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3 圓覺經類解-宋-行霆 (CBETA)



No.252-A用圭峰圓覺修證義十二章頌分各成一頌


鏡庵釋行霆


序分說儀



圓覺先須了說儀不同穢土混凡機婆伽梵主身全
現大光明藏處希奇百千大士同斯會十二真人欲
問時不二境中圓鏡像何殊光瑩淨瑠璃。


頌文殊章



妙德初徵本起因曾知離病可修真陀羅尼門周法
界大圓覺海絕涯津無明夢裏迷緣影翳眼華中妄
執身忽然夢醒翳華滅何曾動著本來人。


頌普賢章



普賢次問漸修真通為三根審行門幻匪覺心心外
物華非空性性中存覺心不動妄華寂妄境無生智
孰論幻盡覺圓真體現[厂@火]飛烟滅火無因。


頌普眼章



普眼圓融因果相身心影像體隨妄先了二空清淨
門次修三觀圓頓行能所兼忘凡聖情愛憎寧復論
差當曾知本有摩尼珠五色青黃焉可狀。


頌金剛藏章



金剛執難聖凡身本悟緣何有妄因三問連環分別
見諸門開喻性元真空華起滅元由妄金鑛銷融永
絕塵若要測量圓覺海入思惟地倍沉淪。
[001-0167b]


頌彌勒章



彌勒推究輪迴本若斷貪愛生死盡愛欲為因過既
深愛命為果緣難泯二障就於五性分四生遂成六
道蘊若親善友愛見亡自然悟入無生忍。


頌淨慧章



淨慧倫排證悟人強分四位順天真凡賢聖果雖然
異悟迷染淨與誰親先明依位循諸性次辨忘心頓
證因一智了然超脫處有無情盡覺芽春。


頌威德章



威德請開三種觀中根始此分章段四門開處任方
來三類修時非雜亂靜鏡圓明全顯彰幻苗增長無
涯畔器中鍠可喻禪那三法能起生死岸。


頌辨音章



辨音又問幾般輪幾種修持可證真單複圓門雖有
異靜幻寂觀要區分各安標記欲探結先慕求哀悔
罪根二十五輪依幻覺無修習處示修因。


頌淨業章



淨業斷除人我執俱緣四相妄迷習無明主宰為我
根心存證者乃人立壽命業智潛續存眾生我人所
不及由茲憎愛煩惱生死覺城昧此何能入。


頌普覺章



普覺離病託師親當依端正知見人行住坐臥迹莫
計作止任滅病非因自他除病不除法供事捨財及
捨身憎愛直須無種子始於圓覺可修真。
[001-0167c]


頌圓覺章



圓覺道場圓證悟下根於是開真路三期限量可隨
宜四眾安居絕緣故以大圓覺為伽藍踞菩薩乘行
願度曾知證入總該前諸佛共依如是住。


頌賢善首章



善首流通正法門五名於是為區分十二部經真了
義百千諸佛共談論佛境佛地已開演頓教機今得
聞儻解百川歸大海何妨一法被多根。


頌判攝



圭山纔悟即流通却依賢首以弘宗傍探四疏明差
當徧究群詮定有空頓教收經佛自判圓門兼屬義
堪從若將經教論相攝克體全收終頓中。


十二章來意



文殊章頓悟本有圓覺妙心本無無明生死方名信
解成發起因普賢章以悟修之理難明故須徵釋令
解用心普賢章開示身心無性二空理顯根塵諸法
普淨普徧見境同佛剛藏章令深悟輪迴分別邪正
故乃徵釋彌勒章窮展轉根元推差別種性令斷貪
愛淨慧章已知圓覺染淨無殊辨隨順修證威德章
眾生根性不同煩惱厚薄不等立三觀門隨根趣入
辨音章就前三觀示觀網交羅隨宜各契淨業章約
計淺深分我四相若除我執便是圓覺普覺章由前
除障修習用意依善知識免溺四病及諸細惑圓覺
章道場克期加功用行以求證入上中下根普歸圓
[001-0168a]
覺賢善首章正宗之法法義已周欲使廣益佗方遠
霑來世流傳通泰展轉無窮一部諸章大旨若是閱
者預可知始末。No.252


第一本圓覺經類解卷第一本



圓覺了義經實頓悟修證之要法也唐圭峰禪師
造廣略疏章凡六十餘卷映前絕後而學者卒難
討尋或望涯而退吳興沈應辰得西蜀復庵講義
專用圭山疏要傍類經子禪語直銷文義大意欲
信者自近之遠誠有濟於見聞乃命傳教釋行霆
削繁補漏刊版流通以其例引名言符合疏旨故
目為類解仍示其大略焉。


經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經題十一字以八義釋之一約體用二法義三能
所四名義五立名六取捨七問難八總收第一體
用者於中又有從體起用及攝用歸體謂大之一
字屬體方廣二字屬用此從體起用也其次圓覺
二字屬體上大方廣三字屬用此攝用歸體也第
二法義者欲釋諸經論必須明釋法義依法解義
[001-0168b]
義即分明以義照法法即顯著今經題中圓覺二
字屬其法大方廣三字屬其義謂當體虗明廣大
常住本覺法上有此之大義方義廣義其次經之
一字屬其教法上修多羅了義五字是歎教法勝
能之義也第三能所者謂修多羅了義經六字屬
能詮之文大方廣圓覺五字屬所詮之義就能詮
中又有總別修多羅屬總謂總指一代時教了義
經三字屬別謂別歎此圓覺經謂此乃是一代時
教中諸部宣說勝諦決了究竟之義非是宣說世
俗因果不了之義所以云修多羅總指諸部了義
者則歎斯文第四名義者又分為二初唐後梵謂
大方廣圓覺了義經八字即此方唐言也修多羅
三字即西域梵語也大以當體得名常徧為義當
體覺性無邊強名為大常則竪通三際徧則橫徧
十方方以就法得名軌持為義軌則軌生物解使
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持則任持自性於生死海中
而此性不曾生滅廣則從用得名包博為義包則
無外博則普徧圓以不偏得名滿足周備為義覺
以不昏得名虗明靈照為義此皆就唐言釋名義
也其次修多羅此飜契經契謂契合合機合理也
經者有貫串義有攝持義謂貫串諸佛所說之法
攝持一切眾生之機故稱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
義經也第五立名者且諸經得名或佛自立或結
集人立或兼斯二者立今經題目據下賢首章中
[001-0168c]
有其五名一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二名修多羅
了義三名祕密王三昧四名如來決定境界五名
如來藏自性差別以此推之是知此經之名乃佛
自立也第六取捨者經中雖有五名首題唯取其
二者良以宗本體用是法義之宏綱詮指功能乃
言像之皎鏡事周義盡須建五名以要標題且存
兩號遂存前二略去後三此譯人巧意也第七問
難者又分為二初難本題後難別題難本題曰修
多羅與經但唐梵之文有異今雙置題目豈非重
疊耶答上則總指諸部此則唯目當經對總歎別
故非重也次難題中又分為二初難法義後難三
大難法義云且大方廣華嚴經彼經題目以大方
廣三字為法佛華嚴三字為人今經何故却以大
方廣三字為義耶答彼經對人故稱法此經對法
故稱義也難三大云華嚴經說三大起信論說三
大與今經說三大是同是別耶答配屬三大約法
則同釋義隨宗則別起信論就凡上建立三大為
宗華嚴經就玄上及事上建立三大為宗凡一字皆具十
今經就本覺體上建立三大為宗故不同也所

