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89 釋摩訶衍論記-宋-普觀 (CBETA)




目次





* 卷第一

* 釋題目已下
* 卷第二

* 釋解釋分已下
* 卷第三

* 釋後重能依義已下
* 卷第四

* 釋不覺本上顯過門已下
* 卷第五

* 釋顯示生滅相已下
* 卷第六

* 釋分別發趣道相已下至終



釋摩訶衍論記目次
[001-0027b]

釋摩訶衍論記No.774



釋摩訶衍論記卷第一
皇宋光嚴無際大師 普觀 述


釋論分二初標題目二造論文初中復二初本釋名
題上五字正顯名題下三字因彰卷次顯名題中初
後二字翻梵成華中間三字猶存梵語釋者有三義
一謂釋者解也即銷散義謂今論文破邪立正除遣
積疑如鑛爍炎爐堅頑銷散故二謂釋者說也即流
通義謂由此論演義疏文發明奧旨若冰泮長川凝
積流通故三謂釋者成也即安立義謂今論文體標
義釋略標廣釋如良工建廈善巧安立故摩訶衍者
此云大乘大以當體受名乘以運載為稱名題標立
為論宗故即目不二摩訶衍法以是眾乘通所依故
亦該能依三十二種總別法故論有二義教誡學徒
決擇性相故以為名即取能詮聲等四法或取所依
色等四塵以聲體間斷色性相續由此不用語言唯
形翰墨亦猶範金鏤木便為住持佛寶故取四塵以
為論體準永泰疏以此論題總收五字具陳十義一
謂三十三法名摩訶衍佛經名釋本論名論末從本
[001-0027c]
名無所違故二謂佛經名摩訶衍本論名釋末論名
論三謂五分本文名摩訶衍及名為論十軸末論稱
之為釋四謂本論名摩訶衍末論通名釋之與論五
謂法門佛經俱摩訶衍本論名釋末論名論六謂法
門本論皆摩訶衍雖引佛經但為所依非正顯示大
乘法故七謂佛經本論俱摩訶衍所依能依皆大乘
故八謂法門佛經并斯本論並摩訶衍三法展轉俱
大乘故上之三義末論雙通釋之與論九謂立義一
分名摩訶衍解釋一分稱之為釋餘之三分並屬乎
論十謂一切所釋性相教理並摩訶衍末論能釋若
教若理俱稱釋論以教釋性資教釋相以理釋性因
理釋相廢別從總但為一解云云彼具作釋此不繁
陳苟欲詳明宜應撿會然準梁譯復加起信此約寬
通理亦無爽。


二造譯人號中初標造人二明譯者初中龍阿周那
是其別號即華梵雙彰梵語那伽阿周那此云龍樹
謂此菩薩樹下生身龍宮成道故以為名智者大師
云樹為生身龍為法身亦云龍勝或云龍猛菩薩二
字是其通名具足應云菩提薩埵翻覺有情所言覺
者是所求果云有情者目能求人是求菩提之有性
故又菩薩行有其二種一者自利大智為先二者利
他大悲為首菩提云覺智所求果薩埵有情悲所度
生梵音存略但云菩薩造謂製作唯識疏云作者名
造今起新故敘理名述先來有故。
[001-0028a]


二明譯者筏提摩多未詳翻對鳳威姚秦弘始三年
九月上日於長安大莊嚴寺譯茲論本以成十卷。


二造論文大分三分初歸趣懸明分二開章正釋分
三激物流通分初中二初歸趣因緣二初申歸敬菩
薩製作先明歸敬者謂由三寶是吉祥境標之在首
以顯勝故。


文中又二初能敬至誠中言頂禮者謂以頭至地而
申謙敬故智度論明禮法有三一者口禮即問訊也
名下品禮二者屈膝頭不至地即長跪也名中品禮
三頭至地即頂禮也名上品禮三種禮中此其上也
然於三業但舉身儀影兼餘二等修敬故。


二所歸勝德三初佛寶中圓滿覺者謂舉身德奉仰
讚歎究竟果位大覺者故三身具顯稱之曰圓四德
齊彰目之為滿備此身德寂爾虗融朗然鑒達名圓
滿覺又圓謂圓離三四相故滿謂滿足三四德故佛
能照徹故名為覺又以圓滿二字合顯幽微絕域勝
妙難名離彼機根得諸生佛即是性德圓滿海焉。


二法寶中覺所證者匪唯歸佛亦歸法故即就於佛
而明其法以表通歸同體三寶覺即是果所證是理
法謂教法藏謂行法。


三僧寶中初句言并即兼及義造論大士即馬鳴師
如瑜伽說若欲造論當先歸禮二所敬師方可啟說
恭敬法故先應歸禮論本大師恭敬義故復應歸禮
開闡義師言大士者謂悟大法發大心修大行證大
[001-0028b]
果故目之為大推一合十故名為士一者數之始十
者數之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有始有卒者其為大
士乎第二句中舉一兼餘故言及諸賢即三賢聖即
十聖是則信心貫乎餘位眾通四衍亦該二乘若大
若小無所遺故菩薩持心等生敬故影響真權難可
惻故。


二陳本趣二初偈頌中上句云開隔檀門者為欲令
彼利根眾生亂住證故開釋真如門次句云權顯往
向位者為欲令彼鈍根眾生次位修故顯示生滅門
隔檀往向舉喻以顯真如生滅二種門故謂大海中
有如意珠具眾功德出生諸寶龍王以是寘之秘藏
用千重門而為封護即表龍王珍惜極故亦由寶力
法應爾故其最近珠門名之為隔檀群龍之輩若開
此門即便獲得如意寶藏自在無礙此猶行人入真
如門即能親證一體法故自然冥會不二心源其外
諸門名往向位諸龍雖則經游出入知有如是如意
寶藏然未親得猶如行人從生滅門秉心操行但與
真如作其方便以生滅門假真如門實故從假入實
方為殊勝此依解釋分中作如是說若依立義分中
有十六種能入門法八真八妄真為隔檀妄為往向
由世出世漸頓異故其八真門所入本法皆能冥證
不二法故名隔檀門其八妄門所入本法方便解了
不二法故名往向位於中不二摩訶衍法以為諸法
通所依故猶如寶珠能與眾寶為所依故斯則珠唯
[001-0028c]
不二得兼解證若順此論解釋分中唯詮四法則初
解為正若兼諸論立義分中通詮諸法則後解為優
第三句中顯上二門逗機勝利利之與益名異義同
若別說者具乎多義謂在身在心或因或果大智大
悲現樂後樂離惡攝善遣妄證真福德智慧世俗勝
義此觀證觀隨應而配諸眾生者統攝三聚一切眾
生論所被故有情差別數類繁廣既其不一是故言
諸第四句云報師恩者釋師自謂親承指訓彌感生
成顧此深恩豈能全報故云分也。


二長行三初標舉二示相三結指前標後結貫通中
五隨應率達上下而說初中今重釋者謂本論師已
造釋故摩訶衍義已見前解。


二為現下示相文有五意一顯體用玄妙二彰開顯
頓漸三報深大恩德四明止息諍論五示親承指訓
初中言自師者即指此論所宗法也謂由不二摩訶
衍法本自成就非他軌則故曰自師其體則性德圓
常深玄叵惻其窮則業用周普微妙難思或可體則
兩重所入總體窮則兩重能入別門謂由能依所依
三十三法悉是立義所宗承故又亦體目一體三自
二種本法窮即真如生滅二種別門以其散說唯釋
此故未得等者依人顯法成上體用玄妙義故謂十
信三賢未親證故二乘外道未離邪故漠漠冥冥有
二義釋一約能迷心即是昏鈍不明相狀二約所迷
境漠漠廣大㒵冥冥深隱㒵窺[穴/烈-歹+跳-兆]謂正視也思惟即
[001-0029a]
分別也以其寂寥虗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
可以有心知也。


