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133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高麗-守其 (CBETA)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三 俊
沙門 守其等奉 勑挍勘


鞠函 月燈三昧經之餘



錄文


佛語童子坐禪菩薩有十事行何等
為十一者專行住二者行道事三者
無有恐難四者諦正諸根五者為人
所愛六者遠離欲七者不轉一心八
者脫於魔界九者住佛界十者得解
脫童子是為坐禪菩薩十事行佛於
是說偈言


「 其人不轉所行
 即為住諦之行
 專行諸度之事
 其人捨不正行
 所修無所復著
 諸根以為寂定
 即為得安隱喜
 坐思惟道行事
 其人已離愛欲
 安隱坐於一心
 以遠離魔境界
 即住於佛境界
 專行者有是持
 其獨樂樹閒者
 即便解脫之行
 便成得十事句
 其菩薩住轉不行
 皆[云/廾]捐於不當行
 [云/廾]不正行樂正行
 念三昧者有是事
 其人終無貪著時
 行安隱者賢不貪
 身意善覺而持戒
 行三昧者有是事
 行空樹閒無所畏
 其人終無著貪時
[003-0524c]
 諸非人皆愛念之
 如是遠離欲獨行
 終不著欲亦不貪
 如是即脫魔境界
 便住於如來境界
 其人解脫邪事竟」



佛語童子菩薩行般若波羅密有十
事何等為十一者一切所有悉布施
無所希望二者不復犯戒不以戒自
綺三者住忍辱力無人想住四者行
精進不貪身命五者行禪不住禪六
者降伏弊魔七者九十六種外道不
能動之八者自得知生死九者於眾
生有悲意十者不求弟子緣一覺地
童子是為菩薩行般若波羅密十事
佛於是說偈言。


「 其人所施皆等
 亦不念望其報
 護經戒不敢犯
 亦不有想著求
 行忍辱及智慧
 終無有人之想
 見人即有精進
 身志意無所著
 行一心及智慧
 無所住無有想
 以降伏於眾魔
 智慧者有是德
 九十六種之道
 皆無能動搖者
 得知了生死事
 智慧者有是事
 於一切眾生所
 有大悲哀之行
 於弟子緣一覺
 皆不念所求行
[003-0525a]
 所有皆施無希望
 為不犯戒不念𢙣
 行忍辱者無人想
 奉智慧者有是事
 精進為在空閑處
 禪無有想亦無住
 其人智慧降伏魔
 行智慧者有是事
 諸外道者不能動
 其人即為知生死
 於眾人民有哀傷
 行智慧者有是事
 諸弟子及緣一覺
 於彼終無念求索
 其人住佛道如是
 行智慧者有是事」



佛語童子多智菩薩有十事行何等
為十一者知𢙣道二者知善道三者
解疑事四者為現直道五者[云/廾][捐-口+ㄙ]𢙣
道六者住正道七者在甘露門八者
得坐佛樹下九者為人民現明道十
者不畏𢙣道童子是為多智菩薩十
事行佛於是說偈言。


「 為知了諸塵勞
 悉曉了是兩事
 其人便[云/廾]塵勞
 即隨佛道之行
 慧而解諸狐疑
 便為現直見事
 則[云/廾][捐-口+ㄙ]𢙣道行
 即得在於正道
 見在於甘露門
 則得坐佛樹下
 為人民解現王
 令不畏諸𢙣道
 曉了無數塵勞法
 知解兩事為如是
 其人便[云/廾][捐-口+ㄙ]塵勞
 便於彼學上善法
[003-0525b]
 為一切人解其疑
 便為得見善正直
 即[云/廾][捐-口+ㄙ]去𢙣道事
 其多智常在道住
 常為住在甘露門
 得坐在無量佛樹
 為無量億人現明
 其人終不畏𢙣道」



