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228 大般若經綱要-清-葛䵻 (CBETA)



No.449-A大般若經綱要序



西方聖人所說修多羅。浩汗洋溢。自非摩訶衍上士。
具聞持海。不足以受。葢非世間尋常文字。乃出世第
一義天也。像法中有龍樹大士。以智辯威猛力。直詣
大龍宮中。窮所結集法藏。見華嚴經三本。上本之品
偈。皆以微塵數計。中本亦千餘品。約五十萬偈。此二
本。謂非閻浮人心力所能持。遂卷而懷之。不傳於世。
今之流通震旦八十一卷者。葢小本而猶未全者也。
於戲。河伯望洋。鷽鳩控地。以此知佛演說海。佛言詞
海。非凡小之見可窺測矣。大般若經六百卷。為一大
藏之冠。然文有定品。句有定數。凡有目有口。可捧可
觀。可讀可誦。然而禪叢講肆。展閱者良少。得非畏其
繁重。不若八十卷之華嚴尚有諷誦者歟。以此徵龍
樹之言。能洞悉眾生方俗根解。非苟然也。余年運既
往。謝事宗社。從且至暮。略披一二。諸健苾芻見而笑
曰。惡用是矻矻為。君子三戒。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況
在老尊宿數。欲何所冀。而用是矻矻為。余方捧經弗
應。心知其惜我筋力。直未同我心志耳。甚矣。深經之
難聞。菩提之不易種也。因作尊經遠邪論以救末劫。
七空居士葛公。毅調見之喜。而擊節焉。葢葛公正以
是經文句山積。浩難沙算。矢志節略。以便持受。不期
[001-0045b]
而合。緘書脩贄。持其錄本就正。余歎曰。語有之。磁石
吸鐵。芒針引線。葢言流濕就燥。物從其類也。余與葛
公素昧平生。乃因此作合葛公。方獲余之心。余亦能
通葛公之志。往昔殆皆般若會中人也。於是發經觀
之。綱要條理。井井有序。約六百卷之文於五冊。綱要
在是。全經在是。其節繁去複。裁酌運筆。大費精思。緣
起六條。載諸卷端。公葢幼希出世。長閱滄桑。書史之
餘。雞鳴而起。孳孳焉。正如空山老衲。諷是經為日課。
誠所謂正信希有也。古稱五度如盲。般若如導。此經
宏詞妙辯。層見疊出。其闡揚佛慧。深廣幽玄。殊為法
門修習之要。此龍樹大論所由作也。惜今緇流宿學。
有白首若不聞見。況悉其義哉。坐見黃口僧雛。每效
呵佛。白衣廣額。咸易說禪。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者
耶。嗟嗟有生。疲薾世間。靈根自棄。髮雖短而心甚長。
葢皆長於攝生。而不知所以生。或長於世智。而不長
於般若。且不知經之與禪。從一佛流出。佛外無禪。經
中有趣。初無文字之相。又何禪教之岐乎哉。夫世相
無常。上天難諶。蓬萊之水。清淺幾回。金銅仙人。淚流
一夢。苟能聞薰般若。承事空王。馺娑館。尋香城。可不
作異觀。菩提場。缺陷界。亦混成一相。即祗桓梵唄。洙
泗絃歌。究竟無非一音。吾知葛公夙興夜寐。從事深
經。其所得多矣。塤吹箎應。人有同心。能不興起。而想
見靈山之法會焉。是為序。


康熈十年辛亥四月望日古南樗叟通門牧雲氏書
[001-0045c]
於懶齋之雨窗

No.449-B般若綱要小序



夫般若者。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迥絕中邊。超諸限量。
烈𦦨寧容凑泊。迅雷不及思量。鞠其根源。覓一字脚
了不可得。乃大藏經中。究覽部類。至六百卷之多。將
母文字般若。與實相觀照之旨。固有大相徑庭者乎。
曰。何為其然也。自有祖以來。固曰不立文字矣。曰。別
傳直指矣。然離教而參。離教而悟。則先德所不許也。
必以默然無言為極則事。謂纔開口便落今時。大慧
所訶。為默照邪禪者也。故雖有口。只堪挂壁。仍不礙
橫說竪說。雖戒人抄錄其語。而善說法要者。自一言
半句。以至遍界遍空。相續不斷。為無盡藏。如或文字
作文字解。無文字作無文字解。非從葛藤中絆倒。即
向黑山下躲跟。皆不免擔板之譏。墮落兩頭。未識宗
趣者矣。曹谿大師示不識字。然亦從般若半偈頓徹
心源。而忍祖嘗勸人誦金剛般若。今是經。流轉最廣。
智愚咸習。則黃梅會中為之發起也。是故縮之。則無
住一言。該般若全部不為少。展之。則六百全經。用剖
[001-0046a]
破微塵不為多。乃至森羅萬象。義海炳然。雲行鳥飛。
風動塵起。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彼情存數
量。計少計多。未達法源。徒成戲論。茲藏本大般若部。
凡六百卷。於世界海。剎塵數修多羅中。僅毛頭許。而
我等心量昧劣。未免望洋。品目弗窺。況及義趣。吾友
復菴居士。七空別號剋究大法。既積歲年。向上一機。忘言
默契。游泳之暇。彌更溫研。首尾紬繹者。三載。念部帙
繁多。鮮能卒業。而其間義同文複。亦不可致詰。雖大
聖微言。或繁或簡。未易以常情臆測。而流通無力。披
覽多艱。接物之緣。將虞。或闕敬殫心思。提綱舉要。約
為十卷。略備大觀。使一切獲覩是編者。登第一義天。
而天光常發。入法流漩澓海。而具足海味。弘法之懷。
勤且切矣。倘增慢禪流。更掇拾緒言。謂我宗無語句。
亦無一法與人。敢問如是十卷玄文。為是語句。為非
語句。是有法與人。是無法與人。請具眼者。試判斷看。


濟宗學人法同學弟張立廉拜述

No.449-C般若綱要緣起



一提綱要 般若者何。般若部為三藏之首。大般若
[001-0046b]
又為般若部之首。茲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也。經凡
六百卷。字字談宗。其文浩博。茲提綱要。以明宗旨也。
昔永明禪師。輯述大藏為宗鏡。而不存經教之名。則
夫後之以經為教者。其見斥於師也明矣。矧 大乘
般若諸經之最尊最上。假言說。以顯無言無說。晰名
相。以顯無相一相。而總銷歸於無所有不可得。此其
所談者何事。猶以教字活埋之。解經而不知經。誠自
障也。後來祖師語句。如四句百非。有句無句。皆謂祖
師創建。為不立文字之宗。而不知一本大經。釋迦如
來金口宣之矣。葢如來所以為教。祖師所以為宗。無
二無別也。且如來聖中之聖。寧不知後此文字繁興。
而早墮言詮以為之俑。其不能離文字以為教。即其
不能不離文字以為宗也。特大經卷分六百。葉計萬
千。名相析別。宗旨立破。不為提綱舉要。觀者能勿望
洋。正使終帙猶難。何況思惟修證。徒成庋閣。流覽莫
週。如此大經。敬奉有餘。親聞不足。非所以助揚聖教
啟廸初心也。即如經中增語二十卷。諸法不可得。增
語亦不可得。抉其指歸。僅綴三行。便得穩括。又如清
淨一百一十三卷。互融諸法。一多交注。提綱五葉。亦
已無疑。全經提掇。悉皆倣此。如是經文就簡。義無或
遺。毋俟博稽。方窮玄旨也。


一詳條理 既提綱要。遂晰條理。綱要。所以明宗旨。
條理。所以通機緒。經中有菩薩問。而如來答。有如來
詰。而菩薩對。有菩薩與菩薩問難。而如來為之勸讚。
[001-0046c]
為之證記。亦間有請問當來慈氏菩薩。而如來復為
之證明者。層次循置。機緒相宣。一本原文。各還起訖。
有一問一答。有數問數答。有數十問而數十答。句有
來源。義無斷續。


一順經文。依經字 嘗讀慈恩法師傳。當日譯經文
繁。將順眾意。除繁去重。夜夢警誡。還依廣翻。眾師啟
請。毋假刪遺。何況凡夫。敢效品節。無如下士之流通
念切。山野之行笈筋枯。資微難獲弘經。時暫欣聞博
義。種種方便。遂決探珠。既稟微誠。益矢謹恪。經文無
一字倒置。元脚無一字移改。惟當節宣。慎循來脈。閱
者。已堪灌溉靈苗。讀者。仍捧寶函全誦。是以品題起
止。卷帙載詳。簡首標宗。分段眉列。如通鑑有目錄。而
全史則具在。令得按圖探索。數葉尋行。如線之針引。
似闇之炬導。毋費窮翻。已到本所。


一問答。正反不並載。單行隻句。毋遺忽 經文有問
詳。而答又複述者。有反說。而正又複陳者。叮嚀誥誡。
反覆乃辭旨倍溫。權實兼施。正反而義趣洋溢。雖屬
重見。何病慇懃。奈卷帙漸豐。則守約宜講。問答毋取
兩陳。正反僅開一道。接機遠近。芥捷投針。義融水乳。
鐵逢磁吸。至若單詞。乃復隻句。來源暗度。語脈淵微。
探會真龍。靡傷斷[鴳-女+隹]。


