放
逸死謂謗大乘方等經典二破戒死謂犯三世諸佛
禁戒三者壞命死謂身盡命終經分二一命盡死二
外緣死命盡中經說有三一者命盡而福不盡正報
雖滅依報猶存二者福盡而命不盡依報雖亡正報
猶存此亦通名命盡死也三者福命俱盡依正俱滅
外緣死中經謂有三一者自害二者害他三者俱害
何者是愛別離苦所別有二一內二外內者是親戚
眷屬外謂資產何者怨憎會苦怨憎有二一內謂惡
道報二外謂刀杖等緣何者求不得苦有二一因二
果因中有二一者惡法求離不得二者善法欲求不
得果亦有二一苦事求離不得二樂事求欲不得苦
事有二一內二外三途苦報求離不得名內刀杖等
緣名外樂中有二一內二外人天樂果求欲不得名
內五塵妙境求欲不得名外何者五盛陰苦如涅槃
說通攝前七為五盛陰苦三對三苦相攝者八中前
七別配三苦後一總攝三苦就前七有通有別即壞
即苦即行即苦義通前七生老病死苦苦所收若緣
老失狀色病失強力死失壽命而致惱害壞苦所攝
愛別離者壞苦所收怨憎會中有兩三塗苦報刀杖
[004-0063c]
外緣而強集會苦苦所收涉求之行而強現前行苦
所攝求不得中義具三苦於惡求離不得苦苦所收
於善求合不得壞苦所攝涉求行心求離不得即行
苦也五盛陰具前八苦。


【經】而告之言等者希有之言即是歎也難得之語即
是勸也汝若不取等者若不依我勸出火宅取三果
車復必為渴火所燒而生憂悔。


【經】種種珍玩奇異之物者三方便法於小乘為珍玩
於一乘為奇異注云三車為珍玩人天為奇異。


【經】如此種種羊車等者三乘之下亦說人天戒善果
報不同故云種種菩薩化世聲聞從師並居人間之
類故譬羊緣覺進不化世退不從師喻之如鹿以表
山林又羊性遲鈍譬聲聞鹿性勁疾譬緣覺牛強壯
譬菩薩又羊形小譬小乘鹿處中譬中乘牛形大譬
菩薩。


【疏】從爾時至適子所願等者稱悅忻心名為適願既
云聞父所說故是聞所生慧也心各勇銳者勇進也
銳利也三乘不同故名為各思心動慮者釋思所生
慧前方便也勇銳是初慮互相推排者推謂觀四諦
理十六行相初踐四聖諦跡故名為排邪正未決名
互相者如觀苦諦境苦無常無我不淨名為正常樂
我淨名為邪於此未審或不淨排淨或淨排不淨名
為互相由觀未熟故三諦準知云云


【疏】觀三十二諦等者記指釋籤廣明今略知大意有
[004-0064a]
三品忍下品具觀八諦下各四行相初觀欲界苦次
觀上兩界苦乃至欲界道次上兩界道上下各十六
名三十二諦觀次中忍二十四周減行七周減緣各
三行名減行各一行但名為緣減復七諦名減緣八
諦下各三行相名減行皆從退向前減也至欲界苦
諦下二剎那心觀一緣一行名中忍滿文云縮觀是
也次一剎那心觀一緣一行名上忍滿餘如籤釋


【疏】上法說中先機發次障除佛喜無畏者經云志求
佛道者是大機發也次說障除佛喜者障若未除不
免火難佛即生憂起於怖畏諸子障斷至法華會說
佛慧時佛生歡喜而無所畏故佛歡喜顯子障除也
今譬中先免難者經云無復障礙是先免難歡喜踊
躍是子歡喜各白父言下即是索車約經文相兩處
前後若約於人必先障除後機發也。


【疏】無索小者此師意云今法華中言願賜我等三種
寶車是索小果此師不知在鹿苑時巳得果竟非昔
未得今日索也只由略開權時斥方便今雖索小意
求於大故云大乘機發也。


【疏】四二乘果門外者正使是煩惱障斷煩惱障盡得
小果佛果在習氣無知門外者習氣是正使之餘習
無知者塵沙障於俗諦三昧理不了名為無知。


【疏】今當為爾至圓教菩薩是者此四教菩薩各得一
句具足而論一教菩薩各具四句謂索不索亦索亦
[004-0064b]
不索非索非不索也藏教四者一三祇百劫位名不
斷二三十四心位名斷三雙取名亦斷亦不斷四除
前相約理名非斷非不斷此四對昔皆不索是一句
在今皆索是二句今昔相對名亦索亦不索是三句
除前相約理名非索非不索是四句即成十六句也
通教四斷者一乾慧性地名不斷二八人至八地名
斷三菩薩地侵習未盡名亦斷亦不斷四除前相約
理名非斷非不斷此四在昔名不索在今名索今昔
雙取名亦索亦不索除前相約理名非索非不索成
四四十六句也別教四斷者一十信名不斷二十住
入空名斷三十行出假斷塵沙未斷無明名亦斷亦
不斷四十迴向修中十地證中名非斷非不斷此四
對昔名不索對今名索雙取名亦索亦不索除前相
約理名非索非不索成十六句圓教四斷者一名字
位是不斷二觀行位名斷三相似位名亦斷亦不斷
四十住巳上名非斷非不斷此四對一不索約性得
二索約修得三亦索亦不索雙取四非索非不索除
前相約理即成十六句圓人約當教進後位名索也
若藏歷四教索成四箇十六句通有三別有二圓有
一或漸入或頓入或不定入此四教菩薩通五時鹿
苑密餘顯露以論故云宏綱大統也二乘在昔密入
亦有頓漸不定思之。


【疏】世人執等者記云並由不說佛菩薩乘離合初後
至不會者謂鹿苑中因名菩薩果名佛乘故云初合
[004-0064c]
方等巳去名為後離即演門三教菩薩也問圓乘云
一乘大乘上乘菩薩乘佛乘有何同異答名異體同
所對別故若對三乘故名一乘文云從一佛乘分別
說三是也對小名大乘通四教菩薩對中下名上乘
對佛名菩薩乘對因名佛乘皆通四教今簡前三唯
圓不會也。


【疏】華嚴第八云下等者記云初三從應第二從機恐
誤觀文皆從機說如云下劣厭沒者是機鈍根利等
皆從機也。


【疏】三解脫法出聲聞乘等者出是因義謂從因至果
名出也又云聲聞乘相者即行行之相也。


【疏】光宅取盡無生二智為體者俱舍云盡無生智二
相何別頌曰。


「 智於四聖諦
 知我巳知等
 不應更知等
 如次盡無生」



論曰如來論說云何盡智謂無學位若正見知我巳
知苦我巳斷集我巳證滅我巳修道由此所有智見
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盡智解曰此總別智之異名決
斷名智推求名見離闇名明悟理名覺了達名解擇
法名慧光謂照觀謂察此即名異其體一也論云佛
無生智謂正見知我巳知苦不應更知乃至我巳修
道不應更修乃至名無生智正理云謂非擇滅有無
生故此智得生智託無生名無生智云云若單取無
生智則通大乘今言盡等唯局於小不可為體又因
[004-0065a]
不含萬德故而獨言果耶。


【疏】果正因傍者若從親修因正果傍今從慕果行因
故云果正耳。


【疏】若內因斷結等者問有為能斷斷即斷結斷結得
名乘外果巳證極何得名乘攝答有為藉理體能運
得名乘真如是乘性亦得名乘攝問佛果既運息運
息不名乘如何至果時猶得名乘攝答至果雖運息
自行達到得名乘化他盡未來令他增進名乘攝。


【疏】云運入無餘者般若云我皆令入無餘涅槃即令
眾生入無餘也又大經云安置諸子秘密藏中皆是
其例問定性聲聞入無餘自證許可名乘攝利他門
中永入滅如何亦得名乘攝答大乘二利俱名運是
故化他得名乘彼無化他之能運為是自行種類名
乘攝。


【記】云三車容上下者是圓鏡疏釋二乘宅內名上車
至宅外不見名下車如記云云


【疏】第二車等者法華前車雖等而子不等猶子不等
令車不等若至今經車子俱等也言佛性同者若法
華前約理鎔融無時不得等何待今日若約機說法
華前教未言性等今日開會教行人理皆名等也。


【疏】以法等故者約五乘七方便皆圓融法界無不平
等止觀云觀念念心無非法性實相名等。


【經】云其車高廣者此四字正明車體是性德三因高
廣不二是正因不二而二即非高而高是了因非廣
[004-0065b]
而廣是緣因即三而一是性德三因也若對修德但
總名正因也即是車體眾寶下是修德緣因有大白
牛是修德了因若明體與具度別應從眾寶下點今
文合者緣因與正因俱因是所導白牛是能導故今
點開則修性各三合則修二性一故合為大車也。


【疏】廣敘車等者有人取後得智為車體根本智為白
牛不說現為車體若取理與下寶所無別故不取也
即用根本無分別智為能導後得智為所導今謂作
此解者與光宅盡智無生智為車體何異故為章安
所破。


【疏】譬如來知見深遠者實相非知非見而知見法界
橫周十界故廣廣遠也竪徹三諦之源即三而一故
深深高也。


【疏】眾寶莊校至四辯者譬萬行修餝止觀譬無量道
品名眾寶是萬行異名耳。


【疏】四辨下化者四辨如記釋今明意者謂從初凡心
時修此四辯至初住位時即能下化眾生。


【疏】真實萬善者此約果時名真實為在因時用無緣
慈熏法性至分果初住時即能布施化也止觀云道
品所攝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不與他共名珍奇
嚴飾。


【疏】四弘堅固大慈者四弘即四無量心慈無量即眾
生無邊誓願度是苦諦悲無量即煩惱誓願斷是集
諦喜無量即是法門無數誓願學是道諦捨無量即
[004-0065c]
是平等捨慈悲之心即是佛道誓願成是滅諦如下
妙莊嚴品釋云云


