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59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 (CBET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宗通卷三



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



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
功德施菩薩論
曰。若不取一切法者。云何受樂報佛取自法王身。
云何餘世間復取彼是法王身。為遣此疑。故經云。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
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
身。」


【傅大士頌曰。須彌高且大。將喻法王身。七寶齊圍
繞。六度次相隣。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終
不大。無相乃為真。


通曰。須菩提問云何住。云何降伏。是於無上菩提
欲有修證而得。世尊以無上菩提不假修證。縱能
修證。不是本來自性天真佛也。若修六度萬行無
量功德。成就報土。名為金光莊嚴淨土。成就報身。
名為千丈盧舍那身。終是業力所持。有漏有為之
果。難比清淨本然無漏無為之果。故清淨本然之
土。是真淨土。清淨本然之身。是真大身。所謂佛身
充滿於法界是也。若於此信得及。不假修證。本自
圓成。豈非甚難希有者乎。
刊定記曰。譬如有人身
如須彌山王。如是等句。此喻顯示彼相似法自在
之身。以何義故名之為大。如須彌山勢力高遠。故
名為大。而不取彼山王體。我是山王。以山無分別
[003-0015a]
故。報佛亦如是。以得無上法王體。故名為大。而不
取彼法王體。我是法王。以無分別故。如何得是無
分別耶。以於無量劫修諸福行。萬慮都忘。如智寂
然。故無分別。
彌勒菩薩偈曰。如山王無取。受報亦
復然。遠離於諸漏。及有為法故。
如經。何以故。佛說
非身是名大身。非謂有身名為大身。彼受樂報佛
體離於諸漏。若如是。即無有物。即是非身。由此非
有身。說為有身。以唯有清淨身故。皎然緻淨。實有
自體。非是仗他因緣生故。遠離有為法故。安在其
為有取也。
文殊菩薩問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
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淨法。故名大身。
須菩提謂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蓋本於此。僧問大
龍。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龍云。山華開似錦。
㵎水湛如藍。雪竇頌曰。問曾不知。答還不會。月冷
風高。古巖寒檜。堪笑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手
把白玉鞭。驪珠盡擊碎。不擊碎。增瑕類。國有憲章。
三千條罪。若論宗門中。堅固法身亦不許住著。況
非法身者乎。】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
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
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
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
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
[003-0015b]
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
阿脩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
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
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傅大士頌曰。恒沙為比量。分為六種多。持經取四
句。七寶詎能過。法門遊歷處。供養感脩羅。經中稱
最勝。尊高似佛陀。


刊定記曰。前三疑之後。四果之前。已說寶施之喻。
今復說者。豈不重耶。蓋前說一三千界寶施。此說
無量三千界寶施。雖則總是多義。總是勝較量。然
其後者。即多中之多。勝中之勝。故重說也。
彌勒菩
薩偈曰。說多義差別。亦成勝較量。後福過於前。故
重說勝喻。斯則言說重。而義意不重。
此之勝喻何
不先舉。以諸凡夫未見真實。先為廣說。不生信解。
漸次聞之。乃生信故。所重在人通也。
又前喻未說
四果無心。釋迦無得。嚴淨國土不嚴而嚴。修證佛
身無證而證。後乃既明斯義。法理兼深。所重在法
通也。
由是較量之喻。亦復殊勝。故問須菩提。如恒
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
