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43 觀楞伽經記-明-德清 (CBETA)




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卷第三
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䟦陀羅譯
明建鄴海印沙門 釋德清筆記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上



【前顯理中初明寂滅一心已竟。
△次示如來藏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脩多羅說
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二譯皆作具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
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
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
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
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離者於求那。
周徧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記曰。此將示如來藏性真常無我。以破外道妄計
神我。故興此問也。初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
名如來藏。然此藏體。從本以來不與一切染法相
應。故云自性清淨。諸佛證此。號為菩提涅槃。成三
十二妙相。眾生迷此。以為生死煩惱。作八萬四千
塵勞。是則眾生日用現證。全是如來果德。故云轉
[003-0366a]
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但為五陰垢蔽貪癡
妄想所污。故如大價寶而為垢衣所纏。其實自性
常住不變。此是一切諸佛大乘了義究竟極談。所
謂常住一心法身真我者。大慧因而疑之曰。世尊
向斥外道妄計神我。謂是邪見。今云有如來藏常
住真我。豈不同彼外道所說我耶。然世尊說如來
藏體常周徧。離於自性。不生不滅。而外道亦說有
常作者離於求那。周徧不滅。斯則彼所說我。與佛
無別。且世尊前云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一
切脩多羅。今云有如來藏義。是聖教相違。自語相
違也。然彼所計我。其義有三。一者體常。名為作者。
二者雖在五陰。而離於求那。別有自性。三者徧歷
諸趣。實非生滅。其語雖似。其義全非。實是邪見。故
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
生死本。癡兒認作本來人。此經以破邪為用。謂此
邪見一破。即名正智。即可頓證一心。故大慧於顯
理究竟處。置此一問。】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
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
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
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
不應作我見計著。」


【記曰。此言法本離言。應機故有說。以顯藏性無我
[003-0366b]
也。謂如來說法。不同外道執一之論。但順眾生所
執之情。隨宜而擊破之。故為著有相希求者說三
解脫。為執假法者說如實際。為執差別者說平等
法性。為執妄身者說法身。為樂生死者說涅槃。為
認生滅為心性者說離自性不生不滅。為厭囂喧
者說本來寂靜。為厭生死者說自性涅槃。如是等
句皆如來藏之異名。故云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
為執四大假我及認神我者說無我。其有愚夫。聞
說無我。遂生恐怖。故如來乃說離妄想無所有境
界。名如來藏自性清淨。此亦隨順方便。本無實法。
是故汝等當依於義。莫著言說。不應作我見計著。
向云三乘為權。一乘為實。今言法身涅槃如來藏
名。猶是方便建立。所謂我大乘非乘。以顯寂滅心
源。言思路絕。真妄兩忘。方為自覺聖智究竟處。】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
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
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
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
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
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記曰。此以喻顯法因機異也。淨名云。說法不有亦
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故如陶家作器。泥本是一。
隨緣故器異。以況法本不異。異自機耳。故唐譯云。
如來亦爾。於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
[003-0366c]
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
字。各有差別。然種種智慧善巧方便者。法華云。諸
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謂如來具
有權實二智。種種智慧。乃一切種智。根本實智也。
善巧方便。後得權智也。然如來以實智證理。故法
無不徹。權智說法。故機無不宜。其所說法引導眾
生。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故云如來為開引計我諸
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
疾得無上菩提也。豈同外道所說我耶。三解脫者。
謂如來藏自性清淨。故云空。離一切相。故云無相。
眾生性自具足。不假外求。故云無願。舊引華嚴三
解脫。謂菩薩觀緣起而知自性空。得空解脫。觀十
二有支自性滅。得無相解脫。入空無願求。唯為教
化眾生故。得無願解脫。然彼以觀言。正意在行。此
以體言。正意在理。名同義別。學者應知。】


「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
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
來之藏。」


【記曰。此結成正義。誡令離過也。謂如來說法。乃以
實相印印定諸法。故隨其所說。皆與實相不相違
背。外道無此法印。故曰不如是則同外道。噫。如來
無此法印。則同外道。痛令識法者懼。如來藏。乃佛
性在纏之名。謂眾生識藏乃如來也。故云如來之
藏。依主釋。】
[003-0367a]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心量妄想。」


【記曰。此通頌無我也。人相續陰緣。乃凡夫所計五
陰緣生假我。微塵勝性大自在等。乃外道所計神
我。此皆心量妄想分別。其實本皆無我。


前從初卷分別自性章以來至此。通約三門以辯
邪正因果中。初破邪顯正以示常住真理竟。
○此
下依理勘訂以辯邪正二行。分四。初總示正行之
方。分四。
△初能觀之智有四。】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惟願
為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者大方便。」


【記曰。此正請行也。前一往開示顯理業已究竟。故
大慧至此請行。問曰。前說唯心識觀。聖智三相二
無我觀等。皆其行也。何特指此為行耶。答曰。此經
直指一心。為頓教大乘。謂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
提。故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說如來藏隨染
淨緣成世出世法。以隨業愛無知染緣而起。則如
如正智即成名相妄想。為實我實法。故有生死。若
觀緣生無性。即名相妄想為如如正智。我法皆空。
即是涅槃。唯此一心轉變。更無別法。前雖節節說
觀。乃世尊直指當機。要令目前頓見諸法。緣生無
性。頓悟無生。乃借觀明心。正在顯理。今從生滅會
歸一心真源。顯理已極。故大慧因前五無間種性
故。觀未來眾生亦有頓根可成熟者。故此特請修
[003-0367b]
行無間。亦如前為諸菩薩所說修行大方便門。令
其頓悟。前約觀顯理。此因機設行。故正在行也。以
依無間之理。修無間之行。因無間之行。證無間之
理。唯此一心。當下頓證。故人法因果。通云無間。實
此經之宗趣也。】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云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
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
修行者大方便。」


【記曰。此正示行相。能觀之智有四也。未來之機。非
上根大智不能頓入唯心法門。故云菩薩摩訶薩
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故二十七祖囑達磨
曰。震旦眾生多有大乘根器。汝當於彼度人無量。
是故鼻祖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
自曹溪而下。傳燈所載。皆成就四法得修行大方
便者。但有絲毫不透。即為有間。不足稱大方便矣。】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
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虗偽習氣所
熏。三界種種色行繫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
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


【記曰。此釋四法中初句義也。謂觀三界諸法唯是
一心。離我我所。本無動作去來之相。但以無始虗
偽執著習氣所熏。故三界種種色行繫縛身財住
處。隨妄想分別之所顯現。唐譯云色行名言繫縛。
[003-0367c]
謂三界但以名言為體。若了妄想無性。則三界頓
空。此當空觀義也。】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焰夢等一切性。
無始虗偽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訶薩作
如是善觀外性非性。唐譯云。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是名
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記曰。此釋次句義也。由觀三界一切諸法既唯心
所現。則雖有而不實。當體虗假。如焰夢毛輪等。本
自非有。但因妄想習氣故有。由妄想無性。則一切
法皆無性矣。無性故假。此當假觀義也。】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
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
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一切法
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
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
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記曰。此釋第三句義也。以心境對待。故生滅之見
不忘。良以心本無生因境有。今觀一切境界如幻
夢不實。則諸法當體不生。以唯心現故不生。既唯
心現。則外境頓空。他不生也。外境既空。則內識不
起。故云見識不生。自不生也。既無當心之境。亦無
了境之心。當體無生。又何因緣而能生耶。故云緣
不積聚。不共生也。由三界諸法皆從緣起。故云見
妄想緣生。故非無因生也。今觀因緣體空。則三界
[003-0368a]
內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以了諸法無實體故。生
見悉滅。則證如幻境界。得無生法忍。離生滅見。生
滅既滅。寂滅現前。此當中道義也。中觀曰。因緣所
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此但
直觀諸法唯自心現。緣生無性。頓證無生。約義而
言。以例三觀。非若他經所明歷別次第比也。上三
句屬因。下句屬果。以意生身。因上三觀而證得故。】


「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
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
得意生身。」


【記曰。此釋第四句圓成一心自覺聖智義也。謂八
地以前。未離心意識。猶屬對治生滅境界。及得無
生法忍。住八地已上。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一
切俱離。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故云得自覺聖
智善樂。以無生無不生。故得意生身。身土自他。無
障無礙。】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
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
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
身無障礙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訶
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
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
界。為成就眾生。得自覺聖智善樂。」