一心經。為般若體要 般若全文六百。心經二百餘
字。繁簡不同。實為體要。其間有建有破。波湧雲興。要
歸無智無得。神珠澈映。心經五蘊。六根。六塵。十八界
[001-0047a]
說起。乃至菩提薩埵。三世諸佛。般若並同。第其中間
諸法名相。六度萬行。立破層翻。奚止數百。而掃規却
跡。弗留纖痕。神源寶珠。不踰無智無得兩義。心經對
待語句。只以生滅垢淨增減三義括之。般若所載。若
常若無常。若樂若苦等。廣說乃至若有若無。若合若
散。文非一指。各涵妙義。而三對待。廣略雖殊。實已含
攝心經。言諸法空相。空中無色等。而般若疊舉無所
有。不可得。心經遠離顛倒夢想。而般若窮辯菩薩魔
事。心經神呪作結。即密即顯。而般若以六波羅蜜分
六會說。收歸全文。葢真言為總持門。而六到彼岸又
為諸法總持。義正相等。心經起文。照空五蘊。更不及
餘法。即說度厄。乃至結經除苦。真實不虗。照應完密。
般若始終。洗發諸法。如幻如夢。乃至如尋香城。而為
有情撥轉靈源。弘開願海。成佛度生。其義如是。夫以
萬三千之弘文。大部提綱舉要。不踰數卷。約矣。心經
以二百三十字攝之。所謂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也耶。
某於此二載間。舒之。則般若六百。卷之。則心經二百。
從多出少。從少出多。每一誦持。輒標新義。不思議法。
讚莫能窮。是則綱要無多。全經宛爾。已五百七十七
卷。能斷金剛分。即流通金剛經文也。喻指金剛。義標
中道。般若骨髓。乃在兩經。特以經題彰顯。不復論列。


一紀年人 朽䵻。幼希出世。長遂硜拙。自申酉後。取
家藏全史筆讀一過。閱歲歷時。裘葛四易。於終卷之
夕。喟然興慨曰。上下四千餘祀。興亡得喪盡在是矣。
[001-0047b]
從此動厭世之想。謂幻起幻滅。無真實義。吾道斷非
興亡得喪間事。不覺由史入禪。求一真實。信有此事。
而氣矜猶隆。五情未淡。雖多翻覽。徒徇文詞。縱切悔
責。參差未一近。星霜日改。而誦持亦日積。習惱漸爾
輕安。跧繫漸爾消解。頓念無常。歸心 般若。乃思麤
淨身口。方堪展卷受持。徘徊兩載。至戊申春夏。綿歷
聽講者半年。得輟葷血。遂於己酉新正。開經迄今庚
戌除月告竣。其間病疽病脫。心則無輟從事 大經。
恰得二年。而以夜分計之。實惟三載。此一時中。更無
雜想縈繞。亦止。餘經兼進。因茲多病。恒慮無常。誓欲
澈通。晝夜袪除葢眠。當夏候曉。露坐庭除。冷泉盥𠻳。
便復開卷。日射几席。乃移入戶。冬夜熟睡一覺。吹燈
起坐。雞聲月色。領納甚親。或時紙窗色青。短檠發赤。
投筆而起。至於居恒鍵戶。以閾自限。惟二時粥飯間。
歇少頃。即二淨。亦不遠左右。後圃草色。室邇喁喁。疎
散如客。親者疑訝。已畢事之日。矻矻乍解。胸臆如釋
去一物。身心大休。頗為罄快。是晚。忽下停淤數升。而
神思略無困倦。自念大經六百卷。閱時亦不下六百
日。仗此智光。照矚無量積愆。消除無始宿障。誠為多
生慶幸。非假懺力奚從。遂邀道侶。陳供全經。筌表如
雲。䖍修懺法。能禮所禮。了不可得。是後終以心血枯
竭。脾疾繼作。欲書緣起。又復蹉跎。共驚頭目沈沈。自
喜返視了了。暫推藥裹。疾寫所懷。為例引六則。繫經
文之後。蚍蜉撼樹。終哂綿劣。鷃鼠飲河。却已腹果。後
[001-0047c]
之君子。正其遺漏。直其拘牽。毋使稍病於經。毋謂僅
通乎教。宗風助起。實有望焉。


崑山葛䵻謹述

No.449-D般若綱要卷前




* 大般若經緣起
* 大般若經諸法要目
* 大般若經關鍵


大般若經緣起



佛以何因緣。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譬如須彌山
王。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


答。三藏中廣引諸喻。
為聲聞說法。不說菩薩道。中阿含經雖記彌勒作佛。
亦不說種種菩薩行。今欲為彌勒等。廣說菩薩行。故
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有菩薩修念佛三昧。佛欲令彼於此三昧得增
益。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菩薩念本所願。大慈大悲。故初生時放大光明。
作獅子吼。出家修道。六年苦行。捨苦行處。到菩提樹
下。坐金剛處。降魔眾已。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王帝釋請轉法輪。佛受請說法。諸法甚深者。般若
[001-0048a]
波羅蜜是。是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佛自發誠言。我是一切
智人。欲斷一切眾生疑。以是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


復次有眾生應得度者。以佛大功德智慧無量。難知
難解。故為惡師所惑。心沒邪法。佛以大悲手拔之。令
入佛道。欲宣示一切諸法實相。斷一切眾生疑結。故
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有惡邪人。懷嫉妬意誹謗。言佛智慧不出於人。
斷彼貢高邪慢意。故於般若經中。自說神德無量。三
界特尊。為一切覆護。若發一念惡。獲罪無量。發一淨
信。受人天樂。必得涅槃。


復次欲令人信受法故。


復次欲令眾生歡喜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十力大
師。難可值見。汝今已遇。我隨時開發三十七品等。諸
深法藏。恣汝採取。


復次一切眾生。為結使病所煩惱。自有生死以來。無
人能治此病者。我今出世。為大醫王。是故說摩訶般
若波羅蜜經。


復次有人念言。佛與人同。亦有生死。實受飢渴寒熱
老病。佛欲斷彼意故。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示言
我身不可思議。梵天王等。諸天祖父。於恒河沙等劫
中。欲量我身。尋究我聲。不能測度。況我智慧三昧。


復次有人應可度者。或以無智但求身樂。或有為道
[001-0048b]
修著苦行。佛欲拔此二邊。令入中道。故說摩訶般若
波羅蜜經。


復次分別生身法身。供養果報。故說摩訶般若波羅
蜜經見舍利塔品中說


復次欲說阿[鞥-合+白-日+田]䟦致。及阿[鞥-合+白-日+田]䟦致相故。


復次欲說魔幻魔偽魔事故。


復次為當來世人。供養般若波羅蜜因緣故。又欲授
三乘記莂。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佛欲說第一義悉檀。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有四
種悉檀見後


復次欲令長爪梵志等。大議論師。於佛法中生信。故
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諸佛有二種說法。一者觀人心隨可度。二者觀
諸法相。今佛欲說諸法實相。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


復次有二種說法。一者諍處。二者不諍處。諍處餘經
中已說。今欲說無諍處。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餘經中多以三種門說法。所謂善門。不善門。無
記門。今欲說非善門。非不善門。非無記門諸法相。故
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餘經中隨聲聞法。說四念處。今欲以異法門。說
四念處。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餘經中佛說五眾。無常苦空。無我相今欲以異
法門說五眾。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001-0048c]


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說摩訶般若波羅蜜
因緣。亦無量無邊。是事廣故。今略說摩訶般若波羅
蜜因緣竟。


大般若經諸法要目



學般若菩薩。所應知。所應習。此成佛法門


世間法
有為法 有漏法。


出世間法
無為法 無漏法。


五陰
色受想行識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十二處
根塵


十八界
根塵識


四大
地水火風


四諦
苦集滅道


十二因緣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死


六波羅蜜
布施 尸羅 羼提 精進 禪定 般若


四念處
身受心法亦名四念住


五根
信根 念根 精進根 定根 慧根


五力
五根增長名五力


四正勤
不善法已生為斷 未生不令生 善法未生令生 已生令增長


四如意足
正勤心小散攝之以定


七覺支
擇法覺分 精進覺分 喜覺分 除覺分 定覺分 捨覺分 念覺分


八正道
正見 正思惟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正語 正業 正命


九想
脹想 壞想 血塗想 膿爛想 青想 噉想 散想 骨想 燒想
[001-0049a]


八念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捨 念天 念入出息 念死


十想
無常想 苦想 無我想 食不淨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死想 不淨想
 斷想 離欲想 盡想


八背捨
內有色外亦觀色是初內無色外觀色是二淨背捨身作證是三四無色及滅受想合為


八勝處
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妙若醜是名勝智勝見 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妙若醜是名勝
智勝見 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妙若醜是名勝智勝見 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妙若醜是名勝
智勝見 內無色相外觀色青大不淨觀治徧一切處貪 內無色相外觀色黃大不淨觀治徧一
切處貪 內無色相外觀色赤大不淨觀治徧一切處貪 內無色相外觀色白大不淨觀治徧一
切處貪


八解脫
內有色觀外色解脫 內無色觀外色解脫 淨勝解身作證具足住 超一切色想滅
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處具足住 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處定具足住 超一切
識無邊處入無所有處定具足住 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具足住 超一切非想
非非想處入滅想受定具足住


十一切處
即上勝處此則徧緣為異


四禪
有漏 無漏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四無色定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九次第定
初禪 二禪 三禪 四禪 五虗空處 六識處 七無所有處
 八非想非非想 九滅受想


十六行
觀苦四無常苦空無我觀苦因四集因緣生觀苦盡四盡滅妙出觀道四道正行跡


十地
正觀地 種性地 第八地 見地 薄地 離欲地 已辦地 獨覺地 菩薩地 如來


四果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三乘
聲聞 緣覺 菩薩 亦有獨覺稱辟支佛
[001-0049b]


四緣
因緣 次第緣 緣緣 增上緣


十喻
如幻 如燄 如水中月 如虛空 如響 如乾闥婆城 如夢 如影 如鏡中像 如


十八空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空空 大空 第一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畢竟空 無
始空 散空 性空 自相空 諸法空 不可得空 無法空 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


