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106 金剛暎卷上-唐-寶達 (CBETA)



No.2734[cf.No.2733]


金剛暎卷上


京地清發道場沙門寶達集


贊揚經注略啟五門者。此疏宣演□御注般
若故之經。啟者開也。略則簡要之義也。五門
生起次第可知。於中前四懸談經義。第五正
釋經文。准疏中各開為二則為十門亦得。第
一漸教興由門。先依論釋者。疏中依兩論明
教意。雖各不同牒。是宣明此經之興也。簡
要故爾然。准諸家疏牒有總別之意。總者即
明如來出現一代說法之大意也。則如法花
經。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謂令眾生
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示佛知見故。□佛
知見故入佛知見道故等。准法花論自釋之。
開者無上義。除一切智智□無餘事故。示者
同義。悟者不知義。入者為令證得不退轉地。
示現與無量智業。故慈恩釋云。一切智者佛
也。又云。智者根本後得知也。此二是智用。
此二智性即是真如。若用若性。合名為智。一
[001-0052c]
切智人云智故。名一切智智。又一切智者根
本智。重言智者後得智。舉此二智攝於智性
真如妙理。又一切智者。智用菩提。重言智
者性涅槃。今顯此二悉皆無上。此即雙開菩
提涅槃名二無上。除此二種更無餘事。勝過
二法故名無上也。二示者別開涅槃也。以聲
聞辟支佛佛三乘法身法身平等平等者。佛
性法身無差別故。此意說言三乘法身本來
平等。眾生無智不肯修證法身圓滿。諸佛出
世欲示眾生此佛知見之性。三乘同有平等
無二會同證滿如來法身故名同義也。三悟
者。別開菩提也。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知彼
真實處故。不知真實處者不知究竟。唯一佛
乘故。欲令眾生悟於究竟唯一乘。佛菩提智
令修生長故云不知義也。四入者。上三總別
雖顯佛果菩提涅槃未知如何可能獲證。今
顯能證之因故名為入也。總而言之。諸佛出
世轉於法輪。雖即大小徵謂不同其本意也。
皆欲普令一切眾生悉當成佛故說法也。二
別意中亦有通別。通者則明說諸部般若之
意。如解深密經說。謂欲令於生無自姓姓等
中。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
等。所以說般若。廣如彼說。恐繁不錄。無
著菩薩釋三問意等者。問曰。得六因緣者乃
釋善現問意。何以將明佛說意耶。答。如疏
且一部宗旨已下。釋通此意也。故知問意有
六。依問而答佛意必同也。其六者何已下。
並除論文。則是般若波羅蜜令佛種不斷者。
總結六因意也。別雖有六。總令佛種不斷也。
[001-0053a]
云何以此已下論自徵釋不斷。所以則前五
因。始從斷疑至於歡喜利益有情令行增進。
後一則令正教久住。行進則必證於果。教住
則真理恒明。由此能令佛種不斷。然隨此論
文。謂依位地。疏中自指下文故。此無勞繁
述。初佛法外人等者。准下配位地中疏有兩
釋。此依前解意也。則十信已前未入三僧祇
數名佛法外人也。以有疑或不生定信者。則
所為二類人也。有疑或者。是未發心人令其
斷疑入十善位。則是第一為斷疑故。而說此
經。不生定信者。即是十善菩薩。意云既已斷
疑即必生信。然信未定故。此第二令生信者。
則令入十信位生決定信也。生定信已則名
佛法內人入三劫數也。次二乃至未解進修
者。則是為令入佛法者解進修故入甚深者
令入六住已來不退轉者令入七住已去故。
此二種皆名進修。後一已進修者。未能證達
者即地前人令入初地已去親證法性生如來
家住極喜地名證達也。故第五云為生歡喜
故。此則雖有五因束為三位也。由教但為已
下。釋三位所以。尋之可知。若已證悟言教
都亡者。問。若入初地名為證達。豈不藉教
而言都亡耶。答。據增勝說。由在地前未證
於理。必由信教方能入證。若入初地親證真
如。依理觀證真如。依理觀修非全漸教故。下
疏釋攝付中言多依地前以明攝付。初地已
去親證法性二利行強等故。有頌云。菩薩在
法流。前後見諸佛。已去菩提近。無難易得
故等。此中之意當知亦然。生智攝福對者。入
[001-0053b]
甚深是生智也。攝福者論云。由貪受持修行
有多功德不復退轉故。故是攝福也。其配位
地至文當釋者。即此卷末釋三問中說也。佛
所說法咸歸二諦者。准此說意雖通諸教論。
而但配說此經意。則是以通釋別也。謂即於
此都無所得者。即此前所說俗諦之中。離能
所相不見差別。終於真性第一義理名無所
得。是諸聖種性者。一切聖人。皆由證此真
諦無相之理。而成於聖也。如有頌言等者。
成唯識論引經頌也。初句明真諦。下三句明
俗諦。意云。要由證真方能了俗。諸行者則有
為法也。非是不證真者。而能了俗如幻等也。
證成上說二諦意也。略有六對者。則真俗二
智有六對差名也。第一對證理之智真勝事
之智俗。第二對知一切法真性故名一切智。
知一切法差別相故名一切種智。則種類差
別而知故。以種言而簡別也。第三對從喻為
名。如蓮花開敷眾見咸悅。喻後得說法令生
喜也。如所有智者真如所有智也。故對法論
云。如所有者。三脫四諦十六行等也。盡所有
者。謂後得智中遍緣諸境也。故對法論云。盡
所有者。蘊處界等攝事盡故。次總料簡者有
其二意。一料簡兩論不同所以。二總對經文
及論。以明說意多少不同。如疏可知。依教起
行者。由說教故除疑生信等。即是起進修行
也。依境生智者。境即二諦。由依二諦生真俗
等六對之智。如上疏說。悟教理之深微者。令
悟大乘教深理妙也。不同外道二乘等教。從
我法二執分別所起不勉生死二乘教等。雖斷
[001-0053c]
我執法執。仍存住著涅槃𨷂利他行等皆不
名深妙也。佛說般若波羅蜜等者。准無著論
釋意。即雖說無說離執。正者名非般若。故
論云顯法門第一義也。若准天親論意說般
若者。諸佛真實之惠也。即非般若者。即非
二乘等所得般若也。已上兩論釋意。皆顯教
深之義也。故為令悟教深而說此經。此教興
門一一義中。皆須結歸。說經之意下皆准知。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者。善現惠眼得之既久
當未曾聞。故知大乘教法深也。持說功德勝
以無量身財布施等者。則受持四句為他演
說所得功德。下經文中。以財及身各兩重教
量不如持說之福。初則福相法身中舉一三
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持說四句之福。
第二離外論散亂中舉多恒河沙等三千大千
世界七寶布施亦不如四句持說之福。第三
遠離懈怠住處中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
四句持說之福。第四離寂靜味住舉於一日
中分為三分各捨恒河沙命。如是無量為千
萬億劫以身布施。不如聞經信心不逆。所得
功德不逆者不謗也。故功德布施論依經判
名等者。功德施者論主名也。彼論題云。金剛
般若破取著不壞假名論。破取著是真諦。不
壞假名名是俗諦。今意云。由經論二諦故。
所以能釋之論經立名也。依初入位論說斷
疑等者。意云。此論六因中。初一為斷疑故。
即是所斷之障。後四生信等。並是所修攝也。
釋其所以如疏。應知障有二種煩惱。所知者。
障者覆義。礙義名之障。故成唯識論第九云。
[001-0054a]