【記曰。此釋行成得果之相也。唐譯云。譬如心意。於
[003-0368b]
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
續。疾詣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
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
憶本成就眾生願故。猶如意去。生於一切諸聖眾
中。前二無我中見法無我。住灌頂位。超佛子地。當
得如來自在法身。及唯心觀成。并聖智三相等。節
節皆明此義。】


「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捨
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
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
大方便。當如是學。」


【記曰。此結勸修也。華嚴九地聖人。現十界身。說法
度生。莊嚴佛土。承事諸佛。作大佛事。所謂得意生
身也。此言八地得者。以彼約行布斷證。謂由八地
斷俱生我執已。證平等真如。著三昧樂。能捨三昧
樂。發度生願。故能現十界身。說法度生。如意自在。
名意生身。故九地方得。此約頓機。但能一念頓證
無生。離心意意識境界。從凡夫位即入佛境界。對
位正當八地耳。非言漸斷漸證依次而至也。故下
文云。初地即為八。無所有何次。所謂得諸法正性
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此但約通相言之耳。所謂
頓悟一心頓登佛地。雖云諸地。乃借位以示悟有
淺深。非是實有階級次第也。古德云。聖諦亦不為。
何階級之有。
○次示所破之惑。有二。
△初明緣生
[003-0368c]
無性破依他起。】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諸
法緣因之相。以覺緣因相故。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
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


【記曰。此躡跡問。以明迷悟因依。廣釋上修行者大
方便也。然修行之要。唯了依他徧計本無。圓成實
有而已。故此先明緣生無性。以破依他起性。由外
道不達諸法依如來藏若生若滅。乃妄計一切眾
生世界從我流出。謂之頓生。妄計冥初生覺。從覺
生我心等二十五冥諦。謂之漸生。由此有無二見。
皆依他起者。故世尊從前一往說諸法從因緣生。
以緣生無性故說無生。破彼妄計。大慧雖領其旨。
將謂實有因緣之相。但不知因緣之相何如。意謂
若明達因緣之相。則不於諸法起有無二見。及執
頓生漸生也。故興此問。向下答意。先示因緣之相。
後示因緣亦無。問曰。前顯理行因果已周。真妄之
辯已徹。何以復於因緣起疑耶。答曰。良有以也。此
經頓教大乘。以一心為宗。斷疑破執摧邪顯正為
用。以直觀一心。頓斷根本煩惱。頓證無生。立登佛
地故。然根本煩惱有六。謂貪嗔癡慢疑邪見。然貪
嗔癡。本是如來三德祕藏。為一切眾生本有佛性。
有情皆具。但慢疑邪見。二乘外道居多。以疑謗正
法。橫生邪見。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故與正法相抗。
違背正覺。是以最為堅執梗化者。世尊四十年來。
[003-0369a]
多方彈斥。至此根機已熟。故頓拔疑根。力摧邪見。
令其正信一發。即可頓證無生。所謂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是故此經專一斷疑破邪。以顯自覺
聖智。所以已蒙究竟開示。而復躡跡重重伸疑致
難者。直令行人纖疑盡淨。方能的信自心。更不向
外馳求耳。故從上諸祖。乃的信自心到不疑之地
者。非此外別有方便也。此後終篇大旨。槩不出此。】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
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縷㲲
草蓆種芽酥酪等方便緣生。亦復如是。是名外緣前
後轉生。」


【記曰。此示外緣相也。親能生起為因。疏能助起為
緣。一切諸法未有不從緣生者。且如泥團為因。柱
輪繩水木人工為緣。而成於瓶為果。至若縷草種
酥為因。㲲席芽酪為果。以類諸法皆然。緣生之法。
必先因後果。展轉而生。故云前後轉生。內外者。內
即根身。外即器界。】


「云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
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


【記曰。此示內緣相也。謂從無明愛業等十二因緣。
立緣之名。從緣而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之名。雖
有三世因果。了無差別。但是愚夫妄想分別見耳。
此即示緣生無性義也。】


「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
[003-0369b]
示因。待因。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


【記曰。此示因相也。因即是緣。以心境互為緣起故。
但約生起義為因。助起義為緣耳。唐譯云。謂內外
法作因生果。以一念起處。即作生死因。必有當來
果。故為當有因。作即生起。此當因緣義也。若了生
本無生。則無涯生死頓斷。】


「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


【記曰。此當所緣緣義也。唐譯云。謂內外法作所緣。
生果蘊種子等。謂若根若境。通為所緣。而起憎愛
取著。能致後有生死不斷。故云相續因。】


「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生。」


【記曰。此當等無間緣義也。唐譯云。作無間相。生相
續果。以妄想不斷。因果相續。故名無間。】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


【記曰。此當增上緣義也。唐譯云。謂作增上事。而生
於果。謂單境不能生果。必假心為增上。以心是境
之增上緣故。如轉輪王。於受用境。變現自在。】


「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


【記曰。此當分別緣義也。魏譯云了因。唐譯云顯了
因。謂分別生能顯境相。如燈照物。所謂境緣無好
醜。好醜起於心。若一心不生。則萬法俱寂。故一切
法。但以分別為因。楞嚴八還中分別緣。即此義也。
以上四因。心境合會。作業成就。到此則分別顯了。
因果歷然。故云了因也。】
[003-0369c]


「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


【記曰。此無想斷滅因也。謂無想外道。心慮[厂@火]凝。於
妄想滅處。遂作相續已斷。而生無妄想見。以此為
因。感無想報。以待滅為因。故云待因。論中無此。以
此經正在摧邪。故特出此因。然此六因。真妄皆具。
聖凡齊稟。以法界所宗不離緣起故。良由不達緣
起。妄執諸法實有自性。故成偏邪。但名妄想。若了
緣生無性。則法本無生。真妄皆空。聖凡齊泯。即是
自覺聖智。且此因緣諸法盡屬生滅。意顯本不生
義不屬因緣。故下云漸頓俱非。以示真無生義。】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


【記曰。此明本不生也。唐譯云。此是愚夫自所分別。
非漸次生。亦非頓生。】


「所以者何。若復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不得因相故。
若漸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
父名。」


【記曰。此徵釋無生義也。謂諸法不一時頓生。亦非
漸生。若頓生者。則不分能所先後。無因果相。若漸
生者。未得果相。何言因生。如未有子。何以名父。故
魏譯云。若一切法一時生者。因果不可差別。以不
見因果身相故。若次第生者。未得身相。不得言次
第生。如未有子。云何名父。未得身相者。單言未得
果相。不得言因也。】


「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
[003-0370a]
增上緣等生所生故。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
著相故。」


【記曰。此明法本離緣。但妄計因緣相也。謂諸法當
體寂滅。本自無生。若言因因緣而生諸法者。皆妄
想分別耳。故魏譯云。愚癡凡夫。自心觀察次第相
續不相應故。作如是言。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等。能生諸法。大慧。如是次第諸法不生。虗妄分別。
取法體相。唐譯云。諸計度人。言以因緣所緣緣無
間緣增上緣等。所生能生互相繫屬次第生者。理
不得成。皆是妄情執著相故。言因攀緣等者。謂親
能生起者。曰因緣。心取外色等塵。曰攀緣。即所緣
緣。內外法更互轉生。相續無間。曰次第緣。即等無
間緣。心是境之增上緣。識論廣明。但名同義別。以
此明緣生諸法。彼論識具緣相耳。】


「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
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是故因
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


【記曰。此結示法本無生。不可作因緣見也。何以諸
法頓漸不生。以一切法唯心現故。既唯心現。則心
外無法。無可生者。以自共相皆無自性故。既無自
性。則誰為生者。故皆不生。但除妄識分別為有生
耳。其實無生。唐譯云。漸次與頓。皆悉不生。但自心
現身資等故。外自共相皆無性故。唯除識起自分
別見。大慧。是故應離因緣所作。和合相中頓漸生
[003-0370b]
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於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
非遮滅復生。相續因緣起。唯為斷凡愚。癡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


【記曰。此頌法無生滅。本自離緣也。初一偈。謂一切
法本無生滅。但諸凡愚於無生中妄見生滅。而起
因緣之想。次一偈半。妨難。難曰。向因凡愚妄執諸
法滅而復生。故世尊說因緣相以遮遣之。今者何
言因緣亦無耶。故偈答曰。非是遮彼滅而復生者
而說因緣。但假以因緣名字以破彼凡愚妄想耳。
亦非實有因緣之相為彼生法也。況一切有無緣
起之法。盡是無生。豈有因緣之相耶。末半偈。又通
難。難曰。既無因緣。今此三界從何而起。答曰。但從
眾生習氣迷轉。乃自妄見三界之相耳。故云。習氣
所迷轉。從是三有現。】


