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17 華嚴經疏科-唐-澄觀 (CBETA)



華嚴經疏科卷第十四清涼山沙門澄觀述晉水沙門淨源重刊鉅四



* 十定品第二十七

* 初来意

* 初明會来

* 初約圓融門初明
* 二約次第門

* 初明次第二約
* 二釋兩難

* 初釋重會難

* 初正通難以其
* 二顯所以謂前
* 二通躡跡難後出
* 二辨品来二品
* 二釋名

* 初標會名二釋
* 二釋品名二品
* 三宗趣三宗
* 四釋文

* 初揔科

* 初正科次正
* 二解妨

* 初通同會難

* 初約差別通然大
* 二約圓融通若約
* 二通同因難果是
* 二別顯

* 初揔彰文意今初
* 二引教成立是以
* 三決斷有無今經
* 三釋文

* 初通科第六證入一分文中
* 二別釋十定之文
[014-0119b]

* 初序分

* 初揔顯三成就
* 二別顯三成就

* 初約主顯時
* 二約主彰處
* 三就德顯主

* 初辨相攝於中
* 二約次第

* 初性相真源

* 初二種功德上句
* 二出其所以

* 初揔徵所說所以
* 二正詶所問為顯
* 三釋剎那際

* 初本業起信釋菩薩
* 二將前論重明亦顯
* 二依通起用依通
* 三清淨無礙此攝
* 四立不思議即立
* 五普見三世即普
* 六身恒充滿即身
* 七智恒明達即智
* 八悉得開悟此攝
* 九隨冝出興亦攝
* 十恒住一相攝餘
* 三別顯眾成就

* 初舉數
* 二歎德
* 三列名

* 初同名
* 二別名
* 四結數
* 五集意
* 二請分

* 初普眼請問
* 二如来許問
* 三舉法正問
* 四歎問利益
* 三示說者分

* 初示主三示
* 二科經

* 初示人令問

* 初示處
* 二歎德
* 三教問
* 二聞名獲益
* 三推求不見

* 初渴仰推求不見
* 二重觀察不見

* 初審問重示
* 二推求不見
* 三釋其所由

* 初印定徵起
* 二正釋所由
* 三三昧求不見
[014-0120a]

* 初新獲三昧
* 二以定惟求
* 三自陳不見
* 四釋其所由

* 初約法揔標
* 二以近況遠
* 三徵釋所由

* 初徵
* 二釋

* 初略標深廣
* 二舉略顯廣
* 四彰見之益
* 五歸敬彌增
* 四教起見方
* 五依教而求
* 六為現身相

* 初為眾現身
* 二眾覩喜敬
* 三現瑞成益
* 四歎德深廣
* 五如来印述
* 四本分○
* 五說分○
* 四本分

* 初舉益令說

* 初勸說成益
* 二引例勸證
* 二列所說名
* 三歎定勝德

* 初約人以歎
* 二約修以歎

* 初修成
* 二修益

* 初上等佛果
* 二身智周徧
* 三直就法歎
* 四約正以歎

* 初示義四約
* 二科經

* 初勝德無限
* 二智德自在
* 四結勸成益
* 五說分

* 初承旨揔告
* 二別釋十定
[014-0120b]

* 初普光明大三昧

* 初揔標
* 二釋

* 初示義二釋
* 二科經

* 初智無盡

* 初標
* 二徵
* 三標
* 四結
* 二心無邊
* 三定自在
* 四智巧現

* 初標
* 二徵
* 三釋

* 初法說

* 初別明展轉深細
* 二揔顯離相分明
* 二舉喻
* 三以劣況勝
* 五觀超絕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三揔結
* 二妙光明大三昧

* 初標
* 二釋

* 初法

* 初身雲展入
* 二身智俱入
* 三明其卷入
* 四展卷無礙
* 二喻

* 初寶山光影喻

* 初喻

* 初日光現影喻
* 二兩影互現喻
* 三得名不同喻
* 四重現無盡喻
* 五體離二邊喻
* 二合
* 二幻師善巧喻

* 初揔喻

* 初喻

* 初揔名能幻
* 二依本時𠁅
* 三本末無礙
* 二合
[014-0121a]