三明
宿命明 天眼明 漏盡明


五眼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


六通
神境 天耳 他心 宿命 天眼 漏盡


四無量
慈 悲 喜 捨


四攝法
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四無畏
正等覺無畏 漏盡無畏 障法無畏 盡苦道無畏


四無礙解
義無礙 法無礙 辭無礙 樂說無礙


十行
歡喜行 饒益行 無瞋恨行 無盡行 離癡亂行 善現行 無著行 尊重行 善法
行 真實行


十忍
戒忍 知見忍 定忍 慧忍 解脫忍 空忍 無願忍 無相忍 無常忍 無生忍


十力
知是處非處智力 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知諸根勝劣智力
 知種種解智力 知種種界智力 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知天眼無礙智力 知宿命無漏智力
 知永斷習氣智力


十八不共法
身無失 口無失 念無失 無異想 無不定心 無不知已捨 欲無減
 精進無減 念無減 慧無減 解脫無減 解脫知見無減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一切口
業隨智慧行 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智慧知現在
世無礙


三十二相


八十隨好
[001-0049c]


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相智


一切相微妙智


一切陀羅尼門


一切三摩地門


無忘失法


恒住捨性


真如法界


法性


不虗妄性


不變異性


平等性


法定


法住


實際


處空界


不思議界


十一智
法智 比智 他心智 世智 苦智 集智 滅智 道智 盡智 無生智 如實


三三昧
有覺有觀 無覺有觀 無覺無觀


三根
未知欲知根 智根 知已根


三解脫門
空 無相 無願


十六知見
我 眾生 壽命 生者 養育士夫 補特伽羅 意生 儒童 作者 使作
[001-0050a]
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三十七助道品
即四念處 五根 五力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七覺支 八正道


附見四悉檀
一世界悉檀 二為人悉檀 三對治悉檀 四第一義悉檀


論曰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


三觀
空 假 中


龍樹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六相義
總 別 同 異 成 壞


大般若經關鍵



般若譬彼神丹能點化世出世間法



* 無生
* 無著
* 無住
* 無二
* 無捨
* 無取
* 無護
* 無勤
* 無思
* 不垢
* 不淨
* 不增
* 不減
* 無縛
* 無脫
* 無別
* 無斷
* 不合
* 不散
* 空相
* 離相
* 寂滅相
* 寂靜相
* 無相
* 無願
* 無作
* 無諍
* 無所得
* 但有名
* 畢竟淨
* 不可得
* 無二為方便
* 無生為方便
* 無所得為方便


一法門如是一切法門亦如是



* 不著色有性不著色無性
* 不著色常不著色無常
* 不著色樂不著色苦


舉色而受想行識皆然一切法亦然
[001-0050b]



* 修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若相應若不相應
* 不著色寂靜
* 不著色不寂靜
* 色不與受合
* 受不與想合
* 想不與行合
* 行不與識合
* 過去世不與現在世合
* 現在世不與未來世合
* 薩婆若不與佛合
* 佛不與薩婆若合
* 佛不與菩提合
* 菩提不與佛合
*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諸法性差別故


前列世出世諸法。即次以般若關鍵者。苟學人
敏利。知此。則世出世諸法。總皆融化為般若矣。
如曰。無生。則法法皆無生。如曰。無二。則法法皆
無二。直至向後。無縛無脫。不垢不淨等。類此推
去。六百卷般若。思過半矣。
古南沙門通門記No.449


般若綱要卷一
古南沙門 通門 閱正
七空居士 葛䵻 提綱


初會


[001-0050c]


大般若經者。乃希代之絕唱。曠劫之遐津。光被人天。
括囊真俗。誠入神之奧府。有國之靈鎮。自非聖德遠
覃。哲人孤出。則玄音罕[卯/貝]。圓教豈臻。所以帝敘金照。
皇述瓊振。事邈千古。理鏡三辰。[鬱-山+止]矣斯文。備乎茲日。
然則部分四二。昔徒掌其半珠。會兼十六。今乃握其
全寶。竊案諸會別起。每比一部。輙復本以殊迹。各申
一序。至如靈峯始集。宏韻首馳。控蕩身源。敷弘心要。
何者。夫五蘊為有情之封。二我為有封之宅。宅我而
舉。則逐欿之水方深。封蘊以居。則尋香之堞彌峻焉。
識夫我之所根者想。想妄而我不存。蘊之所繫者名。
名假而蘊無託。故即空之談啟。亡言之理暢。閱紛俗
於非動。置蠢徒於不生。齊谷響於百名。儔鏡姿於萬
象。筌宰失寄。而後真宰獨融。規准莫施。而後冲規妙
立。慮途千泯。言術四窮。使夫淺躁投機。拘攣解桎。[媲-囟+色-巴+囚]
司南之有在。同拱北以知歸。義既天悠。詞仍海溢。且
為諸分之本。又是前古未傳。凡勒成四百卷。八十五
品矣。或謂權之方土。理宜裁譯。竊應之曰。一言可蔽。
而雅頌之作聯章。二字可題。而涅槃之音積軸。優柔
闡緩。其慈誨乎。若譯而可削。恐貽患於傷手。今傳而
必本。庶無譏於溢言。況搦扎之辰。慨念增損。而魂交
之夕。炯戒昭彰。終始感貺。具如別錄。其有大心茂器。
久聞歷奉者。自致不驚不怖。爰諮爰度矣。


唐西明寺
沙門。玄則製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 卷一緣起品 卷二
[001-0051a]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頂。與大苾
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除阿難獨居學地。
得預流果。大迦葉波而為上首。復有五百苾芻尼眾。
皆阿羅漢。大勝生主而為上首。復有無量鄔波索迦。
鄔波斯迦。復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眾。聲聞獨覺
不能測量。其名曰賢守菩薩。寶性菩薩。寶藏菩薩。寶
授菩薩。導師菩薩。仁授菩薩。星授菩薩。神授菩薩。帝
授菩薩。廣慧菩薩摩訶薩等。皆法王子。堪紹佛位。而
為上首。爾時世尊於師子座上。自敷尼師壇。結跏趺
坐。入等持王妙三摩地。正知正念。從等持王安詳而
起。以淨天眼。觀察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一身
分。各放六十百千俱胝那庾多光。此一一光各照三
千大千世界。從此展轉。徧照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
界。其中有情遇斯光者。必得無上正等菩提。爾時世
尊。從其面門。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流出
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光。一一光中現寶蓮華。諸華
臺中。皆有化佛結跏趺坐。演妙法音。皆說般若波羅
蜜多相應之法。爾時世尊不起本座。復入師子游戲
等持。現神通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變動。時此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獄傍生鬼界。及餘無暇險惡
趣坑。一切有情。皆離苦難。從此捨命。得生人中。及六
欲天。皆憶宿住。歡喜踴躍。同詣佛所。以殷淨心。頂禮
佛足。時此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數淨居諸天。下至
欲界四大王眾天。及餘一切人非人等。皆見如來處
[001-0051b]
師子座。威光顯曜。如大金山。各持種種無量天華。持
詣佛所。奉散佛上。以世尊神通力故。各各見佛正坐
其前。獨為說法。爾時世尊不起于座。熈怡微笑。從其
面門。放大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佛土。并餘十方殑伽
沙等諸佛世界。一切有情。尋佛光明。普見十方殑伽
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聲聞菩薩眾會
圍繞。及餘一切有情無情。品類差別。亦見此土釋迦
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聲聞菩薩眾會圍繞。及餘一切
有情無情。品類差別。爾時東方盡殑伽沙世界。最後
世界名曰多寶。佛號寶性。時現在彼安隱住持。為諸
菩薩摩訶薩眾。說大般若波羅蜜多。彼有菩薩。名曰
普光。見此大光。大地變動。及佛身相。前詣佛所。頂禮
白言。何因何緣而有此瑞。時寶性佛。告普光菩薩言。
善男子。從此西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曰
堪忍。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彼安隱住持。將為菩薩
摩訶薩眾說大般若波羅蜜多。彼佛神力。故現此瑞。
普光聞已。請往堪忍世界。觀禮供養釋迦牟尼如來。
寶性佛即以千莖金色蓮華授普光菩薩。而誨之言。
汝持此華至釋迦牟尼佛所。致問無量。時釋迦牟尼
佛受此蓮華。還散東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佛神力
故。令此蓮華徧諸佛土。諸華臺中各有化佛結跏趺
坐。為諸菩薩說大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有情聞
者。必得無上正等菩提。是時普光及諸眷屬。供養恭
敬佛菩薩已。退坐一面。如是最後世界。已前所有東
[001-0051c]
方一一佛土。各有如來。現為大眾宣說妙法。亦各有
一上首菩薩。向佛觀禮。供養恭敬。退坐一面。爾時南
方盡殑伽沙等最後世界名離一切憂。佛號無憂德。
彼有菩薩名曰離憂。西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
界名近寂靜。佛號寶𦦨。彼有菩薩名曰行慧。北方盡
殑伽沙世界最後世界名曰最勝。佛號勝帝。彼有菩
薩名曰勝授。東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
定莊嚴。佛號定象勝德。彼有菩薩名曰離塵勇猛。東
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妙覺莊嚴甚可
愛樂。佛號蓮華勝德。彼有菩薩名蓮華手。西南方盡
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離塵聚。佛號日輪徧照
勝德。彼有菩薩名日光明。西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
最後世界名真自在。佛號一寶葢勝。彼有菩薩名曰
寶勝。下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曰蓮華。佛
號蓮華德。彼有菩薩名蓮華勝。上方盡殑伽沙等世
界最後世界名曰歡喜。佛號喜德。彼有菩薩名曰喜
授。見此大光。大地變動。及佛身相。前詣佛所。頂禮白
言。何因何緣而有此瑞。乃至請往堪忍世界。觀禮供
養釋迦牟尼如來。見已歡喜。退坐一面。爾時於此三
千大千佛之世界。眾寶充滿。種種妙華徧布其地。寶
幢幡葢處處行列。周徧莊嚴甚可愛樂。如眾蓮華世
界普華如來淨土。妙吉祥菩薩。善住慧菩薩。及餘無
量大威神力菩薩摩訶薩。本住其中緣起品竟