二中為利根者開頓入門名為隔檀為鈍根者顯漸
進位名為往向所詮理者即是二門所入本法依門
顯示故云趣入。


三中亭毒即均養義謂本論師均濟養育法身慧命
深踰江漢重等丘山如斯恩德非大而何苟不傳弘
何以云報今既造釋可謂酬恩釋師謙陳故言小報
四中釋師深入正受密念當來劫未時澆有多諍論
法輪失軌甘露翻毒今復重釋以息斯咎。


五中梵語阿世耶者此云意樂既乃親承本指由是
造釋流通顯己所說與本意樂不相違故。


三有如下結指起論因緣實有多種略申此五故置
等言。


二懸明依攝三初論差別二初結前生後結前已說
生後當說。


二論有下問答釋成二初通約諸論以明二初開三
問二還三答二初結頌答中初一句答初問次總十
下答次問後三字答後問二散文釋三初示其數釋
頌初一句謂始從佛世終至論主之時菩薩聲聞等
造宗釋之論共推其數計有若干故云十萬九千部
焉二如是下明所攝釋頌第三句已下之文謂上十
萬九千部論總相不出十種所攝一如意二廣攝三
本廣釋狹四本狹釋廣五一向義六字廣攝七雜論
[001-0029b]
八字輪九神呪十偈成如次翻對然茲所列皆帶論
名偈中句窄故多不出然此十論且依永泰引據聖
法所翻名義尚多在于竺乾而亦鮮傳茲土。


三摩訶下指此論釋頌後三字謂今此論於十種中
屬當第一摩迦羅攝。


二馬鳴下別顯馬鳴所造二初開四問二還四答二
初結頌答頌中四句如其次第答前四問二散文釋
二初總申四義三初示部數釋頌初句二於百下指
文義釋頌中二句謂於百部論中其九十部則是九
種華文論攝所餘十部攝義論攝此以宗釋而分二
種花文謂華飾經文令生愛樂故攝義謂蘊集妙義
令生勝解故初即釋論如佛地金剛等次即宗論如
瑜伽寶性等三斯論下判此論釋頌末句言寶𠕋者
西域尊崇特標斯稱謂其文玄理妙有如珠寶所成
簡𠕋故於前文十種論中屬摩迦羅如意論攝如寶
梁經掌珍論等。


二十種下別辨十論二初開二問二還二答二初結
頌答中初五句答能詮名字問後一句答所詮同異
問二散文釋二初徵列名題釋頌前五句二如是下
結指同異釋頌後一句謂上所列十種論中建立門
中同一種類備標本數散說門中隨其所宗各缺其
數頌但彰同彰兼其異。


二已說下藏差別二初結前生後二藏有下問答釋
成二初開三問二還三答二初偈頌答中初二句答
[001-0029c]
初問第三句答次問後一句答後問。


二長行釋二初總明三義三初明數二初明諸藏釋
頌初二句文中二初五十一藏中初示義有三一別
因果者謂欲區別因行果德勝劣不同有是數故二
表功德者顯示信等諸位障智功用德能故三引行
者者引攝行人自凡之聖從因入果故次金剛下引
文顯成初義密含後二。


二或有下增數十藏二初標徵二一者下別示文有
十段謂由如來善巧應根開合自在則從一藏次第
而增至十種故初中如來法輪聲者言音實相即法
輪故此經應是華嚴部類大周新譯有是說故二中
則約上下乘別各通因果攝法略盡三中於前上乘
之內復開果藏四中於前復開人藏誘初根故補特
伽羅云數取趣即是人義謂數數造業取於諸趣故
仁義禮智及與信藏在儒以之立身揚名用而無替
則曰五常在釋以之防禁幾微遮制身口則曰五戒
五中天以光潔自在神用為名經言清淨即光潔義
欲界天身如珠寶光外有內無色界天身如燈焰光
表裏映徹無色定果轉加明淨欲色無色三皆虗幻
故云報空遼本論中二乘藏下加四字曰菩薩法藏
麗本論中無此四字以余詳之不必須爾前二藏中
約上下乘即攝緣覺以歸聲聞謂由緣覺亦依聲故
此既增數當如前說六中捺落迦者云不可樂又云
苦具即地獄藏具演苦輪令怖畏故七中魔囉鳩多
[001-0030a]
耶者此云鬼神班母應是九子魔母八中鍵婆陀那
䟦者此云傍生以傍行故或云畜生以畜養故九中
器界即是依止謂說淨穢令欣厭故十中雜藏謂三
聲八囀六釋五明呪印等事皆名雜藏。


二如是下顯該通謂上所明五十一藏并及十藏總
攝十億八千法藏無所遺矣。


二根本下辨攝釋頌第三句根本三藏即下所列素
呾囕等如其次第經律論藏如前所明增數十等以
類相從皆不離此根本三攝。


三摩訶下指論釋頌後一句此論該攝百億契經所
詮義故通諸藏攝克性為言唯詮慧故別屬阿毗達
磨藏攝頌中通別準此知之。


二持其下別釋藏名持謂任持即同攝論攝故名藏
彼攝一切所應知義此中任持何唯言行佛所說教
意令修行證理成果莫先於行由教詮理依理成行
以行克果於此四中行法功用最殊勝故論次又云
隨應不失亦何所遺。


三已說下經差別二初結前生後二經有下問答釋
成二初開三何二還三答二初結頌答中初一句答
初問中問十句答次問後一句答後問二散文釋三
初示其數頌頌初一句。


二如是下明所攝釋頌中十句指上百億故云如是
十二部經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
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如次翻對部謂部類經有十
[001-0030b]
二義類不同帶數以明云十二部有唐已來恐濫部
帙由是翻云十二分教委明行相如別所說百億百
本所詮義類皆此十二部中所攝。


三摩訶下辨所依釋頌後一句文二初總釋中通依
百億別依百本別所依經下文具列。


二摩訶下別明二初徵釋通所依中初徵謂有問言
摩訶衍論文唯一軸何以通取百億百本無量契經
為所依耶則以寬狹不同為難如婆薩下答有二喻
以釋彼疑婆薩伊伽諾此云精曜其形微細猶如兔
毛而能納受滿十方界明暗之色標多羅嗢提此云
氣絲唯是龍王舌上有此甚極微細猶如頭髮而能
出生攝納滿十方中種種密雲前即一法含容無量
攝入無礙故後即一法出納無量攝出無礙故一切
明暗之色唯精曜普能含容十方無盡之雲皆氣絲
之所舒攝方之此論不為過詞千訓備於一言萬像
含于一字唯依義語豈在文為是故通依無有缺失
二別所下問答別所依二初開三問二還三答二初
結頌答中初一句答部數次一句答名字後二句答
眷屬。


二散文中二初釋頌文三初標部數釋頌初句二云
何下列名題釋頌次句所列經名對今藏錄但十餘
部名義相符有不同者難以詳勘或翻名有異或未
傳此方梵云三昧或云三摩地此云正受或云觀又
云等持又云正心行處阿黎耶此云藏維摩詰此云
[001-0030c]
淨名又云無垢稱楞伽此云不可往即山名也唯得
道者能到涅槃云圓寂摩訶薩雲若未詳翻譯三如
是下彰眷屬釋頌後二句。


二舉經下通妨難恐有難云何故但列能詮名字而
不略陳所詮義理故為此通謂但標舉彼經題目有
以配屬此論綱要言下當等者如立義分中明八總
體則引光明大覺契經釋眾生心則引甚深順理契
經等。


二已說下開章正釋分三初演暢因緣分二敷宣宗
旨分三申明勸結分初釋本論八因緣等即當序分
二釋立義解釋修行信心即正宗分三釋勸修迴向
即流通分初中分二初論師名位二初出興時分又
二初結前徵後即以數攝而為徵詰。