以起信約凡以為心圓覺約佛以標名華嚴不遂
機宜直顯一真法界也又起信大分約因位說圓
覺與華嚴大分約果位說第八總收者意謂此二
十八紙能詮之文乃是吾佛大聖人於一代時教
諸部中時為頓機之者宣說決了究竟真實常住
[001-0169a]
之義欲使後代順佛法修行之人誦此能詮之文
解此所詮之理如說修行於一切處決𤴯潰癰挑
痾去毒遣障除疑證自己廣大虗明真實常住圓
覺之體於此體上發起如是大義如是方義如是
廣義從此超凡入聖一得永常盡未來際自利利
他受用無盡也。】


譯師


「罽賓國三藏法師佛陀多羅奉詔譯」


【譯師也梵語佛陀多羅此云覺救罽賓者即北印
度也由西域有五印度此覺救三藏乃是北印度
罽賓人也初於東都白馬寺譯此經不載年月譯
之一字乃是度語之稱又譯者易也大底變易以
成華言鄭氏注曰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
不同達其忠通其欲因是命通言語之官曰象胥
蓋象胥有才智也又東方官曰寄南方官曰象胥
西方官曰狄鞮北方官曰譯今據經多從西來今
用北方之官名者但漢時多與北狄交通然北方
譯官兼善西方之語佛法初自西來乃用北方之
官翻之自此佛經咸稱譯也。】


疏主


「唐圭峰定慧禪師宗密述疏鈔科節」


【疏主也圭峰即終南之別山定慧京禪師即唐宣
宗追諡之號此經前後造疏解者有京報國寺惟
慤法師先天寺悟實禪師薦福寺堅志禪師北京
道詮法師今圭峰皆備討各有所長慤邈經文簡
而可覽實述理性顯而有宗詮多專於他詞志可
[001-0169b]
利於群俗然圓頓經宗未見開拓性相諸論迢然
不干故圭峰之疏俱不依也大凡佛說一代時教
皆有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今經從如
是我聞至平等法會名序分自文殊至圓覺共十
一章經文並是正宗分最後賢善首章經文屬流
通分今先序分。


科者科含半義乃是包括酌量一部經文大意故
曰科也。】


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


【經首必具六種成就若六緣不具教法不興謂一
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
六眾成就今此一段文具前四也如是者信成就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若信則言是事如是若不信
言是事不如是又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
道成是知信之一字乃信順之辭如人有手取物
則得華嚴經云信是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
根斷除疑網出愛河開示人天涅槃路我聞則聞
成就我有四種一凡夫實我二外道神我三菩薩
假我四佛之真我今當假我也聞從耳根發識既
是耳聞今何稱我處耳之別從我之總故曰我也
又唯識家解如是二字作指定之辭謂指定下來
所說之教法阿難二十年中為佛侍者親從佛聞
所以云如是玄義我親得聞親光菩薩將此六種
成就謂之經前五事信散在聞時主眾處中也一
[001-0169c]
時乃時成就謂此時不定但是師資會合聽說之
時也婆伽婆乃主成就此具六種義一自在二熾
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如是六種義差
別應當總名婆伽婆大底教家有五不翻一祕密
不翻即神呪等二多含不翻即羅漢須菩提等三
此方無故不翻如閻浮提樹苾芻等四順古不翻
如阿耨多羅等五生善故不翻如佛般若菩薩等
若云覺此方人輕薄不生善故今婆伽婆於五不
翻中當多含故不翻也然婆伽婆即是佛若出其
體乃是圓覺也。】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乃處成就謂佛入法性源現無邊無礙剎土亦不
定分自他受用故曰依真所以大疏云經宗既詮
實境教主須明真身故受用身居受用土為諸大
士說圓覺經然此經說處及說教之主與別經不
同金剛經處即是舍衛國給孤獨園說主乃是丈
六化身今此經不然說處則定中乃是依真實之
境說主則法身與報身不分乃是真身說也神則
妙用難測通則自在無壅大光明藏有三義故一
揀濫二破名三顯理何謂之揀濫謂一代時教中
佛所說有如來藏有自性清淨藏有法身藏有法
界藏恐濫彼故今謂此是大光明寶性神通之藏
何謂之破名佛恐後人不知法體本來平等於平
等中強生分別以謂十方諸佛如來大光明藏大
[001-0170a]
包天地光明烜赫無所不照無所不包無所不攝
無所不容有如此之名相若作如此見解遂成兩
箇故破其執心即相無相故無大字名相無光字
名相無藏字名相也何謂顯理此一義妄盡覺明
大明眼於一切處圓陀陀淨髁髁赤洒泗頭頭是
物物全盡十方世界無不融通如大日輪昇空天
下洞明此所謂顯理雖然如是更須親行一步始
得話圓所以論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徧照也
三昧者梵語此云正受即唐梵雙舉此即入定正
受者不受諸受故曰正受正以揀邪義受以領納
義若眼領納色耳領納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以
至一切時領納愛喜樂捨等者此名邪受唯是入
定之時於所緣境審正思察眼不領納色乃至身
觸意法以至一切時愛喜樂捨等法然後不妨眼
熾然見色耳熾然聞聲乃至鼻舌身意熾然等所
以賢首云雖空空絕迹不妨義天之星像燦然湛
湛亡言豈礙教海之波瀾浩瀚只如上至十方諸
佛下及六道眾生皆有此大光明藏三昧正定且
如何得入但向十二時中息諸妄想攀緣顛倒分
別之心智與理冥境與神會便入得大光明藏三
昧正受脫或不然只知門外走寧識在其中。】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一切者普該之言如來者其義有四一約法身者
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二約報身者謂過去修
[001-0170b]
因來成佛果也三約化身者謂乘如實道來成正
覺也四約理智如謂本覺來謂始覺因本覺而有
不覺因不覺而有始覺始本不二故曰如來又十
方諸佛悟此真如之理故曰如來六道四生迷此
真如之理故曰如去不得稱來今如來者即指化
身也光嚴者重重交光照耀炳著妙相之上定住
住持永絕攀緣不曾遺失所以序云具足圓覺住
持圓覺者如來也。】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上文明聖同此文明凡同是字乃指定之辭諸則
不一之義眾生者以色受想行識五蘊眾緣和合
而生故曰眾生又云有多生死故曰眾生清淨者
離煩惱障離所知障垢不能染妄不能變故曰清
淨覺是法地是喻此謂之法喻雙舉謂一切眾生
迷真失湛徇相執名妄見眾生然妄體元空全是
本覺此之本覺體上能出生一切河沙功德喻如
大地能生一切物等問眾生分上何不稱住持耶
答諸佛證此境故得稱住持眾生不證此境但具
佛性故不得稱住持二字但指其分上有此清淨
本覺之地所以序云終日圓覺而未甞圓覺者凡
夫也首楞云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抂入諸趣在禪
家謂之終日焚香不知身道場在周易謂之百姓
日用而不知在孟子謂之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者眾也在老氏謂之不善人之所保亦同意也又
[001-0170c]
法灯和尚云無根兮得活離地兮不倒日用尚不
知更向何處討。】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身即所執之妄身心即所執之妄心寂滅是畢竟
空義圓則不偏滿則具足謂上文舉一切如來光
嚴住持又舉是諸眾生清淨覺地乃是立宗蓋此
經以心境空寂凡聖平等為宗妄情等佛觀行速
成為趣恐行人不知覺性本來平等生分別之心
以謂凡是凡聖是聖若如此解何時了悟故云有
心分別一切皆邪無意攀緣萬途自正又云心異
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怛然此之執心能作諸
佛能為眾生能作天宮能為地獄是知著其相則
凡聖有霄壤之隔故不平等若以性觀之則凡聖
染淨一相而諸法當體悉皆空寂便見圓覺本際
之性本來平等本來無欠少非唯無四聖之高亦
無六凡之下人人具足箇箇圓成心佛及眾生是
三無差別所以道如瓶已漏更不再添佛佛道齊
法法平等此之覺性在東全東南西北方亦復如
是包於天地充塞六虗徧滿法界六通四闢大小
精廉無乎不在此謂竺土大僊心東西密相付莊
子齊物篇亦云其形若槁木其心若死[厂@火]忘物忘
智則萬物一府死生同狀又云自其異者觀之肝
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觀之萬物皆一也不二隨順
者隨則不乖順則相應且說有二二是兩箇不二
[001-0171a]
是一箇二即是凡夫順生死二乘趣涅槃凡夫迷
圓覺之體失圓覺之用起惑造業輪轉大苦海中
萬死萬生頭出頭沒無有解脫此時被妄法之所
染著不能趣於涅槃無量劫中只在生死此岸所
以望於二乘涅槃彼岸為二其二乘之人見三界
無安猶如火宅希求出離如救頭然如獐跳不顧
後群雖然出得生死脫離三界又一向[厂@火]身滅智
沈空滯寂墮解脫坑臥涅槃城有其三義一者心
狹劣二者怖三界三者缺大悲只解如是去不解
如是來又被空之所留滯在空理望凡夫生死此
岸為二是二人太過不及皆不處手中道唯吾佛
大聖人證無住處大涅槃以大悲故常在生死而
不住涅槃以大智故而不住生死常在涅槃在此
岸不妨常在彼岸在彼岸不妨常在此岸此是佛
之用處謂之不二隨順若學者說時即於十二時
中妄想攀緣念念無明生死根本不是執凡便是
執聖不是執真便是執妄不是執有便是執無與
佗凡夫二乘一般唯是一切處一切時不著凡聖
真妄有無然後在真全真在妄全妄打成一片方
合得他隨順不二。】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於者依也教家謂之境聲就境上得此於字之聲
不二境即上文說中道隨順不二之境諸者隨類
普應曰諸淨土乃對穢土之稱然此土有四一法
[001-0171b]
性土法身所居二受用土於中又分為二一自受
用土唯佛自見二他受用土唯地上菩薩見地前
小乘不見三變化土丈六化身所居今經統唯二
種謂淨土及穢土佛說此經之時地前大眾見佛
化身居於娑婆世界瓦礫荊棘坑坎堆阜穢土之
中說圓覺經地上大眾見佛陀受用報身居於瓊
林玉樹寶殿金臺淨土之中為其說圓覺經所聞
之法則一所見之人各別豈非吾佛於中道不二
境中隨類普應乎注云地前大眾得佛加被方見
報身不蒙加被即不見又前說凡聖一體者此是
從自受用土入法性土今此應諸菩薩現諸淨土
者此即從法性土現他受用土故次文云與大菩
薩等是也。】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
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
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上文皆處成就此即眾成就與并也大者揀小義
即持登地大菩薩菩薩是不全梵語全云菩提此
云覺薩埵此云有情謂此人既能自覺亦復覺他
有情眾生但行二利之人總可謂之菩薩摩訶即
大也謂此有情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趣大果修
大行證大道之人皆是指諸上菩薩也皆入三昧
[001-0171c]
者謂佛既入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而十二菩薩與
諸眷屬亦皆入定同止住釋迦如來凡聖平等因
果不二法性之會今將正宗分中十一章問答束
之為二謂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後十
問答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也今先綸貫一經途
轍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者蓋文殊表
解普賢表行夫欲運心修行先須信解真正解若
不正所修一切皆邪縱使精勤徒為勞苦人也若
是愚教始教終教多先且修行後方頓悟若華嚴
與此經儀式則不然先且頓同佛解然後修行蓋
先要了悟自心所以華嚴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
正道由彼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是知有信須得解
有解須得信何以知之華嚴三聖觀云有信無解
增長無明有解無信增是邪見信解圓通方為行
本如今有般人雖有信心無正解乃是中無主既
然是中無主一被邪魔外道頑朋敗友相誘將去
到底只染得外道知見增長一切無明種子又一
般人有邪解悟事事會得却無信心一向撥無因
果增長邪見是知信解二字如車兩輪如鳥兩翼
此不可缺今此第一文殊章通為上中下三根之
人開解第二普賢章通為上中下三根之人開行
第三普賢章依文殊之解普賢之行教示上根之
人運心入二空觀兼倣修法界觀行人入觀方有
疑念故有第四剛藏一章起疑既有疑必推究輪
[001-0172a]
迴根本故有第五彌勒一章既知輪迴之本必須
斷之既斷輪迴根本方證入圓覺纔證入便自然
有階差地位安排故有第六清淨慧一章安排地
位從凡入聖如是六章經文中二空觀只了得上
根之人其次更有一類中根之人雖聞佛說開解
已竟只是根劣於二空觀不能證入於是故有威
德菩薩為中根之人請問三觀雖蒙佛開示三觀
行相未知有幾種修習故有辨音請問蒙佛開示
二十五輪被二十五種機行人既入三觀諸輪方
犯著四相故有淨諸業障請問斷除四相既除四
相四病未亡故有普覺請問令依師離作止任滅
四病四相既除四病已去如是一類中根之人一
時悟道更有一類下根之人根劣障重又於三觀
諸輪不能證入於是故有圓覺請問蒙佛開示道
場加行三期練修被及下根所謂一法巧被三根
也問華嚴經科云舉果勸樂生信分此經科云初
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何故彼經就果上
發信此經就解上發信耶答彼經以事事無礙為
宗故就事上發信此經以理為宗故就體上發信
不同也。】


