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a]
震川先生集巻之二十一
墓誌銘
陳處士妻王孺人墓誌銘
孺人姓王氏陳處士諱可樂之妻父諱士髙以嵗貢
入太學三娶無子元配某氏生女子子一人故處士
受室成禮於王氏之廟太學君落魄不事生業家徒
壁立獨喜飲酒孺人治女紅以資其費即賓至酒醴
羞膳無不得所欲太學君卒乃歸於陳未㡬處士病
瘵生一子周嵗矣且死顧謂孺人曰伯兄無子可以
兒與之孺人曰養老字孤吾事也因泣下截髪以自
[021-1b]
誓時庚午之嵗大侵道殣相望孺人抱一嵗兒哭其
夫且汲飪以承迎二親甚艱難也卒以孝養終二親
之世而䘮葬之命其子事其兄公如夫之教内外相
依倚為命以迄於有成居無一畝之宫在闤闠中人
罕見其面尼媪往來富貴家與婦人交雜膜唄尤數
從寡婦人遊孺人一切謝絶之晚年目蝸睆䑃朦然
甚不自得醫至却之曰吾手不能與人診視也葢年
二十四而䘮處士六十有二而卒時嘉靖二十六年
十二月十一日也於是嫠居㡬四十年矣初處士之
曾祖諱翊中乙榜進士授膠州學正歷應山王府教
[021-2a]
授嘗爲㑹試同考官崑山之士以易學登第自應山
君始家世讀書清貧節行可慕尚也孺人子一人唐
縣學生孫二人王道縣學生次王政葬以嘉靖二十
九年十二月十七日在白馬涇隨字圩之新塋其辭
曰
兩儀奠位自初有民隂陽㑹合男女貞行聖人因之
秩爲典常法則天地垂象咸恆王道陵遲闗雎刺興
鄭衛靡靡禮俗以傾㑹齊於禚天宇晦暝孰知千載
是心猶明懿矣淑婉居然性靈爭芬昧谷競節髙㝠
有赫管彤於昭汗青子政作傳元凱翼經無㣲不顯
[021-2b]
靡幽不呈鐫辭於石以紹前人
太學生陳君妻郭孺人墓誌銘
孺人姓郭氏長洲人封鴻臚寺丞諱某之曾孫處士
諱某之孫太學生諱受益之子歸陳氏工部都水司
郎中諱天貴之子婦太學生大雅之妻也年四十有
四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卒太學君為治
葬事遣其子良謨來請銘初孺人始歸陳氏太學日
遊庠舍不能治生産㡬無以自贍孺人父母家在呉
淞江上田肥美嵗多收為捐嫁時衣被財物買田廬
每嵗之冬即往收穫苦寒迨春而面嘗皸瘃凡賓祭
[021-3a]
補紉饎㸑一任其勞苦時節縮而用其仂纖麗之服
珍華之飾屏去不御親黨有邀為宴㑹者曰飲酒非
婦人事輒謝之辛勤二十餘年家用可以給而夫君
以年貲貢入太學滿次謁選當為州縣官不日有禄
養而教育其子為進士業亦既有成矣一旦搆危疾
自知其不起為其子女從容叙述生平言始為婦以
至于今其勤勞如此若操舟渡江舟中之人僅已登
岸而操舟者沒焉因唏噓不自己家人度為櫬須若
干直孺人聞之即曰吾不須此木當若干直可也又
曰吾生自謂盡瘁於爾家然不欲費但得片石求能
[021-3b]
文者誌吾墓足矣予聞而傷之孺人以女子有志於
名後世夫豈為區區之名即其平生之志有不容沒
沒者予讀谷風之詩葢夫婦之變也其稱所以為其
夫者曰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何
有何無黽勉求之至於㫖畜以御冬甚㣲細者亦自
言之亹亹不厭千載而下可以見為人婦者之心也
其亦可悲也已孺人生子男二人良謨長洲縣學生
良䇿尚㓜女子一人適李春陽呉縣學生孫男女二
人其葬在武丘鄉卒之明年正月二十四日也銘曰
郭世巨族居差方里大臚貤封亦以貴起來嬪陳宗
[021-4a]
實相厥美致其畜藏勤毖自喜悲彼褕衣不能為婢
一世之志迫于短晷不承其享貽後之祉
顧孺人墓誌銘
嘉靖二十七年沈君子善䘮其配顧孺人又明年舉
進士官鄱陽孺人尚在殯尋以中憲之䘮還家明年