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
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
煩惱。此皆憂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
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
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
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尋其根源二執
為本者。即上論文遍計所執實我法二見。及
相應法邪惠為二執體性。此界與二障為本
也。問。若爾二障二執為同為異。答。總相而
談二障。必以二執為本。然細分別。則有寬
狹。且護法論師釋云。煩惱障中相應我見亦
執亦障。障涅槃故。計我執故。獨超貪等不
計我故。障而非執。又障通前七識。唯除第
八。執唯六七除五八也。所知障中亦有差別。
障通前七執唯六七等。則障寬執狹也。若據
安惠師釋。煩惱障通前七識唯除第八。我執
唯六七也。所知障與法執體無寬狹。總通前
六識及第八識。除佛已外菩薩。已還諸識自
體不證實故。通三性心。皆有法執。唯除末
那。論說但與四或相應故無法執也。又障有
三等者。即煩惱業報等障。亦名三雜染如常
所說。果報亦不可思議等。是除報障者。依
天親論釋云。得釋梵等。即感十王果報離三
惡趣。是除報障也。又寶性論四障中。前二
是煩惱障攝。後二是所知障攝。若約轉行位
明伏斷者。河南釋云。十信第六心伏初障。信
不退故。十住第四住伏第二障。分別我見不
共無明麁此伏故。花嚴經說。第一生貴真佛
子。從諸賢聖正法生有無諸法。無所著捨離
[001-0054b]
生死出三界故。分別我彼位能伏此二種子
入初地斷。第三所知障在五地斷障於下乘
般涅槃障五地斷故。緣覺捨心所知障七地
方斷。六地猶觀十二因緣故。四恩之心者。
是梁攝論說。即天親論所說廣大等四心之
文。如其次第。名平等恩。不施恩善意恩真實
恩也。釋其名字至下當知。及無住涅槃文者。
准無著論釋下經文。心具足中有六種心。第
五名為不住生死真心。即下經文。須菩提。汝
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者。說諸法斷滅
相莫作是念等文是也。即不住涅槃故。通除
聲聞緣覺二障也。標六度攝戒。六等者。意
顯答修行中具說六度所修之行也。又捨身
財等已下。散指經文別配六度也。又離一切
相等為攝律儀戒者。三聚淨戒中。離一切惡
名攝律儀戒。凡是所斷皆此中收。今經云離
一切相發菩提心等。即所離相等皆是所斷
之法。所以名攝律儀戒也。是三聚淨戒乃至
三種發心等者。一厭離有為心。即諸有漏法
是勤斷諸惡。勤斷諸惡者。即別解脫戒。乃
定道律儀戒等。是攝律儀戒也。二求菩提心
即普修諸善。普修諸善者。二空真智。及於
二乘生空之智。乃至凡夫所能隨大乘有漏
善心身語等業。若不爾者。地前一劫純有漏
修。及七地前有漏者。應非大行。即是攝善法
戒。三悲愍有情心。謂於晝夜十二時中。普
觀三界法有情類深心非愍。思求濟拔等。此
即攝眾生戒。如其次第即為斷德智德恩德
三種之因。又智斷二德是自利行。恩德是利
[001-0054c]
他行。此之三種。若在地前名信行地。若在
地上名淨心地。若在果位名如來地。皆此三
攝故。十八住處束為三地等不離此故。論判
以為三摩跋帝等者。無著菩薩論釋下經文
應如是知如是見等云智。依止奢摩他故知。
依止毘鉢舍那故見。此二依三摩提故信解。
又云。如是一切住處中相應三摩提方便亦
爾應知等。即諸住處中。釋顯現義。皆是止
觀為定惠二度也。大經最後六分明摩者。即
大般若經十六會中最後六會。如其次第廣
說六波羅蜜相分者即六會也。即以六度因
標會名。今意云。此經是第九會說。且略標
舉六度之義明無相修引生。後六會廣說義
也。三識果德之真化者即佛三身等名果位
也。豈令識果位者。故知說此經。若爾此經之
奧在乎三問三問既置問。戒因如何為果而
說經也。答。如疏云善現三問雖在因中等已
下。即釋此妨也。然准兩論意。於果位中但
說真非真二種佛也。即法身及自受用身合
為真佛。他受用身及變化身合非真佛。雖隨
地上十地所感各應不同名為應身。地前三
乘所見麁身及隨類身名為化身。然對真身。
此之兩種皆名為化故。真化言攝四佛盡也。
諸法先因而後果等者。彼論自徵釋也。中間
三因理包行果等者。即前利樂有情中除斷
疑一。是所斷故。第五歡喜唯是果故。此依
下配位地中。第二解歡喜在於佛果故。生信
等。三通行果也。具如經說。應尋引之者。如
下文云。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若有
[001-0055a]
人言如來說法。即為謗佛等。是無說至教也。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若別菩薩通達
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等即是無生
勝理也。若有法得阿耨菩提。然燈佛即不與
我授記等。又我於阿耨菩提。乃至無為小法
可得。即是無得妙行也。若以色見我等及若
見法相非相。則見如來等。是無為極果也。
更為同別隨應准說。自漢明感夢摩騰振錫
者等。後漢明帝永平二年代□歲即位。至永
平五年夜夢丈六金人。至十年丁卯之歲。為
西域僧迦葉摩騰遊化至于漢地。又至十一
年歲次戊辰後有比丘竹法蘭。來至此土也。
世高赴洛之後者。即後漢桓帝時有三藏安
世高。於洛陽飜譯也。僧會遊吳之前者。有
康居國丞相長子棄俗出家殿名僧會。神儀
剛正遊化為任。吳主孫權權漢末魏初是白去也赤烏四
年至於吳國。于時三國鼎立魏曹操等蜀劉備吳孫權等也自明
帝永平十年佛法至漢。至吳赤鳥四年凡經
一百七十年。佛法東至江表者為永平十四
年。五岳道士與摩騰較力。不如南岳道士。結
善信費升才等。在舍自感而死。不預出家無
人流通。復遭漢正陵遲兵戎不息。遂經多載
佛法未行。今以四年初達南國。營立茅茨設
像行道。吳人初見謂為[女*犮-乂+又]異。有司聞奏。吳
主曰。佛有何靈驗耶。會曰。佛晦靈立出餘
千載。置骨舍利應現無方。吳主曰。若得舍
利當為起塔。經三七日。遂獲舍利五色曜天。
剖之逾堅。燒之不燋。光明出炎作大蓮花。照
曜宮殿。吳主驚嗟希有瑞也。信情大發。因為
[001-0055b]
造塔度人立寺。以其所住為佛陀果。又以教
法初興故。名建初寺也。舉此三人者。並是
漢吳。國初傳佛法之導首也。故偏舉之。已
上即是明佛法來時也。徵言雖備於中洲已
下。明此經初來時也。然約計從孫權至苻秦
時。經一百三十餘年。并前晉一百七十年。即
佛法至漢三百餘年。方有此經也震域者。即
是梵語。呼此漢國為震旦國也。正梵音云支
那摩訶。義翻云大漢國也。鳩摩羅什法師者。
此是譯此經主。應略徵因由。然晉書第六十
五。費長房三寶記第八。及高僧傳等具說。所
由大意相似。廣略有殊。今且依三寶記說。彼
云。沙門鳩摩羅什婆。此云童壽。本印度人。公
明聰愍見稱。龜茲王聞以女妻之。而生於什
晉書及傳云。父鳩摩羅炎。聰惠有大志節。將嗣相位乃辭避出家。東度葱嶺。龜茲王帛純聞其名郊迎之請為國師。
王有妹年二十。方悟明敏。體有赤黶後生智子。諸國交嫂並不許之。及見炎心欲當之。王乃逼而妻焉。餘文大
同也