【記】四攝者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云云


【記】指止觀云道品調適即無作道諦七覺也除覺分
者除身口之麤達麤言及軟語也捨覺分者圓捨十
界依正達九界皆佛界名捨定覺分者即照而寂精
進覺分者三業念念趣三德也擇覺分者擇是慧性
簡權入實喜覺分者喜於自行化他皆得入實念覺
分者明記為性不為惑染。


【疏】七覺者取定慧莊嚴車體也。


【疏】觀練熏修者此約正助合行也由因時修三觀心
為正行未能相應即因觀練等禪助之令速入理三
觀理心融彼事禪俱成實相名曰合行止觀云諸禪
三昧起六神通名重敷今疏闕神通通是定用故不
說。


【記】丹枕至即三而一者喻中動靜相即實體與用亦
復如是者體是靜用是動如云自因之果是動法性
無動是靜而動故云而到是法身德也萬行是動無
作是靜於正行時而達理故名無作也即解脫德眾
智是動莫觀是靜用處達體名為莫觀即般若德止
觀云四門歸宗體息諸行名丹枕。


【疏】白是色本者是修德了因名修德般若與本淨了
因合故云相應止觀譬四念處破八倒之黑名白牛。


【疏】體具萬德者謂性德了因體非前車體也。
[004-0066a]


【疏】又念處下約無作四諦也念處境是苦諦苦即有
因即集諦四正勤至五力是無作道諦七覺八正是
無作滅諦若準餘文三十七品總是道諦今無作四
諦一中具四故且對之云云


【疏】僕從等者僕使之人從在後儐在前侍衛左右此
約助道法門也兩教二乘為從三教菩薩為儐眾魔
樂生死為左外道樂諸見為右皆是扶車法門正助
不二權即實也餘如記釋云云


【記】粗點十觀者其車高廣即不思議境張設幰蓋是
發心內枕是安心風即破遍外枕通塞白牛即道品
僕從即助開遊四方是次位位中具安忍離法愛也。


【疏】一切法趣等者記指止觀第二引云大品中始自
色心終至種智並明趣也大論釋云云何菩薩為世
間趣故發菩提心菩薩為眾生說色趣空乃至種智
為眾生故說色非趣非不趣乃至種智故解曰能趣
色為假所趣空為真非趣非不趣為中若餘文一切
法趣色能所皆假色尚不可得能所皆空云何當有
趣非趣正顯中道前能所為開次總能所為合也。


【疏】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者有二意一是少分二是全
分若執三為究竟即是少分若約如來本意是如來
藏法即是全分也。


【疏】若富而非子是子而貧者應具四句一父富非子
謂華嚴方等般若中圓佛名父富前三教機名非子
二父貧非子者前三教佛父貧對圓教機名非子三
[004-0066b]
父貧而是子者三教佛對當教機名父貧而是子也
四父富而是子者今經圓佛名父富開三教機是圓
人名是子故等也。


【疏】所以至釋兩等者記云恐悞但財況子耳准左溪
文句云心等子等則是心等由財富故其心則等不
言誤也言一國者以寂光望同居也寂光遍益十界
三因之子猶尚不盡況同居中昔日結緣了因二乘
眾生也。


【經】舍利至虗妄不者問也眾皆疑云始則許三終遂
不與似若虗言初不許一後即賜大豈非虗妄問何
故許而不與不許而與答權言接引故許理本無三
故不與初若許大機緣不受無由出宅故不許也大
機既發稱佛本心是故與也。


【疏】第三歎述者經云善哉善哉是歎如汝所言是述。


【疏】得無生智名自在者我見苦巳不復更見乃至我
修道巳不復更修作是念時無漏智慧見非覺也盡
智名無繫者苦我巳知集我巳斷乃至道巳修名為
盡智。


【經】求一切智等者有云觀空智三乘同有今謂不爾
是如來果地一切智也佛智者他云觀有事智唯佛
獨成由自覺生此二智故名自然智不從他聞名無
師智今謂從佛果說名佛智智從理說名自然果極
名無師。


偈經其宅久故者有云竪論識蘊無始念念生滅名
[004-0066c]
久故今云三界者從所變說三界及有情皆是第八
識相分相不離心心外無境心無始故三界無始故
云無始為久也非近變趣名非今所造為故無常卑
鄙名頓蔽者即第八識能變所變念念無常非常是
住法名卑鄙非漸滅故名頓蔽也堂舍高危者有云
色蘊無常高必易傾危必不安今文二釋一約正報
二約依報即是因緣觀心二義今約正報即是色蘊
念念相續故高無常故危二約依報土不免墮落者
舉依取正有情雖生上界壽盡還墮三途生上故高
還墮故危柱根摧朽者有云行蘊今云命根即是行
蘊攝念念遷謝故名摧朽摧折朽壞也言支持者由
過去行業未謝命即連持不斷業謝故命即斷絕如
世柱根由基陛故基陛若毀柱根即壞梁㨂傾斜者
有云受蘊無常既失正受何可安哉今云意識維持
一身由於意識為主綱維一屋由於梁棟居先梁棟
無柱而不存譬意識無命根而不住。


【疏】印師三十六物者髮毛爪齒眵淚涕唾垢汗大小
便皮膚面肉與骨髓肪膏腦膜筋脉連脾腎心肺並
淡膿肝膽胃胞肚肱。


【疏】因緣觀心兩釋者記云從命根巳下皆屬觀心者
恐文不然文皆有二釋故如命支持是因緣亦云兩
足是觀心梁棟二釋初是因緣次是觀心墻壁二釋
亦然周障二釋三十六物是因緣今家釋是觀心思之。


【疏】禽獸喻五鈍在前鬼神喻五利在後與入道不同
[004-0067a]
何耶答眾生有二種使一鈍使麤屬愛魔利使細屬
見魔故愛前見後今佛法正道緣理斷結於見道中
有二種人鈍人用無常苦二行相入見道故先斷愛
利人用空無我二行相入見道故先斷見也故不同
也。


【疏】八鳥譬八慢者盛壯憍是對我慢性憍是大慢富
憍是過慢自在憍是邪慢壽憍是增上慢聰明憍是
憍慢行善憍是卑慢色憍亦是過慢同前富憍故俱
舍等七慢同也言鵰者此鳥有力能取麞鹿如勢人
能取人財言鵄者鵄鳥力強諸鳥不犯如人盛壯無
敢以欺言梟者自貴其身反食其母如人未貴反害
貧兒言鷲者晝食死屍夜歸山宿自在往來適悅於
常如人有自在力愚智並欺言烏者此鳥壽長故俗
云千年老鴻也如人長壽從少至老無有衰橫故以
生憍言鵲者于鵲鳴行人至除凶示吉皆是鵲懷如
人聰明博學今古而生憍也言鳩者性雖是貪而不
敢食如人齊菜而生於憍故喻其善言鴿者姓好婬
愛墮此鴿身如人身端互相愛惜。


【經】搏撮者搏擊打也撮持取也手擊曰打也言撮者
手少取也釋名撮卒也謂暫卒取之玉篇云四圭曰
撮謂三指取也手把作𢸥子活反非今所用摣者釋名
摣叉也謂五指俱往叉取玉篇五指投擎也。


【經】啀齜嘷吠者聚脣露齒名啀齜出聲大吼名嘷吠
五佳反犬鬪也齜士佳反齒不正也又嘷者玉篇咆鳴
[004-0067b]
也經魑魅者上刃知切下美秘切說文玉篇老精物也通俗文
山澤精謂之魑魅謂山神曰魑澤神曰魅魍魎者通
俗文云木石變恠名魍魎春秋及玉篇云水神也。


【經】孚者抏夫反信也即母伏卵時側聽聞卵中[唶-日+月]子猎反
聲母即啄卵破子即得出若不啄穿子即悶死有此
之應謂之信也玉篇姥莫古切伏也即是老母伏養名
孚通俗文孚疋附切卵化曰孚廣雅云孚生也方言鷄
伏卵未孚生蒼頡玉篇云乳者謂養子也言產生者
產亦生也。


【疏】從自類因者俱舍頌曰。


「 同類因相似
 自部地前生
 道展轉九地
 唯等勝為果」



論曰同類因者謂相似法與相似法為同類因論疏
云謂相似法與相似法為同類因者準此論文若是
與相似法為因名同類因似相同類之因名同類因
云云論善五蘊與善五蘊展轉相望為同類因染污
與染污無記與無記五蘊應知亦爾疏云此中染言
通其不善有覆無記以三十二法互為因故言無記
者謂唯無覆無記法云云自部地前生者部五部即
見所斷乃至修所斷也言地謂九地即欲界為一地
四靜慮四無色為八此中見苦所斷法還與見苦所
斷法為同類因非餘乃至修所斷還與修所斷為同
類因又二欲界地還與欲界初靜慮與初乃至有頂
與有頂為同類因云云然唯得與等勝為因非為劣
[004-0067c]
因加行生故且如巳生苦法智忍還與未來苦法智
忍為同類因是名為等又即此忍復與從苦法智至
無生智為同類因是名為勝云云


【經】鳩槃荼鬼者喻戒取戒取有二一善法戒取二惡
法戒取執十善為因名善法戒執鷄狗等為因名惡
法戒取故疏云初十善次云外道也。


【經】蹲踞者有云重執隨順諸見戒生不緣餘法如踞
土埵踞者垂足實坐倚也埵山土聚隅也述曰外道
執斷常見如平地更於其上執戒禁取如土埵問戒
禁何別答持鷄狗等戒名戒如性戒也裸形自餓等
名戒禁如遮戒也此戒禁緣諸見起猶如土埵等言
一尺二尺者若單執戒為勝因生取名離地一尺雙
執順戒禁為緣因生取名二尺又或執為勝如一尺
者述曰令戒禁為緣緣餘戒故名一尺也更執為因
如二尺者述曰得五現涅槃果五現涅槃如前六十二見中戒取
心須具二不然邪見所收今解如疏具善惡二戒故
云云