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以殑伽河周四十
里。沙細如[麩-夫+丐]。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尚多無數。
何況諸恒河中之沙耶。故謂甚多也。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003-0015c]
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但以一恒河
沙世界七寶布施。其福已多。況以諸恒河沙數世
界七寶布施。豈不甚多。佛言。若但布施而不持經
者。不趣菩提。其福德未為勝也。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自利利他。能
趣菩提。其福德勝前七寶布施之福德。無量無邊
不可數計也。何以見其福德之勝哉。受持福多。凡
有十三種勝因。而得成福。且以處可恭敬。人可尊
崇者言之。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即是支提。一切世間皆應供養。如帝釋
為天眾說法。諸天皆向座恭敬作禮。為重於法。乃
尊於處。藏佛舍利謂之塔。奉佛形像謂之廟。說法
之處如佛塔廟。明處可敬也。
彌勒菩薩偈曰。尊重
於二處。
宣說四句之處。尚得天人供養。何況盡此
經文能受持耶。前說其處。此說於人。前明四句偈
之處。此明盡受持之處。反覆而言。故云何況也。當
知是人盡能受持讀誦。盡能信解般若波羅蜜甚
深妙義。以能成就最上法身。第一報身。希有化身。
勝出諸乘世間無比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隨
何方所。即為有佛。及諸弟子。明人可尊也。謂報化
必依法身。法身又從經顯。既有能顯之教。必有所
顯之佛。又經是教法。佛是果法。果由理顯。理由行
致。斯則三佛備足。四法俱圓。所在之處。豈生輕劣。
又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得名。經顯無為。必有賢
[003-0016a]
聖尊重弟子。又經即法寶。即為有佛即佛寶。若尊
重弟子即僧寶。經典所在之處。即三寶共居。若彼
施寶之人。及施寶之地。無如是事。故此為勝。
前說
一切諸佛從此經生。猶可信也。今說經典所在即
為有佛。實難信也。前說無上菩提從此經出。猶可
信也。今說持說四句即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
法。實難信也。此無上妙法。超過一切。豈七寶布施
之多可比量哉。
隋時蜀民荀氏。嘗於空地遙望虗
空。手寫金剛般若經。遂感諸天覆護。遇雨此地不
濕。牧童皆避於此。至唐武德間。有僧語村人曰。此
地向來有人書經。諸天設寶葢於上覆護。不可令
人作踐。後設欄圍繞。供養佛像。常聞天樂之聲。此
其章明較著者也。
昔臨濟到達磨塔頭。塔主問先
禮佛。先禮祖。濟曰。祖佛俱不禮。主曰。祖佛與長老
有甚冤家。濟拂袖便出。此唯成就第一希有之事。
故能倒行逆施若此。】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
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
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
非般若波羅蜜時本有是名般若波羅蜜句。原本無。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傅大士頌曰。名中無有義。義上復無名。金剛喻真
智。能破惡堅真。若到波羅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
自覺。愚者外求聲。】
[003-0016b]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
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
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傅大士頌曰。積塵成世界。析界作微塵。界喻人天
果。塵為有漏因。塵因因不實。界果果非真。果因知
是幻。逍遙自在人。】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
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
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傅大士頌曰。施命如沙數。人天業轉深。既掩菩提
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䕞𦿆拾華針。愛河浮
更沒。苦海出還沈。】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傅大士頌曰。經中稱四句。應當不離身。愚人看似
夢。智者見唯真。法性無前後。無中非故新。蘊空無
實相。憑何見有人。