正宗分


文殊章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
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此乃伸請也於是者蓋指平等法會之處連前起
[001-0172b]
後之辭梵語文殊此曰妙吉祥從座而起者乃是
從法空座而起悲濟之用悲愍眾生起教之故頂
禮佛足者以至尊至貴之頂禮世尊至卑之足此
敬之至右繞者表順佛法之理不背三帀者表歸
依三寶斷三毒等長跪者表安危不易叉手者表
人境交參又從座而起至三帀此表洗身業長跪
叉手表洗意業而白佛言已下並表口業也此一
段文皆是結集人綴緝也大悲世尊方是文殊贊
佛也大以揀小為義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問何故
不云大智言大悲耶答蓋文殊請問意為末代眾
生行利他之行不是自利故贊云大悲且如小乘
之人有智無悲大乘之人悲智雙運唯佛全行利
他之行得稱大悲譬如有人落水若小乘人見之
便不肯救由小乘人已知無量劫來輪轉生死海
中受大苦惱自一脫離三界之後更不敢再入所
以不救若菩薩人見之便先自著脚然後救之乃
自利利他也若佛見之即便入水令速出離到安
穩處故謂之大悲也世尊者具上九號為世所尊
故曰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者願以希求樂欲
為義法眾即十方大眾也文殊白佛者告佛慈悲
方便宣說當初未成佛時創初根本本起清淨因
地法行也大凡圓頓之教修行儀式必先發三重
因地何謂三重因地一了悟覺性二發菩提心三
修菩薩行謂先頓悟自己分上本有靈明廣大真
[001-0172c]
實圓覺之性頓信本無無明頓信本無生死此謂
之了悟覺性然後方發菩提心梵語菩提此云覺
既了悟覺性却於行住坐臥折旋俯仰起居問訊
動容笑語一切處一切時常起覺悟之心此之悟
心要得念念與最初所悟本覺相應所以本生和
尚云只這動轉施為還合得本來主人也無若也
合得十二時中無虗棄底道理若合不得喫茶說
話往往作茶話會若得契合此謂之發菩提心便
是大智之心其次方修菩薩行者謂於一切處念
念慈念念悲利樂有情饒益羣品教化成熟不捨
攝受一切眾生修菩薩行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
先見文殊了悟覺性遂乃南遊一百一十城參見
五十三人善知識凡見一善知識皆先自云我已
先發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修何等法行何等行云
何發心又如起信論了二覺發三心修五行亦同
今來經文謂請問我佛世尊於無量劫中未曾成
等正覺之時創初根本因地如何發起一念修習
心地法門如何行清淨離相稱性法行何故文殊
始初發問便問此事却為最初發心修行一著最
為要緊切宜子細尋得真正路然後方行所謂見
道方修道不見復何修若還不辨邪正忽被朋友
引去熏得邪見無明種子才到眼光落地之時淪
入地獄百劫千生無由解脫如人種瓜須是預先
子細尋取好種若錯用苦種之時縱是得瓜還成
[001-0173a]
苦殊何以知之圭峯云夫欲求果者必先觀於因
因若不真果還是妄又楞嚴云因地不直果招迂
曲所以華嚴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由彼顛
倒慧增長一切惡宗門中謂之打頭不遇作家到
老翻成骨黨縱饒精進勤苦一時錯了所謂不省
這箇意修行徒苦辛以此推之是知文殊大智首
先問佛最初發心修行一著開示利益後代眾生
豈小補哉。】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
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謂非唯說世尊最初根本因修心地稱性法門更
告佛說一切菩薩於大乘覺悟心中發清淨菩提
之心大以揀小乘以運載能運載一切眾生離生
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妄不能變垢不
能染離煩惱障離所知障故曰清淨遠離諸病者
謂著有著無見妄見真分能分所并四相四病但
是離心之外皆是病也上初一段文正是教示行
人了悟覺性此發心離病一段文當第二發菩提
心第三修菩薩行即下普眼章也意令能使末世
求於大乘之人依此開悟依此修行於本始覺中
不墮落邪見如何謂之邪見但本心之外見妄見
真皆是邪見由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儻乖清
淨之心必墮偏邪之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001-0173b]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
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
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
而聽。」