【疏】謗無因果者執惡禁戒非因為因謗無五戒十善
有漏之因如捉狗兩足橫計非想為解脫名果撥無
有漏人天之果如以脚加頸望撥世間因果似邪見
斷見自執非因非果為因果是戒取見及常見集本
得果下釋所撥因果五戒十善之因本得人天之果
如捉狗足及不樸失聲是喻有漏之因聲即喻果利
見撥者外道執自戒取名利見撥有漏苦因不得有
[004-0068a]
漏苦果名捉狗兩足撲令失聲也若不作此解便同
邪見云云次觀解者有三初解兩句次又云下廣釋
第二句加第三句次又云下重釋第二第三句兼第
四句初解疏云修六行觀伏貪者外道六行始觀之
時六行俱觀修成之時於上各觀一行不具觀六六
行名為等智以近分有漏定離昏沈掉舉名之為等
厭下欣上目之為智此六行是近分定不得言別起
近分別生六行然六行通佛弟子外道共修俱名等
智六中前三無間道斷故云厭下苦麤障後三解脫
道證故云攀上靜妙離問佛弟子既修等智何故六
行不名為煗答良以厭下欣上有漏等智伏惑而非
見道方便不名為煗煗等善根三界皆厭無欣生處
以增背有故又觀諦理故不同也又問六行生上色
界得根本定不答若利根人身在欲界六行伏惑即
引得根本定若鈍根人有不染無知以為定障於欲
更作意斷定障始得耳又問生上界得彼定時為是
有漏為無漏耶答通漏無漏若有漏定入亦有漏若
得無漏者入即無漏出定即有漏也貪欲為狗覺觀
心為兩足數息觀止覺觀心如捉兩足不淨觀伏貪
欲如撲狗貪欲因既被伏果必不生如不能聲第二
釋第二句撲如前能生禪定等者由伏欲界貪即能
發色界諸定於欲界貪更不復起如撲令失聲以能
生顯所不生故也第三釋一往制心者最初用不淨
觀名一往未能得伏名未失聲不淨觀常在貪境無
[004-0068b]
有間念名常繫在緣如脚加頸者脚喻不淨觀頸喻
貪欲觀在於境如脚如頸也貪不得起方是失聲。


【疏】身見竪入者俱生我見通於三世故云竪也計我
自在者計我為主為宰主有自在宰有割斷是分別
起我輕拒賢善崇重暴惡故云不修善等即是輕拒
賢善裸形無耻即是崇重暴惡名慚愧無明覆閇名
為黑。


【經】四面一時者有云生老病死等為四面與八苦中
四能燒火同故今但為四念處起四倒五濁八苦也
問四倒可然五濁八苦如何答於身受等計我是我
見計斷常是邊見撥無出世因果是邪見持鷄狗戒
是戒取妄計非想為涅槃是見取即是見濁於身受
等起貪嗔癡等是煩惱濁計有眾生為實是眾生濁
有連持命是命濁四在時中名劫濁由此五濁今身
受心法念念無常故名為火八苦者即於別等有生
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盛陰八苦所煎今身等四
念念無常故云火也問八苦前後何名一時答身受
等四俱生老等故名一時也。


【經】[焊-干+恭]聲震裂者疏不釋棟梁椽柱者前意識及脊骨
為棟梁筋骨及支節為椽命根及兩足為柱故此不
釋也初解約死苦命根斷四大離名[焊-干+恭]裂次解病苦
名為爆死苦名裂也。


【疏】非想亦有八苦等者言心生異念者謂欲界身修
無色界悲想地定即心異緣無所有處乃至空處等
[004-0068c]
名為異緣念只是緣耳言念念不住者謂相續至後
名老苦又八六四二長時名老苦言行心擾擾者得
彼定由被十通心所動亂行人名為妨是行陰攝故
名行心文欠一苦謂別離即失彼定名別離也。


【經】毒害火等者毒害譬見思火灾譬四倒八苦故云
非一。


【經】在門外立者一將行之時將入宅救子又立者不
行之緣譬佛待機方入生死度物而不他行也又立
者諸子背化流轉生死如來眾德久立也又立者不
安之皃聖人雖復息跡世外欲應生死樂習繫安也
此諸解不及疏中云云


【疏】先因等者約理釋中因無明故而有戲論無明是
界外惑戲論是界內見思惑無明是疎因見思是親
因即感分段生死苦名入宅也。


【經】此苦難處者有云利鈍惱他況大火者即四倒八
苦也謂因苦尚難處況果苦耶今疏意無無漏定慧
如飢渴因有漏定生上二界細苦尚自難況遭欲界
五濁大火苦耶。


【經】益我愁惱者如來本擬無緣大悲教化眾生今但
用法緣眾生緣教化故益我愁也。


【疏】行具一切法名藏者低頭彈指小善皆是法界具
一切法此善難見如地中藏六根具一切法示人易
信如庫也。


【經】生育等者令發菩提心為生發修菩薩行為育記
[004-0069a]
云中間方便化為育育養也。


【經】以眾寶物至車者說如來萬德作大乘之名故云
以眾寶物造諸大車問三乘是方便可名造一乘是
本有云何名造答三乘本來無方便說三故名造今
大乘本性具眾德今約修亦名造也二義異又據理
而論者三一本來無假說三一者皆是言詮即無名
相中假名相說俱名造此就果車說之若就因車者
以由用也藉三乘善根之寶以成今唯一之解故以
眾寶物而造作之此二解者前約假名次約言詮其
義無別前約理三一本無此雖有異俱是性德理乘
之體今言造者不同他解本有性德三一顯修德三
一性具眾德名眾寶依性起修名為造隨其本習各
得大乘故名為諸約本習示佛乘故名為大。


【經】上妙細氎者他有二義一用遮垢二用嚴飾一乘
亦二義一能忘世禪之著名遮垢二即具一切三昧
名嚴飾此解猶未出小乘遮垢之言應具五住方顯
一乘之用耳今是無緣大慈以覆一切名嚴餝譬禪
自在一行三昧定散無礙故名上妙微密叵知名細
積功方證如積華用功成氎具諸功德聚林名價直
千億自性無昏闇名鮮白離三惑垢名淨潔。


【經】安處林野者無生死喧動稱寂然閑居智德森繁
如林簫然放曠譬如四野如來居之恬靜名安處此
解亦未知無何生死之喧今大師意無二邊之喧名
寂即無二死也思之
[004-0069b]


【經】其中眾生子者有引光宅學士和闍梨云凡夫識
能更生識所生之識即是巳兒故名為子得無漏竟
識不復生成論師云眾生從無明識窟流來為佛所
愛念故名為子有云子有二義一與佛同源眾生本
性清淨如涅槃皆一味故二諸佛復此眾生本無六
道謂計為六道以慈念之故稱為子此之四釋但得
正因子義闕緣了二子故不可云云


【經】具足三明者宿命知過去天眼知未來漏盡知現
在除愚故稱明也餘三天耳他心神境不除三際愚
故不稱明也問俱舍云五識唯緣現天眼何得緣未
來耶答與第六意識同時起即緣未來為第六緣三
世境故。


【疏】略不合知子先心者既用三車擬宜即知子先心
竟故不頌也。


【疏】去取終成二文者長行開譬有四一免難二索車
三等賜四歡喜名取合譬但合免難及等賜不合索
車及歡喜名去頌中頌譬具頌四義名取頌合譬但
頌等賜及歡喜不頌餘二名去故長行與偈終成有
二文也。


【疏】今合又略等者一開譬等賜文中一標等心文云
各賜諸子是二標等車文云等一大車是三廣大車
文云其車高廣下是四釋有車之由文云所以者何
是大長者財富下是五廣等心文云而作是念我財
物無極不應以下是六釋廣心所以者何以我此物
[004-0069c]
巳下是今頌中對長行又前後長行中初合標等心
文云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是次合等車文云諸
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是頌中第一標等車第二
標等心故前後也又頌合大車長行云皆是一相一
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今頌云是乘微妙
等者一微妙頌上妙字二清淨頌上淨字三第一字
頌上第一字四於諸世間為無有上頌上皆是一相
一種聖所稱歎言無上者法身過世間故餘例釋之
次無量頌有車之由者上合譬文在第一文云如來。


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
法藏即是釋有車之由今頌在第四讀者應知。


【經】又舍利弗下疏釋云行人可通不可通章先引惡
數不應為五種人說又二初偈三人一憍慢如五千
之徒二懈怠三計我見次偈二人一淺識博學世俗
人二深著五欲人初三小乘後二大乘巳上五人經云聞不能
解亦勿為說。


【經】若人不信下第二明五人名起惡謗者一毀謗是
口業二嚬蹙是身業三疑惑是意業四毀法人從若
佛在世下是第五謗人從見有讀誦下是於四法師
一讀二誦三書四受持名為經者者是人故云謗人
於讀等四人而生輕賤憎惡嫉妬結恨也。


【經】其人命終下第三明五人獲惡果又二初明得果
次告舍利弗下二行結初又二初明墮惡次如斯下
明不得值佛初又三初地獄次畜生三賤人次明不
[004-0070a]
值佛又三初明不值佛次明後墮惡道三明復得為
人今疏總云獲惡果報是也次結如文問上來皆言
莫為說似若無慈何名菩薩答有三意一聞必起謗
無益有損故不可說即是慈也二者從果識因謗即
致苦可不慎哉三者謗既有重罪信必有深福即勸
信也初三報從重至輕上品地獄中品畜生下品人
間受苦言地獄者他立一章今不要經云須彌山下
有一百三十六地獄如下隨喜品說云云問何故謗
經入無間耶答一乘是極樂經謗極妙法故感極苦
處也問何故法華令謗者受苦耶答夫罪福從於理
生順理萬惡永消違理眾苦並集故佛說法華示人
罪福耳。


【經】具足一劫者小劫也。


【經】云若狗等者墮下賤獸中有四種一若狗野干二
若作馲駝三有作野干四更受蟒身初謗極法及以
尊人故墮在賤獸報二謗平等大慧之經故受愚獸
報三佛有權實二教執權而破實故得一目報四謗
法毀人之時心生嗔恚故受蛇身報。