卷三學觀品
[001-0052a]


爾時世尊知諸世界若天。魔。梵。若諸沙門。乃至龍神。
若諸菩薩住最後身。紹尊位者。若餘一切於法有緣
人非人等。皆來集會。便告舍利子言。若菩薩摩訶薩。
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舍利
子白佛言。云何菩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
般若波羅蜜多。佛告舍利子言。諸菩薩摩訶薩。應以
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能住所住不可
得故。應以無捨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施者
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
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應以無取而為
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應以
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
得故。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
無味不可得故。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
蜜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
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一切法。如是諸法不可得
故。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六波羅蜜多。得大果報。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一波羅蜜多。能滿五波羅
蜜多。


諸菩薩摩訶薩。欲得此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希有
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此卷自舍利子發問起答應學義。直至卷末方竟


卷四
[001-0052b]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
若波羅蜜。多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菩薩摩訶
薩修行般若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
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
蜜多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薩自性
空。菩薩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
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
識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識空。非受想行識。受想
行識不離空。空不離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
即是受想行識。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謂為薩埵。
此但有名。謂為菩提薩埵。此但有名。謂之為空。此但
有名。謂之為色受想行識。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
無淨。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生。不
見滅。不見染。不見淨。由不見故。不生執著。復次舍利
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
菩薩但有名。佛但有名。般若波羅蜜多但有名。色但
有名。受想行識但有名。眼處但有名。耳鼻舌身意處
但有名。色處但有名。聲香味觸法處但有名。眼界但
有名。耳鼻舌身意界但有名。色界但有名。聲香味觸
法界但有名。眼識界但有名。耳鼻舌身意識界但有
名。眼觸但有名。耳鼻舌身意觸但有名。眼觸為緣所
生諸受但有名。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
名。地界但有名。水火風空識界但有名。因緣但有名。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但有名從緣所生諸法但
[001-0052c]
有名。無明但有名。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
死愁歎苦憂惱但有名。布施波羅蜜多但有名。淨戒。
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但有名。內空但有名。外空。
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
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但有名。四
念住但有名。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
聖道支但有名。空解脫門但有名。無相無願解脫門
但有名。苦聖諦但有名。集滅道聖諦但有名。四靜慮
但有名。四無量。四無色定但有名。八解脫但有名。八
勝處。九次第定。十徧處但有名。陀羅尼門但有名。三
摩地門但有名。歡喜地但有名。離垢地。發光地。𦦨慧
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但有名。正觀地但有名。種性地。第八地。見地。薄地。離
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但有名。五眼但
有名。六神通但有名。如來十力但有名。四無所畏。四
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但有名。
三十二大士相但有名。八十隨好但有名。無忘失法
但有名。恒住捨性但有名。一切智但有名。道相智。一
切相智但有名。一切智智但有名。永拔煩惱習氣相
續但有名。預流果但有名。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但有
名。獨覺菩提但有名。世間法但有名。出世間法但有
名。有漏法但有名。無漏法但有名。有為法但有名。無
為法但有名。舍利子。如我但有名。謂之為我。實不可
[001-0053a]
得。如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
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
亦但有名。謂為有情。乃至見者。以不可得空故。但隨
世俗。假立客名。諸法亦爾。不應執著。是故菩薩摩訶
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有我乃至見者。亦不
見有一切法性。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甚
深般若波羅蜜多。除諸佛慧。一切聲聞獨覺等位所
不能及。以不可得空故。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於
名所名。俱無所得。以不觀見。無執著故。舍利子。諸菩
薩能如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名善修行般若波羅
蜜多。


舍利子。假使汝及大目乾連。充滿十方殑伽沙等諸
佛世界。如稻麻竹葦甘蔗林等。所有智慧。比行般若
波羅蜜多一菩薩摩訶薩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
千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何以故。菩薩智
慧。能使一切有情趣般涅槃。一切聲聞獨覺智慧不
如是故。


菩薩常作是念。我當修行一切法。乃至我當永拔一
切煩惱習氣。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方便安立無量無
數無邊有情於無餘依涅槃界。聲聞獨覺無如是念。


菩薩摩訶薩。常與一切聲聞獨覺作真福田。何以故。
以依菩薩摩訶薩故。一切善法出現世間。


菩薩施諸有情無量無數無邊善法。為大施主。不須
復報諸施主恩學觀品竟
[001-0053b]


卷四之十四葉相應品


舍利子白佛言。菩薩摩訶薩。與何法相應故。當言與
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佛告舍利子。與一切法空相應
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舍利子。與如是等空
相應時。不見色乃至識。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是
菩薩摩訶薩。不見色乃至識。若是生法。若是滅法。若
是染法。若是淨法。不見色與受合。受與想合。想與行
合。行與識合。何以故。無有少法與少法合。本性空故。
所以者何。諸色空。彼非色。諸受想行識空。彼非受想
行識。何以故。諸色空。彼非變礙相。諸受空。彼非領納
相。諸想空。彼非取像相。諸行空。彼非造作相。諸識空。
彼非了別相。何以故。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
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何以故。舍利
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非過
去。非未來。非現在。舍利子。如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
識。無地界。無水火風空識界。無眼處。無耳鼻舌身意
處。無色處。無聲香味觸法處。無眼界。無耳鼻舌身意
界。無色界。無聲香味觸法界。無眼識界。無耳鼻舌身
意識界。無眼觸。無耳鼻舌身意觸。無眼觸為緣所生
諸受。無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無明生。無
無明滅。無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
苦憂惱生。無行識名色。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滅。無
苦聖諦。無集滅道聖諦。無得。無現觀。無預流。無預流
[001-0053c]
果。無一來。無一來果。無不還。無不還果。無阿羅漢。無
阿羅漢果。無獨覺。無獨覺菩提。無菩薩。無菩薩行。無
佛。無佛菩提。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與如
是等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卷五 卷六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一切法若相應。若
不相應。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入一切法自相空已。不觀色乃
至識。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色乃至識與前際後際
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前際後際現在
故。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觀一切智與一切法。若相應
若不相應。何以故。尚不見有一切法。況觀一切智與
一切法。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一切智與佛。若相應
若不相應。何以故。尚不見有佛。況觀一切智與佛。若
相應若不相應。不觀一切智與菩提。若相應。若不相
應。何以故。尚不見有菩提。況觀一切智與菩提若相
應若不相應。舍利子。一切智即是佛。佛即是一切智。
一切智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一切智故。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一切法有。非有。常。無常。樂。
苦。我。無我。寂靜。不寂靜。空。不空。無相。有相。無願。有願
五卷十六葉起至六卷末止


卷七


不為一切法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不見諸
[001-0054a]
法性差別故。


菩薩摩訶薩。不見少法能於法界現等覺。修行般若
波羅蜜多時。不見有法離法界者。不見法界離諸法
有。不作是念。此法能證法界。此法不能證法界。何以
故。尚不見法。況見有法能證法界。或不能證。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一切法與空相應。不見空
與一切法相應。若能如是與空相應。是為第一與空
相應。諸相應中。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為最第一。何
以故。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即是空相應。即是無相
相應。即是無願相應。由此因緣最為第一相應品竟


卷七之十三葉轉生品


舍利子白佛言。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
從何處沒。來生此間。從此處沒。當生何處。佛告舍利
子言。安住般若菩薩。有從他方佛土沒。來生此間。有
從覩史多天沒。來生此間。有從人中沒。生此人中。舍
利子。若菩薩安住般若。從他方佛土沒。來生此者。是
菩薩速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由與般若波羅蜜多
相應故。轉生便得深妙法門疾現在前。從此已後。恒
與般若波羅蜜多速得相應。在所生處。常得值佛。供
養恭敬。尊重讚歎。能令般若波羅蜜多漸得圓滿。舍
利子。若菩薩安住般若。從覩史多天沒。來生此者。是
菩薩多為一生所繫。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
波羅蜜多。自在現前。常不忘失。亦於一切陀羅尼門。
三摩地門。自在現前。常不忘失。舍利子。若菩薩安住
[001-0054b]
般若。從人中沒。生人中者。是菩薩除不退轉。其根昧
鈍。雖勤修般若波羅蜜多。而不能速與般若波羅蜜
多相應。又於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未得自在。