治葬事以孺人祔於崑山縣横塘祖塋之次寔三十
二年某月日也子善先期來請銘其子堯俞從予遊
每念其母輒流涕曰吾母賢非夫子其誰宜銘嗟夫
富貴壽夭非所以論賢者而賢者之志不在於此然
世恆以是為幸不幸相與為悲喜亦夫人之情哉沈
[021-4b]
氏世以詩書名家中憲趾美前武三為二千石而孺
人之考給事兄弟起海上一時同官黄門並貴顯矣
孺人托於兩家得子善以為之壻孰不為喜然孺人
未及笄屬給事捐舘舍哭泣悲哀㡬不能以生後每
追慕顧念有終身之悲而子善為諸生悒悒不得意
孺人與共勞苦有雞鳴警戒之志及遊兩京太學遂
魁畿甸多士又再試不利比及第孺人㡬及見之而
先以死葢富貴壽殀之數雖父子夫婦不能相及者
此其所以可悲也孺人生而敏慧數嵗為給事製小
冠給事喜為冠以出見客常以格言教訓孺人輒能
[021-5a]
記其後每稱以朂其子為人凝重在父母側不問不
言或竟日無一言雖中憲嚴憚之君所交遊以文字
學業相過從即喜具食飲令盡懽苟非其人雖林茗
不時至也見其子夜讀書輒紡績與共燈火用勸率
之事祖姑太宜人尤孝敬中憲之官太宜人老不能
行嘗謂中憲有賢孫婦即汝面汝目在吾眼前矣其
賢如此葢子善宦學之助為多焉給事諱濟官刑科
給事中中憲諱大楠官至惠州府知府子善名紹慶
今為鄱陽縣知縣孺人生于正徳四年七月十四日
得年四十男子子二人堯俞堯典女子子二人壻王
[021-5b]
炳衡王伯稠後出女子子一人妾出男子子二人堯
欽堯文昔雍門子以哭見孟嘗君孟嘗君為之増欷
嗚唈流涕不能自止予銘孺人葢有傷心者銘曰
嗟夫人之婉好宜其壽考胡遽以殀其行獨而不禄
嗟夫造物者區區以此為夫孰能知其由
潘府君室沈孺人墓誌銘
予少善潘士英子實子實自嘉定來崑山居馬鞍山
岩石之間予亦時過子實因獲拜潘府君氣貌方壯
盛也喜飲酒不屑事生産而沈孺人者清浦大族清
浦在縣東南海上黄浦之東葢俗謂之江東沈氏云
[021-6a]
孺人去膏澤攻勤苦以佐其家又以其餘力為髙樓
夏屋以居而子實得自恣游學嘉靖某年月日潘府
君卒其明年十二月葬于脚襪涇之原予嘗誌其墓
府君亡而孺人持門戸如其存時子實益復聚縣中
俊彦日與講肄某縣人往往取科名貴顯于朝或不
幸困踣于時亦以道義為鄉人所重皆子實之與也
人以是愈稱孺人之賢而㓜子士賢亦力學為諸生
㑹倭奴犯境子實家近海最先被兵遂奉孺人避居
予安亭舍中予家人皆得挹其慈範明年㓂益深子
實去之澱山湖中孺人命舟益逺去之檇李入其郛
[021-6b]
中澱山湖王氏予姻家也是時從孺人行者皆獲免
不從孺人留者皆被害其倉卒明智如此兵後家悉
燬子實稍卜新居始以不能具菽水養為憂于是計
偕留京師選授處之龍泉博士龍泉山縣學宫皆傾
圮因留妻子侍養先之官除舘舍欲迎孺人而孺人
竟病卒葢子實非苟仕者千里就㣲禄以為親也而
竟不能致居官一日之養豈不傷哉雖然使子實早
取科名亦不肯趨時以為大官雖為大官亦必不藉
此以為親榮則今子實之所以事孺人者葢無憾也
予銘府君至是二十年乃銘孺人而予與子實亦已
[021-7a]
老矣其又不能無感矣夫其辭曰
沈氏江東世名族黄門柱後兩賢擢孺人父肄王父
輔世稱孝子善慶渥府君諱乾用中字士英士賢二
子續女適金詡徐應元張來之配先母覆孫男女七
曾孫二𦙍嗣蟄蟄繁祉福己未臘月日初五七十有
六齡非促㣲文志墓襲前詞明嵗除日祔夫𪋤
周子嘉室唐孺人墓誌銘
震澤東岀為淞江遶呉之境而南故呉地多以江名
子嘉世居江南唐氏居江北皆崑山之鄙也相去二
十里故孺人歸于子嘉時參知公已登進士子嘉以
[021-7b]
兄故諸生時為亷吏禄養不贍賴國家恩澤得以安
其閭里無呼召之擾視先世雖以貲髙里中而數苦
徭賦今可以無事遂與孺人耕田常數百畝孺人日
饁百餘人嵗時伏臘賔親之費不使子嘉有言而悉