法師居胎之日 母增辨惠。七歲出家。日誦
千偈義旨亦通。至年九歲。與外道論義失邪
止解感聞愧伏。年十二有羅漢奇之。謂其母
曰。常守護之。若年三十五不破戒者。當大
興佛法度無數人。又習五明論四韋陀典陰
陽星算必窮其妙。後傳習大乘數破外道。遠
近諸國威謂神異。母生法師之後亦即出家。
聰拔眾尼得第三果。法師受具。母謂之日。方
等深教應大闡秦都。於汝自身無利如何。法
師曰。菩薩之行利物亡軀。大作必行鑪鏺無
垠從此已後廣誦大乘洞其祕典。西域諸王
每請法師講說。必長跪座側。命法師瑜而登
[001-0055c]
焉。苻堅建元九年歲在丁丑七處奏云。有星
現外國。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
西有羅什襄陽有道安。將非此耶。復遣將軍
呂光等承兵七萬。西伐龜茲。光與羅什同來。
法師在道數言。應受光盡用之。光於是即據
西涼亦請師留晉書云。光還至涼州。聞[竺-二+府]堅已死。為姚長所害。於是竊號河石也
至姚秦弘始三年興滅西呂方入長安。秦主
興存加禮之。延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
置。勅僧珞等八百沙門。以受法師義旨。興
卑萬乘之心尊三寶之教。於草堂寺。共三千
僧手執舊經而纂定之。上莫不精究洞其深
旨。時有僧叡興聞加焉。法師所譯經叡並參
正。法師以姚秦弘始四年歲次辛丑起譯經
論也。然前云與秦之曰□。據法師初至以說
亦不相違。晉書云。法師臨終覺四大不愈。乃
誦出三番神呪。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
及致力轉覺危殆。於是力疾。與眾僧告別。由
因法相遇殊未盡心。方後沒世慚愧何言死
於長安。姚興於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尸。
薪滅形碎。唯舌不爛也。草堂寺者。今在[襾/革*月]
縣東南終南山陰是也。准三寶記云。先吳長
安自前漢廢改苻秦興其間三百三十一載。
曠絕都市民俗荒蕪。雖數伽藍歸信斷寮三
千德。僧同止一處。共受姚秦天王供養。世
稱大寺。非是本名。中構一堂摧以草苫。即
於其內及逍遙園二處翻譯。魏末周初微漸
稍整大寺因爾成四伽藍。草堂本名為一寺。
草堂東常住南京地王寺。復改為安定國寺。
安定國寺西為大乘寺邊安定。即天街東畔
[001-0056a]
八偶大井。即舊大寺之東厨供三千僧之甘
泉也今此非現在元魏等者。是後魏。本姓託跋。後
改為元也。意骨前魏故。以姓標別也。菩提留
支者。魏云道希。新云覺愛也。名婆伽婆等者。
是名隨經。初時俗呼名。非謂是經題目名也
下皆准知。陳太康等者。即上表陳羅時也。問。
若爾何故下六梁經。答。准譯經圖錄等。真
諦三藏者。梵云波羅末陀。梁云真諦。本西印
度優禪國人。風神英拔悠然自遠群藉廣部
罔不精通。以梁太清二年𨳝八月屆于梁部。
武帝西申禮敬。安置於寶雲殿。令翻譯經論。
未久之肯屬國喪亂。至陳初復出經論。所以
或言陳本。或說梁經。皆不相違。俗則昆季等
者。世親本傳云。世親梵名婆藪盤豆。本北天
竺富婁沙富羅國人。此云丈夫國也。具為國
師。姓憍尸迦。兄弟三人。無著處長世親。第二
佛滅度後九百年中出也。又云。無著得神通
往兜率天。以問彌勒請說大乘。世親初習小
乘。後因無著教化。方始發心歸大廣讚大乘
等。廣如彼說。恐繁不錄。大智通達教我等
者。大智者即是彌勒菩薩也。無量功德身亦
是讚彌勒也。應當敬彼如是等者。即等取無
著菩薩。問。彼論歸敬何不說教主。答。彼意
開釋經義。且敬釋義之勝具略不論說教之
主也。故彼頌初云。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
解離明惠。大智通達教我等。等意云大智通
達法門句義明是但說釋義之主也。此即錄
主本釋如有人釋通佛者。恐非錄意故。錄自
結云即是通敬本論大師等。法歸分別者。如
[001-0056b]
有頌言。獸歸林籔。鳥歸於空。聖歸涅槃。法
歸分別。𦡫舒去日月也。