「真實無生緣。亦復無有滅。觀一切有為。猶如虗空華。
攝受及所攝。捨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復無因緣。
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記曰。此頌正顯實義也。謂一切生滅因緣有為諸
法。盡屬虗妄之見。真實本來無有生滅。但見一切
有為之法如空中華。遠離能取所取一切妄見。則
頓見諸法本無已生當生。而彼一切因緣和合之
相。皆是言說。非實法也。始因凡愚妄執異因能生
[003-0370c]
諸法。起有無斷常二見。故世尊先示因緣生法。破
彼無因。令觀諸法緣生無性。了悟無生。今無生之
理既彰。真實之義已顯。故此特示本無生滅。不假
因緣。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斯則直指一心真
源。以顯究竟第一義諦。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
說相也。觀者應知。
○上明緣生無性破依他起竟。


△下明妄想無性破徧計執。】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言
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餘菩薩摩訶薩。若善知言
說妄想相心經。二譯皆心法門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
一切眾生。」


【記曰。此亦躡跡伸疑致問。以明妄想無性。以破徧
計執也。由初卷末云。當依於義。莫著言說。意謂言
說是妄想相。且所說能顯第一義。既能顯第一義。
何以名妄想耶。故此請問言說妄想相。及所說第
一義。若能通達此二種義。則遠離徧計。亦可以此
法門。淨治眾生也。】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
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
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
說。相說言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先所
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唐譯云。謂夢先所經境界。
覺已憶念。依不實境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

[003-0371a]
念生。唐譯云。謂憶念怨讐先所作業生。過即過惡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
虗偽計著過。自種習氣生。唐譯云。以無始戲論妄執習氣生是名四
種言說妄想相。」


【記曰。此示言說妄想相也。謂妄見男女身分顏貌
好醜。及一切資生器物美惡等相。妄起分別而有
言說。名相言說。夢先所經境界。覺已憶念。妄計分
別吉凶美惡等。名夢言說。憶想自他冤親愛憎等
先所作業。妄生分別而有言說。名過妄想計著言
說。無始時來八識含藏自類戲論種子習氣。猛然
皷發。故生分別。名無始妄想言說。一切言說。不出
此四。以妄想為言說因故。離此四外。則無言說。無
言說處。即第一義諦。非言說能顯第一義諦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以此義勸請世尊。惟願更
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云何。何因。眾
生妄想言說生魏譯云。惟願為我重說四種虗妄執著言語之相。眾生言語。何處出。云何
出。何因出。唐譯云。願更為說言語分別所行之相


佛告大慧。頭胸喉鼻唇舌齗齒和合出音聲唐譯云。依頭胸
喉鼻唇齶齒舌和合而起。」


【記曰。此示言語因緣相也。謂眾生言語所出。以前
四妄想為因。此頭胸等八種為緣。故有言說。老氏
所謂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虗而不屈。動而愈出。
此所謂妄想緣氣。識風鼓扇。無故而出者。故無謂
耳。以此觀言語相。則音聲體空。本不有也。眾生語
言如此。至若佛之言說。如天皷音。故其說法有六
[003-0371b]
十四種梵音。特非妄想比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為異。為不異。佛告大慧。
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
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
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


【記曰。此示言語妄想二皆性空義也。謂妄想言說
若各有自性。則為定異。若不待因生無所顯示。則
為定一。今言語既因妄想而生。非定異也。言語但
是音聲相。以音聲質直無文。如風鼓竅。無所顯示。
由妄想力。屈曲雜出。有所顯示。能所歷然。非定一
也。以非一非異。二皆性空。故都無實義。】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為言說即是第一義。為所說者
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
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
義。非言說是第一義。」


【記曰。此示第一義諦離言說相也。大慧意謂凡夫
由妄想言說既能顯示世俗諦。而聖人亦以言說
顯示第一義諦。今妄想言說既非一非異。一知聖
言量與第一義是異不異。故問云。為言說即是第
一義。是不異也。為所說是第一義。非不異也。佛答
謂異與不異。二者皆非。唐譯云。何以故。以第一義
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聖樂處者。乃諸佛
自受用境界。離心意識。非言說可到。而言說第一
義者。如標月指耳。如指但能標月。不能到月。因指
[003-0371c]
觀月。月非指也。故云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
是第一義。】


「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
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


【記曰。此明言說不但非第一義。而亦不能顯第一
義。伸明第一義諦離言說相也。以第一義乃聖智
自覺所得境界。非言說妄想覺境界。而言說妄想
豈能顯示。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教外別傳之
旨。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能所
兩忘。心境雙絕。唯證相應。豈妄想言說分別可到。】


「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
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
第一義。唐譯云。第一義者。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復次大慧。隨入自
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
義。唐譯云。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相悉皆無有。言語分別不能顯示是故大慧。當
離言說諸妄想相。」


【記曰。此重明言說不能顯示第一義諦之所以也。
然言說畢竟不能顯示第一義者。有三義故。以第
一義者。不生不滅。湛然常寂。不動不搖。不屬因緣
和合所起。豈彼生滅動搖因緣所起言語之相而
能顯示耶。第一義者。超然絕待。無自他相。豈彼自
他對待言語之相而能顯示耶。第一義者。但唯自
心現量境界。永離一切種種外相。豈彼妄想心外
取法分別語言而能顯示耶。由此三義。所以言說
[003-0372a]
畢竟不能顯示第一義諦。是故結勸。若觀第一義。
當離言說諸妄想相。方許可入。所謂離心意識參。
離妄想境界求。方有少分相應耳。是故前云當依
於義莫著言說。故世尊一日陞座。文殊白槌云。諦
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性無自性。亦復無言說。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


【記曰。此頌直顯離言方為實際。以洗行人名言習
氣。方能實證也。然此偈稍略。唐譯云。諸法無自性。
亦復無言說。不見空空義。愚夫故流轉。一切法無
性。離言說分別。諸有如夢化。非生死涅槃。如王及
長者。為令諸子喜。先賜相似物。後賜真實者。我今
亦復然。先說相似法。後乃為其演。自證實際法。觀
此王及長者之喻。足徵楞伽已往四十年中所說
諸法。皆相似語。未顯真實。既經淘汰多方。根機已
熟。方說自證真實離言之道。正法華所謂先以三
車引導諸子。然後等賜大白牛車。寶物莊嚴。令其
馳騁。遊戲快樂。此聖人說法之儀式也。問曰。諸判
教者。但云法華開權顯實。而未聞言此經預為開
顯。何以會通。答曰。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
世。所謂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故。佛知見者。
即所謂唯心現量自覺聖智。乃一切眾生本具如
來藏心真實佛性義也。唯此一事。更無餘事。諸佛
[003-0372b]
聖人因此緣此出現世間。故所說法從始洎終。直
為開顯此一事耳。向以眾生德薄垢重。不敢頓示。
恐彼驚疑不信。返致謗法之愆。故大慈隱忍。但以
駢拇枝指。及至眾志貞純。方堪說實。故此經頓示
如來藏心自覺聖智。若有悟此心者。一念頓登佛
地。不勞多劫修行。此所謂頓教法門也。為欲革彼
三乘漸弊。故云頓教大乘。然為法華前象。故預為
開顯。聖人說法。始終一貫。前後相須。故有祕密不
定之教。且所說法雖有多種。大約不出理行因果
四法而已。各有權實。此四各歸其極。入於一實。則
聖人之能事畢矣。然四十年中所說之法。不離心
境對待。能所真妄。生死涅槃。故其聞者將為實法。
未捨名言習氣。終在門外。止宿草菴。至於此經。則
徹底掀翻。打破窠窟。一切俱離。頓示一心自覺聖
智。此則顯理已極。然而所開顯者。乃開除三乘之
權理。以顯一乘之實理也。以此實理正智。將為真
因。所謂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者是已。至於法華。
則藉此真智為因。以資妙行。故一華一香。舉首低
頭。合掌稱名。皆成佛道。是以真行契真果。然所開
顯者。乃開除三乘之權行。以顯一乘之實行也。以
此實行冀登實果。故三乘人一一授記。歷事多佛。
方成佛道。若非借此真因。從使再經塵劫。將恐終
滯化城耳。二經宗趣雖異。理實冥符。至於楞嚴。則
理行因果一一皆真。乃是通會前權都歸一實。三
[003-0372c]
乘統收。五性齊入。融會一代人法理行因果。總入
如來妙莊嚴海。此尤見如來說法始終一貫也。觀
者若不明此通途說法儀式。縱悟自心。亦不能開
示童蒙。所謂宗通說不通。如日被雲籠。亦不詣究
竟實際。以未達如來本懷故也。因便及此。觀者勿
厭其繁。
○上明妄想無性破徧計執已竟。
△下明
心境俱亡以顯圓成。】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離
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切外道所不
行。自覺聖智所行。離妄想自相共相。入於第一真實
之義。」