自辦治而事二大人極孝養參知公宦游數千里外
有令兄弟又有賢婦得以無顧念孺人産子舅中憲
公已病亟聞之亦喜初晏恭人卒孺人哭之哀又哭
中憲公而病尋卒子嘉痛之十七年而不葬曰不敢
薄吾妻也又曰始吾為生之難今稍裕而吾妻不及
矣于是以某年月日𦵏于千墩浦奈字圩之新阡子
[021-8a]
嘉名大賓男子子一人之榮女子子三人適某某某
又男子子四人女一人繼趙出孫男子一人余與徐
韜仲皆子嘉之姑之子故請韜仲爲狀而余爲銘子
嘉謂皆外兄弟可信其賢不誣也銘曰
孰爲之昉不既其養自我爲土或居其上其命也夫
今見子之長黍稷禋祀其永享之
方母張孺人墓誌銘
鄉進士方範循道之母張孺人卒將葬乞銘于予其
狀云張氏世居崑山之水墟村曽大父諱奎大父諱
佩父諱錦母潘氏父少習舉子業長爲郡從事不久
[021-8b]
棄去所生女子五人皆聰明頴慧而吾母尤凝重貞
淑頗習小學列女傳能了大義嘉靖初吾父以御史
議大禮不合歸久之先妣封孺人范氏卒遂以禮聘
焉先是范孺人方正賢淑動協矩矱人以為女丈夫
吾母志操娟潔動止有則族黨内外咸謂有范孺人
之風朞年生不肖先君乃悉以前所樹產歸伯兄而
携吾母子搆别室以居吾母念先君所留鮮薄懼弗
給也治生纖悉僅僅取足而恆宿儲甘㫖為吾父徵
姻合朋之需吾父得夷猶于江山緑野之間情閒意
適者實吾母之助為多不肖方向學吾父謂吾母曰
[021-9a]
兒年少勿以他好奪志即逺大可期也庚戌之秋吾
父奄忽見背吾母敬承父志咨于伯兄博訪名宿延
之家塾餼幣饋遺必加豐腆早夜兾有成立以慰先
人于九原未踰年則訟役交侵吾母于是撫不肖泣
曰汝父不欲以厚貽汝正為今日而人情若此奈何
所賴以自立者惟能讀父書耳即汝負先人之志吾
亦何以生為也遂相與大慟不肖因悚惕痛勵值倭
警家產蕩焚吾母復鬻簮珥為延師費不足則又稍
捐成業以資之葢自先君謝世今十五六年中經頓
撼百出之苦惴惴焉不敢一日之寧惟是尊師敎子
[021-9b]
則愈久而愈切時從伯兄課試有不愜輒令長跪提
以大杖吾母既忿不肖駑鈍又重憐之即投杖號泣
竟日每夜篝燈課讀而躬自辟纑雖隆冬沍寒戸外
雨雪交作猶凄然相對不少假借嵗甲子遘腹疾三
年不能起丙寅疾益甚是冬值五之誕子姓姻戚
衣冠萃止舉觴稱慶吾母為力疾强起整衣登堂矣
而委頓不能勝乃自嘆曰吾必死矣然自汝父見背
遺汝中更多難吾撫之以至于今吾即死不愧汝父
于地下矣越明年正月某日終得壽五十有一子男
一即不肖範孫女一幼未字嗚呼他人之母母耳使
[021-10a]
範無母其能一日自存也哉範今僅得成立能備一
日之養而吾母已不能待矣此所以抱終天之恨也
狀如是余交方氏三世矣侍御諱鳯與其兄奉常公
諱鵬同舉進士有名時稱二方侍御性豪爽然于范
孺人頗嚴憚之後與張孺人别居甚相愛舍其平生
所爲業更自建立故循道稱其母之辛勤者如此其
伯兄則長史築范孺人出也又所爲延塾師如吾友
桐城趙中丞子舉秦進士光甫及海虞二陸皆相繼
登科第而循道復中鄉舉將踵二父以起人稱孺人
主中饋極奉師之禮故循道痛念其母異于他母良
[021-10b]
然循道事孺人尤孝葬在縣治馬鞍山之陽故祖墓
而為别域實隆慶某年月日噫其可銘銘曰
懿矣慈母又有孝子卜從其先惟墨食遺後人祉
張孺人墓誌銘
孺人姓張氏太學生陸子徵之妻武康令本枝之母
世為長洲人始尚醫張公與子徵父如隠公皆出贅
居祥符里以故張公以女予子徴子徵名煥與其弟
燦子潛兄弟皆有名呉中子潛進士髙第入翰林為
給事中而子徵久不第子徵為人博雅善著書好遊
名山水意興所到獨自往來不孰何家事家事一任
[021-11a]
孺人孺人亦以為治生纎嗇非丈夫所宜與知也至
於教子孺人亦躬自督責以故子徵得以遊閒而諸