【經】為諸童子至擲者信經之人扶理利他謗則乖理
損他損他故還得損報故有打擲也。


【經】其形長大者嗔大法故受大苦身報不對聞法故
受聾病報愚癡謗經故受於愚騃報不受行法故受
無足報多令眾生不信故受為諸小蟲之所唼食報。


【經】若得為人第三明餘報智論云謗法人非慳貪業
[004-0070b]
故不生餓鬼中愚癡謗故得暗鈍報亦謗智慧經故
得暗鈍報憍慢心謗故得矬陋報謗微妙法故得醜
陋報謗開方便門法故得𤼣躄報謗正直經故得背
傴報。


【經】貧窮下賤為人所使者經備萬德為富貴謗富貴
經故得貧賤報乘於一乘而遊四方得大自在今謗
自在經故得不自在報故云為人所使此經能破凡
夫二乘菩薩之病下經云若人有病病即消滅謗無
病經得多病報。


【經】若修醫道者即順方治病今謗順理法故得違理
報。


【經】常處下第二重明三品罪以生人中謗法餘業續
更受毀經故墮地獄餘如文。


信解品



有云同異有八一生信處異身子從疑生信四十餘
年懷疑故云欲以問世尊為失等中下根人從執生
信四十餘年執小究竟執破生信今謂不然經云爾
時大眾中至于千二百阿羅漢皆言動執生疑不合
偏執也二廣略異身子述解則略中根陳悟則廣記
云此不爾但是文異義同故身子云將非魔等及述
五佛章等豈是略耶三遠近異者身子近序現世迦
葉遠陳往昔現世但從鹿苑至法華往昔從華嚴訖
一乘之說記云身子序我本著邪見時亦過道樹故
不異也四通別異者身子自一身迦葉通四人記破
[004-0070c]
云文異意同身子云我等不預又我等同入我等待
又我不解四度言等敘失既然序得寧唯身子四眾
八部即其人也五有無異者上無譬說今則有之此
亦不可上有曇華但傍正耳六多少異上序三乘今
述五乘此亦不爾上四部中亦有人天也七歡喜異
者身子昔憂今喜迦葉昔不懷憂但今非意所求忽
得大寶故喜今謂不然方等經中迦葉自悲敗種泣
動大千寧於法說而得無憂耶八約人異上根一人
中根四人下根無數者今謂根雖不同開示等無別
亦如四眾八部上亦不少。


【記】綺綬珪璋者朝服帶也珪是炎頭玉也璋是方玉也。


【疏】善吉獨稱慧命者問何故於四人中在初耶有答
云或可當時超席善吉在初或可善吉有轉教之功
故故初列也今釋如疏。


【經】偏袒者注云偏袒右肩名未起之時正被袈裟外
國依律不著正背及偏袖衣著者得吉羅罪。


【疏】僧首不求者執臈高而秀晚學不棄小而避所嫌
自固全迷於一乘說彼乃存於三教故不求也。


【經】但念空無相無作者唯念小乘三空門也一空攝
二行謂苦諦下空無我行觀苦也二無相攝四行謂
滅諦四行滅靜妙離觀涅槃無相也三無作即是無
願攝餘十行謂苦下二苦無常集下四集因生緣道
下四道如行出觀諸有為一切無願也此通有漏無
漏三三慧所攝。
[004-0071a]


【疏】相失譬近領火宅等者問略頌長行權實即是釋
迦施漸頓化正是當機如何對父子相失答上文云
今我亦如是即釋迦昔日王子既背王子名之為失
安穩對不安穩子住不安穩處等名為相失也眾生
即六道乃至知性欲等並是失也。


【疏】大經觀方者記云不修故沒者即退大也入巳沒
者未斷見思為沒發自度心為出入巳即度者譬觀
或名入巳或是佛性名即彼岸云即度也行有淺深
故名煩惱為賊有遠近依初弘誓故安淺處有云空
觀為淺恐悞思之。


【經】遇向本國者不期而會名遇法華三昧經云反源
盡欲令人還故鄉故鄉名無為號字清淨室佛答婆
羅門云般若郡本際縣超入城絕勿里薩婆若樹下
止。


【疏】中止者此中有傍正人法因果傍有通別正唯有
圓人是臣佐法是金銀等因是三教初心果是三教
之果。


【記】家本養性者喻也無緣慈悲為家養法身自利利
他之性居方便土中法身為慈悲熏之欲垂迹取同
居土中子圓機也。


【記】但彼對勝應其義不成者五人界內熏劣應出界
即見勝應通別菩薩界內見勝應出界亦只見勝應
其義不成准小例大通別菩薩界外亦應更見圓勝
應也故云豈應守舊思之
[004-0071b]


【經】商估賈客者此中估賈兩字同作估音上估稅之
估切韻云估市稅也又云此估云賈如書云既我得
賈客不是儂商功估也說文云行販曰商玉篇云坐
販為賈賈亦舉下反賈亦訓買又賈者固也固物以
待賓來求其利也喻舍那稟教之人他方菩薩稟教
還他方教化如行販此間菩薩稟教於此間教化如
坐販稟教非一故云眾多思之


【疏】或華著身者如觀眾生品天女散華至菩薩悉皆
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時舍利弗神力去華不能
令去故天女呵云勿謂此華為不如法仁者自生分
別想耳若能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觀諸
菩薩華不著者巳斷一切分別想故故知身子具於
別惑名為分別華著身也。


【疏】拜座者即不思議品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雖復
念座皆不能昇維摩詰云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
可得坐也。


【疏】棄鉢者弟子品中時須菩提入維摩詰舍從其乞
食時維摩詰取其鉢盛滿飯以敬田難之須菩提若
能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於法等者於食亦等不斷婬
怒癡亦不與俱乃至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
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次將悲田難之為未見中
實理平等義非敬田不合受食既非敬田具足界外
無明煩惱一體三寶未顯一德三德莫知與外道六
師等無差別豈悲田若其伏是悲田亦而與食故云
[004-0071c]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是汝之師彼
師所墮汝亦隨墮乃至入於邪見不到彼岸謗於佛
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時須菩提既是小聖聞彼大法悲敬兩呵口訥心醉
遂乃忙然不識以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鉢欲出其
舍故云棄鉢。


【記】以現說當等佛居法身地名以現說降世後名當
諸子背大後名生受付財之化名熟今日四大弟子
領佛此意也。


【記】四見父等者始是過去受之時末是降世說鹿苑
化故云始末也。


【疏】寶机承足者二足喻定慧寶机喻一理依理起定
慧如机承足修定慧皆約理如足依机言無生定慧
者即理之定慧也即照而寂故一諦而三諦即寂而
照故一境而三境以理對慧即一觀而三觀以理對
定即一心而三止云云


【記】問四大弟子至納法既重者一既聞法譬二周二
又聞方等般若諸菩薩不思議事皆名重也言驗先
見非真者既見如來不思議身說不思議法等驗前
見鹿苑垢衣不是真實也。


【疏】遣傍人者文引華嚴四菩薩者引此為例耳初出
世擬遣菩薩說法華如華嚴遣四菩薩亦不受也。


【疏】淨名至惑著者彼香積佛品身子心念日時欲至
當於何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
[004-0072a]
未曾有食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諸大眾見上界分
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
菩薩方共坐食問諸菩薩誰能致彼佛飯諸菩薩等
咸皆默時維摩詰不起于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
好光明威德殊勝令往上方問訊彼氣力安不願得
世尊所食之餘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等無令起惑
著者身香是勝妙五塵即別惑恐彼生著故令攝之。


【記】不論淨土至十七句者淨名云寶積當知直心至
來生其國有二別一橫明十七句謂一直心二深心
三大乘心此三從解得名四施五戒六忍七進八禪
九智此六從修行明淨土因十四無量心十一四攝
十二方便十三三十七品十四迴向十五說除八難
十六自守戒行十七十善巳上橫訖言竪者有十三句謂
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
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
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
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
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巳上
竪訖


【疏】信力故不欺者信謂信教故不欺稟教修行故不
怠由念力故不違其教故不嗔由定力故決知稟教
獲利故無恨由慧力故知法無私受故不怨又欺怠
是身惡嗔恨是意惡怨言是口惡離三之過故。


【記】若得初果至名之為死者止觀二釋一約七方便
[004-0072b]
名與死等四果俱名為死二約初三果名與死等羅
漢名為正死。


【記】是從般若至餘亦不易者記結十六意也恐人不
悟更略釋之一同味易知云云二約理名別者法華
名實相涅槃名佛性三約機者此如大獲謂三周受
記彼如捃拾謂五千起去及人天被移四約法彼存
藏通別名權此正直捨方便名實五論帶律儀者彼
扶五篇七聚明常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六語證
彼兼小果者十仙外道皆得羅漢此經證唯開示悟
入七受益彼無廣記者彼但有五萬五千無迹本二
門授記此經則有八說時長短者彼是一日一夜此
經八年九談常過未者此經五百塵點明過常未來
但云常住不滅彼明未常經云云何得長壽等十論
辯此如大陣謂迹門一代聲聞盡破本門三世垂迹
盡破名大陣彼但破闡提及五千名餘儻十一現瑞
別者彼面門是口表說教流至未來此眉間表中道
會權歸實之理十二破執難易者二乘難破如此經
闡提易破如彼十三領解近遠者彼觀現在經文中
事名近此探領至法身時齊教至鹿苑時名遠十四
述成不等者彼四教及外道等解其常住故云善哉
善哉此述唯解於圓十五用治生死者此治敗種名
死彼治有性闡提名生十六付有下有此者此經付
下方涌出彼但付此土通。


【記】子體父以大而比小者子信父疏云於三藏中得
[004-0072c]
涅槃是不虗今為菩薩說大寧為虗妄故云以大比
小也佛知此等下是父信子言無違者初受小化雖
乖父心因小入大故名無違文云見思巳斷是初乖
聞大必不謗是後聞法華名無違也。