【此乃展誠許聽也默然者謂潔己虗心收視反聽
如渴思水如病思藥也此等科段下文例然更不
重釋。】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此顯真宗本體也善則順理男子則剛斷為義此
即指對告文殊菩薩為善順剛斷之男子也無上
法王者法以軌則為義無明煩惱一切不淨垢濁
當用無上真空軌則之法洗去王者自在為義無
上者謂世間之法莫能先之故曰無上且例如鐵
輪王之法但於一天下而得自在銅輪王之法但
二天下而得自在銀輪王之法但三天下而得自
在金輪王之法四天下而得自在以至梵王帝釋
之法但三界內而得自在出三界外便不得自在
唯佛之法王不但三界內三界外以至剎剎塵塵
無數世界而得自在故曰無上法王此即指佛也
大之一字乃絕對待之大非揀小之大梵語陀羅
尼此云總持門以出入無壅為義圓覺者謂眾生
十二時中雖具有此圓字只是不覺何以知之序
云終日圓覺而未甞圓覺者凡夫也菩薩念念證
[001-0173c]
此覺字又不圓何以知之序云欲證圓覺而未極
圓覺菩薩也唯是吾佛聖人有圓有覺以有圓故
則德無不周以有覺故則靈源不昧何以知之序
云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然此圓覺上
至四聖下及六凡無有一眾生不具但以凡夫塵
經未出寶藏猶埋既不自知抂受貧苦唯十方諸
佛證此全得其用故今但標無上法王有大圓覺
也。】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此顯圓覺之德用也流出者覺性本無出入去來
動靜非有別法從圓覺中流出於外但是依此圓
覺之性顯發示現諸門功德無有窮盡應用無有
疲厭名為流出一切者普該之言此正是總標清
淨者必竟空義謂離煩惱障離所知障妄不能變
垢不能染非諸有漏之法故曰清淨所以大般若
經始自色心終至無上菩提八十餘科皆談清淨
此謂小乘怖空故曰清淨此二字又總下文真如
菩提涅槃波羅蜜真如者謂真實顯非虗妄如謂
如常表無變易謂一真之理也此之真字非是對
偽之真如者似也若將此真字頓在佛界盡十方
世界都是佛若將此真字頓在菩薩界盡十方世
界都似菩薩若將此真字頓在聲聞緣覺界盡十
方世界都似聲聞緣覺若將此真字頓在天上地
獄餓鬼畜生修羅界者則此真字便似天人地獄
[001-0174a]
餓鬼畜生修羅等何也為此真理之上具二義故
一者隨緣義二者不變義梵語菩提此云覺乃是
本覺及始覺此之覺上本無無明本無生死梵語
涅槃此云圓寂謂覺性既圓無法不寂又云涅者
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菩提即果上
之智涅槃即果上之理理即體智即用梵語波羅
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若要回文順此方俗應云
到彼岸此波羅蜜有十種何謂之十一布施二持
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波羅密六智慧七方便
八願九力十智問此十度其義如何謂輟己惠人
曰施防非止惡曰戒堪受諸法逆順忘懷曰忍鍊
心於法為精精心務達為進虗心寂靜為禪推求
揀擇為慧方法便宜為方便希求樂欲為願不可
屈伏為力如實決斷為智然吾佛聖人始以六度
對治六蔽為慳貪故說布施為毀禁故說持戒為
嗔恚故說忍辱為懈怠故說精進為散亂故說禪
定為愚癡故說智慧若據華嚴經中開此六度為
十度對治十地十種障亦只就六度中智慧一度
中開出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良由第六智度具
根本智與後得智故開出後得智也謂吾佛聖人
有大圓覺於中流出一切清淨真如清淨菩提清
淨涅槃清淨波羅蜜真如菩提涅槃皆屬果十度
波羅蜜屬因因果不同故曰及字非唯流出因亦
及流出果教示付授欲使後代順佛法修行菩薩
[001-0174b]
斷障遣疑從因至果反妄歸真然菩薩是所教之
人上因果皆是能教之法也甞考諸經所談門之
一字有四謂教理行果何以知之如法華經曰以
佛教門出三界苦此是教門楞嚴曰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此是理門又曰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此屬行
門又華嚴行願品曰若欲成就此功德門者應修
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此
屬果門謂吾佛聖人有一法門總持教理行果四
法教示付授與一切菩薩所以佛性和尚云包凡
育聖攝巨含纖為一總持號大自在。】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此一經安布有類華嚴先本後末只如華嚴經首
先便云爾時世尊於菩提場處師子座一切法上
成等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
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普見一切眾生悉皆成佛
此謂之一口吞盡十方世界更無凡聖其間眾生
根劣障重承當不得遂放開一線曲為今時故說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此正是漸
該枝末今經亦爾於此段經文亦一口吞盡十方
世界恐無人承當下遂便與開解開行為上根人
說二空觀為中根人說三觀諸輪為下根人說道
場加行此是漸該枝末皆依圓照者此簡二乘及
[001-0174c]
菩薩偏局之照若了得圓照便是佛佛是圓照者
於十二時中條絲不掛廓爾無依念念常光現前
念念常住裏許依倚圓照永無間斷所謂以無緣
境上起無緣智以無緣智緣無緣境如鏡照像像
非外緣如珠發光光還自照照見內身外境山河
大地色空明暗所照之處莫不盡是十方諸佛廣
大無漏無染清淨妙覺之相十方諸佛三世諸佛
等創始因地修行莫不皆依倚此圓照永斷無明
而成正覺所以肇論云內有獨鑒之明外有万法
之實圓照是能照之用覺相是所照之體問圓覺
體上本無能所今何却言覺相是所圓照是能耶
答但以初悟之時似有能所到悟之後即無能所
此正如華嚴會上第六十一卷經中善財童子初
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見文殊文殊遂指善財南
遊歷一百一十城見五十三善知識最後於莊嚴
樓閣中參見彌勒受彌勒之教再欲求見文殊却
不能得見其身是時文殊遂伸右手過一百一十
城摩善財頂此意與今經說初分能所悟後無能
所一同且初見文殊者表信智再見文殊表證智
證智絕能所故所以不見文殊能所既絕盡十方
世界只是自己是一顆明珠是大解脫法門到此
豈有無明不斷豈有煩惱不除豈有佛道不成就
如是則只用此一段經文已答文殊前問了悟覺
性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三重因地皆畢。】
[001-0175a]
圓覺經類解卷第一本