子學皆有成子潛給事中言事被謫都匀而其孺人
又病死母胡夫人春秋髙每念其仲子得罪■朝廷
萬里外孺人獨共養時以温言慰解之胡夫人乃
喜孺人初為家甚纎及本枝中鄉舉仲季二子並遊
太學乃喟然嘆曰三子俱長吾今可以無事事矣遂
為之析生獨居一室日唯焚香禮佛又好觀北史遺
文隋朝故事諸稗官小説家數為諸子言之本枝迎
養之官孺人一日下堂躓傷其左足而病病良瘉二
[021-11b]
子迎歸為壽尋以他病遂不起元年甲子之二月某
日也年八十有一子男三長即本枝次培枝翹枝皆
太學生女一適刑部主事查懋光孫男四某某女四
曽孫男女四陸氏自冡宰公最貴其族多著朝籍其
後出子徵兄弟而本枝為吏以循良稱其聞喪而還
也呉興人惜之余與本枝同年又同官以是年之九
月某日葬孺人於貞山故奉子徵之命來請銘銘曰
陸於長洲厥世逺矣家卿之興綦貴而圮黃門績文
為時宗工太學博雅允宜其兄唯是名族宜有令母
令母頎頎徳音則有當其治生束之若急及有代人
[021-12a]
脱焉如釋來遊武康象服裶裶觀子循政式遄其歸
順化委蛇八十一終勒詞𤣥石以詒無窮
張孺人墓誌銘
孺人姓張氏曽祖璠祖錦父沂以貲雄海上孺人年
十七歸沈君坦沈君自少不能治生遇有賦調輒轉
徙避之孺人常椎髻单衣歩從其夫至則與女奴共
操作終不以父母家有所覬望沈君時大困意不能
無懟孺人俛嘿而已母老且病兄鴻臚君梓在京師
孺人日夕侍湯藥不去側母以是安之平生無疾病
一日之後園右食指為棘所傷血濡縷遂至大疾嘉
[021-12b]
靖三十年十一月初一日也年五十有一殯殮不具
鴻臚君經紀其事葬之呉塘之源寔以其年十二月
初八日子男二人大有大成女一人大有從予遊予
素知孺人之愛其子每告歸必問所習大有對之辨
析即喜見于色吾妻沈之自出呼孺人為嫂然年最
少孺人嘗在他所未嘗相見先五月吾妻死孺人獨
曰嗟乎賢者固不能久生於今世因流涕累日予屏
居安亭江上十餘年矣自遭此痛囘首平生惘惘無
可向人道者或譏以私䘮踰禮而不知實有身世無
窮之悲聞孺人之言而為之屢慟焉及是大有來請
[021-13a]
銘思其言尤悲因序而銘之銘曰
嗟生之厚而數之蹇不忮不求君子之選生有令辭
是以銘于茲
陸孺人墓誌銘
孺人姓陸氏朱君艮之妻封吉安府推官諱苓之子
婦父諱桂母王氏伯父諱松母朱氏實吉安之女弟
孺人少時伯父母無子養以為已女欲為朱氏重親
遂聘朱君為贅壻久之致其槖于陸氏之族曰蕾者
曰女不可以為嗣壻不可以為烝嘗必欲為後蕾也
宜遂歸于朱氏吉安為諸生布衣糲食厪以自給及
[021-13b]
長子舉進士選調吉安得推封及為監察御史福建
副使吉安始卒已又為廣西亷使為河南布政使而
太夫人猶在堂孺人終始孝養雖其兄弟亦賴之年
二十得寒疾自以終不能有子為置他姫生三女子
已又生三男子撫抱若一生平無紛華之好無夷鬼
之惑於治生尤纖以此致饒給云嘉靖二十六年八
月二十六日卒得年五十九男邦教娶歸氏予從女
也邦禮娶徐氏邦治未聘女適縣學生周履氷楊承
芳張復祖以卒之年十一月壬寅權厝于祖塋而以
某年月日葬履氷述孺人狀甚備予為採次其辭而
[021-14a]
爲銘曰
三代詩書之所載女子之行非有怪特竒畸而在于
仁孝勤儉而無忮忌之資雖今世固有之世人不察
而不知有其知之視予銘詞
張太孺人墓誌銘
太孺人張氏故戸侯章君注之少室歸化令若虛宗
實之母也章氏世海虞人若虛曽祖珪監察御史祖
格大理寺卿御史四子皆登朝二季位至九列而大
理最賢大理生注以貲爲某衛千戸始崑山之東鄙
曰安亭有楊氏亦名族大理故與楊翁善遂以戸侯
[021-14b]
贅于楊氏而楊女蚤亡楊翁曰女不幸吾不可以失
章甥遂為章甥娶洪氏女如其女戸侯以此卒居楊
氏然無子以兄子棨為後太孺人在諸姬中獨後生