* 初一多相容
* 二智不鑒昧
* 三不壞本末
* 四徵釋所由

* 初徵
* 二釋

* 初知人無我
* 二知法無我
* 三同體大悲
* 五結成上義

* 初結上多入於一
* 二結上不壞性相
* 三結其明鑒不昧
* 二別喻

* 初幻不壞本喻

* 初喻
* 二合

* 初正合喻
* 二釋所以
* 二幻必依𠁅喻

* 初喻
* 二合

* 初合依𠁅

* 初揔合所見
* 二徵釋所由
* 三結成自在
* 二合依時

* 初正顯文
* 二釋所以
* 三幻師不迷喻
* 三結
* 三諸佛國土神通大三昧○
* 四清淨深心行大三昧○
* 五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
* 六智光明藏大三昧○
* 七世界佛莊嚴大三昧○
* 八眾生差別身大三昧○
* 九法界自在大三昧○
* 十無礙輪大三昧○
* 三揔結十數
* ○三諸佛國土神通大三昧

* 初標
* 二釋

* 初法

* 初徧剎入定
* 二入時次第
* 三揔結多
* 四心契定
* 五不廢起
* 二喻
* 三合
* 三結
* ○四清淨深心行大三昧
[014-0121b]

* 初標
* 二釋

* 初定內深心行

* 初起行

* 初舉由
* 二起行

* 初外事供養行
* 二三業供養行
* 二深心

* 初說法
* 二喻況

* 初妄念無知喻
* 二陽炎似水喻
* 二起定深心行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三結
* 五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

* 初標
* 二釋

* 初對境辨智
* 二正顯智知
* 三所知時分
* 四顯知相狀
* 五出定獲益

* 初舉數辨相
* 二徵列其名
* 三結得速疾
* 三結
* 六智光明藏大三昧

* 初標
* 二釋

* 初明㝎業用

* 初揔知諸佛
* 二知多名號
* 三知當所作
* 四知彼因圓
* 五知現所作
* 六知時分齊
* 二彰定利益

* 初令心入持益
* 二得善巧益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三得不空益
* 四十王敬益
* 三結
[014-0122a]
* 七世界佛莊嚴大三昧

* 初標
* 二釋

* 初定體用

* 初徵
* 二釋

* 初釋一切世界
* 二釋其莊嚴

* 初揔列十門
* 二別顯嚴相

* 初廣眾會

* 初見他

* 初見眾體用
* 二明見分量
* 三明佛作用
* 二見自
* 三能見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二廣莊嚴

* 初法說

* 初標示章門
* 二依標別釋

* 初釋無量光色
* 二釋無量形相
* 三釋上圓滿成就
* 四釋上平等清淨
* 二喻顯

* 初空無增減喻
* 二月無增減喻
* 三随心現境喻
* 二定利益

* 初速成行願益
* 二法印同佛益
* 三以德成人益
* 四智德包含益

* 初喻
* 二合
* 五身威超勝益
* 六令他圓滿益
* 七轉作佛事益
* 三結
* 八眾生差別身大三昧
[014-0122b]

* 初標
* 二釋

* 初能入之智
* 二入出之相

* 初徵起
* 二釋相

* 初法說

* 初諸類正報
* 二六趣依報
* 三一多相對
* 四四洲大海
* 五大種事法
* 六諸方相對
* 七眾數多少
* 八染淨相對
* 九諸界相對
* 十雜明諸類
* 二喻況

* 初鬼力持人喻
* 二呪起死屍喻
* 三羅漢現通喻
* 四地一苗多喻
* 三入㝎之益

* 初讚同佛果益
* 二身智光照益
* 三業用無作益
* 四境界自在

* 初法
* 二喻

* 初幻現六境喻
* 二修羅竄匿喻
* 三農夫下種喻
* 四受始生長喻
* 五龍下雲上喻
* 六梵宮普現喻
* 五揔結究竟
* 三結
* 九法果自在大三昧

* 初標
* 二釋

* 初顯定體用

* 初揔顯名體
* 二彰入定𠁅
* 三明定功用

* 初了三世間
* 二多劫修行
* 三入出無礙
* 四結成自在
* 二明定成益
[014-0123a]