【記】傍論授記者如善財尋善知識云於佛處發菩提
也得授記並是傍也。


【經】字某者注云眾生本名真如也我名某甲者即我
是實際實際與真如無二即眾生與佛無別也故大
品云眾生即性空佛亦即性空眾生如即佛如佛如
眾生如無二無別也今謂此但約理而失事若從理
說理無處所若從事者初發心時聞法結緣定有處
所經中間略故言某也偈者問何故長行初勅善吉
今辨迦葉說偈耶答善吉迦葉各有一能善吉有轉
教之功迦葉有持法之用以二人前後互出問大品
不令迦葉轉教今偈何故云佛勅我等說最上道答
異口同音迦葉說偈即是善吉說也注云須菩提發
譬舉其始迦葉說偈理其終既同解遞唱明德齊行
等。


【疏】十恩中初三恩是應身謂約慈悲室故次四恩是
法身著如來衣故約所覆也後三是報身如來座故
約能座也亦是三德異名又初三是因時蔭益眾生
次四是果時蔭益後三是如來自行滿起化他用也
若從能對室等三即名大恩初雙標恩次雙釋恩深
若從所對即差別恩也。
[004-0073a]


藥草喻品



論七治中一顛倒功德者修五戒十善名顛倒謂是
究竟不信佛果名上慢具九十八使名煩惱熾然一
聲聞人謂與如來等者昔在鹿苑謂與如來皆是羅
漢故涅槃云大羅漢佛與迦葉等五人是也三大乘
上慢人謂無二乘者論意於前法譬二周會二歸一
上慢人便謂無二乘故說兩譬潤三草二木即是有
也有人云此品是出生經今家釋皆開方便無更出
生若爾火宅亦云是名羊車等應亦出生四實無涅
槃者小乘執有餘無餘二種涅槃是極今說是化不
名為極故云治也五不求大乘以虗妄者小乘解脫
名虗妄但脫界內見思未脫果外無明名未得一切
解脫故說內衣裏有無價寶珠為治六有大乘人取
非大乘者謂取非為是故今說佛果開權顯實之珠
方是大乘為治七無功德人者見佛常在而生憍慢
永不修道名無功德佛留經教名曰醫師治有人依
法華論明此品來意云火宅譬破凡夫病窮子譬破
二乘病雲雨譬破菩薩病為菩薩問上說唯有一乘
便謂畢竟無三乘方便得實失權存體亡用然識權
即實達用即監體既不識權亦不悟實為治此病故
說草木差別也今問此是述成二乘何關菩薩之病
云云又藥草者藥是草木中治之通稱草形木之別
名藥草即通別俱舉木即一向不言者何答木少草
多廢少從多也。
[004-0073b]


【記】引嘉祥云不知同者一二乘不知圓歸一地一雨
名不知同二不知異。


【記】言通意別者三草二木通名藥草故名言通別在
中草故云意別言別意通者疏云無漏眾中即是言
別通三草二木名為意通。


【疏】補養等是對治還年等是第一義餌之下是對治
變體下是第一義譬諸下是對治開悟下是第一義。


【疏】嘉著稱微者嘉在初緣時著在今得記時滿稱微
終稱始俱是佛乘因果故也。


【記】觀心如玄文等者即空攝中草及小樹即假攝小
上二草及大樹小上二草是賴緣假大樹是施權假
即中攝一地一雨也又止觀第十者四教藥各能治
見惑之病觀各不同見惑無別亦三觀為四教攝三
草二木及地雨思之云云


【疏】咸令世間皆知見者且對譬大雨所沾故云世間
若從一大圓法雨沾潤七方便者即出間皆得見也。


【疏】又三世利下記云迦葉或同者十方四大弟子我
與迦葉同或別者餘四果或與迦葉別。


【疏】初心望後心者初住心亦應盡知今言不知者且
讓佛位故云未窮。


【記】云一者善體者體是實相善是七方便總名為善
別言但在人天名善從二乘至別菩薩應言法體無
漏法故今言若善若法皆是實相故喜即體言俱存
者七方便法本是體內如三百由旬即是寶所之路
[004-0073c]
故云俱存。


【疏】此圓教實說者對別教菩薩別人以法性之無明
生一切法今圓人以無明之法性生一切法故名實也。


【疏】此三法不相離者攬五陰色心為眾生名理如攬
山川為世界草木依山川如攬集因成異熟五陰果
因通善惡果是無記五乘集因是修德緣了人天是
緣三乘是了依陰界陰界入是性德緣了識色二陰
了三陰是緣此之修性皆依性德正因之理如山川
草木皆依世界故云不相離也又假名生空喻正因
五陰法空喻了因草木喻緣因故不相離也。


【疏】三達者此與小乘異羅漢人但宿命知過去八萬
劫天眼知未來八萬劫漏盡知現在三千今三世盡
知無量故不同也。


【疏】知道者知權實之法開道對身業者謂能開十界
之化以一身無量身故云開也說道者謂說五味之
法也。


【疏】合凡開聖者問人天是有漏二乘是無漏何故合
有漏在無漏中耶答不從漏無漏名合取三藏教明
世間布施持戒禪定即是人天之教並是正因緣所
生善法故合在藏數中聖也如言阿含明人天因果
也此中大小相對有三句一開大合小如五善根二
開小合大如五乘三大小俱開如四藏若凡聖相對
有四句一開凡合聖如五善根二開聖合凡如四藏
三凡聖俱開如五乘四凡聖俱合如三乘。
[004-0074a]


【疏】如來一音說此三法者問雙中經文唯約相釋疏
中何得言雙釋耶答疏取上標云如來說法一相一
味即冠於下即是說三種相之教為一味也。


【疏】緣生中道之行者喻如來發心前如水上波發心
巳後亦如水上波退大巳後亦如水上波水喻理性
中道未發心波與退後波喻染緣發巳後波喻淨緣
緣雖染淨中道常寂舉體為用即水為清濁波全用
即體二波俱是水舉水為波時水性未曾壞故以波
是水故全波為水時波性亦不失以水是波故若云
相即不相是相即無不是不是無相即不得六根意
途自云云


【疏】無生死相者問與下釋解脫等三何別答此中但
釋經中一相即是中道實相離生死因果俗諦邊名
為解脫離真諦邊名無涅槃中道亦無彼無相故云
無相亦無相即中道無生死涅槃二邊有相亦無無
相故云滅相雖有三相但是實相能離三種故結云
唯一實相也下文即是對三道是三德皆是約修辨
相離合有殊二處大意無別。


【疏】二邊業縛者分段俗邊為有漏業縛變易真邊是
無漏業縛中道無二邊縛名解脫相言離二邊無所
著者謂界內涅槃集為一邊界外涅槃集為一邊名
二邊無所著中道離之名為離相滅相者中道雙無
因果二滅之相名為滅相言句句例作差無差者解
脫句所離邊是差別界內外故能離是無差別差別
[004-0074b]
同一堅性是權中有實若知無差即差是識實中有
權離相滅相二句准說。


【疏】發心畢竟二不別者若唯識資糧位初十信心名
發心果位名畢竟今意從圓一迴心入大初住發心
與妙覺不別證道同故初住但分證名前難二從未
迴心前無始巳來巳心與畢竟無別理性始終圓故
即理發名未迴心前也。


【疏】念何事下釋三慧者婆娑四十二云聞所成慧於
一切時依名了義思所成慧有時依名了義有時不
依名了義修所成慧於一切時不依名了義故俱舍
二十二云將趣見諦道應住戒勤修聞思修所成謂
名俱義境論曰諸有發心將趣見諦應先必住清淨
尸羅尸羅即戒學如是住戒勤修依聞所成慧起思
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若聞所成慧唯緣
名為境未能捨文而觀義故思所成慧緣名及義為
境有時因聞引義有時由義引聞未全文而觀義故
若修所成慧唯緣義境巳得捨文而觀義故若準瑜
伽深密等三慧者初依聽聞以文為先而觀義者名
為聞慧次依思擇以義為義而觀文者名為思慧次
依於思擇於文義證解明了名為修慧此在因位七
地巳前一體義分有三體別在佛無聞思唯有修慧
唯此是菩薩辯三慧也又云三慧體者別境慧攝通
種及理又婆娑四十云欲界有聞思無修慧是不定
地非離染地故色界有聞修無色唯有修是定是修
[004-0074c]
離染地故若欲思時即墮修中故無思慧也無色無
聞慧者無耳根故俱舍論云生得慧與身俱生用生
得慧聞教巳因有慧生聞教後慧方名聞慧若準般
若論廣多習讀多釋義理是聞慧若少讀少解是生
得慧兩宗小別。


【疏】以何法至因緣者言三慧取境者牒前第二體是
能取三慧第一境是取五乘法也言聞法下正釋因緣。


【經】云以何法念等者法是五乘所聞所思所修教法
也念是能聞思修等三慧體也能所並是因言聞法
者假佛說佛說五乘為緣或聞法為因能所念為緣
從強互說。


【疏】又三慧至合故者慧是能念境是所念俱為能生
因所生三慧現行是所生法為緣親辯自體名因緣
不從互說云云


【疏】復宗稱述者謂約如來身廣開權顯實而迦葉未
知今聞開顯竟迦葉即盡知故云復宗又由迦葉未
暇領於餘人則為如來所責非謂求聞如來廣開顯
前而不知也。


【疏】若究其根榮者根因於地而生榮因一雨茂也。


【疏】釋疑者疑云無量功德既不能領齊巳所證豈應
實耶答云未及等者未聞廣顯前雖不及佛然於巳
證領實不虗豈聞廣顯竟而不知耶。


【疏】引發下根者非謂引下根令成中根但令下根人
見生希慕心耳。
[004-0075a]


【疏】凡夫反復者謂法華前處處能入本迷真起妄未
斷煩惱今於三道能反生三德復本歸真緣於二乘
故云奇也二乘斷盡迴心則難。


【疏】佛述至歎十恩者問十恩之中坐座恩對法華是
無差別何得總言是差別耶答若約能化衣室座三
本無差別今從所化機說故云十恩皆差別也能化
即大恩也。


【疏】百糓等者釋名云穀者續也楊泉物理論云梁者
黍稷之總名稻者粳糯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此
三各二十合為六十蔬菓之實助糓各二十是為百
糓周易百穀麗于地是也又五穀者一房糓謂麻是
二甲穀甲豆是三角穀角豆是四芭穀謂稻麥是五
穗穀謂粟是言苗稼者說文云草生田曰苗蒼頡篇
云禾之未秀曰苗苗而不秀是也禾之實曰稼莖即
為禾又云在野為稼。