子即若虛也已而戸侯與洪孺人皆亡太孺人抱其
子日夜啼泣遂喪其明倚兄子為後者而戸侯與兩
娶皆葬安亭矣若虛既舉于鄉太孺人撫几遶而行
喜不自勝及為歸化令不能之官其孫太學生衡已
能自主其家太孺人遂與其孫歸海虞比若虛之喪
自歸化還家人恐太孺人悲哀不以告竟太孺人死
猶以為尚在歸化也又三年太孺人以嘉靖甲子五
[021-15a]
月二十七日卒年八十有三初太孺人十五而歸戸
侯久未有娠他姬往往有娠不育太孺人又十五年
年三十始生若虛他姫豐氏新寡其父母欲嫁之豐
姬怒斷其髮哭曰奈何以女與人食其茶死又昜之
茶獨貴如此乎竟不能奪太孺人其後遂迎豐姬與
共處兄子為後者後倅永州先以單縣最當封永州
請移封其本生若虛方貢在春官意望其兄而永州
以若虛能自得之也及若虛久不第頗以為慚已調
歸化曰吾父母不得單縣封當得歸化封矣然竟不
得云於是衡以隆慶元年三月初六日葬於虞山拂
[021-15b]
水巖先塋之側若虛之葬在其北余與若虛同學又
同舉若虛娶陸氏故王氏也與余妻為姑姪故皆在
安亭同居王氏者數年後離居矣不得視其母子䘮
以為憾銘曰
命也為娣又嫠而曚傳世紹業乃其功母之愛子望
無窮石巉水落宰木叢猿哀虎嘯霜山空生兮不歸
死來從
龔母秦孺人墓誌銘
孺人姓秦氏諱清父諱璿祖諱恭贈刑部員外郎其
丈夫曰龔君河字順之順之父諱乾祖諱紘承事郎
[021-16a]
曽祖諱理山東左布政使門人私謚為清惠先生者
也孺人初歸時舅祖方伯公已殁舅以編戸長鄉賦
正徳庚午嵗大侵縣官不為蠲貸盡責之長賦舅罄
其産輸不足則盡室以逃孺人之旁舍追者至時方
有娠天大暑閉密室中㡬暍死順之常夜雨雪中行
身被塗泥時就繫箠楚血漬衣孺人私取衣澣濯之
不使其舅姑知順之時時出外獨黽勉事其二親撫
敎其兒孺人本儒家女其前世皆貴顯數更困阨能
怡然安之晝夜紡織不怠性端肅雖老見男子常蔽
茀伯兄元氏知縣雷修謹之士每敬歎之始龔氏自
[021-16b]
宋殿中侍御史猗渡江南來遇異人得枯杏枝敎以
樹之復生則止居焉殿中君至崑山畯儀村殖其樹
果復生居六世而杏已大數十圍矣稍遷至十里所
曰青墩又五世而方伯始顯故縣中稱龔氏之族最
久及順之之世而青敦之故居始失之乃遷徙無常
處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乙巳孺人竟卒于學宫之寓
舍年七十二子二人邦衡邦伯女二人嫁王仁髙岱
孫男二人女二人曽孫男一人邦衡即孺人避旁舍
所妊者也少有雋材為縣學生以春秋教授鄉里縣
人尤以孺人之不逮于禄養為恨時殯于學宫欲速
[021-17a]
葬故以六月丁酉葬小虞浦之新塋銘曰
殿中南徙歷四百春畯儀之族始大青墩懿茲令母
來嬪自秦有喬者木百嵗爲薪生無處所歿有髙墳
勒銘幽石以俟後人
季母陶碩人墓誌銘
季母姓陶氏崑山某里人年二十一歸于同縣季君
生子男三人鎬龍伯鉞女一人適杭成樂孫男四人
曽孫男女二人年七十一而卒母少孤鞠於其嫂事
嫂如母及在季氏撫其伯之孤如子家常乏以女工
佐其費至於充裕母勤毖不休龍伯讀書爲博士弟
[021-17b]
子員諸公貴人愛其材爭折節與交龍伯亦數數造
請或頗誚之然龍伯以為士負意氣立崖岸不可於
人非通世之資終直行其意不顧其遊諸公間禮數
往來必與之稱門外常有長者車客從季氏飲者日
十數人費皆取于母母終不厭龍伯以此益自喜龍
伯工於應主司之文雖更試不第人不謂龍伯拙而
謂其必自奮故龍伯不以自沮而母嵗嵗以望去年
秋母病而龍伯婦支氏有娠術者曰子丑之月以喜
衝病有瘳乎母聞之悦屈指顧支氏曰是已是已及
支氏乳而得病甚母驚悸撫膺曰吾婦賢孝婦死吾
[021-18a]
亦死頃之支氏卒母悲惋踰月亦卒噫可傷也已時