* 初生多功德益
* 二具無盡德益

* 初所具之多
* 二能具之相
* 三諸佛攝受益

* 初明其攝受
* 二現身說法
* 三令其修證
* 四諸佛護念益
* 五十海深廣益
* 六殊勝超絕益
* 七諸力幹能益

* 初列其十力
* 二明其超勝
* 八結能圓滿益
* 九自德無邊他不能說益
* 十三昧無邊自無不了益
* 三以喻寄顯

* 初示義三以
* 二科經

* 初揔舉喻體
* 二對喻別合十三

* 初合流沙入海喻

* 初揔明
* 二別顯
* 二合遶池入海喻

* 初喻
* 二合

* 初合繞池
* 二合四方
* 三合池間寶華喻
* 四合寶樹遶池喻
* 五合大地清淨喻
* 六合栴檀香岸喻
* 七合底布金寶喻
* 八合龍王無惱喻
* 九合四河潤澤喻
* 十合四河無盡喻
* 十一合入海無障喻
* 十二合入海無猒喻
* 十三眾寶交影喻

* 初喻
* 二合

* 初正合
* 二徵釋
* 四揔結雙行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三結
[014-0123b]
* 十無礙輪大三昧

* 初標
* 二釋

* 初入時方便

* 初因用無礙是無礙義
* 二住果圓滿即是輪義
* 二入己智用

* 初示義二明
* 二科經
[014-0124a]

* 初攝佛功德

* 初揔明妙悟
* 二別顯功德

* 初示義二明
* 二科經二十

* 初二行永絕德

* 初揔明大用常恒

* 初法說

* 初正明

* 初明行體
* 二辨常恒
* 二徵釋

* 初徵
* 二釋
* 二喻明

* 初喻
* 二合
* 三徵
* 四釋

* 初法說
* 二喻況

* 初虛空持剎喻
* 二涅槃普滅喻
* 三佛智普成喻
* 二別顯一用自在

* 初依果殊勝

* 初明嚴相
* 二辨德嚴
* 二正報自在

* 初身量大小
* 二佛加放光
* 二達無相法德

* 初結前生後
* 二正顯安住
* 三住於佛住德
* 四得佛平等德
* 五到無障𠁅德
* 六不可轉法德
* 七所行無礙德
* 八立不思議德
* 九普見三世德
* 十身恒充滿德
* 十一智恒明達德
* 十二了一切行德
* 十三除一切疑德
* 十四無能測身德
* 十五菩薩求智德
* 十六究竟彼岸德
[014-0124b]
* 十七具足如來德
* 十八證無中邊德
* 十九盡於法界德
* 二十窮未來際德
* 三顯德勝能

* 初揔明
* 二別顯
* 二證入諸法

* 初明證入
* 二離證相
* 三徵
* 四釋

* 初略別釋
* 二廣通釋

* 初揔標
* 二別顯
* 三普德無盡

* 初正顯無盡
* 二徵
* 三釋
* 四喻況

* 初如意隨求喻
* 二生心各別喻
* 三龍王降雨喻

* 初喻
* 二合

* 初正明入法
* 二入法時分
* 二入時相用

* 初明其相狀
* 二明其業用
* 三徵釋所由

* 初徵
* 二釋

* 初敘意二釋
* 二科經

* 初喻
* 二合
* 三轉徵釋
* 四結示勸修

* 初示義四結
* 二科經

* 初結勸勤修

* 初舉所修之法
* 二示勸修之相

* 初略示離過進德
* 二別示離過進德

* 初離過
* 二進德
* 二揔結顯示
* 三定滿成益

* 初示義三定
* 二科經

* 初外感佛加益

* 初辨加所依
* 二顯能加佛
* 三正顯加相
* 四加以成用
* 五徵釋所由

* 初徵
* 二釋
* 二內德圓滿益

* 初住定因圓
* 二別示所滿
* 三揔結究竟
* 四徵釋所由

* 初徵
* 二釋
* 三上攝佛果益

* 初正明
* 二徵起
* 三正釋
[014-0125a]