次答從此間沒當生何處者。舍利子。是菩薩由與般
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
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舍利子。有
菩薩無方便善巧故。入四靜慮。亦能修行六波羅蜜
多。是菩薩得靜慮故。生長壽天。隨彼壽盡。來生人間。
值遇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雖行六種波羅蜜多。
而諸根昧鈍。不甚明利。諸有所為。非極善巧。舍利子。
有菩薩入四靜慮。亦能修行六波羅蜜多。是菩薩無
方便善巧故。捨諸靜慮而生欲界。當知是菩薩亦諸
根昧鈍。不甚明利。諸有所為。非極善巧。舍利子。有菩
薩入四靜慮。入四無量。入四無色定。修行六波羅蜜
多。安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安住真如。安住法界。
法性。乃至不思議界。修行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
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安住四聖諦。修行八解
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徧處。修行三解脫門。陀羅尼
門。三摩地門。修行五眼。六神通。修行佛十力。四無所
畏。四無礙解。大悲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修
行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
智。是菩薩有方便善巧故。不隨靜慮無量無色勢力
而生。隨所生處。常遇如來應正等覺。供養恭敬。尊重
[001-0054c]
讚歎。常不遠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菩薩。此
賢劫中。定得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有菩薩入四靜
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是菩薩有方便善巧故。不隨靜
慮無量無色勢力而生。還生欲界。若剎帝利大族。若
婆羅門大族。若長者居士大族。為欲成熟有情故。不
為貪染後有故生。舍利子。有菩薩入四靜慮。四無量。
四無色定。是菩薩有方便善巧故。不隨靜慮無量無
色而生。或生四大王眾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夜摩
天。或生覩史多天。或生樂變化天。或生他化自在天。
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及為嚴淨諸佛土故。常值諸佛。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無空過者。舍利子。有菩薩入四
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有方便善巧故。於此處沒。生梵世中。作大梵王。威德
熾盛。過餘梵眾。多百千倍。從自天處。遊諸佛土。從一
佛國。至一佛國。其中有菩薩未證菩提者。勸證菩提。
已證菩提未轉法輪者。請轉法輪。為欲利樂諸有情
故。舍利子。有菩薩一生所繫有方便善巧故。入四靜
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修行六波羅蜜多。安住內空。乃
至無性自性空。安住真如。安住法界。法性。乃至不思
議界。修行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
支。八聖道支。安住四聖諦。修行八解脫。八勝處。九次
第定。十徧處。修行三解脫門。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
摩地門。修行五眼。六神通。修行佛十力。四無所畏。四
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法不共法。修行無
[001-0055a]
忘失法。恒住捨性。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是
菩薩不隨靜慮無量無色勢力而生。現前奉事親近
供養現在如來應正等覺。於是佛所。勤修梵行。從此
處沒。生覩史多天。盡彼壽量。諸根無缺。具念正知。無
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天眾。圍繞導從。遊戲神通
來生人中。現修苦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
度無量眾。舍利子。有菩薩得六神通。不生欲界。不生
色界。不生無色界。遊諸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
養恭敬。尊重讚歎。無量如來應正等覺。修諸菩薩摩
訶薩行。漸次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有菩
薩得六神通。自在遊戲。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經佛
土。無有聲聞獨覺等名。唯有一乘真梵。行者是菩薩
於諸佛土。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無量如來應正等覺。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漸次圓滿。嚴淨佛土。成熟有情。
常無懈廢。舍利子。有菩薩得六神通。自在遊戲從一
佛國。至一佛國。所經佛土。有情壽量不可數知。是菩
薩于諸佛土。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無量如來應正等
覺。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漸次圓滿。嚴淨佛土。成熟有
情。曾無懈倦。舍利子。有菩薩得六神通。自在遊戲。從
一世界。至一世界。有諸世界。不聞佛名。法名。僧名。是
菩薩往彼世界。稱揚讚歎佛法僧寶。令諸有情深生
淨信。由斯長夜利益安樂。是菩薩於此命終。生有佛
界。修諸菩薩摩訶薩行。漸次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
提。利益安樂諸有情類。舍利子。有菩薩從初發心勇
[001-0055b]
猛精進。得四靜慮。得四無量。得四無色定。修行六波
羅蜜多。安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安住真如。安住
法界。法性。乃至不思議界。修行四念住。四正斷。四神
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安住四聖諦。修行
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徧處。修行三解脫門。一
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修行極喜地。乃至法雲
地。修行五眼。六神通。修行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
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修行無忘失
法。恒住捨性。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是菩薩
不生欲界。不生色界。不生無色界。常生能益諸有情
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舍利子。有菩薩先已修習六
波羅蜜多。初發心已。便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證得
不退轉地。舍利子。有菩薩先已修習六波羅蜜多。及
餘無量無邊佛法。初發心已。便能展轉證得無上正
等菩提。轉妙法輪。度無量眾。於無餘依大涅槃界而
般涅槃。般涅槃後。所說正法。住世一劫。或一劫餘。利
樂無邊諸有情類。舍利子。有菩薩先已修習六波羅
蜜多。及餘菩薩摩訶薩行。初發心已。便與般若波羅
蜜多相應。與無量無數菩薩。前後圍繞。遊諸佛土。從
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世尊。成
熟有情。嚴淨佛土。


卷八 卷九


舍利子。有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得四靜慮。及四
無量。四無色定。於九等至。次第超越。順逆入出。自在
[001-0055c]
遊戲。非諸聲聞獨覺等境。是菩薩於諸等至。方便善
巧次第超越。自在遊戲。然於其中無染無著。


有菩薩雖住六波羅蜜多。而以一波羅蜜多常為上
首。具足修習。勸諸有情。亦令修習。


有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化身如佛。徧
入地獄傍生鬼界。若人。若天。隨其類音。為說正法。令
獲殊勝利益安樂。


有菩薩安住六波羅蜜多。化身如佛。徧至十方殑伽
沙等諸佛世界。為諸有情宣說正法。於諸佛所。聽聞
正法。嚴淨佛土。周覽十方。最勝佛土。微妙淨相。而便
自起最極莊嚴清淨佛土。於中安處一生所繫諸大
菩薩。令速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有菩薩安住六波羅蜜多。常為邪見盲冥有情。作法
照明。亦持此明。常以自照。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此法
照明。曾不捨離。是菩薩由此因緣。於諸佛法。常得現
起。是故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身語意三有
罪業。無容暫起。


有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能成勝智。由此智故。雖
行一切法。而不得一切法。雖能圓滿一切佛法。而於
諸法無執無取。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有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多。得淨五眼。如是六種波羅
蜜多。總攝一切清淨善法。謂聲聞善法。獨覺善法。菩
薩善法。如來善法。舍利子。若正問言。何法能攝一切
善法。應正答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能生六
[001-0056a]
種波羅蜜多。及五眼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勝功德
故。能學如是清淨五眼。定得無上正等菩提。卷八


有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引發六神通波羅
蜜多。一者神境智證通。二者天耳智證通。三者他心智
證通。四者宿住智證通。五者天眼智證通。六者漏盡智
證通。舍利子言。云何神境智證通。佛言。菩薩神境智
證通。起無量種大神變事。所謂震動十方各如殑伽
沙界大地等物。變一為多。變多為一。或顯或隱。迅速
無礙。山崖墻壁。直過如空。凌虗往來。猶如飛鳥。地中
出沒。如出沒水。水上經行。如經行地。身出烟焰。如燎
高原。體注眾流。如銷雪嶺。日月神德。威勢難當。以手
捫摩。光明隱蔽。乃至淨居。轉身自在。如斯神變。無量
無邊。是菩薩雖具如是神境智用。而於其中俱無所
著。不作是念。我今引發神境智通。為自娛樂。為娛樂
他。唯除為得一切智智。舍利子言。云何天耳智證通。
佛言。菩薩天耳智證通。最勝清淨。過人天耳。能如實
聞十方各如殑伽沙界情非情類種種音聲。所謂徧
聞地獄聲。傍生聲。鬼界聲。人聲。天聲。聲聞聲。獨覺聲。
菩薩聲。如來聲。訶毀生死聲。讚歎涅槃聲。棄背有為
聲。趣向菩提聲。厭惡有漏聲。欣樂無漏聲。稱揚三寶
聲。摧伏異道聲。論議決擇聲。諷誦經典聲。勸斷諸惡
聲。教修眾善聲。拔濟苦難聲。慶慰歡樂聲。如是等聲。
若大若小。皆能徧聞。無障無礙。是菩薩雖具如是天
耳作用。而於其中俱無所著。不作是念。我今引發天
[001-0056b]
耳智通。為自娛樂。為娛樂他。唯除為得一切智智。舍
利子言。云何他心智證通。佛言。菩薩他心智證通。能
如實知十方各如殑伽沙界他有情類心心所法。所
謂徧知他有情類貪心。離貪心。嗔心。離瞋心。癡心。離
癡心。愛心。離愛心。取心。離取心。聚心。散心。小心。大心。
舉心。下心。寂靜心。不寂靜心。掉心。不掉心。定心。不定
心。解脫心。不解脫心。有漏心。無漏心。有舋心。無舋心。
有上心。無上心。菩薩雖具如是他心智用。而於其中
俱無所著。不作是念。我今引發他心智通。為自娛樂。
為娛樂他。唯除為得一切智智。舍利子言。云何宿住
隨念智證通。佛言。菩薩宿住隨念智證通。能如實知
十方各如殑伽沙界一切有情諸宿住事。所謂隨念
若自若他。一心。十心。百心。千心。多百千心。諸宿住事。
或復隨念一日。十日。百日。千日。多百千日。諸宿住事。
或復隨念一月。十月。百月。千月。多百千月。諸宿住事。
或復隨念一歲。十歲。百歲。千歲。多百千歲。諸宿住事。
或復隨念一劫。十劫。百劫。千劫。多百千劫。乃至無量
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諸宿住事。或復隨念前際
所有諸宿住事。謂如是時。如是處。如是名。如是姓。如
是類。如是食。如是久住。如是壽限。如是長壽。如是受
樂。如是受苦。彼沒生此。此沒生彼。如是狀貌。如是言
說。若略若廣。若自若他。諸宿住事。皆能隨念。菩薩雖
具如是宿住智用。而於其中俱無所著。不作是念。我
今引發宿住智通。為自娛樂。為娛樂他。唯除為得一
[001-0056c]
切智智。舍利子言。云何天眼智證通。佛言。菩薩天眼
智證通。最勝清淨。過人天眼。能如實見十方各如殑
伽沙界情非情類。種種色像。所謂普見有情類生時
死時。妙色粗色。若勝若劣。善趣惡趣。諸如是等種種
色像。因此復知諸有情類。隨業力用。受生差別。如是
有情。成就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讚美賢聖正見因
緣。身壞身終。當昇善趣。天上人中。受諸妙樂。如是有
情。成就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謗毀賢聖邪見因緣。
身壞命終。當墮惡趣。或生地獄傍生鬼界。或生邊地
下賤。穢惡有情類中。受諸劇苦。如是種種受果差別。
菩薩雖具如是天眼作用。而於其中俱無所著。不作
是念。我今引發天眼智通。為自娛樂。為娛樂他。唯除
為得一切智智。舍利子言。云何漏盡智證通。佛言。菩
薩漏盡智證通。能如實知十方各如殑伽沙界一切
有情。若自若他。漏盡不盡。此通依止金剛喻定。斷諸
障習。方得圓滿。得不退轉菩薩地時。於一切漏亦名
為盡。畢竟不起現在前故。菩薩雖得此漏盡通。不墮
聲聞及獨覺地。唯趣無上正等菩提。不復希求餘義
利故。菩薩雖具如是漏盡智用。而於其中俱無所著。
不作是念。我今引發漏盡智證通。為自娛樂。為娛樂
他。唯除為得一切智智。


