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78 楞嚴經要解-宋-戒環 (CBETA)



No.270-A首楞嚴經要解序


前住福州上生禪院嗣祖沙門及南撰


像季已還。道術既裂。明心之士。妄認緣塵為物所轉。
義學之徒。虗驕多聞不全道力。奇才茂器。皆流為蒸
砂迷客說食飢夫。首楞嚴王。懸知其然。誕敷祕典。力
救倒妄。淘汰啟迪。諄諄之慈靡所不至。而末世初機
罕能究盡。溫陵環師。一生掩關。與世異好。獨陪黃卷
聖賢。冥搜博訪。藉其筌筏以探如來藏。游徧知海而
造乎一切畢竟之地。思與同志共因為是解。昔月蓋
比丘。甞問藥王如來法供養義。藥王告言。諸佛所說
難信深經。清淨無染。能令眾生成最正覺離眾魔事。
若於是經。方便解說。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
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直使無明生死畢竟滅
盡而無滅盡相。是名最上法之供養。月蓋蒙教。通達
妙道。得無礙辯。即於藥王所轉法輪。隨順分布。化百
萬億人。於無上覺立不退轉。環師既達妙道。仰睎月
蓋。於釋迦如來所轉法輪。最初華嚴。最後法華。及此
[001-0776b]
楞嚴無上寶印。皆以方便徤相分別。逈脫語言。離心
意識。唯義所在。曾不依人。覺眚見病廓無纖翳。於清
淨經能不染污。我願以此流布無窮。其所化人何啻
億萬。直如一燈然百千燈。使冥者皆明。而明終不盡。
故述序引。翼贊流通。於塵墨劫作法供養。


建炎改元
中秋日吉善集堂序No.270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
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一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初通釋經題


△開釋科三。初通釋經題。


如來果體其體本然。何假密因。菩薩道用其用無
作。孰為萬行。無因無行。無修無證。無了不了。大小
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嚴畢竟堅固者也。特以
眾生如來隱於藏心。非密因不顯。眾生菩薩淪於
[001-0776c]
七趣。非萬行不修。覺皇於是。示之以大法。使不迷
於小道。而默得乎無外之體。喻之以佛頂。使不滯
於相見。而妙極乎無上之致。指如來密因。使明本
妙心。知三世諸佛。皆依此為初因。明修證了義。使
悟究竟法。知一切聖人皆依此而證果。乃至具足
菩薩清淨萬行。一切事法無不究竟。至於實相堅
固不壞。故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
萬行首楞嚴經。通有五名。今題處三焉。以約該博
也。若所謂徧知海妙蓮華王十方佛母即餘二也。
所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清淨海眼灌頂章
句通前三也。悉怛多般怛囉者。云白傘盖也。即如
來藏心。廣大無染。周覆法界之體。此經即為是心
之印。是心之眼也。以是寶印印。使七大萬法咸契
本心。以是海眼照。了陰入處界皆如來藏。繇是證
菩提心。入佛智海。作妙蓮華王。於染淨萬境自在
開敷。為十方佛母。於塵毛國土隨緣降誕。乃至成
就果德。受灌頂位。則一切畢竟堅固之事。皆備於
我矣。首楞嚴此云一切事畢竟堅固。亦云徤相分
別。一切畢竟。已如前釋。餘稱金剛觀察覺明分折。
始於徵心辯見。終於破陰褫魔。無非徤相分別事
也。經即能詮之文而已。詮猶筌也。知經為筌則從
而釋之者皆筌也。非魚也。學者慎勿執筌為魚。然
後首楞真經可得矣。


二通敘科判


△二通敘科判。
[001-0777a]