佛語童子菩薩尊法施持法與他人
者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云/廾][捐-口+ㄙ]𢙣二
者奉行善三者修正士四者淨其佛
剎五者坐佛樹下六者布施眾用七
者降伏諸塵勞八者與一切人智九
者行慈心十者現在得安隱意童子
是為菩薩持尊法施十事以法施與
他人者佛於是說偈言。


「 諸不善皆[捐-口+ㄙ]之
 諸善事悉奉行
 得在住法智慧
 意常好憙布施
 便淨其佛國土
 即得無上之國
 便則坐佛樹下
 興法施譬如寶
 布施一切所有
 便學於諸法王
 則遠除諸塵勞
 其人得佛不難
 布施於一切人
 常有慈心之行
 其無有嫉妒行
 為安隱諸非人
 多智便[云/廾]諸不善
 其人常為在善住
 於尊法堅不可動
 其多智者常與法
 即常得清淨之國
 常奉行佛道之事
[003-0525c]
 為常得在佛樹下
 興法施者有是事
 無有塵勞布施眾
 便即知了己身事
 皆解脫諸世之事
 其人終無所罣㝵
 其人自知而發意
 為一切人如是施
 有慈心者無嫉妒
 見諸法安無有我」



佛語童子菩薩行空有十事何等為
十一者行佛道二者無所著行三者
不願所生四者不犯戒法五者不誹
謗賢者六者不為諍行七者無所得
八者獨行道九者不諍佛十者受法
行童子是為菩薩行十空事佛於是
說偈言。


「 其諸上人所行
 得上尊之世界
 勇猛者於彼行
 諸所不可得命
 皆不著諸世界
 於襌思安隱坐
 亦不願諸所生
 便曉知諸空法
 終不復犯戒法
 持於戒無有呵
 其盡壽不說𢙣
 不誹謗餘賢者
 其行道無所諍
 終無有諸諍訟
 其便知諸所事
 譬如法而習行
 乃至亡失其命
 終不謗於世尊
 積累於一切法
 自保意無所畏
 於一切諸世界
 佛道不可思議
[003-0526a]
 即奉持諸佛法
 不復疑於空法
 其人之行而上妙
 住不在於諸外道
 行禪安隱無所著
 諸所無命亦無人
 其人終無有貪者
 行一心者無所想
 以知無人無我法
 終復無有於所願
 悉曉諸空之法事
 於眾所用終不著
 其人終無貪著念
 於佛常有淨信意
 其人終無諍訟事
 獨處行者空眾用
 其人為住於佛道
 便持如來諸所法」



佛語童子菩薩在獨處行有十事何
等為十一者有清淨意二者無有欲
三者念諸佛四者信行五者不疑慧
六者有反復於諸佛七者不誹謗法
八者寂寞行九者得調住十者智四
解事童子是為菩薩獨處行十事佛
於是說偈言。


「 終無有愛欲行
 常有清淨之意
 便奉無所欲事
 於獨處一心行
 思念普世閒明
 其人轉而成信
 於智慧一無疑
 佛慧不可思議
 於諸佛有反復
 佛終不[云/廾][捐-口+ㄙ]法
 即而作寂定行
 便為住於寂法
 其人即得解事
 獨自樂於樹閒
[003-0526b]
 便[云/廾][捐-口+ㄙ]於財利
 在一處而行道
 有人則為有清意
 常皆[云/廾][捐-口+ㄙ]諸𢙣事
 其人行寂無有上
 終不復疑諸佛慧
 其人思念佛無上
 信於諸天中天行
 亦不復疑諸佛慧
 寂寞行者有是事
 於諸上人有反復
 終不復[云/廾]諸法行
 獨處行者而寂寞
 閑處行者有是事
 便得善諦寂寞地
 即疾解了諸證事
 常解說無央數經
 其人無有罣㝵時」



佛語童子菩薩在閑處行有十事何
等為十一者寂行二者遠離眾人三
者無諍訟四者無瞋恚五者不入諸
行六者不入人罪七者念解脫事八
者安隱一心行九者疾作證解脫十
者以無所著故得三昧童子是為菩
薩閑處尊行十事佛於是說偈言。


