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59 淨土指歸集-明-大佑 (CBETA)




淨土指歸集目錄




* 卷上

* 原教門第一

* 教藉緣興
* 彌陀因地
* 三聖因地
* 淨[邱-丘+看-目]殊勝
* 諸佛護念
* 文殊教誡
* 與佛有緣
* 折攝二門
* 唯心發現
* 四種饒益
* 廬山結社
* 十八大賢
* 蓮社立祖
* 歷代宗尚
* 宗旨門第二

* 心觀為宗
* 念佛通別
* 四土淨穢
* 三身勝劣
* 三輩九品
* 六即明佛
* 寂光有相
* 勝妙方便
* 心外無法
* 無生而生
* 生即無生
* 淨土唯心
* 水澄月現
* 譬如磨鏡
* 十種無礙
* 舉一全收
* 法相門第三

* 道有難易
* 定散二善
* 揀示西方
* 二土苦樂
* 娑婆十難
* 淨土十易
* 皆正定聚
* 橫竪二出
* 顯密二修
* 乘戒緩急
* 魔佛真偽
* 兜率勝劣
[001-0369b]
* 永明料揀
* 法離四執
* 理觀相應
* 智能導行
* 循業發現
* 善根多少
* 六即揀濫
* 觀慧門第四

* 一心三觀
* 十六妙觀
* 諦觀落日
* 約心觀佛
* 尊特相好
* 諦觀白毫
* 觀麤見妙
* 普觀坐禪
* 五方便門
* 四教離念
* 般舟三昧
* 行法門第五

* 執持聖號
* 四種行願
* 禮佛懺悔
* 晨朝十念
* 發願回向
* 往生神呪
* 道場儀式
* 尅期修證
* 欣厭二行
* 上品三心
* 日用繫緣
* 睡時入觀
* 臨終正念
* 三種淨業
* 孝養父母
* 修十善業
* 具足眾戒
* 發菩提心
* 讀誦大乘
* 親近善友
* 聽聞正法
* 十種信心
* 一心不亂
* 卷下

* 證驗門第六

* 菩薩往生
* 龍樹往生
* 遠公遺跡
* 三覩聖相
* 智者遺誡
* 善導功行
* 遺民見佛
* 聲光現佛
* 別峯行道
* 冥司崇敬
* 西湖結社
* 蓮華勝會
* 御書蓮社
* 七寶華舫
* 誓取金臺
[001-0369c]
* 焚毀仙經
* 惟恭滅罪
* 雄俊入冥
* 密修淨業
* 臨終見佛
* 臨終說法
* 俸錢畫佛
* 念不間斷
* 西方公據
* 七寶佛像
* 繪像警迷
* 龍舒立化
* 獨孤皇后
* 女流往生
* 惡輩往生
* 靈禽往生
* 決疑門第七

* 難信之法
* 淨土非權
* 辨明五惑
* 佛語不虗
* 正信因果
* 自障自蔽
* 身心虗偽
* 婬殺相因
* 臨終業相
* 不求勝進
* 善人會集
* 覺悟前非
* 十種障難
* 疑城退墮
* 十念往生
* 少善不生
* 二乘不生
* 辨明聖號
* 十二如來
* 像即真身
* 齋房設像
* 頓漸二修
* 以理奪事
* 四種情執
* 談空得失
* 反經非聖
* 失於遲暮
* 為小失大
* 不修十失
* 永無魔事
* 般舟三力
* 師子筋弦
* 舟石不沉
* 舉念即生
* 如鏡現像
* 願力強牽
* 求佛加護
* 斥謬門第八

* 背宗失旨
* 謬執偏空
* 疑深障重
* 誑妄說法
* 未得謂得
* 胎息邪論
* 默照邪禪
* 長生祕訣
* 撥無因果
[001-0370a]
* 自甘塗炭
* 指廣門第九

* 法華授記
* 華嚴結歸
* 般若念佛
* 仁王觀佛
* 寶積十心
* 情想升沉
* 起信結歸
* 天親造論
* 論釋十疑
* 臨終設像
* 茶毗十念
* 古今著述
* 勸修門第十

* 慈雲勸修
* 校量功德
* 妙觀功深
* 永無退轉
* 高聲念佛
* 禮佛功德
* 現生獲福
* 為僧念佛
* 富貴學道
* 眾善相資
* 勸修利益
* 因循悞事
* 當思身後
* 預備不虞
* 功在純熟
* 十種勝利


淨土指歸集目錄No.1154


淨土指歸集卷上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原教門第一



前文


西方大聖人。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欲令眾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由機分利鈍故。四十餘年三
[001-0370b]
百餘會。隨機演教。大小偏圓不同。皆為一乘之法
而作方便。靈山開顯。咸歸一實。而本懷斯暢。三世
諸佛出世度生莫不咸然。而求其至簡至易。俾初
心凡夫。頓悟上乘。速登不退者。無若乎淨土法門
之徑且要也。葢甞論之。眾生佛性。本來成現。不由
他教。無上菩提。本自有之。不因修得。然迷情深重。
淪墜永劫。若不值遇諸佛菩薩善友知識為之開
示方便。則何由了生死而入佛慧者哉。爰自法藏
比丘值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此念佛三昧。肇
興之於塵點劫前。故彌陀今見於清泰。迦文宣示
於竺乾。恒沙如來廣舌讚揚於十方國土。為三世
諸佛淨業正因。教法之傳。其來尚矣。若夫東晉遠
公。結社於廬山。特發揮先佛之遺訓耳。故曰雖諸
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是知諸佛菩
薩因地修行。同修此法。果位度生。同說此法。夫欲
了生死大事。遊諸佛性海者。何莫由斯道焉。


教藉緣興



天台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序云。夫樂[邱-丘+看-目]之與
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
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沉。行開善惡。覩二方之
麤妙。喻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故知欲生極樂國
土。必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淨業。然
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哀請。大聖
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聳珍臺而顯瑞。雖廣
[001-0370c]
示珍域。而宗歸安養。使末俗有緣。遵斯妙觀。落日懸
鼓。用標送想之方。大水結氷。實表琉璃之地。風吟寶
葉。共天樂而同繁。波動金蕖。將契經而合響。觀肉髻
而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來。及其瞑目告終。上珍臺
而高踊。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隨三輩而橫截。越
五苦而長騖。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


彌陀因地



無量壽經云。過去久遠劫前。有佛出世。名曰錠光。次
名光遠。次名龍音。如是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
王。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國出家。號法藏
比丘。佛為廣說二百一十億佛剎莊嚴人天善惡國
土麤妙種種不同。法藏聞已。皆悉覩見。發大誓願。設
我得佛。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云云。法
藏比丘發如是等四十八願已。大地震動。天雨寶等。
一向專志。莊嚴佛土。安立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
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安樂世界。眾寶嚴淨超十方界。
無有須彌日月大海。不寒不熱。時常調適。皆是如來
往昔大願之所成就。


三聖因地



悲華經說。往昔恒河沙劫。有轉輪王。名無諍念。王四
天下。王有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而生一子。相好
具足。出家成佛。號寶藏如來。為王說法。王及千子請
佛供養。滿二百五十歲。佛入三昧。放大光明。現十方
世界。或淨或穢。佛從定起。王白佛言。何故世界有淨
[001-0371a]
不淨。佛言。菩薩以願力故。取清淨土。離於五濁。復有
菩薩。以願力故。取不淨國。王言。我今發願。願成佛時。
國中無三惡道。皆真金色。種種莊嚴。佛告王言。汝於
西方。過一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
當作佛。號無量壽如來。爾時佛復告第一不眴太子。
今當號汝為觀世音。無量壽佛般涅槃後。當成佛道。
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次當作
佛。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汝以願力。取清淨土。復號
汝為得大勢至。


淨[邱-丘+看-目]殊勝



柳子厚淨土院記云。中州之西數萬里。有國曰天竺。
釋迦牟尼如來示現之地。彼佛言。西方過十萬億佛
土有世界。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如來。其國無有三毒
八難。眾寶以為飾。其人無有十纏九惱。羣聖以為友。
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則往生彼
國。然後出三界之外。其於佛道無退轉者。其言無所
欺也。


張掄御書蓮社記云。臣甞讀天竺書。知有所謂極樂
世界阿彌陀佛者。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始享國履位。
捐去弗居。超然獨覺。悟心證聖。以大願力。普度一切。
其國悉以眾寶莊嚴。曲盡華好。地皆黃金。無山川丘
谷之險。氣序常春。無陰陽寒暑之變。無飢寒老病生
死之苦。無五趣雜居之濁。用是種種神通方便。現希
有事。善導眾生。眾生忻樂起信。於日用中能發一念。
[001-0371b]
念彼佛號。即此一念。清淨純熟。融會真如。同一法性。
幻身盡時。此性不滅。一剎那頃佛土現前。如持左契
以取寓物。


諸佛護念



阿彌陀經云。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
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鞥-合+白-日+田]佛。如是南西北方上方下
方悉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
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
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人等。皆為一
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菩提○稱讚
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總十六字。是本
經題目。什師隱略。在六方後。而用佛號為題。以彌陀
名號眾所樂聞故。唐奘三藏重譯。名稱讚淨土佛攝
受經。攝受即護念也。而具有十方諸佛言。聞是經典。
如說行者。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
之所攝受。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文殊教誡



唐大曆間。法照法師因禮五臺。文殊為現大聖竹林
寺。照入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萬菩薩眾圍繞
說法。照作禮請問。末代眾生智識淺陋。佛性心地無
由顯現。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曰。汝所請問。
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於過去。因念佛故。
得一切種智。照又問曰。當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
[001-0371c]
有阿彌陀佛。願力難思。汝當繫念。無令間斷。命終決
定往生。說已為照摩頂。照聞喜躍。在處大興念佛法
門。德宗勑迎入內。教宮人念佛。法道大振。


與佛有緣



香山居士曰。諦觀此娑婆世界微塵眾生。無賢愚。無
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先向西方。
有怖厄苦惱者。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佛。又範金
合土。刻石織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
阿彌陀佛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
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此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
明矣。不然者。三方四維過現未來諸佛多矣。何獨如
是哉。