【疏】初一行總明受潤者經文言一切眾生及諸地者
不出七方便各各之地故總云諸也。


【疏】有云內凡為小樹者唯有漏故初地至七地為大
樹者有功用故八地巳上無功用故但成別義有云
初地至六為小樹者三昧樂意生身故七地去為大
樹者約覺法自性意生身故亦是別義或可初地見
道二地至六地修道合為小樹七地巳上無學道為
大樹也。


【經】或處人天者或表不定非唯局人天之民人天之
[004-0075b]
王亦是小草故云或也。


【疏】大品有法者菩薩諸行未息名有法是因也無法
者菩薩證理行息無法即極也。


授記品



【記】云破方便之近記者在昔教中三教菩薩當教佛
果記名近二乘記得羅漢果名近今經記者為破近
記故二破始記著心者如上根中根正記人斷煩惱
盡者即無著心若八部上中二根者未斷煩惱得記
生著故須破也三為顯衍門記無記相者正是今經
名衍雖有劫國而無記相也。


【疏】遲速記者涅槃經云遲者以其人聞速得佛心生
輕賤故與遲記若聞道長遠便生退者為此人故授
以速記又樂久住世化物授遲記厭生死欲早成佛
與速記有云劫國長遠名遲者恐不然云云


【疏】但記男不記女者約大乘方便經上卷云佛告阿
難汝今諦聽以何緣故眾尊王菩薩與此女人同一
床坐乃至勸彼女人發菩提心記彼女人於此命終
得轉女身當成男子於將來世九十九劫供養諸佛
具足佛法得成為佛號無煩惱如來故知他經亦記
女人今言不記者無記龍女之文耳。


【疏】發心記者諸凡夫始發心即聞三周說法得記者
是現前者如諸聲聞人是無生者證初住巳上人是。


【疏】瓔珞第九八種記者彼經第八今云第九恐悞也
彼經第八無著品云爾時眾會一切眾生見如來授
[004-0075c]
明觀菩薩決乃至有覺知者不覺知者有八因緣云
何為八善男子善女人得如來決當成無上平等正
覺一切眾生無能知者是諸如來授眾生決巳身自
覺餘人不知復次明觀若男女等在大眾中為如來
所見授決餘人盡見巳不覺知復次明觀乃至汝當
成佛巳知受決餘人亦見復次明觀乃至授決自不
覺知餘人亦不知佛復告明觀善男子等在大眾中
受決然此受決之人乃至未行不近如來近如來者
自謂受我決是謂如來授眾生決遠者覺知近者不
覺解曰近者自謂受記如來實不與記名近不覺復
次明觀乃至近如來者便自覺知今日如來而授我
決遠如來者便自覺知今日如來而授我決遠如來
者復自稱說如來今日授我等決為此眾生未應受
決解曰遠者亦是自謂如來實不能記名遠不覺復
次明觀乃至近者不覺遠亦不知是謂如來授眾生
決佛復告明觀乃至近者亦覺遠者亦知是謂如來
八因緣法授眾生決此前八種如疏先列是也次爾
時世尊告四眾等下經自釋前八種記也。


經云汝等頗見明觀菩薩受記莂乎對曰非也世尊
佛復告強姓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受如來決初發道
心受莂不同今此明觀菩薩受如來決巳自覺知餘
人不覺如此等人未獲如來四無所畏發心自誓未
廣及眾生亦復未得善權方便是故受決巳自覺知
餘人不覺佛復告乃至受如來決眾人盡見自不覺
[004-0076a]
知如此等人發意弘普廣及眾生得四無畏發心廣
大有善權方便教化眾生是故受決解曰菩薩以增悲故自未取證
名自不覺知能化生故他人盡見


佛復告乃至受如來決巳身自知餘者亦見如此等
人在七住地分別空觀不計眾生有染著想初發道
心不生此念我後成佛度爾所眾生不度爾所眾生
心如虗空不可爼壞以獲如來四無所畏得空觀三
昧善權方便是故受決解曰七住地者住是能依地是所依義當通教第七地也
猶證空故名不可壞從空出假名善權方便此從菩薩從二乘也


佛復告乃至受如來決巳身不覺餘者不知如斯等
人未在七住不退轉地雖有善權方便信樂三尊供
養承事諸佛然未得如來無著之行未能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是故受決解曰未在不退地者未證第七地未得位不退由信樂承事諸
佛故得受記未得無著之行名巳不覺言無著行者證空行也未淨佛土名餘者未知


佛復告乃至受如來決遠者得決近者不得如此等
人彌勒身是何以此善男女等諸根具足不捨如來
無著之行解云準前列中在於未行名為遠者云云


佛復告乃至受如來決近者覺知遠者不見亦非眾
會所能測度如此等人在菩薩位未能演說賢聖之
行今師子膺菩薩是也眾相具足不捨法本於無想
法中不壞法性是故受決亦非眾會所能測度解云不捨
法本名為近覺未能演說賢聖之行名為遠不覺


佛復告乃至近者亦知遠者亦見此等人眾行具足
不思議無量佛事超生死海漸至無為何以故此善
[004-0076b]
男女等諸根具足不捨如來無著之行遍遊十方無
量世界作不思議顯佛神德今柔順菩薩是也解曰諸根
具者信進念定慧也超生死海名為近覺徧遊十方名為遠覺


佛復告乃至近者不知遠者不見如此等人眾行未
具未得善權方便雖復去離五欲之中未能備悉如
來法藏今等行菩薩是也解曰眾行未具名近不覺未得善權名遠不覺猶離
五欲故堪受記也此瓔珞皆論菩薩今經亦盡具之。


【疏】如佛語蔽魔者亦是瓔珞文彼蔽魔波旬云釋提
桓因是我部內何以得記而我不得耶佛語蔽魔彌
勒當與汝記又法華論明此六種受記一者舍利弗
等五人眾所知識名號不同故與別記二者富樓那
等五百人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時與記三學無
學等俱同一號非眾所知識故一時與記四與提婆
達多記示現如來無怨惡故五與比丘尼及諸天龍
女記示現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薩行皆證佛果此如
來自與記故。


【疏】云或佛記者是所記之人亦名發心現前無生等
六常不輕菩薩與四眾記示現眾生有佛性故如疏
正因等記又四句一同時得記成佛有前後五百羅
漢是二同時得記同時成佛如學無學二千人是三
前後得記前後成佛四大聲聞是四前後得記同時
成佛闕此一句。


【疏】見佛性見佛法者三佛性至初住時名見佛性開
一切法皆是佛法名見佛法也。
[004-0076c]


【經】記迦葉章長行中行因有三句一奉覲諸佛者是
親覲佛因也二供養下三業種福因三廣宣下明弘
經種智因。


【經】云坑者虗也壍也坎者埳也堆者聚土也阜者陵
也。


【經】雖有魔皆護佛法者問既云護佛法何以稱魔答
魔佛未曾有二乖故為魔如故為佛既是淨土魔即
是佛也但順穢土故有魔佛之名耳偈中初頌行因
又二初一行半標與記次二行半頌行因又三初一
行頌親觀佛次從為佛智下一行頌三業供養修福
三從修習下半行頌弘法種智也。


【疏】云三弟子中復二一請記二與記初請中又二意
初長行明請之威儀言悚慄者自謂所解大乘未蒙
別記恐所解非實畏墮增上慢故悚慄也悚謂悚懼
悚謂戰慄次一行頌正請上半歎佛故云大雄等下
半請故云哀愍次若知下二行半名開譬者問二譬
何別答前甘露譬但譬中周現記音起後大王譬譬
於今昔次我等下二行半合譬文但合譬耳言飢國
等者在小乘涅槃名為國無常住三德名為飢昔無
求大之心今不期而會名為忽遇初周說法名大王
饍我未蒙記名懷疑懼復未有行名未敢食今蒙記
名得王教即修一乘名為敢食次合譬中初一行合
飢國次半行合忽遇大王饍一句次半行合前心猶
下兩句次半行合前若復得王教下兩句次記善吉
[004-0077a]
中三百萬億那由他者天竺數以百萬為阿由他千
萬為那由他。


【經】名相者有云無形可名無體可相非名非相故曰
名相者一切皆然何但名相但是通方耳。


【經】劫名有寶等者云劫內七賢聖大士故曰有寶國
中是賢聖所出故云寶生有云空理為寶偈中十二
行初一行誡聽次十一行頌長行就長行中有七一
行因第三行云當供無數下是也二得果第二行云
我弟子及第三行云最後是次得果三其佛下一行
頌國淨四佛於其中下三行半頌眾數五其佛說法
下二行頌說法長行中其佛常處下是六其佛下半
行頌佛壽七正法下一行是法住久近授迦旃延中
經云以金銀至塔廟者注云夫珍礫由心輕重在行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故一香之氣變成四柱寶臺一
鉢之施重於百車珍貨凡殊麗供養之名峻極宏壯
之目心以狀物非貴物而貴心行者也宜取諸供養
以義忘財報之名此但得理而忘事恐未全然。


【經】過是巳後至作佛者注云夫以成佛之遠近住世
之脩夭皆以遂通為義耳在感而不在應不宜就佛
行求情橫起滯釋此解勝思。


【經】當得至閻浮者梵語不同瞻部那提是樹名在此
州無熱池岸側有經云此州北岸近樹下有紫金光
映蔽日月注云閻浮樹生那提河際此河出真金萬
國所重以無上寶而吐奇光猶此佛居至理而含極
[004-0077b]
智故供養以立名。


【經】如來至歡喜者注云地或異寶樹亦珠珍者蓋互
名以表國土之淨無麗而不盡未必由義殊故名差。


【經】無四惡道者注云此既不敘劫名國號而云無四
惡道但有天人當知前無四趣與此佛同此佛劫名
與前佛等亦互表存沒。


【經】多摩羅䟦栴檀香者有云多是性義阿摩羅是無
垢義聲勢合故遂略去阿字䟦陀羅是賢義略但云
䟦栴檀香是唐音即是性無垢賢栴檀香佛煩惱輕
微名性無垢仁德如香可重多賢注云多摩羅䟦香
草也栴檀木香也前取樹事阿金之耀今譬草上木
香之氣。