嘉靖十八年三月己亥遂以是年十一月庚申葬於
白馬涇之新阡龍伯請予銘銘曰
質之淑兮又修能也榮禄弗膺兮年不待也育子之
憫兮命奚在也銘以藏之永不壞也
王母孫孺人墓誌銘
太湖東北復溢為諸湖以十數其東為澱山湖最鉅
澱山湖東北折為溪復小滙為度城潭葢湖水之觀
大矣水欲盡而復滙其境無窮而益勝此吾呉之所
以為澤國而饒於水如是昔有隠徳君子曰王復齋
[021-18b]
先生與其子南陽先生居於潭上父子並磊落竒偉
人予之曽大父城武公雅善復齋先生故至今子孫
猶締婚媾之好予嵗時一至其家多從中秋泛月湖
中或憩潭旁篁篠閒觀魚鳥之飛泳主人爲擷嘉樹
之實采芳桂之英瀹茗清談指㸃山旁竹木之間二
先生飲酒博奕之處因登忠孝之堂爲之慨然而歎
息潭東北葢王氏之世墓墓之迤南則南陽先生葬
於是三十年矣嘉靖二十有八年十月十三日其子
有親始奉孫孺人祔焉先期來請銘而自爲狀曰先
君諱懋徳是爲南陽先生先母姓孫氏即吾家度城
[021-19a]
之近地磧礇人也外祖諱奎外曽祖諱源先祖諱某
是爲復齋先生舉進士試禮部未第而卒不及見吾
先君之婚娶也祖母凌孺人躬自督課遣入縣學爲
弟子員先母來未半載祖母即付以家事祖母性嚴
厲鮮當其意先母能委曲將迎常得其懽心晚年遘
疾宛轉牀第㡬及三載先母親調藥食扶持起居終
其身不倦中年得痰疾爲先君置妾楊氏生一女愛
之不異已出比先君病卒共處一室食則同几卧則
同衾楊氏亦奉事惟謹如女之事母此人家之所難
也自先君蚤世吾母在艱難疾病之中三十三年於
[021-19b]
乎痛哉其狀云爾又曰先母八十吾兄弟為壽辱吾
子為文序之吾子又誌吾從兄邦獻之墓知吾家者
唯吾子且又能文茲不可以辭予乃銘曰
澱山之東度城之堧爰有王氏世居其間庭有古木
堂有遺編磧礇之孫雲樹其連來嬪夫子亦婉其賢
中途背捐疾疚纏綿獨閱春秋八十三年終從厥居
何後何先白水瀰瀰緑草芊芊我著斯銘積徳之阡
家其大昌子孫其延
朱母顧孺人墓誌銘
孺人姓顧氏世為崑山人髙祖諱大本贈光禄大夫
[021-20a]
柱國少保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曽祖
諱良祖諱恂贈官皆同考諱鼎臣光禄大夫柱國少
保兼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贈太保謚
文康孺人為國子生朱君諱端禧字子求之妻子求
祖諱拭雲南道監察御史考諱紱贈禮部左侍郎正
徳中文康公在翰林子求應例陞國子與孺人偕入
京居文康公舘㑹有詔國子生年未二十者令家食
及年以來公意不忍子求行卜之留不吉卜行又不
吉公頗疑之竟遣行亡何子求卒于家初子求有一
男子子蚤殤至是獨有一女子子孺人撫孤事姑再
[021-20b]
更三年喪哀禮其至已而女子子又亡子求同母弟
諱隆禧禮部左侍郞贈其考者也先是以其仲子世
揚為孺人子女亡而世揚又穉乃携入京從文康公
居時文康公已為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事公尤憐
之曰吾女女而不婦葢喜其嘗在側也公日向親用
累遷遂入殿閣■上遣中使至家恩賜稠叠公拜受
必呼夫人與女至觀視嗟歎葢榮■天子之賜且以
慰藉寡女云夫人凝重有徳孺人絶類其母常代夫
人居中饋家人罕見其言笑向夕屏居一室獨與所
携兒對燈火黯然淚下竟文康公世凡八年公薨随
[021-21a]
喪還遂老于朱氏卒時年六十有七嘉靖四十年二
月七日也子男即世揚初禮侍有長子後亡以世揚
少育于嫂不忍奪其母子之愛卒定為其兄後男子
孫一人鶴年女子孫三人以其年十有二月十七日