折攝二門



牧菴忠禪師南嶽山彌陀墖記。其略曰。偉哉覺皇之
道。有折攝二門。調機濟物。故釋迦現穢土以折之。令
起厭苦之念。彌陀現淨土以攝之。俾發欣樂之志。穢
土者。丘陵坑坎之高低。刀兵飢疫之苦惱。淨土者。寶
池金地之莊嚴。法喜禪悅之安樂。故天台云。誠由心
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沉。行開善惡。覩二方之麤妙。以
此言之。則知淨穢在此。而不在彼也。體正觀之者。達
彼刀兵等苦。是亦逆化之一端也。然履茲痛惡。而凡
情迷夢。猶尚以苦為樂。倒置之甚。亦可悲哉。或曰。忻
淨厭穢。取捨未忘。豈聖人以二見之道化人耶。曰。經
不云乎。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
[001-0372a]
諸羣生。葢熾然忻厭。而不見有忻厭之相。斯為得矣。


唯心發現



無功居士曰。極樂去此十萬億剎。凡夫命終頃刻即
至者。葢自心本妙耳。故楞嚴云。汝猶未明一切浮塵
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虗妄有生
因緣別離。虗妄名滅。殊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
住妙明。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以
此推之。當命終時。染濁緣離。故娑婆當處幻滅。清淨
緣合。故極樂當處幻生。此滅彼生。間不容髮。亦何頃
刻之可論乎。抑見終日取捨而未甞取捨者矣自信錄


四種饒益



慈雲懺主云。大覺世尊。以四種法。度諸眾生。一者示
現相好。令觀察者發菩提心。二者示現說法。令得聞
者開悟入道。三者示現化事。令見聞者獲諸法利。四
者名號流布十方。令其聞者執持繫念。罪滅善生。而
得度脫。


廬山結社



靈芝照律師曰。彌陀教觀。載于大藏。不為不多。然佛
化東流。數百年間。世人殆無知者。晉遠法師居廬山
東林。神機獨[托-七+友]。為天下倡。鑿池栽蓮。建堂立誓。專崇
淨業。號白蓮社。當時名僧巨儒不期而自至。慧持道
生。釋門之俊彥。鐂遺民雷次宗。文士之豪傑。皆服膺
請教。而預其社焉。是故後世言淨土者。必以東林為
始。
[001-0372b]


十八大賢




* 社主東林辨覺大師慧遠
* 西林覺寂大師慧永
* 罽賓沙門佛陀耶舍此云覺明
* 天竺沙門佛陀䟦陀羅此云覺賢
* 東林普濟大師道生
* 鴈門法師慧持
* 法師僧叡
* 曇常
* 曇順
* 曇詵
* 道昺
* 道敬
* 彭城劉遺民仲思
* 豫章雷次仲倫
* 鴈門周續之道祖
* 南陽張野萊民
* 南陽張詮秀碩
* 南陽宗炳少文


蓮社立祖



石芝曉法師曰。蓮社之立。既以廬山遠公為始祖。數
百年來。繼此道者。代不乏人。莫不仰體佛慈。大啟度
門。異世同風。皆眾良導。傳記所載。誠不可掩。故歷代
之紀述者錄之。而為繼祖焉。


一長安光明法師。諱善導。二南嶽般舟和尚。諱承
遠。三雲峯五會國師。諱法照。四新定臺巖法師。諱
少康。五永明智覺禪師。諱延壽。六昭慶圓淨法師。
諱省常。七長蘆慈覺禪師。諱宗賾。


歷代宗尚



真歇云。佛佛授手。祖祖相傳。唯此一事。更無餘事。釋
迦老子住世七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獨於淨土之
教。諄諄屢說而不已。得不以是為超凡入聖之捷徑
乎。廬山法師十八大賢百二十三人。俱留瑞應。具載
方冊。歷代諸師著述淨土傳記淨業之文。無非祖聖
遺誥。淺深工拙。片言隻字。同歸於善。天台智者大師
[001-0372c]
悟法華三昧。說己心所行曰。一心三觀。直示一心。當
處即空。全體即假。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不可湊泊。不
容擬議。心路絕處。即名為佛。故淨土之教。至于天台。
其說大備。昭昭然。猶揭日月而耀太虗也。


宗旨門第二



前文


世或以念佛往生為難乎。使愚夫愚婦執持聖號。
諦信而不疑。無不得生者。或以為易乎。非夫宿植
深厚。洞達玄旨。不滯於偏小者。莫窺其閫奧。大本
經說。疑心修善。不了佛智。生彼胎宮。壽五百歲。不
見三寶。而上品生因。實在乎解第一義。故知明宗
得旨。乃萬行之前導。修淨業者。其可緩哉。


心觀為宗



此經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
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
觀雖十六。言佛便周○四明尊者妙宗鈔釋曰。經以
觀佛而為題目。疏今乃以心觀為宗。此二無殊。方是
今觀。良以圓解全異小乘。小昧唯心。佛從外有。是故
心佛其體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諸佛性。託境
修觀。佛相乃彰。今觀彌陀依正為緣。熏乎心性所具。
極樂依正。由熏發生。心具而生。豈離心性。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終日觀心。終日觀佛。是故經目與疏立宗。
語雖不同。其義無別。又應須了。若觀佛者。必須照心。
若專觀心。未必託佛。如一行三昧。直觀一念。不託它
佛而為所緣。若彼般舟。及此觀法。發軫即觀安養依
[001-0373a]
正。而觀依正不離心性。故曰心觀。須知此觀不專觀
心。內外分之。此當外觀。以由託彼依正觀故。是以經
題稱為觀佛。若論難易。今須從易。法華玄云。佛法太
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心則
易。今此觀法。非但觀佛。乃據心觀。就下顯高。雖修佛
觀。不名為難。是知今經心觀為宗。意在見佛。故得二
說義匪殊塗。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
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
心一塵。至一極微。無非法界全體而作。既一一法全
法界作。故趣舉一。即是圓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
何一物不具諸法。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是
故今家立於唯色唯香等義。若其然者。何故經論多
以一心為諸法總。立觀境耶。良以若觀生佛等境。事
既隔異。能所難忘。觀心法者。近而復要。既是能造。具
義勿彰。又即能觀而為所照。易絕念故。妙玄云。三無
差別。觀心則易。縱觀他境。亦須約心。此經正當約心
觀佛也。


念佛通別



妙宗云。毗盧遮那遍一切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所
謂眾生性德之佛。非自非它。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
覺之體。故起信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
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
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我
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之
[001-0373b]
覺體。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觀法為門不同。如一
行三昧。直觀三道顯本性佛。方等三昧則兼誦呪。法
華兼誦經。觀音兼數息。覺意歷三性。此等三昧歷事
雖異。念佛是同。俱為顯於大覺體故。雖俱念佛。而是
通塗。顯諸佛體。若此觀門及般舟三昧。託彼安養依
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託彼境。須
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無法不造。無法不具。若
一毫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為大乘觀也。


四大淨穢



觀經疏云。此經以心觀淨則佛土淨。而為宗致。四種
淨土。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
寂光土也。各有淨穢。五濁輕重。同居淨穢。體析巧拙。
有餘淨穢。次第頓入。實報淨穢。分證究竟。寂光淨穢。
娑婆雜惡。荊棘瓦礫。不淨充滿。同居穢也。安養清淨。
池流八德。樹列七珍。次於泥洹。皆正定聚。凡聖同居。
上品淨土也。方便有餘者。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
方便。無明未盡。故曰有餘。智論云。出三界外有淨土。
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就中復
有利鈍。故論淨穢也。實報無障礙者。行真實法。感得
勝報。色心不相妨。故言無障礙。純菩薩居。無有二乘。
仁王云。三賢十聖住果報。華嚴云。無量香雲臺。即其
土淨妙五塵。就中次第頓入。更論淨穢也。常寂光者。
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是三點不縱橫並別。
名祕密藏。諸佛如來所遊居處。真常究竟。極為淨土。
[001-0373c]
分得究竟。上下淨穢耳。故以修心妙觀。能感淨土。為
經宗也○妙宗曰。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易知。色
具難解。故觀自觀它。皆修心觀。今觀淨土。須求於心。
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垢。心淨土淨。此猶通示。
未是的論。的在一心。頓修三觀。此觀觀於安養依正。
畢竟清淨。名心觀淨。此觀能令四佛土淨。如是方為
此經宗致○此經本為韋提希。厭同居穢。求同居淨。
故談妙觀。觀彼依正。三觀若成。麤垢先落。非有餘淨。
更生何處。須知正為生同居淨。故說三觀。良由觀妙
能破三惑。不獨感於同居淨土。隨其惑斷淺深之處。
自然感得有餘等三。如病須藥。本為身安。求得仙方。
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輕骨。身安可喻生同居淨。
輕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藥効乃深勝。如一妙觀
能淨四土。


三身勝劣



妙宗云。所言佛者。究竟覺也。理智既極。始本兩忘。無
相無名。不可說示。為眾生故。乃順世間立名立相。言
佛本無身壽量者。但無有相隨情之三。非無性具微
妙身等。是故真佛究竟一切淨穢法門。若一向無。何
異小乘所詮真理。故真無俗有。真有俗無。皆順悉檀。
不可偏執。如谷答響。大小隨聲。如鑑現形。妍醜在質。
依於事識。但空見故。唯屬無常。若依業識不空見者。
即此無常全體是常。常身無量。通應三土。無常有量。
但應同居。葢實報機分證。方見他受用身方便土。人
[001-0374a]
唯稟別圓。所見佛相。小有優降。然匪生身。悉是報佛。
若同居土。具四教機。稟別圓者。能見報佛。故法華明
常在靈山。華嚴說法盡未來際。及諸大乘。即於應相
見是法性尊特之身。