* 初無餘之業
* 二作業行相
* 三逐難重釋

* 初略標
* 二徵起
* 三廣釋

* 初金剛不壞喻
* 二真金妙色喻
* 三日輪光明喻
* 四須彌四峯喻
* 五大地能持喻
* 六大海含水喻
* 七軍將明戰喻
* 八輪王護世喻
* 九植種生長喻
* 十時雨生種喻

* 初喻
* 二合

* 初正合
* 二徵釋

* 初徵
* 二釋

* 初標
* 二釋
[014-0125b]

* 初所淨功德
* 二結其廣多
* 三顯能淨因
* 四正同佛果益

* 初正顯同佛
* 二問荅料揀

* 初問

* 初牒前同佛
* 二陳己所疑
* 二荅

* 初讚問牒疑
* 二正荅所問

* 初法說
* 二喻況

* 初舉象王依正勝嚴
* 二象王神變自在喻
* 三不壞本質而能現
* 三法合

* 初具眾行嚴
* 二因果無礙

* 初修無礙行所為
* 二正顯無礙行相

* 初揔明
* 二別顯

* 初因門果行
* 二果從因行
* 三果門因行
* 三因而現果
* 四徵釋重合

* 初徵
* 二釋

* 初釋果作因意
* 二釋因現果意

* 初法說
* 二喻顯
* 三法合
* 四歎勝
* 三結
* 十通品第二十八

* 初来意初來
* 二釋名

* 初正釋今經二釋
* 二會通他經晉經
* 三揀濫會釋

* 初引論明異然通
* 二正明會釋

* 初會此經順文順義今以
* 二會晉經意存順義晉經
* 三宗趣三宗
* 四釋文

* 初標告舉數

* 初列別名言十
* 二出體性此十
* 三對六開合此十
* 四通妨難然小
* 二徵數別釋

* 初揔徵
* 二別釋
[014-0126a]

* 初他心智神通

* 初標

* 初釋名今初
* 二辨相

* 初懸敘異釋然智
* 二會釋今經

* 初揔標所取依唯
* 二無失所以

* 初直出所以以攝
* 二示法性他心之相以即
* 三結成正義如是
* 三結彈護法若離
* 二釋

* 初知一剎

* 初揔
* 二別

* 初示義二別
* 二科經

* 初約相揔顯
* 二約人別顯
* 三結
* 二以少類多
* 三結
* 二天眼智神通

* 初標
* 二釋

* 初揔明多眾相別
* 二別明多類非一
* 三委照分明
* 三結
* 三宿住智神通

* 初標
* 二釋

* 初知凡事

* 初揔
* 二別
* 二知聖事

* 初約界顯多
* 二約入顯多
* 三結
* 四未來際神通

* 初標
* 二釋

* 初知凡

* 初明所依劫
* 二顯能依事

* 初指同義如
* 二知義

* 初揔徵然大
* 二正荅
[014-0126b]

* 初依權教立理荅依方
* 二依一乘真實荅

* 初正明實義若一
* 二通其妨難然非
* 三立理重難此有
* 四以理會通若合
* 二知佛
* 三結
* 五天耳智神通

* 初標
* 二釋

* 初揔顯德業自在
* 二別示一方業用

* 初舉多佛欲顯聞廣
* 二顯聞憶持

* 初聞持教法
* 二顯持圓滿

* 初舉所持
* 二辨能持
* 三舉一例餘
* 三結
* 六無體性智神通

* 初標
* 二釋

* 初明廣大
* 二明無量
* 三不斷義
* 三結
* 七善分別言音智神通

* 初標
* 二釋

* 初知言訶
* 二發言詞
* 三結
* 八色身莊嚴智神通

* 初標
* 二釋

* 初知無色以色即空

* 初彰大意

* 初即色之空二釋
* 二結成上義存七
* 二正釋文
* 二能現色以空即色

* 初結前標後
* 二別顯不同
* 三雙明無色現色不礙悲

* 初結前文義
* 二顯其所為
* 三結
* 九知一切法智神通

* 初標
* 二釋
[014-0127a]