第二明經體性門。先體後性者。汎明體性有
通有別。通者體即性。別者性體各殊。如慈
恩總章中。約通義說如言。此人體性善惡等
體無別也。今此錄中約別義說。體即五重名
句等不同。性即圓成三門辨別五種之性也。
即體麁性細義各細也。能詮性用體者。聲是
能詮性。名句文三是能詮用。假實合明者。名
等三是假。聲是實。以名句等依聲上屈曲假
立。離聲無體。其猶忿等依嗔假立。即嗔為
體。此二亦如是。即聲為體。此依大乘宗說
也。若准小乘薩婆多宗。即名句文三離聲實
有也。亦不即聲者。以假實別論名句文三。知
聲有別。所以名等是行蘊法處法界所收。聲
是色蘊聲處聲界所攝。各不同也。由此法詞
乃至詞緣於聲等者。四無礙解今依識論略
列名義。一義無礙解。論云。即於所詮總持
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二法無礙解。即
於能詮總持自在。於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
句字故。此即緣名句文身為境。三詞無礙解。
即於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於一音聲現
一切音聲故。此即緣聲而為境也已上兩釋配錄可知
辨無礙解。善達機宜。次為說故述曰既聲與
名等別為法詞。二境明知名等非無體也。二
隱假談實體者。即攝假歸實。離聲之外無別
名等也。故對法有成所引聲者。對法論聲有
十一種。一因執受大種聲。藉能覺受執四大
種之所發故。二因不執受大種聲。即外風鈴
[001-0056c]
等聲。三因俱聲。即內外合發如擊鼓吹貝等。
四可意聲。五不可意聲。六順相違聲。此三但
約順違俱非說故。即好惡非好非惡三種也。
七世所共成聲。世謂世間。世間成立言教之
聲也。八成所引聲謂諸聖者。成就無漏所引
成就無漏所引之聲。此聲成立聖教道理。即
三藏教是此即錄中所引也。意云。但說成所引聲為教體。不說成所引名等為體。故知位用聲為教
體也九遍計所起聲。即諸外道等。妄情計度成。

即矯言所起之聲也。十聖言所攝聲。即見言
見不見言不見等八種淨語。十一非聖言所
攝聲。即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等八非淨語是
也。應如色等非實能詮者等取香味觸也。以
聞是離聲實有體故。此意破薩婆多名句文
三離聲實有。若是實有應非能詮。比量云汝
實名等應非能詮。是宗中法。因云離聲實有
故。同喻云猶如色等。並例准知。三能所詮顯
體者。能詮是文所顯是義。故錄云。由能詮文
義得顯等。此示舉一色象理實能詮所詮能
顯所顯。如次是文義兩種合為教體也。前二
後二。此之四法約能詮以明教體。今此一門
兼說所詮義等為體故 彼論云。謂契經體略
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
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由文顯義。方能
解生生解究竟必由文義故。說二法合為經
體。又云。然文差別略有六種。一名身。一句
身。三文身。四語。五行相。六機請。此與唯
識說文不同可知。義差別者。乃至無窮略說
十種。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義。四依處義。
五過違義。六勝利義。七所對治義。八能對
[001-0057a]
治義。九略義。十廣義。一一指文恐繁且止。
四攝法從心體者。即攝境歸心也。法者即且
聲名句文等能詮之法。若假若實。皆不離心。
三界唯心者。彼云。三界虛妄唯心所現。又
云。諸佛常身知一切從心轉。若人如是解。
是人真見佛等。又契經說等者。即密嚴經云。
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楞伽亦云。一切諸
法皆是自心現量所作等。論說心心乃至皆
不離心等者。瑜伽成唯識等。皆作此說。以
色心等五位法。即是大乘百法皆唯識攝也。
如其次第。是識自體門。識相應門。識所
變門。識差別門。識實性門故。攝五位皆唯
一心故。此教體不離心也。二十唯識者。是
天親所造。有二十行頌名二十行頌。名二十
唯識論也。二識成決定者。准彼論文有其兩
義。一自他為二。二善惡為二。今取自他二
也。相續者。即是身之異名也。五攝事歸如
者。即攝相歸性也。慈恩釋云。諸教廣說雖
復不同。以類而言不出四種。一約緣論實性。
以妄[工*刀/言]真。於際法中有其情。如人言氷有等。
二□□論實性。直談真如性非染淨。三以實
從緣性。即此真性由隨染淨二緣。即能成彼
生死涅槃。其猶氷體水自性不殊。由遇炎涼
氷水成異故。涅槃經云。佛性一味。以煩惱
故出種種味。四以緣從實性。即染淨法體即
真如。今此錄中依第四義。即攝末歸本。唯
以真如為體。猶百川之趣海同一味醎。萬法
歸於一如。並皆真性。無有文字者。文字即
真如故。圓成等者三性義。略以二門辨釋。
[001-0057b]
一列數釋名。二出體性。就初門中先列次釋。
言列數者。一遍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三
圓成實性。次釋名者。周通計度故名邊計。性
者體也。此邊計以所執實我實法即空性故。
持業釋也。依他因緣之生起性名依他起性。
依主釋也。圓謂圓滿。成即成就。實者諸法實
性故名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圓成即真如性。
持業釋也。二出體。遍計所執性。據護法師
義。即有漏六七二識所執蘊等起自心相計
為實我實法。如兔角等。其體即空為體性也。
問。體既空無。如何立性。答。情有理無。隨
彼妄情教所詮故立為性也。問。有漏第六通
緣諸法可名遍計。有漏第七唯緣第八。如何
名遍。答。是此類故且名遍計。理實言之。計
而非遍。由此應作四句分別。有遍非計。謂
無漏識有漏善識等。能遍廣緣而非計執也。
有計非遍。謂有漏第七有亦遍亦計。謂有漏
第六我法二執。有非遍非計。謂有漏五識及
賴耶識也。依他起性者。即眾緣所生心心所
體。及見相分有漏無漏諸有為而為體也。圓
成實性者。謂依他起。且彼妄執實我實法。
二空所顯真如為體故。唯識云。二空所顯圓
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也。攝事歸如。即
圓成等者。此下約上五重教體以辨性也。第
五門是真如故。是圓成性攝也。亦依他性
者。亦圓成故。意云。攝法從心門中。有其
圓成。兼亦有依他。以是因緣法故。據性相
二種為二性所收也。下皆准知。據本質教者。
如來所說聲名句文名之為本。聞者識變名
[001-0057c]
之為影。謂由聞者善根增上緣力引佛利他
無漏種子。於佛識且文義相生等名本質教。
此唯無漏聞者。識變通有漏無漏。是影像教
也。隨小乘宗者。以薩婆多宗說佛身。十八
界中唯意界意識界法界。此三通無漏。餘並
唯有漏。然大乘宗中對法論說十五界有漏
者。是且隨小乘宗義。佛地論成唯識等。皆
說十八。唯無漏故。聲名句文皆無漏也。菩
薩第八有漏性收者。即第八識也。一切菩薩
要至金剛喻定。為菩提時方轉第八異熟識。
成大圓鏡智故。十地已還一切菩薩。生第八
識。皆是有漏故。所變相分五塵等亦是有漏。
若於無漏心說神通第六七者即六七二識
也。准成唯識論等說。菩薩八地見道已去。即
許轉六七二識成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故。通
無漏。此顯像教之唯無漏等者。即六二識所
變相分聲名句等。名影像教也。以六七二識
見分是無漏故。所變相分必無漏也。以唯識
道理諸識起時。必自實相而緣 即能變為見
分。所變為相分。其見分是無漏所變。相分
亦是無漏。有漏亦然故。錄云。由見相分性
類同故。即漏無漏性也。問。何故不言前五
識耶。答。轉前五識諸論有二師釋。一云。菩
薩修道位中。後得智引眼等諸識得成無漏
故。成事智亦得初起。一師云。要成佛位方
得現起。以十地中眼等五識依異熟根。彼根
即是異熟識變非無漏故。依有漏根發無漏
識。不應理故。故攝大乘論云。平寺性智妙
觀察智。於初現觀最初現行修道位中。縛後
[001-0058a]
清淨大圓鏡智成所作智。佛果始證一得已
後無有增減。諸論皆取後師為定。皆至佛果
方縛五識故。說菩薩無漏唯通六七也。二我
雖有遊觀無漏入滅盡定等者。以二乘人入
滅盡定時。要依遊觀無漏為加行入言遊觀
者。意簡根本無分別智顯是後得智所攝。即
取遊履觀察之義也。故唯識論云。此定初起
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
居後故。下文又云。隨應後得所引發故等。
今此意顯二乘人後得所攝無唯有。此入滅
定時加行左有餘位即無故。云少不足言也。
以力劣故。法智類智等。但能斷或證理不能
緣事。以說謂教時是緣事知後得所攝故。二
乘無。若准小乘。滅定是有漏所攝。不同大
乘也。是性境故者。慈恩極要總攝諸境有其
三類。一者性境。諸真法體名為性境。色是
真色。心實是心。真實法不定隨心三性不
定。如實五塵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五識。通三
性故等。此即見相二分各別種生也。二者獨
影之境。唯從見分。性繫種子皆定自故。如
第六識緣亂色空花石女兒等。皆定隨心無
別體用。假境攝故名為獨影。三者帶質之
境。謂此影像有實本質。如因中第七所變
相分。得從本質是無記等。亦從見分是有覆
所攝。亦得說言從本質種生。亦得說言從見
分種生。義不定故等。如彼頌曰。性境不隨
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
性謂三性。種謂種子等。即界繫等。隨應者是不定義也以許見相雜引生故
者。識論第十云。善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性因
[001-0058b]
緣雜引生故述曰此約有漏位說見分識等。
雖是其善所變相分聲等是無記也。論說色
聲非善惡性等者。顯揚論第十八說也。即大
乘五塵皆唯無記。經部亦體。薩婆多宗色聲
通善惡。餘三唯無記。由大乘等。以思為業
體故。色聲無記。薩婆多以色聲為業體故。通
善惡宗不同也。名等如何者等句文也。此已
下唯問名句文三也。汝小乘師聲界有漏等
者。汝薩婆多宗執佛聲是有漏。雖通善惡名
句文三。離聲實有。唯是無記。我大乘宗佛
聲無漏。名等三種依聲假立。攝假歸實名等
即聲故。唯是善也。