三輩九品



無量壽經云。十方眾生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
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
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是人命終。無量壽佛與諸大
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生寶華中。住不退轉。其中輩
者。發菩提心。願生彼國。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奉持齋
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其人臨終。無量壽佛與諸大
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其下輩
人。欲生彼國。發菩提心。若聞深法。不生疑惑。乃至一
念。念於彼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天台
觀經疏曰。此經九品。為令識位上中下。即大本三輩
也。孤山刊正記曰。大本三輩。但齊觀經六品。以彼二
輩純明善行。不及惡人故也。靈芝謂。大本三輩皆曾
發心。可對觀經上品。中下二品則非所對。況復行因
與今全別。草庵輔正解曰。天台以今經九品。會同大
本三輩。乃約位次相同。不約行因發心之相也。


六即明佛



妙宗云。一切諸法無不是佛。迷故不知。故圓實教不
順迷情。直是一切皆是佛法。世間相常。眾生是佛。不
稟教者。但有理是。全不知是。若聞此教。於名知是。若
[001-0374b]
入五品。於觀知是。入十信者。相似知是。四十一位。分
真知是。若登極果。究竟證知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法
界無外。攝法不違。諸佛眾生色心依正。同一覺體。此
身湛寂。如鑑無情。形對像生。山毫靡間。


寂光有相



妙宗云。經論中言。寂光無相。乃是已盡染礙之相。非
如太虗空無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淨。則依正色心
究竟明顯。故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仁王稱為法性五陰。亦是法華世間相常。
大品色香無非中道。是則名為究竟樂[邱-丘+看-目]。究竟金寶。
究竟華池。究竟瓊樹。又復此就捨穢究盡。取淨窮源。
故苦域等判屬三障。樂[邱-丘+看-目]金寶以為寂光。若就淨穢
平等而談。則以究竟苦域泥沙而為寂光。此之二說。
但順悉檀。無不圓極。問。佛無上報是即理之事。可論
金等。究竟寂光是即事之理。豈有金等。若其同有。事
理既混。如何分於二土義耶。答。佛無上報是究竟始
覺。上品寂光是究竟本覺。始本既極。豈分二體。應知
二土縱分事理。實非有無。豈真善妙有而非理耶。祕
藏之理豈同小空。故此事理二名一體。以復本故。名
無上報事也。以復本故。名上寂光理也。故妙樂云。修
得四德。本有四德。二義齊等。方是遮那身土之相。況
淨名疏顯將寂光為佛依報。故知定執報土。有金寶
等。寂光定無。斯乃迷名。全不知義矣。


勝妙方便


[001-0374c]


四明尊者云。言極樂之界。葢覺皇之示權者。經論既
以淨土之教為勝方便。驗知是如來善巧權用也。但
權名不局。實理亦通。是要甄分。方知去取。體外之權
須破。體內方便須修。離事之理則麤。即權之實方妙。
故小乘無他佛之說。大教有剎海之談。葢心性遍周
法界無外。理極故令事廣。華大故省池深。剎如帝珠
出現。重重無盡。方顯寂光之理。身類天饌感報。彼彼
不同。乃表遮那之性。豈應極樂不預唯心。故如來藏
中。七大具足。隨緣發現。應量而知。既能彰地獄天宮。
豈不造穢[邱-丘+看-目]淨國。本性雖具。由心發明。彌陀以無緣
之慈。取極樂之土。釋迦以樂說之辯。示往生之門。斯
皆善巧之權方。攝彼沉淪之品彚。令懼退轉者不退。
使不善觀者能觀。淨土權相葢多。今具略論此二。故
起信論云。初學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懼謂
信心缺緣退失。當知如來有勝方便。令其不退。但當
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如法身。必生彼國。住正
定故。專念真如法身者。豈異大乘正信。以依彼佛為
境故。能牽生淨方。斯是如來權巧也。又觀無量壽佛
經云。凡夫心想嬴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
有異方便。令其得見。此葢釋迦神力。彌陀願心。若有
諦觀。必能覩見。斯亦覺皇異妙方便也。此之權巧方
便。既約圓論。即與法華微妙方便。無二無別。故諸天
及人。聲聞緣覺。事度菩薩。漸修大士。充滿世間。數等
河沙。盡思度量。不能知覺。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圓信
[001-0375a]
圓解。方能造修答楊文公書


心外無法



慈雲懺主云。或曰淨土在心。何須外覓。隨其心淨。則
佛土淨。豈用迢然求生他方淨土耶。釋曰。子又不善
心土之義也。將謂我心局在方寸。便見西方敻在域
外。苟如此者。又云何說心淨則佛土淨耶。華嚴經云。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佛法既遍。心法亦遍。若各
有方面。何謂無差。又云。遊心法界如虗空。虗空豈有
分隔。若了一念心遍。一塵亦遍。十萬億剎。咫步之間。
豈在心外。世人若談空理。便撥略因果。若談自心。便
不信有心外諸法。豈唯謗法。亦謗自心。殃墜萬劫。良
可痛哉。


無生而生



長蘆賾禪師曰。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
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邪見之所惑
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
地不受一塵。則無諸佛之可念。無淨土之可生。佛事
門中不捨一法。則總攝諸根。葢有念佛三昧。還源要
術。示開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
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自位。而感應
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超淨剎。此不可得而致詰
也。


生即無生



靈芝大智律師彌陀經疏。問云。達法本空。心淨土淨。
[001-0375b]
何須念佛求生淨土。答。若真達理。語默皆如。不礙修
持。何妨念佛。若貶念佛。未是達人。何故然耶。既達法
空。則不住於相。既常念佛。則不滯於空。超越二邊。從
容中道。念念契合彌陀法身。聲聲流入薩婆若海。臨
終決定上品上生。豈非心淨佛土淨乎。故十疑論云。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是真無生。非謂
生外別有無生也。淨名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此之謂也。


淨土唯心



欲達唯心淨土。先了諸法互融。世人不解。遂執方寸
之心為淨土。以經中佛說國土莊嚴。悉是表顯。皆無
實法。自招謗法之咎。須知心外無法。故曰唯心。經云。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十方諸佛
九界眾生色心依正。至於一塵一毛。隨舉一法。皆百
千燈中之一燈也。行人一念。如在東一燈。彌陀淨土。
如在西一燈。以其光遍滿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
外無土。土外無心。此即事之理。唯心淨土也。以無壞
無雜故。此燈彼燈不相混亂。心自是心。佛自是佛。淨
土自是淨土。即此土眾生。念彼土之佛。而求往生。此
即理之事。西方淨土也。雖分事理。實非兩途。若局於
西方。而不達唯心。則得事失理。雖未能稱理。佛神力
故。亦得往生。雖居下品。亦無退轉。若局自心而不求
西方。則事理俱失。以不求生故。不得往生。此失事也。
以不知心外無法故。定執方寸為心。昧心法圓融之
[001-0375c]
旨。此失理也。


水澄月現



無為居士楊次公曰。大願聖人從淨土來。來實無來。
深心凡夫往淨土去。去實無去。彼不來此。此不往彼。
而其聖凡會遇兩得交際者何耶。彌陀光明。如淨滿
月。徧照十方。水清而靜。則月現全體。月非取水而遽
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則
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舍去來。故華嚴解脫長者
云。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
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
即見。是知眾生注念。定見彌陀。彌陀來迎。極樂不遠。
乃稱性實言。非權教也决疑集序○天衣懷禪師室中問
學者云。若言舍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取舍之情。眾
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修淨土者。當如何修。
眾無語。復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又云。譬
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絕遺踪之意。水無留影之
心。


譬如磨鏡



經云。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古鏡埋塵。雖光明本有。必
因磨而後顯。此修成義也。雖因磨顯。全是本有。不從
外來。此性德義也。若定執光明本有。不因磨得。則埋
塵古鏡。應能鑑物。執自然之過也。若定執因磨而得。
則磨磚亦應成鏡。執因緣之過也。經曰是心作佛者。
約修德而說。言眾生雖有本覺之體。必因始覺之功。
[001-0376a]
而後證得也。是心是佛者。約性德而說。言眾生佛性
雖由修證而顯。全是性德本有。不從他得也。


十種無礙



即心觀佛。託境顯性。心心絕待。法法全真。有不達者。
橫生疑謗。故有執內心是佛而不許外求者。執自己
之佛而不須他佛者。執諸法皆空而不信有佛者。執
一切現成而不假修證者。但是不遵聖教。不達理體。
隨有所執。皆成邪見。撥無因果。縱任妄情。認礫為金。
蒸砂作飯。今以十種無礙。顯淨土之圓融。蕩滌執情。
發明正信。


一心境一如。行人一念是能觀之心。彌陀淨土是所
觀之境。以心外無法故。諸佛淨土全是自心。以法外
無心故。此心全是諸佛法體。心境叵得。心境宛然。互
泯互存。絕思絕議。故經云。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二修性不二。唯心淨土。是
本具之理。全修在性也。發願往生。是隨緣之事。全性
成修也。以修性不二故。諸佛淨土雖本來成現。必由
淨業成就乃可往生。故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
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三因果理同。以眾生諸佛
同一體故。諸佛已悟。眾生在迷。迷悟雖殊。性常平等。
是故念佛者。即是念一切眾生之本性。故經云。如心
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四
真俗雙泯。諸法本空。纖塵叵得。隨緣建立。法法宛然。
以一切法空故。心佛叵得。以一切法假故。心佛宛然。
[001-0376b]
以一切法中故。心佛不二。非有非空。絕思絕議。故經
云。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
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又經云。色身非是
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五依正
互融。國土莊嚴依報也。佛及菩薩正報也。一心具一
切剎。一一微塵現一切佛及九界眾生。以體性本同
故。是故落日及氷國土莊嚴。唯心發現。水鳥樹林皆
演妙法○六勝劣同體。諸佛法身從真起應。如鏡現
像。妍醜在機。如水起波。隨風大小。由機有利鈍故。應
有勝劣。而法身之體。本來不動。故經云。阿彌陀佛神
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虗空中。或
現小身丈六八尺○七一多相即。一即多故。一心一
塵遍一切佛剎。多即一故。一切佛剎全在一心一塵。
為令心專一故。易成就故。故令專念一佛。而一佛即
一切佛。故經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八廣狹自在。以十方法界不離一微塵故。一塵至
微。量同法界。佛剎雖廣。不離一塵。十萬遐程。不逾方
寸。故經云。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如於鏡中自見面像
○九古今無間。以三際不離一念故。前際不可得故。
無過去後際不可得故。無未來中際不可得故。無現
在以世相遷流本常住故。經云。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十寂用無礙。謂熾
然在用。不動本際。如水起波。波全是水。淨名云。不起
滅定。現諸威儀。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即寂而用。
[001-0376c]
故捨穢究盡。取淨窮源。用而常寂。故雖有取捨。而實
無取舍是。故熾然。念佛與無念等。熾然往生與無生
等。於無見處不礙見佛。於無生處任運往生。以圓頓
行人語默動靜一切時中皆如實際故。經云。莊嚴佛
土者。即非莊嚴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此之謂也○如上十種無礙法門。竝是聖教明文。金
口所說。了達斯旨。於無礙法。猶尚不著。何況隨世妄
情而生執著耶。如斯念佛。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念他
方佛即是念自己佛。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淨
土即是普生一切諸佛淨土。而無所生也。