* 初示義二釋
* 二科經

* 初知法即內證理事

* 初約離言顯實
* 二約二空顯實
* 二演法即外益眾生

* 初牒前成智
* 二正明演法
* 三寂用無礙

* 初寂不礙用
* 二用不礙寂
* 三寂用無二
* 三結
* 十一切法滅盡定智神通

* 初標

* 初釋相

* 初正釋一切
* 二料揀

* 初正揀理事斯即
* 二正揀功能但事
* 三遮救重揀亦非
* 二釋名事理
* 二釋

* 初即定體用自在

* 初標入定
* 二不礙用
* 二入定時分自在

* 初長短隨心
* 二威儀不忒
* 三不礙起用
* 三結
* 三揔歎勝能

* 初形劣顯勝
* 二以勝顯勝
* 四結數辨果
* 十忍品第二十九

* 初来意初来
* 二釋名二釋
* 三宗趣

* 初正辨宗趣三宗
* 二義門料揀

* 初定位然此
* 二出體體即
* 三辨類雖是
* 四釋文

* 初長行
[014-0127b]

* 初舉數歎勝

* 初舉數
* 二歎勝
* 二列名顯要

* 初徵數
* 二列名

* 初揔科前三
* 二別顯

* 初釋法

* 初當句解釋約教
* 二料揀通局

* 初釋通

* 初正顯通又世
* 二反非局若約
* 三通妨難順但
* 二釋局又依
* 二釋喻

* 初結會六釋後十
* 二料揀通局

* 初敘昔

* 初光統

* 初敘昔光統
* 二會釋此則
* 二賢首

* 初敘昔又賢
* 二會通此釋
* 三攝論

* 初引論正明若依
* 二論經對辯然彼
* 四遠公
[014-0128a]

* 初取意敘昔遠公
* 二辨其順違非不
* 三假徵正釋若用
* 四結廣從略分義
* 五金剛論金剛
* 六大品若大
* 七楞伽楞伽
* 二會通今經
* 三顯要
* 三依名廣釋

* 初音聲忍

* 初徵起
* 二釋義
* 三結名
* 二順忍

* 初徵起
* 二釋義
* 三結名
* 三無生忍

* 初徵起
* 二釋義

* 初揔明
* 二徵釋

* 初徵
* 二釋

* 初釋先徵

* 初正荅先徵釋初
* 二廣釋荅文此則
* 二釋後徵

* 初舉揔攝別釋第
* 二舉初攝後若從
* 三重釋前義
[014-0128b]