「 常有寂寞之事
 便遠離眾會人
 終無有諍訟時
 而獨自作於行
 常無有瞋恚意
 終不轉著諸界
 亦不復作諍訟
 在閑處是有德
 便為寂寞之行
 常在於獨處行
 即有解脫之事
 便疾得過度去
 獨自在上閑處坐
 常[云/廾][捐-口+ㄙ]𢙣眾會人
[003-0526c]
 其人終不入人罪
 樹閒坐者有是事
 便猒於一切生死
 其人無有貪眾用
 亦不有眾畏之事
 在樹下坐有是事
 終不與人共諍訟
 常獨行者樂寂寞
 常護守於身口意
 其在閑處德無數
 便得上妙解脫事
 即好坐在寂三昧
 其於樹閒習寂行
 在閑處者有是德」



佛語童子菩薩行分衛有十事何等
為十一者不欲令知其行二者不令
人知其功德三者不欲有財利四者
不有自稱亦無䛕諂五者在賢聖道
住六者不自說功德七者不從他人
取足八者至他家舍亦不喜亦不憂
九者離衣食施持法施與人十者住
令德無䛕諂皆取於其法施童子是
為菩薩行分衛住十事令德無䛕諂
佛於是說偈言。


「 彼不欲令知行
 亦不著所為事
 利無利而等意
 其人住於教令
 亦不犯賢聖事
 不有稱䛕諂行
 亦不自說其善
 復不說他人𢙣
 亦不愁不歡喜
 說法離於衣食
 所說皆令歡喜
 分衛者有是德
[003-0527a]
 不欲令稱不求名
 常住在四賢聖行
 亦無䛕諂求財利
 受教令者有是事
 不自稱譽不說𢙣
 初不說𢙣𢙣舌者
 聞人功德常歡喜
 其分衛者知止足
 離衣食善與法施
 亦不求索於財利
 所說善人皆歡喜
 受尊教者有是事」



佛說是經時七萬二千人發無上正
真道萬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佛說
如是文殊師利童子及一切眾會天
龍世閒人皆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月燈經一卷


鞠函 月燈三昧經一卷



校勘


此是國宋二藏所謂月燈三昧經先
公譯者而與彼丹藏經文義逈異未
知孰是按開元錄先公譯本目下注
云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又
指多小云一十紙今撿之彼丹藏經
乃是矣此國宋藏經始從三界乃至
道識凡歷九十餘法皆以六行說之
曾無十事之言又其多小是古之二
十紙則知非先公譯明矣今恐宋藏
失先公之譯而得古所失安世高譯
無譯主之名者見目錄中有月燈經
[003-0527b]
名是先公譯者乃錯題其名耳又錄
云出大經第七卷今撿似出第五卷
之後半猶未適當何也此須更勘耳。


養函 佛說彌勒下生經



校勘


此經六譯三失此本宋有丹無按開
元錄有譯無本中有法護譯彌勒成
佛經一名彌勒當來下生經者乍觀
此經似彼失本而還得之其實非也
何則羅什譯[弓*乞-乙+小]勒成佛經目下注云
與下生經異本與法護譯彌勒成佛
經同本兩譯一闕則彼失本經非此
下生經六譯三失之一者明矣又按
孤山智圓重校金剛般若後序云古
德分經皆用紙數者一紙有二十五
行一行十七字今撿失本彌勒經目
下注云一十七紙則計有七千二百
二十二字此經只有三千一百七十
六字則尚未其半豈是彼經歟則丹
藏無此經為得然此經文頗似漢晉
經注又有漢云之言還恐此是三失
本中第一本錄云今附西晉者耳宋
藏還得而編入之為得之矣而二錄
並無下生經是法護譯者今云法護
[003-0527c]
譯者何耶伏俟賢哲。