二作答釋成二初偈頌答中上二句答初問下二句
通後問。


二長行釋二初釋上半頌二初標徵二一者下列示
經文有六初中謂馬鳴大士聞佛宣說欲入涅槃說
偈陳誠亦隨入滅偈頌十句初三句歎佛修因愍諸
生類次三句為聞入滅眾皆亂失後四句舉勝況劣
欲隨佛往世尊尚者有二義釋一謂如來大悲滿足
而為世間之所尊尚尚捨眾生而往異界況我慈悲
未滿足者世間於我亦不尊尚隨佛而去其孰謗乎
二以尚字文連上句義屬下文亦自可曉覩眼睛者
謂即安住念佛三昧觀佛相海經說於佛相海隨於
[001-0031a]
何相審諦觀察明了現前今表如來入滅法眼將虧
是故覩佛眼睛而奄化矣二中佛囑弘法利生入位
聖人尚須承力豈況凡庸不加能自三中預記滅後
摧邪四中亦明破外立內或現同真侶或自入邪宗
逆順顯揚如來正法故五中同前守護正法即摧邪
義安立佛幢即顯正義六中文二初標指中此經顯
示馬鳴大士在於佛會示為主伴影響發明甚深法
故二如來下引文三初廣中問答中迦羅諾鳩尸摩
未見翻譯兩重問答即表主伴圓音廣略無有障礙
初即問廣答略次即問略答廣二如是下如來讚勸
中言耐也耐也者耐謂能也忍也即歎馬鳴於生死
中化利有情恒無休息有其堪能忍耐力故常如是
修如是行者稱理修行唯如為是小游行者是其假
故普徧即大是其實故三於是下說偈欽承十二句
中初四句聞經遣滯次五句現相蒙知後三句受教
如行頌曰善哉善哉言者即歎如來讚勸言詞以順
益故稱曰善哉更重言者歎之至也經聽於我聞者
譯者回文不盡應云我聽聞於經假耶實耶自者前
所勸中勿小游行普徧游行即假實義耶即疑詞謂
疑其假實何所從自既聞勸讚即得開決疑心窮盡
說之為極是故科云聞經遣滯麗本實字誤寫為害
今從遼本於理為正餘文可解入寂室者謂涅槃也
二是名下釋下半頌準上六經所說有異今馬鳴師
何所攝耶然但一身隨機異說出興前後互不相違
[001-0031b]
起信疏中唯取摩訶摩耶經者蓋與藏錄馬鳴本傳
出興時分正符契故機實菩薩業相難思同異一多
自在無礙又由機心所感不同或同時同處見異時
異處見同時異處見異時同處見同異時處一人頓
見等今此顯明異時異處密兼其餘是故論云隨機
現應無相違過問若爾何故下文引用楞伽王經顯
說繫屬本願力故當佛滅後出興造作廣略論耶答
滅後出興經有四說固難取一而廢於餘然則從彼
文亦是且約滅後根宜一相而說非是融通盡理之
義於今所談理亦無爽。


二馬鳴下位處名因二初開三問謂問地位生處名
因二還三答二初結頌答中上二句答初問次一句
答次問後一句答後問二散文釋中初文釋頌第一
句二若論下釋頌第二句言住位者有二義釋一謂
馬鳴位居八地故云住位二謂十地各具三心謂入
住出今此馬鳴正當第八地內住心故云住位三西
天下釋頌第三句盧伽瞿耶未見翻譯同生利益者
菩薩降靈利益疇昔同緣眾故名曰同生四過去下
釋頌第四句此出馬鳴得名之因輪陀未詳翻譯馬
鳴之號即從過去瑞應彰名出聲增德者謂王聞鳥
音即身心適悅遂行正化亭育黎珉亦猶鳳凰來儀
麒麟現迹山呼萬歲河變千年皆表時君德及幽遠
使之然也。


二已說下歸趣因緣二初結前生後二按文演釋二
[001-0031c]
初申明歸趣二初二頌申歸敬又二初一頌覺寶二
初唱本頌二作釋文二初標分略示二初分門中初
門即能歸至誠次門即所歸勝德二總攝下隨釋二
初總攝門中初牒示次囑文二歸向門中如上牒囑
二論師下問答廣明二初寄問徵起此有二問一問
德數二問德相二作答釋成二初偈頌答中初二句
舉德數次四句示德相後二句會數量二長行釋三
初總彰德數釋頌初二句二佛果下會通數量釋頌
後二句恐有問言佛德無邊何止是數故今通會雖
有無量無邊功德以類相從終不出此為令宜感分
際易知論師且舉總相為歎三云何下別釋德相二
初按文辨德二初通問答七位色心功德二云何下
別徵釋六類非色功德有六初中謂離三種雜染以
成十最謂三界五蘊并及六道是果報雜染二乘外
道邪見定執亦報類故住地惡軍邪林纏結是煩惱
雜染其中行支是業雜染二中即約依正二報以明
十勝十力無畏不共道品皆屬意業言音具足即是
語業三十二相並屬身業其能變化三界中尊具通
三業上皆正報吉祥住處即是依報於中梵音數或
有異下論中說六十八梵圓八十八妙音諸教多明
八種梵音華嚴中說六十種音一一音有五百分等
蓋隨根品所聞不同是故諸說增減有異三中則約
二相以明十業平等相應同生依止無厭五種即不
思議業相以如量智假觀緣俗成利他用故具足無
[001-0032a]
著二種之業即智淨相以如理智空觀緣真成自利
用故自然無盡通達三種通前二相理量齊鑒即中
道觀緣第一義成二利用故四中則約如來身心功
德眷屬悉皆周徧其所徧中有處有時具人具法根
境識三廓周法界則徧於處壽命周徧不思議劫則
徧於時眷屬功德該通時處慈悲徧根言說徧法證
智徧理無等普徧一切諸法皆無與等故五中四智
合則成二謂一三二種即如量智二四二種即如理
智又此四種轉捨識名以立智稱初即妙觀察智二
即平等性智三即成所作智四即大圓鏡智講者宜
應詳會說之六中無礙亦即智稱謂法義詞說四種
皆是所緣之境無礙即是能緣之智又復名為四無
礙解前二知法後二說法初即了達諸法自相是故
說言實相實性次即了達諸法共相故言差別謂苦
空等相生住等相詞說二種義可知之解脫即是無
礙之稱。


二自在下會義指廣二初會通自在恐有問言自在
之言何不如上別別開釋如華嚴經中有十自在等
故今通云皆通上故謂由自在徧上六類以諸功德
出障離縛皆自在義故不別開二色相下指陳色相
八萬四千色相差別數義繁廣略難具述故指如大
總持論說然如來相好亦諸說不同華嚴說有十蓮
華藏微塵相海無量壽說阿彌陀佛八萬四千光明
相好般若中說三十二相等但隨見聞廣略有異。
[001-0032b]


二已說下一頌法僧二初結指二唱釋二初唱本頌
二作釋文二初標分略示二初分門二體攝下隨釋
二初配釋二門二初體攝門亦即能歸之至誠也謂
攝彼無量一切有情所有體相等皆致敬故體即依
止總名相即流轉別義既攝眾身難亡起盡故云生
滅流轉無常又身體即蘊之實體四蘊五蘊通為體
故身相即表之假用三業四位通名相故謂屈伸俯
仰問訊稱揚覺觀分別名三業相流轉動亂遷變不
恒名四位相欲以生滅貿易真常是以論師且言四
相剋論修敬亦具三業二總達門亦即所歸之勝德
也如是眾身指上所攝甚深法藏謂即教理行果四
法如實修行謂即十地諸菩薩眾又以歸敬覺寶法
僧前後兩頌融合而明能歸有三謂命體相所歸有
三謂佛法僧以命歸佛以體歸法以相歸僧有所表
故佛能任持故以命禮法作依止故以體禮僧可形
求故以相禮以三對三亦應成九由能歸者勝解異
故總以三事以為能歸總以三寶而為所歸能敬禮
周所歸德備詳論所釋歸者契也及者達也總將三
事契達三寶匪唯歸托威加抑亦冥合性德能所玄
同是真致敬二等言下申明等字言總通者近通二
門遠總兩頌能歸所歸悉皆等故等有二義一者齊
等二者平等齊則總收多法平則一體無差謂所歸
勝德佛法僧異皆申敬慕離分別故名為齊等能歸
妙行聖賢凡殊同成虔擣絕彼此故名為平等下論
[001-0032c]
自指此言甚深和南則是致敬之相。


