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80 道德真經集解(一)--趙秉文 (HFL)


[002-001a]
道德眞經集解卷之二𠕏二
    趙學士集解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無形也及其運而爲德則有容矣故德
 者道之見也自是而推之則衆有之容皆
 道之見於物也
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
惚其中有物
 道非有無故以恍惚言之然及其運而成
[002-001b]
 象著而成物未有不出於恍惚者也
窈兮㝠兮其中有精
 方有無之未定恍惚而不可見及夫有無
 之交則見其窈㝠深渺雖未成形而精存
 乎其中矣
其精甚眞其中有信
 物至於成形則眞僞雜矣方其有精不容
 僞也眞僞旣雜自一而爲二自二而爲三
 紛然而錯不可復信矣方其有精不吾欺
 也
[002-002a]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衆甫
 古今雖異而道則不去故以不去名之惟
 未嘗去故能以閲衆甫之變也甫美也雖
 萬物之美不免於變也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聖人所以知萬物之所以然者以能體道
 而不去故也光曰道本無名無形旣假德
 以形道則曰象曰物曰精曰閲衆甫之始
 此德之容而道之見也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002-002b]
曲則全
 聖人動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於
 通而已故與物不迕故全也
枉則直
 直而非理則非直也循理雖枉天下之至
 直也
窪則盈
 衆之所歸者下也雖欲不盈不可得矣
弊則新
 昭昭察察非道也悶悶若將弊矣而日新
[002-003a]
 所自出也
少則得
 道一而已得一則無不得矣
多則惑
 多學而無以一之則惑矣
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
 抱一者復性者也蓋曲則全枉則直窪則
 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皆抱一之餘也
 故以抱一終之葉曰曲則全窪則盈少則
 得理也枉則直弊則新勢也枉非以求直
[002-003b]
 而枉之極必直弊非以求新而弊之反必
 新理勢之相成或更爲終始或迭爲得失
 紛然其不可窮而聖人獨能抱一不與之
 俱變故以爲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目不自見故能見物鏡不自照故能照物
 如使自見自照則自爲之不暇何暇及物
 哉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
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002-004a]
 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皆不爭之
 餘也故以不爭終之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虚言哉誠全而歸之
 世以直爲是以曲爲非將循理而行於世
 則有不免於曲者矣故終篇復言之曰此
 豈虚言哉誠全而歸之夫所謂全者非獨
 全身也内以全身外以全物物我兼全而
 歸復於性則其爲直也大矣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002-004b]
 言出於自然則簡而中非其自然而强言
 之則煩而難信矣故曰道之出口淡乎其
 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
 旣此所謂希言矣光曰希言者言而不得
 所言之迹則言而未嘗言合自然道喙嗚
 而已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爲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乆而況於人乎
 陰陽不爭風雨時至不疾不徐盡其勢之
 所至而後止若夫陽亢而上陰伏而下否
[002-005a]
 而不得洩於是爲飄風暴雨若將不勝然
 其勢不能以終日古之聖人言出於希行
 出於夷皆因其自然故乆而不窮世或厭
 之以爲不若詭辭之悦耳怪行之驚目不
 知其不能乆也政和曰天地之造萬物風
 以散之委衆形之自化而雨以潤之任萬
 物之自滋故不益生不勸成而萬物自遂
 於天地之間所以長且乆也飄驟則陰陽
 有謬戾之患必或使之而被其害故不能
 久
[002-005b]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
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
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孔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故曰仁者之
 過易辭志於仁猶若此而況志於道者乎
 夫苟從事於道矣其所謂合於道者得道
 合於德者得德不幸而失雖失於其所爲
 然必有得於道德矣肇曰眞者同眞僞者
 同僞靈照㝠諧一彼實相無得無失無凈
 無穢明與無明等也
[002-006a]
信不足有不信
 不知道者信道不篤因其失而疑之於是
 益以不信惟知道者然後不以得失疑道
 也雱曰降乎希則失性命之常信不足必
 至於不信趙曰此章談道妙當從僧肇然
 文意不相連屬試爲之說曰希言自然談
 道本也道德之失而後有仁義禮智苟從
 事於道矣孰爲得失但後世至誠不足有
 不信者如飄風驟雨而豈能終日哉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002-006b]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