楞嚴自唐至宋科判疏釋。十有餘家。愚及見者。若
長水璿師孤山圓師閩中度師長慶巘師泐潭月
師舒王張觀文之說。其末及見者。亦髣髴遺意矣。
然其科經。皆執匿王琉璃異代。謂非一會頓說。其
判教。皆局持地耶輸等事。而斷為法華之後。愚竊
疑焉。請先質之。夫夜壑負趨。速於反掌。匿王代謝。
可唯旦暮。而楞嚴法會。自夏徂冬。此不應執異王
疑異會也。法華自燈明已還。諸佛無時不說。菩薩
無時不證。持地既曰聞諸如來宣妙蓮華。豈止釋
迦歟。經稱摩登由神呪力。消其愛欲。與耶輸同悟
宿因。或得出纏。或蒙授記。若執授記為法華之事。
則靈山會上當有摩登。乃可言同。且曰由神呪力。
灼非法華。況有道記果記之異。疑今經所言道記
耳。非法華果記也。此又不應局授記而定先後也。
經言最後垂範者。彼乃結辯魔文。當第十卷末。實
楞嚴法會最後。非臨滅之最後也。舊引多說。不可
縷疏。皆未足為科判准繩。科判失准則理義自差。
今准吾佛設教之序。未知其可也。請陳管見。夫法
王說法。有條不紊。初說一乘頓教以立本。即華嚴
也。次說三乘漸教以逗機。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後
說一乘圓教以顯實。即法華也。楞嚴即般若法華
之中。實大乘終極之教。故如來密因菩薩萬行修
證之法一切畢竟。自此已往。無復進修。直造一乘
圓妙之道。故法華會上更無地位之說。純談妙法。
[001-0777b]
隨根印可授記作佛而已。蓋出興大事。於法華至
矣盡矣。不可有加矣。法華之後便說涅槃。扶律談
常而終焉。其扶律者。所以囑後事。談常者。所以示
真寂。此獨臨滅遺付之事。非有加於法華也。說者
不本扶律之意。輙判楞嚴在法華後。亦稱扶律談
常。然則進修既畢而又進修。扶律之後而又扶律。
前則加於法華。後則[病-丙+贅]於涅槃。是乃倒置枝駢。紊
於法王之法矣。夫進修之事。譬稼穡猶耘耨。譬芙
蕖猶敷華。既號法華秋穫涅槃捃拾。則不應穫拾
之中又耘耨也。既號法華廢權立實。如華落蓮現。
則不應廢落之後又敷華也。以經證之。竛竮之子。
隨領寶藏。復何所求。化城之人。既到寶所。復何前
進。燈明說法華已。便於中夜涅槃。釋尊說法華已。
便於四眾唱滅。復何枝蔓於楞嚴哉。如必楞嚴居
後。則阿難既於法華諸漏已盡。而復於楞嚴未盡
諸漏。既於法華堪任佛記。而復於楞嚴未全道力。
既先領悟妙法。而復不知真際所詣。既已安住佛
道。而復為彼所轉溺於婬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
故判楞嚴在般若之後也。蓋般若之後。慧學方盛。
定力未全。人或溺於多聞。失於正受。於是示首楞
之大定。資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學行兩全。而
究竟趣於一乘實相。此楞嚴所以作也。論三經大
致。無非為一大事因緣。而必先藉般若發明。次由
楞嚴修證。終至法華印可。然後盡諸佛能事。序固
[001-0777c]
如是也。然導達禪乘。決擇正見。無尚楞嚴矣。其科
准常。大分為三。初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序分文二。
初陳時處主伴以證信。次陳阿難示迹以發起。正
宗文五。一見道分。初由七徵。以顯常住真心性淨
明體。即第一卷次由八還。以辯妙淨見精顯如來藏。第二
第三後即山河萬象。宣勝義中真勝義性。四初至中皆使

行人明心見性為修證密因。故名見道分。二修道
分。首示初心二決定義。令審因心果覺。又審煩惱
根本。為修行真基。四中至末次示六根舒結倫次。令解
結心。而得妙圓通。為修行真要。五至六中此利根修進
之一終也。故阿難至此。明了菩提所歸道路。自謂
已悟成佛法門。而願度末世。復請安立道場。攝心
軌則。遂聞三無漏學四種律儀及大神呪。六中七末
為修行方便。故名修道分。三證果分。始從凡夫。終
大涅槃。歷示增進五十五位。至盡妙覺。成無上道。
故名證果分。七末八中四結經分。列示五名。結顯大旨
八中五助道分。初明天獄七趣一唯心造。次明奢
摩他中微細魔事。恐諸行人。洗心非正。失錯墮落。
故名助道也。八中十末夫見道然後修道。修道然後證
果。修證事畢。於是結經。楞嚴法要止此而已。而世
尊大慈。復欲持戒眾生謹潔無犯。真修行者不遭
枝歧。故說助道之法。為最後垂範。遂入流通而終
會焉。此乃一經綸貫。連環不斷。不可判為異會科
為異義也。此其大略耳。隨文科釋。乃盡其詳。然以
[001-0778a]
今視昔稍多違戾。專門舊學不免矛盾。惟通人攷
之。


三正釋經文


△三正釋經文三。初序分二。初證信序二。初說法
時處。


初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此集者。依佛立言證法有所
授而已。不必他說。一時之語亦因佛立。諸經通用。
故不定指也。室羅筏亦曰舍衛。祇桓猶云祇樹也。