第一末圓覺經類解卷第一末



「云何無明。」


【此乃欲推窮妄宰故此一句徵問謂之連前起後
之辭佛恐後代修行之人聞說永斷無明便謂實
有無明可斷然此無明以癡為體雖有本覺光明
而無始覺照了故曰無明除却無字只此一明字
便是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之明才一念不覺面前
不明只在黑地裏走便是無明大涅槃經云若與
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
之為明華嚴經云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此之
無明畢竟自何處起當如起信論說三細六麤從
細至麤而起三細者一業相二轉相三現相六麤
者一智相二相續相三計名相四執取相五起業
相六業繫苦相謂才於本覺上一念動心不覺謂
之業相纔有所見謂之轉相境界現謂之現相此
三細也起分別心謂之智相念念相續不斷謂之
相續相此上五相皆為法執也於分別中此是名
此是利此是善是惡此是親此是疎此是青黃赤
白等謂之計名字相好之則喜惡之則嗔隨所好
[001-0175b]
處而生執著之心謂之執取相此之二相即我執
也既執物為我相就五蘊之上或嗔喜或打罵或
更相殺害互為冤讎造種種惡謂之起業相既造
惡業業果成就似鏡照像如影隨形便被業縛隨
業受報於六道四生大苦海中無由解脫謂之業
繫苦相也今經從云何無明已下經文直至輪轉
生死三細六麤一時具足良由一念不覺便是無
明此謂之獨頭無明橫從空起如天或雲如鏡忽
塵更不假觸境遇緣。】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
方易處。」


【此即按定其非也眾生者乃色受想行識五蘊眾
緣和合而生蘊者以積聚為義或稱陰者以蓋覆
為義且色以質礙為義受以領納為義想以取像
為義行以遷流造作為義識以了別為義此眾生
除去了悟覺性之人其餘一時收在裏許無始者
以西天外道六師執一切法皆從冥諦出以為有
始楞嚴中吾佛聖人為對治彼故說無始顛倒者
此從喻得名顛即是首向上曰正向下曰倒此以
喻說若以法說者心識狂亂曰顛背覺合塵曰倒
倒有所執顛但荒狂莊子謂之倒置之民種種者
非是一也若通說則不過是執我執法故曰種種
若就今經則迷身迷心有四對何謂四對且四大
非我執為我法身真我而不信此是第一對其次
[001-0175c]
四大如幻本無而見有法身真實本有而見無此
是第二對其次緣念生滅為真心真心了然而不
自識此是第三對其次緣念如珠中黑色全空而
執有真心如珠中明相實有而見無此是第四對
第一第三對乃屬我執第二第四對乃屬法執既
四對不同故曰種種又人之倒執其相非一楞嚴
中謂執悟中迷號性顛倒皆同其義猶如迷人四
方易處者上文先舉法以是舉喻四方即東西南
北易者轉也改也處者所也上文徵起云何是眾
生無明此便按定其非云一切四生九類眾生只
緣自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天地同生與日月並明
與諸佛同體與萬像同源所以諸佛已成正覺而
眾生輪轉者良由於十二時中心識狂亂甲徇小
懷私背覺合塵離根失本種種取捨種種攀緣種
種顛倒於一切時一切處無過是執我執法如人
乍入川原之中忽然迷失道路將東作西以南為
北是時東西不辨南北不分殊不知正迷之時方
所只在舊處不曾移轉也。】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即正釋其相也妄認者虗妄執認四大者地水
火風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緣影即是六識此是
於六塵境上起能攀緣之妄心非是真心但是攬
塵成體如身中之影如鏡中之像如水上之泡脫
體是空前文云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此
[001-0176a]
是案定四生六道一切眾生定不是了譬如世人
捉得一人已定是賊次當出其罪犯今此經亦然
上文既案定其罪而未明過咎行相今云不合妄
執地水火風百骸九竅不實之法作自己清淨無
漏法身又不合妄執色聲香味觸法虗幻不實顛
倒之境并中間所起分別攀緣不實妄心作自己
廣大清淨無漏真心只此便是四生六道一切眾
生所迷行相殊不知殻漏子因過去於本覺上一
念不覺迷真逐妄接入父母胞胎是時便就天地
中假借地水火風和合在此譬如世人闕債相似
莫教一旦被主人索債之時一化而為臭腐再化
而為塵垢雖一指一爪一毛一髮欲存不得是時
方知平生念念保惜四大皆是錯用其心嘆作見
鑛不識金入爐方知錯雖悔之何益於事所以吾
佛聖人慈悲之故於此章經首痛警末代一切眾
生然佛金口宣說真說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
可不信乎所以裴相云嗚呼後之學者當取信於
佛無取信於人當取信於本法無取信於末習也。】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
者妄執。」


【此乃就喻釋也虗空喻真身空華喻四大妄身第
一月喻真心第二月喻緣影妄心此喻如世間之
人心疑生暗鬼眼病見空華不知空本無華但是
眼中病翳而妄見有華古人云一翳在眼千華亂
[001-0176b]
空天唯一月本無第二但因捏目而見有之喻如
一切眾生於廣大清淨真身中本無四大妄身又
真心中本無妄心但是因起分別執心而妄見有
所以道真法本有眾生迷而為無妄法本空眾生
執而為實若全其經者更加一句云天唯一月揑
者妄見也。】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此乃展轉倒見也由者因也故字出所以謂妄執
見空中有華所以之故蓋眼無二用只見空中有
華却失了廣大虗空之性非唯惑此虗空之性亦
復迷彼實華生處者非者不也唯者獨也不獨是
迷惑虗空廣大之性又却迷彼實華生處要知實
華生處者只在眼翳上而生此就喻說若法說之
時因妄執四大幻身所以之故便失了廣大靈明
真空之性不獨是失了自己真空之性又且不知
四大幻身來處要知四大幻身來處者只在一念
不覺無明妄心之上也然此一段經文之意法喻
未全今分開此段經文為二初本喻後補喻本喻
中又二一空華喻顯二四大法合一空華喻顯者
良由妄執空華所以之故不獨是失了廣大虗空
之性又且不知實華生處未審實華自何而生只
在眼翳上生何以知之豈不見道眼病見真華二
四大法合者良由妄執四大幻身所以之故不獨
是失了自己無漏無為清淨法身又且不知四大
[001-0176c]
幻身來處未審四大為身自何而來只在一念不
覺執心上起後補喻中又二一第二月喻顯二緣
影法合一第二月喻顯者良由妄執第二月所以
之故不獨是失第一月又且不知第二月生處未
審第二月自何而生只在揑目上生何以知之豈
不見道天唯一月揑者妄見二緣影法合者良由
妄執六塵緣影所以之故不獨是失了自己常住
真心又且不知六塵緣影來處未審六塵緣影自
何而來只在一念不覺執心上起如此方見經文
法喻俱全也。】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乃出其過患以結之也輪以摧碾為義良由因
此妄執之故所以落在三界輪回生死海中頭出
頭沒變形易質改頭換面為人為鬼為畜為獸其
間或眉橫或鼻直或摶冀或戴角或分牙或布爪
或仰頑或伏走人間八苦天上五衰如汲井輪互
為高下種種摧碾百雜千碎至今主人公不知落
處古云或受焰口針喉之體經劫而飢火焚燒或
作披毛戴角之身觸目而網羅縈絆或墮無間獄
抱劇苦而常處火輪或生修羅中起鬪諍而垣雨
刀劒或暫居人界剎那而八苦交煎或偶處天宮
倐忽而五衰陷墮長沈三障不出四魔故名無明
乃結歸妄原也。】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001-0177a]