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人未有不能立而且能行者也苟以行立
 爲未足而加之以跨跂者未有不喪其行
 立者彼其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者亦若是
 矣政和曰跂而欲立跨而欲行違性之常
 而形之適難矣自見則知不足以周物故
 不明自是則仁不足以同衆故不彰有其
 善喪厥善故無功矜其能喪厥功故不長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002-007a]
 譬如飲食適飽則已有餘則病譬如四體
 充完則已有贅則累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夫道非清非濁非高非下非去非來非善
 非惡混然而成體其於人爲性故曰有物
 混成此未有知其生者蓋湛然常存而天
 地生於其中耳光曰道不可分曰混亡功
 曰成無始曰先無物之物先天地而獨存
[002-007b]
 者也政和曰天地亦待是而後生故云先
 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
天下母
 寂兮無聲寥兮無形獨立於無匹而未嘗
 變周行於群有而未嘗殆俯以化育萬物
 則皆其母也光曰絶待曰獨立眞常曰不
 改政和曰不涉於動不交於物湛然而已
 大定持之不與物化言道之體利用出入
 往來不窮言道之用萬物恃之以生
[002-008a]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
 道本無名聖人見萬物之無不由也故字
 之曰道見萬物之莫能加也故强爲之名
 曰大然其實則無得而稱之也光曰不涉
 數量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自大而求之則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遠
 不及矣雖逝雖遠然反而求之一心足矣
 陸曰道强名爲大則實已逝矣遠矣其去
 不遠在知其反以名反實以事反理光曰
[002-008b]
 孤運無住曰逝近極絶待曰遠即近而彌
 遠即遠而彌近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
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道而言之雖天地與王皆不足大也然
 世之人皆知三者之大而不信道之大也
 故以實告之人不若地地不若天天不若
 道道不若自然然使人一日復性則此三
 者人皆足以盡之矣陸曰域中云者明道
 非六合之外也光曰三才法道末不離本
[002-009a]
 自然即道也遣道之强名表重玄之極則
 也趙曰或問中條隱士袁用之曰言道則
 涉中矣以可道則非道也
   重爲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爲輕根靜爲躁君
 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鎭大不行者使
 行不動者制動故輕以重爲根躁以靜爲
 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
超然
[002-009b]
 行欲輕而不離輜重榮觀雖樂而必有燕
 處重靜之不可失如此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人主以身任天下而輕其身則不足以任
 天下矣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輕與躁無施而可然君輕則臣知其不足
 賴臣躁則君知其志於利故曰輕則失臣
 躁則失君趙曰古人謂高明爲觀高明之
 觀樓觀是也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以況靜
[002-010a]
 也榮如南榮
   善行無轍迹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迹
 乘理而行故無迹光曰乘以尻輪御以神
 馬此無時而發彼無處而到安有轍迹
善言無瑕謫
 時然後言故言滿天下無口過光曰至人
 於言喙鳴鍾應不存實義即夢說夢即言
 忘言復何瑕謫
善計不用籌筭
[002-010b]
 萬物之數畢陳於前不計而知安用籌筭
 光曰即塵了地即滴竟海即道窮物以一
 知萬何假籌筭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

 全德之人其於萬物如母之於子雖縱之
 而不去故無關而能閉無繩而能約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
無棄物
 彼方執筭以計設關以閉持繩以結其力
[002-011a]
 之所及者少矣聖人之於人非特容之又
 善救之我不棄人而人安得不歸我乎
是謂襲明
 救人於危難之中非救之大者也方其流
 轉生死爲物所蔽而推吾至明以與之使
 暗者皆明如燈相傳襲而不絶則可謂善
 救人矣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
其師不愛其資
 聖人無心於教故不愛其資天下無心於
[002-011b]
 學故不貴其師聖人非獨吾忘天下亦能
 使天下忘我故也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聖人之妙智者亦有所不諭光曰病在藥
 存病瘳藥遣藥病雙遣人法兩忘大悟如
 迷方爲要妙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
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
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
[002-012a]