舉一全收



真歇了禪師曰。或曰。唯心淨土。人人本具。何不直下
承當。反求之於十萬億剎之外耶。答曰。若會得唯心
淨土。豈但十萬億國微塵剎土亦未為遠。豈不見普
賢菩薩於一毛孔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
世界。李長者云。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毛端。十世古
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故。彌陀世尊直示心中之一佛
耳。若指心之全體。不但唯心淨土地獄天宮唯心所
現。經曰。十方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又
曰。既是圓融無礙。如何定指西方。答曰。只為法界圓
融故。法法不離本位也。極樂遍在一切處。乃舉一全
收也。如帝釋殿千珠寶網。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
光影遍入千珠。雖珠珠互遍。而此珠不可為彼。彼珠
不可為此。參而不雜。離而不分。雖一一遍。亦無所在。
[001-0377a]
彌陀淨土即千珠之一。十方國土一一皆十珠之一。
三乘人天。地獄鬼畜。一一無非千珠之一。聖人善巧
方便專念阿彌陀佛。乃千珠直示一珠。見一佛即見
十方諸佛。亦見九界眾生微塵剎海十世古今一印
頓圓無餘法矣。


法相門第三



前文


諸佛所證。唯一理而已。究而言之。理尚叵得。而法
相何有焉。雖然亦一往之語耳。祖師曰。性雖是一。
而無定一之性。故使三千色心。相相宛爾。昧者不
達。執一理而破差別者有焉。是亦撥波而求水也。
若知差別即一理。一理而不礙差別。如大福人執
石成寶。何所擇焉。經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
有差別。此之謂也。


道有難易



龍樹菩薩毗婆沙論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
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
是。難行則久乃可得。是墮聲聞緣覺地者。或有勤行
精進。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其名號。阿彌
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必定得阿耨
菩提。是故常應憶念。偈曰。


「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即得為現身
 故我皈命禮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
 執持稱名號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001-0377b]


十疑論云。難行道者。在五濁惡世。求阿毗䟦致。甚難
可得。略說有五。一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無賴惡人
破他勝德。三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聲聞自利障於
大慈。五唯有自力。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易
行道者。謂信佛教念佛三昧。乘阿彌陀佛願力。攝持
決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船。須臾千里。亦如劣夫從轉
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輪王力也。


定散二業



天台大師觀經疏云。根有利鈍。行有定散。觀佛三昧
名定。修餘善業。說以為散。散善力微。不能滅除五逆。
大本就此。故云不生。此經明觀。故得往生。山堂彥倫
法師云。諸大乘經勸生淨土。因通二種。一定二散。定
謂即心觀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當處皆
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三諦圓融。一心具
足。故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乃至云。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此是如來親示。唯心三昧。圓常觀體。了彼淨
土。依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為觀。心外無
佛。性外無土。觀之不已。證無生忍。二者散善。用純實
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亂。繫念彌陀。一日七日聲聲不
絕。念念無間。經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佛
及聖眾現在其前。唯事想彼國。但無三觀。名散善耳。
故三種淨業回向願生。咸登極樂。若定若散。利根鈍
根。皆淨土因。咸趣無生。永無退轉。


揀示西方


[001-0377c]


此方儒典。以佛為西方大聖人。言釋迦出天竺國。而
教流中夏也。在昔法顯玄奘往西天求法。皆指五天
竺國而言。或云乾篤印度。梵音賖切也。居閻浮之中
漢地在閻浮東。偏但相去數萬里耳。閻浮在須彌海
南。兼餘三洲。為一四天下一世界也。如是千四天下
名小千世界。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
名大千世界。總是娑婆化境。為一佛土。若經典所言
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之西。過十萬億佛土。一佛土
者大千世界也。彼極樂國。梵語須摩提。華言安養。或
云清泰。彌陀在彼現在說法。修淨業人。發願往生。即
此處也。雖遠在十萬億剎之外。而不離自心。佛神力
故。一念即生。實不遠也。世之學佛者。不諳此說。皆言。
西方去此十萬餘里。但指天竺國耳。加以八千乃無
稽之言。唯柳子厚白樂天記文。言之頗詳也。


二土苦樂



無為居士曰。一切眾生未悟正覺。處大夢中。六道升
沉未甞休止。諸天雖樂。報盡相衰。修羅方瞋。戰爭互
勝。旁生飛走。噉食相殘。鬼神幽陰。飢渴困逼。地獄長
夜。痛楚號呼。得生人趣。固以為幸。然而生老病死眾
苦嬰纏。唯是淨方更無諸苦。蓮苞託質。無生苦也。寒
暑不遷。無老苦也。身非分段。無病苦也。壽命無量。無
死苦也。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也。上善人聚。無怨憎
會也。華裓香食珍寶受用。無求不得。無窮困也。觀照
空寂。無蘊苦也。悲濟有情。欲生則生。不住寂滅。非二
[001-0378a]
乘也。智照生死。得不退轉。非凡夫也。三界蕩然。譬如
四裔。丘陵坑坎。穢腐所積。谿壑阻絕。孰為津梁。乃有
狂人。迷路於此。惡獸魑魅。惱害雜居。刀兵水火。或時
傷暴。風霜霹靂。淩厲摧懾。罔知城域可以庇覆。飲食
衣服未或充足。甘受是苦。不求安樂。有佛釋迦。是大
導師。指清淨土。是安樂國。無量壽佛是淨土師。爾諸
眾生但發誠心。念彼佛號。即得往生。若生彼土。則無
諸惱。不聞知者。固可哀憐。


娑婆十難



慈雲云。五濁得道為難。淨土修行則易。今以娑婆十
難淨土十易。而揀示之。十難者。一不常值佛。三界險
道。佛為導師。眾生業重。生不值佛。釋迦已滅。彌勒未
生。賢聖隱伏。邪法增熾故。二不聞說法。像季澆漓所
有言說。惟談外道邪惡之論。不聞正法故。三惡友牽
纏。邪惡伴侶。希求利養。扇惑行人。墮惡道故。四羣魔
惱亂。九十六種外道惡人壞亂正法。使修行者不成
就故。五輪迴不息。循環六趣。如汲井輪無休息故。六
難逃惡趣。往來三界。隨業受報。雖生天上。未免淪墜
故。七塵緣障道。汩沒塵勞。為出世法之障礙故。八壽
命短促。人生百歲。夭橫者多。光陰迅速。菩薩大道難
成辦故。九修行退失。此土修行斷見思惑。方能不退。
初心行人未免退墮故。十塵劫難成。如大通佛世聞
法之徒。退大執小。經塵點劫。住聲聞地。雖涉長時。未
成大道故。
[001-0378b]


淨土十易



淨土十易者。一常得見佛。無量壽佛成道以來。經十
大劫。常住不滅故。二常聞法音。佛及菩薩樹林水鳥
常宣妙法故。三聖賢會集。觀音勢至為其勝友。諸上
善人俱會一處故。四遠離魔事。雖有天魔。皆護佛法。
令修行人速成就故。五不受輪迴。蓮華化生。無復輪
轉生死苦趣故。六永離惡道。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名
字尚不聞故。七勝緣助道。瓊樓玉殿。珍衣美饌。皆為
助道之資具故。八壽命無量。眾生壽量。與佛齊等。人
天凡夫盡其智力。莫知其數故。九入正定聚。眾生生
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䟦致。無退轉故。十一生行滿。常隨佛學。
一生常得無上菩提故。


皆正定聚



妙宗云。此土博地凡夫。屬邪定聚。發心修行。未得不
退者。屬不定聚。已得不退者。屬正定聚。若生安養。不
論高下五逆罪人。臨終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
云皆正定聚。


橫豎二出



桐江法師論橫豎二出。豎出者。謂三乘行人依四諦
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歷涉地位。如取科第。須有才學。
如歷任轉官。須有功効。橫出者。念佛求生淨土。如人
廕敘。功由祖父。他力不論學問有無。又如覃恩普轉。
功由國王。不論歷任。淺深於橫出中。有定散二善故。
善導立專雜二修雜修者。謂散漫修諸善業。回向莊
[001-0378c]
嚴也。專修者。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餘禮。口須專
稱阿彌陀佛。不稱餘號。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修餘
觀。若專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雜修者。千百人
中。不得一二。今見世人。有日禮彌陀三千拜者。日課
彌陀十萬聲者。有晝夜習坐專想彌陀者。竝有感應。
斯可驗矣。


顯密二修



諸佛法藏。有顯有密。顯謂十二部經三藏聖教。密謂
壇場作法誦持祕呪。決取神効。如淨土法中往生神
呪等是也。大藏衡字函。有無量壽觀行儀軌一卷。金
剛手菩薩說無量壽陀羅尼。壇法依法修習者。往生
上品。證入初地。并無量壽如來心呪根本呪拳印真
言等。洎諸部祕密。大悲尊勝等呪。功德甚多。如經所
說。修淨業人。依法誦持。皆生樂土。