二論師下問答廣明二初寄問徵起此有二問一徵
其數二問其相二作答釋成二初結頌答中初句總
標答其初問次句別釋答其次問後之二句會通違
妨二散文釋二初釋上半頌二初依此釋成二初總
示二法謂下別釋二初釋法中法謂教法者謂由契
經軌物生解故理有二種一者義理二者真理今性
真如即當後一虗妄之假即依他性離故名真執著
之實即徧計性絕故名如二既離絕即圓成實是性
真如海謂果法者果分功德圓滿具足一一稱性甚
深廣大故喻如海無量德藏謂行法者隨應攝持無
所違故二如謂下釋僧稱理起行名如實行如即所
證智即能證於真實智建立僧名揀異地前非真證
故理智等下正釋僧義。


二何故下通前問答三初徵釋身命義別中初釋命
根以同體故而為所攝廣大圓滿故標十方次釋身
相欲以生滅流轉之身而易堅固真常之體在文雖
乃顯明四相於義亦即密含三業非屈伸等禮不成
故二何故下徵釋身命通他中初約自他異體而徵
次約自他同體而釋一味者同一平等味故一相者
同一真實相故馬鳴論師雖知眾生一切皆如同體
相續今既攝彼而亦不乖緣起相資異體相續頌中
等言極甚深者舉此證成平等義故三何故下徵釋
取他成相中初徵既知身命一切同如何須攝彼成
[001-0033a]
和南相次釋中由攝眾生順本願故諸佛歡喜攝持
同體生隨喜故菩薩讚歎依此修行合教理故法不
斷絕。


二馬鳴下釋下半頌二初問答通妨三初約下地問
答中初問論主現居八地住心但應歸依自地出心
及上二地頌中何必通歸前亡下位諸僧次答謂由
依於同體意樂通攝自他以申致敬其所攝人通下
諸位乃至異生無不攝故以彼皆非同於論主是第
八地住位人故若不兼餘唯歸勝位若爾何以涅槃
經說迦葉菩薩禮初發心此豈不敬下下位耶歸敬
禮敬意趣別故歸敬求彼威神加被禮敬但彰於他
不慢故於諸位通局不同二若爾下約地前問答中
初問若攝一切為能歸爾何不歸於地前等眾次非
無下答非無所歸三賢人等但以影示故不別舉三
法雲下約地滿問答中初正問答初問謂法雲地因
位窮終以何等僧而為所歸次於妙下答謂法雲地
因位雖滿果位未登即以妙覺為所歸敬佛於僧中
為上首故後若雨下轉徵釋初徵意云若妙覺位為
所歸敬何以頌中不別舉耶次答釋云以下十地兼
上妙覺影略影顯無所遺故。


二是故下指歸頌文舉頌印成今說影兼上下僧眾
有多種故問能歸身命既乃同一所歸上下何以成
差答彼望自宗相續同故此依望別相續異故文互
出者影顯示故。
[001-0033b]


二已說下陳本趣二初結指馬鳴大士根本意趣為
利三聚諸眾生故為令三寶不斷絕故二唱釋二初
唱本頌二作釋文二初標分總示二初分門二隨釋
二初斷絕門中有三初標徵次列釋後合本然本頌
中總有四義一者所被三聚眾生二者所除四種障
縛三者所起四種淨信四者所續三寶勝種今此四
門如其次第斷其疑捨邪執四障二連續門中三段
如前真如法界為諸行者居體安神依止游履說名
宮殿正後二僧謂根本後得之二智位親證疎變真
如理故皆說為住佛法僧三皆不斷絕論句窄故但
云佛種亦可法是佛言僧是佛子舉人攝言明父包
子但云佛種無所遺故。


二頌眾下問答別明二初寄問徵起二作答釋成二
初偈頌答中上二句答初問下二句答後問二長行
釋二初釋上半偈二初總釋通緣三聚為境界者謂
於三種三聚門中取其初一為通所緣以此一門皆
在因位故云未得圓滿果故。


二然三下別顯三初標徵二一者下列示三初無信
已定未定聚信前即指一切異生及外道等於諸業
果雖有泛信亦名不信皆名邪定。


二無根已滿未滿聚此中三聚該收果位。


三無求已證未證聚文並可知。


三是名下結指佛果滿位雖名正定非蘊處界法門
所攝豈曰眾生為論所被三賢菩薩雖未正證已獲
[001-0033c]
生空離諸疑畏法空方便亦習現前位行難量豈名
不定是故釋師評取初解。


二為欲下釋下半偈中初標徵二列示三結成。


二已說下辨釋體緣二初開明體分二初開總體二
初結前標後二唱本作釋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
初分門略顯中初標示次能入下牒釋能入門中所
詮理者詮謂詮顯依門顯理說名為詮非取聲等以
為門體所入門中善為彼者彼即能入謂所入法能
與能入為所依止。


二依義廣明三初總明文義中門法作業者依門起
信信彼法體其所作業但起信者冠眾行故通諸位
故問於中不二摩訶衍體今既說為所信之境何故
下論言離機根答若定離根不應知有但由彼法本
自成就不為隨根而施設故由是論說云離機根。


二信決下別釋信根二初兩番釋名位中初番決定
即是勝解為信之因進即精進是信之果心則同時
所依心王以依彼因果及與心王顯信自體故又由
印決勝進等用依用以顯信之自體是故名為決定
進心根以生長所依為義六度萬行依根而生趣入
真理不出此二次番先配行位後舉喻釋中信行未
立故名為初信行已滿故名為後喻中梵語未見翻
對其初一喻應同浮萍寄生之類其次一喻應同藥
王松栢之類。


二信根下十義顯功能二初問起二答釋二初偈頌
[001-0034a]
答中初句答義數次句答義相澄淨是信之初義下
轉是根之初義等言各等其餘九義。


二長行釋二初信十義中初一屬總用餘九是別用
總中諸論皆說心法為性如唯識云於實德能深忍
樂欲心淨為性別中前三唯自利次四通他利後二
通於二利成滿前總用中通治諸障後別用中如次
別治疑惑憂悔懈怠嫉妬憍慢不信慳悋散亂瞋恚
障故華嚴經說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超出眾魔路
斷除疑網出愛流滅除憍慢恭敬本等二根十義中
其前五義當三賢位下賢十住離慢見性即初二義
中賢十行生長行德即出生義上賢十向攝持功德
轉轉增長即當四五出離集成茂榮三義則通十地
具足等覺高勝妙覺釋名位中配位但至法雲地者
影兼等妙在乎十地從合說故。