第三攝歸宗旨門。藏有三種者。藏者是攝持
義。以教攝義。或攝於人皆名藏也。二藏約
人以立。言聲聞者。因聲悟道名曰聲聞。故
法花云。從佛世尊聞法信受。經勤精進。欲
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也。釋菩薩
名如下所說。此之二藏皆依主釋。獨覺教少
者。唯觀十二因緣。不假多說也。又藏有三
者。約能詮教分為三也。毘奈耶者。或云毘
尼那耶。皆梵音梵發也。此或翻為滅。母
論第一云。毘尼名滅滅諸惡法故。滅翻調伏。
天親攝論第一云。調者和御。伏者制滅。調
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除滅諸惡行故。此通
調伏身等三業。離三惡行。即調伏是所詮
行。調伏之藏依主釋也。素怛纜者。或云修
多羅。修姤路等。亦梵音不同也。此云契經。
釋此名者。如下釋題目中說。契經即藏持業
釋也。阿毘達摩者。或云何毘曇等。此云對
[001-0058c]
法藏也。法謂涅槃。或四聖諦。對謂淨惠。或
隨行等。以無漏惠對向涅槃。對觀四諦故名
對法。此是勝義對法也。又能詮無漏惠等。所
有教法亦名對法。故俱舍云及能得此法惠
論等也。釋藏名可知。各據增說等者。婆沙
第一廣說其相。今略說者。彼云。如是三藏
有何差別。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
一切佛教從一智海之所生故。隨一覺池之
所出故。等力無畏所攝受故。同大悲所等起
故。復有說者。亦有差別。且名即差別。謂
此名素怛纜等。後次依處亦有差別。謂若
依增上心論道是素怛纜餘二准說問。於一切中
一切可得。謂於經中亦詮戒惠餘二准說如是三藏
應無差別。答。依增勝說。謂於經中雖詮戒
惠。唯詮心勝故。但名契經餘二准說錄中所說同
此義也。又十二分有論義等者。等取因緣經
也。意云。論議是論藏。因緣者即因事制等。
是律藏也。十二分經既無別部帙。故知三藏
非必別卷也。此義即同婆沙第二師說故。波
論云。有作是說素怛纜中。依增上心論道是
素怛纜。依增上戒是毘奈耶等餘二准說此意隨經
律論中。但詮心處即是經藏。詮制處即是律
藏。詮惠處即是論等。非要別部帙也。十二
分教具如章者。今依主位章門等略以五門
分別。一釋名辨相。二總明體性。三相攝有
無。四大小具不具。五配入藏。就初門中先
釋名。次隨配辨相。釋名中先總後別釋。總
名者舊譯名十二部經。部有二義。一部類義。
二部帙義。今取部類。即所說法義類差別有
[001-0059a]
其十二名十二部也。此濫部帙之義故。大唐
三藏法師譯為十二分教。分即於十二不同。
教謂能詮。十二通自即帶數釋也。次別名
者。隨錄便釋。一契經者。梵云修多羅。義
翻契經也。如下釋題目中廣釋。能契即經持
業釋也。或契物之經亦依主釋也。通即十二
俱名契經者。如涅槃經云。從如是我聞至歡
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別謂長行等者。
此雜集論文也。二應頌者。梵云祇夜。舊名重
誦偈。此有二義。一為利益後成之說應為重
頌。二為長行義不了故應更頌釋。應字並平聲
或為後成應物之頌去聲亦得。瑜伽雜集並
顯兩義。錄中總相說也。故雜集論云。即法
中或後以頌重頌述曰為後成又不了義經應更頌
述曰。此即長行不了應更頌釋也英法師云。應云頌故唯依主
釋。後有釋者。應有彼頌即有義釋也。三記
別者。梵云和羅那。記別即經。記別之經。通
二釋也。一記大人當成佛事者。如涅槃云。何
等名為授記經。如為經律如來說時為諸人
天授佛記別。汝阿逸多。未來為王名曰穰佉。
當於時世而成佛道號曰彌勒。是名授記經。
二記弟子等者。雜集論云。謂於是聖弟子等
謝往過去記別得涅槃。生處無別也。三記別
諸法者。雜集云。又了義經說名記別。記別開
示深密意故。四諷頌者。梵云伽他舊云不重
誦偈。結頌諷誦故名諷頌。唯依主釋。此唯
有一相。顯揚論云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說。然
以句結成。或二句乃至六句等名諷誦經也。
五自說者。梵云直陀那。自說之經。唯依主
[001-0059b]
釋。此唯有一相。如涅槃云。如來明旦。從
禪定起。無有人問即自說言。比丘當知。一
切諸天壽命極長。汝等比丘。善哉為他不求
自利。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靜。如是
諸經無問自說。六緣起者。梵云尼陀那。亦
名因緣。因緣之經。依主釋也。此有三相者。
瑜伽論云。謂依有請而說法。法如經說。言世
尊一時依鹿子五為諸比丘宣說諸要述曰。此即依請說
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毘奈耶攝所有言說
述曰。此即因犯戒也又於是處。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
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述曰。此即因事說法七譬喻者。
梵云阿波陀耶。釋名可知。雜集云。謂諸經
中作以說等也。八本事者。梵云伊希曰多
伽。本體即事本世云事通二釋也。謂除自身
者。除佛自身本生攝故。故瑜伽云。謂除佛
本生宣說前際。若人若法諸所有事也。九本
生者。梵云闍陀伽。本體即生本世之生。亦
通二釋也。此有二相。一說過去受生死身。
二說佛過去行難行。行錄中所說。即顯揚論
文也。十方廣。梵云毘佛略。西明法師釋云。
理正名方廣。陳名廣。方理之廣。依主釋也。
二法廣多者。瑜伽論云。又復此法廣故述曰。唯為
大乘極廣甚深多故無邊法門無有盡也極齊大故果超眾聖非二乘及也時長