乘戒緩急



大涅槃經云。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
緩。戒謂止惡行善。乘謂解第一義。緩者怠墯。不精進
也。祖師於此立四料簡。一戒急乘緩。以戒急故。生人
天中。如箭射空。力盡還墜。以乘緩故。雖聞大法。如聾
若啞。二乘急戒緩。以戒緩故。生惡趣中。以乘急故。常
聞大法。如華嚴會上八部鬼神是也。經云。寧受地獄
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三乘戒俱
急。則生人天中。而常聞大法。四乘戒俱緩。則墮三惡
道。而永不聞法。觀二部大乘之意。則知以聞法得旨
[001-0379a]
為難。戒善特助道耳。故曰。寧可學提婆達多常處地
獄。不願如[鬱-山+止]頭藍弗暫得生天。學大乘者可不審乎。


魔佛真偽



樝菴法師引大集經云。斷集諦是降煩惱魔。知苦諦
是降陰魔。修道諦是降天魔。證滅諦是降死魔。涅槃
經云。佛去世後。五百歲中。魔道漸興。壞亂佛法。然火
就燥。水就濕。邪不干正。一生之中。以淳淨心。堅固諦
信。至誠禮誦。悔過發願。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則與彌
陀氣類交接。智論云。如風吹樹。勢向西傾。及其倒時。
必從西偃。設使願力微薄。罪業深重。臨終相現。稱佛
求救。以佛力故。魔無能為。若彼行人多雜魔業。倚恃
佛法。邀名射利。外現清白。內唯臭腐。詐偽欺罔。吾我
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長為半分。揚自己一勺之水為
萬斛。此人氣分。與魔交接。命終之日。不墮惡道。得生
魔宮。斯亦幸矣。當知萬法唯心。心淨佛迎。心垢魔接。
於理易曉。何須致疑辨魔。佛之真偽。唯教眼明白者
識之。悠悠之徒。命終之時。風刀解體精神霍亂。怕怖
慞惶。又何暇辨魔佛之真偽哉。世有貪慢溢腹。是非
填膺。平居之時。四魔之中。三不能識。臨終之際。恐落
魔宮。口言降天魔。而心存坐脫之法。願於豪貴家。托
生為人。一何可笑。


兜率勝劣



彌勒菩薩一生補處。當來成佛。現居兜率內苑。說法
度人。上生經說。行眾三昧。深入正定。乃可得生。更無
[001-0379b]
方便接引之義。兜率是欲天。諸天綵女愛著五欲。耽
玩不捨。此娑婆界釋迦在日。舍衛城中。三億人家。不
見不聞。況餘國耶。彌勒下生亦復如是。不如彌陀淨
土無惡道女人。常聞法音。速登不退。十疑論說。西域
有三菩薩。一名無著。二名世親。三名師子覺。結願同
生兜率。願見彌勒。若先到者。誓來相報。後師子覺一
去。數年不來。世親去後。三年始來。無著問云。何以久
如。世親云。到彼天宮。聞彌勒一座說法。旋繞即來。以
彼天日長故。已經三載。又云。師子覺受天快樂。在彼
外苑。不見彌勒。彼菩薩人欲生兜率。尚爾艱難。況下
劣凡夫耶○慈恩法師彌陀經通贊言。安養十勝。天
宮十劣。言十勝者。一化主所居勝。二所化命長勝。三
國非界繫勝。四淨方無欲勝。五女人不居勝。六修行
不退勝。七淨方非穢勝。八國土莊嚴勝。九念佛攝情
勝。十十念往生勝。天宮不爾。故十皆劣也。


永明料揀



永明智覺禪師。從天台韶國師。得單傳之旨。專修淨
土之行。延三宗學者。會同諸說。為宗鏡錄一百卷。又
慮學者執空見為理性。撰萬善同歸集言。大乘菩薩
六度萬行恒沙法門。皆當稱性修之。其示參禪念佛
四料揀偈。一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
前。瞥爾隨他去。謂單明理性。不願往生。流轉娑婆。則
有退墮之患。陰境者。於禪定中。陰魔發現也。如楞嚴
所明。於五陰境。起五十種魔事。其人初不覺知魔著。
[001-0379c]
亦言自得無上涅槃。迷惑無知。墮無間獄者。是也。二
曰。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
悟。謂未明理性。但願往生。乘佛力故。速登不退。三曰。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既深達佛法。故可為人天師。又發願往生。速登不退。
腰纏十萬貫。騎[鴳-女+隹]上揚州。四曰。無禪無淨土。鐵床并
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既不明佛理。又不願
往生。永劫沉淪。何由出離。欲超生死。速登不退者。當
於此四種擇善行之。


法離四執



淨慈法真禪師曰。淨土之說。經論尚矣。諸師訓辨亦
已詳矣。報應間發。不吾欺也。世或有疑者。葢以無明
自障。理事不融。法華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
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況復一心不亂。於此求生。何
獨不然哉。且見善不明。用心不一。雖世間萬法。何往
而不疑。豈特佛法哉。要之唯當信受而已。不應疑其
有無也。然則淨土果有乎。曰非也。果無乎。曰非也。亦
有亦無乎。曰非也。非有非無乎。曰非也。是則淨土果
烏乎在。離此諸見。即名淨土。即見如來。若聞是說。不
驚不怖。當知是人決定往生。而無所生。以非莊嚴而
為莊嚴。信心清淨。一念華開。全體見前。眾相具足。是
心即佛。補處何疑。已度生滅。得無量壽。其或於此未
能信解。餘方便中。九品具在。隨力修之。亦不唐捐矣。


理觀相應


[001-0380a]


永嘉集云。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讚譽。何憂何喜。身與
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
與劫奪。何得何失。又復心與不空相應。則見愛俱亡。
慈悲普救。身與不空相應。則內同土木。外現威儀。依
報與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又復心與非
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非空非
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依報與非空
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永嘉此說。驗修
證工夫之成否也。若三義前後而修成次第三觀。若
圓融而修。即一心三觀以與空相應故。讚毀平等。圓
覺所謂。觀彼冤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也。今之人自
謂悟空者。譏一言則終身讐隙。讚一語則喜不自勝。
而欲刀割香塗。無苦樂相。施與劫奪。無得失相者。不
可得也。既皆謂實而妄說法。空則成大妄語矣。況能
與不空中道相應耶。實相初明開佛知見。是中道現
前。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則不礙於舍此。生彼香
臺寶閣嚴土化生。是淨土境界。而初心學佛者。多鄙
薄之。何倒置之甚耶。


智能導行



心正則行正。智邪故行邪。大乘菩薩所修之行。以般
若為前導故。皆為成佛之因。直趣薩婆若海。凡夫行
善。認為實有。故報在人天。外道苦行。以邪見為主。故
報在三塗。二乘所修。以志在偏空。故唯證小果。漸修
大士雖以理融事。猶存功用。未能一一稱真。故落第
[001-0380b]
二。圓頓行人一毫之善。量同法界。契合真如。不趣二
乘。不滯三有。了一切法皆不思議三諦之理。故皆為
成佛之因也。以不思議觀修念佛三昧。是圓頓妙行。
豈可以凡夫外道取著妄情而測量之耶。


循業發現



萬善同歸集云。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
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攝。若一念心嗔恚邪婬
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暗蔽即畜生業。
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
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
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即香臺寶
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
之果。能感增上之緣。離自心源。更無別體。


善根多少



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大智律師
疏云。凡布施持戒禪誦苦行等一切福業。若無正信
回向發願。非往生因。皆名少善。若依此經。執持名號。
則決定往生。故知稱名是多善根也。昔作此解。人或
未然。近得襄陽石刻經本。於一心不亂下。有云專稱
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彼
石經本。梁陳人書。與今釋義。文理冥符。則知南方經
本相傳訛脫也。當知佛身非相。果德高深。不立嘉名。
莫彰妙體。十方諸佛皆有異名。況我彌陀以名接物。
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
[001-0380c]
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
也。


六即揀濫



天台大師凡釋佛字。皆明六即。謂眾生佛性全體在
迷曰理即。聞說生解曰名字即。如理進修曰觀行即。
大賢亞聖曰相似即。同佛所證曰分真即。至極無上
曰究竟即。六故凡聖不濫。免增上慢。即故初後皆是。
免生退屈。六處常即。即不妨六。此六即義。起自一家。
深符佛旨。人多謬執。生死垢心。五濁苦境。為心淨土
淨。此凡夫四倒中不淨為淨也。圓論諸法。皆須六即。
辨其初後。今擬此說。以談淨土。庶無差謬。若言一切
眾生本來是佛。雖處五濁雜染界中。受諸苦報。而性
本清淨。此理即。佛本覺清淨也。若聞性本清淨。深生
信解。名字淨也。以不思議三觀。稱性修行。觀行淨也。
斷枝末無明。獲六根清淨。相似淨也。分破根本無明。
分證三德祕藏。分真淨也。三惑究盡。二死永亡。始覺
已圓。本覺究顯。成清淨法身。居常寂光土。究竟淨也。
又復九界眾生本覺雖淨。未聞圓頓大法。皆為心垢
土垢。若眾生以淨信心。發願往生。心專注故。不離當
念。得見樂[邱-丘+看-目]華池寶樹清淨境界。此名字觀行位人。
心淨土淨故。經曰。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
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
方便土淨也。若破根本無明。登十住位。證無生法忍。
此分真位人。心淨土淨。經云。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
[001-0381a]
琉璃坦然平正。諸菩薩眾咸處其中。實報土淨也。若
位登妙覺。智斷圓滿。此極果聖人。心淨土淨。經曰。唯
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
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常樂我淨。三德涅槃。
諸佛如來所遊居處。方名究竟。心淨土淨也。愚俗無
知。以博地凡夫。不加修證。同佛清淨。譬如庶民妄號
帝王。自取誅滅。謗法之罪孰大於是哉。


觀慧門第四



前文


眾生本性具一切法。故稱性而觀。則一切諸法唯
心發現。十萬億剎不行而至。八萬相好覿體現前。
大哉修心妙觀之宗。其起死回生之妙術乎。眾生
曠劫淪溺苦海。幾喪乎法身慧命。今獲稟圓乘。知
心作佛。知心是佛。猶執炬而入冥室焉。以觀佛身
故即見佛心。見一佛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故能
於須臾頃。承事諸佛。徧十方界。普聞眾聲純說甚
深第一義諦。則無所往而非佛法矣。妙觀之功可
思議哉。