養函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校勘


按開元錄彌勒下生經前後六譯三
存三失而此本亦在三存之一也則
宋藏無此經者失之耳今得於丹藏
而編入之又為看國宋藏者具錄于左。


錄文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
峯山上與大苾蒭眾俱尒時大智舍
利子法將中㝡哀愍世閒從座而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
佛言世尊我今欲少諮問願垂聽許
佛告舍利弗隨汝所問我當為說時
舍利子即以伽他請世尊曰。


「 大師所授記
 當來佛下生
 彼号為慈氏
 如前後經說
 唯願人中尊
 伽陁重分別
 彼神通威德
 我今樂欲聞
 佛告舍利子
 應至心諦聽
 當來慈氏尊
 為汝廣宣說
 尒時大海水
 以漸減三千
 二百踰繕那
 為顯輪王路
 贍部洲縱廣
 有萬踰繕那
 有情住其中
 在處皆充滿
 國土咸富盛
[003-0528a]
 無罰無灾厄
 彼諸男女等
 皆由善業生
 地無諸𣗥㓨
 唯生青䎡草
 履踐隨人足
 喻若覩羅綿
 自然出香稻
 羙味皆充足
 諸樹生衣服
 眾綵共莊嚴
 樹高三俱舍
 花菓常充實
 時彼國中人
 皆壽八萬歲
 無有諸疾苦
 離惱常安樂
 具相悉端嚴
 色力皆圓滿
 人患有三種
 食衰老便利
 女年五百歲
 方乃作婚姻
 諸有欲便利
 地裂而容受
 人命將終盡
 自往詣屍林
 城名妙幢相
 輪王之所都
 縱十二由旬
 廣七由旬量
 其中所居者
 皆曾植妙因
 此城有勝德
 住者咸歡喜
 樓臺并却敵
 七寶之所成
 開鑰及門[庭-壬+手]
 種種寶嚴飾
 繞𡍕諸隍壍
 皆營以妙[玝-十+小]
 名花悉充滿
 好鳥皆翔集
 七行多羅樹
 周匝而圍遶
 眾寶以莊嚴
 皆懸[絅-口+又]鈴鐸
 微風吹寶樹
 演出眾妙聲
 猶如奏八音
 聞者生歡喜
 處處有池沼
 [弓*乞-乙+小]覆雜色花
 園苑擢芳林
 莊嚴此城郭
 國中有聖主
 其名曰餉佉
 金輪王四洲
 富盛多威力
 其王福德業
 勇健兼四兵
 七寶皆成就
 千子悉具足
 四海咸清肅
 無有戰兵戈
 正法理群生
 設化皆平等
 王有四大藏
 各在諸國中
[003-0528b]
 一一藏皆有
 [玝-十+小]寶百万億
 羯陵伽國內
 藏名氷竭羅
 蜜絺羅國中
 般逐迦大藏
 伊羅鉢羅藏
 安處揵陁國
 婆羅痆斯境
 藏名為餉佉
 此諸四伏藏
 咸属餉佉王
 百福之所資
 果報咸成就
 輔國之大臣
 婆羅門善淨
 四明皆曉達
 多聞為國師
 [怙-口+田/寸]通諸雜論
 善教有聞持
 訓解及聲明
 莫不咸究了
 有女名淨妙
 為大臣夫人
 名稱相端嚴
 見者皆歡恱
 大丈夫慈氏
 辭於喜足天
 來託彼夫人
 作後身生處
 既懷此大聖
 滿足於十月
 於是慈尊母
 往趣妙花園
 至彼妙園中
 不坐亦不臥
 徐立攀花樹
 俄誕勝慈尊
 尒時㝡勝尊
 出母右脅已
 如日出雲翳
 普放大光明
 不染觸胞胎
 如蓮花出水
 光流三界內
 咸仰大慈輝
 當尒降生時
 千眼帝釋主
 躬自擎菩薩
 欣逢兩足尊
 菩薩於此時
 自然行七步
 而於足履處
 皆出寶蓮花
 遍觀於十方
 告諸天人眾
 我此身㝡後
 無生證涅槃
 龍降清涼水
 澡沐大悲身
 天散殊妙花
 虛空遍飄灑
 諸天持白盖
 掩庇大慈尊
 各生希有心
 守護於菩薩
 褓母擎菩薩
 三十二相身
 具足諸光明
[003-0528c]
 捧持來授母
 御者進雕輦
 皆用寶莊嚴
 母子昇其中
 諸天共持輿
 千種妙音樂
 引導而還宮
 慈氏入都城
 天花如雨落
 慈尊誕降日
 懷姙諸婇女
 普得身安隱
 皆生智慧男
 善淨慈尊父
 覩子奇妙容
 具三十二相
 心生大歡喜
 父依占察法
 知子有二相
 處俗作輪王
 出家成正覺
 菩薩既成立
 慈愍諸群生
 眾苦險難中
 輪迴常不息
 金色光明朗
 聲如大梵音