【此乃顯性本空先標定也此因前云永斷無明方
成佛道恐謂真箇有無明可斷不知無明本空以
此遂告云只這無明脫體是虗妄無明既無實體
皆是本來圓覺妙心故楞嚴云汝身汝心外及山
河虗空大地咸是精真妙明中所現物。】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
滅於虗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此喻釋也由前種種過患皆歸無明今又云無體
道理難見言語路絕故約喻以釋教家以四法判
夢一曰無明熏習二曰舊識巡遊三曰四大偏增
四曰善惡先兆又如列子曰神遇為夢形接為事
只如夜間陰氣盛則夢涉水陽氣盛則夢涉火陰
陽氣俱壯則夢生殺虗疾夢頑空實疾夢溺火飽
則夢與飢則夢取種種恐懼怕怖如此之時恰似
真有說無不得及至覺時一切皆無故龍牙云在
夢那知夢是虗覺來方覺夢中無迷時恰似夢中
事悟後還同睡起夫又永嘉云夢裏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然一切眾生但是迷時見有四
大幻身六塵緣影悟後即無四大幻身六塵緣影
雖然如是正當迷時向佗說無亦不得也問前說
無明既無實體如夢中事醒時了不可得未審從
何滅去故次答云如眾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
有定滅處又問若無滅處即當還在以何因由所
以之故却言一時空無故次答云此華當初本無
[001-0177b]
生處故也。】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斷疑也前就橫見故說是有此就實論故說本
無不合於無生死真性之上妄計橫見有生有死
是故指前文說名生死所以壽禪師云向不遷境
上虗受輪迴於無縛法中自生繫縛上文皆是頓
信本無生死頓信本無無明且文殊一章經文之
意大分不出於四段其四段者一標示真宗二推
窮妄宰三釋成因地四結牒問詞且標示真宗者
以頓宗之法先且就圓覺體上上至四聖下及六
凡具有此之覺性此之覺性上無菩提可求下無
眾生可度中無萬行可修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
別然後方說迷真逐妄遂推窮妄宰之源返妄歸
真悟此圓覺之性其次釋成因地者方答文殊請
問世尊昔日創初起一念如何修清淨心地法門
之文答意既周故乃結牒所問之詞也。】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
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顯示此即依真悟妄頓出生死也修圓覺者牒前
所標即依真也知是空華者此悟妄也即無輪轉
者此無生死之法也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者此無
生死之人也此上皆頓出生死前文殊請問如來
本起因地法門如何修證此下方牒答云十方諸
佛創初根本發起一念因修心地圓覺者莫不皆
[001-0177c]
如上文宣說依真悟妄頓出生死謂語知五蘊十
二處十八界一切諸法皆如空華陽𦦨夢幻泡影
非真實有便免得生死輪轉何也還丹一粒點鐵
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到此境界非唯無生死
之法抑亦無生死之人所以疏云外遺世界內脫
身心不計身故身同虗空不計心故心同法界也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者世尊到此所謂一等為人
須為徹又恐一切眾生疑情以謂十方如來於無
量劫中入觀修六度萬行方得無生死且凡夫不
曾入觀修行如何使說得無生死故告之曰不是
諸佛入觀造作而後方得無生死自是本性之上
從本已來無欠無餘無修無證無生無死所以道
莫將閑學解埋沒祖師心懶㦫云妙性及靈臺何
曾受熏鍊圭峯昔在遂州任灌家讀到此處忽然
大悟何以知之大鈔云讀到一二紙忽然大悟其
一二紙正當此之。】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
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此因上文知是空華一句又恐修行之者錯會坐
在有知有覺之中遂於此虗展轉拂去其能執蹤
迹文有四重一拂覺妄之智二又泯其能拂之心
三遮斷滅之見四總結離過依此四重拂迹離過
用心方是真正創初根本因地如文云彼知覺者
猶如虗空此第一重也知虗空者即空華相此第
[001-0178a]
二重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此第三重有無俱遣此
第四重意謂彼知是空華之人雖然悟知得地水
火風四大虗幻之法皆當體即空如大虗空中都
無有物雖然覺知妄法皆無只這能知如虗空之
心亦不是真實便與前不覺空華一般由前不覺
之心是於覺性上添得一箇濃色空華此覺知之
智又是於覺性上添得一箇淡色空華濃淡雖異
而空華即同謂之太山雖去微塵猶存又謂之前
念是凡後念是聖前念是病後念是藥病已雖除
藥豈存之樂天云未悟病時須去病已知空後莫
依空如僧問趙州沈沈絕照時如何州云墮坑落
壍了也晦堂云妄病若忘真藥盡洞然明白舊時
人古云藥是病病是藥到頭兩事俱拈却到此又
不可說是我分上一時無虗虗真知真性若作此
解何異外道斷見然則於十二時中畢竟如何用
心但將前不覺妄執四大之心并次知覺執無之
心一時拂去情盡見除面前依然露堂堂活鱍鱍
回避不及底道理便是本來面目圓覺之性可以
隨順勿背逆可以保護勿遺失可以承當勿蹉過
如是則與心運行扣寂謀虗合掌低頭聚沙畫地
莫不皆以成佛道如斯修習豈非正因所以脩山
主云是柱不見柱非柱不見柱是非已去了是非
裏薦取。】


「何以故虗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
[001-0178b]
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徧十方故。」