一心三觀



四明尊者云。三觀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懨-猒+火]揚肇
自於如來妙悟。近推於智者。全由性發。實匪修成。故
於一心。宛有三用。所謂空者。一切皆空。三觀悉彰蕩
相之用也。假者一切皆假。三觀悉明立法之功也。中
者。一切皆中。三觀悉是絕待之體也。是則終日蕩相
而諸法皆成。終日立法而纖塵必盡終日絕待而二
[001-0381b]
諦熾然。故般若談空。八十法門得顯。維摩立法。三界
見愛皆忘。法華一乘。世間之相常住。皆由三觀相即。
致令諸法無遺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
非竝別而觀。不可以有無求。不可以中邊取。故云不
竝不別。非縱非橫。三一圓融。修性冥泯。豈識心之所
測。何言說之能詮。故強示云。不可思議之妙觀也。說
即非說。無說而說。能知此已。對一切境。以此觀照了
之。立一切行。以此觀導達之。辨一切事。以此觀成就
之。設一切教。以此觀敷暢之。修比觀者。能所必忘。取
捨斯泯。故真如無念。向則心絕。終日說示不異無言。
捨此則必同眾魔。離此則未超諸外。故龍樹云。除諸
法實相。餘皆魔事。迦葉云。未聞大涅槃前。皆是邪見。
大矣哉。一心三觀之妙宗也。


十六妙觀



觀無量壽佛經云。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
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
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
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云云。妙宗曰。若但讀文。
不名修觀。必須覽經。所詮之相。入一念心。用空假中
微妙之觀。照於心性。本具淨土。如法進修。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文出像觀。義遍初後。乃不思議三觀。十六
觀之總體。一經之妙宗也。圓頓行人。依此修學。速證
無生。



* 初六觀觀依報
[001-0381c]

* 初日觀
* 二水觀
* 三地觀
* 四樹觀
* 五池觀
* 六總觀
* 二七觀觀正報

* 七華座觀
* 八像觀
* 九佛身觀
* 十觀音觀
* 十一勢至觀
* 十二普觀
* 十三雜觀
* 三三觀觀九品

* 十四上品觀
* 十五中品觀
* 十六下品觀


初觀落日。狀如懸鼓。令心堅住。專想不移。此有二意。
一令觀日心不馳散。二令心想正向西方。次觀清水。
復想成氷。良以彼土琉璃為地。此地難想。且令想氷。
氷想若成。寶地可見。且寄此土。落日及氷以為方便。
次觀彼國。地樹池樓。至樓觀成。寶土皆現。故名總觀。
已上觀依報竟。次觀正報既欲觀佛。佛必坐座。故先觀華座。又真
佛難觀。要須觀像。像觀若成。真佛可見。八萬相好但
觀毫相。如五須彌。此想若成。八萬皆現。次觀觀音勢
至真實色身。次修普觀。先想己身。生於彼土。次觀三
聖。來入我心。次修雜觀。觀彼佛身。勝劣化用。能大能
小。皆全法界已上七觀觀正報。次觀三輩徃生次觀三輩九品行人。
修因感果。令捨中下。修習上品。諸觀皆用。經所示相。
憶持在心。為所觀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託境想成。
令性具法。發明心目。觀與經合。稱性而觀。名為正觀。
見相乖經。是發魔事。故名邪觀。


諦觀落日



觀經云。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
[001-0382a]
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
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
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
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妙宗曰。
先作日觀。意令繫心。凡心暗昧。何能明見淨土妙境。
故令專想落日之形。一事繫心。想之不已。其心則定。
心若靜細。種種觀法。皆可造修。繫心之法。須落日者。
欲令定想。趣於西方。是向彌陀所居處故。初心行人。
雖了根塵。皆是法界。而心想羸劣。勝相難觀。是故如
來設異方便。即以初見落日為境。想之令起。觀中之
日。圓人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
日之心。緣於即心之日。令本性日顯現其前。斯乃以
法界心。緣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豈不即空假
中。此猶總示。若別論三觀成日功者。以根境空寂故
心日無礙。以緣起假立故。累想日生。以其心日皆法
界故。當體顯現。此之三觀。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三
而一。不可思議。若不爾者。非是圓人所修觀也。


約心觀佛



觀無量壽佛經第八像觀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
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
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
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妙
宗釋曰。欲想佛身。須知觀體。體是本覺。起成能觀。依
體立宗。斯之謂也。須知本覺。乃是諸佛法界之身。以
[001-0382b]
諸如來無別所證。全證眾生本性故也。若始覺有功。
本覺乃顯。故云法身從心想生。又復彌陀與一切佛。
一身一智。應用亦然。彌陀身顯即諸佛身。諸佛相明
即彌陀體。若論作是。即不思議三觀也。以若破若立。
名作空假二觀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觀也。全是而
作。則三諦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則三諦俱非破立。即
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
圓應。能成我心。三身當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則全惑
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應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
心修此三觀。乃十六觀之總體。一經之妙宗。文出此
中。義徧初後。是故行者當用此意。修淨土因。


尊特相好



觀無量壽佛經第九佛身觀云。無量壽佛身。如百千
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
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
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
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
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
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
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
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
[001-0382c]
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
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諦觀白毫



觀經云。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
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
故。諸佛現前授記○十六妙觀。以觀佛為要。八萬相
好。都想難成。故令但觀眉間毫相。如五須彌。此想若
成。八萬皆現。此為要門也。若修前諸觀。心得流利。觀
已宏深。則可稱彼毫量而觀。使八萬相自然皆現。疏
中令觀劣應毫相。乃為未修前諸觀者。及為雖修觀
未成者。故於佛身。別示初心可觀之相。為三昧門也。
所託之境有勝有劣。若能觀觀。皆須頓照。即空假中。
以勝劣相皆心作故。皆心是故。觀佛相海經云。若人
至心繫念端坐。觀佛色身。當知是人心如佛心。與佛
無異。雖在塵勞。不為諸塵之所覆蔽。作是觀者。是真
念佛。比餘散心事善。百千萬分。不及其一。


觀麤見妙



黃文獻公曰。娑婆教主稱讚樂[邱-丘+看-目]。務引眾生。出離五
濁。教以觀彼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之法身。而先之
以華上寶像者。開示方便。使觀麤見妙也。繼之丈六
八尺之像者。隨順下凡。使觀小見大也。葢麤妙異想。
悉從性而起修。小大殊形。咸自本而垂迹。能觀之性。
初無差別。所觀之本。寧可度量。是故圓頓之談。一音
[001-0383a]
普被。開示其次第而非漸。隨順其根器而非偏。竝起
觀門。全彰實相。像教之源。不在茲乎。


普觀坐禪



慈雲懺願儀云。修淨業人。當於一處。敷置禪牀。向西
正坐。易觀想故。表正向故。加趺端坐。項脊相對。不昂
不傴。調和氣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觀門。經論甚多。初
心凡夫那能徧習。今從易想。略示二種。一者扶普觀
意。自想所修淨業。功成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
加趺坐。蓮華即合。時至乃開。五百色光。來照我身。眼
目開明。見佛菩薩及國土莊嚴。普聞眾聲。皆說妙法。
與十二部經合。心想明了。如眼所見。了知諸法唯心
所作。全心即是。非有非空。絕思絕議。二觀白毫。如別
所明。其餘觀想熟者。任便行之。但得不離淨土法門。
皆應修習。


五方便門



天台大師示人念佛五方便門。不可不修。謂行者觀
佛。住心一境。名凝心禪。諦觀如來玉毫金相。凝然寂
靜。了亮洞微故也。復次前雖凝心。所習未慣。不覺馳
散。今制之令還。諦觀金相。名制心禪。復次制心得定。
既非理觀。皆屬事修。今體之本空。誰凝誰制。無佛無
念。名體真禪。復次前雖體真。猶滯空寂。無量名相。昧
然不知。今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從空入假。萬法洞明。
不為空塵之所惑亂。名方便禪。復次前雖體真。及以
方便。各據空有。不離二邊。今諦觀靜亂。本無相貌。名
[001-0383b]
言路絕。想念都忘。名息二邊分別禪。如是五門。從淺
至深。若夫圓覺體性。本無淺深。而淺深宛然。


四教離念



如上雖用五方便門觀佛真體。又須明於四教離念。
以示揀偏取圓之意。夫心不孤生。必託緣起。行者念
佛之時。意根為因。如來毫相為緣。所起之念即所生
法。觀此三相遷動。念念不住。分析方空。即藏教小乘
念佛也。即觀念佛心起。能生所生無不即空。妄謂心
起。體之即空。所觀佛相。如鏡中像。無佛無念。即通教
大乘念佛也。即觀念佛心起。即是假名。假名之心。洞
鑑無量名相。了知此心有如來藏。歷劫斷證。離邊顯
中。無佛無念。即別教大乘念佛也。即觀念佛心起。即
空即假即中。若根若塵。竝是法界。塵剎諸佛。一念照
明。六道眾生。剎那普應。初心即是。今始覺知。如大福
人執石成寶。必無捨念。別求離念。即邊而中。無佛無
念。此大乘圓教念佛。瓔珞經明頓悟如來。即此法也。


般舟三昧



摩訶止觀正修章中。四種三昧。第二常行三昧也。梵
語般舟。此云佛立。此三昧成。見十方佛在空中立。如
清夜觀星。以九十日為一期。嚴飾道場。不受別請。灌
沐其身。著淨衣服。唯除飲食大小便利外。晝夜此身
常行不息。發大誓願。使我筋骨枯朽。三昧未成。終不
休息。口常稱阿彌陀佛名號。心常憶佛。無有休息。以
彌陀為法門主。功成即與十方諸佛等。從足下千輻
[001-0383c]
輪相。一一逆緣。乃至無見頂相。復從頂相觀。至千輻
輪相。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即空即假即中不可
思議。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不運神通。悉見諸佛者。
當修是三昧。於諸功德。最為第一。是諸佛父母。一切
如來從是法生。