 目等青蓮𦰧
 支體悉圓滿
 身長八十肘
 二十肘肩量
 面廣肩量半
 滿月相端嚴
 菩薩明眾藝
 善教受學者
 請業童蒙等
 八萬四千人
 時彼餉佉王
 建立七寶幢
 幢高七十尋
 廣有尋六十
 寶幢造成已
 王發大捨心
 施與婆羅門
 等設無遮會
 其時諸梵志
 數有一千人
 得此妙寶幢
 毀坼須[更-一]頃
 菩薩覩斯已
 念世俗皆无
 生死苦覊籠
 思求於出離
 祈誠寂滅道
 棄俗而出家
 生老病死中
 救之令得出
 慈尊興願曰
 八萬四千人
 俱生猒離心
 並隨修梵行
 於初發心夜
 捨俗而出家
 還於此夜中
 而昇等覺地
 時有菩提樹
 号名曰龍花
 高四踰繕那
 蓊欝而榮茂
[003-0529a]
 枝條覆四面
 蔭六俱盧舍
 慈氏大悲尊
 於下成正覺
 於人中尊勝
 具八梵音聲
 說法度眾生
 令離諸煩惱
 苦及苦生處
 一切皆除滅
 能修八正道
 登彼涅槃岸
 為諸清信者
 說此四真諦
 得聞此妙法
 至誠而奉持
 於妙花園中
 諸眾如雲集
 滿百由旬內
 眷属皆充滿
 彼輪王餉佉
 聞深妙法已
 𣫆捨諸[玝-十+小]寶
 祈心慕出家
 不戀上宮闈
 至求於出離
 八萬四千眾
 咸隨而出家
 復八萬四千
 婆羅門童子
 聞王捨塵俗
 亦來求出家
 主藏臣長者
 其名曰善財
 并與千眷属
 亦來求出家
 寶女毗舍佉
 及餘諸從者
 八萬四千眾
 亦來求出家
 復過百千數
 善男善女等
 聞佛宣妙法
 亦來求出家
 天上天人尊
 大慈悲聖主
 普觀眾心已
 而演出要法
 告眾汝應知
 慈悲釋迦主
 教汝修正道
 來生我法中
 或以香花鬘
 幢幡盖嚴飾
 供養牟尼主
 來生我法中
 或鬱金沉水
 香泥用塗拭
 供養牟尼塔
 來生我法中
 或歸佛法僧
 恭敬常親近
 常修諸善行
 來生我法中
 或於佛法中
 受持諸學處
 善護無[卸-ㄗ+夬]犯
 來生我法中
 或於四方僧
[003-0529b]
 施衣服飲食
 并奉妙醫藥
 來生我法中
 或於四齋辰
 及在神通月
 受持八支戒
 來生我法中
 或以三種通
 神境記教授
 化道聲聞眾
 咸令煩惑除
 初會為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六億人
 令出煩惱障
 第二會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四億人
 令渡無明海
 第三會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二億人
 令心善調伏
 三轉法輪已
 人天普純淨
 將諸弟子眾
 乞食入城中
 既入妙幢城
 衢巷皆嚴飾
 為供養佛故
 天雨曼陁花
 四王及梵王
 并餘諸天眾
 香花鬘供養
 輔翼大悲尊
 大威德諸天
 散以妙衣服
 繽紛遍城邑
 瞻仰大醫王
 以妙寶香花
 散灑諸衢街
 履踐於其上
 喻若覩羅綿
 音樂及幢幡
 夾路而行列
 人天帝釋眾
 稱讚大慈尊
 南謨天上尊
 南謨士中勝
 善哉薄伽梵
 能哀愍世閒
 有大威德天
 當作魔王眾
 歸心合掌禮
 讚仰於導師
 梵王諸天眾
 眷属而圍遶
 各以梵音聲
 闡揚微妙法
 於此世界中
 多是阿羅漢
 蠲除有漏業
 永離煩惱苦
 人天龍神等
 乹闥阿修羅
 羅剎及藥叉
 皆歡喜供養
 彼時諸大眾
 断障除疑惑
[003-0529c]
 超越生死流
 善修清淨行
 彼時諸大眾
 離著[云/廾][玝-十+小]財
 無我我所心
 善修清淨行
 彼時諸大眾
 毀破貪愛網
 圓滿靜慮心
 善修清淨行
 慈氏天人尊
 哀愍有情𩔗
 期於六萬歲
 說法度眾生
 化滿百千億
 令渡煩惱海
 有緣皆拯濟
 方入涅般城
 慈氏大悲尊
 入般涅槃後
 正法住於世
 亦滿六萬年
 若於我法中
 深心能信受
 當來下生日
 必奉大悲尊
 若有聡慧者
 聞說如是事
 誰不起忻樂
 願逢慈氏尊
 若求解脫人
 希遇龍花會
 常供養三寶
 當勤莫放逸」