有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六種波羅蜜多。
嚴淨一切智。一切相智道。由畢竟空無去來故。無布
施。無慳貪。唯假施設故。無淨戒。無犯戒。唯假施設故。
[001-0057a]
無安忍。無忿恚。唯假施設故。無精進。無懈怠。唯假施
設故。無靜慮。無散亂。唯假施設故。無般若。無愚癡。唯
假施設故。是菩薩不著趣入。不著不趣入。不著己度。
不著非己度。不著布施。不著慳貪。不著淨戒。不著犯
戒。不著安忍。不著忿恚。不著精進。不著懈怠。不著靜
慮。不著散亂。不著般若。不著愚癡。當於爾時。於著不
著亦無所著。何以故。達一切法畢竟空故。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勝功德時。會中無量大苾芻眾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世尊面門出種種色
光。告阿難陀言。此從座起無量苾芻。從是以後。六十
一劫星喻劫中當得作佛。皆同一號。謂大幢相如來。
十號具足。是諸苾芻從此歿已。當生東方不動佛國。
於彼佛所。勤修梵行。復有六十百千諸天子眾。聞佛
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功德勝利。皆發無上正等
覺心。世尊記彼。當於慈氏如來法中。淨信出家。勤修
梵行。慈氏如來皆為授記。爾時此間一切眾會。以佛
神力。皆見十方各千佛土諸佛世尊。及彼佛土功德
莊嚴。微妙殊勝。時此眾會無量諸有情類。各發願言。
以我所修諸純淨業。願當往生彼彼佛土。世尊面門
又放種種色光。謂阿難陀言。是諸有情。從此壽盡。隨
彼願力。各得往生彼彼佛土。於諸佛所。修菩薩行。乃
至無上正等菩提。在所生處。當不離佛。精勤修習一
切法。及餘菩薩摩訶薩行。得圓滿已。俱時成佛。皆同
一號。謂莊嚴王如來。十號具足轉生品竟
[001-0057b]


卷十讚勝德品


舍利子。大目連。大飲光。善現等眾。合掌白佛。讚說般
若波羅蜜多。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最尊
最勝。最上最妙。具大勢力。能修行無等等諸法。能圓
滿無等等諸法。能具足無等等諸法。能得無等等自
體。所謂無邊殊勝相好妙莊嚴身。能證無等等妙法。
所謂無上正等菩提。世尊。如來亦由修行般若波羅
蜜多。能修行安住圓滿。具足種種功德故。得無等等
色。得無等等受想行識。證無等等菩提。轉無等等法
輪。度脫無量諸有情類。令獲殊勝利益安樂。佛言。如
是如是。如汝所說。


卷十之十一葉現舌相品


爾時世尊現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復從舌
相。出種種色光。普照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是時
十方殑伽沙等諸佛土中。各有無量無數菩薩。各詣
其佛。何緣而有此瑞。佛告菩薩。堪忍世界。有釋迦牟
尼如來。說大般若波羅蜜多。今所見光。即是彼佛舌
相所現。時諸菩薩歡喜踴躍。欲往觀禮供養。并聽般
若波羅蜜多。經須臾間。至此佛所。爾時世尊微笑。復
出種種色光。告阿難言。是從座起多眾。已於諸法悟
無生忍。於當來世。經六十八俱胝大劫修菩薩行。華
積劫中。當得作佛。皆同一號。謂覺分華如來十號具足。


卷十一教誡教授品至卷三十六


佛告善現。汝以辯才。當為菩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
[001-0057c]
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令修學究竟。時菩薩眾。及大
聲聞。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咸作是念。尊者善現。為以
自慧辯才之力。為當承佛威神力耶。善現。知諸所念。
便告舍利子言。諸佛弟子所說法教。當知皆承佛威
神力。何以故。諸佛宣說法要。彼承佛教。情勤修學。便
能證得諸法實性。由是有所宣說。皆與法性能不相
違。故佛所言。如燈傳照。我當承佛威佛加被。為諸菩
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非以自慧辯才之
力。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非諸聲
聞獨覺境界。爾時善現白佛言。此中何法名為菩薩
摩訶薩。復有何法名為般若波羅蜜多。世尊。我不見
有法可名菩薩摩訶薩。亦不見有法可名般若波羅
蜜多。如是二名。亦不見有。云何令我為諸菩薩宣說。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但有名。謂為菩薩摩訶薩。般
若波羅蜜多。亦但有名。謂為般若波羅蜜多。此之二
名。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如是假名。不在
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諸菩薩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時。於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應正修學。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
若樂。若苦。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無相。
若有願。若無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
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生若滅。若善。若非
善。若有罪。若無罪。若煩惱。若無煩惱。若世間。若出世
間。若雜染。若清淨。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在內。若在
[001-0058a]
外。若住兩間。若可得。若不可得。


菩薩般若二名。不見在有為界中。亦不見在無為界
中。何以故。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不
起分別。無異分別。住無分別修一切法。唯正勤求一
切智智。


佛告善現。如汝所說。色等法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
亦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羅蜜
多。亦不可得。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學
卷十五之十起。卷十七之七止


佛告善現。如汝所說。色等法。及色等常無常等法。不
可得故。色等法增語。及色等常無常等法增語。亦不
可得。法及增語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不可得。菩
薩摩訶薩不可得故。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菩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學卷十七之八葉起至卷三十六之四葉止


復次善現。汝先所言。我不見有法可名菩薩摩訶薩
者。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現。諸法不見諸法。諸法不
見法界。法界不見諸法。法界不見法界。菩薩修行般
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都無所見。無所見時。其心
不驚不恐不怖。於一切法心不沈沒。亦不憂悔。所以
者何。是菩薩不見色受想行識。乃至不見諸佛無上
正等菩提。善現言。世尊。何因緣故。於一切法。心不沈
沒。亦不憂悔。佛言。是菩薩於一切心心所法。不得不
見。由此於一切法。心不沈沒。亦不憂悔。善現言。云何
其心不驚不恐不怖。佛言。是菩薩普於一切意界。意
[001-0058b]
識界。不得不見。於一切法不驚不恐不怖。善現。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處。不得般若波羅蜜多。不
得般若波羅蜜多名。不得菩薩。不得菩薩名。不得菩
薩心。應如是教誡教授諸菩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
修學究竟教誡教授品竟


卷三十六之七葉勸學品


舍利子答善現言。若菩薩無方便善巧。而行六波羅
蜜多。住三解脫門。墮于聲聞。或獨覺地。不入菩薩正
性離生。如是名為菩薩頂墮。即此頂墮。亦名為生。舍
利子言。何緣名生。善現答言。生謂法愛。若諸菩薩順
道法愛。說名為生。何謂菩薩順道法愛。善現言。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住一切法而生想著。是為菩薩順
道法愛。如是法愛。說名為生。如宿食生。能為過患。云
何菩薩入正性離生。善現言。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見內空。不待內空。而觀外空。不見外空。不待外空。
而觀內空。乃至不見自性空。不待自性空。而觀無性
空。不待自性空。而觀無性自性空。不見無性自性空。
不待無性自性空。而觀自性空。若作是觀。名入菩薩
正性離生。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菩提心不應著。菩提心名不
應著。無等等心不應著。無等等心名不應著。廣大心
不應著。廣大心名不應著。何以故。是心非心本性淨
故。舍利子問善現言。是心云何本性清淨。善現答言。
是心本性非貪相應。非不相應。非瞋相應。非不相應。
[001-0058c]
非癡相應非不相應。非諸纏結隨眠相應。非不相應。
非諸見趣漏暴流軛取等相應。非不相應。非諸聲聞
獨覺等相應。非不相應。是心如是本性清淨。舍利子
言。是心為有心非心性不。善現答言。非心性中。有性
無性為可得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現。善現答言。非心
性中。有性無性既不可得。如何可言是心為有心非
心性不。舍利子言。何等名為心非心性。善現答言。於
一切法無變異。無分別。是名心非心性。舍利子言。如
心無變異。無分別。色亦無變異。無分別耶。受想行識
亦無變異。無分別耶。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亦無變異。
無分別耶。答言。如是。舍利子讚善現言。善哉善哉。應
如是學。應知已住不退轉地。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
多中。廣說開示三乘法。若菩薩學般若波羅蜜多。則
為徧學三乘。亦於三乘法皆得善巧勸學品竟


卷三十六之十八葉無住品 卷三十七


善現白佛言。世尊。我於諸法。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
何可言此是諸法。是諸法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
以故。諸法名義既無所有。故諸法名皆無所住。亦非
不住。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聞以如是相狀。說般若波
羅蜜多時。心不沈沒。亦不憂悔。其心不驚不恐不怖。
當知已住不退轉地。以無所住方便而住。