【經】各起塔廟者注云前二記直供養諸佛後二記兼
崇造塔廟此亦互舉相顯非前佛功玄後覺業淺所
以供養不同。


【經】劫名喜滿國名意樂者注云劫內喜心所期宿因
皆滿國中意業所招脫苦受樂故劫以滿為名國以
樂為稱。


化城喻品



【疏】化城喻者若望前譬喻品彼題名從通而意別有
三車一車長者火宅故名為通信解品有齊教領探
領復名為通譬喻意在大車信解意在付財故云意
別化城喻題別而意亦別今唯說圓得名故也文云
以權智至教為化者本無二乘方便說二名無而歘
[004-0077c]
有有無異故是世界義依教修行得入內外凡位是
生善義至見修二道所斷見思名對治義所證涅槃
是第一義準疏文意化唯從佛三悉從機記中所明
機應各四。


【疏】領解述成得記前後者如五百弟子品得記在前
領解在後經云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
為足學無學品世尊慧燈明下一行是領解此並領
解在後也富樓那述成在前者經云佛告諸比丘汝
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


【疏】一出所見等經有五意一從初至劫明時節二爾
時明佛名號三其國下明國名四劫名下明劫名五
諸比丘下正明久遠但言所見事者不出佛及時節
國劫等言國名好成者注云國中眾中皆指佛好以
立業然後封壇得成故曰好成劫名大相者劫內萬
品皆修開士之業並有大人之相故曰大相所以明
佛久遠者一為示聲聞根鈍退大巳後經爾許時時
猶住小果二示生死長遠聲聞曾發大心尚流浪生
死凡夫未發寧免輪迴三示如來能知久遠猶如今
日二乘不知自鄙欣慕四為將明十劫坐道場及入
定八萬四千劫故須長壽小乘聞說不合生疑五為
本門密開壽量由此五意所見久遠也。


【經】云地種至墨者種音之龍反即是種類謂三千世界
種類不同也。


【疏】云三結者如今經云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
[004-0078a]
遠猶若今日者佛地論云佛智有三一第一義清淨
智謂斷惑空智二一切智知有法也略知四法一者
知一切時謂三世也二知一切界謂世界及眾生界
三知一切事謂有為無為事也四知一切種智謂世
出世因果種別也三無礙智亦是有智於上四法欲
知則知而無有礙今謂與智論三智同初是一切智
次是道種智具知四法後是一切種智猶無礙故皆
入中道今文如來知見者知是道種智也見是法眼
也問經前云佛滅度來甚大久遠後文何故云觀彼
久遠猶若今日答有二意一顯知見之力見昔事分
明如現在所見知見無異故猶若今日非謂遠劫成
近如今日也二謂如來密意顯於壽量故迹中遠劫
近也有人問釋迦修行不越三祇何故塵劫極多彼
時猶為王子答意趣有四一平等二別時三別義四
眾生意樂述曰莊嚴攝論廣釋有三門一立意二出
體三釋初意者以此四種決了如來秘密言教令生
開悟故對法云由此意趣故方廣中一切如來所有
秘密應決了二體性者皆以如來後智為體由緣一
切差別義理為利眾生安立處故云無性云遠觀於
他欲作攝受名為意趣攝受之意趣名為意趣三正
釋者先總後別言總者思量名意趣謂理趣思量理
趣故名意趣有財釋也趣謂其境意是相應智用斯
二法以得名故四別釋者一平等意趣此約佛身身
功德等悉皆相似名為平等據斯相似言過去佛即
[004-0078b]
是我等身非實佛即定是此故楞伽經大慧菩薩白
佛言世尊我是過去一切諸佛佛言以四等故一字
平等過去及我同名佛故二語平等謂三世佛皆有
六十四種美妙梵音言語說法我亦同彼三身平等
我及諸佛法身色身相好莊嚴無異無別四法平等
我及諸佛皆得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力無畏諸功德
故作此四種唱言我是拘留孫等又無性釋云謂一
切佛由資糧等並相似故作如是言彼即是我然非
昔時毗鉢尸佛即今釋迦問本以意趣決諸秘密即
如實言彼佛即是我身有何秘密復如何決答勝觀
釋迦本非一體經言彼佛即是我身道理有乖故云
秘密談佛意趣據平等理言彼是我以會相違餘三
準此二別時意趣者言雖說此意在他時言說與意時
分有異故名別時故無性釋云謂觀懈怠不能於法
精進勤學者故說是言若誦多實如來名者便得涅
槃若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此意長養先時善
根如世間說但由一錢而得於千意云最初一錢是
彼後時得千之因於一因中說千之果法亦如是問
持名願往何秘密耶答持名發願皆是其因後時方
得決定菩薩往生淨土經依今因說於當果言特名
等即是決定生安樂因故名秘密今以別時意趣通
之故無妨也雖即持經決定意本在後時方得三別
義意趣者雖談此義意主別義言說與意義有不同
名別義意故攝論云若巳逢事爾所殑渠京反河名伽沙
[004-0078c]
等佛所於大乘法身能解其義無性釋云謂證相大
乘法義與教相大乘法義其有差別由此故言於河
沙佛所方能解義意云解義有二一證理之時名為
解義即證相大乘在初地巳上菩薩所證二聽法聞
思之時亦名解義即教相大乘在十信前凡夫得聞
聖凡階位而有不同故言差別問言逢多佛方能解
義何秘密耶答據教中義解實非難言逢多佛方能
悟解豈非秘密故以別義意趣通之佛雖說於教相
中義本意在彼所證之義事多佛方能解之故涅槃
經云初依菩薩供五恒河沙佛方解十六分之少分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者雖於一法讚毀不同為對
所作意樂故爾若眾生意樂意趣故攝論云謂如一
補特伽羅先讚布施後還毀呰如前布施尸羅亦爾
無性釋云先為慳貪讚歎布施後為著樂毀呰布施
故為令修勝善故讚毀戒等准施可知問此讚毀教
何名秘密答於施中聞讚而後毀定豈非是自語相
違故是秘密觀所化器意樂不同對彼而說故不相
違今此答中依於平等意趣說餘佛事即是我身身
平等故意謂但是相似名平等非謂唯一佛也云云


【疏】其本坐道場者問何名道場答有二種一法身道
場二應身道場法身者謂三菩提果果名道萬行名
場淨名經說由萬行故能成菩提道是故因行為果
道之場也應身道場者摩竭提界元吉樹下起道之
處稱為道場問若因行為道場者如何淨名經云一
[004-0079a]
切智等為道聖人所踐為場有四句一道而非場無
上果是二場而非道即樹而非道即樹下起道之處
是三亦場亦道如前說謂果道是四非道非場泯上
三句歸乎寂忘言絕慮。


【經】智積者平等大慧皆以積聚故也。


【經】涕他禮反目出淚曰涕無聲出淚曰泣言諸母者愛
結未斷是故涕泣道緣巳會而隨送之。


【經】到巳頭面禮足者是三業供養以偈頌曰下是口
業稱歎有四句一敬而不歎二歎而不敬三亦敬亦
歎四非歎非敬今是第三句也。


【經】其佛未出家下言一坐十小劫者華嚴十種坐一
轉輪坐與十善故二四天王坐欲於一切世界教化
正法行自在故三帝釋坐於一切眾生行自在故四
梵王坐自心他心得自在故五師子坐分別演說甚
深義故六正法坐欲明總持法力故七堅固三昧坐
究竟大菩提故八大慈坐令惡心者悉皆歡喜故九
大悲坐能忍一切諸煩惱故十金剛坐降伏眾魔諸
外道故今是堅固金剛耳。


【經】靜然安不動者身得定也憺怕者心定也徒監反
文安也靜也玉篇云憺音徒敢也靜安也今依上反讀之。


【經】眾生常苦惱者是苦諦音冥是集諦盡道是道諦
解脫是滅諦。


【經】百福自莊嚴者十善一善五心下中上上中上上
始心有五終心有五一善有十十善即百也。
[004-0079b]


【經】世尊知眾生至行業者有云所念即欲樂勝解二
所行道遍趣行三智慧力即根勝劣四宿命即宿住
力五業智自業智力其欲樂即所念修福即自業今
準所請大小法輪故知眾生深心所念不離先小後
大為念也念準思之。


【經】佛告諸比丘下疏分為二一威光照動文有三意
初動地次其國下放光三又其國下明二瑞所至所
以動地者偈釋云為覺悟群生故言放光者一表智
炬將暉故身光先曜如來採綵菩薩舒暉二欲滅眾
生暗故三為召有緣令知佛出故言別明二瑞所至
者前二為利益餘眾今的召集梵王。


【經】爾時東方下十方梵請所以明梵請者十六王子
為近眾請今列十方梵王明遠眾請舉初後中間例
知又十二明人請今辯天請人天是受道之器故又
十六是內眷屬請天明外眷屬請有此不同今謂王
子請頓諸梵請漸故不同也。


【經】遶百千匝者形者心所運華者實之所因形遶千
匝以心不違宗華散如山表深行方積。


【疏】五三業供養者經從即時諸梵天王下有二初長
行次偈頌長行明財供養次偈明法供養又前是身
業供養後是口業供養又前是供養後是稱歎長行
有二菩薩辯恭敬即以天華下明供養初華表欲行
因次奉宮殿表欲來果就供養中而散佛上是正報
供養菩提樹是依報又前表人尊後表處重奉宮殿
[004-0079c]
捨身之所極欲求初之所宅偈如文。