祔子求之兆在縣城馬鞍山之陽裏拱字圩之先塋
文康公及第三十年間家無死喪哭泣獨其女蚤寡
福葢未能全也余嘗論之以為孺人當艶陽桃李之
時獨秉霜雪之操不媿稱宰相家女云銘曰
夫既弱喪又折其萌父耶母耶不救其傷其命也耶
抱空依亡懷哺其嬰子耶孫耶世有宗祊其非命也
[021-21b]
耶是為銘
沈引仁妻周氏墓誌銘
孺人姓周氏崑山人嫁同縣沈引仁為妻生子男三
人友恭孝引仁亡二十三年矣恭亦已早死孺人年
六十有五生孫男女五人而後卒時嘉靖二十一年
四月四日是月二十日葬蔣涇之原合引仁之兆引
仁之祖為王安道家壻安道者故縣中名醫也繇此
沈氏世傳其術引仁少孤孺人已歸即當家時引仁
醫未知名甚貧窶内有以養其寡母而外不乏者孺
人之力為多其後引仁醫大行家稍裕矣而病渇日
[021-22a]
食斗米肉十斤如是病者六年醫既廢贈謝絶無所
得于是益困諸所須必于孺人晝夜勤瘁事引仁愈
謹引仁齒盡落不能食孺人嘗哺之即欲食婦人所
忌食者亦哺之無難色引仁卒竟撫二子至于有立
二子能養矣孺人猶自勞苦不遺餘力引仁先有所
貸負年久主者往往棄責或忘之孺人皆疏記次第
以償比死棺歛之屬悉手自整具二子至無事可以
盡其心惟悲哀而已初引仁與其兄不相能兄數苦
之嘗夜使酒登屋大噪盡去其瓦其嫂即來謝曰兄
狂乃爾今毁瓦吾為葺之其嫂固賢婦人而孺人又
[021-22b]
賢每事相為和解故引仁兄弟卒大懽也嗚呼孺人
之所能可謂人之所難者矣銘曰
嗟沈君藝惟醫有廢興命與時惟淑媛實相之閲百
艱勤若斯為女則視銘詩
唐孺人墓誌銘
太學生嘉定沈君煦之室唐孺人其先自晉陽徙上
海四世至右副都御史瑜其季子鎧生三女而兩女
皆歸沈氏其長歸監察御史灼君之從父兄而季即
孺人也君同産兄弟六人長兄刑科給事中炤致政
家居奉母持節率兄弟諸婦進拜堂下孺人于其中
[021-23a]
尤稱賢君卒業太學孺人從居金陵告歸久之君
卒太夫人龔氏亦卒四月中再遭大故持喪有禮子
兆方童幼保育勤至兆多疾每疾作孺人輒不食飲
焚香膜拜以祈福祐敎令紹續前業復遣入太學倭
奴涉内海孺人趣辦装走入崑山不數日故居悉燬
明年冦廹崑山遂避居金壇轉徙白下久之營卒爲
亂都人恇擾還居崑山然卒不能至江東也竟死崑
山寓舍云江東者在海上渡呉松江而東故土人以
此爲稱有魚鹽蒲葦之利沈氏世居于此數百年巨
室兵燹爲之一空孺人生貴爲父母鍾愛入沈氏又
[021-23b]
富貴一旦失偶嫠居四十年老又遇冦白首流播可
悲痛也然自冦至多見鹵掠孺人獨有先識故不及
于難臨死勅侍婢出所御服珥分賜旁侍者爽然不
亂以嘉靖四十二年某月日卒年七十有八子男兆
也女六人孫男一人先是嘉靖某年月日權厝君于
周溪孺人從父江西按察司副使錦為銘于是兆作
周溪塋啟攅與孺人合窆焉實嘉靖四十三年正月
某日君家世行事具唐誌中銘曰
吁嗟沈君不永其齡孺人耄矣所悲者生孰是長違
而同斯墳子則成矣有以見君人世哀榮委之逝波
[021-24a]
惟有懿行載斯不磨
毛孺人墓誌銘
余晚而知學里中有周孺亨先生積徳累行余師也
葢其道行于家矣于是將葬其配毛孺人而手述其
狀示余請銘按孺人姓毛氏世居縣西南陳家墩曽
祖諱昱祖諱忠父諱震字畏之舉辛未進士調新昌
令到官未㡬以疾引歸新昌有子而夭惟一女以許
孺亨孺亨方齠齔往焉新昌執其手而訓誨之無
何竟卒孺亨父南京刑部侍郎諱廣時以御史言事
再貶于沅孺亨從居深山中三年而後歸始葬新昌
[021-24b]
而受室于毛氏之舘孺人少從女師通古今大義性
端重而慈事姑夏淑人甚有婦道處娣姒間油然
無間言人以緩急告之雖空乏必得所欲新昌為後
之子于孺人為從父弟待之有加嘗自悼終鮮兄弟
雖有疎屬無所不厚父有遺妾適人而所適者亦死