△二法會聽眾二。一常隨眾三。一總標。】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內祕菩薩。外現聲聞。破惡怖魔曰大比丘。千二百。
即憍陳如三迦葉鶖子目連之徒。
△二嘆德。】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
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
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智水妙湛。不隨欲有無明惑業而出名無漏。離分
段生。應人天供。殺無明賊。名阿羅漢。華嚴嘆眾。住
一切菩薩智所住境。護持諸佛正法之輪。所謂佛
子住持也。法華嘆眾。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所謂善
超諸有也。能於國土成就威儀者。隨剎現身正容
悟物也。從佛轉輪妙堪遺囑者。道能助化。德足利
生也。而又嚴毗尼而作範。示應身而度生。意非利
彼一時。直欲拔濟未來使皆超諸有塵累耳。此阿
難同列之德也。凡經序眾皆隨緣起。此經以阿難
[001-0778b]
起教示墮婬室。疑若未能住持佛法善超諸有。虧
威儀。汙戒律。不堪遺囑度生拔濟未來。故因嘆同
列之德。以顯阿難示迹。實無虧汙。意在拔濟也。

三列名。】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
邪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舍利弗。智慧無雙。決了第一。大目連。圓明洞達。神
通第一。俱絺羅。根性聰敏。博學第一。富樓那。具大
辯才。說法第一。須菩提。從曠劫來。證得空性。優波
尼沙陀。於六塵中。了悟色性。眾有千二。特舉六名
者。表入法大旨也。夫欲於一切事畢竟堅固。必以
智為先導。決了諸法。使圓明洞達。又博學以貫之。
辯說以明之。了空了色。圓融自在。則首楞嚴王最
初方便。如此而已。
△二來集眾二。一聲聞眾。】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
休夏自恣。十方菩薩。諮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


【辟支此云獨覺。無學即羅漢。初心即有學也。自有
愆失恣任僧舉曰自恣。九旬禁足莫由覲佛。故於
休夏。咨決心疑。自恣決疑。皆所以考九旬德業也。
欽奉如來。而稱慈嚴者。慈以恩言。嚴以威言。】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
得未曾有。迦陵仙音徧十方界。」


【宣示深奧。所以為楞嚴發起。如法華以無量義為
發起也。迦陵頻伽仙禽也。其音和雅。佛音如之。

[001-0778c]
二菩薩眾。】


「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文殊此云妙德。表根本智。楞嚴會上為擇法眼。故
居上首。
△二發起序八。初佛赴王命。】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
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


【匿王舍衛國王也。宮掖王之內庭也。於內庭延佛。
敬之至也。
△二聖眾分應。】


「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
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三阿難獨異。】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
及阿闍棃。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
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
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
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此敘其誤墮淫室之由也。律制僧遠出侶須三人。
一上座一軌範師。所以嚴行止防誤失也。鉢曰應
器。最後檀越謂未飯僧者。平等之慈。於己等心而
化。使彼等心而施。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所以能成
無量功德。若摩登者。即穢而微賤。阿難既無簡擇。
所以誤墮也。剎帝利王族。旃陀羅云殺者。即屠膾
婬酒之家。】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
[001-0779a]
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
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此敘平等行慈之意也。空生捨貧。飲光捨富。一謂
富者易施。一為貧者植因。如來呵之。欲其心無遮
限。而息不均之疑謗故。阿難欽仰以肅恭齋法。齋
法者。齊整莊重次第行乞之謂也。或局維摩經謂
非如來呵責。安知如來不呵獨淨名哉。
△四示遇
惡緣。】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
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呪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
體。」


【摩登伽妓女也。娑毗迦羅此云黃髮外道。所傳幻
呪名先梵天。實妖術耳。婬躬撫摩將毀戒體者。以
身逼近欲染淨戒之體也。後云心清淨故尚未淪
溺。則將毀而已。阿難於空王佛所。同佛發心功行
固已侔佛。但本願常樂多聞。護持法藏。不取佛果。
則今之示迹。乃所以護持也。蓋般若之後。慧學方
盛。迷己之流。一向多聞。不修正定。為物所轉。易遭
邪染。宛轉零落。則佛之法藏。殆無以護持。故假多
聞之人邪染之事起教。以首楞之大定。資般若之
大慧。使定慧均等學行雙明。則倒妄可消。妙湛可
得。不為物轉。而能轉物。同如來矣。當知。阿難方便
真慈。俯為末學。後經轍迹。無非䇿礪也。
△五佛慈
垂救。】
[001-0779b]