通曰。須菩提因佛讚歎此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當為人天供養。如佛塔廟。此經最勝。能受持者其
福最多。故請此經何名。而奉持之。佛以般若波羅
蜜於六度中最為第一。此經名金剛般若。取能斷
之義。并其般若而遣之。蓋至尊至貴無上法門也。
其名最勝。能為一切成佛勝因故。名既無名。說亦
[003-0016c]
無說。本性無生。義無有上故。由是觀於微塵世界
為麤相分者。不離煩惱染因。由是觀於三十二相
為親相分者。未為正覺體性。故持經功德。世界微
塵不足為多。三十二相不足為奇。以受持是經能
為法身之因。故非世間有為有漏因果可比也。雖
以恒沙身命布施。不如持說四句得福之多。況七
寶布施身外之物。所得福德豈能及耶。
功德施菩
薩論曰。受持福多。以十三種因而得成福。所謂處
可恭敬故。人可尊崇故。一切勝因故。彼義無上故。
越外內多故。勝佛色因故。越內施福故。同佛出現
故。希能信解故。難有修行故。信修果大故。信解成
就故。威力無上故。世尊何故慇懃說此諸因相耶。
以諸眾生行資生施。求財位果。不持正法。斷諸苦
因。故再三讚歎而激勸之也。
所云處可恭敬。人可
尊崇。已見上文。
今一切勝因者。須菩提問當何名
此法門。佛言。經名金剛般若。能斷一切惑染疑執。
若斷疑執。成佛必矣。豈不勝乎。故當奉持。然諸佛
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於世出世法最勝了知。今此
法門名曰金剛。有何所以。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
般若波羅蜜。謂三界諸法智。能稱量。知不堅固。彼
不堅固者。猶是此岸。而般若智最堅固者。名到彼
岸。智功德岸無能量者。
彌勒菩薩偈曰。彼智岸難
量。以第一義中。本性無生。難可思量。云何為到。即
般若智亦須能斷。此法門與一切諸佛如來證法
[003-0017a]
作勝因也。偈云。因習證大體。其斯之謂乎。所謂彼
義無上者。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
否。須菩提已知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至
是答云。如來無所說。言無有法是如來獨說。皆是
諸佛共宣揚故。由諸佛親所證會等流之性。至尊
無上。縱有所說。皆如其證。證中無說。豈有異說耶。
偈云。由等流殊勝。即是義無有上也。所謂越外內
多者。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
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以三千世界散為
微塵。以微塵積為三千世界。如積微塵功行。得成
人天勝果。如是可以為多乎。彼珍寶布施福德。是
染煩惱因。以能成就染煩惱果。以能成就染煩惱
事故。是因為有漏之因。果為有為之果也。如是微
塵世界。總皆不實。二俱非有。故如來說為非塵。說
為非界。然此地塵。不是染等性塵。是故名作地塵。
又彼世界。非是煩惱染因界。為此說為世界。由此
言之。彼布施福德。乃是煩惑塵坌之因。彼福縱善。
與外塵無記等。猶為劣也。以此比於受持之福不
見其多。謂寶施不及塵界。塵界不及持經。由於彼
習煩惱。而此斷除煩惑故也。偈云。彼因習煩惱。經
勝所以。豈不昭然。世界有眾生。故名為內多。微塵
但形色。故名為外多。此持經功德。不落無記性。所
以超越外內多也。所謂勝佛色因者。佛問須菩提。
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否。答云不
[003-0017b]
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以何義故。不可
以三十二相為法身如來。如來說三十二相。非是
法身無為之相。但是化身有為之相故。法身無為
真實性故。色身有為影像相故。即如修行所有福
業。能成佛身相。但是應身。此於持說功德。能成法
身。亦為是劣。由彼眾相。非是正覺體性。而持說能
得大覺性故。故謂彼為劣。彼相雖劣。亦勝過施寶
之染福。況為法身因者。而不超越。是故劣亦勝也。
偈云。此降伏染福。若福德中之勝福。更能降伏可
知。故云勝佛色因也。所謂超內施福者。佛告須菩
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彼
以七寶施者。是身外之財。此以身命施者。是謂內
財。捨身恒河沙數。不為不多矣。破其慳貪。不謂不
盡矣。其獲福報。視彼捨資生珍寶者。其福尤勝。何
以故。彼捨身命。苦身心故。偈云。苦身勝於彼。習此
苦因。不趨菩提。終為有漏之果。若復有人。於此經
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是謂法施。自利
利他。能趨菩提。終成勝果。故其福勝彼無量阿僧
祇。是謂超內施福德也。此約內財較量。倍顯經勝。
然則此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者。離文字相。故
無所說。離煩惱相。故非微塵。離人天相。故非世界。
乃至離佛色身。故非三十二相。亦離般若自性。故
非般若波羅蜜。如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但可自