行法門第五



前文


知淨[邱-丘+看-目]之勝。而發願往生。若織紝之有經也。而加
功進行。猶緯焉。非緯則經為徒設。非經則緯何所
施。兩者相須。則縑素有成矣。願以導行。行以填願。
二者相成。則淨[邱-丘+看-目]可至矣。自執持名號。下而至於
十念一念。皆淨因也。由淨因而克淨果。其應如響。
亦猶耕稼之有刈穫也。希淨報者。可不勉哉。


執持聖號



阿彌陀經云。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
眾現在其前。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淨覺
疏云。福德雖多。大略如觀經三種淨業可也。天台判
三種淨業為散心。十六妙觀方名正受。以彼例此。福
德因緣即散心。一心不亂名正受。孤山判此經為散
善。觀經屬定善。予不韙彼說。且普門品疏。釋一心稱
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間。名事一心。若達此心。
四性不生。與空慧相應。是理一心。用彼驗此。一心亦
然。普門品中。無不亂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釋之。今云
一心不亂。何得貶為散善。
[001-0384a]


四種行願



慈雲懺主。為杭州知府馬侍郎亮。作決疑行願二門。
其行願有四門。第一禮懺門。禮佛懺悔。淨除業障。使
身心皎潔。如淨良田。第二十念門。執持聖號。定心成
行。立願要期。植往生正因。如下種子。第三繫緣門。愛
護長養。滋發芽莖。如注以膏雨。第四眾福門。助成繁
茂。使速成華果。如灌以肥膩。相由雖爾。若或少暇。隨
修一門。皆得往生。以四門中各有行願。皆是正因故
也。亦可於六齋日。修禮懺法。每日修十念法。其餘二
門隨力行之。


禮佛懺悔



行人清旦冠帶服飾。端莊謹肅。於佛像前。手自燒香。
合掌定心。作是唱言。


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常住三寶一禮胡跪然香唱云


願此香烟雲。徧滿十方界。無邊佛土中。無量香莊嚴。
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冥心少頃。運想香雲。供養三寶。普熏眾生。咸生淨土。
禮已贊云


「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頂禮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大智大願力
 普度於羣生
 令捨熱惱身
 生彼清凉國
 我今淨三業
 歸依及禮讚
 願共諸眾生
 同生安樂剎」




* 一心頂禮常寂光淨土阿彌陀如來清淨妙法身徧
[001-0384b] 法界諸佛
* 一心頂禮實報莊嚴土阿彌陀如來微塵相海身徧法界諸佛
* 一心頂禮方便聖居土阿彌陀如來解脫相嚴身徧法界諸佛
*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阿彌陀如來大乘根界身徧法界諸佛
*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阿彌陀如來十方化往身徧法界諸佛
*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觀世音菩薩萬億紫金身徧法界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勢至菩薩無邊光智身徧法界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清淨大海眾滿分二嚴身徧法界聖眾


禮已。胡跪。然香。一心作是唱言


我今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悉願斷除三障。歸命
懺悔○至心懺悔。我弟子某。及法界眾生。從無始世
來。無明所覆。顛倒迷惑。而由六根三業。習不善法。廣
造十惡及五無間一切眾罪。無量無邊。說不可盡。十
方諸佛常在世間。法音不絕。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
淨光明。照觸一切。常住妙理。遍滿虗空。我無始來。六
根內盲。三業昏闇。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以是因緣。長
流生死。經歷惡道。百千萬劫。永無出期。經云。毗盧遮
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是故當知一切諸
[001-0384c]
法。無非佛法。而我不了。隨無明流。是則於菩提中。見
不清淨。於解脫中。而起纏縛。今始覺悟。今始改悔。奉
對諸佛彌陀世尊。發露懺悔。當令我與法界眾生。三
業六根無始所作。現作當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若
憶不憶。若識不識。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畢
竟清淨。我懺悔已。六根三業淨無瑕累。所修善根悉
亦清淨。皆悉迴向莊嚴淨土。普與眾生。同生安養。願
阿彌陀佛常來護持。令我善根現前增進。不失淨因。
臨命終時。身心正念。視聽分明。面奉彌陀。與諸聖眾
手執華臺。接引於我。一剎那頃。生在佛前。具菩薩道。
廣度眾生。同成種智。懺悔發願已。皈命禮阿彌陀佛
及一切三寶一禮已。旋繞。稱佛菩薩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
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或三或七。次向佛前。三自皈命



*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 和南聖眾


次至別座。誦經念佛。隨意多少。或更回向。結撮亦得


晨朝十念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南無阿
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隨氣長短。不限佛數。不高不
低。不緩不急。如是十氣。連屬不斷。藉氣束心。令心不
散。專精為功。作是念已。回向發願云。


我弟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
[001-0385a]
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菩
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
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
正法。我今自憶。此生已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願此
十念。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
增長。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病苦。心無貪戀。心
不倒散。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
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
度眾生。滿菩提願。


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唯將不廢。自要其心。得生彼國


發願回向



「 我今稱念阿彌陀
 真實功德佛名號
 唯願慈悲垂攝受
 證知懺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慈〔云〕懺主依華嚴經所立


往生神呪



無量壽佛說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


[001-0385b]


南無阿彌多婆夜 哆他伽跢夜 哆地伽他 阿
彌利都婆毗 阿彌利哆 悉耽婆毗 阿彌利哆
 毗迦蘭帝 阿彌利哆 毗迦蘭哆 伽彌膩
 伽伽那 枳多迦利 莎婆訶


此呪宋元嘉中天竺三藏求那[托-七+友]陀羅譯。出大藏養
字函。不思議神力傳具載。流傳神驗。誦持之法。嚼楊
枝澡豆漱口。然香於佛像前。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
滅五逆謗法等罪。誦滿三十萬遍。即見阿彌陀佛。雖
神呪祕密不翻。而呪前稱名求願詞句。顯然可解。其
曰南無阿彌哆婆夜。此云皈命無量壽。哆他伽跢夜。
即多他阿伽度。此云如來。哆地夜他。新譯云打的也
撻。此云即說呪曰。舊云恒絰他。絰音迭。即地夜二合
也。此句後方是密語。由當時書經之人節句舛誤。後
之讀者。踵其訛謬。不能以楞嚴等呪比對相同。而反
執悞者為正。往往破句讀之。甚為可笑。哆字雖音多
曷切。不可作入聲重呼。但可與帶字同音方得其正。
近代三藏沙羅巴重譯此呪。名無量壽如來根本真
言。呪語具足。梵音真的。今併錄於此。修淨業人。依法
誦持。任意所求。無不果遂。


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



柰麻辢怛納 特囉耶也 柰麻阿哩也 阿彌打
䟦也 怛撻哿怛也 阿囉喝帝 三迷三不達也
 怛的也撻 唵 阿彌哩帝 阿彌哩打 嗢巴
偉 阿彌哩打 三巴偉 阿彌哩打 葛哩比
[001-0385c]
 阿彌哩打 薛帝 阿彌哩打 帝際 阿彌哩打
 韋羯蘭帝 阿彌哩打 韋羯蘭帶 哿彌你
 阿彌哩打 哿哿柰 羯哩帝 葛哩 阿彌哩打
 頓都比 蘇哇哩 薩哩哇 阿勒撻 薩怛你
 薩哩哇 哿哩麻 吉哩舍 吉舍也 葛哩
 莎喝


阿彌陀佛心呪



唵 阿彌打巴 𠶹哩 莎喝


道場儀式



慈雲懺主依大本無量壽經稱讚淨土經。集往生淨
土懺願儀。行法周備。四輩弟子修淨業者。不可不遵。
其間十科。一嚴淨道場。二方便法。三正修意。四燒香
散華。五禮請法。六讚歎法。七禮佛法。八懺願法。九旋
繞法。十坐禪法。第一嚴淨道場。當於閒靜堂室。香泥
塗地。懸諸旛華。安佛像向東。觀音侍左。勢至侍右。及
安九品化生像。敷設薦席。行者十人已還。著新淨衣。
竭盡所有種種供養。方有感降。宜於六齋日建首。其
餘九法。如行儀具載。


尅期修證



慈雲懺願儀云。行人欲入道場。身心散亂。須預行方
便。調習案試。治生雜務。即時屏息。但念不久。定生淨
土。訶去愛欲。勤息恚癡。行人各有無始惡習。速求捨
離。不為障礙。自當觀察。何習偏重。訶棄調停。取令平
復。勿使行法唐喪其功。大集經明七七月。鼓音王經
[001-0386a]
及大彌陀經明十日十夜。十六觀經及小彌陀經七
日七夜。取此三等為期。晝夜六時禮十方佛。披陳過
罪。不得一彈指頃念世五欲。及接外人。語笑戲論。亦
不得託事延緩放逸睡眠。專心致志。不惜身命。定取
淨業。即時成就。


欣厭二行



天台智者大師十疑論第十疑言。欲決定生西方者。
具二種行。定得往生。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言厭
離行者。凡夫無始以來。五欲纏縛。輪迴五道。不生厭
離。無有出期。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不淨臭穢。上
至諸天。亦復如是。行住坐臥。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
生厭離。作七不淨觀。一觀此身從貪愛婬欲生。是種
子不淨。二父母交會。赤白和合。是受生不淨。三在母
胎中。居生藏下熟藏上。是住處不淨。四在母胎時。唯
食母血。是食噉不淨。五日月滿足。從產門出。臭穢狼
藉。是初生不淨。六薄皮覆上。膿血遍滿。是舉體不淨。
七死後壞爛。骨肉縱橫。狐狼食噉。是究竟不淨。自身
既爾。他身亦然。於所愛境界。深生厭離。名厭離行。二
欣願行者。求生淨土。為拔一切眾生苦故。若在惡世。
煩惱境強。自為業縛。何時能得救苦眾生。為此求生
淨土。親近諸佛。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緣想阿彌陀佛法身報身。八萬四千相好光明。遍照
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及
施戒修等一切善行。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此謂
[001-0386b]
欣願門也。


上品三心



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觀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
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
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善導
和尚曰。身禮拜彼佛。口稱念彼佛。意觀察彼佛。三業
真實。名至誠心。以真實信心。信知自身具足煩惱。流
轉三界。信知彌陀本願。下至十念得生。無有一念疑
心。故名深心。凡所作為一切善業。悉皆回向往生。故
名回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往生。