遠故經三無數劫長時修名為方廣。十一希法。梵云阿浮
陀達磨。舊名未曾有經。希有之法名為希法。
依主釋也。謂說八眾者。即佛及比丘等七眾
為八也。此出顯揚論文故。彼第六云。未曾
有經者。謂諸經中宣說。諸佛及諸弟子。比
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鄔波素迦鄔
[001-0059c]
波利迦等共不共功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
甚深之法。是為未曾有已上論也涅槃云。如彼菩
薩初生之時。無人扶恃即行七步。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亦如彌猴手捧聲器以獻如來。如
白頭狗佛邊請法。如魔波旬變為青牛。以凡
鉢間今在棠觸無所傷損。如佛初生入天廟
時。天像禮敬等名未曾有經也。十二論議者。
梵云優波提舍。談論□議故名論議。英法師
云。論體即議。唯持業釋也。此有二相者。一
者佛自說。如錄所釋。即瑜伽論文也。二弟
子何說。如瑜伽云。又聖弟子已見諦者。依
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性。亦名摩怛理迦
也。已亦隨錄釋名辨相訖。第二總明體性
者。即如上明經體性中所說無異第三明相
攝有無者。謂十二分展轉五相攝也。今略示
法隅不可繁廣。且契經中。若據通相即攝十
二。如涅槃說。皆名契經。若據別相。唯除二
頌。以長行偈頌相差別故。二頌之中亦無契
經義。准可知。又二頌相望。亦互無也。以重
不重別本事之中。定無本生。本生之中定無
本事。以師資別故。由此義准總分為三。謂
契經應頌。此三皆容攝十部。本事本生此二
名攝士部。餘之七部皆具十二也。第四大小
隱顯者。若就顯說大小乘各有九部無三部
也。小乘說九帶三三者。如法花云。我此九
部法。隨順眾生說等。釋云。以小乘中未求
佛果故無授記。又小乘人根性狹劣。必待請
說無自說也。又小乘中理義廣無身廣也。故
除此三大乘說。九三者如涅槃云。護大乘者。
[001-0060a]
受持九部。釋云。菩提上根多不犯戒。又不
待請故。無因緣經。又不假譬喻。能曉於法
故無譬喻。又非徵詰身方生惠心故無論議。
故無此三具餘九部。若據隱顯通論。盡理而
說。即大小皆具十二分也。具十二諸經皆說
不言可知。小乘具十二。如瑜伽二十一云。
哀愍一切法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者。
舉滅道。所謂契經乃至方廣。又四分律等皆
說十二故並通也。第五配入三藏者。諸論所
說有少不同。今且依顯揚第六瑜伽二十五。
十二分中緣起一部因事制戒毘奈耶攝。論
議一部徵詰深義阿毘達磨攝。餘之十部皆
修多羅藏收。乃至立五乘等者。有立四等。即
三乘外加人天乘為四也。故勝鬘經云。既無
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
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
以大乘也。五乘者。智度論中開人天為二。
加三乘為五也。又楞伽經等。合人天為一。
開不定種性為一。并三乘定性為五。通別異
故。種異故為五乘也。十八立教時多少不定
等者。自空諸位有五說不同。初略制其義。後
明破意。第一後魏菩提留支三藏立一時教。
意云。諸佛聖教但唯一時。無有世間大小乘
別。亦無半滿頓漸等異。所以然者。由佛本
願欲令有情證大果故。道成正覺轉正法輪。
曾不起心說有大小。隨所演說究竟大乘。隨
諸眾生根性有異稟教不同。教成差別故。經
云。佛以一音演說。此眾生隨類各得解等。
法花經云。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
[001-0060b]
受不同。花嚴經云。如來微妙音。如空無有
異。隨應受化者。所聞各不同。此即教唯有
一實。由能聞者。隨受不同而成差別。即同
法花。一地所生一雨所潤三草二木生長不
同也。二宋朝北涼曇無讖三藏。立教二時。
依楞伽經等以立一頓教。即為諸菩薩上根
種性。說二空智。證二空如大小由小稱為頓
也。二者漸教。始從道樹終至鶴林。從淺至
深。漸次演說名為漸教。初說人天施戒等法。
令離惡趣。以於爾時未有出世善根器故。即
提謂等經是也。次說生空無我之教。令出生
死。即阿含等經是也。次說法空之教破有疑
故。即般若經等。次說一乘無二之教。令知
佛法。唯一無二。即法花經等。最後宣說諸
佛法身常樂我淨佛性體常一切有情皆當作
佛令欣大果。即大涅槃經也。此等諸教。藉
淺至深名為漸教。又依涅槃亦有二。謂半滿
二教也。彼云。云何半字及與滿字義等。三
依梁朝真諦三藏立三時教。第一如來成道
七年已還。唯說四諦法輪名轉法輪。即四阿
含等也。第二時者。即七年已前後三十八年
已前說般若等。顯法空理照破前有名照法
輪。三時三十八年已後未涅槃前說深密等。
餘遣邊疑住持中道不失自相名持法輪也。
四者隋朝笈多三藏立四時經。一者四諦教。
即小乘經。二者無相大乘。即般若教。三者
法相大乘。即楞伽經。四者觀行大乘。即花
嚴經。廣明三十二賢聖行位等也。第五南二
向居士劉亂立五時教。第一時者。佛初成
[001-0060c]
道三七日中。為提謂波利等五百價人。但說
三歸五戒。以彼未有出世器故。第二時者。
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說三乘有行之教。未
為說空。即阿含等。第三時者。十二年後三十
年中。說彼三乘同行空教。即般若等。第四
者。即三十年後四十年前。破權顯實。唯說
一乘以為究竟。亦未顯說。常住佛性。當說
無常佛性。明一乘佛果。以為真實。即法花
等。第五時者。四十年後未涅槃前。顯說常
住佛性。常等四德。即涅槃經等。略明破意
者。且第一師一時教者。若癈事談理。及同
一會有大小機別可如。所說若通一切。即為
不可如勝鬘經等。唯被大故。遺教經等。唯
被不故。又違解深密經三時文也。破第二
師意說有。於理雖可然。定制諸經為漸。頓
者義即難解。皆不定故等。第三師說三時教
者。義即可然。約年數定。即為不可如花嚴
經等最初說故等。破第四師意。觀行無想貫
通諸經義。即可爾局定於教理即不然等。第
五立五時義。亦約年數。准同前破。又無文
說故義不可依等。恐繁不錄。判正義中錄有
二。初總立教時二合者。此經已下別名此經。
何時中攝。立教時中初引文後釋義。即錄可
知。波羅痆斯者。即波羅奈國也。婆沙一百
八十三釋云。是河名。去此不遠造立王城。
因以為名也。仙人墮處者。昔有一王將諸採
女在園遊戲。有五百仙。乘空欲度。見生染
並失神通。一時墮落。從此為名施鹿林者。
智度論云。波羅奈國梵摩達王。遊獵於林見
[001-0061a]
二群鹿。各有一王。一是提婆達。一釋迦菩
薩。鹿王身七寶色見彼人王。大眾殺其部黨。
起大悲心。直往王前。諸人恣射飛矢如雨。
王見此鹿直進於前。勅諸從人令攝弓箭。鹿
王既進跪向人王。王以遊嬉逸樂小事。群鹿
一時皆受死苦。若以供膳當自著。次日旦一
鹿以供王厨王遂然許。乃至後時於提婆達
多群中有一白鹿。次當送王。腹中有兒訴云。
兒不合死。請且差替。彼王不許。鹿母來向
菩薩鹿王。菩薩鹿王言。汝雖有理越行差他
又為不可。我自替汝去。既至王所。人王怪
問鹿王。何得自來。遂具陳其事。人王聞已
大生慚愧。而說偈言。我實是畜獸。名曰人
頭鹿。汝雖是鹿身。名曰鹿頭人。以理而言
之。非以形為人。若能有慈惠。雖獸實是人。
我從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無畏施且可安
汝意。遂將此林以施群。因事名焉。是諸諍
論安足處所者。即諍起處也。第一時唯為小
乘說四諦。有言遍計是空。意在依圓密談於
有。既非至極名有上容。是未了義故諍興也。
第二時中。唯為大乘除其有廣說遍計所執。
是空不言依圓。是有相密說空亦為未了。第
三時中。普為一切乘者。通大小也。說遍計
為空。依圓是有。顯說性遍計空故不著於
有。依圓有故不著於空。遠離二邊契合中道。
是真了義故。無上無容也。涅槃初教服乳等
者。彼經第二初喻外道說一切有我。如愚醫
師。但教服乳。意云。雖說我名。如虫食木偶
成字等非常我也。二總教斷乳。即是相望喻
[001-0061b]
佛總說無我教也。第三隨病論執有服不服。
即涅槃等教分說也。無我者名為生死或業
在不自在故。我者名為如來。有大智惠得自
在故等。彼文本意雖不說三時教。今據義取
文。即彼初執一切有。第二說一切空。第三
分別即同有無□說。是三時義也。雖外道所
說不同小乘。然且據執有義邊相似而說。是
慈恩意非謂奘引也。二種法輪者。如上真諦
所立三時教中釋也。信解品亦有明說者。彼
云。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事初
時教也。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作眾生都無
欣樂。第二時也。佛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
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
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等。第三
時也。若唯頓悟大不由小者。謂定性大乘。或
不定種性。始從凡位員義發大心修行大行
名為頓也。問。此立三時。知上真諦三時何
別。答。即由約漸頓二義及云亦非年月定制
後先等。此即正簡不同真諦三時之所以也。
釋不驚怖等約三無性者。聞相無自性性不
驚。聞生無自性性不怖。聞勝義無自性性不
畏。皆為希有也。意云。說三無性是第二時
教也。故約此義以釋經文。河南法師者。淄州
法師也。標我以辨名為了義等者。河南總
以四重簡了不了。一法印非印門。即小乘經
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此三印
名之為了。無者不了。二說佛身常無常門。即
大乘說常名為了義。小乘說無常名不了義。
三顯了非顯了門。即隱密顯了二相說也。四
[001-0061c]
言廣語略門。即廣略二說為了不了也。如其
次第。初簡外道。次簡小乘。次簡第二時 後
簡略說義。錄中所引當第二義也。即約大乘
名了義了也。涅槃經第六云。聲聞乘法猶如
初科未得果實。是故不應依聲聞乘。如名為
不了義。大乘之法即應依止。是名了義。故
知大乘皆名了義也。又彼約漸悟者。彼深密
經也。安國法師釋云。由二乘人不能了此經
名為不了。非謂此經於義不了也。五位修習
者。即資糧加行見道究竟位也。無著論三科
制等。應知其相。王舍鷲峯山者。據西域記
云。是摩揭陀國正中十八先君王所都之處。
出勝且吉祥茅草。謂之茅城。崇山四周以為
外廓等云云。鷲止在城之正北十四五里接
北山之陽也。山頂形如鷲鳥故為名。竹佛園
者。即迦蘭陀竹園。在城北門可一里餘也。
白鷺池者。多居此鳥故以為名。那伽室利者。
此云龍志譯也。又舉四處攝十六會者。初之
六會及第十五會。此七並在鷲峯山說。從第
七會至第十四會。餘十會此亦有七。並在給
園說。第十會在他化天宮。第十六會即鷺池
說也。經十八說有八部般若等者。十八論相
傳有兩種八部。一此土深行八部即錄中所
列者。是二菩提留支金剛仙論所說八部。一
十萬偈部。二二萬五千偈部。已上二部此方
未有。三一萬八千偈部。即大品是。四八千
偈部。即小品是。五四千偈部。此方未有。六
二千五百偈部。即天王問般若。七六百偈
部。即文殊問是。八三百偈部。即金剛般若也。
[001-0062a]
真諦般若記中亦說八部。與上並同。然云
第六部。此方未有。西明法師云。問曰。照三
藏□闐三藏皆云。彼方未聞八部之名。又慈
恩三藏亦云。西方不限八部。是以錄中不記
也。鍵者鍵字奇寒反也字書云。鍵牡簡鑰牡也者。
所以關司□不可開也。揚雄方言云。關東謂
之鍵。關西謂之鑰也。通辨宗中分錄為二。一
判昔辨非。二由此說應已下述今正義。判昔
中遠述二師別也。一立性宗者。性者體也。即
薩婆多宗立一切法皆有實體。即色心心所
有不相應及無為。此五位法皆有實體也。破
彼三科所有實性者。即前蘊界處是三科諸
門也。彼宗蘊等。但是假相無其實性故。成實
論中立五種假。一相待假。如長餘等。二相
續假。如色業等。三因成假。如從因生法等。
四緣成假。如待緣成位即瓶盥等。所以皆是
假法無有實性。名破性宗也。非但性無相亦
非有者。依勝義門性相俱遣改。仁王般若云。
相非相皆遣法非法皆空。用心乘於群身之
身滋涌。住於無住之住。是般若宗也。問。若
般若宗名破相者。何故大品經及智論等立
三種假。一法假。謂即所依五蘊等法。二受
假。謂能依假依者。三名假。謂能詮教法既存
假法。何名俱遣。答。據世諦門安立三假。據
勝義門假立非有故皆破也。明一切法真實
道理者。即有空二理變說也。然立四宗攝義
非盡等者。四宗中前二是小乘。後二是大乘。
已下是就小乘中。別指出三部計宗不同非
前所攝。以明收宗不盡。又後小乘二十部計
[001-0062b]
已下類。准諸部宗計既多明收不盡也。故慈
恩法師總立二十二宗。謂小乘有二十部。別
大乘有二宗不同。即中宗邊宗。清辨護法等
也。又十八論。又別義類同邊束二十部。總有
六宗。恐繁不述。然應略判二十部名。如宗輪
云。佛涅槃後。百有餘年立聖時淹。如日久沒。
摩揭陀國俱蘇摩城王號無憂。統攝贍部。感
二一白蓋。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
因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
眾部。二上座部。彼即於此第三百年。大眾
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說部此部所計如錄所說二說出世
亦如錄說三鷄胤部上十八有仙染鷄生子是此之族次復大眾部中
後出一部。名多聞部多弘深義稍以大乘成實論等從此出也次復更
出一部。名說假部所計如錄第二百年滿時。又分出
三部。一制多山部此云靈廟山也二西山住部。三北山
住部制多山西及北從此為名。此三皆部之所在如是大眾部四破戒五
後根本四義根本五也本末別說合成九部。一大眾部。
二一說部。三說出世部。四鷄胤。五多聞。六
說假。七制多山。八西山住。九北山住部也。
其上座部。經爾所時一味和合。三百年初分
為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即本
上座部。轉名雪山部謂因從居雪山從處為名也復即於此第
三百年。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流出一部名
犢子部上十人有仙染犢出子次復於此犢子部中流出四
部。一法上部有□可上故以為名焉也二賢胄部謂部主是賢徒胄胄者苗也
三正量部刊正無語四密林山部山有密林部主居之次復於說
一切有部後出一部。名作地部部主曾化國已化行承出後捨出家
從本為名也次復於此化部流出一部名法藏。或云