三能入下指陳能所能入即十六門所入即十六法
此中略故指在下文。


二已說下明建立二初結前生後二唱本作釋二初
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徵釋其次第二初略示二此
義下廣釋二初承前問起二為欲下依次述釋文有
五段初中有三初喻明次能化下法說後疾前下合
結二中初喻明如意珠者如意出生一切珍寶故唯
大海中有此寶珠悉能出生海中眾寶而其寶體端
嚴方正龍王寘之最深密處一切凡夫諸龍神等悉
不得見次摩訶下法說摩訶衍法雖唯等者謂不二
[001-0034b]
法而為三十二種恒沙法門體性以是眾乘通所依
故後重威下合結重威大龍謂大龍王於其寶珠及
所生寶攝藏受用得自在故利根智者即大菩薩於
其本體及諸法門領受解了離疑謗故三中初依喻
顯示其如意珠寘於秘藏以千重門而為封護由却
關鑰其諸龍等而得了知有是珠寶次大乘下以法
結合所依本法雖能出生恒沙法門其鈍根者何由
取解由解釋分別釋散說方得明了雖此一論解釋
分中唯詮四法下論既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其一
心法即是不二通所依體是故論說以為恒沙法門
體性復是諸論共所宗故論文自說體唯一故然其
所依亦有二種一總二別總則咸從不二法起別則
隨近用為所依又前法喻義趣寬通若其本原玄理
二論所明本法唯是不二若其一心徧滿等論所明
本法即是一體一心等法各隨所宗為定量故四中
初依喻顯示雖眼等者謂諸群龍雖則眼耳見聞妙
寶心亦了知復出舌威宣說寶德而不奔競入於諸
門開通往向近于隔檀獲如意藏而亦無由登游臺
宮決約法結合誦持教義即是聞慧觀察廣略即是
思慧而勸加行即是修慧雖具三慧然未發起堅固
信心添於勝進方比金剛得法界藏而亦何由契證
殊勝深玄妙理余詳此中法合文義恐是譯者回文
不盡應云雖口語中誦持教義之尊詞思心中觀察
廣略之深理而勸加行不起堅固信添於勝進方於
[001-0034c]
金剛得法界寶藏而無由契玄理故第四立修行信
心分學者於此更自思擇燕本論中云勤加行麗本
作勸若對喻中出現舌威宜作勸字五中初示義廣
略之法即前二分進入之門即信心分怯弱眾生聞
廣倦繁其心猒怠而無堪能勝進修行鈍根眾生聞
略難曉心生捨離不能受解如是眾生若遇知識勸
請即便修因證果若不得其勸䇿之緣於斯行德長
久因循遠離退失煩惱炎熾焚燒善根作一闡提成
無種性故後馬鳴下結成。


二有何下問答不增減二初問二答二初偈頌答二
長行釋中初標所攝廣論嗢吒南者此云集施謂以
少文蘊集多義施及有情令易持故二今此下辨能
攝略論中二初明略能攝廣次所謂下以廣略對明
二已說下判說緣根二初結前生後二唱本作釋二
初八因起四分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緣體行
相復二初約分明因又二初指屬分門中初指屬指
其八因屬歸四分次初一下分門。


二今當下舉相隨釋二初標示二因緣下正釋四初
初一立義因緣四初能化門中初標指次謂為下釋
成中初略釋總相次三十下指陳說處八種總體者
下論說有十六總體對望別故應作四句一唯總非
別初重八法二唯別非總後重八門三亦總亦別初
門後法四非總非別即不二法今文所指即當初句
二十四種分離別相者初重八門後重總別法之與
[001-0035a]
門各有八種共二十四種於四句中當中二句皆依
初重八法而有是故說名分離別相然前喻顯如意
寶珠唯明所依不二之法今此但說能依法門三十
二者以前後文互相顯故學者應悉二所化門中初
標指次謂攝下釋成所化眾生通緣三聚不定聚人
即是十信隨一各有上中下故有三十種正定聚中
通攝四位住行向地亦各隨一而有三十四位合成
百二十種三作業門標釋如前分段變易麤細二苦
既皆遷滅說名無常無常乃是眾苦通相故論說云
離一切苦獲得根本總相樂者謂前所說三十二種
總相法中各有菩提涅槃樂故得已不失故云究竟
四除諍門標釋如前釋中先述疑謗後伸除遣藍修
梵語亦云蘭若或云練若皆是梵音聲囀有異此云
空寂謂由論主本居果位迹托因門權居八地藍修
位中純無相觀恒無間故說名為空功用煩惱永不
動故說名為寂。


二次二解釋因緣二初第二因緣有三初能化門標
指釋成例皆倣上根本義者一心是所依之本二門
是所入之本七種邪執是所治之本二所化門中就
顯偏指邪定聚人非於其中不通餘聚三作業門中
謂由前二教法開示邪正區分轉其邪定入不定聚
漸修此觀故成不謬由顯示故正謬邪解由對治故
摧逆亂見或可二教各具二業。


二第三因緣有三初能化謂門諸菩薩發心修行趣
[001-0035b]
向諸佛所證果道皆悉由此信成就等三種發心故
二所化門中上品十信即信成就發心三品十解十
行十向即三賢位解行發心三品十地即證發心前
九信心名成就者以是上品形彼中下皆名成就又
十信心未成位故許雜亂修多人同修齊成上品得
名成就三作業門中言二聚者正定聚全不定少分
超過自分者以得後位功行勝前故云超過。


三次四信心因緣四初第四因緣三初能化門信體
唯一隨境有四謂信真如佛法僧故行體具五謂施
戒等未明後一故云四行對邪定聚說四信心對不
定聚說修五行未信令信已信令修進入次第法如
是故二所化門中五心中品者雖後後下品勝前前
中品然於自分未殊勝故望能詮法不相應故論文
多就顯相說故三作業門謂修八勝行滿後五信心
即入三賢正定聚位。


二第五因緣三初能化門進門之終即精進門末令
禮懺等引文超間故云乃至二所化門中初心下品
宿障重故三作業門種種業障深故如海。


三第六因緣三初能化門於五行中此當後一麤細
次第法如是故止為伏結之初門觀為斷惑之正要
止觀既成定慧雙運二所化門中攝二少分謂不定
聚中攝二心下品邪定聚中唯攝二乘謂由二乘意
樂狹劣於大乘中猶如敗種是故判歸邪定聚攝三
作業門中謂以止觀兩輪通治凡小過失止治凡夫
[001-0035c]
著有二乘怯弱觀治二乘狹劣凡夫情慢論文合示
故總相說。


四第七因緣三初能化門中文亦超間欲求正信其
心怯弱等二所化門中亦即不定聚中少分前四心
中以其怯退故是下品三作業門中勝緣力者謂觀
佛等。


四後一勸修因緣三初能化門二所化門中就顯別
指唯邪定聚若據通論亦兼餘類三作業門中謂示
損益令修離故。


二一切下依因遣滯二初分因合顯二初問起謂立
義一分盡攝諸教初一因緣盡攝三聚何必更開三
分別釋立七因緣而散說耶二為欲下答釋利鈍等
者謂立義一分初一因緣被利根故是廣是總其餘
三分七種因緣被鈍根故是略是別。


二何故下處品別明二初徵釋處異二初問答二乘
中初問何故等者謂於前明一二六八四因緣處重
疊取故以之為問次為欲下答謂由二乘妄耽寂滅
性少慈悲比餘生類發心極難大士深慈重加勸
故。


二何故下問答異生中初問何故等者謂邪定異生
唯一二八三因緣處而顯示故以之為問次為欲下
答謂以異生形對二乘過失輕故由彼二乘耽著小
教發起大心尤為難故其猶素絲易染成色變朱作
綠極切難故。
[001-0036a]


二何故下問答品別二初徵釋不定聚中初問不定
人者即是十信別取三品者謂三上四中五與六七
皆屬下品次為欲下答為顯不定尚有暗鈍未成信
根發心難故別開三品二何故下問答正定聚中初
問正定聚中何不同前亦開三品但合明耶次為欲
下答為顯入位分見法身動不逾矩寡尤寡悔勝前
十信所以合明。