善現復白佛言。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不應住色。
不應住受想行識。何以故。色。色性空。受想行識。受想
行識性空。世尊。是色非色空。是色空非色。色不離空。
[001-0059a]
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乃至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亦復如
是。若菩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
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色。心便住受想行識。由此住
故。於色作加行。於受想行識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
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
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所以者何。
本性空故。菩薩應以本性空。觀一切法。作此觀時。於
一切法。心無行處。是名菩薩無所攝受三摩地。此三
摩地。微妙殊勝。廣大無量。能集無邊無礙作用。不共
一切聲聞獨覺。其所成辦一切相智。亦不應攝受。所
以者何。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諸取相者。皆是煩惱。
何等為相。所謂色相。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陀羅尼
門相。一切三摩地門相。於此諸相而取著者。名為煩
惱。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本性皆空。不可取故無住品竟


卷三十八般若行相品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復次世尊。菩薩審諦觀察。若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為
般若波羅蜜多。於無所有不可得中。何所徵責。時舍
利子問善現言。此中何法為無所有不可得耶。善現
答言。謂般若波羅蜜多法無所有不可得。一切法無
所有不可得。所以者何。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
如是審諦觀察。能於般若波羅蜜多常不捨離。舍利
子問善現言。何緣故能常不捨離。善現言。如實知般
若波羅蜜多。離般若波羅蜜多自性。如實知一切法。
[001-0059b]
離一切法自性故。舍利子問言。何者是般若波羅蜜
多自性。乃至何者是一切法自性。善現答言。無性是
般若波羅蜜多自性。無性是一切法自性。舍利子。般
若波羅蜜多。離般若波羅蜜多相。一切法。離一切法
相。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
性。自性相亦離相自性。相自性亦離自性相。若菩薩
於此中學。則能成辦一切智智。何以故。知一切法無
生無成辦故。舍利子言。何因緣故。一切無生無成辦。
善現言。色空故。色生成辦不可得。受想行識空故。受
想行識生成辦不可得。乃至善不善無記。乃至在內
在外在兩間法空故。善不善無記。乃至在內在外在
兩間法生成辦不可得。若菩薩作如是學。便近一切
相智。是菩薩得身語意清淨。不生貪瞋癡俱行心。不
生慢謟誑慳貪俱行心。不生一切見取俱行心。由不
生故。畢竟不墮女人胎中。常受化生。亦永不生諸險
惡趣。除為利樂有情因緣。


善現白佛言。若菩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時。若行色。若行色相。非行般若波羅蜜多。若行受
想行識。若行受想行識相。非行般若波羅蜜多。乃至
若作是念。彼是菩薩摩訶薩。是有所得行相。非行般
若波羅蜜多。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是有所得行相。非
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語舍利子言。若菩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時。若於色住想勝解。便於色作加行。若於受
[001-0059c]
想行識住想勝解。便於受想行識作加行由加行故。
不能解脫生老病死。及當來苦。乃至若於聲聞獨覺
菩薩如來。及於彼法住想勝解。便於聲聞獨覺菩薩
如來及於彼法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解脫生老病
死及當來苦。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云何菩薩有方便
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善現答言。若菩薩有方便
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行色。不行色相。是行
般若波羅蜜多。不行受想行識。不行受想行識相。是
行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不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
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
切相智。不行四無所畏。乃至一切相智。是行般若波
羅蜜多。如是有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得
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時。於一切法不取有。不取非有。不取亦有亦非有。不
取非有非非有。於不取亦不取三十九卷之十七葉起四十一卷之七葉止


菩薩於一切法。及般若波羅蜜多。都無所取。無所執
著。是名菩薩無所取著三摩地。此三摩地。微妙殊勝。
廣大無量。能集無邊無礙作用。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更有諸餘三摩地。恒住不捨。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
知住如是等諸三摩地者。已為過去諸佛之所授記。
亦為現在十方諸佛之所受記。是菩薩雖住如是諸
三摩地。而不見此諸三摩地。亦不著此諸三摩地。舍
利子問善現言。為別實有菩薩。住如是等諸三摩地。
已為過去現在諸佛所授記耶。善現答言。不也舍利
[001-0060a]
子。般若波羅蜜多。不異諸三摩地。諸三摩地。不異般
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不異般若波羅蜜多及三
摩地。般若波羅蜜多及三摩地。不異菩薩摩訶薩。所
以者何。以一切法性平等故。舍利子言。若一切法性
平等者。此三摩地可示現不。善現答言。不可示現。舍
利子言。是菩薩於此三摩地。有想解不。善現答言。彼
無想解。何故無想解。善現答言。彼無分別故。彼何故
無分別。善現答言。一切法性。都無所有。故於彼定不
起分別。何以故。以一切法。及三摩地。俱無所有。無所
有中。分別想解無由起故。時薄伽梵讚善現言。菩薩
欲學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學。乃至欲學一切相智。
應如是學。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菩薩作如是學。為
正學般若波羅蜜多。乃至為正學一切相智耶。佛告
舍利子。為正學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為方便故。
乃至為正學一切相智。以無所得為方便故。舍利子
言。無所得者。為何等法不可得耶。佛言。我乃至知者
見者不可得。畢竟淨故。色受想行識不可得。畢竟淨
故。乃至菩薩如來不可得。畢竟淨故。舍利子言。畢竟
淨者。是何等義。佛言。諸法不出不生。不沒不盡。無染
無淨。無得無為。如是名為畢竟淨義。爾時舍利子白
佛言。如是學時。為學何法。佛告舍利子。於一切法都
無所學。何以故。非一切法如是。而有諸愚夫異生所
執。可於中學。舍利子言。若爾。諸法如何而有。佛言。諸
法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於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
[001-0060b]
達。說名無明。舍利子言。何等法無所有。若不了達。說
名無明。佛言。色無所有。受想行識無所有。以內空故。
乃至無性自性空故。乃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彼由
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著斷常二邊。由此不知不見
諸法無所有性。分別諸法。由分別故。便執著色受想
行識。乃至執著一切相智。由執著故。分別諸法無所
有性。由於此法不知不見。舍利子言。於何等法不知
不見。佛言。於色受想行識不知不見。乃至於一切相
智不知不見。墮於愚夫異生數中。不能出離。舍利子
言。彼於何處不能出離。佛言。彼於欲界不能出離。於
色界不能出離。於無色界不能出離。由不能出離。於
聲聞法。獨覺法。不能成辦。於菩薩法。如來法。不能成
辦。由不成辦。不能信受。舍利子言。彼於何法不能信
受。佛言。彼於色受想行識空。不能信受。乃至於一切
相智空。不能信受。由不信受。則不能住。舍利子言。於
何等法彼不能住。佛言。謂不能住四念住。不能住四
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不能住
六波羅蜜多。不能住不退轉地。不能住五眼。六神通。
不能住佛十力。不能住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
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
智。由此故名愚夫異生。以於諸法執著有性。舍利子
言。彼於何法執著有性。佛言。彼於色執著有性。彼於
受想行識執著有性。乃至彼於一切智道相智一切
[001-0060c]
相智執著有性。於諸法空。不能信受。由不信故。不能
成辦聲聞獨覺菩薩如來所有聖法。故於聖法不能
安住。舍利子言。何緣有菩薩作如是學。非學般若波
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智智。佛言。若菩薩無方便善
巧。於般若波羅蜜多分別執著。於靜慮乃至布施。分
別執著。作如是學。非學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
切智智。乃至於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執著。
作如是學。非學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智智。
若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不見一切相智。是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成辦
一切智智。何以故。以無所得為方便故般若行相品竟


卷四十二譬喻品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善現白佛言。世尊。若有問言幻士能學般若波羅蜜
多。能成辦一切智智不。乃至幻士能學一切智。道相
智。一切相智。能成辦一切智智不。我得此問。當云何
答。佛告善現。我還問汝。色與幻有異不。受想行識與
幻有異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色不異幻。幻
不異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乃
至無上正等菩提與幻有異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無上正等菩提不異幻。幻不異無上正等菩提。無上
正等菩提即是幻。幻即是無上正等菩提。佛告善現。
幻有雜染有清淨不。不也世尊。幻有生有滅不。不也
世尊。若法無雜染。無清淨。無生無滅。是法能學般若
波羅蜜多。乃至一切相智。能成辦一切智智不。不也
[001-0061a]
世尊。佛告善現。若菩薩能以如是無所得為方便。學
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一切相智。當知是菩薩能成辦
一切智智。爾時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欲證無上
正等菩提。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時。當如幻士修學般
若波羅蜜多。於一切事無所分別。何以故。當知幻士
即五蘊等。五蘊等即幻士故。佛告善現。如幻五蘊等。
能學般若波羅蜜多。成辦一切智智不。善現答言。不
也世尊。何以故。是如幻五蘊等。以無性為自性。無性
自性不可得故。善現。是如幻等五蘊等法。各有異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是如幻等色受想行識。即是如
夢等。色受想行識。是如幻等五蘊。即是如幻等。六根
等。皆由內空不可得故。乃至皆由無性自性空不可
得故。善現白佛言。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何等菩
薩聞說。其心不驚不恐不怖。佛告善現。若菩薩以應
一切智智心。觀色常無常相不可得。觀受想行識常
無常相不可得。乃至觀一切相智常無常相。乃至遠
離不遠離相不可得。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有方便善巧故。聞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其心不驚
不恐不怖至四十三卷之五葉止


復次善現。若菩薩作此觀時。復興是念。我當以無所
得為方便。為諸有情。說一切法常無常相不可得。乃
至遠離不遠離相不可得。是為菩薩修行般若波羅
蜜多時。無所著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由此有方
便善巧故。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其心不驚
[001-0061b]
不恐不怖。善現。菩薩不以應聲聞獨覺心。觀一切法
常無常相不可得。乃至遠離不遠離相不可得。以無
得為方便故。