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雌雄先後之及我者也黑白明暗之及我
 者也榮辱貴賤之及我者也夫欲先而惡
 後欲明而惡暗欲貴而惡賤物之情也然
 而先後之及我不若明暗之切明暗之及
 我不若貴賤之深古之聖人去妄以求復
 性其性愈明則其守愈下其守愈下則其
 德愈厚其德愈厚則其歸愈大蓋不知而
 不爲不若知而不爲之至也知其雄守其
 雌知性者也知性而爭心止則天下之爭
[002-012b]
 先者皆將歸之如水之赴谿莫有去者雖
 然譬如嬰兒能受而未能用也故曰復歸
 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見性者也居暗而
 視明天下之明者皆不能以形逃也故衆
 明則之以爲法雖應萬物而法未嘗差用
 未嘗窮也故曰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
 辱復性者也諸妄已盡處辱而無憾曠兮
 如谷之虚物來而應之德足於此純性而
 無雜矣故曰復歸於樸
樸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
[002-013a]

 聖人旣歸於樸復散樸以爲器以應萬物
 譬如人君分政以立官長亦因其勢之自
 然雖制而未有所割裂也政和曰形而上
 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有形名焉有
 分守焉道全則天與人合而爲一器散則
 天與人離而爲二趙曰上言復歸於樸樸
 者道之全割則分裂有二物矣故大制不
 割
   將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002-013b]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
 聖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萬物歸之不得
 已而受之其治天下非爲之也因萬物之
 自然而除其害耳若取而爲之則不可得
 矣
天下神器不可爲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凡物皆不可爲也雖有百人之聚不循其
 自然而妄爲之則必有齟齬不服者而況
 天下乎雖然小物寡衆蓋有可以力取而
 智奪者至於天下之大有神主之不待其
[002-014a]
 自歸則叛不聽其自治則亂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載或
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陰陽相盪高下相傾大小相使或行於前
 或隨於後或呴而暖之或吹而寒之或益
 而强之或損而羸之或載而成之或隳而
 毁之皆物之自然而勢之不免者也然世
 之愚人私己而務得乃欲拒而違之其禍
 不覆則折聖人知其不可逆則順而待之
 去其甚去其奢去其泰使不至過而傷物
[002-014b]
 而天下無患矣此不爲之至也堯湯之水
 旱雖不能免而終不至於敗由此故也易
 之泰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
 宜以左右民三陽在内三陰在外物之泰
 極矣聖人懼其過而害生故財成而輔相
 之使不至於過此所謂去甚去奢去泰也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
 聖人用兵皆出於不得已非不得已欲以
 强勝天下雖或能勝其禍必還報之楚靈
[002-015a]
 齊泯秦始皇漢孝武或以殺其身或以禍
 其子孫人之所毒鬼之所疾未有得免者
 也
師之所處荆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兵之所在民事廢故田不脩用兵之後殺
 氣勝故年穀傷凡兵皆然而況以兵强天
 下者耶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决也德所不能綏政所不能服不得已
 而後以兵决之耳
[002-015b]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
是果而勿强
 勿矜勿伐勿驕不得已四者所以勿强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壯之必老無不然也唯有道者成而若缺
 盈而若冲未嘗壯故未嘗老未嘗死以兵
 强天下壯亦甚矣而能無老乎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

[002-016a]
 以之濟難不以爲常是以不處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
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
不可得志於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
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則以喪禮處之殺
人衆多以悲哀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賔
[002-016b]
 樸性也道常無名則性亦不可名矣故其
 爲物舒之無所不在歛之不盈毫末此所
 以雖小而不可臣也故匹夫之賤守之則
 塵垢粃糠足以陶鑄堯舜而侯王之尊不
 能守則萬物不賔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冲氣升降相合爲一而降甘露脗然被於
 萬物無不均遍聖人體至道以應諸有亦
 如甘露之無不及者此所以能賔萬物也
始制有名名亦旣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
[002-017a]
不殆
 聖人樸散爲器因器制名豈不徇名而忘
 樸逐末而喪本哉蓋亦知復於性是以乘
 萬變而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如川谷之與江海