信。但可自悟。如其不悟。雖捐無量七寶以求之。必
[003-0017c]
不可得。雖捨無數身命以求之。必不可得。惟須菩
提深契其旨。能不流涕而歎其難遇乎。
黃檗云。佛
有三身。法身說自性虗通法。報身說一切清淨法。
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說法。不可以言語音聲
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虗通而已。故
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
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
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又云。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
將黃葉為金。止小兒啼。決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
宗門下客。且與你本體有甚交涉。故經云實無少
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若也會得此意。方知佛道
魔道俱錯。本來清淨皎皎地。無方圓.無長短.無大
小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
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一
切不如心真實。法身從古至今。與佛祖一般。何處
欠少一毫毛。既會如是意。大須努力。黃檗一宗。純
是金剛大意。故知此經。實為傳佛心印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
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
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傅大士頌曰。聞經深解意。心中喜且悲。昔除煩惱
障。今能離所知。徧計於先了。圓成證此時。宿乘無
閡慧。方便勸人持。】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
[003-0018a]
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傅大士頌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境忘心自
滅。心滅境無侵。經中稱實相。語妙理能深。證知惟
有佛。小聖詎堪任。】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
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
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傅大士頌曰。空生聞妙理。如蓬植在[菧-氐+林]。凡流信此
法。同火出蓮華。恐人生斷見。大聖預開遮。如能離
諸相。定入法王家。】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
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傅大士頌曰。如能發心者。應當了二邊。涅槃無有
相。菩提離所緣。無乘及乘者。人法兩俱捐。欲達真
如理。應當識本源。】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
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傅大士頌曰。波羅稱彼岸。於中十種名。高卑緣妄
識。次第為迷情。𦦨裏尋求水。空中覓響聲。真如何
得失。今始號圓成。


通曰。此中深讚持經得福之多者。謂得清淨之福。
[003-0018b]
非世間之福也。受持四句偈等。其福甚多。豈徒取
記誦言說。便可得福哉。貴在於信。貴在於行。如此
領受。如此修行。不著於三十二相。即得實相。與佛
何別。不著於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不為世界人
天因果拘繫。惟其超三界之外。故界內之福。不足
以擬之。惟其與佛無別。故福慧兩足。人天莫敢望
也。為此金剛般若即般若離般若。威力無上。是最
上第一希有之法。信者誠難。有能信解之者。其福
豈可量哉。
所謂同佛出現者。佛興於世。薄福難逢。
此經亦然。預聞者少。爾時須菩提。聞此法門。深生
信解。悲泣雨淚。捫淚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
是甚深經典。謂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是深般
若。今說即般若非般若。空而不空。是甚深般若。我
從昔來所得慧眼。但得人空慧。了徧計空。未曾得
聞如是之經。既空其法。復空其空。證於圓成。了無