二有何下緣數次第二初開二問二還二答二初偈
頌答中上半答初問下半答後問。


二長行釋二初釋數量釋頌上半以一攝十故云總
攝由一具十故說云等二因緣下明次第釋頌下半
因緣等者上明五分已辨能詮今八因緣唯論行法
初一因緣是總相故統收三聚皆為所被第二因緣
正為邪定治闡提障令趣十信謂由十信深信真如
三寶淨德能正對治闡提謗法不信障故第三因緣
具收五位如其次第治障入位十信位中雖無謗毀
猶帶我人自謂堪任餘非善巧十住位中正念真如
無我法理能正對治著我障故但由初起生空觀智
猶畏生死長時苦蘊十行位中生空自在離諸怖畏
能正對治畏苦障故雖離怖畏然於長劫嚴因接物
或起厭捨十向位中大悲利物離彼捨心能正對治
捨離障故從此進入歡喜地等能正對治異生性等
十種障故又地前菩薩由為斷除四種障故則能成
就四位四行四因四報一由斷闡提不信障故入十
[001-0036b]
信位成信樂大乘行為淨德因感鐵輪王報二由斷
外道著我障故入十住位成般若行為我德因感銅
輪王報三由斷聲聞畏苦障故入十行位成破虗空
器三昧行為樂德因感銀輪王報四由斷獨覺捨有
情障故入十向位成大悲行為常德因感金輪王報
此復斷除異生性等十種障故得入十地唯感金輪
勝劣異故餘五因緣蓋為邪定及不定聚重別取
故。


二已說下四根須二教二初結前生後二唱本作釋
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科分二隨釋二初難問
門二初牒指二謂光下釋成中士即指馬鳴論師以
望上位故稱為中此中難意既無加顯應涉希求如
何決定尊崇信奉由難盡了重造理致所以詰問。


二決疑門二初正解此門二初根緣有異二初牒指
二釋成中初明教理平等次然而下明根行差別後
謂或下明興論因由伽陀修黎毗羅此云廣略經遮
陀尸修黎毗羅此云廣略論初則依經即能取解次
則依論方得開通為此類根故須造論。


二復次下時分不同二初佛住世中初標示能化所
化二俱勝故則不須論次八萬下釋成二初正釋中
初明能化具乎通別二種三業敷演異類者佛一圓
音隨類普應故次或有下明所化中有四類根一根
總觀十業十勝而得解者三根別緣三業而解所謂
見色聆音觀意或有根宜觀察二業而得解者謂觀
[001-0036c]
身語身意語意聖智巧便影略顯示後如是下結成
主伴俱勝何假論為二佛滅後中初標示能化所化
二俱微劣經論廣略機根有殊次云何下徵列謂攝
三乘之機以辨四種之根有力無力各通廣略後如
是下結配初二經眾後二論眾憂婆薩提那此云論
議謂佛滅後無力二根得論方解故須造論。


二何故下會通餘妨二初徵釋根緣中初徵前因緣
門具收三聚今根性門唯被無力則以寬狹不同為
問次為欲下釋梵語僧那此云誓願謂前門中就其
論主誓願意樂廣大弘深故無邊際今此門中依彼
根宜受道聞法實行善因故有分際則以願廣根狹
而答。


二以何下問答廣略二初問起謂經及論各通廣略
故曰兩重。


二答釋二初偈頌答中上半正答前問下半因指說
處二長行釋二初釋頌指經二爾時下引文示相二
初述昔緣二初師資緣會中初佛自說本生因緣次
于時下說馬鳴本事因緣中初投誠悔過次投身下
說偈陳情以頭灒地謂以其頭畫地成文故偈中初
八句述過去行慈由瞋招苦次六句明未來作伴隨
師誦經後二句示悔己過𠎝以伸願懇後說是下要
期剋遂。


二爾時下廣略願興中初標示啟願次我若下正陳
所欲中初陳本師願次陳弟子願然則馬鳴菩薩所
[001-0037a]
造諸論望佛在世亦有同時今此但云佛滅後者依
一類根多分說故。


二以此下陳今世。


第二敷宣宗旨分三初立義分二初結前生後二立
義下正辨此門二初懸明法數二初問起二答釋二
初偈頌答中初句答初問後三句答次問。


二長行釋二初標示名數釋頌初句二云何下徵釋
行相二初總徵釋二何故下別徵釋二初所入法中
初徵次根本下釋此有二意一謂根本摩訶衍中開
八種者即是初重八所入法一心法界三大義中各
開二者即是後重八所入法初後兩重共成十六二
謂根本摩訶衍中開八種者即是雙標初後兩重所
入本法由對能入門皆名根本故一心法界三大義
中各開二者即是雙釋謂依一心開成初重二所入
法即一體一心摩訶衍三自一心摩訶衍復開後重
二所入法即一體摩訶衍三自摩訶衍一心法界開
成四故三大義中亦各開四故成十六所入本法。


二何故下能入門中初徵次一心下釋一心法界及
三大義各二種者即是初重八能入門或各開二種
者或猶復也謂於一心及三大義復開後重八能入
門此則唯依四法雙開初後兩重八種門故謂依一
心開成初重二能入門即一體一心門三自一心門
復開後重二能入門即一體門三自門一心法界開
成四故三大義中亦各開四故成十六能入別門於
[001-0037b]
中不二摩訶衍法以是眾乘通所依故非法非義亦
法亦義非所入非能入亦所入亦能入融通自在無
定局故。


二已說下唱釋本文三初結指二唱本馬鳴菩薩宗
攝百億契經實義以成寶𠕋立義一分具足安立三
十三種摩訶衍法花文作釋備陳本數錄之為圖貽
諸來學。
[001-0037c]
[001-0038a]



[001-0039a]



[001-0040a]



[001-0041a]


所出圖目庶知梗槩更重述釋有其二門初依現文
後伸異義初中有三門一者所入根本總體門二者
能依趣入別相門三者通達軌則不動門初二種門
有其兩重圖中雖已標具今復委悉指陳一初重門
法摩訶衍者總者即是初重所入根本八法雖此總
言通於兩處由後重法下文別說是故此唱且屬初
法法為所入門即能入法為體性門即義用以用隨
體更不別明說有等下四句論文不唯作後重標舉
抑亦為初重釋成蓋亦望上及下臨故釋師於是不
偏指屬二後重門法二初一心法後三大義初中有
三門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是第一本法所依決定
門二種本法決定依於眾生心故是心乃至出世間
法即是第二根本攝末分際門根本一心總攝枝末
二門法故依於乃至自體相用故即是第三建立二
種摩訶衍門依眾生心建立顯示真如生滅二種門
故復由二門顯示趣入二種本法摩訶衍故後三大
義中所言義者則有三種等亦如前法各具三門舉
後攝前但影後一建立二種摩訶衍門言體大者總
標所入二種本法謂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
摩訶衍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摩訶衍謂一
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所
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此具顯示二門二法四種法
相如是相大用大門中亦各具四例前體大說相可
知問此立義分備標本數三十三法於中何故不說
[001-0041b]
不二摩訶衍耶答如上所陳三十二種則是總別門
法形對差別顯示不二大乘離於觀待絕諸差別以
為諸法通所依故既明能依即己影示由能所依不
相離故問以本影末以親影踈於理可爾其不二法
眾乘本體諸教通宗一切行人之所歸趣何不分明
開示反以影略顯彰答論不云乎是法極妙甚深獨
尊離機根故離教說故三通達門文明不釋上依現
文竟。