【此徵起拂迹之所以釋歸圓寂也謂以何義故前
妄認四大此念是幻則可言拂去今彼知覺者此
念是智與覺性相應何故亦拂去耶遂出所以云
虗空性故常不動故虗空說不動約寂說大凡佛
書故字在句末者乃是出所以今有二故字是也
譬如虗空之中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種種之物有
盛有衰有興有廢有生有死而此虗空之性寂然
不動本無生滅本無去來心於一心本無變易本
無動靜非已去非未來非現起所以道諸法從本
來寂滅無所動楞嚴云佛告阿難汝觀世間可作
之法皆從變滅然終不聞爛壞虗空此上二句乃
諸法不動之義下文並是顯上亦復如是如來藏
者在纏謂之如來藏出纏號大法身及在有情數
中曰如來藏在無情數中曰法界性其理則一藏
有隱覆義含攝義謂一切眾生皆有此如來之性
被貪嗔癡無明煩惱之所隱覆不能發現雖然如
此而此藏中常含攝一切河沙功德又如來藏是
總下無起滅故無知見故是別此是空如來藏如
法界性究竟圓滿徧十方故此亦是別此是不空
如來藏然脫離一切煩惱謂之空如來藏具過河
沙不思議佛法謂之不空如來藏且空如來藏即
是離過不空如來藏即是具德又如來藏即是因
中之果何謂因中之果謂因地中便能含攝果地
[001-0178c]
中一切德以如來是果藏是眾生煩惱所覆曰藏
為此藏中有如來故名如來藏此六釋之中當有
財釋何謂之有財釋恐相濫大凡作釋有濫方作
釋無則不必作此有財釋者恐謂藏便是如來而
藏不是如來為藏中有如來故曰如來藏如櫃不
是金緣櫃中有金故曰金櫃無起滅者此釋前妄
認四大為自身相等文此是起能執迷心見有生
有死無知見者此釋前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等文
此是能起覺悟之智達無生死謂見生死起時即
云執情達生死滅時即云知覺今如來藏中迷時
生死不曾起此乃無迷悟時生死不曾滅此乃無
悟無迷故無起滅無悟故無知見所謂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更無一法可當情如法界性者此下乃
不空如來藏法界性與如來藏其體則同其義則
別別有二意在有情數中名如來藏在無情數中
名法界性究則初也竟則終也從初到終竪窮三
際始終常然圓則周徧虗空滿則眾德具足意謂
此不空如來藏竪窮三際橫徧十方從本已來自
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智慧光明義徧照
法界義真實識知義自性清淨義常樂我淨義清
涼不變義具足如是過於恒河不離不斷不思議
佛法無有闕少更不須減舊添新滅惑生智所以
古德云汝等諸人但先覓一箇悟門若悟之後所
有世間工巧伎藝書數算計文章道德種種奇特
[001-0179a]
之事一時具足但令心得應真神通相好不求自
至更不須苦志勞形役心去學便與黃面老子若
合符節以是離過具德合於本覺將此為本修行
始得名為正因。】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此結牒問詞蓋初文殊請問了悟覺性及發菩提
心并為末代眾生世尊到此結答云如我上來所
說此無明者非實有體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乃至
有無俱遣如來藏無迷無悟只此便是因地只此
便是發心只此便是末代眾生修行之要路除此
之外餘皆落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曰。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虗空平等不動轉覺徧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大凡偈有四種一曰數即西域以三十二字為一
偈如云華嚴十萬偈等二曰諷頌即孤起不與長
行相應者三曰應頌與長行相應故四曰集施以
少言攝多義故今即第三梵云祇夜此云應頌頌
長行故或為鈍根重說或為後來之徒或為增明
前說今先以長行及偈諷相望有五對謂長有偈
[001-0179b]
無長廣偈略長離偈合長先偈後長隱偈顯亦可
反是言之只如此偈中云能發菩提心一句此是
長隱偈顯長行只云發清淨心是也其他以偈詞
照長行則文義可見後偈中皆例此


解行倫貫先舉類以顯大疏云此經人法儀式懸
符華嚴且說人儀式同者華嚴經首先是文殊起
請次是普賢其次諸菩薩今此經亦然首先亦是
文殊請問次普賢又次普眼諸菩薩此謂之人儀
式與華嚴同法儀式與華嚴同者且華嚴八十卷
經不出是信解行證第一菩提場說經六品十一
卷舉如來依正之果勸一切眾生忻樂生信此屬
信經第二普光明殿說經六品四卷第三忉利天
宮說經六品三卷第四夜摩天宮說經四品三卷
第五兜率天宮說經三品十二卷第六佗化自在
天宮說經一品六卷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經十
一品十三卷共四十一卷經乃修因契果令人生
解此屬解經第八三會普光明殿說經一品七卷
乃托法進修令人成行此屬行經第九逝多林說
經一品二十一卷乃依人證入法界成佛之德此
屬證經今此經亦然第一文殊章經文通為上中
下三根開發信解第二普賢一章經文通為上中
下三根開行然後次第分三根證入且上根人二
空觀法界證入中根之人三觀諸輪證入下根之
人道場加行證入此之儀式與華嚴同約教相配
[001-0179c]
二菩薩者先問云如華嚴九會之中文殊則出會
請問普賢只在會中更不動何也謂普賢表理文
殊表智由智有迴轉之義能和會頓教終教始教
愚教歸於一乘別教也今文殊一章是頓解悟普
賢一章二空觀是頓證悟三觀諸輪是漸證悟且
如先悟後修者如日出孩生先修後悟者如服藥
病痊先悟後修者譬如欲往他方必先遙見所在
然後褁粮而行先修後悟者如先行然後忽到竊
見今人多有將解悟非證悟只是解到諸佛解處
行全未有一旦忽遇逆順境界無明煩惱則生滅
之心依前尚在與凡夫何異要敵生死不得要須
依解起行方得證入此經正對治此等禪病也。】


普賢章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
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
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
境界云何修行。」


【此徵修行也言普賢者此有三釋一約自體謂體
性周徧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經曲齊不遺
曰普隣極亞聖曰賢三約當經德無不周曰普調
柔善順曰賢然學道之人闕文殊普賢不得須得
智慧眼睛於一切處一切時覰破一切障礙境界
故云毗盧遮那如來以金剛王寶劒授與文殊文
殊常用此劒揮斫此是文殊大智也其次要得堅
固道力克荷如來付屬之重擔使後五百歲中佛
[001-0180a]
種不斷又云普賢行願徧滿虗空此是大行普賢
今此門中依圓覺妙心徵幻法而明正行故當此
菩薩請問大乘者大以簡小乘以運載大乘以本
始二覺為體願者希求樂欲聞此圓覺清淨境界
者指在文殊章中聞佛宣說廣大靈明圓覺境界
也修行者譬如道路久被指壞當修慗令平坦使
一切人長行此道今此亦然無量劫來熏習無明
生滅種子分彼分此憎愛我慢種種損壞今當除
去令此心地坦平然後十二時中常行此道問未
審此平坦心道其行相如何答華嚴經云佛子於
一切時當慈念眾生故饒益眾生故安樂眾生故
怜愍眾生故攝受眾生故不捨眾生故成就眾生
故調伏眾生故教化眾生故覺悟眾生故清淨眾
生故。】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
於幻。」


【此問幻幻何修也若彼眾生指前當根之人知如
幻者身心亦幻此領文殊章知是空華之解云何
以幻還修於幻此問起行以幻者即幻智於幻者
即妄幻意謂於文殊章中聞佛宣說知是空華即
無輪轉既知妄身及妄心皆如幻師作幻術故以
巾結為兔馬並皆不實只此能知之智亦是不實
我今云何以智幻却道其妄幻普賢意謂若以真
遣妄則合其理何故以妄遣妄耶然理則頓悟乘
[001-0180b]
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普賢設此一問特為
後代撥無因果不肯修行之人除執故也。】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
修行如幻。」