「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
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佛常齋畢為施者說法。今遽歸故。王臣隨之以願
聞。】


「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
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呪。敕文殊師利。將呪往
護。惡呪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頂門為無上果。光有百寶色。謂之無畏者。能懾魔
外。物無以勝也。世尊不自說呪。而於頂光化佛說
者。示此呪乃無為心佛無上心法也。
△六阿難反
省。】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


【多聞之慧。必得正定。道力乃全。而不為邪攝。
△七
因求今法。】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
最初方便。」


【奢摩他云止。三摩鉢提云觀。禪那云靜慮。即圓覺
靜幻寂三觀也。靜觀依覺滅塵。所以處己。幻觀從
定發行。所以應物。寂觀雙忘起滅。所以泯迹。三者
齊運非三非一。故以妙稱。即首楞正定之初門也。
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凡資始於此。
△八時眾樂聞。】


「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
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上序分竟。】
[001-0779c]


二正宗分


【△二正宗分五。一見道分三。初決擇真妄以為密
因二。初明心見失真沉妄二。初顯大要因愛染起。】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
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


【問捨愛之因發起下文也。阿難斛飯王子。同氣共
本也。天倫兄弟也。】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
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
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
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答捨愛之因。意顯欲漏麤惡能障妙明。欲復真淨。
當離愛染也。棄濁染。發妙明。正此經緣起。餘說則
疎矣。三十二相。始於足下安平。終於頂相高圓。】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
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
不真。故有輪轉。」


【眾生生死輪轉。由不自知常心妙體妄纏愛想。今
阿難獨能知省厭捨。所以稱善。
△二明倒妄因于
心目二。初徵顯妄本。】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道固坦直。因妄而曲。將與研窮正道革去倒妄。故
敕以直答。心言之直。則道可徑造矣。一道謂皆以
[001-0780a]
直心也。】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
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
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
死。」


【問誰愛樂。徵起妄本也。答因心目。正顯妄本也。

二推窮妄體。】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


【惑業轉徙。一切由此。】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
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
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自此有七重徵破。皆顯妄心妄見本無實體。由攀
緣起。是謂無始生死根本。故須破斷。
△初在內二。
一徵。】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
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
根四塵。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謂心在內目在外。自眾生至如來阿難皆然。文互
見也。異生有十二類。除土木空散非心眼倫也。眼
根外浮假地水火風四塵以成。及其散也。還歸於
塵。故以塵名。
△二破二。初引事辯定。】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
[001-0780b]
堂外。」


【定內外境。欲明在內之心當次第見。】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
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定先後見。欲破在內之心不先見內。】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
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皆且引事辯定。下乃牒破。
△二正破非內二。初發
令諦聽。】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
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
伏受慈旨。」


【三摩提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昧。此云正定。首楞三
昧千聖共由。故曰一門。妙莊嚴海由此而至。故謂
之路。
△二躡前推破。】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
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
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身在堂中合先見內。】


「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
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
身中後觀外物。」


【心在身內合見身中。頗猶可也。引眾以問決不能
[001-0780c]
也。】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脉搖誠合明了。
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


【心胃內藏縱不能知。爪脉外浮云何不曉。既不內
知。果非在內矣。】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結破也。
△二在外二。一徵。】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
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
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
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
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因破非內復生妄計。謂心在外為決了義。
△二破
二。初引喻辯定。】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
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
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彼食不能飽。此則外心不能知身矣。言乞食歸林。
乃舉見前方食之眾。故云我已宿齋。宿預也。食有
四種。謂段觸思識摶即段食也。有形段可摶取。揀
非思食識食也。
△二正破非外。】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
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001-0781a]


【辯非外也。】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
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驗非外也。兜羅綿其色如霜。佛手柔軟如之。】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三潛根二。一徵。】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
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
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
知我思忖。潛伏根裏。」


【復計心潛眼根之裏。下喻可明。】


「猶如有人取琉璃椀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
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
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琉璃籠根。喻眼根藏心也。以在根故不見腑藏。以
根淨故明見外境。故說潛根。
△二破。】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
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
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


【事理俱違。非潛根矣。不成隨者。前云隨即分別。今
眼為所見。則隨義不成。】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
[001-0781b]
無有是處。」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要解卷第一



音釋





房發切


胡官切


音犯


力水切


音癡


音燭會也


女力切




虗貴切


音亦


音修


直呂切


音皇


音旬


居旬切


音皇




蒸字上聲


式車切


古候切


與久切


度官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