【記曰。此亦躡跡致問。將明心境俱亡。以顯圓成實
性也。由初卷佛斥外道不達諸法無性。妄於第一
義作有無斷常二見。執定一定異俱不俱等四句
論。乃是愚癡妄想所行境界。非自覺聖智境界。故
依他偏計斯興。圓成不顯。今大慧聞說第一義諦。
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是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四
句既離。百非俱遣。此非外道境界。乃自覺聖智所
行境界也。但不知離四句外。聖智境界。究竟何如。
意若了此。則二性頓祛。圓成實顯。即可入於第一
真實之義。故特興此問。以明成自性也。】


「諸地相續。漸次上上增進清淨之相。隨入如來地相。
無開發本願。唐譯云。以無功用本願力故譬如眾色摩尼。境界無
邊相行。魏譯云。如如意寶。無量境界修行之相。自然行故自心現趣部分之
[003-0373a]
相。一切諸法。唐譯云。一切諸法。皆是自心所現差別我及餘菩薩摩訶
薩。離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見。疾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令一切眾生一切安樂具足充滿。」


【記曰。此敘因法獲益。所以致問之意也。謂若得了
達離四句義。入法真實。則可漸增諸地。以致入如
來地。以無功用行成就眾生。如摩尼寶。隨心變現。
普應一切。悟唯心境。不獨離外道見。抑離二乘於
陰界入作自相共相妄想見也。斯則少施功用。疾
得菩提。自利利他。法利充滿。有此大益。所以請問。】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如是之義。多所安樂。
多所饒益。哀愍一切諸天世人。佛告大慧。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
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癡凡夫。取內外
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自性。習
因計著妄想。」


【記曰。大慧請問離四句外。別求聖智所行境界。將
謂實有四句可離。實有聖智可得。佛所答意。謂本
無四句可離。亦無聖智可得。何者。以第一義妄真
雙絕故。且四句者。蓋由愚癡凡夫。不達唯心所現
如夢境界。妄取內外一切諸法實有自性。故妄生
分別一異等見。此乃戲論習氣為因。妄生計著耳。
非是實有四句也。良以心境如空無所依。然所分
別境界既無。而能分別妄心何有。苟一心不生。則
萬法自寂。豈實有四句可離。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003-0373b]
若生聖解。即墮凡情。故亦無聖智可得。故唐譯結
云。當於聖智所證法中。離生住滅一異等一切分
別。到此境界。言思路絕。方為極則。故僧問馬大師。
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師云。今日
頭痛。不能為汝說。文殊問維摩居士不二法門。士
默然。故世尊向下所答。但以十二譬喻借以發明。
前七喻。喻境界本無。愚者妄生分別。顯妄想非有。
以明本無四句可離。後五喻。喻佛說法應機施設。
本為破著。如以楔出楔。元無實法與人。故偈云。言
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以明亦無聖智可得。然此
章所喻。雖若顯而易見。其實深而難明。觀者須善
體會。務契佛心。所謂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智
者深觀之。】


「譬如羣鹿。為渴所逼。見春時𦦨。而作水想。迷亂馳趣。
不知非水。如是愚夫。無始虗偽妄想所熏習。三毒燒
心。樂色境界。見生住滅。取內外性。墮於一異俱不俱
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妄見攝受。」


【記曰。此喻通顯境本無生。因心分別而執取也。夫
陽𦦨本非是水。以羣鹿渴逼。而作水想。妄生奔逐。
而不知本非水也。以況一切境界本自無生。亦無
可欲。以愚夫無始貪愛種子習氣。內熏三毒。外發
現行。渴愛所逼。於一切色境妄起貪求樂欲。是於
無生中妄見生滅。執取根身器界內外諸法。妄起
一異常無常等四句妄見。而不知本自無生。此乃
[003-0373c]
妄想攝受。非正見也。】


「如犍闥婆城。凡愚無智。而起城想。無始習氣計著相
現。唐譯云。無智之人。無始時來執著城種妄熏習故。而作城想彼非有城。非無城。
如是外道無始虗偽習氣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
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不能了知自心現量。」


【記曰。此喻轉釋上意也。謂彼愚夫所以於非可欲
中妄生貪著而作四句分別者。以不知一切境界
唯心所現故。所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山河浴池
種種莊嚴。自身入中。覺已憶念。大慧。於意云何。如是
士夫。於前所夢憶念不捨。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
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惡見所噬。外道智慧。不
知如夢自心現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
常無常見。」


【記曰。此喻總釋上意也。謂外道不知自心所現如
夢境界。妄生執取。貪著追求。於此橫起分別一異
等見。所以為愚癡惡見。非黠慧也。】


「譬如畫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來
外道。惡見習氣充滿。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
無常無常見。自壞壞他。餘唐譯作於離有無無生之論。亦
說言無。魏譯云。而彼外道自壞壞他。說如是言。諸法不生不滅。有無寂靜。彼人名為不正見者。唐譯云
於離有無無生之論。亦說為無謗因果見。拔善根本。壞清淨因。勝求

二譯俱作欲求勝法當遠離去。作如是說。彼墮自他俱見有
無妄想已。墮建立誹謗。以是惡見。當墮地獄。」
[003-0374a]


【記曰。此喻外道邪慢固執惡見。返謗正法。撥無因
果。切誡行人當痛絕之也。心如工畫師。畫出諸形
像。一切諸法唯心所現。當體寂滅無生。無有高下。
而彼外道自恃生滅惡見。矜己為高。返於佛法離
有無無生之論。謗言為無。此謗因果。拔善根本。壞
清淨因。應知此人墮自他有無妄想。落斷常二見。
以是惡見。當墮地獄。故誡行人欲求勝法者。當速
遠離之。】


「譬如翳目見有垂髮。謂眾人言。汝等觀此。而是垂髮
畢竟非性。非無性。見不見故。魏譯云。譬如翳目見虗空中有於毛輪。為他說
言。如是如是青黃赤白。汝何不觀。大慧。而彼毛輪本自無體。何以故。有見不見故如是外道

妄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見。誹謗正法。自陷陷他。」


【記曰。此喻釋上自壞壞他義也。謂彼外道自恃邪
見。轉教他人同己。正如翳目自見空中毛輪。返責
他人不同己見也。然空中毛輪。唯病目者見。好眼
不見。以況一異有無四句。但邪見所執。正見則離。
且彼外道猶然堅執。自是非他。誹謗正法。展轉教
人。所謂從本以來。成事相承。熏習成化。自陷陷他。
為法大害。所以切誡行人當速遠離。意謂不但不
親其人。抑且不可作實有四句見。故以垂髮比之。】


「譬如火輪。非輪。愚夫輪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惡見
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一
切性生。」
[003-0374b]


【記曰。此喻釋本無四句義也。旋火非輪。但愚夫妄
作輪想。以況法無四句。但外道邪執。妄起四計耳。
故云一切性生。永嘉云。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
覺何交涉。】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無智。作摩尼想。計著追逐。
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惡
見妄想。習氣所熏。於無所有說有生。緣有者。言滅。」


【記曰。此喻外道妄執四句因果非真也。水泡但似
摩尼。實非摩尼。而愚小無智者遂取為真。智人明
見。則不取也。以況外道四句。但似一似常。實非真
常之道。由彼無智執妄為真。若了唯心現量者。則
不取也。故云取不取故。然彼但為妄習所熏。乃於
無生中妄見有生。故云於無所有說有生。於緣生
諸法復執斷滅。壞於因緣。故云緣有者說為滅。由
是妄作四句橫論。且因非真因。果非真果。妄執不
真為真。故若小兒認水泡作摩尼想也。然彼四句。
但妄想耳。若了妄想無性。則四句體空。無可離者。
故前七喻。通明無四句可離。】


「復次大慧。有三種量。五分論。各建立已。得聖智自覺。
離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計著。」