所得。我本羅漢。隨佛出家。於此正法。昔尚不聞。是
故希有同於佛現。
如是之經云何希有。以上義故。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彼智岸難量。
唯佛能知。餘無知者。故曰上義。
所謂希能信解者。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能生信心。此信若生。不信諸
法。故云清淨。此中有實相。於餘不共故。除佛法。餘
處無實故。以彼處未曾有。未曾生。唯信此經。則生
實相。偈云。亦不同餘法故。實相者。謂一切法無生。
亦無所生。是真如實際之相也。既生實相。則三身
[003-0018c]
功德。自此周備。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法
本無生。云何生實相耶。所謂實相者。約第一義說。
即是非相。蓋此經頓除二執。雙顯二空。空病亦空。
悉無所得。既無得無說。何相之有。若一向無相。恐
成斷滅。是故如來依世諦故說名實相。雖生實相。
不壞無生。故指非相以為實相也。
若人能信諸法
無生。而不壞假名。即相而離相。即生滅而證不生
滅。以是之故。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唯佛能證之。非
小聖所及。故謂信解希有也。
所謂難有修行者。須
菩提言。我今得聞如是法門。堅實深妙。親稟佛言。
信解受持。不為難事。若當來世。最後五百歲時。去
聖漸遠。正法將滅。覽斯遺教。信解法空。二邊俱離。
如是受持。甚為希有。是人非徒守記誦空言者比。
故謂為難也。所謂信修果大者。謂彼信解受持。以
何義故稱為希有。是諸眾生於此經信解及行故。
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此則了人無我性。
不生我等相也。所以令無我等相者。則何以故。有
所取我。是中乃生能取之相。我相自體。不外心心
所法。是心心所法。本自非有。但依世俗言說。謂有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以第一義說。即是非
相。此則了法無我故。證於雙空也。
以何義故令人
法俱空耶。為未離乎相。即不名佛。惟離人相。離法
相。乃至離空相。一切俱離。則名諸佛。本來真實之
相也。本來雖無一物。不落斷見。實有諸佛體相。名
[003-0019a]
為大果。信能受持。證是大果。故為希有也。從爾時
須菩提聞說是經到此。言有六重。謂聞法悲啼。信
生實相。對彰難易。明無我人。法執兼亡。盡成佛道。
如斯所說皆誠諦之言。故佛印定之曰。如是如是。
重言云者。表言當之極耳。
所謂信解成就者。佛言。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甚深甚妙。難解難知。乃能當
聞法時。不生越怖驚愕。於非處生懼。如越正理。可
駭可訶。謂於趣生道中。而不驚於諸法無生之說
也。當思惟時。不生相續怖懼。不斷疑情怖懼無已。
謂於小乘說空說有中。而不怖於非空非有中道
之說也。當修習時。不生畏阻。不是一向畏懼畢竟
驚怖墮故。謂於無上菩提決定向往也。當知是人。
遠離眾生下劣惶惑之見。已為希有。更趣無上菩
提。肩荷如來。甚為希有。惟有此不驚不怖不畏之
心。是於最上一乘。無乘及乘者。能不生疑。乃得名
為真信解也。偈云。堅實解深義其斯之謂乎。所謂
威力無上者。以何義故。聞而不驚不怖不畏為希
有耶。以此金剛般若波羅蜜中是第一波羅蜜。偈
云。勝餘脩多羅故。云何名為第一。法身最大。由此
成就。無與等者。一切佛法中至堅至利。清淨最勝
故。偈云。大因及清淨以此。又諸佛所共說故。復謂
族胄高勝也。若約第一義說。即非第一波羅蜜。昔
未曾失。今未曾得。本無能到者。誰為第一。但約世
諦說。以其不可取不可說。故名第一波羅蜜也。說
[003-0019b]
到第一波羅蜜。已是極則。又復遣之曰。即非第一
波羅蜜。故謂威力無上也。
前門門皆顯經勝。勝之
根本。不過此門。彼內外財施。在因無破惑之功。在
果無法身之德。無有如斯眾德圓備。此福望前福
聚。昇沈理別。故受持讀誦之福。為福德中之勝福
德也。
前云。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是果無其果也。此
云。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因無其
因也。因果俱不可思議。而何以有取乎。故有取之
疑可釋也。
僧問黃檗云。文殊執劍於瞿曇前者如
何。檗云。五百菩薩得宿命智。見過去生業障者。即
你五蘊身是。以見此宿命障故。求佛求菩提涅槃。
所以文殊將智解劍。害此有見佛心故。故言你善
害。云。何者是劍。檗云。解心是劍。云。解心既是劍。斷
此有見佛心。祇如能斷見心。何能除得。檗云。還將
你無分別智。斷此有見分別心。云。如作有見有求
佛心。將無分別智劍斷。爭奈有智劍在何。檗云。若
無分別智。害有見無見。無分別智亦不可得。云。不
可以智更斷智。不可以劍更斷劍。檗云。劍自害劍。
劍劍相害。即劍亦不可得。智自害智。智智相害。即
智亦不可得。母子俱喪。亦復如是。唯黃檗洞明金
剛般若甚深義。即般若亦不可得。此其所以為無
上法門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宗通卷三
[003-0019c]