[001-0062c]
法密慈恩云。是部主名福。先云是法名次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
有部流出一部。名飲光部上十八有仙身光捨成一。是此云同也。或云此
部主身光飲餘光也至第四百年。初從一切有部復出一

部。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立名依經故。又執有種子 墮在相續轉至
後世故名說轉也如是上座部。或七破或八破。本末別

說成十一部。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三犢
子。四法上。五賢胄。六正量。七密林山。八
化地。九法藏。十飲光。十一經量也。又有法
師立三宗義者。崇聖法師義也。彼以八門分
一列名。二辨相。三立。四指教。五本末。六同異。七了不了。八問答錄中所判略要
而述也。一法相宗者。後列名門也。謂深密
等經。已下彼第四指教門也。乃至立一味之
理等者。是彼第三建立門也。彼云。諸法實
相本唯一味。如何聖教得有三別。答。諸法實
相本唯一味。一味之理非言不顯等。如錄所
引。即除彼第三門錄文盡也。艤者正船向岸
曰艤也。聊為質問等者。此已下錄中出其七
妨。以質難也。一聖言非量妨。二諸佛同凡
妨。三宗不盡妨。四無久孤立妨。五教理互
違妨。六違一中道妨。七制教違文妨。約尋
錄文其相皆顯。不爾聖教應非定量者。是初
妨也。總有三量。一比量。二現量。三聖言量。
諸大乘經是真教量。今意云。若言諸佛下至
凡夫言教無異。皆墮二邊。則諸教何成定量
也。表蘊等法等者。是唯識論第三文也。彼
云。諸大乘經皆順無我違數取趣。棄背流轉
趣向還滅。贊佛法僧毀諸外道。表蘊等法遮
勝性等。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
[001-0063a]
攝曰述曰言表蘊等者。等處界也。即表詮門
顯三科為有也。遮勝性等者。遮外道所立冥
性神我等為無。即遮詮門也。表有定有遮無
定無。依言生解誦凡成聖豈同凡說也。又諸
凡夫等者。第二妨也。說空定空者。遍計所
執也。說有亦爾者。依圓二性也。若以不稱
實故已下。第三妨也。又分三宗已下。第四
妨也。又云。法相存依圓已下。第五妨也。於
中先明義後出妨。乃至了不了者。明彼第六
第七三義也。彼設第六門。皆約勝義門中。辨
三宗不同也。法性或存破者。彼云。若就相
空三性俱遣。釋云。三性皆是如來藏假相故
須遣也。若就性空二俱不遣。釋云。三性皆
以法為性。從本已來性自空寂故。無可遣故。
起信論云。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
皆真故。云了不了者。彼第七門云。三宗相
對一一之有了不了義。且法相宗以三性門
分別諸法名為了義。以餘二門名為不了。餘
二宗義。准此應知。便令教理違相乖違者。正
出妨也。各為究竟。即理相違云了不了。則
相違也。亦違究竟已下。第六妨也。又依深
密已下。第七妨也。餘一一義有多妨者。且
依彼云。門中□申七妨。餘門義中一有多妨
不能繁舉故。彼論釋歸敬頌云。等者謂瑜伽
論釋有一卷。是最勝子等菩薩造。是彼釋中
歸敬偈。及判造論之意也。證法光定者。無
性釋云。謂於此中證希有定能發智光照了
法故。或云。日光明定等。從喻為名也。得
三菩提者。乘菩提也。由此應說已下。明正
[001-0063b]
義也。錄中有二。初明二宗不同。二問答和
合。明二宗中有二。初略標二宗空。二有不
同。次問答漸詰定其優劣尋錄可見。於大乘
中宗分有二者。簡小乘也。以小乘部計多種
不同。今明大乘故略不說。然就大乘中諸菩
薩等解釋不同。有兩宗別。如錄所引。真性
有為空等者。約真勝義性說一切空也。簡於
世諦。亦兩句比量破依他性也。有為是宗
法。真性故空是宗中法。因云似從緣生故。
同法喻云。猶如解作順結頌法故。因喻不次
下兩句破圓成性。無為是宗法。無有實是宗
中法。因云。似不起故。起者生也。同法喻
云。猶如空花。遍計是無兩宗共許故不破也。
虛妄分別有者。即是有三界虛妄心也。即能
分別分別境故能起執故。唯識論云。即現識
等總名分別。虛妄分為自性故。此即除分依
他有也。於此二部無者。此依也。此依他且
無能取所取二。或我法二即遍計所執無也。
此中唯有空者。此依他中唯有空性真如。如
依空門顯名為空也。即有圓成性也。於彼亦
有此者。彼空性中亦有此依妄分別也。法性
不相離故。故說一切法者。即有為無為此二
攝法盡故。有為即虛妄分別。無為即性空也。
非空非不空者。依圓有故非空。遍計無故非
不空也。有無及有故者。有謂妄分別有故。
無謂二取我法無故。及有者。謂於妄分別中
有真空故。於真空中亦有妄分別故。此中應
有三故。字結頌云。法有略言也。是界契中
道者可知。所言勝義及世俗諦其相如何者。
[001-0063c]
二諦深妙非可盡言。今是略釋總名。次隨錄
辨相。言勝義者。勝謂殊勝義有二種。一境界
名義。即依圓二性。隨其應根本後得二智
境故。勝之義故名為勝義。依主釋也。此即
前三勝義二道理名義。即第四勝義廢詮談
旨非境界故。勝即是義持業釋也諦者實義。
理事不謬。名之為諦。勝義即諦。勝義之諦。持
業依主兩釋。皆通此約應理宗釋也。若約勝
空宗釋真性名勝。勝即義故。名為勝義。諦
義同前。言世俗者。護法釋云。世謂隱覆可
毀從義。俗謂顯現。隨世錄義。此諦理應名
隱顯諦。隱覆空理有相顯現。如結手巾為菟
等。物隱不手巾菟相現故。此亦如是。今隨
古名名為世俗。又復性墮起盡名之為世。體
相顯現目之為俗。世即是俗。



曇無讖。此云法豐。天竺人也。六歲丁巳
夏隨母庸。讖見沙門達摩耶舍。道俗宗教
豐於利養。其母羨之。遂以讖為弟子。十
年而同學教人誦呪。聰慜出群。誦經日得
萬言。初學小乘兼攬五明諸論。講精妙莫
能酬對。後遇白頭禪師。而讖論義習業既
異。交爭十旬。讖雖攻難鋒起而禪師終不
肯屈。讖精理。乃謂禪師曰。頗有經典可
得見不。禪師即授以樹皮涅槃經。無讖尋
讀驚悟方自慚伏。恨以坎井之識久迷大
方。於是集眾悔過。遂專大乘。年二十所
誦大小乘經二百餘萬言。讖從兄善調象。
騎殺王所乘白象耳大象。王怒誅之。令曰。
[001-0064a]
敢有視者夷三族。親屬莫敢往。讖哭而葬
之。王怒欲誅讖。讖曰。王以法故殺人。我
以親而葬之。不違大義也。何為見責。傍
人謂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氣。留
供養焉。讖明解神呪。所向皆驗。西域呼
之為大呪師。後隨王入山。王渴三從求水
不得。讖乃密呪山出水。因讚曰。大王惠
澤所感遂使祐石生泉。隣國聞者皆歎王
德。于時雨澤甚調王悅其道術。深加優寵。
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讖怒曰。當以瓶
水諸龍呪令入瓶。令天下大旱。王必請呪。
然後放龍降雨。有人密告於王。王怒捕讖。
讖懼乃齎大涅槃經前分十二卷。并菩薩
戒奔龜茲國。龜茲國多信小乘不信大乘。
遂至姑臧止於傳舍。恐失經本枕之而寢。
有人牽之在地。讖驚謂是盜賊。如是再
三。乃聞空語曰。此是如來解脫之藏。何
以枕之。讖乃漸悟別置高處。夜有盜者。
舉不能昇。明日讖持經去。不以為重。盜
者見之。謂是聖人悉來拜謝。北凉王蒙
遜。聞名召其相見。接待皆厚。素奉遵大
法志在弘通。請出經本。讖以未參土言。恐
乖於理。於是學語三年。方共翻譯。是時
沙門惠嵩。道朗獨步河西。值其宣出。深
相推重。嵩公筆授。道俗數百人。疑難縱
橫。讖臨機釋滯未曾留礙。更出大乘菩薩
戒經二十餘部。讖以涅槃經本品數未足。
還國尋求。值其母亡。遂留歲餘。於于闐
更得經本。還復姑臧譯之。續為三十六卷。
[001-0064b]
甞告蒙遜曰。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疫。遜
不信欲躬見為驗。即以術加遜。遜見而驚
怖。讖曰。宜潔誠齋戒神呪驅之。乃誦呪
五日。謂遜曰。鬼貝北去矣。既而北境之
外疫死百餘萬。遜益敬讖禮遇珍重。□魏
主託跋聞其道術。遣使迎請。且造遜曰。若
不遣便即加兵。遜自撥國弱難以拒命。兼
慮讖多述。或為魏謀。乃密計除之。初讖
出涅槃卷數已定。有沙門云。此經品未足。
讖常慨然誓必重尋。蒙遜因其行志。乃偽
資發厚贈寶貨。未發數日。乃流涕告眾曰。
讖業對將至。眾聖不能救焉。以本誓心
義不可停。行四十里。遜遣刺客害之。時
年四十九。眾咸慟惜焉。


重答三問


依無著十八住八住處三地仍橫三問多是
定位文隱或重天親堅答三問亦名單答三
問天親文顯顯答仍斷疑。


波羅呢斯者。即波羅柰也。梵語輕重不同。
此是河神名之也。


有王遊獵原藪。


十支。一略錄名數支。即百法論是。二粗
釋體支。五蘊論是。三總句眾義支。即顯
揚論是上三論世親造。四總攝大義支。攝大乘論是
無著造。無性菩薩及世親各造釋十卷。五分別名數支。集論是。慈
氏釋。六離僻彰中支。辨中邊論。是慈氏
釋。七指破耶山支。二十唯識。世親是。
八高建法幢支。三十唯識是。世親護法等。
七莊嚴體義支。大莊嚴論。慈氏造。十攝
[001-0064c]
數歸覩支。分別瑜伽論是。慈氏造此云十支淄州沼法
師造


沙門玄奘法師。河南洛陽人。俗姓陳氏。
穎□陳仲弓之後。鳩車之年落綵。竹馬之
齒通玄。墻刃千霄風神朗月京落名德咸
用器之。但以隨歷云湮四郊多壘碩德高
僧第如西蜀。三藏以志學之歲即□問道
至止。未久半滿洞徹。二江鑒徒莫不驚駭。
戒具云畢偏賜肆毘尼儀止祥寂妙式群
範。洎武德定鼎文軌攸同㳂江。侚友途經
鄔郢。于時漢陽王以盤石之寄蕃鎮荊楚。
先聞高譽殷請敷揚。爰於荊府天皇寺講
攝大乘及阿毘曇等論。江淮名僧欽風雲
萃。王及公卿親詣法莚。三藏折微通質妙
盡理源。王公碩學得未曾有。其時大德智
琰等。並江下英靈解窮三藏。既覯妙辯泣
而歎曰。豈期以桑榆末光得遇太陽初耀。
遂以從心三年師之卒禮。三藏自是厥後
閱筌蹄於九丘。探幽旨於八藏。常慨教缺
傳受理味譯者。以如意寶寶不全雪山之
偈猶半。遂杖錫西域履陰若夷。既學盡五
明解窮三藏。然彼小乘及外道。各搆異論
誹毀大乘。因造制惡見論。制十八部小乘
破九十五種外道。并造會中論融會瑜伽
中論之微旨。以靜大乘之糺紛。于時中印
度戒日王總領五印度諸國。內外博綜十
藝俊越。觀乎斯論歎而泣曰。雖有顯大摧
邪之殊益。然彰我大夏之蔑人。吾方九旬
大施可因此會定其臧否。遂散馳眾傳告。
[001-0065a]
萬里令論者畢萃大眾咸集召。以所造二
論六十餘頌書於大施場門云。其有能碎
一偈當截舌謝之。日日捊鼓命之凡一十
八日莫敢當者。于時戒日王等內外莫不
駭忸。在彼一十七年遊攬百有餘國。以貞
觀十九年迴見帝於洛陽。帝大悅。即命所
司將梵本六百五十七部。勅於西京弘福
寺翻之。仍勅尼僕射方玄齡并碩學沙門
惠明等五十餘人助光法化。至二十二年
已譯之經聞奏太宗以悟達之懷而為聖教
序。天文絢發冠日月而揚輝。又為文德皇
后敬造大慈恩寺。東西兩宮大出幡像勅
九部樂京城諸寺奇妙幡花寬車眾伎送所
將經像至慈恩寺。