* 初雙標二門又此
* 二開章別釋

* 初唯約理然文
* 二具理智二雙
* 三唯約智三唯
* 三結彈古義若唯
* 三結名
* 四如幻忍

* 初徵起
* 二釋義

* 初略釋

* 初了幻從緣

* 初揔科文三
* 二別釋

* 初別釋第一段

* 初釋一切法一切
* 二引證通義故大
* 三釋經妨難涅槃
* 四引文決擇廣中
* 二合釋初二段

* 初揔開義門就法
* 二對經顯義今經
* 三釋通妨難然緣
* 四別明義理

* 初成有無然上
* 二成四句

* 初成一重四句

* 初正顯又此
* 二揀非然皆
* 二成重重四句若以
* 三別釋第三段

* 初約相類後顯
* 二約圓融

* 初以理從事二約
* 二以理融事二以
* 三緣起相由力

* 初正舉一門三緣
* 二例餘三門

* 初以即例入相即
* 二以異例同異體
* 三以門例門一門
* 二成就忍行
* 二廣釋

* 初喻顯

* 初性無即體空義
* 二相有即差別義
* 二法合
* 三成忍行

* 初成真智行
* 二動靜不二

* 初揔釋經文亦權
* 二引文明證故經
* 三釋不得有無義由了
* 四舉喻怗成如象
* 五義門料揀

* 初就第四門辨此二
* 二對第一門辨

* 初標其所依若以
* 二別釋十句一以
* 三揔結義旨若以
* 三例餘三門巾眾
* 四例釋前後上下
* 三結名
* 五如焰忍
* 六如夢忍
* 七如響忍
* 八如影忍
* 九如化忍
* 十如空忍
* 四揔結十忍
* 二偈頌○
* ○五如焰忍

* 初徵起
* 二釋義

* 初指法同喻
* 二別釋喻相

* 初喻體空
* 二喻相有
* 三揔以法合
* 三結名
* ○六如夢忍

* 初徵
* 二釋
[014-0129a]

* 初標法同喻
* 二正舉喻相

* 初開義然開
* 二消文

* 初揔彰文意初明
* 二重釋所以

* 初標然此
* 二釋

* 初釋有無二句

* 初正釋謂一
* 二揀濫

* 初正舉然語
* 二揀非非但
* 二釋雙是雙非

* 初正釋三以
* 二融通然此
* 三引文證成是故
* 三以法合喻

* 初揔釋上句
* 二別釋

* 初辨夢就前
* 二明覺

* 初標示覺義後一
* 二立覺所以謂要
* 三釋止觀義觀了
* 三結
* 七如響忍

* 初徵
* 二釋

* 初忍行所因
* 二成忍之相

* 初法

* 初指法同喻
* 二了知佛聲
* 二喻

* 初喻況
* 二合法
* 三轉喻
* 四重合
* 三忍成之益

* 初隨機徧說
* 二權實雙行
* 三結
* 八如影忍
[014-0129b]

* 初標
* 二釋

* 初法

* 初雙遮顯性以成止行
* 二雙照性相以成觀行
* 三遮照無礙成雙運自在行
* 二喻

* 初所依本質

* 初揀所喻通局若約
* 二揀能喻通局其何
* 二能現之𠁅

* 初通辨文旨亦有
* 二別開喻旨

* 初水月喻然此
* 二光影喻一以
* 三影像喻

* 初正屬經文三以
* 二對喻辨異

* 初辨得報以鏡
* 二辨前異前映
* 三緣之所起
* 四有之非有
* 五愚小為有
* 三合

* 初正合前文
* 二轉以喻合
* 三結
* 四果

* 初約法性身
* 二結成無礙
* 三顯此身因
* 九如化忍

* 初標
* 二釋

* 初法

* 初揔標
* 二別顯
[014-0130a]