以無所得為方便。說一切法常無常相不可得。乃至
遠離不遠離相不可得。及勸依此法勤修善根。不令
迴向聲聞獨覺。唯令證得一切智智。是為菩薩善友。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為此善友之所攝受。聞說甚
深般若。其心不驚不恐不怖至四十四卷之八葉止


若菩薩離應一切智智心。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有所
得。有所恃。無方便善巧。聞說甚深般若。其心有驚有
恐有怖。


次問菩薩惡友。以有所得為方便。說一切法常無常
相可得。乃至遠離不遠離相可得。為此惡友攝受。聞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其心有驚有恐有怖譬喻品竟


卷四十五之十七葉菩薩品 卷四十六


善現白佛言。所言菩薩。是何句義。佛言。無句義。是菩
薩句義。所以者何。菩提不生。薩埵非有。故無句義是
菩薩句義。如空中鳥跡句義無所有不可得。菩薩句
義無所有不可得亦如是。如幻事句義無所有不可
得。菩薩句義無所有不可得亦如是。如幻士色受想
行識句義無所有不可得。乃至幻士一切相智相句
義無所有不可得。菩薩觀菩薩句義無所有不可得
亦如是。如有為界中無為界句義無所有不可得。無
為界中有為界句義無所有不可得。如無生無滅。無
[001-0061c]
作無為。無得無取。無染無淨句義。皆無所有不可得。
菩薩觀菩薩句義無所有不可得亦如是。善現白佛
言。何法無生無滅。乃至無染無淨句義無所有不可
得。佛告善現。色無生無滅。乃至無染無淨句義無所
有不可得。受想行識無生無滅。乃至無染無淨句義
無所有不可得。乃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生
無滅。乃至無染無淨句義無所有不可得。菩薩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菩薩句義無所有不可得。亦復
如是。乃至一切法畢竟淨相句義無所有不可得。亦
如是。善現。如我畢竟淨相句義無所有不可得。我非
有故。有情乃至見者畢竟淨相句義無所有不可得。
有情乃至見者非有故。菩薩句義無所有不可得亦
如是。善現。如日出時。闇冥句義無所有不可得。如劫
燒盡時。諸行句義無所有不可得。如如來應正等覺
戒蘊中破戒句義無所有不可得。慧蘊中愚癡句義
無所有不可得。解脫蘊中非解脫句義無所有不可
得。解脫知見蘊中非解脫知見句義無所有不可得。
菩薩句義無所有不可得亦如是。何以故。善現。若菩
提。若薩埵。若菩薩句義。如是一切。皆非相應。非不相
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諸菩薩於一切法
皆無所有。無礙無著。應學應知。爾時善現白佛言。何
者是一切法。而勸諸菩薩於此皆無所有無礙無著
應學應知。佛言。一切法者。謂善法。非善法。有記法。無
記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
[001-0062a]
法。共法。不共法。是名一切法。善現白佛言。云何善法。
佛告善現。謂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婆羅門。敬事師長。
施性福業事。戒性福業事。修性福業事。供侍病者俱
行福。方便善巧俱行福。十善業道。所謂離斷生命。離
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虗誑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
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有十種想。所謂膖脹想。膿爛
想。異赤想。青瘀想。破壞想。啄噉想。離散想。骸骨想。焚
燒想。一切世間不可保想。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有十隨念。所謂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
念。天隨念。入出息隨念。寂靜隨念。死隨念。身隨念。此
等名為善法。云何不善法。佛告善現。謂十不善業道
即斷生命。不與取。乃至邪見。及忿恨覆惱謟誑矯害
嫉慳慢等。此等名不善法。云何有記法。佛告善現。即
諸善法。及不善法。名有記法。云何無記法。佛告善現。
謂無記身業。無記語業。無記意業。無記四大種。無記
五根。無記六處。無記無色法。無記五蘊。無記十二處。
無記十八界。無記異熟法。此等名無記法。云何世間
法。佛告善現。謂世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業道。四
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十二支緣起法。此等名世間
法。云何出世間法。佛告善現。謂出世間四念住。四正
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空解脫門。
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未知根。當知根。已知根。具
知根。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
三摩地。明解脫念正知。如理作意。有八解脫。謂內有
[001-0062b]
色觀諸色。是初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是第二解脫。
淨勝解脫身作證。是第三解脫。超一切色想。滅有對
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第
四解脫。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
住。是第五解脫。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
處具足住。是第六解脫。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
非想處具足住。是第七解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
入滅想受定具足住。是第八解脫。有九次第定。謂離
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
是初定。尋伺寂靜內等靜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
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是第二定。離喜住捨具念
正知身受樂。聖說住捨具念樂住。入第三靜慮具足
住。是第三定。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
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第四定。超一切色想。滅有
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
第五定。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
住。是第六定。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
具足住。是第七定。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
處具足住。是第八定。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想
受定具足住。是第九定。內空。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
六到彼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
一切相智。此等名出世間法。云何有漏法。佛告善現。
世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001-0062c]
所有一切墮三界法。是名有漏法。云何無漏法。佛告
善現。謂出世間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四念住。四
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三解脫
門。六到彼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
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
智。一切相智。此等名無漏法。云何有為法。佛告善現。
謂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五蘊。四靜慮。四
無量。四無色定。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
等覺支。八聖道支。三解脫門。六到彼岸。五眼。六神通。
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
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所有一切有
生有住有異有滅法。是名有為法。云何無為法。佛告
善現。若法無生無住無異無滅可得。所謂貪盡。瞋盡。
癡盡。真如。法界。法性。法住。法定。不虗妄性。不變異性。
離生性。平等性。實際。此等名無為法。云何共法。佛告
善現。謂世間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五神通。此等
名共法。何以故。共異生故。云何不共法。佛告善現。謂
無漏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四念住。四正斷。四神
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三解脫門。六到彼
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
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
智。此等名不共法。何以故。不共異生故。菩薩摩訶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如是等自相空法。不應執
著。何以故。以諸法自相不可分別故。應以無二為方
[001-0063a]
便。覺一切法。何以故。以一切法無動相故。善現。於一
切無二無動。是菩薩句義。以是故。無句義是菩薩句
菩薩品竟


卷四十七摩訶薩品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善現白佛言。何緣菩薩復名摩訶薩。佛告善現。菩薩
於大有情眾中。定當為上首。以是緣故。復名摩訶薩。
此菩薩發金剛喻心。決不退壞。我當擐堅固鎧。於無
邊生死大曠野中。摧破無量煩惱怨敵。我當枯竭無
邊甚深生死大海。我當棄捨內外所重一切身財。我
當於一切有情等。作大義利。我當以三乘法。拔濟一
切有情。皆令於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我當雖以
三乘法滅度一切有情。而實不見有情得滅度者。我
當於一切法如實覺了無生無滅。我當鈍以一切智
智心。修行六波羅蜜多。我當修學於一切法通達究
竟。徧入妙智。我當通達一切法相。乃至通達無邊理
趣門妙智。我當引發三十七菩提分法。乃至一切相
智門。一切地獄。傍生。鬼界。人。天趣中諸有情類。所受
苦惱。我當代受。令彼安樂。一一各以無數方便教化。
令證無餘涅槃。作是事已。自植善根。復經無量百千
俱胝那庾多大劫。圓滿修集菩提資糧。然後趣證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名為金剛喻心。是故菩薩
復名摩訶薩。


舍利子亦樂說菩薩由此義故。復名摩訶薩。


以要言之。由諸菩薩能為有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001-0063b]
說斷一切見法故。此菩薩復名摩訶薩。若菩薩無方
便善巧。以有所得而為方便。便起色見。受想行識見。
乃至便起佛陀見。轉法輪見。不能為諸有情說斷諸
見法。


善現亦樂說菩薩由此義故。復名摩訶薩。白佛言。由
諸菩薩為一切智智發菩提心。無等等心。不共一切
聲聞獨覺心。於如是心。亦不取著。何以故。彼一切智
智心。是真無漏。不墮三界。求一切智智心。亦是無漏
不墮三界於如是心。不應取著。故此菩薩亦名摩訶
薩。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若一切智智心。是真無漏不墮
三界者。則一切愚夫異生聲聞獨覺等心亦應是真
無漏不墮三界。何以故。如是諸心。亦本性空故。所以
者何。以本性空法。是真無漏不墮三界。色亦應是真
無漏不墮三界。受想行識亦應是真無漏不墮三界。
乃至一切相智。亦應是真無漏不墮三界。何以故。以
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相智。皆本性空故。所以者何。
以本性空法。是真無漏。不墮三界。善現答言。如是如
是。誠如所說。時舍利子問善現言。若心色等法。無心
色等性故。咸不應取著者。則一切法應皆平等。無有
差別。云何如來說心色等法。有種種差別。若一切愚
夫異生。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心色等法。皆本性空故。
是真無漏。不墮三界者。則聖者異生。及一切智與非
一切智。應皆平等無有差別。云何如來說諸凡聖。有
[001-0063c]
種種差別。善現答言。如來隨世俗言說施設。有此種
種差別。非由實義。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
所得為方便故。於所發菩提心。無等等心。不共一切
聲聞獨覺心。不恃不著。於一切法亦無取執。由此義
故名摩訶薩。


滿慈子亦樂說菩薩由此義故。復名摩訶薩。白佛言。
由諸菩薩。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擐大功德鎧故。發趣
大乘。乘大乘故。復名摩訶薩四十七卷止


菩薩修行一波羅蜜多時。具擐六種波羅蜜多大功
德鎧十三葉止


發趣大乘四十八卷


乘於大乘 為遣修故。修一切法。如實觀察一切法
但有假名。施設言說摩訶薩品竟
般若綱要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