【二問斷滅修也諸幻即上文說妄幻與智幻若以
前妄執身相妄幻之心與彼智覺之智幻心都拂
盡之時我則無有起修行之智心如此之時都成
斷滅外道見解遣誰修行若此所見何得成佛若
要成佛須假起智之心修行既要起智修行世尊
又却如何重說起智之心亦是妄耶。】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
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三遮不修之失也此恐惑者云一切如幻無不是
覺覺性無生本來清淨但知便了安用修行故此
遮云若謂一切眾生本性之上本來清淨圓滿無
修無證之時爭奈一切眾生見今輪迴生死大苦
海中受種種形耽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幻化不
實顛倒境界謂此是我此是彼乃至田園屋宅盡
將作真實之事曾無一人了達覺悟知是虗妄不
實之境譬如幻師結成兔馬等由幻化者無而忽
有謂之幻有而忽無謂之化只是幻師以術之故
將手巾作兔馬此是無而忽有才到解術之後兔
馬依前只是手巾此是有而忽無此約喻說之若
法說之時一切眾生未入父母胞胎亦無此身既
[001-0180c]
一念不覺入胎之後便有百骸四大五蘊九竅此
如將手巾結成兔馬也才到一口氣不來一化而
為臭腐再化而為塵垢雖一指一爪一毛一髮欲
存之而不可得此是幻師解術兔馬還空也既然
不覺不悟耽著虗妄顛倒之境認為實有於一切
處一切時前念續後念後念續前念盡是塵勞妄
想情狀萬點顛倒分別計度之心如此之時如何
得悟理見性棄背生死解脫於涅槃所以圭峰云
從來不達事妄想不解脫今還不了知如何得解
脫。】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
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
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
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誠請許聽也言如幻三昧者如幻不實前喻中釋
三昧此云正受疏云不受諸受故曰正受受以領
納為義如明鏡當臺而鏡中本無青黃赤白長短
大小闊狹之相此雖不受而不礙青黃長短大小
闊狹之相發輝菩薩修如幻三昧亦然於平等覺
性之上上無菩提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中無萬行
可修雖可求可度可修亦不礙饒益有情利樂群
品度脫眾生廣修萬行只要如夢如幻相似且如
[001-0181a]
見有一蟻落水之時不見有能救之人所救之物
此謂之修如幻三昧也又如學道之人於十二時
中行時不得作行會住時不得作住會乃至坐臥
看經禮拜慈悲方便並不得作一絲毫情見執有
然後不妨行住坐臥等所以道修習空華萬行宴
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裏魔軍成就夢中佛事。】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答文有四今一標幻從覺生以為義本也言眾生
大凡也種種幻化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皆是有
漏之法如來即佛也圓者離相不偏覺者空而不
空妙者染而不染心者梵云乾栗駄此云堅實心
不同緣慮集起之心此心之一字今約五教明之
愚教假說一心謂小乘人不知心外無法執心外
有境故若始教以第八阿賴識為一心謂心外無
境故若終教以如來藏為一心理事無二故若頓
教以泯絕染淨但是一心破諸數故若圓教以總
該萬有即是一心謂理事本末無別異故今此心
乃是泯絕染淨但是一心之心也謂此頓宗呵教
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更不依倚地
位漸次意謂一切眾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內之
一身外之萬物一切有漏之法並從十方諸佛廣
大虗明妙心之上生起此是妄從真起此中便是
起信三細六麤也問之圓覺妙心凡聖平等今經
何故不云眾生妙心耶答諸佛已證故眾生性具
[001-0181b]
故所以獨標佛也。】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此下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三中一舉喻釋也
前說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似人緣眼病
之故所以妄見空中有華故曰一翳在眼千華亂
空一妄在心河沙生滅眼翳若除空華即滅而此
廣大虗空之性本無損壞所謂翳瘥華亡眾生即
佛故起信論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
離妄別則無一切境界之相華嚴云了達三界依
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造心若滅
時生死盡。】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二法合本義幻心即妄幻也幻滅即智幻也謂眾
生既起妄執四大六塵緣影之幻心如何除去須
是依倚彼知覺者幻智之心而滅去也此謂之明
來暗謝智起惑亡如秤兩頭低昂不昂雖然滅前
妄幻之心尚存能覺幻智之心未忘更須妄幻與
智幻都拂却到諸幻盡處方始見本來圓覺妙心
無去無來寂然不動其猶波因水起波滅水存幻
從覺生幻滅覺滿方是行到水窮處坐著雲起時
到這般田地方許移身轉步十字縱橫萬化千變
而無窮楔此一段文蓋普賢前問幻幻何修今答
云不妨以幻修幻正如以楔出楔因聲止聲也。】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
[001-0181c]
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三兼拂問幻之覺拂有三重第一若謂對妄幻說
有覺悟之心者此是對待之法只此能覺之心亦
是幻也第二若謂前來之覺乃是對幻之覺今不
對幻覺自別有一真覺者若起此心又未離幻與
前依幻說覺一般前是犯著麤病此是犯者細病
第三若更謂前說自別有一覺乃是著有今和此
有覺一切智無只這說無底心亦是幻也何故若
謂自己分上有此一段殊勝奇特之事充塞六虗
徧滿法界此是於圓覺性上分外著一箇有遂成
兩箇若謂只這奇特殊勝之事都無又是於圓覺
性上分外著一箇無亦是兩箇所以道捨一取一
終無了日將以唯心轉見病深又云棄有著空病
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雲門道光不透脫有兩般
病一切不明面前有物是一也透得一切法空隱
隱地似有箇物亦是光不透脫是二也是與麼也
不得不與麼也不得然則畢竟如何用心但將前
對幻說覺之心與不對說覺之心及說無覺之心
諸幻一時拂去之後方是不染二邊清淨無去無
來不生不滅之覺性也故金剛云如如不動又云
有無俱去處恃地好乾坤。】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
虗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001-0182a]


【此下三展轉離幻顯覺其文有四重一離妄二離
覺三遣離四遣遣前二是我執後二是法執文從
善男子至虗妄境界此第一重離妄也謂世尊召
普賢及一切眾生修行之者合當如我所說勸誡
於十二時中遠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幻化虗妄
不實之境界所謂出乎陰陽造化形器度數之外
用心是也由堅執持至亦復遠離此是第二重離
覺也雖然妄法皆捨猶尚堅執能覺之心確然不
捨只此能覺之心又是虗幻不真實心亦當離却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此是第三重遣離也雖然離
得能覺之心尚有能離之心未忘此猶是細病只
此能離之心亦當再遣也離遠離幻亦復遠離者
此是第四重遣遣也然雖遣得能離之心尚有微
細能遣之心未忘只此能遣之心亦當更遣遣之
又遣以至於無遣譬如遇著冤家但莫與佗共住
即得無患大凡學道之人於十二時中常以觀慧
念念不斷如雞抱卵須是煖氣相接得又須知有
細病若坐在情執中棄捨不得之時喚作礙膺之
物所以藥山告李翱曰大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
向高高峯頂立深深海底行閏閤中物捨不得俱
為滲漏所以道學道先須細識心細中之細最維
尋可中尋到無尋故方信凡心是佛心。】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後密顯真覺也言密顯則經中無覺字故上則四
[001-0182b]
重虗幻之法一時遣盡之後又却依前面前活鱍
鱍地動地放光在在處處迴避不得此方是本來
真覺之性全體獨露無一絲毫是外物到此境界
諸天捧華無路外道潛覰不見圭峯云靈靈自覺
元無物援援他緣盡是空白樂天云前後際斷一
念不生時纔更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厂@火]飛烟滅。」


【喻顯也木喻妄火喻覺[厂@火]喻離烟喻遣合是烟滅
然後[厂@火]飛此譯人之倒謂前文四重離妄離覺遣
離遣遣之意喻如大地生木丙木相因勢性才發
則火出燒却木橛既然燒了雖然有[厂@火]也被風吹
去烟亦滅了而大地不曾動著却將大地喻圓覺
性金無起滅龍牙云學道如鑽火逢烟且莫休直
得星星現歸家始到頭般子云夜靜水寒魚不食
滿舩空載月明歸。】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此合喻也以幻即前文殊章第二番智幻修幻即
前文殊第一番妄幻意謂用智幻修習妄幻之時
亦如世人鑽火相因兩木火出木燒[厂@火]飛烟滅雖
然用智幻遣得妄幻尚有智幻存更將智幻一時
遣盡然後遣不去處方不虗豁不同斷滅外道空
無之見古云妄起即覺妄滅覺滅覺妄俱滅即是
真如問一切盡滅則無心佛答諸幻雖盡不入斷
滅。】
[001-0182c]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
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四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也此普賢前問作何方
便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今答云但照見五
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有漏之法是幻妄非實即
是離幻更不必作方便譬如世人夢見身瘡百計
千般求藥療治才睡覺之後此瘡本無更求何藥
學道之人但離得幻法即幻便是真覺更無地位
漸次階級所以云一念頓悟便是觀音彈指回心
立為妙德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來更勸囑云一
切菩薩及末世頓機眾生但依我教法修行便可
永超夢幻出離輪迴直趣無上佛果菩提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虗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
虗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即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普賢章畢】


圓覺經類解卷第一末
[001-018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