【經】聖主天中王者七方便聖人之主六道人天之王。


【經】迦陵頻伽聲者鳥名驎鳳五靈之中此鳥有清音
施響響發則眾禽遐赴譬如來有極智妙法法唱則
萬法爭歡。


【疏】文請法經爾時諸梵天下是前供養祈福今請法
求慧前歎佛福田今歎佛為施主又前是自行今請
法明利他。


【經】默然許之者注云泥洹以默然為違此經默然為
順兩默不殊而違順碩反通者或云光明上下以標
其相或云顏色舒敘以示其機或云成道之初自宣
威號則人天之供不言而為順化周之後廣唱滅謝
則道俗眾獻亦不言為違兩默雖同而亦唱義殊故
違順之旨以此而求也。


【經】善哉見諸佛等者上方梵說偈稱歎有十行半偈
開為二初八行半歎佛次兩行請受供養就初八行
半歎中又二初二行歎佛慈悲德所偈歎慈次偈歎慈次六行
半歎佛難值又二初四行半明昔不值佛次佛為下
兩行明自慶今得值佛初又二初三行半明起愛眾
生不值佛次住於下一行明起見眾生不值佛問東
南梵云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南方云過百三十
劫此文云於昔無量劫何故三處不同耶答由機有
利鈍惑有厚薄之異非佛道有難易之殊上根一百
三十劫方得見佛中根一百八十劫下根無量劫也。
[004-0080a]


【經】失樂及樂想者樂者形事所得樂想是心神所遊
形事既惱心神亦苦故曰失樂及樂想也又云樂是
樂具想即樂受於生死中無有實樂故稱想也。


【疏】三轉至對見諦思惟無學者有二初二小乘次大
乘初又二初見道次通三道初見道者俱舍論二十
四說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亦名為梵輪真梵所
轉故於中唯見道說名為法輪由速等似輪或具輻
等故即於此中唯依見道世尊有處說名法輪有速
等相見道似彼故名法輪謂見諦道速疾行故有取
捨故降未伏鎮巳伏故上下轉故具此五相似世間
輪釋曰初舉頌略標次即於此下依標略釋初舉頌
標中二頌又二初頌釋輪具名後頌敘輪處所初頌
異名者然法輪名雖即無量今且敘三種一沙門性
二婆羅門三名梵輪雖有三名體唯是一初二約所
斷立名言沙門性者謂是道中欲界四諦為四上二
界各有四諦合為四上下各四即成八諦於此八中
作八忍八智其八忍是無間道八智是解脫道此無
間等息煩惱竟故名沙門言婆羅門者此云淨行淨
行及前沙門雖說所轉之法推功歸本說為能轉即
是如來真實梵王為能轉也故名梵輪二依標略解
中云世尊有處說法輪者即雜集俱舍皆說見道名
為法輪有五種相一速疾行故者即十五剎那一入
觀巳所有分別煩惱總皆斷盡不同修道入巳還出
斷惑容預故言似彼二取捨者謂捨前諦取後諦也
[004-0080b]
即是捨苦境等取集等是三降未伏者謂由見道能
斷未斷所未降者皆悉降故四鎮巳伏者謂巳見斷
者更不復生悉巳斷之亦不生退五上下轉者謂先
斷下界苦集滅道煩惱巳次斷上界苦集滅道亦復
如是以上二界類下斷之故言上下轉也顯宗論云
如聖王輪取前捨後見道亦爾捨苦等境取集等此
意顯示見四諦理必不俱時如聖輪降未伏故尊者
妙音作如是說如世間輪有輪等故八聖道支似彼
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間輪正語正業
正命似轂正定以輞故名法輪問曰何以得知法輪
唯是見道答憍陳如等見道生時說名巳轉故唯見
道也。


次通三道名法輪者有四意一總斥前非二別申正
義三引證四諸部同異初總斥者天親依經部宗破
薩婆多云三轉行相非唯見道如何別說唯於見道
立法輪名次別申正義又二一敘正義云唯應三轉
十二行所有法門名為法輪可應道理二釋名者云
何名轉由此法門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巳至轉初故
名巳轉言相續者身也往身中四聖道轉又云或諸
聖道下天親再釋通三道故名法輪於所化生身中
轉故總取見修無學三道名為法輪以此聖道令所
化生次第入故又大乘云一名梵輪如來應供是梵
僧語彼所轉故名為梵輪二名法輪可軌可持義故
又有四義一圓滿義具轂輪輞故二摧壞義未斷煩
[004-0080c]
惱皆能摧故三鎮過義巳伏煩惱令勢遠故四不定
義從自見至自修從自修至無學從無學起言教化
云云前言巳至轉初者天親云非但我自取三道
婆沙本意亦總說一切聖道皆名法輪也問曰有宗
還說三道何故前云唯見道名法輪耶答若據有宗
三道俱名法輪前唯見道者從初立名以見道是三
道之初耳三引證者見道唯名法輪非薩婆多正義
也雜心亦敘不正義云牟尼說見道速疾名法輪俱
舍正義云或說諸聖道皆是法輪顯宗亦云毗婆沙
本意總說一切聖道皆名法輪以三說轉三道攝故
即是正義四諸部同異者成論說初轉生聞慧在本
五停心位第二轉生思慧在總別相念位第三轉生
修慧在四善根位或除四善根取外凡三位如次對
之為順解脫今善故亦無十二行相唯作一空行也
故疏云為生三慧是成論文言眼智明覺者一云照
境分別名眼對治無知名智對治無明名明對治非
覺名覺又云眼者照燭諦故智者了別諦故明者見
明白故覺者覺察諦故問見道名法輪可有十二行
修與無學名法輪如何得有十二行耶答見道斷惑
上下八諦各各別斷則有十二行修與無學但作九
無間九解脫通斷三界惑既非別斷唯有法忍智即
無類忍類智故闕十二行也。


【疏】三根三道者婆沙大論云有三根上中下為三轉
又初轉生未知欲知根次轉生知根後轉生知巳根
[004-0081a]
又對見修無學三道也若依大乘明法輪體者有四
一通明輪體二別明輪體三簡異小乘四遮外難初
輪體者擇法覺支正見正智是法輪體者謂此法輪
若在見道即七覺支中尅取擇法覺支為體若在修
道即成八正道中尅取正見為體若在無學道中即
以十智中尅取正智為體問何故不取七覺支中餘
六八聖道中餘七十智餘九耶答能斷惑者方名法
輪此之三種體是慧性親能斷惑故得名體餘六七
九但是助斷非為正斷故不取之問何名十智答世
法類苦集滅道他盡生為十也此小乘十耳大乘無
十智大乘轉八識成四智耳又云大乘有十智一通
二別言通者七覺支八正道皆通見修無學三道唯
無學道有十智不通見修二道也二別者七覺在見
道八正在修道十智在無學道即大乘通別相也若
小乘中通者與大乘同別者八正道在見道七覺在
修道十智在無學道今大乘通別體者意在於此若
準四教但在藏別則闕通圓法輪體也二明法輪體
中正見等二為輪轂者體是定故問何故前言體唯
正見今總取八為輪體耶答前約尅體此約相從眷
屬謂正見是體思惟是用前舉其體不取其用據實
此二體總是慧既有慧簡擇除惡取善方能持戒故
有正語等三次第而起戒既清淨定次現前故正念
等三次第而起念能住持勤能遍䇿定能專一故此
三種體皆是定分也三簡異者問何因八正道配轂
[004-0081b]
輻輞大小不同耶答小乘定中以戒為本定慧方生
即正語等三體是其義為輪轂也故遺教經云依因
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尸羅不清淨三昧不
現前大乘中先有慧簡擇是非方能持戒戒既清淨
定方現前故六度中前五不得智慧不成其度菩薩
發心先學般若也四遮難中問大乘八正道在修道
位何因今說通三道耶答八正道支通於三道約通
相說若不爾者世尊既是無學應無八正道支佛既
具有本知八正通三道有此中意說大乘見道唯一
剎那時節既促未能進修所以不立夫道通因趣向
之義進修相顯言在修位據實而言通於三道若約
別相唯在修道也問八聖道小乘別修在見道大乘
別在修道何耶答小乘見道十五剎那時節稍長故
在見道大乘唯一剎那時節極促故在修道。


二法輪因者於五位中前前與後後為因後後是前
前之果言五位者唯識云一資糧是十信二加行是
四善根位三通達是初地位四修習是初地二地巳
上位五無學究竟是佛位如資糧與加行為因加行
是資糧之果乃至無學位亦爾問前之四位可名為
因第五無學位何名為因答無學身中有菩提涅槃
二種即菩提為因涅槃為果菩提名有上涅槃名無
上故又無學具有眼智明覺後一是果前三為因諸
經論中說佛教法名法輪者即上經云今乃復轉無
上最大法輪前為後因名果為因者即見道為修道
[004-0081c]
因修道為無學因望前為果望後為因。


第二釋名言梵增語者如來有梵得故名為梵言增
語者法性離言為眾生故於無言處強增名相說名
梵增語也又增是勝義梵是寂靜義色界諸天亦名
為梵如來是二梵中勝故名增語佛得應供之名梵
天不爾。


第三輪相者所緣境者即涅槃為所緣境又云所知
四諦能知四智四智者菩薩入彼真見道中即初地
分別煩惱一百一十二悉皆斷盡親證無漏二空真
如即此能證二空理理之智名為法眼此眼為總能
觀三世四諦之境即緣過去四諦之時此能緣智名
之為智緣未來四諦之時此能緣智名之為明緣現
在四諦之時能緣智名之為覺初一是總後三是別
總別合論故云眼智明覺此說智總名法眼者為異
二乘也謂眼智明覺四法同時執於四諦別起四智
者謂明於四諦之上一一別起法忍法智類忍類智
也由真如見道唯一剎那者釋無別起四所由也大
乘見道總有四種一無間道二解脫道三真見道四
相見道初二道約所斷惑後二道約能證智就能證
智中真見道一剎那頃唯證真如若相見道證此真
如後重起一智更緣前境見道中一剎那頃雖有四
斷一一諦下分別煩惱盡共證一真如名為法眼同
緣三世名智明覺小乘上下別觀於見道中先斷欲
界四諦下分別煩惱盡證四無為上下各四成八無
[004-0082a]
為即八忍八智中唯取八智所證名無為也是上下
別觀義大乘一剎那便斷四諦惑證一無為故不同
也。


天台法華疏義纘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