 江海水之鍾也川谷水之分也道萬物之
 宗也萬物道之末也皆水也故川谷歸其
 所鍾皆道也故萬物賔其所宗趙曰諸說
 皆以萬物賔道猶川谷之歸江海秉文獨
 異之曰若然則應言萬物賔道猶如川之
[002-017b]
 歸海江河與焉馬誕疑與字遂改作赴皆
 非也竊意此章言道本無名及其始制有
 名爲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聖人用之制爲
 官長名雖不同同一道也譬水之在天下
 爲川谷爲江海爲水不同同一水也欲學
 者忘名還於無名之樸也故夫亦將知止
 止於道也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分别爲智蔽盡爲明分别之心未除故止
[002-018a]
 於知人而不能自知蔽盡則無復分别故
 能自知而又可以及人也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强
 力能及人而不能及我能克己復性則本
 非力之所及故可謂强矣
知足者富
 知足者所遇而足則未嘗不富矣雖有天
 下常挾不足之心以處之則是終身不能
 富也
强行者有志
[002-018b]
 不與物爭而自强不息物莫能奪其志也
不失其所者乆
 物變無常而心未嘗失則乆矣
死而不亡者壽
 死生之變亦大矣而性湛然不亡此古之
 聖人能不生不死者也什曰在生而不生
 曰乆在死而不死曰壽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汎兮無可無不可故左右上下周旋無不
[002-019a]
 至也光曰其可不可也大道不可以固必
 求不可以對待取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世有生物而不辭者必將名之以爲己有
 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將辭之而不生生
 而不辭成而不有者惟道而已
衣被萬物而不爲主故常無欲可名於小萬
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終不
爲大故能成其大
 大而有爲大之心則小矣政和曰覆露乎
[002-019b]
 萬物而示其宰制之功故不爲主鼓舞乎
 羣衆而莫窺歸往之迹故不知主夫道非
 大小之可名也云可名者道之及乎物者
 耳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夫大而能化
 則豈有爲大之累所以能成其大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
 道非有無故謂之大象苟其昭然有形則
 有同有異同者好之異者惡之好之則來
 惡之則去不足以使天下皆往矣
[002-020a]
往而不害安平泰
 有好有惡則有所利有所害好惡旣盡則
 其於萬物皆無害矣故至者無不安無不
 平無不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
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旣
 作樂設餌以待來者豈不足以止過客哉
 然而樂闋餌盡彼將捨之而去若夫執大
 象待天下天下不知好之又況得而惡之
 乎雖無臭味形色聲音以悦人而其用不
[002-020b]
 可盡矣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
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
微明
 未嘗與之而遽奪則勢有所不極理有所
 不足勢不極則取之難理不足則物不服
 然此幾於用智也與管仲孫武何異聖人
 之與世俗其迹故有相似者也聖人乘理
 而世俗用智乘理如醫藥巧於應病用智
[002-021a]
 如商賈巧於射利知歙於張知弱於强知
 興於廢知與於奪非知幾者孰能與此故
 曰微明
柔弱勝剛强
 聖人知剛强不足恃故以柔弱自處天下
 之剛强方相傾相軋而吾獨柔弱以待之
 及其大者傷小者死而吾以不校坐待其
 斃此所謂勝也雖然聖人豈有意爲此以
 勝物哉知勢之自然而居其自然耳
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002-021b]
 魚之爲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勝物也然
 方其託於深淵雖强有力者莫能執之及
 其脱淵而陸則蠢然一物耳何能爲哉聖
 人居於柔弱而剛强者莫能傷也又將以
 前制其後此不亦天下利器也哉魚惟脱
 於淵然後人得而制之聖人惟處於柔弱
 而不厭故終能服天下此豈與衆人共之
 者哉葉曰事物之變不可以盡窮疑若有
 居無事而推行之者故見其張者不知所
 欲歙見其强者不知所欲弱其於廢興與
[002-022a]
 奪亦然是雖微而可明此柔之所以能勝
 剛弱之所以能勝强聖人之於天下蓋亦
 有運之者焉而不可以示人謂之利器趙
 曰開元注以爲聖人用權非也聖智在所
 棄況權詐乎陸氏蘇氏以爲物理有之幾
 矣葉氏以謂若有造物推行之以證成柔
 弱勝剛强之義當矣所謂利器豈所謂柔
 弱者歟
   道常無爲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
[002-022b]
 無所不爲而無爲之之意耳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鎭
之以無名之樸
 聖人以無爲化萬物萬物化之始於無爲
 而漸至於作譬如嬰兒之長人僞日起故
 三代之衰人情之變日以益甚方其欲作
 而上之人與天下皆靡故其變至有不可
 勝言者茍其方作而不爲之動終以無名
 之樸鎭之庶幾可得而止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002-023a]
 聖人中無抱樸之念外無抱樸之迹故樸
 全而用大苟欲樸之心尚存於胸中則失
 之遠矣


道德眞經集解卷之二






[002-02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