尒時世尊為舍利子及諸大眾記說
當來慈氏事已復告舍利子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聞此法已受持讀誦為
他演說如說修行香花供養書寫經
卷是諸人等當來之世必得值遇慈
氏下生於三會中咸蒙救度尒時世
尊說此頌已舍利子及諸大眾歡喜
信受頂戴奉行。


佛說[弓*乞-乙+小]勒下生成佛經


敢函 佛說申日經



校勘


此經四譯一失此本宋有丹無按開
[003-0530a]
元錄法護譯中有月光童子經亦名
申日經者自是一經有二名耳非別
有申日經亦是法護譯者藏中既有
月光童子經為法護譯斯已矣此何
更有申日經亦是法護之譯耶則未
知此經是誰之譯又何㨿謂之法護
譯耶今以錄中有云支謙譯中有申
日經一卷云與月光童子經同本異
譯今撿尋文句二經不殊故不雙出
云云則藏中古有支謙所譯申日經亦
名月光童子經者今諸藏皆無恐此
經即是支謙之譯而誤安法護之名
耳如是則四譯還具矣冒陳𥌒言以
俟來哲。


才函 六字神咒經



校勘


國宋二藏此才凾中更有六字神呪
王經菩提流志譯者丹藏即無按開
元錄才凾六字神呪經與陀羅尼集
經第六卷文殊師利菩薩呪法及呪
五首經中六字陀羅尼等同本異譯
今撿之此經是耳更無佛說六字神
呪王經亦是流志譯者按彼經則後
知凾之中失譯人名今附梁錄者耳
[003-0530b]
意者宋藏見彼題中六字神呪之言
以為此經之異譯遂將類聚重編於
此是一錯也而又妄安流志之名何
耶故今刪去此凾中者後賢欲知今
所去經是何等者請見知凾六字神
呪王經則是耳。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第三 第十九張 俊



丙午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𠡠雕造
[003-053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