【記曰。此下明亦無聖智可得也。唐譯云。立三種量
已。於聖智內證離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別。魏譯云。
而作是言。實有聖者內證之法。離二自性。虗妄分
別故。世尊意責大慧。謂我已為汝等立三種量五
[003-0374c]
分論。楷定是非。令捨邪執矣。何以至此又於自證
聖智離二自性法中。復起實有聖智可得之見耶。
若聖智實有自性可得。亦是妄見。故論云。現前立
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謂若
絲毫見處不忘。猶是生死岸頭事。必若無智無得。
方為究竟耳。三量者。謂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
者。現即顯現。謂分明證境。不帶名言。無籌度心。親
得法體。離妄分別。而非錯謬。故名現量。比量者。比
即比類。謂以因由譬喻。比類量度而得知故。比量
有三支。聖言量者。謂以如來聖教為準繩故。五分
論者。即宗。因。喻。三支。并合。結。為五分。具載因明論。
言已有三量五分建立者。即指前初卷一往所說。
總不出三量五分也。如所云自心現自覺聖智等。
皆現量也。所云如幻水月光影空華。及微塵泥團
瓶等。以喻發明。皆比量也。所云一切諸佛如來皆
先權後實。及法佛報佛化佛說法云云等者。皆聖
言量。此皆三量建立也。所云我以如來藏第一義
心為宗。外道以神我勝性等為宗。皆宗也。我以第
一義自覺聖智等為因。彼以無始虗妄習氣種子
為因。及作無作生無生常無常等。皆因也。如虗空
佛骨。及蕉芽破瓶等。皆喻也。此三支。就中自有合
結之文。皆五分論。故云建立已。以佛說法。不出三
量五分為楷式故。】


「大慧。心意意識身心轉變。自心現。攝所攝諸妄想斷。
[003-0375a]
如來地自覺聖智。修行者不於彼作性非性想。唐譯云。諸
修行者。轉心意識。離能所取。住如來地自證聖法。於有及無。不起於想若復修行者。如

是境界性非性攝取相生者。彼即取長養。及取我人。
唐譯云。諸修行者。若於境界起有無執。則著我人眾生壽者大慧。若說彼性自性
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說。非法佛說。又諸言說。悉
由愚夫希望見生。不為別建立趣自性法得聖智自
覺三昧樂住者分別顯示。」


【記曰。此責大慧不應於自證聖智法中起有無見。
以明本無聖智可得也。謂諸修行人。既轉心意識
離能所取。安住如來自證境界。豈可復於彼自覺
聖智中作有無想耶。若於此中起有無執者。則為
著我人眾生壽者見矣。所謂存我覺我。俱名障礙。
正如圓覺所明微細四相。由存證悟。未忘能所故。
若說彼性自性下。妨轉難也。謂轉難言。真如。自性。
涅槃。證得。佛種緣起等。皆是佛說。何以今言無智
可得。世尊答言。若說彼自證聖智法中。實有自性
以待緣生者。此乃化佛所說。非法佛說。然化佛作
如是說者。亦非本懷。蓋為眾生愚癡希望有所證
得。取以為果。方肯趣進。若說無我無智無得。則生
恐怖。故不得已。而隨順機宜。方便施設。本非實法。
故云悉由愚夫希望見生。不是為發心趣進自性
法修如實行得自覺聖智三昧樂住上上根人分
別顯示也。意謂今此頓教大乘。特為上上根人頓
示離心意識自覺聖智境界。乃法佛所說真實之
[003-0375b]
法。豈得執彼權說希望證得耶。問曰。真如法性。何
所亦言自相共相。答曰。諸法自體。唯智證知。言說
不及。當體如如。是謂自相。若法體性。言說所及。假
智所緣。不得自相。是為共相。今此頓教大乘宗中。
頓為顯示第一義心。離言說相。唯有自相體。都無
共相體。自相唯現量得。故云為趣自性法得聖智
自覺三昧樂住者分別顯示。問曰。化佛所說自相
共相。何也。答曰。化佛說真如自性凝然不變。謂之
自相。隨染淨緣成一切世出世法。謂之共相。今大
慧將謂實有聖智可得者。正執緣因佛性。待緣而
顯。有所證得故也。】


「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
形。如是外道見習所熏。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
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現量。」


【記曰。此下五喻。以顯本無聖智可得也。此喻佛現
身如水中影。水喻眾生心。樹喻佛法身。菩提身。願
身。良以法身非身。乘願力現。故眾生心水淨。菩提
影現中。言其所現。原是眾生本有法身自心現量。
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但是一心。故影樹俱非。外
道不達唯心所現。故妄執一異等見。】


「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彼非像。非
非像。而見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惡
見自心像現。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
非無常無常見。」
[003-0375c]


【記曰。此喻佛無心應物。隨緣成事。應機差別。如鏡
現像。魏譯云。有緣得見。無緣不見故。】


「譬如風水和合出聲。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惡見
妄想。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記曰。此喻佛說法。乃緣擊而發。如風水和合而後
有聲。故一切聲教本無實法。愚者妄以為實。故唐
譯云。譬如谷響。】


「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熱𦦨川流。洪浪雲湧。唐譯云。日光照觸。燄
水波動彼非性。非非性。貪無貪故。如是愚夫。無始虗偽

習氣所熏。妄想計著。依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
有非無常無常。緣自住事門。亦復如彼熱𦦨波浪。」


【記曰。此喻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如大地無草木
處熱燄川流洪浪雲湧。然法性無生。於無生法妄
見生滅。故唐譯云。於聖智自證法性門中。見生住
滅一異有無俱不俱等。】


「譬如有人呪術機發。以非眾生數。唐譯云。機關木人。無眾生體
舍闍鬼方便合成。動搖云為。毗舍闍。此云啖精氣。唐言顛鬼凡愚妄
想計著往來。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
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戲論計著。不實建立。」


【記曰。此喻佛身非身。但以無作妙力成就眾生。本
無去來出沒之相。凡愚不了。妄以為實。】


「大慧。是故欲得自覺聖智事。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
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


【記曰。此結觀行人。當離如上一異等四句惡見妄
[003-0376a]
想。自然得入自覺聖智也。良以眾生如。佛如。一如
無二如。若觀三界五蘊虗幻不實。當體如如。即是
自覺聖智。若於自證聖智法性門中。起佛見法見。
分別一異等。即墮外道邪見。以於寂滅一心所現
境界。起四句見。但妄想耳。非實法也。故本無四句
可離。苟一念不生。情忘執謝。本自如如。所謂但盡
凡情。別無聖解。故亦無聖智可得。到此凡情聖解。
一齊蕩盡。方為自覺聖智究竟事。但有絲毫見處
不忘。即墮外道惡見。然外道有三種不同。一佛法
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學佛法成外道。一外外
道者。本源有三種。一迦毗羅。此云黃頭。計因中有
果。二漚樓僧佉。此云休睺。計因中無果。三勒沙婆。
此云苦行。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又入大乘論云。
迦毗羅有計一過。謂作與作者一。相與相者一。如
是等名為計一。漚樓僧佉計異。迦樓鳩馱計亦一
亦異。若提子計非一非異。一切外道異計。皆不離
此四。從此派出枝流。至佛出時有六大師。一富蘭
那迦葉。計不生不滅。此常見也。二末伽梨拘賒梨
子。計眾生苦樂無有因緣。自然而爾。此斷見也。三
那闍夜毗羅胝子。計眾生時熟得道。縷丸數極。四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計罪報之苦。以投巖拔髮代
之。五迦羅鳩䭾迦旃延。計亦有亦無。六尼犍陀若
提子。計業所作定不可改。總之不出有無斷常二
見。此佛法外外道也。二附佛法外道者。起自犢子
[003-0376b]
方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經書。別生一見。附佛法
起。故得此名。犢子讀舍利弗毗曇。自制別義。言我
在四句外。不可說藏中。云何四句。外道計即色是
我。離色是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四陰亦如是。合
二十身見。大論破二十身見成須陀洹。即此義也。
今犢子計我。異於六師。又非佛法。諸論皆推不受。
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三學佛法成外道者。謂執
佛教門而生煩惱。不得入理。大論云。若不得般若
方便。入阿毗曇。即墮有中。入空。即墮無中。入毘勒。
墮亦有亦無中。中論云。執非有非無。名愚癡論。倒
執正法。還成邪人。故學摩訶衍四門。不得般若意。
即墮四謗。為邪火所燒。還成邪人法。故小乘執假
實二邊。大乘執空有二邊。小乘執心外有法。是著
有。大乘撥菩提涅槃悉無。是著空。故為學佛法成
外道見也。總皆不達唯心現量境界。故妄起斯計。
今經摧邪顯正。一切併破。故前段七喻。破外外道。
并附佛法外道四計。以顯自覺聖智本無四句可
離。後五喻以破學佛法成外道。以證寂滅一心。故
無聖智可得。若諸見消亡。一心自顯。觀者應知。勿
厭其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幻夢水樹影。垂髮熱時𦦨。如是觀三有。究竟得解脫。
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鹿想謂為水。而實無水事。
如是識種子。動靜見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為翳所翳。
[003-0376c]
於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如逆楔出楔。捨離貪攝受。
如幻呪機發。浮雲夢電光。觀是得解脫。永斷三相續。
於彼無有作。猶如𦦨虗空。唐譯云如空中陽燄如是知諸法。則
為無所知。」