孺人還之孺亨以彼已自汙意不謂然而孺人曰是
燕人也以吾父故南來忍使之流落失所乎卒養之
終身至于家之罷老不事事而餼者常十數人人有
牾逆怡然受之或與孺亨相顧咨嗟曰是寧有此也
終不復言孺亨舉進士試禮部不第還即相從觀書
[021-25a]
問古義了不以得失動其心方少年即為買妾以廣
繼嗣久之未效則増置者不一而拊之人人各得其
所則又曰𦙍嗣之續否天也君宜知保養壽命之原
孺人先得末疾及是孺亨㑹葬他所還而病發巳不
能言遂以嘉靖三十六年二月丁亥卒年五十有三
夏淑人泣曰前二日新婦聞釀熟呼婢扶侍以往首
斟以奉我詎意其至此也又曰婦能順吾志吾老矣
望其事我今治其後事痛何可忍孺亨不事生産孺
人主調張弛惟宜至是殆不能以家忽見其手書女
敎諸篇因憶平日相警誡之語悲感益甚術者嘗謂
[021-25b]
孺亨子于相法當損妻孺亨先聘魏恭簡公女意自
謂當之矣而竟不能免也初為毛氏置後而不振春
秋祭祀主之孺人新昌有老母及嚴孺人與孺人所
生母喪葬皆盡其誠焉嗣子一人曰邦楨以嘉靖四
十二年九月甲申葬于先公之兆在縣北尉遲村孺
亨公之仲子名士淹嗚呼有道者之言余何敢殺其
辭銘曰
周召毛原世皆數千新昌之禋有女以傳而復不延
厥徳之周禄又不讐嗚呼生有賢哲以為述其奚尤
魏孺人墓誌銘
[021-26a]
太嘗卿夏公㫤始事成祖文皇帝歷官四朝知名海
内公長子承事郎諱鉞鉞子諱景濓景濓子諱承恩
後更諱槃字思紹孺人其配也姓魏氏考諱璧妣姓
趙氏宋楚王元儼之後夏氏自太常公時富貴雄于
呉中其後寖弱矣而孺人兄諱校是為恭簡公官亦
至太常卿為當世大儒兄諱庠仕南京光禄典簿家
富貴㡬與往時夏氏埒孺人處内外兩家興廢之間
閉門獨處寂如也晚年兄與父母兄嫂相繼淪亡日
忽忽不樂遂得疾以逝是嵗嘉靖某年月日年若干
將葬予表弟夏煥來請銘初予之祖母為夏公之孫
[021-26b]
承事之女承事沒後外祖母張夫人依吾祖母以居
喪殯皆在吾家祖母思紹之姑也故思紹與母許碩
人尤往來親厚雖孺人亦數至吾家其後祖母謝世
吾始娶于魏孺人吾妻之姑也不數年吾妻復夭歿
自此吾與兩家漠然無所向囘念吾祖母之亡忽踰
三紀吾妻少矣先孺人而亡亦㡬二十年今而哭孺
人安得而不哀也孺人生子男一人曰煥女一人嫁
某孫男一人某年月日從其夫祔于崑山城之東原
太常公之兆銘曰
女耶婦耶兩太常家居太常里從太常墓後千百年
[021-27a]
其藏永固
葉母墓誌銘
葉裕居太湖洞庭山中泛湖徒步行二百里從余遊
然又不常留數往來江海間所至語合意即止數日
飲酒髙歌甚懽即又去江海間人皆以為狂生然與
余言其母未嘗不嗚咽流涕也嘉靖三十二年五月
十三日母卒且葬來請銘悲不能自止予未為銘㑹
有倭奴之難裕亦去三年不復見予念裕平生好遊
連年兵亂道途之梗存亡殆不可知一日忽復至則
又請其母之銘悲泣如故葢江海間以為狂生而不
[021-27b]
知其於孝誠如此也洞庭人依山居僅僅呉之一鄉
然好爲賈往往天下所至多有洞庭人至其於父母
妻子之懽猶人也而裕母其所遭異是獨煢煢以終
其身裕年逾四十尚未有室家凡生人之所宜有者
皆無之裕自言初生時祖母旦夕詛呪拜其祖之主
而字之曰葉士貞何不以兒去母患之寄之外氏時
葉氏居在澄灣其外家在湖沙灣東西相望一里所
外母抱裕倚門望西山夕烟縷起裕思母黯然淚下
裕每道此尤悲也母姓陸氏卒時年六十五裕後娶
沈氏生子一人予憐其意而爲之銘曰
[021-28a]
五湖洞庭於是焉生於是焉死我為是銘其尚何恨
可慰幽靈銘辭崑山本顛倒/失韻今從常熟本
震川先生集巻二十一 呉疁後學王楫汝訂
[021-2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