四百年後八百年來諸眾生等著有非空不
達無相。時有菩薩名為龍樹。出興於世。初
時同伴總有四人。唯龍樹天聰事不再告。
在乳餔之中聞法。梵志一誦韋陀典各四
萬偈。偈三十二字。皆諷其文。而領其義。
弱冠馳名獨步諸國。天文地理及諸道術
無不該綜。亦是一時之傑也。相與議曰。
天下義理可以開神明悟深旨者吾等知之
矣。亦若恣極情欲最為一生之樂。遂至術
師宗求隱人云。法術師念曰。此四人者擅
名一代草介群生今以賤術屈辱。就我今
若與三即不渡來也。且去其藥而祕其方
便而用之不知其味。即永以我師也。遂各
與青藥一丸而告之曰。汝可於靜處以水
磨之。用塗眼瞼汝形必隱。世尊能見龍樹
[001-0065b]
摩藥聞其氣。即皆識之。數分多少還告師
曰。向所得藥有七十種分數。多少皆如其
方。師聞驚歎。何以知之。答曰。藥必有氣。
如何不知。師曰。若斯人者聞之尚難。況
乃相遇會。我賤術何足惜之。乃與其方四
人得之。縱意自在隱身入宮。數月之後宮
女有娠。王遂問臣。臣曰。請於宮門置以
細灰。若有是迹即是妖人。若無是迹即是
鬼。鬼媚可以呪力遣之。妖人可以利劍除
之。王如其言。果有人迹。王令壯士揮刀
遍宮亂斫。餘之三人無智並被刀損。唯龍
樹有智當隨王後一步之內免被損傷。即
便發心出家入於深山。隱九十日中備用
三藏。自是一切智人。西方諸寺例有三門。
兩邊門者比丘出入。其中門者唯以往來。
自佛滅度後中門常同。龍樹息具一切智。
開門出入因被神打悶絕而死亦得蘇息。
遂往名室於彼不久。恐門大怪。變石室皆
作琉璃。仍謂解佛法總畫龍王知已化作
僧人即請。龍樹就□□供養。既至龍宮。於
九十日讀釋迦所說經教目錄不畫龍王。更
引示過去三世佛經藏。龍樹□涯際龍生
曰。今我宮中□分天一帝釋宮中有過去
七佛經藏數若塵沙。龍樹得生慚愧。指我
慢心遂造智度論中百十二門論等。更有
餘義不繁廣敘。


鳩摩羅什法師。此云童壽。後秦姚興時至
長安。什天竺人也。王聞其棄榮位自出郊
迎之。家國相。什祖父達多。倜儻不群名
[001-0065c]
重於國。父鳩摩羅炎。聰惠有懿節。將嗣
國相。乃辭出家。度葱嶺。龜茲王聞其棄
榮□自出郊迎請為國師。王有妹年始二
十才。識明慜。過目必能。一聞召誦。體
有赤黶。法生智子。諸國娉之。並誓而不
許。及見炎欲當之。王聞大喜。逼炎妻之。
遂生什。什之在胎。其母惠解倍常。往寺
誦經。忽自通天竺語。眾咸敬異。有羅漢
僧記之。必懷智子。以舍利弗之事證之。
既而生什。岐嶷若神。什生之後。還忘前
語。頃之其母出家。遂證初果。什年七歲
出家口授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
萬二千言。誦毘曇。師授其義。即自通解。
無幽不暢。時國以其母王女利養甚多。携
什避之。什年九歲。至罽賓國。遇師受業。
其師即罽賓王之從弟也。亦日誦千偈。什
誦雜藏中長阿含凡四百萬言。其師與什
論議。推服之聲徹於王。王召請入。集外道
外道諸師卒共攻難。輕其幼稚。言頗不順。
什果其隙而挫之。莫不愧伏無言。王益
敬異。日給鵝𣈏一雙。粳米及麵各三升。蘇
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經寺。差大僧
五人沙彌十人。以為給侍。至年十二。其
母將什還龜滋。次至沙勒國頂戴佛鉢。以
自念言。鉢形皆大。何其輕也。召覺皆重
不可勝。失聲下之。母問其故。答曰。我心
有分別故。鉢有輕重耳。什於是誦阿毘曇
六足。論增一阿含等。及還名蓋滯國。時
龜茲僧一萬餘人。疑其非凡。莫敢居其上。
[001-0066a]
由是不說燒香之次。遂博攬四韋陀五明
論。外道經書陰陽星算。莫不究達妙辨吉
凶於是更求要義。誦中百論。又得放光般
若。始欲披讀魔弊其文。唯見空牒。什知
魔作誓心逾固。魔去字顯習之。不已後讀
大乘經。忽空中有言曰。汝是智人。何以
讀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遠去。我心
如地。不可轉也。後往其師所說一乘妙義。
師感悟心伏其神俊。每至講說。諸王長跪
高座之側。令什踐其膝以登。什道振西域
聲被東國。符氏建元十二年丁丑之歲正
月。太史奏曰。有星見外國。呂光西伐。謂
光曰。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本。常
貪其土地而伐之。正以懷道之人故也。賢
哲國之大寶。卿宜必得什遇。光軍未至。
什謂其王帛純曰。小國運衰矣。當有日下
人來。其鋒不可當。勿抗之。純不從而戰。
敗績光破歸茲殺純得什。以其年少不甚
珍之。乃妻以龜茲王女。什拒而不受。辭理
甚切。光曰。道士之賢不逾先父。乃閉之
以密室飲之醇酒。什被逼既納之。初其母
試之曰。汝若不毀淨戒。當作辟支佛。至
是什歎曰。今遭此人。宜非緣也。光聞符
氏已斃。有欲留之意。什曰。此凶亡之地。
不可久居。宜還東中路。自有福地。遂還
光。既至涼州。或飲之以醇酒令倒騎牛以
捶打三。或令乘馬鞭三墮落。或裸其形染
其頭。無理戲論之。什怡然自若曾無異色。
光慚而止。至龍朔二年張掖盧水人沮渠
[001-0066b]
南城。及從弟蒙遜反。推建康太守段業為
主。光令其子太原公纂。卒眾五萬討之。光
以問什之曰。令觀此行未見其利。宜且止
之。光不從。既而纂遂敗債。僅以身免。光
中書監張資文雅之士也。寢痰彌篤。有外
道國道人羅叉。云我能治之。光喜給賜甚
豐。什謂資曰。又不能差疾耳。乃以五色
絲作繩結燒為灰投水中。灰若出水還為
繩者。病亦不可須臾。灰聚浮出後繩又治
無効。少日資亡。光斃子纂襲以為位。有
猪生子。一身三頭。龍出東廂井中殿前蟠
臥。比且失之。纂以美號為龍翔殿。又有
龍升於當陽九宮門。纂改為龍興門。什奏
曰。潛龍出遊豕妖表異。必有下人謀上之
心。宜剋己修德以答天誡。纂不納與什博
戲殺。纂曰。斫胡奴頭。什答曰。人不能斫
胡奴頭 胡奴斬人頭。此言有意。修不能
悟。後纂弟超。小名奴胡。果斬纂頭。言
未然之事皆此類也。至弘始三年。姚興遣
使迎什。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乃考挍先
所譯經與梵本不同者皆正之。什嘗歎曰。
吾若著大乘論。非迦旃延之所比也。今在
此地深識寡。折翮於秦。可然而為神人映
徹傲岸出群。亦任縱誕不以小節。自拘修
行者頗復非之。什自得於心不以介慮。然
其性仁厚任愛為心虛己善誘。終日忘倦。
又坏度比丘彭在城聞什居長安乃歎曰。
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餘年。杳然無期。有遇
於來生。什臨終力疾別眾曰。因法相遇未
[001-0066c]
盡伊心。方趣異世惻愴何言。自以闇昧謬
充傳譯。若所譯不虛。焚身之後。以舌不
燋為驗也。既卒於長安。依外國法逍遙園
以火焚之。薪滅形化為灰。唯舌不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