【記曰。此通用諸喻先頌本無四句可離也。魏唐二
譯。皆先舉五蘊。後舉三界不實如影如幻等。蓋謂
眾生於一五蘊身心。不能了達如影如幻。妄計為
實。故於三界生死不能解脫。然五蘊諸法。本自無
生。今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故譬如渴鹿。於無水處
妄作水想。如是眾生。皆由業識種子習氣熏發。故
凡夫妄見生死。外道二乘妄見涅槃。故云動靜見
境界。斯皆愚夫妄想所生。猶如翳目妄見空華。故
於無始生死妄計執取。將謂實有自性。故起一異
有無斷常等四句惡見。世尊愍彼羣迷。說離四句
法。破彼貪著之心。如逆楔出楔。故令捨離貪攝受。
非是實有四句可離也。然彼諸法本無有作。亦非
實事。故如幻呪機發浮雲夢電陽𦦨而已。所謂生
死涅槃猶如昨夢。若能作如是觀。則諸法當體寂
滅。了無生死涅槃之相。故云。如是知諸法。則為無
所知。由無所知。則諸見自亡。四句頓遣。即名自覺
聖智。】


「言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於彼起妄想。陰行如垂髮。
如畫垂髮幻。夢犍闥婆城。火輪熱時𦦨。無而現眾生。
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
[003-0377a]
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於中現眾色。而實無故有。
一切性顯現。如畫熱時𦦨。種種眾色現。如夢無所有。」


【記曰。此頌亦無聖智可得也。唐譯云。諸蘊如毛輪。
於中妄分別。唯假名施設。求相不可得。謂五蘊諸
法。本無所有。虗假不實。如幻夢等事。由凡愚不達
唯心。妄起分別。故興四計。若了彼諸法唯心所現。
如明鏡止水淨眼摩尼。雖現眾色而本自無生。當
體圓明。即是自覺聖智。此外更無聖智可得。
○上
通破二見以顯圓成已竟。
△下結顯離過絕非。】


「復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
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於有無建立誹謗分別。結集
真諦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為首。魏譯云。如來說法。依
實際因緣寂滅解脫故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

性相續。而為說法。」


【記曰。此結答問意。以顯離過絕非也。以大慧請問
離一異有無等四句。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覺聖智
所行。佛答但於五蘊諸法了達唯心。不起分別。則
當下如如。本無四句可離。亦無聖智可得。故此結
云。如來說法所以離如是四句者。以依實際因緣
寂滅解脫而說。不比外道妄指性自在等邪因而
說法。所以永離諸過也。】


「復次大慧。為淨煩惱爾𦦨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
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


【記曰。此妨難也。難曰。如來說法既離四句。則無法
[003-0377b]
可說。何又次第建立百八句及分別諸乘地相耶。
故此釋云。為淨眾生煩惱所知二種障故。譬如商
主。為引導眾人至寶所故。設諸方便。如來說法亦
若此。非是實有所說也。故經云。了法不在言。善入
無言際。而能示言說。如響徧世間。亦非絕然不說
也。寶鏡云。雖非有言。不是無語。前云百八句依三
界二十五有邪正四句建立。義見於此。


上辯行中初總示正行之方已竟。次略示邪正因
果相。分四。初略示二因。
△先示外道二乘邪因禪。】


「復次大慧。有四種禪。云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
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
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璅。無常。苦。
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相。不異觀。唐譯云。如是觀察。堅著不捨
後轉進。相不除滅。唐譯云。漸次增進。至無想滅定是名愚夫所行禪。」


【記曰。此略明邪正二因。初示外道二乘邪因也。然
如來說法所以不同外道者。以因行不同故。故此
特言四種禪以揀別邪正二因。欲令行人知所擇
也。禪者入理之方便。所謂因行是已。二乘外道不
達自心現量真無我理。雖觀我空。以取著未忘。愈
增我見。故相不除滅。以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所
以涅槃亦非真實。是名愚夫所行禪。】


「云何觀察義禪。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
性已。唐譯云。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亦離外道自他俱作觀法無我。彼地相義。
漸次增進。唐譯云。於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是名觀察義禪。」
[003-0377c]


【記曰。此名菩薩修行方便。以示正因也。從三賢已
去直至七地行相。皆在此列。所謂分別二障極喜
無。法執俱生地地除。故云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
次增進。】


「云何攀緣如禪。魏譯云。觀真如禪。唐譯云。緣真如禪謂妄想二無我妄
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禪。」


【記曰。此明八地已上至解脫道行相也。唐譯云。若
分別無我有二。是虗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謂
若分別實有二無我理。即是妄想。故云妄想二無
我妄想。若稱實而觀。人法本無。今何無二。平等如
如。分別不起。故魏譯云。不住分別心中。得寂靜境
界。是名觀真如禪。此上乃三乘行相也。】


「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
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


【記曰。此最上一乘行相也。所言如來禪者。非如來
所行禪。乃以如來果地覺為本因心。所謂以不生
滅心為本修因。故云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即前
云修行者大方便也。上二種禪。雖云正行。猶屬漸
修。此則頓悟一心。頓登佛地。三德祕藏。一念頓得。
即能成就眾生不思議事。故名如來清淨禪。此正
達磨所傳禪宗。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心印。此經示
趣意在於此。豈外道二乘邪禪。及妄想攀緣作證
者。所可比耶。故欲令行人必以此為真因。方得如
來無上大涅槃果。以因真果正。此其所以如來說
[003-0378a]
法不與外道惡見共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愚夫所行禪。觀察相義禪。攀緣如實禪。如來清淨禪。」


【記曰。此通頌四種禪相。下揀別邪正。】


「譬如日月形。鉢頭摩深險。如虗空火盡。修行者觀察。
如是種種相。外道道通禪。亦復墮聲聞。及緣覺境界。」


【記曰。此頌外道二乘邪禪行相。誡令行人不可誤
墮。謂外道所計神我。故入定時觀見如日月之形
明淨朗耀。或見如紅蓮華在於海中。以此為真。二
乘妄計五蘊實有自共相。故作無常苦空等觀。[厂@火]
自泯智同於虗空。如薪盡火滅以為涅槃。故誡云。
修行者觀察。縱見如是種種境相。決不可誤墮其
中也。】


「捨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一切剎諸佛。以不思議手。
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


【記曰。此頌顯正行也。意令行人不但捨彼外道二
乘邪禪不可親習。若依佛教門了達唯心現量。即
觀察緣如二種漸行。亦不必親習。故云。捨離彼一
切則是無所有。以依無所有觀。則能順入真如。是
名如來清淨無相禪。行人依此方名正行。則能頓
契佛心。故即感十方諸佛。以不思議手一時摩頂。


○上略明邪正因行不同。
△下略明邪正果相不
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說
[003-0378b]
何等法謂為涅槃。」


【記曰。上明因行不同。此明果相亦異也。大慧聞因
行不同。遂問世尊既以如來清淨禪為因行。不知
以何等法為果相。故此請問涅槃。以顯果德不同。】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習氣藏意意識見習轉變。名為
涅槃。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記曰。此明轉生死為涅槃。以顯如來真果也。唐譯
云。一切識自性習氣及藏識意識見習轉。我及諸
佛說名涅槃。即是諸法性空境界。謂一切識自性
習氣及心意識見習無明。皆生死因。意若了彼性
空。即生死當體轉為涅槃。即是諸法性空境界。不
若外道二乘妄有證得執為涅槃。以彼因地不真。
故所取涅槃亦非究竟。以不離生死因故。】