後伸異義中二初述釋後會通初中二初建立法門
而為宗本後通達因果以彰甚深初中三初標舉二
徵列三釋成初中摩訶衍者總者謂總標舉摩訶衍
者是三十三法總名故總有二義一者名總摩訶衍
名周徧該通三十三法無所遺故二者體總謂即兩
重所入本法對能入門是總體故然亦不[這-言+庴-日+人*人]名總之
義說有二種即別標舉謂將當建立法門名字以為
宗本故先牒屬標舉其數二徵列中云何為二者承
上標舉而徵詰也一者法下依前問起而列示也謂
由八種依法開故二十四種依義開故三釋成中初
一心法後三大義各有三門初一心中所言法者謂
眾生心即是第一本法所依此即建立不二大乘以
是眾乘通所依故雖然此法體絕對待性離言思非
所建立既其徧通總別法義是故於此巧便現示論
說以為眾生心耳是心則攝一切等者即是第二根
本攝末然此文中不唯顯示攝法分際抑亦出其為
[001-0041c]
依所由謂由能攝真妄諸法是故與彼為通所依依
於此心顯示等者即是第三建立門法於中有二初
標立後徵釋前中謂依次前眾生心體而為安立能
依八種法大乘故何以故下後徵釋中初徵問何以
故者即請問辭謂由何義依於此心句中具四種門
顯示摩訶衍句中具四種法後是心下答釋是心真
如相則示摩訶衍體故者謂即雙立初後兩重二種
別門二種本法所謂初重一體一心門之與法後重
一體門之與法取意安立故成兩重以摩迦羅論所
攝故故說此文通立四種若爾何故但說則示摩訶
衍體不言心耶謂依大覺契經所說唯彰一體即舉
一體影一心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
相用故者謂即雙立初後兩重二種別門二種本法
所謂初重三自一心門之與法後重三自門之與法
取意安立故成兩重以摩迦羅論所攝故故說此文
通立四重若爾何故但說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不
言心耶謂依大覺契經所說唯彰三自即舉三自影
一心故後三大中各略初二唯立後一建立門法一
者體大者謂即雙立初後兩重四種本法初重有二
謂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體大摩訶衍寂靜
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體大摩訶衍後重亦二謂
於初重二種去其體大二字即是後重二種本法名
字者焉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者謂即雙立
初後兩重四種別門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但易
[001-0042a]
摩訶衍字而為門焉取意安立故成兩重以摩迦羅
論所攝故故說此文通立四種問體大之言既屬本
法即能入門缺於體大其一切法真如等言不言體
大唯應詮示後重之門云何亦立為初重問答但求
旨趣周備何責名言異同必若同者如所入法但言
體大何以得名摩訶衍耶彼既許爾此何不然彼此
異因不可得故問彼以體大為本法者名言無缺今
初重門欲將何文名為體大答法者用之性門者性
之用如是性用皆名體大由一切法真如等言義含
通別通為依止即名體大別彰勝用名法名如是故
一切法等之文便名體大不爾此文欲何所攝今初
重之門通別雙具故言體大後重之門唯彰別用但
言諸法及真如等又即體大通於門法兩處用之亦
無所缺如是相大用大例前體大說相可知通達因
果不煩別釋。


後會通者恐有問言釋師以謂摩訶衍者總一句中
即具初重十六法相所言法下方開後重十六法相
竊觀後義標釋各具三十三法通將上下論文建立
兩重門法得非固違聖所說耶答曰佛說不得諸法
正性是則皆為名言所覆何不忘詮會旨趣輙欲反
義封文且如初重門法名字全用後重文句安立豈
得初重唯標無釋後重唯釋無標者耶應知釋師欲
令初後義不雜故預取下文別說意趣於總標中率
先現示然亦不遮於下文處具含兩重總別法體以
[001-0042b]
是會通宛然符順宜依智轉無以情求文義二途率
皆聖意。


三作釋二初分門標指中初分門次初二下標指今
論科節實異常途若此之文即從義判謂以兩重所
入總體判入初門復以兩重能入別相判入次門欲
使詳明故令思審。


二摩訶下牒文消釋三初所入根本總體門二能依
趣入別相門三通達軌則不動門初二種門論文分
三初開示兩重二申通諸難三總結二門初中二初
初重十六二後重十六初重中二初顯示法門三初
標門釋相又三初正明所入法二因彰能入門三引
教成前義初中復三初牒指牒前本論指屬門名二
則是下標徵三一者下列示一體一心摩訶衍者所
依名體中實名心二俱無差皆說云一以此為門方
能趣入摩訶衍法若爾能入是體是心其摩訶衍是
何法耶謂由能入是其義用其所入法是其體性以
用顯體巧便開示令諸眾生依之趣入然其義用既
名體心即此體心便為本法由性深隱難可了知總
相名為摩訶衍法如識了別為其功用復以了別為
其自性如釋初一餘七準知總收八種而為三對謂
即法義門法真俗初二名法後六名義一體一心等
皆屬門摩訶衍字悉皆屬法一體一心出世勝義三
自一心世間世俗其後六義準前各二但與法中前
後為異法中先真後俗義中先俗後真以表真俗非
[001-0042c]
定異故。


二如是下因彰能入門中有法喻合顯示八法從門
立名因前所入以彰能入為成初重十六種故輪王
有四種謂金銀銅鐵謂如輪王隨輪立號摩訶衍法
隨門立稱義亦如是故取為喻。


三大覺下引教成前義二初引經文趣入彰其為門
作用身法即是本法異名謂摩訶衍或名身法然前
二法不置心言名參後重經文略故以一影一而顯
示故以茲八法引對本論一心三大文異義同於中
相大名顯了者功德之相顯現明了故出生作業功
能自在故說用大名為無礙二馬鳴下成前義二初
論攝經文顯示本論安立意趣依攝光明大覺經故
二此中下總通初後謂兩重所入俱名總體故指總
言貫通上下臨猶至也。


二大總下顯論該攝顯示略論該攝廣文以一具十
無所遺故。


三由何下立法因由所入法體本無差別能入義用
有爾所數體隨用顯故亦成八。


二能入下徵釋同異二初徵起二答釋二初結頌答
中上三句正答前問下一句因通違妨二散文釋中
初釋頌正答中初顯平等謂其能所用體果因非別
異故分量同故次所以下出因由後若爾下釋頌通
妨謂若能所徧滿平等無差別爾則應本末總別渾
洞成雜亂耶然其本末終不雜亂及其總別初後非
[001-0043a]
無然猶如是評議辭也謂如是本末及與總別各各
別別以因用徧滿平等無差攝諸法盡不濫果體果
體徧滿平等無差攝諸法盡不參因用故皆悉等下
即揀濫也謂泛言平等謂即一法故稱平等今言平
等謂各各別別皆悉等量說名平等不同一法故稱
平等。


二已說下後重十六二初結指標分言四稱者一心
三大四名稱中麗本云稱遼本作種易稱為種其言
似濫。


二所言下牒釋法義二初法中三初本法所依決定
門二初牒屬標徵謂牒本屬門標頌徵起二頌散答
釋二初偈頌答二長行釋三初釋頌中初釋上二句
聖絕結業故立眾名頌言四衍即四乘也凡領癡緣
故標生目次是一下釋下二句中初明心周徧一法
界心徧彼八處不可分析令其體別不離散令其相
異故說唯是一體一相次以四下顯義該通謂由一
心廣大圓滿故能攝盡凡聖眾生眾生之心從人立
號故眾生即心人法不二故二順理下引經諸異生
言具通四種無所不通通猶容也即廣容義無所不
至至猶徧也即普徧義無所不當謂上容徧義相當
故三今攝下合結中初合歸本論以此二字攝彼十
門由摩迦羅論所攝故次已說下結說此門。


二根本攝末分際門二初牒屬徵起二頌散答釋二
初偈頌答二長行釋三初釋頌一法界心則是二門
[001-0043b]
所入本法由此所入二種一心是其根本故能總攝
枝末二門依之以顯諸法界性故云皆作法界名法
又一法界心即是不二摩訶衍法由前二法利根所
了不分一體三自差別即名不二謂於諸法中不生
二解故以此不二為根本故能攝枝末二門二法是
故名為根本攝末由門義顯但彰攝門不妨於中影
兼法故。