日用繫緣



慈雲云。凡歷涉緣務。而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譬
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
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
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又復覺心微起惡
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若見他人受苦。以
念佛心憐愍於彼。願其離苦。普賢行願云。欲行惡法。
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如是相續。念佛繫心。
能辦一切淨因功德○龍舒云。凡聞惡聲。則念阿彌
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
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
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
淨土。決定往生。


睡時入觀


[001-0386c]


大藏集諸經禮懺儀云。修淨土者。凡入觀與睡時。應
先起立合掌。一心向西。十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
淨海眾畢。即發願言。弟子現是凡夫。罪業深重。輪迴
六道。不能出離。今遇善知識。得聞彌陀功德名號。一
心稱念。願生淨土。願佛哀憫垂手接引。弟子不識彌
陀世尊身相光明。願佛菩薩示現身相。及國土莊嚴
等事。說是語已。一心正念。即便入觀及睡。或於正發
願時。見諸瑞相。或於觀中得見。或於睡夢得見。此法
近來大有靈驗。不能具述。精進行之。方信不虗。


臨終正念



善導和尚臨終正念訣云。知歸子致問於淨業和尚
曰。世之大者。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乃屬後世。一念若
錯。便墮輪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雖
明。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家人惑動正
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徑之方。俾脫沉淪之苦。師
曰。奇哉斯問之要也。凡人臨命終時。欲得往生淨土
者。須先準備。不得怕死貪生。常自思念。我現在之身。
多有眾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即得
往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見佛聞法。離苦解脫。乃是稱
意之事。如脫臭獘之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
生貪著。纔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
囑家人看病人往來揖問人。凡來我前。但為我念佛。
不得說眼前閑雜之事。家緣長短之事。亦不須輭語
安慰呪願安樂之詞。此是虗華不實殃及之語。及至
[001-0387a]
病重命將不久之時。家人親屬不得來前垂淚哭泣。
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記取阿
彌陀佛。一時高聲。為我念佛。守令氣絕。待氣盡了。方
可哀哭。或有明解淨土之人。頻來筞勵。其理最佳。若
如此者。千萬往生。必無疑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當
信而行之。問。求醫服藥。應不用耶。答。此但論用心耳。
服藥醫療不妨自求。然藥只能醫病。豈能醫命耶。命
若垂盡。藥豈柰何。問。神祇禍福求禱如何。答。人命長
短。生下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
殺害眾生。祭祀神鬼。但增罪業。倍結冤讐。反損壽矣。
大命若盡。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無所濟。切宜謹之。
當以此文。帖安堂前飲食之處。及來往要路之間。令
時時見之。常記於心。免見臨危忘失。問。平生不曾念
佛者。還用得否。答。此法僧人俗人不念佛人。用之皆
得往生。決無疑矣。余多見世人。於平時念佛禮拜。發
願往生。及到病患臨終。但只怕死。都不見言此事。直
待形消氣絕識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賊去關門。濟
何事耶。而況死門事大。須自著便宜。一念蹉跎。歷劫
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


三種淨業



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
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
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種業。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天
[001-0387b]
台疏云。初名共凡夫業。次名共二乘業。三名大乘不
共之業。


妙宗云。此經正被頓修之機。雖修佛行。父母師長豈
不孝事。輪王十善豈不止行。三歸眾戒威儀等事豈
不具修。但能修之心。一一稱性。何妨所修。共於凡夫
二乘。依無作境。起無緣誓。名發菩提心。實相不二而
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終理一。信此因果。方名為
深。修三智解。運圓乘行。以此解行。教其行者。名為勸
進。此三種福。是圓助道。與正觀合。皆如來行。故云三
世諸佛淨業正因。


孝養父母



長蘆賾禪師作勸孝文一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孝養
甘旨。為世間之孝。後二十篇。勸父母修淨土。為出世
之孝。世間之孝。一世而止。出世之孝。無時而盡。能使
父母生淨土。莫大之孝也。父母現在。而不以此勸勉。
他日徒爾傷心。徒為厚禮。亦何益哉。觀經前後兩說。
孝養父母為淨業。即此意也。又曰。父母信知念佛。蓮
華種植時也。一心念佛。蓮華出水時也。念佛功成。華
開見佛時也。孝子察其往生時至。預以父母平生眾
善。聚為一疏。時時讀之。令生歡喜。又請父母。坐臥向
西。而不忘淨土。設彌陀像。然香鳴磬。念佛不絕。捨報
之時。更須用意。無以哀哭失其正念。父母得生淨土。
受諸快樂。豈不嘉哉。平生孝養。正在此時。寄語孝子
順孫。無忘此事。
[001-0387c]


修十善業




* 身三善業

* 不殺生
* 不偷盜
* 不邪淫
* 口四善業

* 不妄語
* 不綺語
* 不兩舌
* 不惡口
* 意三善業

* 不貪欲
* 不瞋恚
* 不邪見


華嚴十地品云。十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
因。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又上品十
善智慧修習。心狹劣故。缺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
故。成聲聞乘。又上品十善修治清淨。不從他教。悟解
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又上品十善修治清淨。心
廣無量。具足悲憫。發生大願。不捨眾生。希求諸佛大
智。故成菩薩廣大行。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智
清淨故。乃至證十力四無所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
就。十善是一。發心智解有異。故不同耳。觀經修十善
業。是圓頓行。乃出世間上上十善。感諸上善人俱會
一處成佛之因也。


具足眾戒



欲修淨業。必先持戒。尸羅清淨。三昧現前。觀經三種
淨業。及上品上生。具諸戒行。謂在家之人。受持三皈
五戒八關齋戒。出家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大
乘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依師稟受。精進奉持。止惡
防非。助成淨業。佛為法王。戒是佛勑。三藏聖教。經通
餘人共說。律唯金口親宣。等覺已下但可祇承。如國
家賞罰號令。必從王出。臣下僭越。庶人失信。亡敗無
日。佛法亦爾。若容他說。羣生不奉。法不久住。末俗無
[001-0388a]
知。輒於佛戒。妄行增損。雖入佛門。濫同魔外。甚為可
憫。


發菩提心



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云無上正等正覺。是
諸佛所證。究竟果德。是眾生所迷。本源佛性。學大乘
者。依圓頓無作四諦。發四弘誓。初依苦諦境。發一願
云。未度者令度。即眾生無邊誓願度。次依集諦境。發
一願云。未解者令解。即煩惱無數誓願斷。三依道諦
境。發一願云。未安者令安。即法門無量誓願學。四依
滅諦境。發一願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無
上誓願成。願不依諦。悉名狂願。了知陰入皆如。無苦
可捨。塵勞本淨。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
死即涅槃。無滅可證。如是了達。發心立行。所有功德。
唯佛能知。若不然者。雖能發心。滯於偏小。不與菩提
心相應。雖勤行精進。如蒸砂作飯。譬如畊田。不下種
子。既無其芽。何處求實。可不審哉。


讀誦大乘



大乘經典。諸佛所師。佛果菩提皆從中出。觀經三種
淨業。并上品上生。皆言讀誦大乘。為往生之行。即法
華華嚴般若涅槃等諸大乘經。并觀無量壽佛經等。
專談淨土諸大乘經。修淨業人當受持讀誦。仗大乘
法力。決取往生。昔鐂遺民因誦法華經。得生淨土。臨
終然香供養妙法華經。面西端坐而化。修淨業人。當
以此為軌。則天台智者大師云。誦經之法。當使文句
[001-0388b]
分明。音聲辨了。不緩不急。繫緣經中文句。如對文不
異。不得謬悞。了音聲性如空谷響。而心歷歷。照諸句
義。運此法音。充滿法界。供養三寶。普熏眾生。令入大
乘一實境界。


親近善友



圓覺經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
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雖現塵勞。心常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
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無上菩提。又智度論
云。於諸導師。生世尊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
於我有益。則盡心恭敬。不念餘惡。如敝囊盛寶。不以
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敝人執炬。不以人
惡故。不取其照。華嚴經云。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
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
病想。若聞一句未曾有法。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
七寶及釋梵轉輪王位。起信論云。如木中火性。是火
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者。無有是處。眾
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
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無有是處。


聽聞正法



修淨業人。期生淨土。雖由煉行而得。若不遇正知見
人說法開導。則不得其要旨。而或墮於邪倒。錯路修
行。不可不謹。譬如畊稼。農夫加功。扶疎益寡。時澤一
降。華果敷榮。輪翼雙運。目足更資。則無盲跛之失。而
[001-0388c]
凉池可到。故十六觀經。九品生因。皆須善友說法開
示。中品下生。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
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乃至下品下生。遇善知識。種
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既獲往生。遇二大士。以
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發菩提心。
聖教明文。豈可不信。道俗念佛多不明理。或被執空
之人。橫生譏謗。則心生疑惑。遂致退失。由不聞法故
也。學道之人。可不以此為急務者哉。


十種信心



欲了生死。修行淨業。當發十種信心。念念不忘。決生
淨土。得不退轉。一信佛所說法金口誠言真實不虗。
二信凡夫在迷識神不滅六趣循環不息。三信此土
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輪迴。四信未出輪迴雖生天上
不免墮落。五信極樂世界眾生生者永無退轉。六信
眾生發願願生淨土決定往生。七信一稱佛名能滅
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八信念佛之人阿彌陀佛神通
光明攝取不捨。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諸佛
同以神力時常護念。十信既生淨土壽命無量一生
當得無上菩提。於此十種。不能深信。生疑惑者。雖念
佛而不得往生矣。


一心不亂



真歇云。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
之機。故一心不亂之說。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事一
心。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只一憶念。如龍得水。似
[001-0389a]
虎靠山。即楞嚴經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
假方便。自得心開。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將阿彌陀
佛四字。做箇話頭。二六時中。自晨朝十念之頃。直下
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
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
頓超佛地。得非淨土之見佛簡易於宗門乎。信知乃
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願。入得此門。無
量法門。悉皆能入。


淨土指歸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