「復次大慧。涅槃者聖智自覺境界。離斷常妄想性非
性。云何非常。謂自相共相妄想斷。故非常。云何非斷。
謂一切聖去來現在得自覺。故非斷。大慧。涅槃不壞
不死。若涅槃死者。復應受生相續。若壞者。應墮有為
相。是故涅槃離壞離死。是故修行者之所歸依。」


【記曰。此示涅槃相也。以涅槃乃自覺聖智境界。非
是外道二乘妄想境界。離斷常有無分別故。以離
凡夫假我。及外道神我。故非常。以離外道豁達。及
二乘斷滅。故非斷。以不壞。故不滅。不死。故不生。不
滅。故為眾聖之靈府。不生。故為羣生之安宅。故云
一切聖去來現在得自覺修行者之所歸依也。此
[003-0378c]
中凡夫妄認五蘊假我為自相。外道妄立神我主
諦為共相。】


「復次大慧。涅槃非捨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
義。是名涅槃。」


【記曰。此結示涅槃正義也。良以三乘妄見取捨。外
道妄執斷常一異。總屬妄見分別。如來自性清淨
大涅槃相。離此諸過。一切皆非。故六祖云。無上大
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
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
立虗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
相。平等如幻夢。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
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
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
槃相如是。觀六祖說涅槃相。如掌中視菴摩勒果。
此所謂轉心意意識見習為涅槃。入諸法性空境
界者也。】


「復次大慧。聲聞緣覺涅槃者。覺自相共相。不習近境
界。唐譯云。捨離憒閙不顛倒見。妄想不生。彼等於彼作涅槃
覺。」


【記曰。此言二乘涅槃假果也。二乘雖超外道邪見。
而亦未為究竟。所謂但盡生死謂為解脫故。魏譯
云。聲聞辟支佛。非究竟處生涅槃想。
○上示二果
竟。
△下略示當轉二性。】
[003-0379a]


「復次大慧。二種自性相。云何為二。謂言說自性相計
著。事自性相計著。言說自性相計著者。從無始言說
虗偽習氣計著生。事自性相計著者。從不覺自心現
分齊生。」


【記曰。此釋上一切自性習氣相。略示當轉二性。以
明果德不同之所以也。然如來涅槃所以不同外
道二乘者。以如來轉一切自性習氣為涅槃。外道
二乘執有自性為涅槃。所以不同。故此特示二種
自性相。欲令知所轉也。言說自性者。法華云。諸法
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三界本無實法。唯以名言為
體。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以凡夫外道不知名言
性空。妄計言說音聲有實自體。依之分別造種種
業。從來舊矣。故云從無始言說虗偽習氣生。若了
音聲如響。則言說性空。風樹竅號。太虗寂滅。分別
不起。則法性湛然。唯一圓明。了罔塵習。此所謂轉
言說自性而為涅槃。外道不知出此。妄起諸見。故
彼所計涅槃。皆從計著言說自性無始虗偽習氣
所生。非真實也。事自性者。經云。三界上下法。唯是
一心作。以諸法唯心所現。如鏡中像。本非實有。但
是一心。更無別法。二乘不了唯心。心外取法。妄計
諸法實有自體。以不達諸法本來寂滅相故。妄見
有生死可厭。涅槃可證。故彼所證涅槃。皆計著事
自性相。從不覺自心現分齊所生。非真滅也。由因
非真因。故果非究竟。此如來說涅槃所以不同外
[003-0379b]
道也。
△下略示感應二徵。】


「復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唐譯云。神力加持菩薩摩
訶薩。頂禮諸佛。聽受問義。云何二種神力建立。謂三
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


【記曰。此略示感應二徵也。言行人內具真因。外感
勝緣。由藉二種神力加持。所以不墮外道聲聞辟
支佛地。意令行人生決定信。趣究竟果耳。觀夫正
法住世諸大菩薩。皆久植善根。親承佛足。且凡所
行證。皆仗如來神力加持。況末法乎。悲夫。去聖時
遙。魔強法弱。吾輩善根淺薄。苟不仰憑諸佛願力
加持。欲出生死。破魔冤。蓋亦難矣。加持有二。一諸
佛大願力。二行者大信力。法華云。若有修行此經
法者。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等。此佛願力也。楞
嚴云。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誦
此心佛所說神呪。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
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我自現身至其人
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此行人信力也。此經雖單
說願力。意令增決定信力耳。又加持有二。一冥。二
顯。此二顯加也。言三昧正受為現身面言說等者。
蓋是行人入三昧中。方得二種神力加持。殆非散
心可得。故前云。捨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一切剎
諸佛。以不思議手。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


「大慧。菩薩摩訶薩。初菩薩地。住佛神力。所謂入菩薩
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
[003-0379c]
神通力。為現一切身面言說。唐譯云。十方諸佛普現其前如金剛
藏菩薩摩訶薩。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
大慧。是名初菩薩地菩薩摩訶薩。得菩薩三昧正受
神力。於百千劫積習善根之所成就。」


【記曰。此現身面言說神力也。而云登地方加。三賢
不受加者。以未入真如無相三昧故。然一登初地
即便加者。蓋以多劫積習善根之所成就。非特爾
也。故從上諸祖。雖一念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蓋以
多劫積習般若善根。久為諸佛護念。以內熏功足
故外感加持。豈淺薄者所可得耶。】


「次第諸地。對治所治相。通達究竟。至法雲地。住大蓮
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同類菩薩摩訶薩
眷屬圍繞。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如黃金薝蔔日月光
明。諸最勝子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座上而灌其
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及天帝釋太子灌頂。是名菩
薩手灌頂神力。」


【記曰。此灌頂神力加持也。法身流轉五道。號曰眾
生。以二障所纏。故法身隱而不顯。是則但有執持
之力。而不能感加持之力。今行人入大乘照明三
昧。以三昧力。頓斷麤重三障。證平等真如。得法性
身。與十方佛氣分交接。故即感諸佛現身說法。神
力加持。由內外交熏。淨治微細二障究竟無餘。一
念頓證二轉依果。以法性圓明。與十方佛同體無
二。故感灌頂神力加持也。】
[003-0380a]


「大慧。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神力。若菩薩摩訶薩住
二種神力。面見諸佛如來。若不如是。則不能見。」


【記曰。此結二種加持。以明三種佛性義也。佛性有
三種者。謂正因。緣因。了因也。眾生各各雖具正因
佛性。若不遇真善知識方便善巧助發。亦不能得
了了明見。譬如王求箜篌之聲。斷弦裂水求之。畢
竟不得。以無善巧方便緣故。彼外道二乘亦同稟
正因。但由惡見熏習。妄執二種自性以為涅槃。雖
欲求之。轉增邪執。畢竟不能明見佛性。故云若不
如是則不能見。意明外道二乘若果是真果。必得
如此感應加被之力。今果既不真。故不能見。法華
云。若得作佛時。具相三十二。天人夜叉眾。龍神等
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今既不然。足知非
真滅也。】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凡所分別三昧神足諸法之
行。是等一切悉住如來二種神力。唐譯云。諸菩薩摩訶薩。入於三昧現
通說法。如是一切。皆由諸佛二種神力大慧。若菩薩摩訶薩離佛神力

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所以者何。謂不住神
力故。」


【記曰。此言菩薩能明見佛性。故凡所動靜云為。皆
住如來二種神力也。一切凡夫同稟佛性而不能
說法者。以日用而不知故。由不知。特不住神力耳。
非不加也。以如來不捨一眾生故。老龐云。野老負
薪歸。村婦連宵織。看他家事忙。且道憑誰力。問渠
[003-0380b]
渠不知。特地生疑惑。傷嗟今古人。幾箇知恩德。故
華嚴四十二種法門。皆菩薩承佛神力而說。至若
異生皆能說法。各得一種法門。由住如來二種神
力故也。】


「大慧。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
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何況有心者。聾盲喑啞。
無量眾苦。皆得解脫。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利安
眾生。」


【記曰。此返顯如來非不加被眾生。但眾生不了自
心。故不得如來真實受用耳。殆非如來棄眾生也。
故云有無量神力利安眾生。由是觀之。無情被加
尚出音聲。況彼外道二乘有情者耶。故云。捨善根
一闡提。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此非畢竟
不加也。譬如日光。於生盲人無不利益。】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應供等正
覺。菩薩摩訶薩住三昧正受時。及勝進地灌頂時。加
其神力。佛告大慧。為離魔業煩惱故。及不墮聲聞地
禪故。為得如來自覺地故。及增進所得法故。是故如
來應供等正覺。咸以神力建立諸菩薩摩訶薩。若不
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眾魔
希望。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諸佛如來
咸以神力攝受諸菩薩摩訶薩。」