* 初揔顯所知

* 初染化
* 二淨化
* 二別顯能知

* 初結前生後結前
* 二正顯能知次正
* 三結上六知結上
* 二喻
* 三合

* 初化行

* 初起化用
* 二明化智
* 三雙非顯中
* 四結示化旨
* 二化益
* 三結
* 四果

* 初得利他業用之果
* 二得自利立勝名果
* 十如空忍

* 初標

* 初所喻通局標云
* 二喻相不同

* 初唯將空喻對其六喻然其
* 二通辨七喻所破差別又此
* 三重將空喻對前六喻又前
* 四通辨七喻能所通局又上
* 三引論會釋

* 初引智論之義龍樹
* 二引佛地十義及佛
* 三引八地十義上八
* 四結成大意

* 初揔明然約
* 二引證故叡
* 三結成餘有
* 二釋

* 初忍解之相

* 初別明
* 二揔結
* 二忍行成益

* 初揔明如空三業
* 二別顯德齊虛空
* 三徵釋得益之由

* 初徵
* 二釋

* 初智證齊空
* 二德用滿空
* 三結
* 四果
[014-0130b]
* ○二偈頌

* 初一百偈頌前

* 初音聲忍

* 初所聞佛說
* 二能入佛法
* 二頌順忍
* 三無生忍

* 初標
* 二釋
* 三結
* 四如幻忍

* 初略說

* 初指法同喻
* 二忍行成就
* 二廣說

* 初頌喻
* 二頌合
* 三行成
* 五如炎忍

* 初躡前生後
* 二指法同喻
* 三喻況
* 四合法
* 六如夢忍
* 七如響忍

* 初忍行所因
* 二聞一切聲
* 三佛聲如響
* 四忍成之益
* 八如影忍

* 初非世生沒
* 二不在內外
* 三非行不行
* 四非同非異
* 五非徃非不徃
* 六非住非不住
* 七亦不在內外
* 八非捨大等願
* 九常行一切法
* 九如化忍

* 初揔知
* 二染化
* 三淨化
* 四法合
* 十如空忍

* 初忍解之相
* 二忍行之益

* 初別顯德齊虛空
* 二徵釋得忍之由
* 三揔明如空三業
[014-0131a]
* 阿僧祇品第三十

* 初来意

* 初通辨初來
* 二別辨二別
* 二釋名二釋
* 三宗趣三宗
* 四釋文

* 初揔辨此三品深奧玄微四釋
* 二通明因果超勝行絕

* 初明三勝德然此
* 二問荅分別

* 初問

* 初牒佛所說
* 二正明諮問
* 二荅

* 初讚問成益
* 二誡𦗟許說
* 三敬受尊命
* 四王荅所疑

* 初長行能數之數廣多
* 二偈頌顯所數之德無盡

* 初普賢德廣說不可盡

* 初明能數多
* 二顯所數廣
* 二佛德深廣普賢窮究

* 初果德無礙因位善窮

* 初果法無礙

* 初依報自在
* 二依正融攝

* 初依中現正
* 二正中現依

* 初現蓮華光明
* 二現淨土之用
* 三現正說法
* 四現時常住
* 五自在調生
* 二因位善窮
[014-0131b]

* 初結前生後
* 二正顯因德

* 初帝網身土是起行處
* 二三業勤勇行
* 三應器攝生行
* 四遊方供佛行
* 五廣修十度行
* 六遊剎自在行
* 七調伏眾生行
* 八三業深淨行
* 九願智自在行
* 十結德無盡行
* 二果德深廣因能趣入

* 初果

* 初揔歎佛德
* 二別明依報
* 三別明正報
* 二因

* 初自分行
* 二勝進行
* 如来壽量品第三十一

* 初来意

* 初立理初来
* 二正顯

* 初近廣前品菩薩壽量故上
* 二遠荅初會如来壽量亦為
* 二釋名二釋
* 三宗趣三宗
* 四釋文

* 初集經者敘
* 二明其正說

* 初別舉十剎
* 二舉略顯廣
* 三舉其玄極
* 諸菩薩住𠁅品第三十二

* 初来意

* 初廣僧祇初来
* 二酬初會亦遠
* 三敘異說昔將
* 二釋名二釋
* 三宗趣三宗
* 四釋文

* 初集經者敘
* 二正說住𠁅

* 初示義二正
* 二科經
[014-0132a]

* 初前十依於八方山海

* 初仙人山
* 二勝峯山
* 三金剛炎山
* 四香積山
* 五清涼山

* 初略釋經文清涼
* 二彰其所表表我
* 三㝎其方所然但
* 四顯其靈聖

* 初略指諸文其山
* 二自述所覩

* 初至山元由亦幼
* 二正敘見聞其感
* 三略指佳境其山
* 五徵其元由自大
* 六勸物修敬

* 初引例勸修五天
* 二正明勸意其有
* 六金剛山
* 七支提山
* 八光明山
* 九香風山
* 十莊嚴窟
* 二十二𠁅城邑雜居十二

* 初毗舍離國
* 二摩度羅城
* 三俱珍那國
* 四清淨彼岸
* 五摩闌陀國
* 六甘菩遮國
* 七振旦國
* 八踈勒國
* 九迦葉彌羅國
* 十增長歡喜城
* 十一菴浮棃摩
* 十二乾陀羅國
[014-013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