二自體下引經廣大神王以喻一心能攝世出世間
法故此文有二初明所攝諸法中初攝世間即生滅
門本末無明麤細染心諸無為法名淨白品次攝出
世即真如門離雜染故名清淨法離障礙故名無礙
法離結縛故名解脫法相本盡故名絕離法性本顯
故名滿足法無動亂故名寂靜法如是二門一切諸
法皆是所攝之枝末故次而廣下顯能攝一心不隨
所攝成二相故非世間法非出世法。


三今攝下合結。


三依於下建立二種摩訶衍門三初牒屬徵起二舉
本答釋三初舉初總標二初偈頌答二長行釋三初
配文徵列中初指配論文次徵列門法然心真如及
心生滅義用寬通能具該攝一體三自二種一心應
通兩重為門之用由於總句已顯初重故但說為後
重之門即分初重能入之門成此後重門法二種一
體三自則是其門二種一心則為其法根宜劣故所
得淺近由此應知體自唯門一心通法是故應作四
[001-0043c]
句料揀一唯門非法一體三自二唯法非門初重本
法三亦門亦法謂即一心望初作門望後作法四非
法非門謂即不二摩訶衍法三大義中初後兩重四
句分別準此知之二如是下得名所以謂不唯依自
彰名亦復從門立號義既不定故置或言三自唯屬
自相本覺與次三大慎勿相濫三由能下立法因由
二何以下舉後別釋二初問辭謂躡上文而致此問
初句具門後句具法有何所以如是建立二答曰下
答釋中初答真如門法謂一法界心具於約體絕相
義故作真如門依斯則示一體本法次答生滅門法
謂一法界心具於隨緣起滅義故作生滅門依斯能
示三自本法其心通二總別如前。


三由此下結成上義隨句別明故云各具由前總句
已顯初重故此但云二門二法。


三大覺下引文歸論二初引經證成中初歎所入法
次示能入門法中自然即自用義謂由業用自在無
礙任運而轉故名自然對上一體但云相用影顯示
故或即自相貫通三自謂即體相相相用相又由自
相覺心殊勝故曰自然二今攝下歸論指結中初歸
本論謂攝經文歸論說故次指廣文大總地中開八
種者彼兼初後故開八門此唯後重故但四種後結
此門此一稱法具有三門下解釋分唯釋後一何以
前二不別釋耶謂由此論散說門中正所開示四法
相故以後影前義準知故又由三中前二種門是其
[001-0044a]
所依及為能攝本原玄理二論已明是故此論不復
開釋。


二三大下義中分二初指陳文意中初舉後攝前次
復次下明前貫後謂此前來一心法中三門次第明
了具足於此義中不顯說者意將前二以貫于此初
門應云所言義者謂眾生心頌曰眾謂四衍眾生謂
四種生是體相用心徧於彼八處次門應云是心則
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頌曰是體相用心各總攝
二門名攝世出世作法界名法或可於下別別而說
應云所言體大者謂眾生心頌曰眾謂四衍眾生謂
四種生是一體大心徧於彼八處是心則攝一切世
間法出世間法頌曰是一體大心總攝二種門名攝
世出世作法界名法如說體大相用準知。


二一者下顯彰義相二初牒示二初體大中初明所
入法即是第三建立二種摩訶衍門具足應云是心
一切法不增不減相能示摩訶衍體大故是心真如
平等不增不減相則示摩訶衍體大故然釋師立名
即順經句不同本論但取意故然則初重門門名字
是預取此於前顯示故今但云二本法等不爾初重
依何建立次謂一下顯能入門名門亦爾者謂門與
法名不別故但易法中摩訶衍字而為門焉餘同本
法故云故爾二相大中二法二門準前體大說相可
觀三用大中二法二門說相例然名為世間出世間
者有異常途有漏無漏分世出世然此因果與相俱
[001-0044b]
轉作業差別世俗諦攝故名世間若謂有漏名世間
者豈有漏門能引行者證本法耶不應理故復由因
果不與相俱一味平等勝義諦攝故名出世善因果
者準大覺經說之曰妙超過世俗不可思議故名善
妙不同三性中善性故俗諦無為尚不相預豈與不
善為觀待乎。


二三種下指廣二何故下伸通諸難二初徵釋餘義
四初問答不二法二初對緣問答二初正問答謂不
二所依何以不立能依趣入之因緣耶是法深妙本
自圓成不隨根宜而施設故二何故下轉徵釋中非
建立者既其本自圓滿成就豈待證說因緣建立諸
教所說廢詮談旨非安立諦義亦可例。


二是摩下依人問答二初正問答二初依果問答謂
此不二摩訶衍法一切諸佛能成就不此能成就一
切諸佛然一切佛不能成就得不故者譯人翻對回
文不盡應云不得得成就義若爾諸佛證此法不既
稱圓智何所不逮但不二法聖凡本具因果恒成不
由斷惑之所顯證其八本法分分斷障分分顯得故
有因緣能入彼法其不二法佛雖親證不同擇滅新
所得故凡雖具縛而於此法無所缺故以是性德圓
滿海故如說自性清淨涅槃不由斷障之所顯證一
切凡聖本來具故又由諸佛融三世間為其身心其
三世間總聚無差即不二法則佛與法一體無異云
何更說能得所得故說諸佛不得彼法若爾亦應法
[001-0044c]
不得佛云何不二能得佛耶由法軌持名得於佛非
能所異而為得故二菩薩下例餘結屬以非修成故
名性德本自成就故曰圓滿深廣難測故喻如海二
所以下轉徵釋中離根教者謂由不二性自圓成眾
生證而非根諸經詮而絕教不待根教施設安立是
故說言離根離教。


二何故下問答八本法二初對緣問答二初正問答
謂其兩重所入八法建立能依趣入別相法依門顯
故說從緣二何故下轉徵釋以依證說而顯示故反
上不二義可知之。


二如是下依人問答二初正問答二初依果問答謂
由諸佛積功累德鍊行嚴因之所證得故說諸佛成
就於彼然彼諸法治惑方顯自無勝力成他凡聖故
說不能得於諸佛此中翻譯亦失回文應云不得於
諸佛故二菩薩下例餘結屬由此八法逗根施設具
明因果然猶在於無明邊域故論結屬修行因海究
竟令歸不二果故然諸眾生本來具足因行果德故
亦能成八種本法二所以下轉徵釋。


三何故下問答二門異二初問謂依二門所入本法
云何體自而成異耶二真如下答三初他相有無答
染品名他淨品名自以其妄染違理損惱故名不善
以真如門約體絕相無彼所治他染法故唯立體言
以生滅門隨緣起滅具能所治自他法故兼立自言
二復次下法性非他答謂真如門體平等一味絕自
[001-0045a]
他相故無有其私生滅門中性德自相天本有之故
非得他力三復次下隨宜無定答謂二門體自理亦
互通以隨宜樂作是安立由互通故云無有定。


四何故下問答心大異二初四法齊詮問言別說者
謂即此分後重之中以其初重是總標故一心是法
故別為一三大屬義故總為一既其三大總為一種
何以等同初一心法三皆各詮二摩訶衍三大義合
總為一故比類一心唯應詮顯二摩訶衍不應說有
六種本法由斯致問二大義下三大義通答言大義
者謂即常徧是大義名通體相用三法中故總為一
義如是三中詮法分際各不同故有其六種。


二今所下問答法門二初問起二答釋二初結頌答
二散文釋此但問答後重門法十六行相勝劣廣狹
例前初重義意無別。


三已說下一句總結初二種門。


三一切下通達軌則不動門二初牒屬二謂微下釋
成中初果後因果中推其因故云本所乘但云總別
三十二者以其不二徧諸乘故因中菩薩通三聚者
一切異生無不攝故立義分竟。


論初卷終。


釋摩訶衍論記卷第一
[001-004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