【記曰。此承上問也。大慧意謂如來既有無量神力
利安眾生。何獨言加地上菩薩。而不言其餘眾生
[003-0380c]
耶。故世尊答云。以登地菩薩。初入真見道。有相觀
多。若不加持。則墮魔業。故華嚴云。菩薩有十種魔。
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是為魔業。是則初地不
加。則墮魔業。七地菩薩。未離心量。若不被加。則墮
外道邪徑。八地菩薩。純無相觀。味著三昧。不起度
生之心。故十方諸佛三加七勸。拔出寂定。云。起。善
男子。勿得樂住三昧。汝之三昧。二乘亦得。故此不
加。則墮二乘禪。不能到如來自覺地故。十地已上。
金剛喻定。尚有最極細微二障。故勝進不加。不能
頓斷極微二障。不能頓得無上菩提。是故諸佛如
來咸以神力攝受諸菩薩。以餘地前非真修。故不
攝也。嗟彼外道二乘。既不能以不生滅心為本修
因。又不得蒙十方如來神力加持。如何能得究竟
真常之果。此其所以甘墮沈淪。樂為鄙事。宜矣。是
則圓覺三期。楞嚴壇場。非徒設也。行人宜深識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願悉清淨。三摩提灌頂。初地及十地。」


【已上略示邪正因果相已竟。此下第三廣釋邪正
因果差別相。分二。初廣釋前三種禪以顯三乘差
別因果相。又二。初辨因別。有三。
△初廣釋愚夫禪
中外道邪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即
是說因緣。不自說道。魏譯云。如世尊說十二因緣。從因生果。不說自心妄想分別見
力而生。唐譯云。佛說緣起。是由作起。非自體起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魏譯
[003-0381a]
云。自性。唐譯云。勝性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然世尊所謂

因緣生諸性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


【記曰。此大慧疑佛說法亦同外道。以發愚夫禪中
外道邪禪也。此難佛說因緣亦同外道墮有者。由
前云如來說法離於有無。依真諦緣起為首。非外
道以勝性自在無因微塵時等為首。故此難云。佛
說緣起是由作者。非自體起。亦同外道所說依勝
性自在時我微塵生於諸法。是墮有也。故唐譯云。
今佛世尊但以異名說作緣起。然世尊所說因緣
生法。與外道所說勝性等。為有別義。為無別義。故
云有間悉檀。無間悉檀。檀。此云施。華梵兼稱。云徧
施。言佛之法施也。此難佛說因緣未離於有。下難
無因未離於無。】


「世尊。外道亦說有無有生。世尊亦說無有生。生已滅。」


【記曰。此難佛說無因。亦同外道墮無也。外道計有
者從有因生。計無者從無因生。故云有無有生。謂
若有若無。二皆有生也。此中大慧正取無因。然世
尊亦說無有生。生已滅。此正同外道無有生。是無
因也。無因則同外道計無。】


「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無因說。
非有因說。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非建立
漸生。觀外道說勝。非如來也。」


【記曰。此證成佛說無因。返不如外道所說為勝也。
謂佛說無明為因。生行識等果。此不說自心生而
[003-0381b]
說無明生。是無因也。此有故彼有者。謂此無明一
有。則彼行至老死一時皆有。故云非建立漸生。外
道說從神我主諦為冥初。從冥初生覺。從覺生我
心。從我心生五塵。從五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
根。共二十五法。而以神我為勝性。故以勝性為生
因。如此建立漸次而生。斯則如來說此有故彼有。
一時頓生。無有次第。且又果生因滅。是返不如外
道說勝也。】


「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
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唐譯云。世尊所說果待於因。因復待因如是因
緣雜亂。如是展轉無窮。」


【記曰。此釋成如來說法不如外道之所以也。謂外
道說勝性等為因。不從他緣生而能生他。是因常
為因。不為果。如此因果分明。然世尊說十二因緣。
以無明為因。生行為果。又以行為因。生識為果。至
老死為因。又生無明為果。如是一法。又作因。又作
果。故云。觀事有因。觀因有事。是因果雜亂。三世輪
轉。無有一定。所以不如外道說勝。是故如來說法
未有不同外道者也。此大慧以因緣設難。將辨緣
起無性。顯真如離言說相。以破外道言說自性相
計著。
○先辨緣起無性。】


「佛告大慧。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雜亂說。此有故彼有
者。攝所攝非性。覺自心現量。唐譯云。大慧。我了諸法唯心所現。說此有故彼
有。非是無因。及因緣過失大慧。若攝所攝計著。不覺自心現量。外

[003-0381c]
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過。非我說緣起。唐譯云。若不了諸法唯心
所現。計有能取及以所取。執著外境若有若無。彼有是過。非我所說我常說言因緣和

合而生諸法。非無因生。」


【記曰。此世尊釋成不同外道所說。以明緣起無性
也。意謂我了諸法唯心所現。本無實法。以無明不
覺自心現量。妄見境界。以為實有。故我說此有故
彼有。非是無因。及因緣過失。何者。以彼外道不了
諸法唯心所現。計有能取所取。執著外境。故妄計
有無斷常一異等。彼有如是過。非我所說緣起之
法。故我說因緣。為破彼妄見。非墮有也。且我既說
因緣和合而生諸法。豈無因耶。是故不同外道所
說。故云非無因生。
○上辯緣起無性已竟。
△次顯
真如離言說相。】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
若無性者。言說不生。是故言說有性有一切性。」


【記曰。此計諸法實有自性而言言說。將顯真如離
言。以破言說自性相計著也。由上佛說諸法無性
故說緣生故此難云。豈非言說有性而諸法亦實
有性耶。意謂既有言說。必有諸法。若無諸法。言說
何起。此計諸法言說皆有實體。故向下佛以二義
破之。一謂諸法雖無。不妨言說。如兔角龜毛等。次
謂雖無言說。亦能顯說。如瞻視等。
△且初。】


「佛告大慧。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
說。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說耳。如汝所說言說有性
[003-0382a]
有一切性者。汝論則壞。」


【記曰。此言諸法雖無。不妨言說也。唐譯云。雖無諸
法。亦有言說。豈不現見龜毛兔角。石女兒等。世人
於中皆起言說。彼非有。非非有。而但有言說耳。大
慧。如汝所說。有言說故有諸法者。諸法若無。則無
言說。今兔角等雖無。而不妨有說。以此觀之。汝義
不成。故云汝論則壞。】


「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耳。唐譯云。言說者。假安
立耳或有佛剎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

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剎土。或動搖。唐譯云。或有佛土瞪視顯
法。或現異相。或復揚眉。或動目睛。或示微笑。頻呻謦欬。憶念動搖。以如是等而顯於法大慧。如

瞻視。及香積世界。唐譯云。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
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諸勝三昧。是故非
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唐譯云。非由言說而有諸法大慧。見此世界
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


【記曰。此明雖無言說亦能顯法也。然言說者但我
娑婆所尚。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其餘他
土則不盡然。故云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至若其餘
佛土不用言說。或以瞻視顯法。或揚眉動目。謦欬
頻呻。憶念動搖。皆為佛事。又如香積世界。以眾香
為佛事。且如此方蚊蚋蟲蟻。俱無言說而各辦事。
是豈待言說而顯諸法耶。斯則不但諸法無性。抑
且言語性空。所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從上
佛祖所傳不言之道。義見於此。故臨濟德山棒喝
[003-0382b]
交馳。仰山圓相。石鞏張弓。道吾舞笏。皆深證此離
言三昧者也。所謂山河大地。共轉根本法輪。鱗甲
羽毛。普現色身三昧。是故眾生日用六根門頭。無
非入理之處。豈盡待言說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虗空兔角。及以槃大子。二譯俱作石女兒無而有言說。如
是性妄想。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唐譯云。因緣和合中。愚夫妄謂
不能如實知。輪迴三有宅。」


【記曰。諸法本無。以緣會而生。既緣會而生。則生本
無也。即說彼緣生。亦假名耳。是則法性無生。言詞
相寂。能所雙亡。湛然常住。豈可妄計言說有性有
一切性耶。故云如是性妄想。凡所分別。皆妄想耳。
故云。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由不能如實了知
法性無生。故妄見流轉輪迴三有。


上章明真如離言說相以破言說自性相計著竟。
下章明離心緣相。以破事自性相計著。】


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